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地理学科课程标准

地理学科课程标准

时间:2023-08-07 17:29:56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地理学科课程标准,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地理学科课程标准

第1篇

关键词:初中地理;课堂教学;策略研究

随着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发展,国家对义务教育阶段的课程标准提出了新的要求,对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等都做出了新的规定,同时进一步明确了“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本文从教学方法、手段等方面入手,讨论初中地理的课堂教学策略,谋取为地理学科建设提供借鉴。

教育既包括能够提高人的知识技能,身心发展的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也包括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进行教育活动的教育机构——学校教育。教育作为国之根本,需要经历长期的发展过程并需要不断改革创新。新的课程标准的制定有助于教育工作者编纂的教材更加符合时代特征,更加适应当代学生和教师的需求,使命题人员的工作有了依据,教育部门有了评价教育工作水平的标准,这也是国家教育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随着新课程改革在我国由试点教学到普遍范围内实行的实施过程,其内在的可行性逐步得到了认可,必要性也逐渐显现。古语有云“上知天文,下知地理”,用来形成人的知识渊博,无论是“天文”还是“地理”指的都是现在的自然科学,可见地理学科在我国教学史上的重要地位。初中地理学科课程标准也在改革的深化过程中得到了进一步完善,使学科的内容更加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更加符合当今社会对人才的衡量标准。

一、教学策略的含义

教学策略指的是教师为实现一定的教学目标在教学过程中采用的特定的教学方法,需要根据具体内容的变化而不断改变,达到内容、形式、方法的结合,有较大的灵活性。

二、地理教学目标的制定

针对新课标对地理学科的要求,教师制定的教学方案需要在灵活变化的同时,保持知识的整体性不变。传统教育形势下初中地理教学的时间相对较短,教材内容和需要记忆的知识点较多,教师经常把全部时间用在知识的讲解上,学生消化、吸收的时间很短,增加了课后的学习负担。随着教育体制改革提出让学生“减负”的理念,教师的教学内容上的制定要更加符合学习需要,在有限时间内既做到知识的传授又留给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

如在学习“地球表面温度带划分”知识点之后,需要给学生2分钟时间进行笔记整理和知识点要点的记忆。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方案的拟定中做好对教学目标的合理制定,并在课堂教学中依照既定目标组织教学,对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做好及时反馈,依据具体情况及时变更教学目标。做到在教学目标制定上,遵循整体性与灵活性相结合的原则。

三、丰富地理学科教学组织形式

学校教育的主要教学形式是班级授课制,这种教学模式在学生和教师之间设置了严格的界限,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新课程标准中提倡“探究与合作”,它既是一种学习模式,也是一种教学模式,需要教师能够打破与学生之间的界限加强交流,师生间共同探讨教材,引导学生学会学习。这一模式的前提是学生对地理学科知识有一定程度的掌握,在此基础上才能做到知识的探讨;教师还可以采用分组教学,针对学生的具体情况作出组别的划分。户外教学的开展则有利于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统一,将学生在课堂上学到的知识内容,与自然界的具体实物紧密联系起来。

例如教师在确保学生安全的前提下,带领学生到附近的山上观察植被覆盖情况和岩石构成,在同学领略大自然的奇妙之时,拓宽学生的眼界,增加学生的见识,这也是教学地理的另一初衷。另外,这种学习方法也是一种科学的教学组织形式,有助于学生个人能力的培养。等高线是初中地理教学中的必学内容,但是大多数的学生对等高线不太了解。为了让学生了解,可以制作一个假山模型,在教学过程汇总,以此模型为依托,在教学时通过教学米尺绘制等高线。同样,在此次教学中,可以向学生讲解有关比例尺的知识,这也是初中地理地图上必须学习的地理基础知识。通过知识的讲解,加深学生的学习印象。

四、地理教学方法上的灵活多变

教学策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教师教学方法上的选取,科学有效的方法不但能够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减轻老师的负担,也能让学生的学习热情得到提高。为什么有的老师自身知识水平很高却不能够教出成绩好的学生,很大程度上就是因为没有选取好的教学方法。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有利于初中地理教师教学工作的开展。教师可以采用传统的任务型教学法:将课堂的教学内容以任务的形式交代下去,再通过教师的指导和学生的自我总结完成具体的教学任务。也可以实现富有新意的交际教学法:增加学生在地理课堂的参与度,学生与教师之间的换位教学,有助于学生理解老师工作的辛劳,教师也能够站在学生的角度上认识到自身教学方面的不足。

如在学习地球“经纬度”划分时,可以让几个学生到黑板上画图比较。除了以上两种教学方法外,教师还可以将范例教学法、暗示教学法、研讨法和非指导性教学法等方式灵活地综合运用,避免单一教学方法的枯燥,让学生对课堂教学的兴趣越来越浓。

第2篇

关键词: 地理课程标准 可持续发展教育 实施途径

一、新地理课程标准下可持续发展教育的现状

新地理课程标准的颁布实施对可持续发展教育提出了一些新的要求。在这个背景之下,地理教师要适应新形势的发展需要,必须认识可持续发展教育的理念,掌握可持续发展教育的方式,进而从根本上满足我国地理教育教学的需要。

1.教师要让学生在学校中学到的知识和能力转变为实践和价值观,教师运用启发的形式采用对环境负责的行为和养成可持续发展所需要的生活方式对学生进行启发。

2.与独立模式的可持续发展教育课程相比较,高中地理中的可持续发展教育主要是依托地理学科而进行的。所以,在新地理课程标准的实施背景下可持续发展教育已经被纳入地理教学之中,更是与地理德育、智育、美育等任务紧密地整合、融合、化合,自始至终地渗透于地理学科教学过程之中。

3.可持续发展战略涉及社会、经济、文化、政治、生态等各个方面,不是单一领域就能够解决的,它需要社会各方面的共同努力。其渗透性原则要求地理教师必须从本学科的实际情况出发,通过多种教学活动,将可持续发展的思想渗透于教学之中,更要关注与其他学科,以及校园文化活动、校园环境、社区环境等的配合与协调,从而形成可持续发展教育的合力。

二、可持续发展教育

1.可持续发展教育必须是可持续发展与教育的双向科学的理解,而不是仅仅单向渗透或者是被动接纳。在看待可持续发展教育概念的时候,我们应该有两个基本的角度:一是从教育教学的角度去看待可持续发展;二是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去看待教育,它是一种目标与手段的关系,就是教育被看做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一种手段,而可持续发展就成为教育的目标之一。

2.从学校教育教学方面来说,进行可持续发展教育,必须要以学生的发展为出发点和评价的标尺。否则,可持续发展教育就会脱离实在的、具体的对象,脱离其教育的真正价值主体,而仅仅成为一种灌输的手段,这种培养过程也只可能培养出平面的人。

三、可持续发展教育的地位和作用

在教学内容设计上,新的地理课程标准自始至终贯彻可持续发展理念和素质教育思想。当前,素质教育是整个社会的呼声,可持续发展是人地关系发展的目标。课程标准研究者在对国际地理教育情况进行充分研究的基础上,将贯实施彻素质教育和可持续发展教育作为课程的指导思想。

在高中地理课程性质部分中,也明确指出,高地理课程是与九年义务教育阶段课程相互衔接的,是高中阶段学生学习地球知识、了解认识地理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关系、更深层次理解和掌握地理学习和地理研究的方法、树立可持续发展理念的一门基础课程。地理课程必须要为未来公民提供必备的地理知识,提升学生的地理学习技能和生存能力。关心人口、环境、资源和区域发展等问题,以提高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全球意识,进而形成可持续发展的教育观念。

