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8-06 11:40:08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对素质教育的看法,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摘要】《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指出:“中小学要由应试教育转向全面提高国民素质的教育轨道。”美术教育是基础教育的一部分;也就是素质教育重要组成部分,对提高全民族文化素质有着特殊意义。通过改变教育观念,提高教师自身素质,重视学生个性发展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能力,提高学生审美情趣及人文素质,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
【关键词】美术教育;素质教育;教育观念;教学方法;个性;创新
目前,学校教育改革的主旋律是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而美术教育作为艺术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既是素质教育的内容,也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手段。21世纪的今天是高科技的世纪,是科技、经济、文化、社会全面发展的新世纪,在我们进入到不断发展的新的情景时,找到应对美术教育的新策略和新方式是十分重要的。
一、美术教育观念的改变
“几乎所有伟大的科学家和发明家同时也是艺术家、诗人、音乐家”。这是美国学者兼音乐指挥大师伯恩斯坦在完成了一项150篇科学家传略文章的研究后得出的一个结论,这一结论表明了艺术学科与人的创造性人格形成之间的内在相关性。作为素质教育新形势下的一位美术教师,必须更新教育观念,努力接纳改革中的创新意识,以适应新形势的发展需要。目前,我们的一些美术教育工作者对美术教育的认识还存在很多问题,对人的生命存在的意义也没有一个真正合理的、全面的了解。当前素质教育的新形势带来了新任务,新问题,呼唤着新思想,新策略,更需要新的教育理念,这就要求我们的美术教育应更多地关注社会对学生的基本要求:“学会做人”、“学会做事”、“学会学习”、“学会协作”,实现学生自主探究、合作性的学习。那种有文化,没知识,有学问,缺素养,有理论,缺行动的人是无法获得社会的认可的。
时下,绝大多数学校存在着旧的美术教育观念,片面追求升学率,尤其是美术专业学校片面追求专业素质的培养而忽视了文化知识的教育,结果培养出来的都是高分低能的学生。另一方面,现在的美术教育往往都是“程式化”的教育,学生所学全是一个模子,照搬照抄,没有自主创新意识,这些陈旧观念完全失去了美术教学的意义。美术教学的意义在于教师通过一定时间的教学之后,学生是否获得了具体的进步和发展。作为素质教育下的美术教育工作者,首先应提高自身的美术教育素质,特别是作为中小学美术教师,不应以培养艺术家为目标,而应以培养审美能力为核心,以进行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的独具特色的育人实践活动为目标。目前的教育发展模式是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这个转变即是针对受教育者,又是面向教育者的,只有高素质的教师才能交出高素质的学生。在如今高科技的时代,在素质教育的形式下,美术教师更应加强文化修养,道德修养和教育基本能力,坚持学习,刻苦钻研,以适应教育教学的需要。一个现代的专业劳动者,比如一个设计人员,必须能够综合各个领域的知识,艺术与社会、自然、科学、技术是相通的。因此,现代美术教育工作者不单单只是为了教给学生一些“程式化”的专业知识,而应本着为学生的未来负责,为社会负责,为国家负责的态度,真正培养出全方面健康发展的学生。
二、美术教学方法的个性化
在当今素质教育的改革下美术教育课程新标准也提出了“以人的个性发展”为出发点,《美术课程标准》是全日制教育中,国家对不同阶段的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基本要求,规定了美术课程的性质、目标、内容框架,提出了教学建议和评价建议。但是,在当前的形势下,《美术课程标准》所给定的内容应该因人而异,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有自身的感受,自身的理解,自身的想法,因此,应该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改变以往单一的,被动的学习方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从而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建立和形成富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学习方式,使学生体验到美术学习中的乐趣,使学生能够在美术学习中陶冶情操,提高对美术学习的审美能力,丰富自己的专业知识,这就需要学生到真实的世界中去获得各种亲身体验,但是在极其有限的空间中,要做到既吸收了美术教学课题中的基本知识,又能让学生发挥自己的优势,创造出自己的艺术成果,就需要我们对美术课程资源进行有选择的开发。俗话说:“音、体、美是一家”,也就是说艺术都是相通的,在美术课中利用音乐作为辅导教学会起到很好的作用,音乐有很强的感染力,能调动人的情绪,在欣赏课中,一边听音乐,一边欣赏名画古卷,优美动听的乐曲会让我们如身临其境,不仅使学生在情感上产生共鸣,更引发了学生对名画古卷的想象力,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审美情趣。在美术课上,教师与学生互动也可以增加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学生的积极性,给学生一个机会,让他自己去锻炼,给学生一点困难,让他自己去解决,给学生一片空间,让他自己去探索,让每个学生都当一回老师,让每个学生都发挥一下自己的优势,体现一下自己的个性,展示一下自己的创造力,使每个学生都能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完全自由的发挥。另外,美术教学也应力求多样化,通过现代化的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幻灯片等辅助工具提高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让学生能够自主地自觉地热爱美术,学习美术,学校应为学生提供丰富的课外活动,比如组织兴趣小组书法、绘画、手工等,定期举办画展,为学生提供展示自己才华的舞台,那种强迫式的或硬逼式的教学方法是不会收到好的教学效果的。因此我们应该认识到时代的发展促使我们不断提高对美术教育的认识,把更多的时间和空间还给学生,让每个学生都能用心去体会,用实践去感悟美术人生的真谛。
总之,我们要明确素质教育新形势下美术教育的意义和目标,真正从思想上重视起来,以学生为主体,加大教研力度,深化课程改革,重视美术实践活动,在实践中不断探索美术教学的有效方法,为社会、为国家培养出全面发展的美术人才。
一视角的调整
素质教育并不是突然从天上掉下来的、我们完全陌生的教育,并不是一切重来的一种教育。实在说来,过去的教育亦必然对学生素质产生这样那样的影响。我们看到吴文俊素质很好,黄昆很好,王选很好,然而,他们不也都经过小学、中学的培养吗?那时的教育不也对他们形成良好的素质产生过良好的作用吗?他们都受过知识教育,难道知识教育对他们良好素质的形成不曾有过巨大影响?问题在于,虽然无论何种教育都会对学生素质有这样那样的影响,但素质教育所寻求的是积极的、正面的影响,此其一;其二,这样那样的影响往往是自觉或不自觉发生的,我们所寻求的是自觉的有意识进行的素质教育;其三,确实出现了妨碍学生素质朝着积极方面发展的障碍,从观念到机制上的障碍都有。当人们对消除这些障碍的愿望越来越强烈的时候,越来越希望自觉地推进合乎我们理想的教育的时候,就提出了素质教育的观念。这些人也是十分明白知识教育意义的人,但他们对这种意义有更深层的理解。所谓视角的调整,即教育着眼点的调整。大家都明白,教育的工具理性曾经是十分明显的。行政当局着眼于经济发展和为政治服务,这是必然的、合理的;受教育者当事人(包括相关的教师、家长)着眼于升学、就业,这也无可厚非。教育有没有促进经济发展、社会发展的功能呢?有没有成就就业和升学的作用呢?都有。
但是,这类着眼点却可能忽视最基础的东西,忽视前提,因而也忽视一个更具根本性的方面:人自身的发展。现在,人们越来越清楚社会自身也有个素质问题,社会状况如何,经济状况如何,都取决于一个基本的东西:人的素质。经济的发展,社会的发展,不仅取决于人的发展,同时,最终都应是为了人的发展。从出发点到过程,到目的,人自身的发展都是根本的方面。人的素质决定了社会的素质,从而决定了经济与社会的发展。我们不是早已有全面发展的方针并且就是讲人的发展的吗?事实上,这一方针在执行的过程中出现了一些问题。我们并没有像马克思所说的那样把全面发展首先视为人的权利,而往往只作为外在的一种要求,并没有如马克思所说的“人的全面发展意味着自己真正获得解放,外部世界对个人才能的实际发展所起的推动作用为个人本身所驾驭是把人的世界和人的关系还给自己”①那样来理解。人的发展即人的解放,人的发展即外部世界为个人本身所驾驭,这充分表明了教育对人自身的价值占有优先的地位。教育可能带来的升学(深造)机会的增加、就业(择业)能力的增长,教育可能促进经济与社会的发展,这一切都应是基于人的发展的,因而优先的是人自身的发展。然而,一旦说到人自身,那主要就是指人的素质及其发展。素质教育要解决的是一个基础性问题,素质教育是要将教育的着眼点调整到马克思所说的那样关注人的发展和解放上来,它并不排斥功利性目的。我们是否把知识教育与人的发展、人的解放紧密联系起来了呢?这是应该主要思考的问题。
二目标的调整
