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各种食品行业研究

各种食品行业研究

时间:2023-08-06 11:40:16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各种食品行业研究,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各种食品行业研究

第1篇

关键词:食品检测;食品安全;提升策略

在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背景下食品行业也迎来了发展的好时机,然而食品安全问题确是制约食品行业发展的一大问题。在这样的环境之下只有利用食品检测技术,不断发现食品生产的隐患,才能保证食品行业的良性发展以及人们的身体健康,因此食品检测工作具有非常大的现实意义。

1食品检测工作的必要性

众所周知食品作为维系人们正常生活的必需品它的发展也就成为了一个民生问题,就从目前的情况下来看食品行业在整个市场之中也占据了较大的规模,在这些种类繁多的食品市场之中除了有优质食品之外还有一些安全性与实用性都不合格的食品,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主要是因为一些食品的企业为了追求自己的利润会替换食品材料。为了能够有效的防止上述情况的发生就需要食品行业的专业人士以及专业机构去进行检测。总的来说开展食品安全检测工作是为了能够更好的保障消费者的权益,通过检测工作去曝光劣质的食品,从而促使食品企业生产安全优质的产品。另一方面食品的安全检测工作也是为了能够最大程度的去保证食品市场的良性发展。

2食品检测存在的问题

2.1食品检测缺乏统一标准

食品行业之所以会出现各种安全问题归根结底是因为缺乏一套统一的检测标准。另外笔者通过调查也发现我国目前所有的食品检测采用的大多都是行业标准,而不是食品企业所制定的检测标准。另外我国食品检测的人才缺口较大,他们自身的专业技能也存在着较大的差异,这些情况都会直接造成我国食品行业检测出现乱象。

2.2食品检测仪器不够先进

在食品安全检测的过程中出现的另外一个问题是缺乏比较专业的检测仪器,从某种程度上来说食品安全检测仪器的准确性能够直接影响到检测结果。然而我国食品检测机构对于检测仪器的研发和更新力度明显跟不上食品行业发展的进度,超时或者是重复使用食品检测的仪器都会影响到检测结果的准确度,另外对于食品的安全检测工作来说,如果检测结果出现偏差带来的后果也是人们无法承担的。2.3食品检测数据处理不够严谨对于食品检测行业来说检测人才出现了较大的断层,容易导致食品检测数据的处理结果出现较大的偏差。不管是检测技术的问题还是检测人员的专业技能掌握问题都会直接影响到检测的数据,而且检测的工作人员在核对核计算数据的时候如果不够严谨同样会导致检测的结果出现偏差。

3提升食品安全检测工作效率的策略

3.1出台统一检测标准

为了能够更好的保证食品行业的正常发展就需要重新确定检测标准和流程,在此基础之上实行检测的工作人员在进行检测时必须要严格的按照标准执行。另一方面食品检测工作的顺利开展需要企业的管理人员与检测人员的相互配合,检测人员在日常的工作中需要不断加强食品检测的监管力度,从而为食品行业的健康发展营造一个良好的秩序。

3.2加大对食品检测人员

的培训力度在食品的安全检测工作中必须要遵循以人为本的原则,相关的机构在未来的工作中就要加强食品安全检测人才的培养力度。具体来说可以通过聘请食品安全专家以及教授开展座谈会以及培训等方式,不仅如此还可以派遣安全检测的员工外出培训,通过利用各种渠道和各项资源去让食品安全检测人员接触到最新的检测技术与信息,然后在食品安全的实践工作中去不断的充实自己的经验和理论知识。

3.3加大对食品检测设备

的研发与更新力度食品安全检测工作等正常开展离不开良好的检测设备,实践证明一个好的设备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检测效果。为此食品检测的部门就要组织一批专业的人员去加强实行检测设备的研发,并且尽可能的去制造出一些高精度的检测仪器。对于企业来说就需要在日常的生产过程中引入最先进的检测设备,最大程度的去避免因设备检测问题所带来的误差和安全问题。

第2篇

乐观的行业前景、较低的技术和资金门槛吸引了众多的生产商加入了速冻食品的淘金队伍。但在机会面前并非人人平等,我们只有对这一行业有了清晰的认识、找准了发展的关键因素,顺势而为,才算真正抓住了商机——机会只给有准备的人!合效策划机构通过对速冻食品行业的深入研究,以一个市场营销者的角度阐释这一行业成功的关键因素。

行业困局

经过十多年的高速发展,国内速冻食品行业已初步显现出垄断竞争态势,思念、三全、龙凤等全国性品牌占据了市场50%以上的份额,另有上千个地方品牌或称霸一方、或偏安一隅,与行业领跑者共同分享着市场。

与国内大多数行业一样,在经历了初级竞争到完全竞争的洗礼后,生产商都面临着严峻的竞争形势:频繁的价格战、不断上涨的原料价格导致利润空间越来越小,企业发展缺乏动力;全国性品牌虽然占据了超过半数的市场份额,但缺乏品牌号召力,尚无力一统江湖进而引导行业走向良性竞争之路;地方品牌更深陷价格战的漩涡不能自拔……

面对复杂的竞争形势,生产企业要想在市场上取得突破性进展,必须抓住能够影响营销大局的关键点,就像武学高手只需扣住对手手腕的脉门就能令对方俯首称臣一样。速冻食品行业的脉门在哪里呢?合效策划认为做好速冻食品的三个关键点在于产品创新、寻找实力商和突出放心的品牌印象。

产品创新,突出重围

中国饮食文化历史悠久、博大精深,各种美味数不胜数,但国内速冻食品的种类则显得过于单调,与我国这个餐饮大国的地位极不相符。相关资料表明,美国等发达国家速冻食品的品种在一千个以上,而国内仅一百多个,且绝大部分的销量集中在水饺、汤圆和馄饨等少数几个大类上。而水饺这一个大类依据馅料来划分也仅有菜肉馅(白菜、韭菜、猪肉、鸡肉等)、三鲜等十几个品种。品种的单调,造成各企业产品在本质上无法区别,惨烈的竞争当在意料之中。

合效策划认为,产品创新应成为速冻食品生产企业规避竞争风险、提升盈利能力的首要任务。

速冻食品的创新可以从两个方面着手进行深度挖掘:

1、 开发新的大类。

所有的水饺创新都集中在馅上,能否在水饺面里加入果汁或蔬菜汁?所有的水剂都集中在肉食馅或蔬菜馅上,能否创立一个海鲜水饺专业品牌?沈阳老边饺子是一种高档水饺,价格贵但店里客人还经常排队,就因为他的饺子馅工艺与众不同。老边饺子的馅是炒制后再包起来的,那速冻水饺能否借鉴其中的工艺进行创新?国内每个地区几乎都有当地的特色小吃,许多地方小吃都名声在外,但受生产、运输等条件限制,并不是每个人都有机会能一饱口福。通过对这些著名小吃进行品种筛选和加工工艺的改良,使之能适应工业化生产、运输和销售,应该是速冻食品行业产品创新的可行方向。新产品类别创新更适合中小企业作为自己的基本竞争策略。

2、 品种创新。

在现有产品大类的基础上,开发更多的品种和口味,以吸引不同的消费者。如依托菜系中的名菜,开发鱼香肉丝水饺、红烧猪肉水饺等不同的馅料品种,对现有产品进行升级,跳出同质化竞争的泥潭。据悉,三全、思念等领导品牌已着手在进行类似的尝试。

实力经销商,企业的助推器

销售渠道历来是快速消费品企业营销管理工作的重点,速冻食品由于其产品的特殊性,对渠道的依赖度相比其他产品显得更高。速冻食品出厂后需要低温运输、贮藏和销售,因此必须有一个完善的冷链为产品的销售服务,经销商作为冷链的一部分和销售渠道的关键环节,是企业打赢市场战争的决定性力量。我们应该怎样选择经销商这一营销战争的盟友呢?

在选择速冻食品经销商的参考依据上,我们应该“软硬结合”

1、“硬”指的是经销商的硬件设施。经销商在产品冷藏与运输等固定资产上的投入能极大的影响产品的质量稳定和配送范围。速冻食品从生产到销售的各个环节都必须在低温下进行,只要某一个环节出现疏忽都会使产品出现变形、变质等问题。出厂时卫生达标的水饺到了超市后被抽检出细菌超标就使不少大品牌蒙受不白之冤。因此在选择经销商合作时,对经销商的“硬”投入应有一个“硬”指标。

2、“软”指的是经销商的管理水平、销售能力和客户服务能力。速冻食品的配送、零售终端的管理与普通快消品相比显得更为复杂,要求也较高。只有市场一线人员严格按照企业规范进行操作才能保证不出现产品变质等基本问题,要做到这一点必须有严格的流程监管和制度保障。同时,经销商作为企业经营触角的延伸,更多时候是扮演一个服务员的角色,特别是与大卖场这一速冻食品销售的主力进行合作时,服务能力将直接影响品牌与大卖场的合作深度,进而在产品陈列面位、促销活动支持和费用的支出上表现出来。对于经销商的“软环境”,万不可等闲视之。

只有“软硬兼备”的经销商才能令生产商省力、省心又省钱,才能真正成为企业发展的助推器。

需要指出的是,目前国内冷链硬件设施和投入相对薄弱,已制约了速冻食品行业的发展,在这种环境下,设施完备的速冻食品经销商变得炙手可热,成为众多生产商争抢的目标。强势品牌通过各种手段加强了对经销商的控制,进一步挤占了弱势品牌的发展空间。作为弱势品牌在选择经销商时,一方面要尽量避免与强势品牌“撞车”,另一方面就是要加强产品的创新性和差异化,只有产品为经销商的销量和利润做加法而不是左手打右手,才能赢得经销商的青睐。

品牌信任度,产品的灵魂

品牌对产品销售的影响力毋庸多言。在多年的市场征战和各种营销理论的熏陶下,多数速冻食品企业都能意识到品牌的重要性。但在实际的操作中,品牌建设还仅停留在打广告、提高知名度的初级阶段,这些手段在如今竞争激烈的速冻食品市场显然已越来越苍白无力。

合效策划认为:企业的品牌建设工作不能进行简单的照搬和模仿,而应该根据产品特性、行业所处的阶段和竞争结构、企业的自身能力等进行全盘考虑和谋划。

第3篇

关键词:食品安全;食品检测;问题;检测技术

食品安全问题是关系人身健康和国计民生的重大问题。食品质量的检测对民众的生命健康具有重要影响。食品监管部门应重视食品的检测工作,集中力量为消费者的食品安全提供保障。食品安全是食品行业发展的基础,食品中营养成分比例及各种食品添加剂的使用量应符合国家制定的标准。

1食品安全和食品检测的意义

食品安全属于民生问题,其对消费者的日常生活以及健康安全具有重要影响,是我国长期、稳定发展的坚实基础。对食品进行检测可对食品的组成成分进行全面分析,并对食品的生产质量进行科学评估,可为食品安全及生产质量提供重要保障。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升,食品种类逐渐丰富,各种复合型食品以及有机食品出现,极大丰富了人们的食品消费选择[1]。但随之而来的食品安全事故与日俱增,其对消费者的人身安全以及消费权益造成威胁。因此,食品监管部门需要重视食品安全检测,制定相关检测制度及标准,提升食品安全检测质量,促进我国食品行业的长久发展。

2食品安全和食品检测的问题

2.1检测人才匮乏

食品安全的检测属于一项专业性较强的工作,其对检测人员的专业素养具有较高要求。当前,我国食品检测工作普遍存在检测专业人才匮乏的问题,其不利于食品安全保障。专业化且高素质的检测人员既需要具备丰富的食品检测知识与技能,还要具有一定的实际检测经验,能够认真对待并完成食品检测工作。虽然我国逐渐提高了对食品安全检测的重视程度,但该行业正处于人才紧缺的状态,诸多检测人员存在日常工作懈怠的问题,检测人员缺少对食品安全检测重要性的认知,不利于我国食品行业的健康发展[2]。

