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8-06 11:40:07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知识管理概念,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要区分信息管理与知识管理,必须找出两个相似概念的不同之处。这就必然涉及与之相关的概念。一般把数据定义为用来作为推理、讨论、计算基础的有实际意义的信息,把信息定义为知识和智慧的接收和交流,把知识定义为通过总结能力或运用知识能力的经验或者理解真理以及对事实的推理能力,并且把智力定义为理解。Meadow认为数据是混在一起的各种符号,信息并没有广泛认可的意义,其暗含的意义是正当的和有用的数据。而知识比信息有着更高层次的确定性和正当性。智力,则是一种信息的形态,同时也是推理能力的尺度……由上可以看到几乎在所有的专业术语上,这些概念都是重叠的。
Wiig认为:信息既可以是一整套的真理、信念、观点、概念、判断、期望、方法,也可以是组织上有自己的特点的事实和数据。这样看来,信息是段落中一组有意义的数据,而知识也是有意义的数据,只不过是一整套用来描述信念、各种活动之间的关系以及可能的后果,曾经有过的经验、数据罢了。知识与信息的区别是知识具有预见性并且可以用来指导活动,而信息仅仅是一组数据。知识是由信息构成,并用于指导人的活动。在实践中知识管理研究者倾向于采用包容性强的知识概念。系统性的知识经常被分为很多类,例如Nonaka和Takeuchi把知识分为未知的和已知的。Choo把知识分为:隐性的、显性的、文化上的知识。Boisesot把知识描述为个体、专利、公共知识和共同的感觉。
知识管理的研究者们最关心的是隐性的知识。隐性的知识是被定义为以行动为基础的,在实验中得到训练,而不大容易解释或者描述出来的知识。但是在组织知识的构建过程中却是一种基础性的知识。Tsoukas和Vladmirou认为:隐形的知识并不是那种可以被显性的知识所包含的知识,但可以通过社会交流活动或者社会交往来传播,并且可以通过外部化过程使之明确。而Polanyi认为:隐性的知识之所以不能表达,是因为我们知道的要比我们能说出得多。也就是说,人们不能用词汇明确的表达出隐性的知识依然保持存在人类的内心深处。知识管理的研究者们认为显性的知识有完整的结构和明确的意思,它可以被编码,更容易交流和共享。因此,这种类型的知识通常等同于信息,它们可以用信息技术的方式储存、管理,形成信息管理系统。然而,知识管理行不行?尤其是隐性知识能不能管理?人们是有疑虑的。Courlay认为知识本身是不能够管理的,人们管理的只是知识的代表,这实际就是知识管理的焦点。Abranl认为,知识所处的氛围以及使用的条件是知识能够管理的唯一尺度。
可见,在知识管理中将信息看做显性知识的等价物。这就提供了组织管理中评价各种各样所用到的知识的一个不太充分的评价标准,因此,信息和数据的管理是知识管理中的重要支柱。通过创新活动人们可以把信息改造成为组织可以共享的知识。信息管理涉及诸如管理显性知识的相似过程,但也涉及了一些差别比较大的过程。信息管理和知识管理的客观性是非常不同的,信息管理的最大目标是确保信息的存储和取回。而知识管理的最大目的是把组织的结果结合得更紧密些。然而,随着信息技术的深入,组织也能通过“信息流”和相关的过程得以评估。知识管理采用与信息管理相同的方法,提供了用来评价复杂信息,考虑更多信息转换的框架。
信息管理和知识管理的概念性框架
知识和信息始终以各种各样的方式在组织过程中流动着。知识管理和信息管理二者的过程和步骤有所区别。信息管理关注的是“用来控制组织记录所需要的计划和活动”。Wilson认为,信息管理涉及信息技术对组织的信息源管理。Choo提出了一个信息管理的环状过程模型,它牵涉到五个基本的步骤:信息需要的确认、信息的获得、信息的组织和存储、信息的分配和使用,而每一步都需要计划组织以及对一系列由信息技术为支撑活动的协调和控制。Choo认为:在保持知识的创新和实用方面,信息管理是关键性因素,并导致“智力组织”。Cronin认为,信息管理诞生的初衷是为了更经常地控制系统性的记录信息,并尽量减少对这些数据的使用。在信息管理过程中从技术方面讲人被认为是信息的仲裁者和规划者,而信息管理工程还是倾向于实施和保持信息的体系,并且把信息源和技术放到了很重要的地位。与之相比,在知识管理中,人类管理的部分是至关重要的。Nonaka和Yakeuchi描述了四种知识转化的过程:交往、外化、联结和内化,每个过程都涉及从一种知识的形式转化到另一种知识的形式。这个模型主要关注在组织共享中知识是怎样创造出来的与如何评价知识管理中活动重要性之间的关系。lruggles确定了三种主要的活动:涉及新方法、新方式创造的知识的繁殖,知识的编排以及知识的转化,保证知识在个体和部门之间转化。他们忽视了组织知识结构链条中获得和储存知识等一些步骤。
因此Oluic-vukovic 2001年提出来了另外一个模型,他把知识运行的链条分为五各环节:收集、组织、提炼、描绘以及传播,这个模型不仅把信息的循环方式聚集得更紧密了,而且又把信息管理和知识管理的方方面面结合起来。France Bouthillier和Kathleen Shearer基于对知识管理文献的理解,对Oluic-Vu-kovic模型过程作了一些轻微的修改,形成了新的概念性框架。他们首先将“收集”这一部分成三个不同的过程:知识的发现、知识的获取及知识的创新。其次,他们认为在知识的流动过程中,知识的提炼不算是一个主要的步骤,仅仅是知识创新的一个方面以及储存、组织过程中的一个步骤,因此将知识的提炼和描述的过程删除。第三,将共享知识作为一个独立的步骤添加了进去,这个步骤实际优化了先前模型中提到的知识的传播。知识聚集到一块以后,剩下的事就是存储和共享。知识的共享也就是知识从一个人传播到另外一个人以及更多的人。知识的共享在知识管理中占据了主要的位置,个人知识在组织中被发现并作为内在的知识;同时更加注重外部知识的发现、获得,把外部的知识带到组织中来。在知识管理中,人们更关注知识的共享。知识要想更有用,它必须被群体共享。
共享知识的目的可以概括为:第一,创造一个能够学习和共享的环境。第二,不同知识的人之间的相互交流。第三,不断的接触信息。第四,能够把知识转化为信息。第五,压缩精简知识以便交流。第六,传播知识。知识管理的目的主要是知识的创新。首先,内部的知识可以与其他的内部知识联合起来创造新的知识。其次,从多种渠道获得信息并进行分析进而获得新知识,这是信息的附加价值,也更加方便知识的创新。于是,知识管理的步骤可以概括为:•内部知识的创新•内部外部知识的共享和使用•知识的发现、共享和使用•内部知识的创新和使用•外部知识的获得和内部外部的分享•外部知识的获得和共享在这个概念框架内知识的创新是有基础性假设的,对已有知识的补充或通过分析信息获得新知识是知识共享的结果。共享知识是知识管理的主要目标,这是目前知识管理所显示出来的最重要的特征。在知识管理的其他过程中,譬如知识的获得和创新仅被认为是组织领域的一部分,就像训练、研究、发展和知识的存储、组织被认为是信息管理的部分一样。其结论认为:知识管理主要关注隐性和不能形成文件的知识。而信息管理是管理信息和显性的知识。#p#分页标题#e#
小结
在国外知识管理这一领域很多地方与信息管理重叠并且理论基础薄弱,但在许多组织中知识管理切切实实在起着很大作用。知识管理是由各种各样的组织实践构成的,这种实践是在政策、工作常规和组织结构中不断变化的。具体讲,可以归纳出国外关于知识管理的明确论点:
关键词:社会网络 知识管理 跨组织知识管理
问题的提出
我国正值经济转型时期,其市场体制和规则还有待完善,加上传统的文化背景,关系网络和社会资本成为一种对正式制度的补充(Xin & Pearce,1996)。最近十年间,企业间的横向和纵向社会关系网络逐步扩张到错综复杂,尤其是在知识密集性行业,社会网络已成为组织结构和组织间基础框架的新范式(Miles & Snow,2002),它帮助企业转移风险、获得新市场和新技术、加快产品推进市场,促使企业与网络伙伴技能互补(Gulati & Nohria,2000),为企业提供了参与市场竞争所必须的灵活性,从而提升企业的市场响应能力。如今,面对日益动态复杂的竞争环境,单个企业更应采取竞合的方式,通过构建动态的关系网络来参与全球竞争。
传统产业的改造和升级急需知识的有效应用和创新;跨行业、跨地区、跨部门的经营也需要更广泛的技术知识、文化知识和管理知识。知识与技术创新正在改变着当代企业的生产方式和经营理念,并被各国普遍认为是提高生产效率和经济增长的引擎(谢富纪、徐恒敏,2001)。所以,无论是学术界还是生产领域,知识管理早已成为一个大家都关注的话题。出于竞争的激烈和创新的要求,企业不能仅靠内部的知识来经营和创新,同时,企业的竞争优势来自知识的广泛整合,而不是单一的知识(De Boer et al.,1999)。社会网络的广泛建立、知识与技术的飞速发展,要求企业除了建立内部知识网络和知识库以外,还需要积极有效地建立外部网络以吸收和整合外部供应商、客户、竞争者、合作伙伴、中介机构等组织的知识,只有综合利用企业内外知识才能真正提高企业能力和竞争水平。因此,基于社会网络环境下研究跨组织知识管理具有一定的实践意义。
跨组织知识管理的概念
(一)知识管理的概念
不同学者从自己的研究领域和研究兴趣出发来探讨知识管理的含义,从而出现了知识管理研究的百花争鸣现象。通过对相关研究文献的梳理,发现知识管理领域存在两大观点,即对象论和方法论。对象论观点认为,知识是被管理的对象,则知识管理就是要通过各种手段对知识进行有效管理。其中,具有代表性的观点如,顾敏(2001)提出,知识管理是解决对知识或信息进行创新、组织与扩散问题的过程;方法论观点认为,知识是一种管理方法,则知识管理是一个运用知识进行管理的过程。彼得・德鲁克(1993)曾认为,知识管理的核心是使知识产生作用,即通过系统地、有组织地去应用知识和创新知识。
尽管知识管理存在多种定义,但都离不开以人为中心、以知识为基础、以寻求信息处理能力与人的知识创新能力的最佳结合为基本目标。知识管理对企业而言是一项重要的管理活动,这项活动不会自发地实现,需要组织主动建立各种激励机制和软性环境,为知识的采集、整合、应用等创造良好的环境。因此,本文认同Wiig(1995)的观念,即知识管理为一连串协助组织获取自己及他人知识的活动,透过审慎判断之过程,以达成组织任务。
(二)跨组织知识管理的含义
纵观研究者们对知识管理的定义多立足于企业内部,主要是基于企业的原子模型假设,即视企业为独立个体而非网络视角。但随着企业社会网络的出现,企业的经营活动与多个组织息息相关,并从单一的二元关系发展为与多组织间相互关联和相互依存的网络关系,相应地,企业的知识管理也应从关注企业内部的知识活动发展到关注跨组织的知识活动。因此,结合社会网络环境和知识管理的定义,本文将跨组织知识管理定义为企业利用自身的网络位置和网络关系,通过一连串的跨组织知识活动以协助企业有效利用组织边界内外的知识资源,最终达到提高组织业绩的目的。
跨组织知识管理的内涵
(一)跨组织知识管理活动
Andersen(1996)认为知识管理包括对知识的识别、收集、创造、组织、分享、应用和适应。Davenport等(1998)认为知识管理包含了四个流程,分别是知识组织和存贮、知识转移、知识创造和知识应用。陈小让(1998)认为知识管理包括对知识的识别、获取和利用。Huseman 和 Goodman(1999)将知识管理分为指认并获取知识、评价知识并排列其优先顺序、分享知识和创造知识四个过程。McAdam(2000)提出知识管理体系可以分为四种括动:知识建构、知识内化集成、知识扩散以及知识应用。王众托(2004)认为知识管理是识别、收集和选择、保存、传播与共享、转化与生成、吸收和使用知识的过程。黄蕴洁和刘冬荣(2010)在综合文献的基础上,将知识管理活动分为四个过程,分别是知识获得、知识转移、知识分享和知识应用。将以上对知识管理活动的研究整理出来,如表1所示。
