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8-06 11:40:21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素质教育行业前景,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关键词】高职教育 旅游管理专业 人文素质教育
【中图分类号】G【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3)09C-
0022-02
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是高技能人才,突出的是学生的专业知识教育,特别是专业实际操作能力教育。但是随着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和行业发展需求的不断变化,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也在不断地改革完善。以旅游管理专业为例,许多高职院校的《高职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明确三年制旅游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为:能够适应现代旅游业、服务业工作岗位需要的,具有扎实的旅游行业日常管理必备的基本技能,掌握旅游、酒店行业高级应用型技术人才必需的基础理论知识、专业知识和基本技能,具备一定的文化素养、礼仪风范、外语沟通能力并具有良好敬岗爱业、团队协作、交流沟通、自主学习、健全体魄、创新创业等方面素质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由此可以看出,学校不仅要培养适应岗位需求的专业技能型人才,更是要培养适应社会进步和行业发展的、具有一定人文素养等职业素养的高级技能型人才。本文试分析旅游管理专业高职生人文素质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加强旅游管理专业高职生人文素质教育的意义,提出加强旅游管理专业高职生人文素质的途径。
一、旅游管理专业高职生人文素质教育存在的问题
目前,旅游管理专业高职生人文素质教育存在以下方面的问题:
第一,对人文素质教育认识不够,职业教育过分突出“职业属性”。随着世界经济的飞速发展和世界高职教育的不断改革、发展,经过两个世纪的改革和探索,21世纪我国高职教育也得到了蓬勃发展。但在快速发展的过程中,许多高职院校只注重培养规模、教学科研设备投入等方面外延式发展,而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人才培养质量,教学水平提高、师资队伍建设等教育内涵方面的建设。一方面,由于部分高职院校受“高职院校就是培养会技术的工人”思想的影响,目前部分高职旅游专业教育中普遍存在过分突出“职业属性”的“快餐式培训模式”教育,导致高职教育过程只注重职业技能,轻视综合职业素养,忽视人文素质培养,教育过程完全脱离科学的人才培养目标。另一方面,高职生是从义务教育中直接招上来的,因为只接受了九年义务教育,许多学生的文学素养和人文知识都没有获得,而旅游行业的综合性、人文性特点却要求其从业者拥有一定程度的文化素养,如具有较广博的文学、哲学、艺术、历史等方面的知识。所以,在高职旅游人才培养过程中,学校教育要在课程设计、教师重视、校园文化建设等方面真正做到职业技能教育与职业素质教育并重,培养真正适应社会发展和行业需求的高级技能型人才。
第二,课程设置不够科学合理,教学方法方式单一。目前旅游管理类课程设置上过于偏重管理类、经济类和实训课程等专业基础知识,轻视人文和通识课程知识,培养出的学生知识面比较窄、综合素质偏低。
第三,由于学校对人文素质教育重视不够,致使许多学生的学习重点大部分集中在专业技能等专业知识方面,而忽视了文化知识的积累和文学素养的养成。很多学生将语文、文学鉴赏、历史等基础课程视为“副科”。对于人文教育的冷漠,使得学生的许多素质能力缺失,如兴趣爱好不广泛,文字和口头表达不流畅,想象力缺乏,感性思维、形象思维能力差等,导致在初次就业时没被企业“看上”,再次就业是“劳力”的高职生就业前景不广阔的局面。
二、加强旅游管理专业高职生人文素质教育的意义
加强旅游管理专业高职生人文素质教育具有以下两方面的意义。
一方面,旅游业属于服务性行业,具有较强的实践性,更加重视知识的有用性和广博度。由于旅游的审美特性决定其与历史、文化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不仅人文旅游资源具有浓厚的历史文化内涵和民俗风土人情文化底蕴,而且自然旅游资源也具有丰富的人文文化。旅游业的文化特性对于旅游从业者来说,在熟练掌握专业基础知识和技能的基础上,还必须对历史知人文知识、地理文化、民俗文化等都要有一定程度的涉猎和掌握。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对学生渗透人文旅游知识的学习,特别是对文学、哲学、宗教、艺术等中外传统文化的了解,培养学生关于人文科学方面的常识的基础素质,为提高学生职业素质打下基础。
另一方面,人文教育有利于综合素质的培养。教育部《关于加强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指出文化素质教育,重点指人文素质教育。主要是通过对大学生加强文学、历史、哲学、艺术等人文社会科学方面的教育,以提高全体大学生的文化品位、审美情趣、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人文素质培养,对于进一步提高学生知识内涵、综合能力素质、价值观取向等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和作用。人文素质培养是全面实现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在素质教育中具有基础性和决定性意义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加强旅游管理专业高职生人文素质教育的途径
(一)发挥第一课堂的主导作用,把文化素质教育引入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通过设置文化基础课程使学生在课堂教学中获得丰富全面的人文知识,提高旅游专业人文教育课程设置的重视度。在教学计划中加强专业文化公共基础课、传统文化艺术选修课和文化修养的自修课的设置,让学生了解我国的历史文化传统,掌握与专业相关的历史文化、民俗风情等人文知识,激发学生对所学专业文化底蕴的兴趣和热情,加强职业素养。但是,值得注意的是,学生所需要的知识体系不可能由两三年的高职学校教育来完成,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有意识地做好引导,让整个教学过程充满浓郁的知识内涵,让学生真正领悟旅游管理专业知识体系的构建,形成独立学习人文知识的能力。
(二)通过第二课题即课外活动的开展构建学生的人文精神系统。有组织地开展丰富的校园文化活动,陶冶情操,提高文化艺术修养。如开展旅游礼仪表演或比赛、演讲比赛、经典散文诵读、摄影展出、自行车慢骑活动等,此类校园活动内容丰富多彩,贴近大学生生活和年龄特点,学生们对此有浓厚的兴趣。同时,可以组织一年一度的旅游文化艺术节,即提高学生的旅游艺术鉴赏能力,活跃校园文化氛围;举办各种人文、民俗文化讲座,聘请校内外知名专家为学生开设科技、文学、书画、摄影、影视鉴赏等方面知识与技能讲座;开展主题班会、辩论赛、征文比赛、知识竞赛等活动。
(三)通过第三课堂的实践活动促进人文素质的养成。人文教育的根本目的,是让所学的人文知识内化为学生的内心体验,并成为其思想意识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从而自觉形行为。在新学年入学之初组织学生前往参观酒店、景区、旅行社等旅游行业相关部门与企业,通过参观、市场调研、座谈等方式使学生对今后的行业前景、岗位要求以及从业人员应具备的素质形成初步的感性认识。在专业教师的指导下利用假期前往景区、旅行社、酒店等实习、实训基地进行顶岗实践,这对学生提高自身的实践动手能力,增强对行业文化底蕴的认识,提升自身综合素质有着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张静峰.旅游管理专业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培养与教育[J].商场现代化,2006(9)
[2]马婷婷.高职学生文学素养的培养与职业意义[J].管理,2012(10)
[3]刘华,曾九江.高职旅游人才职业素质结构域人文素质培养[J].职教论坛,2012(8)
【基金项目】贵港职业学院2012年教学规划课题
[关键词]高职院校 人文精神 职业精神
[作者简介]王平(1972-),女,北京人,北京财贸职业学院素养教育部,讲师,研究方向为哲学。(北京100192)
[基金项目]本文系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全球化时代中西方人文精神融合的哲学思考”的阶段性研究成果。(项目编号:llZXC007)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2)05-0169-03
本文力图从实证研究的角度出发,以北京财贸职业学院为例,在分析当前高职院校学生的人文素养与职业素养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相应的解决策略,为以后高职院校的学生职业精神与人文精神培育提供事实依据及参考。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1 研究对象。本研究选取了北京财贸职业学院2008级毕业班学生540人为调研对象。在本次问卷调查中,发放有效问卷570份,收回540份,问卷有效收回率为94.5%。