在实施可持续发展教育过程中,考虑到现代信息技术的学习形式,可以为学生创造可持续发展教育的信息环境。在可持续发展教育中倡导地理教学与现代信息技术的相互整合,让可持续发展教育变得信息化,资源全球化,教材多媒化,并让这些优势在可持续发展教育中得到充分利用。

四、可持续发展教育的实施途径

在素质教育地理新课程改革背景下,任何地理新概念、新思想、新知识都不可能自动带来地理教育的新发展,一定要有科学的途径与之相配合,这就是相应的地理教学的方法。结合我国现行中学地理教育的实际情形,可持续发展教育实施的途径是多角度的。

新课程、新教材不但为高中地理学科可持续发展教育提供了一个新的平台,而且对高中地理教育教学提出了全新全面的要求,要求更新旧的教育观念,科学确立起与高中地理新课程标准相符合的可持续发展教育理念。而理念是实际行动的灵魂,教育理念对教学起着引导的作用,所以,树立可持续发展教育理念是高中地理学科推进实施可持续发展教育的第一任务。

在基础教育改革形式下,怎样将可持续发展教育与学生的全面发展相互结合起来、和地理课程相互结合起来,是每一个中学地理教师都必须思考和需要解决的问题。可持续发展是人类现代社会新的发展观念,其中包含着丰富的内涵。可持续发展知识中社会现象和社会科学,自然现象和自然科学,它们是连为一体的,并不会由于人类的分类而发生任何变化。所以,针对可持续发展教育的特征,在实践过程中需要注意综合导向的教学,让学生能够形成系统的可持续发展知识体系和科学的可持续发展价值观。

第3篇

关键词: 新课程标准 学习动机 地理教学

一、地理学习动机分类

地理学习动机是引起并维持学生学习地理相关知识的学习活动,指引该学习活动朝向教师根据地理课程标准要求所设定的学习目标的心理倾向[1]。地理教学过程中影响学生学习动机的因素有外部因素(如社会、家庭、学校等)和内部因素(个性特征、目标结构、价值观等)两个方面。

根据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学习动机是学生的求知需要。人类行为复杂多样,影响学生学习动机的因素也各不相同。根据学习动机诱因来源大致可以将地理学习动机分为:内部学习动机和外部学习动机。

(一)内部学习动机。

这种学习动机来源于学习者本身的内在因素,最主要的就是学生对地理科目或实验活动本身发生兴趣而产生的学习动机。在地理学习活动中,如果学生对地理课程中所涉及的地理现象及原因产生兴趣,则学生的地理学习动机就强,乐意学习。这种产生于学习者内部的内驱力能更稳定地维持学习者的学习活动。

(二)外部学习动机。

外部学习动机则是由学习者外部的某些因素激发而产生的。该学习动机的诱因可能来自于家庭、学校、教师、同学等。比如,教师明确规定地理学习任务,学生需要完成教师规定的任务,明白怎么完成任务,这就激发学生的地理学习动机。

总的来说,学生的内部学习动机和外部学习动机的影响不能明确区分。无论外界对学生施加何种外力,这种外力仍需通过学生自身反应转化为其内部学习动机,由此,内部动机则是维持学生学习动机的最重要的因素。

二、地理课程标准的变化与学习动机

随着社会的不断变化发展,高中地理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加强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能力[2],掌握学科知识,培养创新意识,形成良好的地理素养,这对高中地理课程改革提出高要求。相比以前,新地理课程标准有了一些变化。

(一)整合了教学内容。

从地理课程的内容看,新课标规定学生需掌握的知识点相比以往有所减少,学生负担有所减轻,更强调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做到让学生从生活中学习地理。来源于实践的知识能更好地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增强学生的学习动机,促使学生将地理知识运用于实践,将课本与生活实践紧密结合,达到教育的真正目的。

(二)强调了学生学习的目的。

从学生学习目的看,新课标对学生学习要达到的能力要求有所强调,三维目标提出不仅要掌握重点知识,而且要在学习过程中锻炼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更强调过程与方法,让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学习获得知识。如果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一味学习枯燥的课本知识久之则会丧失学习积极性,学习效率下降,因此激发学生地理学习动机成为必然。如在地理必修一第二章讲述“锋”的相关知识时,采用有趣的角色扮演能更有效地让学生在探究过程中得到乐趣,增强学生成就动机,让学生喜欢学习。此外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提出明确的课程标准要求,让学生学习有一个明确的目标,从而维持学生的学习动机。

(三)突出了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

在教学主体方面看,新课标要求改变地理学习方式,进行开放式教学,课堂上要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和学生是和谐的“学习共同体”[3]。在教师帮助下,学生主动学习,在课堂上实现教师学生双主体。学习最主要在于学生自己,如果学生没有发挥学习的主体作用,没有学习主动性的地理教学就没有意义。在学习动机层面,教师要做到的就是激发学生学习动机,可以通过适当及时的反馈及表达明确的期望等措施促进学生强化学习动机。学生学习的动机增强则越能主动学习,体现学生学习主体作用,建设和谐地理课堂。

(四)改进了考试的内容和方式。

课标对考试要求也有了改进,不再强调课本知识的简单考查而更注重考查学生的案例观察、信息提取、分析归纳和表述等能力。这个变化这对学生的自我探索和知识点分析迁移能力有所强调,“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利用本身的求知欲和好奇心及教师的引导方法激发学生学习动机成为关键。

三、激发地理学习动机的策略

在新课程标准背景下,要达到良好的地理教学效果,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就成必然。

(一)培养学生的地理学习兴趣。

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探索有趣的地理教学方式,合理开发相关地理教学资源。如采用合作探究法,角色扮演法让学生在轻松的学习探究过程中体会到乐趣,同时借助多媒体辅助技术促进课堂教学的有趣开展。新课程标准强调的不是培养学生做题能力而是强调让学生带着问题学习,最终解决问题,可以通过创设问题语境激发学生求知欲,锻炼学生参与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以高中地理课程必修一第2章第1节热力环流教学为例。这节知识点在课本上的内容极少,单靠讲述课本上的知识会让学生觉得枯燥难懂。此时,教师可以从生活出发,借助夏天经过开着冷气的商场得到的凉爽的感觉的现象案例,引出要讲的热力环流知识。从生活实际出发,让学生带着问题学习与自己息息相关的知识,这会极大程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机。

(二)设定明确的学习目标。

教师为学生选定的目标要符合“最近发展区”原则,既要有挑战性,又要符合学生自身情况。教师从不同学生实际出发,分析不同学生的学习特点为他们选择难易合适的任务,让学生在学习中不断得到成功体验,增强学生的“自我效能感”。此外,教师可以表达明确期望,让学生清楚地了解到自己应该做什么,评价标准是什么以及成功后能收获什么,这些方法有利于学生保持地理学习动机。

(三)理论联系实际,重视实践探究活动。

地理学科是一门自然学科,许多知识来源于对自然现象的观察研究与生产生活实践经验,因此地理教学离不开实践。“从生活中学习地理”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联系实际生产生活经验,找到生活中的典型案例,让学生在课本知识与社会现实中找到切入点,产生共鸣。这样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维持学习动机,而且可以让学生自主分析现实中的现象,灵活运用知识,体现“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理念。

(四)加强学生学习目的教育,认识地理学习价值。

通过教育让学生充分认识到地理学习的意义和价值[4],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形成全球观念,形成人口、资源、环境、发展相互协调共赢的可持续发展理念,真正认识自然、社会,在认识过程中找到学习乐趣,达到地理课程标准对学生能力的新要求。

(五)营造和谐课堂氛围,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新课标强调教师学生双主体,建立民主课堂[5],使师生在课堂上良好互动。这样有利于营造轻松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在这种课堂上勇于思考发言,不怯于表达自己的思考方法和结果,教师与学生共同分享思考结果,利于师生的相互交流,良好的师生关系能够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兴趣。

学生有了积极的地理学习动机才能体验到地理学习的乐趣,激发学生地理学习兴趣,达到良好的地理教学效果。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不断创新教育教学方式,让地理课堂成为愉快而不沉闷的学习园地。

参考文献:

[1]莫雷.教育心理学[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256-259.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Z].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2.

