时间:2023-08-06 11:40:04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社会治理新模式,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一带一路”提出三年多来,相关建设稳步推进。从去年开始,我国与联合国在共建“一带一路”方面取得重大突破,从而为“一带一路”的下一步推进提供了新思路和新路径。
2016年3月15日,联合国安理会通过第2274(2016)号决议,呼吁加强区域合作进程,包括落实“一带一路”等区域发展举措。4月12日,外交部与联合国亚太经社会在北京签署《关于推进地区互联互通和“一带一路”倡议的意向书》,双方共同规划推进互联互通和“一带一路”的具体行动,推动沿线各国政策对接和务实合作。9月20日,中国政府与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在纽约签署《关于共同推进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的谅解备忘录》,这是国际组织参与“一带一路”建设的一大创新。11月7日,联合国大会第A/71/9号决议首次写入“一带一路”倡议,呼吁国际社会为“一带一路”倡议建设提供安全保障环境。
进入2017年,中国与联合国在共建“一带一路”方面更进一步。1月19日,中国与世界卫生组织签署《关于“一带一路”卫生领域合作的谅解备忘录》,这是中国首次与联合国专门机构签署“一带一路”合作协议。3月17日,安理会通过第2344(2017)号决议,再次敦促各方为“一带一路”建设提供安全保障环境、加强发展政策战略对接、推进互联互通务实合作等。
与联合国及其专门机构合作,共建“一带一路”,有利于“一带一路”的整体推进,有利于争取国际社会的普遍支持,有利于将“一带一路”升级为一项国际发展议程。可见,与联合国合作为“一带一路”建设提供了新思路和新路径。
多方位的对接与合作
一是与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对接。2015年3月,国家发改委、外交部和商务部联合《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从共建原则、框架思路、合作重点、合作机制等方面做出战略规划和部署。同年9月,联合国发展峰会通过《变革我们的世界: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提出未来15年全球要实现17个可持续发展目标和169个具体目标。“一带一路”建设应以新发展议程为指导,主动实现理念和目标、战略和机制、项目和活动的对接,把“一带一路”打造成国际发展合作与全球发展治理的新模式。特别是在开发计划署的指导和帮助下,把“一带一路”的项目和措施与沿线地区、国家和地方政府的发展规划对接起来,落地生根。
二是与联合国专门机构的合作。联合国体系内有18个专门机构,它们与联合国发生联系,但具有独立地位、自主活动,在经济、文化、社会、教育、科学、卫生等专门领域从事国际活动。“一带一路”建设不局限于经济贸易和投资项目,还包括大量的文化教育、科学卫生等交流活动,这就需要与这些专门机构合作,使那些具有普遍价值和全球意义的项目和行动进行专业化操作、本土化推进。在与世界卫生组织签订合作协议的基础上,中国可开展工作,重点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联合国粮农组织、世界知识产权组织、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等签订类似合作协议。
三是利用南南合作的框架和平台。联合国倡导的南南合作与中国倡导的“一带一路”可以实现互补和互相支持。一方面,“一带一路”为新南南合作提供了动力;另一方面,南南合作将为“一带一路”提供多边框架。“一带一路”建设将有效地加强、深化、充实和创新南南合作,而南南合作也可以为“一带一路”提供经验,使“一带一路”从一个中国倡导的倡议成为新时期南南合作的新模式。中国可以把沿线广大发展中国家作为“一带一路”建设的战略依托,在南南合作的理念和原则引领下创新合作模式。尤其是需要把“一带一路”建设与南南合作框架和机制进行对接,以有效化解“一带一路”所面临的各种风险与挑战。
打造全球发展治理的新模式
“一带一路”建设从根本上来说是一项发展的事业,目的是与沿线国家打造发展共同体,实现共同发展。“一带一路”是国际合作以及全球治理新模式的积极探索。推进“一带一路”建设,有望打造一个国际发展合作、多边发展机制和全球发展治理的新模式。
第一,“一带一路”与国际发展合作的新模式。法国前总理德维尔潘预言,“一带一路”将引领新一轮多边主义合作潮流。“一带一路”体现了开放、包容、共赢的合作理念,共商、共建、共享的合作原则,利益共同体、命运共同体、责任共同体的合作目标以及政策贤ā⑸枋┝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的合作内容,这是对传统国际发展合作模式的创新和超越。通过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发展战略对接,与沿线国家共建,引领新时期的国际发展合作。
在10月14日举办的中意时尚论坛上,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会长孙瑞哲为柯桥中国轻纺城颁发“中国纺织服装产业可持续发展创新示范集群”荣誉称号,中国轻纺城成为全国首个“可持续发展创新示范集群”。
那么究竟什么是可持续发展创新呢?中国纺织信息中心副主任、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社会责任办公室副主任阎岩认为,可持续发展创新重点是可持续,至少要从“三新”,即新经济形态、新治理模式、新发展理念,来理解可持续的含义。
新经济形态:时尚经济+责任发展=可持续时尚
“关于时尚经济,这里我想转述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孙瑞哲会长的观点”。阎岩指出:“孙会长最近指出,‘时尚产业是纺织服装行业未来发展的个性标注,时尚经济也注定成为提升行业地位、关注度、话语权的必要通路’。纺织行业在这些年承受了很大的压力和委屈,同时,发达国家时尚纺织服装产业发展历史也告诫我们:不持续,无时尚!新产业经济模式必然是在实现产业经济效益的同时,坚持以人为本、环境保护、公平竞争、安全消费的责任发展观,提升产业的社会效益、环境效益,只有这样,才会走出一条与西方工业化不同的路子,在全球供应链保持与提升产业可持续竞争力,树立与传达中国时尚话语,打造以中国为策源地的可持续时尚。”
新治理模式:创新技术+产业人文=可持续治理
《纺织工业发展规划(2016~2020年)》中提出要大力“推进互联网+、大数据等信息技术在产业集群应用,完善和提升产业集群公共服务能力,扩大集群内企业资源开放共享,推广协同制造、云制造新模式,促进智慧集群建设。”当前,运用大数据创新服务理念和服务方式,进一步提高为市场主体服务水平已成为行业治理趋势。
关于当前在行业中愈受关注的智慧治理,阎岩表示,“智慧治理是纺织产业转型升级,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实践创新。智慧治理是多方共治的创新模式,目前来看,仅仅由数据公司即便是交由全球著名公司掌舵,很难真正推动产业的智慧治理――除了信息技术与资源,产业智慧治理还需要融入对产业发展规律的把握、产业发展趋势的判断,以及‘以人为本’的人文科技观。只有将科技创新与产业人文相结合,才能知道智慧治理服务的方向在哪里,才能形成真正的创新治理模式,即可持续治理。”
新发展理念:金山银山+绿水青山=可持续理念
“经济成果毫无疑问是十分重要的,纺织产业肩负着对国家税收、出口创汇、人民就业的重大责任,同时,经济发展必然要考虑环境能源资源的支撑力,如果能源资源难以承载、生态环境不堪重负,反过来必然会限制经济发展空间和后劲。”对此,阎岩表示:“没有绿水青山的金山银山是不可持续的,建立起产业与自然、与人、与社会和谐共存、共生、共荣的发展格局,是培育新产业文明的可持续理念。”
每年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社会责任办公室产业集群,通过以社会责任价值为导向,可持续发展报告,为区域产业实现可持续发展提供决策建议;以提高产业管理方对产业经济形势与趋势研判的科学性,可持续发展指数;将社会责任绩效优异、具有可持续发展潜力的企业编入采购指南中,提升其市场认可度和商业竞争力,责任采购指南,大大推动了我国纺织服装企业社会责任的建设和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变革时代;公共管理
公共管理作为现代管理科学的重要分支,具有自身显著的特征,如主体多元化,客体不断扩展,不断提高社会公共利益等。随着社会发展形势的不断变化,变革时代下公共管理体制、手段的创新及其控制、调节作用的更好发挥受到了广大学者及公众的高度重视。
