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8-07 17:30:09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普通高中学科教学指导意见,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摘要:浙江省普通高中新一轮课程改革要求开发校本选修课程,同时对国家课程进行校本化改造。作业校本化就是在这一大背景下提出的。结合学校和学生实际的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校本化作业,能更好实现三维目标,减轻学生负担,提高学生学习效率。校本化作业的开发要注重目标明确,具有层次,凸显校本,形式多样。
关键词:校本作业 优点
作者简介:卢成桂,男,浙江省苍南中学,中学高级教师。
作业是整个教学过程的重要环节,通过作业教师能够发现学生知识掌握程度,教师可有针对性地及时调整教学,减少失误,提高课堂效益。所以,作业设计质量如何,直接影响教学效果。校本化作业,就是教师根据教学目标的要求,结合本校学生实际,有针对性地布置作业。校本化作业是适应新课程改革要求,减轻学生课业负担,提升学习效率的有效举措。
一、校本化作业的优点
1.结合学校实际,体现个性化。现在,许多学校在作业的选择上基本采用订购的统编作业本。主要原因是使用方便。订购统编作业本可以减轻老师的工作量,使教师不需要花大量时间去给学生找大量的题目。但统编作业的缺陷也是明显的,如为了减少印刷成本,统编作业必须达到一定的发行量,因而不可能具有个性化,不能根据每个学校的实际来编写,更不用说根据学生个体“私人定制”了。而校本化作业则可以根据学校的特点,甚至学生个人的特点定制,具有针对性,真正实现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
2.更加贴近生活,具有时代性。统编作业本由于出书较早,使用的情境材料一般较老。这一点对思想政治课这一时效性很强的学科来说,不利于激发学生对生活和时事的关心,不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对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达成也不利。校本化作业则可以根据教学进度,根据当时当地的现实情况,采用最新的情境材料,使材料更贴近生活、贴近现实、贴近学生,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能更好贯彻落实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有利于三维目标的达成。
3.不断完善试题,具有拓展性。统编作业本以纸质材料为载体存在,不利于题目的删减和扩充完善。校本化作业可以采用电子稿的形式存在,可以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充实,并根据教学实际,对不够成熟、不够规范的题目进行删减,对同一难度和考查要求的题目进行分类编排,形成适合本校特点的可灵活使用的习题库,使校本化作业不断得以拓展。这种校本化作业不仅可以为本年级学生使用,而且也为本校以后学生的作业提供蓝本,形成具有特色的校本作业。
4.提高作业效率,增强有效性。统编作业本一般作业量较大,加重了学生的负担。而校本化作业可根据教学要求有针对性地选择典型题目或个性化的作业,并控制作业量。这样既能减轻学生负担,又可提高学生学习效率,增强作业的有效性。同时,校本化作业由于其习题库的建立,可以提高作业的效率,更具针对性。教师第一次根据教学要求选取适量作业让学生完成,然后根据学生作业对错情况,对错误率较高的知识点和能力要求的题目,抽取相同层次的题目再做,而学生基本都会的题目则可以不必再做。这样就大大减轻了学生的负担,同时也更好落实了学生对知识和能力的掌握,有利于重难点的突破。
5.提高教师能力,促进教师发展。教师的能力要求是多方面的,选择题目和命制题目的能力是教师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推进校本化作业,要求教师不再被动依赖统编作业本,而是主动地根据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要求去选择适合本校学生实际的题目,这有利于培养教师分辨题目优劣的能力,选择合适优质的题目。同时,校本化作业也可以促进教师利用最新的生活和时政材料编制题目。教师能自己编制题目,也可以提高其在学生心目中的地位,增强教师的威信。所以,校本化作业在实施有利于促进教师命题能力的提高。此外,校本化作业的实施过程中也能促进同组教师之间的交流与沟通,促进教科研活动的开展和教研组的建设等。
二、校本化作业开发的实施要求
1.依本据纲,明确目标。校本作业开发的蓝本是教材,作业是对学习知识的巩固和运用,所以必须忠实于教材的教学知识内容,不能超纲,也不能降低要求。高中思想政治课教材与其他教材不同,有其学科特点,会随着社会的变化经常作出修改。近年来,随着党的十七大和十的召开,高中思想政治课教材进行了两次大的修改,除了这两次大修改外,每年再次印刷时也会有一些小修改。所以,作业要紧随教材的变化加以修改,使作业考查的知识点符合教材的要求,做到与时俱进。这也是我们推进作业校本化的原因之一。作业开发除了要忠实于教材外,还要根据《课程标准》和《学科教学指导意见》的要求。新课程《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规定了教学目标,包括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校本作业开发要体现这三维目标,而不只限于知识目标。另外,有些省区还出台了《普通高中学科教学指导意见》。例如,浙江省根据省情,编写了《浙江省普通高中学科教学指导意见·思想政治》,对教材的教学内容作了相应的调整,减轻了学生负担。《浙江省普通高中学科教学指导意见·思想政治》也是学业水平考试和高考的依据,因此,作业设计要依据这一指导意见,不要超越。作业分为新课教学作业和复习课作业两类,这两类作业的要求是不一样的,因此,开发的要求也不同。对新课教学时的作业开发,要求认真研读教材和省学科教学指导意见,明确知识、能力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要求。学业水平考试和高考复习作业开发则要认真研读学业水平考试标准和高考考试说明,明确考点及其要求。同时还要认真研读参考试卷,明确题型和难度要求,有的放矢地设计作业题。
2.遵循思维规律,具有层次性。学生的思维具有由具体到抽象、由感性到理性、由易到难的逐渐提升的规律,因此,作业设计要遵循这一思维规律,要有层次性。作业应包括预习作业和巩固作业两部分,预习作业主要是给学生预习指导,给出学习目标、重难点等预习指导,可以通过填空等形式让学生把握课本的重点知识,并提出疑问等,帮助学生提高自学能力。巩固作业要有基础题和能力提高题的区分,同时,不同学段的试题难度也应有所区别。新授课的作业难度要低些,复习课作业的难度可以高些。在设计作业时首先要立足于大多数学生的总体学习水平,同时要充分考虑到不同学生的需求。作业题尽可能地做到有梯度、有区分度,对不同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多层次、有弹性。此种设计也可避免作业的枯燥乏味,以调动学生做作业的积极性,充分实现因材施教,分层解决,共同进步的目标。例如,在课堂作业设计上,我们以绝大多数学生能够当堂完成为限,即使当堂完成不了全部作业训练习题,也应该在下课前收交上来,不把当堂训练的作业与课外拓展延伸的作业合二为一、混为一谈。我们认为,作业校本化的关键在于学生做作业的所有行为都在教师的掌控之下,而并非由学生在课堂以外的时间里自由散漫、毫无压力和时间限制地去做。
3.结合本校实际,凸显校本性。教材、课程标准和《学科教学指导意见》在全国至少在一个省是统一的,但各校的学生情况不同,作业设计要根据本校学生的实际,根据学生的能力水平和考试要求,有针对性地设计作业,特别是巩固类作业,学生水平较好的省级重点中学,作业要求相对高点,而一般性学校,学生能力水平较差的,作业能力要求低点。为了使作业真正做到结合本校实际,凸显校本性,就要使校本作业体现原创性,使校本作业常态化、高效化,以切实提高作业设计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我们的要求是绝不允许照搬照用现成讲义和练习册,确保学生做一题会一类。这会促使教师钻研教材,研究各种练习册,从中精选好的题目,也逼着教师自己编题,不断提高自己的命题能力,其结果是教师的业务水平提高了,学生也从题海中解放出来了,大大减轻了学生的课后负担,让学生课后有自由支配的空间。为了加大对作业校本化设计的管理力度,确保作业的质与量,要发挥备课组整体力量,群策群力,共同开发。要不断充实,不断完善,资源共享。同时学校要设立专门组织对校本化作业进行科学性评价,及时发现、总结、推广作业校本化的经验,使校本化作业质量全面提高。
(一)各地各学校在执行《浙江省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第一阶段课程设置意见》时,要适当减少高一年级并开科目,严格控制周课时,高三年级上学期仍应以新课教学为主,不得过早结束新课;要保证所有学生每学年在体育与健康、艺术、综合实践活动等学习领域和选修Ⅱ中都获得一定学分;要注意课程设置与会考、高考方案的衔接。
(二)从20*级开始,全省普通高中人文与社会学习领域中的一门学科调整到高二开始开课,高一的周课时不超过31课时(含选修Ⅱ1课时);高二的周课时不超过34课时(含选修Ⅱ1课时)。具体调整方案由各市、县(市、区)教育行政部门在征求学校意见后制定。
(三)学校可以在征得主管教育行政部门同意后,自行调整信息技术和通用技术学科的开课顺序,自行确定选修IA、IB模块的开课时间和顺序。学校要积极创造条件,逐步加大选课、走班的力度,选修IB模块必须充分尊重学生的选择,高二年级和高三年级上学期学生“走班”每周不少于两个单位时间。要积极探索学生跨校选修或在社会教育机构中学习的组织形式。
(四)各学科的“教学指导意见”是把握教学要求、评价学业水平以及高考命题的重要依据,各地各学校要认真研究执行,以进一步规范教学行为,努力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各地教育行政部门和教研机构要切实加强对学校的指导与管理,在实施教学质量监测时不得组织大规模的区域性统考。
