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8-07 17:30:03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经济危机的应对,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关键词:经济危机;煤矿企业;认识
受世界经济危机的影响,煤炭需求量减少,国际、国内煤价普遍下跌,全球性的经济危机给我国煤炭企业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影响,煤炭企业的黄金十年已经结束,如何应对煤炭企业不景气的状况,使企业摆脱困境、渡过难关,进而长足发展呢?本人有以下几点的看法和认识。
一、世界经济危机对我国煤炭行业的影响
1、经济危机使我国实体经济受到很大影响,导致下游行业需求下降、煤炭需求量减少,从而导致经济增述减缓,宏观经济走弱,反馈到市场上,首先表现为煤炭下游企业钢铁、火电、水泥、化工、建材等行业的增速变缓,煤炭需求疲软。
2、经济危机影响世界煤炭市场供应格局,直接影响到我国的煤炭进出口市场,导致进出口格局改变。全球经济危机,国际石油、煤炭价格大幅下滑,我国煤炭价格虽较之前有所下滑,但仍高于国际价格这就造成我国煤炭市场供求割据进一步发生变化。一方面国际煤炭价格偏低,我国南方沿海地区放弃国内采购,转向国际市场,另一方面国际市场的价格下滑势必倒逼挤压国内煤炭市场,影响进出口贸易格局,引发国内煤炭价格波动,造成国内煤炭市场较大面积较大幅度的价格下跌。
二、加强煤炭产品质量势在必行
煤炭市场“黄金十年”期间属于卖方市场行情看好,许多小企业受利益驱动影响不重视产品质量只注重短期行为,给用户造成不良的影响,而在经济危机情况下,陷入了产品滞销,价格下滑的泥潭,皖北煤电集团公司在面对复杂多变的市场环境立足提高产品质量牢固树立诚信经营的管理理念与用户建立长期的合作伙伴关系,实现互利互惠实现双赢。
三、应对经济危机具体措施
1、牢固树立质量是企业的生命,既质量第一用户至上赢得用户信赖。
(1)、建立煤质管理体系:
按照煤质达标标准,建立煤炭各级管理体系,从集团公司、矿区队班组落实各级目标管理责任制,层层分解,层层落实,月度考核奖罚兑现。
(2)、抓好井下现场管理
做好地质勘测,掌握地质变化,调整生产工艺,在生产一线;采用新工艺,新设备对煤矸子分装分运,采取治水措施,降低煤炭水份提高原煤质量。
(3)、加强煤质加工管理及采制化管理
原煤升井后,加强筛选力度最低限度降低矸石含量,提高商品煤质量,依照国标严格采制化工作减少因质量问题与用户产生的纠纷。
2、严格履行合约和售后跟踪服务制度
重合同讲信誉是皖北煤电集团公司一直遵守的行为准则,通过合同约束供应双方行为保证双方利益,为用户提供完善的服务程序,满足用户各种需求,与各大企业建立相互信赖的良好合作关系。组织专门的人员到现场为用户解决疑难,对产品质量存在的问题及时解决,以满足用户需求为宗旨,提高皖煤品牌的竞争力。
四、企业员工应端正思想、脚踏实地、共度难关
端正思想就是要从学风、作风、落实上体现出来端正学习态度,把精力用在学习上学制度、学文件、学法规、互相学习、互相借鉴、共同提高,通过学习提升工作能力、提高正能量,认真钻研业务不推诿扯皮、提高工作效率在思想上坚决不能滑坡,要紧起来、立即行动起来,想方设法把工作做好为公司的发展添砖加瓦。(作者单位:安徽恒源煤电股份有限公司煤矿经营管理部)
【关键词】经济危机;民营企业;战略;管理;人力资源
一、当前经济形势下的民营企业困境
2009年美国次贷危机爆发后,世界经济一直在试图复苏的边缘挣扎,中国经济也没能在这大局中幸免,至今始终没能走出困境。中国快速、粗放的经济增长方式也在这场旷日持久的危机中面临了前所未有的挑战。正如很多经济学家所预言的,中国民营企业的寒冬到来了,对于那些从事实业经济的民营企业来说,这个冬天更是格外寒冷。不景气的经济大环境,愈发激烈的竞争,融资的困难,各种经营成本的大幅提高等等,组成了中国民营企业当前面对的困局。如何在这种种困境中突出重围,在寒冬中生存下来,是众多民营企业家和经济学家关心的问题,也是关乎中国经济发展的关键问题。
二、经济危机下的民营企业应对策略
这场寒冬正以飞快的速度吞噬着没能做好应对的企业,甚至包括诸如诺基亚这样原本基业长青的企业。因此要应对这样一场新经济时代下的危机,需要比应对过去经济危机时更加系统的分析民营企业所面对的问题和内外部环境,从而力争制定出全面的应对策略。战略、管理、人是企业发展至关重要的三个要素,无论是否处于危机之中,企业都应该充分重视这三者之间的协调配合,才能向着百年老店的方向迈进。而在危机中,这三点就成了确保生存的关键。
1.明确企业战略,避免盲目扩张。应对经济危机,重中之重就是需要确定企业的战略定位和发展规划,也就是应该在什么行业和方向上重点投入资源。明确方向的目的是为了有所为有所不为。经济危机往往是企业沉下心来深耕细作的契机。在成为全球最大汽车市场之后,中国汽车业的发展随后陷入低谷,市场增长放慢,自主品牌份额大幅下降,而长城是其中仅有的能够保持销量连续大幅度增长的公司。2011年,长城销售了超过46万辆SUV、轿车和皮卡,同比增长27.3%,超过了比亚迪和吉利,净利润增长达到27%。2012年前5个月,长城汽车的销量增幅甚至超过了上海通用和上海大众这两家在中国处于领先地位的合资公司。长城汽车的成功,在于发展轨迹与低端市场破坏性策略不谋而合,选择对大公司没有吸引力的边缘产品和市场作为切入点,站稳脚跟后不断提高技术和质量,向更高端的市场延伸。这家公司能够在7年时间里守在皮卡这个狭小的细分市场里,后来又在SUV领域经营多年,直到2007年才开始生产轿车。长城汽车总裁王凤英在接受采访时说:“竞争领域那么广泛,你在哪个领域能建立竞争优势,而且建立一个什么样的竞争优势。可描述吗?有核心价值吗?找到一个可长期坚持的方向吗?只有这些东西真正建立了,才能说这个企业已然发生了质变。”在2010年奇瑞开始进入建筑设备制造业,比亚迪计划进入家电行业的同时,长城汽车董事长反复强调的是聚焦,“不要被市场销量或其他企业的成功所诱惑,要将有限的资源使用到我们现在的三大品类(皮卡、SUV和轿车)当中”。企业的扩张往往充满着胜者为王败者为寇的悲彩,成功了是决策者的英明,失败了便是一着昏棋。在当前中国经济形势下,民营企业要想在国企、外企的夹击中谋求一块可以赖以生存的根据地,往往都需要经过一段四面出击的游击战时期。在经济危机来临前,游击战略可以让企业不错过任何一个可能的市场机会,但是身处危机之中,这会导致企业的战线过长,在后方补给不足的情况下,敌人前后夹击的情况下,这种战略会带来致命的问题。因此民营企业要学会在危机中收缩战线,集中优势兵力,守住高毛利或者有技术领先优势的一些高地。鲜活的事例和无数的事实告诉我们,危机之中智者胜,一个明确合理的企业战略是立于不败之地的致胜法宝。
2.提升内部管理水平。赢在执行,再好的战略也要靠执行来贯彻。好的执行要依靠好的管理制度和有执行能力和意愿的人来一起保障。中国民营企业的常见通病之一就是管理的松散和随意。企业建立之初,往往是几名元老白手起家,人少的时候规则的有无也许并不影响企业发展,但是当企业发展到上百人甚至上千人规模的时候,是否有规范和职业化的管理制度往往在竞争中至关重要。企业的管理制度建设首先要牢牢把握为企业战略服务的原则;第二要充分重视管理层的责任,高层管理人员要牵头系统分析和设计制度流程,关注不同部门之间的流程接口和利益分配,减少流程设计的不合理和矛盾支持,这样才能确保所有制度和流程能相互协调、互不矛盾、互为补充。要避免出现流程过于简单,无法靠流程规避企业商业风险的问题,同时也要避免流程过于复杂,导致企业决策链条过长,错过商机的情况;第三要鼓励全员参与,这也是现代质量管理的核心原则之一。企业的领导者往往身兼市场、销售、管理等多种角色,凭一己之力往往难以全面应对企业经营中遇到的问题,因此需要提倡全员参与,充分激发员工自动自发的工作态度,通过合理的授权,激励员工的主人翁精神,依靠集体的智慧来解决问题。好的制度要想在执行过程中不走样,还必须依靠有职业精神的员工来保证。这当中非常关键是企业的中层管理者。民企的高层管理者往往对企业有着较强的归属感和责任感,而中层管理者在这方面相对薄弱,他们通常来自于30~40年龄段、家庭财务要求高,个人职场价值又较高,面对众多的职业诱惑。企业危机来临时,中层管理者又往往是最先察觉端倪的那批人。因此,还必须充分重视中层管理者的管理,确保他们理解和参与战略的制定过程,制度流程参与过程,这样才能保障企业的流程制度可以有效的执行,企业的战略可以实现。
3.重视人才的选用育留退。(1)要严把选人关。当前局势下,企业利润下降但是人力成本却在大幅提高,很多IT和金融之外的实体民营企业难以用原有薪酬招到适当水平的员工。提高薪酬还是降低标准成为一个难解的选择题。这就需要人力资源部门切实提高工作水平,认真做好岗位分析。对关系企业发展,创新和技能要求较高的核心岗位,要提供更好的薪酬,确保招到高水平的人才,因为这关系企业明天的美好。但是对于一些重复性操作岗位,可以在谨慎的基础上适当降低员工录取标准,避免为了一时的学历虚荣,造成企业今天的高额成本负担。(2)要做好用和育。在关键岗位上高薪雇用的发展型员工,企业要注意用人环节,为之提供可以自由施展的空间。非关键岗位上降低标准雇用的人手型员工,企业要注意做好培训,确保不因此录用标准的降低导致企业产品和服务水平的下降。(3)留住核心骨干。正如帕累托定理说述,企业80%的成果其实是20%的骨干员工创造的。而这20%的骨干员工往往是耗费了企业巨大的财力和精力才选拔和培养出来的,因此企业应该在危机中做好对骨干员工的相关工作。一方面,企业要用清晰可信的愿景和战略来巩固员工的信心,用事业留人。另一方面,企业也要正是通货膨胀等客观因素,做到骨干员工的薪酬福利管理,用激励留人。
另外,人员退出上绝不能心慈手软。很多企业在经济危机初期没能做到严把选人关,因此录用了一些水平低于岗位要求和企业正常水平的员工。这种情况下,企业经营者必须确保这类人能够及时被淘汰出局,并且这种淘汰要有明确的绩效考核和反馈机制来保障。这样才能避免害群之马对企业产品质量、服务、员工士气等带来的不良影响。
三、结论
尽管面临着种种的困境,中国的民营企业仍旧在以巨大的热情继续向前发展。越来越多的利好政策逐步出台,越来越多的融资渠道在向民营企业投出橄榄枝。大浪淘沙,相信在这一轮的经济浪潮中,必定会有一批商业模式和管理出众的民营企业脱颖而出,创造中国经济今后的辉煌。
