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地理课外实践活动

地理课外实践活动

时间:2023-08-07 17:30:01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地理课外实践活动,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地理课外实践活动

第1篇

【中图分类号】G ?摇【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4)01A-

0035-02

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乡土地理,是开展地理课外实践活动的理想场所,开展乡土地理课外实践活动,能够开阔学生的视野,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引领学生学会学习。现以教学湘教版八年级初中地理《农业》一课为例,在教学完课文后,笔者将家乡的生态养鸡场作为乡土地理课外实践活动基地,以“我们从生态养鸡场得到了什么”为主题,谈谈如何将地理知识与地理课外实践活动相结合,从而引导学生掌握学习地理的方法。

一、乡土地理课外实践活动教学设计

1.活动主题:我们从生态养鸡场得到了什么。主题内容通俗易懂,贴近学生的生活,能够引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

2.活动目标:考察生态养鸡场的地形、气候、植被、资源等情况;了解养鸡的过程及生态养鸡场的经营管理情况;用地理知识说明生态养鸡场的生产、环境、资源三者之间的关系,讨论生态养鸡场存在的问题,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提出相应的建议;搜集资料,调查走访,做好实验项目的设计和规划;实施农业小项目生产。

3.相关知识:地理、生物、旅游、家禽养殖等。

4.理论依据:生活的地理、实用的地理;人与地理之间的关系以及可持续发展。

5.活动工具与材料:互联网、家禽养殖与市场营销材料、移动电话(具备摄影、摄像功能)。

6.地理技能:学会观察地理环境;学会获取、分析和综合地理信息;应用地理知识。

7.对学生的评价:要求学生能够回答生态养鸡场如何搞好生态养殖这个问题,至少说出2个理由;利用地理知识至少发现一个资源利用、环境与发展方面的问题;利用材料找出1~3个解决问题的办法;学会寻找合作伙伴,学会推销自己与说服他人。

8.实践操作:找出解决问题的突破口,提出自己的意图和规划,合理选择实践场地;学会适时调整实践的思路和方向,使实践活动能够顺利进行。

9.反思与总结:学生能够组织文字进行总结,交流和展示活动成果。

10.时间安排:课堂教学2―3个课时,考察实践活动基地2―3个小时,探讨总结1―2个课时,研究与实践活动10个双休日。

二、乡土地理课外实践活动的过程

(一)精选基地,创设情境

在家乡,有学生熟悉的地理环境,从身边的地理出发,因地制宜地选择生态养鸡场作为实践活动基地,不仅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还遵循了地理课外实践活动基地选择的真实性、可操作性、完整性的特点,有利于教师现场指导学生开展活动,方便学生与家长、亲戚、朋友的沟通与合作,为乡土地理课外实践活动的顺利开展奠定了基础。

(二)考察基地,思考问题

让学生带着问题考察乡土地理课外实践活动基地,是达成活动目标的关键。因此,在开展活动前让学生介绍养鸡的知识或描述生态养鸡场的情况,从中发现自己在养鸡问题认识上存在的不足,能够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在考察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思考以下问题:生态养鸡场周围是什么地形;从植被类型角度概括该活动基地的气候特征;生态养鸡场周围的环境怎样,附近有什么资源;从养鸡场的选址上看,养鸡场主人利用了哪些资源;生态养鸡场的规模及经营情况怎么样;如何利用环境进行病虫害防治;养鸡场除了养鸡,还种植了哪些农作物,是否发展了其他产业。这些问题不仅全面、层次分明,而且突出了趣味性、启发性和实践性。

(三)组织探讨,解决问题

将以上问题分配到各个学习小组,让学生采用多种方法进行探讨。比如,采用由表及里探讨法,得出生态养鸡场属于农耕区畜牧业,养殖户利用山上气候温暖、生物多样化的优势,发展生态养殖,使得鸡肉鲜嫩甜美,市场前景广阔这一结论。再如,采用类比探讨法,将家庭养鸡与规模化养鸡场作比较,发现家庭养殖规模小,鸡的发病率和死亡率高,投资大,收益低,而生态养殖场由于具有比家庭养殖更为良好的环境和技术,能够取得较高的经济效益。又如,采用综合性探讨法,从地形、气候、环境、技术、市场等方面阐述该生态养鸡场取得较大成功的原因。各个小组采用不同的方法开展探讨活动,将学生的思维引向纵深,在掌握学习地理方法的同时,把地理知识应用于实践,解决实际问题。

(四)深入研究,发现问题

各个小组完成讨论活动后,全班学生进行交流,集思广益。此时,教师要引导学生利用互联网资源,深入走访调查,利用和生态养鸡场场主一起养鸡的机会,深入研究问题。比如:从资源利用的角度思考,该养鸡场是否充分利用了有利的地理条件,达到了生产效益的最大化,如果没有充分利用条件,该怎么做;从环境问题角度考虑,该生态养鸡场是否可以升级为现有的生态环境圈,从而扩大养殖规模,提高收入;根据该生态养鸡场的自然条件,还可以发展哪些产业,从而实现多种经营。通过深入研究,能够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养成深入思考的习惯,让学生明白人类只有因地制宜地合理利用资源,才能达到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和谐统一。

(五)收集信息,实践操作

经过多方研究和论证后,学生的思维变得更加开阔,于是就有了跃跃欲试的冲动。这时,教师要抓住这个有利的时机,引导学生进行实践操作,学以致用。否则,本次乡土地理课外实践活动将会变成“纸上谈兵”。在开展实验项目前,教师要指导学生通过各种途径充分了解市场、实验对象和当地的地理环境,写出简单的评估报告,并在报告中注明市场前景、需要承担的风险、操作过程,寻找合作伙伴,然后推广自己的实验项目。有的学生根据生态养鸡场存在的不足,设计出了新的发展规划。比如:在现有的植被的周围种植灵芝、金银花、牧草,养殖蜜蜂、蚯蚓等,发展林下经济,增加收入;利用养鸡场周围的荒地种植果树、竹林,竹林下可以养鸡,鸡棚边养殖粉虫,用虫粪、鸡粪种植玉米、蔬菜,从而降低养殖的成本;生态养鸡场旁边的水库可以养殖鱼、虾等水产品,除了可以用小虾喂鸡,还可以在双休日、节假日开展垂钓、林间采果、野地摘菜等活动,实现农业发展的良性循环。有的学生与在外地打工的青年联系,取得各地超市销售本地农产品的订单,因地制宜地种植甜椒、甜玉米、田笋、蘑菇,养殖麻雀、牛蛙、山鸡、野鸭等,实现农业的市场化。

(六)善于总结,形成硕果

乡土地理课外实践活动是一项漫长而艰巨的学习任务,学生要学会观察、思考、论证和操作,还要学会总结、归纳和反思。活动结束后,学生需要思考从中收获了什么,是否掌握了学习地理的方法,是否具备了开展实践活动的能力,形成自己独特的学习方法和处事风格。学生进行总结的形式有很多,如撰写心得体会报告,总结学习地理的方法,利用调查报告制定生态养鸡场的未来发展规划,开展瓜果、玉米、土特产展销会等。

三、几点启示

1.选择的乡土地理实践活动基地要具备浓厚的乡土气息,这样才有利于学生进行深入的思考和探究。笔者所在的县城有许多地理资源可供学生开展课外实践活动,由于受到条件的限制,我们选择了既普通又实用的生态养鸡场作为实践活动基地,学生在熟悉的地方,利用所学的知识,开拓创新,改变家乡经济单一、落后的面貌,把古老的养殖业变成现代化的订单农业、旅游农业、生态农业,具有较高的实践价值。

第2篇

关键词:高中地理 课外实践 四大环节

地理作为与自然环境、人类活动密切相关的学科,伴随着近年来全球环境的日益恶化,学科的重要性日益凸显。然而高中地理传统的教学方法总是与现实和实践“脱节”,学生在课堂上仅仅通过图片、视频等了解课本之外的世界,学生在课堂上为环境忧心忡忡,但是到了实际生活中,又没有树立起低碳环保的理念。这种传统的与实践脱节的教学方式,不利于学生素养的全面提升,更不利于学生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以下是作者关于如何有效开展高中地理课外实践活动的几点探索和实践。

