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农业生产发展趋势

农业生产发展趋势

时间:2023-08-07 17:30:12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农业生产发展趋势,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农业生产发展趋势

第1篇

[关键词]农业现代化;科学技术;农业科技

[中图分类号]F30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2670(2007)06-0011-04

农业现代化,近些年虽然已不再是人们谈论的新话题,但农业现代化进程仍在不断推进中,在农业现代化过程中还存在许多认识上的问题需要解决。因此,探讨现代农业的发展趋势,并对农业现代化进行反思,仍然具有重要意义。

一、现代农业的发展趋势

尽管各国农业现代化的道路千差万别,但是,各国农业现代化的方向,即农业的生态系统、技术系统以至经济组织形式和管理方式的发展趋势是一致的。农业工业化以至现代化方向的一致性,是由人类社会物质生产形态按照自然界物质运动形态发展的固有次序循环发展的客观规律决定的。这种客观规律的普遍性决定着各个国家农业现代化方向的共同性。综合化以至生物化,即农业生态、技术和经济系统组织和管理方式都趋向综合化以至生物化,这就是农业现代化的总趋势。

农业综合化是现代以石油为主要动力和高度机械化、化学化、水利化、良种化及设施化农业向未来生物化农业的过渡阶段。综合化农业不仅在技术上把非石油能源为主要动力的综合机械化、自动化、水利化、良种化及设施化有机地组合成综合的农业技术系统,而且把现有农业的生态系统改造、重建、提高或新建成综合的生态系统,把现有的农业经济组织管理改革或完善成综合的经济系统管理。它将现代农业发展的所有成果集中起来加以综合化和系统化,一方面使人类农业的生产力发展到一个崭新的高度;另一方面又为向生物化农业过渡在技术上、生态上和经济上作好准备。因此,综合化农业以至生物化农业是比现代农业(包含石油农业)先进得多、高级得多的农业发展阶段,它代表着农业发展的新方向。那么农业的发展为什么趋向综合化?其原因我们认为可归结为以下两个方面的要求:一是现代农业生产发展的规律,二是现代农业科学技术发展的规律。

代表现代农业发展水平的发达国家农业是以石油为基础的高度工业化农业。其工业化进程是如此之高,以致无论从生态上还是从技术上和经济上来看,这种农业的发展都在趋近自己的极限。如何突破这种农业的固有极限使农业生产力得到新的解放,已成为现代农业生产发展的客观要求。农业的综合化,正是为了适应现代农业求得持续发展的这种客观需要,把各农业学科的单科单项知识组装成整体知识,把各学科、各领域、各部门和各种相互矛盾的要求、信息和力量结合成一个有条理而协调的结构,把农业中的各种生态的、技术的和经济的因素或分量组合成一个达到最优水平的完整体系,使农业生产持续达到最大(或最优)的生产力和综合效益。

农业生产中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能量和信息变换规律,就像社会生产的其它一般规律一样,是任何时候、任何地方的农业生产都要共同遵守的。当人们能从经验和科学上认识它时,农业生产就能持续发展;当人们不认识它时,它便作为一种盲目的力量来统治人类,用饥饿、危机、灾难以至文明的没落和毁灭来强迫人们去承认和遵循它那严格的质的规定和量的界限。在古代农业中,有些地区如恩格斯所说的美索不达米亚、希腊、小亚细亚以及其它一些地区居民,由于只知道向自然索取,而不注重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结果都遭到了自然界的报复,整个地区的农业文明和城市文明都沦为衰落和消失。科学家们对世界上许多地区文明消失的原因进行了考察研究,得出的结论是:农业土地的退化是其主要原因。如中东幼发拉底河、底格里斯河、印度河流域古代文明的消失,主要是由于排水不良而造成灌溉系统的淤塞;我国的黄土高原本是我们中华民族的摇篮、农业生产的发祥地,也是由于长期不适当的耕作而造成了土壤侵蚀严重,以致现在复垦都遇到很大困难。当然,世界上也有一些地区,特别是我国、日本及朝鲜的一些地区的传统农业,经历了两千年、三千年乃至四千年的漫长岁月而没有出现地力衰竭,就是由于古代劳动人民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从经验上认识到了人与自然之间物质变换的重要性,创造了保证土壤的永久肥力、产量的不断增长与人口增长相适应的无与伦比的农法。但传统农业中对物质变换的认识仅限于经验,还没有上升到理论的高度。现代人类要能避免旧石器时代末期人类所遭受的第一次全球性生态危机的惨重恶果,就只有抢在第二次全球生态危机之前把目前单一的农业生态系统改造成综合的农业生态系统;就只有把单项农业技术合理组装成综合的农业技术系统,利用多项技术措施之间的正相互作用所形成的“合力”来突破其现有的极限而进发出新的生产力。

农业的综合化,不仅是农业现代化生产规律的要求,也是科学技术进步规律的要求。近代农业科学在这一百多年来的发展中,在经历了一个分化的过程后,开始出现综合化的趋势,这种趋势的内在表现是:在细分化过程中某些分支学科之间的共同特征使他们联合起来,某些学科积累了大量的实证知识而开始系统化,在细分化的纵深发展中出现的下级层次的学科需要上级层次的学科加以概括。所有这些趋势导致横向科学、边缘科学、交叉科学和系统科学的层出不穷。这些综合性的农业科学是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客观要求而产生的,而这些学科在农业中的应用又反过来推动农业的综合化。

现代农业的综合化趋势突出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从农业的工业化到农业的反工业化。在发达国家的现实条件下,农业的集中化开始向自己的对立面――分散化转化,小农场令人惊奇地增加起来,原来一直盛行的以大并小的趋势开始转变为成化大为小、大小联营的趋势;农业的专业化也开始向自己的对立面――兼业化转化,兼业农户普遍地发展起来,原来作为伴随专业化主流的一股支流,兼业农户在农业中的比重是微不足道的,现在却变得相当重要了;农业的标准化和同步化经营曾经一度具有压倒的优势,但现在优势在转变成劣势,它的优势地位在被它的对立面――多样化和多元化经营夺去;农业的理化集约化自工业化开始以来一直是占主导地位,但它的主导地位现在开始动摇了,不得不给它的对立面――生物集约农业经让位;单一化的农业生态系统在工业化过程中建立的“独立王国”,更是还没等巩固下来,就受到它的对立面――复合化的农业生态系统的挑战。即使是在发展中国家,农业现代化中的工业化和反工业化这两种倾向也都在同时并行,互相补充,再也不像当年发达国家农业沿着传统工业化的单轨道来实现现代化了。

第二,从农业的城市化到城市的农业化。战后大多数工业化国家的农村沿着“农村城市化”的方向

发展,但“物极必反”,现已开始出现振兴城市农业,把市区内的农业当作城市内的一种产业、甚至主要产业来发展,或者新建农工一体化的田园城市,或者开辟家庭菜园,或者鼓励市民兼营农业等的趋势,许多西方学者都把这看成是解决城市环境污染问题和一条捷径。值得注意的是,许多发展中国家为避免发达国家城市化过程中曾经出现的弊病,也正在走城乡综合发展的道路。 第三,从农工对立化到农工一体化。在农业工业化过程中,农业生产内部的许多环节逐步分离出去,独立成为专业化的农用工业部门,并用一个市场把前者同后者在供求矛盾中对立起来,当二者之间的对立尖锐得对双方都不利时,只好联合起来,组成“农工综合体”,或“农工商联合企业”。这样“分久必合”是所有实行农业工业化的国家共同的现象,工业相结合的综合化农业或农工综合产业的形成、发展和壮大已不可逆转地成为社会生产发展的强大趋势。