2.2检测设备落后

检测设备是开展食品检测工作的辅助工具,食品安全的检测需要借助各种设备仪器,如一体化食品安全检测仪、调味品添加剂检测仪、食用油品质检测仪、手持式兽药物残留检测仪、肉类水分检测仪以及手持式重金属检测分析系统等[3]。检测设备正常运行可提升食品安全检测质量及效率。目前,部分地区食品检测机构的检测设备相对落后,诸多设备存在更新不及时,检测结果不精准的问题,既不利于食品安全检测工作的顺利开展,又不利于检测设备作用的发挥。同时,专业型人才的缺失,使得部分先进的检测设备无人员可操作,设备的引进形同摆设,使得食品安全检测结果存在较大的不确定性。

2.3检测技术落后

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在食品安全检测技术方面的研究与应用相对落后,诸多食品检测技术及方法尚未被研发成功,如在蛋类、奶类以及鱼类等食品中导致过敏病症的蛋白检测技术。同时,诸多食品企业在食品生产及加工过程中会使用双氧水或膨松剂,此类食品添加剂的使用会对人们的生命健康产生不良影响,如果此类添加剂使用量超标,可能出现食物中毒现象,危害人体健康。我国仅能检测出此类添加剂的使用量,而发达国家可以进一步检测出添加剂的具体成分。

2.4检测机制缺失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各种有机食品以及复合食品的种类及数量逐渐增多,并被销往世界各地。相比于食品行业的发展速度,我国食品行业检测机制创建与完善的速度较慢,无法满足食品行业发展的实际需求,诸多地区食品检测机制未能及时进行调整与更新,使得原有检测机制很难在食品安全检测中得到有效落实,严重阻碍了我国食品监管工作的开展[4]。同时,各地区食品检测机构受经济、政治等因素的影响,检测水平存在较大差距,食品安全检测缺少统一性,不利于检测机制的创建与完善。另外,部分欠发达地区的食品检测技术较为落后,技术优势未能有效发挥,严重阻碍了检测机制的创建。

2.5检测数据不准确

食品安全以及食品检测既需要先进设备与技术的支持,又需要专业检测人员的操作。在日常的食品检测工作中,经常会出现食品检测数据不科学的问题,其会对食品安全检测结果产生不良影响,不利于食品安全的鉴定,检测技术的应用对检测数据的准确性具有重要影响[5]。此外,检测人员的技术操作、设备应用以及工作态度和职业操守等都会对检测数据的科学性产生重要影响。食品检测数据直接关系着食品是否能够进入销售市场,必须具备科学性及精确性,禁止出现检测数据不完整或不明确的问题,禁止将检测不合格的食品投放进消费市场,危害消费者的生命健康。

3食品安全和食品检测的改进措施

3.1培养专业人才

我国食品检测行业普遍存在人才短缺的问题,需要引起检测机构的重视。为了促进食品安全检测事业的发展,政府以及相关企业应注重食品检测人才的培养。①可创建奖惩机制,将人员日常考核与奖惩机制挂钩,有助于鼓励检测人员提升自我专业素养及技能,有助于检测人员形成积极的工作态度[6]。②食品检测部门或企业应重视与职业高校的合作,职业高校是专业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其可为食品检测机构培养专业人才,有助于专业检测人员队伍的构建。③鼓励技术人员加大对食品检测技术的研究,促进我国食品检测技术的发展。

3.2引用先进设备

在进行食品安全检测时,设备的先进性以及操作人员的精准操作都会对食品检测结果产生正面的影响。因此,先进设备的引进与操作需要工作人员注意以下几点:①总结设备使用经验,定期调整先进设备管理流程及机制,有效落实并注重管理制度;②引进先进设备需要大量的资金支持,政府或企业应加大资金投入,做好先进设备的引进工作;③注重设备操作人员的技能培训,培养专业的设备操作人员,确保其能够操作各种先进设备,有助于防止因人为操作失误而造成的检测偏差[7];④做好先进设备的维修工作,企业或机构应聘请专业人员对设备进行维护,确保其无任何质量问题。

3.3应用先进技术

科学技术的发展为食品检测工作的开展提供了科技支持。相关部门以及消费者应提高对食品安全检测的重视程度,政府部门应给予食品监管部门足够的人力、物力以及财力支持,既有助于食品监管部门引进先进的设备及技术,又有助于促进食品安全检测工作的可持续发展,从而提升食品安全检测水平[8]。此外,先进检测技术的应用是我国食品安全检测获得进步的重要体现,有助于我国构建良好的食品检测环境[9]。

3.4完善检测法律

建立并完善相关食品安全检测法律,有助于为食品检测人员的日常执法提供法律保护。当前,我国各地区食品监管部门普遍存在食品安全检测法律法规不健全的问题,应引起相关法务部门对该问题的重视。依据各地区食品行业发展情况以及市场销售实际需求,有针对性地制定符合食品行业发展的法律法规,既可为食品检测工作的开展提供理论依据,又可确保我国食品行业的有序发展[10]。

3.5制定检测标准

食品安全检测数据不准确与检测机构缺失或者是机构缺少安全检测标准有关,各区域政府应该注重食品检测机构的创建以及食品检测标准的制定。政府应该重视基层食品检测机构的创办,针对经济欠发达的地区或农村地区,应给予一定的资金支持;对于发达地区,可通过信息技术与互联网技术,构建细则化的网络检测系统,以减少食品检测人员的压力及失误,提升食品检测效率并降低检测成本[11-13]。此外,各地区食品检测机构需要完善检测标准,确保检测人员的检测工作有章可循的同时,通过科学制定食品检测标准,为食品检测工作的开展提供参考[14]。

4结语

第4篇

【关键词】食品检验检测;现状及问题;完善措施

doi:10.3969/j.issn.1004-7484(s).2014.05.749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5-2988-02食品检验检测是依据国家相关的法律法规,对食品的质量、卫生安全进行检验检测,系统评价食品的安全及卫生质量水平,对稳定食品市场监督、促进食品贸易、改进食品生产技术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1]。俗话说,“民以食为天”,食品的安全问题一直是国民关注的焦点,也是国家和社会稳定发展的重要问题。

1食品检验检测的重要价值

近年来,我国食品安全事件频繁曝光,比如苏丹红辣椒、三聚氰胺奶粉、工业明胶、硫磺大米等食品安全事件引发人们对食品安全深度热议,食品安全问题一度成为重大民生问题。当前我国经济贸易全球化程度不断加深,食品出口安全问题关乎国家贸易经济,食品检验检测是监督食品质量安全的重要手段,为国家经济和人民生命安全起到保障的作用,有效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发展。因此,建立完善食品安全检测体系,严格监督食品安全生产、安全流通、安全食用,减少食品安全事件的发生,保障广大食品消费者的利益,实现国家经济稳定发展。

2我国食品检验检测体系现状及存在问题

2.1食品行业迅速发展,体系建设不完善当前我国经济快速发展,食品行业呈现多元化发展,各种新加工食品层出不穷,食品检验检测体系更新和完善的速度远远不及食品行业的发展,检验检测体系涉及食品产业范围不全面,导致各种新食品安全问题的不断发生,危害范围越来越广,给国家和人民造成极大的损失。此外,当前食品检测体系侧重对最终出厂成品的检测,忽视对食品加工原材料、中间产品、市场流通及食品消费过程的安全检测,极易造成过程环节导致的食品安全事故。可见现有的食品检验检测体系已经不能有效的满足当前食品安全检验的要求,不利于食品安全生产的监督。

2.2检测标准制定不健全,检测实施缺乏科学依据在2000年以前,我国对食品制定了食品工业国家标准1070项、食品工业行业标准1164项、食品进出口标准578项,形成我国食品生产标准的主要依据[2]。但对于大部分的食品缺乏明确是国家或地方标准,不利于地方食品的管理、监督、检验,造成食品检验检测工作的极大困扰,加大食品检验检测标准贯彻化实施的难度。

2.3我国食品检验检测技术水平总体落后,技术发展不平衡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更新发展,食品检验检测技术水平也获得很大的提高,但是当前我国食品检测技术发展不平衡,主要表现在经济发达地区掌握先进技术,经济落后或偏远地区技术革新速度慢,检验设备老旧,设备不完善,技术水平与发达地区相差甚远,无法满足当前丰富的食品市场安全检测需求,不利于国家检验检测整体水平的提高。检验技术落后不仅表现在检测设备落后,同时也表现在检验方法的传统、单一,比如筛选技术不成熟、速测法灵敏度不高、检验结果准确性差等方面,极大的限制了食品检测更新。

3建立完善食品检验检测体系的有效措施

3.1依据食品行业发展需要,完善食品检验检测体系当前我国食品检验检测体系呈现“重尾轻头”的现象,对于食品加工源头和过程中间产品缺乏有效的监督,未形成食品加工全过程的监督体系,极易造成过程食品安全事故发生。因此,政府相关部门应当改革食品检验检测制度,开放竞争式食品检测市场,大力引进民间资本的投入,介入民间检验检测机构,刺激食品检验检测体系的完善和改革形成食品加工从原材料到消费者食用全过程的监督体系,扩大食品监督涉及面,建立完善的科学合理的食品检验检测体系。

3.2健全各级检测标准,促进食品检测有效实施国家或地方各级相关部门应当依据行业的发展趋势,制定和完善各类食品的检验标准,为食品检验检测实施提供有效的依据,促使企业食品加工的自觉按照标准进行监控,减少不必要的资源浪费。可以通过借鉴国内外发达地区成功经验,充分融合先进检测技术,充分考虑食品行业的发展需求,以食品安全为主导,研究或制定符合我国、地方实际情况的食品标准,促进食品加工行业安全稳定发展。此外国家应当加强重点影响食品安全因素的检测标准,比如农药、兽药、食品添加剂、生物化肥等,建立严格的检测标准,强化食品加工源头的监督工作,有效提高食品安全检测效率[3]。

3.3创新食品检测技术,提高专业人员素质对于经济技术比较落后的地区,政府相关部门应当加大扶持力度,引进国内外先进检测技术,并有选择性研制部分先进的检测方法,加快食品检测技术朝高端、精准、创新、先进的方向发展,全面提高食品检测技术。同时政府相关部门或检测机构应当加强检验人员专业素质的学习和培训,包括食品加工行业法律法规、食品安全法律等,并制定相关岗位安全操作规程,规范食品检验检测行为,确保食品检验检测的专业化、规范化、科学化,全面提高检验人员专业能力。此外国家还应当加强对外交流与合作,借鉴发达国家相关食品法律制度,建立和完善我国食品行业法律法规,规范我国食品检测标准,促使我国食品检验检测技术快速发展。

总之,食品检验检测体系是监督食品安全生产的必要手段,对保障我国食品安全供给,维护国家安全稳定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我国应当借鉴国际先进检测技术,加强各级食品检测标准的制定,创新检测技术,形成科学完善的食品安全监督体系,对于减少食品安全事件的发生具有积极作用。

参考文献

[1]周园园.对我国食品检验检测体系的现状及对策分析[J].科海故事博览,2010,9(10):121-122.