[3]高敏.新课程标准下地理教学观念的转化[J].阜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05):113-114.

第4篇

黑林在其所著的《微观宇宙,或大世界的小阐述》中写道:“没有历史的地理,虽有生命与运动,但无规律、不稳定;而没有地理的历史,则如同一具僵尸,完全没有生命与运动。”阐明历史学与地理学的相互依存关系。

当前,这两门学科在各个学段的自身衔接教学研究开展得比较充分(如初高中历史教学衔接),在一些国家的课程设置和教学计划中,已经充分体现了这一理念,但对于历史与地理学科之间的衔接尤其是初中阶段的衔接研究目前还极其少见。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度推进,寻找彼此之间的融合点和互补点,发挥历史与地理学科的学科特点和优势,形成一种“交互协同”,实现更高层次的教学目标提升,这不仅代表着教研发展的趋势,在实践中也深具意义。

二、“交互协同”教学实践的研究基础

“交互协同”这一研究需求是在新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制定和颁布的背景下、结合两门课程的目标实施和课堂教学需求而形成的。两个学科的《课程标准》都倡导要着眼于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充分重视校内外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着力拓宽学习空间,倡导多样的学习方式。在课程标准的目标设定上,均要求帮助学生客观认识和理解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拓展国际视野,尊重世界不同国家的文化和传统,增强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成为具备良好综合素质的合格公民,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在学习方式的转变上,均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积极探究,着眼于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在课程内容上,在“乡土”、“中国”和“世界”部分均有不少知识内容具有一定程度的重叠性和结合点。

基于以上这些共性,在初中阶段,以新课程标准为指导,深化初中历史和地理学科的课改工作,拓展课改视野,借助先进教学手段和现代教学技术,架设学科间教学“桥梁”,构建有效的“交互协同”,将能充分有效地发挥各自学科特点和优势,达成教学目标,实现1+1>2的共赢局面,获得学生学习方式、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更高层次的转变,具有积极的实践意义。

三、对“交互协同”教学实践研究内容的现实需求

初中历史和地理的“交互协同”,应通过联合教学研究和实践,准确把握两门课程的共性特质、共性目标和共性方法,找出教学“交互点”,形成跨学科“交互协同”教学的具体教学策略方案和方式。借助一定的教学手段,在一定的教学内容中,实现在学生知识储备、学习方法、思维习惯、学科思维以及教师的教学方法等领域的互动交流、和合协同、有效衔接,借助学科的有效整合力量,实现新课程标准中更高层次的三维目标的提升。基于以七的目标,在研究内容上应着眼于以下几个方面:

1.课程标准的共性解析研究。两门课程在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方面具有很多的共性。“交互协同”不是简单的罗列和堆砌知识,要在教学实践中建立彼此之间的“交互协同”,就必须对两个课程标准进行解析对比研究,准确把握课程特质、教学目标和教学方法上的共性,找出“交互点”,这是一项基础性工作。

2.课程内容的“交互协同”与重构研究。“交互协同”在课程内容上一定要实现互动、衔接、交流,要以系统论观点与方法对历史、地理课堂“交互协同”行为的组成要素进行建构与分析,对组织行为中的“学生、资源、流程、规则、状态、结果”等要素进行科学建模。还要注重趣味性、彰显实用性、重视时效性、加强组织性,突出知识性及与课堂教学内容的联系性。

3.“交互协同”下课堂教学策略研究。作为“交互协同”研究很重要的目标,教学策略的研究要坚持以学生为本,满足学生学习与发展的需要,重视培养学生形成正确的观念,引导和培养学生从多角度、多方位、不同的层次去看待问题、注重案例教学,强调掌握学习方法,重视思维方法、分析解决问题方法的迁移与运用,对教师和学生的质态、过程、结果等要进行观察、思考,编写相关教学案例,归纳出影响“交互协同”有效实施的主要问题和行为。

第5篇

新课标提出改变地理学习方式,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联系实际安排教学内容,激发学生对地理问题的兴趣,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态度。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情境模式教学方法越来越被广泛认可。把情境模式教学方法灵活地运用到高中地理教学中,可以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地理教学创设良好的学习氛围。

2.情境模式教学的内涵和意义

情境模式教学是指运用具体的场景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提高学习效率的一种教学方法。教学情境的创设分为提供具体活动的场景和提供学习资源两类。提供具体活动的场景是指创造接近真实情境的学习环境进行教学。提供学习资源是指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和相关信息,帮助教学活动顺利进行。在素质教育背景下,情境模式教学的重要性越来越受到关注。地理学科作为一门知识量大、比较枯燥的学科,通过情境模式教学,有助于提高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吸引学生对课堂的关注。创设教学情境可以最大限度地开发学生潜能,启发学生独立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能力,引导学生主动认知新信息。教师可以通过课件、图片、模具、视频影像等方式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学习的兴趣,引导学生培养探究问题的能力。例如,当讲解非洲干旱的气候时学生可能无法想象,教师可以通过图片、视频资料创设教学情境,帮助学生增加对学习内容的体会。

3.情境模式教学难以融入高中地理课堂的原因

3.1学生地理基础较差、对情境教学不适应

学生对地理知识的学习一般起步于初中阶段,这个阶段地理学科的学习是学生对地理基础知识的学习过程,是学生形成学习习惯的关键阶段。目前,初中地理学科并未列入中考科目,很多学校对地理学科不重视,更别提采用情境模式教学方式、培养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了。进入高中阶段,学生掌握的地理知识有限、缺乏对地理课程的兴趣、读图、绘图等地理学科技能几乎没有。

3.2地理教师情境教学水平有待提升

很多高中地理教师讲授知识的能力较强,但是对情境教学模式接受度差。目前高中地理教师普遍年龄较大,这些教师在长年教学过程中已经形成了教学惯性,教学方式难以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已经与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极不适应。

3.3地理课程安排较少、缺乏教学时间保证

高中地理教材知识点多,地理教学课时相对减少,每周只安排两节左右的地理课,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教师为了赶教学进度,只能单纯地进行知识点传授,根本没有时间花费精力进行情境教学设置。

4.在高中物理课堂中融入情境模式教学的建议

4.1培养学生接受情境教学模式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生学习的动力。地理课程与生活息息相关,教师可以对生活中与地理有关的各种元素进行详细的解释,提高学生对物理学习的兴趣。比如为什么登山时越往上越凉爽,因为按照地理知识,海拔每升高1000米,温度下降0.6摄氏度。又比如我国不同地区有不同菜系,川菜辣、鲁菜咸、粤菜甜,这些不同特点与菜系所在区域的自然环境、气候条件是有关联的。还有,我国北方种植小麦为主,南方种植水稻为主,这种区别是因为南北方地理位置不同,气候和降水条件不同。教师通过利用物理知识解释身边的问题,学生自然对地理课程产生浓厚的兴趣。

