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8-06 11:40:15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数字化地理教学,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关键字:信息技术中学地理教学应用
信息技术包括计算机技术、多媒体技术、通信技术和网络技术,简单来说,信息技术就是一种对信息进行采集、加工、存储、交流、应用的方法手段体系。在学科教学中应用信息技术能够加强学生对学习内容的理解,并最终促进学生知识的掌握。地理教师通过应用信息技术,改变教学方式和课堂内容的呈现方式,促进学生学习方式及师生互动方式的转变,为学生的自主探究性学习和个性化学习提供有益的引导。使学生真正走上自主、独立和个性化的学习道路,从而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但是在现实的地理教学实践中,信息技术在中学地理教学中的应用还存在一些问题,如何解决这些问题是中学地理教学所面临的挑战。
一、 信息技术在中学地理教学中的应用—现状分析
在信息技术革命不断深入的今天,我国中学地理基础教育改革的一个重要方向是实现信息技术与中学地理教学的整合。在中学地理学科教学领域,对于改革的尝试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地理学科仅仅停留在幻灯片的使用等较浅层次的信息技术辅助教学阶段,没有真正的实现信息技术与地理学科教学的融合,还存在着很多问题。可以说,信息技术在中学地理教学中的应用还处于起步阶段,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
(一)中学地理教学中信息技术的应用重视程度不够,数字化资源建设不足。虽然,利用信息技术优化地理学科教学这一时代趋势得到了大多数学校的承认,大多数学校也很鼓励教师在学科教学中运用现代化的信息技术手段。然而,在我国地理作为高考科目之一并未得到足够的重视,由于各种原因,大部分学校对于地理的重视远不及语数外这些学科,很多学校只是把地理当做高考学科中的小科目对待。
在教学条件比较差的学校,相关的人力资源和数字化设备资源的分配是不足的,因此地理教学能不能得到相应资源使用就是一个问题,由此也或多或少的打消了地理教师应用信息技术的积极性。中学地理数字化资源与其他学科相比而言,是非常匮乏的。在地理数字化资源建设工作方面还有很多要做。
(二)地理教师的信息素养不足,原有的教学行为习惯难于改变。很多老教师经验丰富、知识积累多,习惯于传统的教学方式。原有的教学行为习惯一时难于改变,他们习惯了传统的教学模式而不愿用信息技术手段进行教学。此外,由于教学任务的繁重,他们没有时间也没有精力去钻研信息技术教学方法和手段。而一些新教师经验和知识的积累不足,对教材和地理教学大纲的掌控力不够,对学生学习能力和思维能力理解不够,教学技能的运用不熟,教案课件等相关的教学资源储备不够,这些因素都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新教师应用信息技术手段进行教学的效率。还有部分老师对信息技术应用到地理教学中的理解仅仅局限于利用计算机给学生展示图片、动画等内容,丰富课堂教学内容、活跃课堂气氛,没有从根本上培养学生的思维。没有很好的信息素养的地理老师很难真正的把信息技术融入到地理学科教学之中。
(三)教学观念陈旧,教学评价机制死板。传统的地理教学形式利用粉笔、黑板进行的班级授课,教师的教学观念多为教师主动口授,学生被动的接收。没有把学生作为主体,只是把学生当做灌输的对象。学生的学业成绩成为教学评价的唯一标准。在这种陈旧的教学观念的影响下,许多教师对新生事物(如:信息技术教学手段等)难以接受、甚至抵触,在这样的环境下,信息技术在地理教学中的应用难以取得良好的效果。
而对于地理教学死板的评价机制在一定程度上也打击了广大地理教师使用信息技术手段教学的积极性。原有的评价机制一般是对于手写教案的教学检查和学生学业成绩的高低,这就使得地理教师疲于应付教案的检查和督促学生提高考试分数,势必减少了地理教师学习和开发信息资源的时间、精力。
二、 优化信息技术与地理教学整合的建议
(一)提高对于信息技术先进性的认识,加强相关信息资源网站的建设。加强相关信息资源网站的建设,通过信息技术能够实现表述方式灵活、动态地揭示地理规律的地理教学,而这些信息资源实现共享的手段就是信息资源网站的建设。加强相关信息资源网站的建设,丰富地理课堂教学的内容资源,进而给中学地理教学注入新的活力。增强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营造良好的地理学习氛围。
(二)提高地理教师的信息素养和运用信息技术的能力。地理教师除了要有要有扎实的专业知识、教育教学理论知识外,还应具有较高的信息素养和熟练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的能力。只有不断提高了运用信息技术的能力,教师才能在更好的把信息技术运用到地理教学中,才能在教学中做到游刃有余。只有熟练地运用现代教学技术,才能在教学设计时考虑到利用哪些软件,通过哪种形式来帮助自己实现教学目标,到哪些网站上去搜集相关资料,这样才能充分发挥自己的教学水平。
(三)转变传统的思想观念,改革原有的教学评价机制。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其实大多数教师已经意识到信息技术的重要性,但是传统的思想观念根深蒂固,要想转变过来还需要一定的时间。地理教师应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使信息技术成为开发学生智力、获取与地理课堂相关的信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创新精神。
此外,应改革学校的备课检查的评价机制,使其由书面形式的检查到课堂听课的检查、学生的评课检查;由单纯的知识点检查到多想法子促进学生思维学习的课堂检查中去;由书写备课到灵活的现代备课的检查中去。如电子备课的习题、新典型题、创新题题库和课件等教学的检查。
参考文献
孙琳(1992-),女,汉族,湖北人,学生,教育硕士,单位:湖北师范学院课程与教学论专业,研究方向:地理课程与教学论。
(湖北师范学院湖北黄石435000)
摘要:结合中学地理教学,从了解大型开放式网络课程的优势、分析混合式教学方法、提出高中地理教学策略三个方面,论述了大型开放式网络课程(MOOC)时代下高中地理混合式教学对学生知识意识、信息意识和信息能力的培养。
关键词:MOOC;高中地理;混合式教学
引言
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大型开放式网络课程(MOOC)资源也在不断的丰富和完善。2013年,华东师范大学成立了国际慕课中心;2014年,上海50多所中小学在数学、物理、化学和地理等学科进行试点微视频课程教学;2015 年,成都市计划建成“成都数字学校”,来提供优质中小学网络教育教学资源。因此,在当今开放教育资源免费获取的背景下,高中地理教师可以利用MOOC课程资源,通过混合式教学,来提高学生的知识意识、信息意识和信息能力[1]。
一、了解大型开放式网络课程的优势
开放式网络课程,即MOOC是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s首字母的缩写,是一种通过网络来学习在线课堂,是远程教育的最新发展。在MOOC平台上有大量优质的开放的数字化教育资源[2,3]。
大型开放式网络课程在基础教育中有以下三个优势。
(一)不受时空限制,各学科资源免费共享
MOOC的平台使学生可以不受时间和空间的制约,根据自己学习的需求,随时随地的在MOOC网络平台上进行学习。随着MOOC在高等教育中的广泛应用,基础教育中各个学科的课程资源和教学内容也不断被嵌入到MOOC平台中,由此各个学科资源得到了公开的免费的共享。
(二)课程资源的丰富性和系统性
MOOC平台上的视频资源和教学课件是由优秀的教师制作并经过评选之后而上传的。课程资源涵盖了小学、初中和高中各年级的知识点。在MOOC平台上,优秀教师按照学科的体系传递知识,组成一系列的视频资源或专题内容[4,5]。
(三)在线学习和课程资源及时更新
MOOC平台中的课程资源随着时代的特点和教学视角而不断的更新,使学生及时了解学科的前沿知识和发展状态。课程资源的更新也促进了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与互动。
二、混合式教学方法
随着教育信息化的深入,混合式教学主张把传统教学的优势和数字化教学的优势结合起来,相互补充,从而获得更佳的教学效果。传统教学的优势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教师能有效组织、管理和控制课堂教学。二是学生能快速接受、识记教学内容。三是学生学习成绩能很快达到教学效果中的一个指标。而数字化教学的优势是教师易于讲解学生难以理解的知识,学生能够主动的积极地学习知识,节约课堂时间并接触大量学科知识。在大型开放式网络课程时代的的今天,地理教师要将传统教学和数字化教学充分结合起来,应用于高中地理教学中。
三、高中地理混合式教学策略
MOOC时代下的混合式地理教学,可以发挥传统教学的优势和数字化教学的优势,来提高高中学生的知识意识、信息意识和信息能力。
(一)课堂讲解和课堂演示相结合
在高中地理课堂教学中,需要多种教学方法相结合。课堂讲解以论述、阐述和解释为主,主要是说明各种自然或人文地理事象的形成原因、布局原理和相互联系,阐述地理区域的综合性和差异性,解释和推导天文、水文一些公式和原理等。MOOC时代下的课堂演示以视频、图片和文字解说为主。例如,在讲解知识前,用一段来自生活实践中的视频来导入。然后,教师再讲解教学内容。在说明和解释自然或人文地理事象的形成原理时,可以使用MOOC平台中二维、三维的动画视频,使抽象、深奥的信息和知识简单化、直观化,并生动、形象、直观地展现地理事物的形态、变化、运动及其结束的全过程。课堂讲解和课堂演示同时运用,从而能帮助学生理解事物的本质,掌握其规律。
(二)依赖学习和主动学习相结合
传统高中地理教学中,主要是教师制定、组织和传递学习内容。在MOOC时代下,在将教师转变为学习的指导者和促进者,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和合作学习[6]。例如,上课前给学生明确的学习目标,让学生提前在MOOC平台上观看一些与本节课相关的教学视频等。课堂上,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并指导学生学习和总结地理知识。在布置地理练习题和课外调查等作业时,可以以小组的形式进行,通过合作探究学习来解决所遇到的问题。学生的依赖学习和主动学习相结合,能够培养学生的学习意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三)知识意识和信息能力相结合
《普通高中地理新课程标准》中要求学生掌握地理基本知识、基本原理,以及学习、探究地理问题的基本方法和技术手段[7]。在MOOC时代下,教师可以选择MOOC 平台中的一些视频资源,来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拓展学生的地理视野。让学生在生动活泼、形象逼真的地理课堂氛围和教师的讲解中培养地理知识意识和信息能力。在教学条件允许的情况下,组织学生在线交流学习。例如,教师可以利用展示三维立体的全球地图的地理教学视频,来引导学生探究人地关系等一系列地理问题,激发学生的地理求知欲,在学习地理知识的同时,通过学生主动的探究和解决地理问题,收集地理信息,来提高学生的知识意识和信息能力。
参考文献:
[1]张峻.MOOC学习模式对我国中小学网络教学的启示[J].软件导刊,2014,13(05):200-201.