(五)省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工作专业指导委员会应继续发挥在高中课改的研究和引领作用,在修订完善学科教学指导意见、改进课堂教学、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等方面积极开展工作。各专业指导小组每年应向省课改办提交专题研究报告,要逐步培育起一支本省的高中课改专家队伍,省课改办可以对专业指导委员会成员做出必要的调整。
(六)省高中新课程实验样本学校要进一步增强使命感和责任感,按要求做好各项工作,不断创造课改经验,努力成为我省高中新课程实验的“样板学校”。省课改办应定期对样本学校的工作进行调研与评估,并根据工作进展情况对样本学校进行适当调整。
二、关于普通高中会考
(一)从20*级开始,“自选综合”改为选考科目,成绩记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档案,但不作为高中毕业要求,学生可以自主确定是否参加考试。“自选综合”科目的考试分为两类:一类的考试范围为人文与社会领域选修ⅠA模块的全部内容,另一类的考试范围为科学学习领域选修ⅠA模块的全部内容,参加考试的学生可以选考其中一类。
(二)今后高中会考的科目安排为:1月(10日左右)开考语文、外语、数学、物理、化学、“自选综合”6个科目,6月(20日左右)开考历史、地理、思想政治、生物、信息技术、通用技术6个科目。从20*级开始,由于各学校的开课方案不尽相同,学校可以选择在高二年级参加历史或地理科目的会考,可以调整信息技术和通用技术科目的会考顺序。
(三)必考科目成绩不合格者可以参加一次补考。补考在会考成绩后的一个月左右进行,由省会考办组织命题、确定考试时间和科目安排,各市会考办负责施考、阅卷等工作。补考合格与否由各市会考办确定,补考合格记为“P”。
(四)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进一步发挥会考在课程管理、学业评价、质量监控等方面的重要作用,切实加强对会考工作的领导,健全会考组织机构,充实会考管理力量,保障会考工作经费,加大对违规事件的查处力度,确保高中会考的规范性和权威性。各级会考办要认真研究高中课程改革的新情况和新问题,细化工作规程,完善操作办法,制定应急预案,一旦发生作弊或泄密事件,应立即向主管教育行政部门和上级会考办报告。
三、关于学生成长记录与综合素质评价
(一)各地教育行政部门应高度重视学生成长记录与综合素质评价工作,切实加强领导,健全组织机构,制定实施方案,建立工作制度,明确相关责任,并指导、督促学校按要求做好各项工作。各市、县(市、区)教育局应在今年6月底前,将当地的组织机构成员名单、制度、方案等向省教育厅基教处和省课改办作一次书面报告。
(二)各地教育行政部门要严格控制综合素质评价测评项目的等第比例,以市(含所辖区)和县(市)为单位,各测评项目的A等不得超过25%、E等不得超过5%,否则省里不予确认。
(三)学校应根据《浙江省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实施指导意见》的要求和当地教育行政部门制定的实施方案,按学生日常表现和相关课程修习状况,及时做好学生成长记录和相关项目的测评工作,并按时上传到“浙江省中小学和幼儿园学生电子学籍系统”。高校招生时,由省教育厅教研室依据电子学籍系统中记载的情况,合成《浙江省普通高校招生考生综合素质评价基本信息表》,作为录取时的重要依据。
四、关于普通高中毕业条件
(一)我省学生取得普通高中毕业资格,必须同时具备以下条件:1.具有我省普通高中(含综合高中的普通班)学籍;2.品行端正,遵守《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3.高中期间在每个学习领域都获得一定学分,且总学分达到144以上(其中,必修不少于110学分、选修ⅠA不少于16学分、选修ⅠB不少于12学分、选修II不少于6学分);4.参加所有科目(不包括“自选综合”)的高中会考,且不合格科目不超过一门;5.综合素质评价中的四个测评项目中,不合格的项目不超过一项。
一、围绕一个中心
在义务教育课程改革进入总结提升阶段、普通高中课程改革全面启动的关键时期,全省教研系统必须坚持以课程改革为中心,围绕依法实施和科学实施新课程开展各项教研活动。
二、做好两个服务
教研工作要为行政部门教育决策服务、为基层教师教学服务。全年在两个“服务”上要做好以下工作:
(一)为教育决策服务
.以“全面规划、稳步推进”为方针,实施普通高中课程改革。考察全国高中课改实验省,深入实验样本学校调查研究,了解我省实施高中课改的优势和困难,协助省教育厅制定高中课程改革的实施方案及相关配套文件。具体有:浙江省普通高中课程改革实验方案、课程设置和管理指导意见、学分认定管理办法、学校课程建设指导意见、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指导意见、新课程学科实施指导意见等。
.加强省级义务教育课程改革实验县的教学指导。在对国家级实验区进行评估的基础上,总结实施课程改革的先进经验和新型课堂教学模式,抓好一批学校和教师典型,组织召开义务教育课改先进单位和先进个人表彰会。
.加强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开发的指导和管理。对地方课程的实施情况进行调研,继续完善修订通用地方课程标准和地方课程教材。指导各实验区开设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制订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开发和管理细则。
.调查全省教学用书使用情况,制订教学用书编写、审定、出版、发行的指导性意见。
.加强课程改革的协调和宣传。协助省课改办召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工作领导小组和专家工作组会议。积极联系宣传部门及多种媒体,宣传浙江省新一轮课程改革的研究成果和先进经验。
.认真做好全省个义务教育课改实验区的初中毕业生学业考试和高中招生制度改革的业务指导。加强初中生学业水平考试命题研究,以及对市地命题工作的指导,做好全省初中生学业水平考试试卷质量分析;加强初中生综合素质评价研究。
.继续完善高中会考制度。加强考纪考风建设,规范会考管理,提高会考的公信度。研究高中会考信息公布和运用的科学途径和方法,加强对普通高中教学的监控和管理。研制新一轮高中课改背景下的高中生学业水平评价方案。
.积极研究高考改革趋势,协助做好我省高考试卷命题和阅卷的相关工作,研究与高中课改相配套的考试和评价改革。
.探索基础教育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实施办法,和部分县(市、区)合作进行试点。
.进一步研究和探索校(园)本教研制度的内涵和实施策略,积极推进全省校(园)本教研工作。完善浙江省校(园)本教研示范校评比标准,总结省校(园)本教研示范校(园)的先进经验。
.进一步推进教研工作信息化,继续做好“浙江省中小学远程教育工程”教学光盘的教学设计和现场拍摄任务。
.研究高中学科建设,开展普通高中先进教研组评选活动。
.加强对民办学校教学研究的指导,建立民办学校教学研究联谊会制度。
.召开省、市教研室主任会议和教研室办公室主任会议,研究课改背景下教研工作的创新模式以及加强教研室自身建设的新思路。
.加强省际教研工作交流和协作,承办华东六省一市教研室主任会议。
.以展示义务教育课程改革成果为重点,做好第三届省政府基础教育教学成果奖评选工作。
.做好××年省级教学研究课题立项和成果评比工作。
.协助做好第九批省特级教师的评选工作。
.开展新课程下学科教学中的德育研究,提高思想品德课教学的实效性,总结典型经验,推广先进的德育模式。
(二)为教师教学服务
.做好义务教育和高中新课程学科的培训工作。改进省级培训模式,提高培训质量。
.启动全省教研员培训。制订全省教研员培训实施方案,分层分批培训各级教研人员。
.进一步推动《幼儿教育指导纲要(试行)》的实施,参与园长和幼教教研员全员培训。
.继续实施义务教育课程改革“携手行动”,加强对欠发达地区农村课程改革的引领和指导。
.加强教学用书的开发和管理。继续组织编写与新课程配套的作业本、暑假作业、复习用书、考试标准、地图册等,全面修订已经出版的教学用书。
.召开全省高考情况分析报告会,加强对高三复习阶段的教学指导。
.加强综合实践活动教学的指导,建立高中课改实验学校和综合实践活动基地学校。
.进一步规范“三项教学评比(教学论文、教学案例、课堂教学)”制度,本年度开始,“三项教学评比”省教研室不再收费。
.提高各类学生学科竞赛的质量和信誉,开展学生研究性学习成果评比,协助做好“环宇建设”杯首届浙江省少年文学之星征文比赛。
.建设“浙江教学研究网”和“携手博客”网络,为广大教师参与教研、共享资源提供平台。
.编辑印发期《浙江教学研究》杂志和《浙江省教育厅教研室××年年鉴》。
.加强对教研室附属小学和厅属学校的业务指导。
.举办××年度浙江省优秀教研员评比。
三、提升三个水平
.提升教研活动水平。珍惜有限的教研资源,重视教研活动的前期策划和后期延伸,提高教研活动组织水平,实现教研活动的多重效益。首先要有教育效益,能解决新课程实施中的难点问题,能改变教师的教学观念和教学行为,有利于发挥教师参与的主体性,教师受益面较大。其次要有社会效益,教研活动成果能成为行政决策的重要依据,能受到学校和教师更多的支持和欢迎。最后,还要讲经济效益,用同样多的钱做更多的事,以同样多的人做更多的事,做同样的事却能发挥更大的作用。
.提升课程实施水平。教研员要从课程改革理念的高度看待学科教学改革,提高对教学行为的反思、评价、指导能力。在改革过程中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善于抓住一些普遍的教学现象和问题,深入思考,把问题转化为研究课题。要切实提高自身的研究能力,包括现象观察、找准关键、正确归因、开展实验、总结提升、资源整合等能力,带头开展课题研究,同时指导和帮助基层教师开展校本教研。
.提升自身生存和发展水平。进一步加强教研室自身建设,改善工作环境,提高福利待遇。严格执行规章制度,进一步明晰内部各部门的职能,以及岗位职责和考核标准,提高教研工作效率。鼓励教研员参与课程建设、著书立说、攻读学位和出国考察。教研员要统一思想,认清使命,以学习完善自我,以有为争取地位,以合作获得成功,以成功提升影响。
四、狠抓四个重点