一、变革时代下公共管理主题的突出
随着社会经济、科技、文化等各方面发展水平的不断提高,政府改革已成为新时期各国面临的新问题。如何提高社会管理效率、促使管理方式转变以及优化政府职能受到了各国重视。公共管理的对象主要包括公共资源、项目及社会问题,在社会变革时代下其管理模式的转型主要受到以下几方面因素的影响:其一,政府财政压力不断提高。我国经济发展新常态背景下,社会治理的改革为政府改革发展的主要表现形式,而公共管理作为社会治理的主要内容,在社会经济矛盾不断突出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缓解作用。其二,政府与市场关系转型,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不断深化改革发展的过程中,市场发挥着配置资源的关键作用,政府不断减少对市场经济的干预,从宏观层面发挥调控、稳定经济的作用,政府与市场新关系的构建为公共管理主体的多元化提供条件。其三,全球化、信息化为政府改革提供动力。经济全球化发展趋势不仅对国家整体经济发展带来了巨大的竞争压力,究其本质,在全球化背景下政府间的竞争日趋明显,政府治理受到了国际竞争力影响的同时,也促使人们从民族国家的角度对社会治理进行重新审视,公共管理面临转型。此外,信息化时代的到来使得公共管理事务更加多样化、复杂化。信息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为公共管理信息化平台的建设及新技术的应用也提供了条件[1]。
二、变革时代的公共管理新模式
随着我国政府不断深化改革发展,公共管理在政府不断简政放权、分权治理的改革背景下其服务性特征更加突出,相较于传统管理型模式呈现出政府力量。首先,公共管理的服务性更加突出,实现了形式、实质上服务性的结合,管理的主、客体成为服务者与被服务者,政府不再是唯一进行实施管理的主体,具有公共服务性质的社会组织所进行的管理活动也包含在公共管理的范畴内,进而促使了现代社会治理方式的转变。新型公共管理模式相较于传统政府行政管理具有本质上的差别:其一,以服务为导向,管理意识及活动的实施不再以控制为目的;其二,以公正为导向,管理效率意识削弱,以真正解决社会公正问题为核心;其三,以服务客体为导向,管理主体价值的实现以其为客体提供的服务为衡量标准。同时,服务主体实现了多元化,不再单一由政府进行管理和控制;其四,以开放管理为导向,在治理主体打破单一化的基础上,管理方式不再是封闭、神秘的,管理过程及内容透明化、公开化,不同管理主体间构建起相互监督、合作的关系[2]。其次,公共管理的民主性、可参与性得到加强,服务式的行政管理通过赋予社会公众提供参与管理的权利,使得政府在实施决策、管理、执行的过程中不再将公众隔离,打破了公众与政府间的陌生感与紧张感。公众参与公共管理实际上是对政府治理垄断地位的打破,通过让公众参与公共管理的决策、执行等环节,将社会治理中存在的各种问题最终以政策的形式体现出来,才能真正提高公共管理实效,切实维护公众利益,避免社会危机的发生。同时,为公众提供表达意愿的途径,如听证、协商、咨询及公示等,收集公众对社会问题的意见及建议,能够将社会问题所涉及到的各方利益真实反映出来,进而促使提高政府决策的公平公正性,在兼顾效益的同时达到公平,为服务型公共管理新模式的顺利转型奠定基础[3]。最后,公共管理新模式的服务性、公开性、合作性是其未来发展中期望达到的理想形式,同时也是实现民主行政的重要途径。在目前公共管理主体非政府化、多元化的发展形势下,政府与社会管理主体间合作关系的构建成为公共管理未来的发展前景。
三、结语
总之,变革时代中的公共管理打破了以往以政府为中心的社会治理方式,社会其他主体的参与不仅促使了公共管理主体的多元化,更调整了政府与社会间的关系,打破了传统治理中政府中心化、社会边缘化的状态,公共管理在各方主体平等参与的基础上全面展开并坚持信任、公平、服务的基本原则,使得公共利益切实得到了保护。因此,新时期应明确政府在公共管理中的地位,其宏观调控全局的地位仍未变化,但其不再是唯一的主体,而是公共管理体系中的重要构成要素之一。
作者:袁迎娜 单位:河北经贸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参考文献]
[1]方堃.论民主性知识建构中的合作治理———<民有政府:反政府时代的公共管理>评析[J].学术界,2011,12(11):223-232.
纠正“越位”、“错位”和“缺位”,乡镇政府要摆正自己的位置,必须理顺三种关系――
理顺乡镇政府与市场的关系
在乡镇政府与市场关系方面,目前存在两大主要问题:一些乡镇政府习惯于用行政手段配置资源,没有看到和不会运用市场的巨大力量;行政性垄断、行业性垄断、地方保护现象还存在,权力直接进入市场,成为进一步完善市场经济的体制。
理顺乡镇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必须进一步培育、发展和规范市场,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要打破地区封锁、条块分割、行业垄断。坚决打击各种扰乱市场秩序的行为,发挥政府的市场监管职能,维护公开、公正、公平的市场秩序。
理顺乡镇政府与市场的关系,要减少政府投资,扩大社会投资;改变政府的投资方向,大胆引入市场机制,提供非核心公共产品。乡镇政府要在交通、通信、能源、教育、医疗、城市公用事业等非核心公共产品领域鼓励各种所有制企业参与投资。政府要由投资型财政向公共财政转变,从基础产业和竞争性领域退出,将有限的资金投向生态环境、就业、公共卫生、社会福利、社会保障等领域。
理顺乡镇政府与企业的关系
在乡镇政府与企业的关系方面,目前也存在两大主要问题:一些乡镇政府还习惯于参与企业行为;政府为企业服务的新体制还没有确立。
理顺乡镇政府与企业关系,必须加快政企分开,进一步把不该由政府管的事交给企业、社会组织和中介机构。政府制定和执行政策、搞好社会治安、绿化美化、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创造发展环境,不干预企业的微观经济活动。
理顺乡镇政府与企业的关系,应加快社会信用体系建设,规范市场交易行为。社会信用是经济发展的基础,目前企业、政府、个人社会信用较为缺失,必须加快社会信用体系建设。
理顺乡镇政府与企业的关系,还应建立政府为企业提供服务的新体制。政府要为企业提供各类信息服务、咨询服务、培训服务,为企业创造公平竞争的环境。
理顺乡镇政府与社会的关系
在乡镇政府与社会的关系方面,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有:大政府、小社会的格局没有根本转变;经济社会发展不协调,社会发展缓慢;社会自治能力低,社会治理方式单一,政府与社会共同治理的新模式还远没有建立;公共部门为社会服务的体制未建立。
理顺乡镇政府与社会的关系,必须大力培育、发展和规范社会中介组织,充分发挥社会中介组织在经济发展、对外贸易和社会管理中的作用。政府要大力培育和发展各类行业协会和商会,各类社会行为性中介组织,为市场主体提供服务的中介组织,为劳动者就业提供服务的中介组织,促进教科文卫体事业发展的中介组织,等等。
理顺乡镇政府与社会的关系,必须实行政事分开。乡镇事业单位长期依赖政府,员工“官本位”思想严重,“铁饭碗”、“大锅饭”还没有完全被打破,缺乏生机和活力,导致公共服务质量差、水平低。实行政事分开,首先必须实行政事职能分开,政府部门把属于事业单位的技术性职能交还给事业单位。其次,要继续推进事业单位内部改革。强化竞争淘汰机制,打破“铁饭碗”;拉开收入差距,打破“大锅饭”,使事业单位充满生机和活力。
理顺乡镇政府与社会的关系,应提高社会自治能力。在解决“三农”问题、建设乡镇服务型政府中,要把提高农村村民自治水平放在重要位置。乡镇政府对村民自治组织,一定要改变行政命令的传统做法,真正建立指导、服务的关系,培养和提高农村村民“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监督、民主管理”的能力和水平。
在此发展背景下,全面深化改革,实施依法治国,需要社会组织的积极参与,如果社会组织与社会工作在新常态下运行不当,极易出现秩序失范,影响经济社会的健康发展。因此,为进行有效的组织和管理,加强社会管理制度和模式创新,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社会组织在社会管理中应发挥积极作用。针对社会组织的自身特点,应该加快社会组织发展,即强化社会组织的服务功能,着力培育引导各类社会组织,建立健全社会组织规范管理机制与科学模式,进一步加强队伍建设,加强理论和实践研究,不断完善社会组织管理制度,创新管理模式,处理好政社关系,更好地发挥社会力量在管理社会事务中的作用。
在我国社会组织广泛发展的背后,有着政治、经济与社会等方面的促发原因。通过对各种社会组织的分析,我们可以发现当前我国社会组织发展的主要特点。同时,现行的管理制度在应对社会组织大量出现时存在诸多缺失。对此,需要从理念与制度两方面着手改革现行的管理制度,形成社会组织良性发展与国家有力监管的新模式。