参 考 文 献
[1]朱楠. 经济危机背景下中国民营企业经济发展方式转型[J].贵州社会科学.2009(8)
[2]刘迎秋,王红领.中国民营企业发展新论[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2
关键词:强化安全;加强管理;注重科研;提高素质
金融危机、人民币升值、业绩下滑、原材料上涨、劳动力成本提高、现金流不足,全球经济危机还没有完全解除,种种因素导致企业经营困难,化工企业必须正确认识形势,通过危机认识机遇、抓住机遇和创造机遇,取得逆境发展。
一、坚定信念,齐心协力共度难关
任何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都是波浪式前进、螺旋式上升、周期性变化。充分认识和把握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尊重客观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才能事半功倍,收到好的效果。建国以来特别是市场经济以来,企业经历了多次“发展――调整――再发展”的螺旋式上升,如果每一次调整都能抓住机遇,克服困难,就会取得更大的发展。按照事物发展规律和全球经济形势,新一轮调整已经拉开序幕,大家要正确认识和理解这种状况,必须从容应对,迎接挑战,逆风飞扬,取得更大的发展。纵观百年企业的发展历程,从来都不是一帆风顺、一路平坦的,也经历坎坎坷坷、几度沉浮,但走过坎坷终会有阳光大道。没有过不去的坎,面对困境,只有及时调整、适应变化,方能保持持续发展,能挺过难关就是好的企业、好的干部、好的员工。面对困境,百年企业靠的艰苦创业、坚忍不拔、善抓机遇,迎难而上;靠的是同心协力,凝聚人心,团结向上,共度难关,只有时刻保持清醒头脑,时刻树立忧患意识,坚定信念,愈挫愈奋。只要行动迅速,措施得力,众志成城,就一定能够战胜困难,向着百年企业的目标迈进。
二、强化安全,确保生产安全、稳定、满负荷运行
化工企业安全生产尤为重要,必须始终把安全生产、清洁生产放在各项工作的首位,坚持“安全环保第一要务”的原则,立足防范,强化管理,不断创新,努力保证生产安全、稳定运行,实现环保生产、清洁生产、文明生产。一是制定安全责任制并逐级分解到个人,明确共同目标,落实各自责任,实行动态管理。实施全员安全风险抵押金制度,加大安全环保生产责任制的考核力度,大幅度提高安全环保奖罚金额,提高每个单位、每个人的安全环保风险意识和责任心,保证安全环保生产工作的顺利进行;二是加强生产现场的安全环保检查工作,把“三废”和隐患排查治理落实到实处,维护正常的生产秩序、严肃工艺纪律、保证生产环境清洁环保,以查领导、查思想、查制度、查工艺、查设备、查隐患、查落实为主要内容,对生产工艺指标、劳动纪律、项目建设、危化品运输、环境保护、职业健康、员工培训及作业人员持证上岗情况等进行检查,查处隐患及时整改和处理;三是按照“四不放过”原则,严肃事故处理并进行责任追究,对违章操作人员严肃处罚,对管理不善、监督不严、工作不力者追究责任,对酿成事故、给环境造成影响、企业造成经济损失的直接责任人更是给予严重处罚,并追根溯源,不管事故原因牵涉到谁,都根据责任大小一并处理,使全体员工时刻关注安全环保工作,保证生产稳定运行。
三、从严控制,积极加强内部管理
生产成本是提高市场竞争力的决定因素,谁的成本低,谁就能在竞争中脱颖而出,因此要加强对产品成本和费用的控制,挖掘企业内部潜力,调动一切积极因素,进一步降低消耗和成本。一是在追求利润最大化的情况下,根据原材料及产品市场价格变化及时量、本、利决策,以利润最大化原则,调整产品结构,安排产量计划。以利润为中心进行成本管理策划,推行成本倒算制。用倒推法促成本管理,严格考核,超罚节奖;二是向内使劲,树立长期勤俭节约、艰苦奋斗的思想,严格控制和压缩非生产性支出,减少各类费用;三是加大用工制度改革,科学合理使用劳务工,降低工资成本。加大工资奖金发放比例,根据经济效益及时调整;四是深入开展班组比较管理绩效考核,提升班组建设水平。以“过程控制”为重点,以各岗位“主要工控指标”为比较对象,以生产厂为单位,开展“班组比较管理绩效考核”,实现“优质、低耗、高效益”的目标;五是扎实开展对标管理,促进各项指标达到行业先进水平。以“对照先进、查错纠弊、持续改善、不断超越”为主题,有效开展对标管理活动;坚持全员、全要素、全过程对标,将活动延伸到部门、班组和岗位,形成层层有指标、人人有目标的对标链条,使产品成本、主要消耗指标达到行业先进水平。
四、重视科研,进一步加快产业升级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面对原料大幅度涨价以及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的新形势,要保证企业生存和发展,一是围绕产品多元化,产品向深加工、专业化、高附价值方向发展,使产品从单品种向多产品、多品种方面转移,增加产品附加值,提高科技含量;二是及时跟踪行业和相关产业新技术发展的前沿和趋势,大力推进“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在第一时间的推广应用,突出技术创新、技术引进、技术改造的作用,依靠科学技术来提升企业整体竞争能力;三是加大节能减排力度,在全公司积极宣贯节能工作的意义,倡导建立环境友好型、资源节约型企业的理念,以提高能源、资源利用率为核心,以节能、节水、节电为重点,积极引导广大员工创新节能增效工作,积极实施挖潜技改项目,达到节能减排、降低成本、提高经济效益的目的;四是围绕行业上中下游产业链中各个环节的技术创新、产品升级和原料路线优化改造的问题,尽快研发一批高新技术产品,提升企业竞争能力;五是继续做好小改小革工作,组织和动员全公司员工广泛开展提合理化建议、技术革新、小改小革活动,充分发挥员工的创新创造精神和聪明才智,用最小的投入去获取最大的价值。
五、灵活机动,不断深化经营管理
一是坚持经营“三大原则”,即价格执行原则、付款原则以及客户选择原则,降低采购价格;二是坚持“满产满销”原则,科学、准确判断市场,在确保资金流向及企业利润最大化的情况下,适量库存产成品;三是加强物资采购管理,完善采购价格管理体系,采用差别化定价和不同的付款方式,有效提高购进质量和数量,变被动采购为主动采购,掌握市场主动权;四是进一步加大营销力度,发展和巩固一批用量稳定、资金信誉好、市场潜力大的用户结为战略合作伙伴关系;五是加大两个市场的拓展力度,在出口贸易上有新突破,着力培养优质海外渠道资源,加大外贸出口,充分发挥外贸自营进出口权的业务,用足、用活、用好国家、省、市外贸的各项扶持政策,培育具有规模效益的出口基地;六是积极探索物流贸易,采用现代物流管理理念、方法和技术,大力发展物流产业,促进经济运行质量的提高和企业规模的扩大;七是积极推行科学决策、民主管理的现代企业管理模式,建立公开透明、科学合理、监督制约的价格管理体系,全面协调供销、物资、设备、项目的价格,确保公司物资采购价格真实反映市场动态,供应价格合理稳定,内部物流有序高效、项目建设优质高效,通过各种形式,征求意见,改进管理,堵塞漏洞,保证企业的持续、健康、快速发展。
六、提升素质,建立一支能打硬战、业务精良的员工队伍
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坚持依靠职工办企业的根本方针,积极营造团结和谐、干事创业的工作氛围和奋发图强、共谋发展的良好环境。一是加强员工培训,提高员工技能,加大培训投入,拓展培训的范围和深度,有效解决广大员工特别是员工迫切需要的专业知识、技能等问题。通过日常教育培训、转岗培训、取证培训、新员工入厂教育等各种形式的教育培训工作,形成多样立体化培训,全面提高一线员工业务技能;二是加快高层次人才和紧缺人才培养,积极建设经营管理、专业技术和专业技能三支队伍,重点培养高层次人才和高技能人才,为企业发展积蓄力量;三是积极开展群众性经济技术创新活动。开展“技术比武”、“合理化建议”、“小改小革”等活动,提高员工的自身素质和操作技能,充分调动广大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实施“每周一题”和“每月一考”、“每季一训”等措施,激发员工学习岗位知识的积极性;四是加强企业文化建设,广泛开展“创建学习型组织、争当知识型职工”活动,进一步开展文化手册、行为规范、企业理念的学习、教育,建设企业文化阵地,对内营造出团结实干的文化氛围,对外展示出蓬勃向上的崭新形象,引导、塑造、培育与企业同呼吸,共命运的价值观念,培养真心实意、真抓实干、争创一流、敢为人先的创业精神,使员工队伍始终保持团结向上的精神风貌。
关键词 GM(1,1);石油安全;石油进口战略
中图分类号 TE0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2-2104(2010)03-0019-05 doi:10.3969/j.issn.1002-2104.2010.03.004
石油是一种不可再生的优质基础能源,被视为工业的血液,其重要性不言而喻。从2003年起,随着经济的发展,我国的石油消费量已经居世界第二位,成为继美国之后的世界第二大石油消费国。近几年,我国石油的对外依存度继续走高,2006年基本达到50%。然而2008年以来的经济危机导致的全球经济萎缩,使得各国石油需求量减少,油价下跌(表1)。在经济危机的影响下,我国如何进行宏观调控和市场干预来保证石油行业以及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是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因此,针对世界石油市场的变化,若能快速、准确预测出未来几年内我国的石油需求相关趋势进行分析,将能更好地提高政府决策的预见性和及时性,确保我国石油市场和国民经济健康合理的发展。1 我国石油需求的GM(1,1)预测及结果分析
国内外石油需求预测方法很多,普遍使用的有灰色系统预测模型、系统动力学模型、向量自回归模型和变权重组合预测模型等[1]。由于影响我国石油需求量的因素很多,具有灰信息覆盖,故为“灰因”;而每年我国石油的消费量是具体的、确定的,具有白信息覆盖,是系统的“白果”,所以我国石油需求的预测是符合“灰因白果律”的灰色预测事件,并且灰色系统模型对实验观测数据及其分布没有特殊要求和限制,使得本文运用GM(1,1)预测具备可行性。
