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8-06 11:40:18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核心素养下的体育教学,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2016年9月颁布的《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提出了核心素养的概念,构建了核心素养的价值体系,明确了核心素养的教育要求,为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提供了良好的参考。在教育改革的形势下,学生核心养养的培养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且随着核心素养在教育领域的实践,学科的核心素养也逐渐涌现,并成为指导课堂教学的指挥棒之一。体育是小学、中学和大学阶段不可或缺的学科,是培养学生身体素质、健全学生人格和锻炼学生品质的载体,体育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要践行核心素养的理念,积极创新教学模式,培养学生的体育情感,培养学生运动能力、健康行为和体育品德等核心素养,让学生在体育运动中收获快乐。
1核心素养概述
所谓核心素养,即指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在教育改革的背景下,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成为一种发展趋势,更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着力点,同时也是衡量教学成果的一项指标。在核心素养日益受到重视和快速发展的时期,学科核心素养也日益显现。体育学科的核心素养主要涵盖运动能力、健康行为和体育品德等方面的内容,注重培养学生体育运动习惯和终身体育的意识,促使其形成热爱体育、热爱生活的态度。核心素养的培养是长期性、系统性的工作,体育教师在教学时,需要在把握学生身心特点的基础上,优化教学过程,引导学生利用自身积累的运动知识、技能参与各种体育活动,培养学生运动的兴趣,并突出其主体地位。与此同时,体育教师还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健康行为,当其具有健康行为,便会逐步学会健康管理,养成关注健康、珍爱生命的良好生活模式,从而形成勇敢顽强、积极向上的精神,这对学生未来的成长和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
2现阶段学校体育教学现状
2.1教学理念传统单一
受传统应试教育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在体育教学活动中,存在着教育理念单一的现象,再加上没有对体育教学形成完善的评价机制,相当一部分学校将体育纳入了“副科”的范畴,甚至认为体育教学的目的是让学生放松身心,却忽视了学生运动习惯和体育品德的培养。另外,由于片面的体育教学理念,导致体育学科在学校教学中的地位无法体现,特别是在期末考试到来时,体育课被其他学科挤占的现象较常见,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导致学生体育运动积极性不高的问题出现。在这样的情况下,体育教学活动并不能发挥出自身的价值,仅将体育作为一项放松身心的活动,学生便不能在体育教学活动中汲取更多的核心素养,不利于学生综合素质能力的提升。
2.2学生的主体性不高
在素质教育背景下,学生在体育教学活动中的主体性地位更加突出,而且在体育教学活动中,唯有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才能激发其兴趣,进而培养其核心素养。但是在实际的教学活动中发现,学生的主体性不高,通常由体育教师负责教学活动的设计与开展,学生在上课时,需要按照体育教师事先设计的教学方案活动,导致学生处于一种被动接受的地位,一方面影响了其参与体育活动的主观能动性,另一方面不利于学生运动习惯和终身体育意识的形成,也不利于获得良好的核心素养培养效果。在体育教学活动中,唯有让学生参与到体育教学活动设计与实施的过程中,才能增强其在体育教学活动中的情感,从而使其形成勇敢顽强、积极向上的精神,进而乐观地面对生活。
3以核心素养为目标的体育教学创新策略
3.1学素养,创新教学模式
体育教师在体育教学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体育课堂教学的效果。在体育教学实践中,体育教师要学素养的内涵,强化核心素养在体育教学中的运用,树立“立德树人”的教育目标,转变应试教育等落后的理念,促使核心素养成为指导体育教学活动的“指挥棒”,重视学生体育品德与运动习惯的培养,切实让学生在运动中收获健康的自己,实现健康成长的目标。在创新体育教学模式时,体育教师要以学生的核心素养为目标,根据学生的身心特点、兴趣爱好创新教学形式,有效地迎合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需求,可以组织一些趣味性的游戏活动,让学生在体育教学活动中,既收获健康的体质,又体验体育运动带来的愉悦感。例如,在体操教学时,可以将班级内的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并采取比赛和游戏的方式进行教学,增强其合作教育的意识,有利于学生良好体育品德的形成。另外,体育教师还要与时俱进,多学习新的教学理念,更新自身的教学思维,促使体育教学活动更加新颖、更加丰富。
3.2关注训练要点,提升运动能力
运动能力是体育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内容,是学生良好身体素质的表现,更是其进行体育锻炼的必要基础。因此,在体育教学时,体育教师要有意识地提升学生的运动能力,当学生熟练掌握了运动技巧,便会在运动过程中增强自信,产生热爱体育的情感。例如,在体育教学中,相当一部分学生对中长跑运动有着一定的畏惧心理,体育教师需要根据班级学生的实际情况开展力量训练活动,开展跨步跳、半蹲和下蹲等锻炼活动,增强学生的腿部力量,并适当地开展快速摆臂、原地高抬腿等训练,从而增强学生的腹部力量,在学生具备了基础的中长跑运动能力后,组织变速跑比赛、中长跑对抗赛等活动,也可以将游戏与学生中长跑训练有效结合,增强中长跑运动的趣味性,从而增强学生的耐力,强化其基础运动能力,这样才能更好地使其融入体育运动活动。另外,在篮球教学活动中,投篮教学是重难点,体育教师可以将体育教学活动划分为基础阶段、进阶阶段和提升阶段,在基础阶段需要分解投篮的动作,引导学生掌握投篮技能,而在进阶阶段,体育教师则需要对学生的投篮动作进行训练,保证投篮动作的正确性,在提升阶段着重提高其投篮的命中率,从而有效地提升学生的运动能力,强化他们的核心素养。
3.3组织体育比赛,形成健康行为
比赛一直是重要的体育形式,能在比赛的赛场上施展自身的力量与水平,并为班级争光,是每一位学生的梦想,且在比赛活动中,学生会获得成就感,对其健康运动行为的养成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例如,定期开展田径比赛活动,设计800m跑、5000m跑和10000m跑等项目,学生可以根据自身的情况选择项目,在参与中长跑运动的过程中,锻炼自身勇敢、顽强的品质,形成热爱中长跑运动的健康行为。与此同时,学校也可以开展春季运动会等活动,活动可以涵盖足球赛、篮球赛、长跑运动、立定跳远和跳高运动等,针对表现优秀的学生和班级,给予一定的精神和物质奖励,实现“以赛代练,赛练融合”的体育教学目标。另外,在体育比赛活动中,体育教师要根据每一位学生的情况,帮助其制定运动目标,在运动目标的驱动下,促使训练任务变为动力,学生每完成一个目标,参与中长跑运动的信心就会增加,并在运动的过程中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同时体育教师还可以在每一项运动中设置相应的目标,如在学校组织的马拉松运动中,每1000m设置1个目标,全程保证了“一阶段一环境、一阶段一目标、一阶段一心情”,从而振奋学生的精神,形成“我爱体育、我爱运动”的健康行为。
3.4成立体育社团,强化体育品德
实质上,体育社团是连接体育课内外的有效方式,为学生发展自身的体育特长创造了平台,并在校园内营造出热爱运动的浓厚氛围,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体育品德,为其终身体育的发展营造条件。在体育教学活动中,体育教师需要鼓励学生成立体育社团,同时这也是突出学生在体育活动中主体地位的表现,学校则可以开辟篮球、足球和乒乓球运动场地,向学生提供丰富多彩的体育运动器材,在不影响正常教学活动的基础上,为社团活动的组织奠定基础,体育教师在学生成立体育社团和开展体育活动时,要提供专业性的指导与帮助。例如,成立武术、街舞、羽毛球、田径、篮球、网球等体育类社团活动,学生可根据自身的兴趣选择社团加入,且加入社团的学生可以自主制定活动方案、自主开展体育活动,体育教师在体育社团中扮演着指导性的角色,如此既培养了学生的体育运动习惯,又培养了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且社团活动学生遵守规则、尊重他人等良好体育品德的形成有较大的积极作用。另外,在体育社团的影响下,大部分学生都会根据自己的兴趣加入社团,更有利于营造出浓厚的体育运动氛围,形成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
4结语
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是进行教育创新的关键环节,更是“立德树人”理念的着力点。体育教师在体育教学实践中,需要意识到核心素养的概念与价值,在把握现阶段体育教学现状的基础上,积极地创新教学方式,将核心素养培养贯穿于体育教学的全过程,从而培养学生的运动能力、健康行为和体育品德等综合素质,让学生爱上体育,并在运动中收获乐趣、强健体魄。
参考文献:
[1]刘红兵.体育核心素养视域下高校课内外一体化教育价值体现与实施策略[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2021,20(10):63-66.
