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8-06 11:40:20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社会治理的方式方法,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关键词]研究生;思想政治理论课;“组合式”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 — 2234(2013)02 — 0113 — 02
研究生思想政治理论公共课(为行文简洁起见,以下略去“公共”二字)作为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形式,其教学效果直接关系到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成效,关系到研究生思想政治理论水平和道德素质的提升,因此,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在研究生的整个培养过程中处于基础而又十分关键的位置。本文试图通过对在教学实践中已运用的方法进行总结和完善,为研究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改革提供有益借鉴或启发,以更好地提升研究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实效。
一、研究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面临的新形势
(一)课程体系的改革
研究生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新课改方案于2012年上半年开始在全国各高校全面实施。按照新课改方案,在硕士研究生阶段开设一门必修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从“自然辩证法概论”、“与社会科学方法论”两门课中选择一门作为选修课;在博士研究生阶段开设一门必修课“中国与当代”,开设一门选修课“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经典著作选读”。新方案对课程门数和学时做了调整,不分文理专业,有利于学科交叉、文理渗透;开设选修课程,突出了学生的自主性;既保持了连续性又避免了内容简单重复。至此,形成了从专科、本科到硕士、博士研究生等不同层次相互衔接、梯次推进,内容更加科学、结构更加合理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体系〔1〕。课程体系的改革意味着,一方面,任课教师要面对更多的课程,因此需要花费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来备课;另一方面,由原来的必修课改为选修课的课程的教学将面临更大的挑战,由于赋予了学生更大的选课自,如果教师在教学内容和方式方法上缺乏创新和突破,那么这门课程就面临着因没有学生选修而停开的局面。
(二)学习环境的变化
与过去相比,研究生学习的环境发生了很大变化。一是信息技术日新月异、一日千里,信息技术的迅猛的发展使得网络无处不在。研究生可通过网络获取各种各样的信息,这些信息有正面的,也有负面的。研究表明,负面的信息更容易吸引人的眼球,更容易在人的头脑中形成记忆,这就使得研究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面临更大的难度。二是社会环境发生了变化。拜金主义、个人主义盛行,道德滑坡,物欲泛滥,人们心气浮躁、急功近利,这种不良社会风气侵入大学校园,对大学生包括研究生的思想产生了十分不利的影响,加大了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难度。
(三)研究生自身思想状况复杂多样
由于受到所处的社会环境和各种社会思潮的影响,当前研究生的思想状况表现多彩而复杂。在开放、充满竞争、多种思潮并存的社会环境下,研究生身上既呈现富有时代气息的新特点,并有探求真理、学习理论的愿望,也存在不少迷惘与困惑,甚至存在一些不健康的思想,需要科学而正确的引导。〔2〕这就给研究生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提出了更高要求。
二、当前研究生思政课教学方法改革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
(一)教学方法改革研究现状
关于研究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的改革,国内已开展了不少研究。如黄天弘对研究生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研究性教学进行了探讨。他提出:一要完善以学生为主体的理论教学,二要在教学中,从一些国际国内社会热点入手,提出问题,运用理论知识,探知与主题相关的事实并进行分析,形成合理判断。〔3〕何冬雪通过研究提出,在研究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一要突破教育理念,运用启发式专题式教学,二要明确个体化教育教学目标,增强理论课的针对性。〔4〕陈正良、金正一等提出了关于研究生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专题式教学、问题讨论式教学等方法〔2〕。吴丹丹提出了采取系统化专题讲座、案例式教学、开放式教学等教学方法改革。〔5〕还有一些学者也作了类似的研究。这些研究对于深入探讨研究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的改革有一定的启发性。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如上所述,国内学者对研究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改革问题作了不少研究,但总体上看,还存在以下问题:一是缺乏对可操作性方法的较为具体的探讨,如对课题式教学、专题式教学等教学方法的探讨还有待拓展、深化,对于将课题式教学、专题式教学、互动式教学等结合起来形成“组合式”教学方法的研究,更为鲜见;二是创新性不够,研究中所涉及的多数教学方法仍然是一些老方法的翻版,缺乏让人耳目一新的、具有较大创新性的方法;三是多数停留在理论探讨层面,对案例的深入分析比较缺乏。笔者认为,应当在继承传统教学方法的基础上,结合研究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所处的新的时代背景,紧密联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实践,针对当代研究生的实际情况和特点,借助现代媒体技术的运用,对研究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进行深入的探讨,努力探索出一条提升研究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的有效途径。
三、研究生思想政治理论课“组合式”教学方法探讨
鉴于现有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尤其是在研究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践中普遍存在的方法单一性问题,笔者通过对我校研究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的调查和总结,并结合自己的一些经验和思考,提出了“组合式”教学方法。所谓“组合式”教学,就是指在教学过程中,将课题式教学、专题式教学、互动式教学、辩论赛、演讲赛等多种形式尽可能结合起来,通过形式的不断变化使学生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保持注意力高度的集中,思维始终处于激活的状态,调动学生上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教学效果。这种“组合式”教学方法就像一套组合拳,一气呵成地让学生维持在连续的兴奋状态之中。
(一)课题式教学
课题式教学是Marx等在1997年提出的一种教学方法,又称研究性教学,是探究学习的一种方式,其基本教学模式为:提出课题确定研究方案解决问题总结和评价。在研究生思政课教学过程中,可根据教学需要,由研究生自由组合成若干个研究小组,自主选择感兴趣的课题进行研究,并推举1人将研究结果在课堂上进行汇报、交流,最后,由教师对研究中存在的问题或需要改进的地方进行总结。
(二)专题式教学
专题式教学就是教师依照教学大纲要求对教材内容进行重新梳理和整合,提炼出重点和难点,形成既前后衔接又相对独立的系列专题的教学方式,它具有针对性、灵活性、现实性等特点。研究生思政课不是对本科或硕士阶段相关课程的内容的重复,而是进一步的深化,因此,研究生思政课的教学既要注意衔接性、系统性,更要注意理论的提升和实践性,而专题式教学则可以兼顾这几个方面。目前,我校的博士生课程“中国与当代”、硕士生课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等就采取了以专题式教学为主的授课方式。
(三)互动式教学
互动式教学就是通过营造多边互动的教学环境,在教学双方平等交流探讨的过程中,达到不同观点的碰撞,从而达到提高教学效果的一种教学方式。在研究生思政课教学设计中,可多设置一些课堂讨论、提问等互动的环节。例如,在讲授到某个内容时,根据需要设置一些课堂讨论,联系所学的理论来分析和解答所提出的实践问题,或与学生的成长成才密切相关的问题,或让学生感到很疑惑的问题,这不但可以激发研究生的学习兴趣,也可以在讨论甚至争论的过程中使问题的答案逐渐浮出水面,以消除其心中的疑团。
(四)辩论赛
辩论赛就是在教学过程中,就一些具有较大争议的问题提出正反两面的观点,让学生自由辩论,或自由组合成正反两方进行辩论。这种教学形式既有利于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也可使学生通过讨论或争论深化对问题的理解或最终达成共识,从而使课堂变得更加有序,还可使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得到较好的锻炼。辩论赛也是目前我们在研究生思政课教学中较常使用的方法。
(五)演讲赛
演讲赛就是通过给学生提出问题并给其一定时间进行准备,然后安排一定的课堂时间让学生对该问题进行演讲式的阐述,从而达到解决问题和进行交流目的的一种教学方式。由于课堂规模一般较大,在这个教学环节中不可能给每个学生演讲的机会,因此,可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由小组长负责分工,安排小组成员查找资料、一起讨论并准备演讲稿,最后推举1名成员代表小组进行演讲。
在研究生思政课教学过程中,我们通常尽可能地将以上这些方式方法结合起来使用,就像打一套组合拳,其效果远胜于单一的教学方法,因此我们称之为“‘组合式’教学法”。例如,在对某个内容采取专题式教学的过程中,又可穿课题式教学、互动式教学、辩论赛等方式方法,使得在教学过程中教学方式方法不断发生变化,从而收到出人意料的效果。如我们在博士生课程“中国与当代”教学过程中,以邀请校内外知名专家做专题讲座为主,专家和博士生在讲座过程中进行互动,同时,我们又辅以课堂理论教学,让博士生掌握这门课程所涉及的主要理论,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参 考 文 献〕
〔1〕研究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新方案全面实施到位——访教育部社会科学司负责人〔EB/OL〕.http://.cn. 2012-09-21/2012-12-28.
〔2〕陈正良,金正一.研究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的思考——基于宁波大学研究生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调研〔J〕.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8,(06):7-12.
〔3〕黄天弘.研究性教学视域下的高校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J〕.南都学坛:人文社会科学学报,2011,(04):129-130.