一、社会组织管理存在的问题及改革的基本途径
为现代社会管理提供一定的整合平台与管理途径,是保障现代社会健康发展的重要基础。在当前的社会组织管理模式中,社会组织面临法律体系薄弱、监管体制落后、社会支持不够、缺乏活动资金等问题,需要当地政府部门和社会力量根据实际情况,采取健全法律体系、改革管理体制与模式、丰富扶持政策、拓展资金渠道等一系列具有针对性的措施与方法,以促进社会组织与社会工作的科学发展。适应新形势,亟需加强社会管理模式创新,而社会组织模式建设创新也是题中应有之义。要从体制创新、机制创新和法制创新以及工作举措创新着手,全面推进中国特色社会组织建设模式创新的发展之路。大多数社会组织将自身的功能限制在文化、健身与娱乐等领域和本社区范围内,其组织化协调作用未能很好地发挥。解决社会组织功能封闭问题,拓展社会组织功能,需要建构组织化协调机制。在外部环境上,要营造公共领域创造出有效连接社会与政府的方式。在内在动力上,需要加强社会组织自身能力建设。
二、社会组织管理制度改革背景下社会团体分支(代表)机构管理模式的创新问题
社会组织管理体制改革就是要冲破以政府为单一主体的社会工作管理格局,全新塑造“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工作管理新模式。社会组织在促进经济发展、创造就业机会,激发公共意识、扩大社会参与,加强政府与公众沟通等方面具有天然优势,成为社会管理新格局中的多元主体之一。因此,政府要积极推进政府职能的转变、加快社会组织登记制度的创新、拓宽社会组织筹资渠道,进一步推进社会组织的可持续发展和社会管理体制改革的实现。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政府角色由“全能”政府向有限政府的转变,“小政府、大社会”、“强政府、大服务”逐渐成为政府改革的基本方向。与此同时,社会力量的成长也推动着国家与社会的关系模式从国家主导型向国家与社会合作型转变,社会治理不再是由政府作为单一主体进行,而是不断转向由非政府组织和市场组织参与进来的合作治理模式,社会治理不再是政府独揽,而是不断转向与社会组织和市场组织合作共赢。目前通过改革社会组织登记管理体制、构建“枢纽型”社会组织工作体系、建立监督管理体制等一系列措施,探索完善社会组织管理分级管理、分类负责的模式。
三、社会组织管理制度改革背景下管理体制创新问题
社会组织在社会建设与社会服务中扮演着重要角色,而对于社会组织培育与发展而言,增强其自主性、独立性是关键。注重完善社会组织扶持政策,建立社会组织孵化基地,健全政府购买社会组织服务机制,重点培育公益类、服务类社会组织,营造社会组织发展良好环境。同时,加强对社会组织涉外活动和网上社会组织的监管,严厉打击非法社会组织及违法活动,保障社会组织的良性发展。传统的重登记、轻管理的行政监管体制是制约社会组织发展的瓶颈,针对由此导致的社会组织活力不够、政社不分,自主发展、自我管理能力较弱等问题,改革了社会组织登记管理体制。“枢纽型”社会组织是指由负责社会建设的有关部门认定,在对同类别、同性质、同领域社会组织的发展、服务、管理工作中,在政治上发挥桥梁纽带作用、在业务上处于龙头地位、在管理上承担业务主管职能的联合性社会组织。
四、逐步推进社会组织管理新模式的创新发展
探索行业协会商会与行政机关脱钩,引入竞争机制,探索一业多会,以改变行业协会商会行政化倾向,增强其自主性和活力。重点培育、优先发展行业协会商会类、科技类、公益慈善类、城乡社区服务类社会组织。为了申请便利,应简化申请程序,成立这些社会组织,直接向有关部门依法申请登记,不再需要业务主管单位审查同意。但是,成立政治法律类、宗教类等社会组织以及境外非政府组织在华代表机构,在申请登记前,仍需要经业务主管单位审查同意。坚持一手抓积极引导发展、一手抓严格依法管理,建立健全统一登记、各司其职、协调配合、分级负责、依法监管的社会组织管理体制,推动社会组织完善内部治理结构,促进社会组织健康有序发展。
【摘 要】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业已广泛开展,网络已成为大学生重要的社会实践渠道。随着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开展,进行思想
>> 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网络平台构建探索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网络平台研究与构建 关于构建思想政治理论课网络教学平台的探索 加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网络教学平台建设的思考 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理论依据 论网络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新模式的构建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虚拟实践教学模式的构建 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评价体系的构建 构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体系的思考 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情感互动教学模式的构建 试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网络教学的创新实践意义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网络教学实践的再探讨 关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网络实践教学模式的思考 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价值 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设计依据 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机制创新 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基本特征 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实施策略 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改革与创新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
[2]魏雷东.大学生网络道德问题研究[J].思想教育研究,2011(4)
[3]周岚峰.唱响网上思想政治教育主旋律[J].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2)
[4]本书编写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5]徐峰等.利用博客提高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实效的实践探索与研究[J].思想教育研究,2010(12)
>> 高校群团组织在维护意识形态安全中的作用研究 带领群团组织发挥共青团的作用 增强党的群团工作和群团组织的政治性 公共服务供给中民间组织与政府合作关系探析 政府、社会组织合作供给公共服务的困境及趋势 充分发挥群团组织在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 共青团组织服务青年就业创业工作新模式探索 论公共文化服务供给组织形式与模式的作用关系 基于SNA的装备制造业与生产业互动融合系统组织结构研究 国有企业团组织加强和改进党的群团工作的几点思考 高校党的群团组织开展新媒体工作的困难与对策研究 工青妇群团组织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作用研究 发挥群团组织职能推进企业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思考 群团组织是创新社会治理的重要力量 发挥群团组织作用 培育和谐向上的企业文化 品读群团组织工作的“三性”要求 新时期群团组织作用发挥的短板及对策研究 参与社会管理:高校共青团组织建设的新模式 激励视阈下的公共服务供给模式探源 再论公共服务的供给及其模式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
[4]吴海棠.群团组织参与公共服务供给:实践、困境与路径选择――以泰州市共青团为例[D].南京:南京大学,2015.