第5篇

市场细分对企业营销和行业发展的作用

市场细分是产品进行市场营销时一个重要的方式,它对企业产品营销和整个行业的发展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对企业而言,同行竞争是十分激烈的,要做到与众不同,除了在广告宣传上加大力度外,做好市场细分也是非常有作用的。企业针对某一细分市场进行购买力研究,不仅可以创新产品,走品牌差异化路线来赢得消费者,还可以拓宽市场,与同行进行有力的抗衡。

对行业而言,当行业的产品体系逐渐趋于成熟,市场上就对出现严重的产品同质现象。产品同质化对行业发展非常不利,它不仅引起同行企业之间的恶性竞争,还局限了行业创新,导致行业发展缓慢。市场细分就是很好的打破产品通知现象的方式,企业大力发掘细分市场,开创新的产品线,丰富产品结构,将在很大程度上突破行业发展的局限。

拿乳品行业来说。最初的乳品行业,产品只有奶粉、纯牛奶、酸奶等基本品种。后来,乳品行业逐渐发掘细分市场,根据人群细分到儿童、女士、中老年等,功能上也细分到助消化、补钙铁锌、补维生素等,口味上更是细分种类繁多,并结合各种水果的口味和营养一起进行细分。从乳品行业现在的局面看,可谓产品结构丰富、种类繁多、琳琅满目,这就是市场细分给行业带来的影响。

速冻行业目前的市场细分体系相对初级

就速冻食品行业而言,速冻食品的品类已经十分成熟,这里主要分析点心类速冻食品,产品包括水饺、汤圆、烧卖、包子、馒头等,这类产品目前的细分市场还比较简单。

原料细分上,包含面皮原料和馅原料细分,面皮原料可细分为面粉、糯米粉、玉米粉、荞麦粉等,馅原料可细分到纯蔬菜、纯肉馅、蔬菜肉馅搭配、海鲜等,基本迎合大众消费者的口味。

除了原料的细分,速冻食品根据消费者用量上的需求,在包装上也做了细分,如半斤装、一斤装、一千克装、家庭装等。

速冻食品行业基本上属于粗加工行业,受原材料成本和劳动成本的影响巨大,简单的市场细分形式导致品牌与品牌之间的产品雷同现象严重。试想,每个品牌都卖同样的产品,消费者在选择时又没有其它选择标准和参考,消费起来就比较盲目。这样不利于品牌树立形象,更不利于培养消费者的品牌忠诚度和购买习惯。

另辟蹊径,速冻食品还可以这样细分

速冻食品的细分市场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市场竞争与品牌竞争也迫使速冻食品企业不得不大胆创新,开拓更大空间的细分市场。

其实,速冻食品还可以这么细分。以下阐述主要以水饺为例,其它产品基本相似。

一、细分产品使用人群

产品的消费者其实由两部分构成,一部分是直接购买者,另一部分是真正使用者。很多产品都直接针对购买者细分,但是购买者的消费心理是以使用者为标准的。

就水饺而言,购买者以家庭“煮”妇和单身独居者居多,一般单身独居者既是购买者又是使用者,这里就不说了。就家庭“煮”妇而言,她购买速冻食品时一定会考虑家庭成员的想法,如小孩的嘴巴小,有没有个头小一点的水饺,样子可爱的一点,可以引起儿童的食欲。再比如老人牙不是很好,需要面皮比较软的。这样一来,水饺就可以细分出儿童水饺市场、老人水饺市场。

二、细分产品附加值

“SWATCH”手表的问世,打破了手表只有计时功能的传统观念,它为产品添加的附加值就是——时尚艺术品。于是,“SWATCH”成为很多追求时尚的人的第二块手表。可见,产品附加值是为产品加分的有力保证。

除了食用外,速冻食品也可以追求它们的附加值,并根据不同的附加值对产品进行细分。一方面是挖掘产品本身的附加价值。首先,速冻食品也是一种食品,它提供给人们的是便利,但不是便利的就是没有营养的,所以要充分挖掘速冻食品的营养附加值。比如什么蔬菜维生素含量高、什么馅儿补钙补铁补锌、什么馅儿能使食品营养达到最佳配比。再比如企业自己拥有配套的蔬菜种植基地,生产的都是绿色无污染的蔬菜,这样水饺就有了绿色健康的附加值。

另外,速冻食品中有很多都是中国传统节日必备的食物,如除夕夜的饺子、元宵节的汤圆、端午节的粽子等等。于是,速冻食品可以以佳节馈赠最为附加值,以精美的包装、优质的产品、严格的保鲜技术为支撑,打造高端佳节礼品市场。

另一方面是添加附加价值,速冻食品也可以加入功能性的成分,就比如牛奶可以添加维生素、胶原蛋白等等。

三、细分区域口味

中国文化博大精深,中国饮食文化同样如此,全国各地在饮食上面都十分讲究。所以速冻食品在迎合大众口味的基础上,还要进行区域市场细分。

比如水饺可以细分出川菜风味、粤菜风味、江南风味、东北风味等,强调企业做的是水饺,也是美食。各种风味融合各区域的饮食习惯和美食特产,或甜或辣或酸,任消费者挑选。在长久面对猪肉大葱、猪肉芹菜、猪肉大白菜这样的选择之后,相信细分了区域口味的水饺将成为消费者的新宠。

另外,除了中国美食外,异域他乡的美食风味也可以作为一个市场。如何让传统的饺子吃出新花样,除了煮、蒸、煎等吃的方式外,中西结合也未尝不是新吃法。

总结

第6篇

食品行业不仅关系到人们的健康水平和生活质量,同时与农业和其他行业联系最为紧密。中国食品行业上市公司面对巨大的市场、激烈的竞争,要想更具有竞争力,最关键的途径就是提高经营管理效率。在多数评价模型中,具备独有的特点和优势的数据包络分析(DEA)模型倍受人们的关注,它在理论研究和实际应用方面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同时得到了迅猛的发展,因此基于DEA模型对中国食品行业上市公司的效率评价是至关重要的。

关键词DEA模型 ;上市公司;可行性研究

1. 引言

食品工业是一个古老而永恒的常青产业,它是人类的生命之源。全球经济不断发展,科学技术迅猛进步,世界食品工业也取得了飞快的发展。虽然新兴产业层出不穷,但世界制造业的第一大产业仍是食品工业。食品工业的现代化水平不仅反映人民生活质量高低还是国家发展程度的重要标志。

目前经济学研究的一个核心问题――效率,而在众多的行业研究中,行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是上市公司的经营管理效率。食品行业作为制造业中的奇葩,其上市公司经营效率可以推进产业化进程、促进经济发展。在市场竞争不断加大,金融危机不断加深,更伴有经济萧条、利润跳水、亏损不断蔓延的环境下,提升上市公司的经营管理效率必将成为各家食品行业上市公司最终提升自身核心竞争力的重要途径,因此对食品饮料行业上市公司进行效率评价也将发挥着关键性作用。

2. 国内外对上市公司经营管理效率的研究现状

时代的发展,使得对上市公司经营效率的评价更为重视,因此,在理论研究与实践活动方面都有了很大的进步。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第一,评价方法日趋科学与复杂,并与数学密不可分。从最初的评分评价法、组合指标评价法、综合指数评价法、功效系数法到后来的多元统计评价法、模糊综合评判法、灰色系统评价法、AHP法,再到近几年来的熵值法、DEA法、ANN(人工神经网络)法等。第二,专家打分可能造成主观性及评价结果不唯一等问题,同时指标权数的确定性可以增强对客观赋权一类方法的重视程度,因此,熵值法、因子分析法、变异系数法运用的趋势较为明显。第三,将几种评价方法结合起来可以揭示原始指标数据中蕴藏的各种信息,加上实际问题的多面与复杂性,因此,将几种综合评价方法的组合得到了广泛运用。

美国《财富》杂志按销售收入总额排名美国和全球销售收入最大的500家公司,再按其他评价指标平行的单指标排名,以及斯腾斯特公司对经济增加值(EVA)、市场增加值(MVA)进行的单一指标评价方法是典型的单一指标评价法代表。这种方法的优点是计算简单、评价直观、容易理解,缺点是反映公司业绩不够真实全面,同时,依据历史财务报表计算得出的指标具有可操纵性,从而影响对其业绩评价的准确性。

中国财政部统计评价司基于基本指标(权重80%):净资产收益率、总资产报酬率、总资产周转率等和修正指标(权重20%):经营者基本素质、产品市场占有能力、基础管理水平等进行的多指标加权平均排名,以及《中国证券报》与上海亚商咨询公司对8个财务预警体系指标及42项发展潜力指标进行的综合指标评价体系是典型的综合性指标评价法代表。这种方法的优点是在评价指标体系中考虑了非财务指标,并对非财务指标进了设计,缺点是非财务指标的权重无法科学的确定,过分偏重财务指标的衡量,不能全面客观的评价无形资产,因此该方法不能被普遍认同。

综上,国内外对上市公司经营管理效率的评价上取得了硕果,但仍存在一些不足。一、大多数选用单项指标平行的方法或用多个单项指标分别进行评价的方法,可能使评价不够全面及完整性。二、近些年国内大多数相关文献采用一种综合评价的方法,该方法的不足是侧重点不同、结果不唯一,很难直观比较出方法的优劣,也就很难信服于某一种评价结果。

3. DEA模型简介

1978年著名的运筹学家A.Charnes,W.W.Cooper和E.Rhodes基于Farell(1957) 关于生产效率的观点提出,用CCR模型去评价部门间的相对有效性,从而产生了数据包络分析(Data Envelopment Analysis,简称DEA)的方法。 该方法通过实际生产单位的投入产出数据构造经验生产可能集,运用线性规划技术估计经验生产前沿面从而给出生产单位的效率测量。

1984年 R.D.Banker,A.Charnes和W.W.Cooper给出了BCC模型。

1985年Charnes,Cooper和 B.Golany, L.Seiford, J.Stutz用CCGSS模型来研究生产部门的间的“技术有效”性。该模型放弃了C2R模型中前沿面锥性的假定――放弃了规模报酬不变的假定,其前沿面是一条曲线;在模型形式上要求各投入产出向量的系数。

1986年Charnes,Cooper 和魏权龄,利用Charnes, Cooper和K.Kortanek于1962年首先提出的半无限规划理论,给出了一个新的数据包络模型――CCW模型。

1987年Charnes, Cooper,魏权龄和黄志民又得到了称为锥比率的数据包络模型――CCWH模型.在此之后的几十年中,这些模型以及新的模型正在被不断地进行完善和进一步发展.针对DEA的权重、决策单元输入输出指标限制、模型动态性、模型随机性的研究层出不穷,DEA被广泛应用于各类决策单元的效率评价中。

4. 国内外利用DEA方法对上市公司经营管理效率的研究现状

Mike Goto,Miki Tsut2sui使用DEA方法分别对1984 - 1993近20年日本和美国电力行业的成本效率、技术效率、配置效率和规模效率进行了分析和比较,研究结果表明,日本电力行业的成本非效率造成了配置非效率,日本在成本效率、技术效率、配置效率和规模效率上高于美国电力行业。

Pun - Lee Lam以1995 - 1996年的截面数据为基础,运用DEA方法对1995 - 1996年我国火电厂的技术效率进行研究。他从资本和劳动力两个角度表明,中国东部的火电厂总体的技术效率水平较高。其中,国外资本对技术效率无显著影响,劳动力效率不高对技术效率呈显著负作用。

DEA由最初主要应用于公共部门(如学校和医院)的评价,现在已经广泛应用于私人部门,如银行、电信、航空公司以及其他服务和制造业。

Sherman 和Gold(1985) 首次将DEA 应用在一家银行的分支机构之间效率的评估。

DEA 方法由于理论基础扎实、评价过程客观性较强、评价结果丰富,并能够给被评价对象改进工作差距提供具体数值上的建议,因此,被广泛应用于包括港口行业经营效率评价的多个领域。自产生至今,DEA方法用于行业上市公司经营管理效率的研究可谓数不胜数。

Bannick (1995) 提出应用DEA模型时投入、产出指标选择应慎重,在选择指标时,应具有较高的可靠性、可度量性,绝对指标和相对指标搭配合理,主要选择绝对指标

王金祥和吴育华运用DEA方法对吉林省和天津等8个省市的电力公司进行测评分析,测算的结果表明:吉林和天津等8个省市的电力工业的发电量和总产值受众多因素的影响,效率的测算也表现为现代企业制度建立较好,资源配置较高的电力企业效率较高,但选择的电力公司的范围主要集中在沿海[1]。

Chang & Luh(2000)运用DEA的方法对APEC19个国家和地区1970-1990的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源泉进行实证研究。发现新兴工业经作为一个总体仅仅比其他国家具有更高的技术效率,而包括十个国家和地区的东亚经济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总体上比其他国家高。