一旦说到为经济服务,为就业作准备,就容易想到学知识,学哪些知识,怎样学好这些知识。然而,如果只想到这一点,只想到这里为止,就有问题了。教育总是离不开知识传授的。素质教育能够抛开知识教育吗?素质教育是与知识教育割裂开的一种教育吗?德育中少不了道德认知,虽然不只是道德认知;美育中少不了审美知识的传递,虽然还有审美情感的陶冶;体育中少得了相关的知识教育吗?所以,无论从哪方面看,素质教育绝非孤立于知识教育之外的一种额外的教育。素质教育不仅不轻视知识教育,而且希望把知识教育做得更好,进行更有效的知识教育。知识教育中的一些必要手段,包括考试,也绝不是素质教育所要摒弃的。然而,知识教育的目标需要调整。比如说德育,我们常常只是偏重于德育知识的传授,并且把德育知识考试的成绩看得特别重要,这就走样了,这就不是在优先关注素质了。道德是“以善恶评价为标准”的,是“行为原则和规范”②。道德问题主要讲的是善恶,求真、求知之中也有善恶问题,但求知本身并不直接是善恶评价,所以德育并非一般的知识教育。并且,道德主要是行为准则和规范,主要靠践行,而行为则直接依靠情感和意志的支持,培养了良好的乃至高尚的道德情感,就会很乐意去从善;有了坚毅的道德意志就会从善如流,矢志不移;有时违背了能及时反省、改正。有了道德情感的陶冶,有了道德意志的支撑,就会养成良好的道德习惯。一个人在青少年时代养成坚实而良好的道德习惯,最有利于他/她一辈子的端行。
德育中少不了道德知识的传授,但与此同时,把目标重点要调整到道德情感的陶冶、道德意志的锤炼、道德习惯的养成上来,这就是素质教育所强调的。这样说来,素质教育也不是道德教育之外的一种教育,亦非额外的一种教育,而是其目的和目标均应作一些调整的教育。学生要大量学习的还有自然知识、社会知识、人文知识。这些知识的学习不仅不应削弱,还应学习得更有效,更合理。就知识与受教育者个体的关系来说,一种是他记住了的知识、理解了的知识,还有对其思维发展起作用的知识、使其产生过一些感悟的知识、使之感动过的知识、久久不能忘怀的知识等,甚至还有能使受教育者自己悟出新知来的知识。上面就受教育者主体而言将知识分成了五六类,然而,现行的知识教育大多只走了一两步,只停留在记住和理解了的知识,有时甚至理解还不充分。至于改善思维方式的知识、在感悟之中融入情感的知识、尚能悟出新知的知识,时而被知识教育有意无意地忘却了。比如说,把考试搞过了头,变成应试乃一切,便是属于这种只走了一两步的知识教育,因而也是较为肤浅的一种教育。素质教育对知识教育所关心的问题就集中在这一点上,就是希望调整知识教育的目的,希望特别关心能与受教育者情意相融合的知识教育,使知识不只浅存于记忆之中,而是要使之深进于心灵之中,使知识成为受教育者主体心灵的一部分。素质之质,即心灵,知识教育应关注到学生的心灵。无论是社会知识还是自然知识,抑或是人文知识,在教育中均可达此目标,所以,素质教育对知识教育的这种祈盼是合理的。
三结构的调整
素质教育不是额外的一种教育,其重点在于改善知识教育,不仅要调整知识教育的目标,而且对知识结构也要作一些调整。有人以为,素质教育就是要增加一些音乐、美术知识的教育,增加一些体育活动,甚至以为多增加一些课外活动就是加强素质教育了。这可能是一种表面的看法、片面的看法。表面的、片面的看法虽与错误的看法不是一回事,但若只停留在这一看法上,就很难理解素质教育之真谛。音乐、美术知识对人的素质确实有很重要的影响,原因就在于它属于人文知识,是直接表现人的心灵的知识,它能唤起心灵的震撼,能更直接地进入心灵。
从性质上说,它属于美学领域,它更能吸引人。面对音乐、美术,受教育者除了认识之外,通常还会有体验、感受和欣赏,也就是说,它能焕发出综合性很强的心理活动。幼时学的一个数学定理,不多久可能就会忘记;幼时学会的一首歌,可能终身难忘,哼唱一世,吟诵一生,因为它成了心灵的一部分。如果不停留在以上的分析,就可以追问:难道数学、科学中就没有美学吗?数学、科学之类的知识教育可不可以像艺术教育那样给学生以美感呢?能不能够像艺术教育那样吸引人呢?能不能不只是让学生认识而且也让他们感受、体验和欣赏呢?能不能也像美妙的音乐旋律那样伴随学生的一生呢?虽然不一定是背诵和吟唱,但能不能是永远挥之不去的感染和印记呢?艺术教育并非一切,然而它给我们的启示具有普遍的意义。这正是所谓“应试教育”最易忽略的。为什么它具有普遍的意义呢?因为“人也按照美的规律来构造”③,按照美的规律既构造对象,也构造自己,这是人的特性。当教育明白人的这一特性时,便会明白美育的重大意义。艺术教育不等于美学教育,各类科学教育中都存在着美学教育,但艺术教育有较为直接的美学教育效果。美育普遍存在且具有普遍的意义,问题在于我们是否注意到。艺术的教育并非一切,但是,教育的艺术应是一切教师所要追寻的。这与素质教育有什么关系呢?还是马克思说得好,人“懂得处处都把内在的尺度运用于对象在他创造的世界中直观自身”③。这里所说的就是美学的尺度,既被运用于对象,又被运用于自己。正是“内在的尺度”把主客体联结在一起,而“内在的尺度”正可被理解为主体的心灵。人用心灵去作用于对象,也构造着对象,构造着自己。知识在它尚不真正属于受教育者的时候,它是一种外在的东西,只有在它逐渐成为一种内在的尺度时,其作用的性质就会起根本的变化。可以说,素质教育就在于寻求这种根本的变化,而美学因素在这里起着特殊的作用,起着让知识进入心灵并成为心灵的一部分的特殊作用。
近一二十年来,人们特别关注艺术教育,这本身亦有其特别的历史背景。美育曾经受到极大的挫伤,曾经被大大地削弱,1956年美育从教育方针中消失。为何消失?众说纷纭。但是,艺术教育被大大削弱的事实,则是尽人皆知的。直到1999年,美育才正式地再度出现在我们的教育方针④中。为何出现?相信看法是很一致的:美育的重大作用是不可替代的。艺术教育当然也不是与知识教育不相干的教育。音乐教育,要识五线谱,要学如何发声,如何把握旋律,如何表达感情有很多很多的知识,但不只是知识。当素质看重艺术教育的时候,艺术教育也不是额外的一种教育。但是,人们观察它的时候,视角调整了,目标调整了,调整到关注人的内在尺度了,关注情感,关注命运,关注心灵。而艺术教育的这一要旨,对于其他种类的知识教育具有重要的启迪意义。所以,在知识教育的结构上作一些相应的调整也就是必要的。从微观上看,每门课程都可以考察一下各自的教育资源结构;从宏观上看,适当加强人文课程(通识课程中的核心部分)及其与其他课程的关联也是需要格外考虑的。
四角色的调整
这里,我们简单地叙述一下教育者角色的调整问题。需要优先注意的有如下几点:
1教育者同时视自己为受教育者
教育者不应仅仅是教育者角色,亦应是受教育者的角色。主体性教育强调的是受教育者的主体意识。主体性教育的实现恰在于主客体的融合,而非主体与客体的分割。然而,教育者过强的角色意识正有碍受教育者主客体的融合。所谓“过强”,指的是这种角色浓重的外在性。换句话说,教育者明显地站在受教育者行列之外,或者说他与受教育者保持着明显的距离。从受教育者的角度看,教育者是个客体,当这一客体远远地位于另一地方时,其拥有的教育资源就很难成为主体受教育者的“内在的尺度”了,就很难有主客体的有效融合了。毫无疑问,当教育者在受教育者面前多说“我”、“我们”而少说“你”、“你们”的时候,效果是不大一样的。教师在实施素质教育的时候,最好站在这个教育之中,也不断完善自己的素质,力求与学生在这一点上是零距离的。任何优秀的教师在任何时候也不能说自己不再需要这样做。
2教师是知识传授者,但又不仅仅是知识传授者
我们的目标不只是让学生认识到,而且是让学生感受到、体验到、欣赏到,在知识传授的过程中,与学生心灵相通,并让每一个学生都能拥有美好的心灵。教师与学生之间是心灵与心灵之间的映照。为了学生的美好,教师常常更愿意反身思考自己,也在学生身上“直观自身”(马克思语),这往往就是终身从教的人可以获得的取之不尽的活力源泉。“劳动的现实化就是劳动的对象化”⑤,教师角色的意义亦在于此。
摘 要:化学式一门研究物质组成、结构、性质及变化规律的基础自然科学。学校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要阵地,而搞好素质教育的关键是学校的课堂教学。本文主要论事素质教育以及化学教育在素质教育中的应用。
关键词:素质教育;化学教育;作用
一.浅谈素质教育
素质教育是指一种以提高受教育者诸方面素质为目标的教育模式。它重视人的思想道德素质、能力培养、个性发展、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教育。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相对应,但也并非绝对对立的概念,因为两者在词义上本来就并非反义词。寻求在考试制度下教育的素质教育化,也正是立足当前中国现实的教学方式改革的基本立足点。素质教育,是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要达到让人正确面临和处理自身所处社会环境的一切事物和现象的目的。
素质教育主要包括内在素质和外在的素质。内在素质主要是人对世界、环境、人生的看法和意义,包括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等,也就是一个人的对待人、事、物的看法,也可以成为人的“心态”。外在素质就是一个人具有的能力、行为、所取得的成就等。是以全面提高人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以尊重人的主体性和主动精神,以人为的性格为基础,注重开发人的智慧潜能,注重形成人的健全个性为根本特征的教育。
二.化学教育在素质教育中的应用
《新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化学教学是化学教育的启蒙阶段,要贯彻全面发展的方针,着眼于提高全民族的素质,以基础知识教育学生,培养学生的基本技能和能力,在课堂教学中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它改变了以往教材中过分重视基础知识和操作技能,忽视学生能力培养的弊端,而在传授知识和技能的同时,重视了科学态度、学习方法及兴趣的培养。重视了启发学生思维,培养学生思维能力、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及自学能力重视了通过介绍中国化学工业发展状况及最新成就,对学生进行热爱祖国、保护环境、换新自然、关心社会的情感教育和政治思想教育。这些都体现了贯彻素质教育的总目标。
化学教育者必须研究如何让从学科本身出发来为提高全民族的素质服务,即通过化学基础知识教育,培养学生的基本技能和能力,培养关心自然,关心社会的情感,使之具备科学态度,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与此同时,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化学教育体现素质教育应做到以下几点:
(一)教学过程与学习过程相辅相成,发挥化学实验优势。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化学教学应充分利用和发挥化学实验的优势,使教的过程与学的过程相辅相成,和谐统一。学生在化学实验中是学习的主体,在教师指导下进行实验,训练用实验解决化学问题,使各项智力因素皆得到发展,故化学实验是全面化学教育的一种最有效的教学形式。”因此,我们不应该忽视实验教学。