[5]Salamon L M.Rethinking public management:Thirdparty government and the
changing forms of government action[J].Public Policy,1981,29(3):255275.
[6]Provan K G, Milward H B.Do networks really work? A framework for evaluating publicsector organizational networks[J].Public Administration Review,2001,61(4):414423.
[7]汪锦军.公共服务中的政府与非营利组织合作: 三种模式分析[J].中国行政管理,2009(10):7879.
[8]齐海丽.公共服务供给中政府与社会组织合作:现状评估与趋势预测[J].经济体制改革,2012(5):1519.
[9]尚勇.让学会在公共服务中发挥更大作用[EB/OL].(20150721)[20170308].http:///ddzg/ldhc/201507/t20150721_2086821.shtml.
[10]丁玉红.群团组织与政府间合作模式研究――以上海市妇联的工作为案例[D].上海:复旦大学,2009.
[11]张波.群团组织协作治理:一个社会网络的分析框架――基于C市的实证分析[J].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16(5):101105,144.
[12]中华全国总工会组织部.工会组织工作实用手册:2010版[M].北京:中国工人出版社,2010.
[13]吴闻达.中央编办管理机构编制的群众团体机关[EB/OL].(20140620)[20170309].http://.cn/201406/20/content_32723409.htm.
[14]范柏乃,蓝志勇.高级公共管理研究方法[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4.
[15]刘军.社会网络分析导论[M].北京:社会文献科学出版社,2004.
[16]苏陈朋,韩传峰.非常规突发事件跨组织合作网络结构演化机理研究――以 2008年桂林冰雪灾害为例[J].软科学,2014(8):107111,116.
[17]王嵩,王刊良,田军.科研F队隐性知识共享的结构性要素:一个社会网络分析案例[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9,30(12):116121.
随着行政生态模式的变化,尤其是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态势下,各种复杂因素和不确定的挑战,迫使传统的政府公共管理模式加以调整和转型,在正视公共管理的困境前提下,需要注入治理理念,用全新的视角,创建以民众需求和问题解决为导向的协同型、整合型公共管理创新模式。思考公共管理改革的方向和趋势,转变碎片化、官僚化的公共管理行政模式,全面建构公共管理的全新战略框架。
一、协同型公共管理背景及理论基础综述
随着公共管理高度复杂化,利益主体呈现出多元化的特征,公共管理牵涉众多部门、区域,这对于公共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实现跨地域、跨部门的治理,是当前改革中需要思考的重大课题。而协同型公共管理的兴起,是对传统官僚行政公共管理模式的反思,是对碎片化新公共管理模式的重组,它以公共需求为主导,通过社会资源的有效整合,实现跨区域、跨部门的公共管理创新模式,它的理论基础和依据主要有以下内容:
(一)资源依托论
这是一种较为成熟的理论,由于政策的制定和执行需要有相互之间的协作与依赖关系的存在,从这个视角下,可以认为任何一个单一的组织都不具有全部的资源,只有在群体组织的相互作用之下,才能输入全部的能量,才能得以顺利运转或提供公共服务。由于政府面临众多复杂的问题,需要运用资源之间的相互依赖性,并维系持久的互动伙伴关系,从而使协同型公共管理得以实现并运作。
(二)交易成本理论
在资源交换与合作的过程中,交易成本的降低是组织的追求目标,在现代公共管理过程中,组织是一个动态、复杂、系统的整体。单纯的市场机制和科层机制已经不能满足公共管理的需要,它需要基于交易成本理论,寻求合适的协同合作伙伴,从而可以减少组织的监测成本、信息成本,防范机会主义对组织公共管理的威胁。
(三)跨部门协同治理理论
政府公共治理将跨部门协同治理视为网络,而公共管理者处于纵横交错的网络核心。因此,对于现代公共治理而言,协作网络是重要的核心内容,在这个网络之中的公共管理需要关注组织间的协同与合作,也意味着第三方政府、协同政府、顾客需求之间的融合,再利用信息技术将网络加以有效的整合,提供给社会公民更多的选择权。
二、当前公共管理面临的困境剖析
(一)显现出与治理体系现代化要求的不一致性
公共管理治理体系的现代化要求是要实现公共治理的法治化、民主化、科学化和制度化,总体来看,我国目前的经济发展稳定和谐,文化也处于大发展、大繁荣的时代,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也在不断迈进。然而,这与公共管理治理现代化的目标还有较大的差距,这主要表现为:
第一,公共管理的法治化、民主化程度还不高。由于公共管理机制缺乏科学、合理的制度基础,因而显现出刻板性,缺乏适宜的变通,对利益的调节和分配还有欠公平和公正。
第二,公共管理的治理能力还不足。在公共管理的治理主体结构中,主要有政府、社会组织、市场主体、社会公众,显现出治理主体成员的素质和能力欠缺等问题,在治理主体各成员之间,也存在分工不合理、权责模糊的问题。
(二)公共管理技术在实践应用中存在单一性的问题
公共管理技术归属于社会技术领域,它包含众多的技术内容,并与现代管理技术相契合,成为政府的追捧对象,现代公共管理技术中的数字治理技术、智慧决策和政务技术、风险评估技术、绩效治理技术等,都具有前沿性特征和先进性特征,有极强的实用性和可操作性。然而,它在公共管理职能履行的政府治理行为中,存在应用意识上的偏差,将这些先进的、前沿的现代化公共管理技术僵化为“政绩展示手段”、“便利性手段”,而没有从社会民众的意愿和需求出发,没有充分发挥出公共管理的效能,无法实现社会公共利益的最大化治理。由此,也引发了社会民众的质疑,从社会层面传来怀疑的声音,而导致社会信任危机、公共治理危机。
(三)组织文化与价值的偏离,降低了公共管理的效能
公共管理者所处的组织文化和伦理价值体系具有“染缸效应”,这种“染缸效应”会对身处其中的公共管理者产生浸染性影响,如果组织文化和伦理价值发育健康而良好,则身处其中的公共管理者会形成一种自我约束和自我控制能力;如果组织文化和伦理价值发育不良,则身处其中的公共管理者难以形成道德自觉意识,而陷入道德困境。这种组织文化和伦理价值的“染缸效应”,使公共管理权力沦为个体谋求权利的工具,引发社会的异动,降低了公共管理的效能。
(四)由上而下发动的顶层设计在贯彻与落实上的困境
我国正在全面深化改革的关键转型期,顶层设计的重要内容是要全面推行依法治国和构建国家治理现代化体系,在由上而下发动的顶层设计,配套制定了各项改革举措,如“大部制”、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完善基层民主制度等。然而,这些由上而下发动的顶层设计在地方政府的贯彻与落实上陷入了困境,由于一些激励性措施缺乏法律性依据和制度性保障,难以得到全面的贯彻落实。同时,社会组织和民众参与公共管理治理的话语体系还没有完全构建,因而较难实现多元治理主体制度化、法治化和协同化,在我国特有的行政生态环境中遭遇了“肠梗阻”的问题。
三、协同型公共管理的转型与组织创新启示
(一)转变公共管理观念,建立公共性和区域性公共管理模式