第四,从农村劳动力流入城市到城市劳动力返回农村。工业化国家在对农业实行机械化的过程中,都伴随着农村劳动力大量流入城市的现象,但当农业机械化程度达到一定高度后,大量的石油能来取代劳动力对农场主就变得不再合算;相反地,吸引劳动力,特别是熟练的脑力劳动者到农村中来倒是成为有利可图的了。正是在这种背景下,一些农业高度机械化的国家近年来出现了城市劳动力返回农村的现象,有些国家的政府还采取措施促进这种变化,以解决因电脑的大量使用而更加尖锐化的城市失业问题。

第五,从微观的专业化到宏观的综合化。专业化是工业化得以进行的基本因素之一。农业工业化、专业化的程度越高,农业内部和相邻部门的分工就越细,农业生产中采用的工业化技术和工艺就越多。这样的过程发展到一定程度便会给各行各业造成一个高度利害相关、高度敏感的商业环境,便会使各行各业的发展与农业生态环境保护、资源储备和社会利益之间的矛盾日趋尖锐。在此情况下,各行各业在一定范围内联合起来实行综合性生产成为社会生产发展的唯一出路。当建立综合性生产成为高度工业化的农业进一步发展的客观要求的时候,农业生态的研究和应用也日益广泛地开展起来,为把早先已经专业化的数种生产联合成统一的生态农艺生产线提供了现实可行的途径。以微电子技术、新材料技术和生物技术相结合的新一代综合化技术的出现,则进而为这些专业化的数种生产联合成统一的农艺生产线奠定了高级技术基础。

第六,从资源集约化到知识集约化。农业的工业化,实际上是以资源密集型的农业来取代劳动密集型的农业。随着农业工业化程度的提高,资源的投入量不断增加,资源投入量和资源费用的增加速度远远超过农业产量的增加速度,致使农产品单位成本急剧上升,危及农场主的利益,农业的发展同资源短缺、生态平衡、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日趋尖锐。到20世纪70年代,一些工业化国家接连发生农业危机,就在这些国家的农业“山穷水尽疑无路”的时候,新的技术革命的浪潮向农业生产和管理的领域冲来,为高度工业化的农业展现了新的前景,使工业化农业技术革新的传统内容开始发生变化。国内外一些学者,甚至以这种变化来预测,农业将发展成下个世纪知识最密集的产业。

第七,从着重依靠不可再生资源到着重依靠可再生资源。农业的工业化程度达到一定高度之后给农业输入的石油能超过了输出的食物能。这种能量上的赔本生意本来是不合算的,1973年“石油危机”的爆发,以廉价石油为基础的高度工业化农业,在石油供应减少和价格上涨的冲击下显得摇摇欲坠,从而使农业的脆弱性得到了大暴露之后,人们才不得不承认,这样依靠不可再生资源的现象绝对不能再盲目地继续下去了。近十年来,无论是工业化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在国家和农场的经济决策中利用再生资源的问题所占的位置越来越重要,利用农业有机废物和再生能源进行生产的农场越来越多,再生资源越来越多地取代不可再生资源而成为农业的资源基础。

第八,从单项技术的应用到多项技术的综合应用。单项技术之间及其同周围环境之间在生态上和经济上互相干扰和相互矛盾的情况,首先在化学防治与采用良种使作物和家畜极易受到病虫的侵害而需要大量施用农药;大量农药的施用又会导致害虫抗药性的发展和生理小种的出现,这又使良种倍受其害而不得不放弃。经过几十年的努力,人们也未从这个恶性循环中挣扎出来,直到20世纪60年代才不得不承认:没有单一的病虫防治方法能说是绝对可靠的;也没有单一的良种能被证明是有持久抗病性的;必须以尽可能相互配合的方式利用一切适用技术才能解决问题。同样严重的情况也接二连三地出现在机械耕作与施用化肥、机械耕作与调水灌溉与施用化肥之间的尖锐对立中。实践证明:把农业生物、农业环境、农业技术与农业经济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取得好的效果。

二、农业现代化的哲学思考

农业尽管是一个古老的生产部门,但对这个部门生产的全貌,人类在一个很长的历史时期内并没有自觉地去综合认识。古代的还是近代的重农学者,也只是依据直觉对农业的外表有些笼统的认识,虽然至今仍有其发人深省之处,但终究没有严格科学的实验作为依据,更没能上升为理论。后来一些农业科学家分别对农业生产的各个方面做了分门别类的实验研究,虽能深刻认识农业生产中的某些事物,但一直未能突破当时经验科学中已经占统治地位的分工所形成的专业局限,从而也不可能对农业生产整体有综合认识。在科学史上第一次对农业的全面考察和总的思考,是一百多年前由马克思和恩格斯做出的。他们对农业的综合认识,不仅远远超过了当时的农业科学,而且为现代农业科学知识的系统化、为人类对农业的认识由分析发展到综合、由经验科学上升到理论科学提供了理论基础。在现代系统科学和生态科学出现以前,他们之所以能对农业有这样的综合认识,是由于他们运用唯物辩证法这门“普遍联系的科学”来全面考察农业生产的结果。

第2篇

环境恶化以及工业污染的影响我国还处于发展中国家,科学技术相对来说比较落后,而对于农村来说更谈不上科学技术水平。所以农村农产品安全质量检测方面还是很不到位,主要原因在于检测力量薄弱,检测设备对农产品农药残留并不能确定,并且阻碍因素很多。检测人员并不能专职开展工作,监督部门不明确,没有成立专业的检测专职机构等,都是检测力量薄弱的主要原因。由于生态环境的不断恶化,也加大了农业产品生产的阻碍。近年来,随着工业的发展导致生态环境的不断破坏,很多农业生产地不断被污染,部分土地已经不在适合种植生产。

2如何改善我国农作物安全生产的现状

2.1禁止高毒农药的使用

随着人们的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的转变,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得到了越来越多人的认同。可持续发展战略的主旨就是在满足当代人的需要时,在不损害后代满足其自身需求能力的发展。在可持续发展战略中,注重对生态持续、经济持续和社会持续的多方面发展,其中生态持续是基础所在,而经济持续则是必须的条件,社会持续使其最终的发展目的。在未来农作物的生产发展中,可持续将成为发展的主流。在这样的条件下,应当逐渐禁止高毒农药的使用。高毒农药不仅会对农作物的安全生产造成重要影响,还会对土壤造成极大破坏,进而影响到后续农作物的安全生产。在生产过程中使用农药必须严格按照国家《农药安全使用标准》和《农药合理使用准则》。

2.2发展生态农业

生态农业是农业发展的新型模式,也是农业产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这种模式主要是以资源的永续利用和生态环境的保护为重要前提,充分利用现有的资源来促进农业经济的发展,最终实现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的有机统一。当前我国经济发展正处于发展中国家的水平,生态环境遭到了严重的破坏,农作物的安全生产也遭受着严重的威胁,而生态农业的大力发展,将在很大程度上提升我国的农业发展水平,并延长我国的农业发展寿命,改善我国当前农作物安全生产的现状。根据生物种群的生物学、生态学特征和生物之间的互利共生关系而合理组建的农业生态系统,使处于不同生态位置的生物种群在系统中各得其所,相得益彰,更加充分利用太阳能、水分和矿物质营养元素,利用绿色健康的养料来进行农作物的生产,以促进农作物的安全生产。