总之要着力于培养学生科学态度和方法,教学的重点应放在对学生科学的思维能力、观察能力、培养和训练上,而不能放在单纯为解题而解题的训练上。要做到这一点,化学课的教学应从学生熟悉的知识入手,可以从日常生活和社会生产中的化学现象出发,深入到化学的基本概念和理论等基础的化学知识,在经过解释、练习,使学生对新知识学得实在,理解深刻,初步形成进一步学习和工作的能力。
(二)开展多种形式的教育教学活动,拓宽学生的成才渠道
课堂教学是素质教育的主渠道,但不是唯一的渠道,化学教师应充分利用课堂教学形式,教好化学教学大纲中所规定的教学内容。同时,要为学生的健康成长创造相对宽松的环境,提供必要的时间和空间条件保证。积极组织学有余力的学生参加选修课的学习,参加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如参观、讲座、兴趣小组、社会调查、阅读科普读物等。使课内外、校内外的教育教学活动相结合,全面发展教育与个性发展教育相结合,从多方面、多渠道开发学生潜能。
加强化学实验室提高学生能力的重要环节,教学中要坚决反对“黑板上画实验,课堂上讲实验,课下背实验”的应试模式,要把教材中所选的实验认真做好。做到课前进行周密的准备,使现象明显,效果良好,让全班学生都看清楚,实验要做到操作规范化,并注意启发引导学生从具体观察上升到抽象思维,仔细观察实验现象
(三)养成思维习惯,学会思维方法
21世纪更需要能力型人才,因而我们应重视学生能力的培养。化学教学中能力的培养主要包括观察能力、实验能力、思维能力、自学能力等的培养,而发展思维能力是能力培养的核心。在教学中,我们应使学生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学会科学的思维方法。
科学学习方法的教育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通过一些定型的验证性实验,培养学生实验操作和观察能力,通过化学计算的学习,使学生初步学会定量地分析和解决化学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在学习双基知识的同时初步形成用化学观点和化学方法分析和处理问题的能力。
(四)教师自身素质的提高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保证
教师必须以师德素质的提高促进自身教书育人素质的提高,深化教育改革,努力创造出适应当前素质教育的新的教学方法,研究学法,加强与生产生活相联系的化学知识的学习,关心最新化学科学技术的发展和重大科研成果,以学识水平和教学能力素质的提高,促进素质教育的全面落实。
关键词:职业技术学院;计算机;教学;素质教育
中图分类号:TP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9599 (2012) 18-0000-02
素质教育是指一种以提高受教育者诸方面素质为目标的教育模式,它重视人的思想道德素质、能力培养、个性发展、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教育。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相对应的。根据素质教育的含义所谓素质主要由内在的素质和外在的素质两部分组成。内在素质主要是人对世界、环境、人生的看法和意义,包括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等,也就是一个人的对待人、事、物的看法,也可以成为人的“心态”。外在素质就是一个人具有的能力、行为、所取得的成就等。从根本来说素质教育是提高国民素质的重要教育形式。职业技术学院的教学特点就在于在向学生传授必要的文化知识的同时,也需要让学生熟练的掌握相关技能,具备某一方面的专业知识和操作技能,毕业后能够从事一定领域的专业技术工作,完成对初级和中级操作人才的培养输送。因此职业技术学院的教学水平决定未来基层劳动者的综合素质,对社会稳定和谐具有重要的影响。目前由于各职业院校迅速发展,面对扩招很多学校生源相对较差,大部分学生基础知识差,素质较低,面对这一现象对职业技术学院学生进行全面有效的素质教育显得非常的必要。教学活动作为职业技术学院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环节,那么在计算机教学当中如何有效开展素质教育呢?笔者结合自己多年的教学经验,对计算机教学的素质教育谈谈个人的看法。
1 创造条件,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在职业技术学院当中很多学生的学生成绩都不是很理想,对各类知识的学习兴趣不高。因此,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喜欢学习,也是一项基本的素质。
1.1 培养学生兴趣。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教师,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要时刻注意培养学生学习计算机的兴趣。这对以后专业知识的学习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在现在生活和学习中很多年轻人或多或少的懂一些电脑操作常识,但是这些操作都是一些基础和普通的操作,只是懂得皮毛而已。要全面的掌握计算机运行的原理需要深入的了解计算机运作的相关理论知识。因此,在教学过程当中要让学生知道理论知识的重要,对于自身懂得一点操作是微不足道的。同时在教学过程当中,通过各种事列和现象说明计算机是生活当中不可或缺的事物,不能有效的使用计算机就是新时代的文盲,让学生重视计算机课程,从而提高学习的兴趣。
1.2 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给学生一全新学习环境。在计算机信息技术不断发展的今天,教学方式方法也要适应时代的发展要求适时的改变。如果在教学过程当中采用传统的以教师讲授为主体,学生被动的接收,这样对操作性强的计算机课程就显得非常的枯燥。因此在计算机教学过程中可以通过多媒体技术制作各种课件,融入声音、视频、图像等要素,创造一种新颖、轻松、快乐的学习氛围,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 培养学生自我学习的能力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是实现素质教育的重要任务。因此在教学过程当中,计算机教师应根据学生实际情况,精心准备,为学生自主学生创造条件。
2.1 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自主学习是学生学会学习的重要体现,通过自我学习解决学习生活当中的有关问题。在计算机课程当中培养学生自我学习的能力可以从多种途径展开。主要包括以下几点:(1)利用计算机教材实现学生的自我学习。职业技术学院的计算机课程的重要特点就是,理论知识的一致性和操作的多样性共存。比如在WINDOWS 使用操作的教学过程当中,文件的复制就涉及到剪切和鼠标拖放的多种方法,在上机的过程当中,各种情况都会出现,因此教师应该根据不同的情况分别进行演示和引导。另外在WINDOWS系统当中有一个“帮助教程”,因此教师可以有效的利用这一教程引导学生自我摸索,在教程引导下让学生主动的进行学习。(2)通过合作性教学模式让学生学会学习。合作性学习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主要途径之一,也是素质教育当中常用的教学方法。在计算机教学过程当中将教学任务进行分解,然后让学生分组进行讨论,最后将各组的成果进行展示。在合作性学习模式当中,学生没有太多的顾虑,对学习任务可以尽情的发表个人的看法,这样不但让学生学到有关计算机知识,同时也锻炼了学生的沟通表达能力。(3)适当的举办比赛活动,提高学生自我学习能力。在计算机教学过程当中,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可以适当的举办有关活动,如平面设计、网页制作、动画设计等比赛。通过比赛强化了学生的学习动机,培养了学生自我学习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2.2 信息搜集和分析处理能力的培养。在当前的信息社会时代,网络为主的信息媒体可以说是无处不在,在学习和生活当中对各种信息的分析和处理显得非常的重要。所以在计算机教学当中要注意在传授基础理论知识的同时,时刻的提醒学生应该把计算机作为一种常用工具,利用计算机进行信息的收集和分析处理,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比如说学习了上网这一课程后,教师可以布置某一课题的任务,让学生通过互联网收集相关信息,用文字和图片通过邮件的形式发送过来。又如学习Word的文字处理后,可以要求学生自行设计一份小报,对指定信息进行编辑处理,最后放到磁盘当中通过网络或是打印出来。这样通过这些活动都可以培养和提升学生信息收集和处理能力。
3 改革教学模式,真正培养学生实践技能
实际操作能力是素质教育的一个重点,在将来的工作当中,要求学生具备一定的操作能力。在计算机教学当中要强化各种实际操作的环节,注意学生实际动手能力的培养。因此,作为实操性很强的职业技术学院培养和强化学习的实际操作能力是教学过程中的重点之一。
3.1 任务驱动,让学生主动实践,乐于实践。在计算机教学过程中可以给学生布置各种任务,有目的性的指导学生学习,提高学生实际操作能力。比如在学习了WORD的排版后可以给学生布置设计一份自荐书,对字体和格式进行详细的说明,并要求在多少天内完成。这样学生在学习过程当中,目标明确、效率也较高,同时也提高了自身的实际操作能力。
3.2 示范带动,增强操作的准确性、迅速性。单一传统的“讲授—接受”式课堂教学模式,对于计算机课并不适合。我们在计算机教学中对操作性强的内容就利用多媒体网络教室的演示功能,采用“示范—模仿”式教学。即教师先示范,然后让学生按照示范的步骤去操作,这对基础差的学生的学习很有效。增强了直观性,能迅速的、准确的让学生学会操作。
在职业技术学院的计算机教学当中可以通过多种途径进行素质教育,但是素质教育不是瞬间实现的,它是一个漫长的教育过程,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对素质教育的有关文件深入研究,将有关精神融入到教学过程的每一个细节,为社会培养出各种高素质的人才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参考文献:
[1]李军.浅谈在计算机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J].职业,2011,(03).