长期以来,中央分权政策中的“理性经济人”塑造目标,迫使地方政府追求短期效益,打造一些“短平快”的项目和“高税率产业”,而忽视了社会发展及公共利益。这种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缺位”,亟须加以转变,要用整体治理的全新视野,突破行政区域和部门管辖的局限性,从公共性和区域性的视角,对公共管理服务进行审视,要由部分向整体转变,由破碎化向整合转变,抵消公共管理在行政区内和部门内的抵触和冲突,最大化地减少公共管理服务中的交易成本,达到各个利益主体共同的目标。
(二)创新构建以协同为特征的协同整体型公共管理组织模式
传统的公共行政模式无法解决跨区域的边界问题,而协同型的公共管理创新组织模式则可以针对这个问题,进行整合与协同之下的组织设计或重组。基于这个视角,政府将公共管理的整体组织结构设计作为实现公共管理服务的工具,也即达成各个政府组织之间、各个部门之间的团结协同目标。
这种协同型公共管理组织机构模式是现代横向组织管理和网络化治理的主要模式,它的治理前提是不同组织结构之间的差异化,不同的组织结构有其不同的框架、职能和利益追求。因此,协同型公共管理模式正是符合了整体性治理的主旨和价值理念,实现了替代注重等级、注重程序的官僚政府体制与组织架构。
(三)创新以结果为导向的协同整体公共管理模式的目标
协同型公共管理模式强调的是社会公众的公共利益,它的实现目标是要用最低的成本,提供最好、最为有效的公共管理服务,在协同型公共管理模式下,要努力将复杂而分散的各个层级和机构进行整合,以满足不断提升的公众的需求。
协同型公共管理模式的服务目标,总体来说是要消除不同组织机构、不同部门之间的矛盾,在特定政策的规范之下,实现各组织、各部门之间的合作与交流,从而更好地运用各种资源,为公众提供整体的或“无间隙”的公共管理服务。在这个目标结果中,牵涉到政府、公众、组织等不同层次的整合目标,在协同创新的过程中,就是将所有活动相结合,达到各个层面的有益结果。
(四)创新以整合为核心的协同型公共管理运作机制
在协同型公共管理转型和创新的过程中,它的对立面是碎片化、分散化公共管理模式,在这个协同型公共管理运作机制构建的过程中,它需要的是有效的整合,是基于专业化上的整合,要注重全局战略的统筹眼光,它的整合内涵包括三个方面:一是整合处于不同层次的公共治理过程;二是整合组织的功能内部治理过程;三是整合政府部门与私人部门之间的治理过程。从这三个方面来看,我们不难看到协同型公共管理的信息分享、协同作战的宗旨和运作方式,在这个以整合为核心公共管理协同之下,可以有效地打破组织之间、部门之间的壁垒,形成一种无缝合作的协同体制。
从纵向的视角来看,以整合为核心的公共管理服务创新重新界定了中央和地方的公共服务职责,赋予了地方政府更多的公共产品、管理公共事务的权限。从横向的视角来看,以整合为核心的公共管理服务创新可以对政府机构的职能进行整合,生成综合性的“一站式”服务体系,避免公共管理服务职能交叉或重叠。
(五)协同型公共管理的参与主体多元化
在整合视角下的协同创新型公共管理模式,既不是科层管理模式,也不是市场治理模式,它强调政府和非政府之间的合作、公共机构与私人机构的合作。这就使协同型公共管理的参与主体显现出多元化的特征,地方政府再也不是唯一的公共服务提供者,不是垄断公共物品供给的垄断者,而要让这些公共管理服务职能形成一种多元的网络形态,吸引各方的力量,实现地方公共管理服务的供给,以满足社会民众多元化的需求。当然,在这个多元化公共管理服务的格局之中, 要注重过程管理和结果控制,政府要融入其他主体的力量,提升公共管理服务的质量和效能。
四、结语
协同型公共管理的治理模式是一种新的、有益的探索模式,它可以基于利益整合的理念主导之下,促成地方利益集团的成长,从而有效地解决横向方面的跨行政区、跨部门的协同合作问题,也为社会公共管理与服务提供了有力的整合资源的支撑,在政府与非政府力量通力合作的条件下,充分其战略协作的功能,从而消除狭隘的部门、层级的传统官僚观念,形成运转协调有序的公共管理治理网络。
技术创新是一个社会进步的标志。人类社会的每一次进步、每一次变革。无不包含着技术的创新与进步,国防科技工业的技术创新在节能环保方面有一定的进步,但这个领域技术创新的水平,技术创新的模式还没有完全
转到生态化的道路上来。因此,顺应时展的要求,将生态学理论、可持续发展的理论和循环经济理论相结合,大力研制开发节能环保型技术,走生态化的技术创新之路,就成为实现绿色国防、绿色国防科技工业和实现国防科技工业可持续发展的重中之重。
研宄生态经济学视角下的我国国防科技工业技术创新模式的价值。
研究生态经济学视角下的我国国防科技工业技术创新模式的理论价值近年来,可持续发展理念已经成为我党在经济发展领域的指导思想。技术创新的理念与生态经济学的理念逐步地结合,并逐步形成新的技术创新观念。国防科技工业作为国家的战略性产业,在技术创新的过程中,也应该处理好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之间的关系,用生态化的技术替代传统的技术,并实现技术创新的商业价值。
研究生态经济学视角下的我国国防科技工业技术创新模式的实践价值国防科技工业是关系国家安全的战略性产业,是体现国家核心竞争力的关键领域。国家安全的极端重要性、武器装备追求独特和领先的属性以及战略产业竞争的特征决定了国防科技工业发展必须要选择符合历史发展趋势的技术创新模式。在当今各国大力发展节能环保型技术的同时,我们仅凭现有的资源是难以应付未来的战争,难以实现国防科技工业的可持续发展。我们只有不断探索适合我国国情的技术创新模式才能增强国防科技工业的核心竞争力,才能有效地保障国家的经济安全和国防安全。
原国防科学技术工业委员会主任张云川在2007年1月8日指出,2007年国防科技工业将在全系统列出30家重点耗能大户和30家重点排污企业,限期开展降耗减排专项治理和监督检查,并严格重大项目节能评估和环保评审,加强降耗减排工作,推广综合节电、绿色设计、清洁生产等提升节能和环保水平的先进适用技术。这一举措一方面说明了当前国防科技工业的持续发展能力不强,在节能环保技术研究方面还有待进一步加强,但另一方面也显示出了技术创新模式研究的重要性。
可以说,国防科技工业采用什么样的技术创新模式,直接决定了国防科技工业的发展方向和实现国防科技工业永续发展的要求。
所谓自主创新就是主要依靠企业自身的力量完成技术创新全过程,关键技术上的突破由本企业实现;模仿创新就是企业学习,模仿其他企业先进技术,根据自身情况加以改进,完成本企业的技术改造或创新;引进创新一般指企业从国外或经济发达地区引进先进技术,结合本身情况为我所用,进行技术创新;合作创新即不同企业、不同行为主体为进行某项技术创新共同努力。
根据技术创新的动力来源不同可将企业的技术创新模式划分为技术推动模式、需求推动模式和双重推动模式
技术推动模式是指技术创新主体拥有某种技术,不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进行研发,产权明晰;需求推动模式的优势在于:根据市场需求和企业的自身利润来考虑选择是否进行某种技术的研发,以完全满足市场的需求为主;双重推动模式是指技术创新主体所拥有的发明或发现是在市场需求的推动下而开展技术创新活动按照技术创新的组织模式的不同可将企业的技术创新划分为计划组织
模式、自行组织模式和联合组织模式
计划组织模式是指由企业外的组织(一般指政府)有计划地进行技术的研究和开发;自行组织模式是使企业真正成为市场的主体,使企业完全按照市场的需求去组织技术创新;联合组织模式是指政府对创新任务的确定和创新企业的选择和市场的需求相结合。
按照企业进行技术创新的过程与程序可将技术创新分为线性创新模式、双向循环模式和霍夫勒模式
线性创新模式所包含的三种类型一一科技推动型、市场拉引型和计划推动型。它们的共同点就是创新活动自始自终都是在本系统内完成的,而双向循环模式和霍夫勒模式都是非线性的模式。按照技术创新的过程可以将技术创新的模式分为:预期模式和随机模式,按照技术创新的演化过程可将技术创新的模式分为现行模式,目标模式和过渡模式;按照技术创新的主体、动力机制和管理机制可将技术创新分为完全竞争模式、计划创新模式和混合创新模式。
生态经济学视角下的技术创新模式的划分
根据生态经济学中的生态系统理论范畴、生态平衡理论范畴和生态效益理论范畴,可以将技术创新模式重新划分为生态型技术创新模式、亚生态型技术创新模式和非生态型技术创新模式。