综合以上对知识管理活动研究的文献,本文发现学者们对知识管理活动的探讨主要集中在知识获取、知识整合、知识应用和知识创造四个方面。因为创新过程是一个知识转化与生成的过程(王众托,2004),而知识应用能直接为企业增加价值,因此,知识创造和知识应用可以被反映在企业的创新绩效当中。所以,在本文的研究中,认为跨组织知识管理活动包括跨组织知识获取和跨组织知识整合。
(二)跨组织知识获取和跨组织知识整合
跨组织知识获取是指企业通过自身的网络位置和网络关系从网络其它组织或个体中收集和获得有价值的信息。跨组织知识获取对企业有重要意义,作为一种资源,知识有存量和流量之分。知识存量是企业长期积累的知识,是企业经营生产的基础;知识流量是企业知识的流动部分,它们改善、更新或增强已有的知识。企业要获得持续的竞争优势,就必须从外部不断获取新知识以补充知识存量的不足(Winter & Zollo,2002;Zott,2003)。
根据以往对知识整合的研究及企业本身需求,本文将跨组织知识整合定义为企业根据战略目标需要,利用自身的网络位置和网络关系,对企业内部和外部网络组织中的知识资源进行组合、集成和提炼的一个动态过程,以此形成新的核心知识和知识体系。跨组织知识整合超越单个组织边界涉及到多个组织,要比企业内部知识整合复杂,主要包括知识整合需求确定、合适整合对象选择、整合平台建立、整合冲突解决机制建立等任务。随着竞争激烈程度的加剧,以Grant(1996)为代表的研究者们不断强调知识整合对企业创新而言是最为重要的能力,因为知识经过整合后才能指引企业在快速变动的环境中使产品与市场有效结合,从而快速开发产品以供应市场需求。企业面临着高度的模糊和不确定性(Daft & Lengel,1986),必须坚持不懈地整合和重组各种知识。
跨组织知识管理的测量和检验
跨组织知识管理的问卷参考了Lyles & salk(1996)、Yli-Renko等(2001)学者的研究,共包含10个测量题项,其中,跨组织知识管理的测量包含“本企业从外部网络中获得许多有关产品设计的知识”、等5个问项,跨组织知识整合包含“本企业能根据需要把不同企业的专家汇集起来,集中解决某项问题”、“本企业能将不同部门、团队或个人的知识在目标任务层面上进行有效整合”等5个题项。所有问卷都采用Likert7级量表进行测量, 样本主要集中在华南地区,共发出问卷350份,回收270份,回收率为77.2%,剔除有残缺项、前后差距太大、同一题项重复评分的无效问卷后,有效问卷216份。
(一)探索性因子分析
本文利用主成分分析法,采用正交旋转观察各特征根的值,运用Kaiser 法作为确定因子数目的标准,选取特征根值大于1的特征根,从而得到不同项目的因子载荷,结果如表2所示。
从表2可以看出,跨组织知识管理量表通过方差最大法旋转后,有2个特征值大于1的因子,分别对应于本研究的2个变量,这2个变量共解释了方差变异的87.651%,满足Weiss(1970)提出的解释方差的累积比例需大于50%的条件。2个因子的测量项目在其对应的因子上相对于其他因子而言都有较大的因子载荷,并且都大于0.5,这表明所检测的跨组织知识管理量表具有较好的区分效度。
(二)验证性因子分析
经过软件AMOS6.0运算后,跨组织知识管理验证性因子分析的结果如表3所示。跨组织知识管理的验证性因子分析中,Cronbach'sα值大于最低要求0.7;建构信度值大于最低要求0.6,T值达到显著水平,由此可见,跨组织管理表具有良好的信度。
跨组织知识管理的量表中,跨组织知识获取、跨组织知识整合的标准化系数大于最低要求0.5,并且跨组织知识获取、跨组织知识整合的平均方差抽取量也大于最低要求0.5,因此,量表具有较好的收敛效度;从模型拟合情况看,x2/df 值小于2,GFI值大于0.9,AGFI值大于0.9,NFI值、CFI值均大于0.9,RMSEA值不大于0.05,量表的整体模型拟合度较好。结合以上分析,可以认为量表具有较好的建构效度。
结论
跨组织知识管理是企业知识管理的终极目标,它不仅注重在企业内部实施知识管理程序,并且能与外部的供应商、顾客、合作伙伴、竞争者、研究单位和中介机构等组织有效交流知识,进而形成一个能创造价值的知识网络。但是,跨组织知识获取和跨组织知识整合不是一个任意的自发过程,需要一定的因素作为支撑。企业的战略规划、企业间的关系、企业的网络位置、学习意图、领导参与、知识的性质等因素都会不同程度地影响跨组织知识获取和跨组织知识整合,企业应该能动地将这些因素控制在对其有利的范围,扫清企业从社会网络中获取知识和整合知识的障碍,明确跨组织知识管理的任务和目标。面对创新的复杂和风险,企业应该加强同竞争对手或研发机构、产业链成员之间的开发合作,通过鼓励边界人员对外宣传、组建跨组织团队、加强组织交流和进行跨组织合作。
参考文献:
1.Andersen A.. The Knowledge Management Assessment Tool(KMAT)[M].London:Arthur Andersen KMAT Study,1996
2.Davenport T., Delong D.W., & Beers M.. Successful Knowledge Management Projects[J].Sloan Management Review, 1998(4)
3.陈小让.知识管理:知识经济时代企业管理的新趋势[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1998(6)
4.Huseman R., Goodman J. .Leading with Knowledge[M].London: Sage,1999
5.McAdam. R.. knowledge management as a catalyst for innovation within organizations: a qualitative study[J].knowledge and Process Management, 2000, 7(4)
在把握个人知识管理概念和特点的基础上,按照个人知识的类型,将个人知识管理工具划分为文献管理工具、专利深度分析工具 、思维导图 、云端笔记和网络资料管理工具、社会性网络工具等几大类并进行逐一介绍。对每类工具的使用场景、使用特点以及试用人群进行分析,对同类工具之间进行功能差异化对比,方便用户选择。最后结合现有理念和技术预测个人知识管理工具的发展趋势。
>>【关键词】
个人知识管理 知识管理工具 文献管理工具 专利分析工具 思维导图 云端笔记
现代管理学之父德鲁克曾经说过:“科研人员的生产率是21世纪管理的最大挑战。”而个人知识管理工具的使用无疑能帮助科研工作者从海量信息中把握线索,从复杂关系中梳理结构,从瞬息万变中挖掘规律,从而对个人知识的管理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个人知识管理工具在国内外都有了一定的技术发展和用户积累,各类工具有共性也有各自的特性,并且有各自的应用场景,个人知识管理的理念也被引入到科研机构、高校和图书馆等众多信息提供和管理机构的服务中,并且表现出巨大的发展前景。
个人知识管理概述
1.1 个人知识管理的概念
随着信息技术和知识经济的发展,人类社会跨入知识经济时代,人们越来越重视知识的学习、积累和更新,终身学习的理念更是深入人心,个人知识的管理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美国的P. A. Dorsey教授最早提出了个人知识管理的概念,他认为“个人知识管理应该是一套既有逻辑概念层面又有实际操作层面的解决问题的技巧和方法”[1]。个人知识管理是知识管理的一个分支,它是个人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搜集、分类、存储、检索和共享知识的一个过程[2]。多尔塞 (Dorsey)认为,个人知识管理可以被看作是一系列解决问题的技能,这些技能是21世纪成功地完成知识性工作所必须具备的[3]。国内学者孔德超认为个人知识管理包括三层含义:“第一,对个人已经获得的知识进行管理;第二,通过各种途径学习新知识,吸取和借鉴别人的经验、优点和长处,弥补自身思维和知识缺陷,不断建构自己的知识特色;第三,利用自己所掌握的知识以及长期以来形成的观点和思想再加上别人的思想精华,去伪存真,实现隐性知识的显性化,激发创新出新的知识。”[4]总结上述几种定义不难发现,个人知识管理主要包括三个层次:强调知识的获取和积累是进步的基础;强调知识的交流与共享是实现知识价值最大化的有效途径;强调知识的利用和创新[5]。而个人知识管理工具可以实现以上三个层次的管理。借助工具,科研人员可以最快、最全地获得科研动态、跟踪科研进展、管理参考文献、理清科研思路、挖掘科研精髓、记录科研灵感、管理科研项目并进行科研协作等。
1.2 个人知识管理的特点
用户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会产生各种各样的知识,所以个人知识管理的范围也是相当广泛,大致可以分为对显性知识的管理和对隐性知识的管理,显性知识管理主要包括对于平时工作中产生的文档、文献、数据、网页信息、笔记等的管理,隐形知识管理主要包括对于灵感、念头、经验、诀窍等的管理。此外还包括在人常生活中积累的“3W1H(what,why,who,how)”知识,即事实知识、原理知识、人际知识、专业技能知识的管理。可见,个人知识的管理范围广泛而繁杂,个人知识的有序化、条理化管理对于提升工作效率、节省科研人员的时间具有重要的意义。
个人知识管理工具
2.1 个人知识管理工具的划分标准
个人知识管理工具的划分标准各式各样,如按照功能可以分功能单一的个人知识管理工具和综合性的个人知识管理工具;按照知识流程可以划分为知识的获取分类、知识的存储管理、知识检索、知识分析与挖掘、知识创新和知识共享等工具;按照知识的特点划分为显性知识管理工具和隐性知识管理工具;还可按照学科划分个人知识管理工具。以上分类标准虽有可取之处,但是不能突出不同知识类型的个人知识管理工具的特点。笔者认为,可以按照知识的转化流程进行知识脉络的梳理(见图1),按照不同的知识类型,如文献、数据、专利、笔记、日常信息、隐性思维信息和社交信息等,将工具划分为文献管理工具、专利深度分析工具 、思维导图 、云端笔记和网络资料管理工具、社会性网络工具等几大类工具(见图2)。
图1按知识流程划分工具 图2按知识类型划分工具
2.2 个人知识管理工具的类型
随着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的普及,各种知识管理硬件和软件应运而生,硬件有手机、笔记本、计算机、PDA 等个人数字工具。软件有在线的、离线的,如Google等搜索引擎,还有如微软 Office、MS Outlook、Lotus Notes与ICQ、MSN 等常用软件以及概念地图、心智地图、网络日志和维基百科等辅助小工具,文档资源知识可选用 Mybase,个人知识获取时选用搜索引擎,对个人知识进行加工时选用概念图,进行知识交流与共享时可用 BLOG 或个人主页等[6]。科研人员可以根据科研中遇到的不同的知识类型有针对性地选择所需要的个人知识管理工具,例如在引文管理和参考文献管理方面可以选择EndNote和Mendeley等文献管理工具;在专利分析中,根据数据特点和数据分析目标选择所需的专利深度分析工具;对于日常生活中的灵感和思维的管理,选用思维导图进行协助记录和管理;对个人记事、日常笔记和网络信息,采用当今比较流行的云端笔记和网页捕捉工具;随着Web 2.0和E-learning的开展,可以使用社会性网络工具进行定制、在线交流、协作和共享。
个人知识管理工具介绍
论文关键词:教育信息化 知识管理
论文摘要:在当前信.息时代和知识时代下,军队院校的管理面临着巨大挑战,本文从知识管理的概念出发,谈谈在军校教育信息化建设中引入知识管理的必要性和发展思路.