任苒等(2001)应用DEA 对农村贫困地区县乡两级医疗机构的服务效率进行研究,发现乡镇卫生院服务效率偏低[2]。

杨德等利用DEA方法计算了1998―2002年我国商业银行的成本效率、配置效率和技术效率,通过比较商业银行之间效率的差异,发现国内商业银行的成本效率整体上有较大提高,且成本无效率主要是技术效率低所致,而股份制银行与国有银行在配置效率上没有显著差异[3]。

孟令杰,丁竹运用数据包络分析法的C2R 模型对2002、2003 年农业上市公司的综合效率进行分析。研究发现我国农业上市公司平均效率较低,且公司间效率值差距显著。

陶锋等根据2002 - 2005年各省市发电企业的数据,用DEA分析了产权结构、市场结构、燃料成本和技术对发电行业技术效率的影响[4]。

宁岩( 2003)对贫困地区乡镇卫生院在合作医疗干预前后的效率变化进行研究, DEA 的效率得分说明农村乡镇卫生院的服务效率在开展合作医疗后没有得到明显改善。

胡燕京、刘永乐、张方杰(2005) 等人则运用基于截面数据的DEA 方法对我国2004 年上半年房地产行业的运行效率进行了实证研究。

Fare et al. (2001)运用DEA的方法测度了1975―1996年APEC17个国家和地区的全要素生产率。他们发现日本、泰国、印度尼西亚和马来西亚在1975-1990年具有负的全要素增长率,这些国家以及韩国和台湾有较低的全要素增长率主要是由于负的效率变化,这些国家的劳动生产率增长主要由资本积累贡献。不同于以前的研究,新加坡具有较高的全要素生产率,其劳动生产率主要由效率变化驱动。

Kruger (2003)运用DEA测度了1960-1990年包含东亚经济在内的87个国家和地区的全要素生产率。结果发现,资本对于生产率具有很大的影响。

Mathur (2006)运用DEA对8个东亚国家和地区、5个南亚国家以及16个欧盟国家共29个样本1966―2000年的全要素生产率进行了实证分析。他们发现,在2000年南亚的平均效率水平比欧盟国家和东亚经济的都要高,东亚经济的快速增长是由于从发达国家引进技术以及同时实施了对外开放的政策。

李永来运用DEA对2002―2007年我国电力行业39家上市公司的效率进行评价。实证分析的结果表明,由于电力行业改革尚未完成,整体上电力上市公司的效率尚有较大提升空间[5]。

国内学者用DEA方法来评价上市公司的绩效起步较晚,其中用于食品行业上市公司经营管理效率评价的国内学者更为数不多。

孙巍,杨印生,吴国萍利用DEA技术来研究吉林省加工业的管理效率[6]。

张莉侠,孟令杰运用随机前沿分析技术测算了我国食品加工业1997~2003年的技术效率,结果表明,我国食品加工业的技术效率呈逐渐增加的趋势[7]。

武志勇, 谢盛洲等应用数据包络分析法( DEA)对齐齐哈尔市A 级绿色食品种植业的投入产出相对效率进行量化分析, 评价其产出的效率, 指出其存在的问题, 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8]。

第7篇

关键词:食品企业;市场营销策略;问题

一、食品企业有效实施市场营销策略的必要性

市场营销策略的主旨是提高食品企业营销资源的利用效率,使企业资源的利用效率最大化。由于营销在食品企业经营中的突出的战略地位,对于保证企业总体战略的实施起着关键作用,尤其是对处于竞争激烈的企业,营销策略更显得非常迫切和必要。所以,食品企业有效实施市场营销策略的必要性有以下几点:

1.食品企业实行市场营销策略是社会生产发展的体现

随着人类科学技术的进步,人类的生产力得到了空前的发展,在这种前提下,社会分工进一步的细化,社会合作也在进一步的加强,各学科、各工种在不断地融合、发展,因此,食品企业的市场营销活动与策划科学相结合,是社会生产发展的必然结果。

2.食品企业实行市场营销策划是适应现代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现在的市场环境也是瞬息万变,大量的商机与挑战并存。在这种经济环境里,食品企业所开展的每一项经营活动都必须要通过精心策划,因此,企业有了有恰当的策略,才能够适应现代市场经济的环境,才能使企业在当前环境中得以生存。

3.食品企业实行市场营销策划是信息时代营销活动的必然要求

当今时代,是信息的时代,食品企业所进行的各种经营活动所面对的是一个不断地变化的市场,所以必须时候把握住行业市场的信息变化,才能使自己的企业得到更多的利益,从而更好的服务市场。

二、食品企业市场营销策略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分析

1.食品行业市场开发能力欠缺

(1)市场营销调研缺乏。研究显示,很多食品企业的市场调研状况或不规范,或不深入,或直接就没有。没有市场调研,就不能获得足够的信息来支持科学的决策。很多食品企业的决策主观性明显,随意性强,普遍存在盲目性问题,带来的后果就是企业产品不能适销对路,增加了企业经营的不确定性,风险系数变大,甚至使经营面临巨大困难。

(2)市场竞争力不强。虽然国家相关经济制度要求,对待食品企业应该一视同仁,让它们作为市场主体都进入市场进行公平的角逐,优胜劣汰,同时还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对食品企业进行扶持,但是,由于企业自身在规模、实力上的差距,在现实的市场角逐中,竞争力不强,不少企业在竞争中失利,一败涂地直至退出市场。

(3)市场营销手段陈旧。由于市场营销观念的普遍滞后,在此观念指导下的市场营销手段也必然会比较陈旧。食品企业很多仍然固守过去传统的销售模式,没有创新意识和创新动力。对于新技术、新设备和新手段的出现不敏感,对其使用积极性不高,兴趣也不大。对于日渐流行的网上电子商务行销模式,不少企业在这一领域还是一片空白。

2.食品行业市场营销观念及管理方面的欠缺

(1)市场营销观念滞后。虽然很多食品企业认识到了市场营销对自身发展的重要作用,但从目前现状来看,情况并不是很乐观。或由于认识不到位,或由于执行不力,种种原因的存在直接导致其市场营销观念的滞后,与大企业的营销理念或与现行主流的营销哲学相比,均存在不小的差距。它们的营销理念本质上仍然停留在传统的以生产或产品为中心的层面上,没有真正建立起“顾客是上帝”的营销思想。

(2)市场营销管理不规范。食品企业市场营销管理不规范的突出表现是:营销管理短期没有细致入微、操作性强的计划,而长期又缺乏营销战略,没有伟大的愿景与宏伟的蓝图。营销管理缺乏程序与规范,管理的具体职能不能责任到人,权责不清。短期计划缺乏鲜明的针对性且较易出现不符合实际的情况,或出现“市场营销近视症”,过于追求短期利益而忽视了长远利益。

3.食品行业市场营销人员的素质及品牌竞争力建设的缺乏

(1)市场营销队伍不健全。市场营销队伍参差不齐、良莠不分也是食品企业营销的一大软肋。食品企业营销队伍的薄弱有社会认识因素的原因,如企业就业偏见;有企业自身管理方面的原因,如企业的薪酬管理出现问题或者缺乏有效的激励措施等;还有营销人员自身素质的问题,所有这些导致企业的营销队伍极为不稳定,营销人员的跳槽率很高,所以营销队伍亟待健全和完善。

(2)市场营销道德缺失。良好的市场营销道德无论是对企业还是营销者个人形象均有提升和优化功能。道德是无形的却有着广泛的约束力。现阶段,食品安全问题也越发凸显,营销道德就更显得重要。因为市场经济本质就是信用经济与法制经济。企业营销道德失范主要表现在仍存在宰客的“一锤子买卖”,对客户出现坑蒙拐骗现象,为了一己私欲而置道德规范于不顾,欺骗客户,伤害顾客感情,同时也毁坏了自己的声誉,不得不自食恶果。

(3)品牌竞争力建设的缺乏。品牌是无形资产,品牌建设对企业的长足发展至关重要。忽视品牌建设或者品牌无特色是食品企业营销普遍面临的难题。一些企业没有自己的品牌,一些没有及时注册自己的商标,因而不能很好地保护自己,也不乏一些企业拥有自己独具特色的品牌,至少在某一区域内具有较强品牌优势,但由于品牌意识薄弱,疏于管理,慢慢就丧失了仅有的相对优势。

三、结论

市场营销对食品企业有着重要的意义,只有重视市场营销才能有利于提高企业经营管理水平,更好地满足市场参与者的需要,提高市场效益。食品企业必须把市场营销中的问题解决了,制定科学合理的决策,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赢得主动权,使企业永远走在前列。

参考文献:

[1]郭国庆.市场营销管理[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

第8篇

食品产业作为中国国民经济的组成部分,在推动社会进步和促进经济增长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经济全球化发展对中国产业结构的升级与优化产生积极影响,基于当前时展背景,食品安全问题及食品产业发展受到诸多关注与重视,跨文化视域下的食品英语教学已成为当下重点研究课题。由食品行业英语编写组编著、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食品行业英语》一书,以相关研究成果为基础,通过对职业教育行业英语进行立体化研究及课程内容优化设计,从职场口语和听力、针对性阅读训练、模拟写作项目、工作场景预设等方面对食品行业英语教材进行板块设计,旨在培养学生的职场英语交际能力,从而为将来职业规划和发展奠定良好基础。《食品行业英语》全书共8个单元。第1单元主要讲述面包店的相关事宜,包括面包及其加工过程;第2单元介绍了某家乳品有限公司的产品情况,涉及到酸奶的生产工序;第3单元是海鲜及肉类市场,对肉类中的营养成分进行了详细说明;第4单元介绍了美国专门生产豆腐和豆奶的食品公司;第5单元重点讲述了有机水果和蔬菜,另外涉及到气体储存等内容;第6单元论述了豆类和坚果类的问题;第7单元对果汁和榨汁机的相关情况进行了简要概述;第8单元是从茶到酒的相关历程。该书选取国外最新理论成果为题材,内容翔实且针对性强,遵循由易到难的编排方式,既可作为相关院校食品专业英语的教材用书,也可供食品行业的研究人员或学者用作参考读物。

结合该书可知,跨文化背景下的食品英语教学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全球化发展背景下,国家与国家之间的跨文化交际日益频繁,中国作为食品生产和出口大国,只有与其他国家保持商品信息的有效沟通并加快熟悉国际市场的实际需求,才能有效开展食品对外贸易及相关外贸合作。食品英语作为专业英语的重要分支,对于食品企业在国际市场的发展及核心竞争力的提升起到促进作用。鉴于此,食品英语教学研究对于培养符合时代需求的专业化人才具有重要意义。食品专业英语作为特殊用途的英语,具有较强的专业性。食品英语的语言特征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①专业性较强。基于食品生产的原材料种类繁多,且在生产过程中历经多个环节,其中涉及食品生产与宣传以及产品后续的营销和质检等,由此便牵涉出大量专业术语及生僻专业术语。而且,食品英语作为一个学科,涵盖诸多学科领域,包括生物学、化学和物理学等,因此食品英语理论知识具备多学科性特点。②词汇类型丰富。食品英语中包括大量简化词汇和外来词汇,此类专业词汇在被相关行业人员使用的过程中,由于受到地域文化和时展形势的影响,其中多数词汇的使用频率和重复次数较高,为了便于书写和应用,食品生产者便对这些词汇进行了缩写和简化处理,以此在短时间内加强对食品专业英语词句的记忆。③句子结构灵活。食品英语的句子类型以被动语态句子结构、一般现在时及现在进行时为主,是为了在交流时对食品特色做出直观生动的描述,可以增强语言表达的准确性和灵活性。食品英语的专业性决定了食品英语教学及研究的特殊性。随着中国教育事业的发展,食品英语教学在跨文化背景下呈现出新的发展面貌和改革趋势,但基于现实各种因素,相关学校在开展食品英语教学时面临诸多困境。(1)教学资源有待更新。现阶段,中国相关学校针对食品英语的课程建设还处于初级探索阶段,其教材内容和教学资源存在滞后性,具体表现为内容缺乏针对性、教学资源较为陈旧、文化知识深度不够等,同时由于教学参考和理论基础有所缺失,导致食品英语教材更新缓慢。在教材选择方面,多数学校没有统一标准,且存在教育工作者自主编写英文教材的情况,因此食品英语教材缺乏权威性和专业性。同时在编写过程中,其素材来源于国外参考文献,具有理论知识过时、内容晦涩难懂、章节缺乏连贯性等特征,这与当前的时代要求和教育目标不相符合,无法适应学生在当前阶段的学习需求。(2)教学内容及形式落后。