3关于农作物安全生产的发展趋势

尽管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各项非农经济都得到了飞速的发展,但农业经济的基础性地位和作用仍然没有改变。为此,改善我国农作物安全生产的现状,保证我国农作物的安全成为了一个不可避免的时代主题。随着人们绿色健康意识的不断增强,人们对于农作物生产的要求也将不提高,在这样的条件背景下加强农作物的安全生产,为社会公众生产更多的绿色、无公害农产品成为了我国农业未来发展的重要任务。为此,在农业生产的发展上可以适当推广无公害农作物的生产,通过开展放心农资下乡进村以及农产品品牌创建等相关工作来推进我国农作物生产的源头洁净化,为我国农作物的安全生产提供坚实保障。

4结束语

第3篇

[关键词]新形势下;农业经济;农业生产方式;创新思考

[DOI]1013939/jcnkizgsc201807084

新形势下,农业经济发展工作创新进行作为农村事业创新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实际发展过程中,由于受到农民现代化经济发展思想滞后、政府支持力度不够等因素影响导致农业基础设施建设薄弱,由于我国现代化农业发展体系构建基础比较薄弱,农业发展结构和规模与现代化农业市场发展需求之间存在很大的差距,再加上当前农村大部分种植户对于农业资源利用忽视了二次价值的开发,导致大量资源搁置浪费,且农户未能够站在长远发展基础上积极地运用现代化生产方式,提高农业生产的工作效率,仍然是停留在原先的农业生产层面上,严重限制了农业经济发展。

1新形势下农业经济发展遇到的问题分析

11农业经济发展基础薄弱,先天发展存在严重不足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农业经济作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尤其是对于我国这个发展中国家来讲,农业经济发展对于保证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而我国在大力促进农业经济创新发展过程中,遇到的最大问题则是我国农业发展向着产业化、市场化转化过程中,以及最终实现农业经济广阔发展的基础上,存在着严重的先天不足,导致农业经济发展呈现出较弱的发展趋势,给后来农业经济的创新发展带来了一系列阻力。且本身农业经济发展基础较为薄弱,再加上我国在强化农业经济发展过程中,相关部门对于农业经济发展的基础设施投入不足,投入机制不健全,导致农业经济生产经营和管理控制遇到了很大问题,主要表现是农业经济发展资金投入比较低下、农业经济风险控制和抵抗能力比较低下,造成我国农业经济在创新发展的过程中,一旦遇到问题,那么整体上农业经济发展的体制将会很难抵抗风险,给农业经济发展带来很大冲击。而我国农业经济恢复到正常的发展程度上,则需要耗费大量时间,所以我国农业经济先天发展不足再加上后天投入机制不健全,导致我国农业经济发展整体上呈现出缓慢的发展趋势。

12农业经济发展的农业生产方式相对比较落后

在我国农业经济发展过程中,能够认识到与农业经济发展联系非常密切的是农业生产方式,农业生产方式对农业经济发展起着决定作用,且农业生产是否先进、现代化机械设备应用程度高低直接影响了农业经济发展的速度。就这一方面而言,当前我国在促进农业经济发展过程中,我国农业生产方式整体上呈现出的特点,则是农业生产市场化方式、现代化方式比较落后,农业发展的总体生产技术含量比较低,在立足于市场化基础上的规模化发展水平比较低下。尤其是,我国分布在西北地区或者西南山区的农业经济在发展过程中,生产方式基本上还是依靠劳动力,而对于现代化生产机械设备的应用率还是比较低,这样不但造成了农业经济劳动生产率低下,而且导致在适应农业经济市场大批量生产发展过程中,无法取得最优化投入产出效应,给我国农业市场经济竞争效应的良好获得带来一系列不利影响,严重制约了农业经济整体创新发展。

13农业资源利用效率低下

如果说农业生产方式是决定农业经济发展水平高低的根本原因,那么农业资源存在及利用则是决定农业经济发展水平高低的关键因素,主要是如果没有农业资源,农业经济将无法实现充足的发展,农业经濟是否能够创新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农业资源的利用率,以及农业资源的保护和可持续利用。但是,就当前我国农业经济资源利用而言,能够发现我国农业经济在发展过程中,由于长期采用粗放型的增长方式,对农业资源的利用率低,导致了大量的农业经济资源浪费。而在当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创新发展过程中,农业经济要想实现可持续发展和创新发展,就必须要从农业资源上着手,强化现代化农业生产技术在农业资源中的应用水平,提高农业资源利用率,在积极结合农业生产环境的前提下,对农业资源进行创新使用,力图能够在保护农业生产环境的同时,又能够促进农业资源利用率提高,为我国农业经济未来健康发展奠定基础。

14后天农业投入不足

新形势下,农业经济在发展过程中,应该切实意识到,既然将农业生产发展当成了经济发展的一种形式,那么在促进农业经济发展过程中,就应该不断强化对农业经济的投入,力图能够从市场经营管理和发展的角度,通过投入层面为农业经济发展获得最大的发展优势。就当前农业经济投入,最为主要的是农业经济稳定发展过程中,资金的充足使用对于农业生产方式创新以及农业资源利用率提高起着关键的决定作用,而如果现实农业经济发展中,农业资源投入存在很大不足,那么将会给农业经济发展带来恶性循环,制约农业经济创新发展,尤其是在科学技术投入和现代化生产技术使用等方面受到了农业投入资金不足的问题的影响。

2新形势下促进农业经济发展的途径

21强化农业经济发展基础设施建设投入

新形势下,在大力促进农业经济发展过程中,必须不断强化农业经济发展基础设施投入,为农业经济发展发挥辅助作用,促进农业经济发展向着创新化方向进行。此外,在不断强化农业经济基础设施投入提高的基础上,能够积极地对农业科技体制进行改革,不断创新农业科研体系,强化资金投入,不断促进农业技术创新研发,力图促进农业技术发展的产业化,为农业经济发展提供足够的技术支撑力度。

22提高农业发展机械化水平

新形势下,在促进农业经济发展过程中,农业机械化水平的提高是非常关键的,这是从根本上改变农业生产方式、提高农业资源利用率的最佳做法。一方面,要不断增加农业生产机械设备在农业生产中的数量和规模,通过建立农业示范区等促使农业机械设备积极地投入到农业生产中;另一方面,积极对农民进行生产机械培训,不断提高农民对农业机械化的运用水平和技术应用力度,力图促进农民机械化应用和农业机械化应用工作的并驾齐驱。

23促进农民科技水平提升

新形势下,在促进农业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必须不断强化科学技术的投入使用,通过科学技术为提高农业经济生产力水平发挥重要的基础性作用。例如,不断强化农业机械设备技术投入,运用科学技术对农业机械进行养护,积极对农民进行现代化科学技术知识培育和宣传,积极组织农民学习在相应机械设备使用之后,如何进行维修保养,保证科学技术应用实现投入产出效应的最优化实现。