当我们接受信息时代和知识时代这两个概念时,对院校而言,知识是其运转的核心资源,也是创造价值的核心资源。利用网络实现知识的积累、利用、扩散、传播和提升创造能力,理应成为提高军队院校核心竞争能力的驱动器。因此,在基于知识管理的理念下,推动军校教育信息化建设是我们的必然选择。
一、知识管理的基本概念
(一)基本内涵
知识管理的概念是90年代中期以后出现的,但目前尚未形成一个能为人们普遍认可的定义。当前的共识是,知识管理就是对一个企业集体的知识与技能的捕获,其目标就是力图能够将最恰当的知识在最恰当的时间传递给最恰当的人,以便使他们能够做出最好的决策。
(二)知识管理的基本过程
一般来说,知识管理由知识集约、知识应用、知识交流程和知识创新等四个过程构成。知识集约,指对现有的知识进行收集、整理、分类和管理的过程。知识应用,指利用集约而成的显性知识去解决问题的过程。知识交流,指通过交流来扩展整体知识储备的过程.知识创新,指整体的知识储备扩大并由此产生出新概念、新思想、新体系的过程。
(三)知识管理与信息管理的区别
信息管理主要侧重的是建立并维持一个通畅且高效的信息网络,从事信息的收集、检索、挑选、分类、存储、传输和分析等等,却没有有效的工具将这些数据转化为知识并传递给需要的领导或人员,结果造成校园网上虽然拥有大量的信息,但当决策需要,却无从下手。而知识管理则是对包括信息在内的所有知识资源统筹起来,并且可以将这些信息传递到正确的方向。
二、在军队教育信息化建设中引入知识管理的必要性
目前,军校开展教育信息化主要思路还是从运用现代教育媒体传送教育信息,以实现教育最优化的这一角度来进行。其实在没有实施知识管理之前,教育信息化在某种程度上便成了设备现代化、技术高档化,资源数字化的代名词,其在教育教学和管理中的作用远远没有体现出来.因此,网络时代的教育信息需要从更基本的要素来研究新形势下的军事教育,以便有效地和科学地推进军事教育信息化的发展。
(一)知识军事时代军校管理的必然要求
知识管理己经成为我军教育信息化需要迫切研究的课题。一是网上己累积了数以兆计的信息,组成了非常壮观的资料库。海量的信息如何加工、转化为易于存取、可用的知识,是我们需要正视的现实问题。二是各单位都在准备建设或已经建设了网络资源库、网络课程、远程学习平台等,怎样设计、组织、运行、管理才能发挥其教育资源的作用,不仅是避免资源浪费的需要,也是军校教育信息化必须解决的问题。其三,在一些己经开通网络应用的学习中,教员和学员对文件分类、资源共享、知识版权和产权、网络学习中如何提高学员知识转换及知识创新等问题,还存在一些误区和认识上的偏差。
〔二)知识军事时代军校发展的必然趋势
军队院校担负着人才培养、科研以及社会服务的重任,面对“知识爆炸”的时代,各个领域知识更新速度、周期越来越快,如何尽快了解与把握各个学科领域特别是军事领域的发展趋势和前沿成果,是军校生存和发展的关键。
(三)为满足人才全面发展的必然需求
知识管理的所有职能活动都围绕人的知识创造潜能开展,强调以人的成长和发展为目的,尊重知识和人才,这也正是人才全面发展所需要的。现代信息技术特别是Internet己经把全世界的信息资源连接在一起,为广大的学习者提供了丰富的教育信息资源,如何准确、有效、迅速地挖掘丰富的教育信息资源和隐藏在信息背后的知识显得尤为重要。
三、落实知识管理理念推动军校教育信息化发展的基本思路
奎达斯等认为知识管理的目标包括六个方面:第一,知识的;第二,确保知识在需要时是可得的;第三,推进新知识的有效开发:第四,支持从外部获取知识;第五,确保知识、新知识在组织内的扩散;第六,确保组织内部的人知道所需的知识在何处。笔者认为,目前最重要的工作在与理念的建立、方向的把握和机制的建设。
(一)强化理念宣传,职员工的思想
实际上,目前知识管理的概念还并不为人所熟悉,知识管理的理念也还远未深入人心。而校园网的建设等同于平台的建设和海量资料建设,人们在利用的时候没有给予高度的重视,以至教员、行政干部无法养成信息分享的习惯,也就无法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知识管理。所以,应大力普及知识管理的理念。
(二)以教学科研需要的知识为核心,把握军事教育信息化建设的方向
知识管理的本身就是一种透过协作及整合的方法来创造、采集、组织、截取、使用院校的知识资源。军队院校内部积聚着大量的知识,能否挖掘隐含在学校中的知识、充分发挥这些知识的作用,是知识管理的关键,也是军事教育信息化建设成功与否的关键。
知识管理(KM:KnowledgeManagement)倡导运用集体的智慧提高组织的应变和创新能力。它传递给人们的这种思想和观念并不是前所未有的新观点。并行工程、敏捷生产、CIMS等管理思想的中心实际上都归结为知识管理,只不过当时的理解没有目前这么直观和透彻。
随着社会经济模式的变化,组织的形式、规模、发展战略、竞争策略、市场环境、社会思想都正在或即将发生变化,通过对以往观念思想的反思,人们有了更深刻和更直观的认识,承认知识是生产力,知识在最终产品和劳务的价值增值中起决定性作用已成必然的社会现实。于是,在对以往经营管理中关键要素的重新定位后,知识管理被置于21世纪组织管理的重要位置。今天看来,无论何时进入知识经济时代,知识管理都将融入组织的管理中,至少首先在思想和观念上走进知识管理。 知识管理的核心
知识管理的目的全球经济一体化给组织的压力是巨大的,组织竞争力的合成已不局限于仅仅依赖其规模、信息和技术,而是更注重其创新和应变能力,组织的核心知识竞争力集中在它的知识产品和创新能力上。
知识管理的目标市场使得组织一方面把知识作为产品来利用,典型的例子是咨询公司出售知识产品为客户提供服务;另一方面利用知识来生产产品,如典型的知识密集型产品以及依据客户知识定制产品等。知识管理正是以此为焦点目标展开活动。
知识管理的对象和体现形式知识管理属于组织的内部事务。通过设法发现与消费者特定需求相关的知识结构,启动外部、内部的知识产品体系,捕获与之相联系的知识,满足消费者的需求,从而实现知识的创新。所以,知识管理的成果最终体现在企业的外部。
强调知识的获取能力市场洞察、反应速度、知识背景是组织获取知识的基本素质。知识管理的四个基本职能是内化、外化、中介和认知,其中前三个就是指导组织如何获取知识的理念。
强调知识的创新能力信息、知识和智慧是三个不同的概念。信息是过去知识的编码,是静态的概念;知识是认识世界的显形知识和隐性知识的总和,是一种产品又是一个过程;智慧是把知识应用于知识产生新的知识的一个动态过程,也是知识管理的第四个基本职能强调的创新能力。知识管理需要组织的知识,更需要组织的智慧。 知识管理的环境
过去的经验告诉人们,不分析周围环境,不正视自身条件,不认清发展方向,盲目追求形式上的时尚变革,往往会适得其反,甚至还会挫伤今后发展的积极性。
... ...(本文尚未结束)... ...