.抓好高中课改。与义务教育课程改革不同,高中课改近似于一场“教育革命”,改革内容不仅涉及课程目标、课程结构、教学内容、教学方式、评价方式,还牵涉到教学组织形式、教学管理方式、乃至教学场地安排的变革。必须集中精力配合省教育厅完成改革实验方案、相关规章制度和指导性意见的制定任务,及时准确地为学校和教师答疑解惑,提前编好新课程学习资料和教学指导用书,同时通过网络同步教学设计栏目,使全省高中教师能及时共享教学资源。
.抓好网络教研。以网络为手段开展教研是改变教研方式、提高教研活动效益的重要途径,我们要从教学研究大众化、民主化、精细化的高度看待网络教研,努力实现常规教研和网络教研一体化。争取在上半年初步建成“浙江教学研究网”和“携手博客网络”,制定网站运作和管理规则以及教研员网络教研工作评价指标,试验各种网络教研和培训模式,尤其是发挥教研网络在高中课改中的独特作用,争取使教研室网站进入全省教育网站的前列。
.抓好校本教研指导。总结省校(园)本教研示范校(园)的先进经验,加强示范校和其他学校之间的合作和交流,充分发挥示范校的研究、示范和辐射功能。完善省级校(园)本教研示范校(园)评比细则,使之导向明确,操作方便。科学提炼各种学校教研模式和教学典型,编写和出版《校本教研丛书·第二辑》,向全省同类学校推广。同时充分利用“携手博客网络”,为广大教师开展个性化教研提供技术支持和交流场所,使教学研究成为教师的职业生存方式。
.抓好教学评价研究。我省已基本普及年基础教育,高等教育正走向大众化。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全面实施,中考和会考的选拔功能不断淡化,逐步成为衡量学生基础学业水平和评价学校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课改实验区的中考已更名为“初中毕业生学业考试”,要花力气进行水平考试评价理论和操作技术的研究,逐步建立相应的试卷评价体系和信息利用机制。重视研究中小学、幼儿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方法,实现评价方式多元化。要逐步建立基础教育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尝试评价区域性整体教学质量的动态变化。
五、实施五个策略
.活动统整。课程改革是系统工程,许多问题不是单一学科所能回答和解决的。教研员应增强课程意识、合作意识、研究意识和决策服务意识,用项目统整学科教研,提高教研活动的合力和效益。能以学科整合出现的活动,原则上不分学科单独进行,如“携手行动”、“同上一节课”、“新生代教师教学风采展示”等活动。一年中,每个业务部(室)要有一项集体调研活动、一项多学科整合教研活动,出省考察原则上也要以部(室)为单位。鼓励跨学科、跨学段合作开展课题研究和教学调研。
教研员要打消顾虑,积极参与统整教研活动。第一,统整活动有利于教研员参与热点问题研究和重要教学决策,有利于改变学科教研随意、分散的状况,扩大学科教研的影响力,提升学科教研水平。第二,统整活动并不否认单科活动,不否认学科个性,只是改变某些学科教学游离于新课程整体之外的状况,使学科教研活动的价值得到更好的挖掘和体现。第三,统整活动的主体仍是教研员,纳入统整活动的学科教研,主持人不变,活动经费不变,活动程序不变,成果归属不变。
.分类管理。从本年度开始,教研活动分为两大系列四个类别。一个系列是教研室主办的活动,以“教研室文件”发文,规定参加人数和活动时间,参加对象原则上不能缺席,不收费。另一个系列是学科教学分会或其他学会主办的活动,以“学会文件”发文,根据活动内容和目的自定人数和时间,自愿参加,可以收费。四类活动规定如下:
一类活动(全额拨款):以教研室的名义举办,如,综合性教研工作会议、新课程学科培训、大型总结和推广会、现代 远程教育培训会、教学用书编写会、学业考试和会考命题会议、网络建设会议、综合性调研活动等。
二类活动(限额拨款):以教研室的名义举办,如,三项评比活动、学会换届选举年会、课题研讨活动、小型学术研讨会等。
三类活动(自收自支):以学会的名义举办,如,各类学科竞赛和学生参加的评比活动、省教学分会常务理事会、全国学科教学研讨会、教学论坛、名师送教下乡、承办全国学科研究会年会等。可与特级教师协会、正源教育咨询公司合办。
四类活动(可以创收):以学会的名义,组织学科教学观摩活动;承办全国学科课堂教学观摩活动;与其他单位和民间团体合办的有创收意图的活动。可与特级教师协会、正源教育咨询公司合办。
.成果物化。教研员要设法显现教研活动的过程和价值,做到活动必有总结,研讨必有纪要,调研必有报告,外出开会和考察必有书面汇报。承担的研究课题,要扎扎实实组织研究,及时总结研究成果,撰写研究报告和专著,争取在各级各类评比中获奖,或在公开报刊、专业网站上发表,扩大成果的影响力。鼓励教研员写文章,出专著,到全国讲学,上网络交流。尽可能把教研成果物化,能为更多的教师和教研员所共享。
.规范运作。省、市、县三级教研活动应有所侧重。省教研室要尽量为市、县教研室留出活动空间,为教研员的业务学习和调研留出时间。一年之内,除了整合活动外,单一学科的省级活动不超过次;除了两次学科培训以外,要求大市学科教研员参加的省级活动不超过次;原则上不单独举办学科大市教研员会议和学科教学分会年会;除省教研室统一安排外,教研员出省参加全国会议不超过次。市一级教研活动希望省教研员参加的,应事先给省教研室发正式文件或邀请函,省教研室领导审批后,安排相关人员参加。
省教研室从本年度开始,教研经费采用项目预算制。每次活动必须做到“五有一能”:有策划、有预算、有决算、有报道、有纪要(总结)、能上网。没有做到前项,不能预支经费;没有做到后项不能结账报销。
活动安排尽量避开教育行政部门活动和全省性统一考试的时间。三项评比、考试评价、课题管理和教学用书编写等工作,请参照《××年三项教学评比的若干意见》、《××年度会考和中考的常规考务安排表》、《××年度教研系统课题管理常规安排表》、《××年度各类教学用书的编写、修订和送审、定稿、出版日程安排表》执行。
.上下联动。各级教研室应根据《浙江省教研工作条例》的规定,明确定位,合理分工;互相照应,步调一致;紧跟形势,尽力作为;服务基层,发展自身;队伍精良,状态积极;上下联动,共担风险。省教研员要做好组织和协调工作,充分发挥基层教研员的积极性,尽量通过规范的工作机制,实现对“上”负责和对“下”负责的一致性。
六、打造品牌
我们要努力打造以下教研品牌:
.高品位的教研活动。教学专题研讨会、教师发展论坛、高考改革研讨会、农村课改研讨会、教学调研诊断、名师巡回讲学等。
.高信度的考试评价。高中会考、初中毕业生学业考试、义务教育教学质量监控制度。
.高声誉的教学评比。基础教育教学成果奖、教研系统课题研究成果奖、教学调研报告评比、教学论文评比、教学案例评比、课堂教学评比等。
.高规格的学科竞赛。高中数学竞赛、高中物理竞赛、高中生物竞赛、初中数学竞赛、初中科学竞赛、文学之星征文比赛等。
.高层次的教研报告。教学专题调研报告、初中毕业生学业考试试卷评估报告、高中会考信息分析报告、高考情况分析报告、新教材的分析评估报告、学科教学改革年度报告等。
.高质量的教学用书。教学研究论著、国家和地方课程教科书、教学指导用书、考试标准、作业本、暑假作业、复习用书等。
.高水平的教学培训。新课程学科培训、校本教研培训、教研员培训、教学管理培训、骨干教师培训等。
.高效益的教研网站。浙江教学研究网、“携手博客”网络。
新的世纪,信息技术已经成为每一位现代人必须掌握的工具。今年初国家教育部明确规定普通高中最迟于2001学年度开设信息技术必修课程。但是,由于目前高中教育评价机制、硬件条件、师资和教材等问题的限制,使得信息技术教育还存在着许多问题,有不少疑虑需要解决。主要有:1、如何确定信息技术课在普通高中教学中的地位?2、高中信息技术课教什么?3、高中信息技术课怎么教?等。针对这些问题,笔者进行了简要的分析,并提出了解决问题的办法:
一、首先要确立信息技术课的基础性工具性学科地位。二、要坚持正确的教学方向。即专业知识和操作技能并重。三、规范学科建设,实行多层次教学。一是要科学规范高中信息课的教学目的、指导思想、内容体系。二是教学形态和教学内容必须坚持统一性和多样性相结合。三是要坚持培养能力与开发智力并重。四、加强机构和队伍建设,提高教学水平。我们要积极开展信息技术课教学模式和理论的研究,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关键词]
信息技术课疑虑分析对策
[正文]
新的世纪,信息社会已经来临。以计算机技术、微电子技术和通信技术为特征的现代信息技术,已在社会各个领域中得到广泛应用,正在改变着人们的生产与生活方式、工作与学习方式。为推动我国信息技术教育的迅速发展,国家教育部于今年初制定了《关于加快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建设的指导意见》,明确指出全国普通高中最迟于2001学年度开设信息技术必修课程。各级学校也开始给予重视,不断增加投入、增加课时。但是,由于目前普通高中的评价制度并没有根本的改变,普通高中实际开设的信息技术课,普遍还存在着许多问题,有不少的疑虑需要解决。如: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的地位问题,信息技术课教什么、怎么教的问题,开设信息课的现实意义问题等等。本文将就这些疑虑进行分析,并提出自己解决疑虑的一些看法,与同仁们共勉。
疑虑之一:如何确定信息技术课在普通高中教学中的地位?
多年来,虽然说从中央到地方、从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到学校、从教师到家长,都一致认为掌握计算机、信息技术是进入二十一世纪的通行证,是未来社会每个人必须掌握的。但是,由于高校招生制度没有根本的变化,进入高等学校深造仍然是每个进入普通高中学生的唯一首选。不纳入高考,不计入高考总分,在这个仍然以高考质量评价一所高中办学水平的时代,使得考生和学校不得不急功近利,从思想上和行动上不重视信息技术课。造成的直接后果是不少的学校将建立微机室、校园网仅仅作为标榜现代化的摆设,学生将进入微机室上课当作放松自己、玩玩游戏的好去处。信息课、信息课教师在普通高中的地位都比较低下。这显然与社会发展的需要和要求是不相符的。
疑虑之二:高中信息技术课教什么?
这是一个很现实的问题,也是一个争论很多的问题。由于缺乏明确的要求和相对统一的教材,加上各个学校的硬件条件的限制,各个学校课程的设置都不一样,选择的教学内容差异很大。有的侧重于理论知识教学,重点对学生进行计算机基本结构和计算机语言方面、程序设计的教育。有的侧重于教会学生如何使用计算机这?quot;工具",重点对学生进行计算机操作和应用方面的教育,把计算机看作一个辅助工具,掌握使用这一工具的方法和要领。有的二者兼而有之。如何根据学生和学校的实际,选择既适应现有的硬件条件、又适应时展的需要的内容,确定好教什么,是一个非常值得研究的课题。
疑虑之三:高中信息技术课怎么教?
