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高中地理实践活动

高中地理实践活动

时间:2023-08-06 11:40:19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高中地理实践活动,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高中地理实践活动

第1篇

关键词:高中地理;课外实践;教学研究

一、现阶段高中地理课外实践活动的不足

(一)受传统观念的影响

传统的教育理念是以教师、教室、教材为主的,这种教学方式对学生的约束力较大,他们的思维能力、分析能力、自主操作能力、创新能力都得不到有效的发挥。高中地理被称为文科中的理科,所以对于大多数文科生来说学习起来会有些困难。例如地理课本中的地球运动、洋流方向、大气分层以及山河湖泊的分布等知识都要求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切勿死记硬背。虽然他们刚开始会解释得头头是道,但是时间长了,知识越多就越混乱,学生由于无法理解,就会学得很难,甚至会感到厌烦,失去最初的兴趣。

(二)条件不足,缺乏创新

由于资金问题或是学校内部其他问题导致学校的实践设施不是很完善,学生没有实践场地和器材,限制了学生的空间想象力和实践操作能力。地理是一门与大自然挂钩的学科,校园内部条件不足,教师可以从自然界取材,但是一些教师较为古板,缺乏创新能力。

二、高中地理课外实践活动教学研究

(一)以教材为依托,开拓学生的视野

课外实践活动顾名思义就是课本的延伸和拓展,所以教师必须要根据课本知识和学科要求安排实践标题和实验内容,而且实践必须能够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如果实践活动脱离了教材,那么实践的内容将会与学生平时学到的理论知识相脱离,这样虽然能让学生感兴趣,但是不能起到很好的实践效果,与考核内容不符。所以教师必须要让实践活动与地理教材相联系,加强理论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二)完善校园设施

当前教育事业注重课外实践活动,尤其是高中地理科目,虽然地理是一门文科,但是从内容理解的角度又偏向理科,需要理解,需要与实际生活相结合,所以高中地理教学需要更多的实践活动。但是考虑到学生的自身安全,大多数实践活动会选择在学校内部进行,所以学校需要准备相应的场地并要完善实践设施。

(三)勇于创新,与自然、社会相结合

高中地理是一门自然学科,它包括对自然各个领域的乡土风貌地域知识的研究。教师可以利用自然资源,让学生就地取材,调查周边环境,探讨学习,既可以开阔学生眼界,了解到自然,学习到地理知识,也培养了学生的探索精神。比如,在学习“地球的运动”这一节的时候,学生需要知道地球经纬度,了解地球的自转与公转,学习有关地球表面的一切知识,这就需要学生有很好的想象能力。在学习过程中,他们的脑海里首先要有一个地球的大致轮廓,才能对地球表面进行研究。但是很多学生是很难想象出来的。教师可以在课堂上利用地球仪辅助教学,还可以在休息时间组织学生外出学习,去博物馆参观或是科学体验馆体验,让他们通过自己的观察与研究解决课堂上没有理解的问题。又如,在学习“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这一课时,需要学生探讨地理环境对区域的发展。教师可以让学生对自己生长的家乡做研究,这是他们最熟悉的地域。把实践课题交给学生,让他们分组去完成,让他们自己对地理环境、气候变化、产业结构、发展趋势进行观察,然后把小组每位成员的成果整合,集体探讨出地理对区域发展的影响。这不仅可以加强学生学习兴趣,也可以加强他们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的能力。此外,教师在组织课外实践活动时,要注意以学生为主体。在每次实践活动之前,教师需要先了解每位同学的想法,找到他们学习中的难点,根据学生特点去设置实践课题。在活动过程中,要指导学生自主完成任务,学会主动学习,主动发现问题,去观察、去探讨,这样有利于他们更深刻地理解知识。在遇到困难时教师可以进行简单的指导,帮助他们更好的学习,同时也能够提高学生的自我学习能力。

三、实践活动的意义

高中地理课外实践活动的教学模式,不仅提高了教师的专业能力,而且还让每一位学生都参与进去,体现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加强了学生对地理的学习兴趣,提高了高中地理的教学质量。促进了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和谐关系,增强了学生的自信,提升了学生的自主创新、自主探讨能力和实践能力。能够有效地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知识联系起来,合理运用到现实生活中,符合时代对教育改革的要求。

第2篇

关键词:高中地理;综合实践活动;设计策略

高中地理教学具有较强的综合性、开放性和实践性特点,要想获得理想的教学效果,教师可以将地理学科传统课堂教学和综合实践活动相结合,在地理学科教育教学过程中,为学生设计出灵活多样的综合实践活动,指导其将所学知识准确、灵活地应用到实际生活中,这样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帮助其巩固所学知识,也能够进一步锻炼和提升学生的观察、创新以及合作探究等方面的能力。

一、优化高中地理综合实践活动设计的策略分析

1.提升教师综合素养,增强实践意识

加强教师综合素养的提升,主要是因为教师专业素养的高低对地理活动的设计、开展能够否顺利、高效也进行有着直接影响,为此,教师首先就要具备较强的实践能力,其中涉及地理观察、实践调查,以及熟练、准确使用地理教具等多方面的能力。同时,作为课堂教学的重要组织者与引导者,要想让学生轻松、快速地掌握所学知识,就必须要准确把握教学模式,突破传统教学思维的束缚,与时俱进,积极设计出新颖、多样化的综合实践活动,并通过实施科学有效的设计策略来不断提升活动质量,从而不断提升高中地理教学水平。

2.结合教材设计实践活动,注重应用巩固

教材是教学及设计实践活动的重要基础,因此,在设计地理综合实践活动过程中,教师应重视教材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并围绕教材内容,设计出内容新颖、形式多样的实践活动,如,地理实验、调查、实地考察等,让学生通过参与多样化的实践活动,把知识理解得更透彻,对相关技能有更灵活的掌握,促进其地理素养的不断提升。比如,在讲解完交通运输布局、地形和气候等方面的知识后,教师就可以为学生设计“我爱画地图”的实践活动,让学生通过手绘来向大家展示自己喜欢的地图,如,世界地形图、中国铁路干线图、气候分布图等。这样不仅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热情,帮助学生进一步巩固相关地理知识,也能够为学生提供展示自我的平台,提高其综合学习能力。

3.结合环境问题组织综合实践活动

教书育人是教师的重要职责,所以,在高中地理教学中,教师不能一味地注重知识的传授,还要加强思想、德育方面的教育,并将传授知识、德育、智能教育与锻炼进行科学整合,促进三维教学目标的落实。其中环保教育内容对渗透德育教学有着重要作用,而环保意识的培养与提升又与地理学科有着紧密联系,如。“水圈与水循环”知识的讲解,就能够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到节约、保护水资源的重要性,因此,教师应重视起环境活动的设计与开展。比如,旅游环境问题。在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升的背景下,外出旅游也逐渐成为人们放松身心的首要选择。但是在旅游中,乱刻乱画、随地扔垃圾的一些不文明现象也是层出不穷,给旅游地带来了严重的负面影响。对此,教师就可以组织学生结合本地实际开展关于生态旅游的专题讨论活动,以小组为单位,让学生针对“何为生态旅游”“生态旅游为什么会有益于环保”“若你是旅游者,会选择怎样保护环境”等问题,让学生积极表达自己的看法。还可以结合其他学科开展更生动、有趣、多样化的实践活动。这样不仅能够锻炼学生的思维与探究能力,也可以帮助学生积累更丰富的知识。