1.1 我国石油需求的GM(1,1)预测及模型精度检验
灰色预测公式为[3]:
X^(1)(t+1)=(X(0)(1)-ua)e-at+ua(1)表1 1985-2008年我国石油需求量
Tab.1 Oil demand of China between 1985 and 2008
年份Year198519861987198819891990199119921993199419951996需求量Demand(106t)91.7997.34103.09110.66116.03114.69124.23133.73147.77149.49156.22174.36年份Year199719981999200020012002200320042005200620072008需求量Demand(106t)196.92198.18210.73224.39228.38247.80271.26317.0325.35348.76365.70389.65资料主要来源:中国统计年鉴1985-2008、文献 [2]。式中:X(0)(1)―预测使用原始数列的第一个值,本文为91.79;
t―时间,本文t=0,1,2,3,…23;
a―发展系数;
U―灰色作用量。
首先,用最小二乘法求得参数a=-0.066 9,u=80.533 0,将X(0)(1)=91.79代入公式(1),可得我国石油需求量的预测模型为公式(2)。
X^(1)(t+1)=1 301.35e0.066 9t-1 209.56(2)
其次,对公式(2)中的t参数求导,得还原模型为公式(3)。
X^(0)(t+1)=86.644 6e0.066 9t(3)
最后,进行模型的精度检验。预测模型检验分为三个部分,即误差检验、后验差检验和小误差概率检验。
误差检验又包括绝对误差、相对误差检验。运用公式(3)的还原模型可预测得1985-2008年我国的石油需求量,见表2所示。
孔锐等:我国石油需求预测及经济危机下的应对建议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2010年 第3期表2中,误差值为实际值减去预测值所得数据,相对误差为误差值占实际值的百分数。由表2可计算得1985-2008年的预测平均相对误差为0.041 9,小于0.5,可见模型满足预测精度要求[4],可进行下一步检验。
后验差检验需要计算原始数列和残差数列的均值及方差,原始数列和参差数列分别为
X(0)={91.79,97.34,103.09,110.66,116.03,114.69,124.23,133.73,147.77,149.49,156.22,174.36,196.92,198.18,210.73,224.39,228.38,247.8,271.26,317,325.35,348.76,365.7,389.65}
Q={5.15,4.73,4.10,4.86,2.95,-6.18,-4.96,-4.36,0.18,-8.26,-12.39,-5.86,4.29,-7.71,-9.34,-10.83,-23.03,-20.92,-15.96,10.00,-2.78,-1.96,-9.17,-11.03}分别计算原始数列和残差数列的均值和方差,得
x=201.81,Sx=8 154.311,q=-4.94,Sq=69.735 4
式中:x为原始数列均值;Sx为原始数列方差;q为残差数列均值;Sq为残差数列方差。
为此,有后验差检验指标如下:
C=SqSx=69.735 48 154.311=0.008 6
经过检验C
P=|q(0)(t)-q|
根据模型精度判断表[5]中所列,C0.95时模型精度为一级。因此,可得出结论:我国石油需求的GM(1,1)模型精度为一级。
上述三种检验证明,我国石油需求的GM(1,1)预测模型已达到精度要求,可以进行数据预测。
1.2 我国石油需求量的预测结果分析
应用上述模型,计算可预测出2009-2013年我国的石油需求量分别为428、458、489、523、559百万吨。年环比增长速度都将保持在6.9%左右,增幅比较稳定。另外,由于预测所用数据均在世界经济平稳发展,以及我国经济快速发展时期,而目前世界经济整体走在低谷,而我国的经济发展速度也在放缓,因此该预测的预测精度可能会有所下降。尤其是2009年和2010年,实际数据可能比预测值要低,但是应该在预测值附近,可能是下线部位波动。
表2 1985-2008年我国石油需求量预测值表
Tab.2 Prediction of oil demand of China between 1985 and 2008
年份Year实际值(106t)
Actual data预测值(106t)
Prediction data误差值
Error相对误差
Relative error年份Year实际值(106t)
Actual data预测值(106t)
Prediction data误差值
Error相对误差
Relative error198591.7986.644 65.150.056 11997196.92192.630 74.290.021 8198697.3492.609 74.730.048 61998198.18205.892 6-7.710.038 91987103.0998.985 64.100.039 81999210.73220.067 6-9.340.044 31988110.66105.800 44.860.043 92000224.39235.218 5-10.830.048 31989116.03113.084 42.950.025 42001228.38251.412 4-23.030.100 91990114.69120.869 9-6.180.053 92002247.80268.721 3-20.920.084 41991124.23129.191 4-4.960.039 92003271.26287.221 8-15.960.058 81992133.73138.085 7-4.360.032 62004317.00306.996 010.000.031 61993147.77147.592 40.180.001 22005325.35328.131 6-2.780.008 51994149.49157.753 7-8.260.055 32006348.76350.722 3-1.960.005 61995156.22168.614 4-12.390.079 32007365.70374.868 3-9.170.025 11996174.36180.222 9-5.860.033 62008389.65400.676 6-11.030.028 32 我国石油市场现状及存在问题
伴随着经济的持续高速发展,石油安全已成为影响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紧迫、现实问题。根据上文的预测结果,在未来5年内我国石油需求将呈现上升趋势,从整体上看,石油需求受经济危机影响不是很明显。但就目前的我国石油市场供需表现来看,存在一系列问题。
2.1 我国石油消费对外依存度过高
从图1可以看到,1996-2007年,我国石油生产量增长很慢,增幅很小,而随着经 济的发展,石油需求增长迅速,导致国内石油生产不能满足消费需求,而且缺口越来越大。尤其是2002年以来,消费量的增长速度明显加快,虽然生产量比以前增长快,但是增幅还是远远不及消费量,导致我国石油对外依存度仍是大大增加。2008年全年石油消费对外依存度达到了49.8%[6]。大幅提高的石油对外依存度毫无疑问已经成为我国能源市场发展的一个大趋势,并且丝毫没有转变的迹象,尤其是在当前经济危机局势下,经济要想持续发展必定会加大对石油等能源的消费量,如果不能及时缓解国内石油的供给现状,过高的石油消费对我国经济发展的瓶颈作用将日益显现。
2.2 我国石油消费结构现状
由图2可见,1980年以来,我国的石油消费主要集中在工业和交通运输以及邮电通讯业。而且在1980年,工业和交通运输业的消费基点就比其他行业高,尤其是工业。随着经济的持续发展,这两个行业所占消费量比例持续升高,直到2007年,工业石油消费量增加了近2.5倍,交通运输业则增加了13.5倍。而农、林、牧、渔、水利业、商业和其他生活消费也有所增长,但是比较缓慢。
这说明我国石油消费结构的特点是工业石油消耗强
图1 1996-2007年我国石油生产量、消费量、
进口量、出口量对比
Fig.1 Oil demand,consumption,import,export of
China between 1996 and 2007
资料来源:中国统计年鉴1997-2008。
度大。目前我国处于工业化中期阶段,由于国内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尚未得到实质性转变,高耗能产业比重过大。
另一方面,我国的单位GDP能耗过高,与发达国家的能耗水平相比,差距在20%左右[7]。而且在石油消费中,使用效率过低,浪费现象比较普遍。同时2008年中国统计年鉴的资料显示,2006年和2007年我国的洗选损耗均为200万t,分别占到当年消费量的0.57%和0.54%。
2.3 我国石油进出口现状
上文中的图1还显示,1996-2007年我国的石油进口量持续增加,而出口量却在小幅度下降,甚至比1996年的出口量还要低。石油进口量过高将严重影响我国经济的发展,尤其是在油价波动幅度较大的情况下,我国的石油安全将面临严峻的挑战。
另外,图3也显示,2007年我国石油进口区域主要集
图2 1980-2007年我国各行业的石油消费
Fig.2 Oil consumption of each industry between
1980 and 2007
资料来源:中国统计年鉴1997-2008。图3 2007年我国石油区域进口分布图
Fig.3 Distributions of import countries of China in 2007
资料来源:2008年BP统计年鉴。中在中东和西非,占总进口量的比例分别为38%和18%,其次是俄罗斯地区和除日本和新加坡以外的亚太地区,所占比例分别为13%和11%。而从美国、加拿大、欧洲和澳大利亚等地区进口的石油则很少。
