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8-06 11:40:14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了解自然灾害的重要性,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关键词:防灾减灾;中学生;地理教学
地理教材中的有关自然灾害的内容很多,尤其是新教材,将我国常见的自然灾害单独做为一节的内容讲述,其中就包括我们为防灾减灾的所做的措施,以及泥石流和地震的防护措施。地理课堂作为防灾减灾的主阵地,怎样在教学中渗透防灾减灾的内容,怎样提高学生防灾减灾的意识及在灾害中生存的能力,下面我们来谈谈我的看法:
一、深刻认识地理教学中进行防灾减灾教育的意义
我国是世界上自然灾害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我国常见的自然灾害主要有台风、地震、洪涝等灾害频发发生,严重威胁到我们的生命财产安全。每年我们国家有成千上万受到自然灾害的威胁,也有上千人因自然灾害而死亡,直接经济损失上千亿元。可以说自然灾害猛于虎。面对灾害有效措施就是防灾减灾,学校中的防灾减灾工作是我们过防灾减灾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我认为防灾减灾就应该在一直渗透于教学中。平时多流汗,战时少流血。我们平时就把防灾减灾的工作做实了,到了灾害时就能最大限度的保存自己的生命。
二、利用学科优势培养防灾减灾意识。
在教学中,我们发现了学生的不良学习习惯,就会找学生谈话,告诉他这些不良的习惯,但是效果很一般。为什么呢?我总结出来就是没有让学生认识到这是不良的习惯,也就是我们所说的意识。对于防灾减灾的工作,就必须让学生先有防灾减灾的意识,才能顺利的完成防灾减灾的工作。所以首先培养学生的意识。
马克思说过,物质决定意识。所以在教学中先让学生认识灾害这种物质。认识物质就是在教学中认识自然灾害的种类及会产生的危害。例如在《海陆变迁》中,我们讲到地震主要分布在板块与板块的交界处。我们正处于地震带上,所以我国是个多地震的国家。这是就给学生加入地震的相关概念让学生从学术角度认识地震。弥补在生活中对地震不完全认识。然后在举例地震的危害,例如汶川地震,日本地震等,。在讲述《地形图的阅读》中,我们认识了山谷、山脊、陡崖等地形。在这些地形中易于发生崩塌,滑坡、泥石流等灾害,在《季风气候显著》中讲解我国水旱灾害。在教学中,充分的利用教材,让学生了解自然灾害,认识自然灾害种类及产生的危害,在学生头脑中形成自然灾害的意识,让他们认识到灾害的可怕,自己会想很多的抗灾办法。
三、掌握方法,提高防灾减灾的能力
当学生认识到自然灾害的可怕,他们自己会想很多的抗灾办法,但是这些抗灾的办法行不行,到底实用吗?这时,我们可以给学生讲解自然灾害的形成原因及规律。可以根据灾害的规律检验我们的办法有用吗?例如,在讲地震时,结合地震波分为横波和纵波,因横波传播的快些,纵波传播得慢些但其破坏程度大的知识,让学生明白当地震发生时,如能在横波传来后(左右摇摆)纵波还没有到达的几分钟内迅速逃到空旷的地方就可以有效地降低人身损害;而且地震发生后往往有几次余震,那么第一次地震后他们就不会掉以轻心,保持警惕从而有效地减少余震带来的损害。另外,还要重视防范地震和地震求生的一些相关常识的了解。如常备地震应急包;就近躲避伏地待定;不要跳楼、乘电梯求生;尽快关闭电源、燃气;避离山坡海边不急回家;保存体力伺机求救等,以提高学生防震减灾的能力。
实践证明,掌握一些防震减灾措施能够提高社会的防震减灾和地震应急的能力,可有效地提高学生的防灾避灾的意识和技能。如:在汶川大地震中,四川安县桑枣中学师生震后1分36秒成功疏散,无一伤亡。
四、组织课外活动,拓宽教育渠道
在我国发生的自然灾害中,有灾害本身造成的灾难,也有人为造成的灾难。为了减少灾害人为伤害,结合我们当地的实际情况,在地理二课中,我们开展了防地震演练。实战演练是最好的防灾教育,将我们课堂中的知识延伸到了课外,同过演练提高了学生的自救能力。要求同过训练,锻炼学生的应急能力和应急素质。
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指出课程的基本理念,培养未来公民必备的地理素养。设计具有时代性和基础性的高中地理课程,提供未来公民必备的地理知识,增强学生的地理学习能力和生存能力。关注人口、资源、环境和区域发展等问题,以利于学生正确认识人地关系,形成可持续发展的观念,珍爱地球,善待环境。
课程的基本理念中最重要的就是增强学生的地理学习能力与生存能力。反思一下我们现在的地理课堂。问题多多:其一,课程设置,在我省中考指挥棒下,地理已经沦为小学科中的小学科,实际上已经是放弃了地理教育,学生习惯于开卷思维,没有老师会在课堂上具体讲解海啸的成因与特征,更不可能在真的灾难来临的时候学生还会有时间去打开课本查找这到底是什么自然灾害。其二,从教材内容来看,打开各个版本的高中地理课本,与自然灾害相关的内容多是从最基本的原理泛泛而谈,如浮光掠影,学生没有留下多少印象。比如,高中地理课程必修I的课程标准对于地震相关知识的介绍是宏大而无当的,关注更多的是诸如非洲,地中海遥远的地方,而对近在咫尺的我国众多的地震带一点都没有涉及。在浙江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浙江省普通高中新课程学科指导意见中对此特别作出的说明:火山、地震活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不作教学要求。在介绍自然灾害对人类的危害一节中的要求中指出:结合重大自然灾害,能运用所学知识、原理分析其危害,探究其发生机制和规律,且不说其只注重地理原理的应用带来的弊端,单说在当前的低下的地理教育地位,被从教育行政部门到学生忽视的现状下,地理学科能够有多少时间对如此众多的自然灾害进行分析研究,探究其发生机制和规律?连在地理课堂上都没有对自然灾害研究的时间与空间,哪里还会有?这样教育体制下教育出来的学生能够有多少防灾的意识?谈何生存能力?难道这不应该引起教育各级部门的高度重视与反省吗?
综上所述,当前地理课堂中的防灾教育是极不正常的,加强防灾教育刻不容缓。在第九次院士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减灾防灾要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一是要加强对自然灾害孕育、发生、发展、演变、时空分布等规律和致灾机理的研究,为科学预测和预防自然灾害提供理论依据。二是要加强自然灾害监测和预警能力建设,在完善现有气象、水文、地震、地质、海洋、环境等监测站网的基础上,增加监测密度,提升监测水平,构建自然灾害立体监测体系,建立灾害监测――研究――预警预报网络体系。三是要深入研究各种自然灾害之间、灾害和生态环境、灾害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开展全国自然灾害风险综合评估,加强防灾减灾关键技术研发,强化应对各类自然灾害预案的编制。四是要加快遥感、地理信息系统、全球定位系统、网络通信技术的应用以及防灾减灾高技术成果转化和综合集成,建立国家综合减灾和风险管理信息共享平台,完善国家和地方灾情监测、预警、评估、应急救助指挥体系。五是要优化整合各类科技资源,将依靠科技建立自然灾害防御体系纳入国家和各地区各部门发展规划,并将灾害预防等科技知识纳入国民教育,纳入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活动,纳入全社会科普活动,提高全民防灾意识、知识水平和避险自救能力。六是要围绕人类面临的共同挑战和灾害防治工作中尚未解决的科学难题广泛开展国际交流合作,既学习国外的有益经验和先进技术,也对人类社会共同防灾减灾作出贡献。
从以上的讲话内容可以看出党和政府加强防灾工作的决心和有力措施,作为教育部门,特别是教育工作者,都应该积极行动起来,从改变我们的地理课堂开始。主要思路如下:
1.进一步修订地理课程标准,建立一整套从小学到高中的地理减灾防灾的课程体系,以完善当前的不足,中心理念应该是立足于提高学生的生存能力,通过地理课的学习,学生应当能够比较详细地了解自然灾害的的分类,能够分析其危害,探究其发生机制,首要是要知道如何辨别与防备灾害的发生。
2.其次是要努力提高地理学科在各个学段的重要性,不能使它成为可有可无的点缀品,要让地理素养真正成为每个公民应有的素质一部分。要增加地理科的课时,在初中应该成为独立的一门学科,取消开卷考试。在高中要让“自然灾害与防治”列入必修科目,而不是文科生的选修课中不会选修的一门课。灾害怎么会有文理分科?