4.强化活动方案设计,避免形式化

要想高质量、高效率地开展地理综合实践活动,教师就必须要对活动方案进行精心设计。比如:在开展“海陆热力性质差异”的实验课程时,为了让学生对海陆间的温度差异,以及季风形成的原因,教师就可以利用沙子与水的热力性质差异的实验来对相关知识进行模拟,从而让学生对地理知识间的密切联系有进一步的了解,获得举一反三的效果。同时,这个实验活动的开展,往往需要学生逐渐地默契配合,这样不仅能够活跃课堂氛围,增强教学效果,也能够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与合作意识。

二、综合实践活动设计中应注意的几点

1.应紧紧围绕课程改革与时展趋势进行

时展需要的是高素质、创新型人才,而新课程理念也强调教师要积极探索新颖、科学的教学模式,优化学生的学习方式,从而使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可以得到更全面的锻炼与提升。而高中地理教学则可以作为良好的切入点,教师应通过整合地理知识,通过采取科学、新颖的设计策略,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开展具有充分趣味性、实践性、创新性的地理综合教学活动,进而促进学生思维、认知和操作技能的协调发展。

2.应充分考虑乡土地理内容

每个区域都具有自身不同的地理特征,要实现区域的可持续发展也必然要实施具有针对性的措施。所以,在设计综合实践活动时,教师应充分结合本区域的地理特征,设计切合乡土实际的综合活动,从而全面锻炼和培养学生严谨务实以及积极探索、追求真理的科学态度。同时,作为学生综合性学习的重要载体,乡土地理也能够为学生开展综合实践活动提供重要的研究平台。

3.应兼顾学生、学校的具体情况

对于高中地理教学来讲,为了确保相关综合实践活动顺利、高效地开展,在设计活动时,教师应全面了解和考虑学生的实际水平,结合其认知特点与规律,设计出有针对性的实践活动,以此来确保学生都能够得到全面锻炼与实践。同时,针对活动的开展还要充分考虑到学校的实际情况,充分整合学校现有的教学资源,

如,学校的各种活动、图书馆、校园网、地理园等,进而为各种综合实践活动的高效开展提供有力保障,也通过不断开发和利用教育资源来提升教师的综合素质。

总之,高中地理教师应认识到加强综合实践活动的开展,对提升教学质量与效率,培养和锻炼学生综合能力的重要性。在日常教学中,应深入钻研教学内容,充分考虑到学生的认知特点与实际需求,结合乡土实际,设计出新颖、多样化的综合实践活动,从而让学生在参与过程中,能够在巩固所学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升自身的实践、创新能力,增强学习效果。

参考文献:

[1]王艳花.高中地理环境教育综合实践活动探究[J].学周刊:A,2011(12):62-63.

第3篇

一、体验学习与课堂教学相结合

美国著名教育家杜威认为,要保障人类经验的传承和改造,学校教育必须为学生学习知识提供一定的材料,而他们要真正获得真知,则必须通过运用、尝试、改造等实践活动获取,只有通过具体的“做”,才能达到改造个体行为的目的。高中地理必修1涉及自然地理知识不仅广泛而且抽象,如地球自转运动产生的地方时差异和地转偏向力、地球的公转产生的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变化、三圈环流的形成等,由于时间尺度和空间尺度跨度大且地理事物的发展过程往往是多个地理要素综合发展而成的,综合性强。这对高一新生来说难度很大,若不借助一定的实践活动,学生要理解这些知识颇为困难,更谈不上应用。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可以直接或间接地给学生设计一些能直接体验学习的机会,以此帮助学生消化与掌握知识。

例如地理第一章节地球地转偏向力对水平运动物体的影响,若教师只单纯叫学生死记硬背“北半球向右偏,南半球向左偏”,那么学生在分析实际案例时,如地转偏向力对河流两岸侵蚀力度的影响,即河流南岸或北岸、东岸或西岸的侵蚀情况时,往往会出现记忆混乱,记不清左偏还是右偏而无法正确判断河岸的侵蚀状况。这种抽象的模糊的概念只叫学生死记硬背,到学生真正要用所学知识分析实际问题时,往往忘记的概率比较大,或者无法真正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要是教师让学生在体验中学习、在体验中获取知识,学生就能更扎实地掌握和应用知识。例如针对地转偏向力这个知识点的学习,教师可以借助一个小型地球仪及一滴墨水,课堂上让学生亲自操作,完成实践操作活动,体验地转偏向力的存在,即叫每桌同学准备一个小地球仪,让地轴垂直桌面且北极在上,先在北半球高纬度处滴一滴墨水,不转动地球仪,观察墨迹流向。随后自西向东转动地球仪,以同样的方法滴墨水,再观察墨迹发生什么变化。当南极在上呢?通过这些实践操作活动,学生切实感受到地转偏向力对水平运动物体的影响。通过主动体验不仅发现了问题,发现了规律,而且增强了记忆,提升了能力。学生完成这个实践活动后,对地转偏向力有了深刻的理解和直观的体验认识。在此基础上,不难运用地转偏向力的理论知识分析其对河流两岸的影响,比教师单纯传授要快而有效。

又如背斜顶部和向斜槽部的张力与压力抽象难懂,教师总是抱怨学生千教万教也教不会。教师是否考虑过转变角色,让学生自己体验学习,自己轻松坐等收成呢?可以让学生用一块海绵分别做向上拱起和向下弯曲,分别观察顶部和槽部海绵空隙的大小,并分析其形成原因。虽然只是简单的操作体验学习,学生瞬间明白受张力作用,海绵孔隙加大,受压力作用,孔隙变小,进而更深层次地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实际问题。如隧道为什么要在背斜处开挖,一方面背斜天然呈拱形加上顶部受张力作用,不易塌方,另一方面背斜排水条件好、安全性高等。

除此之外,还可以叫学生通过制作模型体验学习,如三圈环流教学,可以叫学生结合地转偏向力制作三圈环流模型,在制作过程中学生深刻体会到七个气压带和六个风带的形成原因,从而快速掌握该知识点内容又便于学以致用。