24积极发展特色农业产业

新形势下,在促进农业经济发展过程中,为了能够突出我国农业经济创新和个性化发展,需要大力促进特色农业产业的发展。在发展特色农业产业的过程中,我国由于地域辽阔,农业种植的种类比较多,在发展特色农业产业方面具有很大优势。在实际发展特色农业产业过程中,一方面要结合对实际情况分析,选择发展优势和发展市场比较广泛的农业;另一方面要能够积极将特色农业与市场发展相结合,保证产销相互通合,力图促使特色农业产品销售出去,为农业经济发展发挥作用。

25强化农业经济发展投入力度

首先,不断去强化我国农业经济在发展过程中,对农业经济发展的风险防范,通过政府等各级部门强化农业经济保险工作的进行,落实农业经济发展优惠政策;其次,强化农业经济发展救助补助制度,积极给予农民发展支持和激励力度,保证农业经济发展有着充足的群众动力基础;最后,农业经济发展要不断强化多渠道、多元化農业发展资金投入,最大限度地为农业经济发展提供资金投入力度,促进农业经济的创新发展。

3结论

综上所述,新形势下农业经济发展作为当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中重要组成部分,在实际促进农业经济创新发展过程中,能够在针对当前农业经济发展问题分析前提下,从强化资金投入、强化科学技术水平投入、发展特色农业以及不断强化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促进农业经济向着创新化的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张凤成新形势下农业经济发展思路的探讨[J].中外企业家,2015(10Z) 

[2]何永家,徐丹新形势下农业经济发展的有效途径探究[J].中国市场,2017(2):48-49 

[3]何永家,徐丹新形势下农业经济发展的有效途径探究[J].中国市场,2017(2). 

第4篇

当今,我国农村经济的主要经营模式逐步趋向于?定化与专业化的发展。而改革开放以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推行使得我国传统的农业经济逐步朝着现代化的方向发展。在此趋势的影响下,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已经初步形成。而在长期的发展中,如何提高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综合素质,促进小型农户的规章化生产以及加强实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创新机制则需要进行更深入探究。

1 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基本内涵

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这一概念的最早提出是在2012年底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中,在该项会议中,还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范围与各项基本要求作了明确的规定。由此可知,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主要指的是以家庭承包经营体制为基础的、经营规模较大的、具备一定集约化与专业化农业生产条件的、有一定组织与管理经营并具备农业生产经营知识的职业性农民。该类主体与一般的农民有着本质区别,其的产生更符合现代化农业生产发展的趋势。而在新时期的现代化农业生产中,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产生能够更好地改善过去传统的农业发展模式,更好地推动我国农民综合素质的提高。

2 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的困境分析

由于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速度较快,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难免会产生一系列问题。在此因素的影响下,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发展也面临着多种问题,受不同性质的因素制约。在这些制约因素中,比较常见的就有发展水平不高方面的表现,其农户参与率比较低,很多农户都没有较好参与到这一环节中来,最终也就很可能会影响到整体落实效果,推进过程中也就很可能会受到较为明显的干扰和制约,其在合作以及协同发展上受到了较大的干扰和影响,整体性和组织化水平难以满足于农业经营主体快速发展的需求;从资金方面来看,现阶段农业经营主体在发展过程中也存在着较为明显的资金不充足问题,其短缺现象较为明显,如此也就难以有效支撑各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工作的推进,产生的问题比较复杂;从具体人才结构方面来看,当前我国农村出现了较为明显的人才外流问题,青壮年劳动力严重不足,如此同样也会在较大程度上限制其发展水平,缺乏高素质复合型人才,难以和最新社会发展趋势接轨。

3 如何有效创新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体制

3.1 协调好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与传统农民的关系

在我国的农业经济发展过程中,新型农业的经营主体是一个数量庞大的并具有一定基础性的农民主体,在长期的未来发展中,其在我国农民总数量中所占据的比例是较为稳定的。因此,在此阶段中笔者建议要想有效地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机制进行创新,则需要正确处理并协调好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与传统农户之间的关系。既要尊重并保护传统农户的存在,传统农户将会在我国农业经济的发展中担任着重要的角色,也是当代现代化农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也要积极加强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支持与管理,使其不会因为一些外界因素而面临着严峻的形势。

3.2 加大服务力度

为了更好促使相应新型农业经营主题能够得到较好发展,还需要重点为其创造较为理想的基础条件,保障相应服务力度能够得到较好体现,如此也就能够保障其具备较为理想的发展基础条件,有效降低当前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中存在的各类问题。从这种服务力度的优化提升中来看,其需要重点加强对于技术层面以及人才方面的服务支持力度,鼓励参与到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中来的各类资源都能够发挥出较强作用价值,进而也就能够充分提升其发展速度和规模。

第5篇

一、适应“三贴近”要求,改进节目结构,扩大农村广播节目的影响力

多年的实践告诉我们,举办农业科技节目,推广本县适用的农科技术,这是一项系统工程,县级台自办农业科技节目,宣传内容要能联系本地实际,农村广播节目的服务主体是广大农民,因此,节目设计必须适合农民口味,适应农民需求.特别是农业科技节目,要根据本县的地理环境,自然优势,农业生产发展趋势,农民生产,生活习惯,宣传当地农民学得到、看得见、摸得到的科学技术和致富信息。发展农业一靠政策,二靠科学,三靠投入.农民迫切要求学习农业技术,了解经济信息和改革经验,尽快脱贫致富。根据农民要求,我们改进广播宣传,为农民致富铺路搭桥。扩大农业科技宣传面,突出重点宣传。发挥节目优势,配合进行宣传。传播经济信息,帮助解决疑难。一开始办节目的时候,稿源缺乏,摘编报刊,网站搜索的稿件较多,针对性不强,又不大适合农民的口味,节目虽说办下来了,但效果很不理想.当然,我们不必要求记者和编辑,每次采访都脚穿胶鞋,深入田边地头,但是必须要求有来自农村一线的真实声音,以保证农业科技节目的纯正“农味、农色”。

二、推广本县适用的农科技术,是一项系统工程,必须依靠社会各方面力量,变独家办节目为联办节目

《农业科技》节目刚开始独家办的时候,遇到了稿源少、内容空洞,没有说服性。俗话说:“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认识到不足后,我们积极发挥通讯员的作用,“扬独家之优势,汇天下之精华”,从全县农、林、水等系统聘请通讯员,进行稿件的采写和组稿工作,节目组根据农村的实际需要,提前谋划,作到选题、撰稿人、交稿时间三落实,按计划分期播出,通讯员有专业知识,又有实践经验,写的稿件能讲到点子上,农民听了信服。例如,为了做到“广播讲在季节前,农民用在季节中”,引导农民克服重化肥,轻农家肥的偏向,记者深入到农委和专家一起策划了录音系列报道《要重视用农家肥》、《高温堆肥》、《怎样种好绿肥》、《合理使用化肥》等稿件,分别在积肥、施肥的季节播出。农民觉得在理,眼下又正用的上,就按照节目里的内容去做,收到很好效果。