由于高中信息技术课开设的时间不长,属于一门新兴的学科。对于究竟应该怎么教,目前,既没有现成的模式可学,也没有一个专门的教研机构组织研究,更没有一个系统的理论作指导。另外,由于信息技术课在普通高中所处的地位,许多的信息课教师长期处于教学辅助的地位,更多的陷于事务性的琐事中,很少有时间和精力去深入研究信息技术课本身的教学。同时,学校也很难吸引水平较高的计算机专门人才。使得目前对于信息课究竟应该怎么教的问题研究得很不够,教学效果不佳。
从上述我们可以看出:目前,高中信息技术课的现状并不乐观,急待改观。要改变这种状况,消除疑惑,笔者以为:
一、首先要确立信息技术课的基础性工具性学科地位。
计算机(信息学)课程必须作为基础学科,这是时代对我们高中教育的课程设置的要求,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关于加快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建设的指导意见》明确指出:信息技术课程是中小学一门知识性与技能性相结合的基础工具课程。计算机信息技术将不但是学校教育中提高教学质量、增强学习效率的有力工具,更是学生离开学校以后继续学习和工作的基本工具。我们必须逐步确立其在高中教育中应有的工具学科地位。所有的学生都必须学习信息技术课程,掌握一定的知识和技能以作为其继续学习和工作的基本工具。学校一定要切实从素质教育的要求和提高全民族素质、以及祖国未来的发展出发,全面落实好《关于加快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建设的指导意见》,确保经费、课时、教师到位。在适当的时候,国家可采取考试杠杆的作用,将它纳入高考的范围,促使其真正得到落实。
二、要坚持正确的教学方向。
高中的计算机教育应侧重于基础教育。《指导意见》将信息技术课程的任务表述为: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和意识,让学生了解或掌握信息技术基本知识和技能,使学生具有获取信息、传输信息、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技术手段的能力,形成良好的文化素养,为他们适应信息社会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打下必要的基础。因此,我们一方面要对学生进行计算机基本结构和计算机语言方面的教育,以使他们了解计算机的工作系统,为将来学习计算机专业知识打好基础;另一方面应着重对学生进行计算机操作和应用方面的教育,把计算机看作一个辅助工具,掌握使用这一工具的方法和要领,侧重于如何使用计算机这个"工具",以便将来进入大学或工作岗位时,对那时的学习环境和工作环境、学习方式和工作方式有一个超前的基础教育。因为随着计算机的普及和应用程度的迅速提高,几年之后,在学习、工作中一定会被广泛应用。这就要求学校和教师要有超前意识,让学生接触到代表计算机操作系统发展方向的操作环境并掌握几种最常用的应用软件。这种面向应用、面向未来的计算机基础教育是我们所必须坚持和提倡的。
三、规范学科建设,实行多层次教学。
1.计算机学科建设要规范化、科学化。
高中信息技术课正在逐渐成为(有的地区已经成为)一门独立的知识性与技能性相结合的基础性工具性学科,其教学目的、指导思想、内容体系不能再有随意性,必须规范、科学。国家教育部应进一步对高中计算机课程的地位、性质、目标、内容作出具体、明确地规定。同时,要求各地以此为依据编写教材,教材建设实行"在学基本要求(即学大纲)、统一审定的前提下,逐步实行多样化"的方针,规范信息技术课的教材。
2.计算机学科教学要坚持统一性与多样性相结合。
一是高中信息技术课教学都要统一到《关于加快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建设的指导意见》上来。《指导意见》上规定的基础知识、操作和应用作为基本教学内容,全体学生必须掌握。
二是采取多样性的原则,一方面要坚持课程形态的多样性,即分设必修课、选修课和活动课。必修课是对全体学生的要求,选修课和活动课由学生根据自身的条件和爱好、兴趣自由选择。另一方面要坚持学习内容的多层次,根据学生原有的基础,以及心理和生理特点、兴趣、爱好和认知能力安排不同的教学内容。例如,必修课(面向全体学生)只学习基本的常识、操作和应用;选修课和活动课(面向少数有兴趣的学生)学习较难、较复杂的包括程序语言在内的内容,为培养计算机专业人才打下基础。
3.计算机学科教学要坚持培养能力与开发智力并重。
计算机科学和计算机技术的发展速度非常快,我们的教学内容不可能完全跟上这种飞快的发展速度,只能择其最基本的、有利于了解计算机科学和技术的发展趋势、有利于进一步学习的内容,而在教学的方法和目标上,主要应着眼于能力的培养和智力的开发,不应只计较点滴知识的得失,要使学生通过计算机学科的学习能具备进一步学习计算机科学和技术的能力,适应计算机科学和技术的发展。
四、加强机构和队伍建设,提高教学水平。
1、建立自上而下的信息技术教研机构。
目前,各级教研部门均没有设立专职的信息技术教研员,其职能通常由劳技教研员兼任,由于信息技术专业性强的特点,使他们很难组织起有效的教研活动。学校一般也未设立信息技术教研组,缺乏教研的氛围。我们要建立系统的信息技术教研机构,定期组织教研活动,切实加强对信息技术课教学的研究,建立一套有指导意义的信息技术的教学理论,提高信息技术课的教学效率。
2、加强师资建设,提高师资水平。
高质量的教学要靠高水平的教师。目前,由于专业人才缺乏,信息技术课的教师多半是半路出家,专业素养不高。要解决这一矛盾,我们必须采取分层培训、逐步提高的原则,开展多种形式的岗位培训,尽快建立一支业务精良、敬业爱岗的信息技术教师队伍。要进一步提高信息技术课教师的地位,吸引更多的计算机专业人才投入到信息技术的教育教学中来,以满足信息技术课教学的需要。
3、开展教学研究,提高教学水平。
一、加强管理与指导,
促进学生社团发展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学生学习、生活方式出现了新的变化,社团活动在校园生活中逐步显示出巨大影响力和凝聚力。社团活动是改革人才培养方式的重要举措,是培养学生个性特长的重要载体,是提高学生实践和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是实现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的有效手段。我们充分认识到学生社团的重要意义,高度重视学生社团的发展。据统计,我市普通高中现有学生社团1200多个。为了加强学生社团建设,在2009年我市就出台了《关于加强和改进大连市普通高中学生社团工作的意见》,明确了高中学生社团工作的基本要求和主要任务,指出了加强学生社团建设的途径和保障措施,使社团建设工作有章可循。
一是引导社团科学健康发展,突出“五个结合”。社团活动与思想教育相结合,扩展思想教育的时间和空间;社团活动与社会实践、志愿者服务相结合,培养奉献精神,增强职业体验;社团活动与学科教学相结合,实现社团活动与学科教学互相促进,延伸课堂教学;社团活动与科学研究相结合,激发学生参与学术活动和研究的积极性;社团活动与文体活动相结合,促进学校艺术体育工作的开展,提升学生的特长技能。
二是加强学生社团骨干队伍建设,强化“四个素质”。学生社团骨干队伍是社团活动开展的组织保证。我们要求学校高度重视对学生社团负责人的选拔培养,强调社团骨干队伍注重四方面素质:思想过硬、作风正派、特长突出、组织能力强。
三是加强对社团工作的指导,实行“双重导师”。学校设有中层干部全面负责管理,在学生社团的指导方面,我们要求学校实行“双重导师”指导制度,也就是指导教师要发挥业务指导和思想教育的双重功能。社团建设强调学生自主,但不等于放任,强调个性,但不等于任性,使社团思想教育和专业提升齐头并进、协调发展。
四是建立评价激励机制,做好“一项评比”。为了规范和引导我市普通高中学生社团的发展,提升社团活动质量,我市建立起高中优秀学生社团评比制度,设立了专项奖励资金。
通过几年来的努力,我市高中学生社团工作蓬勃发展,态势喜人。
一是学校学生社团管理制度日益完善。很多学校都成立了社团联盟或社团联合会,搭建起了团委与学生社团沟通的桥梁。绝大多数学校都制定了社团管理章程,建立了社团申报制度、活动制度和评优制度等,确保了社团工作规范化、制度化、常态化。如旅顺中学学生依据《旅顺中学社团章程》,新社团成立按照学生自主申报、自主招收成员、学校审核等步骤,把学校组建社团让学生选择的一般做法变成学生自己创建社团争取学校准许的形式。
二是社团活动彰显了办学特色。很多学校通过学生社团活动体现学校特色,如大连24中、大连开发区1中都以学生社团为载体,充分发挥学生能动性,促进学生多元发展;大连8中创造条件,设专项经费,满足科技类学生社团发展需求,社团承担起全校科普教育职能,有力地推动了8中科技特色的发展;普兰店2中不断提高社团活动的覆盖面,形成了“体验式”教育的办学特色。
三是社团工作研究不断深入。随着对学生社团工作的重视,学校在社团建设方面的研究也逐步深入,大连2中承担了国家级课题“普通高中以学生社团活动促学生特长发展的实践研究”,有的学校提出建设精品社团和打造品牌活动的工作目标,很多学校进行了社团活动课程化的探索,这些研究和实践有效地促进了学生社团工作向纵深发展。
四是社团活动社会影响力逐步扩大。近年来,我市学生社团十分活跃,成为校园文化建设中一支不可缺少的重要力量。很多社团走向社会,影响力与日俱增。大连1中、2中、8中、11中等学校的义工站、志愿者协会、环保社团等常年活跃在火车站、超市进行便民服务,或者利用节假日进行城市环境清理、扶老助残等义务劳动;大连1中、16中、48中等学校的英语社团长期担任针对外籍游客的义务翻译、讲解员等工作;大连1中、8中、11中、24中的模拟联合国社团已走出国门,与国外高中生进行交流。
二、深化培养方式改革,
构建学生能力培养体系
在加强学生社团建设的同时,我市还通过多种措施,加强学生能力培养,提高学生综合素质。这些措施与学生社团相辅相成,共同组成学生能力培养体系。
一是建立制度,强化对学生发展的指导。为了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地发展,我市制发了《关于加强普通高中学生发展指导工作的意见》,提出并要求学校通过课堂教学、专题课程、建立导师制、社团活动、依托家长和社会教育资源等途径,对学生的理想、学业、生活、心理、就业等方面进行全方位、多角度、有层次地指导,为学生终身发展服务。如大连24中充分挖掘家长资源,成立“家长职业联盟”,由家长给学生们讲解职业特点,分享人生经验;大连11中开设“生涯发展指导类课程”和“生活技能指导类课程”,引领学生正确分析自己的现状,让学生学会理智选择。
二是优化课堂教学方式,注重学生能力培养。我们研制了普通高中构建高效课堂的指导意见,明确了高效课堂的基本特征,提出了构建高效课堂的策略与措施。引导教师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倡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加强思维、表达、操作、应用、创新等方面能力的培养。经过探索和实践,已涌现出以大连2中为代表的以促进学生主动学习为核心的“四五一”课堂教学模式,大连保税区1中为代表的基于小组合作学习的EEPO教学模式,这些模式都促进了师生教与学方式的转变,使课堂实现了学生能力发展主阵地的作用。
三是创新教育载体,培养学生创新实践能力。我市创造性地组建了“普通高中创新实践学校”,为学生提供操作实践、体验感受、实验创新等教学环境。每年组织全市高中学生利用4天时间进行通用技术七个选修模块、机器人项目、百家讲坛、拓展训练和生存教育等学习实践,让学生参与动手、大胆想象、敢于求异,多表现、多体验、多发表意见,提高学生技术素养、实践能力、团队合作意识和创新精神,延伸学校功能。