4.2提升教师情境模式教学水平

要提高情境教学水平,教师要在个人综合素质培养方面下功夫。教师必须努力研读教材,正确理解新课标的相关要求,认真贯彻课程标准,只有这样才能把情境教学用在点子上,切实帮助情境教学的展开。地理学科集知识性、趣味性于一体,教师要根据地理学科的特点,充分利用教具、图片、视频影像等多媒体手段,帮助引导学生进入教学情境。

4.3丰富教学评价标准、改革教学考查方式

高中地理课程的考查标准一直以来过分强调对地理知识要点的背诵记忆程度,受此影响,高中教师不得不在课堂中忽视对学生兴趣的培养,情境教学方式长期以来得不到重视。新课程标准下,教学部门和学校应当研究新的评价标准,把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融入到评价标准中。

5.结语

第6篇

地理学,是研究地球表面环境中各类自然、人文现象,以及各类现象之间相互关联的一门综合性基础学科,主要分为自然地理学和人文地理学两个部分。旅游地理学,是人文地理学中的一个边缘分支,学科覆盖面极其广泛,同时与历史学、社会学、经济学等其它学科之间也存在着一定的联系,具有极强的综合性和实践性。而在教学过程当中,通过对乡土地理资源的有效利用,可以生动形象的将课本中的理论知识转化于日常实际,使得原本抽象、模糊的地理学知识变得生动、直观,且更易于被学生所接受。

一、乡土地理的含义

(一)乡土地理的概念

乡土地理,即省区(地级市)以下较小地区的综合地理,其中包括本地区的具体地理位置、地形、气候、水文、植被、土壤等方面的具体特征及相互联系,同时还包括本地区各种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改造等方面的具体情况,以及本地区的工农业发展、交通运输、人文环境等。

(二)乡土地理在新课程标准中的教学目标

乡土地理,是新课程标准中的必学内容之一,同时也是地理教学中的重要内容之一,在新课程标准中的教学目标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1)帮助学生理性而全面的认识家乡所在的地理环境;(2)不断培育并加强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良好思想情感;(3)让学生在学习过程当中持续提升自身的实践能力与综合素质水平;(4)通过具体的乡土地理实践培养学生树立起可持续发展的科学观念。

二、乡土地理资源在旅游地理教学中的有效利用

(一)乡土地理资源在旅游地理教学中的实践应用

在将乡土地理资源引入旅游地理学教学的实践过程当中,一方面教师应当首先重视起对乡土地理资源的不断开发和有效利用,将旅游地理学当中一些难以理解的理论知识转化成学生更为熟悉的乡土地理素材案例,继而进一步讲解,在降低教学难度的同时,从而使原本抽象的知识点在授课过程当中逐渐变得生动具体起来。例如,教师在讲授“旅游地理学在旅游业发展中的作用”这一章节的同时,以国外一些旅游胜地为例进行讲解就不如就近寻找身边旅游景点之中的实例来的更为直观,与此同时,其教学效果也会根据教师所举案例的不同而有所差异。

另一方面,在教学过程中要切实注重乡土地理资源的实际性,教师在对乡土地理资源进行开发利用的过程当中,理应着重以生活实际作为出发点,首先利用起学校周边师生都十分熟悉的乡土地理资源,在降低学生学习难度的同时,最大程度上的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从而不断激发学生学习旅游地理学相关知识的积极性。例如,一些偏离城市中心位置建设的学校,可以因地制宜,主要从地形地势自然资源、生态农业、乡土民俗等方面将乡土地理资源引入旅游地理学的教学过程当中去;而一些建设在城市中心地带的学校,也可以主要从本地区的工业发展、交通运输、人文风俗等方面入手,不断加强对乡土地理资源进行有效利用的教学实践。

(二)乡土地理资源在实践应用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法

首先,乡土地理资源作为一个特定的区域性概念,在教学过程当中大都没有专门的教材作为教学辅助,这一问题,极大程度上阻碍了教师将乡土教学资源引入教学实际,导致学生对于乡土地理的认识程度长时间处在十分浅显的状态,使得乡土地理资源最终只能被浪费掉。

解决方法:教师可以通过引导学生自主观察周边地理环境概况的方式,逐步将本地区的地理位置、地形情况、地质构成、水文气候等方面的专业性学科知识层层渗入到学生的日常生活、学习当中去,不断扩展学生对现实情况的认知程度,同时充分调动起学生对于旅游地理学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

其次,就目前的普遍情况来看,单纯文本资料的讲授方式仍是将乡土地理资源融入旅游地理学教学的主要方式,这一方式不仅与学生的日常生活、学习联系甚少,且教学形式单一,不能很好的将旅游地理学与其它关联学科具体知识点联系在一起,从而导致学生对旅游地理学知识体系的理解过于片面简单。

解决方法:在教学过程当中,教师可以适当的在课堂教学之外增添各种实践活动,例如组织学生对当地工农业发展现状进行调查采访、对当地地形地势进行整体鸟瞰等等一些具体的方式,让学生通过实践调查,充分培养起自身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合作能力以及知识运用能力。

三、结语

第7篇

关键词:学习需要;课程标准;地理;初中生

所谓学习需要,是指社会、家庭、学校对学生的学习要求或影响在学生头脑中的反映,是学生对学习力求获得满足和期望的内心状态[1]。依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学习应该属于人类实现自我价值的高层需要之一,人的发展需要通过不断学习来实现。同时,学生学习需要的满足过程,既是接受知识的过程,也是调适心理的过程。当前,关注现实社会重大问题和学生生活实际问题,充分考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个体发展的需要,已成为国际地理教育发展的首要任务。国家教育部颁布的《全日制义务教育初中地理课程标准》也确立了“构建开放性课程,拓展初中生的学习空间,满足多样化的学习需要”这一基本理念[2]。因此,满足初中生地理学习需要,是检验教育教学质量的标准之一,是素质教育成效的体现,也是“生本教育”的客观要求。

一、对初中生地理学习需要的分析和把握

1.生存和生活常识习得的基本需要

初中生正处于求新立异、富于好奇心的青春期,他们热衷于探索神秘的宇宙空间、生命起源等问题,尤其是与生活联系密切的地理问题,“对生活有用的地理”更容易激发他们的兴趣和追求。同时,初中生普遍缺乏生活经验和技能,对客观世界抱有不少疑虑和幻想,他们渴望揭开大自然奥秘,探求生活真知,挑战未来生活。而地理是各个不同级别的教育中有活力、有作用和有兴趣的科目,并有助于终身欣赏和认识客观世界[3]。为此,掌握一定的地理知识和技能是学生生存和生活的需要。例如,了解天气的变化,就需要学习天气的知识;出差旅游,就需要有关交通路线和旅游景点的知识,还得学会查阅地图和交通时刻表;了解国内外风土民情、历史政治,也需要经济地理、人文地理等知识;野外求生,必须懂得辨识方向、寻找水源或食物。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提高生存与生活质量”是公民基本追求,而地理课程在培养“善于生活的公民”上有独特优势,可以满足初中生“提高生存与生活质量”的需要。