三、变单一节目宣传为配套服务

过去,我们宣传农业科技知识,只限于农业科技节目,很少和其它节目特别是新闻节目相配合,县乡两级的农业科技节目又是各办各的,因此,宣传一项新技术,形不成一定的气候,往往收效甚微。有鉴于此,在新闻节目和有关专题节目中也推广农业科技知识。比如,夏季水稻病虫害来势猛、面积大,除了在新闻节目中宣传行动和经验之外,还举办了防治水稻病虫害的专题节目,介绍防治技术。各乡镇广播站也紧密配合,迅速把防治技术传播到千家万户。去年霍山县发生6.30特大洪灾,洪灾过后,水稻病虫害来势猛、面积大,防治水稻病虫害工作迫在眉睫,我们除了在新闻节目里宣传全县各地的行动和经验之外,举办了水稻病虫害的专题节目,介绍防治知识。另外,在本台的网站,微信配合推送防治技术,同步报道,“多兵种”作战,这样发挥各种媒体的宣传作用,相互补充,加深印象,使农技宣传既有一定的声势,又有相当的深度,农技知识在全县很快推广开来。结果几天时间,水稻病虫害得到及时防治,灾年获得了好收成。农民说,广播里讲的正是我们要做的,很及时,很实在。

四、变“一播既之”为跟踪服务

以前我们宣传农业科技,想了许多办法,费了不少精力,宣传了许多项目,但很少考虑农民听众是否听懂了、真干了,在实践中遇到哪些困难,如何帮助他们解决。于是,我们“一播即了”,听众也就“一听即过”。近年来,我们在这方面也有所改进,广播稿力求口语化,生动有趣,使农民悦耳、入脑。对记者采写或通讯员来稿,我们要求稿件要通俗易懂,有趣味性,让农民朋友易于接受。同时要加强典型报道和连续报道.推广一个新项目,宣传一项新技术,我们有计划地报道它的效用、从头到尾应该怎么做,有些重要问题,要用典型事例进行发复的宣传。只有这样,农民在实践中每前进一步,都有榜样和解决具体问题的办法。我们宣传的东西就易于普及了。做好跟踪服务,在栏目中开办子栏目,如农民来电,农民听众来信等。对于来电询问技术问题,我们都热情接待,力求有问必答,还把农技资料送给他们,帮助他们解决农业生产中遇到的问题。今年年后,针对连日来出现的大幅降温天气,记者同霍山县农技专家,会同乡镇农技站工作人员深入田间地头,给农民朋友详细讲解应对措施,及时预防冷害天气给农作物带来的影响,除了在广播宣传外,又利用宣传车播放预防冷害天气给农作物带来的影响等内容,巡回宣传传授防治办法和施药技术。农民说:“发展农业靠科学,学习科学靠广播”,通过宣传,农民们及时进行田间清沟排水、病虫害防控和追施速效肥料,促进苗情转化,把损失降到了最低。我们深深的感到,只有播出前、播出中和播出后各个环节的工作都做好了,才能办好节目,才能收到应有的效果。在发展商品经济中,农民把信息看的很重要,我们把介绍农村致富信息作为节目宣传的一项重要内容,农民从广播里听到合适于他们的致富信息后,来人来信来电咨询,我们为他们牵线搭桥,帮助他们找到致富的门路。对农节目,顾名思义,是办给农民朋友听的,农村广播节目的服务主体是广大农民。因此,我们的节目就要心系农民。农业科技节目应根据本县的地理环境、自然优势、农业生产发展趋势、农民生产、生活习惯,宣传当地农民学得到、看得见、摸得到的科学技术和致富信息,并做到以上几点,县级广播电视台就能把农业科技节目办得有声有色,最主要的是能贴近农民的生产需要,收到实实在在的社会效果。

综上所述,县级台办好对农节目并不是一件多么难的事情,只要我们善于动脑,用心去做,节目一定可以办的有声有色。

作者:吕洁 单位:霍山广播电视台

参考文献:

第6篇

quist指数方法,对新乡市四区八县2004―2010年间农业单要素生产率和全要素生产率进行了测量和分析。结果表明: 2004―2010年间,新乡市农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低于全省平均水平,且主要是依靠技术进步推动;新乡市农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与地区经济发展有紧密关联;在2004―2010年间,新乡市农业生产符合生产要素边际产出递减的规律。

【关键词】 农业生产率 Malmquist指数 数据包络分析(DEA)

一、问题的提出和研究意义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新乡市的农业生产资源是否得到了合理有效的利用?各县区农业发展方向是否正确?为了解决此类相关问题,有必要对新乡市农业生产率进行深层次分析,以期充分挖掘农用生产资源潜力,促进新乡市农业健康良性发展。本文将单要素生产率和全要素生产率相结合,综合运用定性和定量方法对2004―2010年新乡市各县区相关的农业面板数据进行分析,以期对该市农业生产率有个客观、全面的认识。

二、测算方法和数据说明

本文用Malmquist指数方法测度新乡市各县区农业的TFP,以该市四区八县作为研究单元,结合农业生产的投入产出结构变化,对各县区农业生产全要素生产率进行分析,找出全要素生产率的变化趋势、主要驱动力和阻碍因素,从而为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农业生产率的提高提供依据和思路。

因新乡市在2003年进行了行政区划调整,前后数据不具有可比性,故选择2004―2010年七年的面板数据进行DEA分析,从横向和纵向的角度分析各县(区)农业生产效率及其构成的变化情况。

三、新乡市农业生产效率测算与分析

1、新乡市各县区单位农业劳动力投入的产值分析

本研究将县、区作为分析的区域层次,在面板数据的基础上比较农业生产投入要素――有效灌溉面积、农用化肥施用量、农作物播种面积、农业机械总动力和农业劳动力的生产率。通过新乡市四区八县2004年、2006年、2008年和2010年的农业生产要素的投入量,整理得到单位生产要素投入的农业产值。通过同一时期各县区之间、各县区不同时期之间的纵向和横向比较,分析判断各县区农业生产率的实际水平及其演进规律。

从单位劳动力投入的产值指数来看,红旗区、长垣县、卫滨区产值指数在2004年处于全市最低水平。但长垣县平均发展速度为1.28,位列全市第二,在近年来逐渐赶超其他县区。与之相反,发展速度连续过低导致牧野区近年来单位劳动力产值在全市的排名在2004―2008年连年下降,在2004年、2006年和2008年牧野区单位劳动力的产值分别为7092.55元/人、7578.18元/人和7083.20元/人,位列全省第一、二、六位,但于2010年陡增至12079.25元/人,又追回到第二位。为了能够进一步促进劳动力在农业产值中的作用并提高劳动生产率,各县区需结合近年来的农业政策,分析单位劳动力产值发展速度的变化原因,并与其他县区进行对比,对现有劳动力结构进行合理调整,努力发挥劳动力资源的最大效用。

2、新乡市各县区全要素生产率测算与分解

(1)新乡市农业Malmquist生产率指数的时间序列分析。根据投入产出数据的结果,将新乡市四区八县共七年的面板数据输入DEAP2.1软件进行分析,得到全市2004―2010年平均Malmquist指数,如表1所示。

由表1得到新乡市农业TFP指数及其分解的变化曲线,可以发现,在2004―2010年间,新乡市农业全要素生产率指数整体上呈现出一定波动变化趋势,但其平均值还保持在1.02左右,波动幅度也基本上保持在0.06以内。这说明新乡市农业发展的TFP指数在此期间基本上保持了一个均衡的状态,七年来并没有太大的变化。值得注意的是,除2008―2009年以外,各年TFP指数都大于1,表明新乡市农业发展态势良好。而2008―2009年的生产率下降可能是由于全球经济危机所致。