[2]李士燕.国内外M00C的发展及其特点[J].电脑知识与技术,2014,10(24):5713-5714.
[3]李春霞.MOOC模式带给教师专业发展的启示[J].教师发展,2014,20(25):61-63.
[4]刘颖.浅析大型开放式网络课程MOOC[J].中国校外教育,2014,(4):165.
[5]赵玉成,高亚楠,赵慧明.新兴慕课课程特点和优势分析与探讨[J].课程教育研究,2015,(1):231-232.
关键词:地图;电子地图;地理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5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3)02-0246-03
引言
之所以地图与地理学科有着密切的关系,是因为地理学科自身的特殊条件所造成的。在实际的地理教学中,地图为教师和同学提供了生动的素材,所以,也把地图叫做地理上的“第二语言”。同时,地图又是学生们获取地理常识的一个重要手段,对学生在于地理知识的理解和巩固有很大的帮助。读图可以大大提高学生的地理技能,除此之外还可以提升学生的动手、动脑能力,对学生的智力发展有很大好处。在地理课堂上充分使用地图工具,可以对学生地理能力和学习方法有很大的提高。传统地图尽管在地理教学中扮演者非常重要的角色,但是,同时也正因为使用的较为成熟,暴露一些不可忽视的问题:(1)信息内容固定,比例尺无法更改;(2)规格、质量大,不易保存、携带和使用;(3)复制的成本高,难以做到资源共享;(4)不能直接供计算机使用,而且交互性差;(5)内容更新慢。
以上这些问题的暴露都制约了地理教学中电子地图的充分发挥。电子地图的出现,为解决这些问题提供了契机。电子地图是将传统的地图理论与现代信息技术充分结合的产物。普通的地图,信息量小、几乎不具备共享性、交互性能差、功能比较单一。但是电子地图能够有效地克服普通地图的以上缺点。在地理教学中使用电子地图,将会从根本上改变教师以及学生对地理资讯的获取方式,进而改变教师在教学当中的思路和方法,从而更加有助于教师开展适合学生们智力发展,增强学生对地理专业知识获取的兴趣和态度。
本文重点在于研究地图在地理教学中的应用方法及实际意义,结合实际情况分析电子地图不能在地理教学中广泛应用的影响因素,最后研究电子地图和当代教学技术相结合的方法。本文在编写的过程中使用了问卷调查、实际与理论相结合的方法。通过对电子地图的应用范围和方法的研究基础上,结合中学实际的地理教学内容,进行探究。
一、电子地图的概念
人们通常见到的地图多是以纸张、布或其他可见的、具有真实大小的物体作为信息载体来表现地图内容的。地图内容或是绘制或是印制在这些载体上的。电子地图主要是通过硬盘,光盘,软盘,甚至是磁带等物质手段进行存储的。地图内容再通过数字的形式进行表示,在对数字模式进行读取的过程中需要使用特殊的技术对这些数字资讯进行显示、筛选式的读取和有效检索、最后再加以分析。电子地图上显示出的信息量是非常大的,在这一点上,传统的纸质地图是无法与之相比的。在电子地图上,信息的规划是通过横竖坐标显示的,通常我们使用“X”和“Y”坐标表示其在横竖上的具置。通过不同的线划的属性表示不同的信息。而这些是普通地图根本做不到的。伴随着计算机技术的不断发展和日益成熟,电子地图也在这个特殊的条件下应运而生,而且在不断地进入到人们生活的各个层面,在地理教学方面的优势也在日益显现。电子地图的使用可以有效地避免和克服传统纸质地图所带来的诸多问题。
(一)电子地图的基本概念与内涵
1.电子地图的定义
电子地图(Electronic map),也被称之为数字地图,是通过使用专业的计算机技术,对地图信息以数字方式进行查阅和存储的一种地图。 电子地图对于资讯的存储,方法一般有如下几种:一是使用向量式的方法来存储地图资讯,地图按照比例可做到放大、缩小或旋转,而且不会影响其显示效果。地图早期存储资讯的方法使用的是位图式储存,地图不能按照比例自由放大或者缩小。然而现在一般利用地理信息系统的技术手段来对现代电子地图软件或数据进行储存和传送。当然还有其他的手段,但技术都不够成熟或者应用的比较少。
2.电子地图的分类
电子地图的种类有很多,根据不同的分类标准,往往呈现出不同的分类结果。例如:根据比例尺的不同,可以粗略地将地图分为小比例尺地图、中比例尺地图和大比例尺地图; 而按照地图载体的差异,又可以将电子地图分为网络电子地图和光盘电子地图两种;再有,根据其内容的不同又可将其分为为普通地图和专题地图;此外,按地图格式的不同分类,又可将地图可分为矢量格式电子地图和栅格格式电子地图。
3.电子地图的功能
电子地图地图的主要功能体现在:第一,也是最基本的,可以用来查找各种场所、具置。第二,通过地图查找一些出行的路线。第三,了解其他信息。在地图上除了可以看到具体目标的地理位置以外,还可以知道其他的服务等信息。第四,在地图上信息。对企业来说,电子地图也是一个可以广告的宣传平台。
(二)电子地图与普通纸质地图的区别
电子地图作为当今信息时代的新型地图产品,从一问世就受到了各界的关注。其不但具有普通纸质地图的基本功能,更重要的是电子地图还具有普通地图无法比拟的独特之处。二者之间的区别主要有以下几点:
(1)电子地图以显示器(投影)的形式展示其信息内容的,而传统的地图却是以纸,布或者其他实际物质作为载体的。
(2)与传统的纸质地图相比较,电子地图在制作、管理、阅读和使用的过程中可以实现一体化,读者对不满意或者表述不清的地方能够方便迅捷在地图中地进行修改,从而达到实时更改的效果。但与其差异较大的传统纸质地图,其在生产、管理和使用的过程中都是分开,互不相关的。
(3)电子地图在显示地图信息的过程中,信息的丰富与否是可以随时改变的,而纸质地图在信息的存储上是不能改变的。
(4)电子地图可以做到将声音、图形、图像、和文字集于一身,而传统的纸质地图却不可能做到。
(5)在使用电子地图的过程中需要使用专门的设备,与其相比,传统纸质地图的使用则更加方便迅捷一些。
(6)由于电子地图是在电脑显示器显示的,因此受计算机屏幕尺寸和屏幕分辨率的影响较大,整幅地图不能够一次性的在屏幕中显示,需要以分块分层的显示方法显示出来。然而与电子地图相比,纸质地图多以整页出版印刷为主,读者在读图的过程中对地图的整体印象较为深刻;此外,纸质地图的幅面比较大大,地理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比较清晰,一目了然。
二、关于对电子地图的研究和应用现状
电子地图是将地图理论与现代信息技术相结合的产物,信息存储量大、功能强、交互性好、共享性好是其最主要的特点,伴随着社会发展和技术的不断提高,电子地图的使用越来越广泛,我们有理由相信,在不久的将来电子地图将会出现在地理教学中的各个层面。
(一)电子地图应用于地理教学的意义
1.地图在地理教学中的作用及存在的问题
(1)在地理教学当中,地图的使用具有重要意义。地图是一种载体,可以充分显示各种环境,可以对各种信息进行传递。在地理学当中,所有的思想意识,语言或者文字都可以转化为地图,因此这正进一步说明地图是地理学的第二语言。所以说,能否充分发挥地图的作用,就成为了地理教学质量好坏的关键。
(2)在地理教学应用中,普通地图存在的问题。尽管在地理教学中普通地图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但在实际地理教学工作中,也显露出一些不可忽视的问题:传统地图一旦印刷出来以后,内容和比例尺就不能够改动,如果学生想获取更加详细的信息,只有更换更加详细的大比例尺的地图。地图内容更新速度慢是普通地图的一个突出问题,不能对于一些突发性事件做出及时有效的反应。普通地图不能在计算机上直接进行使用,并且存在交互性差这一问题。传统地图一般是画在或者印刷在纸上,布上或者其他物体上。而教学挂图十分庞大,使用非常不方便。大幅面地图的使用,特别是复制比较困难的彩色地图,共享性比较差。上述这些原因都限制了地图在地理教学中的作用。
2.电子地图在地理教学中的使用有利于构建新型教学模式
在我国,中小学教学实践中一直采用的是教师传递与学生接受教学模式。这种模式的基本程序是:教师讲课从而激发学生们的学习动机—学生不断复习旧课,温故而知新—教师为学生们讲授新知识—学生通过不断练习,以达到巩固运用,从而对自己进行检查评价。但是这种形式有一个很大的弊端,它没有发挥学生自身的认知主体能力,忽视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要发挥学生自身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自己主动进行地理知识的学习,获取知识,我们教师在以下几个方面就需要注意:要让学生产生学习兴趣,俗话说兴趣是动力;教师通过设定特殊的教学模式,增强学生对教学内容和新旧知识的掌握,从而达到教学目的;为了使新型的教学模式能够最有效的发挥其教学作用,教师可以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对学生进行协作学习;使用电子地图,是较好的学习环境的基础。学习者可以在良好的学习环境中进行健康系统的学习。在这种环境中学生可以发挥自己的主动性,充分利用各种资源来达到学习目标。
3.电子地图的使用有利于构建新型的地理教学课程
人类社会正在进入信息化的时代,而计算机技术和互连网信息技术作为典型的代表,功不可没。进入信息化时代后,人类的生活方式也在不断改变,毫无疑问,人类的学习方式也在不知不觉中发生了变化。所以,为了适应新时代环境下的地理教学,我们就要在此基础上,构建新型的地理教学课程。
(1)构建更加开放的地理课程。地理学的研究范围没有具体的界定,地理学的最大的两个突出特征是区域性与综合性。数学的研究很抽象,而化学,生物学和物理学在一定的实验室条件下进行试验即可。而地理学必须经过实践操作,在实践中对其独特的区域性进行全面的研究之后,才可以做出最后的结论,掌握其一般性的规律。
地理学除“综合性”“地域性”两大特点外,还具有“开放性”的特点。
地理教学时一种开放性的教学,而传统纸质地图存在共享性差,修改性差和交互性差的弊端,不利于开放性地理教学的开展。而电子地图则是一种数字化的地图,可以有效改善传统纸质地图的这一弊端。
(2)在地理课程的构建中,信息技术是不可忽视的影响因素。从教师授课的角度上考虑,将电子地图充分的应用到地理教学当中,可以将电子地图的优越性最大化的发挥出来,可以达到辅助教学的目的。此外,充分使用电子地图可以活跃课堂气氛,实现课堂互动。
从学生接收知识的角度上考虑,通过对电子地图的使用,学生可以对课堂知识进行自学,甚至更深层次的相互探讨,以便达到更好的学习效果。
从电子地图应用技术角度考虑,智能化、网络化、数字化和多媒化是教育信息化的几个基本特点。
4.在地理课程中使用电子地图可以改进地理教学
在以前的地理教学中,教师通常使用的是纸质地图,由于它存在体积大、质量重、不可改变地图内容等缺点,使得学生对地图所表述的地理内容难有更深刻更感性的认识,以至于学生对地理知识的学习感到乏味,没有兴趣。这种情况周而复始,恶性循环。而电子地图的使用,将可以彻底改变这种情况。在对教学工作的完善方面,教师通过自身多年的教学经验和工作能力,能够做到对教学内容的不断总结,不断分析,不断完善,以致最后做到不断提升,从而充分发挥电子地图的最后,以达到事半功倍的作用。使用电子地图可以在以下几个方面提高教学效果:电子地图的使用,使得学生的学习兴趣大大提高;电子地图的使用,使得课堂教学内容变得更加生动;电子地图的使用,使得学生可以有机会获取更多信息。