关键词:高校体育;教学动态;教学成效;监测指标;探究
1前言
体育的价值和体育课程开展的重要意义,随着体育教学的不断创新与实践,以及国家体育政策的不断出台,现已广泛深入人心,并推动了群众性健身体育运动的发展,取得了一系列良好社会成效与教育成效。但根据笔者长达两年的调研和课堂跟踪结果看,高校体育教学仍然存在以下缺陷:一是在教学内容上缺乏时代竞争力,无法紧跟时代要求和学生学习诉求;二是在教学手段上教师缺乏主动提升和探索的动力,教师知识更新速率慢,教学手段不够灵活多变,不利于课堂氛围的调动;三是教学评价指标较为单一,缺乏多维、动态性思想,难以实时监测教师、学生在体育教学中教与学的情况,不利于学生体质提升、体育文化素养培养等体育综合素养培养成效的落实和教师教学成效的监督与改进。基于以上目的和诉求,我校体育教学组在“基于学生体育自主学习能力培养”和“高校体育课程学习评价机制改革研究与实践”以及高校体育新《课程标准》中对学习评价研究和学生体育有效学习和终身体育意识培养为目的的教学目标基础上,笔者通过问卷调查、文献检索、课堂观察等多种形式对高校体育当前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了归纳、整理和认知,特根据当前学情变化和社会对人才体育素养的需求,本校体育科研小组创造性地提出高校体育教学动态教学成效监测机制,并根据多年来的一线体育教学经验着手设计了体育教学动态教学成效监测指标建设,应用于大一新生体育教学活动中,经过一学年的干预性对比实验结果显示,“动态教学成效监测指标”很好地契合了教学需要,且推动了我校体育教学成效的提升,故笔者认为该教学成效监测指标的建设是有重要的社会意义和教研价值,本课题特以“动态教学成效监测指标”为课题,从其现实意义和价值入手进行解析,并就实验结果为现实教学科研基础,着手探索“动态教学成效监测”的评价指标,为促进和提升我国高校体育教学成效和落实人才培养成效做出一定的贡献。
2我国高校体育教学提出“动态教学成效监测指标”建设的现实意义与价值解析
2.1落实体育教学根本宗旨,践行身体素养、运动技能和体育素养多维一体的能力培养目标
随着当今社会对综合型人才需求的不断提升和学生综合素养要求的不断变化,我国高校体育教学也面临着改革的迫切任务。虽然我国从2002年就已开设启动多轮教学改革探索工作,特别是在教学内容设计、教学目标等顶层设计上具有了极大的进步,高校体育新《课程标准》业已认识到“体育情感状态”与“学业成绩”和“学习效果”进行结合处理的价值,从一维的对学生体育成绩关注到关注学生体育情感培养、心理健康及体育理念、体育习惯的培养等多维体育教学目标,这是十分可喜的转变。但目前就笔者对全国180所高校的体育教学管理与评价的调研结果看,87.3%的高校体育评价体系跟不上新课改的发展诉求,62.1%的高校仍然以传统的“管理为导向”的学习评价,出现了评价方法单一、评价内容狭窄和不利于学生主动学习的不良结果。因此,这种被动、效率低下、能动性差的教学评价指标已不能适应时代要求。基于这样的认识,笔者提出“动态教学成效监测指标”评价概念,目的在于以学生的学习需求和时展需要为“动态”指标设计的根本衡量标准,以学生在多阶段的体育技能、身体素养、心理健康水平和体育理念、体育习惯获得4个维度作为学习成效体系评价的标准来衡量师生的教育学的成效。这种“动态教学成效监测指标”建设首先是利于落实当前新教改下的体育教学根本宗旨,践行身体素养、运动技能和体育素养多维一体的能力培养目标,具有重要的时代价值和教研探索意义。
2.2明确教学主体顺序,落实学生教学主体地位,推动教师教法、教学手段和思想彻底改革
虽然高校体育新课改已经启动多年,为提高人才体育素养培养成效,培育出合格的人才,在教育部门的主导下对于学科教育教学的探索一直没有停止,但体育学科的教学成效却相对其他学科来说效率较低,效果并不算明显。难以形成革命性的跨越式改革,主要就在于我们的评价指标探究上的单一和静态设计缺陷。笔者提出“动态教学成效监测指标”评价思想和概念的重要的现实意义就是,能明确学生体育能力和整体体育素养教学之间的关系及教学主体顺序。体育教学真正从体育教师主导落实到“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体育素养培养为目标,以学生身心健康为导向”的教学目标上。长期以来,体育教学一直处于教师绝对主导地位,虽然在新教改大环境下,部分院校就教师的教学手段、教学思想、教学方法进行了不同程度的尝试,但就整体的教学成效来看,高校体育教学现有的评价体系仅对学生的体能测试做了要求,对体育教师的教学成效、教育成果评价却走向了靠论文、科研成果支撑,竞赛成绩为主导的严重脱离实际教学的教学成效评价极端。导致并没有真正落实“因材施教”和实现差异性分层性教学,并不了解学生的体育学习成效动态,学校也不了解教师的教学成效动态,很难做到教学监督和及时的教学指导。
2.3能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动力和体育自信心,利于落实体育素养、体质健康等培养目的
笔者设计并提出高校体育教学“动态教学成效监测指标”的评价思想和概念的设计就是基于当前我国高校学生高达76.35%的学生体育学习兴趣不足、体育活动参与动力缺乏和体育自信心建设机制缺失的教育现象和现实基础上。这种“动态教学成效监测指标”第一次真正从教师、学生、教法、教学手段、学习成效等多维角度进行考核和监督的一种教学评价体系,彻底改变了过去单纯依靠体质测试成绩和教师科研成效的一维评价标准带来的弊端和僵化,使体育课堂真正回归学生和教师之间单纯的“教与学”活动,具有教学能力和热情的教师可放下并不擅长的科研负担,将更多精力和精神投入到体育教学活动的组织、设计、教学手段的学习上,真正关心学生的学情、体育学习的情感动态和掌握学生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难点和困难,帮助其实现突破,达到提升体育兴趣和提升体育活动参与的动力。而“动态教学成效监测指标”是真正面向学生体育素养培养成效和落实学生体质健康水平提升的,该评价指标第一次真正从源头上认识到学生作为体育教学主体地位的价值和体育课程开展的意义,能够处处体现出“以学生为本”的教学思想和教育目的设计。以我校大一网球教学为例,实验组和对照组的初入学身体素质检测结果P>0.05,无明显差异,但在试行“动态教学成效监测指标”教学后,实验组学生与对照组学生在网球发球技术方面监测结果为P<0.01特别是正手底线击球和反手底线击球方面差异更大,这能充分表明,“动态教学成效监测指标”评价体系更能提高学生在网球基本技术学习上的动力和扩大教学优势,特别是在提高学生自信心和学习兴趣方面价值更大,因此该种评价机制明显优于传统评价方式。
3高校体育教学“动态教学成效监测指标”建设之我见
3.1从人才培养成效管理思想导向建设上,变“以管理为导向”为以“能力素养”为导向
高校体育教学虽然在新教改和素质教育改革就体育教学成效和体育教学手段、教学方法、教学评价等多个层面的教育问题进行了不同程度和层次的教研与探索,但从最终的人才培养成效结果来看,却并不尽如人意。主要原因就在于作为体育学科发展的最终评价标准的教学评价设计体系仍然是功利化、科研化为导向,使我们的体育教学评价指标的设计思想仍脱离社会和学生成长需求,以管理为导向的体育学习评价和以体质测试成绩、竞赛为目的的学生分类、选拔策略以及以论文、科研能力为唯一衡量标准的教师教学能力评价体系,这种教学评价体系对于英语等注重知识性、应用性的学科来说是有一定的作用,而对于注重运动技能、体育文化素养和身心健康为目的的体育教学学科来说并不适用。过去这种只注重体育运动技能教学的方法,容易误导学生过于重视某项运动技能的学习与掌握,养成急功近利的思想,高达72%的学生存在突击性锻炼的思想习惯,日常缺乏参与体育锻炼的意识和积极性,更忽略了未来人才发展所必需的体质基础、自主体育锻炼能力、思辨能力和健康的身心素养等综合素质的培养,导致学生体育综合素质不强、特别是体质健康水平逐年下降等限制未来职业发展的不利局面。而并不擅长科研的体育教师在科研的重压下苦不堪言,出现惰性教学和厌教等不良现象,要落实高校体育教学“动态教学成效监测指标”建设首先必须要在人才培养成效管理思想上下功夫,必须改变当前“以管理为导向”为以“能力素养”为导向,真正落实学生体育素质培养目标和扭转教师功利性、重科研性教学的不良思想。
3.2评价核心需强调发展性,促进学生与教师的素养发展、课程发展及教学能力发展
随着社会的分工与合作的不断细化与深化,当前高校学生已不再是过去单纯的知识型、技能型人才,而是需要具备良好的沟通力、思辨力、协作能力和抗压力等综合型、复合型人才,而随着研究界对体育课程开展价值的不断深化研究,普遍认为,高校体育课程的开设目的并非只是停留在通过体育技能教授达到强身健体的浅表层目的,而是通过集体性、对抗性活动,让学生学会沟通与协作、锻炼良好的意志力和美好的情感,在学习体育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同时还要注重培养自主学习能力、思辨能力和创新实践能力,因此从人才素养培养的角度来看,过去的强调成绩的评价机制是不利于人才的自主性、全面性发展的,当今的评价机制必须要面向社会和未来。因此,高校体育教学“动态教学成效监测指标”建设第二个要解决的问题就是确定评价机制的核心构成。本课题组提出的“动态教学成效监测指标”的评价核心就是变成绩为核心为以“发展性”为核心,真正落实以学生的未来、社会属性为导向,促进学生与教师的素养发展、课程发展及教学能力发展。
3.3落实每堂课教学成效评价,促使体育教学回归教学的本质,切实保证学生素养培养成效