一、扩大地理课堂,寻求地理学习的空间

传统意义上的地理课堂局限于教室,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学习书本上的知识,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近乎“纸上谈兵”,学生由于自身的生活阅历有限,无法将地理课堂与现实实践相结合。通过有效开展高中地理课外实践活动,有助于拓展地理课堂,拓宽地理学习的空间,促使学生完成从书本理论到课外实践的跨越。

例如,在学习中国的地形、气候相关内容时,作者引导学生通过课外实践活动来掌握相关的要领。比如结合所在地的地缘、地貌,再结合相关的资料开展研究,了解中国的地形和气候。再比如了解中国地形的总体特征,了解地形对中国的自然环境和经济发展产生了怎样的影响?了解中国的地震带和火山是如何分布的?中国的气候有怎样的分布特点,这种分布的成因是怎样的?中国有哪些气象灾害?这些气象灾害对生产生活产生了怎样的影响?在课外实践活动中,学生结合空白的中国政区图,填写上山脉并标注名称。如以下图表:

通过以上图和表可以看出中国地形呈三级阶梯状分布的特点。通过类似的课外实践活动,扩展了地理课堂,引导学生在学习地理知识的时候与实际生活相联系。

二、创新地理课堂,打造合作学习的模式

在传统的地理课堂中,学生跟随教师的引导,也会采用多种学习模式和学习方法,受到时间、空间的限制,但是这些方法都有点“捉襟见肘”,学生无法全面“施展”。而有效开展高中地理课外实践活动,有助于通过合作学习的模式,引导学生之间相互合作、优势互补、博采众长,打造有效的地理课堂教学模式。地理课外实践活动一般来说都是小组合作完成的,通过小组合作完成地理课外实践活动,有益于学生对地理知识的理解和运用,实现从教材到生活实际的迁移与发展。通过课外实践活动,激发学生对地理课程的兴趣,扩大学生的自主学习空间。

例如,学习“人口迁移”的相关知识时,作者引导学生小组到图书馆、本地博物馆或通过网络进行查询,了解如何判断人口迁移?人口迁移的类型有哪些?人口迁移的原因及影响因素。学生合作小组通过实践整理出以下两份关于人口迁移的表格:

“二战”前后的世界人口迁移

20世纪80年代中国的人口迁移

整理出表格之后,学生合作小组结合上述两个关于人口迁移的表格进行探讨,有的学生便提出了有价值的问题:人口迁移反映的是社会的倒退还是进步?学生就此展开辩论,有的学生认为是社会的进步,伴随着区域经济集团化以及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人口迁移表现了现代文明的进步。有的学生则提出对这个问题应该理性应对,在战乱时期,人口迁移是一种被动的迁移,是被迫的,是社会的倒退,而到了现代社会,人口迁移往往是经济发展、个人发展的内在需要。

三、走出地理课堂,培养学生灵活运用地理知识的能力

地理是一门灵活的学科,所谓“知识在课外”,书本之外,有着更多的地理知识等待学生去挖掘,所以教师要鼓励学生走出课堂,培养自身灵活运用地理知识的能力。传统意义上的地理课堂,学生被动地学习相关的知识点,缺乏主观能动性,自主学习能力较差,而当学生走出地理课堂,学生可以灵活运用已学的知识点,运用创新手段,积极拓展知识网络。

比如针对“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的问题,学生可以通过社会实践调查的方式来研究,也可以通过发放调查表来了解普通居民对于环境污染问题的看法,在实践活动结束后,学生将这些实践报告收集起来,结合课本上的知识点进行汇总,制成如下表格:

学生通过课外实践活动能够发现,其实书本上的知识点正是现实生活的呈现,深层的地理知识都蕴藏在实际生活之中。

四、激活地理课堂,实施思想教育行动

教书育人需要教书与育人同时进行,而一直以来,很多教师过分重视教书,轻视了育人的重要性,其实从某种意义上说,育人比教书更重要。高中阶段的学生由于课业负担较重,平时也较忙碌,所以在育人方面,教师无暇顾及。而通过有效开展高中地理课外实践活动,有助于引导学生将所学的知识点应用于课外,进而实施思想教育行动,促进教书与育人的全面整合。

第3篇

     如何有效地组织地理课外实践活动呢?

     谈到组织课外实践活动,许多老师都遭遇到了当前学生学习任务重,课外活动时间少,绝大部分学生动手能力差,对野外活动的兴趣不浓厚等困境。诚然,这些都是当前中学地理教学中存在的严峻形势,但是,对于立志提升学生能力的教育者来说,问题都是可以克服的。下面笔者就以我校近年来组织开展的活动为例谈如何在高中有效组织地理课外实践活动。

一、提升学生兴趣,精心选择课题

随着高中各学科知识体系的加深,学生对书本以外的周围环境的许多自然和人文现象有了较强的感知能力,也有了探索奥秘的兴趣。随着年龄发展,认识水平的提高,高中生视野较开阔,也有较强的独立思考能力、分析能力,能完满完成各种课外实践活动。长沙市市区及周边地区有丰富的可供考察的,紧密联系所学课程的自然、人文地理事物,教师适当利用周末时间和高二选修课的时间,在长沙市完全有可能成功地组织好课外实践活动。

对于中学生而言,考察内容的选择还是应以所学课程为依据。中学地理新课程标准和学生的心智发展水平是确定考察内容的重要依据。我校根据历年的经验积累,针对长沙市地方特点和地理学科体系,在高一至高二阶段实施了如下实践活动:高一上期实施进行月相观测、长沙市经纬度的测量、岳麓山地质地貌的考察等课外实践活动;高一下期进行洪灾成因实验分析、长沙市雅礼中学附近商业网点密度与效益的调查、身边的白色污染的课外实践活动;高二上期进行长沙市交通状况的调查、长沙市旅游资源的调查、长沙市湘江水质调查的课外实践活动;高二下期进行长沙市垃圾回收状况、对长沙市卷烟厂的调查的实践活动。这些地理课外实践活动,即考虑了与教材基础知识的链接,也考虑到了长沙的地方特色和学校周边的各种状况,选择了最具有代表性的地理事物作为考察的内容,很容易实现顺利开展的目标。其中,长沙市经纬度的测量,岳麓山地质地貌考察活动等是我校目前组织得较为成功的课外实践活动。

二、科学设计方案,充分准备活动

地理野外考察等实践活动是一件头绪纷繁的复杂工作,而且难度很大,对地理教师和学生的要求是很高的。为了保证每一次的活动都得以顺利进行并能取得令人满意的效果,老师要根据教学内容制订详细的地理课外活动计划,对科组老师进行分工,确定每一次活动的辅导老师人选,避免开展地理课外活动的随意性。而每一次外出活动前,指导老师则要制订一套详尽的活动方案,包括选择活动的基地、参加学生的人数、时间的安排、活动的程序、以及每次活动的目标要求如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达到什么程度、采取什么方式和方法及措施完成这些目标等等,并预先到课外活动基地进行联系及安排好活动的行程。多年来,由于准备工作做得细致而充分,我们每次均能圆满完成既定的学习和活动任务。

我们在决定组织岳麓山野外考察活动后,为了进一步落实考察内容和设计具体路线,我们高一地理组的老师提前了进行一次详细探查。

返校后,我们上网查找、到当地相关机构收集资料,再参照其他学校的地理野外考察活动,最后通过综合考虑和研究,我们详细制定了考察计划,计划内容主要包括如下几个方面:

(1)确定野外考察目的,主要依据高中地理新课程标准、学生的心智发展水平和地方性野外考察资源特点。

(2)确定考察时间。活动时间一是要尽量选择在天气好、自然灾害少的时候;二是与课堂教学进度相适应,让学生结合课本知识进行实践活动效果较好。

(3)确定考察线路和点位。这次岳麓山实践活动,我们设计了如下考察路线:爱晚亭 → 清风峡 → 蔡锷墓 → 黄兴墓 → 白鹤泉 → 麓山寺 → 响鼓岭 → 云麓宫 → 岳麓书院,考察内容分别为:考察内容:爱晚亭的背斜谷;清风峡的小背斜、沟谷地貌地点;从清风峡前往蔡锷墓、黄兴墓沿途考察岳麓山主要植被、土壤;白鹤泉附近的沉积岩层理观察、涌泉、啼笑岩小断崖;云麓宫、麓山寺、岳麓书院的儒释道文化。特别注意的是,在进行实地考察时,带队老师自己要留意,也要提醒学生注意沿途是否有更典型的考察地点,这样既能激发学生兴趣和积极性,更能将理论联系实际落实到更实处。这次考察当我们在从云麓宫返回半山亭的途中,一个老师发现了更大、更典型的背斜地貌,再一次把队员们引向“课堂”的深处。

(4)提醒学生准备相关材料:如相关教材、教师准备和自己收集的综合资料、照相机、放大镜、铁锤、水壶和用以记录的笔记本、铅笔等。

(5)组织准备:严密的组织工作是顺利进行野外考察的有力保证,对于活泼好动的中学生尤其如此。要使考察队成为一个拉得起走得动,令行禁止、纪律严明的队伍,出发前一定要做好组织工作。本次活动共组织高一40余名学生参与,学校领导和教师6名。按教师分成六个队,各小队设队长一人,协助老师工作。再将各小队划分为若干小组,每组3~5人,小组长负责小组的野外考察、现场讨论、室内准备、作业检查等组织工作。在考察出发之前,我们根据活动内容、地点和参加人员的情况,制定涉及安全保证、群体纪律等若干规章制度,向全体参加野外考察的师生宣读并要求全体师生必需严格遵守。

三、严密组织活动,有效融贯知识

野外观察是野外考察最重要的环节。在进行路线观察时,除重点观察既定的专项内容外,还应关注那些沿途能够见到的自然事物、人文事物等一般地理事物的变化情况,并要求学生随时做好记录。教师在沿途可适当提问、及时回答学生的疑问。在定点观察时,教师要明确考察的范围和重点,耐心向学生讲解所观测的地理现象的特点和成因。在长沙市湘江水质调查实践活动中,笔者引导学生观察从猴子石大桥到长沙轮渡附近湘江两侧景观的变化,包括自来水厂的选址、渡口、码头的区位、排污口的选位、沿线水颜色、洁净程度的变化等。笔者在不同河流段综合性提出了不同问题:橘子洲形成的原因及其发展趋势,自来水厂的选址的区位因素有哪些;湘江水的污染源主要是哪些,污染成分主要是什么,如何减轻湘江水污染;为什么湘江沿线的码头主要分布在河东一侧……通过沿途学生不断的激烈的讨论和老师的及时讲解,学生感觉与母亲河更近了一步,也更关注母亲河所遭受的伤痛,学生纷纷表示要尽自己所能保护湘江。

野外考察有时需要采集样品,包括岩石、植物、水样等。在采集样品时要提醒学生要注意安全,要保护考察区域的环境。我们在岳麓山考察活动中学生利用教师提供的地质锤采集到部分红色砂岩标本。在长沙市湘江水质调查实践活动中,学生采集了从上游自来水厂到下游渡口、排污口等处的水样。

野外观察虽然是考察过程中最重要的知觉过程,但光靠观察和思考,仍不能全面了解某些地理事物或现象发展变化的过程,特别是对于那些人文地理事物的了解,光靠观察是不能解决问题的,必须进行访问和调查。才能得到一手的资料。老师要教育学生,以谦恭的态度和求知的渴望向有关部门和有经验的人认真学习,征询意见或建议。雅礼中学附近商业网点密度与效益的调查活动中,学生须巧妙地询问店铺的经营额,存在的经营问题等。长沙市交通状况的调查,学生除向主管单位调查交通状况外还可向市民调查统计相关资料。在长沙市卷烟厂的调查活动中,学生可向工厂负责人询问厂选址的原因,也可向周边居民询问污染比较严重的季节和时间段等。

四、及时检测反馈,科学总结成果

由于野外考察时间和条件的限制,对获取的各项标本不可能都就地进行鉴定和研究,不少工作需要在室内进一步化验和鉴定,在野外记录和收集到的文字资料要及时进行整理,对野外测试的各项数据进行统计和分析,并对考察中绘制的各种图形进行整饰和清绘。同时,活动结束后,教师要组织学生对考察的内容作系统的综合分析,比较广泛使用的是撰写一份考察报告。撰写考察报告是培养学生灵活运用地理知识的能力和书面表达能力的极好形式,一方面可充分调动学生深入钻研地理科学的积极性,另一方面,也可提高他们运用地理知识表达问题的能力。考察报告可以独立完成,亦可根据考察活动所分小组合作完成一份报告。同时教师要求全体成员全面总结这次活动取得的收获和存在的问题,为今后开展工作积累经验教训。

学生完成考察报告后,老师要认真批阅后进行分析和点评,根据情况组织学生在室内课堂教学中展示考察成果,还可张榜公布和表彰学生考察报告,这样更加激发了同学们参与地理课外活动的积极性。

学生在测量长沙市经纬度时遇到了很多困难,如实验器材的选定、影长起始点的确定、容易错过实验时间等。笔者在学校操场除悉心指导学生外,还通过引导学生不断地思考检测他们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和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如为什么在实验过程中不能碰杆子,为什么我们在12点前后要测量的时间间隔为什么要缩短,可能引起测量误差或直接导致错误实验结果的因素有哪些……通过这些随堂检测,学生的深层次的思考更多了,这样的思考也更接近生活实际了。

第4篇

关键词:素质教育;地理实践活动;能力

《地理课程标准》指出:“引导学生关注全球问题以及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中的重大地理问题,弘扬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地理作为基础教育的重要学科,兼跨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其研究对象是地理环境和人地关系,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它决定了中学地理教学必须走出课堂,到大自然中去,到社会实践中去。但长期以来,应试教育的影响,中学地理教学未受到应有的重视,使学生疏远于自然,疏于实践,人才的培养受到极大的限制。因此,在地理教学中,笔者结合自身的教学实际,因地制宜,进行开展地理观测、地理考察、地理实验、地理调查和地理专题研究等实践活动,培养了学生兴趣和学习热情,促进学生素质提高和地理课教学的有效性。

一、开展实践活动的必要性

陶行知先生认为:课内获得的知识是“闻知”“说知”,实践获得的知识是“亲知”,“亲知”是根本,“闻知”“说知”要结合在“亲知”上,才能成为“真知”。地理实践活动是地理课堂教学的延伸和拓展,是学习活动中的重要环节。所以,地理教师在搞好课堂教学的同时,积极创造条件组织和指导学生开展地理实践活动,是非常有必要的。

1.有利于发挥和张扬学生的特长和个性

地理实践活动为学生提供了最大选择的空间,让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学生都能充分扬长避短,使他们的才能可以得到重视和发挥,不少学习成绩不好的学生,他们的制作能力、交往能力都挺好,实践活动为学生个性特长的发挥提供了机会。例如,野外考察、社会调查等活动能使学生理解和消化课堂知识,充分地实现自我、展现才华。

2.有利于学生对地理知识的理解和运用

地理实践活动对正确理解地理知识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学生实践活动可以为课堂上和书本上抽象的孤立的知识提供极为生动形象的例证和解释。例如,学生通过学校及周边地区平面图的绘制,对地图比例尺和图例的理解就比纸上谈兵要好的多。实践活动可以使学生通过运用地理知识解决问题,而看到地理知识的价值。例如,学生对城市环境的调查,发现问题,并且能够结合课本知识提出有益的改进方案。