理想是前进路上的奋斗目标,理想信念作为一种精神支持与前进的动力,在大学生树立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时有重要的指向作用。
当前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现状
1 社会转型给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带来挑战
新的社会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带来了人们在价值观上的转变。在理想选择中大学生更易陷入迷茫,选择面临着困惑。生活方式的多样化与社会关系的复杂化都在无形中影响着大学生的思想观念。随着国家对外开放程度的扩大,更多的思想潮流与新潮科学技术大量涌入。大学生在学习的同时急需高校的理想信念教育引领,以抵制一些消极落后的思想侵蚀。
2 大学生自身思想使理想信念教育变得更加紧迫
大学生对思想道德的认同度较高,但在生活中多言行不一,认知与实践脱节较严重,在面对一些社会现象时思想尚不成熟,面对应承担的社会责任与个人发展,更倾向于个人的追求,崇尚高尚人格却又不自觉的追逐名利,由于社会实践较少,对困难与失意多有消极情绪,难以自我调节。这样的思想现状,使理想信念教育变得更加急迫。
3 当前理想信念教育针对性不高,欠缺实效性
高校中的理想信念教育现阶段仍是传统的授课方式进行,在教育过程中欠缺针对性,不论是理想信念的教育内容还是教育对象,都没有明显的针对特征。在理论传授的过程后,并没有融入相应的社会生活实践中,难以消化教学效果,理想教育仍是浮于理论的传播,并没有产生真正的教学效果,欠缺实效性。
4 理想信念教育的方式方法尚未贴近大学生群体
新的形势给理想信念教育提供了更为丰富的教学方式方法,但在教学实践中,理想信念教育的方式方法并没有突出时代特征,与学生的实际情况脱节严重,理想信念教育应当以正确的指引为主,并贴合学生的具体情况,把枯燥的理论教育与丰富多彩、生动活泼的更另大学生感兴趣的方式方法结合起来,以切实提高理想信念教育的成效。
改进与加强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意义
1 有利于帮助大学生适应社会转型时期
经济体制与增长方式的转变给大学生带来了不容忽视的影响,在这样的社会转型时期,大学生极易产生追求目标的失落感,并且由于与经济体制相适应的价值体系尚未完善,年轻的大学生容易对理想信念的认识与追求产生茫然感。这要求在大学生的教育指引上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引领他们自觉抵制不良的思想,在社会大环境中,正确选择自己的理想追求,通过理想信念教育的学习,更好的适应社会转型时期。
2 有利于大学生自身的发展
大学生目前在行为与意识之间有一定知行脱节的表现。既推崇高尚的精神但是又不能自制的去追求个人利益,对利益的追求盲目而急切,一旦遭受挫折,又没有良好的心理承受能力,极易产生自卑焦虑的消极情绪,缺乏自己调节疏导,长久以往影响自身良好的发展,改进加强理想信念教育有利于帮助大学生自身形成良好的心态,有益于大学生自身发展。
3 有利于高校更明确的实现教学目标
理想信念教育在大学生形成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的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引领作用,而高校就是大学生形成正确观念的领地,在教书育人的过程中,高校仍关注着大学生们的思想动向。理想信念教育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理想,选择正确的目标方向,具有了坚定的理想信念在日常学习中会更加奋进,充分利用所学知识,发挥自身价值,高校的教育目标也能更加明快的实现。
改进与加强理想信念教育的方法与途径
1 改革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式方法,提高理想信念教育实效
理论课历来是高校教育的基础课程,在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改革中,应当注意提高针对性与实效性,结合时代特征与大学生思想变化状况,力求教学方法方式多样化,充分利用新兴现代教学手段,提高大学生学习兴趣,帮助大学生增强社会责任感与使命感,追求崇高的理想信念。
2 多方合力促进理想信念教育
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需要良好的环境,无论是社会、学校还是家庭都是促进理想信念教育的力量,多方协调合作,打造多层次立体的理想信念教育环境,高校工作人员积极参与校园环境内的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政府部门及时把党政精神传递给高校相关部门,与高校一起开拓创新,从宏观上把握高校理想信念教育方向,家庭成员积极关注大学生思想动态,及时疏导沟通,多方合力,理想信念教育工作开拓出崭新的局面。
3 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工作者队伍建设,为理想信念教育提供组织保证
国有企业是中国经济发展重要组成部分,如何在经济新常态,政治新常态,中国社会建设新常态下,走出低谷,充分发挥经济转好、市场转暖、成本压力有所缓解等有利市场因素,转型升级、提质增效,通过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等历史性机遇,提高国有企业效益,承担起国有企业在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中的责任。改革往往也具有双面性,在企业发展过程中,必然发生部分员工的思想状况与企业发展方向不一致、不理解,对企业的改革措施产生错误认识,抵触甚至阻挠企业改革,成为综合治理工作的一项巨大的挑战。本文主要论述了在新的常态与新的形势下的国有企业在总结、归纳综合治理工作中的主要矛盾和管理方式。
一、目前国有企业综合治理工作所面临的问题与挑战
1.首先企业综合治理工作最大的难点来自于职工思想的多元化
近年来,国有企业的一个重要改革方向,就是加强青年职工的培养,促进企业的人才梯队建设,这一方面确实有利于企业的可持续发展,但是另一方面,职工思想的多元化淡化了职工对于企业的归属感、责任感,其中青年职工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呈发散化发展,由单纯化向复杂化发展,最大的原因就是受到社会不良思潮的影响和思想教育工作出现的不足,而且目前网络文化的盛行,又面临着新的思想浪潮冲击,进一步导致了青年职工对企业价值认同感的淡化和自由散漫主义的蔓延。从而增加了企业综合治理工作的不确定以及多变性。
2.在改革环境的变化下,综合治理工作又面临了一次挑战
国有企业不断推进着改革的进程,调整企业内部组织结构和利益关系,在此经济发展迅猛的形势下,国有企业也提早步入了新常态。而且在客观环境不可控的,内部风险难以及时发现、处理的情况下,企业综合治理工作也面临着一次挑战,相对应的企业的利益格局、 运行机制、内部体制、劳动组织形式等都会发生变化,极可能导致有切身利益的职工发生思想波动,从而极大可能导致国有企业在生产经营管理的各个环节出现纰漏,给企业的综合工作带来冲击。
二、新形势下国有企业综合治理工作应采取的管理方式
1.加强思想政治教育,提高员工的思想认知
加强对职工的思想政治教育,提高政治素养是企业综合治理的根本,根据职工思想多元化、网络化的发展趋势,结合综合治理工作与国有企业的现状,我们要掌握恰当的方式方法,从职工的思维、认知等方面加以引导和教育。第一,国有企业不仅仅要加强对综合治理的宣传,更要从根本上培养每一位职工的安全隐患意识和主人翁式的责任感。不仅要教育员工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也要让企业职工积极配合每一个环节的管理工作,要有一种奉献精神。第二,兼顾内外,针对全体职工的思想政治教育问题,企业要积极通过适当的方法和形式,引导职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在企业的核心价值观和管理理念中,加强每一位职工对此的理解,并且要积极踊跃的投入到企业综合治理当中。为了提高综合治理的自觉性,不仅要善用合法手段、企业规范制度等维护自身的利益,也要自觉遵守企业的规章制度。
2.必须严格落实综合治理责任制,坚持在基层建立综合治理工作机制
针对如何改变社会治安的严峻形势的问题中,不仅仅要靠公安机关的“严打”,其主要的办法还是要严格实行综合治理的机制。具体来讲,为了达到稳定社会治安的目的,从根源上降低犯罪率和确保治安问题,必须加强基层的综合治理工作,坚持“打防并举、标本兼治、重在治本”。
总之,在治安综合治理工作中,我公司投入了大量的财力、物力以及人力等,在技防、物防以及人防方面进行优化和调整,不断的完善治安综合治理工作,全力的配合集团公司综治办。但是,在实践工作过程中部分部门因为没有发生灾害事故或者治安刑事案件,就忽?安全防范工作,没有按照规定召开治安例会,一旦发生应急突发事件,将会造成严重的后果。因此,明年工作中我公司在保持现有工作标准的前提下,加大力度进行治安综合治理工作的宣传,保证所有的员工都能够清楚、准确的认识到治安工作的重要性以及必要性。随着厂区拆迁整改进度的加快,我公司车间北侧的改建工程使我公司北部处于开放状态将对我公司形成新的安全隐患,为解决此问题,我保安队在加强夜间巡逻的同时还要密切配合集团公司经警队共同守好公司财产物资安全的“警戒线”。
一、体验式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始终,可以改变目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不连贯的现状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存在不连贯的现实困境,大学生接受思想政治教育一般集中在政治理论课程学习阶段和辅导员日常的思想政治教育阶段,这两种教育从时效性来说均是非连续的,从时间跨度来说都是集中式的教育方式,这样就会使大部分学生不能得到更为连贯的思想政治教育大环境,严重影响了思想政治教育开展的效果。目前实际情况反映出思想政治理论课由于教学手段和教学内容缺乏吸引力,学生上思政课往往流于形式,逃课、上课玩手机和开小差的情况比比皆是,思政理论课的思想政治教育效果可想而知。而学生日常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途径更多是辅导员的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然而按照国家的规定每位辅导员带二百名学生,辅导员在学生空余的时间都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话,那么工作量就实在太大了,就算能顺利完成这么大工作量的思想政治教育也难以达到良好的效果。原因主要是:首先,从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来看,思想政治教育应当是一个相对连贯的、完整的和符合学生思想发展需要的教育,这是思想政治教育最客观的基本需求,只有具备连贯性的教育方式方法才能真正实现思想政治教育思想的教育效果;其次,从人思想的发展需要来说,思想政治教育就是为了让学生能够在思想上得到政治理念性的教育,那么这个工作必然将是长期的,不能单纯通过几个理论课程和辅导员的几次教育就能实现的,学生必须在长期的教育和学习才有可能对前期建立的三观思想进行修正和完善,用全方位全程跟进的体验式思想政治教育替代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是改变当前思想政治教育不连贯,教育效果不明显的治标治本的方法。