[2]钟振宇.创新型社会背景下职业技术学院学生的素质教育[J].职业,2009,(33).
[3]谢永生.对现代教育技术与素质教育的思考[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09,(32).
摘 要:新课程改革提出了“要面向全体学生,提高学生的科学素质,指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的教育理念。因此,要在义务教育阶段培养出具有一定研究和创新能力的人才,需要教师不断探索和更新教育理念,变革教育方法。结合多年的生物教学经验,就如何实现初中生物教学方法的变革提出了几点看法。
关键词:新课程改革;初中生物;教学方法;改进策略
生物作为一门重要性愈加凸显的学科,已经纳入了学生考核的体系之中,这不仅是素质教育发展的需要,也是培养全面型人才的必由之路。如何创新我们的教学方法,让学生真正重视起生物课程的同时,逐渐培养他们的兴趣,进而爱上生物,学好生物,这是我们生物教育工作者应当努力的方向。笔者已经从事了多年的生物教学工作,见证了生物学科的变迁和不同学生的特点,仅就如何在素质教育改革的大背景下改进初中生物教学策略谈一谈看法。
一、在互动教学中让学生变“被”为“主”
提高学生在教育教学中的主体地位是新课程改革的重要目标,让学生能够主动学习、主动探究是实施素质教育,培养探究型人才的重要环节。在教育教学中增加师生活动,让学生在这样的互动中逐渐掌握学习的主动性,是非常有效的方法。教师和学生进行互动的方法多种多样,在课堂教学中,我不会急于见解知识点,而是通过一定的情景引入当天所学内容,并通过简单实验的方式和学生一起探究生物问题;在课下,我会通过一些生活现象和学生沟通生物知识。在这样的互动中,师生互通有无,能够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二、在夯实生物基本知识的基础上开展其他教学
新课程改革实施以后,生物教材的安排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相较于传统的教材,新课标生物课本更加注重实验探究能力的培养,而系统的知识结构被弱化了,倘若教师只放眼于考纲要求的话,对学生今后的生物学习是极为不利的。因此,帮助学生把握知识结构体系,夯实他们的基本生物知识必不可少。生物课程的一些基本概念、知识,如,组织、器官、系统等概念,反射弧组成,关节结构等仍旧需要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记忆,没有这些知识做基底,任何实验探究能力都是空谈。
随着素质教育理念的不断普及,义务教育阶段的新课程改革已经进入攻坚阶段。作为一名工作在前线的生物课程的基础教育工作者,也应该顺势而为,反思和变革自己的教育教学方法,培养出适合社会需要的综合素质全面发展的创新型人才。
关键词:素质教育;中学教学;化学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18-030-01
素质教育是一种着眼于发展,着力于基础的教育,其根本出发点是提高全民族的整体素质。因此,素质教育必须面向全体学生,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才。化学是中学教学中的一门重要的基础学科,掌握一定的化学知识是每个现代公民必须具备的科学素质之一。这就要求我们决不能把化学教学搞成仅为少数学生的升学服务,而大搞“题海战术”,走“应试教育”的老路,使学生负担过重,妨碍学生全面发展。怎样在新课程标准下贯彻实施中学化学素质教育,我在这里谈几点看法。
一、初中化学素质教育的目的
九年义务教育初中化学教学是化学教育的启蒙教育,必须贯彻“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方针。通过对学生进行部分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及变化规律等化学基础知识的教学,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身体心理素质、劳动技能素质等,为学生参加社会主义建设和进一步学习打好初步基础。
二、强化德育功能,培养现代意识是贯彻素质教育的标志
进行素质教育,思想道德素质起着导向、动力和保证的作用,是衡量素质教育能否得到强化的重要标志。德育工作并不仅只是校长、班主任和政治课教师的事,而应渗透到各个学科中去。“教书育人”是每个教师的责任,化学课也不例外。
1、依靠化学学科的特点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
化学学科本身充满着辩证唯物主义思想方法,我们可以在化学教学中通过质量守恒定律、分子、原子、离子、质子、中子、电子等建立学生的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观;通过氧化与还原、化合与分解、溶解与结晶等内容树立学生的对立统一的观点;通过元素周期律等内容帮助学生理解量变到质变的规律;通过酸、碱、盐、氧化物间的相互关系以及烃和烃的衍生物之间的衍变关系培养学生的联系转化的观点;总之,在化学教学中主观能动地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有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用辩证唯物主义的思想方法来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2、在化学教学中,应结合教学内容不失时机地向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化学发展史是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好素材。教学时,应确定好知识传授与德育的最佳结合点,潜移默化地自然渗透,达到“润物细无声”的境界。如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利用煤、石油和天然气的国家,古代的四大发明,化学方面就占了二项;爱国科学家侯德榜创造的“侯氏制碱法”填补了我国“纯碱”工业的空白;我国首先在世界上合成了具有生物活性的“结晶牛胰岛素”;等等。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化学工业迅猛发展,钢铁、能源、水泥、化纤等年产量均居世界前列。这样,寓德育于化学教学之中,点燃学生的爱国之火,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民族自豪感和使命感,坚定他们为祖国现代化建设而努力学习的信心。
三、素质教育的方法和途径
1、认真学习教育理论,提高教师素质
教师要认真学习《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学习和研究教学大纲,真正认识到九年义务教育改革的核心问题是实施素质教育,使初中化学教学从“应试教育”转向“素质教育”,树立素质教育观点。素质教育是以全面提高公民思想道德、科学文化、身体心理和劳动技能素质,培养能力,发展个性为教育目的。教育改革和素质教育对教师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必须努力提高自身的思想政治素质和业务水平,热爱教育事业,教书育人,为人师表,积极参加教育改革,精心组织教学,提高教学质量,培养高素质人才。
2、研究教学大纲,用好化学教材
九年义务教育中学化学教学大纲规定了中学化学教学目的、内容和注意事项,新教材体现“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精神,妥善处理传统知识同现代科学知识的关系,充实学生能够接受的现代科学知识,新教材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选择教学内容,适当降低了理论概念的难度,删去了繁杂的化学计算,加强了实验教学。在教学评价方面列出了常识性介绍,了解,理解和掌握四个层次的基本要求。只有认真学习新的教学大纲,研究新教材,明确和掌握教学内容的深广度,使之难易适度,减轻学生不必要的负担,真正用好教材,培养学生的能力,为提高民族素质奠定良好的基础。
3、改革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教育的出路在教改。在教学中教师要注意总结自己的教学经验,学习并借鉴一些先进、行之有效的国内外中学化学教学经验,积极参加教学改革,精心组织教学,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业务水平。真正、彻底改变“满堂灌”、“题海战”、“黑板上做实验”的落后教学方法。教师应由勤奋型向科研型发展,要走:学习—思考—实践—总结的道路,用启发式教学思想为指导,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发挥学生的自觉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教给学生一定的学习方法,提高他们的自学能力,让学生将来能够终身不断继续学习,培养和发展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思维能力和自学能力,提高教学质量。
广义的素质指的是教育学意义上的素质概念,指“人在先天生理的基础上在后天通过环境影响和教育训练所获得的、内在的、相对稳定的、长期发挥作用的身心特征及其基本品质结构,通常又称为素养,包括人的道德素质、智力素质、身体素质、审美素质、劳动技能素质等。