由此说明我国石油进口渠道和区域还是比较单一,基本集中在中东地区。众所周知,中东地区局势错综复杂,反复多变,长期动荡不安,它既是全球的“能源库”,也是世界的“火药桶”,民族、宗教、政治纷争不断,这都给中东的安全和稳定构成强烈冲击,不确定因素增多,安全隐患凸显[8]。一旦发生政治、军事事件,威胁到石油出口,都会对我国石油进口造成很大打击,影响我国石油消费。
3 我国石油市场应对经济危机的相关建议
近几年世界石油市场起伏不定,尤其是2008年的经济危机以来,油价更是波动剧烈,在经济危机的大背景下,如何解决上述问题,将在很大程度上关系着我国经济的健康、持续发展。
3.1 多方位扩大国内石油供给,保证供应安全
当前经济危机下,我国要想恢复经济增长,不可避免的会增加工业生产,而因此带来的就是对石油等能源需求的增加,如果本国的石油供应不能满足长期、持续增长的需求,则对外依存度还将持续走高。
这就要求我国一方面加大国内外石油勘探开发的力度,对我国的石油资源分布状况有更深入的了解,提高石油开采技术水平,从而扩大国内石油供给。另一方面,应该着眼于长远发展,在目前的金融危机影响下,利用我国外汇储备充足的优势,利用目前世界油价下跌的机会,扩大建立我国的石油储备功能,以保障今后的供给,真正做到多方位保证我国石油供应安全。
3.2 调整石油能源消费结构,构建“节约型社会”
由于工业和交通运输业是我国的石油消费大户,虽然这是经济持续发展的必然结果,但是我国石油的利用率相比发达国家还有很大差距,而且石油消费中浪费过多。
为了保证我国石油消费合理发展,应该加快改变经济增长方式的步伐,加大力度调整产业结构,提高能耗较低的高技术产业、装备制造业、服务业的比重。同时降低钢铁、电解铝等高耗能产业比重,根据节能型消费结构的要求来构造相应的产业结构,建立“节约型社会”,探索能源和资源节约型的经济发展模式。
在工业方面,应提高工业部门的石油及衍生产品的利用效率,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在交通运输领域应该以节能优先、保障供应、多元发展为主导思想,使用生物燃料,提倡使用天然气汽车、气体燃料汽车、甲醇汽油汽车和电动力汽车,另外,应该加大混合燃料运输设备的投入,通过一整套严密的控制策略,混合燃料车能够保证使燃料转换装置、储能装置和电机在驱动工况时尽可能工作在高效率、低排放区域;而在汽车制动工况下,通过发电机回收部分制动能量,从而大大改善汽车变工况行驶时的燃油经济性能和尾气排放性能等,可以大幅降低能源消耗。以上这些对于我国建立“节约型社会”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3.3 实施石油进口多元化战略,分散进口风险
我国以往主要从中东国家进口石油,渠道单一且风险大。因此,为降低对某一地区的进口依存度、确保石油进口安全,可以采取以下两条措施来拓宽我国的石油进口渠道。一是进一步增加石油进口来源地数量,从多国、多地方进口,最大可能地分散风险。石油进口来源不仅包括中东国家,还可以考虑俄罗斯和南美、亚洲主要的石油出口国。二是尽可能选择不同的进口路线和方式,除了从海上过马六甲海峡的航线,还可以考虑过印度洋的航线,此外也可在俄罗斯、西亚等地区和我国之间修建输油管道[9]。
另外,政府在制定进出口战略时应考虑更多因素,将长远利益和眼前利益结合起来,科学的使用国内国外两种市场,促进我国与发达国家在能源技术、资金等方面的合作,实行“走出去”战略。
4 结 论
采用GM(1, 1)模型对我国石油需求量进行拟合预测是可行的。该方法所需信息量少,计算简便、清楚,预测数据可信度大,易于实际应用。通过预测可知在未来几年内,我国石油市场呈稳定增长趋势,建议采取两手准备应对经济危机下的石油市场波动:一方面,通过加大国内勘探、海外找油和建立我国石油储备的途径降低石油需求的对外依存度,保障我国的石油安全;另一方面,在整个社会大力贯彻“节能高效”理念,提倡使用生物质燃料,降低我国的石油消费强度,提高经济效益,保证整个石油市场健康的运行。
参考文献(References)
[1]张丽峰. 中国能源供求预测模型及发展对策研究[D]. 北京: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06.[ Zhang Lifeng. The Research of the Model of Energy Supply and Demand and the Development Countermeasure of China [D]. Beijing:Capital University of Economics and Business,2006.]
[2]许可新. 我国1月份原油进口量创16个月新低[EB/OL].(2009-02-13)[2009-03-21]..
[3]邓聚龙. 灰理论基础[M]. 武汉: 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 2002:15-18.[Deng Julong. The Basic of Gray Theory[M]. Wuhan: Huazho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Press, 2002: 15-18.]
[4]王伟,等. 灰色预测模型在渭河水环境信息系统中的应用[J]. 环境保护学, 2007,(6):100-102. [Wang Wei,et al. Applications of Grey Forecast Models in the Wei River Water Environment Information System. [J].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Science, 2007, (6):100-102.]
[5]胡金杭. 灰色预测理论在数学建模中的应用[J]. 科技咨询导报, 2007,(08): 94-95. [Hu Jinhang. Application of Gray Prediction Theory in Mathematical Modeling. Science and Technology Consulting Herald,2007,(8):94-95.]
[6]2008年石油行业运行情况及2009年趋势预测[EB/OL].(2009-02-25)[2009-04-15]. finance.省略/roll/20090225/15552694701.shtml.
[7]周英峰. 距单位GDP能耗降低20%的目标还有多远[EB/OL].(2008-08-07)[2009-04-23]. business.省略/20080807/n258668170.shtml.
[8]钱学文. 中国与中东的能源合作[J]. 国际观察,2008 ,(1):45-48.[Qian Xuewen. Energy Cooperation between China and the Middle East [J]. International Review, 2008, (1):45-48.]
[9]魏一鸣. 规避石油进口风险保障国家能源安全[EB/OL].(2009-01-12)[2009-04-24].省略/zgsyb/system/2009/01/12/001218375.shtml.[Wei Yining. To Avoid the Risk of Oil Imports to Protect Nat ional Energy Security[EB/OL]. (2009-01-12)[2009-04-24].省略/zgsyb/system/2009/01/12/001218375.shtml.]
[10]燃料油周报.国际油价突破100美元的影响不应低估.省略/News Admin/MailDown/NmDown/63.PDF[Faeul Week Report. Impact of International Oil Prices Break ing Through 100S Should Not be Underestimated.省略/News Admin/MailDown/NmDown/63.PDF]
[11]田立新.能源经济系统分析[M].北京: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162-174.[Tian Lixin, Analyze of Energy Economic System. [M].Bei Jing: Social Sciences Academic Press, 2005: 162-174.]
[12]郑照宁,刘德顺.中国能源资本替代的不确定性[J].运筹与管理,2004,13 (2):74-78.[Zheng Zhaoning. The Uncertainty of Chinese Energy Capital's Alternatives [J].Operations Research and Management,2004, 13 (2):74-78.]
[13]许荣胜.基于灰色系统理论的我国石油消费需求预测研究[J].国际石油经济,2005,13(4):36-38.[Xu Rongsheng. Forecast of China’s Oil Consumption Demand Based on Gray System Theory [J]. International Petroleum Economics, 2005, 13(4):36-38.]
[14]杨晓龙,刘希宋.应用灰色系统理论对我国石油供给预测分析[J].大庆石油学院学报,2003,4.[Yang Xiaolong. Forecast and Analysis on China’s Oil Supply Based on the Application of Gray System Theory. [J]. Journal of Daqing Petroleum Institute, 2003, 4.]
[15]中银国际.国际视野看替代能源[J].证券导刊,2005,43:51-54.[ Bank of China International. An International Perspective to See Alternative Energy. [J]. Securities Tribune, 2005, 43:51-54.]