3.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志趣和理想

地理实践活动是走出教室,向社会、向大自然学习,学生可以从社会和自然中学到课堂上学不到的知识和道理,亲身体验社会的发展和大自然的变化,激发爱自然和爱国的激情。例如,通过夏令营等活动有条件作地理旅游,感受到祖国山河的壮丽,开阔胸襟,拓宽知识。

4.有利于全面提升学生综合素质

地理实践活动为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例如,野外考察、环境调查等活动不比在课堂听课轻松。常常要“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不仅可以增长知识,锻炼体魄,增强劳动观念,而且坚忍不拔的毅力、勇于探索的钻劲;集体主义思想,乐于助人的品质和吃苦耐劳的精神以及高尚的道德情操和美的心灵都可以得到培养和熏陶。

二、开展实践活动的有效形式

依据《地理课程标准》要求,结合学校和教师的条件以及学生的爱好,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实践活动。如,进行天象观察、气象观测、环境监测;观看地理影片、地理电视节目;制作教具、模型、观测仪器;举行专题讨论会;开展地理知识竞赛;进行野外考察、地理专题调查等。

1.地理观测

地理观测活动是使学生深入了解地理环境及其发展变化规律的重要手段,是发展学生地理智能、培养他们科学研究能力的重要途径,对培养他们树立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以及献身科学事业的精神也具有重要意义。地理新课标开篇地球的宇宙环境就设计了观察正午太阳高度的活动题,一开始就把学生引进了观察学习地理的氛围。不仅太阳周年运动的规律可以观察,诸如正午太阳高度角的量算、昼夜长短的变化、地球自转地理意义的分析、星座观察、流星观察、日月食及月相观察、潮汐观测等知识都可以在不经意的过程中产生。

2.地理调查

地理调查活动是使学生通过调查实践,能认识家乡工农业生产的优势和不足,了解家乡人口、资源、环境的发展和利用状况,树立正确的人口观、资源观、环境观,并从中培养学生的地理能力。例如,家乡附近河流(或湖泊、池塘)的水质,近年来有什么变化?产生这些变化的原因是什么?这些变化对周围环境有什么影响?为使保护河流(或湖泊、池塘)的水质,防治污染提出自己的建议等等。

3.地理制作

地理教具、学具小制作是手、脑、眼并用的实际操作,它可提高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巩固所学得的地理知识,开发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的创造意识和动手制作能力。例如,学生亲手制作的地球仪、等高线地形图、时区转动盘等教学用具,在教学中既发挥了积极作用,又弥补了教具不足的现状。

4.地理绘图

地理图表最大优点在于它的直观性,通过绘制图表就可以把抽象的难以用语言描述的现象直观表达出来。如在教学“地球运动”时,教材通过一幅“两分两至日地球的位置”图来展示两分两至日地球在公转轨道上的位置以及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用等。可以让学生画出太阳直射地球不同位置时地球图像,把课本知识“活”起来,既能帮助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又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表演才能,寓教于乐。

总之,中学地理教学开展地理实践活动,必须做到理论学习与实践活动相结合,课堂教学与课外活动相互促进,才能满足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有效提升学生的地理素养。还要克服传统应试教学模式的影响,及学生过分依赖视觉、听觉的作用和积极性不高等不利因素。因此,我们中学地理教师要依据一定的教学目的、教材特点和学生特点,通过挖掘教学中的活动因素,确定活动主题,设计活动方案,创设活动情境,为学生提供形式多样的地理实践活动。用实际行动去迎接地理教学创新的春天吧!

参考文献:

[1]教育部.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2]教育部.普通初中地理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第5篇

关键词: 初中地理 高效课堂 构建策略

自教育制度改革以来,我国教育事业处于蒸蒸日上状态,初中教学科目不断增多,地理学科成为检验和衡量学生在初中阶段学习是否达标的重要学科。但是由于受到多方面限制,学生在地理学科的学习时间和效率得不到保证,因此,初中地理老师要不断思考和探究,为学生营造高效的学习氛围和课堂,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获取更多地理知识,提高学生学习能力和学习效率。现结合实际教学经验,对构建初中地理高效课堂提出以下几点看法。

第一,实施探究式的教学方式,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观能动性。

与现代教学相比,传统教学存在很大弊端。在传统教学中,教师占据课堂主体地位,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知识的状态,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和作用被忽略,学生的个性和思维能力得不到有效培养和提高,导致地理课堂死板、枯燥乏味。学生的学习主观能动性得不到锻炼,对地理学习的兴趣逐渐降低。新课程标准对初中地理教学提出新要求,全方面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思维能力。因此,地理教师应该改善传统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式,从学生角度探究教学方式,充分体现学生主体地位和和发挥探究式教学的作用。通过自主探究活动,学生可以获取更多新知识和新能力,以更加积极向上的状态投入学习中,展示学习主体地位,这也是构建高效课堂的必要条件。

我们以“世界气候类型分布”一课为例。在这节新课之前,我给学生布置了前置性作业,即完成导学案,其主要内容如下:1.勾画出教材中多种定义,并把重点定义用不同颜色的笔进行勾画。2.根据教材内容,结合辅导教材制作世界气候类型分布表格,分别标出不同气候类型的分布特征、植被特点等。3.思考问题:根据自身生活经验理解不同季节,人们的生活和生产有什么变化,以及不同气候的地区之间有什么区别;结合资料总结,气候变化和异常会产生什么影响。学生会根据导学案内容进行思考和探究,积极查阅资料并进行思考。在课堂上,学生会将自己的导学案分享和交流,彼此分享经验和心得。学生通过这种探究式教学方式,会充分感受到自身的主体地位,从而以主人翁的心态投入自主学习中,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大大提高学习兴趣,为高效地理课堂的构建奠定基础。

第二,实现地理课程的生活化教学,拉近学生和地理知识的距离。

新课程标准提出生活化地理教学,即把地理教学与生活实际相连接,拉近二者之间的距离,实现初中地理课程生活化教学。因此,地理老师要深入挖掘地理与生活的衔接点,把日程生活中的实践引入地理教学中,让学生感受地理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感悟到地理学习的价值和意义所在。通过实际生活事例拉近学生与地理学习的距离,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这是构建初中地理高效课堂的有效措施。

在初中地理教学中,有“多变的天气”一课,在这节课的教学导入中,我是这样做的:“同学们肯定看过天气预报节目吧,对这个节目很熟悉,但是有谁注意过天气预报中涉及哪些方面呢?”紧接着利用学生对这个问题的好奇心,通过多媒体给学生播放一段天气预报视频,并对天气预报中的相关信息进行记录,回忆本地一周内的天气如何,有哪些变化,对天气的不同变化我们采取了什么样的应对措施。我以学生熟知的天气预报作为新课的导入内容,让学生结合自身生活经验了解天气变化和生活生产之间的密切联系,增强地理学科教学的亲切感,让学生更加主动和积极地投入新知识的学习中,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率。

第三,开展地理课外实践活动,增强学生的地理实践能力。

在传统教学中,往往是教师在讲台上大篇幅地讲解概念和定义,学生不断吸收知识信息并存储在大脑中,掌握大量地理知识和信息。为了构建高效地理课堂,地理教师除了要按照教学要求完成传授课本知识的任务之外,还应该为学生创造机会,开展有效的课外实践活动,给学生机会把学到的理论知识有效应用在实践中,提高学生综合运用能力。课外活动的开展不仅有利于激发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够有效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综合运用能力,为高效课堂的构建创造积极的外部环境条件。

比如,在学习“合理利用与保护水资源”一课后,学生对我国的水资源的了解更为深入,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的资源观和环境观,我给学生布置了如下课外调查任务:根据全班学生的居住地点,把学生分成若干小组,对本小区和附近社区的水资源的使用情况进行调查,看是否存在浪费水资源的情况和是否存在水资源污染的情况,造成污染的主要因素是什么,我们可以采取什么措施保护水资源,等等。学生根据调查结果制作成表格或者是小论文,并在课堂上进行分享和交流,这种课外实践活动不仅能帮助学生提高运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而且有利于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为以后的成长奠定良好基础。学生对水资源的保护意识得到增强,同时实践能力和运用能力也得到有效提高。

综上所述,新课程标准下的地理教学需要不断优化,实现地理教学的生活化和有效化,在教学中充分调动学生学习主观能动性,培养学生的学习素质和地理素养,构建高效课堂,实现地理教学最佳化。

参考文献:

[1]李雪荣.强化教学设计,构建初中地理高效课堂[J].新课程研究:下旬刊,2013(01).

