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8-06 11:40:13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庭院景观规划设计,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日本园林起源于中国,受中国园林影响颇深。日本民族善学开化的特点,使日本园林在不断吸收外来造园文化的同时融入本民族传统文化,加以革新创造,使日本园林成为世界园林中独树一帜的一支。日本园林形式丰富多样,其中,枯山水庭院源于日本本土,基于中国园林文化底蕴发展而来[1]。寒地高校校园景观的规划设计受到多方面因素限制,单从寒地水景的营造方面来说,寒地地区冬季寒冷,容易导致室外水景在冬季形成枯景的状态,而枯山水庭院中“枯山枯水”设计不仅仅将禅宗园林的“禅意”表达淋漓尽致,这样的设计在一定程度上也适用于寒地高校校园景观设计,使校园景观在文化的表达中也更有韵味可寻。
1日本枯山水庭院特点
枯山水庭院是日本本土的微缩式园林景观。它是在禅宗冥想的精神和禅的空寂思想的激发下,形成的一种最具象征性的庭园模式[1]。其置山理水的特点:白砂为水,将白砂耙制出纹路,象征着河流、海洋等;置石为山,选择造型优美或者丑陋、具有深远寓意的山石置于庭园中象征海岛、山川等。植物种植中明显体现着“自然之中见人工”景观营造特点[2],选择种植常绿,较低矮,耐修剪的植物为主。枯山水庭院独特的“山景”“水景”营造手法,一定程度上解决了景观设计的季节因素限制,四季都有景观供以欣赏。这样的造园手法如若可以融入到寒地高校景观设计之中,便可解决寒地高校景观设计中的局限性问题。
2寒地高校校园景观规划设计要点
高校校园景观设计在校园整体环境规划设计中占有重要位置,它是指高校校园里的空间和物质所构成的综合体表现,总的来说包括两类: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3]。寒地城市是指冬季较为漫长、气候环境为城市生活带来不利影响的城市。这些寒地城市中的高校校园,由于所处的地理位置,气候因素成为影响其校园景观规划设计的诸多因素中占有较大比重的因素之一。寒地校园景观设计中要兼顾景观的季节性,要做到每个季节有景可观。比如:春夏秋若以植物擅长,则要注重植物的季相变化,尚不可忽略冬季景观的营造。根据寒地的气候特点,做到因地制宜,雪景文化是寒地景观的特色,设计中应当注重雪景的营造突出寒地风光的校园景致,增加校园景观的多样性,力求凸显出寒地景观特点。
3枯山水庭院在寒地高校校园景观的融入
为提高改善高校校园环境,高校校园景观规划设计逐渐趋于“园林化”,传统造园的“山水骨架模式”在现代高校校园景观设计中依然作为设计的基础。水景营造出自由、希望和求知的景致,符合高校整体环境的基调,景观设计大师劳伦斯•哈普林在他的研究中曾提及过:水,有一种特质,那就是唤起人类天性中所根深蒂固的原始需求的本源[4]。水本身的灵动活泼的物性使枯燥的寒地高校景观有所改善。但是,在寒地高校内引入水体伴随着一些问题:有限的水资源,冬季温度低枯水期、水体结冰期长,水体景观营造质量较低,低维护管理造成水景的废弃等。日本枯山水庭院中虽有“山水”却是“枯山枯水”,水景的营造则是用白砂代替,运用隐喻和象征的手法[5],设计出水波涟漪,漩涡样式的水纹等等。白砂耙出的纹路通常可持续一段时间,这样的景观素材的后期管理远远轻松于水体。但是,在枯山水庭院中以砂代水的形式具有不可涉入性,还需要在具体的景观设计中进行多方面的融合。夏春秋三季为白砂模拟的水面配以植物,冬季砂石造型凹凸有致,白雪覆盖,展示了千里冰封、银装素裹的北国独有的风景。从景观技术方面,解决了寒地校园水景冬季结冰胀裂的隐患。从生态效益方面,避免了盲目跟风设计,节约水资源。从景观意境的营造上,迎合了高校校园“学无止境”“宁静致远”的学习氛围。地形的设计,多数寒地校园形状近似规则式,这里的地势可以理解为不同标高的地坪和层次。地形的设计方法多种多样,如中国苏州名园沧浪亭,巧用竹林来表达起伏的地势。日本枯山水庭院中,多选用火成岩、水成岩和变质岩代替海岛。这样的地形设计方法,可以运用到寒地高校校园地形的设计中去。寒地校园整体规划的大地形固然不可采用这样的方式,而部分微地形则可在组织排水的作用之余,采用枯山水庭院置石手段,创造视觉效果较突出的地形变化。冬日里,白雪皑皑,置石岿然不动,从美学角度来说,高校是做学问之地,这样的冬日景致,使校园景致更加意境深远。从工程角度来说,适当运用枯山水庭院置石以代地形的方法大大减少了土方工程量,节省经济支出。
4结语
枯山水庭院在中国现代园林中的应用较为广泛。枯山水的造园模式也逐渐被校园景观所吸收运用[6]。寒地高校校园景观的设计难于南方高校,植物种类相对较少,观赏效果极佳的植物较南方地区更少;营造大型水景观难度大等导致多数寒地高校校园景观形式单一、园林书院的意蕴表达不到位、缺乏观赏效果。日本枯山水庭院融入寒地高校校园,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校园景观营造和意境表达,使校园景致不再拘泥于写实,而是具有深远意义的抽象写实写意的结合。从大方面看,枯山水园林基于中国古典园林发展起来,现代寒地校园设计将枯山水庭院的精华运用其中,可以说是两种文化的融合、吸收。
作者:臧澄澄 单位:东北林业大学园林学院
中图分类号:TU986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前 言
作为景观规划设计领域的一代先驱、首届国际景观规划设计师联合会(IFLA)主席以及历届IFLA的名誉主席,杰弗里·吉利柯的经历与国际景观规划设计学科专业的发展紧密相关。杰弗里·吉利柯的景观规划设计理论研究与设计实践长达70多年,从1925年出版第一部著作《文艺复兴时期的意大利花园》(与J.C.亚特兰大合著)起,到1992年规划设计亚特兰大市历史学会庭院,杰弗里·吉利柯一生出版发表专著论文数十部,完成的建筑与景观规划设计100多项。其中,《人类的景观造园》(The Landscape of Man)[1]一书被译成多国文字,在规划设计界广为流传。
2专业教育背景
本文着重在杰弗里·吉利柯作品的扼要分析介绍,并非个人传记。但是,对于许多问题的理解有赖于对于其生平的了解,因为,规划设计作品自身无法解释发生在杰弗里·吉利柯长达70年的规划设计生涯中的这样和那样的转变。对这样一个职业变迁的真正理解,不仅需要单纯的设计作品方面的知识,更需要对其设计动机的了解、痴迷以及兴趣。
杰弗里·吉利柯1900年出生于英国伦敦,1996年9月逝世。他最早的建筑经验源于建造其父母的住宅。在寄宿学校,他接受了古典而正统的教育。之后,他幸运地遇见了建筑师C.F.A.福塞(C.F.A.Voysey),被引导进入位于贝德福特(Bedford)广场的建筑联合学校,就读于建筑学专业。在那,杰弗里·吉利柯与其学友J.C.(约克)斯费尔德( J.C.(JOCK)Shepherd)合作,进行长达5年的意大利文艺复兴花园的研究,并出版了专著。那时,几乎没有关于该领域的权威著作。通常,只有建筑物被细心地记录下来,其他要素则被排除在外,与建筑邻近而不可分割的花园也不例外。因此,这一研究极大地影响了杰弗里·吉利柯后来事业的形成。
3专业实践的发展与追求
杰弗里·吉利柯的规划设计实践可以分为三大阶段:1927~1960年、1960~1980年、1980~1996年。
第一阶段从1927年获得建筑师从业资格开始,长达30年之久,极大地影响到杰弗里·吉利柯的整个规划设计生涯。
20世纪五十年代末,杰弗里·吉利柯在专业上已具备巩固的地位,1960年,他被委任领导首届国际景观规划设计师联合会。对于大多数规划设计师来说,这也许意味着整个职业生涯,然而,对于杰弗里·吉利柯来说,20世纪五十年代末所获得的成就只是一个开始。1960~1980年期间,其景观与园林规划设计实践发生了比以往任何时期都更为深刻的变化。他改变了与一系列富有成效的伙伴的合作关系,从而使自己能够更加专一地应用自己所积累的知识技巧。这一单纯的转变对其设计图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使之变得更加富有特色并极具个性。同时,也深化了其景观设计哲学思想,这可以从他作图的线条、构思以及完成的项目中看出。
杰弗里·吉利柯的景观规划设计作品,绝大部分属于环境设计。不管是城市的、还是乡村的,生态方面的考虑总是占着主导地位。对于生存环境这一人类的根本资源,杰弗里·吉利柯认为,通过保护全球的环境来达到保存人类文明的目的是关键而核心的任务,其中,景观规划与设计是不可缺少的要素,起着至关重要的平衡作用。
4杰弗里·吉利柯作品解读
对于杰弗里·吉利柯来说,设计与其环境背景之间的关系一直是最为重要的。无论是什么地方的项目,他总能探索出该地的场所精神,并将这一精神清晰地定义下来,从不脱离和歪曲事实。这样的案例在他最早的一些项目中就已有所体现,例如查达·乔治(Cheddar Gorge)或作为对照的迪奇雷(Ditchley)公园。在查达·乔治,基地本身所具有的戏剧化效果通过水平安排的建筑物得到突出,并通过水池的反射进一步强化;在迪奇雷公园,被赋予历史意义的长平全合适,使得整个建筑物成为后来加建的景观环境的一部分(图1)。又如在拉尼麦德(Runnymede),肯尼迪纪念碑被建造在到草地北坡的途中,要到达纪念碑,必须穿过自然林地,这是一条寓意深刻的“朝圣者之路”
之后,分析场所各方面的条件成了杰弗里·吉利柯工作的中心。在许多园林设计中,他首先将主体建筑安排在景观环境中,使之成为其中一员,而不是简单生硬地安放在环境中。在大约20个项目中都曾运用了长平台或长步道,其中也包括小尺度的平台。随着这一设计技巧的发展,它更多地浓缩了场所的历程。在拉尼麦德,它被设计成联系圣地和自我反省座位的一条线;在克罗伊斯特(Gloueester,1961年),长步道被改换成城市背景下的步行路线的形式,连结哈尔(High)街和花园;在莫丹拉(Modena,1980年),步道位于长水体的旁边;在心境园(1986年)中,它又变成一条水上游线,一条通过综合场所的主要游线。对此,迪奇雷公园的委托人提到:“无论怎样,平台是杰弗里·吉利柯的一项伟大成就。”
5代表性作品简介
杰弗里·吉利柯最具代表性的景观园林规划设计作品创作于1980年至1996年期间,包括:撒顿场所,莫丹拉市民公园(Modena),心境园 (第一期、第二期)和休特住宅花园(见彩图),此外,还有曾被提议但未实现的特尔尼公园(1989年)以及为开罗所做的设计(1992年)。
5.1撒顿场所
撒顿场所的对称式布局形成于1526年左右文艺复兴初期的修建和1905年的扩建。现在的景观始建于1980年,是对创造力、生命和志向抱负的巧妙隐喻,其中东墙花园(East Walled Garden)则展现了天堂乐园与圣地园。从这一作品可以看出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花园对杰弗里·吉利柯的深刻影响,撒顿场所花园与干布瑞尔别墅同样表达了其个人头脑中的理性与非理性。 5.2莫丹拉市民公园