“千里之行基于跬步”,落实“动态教学成效监测指标”指标体系建设必然要落实到每堂课教学成效评价,以促使体育教学回归教学的本质,切实保证学生素养培养成效。根据本课题组对实验组1学年的干预性实验过程,笔者初步摸索出一套尚待完善的监测指标体系,由于各校情况不同,需根据学生、学校基础及教师层次的差异略有调整。具体构成与评价标准见表1:
摘要:近些年来,随着新课程标准的不断改革,教育体制和教学理念也在不断改进和完善。在素质教育的大背景下,传统的教学思想已经不能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如今的教育教学也不仅仅只是传授理论知识。对于中职体育教学来说,教师要明确其教学目标以及教学任务,让学生的学习能力能够在教学过程中得到提高。因为中职教育主要是培养实践型的人才,所以教师在教学中就要结合实际增强学生的核心素养。中职体育的核心素养主要是指自主健身,其核心能力主要包括运动认知能力、健身实践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三个方面。教师要紧紧围绕这三个方面去构建中职体育高效课堂。因此,本文主要谈谈核心素养下中职体育高效课堂的构建。
关键词:核心素养;中职体育;高效课堂
在中职体育的课堂教学中,因为中职学生正处于成长发育的重要阶段,所以教师就要基于核心素养教育来开展体育教学,以此增强学生的身体素质。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团队能力、探究能力、创新能力等等都可以得到有效的提升。因此,中职体育教学的开展是符合素质教育最终目的的,也有利于高效课堂的构建。因此,本文主要从两个方面来谈,一是核心素养下中职体育高效课堂的构建现状,二是核心素养下中职体育高效课堂的构建策略。
一、核心素养下中职体育高效课堂的构建现状
虽然素质教育在如今的教学中已经逐渐趋于成熟化,但应试教育的影响还是非常深重的。很多教师的教学带着功利性。核心素养下中职体育高效课堂的构建现状主要有以下几点。其一,缺乏合理的教学目标。对于中职体育的理论教学而言,明确教学目标是非常重要的。不仅如此,教学目标的明确紧紧关系着高效课堂的构建。然而,如今很多教师的教学都存在弊端,其中最为普遍的问题就是体育理论课堂缺乏明确的教学目标。这不利于提升学生的各项能力。其二,教学设计陈旧落后。中职教育本就注重学生的实践能力,但在体育教学中仍然有很多教师太过重视理论知识,对实践活动的开展非常少,以致于学生只能被动地接受知识,学生的主体作用无从体现。这非常不利于核心素养教育的渗透,也不能很好地构建高效课堂。
二、核心素养下中职体育高效课堂的构建策略
(一)创设教学情境都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那么,在中职体育的课堂教学中,要有效渗透核心素养教育,构建高效课堂,教师就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拥有学习的动力,以此真正展现出学生的主体作用,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那么,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就可以为学生创设情境,让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受,从而培养学生的运动认知能力。例如,在教学800米、1000米长跑理论时,教师就可以为学生创设生动的情境。因此长跑需要考察学生的耐力与肺活量,所以长跑是每个学生都非常害怕的一个体育项目。那么,为了消除学生的畏惧心理,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设备为学生创设情境,其中可以包括图片、视频、音频等,从而让学生更好地理解理论知识,消除阻碍,完成对高效课堂的构建。[1]
(二)开展实践活动在中职体育的课堂教学中,教师要认识到培养学生健身实践能力的重要性,让学生的理论知识可以得到有效运用,以此实现真正的因材施教。那么,基于教学重难点,教师就可以开展丰富的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在活动中拥有深刻的学习体验。这将有利于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从而更好地融入核心素养教育,构建中职体育高效课堂。[2]例如,在教学有关足球的理论时,教师就可以在给学生传授理论知识和技巧的同时,开展实践活动。理论知识主要为运动生理学。其中,主要的形式就可以是小组合作。教师可按照“组间异质,组内同质”的原则把学生分好组,让每个学生都可以参与其中,然后让学生进行小组对抗赛。学生在活动过程中就可以将自身的理论知识和技巧变为实践能力,进而提高中职体育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
(三)完善评价环节在中职体育的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结合多种多样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来完善单调的课堂形式,从而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更好地渗透核心素养教育,提高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运动习惯。在这个过程中,评价环节是不可埋没的。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公平公正、合理科学的评价模式。[3]其中,评价的主要原则为多鼓励多表扬、少批评少惩罚。只有正面的评价,才可以增强学生的自信心。然而,教师也不能对学生的不足置之不理。因此,教师就要委婉地提醒学生,让学生意识到自身的不足,并进行改正,从而真正构建中职体育高效课堂。[4]综上所述,在中职体育的课堂教学中,教师要认识到核心素养教育的重要性,并结合多种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有效渗透核心素养教育,不断促进学生的身心发展。这将有利于素质教育的完美实现,进而完成对中职体育高效课堂的构建。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摒弃传统教学的弊端,让学生的综合素质可以得到提高,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我国高校体育工作者整体人文素养严重不足,将体育课程视为技术性、技艺性课程,教学目标局限在运动技能层面,将运动成绩视为衡量教学质量和学生运动能力的核心标准,设置课程时较少考虑人文知识含量,体育教学过程成为运动技能教授课程,学生人文素养自然难以提升。因而,要想培养大学生人文体育思想,提高体育工作者的人文素养是前提和基础。
构建个性化、多样化体育课程模式
体育课程设置是高校对学生进行体育教学的重要手段和途径,是提高学生身体素质过程中的基础课程。我国高校体育课程设置具有极大地自主性,依托学校风格特色构建独具一格的个性化、多样化的体育课程模式,是提高体育教学质量,发挥体育教育意义的主要途径之一。大学体育课程设置应该从两个方面入手:第一,“以人为本”原则。以学生为本,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面向全体学生的不同需求,个性化设置课程,增加学生选择空间,让学生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运动项目,激发学习兴趣,挖掘学生潜力,促进学生个性发展,充分发挥学生的自觉性和自主性。第二,遵循大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兴趣爱好设置多样化的课程,根据学生的运动水平以及兴趣爱好开设不同项目的初级班、高级班,向学生传授体育、健康、安全知识和技能,提高学生对于体育活动重要性的认知,激发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热情,并在参与体育锻炼的过程中更加自尊、自信、自强,塑造积极健康的价值观念。
塑造人文体育思想环境和氛围
人文体育思想培养不仅仅是一个教与学的问题,而是在一个大环境潜移默化的影响下生成的。因而,学校的环境和氛围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人文体育思想的培育。一般而言,学生人文体育思想的习得并非全部仰仗课堂学习和识记过程,而是在参与丰富多彩的校园体育活动过程中逐渐领悟所得。这就需要学校构建适宜培养学生人文体育思想的管理机制和评价体制,为人文体育思想培育创造良好的环境和氛围,设置完善的校园基础设施,开展多样化的运动项目和校园活动,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热情和积极性,让学生在不断参与体育锻炼的过程中感悟体育锻炼的魅力,锻造果敢、积极、拼搏地精神,树立终身体育意识,塑造人文体育思想。