三、搭建能力展示平台,
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为了充分展现学生的个性特长,锻炼学生能力,进一步引导各学校重视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我们还开展了一系列评比展示活动,为学生能力展示、提升搭建平台。
一是举办高中优秀学生社团评比展示活动。我们先后组织获奖代表社团进行展示,并做经验交流,每两年一次。
二是举办高中研究性学习成果评比展示活动。截至目前,已进行五届,共有400多个研究性学习成果参评,近300个成果、2400多名学生获奖。
三是举办高中学生综合素质大赛。综合素质大赛是我市普通高中教育史上的一次大规模、高水平的学生综合能力展示。大赛分为中文演讲、英文演讲、知识竞答、主题辩论、才艺展示五个单项比赛,学校组队参赛,每位选手都要参加五个项目的比赛,各项成绩累计产生综合素质奖和团体奖,各单项一等奖中的优秀选手参加决赛。
【关键词】新高考;高中物理;课程价值取向;物理教师教育
前言
高中物理是学生高中阶段一门重要的学科,不仅是因为它是组成高考的重要科目,还因为它应用范围的广泛。物理知识不仅可以运用在日常生活中,还能应用于生产中,因此学好物理课程不仅可以实现个人的目标的意义,还对社会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新方案的实施,带来的影响是多方面的。
一、高中物理教学现状
(一)缺乏优秀的师资力量
目前,高中物理教师中存在一个现象:首先,有一部分优秀的物理教师,在普通高中教学几年后,便选择了去更好的学校,因此导致普通高中的青年物理教师较多。其次,由于青年物理教师大部分都是刚毕业或是刚参加工作的教师,由于没有经验、缺乏指导,因此其教学素养不高;再者,还有一部分刚刚上任的教师缺乏责任心和工作的积极性,不懂得与学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另外,部分物理教师本身的知识面比较狭窄,其教学水平不能适应于新课程提出的教学目标。
(二)对新高考的理解不够深入
新方案实行统一高考和高中学业水平考试相结合,而学考与高考选考无论在考试范围还是考试要求方面,都有很大的不同。另外,高校招生制度也面临改革,自主招生和三位一体的招生范围不断扩大,特别是国内知名高校的自主招生考试,其考试范围比高考选考更大,要求也更高。目前,多数物理教师对这种新方案理解不够深入。例如:虽然有一部分教师参加了省市组织的新高考培训,但是这一部分教师并没有在培训中领会到新方案下的教学理念和观点,依旧采取传统的教学模式进行教学,导致学生学习积极性不强。
二、新高考方案下高中物理课程价值取向
新高考方案下,浙江省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指导委员会制订了《浙江省普通高中物理学科教学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教学指导意见),在《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以下简称课程标准)的框架内,对高中物理教学的教学提出了更加具体的要求,即要求教师将教学内容与真实社会有机结合,实现“生活走向物理,物理走向社会”的教学理念。
首先,高中物理新课程强调“学生是课堂的主人”,强调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教师在教学中的引导作用。
其次,高中物理新课程强调学生对课程内容的探索和实验活动。例如: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对物理历史进行探索,提升学生自主学习、科学探究的能力。
三、新高考方案下的物理教师教育模式
(一)教学观念的转变
首先,新高考方案下要求教师转变教育观念,摒弃传统的教学模式,实施新课程教学模式的标准,强调学生的主体性,教师的引导性,通过问题情境的设置,让学生在探究性互动、合作互动、综合互动中进行学习。
(二)角色和行为的转变
新高考方案下课程改革不仅改变了学生的生活,同时也改变了教师的生活,最显著的特点是学会做学生人生的规划者。为了实现新课程提出的目标,高中物理教师首先进行角色的改变: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做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做教育教学中的研究者、做课程的开发和建设者、做开放性的教师;再者教师在行为上也要发生转变:首先教师要学会尊重学生、在教学中重视引导学生学习、进行自我反思、总结,不断提升自身教学素养、与学生家长及其他教师建立沟通和配合的联系。
(三)引导方式的转变
新高考方案下课程物理教学中强调教师要引导学生转变学习方式。改变传统教学中的教学模式,培养学生的自主、创新、实践能力。
(四)开发课程资源
物理教材只是一个简单的载体,而对于新高考方案下课程改革强调的开放式教学,物理教材不再是物理课程资源的位移内容了,因此为了适应新高考方案下课程下的物理教学,教师需要从各个渠道开发资源来丰富课堂。例如:教师可以选择网络的渠道,选择比较有趣味的课题,再与教材进行有机结合来丰富课堂。
(五)掌握现代化信息技术
如今,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传统的教学辅助工具已经慢慢的退出了课堂,取而代之的是现代化信息技术。因此教师要掌握现代化信息技术,才能有助于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提升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化解物理教学中的难点。
四、讨论和建议
新高考方案下课程改革中提出的教学目标,不仅对学生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同时对物理老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是根据目前的现状来看,高中物理教学中仍然存在较多的问题导致物理教学质量较差,因此针对新高考方案下课程物理取向,教师需要从各个方面进行教学模式的转变,才能适应于改革中对物理教学提出的标准,进而培养挖掘出学生的内在潜力,提高学生的综合性素养。
【参考文献】
[1]杨柳.新课程理念下高中物理教师能力转变的研究 [D].辽宁师范大学,2008
[2]杨帆.面对新课程改革,高中物理教师之思考[J].剑南文学,2009(8):14-14
本学期物理教研工作将围绕深入推进中学物理课程改革这个中心,进一步完善教研方式,在认真学习物理课程标准和教材的基础上,以《武进区普通高中物理学科教学改革指导意见》为抓手,着力研究物理课堂教学中存在的具体问题,积极探索物理教学规律,引导并帮助教师在课程改革的实践中不断提高教学水平和对课程的理解能力,提高我区物理教学的质量和品位.
二、工作重点
1.本学期将引导教师深入学习和研究教育教学理论,通过案例分析和观摩活动,提升教师的课堂教学技能。要求教师在充分分析学生的基础上,优化课堂教学的“时间结构、认知结构、反馈结构、智能结构、训练结构”。
2.加强对高考复习教学的研究和指导。组织高三复习教学研究活动,探讨和研究20xx届高考的改革思路及相应的教学策略,探讨和交流提高学生探究能力和学习能力的方法和经验,及时通报有关20xx届省高考方案的信息和收集交流有关资料。
3.加强对中考复习教学的研究和指导。组织初三复习教学研究活动,探讨和研究省物理中考统一命题的改革思路及相应的教学策略,探讨和交流提高学生阅读理解、处理信息和科学探究能力的方法和经验。
三、主要活动
二月:
1、高三物理教学调研,探讨和交流20xx届高考的改革思路及相应的教学策略,研究提高学生探究能力和学习能力的方法。
2、高二物理教学观摩研讨活动,重点研讨江苏省高考方案调整后的课堂教学策略。参加对象:高二物理备课组长。时间:2月下旬。
三月:
1、组织高三教师参加常州市复习教学经验交流和相关信息通报会议。
2、召开物理青年骨干教师重点指导对象座谈会,确定专业发展目标和学习研究内容,以及具体活动安排和指导策略。时间:3月上旬。
3、做好高三一模考试的阅卷工作和试卷分析工作。
四月:
1、高一物理教学观摩研讨活动,重点研讨高中物理探究式课堂教学的设计和应用。参加对象:高一物理备课组长。时间:4月上旬。
2、协助各教研协作片组织开展初三物理复习教学研讨活动。
五月:
1、做好第26届(20xx年)全国中学生(高中)物理竞赛的组织报名工作。
2、做好高三第二次调研测试后的试卷分析工作,同时收集最新高考信息,以书面形式印发各校。
3、组织高中教学指导小组成员到有关学校研究高三复习教学工作。
4、组织初中学生实验的考查工作。
5、召开本学科区级以上教科研课题组组长会议,交流课题研究中的经验和成果。
六月:
1、做好初中毕业暨升学考试的有关工作。
《中国教师》:缪主任,您好!作为一名省级教研室主任,您认为教研工作在我国教育事业中发挥了怎样的作用?
缪水娟:我国的教研队伍一直是推动教育教学改革、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力量。概括而言,20世纪80年代是我国基础教育的重建阶段,教研工作在我国课程教材建设、恢复教学秩序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广大教研员扎实地完成了宣讲备课、编积资料的基础性工作,确保了一定的教育教学质量。20世纪90年代是我国义务教育迅速普及的阶段,扩大基础教育的“分母”后伴生的选拔与应试的加剧,使原本健康发展的基础教育在“枝干扩长”的同时,渐渐感受到功利的“侵蚀”。这个时期的教研工作既承担着指导教学的艰巨任务,又在健全考试评价体系等方面有了新发展。21世纪的前10年,教研系统成为推进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重要力量,在做好课程规划、课程建设、课程实施、课程评价的同时,教研系统在促进教师适应新课程,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中国教师》:您提到在前十年的基础教育改革中,我国教研队伍做了大量的工作。那么在现阶段进一步深化教育改革之际,教研工作该怎样发挥更大的作用?
缪水娟:新的十年是深化课程改革的十年。现阶段面临的主要任务有调整课程体系与课程结构,实施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改革课程内容与教材编写体制。教研系统又将在改革教学方法、转变学生学习方式与完善教学评价机制等方面展开新的探索,以进一步推进课程改革的深入与有效。
在工作方式上,教研系统要针对新时期新任务,注重创新。回忆教研创新和发展的历程,虽然我们曾经面对纷繁多样的任务,但我们仍然围绕着课程改革、教学评价、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等核心课题,孜孜不倦地前行。今天我们依然还是选择返璞归真的研究之路,回到“原点”来审视教研创新的真谛——课程研究要归真,以学生为根本;课堂教学要归真,以促进学习为中心;教学评价要归真,基于诊断促进课程规范实施;教师研究要归真,以解决问题改进实践为主旨;教研工作要归真,以促进校本研修为己任。
浙江教研的改革与创新
《中国教师》:能否请您就这几方面的教研创新,为我们谈谈您的一些具体思路和做法?