Oil Demand Prediction of China and some Proposals of Facing Financial Crisis
KONG Rui CHU Zhijun
(Humanities & Economic Management School, China University of Geosciences (Beijing), Beijing 100083,China)
关键词:国际金融危机;预测失误;解读失误;教训的吸取失误;再认识
中图分类号:F831
一、对国际金融危机预测失误、解读失误、教训的吸取失误
国际金融危机已进入第四个年头了,反思一下,发现我们对国际金融危机的预测是失误的,解读是失误的,教训的吸取也是失误的。因此,应该对国际金融危机进行再认识。
(一)预测失误
中国多数经济学家在2008年9月前一直认为:中国经济基本面一直向好,中国“双紧”的宏观政策不用改变,中国有两道防火墙,不会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只是到了2008年9月才惊呼:海啸般的国际金融危机来袭,要紧急应对。
2008年9月,英国伊丽沙白女皇在伦敦政治经济学院访问时,有一个“伊丽沙白女皇之问”:“为什么全球的经济学家未能预测国际金融危机?”2009年4月,学院这样回答女皇:在全球金融危机面前,全球经济学家失明了,失聪了,失察了,失误了,全球聪明人集体地失败了。原因是这场危机的原因太复杂了。这场危机应该是全球经济学家的失败,是现有经济理论体系、经济危机预测理论、预警模型的失败,应该集体地失语与反思,反思“整个构架在大机器工业革命前提下的整个经济理论开始过时”。
(二)解读失误
解释一:资本主义经济制度本质决定的。这是最简单便利的解释,缺乏对当代资本主义一系列新特征的联系作出新的解释。
解释二:新自由主义经济理论的破产。新自由主义经济理论在西方有广泛影响,但应看到一个事实:斯蒂格利茨任世行副行长、首席经济学家,获诺贝尔经济学奖,是美国主流经济学家。同时,他的书在中国也畅销,他的主张在中国政经界也都受到追捧。他是严肃的经济学家,反复指出市场会失误、失效、失败、失灵,政府适度干预经济很有必要。
解释三:由美国人的奢侈消费方式引发。有一个关于“中国、美国的两个老太婆在天堂两度相遇的对话”的故事表明,其实中国也正在效仿。
解释四:美国金融创新的后果。这是最接近本质的解释。但仅局限于次级贷本身解释金融衍生品怎样规避了单个风险而放大了系统性风险,并未从整体的金融革命视角解释。
解释五:美国金融创新的同时缺乏监管,放纵了金融腐败、欺诈、内部交易等,如以麦道夫事件来解释。这对局部、单个金融机构的风险解释是真实可信的,但难以解释世界性风险。
解释六:美国长期实行宽松货币政策的结果(格林斯潘的自白)。有的就用货币战争来解释。
以上这些解释都只具有部分合理性,都是有缺陷、欠科学的,有的则是简单意识形态化的。
(三)教训的吸取失误
一是错误地认为国有化是浪潮。出现了严重的“国进民退”,放慢了国有经济战略调整的步伐。
二是错误地认为国家干预、计划调控是浪潮。出现了比“计划经济还计划经济”的干预模式,放慢了市场化改革的步伐。
三是错误地认为中国金融创新应该抑制。实际上,不应将应对危机的应急措施常态化,将应对危机的应急机制固定化。金融创新是一切创新(技术创新、产业创新、人才创新)的最重要、最有效的创新环境,中国金融基本上不存在创新,对中国而言,应在有效监管的同时,大力倡导金融创新。
二、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另一种解读
(一)经济危机并非只和资本主义制度相伴随
马克思对经济危机周期性出现给定了三个必备的条件,在他所处的时代,被认识的客体制度就是资本主义。
一是只要是社会化的大生产、市场经济,就必然内涵着“不可能实现”的经济危机,再生产过程会中断。这是经济危机、经济周期的一般规律。
二是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基本矛盾之一是生产的社会化与生产资料私人占有的矛盾,其表现后果是“一头是财富的积累,一头是贫困的积累”。
三是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基本矛盾之二是单个企业生产的高度计划性与全社会无政府的矛盾。
马克思的解释是科学的。我们可以对马克思的解释进行再抽象,认为只要存在三个必备条件,就会周期性地出现经济危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中国,仍然存在三个条件:一是社会化大生产与市场经济;二是生产的社会化与生产资料私人占有的矛盾,社会收入差别极大;三是单个企业、单级政府的高度计划性与全社会无政府的矛盾。因此,中国从2000年起就开始出现了严重的劳力过剩、产能过剩、产品过剩、资本过剩。中国从制度性短缺走向了制度性过剩。
(二)经济危机有三重革命性作用
对经济危机应有平常心态。马克思既看到了经济危机的必然性,又看到了危机的三重“革命”性作用。
一是强制淘汰过剩,使经济强制平衡。
二是强制淘汰落后,使经济结构再升级。新一轮的高新技术革命成为可能。强制淘汰过剩和落后势必带来失业、贫困,因此,必须忍受社会、经济阵痛。
三是制度、体制机制“自疗”的作用。每出现一次危机,资本主义制度在根本政治经济制度不变的前提下,在计划调节、国家干预、国有成份、全民公平上都有量的调整。资本主义制度在劳动阶级长期的维权争益的斗争中,在左派政党的竞争中,在社会主义制度若干优越性的外部压力下,也不断经历着从原始、野蛮资本主义向现代资本主义的演化。
应该将马克思解读危机的理论进行再抽象,将其理论应用于机器工业革命时代、信息革命时代、金融革命时代。时代不同,危机的内在机理、诱发原因、传导机制、演进路径、危机特征、危机后果和危机救治应是不同的。我们应循着金融化、金融深化、金融国际化、金融创新化的思路,认识它如何为世界经济注入活力,又如何将世界经济周期性地丢进风险之中。
三、中国式的应对定会产生中国式的问题
中国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为国际社会作出了重大贡献(对国际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50%)。但应该清醒地看到,中国式的应对定会产生许多中国式的问题和困难。
西方让危机自发发挥革命性作用,强制淘汰过剩,使经济强制平衡。而中国为了防止金融危机演化为社会危机、政治危机,选择了“保增长、保民生、保就业、保稳定”的政策。这一选择是必要的、正确的,但其必然后果是“增加了过剩”,为“十二五”期间调整经济结构、压缩过剩产能增加了压力和困难。
西方让危机自发地发挥革命性作用,强制性、大规模地淘汰落后,腾出市场空间,让机会和要素的配置向新兴产业集中,使经济结构再一次的战略性升级和新一轮的全球性高新技术革命成为可能。而中国选择“几保”应对危机,政策的负面后果无疑会复制更多的落后,至少是延缓了淘汰落后产能的进程。
诸大建
同济大学可持续发展与管理研究所所长、教授
实际上,要真正提高中国经济抵御经济危机的能力,就需要从根本上摆脱金融危机前中国与美国之间那种恐怖的经济平衡,从出口为主导的增长模式转向以内需为主导的增长模式。
最近一段时间,谈论中国经济已经出现好转,预言中国将率先走出经济危机的言论多了起来。对此我有一种深深的不安。这不是要争辩中国经济究竟是出现V型反转,或者属于U型和W型发展,还是仍然处在L型的僵持阶段。而是因为,这方面的分析仅仅是从恢复增长而不是转变结构的角度看中国当前的经济形势。实际上,中国经济的真正危机是结构问题,而增长受阻只是问题的表象。如果以为恢复增长就是走出了危机,那么我们就很难从这场百年未遇的经济危机中吸取教训和获得启迪。
如果将中国与美国的经济看作一个系统,那么从“压力-状态-反应”的因果分析框架看,中国去年年末以来的增长速度下降是表观上的“状态”问题,即美国金融危机表现出来的流动性短缺和国内消费能力不足,导致了中国出口的大幅度萎缩,从而影响了中国经济的增长。而中国经济结构问题则是根源上的“压力”问题,即中国经济增长的动力长期以来过多地依赖出口与投资,因此一旦出口受到严重阻碍,就必然出现增长下降。也就是说,美国的金融危机只是触发中国经济危机的表观事件。真正的要害是,即使没有金融危机,中国经济也存在着需要变革的严重的结构问题。
如果经济复苏是指恢复经济增长的“应对”之策,而不管发展模式是否转型、内在结构是否优化,那么要维持8%的中国经济增长,就不是一个天大的问题。实际上,在4万亿的强烈刺激下,在政府运动式的推进下,我们完全有能力在出口受阻的情况下,通过高强度地增加国内投资,使得经济增长回到原来的速度。同时可以寄希望在美国的流动性和消费能力得到恢复后,回到中国经济的原有发展状态。但是,如果拯救危机仅仅停留在这样的“应对”层面,那么中国的经济增长将会因为没有进行根本性的结构转型,在未来的发展中再次遭遇这样那样的危机。例如,出口导向的增长将继续受到外部购买能力波动的影响,强烈的投资推动因为没有转化为公民的最终消费而无法持续,高能耗、高污染主导的增长会不时受到全球能源供应能力和二氧化碳排放限制的冲击,等等。因为,在拯救危机中我们已经耳闻目睹了许许多多为保增长而保增长的事例。
实际上,要真正提高中国经济抵御经济危机的能力,就需要从根本上摆脱金融危机前中国与美国之间那种恐怖的经济平衡,从出口为主导的增长模式转向以内需为主导的增长模式。这是中国应对经济危机的根本之策和应有之义。由于这需要更多地使草根消费能够运转起来,因此中国真正摆脱经济危机的时间不可能会那么快。我们丝毫不怀疑中国以保8%为目标的经济复苏可以在今年和明年内出现,但是如果注意到中国过去许多年来在转变经济发展模式上的困难和艰难,那么实现以国内最终消费为目标的经济转型,就需要比恢复经济增长有要多的时间,我们也就不会因为经济增长速度有所改进就轻言摆脱了经济危机。不幸的是,当前有关中国经济已经走出危机的断言,很容易松懈人们对于中国经济需要通过转型走出危机的思考和追求。而且这种追求的迫切性往往是与恢复经济增长的程度成反比的。走出经济危机的可能性越大,加强经济转型的要求也许就会越低,最终导致出现“好了伤疤忘了疼”的状况。我宁可相信,拯救当前的经济危机,是一场熊彼特意义上的所谓“创造性的毁灭”,充满着置于死地而后生的机会。因此,采取只复苏、不转型的对策是下策,采取先复苏、后转型的对策是中策,而采取在转型中复苏、通过转型走向复苏才是治本性的上策。从这个意义上,没有理由说奥巴马以新能源、医疗、教育三个支柱为主导的美国经济模式的转型,其成功一定会晚于中国。我们应该与美国进行快慢比较的,不是简单的恢复经济增长问题,而是更加本质的改变经济模式问题。