目前,设计知识管理已成为国内外许多研究机构、大学、企业的研究热点,如美国nist的设计知识库项目[2];欧洲wise工程知识管理项目[3]、moka项目[4];韩国lg公司资助的知识管理项目[5];国家863资助的知识管理平台研究[6]等,但还没有一个实用的能支持概念设计知识重用的系统,对它的研究也还停留在理论准备阶段。
本文在研究了基于本体的的概念设计知识模型的基础上,提出了基于本体的概念设计知识管理框架,研究了用户对本体的定义、对知识结构内容的自由扩充以及概念设计知识的检索方法等关键技术。
1、基于本体的概念设计知识建模
1.1概念设计知识分类与表达
概念设计是对设计问题加以描述,并以方案的形式提出众多解的设计阶段[7].概念设计从不同的角度有多种定义[8].一般认为,概念设计是指以设计要求为输入、以最佳方案为输出的系统所包含的工作流程,是一个由功能向结构的转换过程。
图1描述了一般概念设计的工作流程,它包含综合与评价两个基本过程。综合是指根据设计要求,运用各种分析、设计方法推理而生成的多个方案,是个发散过程;评价则从方案集中择出最优,是个收敛过程。概念设计是将所设计的产品看成一个系统,运用系统工程的方法去分析和设计。具体说,概念设计就是将设计对象的总功能分解成相互有机联系的若干功能单元,并以功能单元为子系统进行再次分解,生成更低一级的功能单元,经过这样逐层分解,直至对应的各个最末端功能单元能够找到一个可以实现的技术原理解。概念设计的主要任务是功能到结构的映射,概念设计过程主要包括:功能创新、功能分析和功能结构设计、工作原理解的搜索和确定、功能载体方案构思和决策。
根据概念设计的过程及人在设计时的认知特点将概念设计知识分为元知识和实例知识(其分类如图2所示)。元知识中主要包括功能知识、技术原理解知识、结构知识等。实例知识中主要包括方案设计实例、技术原理解实例、产品实例等知识。
(1)功能知识。主要描述产品完成的任务,描述产品的功能及功能子项。描述产品要完成的功能,包括功能内容、实现参数、性能指标等;
(2)技术原理解知识。描述产品功能及功能子项的原理解答。它的表达要复杂些,一方面可用文字、数字表达它的说明、解答参数,另一方面,要有图形支持产品原理解答;
(3)结构知识。描述产品的结构设计状况,是对原理域知识的细化和扩充,是求解原理解的结构载体,可描述产品关键部分的形状、尺寸和参数。产品功能结构的映射(简称为功构映射)就是对产品的功能模型进行结构实现的求解,是将产品功能性的描述转化为能实现这些功能的具有具体形状、尺寸及相互关系的零部件描述。在这里功能是产品结构的抽象,是结构实现的目的;而结构则为实现某功能而选用的一组构件或元件。功能结构间的关系一般而言是多对多的映射关系。一个功能可能由一个或多个特征或元件实现,而一个特征或元件也可能完成一个或多个功能;
(4)实例知识。已成功或失败的设计范例,包括方案设计实例,产品结构知识实例、技术原理解实例等。它包含了更多的实际因素,是类比设计和基于实例推理设计的基础。
以工程机械中某型滑模式水泥摊铺机为例,总功能为摊铺水泥路面,总功能可细分为滑模作业、控制作业等功能,滑模作业功能又可细分为提水泥浆、挤压成型等功能。其中某个功能的实现可能会由几个结构组合而成,例如滑模式水泥摊铺机滑模作业功能就是由螺旋分料器、刮平板等几个结构一起才能实现。图3为该水泥摊铺机的功能层次定义和功能分解结构举例。该产品所对应的结构分解则如图4所示。图5中给出了对于滑模作业功能的技术原理解简图、技术原理解的评价、参考产品,以及实现该功能的说明等相关的知识。
如何利用计算机技术对概念设计予以支持,对概念设计知识进行有效的管理,至今仍没有较好的解决方法。目前的知识建模主要是专家系统,最常用的知识模型包括框架、产生式规则、语义网络、谓词逻辑等。专家系统的知识建模主要侧重符号层的系统实现,很少考虑动态的,非结构化的知识,造成专家系统解决问题的局限性,使得专家系统不能解决大型复杂问题。
本体作为“对概念化显式的详细说明”[9,10],研究领域内的对象、概念和其他实体,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可以很好地解决概念设计知识的表达、检索和重用等问题。采用本体描述概念设计知识可以支持细粒度的产品语义信息的描述,可以形式化地定义特定领域的知识,如概念、事实、规则等;支持语义层面的集成和共享,基于本体的知识定义可以对知识作普遍的、无歧义的语义解释,可以保证不同使用者之间进行语义层面的信息共享和互操作。
1.2本体建模过程描述
本体是某一领域的概念化描述,着意于在抽象层次提出描述客观世界的抽象模型,它包括两个基本的要素:概念和概念之间的关系。本体的构建必须满足以下的要求:对目标领域的清晰描述;概念或概念之间关系的明确定义;一般性和综合性原则。本体可以有多种表述方式,包括图形方式、语言形式和xml文档形式等。
基于本体的产品概念设计知识建模过程包括3个阶段:
(1)产品概念设计知识目标确定。产品概念设计知识定位,概念设计知识的定位决定本体构造的功能需求及最终用户。
(2)产品概念设计知识本体分析与建立。根据需求分析,确定该领域的相关概念及概念属性,并用xml语言进行形式化描述。这个阶段是建立概念设计知识本体的关键环节,直接影响到整个本体的生成质量,同时也是工作量最大的阶段。
(3)产品概念设计知识本体评价。对所创建的本体进行一致性及完备性评价。一致性是指术语之间的关系逻辑上应保持一致;完备性是指本体中概念及关系应是完善的。我们称该3阶段的组合为产品概念设计知识本体建模的一个生命周期(见图6)。
1.3概念设计知识的本体表示
在此我们以工程机械中滑模式水泥摊铺机为例,结合图3~图5中的实际知识,从概念实体、概念属性及概念间关系等方面来说明产品知识、功能知识、技术原理解知识、技术原理解实例等概念设计知识的本体表示,通过概念蕴涵、属性关联、相互约束和公理定义等方法揭示了概念间的本质联系,形成一个语义关系清晰的产品概念设计知识模型。建模采用目前最新的owl语言描述。
表述的语义为一个滑模式水泥摊铺机继承了一个产品的所有属性,此外还具备了关系属性:摊铺能力,同时,又对属性摊铺能力作了限制:只能应用于滑模式水泥摊铺机领域,且取值变化只能在摊铺宽度中(省略了关于滑模式水泥摊铺机类似属性的定义,如摊铺厚度和摊铺速度等)。
(3)功能知识类
<owl:classrdf:id=“功能知识”>
<owl:restriction><owl:onpropertyrdf:resource=“#功能名称”/>
<owl:cardinality>1</owl:cardinality>
</owl:restricton>
<owl:restriction><owl:onpropertyrdf:resource=“#产品”/>
<owl:mincardinality>1</owl:mincardinality>
</owl:restricton>
</owl:class>
表述的语义为一个功能知识只有一个功能名称,且最少具有一个相关产品(省略了功能知识类似属性的定义,如功能编号、功能说明、创建人、创建时间、存储位置等)。
(4)功能技术原理解类
<owl:classrdf:id=“功能技术原理解”>
<owl:restriction>
<owl:onpropertyrdf:resource=“#功能知识”/></owl:restricton>
<owl:restriction>
<owl:onpropertyrdf:resource=“#技术原理解简图”/></owl:restricton>
</owl:class>
表述的语义为一个功能技术原理解具有对应的功能名称,相关的技术原理解简图(省略了技术原理解类似属性的定义,如评价、参考产品、创建人、创建时间、存储位置等)。
上述描述中,使用类公理(subclassof)描述了两个类(概念)之间的继承关系,如滑模式水泥摊铺机类是产品类的子类。在描述类属性时,使用关系属性(objectproperty)描述了类的某个属性同时也表示了两个类之间的某种关系,如摊铺能力既是滑模式水泥摊铺机类的一个属性,同时也表达了和摊铺宽度类之间的对应关系。另外,使用属性公理domain和range表示属性的应用领域和属性的取值范围,如属性摊铺能力只能用于滑模式水泥摊铺机类,且它的取值只能是摊铺宽度数据集。
1.4基于本体的概念设计知识管理的特点和优势
基于本体的概念设计知识管理可以让设计人员更好地重用已有的概念设计知识,基于本体的概念设计知识管理具有以下的一些特点或优势:
(1)支持用户定制知识类别。产品概念设计过程中,需要运用多种类型的知识,如:功能类、功能技术原理方案解类等。这些知识的描述和使用有着不同的特点,不能用相同的描述框架来处理。基于本体的设计知识建模允许用户对设计中知识类别加以定制,针对每一类别定义其描述属性,从而较好的解决了概念设计中多来源多类型知识的表示问题。
(2)支持概念共享的知识库构建。概念设计知识本体的构造澄清了概念设计领域知识的结构,为概念设计知识的表示打好了基础,而本体中统一的术语和概念也使概念设计知识更好地共享成为可能。基于本体的概念设计知识表示在区分不同知识类别的同时,建立起概念间的共享联系。通过概念间的共享机制,避免了设计知识库的数据冗余和数据不一致问题,方便了知识的建模录入、检索及统计处理。
(3)多视图和基于本体概念的知识检索。在目前的应用系统中一般采用基于关键字的数据库查询方法,由于其数据库组织不是建立在能够表示概念之间的关系、事实和实例的领域模型的基础上,因此无法实现智能查询和信息推理,也就无法解决语义异构性问题。由于不同的组织和人员可能使用不同的词语表示同一个含义,因此查询系统得不到意义相同但用词(语法)不同的内容。当需要对多个数据源进行查询的时候问题更为明显,多意词和同义词会使查询得到许多不相关的信息,而忽略另外一些重要信息。
在基于本体的概念设计知识管理中由于具有统一的术语和概念,知识库建立在本体的基础上,使得基于知识的设计意图匹配成为可能。采用基于知识、语义上的检索匹配,对用户的检索请求,通过查询转换器按照本体把各种检索请求转换成对应的概念,在本体的帮助下从知识库中匹配出符合条件的数据集合,解决了语义异构的问题。
从人在设计时的认知特点出发,可以采用基于功能分解树的功能设计知识检索视图、基于产品分解结构树的结构设计知识检索视图,还可以利用本体中已定义的概念定义其它知识检索视图,比如需求功能知识检索视图、软件工具使用知识检索视图等,实现基于知识检索的设计意图的匹配。
2、基于本体的概念设计知识管理
2.1概念设计知识管理系统结构
结合工程机械行业的实际,本文提出了图7所示的基于本体的产品概念设计知识管理系统结构,系统按照知识产生、获取和利用的流程来构建,系统结构主要包括概念设计知识管理工具、数据接口程序以及基于本体的概念设计知识库,具体由4个部分构成。
(1)概念设计知识获取。概念设计知识的获取包括从概念设计知识本体定义、本体之间关系定义、本体知识库生成到概念设计知识获取整个过程。
(2)概念设计知识维护。主要包括从概念设计知识本体维护、本体关系维护、知识库重新生成到概念设计知识维护的过程,实现对本体的属性修改,各类知识之间的关系维护,以及知识库的更新等。
(3)概念设计知识检索重用。系统中提供基于多视图的知识检索方式,如基于功能分解树的功能设计知识检索视图、基于产品分解结构树的结构设计知识检索视图,及用户定义的其它知识检索视图。此外系统提供基于本体概念的知识检索方式,通过本体映射库,可以实现同义词的检索,保证可能会采用不同的概念和术语表示相同的设计信息的人可以得到相同的知识帮助。
(4)概念设计知识库的构建。要实现基于本体的,支持客户自定义的概念设计知识管理,系统必须由足够的柔性,支持各类知识的存储,作为系统基石的知识库的构建就不能采用完全预先定义的方式,在系统中我们采用基础数据库加上在此基础上经过本体定义工具动态生成的各类知识库的方法保证基于本体的知识管理的实现。
2.2概念设计知识管理关键技术及实现
论文关键词:知识管理显性知识隐性知识知识转换