传统理念下的课堂以理论讲解和填鸭式教学为主,教师通常将教学重点放在专业词汇讲解、长难句分析、篇章阅读及翻译、科技论文写作等方面,教学模式是传统的黑板加板书,教师使用新媒体课件授课普及率需要提高。在实践教学过程中,由于教材内容是全英文模式,多数教师以学术性知识讲解为主,且看重篇章阅读和理解能力的提升,导致学生的听说能力难以提高,同时鉴于教师的文化解读能力有所欠缺,在授课时忽略了对于文化背景和不同国家之间文化差异的理论讲解,导致学生的跨文化意识和交际能力难以提升,这间接影响到学生对专业英语知识和技能的掌握。(3)考核评价机制不够完善。目前,中国大部分学校采用的考核方式为闭卷考试,主要以词汇记忆、句子结构及翻译等为考核内容,其中所涉及到的文化理论知识则少之又少,且针对学生英语应用能力的场景预设还有待完善。究其原因,基于考核评价内容的侧重点,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存在重理论、轻实践的教学现状,特别是在真实跨文化交流语境的营造方面存在不足,由此导致学生的文化意识和交际能力得不到有效提升。饮食文化对于国家文化战略实施和国际文化竞争力的提升起关键作用,但是在日常教学内容中却得不到体现,教师也很少进行有效的文化输出,不利于学生文化自信的培养以及教学体系的构建。基于此,相关学校需结合时展形势和个体学习需求,制定全面而系统的考核评价机制,以此来帮助学生实现学习模式的科学化和多元化。结合该书,针对上述食品英语教学的具体情况,通过对其进行原因分析和问题梳理,依据食品英语特征和时展要求,基于该书所涉及到食品英语相关内容,可以从以下层面提升食品英语教学的育人成效。(1)教学资源的优化。互联网时代背景下,教师可以借助信息技术来获取食品英语教学资源,包括其他国家的相关学术研究和最新资讯等,同时在开展实践教学时加强文化知识的渗透和跨文化交际技巧的灌输,其内容可以包括诸多方面,例如不同国家的社会风俗、经济文化、科学研究、饮食习俗等,如此即可强化学生的文化知识储备,也可促进其跨文化意识的培养。(2)教学形式的革新。传统模式下的食品英语教学以灌输式教学法为主,注重基础性知识的讲授和理论输出,对于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起不到关键作用。在当前时展背景下,基于信息技术和多媒体技术的支持,教师可以通过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来挖掘不同的教学形式,包括自媒体课件的运用、图文及音视频资源、优质网络课程开发等,以此丰富教学内容并创新教学模式。(3)教学方法的改进。食品英语作为一门专业性较强的科技英语,具备诸多区别于普通英语的词汇特征和句法类型,具体从专业术语、相关理论知识以及外来词汇等方面得以体现。因此,教师需要根据实际的课程内容和真实的应用场景来开展教学,可通过创建真实的文化情境或语言情境,将学生置于实践环境或者实际工作场景之中,以此促进学生对课本知识的深入理解,同时在具体的场景交流及训练中,需要涉及到必要的文化元素和互动,从而有效提升学生的专业英语应用能力和文化解读能力,提高其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能力,并在此基础上实现两者的有机融合。

此外,相对应教学方法的改进,对学生的评价机制也应该进一步完善。(4)教学设施的完善。基于当前学校的专业英语教学环境和设施,缺乏与实践教学相对应的语言学习环境,食品专业学生的专业英语应用能力、跨文化交际能力和专业性技能掌握不尽如人意,相关学校和部门应该加大对食品专业教学设施及实践教学场地的投入。根据当下时展趋势及教育改革方向,高校需结合食品英语的基础特征,即专业性和实用性,针对食品专业英语教学在育人观念、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实践场所等方面进行创新性改革和制度完善,以此来提升跨文化视域下食品英语教学质量,这对于食品专业英语教育的进一步发展至关重要。全球化发展背景下,国家对于高素质复合型食品专业英语人才和对外饮食文化传播者的需求日益增强,分析食品英语特征和其当下教学现状,探索食品英语在跨文化背景下的教学改革创新方式,对于有效提升食品专业英语教学的育人成效,促进食品专业培养符合时代要求和市场需求的食品专业英语人才有一定的现实意义。《食品行业英语》一书以专业的理论知识和科学的行文结构为基础,章节内容具有一定的独立性、系统性和渐进性,且内容丰富、涉及面广,有助于有效提升食品专业学生的跨文化交际意识和英语交际能力,能够为食品专业英语教学提供丰富的理论知识和实用的学习参考。

作者:金瑛 单位:焦作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外语经贸学院讲师

第9篇

工学博士,广东出入境检验检疫局检验检疫技术中心高级工程师,研究方向为食品质量与安全,国家标准“GB/T 23779-2009预包装食品中的致敏原成分”主要起草人。

廖冰君

德国利普应用科技大学生物工程专业硕士,工程师。自2005年起在德国拜-发R-Bioph&rm公司从事研发和项目管理工作,现担任拜发分析系统销售(北京)有限公司运营总监。曾凭借德国工业企业重点产业项目“乳及乳制品中黄曲霉毒素M1快速检测方法的设计、建立和研究”,获得德国“2005年度最优秀外国学者奖”。

刘开朗

中国农业大学食品科学专业博士。现任Neogen在华业务机构安德珍生物技术(北京)有限公司食品安全技术总监。2007--201 O年就职于中国农业科学院北京畜牧兽医研究所,开展瘤胃微生物和乳制品中病原微生物检测研究;2009年作为访问科学家在澳大利亚联邦科学与工业研究组织(cSlgO)开展元基因组学研究。

Jose M.Carre

药剂师,专门从事食品科技的研究,在食品生产和质量管理方面有近1 8年的从业经验。其在拉美及欧洲的很多国家工作过,帮助当地企业开发并实施他们的QA规程,HACCP标准及良好生产规范(GMP)。2005-2007年,担任高乐高(天津)的运营总监。目前成立了Qa+咨询公司,致力于为有食品质量和安全问题的食品企业提供帮助。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升,在保证食品质量安全的基础上,人们更加关注饮食的科学与健康。据全球统计,普通人群发生食物过敏的几率约为是5%,某些特定人群比例还会再高。因此,食品致敏原的管理与检测作为近10年来的新兴领域,得到了越来越多的重视与发展,我国近几年在食品致敏原的管理与检测方面也取得了不小的进步。

本期《特别报道》力邀该领域专家与学者齐聚一堂,深入食品致敏原的管理与检测领域进行探讨与交流。食品致敏原管理的必要性

记者:我国食品领域开展致敏原管理的必要性有哪些?

高东微:食品致敏原成分管理在食品安全方面是一个新兴事物,在食品行业真正开展起来也只是近10年的事情。食品致敏原成分检测涉及的内容非常多,信息更新也非常快。

在我国建立食品致敏原检测技术,首先为保障消费者的身体健康,食物过敏是个非常普遍的现象,而且致敏原对于不过敏的人来说并不是有毒有害物质,因此食品致敏原的管理重点在于标识,这样就需要配套的检测技术进行生产指导和产品的复核性检验,以达到对食品致敏原成分的标识管理,为过敏人群有效回避致敏物质提供准确可靠的技术依据;其次,国外在这方面的研究比中国早很多,欧美发达国家是已将食品致敏原检测作为食品安全领域个独立的专业方向。所以,在我国建立食品致敏原成分检测技术体系并且在食品行业中广泛应用,还具有提升我国食品行业整体水平、进一步完善我国食品安全保障体系和保障出口食品贸易的作用。

食品致敏原成分的标识管理

记者:目前我国有关食品致敏原检测方面现行的标识法规标准有哪些,相比国外相关标准,有何差距?

高东微:目前,我国已经具有食品致敏原成分标识管理方面的国家标准及相关规定,并对检测技术在食品行业中的应用提出了要求。现行国家标准包括两个:一个是“GB/T 23779 2009预包装食品中的致敏原成分”,这是我国第一个有关食品致敏原成分标识管理的国家标准;另个是”GB 7718-2011预包装食品标签通则”,其中规定了致敏物质的种类和标识方法。

刘开朗:我国对致敏原的研究及管理规定,包括消费者的认知程度与发达国家相比,均存在较大差距。今年4月,我国卫生部公布了将于2012年4pJ实施的“GB 7718-2011预包装食品标签通则”,与2004年版本规定相比,增加了食品中可能含有致敏物质时的推荐标示要求。其中,对标注致敏物质做出了规定,要求以下食品如果用作配料,宜在配料表中使用易辨识的名称,或在配料表邻近位置加以提示:1含有麸质的谷物及其制品(如小麦、黑麦、大麦、燕麦、斯佩耳特小麦或它们的杂交品系);2甲壳纲类动物及其制品(如虾、龙虾、蟹等);3鱼类及其制品:4蛋类及其制品;5花生及其制品;6大豆及其制品;7乳及乳制品(包括乳糖):8坚果及其果仁类制品。

欧盟关于食品标签、标注和广告的2003/89/EC指令于2000年颁布并经多次修改,要求食品标签要提供有助于食品过敏者能够避免对某类食品产生过敏的信息。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于2004年颁布了《食品致原标识与消费者保护法》,规定所有在美国境内销售的包装食品,必须符合该法规中对食物致敏原的标识要求。对于含有未声明致敏原的产品,FDA可能会要求产品召回,该法规规定:对于鱼类、甲壳贝类、树坚果3类食品必须标注具体的食品名称。

Jos e M.Carre:在欧盟官方文件中,第次提及已知致敏原存在的文件是《食品安全白皮书》,该白皮书于2000年1月。直到2003年11月,欧盟2003/89/Ec法令颁布,其在200。/13/Ec法令的基础上增加了包含12组潜在致敏原的附加条款。后来,在2006年12月,2006/142/Ec法令颁布,再次对之前的法令进行了修改,增加了2类致敏原,并且要求如果有致敏原存在必须声明。

在欧盟官方首次声明致敏原存在规定之前的10年里,一些国家由过敏人群成立的民问组织不断向连锁超市和生产企业施压,要求其宣布哪些产品含有致敏原。随后,欧共体成员国中的很多大型超市已经要求他们的供应商在产品标签上标注其产品是否含有已经被确认的致敏原。但是,因为那时致敏原的声明不是强制性的,因此通过食品产业链来获取相关的信息并不是很容易的事情。此外,民问组织也对本国及欧洲当局施压,以便能够通过相应的法律及法规,确保致敏原信息能够在整个食品产业链中出现。

食品致敏原主要检测技术及标准检测方法

记者:食品致敏原检测领域主要采用了哪些检测技术和方法7各自特点如何7目前国内外制定了哪些标准检测方法7

高东微:目前,食品致敏原检测技术根据检测对象分类,可分为直接检测致敏蛋白质方法及检测致敏原标志物质方法;根据检测技术原理分类,又可以分为蛋白质和基因水平的检测方法。食品行业真正应用的检测技术主要包括免疫层析、ELISA和PCR。其中,前两种技术检测目标物质是致敏蛋白质,而PCR的检测目标物质是致敏原标志物质――基因。食品行业使用检测方法实际应用中各有侧重,从免疫层析,到EISA,再到PCR,检测需要的时问、试剂、设备成本不断上升,与此同时灵敏度也不断提高。食品生产企业对生产过程进行质量控制,应用最多的是免疫层析技术,检测对象往往是原料、生产环境等;企业外部的检测实验室,如官方检验机构、研究所以及行业的中心实验室,主要对食品进行检测、研究和审查,因此其通常会使用PCR技术。此外,因为食物过敏机制和致敏物质的