(二)在地理教学中使用电子地图的要求
在地理教学中使用电子地图,不仅仅对计算机等硬件有一定的的要求,同时对教师能力和学生素质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1.电子地图的使用条件
电子地图是一种数字化的地图,这就要求在教学的过程当中需要一定的环境作为依托,进行支持。而计算机的使用是当下最为普遍并且最为成熟的。
即便是同类型的电子地图对计算机硬件的要求也是不尽相同的。光盘版电子地图在计算机硬件上的要求主要体现在中央处理器、计算机内存、存储空间以及其他几项中。除此之外,网络地图的建立还需要相应的环境,如最基本的网络环境。在教学中应用时,还要考虑显示手段。为了达到良好的现实效果,以便更加充分的在课堂当中使用电子地图,应该使用显示效果更为突出的大屏幕投影设备。
2.地理教师的素质要求
在地理教学中能够熟练使用地图是对教师最起码的的要求,而在教学中使用电子地图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素质要求:要具备与时俱进的全新教学观念;能够较好地对信息就行获取和处理;需要具有不断创新精神。
3.对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提出更高的要求
在地理教学当中,教师不能仅仅只是把电子地图作为普通的教学用具,不在意学生自身的计算机能力。当教师在教学中利用电子地图以达到师生互动,活跃课堂气氛的时候,这就促使我们的学生需要掌握一定的计算机使用能力。
三、结论、建议
本文通过对电子地图功能的总结,对比电子地图与传统纸质地图的差异,分析地理教学中使用电子地图的重要意义,最后分析了电子地图使用的影响因素,适用范围和思路,主要结论是:(1)传统的纸质地图在地理教学中的使用已经远远不能满足教学需要,随着计算机技术的日益成熟,电子地图在地理教学中的深入使用便是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2)电子地图在地理教学中的使用越来越广泛,但是并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主要原因有两个,一是教师仅仅是把电子地图当做普通地图的替代品,并没有充分发挥电子地图的作用;二是学生不具备熟练使用电子地图的能力,教师展示多少信息,学生就接受多少信息,缺乏热情和探究兴趣。
参考文献:
[1] 龙毅,温永宁,等.电子地图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6.
[2] 廖克.现代地图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3.
[3] 七年级地理教科书(上下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
关键词:GIS;中学;地理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0)18-0271-03
作为中学地理教师在新课程标准的指导下,在强调各种地理知识掌握的基础上,既要注意基本技能的训练和能力的培养,重视创新意识和实际能力的培养,还要结合新教材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做到与时俱进。地理教学内容就是以人―资源―环境为线索阐明地理原理、规律和运动变化的地理事物。它从宏观到微观,从整体到局部,从远古到未来,所涉及内容之多,范围之广,是其他科学无法比拟的。这就给传统的教学手段造成许多难以表达、难以理解的困难。传统的地理教学是板书式,满堂灌式,要求学生机械地、被动地接受知识,最多用一下投影仪,多媒体或Flash等计算机辅助教学手段,使所学地理知识更有直观性、趣味性以强化记忆。但这些方法很难使学生对知识在思维和认识上达到更高的层次。因此,把现代教育技术融入到教学内容中,利用计算机辅助教学,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1]。地理信息系统(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简称GIS)是对地理空间信息进行描述、采集、处理、存储、管理、分析和应用的一门新兴学科,被广泛用于测绘、资源管理、城乡规划、灾害检测、环境保护、国防建设等多个领域[2]。GIS学科的发展也为中学地理教学注入了新鲜的“血液”, GIS技术已逐渐成为基础地理教学的高新手段。GIS技术作为现代科学技术的基础和核心,将其应用于地理教育是现代信息社会对地理教学的要求,是教育适应21世纪挑战的需要,是当前地理教学改革发展的一个重要突破口。
一、GIS技术区别于其他教育技术的特点
1.GIS技术具有较快的空间定位搜索和复杂的查询功能、独立的地理空间分析能力、强大的图形创建和可视化表达手段、从空间和属性两个方面对现实对象进行查询、检索和分析,并将结果以各种直观的形式准确、形象地表达出来。以及通过建立地学信息组成的现实空间信息模型与程序实现对地理变化过程的动态模拟模拟和空间决策支持。
2.地理信息系统为用户提供了许多表达地理数据的工具。其形式既可以是计算机屏幕显示也可以是诸如报告、表格、地图等硬拷贝图件,可以通过人机交互方式来选择显示对象的形式,尤其要强调的是地理信息系统的地图输出功能[3]。GIS不仅可以输出全要素地图,也可以根据用户需要,输出各种专题地图、统计图等。
二、GIS技术在地理教学中的重要性
地理教学尤其是基础地理教学,由于其受地理学性质的制约,如,地理学科涉及人文与自然的各种因素,涉及地球、太阳等天体的运行、资源整合利用、环境理等,需进行三维建模与可视化表达非常适合应用GIS技术。
GIS技术在地理教学中的应用具有交互式/自发式、探究式学习特点,因此,对于转变传统教育思想与念,促进教学模式、教学方法的改革,加速教育手段的换代,对提高学生的创造能力方面起到较大作用,由于传统重定性分析等诸多不足,而目前流行的多媒体技术,在虚拟现实、模拟仿真与各类数据融合方面亦有欠缺。现在,以GIS为核心的3S技术包括GIS(地理信息系统)、RS(遥感系统)、GPS(全球定位系统)已写入中学地理课本,作为新的重要的教学内容,这要求中学教师不仅要学习什么是GIS技术更需要用GIS技术进行中学地理教学,中学地理教学强调对学生的全面素质教育,要求在对各种地理知识的掌握基础上,重视学生能力的培养及地理思维方式的培养,优化教学信息环境,这就需要在地理教学中引入GIS技术。
三、GIS技术在地理教学中的应用实例
(一)GIS地形分析功能
中学地理要求学生懂得等高线弯曲方向和疏密程度代表的地理意义,等高线形态与地势高低、坡度陡缓的关系,在等高线图上能够识别地形种类。平面地图缺乏对山峰、山谷、山脊、鞍部与陡崖等概念的直观形象的可视化表达,不易明察,首先利用GIS技术矢量化各种地形类型的等高线图并赋高程值,然后创建TIN(不规则三角形)表面,从而生成相应的DEM(数字高程模型),并进行三维可视化表达处理,便可展示出一座山体,直观地观察山峰、山谷山脊、鞍部、陡崖等多种地形,通过旋转动态技术,让学生自己上机操作,使山峰的方向任意旋转,或移走山体或变换颜色以突出某种地形,在此基础上将等高线矢量数据再叠加在数字高程模型上,如有相应的遥感影像数据更好,进行数据的融合实现三库一体,则山体表现得更加形象、逼真、使人感到浑然天成,这种教学明显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加深了学生对地形特征的理解,让学生有身临其境之感。
著名的地图与信息系统专家陈述彭院士认为:“定性描述是地理学的第一代语言!地图是地理学的第二代语言!地理信息系统是地理学的第三代语言。”[4]在GIS里可以实现:(1)数据可视化,可以从多角度快速实现地理数据的可视化;(2)快速制图,在Arcmap里有许多作图工具;(3)属性查询,通过属性编辑可以实现查询功能,理解地理事物的空间分布;(4)制图与输出,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制作合适的地图,并且可以产生与图相关的图表、柱状图、饼状图、照片等专题图,可以提高学生直观分析地理事物的能力;(5)图层管理,通过对图层的加载及修改,满足学习的需要。
(二)GIS的地图功能
地理教学中,利用ArcMap对地图的操作、简单查询和分析,可以实现辅助讲授特定教学内容。如,通过地图图层(主题)的操作、显示能直观地显示地理信息,表达地理要素的空间分布状态、要素间因果关系等,达到辅助教学的目标。
例如,讲授初中《地图》一章的内容时,要说明地图表示的范围、详略与比例尺大小的关系,一般利用课本上“北京市地图”和“中国地图”进行对比分析,但对于初中生来讲,过于抽象,不好理解。而用GIS地图来表现,效果好多了,首先引导学生观察,比较图幅大小,在图幅大小致的情况下,对比例尺大小不同的地图所表示的范围,内容的详与略有何不同。通过设置北京市比较详细地物(铁路、道路、河流、水库等)在大比例尺范围显示,通过缩放、漫游地图并进行比例尺、视野范围查询,然去除图层的显示范围设置,使北京市地物在小比例尺下也都显示,但各种符号、标注密密麻麻的都堆积在一起了,从而十分清晰、直观地反映了“在地图上所画地区的范围越小,要表示的内容越详细,选用的比例尺应越大;反之,选用的比例尺越小”这一结论。
再如,在对中国各个行政区的形状、面积大小、人口及相对位置的教学时,利用数字化地图中的Identify命令可直接查询到各省级行政单位的面积、人口和人口密度等属性,还可在地图中同时显示各行政区绝对人口数量(图2),这样不仅可以方便学生进行各行政区人口数量的对比, 更重要的是说明人口和所在地的空间关系。由于不同行政区单位面积大小差异甚大, 所以这种方式能够帮助学生更快更深刻地认识地图及地图上所反映的信息,同时更直观地向学生展示中国人口分布的态势,便于学生总结人口分布的特点。如,人口的空间分析、人口专题图的制作等,都需要矢量化的数据。
利用GIS制作的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统计的人口密度专题地图,引入了胡焕庸人口线。使中国人口分布的东西差异一目了然,并请学生思考是什么原因造成了这种巨大的差异,自然条件还是社会经济条件?随后,将中国地形,植被等的分布特征展示给学生,要求通过对比进行思考。
(三)GIS空间分析功能
应用空间分析是基于地理对象的空间布局的地理数据分析技术,空间分析是GIS的主要特征和功能,是GIS区别于其他数据管理系统的特征,空间分析在人文地理学的研究中占据重要地位,必须在教学中进行相应的引介和应用。
1.GIS空间分析在经济地理学教学中的应用。在进行工业区位选择和工业布局教学时可充分利用地理信息系统的空间信息处理能力,引导学生将影响工业布局的各因素进行综合处理,利用地理信息系统支持下的空间分析工具,通过缓冲区分析、叠置分析和权重分析等操作,建立具体的最优场址选择模型,让学生通过动态地寻求工业布局的最优化方案,不但掌握了工业布局选择的主要理论因素,同时掌握了实际选择的方法。