3.完善教材中对于自然灾害与防治内容。下面以高中地理为例来谈一下自己的想法:
(1)增补高中地理必修I中所涉及的地震知识,应该要增加全球地震带、板块及20世纪以来重大地震分布图与中国历史地震震中分布图。要学生掌握中国地震带,除已知的环太平洋地震带,喜马拉雅地震带外还就知道我国还有华北地震带、东南沿海地震带、南北地震带、西北地震带、青藏高原地震带与滇西地震带。此次汶川大地震的震中属于龙门山构造带中央断裂带,位于学生不太熟悉的南北地震带的武都――马边带上。要让学生了解我国以占世界7%的国土承受了全球33%的大陆强震,是大陆强震最多的的国家,中国与日本一样,都是世界上地震灾害最严重的国家。要与高中地理知识相结合,更加具体地提示:地震是与一定的地质构造相联系的。在中国,太平洋板块、印度洋板块、菲律宾板块与欧亚板块相互作用,再加上欧亚板块深部地球动力作用的影响,巨大的晚第四纪活动断裂发育,成为了大地震的温床。
(2)从地震灾害角度,要引导学生对地震灾害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探究,至少要让学生造成地震灾害的三个重要指标:导致灾害的强度因素(如城市近源地震等效震级)、承灾体的脆弱性指数(人口、GDP、建筑搞震能力)和响应能力(疏散、救援等应急应变能力),学习地震风险度指数(UERDI),学生应该了解地震发生的机理与地震发生的特点,地震的发生伴随着大地震会有许多余震的发生。目前现行的各个版本的高中地理课本中对于自然灾害的重视程度都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忽视。比如,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I第四单元4.5与4.6两节分别介绍了气象灾害与地质灾害,湘教版在必修I第四章第四节有一小节统一介绍了自然灾害的知识,可是与生活相关与学生实际相关的内容很少,更没有对地震灾害的专门介绍。
地理以研究“人地关系”为核心,呈现地球各圈层的相关原理、灾害的基础知识、发生机制、危害等内容,揭示自然地理环境的演变规律。阐述自然地理环境各组成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为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依据。因此,地理学科必须承担灾害教育的神圣使命。
(一)中学地理教育在灾害教育中的特殊地位
中学地理课作为中学各学科中唯一的以人地关系为研究对象的学科,其教材渗透着丰富的灾害教育内容,是地理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
1.是学生获取自然灾害知识的首要途径。从教材结构看,它从人类和地理环境的关系着眼,给予学生有关的地理环境的基础知识,进而使学生认识如何利用环境、改造环境和保护环境,趋利避害,使地理环境向着更有利于人类生产和生活的方面发展。从课程内容看,前四章宇宙环境、大气环境、海洋环境和陆地环境,分别涉及到自然灾害中的天文灾害、气象灾害、地质灾害海洋灾害等的有关内容;第五章到第八章,从人类利用资源和环境创造物质财富着眼,着重讲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问题,其中涉及社会灾害较多,如环境污染、交通事故等。通过教师的引导和具体分析,可帮助学生获得有关灾害的基本知识,进一步了解如何采取相应措施进行防灾减灾;或者鼓励学生试探性提出具体防灾减灾策略,化害为利,促进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都可以达到对学生进行防灾减灾教育的目的。
2.可有效地提高学生的防灾避灾的意识和技能。在汶川大地震中,四川安县桑枣中学师生震后1分36秒成功疏散,无一伤亡。谈及成功经验,就源于这个学校每个学期都组织一次全校的紧急疏散演习。2005年教育部基础教育司与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在天津、山东、福建、河南、吉林、陕西、甘肃、四川等8省市进行的安全教育管理调查,共发放问卷16640份,访谈1176人。38.1%的教师报告,学校从未开展过灾害预防演习活动;55.6%的中小学生从未参加过学校组织的灾害预防演习。学生是易受灾的人群,他们年龄较小,防灾避灾的知识和经验缺乏。而且,当灾害发生时,学生多在教室内上课,极易造成群体性的受灾。课程标准提出要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和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这就是说,地理课程要提供给学生与其生活和周围世界密切相关的地理知识,侧重基础性的地理知识和技能,增强学生的生存能力;同时,从自然灾害角度说,在地理教学中既要介绍各种自然灾害的分布、成因、危害,更要将防灾减灾的各种方法、措施、原则介绍给学生,加强学生在灾害发生后的自救和互救能力,以最科学的方法提高学生在突发性的灾害中抗灾救灾和生存的能力。
3.能够培养学生正确的世界观和可持续发展思想。自然灾害具有不可避免性,人类对于地质灾害,特别是地震的预测精度还没有达到人们期望的高度。地理教学就是要将这种自然规律性和科学的世界观和唯物主义精神教给学生。地理教学中的灾害教育,就是让学生了解地球上各组成要素之间的关系,特别是生物之间、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依存关系,让人们了解自然界的发展规律和演变规律,形成科学的世界观。从这点来说,地理学科的内容和性质决定了它是培养学生科学世界观和唯物主义思想的一门重要学科。灾害教育是可持续发展教育的一个方面。灾害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为学生在自己的日常学习、生活与工作中,能够采取有效的行动,解决所遇到的环境、灾害与发展问题,在作决策时,能充分考虑到环境因素。因此,通过灾害教育可使学生形成对环境和社会的责任,养成符合可持续发展的行为习惯和生活方式,形成个人、社会与环境的和谐和关系模式。
(二)中学地理课程中灾难教育的实施途径
1.重构知识体系,实施“灾害与预防”专题教育。从目前地理课程的教材来看,涉及到的自然灾害大致可分为以下4类:
(1)气象灾害:气象灾害种类繁多,不仅包括台风、暴雨、冰雹、大风、雷暴、暴风雪等天气灾害,还包括干旱、洪涝、持续高温、雪灾等气候灾害,沙漠化、山体滑坡、泥石流、雪崩、病虫害、海啸等气象次生灾害或衍生灾害也时有发生。
(2)地质灾害:地质灾害种类很多,主要有地震、火山喷发、海啸、滑坡、泥石流、地裂以及水土流失、沙漠化、盐碱化、海水入侵、地下水变异、煤层自燃、瓦斯爆炸、有害地气、黄土湿陷、泥沙淤积等,它可以在瞬间吞没数十万人的生命,将整座城市毁灭。
(3)生物灾害:包括动物灾害、植物灾害和微生物灾害。
(4)天文灾害:如太阳表面、太阳风,磁层、电离层和热层瞬时或短时间内发生异常变化,强日冕物质抛射、大耀斑、高速太阳风、磁暴、电离层突然骚扰等,可引起卫星运行、通信、导航以及电站输送网络的混乱,危及人类的生活和生命,造成社会经济损失。
这些灾害涉及到地球的大气圈、岩石圈、生物圈、水圈等,而地理的研究对象为整个地球表层系统,包括了这几个圈层。
2.立足课堂教学,传授预防灾害的正确方法。通过地理教学,使学生知道自然灾害的发生有其必然性,不可能完全避免,但自然灾害的发生有其规律性,只有当条件具备时才会发生。自然灾害是对人类的生命财产而言的,但对自然本身,有些则非常重要和必须的。如台风可以将水汽从一个地方带到另一个地方,洪水可以将一个地方的污染带到大海从而得以净化。从另一个角度看,自然灾害促进了自然界的物质和能量循环。从而让学生形成正确的灾害观,能正确地看待自然灾害:灾害并不可怕,没有灾害意识和不具备防灾减灾知识和能力与技巧的人面对自然灾害时,才会有可怕的事情发生,才会导致可怕的自然灾害的发生和增多。
结合中学地理教学有关知识点的教学,让学生明白各种自然灾害发生的原因和机制。如在讲气旋和反气旋的知识时,要告诉学生台风就是一种气旋,只不过是发生在热带洋面的强烈气旋,所以水汽充足,除带来狂风处还会带来暴雨;寒潮就是反气旋的活动,只不过是一种发源于寒冷的副极地的大陆气旋,所以其气流更干燥、更寒冷。
要让学生知道灾害时自救与互救结合的有关知识,教给学生每种灾害发生时的自救和相互救助的方法,避免因束手无策而带来生命财产的损失。传授措施,预防和减小灾害的发生。要通过地理教学使学生知道每种自然灾害在刚开始形成之时,很多并不具有对人类生命财产的破坏能力,只有随着它的发展和移动才会对生命财产具破坏能力。如果能在其发展过程中有针对性采取措施,是完全能够预防和减小其破坏程度的。例如,水旱灾害其本质是水资源的时间和空间分配不均匀。自然界的水资源分布本身是不均匀的,如果能人为地干预其过程就完全的可能降低水旱灾害的发生。这样的例子很多,教师在进行地理教学是要注意结合有关内容提示学生思考。
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充分运用教学媒体,通过录像、录音、投影、幻灯片和电影等现代教学手段,在课堂中增大教学容量,调动学习兴趣,激发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满足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特别是通过网络教学,更可以达到这样的效果。如播放地震、火山、火灾、海啸等灾害的录像,搜集大量正面和反面的资料与图片加以形象对比,从而会增强教学效果。例如,在讲解全球环境问题这一内容的时候,笔者播放了美国灾难电影《后天》,学生对此印象就非常深刻。
人类在进入20世纪中后期,世界范围内各种灾害的发生逐渐呈大规模、长期化趋势。2011年以来,世界自然灾害不断,而我国也是自然灾害频发的国家。由于护理人员所具有的专业知识与技能,护士总是与其他专业人员共同战斗在救灾活动前线,紧急医疗救援被推向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毕业后的灾害护理教育越来越受到重视与关注。做好灾害护理专业队伍培养势在必行。本文介绍了灾害护理专业队伍培养现状和存在的一些问题,及如何培养并建立一支精干的、一专多能的、“实用型”的灾害护理专业队伍的一些见解和看法。目前已有学者意识到灾害护理教育的重要性。
灾害护理专业队伍培养的重要性
从2008年的汶川地震灾害医学救援中得到一个重要启示,应立即建立我国灾害护理学专业协会。当灾难发生时,这一机构可根据灾情救援不同,整合护理人力资源,协调和征集有注册护士资格的各类人员,加入护理救援队伍。2007年,在北京召开的“自然灾害及应急管理研讨会”上,来自20多个国家的与会专家、学者和官员对护理工作在自然灾害救援与应急管理中的作用给予了肯定,阐明了应急救援医疗中护理专业的角色和需求,并建议为护理工作在今后灾害救援和应急管理中发挥积极作用,应培养一人多专、一专多能的全面、优秀的救援护理人员[2]。做好灾害护理专业队伍培养工作势在必行。
灾害护理专业队伍培养现状
我国的灾害护理学起步较晚,目前还处于探索阶段,没有形成完整的学科体系,导致大多数护理人员没有做好灾害护理技术及心理准备。有人对20所开设本科护理专业的院校进行了灾害护理学课程设置的调研结果显示只有个别部队院校的护理学院开设了灾害护理学相关课程[3]。同时,灾害救援组织机构不健全,救援设备陈旧短缺,急救手段落后,医疗救援人员缺乏灾害救护的培训,动员机制不完善,救援行动迟缓,预警机制不完善,灾害信息不能快速整合等[4]。
灾害护理专业队伍培养存在的问题
灾害护理学专职教师少。许多国家还没有对发展灾害护理学引起足够的重视,一些国家尚未成立灾害护理协会[5]。灾害护理教育内容方面没有一定的标准,且关灾害护理的研究资料较少,护理人员对灾害护理相关知识普遍掌握不足。目前灾害护理救援时,缺乏“实用型”的护士。
灾害护理专业队伍培养的发展方向
灾害护理专业队伍的培训:①专科护士的培训:我国研究者提出,灾害护理内容包括8项,初级治疗伤情评估、处置,伤病员运送,心理应激评估与干预,参与传染病评估,救援、急救技术,参与灾害经费预算,参与灾害指挥、管理网络的建立,评估救灾人力、物力和数据库[6]。进行专业护士培训时应把以上内容纳入至课程中。由于护理人员参与救援工作的机会有限,培训时应结合护理救援实践经验,利用参加过医疗救援的图片、录像、救援中的案例等情景模拟教学方式,可使护理人员更深入地了解救援护理工作的特点,强化储备和积累专业知识和护理技术的技能,提高对就是扶伤职业操守的认识[7]。②“实用型”护士的培养:应尽早建立灾害护理培训网络系统,开设灾害护理学课程,采取多种形式的教育,加强护理基础教育中的灾害护理教育及在职教育中的灾害护理培训,重点以培训灾害急救、灾害预防医学、灾害心理、卫生防疫应急处理等基本技能为主,强化急救医学知识,提高素质,尽快培养优秀的灾害护理“实用型”人才。
开展继续教育:以医院急诊、ICU为救援护理培训基地,开展救援专科技术培训和加强灾难状态下的心理素质训练,还可以建立灾难医学、护理学的教育信息网络系统,进行网络化教育。用统一的标准建立有效的灾害医疗救援专业人员培训机制及公众防灾、自救知识的培训机制,有效提高灾害应对能力。
专职教师的培训:世界灾害护理学会会长南浴子会长提出今后灾害救援将会变得很平常。因此,面对灾害,我们需要准备[8]。我国在灾害护理教育方面远落后于国际水平,平时做好准备工作并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师资队伍,是培养灾害护理专业队伍的根本保证。因而应定期选送教师参加有关灾害医学及护理的学术会议或培训班的学习,以提高护理教师的专业水平。
2011年以来,世界自然灾害不断,而我国也是自然灾害频发的国家。由于护理人员所具有的专业知识与技能,护士总是同其他专业人员共同战斗在救灾活动的第一线,紧急医疗救援被推向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中国的护理领域在经历5?12汶川地震救护工作同时,管理者们已经意识到中国的灾害护理仍处于初始阶段,还没有形成比较完整的、科学的体系。我国地形复杂且气候变化大,灾害时有发生,灾害发生后造成的伤害等如何应对,是一个很重要的研究课题。因而如何做好灾害护理专业队伍培训及多学科之间的协调还有待于进一步的探讨。
参考文献
1 张利岩,管哓萍.灾害护理学在紧急医疗救援中的地位与作用[J].中国急救复苏与灾害医学杂志,2008,3(6):338-340.