莫丹拉市民公园和撒顿场所一样,结构上是古典主义的,但是二者的目标不同。表面上,如同任何一个市镇公园一样,莫丹拉市民公园为集体性的都市社会提供娱乐和休闲;实际上,它意在打开基于尊严之上的潜意识的窗口,表达当今人类社会与古典主义世界的联系,从而强化旧城中心区的价值。这一作品体现了作者广泛的文化方面的积累。正是古罗马诗人维吉尔(Virgil)开阔的视野和对于人文主义的热爱启发了这一设计。
关键词:高密度居住区;景观规划设计;景观生态;景观连续性
中图分类号:TU984文献标识码: A
1 前言
欧景城市花园,是近几年新兴的在城市中心地段的一种新式建筑群,是集居住、办公、商业、娱乐为一体的建筑群体,设计时为提升高密度居住区空间环境质量引入引入景观规划设计(Landscape)理念-强调公共空间应满足功能和活动的需要、注意一定的视觉装饰效果、生态性应注意提高绿化量(绿化容积率),在局促的地块上有机的进行建筑设计。
现今我国的住宅建筑还是集中在城市或者是其中心地段,住宅城郊化尚属于第一阶段。城市居住功能郊区化,在土地资源稀缺的国情下,低密度住宅的发展受到了很大的外部条件制约,另外,在“90/70”政策下,做普通住宅面临着不少的问题,而在“别墅用地限制”后,做纯粹的别墅受到了很大的限制。在这种建设单体别墅受到约束的背景下,高密度住宅建筑以组团方式排列,可节约更多的用地,还可以给人们带来更加具有亲切舒适性的私人住宅,因而得到人们越来越多的青睐,规划领域的专家也更加重视高密度居住区景观规划方面的研究。
2 从区域环境到总平面功能布局布局着眼于以下几点:
1、在开发过程中要与生态过程相协调,进行阶段性的开发,最大化的避免开发过程中对环境的负面影响。利用基地的有利条件,保证本项目达道最大的经济效益。合理的划分建筑群体,以满足分期实施的要求和高效使用资金。
2、设计一个有鲜明地域特征的高质量生活及居住场所。具有地域文化的特色景观设计。把当地特有的文化特色融入景观设计。展现特殊环境中产生互动的地域文化景观之魅力。通过公共设施展示地域文化。将住区内的路灯"垃圾箱"座椅等设施围绕当地历史文化进行特色设计,强化景观设计的地域特色。
3、最大限度地保证小区内部的开放空间和日照要求,减少来自基地外的噪声。基地位于南宁市城市主干道民族大道与旧城区道路-新竹路之间,西侧紧邻广西区图书管,北侧为居住小区密集地段,南面临民族大道城市绿化带,依据区位特点,整个基地划分为东、西、北三个建筑组团,西组团下部为五层裙房上部为四栋塔楼,四裙房功能为SOHO和商场,塔楼均为住宅,为围合式平面布置,形成一个共享中心庭园;东组团为沿街一字形排列的四幢塔楼,裙房内设SOHO、会所和商业零售;北侧为一组布置在架空停车场屋顶绿化平台上的“U”字形多层板式住宅;
总平面布局结合场地周边发展现状,功能布局上有所创新:综合考虑三个功能组团和基地北侧为居住小区密集地段的因素,设计把人行主入口面向南侧,西面设计成新的城市街道图书管东墙侧商业零售区形成小型商业街区,东、西组团底层开放式布局,通过中心庭院、建筑内部的通廊、利用植物建造功能与广西区图书管及民族大道城市绿化带形成既相通又独立的空间领域,绿化庭院与城市绿化带及街道既是居民的生活休闲购物的空间,又将建筑的群体联系在一起,形成一个整体。
3 富于现代构成元素的建筑立面增强空间界面的可识别性
着眼其独特的城市位置及多功能空间的特性,有效处理大小尺度与各要素间的关系。建筑群体采用前高后低的处理,南面沿民族大道的高层建筑落在五层连续裙房和巨大的彩色柱廊之上,弧线型的板式公寓布置在塔楼之后,第三层次为北面的多层板式住宅,形成错落有致的天际线。裙房雨蓬、挑檐与塔楼竖向线条相互渗透,相互协调,富于建筑水平与垂直韵律,外立面各要素具有鲜明的个性,跳跃的色彩与简洁流畅的线条、现代气质的灰色金属漆有机地结合在整个城市环境中,独特的外形和张扬的色彩给城市带来全新的感觉。
4 庭院与建筑设计
“建筑是为了满足人类活动而创造的人为空间,这种空间从来就包含着建筑的室内和建筑的外部环境空间,而在建筑的外部环境空间中,其主要部分,常常是建筑的庭院空间,在整个建筑空间中,庭院空间是室内空间的协调和补充,使室内空间的延伸和扩展,是整个建筑空间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在建筑空间和自然空间之中,庭院空间又是建筑的中介性和过渡性空间。”项目设计基于以上理念,同时强调以人为本的理念,在城市中心高密度地段结合建筑设计创造具有完美尺度和比例的庭院空间、广场和街面,给住区多功能使用空间。
5 庭院与建筑设计主要矛盾及措施:
1、城市生活的魅力来源于人们在其中活动,住宅小区的魅力亦源于此,而本工程的休闲广场的空间环境正是魅力的客体。广场的空间环境好坏的一个要点为广场的生气感。当人们来到广场时,对广场的第一感觉便是广场的生气感,也就是人与环境共同构成的气氛。人们经常使用的充满生气的广场有两个特点:一是部分地区封闭,二是适当开放而与另一个城市空间相连,设计的矛盾主要在第二点上。西组团的中心庭院处于四栋高层建筑围合的空间中,如果处理不当,会产生压抑感。为使广场内视野能相对开阔,采用“抽空”的设计构思,在裙房北侧设计南北穿透的室内空间,同时与南东西面多点设置架空人行通廊,创造广场的边缘空间,使其形成开放、半开放的空间与中庭广场相连,同时,底层沿休闲广场一侧设置柱廊,又为人们提供了一个过渡空间,当人在架空层内部活动或休憩时,既可感受如同室内般贴近人的尺寸,给人亲切的感受,购物的同时又可在柱廊中浏览休闲广场景致。以上设计,既解决了广场与建筑群间相互约束的矛盾,又增加了人们的环境认同感,无形中加大了广场的流动空间,使其极具生气感。
2、采用“锲入”的设计构思将北组团休息庭院设计为架空平台上由建筑围合而成的庭院空间,庭院同时兼具人流分配的枢纽空间和观赏空间的功能,为解决交通人流与休息人流相互干扰的矛盾,将建筑单元主入口设于架空层,使不同人功能流通过建筑内部的交通体可便捷到达休息庭院及住宅室内、地下停车场等室内外空间,把庭院空间与建筑更紧密地结合在一起,形成具有静谧、内向、聚集的空间效果,人们置身其中感到另有天地。
6 结束语
“建筑,不仅是物质的,也是精神的”,项目体现了建筑与人文、社会、环境的共融,成为城市的和谐元素。在历史文化保护区的旧城改造和住宅郊区化的大趋势下,现存高密度景观规划设计方法是否能使居住区达到真正宜居,还需更进一步的探索和完善。因此,对其设计方法的探索还是十分必要的。在进行居住区规划时应该更多的关注人的真实需求,加强景观的生态宜居性,从改善建筑规划的组团性入手增加可绿化空地面积,竖向设计"景观小品"植物选择方面做到因地制宜"适地适树,充分发挥地域特色创造景观。高密度居住区作为一种新型居住区模式,其所处地理位置大多位于环境条件优越郊区,能给人们带来老城区所不能带来的宜居模式,越来越多的得到人们的关注和青睐。在我国现代城乡住宅的建设中,土地资源对居住容积率仍具有较大的影响,特别是土地紧张,人口密集的城市和对土地依赖程度高的地区,这种影响尤为显著。城市中人口急剧增多,也就导致了用地紧张,要求居住用地的开发必须提高密度以满足更多人对居住的需求。从未来着眼,高密度住宅将是城市中住宅建筑的主流形式。
参考文献
[1]李欣 城市宜居型低层高密度居住区外部环境设计探研[D].北京: 北京工业学,2007
[2]丁成章 高密度低层住宅住区规划与建筑设计[C].北京: 机械工业出版社,2003,8(87):33-34,47
关键词:都市农业园区 景观生态学 景观规划设计
中图分类号: TB49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城市化的快速发展,远远超出了城市土地的负荷,从而导致了日前短缺的资源和脆弱的环境日益受到严重的破坏和污染。日益扩延的都市范围使得农业土地的范围越来越小,都市边缘肥沃的土地日益蔓延为都市的蔓延范围,此种现状严重的破坏了如今的可持续发展道路的理论指导,导致了今时今日环境污染破坏严重、耕地日益减少、全民身体素质下降等社会问题。在此种社会背景下,对自然的依赖性最大的农业,随着经济、科技的快速发展也由第一产业的发展方式朝着向第二、第三产业的发展方式慢慢转变。
都市农业园区是都市农业的重要载体形式,同时也是现代农业园区的重要组成部分,都市农业园区的可持续发展和建设对于现代农业生产方式的转变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本文将从景观规划设计的视角出发,结合景观生态学、景观安全格局、景观美学及园林景观相关原理对都市农业园区进行分析和研究,以期使都市型农业园区的规划建设更加健康、持续、稳定地发展,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1.都市农业园区的概念及内涵
具有地域性特征的都市农业园区,是都市农业的重要载体形式,是指在城市内或者都市圈范围内,通过政府的宏观调控等一定手段,在遵循可持续发展及资源调控利用规律的基础上,通过经济、法律、行政等手段,通过详细的规划来聚集农业的生产方式、发展方式,对农业的各种要素进行科学合理的整合,使之能够成为功能布局优化、结构层次合理的经济、社会、生态协调的系统。
都市型农业园区的主要特征是依托于都市又服务于城市。都市型农业园区的建设一方面可以成为现代都市农业日益发展成熟的重要的载体形式,在此种载体中发展都市农业在一定程度上可遏制了现代都市的无限制的扩张,为人们提供良好的生态环境及休闲娱乐、农业科研教育场所,同时也保证了农业发展方式转向第二、第三产业发展模式的成功转变。
2.西安都市圈农业园区发展现状
西安都市圈都市农业园区的发展和建设主要以都市农业的发展模式为主要依托而发展的。目前主要有以下几种形式:
1)规模化、标准化型:特点为种植规模大、标准化程度高,集中展示出了农业化的发展水平。2)高科技现代农业展示型:普遍采用智能温室、无土栽培、组培育苗的现代化设施和手段。3)农业生产与休闲相结合型:特点为园区农业生产主体突出,观光休闲设施配套齐全,游客可参与土地租赁,果树和动物认养等农事活动。4)民俗文化、农家乐型:其以村镇为单位,农民利用自家庭院、自己生产的农产品和手工艺品及周围的田园风光,吸引游客前来吃、住、玩、游、购。
3.都市农业园区景观规划设计相关理论依据
3.1景观生态学相关原理
1.景观在生态学中的含义
对于都市农业园区景观规划设计指导方法论的研究,首先应将景观在生态学中的含义进行清晰的阐释和梳理。根据笔者对相关文献的总结和梳理,认为景观在生态学中的含义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理解:⑴景观是由不同空间单元镶嵌组成,具有异质性。⑵景观是具有明显形态特征和功能联系的地理实体,其结构与功能具有相关性和地域性;⑶景观既是生物的栖息地,更是人类的生存环境。⑷景观是处于生态系统之上、区域之下的中间尺度,具有尺度性;⑸景观具有经济、生态和文化的多重价值,表现为综合性。[胡先祥.景观规划设计[M].机械工业出版社.2008.8(27)]
2.景观生态学中的几个重要概念:
1)斑块(Patch) 是景观中的点状因素。在一个较大的景观系统中可将那些点状的景观要素归类于“斑块”。在都市农业园区中的整个景观规划范围中的绿地广场、建筑群体以及园区边界地带的公共空间都可作为斑块来看待。
2)廊道(Corridor)是景观中的线形因素,其最显著的作用便是可以作为生态系统中的转输载体,可以起到一定的生态作用。廊道在景观中可分为以下三类:河道水系或蓝色网络状廊道;森林、林荫道或绿色带状廊道;街道(硬质道路)或者灰色线状廊道。它们可分别简称为蓝道、绿道和灰道。