2.GIS空间可视化功能在城市地理学教学中的应用。在课堂教学中,应用教学挂图时经常会出现这样的问题,由于教学挂图的比例尺是固定的,所以,照顾全局就照顾不到局部,并且信息表达能力有限。例如,在《城市地理学》的教学中讲授中国城市经济影响区域地域分布的时候,我们通常会选择中国城市分布图,使学生对中国的城市分布有一个整体的认识。但是,当分析具体城市的经济影响范围时,只能通过饼状图来进行简单的等级划分,学生无法辨析其具体的差别和属性因素。这时,我们可以引入GIS的功能,让每一级的城市逐级显示,同时可以利用数字化地图的量算功能,显示出每个城市的腹地范围、城市经济圈范围以及各经济区范围,在介绍具体城市是还可以附上具体的属性数据,让学生整体系统的认识中国城市经济影响区域的地域分布情况,取代原先简单强硬的机械记忆的学习方式,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3.GIS的网络分析功能在交通运输业中的应用。包括主要铁路干线的认识、空间分布,利用其网络分析功能,实现最短路径分析等最短路径不仅指一般意义上的最短,还可以是时间最短、费用最少、线路利用率最高等标准。
(四)GIS三维动态模拟功能
具有多层次数据结构、多时相、多数据源、时空相、结合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GIS技术可实现从感官、计量和逻辑上对显示空间进行模拟,对中学地理教材中地球的运动、天体的变化和运动等知识。如地壳的变动,褶皱、断裂的形成,地球的运动,大气环流的形成,气压带和风带的季节移动,洋流的移动等各类信息变化、自然过程的演变进行仿真、三维动态模拟,把动态的变化过程设计成三维动画的形式,复杂的变化过程就清晰地展现在学生面前了,学生经过分析、观察很容易理解和掌握,从而达到其他教学手段难以达到的教学效果。这些知识如果单凭语言表述和板图板画、投影片等很难表达清楚,这是其他教育技术所不能实现的。
四、结论
GIS技术具有广大的应用前景,作为中学地理教师应当做到与时俱进,积极学习GIS技术的理论与方法,不仅要用其来辅助教学,而且要利用GIS方法来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祖国培养更多的GIS人才打下基础。
参考文献:
[1]赵凤华.中学地理教学中的计算机辅助作用[J].高师理科学刊,2001,(5):84
[2]汤国安,等.ARCGIS地理信息系统空间分析实验教程[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6:1.
[3]邬伦,等.地理信息系统――原理、方法和应用[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1:16.
[4]李佩武,周江,荆平.GIS技术及其在地理教学中的应用分析[J].天津教育,2005,(6):52-53.
The Application of GIS in the Geography Teaching of Middle School
YANG Heng-xi1,2,SHI Zheng-tao1,LI Yu-feng2,WANG Qing-cai3
(1 Tourism and Geography Sciences College of Yunnan Normal University, Kunming 650092, China;
2 Zhang Zhai Middle School, Shenxian 252422, China;3 Second Senior High School, Chiping 252111, China)
摘要:由于教育体制的改革,传统的教学模式逐渐为教师所摒弃,越来越多的教师将新课改倡导的理念融入到高中地理教学当中。虽然这种改变为人们所喜闻乐见,但是课改中高中地理的教学还是存在一些误区。本文对课改中高中地理教学容易出现的误区进行了简单分析,并就此提出了相关的改善措施。
关键字:教学误区高中地理地理教学高中教学
随着教育体制改革的深入,高中地理新课标所倡导的理念也在各个学校逐渐推广起来,这种理念被很多老师融入到教学当中,让传统的教学模式、教学手段均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也让沉闷的课堂呈现出生机勃勃的景象。然而,由于部分教师对新课标理念的差异性理解,课改中的高中地理教学还是不可避免地会陷入一些误区,以致带来了一些不利于课改的影响,这需要教师进行深刻反思。
一、课改中高中地理教学误区
(一)多媒体教学成主体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多媒体数字化技术也开始被地理教师很好地运用到课堂教学中。利用现代多媒体技术手段,不但能将抽象的教学内容图文并茂地展现在学生眼前,还能通过影视录像给学生带来直接的视觉冲击,让学生能有更直观清晰的感受。把抽象的内容具体化、形象化,不仅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的了解,还能节省教师上课板书的时间,让教学效率有所提高。
因为这种新型的教学方式节省时间、所展示的内容也更多更广更容易被学生接受,让许多教师对其情有独钟,结果教师成了放映员,每次上课大部分时间都是向学生展示课件,板书或版图版画只有很少或者根本没有。在此过程中,教师忽略了主体性活动的重要性,以致学生因为缺少观察和实验,令其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动手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普遍不高,也阻碍了其良好思维习惯和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二)缺少对课堂的科学评价
目前,在地理课堂上,当学生回答完问题后,无论其答案正确与否,教师都会对该学生作出高度评价,并予以赞美和鼓励,同时也会让其他学生鼓掌表示对该生的认同和支持。从表面上看,教师希望通过鼓励性的语言激励学生,加强学生对学习地理的自信心,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热情,并希望能藉此活跃课堂的气氛,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适当的激励,有利于学生形成正确价值观和态度,对其成长和发展都很有帮助。而单一的课堂评价则不利于培养学生长久的学习兴趣,过多的赞美和鼓励不但会让其失去原本的价值和意义,甚至更会让学生变得盲目自信骄傲自大。
(三)对“合作、探究”的认识不足
新课改中倡导学生成为教学的主体,明确了“合作、探究”对学生发展所起到的促进作用。因此,教师在设计教学方案的时候应该让课程体现出“参与、合作、体验、探究”为特征的发展性特点。
但是,一些教师过于注重将“合作、探究”设计到教学过程中,以致总是在不适合的时候让学生进行“个人探究”或“合作探究”。在外人看来,学生的主动性和能动性得到了充分的调动,课堂气氛也较以传统模式教学时更为活跃。事实上,教学效果并没有得到改善。因为教师没有从学生的特性和实际学习情况出发,胡乱地将学生进行分组,小组内部成员的能力和性格不能互补,导致了学生参与度不均衡等问题的出现。同时,由于教师不能完全发挥其指导作用,以致学生讨论的形式单一、主题不明、时间不足,甚至会出现因为争论过激而导致气氛不和谐的状况。
二、走出误区,打造高效课堂
(一)多媒体教学与“三板”教学相结合”
地理教学中最值得提倡的教学方式是――将“三板”教学和语言直观两者的优势充分发挥。三板即板书、板画、板图。通过板书,教师可以将详尽难解的教学内容进行整理、分类、列表,让其更加简明扼要,同时教师可把重点突出,让学生更容易把握和理解。通过板图,教师可绘制形象生动的示意图,让学生抽象的内容具体化,将复杂的地图简单化,让学生在脑中形成空间观念,从而让教学效果加倍。通过板画,教师需要快、易、好地将复杂的地理现象在黑板上描述出来,同时配合口头讲授,好让学生把地理事物熟悉一遍。“三板”教学具有多媒体教学无法比拟的独特作用,充分利用此种教学方式,可以给学生留下一定的想象空间,避免知识形象化对学生抽象思维发展的限制。
俗语有云:“尺有所长,寸有所短。”多媒体数字化技术固然会给课堂教学带来便利,但它并非万能,不可能完全取代传统的常规教学手段。老一辈的地理教师,仅用一支粉笔和一本书就能让学生体会到地理境界的美妙。因此,现阶段的教师不能被多媒体数字技术的便利所迷惑,不可只注重形式教学,而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将两种教学方式相互结合、交替进行,好让学生各方面的能力都能得到均衡发展。
(二)巧用激励性评价
新课标要求教师不但要关注学生对知识和技能的掌握,同时也要关注学生成长过程中情感、态度及价值观的形成和发展。适当地对学生采用激励性评语,可以有效发挥评价的正面作用,培养学生持久学习地理的兴趣,促进学生个性的发展,但切忌对学生进行盲目的赞美和表扬。
每个学生都具有自己的独特个性,各人的发展都存在不同程度上的差异。教师对学生作出表扬,不一定要因为学生成绩获得进步或在课堂上表现良好。评价应该以学生为本,教师可以在充分了解学生的个性和特点后,多角度、全方位地评价学生的进步和提高,发掘表扬学生的优点,让学生认识自我、肯定自我、促进自我发展。例如,对于作业做得认真整洁的学生,教师可赞扬其细心认真并让学生继续保持,同时可适当地暗示希望能在课堂上看到学生更出色的表现。
当学生犯错的时候,要注意以引导的方式帮助学生思考,让学生知道自己的原因及地方,这样在避免学生重复犯错的同时也可让其思维和情感得到发展。例如当学生回答错误的时候,教师可以先肯定学生起立回答问题的勇气,然后引导学生说出思考的过程,接着再对其进行评价。激励性评价除可采用激励性语言外,还可采用不同的评价形式如设立学习奖励项目、举行演讲辩论比赛等。
(三)将“探究、合作”用到点上
新课改要求由学生主导课堂,但并不表示地理教师就可以此为依据让学生自主看教科书、然后进行漫无目的的讨论。将“探究、合作”的理念更好地融入到教学中,这需要教师在设计教学方案的过程中,结合学生的实际生活经验及现有知识水平,明确具有探究价值的问题。
在进行合作探究性学习的时候,教师首先需要对学生进行归类分组,例如可根据学生的性格、学习能力、认知水平等方面将其分类,将个性及能力互补的学生归为一组,并选出能力较强、性格外向的学生为组长,让组长调动全组的气氛,确保每一名小组成员都能参与到讨论中。分完组后,教师可以明确课堂讨论的主题,然后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各抒己见。在此过程中,教师应当指导学生使用正确的讨论方法和技巧,让学生既要学会表达,也要学会倾听,让学生在讨论的过程中加深对概念的理解,巩固对结论的记忆。
四、结束语
将新课标倡导的理念引入到课堂中是一种新的尝试,每一种新的尝试都会带来未知的结果。但只要清楚新课改的根本实质,领会到其所表达的内涵,通过结合教材的内容及学生的实际情况,就一定能走出课改中高中地理教学的误区,并探索出一套高于传统、优于传统的教学模式。
参考文献:
[1]孙永珍.浅析新课改下地理教学中的误区[J].地理教育,2009,(1).