2 管哓萍.2007年“自然灾害及应急管理国际研讨会”纪要[J].中华护理教育,2007,4(6):273.
3 张清.我国灾害护理学及灾害护理教育现状分析与启示[J].护理研究,2009,23(4):923-924.
4 缭春勤.突发性灾害急救医疗体系现况及展望[J].护理研究,2007,21(6):1505-1507.
5 许景灿,郭巧红,任小红.灾害护理学的发展现状和展望[J].护理研究,2010,24(3):659-661.
6 于梅,王丽芹.救灾医护人员对灾害护理学认知的调查分析[J].护理杂志,2008,25(7):1-2.
关键词:初中地理;灾害地理;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4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2)16-031-1
2011年3月11日,日本东北海面突发9.0级地震,引发海啸,造成巨大的人员和财产损失,更令人恐慌的是这次地震还造成了日本核电站的核泄漏,至今仍然没有能彻底清除核污染,引起了国际世界的广泛关注。再联想起08年的汶川大地震、09年的舟曲特大山洪泥石流……这一切都在告诉我们,灾害是一个难以回避的问题。那么,如何面对灾害是一个严肃而又迫切的问题,所以对学生进行灾害地理教育教学显得格外重要,也是地理教学中的应有之义。
一、进行灾害地理教育教学的重要意义
(一)进行灾害地理教育教学是帮助学生科学认识灾害,构建和谐人地关系的需要。日本地震之后,有人说这是上天对日本的惩罚,这说明在灾害面前人们产生巨大的恐惧,不能做到科学、理性地认识灾害。随着生产力的发展,有些灾害像台风、冰雪灾害可以做到及时发现、及时预报、及时采取措施,把损失降低到最小。即使像地震、火山喷发、泥石流等这样的灾害,人类目前还没有办法预报,但是随着科技的发展,科学研究的不断深入,对这些灾害了解得越来越多,相信预报地震就像预报天气一样也不是不可能。所以灾害虽然可怕,但是也是可知可防的。因此,人们要重新认识人与环境的关系,从自身做起,改变生活习惯,做到绿色生活、低碳生活,为构建和谐、健康的人地关系而努力。
(二)进行灾害教育是帮助学生了解国情教育,增强民族责任意识和忧患意识的需要。我国地大物博,物产丰富,近年来经济又取得飞速发展,日益成为一个在世界上有重大影响力的国家。这些让每一个中国人都为处在这样一个伟大的国家、伟大的时代而自豪。但是我们又忽略了这样一些事实:我国是一个灾害频发的国家——每年因为自然灾害造成的损失占到国民生产总值的4%,远远高于世界平均水平;我国人口多、底子薄,在发展经济的同时也留下了很多问题——土地被过度开发,土地沙漠化严重、耕地不足,人与地矛盾日益突出;对各种资源的开发不合理,浪费严重,对环境造成巨大破坏;环境污染严重,治理难度大,对人们的生产、生活造成巨大影响;水资源严重匮乏,人均量远低于世界人均水平,水利工程欠账多,抵御自然灾害能力差……这些都严重制约了我国经济的发展。所以进行灾害教育可以帮助学生全面了解我国的国情,既看到成绩又要看到问题和不足,从而激发学生强烈的民族责任感和忧患意识。
(三)进行灾害地理教育是促进学生健康身心、坚强生活的需要。通过接受自然灾害知识的教育,可以使公民从小学习灾害知识,正确地认识灾害、正确地应对灾害,养成健康的心理品质,学会坚强的生活。2008年汶川大地震后,一些人在灾难面前无所适从,陷入恐惧、绝望和失去亲人后的深深悲痛之中,难以自拔。生活对于他们来说就是一种无边无际的痛苦。其实,灾难有时也能让我们得到在平静的生活中不能得到的东西——那就是知道生命的可贵,体会人与人之间的关爱,学会坚强,学会感受生活的美好,增强人们重新建设家园、开创新生活的勇气和力量,更加珍爱生命,懂得珍惜生活!总理在视察灾区时用“多难兴邦”来鼓励大家,这不正体现了坚强的中华民族坚韧、乐观的品质吗?
二、如何进行灾害地理教育教学
灾害教育的实施策略应该是“综合渗透,主体探究,活动强化,全面发展”。实现“课堂教学与课外活动相结合;老师讲解与学生演练相结合;理论知识与实践探究相结合;实行课堂教育和现场教育相结合,加强灾害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的融合,使灾害教育真正做到实处。
(一)在平常教学中进行灾害教育教学。首先要重视灾害地理的教育教学,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渗透灾害地理的教学。在初中阶段,教师则以中考为指挥棒,强调各种“知识点”、“考点”,关注学生的地理知识和地理现象的识记水平,忽视了对学生地理素养的培养,对学生的环境意识、忧患意识的培养就更难以落实。
所以,教师一定要从思想认识上充分重视灾害地理的教育教学的重要性,把它作为日常教学的重要内容,积极搜集各种教育教学资料,及时关注国际国内热点,把握学生的兴趣点,把灾害地理的教学有机地融合到课堂教学中,充分利用多媒体的强大功能,把文字、图片、动画、视频、声音有效地结合起来,不仅要让学生了解灾害发生的原因、发生的条件、带来的后果,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更加贴近灾害现场,启发学生思考如何防灾减灾。
(二)利用课外活动开展灾害教育。灾害教育只局限于地理教材,还是远远不够的,课堂教学之外,以课外活动的方式开展形势多样的灾害教育是必不可少的。教师可以开展丰富多彩的灾害地理教育教学活动。例如在校园专门开设“地理角”、组建了地理兴趣小组、利用墙报、小报,专门介绍一些有关灾害地理方面的知识、利用社会实践活动,做一些环境调查和资料收集工作。由于这些课外活动形式多样、参与度高,受到学生的欢迎,效果不错。
(三)结合灾害应急和逃生演练,提高学生自救能力,强化灾害教育。心理学经过测试证明,一个经过专门抗灾训练的人,当灾难发生时可以减少慌乱和恐惧,理性、科学地应对灾害,就有更多的求生机会。学校每学期结合学校的安全教育,可以邀请专家宣讲自救逃生的知识,并且组织一到两次防灾演习和逃生演练。
本学期我承担六年级《道德与法治》学科的教学工作任务,为了不断提升自己的精神追求,增强职业道德,掌握教育规律,拓展学科知识,强化专业技能和提高教育教学水平的过程。根据学生实际情况,结合教育教学实际,制定本学期工作计划如下:
一、学情分析:
本班多数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和生活习惯,对道德与法治这一学科很感兴趣。由于本班留守儿童较多,缺乏家庭教育,导致了少部分的学困生,这就要求教师加强对学困生的教育和引导,让他们尽快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二、教学分析
部编版《道德与法治》六年级下册教材是从2020年春季正式实行,全册共四个单元,分别是第一单元(完善自我
健康成长),第二单元(爱护地球
共同责任),第三单元(多样文明
多彩生活),第四单元(让世界更美好)。
1、通过第一单元《完善自我
健康成长》的教学,使学生懂得每个人都应得到尊重,学会如何尊重自己、他人。懂得宽容的意义,养成友爱宽容的品质,进一步完善自我,促进健康成长。学会思考过去的事并从中得到经验和教训,从而完善自我,让自己做得更好。
2、通过第二单元《爱护地球
共同责任》的教学,使学生认识到地球的健康关系到人类的安危,从而增强环境保护意识,懂得环境保护的方法,并激发学生保护环境的责任感,自觉从身边小事做起,养成“举手之劳做环保”的自觉性并从自己的身体力行中感受到幸福和自豪之感。
3.通过第三单元《多样文明
多彩生活》的教学,了解文明因多样而交流,因交流而互鉴,因互鉴而发展。我们要加强世界上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不同文化的交流互鉴,夯实共建亚洲命运共同体、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人文基础。”文明是多彩的,人类文明因多样才有交流互鉴的价值。不同文明只有交流互鉴、取长补短、共同进步,才能为人类文明进步、世界和平发展提供强大动力。
4.通过学习第四单元《让世界更美好》的教学,使学生认识到世界上各个国家只有团结起来,形成共识,达成共通,互惠互利协同发展,才能为人类世界创造出更加美好的未来。对于学生们认识我们自己身边的生活环境也有一定的引导意义。和平的友善的生存环境,需要我们人人努力为之奉献力量。世界是多边的不是单边的,只有热爱和平,用科技发展造福人类文明,才是地球家园上每一个成员共同的责任。
三、教学目标:
1.懂得每个人都应得到尊重,进一步完善自我,促进健康成长。
2懂得宽容的意义,养成友爱宽容的品质,进一步完善自我,促进健康成长。
3.