生态型技术创新模式。根据生态经济系统的相关理论,技术创新属于人的行为,在生态经济系统中要正确发挥人的主导作用,要充分考虑到客观规律的影响,这就要求我们在进行技术创新的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到生态的因素,对于新技术的开发、研究要始终贯彻生态和经济相协调的观念,技术创新不仅要考虑眼前利益,而且要看到长远利益,从而保证新技术对未来环境是完全无污染的、完全环保的。
亚生态型技术创新模式。根据生态经济学中生态经济平衡的理论,面对日益扩大的需求,人们从生态中获取物质将越来越多,而面对有限的生态资源,我们不是靠限制经济的发展来维护生态的平衡,而是要依靠技术创新和科技进步,来研宄和开发出更有利于节约资源,更有利于减少废弃物排放的新型技术,从而减少对环境的污染,使废弃物能够得到循环利用,从而实现永续发展的技术创新模式。
非生态型技术创新模式。在技术创新的过程中充分权衡技术创新的利弊得失,按照生态经济效益的相关理论,在优先考虑技术创新的经济效益的基础上,出于国家利益和安全的需要,暂时容忍新技术对环境的污染,从而在以后的技术创新过程中再使这种污染不断解决得到解决。例如,目前各国都在为国家的安全和利益的需要而发射的各种卫星。这些卫星在废弃以后势必会对太空的环境造成污染和破坏。但随着技术的进步,这些问题最终会得到解决。
我国国防科技工业技术创新模式的生态化抉择
为了使得我国国防科技工业能够又好又快的发展,笔者通过对国内外技术创新模式进行了综合研宄,得出以下结论。
对于那些“放开类型”的国防工业企业,比如军需生活用品生产等一般军用技术,可以而且应该鼓励地方企业参与投资建设,使其选择生态型即合作或模仿技术创新模式,有利于减少国防开支,提高产品质量。
对于“限制类型”的国防工业企业来说,比如钢铁、船舶等允许地方企业进行参与的技术,应根据企业综合实力可以选择亚生态型的合作或自主技术创新模式,对于其中的高科技和核心技术,由于其特殊性可以产生垄断效应,应选择自主创新模式。
对于“禁止类型”的国防工业企业来说,要实行国有制,如航空航天、核武器、导弹、潜艇等战略武器制造等国家严格禁止泄露的尖端技术,考虑到特殊地位,其技术创新模式一律选择自主创新模式,同时也是非生态型的创新模式。
当前技术创新与高新技术产业化的竞争已逐渐成为国际间竞争的核心内容,是经济发展和生产率增长的基本动力。然而,为了增强我国国防实力,加强国防工业企业的能力,必须进行技术创新,特别是对国防军队建设中的那些核心技术和尖端技术,为了避免落后就要挨打,在国际局势急剧变革的今天,应该采取亚生态和生态型的自主创新模式。为了加速我国国防高新技术企业发展,增强我国科技综合竞争力的技术创新能力,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努力。
要充分利用外部资源,与各大科研院所组建研发战略联盟。在发达国家设立研发机构将成为我国国防科技工业企业提高技术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之一。
国防科技工业企业自身必须重视R&D能力培养,建立自己的R&D机构。一流的企业必须要有一流的研宄机构。未来技术创新的中心在企业。一个企业没有自己的研宄机构就不可能成为一流的企业。
国防科技工业企业自身必须要有科研管理机制。高效的科研管理机制是研发活动顺利进行的保证。应该结合本企业的实际情况,从科研活动客观规律入手,建立灵活高效的科研管理机制。
一、高职院校思政课实践教学内容、形式及效果现状
(一)单调、陈旧实践教学内容。(1)目前的思政课多为大班授课,分组进行活动的组织难度较大,教师的精力受限,在整个学期的教学安排中,教师只能采取比较单一的一到两种形式来开展实施实践教学。(2)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改革相对滞后,导致教学内容较为陈旧、单调,同时由于教学对象多为90后年轻人,传统的实践教学不能使思想政治理论内化为他们的精神信仰,更不用说外化为他们的行为。(3)目前很多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缺乏敏锐性,自身平时也不注重自身在学历学识和能力上的提高和学术研究,学术水平相对其他类型专科学校及本科院校显得比较低,难以将热点问题融入到实践教学内容中去。
(二)流于形式的实践教学。在目前开展的实践教学中,参观考察革命圣地成了纯粹拍照留影;主题讨论成了感兴趣的同学积极参与,不感兴趣的睡大觉;社会实践调查报告很多学生自己不撰写而是在网上抄袭;实践教学的实施缺乏有效的设计及监督考核,使实践教学流于形式。
(三)“大班教学模式”对思政课实践教学效果的影响。在组织课外实践教学中,由于人数众多即使分组,任课教师也难以做到对每个组都投入相同的精力进行指导与关注。“大班教学模式”不利于师生之间互动、沟通、交流的深入,更不利于实践教学的开展。
二、“体验式”教学: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新模式
(一)想象式体验。想象式体验中,适当添加图片、影视、音乐等元素,可以更好地提供想象基础,烘托想象气氛,从而增强体验效果。受教学经费、人数的限制,创设的情境通常是虚拟的,靠语言描述,或者通过多媒体中的图片、音乐、音像、文字等,引导学生借助以往经验,在头脑中想象,把自己放入其中去感觉、体悟。
(二)活动式体验。想象式体验因为没有办法亲身经历,体验效果受到个人经验的限制,如根据教学的内容提供一个相对真实的情境给学生,还原知识产生的背景,恢复其原来的生动性、丰富性,让个体更加真实地融入到活动中去,则可以使学生获取更深刻的体验。相比于听别人的说教,活动是主体体验产生的一个重要途径,亲身参与活动而形成的体验则更丰富、更深刻。
(三)辩论式体验。在辩论或讨论中,因为一方面要提出自己的观点,一方面要辩驳或接收别人的观点,从而就迫使学生积极地主动地展开思考,使学生不仅能够获取较强的情感体验。通过开展讨论、专题辩论等形式,让学生从不同侧面、不同角度提出问题,交流看法。
(四)调查研究式体验。根据学生所学的相关内容来确定调查研究课题,选择学习体验对象。通过有针对性的调查研究,学生广泛地接触社会现实,切实地感受实际问题,深刻地体验现实中的种种矛盾,对知识的理解也会产生更高层次的升华。
三、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路径和方法
(一)课堂实践教学。思政课课堂实践教学要坚持原则性和灵活性的统一,在方法上要能够针对学生困惑的理论难点和学生关心的社会热点切入,灵活开展实践教学;在内容上要坚持的立场、观点,切合思政课理论背景。课堂实践教学一大忌便是为教而教,为完成教学任务而教,实践教学脱离学生思想实际,自身不成体系,起不到增强思政教育感染力和说服力的作用。
>> 区域协同与跨域治理:“一带一路”中的边疆非传统安全治理 “一带一路”与全球治理 “一带一路”的冰与火 “一带一路”的史与今 重庆与“一带一路”的缘分 “一带一路”对全球经济治理的价值与贡献 全球治理视野下的“一带一路” 全球治理格局变革视野下的“一带一路” “一带一路”战略下的区域安全合作机制探讨 “一带一路”:探索全球治理新模式 “ 一带一路”建设将推动全球经济治理体系变革 “一带一路”:以国际合作推进全球治理变革 “一带一路”推动全球经济治理变革 “一带一路”上的跨贸之旅 一带一路视角下中蒙区域合作前景分析 “一带一路”战略下的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研究 “一带一路”区域物流供需系统协调发展的实证分析 “一带一路”涵盖区域带给地质工作的商机探析 “一带一路”战略下区域经济的发展 一带一路区域合作框架的构建逻辑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
[5] 周平.“一带一路”面临的地缘政治风险及其管控[J].探索与争鸣,2016(1).
[6] 赵可金.“一带一路”:从愿景到行动[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5.
[7] 余潇枫.非传统安全与中国和平发展[J].观察与思考,2007(20).