2.提高相关学科学习质量的现实需要

初中阶段,学科门类大大分化,课程内容明显增多,学生的学习压力空前加重,思维训练、学习方法与技巧成为他们迫切所需。地理科学研究的综合性和区域性,能有效训练学生的抽象思维、形象思维、综合思维,培养对比、分析、推理、判断的逻辑思维能力。从而有助于缓解初中生学习的紧张情绪,提高学习效率,增强学习自信心。从学科内容来看,地理学与生物学、环境学、物理学、化学、政治学、历史学乃至文学均有交叉性、关联性,部分地理知识能融入或迁移到上述学科中,掌握一定的地理基础知识是建构其它学科知识的必要条件。如学习历史需要了解我国和世界各国的地理沿革;学习物理的运动定律要把握天体和地球运动规律;有了地球表层系统知识,就不难理解生物学的生态安全、生态平衡理论,也就深刻领会环境学的可持续发展内涵。所以,地理与其它学科一道,形成相互沟通、互相渗透的知识网络,有助于提升初中生综合认知的能力。

3.塑造社会责任感的需要

随着初中生知识经验的积累和生活空间的扩大,其社会情感比小学生更丰富、更深刻,尤其是道德感、义务感、责任感、使命感、危机感等均有明显的增强。他们渴望社会和他人的理解与尊重,同时也愿意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当前,促进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是全球的目标,也是初中生义不容辞的职责。地理课程在形成人对自然、人对社会、人对他人、人对自己的基本态度方面也有着独特的学科优势[4],能满足初中生“责任感”“成人感”及“独立感”的心理需求。例如,经济全球化、区域一体化的课程内容,能培养学生的全球意识、大局意识;地理课程所呈现的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等内容,能让学生树立忧患意识,培养学生尊重自然、善待自然、爱护家园的伦理道德;了解人口剧增给资源、环境带来的压力,能让初中生理解计划生育的意义,领悟个人应尽的社会义务;通过天体理论学习,能让学生抵制诱惑,成长为推广科普知识的先锋。

4.培植审美情趣的需要

审美情趣是指人从一定审美需要出发对各种审美对象所产生的主观态度、兴趣和追求[5]。研究表明,初中生的审美心理活动趋于活跃,有强烈的审美需要和追求,有高尚的审美旨意和审美理想,希望从大自然、艺术品和社会生活中获得美的体验和享受。地理是集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于一体的课程,通过地理教学,能满足学生游览自然风光、欣赏各具特色的地域文化、领略多姿多彩的民俗风情的愿望,培植高雅时尚的审美情趣。例如,山、海、原野之美,焕发学生对自然的热爱;祖国河山之壮丽,自然资源和名胜古迹之丰富,民族文化之灿烂,能激发学生对祖国、对人民的热爱之情。此外,像地貌、土壤空间结构的层次性、多样性、统一性、对称性,气候、地质旋回的节律性等,都能让学生享受抽象的和谐美。可见,地理学习能让初中生获得美的享受、美的陶冶,从而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与自身内在美的气质。

5.着眼于未来发展的需要

首先,掌握地理知识和技能,是继续学习深造的需要。中学学科教育具有明显的延续性和衔接性,它要求初中生必须牢牢掌握地理基础知识和技能,为将来进入高中乃至大学学习做准备。如欲报考高校地学类专业(包括地理、地图、天文、地质、气象、水利、环境和城市规划等)的学生,当然得有过硬的地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随着人才培养规格的大幅度提升,其它专业如经济、贸易、外交、外语、政治和历史等,对地理知识的需求和依赖程度也越来越大。其次,地理思维能满足初中生终生学习或将来从事科学研究的需要。因为地理思维在获取、分析和处理自然、社会信息资料中产生,一旦拥有这种思维,无论以后从事何种职业,都将终身受益。最后,这是吸收社会发展新理念、领略现代科技新动态的需要。地理课程中的可持续发展观、数字地球观、和谐发展观以及环境伦理观等,能端正初中生的社会发展观,使他们以积极、理智的心态投入到利用和改造自然、保护环境的实践之中。

二、满足初中生地理学习需要的方式和途径

1.学生要增强地理学习需要的内驱力

首先,要培养地理学习自我需要意识。需要是有效学习的根本,是培养学习动机、端正学习态度、树立学习志向的源泉。初中生要明确地理学习目的和意义,彻底突破“为考试而学习地理”、“地理学即为风水学”、“学好地理就得死记硬背”等狭隘认识。应视地理知识为生活知识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强化“地理学习是使自己具有作为一个公民所必需的地理科学素养”意识。其次,要培养地理学习的兴趣和爱好。兴趣是地理学习的最好老师,只有兴趣得以满足后学习需要才能稳定和深化。如开始时通过搜集地理奇闻轶事资料、欣赏地理图片、参加地理夏令营等培养自己的兴趣,然后思考这些行为背后的深层次需要。地理学习需要来源于社会生活,为此,初中生应积极投身社会实践,在生活中发现和积累地理疑惑,并寻求问题解决的学习需要。最后,初中生要进行适度的自我褒扬。教育心理学研究认为,只有在满足学生原有学习需要的基础上才能形成新的学习需要[1]。由此看来,初中生应敢于肯定自己的地理学习所得,充分总结已获得满足的需要,及时培育新的学习需要。如当生态系统概念、原理的学习需要得以满足后,就要转入探寻周围环境问题根源的实践需要。

2.教师要把握学生地理学习需要的尺度

教师素养是影响初中生地理学习需要的外因之一,为需要而教,就必须把握好教学尺度。首先,要把握地理新课标的精髓。教师须在吃透新课标及新教材的基础上,精选“对生活有用”、“对终身发展有用”的教学内容来组织教学,让教学的全过程符合和服务于学生的学习需要;更新陈旧的教学观念,由“知识灌输的权威”向“满足学生学习所需”转变。其次,要把握学生地理学习的具体需求。受诸多外部因素的影响,初中生地理学习需要呈多样性、差异性特征,有应付考试需要,有揭开自然奥秘需要,有解释生活现象需要等。教师要通过课堂观察、教学意见反馈、试卷分析等渠道,摸清摸透学生的地理学习需要,制定适合多数学生学习的教学方案,满足整体需要;同时也不放弃个别辅导,重视特殊学生的合理需要。第三,把握满足学生地理学习需要的最佳方法。选择讨论式、探究式或案例式等教学方法,调动板书或语言的魅力,注重课堂45分钟的优化设计,实现有效教学[6];或实施计算机辅助地理教学、野外教学等。最后,要把握好学生地理学习的评价尺度。地理学习既要关注结果,更要关注过程,以及情感、态度、行为的变化,以学生身心发展需要的满足程度为评价尺度。如学生的地理学习兴趣浓厚了,环境保护的自觉性提高了,自主学习能力增强了,这就意味着学生学习需要的效度提高了。