2 研究方法。本研究主要从问卷调查、提纲访谈、数据处理三个方面展开调研,研究在查阅大量文献的基础上,综合了众多学者的基本观点,围绕高职学生的职业精神与人文精神两个方面进行问卷设计,作为定量分析。同时,为了弥补问卷调查的不足,又从人文知识、人文素养、职业道德、职业技能四个维度设计了相应的访谈提纲,以作定性分析。本次研究的所有数据采用了Excel软件对相关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二、高职院校学生人文精神与职业精神现状调查
1 人文知识。人文知识属于意识范畴,是人们在接触、了解、改造自然、社会、思维,创造生产、生活的过程中,透过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形成和掌握的关于社会存在、社会意识、社会关系、人文现象、人文活动。人文文化,人的愿望、人的作为、人的成就的认识成果和观念形态的总和。在关于高职院校的人文氛围的问卷调查中,22%的学生认为高职院校人文氛围浓厚,48%的学生认为人文氛围一般,25%的学生认为学校缺少人文氛围,人文素质教育课程处于可多可少、可有可无的状态。学校人文氛围淡漠,人文素质教育的失落是比较明显的。在关于学生获取人文知识的主要途径的问卷调查中,28%的学生是通过课堂教学,49%的学生是通过书籍与网络,14%的学生是通过校内讲座,6%的学生是通过学校社团,3%的学生对人文知识的获取还处于一种无组织的状态,人文专业课效果的满意度还远远不够,学院人文知识教育还没有达到学生的要求,还无法满足最大限度地提高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状况。在关于学校开展的人文知识活动效果的问卷调查中,23%的学生认为活动效果好,能提高学生素质,67%学生认为学校开展的人文知识活动效果一般,5%的学生认为活动效果很差,无法提高学生素质,5%的学生认为不好说,这些数据充分说明了学校的人文知识活动和学校社团的作用还远远没有发挥出来。
2 人文素养。人文素养属于品质范畴,不同于人文知识。人文素养直接体现的是人们心理品质的状况和变化,人文素养只有通过对事理的感悟和实践的锤炼才能养成。在关于你认为专业课教师是否需要把人文素养教育融入专业课的问卷调查中,64%的学生希望专业课教师把人文素养教育融入专业课教学中去,33%的学生认为没有必要,讲清楚知识点即可,4.8%的学生认为是无所谓,这说明有些专业课教师对人文素养融入的方式和方法还不太了解,或者认为人文素质教育只是人文课教师的事情,和专业课关系不大。学校在日常教学中最重视什么的问卷调查中,14%的学生认为是强调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知识,38%的学生认为是强调专业技能知识,19%的学生认为是强调学生的就业率,27%的学生认为是强调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可以看出,学校相对重视专业技能知识,而相对忽视了学生的人文素质与综合素质的提升。关于用人单位看重的高职学生的素质哪项最重要的问卷调查中,75%的学生认为,当前用人单位或企业最关注学生的综合素质,25%的学生认为是工作经验、专业知识、团队意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沟通能力等。企业可以接受一张没有任何工作经验的白纸,但是学生的综合素质尤其是道德品质却决定了这张白纸的优劣。
3 职业素质。职业素质是劳动者对社会职业了解与适应能力的一种综合体现,其主要表现在职业兴趣、职业能力、职业个性及职业情况等方面。影响和制约职业素质的因素很多,主要包括受教育程度、实践经验、社会环境、工作经验及自身的一些基本情况。研究分别从学生的专业定位与自我认同、职业技能、职业前景等几个方面展开。关于专业和自我认同的分析结果显示:学生对专业和自我的认同程度是推动学生有效、持续学习的内在动力。在选择专业时主要考虑的因素,70%的学生选择了好就业,18%的学生选择学到技术,8%的学生选择的是个人兴趣,4%的学生选择是容易毕业。这说明学生在选择专业类型时,目的性很强很明确。是否喜欢自己的专业各年级的选择不大一样,其中大一的新生有76%的选择喜欢自己的专业,大二、大三的分别为86%和91.9%,这说明年级越高,学生对专业认同度越高。统计数据说明学院专业设置能满足社会需求,专业的社会认同度高。关于职业技能培养的问卷设计了五种职业能力,调查结果显示:63%的学生选择的是实践操作能力,ll%的学生选择的是独立工作能力,8%的学生选择的是为人处世的能力,15%的学生选择的是学习能力,3%的学生选择的是劳动者的文化水平,数据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高职院校重视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总体趋势。关于职业前景预测的调研显示:84%的学生认为自己所学的专业较有前途,7%的学生认为所学专业很有前途,6%的学生认为没有前途,3%的学生认为无所谓。多数学生对学院专业的肯定,也反映了学生对所学专业和未来职业前景的乐观态度。
4 职业道德。职业道德是人们在一定的社会职业活动中遵循的、具有自身职业特征的道德准则和规范,并在个人从业的思想和行为中表现出来的比较稳定的特征和倾向。在本次调研中,我们将职业道德界定在二级指标进行考察。这五个指标分别是敬岗爱业、服务意识、团队意识、责任意识。创新意识,并辅之以行动进行测量,以揭示其职业精神。
调查结果显示:多数学生在遵守规章制度、工作刻苦钻研、积极进取等方面都有较好的意识与表现,而在改革创新这个层面,意识和行动程度就较低。同时,学生在责任心方面的意识和行动能力普遍较高,但在职业价值测评上,66%的学生表示会更多地考虑个人在工作中是否有更多更好的发展。大部分学生对职业价值的认识模糊,尤其是个人发展与行业发展的关系,学生的认识水平普遍较低。在体现职业道德的服务意识方面,86%的学生表示对自己职业定位比较准确,他们能够明确自
己在企业中的服务定位,并愿意从基层做起并做好,以自己的实际能力获得企业的认可,增强自身的竞争力。多数学生表现出强烈的合作意识,96%的学生表示今天的岗位工作不是一个人能够独立完成的,而是要靠一个团队的共同协作,个人要有良好的交流和合作能力。90%的学生能够服从团队安排,93%的学生表示,在自己工作的各个环节都能做到兢兢业业、认真负责。
三、导致高职学生人文精神与职业精神缺失的原因
从以上问卷调查的结果来看,目前,高职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与职业素养教育普遍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 实用主义与功利主义的消极影响。当前,整个社会职业道德和人文精神缺失,造成当代大学生心态浮躁、精神空虚、自私自利、缺乏爱心。社会的功利性和实用性思想影响了高职的办学理念,高职院校在培养人才方面更注重学生的技能训练,而相对弱化了学生人文素质的养成。高职教育的最终目的还是要培养人,而不是“制器”,高职教育不仅要传授技能和知识,更重要的是创造一种富有前瞻性的思维方式,一种创新精神,一种价值观,给学生以人世启迪,使他们能够正确地对待自然、社会、他人和自己。
2 社会就业压力大掩盖了人文素质教育与职业素养教育的价值。虽然高职大学生在各行各业中都已崭露头角,但是对国家和民族发展的那种使命感还没有普遍在学生头脑中占据主导地位。尤其是在当前金融危机的影响下,就业压力大,导致许多学生在求职和就业中考虑更多的是怎么把自己的小家庭、小日子过好,为国家为社会做贡献、为他人服务的意识薄弱,社会责任感缺乏。因此,学校在大学生就业指导上,既要注重培养大学生的职业技能,更要帮助大学生处理好他想干什么、他能干什么、国家需要他干什么、社会能给他提供什么样的工作岗位等之间的关系,从而使学生树立明确、科学、务实的职业观和就业观。
3 人文素质教育与专业素质教育分离,各自为政。长期以来,职业教育逐渐形成了这样一种传统意识:人文教育应该由文科教师担当,而与专业课教师关系不大,因而在专业课教学中很少涉及诸如文学、哲学、伦理道德、法律、环境伦理等课程内容,在基础理论课教学中也很少有专业理论知识,人文素质教育和专业素质教育尚未形成合力。然而,高职学生人文素质与职业素质的提升,绝不是某种操作能力和就业能力的拓展,它应该是知识、技能、态度、情感四位一体的能力结构,追求职业精神和人文精神深度融合与内化,并在职业工作中追求全面发展的高尚人格,以达到职业精神与人文精神的高度统一,才是职业教育的最终发展目标。
四、高职教育创新应注重构建人文精神与职业精神融合的现实平台
主要应从加强各类课程体系开发、增强校园文化的感染力和创新校企合作的模式等方面入手,通过日常学习与生活相结合、课堂内和课堂外相结合、校园文化和企业文化相结合,以实现高职学生人文精神与职业精神融合的全方位化和全过程化。
1 加强各类课程体系开发。课程教学主要是从知识层面上,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质与职业素质,这类课程体系主要包括人文素质教育、职业道德教育和专业素质教育三个方面。
职业院校的课程体系开发,应以促进学生就业能力的提升、职业生涯发展和人格健全为价值导向,并通过相关课程开发、有效的教学方式来强化学生的职业生涯发展能力,通过人文基础知识的传递,直接应用于专业课程与实践课程。
人文素质教育。人文精神强调的是以人为本,人文精神的形成与人文教育密切相关。高职院校的人文素质教育课程,应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提升学生的文化层次和鉴赏品位。帮助学生尽快适应大学生活,学会做人,学会做事,学会与人相处,学会学习,适应社会与市场不断变化与发展的需要。
职业道德教育课程。职业道德课程主要是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体系建设,进一步充实课程内容,巩固其在素质养成中的主渠道和主阵地作用,使其作为必修课的核心。培养学生爱岗敬业的职业精神,不断提升学生的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的内涵。