第6篇

关键词:初中地理;地理教学;创新教学;素质教育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22-058-01

初中地理课程是一项实践性很强的学科,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发展,对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的要求越来越高,加强初中地理教学有助于加强学生对地理知识的了解,并且在生活中运用各种地理知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传统的教学模式大多注重理论教育,强调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往往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没有积极调动学生思考问题的积极性,总之,造成了学生缺乏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在学习过程中常处于被动的角色,影响初中地理教学效率的提升。

一、当前初中地理教学过程中常见的问题

1、教学方法比较单一,使得学生的地理知识的理解能力不够

在地理教学过程中往往会涉及一些比较抽象的知识,很多学生在初中地理学习过程中,由于基础知识不够扎实、逻辑思维能力不够,因此在遇到一些问题时往往不知道如何解决,加上传统的教育方式对学生的积极性的激发不够,很多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都只是按照教师的讲解进行学习,没有体会到学习的乐趣,最终导致学生的学习效率不高。

2、课外实践教育不足

课外实践教育是课堂教学的重要补充,随着近年来素质教育的不断拓展,在教育过程中加强课外实践教育的拓展,是很多学校在素质教育过程中进行改革的一个重要方向。由于传统的理念中对地理教育的重视程度不够,因此当前很多初中院校在地理教育过程中,对课外活动的拓展比较少,往往注重一些理论课程的教育,缺乏一些生动形象的课外实践活动,最终导致学生对地理的学习过程中兴趣不高。

二、初中地理教学创新策略探讨

近年来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深入推进,在教学过程中积极加强对学生的引导,帮助学生提高积极主动的能力成为当前教育过程中的一个重要过程。在地理教学改革过程中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1、加强对初中地理教学的重视和重新认识

当前的初中地理教学过程中,面临的一个严重的问题就是教学理念比较陈旧,而且有的学校对地理教学的重视不够,应试教育使得学生也更多的注重语数外的学习,对地理学习的认识程度也不够高,因此导致很多学生认为初中地理学习成为学生的负担。传统的初中地理教学一般是经过教师的讲解来完成初中地理课堂教学,在素质教育的背景下,学生作为教育的主体,教师应该要加强对以人为本理念的应用,将提高学生的初中地理实践能力作为初中地理教学的发力点和落脚点,以学生的利益和发展为根本,对传统的初中地理教学理念和模式进行改进。要加强对素质教育理念的应用,并且对地理教学目标进行重新设计,使得地理教学工作可以有序推进,从而不断提高地理教学水平。比如传统初中地理教学过程中主要是以初中地理课程的教材作为主要的教学内容,学生对教学资源的选择面十分狭窄。对此,应该要对教学素材进行丰富,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学习素材。

2、在课堂上加强教学情境的设置

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对地理学科中的很多理论知识其实有较高的兴趣度,但是由于传统的教学模式,使得很多学生对地理学科产生了厌恶情绪,对此,可以尝试改变传统的教育模式,比如加强教学情境的设置。地理教师想要导入一个初中地理课堂情景时,前期的准备必不可少。初中地理课堂教学中的情境导入有多种方式,比如事例导如、问题导入等,地理教师在初中地理课堂中可以创造多样的初中地理课堂教学导入形式,让学生根据地理教师设置的各种情境,能够以最快的速度融合到课堂上,从而为后面的学习做好铺垫。比如在课堂上利用图片创设丰富的画面情境。具体形象的画面构建,是初中地理课堂情景设置的重要方面,要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加深对各种初中地理知识的理解,就必须要借助多媒体,加强对图片、视频文件的播放,使得学生在学习的时候,能够从动态的图画中了解到更多关于初中地理学科的知识。比如在初中地理教学中,可以借助一些各国的名族特色异国风情的一些特质进行教学的引入,比如在课堂开始之前首先给学生放一些其他国家的气候、风景、人文等方面的图片,从而使得学生可以对初中地理课程更感兴趣,地理教师也能从这些内容中找到全新的教学切入点,在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兴趣的基础上再进行各种知识的深入讲解,有助于学生对各种知识的理解。

3、加强加强课外活动教学的力度

地理是一门与我们的生活联系十分紧密的学科,比如每天的天气情况、地形条件、气候条件等,这些都是地理课程中可以讲到的知识点。单纯地依靠课堂教学的有限的时间对初中生进行地理教育,很难提高初中生的地理能力,当前很多初中在教育教学过程中都开始注重加强第二课堂的建设,不仅要在课堂上加强对初中生的正确引导,还应该要在课外引导初中生进行自主练习。在素质教育背景下,应该要积极加强对初中生的实践教育,加强课外活动教学,让初中生在课后可以进行全面的练习。比如让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加强对各种植物的观察,在讲解植物的时候,学生就可以带着自己从自然中挖掘的植物来到课堂上,分析在不同的气候、不同的时期,这些植物会有什么变化。或者可以通过教师的组织,让学生到大自然中了解植物的类别,了解地形条件等,从而能够对地理知识有更深刻的认知,在学生的脑海中也能留下印记,能够帮助学生从生活实践中提高地理知识的应用能力。

综上所述,初中地理教学过程中,如何提高教学效率,是地理教学的一个重要课题。在素质教育背景下,初中地理教学过程中应该要积极加强对传统教学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的解决,加强对课外教学的重视,以提高学生对地理学习的兴趣。

参考文献:

[1] 严青峰.新课改下的初中地理教学初探[J].河南教育:基教版,2007(07)

第7篇

关键词:高中地理;渗透;环保教育;有效策略

就目前来看,将环保教育循序渐进地渗透于高中地理教学中 十分必要和重要。一方面,这是改善地球环境现状的必然要求,另一方面,这极大地迎合了新课改提倡“环境保护”的理念。再者,渗透环保教育是地理学科的本质所趋,地理学科研究对象是自然世界和人类社会,故注重环保、渗透环保教育是其教育价值所在,理应受到教师的重视。

一、教师要充分挖掘地理教材中的环保教育因素

地理教材是教师渗透环保教育的第一手资料,也是最重要的资料。教师要充分利用好这些现成的教育资源,细致、缓慢、科学地渗透环保教育。人教版高中地理教材中取材丰富、内容广泛,其间蕴含着很多关于环境保护的基础知识,教师要充分挖掘这些知识,让学生意识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并鼓励其积极参与珍爱环境、保护环境的实践活动,确保环保教育的科学性、秩序化和有效性。

例如,《全球气候变化》课堂教学主要是让学生通过观察与学习图表掌握全球气候变化规律,继而了解近年来“全球变暖”的气候变化实况,该节课中还重点提及“全球变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这一知识点。教材中大量的内容都向学生呼吁要进行“环境保护”,以改善人类共同的生存环境。总之,这些内容是绝佳的环保教育资源,教师应充分挖掘,灵活运用。再如,《海洋环境问题与环境保护》是更为直接的环保教育资源,教师在进行教学时要通过多元教学方法唤醒学生的环保意识,让学生树立全局化、绿色化、节约型的环保观念。