二、用体验式思想政治教育替代传统灌输式的教育方式,赋予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新的时代特征
高校思政政治教育开展的形式仍以传统的教育方式为主,这种教育方式主要以教育内容的灌输为主,明显地,传统的教育方式是一种相对不讲究方式方法的教育,它更多地倾向于一种直接面对学生的教育方式,无论是理论课程的学习还是辅导员的思想政治教育往往都是以说教形式为主,缺乏一种生动灵活能让学生更为容易接受的教育方式,在整个教育过程中,只能对学生进行接受式的教育,这样的教育方式方法注定是接受度较低。加之先进的大学生群体都进入了90后时代,如果继续固步自封不肯采取新的教育手段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巩固多年来积累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根基,当前的思想政治教育将会被时代所抛弃,也不可能得到新时代大学生的认同和肯定,而体验式思想政治教育是一种思想政治教育的新模式、新手段,它不再是单纯的灌输教育,它更多结合了新时代的特征因素,把新时代大学生的特征与思想政治教育紧密结合起来,以突破传统的方式去获得更好的教育效果。
三、形式多样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能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被接受度
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无非两种,一种是政治理论课程学习,另外一种是辅导员的日常管理教育,这两种教育才是多是采取说教的形式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过于单一,特别来自辅导员的教育一般都是以直面引导性教育为主,对学生日常管理的教育手段形式相对单一,严重不符合教育方法的规律和大学生心理发展的特点,学生对其接受度相对较低,这种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并不能对学生的思想教育起到相应的效果。大学生活其实应该是充实的,学生乐在其中,大学生更多是通过在校园生活中与同学进行交流,与老师进行互动去提升自身做人做事的素养,那么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得结合学生的校园生活,结合学生丰富的校园活动当中,用丰富的校园生活去感化和教育学生,学生们可以根据自身的不同特点,结合学生青少年发展的身心特点,通过体验式思想政治教育这种新教育方式,给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赋予能与时代相符的诠释。由此可见,体验式思想政治教育并无一个固定的模式,它绝非单一的,也非学生被动接受的教育,它既能满足学生的心理发育特征,还能消除学生对于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抵触和反感,从而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实际效果。体验式思想政治教育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际应用中,可以结合政治理论课程课堂教学、日常校园文化活动、团日活动和社团活动等等,为了更好地开展体验式思想政治教育,高校可以设立专门的体验式思想政治教育德育基地,对大学生不定期地开展有针对性的体验式思想政治教育。
四、体验式思想政治教育能够让学生参与到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创造力,有利于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这是一个信息和经济同时爆发的时代,加上新传播媒介的广泛应用,现代知识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更新发展,大学学习注重的是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大学学到的知识甚至到毕业的时候也跟不上时展的节奏了,那么大学关键在于培养学生的创造力,作为高校教育重要的组成部分,思想政治教育应该主动适应当前时展的要求,要以培养学生创造性作为培养根基,过去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对学生思想的引导过于集中,希望趋同每个学生在思想上的不同,但这样索道知的结果就是学生缺乏应有的创造力,培养出来的学生缺乏应有的创造意识,为此,体验式的思想政治教育有利于发展学生的个性,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学生在接受体验式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不但可以将自身的三观统一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个核心价值理念取向,还能促成学生自身的个性发展,有利于学生辨证的看待世界、看待问题,体验式教育由于让学生全身心投入参与其中的特点,更对学生的创造力成长十分有帮助,创造力其实每个人都有,关键就在于思维方式和想象力发挥的方向是否正确,只有把体验式思想政治教育与学生创造力培养结合起来,学生才有可能在创造力,在自身的个性发展上得到突破,得到成功。
教育的本质是为人的发展服务的。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用主体间性理论关照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它要求教育者尊重教育教学规律,遵循当代大学生成长成才规律,把受教育者当作平等主体看待,强调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价值和能动作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但目前,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脱离改革发展实际和大学生思想实际,把教学活动简单看成是教师主体影响、改造学生客体的活动,教学方式方法单一,教学缺乏针对性的做法大大降低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实效性。因此,必须坚持以理论为指导,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实际和大学生成长成才需要出发,坚持以育人为本,尊重学生主体性,实现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转向主体间性范式,推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
二、主体间性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含义和特征
1.主体间性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含义
“主体间性”是现代哲学的重要范畴,是德国哲学家胡塞尔最先提出来的。它是指多主体在相互交往中所产生的主体之间的关系进而衍生出一种人类所独有的特性。从的交往理论看,主体间性是指“主体之间在语言和行动上相互交流、相互理解,是一种双向互动、相互融合的关系,是不同主体间在实践中不断地达成共识、发展共识,进而表现出相关性和一致性的过程”。将主体间性理论运用到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形成主体间性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范式。它的核心思想是强调交互主体性,即主体间的交互关系。这种思想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的价值在于:将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共同视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主体,这两个主体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活动中互相影响、相互渗透、相互作用,从而体现思想政治教育主体间多向互动的特性。
2.主体间性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特征
一是双主体性。教育者和受教育者都是主体,但他们又是两个有区别的主体。一方面承认教师是施教的主体,在整个教学活动中具有主体性和主体人格。同时,也极力主张学生在受教过程中的主体性,能够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实施自我教育,具有独立主体性和主体性人格。二是交往互动性。交往是主体间性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过程的存在基础和生成根源。主体间性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强调多主体之间的有机融合,包括教师与教师,教师与学生以及学生与学生三个维度之间的相互交往,体现了主体性、平等性、交互性、发展性等特性。三是实践性。联系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中介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践,通过实践教学,实现主体间的相互影响、平等对话、相互理解、互动交往等来促进双方思想政治素质的共同提高,从而达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