通过比较发现,技术进步与马氏全要素生产率变化基本保持一致(尤其是2008年以后)。除了2007―2008年以外,技术效率对马氏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贡献不明显,这说明全要素生产率的变动主要是由技术进步带来的。同时注意到相对于其他指数而言,纯技术效率的变化幅度最小,2006/2005年纯技术效率最低为0.976,2008/2007年最高为1.038,波动值为0.062,因而技术效率的变化主要来自于规模效率的变化。

观察技术进步趋势曲线,在2004―2010年间,除2007―2008年和2008―2009两年受经济危机影响技术进步指数分别为0.977和0.998以外,其他年份的技术进步指数均大于1,说明技术进步在新乡市农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中起着积极的作用。

从上述分析中可以看出,在2004―2010年间,从新乡市农业整体发展趋势来看,技术进步是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主要动力。

(2)新乡市农业Malmquist生产率指数的面板分析。采用基于产出的固定规模报酬(CRS)假设的DEA模型,应用DEAP2.1软件计算得到2004―2010年新乡市四区八县Malmquist生产率指数分解平均值,具体计算结果见表2。

表2显示的是2004―2010年间新乡市各县区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及其分解指标的变化趋势。由表2可以看出,2004―2010年新乡市八个县的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均有不同程度的增加,年均增加4.36%。新乡县的全要素生产率增幅为11.1%,为四区八县最高,其中技术进步增幅为11.1%,也为四区八县最高,说明新乡县的农业生产率的提高主要依赖于技术进步,反映出作为全国农业生产先进县的新乡县近年来在农业生产的投入过程中,对于先进农业生产技术和现代化生产资料的应用领先于其他县区。封丘县全要素生产率增幅仅为0.6%,位居八县之末,说明封丘县近七年来农业发展势头弱于其他各县。进一步分析可知,这与封丘县农业生产的实际情况密不可分,尽管全县地处平原,但属黄河滩区的面积较大,生产条件差,县域经济不发达,农民思想保守、科技意识有待提高。而四区除凤泉区有小幅增加(1.2%)之外,其他三个区都呈现出了下降的趋势。

从平均水平来看,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增长幅度为2.4%,技术进步指数增长幅度为1.5%,技术效率增长幅度为0.9%。由此可以看出,在2004―2010年间,技术进步是新乡市各县区农业全要素生产率上升的相对主要动力,技术效率对全要素生产率的拉动作用相对较弱。但相比近年来诸多省市农业技术效率进步指数小于1的情况而言,新乡市的农业技术效率保持了可喜的增长势头,农业生产发展健康平稳。

综合对比新乡市四区八县各项指数,同时参考前述单位生产要素投入产值的发展速度,可以发现,新乡县各项指标均保持了强劲的增长势头,占据了绝对优势地位,无疑成为各县发展的标杆县。

四、结论与对策

本文在农业生产率相关理论基础之上,运用指标分析和非参数的Malmquist―DEA方法对新乡市四区八县2004―2010年间农业生产的单要素生产率和全要素生产率进行了测算,并分析了变化趋势。

1、基本结论

2004―2010年七年间,新乡市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平均增长率为2.4%,低于全省平均水平6.7%。期间出现了小幅度的波动现象,其中2005―2006年增长最快,平均增长率为5.6%,而2008―2009年期间却出现了负增长。这一结果表明,新乡市农业发展势头还不够强劲,动力不足,尚存在较大的提升空间,且农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易受经济形势和相关政策的影响。为保证农业平稳、健康、可持续的发展,政府应始终坚持实施强农、利农、惠农政策。

从各县区情况来看,2004―2008年,新乡市八个县农业全要素生产率都实现了正增长,其中新乡县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增长最快,封丘县和原阳县最慢。这种差异性表明,农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与地区经济发展有紧密关联,若不采取有效措施促进落后地区提高农业生产率,区域差异将会进一步扩大,从而影响新乡市各地区的平衡发展。

在2004―2010年间,无论是从全市水平还是从县区水平来看,新乡市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均有所提高,但相比于农业发达市区增长幅度还较小。这表明新乡市现有农业技术的推广不成功,农业组织管理水平不高,资源的配置还不够合理。各县区农业生产的pech(纯技术效率)除凤泉区为0.964外,均不低于1,说明农业生产单元对技术的依赖性强,生产的可持续性良好。

2、对策建议

为全面提高新乡市农业生产率,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建议加大科技投入,加大农作物新品种和生产新技术的推广,不断提高农业生产技术水平;平衡县区间发展,加强县区间农业生产互动,提高农业要素流转效率;确定生产的适度规模,提高各投入要素的有效使用率,坚持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提高农业比较效益。从增长结构上看,新乡市农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主要是由于技术进步的贡献,而不是来自效率的改善,表明新乡市现有农业技术的推广不成功。因而,应切实提高农民素质,重视土地集约化经营,优化农业生产管理。

【参考文献】

[1] 张治理:知识资产对农业经济增长的渗透[J].改革,2006(6).

[2] 付文杰: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是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途径[J].现代农业科技,2008(11).

第7篇

【关键词】乡镇基层农业 技术推广 供需矛盾 瓶颈

1乡镇基层农业技术推广工作中存在的供需矛盾和主要的瓶颈表现

当下,农业技术推广网络在我国已经初步形成了一定的规模,但是在研究、推广、试验以及示范培训的科技人员的整体素质方面有所欠缺,这些因素使得在推广我国的乡镇基层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和农村发展方面出现了一定的问题,远远无法满足当前乡镇农业发展的需求,也在推广工作上呈现出一定的矛盾,下文简要介绍农业技术推广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1.1乡镇基层农业技术推广技术下的研究成果与实际应用之间的衔接并不紧密

先进的农业技术研究成果多是在农业的科研机构中产生的,这些在长时间复杂研究中诞生的农业技术成果多是由高端的农业技术人才掌握着,并非在普通的乡镇基层农民的掌握范围之内,所以当前先进的农业技术在产生之后并没有完全的应用到实际的乡镇农业生产之中,是的研究成果的技术和成果的价值不得到体现,尤其是在推广农业技术的时候,全新的农业技术在经历了审核、鉴定再到实际应用的过程中经历了无数次的试验、师范以及培训咨询指导,获得真正普及所消耗的时间很长,等到实际发挥作用的时候便会消耗更多的时间,导致整个农业技术的先进研究成果不能及时的发挥功效。

1.2农业技术推广内容与实际的乡镇农业生产技术推广之间存在着不匹配的关系

即便当下的农业生产技术成果有多种创新形式,但是缺少针对性,很多农业技术成果对于特定的地区并没有针对性,没有切实的解决当地的乡镇基层农业的生产,主要的表现在于,当地的农业生产发展技术成果和技术措施没有充分的考虑乡镇农业生产的自然条件以及气候因素,不能最大化乡镇农业生产的市场需求以及效益最大化,因此当下这个阶段的乡镇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中的多数技术措施并不是广大乡镇农民最需要的改善农业生产的技术和成果。

1.3当下所使用的农业技术推广队伍的结构与实际的基层农业技术推广生产存在着矛盾

针对乡镇的农业生产在很大程度上没有形成具有一定规模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负责乡镇农业技术推广的人才队伍在数量以及人员素质方面都有所欠缺,有些农业技术推广的队伍甚至束缚了农村农业生产多元化以及多样化发展趋势,尤其是当下乡镇基层农业生产呈现出多样化的形式,农作物、果树园艺以及蔬菜的种植形式多样,病虫害防治技术水平上升,这些不断优化的乡镇基层农业生产对于农业技术技术推广的要求正处在需求不断上升的形势下,所以当前农村基层农业技术推广建设队伍人员的素质以及人员的数量都不能很好的满足这些正在不断上升的需求。