随着知识经济的崛起,由知识经济催生的一种新的管理理念—知识管理正在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知识管理所包含的一系列新的管理方法与管理思想,正成为各类组织迎接知识经济的力量源泉。研究表明,知识管理不仅仅是技术问题,而且是以人为本结合信息与技术的过程。其核心内容就是在组织内部形成一个隐性知识和显性知识的互动平台,通过隐性知识的外化,不断积成显性知识库,完成知识在隐性和显性之间的转换,满足组织在各方面的要求,使组织的核心竞争能力得到提升和保持。当前的社会信息环境给我们提供了更好的信息基础,也为知识管理的实施提供了最佳契机。
1知识管理中知识转换的内容及意义
知识的转换,简言之就是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的转换。所谓显性知识,就是指能够用正式语言清楚表达并可以在人际中传播的知识,它存在于各类文献中,如报告、文章、图像、软件等,人们可以通过各种载体得到它、学习它、运用它。而隐性知识则是指埋藏在个人头脑中的知识,如个人的信念、评价、观点、经验等,隐性知识与知识的所有者没有分离,更具有主观性与个性,更难于交流。对显性知识的管理,就是通过技术把明细化的知识编码,贮存在数据库中,组织内部的任何人都可以通过计算机网络直接调用。这种模式中的知识可以迅速地、无限次地被组织内部人员重复利用,既节省工作时间,又减少信息交流成本,从而获得良好的经济收益。对隐性知识的管理,就是知识所有者没有把自己的知识显现出来,人们只能通过直接的对话交流才能得到传播和分享。它所强调的是投资人力资源,大量引进一流的专家学者,花巨资鼓励他们与组织内部人员进行交流,以便传播他们的知识。知识的转换对于知识管理有着重要的意义,如果没有了知识的转换,也就没有了知识的共享和创新;没有了知识的创新,知识管理也就毫无意义。首先,知识的转换加速了知识的生产和积聚。组织内的每一个人都把自己的隐性知识通过一定的载体显现出来,那么整个组织的知识就会大量地积累与丰富。如果大家都不向组织提供自己的隐性知识,那么知识库的知识就会老化、陈旧,人们就没有办法再去利用知识库进行学习。其次,知识的转化才会使知识增值。知识库需要知识不断地进行更新,人们在利用显性知识的过程中,不断地把组织内显性知识化为自己个人的知识,这样个体的隐性知识就是显性知识的增值;如果个体再把自己获取的隐性知识经过自己的加工重新转换成显性知识,那么这个显性知识就不是原来的显性知识,而是一种知识的创新与增值。知识管理就是不停地对知识转换进行管理,每一次知识的转换就是一次知识的创新,每一次知识的创新都会对组织的发展提供新的动力。
2知识转换的形成
2.1个人的隐性知识转换成个人的显性知识是知识的外化
知识的外化就是将组织内部成员头脑中的隐性知识转化为自己可以表达、别人可以利用的显性知识。隐性知识是高度个人化的知识,它不仅隐含在个人经验中,同时也涉及个人信念、世界观、价值体系等因素,因此很难规范化,也不易传递给他人。因此个人的隐性知识转化为显性知识的过程是非常困难的,是不容易显性化的,所以在隐性知识转化为显性知识的过程中,需要创造新的显性概念,才能表达出自己隐性知识的涵义,而显性概念一旦产生就会模型化,也就是创造了新的知识,这种新的知识为组织系统的知识库注入了新的内容。这一转换是知识的外化,而知识的外化是知识创造的关键。
2.2组织的显性知识转化为个人的隐性知识是知识的裂变
知识的裂变是知识创造的根源。组织的显性知识就是组织系统内知识库里被编码化的知识,这种知识可以被组织系统内的全体人员所共享。有的成员可能解决了多年来与以前通过外化得来的知识相抵触的问题,有的可能重塑了自己的知识结构,有的可能创造出了新的知识。这种知识的裂变,将为整个组织创造出更多的新知识。组织内显性知识库里的知识是不会自动裂变的,但由于组织成员的各种所需,一种知识可能会裂变为多种不同的知识,也只有经过知识的裂变,才会使组织内的显性知识发挥它应有的作用。
2.3个人的显性知识转换成组织的显性知识是知识的聚变
知识的聚变是知识管理的本质。个人的显性知识只有成为组织系统内知识库的一部分,才会使组织内的显性知识不断地积聚,才会使个人的显性知识变得有价值。如果每一个人的隐性知识变成了显性知识而不为组织内的其他成员所学习利用,这一转换也没有真正的意义。组织系统内的显性知识增加的越多,表明个人的隐性知识转换成的显性知识越多。知识的创新越多,越有利于组织内成员的利用,这就为知识的共享和再创造提供了基础条件。
3实现知识管理的保障措施
3.1建立灵活的组织结构
组织结构是组织的重要资本形式,建立能高效实现组织功能的组织结构是首要的保障措施。在当前的信息环境下,组织结构既要体现其稳定性,又要体现其灵活性。综合当前的研究成果,笔者认为要构建合适的组织结构形态,必须实现组织结构从单一状态向双重模式、从结构化部门向梦幻团队、从金字塔向倒金字塔、从线性关联到蛛网互联的转变。其中第一个转变是基础,它体现了这样一种思想,即组织结构的设计一方面要基于职能构建一个稳定的基础组织单元,为日常管理活动提供管理支撑;另一方面是构建基于任务的可变动、多任务、多功能的动态服务团队,体现出更多的临时性和虚拟性,主要运用于关键性管理任务。建立双重模式组织结构,既能保证组织的稳定性,又能使组织在处理问题时保持足够的灵活性,是彻底改变过去条块分割、部门各自为政现象的重要手段。只有当这一转变实现后,其它的三种转变才会有实现的可能。
3.2制定人本的管理制度
在管理制度的制定方面,首先应实现从重物管理到重人管理的基本理念转变。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应实现下列三方面的转变:从管理约束向相互信任转变,从监督劳动向积极支持转变,从任务分配向公平竞争转变。在具体的管理制度建设上,可从以下几个方面人手:(1)构建组织结构的管理制度,实现从基于基本结构的管理到基于综合因素的管理,从基于正式组织的管理到基于多样化结构的管理,丛基于稳定结构的管理到基于变化的管理的转变。(2)构建效用管理制度,实现从基于过程的管理到基于结果的管理,从基于标件的管理到基于市场的管理,从基于落差的管理到基于对话的管理的转变。(3)构建人力资源管理制度,实现从基于人员考核的管理到基于培养知识资本的管理,从基于部门和岗位的管理到基于团队和项目的管理,从基于分工和指挥的管理到基于协作和参与的管理。
关键词:知识共享化;学生;知识管理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7503(2013)13/15-0035-03
一、时代背景
随着网络信息化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信息充斥到我们的面前,瞬息万变的信息给了学生更多更广阔的空间,但同时网络空间的自由性让学生更容易陷入表面的谜团中,网络的自由与开放让渴望展现自我的学生更加的肆无忌惮。同时,面对知识的碎片化、信息超载以及信息的惰性化,学习者心浮气躁容易养成浅薄阅读的习惯,怎样进行有效的知识信息提取和管理成为了当前亟待关注的问题,而通过集体知识共享化增强学习者的意识形态和批判性思维能力、个人知识管理能力、洞察力和学以致用的实践能力,是网络时代学习者减少信息超载、知识碎片化和知识惰性化的“法宝”。[1]
二、知识管理
从社会和教育信息化发展的角度看知识管理,是指研究人类获取、传播、共享、利用和创新知识的活动规律,管理有关知识的各种连续过程,以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理论与实践。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利用集体智慧,通过头脑风暴将每个人的隐性知识显性化,然后再经过知识的共享推动信息价值的提升,促进学习和交流,提高交流能力、辨别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而我们要让学生进行有效的知识管理,可以从下面途径分析。
(一)信息来源的选择
学生的网络选择渠道可以多样化,博客、新闻、网络视频、数字图书馆等,但是选择的渠道一定要具有权威性,包括权威性专家学者、核心期刊、专业论坛等。
(二)学校创建人性化网络管理
网络的超文本结构和超链接组织管理的非线性使得信息横向与纵向交错,非正式人员对原始信息的篡改和有意模糊删改使得很多有价值的原始信息失去了本源,信息价值的缺失,冗余信息的泛滥,造成信息时代人与人之间交流的不信任,最终导致人们对互联网的信任危机。因此,学校要关注学生的心理需求创建人性化管理,营造学习型氛围,进行有效组织文化的建设,开展积极有效的引导,对信息重组,对信息源所含的知识内容进行分析,提高信息价值,实现对学生进行二次引导。例如:与学生互动交流的教师要注重教育观念的转变,进行正确的引导,利用各种策略帮助学生进行交流共享。
(三)引导学生进行信息知识共享
共享是将学生获得隐性信息知识显性化后,在进一步内化信息知识的过程中,引导学生进行知识的共享和讨论,能够将碎片化信息进行汇总,同时,学生可以获得多渠道的信息进行评价,然后完成最终的筛选。在此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将获得信息知识写进自己的博客中,然后定期进行个人反思、小组评价和教师审阅等来对所学知识和所获得信息进行有效的评价;也可以利用概念图对信息知识进行管理,增强信息的直观性和逻辑承接性,即学会对信息知识进行有效管理,因为,个人知识管理和学以致用的实践是减少乃至消除知识碎片化和惰性化的必然选择。
三、集体知识共享化的理念与方法
卡尔.费拉保罗认为“知识管理是激发集体的智慧来提高应变和创新能力”。[2]其强调的是团队知识的共享,是一种促进知识与绩效提高的手段,根本目的在于创新。同时,共享教学法――作为一种新兴教学法逐渐引起了人们的关注,成为了数字化学习一种新思路,与笔者认为的集体知识共享化的应用观本质上是一致的。而概念图和博客是通过集体知识共享化促进学生知识管理的有效途径,针对课堂内外的特点,在课堂上主要采用概念图引导学生进行知识共享,达到个人知识的完善和深入的理解,调动集体智慧使知识显性化。课堂之余,学生博客是一种非常有助于团队知识管理的工具。[3]通过博客,学生可以自由表达个人的所思、所想,是反映学生知识积累的过程,超越了传统时间和空间上的限制,促进学生个人将知识显性化,共享于他人。博客充分发挥了时间和空间管理上的优势。
(一)概念图
1.概念图涵义
概念图是组织知识和表征知识的工具,是一种知识与知识之间关系的网络结构图形化表征,可以通过主题概念、命题、连接、层级结构等来进行思维知识可视化分享。在运用过程中节点表示概念,连线表示节点之间的关系,箭头表示节点关系间的指示方向,连线间可以用词语标注进一步描述两个概念之间的关系。
2.利用概念图促进知识管理
概念图的提出者美国著名学者诺瓦克,认为通过概念图我们可以了解到学习者对中心概念和相关事物的理解程度。所以,教师可以通过让学生根据设计出来的活动制作一个可以全局预览的概念图,了解他们整个学习中知识结构的缺陷,从而进行及时补充和指导,不断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这样既达到了加深学生们对学习建立一个概念性的全局认识又能让教师把握学生的制作思路进行及时教学调整。此外,还能将学习者的隐性知识显性化,通过知识的共享来做出正确的判断。即先让学习者根据自身的需求筛选信息内化成自身的知识,使得整个学习过程由显性化知识经过思考后成为个人的隐性知识,通过头脑风暴利用概念图将个人知识显性化、集合化,然后达到多元化的共享,最后个体再根据共享的知识信息建构更高层次的知识结构,达到知识转化的双赢和互惠原则。具体环节如图1所示:
3.案例展示
笔者根据一些研究经验进行了个别教学主题设计。例如:在引导初中学生设计“饮用水安全”的项目学习中,先在生活中找到与学生息息相关的话题“水龙头中潜伏着多少危机?”[4]的相关新闻,水是生命之源,和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因此,水质污染事件对我们生活的影响不言而喻,且无论是物理、化学还是其他学科内容都涉及到了水资源问题,因此,这样的话题既让学生们能很好参与到讨论当中,激起学生们的热情。最后在充分讨论后提出问题“我们的饮用水安全吗?”