3)基质(Matrix)景观中的面状因素。它是作为景观区域镶嵌在生态系统背景或按照农业园区功能及生活所形成的不同类型的历史风貌特色景观、标志性景观区,亦是构成农业园区景观特征中最广泛又敏感的部分。
4)边界(Boundary) 属于农业园区景观生态体系各要素构成相邻系统的交界面和接触界定的区域。在农业园区中的建成区部分,在不同功能分区为依托的园区内的人工生态系统是属于内部生境,城乡自然生态系统的乡村城郊则属于外部生境,城乡结合部带则就属于边界区域。它深刻地影响着环境生境的可持续的发展,以及生物多样性的保持。
5)异质性(Heterogeneity)指在一个景观区域中,景观元素类型、组合及属性在空间或时间上的变异程度,是景观区别于其他生命层次的最显著的特征。景观异质性包括了空间异质性和时间异质性。
6)尺度(Scale)指研究对象时间和空间的细化水平,任何景观现象和生态过程均具有明显的时间和空间尺度特征。
3.2景观美学
景观美是在特定的有限整体生态环境里,按照客观的美的规律和人对白然足够明勿的审美观念创造出来的艺术性鲜明、突出、生动的形象,有力地揭示了人对白然既征服又保持和谐一致的本质。景观美学是应用美学理论研究景观艺术的美学特征和规律的学科。美是能引起人们美感的客观事物的本质属性的抽象和概括,它是通过人类的感官对外界环境的感受而产生的愉悦。观光农业园内一切景观形式都应体现出农业的本质,反映出对农业景观美的认识、抽象和提炼。
3.3园林景观理论
园林景观理论认为景观由景观元素构成,包括自然因素和人文因素等。在园林景观理论中农业观光的主要对象是农业景观。农业景观的自然和人文观赏因素很早就被人们所发现和运用,从中外园林景观的产生和发展历史上,我们能看到很多农业的影子。中国古典园林的雏形上找到农业观光的原始形态。《周礼》上有:“园圃树之果瓜,时敛而收之。”;《说文》上有:“园,树果;圃,树菜也。”从中可以看出我国古典园林产生之初―周朝的苑、囿开始,园林中就栽有大量的桃、梅、瓜等农作物。园林景观的规划设计其实也是把自然元素和人文元素通过造景规划实现的过程。借助于园林景观理论,规划建设者可以从地域特征出发,通过对植物、土地、水、场地、建筑等造景元素的规划设计,创造视觉优美、生态良好、空间舒适的观光游憩场所。综上所述,园林景观理论和都市农业园区的建设密切相关。
4.结束语
都市农业园区作为都市农业的重要载体形式,也是都市农业发展的核心所在。因此研究都市农业园区的景观规划设计首先应从研究其相关的景观规划设计原理为主要研究理论基础,对于以上研究理论的梳理和分析有利于指导景观规划设计的基础,同时也对都市农业园区的生态规划建设具有很好的指导意义。
参考文献:
[1]胡先祥.景观规划设计[M].机械工业出版社.2008.8(27)
(一)选择合适的教材
目前园林、环境艺术、城镇规划、建筑设计、园艺、室内设计等专业都开设了园林景观规划设计课,但课程教材种类繁多,每个学校选择的教材也不同,针对高职高专院校城镇规划专业学生的学习情况,笔者在教学实践中选择了李铮生主编的《城市园林绿地规划与设计》作为课程教材。该教材分为园林景观基本要素、园林景观设计手法及各类绿地规划设计案例剖析3大部分内容。教材针对高职高专城镇规划专业和建筑设计专业学生园林基础知识薄弱等问题,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地引导学生进行专业学习,教材内容全面、具体,学生易接受,紧扣专业所需,充分利用案例巩固和加深学生对园林景观规划设计知识的理解及应用。但该教材缺乏地形设计和植物景观设计这两方面的内容,为此笔者在教学中增加了一些学习内容,如景观设计学、风景园林设计、景观设计基础(植物篇)、园林景观设计、园林设计等知识,以弥补所选教材的不足。
(二)整合教学模块
根据高职高专院校城镇规划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笔者对园林景观规划设计课程的教学内容进行了调整,增加了能够帮助学生就业的教学内容,在保证总学时72学时不变的情况下,将课堂教学分为36学时的理论课程教学和36学时的实践教学两部分。与以往的教学设计相比,新的教学计划加强了实践教学环节。为了帮助学生将理论学习和实践训练有机结合起来,对园林景观规划设计课程进行了模块教学探索,将课程内容整合为两大模块,即园林景观设计基本理论知识模块、园林景观规划设计实践模块,其中实践模块是考察理论知识模块教学成效的手段和主要方法,通过实践模块评判学生对理论知识模块的掌握程度。笔者在教学中将36学时的实践教学又具体分解为3个课程设计任务,每个课程设计任务的要求及设计目标各不相同。第1个课程设计任务是别墅花园设计(中式庭院景观)项目,要求学生独立完成一套A3方案,用时2周,主要目的是训练学生的小空间景观设计能力,要求学生在设计中融入园林景观的四大要素,学会传统的造景手法,掌握基本的景观设计方法,独立完成设计方案。第2个课程设计任务是城市街头绿地设计(山地水系景观)项目,要求学生组合为2人小组完成一套A3图册,用时3周,主要目的是训练学生的地形和水系景观设计能力,要求学生在设计中充分运用园林景观中的人工和自然要素,把握各景观及广场建筑之间的关系尺度,进一步提高学生造景手法的运用能力,学会绿地景观设计中的各功能布局、用立面图表达景观层次关系,还能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与协调沟通能力。第3个课程设计任务是城市广场设计(西欧风格景观)项目,要求学生分为3人小组完成一套投标文集,用时4周,主要目的是强化训练学生的设计技能,帮助学生在设计中创新设计元素,学会协调建筑与环境风格,具有相应的景观处理能力,学会编制设计文本及图集。通过以上2个模块的教学和3个课题设计任务的具体实施,既能帮助学生将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提高学生动手动脑的能力,又培养了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
改进教学方法
(一)提高教师教学能力
园林景观规划设计课程的任教教师,不仅要专业扎实,还要具有极强的实践及动手能力。这需要教师除了积极参与景观规划设计项目提高实践能力之外,还要主动参加各种教学研讨活动和科研活动,了解学科前沿发展动态,提高业务水平和创新能力。另外,教师在教学中还要关注学生的思想动态,正确引导他们认识课程性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潜能。
(二)实施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
笔者依据不同教学模块的教学目标和要求,灵活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进行教学。在理论模块教学中,以多媒体教学和讲授法为主,在讲授理论中穿插优秀景观案例的赏析,帮助学生深入学习和掌握教学内容。在实践实训模块教学中,采用项目实验实训、情景模拟、课堂讨论和对比教学法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具体来说,在课程教学中多采用以下几种教学方法。一是多媒体教学。采用多媒体教学,利用图片文字直观展示和讲解园林景观设计中的植物、水体、建筑和地形等四大元素,有助于提高教学效率和效果。选取一些成功案例利用多媒体进行设计方案的演示和讲解,可以加深学生对设计构思的理解,提高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及主动思考的意识。另外,可以通过多媒体学习网站,让学生课下进行网上自主学习,补充知识,开阔视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二是案例教学+现场参观教学。案例教学和现场参观教学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和提升是立竿见影的。笔者在理论教学之余,常带领学生去市区及学校周边各大公园、广场绿地进行现场教学,讲解绿博园、紫荆山公园、校园中的景观设计,分析景观中的铺装设计、园林建筑小品设计、植物配置等,让学生在身临其境中感悟景观设计的美,培养学生的园林景观设计能力。采用案例教学法能够引导学生开拓思维,借鉴并超越优秀园林景观设计作品。三是项目实验实训教学法。这是园林景观规划设计课程教学的重要方法。该教学方法紧扣城镇规划专业学生培养目标,通过“任务导入—思维启发、设计引导—课堂集中指导、课后单独辅导—总结评价”培养应用技能型人才。高职高专院校应与高校和设计院建立项目合作关系,让学生熟悉规划设计类项目的工作程序,提高学生运用理论指导实践的能力。四是情景模拟和对比教学法。采用情景模拟和对比教学法,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情景模拟中学生可以成为项目设计的主角,以设计评标的模式进行教学,可以启发学生思考和探索,锻炼学生的岗位实践应用能力。对比教学法能够帮助学生回顾方案设计过程,在互相对比中取长补短,激发学生的竞争意识。
创新和完善考核体系
园林景观规划设计课程的教学目的是培养学生成为规划师,要求学生具备园林景观设计知识和景观设计能力,以实践能力培养为最终目标。要检验学生的实践能力,需要建立一个动态的、灵活的考评体系。传统的期末考核多考查学生对基础理论知识的记忆,不能检测学生的实践能力,也不能考查学生的综合能力。因此,笔者结合课程的专业特点和3个课程设计任务,构建了“2+3+5=10”的考核体系,即学生第一个独立完成的设计方案的成绩占总评成绩20%的权重,主要考查学生对基本理论知识的掌握情况;第二个合作完成的设计方案的成绩占总评成绩30%的权重,主要考查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创新能力、景观设计能力等;最后一个合作完成的投标方案文集的成绩占总评成绩50%的权重,综合考查学生对方案设计的理解、创新程度。通过上述3次测评,可以动态显示学生在该课程学习过程中各个阶段的成绩及存在的问题,进而可以有针对性地进行改善和提高。另外,笔者在该课程的教学考核中,还制定了无不及格的考核原则。笔者认为,任何设计都有其独到新颖之处,没有不合格的作品和学生。对一些设计能力较弱、实践水平较差的学生,教师更应跟踪指导,直到学生的设计方案符合要求,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提高其设计构思和设计实践能力。
结语
关键词:住宅区;景观绿化;设计;问题
Abstract: Over time, the quality of residents' life is no longer only the grade and quality of the living house, but also the quality of outdoor environment. Therefore, landscape planting in the residential area should be payed special attention to.
