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初中高中教育培训

初中高中教育培训

时间:2023-08-07 17:30:01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初中高中教育培训,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初中高中教育培训

第1篇

关键词:西北地区 新生代农民工 教育培训 就业收入 相关性

中图分类号:F241.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4)08-009-04

新生代农民工,简单地说是指年龄段处于80后和90后的农民工,这批人目前在农民工外出打工的1.5亿人里面占到60%。因此,新生代农民工已经成为农民工的主体,其市民化也必然成为农民工市民化问题中的重中之重。研究表明,稳定的收入和住房是农民工市民化的基本前提之一,因此推进新生代农民工城市化进程的一项重要工作就是要促进其在城市中拥有稳定的收入和住房。稳定的收入和住房是与稳定的就业联系在一起的,如何增强其就业稳定性,提高其收入水平就成为市民化进程中的关键。

近年来,农民工的就业收入问题已备受政府决策部门和学者们的关注,国内学者在研究增加新生代农民工收入问题时形成了以下具有代表性的观点:第一种观点认为对新生代农民工进行教育培训是解决其就业问题的重要途径。其中职业教育是解决新生代农民工就业问题的根本途径之一(吴济慧,2010)。新生代农民工的文化教育培训与其就业收入影响都是呈正比的(魏婧华、罗湛、翁贞林,2013);第二种观点则视野更广,认为新生代农民工的人力资本状况很大程度上直接决定了其收入水平。不仅教育培训,而且工作经历对农民外出务工收入也会产生影响(乐章、刘苹苹,2007);第三种观点则不仅从农民工自身而且也从政府角度分析了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和教育培训。认为提供就学机会比提供就业机会要更为容易、成本更低,而且这种政府行为的最重要的可取之处,在于对就业市场机制的影响是中性的(姚先国、陈凌,1999)。

关于就业收入问题,国外理论界早有研究。Nee(1996)指出教育对农民向其他职业转换的促进作用将在市场经济中得到逐步的加强;Piore(1970)将劳动力市场划分为高级市场和初级市场,认为初级市场上高素质的劳动力将向高级市场转移是社会发展的一个趋势。西方劳动经济学人力资本理论认为人力资本丰富的劳动者,无论在职业选择还是在收入增长方面都具有优势。

从已有的研究成果来看,众多学者们已经将农民工的教育培训情况与就业稳定性、收入水平联系起来,也指出了要提高其就业稳定性和收入水平必须要对农民工进行人力资本投资。但是现有研究成果在对教育培训和就业收入的相关性研究方面尚有不足,特别是运用实证的方法来验证教育培训和就业收入相关性的研究不够充分,因此本文基于人力资本理论和调查问卷数据,着重考察新生代农民工的教育培训水平和就业收入水平的相关性,并以此为出发点说明加大对农村青少年的教育培训,在提高其就业能力、增加其工资水平中的作用,从而为政府制定相关人力政策提供参考。

本文数据来自于2012年春节西安财经学院“教育机会分配、人力资本水平及西部农村青年的职业流动”、“陕西省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政策绩效和优化研究”课题组,利用大学生寒假返乡进行的针对青年农民工的问卷调查。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1000份,收回问卷834份,涉及青年农民工的问卷613份,其中属于西北地区青年农民工问卷381份,符合新生代农民工年龄范围(33岁以下)的问卷272份。本文所用数据除特别说明外,均来自于西北地区新生代农民工272份调查问卷。

一、新生代农民工的教育培训情况

新生代农民工的教育培训情况,可以通过其文化程度和接受培训的情况加以说明。

(一)新生代农民工的文化程度

本次针对西北地区的调查问卷共计381份,其中新生代272份,老一代109份。调查问卷中关于文化程度的描述是按照小学以下、小学、初中高中、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进行的。为了说明新生代农民工文化程度现状,本文还对新老农民工的文化程度进行了对比分析。

从调查问卷的统计结果来看,新生代农民工文化程度以初中以上文化程度居多,占到90%以上,其中初中占到37.5%、高中为29.0%,大专及以上23.9%。

老一代调查对象中,初中以上文化程度为79.8%;其中,初中46.8%、高中18.3%,大专及以上为14.7%。

对比上表数据,新生代群体的文化程度总体上要高于老一代,其中高中以上文化程度组尤为突出,比老一代提高了近20个百分点。初中文化程度比重则低于老一代。这一结果,证明我国政府近年不断加大基础教育投入,提高国民文化水平的政策效果良好。

(二)新生代农民工的职业培训情况

新生代农民工职业培训情况可以从其接受培训的次数、经费来源、内容反映出来。

1.培训次数。在培训次数方面,272名新生代农民工从未参加过培训的有82人,参加过一次培训的有99人,这两组样本占调查对象总数的66.5%;参加过两次培训的有48人,参加过三次及以上培训的有38人,这两组样本仅占总数的31.8%。其余五个样本未做任何选项,为无效数据。调查结果显示,新生代农民工自打工以来总体上较少参加各种培训。

2.培训经费来源。在经费来源的调查上,本次调查设计了可多选的选项,发现新生代农民工的培训经费主要来源于家庭、个人和企业,占被调查者的73.9%。其中培训经费来自家庭及个人的占34.9%、来自所在企业的占39.0%、来自于政府部门和社会团体的所占比重很低,分别占1.1%、1.5%。可见新生代农民工的培训成本主要由劳动者个人或家庭和所在企业承担。政府和社会团体在新生代农民工培训方面的经费支持较少。

3.培训内容。调查问卷显示,西北新生代农民工在培训内容的选择上,更加注重专业技能培训,其中接受过专业技能培训的人员占到调查对象的60.7%;还有少部分人员接受了电脑基础知识培训,占9.9%;面试技巧培训和其他培训,占3.7%。

调查问卷的结果反映出新生代农民工更愿意接受专业技能培训。原因有二:一是农民工被所在企业安排接受相关的职业技能培训;二是农民工出于自发性需要,主动进行自我提高。但是从培训经费近一半是来自于培训者家庭和个人判断,新生代农民工对直接有助于提高择业能力和收入水平的培训内容比较欢迎。对于务虚的面试技巧和其他培训缺乏积极性。

二、新生代农民工的从业和收入情况

本次调查针对新生代农民工的从业和收入情况设计了相应调查项目,以了解新生代农民工的职业分布、稳定性及收入情况。

(一)新生代农民工的从业情况

1.从业情况。本次问卷中列出加工制造业、建筑业、批发零售业、交通/运输/仓储业、住宿餐饮业、教育卫生和社会工作、居民服务维修及其他服务业、房地产业和其他共九种行业。根据调查问卷,西北地区新生代农民工从事加工制造业和住宿餐饮业人员最多,各自占到18.4%;其次为建筑业和其他,比例分别为17.6%、12.9%;而从事批发零售业、交通运输仓储业、教育卫生和社会工作、居民服务维修及其他服务业和房地产业人数较少,总共只占32.7%。

西北地区新生代农民工的行业分布特征,与其接受教育培训状况有很大关系,由于大专以上文化程度人员所占比重较低,仅有23.9%,故从事教育卫生和社会工作、居民服务维修及其他服务业、房地产业、交通、运输仓储业这些对文化程度和技能水平要求较高行业的人数比重较少。

尽管本次问卷调查样本数量较少,但是从与国家统计局2012年全国农民工监测调查报告的数据对比看,农民工大多从事加工制造业、建筑业这点上看结果相同,至于其他数据差异可能与问卷中行业种类设计不同有关。

2.职业稳定情况。新生代农民工在职业稳定性方面较差,呈现出频繁跳槽、频繁失业的特点。本次问卷调查数据显示,从业以来工作变动两次以上为68.1%,其中变动两次的人员最多,为28.7%;其次是变动三次和一次的人员,分别为18.4%和16.2%;变动四次、五次以上的分别为8.5%和12.5%;不变动的只占到15.4%。

(二)新生代农民工的收入状况

调查问卷显示,2012年新生代农民工平均收入水平为2210元。其中收入水平在1500元以下的占22.0%, 3000元以上的占18.4%;1500元到3000元的较多,占到了56.9%,超过其总数的一半以上。这种工资分布状况与2012年外出农民工全国平均收入2290元的情况基本一致。对比初次获得收入情况,新生代农民工的收入水平总体上有所提高,1500元以下的比重从86.0%下降到22.0%,而3000元以上的比重从1.1%,上升至18.4%,2000元以上收入群体占到总量的55.5%,与之前只有5.5%形成鲜明对比。

三、新生代农民工教育培训、职业选择及收入间的关系

关于新生代农民工历次寻找工作中受到的限制因素,调查结果显示遭遇到最多的是技能、学历和工作经验的限制,比例分别为54.8%、53.7%、48.9%。此外,还有性别、年龄、户籍和其他限制,它们的比例分别为15.4%、12.5%、7.7%、5.9%。

由此可见,技能和学历、经验是新生代农民工寻找工作的主要障碍。下文中,我们试图通过对拥有不同教育培训水平农民工的收入情况进行分析,以期得到教育培训与收入、职业选择的关联性。

(一)文化程度对职业选择和收入的影响

1.文化程度对职业选择的影响。本文在表6中,试图用不同文化程度的农民工所在行业的分布情况,说明文化程度对职业选择的影响。

从表6中看出,小学及以下文化程度的农民工行业选择面窄小,只能在建筑业、加工制造业、交通、运输仓储业等行业中就业,至于需要较高文化程度的教育卫生和社会工作及房地产业中就业比率极低。初中以上文化程度的农民工则职业选择面较为宽泛,各个行业都有涉及。特别是大专以上文化程度的农民工,从业排列在前三位的是加工制造业、教育卫生及社会工作和其他。调查结果说明,文化程度确实是农民工择业的影响因素,较高的文化程度能够使农民工拥有更多的职业选择灵活性,并且可以达到主要劳动力市场企业员工素质的要求,获得向上流动的职业机会。

2.文化程度对收入的影响。收入的高低首先与所从事职业有关,而从事何种职业又取决于劳动者的文化程度。如果新生代农民工能够以自己较高的文化素质敲开主要劳动力市场的大门,那么就能获得较高的薪酬和较多的晋升机会。表7是关于不同文化程度的新生代农民工工资收入的分布情况,以此来说明文化程度与收入的相关性。

从表7来看,小学以下文化程度的收入分布情况,因为调查样本过少而不具有说服力。其他几组调查样本中,月收入为2500元以上的人员,所占百分比分别为43.4%、34.3%、26.7%、43.1%。其中小学和初中组所占百分比较高,可以用其较长的工龄和丰富的工作经验加以解释。高中组的百分比较之小学和初中组而言较低,则可以用工作时间较短、工作经验缺乏解释。大专以上组的高收入百分比较高,说明大专以上文化程度对农民工取得较高收入有正面影响。

上述数据说明高中教育对新生代农民工收入提高作用不突出,但是工作年限和工作经验对文化程度低的劳动者收入提高作用显著。

(二)职业培训对职业生涯和收入的影响

关于职业培训对于新生代农民工择业和收入的影响,我们采取把新生代农民工按照参加培训次数多少分组的办法,得到培训次数不同的农民工所从事职业和收入情况,借此说明职业培训的作用。

1.职业培训次数对于新生代农民工职业生涯的影响。通过对农民工进行问卷调查,发现培训次数各不相同的群体对于培训的认识大不相同,同时培训对职业生涯的影响情况差异较大。只接受一次以下职业培训的新生代农民工中,认为参加培训可以给他们加薪或升职的占27.1%,认为有助于找到环境更好工作的占16.0%,认为没有什么影响的占16.6%,其余40.3%的调查对象未对此项调查做出任何回复。

在接受培训次数为两次以上的新生代农民工中,认为参加职业培训可以给他们加薪或升职的占68.6%,认为可以有助于找到环境更好的工作的占17.4%,认为没有什么影响的12.8%,

1.2%未做任何回复。

调查结果的差异性说明两点问题:一是参加技能培训确实能够加薪或升职以及找到环境更好的工作,同时也意味着向上进行职业流动的可能性大大加强。二是接受较少培训的人员对培训作用未做出任何回复情况较多,说明这部分人对于参加培训的认识不足,参加培训的积极性较差。

2.培训内容对职业生涯的影响。在技能培训和电脑基础知识培训中,参加专业技能培训的占60.7%,而参加电脑基础知识培训的只占9.9%。可见新生代农民工中多数人认为专业技能培训更重要。

就参加过专业技能培训的新生代农民工而言,认为参加培训可以实现加薪或升职的占54.7%,认为参加培训可以找到环境更好工作的人占20.1%,认为没有影响的占24.5%。可见,专业技能培训对于职业生涯有显著的正面影响。

针对既参加过专业技能培训又参加过电脑基础知识培训的新生代农民工来说,认为能够加薪或升职的占到94.4%。这一调查结果说明如果培训内容辅助以电脑基础知识培训,则会加大这一影响。但是,其他培训内容效果不明显。

3.职业技能培训对收入的影响。在272份西北地区新生代农民工总样本中,挑选出接受过培训的农民工样本185份进行分析,比较他们的初次工作的工资收入与现在工作的工资收入发现,参加过培训之后农民工的工资水平的确有了提高。培训之前的初次工资收入在1500元以上的只占13.5%,而参加过培训的农民工现在工资收入在1500元以上的占到75.7%。当然这里的数据并没有排除物价上涨因素,因此还有一定的虚高成分。