三、主体间性视域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新路径
1.转变教学理念
一是坚持从教师“独白”走向师生“合奏”。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过程的实质就是在教育者的价值引导和受教育者的自主建构过程中实现个体思想政治品格的提升。换言之,就是教育双方共享知识、情感共鸣、智慧共建和精神觉解的过程。但在传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教师往往以权威和真理的掌握者自居,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变成是教育者的单向灌输,完全忽略了受教育者的主体性和自觉能动性。用主体间性理论关照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要求改变这种“独白”的单向式落后教育理念,树立“互相学习、彼此欣赏、共同提高”的互动式教学理念。构建多异质主体互动合作关系,形成和谐平等的师生关系、优势互补的师师关系、互助合作的生生关系,通过多主体的共同参与,合力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目标的顺利完成。二是坚持“灌输与对话”相统一。雅斯贝尔斯曾经说过:“作为人类灵魂的教育,只能通过由对话精神所引领的教学方式才能完成,因为只有对话才是探索真理与自我认识的真正途径。”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要实现主体间性,就要求改变传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只注重知识传授的简单做法,在平等的条件下多主体之间进行更多地理解、沟通、交流和互动,将灌输的原则与对话的艺术、对话的方法有机结合起来,不拘泥于教材内容,多就改革开放中的一些重大问题和大学生关心的热点、难点、疑点问题,采用“问答式”、“启发式”,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启发学生思维,调动学生学习的热情和积极性。
2.优化教学方式
一是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过程中,教师主体性的发挥除了表现在要保证所传授知识的真理性,也应注意教学艺术的提高,要学会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在课堂教学中,要围绕激发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主体性,积极运用互动式、体验式、活动式等多种教学方法,比如:针对学生普遍关注的理论知识以及社会热点问题,采用课堂讨论法或者案例教学法,教师也可以根据教学需要,设计情景剧、小品,组织辩论赛、演讲比赛、读书活动等多种形式,调动学生参与课堂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二是利用现代化教育媒介。主体间性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活动的形成,除了交往主体的参与,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也必不可少。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要合理有效地运用课件、音像视频资料、历史资料等现代教学媒介,把教材内容和理论知识通过生动的图片、视频直观地反映出来,吸引学生主动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改变学生被动学习、被动接受的状况,真正提高教学实效性。三是加强社会实践。主体间性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践性的特征决定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必须树立实践活动意识,主动开发实践活动资源。受教育者不会仅仅满足于课堂教授的理论知识,他们渴望借助实践检验理论知识的真伪。这就要求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要充分利用地区实践资源优势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比如红色资源、能反映现代化发展的优秀企业、新农村建设典型事例等,让学生通过参观考察、实地调研等形式,使学生在深入社会、服务社会中接受爱国主义教育,亲身感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成就,从而坚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增强对坚持党的领导的信念。
3.建立多元评价机制
一、社保审计面临的困难
现有审计力量与审计任务之间矛盾突出。首先,社会保障资金覆盖面广,涉及所有干部职工和弱势群体,审计户数多是社会保障基金审计的主要特点。其次,社会保障基金种类繁多,包括社会保险、社会救济及社会福利、优抚安置等基金。第三,社会保障基金收支渠道复杂,基金来源有各级财政拨款、单位及个人缴纳、社会捐助及基金银行利息收入和基金投资收益等,基金支出有养老、医疗、失业、低保、救灾、扶贫等。第四,管理和经办机构多,涉及部门多。社会保障工作涉及社会保障部门、财政部门、民政部门、卫生部门、人民银行、税务部门等主管部门。审计部门受人力资源和时间所限,审计延伸调查的面相对狭窄,纵深度不够,如果不改变以往的审计组织方式和审计手段,以现有的审计力量将难以有效开展社保审计。
新时期社保审计涉及的范围广,政策变化快,审计难度增大。主要表现在:一方面,审计人员在社保审计中面临的往往是新兴事物,需要“摸着石头过河”,不断学习政策;另一方面,每项政策背后都有其历史背景和客观原因,需要审计人员长期了解和掌握社保政策的演变过程,并加以深入细致地研究分析,对审计人员的专心性和稳定性都有较高要求。
目前社保审计的组织管理和方式方法制约着审计成果的转变。一是计划管理缺乏科学性、系统性和前瞻性,不利于审计成果的转化。二是社保审计反映的问题多而散,未能从根本上解决屡查屡犯的问题。三是社保审计未形成合力。社保审计要追求规模效益,单一确定被审计对象或小范围组织社保审计没有太多的积极意义,要主体突出并注意纵向和横向的联动。四是社会保障资金制度立法不健全,政策存缺陷,审计评价难。五是社保审计缺乏完整的评价体系和科学的评价指标,绩效审计开展困难。目前评价指标仅限于保障水平、参保率、赔付率等简单的指标,缺乏行之有效的社保管理绩效评价指标和评价体系。
二、社保审计转型发展的路径
新形势下社保审计要紧紧围绕社会保障“促进社会公平发展”的特点,从社保资金的特殊性质出发,树立科学审计理念,从审计目标、审计内容、审计方法和审计方式四个方面做出调整和改革。
正视社保审计现状。树立正确的社保审计价值观念。社保审计工作是否有价值不在于工作量的大小、项目多少、不在于发现多少大案要案,而在于为老百姓解决了什么问题,要以人民群众满不满意、需不需要作为评价标准。新时期的社保审计要树立“民本审计观”,审计的最终委托者来自于人民群众,受托者要对委托者负责,即审计监督要对人民群众负责,审计监督要体现人民群众的意志,代表人民群众的利益,关注民生,维护民权,当好人民群众的“保护神”,通过各种渠道,让人民群众获得更多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保障人民群众当家作主的权利。
加强制度审计,将促进完善社保制度作为社保审计的重要目标。一要加强顶层设计和制度整合,改变目前社会保障制度的碎片化现状,打破社会保障制度城乡分割、区域分割、人群分割的状态,增强社会保障制度的公平性。在特定发展阶段,这些制度和政策大多是城乡分别设计和实施,统筹和融合度相对较低。然而,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加快,劳动力和居民在城乡之间流量增大、流速加快、涉农社会保障制度的供给不足矛盾凸显,重复参保、重复建设、公平性欠缺等问题初现端倪,这就需要在政策、体制、制度层面加快推进城乡统筹。二要加强社会救助、社会福利、社会保险之间的配套衔接,形成梯次保障结构,促进各相关政策措施在保障对象、保障政策、保障标准、保障资金、服务管理网络等环节的互联、互动、互补,形成整体合力。
在审计内容上,注重宏观性和建设性,为宏观决策服务。当前的社保审计工作必须围绕中心、服务大局,要着眼于加强宏观调控,积极推进财政政策与相关宏观经济政策的协调配合和有效落实。要克服传统社保审计就项目审项目、就事论事的缺陷,发挥审计监督面广、监督层次高的特点,在宏观调控中发挥其他经济监督无法替代的综合性作用。开展对社保资金归集征缴、投资运营、待遇支付的运营全程审计。通过对大量项目进行综合分析,从微观中找出带有规律性、普遍性、倾向性和政策性的东西,实现个别到一般、微观到宏观的提升,从管理、制度上发现和揭示问题,揭示问题产生的原因、造成的危害、发展的趋势及解决问题的办法,向政府和有关决策部门提出切实可行的建议,促进社会保障资金形成良性循环机制,推动建立可持续性发展的社会保障体系。
在审计方式方法上,根据形势需要,不断创新审计组织方式方法:
一是宏观布局,发挥审计整体合力。定期组织一次“大兵团”作战,打破现有组织架构,改变以往“各自为政”的情况,实现广覆盖。在审计方式上实现“五个统一”,即统一审计计划、统一审计方案、统一审计实施、统一审计
报告和统一审计处理,发挥审计的规模效益,形成整体合力,针对社保审计涉及范围广,涉及人社、卫生、民政、公安等各行业数据的特点,探索开展“统一分析、分散核查”的审计模式,即整个项目一盘棋,统一指挥调度、统一质量控制、上下联动、集中分析、分组核查。 二是加强中央审计与地方审计,以及地方审计之间的联通协调机制,将社保审计作为一个系统工程,实现“整体”功能,并建立各级审计机关社保审计信息共享机制。
三是完善审计计划管理。强化年度计划与规划相衔接的同时,避免和减少审计交叉重复,关注社会保障审计覆盖面,努力实现社保审计全覆盖,确保不留空白和死角。关注热点、难点、焦点等民生问题,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提升社保审计价值。
四是不断创新计算机审计方法,创新审计信息化机制。不断创新计算机审计方法,通过研发审计数据综合分析平台、组建数据分析团队及构建数据模型等措施,在审计人力、物力有限的情况下,提高对社保资金审计的效率和效益,探索以社保信息系统审计为特征的社保审计信息化管理机制,不断推进审计署与省、省与市、县的信息化建设,建立完备的审计数据库,逐步建立联网审计系统,促使计算机审计能力和水平的全面提高。
五是通过建立规范、系统、科学的社会保障资金绩效审计评价体系,推行公认的绩效审计评价标准,加强社会保障资金绩效审计,发挥审计的有效治理功能,促进建立基金运营各环节相互制约的运行管理机制,保证资金运营过程中的安全、客观评价资金运营业绩,促进资金最大限度保值增值。