对于不同知识点,我们要善于挖掘生活地理事物和现象,为教学服务,除了课堂操作体验外,还可以借用生活事例体验学习,让学生始终处于体验学习的过程之中。诸如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可以借用稀饭和干饭体验冷却快慢;隆冬的夜晚,晴朗的夜晚比阴天更容易结霜冻,体验大气逆辐射的保温作用等;溯源侵蚀可以借助矿泉水和沙堆体验侵蚀的形成过程、冲积扇可以借助书本和沙粒体验其形成等。只要善于挖掘,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在课堂上完成相应的体验学习活动,或者借助平时生活体验为课堂教学服务,都能给教学带来事半功倍的效果,省去无法到野外实地考察的麻烦。

二、实际应用学习与课堂教学相结合

陶行知先生认为“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学生在系统掌握所学学科的知识和技能后,能否联系生活实际,用所学知识和技能解决生活实际问题,达到学以致用的效果,直接反映课改的新理念是否实现,是否培养学生相应的地理核心素养。因此在学生掌握基本知识后,教师要充分鼓励学生利用所学的地理知识和地理技能解决身边熟悉的地理事物或地理现象,通过实践让学生真正达成对知识的掌握与理解。例如在地理第一章节,学生掌握了不同季节全球各地的日出和日落方向后,本校一栋学生宿舍楼刚好坐北朝南。但宿舍过道在中间,把宿舍分南北两间。我就地取材叫学生分析为什么朝南的宿舍更受青睐。学生根据冬夏季日出日落方向的差异及正午时刻太阳方位和高度分析得出朝南的冬暖夏凉,而朝北的恰好相反。有了这样的实践基础,学生纷纷在课堂上讨论分析本县新开发的几个楼盘的光照优劣,以此进一步叫学生分析本校高三教学楼(坐北朝南)北侧的停车位,在夏季哪些停车位更好。通过课堂实践检测,学生对太阳不同季节、不同时刻的方位有深刻的认识,并培养真正能用所学知识服务于生活实际的能力,所学知识更牢固,解决学生对日出日落方位难学的困惑,并且真正学会运用知识分析生活实际问题,形成必要的地理核心能力。不同的学校定有不同的地理事物或?F象可供学生在课堂检测,这就要求教师善于挖掘与应用。

三、??验操作与课堂教学相结合

地理学科本身具有很强的综合性、地域性、开放性和实践性,很多地理知识不经过野外实地考察,不通过自己体验、感受生活和发现问题,而只局限于书本,那么学生获得的知识和技能很多只是模糊的概念,很难实现创新发现和创新思维。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现在的高中生即使来自农村,也很少有乡村劳动生活体验,更不用说城里的学生了。如前所述,由于地理课时的局限性,加上高中地理内容多。教师根本没有时间带领学生到野外进行实地考察。正因为缺乏生活体验,给学生的地理学习带来一定的困难。如地理第四章节河流地貌的发育,由于很多学生没有生活体验,对河流的溯源侵蚀颇为费解,感受不到溯源侵蚀的实际状况。由此对农业生产诸如为什么建坝引水灌溉,不建坝又能否灌溉,就知之甚少,更多的只是浮于表面认识。对此,我在课堂上教学生进行小型实验,在一个盒子里堆一沙堆形成小山,在山顶处插一面小旗,叫一位学生用矿泉水瓶在山腰处不停地倒水,侵蚀形成小沟,随时间推进,沟谷不断向山顶发展,向山顶侵蚀,最终旗倒。一个简单的小实验直观地反映整个溯源侵蚀的过程,学生立刻体验和见证溯源侵蚀的形成过程,达到了身临其境的效果。在此基础上,学生自然明白要建坝引水灌溉的缘由,要是不建坝,由于河床落差,会导致河床受流水侵蚀不断下切,使河水低于灌溉堤岸而无法灌溉。

第4篇

关键词:实践能力;高中地理;培养

高中地理知识的学习是一个系统性、科学性的学习过程,在

这一过程中,教师不仅要在地理的教学活动中不断更新传统教学理念,还要侧重培养学生的实践性学习,让学生成为一个具有较强实践能力的人。

一、地理教学观念的转变,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实践能力对于学生的地理学习是很有帮助的,而传统教学中培育人才的教学方式已经不再满足于地理教学,教师现在就是要引导学生主动积极地参加地理实践,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例如,对于地理学科中的图表题,教师应指导学生积极探索教材中不同类型的图表及相关的题目,并运用横向比较和纵向比较的方法从不同的角度看问题,同学生一起分析地理图表,从图表的比例尺、标注、图注等方面入手,让学生在实践中给自己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以提高学生的认知能力。只有这样,学生的学习效果才会事半功倍。

二、地理实践内容的开放性助推实践能力的养成

地理课程作为一门以实践为基础的学科,要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就必须注重课本与社会生活的联系性和互动性,在课程内容选择上注重增加开放性的题材,老师更不能拘泥于课本知识的束缚,主动给学生补充课外的营养,以达到预期的效果。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在适当的时机带领学生参加地理课外活动。对于一些学生难以理解的知识点,我们可以引导学生在课堂上进行交流、讨论,或者是以观看影片的形式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培养学生积极动手、动口的能力,组织学生积极参与地理实践活动,丰富学生的课堂内容,开阔学生的视野,帮助学生理论联系实际,让学生动手探索的能力更强。

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是地理教学中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为此,教师要不断更新教学理念,改变传统教学中“重理论轻实践”的教学模式,必须重视地理实践活动的开展,在实践中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参考文献:

[1]魏丹丹.新课程高中地理活动教学的有效策略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11.

[2]赵小漫.高中地理实践活动教学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 2011.

第5篇

【关键词】高中地理 新课程改革 活动教学 实施策略

虽然当前我国不同地方高校采用的地理教材不同,然而在新课改的号召和标准下,各大高校合理结合教材内容设置诸多特色活动课,广泛开展高中地理活动教学的本质却相同。主要都是通过加强学生外部实践学习和活动,逐渐引发学生主动学习,提倡学生自主思考、探究和实践解决地理知识问题,充分响应了新课程强调的自主、合作和探究学习理念,也使得学生能够广泛积累地理知识,培养并提高其综合地理素养能力。由此可见,高中地理活动教学不仅是对传统教学模式的一种开发和扩展,同时也是高中地理新课程改革的有力手段,是当前教育体制的升华,也是学生自我发展的需要。下面笔者就抛砖引玉,简要分析探讨地理活动教学实施策略。

一、见缝插针,合理创造良好活动教学机会

高中地理课程教材内容繁多,作为地理教师首先就要掌握了解教材中每个活动设计意图和目的,不断考虑在哪个时候比较适合开展活动教学并且会起到较佳的教学效果,充分掌握不同活动设计所需的有效资源。例如开展一个利用观测日影方法来测出学校所在地经度的活动或者利用所学演示昼夜交替的活动,前者耗时较长,过程复杂,难度颇高,就比较适合在课外分小组进行,而后者简单直观,比较适合在学习与其关联性较强知识的课堂上来实施,这样有助于引发学生对该课程知识的直观认识和理解。因此,高中地理教师就必须要学会见缝插针,科学分析辨别教材课程活动设计目的和特点,创造良好活动教学良机,以全面激发教材活动,设计教学效能。