为了排除物价因素的干扰,进一步说明培训与收入的相关性,我们可以进一步将没有或较少进行职业培训人员和接受较多培训人员的收入增长情况数据进行比较。

82名从没参加过任何培训的新生代农民工现在的工资在2000元以上的占44%,而185名参加过培训的新生代农民工,现在的工资在2000元以上的占57.3%。

参加过一次培训的新生代农民工中收入在2000元以上的占51.5%。

参加过两次及以上培训的新生代农民工中收入在2000元以上的占64%。

由此可见,农民工的收入和培训次数正相关。文化程度的高低和职业培训多少确实对农民工择业灵活性和职业素质、技能水平有正面影响,对他们能否实现向上职业流动和获得较高工资水平产生作用,进而影响到能否获得稳定的工作和收入,最终实现定居城市,完成农村人口市民化的目标。

四、结论与建议

通过对本次调查问卷分析,发现新生代农民工文化程度较之第一代农民工确有提高,教育培训与就业收入之间总体上存在较强的相关性,但由于在工作技能以及经验方面的缺陷,高中生与初中生相比,在获取收入方面并不具优势。

职业培训对新生代农民工的职业选择与薪资水平的上升有正面影响。新生代农民工在职业培训内容方面,有自己的需求偏好,针对诸多的培训他们更倾向于专业技能培训。

因此,建议政府在人力政策制定方面,可考虑对农村青少年的教育内容进行细分:对于不能进入大专院校学习的青少年进行职业教育;对于有能力进入大专院校学习的学生,采取各种方式进行资助和支持;同时增强对新生代农民工的职业技能培训。通过以上措施,最终实现新生代农民工稳定就业和提高收入的目标,顺利实现城镇化。

[基金项目:陕西省软科学研究计划项目“陕西省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政策的绩效评价及优化研究”(2011KRM66),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教育机会分配、人力资本水平及西部农村青年的职业流动”(10YJA790230)的阶段性成果。]

参考文献:

[1] 吴济惠.新生代农民工就业问题的职业教育策略[J].职教论坛,2010(19)

[2] 魏婧华,罗湛,翁贞林.人力资本因素对新生代农民工就业及收入水平的影响―基于9省市的调查数据[J].经济研究导刊,2013(9)

[3] 乐章,刘苹苹.人力资本与收入水平―关于外出务工农民的一个实证分析[J].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2007(2)

[4] 姚先国,陈凌.中国人力资源与就业压力分流[J].学术月刊,1999(11)

[5] NEE V.The Emergence of a market society:hanging mechanisms of stratification in China[J].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 ,1996 (4)

[6] PIORE MJ.The Dual Labour Market ,Theory and Application [M].Cambridge Mass Winthrop,1970

第2篇

关键词农村;技术;人才;问题;对策

1.1农村实用技术人才数量

锦州市农村总人口191.8万人,农村劳动力101.3万人,拥有各类农村实用技术人员606名,全市每万名农村人口中拥有农村实用技术职务人员3名,每千个农村劳动力中拥有农村实用技术职务人员不到1名。1.2农村实用人才结构比例

1)层次结构:在全市农村实用人才中,初级比例最大,占总数的65%,其中农艺专业最多,占初级人数的28.6%,蔬菜、农业工程、兽医专业分别占初级人数的16.7%、13.9%和8.4%;其次为中级,占总数的25,6%;高级人数最少,占总数的9.4%,且主要分布在乡镇基层单位中,从事农业生产的一线人员几乎没有。

2)年龄结构:农村实用技术人员队伍年龄构成主要以40岁以上人员为主,占总数的53.6%,30-40岁占总数的34.7%,3哕以下的,占总数的11.7%。

3)学历结构:大专及大专以上,占总量的12.7%;中专占总量的193%;高中占总量的32%;高中以下占总量的36%。

4)性别结构:在整个农村实用技术人员中女性所占的比例较少,占总量的9.3%。

1.3农村实用人才分布

全市农村实用技术职务人员主要集中在义县、黑山、北镇、凌海和太和区,分别占总量的5.3%、26.2%、36.6%、16.8%和15.1%。农艺、兽医、畜牧、蔬菜、工程和农经专业人员,分别占总量的40.3%、14.7%、10.7%、9.4%、7.9%7和11.7%。

2农村实用技术人才队伍发展建设存在的问题

1)人员总量偏少。农村实用技术职务人员比例只占农村现有劳动力人口的0.06%,严重影响了农村经济的跨越式发展。

2)文化程度偏低。高中及以下占多数,其中又以初中文化程度居多,不利于农村实用人才整体素质的提升。

3)年龄结构偏大。人员年龄结构中30岁以下的很少,远远不能满足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4)技术层次偏低。高级职称仅占总数的9.3%,不利于产业化的发展和带头作用的发挥。

5)女性实用人才偏少。目前大部分青壮男劳动力外出打工,留在农村的劳动力以女性为多,因此女性农村实用人才的多少成为左右当地农村经济发展的关键因素之一。

3分析存在问题的原因

1)思想认识不到位,农民参评热情不高。首先是主体认识不到位,作为农民职称评审机关的各级部门对于该项工作的认识不充分,缺乏主动性,存在等、靠思想,没有真正认识到农民职称评审工作的意义所在。其次是客体认识不到位,部分拥有一技之长或有资格、够条件的农民对评审缺乏深入的了解,认为可有可无、可晋可不晋,对农业生产不但产生不了直接经济效益,反而会牵扯精力,因此,在思想上不够重视,参评积极性不强、热情不高。

2)宣传工作不到位,农民参评信心不足。相关部门对农村实用人才评定政策的宣传力度不够,农民对参评资格条件、参评范围、过程手续等涉及评审工作的相关情况缺乏了解,导致一些有资格、够条件的农民因参评信心不足,而丧失了参评的机会。

3)组织工作不到位,农民参评无从下手。相关部门对评定的组织工作不够重视,不能给农民提供详细的指导,许多农民无从下手,致使一些有资格、够条件的农民因为不了解工作程序或者不了解申报方法而放弃了取得职称的机会。

4研究发展对策

1)加强对农村实用人才的教育培训,切实做好培训组织工作。整合培训资源,创新培训形式,充分发挥农村职业学校、化技术学校、农村现代远程教育网络和各种农业技术推广培训机构的作用,多渠道、多形式开展农民技能培训。大力实施“农村实用技术培训计划”、绿色证书培训工程、青年农民教育培训工程、阳光工程等农民教育培训工程。做好农村实用技术人员组织工作,明确申报范围、规范申报程序、拓宽申报渠道。

2)健全农村实用人才开发政策体系,切实做好政策宣传。消除对农村实用人才的身份、地域等限制及求职录用、培训、奖励、职称评聘、薪酬分配和劳动保障等方面与其它社会人才‘的差异,保障其合法权益。完善农民技术职称评审办法,加快培养农村实用的中高级人才。加大政策宣传力度,鼓励农村实用人才领头创办生产经营企业、科研和经济实体,促进农业科技成果转化。

第3篇

【关键词】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管理方法

培育当代中国新型职业农民,是加快发展现代农业,推动农村全面进步的迫切需要,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任务的关键所在。如何准确把握新型职业农民的科学内涵,探索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体系。本文特从管理哲学方法论角度略述一二,供讨论。

一、求真务实的思想管理方法

新型职业农民是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农民,他们是未来现代农业建设的根本支撑,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必须求真务实。

(一)按照性别比例,确定主要培训对象

城镇化的推进给我国带来了大规模的人口流动和迁移。目前我国农民工数量已有2.6亿多人,在数量众多的农民工中,男性占66%,女性占34%。这些人从乡村流向城市后,大量农村青壮年劳动力转移到非农产业,传统村落出现了“空心化”现象。有人戏称现在农村是“386199”部队,“38”指妇女,“61”指儿童,“99”指老年人,农村劳动力严重出现妇孺化现象。因此,我们应急需按照性别比例,确定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训对象。一方面,要吸引一批青壮年男性农民返乡创业,加大农村务农青壮年男性农民的培训力度,培养初高中毕业生一定比例的男性学生成为发展壮大农村经济的后继力量;另一方面,要积极组织一定比例的农村妇女参加新型农民技能培训,充分发挥妇女在农业生产中半边天作用。

(二)按照年龄结构,实施分类培训办法

当前我国务农劳动力老龄化问题日益突出。全国从事农业的劳动力平均年龄为50多岁,年轻人相对较少。根据农村劳动力的年龄结构,需按三个层次实施分类培训:一是农村务农青年。据调查,务农农民中,18-35岁的占25.3%,随着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土地流转的加快,这些务农青年已逐渐向 “职业农民”过渡,亟需有针对性地加以培育。二是农村两后生。我国每年初高中毕业生未能继续升学的人数在500万左右,这其中大部分是农村学生。要借鉴国外经验,通过免费培训、政策扶持和就业引导等措施,将一部分农村两后生培养成为新型职业农民。三是返乡农民工。面向年龄18-50岁返乡农民工,发挥他们拥有资金和创业经验的优势,围绕农业新兴岗位,以就业技能为重点,大力开展多种形式的就业培训。

(三)按照文化层次,开办不同培训班级

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关键是农民素质的转变。据调查,目前我国务农劳动力文化水平仍然偏低,小学以下文化程度超过55%,初中文化不足40%,高中文化不足5%,大专以上仅占0.2%。要实现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必须按照农民不同的文化层次,开办不同培训班级。一是实施农业职业技能培训。主要面向有一定文化程度的青年农民,开展技术含量高、就业前景好、市场需求好的技术工种培训,对文化基础差的劳动力重点开展以社区服务业及家庭手工业为主的实用技能培训。二是实施农业专业技术培训。主要面向从事农业生产的专业农民、基层农技推广人员,开展农业科技知识、实用生产技术等知识培训。三是实施农民创业培训。主要对在农村有创业愿望并有创业基础初中以上文化的人员,开展创业必备知识和能力培训。

(四)按照产业布局,设定专业培训目标

随着现代农业的快速发展,留在农村务农农民的分工分业呈加快发展趋势。一些农户通过专业化、规模化发展,逐步成为种植大户、养殖大户、加工大户、农机大户,甚至有了家庭农场;一些农民通过资金、技术、管理等要素投入,逐步发展成为合作经济组织负责人或者是农业企业家、农村经纪人;还有一部分农民,随着农技服务业发展,逐步发展成为农机手、植保员、防疫员等技能服务型人才。我们要要根据农业产业分布情况,组织开展专业培训,引导新型职业农民开发特色产业,创办经济实体。从现在农村发展的情况看,培育新型的经营主体,第一是种养大户,包括家庭农场,要有一套扶持的政策,要开展大规模的培训。第二是农民合作社,要引导和扶持其健康发展。第三是农业产业化的龙头企业,要正确发挥其作用。

二、因事制宜的人本管理方法

面临农户的兼业化问题,农民的老龄化问题和农村的空心村问题,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必须做到因事制宜,实行人本管理。

(一)从人口老龄化实际出发,放宽培训对象的年龄设定限制

中老年农民文化层次偏低,接受新事物能力弱,对播种机、收割机等农业机械不熟悉,阻碍了农业科技的推广应用。我们要从“人口老龄化”实际出发,放宽培训对象的年龄设定限制,加强三个方面的培训:一是对未升学的农村初高中毕业生免费提供农业技能培训,招生对象扩展为20―45岁的应往届初、高中毕业生,以及同等学历的农村基层党员干部、专业户、复转军人和返乡农民工等。打破只招收初中应届毕业生及部分高中生的限制,真正为新农村建设培养“留得住、用得上”的骨干力量;二是主要针对45岁以上农民和即将走上农业生产领域的新生劳动力,通过集中办班等形式开展初等农业技术培训;二是主要针对45岁以下,有转移输出愿望的农民和即将走出校门的初高中学生实行转岗职业技能培训。

(二)从产业空心化的特点出发,狠抓培训对象的职业技能提升

据一些粮食大省调查,专业化规模经营的水稻亩产水平比一般农户普遍高出100公斤,专业化规模饲养生猪的精料肉比为2.5-2.8∶1,而一般散养农户的精料肉比为3∶1。随着农民由身份向职业转变越来越明显,要重点开展好两个方面的职业技能培训。一方面是面向种植大户、养殖大户、加工大户、农机大户等农业生产经营大户,重点开展农业生产技术、经营管理知识、市场营销方法等内容的系统培训,对培训合格人员颁发新型绿色证书,作为从事农业生产经营、获得政府政策扶持的技术资格凭证。另一方面是面向农机手、植保员、防疫员、水利员等技能服务人才,重点开展所从事行业和岗位的职业技能系统培训,对培训合格人员进行技能鉴定,合格者颁发职业技能鉴定证书,作为其聘用上岗的资格凭证。

(三)从信息碎片化的现状出发,增强培训对象的知识整合能力

针对农村劳动力信息比较闭塞,信息来源比较单一,传播速度较慢的现状,面向农民开展学历教育,是解决部分农业院校毕业生学农不爱农、不务农问题的长远之策。目前,每年农科专业招生人数接近20万,但毕业能够到农业生产一线服务的人员比例很低。要改变这种状况,需从两方面出台相应政策:一方面,要制定特殊招生政策,明确农业院校的培养任务,因地制宜确定招生考试要求,补充出台农民参加中高等学历教育的吸引政策;另一方面,要改革教育模式,农民学历教育的专业要以种植、畜牧、水产、经营管理、市场营销等类型划分,通过脱产学习、函授、送教下乡、远程教育等形式,突出实践教学、强化跟踪服务,切实提高农业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真正培育一批“知识型”新型农民。

(四)从经济边缘化的趋势出发,激发培训对象的励志求知精神

随着工业化和城镇化加速推进,农村经济越来越被边缘化。实现农业现代化,必须激发新型农民的励志求知精神。一是探索制定新型职业农民认定管理办法。提出包括知识技能水平、产业发展规模、生产经营效益等为主要内容的新型职业农民认定标准,探索新型职业农民准入及退出机制。二是鼓励大学生“村官”创业,成为专业种养大户。大学生“村官”对新技术拥有较强的接受能力,对新市场拥有较强的分析能力,在农村就业创业,会对我国现代农业发展起到良好的引导和带动作用。三是把家庭农场主培育成新型职业农民。由于以家庭成员为主要劳动力、农业收入为家庭主要收入来源,家庭农场在发展过程中会自动实现代际传承和新老交替。鼓励家庭农场主的子女就读涉农专业,对他们实行现代农业经营领军人才培养。