[8] 林水波,李长晏.跨域治理[M].台北:台北五南图书出版公司,2005.
[9] 李志斐.“一带一路”构建中的非传统安全问题[C]∥张洁.“一带一路”与周边战略.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5.
[10] 刘海泉.“一带一路”战略的安全挑战与中国的选择[J].太平洋学报,2015(2).
[11] 张成福,李昊城,边晓慧.跨域治理:模式、机制与困境[J].中国行政管理,2012(3).
[12] 陈旭清.非营利组织在非传统安全中的作用[J].学术月刊,2006(9).
[13] 平.“一带一路”战略下的区域安全合作机制探讨[J].人民论坛,2016(1).
关键词:独立学院;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实践教学;新路径
作者简介:万泽民(1955-),男,江西抚州人,浙江农林大学天目学院,教授;
徐定高(1983-),男,浙江临安人,浙江农林大学学院硕士研究生。
基金项目:本文系浙江农林大学天目学院重点教改课题“独立学院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教学改革研究”(项目编号:12JGZD015)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642.4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3)14-0138-02
独立学院作为由普通本科高校按照新机制、新模式举办的本科层次的二级学院,是新形势下高等教育办学机制与模式的一项探索和创新,是更好更快地扩大优质高等教育资源的一种有效途径。其目标是培养适应市场需要、基础较扎实、实践能力强、综合素质高的应用型人才,强化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和实际动手能力,以实现学生知识、能力、素质的全面和谐发展。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根据学生思想政治素质发展和教育的规律,积极推进教学方法的大胆创新,从学生实际出发,不断探索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新模式,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尽的义务和责任。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实践证明,加大实践教学力度是提高独立学院思想政治理论课针对性、吸引力和实效性的突破口,而注重理论讲授与案例教学相结合,课堂理论教学与社会实践调查相结合,教师精心指导与学生亲身体验相结合,动脑动手动口与素质能力提升相结合是实践教学的新路径。
一、理论讲授与案例教学相结合
独立学院学生具有较强的社交能力、办事能力和协调能力,但多数学生文化基础不够扎实,自我约束能力较差,学习习惯养成较弱。思想政治理论课要达到的效果第一步是入耳,而关键在于第二步入脑,思想政治理论课从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转化是基础,从知识体系向信仰体系转化则是核心。学生是教学的中心,要强调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鼓励学生以主角的身份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灵活采用多种课内实践性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关注、分析社会热点问题,如“案例教学”法、“课堂讨论”法等,积极探索启发式和研讨式教学,加强师生互动,加强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
任课教师要加强对教材中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的把握与运用,用最新的科学研究成果去支撑教学,把高深的理论化为丝丝春雨,去滋润学生、感动学生,真正达到使科学理论进学生头脑的目的。教师在课堂上单纯依靠理论灌输的传统教学方法进行教学还远远不够,并且会受到硬抵制和软对付。所谓硬抵制,是学生在课堂上讲话,不回应教师的问答,拒绝互动,师生冲突危机加剧,课堂秩序不稳定,师生情绪受挫,教师事倍功半;所谓软抵制,是学生在课堂上心不在焉,各自干自己的事,比如玩手机、做其他课程的作业、看其他书籍甚至睡觉等,不干扰他人,但对教师的授课充耳不闻。
理论联系实际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是居于主导地位的基本原则,能有效调动学生学习思想政治课的兴趣,对提高政治课教学的实效性至关重要。坚持这一原则,就是要在教学中做到紧密关注社会生活、紧扣社会生活的热点。课堂上应尽量给学生多讲一些国内外发生的热点,巧设问题让学生积极参与讨论,这样可极大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增强思想政治课教学的吸引力。
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教学必须运用理论讲授和案例教学相结合的首选方式,才能有效实现教学目的。案例教学就是用简单而生动的案例组织学生进行学习研究,通过学生自己的分析得出结论,印证理论观点。案例教学能融会贯通基本原理与实践社会生活,与历史背景、历史事件、现实生活中的现象结合起来,使思想政治教学摆脱枯燥、摆脱单调,以增强教学的吸引力和感染力,调动学生的兴趣,从而提高认识程度、理解程度。通过将理论讲授与案例教学相结合,不仅可以使理论的讲授变得生动活泼、富于启发性,而且有利于学生尽快掌握抽象的基本原理,提高学生运用理论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但案例教学不能孤立存在,它的运行需要以一定的理论为基础。学生必须在掌握了一定的基础概念和基础理论的前提下才能展开案例分析与讨论。要处理好具体的案例学习和系统的原理掌握的关系,避免就事论事、以偏概全、以现象解释代替原理探索,防止使完整系统的知识学习演变成零碎繁琐的事例展示,确保案例教学具有一定的理论深度。同时,又要通过案例分析和讨论来加深对原理、方法的理解与掌握,将案例分析和理论阐释有机地融合在一起,从而发挥案例教学的最佳功效。
因此,提倡案例教学并不意味着否定、排斥传统的教学手段与方法。事实上,在理论知识普及与更新方面,传统讲授式教学方法连贯性较强,能更全面、更系统地向学生传授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否定传统的讲授式教学就意味着自毁案例教学的基石。正确运用案例教学,就是要在讲解基本理论时,结合典型的案例分析,引导学生明确地认识本案例的因与果、问题与对策,阐明案例所包含的本质,把生动的案例与原理融为一体,使学生由对单一的案例认识上升到对相应课题的理论结构理解、吸收和巩固上,深入浅出,激发学生的兴趣,启发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运用原理分析问题的能力,增强课堂的教学效果。
二、课堂理论教学与社会实践调查相结合
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理论教学是整个教学过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理论是实践的指示器,而实践是理论的验证体。”[1]强调教学改革不是否定课堂理论教学的作用,而是避免理论课中比较抽象的原理不为学生所理解,要引导学生到现实社会中身临其境的体验生活,使政治理论与实际融为一体,从而使学生接受并掌握。实践证明,单纯的说教式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模式效果不好,学生也不欢迎。而理论联系实践,学生带着理论从课堂走向社会,又带着问题从社会回到课堂,可使学生的主体性和主动性得到充分发挥,对社会热点有更直观的感受和认识,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参与热情和认可程度有大幅度的提升。