二、精心设计,灵活选定新颖活动教学方案

设计并实施活动教学就必须要设定新颖有趣的教学方案,要从学生实际生活和感兴趣的点出发,使得学生能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充分锻炼其手、眼、耳、口、心等感官的学习参与性,使得学生充分调动其好奇心和求知欲,这样才能够实现活动教学的实施目的,从而提高教学质量。一般活动教学方案设计都会包括活动主题、教学目标内容、活动实施地点、形式以及相应准备工作。在实施过程中,教师也要加强与学生之间的交流和沟通,告诉学生这个教学活动的目的、意义,这也有助于学生充分理解活动教学,从而更加乐于参与,更加主动探究学习。通过种种提问、演讲、质疑、角色互换、合作讨论等探究过程来使得活动教学方案能够完美实施。

三、因材施教,科学选取合适活动教学内容

不同教学班级和学生,其学习氛围环境和学生地理基础能力也都有所不同,教师要充分考虑这一点,根据学生学习进度和学习能力科学选择合适的教学内容来组织设计实践教学。要做到这一点,首先就必须对教材内容了然于胸,当前高中地理教材从自然、人文和区域三个地理层面设定了一百多处实践活动,有效扩展了学生地理认知,全面涵盖了自然地理概念、原理、基本规律;人文地理信息、历史社会性和出现原因以及当前现代化区域地理问题。可以说这些知识系统都是紧密相连的,协调性和整体性较强。因此,教师在选取有效活动教学内容就需要明确该活动教学方向、形式和任务,考虑其接受能力开展递进式、内容串联渐进型的活动,从而使得其活动内容从简单到复杂、逐步深化并加强学生对地理知识的认知和思考能力。

四、相互促进,加强师生活动教学实践能力

活动教学实施效果主要取决于教师、学生和相关活动,因此要想全面发挥活动教学效果,在科学设计实施良好实践教学活动方案的同时,还需要加强教师的自我学习、实践和提升能力,促进师生在教学活动中的自我提升,从而综合全面加强教师教学能力和学生学习能力。对于这一点,教师就需要不断根据其活动教学效果反馈来针对性提高、强化其教学手段和教学理论思想。同时,还应加强对学生的了解和认识,加深师生之间感情关系,加大学校对地理活动教学投入力度,让学校看得见其地理活动教学实施效果,这样也能更好地深入开展地理活动教学,使得学校整体地理教学效果提升到更高的层次。

五、资源共享,加强学校地理活动教学交流

顺利开展地理活动教学不仅要善于利用其学校本身资源,同时也要充分获取其他高校和当地相关部门机构的支持认可,充分加强高校地理教学内容资源共享,不断寻求活动教学开展实施支持,最大可能提高其地理活动教学实施和交流活动,充分学习其他地理教师教学精华,从而形成高中地理活动教学的资源脉络网,对提高地理教学的有效性和整体素质都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

六、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新课程改革环境背景下,有效开展高中地理活动教学是响应当前教育体制改革的需要,是促进学生健康自我个性发展的需要,是与时俱进融合现代先进教学理念、有效提高课程教学效率的需要,是激发师生创新思维和实践学习的需要。对此,高中地理师生都必须要积极响应和配合,不断加强地理理论和实践的融合学习,逐步提高学生地理学习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从而使得高中地理课程活动教学更有效。

【参考文献】

[1]王智霞.新课标下高中地理实践活动教学探究[J].网络导报・在线教育,2012(35).

第6篇

摘要:在这样的规划下,新的高中地理课程理念确定为:培养未来公民必备的地理素养;满足学生不同的地理学习需要;重视对地理问题的探究;强调信息技术在地理学习中的应用;注重学习过程的评价和学习结果评价的结合。

关键词:高中地理课程目标创新

一、重视学习兴趣的培养

德国教育学家第多斯惠曾经说过:“教学的艺术不在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所以,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知识经验、认知规律等方面,抓住学生思维活动的热点和焦点,根据学生认知“最近发展区”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材料,从学生生活中喜闻乐见的实情、实物、实例入手,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欲望,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地理新课程标准也正是从注重学生兴趣的培养和提高,提出关注促进学生发展的地理,关注贴近学生生活的地理,关注实践与应用的地理。传统的地理教学由于过多的强调了学科的逻辑体系而忽略了学生的真实体验。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和“对学生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已经成为当代地理教育的重要理念。基于此,高中地理新课程标准注重将高中地理课程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紧密结合,在过程与目标上要求学生尝试从学习和生活中发现地理问题,提出探究方案,与他人合作,开展调查研究,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学生运用地理原理以及科学的地理思维方式来分析和解决生活中的地理问题,成为探究活动的重要环节。在课堂上,教师鼓励学生运用已有知识或经验来对地理现象进行解释,甚至提出新的见解。教师在这种学习中的作用则是帮助学生注意获取与加工信息的质量,帮助学生提高筛选,分析,处理信息的能力。引导学生进入生活是对课堂教学元素的拓展,通过引导学生自主地解决身边的地理问题,使学生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并尝试成功的快乐,从而进一步激发地理学习兴趣,提高地理能力。

二、重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相对于素质教育而言,创新教育是高层次的素质教育,素质教育是以提高全体国民素质为目标,以促进全面发展为宗旨,以育人为根本,以因材施教为方法的现代思想和现代教育模式的一种表述形式。它的内涵是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从教育思想的角度来说,素质教育是创新教育的基础,因为只有在素质教育全面发展的基础上,才能形成创新意识、创造精神和创新教育能力,才能造就一批又一批创造型人才。从教育模式的角度来说,创新教育则是高层次的素质教育,是素质教育的最高体现。因为创新教育所培养的素质不是一般的素质,而是创新素质。以培养人的创造性为根本宗旨的创新教育,既是最高层次的教育,也是当前正在全面实行素质教育的一种最高形态的实践模式。高中地理新课程目标要求在加强基础知识教学和基本技能训练的基础上,注重发展学生的感知、记忆和想象能力;努力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重视创造性思维的训练及其方法的掌握,启迪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开展创造性活动,发展学生的创造能力,增长创造才干,特别是发展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造人格,发展创造性个性品质,开拓创新精神,激发创造兴趣,锻炼意志和毅力,树立创造志向。