三、精巧管用的战术管理方法

2012年8月,农业部在全国100个县开展了新型职业农民培育试点工作,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必须采用精巧管用的战术管理方法。

(一)与推广农业科技相结合

培育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离不开农业科技的普遍推广。一要充分发挥农技推广服务体系作用。鼓励农业技术推广部门发挥科技推广前沿阵地的作用,围绕当地主导产业、农民实际需求,开展针对性的培训。二要开展普及性培训。在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中,要以农业实用技术为主要内容,通过进行田间培训、入户指导,将新品种、新技术、新产品、新信息及时送进千家万户。三要实施“送教下乡”活动。“送教下乡”变农民“进城上学”为“家门口上学”,让农民学习种养技术。四要要建立农民教育培训师资库。整合当地现有农民培训资源,聘请涉农部门、科研院所的专家、技术人员和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致富能手作为兼职教师,使农民培训人才资源得到最大优化共享。

(二)与发展现代农业相结合

集约化、规模化、组织化、社会化是现代农业对经营方式的内在要求。发展现代农业,一要依法保障承包农户的土地流转主体地位;二要加大对联户经营、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的扶持力度。三要在龙头企业与农户之间建立更加紧密的利益联结机制。农业的现代化离不开农民的职业化。第一,发展现代农业必须造就一支综合素质高、生产经营能力强、主体作用发挥明显的新型职业农民队伍,为农业现代化奠定人才基础;第二,发展现代农业,必须提升农业科技水平,而农民是农业科技应用的主体,只有提高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才能发展现代农业;第三,发展现代农业,要在加强农村基础教育的同时,深化农村教育体制改革,建立和完善农村成人教育体系,进行农村人力资源开发。

(三)与强化政府责任相结合

目前,一些地方把农民教育培训当作“软任务”,培养效果不明显。抓紧建立和完善目标责任机制,提高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的工作责任感十分必要。近年来,一些地方在这方面进行了成功探索。如江苏省委省政府提出把农民的知识化、职业化作为实现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指标,要求到2020年持证农业劳动力占农业劳动力总数的比例达到35%。当前,应该借鉴和推广江苏等地的成功经验,把培育新型职业农民的任务和持证农民数量纳入政府的综合考核。一要制定规划、出台政策、统筹资源、分解培训任务;二要加强经费投入,落实培训资金,提供物质保障;三要配置农业生产经营必备的培训设施,配套完善生产体系;四要加强培训管理,优化培育环境,开通现代农业投资创业绿色通道;五要加强督查,实行目标责任考核,保证培训效果。

参考文献:

[1]《论我国领导者领导方法论体系》

第4篇

一、农村人力资源开发职业教育大有作为

1.必须高度重视农村人力资源开发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据2005年《中国统计年鉴》数据显示:我国总人口为12.9988亿人,其中农村人口为7.5705亿人,占总人口的58%,农村人力资源总数为4.8724亿人,占农村人口的64%,占全国人口的37.5%。在4.8亿农村劳动力中,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占到4.2亿人。从统计中可以看出,小学及以下文化程度占37.3%,初中文化程度占50.3%,高中文化程度占9.7%,中专文化程度占2.1%,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占0.6%。由于农村劳动力的科技文化素质低下,70%左右适合农村应用的科技成果在农村推广不了。科学技术进步因素对农业增产的贡献率只有30%。不仅制约了我国农业科研成果的有效转化和技术的快速推广,也影响着农村富余劳动力向城镇和第二、三产业转移就业的进程。当今社会现实是:一方面是农村有大批富余青壮劳动力需要转移就业。而另一方面在城市“技工荒”之后,又出现了全国性的“民工荒”现象。国家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重点对长江、珠江三角洲、闽东南、浙东南等地区40个城市的用工、缺工情况进行了调查,调查报告反映:发现缺工200万,比率达10%。整体发展趋势是:社会对劳动力素质的要求越来越高,低素质劳动力的转移领域会越来越窄。农村劳动力由“体力型”输出为主的需求,在向“技能型”为主转变。当今社会对劳动力素质的要求,已逐渐发生了质的转变。

2.必须加快农村职业教育发展

城市化的一个根本特征就是农村人口向城镇转移,农村劳动力从第一产业向第二、三产业转移。在今后一个时期,每年至少要有1000万左右的农村劳动力转移到城镇,这种态势要持续20年左右。由于我国农村教育还很不发达,截至2009年底,全国15岁以上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接近8.9年;主要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为9.5年,我国农村劳动力接受教育的平均水平则更低。很多进城寻求职业的农民大多只接受过普通初中教育,除了有一身力气外没有多少劳动技能,加强这些人的职业技能培训是一项长期的艰巨的任务。据有关方面统计,在全国各级各类城镇务工的农民总计大约在8800万人左右。这部分人目前虽然已经在城镇从事劳务,但很多人只能从事一些简单的体力劳动,适应不了先进技能劳动的需要,如果不接受新的职业培训,终究要被淘汰。因此,为农村进城人员(主要是初中高中阶段)提供学习和培训机会,有效提高他们的学习能力、就业能力、工作转换能力和创业能力,为他们在城镇的生存和发展创造条件,使农村转移进城中的初中文化程度以上人员拥有与城镇人口相对平等的发展机会和受教育水平,必须加快发展农村职业教育。

二、农村人力资源开展要求建立职业教育保障机制

1.构建农村职业教育的投资保障机制

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任务艰巨,也需加大对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的资金投入。根据《2003~2010全国农民工培训规划》要求,我国从2006~2010年,要对拟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的5000万农村劳动力开展引导性培训,并对其中的3000万人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同时,对已进入非农产业就业的2亿多农民工开展岗位培训。据农业部门推算,仅就完成农村劳动力转移前5000万人的引导性培训和3000万人的职业技能培训任务看,按照开展引导性培训人均100元、职业技能培训人均600元计算,共需资金230亿左右。农村职业教育也需要大量的资金,这些资金的保障主要应考虑从两个方面解决:一是稳步增加对农村职业教育和农民培训的财政投入,将教育经费更多向农村和农民倾斜;二是引导企业、社会资本投资农村职业教育和农民培养。

2.完善农村职业教育的管理体制

国务院已经成立了由教育部、国家发改委、财政部、劳动和社会保障部、人事部、农业部、国务院、扶贫办等7部委组成的职业教育工作部际联席会议,农业部等六部门也联合进行了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我国政府对职业教育和农民培训管理的综合协调能力得到加强。2011年,《教育部等九部门关于加快发展面向农村的职业教育的意见》(教职成[2011]13号)正式颁发,进一步明确了农村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任务。但农村职业教育和农民培训管理体制还需要进一步顺利和改善,中央、省、市县各级政府的职责和任务也应当进一步明确。农村职业教育和培训还需要坚持市场化方向,以就业和社会需求为导向,创新教育培训管理模式,借鉴国外“教育券”等管理制度。

3.健全农村职业教育的公共服务体制

农村职业教育和农民培训不是最终目的,最终目的是通过这种手段提高农村劳动者素质,进而促进其务工就业和农村劳动力转移。因而,就需要建立农村职业教育及农民培训与劳动力务工就业和转移的公共服务机制和就业机制。以教育培训促进农村劳动力务工就业和转移,以劳动力就业和转移带动农村职业教育和农民培训发展,形成良性互动机制。其中,应强化就业服务体系建设,增强政府部门和劳动中介的服务能力,构筑农村劳动力转移和就业的信息平台。不仅在农村,而且在城市都应建立面向农村劳动者的公共就业服务体系。通过就业平台开展劳务输出、职业介绍、市场招聘等方式,促进农民工就业和转移,实现农村职业教育和农民培训的最终目的,增加农村劳动力的就业机会并提高其收入水平。

4.形成农村职业教育的合力

综合运用政府部门资源、协调利用社会资源是农村职业教育和农民培训工作中的一个重要方面。农村职业教育和农民培训中呈现多部门管理、实施的格局,农业、教育、劳动、科技、扶贫等不同部门都掌握一定数量的政府资源。如何打破部门局限、充分利用这些资源、避免重复建设和浪费、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率就成为推动农民职业教育培训进程中一个需要特别关注的问题。要充分调动不同部门、不同行业、不同类型政府和社会资源参与农村职业教育和培训,形成开展农村职业教育和培训工作的合力。

三、职业教育促进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实施途径

农村职业教育的实施途径很多,其根本目的是通过这些教育形式提高农民的科技和文化素质,从而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我国职业教育多年来的探索,走出了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发展道路。农村教育改革中涌现出的“三教统筹”“农科教结合”,将农村基础教育、职业教育及成人教育统筹结合,有机衔接,分工协作,相互沟通,提高了农村职业教育的整体效益,这是我国农村现代化进程中出现的具有强大生命力的新生事物,是行之有效的农村职业教育实施途径。

⒈“学校+基地+农户”办学模式

学校需建好适应当地经济发展的、高水平、高效益的产业基地。以产业基地为载体,利用农职校的师资力量、技术优势,融试验、实验、示范、培训、推广于一体,既教会农民做,又做给农民看,还领着农民干,带领农民致富奔小康。

⒉“学校+公司+农户”的办学模式

以学校为主体,以公司为实体,以农户为客体,通过合同(或协议)的方式把千家万户组织起来,带动农户进行产业开发。这是一种以市场为导向,集产、供、销于一体的产业化办学模式。

⒊“学校+产业协会+农户”的办学模式

以学校牵头,以专业教师和毕业学员为主体,组织产业协会,通过协会把农户组织起来,充分发挥专业教师和毕业学员的作用,为农户提供技术信息服务,对农户实施技术培训,将农职校办学融于农业产业化、农业企业化、农村现代化建设之中,使其成为促进农村现代化形成的依托和载体。

⒋“产、学、研一体化”办学模式

农职校按照村镇出题目,培训列项目,产学研相结合,学用一致出成果的思路,建立科技示范园、科技示范户、科技村、农业科技企业,发挥示范辐射作用。实行校园、家园、创业园相结合,学校、技术人员、农民学员相结合,教、学、研相结合,使学校的功能扩展到产业领域、市场领域和科研领域。

⒌县、乡、村三级网络办学模式

以县政府统筹,将县办农职校、农科所与乡镇农职校一起,构建农村实用技术培训、产品开发、技术推广和经营服务的网络。加强农职校之间的联合协作、专业互补、师资共享、信息共享、资源共享,构建多层次、多专业人才培训网;以乡镇企业、科技示范园、农产品生产经营大户为依托组建专业协会和产业化实体,构建专业产业化网络;以乡镇村的教学点为依托构建科技示范网络,形成边学习、边生产、边科研的教育模式。

⒍远程教学模式

充分利用和挖掘农村中小学远程教育资源,制定农村职业教育教学资源建设计划,加快开发和制作符合本地区产业特点,符合农民实际需要,针对性强、通俗易懂的同步课堂、教育资源光盘和卫星数据广播资源。现在有的地方将农村党员远程教育网、中小学远程教育网分开建设,浪费了不少资源。现代远程教育应着力质量和效益的提高,与中小学布局调整相结合,与科教结合,三教统筹,与农村党员教育、农民教育、教师进修等相结合。

⒎一校三教办学模式

第5篇

一、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和城乡教育统筹发展工作经验在全国得到推广。4月2日,国务院教育督导委员会在教育部召开全国县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督导评估新闻会,2014年全国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督导评估工作报告和公布2014年全国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县(市、区)名单,推介湖北、上海、浙江、贵州等省市工作经验。

__区代表湖北省组团出席会议,湖北省教育督办公室主任胡兴、湖北省__市__区教育局局长陈勇、__区人大代表罗蓉、__区赵勉河小学校长苏庆华应邀出席新闻会。__区与会人员向大会汇报__区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工作取得的成绩和经验。新华社、人民日报、光明日报、中国青年报、中国教育报、中国教师报、中央电视台、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国教育电视台等国内主流媒体现场采访报道。

在新闻会上,湖北省__市__区妇联主席、人大代表罗蓉做了《生无择校,教无择生——__学子圆梦“学有优教”》的典型发言。__区委政府把“学有优教”作为深入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目标,让“校园环境美起来,城乡教师动起来,后勤服务实起来,文化特色亮起来,教育管理精起来”,__学子圆梦了“学有优教”。进一步深化教育管理机制体制创新,实施“片区管理”、“一校制管理”,推进以“小组合作学习与管理”为抓手的课堂教学改革,促进了全区义务教育的高位优质均衡发展。

__区赵勉河小学校长苏庆华在现场接受了新华社记者的专访。苏庆华介绍了__区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让山区学校变了样”的亲身经历和感受。她说,__区教育督导部门把“推进均衡发展,实现教育公平”作为督导重点,关注偏远山区学校的发展建设,使得赵勉河小学同其他同类偏远山区学校绝处逢生,凸显生机与活力。如今,__区大山深处的赵勉河小学,有一流设施设备为学校发展奠基,有多元的教师团队为学校发展给力,有凸显的亮点特色为学校发展添翼。

为进一步推进义务教育高位均衡发展,督导办公室一是加大了“普九”和均衡发展监测工作力度,并筹备于7月份组织各片区监测人员进行专业技术培训;二是全面启动了义务教育薄弱学校基本办学条件督导评估工作,印发了《__区迎接省市全面改善义务教育薄弱学校基本办学条件督导评估工作方案》(夷政督〔2015〕7号),成立了领导小组,明确了局办公室、计财科、勤办、装备站等职能部门的职责和工作和要求。