然后让学生进行头脑风暴,知道我们家庭现在的饮用水是否安全对初中学生们来说有一定的挑战,因为这一主题要涉及到物理、化学、生物等学科知识,现阶段很大一部分初中生对水只有常识性的了解,但瑞士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11岁以上的儿童或青少年能够根据可能的情景进行思维,能够在头脑中设想出没有自身经验的许多可能的想法,开始学会思考抽象的社会问题。所以,教师可以先组织学生们进行思维发散,尽可能罗列与饮用水安全相关的知识,然后建构初步的概念图(如图2所示)。
通过概念图的帮助将学生讨论的意见和想法进行外显共享,利于直观教学同时有助于理清操作步骤和思路,让学生不断对自身信息知识结构进行修改完善,然后达到一个新的层次水平,这也是通过教学不断创造新的最近发展区的一个教学理念。在这些环节的作用下,我们可以看到学生的积极性和参与性得到提高。
(二)博客
1.博客涵义
博客由“Blog”一词翻译而来,意指在网上发表日志或感想,分享经验思想等,但没有具体明确定义,除了涵括个人日志变体外,也是基于某个特定主题或共同利益领域的集体创作,成为集体知识管理沟通的桥梁。
2.利用博客促进知识管理
庄秀丽认为“博客是以个人感悟为主,从整个互联网络的视野,精选和记录个人在互联网上看到的精彩的有价值的内容以及个人的所思所想,为他人提供帮助,使其具有更高的共享价值。”“博客让网络世界有了知识积累和文化志向,由粗放的数字化生存到个人化精确的目录式生存。博客使这个混乱的网络世界第一次出现了思想共享。”可见,博客有助于知识共享,打破传统时空间隔的弊端,提供思想交流的自由平台。另外,通过博客有助于锻炼学生的反思性学习能力和扩展学生知识面,积累学习素材,提高学生写作功底。因此,积极倡导学生运用博客进行学习思考,是使知识显性化、共享化而完善自身知识,促进知识管理的有效途径。
首先,教师可以作为引导者直接关注学生的博客,筛选学生一些精华博客日志进行点评,由于话题的提出者是同龄人,更能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再者引导其他同学加入阅读和讨论,可以形成多元化的学习思考和评价总结,发挥学生集体智慧和团队学习意识。
其次,教师也可以将课堂中悬而未决的问题延伸到博客中,围绕学习主题对有关文章进行转载交流、学习等,充分利用网络资源获取信息,更新信息知识,避免课本知识老化与社会发展需求脱节的弊病,学生能够在已有知识框架上进行知识补充,对疑惑的知识点在吸取其他学生的观点上加以重组和整理,达到知识的意义建构。
最后,学生可以定期通过博文回顾来对自己的学习行为中存在的“缺失”和“问题”进行审视和修正,不断完善自身的知识结构。也可以将工作、生活和学习融为一体,通过博客及时记录并日常思想,便捷提取并链接自己所需要的信息资源,学生更多的时候是能够零距离、零壁垒地汲取他人共享的知识和思想。学生博客日志既可以使学生相互之间进行协作和交流,也便于学生形成个人知识体系,从而对个人知识进行有效管理。
四、总结
通过概念图和博客的运用,一方面可以让学生拥有自身独立思考空间,尊重学生个人观点、立场等;另一方面,可以让集体知识显性化,突破学生孤军奋战的局面,形成相互学习支持的团队意识。通过交流和分享,充分发挥集体的智慧,促进团队知识共享化,让学生可以对原知识信息进行有效管理和二次构建。
[参考文献]
[1] 郑小军,张霞.高效网络化学习:理念、路径与策略[J].中国电化教育,2012,(10):42-45.
[2] 李文庭.概念图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J].天津职业院校联合学报,2012,(2):99-102.
(一)图书馆管理、图书馆知识管理的概念
图书馆管理是指借助现代管理理念来合理配置图书馆的有效资源,并且要想顺利完成图书馆的相关任务,就要组织好、计划好该工作。而图书馆知识管理是指在合理配置图书馆的相关资源以及信息的时候,采用知识管理理念,将图书馆相关职能充分发挥出来,根据不同的需求者为其提供不同的服务。
(二)图书馆管理与图书馆知识管理之间存在的区别
图书馆管理与图书馆知识管理的区别如下:其一,理论基础不同。图书馆管理是将现代管理学理论作为其最主要的理论基础,而图书馆知识管理是将知识管理理论作为其最主要的理论基础;其二,管理对象不相同。图书馆管理所面向的对象仅仅是图书馆系统,其中包括图书、图书馆管理人员以及一些设备等;而图书馆知识管理面向的对象是知识管理系统,该系统中包括信息、人力、知识等方面资源;其三,管理中心不同。图书馆管理的时候由于受到众多因素的影响,因此其将侧重点放在了各种图书馆事务上,没有真正落实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而图书管知识管理过程中,将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落实到了实处,促使服务知识以及创新知识等目标得以顺利实现。
二、图书馆知识管理实行的意义
图书馆是一个管理庞大信息系统的组织机构,为不同的图书馆用户提供不同的需求成为图书馆管理的目的。与图书馆管理相比较,图书馆知识管理工作更加复杂,更具有难度,它的任务就是搜集、整理、存储等方面相关信息。当前,图书馆用户对知识的需求在不断发生变化,我国图书馆在发展过程中面临着一系列挑战。除此之外,科技的快速发展也给图书馆的管理带来了较大的冲击力,所以要不断创新图书馆管理模式,推行知识化管理。
三、图书馆知识管理创新的具体方法
(一)知识管理对图书馆管理理论的创新
在图书馆管理过程中,知识管理合理配置、使用图书馆资源,利用其理论和方法使图书馆的职能充分发挥出来,保证人们在快速发展的社会生活中,能够获取所需要的知识信息。人力资本管理作为图书馆知识管理的中心,使用知识管理可以将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和服务精神真正表现出来。
(二)知识管理对图书馆内容的创新
图书馆知识管理的内容有:人事、业务以及行政管理的创新等。知识管理工作主要有知识创新管理、知识应用管理、知识传播管理以及知识服务管理。知识创新管理就是指在管理研究图书馆知识时,创新图书馆管理理论,包括它的理论基础和概念体系等,使“知识流”始终贯穿在图书馆管理的业务流程中,把中心放在创新和重组上,将文献采访、服务和组织这些方法向探索知识、服务和组织的方法去转化;图书馆管理中采用知识应用管理,就是供应系统性的知识,满足政府单位、企业机构、以及其它团体等在各方面的需求。所以在建立图书馆的信息系统时,要为这些不同群体的用户提供不同层次、不同方面的服务;知识传播管理就是指寻求者能准确、及时的找到知识源,它是图书馆管理的主要任务;知识服务管理就是指帮助用户在运用和创新知识时可以直接使用,这也是对现代化图书馆管理工作提出的新要求。
(三)知识管理对图书馆模式的创新
图书馆的知识管理模式包括:协助、集成、专家以及事物模式。由于协助模式在工作中具有依赖性和复杂性,所以该模式要以全局为出发点,对不同方面的知识加以管理、对储备工作加以解决以及对个人或集体的创新能力加以关注。在集成模式下,应该特别关注“整体最优”的理论。借助集成这种方法,经不同部门的协调,可以充分发挥信息反馈和共享目标体系的作用,使不同部门在功能型决策中,能够发挥更大的作用;专家模式就是指,在专家工作的基础上发展核心业务。在开展图书馆管理工作的过程中,需要借助该模式,并利用有效的激励方式,吸引专业性的知识人才,促使图书馆管理队伍在知识资本上的骨干力量更加庞大。知识管理模式是在规范知识的基础上实施的管理活动,以便顺利地开展图书馆日常管理工作中的各种活动。
(四)知识管理对图书馆方法的创新
在图书馆管理工作时,图书馆知识管理采用了抛弃目标管理的传统摸式,重用集成管理方式。图书馆在利用知识管理时,应该抛弃目标管理这一传统模式,使用目标管理模式开展图书馆管理工作时,由于在制定目标、实行工作和评价效果上,不同部门的员工没有全部参与进来,这就很难发挥员工在管理图书馆的积极性,使得目标管理的最终效果并不理想。在这种情况下,图书馆知识管理就非常注重集成管理。而集成管理是指,在管理图书馆的工作时利用集成的观点,有针对性地指导工作,优化配置图书馆各部门机构的人力资源以及图书资源等,促使图书馆管理工作水平能够不断提升。