专业素质教育。专业素质教育课程包括与职业和岗位相对应的专业知识结构和职业技能操作方法,将学生职业素质中必备的各方面能力,落实到相关专业课程的教学大纲和教学过程中,在专业教育中体现职业素质教育。通过各种课外活动,培养学生专业兴趣,提高学生的专业水平。
2 增强校园文化感染力。校园文化的核心是培养人,通过文化活动、体育、心理、社交等以及各种社会实践活动和校园文化、教室文化、宿舍文化、社团文化等,给学生营造丰富多样的课余生活,循序渐进地引导学生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培养学生高尚的人文精神,树立为民族振兴和国家富强而奋斗的爱国情结,并使之成为学生学习和工作的精神动力。
文体活动的丰富性。学生通过学院组织的各种丰富的文体活动,以比赛、演讲、竞赛等方式,锻炼自己,促进人际沟通与交往,促进动手能力和岗位适应能力的养成与提升。
社会实践的直接性。学生通过亲自参与社会实践活动,体验社会生活,增强社会实践能力,在实践中见证成长,还可以提升自身的道德素质和创新能力。
环境熏陶的引导性。高职院校的校园文化氛围要营造出行业和职业的元素,如校园的大门、校园的建筑、校园雕塑、景观甚至通道和场馆都要着眼于行业文化环境的构建与呈现,使学生在校园的学习和生活中,在不经意间得到了启迪和感染。
3 创新校企合作模式。各类技术都有其行业认同的文化。高职教育以培养技能型人才为目标。它是以就业为导向的教育,学生毕业以后主要面向行业,从事技术和管理工作。学生在毕业时要得到行业的认同,在校期间就应该了解行业文化,并不断地灌输使之认同的行业文化,培养行业的职业精神。
实现这一目标的主要方法:一方面将校园和课堂延伸到企业生产一线;另一方面将企业文化引入校园,不断创新校企合作的模式,如订单式培养模式、共建基地模式、嵌入式模式等。在校企双向交流中不断充实高职学校文化内涵,突出行业技术特色,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
订单式培养模式。校企充分利用有利资源,共同参与人才培养过程,实现预定的人才培养目标,最后由用人单位安置学生就业的合作模式。
关键词:暖通专业 职业能力 毕业生 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
1.引言
供热通风与空调技术专业被建设部列为建筑行业紧缺专业之一,就业前景非常广阔,尤其随着我国住宅产业的发展,中国建筑使用能耗已约占全社会能耗的28%,建筑节能越来越受到国家各部门的重视。为了保证我院供热通风与空调技术专业方面的人才培养的目标和规格凸显高职教育的针对性、实践性和先进性等特色,缩小与用人单位需求的距离,从了解本专业对应的职业岗位的人才需求状况入手,及时跟踪人才市场需求及岗位要求的变化,来研究分析高职供热通风与空调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的规格、能力与素质结构,确定专业培养目标、优化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教学模式,来主动适应区域、行业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
2.毕业生调查分析
通过对我院07~09级958名本专业毕业生做了跟踪调查,可以看出毕业生主要分布在北方地区的建筑企业的施工岗位。本专业学生就业单位主要为施工单位、监理单位、供热单位、设计单位等,如图1所示。主要分布在北方地区的建筑企业的施工岗位,工作单位主要分布为东北地区、华北地区、华东地区等,如图2所示。同时我们共发出调查表100份,
图1毕业生就业单位分析图 图2毕业生就业单位分布图
回收70份,其中单位综合评价情况如下:从反馈回来的质量跟踪调查反馈表中不难看出,暖通专业学生大多在建筑公司做建筑电气、建筑给排水工程施工,有一部分在小型设计单位从事建筑电气、建筑给排水工程设计、工程预算,另有一部分从事建筑弱电工程工作。从毕业生的就业取向看,毕业生大多数从事本专业工作,这说明我们所开设的专业能够适应社会的发展并有很大的发展前景,专业定位准确。用人单位对我们的学生综合评价也不错,学生参加工作基本能较快适应生产、管理、服务第一线技术岗位,在吃苦耐劳、自我提高、主动性、团队精神、适应能力、为人处事、知识的运用等方面都是比较好的。
3.毕业生的评价
(1)毕业生所在单位对我院学生的评价,从问卷调查的结果看,用人单位对本专业毕业生的思想表现和职业道德及吃苦耐劳精神等予以充分肯定,特别是对毕业学生在基层工作岗位上能安心工作,具备较强的职业素质给予较高的评价。从座谈会和非正式交谈的情况看,毕业生用人单位普遍反映,学生政治素质高,业务过硬,纪律好,工作中吃苦耐劳,勤学好问,上进心强,一般都是基层单位的业务骨干和业务能力,在单位中有良好的口碑,树立了我们学院良好的形象。毕业生所在单位也对调查组提了一些建议,一是要注意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在职业道德方面还需加强,二是要在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方面加大力度,使他们能尽快胜任自己的工作岗位要求。三是要培养与人交往沟通的能力,要有团队精神。
(2)毕业生对学校教学工作的评价,在对毕业生的调查中毕业生对学校的总体教学工作评价较好,绝大部分毕业生认为本专业教师的教书育人、学生的学习秩序和自我管理比较好,大部分的毕业生认为本专业师资队伍素质高、专业设置和课程结构较合理、教学管理较严格。也有部分毕业生认为本专业的教学设施比较陈旧,与施工现场比有一定的差距,需要及时更新与增加数量。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手段方面还有待加强,教材还有待更新。
4.调查结果的思考
通过本次毕业生质量反馈调查,要培养较强的职业能力、高素质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 应在以下几个方面采取措施。
(1)加强素质教育,学生必须全面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才能在社会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这就要求学校坚持和加强素质教育,要通过书本内外、课堂内外、学校内外等多种途径,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正如本次调查的结果一样,毕业生很少反映自己的专业知识不够用,而过多地反映自己的能力低、素质差,说明在人才培养上,忽视了综合素质的培养。
(2)加大力度进行教学改革,素质教育是一项以知识传授、方法训练、能力培养和精神陶冶为实践内容的综合性系统工程,素质教育观念必须贯穿于专业教育。首先,要继续进行专业结构和课程设置的改革。课程设置既要有利于培养学生专业素质,也要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整体素质。要加强基础课的教育,为学生的今后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其次素质教育要从教学内容、方法与手段上得到充分的体现。在教学内容上,要摒弃陈旧的教学内容,注意知识的更新,要改变过去只重知识传授,忽视职业能力培养的做法,把发展独立思考和独立判断能力放在首位,注重传授学习知识、运用知识及探索和检验知识的方法,并在课程内容中融入有关创造知识主体的高尚精神境界。在教学方法与手段上,则要改变过去的被动灌输方法,重在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学习潜能,要努力改变学生忽视专业基础学习的倾向,提高学生学习专业基础课的兴趣。
(3)要加强实践教学。实践教学对于检验学生所学的知识,培养学生的各方面能力有着重要作用,同时实践教学对于学生接触、了解社会实际、培养职业能力实现零距离就业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4)精心组织多种学生活动,培养和锻炼学生的多方面能力。素质教育是让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既有赖于其自身对知识的探求,更有赖于其自身精神和行为的磨练和修养。事实表明,学生活动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精神、团队合作精神、开拓创新精神,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各方面能力,提高学生的总体素质。
(5)加强师资力量培养,教师是教学活动的主体之一,高水平的教师才能培养高质量的学生。在毕业生调查过程中,我们常听到学生对某些上课上得好、对学生认真负责的老师的称赞和感激,还有不少毕业生说,学生想不想学,很大程度取决于老师教得好不好,这些都说明教师对于学生的学习和成长的极其重要性。因此,学校必须加强教师队伍的建设和培养。要注重发挥教师的主人翁精神和工作积极性。
(6)加强与校友的联系,建议以后加强与毕业生和校友的联系,通过毕业生多渠道了解和收集各方面的信息,加强与社会、企业的联系与合作,努力创造条件,通过进行产学研合作等活动,拓宽办学渠道,改善办学条件,提高教学质量,同时进一步扩大学校的社会影响,形成良性循环,使学院有更大的发展。
5.结论
本次人才需求状况调查表明,工程型人才占50.3%,技术型人才占32.8%,学术型人才仅占5.6%。可以认为,随着生产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工程型、技术型人才的需求数量将增加,人才需求结构比例将呈现橄榄型。生产一线急需补充大批专业技术与管理人才,做为高等职业教育,它是以培养的“高素质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为目标,恰好满足这方面人才的需求。
参考文献
[1] 俞仲文,高职院校应高举技术教育大旗——关于我国高职教育未来走向的重新思考和定位[N] . 中国青年报,2011-4-18(11)
[2] 丁国宏、宋永军,安装企业人才需求的探索与研究,赤子, 2009.8
关键词:新时期;中职教育;改革发展