Key words: residential area; landscape planting; design; problem
中图分类号:P90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2104(2012)
一、住宅区景观绿化设计的发展住宅小区景观绿化设计最早发展于西方发达国家。在上个世纪的四、五十年代,西方工业的迅猛发展,严重破坏了生态环境并且带来一系列的严重后果,迫使相关国家开始重视人类生存环境,发展新兴出环境设计。七十年代,日本率先提出了居住环境设计的基本要求:舒适、优美、安全、卫生、方便,并且制定了改善居住环境的方针政策。 八十年代,英国在新城市和居住区建设中提出“生活要接近自然环境”的设计原则,得到了社会广泛认可。我国是从上世纪的七十年代末引进的组团绿化概念。在八十年代末,开始学习国外居民社区集中绿地、规模绿化概念。九十年代后尤其是近些年来,随着国家取消了福利分房政策,房地产开发业蓬勃兴起,人们环保意识日益增强和对生活质量要求的不断提高。越来越多的人开始重视住宅小区景观环境的丰富、和谐和活力。人们的居住观,给小区绿地环境设计注入了新的内容,同时也向小区绿化设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现在人们追求的是高品位的家园,居住区绿化设计日益受到关注并进入稳步发展的阶段。二、住宅区景观绿化设计的意义住宅小区景观绿化是建立居住小区众多因素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它是利用植物的独有特色形成一个既统一又变化、有节奏友带有韵律、相对稳定又富有生命力的生活空间,对城市面貌和城市人工生态系统平衡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是衡量居住小区居住环境质量的重要标志,对居民的身心健康有着不可估量的影响。居住区景观规划设计的优劣,将直接关系到居住区环境的好坏。三、住宅区景观绿化设计的目的做好居住区景观绿化的最终目标是为了人类的健康。设计之中的原则是以人为本,来满足人类生存的最基本要求——健康。也就是在景观建设的过程中,要营造出对人的健康和康复产生有益影响的景观空间。健康景观所营造的居住区环境应是不仅能为人们提供维持生命活力的各种物质,而且还能满足人们在生理方面、心理和社会方面的多种经常性需要。四、住宅区景观规划设计应遵循的基本原则
住宅区景观规划要因地制宜、布局合理、自然活泼、富有创意,结合生态园林要求,以绿为主,以植物造景,达到春有花、夏有荫、秋有果、冬有绿的效果,创造自然、清新、舒适、优美、人与自然高度和谐的高品位、高格调的绿化环境。
1小游园的设计原则
小游园主要服务对象是老人和儿童,主要活动方式有观赏、休息、游玩、体育活动和课外阅读等。根据游人不同年龄、特点,划分活动场地和确定活动内容,场地间要有分隔,布局既要紧凑,又要避免相互干扰。
2场地
一般设在入口附近,稍靠边缘的独立地段上。儿童游戏场不需要很大,但活动场地应铺草皮或选用持水性较小的砂质土铺地或海绵塑胶面砖铺地。
3园路
园路的宽度和绿地的规模与所处的位置、功能有关。绿地面积在0. 5hm2 以上,主路宽3~4m ,可兼做成人活动场所;绿地面积在0. 5hm2 以下,主路宽约2m ,次路1. 2m 左右,通常最小宽度为1. 2m ,以两人可对行为宜。路面用碎石、卵石、毛石等铺砌园路。
4小广场
按形式可分为规则式或不规则式。小广场的标高一般与园路的标高相同。
(1)园林建筑与设施:由于小游园面积不大,所以园林建筑与设施应小巧玲珑、各具特色,摆放在适当位置,一般有坐凳、坐椅、花坛、花架、园灯、宣传栏等。
(2)组团绿地的设计原则
绿地组团是结合居民建筑组团的不同组合而形成的公共绿地,面积不大,靠近住宅,居民尤其老人和儿童使用方便。由于住宅组团的布置方式和布局手法多种多样,组团绿地的大小、位置和形状也就千变万化。要求服务半径小,使用率高,不同的功能区域中间以绿化或小路隔离,互不干扰,各得其所,为居民提供一个安全、方便、舒适的游憩环境和社会交往场所。
5住宅庭院的设计原则
(1)庭院处于住宅群环境中,因建筑物所造成的阴暗部分较多,所以选择和配置耐荫树种十分重要。保持居住环境安静,也是庭院绿化的一个主要任务,如以植篱分隔庭院,可降低噪声。植篱以高2m 左右、宽1m 左右效果较好。庭院的空间尺度、树种的大小、高低要与庭院的大小、建筑层次相称,应以绿化设计的立意为前提。居室外种植乔木与住宅墙面的距离,一般应在5~8m ,避开铺设地下管线的地方。通常以落叶树为好,常绿树要避免直对窗口。
(2)花木配置宜采用孤植、丛植方式,栽植于靠近窗口或居民经常出入之处,以便近赏,充分提高花木的观赏效果。
(3)室内外和院内外的绿化相结合,要考虑将自然环境和住宅环境联系起来,使两者互相衬托,相得益彰。
(4)居住区道路绿化
道路两旁种植行列式乔木遮荫,根据道路的宽窄,可选择种植中、小乔木,如香樟、广玉兰、女贞、银杏等植物。
五、住宅区景观环境设计中的绿化设计
1设计原则
居住小区的绿化设计应强调人性化意识,考虑人在使用中的心理需要与观赏心理需要吻合,做到景为人用。在住宅入口、公共走廊、直到分户入口,都引入绿化,使人们在日常生活的每一个关键点都能够接触到绿化,绿化环境不再只是一块绿地,而是一个连续的系统。
2植物配置
不同地带一定面积的小区内木本植物种类应达到一定数量;在乔木、灌木、草本、藤本等植物类型的植物配置上应有一定的搭配组合,尽可能做到立体群落种植,以最大限度地发挥植物的生态效益;在植物配置上,应体现出季相的变化,至少做到三季有花;在植物种类上应有一定的新优植物的应用。
关键词:乡村景观规划;构成要素;规划内容
中图分类号: TU984 文献标识码: A
乡村规划以现状农业资源为基础,以自然生态环境为依托,以乡村景观和文化为主体,经济生产与景观观赏相结合,通过产业结构调整和劳动力合理配置,积极引进先进科学技术,巩固拓展现代农业、生态农业、高效农业,切实提高乡村居民的经济收入,为“美丽乡村”建设奠定坚实的经济基础。
1 乡村景观规划的主要构成要素
1.1乡村聚落性景观
乡村聚落景观是由乡居建筑和乡村生活环境组成,是乡村基础性的环境景观,保存完好,历史悠久的聚落具有非常好的观赏价值。乡村聚落性景观规划设计要尊重原有的村庄肌理,尽可能少破坏原始的村庄形态,在这个基础上,控制建设用地的扩张,对村庄聚落的风貌和基础设施进行规划设计。乡村生活环境景观主要体现在庭院,街道,乡村的公共活动空间,比如广场,公园,户外体育、文化设施场所等等。这些环境是村民生活接触最密切的,优美的景观能给村民带来最直接的积极感受。
1.2乡村生态性景观
植被、水系、自然保护区等构成乡村生态性景观,是乡村的不可建设用地,以保护为主,规划为辅。植被包括道路绿化走廊,森林绿地,生态防护林以及大面积的植被斑块,在保护作为前提下,景观规划设计应当将这些自然生态环境进行统一的布局和设计,创造出宜人合理的开放空间,与乡村生活环境相协调。水系指的是河流、湿地等,通过对水系进行生态设计和规划布局,创造出优质灵动的水体景观。自然保护区通常是需要重要保护的生态敏感区,对于地域的生态平衡有很大的影响,是相对独立的环境,规划设计上,尽量防止人的活动给它带来破坏。
1.3乡村生产性景观
乡村生产性景观主要体现在农业生产的景象上,除了表现农村的生产景象外还包括农作物的生长景观。乡村的生产性景观构成是由生产者为主导的生产过程的自然体现,它的生产性质和生产过程决定了乡村的生产性景观特色。从景观生态学的角度看,农田可以看作一种斑块类型,它的设计内容有:大小、类型、数目、格局等,农田的整体风貌和农作物的生长景观,让乡村生产性景观兼具美学价值和生态价值。
2乡村景观规划的内容
为加快建设美丽乡村,突显特色产业园、休闲观光园、景观带、农家乐、景观节
点等点、线、面相结合的区域美丽乡村景观,在调查分析的基础上,从当地的实际情
况出发,依托乡村自然环境、产业特色、历史文化,有针对性的提出各个乡村适宜的
发展线路。
2.1村落景观
村落,是一个包含了社会、生态、文化和村落形态等诸多因素的综合体,是一个复杂的系统。介于此处是在乡村景观宜游性的表达,将其定义为狭义上的村落景观,即乡村范围内具有较高欣赏价值,能够吸引旅游者,使之获得美的享受的景观资源,如古建筑、古树名木、街道、小品及民俗文化等,这些元素相互组合成不同的景观层次,从而形成“美丽乡村”精品线路的核心节点之一。 形成村落景观的要素形式多样,若按照其构成物质的基本形态分,则可以得到点、线、面三种基本形态。
1)点
点在村落景观中通常是指比较集中、规模不大的区域。点虽小,但无论在村落布局上还是景观效果上会形成强烈的中心感,具有向心性和标志性,点可以是一栋建筑、一座古桥、一口井,甚至是一棵树,通过一系列的点状空间形成的村落景观是村落外部序列空间的目标点或结束点,是整个乡村外部空间区域的视觉焦点。通过不同节点的组合,形成丰富的村落景观,是“美丽乡村”精品线路的核心内容。
2)线
线是点运动的轨迹,又是面运动的起点,在形态学中,线还具有宽度、形状、色彩、肌理等造型元素。由于线本身具有很强的概括性和表现性,在村落景观营造中,线性空间作为造景艺术的一个基本单元,不仅是决定空间形态的轮廓线,而且还可以刻画和表现村落内部的结构和组成。其中,道路、水系是乡村中最为常见的线性景观,在连接各景观要素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一般情况下,村落景观的各要素都是沿着线性空间展开,通过曲直变化、动静结合,形成优美、丰富的村落景观。
3)面
面是点与线的集合,即点的扩大或线的累加,是景观中分布范围最广、连通性最好的景观单元。在一定程度上,它集合了村落景观诸要素的特征,决定着景观的性质,对景观的动态发展起着主导作用。例如,乡村的色彩,色彩在不同历史条件和不同区域形式不同,具有一定的象征意义和审美价值,如江南地区传统的乡村建筑多以黑、白、灰为主,正是与当地的生活方式、生活环境相统一。
2.2农业观光园
乡村农业观光园是以休闲、观光为主题,以种植业、畜牧业、渔业、林果业等高科技现代农业生产为基础,集休闲游乐、旅游观光、生态建设、农业生产、科技示范、科普教育等多功能于一体,也是推动现代农业向专业化、集约化、商品化发展的有效形式。农业观光园因其广泛的资源,多样的形式等,而吸引大批的游人观光,成为乡村旅游的主要形式之一,将丰富的农业资源和旅游资源有机地结合,使乡村现有的农业产业资源和民俗文化资源得以充分利用,使乡村特有的文化、民俗风情、技艺得以延续和传承。在观光园景观设计中,围绕农业生产,结合休闲旅游和乡村发展,充分利用资源特征,策划各种参与性活动,并以农产品为出发点,科技为支撑,结合地方特色文化,营建地域性人文田园景观,突出“绿色旅游”、“体验健康”、“享受自然”、“传承文化”等特色,使主题特色鲜明,构建生态环境好、文化底蕴浓、充满生机情趣的休闲农业园。
2.3旅游配套服务设施规划
1)公共服务设施
公共服务设施主要包括咨询中心、餐饮、超市、医务室、电话充值点、公厕、停车场、加油站等,是指为游客在旅途中应对日常事件、突发事件,增加其逗留时间和消费的设施,此类服务设施具有布局分散、规模小的特点,同时又是游客旅游过程中必不可少的部分,直接关系到“美丽乡村”的整体形象。因此,在乡村公共服务设施规划上,可以采取统一规划布局的措施,根据乡村的游客量、需求量,按照合理的服务半径,设置游客咨询中心、公厕、超市等,将各种服务设施遍及进行整个村域,构成完整的服务设施系统。
2)旅游标识系统
旅游标识系统主要是反映乡村的景观节点、服务点及道路交通等旅游信息,指导游客能够快速、便捷的找到理想中的目的地。因此,在乡村入口、道路沿线、重要节点附近设置指示牌、标识牌,增加特色鲜明的景观元素,加强标志性特色,便于游客及时获得相关的导游信息。在标识景观设计中,根据乡村所处的区位、资源、环境,充分运用当地的材料,设计具有乡土气息的景观设施。
3 结束语
乡村景观规划是一门多领域、多学科相融合的综合体。随着乡村城市化进程加快、乡村旅游蓬勃发展和新农村建设的迫切要求下引发了种种矛盾与问题,如何在现代经济技术条件下解决乡村景观建设问题,处理好乡村经济发展与乡村景观建设的关系,一直是困扰乡村景观规划设计的难题。同时,对于现有乡村,如何延续传统村落肌理文脉,使景观建设与文化建设同步和谐发展是目前“美丽乡村”建设的重要课题。
参考文献:
[1]闫艳平,吴斌,张宇清,冶民生.乡村景观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J].防护林科技,2008,(05).
[2]邹志平.安吉中国美丽乡村研究模式[D].复旦大学,2012.
[3]刘滨谊,陈威.关于中国目前乡村景观规划与建设的思考[J].城镇风貌与建筑设计,2005,(09).