种类至今都没有完全明确,所以对食品致敏原成分的标识管理,原则上只要求对生产中使用的或无意中可能混入的致敏物质做出“含有”或“可能含有”的标识说明。这样来,对于食品致敏原的检测技术,

方面要追求尽可能低的检测底限,来鉴别样品中是否含有极微量的致敏原;另一方面,又需要特别关注阈值附近浓度检测技术的定量准确性。

国际标准方面没有针对某致敏原种类的检测方法。对于某些检测技术已经比较成熟的致敏原,德国、日本等少数国家已经制定了国家标准方法。随着技术不断进步,越来越多的国家和地区正在逐步建立各自的标准检测方法。我国食品行业现行的标准检测方法包括:SN/T 1961.1-2007食品中过敏原成分检测方法(第1部分:酶联免疫法检测花生成分):SN/T1961.2-2007食品中过敏原成分检测方法(第2部分:实时荧光PCR法检测花生成分)DB 12/T 300-2006花生及其花生制品中过敏原成分的测定酶联免疫法:DB 13/T 1109-2009食品中过敏原卵蛋白的测定酶联免疫法。

刘开朗:检测方法的选择主要考虑所测试的食品特性(有无可检测的特定抗体或DNA以及可达到的检测极限)以及食品制造过程的加工历史等。ELISA是目前应用最广泛的致敏原检测技术。食品致敏原检测的另个靶标就是特殊食品蛋白的cDNA。DNA分子可以通过PCR技术扩增,在PCR过程中DNA分子的引物也得到了扩增。产物即可利用分子量的大小在琼脂糖电泳上进行分离。

般来说通过引物的选择可以使具有定同源性的DNA分子之问的交叉反应降低到最低程度。以DNA为测试对象的检测方法越来越多地应用到外来食物的检测中,如转基因谷物等。PCR方法对食物定致敏原的检测具有专性和灵敏度,但是其不能检测抗原或特定蛋白,因此检测结果不能与食物的真正过敏性相关联,而且食品加工过程对蛋白和DNA的影响不同,在些加工工序中蛋白和DNA可能被分离。PCR方法的优点在于,以DNA为测试对象的方法与以蛋白质为测试对象的方法相比,热变性条件下目标DNA可以有效提取而不像蛋白提取时受食物基质的影响较大:其另

个优点是其具有稳定性,不像蛋白质组成那样受地理条件和季节变化的影响。

廖冰君:欧盟在食品致敏原的法规设置、管理和监督检测方面直走在世界前列,为了维护其已经设立的标签法、致敏原管理条例等法规,政府和企业在食品致敏原检测产品方面的应用早已成为常态,诸如国家实验室和检测机构使用ELISA方法核查产品标签标准内容:进出口海关实验室使用ELISA方法审核食品致敏原成分:生产企业使用致敏原快速检测条和ELISA方法对食品生产中的致敏原污染进行管理和控制:研究机构等使用ELISA和PCR方法对食品致敏原的阈值和限量等数值进行研究等。纵观国际市场,各国家和地区对食品致敏原的相关管理存在着较大差异,相应的检测水平和要求也各不相同。从专业领域而言,食品致敏原的阈值因其致病的特殊性而长期无法确定和统,所以食品致敏原检测产品在全球不同市场的推广进程也面临不同的境遇和挑战。

记者:我国食品致敏原标识管理和检测技术方面具有哪些特点和要求?

高东微:针对目前我国在食品致敏原标识管理和检测技术方面的需求情况曾开展了全国性调查:

个是对市售预包装食品进行了标签信息的调查,样本覆盖了各种预包装食品:另

个是针对各类出口预包装食品生产企业的问卷调查,包括许多大家熟悉的品牌。结果发现,国际食品法典委员会的国际标准中列出的8大类食品致敏原,以及其他些发达国家和地区额外规定的致敏原,在我国食品生产中都有涉及,其中影响最大的是来自小麦的麸质,其次是大豆,另外蛋类、乳类、芝麻、虾类、鱼类和花生的涉及比例也比较高。虽然各国法规标准中规定的致敏原成分种类很多,但是其对我国食品生产的影响差别却比较大,在建立食品致敏原成分检测技术的时候应当优先考虑涉及范围广影响大的种类,比如食品中小麦、蛋类、乳类成分的检测技术。另外,各种预包装食品往往都会受到食品致敏原的影响,但是不同类别的食品涉及食品致敏原的情况也差别较大,例如烘烤食品含有食品致敏原的比例最高,而冷冻食品的比例最低。因此,我国建立食品致敏原成分检测技术的时候,应充分考虑技术的适用范围,覆盖尽可能多的食品类别,而且对某些食品类别应当优先考虑。

食品致敏原检测的相关应用

记者:食品致敏原检测技术在我国食品行业中的具体应用情况如何?

高东微:在食品致敏原成分标识管理和配套检测技术方面,国内外差距非常大。在项针对全国90家大型出口食品生产企业的调查中发现,截~'2009年超9成企业还没有建立相关的食品致敏原成分检测技术。少数已经建立了相关检测技术的企业,基本上全部都是外资、中外合资和出口龙头企业。他们所应用的检测技术主要包括两类,一是基于蛋白质免疫学检测原理的WLSA技术,另一类是基于核酸检测的PCR技术,且检测技术全部来自国外。究其原因,

方面由于其产品出口到国外,需符合发达国家的有关规定;另方面也是由于这些企业本身与国外的母公司或投资企业存在着紧密联系,可以利用其在技术信息渠道上的优势做好技术储备。因此,这些企业在食品致敏原成分检测和生产控制方面已经接近或者达到发达国家的水平。

在所有调查企业中,超过半的企业已经意识到建立食品致敏原检测技术的重要性,明确其培训需求,但其中绝大部分更为关注的是食品致敏原成分标识法规标准的培训,检测技术对于他们来讲只作为配套技术服务。此外,在没有培训需求的企业中,1/3企业完全因为产品出口国家没有对食品致敏原成分标识管理的要求而暂时没有需求:另外1/3企业则是因为其已经对食品致敏原成分标识管理做好应对措施。

廖冰君:由于目前国内在食品致敏原管理方面尚处于摸索阶段,没有硬性的法规和要求支撑,因此国内市场上,食品企业基本仅在涉及产品出口时出口国要求检测致敏原的情况下才进行食品致敏原的相关检测。同时国内具备食品致敏原检测知识和能力的实验室也不多,从而导致了些国际知名的大型食品企业甚至将其产品直接发送到国外的总部或第三方实验室进行食品致敏原检测。总的来看食品致敏原法规和管理是国家对食品安全进行全面管理的重要内容和环节,因此需要从法规到标准再到执行监督等各个环节进行明确的要求和规定,以指导企业对食品致敏原的检测和相关产品的选择。以欧盟为例,企业在选择食品致敏原检测产品时,首先需要查阅法规和标准,根据其要求确定检测方法及灵敏度,然后再根据企业的实际需求情况选择不同的产品。比如说,在进行食品成品检测时,选择ELISA试剂盒:而在进行生产线清洁管理和致敏原控制及HACCP管理时,选择致敏原快速检测类产品。

记者:针对食品生产企业,哪些环节可能发生致敏原污染,生产企业怎样确保食品的安全7国外有哪些值得借鉴的经验?

刘开朗:原料采购和共线生产是食品生产中致敏原交叉污染的主要来源。对食品企业而言,在现有质量管理体系中,参考国际相关管理流程,建立致敏原监控体系:对选择原料供应商方面,建立供应商审核程序,对生产场地及质量管理体系进行严格审核,从源头开始控制致敏原。在生产中,执行国家相关条例及企业内部质量控制标准,确保每批产品的生产安全,确保生产环境清洁和清洗措施的有效性。同时,每批次产品进行严格检验,确保每个上市产品的质量安全。食品生产企业面临的主要问题是在满足消费者日益提高的消费意识和日趋严格法规要求的同时,合理控制成本。

廖冰君:现在业内通常所说的食品致敏原管理,是指的作为污染物存在的食品致敏原,例如因为生产线交叉使用、空气粉尘传播、混合储存等原因在本不应该含有致敏原的食品中混入致敏原物质。因为大多数是未知情况下出现的,所以容易导致食品标签的漏标,从而导致消费者在不知情的情况下产生过敏。这些食品致敏原污染可能出现在生产的每个环节,特别需要管理和监督。建议企业建立HACCP管理体系时,全面纳入食品致敏原的管理,保证管理的有效性,如HACCP管理体系中涉及的关键点,也是食品生产企业进行食品致敏原管理时需要注意的方面;严格执行HACCP及食品致敏原管理体系,正确理解食品致敏原管理法规和标准的内容并有效选择合适的检测方法,并全线监控,这些都是保证食品致敏原管理和检测效果的核心内容。

Jose M.Carte:在欧洲实施食品致敏原的相关法规时,那些具有严格的食品安全系统的食品生产企业并没有因为法规的变换而受到严重影响。因为食品生产企业的QA和采购部门已同他们的供货商建立了紧密的合作关系,以便获取必要的信息。而其他企业则必须联络其所有的供货商以获取其是否存在致敏原的相关信息,然后评审其工序流程,尽可能地降低存在致敏原风险的产品数量及其他产品交叉污染的风险。随着2003/89/Ec法令的颁布,要求欧盟各成员国年内形成必要的法律法规及管理规定并获得通过,而且销售的产品必须遵照法令执行。另外,规定食品生产企业必须在两年内用完已经印好的包装材料,并依据新颁布的法令设立新的标准。

记者:先进的检测技术离不开实验室的质量控制和管理,请介绍。下食品致敏原检测对实验室的相关要求,以及应该如何保障实验室先进的检测水平。

高东微:实验室建立了先进检测技术,采购了性能最好的试剂产品,并不能完全保证检测结果的及时、准确、可靠。实验室的检测能力,还要通过定的质量控制手段来保证。原则上,实验室应该执行IS01 7025国际标准,通过良好的质量体系运行保证检测工作的顺畅开展。对于食品致敏原成分检测来说,要特别注意3个方面的细节:

是定期参加相关的能力验证活动,二是组织和参加各种实验室问比对活动,三是在日常检测工作中经常性使用参考物质。

其中,实验室内部的质量控制,关键点就是防止交叉污染。实验室防止交叉污染的原则,与企业生产中防止交叉污染是相似的,就是对工作流程中的各个环节进行详细分析,找到可能发生交叉污染的位点,建立相应的控制措施,同时利用合适的致敏原检测技术进行监控。

食品致敏原检测领域的发展前景及建议

记者:致敏原检测在我国食品行业的发展前景如何?对于今后食品致敏原的监管方面有何建议?