缪水娟:好的,我谈谈浙江在教研创新方面的一些尝试。
一、变统一为多元选择:课程研究的返璞归真。课程是育人的关键,课程改革是教育改革的核心,要进一步推进素质教育,必须变统一为多元选择,加大课程改革的本质研究,真正创造适合学生发展的教育。为贯彻落实第四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和《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精神,我省于2009年开始启动深化普通高中课程改革的研究工作,省教研室参与了省教育厅《浙江省深化普通高中课程改革方案》的起草工作及四轮大规模的意见征求活动。经过两年多的探索研究,该项工作于2012年秋季在全省普通高中全面实施,坚持“实现普通高中学生有选择地学习,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发展”的改革方向,提出了“调结构、减总量、优方法、改评价、创条件”的总体思路和“把更多的课程选择权交给学生,把更多的课程开发权交给教师,把更多的课程设置权交给学校,促进高中多样化、特色化,实现学生在共同基础上有个性的发展”的改革目标,以完善课程设置,推进选修课程建设为重点,意在以下五方面开展突破性的变革。
1.调结构,适当减少必修课程,切实增加选修课程。针对原有普通高中课程结构不尽合理,学生自主学习、学校特色发展时空不足的现状,减少面向全体学生的必修课程,增加适合学生个性发展需要的选修课程。大幅度提高选修课程的比例,由原来占总学分的19.4%提高到33.3%,这不仅着力扩大学生选择学习的时空,也为普通高中学校形成办学特色提供了可能。
我们把选修课程分为知识拓展类、职业技术类、兴趣特长类、社会实践类共四类。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是一个层次递进、紧密相连的有机整体,它共同构成了面向全体学生的课程体系。深化课改,进一步明确必修课程面向全体学生,保证学生的基本、基础性学习需要,选修课程着眼于满足不同学生的选择性学习需求,二者相互衔接,既为全体学生打下良好的学习基础,又为学生个性化发展提供了空间,更好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进一步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和专业素养。
2.减总量,为选修课程腾出时空。针对当前学生课业负担依然过重、应试倾向依然明显的问题,在确保普通高中必修课程基本、基础性知识要求的前提下,省教研室组织学科专业指导委员会修订教学指导意见,减少面向全体学生的必学内容及学量,梳理与整合各个学科的必修与选修内容,明晰不同学科不同层级的教学模块、教学要求、教学评价,形成各个学科结构合理、层次递进的课程格局,以满足不同兴趣、不同水平学生的学习需求,让学生可以在高中三年宝贵的时间里学习自己喜欢学的、学得会的、符合生涯规划的选修课程,让教育在过程中显示最大的公平性。
3.优方法,扩大学校课程自,实行选课走班和弹性学制。长期以来普通高中“考什么教什么”应试过度、课改理论与教学现实相悖的状况,制约着素质教育的推进,影响着新课改实验的预期成果。“把课程设置权交给学校”。2012年秋季开始,全省不再有统一课表,各个学校在符合课程开设规定动作的情况下,可以根据本校实际和办学特色,自行设计课程规划,自主构建课程体系,根据学生学习实际安排课表,实行选课走班组织教学。
学校要建立学生人生规划指导制度,帮助学生加强人生规划,根据个人兴趣特长和人生规划,制订个人修习计划,自主选择课程学习。
实行弹性学制是加强选修课程建设、实现学生选择性学习的必然要求,也是深化普通高中课程改革的突破点。学生完成各项学业任务就可以提前毕业,这为一些具有特殊才能的拔尖学生实现自主学习、超常学习、创新学习,以及提前进入大学创造了很好的条件。
4.改评价,建立学业水平考试,完善综合素质评价等制度。与全国各省相比,浙江省较早建立高中毕业会考制度。现在深化课改后,将全面建立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制度,考试科目为语文、数学、外语等11门必修课程,各科目每年开考2次,分别在每学期末施考。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课程修习计划,自主选择参加考试的时间和科目,参加同一科目学业水平考试次数可达2次,以最好成绩记入档案。
进一步完善学生成长记录,全面准确地将课程修习情况、个性特长发展情况记入学生成长记录档案。学生综合素质评价重在过程,重在导向,坚持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原则。要坚持进一步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确保评价结果全面、客观、科学,真实反映学生的学习成果和发展状况。进一步完善高考、学业水平考试和综合素质评价“三位一体”的高校招生制度。
5.创条件,整合社会资源,扩大选课范围。在充分利用学校现有办学条件的基础上,积极整合社会各种课程资源,扩大学生选择空间,鼓励职业高中、高等院校、企业和社会办学机构开发开设符合普通高中学生需要的选修课程,鼓励学生不仅在校内选课走班,也可以跨校和在社会培训机构选课学习,以满足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
我们认为,着眼于改变普通高中学校育人模式,为每个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满足不同潜质学生的发展需求的深化普通高中课程改革研究,这项任务非常艰巨,也是极具意义和价值的研究。因为,它坚持了“实现普通高中学生有选择地学习,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发展”的国家课程改革方向,让学校能够更好地直面学生的共同基础——人之为人的现代公民素养,直面学生的差异发展——让学生选择、顺应学生的选择,直面学生成长的质量——基于每个人的幸福成长开发开设切合学校实际的选修课程,为学校彰显特色、多样化发展提供契机,为学生自主、广泛、深层次而持续的学习,培养创新能力和应用技能,满足个性发展的独特需求创造可能。
二、变关注“教”为关注“学”:课堂教学研究的返璞归真。教学改革应该是课程改革的重要部分,课程改革要通过教学改革实现其真正价值。所以,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推进到今天,课堂教学改革已是必然的触发。近几年,浙江各地教研系统与基层学校都不约而同地将研究探索的重点聚焦到课堂,聚焦到转变学生学习方式的课堂变革,聚焦到教育的首要任务是把学生的潜能变成发展的现实。
过去一个阶段曾经十分风行的精致课堂,教师们课堂研磨的重点在于自己的课堂语言,那种丝丝入扣、酣畅流利,令听课者叹为观止。然而在惊喜与佩服之余,我们想,这种以展现力为基础的公开课能够广泛推广吗?在多少个这样的课堂上,在教师滔滔不绝时,学生却是“三分学习七分观望”,这种“以讲代教,以听代学,以练补学”的教学是否需要自我检讨?
2011年,我们通过“中小学教学改革试点项目”团结16个项目试点地区和众多真心改革的学校,践行“自主、合作、探究”的新课程理念,推动区域性教学改革。2012年4月,我们策划组织了“浙江省初中课堂教学改革联盟”和“小学小班化教育研究联盟”,分别联合了20所有志于教学改革,且有先行实践的城乡学校。一年多来,分别以课堂教学改革与小班化教学为突破口,培育典型,推广成果。我们的思考是“以规范办学为基本原则,以轻负高质为努力方向,以推动改革为工作策略,以课堂变革为实践突破,以学生为中心为改革方向,以多样发展为实现路径”,探索“以生为本、以学定教”的教学改革。目前,我省已涌现出杭州十三中、宁波高新外国语学校、台州路桥二中、湖州安吉昆铜中学、义乌后宅中学等一大批大胆探索、积极创新的教学改革典型学校。
三、变比较为诊断改进:教学评价研究的返璞归真。教学评价的改革是艰难的。制约以人为本的教育评价的关键是教育管理活动中众多角色的不同立场与认识,以及教育质量管理的视域所及与“技术瓶颈”。要形成区域教育良性发展的态势,必然要还教学评价以本来的功能,通过教学质量管理来规范课程的实施,发挥评价的诊断与改进作用。
教育的本质是增强人的精神力量,教育评价的作用是促进教育真正能够遵循教育规律、符合学生身心、促进师生健康和全面发展。上海市正在推行的“绿色评价”就是我们很好的榜样。我们也于2011年启动了“素质教育质量监测体系试点项目”,学习研究各地学业质量评价的经验,着手研制中小学教育质量监测指标体系,努力去建立以学业诊断来改进学习过程的质量管理模式,建立以质量管理促进课程规范实施、促进素质教育的工作机制。我省丽水市莲都区突出学业成就变化(增量)、学习过程方法、学习生活质量三个维度,探索基于证据的学业质量分析;嘉兴市南湖区以体现课程性质的多元评价来规范弱势课程的实施,就是两则典型案例。
当前,我国基础教育质量管理有三个层级:学校、地市和省级。我们必须解决好多方立场的认识趋同,构建各有侧重、彼此尊重、机制不同的教育质量管理的层级模型。地方教育质量管理的作用是通过学校布局、校长任用、师资配备、经费投入等规划手段,促进学校发展,帮助学校立于积极且良性的状态。它所提高的是“结构性的质量”。而省级的宏观教育质量管理的重点在于标准与技术,其任务是指导规范地方教育质量管理。教学评价改革的“七寸”在地方教育质量管理的制度设计与技术突破,所以教育质量管理改革必须是政府行为,教育质量管理改革的主体在市县层面,必须是他们的主动实践,才有可能成功。
四、变务虚讨论为解决问题:教师研究的返璞归真。回顾中小学普及教育科研与教学研究的二十年,我们感受到了研究在推动教学改革和促进教师发展上的巨大作用。但是,在普及研究的过程中,教师研究渐渐从“成长驱动”变成“成果驱动”,务实的探索少了。
针对当前教师研究中的问题,温州市率先开始“研究成果挤水行动”,改进研究总结的“弊习”,引导教师开展务实研究。绍兴市则启动“课题改革”,尝试推广“学科教改项目”,让教师做自己应该做又能做的研究。他们强调以“学科教学问题解决”为导向,引导教师开展“解决问题、改进课堂、优化教育”的教学改革小项目。他们旗帜鲜明地以推动教学改革为教研系统的责任,规定学科教研员都要“介入式”参与教改项目的管理与指导。
这几年,省教研室把支持新课程的系统培训调整为“疑难问题解决培训”,组织教师一起研究解决新课程实施中的真实问题,省、市、县教研系统与学校都不约而同地以疑难问题解决培训为载体,开展主题研究。特别是宁波市系统规划了三年多的疑难问题解决培训,每个学科把每次培训当作一次课题研究,在组织团队研修的同时,形成了实践成果丛书31册。
在浙江省第四届基础教育教学成果奖评选中,我们规范与改进了评审流程,实行通讯评审、匿名评审、独立评价、成果答辩等形式,关注成果的实践性与真实性。我们试图向基层传达一种声音:教师研究从关注概念创新转向关注实践改进,贵在教学行动中研究。这可能是教师研究返璞归真的最重要的体现。2012年,我们又采用成果报告会的形式,将教学改革、课程建设、学科教育、管理评价、教师专业发展等类别的成果进行分类推广,进一步促进研究与实践的结合。接下来我们会继续致力于如何让研究与教学“无缝衔接”,如何变被动研究为主动研究,让“教师研究返璞归真”这句话从一句口号变成共识,变成实践。
五、变划一布置为促进校本研修:区域教研的返璞归真。校本,早在20世纪60—70年代就盛行于英美等国家。新世纪之初,随着教育改革的逐步推进,“校本教研”很快盛行于我国基础教育界。当时教研系统中曾有这样的担忧:“加强校本教研,是否会削弱区域教研工作?”但是,随着改革的推进,今天的教研员正在把“促进校本研修”作为区域教研工作的重要目标,区域教研工作的成效愈来愈得以显现。
近年来,金华市着力推进中小学课堂教学改革,嘉兴市南湖区以“导研稿”促进校本研修高质量运营,温州市鹿城区带领学校“走进课堂做研究”,舟山市普陀区海岛地区利用网络与网格以区域教研支持校本研修,杭州市江干区“以服务为宗旨,以需求为导向,以整合为策略”为学校量身定制教学调研,等等,这些真实的实践让我们看到:区域教研在推动教师专业发展上发挥着“加速器”作用。因为区域教研求真务实的研究方向与方式,才有校本研修的务实与成效;因为区域教研真正尊重了教师的主体地位,才有校本研修成为教师的专业自觉。做强校本研修,必然会促进区域教研。湖州市的特色学科建设工程依托学科基地学校,凝集全市的骨干力量开展学科教学研究活动,面向全市发挥示范引领作用和服务支持功能。它既使区域教研有了坚实的工作基地,又有效地推进了学校教研组整体建设,并以点带面,影响更多的教师参与到学科建设工作中来。
教研员的专业素养
《中国教师》:大家都说“教研员是老师的老师”。在浙江省如火如荼的教育改革中,浙江省的教研员该如何做好自己的工作呢?
缪水娟:“教研员是老师的老师”这样的说法也未必十分恰当。但这样的形势,对教研员的专业素养与工作方式提出了一些新要求。首先,要加强教研员的综合意识,我们走进一所学校,不只是一个学科的代表,要能站在学校教育教学业务工作的整体层面来思考问题,提出建议,要基于学科,超越学科,综合视野切入,体现学科特点。其次,要加强教研员的研究方法意识,我们对于基层的帮助不只是具体教学问题的讨论,而应该在系统掌握课程建设与教学评价的方法的基础上,发挥专业研究的方法优势,克服简单的经验水平的判断与决策。再者,要加强教研员的行动能力,教研工作必须面向实践,是一种基于专业思考的行动,而不可停留在“坐而论道”的层面。
教研员的工作,要从原来按惯例组织活动,发展到根据教学实情规划活动,继而发展为策动区域性教学改革。这是一个教研员工作逐渐走向成熟的基本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研员能否使自己组织策划的区域活动变成“节点”,从而让更广泛、更深入的研究发生在校本研修活动中,发生在教师平时的工作中,这是教研工作的更高境界。
对我国教研工作的建议
《中国教师》:您认为,需要建立一个国家层面的教研室吗?国家层面的教研室应该具有怎样的行政职能与业务职责?