三、重视实践能力的培养

高中地理教学大纲的教学目的中,要求培养学生的地理基本技能、地理思维能力以及地理实践探究能力;能够独立与人合作,运用地理科学观念、知识和技能,对人类与环境之间的问题做出正确的判断与评价。要实现这一目标,培养学生地理学科实践能力是必不可少的。高中地理新课程内容目标注重与实际相结合,要求学生在梳理、分析地理事实的基础上,逐步学会运用基本的地理原理探究地理过程、地理成因以及地理规律。设置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我国基础教育课程体系在结构上的重大突破。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在我国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中的确立,不仅意味着一种新的课程形态的诞生,更重要的是标志着现代新课程观念的形成。它表明,课程是生活世界的有机构成,而不是孤立于生活世界的抽象存在;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而不是被动的接受者。那种把课堂看做是惟一受教育的场所,把书本看做是惟一的知识来源,把教师看做是惟一的知识拥有者和权威的观念已经过时,取而代之的是更加重视在生活和实践中的学习。综合实践活动以活动为主要形式,强调学生的亲身经历,要求学生积极参与到各项活动中去,在考察、实验、探究、设计、制作、想象、反思、体验等一系列活动中发现和解决问题,体验和感受生活,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综合实践活动内容的选择与组织以学生为核心,主要围绕三条线索进行──学生与自然的关系,学生与他人的关系,学生与自我的关系。在高中地理新课程标准的实施建议中也提出了“指导学生开展观察、实践、探究和研究活动”的要求。地理是惟一以“可持续发展和人类生存的地理环境”为基本内容的学科。这是因为,地理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学科,只有地理才从人口、环境、资源和经济诸方面综合起来探讨人与环境的协调发展问题。

总之,在新课标理念下的高中地理教学,要充分利用生活中的地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让学生学习对终身有用的地理。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不断创设教学情景,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感受地理学科的魅力。教师要及时转变教学观念,加强自身的理论学习,指导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教学有法,但无定法。我深信只要我们大胆实践,新课标的教育理念,必定会不断地渗透到高中地理教学实践中来。高中地理教学将独具魅力,高中地理课堂也将会焕发异彩,地理教学这一门遗憾的艺术将不再有遗憾。

(作者单位:河北省武安市第十中学)

第7篇

关键词:高中地理;知行合一;运用

在目前的高中地理课堂中,教师已经认识到知行合一思想对学生的积极影响,并能够制定一些教学措施。然而,由于教师对这一理念的理解不够充分,导致教学措施有一定的局限性,结构单一,且缺乏变化。除此之外,教师的某些观念稍显落后,往往执拗于传统的教学方式,不愿改变。笔者认为,教师应当跟随时代的脚步,及时了解当前的教学特点。下面笔者将具体分析知行合一教学思想在高中地理中的应用策略。

1加深对思想的理解,保证教学方法的有效性

教学思想是教学活动的指导,换言之,教学活动的多样性来源于教师对思想的多元理解。在当前的地理课堂中,教师虽然有意识地平衡知识学习和实践活动的比重,但是形式过于单一,导致学生对课堂失去了兴趣。在高中时期,兴趣是学习动力的主要来源之一,而失去了兴趣的学习过程会严重影响地理课堂的效率。这是当前地理教学困境的主要原因,而多数教师尚未找到解决问题的根本措施。以笔者的观点看来,教学方法单一是由于对知行合一思想的片面理解,进而导致无法对教学方法作出变化。高中生已经开始走向成熟,多元化的教学方法可以为他们带来不同的学习感受,进而产生对地理课堂的兴趣。这是解决当前问题的一种方式。例如,在学习《地球和地球仪》这一章节的时候,有些教师仍然使用地球仪和地球模型等传统的教具,虽然能在一定程度上保证教学质量,但不利于长期的教学探究。此外,某些地理课堂中,“知”和“行”的比重失衡,导致学生的地理学习产生“畸形”。在运用知行合一教学思想的时候,教师一定要注意合理分配课堂,平衡二者比重。除此之外,教师也要注意“知”和“行”二者的内在联系,在课堂中的有机结合过程。“知”是理论基础,是学生实践的引导,而“行”则是对知识的反馈和检验,是巩固学生理论理解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应始终保持二者之间的结合过程,孤立其中之一都会对教学效果产生严重的负面影响。

2在地理课堂中引入现代化教具

所谓知行合一,是指利用某些形式将理论知识反映于具体的实践活动中,它是巩固学生自身学习效果的方法。而要想在地理课堂中应用这一思想,教师可以以实践活动的方式作为教学的切入点。从以往的教学案例来看,地理课堂之所以无法有效利用知行合一的思想,是因为实践活动的形式无法满足学生的需求。随着时代的发展,学生的需求也日新月异,教学方法应该随学生的改变而调整。现代化教具是指以多媒体设备为代表的教学用具,它们具有新时代的特点,对课堂改进有一些积极的影响。以多媒体为例,它是多种设备的集合,具备它们的特征,可以根据教学内容的改变构建不同的教学环境。对地理课堂来说,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选择合适的实践活动。例如,在学习《地球上的水》这一章的时候,教师便要借助多媒体的帮助。从标题得知,这一章的内容空间跨域过大,仅凭书本上的知识难以让学生获得全面的了解,传统的教学用具也无法表达出“地球上的水”的动态变化。然而,若是借助多媒体,便可以解决空间的问题,将地球上的水浓缩于显示屏中。此外,它还可以模拟水的动态变化,加深学生的理解。

3运用知行合一思想的注意点

知行合一是一种教学思想,同时也是一类学习方法。笔者认为,若想让“知”和“行”合二为一,首先要做好“知”的部分。在地理课堂中,地理基本知识是学生要首先掌握的部分,也是进行实践活动的基础。换言之,当学生掌握了足够的理论知识,教师才能制定实践活动。若是过于追求实践,忽略了对地理基本知识的夯实,则会导致实践活动无法顺利进行。因此,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应该重视地理基础知识。在实践的过程中,学生的情绪是影响其质量的关键因素。高昂的情绪可以活跃课堂,营造积极向上的氛围。在这种氛围下,每个学生都会被感染,这样便间接地提升了地理教学的质量。然而,过度高昂的情绪则会对学习产生负面的影响,这一特性要求教师要合理引导学生的情绪。笔者认为,教师应具备调动情绪的能力,能够察觉学生的情绪变化。在学生情绪发生变化的时候,正确引导学生的情绪。结语:高中时期的教育,对学生日后的发展有决定性的影响。在高中地理课堂中,知行合一思想不仅可以提升教学质量,同时也可以培养学生的个人能力,因此教师应善于运用。对教师来说,理解教学思想的真谛,应该制定好高效性的教学方法,做好地理课堂改革。除此之外,现代化的教具对知行合一思想的应用也有一定推动作用。在具体实施的时候,教师应确保每个环节的正确运行,同时注意引导学生的情绪问题。

参考文献:

[1]盛范明.对高中地理案例教学的几点思考[J].读与写,2008(5).