[2]叶文冰.新课改理念下地理教学误区与教法探究[J].今日湖北(下半月),2011,(6).
[3]应丽燕.新课程高中地理情景教学误区及对策之探析[J].新课程(教师版),2010,(6).
一、信息技术教育的发展
我国社会主义经济的飞速发展,促使信息技术教育正在发生转变,逐步从单纯的信息技术教学课向与其它学科的整合,进而构建以学生学习活动为中心的现代教育模式发展。它的教育内容从传授计算机基本知识转到利用计算机网络作为工具帮助学生自主学习和探讨,它更加注重对学生进行人文、伦理、道德、法制的教育。信息技术教育正日益成为推进国家中小学新课程改革实施的强有力的手段,通过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以及教学过程中教师学生互动方式的变革,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资源和有力的学习工具。
二、促使初中地理教学中应用信息技术教育必要因素
1.地理学科本身的特点决定着信息技术的应用
地理是一个包罗万象的巨大的信息世界。它涵盖了人类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它是人类文明发展进程中所创造并遗留下来的各种信息的积淀。通常我们对地理的了解主要依赖于各个时代所遗留下来的各种资料,但其却庞杂繁多,数不胜数。现代教育技术以其巨大的信息存储能力,方便快捷的文件检索功能,使广大师生拥有浩如烟海的地理资料及快速查询资料成为可能。
2.《新课标》的实施赋予了地理学科教学新的内容
《新课标》重视对学生能力的培养,特别是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地理学习如何实现对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培养呢?其核心是彻底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加强学生的探究性学习,变教师教学过程为学生主动学习过程。
3.地理教学同样担负着新的教育使命
信息社会,知识以惊人的速度在不断更新,很多知识在我们尚未认识清楚的时候,它却已经被新的知识所取代了。地理学科教学以应用地理知识解决现实问题为目的。为了能够解决实际问题,就必须对材料具有一定的辨别能力。对于信息高速公路――Internet网络提供的各种信息,应该具备根据解决问题的需要进行选择、判断的能力。
三、初中地理教学应用信息技术教育方略
(一)利用计算机辅助教学
目前,地理CAI教学课件的商业化运作已经相当成熟,它们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1.演示学习探究过程
采用计算机技术集动画效果、视频影像、声音等为一体,对教学内容中的重点、难点进行辅助教学。这类课件可以是线性序列的演示,即按教学顺序来组织各种信息;可以是交互式的,也可以是开放式的,既可按顺序进行操作,也可以通过主菜单根据需要随意选择学习内容或重复同一内容。
2.高密度知识传授、大信息量的优化处理和灵活的文字板书应用
这类课件多用于专题课和综合复习课中,利用计算机大容量存储和快速显示功能,代替教师的口授,它具有图文并茂、资料详实、容量大、线索清晰、操作简便等特点。
3.创设信息情境,让学生主动完成意义构建
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向学生提供一个由教师预先创设的信息情境,激发学生主动探究的兴趣,通过对信息的处理加工实现对所学知识的意义构建。利用多媒体自身的优势将声、光、电等多种信息资源构建成学习地理的氛围,为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活动,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提供可能。
(二)基于校园网等局域网的网络教学
由于客观原因,到目前为止,还未见到一套较为成熟的初中地理教学配套的电子材料出版发行。要经常性的开展运用信息技术整合初中地理教学活动,就必须善于积累地理电子教案、分类电子地图、地理CAI积件,构建自己的地理数字化素材库;就必须善于积累图象、声音处理经验、动画制作经验、课件的制作经验,努力提高信息技术水平。我们可以充分利用校园网等局域网,使之与相对成本较低的卫星电视互联,教师、学生既可以共享通过卫星电视互联提供的教育教学资料,又可以通过校园网等局域网实现交互式教学,防止出现信息时代的不平等教育现象的产生。
(三)基于Internet的网络教学。
基于Internet的网络教学,抛开了传统课堂教学的模式,打破了时间、空间对地理学科教学的束缚。传统的课堂教学是以教师的讲授为主,是一对多的关系;网络教学构建了一个虚拟的地理课堂,这里提供了优秀的地理教师设计的学习资源,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来选择相应的内容进行学习,并可将学习情况及时地提交给教师,教师可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定,以此实现一对一的教学。
四、中学地理教学应用信息技术教育应注意的问题
1.教师角色的多元转换
信息技术教育在地理教学中的应用,能否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关键在于教师教育思想是否适应现代教育的要求而发生根本性的转变,关键在于教师是否注意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意向,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增强学生学习的愉悦感。地理教师要根据教学情况的实际需要,不断转换自身角色,利用计算机及网络信息占有量大的特点,提供给学生地理学科领域一些前沿的研究成果及有争议的热点问题,启发学生创造性和批判性的思维。
2.地理教学方法的转换
在信息技术教育环境下,地理教学要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民主性和平等性原则,注意学生个性化学习,教师可以通过制作的CAI课件及网络教学为学生的独立学习创造条件,学生可以独立地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学习内容进行学习,使学习的内容更具有学生的个性化特征。教师根据教学内容的实际需要,灵活实现多种教学方法的转换,注意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
【关键词】 地理教学 探究学习 实施策略 生态观念
地理教师在探究教学过程中,可结合具体的教学目标和任务创造性地实施适合具体情景的策略。就一般情况而言,农村初中地理实施探究式教学主要采用以下策略:
一、树立新型生态观念,深刻认识地理教育的独特价值
培养学生树立可持续发展的生态文明观是地理课程的独特功能。可持续发展的价值观追求的是人与环境的协调发展,而不是片面强调人类对自然的征服与改变。可持续发展的道德观是对资源和环境的平等共享,既反对富人和发达国家把金钱置于资源与环境之上,浪费资源与污染环境,使穷人和发展中国家失去利用资源的机会而被迫生活在受污染的环境中,也反对当代人以经济利益为出发点,牺牲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牺牲长远利益,断送子孙后代生存的条件和环境的自私行为。地理课程突出了这种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教育学生形成正确的环境观、资源观、人口观和发展观。可持续发展的人地生态文明观属于意识形态的范畴,这种观念的形成,需要改变地理光靠讲理的传统做法,让学生在真实的实践活动中体验、感受,转化为自身的理念和习惯。而探究式教学正好突出了学生的主动实践活动,有助于学生生态文明观的形成。
《地理教育国际》强调:"地理教育为今日和未来世界培养活跃而负责任的公民所必需"。这是对地理教育价值的高度概括。除了以上探讨的地理教育功能外,地理教育的价值还体现为:在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培养上,地理教育对学生爱祖国、爱家乡情感的培养,具有其他学科不可替代的优势:在公民意识的培养上,地理教育在使学生形成国家意识、道德意识、法律意识方面,具有特殊作用。
二、构建主体多元和方式多样的发展性教学评价体系
传统的地理教学评价,忽视学生的主体作用,侧重对教师的评价,从而体现了教师、教材、课堂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思想,评价重心偏离,即过分关注地理学习的结果,忽视地理学习的过程;注重知识的掌握,忽视学生学习地理、分析地理问题和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和过程;忽视学生地理思维能力与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评价的功用被曲解,甚至狭义化、数字化,而不是去真正地促进学生的学习、发展,导致学生与传统教育评价各行其是,造成诸多弊端。而探究式教学的评价,应该是使教育教学评价重新回归于学生在教学中的完整而真实的表现,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回归于促进学生的发展这一根本出发点。正如卡罗・汤姆森所说:"评价永远是帮助学生成长,这比把学生的错误进行归类更重要。"因此,从素质教育理论出发,农村初中地理探究式教学评价应该突出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作用相结合"的教学思想,按照"学生主体论"的现代教育教学思想的总体要求,实现地理学习评价目标多元化、评价手段多样化。强调学习过程与学习结果相结合、定性与定量评价相结合、反思性评价与激励性评价相结合的地理教学发展性评价体系。
三、立足农村乡土环境,开发校本地理探究学习资源
提到探究式教学,多数农村教师都会感慨:"这是城市学校的专利!因为那里有丰富的教学资源,比如博物馆、图书馆、少年宫等等,而且城市学校的学生聪明,见多识广,而我们这里除了蓝天、白云、泥土什么也没有,加之学生思维狭窄,凭他们的知识、智力水平,掰开揉碎的讲还学不好,哪有能力搞探究?"事实上,资源是一个相对概念,农村与城市各有其资源优势。正如吴刚平在《校本课程开发》中所言"从理论上讲,即使条件相对落后的西部地区、农村地区,课程资源也是丰富多彩的,但缺乏的是对于课程资源的识别、开发和运用的意识与能力。"
地理教学涉及到地理环境以及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相互关系的有关内容,从课程资源的意义讲,农村的一草一木、农舍炊烟、黄土高坡、丘陵山冈、道路桥梁等,仍是重要的课程要素,无论是对学生地理知识的学习,还是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它们都蕴涵着极为丰富的教育价值。
在农村初中地理探究教学中,教师可以让学生描述身边的自然要素、讲述农业生产活动、规划家乡的发展,结合教学内容组织学生开展地理观测、考察、调查、专题研究等活动。比如,山区中学就可以把地理课搬进大山,通过实地观察山顶、陡坡、缓坡、鞍部、山谷、山脊等地形特点,观察河流的位置与山地地形的关系,实地观察岩层的走向,了解背斜、向斜、断层等地质构造,分析讲解成因,通过实地观察阴坡、阳坡在植被上的变化,分析两侧日照、温度、土壤湿度等情况。这样不仅多种课程资源得到综合利用,而且让学生把地理知识应用于实际,学会用"地理观"考察自然状况,考察社会问题,考察家乡的山山水水,从而强化了学生对社会的"参与意识",对家乡的"参与意识"。