中职学校与高职院校及高校相比,存在着一定的劣势,其生源质量不佳、师资力量有限、教育经费不足等严重的影响到中职教育的发展,同时也影响到学生的学习质量及发展质量。因此,中职学校进行持续性的教育改革是非常有必要的。中职学校需从生源质量、师资力量以及教育经费方面综合性考虑,力求寻找到符合中职教育发展需求的改革之路,推动中职教育的优化升级。
1.新时期中职教育改革发展的必要性分析
在新时期的发展下,中职教育进行持续性改革势在必行。具体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①就学生而言,通过持续性的教育改革能为学生提供更为优质的教育,满足当今学生发展的需求。由于随着我国社会的发展,社会竞争已经呈现白日化的态势,学生只有接受最优质的教育,才能提高社会竞争力,从而实现学生长远发展[1]。②就中职学校而言,由于我国教育需求的加大,中职学校的数量不断增加,其只有进行有效的教育改革,才能提高中职学校的办学质量,也才能吸引更多优质的生源,实现中职学校与学生的共同发展。③就整个教育行业而言,中职学校只有进行有效的教育改革,才能够推动整个教育行业的改革和优化,从而提高我国整体学校的教育水平。因此,中职学校在实际的发展当中,需采取有效的改革策略,提高教育改革的质量,进一步提高中职学校的竞争力[2]。
2.新时期中职教育改革发展策略
中职学校应充分的认识到进行教学改革的重要性,并从教育理念、专业设置、办学特色、师资质量等方面进行改革,下面进行详细的分析。
2.1教育理念的改革发展
中职学校在进行持续性改革的过程中,首先应进行教育理念的改革发展。何为教育理念?教育理念实际上是指教育思想,其具有引领教育方法的作用。随着教育行业的发展,中职学校的教育理念不应停滞不前,需进一步完善及创新。例如,创办以素质教育为核心、专业发展为目标的中职教育理念,强化对学生的素质教育及专业教育,凸现中职教育的专业性和技术性,从而推动中职教育的优化改革。此外,中职学校还应积极学习其他学校优秀的教育理念,并结合自身学校的实际情况进行应用和创新。
2.2专业设置的科学优化
中职学校主要以培养技术型和实用型人才为主,其专业设置的科学与否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发展质量。因此,在新时期的中职教育改革的浪潮中,需对专业设置进行进一步的优化。首先,应摒弃一些落后、不实用无法满足社会需求的专业,转而将正处于持续发展的专业融入到中职教育中,像,机制专业、数控专业等[3]。此外,应结合各个专业理论及技术的发展,对各个专业进行创新,引进现代化理论及技术,提高各个专业的教学质量。
2.3办学特色的凸现创设
中职学校要想获得长远发展需创设办学特色。而目前很多中职学校没有认识到这一点,从而在社会竞争中处于劣势,生源质量不佳、学生就业率低,发展前景不好。因此,只有创设办学特色,才能够提高中职学校的教育质量[4]。具体应做如下几个方面的努力。①打造教育品牌。中职学校应将本校师资力量最雄厚、设备最先进、专业前景最佳等专业作为品牌专业打造,将其设置成为中职学校的招牌,以吸引更多优质的生源。②推行校企联合,拓展安置渠道,中职学校坚持以就业为导向,服务为宗旨,注意学生综合素质+专业技能的培养,实行校企联办,积极拓宽就业渠道,开展订单招生、定向安置,形成以进名优企业多,对口岗位多,技术岗位多和学生自主创业多的就业特色。
2.4师资质量的优化提高
中职学校教育质量的提高依赖于高质量的师资。因此,中职学校在进行教育改革的过程中,需打造一支精品化的师资队伍,更好地学生开展教学服务。①坚持引进来。中职学校须招聘高学历、高能力、具有丰富教学经验和科研经验教师,同时为教师提供良好的发展前景,促进中职学校与教师的共同发展。②坚持走出去。中职学校应定期组织本校教师到他校学习交流,同时还应选派优秀教师出国深造,学习西方国家职业教育的优秀办学理念,并将其带回进行有效应用[5]。③实施优秀师资的有效流动。中职学校可与其他学校交换优秀教师学习,将他校的优势引入到本校,从而提高中职学校教育的质量。总之,中职学校只有拥有一批高品质、高素质、高能力的教师,才能提高中职学校的教育质量及科研水平,从而提高中职学校社会竞争力,实现中职学校的可持续发展。随着我国教育的发展,中职教育也获得了长远的发展动力,其教育水平在不断提高,且中职学校也已经成为为社会直接输送人才的重要教育机构,在社会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在新形势下,中职教育不能满足当下,应持续进行改革与创新,力求与社会的用人需求以及人才的发展需求接轨,以实现最佳的发展效果,为社会培养更多优质人才,推动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作者:王维先 单位:沈阳市汽车工程学校
参考文献:
[1]丁留宝,张洁.近十年来中等职业教育发展的特点、问题及路径[J].教育与职业.2016(01).
[2]鄂甜.北京市中等职业教育专业设置与产业结构适应性研究[J].职业教育研究.2016(01).
[3]吴亚娟,闫超.中等职业教育校企合作模式的研究与实践[J].现代国企研究.2015(20).
高职教育实施素质教育的必要性
1.新世纪的专业人才和劳动者必须具有新的素质。从时代要求来看,当今世界, 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知识经济已见端倪,国力竞争日趋激烈。高职学生面临的将是改革更加深入、竞争更趋激烈、科技迅猛发展、生产社会化程度更高的社会状态。这势必对专业人才和劳动者的素质提出更新更高的要求: 一是要有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 树立“天下兴亡, 匹夫有责”的意识;二是要有科学意识, 努力创造科学、进步、文明的生产和生活方式; 三是要有创新意识, 只有创新才能有发展; 四是要有群体意识,热爱和关心集体,善于与人协作共事;五是要有良好的社会公德和职业道德。所有这些, 都必须靠加强素质教育来实现。
2.从职教特色来看,专业知识和技能的教育不能替代全面的素质教育。所谓职业教育, 本质上是使受教育者获得谋求和从事社会职业的能力的一种教育,而人们谋求和从事职业的能力是多样的、变化的,并不是单一的、不变的。因此, 职业教育的特色, 在于突出素质教育,为受教育者的职业选择打下良好的基础, 高职教育更是如此。然而,现行的职业教育,基本上是按照设定的职业岗位进行固定的专业知识和技能的教育, 这种单一教育模式不利于人才的成长,所以, 必须通过素质教育为人的全面发展创造条件。高等职业教育要办出特色来,不能不加强素质教育。
3. 从教育教学改革的趋势来看,教育目标必须从应试教育转向素质教育。高职教育的总体目标,在于培养应用型、技能型、复合型和创新型的高级职业技术人才和劳动者。高职专业的设置要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以行业企业为依托、以产学研结合为动力, 在教学改革上必须体现素质教育的精神, 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开发必须与现代化发展相适应, 必须与具有全面素质和综合职业能力的生产、经营、管理、服务第一线的高级应用型人才和高素质劳动者相适应。高职专业课设置以培养学生的职业技术素质和创业素质为目标,专业理论教学的内容以“必需”和“够用”为度, 突破学科的完整性,强调技术的应用性, 推行课程模块化教学, 同时需要加大实践教学的力度。而现行的应试教育, 恰恰同高职教育的总体目标相背离。因此, 从应试教育转向素质教育,是社会进步的必然要求, 也是高等职业技术教育教学改革的大趋势。
4.从高职学生的特点来看, 加强素质教育尤为重要。高职学生绝大多数都处在19~ 25 岁年龄段, 是生理和心理都最旺盛的发展阶段,也是可塑性最大的阶段。他们接受的教育,是已经被设定的就业上岗前的专业知识技能的教育,而且评判他们学业好坏、能否毕业的主要标准是专业学习成绩;加之现行教育体制对大专学生发展空间的制约和社会对大专学生的价值定位, 使为数众多的大专学生群体难以得到人格的全面发展。所有这些, 是导致当前大专学生各种复杂心态和行为表现的根本原因。因此, 大专学校惟有加强素质教育, 为学生人格的全面发展和就业的空间拓展创造条件, 打好基础, 大专教育才能具有吸引力和良好的发展前景。
高职学生素质教育应重视的问题
1. 重视培养高职学生适应市场经济改革的素质。要教育学生充分认识: 改革是推动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的动力之一; 改革必然导致利益的重新调整和分配, 可能会直接或间接影响个人某些暂时利益; 我国的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自我发展, 是有领导、有组织、有秩序的改革,从推动社会发展和解放生产力的角度来看, 改革也是一场革命,, 最终使全体人民受益。从而正确理解改革的各项重大举措, 正确对待个人的利益得失,以积极健康的心态投身改革, 做改革的促进者。
2. 重视培养高职学生参与竞争的素质。要教育学生深刻认识: 竞争是自然和社会的客观法则, 是事物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内在动力; 竞争是无情的力量, 势必导致优胜劣汰;社会主义制度下的竞争是公平的有序的竞争, 竞争必须遵循法制原则和市场原则;竞争可以使人得到锻炼和提高,从而以健康的心态面对竞争, 积极勇敢地参与竞争,通过提高自身素质取得竞争的主动权。
3. 重视培养高职学生人际交往的素质。要教育学生深深懂得: 现代化生产要求树立开放的意识,健康良好的人际关系是建立在社会公德和职业道德基础上的, 需要用真诚和热情去浇灌; 社会人际关系是复杂的,要处理好各种不同类型的人际关系,就需要有科学态度和正确方法。从而使学生不为人际关系的错综复杂而畏惧和彷徨,树立博怀,学会与各种不同的人交往和共事,善于吸取他人的先进经验和依靠群体的力量,完成自己的工作任务, 实现人生的自我价值。