缪水娟:全国教研系统都希望能有一个国家层面指导教研室工作的部门,这个呼声一直是有的。教科院、考试院、电教馆等都有国家层面的业务指导单位,唯独教研室还没有,非常遗憾。全国各地教研部门缺乏一个很好的合作交流平台和一种统整引领的力量。至于国家层面设教研室还是明确其他指导教研工作的部门,我认为它的行政职能与业务职责需要根据当前教育发展背景下教研工作的性质和特点开展研究与讨论,使得在国家层面上能通过机制与体制的完善和创新进一步激活教研系统的活力,引领各级教研部门为当前我国课改的深化提供更到位的专业引领和服务。
培养高中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是《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的主要目标之一,数学课堂上始终都应注重学生应用意识的培养。那么,究竟如何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应用能力,是值得每位高中数学教师深入研究的课题.根据实践经验,我想简单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充分利用高中数学教材中的应用问题
高中数学教材中的教学内容,是在人类长期的社会实践中经过千锤百炼而形成的“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其中的数学概念、数学方法、数学思想都是数学的精华。
1.学习始于疑问。在高中数学教材中都是通过适当的问题情景,引出需要学习的数学内容,然后在“观察”、“思考”、“探究”等活动中,引导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通过亲身实践、主动思维,经历不断的从具体到抽象、从特殊到一般的概括活动来理解和掌握数学基础知识。
2.在高中数学教材中努力为学生提供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各种数学内外问题的机会,以使学生加深对数学概念本质的理解,认识数学知识与实际的联系,学会用数学知识和方法解决实际问题.如例题中安排应用问题,一方面可以培养学生阅读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而且通过范例讲解,使学生掌握解决应用问题的一般思想和方法.为使学生巩固所学知识,逐步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新教材在练习题、习题、复习题中增加了大量的应用问题,分别涉及增长率、行程问题、物理、化学、生物问题、储蓄等各个方面,量大面宽,情景新颖,融知识性、趣味性、自主实践性于一体.另外,教材中还开辟了“观察与猜想”、“阅读与思考”、“探究与发现”、“信息技术应用”等拓展性栏目,为学生的不同发展提供选择空间。
二、认真做好培养高中数学应用意识的教学实践
高中学生年龄一般在15~17周岁,他们认识过程的各种心理成份虽已接近成人的水平,但智力活动带有明显的随意性,其抽象思维从“经验型”向“理论型”急剧转化,能够逐步摆脱具体形象和直接经验的限制,借助于概念进行合乎逻辑的抽象思维活动,开始在教师帮助下独立地搜集事实材料,进行分析综合,抽象概括事物的本质属性.因此,应结合学生的心理特点和思维规律进行应用问题的教学。
1.创设数学情境,激发学习兴趣。新课标在“教学建议”中指出:“在数学教学中,应注重发展学生的应用意识;通过丰富的实例引入数学知识,引导学生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经历探索、解决问题的过程,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帮助学生认识到:数学与我有关,与实际生活有关,数学是有用的,我要学数学,我能学数学”。因此,教师要多创设数学情境,从现实生活中引入数学知识,使数学知识生活化,让学生带着生活问题进入课堂,使他们觉得所学习的内容是和实际生活息息相关的,是生活中急待解决的问题,给学生找到生活的原型。
2.利用生活化情境,深化对知识的理解。新课标指出:“有效的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靠模仿与记忆,教师应引导学生主动地从事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从而使学生形成自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有效的学习策略”。因此,教师不能再作为知识的权威,将预先组织好的知识体系传授给学生,而应充当指导者、合作者和助手的角色与学生共同经历知识探究的过程。
3.注重知识的形成过程,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新课标中指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数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数学教学应从学生实际出发,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通过实践、思考、探究、交流,获得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思维,学会学习,促使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的生动活泼地、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应将数学知识形成的基本过程和基本方法贯穿始终,从学生的实际出发,结合教学内容,设计有利于学生参与的教学环节,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概念的建立过程,定理、公式的发现和证明过程,在知识的形成过程中应用数学知识及其思想方法。
4.倡导科学有效的学习方法。根据高中学生心理特点和认知规律,鼓励学生自主选择学习方式,特别是要大力倡导有利于掌握科学方法、孕育创新精神的研究性学习方式,探索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研究性学习的实现方式和途径。要结合数学教学内容,鼓励学生学会选择、独立思考、合作探究,为学生提供足够的选择空间和交流机会,让学生能够从各自的特长和关注的问题出发,主动经历观察、操作、讨论、质疑,探究的过程,富有个性的发表自己的见解,学会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
5.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和互联网。以计算机和互联网为代表的信息技术,为学生的个性化学习和自主学习创造了条件。教师要引导学生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和互联网学习数学内容,探究一些有意义、有价值的数学问题。
总之,研究“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数学,处处都有用场,数学就在我们身边,是一切科学和技术的基础,是我们思考和解决问题的工具,让学生养成学数学,用数学的意识, 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形成对数学更加全面的认识,为学生今后学习高等数学及其它科学知识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A版)》.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年2月第三版.
关键词:新课标实验探究服务和谐课堂
《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规定了高中化学课程的基本理念:立足于学生适应现代生活和未来发展的需要,着眼于提高21世纪公民的科学素养,构建“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相融合的高中化学课程目标体系。
一、“实验──探究”教学模式的提出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正是这种学科特点,决定了在化学众多教学模式中的“实验──探究”教学模式具有概括性强、应用广泛的特点,是诸多模式中构建和谐化学课堂最具优势和最有典型意义的教学模式,也是新教材的要求。苏教版新教材[活动与探究]栏目也确切告诫我们,该功能栏目的编写理念是:引领同学们积极投身实践活动,在“做中学”的自主探究中享受发现的快乐。
二、“实验──探究”教学模式的实践
“实验──探究”教学模式是一种基于对实验教学功能全面开发,以学生能够发展为目标的探索性、发现性学习的探究教学模式。它的一般教学程序为: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分析与论证――评价交流与合作 。
首先,要把实验提高到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把它作为提出问题、探究问题的重要途径和手段,从需要解决什么到怎样解决问题,都尽量通过实验来展开,让学生充分地参与实验活动,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实验兴趣,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运用实验方法来探究化学奥秘。
其次,要强调学生的主体性。
再次,要注重探究过程,不是为了探究而探究。
最后,要强调知识与技能在探究过程中的和谐统一。
三、和谐 “实验──探究”课堂的灵魂
1、目标――和谐的基础
按课程标准的要求,教学目标应包括知识目标、能力目标、技能目标。知识目标是指学生今后继续学习所必须的化学基础知识。能力目标是指学生提出问题、选择和明确课题的能力。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一个不善于提出问题和捕捉问题的人,就无法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技能目标是指实验的操作技能。传统教学主要关注知识目标、技能目标,而忽略了能力目标,这与教师观念中知识、技能等同于能力目标有关。实验探究目标,就是要把以上三个目标有机结合起来,给学生提供思考、分析的空间,让学生在“做实验”、“合作与交流”的过程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提出解决的方法。在这里,教师的引导至关重要。
2、过程――和谐的核心
新课程理念下的化学实验探究过程一般按“实验、问题、讨论、结论”或“问题、讨论、实验、结论”的程序进行。化学实验探究教学的模式不是一成不变的。探究的目的越简约,限制越少,学生越会提出不同的实验设想,有的方案甚至超出教师的预料,此时教师要鼓励学生发散思维、标新立异。创设问题情景,诱思导学,坚持学生是主体,是能动的学习者,相信学生具有无限的学习潜能和创造潜能,关注学生探究的过程往往比结果更有意义。过程才是和谐课堂的核心,才是新理念下学生观的真谛。
3、服务――和谐的关键
传统的“教师中心论”反映到实验探究中来,是多数教师认为:教师是实验探究的组织者和管理者,管好了纪律,活动就成功了一半,因此教师在课前和课上不惜花费大量时间,设计本该让学生自己完成的实验步骤、顺序,使学生成了教师教鞭下的“陀螺”,从而束缚扼杀了学生的尝试欲望,使得学生服从意识有余,创新意识不足。教育就是为受教育者服务的行业, “教”要服从于“学”,“教”要为“学”服务,以促进学生的发展为化学教学的根本宗旨。这一理念必然要求教师要从“权威”、“主宰”的神坛走下来,要从促进学生科学素养的全面发展的角度重新审视自已的行为,找到自己的位置。教师要切实为学生服务的教师观,才是构建和谐课堂的关键所在。
4、安全――和谐的保障
化学实验与其它实验的最大不同在于:实验时,实验者接触到的大多是有毒、有腐蚀性、易燃易爆的化学药品和易裂、易碎的玻璃仪器,稍有不慎就会造成仪器破损,轻者影响实验顺利进行,重者会造成实验人员的人身伤害,所以在化学实验探究教学中,要强化安全意识,采取各种手段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想方设法预防和消除不安全因素,避免事故的发生,为实验探究活动的顺利开展保驾护航。
综上所述,“实验――探究”教学活动对于化学课程目标的全面落实具有重要作用。新的化学课程(标准和教材)充分体现了“实验――探究”在培养学生科学思维、养成科学习惯、掌握科学方法等方面的独特作用。从教学实践来看,化学“实验――探究”教学的最终目的是完善教学手段、优化教学过程、建构和谐课堂、提高教学质量。教学中应不断学习新的教育理念,总结教学方法,真正实施“以学生发展为本,提高学生整体素质”为目标的和谐教学活动,才能培养出更多具有创造能力、创新精神,个性健全的人才。
参考文献:
1、《化学课程标准》(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2002年3月)
关键词:效率;兴趣;内驱力
目前,初中学生学习的科目比较多,课业繁重,思想压力较大。所以怎样使学生在课堂有限的时间里取得最佳的学习效果,是值得每一位英语教师思考的一个问题。影响英语教学的因素其实有很多,例如国家对外语教学的政策、学生的来源和素质、教材的质量、教学环境条件以及教师的素质等等。如今在新教材教学实践中,我们更要注重反思、改进和发展,更加有效地利用课堂。这就要求我们做一个有理念、有能力、有情趣的英语教师。
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内驱力是学习过程的核心,因此要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发展他们的学科能力。从心理学角度来看,中学生正处于活泼、好动、喜欢变化的年龄阶段,如果教师每天的上课模式一成不变,那么学生就会昏昏欲睡,毫无新意。因此,课堂上教师的语言应该风趣幽默,语调要抑扬顿挫,这样才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并且营造出轻松活泼的学习气氛。