素质教育主要包括内在素质和外在的素质。内在素质主要是人对世界、环境、人生的看法和意义,包括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等,也就是一个人的对待人、事、物的看法,也可以成为人的“心态”。外在素质就是一个人具有的能力、行为、所取得的成就等。
(来源:文章屋网 )
中图分类号:G633.9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41-1413(2012)01-0000-01
摘要:体育教学“以人为本”观念形成的社会环境是现代化发展的必然结果。我们教育改革思路提出“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同样验证了“以人为本”的现代体育观念的社会环境背景。中学生对体育课的要求和看法将对中学体育教学改革提供“主体”依据,体育教学改革要“以人为本”。
关键词:体育;教学改革;以人为本
基础教育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是当前我国教育发展的大趋势。随着学校教育全面推行素质教育的不断深入,作为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的学校体育,既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又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手段,具有其它学科不可替代的作用。 “素质教育”、“健康第一”、“减负”、“终身体育”等教育思想在体育教育工作中的落实和开展,使中学生的体育观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进一步了解目前中学生对体育课的要求和看法,将为中学体育教学改革提供主体依据,为培养21世纪的高素质人才提供理论基础。本文通过对某市297名在校中学生(其中男生154名,女生143名)进行随机问卷调查,对中学生对体育课及相关问题的看法进行分析研究,为现代中学体育课教学改革提供一些参考。
一、研究对象和方法
(一)研究的对象
对某市一所中学在校学生297名,其中男生154名,女生143名。
(二)研究方法
1.问卷法。参照有关问卷调查法的原则设计问卷内容,对随机297名学生进行问卷调查。
2.文献资料法。查阅有关最新的体育教育心理学等相关文献资料。
3.数理统计法。用Spss统计软件包对297份问卷的调查数据,在计算机上进行统计和提取,得到了准确的数据。
二、当前中学生对体育教学看法的分析
(一)中学生对体育课的兴趣和喜欢程度有增无减
在对某市297名中学生(其中男生154名,女生143名)的调查中发现:在小学、初中和高中阶段对体育课的喜欢率分别为:在小学时为70.33%,初中时为75.35%,到高中时为82.80%。这一统计数字表明:目前中学生对体育课的喜欢程度有增无减。
1.学生的健康意识增强
体育活动之于健康的重要性是世界性的普遍认识。从社会到学校,从家长到学生都对我国教育改革思路提出“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有了新的认识。学校加强了对体育工作的重视程度,大力开展体育教学改革,加大了对体育的投资,为学生参与体育活动提供了宽松的空间和物资保证。加之,全国高校的扩招,使学校减轻了升学压力,并从“应试第一”、“唯应试论”逐渐向“素质教育”转变,学校也落实“减负”精神,为学生健身和参加体育活动提供了时间上的可能。调查中有87.21%的学生认为“经常有规律的参加体育活动”是健康体质的保证措施,因此,学生的健身意识的加强,增强了他们对体育课的兴趣。
2.中学体育教师素质提高
造就高素质的人才,需要高素质的教师,面对新世纪,新挑战,如何更新体育观念,开拓创新新思路,是体育教师必须面对的严峻现实。《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提出的三大工程之一是“抓好园丁工程”,先后对国家级、省级、地市级骨干教师进行了培训,大大提高了教师的自身素质,为提高体育课教学质量提供了师资保证。加之,中学体育教师学历达标率的提高,在思想素质、业务素质(包括知识、能力和心理等)以及身体素质等方面具备教师的职业素质的要求。并且学校大力加强教学科研水平,使教学质量逐步提高,也大大提高了学生对体育课喜欢的程度。
3.创新体育教学模式,深化体育教学改革,为学生提供了发展兴趣的空间
许多学校开设了体育选修课,学生可以根据兴趣、爱好来选择自己喜欢的运动项目,体育课开始由“要我练”向“我要练”转变,学生选择的空间加大,学生的“个性”在体育活动中得到发展。学生在体育课中学到的知识和技能在选修课中得到充分的展示,不仅提高了学生的运动技能和发挥学生的体育特长,而且对培养学生体育习惯和意识也起到了事半功倍之效,为“终身体育”打下了良好的基础,提高了学生对体育课的兴趣。
(二)现行体育课教材已不能适应现代中学生的要求
1.教材内容枯燥
在对学生进行现行体育教法是否对你的适应的调查中发现,有56.57%的学生认为,现行的体育教材已不能满足他们的兴趣、健康和心理需要。
我们现行的体育课课程目标不能科学化,教学内容没有多样化,课内外体育不能统一化。它是应试教育的产物,它不分地域,不分条件,不分学校的实际情况,自上而下,学大纲、教学计划和教材。教学内容竞技体育项目多,而适合当地需要的、适合承袭的学校教育传统的、适合班级学生身心发展所需要的项目少,教师往往利用自己的专长优势,充实体育课教学内容,不能根据不同学段学生不同的生理和心理、不同的性别、学生兴趣的不确定性,选择多样化的教学内容,采取能够让学生非常喜欢的手段,让学生真正喜欢体育课,使体育课能够满足学生的兴趣、生理、心理需要,充满信心地主动养成锻炼身体的习惯。
2.教师教法单一
在调查中我们发现,现在体育课上教师的教法有38.30%的学生不适应,这就意味着有些教师的教法不能因材施教、因人施教,不能面向全体学生,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全面发展。
在应试教育占主导地位的教学模式下的学校体育,直观性、系统性和规范性教学被誉为传统式体育教学的三大招。体育一度受到冷落,我们体育教师的教学方法也显得捉襟见肘,极度贫乏。在教育革命和学习革命浪潮的冲击下,在大力推进“素质教育”的今天,体育以其特殊的功能在素质教育中显示着其重要地位,其重要性逐渐被社会所承认,学校体育教学也显得尤其重要。体育教师如何更新落后观念,以适应教育改革的需要,适应社会的需要,适应学生发展的需要。
三、现代中学生对体育课的几点需求
(一)实施选修课教学
在调查中我们发现,有83.53%的学生愿意上体育课时选择自己喜欢的项目进行学习和练习。通过体育选修课教学,学生可以主动地体验运动的乐趣,变被动体育为主动体育,大大地满足学生的练习兴趣,提高学生主动锻炼身体的积极性,陶冶情操,娱乐身心。
(二)推广快乐体育
“快乐体育”是一种从终身教育和个性发展需要出发,以学生兴趣为先导,从情感入手,对学生进行健全人格教育和身体教育的一种全新体育教育思想和形式,其核心是“以认为本”。调查表明:有86.20%的学生希望在体育课上享受快乐;有91.25%的学生认为体育课堂气氛应是和谐和宽松的。
(三)开设体育欣赏课
通过调查发现,有83.60%的中学生喜欢看体育比赛、表演。通过看体育比赛、 表演,能提高和发展学生增强自身体格美的兴趣,大大增强体育锻炼的坚强意志,提高学生对体育的兴趣,融体育、美育于一体。
(四)“两操一活动”组织形式要改变
通过调查表明,只有29.03%的学生认为现行的早操和课间操方式可以起到锻炼身体的目的,而有49.36% 的学生明确表示不愿意参加早操或课间操。这一统计数字表明,现在学校统一管理早操和课间操的传统模式,已不适应现代中学生的需要。通过调查表明,有74.79%学生希望通过班级、分组或自己安排早操和课间操。传统的早操和课间操模式不适应现代中学生的心理。学校应尊重了学生的意愿、兴趣,转变观念,加大“两操一活动”组织形式改革力度。
(五)开展多样的小型竞赛活动,充实课外活动内容
调查表明,有90.94%的学生愿意和同学们一起参加体育课外活动,有89.388%的学生愿意参加小型的竞赛活动。小型的体育竞赛活动课以提高学生的竞争意识,增加集体荣誉感,增强团队意识,加强组织纪律性,同时能够展示自己的体育才华。
四、建议
(一)抓住当前中学生喜欢体育教学程度增加的机遇,以人(学生)为本,尊重学生的意愿,贯彻“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加大体育教学改革力度,转变中学体育教学思路;
(二)中学体育教材内容要结合当前中学生的生理、心理需求,使教材更加科学化、多样化、课内外统一化,让学生更多地了解体育知识,掌握一定的运动技能,养成良好的健身习惯,为“终身体育”打下良好的体育基础;
(三)中学体育教师要不断加强学习和交流,拓宽知识面,勇于创新,提高自身素质和能力,掌握多种教学方法,以适应现代体育教学观念和中学生的要求,为培养21世纪的建设人才做贡献。
(四)培养学生“自我管理”能力,让学生自己组织“两操一活动”,活动形式和方法真正体现学生的兴趣,促进学生自主锻炼,真正变“要我练”为“我要练”,提高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积极性。
参考文献:
[1]马振海,素质教育读本,河南,河南大学出版社,1997.3
关键词:素质教育;初中数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3)08-0185-01
初中是一个人长身体、长知识、立志向的黄金年龄时期,这一阶段受到的教育不但对后续的高中学习有着重要的影响,也在人的一生发展中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初中教育的主要作用就是把其中一部分学生培养成合格的劳动者的同时,又要把另一部分学生输送到高一级的学校,为将来的高尖端人才打基础。在素质教育的要求下,作为初中数学执行者的我们,如何更好地完成我们的使命?下面我结合几年来工作的经验,谈谈我的几点粗浅看法。