4. 重视培养高职学生自我约束的素质。要教育学生深刻了解: 任何社会正常秩序的维系都离不开法纪和规范,任何个人的健康发展都需要有自我的约束; 自我约束是人格发展的内在动力, 也是人成熟的标志, 任性和放荡是个人成长的大敌; 自我约束是一个自我修养的过程, 只有加强自身知识文化和思想道德的修养,才能增强自控能力、促进人格发展。从而促使学生提高遵守法纪和道德规范的自觉性, 实现自我完善、自我教育、自我发展、自我管理和自我服务,使自己在人生旅途上不失足、少失误。
5. 重视培养高职学生基本表达的素质。要教育学生充分认识: 表达是社会联系和沟通的桥梁, 是人类文明的一种表现,也是从事任何职业都不可缺少的工具; 表达是通过语言和文字实现的, 一定的语言和文字修养是表达能力的基础, 学会表达是一门学问, 只有潜心学习、努力锻炼才能提高自己的表达能力。从而使学生克服表达能力方面的盲目性, 提高语言文字修养的自觉性, 增强学习求知和求职就业的广泛性。
6. 重视培养高职学生战胜挫折的素质。要教育学生深深懂得: 任何事物的发展都不可能是一帆风顺的,而是在矛盾的斗争中实现的; 困难和挫折并不可怕, 可怕的是缺乏战胜困难、挫折的勇气和信心,要在困难中前进、挫折中奋起,需要理智和意志。从而使学生正确对待自己成长中遇到的困难或挫折, 增强勇气, 树立信心, 讲求方法, 顽强奋进, 使自己真正成为生活的强者。
【关键词】汽车车身修复;特色专业;建设;研究
汽车车身修复专业是一个汽车维修行业发展下的新兴特色专业,汽车车身修复特色专业的建设就应该符合现代汽车维修行业的发展新要求。从人才培养目标定位、课程建设、专业教学模式、教学评价,校企合作等方面体现特色化和实效化,能真正为汽车维修行业的发展提供高技能型人才。
一、汽车车身修复特色专业的特点
1.专业核心课程符合企业岗位能力需求 长期以来,我国汽车钣喷维修行业的从业人员大多是传统的师傅带徒弟的方式培养出来的,已经很难适应现代汽车车身修复的需要,行业迫切需要经过系统的专业培训的从业人员,行业的需求催生了中职汽车车身修复专业,其课程是行业专家和资深教师根据企业岗位能力需求来设计的,与传统的课程不一样。
2.专业教学要配备大量的实训设备、工具和实训耗材投入大 中职汽车车身修复专业是专业面向现代汽车维修企业培养钣喷技术工人的,要求毕业生必需掌握汽车结构、车身结构、车身材料、车身焊接、车身测量、车身校正、喷涂工艺、汽车涂料等知识和技能。要掌握这么多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在教学过程中必需进行大量的实操训练。因此专业教学要配备大量的实训设备、工具和大量实训耗材等投入,专业资金投入比较大。
3.对专业教师的技术要求高 汽车车身修复专业的专业课采用的是理论实践一体化的教学模式授课,教师不仅要具备一定的理论知识,用于“讲”,还要具备相当的动手操作能力,用于“做”。“讲”给学生听,“做”给学生看,还要会指导学生“练”。
二、汽车车身修复特色专业建设的研究
1、面向市场、依托行业,确定人才培养目标 汽车车身修复特色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为:爱岗敬业、刻苦钻研、能够在顶岗实习中完成事故车的车身钣金和喷涂工作,能担任好维修技师的助手工作,能够在工作一两年后独立解决中等乃至严重碰撞车辆的钣金和喷涂维修技能工作,可以根据维修手册等维修资料,迅速掌握新的维修工艺和方法,具备良好的自学能力和创新能力。
2.以职业能力提升为人才培养新模式 以职业能力提升为主导构建“做中教、做中学”一体化的课程体系和教学模式,以转变教育教学观念为先导,以课程整合、优化课程体系为主要内容,努力“构建以能力为本位、以职业实践为主线、以项目课程为主体”的模块化的课程体系。积极实施“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以项目为载体”的融“教、学、做”于一体的教学模式。实现课程内容、结构、实施方式和实施环境的根本转变最终达到提高学生职业关键能力、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目的。
3.强化校企合作,做好专业教学 目前,国内汽车维修企业早已看到汽车车身修复行业的广阔前景,人才需求旺盛,他们瞄准了职业院校,利用其在教育中的优势,积极想与职业院校合作。职业院校也应利用专业建设的机会与汽车维修企业合作。做好车身修复专业的建设,以解决维修企业急需。校企合作在以下三个方面的合作非常重要。
(1)校企合作共建实习、实训基地。例如与奔腾集团,PPG公司签订实训室共建模式,由学校与企业共同出资,企业根据生产流程,负责实训室的建设规划设计,技术培训等,学生可在准工业化模式下实训,为以后的直接就业打下坚实基础,提高了实训的实效性。(2)校企合作培养“双师型”专业教师队伍。由合作企业负责培训汽车钣金工艺、汽车涂装两个工作方向至少二名核心教师,使他们能全面熟识各种设备的使用,能够独立圆满地完成一定的工作任务,熟识各教学模块的理论教学和实践技能教学。同时聘请和引进企业行业的专业人才为学生授课,改变专兼职教师的比例,完善教师的评价和激励制度,促进教师的成长和发展。(3)由合作企业帮助学校进行课程建设。组织行业专家、技术专家和优秀教师共同开发车身复专业的核心课程,构建车身修复专业的课程体系。企业技术专家、行业专家定期到学校进行课程指导,并对部分课程亲自上示范课。
4.以强化教学过程的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性为目标加强“生产性”实训 汽车车身修复专业主要分汽车钣金和汽车涂装两个方向,核心课程的教学模块主要有车身结构与材料、车身损坏分析与修复、车身部件拆装与更换、车身焊接、车身测量与校正、汽车原子灰打磨、调漆与涂装技术等。在教学过程中应该特别重视技能教学,突出实训,理论知识则以够用为度。因此,汽车车身修复专业的教学模块比较适宜采用“理实一体化”的教学模式进行授课,校外实训教学易采用“生产性”实训教学,为以后学生就业打开直通车。
5.加强校本教材建设 目前,我国汽车车身修复专业方面教材虽然突出了培养学生的操作技能,但是,一方面,与现场汽车车身修复的实际工艺流程不大相符,另一方面,一个工作流程可能涉及到2―3门专业教材,实训教学时如何进行知识的整合与分配。因此,开发汽车车身修复专业校本教材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1)以汽车车身修复的工作流程为主线,根据教学需要,优化整合汽车钣金维修技术和汽车涂装技术。同时,根据“必需、够用”的特点,删去过时,多余的理论知识,增加新设备、新工艺、新技术、新材料知识,同时融入职业资格证书所要求的应知、应会的知识点,以突出教材的实效性、前瞻性。
(2)改进教材展示形式,将教材中复杂的各种设备的构造及操作技巧,用、直观的图片、动画加以演示,使学生贴近实际,更加容易了解和掌握有关汽车车身修复设备的使用、维护。
(3)根据实训教学内容,以“就业为导向”,按照目前多数企业现行的汽车车身修复工序要求和操作规程,精心编制实训教学大纲、实训指导书、学生实训手册,制作仿真教学教学课件、软件等,使学生掌握汽车车身修复的工艺过程,培养学生的技术应用能力,达到流程规范化、工作标准化、生产高效化。
6.以职业素质养成为核心,促进“汽车职业人”的全面发展
以职业素质养成为核心促进“汽车职业人”的全面发展就是要建立一种全面素质教育的新模式。要把专业文化、企业实践、社会实践等纳入该体系之中使必修课与选修课相结合、校内教育与校外教育相结合、显性教育与隐形教育相结合,形成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并贯穿于人才培养全过程的素质教育新体系。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创造能力、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
参考文献
[1]2010-2015年中国汽车维修行业投资分析及前景预测报告[EB/OL]中国投资咨询网
[2]李贤林.汽车车身修复专业人才培养的思考[J].交通职业教育,2010
[3]中国汽车维修行业协会.车身修复[M].人民交通出版社,2011
关键词:市场 创新 能力 心理
在当代职业学校教育中,职业学校中的美术教育必须与职业学校实际情况、与职业学校学生特点相互结合进行精心的设计,在教学中要求创新、求实效、求特色,培养职校学生健康的、积极向上的审美心理以及美术知识和技能等方面,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帮助学生树立自信、恢复自尊,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在美术学习过程中体验到成功的喜悦,使学生能树立良好正确的审美观,在具有立业、创业能力的同时也能适应未来社会的需求,成为对社会的有用之才。那么,未来职业学校教育中的美术教育应要如何去正确地把握呢?就此,我想谈谈几点想法:
一、适应市场的需求,确定人才培养目标
美术专业是艺术与技术结合紧密的专业,以市场为导向,该专业以从事艺术设计的实用型人才为培养目标,为各相应行业培养设计师和设计制作人员。可广泛应用于建筑室内外装饰、广告专业、印刷业及各种商业宣传、社会宣传以及部分互联网与影视行业的专业需要。学生应首先具有一定文化知识,以适应企业现代特性,并为将来接受继续教育打下基础。其次掌握专业技能,具有较高艺术修养和创新意识,能熟练运用电脑进行艺术设计,并达到相关行业中级技工以上的技能要求,同时做到一专多能。然后具备较强的岗位适应能力,以适应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发展或转产对职工的要求。
二、职业学校美术教学要紧跟时代的步伐,教学中不断地创新,以此激发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
社会总在不断地发展进步着,用新的教学理念指导课堂教学,根据本校学生对于美术的学习兴趣特点和认知规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努力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将美术课程内容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紧密联系在一起,让学生在实际的生活中就能领悟到美术的独特价值。争取为学生创造一个轻松愉快、有趣味的学习环境和气氛,消除学生心中的学习压力,让学生能学会学习,让他们能够感到学习美术没有负担,而成为了一种享受,一种娱乐。对于一些学习美术兴趣不大的学生,可先从学校里的环境布置、广告宣传到出黑板报、班级小报等方面的美化工作入手。