二、全面启动中小学挂牌督导示范区创建工作。根据国务院教育督导委员会办公室《中小学校责任督学挂牌督导创新县(市、区)工作方案》要求,督导办公室向局务会申报了中小学挂牌督导示范区创建工作议题,经局务会研究决定,全面启动实施中小学挂牌督导示范区创建工作。一是进一步完善督学责任区制度,强化责任督学职责与管理,要求各责任督学严格按照《教育督导条例》做好责任区常规督导工作;二是先后组织开展了两次责任督学专业培训,于3月20日请宜都市教科所赵小燕所长解读了《义务教育学校办学基本标准》,于6月3日在黄花初中以校园文化建设为主题,请研训中心汪宏军主任区对校长及督学进行了学校文化建设专题培训;三是4-5月,先后组织责任督学赴兴山、远安、湖南桂阳县、望城区学习督学责任区制度建设工作经验,给相关督学布置了学习专题,任务具体,要求明确;四是积极筹备全区教育督导工作办公会,已拟出汇报材料、会议议程等;五是筹备开展责任督学2014-2015学年度考核工作,已网发考核通知,拟于7月份完成。

三、扎实做好年度教育工作责任目标考核工作。一是根据《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关于开展2013、2014年度县市区政府教育工作责任目标考核的通知》(宜府办函[2015]18号),积极筹备汇报材料和档案资料,于4月21日接受了市政府对区政府2013、2014年度教育工作责任目标考核,得到评估组领导和专家的高度评价;二是为了强化乡镇(街道、开发区、试验区)和局局属单位更好地履行工作职责,完成2015年教育目标,采用申报和布置相结合的方式拟定了各单位2015年的教育工作任务目标,在2014年的基础上编制、修改和完善了针对各单位2015年的教育责任目标考核细则共7个,于3月份以文件形式下发到各单位,对今年的教育工作分类别列出了具体目标,对目标的完成提出了具体要求,为年末的考核工作奠定了基础;三是组织开展2015年度教育责任目标过程督导,印发了开展2015年教育工作责任目标过程督导的通知,明确了两大督导重点,即重点查看乡镇政府(街办、开发区、试验区)召开2015年年度教育工作会议情况及中期落实情况和2014年教育工作责任目标年度考核通报中所提出突出问题的整改情况,将于第三季度采用现场查看、访问和查阅资料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四、以文化建设为抓手,大力推进义务教育现代化学校创建工作。2015年,是全市“创现”工作收官之年,我区抢抓机遇,加大创建工作力度,印发了《__区中小学(幼儿园)校园文化建设方案》(夷教发〔2015〕6号),于3月20日利用主分会场模式召开了校园文化建设暨2015年度“创现”工作推进会。通过建立局领导与部门联系创建学校制度,组建文化建设校际“智慧联盟”,四轮专项督导等方式,全面促进“创现”学校提升办学水平。《__教育简报》2015年第2期以《加大创建力度 提升学校品位——__区义务教育现代化学校创建工作抓早抓实》为题,推介__区“创现”工作经验。6月3日,在黄花初中组织开展了2015年“创现”学校校园文化建设展示评审活动,邓村小学等11所学校分获一、二、三等奖,评比展示效果超出预期。

同时,对三峡高中、机关幼儿园省级示范年度复查工作进行了安排部署。

五、扎实做好民办教育培训机构审批工作。本着服务理念,热心指导各民办教育培训机构加强办学管理,规范办学行为,提高服务质量。

一是严格审批程序,履行审批职责。2015年,受理了樟村坪中心幼儿园、分乡良友幼儿园的办学资质注销申请,按程序完成其注销工作;规范进行了2015年的换证工作,对证件到期的小溪塔红星幼儿园等15所幼儿园逐一进行了换证;受理并完成了城建幼儿园的园长变更;对“__汇智先科生产力促进中心有限公司”申请在__区开办民办培训机构按程序完成了准入工作。

二是强化年检工作,提高办学效益。根据《市教育局关于做好2015年民办教育机构年检工作的通知》(宜教办发〔2015〕21号)精神,区教育局由行政审批科牵头、教育科和综治科等科室共同组成年检工作专班,于5月上旬对全区18所民办教育培训机构从“办学资质、办学条件、学校管理、教育教学、安全卫生、教师队伍、招生宣传、经费管理”等八个方面进行了现场检查和审核。检查过程中对发现的问题,当场发出了《__区教育局行政审批科督办整改通知书》,限期整改,各民办培训机构整改完成后书面报告中心学校,中心学校进行复查,区教育局在中心学校复查的基础上,对年检结果进行了公示,公示期满后下发了年检通报,通报中再次分校一一列举了存在的问题并针对性的提出了整改要求,最后,对全区民办教育培训机构及机构的挂靠单位、片区中心学校今后的民办教育工作工作提出了具体要求。

三是全面启动全区民办教育培训机构办学资质清理工作,预计于8月底完成。

第6篇

(一)新居民培训与开展思想道德文化素质教育相结合为掌握教育培训的针对性,嵊州市曾对本市500名新居民进行了抽样调查,统计资料显示其学历方面:文盲161人,占32.12%;小学260人,占52%;初中50人,占10%;高中21人,占4.2%;大学8人,占1.6%。他们由于在家乡没有受过良好的教育,而来嵊后又没有学习的机会,绝大多数新居民都希望能有参加继续教育的机会。因此,近年来,嵊州市以全市22个乡镇(街道)成校为阵地,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广泛开展新居民的教育培训。1.思想道德教育。一方面将思想政治教育与法律法规、公民道德、职业道德、城市生活常识有机结合,开设《劳动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合同法》《职业病防治法》《治安管理处罚条例》等讲座,使新居民了解这些法律法规,增强遵纪守法和依照法律保护自身合法权益的意识。举办安全常识和公民道德规范培训,诸如安全生产、城市公共道德、职业道德、城市生活常识等,不断增强新居民适应城市工作和生活的能力,养成良好的公民道德意识,树立建设嵊州、爱护嵊州、保持环境、遵纪守法、文明礼貌的社会风尚。另一方面将思想道德教育与开展“五好”评优活动相结合。该市积极与各企业加强合作,每年开展一次以“好媳妇、好子女、好儿孙、好兄弟、好公民”为主要内容的评优活动。近三年,嵊州市一共评出各类先进822人次。通过树立先进典型,促进全体新居民思想道德素质的提高。2.文化体育活动。嵊州市下发了《新居民培训证书》5000本,每一位持证新居民可享受四个免费“优惠”,即免费参加各类成校培训,免费借阅成校的科技图书,免费进成校电脑室、上网浏览查找资料,双休日可以免费进到成校活动室参加美术、乒乓球、棋类等体育活动。为把越剧、围棋等特色文化资源转化为思想教育的载体,全市各成校与乡镇文化站密切配合,组建了由新居民为主体的乐队、舞狮舞龙队、棋队、篮球队、足球队、书画社等文体组织。如金庭的高跷队、长乐的民乐队、崇仁的舞狮队都开展得有声有色。3.学历教育。针对新居民文化水平普遍低的现状,嵊州市制订并落实《新居民文化知识和职业培训计划》,在市区开办了一所新居民培训学校的同时,重点在三江街道、鹿山街道、剡湖街道、浦口街道,以及五大集镇的成校举办扫盲班、业余初中和高中班、大学函授和大学自考班,并且做到工地建在哪里,新居民的学历培训就延伸到哪里,培训形式多种多样,不拘一格,注重实效。如:剡湖街道成校近年来采用全日制教育与业余培训相结合,职前教育与职后培训相结合,长班教学与短期培训相结合等多种形式,举办各类学历培训班,赢得了新居民的广泛认同。自2009年起,到2014年每年有400多名新居民获得“成人双证制”证书;大专、本科班从无到有,现每年有在读学员1000多名。该校的学员除了本辖区外,还涵盖全市各乡镇,一批又一批的新居民毕业学员在各行各业中大显身手。

(二)新居民培训与提供配套服务构建终身教育相结合1.在培训内容和方法上,嵊州市充分体现了按需施教形式多样。企业发展经济需要什么专业,就办什么专业,需要什么人才,就培养什么人才,新居民需要什么,就选择什么内容和教材,给新居民提供各类服务。在具体确定内容时,嵊州市还主动与省政府开展的“百万农民培训工程”“百万企业职工和农民‘双证制’培训工程”“千万劳动力素质培训工程”密切结合,与新居民致富结合,真正使新居民学有所长、学以致用、学以见效。坚持以“短期为主、实用为主、分散为主”的原则,采用技术培训与文化教育相结合,长班与短班相结合,自学与集中相结合,课堂培训与现场指导相结合,面授与函授相结合,广播电视与黑板报宣传相结合等方式,把各类培训班办到企业,办到车间,办到工地。2.在培训师资和教材上,嵊州市努力实现规范管理持续发展。近年来,嵊州市各职校和成校不断加强教师队伍、教材、器材、教室和实习基地的建设,以保证培训质量和培训效果的长期稳定提高,已组建了由54名大专院校和市级各部门科技人员组成的全省首个讲师团,巡回到全市各地给新居民讲课。乡镇(街道)成校也聘请了280名兼课教师,经常性地给新居民辅导。根据实际,嵊州市组织有关专家编写了《城市社会生活》《人口教育》《崇尚科学文化,争做知识新人》等多种乡土教材。在实施招生、教学、考试、毕业等各个环节中,既抓规范,又不呆板,鼓励各显神通,既提明确要求,又不搞一刀切,提倡百花齐放,充分体现培训的灵活性、开放性、适应性。3.充分发挥全市职校和成校多种办学的功能。为做深做透新居民服务文章,嵊州市把培训对象逐步扩大到农村各个社区。目前,嵊州市各地都融高教自学考试联络站、成人高校函授站、职业技能培训站、党校、团校、妇女学校、农函大为一体,新居民的培训内容也由原来以岗位技能为主,拓展到各类成人中高等学历教育、党员干部教育、民主与法制教育、职业技术教育、人口环境教育、科学普及以及社会文化生活教育等方面,服务对象也向全体新居民延伸,实现了成校、职校、党校、老年大学、青少年培训中心“五校”办学一体化,形成了终身教育的良好氛围。

(三)新居民培训与方便子女就学解决后顾之忧相结合1.制定出台各项优惠政策。因受自身文化素质和生计的影响,许多新居民子女很难接受正规的义务教育或上学困难而放任自流。为此,嵊州市在优化务工环境的过程中,还把关心新居民子女就学作为加强服务的重要内容,切实帮助解决生活上的后顾之忧,促使他们安心创业在嵊州。近年来,嵊州市已先后制定出台了《新居民子女就学优惠政策》《新居民子弟学校管理暂行规定》《新居民子弟入学、转学暂行办法》等政策措施。2.加大投入建设教育场地。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嵊州市教体局每年拨专款100多万元,用于新居民子弟学校落实办学场地,增添办学设备;各公办学校对新居民子女学校免费提供业务指导、教师培训及公共设施的资源共享。向社会公开承诺,不分城乡,不分贫富,生活在嵊州的新居民子女均可享受与当地学生同等待遇,决不让一个新居民子女失学。3.公办学校积极提供服务。每一个新居民子女可在指定公办学校插班就读,享受本地学生同等待遇,不收任何借读费、赞助费;对有特殊困难的新居民子女,学校给予减免杂费,并帮助联系结对资助;公办学校在双休日和节假日免费向新居民子女开放体育活动场所,提供活动器材。2014年全市共有38所公办学校接纳3516名新居民的子女就读。4.实行教育平等。为了保证新居民与学区内的孩子都享受同等的教育,嵊州市规定任何学校和个人不得以任何借口向家长索取正常经费之外的其他费用及物品。同时,把新居民的教育质量纳入学校综合素质评价体系,以防止新居民子女被忽视的现象发生。

(四)新居民培训与整合教育培训资源相结合1.建立市级龙头培训机构。成立了一个市成教中心,负责协调各个部门,各所学校的关系,搞好新居民培训规划,制定年度培训计划,进行各类培训指导,编写和选用教材,选择和指派教师,已具有综合协调、监督、检查、指导的功能。2.发挥乡镇培训机构的主体作用。按照行政区域直接组织招生培训,负责聘请兼职教师,解决培训经费,提供实验基地,以培养岗位技能选手和普及科技文化知识为主要目标。3.抓好企业培训。企业职工培训学校可以采取几家企业联合的形式,对不同层次的新居民开展有针对性的各类培训。这种培训,学员随叫随到,听课率高,实习方便,解决问题针对性强,无论是白天还是晚上,无论在教室还是车间,都可进行。4.抓好四级网络建设。为做强做大新居民培训的文章,嵊州市把普职成“三教统筹”和构筑市、镇、村、企业“四级联动”作为重要抓手,抓学校建设,抓网络构建,不断夯实新居民培训的基础。目前,嵊州市已成立社区学院,22个乡镇(街道、开发区)全部建立成校,所占比例100%,463个行政村已建立成校408个,所占比例88.2%,市级示范性职工培训学校27所,年培训新居民3万人次以上。

二、几点经验和体会

(一)党委、政府重视,部门配合,是推动新居民培训工作的前提教体部门要在当地党委、政府的统一领导下,把新居民素质培训和就业工程当作“科学发展、创强争优”的一项重要项目来切实抓好,按照市委、市政府赋予教体部门的工作职能,积极大胆地协调劳动保障、总工会、妇联、文广、团市委、开发委等有关部门根据各自的职责,齐抓共管,共同做好新居民的培训和就业工作。