关键词:思政课;教学效果
思政课是高校大学生的必修课程,自2006年实行新教材以来,已经在全国高校实行了第四轮教学。如何高质量地开好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对每位政治教师来说都是挑战,而要取得令人满意的教学效果,关键在于创新性教学。
一、明确思政课要求,做到与时俱进
(一)加强教材建设研究。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基础,及时修订思想政治理论课新编教材,鼓励教师进一步深化对教材的研究,准确把握教材内容和教学要求,最大限度把教材优势转化为教学优势。
(二)创新教学方式方法。
以创新教学方式方法为突破口,积极探索新的有效的教育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多采用启发式、案例式、研究式等教学方式;多运用多媒体、网络等教学手段;多采用小班讨论等互动式模式,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不断增强教学效果。
(三)不断探索考核考试办法。
积极探索思想认知和实际表现相结合的考试考核办法,将此作为检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情况和教学效果的重要方法。把两个结合的考试考核成绩作为学生评优、评奖、免试推荐研究生、毕业鉴定的重要指标。
(四)强化实践教学环节。
要将社会实践纳入教学计划,坚持学校组织、引导与学生自愿参与相结合原则,创造有利条件,扩大参与范围,充分利用寒暑假集中开展社会实践和志愿服务活动;组织学生参加义务劳动,努力增强实践育人效果。
(五)加强校园网络管理。
加强高校校园网络建设和管理,不断加强网络预警管理水平,建设一批具有较强思想性、教育性和互动性的主题教育网站、网页和栏目。提高利用网络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能力和水平。
二、探索教学方法,活跃课堂气氛
(一)教师的主观注入与学生的自觉认知相结合。
我们在教学中改变了传统的单向注入式教学,实行了启发式和讨论式相结合的双向互动教学,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形成了一套“读、听、讲、谈、看、走、写”的教学模式。即,读教材、原著及其他参考资料,开展一系列主题读书活动;听专家、模范人物讲座;听老师系统讲授;讨论、交流、演讲、辩论、表演;参观访问、调查研究、观看电视录像;社会实践;撰写调查报告、写以心得体会为主要内容的小论文,全方位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课堂教学方面,我们通常在每次课堂授课的前五分钟都安排几名学生进行演讲,题材可以是新闻播报、德育故事讲演、自我介绍、职业畅想以及围绕本专业、职业所进行的介绍和感想。课堂教学中,热点、难点、焦点问题通常让学生在课堂上展开讨论、辩论,教师适时点拔启发,让学生在论辩中解决问题,释放自我、发现自我、认识自我、肯定自我,提高学习兴趣,培养团结协作精神,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培养探究求索的科学精神,锻炼语言表达能力,增强人生的信心和勇气,增强思政课的信服力,增强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二)课内实践教学与课外实践教学相结合。
教学中我们非常注重实践教学,大体采用三种形式:课内实践教学、校内实践教学和校外实践教学。
课内实践教学就是结合教学实际在课内直接安排大学生开展讨论、辩论、小品和演讲等活动,让学生学以致用,运用所学理论分析解决实际问题。校内实践教学主要是以军政训练、入学教育、专题报告、经验交流、科技发明、勤工助学、主题读书等方式进行的有效利用校内实践资源的实践教学方式。校外实践教学就是指导和安排大学生“走出去”开展校外社会实践活动。通常以社会调查、“三下乡”、志愿者服务、生产劳动、参观访问等方式进行,需要建立相应的社会实践教学基地。
(三)传统教学方式与现代化教学手段相结合。
在思政课教学中,传统的课堂教学方式不能取缔,但是必须把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与之结合起来,这样才能收到好的教学效果。任课教师根据教学实际,自制课件,广泛采用多媒体课件教学,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用以激发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多媒体课件教学,使枯燥的政治课变得鲜活起来,激发了高职生的学习兴趣,优化了课堂教学。
三、改革课考核方式,科学评价成绩
(一)考核内容由知识性考核丰富为行为考核加知识性考核。
进一步加大平时成绩比重,重视和提高对大学生日常实践行为的考核。不仅有助于督促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有意识、有目的地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养成良好的道德习惯,切实解决过去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针对性和有效性不强的问题,一改过去“一张试卷定成绩”“唯分数论”片面做法,降低学生通过期末复习的突击性、投机性及功利,真正落实理论和实际相结合、知行合一的原则。
(二)考核过程由理论知识考核与日常实践考核相结合。
鉴于思政课的综合性和应用性特点,通过一个学期的理论学习,就对学生的思政课程学习做出定性的评价也是不科学不全面的。所以思政课程考核应分两步走,第一步,理论知识考核。课程学习结束后,任课教师对学生课堂表现和理论知识掌握程度的评价。第二步,在一个合理的点对学生“行”进行考核,进行定性分析。
(三)考核主体将以单一考核主体扩大到多元考核主体。
认识了解悦纳自己,宽容理解接纳他人,这是大学生成才成长过程中要解决好的一个重要问题。所以要给学生评价自己和他人的机会。教育是建立在相互信任、相互尊重的基础之上的。通过学生的自我考核、相互考核,不仅有利于提高大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分析问题、观察问题的能力,而且也是对大学生思想道德的一种检验,一定程度上反映学生是否有实事求是的思想和行为。
参考文献
一、活动开展情况
为提高效能、增强效果,我局将“解放思想科学发展”主题实践活动与法律服务行风建设年活动、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活动等紧密结合,一同协调安排,周密部署,扎实有效地加以推进。活动开展以来,我局按照县委确定的工作程序和方法步骤,通过召开动员大会,开展“落实科学发展观大讨论”,学习省、市委有关文件,深入查找与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跨越式发展不相适应的思想观念,顺利完成了各项工作任务,目前正扎实推进整改提高阶段工作。局解放思想、科学发展主题实践活动领导小组、每位领导成员及工作人员,分别围绕单位职能和个人岗位职责,通过召开座谈会、发放征求意见表、深入基层调研等形式,广泛征求了社会各界和群众的意见与建议,全面查找了单位和个人在落实县委、县政府部署的各项目标任务方面,以及去年解放思想主题实践活动整改措施、承诺事项落实方面存在的问题,召开了领导班子专题会议,对存在的问题进行了认真梳理和深入剖析。在此基础上,局党组研究制定了整改方案。
二、存在的问题
1、思想观念不能适应新发展要求,工作创新不足
有一些同志认为,司法行政部门职能不硬、地位不高,存在畏难不前、悲观失望的消极情绪。因而缺乏迎难而上、锐意创新、争先进位、勇争一流的思想,创新能力不强,工作思路不宽,执行落实不严,市场经济知识缺乏,参与创新本领不高,安于现状,被动应付,习惯于消极地等任务、等措施,工作中缺乏服务全县经济发展大局的主动性和开拓性。还有一些同志面对已经取得的成绩沾沾自喜,小进则满,固步自封,缺乏再接再厉,勇于不断前进的思想。因而缺乏加快发展的紧迫感和继续很抓落实的责任感。这些都极大的束缚了司法行政工作的跨越发展。
2、法律服务管理措施不够,为“中心工作”服务的思路有待创新
司法行政机关、行业协会和法律服务机构三结合的管理体制不完善,过份信赖行业管理和律师、公证等法律服务机构的自律性约束,因而落实行政监管职责方面存在薄弱环节。造成律师、公证等法律服务行业中,出现少数人员违规执业、收费不办案、为当事人服务不到位,以及律师事务所内部管理不规范、忽视服务质量等不良现象。法律服务工作为优化经济发展环境服务的思路不够开阔,参与推进依法行政、案件处理、平安建设及维护社会稳定方面缺乏创新措施,主动为重点工程建设、招商引资等中心工作服务的措施落实不够。
3、推进依法治理措施不强,普法宣传方式方法创新不足
随着《行政许可法》、《物权法》等一批重要法律的颁布施行,依法治理工作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但我们在深入推进依法治理,强化依法治理监督指导的措施落实方面还很不到位;普法工作发展不平衡,对偏远农村地区和城市流动人员开展法律宣传和法律服务不到位,基层普法的深度和广度还不够,法制宣传的方式方法还要不断创新。这些都制约了普法依法治理工作的发展。
4、法律援助工作与广大群众的需求还有一定的差距
法律援助工作维护社会公平正义职能没有很好发挥,在加强对法律援助工作的指导和帮助,健全法律援助工作机构,壮大法律援助队伍,扩大法律援助工作覆盖面,提高法律援助办案质量,增强法律援助工作社会效果方面工作做得还不够,与人民群众及党委、政府的要求存在较大距离。
5、作风不实,队伍素质还需不断提高
虽然自开展的“解放思想、科学发展”主题实践活动以来,我局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加强机关作风和效能建设,但由于司法行政队伍由机关公务员、律师、公证员、基层法律服务工作者组成,成分复杂,人员素质不一,因而仍然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工作作风不实,责任意识不强,创优意识不浓,抓服务优化经济发展环境工作落实不够,个别同志工作效率低下、纪律松懈,甚至违反“五条禁令”等现象.工作作风、工作效能和为群众服务的意识、能力都需要继续提高。
三、整改措施
针对上述问题,局党组紧紧围绕“创新促发展、执行看落实”这一主题,从工作的目标、改革的深度、创新的环境、发展的效果等具体方面入手,坚持解决突出问题与建立长效机制相结合、思想教育与奖励惩处相结合、管理创新与规范行为相结合,以“抓创新、重落实、促发展、争一流”为指导,认真研究落实了以下各项整改措施。
1、解放思想,锐意创新,狠抓落实