四、关注农村学生实际情况,激发学生积极参与探究过程
从学生身心发展来看,地理教师应注意到:一方面,初中学生的抽象思维还没有发展到高中学生的水平,所以对初中学生实施探究教学应多从直观、形象的现象研究入手,培养其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另一方面,学生因人而异,一是内在的潜能、先天的素质存在差异;二是因外在环境不同而造成思维方式、性格、视野等的不同。在进行地理探究式教学时,教师要使活动尽量不脱离农村初中学生的实际需要。与城里的学生相比,农村学生由于生活环境的影响,从小就养成了吃苦耐劳的良好习惯。这种较好的心理素质更能适应探究教学的需要。
并呈现出许多优秀的教学案例,但在我国广大农村地区,由于主观和客观上的一些原因,探究式教学在初中地理教学中的开展大多还是"水中月,镜中花。"鉴于此,必须改变目前农村教育"只抓少数,忽视多数,脱离实际"的单纯升学教育,立足农村实际,开展地理探究式教学,从而较好地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可以说,只有当农村学校地理课程改革成功了,整个地理课程改革才算成功。
参考文献:
[1]郭卿.如何提高地理教学课堂效率[J]
1、高中地理新课程改革的背景
20世纪50年代以来,地理科学得到了迅猛发展。经历了计量革命、生态浪潮、人本主义思潮的冲击与震荡,地理科学的研究理念更为现代,研究对象更为复杂,研究领域更为开放,研究方法更为先进。进入21世纪,随着信息化、数字化等现代化高新技术的发展,地理学的研究将进入一个全新的时代。在地理科学迅猛发展的形势下,原有的高中地理课程的理念、目标、内容标准与实施要求显然难以与时代的需求相适应,地理科学的发展成为课程改革的催化剂。
2、高中地理新课程改革的必要性及其影响因素
(1)高中地理新课程改革的必要性
我国经历了多年的应试教育,不仅深刻影响到了学生素质的提高,而且也不利于我国的人才培养和社会主义的建设。随着国际之间的竞争越来越激烈,国家迫切需要大批高能力的人才,这就必须对教学进行改革。传统的地理应试教育主要偏重于对地理知识的传授,忽略了学生在创新意识和个性健康方面的发展,特别是对学生能力运用和生产实践方面关注不足。这显然不利于新时代对创造型人才的培养,也难以适应当今社会发展对高素质复合型人才的需要。时代要求我们以新的社会价值观来衡量教育效益,就是要把地理应试教育机制转化为地理索质教育机制。当前高中阶段的教育,应主动适应时展的需要,立足我国实际,借鉴国际教育改革的有益经验,大力推进教育创新,努力构建具有中国特色、充满活力的普通高中地理课程体系,为造就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奠定基础。
(2)高中地理新课程改革的影响因素
20世纪80年代以来,教育改革的总趋势是教育多元或多样化,教育社会化,教育信息化和教育国际化。各个国家都十分重视教育的发展,尤其是重视高中阶段教育的改革与人才的培养。在发达国家,教育改革呈现出力度大、理念新的新特点。地理课程改革成为世界范围内地理教育改革的核心,世界各国的改革方案纷纷出台,使其成为地理教育改革的先导。
二、新课标提倡的地理教学方式
1、教学方法的多样性和较强的实践性
教师的教学方法,决定着学生的学习方法。新课程标准呼吁地理教学方法的改革,尤其是课堂教学方法的改革。相比原有的教学方法,新课标提出的教学方法有以下特点:
(1)形式多样
(2)实践性强
这里所说的实践性,一方面指教学方法的可行性,另一方面指教学方法的实用性。新课标提出的多种地理教学方法,是地理教学的研究人员根据当今社会条件,结合当代中学生的特点提出来的。总体来说,新课改提出的地理教学法都具有很好的操作性。各种地理教学方法的综合应用,使得地理课堂教学过程更加活跃,教学内容更为丰富,加上研究性教学等课外教学方法的应用,有利于更好地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调动其学习积极性,体现学科实用性,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2、教学手段的多元化
新课标提倡的教学手段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1)为学生提供多元化学习途径
(2)凸显学生主体性
(3)抽象概念转变为形象演示
正所谓“上知天文,下知地理”,地理课程的学习,涉及到许多抽象的概念,以高中地理必修一的前三章最为突出。传统的地理教学手段,对这部分的内容采取挂图、板画的方式进行讲授。由于高一学生正处于空间思维发育阶段,对涉及星际空间的知识难以理解,因此,传统的地理教学手段,往往会让学生难以理解教师所讲的知识点。新课标提倡的地理教学手段,以现代多媒体教学为主要特色,通过计算机演示,帮助学生把抽象知识形象化,帮助学生理解,达到突破难点的目的。同时,形象的演示也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引发其学习兴趣。
总之,新课标提出的地理教学法,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从学生需要的角度出发,为学生的学习提供方便。
三、新地理教学法的应用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1、新地理教学法的应用现状
目前,在新课程标准的指导下,地理教师都开始转变教学理念,并尝试运用新课标提倡的教学法进行地理教学。在中学地理教学中运用得较为广泛的教学法有:问题教学法、情景教学法、案例教学法、研究性教学法等。其中问题教学法、情景教学法与案例教学法主要运用于课堂教学,而研究性教学法则是开设了专门的研究性课程,由学生自由选择感兴趣的课题,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相关的研究,最后提交研究成果。
新地理教学法在应用中的主要问题
(1)课堂活动“有形无实”
新课程标准提倡在教学过程中穿插各种课堂活动,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然而,不少教师为了体现自己的课堂贴近新课标,在课堂教学中硬梆梆地塞进几个课堂活动,表面上看是活跃了课堂气氛,但实际上学生根本没能通过这些课堂活动有任何收获。这样的课堂活动,不但起不到想要的教学效果,相反还浪费了时间,耽误了教学进程。
(3)与现实生活联系少,学科实用性体现不强
高中地理教材的设计,本身是要让学生更好地认识自己所处的环境,用科学知识分析、解决现实中的问题的。然而,有的教师往往容易忽视了这一点,尤其是在教授必修一的时候,由于课本内容都是相对抽象的基础理论,教师往往容易过分学术化地给学生讲授,造成学生难以弄明白,进而有可能使学生失去了学习地理的兴趣。
(4)同世界和时代的接轨差
【关键词】地理教学 信息技术 有效整合 建构主义理论 行为主义教学理论
【中图分类号】G633.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10-0167-02
一、初中地理教学中应用信息技术的作用
在初中地理课堂教学中运用信息技术,有很多方面的意义,首先,在初中地理教学中,运用信息技术有利于开发地理学习资源,丰富地理学习内容,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其次,在初中地理教学中运用信息技术,有利于观察地理事象,帮助学生理解各种地理现象,降低学习地理的难度。再次,在初中地理教学中运用信息技术,有利于表现地理过程,帮助学生直观理解地理规律,提高学生的地理学习能力。初中地理具有综合性、实践性、地域性和开放性的特点,需要学生具有良好的逻辑思维和理性思考方式,学会利用地图分析相关区域的地理情况、气候温度等自然要素和人文要素,因此对于学生的学习能力的要求也存在一定的高度,而信息技术通过声像技术、视听技术等,将图文、动画、视频等合理的结合在一起,更为直观和形象的为学生展示地理发展变化过程,便于学生理解和吸收。
二、目前信息技术与初中地理教学整合中存在的问题
随着教育信息化的发展,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在初中地理教学中,信息技术与地理学科的有效整合可以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和认知水平,然而,由于硬件设施和师资力量等方面的问题,二者的整合过程中还存在许多问题。这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一是受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难以实现信息技术与地理教学的科学融合。很多教师都误解了课程整合的概念,认为在教学中应用了信息技术就是进行了课程整合,仅仅把信息技术作为一种教学手段来运用,不能很好地实现二者的有效整合。二是过度重视地理知识的传授,盲目追求先进的信息教学手段。三是忽略教师的课堂组织功能,缺少师生之间的交流与互动。教师在地理教学过程中还存在很多误区,盲目追求信息技术的使用,不能达到设备与教学的优化组合。四是用课件演示来代替学生的实验活动,忽略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多媒体教学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但是很多教师不能很好地运用多媒体教学,忽略了教师本身的主导作用,导致教学过程中师生交流互动的缺失。五是地理数字化资源建设不足,信息技术的应用效率较低。
三、信息技术应用于初中地理教学的理论分析
3.1建构主义理论
建构主义理论最早由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提出,该理论强调学习者是对外来的信息进行主动选择和适当加工的。学习的过程中新旧知识之间有时会出现一些冲突,包含着学习就是对这些冲突所导致的对认知结构进行重组的过程。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教师更加关注学生地理知识的获取以及地理能力的运用,通过为学生提供有利于意义建构的环境,让学生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自己进行知识的建构,从而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3.2 行为主义教学理论
以斯金纳为代表的行为主义学习理论认为,为了消除个体所做出的非期待反应,最有效的方法是对个体的反应施以强化。该理论的主要思想有七个方面:一是反馈和即时的强化;二是个体必须积极主动地做出反应;三是反应从简到繁;四是个体做出的错误反应要逐渐减少;五是回答必须与正确的反应完全相符;六是个体可以自定学习速度;七是必须详细说明终点行为。将该理论运用到初中地理教学中,有利于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的有效整合,为学生提供丰富多彩的地理信息,创造良好的地理学习环境,有利于学生自行构建地理问题模型和进行地理探究。
四、信息技术与地理教学有效整合的策略
4.1 改革传统地理课堂教学方式,使学习过程由被动转为主动