关键词:经济危机 新贸易保护主义 贸易政策
中图分类号:F75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0)10-073-02
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对外贸易年均增长超过18%,比同期GDP 增长快了近一倍。加入WTO以来,外贸出口更是以年均27%左右的速度增长,出口总额已经上升至世界第二位,外汇储备居世界第一位。
当前,全球经济因“百年一遇”的金融危机而陷入大幅减速和深入调整。该轮危机造成信贷的突然收紧或中断,其负面影响逐步蔓延到实体经济领域进而对国际贸易增长造成冲击。中国不可能置身其外,2007 年以来,中国对外贸易出现增长放慢的势头,到2008年,这种势头表现得更为明显(见表1)。
中国作为一个高度依赖对外贸易的发展中大国, 面对国际经济, 特别是国际贸易的下滑, 需要作出明确的判断, 积极采取贸易政策措施以正确应对危机、保持经济的较快增长。
一、经济危机下的新贸易保护主义
(一)新贸易保护主义抬头,自由贸易渐陷“囚徒困境”
由于各国和地区经济步入衰退、国际市场竞争加剧,国际贸易萎缩,这将加大贸易保护主义抬头的风险,各国将采取更为保守的贸易政策和措施以照顾本国的产业。如果各国在经济下滑的趋势下,都寻求收紧对外贸易甚至贸易保护主义的策略,那么自由贸易将有陷入“囚徒困境”之虞,如果有几个主要国家以牺牲他国利益为代价来照顾本国产业,那么其他国家也会以牙还牙,从而引发一轮又一轮的贸易报复。
(二)新贸易保护主义的新特点
当前,金融危机恶化为经济危机,根据上世纪30年代大萧条的历史经验,预计未来一段时间美国对华反倾销、技术性、标准性、绿色的贸易保护手段会更加频繁出现。新一轮贸易保护主义可能会在美国乃至全球抬头并且呈现如下新特点:
第一,知识产权。美国传统的贸易保护主义,主要是通过提高关税、影响他国货币汇率等手段来设置进口壁垒,本轮危机下,美国将更加倾向通过知识产权保护谈判等手段,积极地推动美国本国的出口,采取这些措施的力度,取决于经济衰退的严重程度。
第二,标准限制。金融风暴后,一些隐性的贸易保护主义悄然兴起。比如美国就试图依照碳排放标准对中国进口产品征收关税,以环保的名义支持这种措施,现实中这就是一种变相的贸易保护主义。
第三,金融开放。未来的国际贸易中,中国主要会涉及到一些知识产权保护的争端,发达国希望中国进一步开放金融等领域的市场,贸易保护主义可能会表现为对中国的市场开放提出越来越多的要求。
二、经济危机对中国进出口贸易的影响
(一)外需下滑,出口增幅将降至两位数以下
经济危机导致我国外部需求减少,出口增速放缓,贸易顺差下降,使中国净出口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降低。根据国家统计局测算,2008年前三季度货物和服务的净出口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12.5%,比2007 年同期下降8.9个百分点,拉动经济增长1.2个百分点,同比下降1.2个百分点。2009年净出口对GDP的贡献或将出现负值。
从国别看,剔除价格因素后,2008年前三季度,我国对美国出口增长11.2%,比上年同期回落4.6个百分点;对以转口贸易为主的我国香港地区出口仅增长8.9%,回落12.7个百分点;8、9月份对欧盟出口增速也由前7个月累计27.1%分别回落到22%和20.8%。
从产品看,部分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增速大幅回落,其中服装前三季度出口增长1.8%,玩具增长3.7%,分别比去年同期回落21.2和16.3个百分点。
(二)经济危机对中国出口企业的影响
一方面,作为中国商品最重要的出口国之一,美国经济下滑和消费萎缩直接导致中国出口企业订单减少。同时,国际订单转移的风险正在加大。由于中国出口退税下调以及加工贸易政策变化等因素,中国制造的价格优势正在退去,采购商不再把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开始培养印度、越南等其他地区的供应商。另一方面,金融危机在直接影响中国对美国出口的同时,还通过对欧盟、日本以及世界经济贸易产生影响,进一步减弱中国企业对欧盟、日本的出口增长。
从行业来看,最先受到冲击的是玩具行业,接下来是纺织服装出口行业。2008年前三季度,一般贸易出口累计同比增长26.9%,同比回落5.1个百分点;加工贸易出口累计同比增长15.6%,同比回落5.9个百分点。从出口企业的性质来看,2008年前三季度,国有企业出口累计同比增长18.9%,仅回落0.6个百分点;外资企业同比增长19.9%,回落4.4个百分点;私营企业同比增长30.7%,回落达10.7个百分点。
(三)经济危机加大中国国际贸易结算风险
我国的国际贸易一般采用信用证、托收和T/T三种结算方式。对于出口商来说,在经济危机的形势下,收款风险会加大不少。
首先,在经济危机发生、市场萎缩的情况下,很多进口商由于本身的资金链问题、订单量缩小等问题,会出于自保把损失和风险转嫁给出口商,拒绝提取信用证项下的货物。这时候有的开证行为了自保,会配合进口商在单据中提出无理的约束从而达到拒付的目的。
另外,在危机到来的时候,由于市场的不确定性,价格走势难以捉摸,需求量难以预测,进口商(开证申请人)也会受其影响,让一些开证银行在信用证中添加限制性的、不确定性的、不合理的约束性条款,给以后拒付或者免除付款责任打下伏笔。
三、当前我国贸易政策措施的变化
(一)中国贸易政策措施新变化
经济危机以来,我国已先后3次调高纺织、服装、轻工和部分机电产品的出口退税率,综合退税率上调1.6个百分点;完善加工贸易政策。中国还对国内投资项目不予免税的进口商品目录进行了调整,新增了36个条目,意味着这36种投资类进口商品被取消了免税待遇,是提升国内需求的重要举措。2009年1月24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又提出保持对外贸易稳定增长的七大政策措施。
此外,在对外贸易遭受冲击的情况下,2009年中国(下转第75页)(上接第73页)还将在以往与有关国家和地区签订的一系列自由贸易协定和关税优惠协定的基础上,进一步实施比最惠国税率更加优惠的协定税率和特惠税率,扩大对外经贸合作。
(二)中国再调进出口关税税则
中国财政部2008年12月17日宣布从2009年1月1日起再度对进出口关税税则进行调整,内容涉及到最惠国税率、年度暂定税率、协定税率、特惠税率及税则税目等方面。
此外,为进一步落实有关税收和产业政策,适应科学技术进步和加强进出口管理的需要,中国还对2009年进出口税则中的税目进行了适当增减,也删除了个别产品的税目。调整之后中国2009年进出口税则税目总数由2008年的7758个增至7868个。
四、对我国今后贸易政策措施的建议
(一)应对当前新贸易保护主义的策略
1.利用中美战略经济对话机制,加强经济政策协调。作为中国最大的出口市场,美国的经济表现和经济政策调整对中国也有不可忽视的影响,因此,必须加强宏观经济政策的国际协调,共同促进世界经济和中美经贸关系稳定发展。中美双方可以利用战略经济对话机会,就利率、汇率、贸易保护主义等问题深入沟通与协调,共同应对危机,保持对外贸易稳定与经济增长。
2.加快自由贸易区(FTA)谈判进程。自由贸易区已成为中国加入世贸组织之后对外开放的新形式、新起点。目前,中国正在同亚洲、大洋洲、拉丁美洲、欧洲、非洲的29个国家和地区建设12个自由贸易区,这些自由贸易区涵盖了中国外贸总额的1/4。
通过实施自由贸易区战略,加快自由贸易区谈判进程,中国规避金融危机和各种外贸壁垒的能力会日益增强,从而促进对外贸易健康、有序发展,打开新的国际市场空间。
(二)保持对外贸易增长的政策建议
1.分析出口商品结构和市场结构,调整出口干预的政策方向。基于上文分析,在当前经济危机背景下如何扩大出口,保持对外贸易增长提出如下政策建议:调整中国出口干预的政策方向,重要的是正确分析我国的出口商品结构和市场结构,分别采取不同类型的鼓励政策;与世界贸易组织、国际金融机构一道尽快促成贸易信贷系统的恢复,甚至在风险相对可控的情况下,向外国的贸易伙伴提供一定的出口信贷;在外国企业或政府确实缺乏资金的情况下,尝试易货贸易形式,以便解决短期流动性短缺问题。
2.扩大产品进口,避免贸易环境恶化。在保持和扩大出口的同时, 要扩大产品的进口。采取这种政策不仅可以获取基础设施建设、引进高新技术等方面所需要的产品,还可以适时减少贸易收支顺差,并且以进口促进外国需求的恢复和上升,进而有利于扩大对我国出口产品的需求,使贸易环境不致恶化。
另外,在注重扩大内需的同时,还应注重原材料和生产资料等产品的进口,缓解因国内需求扩展过快可能带来的通胀压力。
(三)出口企业应对经济危机的对策建议
1.出口企业实施市场多元化,加速产业升级。虽然金融危机蔓延成全球性的经济危机,对包括中国在内的世界经济和贸易产生重大影响。但是,就中国出口企业而言,通过实施市场多元化,加速产业升级扩大出口仍具有可能性,原因如下:
第一,人民币在过去几年对美元升值,但对欧元、加元、澳元等是贬值的,这将有利于中国企业扩大对这些地区的出口。
第二,中东、非洲、拉美地区以及印度、俄罗斯等新兴市场虽然也会受到经济危机影响,但是仍有增长,应该作为中国出口企业的目标市场。
第三,中国出口的商品主要是低档商品。收入减少时,需求下降的首先是高档商品,其次是低档商品,因此在各国企业都受到冲击的情况下,中国企业应致力于市场多元化,加速产业升级以保证出口量的增长。
因此,中国出口企业需要主动提高应对外部风险的能力,把外部的压力转换成出口产品升级的动力,积极开拓美国以外的出口新渠道,提升海外目标市场的多元化程度。
2.加强出口企业信用风险、保险意识。金融危机使得中国出口风险,国际贸易结算风险大大增加。2008年1~4月,美国买家出险案件132宗,较2007年同期增长10.9%;报损金额9301.76万美元,较2007年同期增长260%;美国买家案件赔款金额689.72万美元,较2007年同期增长144%。