懂得反思的意义,养成反思的行为习惯,进一步完善自我,促进健康成长。
4.初步了解全球环境恶化、人口急剧增长、资源匮乏等状况,以及各个国家和地区采取的相关对
策,体会“人类只有一个地球”的含义。初步了解自己拥有的基本权利和义务,树立有权利也有义务的观念。
5.
了解我国曾经发生过的地震、洪水等重大自然灾害,知道大自然有不可抗拒的一面。感受人们在灾
害中团结互助的可贵精神,学习在自然灾害中自护与互助。
6.养成通过自主查阅资料学习历史的习惯:了解环境与人类文明发展之间的依存关
系,能够注重对自然环境的保护。
7.
初步感知身边可触可感的资源对人们的重要性,争做环保小卫士。
8.
知道科学技术与运用是如何推动社会的发展的。
9.
通过收集中国在联合国的声音和声影,整理中国参加联合国活动的具
体事例,培养学生收集、整理、分析资料的能力。
10.
激发学生热爱和平的情感,珍惜今天的和平环境。
四、教学重难点:
1.
懂得每个人都应得到尊重;学会如何尊重自己、他人。
2.
懂得宽容的意义,学会如何宽容。
3.
懂得反思的意义,养成反思的行为习惯。
4.
明白环境问题的严重性,形成保护环境的意识,养成保护环境的行为习惯。
5.
了解我国自然灾害的种类、分布及其危害;知道如何预防自然灾害。
6.
初步了解古代早期文明发祥地;知道要保护文明世界的文化遗产。
7.
尊重不同国家和民族的文化差异,尊重文化多样性。
8.
知道科学技术对生产和生活的重要影响,明白科技改变世界,科技让梦想成真。
9.
知道国际组织的分类及重要作用,了解联合国和世界贸易组织的构成和作用,明白中国与国际组织的相互交流、支持作用。
10.
知道战争带来的伤害,明白和平是世界潮流;知道中国为推动和平做出巨大的贡献。
五、教学措施:
1.让“四种能力”的培养贯穿于课堂教学,转变过去“满堂灌”的教学观念。
2.课堂教学应体现对儿童的尊重,理解和关注,让孩子们在快乐中学习道德与法治。
3.建立学习小组,开展小组合作学习。让孩子们在实践中体验,在交流中感悟,享受健康的学习生活。
关键词:农业保险;农业保险制度体系;黑龙江省
中图分类号:F842.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3)12-0053-03
黑龙江省是全国九个重要的商品粮基地之一,其粮食商品量、商品率和粮食净调出量均居全国首位,但同时黑龙江省又是一个受自然灾害影响较大的省份,每年的粮食产量都会因自然灾害的发生而受到影响,从而给全省农业生产带来一定的波动性,更主要的是会使国家粮食安全受到冲击,并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农民收入的持续稳定增长。因此,黑龙江省要加快建立并完善现代农业保险制度体系。
一、黑龙江省农业保险的现状分析
通过农业保险农户可以稳定农业的生产经营、提高农业的综合生产能力,将农业生产经营中存在的风险以较小代价转移到保险公司,以保障农业生产稳定持续地增长;保险公司通过农业生产、防灾、销售等各环节的风险管理和市场化运作等环节来提升农业抵御自然灾害、提高处置灾害或疫情能力。黑龙江省是受自然灾害影响最为严重的地区之一,农业要发展,农民要富裕,就必须加大农业保险的发展力度。从另一个角度讲,保险市场在城市中已趋于饱和状态。针对“服务三农”的使命,保险业的发展要致力于农村,同时保证了保险经营主体的自我生存和发展。但中国的农业保险一直处于萎缩状态,出现了与新农村农业发展要求严重不相适应的现象。
(一)保险业整体发展迅速,农业保险却发展滞后
自改革开放以来,黑龙江省保险业总体发展迅速,但农业保险却出现了萎缩发展滞后的局面。各种自然灾害给农民的农业生产带来了巨大的损失。农民承担的风险越来越大,急需相应的农业保险来转移风险,为农民提供经济补偿,减轻农民的损失。然而据资料显示,在保险收入方面,黑龙江省的保费收入从1996—2006年的年均增长超过了32%,而农业保险收入却从1996—2006年出现了年均负增长9.8%;同时保险大市场在不断地壮大,商业保险市场逐渐形成,但是只有极少数的保险公司涉足到农业保险方向上来,从而出现较少数保险公司承担农业保险业务的局面,其力量薄弱。在农业保险中的险种也在逐渐地减少,由最初的60多个险种降到不到30个险种。相对于黑龙江省保险业整体的发展情形来说,农业保险的发展还是相对滞后。
(二)农业保险亏损严重,赔付率极高
黑龙江农业是自然灾害多发的地区,如洪水、干旱、霜冻、病虫害等等其涉及的范围广,从而导致农业保险承保的风险不仅发生概率高,而且损失集中、覆盖面大,因此其赔付率也远远高于一般的财险。据资料记载,1986—2008年黑龙江省农业保险保费的收入为4.98亿元,累计赔付支出为4.25亿元,赔付率高达85.3%,大大高于一般财产保险赔付率63.5%的平均水平,也超出了保险界公认的70%的临界点;若加上其中产生的其他费用,农业保险的平均综合赔付费率就已经超过120%,导致农业保险长期处于亏损的经营状态,这就是许多商业保险公司不愿涉及农业保险的主要原因。更主要的是农业风险发生的时间、空间不够充分的分散,很容易形成巨灾,导致保险公司的实际赔付率高于预期的赔付率。此外,农业保险中的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同样导致农业保险赔付率居高不下。农业风险的地域差异性和个体的差异性比较大,使得农业保险的逆向选择相当严重。而且受农业生产的经营属性及小农意识的影响,保险公司对农业保险的道德风险难以进行有效的控制。
(三)费率标准偏高,投保比率较低,农业风险保障严重不足
农作物损失率和养殖业死亡率相对很高,导致保险公司不得不提高农业保险的净保费率的标准,从而达到保险公司在其农业保险中的收入与赔付之间的平衡。但是高标准的费率大大超出了农民的年收入水平,进而阻断了农户对农业保险的投保激情。高费率导致低投保率,低投保率又引发了农业保险高费率的恶性循环。同时,由于黑龙江省地域幅员辽阔,各地农业条件和所面对的风险差异很大,在灾害较多的地区,农户投保热情较高,而低风险地区的农户存在一定的侥幸心理,不愿意承担高额保费,农业总承保率相对过低,在遇到农业灾害时农业保险的赔付金额很少,根本无法补偿农业经济,恢复农业发展。这样,风险分担机制难以发挥作用,只有小部分农业财产能够得到保险保障,绝大部分暴露在风险之中。
二、黑龙江省农业保险面临的问题
客观来说,黑龙江省农业保险存在着各种各样的问题,农业保险缺乏法律法规的支持、商业化经营机构落后、农业再保险体系缺失、从业人员的素质不高及广大农民保险意识过低等,这些问题严重制约着中国农业保险的发展,同时使得农业保险的作用未能充分发挥出来。
(一)缺乏保险制度和保险体系的支持
目前国家还尚未建立统一的农业保险法规体系,农业风险基本处于无法可依的局面。缺乏长效机制的推动和保障,各个地区做法不一,程度不同,不利于农业保险的规范发展。农业保险制度在农业保险业务的开展主要采取重点试验的做法,但却未在农村普及开来。同时,中国对农业一贯实施保护价格政策以及补贴政策,未能充分认识到农业保险对于农村经济稳定发展的重要性,从根本上造成了中国农业保险制度的缺失与不完善。
(二)农业保险组织机构实施障碍较多
商业保险公司针对农业保险的高风险、高成本、高赔付等特征,而放弃其在农业保险中投入,广大农户也是心有余而力不足,作为主体的政府部门的财政支持也处于尴尬境界,最终导致巨大的农业保险市场无人涉足,农业保险组织实施系统尚有待加强。
(三)农业保险利益机制不完善
改革开放以来,在面对改革深化和市场化步伐加快背景下的金融系统,众多公司越来越强调其商业性质,注重利润考核指标。同时,农业保险一直是由商业性保险公司依市场化经营方式来提供的。而该种市场化经营的方式与农业保险的特殊性是不相适应的。究其原因农业保险是高成本、高风险、高赔付的现实情况,这样就严重影响了保险公司的正常、稳健经营,使其无利可图,连年亏损。这样在与人身保险和其他财产保险的效益相比之下,保险公司就从根本上缺乏开展农业保险的动力。
(四)农业保险销售渠道不畅通
农业保险一般承保规模小,以强制投保为主,仅仅承保为数很少的农业种植与养殖的品种,即使是自愿投保也是被动地等待农户来投保。许多保险公司的保险人看其农业保险的低收益而并非自愿开展保险业务,只是出于政策上的需要或强制执行,不重视农业保险销售渠道的维护与扩展,不针对吸引更多农户参加保险积极而主动地采取有效措施。这些制度上的这些安排造成农业保险产品的销售渠道单一。
(五)农业保险产品覆盖范围较小
其实农民对农业保险产品有着多样化的需求,而中国农业保险险种单一,保险标的品种少,大多数是农作物与禽畜类,很少涉及经济作物与特种养殖,为了便于操作,尚未形成系统化的农业保险产品体系。农户选择保险产品的空间过于狭小,也使得农业保险的购买力下降。经营机构没有意识到农业保险产品多样化的重要性,忽视了创新,没有完善的农业保险产品研发、设计体系,是黑龙江省农业保险发展滞后的又一个重要原因。
(六)农业保险中介服务发展相对滞后
农业保险经营机构对吸收农业保险投保人采取消极等待的态度,市场竞争并不激烈,不存在市场竞争,促使着保险人采取服务来吸引、占领市场,这样就使得农业保险服务意识的缺失,未建立起完善的保前、保中、保后全方位服务的规范与制度。这一服务体系上的不完善导致农业保险的落后。
(七)农业保险专业人才素质有待提高
农业保险需要相关专业人员进行专业方面的操作。比如,保险费率拟定、损失评估等,农业防灾防损与保险期间监管都要求有专门的农业保险技术人员来操作,这样可以让投保户充分地了解期间的过程,更有效地减少保险风险损失,降低赔损率。然而中国的保险人、保险经纪人、公估人等对农业保险专业知识的了解却很少,更不用说达到专业要求了。
(八)农民的保险意识不强
农民买不起保险,农业保险的高风险与高成本往往使得农业保险的费率较高。况且农作物险种的费率高达9%~10%,对农民来说负担过重。当然也有些农户对保险缺乏正确的了解和认识,在保险公司以合理理由拒赔后就对保险产生了错误的不信任感;或是有的农户对保险有错误的认识,认为买保险是加重自身的经济负担,能免则免,保险意识不强。加之依赖灾年救济的心理,造成他们的投保积极性不高。