第8篇

一、高中地理教学提高学生主体性的意义

不断提升高中地理教学的质量和效果前苏联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瓦西里·亚力山德罗维奇·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中指出,“让学生体验到一种增加在亲身参与与掌握知识的亲情感,乃是唤起少年特有的对知识的兴趣的重要条件。”高中地理教学中,提高学生的主体性,有利于唤起学生对地理学习的兴趣和热情,使学生能够主动参与到教学活动当中,进行自主的思考和创造。这种教学方法能够不断提升高中地理教学的质量和效果,使高中地理教学产生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二、高中地理教学提高学生主体性的策略

1.转变教学观念,创建和谐的课堂氛围。在指导学生进行高中地理学习之前,教师首先要注意转变教学的观念。在传统的教学方式中,通常都是教师站在讲台上进行讲课,而学生围绕着教师进行学习,教师是“高高在上”的形象。这种教学模式下,学生有想法却不敢言,有问题而不敢问,教学效果较差。新课程理念背景下,教师要注重转变教学的观念,真正走入到学生中间,与学生保持平等、和谐的关系,教师可以成为学生学习的合作者、思想的引导者,将现代教育观念和素质教育理念灵活的渗透于高中地理教学活动当中,展现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使学生在问题思考、问题解答的过程中,更好的掌握地理知识。

2.优化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成功的激趣能够使教学产生事半功倍的效果。传统的教学方式单一而枯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较差,自然学生的主体性意识也会较差。在高中地理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灵活借助多媒体等信息技术软件,丰富教学的内容,也可以通过采用案例教学教学法、情境教学法等教学方式,在充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基础上,深入开展地理教学活动。例如在指导学生对高中地理必修1《陆地水与水循环》这篇内容的学习过程中,教师可以首先利用多媒体等信息技术软件为学生播放一些有关“海洋”、“小溪”、“湖泊”等内容图片或者视频内容,使学生感受无际海洋的广阔与美丽,小溪的宁静与优美。随后教师可以通过“同学们,你们谁知道,这些水流都是从哪里来的,最后又去了哪里呢?今天老师就和大家一起跟随着这些河流,一起去探索他们的秘密!”等话语,在充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使学生能够主动参与到教学活动当中,进行自主学习和探索。

3.开展实践活动,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在高中地理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灵活设计地理实践活动,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地理思维能力和空间概念感。例如在指导学生对高中地理必修1《气象灾害》这篇内容的学习过程中,教师可以在指导学生完成对课文内容学习之后,将3-6个学生分为一个小组,布置“台风形成的原因是什么?”、“主要的气象灾害有哪些?”等题目,组织每个小组进行作答。在最快时间内完成所有题目并全部正确的小组为优胜小组,教师可以给学生鼓励和嘉奖,错误的小组可以通过表演节目或者打扫卫生等方式进行惩罚,增加游戏的趣味性和竞技性。这种教学方式能够在不断提升学生地理水平的同时,使学生认识到团队协作的重要性,增进学生之间的感情,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三、结束语

在高中地理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注意根据学生的实际性格特点和学习能力,灵活设计教学活动,在充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的基础上,调动课堂教学的氛围,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地理思维能力,真正展现地理教学的价值和意义,为学生未来的地理学习和成长奠定良好的基础。

作者:姜玲单位:山东省郯城县第一中学

第9篇

【关键词】课外实践 高中地理 学习兴趣 创新思维 主体意思

【中图分类号】G【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5)06B-0088-01

地理作为研究地球及地理环境的学科,知识体系多,涉及范围广,难度深浅不一,不少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虽然能够体会到地理学科的趣味所在,但又不可避免地感觉到较大难度或较为抽象。因此,不少教师都在教学中引入了课外实践,其能动性、实际性、互动性能够给高中地理教学带来很大的推动与促进作用。

一、通过课外实践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我们知道,除了学科内容本身及学习要求与目标这两项不可变的因素外,无论是教师的个人教学风格、教学手段,还是课堂氛围、师生配合等,都会对学生的学习兴趣产生重要的影响作用,而课外实践教学,正是目前被许多教师所尝试并作用在实践中的一种创新型教学手段。以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1第一章《宇宙中的地球》为例,这一章节主要介绍了地球的宇宙环境、太阳对地球的影响、地球的运动、地球的结构,这些均属于天文科普知识。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去天文馆里参观学习,在这类科普教育场所里,既有地球仪等实体性的参看工具,又有视频影像等多媒体手段的介绍资料,还会有模拟天体运行的各种立体构图等。与单纯的课堂知识对比起来,在天文馆里丰富多彩,生动有趣的讲解会最大程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可以直观地感知到地理知识,以提高学生的探索欲望与学习热情。除此以外,在此类天文馆里,还有一些设施是与学生互动的,比如邀请学生去“触摸”行星、让学生站在阴影下去判断正午太阳高度等,在这种互动中,学生不仅是知识的“看客”,更是知识的“行者”,能够在过程中实现自己与知识的有机交融。因此,为了更好地达到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目的,教师在设计课外实践活动时,也要充分考虑到其趣味性与益智性,让学生能够在看似玩乐的过程中学习到相应的地理知识。

二、通过课外实践锻炼学生的创新思维

创新思维培养的目的在于能够打破学生僵化的思考模式,释放学生的思维,让学生能够在一个宽松、自由、平等、畅快的环境与氛围中去放飞自己的想象,而这恰与课外实践活动的核心不谋而合。以苏教版高中地理必修1第四章《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为例,这一章节从地形与交通线路、全球变化、自然资源、自然灾害等方面介绍了人类活动受到自然环境的一些影响。教师在开展课外实践活动时,可以设计为探究性活动。以课题调研的方式,拟以某种自然灾害,如干旱、洪涝、泥石流等为研究对象,去走访询问,调查搜集该地区在这些自然灾害发生前后的变化,并调查了解导致这一灾害发生的原因,避免这一灾害的系列方法等。此类课堂调研的课外实践活动,一方面,可以让学生及时地将书本上的地理知识作用在实践中,将其用于检验实践、解决实践困难等。这一过程不仅最大程度地拉近了理论与实践之间的距离,而且能够更好地发挥地理知识的实际价值,让学生在学以致用、学有所用的学习感受中进一步加深对地理知识的热爱。另一方面,调查结论与调查过程中的诸多发现也对该地区的自然环境保护有正面的促进作用,这也是学生社会责任感的一种体现与付出。从情感教育的角度上讲,将有利于培养学生对社会的关注及加深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最为重要的一点是,由于课堂调研的课外实践一般教师只规定了研究方向并建议了研究方式,但不硬性规定整个调研的环节,因此,它也给学生提供了一个自主发挥,自我创新的平台,有效地锻炼了学生的创新思维。