三、多重性的能力培养
中等职业教育培养人才的目标是要求我们的学生从基础知识、基本技能,专业知识运用、综合技能操作,合作、沟通、心理等职业素质才能在市场人才争夺中得到企业认可,都应该和市场需求接轨。为了实现这一目的,我们除了巩固理论知识,进行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培养外,着重在学生的动手操作技能上下大力气,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利用班级作业展示大赛、各种大型活动场景布置以及书画作品制作大赛等活动,培养学生的综合专业知识运用和综合技能操作。此外,为了加强学生的全面职业素质培养,注意对学生团队合作精神与交流能力的培养、职业道德和职业心理素质的培养。邀请专家和已毕业学生作为兼职教师,介绍广告设计,室内装饰岗位职业道德和操作规范,对学生进行职业道德教育和职业素养培训。
四、加强对毕业生的就业心理教育
学校教育是心理健康教育的主战场。因此,中职学校首先应从职教的特点出发,应从中职生特点出发,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研究,构建“以课堂教学为主,课外教育指导为辅”的心理健康教育运行机制,形成教育与指导、咨询与自助紧密结合的心理健康教育网络体系。其次,中职学校应积极开展中职生健康择业心理教育和心理咨询活动,帮助中职生客观认识自己,做到正视现实、敢于竞争、放眼未来。做好择业心理准备,特别是受挫折的心理准备,以及求职自荐、面试、考试、洽谈等择业环节中的心理准备。促进中职生的身心健康发展。有条件的学校可根据心理学的理论对中职生进行与择业活动有关的心理测量、社会适应性测量,帮助中职生更客观地认识自己。
美术是素质教育之翼。美术课程改革是推动美术教学改革的原动力,在素质教育的今天,只有遵循美术教学规律,才能实现素质教育的目标。而进行素质教育是一项宏伟的工程,提高职专生的综合素质它不是一蹴而就、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而是要在长期的教学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实现。美术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培养人,人是主体,美术教育并没有固定的模式,更没有一成不变的经验,只要我们每位教师在实际工作中,从提高学生美术素质、发展学生的能力出发,找到适合学生发展的道路和方法,相信在不久的将来美术教学的前景必将会更加灿烂辉煌。
参考文献
[1]王书颖 关于中专美术欣赏课教学浅探.2009,(12)。
[2]邓玉湘 创新中专美术教学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企业家天地理论版,2007,(4)。
关键词: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教学改革措施;实践教学;人才培养模式
一、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现状及其素质教育状况分析
如今社会,人们开始对生存环境的艺术品位提出更高的精神需求,期望生存环境更加完美。在这种社会需求形势下,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悄然兴起,并逐渐开始形成一门独立学科。培养专业对口的高级环境艺术设计人才,已经成为高等院校的历史责任。建立和完善专业的课程理论体系对于当前高校设置的环境艺术设计专业而言也不例外。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对所培养的人才的专业技能和理论知识的教育要适应社会发展需求,而社会的需求就是学校培养人才的目标和方向。环境艺术专业的课程设置要有针对性,要重视设计基础课和专业课的教学,要重视实践教学,要不断拓展环艺专业的外延以谋求专业的新发展。面对未来的人才市场,要求具备较强的适应性,这种适应性来自扎实的基础知识和较广的专业知识面。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教学必须从社会实际出发,对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模式、课程设置体系和教材等方面进行全面、系统的探索,突出综合素质培养,强化岗位技术教育。近几年,各高校不断扩招,环境艺术设计类学生人数呈倍数增长,毕业的学生相应也就增多了,而在新形势下的“就业”问题无疑会成为我们必须面对的现实问题。
二、课堂教学改革的措施
(一)加强专业素质教育
“高等教育的任务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由此可见,专业素质教育主要包括“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两个主要方面的内容。这两个内容的实现,需要建立适应行业与社会发展的以实践课为主的人才培养体系和教学模式,改革传统的教育教学方法。专业教学内容各环节之间的协调和连接,教师知识结构的更新是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教学体系的焦点。在教学过程中,根据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教学特点,应实行阶段性教学,而阶段性教学最大的问题是专业教学内容各环节之间的衔接,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教学内容前后之间有很强的承接性,如果不能合理安排各教学内容之间的衔接,就会造成学生知识链的断裂,也就无法保证知识的系统性和学生的学习效果。还要注意建立与理论课相辅相成的实践课教学体系,通过参加实践教学的学习形成感性认识,具备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并进一步提高理性认识,达到理论创新的效果;另外对社会人才知识结构需求进行调查,教师和学生在教与学两个方面的意见反馈等。通过对这几个方面的讨论和研究,建立符合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教学计划和模式。环境艺术设计在我国还属于一门新兴学科,它随着历史和社会的发展而发展,这就要求教师的知识结构始终处于前沿位置,所以合理安排教师的进修和培训,根据社会的发展和需求更新知识结构是非常必要的。在教学内容中还要强调基础知识扎实,专业面宽泛的指导思想。要按照“宽专业、厚基础、灵活专业培养方向”的要求,根据业市场需求的变化,及时加强后期针对性专业教学。充分认识设计教育的实质是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并将这一指导思想贯彻于课程内容、教学方法之中,这也是课程建设重要目标。在教学中积极实行启发式和讨论式教学,激发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的意识;要让学生感受、理解知识产生和发展的过程,培养学生追求科学的精神和创新思维的习惯;通过课程设计中的综合设计实践,使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创新意识得以实现,切实提高教学质量。
(二)加大实践教学环节力度
设计艺术是与生产实践密切相关的艺术门类,设计的过程离不开实践环节,而且学生的实践能力也是专业素质的具体体现。在环境艺术设计教学过程中,必须与社会实践性教学内容相结合,使学生更多地参与实践活动,课堂理论和工程实践相结合,以便缩短“虚拟设计”与“实例设计”之间的距离。在有条件的情况下进行课程的项目教学,使学生在校期间就具备一定的专业实践能力。依托广泛的社会实践交流基础,为学生提供各类学习平台,同时也创造了良好的就业前景。
实践教学是专业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包括实践教学、课程实习、课程参观实习、毕业实习、参与科研等。有计划有目标地安排社会实践,参观调研,让学生接触社会,接触实践工程,在提高专业认识的同时,提高交流沟通能力,协作能力等方面的能力。实践教学最根本的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帮助学生将书本知识用于生产实践,学以致用。通过实践教学,提高高职高专学生对社会的认知能力和劳动技能,使学校教学和社会生产接轨,帮助毕业生在较短的时间内融入社会,顺利就业。我们可以通过广泛的校企合作,订单式教育模式,建立健全校内外实习实训基地等方法,实现加强实践教学的目的。
设计教学中必须紧随时代和社会进步的步伐,在坚持知识、能力、素质辩证统一的基础上,积极探讨富有创新意识的专业设计教学模式。通过实践总结经验,有计划、有创意地组织教学。力求在教学计划、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等人才培养诸环节中注入新鲜的、系统的、全面的教学新理念,从而更好地激发学生的设计创造潜能。通过大力加强和提高专业素质教育,从而增强学生的就业竞争能力。加强专业素质教育还必须把学生动手能力、实践能力的培养放在突出位置。要为学生创造条件,学好本领,迎接挑战。采取有力措施,帮助学生增强适应就业市场的竞争能力、就业和创业能力,从而在动态变化的就业市场中处于有利的位置。理论教学教授的更多的是专业理论,而社会实践则丰富学生的社会经验和学科的知识,培养他们的自立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拓宽他们的知识面,使其适应新挑战、适应时代的发展,以便更好的服务于社会。
参考文献:
[1]顾力平.院校途径培养高技能人才的研究[J].中国高等教育,2005,(23).