1.转变教育思想观念,树立素质教育观
当今世界,科技发展日新月异,时代的发展对人才的需求也随之改变。 这就要求教师必须改变传统的教育思想观念和人才观念,树立素质教育的观念,这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基础前提。 教师必须充分认识到,实施素质教育,无论是对于深化教育改革,还是对于促进学生的成长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因此,在具体的数学教学中,教师应坚持面向全体学生,在传授他们数学知识和培养他们的数学素养的同时, 更加注重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
2.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兴趣才会有动力。成功的教育一定要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如果缺乏学习数学的兴趣,只能是一种被动的学习,必然会导致学习效率的低下。所以初中数学教育及能力的培养首要任务是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那么如何才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数学兴趣呢?我认为在《新课程标准》实施后,初中数学内容分配到每堂课的内容并不多,以学生的理解能力,在课堂完全可以掌握。不过在部分地区,由于中考取得高分才有希望进入重点高中。而中考能否取得理想分数的关键因素就是数学,所以平时对于数学的要求难度提高了很多,平时做大量的习题,让学生每天都面对大量的题目。其实这样做是完全没必要的,长远看只会让学生失去学习的兴趣,不利于学生的长远发展。因此,教师完全可以讲得少而精,当学生掌握了课堂上内容,完成习题后,其余的时间就可找些有关数学的趣味书来看,自己动手去实践一下,或者让学生有意注意一下数学在社会生活中的价值作用,然后互相交流。这样时间长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就会越来越浓厚。
3.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
传统的数学教学以教师为中心,教师与学生不是平等互助的关系,而是指导与被指导的关系,这种关系大大阻碍了学生数学素质的提高. 在这种课堂教学模式下培养出来的学生虽然基础知识比较扎实,但是创造能力平平。时代呼吁教学改革,要求教师角色的转变。柳斌同志说过:"转变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转变人才观念、质量观念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前提。"教师转变观念的关键在于努力构建学生的主体地位,促使学生主动、全面地发展,教育学生学做人、学求知、学创造,这就是数学教学的素质观。新课标提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的基础上,教师应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给学生提供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以学生为主体,而教师只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引导者。教师要把课堂还给学生,通过师生互动,让数学课堂成为学生主动接受知识、获得技能、培养能力的主阵地,当然也是提高学生数学素质的主阵地。教师要优化数学课堂教学程序,以先进的教学理念为指导,运用行之有效的各种教学方法来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从而达到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的目的。教师如果在教学过程中剥夺了学生的学习自,就会摧残学生的学习自信心,导致学生产生厌学情绪,也就不利于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提高数学素质也就成了一句空话。
4.开启探究式教学模式,形成良好的数学思维习惯
探索式教学模式中教师是"顾问"、"引路人",在教学中可运用如下教学策略。首先多给予学生进行创造性思考的机会。教师针对某个问题要求学生进行探索时,学生不可能都会有相同的看法,因此,教师要容许每个学生有不同的意见,接受学生的每一种想法,使学生敢于发表自己的想法而不至于附和他人,同时还要尽量训练学生如何表达与他人不同的想法。其次为学生的探究提供线索,课堂教学或日常生活中值得探究的内容是很多的,教师应为学生的探究提供线索。线索可以是某个问题,某种现象,也可以是课堂教学之后教师有意留出的空白再次决定学生探究的类型。探究式教学开展的原则是,一方面要打破权威,造就民主的课堂气氛,充分倾听学生意见;另一方面,则引导学生各抒己见,评判各方面的优劣。最终在班级小组中形成一种相互探讨的默契的关系,形成良好的氛围。
5.结合教学内容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一个人的学识再高,素质再好,无论他怎样的彬彬有礼,如果他不爱国,一切都是没有用的。因此数学教师可以通过我国古今的数学成就的介绍,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思想。目前运用的初中数学教材中,有多处涉及我国古今的数学成就的内容,要注意挖掘,在讲解传播数学知识的同时,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总之,素质教育强调的是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要在新的教学观的指导下,不断地创造时机,创造条件,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让学生逐步学会求知和创新,从而为学生获得终身学习的能力、创新的能力和长远发展的能力打好基础。才能让每一个学生学会做人,学会求知,学会生存,学会创造,学会健体。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进才能真正落到实处。
参考文献
[1] 覃 球.谈如何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J]. 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0,(12).
[2] 张春锋.浅谈素质教育下的初中数学分层教学[J].学周刊,2011,(11).
这种单纯学练知识的教育倾向,使学生淡化了时事和政治,也没有时间去体验做人处事的道理,使学生呆板地掌握书本知只和书面应考技能,不利于培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胆魄;影响了学生的身体健康;使学生的心理素质非常单纯、幼稚和脆弱;这种长期的封闭式的学习生活,也容易使学生养成不善交往、懒于行动的隋性习惯。
当前,我国正在建设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体制,劳动者应该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很强的法制观念以及良好的道德行为规范;不仅要有一定的专业知识,更应该具有解决实际问题的创造能力,具有健康的体魄和很强的心理适应能力以及开拓进取的拼搏精神。如果我们不彻底扭转应试教育倾向,所培养的学生就不能适应市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
从更大的范围内来看,“世界范围的经济竞争、综合国力竞争,实质上是科学技术的竞争和民族素质的竞争。从这个意义上说,谁掌握了面向二十一世纪的教育,谁就能在二十一世纪的国示竞争中处于战略主动地位。”《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指出:“中小学要由‘应试教育’转向全面提高国民素质的轨道,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文化科学、劳动技能和身体心理素质,促进学生生动活泼地发展,办出各自的特色。”这就准确地提出了素质教育的内容和要求,也为基础教育指明了前进方向。
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教育政策要求我们实施素质教育,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迫切要求实施素质教育,世界范围内的激烈竞争和教育改革的大潮迫使着我们必须实施素质教育。这些事实都已经告诉我们,实施素质教育已成为社会发展和教育发展的必然要求。
二、从教育改革的内部因素和外部条件,看实施素质教育的可行性
现在有很多同志已经认识到由应试教育转向素质教育的重要性,却又认为由于各种因素的制约,素质教育难以推行。有的同志认为实施素质教育的阻力在于学校内部,在于教育界还没有彻底转变教育观念。笔者认为,现在还没有进行配套改革的就业制度、人事劳动制度以及招生考试制度,才是制约实施素质教育的真正瓶颈。