人文体育思想是高校体育事业可持续发展的核心,对于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提高体育教学质量,加速体育教学改革,推进教育事业发展等具有积极意义。受传统教育制度影响,我国体育教学仍然偏重体育技能的传授,而忽视了人文体育思想,加强高校大学生人文体育思想迫在眉睫。提高体育工作者的人文素养是培育人文体育思想的基础,同时,尊重学生的价值取向,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构建个性化、多样化的体育课程模式,是培育人文精神的重要途径。培养学生主体创新精神,完善学生人格,塑造积极健康的心态,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发展,使其发展成为适应时展需求的高素质人才。(本文作者:王野 单位:通化师范学院)
[论文摘要]高职院校体育教师的专业素质由道德素养、教育理念、专业知识素养、专业能力素养等内容构成。而高职体育教师中存在着教育观念滞后、文化素养欠佳、专业技术面窄、教学方法单一、科研能力和自主创新意识差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文章提出采取转变教育观念、丰富自身知识素养、提高专业技术等途径来提升体育教师的专业素养。
[论文关键词]高职院校 体育教师 专业素养 现状分析 发展策略
当前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是教育发展关注的焦点。教师专业化是指教师在整个从教生涯中通过终身专业训练,习得教育专业知识技能,实施专业自主,表现专业道德,并逐步提高自身从教素质,使自己成为一个良好的教育专业工作者的成长过程。教师的专业化成长离不开专业素养的提高,提升教师专业素养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提高教师专业水平的核心。因此,研究高职体育教师专业素养构成,掌握发展现状和改进策略,是提高高职体育教学水平,保障高职体育教育健康发展的关键。
一、高职体育教师专业素养的构成
1.良好的思想道德修养。体育教师应具备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崇高的人生理想及正确的价值取向,具体而言包括以下三点:(1)热爱自己的职业。这是体育教师最基本的职业道德品质。体育教师要能够理解体育教学工作的特点及社会意义,从内心深处热爱本职业,进而敬重自己的事业,全身心地投入到体育教学、训练、课外活动、竞赛等工作中去。(2)热爱自己的学生。这是教师热爱体育事业的集中体现,也是教师顺利开展体育工作的最重要条件之一。只有真正做到热爱自己的学生才有助于教师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培养学生的体育能力。(3)具备优秀的品质。体育教师应具备深厚的文化底蕴、强健的体魄、稳定的情绪、开朗的性格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在体育教学中做到为人师表,充分尊重学生的人格,使学生感受到教师的人格魅力。
2.先进的教育理念。教育理念对体育教学实践活动起指导作用,所以树立现代教育理念,才会有现代的教育。具体而言,体育教师在教学中要以“健康第一”作为指导思想,以促进学生身心、社会适应能力和整体健康水平的提高为目标,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意识。
3.丰富的专业知识。(1)学科知识。这是能够胜任体育教学的教师首先应具备的学科知识。体育学科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学科,涉及的内容很广,有田径、球类、体操、武术等,体育教师对这些运动项目的知识与技能都要系统地掌握。随着社会的进步,体育教学中不断新增了一些教学内容,这就要求体育教师要不断“充电”。(2)教育知识。体育教师应了解和掌握体育理论、教育学、心理学、运动心理学等体育教育原理性知识,它是促进教师把体育学科知识传授给学生的条件之一。在当代,体育教师应掌握和运用计算机多媒体知识,进行辅助教学。(3)实践知识。体育教师在体育教学实践中要不断总结和积累教学经验,应把课堂教学知识、教育学、心理学中的各项原理,同体育教师个人的实践经验加以结合,一并运用于体育教学当中。
4.精湛的专业能力。(1)教学能力。体育教师首先应具有制订教学计划的能力,其次应具备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动作示范能力,另外,在教学中能对学生进行有效的评价,对自己的教学方法、成效等进行评价和反思。(2)组织能力。在体育教学过程中体育教师要能根据学生的不同年龄、性别、个性、身体素质等,组织学生进行练习或安排集体活动,纠正学生的动作,保证体育教学活动顺利进行。体育教师还应具有组织课外活动的能力,组织和指导班级之间、专业之间、学校之间的各种体育比赛,并能在比赛中胜任裁判。(3)科研能力。高职体育教师应该积极开展教学研究,把教学研究与日常教学结合在一起,对自己的教学进行思考和探究,从教学中发现问题,并发展为研究课题。在研究中教学,通过经常研究和反思,进一步改进教学,创造出不同的教学风格,不断提高教学质量,从而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
二、高职体育教师专业素养现状
1.教育观念滞后。有些教师教育观念相对落后,在实际体育教学中仍是以“教师”为核心,没有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学生由于在课堂上缺少表现的机会,失去兴趣和快乐,从而被动地学习。另外,学校对教师业务素质比较重视,但对教师的观念更新不够重视,学校在对教师评价时也只看教学任务的完成情况。
2.文化素养欠佳。高职体育教师普遍体育技能较好,但文化素养欠佳,主要表现为基础知识、教育类知识欠缺。究其原因是许多教师平时只重视专业技能学习,而忽视了文化理论的提高,这直接影响了高职体育教学改革与发展。
3.专业技术面窄。有些体育教师只对某些体育项目重视,如球类,因而这些项目技术掌握得比较好。但对另外一些运动项目,如体操、武术不喜欢,不重视,因而运动项目技术掌握得不熟练,而且在工作中又缺少对这些项目的练习,当教师遇到教授这些项目时,讲解与示范不到位,影响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教学效果必然就差。 转贴于
4.教学方法单一。在体育教学中,许多体育教师还是采用旧的方法,我讲你听,我做你看,方法单一,使学生的个性受到压抑,教学效果也差。
5.科研能力和自主创新意识差。高职体育教师进行教学研究的人不多,有些教师认为上好课就行了,没有时间去搞研究。原因是部分体育教师工作量大且研究意识淡薄,不能自觉进行教学研究。谈及教学改革,虽说近几年高职体育教学也进行了一些改革,但改革的力度不大。部分教师认为改革创新是领导的事,缺乏内在动力。即使有些教师想进行体育教学改革,但又不知从何下手。
三、提高高职体育教师专业素养的策略
1.转变教育观念。首先,高职体育教师可通过网络等现代信息技术,了解最新的教育理念。学校也可邀请专家介绍最新体育研究成果,使体育教师了解体育学科最新发展动态,及时调整、提高自己的教学观念,并将新的教育理念付诸实施;其次,学校、体育教研室要指导、监督和激励每一位体育教师将先进理念落实到教学中去,进行指导性的听课,明确改革的策略;最后,在教学中体育教师要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把以教师为主的灌输教学模式转变为以引导为主的教学模式,充分发挥教师和学生在体育教育过程中的主体作用。
2.丰富自身知识素养。读书是储备知识最好的方法。体育教师要经常阅读各种体育学科和相关学科的优秀书籍;学校应提供最新的体育专业书籍及各种体育报刊、杂志,便于教师了解最新体育教学动态,便于教师在教学中参考;体育教研室应定期举办读书报告会,交流读书内容和心得,通过读书不断积累专业知识和提高个人文化底蕴。
3.提高专业技术。体育教师要认真学习新的体育运动技术及自己薄弱的体育运动技术,平时要向有经验的教师请教,刻苦练习,必要时应接受专业培训,有针对性地练习所欠缺的体育技术。
4.提高教学经验。体育教师要利用校内资源,同事间相互学习,定期互相听课,分析彼此在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观摩名师、优秀教师的课,借鉴好的教学方法、教学经验;体育教研室每周可进行教学交流会,分享教学心得;体育教师要多和其他院校老师进行教学研究和交流,以获得最新的体育教学成果与教学方法。
5.增强教师的创新能力。体育教师通过对教学内容、方法的研究,设计出新的体育教学方法,并用以教学,不断提高教学质量。体育教师要勤于动笔,将研究成果写成文章,并在校内、外刊物上进行发表,一方面可供教师自己阅读、思考;另一方面可以进行经验交流和分享,有助于教师教学研究能力的进一步提高。
1. 美国中小学体育教学改革的核心理念的基本内容
美国中小学体育教学改革理念是应用于指导美国体育教学改革的纲领,其内容为使得所有学生接受体育教育。所有学生包括男同学和女同学、技术好和技术差、超常生和低常生、带残疾和非残疾等等;接受的体育教育包括体育课程、运动比赛、娱乐活动、锻炼身体等等。
2. 美国中小学体育教学改革核心理念的标准依据
美国的体育教育标准主要由四个部分组成,即体育教学目标、合格体育课程标准、适宜体育教学指南标准和学习活动机会规范标准。
(1)体育教学目标