3.学校及社会要营造良好的地理学习氛围

当前,地理科学理应得到重视,假若其课程价值不被学校和社会所认可,那就很难唤起学生的学习需要。所以学校在学科建设、教学实验设施配备、师资培训等方面应予以支持和满足,凸显地理教育的地位。例如,保障地理教学时数,增加地理活动课时,突出实践环节等。要及时更新地理教具和补充教学资料;条件许可的学校,应建设多功能地理专用教室、地理观测园或天象馆等,让知识的传授更便捷、更有效。再者,学校要关注地理教师的正当需要,消除一些不公正现象。如为地理教师提供更多的进修培训、外出参观的机会,帮助教师适应新课改,在福利待遇上缩小与其他科任教师的差别,杜绝非专业毕业生挤占地理岗位的现象。从社会角度来看,目前亟待解决的是地理课程和考试制度改革等问题,其中乡土地理课程开发滞后是限制初中生学习需要的主要障碍。因此,组织课程专家、中小学教师甚至学生家长,根据初中生的学习需要,编写有地方特色的乡土地理教材,构建完善的课程体系。还有,地理教学目标的多样性,决定地理学习评价的多元性。为此,将地理实践能力、地理科研能力、地理自学能力以及环保意识等纳入地理教学评价的范畴,以此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陈安福,张洪泰.中学心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3.84-86

[2]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实验稿)[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2

[3]褚亚平,林培英,王肇和.地理学科教育学[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278

[4]陈澄,樊杰.地理课程标准解读[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2.249,

[5]叶上雄.中学教育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354

第8篇

关键词:重视基础;教学情感;互动教学;学习评价

多年以来,初中地理教育教学在社会上急功近利思潮和应试教育思想的双重冲击下,学生地理学习水平处在低谷状态。特别是地理教学质量不令人满意,经过多年来的地理课堂教学,特别是一年多来,在地理新课程课堂教学中,仍然有相当多的学生没有学会判读经纬度、计算实地距离、判断方位和气候类型、年平均温差等实用技能,没有具备基本的中国地理和世界地理知识的公民意识。

初中学生往往刚接触地理学科积极性还比较高,但越往后,特别是进到八年级时,地理学科在学生的心目中,更充分地突出表现了地理课的庐山真面目,使学生学习地理的目的性越来越强:还是升学学科'语数外理化政'重要。所以,对初中生来说,地理学科在初中不是主科而是增加负担的副科的科目,因此,绝大多数学生对地理学科不重视。在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精神及《地理新课标》的基本理念指导下,以新课标,新环境,高要求进行地理教育教学工作。在初中地理新课程标准课堂教育教学中,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课堂教育教学改革:

1、建立融洽的、民主的师生关系,民情激情。

建立和谐、融洽、民主的师生关系,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是上好一堂课的基础。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是导演,学生是演员,学生能否参与教学过程,取决于课堂的教学气氛。在森严肃穆的氛围中,在教师的严厉呵责下,学生是不可能充分地表现他们的个性和灵气,不可能积极地参与教学、大胆幻想、勇于创新。反之,教师态度和蔼、亲切、不压抑、不专横,热爱学生,师生关系融洽,学生精神放松,则能有效地调动学生探讨问题的热情与积极性。

作为地理教师,我坚守着地理课堂中民主平等师生关系,重视教学相长,不断学会控制自己情绪,把微笑和激励带进课堂,相信每个学生都有发展的潜能,尊重他们对地理的看法和观点。例如:在一次评讲测验卷课堂中,自己对某道题目讲评错误了而导致改错成绩分数,当时,我立即坦率地承认自己的失误,并解释道:“老师不是圣人,我也有许多缺点和不足,需要你们勇敢地指出和帮我改正。”采取开发、平等、诚实的态度与学生共同研究思考,克服学生缺乏自信或产生自卑的心理,使学生和教师的思想脉搏融为一体,学生的思维就会充分地得到调动,使学生在愉快而和谐、充满民主的教学气氛中,激励思考、勇于创新、不怕露短与出错,积极参与教学过程,主动地去获得地理知识。

2、教学语言应该饱含感情,以情动人。

世界上众多的地理事物、地理景观,绝大部分不能被学生直接感知,虽然现在多媒体技术已经引入课堂,多少能够弥补一下这方面的缺憾,但毕竟极其有限,更多的还是要靠教师运用饱含感情的语言,生动形象、通俗易懂、绘声绘色地将学生引入神圣的地学殿堂。同时,根据中学地理学科的知识面广,内容丰富,上至天文,下至地理,近及家乡,远及全球,既有自然,又有人文地理的特点,这些广博的知识对喜欢言古论今,谈天说地的中学生来说是有刺激性的。

如七年级上册讲到陆地地形类型时,我是这样导入话题的:“我们的地球家园无比美丽,自然景观千姿百态,五彩缤纷。有绵延不绝、雄伟高峻的喜马拉雅山脉,有被誉为”世界屋脊“、富含民族神韵的青藏高原,有郁郁葱葱、神秘莫测的亚马孙热带丛林,有深陷千丈、大自然鬼斧神工造就的东非大裂谷……”一段热情洋溢的引言,在学生面前幻化出了一幅幅逼真的画面,学生不禁发出阵阵唏嘘之声。这样不但激起他们对地球的热爱,而且很自然地引发他们要去研究的热情和兴趣。

如七年级下册介绍美国、巴西时,通过与发达国家的经济、文化、教育、生活等方面相比,让学生认识到我国现代化科学水平与发达国家的差距,增强他们的民族自尊心和“忧国心”,激励学生树立胸怀祖国、艰苦创业、立志报国的奉献精神,使个性得到优化,增强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由此可见,教师生动、活泼、优美的语言,能诱发学生的求知欲,激发学生对地理科学的热爱,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学生良好的情绪状态,陶冶学生的情操,使学生“如临其境”、“如见其形”、“如闻其声”。这样,学生就会学而忘倦,乐而习之。

3、精心组织教学,创设情境,激情起趣。

正如演员要想感动观众,就必须先营造出相应的气氛,使观众沉浸于其中,然后再通过精彩的语言、表情、动作等表演,使观众产生共鸣,那么观众就会被感动了。同样道理,老师上课就像演员表演,要让学生紧随你的思维行动,完全置身于你的教学过程中,你就要想办法创设一种良好的教学情境。良好的教学情境能使学生在轻轻松松中就能获取知识,增长见识,发展思维,提高学习效率。

如,现在科技发展了,多媒体技术已进入课堂。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将其制成课件,利用多媒体将它展现在学生面前,这样就能够使学生领略到动感的、立体的视听效果。在讲到八年级地理上册中冬夏季风这一节时,我就采用课件教学,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如:讲解七年级地理上册的地球公转规律和现象示意图时,将地球、太阳、赤道、南北回归线、地轴等均制成动画效果,立即使学生眼前一亮,很自觉地就去总结归纳地球公转的全过程。又如:分析冬夏季风示意图时,紧紧抓住高气压向低气压流向位置的关系,采用动画效果,很自然、很直观地使学生明白了冬夏季风各自所属的发源地、风向及海陆走向的情况。通过使用多媒体,将教材的平面效果转化成立体效果展现在学生面前,为学生营造出了一种轻松和谐的气氛,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就获取了大量知识,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总而言之,地理教学的情感教育相对于其他学科来讲,既有共同性,又有独特性。课前应根据地理学科内容多、知识杂、涉及面广的特点,兼顾其它学科,多方涉猎,精心编排教学内容。教学过程中,应以和谐的师生关系为前提,以大纲教材为准绳,坚持“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原则,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创建地理教学情感教育模式,努力追求“教是为了不教”的最高境界

第9篇

安庆中考时间及科目

安庆2018年中考科目及考试时间是:6月14日至6月16日。具体日程安排如下:

日 期

午别

时 间

科 目

月14日

上午

8:30—11:00

语文

下午

3:00—5:00

物理和化学

月15日

上午

8:30—10:30

数学

下午

3:00—5:00

思想品德和历史

月16日

上午

8:30—10:30

英语

安庆考试办法

中考实行全省统一命题、统一试卷、统一考试时间,我市组织考试。

(一)命题

2018年中考命题兼顾初中毕业学业考试和高中阶段教育招生选拔性要求,依据各学科课程标准,在全面检查学生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基础上,重视对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考查,反映课程标准中坚持立德树人目标的根本要求。各学科命题的具体原则和要求见《2018年安徽省初中学业水平考试纲要》。

(二)考试科目与分值

由省统一命题考试的科目为:思想品德、语文、数学、英语、历史、物理、化学。具体分值:语文150分,数学150分,英语150分(其中听力测试30分),思想品德与历史合卷共150分,物理与化学合卷共150分。语文、英语、数学、物理与化学实行闭卷考试。思想品德与历史实行开卷考试,允许携带教科书等相关材料。语文考试允许使用正版学生字典。各学科考试均不允许使用计算器。

生物和地理学科合计100分,成绩为2017年的生物和地理学科全市统一考试成绩,计入2018年中考总分。今年参加中考的学生,未参加2017年生物和地理学科统一考试的,具体操作办法详见《关于2017年初中生物和地理考试报名工作的补充通知》(蚌教基[2017]2号)。

参加2019年中考的初中毕业生,需参加2018年全市统一组织的生物和地理学科考试。具体考试时间另文通知。

第10篇

黄山中考时间及科目

黄山2018年中考科目及考试时间是:6月14日至6月16日。具体日程安排如下:

日 期

午别

时 间

科 目

月14日

上午

8:30—11:00

语文

下午

3:00—5:00

物理和化学

月15日

上午

8:30—10:30

数学

下午

3:00—5:00

思想品德和历史

月16日

上午

8:30—10:30

英语

黄山考试办法

中考实行全省统一命题、统一试卷、统一考试时间,我市组织考试。

(一)命题

2018年中考命题兼顾初中毕业学业考试和高中阶段教育招生选拔性要求,依据各学科课程标准,在全面检查学生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基础上,重视对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考查,反映课程标准中坚持立德树人目标的根本要求。各学科命题的具体原则和要求见《2018年安徽省初中学业水平考试纲要》。

(二)考试科目与分值

由省统一命题考试的科目为:思想品德、语文、数学、英语、历史、物理、化学。具体分值:语文150分,数学150分,英语150分(其中听力测试30分),思想品德与历史合卷共150分,物理与化学合卷共150分。语文、英语、数学、物理与化学实行闭卷考试。思想品德与历史实行开卷考试,允许携带教科书等相关材料。语文考试允许使用正版学生字典。各学科考试均不允许使用计算器。

生物和地理学科合计100分,成绩为2017年的生物和地理学科全市统一考试成绩,计入2018年中考总分。今年参加中考的学生,未参加2017年生物和地理学科统一考试的,具体操作办法详见《关于2017年初中生物和地理考试报名工作的补充通知》(蚌教基[2017]2号)。

参加2019年中考的初中毕业生,需参加2018年全市统一组织的生物和地理学科考试。具体考试时间另文通知。

第11篇

关键词: 新课程 高三地理 复习策略

新课程理念下的地理高考,从立意、内容到形式均与之前有了较大调整改变。面对高考的变革,怎样提高复习备考的有效性,提升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成为摆在广大高三教师面前的难题。我根据自身经验及地理学科的自身特征,提出以下几条复习策略,以期能对高三广大师生的复习备考有所裨益。

一、研读《考试大纲》,明确高考方向

《考试大纲》是高考命题的依据,它明确提出了对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描述和阐释地理事物、论证和探讨地理问题等四个方面三个水平层次的考查要求,规定了考试范围及考试形式。因此,高考复习要以《考试大纲》为指导依据。

《考试说明》依据《高中地理新课程标准》《考试大纲》,更深入对考试范围、内容界定,删除繁、难、偏、旧的内容。《考试说明》结合历年高考试题对四大能力要求进行了深入浅出、鞭辟入里的分析。因此,认真学习《考试说明》有助于把握复习的广度,少走弯路,提高复习效益。

《高中地理新课程标准》是新课程实验的标尺,是编制教材的依据,是教师教学的依据,也是《考试大纲》编写的依据。《高中地理新课程标准》的理念和指导方向,就是地理高考的指导思想和命题方向。因此,认真研读《高中地理新课程标准》是实现高效复习的前提。

《考试大纲》《高中地理新课程标准》《考试说明》三者对照学习,有助于及时掌握高考方向,把握复习的广度和深度,把握拓展延伸的尺度,提高高考复习的效率。

二、活用教材,合理重组知识

高考突出了对地理学科基础知识、基本原理和基本技能的考查,而基础知识、基本原理和基本技能都是通过教材呈现的,因此在复习过程中,我们首先应该读懂教材内容的结构,读懂教材内容的呈现方式,理解知识的内涵和外延。其次,在复习时应该改变唯“教材”至上,教“教材”的陋习,要学会取舍,删除繁、难、偏、旧的内容,突出重点主干知识,以“教材”为载体实现“课标”规定的知识、技能和能力目标。最后,在复习过程中,我们应该突破“教材”结构的限制,大胆地进行教材、知识的重新组合,使之适应高考考查要求,提高复习效率。

三、夯实基础知识,关注基本技能

高质量的高考试题就是基础知识的灵活应用。要达到“灵活应用”的程度,首先要牢固掌握基础知识,搞清每个知识点的来龙去脉、适用范围和条件,多层次、多角度、全方位疏通每一个知识点。其次,地理学科内容多、范围广且知识点分散,所以在复习中应该突出主干知识和核心问题,准确理解其内涵,深入挖掘。最后,要对重点知识进行系列整理,理清知识间的横向关系和纵向联系,逐步构建知识体系框架,形成知识网络。

新课标理念下的高考,能力考核是第一位。《考试大纲》在“考核目标与要求”中提出了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描述和阐释地理事物,论证和探讨地理问题四个方面三个层次的能力要求。因此,我们应该着力提高学生的图像判读能力、地理计算能力、空间定位能力、术语表达能力及区域探究能力等,以适应新课标高考的能力要求。

四、着眼现实问题,注重创新能力

《高中地理新课程标准》要求高中地理课程注重与实际相结合,要求学生在梳理、分析地理事实的基础上,逐步学会运用地理原理和地理规律分析、解决实际问题。因此,高考命题的情境设置更加贴近生活、生产实际,注重考查学生的应变能力、联系迁移能力、知识重组能力和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创新能力等。

传统的背诵课本、多做练习的复习备考方法很难适应新课标理念下的高考命题变革。所以,在复习备考过程中,需要广泛联系生产、生活中的细节,增加学生的知识面,开阔学生的思路,提升学生运用地理知识的变通性、广泛性和运用知识的独创性、新颖性。

五、关注教材“活动”,提高实践能力

《高中地理新课程标准》针对教育教学过程中每一项目标都有对应的“活动建议”,包括:野外考察、收集资料、地理实验、地理调查和地理专题研究等实践活动等。“活动建议”是《高中地理新课程标准》的有机组成部分,是对《高中地理新课程标准》的深化,体现了联系实际,学以致用,自主学习,自主探究的地理学习能力要求。在复习备考过程中应予以充分重视,积极适应高考高考命题思路的变革,着力提高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能力及动手操作能力。