(二)加强培训,不断提高职工自身综合素质,是增强新居民就业适应能力的基础要开展对新居民的职业技能培训,必须采取提高科技文化素质,增强就业适应能力和“定单培训,定向输出”等方式,有效地提高新居民技能素质,增强劳动力资源的市场竞争力。各学校培训后就业的实际说明了一点,越是经过职业培训的,培训的内容针对性强的,与用工的需求相一致的,就业的可能性就越大,就更有保障。

(三)加强与输入地的劳务协作,因“用”而“训”是解决新居民就业问题的关键各级各类职业技术学校和化技术学校要积极与新居民原籍的劳动保障部门、职业介绍机构以及劳务机构取得联系,建立长期、稳定的劳务协作关系。按各企业明确的用工趋向确定培训内容,或结合企业自身的具体情况,进行岗前的技术培训和适应性培训。通过广泛收集用工信息,并运用广播、电视和报刊,广泛宣传用工信息,及时把新居民输送到用人单位,促进新居民劳务输出工作全面开展。

三、今后工作和思考

当前,嵊州市登记在册的新居民人口占全市人口比重还在逐年上升,对嵊州市经济结构、社会结构、产业结构产生越来越深远的影响。党的十报告提出提高社会管理科学化水平时,明确要求完善和创新流动人口和特殊人群管理服务,对进一步加强新居民教育培训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更新的目标,因此,嵊州市将围绕“关爱,服务,增强新居民幸福感”这个主题,使新居民在嵊州这块土地上更好地工作,更幸福地生活。

(一)建立新居民职业技能培训基地嵊州市庞大的新居民已成为推动经济转型升级不可或缺的力量,新一代新居民也渴望通过自身文化技能的提升,实现自身价值,创造更多的财富。因此,在现有市职教中心创建新居民职业技能培训基地的同时,积极携手相关政府部门、乡镇(街道)、企业,整合各类培训资源,分别在市职技校、社区学院、宏达制衣公司建立3个新居民职业技能培训基地,并努力把师资力量雄厚、教学行为规范、环境设施齐全的职教中心培训基地打造为浙江省级新居民技能培训示范基地。

(二)积极做好协调和指导工作进一步完善以职业学校和成人学校为主体的教育培训体系,推动基础教育、职业教育、成人教育相互沟通,打破部门、行业界限,实行相关师资、设备设施等资源共享,提高教育资源的配置效益,扩大职业技术培训规模,提高新居民培训水平,使新居民在当前劳动力供求矛盾十分突出的情况下,能保持较强的就业竞争力。

(三)积极争取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的支持加大资金投入力度,进一步加强市、乡镇(街道)企业培训学校的软、硬件建设,进一步整合各类职业中专、职业中学、乡(镇)化技术学校和社会力量办学培训机构等教育培训资源,再建立一批新居民教育培训中心或培训基地,更有力地提高新居民的综合素质和就业适应能力。

第7篇

__瑶族自治县教育情况汇报

__瑶族自治县位于湖南省正南边陲,湘、粤、桂三省(区)交界的南岭山区腹地,总面积3248平方公里,共辖22个乡镇,1个国有林场,总人口47.2万,其中以瑶族为主的少数民族人口占63%,是全国瑶族人口最多、湖南省唯一的瑶族自治县,革命老区县,也是新一轮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湘西地区开发县。全县现有各级各类学校335所,其中高中2所,完全中学2所,教师进修学校1所,中等职业枝术学校5所(含民办4所),初级中学15所,九年一贯制学校7所,独立设置的瑶族小学1所,中心小学(完全小学)49所,村级小学、村组教学点253个。20__年秋季共有在校学生63618人,在职教职员工4127人。

近年来,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县教育系统干部职工团结拼搏,真抓实干,全县民族教育事业得到了长足发展。20__年被永州市人民政府授予“基础教育工作先进县”称号,20__年被省教育厅等七厅局评为“创建规范教育收费示范县先进单位”,20__年顺利通过省“教育两项督导评估考核”,被评为“全省‘两基’迎国检工作先进县”,荣获“全国教育系统纪检监察先进集体”等荣誉称号。具体体现在:义务教育普及程度全面提高。通过落实“双线”控流保学责任制和实施国家、社会扶贫助学政策,全县义务教育普及程度全面提高。同时 “公办示范,民办为主”的幼儿教育发展格局基本形成,全县共有幼儿教育机构35个,在园幼儿4328人,成为全省13个幼儿教育发展较好的县市之一。高中阶段教育发展态势良好。通过努力,20__年县一中成功创建为省级示范性普通高级中学,20__年县二中创建为市级示范性普通高级中学,县三中基本改变了薄弱学校的面貌,县职业中专发展成了集职教、普教、成教于一体的综合性学校,20__年被评为市级示范性职业中专。20__年,全县在校高中生8913人,比20__年增加1894人,增幅为27%。办学条件进一步得到改善。20__-20__年,全县共投入危改资金2700万元,改造危房面积60774平方米,新建校舍面积56800平方米,同时,启动了义务教育合格制学校建设,界牌中学、东田中学、沱江镇四小成为花园式学校。教育信息化建设步伐加快。全县中心小学以上学校有50所开通了宽带上网,实现了“校校通”,高质量地完成了347所中小学校现代远程教育设备的调试工作,所有村级小学都建立了远程教育光盘播放点,中心小学全部建立卫星教学收视点,农村初中学校全部建立电脑教室。县一中、县二中、沱江镇二小3所学校通过省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验收。素质教育稳步推进。全县中小学生思想品德合格率达99%以上,小学生毕业率达99%,初中生毕业率达97%,高中生毕业率达88%以上。20__年,全县普通高考二本上线452人,比上年增加98人。20__年全市普通中小学校管理工作现场在我县召开,市教育局充分肯定了我县的学校管理工作。教师队伍素质大幅提高。自20__年以来,在县财力十分吃紧的情况下,从师范院校共录用1193名优秀大中专毕业生充实教师队伍。县委政府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位置,对教师高看一等,厚爱一层,县财政确保了教师工资足额按时发放,各项方面待遇与当地公务员一视同仁。同时,积极开展继续教育培训、学历提升培训、班主任培训。教师队伍整体素质明显提高,目前,已基本建立了一支结构合理、业务精良、素质较高又较为稳定的教师队伍。

尽管近年来我县教育事业取得了一定的发展,但由于我县教育底子薄,且受财力有限等多种因素制约,教育发展仍然存在不少的困难和问题,主要体现在两大方面:

第一,硬件设施难以满足需求。一是校舍普遍紧张。大部分学校因教室不够,大班额现象较为普遍。涛圩中心小学等学校的平均班额都在60人以上。多数学校功能教室不全,正常的教学活动难以开展。教师没有集体办公场所,只得在家办公。二是食宿条件有待提高。农村多数学校师生宿舍不足,寄宿生大都是两人合铺,教师、学生混住一栋宿舍楼的现象较为普遍。部分学校食堂条件简陋,澡堂、床位、餐饮、供水等配套生活设施建设短缺。三是教育教学配套设施不够完善。教学仪器、图书资料、课桌凳较为陈旧,文体器材匮乏。目前,全县音乐器材配备达标学校8所,美术器材配备达标学校8所,理科实验仪器配备达标学校20所。体育设施设备欠缺。大部分农村中小学校没有田径运动场,没有足够的水泥操场。

第二,教师队伍整体素质不够高。尽管近年来我们狠抓了教师队伍建设,教师队伍整体水平有一定提高,但受历史原因和经费短缺影响,全县教师队伍素质还不够高。一是教师教育教学观念与新形势要求存在较大差距。由于我县地处偏远,远离中心城市,教师外出交流、学习的机会少,且培训模式较为单一,视野不

够开阔,尤其是基础教育新课程实施以来,原有的教育教学观念难以满足形势发展需要。二是学校管理人员队伍能力亟待提高。受地域等现实条件制约,学校管理者创新思维不够,传统的教育管理模式已成为制约学校管理水平提升的瓶颈,学校管理与发达地区的差距仍然较大。三是师训经费缺口大。由于我县财政吃紧,无法单列师训费,师训经费一直处于短缺状态,师训工作开展缺少必要的经济支撑,困难重重。

第8篇

一、河南职业教育社会需求状况分析

(一)河南职业教育社会需求总量分析

社会人口状况是影响教育社会需求的重要因素之一,因此,本文尝试通过河南人口构成情况分析职业教育社会需求的基本规模和走势。根据《河南2007年统计年鉴》数据统计显示:2006年河南省学龄期中人口高峰期是10-14岁(初中阶段),有746.32万人,占总人口的7.6%,其次是5-9岁(小学阶段)的677.58万人,约占总人口的6.9%,到2011年至2016年这两个人口高峰将分别进入高中阶段,这必然大大提高对高中阶段教育的教育需求。若按60%入学率计算(2006年高中阶段毛入学率为55.6%左右),到2011年将有447.79万人进入高中阶段学习,平均约每年89.56万人需要进入高中阶段教育学习,而2011年高中阶段教育招生数为69万人,若按现有规模发展远远不能满足社会的需求。若按照省教育厅招生计划,普职比为1:1的要求,到2011年河南省中等职业教育规模应达到89.56万,而今年我省数据为69万人,缺口仍然有20万人左右,说明这一阶段必须大力发展中等职业教育。[2]同样,到2016年正好第二个入学高峰期到来,如若初中、高中升学率分别按95%和60%计算,此时有386.22万人,即平均每年有77.24万人进入高中阶段学习。而今招生数每年为69万人,仍然有差距。说明仍然需要大力发展中等教育,尤其是中等职业教育。同理,如若按河南“十二五”规划要求,高等教育的毛入学率为36.5%,剩下的63.5%需升学、就业,问题非常严重,为了满足普通高中毕业生高等教育和就业的需求,还必须大力发展高职教育。从2010年以后的人口构成情况看,不宜再扩大高中阶段教育了。由此可见,面对沉重的学龄人口压力,河南省扩大高中教育规模的任务十分艰巨,在普高规模扩展有限情况下只有充分利用、发展中等职业教育的资源,以保证高中阶段的教育需求。因此,人口构成情况说明,2010年后是发展职业教育的关键时期,必须大力发展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其任务十分艰巨。

(二)河南职业教育社会需求结构分析

除了社会人口因素外,影响教育社会需求的还有另一重要因素,即教育的社会需求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增函数。从教育供求关系上看,体现在“出口”上,就是“教育产品”———毕业生和经济发展的关系。[3]

1.河南省产业结构现状。改革开放以来,河南省以产业结构调整为核心,对经济结构进行了战略性调整。从表1可以看出,河南省的GDP总量处于稳步增长状态,2006~2010年GDP总量的平均增长率为11.65%。其中,第一产业的GDP总量(即贡献率)处于缓慢增长态势,期间增速波动比较大,但占GDP总量的比重逐年下降。第二产业的GDP总量增长率在三产业中属于增速最快的,平均值达到18.96%,第二产业占GDP总量的比重也是三产业中最高的,2010年为57.3%。2006~2010年第三产业所占GDP总量的比重呈现出一定的波动性,有升有降,没有特别清晰的规律,但总体上处于上升态势。

2.三大产业就业构成的变化趋势。随着近几年河南省三大产业经济结构的变化,就业结构也随之发生了一系列的变化(见表2)。可以看出,在近几年中第一产业就业份额降幅较大,而且第一产业绝对从业人数也是逐步减少的,从2006年3050.03万人减少到2010年的2711.72万人,减少了11.09%,随之出现的第一产业的就业份额下降了8.4%,这表明第一产业就业已基本饱和,就业吸纳能力降低。第二产业在这期间绝对就业人数数量增长较快,由2006年的1350.57万人上升到2010年1753.37万人,增长了29.82%,就业份额从2006年的23.6%增长到2011年的29.0%。仅增长了5.4%。特别第二产业在2010年达到最大值29.0%,绝对就业人数达到1753.37万人,说明随着结构调整和改革深化,第二产业吸纳劳动就业的能力逐渐在减弱。与第一、二产业相比,第三产业出现就业迅猛增长势头且发展潜力巨大的特点。第三产业就业份额从2000年的18.5%上升到2010年的26.1%,增长了7.6%;其绝对就业人数也大幅增加,由2000年的1030.34万人增加到2010年的1576.47万人。三大产业的就业结构已从2000年的64.0:17.5:18.5变为2010年的44.9:29.0:26.1。第一、二产业比重大幅下降,第三产业份额呈现出上升趋势。这一情况说明河南第三产业存在较大的发展潜力,具有通过发展第三产业促进就业的可能。

二、河南职业教育有效供给状况分析

(一)办学规模较小

从表3可以看出,历年中等职业学校的平均规模由2006年的1340人逐年增加到2010年的1675人,增加了25%,递增变化趋势如表所示。

(二)中等职业学校办学效益情况

从上表可以看出,2010年河南1130所中等职业学校校均规模为1675人,与第一位的江苏省相差3.2倍。校均校舍面积、校均固定资产值、校均图书册数都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也就是基本办学条件好于全国平均水平,而办学校均经费水平均低于全国水平,说明经费投入严重不足。与西部的各省市的办学效益比较,河南无论从规模,基本办学条件,教育投入均列于9-12位,不仅与全国各省市有明显的差距,也在西部省市中列居倒数几位,在西部省市中的差距也很大。[4]

(三)供给错位,潜在需求无法满足

职业教育的人才供给和社会需求之间存在着供需错位现象,职业教育的改革滞后于经济结构调整和科技发展,相当一部分职业教育的潜在需求未能转化为现实需求。

首先,从供给规模上,2006年河南高校在校生数与中职在校生数的比例为0.71,到2007年、2008年、2009年和2010年,其比值分别为0.70,0.73、0.73和0.77(见表4),表明高等学校招生规模扩大大于中职规模的扩大,这与社会经济发展对劳动力层次结构的需求发生偏离,中等专业教育层次严重不足。