[2]高庆喜.论高职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地位和作用[J].枣庄学院学报,2006,(4).
关键词 创新人才 高等教育 教育观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观念早已深入人心,科学技术的创新离不开人,因此培养具有创新思维和能力的人才显得尤为重要,从某种意义上来讲,尖端人才的数量和质量是衡量一个民族强弱以及民族发展前景的重要标志,国际形式如此严峻,竞争如此激烈的当下,高等院校作为培养人才的摇篮,应积极转变传统教育观念,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将高校的创新教育问题上升到政治的高度。
人类脑资源的利用部分与整体脑力资源比较,已经应用的部分只占到了很小的一部分,还有大部分未被开发利用,现代教育学指出,人类脑力剩余的部分主要靠后天的开发教育。把个人潜藏的那部分脑力资源和精神资源通过怎样的方式进行开发和利用,就是教育尤其是高校教育面临的重要课题。
创新属于人类最高层次的本性,而且潜藏于每一个人的体内,且无较大差异,外部表现出来的智慧和能力差别,仅仅是表象而已,本文就高校教育发掘创新能力进行了简单的思考。20世纪60-70年代Williams和Burden将个人的认知发展心理和教育理论结合起来,提出新的教育领域观点,指出个人的学习和发展属于社会合作活动,此社会活动参与者的主体地位尤为重要,学习应完全是出于潜意识的探索和发展需求,对外界新鲜知识和事物完成的自我构建过程。建构主义的理论认为主动性是学习者进行学习行为的真正内涵,对教学设计理论和“情景教学”应给予足够的重视,提出了以学生的学习方式促进学习本身的进行,同时丰富学习的内容的教育策略,同时还提出“提倡学习的过程应充满学生本身探索和认知欲望”的教学主张,强调了学生主动性在培养学生自主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上的重要作用,有利于创造性人才的培育。
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教师为知识的讲解者,“传道、授业、解惑”,学生被动接受教师传递而来的知识,建构主义中提出对传统教学模式的转变,使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扮演学生学习指导者的角色,对学生的学习建构行为起到促进的作用,学生则是整个学习过程中的绝对主体,学习应完全是其自身发起的主动探索、学习和发展的反射行为。现阶段我国教育中提出“素质教育”的理念,所谓素质教育就是要让学生在教与学的过程中,全面素质得到提高,综合素质过硬,而建构理论中的“情景教学”恰恰迎合了现阶段素质教育的需求,能够使学生的素质得到全面的提高。素质教育的核心内容是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高等教育阶段作为学生从学校到社会转变的重要过渡阶段,应当重视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传统的教育以传授知识为核心,教育环境的营造也是为知识的传授提供便利,未重视学生的主动性,阻碍了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发展。
人类的生存和发展离不开创新。所谓的创新人才是指具有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并且具有独立创新能力的人才。在过去的时间里,多位伟人提出过“全能的人”、“新人”、“全新的人”、“四有新人”等概念,综合起来就是要集中社会力量,培养出具有创新思维、创新能力的能够适应时代的需求,能够引领先进生产力向前发展的人才。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并非一朝一夕就能够完成,现阶段能够依靠的主要就是教育机构,但是,受传统教育模式和经济体制的影响,教育模式中存在很多不适应创新人才培养甚至阻碍和制约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因素,因此,必须进行教育改革,推行创新教育。
创新教育的内涵就是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最终全面实现素质教育。创新教育是在原有教育模式的基础上,着重培养学生的自主性,注重因材施教、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弘扬学生的主体精神。传统应试教育模式中,注重的是培养学生学习将来就业后的专业基础知识,为的是就业后有较强的工作生存能力,而将来职业的范围一般是根据现有就业信息得出相对比较热门的行业,但是问题就出现了,一般的高校教育周期为3-4年,有的甚至需要更长的时间,社会经济状况瞬息万变,有很多在入学时热门的专业在毕业时成为了冷门专业,着力培养的专业知识无用武之地,这些学生毕业后直接面临着专业不对口的就业选择,高校期间的专业知识培养几乎很少实际应用到,面对这一现状,高校教育显得十分尴尬。而创新教育就是要打破这种收效很低的教育模式,着重培养学生的个性发展,进而实现全面的素质教育,以更好的适应大时代的发展要求,使学生具有更好的生存能力。
创新教育的实现是一个漫长的过程,需要不懈的努力。首先要对教学模式进行创新改革,将传统的应试教育模式打破,注重学生的自主学习、创新思维方面的教育,配合以具有针对性的情景教学环境,更好的发展学生的个性,实现教育的最终目标:全面实现素质教育。
实现创新教育就要打破现有应试教育的模式,确立新的的发展目标,并落实到具体教学内容和形式上,使高校在校生的个性得到发展,具有更好的适应社会的能力。
参考文献
一、 重视专业思想教育
在我国,职业教育较之于普通教育,其先天的“营养不足”和后天的“发育不良”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社会认同度准心的偏移。而家长在指导学生进行专业选择时,又往往因认识的局限表现出各种不理性的举措。以致学生在进校后情绪波动大,思想不稳定,极易掉进“职高无用论”的怪圈,及早并及时进行专业思想教育尤为重要。
专业思想教育应以集中教育为主,渗透于学科教学的全过程,并结合爱国主义、集体主义、职业道德教育同时进行。首先要给学生讲清楚国家教育结构的调整,使学生了解有关职业教育的政策与发展动态,懂得职高与普高是同一层次的两种不同类型的学校。其次要讲明职业教育在科教兴国、振兴经济、提高全民素质中的重要性,使学生走出认识上的误区,懂得读职高一样有前途的道理。再次,结合市场人才需求现状和专业发展的前景、优势,使学生尽快地了解并熟悉本专业概况及人才需求规格,以便调整自己认识和行动上的偏差。同时,还应结合专业特点组织学生外出参观并参与社会实践,或者请已经就业的优秀毕业生作专题报告会,以唤起学生的自信和激发其专业兴趣。也可就各种媒体上出现的与专业相关素材作针对性的点评和举办专题知识讲座,使学生能把思维面和认识面拓宽到课堂之外。
二、 引导学生进行合理的目标定位
由于受教育实践中客观存在的“应试教育”倾向的影响,无论是社会、家庭,抑或是学校、教师,往往忽视了学生能力和心理素质的培养,片面地以考试成绩作为评价学生的主要或唯一标准。如此基调和环境,也就促成了学生目标定位的不科学性。部分学生虽然天天都在盟誓,但没有一天对自己满意过;虽然天天都在努力,但最终还是事倍功半。久而久之,信心和斗志丧失贻尽,留下的只有对自己的不满意和不愉快。
因此,我们应根据学生自身的实际情况,引导学生实事求是地分析和研究自己:明白自己的优点、缺点所在;明白自己的兴趣、爱好所在;分清哪些事该做,哪些事该马上做,该怎样做;思考自己的过去,审视自己的现在,设计自己的将来。其次,目标定位要合理并切合自身实际,注意目标定位的多向性和绩效性。再次,要求学生在做到学习上进步的同时,还应加强自身能力和特长的培养,注重专业技能的提高,养成良好的学习品质,保持严谨的生活作风,这是具有现代意义的劳动者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
三、 注重过程,强化管理