关键词:居住区;内涵;误区;特色定位
引言
现在居住区景观规划开始借鉴城市控制性详细规划(以下简称“城市控规”)的方法编制居住区景观控制性详细规划(以下简称“居住区景观控规”)。由于居住区景观控规编制的理论与实践探索刚刚开始,从理论上对风景区控规的必要性、任务、方法等进行研究的成果尚不多见,怎样在居住区景观控规中进行个性化塑造迫切需要进行深入的理论研究。
1、景观规划的内涵
景观规划是指在区域的范围内进行的景观规划,是从区域的角度,区域的基本特征和属性出发。
现代景观规划设计包括视觉景观形象、环境生态绿化、大众行为心理三个方面的内容。这三元素对于人们景观环境感受所起的作用是相辅相成的、密不可分的。通过以视觉为主的感受通道借助于物化的景观环境形态,在人们的行为心理上引起反应,即所谓:鸟语花香、心旷神怡、触景生情、心驰神往。这也就是中国古典园林中的三境一体――物境、情境、意境的综合作用。
2、居住区景观规划的误区
2.1 忽视环境特色
居住区景观设计的雷同,表现在以下两点:①所在城市的地方特色在居住区景观规划中体现得不够明显;②居住区景观规划在特有的环境条件下没有创造出反映地方风格和时代特征的一些元素。
2.2 过于强调装饰
目前许多居住区的环境设计,在内容上过于强调装饰性的景观,如雕塑、喷泉、亭台、大理石铺装等,实际上是误区,特色化的居住区景观的核心应该是生态的、自然的。
2.3 忽略设施的实用性
强调个性化特色化之后,很多设计时容易陷入这样一个误区:居住区内的设施过于艺术化,虽然符合居民的审美需求以及建筑物整体的风格需求,但是有些过于艺术化的设施恰恰缺乏了它的存在价值:实用性。
3、居住区个性化景观控规方法构架
3.1 阶段任务
居住区景观控规是城市总规意图在用地与空间上的具体深化与落实。它是针对居住区景观当前的突出问题,以风景区的某一地段范围为对象,以风景区总规为依据,以规划综合性研究为基础,对规划地段从居民容量、景物保护、生活设施、土地利用等方面进行进一步研究,将研究结果综合反映在各类用地的各项控制指标和规划管理要求中,以数据控制和图则控制为手段,将规划与管理相结合,对居住区景观用地及设施的保护与建设实施控制性的管理。
3.2 控制对象
居住区景观控规控制的直接对象同城市控规一样是与各种建设有关的活动,即使要行使保护的职能,总体上仍然要通过针对“保护对象”自身及其对周围环境的“破坏性建设”的“控制”在实践中既可以是“禁止”和“限制”也可以是“引导”和“鼓励”建设、社区活动按规划来进行。居住区景观控规中的保护对象是地域性、生态型、人性化的景观设计。
3.3 控制内容
居住区景观控规是以规划综合性研究为基础的,其研究的方面涉及到居住区景观的各个子系统,包括绿地、水系、设施等方面,有些问题在总规阶段或者专项规划中已经明确,成为居住区景观控规的必要依据。控规阶段的主要研究内容应进一步深化相关具体控制方面,包括居民容量控制、风景保护控制、基础工程等方面。
3.4 用地划分
控制性规划在形式上一个最显著的特征,就是“用地划分”(在国外的区划法中称土地分区,包括文本中的用地类型与图则上的地块划分),即把居住区景观用地划分为不同的用途区,以便有针对性地制定控制要素体系及控制指标等规范目标。建立用地划分方法也是居住区景观控规编制的核心内容之一。
4、塑造居住区景观的个性和特色的方法
真正先进的、优秀的设计是这个设计能使居民体会到设计的初衷,在方便人们的活动出行的同时又能够引导人们进行有序的、文明的生活,具有一个引导的功能,所以居住区景观的个性特色塑造正是以此为基础。居住区景观规划的个性,要求设计师能对居住区生活功能、服务规律进行深层次的分析,拿出有想法的方案,创造出舒适个性的居住环境和工作环境。
4.1 对居住区户外交往空间的规划设计进行特色定位
我国的居住区正朝着高品味的方向发展,开发商为了迎合某些业主所谓的现代化的情结,盲目的认为西方文化就是先进的、就能够代表时代的潮流,不惜花大价钱从住宅建筑的外观样式到环境景观的小品无不照搬西方元素,在此笔者并非是打击外国文化,不管是哪里的文化,只要是优秀的,能与时代适应、对生活有利的文化我们都可以接受。在一处景观或规划设计中适当的融入西方文化并无可厚非,只要不盲目崇拜。本文旨在提醒各设计师,不管是建筑单体,还是园林景观,每个部分我们都应该仔细比对,使其具有独创性才是设计师们的天职,这才是创新,才无愧于一名合格的设计师。但这些独创个体之间又存在着某种必然的联系,因此在规划居住区之前就需要对其做各种定位分析。
4.2 对居住区规划中传统文化和形象进行特色定位
前文指出,在塑造居住区景观个性特色的同时,应当注意与所在城市整体环境风格相协调。如果背离了城市整体环境的和谐,那不是个性,而是另类,从而也就失去了个性的意义。这一点并不与西方文化相冲突,并不是说协调城市环境就完全打造中国式的住宅,因为我们对待西方文化的态度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我们承认西方文化,并且在某些方面确实做得比国内好很多,这是我们需要学习借鉴的地方,将当地城市风貌与那些西方文化相结合同样也能设计出具有个性的居住区。同时,我国幅员辽阔、地域形态相差迥异,各地在其漫长的发展过程中都形成了具有当地特色的居住形式和风格,如北京的四合院,很具有代表性,上千年的历史,蕴含着深厚文化内涵。再如上海最具代表性的居民建筑――石库门,其价值已经不仅表现在建筑本身,更是被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还有福建的土楼、陕北窑洞等等。建设具有当地地域文化的居住区是对当地文化的宣扬,对居民记忆的呼唤,同时也凝聚着当地居民的情感。
一个居住区景观设计有鲜明的特色,能使其具有持久的生命力和永恒的魅力。它作为城市的一个因素,他的形象体现的是人们对城市的印象,不仅是本地的居民,也包括外来者对城市的看法。良好的居住区形象建立在鲜明的居住区特色基础之上,给人带来独特的审美感受。
4.3 对居住区户外交往空间类型进行特色定位
在进行居住区户外交往空间的设计时,要对各居住区户外交往空间方式进行分类,如按照使用人群来分可分为儿童、中、青年人交往空间以及老年人交往空间;活动类型的不同将又可分为滞留性空间、流动性空间和复合型空间;按空间的层次分为公共空间、半公共空间、私密空间、半私密空间;而按空间的形式又分为道路空间、边界空间、区级公园、广场空间、庭院空间以及剩余空间等等。
当代年轻人大多属于中低收入的,社会并不允许他们对生活条件存在很高的要求,他们的工作、学习、生活压力非常大,时间非常紧张,所以导致他们的户外活动较少,身体素质也存在很多隐患,为了吸引中、青年将更多的休闲时间用于户外活动,景观设计师可以在他们经常参与的活动上下功夫,针对他们的兴趣点,加强活动空间对他们的吸引,引导他们自愿的参与户外活动,比如:现在的年轻情侣有相当一部分热衷于养宠物,我们可以特意为他们设计一些可以带宠物活动的场地,这样就可以为喜欢样宠物的年轻人提供了一个很好的交流平台。
Keywords:landscapeplanning;multi-value;spatialsolution;ecosustainablelandscape
景观(landscape)一词在英、德、俄语中颇为相似,都是自然风光、地面形态和风景画面,近代作为科学名词被引入地理学和生态学,具有地表可见景象的综合与某个限定性区域的双重含义。它具有明确的边界和统一的外貌,可辩识性、空间重复性和异质性是其主要特征。无论在城市和乡村的区域规划中都经常面对景观的管理与设计问题,因此有必要进一步给予景观以如下的新定义:景观是一个由不同土地单元镶嵌组成,具有明显视觉特征的地理实体;它处于生态系统之上与大地理区域之下的中间尺度,兼具经济价值、生态价值和美学价值。
景观规划是运用景观生态学原理解决景观水平上生态问题的实践活动,是景观管理的重要手段,集中体现了景观生态学的应用价值。景观规划涉及景观结构和景观功能两方面,其焦点在于景观空间组织异质性的维持和发展。在景观规划设计中,始终把景观作为一个整体单位来考虑,协调人与环境、社会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生物与生物、生物与非生物及生态系统之间的关系。尽管景观规划脱胎于早期的风景园林设计,但随着景观生态学的发展,其应用范围已扩展到多种多样的景观类型。
景观规划的发展也经历了从定性描述到定量模型,从景观分化到景观综合,从局部分析到整体优化,从传统美学到生态美学,从常规方法到现代化技术的过程,在景观开发保护和管理中的作用不断增强,应用前景广阔。本文针对四种人类活动方式、强度不同的景观类型,探讨景观规划的特点及其应用。
1城市景观规划
城市景观规划的开拓者F.L.Olmsted于1863年提出landscapeArchitecture的概念,将生态思想与景观设计相结合,使自然与城市环境变得自然而适于居住。他所设计的纽约中央公园至今仍是城市公园绿地系统的典范。其后D.S.Crowe将景观规划定义为从事创造性保护的工作,既要最佳利用地域内的有限资源,又要保护其美景度和丰厚度。麦克哈格所著的《设计结合自然》与C.A.Smyser所著的《自然的设计》两书曾广为流传,是我国读者所熟悉的。在书中详细讨论和介绍了将生态规划应用于城市环境空间设计的案例[2]。
目前在美国LandscapeArchitecture的内容更加拓宽,包括了景观设计、小区规划、土地发展规划、城市设计、区域景观规划、生态规划和设计以及景观人文设计等内容。
从我国实际情况出发,城市景观生态规划应遵循以下原则:
①协调人与自然关系,注重环境容量与可持续发展;
②保护环境敏感区,对不得已的破坏加以补偿;
③在人工环境中努力显现自然,增加生态多样性;
④合理安排城市空间结构,增加生态多样性;
⑤发挥景观的视觉多样性;
⑥居住环境-生活质量-城市文化的相互促进;
⑦以绿色空间体系为中心的绿化、美化与净化;
⑧环境管理与生态工程相结合。
在编制城市总体规划时,景观规划是重要内容之一。在对城市进行分析研究的基础上,分别规划制定城市布局形态,从环境容量和可持续发展观点进行远景规划,规定“不许建设用地”。国内外的经验都表明,在居住环境的优化设计中有以下一些注意要点:①通过生态调查制定土地利用规划,限定应保全的地区,指定需保护地段,勾画开发区的轮廓;②土地开发要考虑水源、大气、生物、噪声和侵蚀等环境问题;③建立区域开放空间系统,使城镇内部有均匀的绿地或旷地分布;④使城市具有紧凑的空间结构,在城市核心之间分隔以有自然风景的活动区;⑤尽可能把市区的文化娱乐设施转移至城郊或卫星城;⑥组织和谐一致的土地利用,取消功能混杂、相互干扰的布局,如工厂和住宅商业楼的混杂;⑦使住宅离开交通干道,至少使建筑正面离开街道,以减少噪声干扰;⑧在道路终端周围或庭院设计住宅群,将住宅从面向热闹的街道转向面对安静的庭院或休闲活动空间;⑨居住小区应避免单调划一,努力提供方便舒适、多种多样和各具特色的生活场所[24,26~30]。
J.O.Simonds总结了道路景观设计中的经验,如道路选线要考虑人的视觉、感觉,展现主要的远景并形成框景,建立和美化城市的交通大门,美化公路走廊,建立一系列了望点,消除视觉污染,限制路旁招牌,通过道路断面和大规模的地形改造与造林绿化,调整和创造新的景观,打开朝向河流和山峦的视窗。
在城市规划中通常要进行景观控制,包括主要景观的特殊控制,主要道路和街景控制,中心广场和步行林萌道的控制等,重点控制建筑物的体量、轮廓、色彩和绿化、小品等内容。近年来钱学森提出建设山水城市的设想,可以认为这是景观规划理论中东西文化有机结合的新发展。他提出城市应与园林山水相结合,可以考虑把中国园林建筑艺术应用到城市大区域建设,保护自然环境与人文景观,使人工环境与自然环境协调融合,以发扬中国传统的城市文化。他还提出提高城市的综合效益,要重视城市环境质量,环境景观多样性与多层次选择的可能性。
2农村景观规划
农业景观的发展通常分为四个阶段,即农业前景观、原始农业景观、传统农业景观和现代农业景观。从根本上讲,原始农业、传统农业是一个自给自足、自我维持的内稳定系统,人地矛盾尚不突出,人们未意识到农村合理土地利用的必要性,农村景观规划更无从谈起。目前,我国部分地区正处于由传统农业景观向现代农业景观的转变过程中,巨大的人口压力,大量人工辅助能流的导入,使现代农业景观中人类活动过程和自然生态过程交织在一起,导致生态特征和人为特征的镶嵌分布。
化肥、农药、除草剂及现代农业工程设施的使用,使土地生产率提高,农业景观异质性,土地利用向多样化、均匀化方向发展,同时又通过土壤流失、有机质减少、土壤板结及盐碱化对农业景观变化产生影响。农村各产业的蓬勃兴起,在有限的自然资源和经济资源的条件下,各业相互竞争,物质、能量、信息在各景观要素间流动和传递,不断改变区域内农业景观格局,农业资源与环境问题日益突出。时空格局的改变使得小尺度农业生态系统研究已不能满足农业持续发展的需要,因此运用景观生态学原理,对农业景观资源进行合理的规划、设计,促进农业资源的合理利用及农业的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理想的农村景观规划应能体现出农村景观资源提供农产品的第一性生产、保护及维持生态环境平衡及作为一种特殊的旅游观光资源三个层次的功能。传统农业仅仅体现了第一个层次的功能,而现代农业的发展除立足于第一个层次功能外,将越来越强调后两个层次功能。不同国家和地区基于经济发展水平、人口资源状况的差异,农村景观规划的目的也各有侧重。