其次,在供给结构上,专业设置与劳动市场需求相脱离的现象比较严重,专业结构不能正确地反映劳动力的就业结构。表5反映了河南2007-2009年的中等职业学校科类状况,相对于河南省产业结构,第二产业科类所占比重过高(见表2)。

三、河南职业教育供求矛盾

(一)教育需求总量无限膨胀与教育有效供给不足的矛盾

通过以上对河南省需求和供给状况的分析,可以看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职业教育的供求盾更加突出。一方面,据全国第六次人口普查资料,2010年我国25-64岁人口中受过高中及以上教育者只占25%。而在美国这样的发达国家和韩国这样新型工业化国家中,25-64岁人口中接受过中等教育的人口所占比例已分别达到87%和66%。目前我国7000多万技术工人中,中级占35%,高级仅占0.5%,劳动力结构中的中高级技术人才比例仍然较低。与此同时,我国现有从业人员中,具有初中和小学受教育水平的人员占75%左右,接受过高中和中等职业技术教育者占12.7%。[5]技术人才的匾乏己成为影响我国产品国际市场竞争力的主要障碍。加强必要的职业教育和技术培训迫在眉睫。另一方面,各种类型的技术培训和继续教育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在目前我国职业教育链条中还存在一定的缺失。全国每年约有800多万初中毕业生未能升入高中段各类学校,未能升入高中阶段各类学校而直接进入劳动力市场,缺乏必要的职业资格教育和技术培训。

(二)职业教育社会需求与供给的结构性矛盾

经过多年来的大力发展,我国职业教育培养的人才规模总量己经不小,但在专业特色、人才规格等方面,存在结构性短缺。根据国家有关部门最新公布的数据,全国人才市场总体形势供大于求,除了在数量上供大于求外,各专业在供求比例上存在差距。对河南省中等职业教育社会需求和供给的分析更说明了这一点,一方面,从社会需求角度分析,改革开放以来,我省三大产业比例变为2010年的14.1∶57.3∶28.6,产业结构类型从“二、一、三”转变为典型的“二、三、一”型,随着产业结构的不断调整,从业人员的就业结构也进行了大范围的调整,从2000年的64.0:17.5:18.5变为2010年的44.9:29.0:26.1,从中可以分析得出,第一、二产业比重大幅下降,第三产业份额呈现出上升趋势,即河南第三产业存在较大的发展潜力,具有通过发展第三产业促进就业的可能;另一方面,从教育供给角度分析,专业设置与劳动市场的需求相脱离的现象比较严重,专业结构不能正确地反映劳动力的就业结构。从河南2007-2009年的中等职业学校科类状况中可以看出,相对河南省产业结构,第二产业科类所占比重过高。

四、增强河南职业教育吸引力的路径选择

(一)优化学校布局结构,高移办学投入主体

目前我国的广大农村地区经济相对封闭,增长速度缓慢,农村的职业学校由于远离工业和第三产业以及信息的闭塞,对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培训作用难以发挥,在县域范围内各自单独地办职业学校,尤其是中西部地区,没有学生实习和技能训练的环境与条件,只能是在教室里上两年课,然后到城市或南方进行所谓的顶岗实习,毕业生也不可能有高的收益。要进行职业学校布局结构调整,还必须改变对职业教育发展的评价指标和评价方式,从过去以发展规模来评价一个地方中等职业教育发展的好坏,变为以高中阶段入学率和中等职业教育质量相结合来评价一个地区的职业教育发展。在现阶段,职业学校建设应放到省辖市级政府对所在区域进行统筹,这样可以集中财力、物力在区域中心城市集中建设一批搞质量的职业学校,相对集中就可以有效扩大教育可以有效解决职业学校实习实训设施普遍较差的状况,相对集中还可以有效扩大职业教育对劳动力资源的配置半径,避免招生中的混乱,更有利于优质资源得到更好的利用,职业学校的专业设置、办学方向更容易稳定,只有稳定才能办出特色,这不仅是解决职业教育的办学效益差的问题,也是增强职业教育吸引力的问题。

(二)转变职业学校发展模式,促进职业教育可持续发展

首先,我国的高中阶段入学率还处于一个低级水平,初中毕业外出打工和高中阶段流失学生外出打工还大量存在,如何对这些人员进行技能培训也是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其次,由于各地发展的不均衡,再加上职业教育资源分布不均,因此,不能追求职业教育遍地开花的局面,应该集中优势资源,建立职业教育培训基地,打造区域性职教高地,形成区域内的职教增长极,将职业教育规模化、集约化,通过集聚和规模效应,超常发展各类职业教育,并对地区产生有效辐射。这种发展模式的建立,不仅可以为职业学校的学生提供技能培训,提高设备的利用率,也可以为初中、高一、高二多层次分流的学生进行相应的技能培训,避免没有经过职业技能培训而直接进入生产领域。同时,也可以避免职业学校正规学历教育与短期技能培训在教学组织上的冲突和难以管理,可以以更灵活的方式和方法开展各类人员培训,如下岗人员的再就业培训等。

第9篇

关键词: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

作者简介:胡多姿(1988-),女,湖南娄底人,贵州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硕士研究生。(贵州?贵阳?550000)

中图分类号:G71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0079(2012)22-0018-02

德国的“双元制”职业教育有着悠久的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中世纪手工业行会的学徒制。它是指一种突出以企业为主、实践为主、企业与职业学校密切合作、实践和理论紧密相连的职业培训制度。主要面向的是初中毕业后的学生,其目的是培养中高级专业技术人才。目前,我国正处于经济的变革时期,职业教育一直是我国教育体系中的重要领域,大力发展中等职业教育是目前的战略重点,但是我国的中等职业教育基础薄弱,面临种种危机和问题。因此,应该结合我国国情,借鉴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的成功经验,振兴和发展我国的中等职业教育。

一、德国“双元制”培训体系的概况和特点

“双元制”职业教育是指一种企业与非全日制职业学校合作进行职业教育的模式,主要针对的是初中毕业后的学生,与企业订立合同,在企业接受职业技能和相关知识的培训,同时,又在企业指定的职业学校中接受相关的专业理论和普通文化知识的教育,这是一种将企业与学校、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结合起来、以培养中高级职业技术人才的职业培训模式。在这种职业培训体系中,企业占主体,学习的费用由企业承担,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还可以获得少量的报酬,学校教育起一种辅导作用,但跟企业的专业培训是紧密相连的。这种制度在德国相当受欢迎,在国际上也有很高的声誉,其特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产学结合,强调实践

德国“双元制”的最大特点就是突出以在“产”为主,产学结合,强调学生的实践和技能培训。学生在企业和学校的时间比例一般是4∶1或者3∶2,大多数企业会为受训者配备设备先进的实训工厂和专门的师傅授课,或者直接让学生上生产线,让学生学习基本的理论知识和技能训练;职业学校的主要任务就是教授从事相应职业所需的基本和实用的专业理论知识,从而从专业方面补充和促进企业培训,直接为企业中的实践服务。同样,在职业学校学习也是强调学生实践为主。除了课堂教学外,几乎每个职业学校都配备设备先进的实训场地让学生实际操作,这种产学结合、校企合作的模式为国家培养了一批稳固而熟练的中高级技术人才。

2.师资条件优越

职业学校教师教育的水平是影响职业学校教育质量的关键与核心。所谓名师出高徒。在德国,职业教师有三大特点:第一,待遇高。教师的待遇很好,属于国家公务员,有较高的社会地位和稳定的工作环境。第二,要求严格。职业学校教师有一套比较完整的教师教育培训体系,同时有一套严格的考试制度。在德国要成一名合格的职业教师必须经历两次国家级的考试。第三,必须具备专业实践经验。“双元制”职业教育的教师不仅要通过国家统一考试,同时必须有一定的工作经验。职业学校教师的培养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在大学师范教育阶段,学生可以选择专门的职业教师教育专业,通过第一次国家考试的学生且证明拥有了与专业方向相应的职业经历或者完成了职业培训才能进入第二个阶段的学习。即在教育学院接受教师教育,学习完后参加第二次国家级考试,考试合格后获得国家颁发的教师资格证。没有参加第一次国家考试的学生在大学毕业后有五年或者五年以上工作经验的,在经历两年半的教师培训后可以直接参加第二次国家级的考试,从而取得教师资格。同时,德国非常重视对教师的继续教育,并且德国各联邦的法律规定职教师资需要不断进修,并且为其进修提供许多途径。

3.考试制度严格

德国“双元制”的考试制度相当严格,由国家规定考试标准,并统一组织考试。“双元制”的学生一般要经历两次国家考试。第一次考试是在学生学习了一年或者一年半左右进行,叫做“中期考试”,目的是为了检验学生在企业的学习情况;第二次考试是学满规定期限并且中期考试合格的学生参加,考试合格后由工商联合会颁发统一的合格证书,也就是从业资格证书。考试分为笔试和实际操作两部分,实际操作的成绩占有更重要的地位。考试由考试委员会共同审批,由工商联合会执行,企业和学校没有执行权,这样保证了考试的公平性和客观性。学生通过考试取得职业资格证书,持有资格证书的毕业生很容易找到合适的工作。而对于一部分没有通过考试的学生毕业后会颁发毕业证书,但是在找工作的过程中,企业更加青睐有合格证书的工人,所以“双元制”的学生一般都很认真学习考取合格证书,从而保证了职业教育的质量。

4.教育与就业相衔接

职业教育就是培养受教育者从事某项职业的专门化教育,是一种面向就业的教育。就业问题是职业教育要解决的首要问题。在德国的“双元制”职业教育中就业和教育是紧密联系、相互衔接的。在德国有专门的职业咨询中心,学生在小学毕业后开始分流,等到普通中学毕业后学生就可以在国家承认的职业工种中选择一项,向招收学徒的企业报名。企业需要什么岗位的人才就会向社会招收申报这一岗位的学生进行培训,学生在企业学习就已经是他们职业生涯的开始了,虽然不是正式员工,但企业会给予一定的薪水。学生毕业后有自主选择的权力,既可以留在原来企业成为正式员工继续工作也可以去其他企业应聘,还有一部分成绩优秀的学生选择继续升学。这种学徒培训模式有很大的社会适应性,市场需要什么人才企业就会培训什么样的人才,市场需求和人才培养基本达到平衡,培训结构和就业结构基本保持平衡。

第10篇

关键词:农村教师;继续教育;问题;政策建议

党的十七大报告和全国教育发展“十一五”规划明确提出了减少城乡教育差异、提高教育质量的目标。当前,制约农村教育发展质量的因素很多,但核心因素是农村教师质量问题。而要提高农村教师质量,除了严把“入口关”,提高准入水平之外,提高在职教师的继续教育水平和质量显得尤为重要。那么,就很有必要摸清现实中农村教师的继续教育存在哪些问题,并有针对性地提出切实可行的政策建议。

一、农村教师继续教育的主要问题

近年来,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来加强农村教师继续教育,提高学历水平,已经取得了很大成绩。但我们也发现农村教师的继续教育存在诸多问题,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一)继续教育次数少

从调研结果(2004年以来)来看,总体上,农村教师继续教育的次数偏少,另外有近45%的教师没有接受过继续教育。具体情况如下:

1.从不同学段来看

高中教师的继续教育次数多于初中教师,初中多于小学。(具体见表1)

2.从不同学校所在地来看

乡村教师的继续教育次数最少,乡镇次之,县城最多。在5次以下(含5次)的继续教育中,乡村教师的比例为92.3%,乡镇为86.9%,而县城为72.9%;而在6次以上(含6次)的继续教育中,县城教师的比例为27.1%,乡镇为13.1%,乡村教师的比例仅为7.7%。

3.从不同地区来看

继续教育次数在3次以下(含3次)的教师中,皖、豫地区的比例最高,为90.9%,其次为京、浙地区,为76.7%,甘、黔地区最低,为61.3%;在接受过4次以上(含4次)继续教育的教师中,甘、黔地区教师的比例最高,为38.7%,其次为京、浙地区,为23.2%,皖、豫地区最低,仅达到9.1%。

(二)继续教育级别低

1.从继续教育地点来看

教师继续教育主要集中在县城。具体来说,就不同学段而言,小学教师在前三次继续教育中在县城的比例分别为79.0%,79.4%和80.7%;初中教师为71.8%,75.7%和83.3%;高中为55.7%,65.3%和66.3%。可见,小学教师在省会城市和地级市接受继续教育的机会大大少于初、高中教师,但小学、初高中教师都主要在县城接受继续教育。从不同学校所在地来看,县城教师在前三次教学教育中在县城的比例分别为60.4%,70.6%和70.6%;乡镇教师为74.3%,74.0%和81.4%;乡村为82.9%,88.3%和85.9%。所以,县城教师和乡镇教师在省会城市和地级市参加继续教育的比例要高于乡村教师,且县城教师高于乡镇教师。就不同地区来看,各地区教师在县城继续教育的比例相差不多。

2.从继续教育机构来看

总体来看,教师的继续教育主要由地区教育局和进修学校组织。省属大学组织的教师继续教育数量最少,其次为市属大学,再次为省教育学院。具体来说,从不同学段来看,小学教师前三次在地区教育局或进修学校接受继续教育的平均比例为44.3%,初中为40.8%,高中为38.8%,即小学高于初中,初中高于高中。从学校所在地来看,县城教师前三次在省教育学院和市属大学接受继续教育的平均比例为17.8%,乡镇为11.4%,乡村为8.2%,即县城教师接受继续教育的机构层次高于乡镇,乡镇高于乡村,但都主要集中在地区教育局和进修学校。从不同地区来看,甘、黔地区的教师在省教育学院和市属大学接受继续教育的比例最低,前三次平均比例为6.7%,皖、豫地区最高,为19.7%;京、浙地区为15.1%。