2有效改善农业技术推广工作中的供需矛盾、突破瓶颈的解决办法

2.1建立专业的农业技术推广队伍,协调农业技术成果以及实际推广之间的不协调问题

在进行农业生产技术推广的时候最主要的目的是为了使得当下的乡镇基层农民掌握并实际的应用到生产过程之中,为了能够实现这一目的,在进行农业技术推广的时候,应当注意协调推广过程中出现的矛盾,简化研究成果转化的审核、培训、咨询等程序,促使乡镇的各层政府之间主动进行连接,推动高端科技人才主动了解农村生产实际,切实的解决乡镇基层农业生产中存在的问题,只有这样,才能使得乡镇基层农业的生产实践真正的应用上高端的农业技术研究成果。

2.2在推广农业生产技术的时候注意科学的把握和利用当下乡镇农业的政策

当下乡镇基层农业生产中应用的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都是由乡镇农业政策作保障的,因此在进行农业技术推广的时候要注意与当前乡镇的农业、农村政策相结合,在国家法律允许以及政策推动的背景下进行推广方式的优化,这些符合国家农业政策的农业技术在推广以及缓解方面具有一定的优势,因此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在推广农业技术的时候注意强化与新兴的农业生产技术结合,为日后的工作奠定良好的基础。

2.3在农业技术推广部门之中建立有效的推广工作积极机制,稳定推广队伍的人才结构

负责进行先进农业技术推广的人才首先应当具备一定的农业专业基础,了解新型的农业技术成果以及技术措施,稳定基层农业推广队伍中的人才结构,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突破农业技术推广中存在的人才瓶颈,改善农业技术推广人员的艰苦的工作环境,改善农业技术人员未来的就业环境,在有效激励机制的鼓励下,提升乡镇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人员的工作积极性,给工作成绩卓著的乡镇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人员提供一定的奖励或者是更好的工作待遇以及薪资待遇,使得农业技术推广人员在乡镇基层农业产业工作的过程中看到更广阔的农业产业的职业情境。

2.4增加乡镇基层农业财政资金的收入,提升农业技术推广的手段

当下农业技术在乡镇的推广手段有些过于的单一,在一定程度上是因为当前的农业新技术的、新成果的更新速度比较快,另一方面是由于农业行政主管部门还没有受到政府应有的重视,为了改善这一现状,农业技术推广的时候应当强化与政府之间的协调,积极争取资金支持,调整项目实施,扩大乡镇基层农业技术推广的先进技术的推广工作基础设施建设投入,整合项目资金投入,扩大网络和通讯技术在乡镇基层农业技术的覆盖面,再结合乡镇基层农业的生产实际,调整项目实施,强化农业技术的培训与咨询工作,适当的节省资金,保证基础设施建设投入,使得农业技术推广手段的效果得到不断提升,满足农村基层农业和农民对农业新技术新成果的需求。

3结语

我国的农业技术推广在乡镇基层农业技术推广的时候存在着一定的矛盾,并在推广人才结构的优化上出现了类似的问题,由此导致乡镇基层农业技术在推广的时候展现出了不良的效果,出现这些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本文在分析了当下乡镇基层农业技术推广的现状问题之后提出了几点解决办法,期望未来乡镇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人才的结构问题能够得到有效地解决和改善,推动乡镇基层农业的生产产业向更好的方向发展,实现乡镇农业经济的茁壮成长。

参考文献:

第8篇

文献标识码:A

随着乡镇企业的崛起和农村二三产业的全面发展,又一次给农村经济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增长。在这种背景下,人们在实践中创造出了农业产业化。农业产业化经营作为一种新的生产经营方式,它是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过程中多种矛盾相互作用的必然结果。农业产业化就是以国内外市场为导向,以提高经济效益、改善农民生活和增加农民收入为主要目的,以当地资源开发利用为基础,围绕当地支柱产业实行多层次、多环节、多形式、多元化的优化组合,把生产、加工、流通等环节紧密连接起来,逐步实现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规模化经营、社会化服务和企业化管理,形成市场促产业、产业带基地、基地连农户,集中养、产供销、农科教为一体的生产经营体系。一、农业产业化的内涵

实现农业现代化是我国农业发展的基本方向。只有不断推进农业产业化的进程,才能保证农业稳定、持续、健康地发展,提高农民收入。农业产业化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农业劳动力;农业土地制度;农业科技进步;农业政策;农业社会化服务;农业产业结构优化;农业区域化和专业化;农业商品化和市场化;农业劳动组织和规模;农业生产企业规模。

农业产业化具有以下几个基本特征:一是农业工业化的过程,它要求以现代科学技术和现代化的准备设施来改造传统农业,并以具有现代素质的人员运用现代企业管理技术来经营和管理农业;二是农业市场化的过程,包括农产品商品化和农业生产要素的商品化;三是农业可持续发展。二、农业产业化的必要性

农业产业化是建设现代农业和推行社会化大生产的表现,反映了市场经济发展的某些客观规律:要发展农业和增加农民收入,农业生产经营的各种要素要充分组织起来,并尽可能均衡各方的利益。我国各地农业产业化的实践表明,农业产业化在开拓市场,增加农民收入,延长农业产业链,带动农民就业,实现城乡协调发展等方面起着重要作用。

1、发挥规模效应,拓展农产品市场:由于农业土地资源有限、技术和一些制度缺少变化以及相对价格总是比较稳定等原因,传统农业中的投资收益率低下。此外,农业生产缺乏规模效应,农村劳动力没有充分利用,也是传统农业回报率低下的原因。要发展农业,必须通过市场导向作用,将农业生产组织起来,实现农业生产的规模化、专业化和标准化,这样有助于单个的一家一户的小农生产。

2、提高农民收入,缩小城乡差距:农业产业化通过龙头企业和合作组织的带动,提高科技含量,延长产业链条,加快土地流转,减少生产成本和降低生产经营风险,从而提高农民收入,增加农民消费,缩小城乡差距。依托龙头企业,把产销融为一体,通过市场调整农村经济结构,凭借企业实力促进农产品换代升级,吸收农业剩余劳动力,增加农民收入。

3、创造就业机会,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随着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周围小城镇就可以吸收农村剩余劳动力。在小城镇各种农副产品转化为商品,并完成农副产品的初加工和深加工任务。农业生产资料和消费资料顺利变成商品,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和农民增收得以顺利实现。

4、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农业产业化、工业化与城市化,三者间是相互依存、共同发展的。离开了城市化和工业化,实现农业现代化只能是空谈。没有农业的发展作为基础,工业化和城市化也不可能实现。必须在坚持提高农业质量和效益的同时,加快工业化、城镇化进程,加快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把数以千万计的农业劳动力转向非农产业,使数以千万计的农村人口走向城市,在这一过程中大幅度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三、我国农业产业化的问题分析