固然教育观念的转变对教育改革能够起到很大的促进作用,但是,我们还应该认识,如果不彻底改革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就业制度、人事劳动制度以及招生考试制度,人们仍然会以升学率的高低作为评价学校优劣的唯一标准,很难树立起全面的教育教学质量观,素质教育也将难以推行。但是,我们还应该看到这些有关的制度正在改革之中,随着这些改革的深入发展,必然会给实施素质教育创造良好的条件。这是因为:
1.教育结构的进一步优化,必然会改变升学就业的传统观念。国务院《关于<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的实施意见》中指出:“有计划地实行小学后、初中后、高中后三级分流”,“大部分地区以初中后分流为主,大力发展中等职业教育,逐步做到50%-70%的初中毕业生进入中等职业学校或职业培训中心。”
如果实现了这个要求,就会进一步拓宽上学就业的路子,就会避免千军万马只走高考独木桥的局面。这不仅会改变人们只有考取大学或普通中专才能就业的传统观念,还会逐步改变只以升学率来评价教育教学质量的片面观点。
2.人事劳动制度的深化改革,必然要求实施素质教育。《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中指出:“改革高等学校毕业生‘统包统分’和‘包当干部’的就业制度,实行少数毕业生由国家安排就业,多数由学生‘自主择业’的就业制度。”
“建立和完善高等学校毕业生考核录用制度。推行学历文凭、技术等级证书、岗位资格证书并重的制度;扭转升学、文凭、职称对于教育运行的片面导向作用。”
“运用劳动工资等政策杠杆,推动教育体制改革。大、中专学校毕业生的起点工资,用人部门可以按照实际水平和实际表现拉开档次。”随着这些改革措施的逐步落实,随着经济体制的深化改革,各个企业为了自身的发展,在选用毕业生的时候,就会既看文凭又注重毕业生的全面素质。国家机关在选招公务员的时候,更是注重招收对象的素质。这就会促使各级各类学校加强对学生的全面素质教育。
3.改革升学考试制度,引导学校位重整体素质教育。现在国家教委和一些教育科研单位都在研究考试改革的有关问题,并提出了一些新措施、新思路,这些都将为实施素质教育创造非常有利的条件。笔者认为,在初中升高中、高中升大学以及各类职业学校的招生考试中,除了进行文化课测试和身体素质测试之外,还应该增加其他方面的素质测试。运用心理学、教育学和行为科学的研究成果,考查学生的智力水平、心理素质水平以及个性品质、行为习惯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等等。加试了这些内容,就会促使学校按照全面发展的教育思想,采用各种教育形式,促进学生生动活泼地发展。
4.建立全面细致的评估标准,推动学校实施素质教育。最近,国家教委颁布了《普通中小学校督导评估工作指导纲要》,旨在推行素质教育。地方教育督导部门和教育行政部门就可以根据这个《指导纲要》,制定出全面细致的素质教育评估标准,克服那种主要以考试成绩的优劣作为评价标准的倾向。另外,笔者还认为,在督导评估过程中既要评价那些易于讲形式的工作内容,更要对学生全面素质进行抽样调查,看真的,查实的,以此促使学校卓有成效地实施素质教育。
只要我们紧紧抓住教育内部和教育外部的几个主要环节,深化改革,拓宽局面,就一定能够为实施素质教育创造良好的条件,并推动中小学校尽快步入素质教育的轨道。
三、从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的辩证关系,看实施素质教育应该采取的科学态度
既然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是一对矛盾关系,我们运用唯物辩证法的观点再往前分析一步,也就可以看出:素质教育应该克服应试教育本质的东西和一切消极的因素,同时也要有改造地保留其中某些合理的因素,这样才符合事物发展的辩证法。比如,在应试教育中单方面地强调知识教育,因而削弱了其他方面素质的教育,这就是它的致命缺陷。但是我们也不能因为反对应试教育,就淡化知识教育。再比如,在应试教育中,学生和教师的主要精力都集中在应考上,削弱了其他方面的教育,这当然也是不对的。但是就目前来说,考试仍然是检验学生的学业成绩、反馈教学效果的一个教育手段,也是提高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和书面解答技能的一个教育手段。因此,我们在实施素质教育过程中,既要保留考试这个教育手段,又要改革考试的形式和制度,还要控制考试的次数,更要端正考试的目的,让考试为提高学生的全面素质服务。
从我国基础教育的发展过程也可以看出,素质教育是在否定应试教育的倾向中逐步发展起来的。建国以后,我们的党和政府就提出和坚持了要使受教育者得到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同时不断采取措施制止“片追”现象。特别是进入90年代以后,明确提出了反对应试教育,实施素质教育的问题,并采取了许多改革措施,使基础教育中素质教育的因素越来越多,并逐步趋向主导地位。这个过程也是符合事物发展的量变质变规律的。我们分析这个发展过程和现实状况的目的,就在于澄清当前存在的两种模糊认识:一是认为,现在提出实施素质教育,反对应试教育,这就意味着过去的教育走了大弯路。这种否认过去成绩的观点,是不符合历史事实的,也是不符合事物发展规律的。另一种看法是,认为现在提出的素质教育与现行的做法差不多,还是老一套。这种不加分析的肤浅的认识和墨守成规、不求进取的思想,对于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是非常不利的。
另外,素质教育应该逐步形成一个完整的科学体系,其中包括教育思想、教育内容、教育方式、教师培训、学校管理以及办学条件等,各个方面都应该体现素质教育的要求。所以说,实施素质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也是一场深刻的教育改革。我们认识到这一点,就可以纠正这样一种片面的看法即认为采取了素质教育的某一个具体做法,或者落实了制止“片追”的某些措施,这就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了。这是没有全面、系统、深刻理解素质教育的表现。这种以偏概全的片面观点很容易把素质教育引向表面化、形式化。当然我们决不反对从某一个环节入手进而全面推进的做法,我们反对的是做到一点、不顾整体、不求深入的短期行为。
关键词:素质教育;中学教育;管理模式
中学素质教育是素质教育实施的阶段,学生的个人素质和学习习惯直接关系到整个教育过程的实施效果和后续步骤,加强素质教育理念的渗透和素质教育的实践开展有助于提升管理效率和学生的身心健康,因此这一课题的开展具有巨大的实践意义。在素质教育下推进中学教育管理模式革新,应当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同时教师也要引导学生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要积极参加自我管理,注重发挥自我管理。
一中学素质教育的目标
广义的素质指的是教育学意义上的素质概念,指“人在先天生理的基础上在后天通过环境影响和教育训练所获得的、内在的、相对稳定的、长期发挥作用的身心特征及其基本品质结构,通常又称为素养。主要包括人的道德素质、智力素质、身体素质、审美素质、劳动技能素质等。”百年大计,教育为本,落实素质教育特别是加强基础教育和义务教育中的素质教育建设是符合国家人才战略要求的。教育投资和经济投资相比,具有投资回馈慢、投资周期长、投资成本高等特点,但是教育投资的成效也相当巨大,培养出的人才能够在相当长的一个周期中持续稳定地为社会做出贡献。素质教育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以全体适龄青少年为受众,密切关注其潜能开发和素质拓展,通过增大普及面积和实施广度,从源头提升国民素质。
(一)以培养综合素质为目标
在素质教育中,讲求“德智体美劳”多方面素质全面发展。人的综合素质主要包含人的思想道德素质、智力文化素质、身体健康素质、审美素质,劳动技能素质等。在中学学习期间,这些品质刚刚萌芽或者初步形成,有着较大的空间改变和提升,因此采取恰当的方法是对中学生综合素质的全新塑造。学生的综合素质同学习成绩的培养相比难度更大,并且培养周期也相对较长,其涵盖的内容更加广泛,但是对于学生的个人素质培养以及日后个人发展而言也有着较大的裨益,因此培养综合素质需要着眼于长远,立足于当下。
(二)发挥“以人为本”理念
“以人为本”理念要求教育环节围绕学生展开,发挥学生的本位作用和核心作用,这一方面是要求学校坚持重视中学生的生理需求和精神需求,另一方面在教学环节中要坚持尊重人、依靠人、发展人、为了人,既要将个人教育上升到素质教育的整体,又要将素质教育这一大课题落实到个人教育的细微环节之上。以人为本就是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不仅教师要认识到在管理活动中学生的主体作用和主体价值,学生更要在管理过程中认识到自己作为主体的价值,从而调动自己的主观积极性。
二当下中学教育管理模式存在的问题
素质教育在国内的改革已经推行了近二十年,取得一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仍然发现,我国素质教育还存在着一些缺失的地方,特别是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方法还不够先进,培养过程缺乏一定的耐心,还存在一定的功利主义和急功近利的思想。存在的问题表现为以下三点。
(一)管理僵硬死板
韩愈在《师说》中对教师的职责下了精准的定义,即“传道授业解惑”,可见授业只是教师的职责的一个部分,而在现代的中学教育中,教师的角色被狭隘化,教师的日常工作和教学行为全部围绕理论知识的学习而展开,教学管理看似严格理性,但是却缺少了一些弹性的空间和人性的温情,这样的教育管理有可能导致学生个性和活力的丧失,不利于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