六、精选针对习题,告别题海战术

题海战术,复习重点不明晰,教与练脱节;求量不求质,不重视能力和技巧的培养;浪费宝贵的复习时间;且容易误导学生一味追求难题偏题,不注重基础的巩固。因此,新课程背景下的高考地理复习必须摒弃题海战术,精选习题,优化训练,注重对主干知识、基本能力的考核,提升习题的针对性、同步性和时效性。通过练习发现复习中存在的问题,再次精选具有针对性、高质量的习题,及时矫正纠错。通过“复习―精练―发现问题―纠错练习”的过程,实现高效复习。

七、了解前沿知识,关注社会热点

学生的综合能力、创新能力、探究能力及科学的思维方法,均是高考考查的重点。对以上四项能力的考查很多是以地理科学的前沿知识、领域和社会热点为切入点,考查学生运用现有知识网络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因此,我们应当使学生适当地了解地理科学的前沿领域、关注社会的热点。但是,地理学科的前沿知识和社会热点并不是高考的全部,所以不能因为过度关注热点而影响正常的复习备考。

总之,新课程理念下的地理高考,更多的是对学生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考查和应变能力的考查。因此,我们必须更新教育教学理念,践行先进高效的教学模式,着力提高学生地理基本技能和地理思维能力,实现有效复习,高效备考,争取在高考中取得有意的成绩。

参考文献:

[1]周祖卫.激发创新思维 提高实践能力[J].地理教育,2009,(5):34.

[2]吴照.地理高考命题改革对高中地理教与学的导向作用[J].地理教学,2009,(5):33.

[3]曹文.由高考试题特点谈中学地理备考[J].地理教育,2009,(6):34-35.

[4]王勇.2011年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策略[J].地理教育,2010,(7-8):60-61.

第12篇

关键词:新课标;初中地理;课堂教学;探究性学习

【中图分类号】 G633.55【文献标识码】 B【文章编号】 1671-1297(2012)11-0236-02

一探究性学习的特点

现在教育界都提倡“探究式学习”,但是探究性学习实际是指什么?有些人并不十分清楚。所以,如果我们要在初中地理课堂开始探究性学习,就首先必须明白探究性学习是指什么、要做什么才能指导学生正确的进行探究活动。所谓探究性学习,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根据各自不同的的兴趣、爱好和条件,从自己的生活中以及社会生活中来选择与确定研究专题,以类似于科学研究的方法,独立自主地开展研究,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以解决问题,从而达到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目的。从以上表述我们可以知道,探究性学习和传统的教学并不相同,它更侧重于学生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重视学生独立自主开展研究的能力,更重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解决问题的实用性而不单一的为了考试、做题而服务。

二在初中地理课堂教学中实施探究性学习的原因

1.由地理学科本身的特点所决定。

地理学是研究地球表面的地理环境中各种自然现象和人文现象,以及它们之间相互关系的学科。由于现在存在许多学科交叉的现象,由地理学科本身所延伸出去的分支学科也越来越多样,所跨越的领域越来越广泛,所涉及的学科门类越来越复杂,使得在地理学科的课堂教学中采取探究性学习与教学的方式成为可能,并且学生可以研究和探索的领域也越来越广泛,可发现和认识问题也越来越多,使得它自身也拥有很大的发展空间以及潜力。

2.由初中生普遍所具有的的心理特点和思维方式所决定。

初中生正处于从儿童向青年期过渡变化的时期,他们具有半成熟半幼稚,半懂事半不懂事的特点,或者说具有半儿童半成人的特点。心理学家将青春期到青年初期这个年龄段称为心理断乳期。而他们的思维方式可概括为:感知活动的精确性,概括性有了明确的发展;意义识记开始占优势;抽象逻辑思维开始占有相对的优势[1],有时随着初中生各种知识的不断增长,一些必备技能的掌握,以及自学能力和探究能力的提高,为他们想象力的发展创造了空间,使得他们热心于各种创造活动和探索问题。从初中生这类的心理特征出发,使得探究性学习与教学在初中地理课堂上成为可能,并且容易实施。

3.由课程改革的目标和要求所决定。

《初中地理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地理课程改革必须转变“学科本位”、“知识中心”的教育观念,着眼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结合地理学科的特点,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探究地理问题的学习情境。同时要求“地理课程要充分重视校外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形成学校与社会、家庭密切联系,教育资源共享的开放性课程,从而拓宽学习空间,满足多样化的学习需求。”[2]因此,针对《课程标准》对广大教师所提出的要求和设定的目标,我们在课堂的实际教学过程中去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就显得尤为重要。

三初中地理课堂教学中实施探究性学习的策略

探究性学习虽然主要是由学生自己针对感兴趣的问题以及领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进行研究、解决问题,但是教师在其中所扮演的引导,指导的角色是整个学习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1.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使用多种方式引导学生寻找自己感兴趣的领域来进行探究。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我们要通过介绍一系列地理知识和提出一些趣味性与知识性兼具的地理问题引导学生对地理知识感兴趣。而在课堂教学实际中,一方面可以灵活使用多种方式让学生对地理知识产生兴趣,例如,可以使用多媒体、地理模型等设备使得学生对所讲的一些地理知识有更加直观的印象。另一方面,可以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带学生去观察身边存在的地理现象,引导他们从身边的地理现象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教学中针对教学内容的需要来灵活使用各种教学形式,从而使得他们找到自己感兴趣的领域,发现地理问题从而对其进行研究。

2.创造合适的氛围,给学生的探究活动提供空间。

在课堂实际探究过程中,教师要学会放下身为老师的架子,在实际的探究过程中也应该避免成为裁判者而应该作为学生探究路上的拐杖以及指路人。在和学生的交流谈论中,注意双方的平等身份,营造出一种民主、自由、和谐、宽松的氛围。老师要学会聆听、允许学生提出自己的想法,以及让学生对老师的想法提出质疑和自己的意见,实现教学相长。 对于学生方,要适时的引导他们提出自己的问题以及疑惑,帮助他们解决问题。但是教师不能代替学生进行探究,而要留给学生探究的空间和自由。

3.用丰富多样的活动形式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在学生中组织探究小组,举行探究成果展,进行探究成果的比赛以及评选优秀探究小组等活动促进学生的探究热情和活力。这些活动一方面可以促进探究性学习活动的顺利开展,也丰富了课堂教学的形式;另一方面也促进了他们探究性学习的兴趣的培养。

4.在探究活动中给学生介绍一些地理学习研究的方法、使得探究活动顺利开展。

学生在独立进行探究活动的时候,不能盲目为之,而应该向他们介绍一些地理学习研究方法,使得他们在探究活动过程中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也可以有效促进他们科学地理学习思维的形成、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而在地理学习中,地理学习研究方法十分重要甚至起到决定性的作用。我们可以结合学生所探究的问题,探究活动开展的步骤来引入一些地理学习的方法。在开始介绍一些基础地理知识的时候,可以引导学生使用联想记忆法、字头记忆法等小技巧来帮助知识的记忆和积累,例如,在记忆行星距离太阳的远近时可以使用如下的顺口溜: 水金地、火木土,天海。 又如记忆世界主要粮食出口国,可以这样:美加法(深)澳阿,该出口时就出口。 在探究地理问题时,也可以引入演绎思维法,归纳思维法等常用的方法。例如地中海式气候的特征是夏季炎热干燥,冬季温和多雨。非洲大陆西南角属地中海式气候,所以这里必是夏季炎热干燥,冬季温和多雨。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