(三)继续教育方式单一

在农村教师的继续教育方式中,讲座式最多,其次为参与式,再次为开会式,观摩式次数最少。具体来看,从不同学段而言,小学教师在前三次继续教育中,以讲座式进行的平均比例为69.5%,初中为65.8%,高中为64.6%;从学校所在地看,县城教师在前三次继续教育中,以讲座式进行的平均比例为60.4%,乡镇为73.8%,乡村为58.8%;从不同地区来看,京、浙地区教师在前三次继续教育中,以讲座式方式进行的平均比例为68.7%,皖、豫地区为59.2%,甘、黔为68.5%。可见,农村教师在继续教育中以讲座式进行的比例都超过了50%。

(四)形式化倾向严重,实效性不强

很多教师认为教师继续教育没什么用,形式主义严重。在访谈中,一些教师的话颇具代表性。如有人谈到,“现在的教师继续教育就是一种形式,没有取得实效。主要是讲座的形式,主讲者主要讲他自己是怎么做的,跟我们的实际脱节。一两百人在一起,在乎你到不到,不在乎你学到什么。”有人谈到观摩课时气愤地说:“我就实话实说,我认为观摩课的演戏成分太大,我参加过县级和市级观摩课,认为级别越高,假越大。好多观摩课是为了竞争,为了名义,在实际中很难应用。比方说,我们这有一所小学,3个教师6个班,3个复式班,怎么用?”还有的教师反映,教师的继续教育就是凑数量,完任务。如有老师说:“只有少部分骨干教师有机会出去继续教育,一般教师很难有这样的机会,很多教师连省城啥样子都不知道。”也有人说:“教师继续教育就是为了完成上面分配的任务,凑够人次就可以了。”

(五)教师满意度低

由于上述原因,很多接受过继续教育的农村教师对继续教育表示“不满意”或“非常不满意”。统计发现,从教师对继续教育的满意程度来看,小学教师对继续教育感到满意的比例要高于初中教师,高中教师对继续教育感到不满意的比例最高。有超过1/5的高中教师对继续教育感到不满意,而初中教师不满意的比例为1/10%左右,小学教师不满意的比例为5%左右。另外,在教师对继续教育的评价中,对继续教育感到不满意和非常不满意的比例中,皖、豫地区和甘、黔地区的比例要明显高于京、浙地区。

(六)片面追求高学历

在调研中发现,在许多农村教师而言,他们接受继续教育是不得已而为之的,是被动的无奈之举,同时也充满了“功利”色彩。很多教师表示,只有参加继续教育,才能使学历达标,才能上岗,才能得到重用,才有机会晋级加薪。在这种被动性和功利性心态下,教师关注的自然不是继续教育中自身素质水平的提升,而是继续教育之外的功利性东西。我们也了解到,在教师继续教育中出现了明显的浮躁和不实。如,教师总是选择最容易的学历教育途径来获得学历,所以在农村教师继续教育中,“重层次、轻专业”的倾向非常明显,学非所教现象十分普遍。我们访谈中有教师谈到,农村教师继续教育中选择文科专业的非常多,理科专业教师所占比例明显太少。经了解,甚至数学学科的专任教师也选择中文专业进修,究其原因,正如有的教师所言“这主要是因为文科专业获得学历证书比理科专业容易很多”。另外,无入学考试的、学习过程要求不严的、交了学费就能够毕业的等学历教育形式是不少教师继续教育的首选。

(七)被冷落遗忘的群体

1.老教师的继续教育不被重视

调研教师样本中,46岁以上教师占12.3%,主要集中在乡镇和乡村学校。另外调研发现,在农村教师中,小学教师中五十岁以上的老教师占多数,年富力强的中青年教师少;越是基层,年龄老的教师越多。在访谈中我们感觉到这些老教师常常被校长、教育局领导看做是“不希望”的群体,即“不希望他们为教育做多大贡献,不希望他们接受完继续教育(教育素质和水平)能有多大长进”,“等着”他们到退休年龄离开教育岗位。在这样的观念的指导下,老教师自然就与继续教育无缘了。

2.代课教师没有继续教育机会

我们的调研教师样本中有代课教师64人,占总样本的2.1%,比例虽然不高,但结合访谈发现,大多数农村学校(尤其是乡村小学)仍普遍聘有代课教师。虽然访谈中许多校长表示,代课教师的从教态度一般都很端正,甚至比公办教师还要敬业,但他们除了有机会参加校本教研外,基本上没有机会参加校外的继续教育。一些代课教师也反映,他们工作量大,没有时间参加继续教育,学校和教育局也不会给他们接受继续教育的机会。更有代课教师谈到,说不定哪天他们就要被“赶”出学校。

三、农村教师继续教育的政策建议

综上所述,目前农村教师继续教育主要有两方面的问题:一是数量问题,主要是教师继续教育覆盖面不足,次数少;二是质量问题,主要是教师通过接受继续教育对实际教育教学素质的提升效果不理想和继续教育过程中的形式主义等问题。所以,根据农村教师继续教育的问题,我们提出如下政策建议。

(一)完善法规体系

1993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和1995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为我国教师继续教育提供了法律上的依据。《教师法》指出:教师有“参加进修或者其他方式的培训”的权利和“不断提高思想政治觉悟和教育教学业务水平”的义务。《教师法》对教师应具备的相应的学历做出了规定。《教育法》第三十四条规定:“国家实行教师资格、职务、聘任制度,通过考核、奖励、培养和培训,提高教师素质,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但这两部法律只是从总体上对教师继续教育作了笼统的一般的规定,只是初步改变了我国教师继续教育无法可依的状况,其操作性也不强,仅有这两部法律并不能保证教师继续教育的质量,因而国家要尽快制定具有可操作性的教师继续教育法规,对继续教育的经费的来源、机构的设立、考核的办法、合格证的认定、不同的教师在什么情况下接受什么样的培训等都应有明确的规定。应尽快将我国教师的继续教育纳入法制化的轨道,使教师培训具有强制性、严肃性、稳定性和实效性。

(二)引入市场机制

由于继续教育对象层次繁多,需求各异,继续教育培训机构的资质鱼龙混杂,继续教育要尊重教师的个人愿望和个人差异,体现主体性。所以,可以考虑让教育主管部门和继续教育机构向教师公开继续教育的相关信息(包括继续教育的方式、内容、时间、地点等),适当将教师继续教育的选择权交给教师,由学校和教师根据自己的需要,自主地加以选择(包括选择继续教育机构),由校长组织管理教师外出接受继续教育,由县教育局联系教师继续教育的机构,负责监督、协调教师继续教育事宜。对于教师继续教育的考核,要改变谁教育谁考核谁发证的惯例,建议成立由教育专家和一线优秀教师组成的权威考核机构。

(三)下移重心向基层

鉴于农村教师继续教育中存在的机会偏向于高中教师、县城教师和区域性不均衡的问题,建议农村教师继续教育的重心下移,向基层倾斜。国家教育部门可以以《通知》《要求》等形式规定教师的继续教育向中西部地区倾斜,向基层倾斜;各地教育主管部门要规定每年接受继续教育的不同学段、不同学校所在地的教师的大致比例。

(四)改革经费政策

鉴于以往教师继续教育经费由县级以上教育主管部门集中使用,存在教师继续教育经费挪作他用的现象,造成农村教师继续教育经费不足和落实不到教师身上的弊端,我们建议:

1.在现有规定的基础上,要进一步立法保证教师继续教育经费占财政性教育投入的5%,或者生均公用经费的3%。

2.教师继续教育专项经费不得挪作他用,可以采用分配继续教育经费额度或者发放继续教育券的形式,将教师继续教育经费落实到教师个人身上,县教育局和学校领导监督教师使用继续教育经费。

(五)关照特殊群体

1.对于40岁以上学历偏低的教师

由于40岁以上的学历偏低的教师在农村占有很大比重,他们还将任教十多年,而现在很多地方对这部分教师的继续教育没有给予重视,有的甚至采取放弃的态度,这势必影响农村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影响农村教育的质量,所以,对于40岁以上的学历偏低的农村教师的继续教育,不能不给予重视,更不能采取放弃的态度,要采取积极措施,给他们增加继续教育经费,创造更多的继续教育机会,对他们的继续教育要增强针对性,以促进他们教育教学水平的提高。

2.对于代课教师

在还不能充足地补充合格教师的时期,在一些农村地区,代课教师还有存在的必要,所以,对农村代课教师不能“一刀切”地清退,不能采取放弃的态度,而要对其进行继续教育,使其尽量满足教育教学水平和能力的需求。对于经过自学或经过继续教育的代课教师,只要他们的教育教学水平和能力达到需要,可以考虑对他们进行考核后,提供教师岗位受聘的机会。

第11篇

旧岁辞去,新年伊始。值此岁末年首之际,回顾一年来的工作,感慨很多。这一年来,我们全股室的同志,和谐相处,团结协作,勤奋工作。工作有分有合,对口工作专人干,应急性工作大家干,忙中有乐,苦中带甜,大家心情畅快。回首XX年年,人事股所做工作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完成校长任期目标考核。按照《庄浪县校长任期目标管理责任制实施办法》,抽组人员,历时一周,对各学区(校)XX--XX年学年度校长任期目标完成情况进行了一次全面的考核评估。对学校领导班子整体做出了评价。这项工作的全面完成,促进了学校领导班子抓管理、抓教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2、充实学校领导班子,完成教师调配工作。在全县教育人事摸底的基础上,广泛征求意见,推荐提拔科级干部4人,调整7人;提拔教育督导室督学2人,调整原督学3人;提拔股级干部53人,调整10人。加强和充实了各学区(校)领导班子队伍,提高了学校的教育管理能力。按照“大稳定、小调整;突出重点、统筹安排;调整和优化教师队伍结构”的原则,调动教师175人,其中涉及中学专业结构调整的57人,涉及小学专业结构调整的69人,从小学选择到中学的13人,学区干事免职调中学的4人,初中不能胜任教学工作流向小学的17人。初步解决了专任教师专业结构不合理,区域性失衡的问题,教师队伍结构在调整中初步得到优化。

3、加大引进人才力度,不断充实教师队伍。按照“引进一批、分配一批、公选一批、培养培训一批”的教师队伍建设思路,重点加强高中教师队伍建设,0*年共引进76名基础学科师范类本科生充实到高中任教;根据《甘肃省XX年年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教师特设岗位计划实施方案》,按照“公开招聘、合同管理”的原则,招聘语文、数学、英语、物理、化学五个专业的“特岗”教师19人,充实到农村初中学校任教;按照“按需设岗、公开招考、择优聘用”的大中专毕业生聘用就业原则,考试、录用、分配XX年以来的大中专毕业生129人,充实到各中小学校任教。通过以上途径,XX年年新增教师224人,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教师数量不足的压力,使全县教师队伍得到了补充和壮大。

4、组织开展了教师的继续教育和培训提高工作。7月份在一中组织完成了全县2165名中学教师的教材教法过关考试,对XX年考试合格的1710名小学教师颁发合格证书。组织46名拟晋升副高级职称的教师参加市上的继续教育培训,在职教中心设点办班,组织实施了1235名拟晋升中级和初级职称教师的继续教育培训工作并颁发了合格证,组织89人参加了市上的计算机考试,完成了1585名专业技术人员的继续教育考试。安排了XX年新分配的124名教师的岗前培训工作。组织了27名校长参加市级培训。暑假协助普教股和教研室,进行了中小学校长和骨干教师培训工作。

5、完成了0*年借调城区和岗前培训教师的考察考核。对XX年借调城区学校的34名教师进行了考察考核;对XX年岗前培训的105名大中专毕业生进行了综合考核。

6、完成了各类先进的评选工作。经过推荐评选,我县良邑中学被评为全国教育系统先进集体,全县有4人被评为市级优秀校长,19人被评为市级优秀教师,1人被评为市级优秀教育工作者;在全县开展“感动庄浪教育人物”评选活动中,各学区(校)共推荐上报86名教师,最终评选出“感动庄浪教育人物”4人。

7、完成了职称晋升工作。今年是我县实行专业技术职务校评校聘制的第二年,各学区(校)共推荐评审副高级教师17人,中级教师137人,初级教师587人;完成了500名教师续聘工作、各单位专业技术结构比例核定工作;完成了4200多名专业技术人员的年度考核,对这些人员的考核材料进行审查、加注意见、建立档案、整理归档、分校管理。完成了XX年全县4700多名专业技术人员的年度量化考核工作。

8、完成了28390人(次)的工资进档、调标、套改工作。

其中,摸底申报了205名同志享受知老补助、351名同志享受和递增教龄津贴;对4487名在职工作人员和502名离退休人员工资进行了套改;对120名同志学历变动后改定了工资标准;分别对133名同志晋升助理级专业技术职务、对140名同志晋升中级专业技术职务、对17名同志晋升高级专业技术职务后晋升了工资;对3208名同志的浮动、固定工资取消后,改为乡镇岗位津贴;对4100名同志晋升了级别工资和正常晋升工资;对245名大中专毕业生工资进行了转正定级;对5153名同志规范了津贴补贴;对4437名同志发放了年终奖金和绩效工资;对4487名在职工作人员建立了工资档案(纸质);按照《甘肃省事业单位实行聘用合同制管理办法的通知》要求,对604名在职工作人员签订了聘用合同;对XX年岗前培训的105名大中专毕业生核算了工资标准。

9、完成了各类档案的清查、整理、归档,为有关部门提供档案服务。组织完成了0*年人事年报,收集整理了0*年文书档案共484件,其中永久31件,长期201件,短期252件,为XX年年新就业的224名大中专毕业生建立档案,对XX年职称和工资晋升人员、教师资格认定人员的档案材料进行整理归档,共计7000多份,为教师职称评聘、工资晋升、继续教育、计划生育、离退休等工作,以及组织、人事、检察、统计等部门提供查档服务6200多人次。