按照科学发展观要求,扎实开展解思想主题实践活动。强化对司法行政队伍的教育,引导全系统领导干部和工作人员,进一步加大解放思想力度,坚决屏弃思维定式和“官本位”思想,彻底改变小进则满、畏难不前、安于现状的思想,集聚加快发展的思想动力,以思想的大解放促进工作思路和工作方法的大创新。全面分析当前司法行政工作发展状况,分析新形势、新任务、新发展对司法行政工作提出的具体要求,严格执行各项司法行政方针政策,全面落实县委、县政府分解确定的各项目标任务。把加强司法行政能力建设的着力点,放在抓创新、抓落实、抓发展上,放在为优化经济发展环境,为促进全市经济发展、招商引资、全民创业提供法律服务、法制宣传和法律保障上。
2、落实法律服务管理措施,严格执行监督管理职责
针对律师、公证等法律服务行业存在的问题,强化管理职能,创新管理手段,落实管理措施,下力气规范律师、公证等法律服务行业,更好地服务全县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一是以“规范管理、诚信执业”为主题,扎扎实实开展法律服务行风建设年活动。强化律师业管理措施,完善律师执业诚信管理制度,强化律师责任。将律师执业规范、收费标准、投诉电话等向社会进行公示,拓展监督渠道。二是深化全县法律服务市场清理整顿活动。成立清理整顿活动领导小组,制定专门工作方案。全面清理“黑律师”,取缔非法设立的法律服务机构,有针对性地解决目前我县法律服务行业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建立与市公、检、法部门之间的联席会议制度,积极解决律师执业当中存在的会见难、阅卷难、取证难问题。三是严格按照全省《律师事务所规范化标准》加强律师事务所内部管理,规范律师、公证法律服务程序。四是每季度组织开展一次律师、公证法律服务质量跟踪调查,向案件当事人发放征求意见函,认真受理群众投诉,坚决查处法律服务行业收费不办案、为当事人服务不到位等违纪、违规执业行为,提高服务质量。五是每季度召开一次律师事务所、公证处和基层法律服务所负责人会议,邀请其他政法机关负责同志参加,查找问题,制定改进措施。确保年底前规范法律服务市场工作取得阶段性成果。六是积极拓展法律服务领域。组织律师等法律服务行业围绕优化发展环境、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国企改革、民营经济发展、重点项目建设等开展法律服务,积极担任企业法律顾问,努力为政府依法决策、依法管理提供服务,积极参与接待工作。
3、创新依法治理工作机制,改进普法宣传方式方法
针对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我们采取以下措施:一是切实加强领导干部、司法和行政执法人员法制教育,举办领导干部法制讲座,提高领导干部依法决策、依法管理意识和能力。二是继续严格执行普法依法治理岗位目标考核责任制,严格督查考核,完善奖惩措施。三是开展“在优化经济环境中开展法制宣传和为企业提供高效法律服务”专题活动。邀请商家、民营企业家召开优化经济发展环境法制宣传、法律服务座谈会,现场解答企业法律咨询,为企业赠送《企业经营管理人员常用法律知识读本》等宣传资料。四是健全基层普法网络,建立基层农村普法示范点,发挥村居义务普法宣传小组作用。五是创新普法形式,充实网络普法内容,建立“××县青少年法制教育示范基地”。深入开展“法律六进”活动,组织法律服务人员,深入基层农村和社区,开展义务法制宣传和法律咨询。
4、强化责任意识,维护公平正义,创新法律援助工作
切实增强对法律援助工作在服务和谐社会、维护公平正义重要意义的认识,强化法律援助工作责任意识,创新法律援助工作措施:一是实现法律援助领导工作具体化。把对法律援助工作的领导,落实到健全机构、完善制度、壮大队伍、筹措经费等具体事项上。经常深入基层,现场调研分析,帮助解决问题。二是完善法律援助服务机构网络。规范法律援助机构,健全工、青、妇、残、乡镇街道和企事业单位法律援助工作站运行机制,扩大法律援助工作站的数量,降低法律援助门槛,最大限度地方便群众。三是充分发挥律师、公证员等法律服务人员在开展法律援助中的职能作用,规定每位律师每年办理法律援助案件不少于3件,并将办理法律援助案件的质量纳入律师年度执业考评体系。四是实现工作开展主动化。改变过去坐等群众上门寻求法律援助的被动做法,加大法律援助宣传力度,加强同民政、司法等机关和部门的协调配合,及时发现和掌握需要法律援助的困难对象,积极提供法律援助服务。
社会管理强调政府行政管理,社会治理则强调居民自治和社会共治。是由多元主体共同进行的以法律为依据的综合治理。对社会体育而言,应该进行如下管理模式的革新。一是居民体育自治模式的建立。长期以来,我们习惯于行政主导的工作模式,忽略群众的自主、自治能力,有时甚至害怕群众自发开展活动,怕给政府带来麻烦。建立居民体育自治模式就是要充分发挥居民自主开展体育活动的积极性,为居民的自发性体育活动保驾护航。同时,通过制度性安排,使居民体育逐步形成自律和互助的活动形态,达到居民体育自治的理想状态。二是要在社区及以上层面实现政府与社会体育组织共治的新型管理模式。目前急需解决的问题是政府职能转移,也就是说,政府应该将社会体育管理改为与社会体育组织共治的管理模式。由于社区体育已经出现部分自治管理形式,有一定的共治基础,因此,可率先在社区层面推行体育共治模式,由社区体育组织走到前台,协助政府实施社区体育治理。然后再县、地、省层面实施共治管理模式。在社会体育组织参与共治的过程中,要解决好政府部门与社会体育组织的关系,发挥社会体育组织的治理积极性。
2创新社会治理体制主要是转变社会治理方式,社会体育也需要转变体育治理方式
2.1坚持系统治理,把社会管理从政府单向管理向政府与社会多元主体共同治理转变
推进国家治理体系是要把社会管理从政府单向管理向政府与社会多元主体共同治理转变,因此,如何共同治理将成为今后社会治理的新课题。在由政府与社会多元主体构成的治理体系中,政府部门应该建立与其他主体的合作伙伴关系,分工负责,共同实施社会治理。政府在整个社会治理过程中起主导作用,但不是领导作用,政府作为治理主体之一与其他主体是平等关系,而不是其他主体的主管领导。从社会体育系统治理看,首先要建立多元主体共同治理体系。这里的多元主体是指包括政府主管部门在内的相关利益群体。如社区体育治理应该由社区行政与社区体育服务组织共同进行治理;老年人体育治理就应该由政府主管部门与老年人体育协会共同进行治理;区域社会体育应该由地方政府与地区体育服务组织共同进行治理。其次,系统治理要有明确分工,政府与多元主体各司其责,互相配合,实施共治。政府部门尽可能退到后台,发挥调控和协调作用。比如,不同利益群体间产生矛盾时,政府部门可以进行调解,但要避免政府部门过多干预的情况再现。再次,系统治理过程中,要体现民主协商的运作机制特征。即在多元主体的共同协商下确定治理方式,产生分歧时通过民主的方式做出决定。要避免行政决定、其他组织执行的传统管理模式再现。
2.2坚持依法治理,把社会管理从行政管理向法治保障转变
坚持依法治理,就是要加强法律规制在社会活动中的作用,用法律来约束人们的社会行为,用法律来监督管理者的治理行为。依法治理还要把社会管理从行政管控向服务保障转变,鼓励人们依法开展各种社会活动。过去,政府用行政管理手段进行社会管理,管了很多不该管的事,也引起许多不必要的麻烦。因此,社会体育的依法治理就是要改行政管理为法制管理;改一方管一方为法律管双方;改行政管控为服务保障。由行政管理向法制管理转变,首先,要求建立健全社会体育法律法规体系,这是依法治理的基础。其次,要学会以法律为准绳,以法规为标准进行社会体育治理,要减少对社会体育活动的行政干预,实施法制化管理。要充分信任人民群众,在法律的框架内,放手由民众自主地开展体育健身活动,促进全民健身活动的蓬勃发展。由一方管一方向法律管双方转变,就是要改变政府与民间的管理与被管理关系,把双方都纳入依法治理的体系中去,又都在法制的监督之下。双方既是合作方,又是监督方,各自都按照法律的规定行使自己的权利,又通过互相合作,促进社会体育的发展。由行政管控向服务保障转变,是要改变以控制为手段的管理方式,减少对社会体育活动的限制。通过提供服务保障等方式,为社会体育活动保驾护航。过去,社会体育发展中存在“一管就死,一放就乱”的现象,其原因与简单管控方式有很大关系,即要么不许乱说乱动,要么放任不管。其根源还与行政思维模式有关,即管理就是控制。因此,由行政管控向服务保障转变,不仅是转变方式,更是转变思维。
2.3坚持综合治理,治理手段从单一行政手段向多种手段综合运用转变
坚持综合治理,就是要改变过去单一采用行政手段进行社会管理的简单管理模式,采用“多管齐下”和“多策并举”的综合治理手段进行社会管理,以期获得最佳治理效果。由于行政管理手段多为强制性手段,不适合用于作为生活方式的社会活动管理,而社会治理由于采用综合治理手段,效果和感觉会更好。从社会体育治理角度看,除了行政手段外,还有法制、道德、规范、文化、教育等多种管道可以规范体育行为。这样,不仅可以在制度上约束人们的行为,也可以在思想上引导人们作出正确的价值判断,还可以在舆论环境、文化习俗以及教育培训等方面齐抓共管,使人们从内心认同社会治理模式,接受外部环境压力,达到自觉、自律的社会效果。社会体育治理还应该采用多策并举的方式进行管理。如调整社会体育政策,并通过优惠政策引导社会朝有利的方向发展。再如制定发展策略来推动社会体育的进步,像扶持体育创新、支持有组织体育活动等,一定会带动社会体育的发展。还有改变行政主导的活动开展方式,放手让相关体育协会自主开展活动,政府对符合法律规定的体育组织活动给予经费、资源等方面的支持。再有通过构建、完善公共体育服务体系来推进全民健身活动的开展。总之,要根据社会发展的需要,与时俱进,通过有效的方式方法完善社会体育治理。
2.4坚持源头治理,把治理关口从事后处置向事前和事中延伸转变
坚持源头治理,就是要把治理关口从事后处置向事前和事中延伸转变,因为“亡羊补牢”式的事后处置方式对已经造成的损失无能为力,采用前置治理和事中治理可以避免或减少损失。前置治理主要指决策前要广泛听取群众意见,经过充分论证和必要听证,确保决策符合客观实际,符合群众需求,符合国情、国力等。事中治理主要指均衡各种利益诉求,及时解决利益冲突与矛盾,增强社会和谐,激发社会的活力等。源头治理讲究标本兼治、重在治本。从社会体育的前置治理看,就是要把与群众联系的窗口设到老百姓身边去,方便群众反映情况,方便政府了解情况,方便各方的沟通和互动。具体讲,就是要在社区层面设置公共体育服务平台,倾听百姓的呼声与需求,有针对性地服务。源头治理还应该建立智库机构,为政府提供决策咨询,以保证决策的科学性。政府部门在决策前,要请科研机构开展决策咨询研究,提出可行性报告,在有把握的情况下再去召开听证会,征求民众的意见。从社会体育的事中治理看,就是要坚持公正、公平、公开的原则,以民众利益为重,均衡各方利益,促进社会和谐。在社会体育活动中产生的冲突与矛盾,大都为人民内部矛盾,可以通过调解和深化服务得到解决。在调解群众体育矛盾时,可以通过群众体育组织进行劝解,也可以通过组织间的谈判获得和解。总之群众利益矛盾在自治组织的范畴内解决比较有利。坚持源头治理,还要做好激发社会体育组织活力,创新有效预防和化解社会矛盾的机制,以及健全公共安全体系工作,实现社会治理体制的创新。
3创新社会体育治理体制的几点建议
3.1转变社会体育管理观念