体育教学目标的总体目标是把每一个学生都培养成为接受过体育教育的人,这也正吻合了美国体育教学改革的理念。对这个体育教学目标从三个层次进行理解,第一层次――六条内容标准,即有身体素质、有体育知识、有运动技能、有社会能力、有价值观念、有锻炼习惯;第二层次――四个年龄阶段,即学前至二年级、三年级至五年级、六年级至八年级、九年级至十二年级;第三层次――两大成果,即对学生的期待成果(例如,学前至二年级在运动技能方面掌握了基本移动技术动作)和其他若干期待成果(例如,学前至二年级在移动性身体活动中展现出协调跑、跳、滑动作)。
(2)合格体育课程
合格体育课程包含四要素:确保学生学习机会、采用多级测量评价、安排适宜教学内容、合理体育教学策略(包含所有学生、最多活动时间、及时评价反馈、最佳课时计划、适宜课堂管理、课后体育作业)。
(3)适宜体育教学指南标准
适宜体育教学指南标准包括5大类别、35个项目、68-70个标准、每一标准含2个方面内容。从三个层次进行理解,第一层次适宜教学的5大类别,即学生的学习环境、教师的教学策略、教学的测量评价、教师的专业素养、学校的大纲计划;第二个层次是适宜体育教学的标准,即课堂建立、练习组织、课堂安全、残疾学生、机会均等、学生多元、竞赛合作等;第三层次是适宜体育教学每一标准的2个方面,即适当教学和不当教学(例如,对待残疾学生,适宜的体育教学是带残疾学生参与融合性身体活动,不当的体育教学是带残疾学生观看其他人进行练习)。
(4)学习机会规范标准
学习性活动机会规范文件的类别包括10大类型、每类含不同标准、共80-82条。10大类型包括合格教师、大纲计划、健康安全、课堂人数、场地设施、器材物质、时间安排、科技手段、测试评价、课程评价。学习性活动机会规范标准的最终目的是确保每一名学生参加体育活动时间最大化。
3. 美国体育教学改革核心理念的宪法依据
从美国宪法第十四条中看教学改革核心理念的依据,美国宪法第十四条:每一美国公民都有追求幸福的权利。体育属于幸福范畴,每一美国公民都有参加体育的权利;参与体育须受教育,每一美国公民都应该接受体育教育;美国公民包含学生,每一美国学生都应该接受体育教育。
二、美国中小学体育教学的最新模式
根据美国体育教学改革的核心理念,美国提出了最新的体育教学模式――三元结构。
三元结构是由三个相互联系又相互独立的部分组成,即体育教学包括常规体育教学、特殊体育教学和融合体育教学。
1. 三元结构――常规体育教学
常规体育教学是不系统考虑个案教学的传统体育教学。其主要特征是:学生能力相似、集体教学方案、同一体育课堂、相同体育活动、相似教学方法、统一学习目标、考虑差异水平、设有个案教学等。例如有氧教学采用的就是同一化教学,运动发现教学就考虑了学生差异水平,但并不要求个案教学计划。
2. 三元结构――特殊体育教学
特殊体育教学主要采用的是个案化的教学。其特征是:根据个人能力、确定不同课堂、选择不同活动、采用针对教法。例如某一学生肌肉萎缩不能站立,就要对这名学生进行力量练习的个案化教学。个案化教学的教学计划需由多人参加的法定会议制定,包括学生在校校长、常规体育教师、特殊体育教师、其它学科教师、学生家长兄妹、被测学生本人、学校医生护士等。
3. 三元结构――融合体育教学
融合体育教学起源于一个著名的布朗案例。事件:于1954年发生在美国堪萨斯州某一学校系统中的著名的布朗案例;问题:放在特殊学校的带有残疾的学生布朗,享有了同等受教育的权利吗?辩论:布朗家庭律师认为没有享受同等受教育权利,但学校认为享受了;结果:美国最高法院认定该学校违背了每个人都享有同等受教育的权利。
【关键词】高等学校 体育教学 人文素质
1前言
教育部在《关于加强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若干意见》中阐明了加强文化素质教育的重要意义,强调文化素质教育的定位和内涵,明确指出当前加强文化素质教育工作,“重点在人文素质教育”和“提高全体大学生的文化品位、审美情趣、人文素养和科学素质”。高等学校的体育教育工作也应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在教学改革中努力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社会责任感和社会适应能力等,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不能局限在传授体育技能,增强体魄上。
2 人文素质的内涵和社会意义
2.1人文素质的内涵
人文素质指人们通过一定的人文知识的学习、心灵体悟和自身实践,内化而形成的相对稳定的高尚的观念品质,并外化表现为行为取向、品德情操和文化修养等。思想品位、道德水准、人际关系以及人生观、价值观等都属于人文素质范畴。当代中国的人文素质主要体现在自强不息、勇于拼搏、超越自我和公平竞争等方面。
2.2人文素质的社会意义
加强人文素质教育是当前世界各国高等学校教育所探索的热点。人文素质是一个人、一个民族的灵魂和生命,而所有规范、体制、物质手段则不过是其躯体。加大人文素质的培养,可以弥补经济科技日益膨胀所造成的现代文明的裂缝与缺陷。而对学生加强人文素质教育更是为了将人类尤其是本民族长期凝聚和积累的智慧、精神、品格情操等有形和无形的精神财富传给学生,使之完善心智、净化灵魂、担负起民族和时代所赋予的使命。
3 高校体育教学中加强人文素质教育的必要性
3.1学校体育现状呼唤人文素质教育
首先,在传统的体育教学中,由于刻意地去追求技术动作、达标成绩,使得体育变成了单调而枯燥的训练,结果使学生的兴趣得不到关注,特长得不到发挥,身体也未必健康。
其次,现代生活环境下的独生子女,由于自身条件的优越性,娇生惯养,在体育活动中惟我独尊,不愿与同伴合作,缺乏协作精神,意志力薄弱,在体育比赛中输给对手,则会怨天尤人,推卸责任。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差,不能适应将来社会各种各样的环境变化,也不符合现代高校大学生的培养目标。
3.2时代的进步要求高校体育教学必须加强人文素质的培养
随着时代的进步,我国进入了全面建设的小康社会,人们的意识有了很大的提高,各项事业都要求“以人为本”,走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的道路。所以高校体育在教学中加强人文素质教育适应时代的要求,满足社会的需要。
3.3教学的目的决定了体育教学必须加强“人文素质”教育
进入21世纪,我国学校体育进行了重大改革,学校体育教学从以前注重“三基”的基本技术教学转到了以人为本的健康体育、快乐体育上来。通过教学,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做人,达到把学生培养成为有健壮的体魄、健康的心理、健全的人格的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的目的。而人文素质的目的是将人类优秀的人文科学文化成果,通过知识传授、环境熏陶,使之内化为人格、气质、成为大学生们相对稳定的内在品质。两者在很多方面具有一致性。
3.4加强“人文素质”的培养是学生自身发展的需求
当今社会,竞争极为激烈,学生必须具有自己独特的核心竞争力,才能在将来的社会竞争中占据有利地位,这个核心竞争力主要是学生独特的创造力、个性和人格。学生必须在大学期间,根据个体的差异性,培养自身独立的创造力,个性和人格,不断积累和强化自身的人文素养,这样才能在充满竞争的社会中有立足之地。因此,对学生进行“人文素质”的培养是符合学生自身发展需要的。
4 在高校体育教学中加强人文素质教育的途径和方法
4.1采用新的教学模式与方法
体育教学模式与方法要突破传统体育教育模式的束缚,变体育教学的被动灌输为主动学习,营造轻松、活泼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在快乐的学习与锻炼中体验体育运动的乐趣。我院为顺应教学改革的大潮,07年开始进行了体育教学改革,从以前的行政班教学改为目前的俱乐部模块式教学,该教学模式主要以体育俱乐部为中心,实行“三自主”的模式,学生可以根据兴趣选择自己喜欢的运动项目。学生的兴趣爱好得到了体现,也充分调动了学生参与运动的主动性、最大限度的发挥了学生的创造性。
4.2 提高高校体育教师自身的人文素质
人文素质教育不是知识传授,不能采取灌输方式。人文素质教育是一个渐进性启迪、感悟过程。在这里,教师的师德人品、治学精神、教学态度等都对学生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高校体育教师人文素质的高低,在教学中对学生有着直接的、广泛的、深刻的影响。高校体育教师应注意更新教师的教学观念;提高基础文化底蕴;提高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增强人格魅力。
4.3改进体育教学评价方法
新的《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突出强调要尊重教师和学生对教学内容的选择性,注重教学评价的多样性,使课程有利于学生的运动兴趣,并促进学生在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能力等方面健康、和谐地发展。
教学评价应体现人文素质,要充分考虑学生对运动的兴趣、运动水平的个体差异等的评价。我院体育教学改革以来,将学生的体育态度、心理素质、竞争意识和拼搏精神等平时表现作为考核的一部分,这样既帮助了那些身体条件差,缺乏运动信心的体育“困难”学生克服失败和无助感,走出心理误区,重建尊严,享受运动的乐趣,也在很大程度上增强了学生运动的积极性,培养了学生积极的生活态度和良好的思想道德。