三、通过课外实践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

在课外实践活动的过程中,教师多以“指导员”的身份去辅助学生活动的开展并指点迷津,与单纯的课堂知识讲授对比起来,学生在完成课外实践的过程中需要配合教师的实践要求、需要与其他同学通力合作、需要动手能力。以苏教版高中地理必修3第二章第六节《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进程――以珠江三角洲为例》为例,在设计该章节的课外实践活动时,教师可以辩论赛的方式,就是以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为辩论主题,设计出与当下社会热点话题相吻合的辩题,比如环境保护应优于经济发展,或是经济发展应优于环境保护。在辩题范围上,教师既可以沿用教材内容,以珠江三角洲地区为例,也可以江苏省为例。假如要以珠三角地区为例,教师还应当鼓励学生多搜集除了教材内容之外的其他辩题素材。由于学生不在珠三角地区,无法通过项目调研的方式来获得一手资料,只能通过多种渠道来获得二手资料,这里就需要学生自行鉴别、筛选出符合实际并与辩题相符的资料。这些都绝非是僵化死板地听从教师指令就可以完成的,而是需要学生去思考、去讨论、去比较、去尝试、去冒险。也就是说,学生需要充分发挥各自的力量,扬长避短,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这一过程都是学生主体意识的体现与主体行为的作用,学生从以往的被动学习向主动学习转变,从以往的听取接受性学习向思考探究性学习转变,从以往的单打独斗学习向多人合作学习转变,这些都有助于学生提高在地理学习中的主观能动性与积极探索性。

第10篇

1.利用多种教学手段,增加学生兴趣

随着新课改的实施,人们更加注重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目前,环境教育不仅传授理论知识,而且让学生建立正确的价值观对待环境问题,培养在日常生活中保护环境的意识,探究产生环境问题的根本原因和解决办法,督促自身形成良好的环境行为。第一,可以将多媒体技术应用于课堂上,利用幻灯片等现代多媒体技术,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到大自然的魅力,将学生接触不到的自然环境放映出来,激发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调动积极性,同时也可以活跃课堂氛围,让学生在轻松愉快中学习知识,接受知识,理解知识,提高学习效率。在高中地理教学中,教师应该打破传统,探讨适合环境发展的教学模式,提高课堂教育效果。第二,在高中地理课堂上,也要注重学生的层次不同特点,在课堂上可以组织一些课堂活动提高学生的兴趣,让学生参与到课堂中。开拓学生视角,使学生的思维不只局限于单方面,客观地分析地理环境问题,同时也可以提高环境保护意识。另外,教师可以延伸课堂内容,让学生自己去调查与环境相关的资料作为作业。比如在讲陆地和海洋章节时,让学生课下统计家中日用水量和浪费程度,可以帮助学生建立节约用水意识。

2.注重开展实践活动

只有在实践中才能看到学生的环境意识,学生环境意识的形成也依靠实践,想在地理课堂中渗透环境教育,就要带领学生走出可以课堂,多开展课外实践活动,在课外活动中得到资料,以便分析和解决问题。为了使环保意识真正走进学生内心,也应该从家庭方面进行教育,比如适当开展一些主题活动,让家长也参与其中,让环境教育走进家庭,让学生多方面得到教育。也可以在地球日、植树节、世界环境日等环保节日,组织学生开展宣传活动,让学生从中感受到人们对和环境的破坏程度,肯定环境保护的重要性。比如组织学生开展回收废品,观测气象等活动,让学生亲身体会环境问题,直面了解环境知识,从而更好地将环境知识转化为环保意识。通过课外实践活动,让学生接触社会,了解社会,在真实的环境中体会,深刻了解环境的重要性,将课本的理论知识转变为日常生活的良好习惯,在思想上提高自己,积极主动地接受环境教育知识。

3.高中地理教学中渗透环境教育的必要性

高中地理教学中渗透环境教育,是教学改革的重要目标,也是新课改的表现之一。教师不仅要在教学时挖掘教材深层次内容,让学生明白自然和人类必须和谐相处,才能共存于这个地球上,促进可持续发展的教育,充分体现教学的价值。高中的教学,是在学生刚刚形成社会意识的时候,对学生的人生发展有着决定性的作用,在此时加强环境教育,才能够从根本上加强人类对自然环境的保护意识。高中地理学主要研究自然环境和人类社会行为,二者的关系紧密相连,相互影响,地理学科的综合性相对较强,所以在高中地理教学中渗透环境教育是非常有必要的。

4.结语

环境问题是目前全球都关注的问题,社会的飞速发展,工业的发达,导致环境问题也越来越严重。我国时刻强调可持续发展,高中阶段对学生的教育尤为重要,所以,在高中地理课堂上渗透环境教育,迫在眉睫,必须真正提高环境保护意识,加强理论与实践的结合,让学生自觉地树立环保意识。

作者:李连英单位:辽宁省抚顺市第六中学

第11篇

目前高中地理并无单独讲授乡土地理的课时,这并不意味着乡土地理知识在高中地理学习中是不重要的,事实上,现行的高中教材中编制了大量联系乡土实际的“问题和练习”。这表明联系好乡土地理知识,实现统编教材与乡土地理的互补整合才能实现高中地理教学任务。

一、高中地理教学渗透乡土地理的意义

(一)有利于激发兴趣,提高教学效率

布鲁纳曾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乡土地理展现本乡本土的各种地理事物和现象,是最生动、最直观的地理感性材料。而人文地理教材有些内容枯燥乏味,乡土地理就是最好的调节纽带。每次在课堂上展示厦门乡土地理,学生马上打起精神,师生之间的互动也非常好,可见,乡土地理很容易引起学生的关注和共鸣,从而增强学生对地理知识的兴趣和对地理学习的主动性,营造轻松活跃的地理课堂氛围,提高课堂学习效率。

(二0有利于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

很多学生一直认为地理就是死记硬背,这是长期以来地理教学忽视乡土地理导致的结果。其实,“地理不是地理教科书,而是活生生的地理环境本身。”如果能让学生体会到活学活用的乐趣,不仅能增强他们的兴趣,还有利于学生通过解决社会实际问题,提高创造性能力。此外,学生对家乡的变化耳闻目睹,也弥补了教材内容(特别是人文地理知识)的滞后性和时代性。

(三)有利于开放教学,提高综合素质

学生对家乡有着不同的感受,不同程度的了解,地理教学中渗透乡土地理,有利于多渠道、多角度、多元化的开展教学。尽管采取传统课堂教学形式有利于学要求,时效性强,能达到较高的教学效益。然而古人云:“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通过假期研究性学习、实地考察、社会调查、上网搜索、查找部门资料、定期观察、咨询父母、采访农民等途径,将研究性学习与乡土地理有机结合起来,提高教学的有效性和针对性。地理教学正呈现多元化的教学方式,不局限于课堂,而是深入到学生生活的点滴,使学生从传统学习方式向开放型学习方式转变,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四)有利于树立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关于学生德育教育,我们总希望能在学科中潜移默化,做到“润物细无声”。乡土地理资料可以使学生通过地理环境的真实形象,直接感受家乡自然美和社会美,是最为生动具体的美育过程。同时,也可以让学生看到家乡存在的问题和困难。我们安顺市的学生是安顺未来的建设者和决策者,透过对家乡的了解,可以激发学生树立改造家乡、建设家乡的理想,培养学生的主人翁责任感。