10、开展了教师资格认定工作。组织完成了XX年86名教师的资格认定工作,并对09年4月即将开始的教师资格认定做了摸底报名等有关准备工作。

11.完成了“选拔普通高校毕业生到农村中小学任教”工作。按市上“选拔普通高校毕业生到农村中小学任教”工作安排,对我县报名考试的478名大专以上毕业生进行资格初审和上报,对笔试上线的168名人员组织集中体检、统一带队去平凉参加面试。

12.清理登记离退休、未上岗、吃空饷、自用临时工、同一单位工作的直系亲属等人员。造册登记了离退休人员522名,落实了288名享受遗补人员的待遇,对XX年年病故的22名教师进行了上门优抚,清退了10名未上岗人员。

13.完成了省、市、县各级政府、教育部门安排的重要工作任务10余项。

(1)完成了省教育厅教师队伍调研前的数据核算、材料整理、调研点的确定等准备工作。

(2)完成了市上下达的附加编制的核算、校对和上报工作。

(3)完成了教育系统人事人才信息数据库的建立、数据录入、校验和上缴工作。

(4)完成了农村中学本科毕业生安家补助费和特岗教师工资待遇的落实工作。

(5)完成了“新农村建设人才保障工程”—“庄浪县农村基础教育工程实施办法”的制订和上报工作。

(6)印制了《教育系统管理干部花名册》。

(7)完成了原庄浪二中高中、初中部教职工的分离工作。

(8)多次答复了金辉、王祥顺、高焕莲等同志的件,并向有关部门形成有关材料。

(9)完成了教育统计室档案的建立、归类、整理工作。

(10)正在进行“庄浪县教师业绩信息管理系统”程序的设计开发、编制、数据入库工作。

(11)配合其他股室,完成了教育局各项重点工作。

200*年,人事股同志在上述13个方面做了大量工作,成绩是主要的。感觉满意的几项工作:

① 0*年引进本科毕业生和特岗教师,这项工作与住年相比,我们准备的更充分,抽组面视专家组,面视内容符合实际,操作性强,引入的人才素质高,事业性强,在各自的岗位上,担当重任,受到了各校校长和师生的赞誉。也就是说,XX年的人才引进是成功的。

②0*年工资调标、进档,岗位津贴、正常晋升涉及28390人(次),此项工作涉及人数多,业务量大,政策性强,其他人员帮不上忙,主搞的同志,来得早,去得迟,经常加班加点,保质保量,出色地完成了这一浩大工程,全县4000多名教师,没有一人因工资之事上访。 这项工作,受到了广大教职工的肯定。

③选拔普通高校毕业生到农村中小学任教工作,在报名的时候出现一些问题,但这项工作我们做的还是满意的。从资格初审到后来的体检、面试等方面,人事股的全体同志,分工明确,组织有序,责任性强,顺利地完成了这项工作。在构建和谐社会的今天,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思想,受到社会的广泛好评,特别是考生和家长,对我们的工作是非常满意的,

感觉比较满意的几项工作

①0*年人事调整工作基本达到了预期的目的。在加强班子建设方面迈的步子比较大,通过提拔、调整,学区(校)教育管理综合能力得到了进一步提升,使能者上,庸者下的局面已逐步形成。按照大稳定、小调整、突出重点、统筹安排的原则,高中、初中教师队伍结构初步趋于合理。

②专业技术职务实行校评校聘制后,权利下放了,但业务没有下放,人多,量大,事杂,主搞人员上下协调,左右联系,很平稳地完成了0*年的专业技术职务晋升工作。

③在全局重点工作配合方面,象会议的筹备、文艺演出、局里的阶段性重点工作,抽调的人员,都能按时到岗,主动配合,保证了工作质量和效率。

做得不够理想的几项工作。

1.校长任期目标考核。这项工作,我们历时一周,逐单位进行考核,通过考核来看,有些软指标量分标准不够统一,加分项没有做明确的规定,导致激励先进、鞭策后进的作用不够明显。

2.教师过关考试。考试是一种手段,而不是目的,通过这种手段,促使广大教师不断加强自身学习,提高教学能力,从而提高教学质量。但从考试成绩来看,不够理想。专业教师成绩低于非专业教师成绩,教学人员成绩低于非教学人员成绩,没有学过英语的教师成绩反而比英语专业教师成绩高,甚至出现了28名教师的替考现象。这些事实说明,我们对这次过关考试的组织还不够严密,也说明我们教育系统内部造假现象依然存在。

二、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1.我个人认为始终忙于事务,疲于奔命,跳不出事务圈,下乡了解人事情况太少,基本情况没有准确掌握和了解,更谈不上研究。为领导的决策提供的一些数据是盲目的、主观的。

2.工作的计划性、主动生和预见性不够。领导不安排,就不主动地去考虑、去做。

3.人事工作如何服务于教学教研工作,如何最大限度地调动和配备好现有的人力资源,一个人1分钟能打一桶水,可是60个人在1秒种内得不到一滴水。这是今年要探讨、要研究的问题。

总之,工作千头万绪,难免会出现一些问题。我们在总结的同时,寻找差距和不足,在今后的工作中加以改进。

三、0*年工作要点

(一)前半年重点工作

1.搞好0*年教育人事摸底和教师调配工作。完成学校领导班子的年度考察考核工作,建立教育系统管理干部人才库,进一步加强学校管理干部队伍建设。加强对教师队伍结构的摸底调查工作,统计增生增班和教师余缺情况,进一步合理调整教师队伍结构。

2.做好引进人才的准备工作,详细清查统计全县教师专业结构与实际需求的比例情况,为制订引进人才计划提供科学依据。解决高中专任教师数量不足、素质不高的问题。

3.配合县人事局,完成0*年师范类毕业生招考录用工作。

4. 完成“庄浪县教师业绩信息管理系统”的设计编制,完成教师业绩电子档案的数据入库工作,掌握每位教师的专业情况、教学实绩和教学能力,为合理流动、调动、分配教师提供决策依据。

(二)后半年的重点工作

一是配合教研室和教育股,组织实施暑期校长和教师培训工作。

二是完成专业技术人员、行政人员、职员、工人的年度考核工作。

三是完成优秀教师、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和先进教育工作者的推荐评选工作。

四是完成各类人员的工资晋升工作。

五是完成档案整理归档工作。

六是完成教师资格认定工作。

四、两点建议。

第12篇

一、基本情况

近年来,我区非公企业努力提升职工素质,通过加强职业培养,人才引进,全区非公企业职工的职业技能有了很大的提高,其整体素质是以往任何时候都无法比拟的,为全区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

一、培训的力度不断加大。我区非公企业大力强化培训工作,不断加强组织领导、完善培训规划、加大经费投入,在职工技能培训上狠下功夫。据统计,目前,有60.34%的非公企业建立自己的培训教育专门机构,有%的企业制定了单位人才培养目标或规划;有%的企业设有技能人才管理部门,有%的企业把职工教育培训内容写入集体合同;67.24%的企业职工教育培训经费提取额达到或超过1.5%。为了进一步加强培训工作,提升培训效果,我区非公企业不断丰富培训手段,创新培训方式,充分利用自身和社会教育培训资源,通过企业组织、鼓励职工自学成才、职业技能比赛、院校系统学习、脱产短期培训和出国深造等多种培训方式,满足职工的不同需求。目前,在调查的58个企业中,有%的企业全员教育培训覆盖面达到90%以上,%的企业达到70-90%。

二、学习的热情不断增强。在市场竞争的巨大压力下,在企业的有效引导下,非公企业职工的学习热情十分高涨.一方面,进入企业之前要加强学习,一些企业认真执行“先培训、后上岗“的规定,不断健全持证上岗制度,因此,职工必须要通过资格考试取得相关证件才能进入企业工作。据调查,有%的企业实行了持证上岗制度。一方面,在企业工作期间,职工普遍认为,自身技能素质的高低直接关系到能否有一个理想和稳定的工作岗位,既是安身立命之本,也是实现自身价值的前提和基础,因此,企业职工学习积极性、主动性越来越强烈。统计表明,有%的职工经常自学和参加各种培训。

三、竞赛的活动不断推进。区总工会与劳动和社会保障局,紧紧围绕推动我区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目标,发起各式各样的劳动竞赛活动,如广泛开展各种形式的岗位练兵、技术革新和职业技能竞赛等活动,有力地促进了职工技能素质的提高。据调查,自以来,58个非公企业,每年开展技术练兵\比武129次,参加人数4057人次;进行技术改造攻关207,参加人数1007人次;开展技能比赛128次,参加人数3864人次;提合理化建议966条,提出建议人数987人次,采纳371条,创造(节约)价值2296.2万元。

四、职工的素质不断提升。目前,我区非公企业职工素质有了很大提高,从学历层面看,在58个企业名职工中,具有中职和高中学历的人,占总数的%,具有初中及以下学历的人,占%,具有大专以上学历的人,占%,具有研究生以上学习为人,占%。从技术职称上来看,技师及以上人,高级工r人,中级工人,初级工人,分别占总数的%,%,%,%.

二、存在问题

虽然,近年来我们区非公企业通过个方面的努力,职工素质已经有了较大的提高,但是总体还处于较低的水平,尤其与发达地方相比,不足和缺点更为明显。我们在职工技能提升方面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一、对职工技能提高认识不全面。由于目前劳动力市场总量上供大于求,呈现卖方市场,导致一些企业对自身人力资源能力建设理念和规划的偏差。首先,他们认为培训既花钱又花时,是一种无收益的投入,能省则省,即使政府为推进职业培训,多年来对在职职工参加中高层次技能培训进行适当补贴,和近两年对农民工参加技能培训进行补贴,也末引起足够重视,职工参加培训的费用缺的部份有的不给报销,工余时间参加培训有时也得不到保证;其次,担心职工技能水平提升后产生额外工资性支出或职工频繁跳槽。第三,他们对职业培训的法律法规和政策规定学习不够、认识不足、执行不到位,尚未建立健全培训、考核与使用、待遇相结合的激励机制,职工缺乏参加培训的积极性和动力。

二、对职工技能培训投入不充分。根据国家有关规定,企业按照职工工资总额的1.5%足额提取职业培训经费,并主要用于一线职工的职业培训。而发达国家企业职工培训的费用一般要占其工资总额的2%-10%。正是这种高投资的职工培训支撑了世界一流企业的迅速成长和其资金的高回报率。而据抽样调查,我区仅有67.24%的企业职工教育培训经费提取额达到或超过1.5%,相当多的企业并没有按照规定执行;并且有的企业即使按规定提取职业培训费,对职工职业培训投入普遍偏低,用于一线职工职业培训的费用就更少。目前,人均用于员工教育经费在元/人,而按照全区平均工资/月计算,人均培训经费应至少达到元,现仅为国家规定最低标准的%。相当多的企业对员工重使用轻培训,或只使用不培训,相当部分企业对职工技能培训呈现“三化“趋势,即“地位弱化、意识淡化、效用退化“,企业自己组织职工技能培训的比例不到%。

三、对国家有关文件执行不到位。《劳动法》、《职业教育法等法律法规和国务院、市政府及相关部门虽对企业职工职业培训和安全生产培训有很多规定和要求,但文件对执法主体 、法律责任没有明确规定。在国家相关法律制度建设尚未完善,企业对职业培训方面的法律法规和规章执行又不能到位时,政府部门加强监督管理缺乏有力抓手,对保护职工接受职业培训的权利、监管培训资金的提取和使用、追究违反法律法规行为的责任等各个方面难以进行有效监督和有力管理。

四、对培训内容整合衔接不科学。当前,国家职业培训体系与企业实际生产需要存在一定的“培非所用、用非所培“脱节现象,政府与企业对技能培训效用存在一定差异。比如,从国家角度看,培训目的是提高员工就业竞争力和职业转化力,培训内容要按照国家职业标准进行系统的、完整的训练;而从企业角度看,培训目的是为了更好地适应现有岗位某项生产工艺需要,在内容上要有企业文化、职业道德、社会交往能力等内容的培训。由此政企双方培训目的和内容的不一致,导致职工技能培训效用出现“剪刀差“现象,某种程度上影响了企业组织职工参与技能培训的积极性。

三、对策建议

针对我区非公企业职工技能现状,我们必须要突出加强职工的技能培训,努力提升培训效果,不断提升工作水平。

一是强化企业培训意识。一方面,严格执行“职业资格准入“制度。对技术复杂以及涉及公共安全、人身安全和消费者利益的职业(工种),严格执行国家劳动保障部及省市有关部门颁布实施的职业资格准入制度,按准入标准招录人员,并及时组织已经从事有准入规定的职业(工种)而又不具备准入资格的在岗人员参加职业培训,取得相应职业资格证书,不断提升职工素质。另一方面,要严格规范合同内容。进一步明确、规范和约束企业与职工双方进行职业培训的权利和义务,通过在合同中约定职工接受某类培训后的最短服务年限、违约责任等条款来消除企业顾虑,从而推动职工技能培训的良性发展。

二是建立健全培训制度。首先,要建立健全职工培训与考核机制,制定详尽培训规划,通过开展技能提升培训和安全生产培训;其次要落实企业职业培训教育经费制度。区直有关部门要联合定期检查企业职工的教育培训,督促企业按照职工工资总额1.5%-2.5%的标准提取职业培训经费,并用于一线职工的职业培训。企业应向职代会或工会报告和定期公布职业培训经费使用情况,并接受财务主管部门、职代会、工会的检查监督。对不执行或变相执行的企业进行批评纠正,并取消参加各项社会荣誉评选的资格。第三,要督促企业认真执行国家工时制度,这不仅保证职工的身心健康,同时也保证了职工有时间接受继续教育,参加职业培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