新课程标准要求,教材在课堂教学中只占50%,师生互动产生的内容占40%,学生自行创造发挥的内容占10%。因而,教师需要改革传统的授课方式,将地理课堂内容由静态的灌输改为动态的传播,让学生主动参与教学,增加师生之间的互动过程,增大学生的信息输入,使地理知识变得更加有趣味性和知识性,从而有效提高地理课堂的教学效率。信息技术的运用将改变传统的地理课堂教学方式,让初中地理课堂真正的“活”起来,学生作为课堂的主体,教师充分发挥引导者的作用,合理利用信息技术,发挥多媒体技术的辅助教学作用,刺激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帮助学生由被动吸收转为主动思考、自主实践,培养学生的地理素养,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4.2 利用好信息技术的课程内容,发展学生自主学习意识和能力
一方面,现在的初中地理教材融入了很多信息技术知识,比如说火山、地震、人造卫星照片等等,在地理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运用多媒体手段,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另一方面,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利用互联网来收集和处理地理信息,让学生掌握基本的计算机应用技术,同时,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计算机运用能力。另外,教师在地理教学过程中,可以运用信息技术来解释地理概念、地理现象以及地理规律,使静态的教学内容动态化,使复杂的教学内容简单化,使抽象的地理概念具体化。从而便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求知欲望以及发展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如讲述“喜马拉雅山脉的形成原因”时,传统的教学方式由地理教师利用地球模型或者在黑板上描绘,有误差的描绘容易让学生形成误解,空泛的理论知识讲解对学生的学习意识的形成和能力的提高也造成阻碍,从而教学目的无法达成。而笔者利用动画演示印度板块与亚欧板块相互碰撞使古海洋消逝,陆地挤压后隆起而成。学生在动态的图文展示中掌握准确的板块运动知识,在信息技术的辅助下对板块运动的相关知识主动思考、合理质疑、发展创新,从而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4.3建立信息技术的地理课程资源库,丰富地理课程教学资源
目前,我国地理教育现代化的重难点是建立地理课程资源库,其重点就在于地理教学资源的收集整理入库管理与检索,地理信息资源库的资源包括两类:一类是地理教材以及教学所需的挂图模型图片资料以及其他一些校内资源,另一类是各种媒体图书馆专家学者互联网等校外资源。地理信息资源库的资源需要通过多种信息渠道收集,需要保证资源广泛性有效性和深度性以及代表性。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以多媒体为核心教学手段,为学生提供能反映地理科学发展的地理教学内容。
4.4 创造适宜的地理教学环境,发展学生自主学习意识和能力
在初中地理课堂教学中,教师利用信息技术可以帮助学生了解和熟悉社会生活环境,也可以帮助学生认识到地理学科的社会应用价值,培养学生学习地理知识的浓厚兴趣,还可以丰富和活跃现有的教学内容,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比如说,在教学有关“我国山区面积广大”的课题时,教师在课前可以利用互联网收集关于山区旅游业的发展情况、山区道路交通状况和地质灾害等的相关媒体报道,以及对山区地区带来的经济及环境的影响等,让学生们对山区面积广给当地社会带来的利与弊有了初步的印象;导入新课时,可以先让学生讨论开发和保持山区应当注意哪些问题,如何充分合理地开发利用山区资源,实现社会、经济和生态协调发展;课中,可以先用多媒体播放如九寨沟、拉萨、天山等关于山区旅游点和山区的蜀道、吊桥、山区常见地质灾害中的崩塌、泥石流等真实场景,让学生感同身受;课后,讲一些山区对国家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性以及如何做好山区生态环境建设等。
4.5掌握信息技术课程教学模式,提高初中地理课堂教学效果
信息技术课程内容的教学模式主要有四种:一是多媒体教室讲授演示模式,教师在课堂上可以借助多媒体进行讲授。此种教学模式可以充分体现教师的主导地位,充分的课件演示,有利于突破教学中的重难点。二是多媒体网络教室主导研究学习模式,教师根据教学内容,采用任务驱动法来完成教学任务。它要求教师在备课时,能对教材进行分析和处理,制作出多媒体课件。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起知识辅导作用,教学任务由教师和学生共同完成。三是多媒体网络讨论研究模式,教师组织引导,提出问题,师生利用网络上的交流工具,在线讨论或离线讨论。每个人的发言或评论都能及时被所有参与讨论的人看见,有利于学生的技能、良好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形成。四是网络研究性学习模式,教师和学生共同确立学习方向,通过各种资源实现课题的目标,并发表研究成果,形成互动探讨。
五、结论
总之,地理学科是一门思维综合能力很强的课程,在教学过程中应用信息技术可以为地理教学注入新的生机、活力、方法和思路。作为初中地理教师,需要更新教学观念,掌握教育技术,积极探索信息技术与地理教学有效整合的措施,才能有效提高初中地理课堂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1]许彩君.信息技术与地理教学整合[J].教育,2011(36).
关键词:中学地理 课堂教学 信息技术 应用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2117(2014)18-0-01
1 中学地理课堂教学现状概述
就我国中学地理课堂教学现状进行分析可知,在教学改革开展的背景下,为了进一步提高课程教学效率,中学地理课堂采用了图示教学以及多媒体教学等现代化教学手段,在图示地理教学中,教师通过向学生展示并分析各类型示意图以及实地图像,分布图等,使知识内容更为直观,在多媒体技术应用的基础上,教师也可以更为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促进中学地理课堂效率的进一步提高。随着我国现代化教学的开展,中学地理课堂需要更多的引入网络手段和信息技术等教学方式,但由于部分地理教师缺乏对应的教学能力,中学地理课堂的教学设备无法得到及时更新,这都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中学地理课堂信息技术教学的开展。此外,由于教育主管部门对教案及大纲等内容无法进行及时的更新与修改,也造成了教师对信息技术应用的忽视,从而影响中学地理课堂教学中信息技术的运用。
2 中学地理课堂中的信息技术运用形式
2.1 强化理论基础知识
在中学地理教学的实际开展中,信息技术的运用必须以理论知识为基础,理论知识的内容囊括了学习理论和教学理论等多项内容。学习理论要求教师在地理课程教学中必须着重强调情景创设,在信息技术的应用过程中,利用网络信息实现情境的模拟,帮助学生强化对课程知识的掌握,从而切实提高课堂效率。在中学生的地理知识学习过程中,学生还要在掌握基础知识的前提下,进一步加深对知识结构的认知,在信息技术的应用与学习中,实现地理知识架构与具体内容的有机融合。教学理论则着重强调了地理教师运用信息技术对课程教学的主导作用。在信息技术应用背景下,教师要将学生作为课程教学的中心,地理课程的教学不仅要注重知识内容的讲授,更要强调对学生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的提升。
2.2 构建启发式的实践情境
中学地理教学中信息技术的运用,需要借助情境创设才能更为有效地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在传统中学地理教学中,图示法等教学方法的运用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教学效率,但信息技术的运用则会在地理知识讲授的基础上,利用地理数据等信息内容创建出虚拟情境,从而使学生能够更为真切地认知地理课堂中的知识内容,激发学生学习与探究的积极性,从而在巩固学生地理知识基础的同时,提高其知识的运用与分析能力。信息技术在中学地理课堂中创设的情境还能够促进课堂角色的转化,学生更为积极的参与到地理知识的探讨中,能够使学生逐渐成为课堂的教学主体,进一步推进中学地理教学的现代化发展。
3 信息技术在中学地理课堂中的应用探究
3.1 信息技术与多媒体技术的有机结合
在传统的中学地理课堂教学中,多媒体技术的应用已初具规模,信息技术教学的开展,可以在多媒体技术的基础上得以有效的实现。中学地理课程知识的内容涉及到了声音、图像以及文字等多类型的媒体信息类型,在信息技术教学的过程中,借助多媒体技术,可以更为全面地烘托出地理问题探究的情境,引导学生更为深入的探究地理知识。例如,在讲授《工业区位选择》这一课程时,教师可以预留给学生观察工厂发展变迁的作业,并通过录像的方式进行记录,当课程讲解时,安排学生对所做录像进行讲述,进而加强对课程知识的感性认知。教师在讲解钢铁化工等企业的区位变迁时,还要结合国家及地区的发展形势进行分析,针对化工厂向江河下游的扩张加以展示,从而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厂区区位选择的具体要求,实现地理课程知识的有效深化。
3.2 网络课程教学的开展
网络课程是中学地理信息技术教学方法的重要途径,在这一教学方法的运用中,教师不仅可以突破时间和地理位置的局限,丰富教学内容,也能够进一步拓宽课堂的知识讲授范围,从而更为广泛的培养学生对地理学习的兴趣。在《中国的可持续发展》这一课程的讲解中,教师可以首先收集中国自然资源开发的相关视频,并通过整理突出视频中反映的主要问题。在地理课程的讲解中,教师要在学生观看视频的同时提出对应的问题,如当前我国森林资源的实际拥有量和市场需求量等,并提供学生对应的网址进行查询,以此帮助学生更多地了解我国自然资源的相关知识。网络课程的开展,还要注重课程教学计划的制订,在地理课本课程的基础上,适时适量地进行网络课程教学,进而实现信息技术与课堂教育的有机融合。
3.3 地理信息系统的辅助与应用
地理信息系统即GIS技术,是在计算机技术的基础上,利用数据信息的收集、整理与分析等手段对知识内容进行加工,从而有效地处理实际地理问题。随着信息技术在中学地理课程中应用的深入,地理信息系统也逐渐受到中学地理教师的关注。在讲解我国省市区位关系的课程中,利用GIS技术,教师能够向学生展示我国任何位置的图片,通过不同省市特色图片的对比,教师能够更为详细地讲解城市的分布特点,也能够帮助学生更为全面的认识不同省市的风土人情,这对于激发学生的地理知识和学习兴趣也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4 结语
[关键词]微课 高中地理 地理教学
[中D分类号] G633.55[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6746058(2016)310124