欧美一些发达国家,经济发展,农业现代化水平高,自然资源条件也相对优越,其农业景观规划较注重生态保护及美学观光价值,如高强度农业景观生物多样性与陆地表面覆盖物空间异质性关系,农田树篱结构变化对鸟类多样性影响,促进哺乳类和鸟类自由运动与水土流失调节的景观设计[3,4]。对应于旅游业中人们“重返乡村”和“亲近自然”的情结,农村景观规划设计中一些富有特色的新型农业模式,如有机农业、生态农业、精细农业等构成相应的观光农业和农业示范观光的资源基础。
Forman基于生态空间理论提出一种最佳生态土地组合的乡村景观规划模型,包括以下七种景观生态属性--大型自然植被斑块、粒度、风险扩散、基因多样性、交错带、小型自然植被斑块与廊道;通过集中使用土地以确保大型植被斑块的完整,充分发挥其生态功能;引导和设计自然斑块以廊道或碎部形式分散渗入人为活动控制的建筑地段或农耕地段;沿自然植被斑块和农田斑块的边缘,按距离建筑区的远近布设若干分散的居住处所;在大型自然植被斑块和建筑斑块之间可增加些农业小斑块。显然,这种规划原则的出发点是管理景观中存在着多种组分,包含较大比重的自然植被斑块,可以通过景观空间结构的调整,使各类斑块大集中、小分散,确立景观的异质性来实现生态保护,以达到生物多样性保持和视觉多样性的扩展[5]。
这种景观模式是根据美国和欧洲的农村情况,融合生态知识与文化背景的一种创新,有人称之为可能景观设计(possiblelandscapedesigning)。但是我国的国情不同,在长时期高度利用土地之下,农村景观中自然植被斑块所剩无几,人地矛盾突出。景观规划所要解决的首要问题是如何保证人口承载力又要维护生存环境。生态保护必须结合经济开发来进行,通过人类生产活动有目的地进行生态建设,如土壤培肥工程、防护林营造、农业生产结构调整等[31]。从空间布局而言,这类地区的景观规划应贯彻以下原则:
①建设高效人工生态系统,实行土地集约经营,保护集中的农田斑块;
②控制建筑斑块盲目扩张,建设具有宜人景观的人居环境;
③重建植被斑块,因地制宜地增加绿色廊道和分散的自然斑块,补偿和恢复景观的生态功能;
④在工程建设区要节约工程用地,重塑环境优美、与自然系统相协调的景观。
3园林风景区的景观规划
景观的视觉多样性与生态美学原理是风景园林区规划建设的重要依据与理论基础。一个优美的、吸引力强的风景区通常都是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的巧妙结合,由地文景观、水文景观、森林景观、天象景观和人文景观构成的风景资源景观要素,通过适当的安排与组合,赋予其相应的文化内涵,以发挥其旅游价值,可供人们进行游览、探险、康体休闲和科学文化教育活动。自然的文化概念有别于生态功能的科学概念,景观外貌可反映其文化价值,而文化习俗也强烈地影响着居住地景观和自然景观的空间格局;人类对景观的感知、认识和评价直接作用于景观,同时也受景观的影响。关于景观美学质量的量度,人类行为过程模式研究认为,人类偏爱含有植被覆盖和水域特征,并具有视野穿透性的景观[32]。
信息处理理论则认为,人类偏爱可供探索复杂性和神秘性的景观,有秩序的、连贯的、可理解的和易辨别的景观[6]。美国的园林景观设计以使用简洁明快的乔木-草坪搭配为特色,纽约中央公园设计的绿草坪(Greensward)方案是其代表作。为了满足各方面游人的娱乐需要,提供度周末和节假日的优美环境,以及方便周到的道路和设计配置,充分考虑自然美和环境效益,各项活动和服务设施尽可能溶化在自然环境中。城市森林的规划则以生态学为基础,并有景观构图;树木以当地树种为主,有教育意义,为群众所喜爱。
我国园林景观设计历史悠久,从中国文化艺术传统中吸收了丰富的营养,形成了自己鲜明的特色。以下这些命题既是生态美学的要义,同时渗透了中国文化的内涵与思考:
①多样性与独特性,千姿百态与独领;
②开阔度与纵深感,一览无余与曲径通幽;
③观赏主体与时空变换,有时万绿丛中一点红更能起到画龙点睛之妙;
④观赏客体(游客)的环境感应,所谓诗情画意情景交融,环境氛围作用于人体的综合感受;
⑤造型与景观,包括形态、线条、色彩、质感;
⑥层次与系列,规整与随意,井然有序与别有洞天;
⑦生机与活力,万物钟灵秀,生生不己;
⑧节奏与变幻,流畅与含蓄;
⑨逻辑和意境,采取象征方法突出生境、画境和意境;
⑩景观季相变化的时序美,草木催春与秋色斑斓。
在具体进行园林景观的规划和设计时,应注意遵循以下原则:①生机--少盖房子多留绿地,以使景物充满生机,景点应以绿色生态系统为主,而不要以亭、台、楼、廊为主;②野趣--设计要有野趣,力求接近自然。自然景观的韵味往往比雕琢的几何图案更具魅力;③和谐--要使人工建筑物与周围环境保持和谐、协调;④格调--注意发挥地方的、民族的特色,包括建筑物的格调、材料和应用于造园的生物种;⑤容量--精心设计以增加景观的容量;以小见大。近年来,一些原本以科学原则为指导的植物园、树木园也考虑扩大其功能,从而提出建立生态景观园的构想。这类园林应注意以生态仿真作为设计基础,即模拟自然生态系统的外貌和结构、功能关系,并取得高于自然的观赏效果;以植物工程为主要手段,在植物配置方式上务必与环境相协调;在景观的规模与尺度上创造出有代表性的自然风物,有别于一般的风景园林。
4自然保护区的景观规划
建立自然保护区是生物多样性保护的主要途径,然而关于建立自然保护区的原理、方法仍很不完善。70年代中期,Diamond依据岛屿生物地理学的“平衡理论”提出了一套自然保护区设计原则,据此形成的自然保护区圈层结构(核心区、缓冲区、过渡区或实验区)的功能区划模式成为现代自然保护区设计的基础[7、8]。
与群落生态学途径(岛屿生物地理方法)并行的种群生态途径,如种群生存力分析(Populationviableanalysis,PVA)和碎裂种群(Metapopulation)理论80年展起来[9],由于PVA技术研究小种群的随机绝灭过程,得出的主要结论是最小可成活种群(MVP),使其成为目前自然保护区设计的重要理论基础之一[10~13]。同时,人为干扰导致的栖息地破碎化使不少物种都以碎裂种群的形式存在,因此碎裂种群理论成为近年来保护生物学研究的热点之一[14]。
Collinge[15]认为岛屿生物地理和碎裂种群理论为生境破碎化研究提供了可资检验的假说。生态学家们据此探究生境碎片的大小、形状、隔离度、周围背景(context)及生境质量或异质性对动植物种群的维持、群落成分和生态系统过程的影响。随着景观生态学理论、方法的成熟与发展,景观规划设计在生物多样性保护中的意义引起了人们的高度重视。景观规划在自然保护区设计中的优势体现在其规划思想既注重岛屿生物地理理论的格局研究,又重视PVA及碎裂种群的过程研究,致力于两种设计思想的结合。此外,景观规划不仅考虑斑块本身,还注重斑块周围环境(不同类型基质)的作用。另外,景观规划还强调从单个保护区到区域自然保护区网络等不同尺度的规划单元。基于景观生态学原理,目前已提出不少有意义的保护区设计原则和框架。
Noss和Harris认为,一个全面的规划应该以生物等级各个层次的受胁成分或节点(Node)作为保护对象,目标是将每一景观中各种大小的节点连接成整体的保护网络,并在区域和大陆尺度上建立景观保护体系。这一规划途径的一个典型代表是所谓景观群岛模式(ArchipelagoModel)或称综合利用模式,它包括一个绝对保护的核心区和周围缓冲区。沿核心区向外人类活动强度逐渐增强,核心区是生物多样性等级系统中任一层次上的某一节点。
Forman认为,景观生态规划与设计原则包括:①考虑规划区域外较广阔的空间背景;②考虑保护区较长的历史背景包括生物地理史、人文历史和自然干扰状况;③设计中要考虑对未来变化的灵活性;④未来5年、10年或20年内可预料的保护区面积变化是规划关键部分;⑤规划应有选择余地,其中最优方案应基于规划者明智的判断,而不涉及现实政策,这样其他可供选择的交易性(trade-off)方案才能清晰、明确。因此,景观生态规划设计中有5个要素必不可少:时空背景、整体景观、景观中的关键点、规划区域的生态特性和空间属性。
据此他还提出了一个土地规划中协调保护与开发矛盾的“空间解决途径”(spatialsolution),此方案主要包括如下组成:“必要的格局”(indispensablepatterns)、“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的格局”(aggregatewith-outlierspattern)及“战略点”(strategicpoints)[5,17~19]。最近,Poiani和Karen[20]探讨了自然保护区的生态区域规划,提出一个新的自然保护计划框架,这个框架通过设计和保存生态区的一系列立地以保护所有现存的本地种和群落。包括关注所有物种和群落,不仅仅是稀有种,取决于生态因子的大尺度规划单元而非行政边界;生境选择及种群生存力分析等。
在应用新框架时,景观生态学许多基本原理需进一步考虑。当选择立地和分析目标物种存活时,必须考虑诸如大的植被斑块的重要性,生态系统之间的相互作用,碎裂种群动态及生境斑块连接性等概念,这种广尺度景观生态规划框架将提高自然保护的效率和有效性。我国学者也提出了一些很有创见的规划思想。
吴兆录等[21]认为,要保持足够个体需要最小种群,要保持足够种群需要最小群落,要保持足够群落需要最小景观。据此,针对用种群生存力分析MVP确定保护区面积的局限性提出了生物多样性保护的一个理论框架--生物最小面积概念,包括空间最小面积、抗性最小面积和繁殖最小面积,最小景观是指能使保护对象(物种、自然遗迹、文化遗产)长久存在,或使要控制的生态过程达到理想状态的地理空间及其各成分的组合,应用生物最小面积概念,自然保护区功能区的划分就有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既核心区必须大于保护对象的繁殖最小面积(PVA)或最小景观,缓冲区是维护繁殖最小面积或最小景观的一个外加部分,而缓冲区的宽度(面积)则要根据自然保护区所在区域外界干扰的类型及强度来确定,保护区的最小面积应不小于最小景观面积。传统的生物多样性保护战略被动强调现存濒危物种和景观元素的保护,如果把生物对景观的利用作为一个能动的生态过程--一种对景观竞争性控制过程,情形可能会很不一样。在这种假设下,通过识别关键性的景观局部和空间联系,利用物种自身对空间的探索和侵占能力来保护生物多样性,就会有一种全新的景观规划途径,我国学者俞孔坚[22,23]新近提出的景观生态安全格局理论正是这些方向上的一个积极探索。
尽管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景观规划途径不同,但一些空间战略普遍被认为有效,这对克服人为干扰有积极作用,包括:①建立绝对保护的栖息地核心区;②建立缓冲区以减少人为活动对核心区的干扰;③在栖息地之间建立廊道;④增加景观异质性;⑤在关键部位引入或恢复乡土景观斑块;⑥建立动物运动的踏脚石(steppingstone),以增强景观的连接性;⑦改造栖息地斑块之间的质地,减少景观中的硬性边界频度以减少动物穿越边界的阻力。
5结语
景观规划是景观管理的基本手段,它包括的内容非常丰富,应用领域也很广泛,景观规划主要特点体现在规划思想上的多角度、多层次的综合性、宏观性及开放性,景观规划原理是对各种设计思想兼收并蓄基础上形成的,地理学的格局研究与生态学的过程研究相结合作为原理的核心,吸收园林及建筑美学思想,综合考虑各种社会学、经济学、环境学、文化人类学等因素,并强调规划设计的动态调整。景观规划应注重规划客体的价值多重性及空间分异,人地矛盾使这两点更显突出。不少自然景观(森林、湿地等)都具有生态保护、旅游及经济开发等多重价值。同时,不少人类管理景观,如农业景观等除提供农产品外也具有生态保护及旅游观光等多种潜在价值。
但在同一时空条件下,这些价值往往是相互冲突的,如何考虑规划客体的空间分异规律,寻求缓解、协调这些价值冲突的空间解决途径,使景观最大程度发挥其具有多重价值的功能及潜力,这正是景观规划所要解决的问题。景观规划的共同目标是人与自然关系的协调,时空结合意义上的可持续发展,即建立生态可持续的景观。因此,景观规划也是区域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经济规划、环境规划与景观设计的结合,使区域开发、资源利用与生态保护相衔接与配合,生产建设、生活建设与生态建设相适应,达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与生态效益的高度统一,实现总体人类生态系统的整体最优化这一景观规划的最终目的。
参考文献
[1]孙永斌,陈涛.景观规划设计透视,肖笃宁主编:景观生态学理论、方法及应用.中国林业出版社,1991.