职业中学教师所从事的是把人力转化为智力,把智力转化为生产力的劳动,是把职校生培养成能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需要的新型劳动者的职业。因此,我们首先应加强常规管理工作,从严要求并正确引导学生,使之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生活习惯和行为习惯;其次,要把握正确的心理导向,使之形成正确的消费观、成才观和价值观;再次,应同步地把行业规范融入学生的日常学习和生活,为今后的就业奠定基础和做好铺垫;此外,开展好形式多样的班级活动,放手让学生自己组织,多加强指导并充分挖掘和利用活动中的教育因子,让学生在活动中去感受竞争真实的存在,使学生在活动中去认真地玩味发展和表现自我的成功喜悦,以激发学生不断开拓、不断进取和敢于创新的顽强精神。
四、 正确看待和理性评价学生
学生们往往很在乎老师的评价,在意老师能否公平、公正,实事求是,一视同仁。有鉴于此,班主任必须正确看待和理性评价学生。
一是学会换位思考。设身处地地从学生所处的角度、位置、环境去看待、理解和处理事情,领悟学生的所思所感所为,给与学生同等的关注。
二是学会欣赏和信任学生。用欣赏的眼光看待学生的每一个想法、每一次发现,发现他们的可爱之处和闪光点,尽量给与鼓励和热切的期待。
近年来,酒店业的蓬勃发展,不仅为高职院校酒店管理专业的发展和学生的就业带来良好的机遇,也使培养国际化、高素质、符合市场需要的应用型管理人才,成为当前高职院校的一项重要而紧迫的任务。
一、高职院校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
酒店管理专业作为我国高等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一直肩负着培养符合酒店业需求的应用型、专业型人才的重任。虽然随着酒店管理专业课程和教育改革不断推进,不少院校在人才培养模式方面都做了一些有益的探索与尝试,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从整体现状来看,仍然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
(一)培养目标与市场需求脱节
由于酒店管理专业的目标是培养高素质、国际化的应用型管理人才,加之不少高职院校在招生时均以酒店业广阔的发展前景和优厚的福利待遇为条件吸引学生。因此,不少酒店管理专业的学生在未就业前,就将自己定位于管理人才,并对职业前景和待遇有着某种程度的期待。而实际是,虽然我国职业教育发展已有30多年,但整体教学模式仍偏重于理论知识的灌输,而忽视专业技能和素质教育的培养,由此导致很多酒店管理专业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薄弱,在工作之初往往难以获得酒店的重任,只能从基层工作做起。现实与预期的落差,使不少刚刚进入酒店业的学生或对工作热情不高,应付了事,或离开酒店业,转而从事其他工作。
(二)培养方式与社会发展脱节
我国职业教育虽然发展较快,但起步较晚,加之社会关注度不够,因此在人才培养方式上仍以学校为中心。即学校根据现有的教学设备、师资力量、合作企业等条件,来设计安排目标培养、课程设置、教学计划和实习基地的落实等,而对职业教育的特点和用人单位的需求则关注不够。
(三)培养机制与用人单位脱节
酒店管理专业的最终目标是为酒店企业培养所需人才,但在目前的人才培养方式中,酒店业的参与度却远远低于学校,探究原因:一方面,酒店经营者的人才培养意识淡薄;另一方面,是政府缺乏必要的监督和相关政策的扶持。由于没有建立一种由政策制约、校企双方共同培养人才的责任机制,导致目前国内酒店企业招聘会中常出现业管理人才紧缺,而管理专业学生却无人问津的尴尬局面。
二、高职院校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构思
(一)以市场需求为中心,构建“双元制”的人才培养模式
“双元制”是源于德国的一种职业培训模式。这种培养模式,一方面能使学生在学校接受教师传授的与职业有关的专业理论知识;另一方面,又可以让学生在实习企业中,获得职业技能方面的专业培训。理论知识和工作实践的有机融合,不仅能帮助学生尽快熟悉了解酒店管理行业的流程,早日适应工作岗位的要求;又可以根据酒店岗位的多样性和学生个人的兴趣和特长,提供他们未来专业细分的方向,满足学生的个性发展,使他们能更好地被市场所接受。
(二)以培养目标为导向,调整完善课程体系
酒店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是为酒店培养具有高素质和较强实践能力的管理人才,因此其程体系在开发之前,应深入到各大层次酒店进行调研,及时把握酒店业的需求变化和发展趋势,并以此为依据,确立酒店管理专业核心课程、职业技能实训课程,以及职业能力和素质培养的途径、方法等。与此同时,以酒店管理的职业标准和工作规范为依据,建立考核评价体系,以达到培养酒店需要人才的目的。
(三)以人才培养为目标,建立校企共同培养机制
培养符合酒店行业需求的管理人才,除校企双方紧密合作外,还需明确双方在培养过程中的责任和利益:
1.学校方面。定期聘请合作酒店的工作人员,参与学校培养目标的设定、培养方案的设计和专业课程的设置;选派优秀的师资队伍,为酒店工作人员提供晋升培训、技能鉴定等培训服务;配合酒店企业优先挑选、录用优秀学生的权利。
2.酒店方面。为学校提供资金、设备、实习场所等;遵循国家有关部门对高职院校学生实习管理的相关规定,保护学生实习期间的各项权益,兑现学生实习期间的各种待遇;优先录取合作学校的毕业生,解决就业问题。
教育技术学专业课程有什么 1、通识教育课程
通识教育课程主要包括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大学外语、计算机基础与应用、大学体育、文化素质教育课程、创业基础课程、就业创业指导课程等,旨在提升学生的基本知识素养、科学与人文素养、道德品质和身心素质。
2、专业基础课程
专业基础课程主要包括教育学原理、教育研究方法、中国教育史、外国教育史、课程与教学论、普通心理学、教育心理学、发展心理学、现代教育技术、特殊教育概论等。
3、专业方向课程
各高校可根据培养目标确定专业方向课程,教学内容应涵盖业务方面核心知识点,如教育技术学导论、教学设计、信息技术教育应用、教学技术与媒体、学习科学与技术、教育技术学研究方法等。
教育技术学专业就业前景 随着教育内容的复杂化和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现代教育对多媒体教学提出了要求,教学过程追求感染力和灵活性,追求在视觉和听觉中获取知识。随着各地都在扩大高中招生规模,争创现代化教学设施,纷纷设立语音室、计算机室、电教室、多媒体教室等,而现有在职的老教师对这些新技术都很陌生,各类中小学对教育技术人才的需求量也相应增加。教育技术学成为教育学科的后起之秀,就业趋势逐年看好。
不过专业能力不好的毕业生进学校的工作内容主要就是教学和管理机房。由于该专业实践动手能力较强,科技含量比较高,很多毕业生不愿意当教师的可以改行去电台、电视台、计算机软硬件公司等。毕业生可选择的行业幅面宽,就业单位除了考察专业基础知识外还会重点考察计算机水平,特别是实际操作水平,所以,那些图像处理技术过硬、计算机软件技术过硬的有真本事的毕业生,获得高薪也并不难。
拓展阅读:教育技术学专业培养要求
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教育技术学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接受学习资源和学习过程的设计、开发、运用、管理和评价等方面的基本训练,掌握新技术教育应用方面的基本能力。
1、理论基础知识:包括学习理论知识、教学与课程论知识、传播学知识、系统科学理论知识等。
2、技术基础知识:包括试听媒体技术、计算机和多媒体技术、通信和网络技术、人工智能和虚拟现实技术等。
3、基本理论知识:包括视听媒体理论、程序教学理论、教学设计理论、知识管理理论、教学评价、教学管理等方面的知识。
4、专业基础知识:包括计算机基础知识、数据库原理、数据结构、程序设计、数字电子技术、数字影视技术、音乐和美术的基础知识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