三、建立并完善现代农业保险制度体系
农业保险制度是市场经济国家考虑到降低并分散农业自然风险而建立的一种特殊经济补偿制度。鉴于现阶段黑龙江省的农业保险为单一的依靠政府财政救助的线性模式向,甚至在基层农村出现线断、点散的发展局面,很难形成全省范围内系统性的农业保险制度以及农业保险业务组织实施,黑龙江省应当统筹协调,构建起以政策性农业保险为主体,以商业性保险为补充,以充裕的财政补贴为支持网络式农业风险保障模式,并要求国家和黑龙江省保险业监(下转56页)(上接54页)管部门加强对各类农业保险机构从事农业保险业务的监督与检查,防止和打击各类违规操作行为。具体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面来实现:
第一,建立以政府财政补贴为主导的政策性农业保险制度。同时要求国家尽快制定《农作物保险法》和黑龙江省制定专门的农业保险法规与农业保险部门规章,抓紧填补基础制度的空白,在具体实施中对关系国计民生的水稻、玉米、小麦和大豆等大宗农作物实行强制性保险,政府对强制性保险的农作物执行低费率标准和高补贴政策,这也是部分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所采取的通用做法。
第二,在阳光农业相互保险公司的基础上探索建立基层农业自然灾害互助合作保险制度。互的合作保险是农民在自愿基础上,以与互助共济为原则,将风险预防与保险相结合的民间性农业合作保险组织形式。这些互助保险组织的保险基金来源由地方政府和农民集资共同承担,并且要求地方政府的出资比例不得低于50%,在基层农村实行新型金融互助组织的基础上,创新农民缴费形式,如通过抵押、质押的手段实现保费的缴纳。这些探索性的实施方案可以先在哈尔滨地区实行,在取得有效经验的基础上再在全省范围内进行推广。
第三,组建由政府与社会共同联办的农作物保险组织,并以政府控股为主体、调动社会资本来参与建立。这样的组织可以组建成股份制有限公司的形式,按照投资者、董事会、管理者三级控制的群体结构运行,对某些农作物实行商业性保险模式以转移风险,弥补政策性保险的不足,进而规避农业自然灾害风险。但是,这种模式不宜在经营规模相对较小的黑龙江省农区开展,可以通过由黑龙江省农垦总局牵头示范,在全省农垦地区试点先行,增强农业风险转移的社会化程度,以保障农业生产者的利益最大化提供制度和组织保障。
第四,适当转变中央和地方政府对农业生产的补贴形式,将一部分种粮直补和农业生产资料综合直补转换为农业保险补贴。粮食直贴与农资综合直补的发放金额对于农业生产实践性作用并不十分显著,况且在发放的过程中,还要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管理成本有所增加,所以建议各级财政可以通过转移支付的方式,以部分农业直补资金农民执行投保业务,如此以来,保费的来源问题得到了解决,也培育和活跃了国内农业保险市场。
四、结束语
在黑龙江的农耕文化史中,农业生产遭受了各种各样的自然灾害的侵袭,给农业及其他部门造成的灾害损失日益加大,严重影响了黑龙江省粮食产量、农民收入、农民消费水平以及农业再生产。因此,黑龙江省应建立以政府财政补贴为主导的政策性农业保险制度、积极探索建立基层农业自然灾害互助合作保险制度、组建由政府与社会共同联办的农作物保险组织、适当转变补贴形式为农业保险补贴等,与此同时提高政府、保险公司、农户的积极性,使黑龙江省农业保险更好地发展下去。
参考文献:
[1] 黄崇福.自然灾害风险评价[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5.
[2] 孙蓉,朱梁,等.世界各国农业保险发展模式的比较及启示[J].财经科学,2004,(5).
[3] 伍晓容,唐艳.当前中国农业保险模式的理性选择——以黑龙江阳光农业相互保险公司为例[J].沈阳大学学报,2009,(2).
一、对幼儿实施灾难教育的意义
灾难教育是幼儿园生命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通过多层面、多角度对幼儿进行灾难教育,让幼儿在了解灾难特征和危害的同时,更多地掌握自我保护技能,建立珍爱、保护生命的意识。通过灾难教育,幼儿可逐渐认识生命之可贵,关注生命、热爱生命,珍视自己和他人的生命。可以引导幼儿更加热爱生活,树立健康积极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增强人类与自然关系的认识,爱护自然,保护生态。因而,加强幼儿的灾难教育,对于提高幼儿的灾难自救意识和技能,树立健康积极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具有重要意义。
在我国现有的幼儿课程体系中,很少涉及到灾难教育问题,老师在进行德育教育时,其内容也主要以道德教育、法纪教育、心理教育、思想教育、政治教育五大要素为主,还没有明确提到灾难教育内容。[2]但从印度洋大海啸、卡里特娜飓风、南亚地震,2008年的雪灾和汶川大地震和最近发生的日本大地震等灾难中,人们深刻体会到灾难教育在日常教育中的贫乏。掌握在灾难发生时的求生方法和技巧,为自己和他人争取更多的生存机会,是多么重要。以灾难的惨痛教训为契机,通过课堂教学从小开始加强幼儿的生存意识是幼儿园教育的重要课题。
二、我国幼儿灾难教育现状
目前,多数幼儿园在日常教学工作中已逐渐认识到幼儿学会保护自己的重要性,但灾难教育的内容和形式仍存在很多不足。大多数幼儿园仅仅是进行过消防和地震方面的教育和防护演习,系统的进行灾难教育的却很少。
从灾难教育的内容看,幼儿园教材涉及灾难教育的很少,内容也较单一,多为交通安全教育,一些提及到与火灾和战争有关的教育,少有自然灾害时的安全自救教育。据一项调查显示,学生获得的求生知识和技能途径大部分来自于新闻媒体,43%是从电视、广播上获得的,25%是从报纸、刊物上学到的,18%是从专题宣传片上学到的,只有11%是在学校了解学习的。[3]
对于灾难教育整体来说,方式比较单一和呆板。多数幼儿园主要是针对火灾开展灾难教育。通过观看录像、新闻等让幼儿获得直观认识,通过参观消防部队、专业人员消防讲座和消防疏散演习让幼儿了解、熟悉消防自救知识和技巧。对于其他灾难,幼儿园主要通过播放影像资料、观看灾难图片,增加幼儿的感性认识。相对缺乏具体的逃生技巧教育和演练。[3]另外,调查结果显示在灾难教育中,家园合作不足,家长不清楚幼儿园的情况, 幼儿园进行的灾难教育,只更多地突出如何在幼儿园疏散逃生,而忽略了在幼儿园以外区域的避难技巧。[4]
三、如何对幼儿实施灾难教育
灾难教育不仅仅是幼儿园、科任教师的职责,完善的灾难教育体系需要由社会、学校、家庭三方面共同配合来进行。正如《学会生存在中国》一书所说:“有生命的存在而后有教育,学会生存是教育存在的第一要义。”以灾难的惨痛教训为契机,通过课堂教学加强幼儿的生存意识是幼儿园教育的重要课题之一。
1.以灾难为契机,加强生命教育。
四川、玉树地震发生后,全社会面对这样活生生的现实时,危机给他们造成的刺激、振荡、冲击会非常大;每个人都沉浸在最真实、最强烈、最感人、最受教育的巨大社会氛围中,都在抗震救灾中受到了最深刻的情感教育。最近的日本大地震和海啸又给我们以启示。此时以灾难为契机,加强对幼儿生命教育,关注生命,尊重生命,真爱生命,欣赏生命,敬畏生命。给幼儿带来的触动、感悟都将非常深刻,给孩子带来的影响可能是常规化的教育所不能比拟的,且这种基于真实场景的教育是实施生命教育的最有效途径之一。灾后涌现的先进事迹和个人,都是最好的生命教育素材。面对一个个鲜活的生命个体,一个个对世界充满新奇的心灵,人性中最完美的、最纯真的一面将植入幼儿心中,是我们幼儿教育的最完美体现。
2.灾难教育原则
灾难教育原则:①科学准确。科学准确的认知和逃生方法不仅能保护幼儿,也是灾难教育所必需的;②浅显有趣、注重差异。幼儿灾难教育必须符合幼儿特点,浅显有趣能激发幼儿学习兴趣。教师需要进行形象、多感官体验的教学让幼儿真正掌握灾难生存的技巧。灾难教育可以学习的内容很多,对于幼儿来说不同年龄段灾难教育的侧重点不同,小、中班可以行为训练为主,大班可以将直观教育、理论教育与行为训练结合;③游戏化、生活化。强调生活性和游戏性的灾难教育模式,避免太强的理论授课,使幼儿在潜移默化中获得灾难生存知识和技巧;④地域特征,灾难教育的效果,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它和幼儿生活的相关程度。根据当地的具体情况,把相关的灾难教育内容结合起来,体现地域特点的灾难,对幼儿灾难教育具有重要价值。[5]
3.灾难教育的内容
灾难教育的内容:①灾难的种类与名称。让幼儿知道针对不同的灾难,关注不同的方面如:地震、洪水、火山爆发、海啸、火灾、战争等;②灾难的危害。可以通过具体的灾难事例说明,让幼儿了解和与生活相关的灾难的危害,形成灾难意识;③灾难发生的前兆、灾难现象;④灾难发生的原因,利用幼儿探究的兴趣,告诉幼儿自然灾难和人为灾难发生的多种可能的原因;⑤发生灾难时的逃生方法和人为灾难的避免方法是灾难教育的重点。让幼儿知道如何逃生或避险,让幼儿在实践中练习如何在灾难发生时求救和逃生或避险。[6]
4.灾难教育的形式和方法
灾难教育的形式和方法:①创设相关环境,利用墙壁和走廊空间,为幼儿营造学习气氛。根据灾难教育的主题分别创设幼儿园和班级的环境,以切实提高幼儿的避险能力;②组织形式多样的活动,模拟各种灾难自救演习。帮助幼儿获得对灾难的直观认识,掌握逃生技巧;③一日生活灾难教育,组织幼儿参观相关单位,访谈相关人员,丰富幼儿的体验。例如,可以组织幼儿到有灾难情景演示内容的科技馆参观体验,或者参观消防大队等,以丰富相关知识。[7]
纵观近期发生的一系列自然灾难,尊重生命,关注生命,捍卫生命,促进生命成长已深入人心。以灾难的惨痛教训为契机,通过课堂教学从小开始加强幼儿的生存意识是幼儿园教育的重要内容。把灾难教育贯穿于日常的教学实践中,才能真正地提高减灾防灾的能力,才能谈尊重生命、促进生命成长,从而实现教育培养人的目标。