因此,只有将技能评价和人文评价较好的结合起来,重视学生的个体感受和变化,突出对教学过程的控制和把握,形成全面科学的评价体系,才能确保体育教学目标的真正实现。
摘要:对体育教学模式的研究,实质上是对体育教学过程的整体性合理程序的研究。通过对教学模式的研究,基本上可以反映体育教学改革的核心内容。本文针对高校体育教学模式的改革及其存在的不足,提出了相应的对策:结合系统论的观点,正确把握体育教学模式的理论及应用实践研究走向;立足实际,因时地制宜,有的放矢,不断寻求新的体育课程理论与教法。
关键词:体育教学模式 改革 发展
一、体育教学模式
体育教学模式是体育教学的一种范型。体育教学模式是按照某种教学思想设计的,具有相应结构和功能的关于体育教学活动的模式或策略的教学程序,它包括课程设置的框架或类型,相对稳定的教学过程结构和相应的教学方法体系。主要体现在课程的设置、教学单元和教学课的设计和实施上。具体还应包括体育课的教学指导思想、教学目标、教学结构、教学体系、教学内容、教学大纲、教学组织形式、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学效应和相关条件等多个相互独立,却又彼此关联的逻辑子系统。
二、教学模式的改革与发展的具体内容
(一)客观实效的教材体系
扩大学生选择体育教材项目的自,扩大学生自主学习体育的自由度,是教育发达国家发展大学生个性、培养体育能力,提高综合素质和完善自我意识的成功经验,也是我国推进素质教育,深化高校体育教改,规划21世纪高校体育教材体系的一个核心点。因而,在对高校体育教学大纲内容、范围进行排列、选择和组合,就是对教材体系的科学规划。
21世纪的高校体育教材体系必须同时具有3个特点:
1.是教材内容现代化。它要求对教材内容的选择融科学性、实效性和趣味性于一体;
2.是教材范围综合化、多样化。它要求能够覆盖体质、生理、心理、文化、道德、营养、人口、生物、哲学、健康乃至更大的内容范围;
3.是教材项目的组合弹性化、灵活化和功能化。它要求按照不同内容、不同方法、不同形式、不同项目进行功能组块,保持互相联系、互为作用、系统整体的功能特征。这样既可充分调动大学生自觉学习体育的积极性,又能扩大学生自主选择体育项目的自由度,同时也保证了大纲教材系统整体的综合功能。
(二)科学、系统的课程结构和规范、完善的考核制度
首先,高校体育课程结构改革多元化,是加速推进素质教育和全面提高大学生整体素质的必然反映。21世纪的高校体育课程结构的发展模式,应把握好以下3个关键特点:
1.是扩大学生选择体育项目的自;
2.是扩大学生学习体育的自由度;
3.是实现课内、课外一体化,充分拓宽大学生自觉学习体育的时间和空间。
其次,是对高校体育考核制度的规范和完善。高校体育课考核应实行学分制,它不仅拓宽大学生自觉、自主和自由学习时间与空间;而且也顺应了我国素质教育的推进与发展。对于课程内容的规划,对教材体系的组块,对课程结构的设计、对考核、评价制度的完善,以及对保证课程目标的实现均具有规律性的要求和体制上的规范。以促进我国素质教育为核心的高校体育课程体系在教学实践与发展的过程中,逐步走向科学、规范和完善。
三、结论与建议
(一)研究体育教学模式,实质是对教学进程的整体性合理程度的探讨,可以基本反映体育教学改革的核心内容。调查结果表明,面对如此复杂的体育教学体系,且又要体现体育的多目标、多功能特征,仅采用1种或几种教学模式都是不可能解决全部问题的。具体的教学方法不能替代教学模式,教学模式又必须是多种多样,它既可以组合,又允许创造,但必须以科学的理论为先导,通过实验对比才能对它的合理性、可行性和可操作性进行评价。
(二)普通高校体育教学将确立全面育人、健康第一、终身体育和促进学生身心协调发展为指导思想,追求体育教学的综合性;体育教学目标,将呈现出多元性趋势;体育教学大纲的制定将朝着统一性与灵活性,一纲多本的方向发展;体育教学内容要突出多样性与可接受性;体育教学方法将从“教师中心型”向学生“自主型”转化,体现主体性和现代性的特征;体育组织形式,将朝着教师宏观指导学生自由选择的自主方向发展;体育教学评价朝着标准参照性、多样性、综合性、过程评价与终结评价、自我评价与集体评价、5分制等级评价方向发展;体育教学思想与教学形式,将朝着开放性发展。
(三)随着学校教学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轨,高校体育应从学校的“阶段体育”向“终身体育”转变,从片面的生物学评价或运动技术评价向综合性评价转变。从单一的教学模式向复合式的、具有现代性和科学性的教学模式转变。高校体育在素质教育中,不仅要有效地提高学生身心素质与体育文化素养,而且还要全面提高学生各项素质发挥自己的特殊的作用。
(四)未来的学校体育将采用多种途径、多种方法、多种形式来满足学生的不同体育要求,向社会开放,向国际开放,体育课堂也将扩展到社会,扩展到大自然。体育教学理论与实践,在实现中国特色的同时,仍将继续吸收和借鉴国外的先进经验,不断完善自己,使我们的体育教学充满生机与活力。
参考文献:
[1] 阳剑,刘海元.新课程背景下的体育教学模式[J].体育学刊.2008(6).
关键词:职业核心能力;高职体育课;教学策略
体育课教学是高职学生职业核心能力培养的重要载体。深入挖掘体育课教学策略,充分发挥其在职业核心能力培养中的作用,不仅能使学生进一步了解并践行体育的功能,而且还能激发学生职业学习的热情,调动其学习主动性,增强学生职业体能素养,实现校企职业核心能力的快速衔接。可是,当前部分学校、教师在体育教学中,强调以“项目技术教学”为导向,忽视学生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脱离高职教育应紧紧围绕“职”的教育本质,制约着高职人才培养的可持续发展。因此,高职体育课教学急需探索与“职”相匹配的教学策略,为高职体育教学者提供一定的理论借鉴。
1 职业核心能力的内容
职业核心能力既是高职学生面对竞争激烈职场的“杀手锏”。同时,职业核心能力也已成为企事业单位选用人、人才竞争力的一项决定性指标。高职学生职业核心能力的强弱,将直接影响他们能否快速、有效地开展工作。高职学生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1 交流能力
交流是人与人沟通的最基本的方式。学生在学习和工作中,都离不开与他人交流。掌握正确的交流方式,巧妙应用交流语言、交流礼仪,对相关问题进行深入讨论,以此建立稳定的、信赖的人际关系、社会关系和职业关系,这将成为高职学生成功就业的助推器。
1.2 合作能力
当今世界,随着竞争的激烈化、常态化、全面化,合作能力已成为取得成功的一项重要指标。高职学生需学习并提升合作能力,通过团队合作,集思广益,使各类资源利用最大化、简便化,团队成员能力互补化、拓展化、高效化。
1.3 解决问题能力
解决问题能力是就职人员面对竞争激烈的职场,能否脱颖而出的一项重要能力。目前,高职学生虽掌握了一部分专业理论知识,但是充分运用专业理论知识并加以实践的能力尤为欠缺。因此,高职教育必须统筹、合理、有效地安排各类课程,努力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能让学生面对不同对象、不同案例,保持冷静的头脑,充分运用“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抓关键、看主流”等矛盾分析法,深入分析,有针对性的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并根据实际情况,适时调整,进而、快速有效解决问题,提高工作实效性。
2 高职体育课教学在职业核心能力培养中的意义
体育教学不仅能让学生掌握职业体能需求、培养职业素养,而且能激发学生专业学习兴趣、增强团队合作与交流、培养学生情商,以此提高学生职业核心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发展。其重要作用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 多方位而长时地交流
一名优秀的就职者,必须能恰如其分地表达想法和意见,准确领会分派的任务和要求,有效、和谐地与组员进行沟通交流。体育课程在交流能力培养的作用是显而易见的。例如排球教学比赛项目,赛前、赛中、赛后,团队都需通过队内协调、沟通交流、综合判断,准确掌握对手的实力、战术等,以此确定本队队员的位置分配和战术,并进行相应地总结和整改,提升己队的即战力。可见,体育课教学会在潜移默化中,对学生职业核心能力培养产生多方位而长时的影响。
2.2 高效的团队合作
体育教学以其项目的集体性、独特的组织性、复杂的动态性、频繁的人际交往、较高的个人综合素质等特点, 在团队合作能力培养中的作用是不可替代的。体育任课教师会根据行业标准、不同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职业体能素质、教学对象、内容、目标等,合理、巧妙地运用小组合作、团队竞赛等方法,实现团队合作的高效化。
2.3 高情商的解决问题
通过合理组织体育课堂活动、团队合作等,将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贯彻于体育课教学,将学生交流、合作能力的培养经常化,促使学生解决问题能力培养的高情商化。由此,学生能更加深入而高效地明确行业岗位需求、把握自身专业定位、掌握专业技能、提高专业知识的应用能力,促进学生职业能力全面发展。
3 高职体育课教学职业核心能力培养的策略