刘开朗:我国尚没有建立有效的食品召回制度,短期来看,致敏原的监控更多地是为了满足出口国对食品标签的要求。因此,我们在相关技术标准的制定修订中,应充分注意两点:

是与国际标准接轨:二是加快进度,制订符合我国当前食品生产实践的过敏原控制技术规范,以帮助国内食品生产企业建立合理的过敏原控制技术体系。

廖冰君:目前食品致敏原检测技术的发展主要呈现yL~-特点:其是对食品致敏原阈值的研究讨论。确定了阈值,才能确定是否安全的“限量值”,而有了限量值,才能更好地指导检测单位进行检测方法和产品的选择。其二是对食品致敏原的高灵敏性检测和定量检测。简单来说,检测产品越灵敏,能够检测出的食品中含有的致敏原就越低,也就更能保证食品致敏原的控制效果,且定量检测尤其表现在PCR方法的定量上。其三是对食品致敏原的对象的补充和完善。目前已有食品致敏原法规的国家,其定义和规定的食品致敏原种类各不相同,当然这也与各区域不同人种的饮食习惯有关,所以食品致敏原的种类也必然处于不断地发现和完善中。

第10篇

[关键词] 食品安全; 食品供应链; 非对称信息; 博弈模型

doi : 10 . 3969 / j . issn . 1673 - 0194 . 2014 . 01. 064

[中图分类号] F273; F224.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 - 0194(2014)01- 0117- 02

1 引 言

食品行业关系到每个人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保障食品安全是企业必须承担的责任。食品供应链是包括食品从原材料到加工再到销售等一系列环节的一种链状体系结构,是食品企业实施的垂直一体化运作模式。近年来,国内外出现一系列食品安全问题,严重危害了人们的身心健康。因此,有必要基于食品供应链研究食品安全控制问题。

本文基于食品供应链,应用博弈理论和非对称信息理论来研究食品安全问题。在食品供应链中确实存在非对称信息的情况,本文研究如何使供应链的上游企业和下游企业的联系更加紧密,使食品供应链的上下游企业在信息相对对称的情况下更好地履行其社会责任,以确保食品安全。运用博弈理论建立关于食品供应链上下游企业的博弈模型,解决食品供应链非对称信息的问题,从而为实践提供理论指导。

1.1 研究背景

近年来,我国的食品安全问题频发,消费者对食品安全逐渐丧失信心,人们也越来越重视食品安全。这些食品安全事件涉及食品供应链中原材料生产及加工、产品流通及运输、销售等多个环节,深刻的揭示了食品供应链中的各种食品安全管理问题。而在食品供应链出现问题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食品供应链中上游和下游企业存在着严重的信息不对称问题。上游企业故意隐瞒产品的某种信息,而下游企业因缺乏这种信息,导致对产品的安全性不能完全把握。这种信息不对称导致上下游企业遭受巨大的经济损失,从而引发整个食品供应链信息传递的不准确性和不经济性。如何找到信息不对称的根源,彻底解决信息不对称问题,这是我们急需解决的问题。

1.2 研究方法及研究结果

我国的食品安全研究多数是基于食品供应链,针对食品供应链的各个环节来研究,只是针对个体的行为探讨个体对于供应链所起的作用,对上下游企业出现的信息不对称问题的研究并不是很成熟,而这一研究对于食品供应链的管理及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和意义。本文针对信息不对称问题,运用博弈理论,研究供应链上下游企业所做的决策对食品安全所造成的影响。旨在消除由于信息不对称所带来的对食品安全的不利影响,使上下游企业能够自觉公开必要的信息。

2 食品供应链与食品安全的关系

食品供应链是由于食品质量问题,人们为建立可追溯制度,把食品行业所涉及的各个企业结合起来的一个综合链条。食品供应链为解决食品安全问题提供了平台。

2.1 食品供应链概述

目前,国内研究学者经过研究分析认为,供应链是围绕核心企业,通过对信息流、资金流、信息流的控制,从采购原材料开始到制成中间产品以及最终产品,最后由销售网络把产品送到消费者手中的将供应商、制造商、分销商、零售商直到最终用户连成一个整体的功能网链结构模式。从信息流的角度来看,食品供应链是以食品为载体,通过转接将食品信息依次传递给采购商、制造商、销售商,最后将产品送达消费者手中的一个完整的链状结构。

2.2 供应链与食品安全的关系

2.2.1 食品安全需要供应链来维护,供应链是食品安全管理的工具

研究表明,食品供应链对食品安全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由于食品的特殊性及每个行业的不完全统一性,只有形成统一的链条,将食品行业中所涉及的各个环节,用保障食品安全的企业责任连接成统一整体,使每个行业、每个企业都参与到供应链中,才能保障食品的安全。

2.2.2 食品安全贯穿于食品供应链的全过程

食品安全贯穿于食品供应链的全过程。原材料生产环节要注意饲料是否合格,植物中的有害物质是否合理或超标,动物是否有有害细菌或病毒等;对于生产加工环节,要检查车间及生产设备是否干净卫生,工人是否遵循安全生产的相关条例等;物流流通环节则要注意产品是否采用合格的保鲜技术,是否保证产品在销售时是在保质期内,对于生鲜动植物是否采用全程冷链物流,在物流流通过程中是否保证产品不受任何外界污染等;销售环节在供应链环节中是最重要的一个环节,因为它直接接触消费者,与消费者的关系是最密切的,在这一环节要确保食品的绝对安全,才能将合格的产品顺利地送到消费者手中。食品在销售过程中,要注意食品是否过保质期,食品是否在非常严格的条件下保存,生鲜食品是否是新鲜的,所售食品是否符合相关标准。

食品供应链不同于其他供应链,它担负着保证食品安全的特殊责任,关乎人们的生命安全。它虽然已经形成并且已经起到了有效的作用,但是由于其发展并不成熟,仍然存在着很多问题,其中,信息不对称、链条衔接不紧密是一个基本问题。

3 食品供应链的博弈模型分析

食品供应链出现问题,其主要原因在于信息流中信息的衔接问题和准确性问题。由于食品供应链中单个企业的行业背景、文化背景、管理方式等各不相同,又有自身的利益追求,有些企业为了谋求超额利润,隐瞒必要的信息,导致信息不对称。上游企业拥有产品的生产过程、生产原料等涉及食品安全的基本信息, 而下游企业拥有产品的消费程度、消费者满意度等信息,上下游企业为了自身利益而隐瞒信息, 双方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形成了一种特殊的委托关系。本文通过建立博弈模型,加以表述。

假设厂商A和B是供应链上的博弈双方,厂商A为上游企业,为厂商B提供食品半成品,厂商B为下游企业,厂商A与厂商B企业的正常利润均为a,且不考虑政府措施及供应链的其他企业。厂商A和厂商B都对各自的信息完全知晓,且公开所有信息,包括有利信息和不利信息,使不合格产品得到控制,则双方得到的利润均为a,双方均获得正常利润。若厂商A隐瞒重要的信息或者对自己不利的信息,而厂商B公开了所有信息,这时厂商A的利润为α,厂商B的利润为β(β < a,α > a),由于A隐瞒了重要信息,如添加过量防腐剂,A因此降低了成本,使得A获得了超额利润,而B由于不知情,且把自己的信息完全告诉A,因收到不良产品,蒙受损失,获得利润为β(β < a)。相反,若厂商B隐瞒重要的信息或者对自己不利的信息,而厂商A公开了所有信息,这时厂商A的利润为β,厂商B的利润为α。若厂商A与厂商B都对自己所拥有的信息进行隐瞒,则他们由于自己的行为降低了产品成本,且不被查到,则他们获得超额利润b(b > 0)。这个博弈模型证明了为什么供应链中会出现如此多的食品安全问题,这些厂商为了自己的超额利润,不惜牺牲产品的安全性,不顾人们的生命安全。

4 结 论

本文基于食品供应链研究食品安全问题,建立了博弈模型,为解决食品安全问题提供理论依据。但是这个模型只是简单地描述了供应链上下游企业的行为,还不能为解决供应链的食品安全问题提出具有建设性的措施。

主要参考文献

[1] 游军,郑锦荣. 基于供应链的食品安全控制研究[J]. 科技与经济,2009(5).

第11篇

速冻食品于1928年起源于美国,迄今有70多年的历史。二战后,美国科学家系统地研究了速冻食品的储藏理论,大大加速了速冻食品行业的发展。我国速冻食品自1993年后才逐步形成规模生产。由于纷纷引进台湾的先进技术与设备,冰箱与微波炉等家电产品又迅速在城市家庭的普及,促使速冻食品在我国以年产量20%的速度增长。

速冻食品已经成为世界上发展最快的食品之一,在我国它也是90年代以来成长最快的食品。目前,发达国家人均年消费速冻食品约20公斤以上,年需求总量达6000多万吨;我国速冻食品加工企业达2000多家,年产量1000万吨左右,年销售额100亿元以上,但人均年消费能力远远不及发达国家的水平。

总体上说,随着经济水平的进一步提高、生活方式的逐步改变,我国速冻食品存在具大的市场发展潜力。但也存在品种少、产量低、质量不高、包装差等诸多问题,我认为速冻食品行业急需解决以下几方面问题,从而避免走大量的弯路。

加快产品品种与品类拓展力度

速冻食品主要有水产、果蔬、肉禽蛋、调理方便食品等四大类。目前,国际上速冻食品的品种多达3000多种。其中,美国有2700多种,从早餐、中餐、晚餐到点心、汤料、甜食,还有低盐、低糖、低脂肪等;亚洲速冻食品发展最好的国家——日本也多达3100多种。而我国仍以速冻面点食品为主,品种只有50余种。

我国目前三全、思念和龙凤占据速冻食品前三甲,市场占有率均超过10%。另外,渊源于台港的安井品牌近年也快速建立起较完善的营销网络。它们主要以汤圆、水饺等面点产品为主,三全汤圆总产量全国第一,思念饺子总产量全国第一,龙凤也是一家老牌速冻食品企业,有着遍及大江南北销售网络优势。

从以上两方面来衡量,急需有更多的企业来做大行业的蛋糕,共同开发更多的产品:

第一,要想从面点等食品方面超过三全、思念、龙凤所形成“三足鼎立”的第一阵营,绝非易事。速冻食品行业产品宽度很广,短期内可从其它几类中入手,形成拳头产品,创造知名品牌。当然,最终也不排除形成覆盖更广的速冻产品品牌。

第二,已形成知名度的品牌,也不妨拓展更多的品种和品类,来让中国的消费者有更多的选择。

第三,中国的美食文化历史悠久,既有丰富的传统美食,也有各具特色的地方风味小吃。很好地结合速冻食品技术,对加快其推广,宏扬民族文化均大有裨益。

第四,随着人们生活和工作节奏的不断加快,以往只有单身贵族和上班族才光顾速冻食品的现状已有较大改变,更广泛的消费者正在选择其喜爱的各种速冻食品。速冻食品产品进一步地深加工,也会更好满足多种需求。速冻食品占领中国老百姓的厨房,甚至像发达国家一样:速冻食品成为正常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时不会太远。因此,速冻食品企业加大产品品类与品种的拓展力度,既是自身发展的需要,也是其不可推卸的社会责任。

对流通领域的要求

如今,限制我国速冻食品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流通领域的冷藏链发展极不完善。由于速冻食品要求在-18℃或更低温度条件下来贮藏与运输,而相关的物流与其它销售企业一般不具备其条件。我国只有计划经济时代建立的一些肉食和禽蛋企业有此贮藏设施,但大都运行不好,且设备严重老化。

结果,已经发展起来的部分速冻食品以及乳品等企业大都被迫自行在全国建立贮藏设施和冷藏运输车辆,造成产品成本加大,也无法为其它企业服务,不能形成规模经济。

此领域的第三服务企业不出现,其它行业企业一旦介入,起步时的投入成本自然加大,不利于行业本身的发展。另一方面,部分小企业受行业利润的驱动,不严格按照速冻食品的要求贮藏与运输,产品以次充好,造成市场的无序竞争,消费者的安全得不到保证,最终消费者的利益受到损害,速冻行业更会雪上加霜。

吸收更多社会资金的介入

纵观速冻食品行业的大部分企业,大体上有三类:一类是靠自身积累、经过多年发展后起来的,有的前期还得到台港企业在技术和资金上的支持。部分在中央电视台做广告,已经形成知名品牌,主要集中在面点食品。如龙凤、三全、思念、科迪等;部分以出口为主,像水产类,有江苏的宝龙和海豚、湖北的德炎等。二类是专为近年来发展迅速的新流通业态——超市、卖场、便利店、专业生鲜食品店进行配套生产的半加工企业,一般没有自己的品牌,使用超市的自营品牌。其产品品种较多,涉及整个四大类速冻食品,但包装较为简陋,部分食品的安全与新鲜度得不到保证;三类是地方性的作坊企业,其产品也较多,尤以水产类为最。他们大部分并不具备要求的速冻设备,只是经过传统的“慢冻”生产的产品,安全性与新鲜度很难得到保证,其以短期利润为主要目标。总体上说介入该行业的企业实力普遍不强,急需更多的社会力量共同推动行业向前发展。