微课作为一种新兴的教学工具,可以让高中地理教师通过数字化和信息化的方式,更好地为学生展现教学内容,达到教学目标。微课既能实现教学模式的有效转变,也是对传统教学的强有力补充。
一、微课应用于高中地理教学的特点
微课具有教学时间短、涵盖内容多样化等特点,可更加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讲解具体的教学内容,弥补了传统教学的不足。
1.具体化。和传统教学方式相比,微课可以将教学内容通过图片、视频和音频等方式进行展现。微课教学可以将地理学科难以理解的抽象概念和知识点进行具体化的展现,让学生通过更加直观、生动的形式学习到地理知识。
例如,在进行“地球的演化和地表形态的变化”的教学时,教师就可以通过微课让学生以更加直观、具象的方式看到地球演化的过程,不仅降低了学生理解和掌握的难度,对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也有着重要作用。
2.生活化。高中生学习地理不应只是为了应付高考,还要能将这些知识应用于自己的日常生活之中。学生在学习地理的过程中,课本是十分重要的工具,但是不能完全依赖课本。这要求师生在依托课本内容的基础上,将地理知识和生活相结合。而微课就可以很好地将地理和生活进行有机的教学结合。
比如在“城乡发展与城市化”的教学中,教师就可以将当地十年或二十年以来的城市化发展历程通过纪录片的方式进行微课展示,让学生在生动的视频和图片中看到自己所生活的环境在城乡发展与城市化影响下的改变,从而更加深刻地体会到发展带来的积极作用。
3.综合化。作为一门具有很强综合性的学科,高中地理涉及的知识点十分广泛,和其他学科的交叉点也很多。教师需要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能力等具体情况进行微课的制作,将自然地理与社会地理进行有机结合,根据教学目标将课程的重难点通过微课进行展示,降低学生学习难度,拉近地理与学生之间的距离。
二、微课应用于高中地理教学的方法
1.提供有效导学。高中地理知识点分散,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关注学生对基础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微课教学倡导“先学后教”的教学方式,可以引导学生进行教材的阅读和视频的观看,进而让学生对课程内容获得感性认识,并激发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例如笔者在制作“自然灾害与人类活动”的导学微课时,便通过视频和图片相结合的方式展示了日本大地震、俄克拉荷马龙卷风等自然灾难的内容。当学生看到这些震撼人心的灾难片段时,对于自然灾害的生成原因、灾害对人类的影响和规避方式产生了极大的兴趣,这对接下来的相关内容教学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2.辅助解决难点。对于复杂、抽象的地理现象和知识点,仅通过教师的讲述和学生的联想很难让学生进行理解和掌握。而通过微课,学生可通过形象生动的视频、动画或图片进行理解,不仅可以降低学生的学习难度,对于有效提高教学效率也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
比如在“地球上的大气”教学中,冷暖锋的形成过程由于其抽象性高,一直是教学的难点。而通过微课的动画演示,学生可以清晰、完整地看到冷暖气团的运动过程,从而了解冷暖锋的形成和变化规律。通过这种生动具体的演示,学生很容易对知识点进行理解和记忆,对于以后在相关题目中进行快速判断和识别也有着重要的帮助。
3.有力扩展知识。在高中阶段,学生进行文理分科后,学生在地理科上的学习差异愈加扩大。而微课教学可以满足不同学生不同程度的学习需求,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水平,自主选择不同难度和要求的微课进行观看和学习,这既能巩固基础知识,也能做到查漏补缺,满足学生的学习要求。
另外,由于学生的能力水平高低不同,总会出现有的学生“吃不完”,而有的学生却“吃不饱”的现象。针对这一点,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和知识特点,制作一些相关内容拓展的微课视频,让“吃不饱”的学生可以通过微课拓展相关知识。
综上所述,微课能够对高中地理教学起到很好的辅助作用。只要教师能够有效把握微课的应用方法,将微课与传统教学方法进行有机结合,一定能够有效提高教学效率,实现教学质量的显著提升。
[ 参 考 文 献 ]
【关键词】信息技术 地理教学 整合
当前,初中现代远程教育的实施和学校校园网络的开通,使以多媒体电脑为主的现代信息技术教育应用在农村成为可能,也决定了现代信息教育与地理教学整合的发展趋势。
一、现代信息技术教育与初中地理教学整合的重要性和必然性
现代信息技术提供的学习方式,有利于因材施教,体现教育的公平、民主和学生的全面发展;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体现学生的认知主体作用;有利于多种教学策略的实现,深化学科教学,提高教学效益。现代教育信息技术本身就是技术创新的产物,在高新技术更为发展的今天,教师的教学更不能缺少信息技术与各学科的融洽整合。
因而基于现代信息技术构建的地理课程决定了与信息技术整合的必然性和重要性。新课程地理教材的突出特点是教材的多媒体化、教学的个性化与自主化、情景的虚拟化和地球的数字化,初中地理教材的这一特点决定了现代信息技术教育与地理学科整合的重要性及发展的必然性。
二、现代信息技术教育与学课程整合实践与问题的解决
现代信息教育对我们来说,也不是什么新鲜的事物。在教学实践中,我力求把地理教学同多媒体有机地结合起来,寻求初中地理教学与现代信息技术存在的一种必然。
实例一:在讲“黄河”这一节内容的过程中,我进行的多媒体课件教学。首先采用黄河的泛滥成灾的图片进行导入,强调黄河是中国的母亲河,同时又是一条害河,它在历史上曾多次决口泛滥,给黄河流域的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因此,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任务就是要治理与开发黄河;其次演示一张空白的中国地图,然后从黄河的发源地开始演示,一直到入海口,形成一个巨大的“几”字。并依次引出下列问题:1、黄河的发源地和入海口:巴颜喀拉山脉和渤海;2、黄河干流的长度和形状:5500多千米、"几"字形;3、黄河干流流经的省区:青海、四川、甘肃、宁夏、内蒙古、陕西、山西、河南、山东共九个省区;4、黄河流经的主要地形区:青藏高原、内蒙古高原、黄土高原和华北平原;5、黄河上、中、下游的分界点:河口镇和河南旧孟津;6、黄河的主要支流:汾河和渭河,并请学生注意,这两条支流分别位于黄河的哪一个河段。最后让学生讨论危害与利用开发。
实例二:《中国的民族》采用了多媒体信息的引入法,先让学生观看民族舞蹈和民族风情图片,从而归纳出民族的概念、种类等。
通过教学实践活动,在一般地理教学中的困难得以解决,如: (1).地理教学板书、板图、板画内容丰富,复杂多样,在有限的黑板上难以充分展示出来,通过多媒体课件可以用活地图及图文资料。教材如果以将声音、立体图像及文字进行多媒体化,不仅能实现教学的交互性,而且能解决教师在一般课堂上完成内容丰富的板图、板画需要耗费很多的时间的问题。
(2).地理教学需要分析研究自然界客观事物的发生、发展和演变的规律,同时还需要了解世界各地的人文特征、生产发展以及人地关系等问题。要使学生较好地掌握这些知识,多认识客观事物的本身及其外貌特征,多了解各具体国家生产建设的发展状况非常必要,但用一般的教学手段难以实现,而采用多媒体教学设备能更生动形象的表现。
三、现代信息技术教育与学课程整合的特点
根据自己的教学实践,我认为把以计算机网络和初中信息技术运用于地理教学,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1、.有利于学生认知发展过程实现教育目标的实现。电化教学的过程主要是教师根据教材内容、选用合适的电教媒体(如电影、电视、录像、多媒体课件、计算机网络、投影等)指导学生主动获取知识、培养能力的过程。在一定程度上又适应了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习热情,诱发学习动机,调动学习积极性。
2、教学的直观性有利于充分发挥地理教学中的地图作用,达到图文相统一的效果。地理教学一刻也离不开地图,地图是地理学科特有的形象材料,是地理学科的骨架,其中蕴藏着丰富的地理现象、地理知识、地理技能和地理智慧。地理过程是复杂的也是抽象的,许多地理过程比较难以理解。计算机可以对那些难以理解的地理过程和地理现象的形成过程进行模拟,以增强教学的直观性。如通过计算机演示地球的运动,学生就可以轻松掌握有关地球的运动和四季形成等方面的知识,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想象能力,强化学生对宇宙和大自然的好奇感。
四、现代信息技术教育与学科课程整合的基本途径、方法
现代信息技术教育与地理学科课程整合一般有以下几种途径和方法:
1、教师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教育的优势,运用多媒体的手段,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兴趣,进一步引导学生对信息的自主加工,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大胆创新,标新立异,敢于发表不同的见解,敢于打破常规,突破传统观念,从而形成新思想、树立新观点和创立新理论的教育观念。
2、现代信息技术教育和学科课程的整合具有跨学科、跨课时、跨年级段,多采取课外活动形式的特点。在整合的过程中,教师要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改变学生在教学过程中认识事物的过程,改变传统的教学原则,改变教学内容和教材形式,也改变教学过程中教师、学生、教材三者之间的关系。一般地,要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不同,设置相应的学习任务。教师可把经过筛选的问题,通过围绕某个具有时代特征的专题,将现代科技、自然、人文、旅游和环境等问题,通过计算机技术,创设问题情境,传达给学生。
五、现代信息技术教育与学课程整合的一些困难
教师的现代教育技术职业水平还不高,尤其是在农村学校更是如此。近几年来,经多方努力,虽出现了一些优秀的教学软件,但难以应用到实践中去,其主要原因是各科教师对现代信息技术教育的意识还比较差,计算机应用水平不高,从而在教学中很难轻松的利用软件。可以说,提高各科教师现代信息技术教育的意识和职业水平已经成为当前最为紧迫的问题。
可见,加强现代信息技术教育与中学课程的整合是至关重要的。然而,目前现代信息技术教育与学科课程整合还只是处于个别学科、探索性研究阶段,还没有全面推广。当然,随着课程整合实验的深入进行,必将提高教师使用现代技术的意识和现代教育观念,必将大大提高教学效率,必将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进而大大推动中学教育改革的进程。从这个意义上说,现代信息技术教育与课程整合将是一个长期而又艰巨的任务。
参考文献
[1]张寅生,唐跃平. 智能Agent与Agent系统. 计算机系统应用,1998(7):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