为促进高职体育课程教学与学生职业核心能力培养的深入融合,结合两者教学目标和专业人才培养需要,充分发挥高职体育课教学职业核心能力培养的作用,提高体育课堂的有效性,可以从以下方面采取完善措施:
3.1 交流能力的培养策略
高职体育任课教师需以“爱”为基点,积极创设平等、快乐、和谐、正能力十足的课堂教学情境,提供相互交流、探讨的平台,充分调动学生交流的主动性。同时,体育任课教师应不断创新教学方法,合理运用游戏法、小组合作、体验式教学法等,让学生及时讨论遇到的问题和疑惑,相互交流借鉴,努力促进学生与人的交流的有效性。此外,体育任课教师还需创新考核方法,考查学生的课堂参与度、课堂发言情况、课堂任务完成情况等,发挥教师在学生交流中的引导、评价作用,建立学生与人交流的评价、反馈性的培养机制。
3.2 合作能力的培养策略
在体育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合理运用小组合作、竞赛等方法,有意识、有目的地引导学生清晰认识自己在团队合作中的角色定位、责任定位、合作能力分析和任务风险评估。在教学中,对初建团队,体育教师应鼓励、引导学生加强成员间个性、工作方式等的了解;对固定团队,体育教师应指导学生建立团队成员个人能力的初步评估;对团队任务,体育教师应培养学生根据团队特点,进行任务前相应的预学习或准备,规避任务完成的风险,提高任务完成的高效性和成功率。
3.3 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策略
高职体育教师应创设快乐、紧张、兴奋、焦虑、竞争等不同情感体验的教学情境,营造健康、积极向上的教学氛围,运用各类媒介,采用自主研究性学习、体验式教学、合作研讨、评价与反馈、心理疏导、自我总结等方法,激发学生学习动机,提高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直观能动性,促使学生不断发现问题、主动探究解Q问题的方法,针对性地提出合理的、易于操作的解决方案。
4 结束语
综上所述,高职体育课教学中,融合体育教育与职业教育,采取行之有效的体育教学策略,着力培养学生的职业核心能力,意义重大。体育任课老师,应明确高职体育教学与职业核心能力培养部分目标的一致性,创新教学方法,更新教学手段,加强学生体能与职业综合能力训练,使高职体育教学突出“职”的特点。此外,体育任课老师还应充分了解各行业的发展趋势、专业特点,保证体育教学方法适应专业需求,确保体育教学的“保鲜性”,并结合学生职业岗位需求,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参考文献
[1]伍学雷.论高职生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J].职教论坛,2013(15),32-35
[2]陈新平,叶巧舟.基于职业核心能力培养的高职体育课教学的探析[J].当代体育科技, 2013(1),11-12
[3]冷雪锋,任爱珍.基于职业核心能力培养的高职课程理论实践一体化探索[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6(14),18-23
论文关键词:公共体育课;理论教学
1现状和意义
1.1公共体育课理论教学是高校体育教学的基本形式之一
公共体育课理论教学过去就有,只是不够重视,更像是摆设,仅用于雨天教学和机动的备份,内容上不外乎是体育常识、体育卫生,属于体育常规教育的范畴,没有专业性和系统性.近年来,高校在评估和学科建设的要求下,理论教学逐步受到重视,主要有三个方面的表现:(1)理论教材的配备.高校根据各自的需要,编纂和出版相应的理论教材,学生人手一本.(2)理论教学的制度化.理论教学的课时,按照一定的课时比例,纳入到教学计划当中.(3)理论教学和学生的学习评价相联系.理论考核的成绩,按比例计算到学生体育成绩之中.所以说,理论教学作为公共体育教学的一种形式已经建立,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不难发现,无论是教学还是考核,与我们所期望的相去甚远,流于形式,丧失了理论教学的意义.首先从理论教学的内容来看,大都是过去体育院校通用教材的浓缩版,内容陈旧,不是理论,只是运动动作和技术的文字说明,其价值相当于体育常识,缺少层次和深度,没有学术价值,学生不感兴趣.其次从理论教学的管理来看,理论教学所占比例偏小,很难达到预期的效果,考核也不受重视(与其他公共课程相比).
1.2公共体育课理论教学是对体育实践教学的补充和指导
理论是“人们由实践概括出来的关于自然和社会的知识的系统的结论.”….体育理论基于体育实践,是对体育内在规律进行系统研究得出的当前结论,体育作为独立的学科,主要通过体育课的形式来实现学校体育的目的和任务,区别于一般意义上的体育活动,仅有实践教学显然不能满足学科建设的需求.同时体育又具有很强的包容性,和多学科形成有机的联系,某种程度上可以说体育又是一个多学科的综合体.体育的发展与进步和相应的理论体系的支撑密不可分,是体育的组成部分,是体育实践不可替代的.体育课理论教学,基于实践教学,作为体育实践教学补充,发挥理论所具有的指导作用,不仅如此,理论教学还是实践教学的延伸,甚至是对实践教学的超越,提升公共体育课的教学档次,突破实践教学的局限性.
1.3公共体育课理论教学是实现高校公共体育高等教育化的重要途径
所谓公共体育高等教育化,就是使高校公共体育教学具有学术性和研究性,将公共体育教学提升到一个新的层次,区别于中小学体育教学的模式.高校在学校体育的目的和任务上有别于中小学,首先,中小学学生处于生长发育的高峰期,体育教学的强身健体,促进生长发育的功能尤为重要,从学习技术和动作的角度看,中小学学生也处于动作技术形成的最佳时期,所以实践教学就显得更有意义.而大学生已接近成年,在学习技术和动作上处于劣势,但认识、理解和研究能力显著增强.加强理论教学,提高对体育及其价值的认识更加重要.此外,大学生缺少的不是体育锻炼的机会,而是强身健体的意识.高校在体育教学的硬环境上也非中小学可比,有良好的师资力量和科研氛围,为提升理论教学打下了坚实的基础.高校公共体育教学强调培养学生综合体育素养,而不仅仅局限于技能和健身,所以理论教学彰显出体育教学应有的教学层次和深度,具有学术价值.
2核心与内容
2.1公共体育课理论教学是关于竞技理论的教学
确立以竞技为核心的理论教学体系,和以活动为基础的说明书式的理论体系有着本质的区别,“在本质上,体育是以竞技为基本手段和主要形式,增强体质,提高体能技能,培养心理素质和能力的一种社会性活动.……竞技是体育最重要的特征,体育的必然是竞技的,没有竞技就不能成体育.”“体育的本质特征决定高校体育的目的和任务.高校体育学科体系是我国体育专业的基础和摇篮,肩负着培养和造就高水平体育人才和体育科研与管理人才的重任,应加强体育教学的学科性与竞技性,……在以竞技为核心的基础中,根据各群体的具体特点,充分发挥体育的教育、娱乐和健身等基本属性及其功能,逐步实现体育的高等教育化.”竞技是体育的本质特征,是高校体育学科建设的核心,理所当然也是理论教学体系的核心,这就指明了理论教学的方向,拓展了新的层次和空间,具有系统性和专业性,学术价值和研究价值不言而喻.
2.2公共体育课理论教学是对专项发展进行系统的研究
理论教学依托于专项实践教学,在加强专业性和系统性的同时,要兼顾到知识性和教育性.其教学内容分为四个方面:(1)加强对专项的认识.了解其起源,现状和发展趋势.(2)学习专项竞技的方法、竞赛规则裁判法、组织方法以及比赛的方法等.(3)理解影响专项竞技的相关因素.技术和战术因素、身体素质和体能因素、心理素质因素以及运动损伤预防和科学训练方法等.(4)专项竞技对社会的影响.专项竞技与文化、经济发展、科技进步以及对健康和医学的影响等.其内容既是传统理论体系的继承,又有新的研究方向.
3作用与预期
3.1公共体育课理论教学与专项化选修教学模式形成有机融合
加强公共体育课理论教学,使专项化选修教学模式更加系统化和专业化,理论教学对实践教学的补充、指导和提升的作用也更加突出,同时专项化选修教学模式也为理论教学提供了合适的形式,实现理论教学与专项化选修教学模式对接,有利于形成以专项化教学模式为主体的学科分支,理论教学能够摆脱普通专业大学生受运动水平和能力的制约,打破实践教学由于客观原因而形成的教学屏障,率先从理论教学上实现突破,迈上新的层次,提高教学质量.
3.2公共体育课理论教学对学校教学管理提出了新的要求
加强公共体育课理论教学,在增加理论教学课时的同时,还要对理论教学场所,考核的方法做到科学的安排.理论教学不仅可以提升体育教学的层次,同时也使紧缺的运动场地,器材得到一定缓冲,合理安排理论教学的周期,减少季节变化对实践教学的消极影响.在课时安排上应有别于其他学科,要突破学期的限制,形成独立的教学体系,加强教学管理层面上的可操作性.
3.3公共体育课理论教学给教学双方带来了机遇和挑战
加强公共体育课理论教学,打破原有教学体系的平衡,教学双方必须以新的心态和新的要求共同面对,由加强理论教学而引发的新的评价体系,对教学双方的影响显而易见.加大理论教学的比重,对学生有了新的要求,部分学生仅凭身体素质和运动能力的优势,“一招鲜吃遍天”的状况已经行不通了,而另一部分身体素质和运动能力处于劣势的学生,则增添了学习的动力和自信.新的评价体系强调学生综合体育素养的评价,有利于良好学风的形成.理论教学的大力介入,对教师的学习和科研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传统的观念得以更新,学术的风气得到加强,教学双方由此更加相互联系、相互促进,这种质的变化是学科建设的内涵.