(二)教师缺乏和学生的互动
教学本身是一个师生相互学习和促进的过程,而教学管理更是一个师生互相沟通、互相磨合的过程,即教师及时根据学生的个人情况进行调整管理方法,学生也在接受管理的过程中学习教师的理念和特质,但是这一过程需要不断的调整和沟通,只有及时沟通互动,才能深化彼此的共识,消除彼此的误会,但是就目前来看,很多教师并不重视和学生开展互动。
(三)教师缺乏自身特色
从中学生的角度出发,他们的好奇心和模仿欲望都比较强,教师的优良品质则会直接的影响他们的最初的世界观和价值观的建立。但是很多中学的教师在学生面前都是严肃刻板的管理者形象,缺乏自己独特的特色和人格魅力,教师建立起自己的人格魅力或是活泼积极,或是仁慈温和,或者稳重敦厚,或是热情洋溢,这都对学生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
三素质教育背景下的中学教育管理应坚持的原则
在素质教育的背景下推进中学管理改革要坚持两方面,一是要贯彻素质教学和基本要求,另一方面则是要考虑到中学的现状,考虑到中学生以及家长的实际接收状况,实践策略一定要坚持动态化、弹性化,同时要不断的在实践中调整,防止水土不服的情况出现。
(一)坚持发挥教师的管理主体作用
素质教育重在引导,既要由教师引导学生加强素质建设和学习,另一方面也要引导教师投身于素质教育当中不断学习。因此素质教育要坚持以教师为主体,一方面要注重对教师的激励,即鼓励教师在教学管理中进行创新,对待思想先进、方法科学、成效突出的教师要予以奖励,同时也要推广他们的教学方法[1]。另一方面要加强对教师的培训,可以采取定期反馈教学报告,按时组织理论知识学习的方法,促进教师的不断成长和个人教技进步,这是教师与学生在教育过程中的同步成长。一个需要值得区分的概念是“主体”与“管理主体”,在中学教育管理中,学生是受服务对象,同时也是开展教育的主要对象,因此学生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体,但是“管理主体”则是教师,因为学生的世界观还处于养成阶段,同时自控能力以及自我管理还不强,因此需要教师的引导与疏导。在教师发挥主体管理作用时,要坚持“一碗水端平”即处理问题“公平、公正、公开”,这既有助于提升教师的威信和管理模式的执行效果,同时也有助于学生管理的稳定开展,利于其借鉴其他教师的先进管理方法和模式。
(二)坚持课堂教学为管理的实践
课堂教学是教学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教师和学生开展沟通和双向交流的一个契机,教师应该坚持以课堂教学和教学管理并行的实践方法,在课堂上加深对学生的了解,采用情景激励法、小组学习法、探究实践法等多种学习方法,展现出学生的个性和天赋,发掘出学生的优势所在。只有把握住学生的优势和性格,才能在管理中对症下药,采取不同的引导方式进行疏导式教育,提升学生的素质和个人能力[2]。课堂教学一方面要注重知识和技能的传授,同时也要注重进行学习方法的引导和训练,学习方法决定学生学习的效率以及高年级学习成绩的上限,因此在课堂活动中进行学习方法和管理方法的渗透应该坚持双管齐下,协调促进。
(三)尝试推进学生管理
学生管理是管理实践活动中延伸,能够促进同学之间的沟通和交流,切实提升学生的沟通能力。应该注重培养优秀的学生干部,在日常管理中,学生干部同学校应该开展紧密的合作,既能够及时沟通反馈问题,协助教师工作,另一方面也能独当一面,成为学生们在学习和生活中的得力帮手[3]。教师应当注重引导和方法的传授,让学生感受到成就感和被重视的快乐,同时营造出和谐公平的氛围。
四结语
素质教育主要包括内在素质和外在的素质。内在素质主要是人对世界、环境、人生的看法和意义,包括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等,也就是一个人的对待人、事、物的看法,也可以成为人的“心态”。外在素质就是一个人具有的能力、行为、所取得的成就等。素质教育是推进教育改革和科教兴国战略的强化,在这一背景下推进中学管理模式改革一方面有助于提升中学阶段的教学效果和中学实践,另一方面也为初高中素质教学和人本管理奠定下良好的基础,是符合我国当下教育现状的积极尝试。素质教育的推进虽然取得一定成就,但是仍然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应该戒骄戒躁,不断尝试,勇于在实践中总结经验,这有助于推进我国义务教育阶段素质教育实践的推进,从而推动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这有利于人民素质的提高,同时也利于推进我国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的实施。
参考文献
[1]陈雪.试论素质教育背景下的初中教育管理[J].商业故事,2015,23:58-59.
[2]王燕.素质教育背景下的中学语文教学改革探究[J].教学世界(学术版),2016,11:162.
进入21世纪随着社会各个领域改革的不断深入,基础教育改革也在深度和广度上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教育改革的深入和发展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同时也产生了不少难题和疑惑。就高中历史教学改革而言,我们认为高中历史教学改革必须坚持实现从应试型教育到素质型教育的转变的原则;坚持提高教师整体素质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相结合的原则:坚持以课堂教学改革为主,开辟第二课堂为辅的原则。本文就此略陈管见。
一、坚持高中历史教学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的原则
实施素质教育,使其尽快适应世界教育发展潮流的需要,已成为高中历史教育改革发展面临的一项紧迫任务。中学历史教学改革的目标就是要切实实施素质教育。何为素质教育?虽然学界对此尚无统一定义,但普遍接受的看法是:素质教育是一种以提高全体国民素质为目标,以促进每一个人的全面发展为宗旨,以育人为本的教育。
高中历史与其它学科一样,其根本任务是提高民族素质、培养“四有”新人。为此,高中历史教学改革必须适应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发展的需要,适应改革开放形势对人才培养的要求。教育精神首先体现在教育观念的更新转变上,确切地说就是变应试教育为素质教育,具体到高中历史课来说,首先是转变观念的问题,要转变历史是副课,可有可无的观念。历史教育在素质教育中有着其他学科不能替代的特殊作用。实施教改过程中,教师要注重教学手段的更新使用,进行教法的探讨,以及学生心理变化趋势和学生学习方法的研究。素质教育重在创新教育,而中学历史教学的创新素质教育,又重在创新思维品质的培养,这也是目前实施素质教育的核心内容。实施素质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中学设置的各门课程,都负有相应的重要责任,而历史融古今中外,究天人之际,治乱兴衰,为人们提供经验教训。历史教学,可使学生知识增长,智力得到开发,能力得到提高。
二、坚持提高教整体师素质和学生的全面发展相结合的原则
教师自身素质提高是21世纪中学历史教学改革的前提。所谓教师素质即指一个教师完成教育教学任务时,所表现出来的自身专业知识、道德品质的基础和条件,是一种长期的、能动的并能决定一个教师今后发展方向的内在因素。其外在表现是教育教学能力的高低,它直接关系到一个教师能否顺利完成所担负的教育、教学任务。与提高教师素质相对应的是学生的全面发展,这不仅是高中历史教学的目标更是素质教育的核心。促进每一位学生在德、智、体、美等各方面的均衡发展是我国基础教育的目标,实现个人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必要条件。正确的政治信念,高尚的道德素质:渊博的专业知识,科学研究能力;运用现代教学手段的能力及敏锐的观察力;有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掌握教育艺术;加入远程学习和终身学习的行列,这些都是提高教师整体素质的基本内容。总之,教师如果有了甘为孺子牛的精神,敬业爱岗的执著风范,教育艺术的精湛和孜孜以求永恒探索的理念,全心全意做好教育工作的行动,学生的全面发展才会有一个良好的环境,教育改革才能最终取得预期的成果、实现最终的目标。
三、坚持课堂教学改革为主,积极开辟第二课堂为辅的原则
高中生获得历史知识的途径有两条:一是通过学校正规的课堂教学,二是通过各种课外活动。历史知识的掌握和运用主要是通过课堂教学来实现,因此优化课堂教学是十分必要的。与此同时,组织好第二课堂是提高学生素质和搞好教学改革的又一重要途径。第二课堂的概念应该是广义的,外延是众多的,多角度,多渠道的。如充分利用好乡土资料、史迹,这是学生身边最熟悉的历史,可组织学生访问考察,写文章:组织历史兴趣小组,培养历史第二课堂骨干:出专题历史墙报:办历史学习讲座、知识竞赛等,都是对第一课堂的延伸和补充,有利于提高学习趣味,提高学生对知识的处理和应用能力。让学生在亲自参与,亲自感受中增长知识才干,通过多途径、多形式的历史教育活动,实现素质教育目标,课内课外结合无疑是行之有效的。
以上几个方面是我对当前高中历史教育教学的改革与出路提出的一些看法。但就目前中学历史教育教学的状况来看,仍受旧观念的严重影响,特别是升学观为主的应试教育的影响。因此,改革的步履艰难,改革的步子迈不开,迈不大。要改变这种现状,不仅需要历史教师的和学生的转变观念,更需要社会各界和全体教育工作者的共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