二、乡土课程资源的利用中存在的问题

(一)教师缺少乡土地理课程资源开发的意识和能力

在传统的课程与教学中,并不需要教师去开发课程、创造课程,缺少课程和课程资源开发的空间。长期以来不少教师把教科书当作唯一的课程资源,而对于像乡土地理课程资源的利用这样一项国家没有规定教科书的内容,有许多教师不知该如何去教,更不知道如何去开发与之相关的乡土地理资源。由于教师乡土地理课程资源意识和开发能力的缺乏,一方面,乡土地理课程资源特别是作为与地理教学有机结合的课程资源严重不足;另一方面,大量作为课程要素来源的课程资源被埋没,不能及时地进入高中实际的地理教学中,造成许多有价值的乡土地理课程资源的闲置和浪费。

(二)乡土地理课程资源的开发结构过于简单化

从开发出来的乡土地理课程资源的素材与内容上看,不少教师偏重知识资源,特别是有关所要用到的学科知识资源的开发,但忽略这些学科知识的新进展和各学科知识之间的相互渗透与融合,远离学生的生活经验。从乡土地理课程资源的载体形式来看,乡土地理课程资源的开发往往偏重于文本资料,而对于开发非文字性的资源如生态资源、文化景观等多样化的课程资源载体形式重视不够。从课程资源的空间分布看,重校内课程资源的开发,而对于校外课程资源的拓展和利用不够。此外,从课程资源开发的主体来看,重视教师自身在乡土地理课程资源开发中的作用,但对学生在乡土地理课程资源开发中的主体作用重视不够,这样也必然会造成乡土地理课程资源结构上的缺失。

三、乡土课程资源的利用实施策略

(一)教学中以地理课程资源为教学实例

在讲述教材中的地理概念和地学原理等知识时,当碰列一些带有结论性和抽象的地理判断时,为增强说服力,可以选用有关的乡土地理课资料加以印证。在教学中,可以指导学生先收听天气预报,根据天气预报的预报时间,确定观测的时机和程序,记录观测的现象,使学生切实体会到快行冷锋天气。还可以引导学生思,为什么北京沙暴天气的发生较前些年严重,这就成为沙暴天气成因。

(二)加强实践活动中乡土地理课程资源的利用

根据教材的安排有计划安排学生进行一些实践活动,也有利于乡土地理课程资源的利用。比如,讲授气候时,可以要求学生对学校或者家庭周围的气候情况做观察记录,包括温度,降水。对一年的气温、降水总趋势可以根据自己平时的观察印象,也可以向长辈请教。这样的实践活动坚持一段时间,学生对于我国气候的基本特点就会有很深刻的认识。在适当的情况下也可以组织学生进行集体户外考察。

第12篇

[关键词]高中地理教学核心素养

[中图分类号]G633.5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058(2016)340105

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提出要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其中提出“核心素养体系”这个词。在高中地理教学中,也要注重提高学生的地理核心素养,通过理论知识学习与实践活动的结合,促进学生个人能力和素质水平的不断提高。

我国幅员辽阔,有丰富的地理资源,在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社会对人才地理素养的要求也逐渐提高,各大企业在招聘专业人才时,除了对人才的专业技能抱以更大的期望,也对人才综合素质水平寄予厚望。而高中阶段是培养学生地理核心素养最佳时期,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学校、社会教育资源,帮助学生全面提高自身地理素养,促进学生在社会经济建设和科学发展中贡献自身力量。地理核心素养包括人地协调观、综合思维、区域认知、地理实践力等。

一、人地协调观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培养

人地协调从更加通俗的角度分析就是指人类与地理环境之间和谐、共生的关系,追求一种平等、融洽的相处方式,是实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关键,也是建设生态文明社会的前提条件。

我国经济传统的发展方式是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虽然在经济建设和自然改造中取得显著成果,但是随之而来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系统失衡问题也很严重,如果在以后社会发展中,依然采用这种以破坏生态环境为代价的发展方式,那么地球资源枯竭的可能性便会随之增大。为了保证当下人类生存环境的质量和后代健康可持续发展,教师在地理教学活动中就要培养学生保护生态环境、人地协调的观念,让学生正确认识和理解人类与地理环境之间的关系,分析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教师在教学中,可结合实际案例,分析人地矛盾和处理方法,促进学生更加直观地认识人地关系。例如我们在讲解环境问题时,可以组织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调查家乡的一片荒废土地(或利用不合理的土地),利用人地协调的观念去探讨这片土地荒芜(或不合理利用)的原因,提出合理利用开发这片土地应采取的对策建议。让学生从身边的小事做起,树立人地协调的观念。

二、综合思维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培养

综合思维是地理学基本的思维方法,指人们具备的全面、系统、动态地认识地理事物和现象的思维品质与能力。地理素养的养成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教师要让学生学会多角度去思考问题、解决问题。

例如,我们在讲解全球气候变暖时,就可以培养学生综合思维的核心素养。教师要引导学生对温室效应现象产生原因、产生过程以及防治措施进行分析。学生分析出温室效应最主要影响的因素是二氧化碳后,再引导他们对温室效应对地球环境的影响进行探析,让学生在不断探索的过程中,培养环保意识,提高运用理论知识解释生活中问题的能力。

又如在讲解鲁教版必修三第三单元第一节《区域水土流失及其治理》时,课本是以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为例的。在本节课的讲课过程中要注意拓展延伸,不要把水土流失、荒漠化、森林资源的不合理开发利用等问题一个个孤立地分别讲述,要引导学生对区域经济发展带来的环境问题进行分析,促进学生了解现代经济发展中对地理资源运用不合理的事实。学生通过合作交流的方式分析影响生态环境的因素,才能制定出更好的治理措施。

学生学会运用综合思维,可以透过事物表象分析事物的本质,从挖掘内在联系的角度,对事物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和相互制约的关系进行分析,并结合教材知识,对产生这种联系的原因、经过、结果进行探究,有利于帮助学生更加全面地认识事物特征和发展规律,用辩证思维解释生活中各种地理问题。

三、区域认知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培养

区域认知是地理学基本的认知方法,指人们具备的对人地关系地域系统的特点、问题进行分析、解释、预测的方法和能力。

我国地域辽阔,不同地域存在很大差异,尤其是矿产资源分布。在我国西部很多地区,矿产资源很丰富,如新疆、青海、贵州等地。很多地方在历史发展过程中,都形成地域特色,如东北地区的林业和冰雪产业、的雪山、江南地区的园林等,只要学生对不同区域的地理特色有了基本的认知,再学习深奥的地理知识就会比较简单。因此教师应该传授学生区域认知的方法,让学生从微观和宏观角度区分不同地域的地理现象,运用区域综合分析方法,认识当地地理环境与人们生存之间的关系,培养学生因地制宜的区域发展理念。

四、地理实践力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培养

地理实践力是指人们在地理户外考察、社会调查、模拟实验等地理实践活动中所具备的行动能力和品质。学生具备地理实践力,就能够运用适当的地理工具完成既定的实践活动,对地理探究活动充满兴趣与激情,并会用地理眼光认识和欣赏地理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