四、总结
关键词:知识管理 高校教师 现状 对策
中图分类号:G6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4)03(a)-0207-02
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知识管理从企业到教育领域,教育的来临带来了深刻的变化。“知识型社会”,使知识的产出指数倍增长,对于引领知识前沿的高校教师提出了巨大挑战。大力提高了知识和技术创新能力,全面推进中国的现代化是不可避免的选择。在市场经济体制影响下,中国迎来了一个新的大学教育改革的浪潮。高校传统、单一、程序化的管理体制,与当前社会发展需要背道而驰,各种新的管理理念开始渗透到高校的各个领域,在管理、研究和教育创新上寻找新的契合点,以促进高校资源的优化配置,深化高校管理改革。在这种情况下,知识管理作为一种新的管理理念,已成为高校管理创新和新的战略选择的新视角。如何有效地捕捉、保存、共享和应用知识已经成为大学教师迫切需要加以解决的问题。
1 知识管理的涵义
知识管理理论与实践源于20世纪80年代,1986年在联合国国际劳工大会上首次提出知识管理概念。随后十几年,知识管理的理论和实践快速发展。知识管理是一个用系统的方法来寻找、选择、整理、获取信息,并向需要的人传递有用的信息。基本的知识管理,包括对知识的识别、获取、开发、分解、使用和存储。显然,知识管理不是一个传统的信息化管理,其重点不在于技术和信息的发展,而是要提高个人和集体的创新与创造。知识管理不是一门技术,但是所有可行的解决方案相结合,通过知识共享,集体的智慧提高应变的使用和创新。
知识管理在学校的使用主要分为两大类:一是教师个人知识管理;二是学校层次的知识管理。个体知识管理专注于积累与反思,而学校层面的组织知识管理侧重在共享。组织知识管理的基础是个体知识管理,要保证学校知识管理的推行,教师必须实施有效的个人知识管理。教师的知识管理是基于知识管理,信息技术理论为教师的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的动态管理的一种辅助手段,使显性知识系统化,加快传递或明确教师的显性知识,从而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和素质的提高,提高教育和培训的效率,培养优质毕业生,从而不断提升整个学校管理活动的核心竞争力。教师知识管理是知识管理在教育领域中的应用和发展。
2 高校教师开展知识管理的重要性
随着知识经济的来临,作为教育体系重要组成部分的高等教育,它的地位已经变得越来越重要,大学肩负着前所未有的重要历史使命。教育与技术更紧密地结合在一起,教育呈现出形式多样的特征,学习风格多样化。再加上知识管理对教育领域的渗透,因此,教师作为传输,分析及创造知识的工作者需要研究利用知识管理工具来有效地管理自己的知识,提高专业水平。学校,存在着的大量信息,如教科书、参考资料、期刊等需要管理;同时教师在工作实践中,与个人工作经验长期积累的相关知识也需要管理。所以,学校,特别是大学迫切需要知识管理。
高校教师个人知识管理是高校组织知识管理的基础,有利于提高高校的核心竞争力。深化教师个人知识管理,能够为提升大学核心竞争力指明努力的方向。个人知识管理有利于促进教师提高科研能力和专业水平。高校教师需要不断注入新的知识,尤其是获取学术前沿知识,并将其合理地运用到教学和科研中。这就需要高校教师进行个人知识管理,个人知识,从个人知识需求出发获取新知识,把隐性知识与显性知识进行正确转化,实现知识的沟通交流。知识管理与教育信息化密切相关,在教育活动中提取教育信息,运用信息技术对教育进行信息化管理。深化高校教师知识管理研究,在实践中能为提高教师的教学和科研能力提供出路和办法。
3 高校教师知识管理的现状
3.1 高校教师缺乏教学知识管理的自主意识
首先,现在很多高校以科研成果作为衡量教师工作绩效的标准,从而使教学工作与科研活动产生了冲突。在实践中,教学与科研相冲突,相矛盾的现象比比皆是。许多教师把主要精力投入科研工作中,忽视了教学的主体地位。教师应该将教学与科研并重,在教学工作上多花心思,多动脑筋。其次,大学教师对日常教学工作缺乏经验的积累和教训的总结。大多数大学教师缺乏自主的知识管理意识,忽视了对教学工作的知识积累和开拓创新精神,更遑论寻求与其他教师的交流和分享。
3.2 隐性知识开发不够,知识创新力度不大
教育中的专业知识和能力远远超出了教育领域的专家已经总结和归纳的种类和范围,更多的知识和才能聚集在教学和教师的教育经验中。但一直以来,教师的个人和集体隐性知识的开发是不够的。这是因为很难通过语言传递隐性知识本身,而且大多数学校目前的管理系统、组织文化与管理方式也对隐性知识的开发和利用产生阻碍。教育存在大量的隐性形式的知识,为教师创造隐性知识表达和传播的环境并是至关重要的。教师要不断地总结、反思自身的显性知识,把自己的知识和实践技能进行个性化总结并清楚表达,促进个性化知识的形成和传播。
3.3 缺乏交流与共享知识的平台和条件
官僚化的管理模式应用到学校管理中,统一要求、行政命令和其他专制统治的方式在学校日益流行。学校对教师的业务需要和情感要求顾及较少,不能想教师之所想,急教师之所急,教师缺乏参与发言的权利,对教师的话语权缺乏尊重,从而使教师在提升自我价值的过程中收到了限制,阻碍了教师自主决策和主人翁精神的发挥。
4 提升高校教师个人知识管理的对策
4.1 学校领导给予支持与重视
个人知识管理与学校教师,学校的政策的制定息息相关。学校领导必须认识到知识管理具有的重要引领作用,才能在学校改革管理中应用知识管理理念。知识管理,如果想在高校中得到推广并产生重要影响,学校领导的重视和支持是必不可少的。领导在财力、物力、人力等方面的支持,确保参与知识管理的所有老师,鉴别、获取、传输、分享和创造知识。
教师知识管理系统,通过对知识的标准化与结构化,将它们保存到组织的知识库,以便组织用户不需要接触知识的原始来源就可以实现知识的重复使用。教师必须使所学知识有效地访问和搜索,知识可以方便地修改和编辑,数据库中知识的一致性和的完整性可以进行检查。
4.2 教师要提高知识管理意识,改变惰性思想
个人知识管理本身是一种主观能动性的体现过程,教师个人知识的构成中大部分的都是隐性知识,显性知识所占比例比较小。如果不积极地管理知识,将导致大量信息流失,知识系统难以形成,难以形成自身知识体系,教师间难以分享优秀成果。教师知识管理的过程伴随着知识积累,也是个人能力不断提升的过程。
4.3 教师要主动地进行知识反思,促使知识转化与创新
知识的获取,整理与储存是不断进行知识反思的过程,知识的反思也会带来知识的转化与创新。教师要对教学进行不断的改进与反思,对日常教学生活和文化假设进行反思,深入思考日常教学活动的一些假设。教师要借助各种手段,把体现在教学实践中的经验用显性概念来命名,将教学实践经验进行概念描述或归纳。这种概念化使教师对自己教学行为的解释成为可能,同时也使教师与他人能就隐性个人教育观念进行交流。
5 结语
综上所述,在教育改革时代,教师通过对个人知识进行有效管理,能对知识资源进行更好地利用和进行知识创新,使知识增值。当教师将自身知识转化成“能力”和“智慧”的时候,才能真正彰显出知识的价值,教师本身也因参与知识的创造和价值的增值而焕发出新的活力,真正实现教师知识管理的意义。
参考文献
[1] 任长印.高校教师知识管理初探[J].太原大学学报,2009,27(1):28-30
[2] 许艳.高校教师知识管理的现状与对策[J].扬州大学学报,2008,12(2):27-29
[3] 孙芳芳,任永祥.高校教师知识管理与创新能力研究[J].软件导刊,2009(6):50-51.
[4] 陈列,赵虹元,靳玉乐.教师个人知识管理的问题与对策[J].教育导刊,2009(4):38-40.
[5] 朱桂琴.论教师个人知识管理[J].教学管理,2006(12):17-19.