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等教学手段在新课导入阶段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兴趣,使他们对学习产生内驱力。正所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提高了学生的兴趣,自然就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例如在教授必修二Unit 4 Wildlife Protection 时,可以先给学生看一段电影《狮子王》的剪辑,让他们指出其中出现的动物;这样学生自然而然就会对文章产生读下去的愿望,从而心情愉悦地投入课文学习中。
二、大胆取舍教材内容
教师对教材内容的处理很重要,要考虑到教学目标和教学目的,也要考虑教学的难度和实用性。一方面,教师要根据“学科教学指导意见”尽快适应模块方式教材的教学,准确地把握教学要求,要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教学任务,防止任意增加课时,增加教学内容或者提高教学难度。尤其要注意英语学科指导意见中的基本要求、发展要求以及说明。另一方面,教师也要根据本校的教学现状、学生基础和社会期待大胆地进行删减,这样才能做到因材施教,有的放矢地针对具体情况制订教学计划,提高教学的实效性。
三、精心设计课堂教学
课堂设计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把握好教学节奏,及时捕捉教学中的反馈信息。每节课的节奏都要紧凑有序,这样才可能成为一节好课。在教学中我采用了“10-25-10”的模式。前10分钟可以听写单词、短语和重点句型或者进行简短的语言知识测试,以检查上节课时的效果;中间25分钟用来讲解本节课的重难点,其中课文讲解重点更要突出,一般是3-5个重点;讲解时要注意教学情境化,尤其是讲解语法的时候;最后10分钟巩固练习实践,可以各种形式出现。
同时,我们要鼓励学生预习并找出疑难问题。这样,学生就会带着强烈的求知欲听课,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著名文学家朱熹就曾说过:“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学生的知识积累,就是从无疑到有疑、从有疑到无疑的转化过程中得到的。所以在25分钟讲解过程中还应有5分钟的预习作业反馈时间。在讲解过程中要讲练结合,实际上真正讲解的时间不多,这就要求教师对于本节课的内容非常熟悉,重难点把握准确。这样一节课下来,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避免了“填鸭式”的灌输式教学,真正做到了以学生为主体。
四、有效组织小组活动
小组活动包括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目的是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激发学生的合作能力、竞争能力和表现力,从而增强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和自信心。在课堂上,老师要对小组活动进行指导监控,避免小组活动流于形式。除此之外,有效地组织小组活动要兼顾全体同学,可以将班级分成4人小组,或者6~8人小组。通过小组内讨论和组间竞争,培养团体竞争意识,为学生提供更多的交流机会。
小组讨论的话题选择也很重要,需要满足以下条件:具有思考价值,具有实际意义,具有一定难度,具有合作需要,具有可操作性。根据国内外课堂提问的研究资料表明,小组讨论的话题大致可分为展示性问题(Display questions)和参考性问题(Referential questions)。例如:Do you know any famous bands?(D) Do you know anything about the Monkees?(D)How would you like to be admired if you were a famous singer?(R)如果学生的水平较高,可以给出参考性问题。只有选择恰当的讨论话题,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否则就只能做无用功,徒劳而已。
五、努力提高话语质量
Hakansson曾指出:教师话语的数量和质量会影响甚至决定课堂教学的成败。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打破一般的固定话语模式,采用联系实际的话语交际,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语感并且锻炼学生的交际能力,这就要求教师的语言必须有足够的信息输出量。
提高话语质量,教师还要注意教学评价方法。《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提出:应通过评价使学生在英语学习中不断体验进步与成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调整学习策略,促进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全面发展。其实每节英语课上学生都会有很多动手、动嘴的机会,那么对他们的表现教师要及时给予肯定和表扬。教师要尽量丰富自己的教学评价话语,学生在什么方面做得好,要具体指出来并且给予表扬,而不是用“good job, well done, great”等简单带过。法国著名作家安德烈·莫洛亚说过:美好的语言,胜过礼物。所以教师要以欣赏的眼光看待每个学生,在他们身上寻找闪光点,并且适时地指出来。学生感觉到自己的进步,就会对英语学习产生兴趣,学习才会有热情。
六、和谐的师生关系
正所谓“亲其师,才能信其道”,想要学生学好英语,就要在情感上与学生进行沟通。要多关注、关心学生,让他们喜欢自己,进而喜欢学习英语学习。教育家加里说过:教师与学生的关系是一种特殊的人际关系,区别于父子和母女,区别于兄弟姐妹,区别于朋友同事,在教育活动中不可忽视。特别是对于这些正处于青春期的高中生来讲,尊重和爱护更为重要。首先教师要了解各个学生的情况,真心地去关心他们,恰当适时地给予点拨,让他们积极主动的学习,要让学生感觉到教师的关爱,不要让他们觉得自己与老师是处于对立面的,老师可以用自己的身心去影响和感染学生。在这种和谐的氛围中学习交流,更有利于提高课堂效率。
总之,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教师在教学中要努力为学生创造一种良好的环境,在这种似松还紧的氛围中,他们的注意力能高度集中,潜力能得到充分发挥,学习效率会得到提高,英语水平能有显著提高。因此,以后我们要继续去探索、去实践提高英语课堂效率的方法,使英语课不再枯燥无味,而是充满了乐趣与活力。
参考文献:
[1]Rivers.W.M.Interactive Language Teaching.Cambridge:Cam-bridge U.
【关键词】实验教学学科素养可持续发展开放实验室课程评价
新课程改革的目的是让学生主动参与、自主学习、勇于探究。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创造性思维,以学生的发展为出发点,开展科学实验探究,发现物质变化的基本规律,对中学化学教育具有实际意义,同时也符合新课程转型的要求。化学实验教学必须切合教材实际和学生现有的认知水平,通过实验教学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科学的探究精神。通过化学实验,引导学生认识研究物质变化的科学基本方法,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充分挖掘学生的化学学科学习潜能。
一、充分发挥化学实验的教学功能,提高学生学科素养
化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学科。在中学化学知识体系中,实验教学是化学课程中一项重要的教学内容。它不仅能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技能,更有助于学生理解概念,掌握物质性质,揭示物质变化的一般规律。众所周知,化学源于实验,在实验中得以完善,在实验中获得科学成果。因此只有通过化学实验,才能使化学基本概念、基本规律和理论知识得到研究和发现。
如“硝酸的氧化性”一课,是本章节中的难点内容。如何让“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本章节中得到具体体现。如何在课堂教学中突出新课程理念,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对教师的教学智慧和教学艺术是一种考验。
上述实验,学生往往会忽视氮的氧化物对环境污染,教师需及时纠正学生的实验设计。改用U型管,一端用带有Cu丝的橡胶塞封住,上下抽动铜丝控制反应。通过探究实验活动,强化学生的观察能力,培养动手能力,提升创新思维能力。
二、整合化学实验资源,积极探索有效的教学模式
高效是实验教学的追求,以尽量少的投入得到最佳的观察效果、演示效果和教学效果。化学实验教学追求装置的“小型化”、药品的“微型化”以成为现代实验教学发展的必然趋势。试剂用量少、有害物排放少、实验成本低,实验现象和效果明显,优化整合实验课程资源势在必行。
1、整合实验资源,提高综合效益
2、改进实验方法,有利环境保护
有毒有害物的制备和性质实验,一直是中学化学实验教学中难以解决的问题。现象明显的微型化、小型化实验为解决这一难题指明了方向。
3、开展生活实验,激发学习兴趣
积极开展生活实验。让学生找生活中简单的素材进行实验探究。用生活中的素材代替化学实验室的仪器和药品,拓展学生的视野丰富科学知识,让化学更贴近生活。
“溶液的酸碱性”这一课,让学生收集醋、发酵粉、食盐;各种瓜果、蔬菜和植物的汁液。用指示剂或PH试纸检验它们的酸碱性,并分析它们呈酸碱性的原因。
开展身边的实验,体会化学的魅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内驱力,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拓展知识,激发探究新事物的浓厚乐趣。
三、倡导绿色环保理念,促进社会可持续发展
实验教学中,往往会涉及易燃、易爆、有腐蚀性及有毒物质,防止中毒、预防环境污染、保证安全,优化实验设计是一项重要的教学内容。适时引导学生进行实验改进,增强安全防护意识。化学物质的制备、除杂、性质验证、尾气处理等实验,对实验装置进行整合,使有害物质得到有效控制或合理排放。教师要不断地渗透绿色环保的理念,保护生态环境,促进社会可持续性健康发展。
分组实验会产生大量废弃物,运用萃取、蒸馏、分液、过滤等实验方法循环再利用。在化学实验设计过程中,贯彻绿色化学、绿色工艺、循环利用、绿色环保理念等可持续发展的理念。
四、开放实验室,解决实际问题
新课程改革的实施,对实验教学提出了更高要求。开放化学实验室,使学生不再受到时空的限制,学生根据自己所掌握的知识,科学灵活地运用实验器材,自主制定学习计划,自主掌握学习时间,自主选择学习内容。开放实验为学生创设了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对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具有重大意义。
化学实验室的开放,激发学生操作实验的热情,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通过观察实验现象,记录实验数据,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在实验开展过程中,给学生提供了民主宽松的学习环境,充分表达了自己的新发现,让学生的创新火花得到发扬光大。
五、完善科学评价机制,稳步提升教学质量
以完成课程目标为基础的教学评价,用可测量的实验教学目标为标准,以有意义的、可操作的各项任务为评价的依据,对学生的实验过程和能力进行全面的评估。评估包括过程性评估和结果性评估。其中过程性评估使实验教学程序更加完善,使学生更好地获得实验学习成果。
我国现行的课程标准中,虽然有课程的总目标和阶段性目标,但在学生完成实验课程后,应获得怎样的学习成果并没有给出明确的规定。这就需要实验评价体系的多元化,将量化评价和质化评价、自评和他评有机结合起来综合评价。增加考察和评价学生的实验设计和实际操作过程,推行科学规范的评价机制。
在现行的化学实验活动中,虽然对学生学习成果有明确的规定,但过程性评价相对比较少,较多的运用结果性评价(主要是纸笔考试)。开设化学实验教学的目的,是让学生经历科学实验,掌握化学实验的基本操作技能,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的务实态度,追求创新意识的实践能力和科学探究的方法。重视过程性评价,建立学生实验操作技能过程档案,实时跟踪评价学生实验过程,不断提升实验教学质量。
总之,新课程改革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系统工程。调整化学课堂教学模式,整合实验资源;以学生的发展为出发点,加强学生主动参与实验探究,渗透绿色环保的理念,促进社会可持续性健康发展;加快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促进化学教学质量稳步提高。
参考文献
[1]浙江省普通高中化学学科教学指导意见.浙江教育出版社,2012.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实验稿)[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