二、优化地理课堂教学方法,巧妙渗透环保教育

良好的课堂教学方法对渗透环保教育、构建高效的高中地理课堂具有重要的促进意义。以往“满堂灌”“填鸭式”的教学方法很难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课堂氛围机械沉闷,学生昏昏欲睡,这严重制约着环保教育的渗透效率。因此,必须优化课堂教学方法。首先,可充分利用多媒体声情并茂的特点激发学生的兴趣,巧妙渗透环保教育。其次,巧用小组合作模式激励学生积极主动参与,让学生在高效的学习讨论中慢慢靠近环保,提高环保意识。最后,分层教学法、实验教学法、翻转课堂教学法等都是相对有效的教学方法,教师可酌情、灵活使用。

例如,《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是相对隐性的环保教育素材,教师通过优化教学设计,完善教学方法,将隐性环保素材转变为显性素材,灵活科学地渗透环保教育。首先,教师可先讲述“自然环境整体性”的含义及其表现。其次,要用多媒体图片展示地理各个自然因素之间的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图片,让学生充分认识到“整体性”的深层内涵。最后,可运用小组讨论的方式让学生举例说明“生态系统中一个因素遭破坏对环境引起的恶性影响”,学生讨论后,教师要进行总结,并播放相关视频,加深学生的印象,唤起学生环保的责任感与义务感。

三、丰富课外活动,增加学生的环保实践体验

通过高中地理课堂对学生进行环保教育固然可行,但效果毕竟有限,故教师可以尝试着通过丰富课外活动,增加学生的环保实践体验来渗透环保教育。具体来说,教师可通过以下途径来实现:(1)鼓励学生进行课外阅读活动。在日常地理教学中,教师要善于为学生推荐与环保相关的地理课外读物,开阔学生视野,丰富学生知识。(2)鼓励学生走进大自然,通过接触大自然增加环保体验。(3)布置地理课外环保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提高认识。

例如,在《固体废弃物污染及其危害》《大气污染及其防治》课堂教学之后,教师可以为学生推荐与之相关的环保课外读物。除此之外,教师还可以为学生布置以下环保实践任务:我能为环保做些什么?要求学生立足当下,从小事做起、从自我做起,为环境保护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并将其记录下来。

综上所述,在高中地理教学中渗透环保教育是迎合新课改和素质教育理念,并改善环境现状的必然要求。作为初中地理课堂教学的组织和引导者,教师应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运用多元化的教学方法渗透环保教育,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当然,高中地理环保教育工作是一项循序渐进的系统工程,不可一蹴而就,教师只有立足教学实际,不断优化教学方法和途径,才能真正做到对环保教育的渗透,提高地理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1]查玉芳.在高中地理教学中渗透环境教育初探[J].教育教学论坛,2014(13).

第8篇

脚踏实地,落“地”于实践之中

地理源于实践,提倡学生向实践学习、向课外学习、向大自然学习。地理课程含有丰富的实践内容,包括图表绘制、学具制作、实验演示、野外观察、社会调查和地理考察等,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古人曰“仰以观天文,俯以察地理”。著名地理学家、旅行家和探险家徐霞客“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总理寄语新时期的青年学生要“脚踏实地”。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明确提出,要组织学生积极开展地理观测、地理考察、地理实验、地理调查和地理专题研究等实践活动。依据课程标准要求,地理教师可组织学生进行天象观察、气象观测、地质地貌考察、地震测报、环境监测;阅读地理课外读物;观看地理影片、地理电视节目;制作教具、模型、观测仪器;举行地理晚会、专题讨论会;开展地理知识竞赛;进行野外考察、乡土地理研究、地理专题调查等。通过学生脚踏实地的地理实践活动,既能将学过的地理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又能在实践中学到新的地理知识,同时还可以在地理实践中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广接地气,落“地”于生活之中

地理源于生活,生活是学生学习地理最好的老师,是学生学习地理的活教材。地理教学接地气,即在教学过程中,应紧密结合教材,密切联系学生现实生活中的经历和体验,根据学生认知年龄、心理水平,将生活融入课堂,让学生在愉悦的生活与体验中学习地理。地理的生活性是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性质之一,地理课程内容紧密联系生活实际,突出反映学生生活中经常遇到的地理现象和可能遇到的地理问题,有助于提升学生的生活质量和生存能力。地理教学应精选一些联系学生实际、贴近学生生活、接地气的地理事象,使之无痕迹、不减效地与地理教学有机融为一体,让学生亲身体验到“地理源自生活,地理就在身边”。如学习地球运动时,可联系楼距与太阳高度的关系。学气的运动时,可与当地的天气、气候现象和谚语结合,如“一场秋雨一场寒,十场秋雨穿上棉;雪下高山,霜打洼地”等。学习工业区位和农业区位时,可引导学生分析当地工业园区区位条件,分析当地西瓜为什么有的年份价格贵,有的年份价格便宜等。

立足本地,落“地”于乡土之中

地理要扎根乡土,将乡土地理融入地理教学之中,使地理在乡土这块沃土上生根开花。课程标准把“乡土地理”作为中学地理教学中的重要内容之一,其目的如课程标准所指出:“帮助学生认识学校所在地区的生活环境,引导学生学以致用,培养学生实践能力,树立可持续发展观念,增强爱国、爱家乡的情感”。地理教学应尽量用乡土地理材料解释、说明地理教材中的概念、规律;善于用教材中的理论、观点分析和解决乡土地理问题;适当把乡情、国情、“地球”情作综合比较分析,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探讨人教版必修2问题研究“家乡的农业园区会是什么样”案例时,可用乡土地理――怀远的石榴园作为案例研究。将地理教学立足于乡土之中,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加深理解课本知识,益于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培养热爱家乡的情怀。实践是地理教学之根,生活是地理教学之魂,乡土是地理教学之韵。

孙尚楼,安徽省怀远第一中学副校长、中学特级教师、全国模范教师、安徽省第六届党代会代表、安徽省中学地理教学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蚌埠市中学地理教学专业委员会理事长、享受安徽省政府特殊津贴。安徽省第八批特级教师评选委员会专家、首届全国优秀中学地理教育工作者,2011年被中国地理学会授予“百名科教先进校长”称号。

第9篇

关键词:教育质量 高中地理 问题 改进措施

中图分类号:G633.55 文献标识码:C DOI:10.3969/j.issn.1672-8181.2013.22.136

1 引言

高中地理课堂改革的理念与实施策略都要落实到课堂教学中,体现在教学活动中。进一步促使地理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地理学习方式的转变,对于改进新课程改革下高中地理教学中的一些问题具有战略性的意义。

2 高中地理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2.1 地理教师的教学意识不强,教学理念不正确

学校和教师受传统教育影响,一些地理教师仍把教学的任务限制在地理知识的传授上,反而认为学生学习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不是他们的教学任务。其地理教学观还停留在“考试万能”的基础上,只关心考纲考什么,学生考试分数如何。在课堂上教师也是在一味单向地灌输,不仅磨灭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影响了学生的全面发展,更严重阻碍了高中地理教学的改革。

2.2 学生对高中地理学习没有浓厚的学习兴趣

学生以前的学习和生活中接触地理内容的机会很少,所以兴趣大多在高中才能真正得以培养。传统的教学方法很容易让学生觉得地理课很枯燥,而且高中的地理知识点多,很多地理现象难以理解,也会使学生对地理课的兴趣减弱。一般的高中高一下学期就开始文理分科,理科生由于高考不考地理,便放弃了学习,文科生上地理课只关注必考的知识点,想通过多做题拿高分,因此,很少学生能够培养出浓厚的学习地理的兴趣。

2.3 高中地理教师的教学方式不够合理

高中地理教师的教学方式不够合理,主要表现在课程资源的开发上,大多数教师仍然只是依赖大纲和教材。其实高中地理课程资源广泛丰富,包括生活中的一些现象、网络资源,而且教学也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适当的情景教学、案例教学、实验教学以及课外实践都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和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

2.4 学生的实践能力较弱

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加上学校资金的有限、教学时间有限、教材中设计的实验有限,很多学校没有配备地理实验室,有实验室的学校有些实验仪器也大多数缺失,很多时候也不对学生开放,从而限制了实验课的开展。同时,教师也不很重视地理实验课,导致学生的课内动手能力比较差。另外,大多数学校也不重视地理课外实践活动,学生对日常生活中的地理知识了解很少,课外地理实践能力弱。