从传统管理到社会治理,意味着治理主体、治理的目标、方法等方面都要发生转变。因此,政府主管部门及社会体育服务组织首先要转变思想观念。一是要学习“社会治理”理论和方法,明确社会治理的目标、内容、方法及组织运作模式等,为创新社会体育治理奠定基础。二是要明确政府职能转变方向,建立多元共治及群众自治的社会治理理念,积极推行社会体育领域的治理。三是要建立综合治理的基本观念,改变单一行政和行政主导的管理方式,实现社会体育综合治理的新格局。
3.2改革社会体育体制
从社会管理到社会治理,不仅是理念的更新,也是管理体制的创新。从社会体育共治的要求看,社会体育组织全面参与体育治理是社会体育体制改革的第一步。政府部门必须尽快做好职能转移的安排,在社区层面实现基本自治,即可以让群众自治的部分,交给群众进行自我管理,如健身团队、基层体育组织管理等,暂时有困难的,交给社区体育服务组织进行管理。在县及以上地区实现基本共治,即由政府主管部门与相关体育组织共同进行社会体育治理,并在治理过程中,逐步放手让社会体育组织独立承担体育活动的开展与维护,政府部门把精力更多地用于政策与规划的制定与体育发展的宏观调控方面,通过协作共治体制的建立与完善,促进社会体育的和谐发展。
3.3调整社会体育机制
要调整纵向等级管理机制,采用扁平化运作机制,使各个层级都有根据自身条件自主开展体育活动的权利,充分调动各个层级的积极性,实现群众体育自治的良好局面。要调整社会体育的信息沟通机制,建立包括自下而上渠道的双向型体育信息通道及信息处理机制。要调整按规定办事的固定程序管理机制,实行目标管理机制。要减少程序约束,改革评价方式。要调整行动激励机制,比如通过政策引导,鼓励体育创新等。推行调研活动,及时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要完善绩效考核、群众评议和反馈等机制,促进社会体育的良性发展。3.4培育社会体育服务组织长期单一行政管理模式造成我国社会组织的弱化,对社会体育组织参与社会治理形成一定的困难。要提高社会体育组织的社会治理能力,必须有一个培育过程。首先,可以采用购买服务的方式把公共体育服务项目交给社会体育服务组织,并通过建立绩效考核、评价机制与监督制度,确保社会体育服务组织为群众提供优质体育服务。其次,可以采用委托管理的方式将若干社会体育治理项目交给社会体育服务组织,政府主管部门通过业务指导帮助社会体育服务组织提高社会体育治理能力,并逐步放手让其独立开展工作。再次,可以发挥社会体育服务组织的中介作用,即政府通过其传达政策法规及其他社会治理信息,群众通过其转达对社会体育治理的意见与建议,使其成为政府与群众联系的纽带。
4结论
4.1创新社会治理体制对社会体育发展与改革具有重要影响,社会体育管理必须尽快向社会体育治理转变。社会体育治理须从管理理念、管理模式等方面进行改革创新。
4.2社会体育转变治理方式要坚持系统治理、坚持依法治理、坚持综合治理、坚持源头治理。
【关键词】大学生;网络环境;思想政治教育
网络的普及为大学生的学习和研究提供了丰富多彩的资料,却也带来了大量的不良信息。在高校中,网络已经逐渐展示出了其对于传统媒体的优势,但它也是一把“双刃剑”,在带来正面影响的同时也给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了困难与挑战。
一、 网络环境背景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机遇
网络作为一种全新的科学技术手段,具有覆盖范围广、传播速度快的优势,而且与国际网络相接轨,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带来诸多发展机遇。
(一)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现代化手段。相对于过去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常用的形式,网络具有更多的优势,它给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更多的活力。网络的普及,有助于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加强学生与老师之间的人际沟通,提高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
(二)更新了大学生思想观念。网络的发展更新了人们的观念,活泼了人们的思想,推动了人们的思想大解放。大学生除了在课堂中接受知识以外,还可以利用课余时间,通过网络与老师、学生建立起互动的学习方式。网络的发展使大学生开始抛弃落后的思想观念,转而接受创新观念,这为我国建设创新型国家提供了良好的人才基础。
(三)丰富了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内容。网络作为一种新兴媒体,具备了报刊、电视等多种功能,使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更加全面化,在网络中我们可以很方便的浏览所需要的资料,大大地丰富了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这不仅为高校教师提供了一种更为方便、快捷的工具,同时也为学生提供了更为丰富的知识内容。
二、网络环境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挑战
网络是当代社会的新生事物,由于网络的开放性致使各种各样文化思潮、价值理念、生活观念等通过新媒体广泛传入,使得人们传统价值观念受到多方面的冲击。这使得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着巨大挑战。
(一)大学生的价值取向受到挑战。当前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发达国家通过网络大肆宣扬资本主义意识形态,大学生的“三观”难免会抵制不住诱惑做出与社会主义价值观念相悖的行为。这对大学生的思想有着严重的腐蚀性,危害着大学生的身心发展与价值观形成,对我们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也构成了严峻挑战。
(二)教育者的地位和权威受到挑战。传统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一般是由老师选择教科书目、讲课内容。而网络的发展则打破了这种教育模式,大学生可以根据兴趣爱好选择自己想要关注的知识,这导致了教师的统治地位被动摇,从而使教师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处于一种被学生忽略的地位。
(三)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和方式方法受到挑战。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大都采取正面灌输的教育方法,而网络时代的到来,使得现代思想政治教育不仅要以正面教育为主,还要批判社会丑陋的一面,使大学生在接受教育中能够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因此,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方式方法手段方面,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必须现代化,变被动为主动、变单向的灌输方式为双向的交互方式,实现思想政治教育单一手段向复合手段转变。
三、网络环境背景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对策分析
随着网络给大学生“三观”带来的负面影响,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的各种各样的冲击,我们应充分考虑如何利用网络的优势来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建设。
(一)构建健康的校园网络环境,开辟思想政治教育网上舆论阵地。当代大学生正处于成长的关键时期,构建一个安全健康的校园网络环境是非常必要的。在校园网络系统中,要对网上不良信息进行过滤,引导大学生对网络信息作出自主判断。同时,我们要让思想政治教育进入教材、课堂,让她在网络中同大学生见面。这不仅有助于校园网络环境的健康运行,而且有助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提升与发展。
(二)建设一支政治素质高、精通网络的高水平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如今网络技术的发展对从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人员提出了更高要求。高素质的思想政治教育队伍不仅要具备深厚的政治理论水平和精深的理论功底,更要跟上时代步伐,拥有较高的网络技术水平。当代高校教师一般都具备深厚的理论知识,而网络运用技术还比较生疏,因此,要对高校教师进行网络技术培训,只有这样才能建设一支政治素质高和精通网络技术的高水平思想政治教育队伍。
(三)更新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方式方法,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生动性。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往往以严肃的态度来呈现,但我们可以以一种“头脑风暴”教课方式来增强课堂生动性,这样更有吸引力,更易于被学生接受。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制作课件,使其具有艺术性和感染力。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要根据时展,结合大学生思维成长方式,充分利用网络媒体技术,以一种轻松的氛围、生动的教育形式来宣传思想政治教育,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大学生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尤为重要。虽然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挑战大于机遇,但我们如果能够充分运用网络,使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与网络媒体相结合,就一定能将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发挥到最大,不断开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局面。
参考文献
[1] 王学俭,刘强.新媒体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M].人民出版社,2012.