关键词:初中体育;核心素养;培养策略
一、初中体育
初中体育是初中阶段的一门基础学科,它侧重于学生运动技巧和能力的提高,对于促进学生身心健康以及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都有着重要的意义。在讲究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今天,体育作为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课程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体育的地位也由此得到提高,然而由于中学生课业繁重、学生压力大等因素,体育课往往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经常被一些文化课所代替,学生进行体育锻炼的机会很少。
随着新课改的不断实施和推进,初中体育也面临一系列的改革,新课改明确强调,让学生通过体育知识的学习,逐步提高学生的运动技能,增强学生的体育意识,进而提高学生的核心素养。
二、核心素养
所谓的核心素养是指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社会发展必备的能力,突出强调个人修养,更注重学生自主发展,而具体到体育学科,主要包含健康意识、体育文化、身体素质、体育意识以及体育品德等内容。
三、核心素养培养策略
1.教师教学理念的转变
传统的教学课堂上,教师作为课堂主体主导着课堂,总是按照自己的思维进行授课,学生锻炼的机会很少,因此,学生的积极性不高。而新课改强调,要求教师转变教学理念,让学生作为课堂主体,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这就要求教师改变传统的教学理念,明确体育素质的重要性,以学生健康锻炼为指导,增强学生的体育意识,使学生自觉地参与到体育活动中,达到增强学生身体素质的目的。
2.教学方法的更新
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教师经常以让学生按照教师的示范动作,按部就班地跟着做的教学方式进行授课,这样一节课下来,学生会觉得特别单调、乏味,学习兴趣不高,自然教学效率也不高,而新课改强调改变传统单一的教学形式,可以根据学生的学习
兴趣适当地调整教学内容,从而使每位学生都主动参与到课堂中来,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并且利用体育的育人功能,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养成自觉锻炼的习惯及增强学生的合作意识、团队精神等。
如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可以营造和谐快乐的学习氛围,在这种氛围中,教师不再是一名高高在上的领导者,而是一名组织者、引导者,学生在这种氛围中很轻松地就能掌握动作要领和技能。
举例而言,在讲解“立定跳远”一节时,教师先以提问的形式开始:“大家都见过立定跳远吗?有哪位同学做个示范动作?”教师让学生认真观察,然后让学生自己评价,接着教师做最后评价,告诉大家注意事项,然后让学生自由练习,教师边观看边指导,这样可以激发学生的积极性。
再如,教师也可以采用小组合作、游戏、比赛等形式丰富教学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可能将每个学生都照顾到,而这时采用小组合作的方式,可以起到帮扶的效果,以优带差,提高学困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可以增强学生的团队精神、集体意识。以“篮球”为例,教师可以选出几名投篮比较好的学生为组长,然后让组长负责组内成员的练习,这样就可以确保每位学生都能参与到课堂中来,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同时,教师也可以根据这时期的学生好胜心强的特点,以比赛的形式展开,看看哪组投中次数最多,哪组获胜,这样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提高课堂效率。
3.提高师资队伍的专业素质
我们都知道教师教学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因此,若想提高学生的素养和课堂效率,关键在于加强中学体育教师队伍的建设,提高教师专业素质,在提高教学水平和能力的同时,注重自身体育素养的培养,为学生起好表率带头的作用。另外,学校可以安排学生外出培养,不断更新他们的体育知识和技巧,提高他们的技能和水平。
总之,我们要意识到初中体育教学的重要作用,通过改变教师的教学理念、更新教学方法及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三个方面提高学生的体育核心素养,为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关键词:工匠精神;高职体育;体验式拓展教育;教学模式
1.“工匠精神”教育引入高职体育教学的理论分析
工匠精神是指工匠对自己的产品精雕细琢,精益求精,更完美的精神理念。工匠精神的目标是打造本行业最优质的产品,其他同行无法匹敌的卓越产品。概括起来工匠精神就是水滴石穿、锲而不舍的敬业精神,是精益求精的品质精神,是追求卓越的创新精神,是讲究合作重视团结的合作精神。体育精神是指体育运动中所蕴含着的对人的发展具有启迪和影响作用的有价值的思想作风和意识,是由体育运动所孕育出来的意识形态。它超出了体育运动本身,内化为人类心中的一种信念和追求,就像奥林匹克口号一样,体育精神追求的是“更高、更快、更强”,强调的是拼搏精神和进取精神。因此,不管是体育精神还是工匠精神,其核心就是锲而不舍、精益求精、追求卓越、团结合作的拼搏精神和追求更高、更快、更强的进取精神和敬业精神。新时代呼唤工匠精神,也需要我们教育工作者在教学的各环节中,积极培育和大力弘扬工匠精神。因此,根据我国各地方高职院校的实际情况,通过“体验式拓展教育”探索和创新高职院校体育课程,使学校体育成为有助于培养高职学生终身体育意识和能力,养成良好的体育精神和健康的体育行为;成为寓促进身心健康发展,生活与职业技能教育有机结合的全面培育工匠精神的重要手段和有效途径。
2.体验式拓展教育引入高职体育教学的理论分析
2.1体验式拓展教育的内涵
“体验教育”是教育对象在实践中认知、明理和发展[1]。这里的“体验”包括两个层面,即行为体验和内心体验。行为体验是一种实践行为,是亲身经历的动态过程,是学生发展的重要途径。内心体验则是在行为体验的基础上所发生的内化、升华的心理过程,两者相互作用,相互依赖。体验式教学是教师通过创设实际的或重复经历的情景机会,呈现、再现或还原教学内容,使学生在经历的过程中凭借自己的情感、直觉、灵性等去感受、体味、领悟,并产生情感、建构知识、发展能力的教学观或教学模式[2]。“拓展”即开拓扩展。“拓展教育”是对传统教育中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拓展和延伸[2]。也就是在教育过程中重视思想道德建设的同时,注重学生人格品质的培养;重视知识传授的同时,注重智力开发和能力的培养;重视发展学生身体素质的同时,注重学生身、心健康状态。这就要求我们在体育教学中从各种教育的理念出发,对学生开展多方位的教育和引导,使学校体育教学从单纯的单向课堂教学,向更加生动、实用、宽广和深入的教育领域拓展,成为学校育人体系的核心内容之一[1]。体验式拓展教育是指在体育课教学过程中,以体验式教学手段和方法,进一步拓展体育的教育功能和教育范畴,让学生在更加积极、愉快的“教”与“学”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健康的体育行为和良好的体育精神,并在自身潜能的挖掘、创新意识、社会适应、个性品格培养等方面达到最佳教育效果的教育教学过程。
2.2“体验式拓展教育”的特点
体验式拓展教育提倡将学生置身于教育过程中,充分尊重学生的学习方式和活动过程的选择,不设定统一的目标和统一的结论,在自然放松、开放、善于接纳的状态下直接感受教学过程,在教学过程中为其自主学习提供时间和空间,机会和权力,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引导学生探索和发现问题,使之获得一种自然的心态去面对那些不太容易面对的事,在实践中直接体验学习的价值。这种直接的、无需任何中介、他人完全无法替代的体验式教学真正确立了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使学生的个性和潜能得到充分发展。体验式拓展教育是集各种认知活动、情感活动、意志活动和交往活动的综合活动过程。教学过程更主要的是靠学生去思考、体验和建构,同时还有学生个体和团队之间交流和合作[4]。这种以主体目标为主,学会交流,学会合作,学会情感体验的综合性活动过程,对增进学生交往,促进学生职业技能和敬业精神,社会情感的发展以及创新意识和能力的培养,都具有显著优势。
3.“体验式拓展教育”和培养“工匠精神”的深度融合
现代体育教学改革与发展,主要向教学的多样化和多种模式并存;提高学生生理、心理、适应能力并重;强调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以发展学生的能力为基点,拓展体育教学的教育范畴,突出体育教育的发展性方向发展[3]。通过“体验式拓展教育”和培养“工匠精神”的深度融合,进一步优化高职院校体育课程,使体育课教学真正从以教师为中心,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教学方法以教为中心,转变为以学生学为中心;课程目标以运动知识技能传授为中心,转变为以终身体育和职业能力、职业素养教育为中心。使高职院校体育课真正成为,有助于增强学生体质健康水平,完善与职业岗位相适应的身体素质储备,提升体育和职业素养;有助于学生人格品质的塑造;有助于学生身心全面健康发展,培养健康的体育行为和良好的体育精神的“育人”过程,成为培育学生职业素养和工匠精神的有效手段和重要途径。整体教育强调逻辑思维与直觉思维的关联、心与身的关联、个人与团队的关联等在内的关联教育[4]。高职院校的体育作为学校教育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培养学生良好的体育精神和健康的体育行为,以及具有水滴石穿、锲而不舍的敬业精神,精益求精的品质精神,追求卓越的创新精神,讲究合作重视团结的工匠精神的培育有着极为深远的影响。通过“体验式拓展教育”和培养“工匠精神”的深度融合,进一步丰富和拓展高职院校体育教育的内涵和教育范畴,使我国高职院校体育教育更好地满足社会对人才培养的需求目标,真正成为培养学生健康发展的以“育人”和“终身体育”为核心目标的教育教学过程,实现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新时代新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