我国是农产品大国,有着低廉的劳动力与生产资源的优势;近年来国家对农副产品加工企业的支持也是有目共睹。现在中国家庭家电的普及率已经相当高,尤其是微波炉的快速发展,也加大了与之匹配的食品业的需求。

当然,目前已有很多人看好速冻食品的发展。境外投资者看好中国的劳动力与资源优势,纷纷加大了投入。例如,一些净菜的外资企业,落户苏州的就占有不少。但大部分以国外市场为主,其实中国本身就是十分具大的一个市场;国内也有一些其它行业的集团企业逐步涉足速冻行业。其中,安徽富煌集团目前已投资的水产速冻食品企业,生产规模在安徽已占了头把交椅,行业内也不下前5位,如含正在实施的二三期工程:速冻蔬菜、水禽项目,总投资将达1.5亿元,其打造整个速冻食品品牌的野心已可窥见一斑。

加强自身的营销运作

选择一个正快速增长、又具潜力的行业,生产出优质的产品,并不代表着你一定成功。现在已不是“酒香不怕巷子深”的年代,最终消费者也许是在买你的品牌而已,速冻食品也不会例外。

回顾目前一些速冻食品知名品牌,他们只告诉了消费者自己的产品与品牌。殊不知,速冻食品对中国的老百姓来说仍是一个新鲜事物,很多消费需要引导,市场尚要培育。那么,首先速冻食品的概念要进一步传播,让消费者真正了解速冻食品,可从其更能保证人们的对食物的新鲜度与安全性方面考虑。大家都知道美国人、欧洲人均非常注重食品的安全性,对出口至其市场的所有产品都要拿到他们设立的“通行证”:FDA注册和EEC认证。其实,国人的命就一定比他们贱吗?根据马斯洛需求理论,我想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的需求会越来越高。假如现在就从这方面考虑,进一步引导消费,你将会是最终的赢家。

第12篇

关键词: 食品安全管理 , 进出口 , WTO , 规则 , 标准

食品安全问题是当今全球关注的焦点之一,不仅事关消费者的生命健康,也维系着经济的发展,尤其对于包括中国在内的发展中国家的农业及经济具有更为重大的影响,其所带来的挑战以及所赋予的使命比以往任何时候更加严峻和重大。

如果说原材料涨价、人民币升值是所有食品企业必须面对的一道坎的话,那么个别食品不安全事件所产生的信用危机则让更多无辜的食品企业处境艰难。

最近关于中国有毒产品的事件频发,除了毒牙膏事件,还有闹得沸沸扬扬的美国家庭宠物食品中毒事件和近年来发生的苏丹红、孔雀石绿、劣质奶粉、陈化粮. 肉类氯霉素残留超标 ,二英、瘦肉精、大米农残等食品安全问题, 尤其是此次“毒牙膏”事件在媒体渲染下,从个别企业的个别产品的质量问题演变成了“中国食品有毒”全球性恐慌,严重影响了中国食品行业的整体形象,给中国出口企业的食品安全性带来了信用危机,制约了国外市场对我国食品的进口需求,食品安全问题已成为我国食品行业参与国际竞争的一道硬伤。

当然,外贸问题从来不是单纯的经济问题,以商品质量为由,行贸易壁垒之实,在国际间也时有发生。可是,如果经过调查证实,确实有一定比例的中国出口食品存在质量和安全问题,那么,我们就必须引起足够的重视,并努力探索一个系统性的解决之道。

我国食品行业品牌缺失的不良影响日益凸显,一些国家因我国某个地区的个别食品出了问题就全面封杀我国所有的同类产品,给整个行业的发展蒙上了阴影。美欧等国家出台的花样不断翻新的技术壁垒成了我国食品出口必须面对的挑战,而此次以“毒牙膏”为代表的有关中国部分食品企业的负面报道已经严重影响了相关企业的出口,提升整个中国食品行业的形象已迫在眉睫。

一、 我国出口食品安全管理面临的主要问题

1.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人口众多、区域发展不平衡,农产品食品安全的发展与发达国家仍有差距,存在一定问题:例如食品污染时有发生, 食品安全卫生标准与国际标准采标率仍有差距等;随着经济和贸易的发展,发达国家不断提高对食品安全的要求, 越来越多的发达国家以食品安全为由,利用WTO允许的非关税壁垒措施制定日趋复杂的食品安全标准体系,使发展中国家的出口食品贸易面临越来越难以跨越的困境。

如今,食品安全事关人类健康和生命安全,也事关国家和民族的生存与发展, 如二英、疯牛病、禽流感、口蹄疫等事件,致使上亿人面临健康威胁,甚至造成许多人死亡,其影响常常超越国界,波及全球,不仅引起消费者极大的恐慌,甚至引发经济和政治危机。对此,各国政府纷纷研究食品安全计划,采取包括立法、行政、司法等各种措施来保障食品安全。

2000年,欧盟了食品安全白皮书,重新构筑了一个新的食品安全监管框架,内容覆盖了牲畜饲料监管、消费者健康保护、生产者和供应商保证食品安全的职责等,并拟进一步强化欧盟成员国之间的食品安全网络与预警系统。

日本是我国农产品出口的第一大市场,2006年5月29日,日本正式对进口农产品实施技术标准十分苛刻的《食品中残留农业化学品肯定列表制度》,该制度对所有农业化学品残留制定了限量标准,涉及 54782个限量标准,全面提高了进口农产品的技术门槛和市场准入标准, 直接影响到我国近80亿美元的农产品和食品的出口贸易。

加入WTO后,我国部分农产品食品的低劳动力成本优势,基本上被规模小、技术差、质量低、不符合国外有关标准的劣势所抵消,对我国农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产生了不利影响。例如,我国冻兔出口量曾占世界需求的70%,现在只有个别省份还在出口,出口企业已经由过去30多家缩减为3家。鲤鱼、对虾、贝类等水产品出口也在相继走下坡路。

我国农产品食品出口受阻,在不少情况下是信息系统不发达、缺乏对进口国各种技术限制的了解所致。要获取对方要求的标准、技术法规,常因交涉不力而贻误成交机会,出口成本增加;为符合一些国家的技术标准,企业势必要修改或改变设计、工艺,还要多次检测,甚至推迟交货,相应会增加企业的生产成本。

例如,我国双孢蘑菇被美国海关以质量和安全为理由,扣押、索赔、退货达100多批次,我国成为美国技术性贸易壁垒限制进口最多的国家之一,我国蔬菜、水果等产品也和日本发生了多次贸易摩擦。

2.出口管理环节和措施存在差距,出口动植物源性食品存在质量隐患。具体表现在:一是动物防疫体系不完善,国内动植物疫病疫情、有害生物严重。如受抗生素残留超标、禽流感、新城疫疫病等的影响,输欧盟动物源性食品尚未解禁、输日禽肉遭遇受阻:二是农兽药市场管理混乱,使用违禁药物的现象严重。 如因农药残留超标,输日菠菜受阻,输新加坡蔬菜也不断遭遇入境严检;输欧盟花生和茶叶分别因黄曲霉毒素和农残超标而被欧盟预警的情况时有发生。三是我国食品安全技术法规与标准离国际上的要求差距太大。国际食品法典委员会(CAC)关于食品中农药、兽药、等有毒有害物质的标准达到8000余项,一些发达国家如美国、欧盟、日本等也有数千项,采标率在80%以上。而我国的相关国家和行业标准与之还有一定的差距。 四是生态和生产环境污染严重。国内空气、水源、土壤污染严重,动植物源性食品随时可能发生微生物超标、重金属超标等情况。

3.出口企业管理水平不高,生产及检测设备落后,未形成规模化管理是制约出口的又一重要因素。多数出口企业质量管理水平不高,生产及检测设备。部分出口企业的自律意识不高,虽然建立了产品质量监控体系,但在利益驱动下,对自身出现的问题隐瞒不报,有些企业在装货环节上做手脚,以次充好、企图蒙混过关。

4.检验检疫系统检测监管水平有待提高。检测监管水平的提高仍然缓慢,是当前形势下急待解决的关键问题之一,如因检测监管水平不高,输欧盟动物源性产品的兽药残留监控尽管取得了长足的进展,但与欧盟的要求仍然存在相当差距,不利于加快推动欧盟的解禁。

二、出口食品安全管理应采取的措施

1.加强规章制度建设,制定检验检疫规范,加强食品安全科研标准与信息工作。 商检部门应及时了解产品进口国家的有关要求,应在检测标准上与国际接轨, 统一国、内外食品标准和标识。

2.加强从农场到餐桌的全过程食品安全监督管理。(1)大力推行对种养殖源头的食品安全监管。建设规模化的出口农产品生产基地,从种养殖源头抓起、推行从养殖场、农田、茶园等原产地到出口离境的全过程监管。规范农药、兽药的管理和使用, 明确对养殖场中饲料、饲料添加剂的使用规定,在生产过程中对农药、兽药污染和残留进行有效控制。 同时建立出口农产品和食品原料的严格可追溯信息,及时查处所发现的不安全农产品和食品原料并及时切断供应源,确保种养殖源头提供安全的农产品和食品原料。(2)继续强化对加工、包装和储运过程的食品安全监管。强化对进出口食品企业实施卫生注册登记制度,尤其是针对食品安全的新要求及时加严凋整注册登记要求, 引入先进的技术,强化对生产加工、包装及储运过程中的食品安全控制,防止污染,确保符合食品安全要求。

3.对出口和在国内销售的食品应执行同样严格的质量检验标准。我国目前对出口食品的监管,是以源头管理为主,以抽检为辅的模式, 出口食品的生产、收购、加工、运输等各个环节,都要纳入严格监管体系中。 例如,我国一些茶叶出口产地从土壤监测开始,对土样、鲜叶、茶样进行农药残留、重金属污染检验,确保符合进口国家的标准。可是,这种内外有别的质量保障体系,实施的成本很高,难度很大,其中还有一些难以控制和预测的风险。 因为绝大多数的出口食品,其生产过程,都会依赖一个漫长的生产链,这个生产链很难与国内食品的生产环境完全隔离。 生产过程中稍有不慎,就会因为某一个环节上受到“非出口品质”的因素影响,而由“出口品质”沦为“内销品质”。

4.加强对外交涉力度,努力突破日益严重的国际技术性贸易壁垒措施,严把出口关。2006年通过谈判或参加国际会议, 我国加强了同美、日、加、欧盟、韩等国的交流与沟通、 逐步建立会晤协商机制, 充分发挥“以进带出,全面挂钩”灵活机制,迫使欧盟、日本等国进一步加大解禁进程。

三、食品出口的未来

我国的食品和农产品一直拥有资源丰富, 价格有竞争力的优势;但由于个别企业个别产品的质量问题,使得国外消费者和进口商对我国农产品和食品信心下降,整个行业的国际市场份额减少、 贸易机会丢失、甚至部分产品和企业不得不退出市场,给我国出口带来长期的负面影响。当前我国的食品行业将面临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如何确保食品安全是不仅事关企业和行业的生存与发展,而且将对我国的国际形象产生深远影响。加强食品安全管理, 从生产、储运,质检、销售等各个方面严格把关,在继续努力保障食品安全的同时积极促进食品贸易的发展将是我们共同的责任,需要各个部门付出长期而艰苦的努力。作为企业来讲,应诚信经营,下大力气加强产品质量管理,把企业的质量标准跟国际标准对接,从细节上下功夫,决不能有侥幸心理。希望通过我们的努力,改善中国食品在国际消费者心目中的形象, 使中国的食品以安全优质闻名于世, 最终促进食品生产行业的可持续发展。

作者单位:四川商务职业学院

参考文献:

[1]毒牙膏事件再掀食品安全波澜. 中国食品网[J/O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