[2] 王虹,刘智.新媒体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研究[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2.
2009年,我镇法制宣传教育工作总的要求是: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全面贯彻落实我镇“五五”法制宣传教育规划,坚持服务中心、服务大局,广泛开展法制宣传教育,扎实推进依法治镇,努力提高普法依法治理的水平,为促进我镇经济平稳发展、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创造良好的法治环境。
1、深入开展宪法的学习宣传和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努力提高公民的宪法意识和法治观念,使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深入人心。加强服务和改善民生、劳动就业、社会保障、安全生产和食品安全等法律法规宣传教育,进一步强化服务群众的观念,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法律知识的需求。加强社会建设和维护社会稳定相关法律法规的宣传教育,大力开展维护社会治安、社会综合治理等法律法规宣传教育,积极引导群众依法表达利益诉求,依法解决各种矛盾纠纷。认真组织和积极参与加强法制宣传教育,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主题宣传活动,通过组织开展讲座、培训等宣传教育形式,确保主题宣传活动深入开展并取得实效。
2、结合各种专项治理工作,开展好消费者权益保护、环境保护、安全生产、妇女儿童权益保护、老年人权益保护、残疾人权益保护、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禁毒、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道路交通安全等法律法规的宣传教育,为各专项整治活动开展营造良好的法治氛围。
3、认真组织开展“12.4”全国法制宣传日宣传活动,充分利用各种专项法律颁布实施纪念日,组织开展各个专项法律的宣传日、宣传周和宣传月活动。进一步开展《生产安全法》、《环境保护法》、《劳动合同法》、《浙江省法律援助条例》等与人民群众密切相关的安全生产、劳动和社会保障、社会救助等方面法律法规的宣传教育。
4、切实抓好重点对象的法制宣传教育,促进全民法律素质的提高。认真贯彻落实关于加强领导干部、公务员、青少年、企业经营管理人员、新居民和农民学法用法工作的指导意见,推进重点对象法制宣传教育的深入开展。坚持把领导干部的法制宣传教育摆在突出位置,把法制学习作为机关学习的重要内容,坚持和完善党委理论学习中心组集体学法制度、领导干部和公务员法制讲座制度、法律培训制度、考试制度,使领导干部和公务员的学法用法经常化、规范化;继续加强青少年法制宣传教育工作,要根据不同年龄阶段青少年的特点,有针对性地开展法制教育,将法制教育与德育教育相结合,进一步完善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青少年法制教育网络;继续加强农民法制宣传教育工作,我镇要结合实际,大力宣传与农民切身利益相关的法律法规,着力提高其法律素质和依法办事能力;坚持把企业职工的法制宣传教育摆在突出位置,着力提高依法组织生产经营和企业员工的维权意识,全面增强企业员工的法制观念;加强对新居民的法制宣传教育工作,要坚持部门指导、属地管理、突出重点、用工单位负责的原则,采取各种形式开展对外来务工人员的法制宣传教育。加强对外来务工人员的法律知识培训,大力宣传社会保障、安全生产、刑事、社会治安处罚及与其切身利益相关的法律法规,着力提高其自觉守法、依法维权的意识和能力。
5、坚持法制教育与法制实践相结合,深入推进依法治理工作。按照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全面实施新一轮“民主法治村”创建工作,把创建工作纳入镇党委、政府的中心工作,按照县司法局制定的《关于进一步深化“民主法治村”创建工作的意见》的有关要求,不断丰富“民主法治村”创建工作内涵,提升创建工作质量。
6、不断创新方式方法,努力增强法制宣传教育的实际效果。在继续办好现有法制宣传节目、栏目的同时,进一步丰富内容、创新形式,以满足人民群众的新期待、新需求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增强法制宣传教育的针对性、实用性;以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提高法制宣传教育的实际效果。通过组织开展法制文艺演出、法律知识竞赛、演讲比赛等,营造法制宣传教育的浓厚氛围。
7、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用符合科学发展观的思想观念、方式方法、研究、谋划、推进普法依法治理工作。切实加强服务和促进科学发展的法律法规宣传教育,把科学发展观贯彻落实到工作的各个环节。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面认真总结和评价全县“五五”普法实施以来的工作成效,查找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推动我县普法依法治理工作新发展,为促进我县经济社会持续平稳较快发展和“平安*”、“法治*”建设营造良好的法治环境。
二、主要内容
(一)各乡镇各部门组织落实“五五”普法规划情况。
(二)组织领导、机构建设、工作机制、保障措施等落实情况。
(三)《宪法》等国家基本法律以及与经济社会发展、社会和谐稳定、民生密切相关法律法规的宣传情况。
(四)领导干部、公务员、青少年、企业经营管理人员及农民等重点普法对象学法用法情况,“法律六进”活动开展情况。
(五)依法治理工作尤其是法治*创建活动开展情况。
(六)法制宣传方式方法创新情况等。
三、时间安排
检查验收工作从年中开始,年底结束。主要分四个阶段:
(一)动员部署阶段(6月份)。制定下发全县“五五”普法总结验收实施意见及检查标准。各乡镇、各部门根据全县统一要求,成立组织,制定验收方案和具体措施,进行动员部署,做好检查验收的各项准备工作。
(二)组织自查阶段(7月-7月20日)。各乡镇、各部门按照全县统一部署组织开展自查,将自查情况报县普治办。
(三)检查验收阶段(7月下旬-9月)。一是县里组成检查验收组,赴各乡镇各部门进行检查。县普法领导小组副组长为牵头人,从有关部门抽调人员组成检查验收组。此次检查主要采取实地考察、听取汇报、查阅档案材料、召开座谈会等方式进行。检查组对被查单位的检查情况作适当的意见反馈,但不当场打分,不作结论性评价。总结验收结果将由县普法领导小组在全县进行通报。二是各乡镇各部门根据县检查组检查情况,针对存在的问题,分析原因,加大整改力度。
(四)评比表彰阶段(10月-12月)。结合检查验收发现普法依法治理工作先进典型,整理先进事迹,推荐先进典型,开展“五五”普法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的表彰活动。
四、工作要求
(一)提高认识,加强领导。检查验收工作是“五五”普法规划的重要内容,是保障“五五”普法工作善始善终、保质保量完成的重要环节,各乡镇各部门要高度重视,把检查验收工作纳入党委、政府的年度工作内容,主要领导亲自抓,确定专门的部门和工作人员具体抓,要提供工作经费保证,把“五五”普法验收工作切实落到实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