[2]麦克哈格(丙经纬译).设计结合自然.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2.
[3]Brandt,J.andE.Holmes,Spatialheterogeneityinintensivelyusedagriculturallandscapes.IALE95-TheFutureofOurLandscape,ProgrammeandAbstracts,1995.
[4]Dubs,F.andF.Burel.LandscapeandlocallevelsonbirdassemblageinhedgerownetworkinBrittany(France),IALE95-TheFutureofOurLandscape,ProgrammeandAbstracts,1995.
[5]Forman,R.T.T.LandMosaics:Theecologyoflandscapeandregions.CambridgeUniversitypress.1995.
[6]Nassauer,J.I.Thecultureprincipleforlandscapeecology.LandscapeEcology,1995,10(4):229-237.
[7]Diamond,J.M.Theislanddilemma:lessonsofbiogeographicstudiesforthedesignofnaturalreserves.BiologicalConservation,1975,7:129-146.
[8]Wilson,E.O.EOWillis.Appliedbiogeography.In:Cody,M.L,J.M.Diamond(eds.).EcologyandEvolutionofCommunities.TheBeckrapPressofHarvardUniversity,1975.522-534.
[9]Soule''''E,M.Introduction.In:M.E.Soule''''(ed).Viablepopulationconservation.CambridgeUniversityPress,1987,1-9.
[10]李义明,李典谟.种群生存力分析研究进展和趋势.生物多样性,1994,2(1):1-10.
[11]Simberloff,D.S.andL.G.Abele.Islandbiogeographytheoryandconservation:strategyandlimitations.Science,1976,193:1032.
[12]Soule'''',M.E.andD.Simberloff.Whatdogeneticsandecologytellusaboutthedesignofnaturereserve?BiologicalConservation,1986,35:19-40.
[13]Simberloff,D.Thecontributionofpopulationandcommunitybiologytoconservationscience.Ann.Rer.Ecol.Syst.,1988,19:473-511.
[14]张知彬.生物多样性保护的若干理论基础.生物多样性研究的原理与方法.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1994.
[15]Collinge,S.K.Ecologicalconsequencesofhabitatfragmentation:implicationsforlandscapearchitectureandplanning.Landscapeandurbanplanning,1996,36:59-77.
[16]Noss,R.H.andL.D.Harris.Nodes,network,andMUMs:Preservingdiversityatallscales.EnviromentalManagement,1986,10(3):299-309.
[17]Forman,R.T.T.Somegeneralprinciplesoflandscapeandregionalecology.LandscapeEcol.,1995,10:133-142.
[18]Forman,R.T.T.andCollinge,S.K.The“spatialsolution”toconservingbiodiversityinlandscapeandregions.In:R.M.DegraafandR.I.Miller(Editions).ConservationofFaunnalDiversityinForestedLandscapes.ChapmanandHall.London,1996.1-22.
[19]Forman,R.T.T.andCollinge,S.K.Natureconservedinchanginglandscapeswithandwithoutspatialplanning.Landscapeandurbanplanning,1997,37:129-135.
[20]Poiani,H.andKaren.A.RegionalEcologicalPlanning.:Wherelandscapeecologymeetstheground.UnitedStatesRegionalAssociationofIALE,12THAnnualSymposium-ThePaceandPatternofLandscapeChange,1997.
[21]吴兆录,闫海忠.生物多样性保护的一个理论框架生物最小面积概念.生物多样性,1996,4(1):26-31.
[22]YuKongjian.EcologicalsecuritypatternsinlandscapeandGISapplication.GeographicalInformationSciences,1995,1(2):1-17.
[23]YuKongjian.Securitypatternsandsurfacemodelinlandscapeplanning.LandscapeandUrbanPlanning,1996,36(5):1-17.
[24]王紫雯.景观文化与景观生态学初探.建筑学报,1995,(8):34-38.
[25]艾定增.景观园林新论.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5.
[26]李敏.生态绿地空间与人居环境规划.生态学报,1995,2:34-38.
[27]薛兆瑞等.城市生态规划研究承德市城市生态规划.气象出版社,1993.
[28]罗桂求等.长沙市城市生态建设总体规划研究.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2.
[29]罗良镛.芒福德的学术思想及其对人居环境学建设的启示.城市规划,1996,1:35-41.
[30]孟庆民等.大城市区域景观生态.城市规划汇刊,1996,3:41-48.
[31]高建华.边缘效应对农村景观的影响及其调控.地域研究与开发,1993,12(4):16-19.
[32]俞孔坚.景观敏感与阈值评价研究.地理研究,1991,10(2):38-51.
[33]Turner,T.LandscapePlanning.HutchinsonEducation.London.1987.
【关键词】工业改造;艺术性;厂区规划
在城市化快速扩张的今天,大量废旧工业厂房因弃置不用而形成工业遗址,这是城市发展过程中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为了实现从现在的粗放、低效、污染、欠安全,逐步向节约、高效、清洁、多元、安全转变,能源的结构、质量都将发生革命性的改变,达成这样高质量的转变,应对整个能源体系进行重新认识和设计。
城市发展是一个不断更新和改造的动态过程,在这种新陈代谢的过程中,如何对待现存的工业遗址是一个现实的问题。国内外已经在工业遗址的开发保护方面取得了不少成果,如拉维莱特公园工业遗存改造、纽约百事公司全球采购总部及国内的杭州热电厂等优秀案例。通过对这些案例进行分析研究,得出一些对工业遗址改造的设计经验,对本案的设计提供了非常好的设计思考和创作灵感,总结如下:
1)规划设计的手法是多种多样的,设计中,可以大胆突破创新,抛除陈旧观念。创造另类新奇景观创意设计。
2)将生产场所与休闲、交流场所融为一体,形成地域综合体。形成人与自然的友好关系,将自然作为创造力和生产力的源泉,使人的工作与生活场所融于自然中。
3)不断利用和改造环境,营造祥和、舒适的生活与工作空间。
本案项目江苏华电扬州发电厂位于全国历史文化名城江苏省扬州市东北郊,京杭大运河和古运河交汇处,南邻宁通高速,北接宁启铁路。基地离扬州市中心7.15公里,占地总面积约65.83公顷。为了实现能源的重新转换布局、接待展示功能的增加以及远期土地再利用。
本案规划设计了展示工业文化遗存,供人们参观学习的区域,设置对外服务接待区,配备宾客接待中心,餐厅及娱乐设施,提供住宿功能。新添员工福利中心,配备医疗设施。为员工休闲区提供文化中心,运动场所,健身设施。对土地进行规划再利用,打造为远期酒店开发区、新型地产开发区、酒店配套区、员工休闲区、后勤服务区、员工福利中心、及滨河文化区等,将部分土地建造成工业文化展览馆、工业遗存资料馆及相关文化产业,营造成一个既具有历史气息又带有现代特色的产地。
在厂区的具体分区设计上,根据不同功能区域划分,设置不同功能的景观轴线,并建立生态植物环境系统,增加公共活动空间,丰富员工的休闲生活。以管理办公服务区、生活配套区、员工生活区、滨河文化展示区作为本案景观规划设计的重点解析,以下将深入介绍这四个最具代表性区域的景观规划设计:
1 管理办公服务区
管理办公服务区是电厂对外的形象建立和交通主要组织点,包括入口区和管理办公区。沿着城市车行林荫道到达入口广场前,南侧有林荫停车场,北侧有河道和滨河人行道,呈现出郁郁葱葱,生态宁静的景观。入口广场由交通岛景观喷泉及金属构架门头组成,既解决了主次入口的交通组织,也融入了企业文化和迎宾的气氛,呈现出新能源时代生态电厂的良好工作环境。
管理办公区主要由原1#楼、2#楼,食堂及新建招待所构成的建筑群及其界定出的环境空间。建筑群的前庭采用简洁的设计手法,主要解决交通及几个入口的进入方式。景观上以草坪、人行步道和乔灌木结合,打造成为简洁大气的办公区景观。
其中最主要的景观轴线集中在从办公区通往生产区的路径上,这是一条带状的景观区域,既能引导参观访问者有序进入生产区观摩学习,又能作为管理区与生产区的完美过渡与延续,它在景观层次上以低层植物和高层植物为主,考虑中层视线的通透,并融入了实用的景观元素,使生产区的员工可以休息,而且主要视觉轴线上设置金属构架或器械作为工业文明的遗存及标志物。
2 生活休闲区
生活休闲区是提高员工工作生活水平的有利后盾,能够增强员工的情感交流和提高员工的身心舒适感。该区域包括升压站以南的阳光草坪区以及古运河以北的休闲餐饮接待区。
其中阳光草坪区,是以极简的景观元素打造的具有视觉中心和景观特征的生态休闲区域。自西往东的主步行道,对着终点的器械构架和背景植物林。主步行道北侧是景观水系和植物屏障,南侧是开阔的草坪与高大乔木,每块区域中都设有矩形停留场所,上置木质雕塑座椅。充满意向感的环境,让人心情愉悦。
同时这一意向,也延续到了更南侧的休闲餐饮接待区,此处设计了一个庭院式的小建筑院落,作为休闲餐厅及休闲接待中心。充满古意的新古典建筑庭院及亭廊,面对着古运河的自然水道,给使用者带来丰富的视觉享受和心灵感悟。
3 员工生活区
员工生活区更加强调员工之间的互动和休闲娱乐生活,因此,设有医疗所,食堂餐厅及员工活动中心。其中小型的院落空间提供了员工户外休闲活动和休憩的场所,配套的建筑功能亦能满足员工在工作之余的日常休闲活动,使员工建立良好的生活工作习惯。