参考文献
1 马宗晋.中国自然灾害和减灾对策(之三):我国的地震灾害及其应对[J].防灾科技学院学报,2007(1):1~4
2 郑蓓.浅谈幼儿园的灾难教育[J].幼儿教育(教育科学),2010(1、2):45~47
3 李言.我国学校灾难教育的现状与反思[J].科教文汇,2009(2):40
4 郑蓓.如何对幼儿实施灾难教育[J].学前课程研究,2008(6):11~14
关键词: 中小学灾害教育 研究资料 研究状况 研究资料
近年来,随着自然灾害的频频发生,中小学灾害教育问题引起了社会的普遍关注。国内不同领域的教育工作者和研究者分别从心理学、教育学和社会公共安全学等角度,对其进行了大量研究。通过中国期刊网,我们收集了十多年(1996―2011年)的相关研究资料,试图以此为依据,综述国内外中小学灾害教育的研究状况。
一、关于灾害教育的界定
关于灾害教育界定的问题,目前国内外研究较少。灾害教育从英文看有多种表达:Disaster education,Disaster prevention and mitigation education或Education for disaster reduction,国内研究者认为“灾害教育”的称谓最合适。
李景霞和张英在其《中学的灾害教育》中提出:“灾害教育是为达到防灾减灾的目的,以培养灾害意识为核心的教育,受教育者能掌握一定的关于灾害本身及减灾防灾的知识与能力,树立正确的灾害观,以便能正确看待灾害的发生发展规律和进行减灾防灾活动。”我们认为该定义其目的是使受教育者掌握一定的关于灾害本身及防灾、减灾、救灾与备灾的知识、能力与态度,树立正确的灾害观,正确看待灾害本身及其发生发展规律,正确地进行相应防灾、减灾、备灾、救灾活动,它有着深刻的实践性、仿真体验性,并有着丰富的教育内容与价值。此定义为后续研究者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平台。
曾玉君和王吉春在《论学校灾难教育的内涵及实施》中提到相关的概念“灾难教育”,并将其界定为:“灾难教育是指使学生了解灾难常识,掌握灾难应对与救助技巧,提升应对灾难的能力,并激发学生灾难意识的活动。内容包括环境保护、灾难基本常识、灾难应对技巧与灾后救助、心理健康等方面。”
但以上的防灾教育和减灾教育从其内涵来看涵盖不了灾害教育的全部目的和内容,后续研究者还需要从知、情、意、行等多个维度进一步完善“灾害教育”的确切涵义。
二、中小学灾害教育的研究方法
近年来,国内中小学灾害教育的研究大致可分为三大类:一是从灾害学和教育学的角度,理论层面地阐述中小学灾害教育的重要性,分析其影响因素和对策,如陈霞等的《试论灾害教育在防灾减灾中的作用》,祁钰的《灾害教育离我们有多远》,张英等的《灾害教育理论研究与实践的初步思考》,等等。二是从灾害知识掌握程度的视角,应用问卷调查法了解中小学生掌握防灾避险知识和技能的基本情况,并针对欠缺之处提出进一步完善的建议,如王强等的《南京中学生应对突发事件的应急避险能力的现状调查》。三是实施组织逃生避险演练等模拟训练活动,或辅之以个案访谈法,实证地探讨中小学生防灾避险能力的状况和相关的影响因素,如《中学灾害教育及其校本化实施研究》等。
就问卷调查法而言,绝大多数是针对灾害知识、灾害意识和防灾避险行为能力进行的调查,有部分研究者对灾害知识学习的渠道进行了问卷统计分析,另外有个别研究者如王强进行了体适能肺活量和防灾避险的实际运用能力自制问卷的调查。
三、中小学灾害教育重要性的研究
关于中小学灾害教育的重要性,目前国内学者的观点比较一致,普遍认为:灾害教育已经成为这个时代重要的研究课题且需要提高包括中小学生在内的全民的防灾减灾意识。
最早是宗文的《时代呼唤灾害教育》中提出通过发展灾害教育,提高全民族的灾害意识和有关科技知识水平,已成为时代的大势所趋;同类文章汪泓宏的《时代的趋势─发展灾害教育》(《中国减灾》1996,02)论及灾害教育是时代所需;秦志英和龙良碧的《中学地理教师培训的新内容――中学地理教学中灾害教育和旅游教育的重要性》(《重庆教育学院学报》2001,02)主要论及灾害教育在中学地理教学中的重要作用。
四、中小学灾害教育现状的研究
关于中小学灾害教育的基本状况,国内研究者有两种不同的观点:一种观点认为,中学生对防灾减灾及灾害教育的态度上呈现出积极、健康、向上的良好态势,但应对灾害的能力比较薄弱。另一种观点认为,整体上中学生灾害教育的状况令人担忧。
董一峰在其硕士论文《中学地理灾害教育研究》中对无锡市8所初高中300名学生的调查显示相似的结果:学生有了解和学习灾害的主观意识和愿望,但是灾害意识不强,对身边可能发生的灾害较为陌生,应对灾害的知识储备不够。于秀丽在其硕士论文《中学地理教学中防灾减灾教育的探讨》中对白城市6所初高中学校的600名学生进行了防灾综合素养的调查,结果显示中学生对防灾减灾的态度是积极和正面的,并且掌握了一些基本的灾害知识,但防灾减灾意识和应对突发性灾害的能力较为薄弱。王波在《我国中小学灾难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中》研究得出灾难教育的研究滞后、师资培训薄弱、缺乏制度性系统性和学科整合等一系列令人担忧的现状。
另外,还有部分研究基于调查资料,横向对比了不同地域或不同层次的学生灾害教育状况,探讨了造成差异的原因和影响灾害教育的不同因素。
五、中小学灾害教育对策的探讨
中小学灾害教育对策的研究基本上处于理论探讨层面。研究者们分析目前中小学灾害教育的不足,探讨了应遵循的原则,并提出了具体的实施策略。
李景霞和张英在《中学的灾害教育》中认为:“灾害教育可以参考环境教育在中学的开展方式―――以渗透的方式融入各必修科目中,此外,可以根据灾害教育的特殊性,开展仿真模拟体验与集体防灾演练,进行有关防灾减灾知识讲座等课外活动。”温永泉在《中学地理教学中实施灾害教育探究》一文中指出实施灾害教育的主要途径有课堂学习、课外活动、社会实践和专题报告。
关于中小学灾害教育对策的探讨,研究者们的观点归结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制订中学灾害教育指导纲要及学校灾害训练计划,以保证灾害教育的落实。(2)开展灾害教育师资培训、展开防灾素养的调查分析来推进灾害教育的研究。(3)整合不同的师资力量、学科资源,综合渗透且开设灾害教育选修课。(4)开发设计灾害教育教学资源,并完善灾害教育数字化资源库。
六、我国中小学灾害教育的发展趋势
根据国内灾害教育现状和需求及现有的灾害教育研究,本文推测我国中小学灾害教育的发展趋势可能趋于以下几个方向。
1.灾害教育的方式将结合本地特点趋于多样化。
各地域、各中小学将结合自身特点和潜在发生灾害的不同灾害类型,采用各种不同的方式,对中小学生进行灾害教育。比如山区中小学可以采用讲解、校内演练和实地仿真模拟训练的方式开展洪水、泥石流等具有当地地质特点的灾害教育。另外,多种多样的培训、灾害知识竞赛、网上远程教育等方式将更广泛地被应用到灾害教育中。
2.灾害教育将逐渐被正式纳入学校课程。
国家相关教育部门可能会根据灾害频频发生及灾害教育现状迫切需要提高的现实,编写灾害教育材料、灾害教育教材及相关培训资料,以满足中小学灾害教育的需求并逐渐以选修课、思想教育、技能培训等性质的课程纳入学校教授课程。
3.灾害教育师资培训将逐渐为中小学教师进修部门所重视。
承担灾害教育重任的中小学教师目前普遍存在灾害风险知识结构单一、观念陈旧、防灾避险能力较差等情况。因此,要改变不容乐观的师资现状,就要在师资培训中实施灾害教育,有必要时可设立灾害教育资格证等考核标准来鞭策师资力量的提高。
整体而言,我国中小学生灾害教育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虽然各研究者都已经充分认识到灾害教育研究的重要性,但目前实证研究较少,而且主要是对灾害教育现状的调查,并缺乏基于实证研究资料的有深度的理论探讨;研究方法单一,主要集中于问卷调查;仅有个别研究能从多角度分析影响灾难研究的因素和指出具有现实意义的指导策略。我们在灾害教育的有效手段、具体策略和实证研究上还有待进一步深入探讨。
参考文献:
[1]郑,钱建江.国内外自然灾害教育研究综述[J].绥化学院学报,2008,28,(1):178-180.
[2]于秀丽.中学地理教学中方在减灾教育的探讨[D].东北师范大学,2004.
[3]Shiwaku,K.,Shaw,R.,Kandel,R.C.,Shrestha,S.N.,Dixit,N.M.Future perspective of school disaster education in Nepal.Disaster Prevention and Management,2007,(16).
[4]曾玉君,王吉春.论学校灾难教育的内涵及实施[J].内江师范学院学报,2010,(9).
[5]温永泉.中学地理教学中实施灾害教育探究[J].新课程学习(社会综合),2009,(12).
[6]董一峰.中学地理灾害教育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8.
[7]陈霞,朱晓华.试论灾害教育在防灾减灾中的作用[J].灾害学,2001,16,(3):92-96.
[8]宗文.时代呼唤灾害教育[J].首都经济,1996,(9).
[9]王强.南京中学生应对突发事件的应急避险能力的现状调查[J].科技信息,2010,(32):24-25.
[10]王波.我国中小学灾难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教学与管理,2009,(9).
[11]谭秀华等.国际减灾教育的发展趋势[J].城市与减灾,2010(6):8-10.
[12]张健.中学灾害教育实施策略研究综述[J].地理教育,2011,(1-2):103-104.