【关键词】图书馆管理;图书馆知识管理;实践意义
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和进步,在21世纪这样的知识经济社会大背景下,图书馆知识管理在图书馆管理中的作用越来越大。图书馆面临的不仅有机遇,同时还有挑战,21世纪是一个知识与科技飞速发展的时代,在人们的生活中充斥着各种文化,在这种环境中,图书馆管理人员要在当前的管理模式中进行探索和创新,改革旧的管理模式,促进有效的知识管理模式的产生,帮助图书馆顺利运行。本文从图书馆知识管理的概念进行分析,探讨分析图书馆知识管理在图书馆管理创新中的实践意义。
一、图书馆知识管理概要
1.图书馆知识管理,是对图书馆的相关资源、信息进行合理分配时采用的一种知识管理理念,能将图书馆相关职能进行有效地应用和发挥,并根据不同的客户拟定不同的方案,并提供不同的服务。而图书馆管理创新,就是要利用这种知识管理理念来对图书馆的有效资源进行合理的配置,有组织有计划地将图书馆的任务顺利完成。
2.图书馆知识管理主要有4个方面的内容:
(1)知识资源的管理内容,主要有知识组织管理,即是对显性知识进行组织,并将其有序的编排,方便客户了解和使用。另外就是进行知识的应用管理,主要是按照客户的需要,为其提供多样的深层次知识服务与产品。
(2)知识创新的管理内容,主要有知识技术方面、理论方面以及组织方面的创新管理,这就要求图书馆管理人员对图书馆内外的知识生产和传播组成有序、有效的网络系统管理。
(3)人力资源管理内容,这一内容主要是要求图书馆管理人员能对馆中的隐性知识进行管理,这就需要图书馆拥有知识型管理人员,可以通过培训馆员,让馆员之间建立起交流、学习以及应用创新知识的平台,并优化激励机制,实现知识的增值。
(4)知识服务管理内容,这一管理是图书馆扩大客户和市场环境的关键,图书馆管理中需要运用到知识管理的理念为客户服务,有效提高服务质量,赢得更多的客户市场。
二、图书馆知识管理的创新对策
(一)图书馆管理的重要理念就是实现资源共享,为了能加快这一理念的实现,图书馆应该加强图书馆管理理念创新。在当前,图书馆的馆藏界定由拥有数量的概念转变成了存取能力水平的理念来衡量,各种文献的散播方式,也由电子型或者印刷型方式逐渐取代了单一的印刷型方式,所以,图书馆不仅要重视建设特色化资源,还需要利用网络力量来改善自身的存取能力水平。
(二)图书馆服务也应该在知识管理的基础上进行。图书馆的服务对象是广大的读者客户,所以需要根据客户对信息的要求,对信息进行数据分析,形成有一定价值的新信息产品,比如像综述、研究报告等。将信息服务的方式直接由提供相关信息转变为提供有效答案的服务。另外也要根据客户的要求,对客户感兴趣的信息,进行智能检索,并以电子邮件等网络传播方式在读者指定时间把信息传递给客户。在信息科学技术发达的时代,就应该物尽其用,图书馆管理中也可以应用网络信息导航,根据客户的要求,将网络信息进行分类和探讨,将同专业、同主题的分散信息进行整合,然后为读者提供跨学科和跨地域的虚拟化信息服务。
三、知识管理对图书馆管理创新的实践意义
(一)图书馆要实现与时代共进,就应该具备高强的应变能力。传统的图书馆组织结构称之为金字塔式,这样的组织结构灵活性欠佳,对当代信息的多样化以及外界环境的瞬息万变不能很好地适应,所以,图书馆根据管理业务流程以及管理流程对组织结构的重新设计,能有效将其管理链缩短,并将中间层次一定程度地减少,让组织内部的协调更加有序,对外界环境的变化能有效适应,也能在进行信息交流的过程中反映出高度的及时性。因此,知识管理对图书馆管理创新具有应变能力和生存能力的提升意义;
(二)图书馆的管理原则就是实现知识共享。所以在图书馆管理中,应该凭借知识管理手段,结合知识管理的创新和应用,有效应用新型信息检索技术、网络技术、数据挖掘技术以及数据库技术等,促进知识的转移,建设一个知识共享的环境。另外,图书馆应该利用各种渠道建立广泛的网络,在网络平台上将文献资源的作用传播出去,使馆际之间形成互补互惠以及相互促进的文献信息资源的保障系统,从而促进图书馆之间的协同发展,实现信息资源共享;
(三)当前,随着社会知识信息化进程的不断发展,作为信息传播和共享的载体图书馆体系也在不断地发生变化。这样的改变就需要图书馆管理人员能具备敏锐的信息洞察力以及专业的知识;还需要图书馆能有效利用网络平台进行资源共享以及知识管理,实现资源共享,并完成多载体化的馆藏模式、开放化的服务模式等目标。还需要图书馆利用知识管理基础进行图书馆管理模式决策的制定,用知识来开拓前景。创新是图书馆管理发展的前提,在这个瞬息万变的科技信息时代,要跟上时代的脚步,实现图书馆的可持续发展,就要不断地更新和完善管理机制,同时创新服务模式。
【参考文献】
[1]孙宏彬.知识管理视角下的图书馆管理创新浅析[J].商情,2013,20(43):262-263.
[2]董婕.浅谈图书馆知识管理对于图书馆管理创新的作用[J].中文信息,2014,28(11):48,106.
[3]余晓华.基于知识管理的图书馆管理创新[J].高校图书馆工作,2012,32(2):51-53.
[4]曹庆涛.图书馆管理创新中知识管理的应用[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3,07(4):96-97.
关键词:知识管理;终身学习能力;知识管理工具
一、引言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类已经进入知识时代,知识正在不断地增长,人类正面临着巨大的考验:一年不学习,你所拥有的全部知识就会折旧80%。在知识时代中,为了适应这样一个高速发展的社会,人们学习观念和思想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终身学习已经成为必须。人们不仅要不断地获取知识,而且还要学会如果管理这些知识。个人只有学会对自己所获得的知识进行有效地管理,才能更好地学习。
二、知识管理
(一)知识管理的起源。
人类已经进入信息爆炸时代,知识的剧烈增长使我们目不暇接,知识的折旧程度也在不断地提高,现在所学的知识将在一年之后大部分被淘汰。我们必须要每天学习、不断学习才能赶上这个时代的变化。可是,面对庞大的信息,我们却不知如何取舍。所以,知识信息量虽然庞大,可是如果我们在吸收它的同时不进行有效的管理就不能达到学习的目的。
知识管理的定义是由彼得・德鲁克最早提出来的。德鲁克在1988年发表于《哈佛商业评论》上的《新型组织的出现》一文是关于知识管理最早出版的著作。知识管理最早来源于企业界,一直以来在企业中的运用比较多,知识管理为企业的生存发展提供了保障。通过知识管理,企业可以对自身零散的经验进行归类总结,并形成一整套的知识体系。这样的知识体系给企业带来了极大的便利,也为企业的发展奠定了深厚的基础。对于企业来说,知识管理已经成为不可或缺的支柱。越来越多的企业在生产和发展中运用知识管理,知识管理的好坏决定了企业的成败。
随着社会地不断发展,个人也越来越重视知识管理。个人的知识管理主要用于支持终身学习,对于个人来说,知识管理也是非常重要的。学习者必须学会学习以及学习如何管理自身的知识才能有效地支持终身学习。
(二)知识管理的定义。
知识管理的定义有很多,还没有一个确定的标准。从上个世纪开始一直到现在已经有许多人为知识管理下了定义。
马斯(Masle):知识管理是一个系统地发现、选择、组织、过滤和表述信息的过程,目的是改变雇员对待特定问题的理解。
维娜・艾莉:知识管理帮助人们对拥有的知识进行反思。帮助和发展支持人们进行知识交流的技术和企业内部结构,并帮助人们获得知识来源,促进他们之间进行知识的交流。
这些定义从不同角度阐述了知识管理的概念,也表明了人们对知识管理的重视程度。总体来说,知识管理就是运用知识管理工具对知识进行获取、共享以及反思的过程。
三、个人终身学习能力的理解
当今社会瞬息万变,我们必须要不断地学习才能适应这样的社会,因此,终身学习成为了学习者唯一的选择。根据OECD国家教育部长会议的定义,终身学习是指一个人从摇篮到坟墓终身不断地学习。通过终身学习,人们可以掌握适应这个时代的知识,并且运用这些知识来为自身创造幸福。“终身学习是人类开启知识社会大门、适应并且驾驭知识经济的一把钥匙”。
在终身学习时代中,个人的终身学习显得尤为重要。个人只有通过不断地学习,不断地完善自我才能赶上时代的步伐,才不会被这个社会所淘汰。在知识时代中,文言已经不单单指不会读写算的人,懂得读写算的人也会不小心成为“功能性文盲”。所谓“功能性文盲”就是指受过一定传统教育,会基本的读、写、算,却不能识别现代信息符号及图表,无法利用现代化生活设施的人。知识在不断地改革创新,现在所学的知识在数年以后就会被淘汰,每一个人都有可能成为“功能性文盲”,所以我们更要学会终身学习。
四、知识管理对塑造个人终身学习能力的启迪(知识管理工具)
知识管理是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搜集、整理、整合、存储、传递知识资源的过程。知识管理促进了知识的交流与共享,并且实现了知识的转移与编码。知识管理工具是实现知识的生成、编码和转移的手段和方法。
图1知识管理的组成
知识管理工具包括知识获取工具、知识生成工具、知识编码工具和知识转移工具。
1.知识获取工具。新知识的产生必然要在前人的基础之上,学习者要创新就要学会如何获取前人已有的知识。知识的获取工具如我们所熟知并且经常使用的搜索引擎。搜索引擎主要有google、baidu等。利用这些搜索引擎可以从网上搜集自己所需要的信息,可以获得大量的知识资源。
2.知识生成工具,学习者从网络以及其他各种途径获取信息资源并且进行归纳与整理。从而生成了知识。知识生成工具主要有BBS、Wiki等社会性软件。BBS是一种电子信息服务系统,它向用户提供了一块公共电子板。学习者可以在这块电子板上交流学习心得和发表自己的见解。wiki是一种内容开放的百科全书,它可以帮助学习者找到自己所需要的知识。学习者可以通过Wiki不断地充实自己、提高自己。
3.知识编码工具,知识的编码过程就是一个知识的组合过程。知识编码工具主要有知识地图和概念地图等。知识地图是一种知识导航系统,并显示不同知识存储之间的重要的动态联系。概念地图是一种图表,它可以用来解释各种知识观点是如何联系的,并给学习者呈现一种直观的表达方式。概念地图是一种有效的学习工具。不仅可以用于教师课堂的需要,而且还为学生课后学习提供了有效的帮助。
4.知识转移工具,知识的转移是一种知识共享的过程。学习者通过网络这样一个平台进行知识上的交流与讨论,并实现了知识资源的传递与共享。知识转移工具主要有聊天室和在线学习(E-Learning)等。聊天室是一种网上交流空间,它为用户提供了很好的知识交流平台,学习者可以在聊天室里相互沟通,分享自身的知识资源。在线学习是指学习者通过互联网在网络虚拟教室里接受网络课程的学习过程。在线学习为学习者提供了一对一的学习与交流,并且能够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以及学习动机。在线学习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学习者可以在家中接受网络课程的培训。这些知识管理工具为学习者的知识管理提供了极大的帮助,学习者通过这些知识管理工具为个人的终身学习打下了深厚的基础。
终身学习是社会发展对人提出的必然要求。个人的发展需要终身学习,个人的成长也需要终身学习,个人只有学会了终身学习才能更好地适应这个急剧变化的社会。知识管理对塑造个人终身学习能力有着很大的帮助,学习者只有学会了如何进行知识管理才能有效地促进终身学习。
参考文献:
[1]钟志贤,大学教学模式革新:教学设计视域,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8:8
[2]刘丽斌,从知识管理思想的起源探讨知识管理的概念,[J]图书管杂志(Library JournaI),2008,(6):2-7
[4]维娜.艾莉著,刘民惠等译,知识的进化[M],珠海出版社,1998
[5]2001年中国教育绿皮书一中国教育政策年度分析报告,北京:科学教育出版社,2001:1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