2.5 对教学质量的评价不合理

由于应试教育的存在,教师和学生都看重考试分数,以分数作为评价教学质量的唯一标准,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合作能力都没有作为考核要点,错误地导向学生以分数为主,从而也降低了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学生其它方面的能力没有得到有效培养。

3 提高高中地理教学质量的改进措施

3.1 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和融洽的课堂氛围

素质教育倡导建立平等民主的新型师生关系,教学过程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与接收,更是师生心灵交往的过程。在地理教学中,教师作为教学的实施主体,要淡化自己高高在上的教师观念,以学生为本,多多尊重和理解学生,教师不仅要关系每个学生的学习状况,且要关注学生的生活,多了解学生的心理动态并且加以引导和帮助。这样不仅可以拉近学生和老师的距离,更能有效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学习热情。尊重学生,引导学生,让学生在愉悦的环境中学习,如此有利于教学过程的开展和教学效果的提高。

3.2 有效开展探究式教学

在高中地理教学中,教师要结合具体的教学任务和教学内容,适当地为学生安排自主学习的机会,引导学生从传统的被动接受课堂知识向积极主动地获取知识方向转变。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情景教学、案例教学等,不断地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引导学生将书本知识与实践相结合,让学生在参与中学习,在参与中行动,分析解决学习实践中遇到的困难,让同学多做提前预习,不懂之处多翻阅工具书及资料,学会在网上查找资料,让学生掌握更多书本之外的知识,且能找出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与此同时,教师可以适时地展开一些合作学习活动、分组讨论学习,或者一些野外实践活动,让学生之间能够充分交流,在这个过程中可以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和集体荣誉感,也能更好提升教学质量。总之,在整个的教学过程中,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地理思维能力、实践能力及良好的合作能力。

3.3 有效开展实验教学

实验是人们认识世界和发现规律的一种重要手段,是进行直观教学,提供感性认识的一种方式,也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造能力的一条捷径。高中地理的教学离不开实验,实验的设计应从地理教学出发,使用标准的器材或材料做准备,难度不宜过大,针对课堂上的教学内容,选择那些通过地理实验能够更直观、更有效地理解和掌握地理知识的内容进行实验。实验还应具有典型性,要突出教学中的重难点,实验的设计应有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地理概念,并是学生对地理现象和地理过程产生深刻的印象,尽量防止由于实验的不典型性导致增加学生的知识负担。

3.4 高中地理教师要具备良好的素质

新课程改革对现在高中地理教师的要求更高了。新课改下的教师应具备如下素质:首先,教师要完善自己的专业素质,提高自己的个人魅力;其次,教师应时刻关注学生的需求,理解尊重并帮助学生;最后,教师要有提高教学效率,合理使用教学资源及管控教学的能力,并能够及时对自己的教学效果进行反思总结,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综合全面的评价。

综上所述,在整个高中地理教学过程中,教师是关键,教师要起好倡导作用,精于研究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地理的热情,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课后教师要及时总结反思,纠正教学中的不足,更好地展开教学活动。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基础教育司.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对话[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2]叶澜.让课堂焕发出生命活力[J].教育研究,2003,(9).

第10篇

关键词:初中地理 活动设计

目前,我们的现代教学模式不仅仅是给学生灌输知识,要注重帮助学生建立学科系统设计概念,并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对于初中的地理教学,探究性的学习研究目前还不到位,而学生研究性的学习方式也没有形成。因此,我们为了适应地理改革课程的基本要求,对课堂活动设计进行探讨,力争找到合适的教学方法。

一、教学活动的类型

我们根据义务教育的课堂标准,关于七年级和八年级的地理活动的建议共有52个。从这些内容来看,其中的活动主要包括课内活动与课外活动。首先,课内活动有表演活动、演唱活动、讨论活动以及游戏活动等等。而课外活动主要包括野外生存活动、实地调查活动以及时间活动等等。

二、地理教学活动设计的基本原则

(1)坚持趣味性

如果学生对所学内容感兴趣,那么他所学到的知识将有更好的效果。地理教学既要以学生的兴趣爱好为基础,又要使学生学到知识,这就要发挥课堂活动的积极作用了。学生通常对身边发生的事情比较感兴趣,而地理知识和我们的生活具有密切的关系,因此,学生可以通过学习地理知识来解决日常生活中的一些难题,这样学生既增加了兴趣,又真正学到了有用的东西。

(2)坚持主导性

初中地理知识提高的关键是把学生作为主导对象。学生在进行地理课程活动的时候,实质是学生发挥创造思维和进行自我创作的过程,也是一个不断积累、加工、组合的过程。为了提高学生学习地理知识的能力,老师一定要把学生放在第一位。老师要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思想感情对不同的学生设计不同的教学活动方法,使每个学生的个性都能得到发展,充分发挥孩子们的写作潜能。

(3)坚持自主性

传统的教学模式下,学生对于知识的学习比较被动,一般都是老师讲,学生听。但是,长此以往,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并不能得到提高,学习的模式、方法、内容都基本一致,没有任何特色,这样的教学模式严重阻碍了学生个性的发展。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新的教学大纲针对初中地理教学作出了新的调整。例如,关于七年级和八年级的地理活动的建议就提出了52个,这是一种学生自主性的体现。学习本身就是一种个体的创造性活动,因此,学习的主人一定要具有自。这样,学生才会不断发挥自己无限的创造力。

(4)坚持激励性

老师一定要多鼓励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对于地理教学更是如此,这样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更有更多发挥创造力的机会。随着教育事业的不断进步和发展,各种教育形式层出不穷,例如希望教育、成功教育等等。但是,个人认为,我们还是应该把教育的核心放在对学生的鼓励上。初中阶段是学生思维正在不断发育和完善的阶段,该阶段的学生渴望求知、并且具有足够的动手能力,但是心智还不完全成熟。因此,老师要对这些学生在某方面表现的不足多加鼓励,不管学生的学习能力怎么样,老师都要用鼓励的言语去激发他们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对于那些地理成绩比较差学生,老师更不能过于指责,要用真诚的语言去感动他们,给予他们正确的指导,鼓励他们在今后的地理学习中更加努力。

三、教学活动设计的途径和方法

(1)不断丰富课程资源

不管是国际上还是我国国内,都在发生了剧烈的变化,学生自己所处的环境也在无时无刻地改变,而有关的地理事物也在不断更新,老师要充分利用这些更新的地理事物充实地理课程资源。在地理课程教学过程中,作为一名地理老师,要注意收集和整理最新的地理信息,也要鼓励和支持学生多关注和收集地理事例,从而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地理知识,处理地理问题。

(2)采用案例式教学

地理案例具有一定的说明性,对案例的探究既能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还能培养学生的实践主动性。老师可以采用案例教学法,教会学生使用归纳的方法学习地理知识,从具体到一般,从感性到理性,从而提升学生的理解能力和思维能力。此外,在研究和探讨这些教学案例的时候,老师还可以引导学生做一种角色扮演,让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能在站在某一个具体的位置做出决策和解决问题,能够提高学生的主见性和准确判断能力。

(3)注重乡土地理教学

对于地理的学习,老师要充分运用到家乡的地理特征,把其作为一种探索性的教学案例,同时,多为学生安排实践活动的机会。地理是一门具有特色的学科,对于家乡地理的面貌和未来的发展,学生可以站在自己的角度提出意见和看法,实践活动的参加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价值观。在地理教学过程中,老师一方面要用科学的方法教导学生,并且要尊重自然规律,另一方面,也要鼓励和支持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大胆尝试和踊跃创新。

参考文献:

第11篇

一、要注重与教学内容的结合

实践教学要与教学内容相符合,运用书本的理论知识做指导,让学生在被动接受知识的同时,主动地运用知识去解决问题,把理论与实践有机地结合起来。这样才能深入浅出,由易到难,不断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能力。在教学中,笔者结合本地实际情况让学生去收集资料,观察并进行归纳分析。如在讲农业生产时,为了让学生把影响农业生产的自然要素和经济要素结合起来,并认识这些地理要素对农业生产的影响,除举例说明外,笔者还结合当地实际,提出一系列问题,如当地的地形地貌、气候特征、各种土地资源所占比例、发展农业优势和劣势等,让学生去思考,然后进行小组讨论。通过这些活动,使教学内容与实际生活紧密结合起来,能够激发学生去认真思考问题、分析问题,提高学生的思维认识能力,从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

二、要注重与第二课堂活动结合

地理课的综合实用性很强,涉及的知识丰富,内容广泛,因此课外活动的内容也应是丰富多彩的。地理课的第二课堂能更加直观、生动地反映地理事物,开阔学生视野,不断提高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笔者在实际教学中,结合当地实际情况,开展了多种形式的第二课堂活动。1.社会调查活动通过这一活动,能够进一步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社会交往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如组织学生开展环境调查,根据学生来源,具体分工,让学生到工业园区、农村、城镇生活区、旅游区等地方,收集各种环境污染资料,然后回到学校进行归纳整理。在学生中开展讨论,让学生通过亲身的体会,提出污染问题产生的原因、危害以及防治办法,最后写出有关环境保护的小论文。2.小组活动根据学生对地理知识兴趣爱好的不同,组成若干活动小组,如气候观测小组、环境观测小组、土地利用观察小组、农村变化考察小组,每小组制定具体的方案、目标任务,按计划开展,最后教师对各小组的活动情况进行总结评定,并指出活动存在的问题和改进的方法。通过这些小组活动,丰富了学生的实践活动。同时又增长学生的知识,使学生在活动中得到锻炼和提高。3.地理知识演讲活动要求学生从网上、图书馆收集资料,在每次地理课前进行归纳讲演。这一活动,既能活跃地理教学气氛,又能增长学生的见识,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三、要注重与职业教育有机结合

当今社会是一个人才竞争的时代,我们对人才的培养是向“复合型”“实用型”“技能型”方向转变。因此,地理实践教学也应该重视学生的职业技术能力培养。在地理教学活动中,根据课堂进度开展一系列的职业技能实习,使学生由“会知”转变到“会做”。在进行河流水文特点教学中,笔者让学生到当地水文站,学习如何测量水流速、含沙量、计算径流量等。通过一系列可行的职业技术操作训练,逐步提高了学生的专业技能,学以致用。总之,地理教学要重视实践教学,把理论知识与实际运用有机结合起来,扩大学生的知识面,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通过开展地理实践活动,更好地培养学生独立工作的能力,以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

本文作者:王林坤 工作单位:南阳市宛东中等职业学校

第12篇

关键词:高校;地理教学;学生;知识应用能力;培养策略

引言

在传统高校地理教学中,受教学观念、教学模式等因素的影响,不仅教师对地理教学缺乏足够的重视,而且教学没有与学生生活实际相结合,没有适当开设实践教学活动,导致学生地理知识应用能力差。随着国家新课改与教育机制改革的实施,越来越多的高校开始意识到培养学生知识应用能力的重要性,因而采取有效的培养策略来改革高校地理教学势在必行。

一、影响高校地理学生知识应用能力的主要因子

(一)缺乏实践教学,学生实践经验不足

地理本身就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学科,需要通过实践教学来强化学生对地理知识的理解与应用。然而事实并非如此,许多高校地理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过于重视对教材的讲解、对课本知识的传授,将地理教学局限于课堂之上,既没有帮助学生树立实践意识,更没有适当的开展课外实践教学活动[1]。这种缺乏实践的教学模式,不仅降低了学生对地理知识的学习兴趣,更无法丰富学生的实践经验与提高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这是造成高校地理教学学生知识应用能力差的一个主要因子。

(二)地理教学与学生现实生活相脱节

知识源于生活,地理教材中的许多知识都与现实生活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只有将地理知识应用于生活实际才能对其更深刻的理解,才能学会如何应用,但是就当前高校地理教学现状来看,多数高校地理教学均没有将其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导致地理教学与现实生活相脱节,学生地理知识应用能力一直难以提高。

二、提高高校学生地理知识应用能力的培养策略

(一)加强实践教学,提高学生实践能力

对于高校地理教学而言,加强实践教学环节,提高学生实践能力,丰富学生实践经验,需要从以下几方面入手:第一,加强引导,树立实践意识。实践意识是实践活动进行的基础,是培养实践动机的必要条件,教师应该在加强自身对实践教学重要性认识的同时,加强对学生的引导,帮助学生树立起实践意识,鼓励学生在课余时间多进行地理实践,多亲近自然,学会善于观察大自然[2]。例如,教师可以将时下全球谈论的绿色低碳、环境保护、生态城市构建、人口问题等热点话题引入到地理课堂教学当中,引导学生将自身生活与这些问题联系起来,并思考其中所蕴含的地理知识,激发学生探索自然、探索地理的动机,进而逐渐树立起实践意识。第二,开展实践教学,将课内知识与课外活动紧密结合。在学生树立起实践意识、存在实践动机的基础上,开展实践教学活动,将课堂知识与课外探索实践活动紧密结合,从而提高学生的地理实践能力[3]。面对今天开放式的教学环境与丰富优越的教学条件,教师不应该将高校地理教学局限于课堂范围之内,而应本着拓宽学生视野、增长学生见识的思想理念,通过实践活动将课堂教学延伸到课外。例如,对于地理地形地貌、气候特征、水文地质等相关知识的学习,教师通过开展课外实践活动,不仅可以激发学生对地理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学会应用地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而且可以让学生对自身地理知识理解程度与掌握程度进行检验,从中发现不足,进而有针对性的加以锻炼,最终让学生在实践中提高地理知识应用能力。

(二)加强地理教学与实际生活之间的联系

与数学、物理等其他学科一样,地理课程也与实际生活息息相关。将高校地理教学与学生实际生活联系起来,既是现代教育机制改革的需求,也是人才培养所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分段。因此,在高校实施地理教学时,加强地理教学与实际生活之间的联系至关重要。这就需要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积极转变教学策略:首先,利用现代化信息技术提高学生的地理素养,丰富地理教学资源,优化地理教学环境,升级地理教学平台,拓宽地理教学渠道。地理知识包含自然与人文两大方面,涉及内容十分广泛[4]。在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教师应该学会利用网络信息技术来提升高校地理教学水平,将地理知识以图像、视频等多种形式呈现给学生,增强学生对生活中的地理的认识与学习。其次,利用生活现象引入地理知识。由于现实生活中的许多现象都可以通过地理知识来解释,同时地理教材内容一般较为宽泛,需要教师将理论与现实相结合,因而教师可以利用这一点来增强地理教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达到培养学生地理知识应用能力的目的[5]。例如,在讲解太阳直射点在南极、北极移动相关知识时,可以与房屋采光位置确定与采光面积结合起来,并且要尽可能与学生熟悉的学校周围的事物相联系,以更加贴近学生现实生活。

总结

综上所述,在高校地理教学中,培养学生知识应用能力非一朝一夕之事,也不是单纯的依靠课本、依靠课堂教学就能够达到的目标。而是需要教师从自身、从学生角度出发,从生活实际出发,通过充分利用网络信息技术和加强实践教学来一点一滴的积累才能够实现。因此,高校地理教师队伍应明确自身职责,扎实做好教育工作,努力为培养与提高学生地理知识应用能力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王家伟.基于GIS的中学生地理空间分析能力培养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2.

[2]王歪歪.关联主义学习理论下中学生地理信息素养的培养策略[D].陕西师范大学,2012.

[3]马蓉.中学生地理学习心理特点与中学地理教学策略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4.

[4]王英杰.高中区域地理教学中学生地图能力培养策略研究[D].鲁东大学,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