社会实践调查是整个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鼓励和指导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学以致用,以认真的态度对待社会调查,并通过调查报告的形式积淀实践感悟,完善自我。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目的是要求大学生深入社会第一线,耳濡目染,亲身体验,获得第一手资料,运用所学理论分析和解决问题,在动态中引导大学生把思想政治理论内化为坚定的理想信念,外化为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任课教师要结合教学内容为学生提供社会调查提纲,要求学生利用假期开展社会调查,并撰写出调查报告或假期见闻。通过社会调查,学生可以提高运用政治理论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调查报告也为课堂教学补充了新鲜材料,使课堂教学充满了新的活力。同学们运用课堂所学理论知识,结合社会实践活动中的亲身经历与感受,针对当前与大学生相关的一些热门问题进行了多角度调查、深层次剖析,并有理、有据地阐述了解决问题的对策与建议。
三、教师精心指导与学生亲身体验相结合
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教师必须由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充分让学生参与体验、探究、操作和思考,彻底改变教师主讲、学生主听的局面,从而使课堂教学发生质的变化。在体验性学习实施过程中,教师要转变角色,牢固树立教为学服务的思想。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对认识的发生和发展起决定性作用。课堂是学习知识的场所,但不是唯一的场所;课堂教学时间有限,但科学探究无限。外部灌输的理论,只有经过社会实践,才能真正内化而入脑入心,成为一种信念。教师要鼓励学生参与课外的学习活动,带领学生走向校园、家庭、社会和大自然;教师要充分运用现有条件,积极开发课外课程资源,使课堂教学适当向课外延伸,以拓宽学生的思维和视野。“实践教学的作用主要在于通过以学生为主体的‘修身’活动,体验并感悟价值理念、道德规范和政治要求存在的意义与价值。这种教学意在强调教育的参与、体验过程,从而体现出教化的潜移默化和循序渐进的特征。”[2]通过参加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活动,学生能亲身体验社会生活,感受社会变化,加深对国情和社会的了解,进一步增强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增强大学生适应社会、服务社会的能力。体验式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新体系不仅增加了社会实践这个新环节,而且丰富了课堂实践性教学内容和形式。
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书育人的效能,课堂教学仅仅是一个方面,在深入社会实践亲身体验中,当代大学生更能深切的理解思想政治理论的基本原理,以实际行动自觉践行科学理论。学生在校学习期间,教师尤其是思想政治教育课程教师必须充分发挥教书育人的主导作用,这是其义不容辞的职责。
四、动脑动手动口与素质能力提升相结合
现代教育更为强调教与学双主体之间的平等和互动,对大学生进行的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必须要遵循大学生成长成才规律和教育规律。动脑能培养思考的习惯,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动手写作可以训练文字写作能力,做事可以提高实际操作能力;动口可以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实践表明,大学生思想理论素养的提升主要依赖于主体的践行、体验、体悟。为此,在教学中应努力构建一个互动、对话、入脑、入心、和谐的教育生态环境。人人有动手操作、用眼观察、动口说理、动脑思维的机会,学生自己观察发现问题,积极探索得出结论。“学生得到了解放,可以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积极主动参与学习、达到教与学的完美统一。”[3]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从学校走进社会,从课堂内延伸到课堂外,始终贯穿于学生动脑动手动口的反复循环过程,经过多次循环,学生的基本素质和能力也随之得到了提高。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在课堂内外积极地探讨和交流,既能集思广益、相互启迪,又能开阔视野;既有言语互动,也有思维互动;既有经历的交流,也有情感的传递。每个学生都有参与的机会,相互取长补短,共同发展。
通过师生共同努力营造出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投入的既严肃紧张又轻松活泼的课堂氛围,其间,在畅所欲言、各抒己见的互动交流中,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被调动起来,心中的所思所想主动地“掏出来”,学生热烈活跃的讨论交流与教师的引导性点拨、导向性分析、实际性讲授双向贯通,并通过“应用”这一中心环节,使学生对自身思想实际和现实社会问题的剖析内化为一种理性的思考,教学的重点、难点在热点、疑点的烘托中也得以解决。为此,应开展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把理论教育与社会实践结合起来,把理论知识真正落实在大学生的思想上、行动上,在实践教学中提高大学生的思想觉悟和政治理论水平,做到知行合一,逐渐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
五、结束语
实践教学是独立学院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应用型人才的重要环节。加大实践教学力度已成为独立学院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吸引力和实效性的共识。但教学改革的道路依然很长,任务仍然艰巨,责任非常重大。“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应成为建构情感目标、能力目标、知识目标的有效桥梁和中介,其最终目标是培养大学生的理想信念、情感和素质。”[4] 要达到这个目标,仍然需要广大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工作者付出辛勤的劳动和无私的奉献。
参考文献:
[1]王载册.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问题及内涵[J].学习月刊,2012,(5):127-128.
[2]王素玲.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思考[J].高教研究与实践,2012,(1):75-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