当前,信用风险还在进一步向欧盟等发达国家以及广大发展中国家蔓延,将严重影响我国出口企业收汇安全,中国出口企业必须引起足够关注,信用风险,保险意识需进一步加强,提高通过保险转嫁信用风险的能力。
参考文献:
1.李健.金融危机下中国外贸发展的中长期思考[J].国际贸易,2009(1)
2.钱军.出口企业如何应对全球金融危机的冲击[J].中国经济周刊,2008(43)
3.林密.华尔街观察:自由贸易渐陷“囚徒困境”.投资者报,2009.2.6
4.佟家栋,彭支伟,刘程.世界贸易回顾与展望及其对我国的影响和对策[J].国际贸易,2008(12)
前段时间,一家研究机了一份关于中国经济形势的研究报告。声称:“除非中国实施深层次改革,缩小其庞大的国有企业的规模,使它们的运营接近商业化企业,否则中国可能会面临经济危机。”
社会主义制度使中国避开了危机
我们听惯了“国有企业效率低”、“腐败”、“垄断”等五花八门的指责,将国有企业与经济危机联系起来指责国有企业,还是第一次。这种指责颇有想象力,可以说是一大发明。可是,其想象力建立在唯心主义基础上,只能说是一种偏见,是站不住脚的。
我们看到,美国1998年爆发金融危机,至今已近四年,迄未见底。欧盟国家只能在负增长中徘徊。政府赤字增加,债台高筑,失业人数居高不下,美国失业人数达到9%-10%,欧盟有些国家青年的失业率高达30%—40%。劳动群众示威此起彼伏,表达自己的不满。
我国则是另一番景象。美欧经济危机虽然对我国有所波及和影响,但由于我国迅速果断采取措施,扩大投资,调整经济结构,改变发展方式,将影响降低到了最低程度。2009—2011年,我国经济以年平均9%以上的速度增长,比世界经济增长速度高2倍以上。我国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火车头,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20%-50%。整个经济平稳协调发展,工业增长超过10%,高技术制造业增长高于15%,农业连年增产;城镇每年新增就业人口1000多万人,农民工达到2.5亿多人;城乡居民收入年平均增长高于14%,人民生活明显提高。整个社会经济发展呈现一片兴旺繁荣景象。人们称“中国一枝独秀”,是符合实际的。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截然不同的情况?根本原因在于具有不同的社会制度,走的是不同的社会发展道路。
经济危机是资本主义制度的产物,是社会化大生产与生产资料私有制矛盾发展的必然结果。这次美国金融危机虽然是由虚拟经济恶性发展引发的,但它不是一般意义上虚拟经济发展的结果,而是虚拟垄断金融资本本质的暴露和反映。实体经济、虚拟经济及其相互之间的关系,都反映着一定的生产关系,其性质和内涵都是由生产关系的性质决定的。只要存在生产资料私有制,存在资本主义制度,就必然存在生产资料私人占有与社会化大生产的矛盾。这一矛盾又表现为生产不断扩大与消费相对不足的矛盾。虚拟资本天马行空式的发展,暴露出资本逐利的本性,逐利达到反常的程度,不仅使资本与劳动的矛盾激化,而且使虚拟资本与实体资本矛盾激化,虚拟资本之间的矛盾激化,危机必然爆发。列宁指出:“帝国主义的特点,恰好不是工业资本而是金融资本。”“金融资本是一种存在于一切经济关系和一切国际关系中的巨大力量,可以说是起决定性作用的力量。”马克思说:“金融资本渴求货币这一唯一的财富,就像鹿渴求清水一样。”,“如果一个囊空如洗的人一夜之间变成了百万富翁,那必然有一千个拥有一千元的人在一日之内沦为乞丐。这种变化,神奇的交易所转瞬之间就能办到,完全不用依赖现代工业的缓慢集中财富的方式。”资本主义由国家垄断资本阶段发展到金融垄断资本阶段,金融垄断资本势力日强,玩弄神奇交易的办法更多,手法更老辣狡猾熟练,加上互联网和通信手段的进步,金融诈骗及虚拟经济脱离实体经济必然得到高度发展,金融危机就难以避免。
社会发展规律告诉我们,社会制度是决定性的东西。只有消除产生金融危机和经济危机的根源,才能从根本上消除金融危机和经济危机。
我国之所以蒸蒸日上,兴旺繁盛,在西方经济危机蔓延情况下平稳发展,并将西方经济危机的影响降到最低程度,根本原因在于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践表明,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
国有企业是宏观调控的有力杠杆
说到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就不能离开公有制和国有企业。公有制是社会主义制度的基础,国有经济是社会主义经济的主导力量和坚强支柱。只有坚持公有制为主体,确保国有经济的主导支柱地位,并使之不断发展壮大,才能建立社会主义制度的生产关系和物质技术基础,保证人民当家做主,不断巩固和发展人民政权,确保社会主义制度巩固和发展;才能逐步实现共同富裕,防止两极分化;也才能从根本上避免产生经济危机。经济危机产生的根源是生产资料私有制。消灭生产资料私有制,建立起公有制为主体的社会主义基本制度,让劳动人民共同创造和共同使用的生产资料回到劳动人民手中,从根本上解决生产资料私人占有与社会化大生产的矛盾,才能避免经济危机。同时,国有经济是宏观调控的生产关系基础和物质基础。如果没有公有制为主体,没有强大的国有经济为主导和支柱,作基础和后盾,我们就没有能力对整个国民经济进行宏观管理,无法对外部环境的重大变化和影响进行应对,宏观调控就会成为空话。
■ 经济危机中游戏行业依然增幅可观
《2008年第三季度中国网络游戏市场监测报告》显示,2008年第三季度中国网络游戏市场规模同比增长51.9%,环比增长7.7%,达54.7亿元。2008年中国网络游戏市场规模可以达到207亿元到210亿元左右。
这个数字在经济危机引起各大行业利润跳水的现状之下,无疑是振奋人心的。回望2008年,为了应对经济危机对国内实体经济造成更大冲击,国务院曾出台扩大内需十项措施,确定4万亿元投资计划。而在各互联网企业纷纷缩水开支准备瘦身过冬的时候,游戏产业的巨头们却正举杯庆祝胜利。
而独看游戏产业中的生力军――网络游戏,这种可观的增长更是匪夷所思。截至2008年初,网络游戏在中国真正起飞以来,还没有经历过经济危机,作为见证国内网游发展的《大话西游Ⅱ》,曾经在SARS恐慌中屹立不倒,屡创佳绩,并能保持六年的健康运营,从这点看,我们有信心,游戏产业是能够在经济危机中屹立不倒的。
■ 就业难造就在线人数剧增
众所周知,经济危机给我国带来的可以说是最为严重的影响之一便是就业量的下降。网游,正以自身独特的性质和吸引力,成为经济危机中个人和行业的避风港。网友在线游戏的时间增多,而这种增加应该源自两方面,一部分是适龄就业人群的“非自愿”失业,另一部分是在职人员的工作时间调整(例如,大部分的企业采取的,一周四天工作,以节省员工开支)。而工作时间的减少,直接驱使这部分网民增加在线的游戏时间,以减少生存压力以及失业恐慌。
作为世界上网民基数最大的市场,中国的游戏业一直过得顺风顺水。不论是类别不同的游戏,还是在线与否的游戏,总存在一个巨大的“长尾市场”,以供各游戏运营商争夺江山。而日益火爆的中国网游市场更是让国外诸多知名的游戏制作公司眼红不已。
不过我们丝毫不用担心经济危机下游戏出口的问题。中国历史文化背景的雄厚,使得游戏制造者们的创意层出不穷,相比国外单一的游戏类型,牢牢占据“热门”市场,国内的游戏产业似乎更胜一筹。
同时,独具慧眼的游戏开发者也正把目光投向海外,国内公司开发一款游戏,动辄投入一两千万元。如果这个题材也适合国外玩家的口味,那么,在此基础上加工(比如翻译、修改道具)的成本,相对于开发成本来说几乎可以忽略不计。所以,很多游戏企业都很看重这块业务。
但实际上而言,相对于中国一款游戏几十万、上百万玩家同时在线,海外市场,尤其是美国市场,除《魔兽世界》之外的其余网络游戏,能达到1万人,就很了不起了。即便在韩国,数万人同时在线的游戏也并不多见。所以即便是说经济危机确实给游戏产业带来了冲击,但从出口方面来讲,就现在而言,依然一切正常,所以可以预见冲击并不会很大。
经济危机带给游戏行业的另一个惊喜是人才。1999年美国互联网第一次泡沫破裂带来股灾时,韩国网游公司Ncsoft从EA挖得UO之父Richard Garriott,大幅提高了Ncsoft的整体技术创新实力。而素以求贤若渴著称的中国游戏巨头们似乎也不会在人才策略上稍显吝啬。事实上而言,饱受经济危机打击的国外游戏行业之中,部分高端的游戏设计、制作人才已然将就业目光投向了发展前景明朗,待遇良好的中国企业。可以预见,几年内,中国游戏巨头的游戏开发部门里,金发碧眼的老外将越来越多。
■ 险中求胜必须审慎行事
但同时,作为网络行业的一部分,游戏产业的决策者们也应该在乱世中保持清醒的头脑,切不可被暂时的利润大增而冲昏了头脑。
我们看到,自经济危机爆发以来,净收入的环比增长率正在逐季下降,有些公司的利润收入甚至达到了负增长。这些都不得不引起人们的注意。
经济危机对网游产业的冲击影响微乎其微只是短暂的,如果经济危机持续下去,迟早会被波及,而国内的网游企业应该趁这个机会调整产业结构。从自身的漏洞缺陷开始升级,造就风暴中的完美建筑,才是应对一切经济风暴的首选之举。
首先,银行经营面临各种各样的风险。
银行风险是指银行在经营过程中,由于各种不确定因素的影响,而使其资产和预期收益蒙受损失的可能性。
银行风险主要包括信用风险、市场风险、操作风险、流动性风险、国家风险、声誉风险、法律风险、战略风险类。
信用风险,信用风险又称为违约风险,是指债务人或交易对手未能履行合同所规定的义务或信用质量发生变化,从而给银行带来损失的可能性。对大多数银行来说,信用风险几乎存在于银行的所有业务中。信用风险是银行最为复杂的风险种类,也是银行面临的最主要的风险。
市场风险,市场风险是指因市场价格(包括利率、汇率、股票价格和商品价格)的不利变动而使银行表内和表外业务发生损失的风险。
流动性风险,流动性风险是指无法在不增加成本或资产价值不发生损失的条件下及时满足客户的流动性需求,从而使银行遭受损失的可能性。流动性风险包括资产流动性风险和负债流动性风险。资产流动性风险是指资产到期不能如期足额收回,不能满足到期负债的偿还和新的合理贷款及其他融资需要,从而给银行带来损失的可能性。负债流动性风险是指银行过去筹集的资金特别是存款资金由于内外因素的变化而发生不规则波动,受到冲击并引发相关损失的可能性。