一、课前热起来
课前就能把学生的热情调动起来是一堂课取得成功的重要前提。在《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中,Warming up部分是每个单元不可觑觎的一部分。它对一个单元起到提纲挈领的作用。在学习每个单元前,我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以自己的生活经验和兴趣为出发点,可以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和自己的兴趣爱好为依据,借助网络、百科全书及其他媒体;可以合理分工,各自收集材料,然后资源共享,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本单元内容的兴趣,发散学生的思维,使他们初步了解本单元的话题,为阅读课文和学习语汇和语法做好准备,并积极培养他们合作学习的能力。
例如在学习8A Unit 6时,我告诉学生们下周将学习第六单元一个新单元,这个单元的主题为自然灾害,请学生们以4人为一小组,利用周末时间对自然灾害的各个方面进行大搜索。学生可以自由分工,有的负责查阅自然灾害的种类,有的负责查阅最近我国发生的重大自然灾害,有的负责查阅各种自然灾害的形成原因。这种课前的预热大大地调动了学生们的学习积极性,激发了他们学习有关自然灾害知识的兴趣,结果等我星期一上该单元的Comic strips and welcome to the unit时,学生们已经炸开了锅。我的问题“Can you tell me some disasters?And say something about them?”刚刚一出来,许多学生便脱口而出,有讲中文的,有讲英语的,我感觉效果特别棒,这正是我所期望看到的。
二、课上动起来
在英语课堂中,师生的合作尤为重要,并且这种合作主要是通过教师的积极导入来完成的,教师可充分利用各种教学手段和现代化教学设施来激活学生所熟悉的背景知识,启发学生对相关话题的讨论。《牛津初中英语》八年级上Unit 3 Intergrated skills:A helping wild animals主要以提出问题的方式导入新课,使学生的思维一步一步地根据这些问题而转入主题谈论老虎,根据helping wild animals此话题,我设计了问题:“What kind animal do you like best?”一些学生反应热烈,快速回答:“I like pandas best.I like tigers best.”回答简单而贴切,正当大多数学生的思维活跃时,我马上给出问题:“Can you describe tigers’ appearance?”学生回答:“It’s big and strong./It has bright eyes./It looks very beautiful./It has black strips.”学生思维豁然开朗,语言也因话题的贴近自己的生活而变得生动流畅。我接着问:“Who can tell me its ability?”男孩子们已经迫不及待了:It can run very fast.It is good at hunting.我乘势补充道:“但是现在他们当中的一些正处于危险之中,What’s danger?Because hunters hunt them for their fur and bones,some hunt them to make medicine.Should we take actions to protect them?”“Yes.”虽然学生们只是几句简单的口头表达,但学生的综合语言能力得到了锻炼,思维得到了发散,有了保护动物的意识。这样的师生互动,使得课堂气氛活跃,学生感觉自己有很多话要说,各自畅所欲言。
三、课上活起来
要使英语课堂活起来,教师就应该有紧随时尚、与时俱进的理念。以前,我在授新课时所用的材料和所举的例子总是太呆板、太枯燥,别说学生不爱听,就连我自己都觉得毫无新意,并且每一届学生所举的例子也大致相同,没有任何时代感,自然对学生也毫无吸引力。而如今的我,在这方面有了较大的改进,所举的例子或所选的材料都是贴近当时的热点话题,紧跟时代的步伐。还记得一个较成功的例子。有一次,在新授牛津初中英语8B Unit 5 “Main task”时,课文讲述了一个叫Mandeep的印度女孩,由于家庭贫困无法上学,最后在世界联合国儿童基金会的帮助下成功地返回了课堂。文中讲述了她极度贫困的生活,于是我便想到获得81届奥斯卡最佳影片《贫民窟的百万富翁》,这部影片的主人公杰玛与课文的主人公Mandeep有着相似的童年经历,并且他们都来自印度的贫困家庭。因此,在新授“A helping hand from UNICEF”时,我剪切了一段影片《贫民窟的百万富翁》中关于小杰玛在贫民窟生活的那一段,而正好是这一段与文中的Mandeep的生活环境不谋而合,学生们的学习兴趣和想了解的欲望瞬间就被调动起来,大部分学生都知道这部奥斯卡影片,还有一些学生刚刚看过,看着影片中的小杰玛,学生们很快就能通过书本的图片用英文描述出Mandeep的生活环境。因此,在导入新课时,教师应该有与时俱进的理念,这样学生才会感兴趣,才能真正实现有效教学。
四、课后归起来
英语是一门语言学科,要真正学好它需要我们开动脑筋,勤于思考。正如我们所知道的,英语知识多而零碎,怎样记住众多英语单词、句型和语法规则,这就值得每一位英语老师思考。话说英语知识似乎很杂乱无章。但在纷繁复杂的背后还是有规律可循的。因此,教师应指导学生归纳、整理,把零碎的知识逐步归纳、总结,从而使学生零碎的知识系统化。课后的归纳总结将使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进一步提高,例如be(get) used to doing sth.,pay attention to doing sth.,to是介词,后面应该加动词的ing形式,我讲过多次,但学生们反复错,总是把to当作不定式,后来我也反复思考,查找学生们反复出错的深层次的原因,之后改变教学方法,叫学生们利用周末时间把初中阶段所有的to为介词必须带动名词的词组全部归纳出来,如:
look forword to,according to,be used to,make contribution to,pay attention to,prefer...to。
【关键词】安全生产;习惯性违章;责任制
0 引言
安全是一切工作的基础,也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电力安全生产的重要性是由电力生产客观规律和生产特性及社会作用共同决定的。电网运行系统是由发电、输电、配电和用户统一组成的,其中任何一个环节出了事故,都会影响整个电网的安全稳定运行,严重的事故则会使电网运行中断,甚至导致电网的崩溃和瓦解,造成长时间大面积的停电。
在电力改革的新形势下,做好电力安全生产工作显得更为重要,因为这关系到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关系到国家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大局,关系到电力企业自身的生存发展和效益。电力企业应该更加明确电力安全生产的目标,防止影响国民生产生活的重大事故的发生,尤其是要杜绝电力生产中的人身伤亡事故。为实现这一总体目标,必须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方针,要把搞好安全生产作为电力企业管理工作的核心和基础。并从电网的技术管理、规程制度建设、职工思想行为的规范和职业道德的建设等方面着手,采取一系列措施,加强和改进安全管理工作,努力提高电力安全生产的水平。
1 电力安全生产
1.1 电力安全生产的概念
电力安全生产指的是为使电力生产过程在符合安全的物质条件和秩序下进行,以防止人身伤亡、设备损坏和电网事故以及各种灾害的发生,保障职工的安全健康和设备、电网的安全以及“发、送、变、配、用”电各个环节的正常进行而采取的各项措施和活动。
(1)确保人身安全,杜绝人身伤亡事故;
(2)确保电网安全,消灭电网瓦解和大面积停电事故;
(3)确保设备安全,保证设备正常可靠运行。
这三方面是电力企业安全生产的有机组成部分,互不可分,缺一不可。
1.2 电力安全生产的范围
电力安全生产范畴很广,其中包括发电、送电、变电、配电、用电、电网的生产安全;电力基本建设的生产安全,即火电建设施工、水电建设施工、送变电建设施工等的生产安全;此外还有电力生产建设施工多种经营的生产安全。
1.3 电力安全生产管理的主要内容
(1)贯彻落实安全生产法规和“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方针;
(2)加强安全生产管理;
(3)健全和执行安全生产规章制度;
(4)坚持安全检查,排除不安全隐患;
(5)坚持对领导、职工和特种作业人员进行安全教育,提高作业人员安全技术素质;
(6)采取各种安全技术措施和反事故技术措施,消除不安全因素;
(7)不断改善安全装备和劳动条件,减轻劳动强度,保证劳逸结合;
(8)对职工伤亡及生产过程中的各类事故进行调查、处理和统计报告。
2 电力安全生产管理现状
目前电力安全生产事故时有发生,人身伤亡事故、电网事故、设备事故不断增加。另外,相继发生多起主变压器、断路器、隔离开关等主设备故障,特别是新投产设备、同类性质设备故障多发。值得一提的是不受控的外力对电力设备的损坏大大增加,例如偷盗、盗卖电力设施等。
电力建设工程受阻,增加电网遭遇瓶颈,网架不坚强。电网发展跟不上电源发展,电网发展跟不上用电发展,对电网安全生产更是投入不足。对于特高压直流、百万机组或者超高压电网大发展,以及高新技术大量应用,造成技术准备跟不上、管理跟不上、人员素质跟不上,大电网安全可靠运行机制还没有被充分认识与掌握。而且,受不良风气影响,施工单位为了赶工期进度,不顾施工质量,采用一些价低质次的设备“大干快上”,工程安装质量也存在相当大的问题。生产过程中,施工人员的素质参差不齐,工程多以包代管。
根据当前电力安全生产现状,主要问题总结如下。一是,不可预见的自然灾害仍然是电网安全建设生产的大敌;二是,电力设备生产制造、施工安装、维修维护做的不到位是事故频发的根本原因;三是,人员因素不可忽视。这里面有一线操作员工和施工人员直接导致的故障也有管理监理人员失职导致的故障;四是,法规制度缺失,以罚代管威慑力不足。
3 电力安全生产现状的主、客观原因
3.1 自然灾害等客观原因影响重大
自然灾害和恶劣天气发生频次高,影响范围广,造成损失大,抢修恢复困难,对电网运行的负面影响日益严重,特别是地震、洪水、泥石流、冰灾等罕见的自然灾害不断发生,给电网安全运行造成严重威胁。在不可预见的自然灾难频发的严峻形势下,再加上电力生产建设任务繁重、人员相对短缺。特别是在当前电网建设和改造中任务重、工期紧、战线长、要求高的情况下,注重了抢工期、抢任务,相对忽视了安全生产,事故苗头、安全隐患在予以滋生。