其中,员工生活区与生产区之间,设计了两侧较为宽阔的景观带,东侧景观带以隔离生产区的功能为主,起到视觉遮挡的作用,而西侧景观带因接近员工生活区,所以设计了中低层植物、白色砂砾及木质步行相互组合的空间,并配备休息座椅,使该景观带不仅具有了实际的功能作用,而且不同质感的材质相结合丰富了整个空间氛围。
4 滨河文化展示区
滨河文化展示区,呈南北走向,主要面对东部的京杭大运河,该区域主要展示滨河文化及工业遗存文化。
本案中对靠运河码头上遗存的吊车等器械予以保留,并作为参观工业遗存的主要符号,在靠近西侧车行道及生产区的区域,设计了景观绿化隔离带和几何草坡,从而在竖向上建立起一个生态屏障。草坡的边缘设计了白色大理石收边,可作为座椅使用,其中在较长的南北步道上,设置了三个玻璃遮荫构架作为视觉中心点,亦可作为员工的休息停留场所。另外在开阔的滨河步行空间上,还布置了长条状的木质雕塑座椅,兼具观赏性和实用性。滨河文化展示区,不仅存留了工业文明,又注入了新的活力,将打造成一个简洁经典的景观区域,不管对与参观者,对于员工,还是对于运河上来往的船只。
工业遗址改造是在世界各国从工业为主导经济转化为以第三产业为主导经济后应运而生、不可避免要面对和解决的问题。该案作为扬州电厂产业升级的重要载体,给老旧的工业厂房注入新的生态文化理念,创造良好的生态环境和休闲交往场所。因此,科学合理地改造这些可再利用的工业遗址将会是一项关系到土地集约、国家财政投资、城市发展及建筑风格导向的重要课题。
【参考文献】
新农村建设在我国是时展和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新农村建筑、景观是新农村规划设计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随着我国农村经济的不断发展,广大农民迫切要求改善生产条件和居住环境,对新农村住宅建设景观规划提出了新的要求[1]。本文围绕天津蓟县北台头村新农村建设中建筑、景观规划设计问题进行了分析和具体方案,提出了自己的几点看法和意见,以供同仁参考借鉴。
1规划方案
1.1基地状况
北台头村位于天津市蓟县穿芳峪镇,距离蓟县县城13.7km,距天津市119km。规划面积2000多亩。北台头村有住户280户,村民1123人,耕地面积986亩,山林面积1500亩,由四条山谷延伸至于桥水库边,距离于桥水库直线距离仅4km。村内地形多变,有山地、山谷、平原,可谓山水相依。村子山林坡地承包到户,无工矿企业,无集体经济来源,农民收入主要为农业种植和畜禽养殖,另外为外出务工,增加收入,据统计数据,村民年均收入约为10000元/(年•人)。村民生活污水没有统一收集、处理系统,基本直接外排,80%左右设有化粪池,生活垃圾设有垃圾桶,收集后由镇里统一收集转运,一般2d清运一次,最终运至附近一个废弃砖场大坑中简易填埋;畜禽养殖户多采用场地堆放,无防雨防渗措施,部分设有沼气厌氧发酵系统,处理畜禽粪便、尿污,沼渣、沼液农业利用,由于季节性问题,夏天农田施肥需求量少,导致粪便、尿液堆放处置,污染环境,冬季多余粪便外卖,获取一定的经济补偿;村子乔灌木及草地覆盖率高,适宜居民生活。
1.2设计理念与基地规划
村内无工矿企业,有两户自发建设的农家乐;村内民居规划较合理,道路采取水泥硬化,交通较方便,但入村主路和北部山区三条道路需进一步硬化。北台头村主要规划“四横三纵”道路体系,并规划一横一纵“T”字形两条主路。在穿芳峪镇政府通往北台头村处,设置游客服务中心,便于农家旅游产业的规范化管理。提供票务服务、交通服务、导游服务、卫生服务站、失物招领等服务项目,并设置旅游设施管理、财务管理、人员管理等管理部门,形成村庄农村旅游产业的规范化管理体系。开发旅游资源,鼓励和引导生态绿色农业发展。图1,图2在农家院的设计中,住宅采用独立式,联户式,联排式户型相结合,营造单体的空间形态交错有序,风格多样统一的新农村风貌,建筑造型简单,结构可靠,易于大规模高效化施工建设[2]。同时考虑到生产与生活功能兼容的农村住宅的重要特征,从当地农民的实际需要出发,体现北台头村村民生活习惯,在设计中考虑庭院和生产用房,其功能包括种植蔬菜瓜果、饲养家禽家畜、手工生产、农机具存放、晾晒农产品、纳凉休闲等空间需要,兼具美观与使用性。
2建筑与景观规划处理
依照北台头村特色,规划唐井、宋槐,核桃金银花山谷、金光大道、采摘园、核桃博物馆、生态经济涵养林等景观节点。作为村里的地标性景观节点,在入村口以“宋槐”为主题,设计古槐树休闲广场,人们不仅能在这里集会活动,锻炼身体,也是晚饭后村民开展下棋、品茶、聊天等娱乐休闲活动的好去处[3]。在入村主路处设计文化一条街。对沿街的房屋立面进行设计改造,保留原有村落建筑特色,并在路旁墙面绘制通俗易懂的“乡村文明公约”漫画等,增强村庄文化气息,提高村民素养。生态采摘园设计采用当地建筑形式,利用单个建筑围合半封闭空间。在院中布置农耕区,栽种蔬菜;院后设置果树采摘林。从而形成院中有田,屋后有果的特色采摘园。在通往山谷的主道上布置2亩百果园,集中种植大樱桃、柿子、核桃、苹果、山楂、栗子、梨等多种果树,并在果树林下种植白萝卜、旱萝卜等,形成在旅游旺季多种果蔬丰收的百果园,使游客在农家乐住宿外,体会山谷百果飘香的乐趣[4]。在村口处设置生态长廊,以此廊为“曲径通幽”的通道,由此进入一个具有历史文化气息的生态乡村公园。生态长廊采用透明棚顶设计,减少视线遮挡,使游客产生“虽在廊中走,却在画中游”的感觉。景观节点效果图见图3。利用“乔木”“草坪”“水面”三大设计元素,创造开阔式乡村公园景观,布置亲水区,提高村庄旅游指数。依托金银花特色种植产业,打造金银花山谷,通过高附加值的药材种植,提高村庄经济发展水平,同时带动旅游产业链延伸。在从农家院通往户外采摘区处设置生态观光车停车场,提供低碳环保的电瓶观光车,为游客提供交通服务,特别为老人、孩子等游客提供贴心服务[5]。保留农村生态特色,减少硬质铺面的使用,在生态停车场采用空心砖种植草坪方式建设停车坪,维护当地生态环境(见图4)。在村中重要景观节点处设置观光车停靠站,便于游客统一集散,同时也提供了遮阳、避雨以及临时休息的场所[6]。如图5所示在核桃基地中建立核桃博物馆,设立小型核桃园,种植观赏用山核桃、普通核桃、纸皮核桃等多种核桃树,并设立小型展厅,利用展板、实物展台等形式介绍核桃的品种、营养价值、观赏价值、种植方法等,增加旅游的知识性和科普性,吸引青少年游客前往体验。核桃历史博物馆设计采用木构架的形式:1)就地取材;2)体现当地乡土气息[7,8]。带状长条形回廊为游客的主要参观步道,在这里人们可以通过展板,宣传画的形式了解核桃的相关历史和知识,东、西两个开放空间分别设计的是小型展厅和纪念品展示购买区,人们可以在这里买到价格合适,独具特色的核桃小工艺品。设计中针对北台头村今后的发展规划在村内设计修建生态厕所[8]。修建于生态停车场和主要游客集散地,来接纳游客的要求。
3结语
本项目结合北台头村现状,充分考虑当地的气候特征与地理环境特点、居民的生活习惯、对农家院落、乡村道路、景观与建筑结点、开发旅游景区等功能空间进行建筑景观规划设计,改善农民的生产条件与居住环境,并鼓励和引导生态绿色农业发展,促进新农村的经济增长点,实现新农村的生态节能、可持续发展。
作者:廖光龙 李岩 单位:天津市环境规划院 安徽理工大学
关键词:居住区景观;平民化景观;寻常景观
1我们需要什么样的居住区景观
我国改革开放前的居住区景观往往被简单地理解为“点、线、面”结合的单纯绿化景观,仅仅以绿为主。很多人认为,住区景观就是对已有空间的点缀美化,不考虑景观与周围环境的关系,建筑工程完成之后,才让景观设计师“随便种种树、栽栽花”,这其实都是缺乏整体景观概念的行为。美好的景观是和谐的景观,一种完整的景观,任何将环境割裂成部分来设计的思想都是谬误的。
当下中国的居住区需要什么样的景观?这是每一个设计师所应该思索的问题。海德格尔把诗的本质理解为人在大地上的栖居,栖居的本质也就是做诗的本质,“做诗首先把人带上大地,使人归属于大地”。因此,基于现象学派的观点,栖居的过程是认同于脚下的土地,归属于大地,并在天地中定位的过程,栖居使人成为人,使大地成为大地, 栖居使人的生活具有意义,这样的栖居本身具有诗意。然而,我们并没有得到本质上应该是“诗意的栖居”在大地上,而是“非诗意的”占用住宅而已,只因为我们本质上并没有回到大地。新时代终究会迎来新的、充满亲和力的寻常景观。我们呼唤居住区平民化的寻常景观,就是回到平常:尊重平常的人和平常的事,平常中国人的生活,当代中国人的生活。
2平民化的寻常景观――案例
樱花园小区位于西安市长安区樱花广场东部,韦郭路以北,樱花北路以南,文苑北路以东,同辉路以西,东邻岔道口村。小区占地11.79hm2,容积率2.88,绿地率38%,其中居住区公共绿地面积1.80hm2。
2.1设计原则
2.1.1 生态性的原则。回归自然、亲近自然是人的本性,具有生态性的居住景观能够唤起人们美好的情感寄托,人与大自然才能共生共栖。规划引入北方寻常绿化景观,栽植乡土植物,寻常而有诗意。
2.1.2 协调性的原则。简洁明快的设计手法,强调与周围环境及建筑风格的协调一致,和线状樱花广场景观资源融为一体。
2.1.3 以人为本的原则。人作为一个自然人和社会人,他们到底需要什么?人需要交流,害怕孤独;需要运动,需要坐下休息;需要庇护和荫凉,看别人而不被别人看到;人需要领地,需要适当尺度的空间;人需要安全,同时人需要挑战;爱走平坦的道路,有时却爱涉水、踏汀步、穿障碍、过桥梁。同时,人要交流、要恋爱、要被人关注、同时喜欢关注别人,因此,需要设计的场所能让人性充分发挥。以人为本,以人与自然的和谐为本,为业主提供一个休息、交流及休憩的空间。
2.2 规划构思
2.2.1 樱花广场景观的呼应与渗透。由于小区与樱花广场仅有一路之隔,而樱花广场主题突出,景观小品丰富,所以,这是樱花园小区的景观依托,同时也使营造寻常景观成为可能。
2.2.2 和谐家园。随着生活工作节奏的加快,人们都渴望有一个绿树成荫、花木烂漫,富有亲和力的寻常居住区景观,给身心以充分的回归。所以,本次景观规划排斥封建士大夫的古典园林语言,更拒绝古典西方的巴洛克景观,只追求寻常景观,营造和谐家园,体现以人为本的理念,营造不同的交流、休憩、健身空间,体现场所精神,为人们寻回昔日的市井文化。
主入口景观轴线是樱花广场景观的延伸与渗透,通过铺装广场形成入口开敞空间,以入口标识为对景,常绿乔木为背景。主入口区以涌泉水景与樱花广场相互呼应,并将樱花广场景观引入小区。主入口景观区是我们这次规划的重点区域之一,它给人们留下美好的第一印象。集散广场满足人们休憩、交流的需求;涌泉的清流、高大的乔木形成丰富的入口景观。亲子乐园以景墙、景石为对景,同时为游戏的儿童构建半私密的活动空间。中心的沙坑、周围的儿童游乐器械为少年儿童提供了很好的户外活动场所。小区中心绿地也是本次景观设计的重点。设计以装饰花架为视觉焦点,设树池座凳、铺装广场努力构建人气最旺的公共空间,同时也是小区文化活动的场所。较大面积的铺装为人们提供了展示自我的舞台及加强邻里关系的空间。树池座凳让老人和儿童充分享受北方冬日的暖阳。
2.3绿化规划
以乡土树种为主,采用乔木、灌木结合的绿化设计手法,构建小区绿地系统。挺拔的杨树、当地随处可见的国槐、垂柳及樱花是小区的骨架树种。当地寻常的花灌木如黄刺玫、榆叶梅、丁香、迎春、连翘告诉人们季节更替,季相变化丰富。
3 结语
这是一个告别“欧陆风情”的时代;这是一个抛弃封建士大夫景观的时代,樱花园挺拔的杨树、旖旎的垂柳、优美的樱花,庭院里的木凳、秋千、沙坑为我们寻回寻常的景观,那里潜藏着无穷的诗意,它将使人重新获得寻常的、诗意的栖居。
参考文献
1刘滨谊.现代景观规划设计理论与方法[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