声誉风险,声誉风险是指由于意外事件、银行的政策调整、市场表现或日常经营活动所产生的负面结果,可能对银行的这种无形资产造成损失的风险。
法律风险,法律风险是指银行在日常经营活动中,因为无法满足或违反相关的商业准则和法律要求,导致不能履行合同、发生争议/诉讼或其他法律纠纷,而可能给银行造成经济损失的风险。
战略风险,战略风险是指银行在追求短期商业目的和长期发展目标的系统化管理过程中,不适当的未来发展规划和战略决策可能威胁银行未来发展的潜在风险。主要来自四个方面:银行战略目标的整体兼容性;为实现这些目标而制定的经营战略;为这些目标而动用的资源;战略实施过程的质量。
其次,经济危机进一步加剧了银行风险。
由美国次贷引发的经济危机,在全球范围内殃及各行各业,而金融行业—尤其是银行业,是受到经济危机影响最为严重的行业之一,经济危机使银行在经营过程中面临的各种风险发生的可能性和风险的影响程度均加大,如银行面临的主要风险之一—信用风险,在经济危机中会加剧,经济危机使借款企业经营停滞甚至破产,而借款人经营财务状况恶化,会使银行产生大量呆坏帐,加剧了银行的信用风险;另外,经济危机使国际金融环境发生恶化,造成汇率、股市大副波动、投资企业经营停滞甚至破产,加剧了银行的市场风险;由于外部环境的变化,可能使银行内部工作人员受到影响,可能会加剧银行的操作风险。
最后,商业银行内部监管比外部监管有优势。
一般来说,我国商业银行受到的监管主要来自两个方面:外部监管和内部监管,外部监管主要指银监会、人民银行、审计署、外部审计机构等监督检查部门的监管;内部监管主要指银行管理层、内部审计部门等的监督检查。因此其监管具有及时性、全面性,这也是内部监管有别于外部监管的重要特点之一。另外,内部监管来自银行内部,监督检查人员一般对银行风险、银行业务流程比较了解,一般能够提出对银行的经营具有增值作用意见和建议,商业银行内部监管比外部监管具有无法替代的优势。
综上,经济危机下银行不能仅依靠外部监管防范银行风险,而应该加强内部监管,银行内部监管不仅是重要的也是必要。
二、经济危机下我国商业银行加强银行内部监管的应对措施
在经济危机下,我国商业银行该如何切实有效的应对经济危机带来的影响,如何有效的防范银行风险,笔者认为,以下几点供参考。
1.重视银行内部监管
银行经营管理层必须正确认识银行内部监管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在经营管理中,必须始终贯穿科学健全的内部监管制度是商业银行安全稳健运营的前提和基础的思想,把加强银行内部监管作为促进业务发展的宝剑,而不是认为银行加强了业务发展会阻碍业务发展,只有这样,才能使内部监管真正起到为业务发展保驾护航的作用。
2.了解你的员工
银行操作风险来自银行内部员工,在经济危机带来外部环境恶化的情况下,近期,各家银行发生案件的势头有所上升,分析这些案件的发案原因,大部分都是有银行员工参与的内外勾结的案件,这类案件在内部审计监管中很难发现,如何应对这类银行风险,笔者认为,目前银行类金融机构在为客户提供各类金融服务时,一般遵循“了解你的客户”的风险控制原则,此条原则同样适用于银行各层管理者对下属的日常管理中,即“了解你的员工”,一名合格的银行管理者,在日常的内部控制中除了通过加强培训学习,提高员工职业道德素质外,对员工的了解不应仅限于八小时内,应该对员工八小时外的情况也做到合理的掌握,即如员工是否参与赌博、其消费是否明显与其收入不匹配等。
3.提高银行内部监管从业人员专业素质教育
随着金融环境的变化,我国商业银行经营的业务品种、业务范围也不断的有所创新;随着高科技的应用,商业银行业务流程也不断发生变化,银行面临的银行风险发生的原因也多种多样,无形中加大了银行内部监管的难度,一名合格的银行内部监管从业人员,只有不断的学习提高,学习先进的内部审计理念,学习银行业务专业知识,只有这样,其在日常的检查中才能提出具有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才能真正体现其增值的作用。
4.内部审计的独立性
银行内部监管是商业银行内部控制体系中的重要一环,目前,我国商业银行建立的内部控制监管体系具有三道防线的特征:一道防线是指贯穿于业务经营过程中的适时监督;二道防线是指业务监督检查部门;三道防线是指银行内部审计部门。其中,一道防线和二道防线一般代表的是银行经营管理层的监督,而内部审计部门代表的是银行董事会对银行经营管理层的监督,因此,内部审计部门应该是区别于银行的其他内部监督部门,必须保持其行政上、职责和职能上的独立性,才能真正起到董事会对银行经营管理层的监督作用。
2008年经济危机的全面爆发,对世界经济的发展来说无疑是一场瘟疫。会展业作为产业发展的风向标,自然被推向了风口浪尖。面对如此艰难的局面,会展人应该如何面对,相信每一位置身其中的会展人都存在着这样的疑问。为此,本刊记者专访了中国贸易促进委员会电子信息行业分会副会长李葆生,深入探讨会展人如何应对经济危机的问题。
经济与会展相辅相成
李葆生表示,经济与会展是相辅相成的。此次百年不遇的金融危机所引发的全球经济危机,对会展业的负面影响不言而喻。出展的总体规模已经受到严重影响,同样来华国际展也全面缩水,电子信息产品的出口增速也在逐步放缓。2008年下半年逐步显现,2009年上半年已明显看出下滑趋势,1~3月份项目下滑幅度在40%以上,来华国际展下滑幅度更大,国际部分大大缩水,国内参展的老客户因经济困难,参展欲望不高。
“在危机中谋求生存与发展,会展人要有足够的信心。对危机视而不见、心存侥幸心理是危险的;在危机面前如惊弓之鸟、丧失信心也同样是危险的。”谈及危机之下会展人应该如何面对时,李葆生这样告诉记者。
信心是战胜危机的法宝
“面对危机,我们有足够的自信。”李葆生介绍说,改革开放30年,我国电子信息行业取得了辉煌成就,产业规模已居世界第二。据2007年统计,我国境内生产的手机占全球的48%,PC机占46%,显示器占65%,程控交换机占58%,数码相机占57%,均已居世界第一。2008年1―11月份累计出口4842亿美元,在经济危机影响下,仍然有较大幅度增长。
李葆生告诉记者,信心是战胜危机的制胜法宝,电子贸促会应对经济危机的信心,不但来自于快速发展的行业背景,还有贸促会自身的发展。电子贸促会成立二十年以来,已经锻炼出一支精明干练的队伍,不但工作经验丰富,还积累了大量的客户资源,这使得电子贸促会具有较强的抗风险能力。
以德国为发展的典范
谈及经济危机对产业后期发展的影响时,李葆生给记者讲起了德国的会展业。据德国一位资深会展人介绍,很多年以前,德国与中国面临的会展局面极其相似。当时,从事会展业的公司也很多,但在激烈竞争中,有些倒下了,有些壮大了,虽然也保留下来一些小公司,但都无力办展,只能为大公司做辅助工作。到目前为止,德国只剩下了那几家世界著名,的展览公司。
“危急之下,竞争激烈,有众多会展单位将面临难以维持的情况,有眼光、有实力的外国会展公司已开始考虑并购一些中国公司,我们为什么不可以尝试一下呢?”李葆生提出了自己的观点,“通过这种资源整合的聚集效应,也许危机过后,在不同行业、不同地区会形成几家有影响的大型会展机构,从而改善目前展览公司林立、重复办展、价格大战、恶性竞争、展览多乱差的局面。”
一、基本情况
1、企业的基本情况
调查显示,在调查的10家企业中,受国际金融危机明显影响的有7家,占70%;其中在调查的4家小型非公企业中有3家不同程度地受到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占75%。在所调查的大型企业中,出口企业受影响最大,主要原因是订单减少,以前的利润被快速稀释,流动资金较少,有的资金链已到断裂的边缘,导致企业处于停产半停产状况。
2、职工的基本情况
一是职工队伍明显减少,尤其是太湖和怀宁两县;二是在岗职工人数减少,尤其是集体单位职工减幅较大;三是在岗职工(机关、事业单位职工除外)的收入不同程度减少,尤其是集体和非公企业的职工。
3、职工目前的思想状况
由于受经济危机的影响,企业订单减少,有部分企业处于半停产状态,引起许多职工对表未来前途的担扰。调查问卷显示,职工主要是对企业发展、个人岗位、工资收入、社会保障等产生了较大忧虑。
二、工会应对经济危机的主要做法
1、深人调查研究,及时把握职工的思想动态。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以来,市总工会迅速行动起来,通过召开座谈会、发放调查问卷、深人企业调研等形式,及时摸清经济危机对职工的影响,为下一步有针对性地开展工作提供决策依据。
2、开展思想教育,帮助职工认清当前经济形势。各级工会利用工会宣传阵地,加强对职工的形势教育,引导职工理性看待当前国际、国内的经济形势以及企业的经济现状,增强与企业共渡难关的信心。
3、开展增收减支活动,帮助企业降低生产经营成本。各级工会引导干部职工发扬艰苦奋斗精神,做好过紧日子的准备,组织职工积极开展节能降耗活动,许多企业号召职工开展“六个一”节约行动,即节约一度电、一两煤、一升油、一滴水、一块料、一分钱,坚持从点滴做起,从今天做起,努力营造节约光荣、浪费可耻、我为企业作贡献的良好氛围。
4、组织开展技能培训,进一步提升职工队伍素质。在加强内部挖潜,做好降本减负的同时,许多企业工会充分利用当前生产不饱和的时机,积极开展系列培训,做到练好内功强素质,为下阶段生产复苏打下扎实基础。
5、关注企业动态,维护职工合法权益。市总工会要求各级工会要密切关注企业发展动态,切实把好企业裁员和降薪的程序关,同时对因为企业效益下滑对困难职工带来的影响及时给予帮扶救助,决不能因为经济危机而加重困难职工的生活困难。
6、做好返乡农民工的转移就业培训。受经济危机的影响,我市回流返乡农民工人数明显增多,预计年内返乡人数将会大幅增加,农民工技能培训和转移就业显得尤其重要。为此,市总工会决定在XX年,对5万农民工实施援助,简称“1112工程”,即:开展技能(创业)培训1万人(其中40%的培训人数要获得劳动部门颁发的职业技能资格证书);职业介绍服务1万人(其中帮助实现就业4250人);维权服务、生活帮扶1万人;社会保障、就业政策宣传2万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