3.2 人为的主观原因不容小觑
主观原因即就是人的原因。安全生产最根本、最首要的要素就是人。据统计,90%以上的事故主要原因都是因为人的不安全行为,人违反安全规程所致。
调度人员技术水平未达标,操作流程不规范,安全警惕性不高,对于流程中的细节未加注意。甚至一些指挥人员由于命令有误,以致下面的整个操作流程混乱。另外,调度人员对于单位的操作管理制度没有完全掌握,在不确定的的情况下进行操作,同样也会造成误送电的事故发生。
一线操作人员误操作引发的故障数量占比大,因无法事先预判,往往对电网运行造成重大影响,特别是带电合地刀、带地线送电等恶性误操作。人员责任故障,暴露出现场人员检修操作过程中,安全监督管理未落到实处,安全规章制度履行不到位,安全防护措施不完善等一系列问题。
管理者长时间处在稳定状态,产生了麻痹思想和松懈情绪,对安全生产的长期性、艰巨性、周期性、反复性认识不足,警惕性有所放松,危机意识有所淡漠。对一线班组和员工存在要求不严,考核松、散、软等问题。事前预防和事中控制过程不够,安全生产管理关口未真正前移,工作流程不清,标准化作业还没有真正落到实处,班组和作业现场混乱,现场安全措施不到位。
4 电力安全现状的解决对策
4.1 制定事故预案,提高应变能力
严重自然灾害引起的局部断面N-2及以上故障,对网间送电断面或电厂送出断面造成完全或部分的破坏,导致送电能力下降,甚至造成电厂全停,直接影响电力平衡和系统频率,同时该类故障往往引起潮流大幅度转移,从而诱发相关断面越限、设备过载等异常情况。调度机构对于此类故障要提高警惕,密切关注气象异常地区和同杆并架线路及紧凑型线路输电通道,制定切实有效的事故预案,有针对性地开展反事故演习,建立起完善的应急制度,提高此类事故的应变处置能力。
4.2 全过程监管,防患于未然
设备故障原因往往多种多样、无法预料,因此必须在基建、调试、运行各个阶段对重要电力设备进行全程管理。首先完善设备质量监督管理体系,规范设备监造工作流程和标准,抓好安装调试、交接试验、竣工验收过程中的质量控制和安全管理;现场运维人员加强设备巡视及维护,提高危险源辨识能力,实施隐患全面排查、全方位治理、全过程监控,实现隐患管理的制度化、规范化、常态化;调度运行人员要针对重要联络线和送电通道相关设备编制全方位事故预案,开展隐患排查治理专项监督检查,督促现场人员做好设备运维工作。
4.3 开展多层次、全面化安全培训工作
(1)抓职工安全思想教育,针对常见的习惯性违章,实行“摆、议、挖、找”四步法教育,即摆习惯性违章的事例,议习惯性违章的危害,挖习惯性违章的根源,找反习惯性违章的办法。把相关安全文件及时下发到班组,警钟长鸣,养成反违章的良好习惯,培养良好的安全作风。
(2)通过把好选人关、培训关、考核关、研讨关及整改关五关抓好职工队伍建设。
(3)抓安全监察,严格处理各种违章,对顽疾必须下猛药,否则不能见效。在说服教育的前提下,必须严抓安全监察,做到“三有,三到位”。“三有”即有安监周期,有安监记录,有安监限改通知书;“三到位”即安监思想到位,安监人员到位,安监处罚到位。
4.4 实现安全生产责任制,明确各级职责
一方面,现场运行人员应切实负起安全责任,作业风险全过程管控,从工作组织、人员配置、现场实施等环节,全面落实作业风险防控措施,严格执行“两票三制”,严格执行防误操作规定,严肃纠查装置违章、行为违章和管理违章行为;另一方面,由于检修、调试施工现场点多面广,参与人员众多,交叉跨越多,运行人员在做好安全“自保”的同时,绝不能放松“互保”与“群保”,必须加强生产作业区域外包工程安全监护,深入开展现场标准化作业工作,认真实施设备全过程技术监督和管理,严格执行设备运行、检修规范,杜绝各类人员责任事故的发生。
4.5 完善法律法规制度建设,加强监督力度
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和电力工业的快速发展,电力企业必须通过加强学习,牢固树立执法意识。必须通过制定实施细则,制定安全技术措施和反事故措施加强事故调查,实行重奖重罚,加强执法力度,发挥法规的威慑力量。对安全生产不好的单位和个人要有经济处罚,并恰如其分地给予纪律处分直到追究法律责任。必要时,要追究直接领导的责任,有关责任者的责任等。与此同时, 依照相关的要求,在相关法律的编制中,把加强电力安全生产和监督管理作为一项重要的内容加以体现,从而使依法监管有法可依,有章可循。
5 结束语
本文通过对安全生产的全面阐释,阐述了安全对电力企业的重要性。通过安全管理现状的罗列总结,挖掘出了各种背后原因,重点分析了人为因素的不利影响,并针对现有问题,一一给出了解决对策。
安全是一个永恒不变的主题。安全既是人们生命健康的保障,也是企业生存发展的基础,更是社会稳定经济发展的前提条件。对电力企业来说,安全就是生命和效益,安全是一切工作的重中之重。唯有安全生产这个环节不出差错,企业才能去争取更好的成绩。在新形势下,必须按照新的电力安全生产责任体制落实责任,分清任务,共同做好电力安全生产工作。同时也应看到,电力安全管理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科学统筹,人性化管理充分调动各方面积极性,充分依靠各级政府、社会团体和新闻媒休,形成合力共同保障电力安全生产。
【参考文献】
[1]阮前途.确保上海电网安全运行的若干思考[J].电网技术,2005,29(22):7-13.
[2]何艳丽.对电力安全生产的思考[J].电力安全技术,2012,14(12):48-50.
[3]由勇,陈涛.关于电力安全生产管理的思考[J].中国电力教育,2012(12):120-121.
[4]钟利军.新形势下电力安全生产管理思考与探索[D].2008.
[5]武淑平.电力企业生产中人因失误影响因素及管理对策研究[D].2009.
1抗震加固的特点
1.1 重要性和紧迫性
建筑物抗震加固不仅是为了预防地震灾害,而且是一项重要的政治任务,也是一个实实在在的民生工程。建筑物抗震加固这项工作不仅关系到经济社会的健康发展,而且关系到社会和谐与进步。
1.2 量大、面广、单体多
建筑物抗震加固不仅涉及面广,工程量大,而且任务十分艰巨。在东部发达地区和内陆地区,房屋结构现状各异,普遍存在建造标准低,使用年限较长,部分材料老化,结构整体性较差,结构体系复杂。
1.3 加固形式多种多样
建筑物受自然条件、建设环境等因素的影响。同时,建筑物存在不同结构、不同年代,建筑物加固改造就不可能采取同一种方法与形式。
2抗震加固存在的问题
2.1 民众对地震知识缺乏足够的了解与认识
地震科学技术进步和工程安全抗震虽然很重要,但民众对地震知识的了解与认识也很重要。如果民众没有较强的地震意识,就会影响地震科学技术进步和工程安全抗震工作。目前,民众对地震知识、抗震知识、应急救护知识和技能缺乏足够的了解与认识,缺乏地震避险、自救互救的知识和技能,缺乏对抗震加固重要性的认识。
2.2 抗震加固有关的规范与标准需要健全与完善
随着人们对抗震加固的重视,也出台了一些抗震加固有关的规范与标准,但这些抗震加固有关的规范与标准存在差异,在设计、施工、检测、验收等各个环节均存在依据不同,导致质量监管的要求无法统一,这些抗震加固有关的规范与标准需要健全与完善。
2.3 施工过程中随意改变加固措施
由于使用功能要求、施工难度、现场情况或资金紧张等原因,施工过程中随意改变加固措施,缺乏科学、严谨的思想,抗震加固的效果就会减弱,严重影响了加固工程质量。
2.4 用于抗震减灾资金投入不足
笔者认为,资金投入是抗震减灾的物质基础,没有足够的资金支持,抗震减灾工作就很难落实。根据笔者调查了解,目前除新建工程抗震设防的费用纳入建设计划有保障外,其他抗震加固、防灾规划编制和实施资金无保障。虽然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保险业发展非常迅速,但有关抗震减灾的保险机制尚不健全,在抗震减灾领域中的作用仍然处于非常落后的状态。
2.5 施工人员专业素质不高
笔者认为,目前施工人员专业素质不高,严重影响了建筑物抗震加固的质量。施工队伍人员参差不齐,相当一部分人员为农村青年,文化程度不高,安全意识淡薄,未经过专业培训,缺乏必要的安全生产知识和安全防范技能,不具备一定的管理经验和相应的上岗资格,不熟悉施工工作的程序和各种规范、安全措施。根据有关资料统计,2010年底为止,我国拥有4015万施工企业从业人员,相比1998年底的3327万,增加了将近700万。但我国建筑施工队伍整体素质低下,初中文化程度以下占80%,技术人员占6%;技术进步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我国施工企业约为25%~30%,发达国家为70%~80%;人均技术装备我国约6000元人民币,发达国家为6000美元。
3加强抗震加固的工作思路
3.1 加强抗震减灾知识的宣传普及工作
笔者认为,除了依靠地震科学技术进步和工程安全抗震外,还需要普及地震知识、抗震知识、应急救护知识和技能,以提高公众的抗震减灾意识,提高在地震中的应对和生存技能,提高公众的参与意识。因此,各级政府应采取多种形式与多种渠道,开展抗震减灾知识的宣传,提高公众的抗震减灾意识,普及地震知识、抗震知识、应急救护知识和技能。
3.2 严格抗震加固的程序
抗震加固设计文件应经具备相应资质的施工图设计文件审查机构审查合格后方可使用。施工图设计文件审查机构应根据相关技术规定、抗震鉴定报告、检测报告对抗震加固施工图提出审查意见,审查合格的,出具审查合格书,并将经审查机构盖章的全套施工图交还建设单位。
3.3 科学选择加固方法
目前国内对于各类结构的加固方法很多,这些方法各有其适用条件,科学选择加固方法,对提高建筑工程加固质量具有重要的作用与意义。我们在工作中必须结合工程的实际情况,进行技术经济的综合分析,充分考虑各建筑工程所处的地理环境、建筑环境等因素,优化决策,采取最优方案,使加固既能保证结构安全,又经济合理。
3.4 进一步提高施工人员的专业素质
进一步加大培训力度,让施工人员取得《从业资格证书》和《执业资格证书》,持证上岗。首先要教育员工懂得什么是国家职业资格证书,取得证书的作用、法律依据和意义是什么?职业资格证书制度是劳动就业制度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是一种特殊形式的国家考试制度,是对从事某一职业所必备的学识、技术和能力证明,经职业资格认定、考试合格后,由国家相关部门授予;其次让员工明白只有提高了自己的专业素质,才能掌握新材料、新技术、新工艺,才能进一步提高工程的质量。
参考文献
[1] 张保珍.建筑结构抗震概念设计浅议[J].山西建筑,2004,30(6):21~22.
[2] 朱翔,郭文胜.钢筋混凝土抗震墙的设计[J].山西建筑,2004,30(21):43~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