近年来,我国各地农业产业化已取得了重要进展,许多地区已把农业产业化看成是市场经济条件下农业发展的基本方向。全国各地已经形成了一批具有区域优势和地方特色的商品市场基地,而且具有一定的生产规模,有的在地区经济发展中已经起到了主导作用。我国已经建立起了大量的各类经济合作组织和各种专业技术服务协会,这对于农户进入市场,对于促进农业生产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在近几年的农业产业化实践中,各地出现了多种多样的形式,如贸工农一体化、产加销一条龙、基地生产加市场、企业加农户、供销社加农户、技术协会加农户、合作经济组织加农户等。但我国的农业产业化进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如发展水平有待提高;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制需要进一步规范与完善;农业产业化发展与较低下的农民素质间存在矛盾;农业资金投入不足。

虽然农业产业化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其中还存在很多需要解决的问题,要形成一套有特色的农业产业化经营模式。

第9篇

[关键词]经济环境 市场营销 企业

企业的市场营销管理受到社会政治、经济、科技、文化等复杂的环境因素的影响。当今经济飞速发展、全球化浪潮席卷而来、贸易趋向自由化,经济环境的变化对企业的发展产生着深远的影响。分析经济环境的构成、特点和影响,对于企业抓住市场机会,避免环境威胁,趋利避害的展开营销活动有着巨大的作用。

一、经济环境的构成和对企业营销的影响

经济环境是指构成企业生存和发展的社会经济状况和国家经济政策,是影响消费者购买能力和支出模式的因素,它包括收入的变化,消费者支出模式的变化等。在市场营销管理中,我们把经济环境定义成企业营销活动的外部社会经济条件,它会直接或间接影响到市场的规模、市场的吸引力及企业的营销活动。

1.经济发展水平、GDP。经济发展水平是指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的规模、速度和所达到的水准。反映一个国家经济发展水平的常用指标有国民生产总值,国民收入、人均国民收入、经济发展速度,经济增长速度。

(1)消费者收入 。消费者的购买力来自于消费者的收入,因此消费者收入是影响社会购买力、市场规模大小以及消费者支出多少和支出模式的一个重要因素。消费者收入可分为“可支配的个人收入”和“可随意支配的个人收入”。其中可支配的个人收入是影响消费者购买和消费者支出的决定性因素。进行经济分析时,还要区别“货币收入”和“实际收入”。

(2)消费支出模式。消费者支出模式受到消费者收入的影响,可以由恩格尔定律来表示,从而根据恩格尔系数的变化分析市场的购买力水平和需求结构的未来发展趋势等,以作为选择目标市场和制定产品策略的依据。

储蓄来源于消费者的货币收入,其最终目的还是为了消费。但是,在一定时期储蓄的多少直接影响着消费者的购买力和消费者的支出。

(3)通货膨胀、紧缩与失业率。通货膨胀会降低货币价值,随着价格的持续上升,货币购买力下降。价格上涨会增加营销者的成本,从而增加产品的价格,对销售产生不利的影响。

通货紧缩会形成经济螺旋向下的破坏力,引发经营利润的直线下降,投资回报的降低和普遍失业。

2.社会经济结构。社会经济结构指国民经济中不同的经济成分、不同的产业部门以及社会再生产各个方面在组成国民经济整体时相互的适应性、量的比例及排列关联的状况。社会经济结构主要包括五方面的内容,即产业结构、分配结构、交换结构、消费结构、技术结构,其中最重要的是产业结构。

(1)收入分配。各个国家在收入水平和分配上有很大的差异。同时各国内部不同地区也存在收入差异。

(2)工农业生产发展状况。农产生产及加工状况,是我国基本消费品供应的决定性因素。农业丰收,就能保证当年和次年的消费品增长快,供应充足。反之,农业歉收,就会使供应偏紧,影响市场供应和消费品物价的基本稳定。农业生产形势,对我过市场营销环境的影响和制约极为重要。

工业在国民经济中起主导地位,他关系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工农业生产发展的比例以及工农业生产布局也是影响经济环境的一个重要因素。

3.经济体制。经济体制是指国家经济组织的形式。经济体制规定了国家与企业、企业与企业、企业与各经济部门的关系,并通过一定的管理手段和方法,调控或影响社会经济流动的范围、内容和方式等。

4.经济政策。经济政策是指国家、政党制定的一定时期国家经济发展目标实现的战略与策略,它包括综合性的全国经济发展战略和产业政策、国民收入分配政策、价格政策、物资流通政策、金融货币政策、劳动工资政策、对外贸易政策等。

5.国际经济环境。经济全球化和国际贸易使各国和各地区的经济相互交织,影响,并在世界范围内建立起经济行为规则和运行规则,使得生产要素和各种资源在世界范围内合理配置,形成全球统一的大市场。在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中,跨国公司日益成为世界经济舞台的支柱和核心,改变了世界经济的竞争格局,使每个国家的企业都面临更加严峻和激烈的实力较量和市场竞争。

二、经济环境的特点

1.不均衡性。经济环境的变动和影响是不均衡的,各种有利与不利的经济环境,不同的经济环境交织在一起,对不同的地区,不同的国家和企业的影响是不一样的,因此,经济环境表现出不均衡性。

2.变化性。无论宏观的经济环境还是微观经济环境,都在时刻发生着变化,这种变化会直接或间接的影响到企业的构成。

3.客观性。企业营销的经济环境的客观性,首先表现为它的存在时客观的。企业营销的经济环境的客观性还表现在企业的外部环境为营销提供市场机会,制约着企业目标市场的选择。

4.不可控制性。企业无法控制宏观经济的发展情况,但有些经济因素是可以通过企业的努力的到改变的。

5.有限性。市场营销环境的变动总是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进行。对于一个企业来说,其经济环境有一定的时间性和地域性。

6.相关性。构成企业市场营销的各个要素之间有着一定的相互关联性。一个因素的变化可能导致其他许多因素发生变化。特别是间接环境因素的变化尤为突出。

参考文献:

[1]王秀村,王月辉.市场营销管理(第四版).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09年

[2]菲利普·科特勒.营销管理(第三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

第10篇

根据《国务院关于促进生猪生产发展稳定市场供应的意见》(国发〔*〕22号)和《四川省人民政府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促进生猪生产发展稳定市场供应的意见〉的通知》(川府发〔*〕46号)文件精神,结合我县实际,现就加快全县生猪生产发展提出如下意见。

一、充分认识加快生猪生产发展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生猪生产是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猪肉是大多数城乡居民的主要副食品。抓好生猪生产,保持合理的价格水平,对稳定市场供应、满足消费者需求、增加农民收入、促进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但我县自上世纪九十年代加快开发煤炭、花岗石等矿产资源以来,全县猪肉供应就不能自给自足,其原因是生猪市场价格处于低位徘徊,养猪的比较效益远不如务工和饲养长毛兔,同时受口蹄疫、高致病性蓝耳病等疫病影响,广大农户的养猪积极性下降,造成我县生猪存栏一降再降。近年来我县生猪定点屠宰场每年需宰杀约3.5万头活猪满足市场供应,宰杀的活猪70%来源于*、汉源等县外地区,本县供应仅占30%。每年需从*、*、*等地调进约5万头仔猪用于农户商品猪饲养,占全县所需仔猪的80%左右。外来仔猪近年来多带病,死亡率高,给养猪户及我县的生猪发展带来了很大的经济损失,严重影响了我县的猪肉市场供应。可见,加快全县生猪生产发展显得非常紧迫和重要。

二、全县生猪生产的主要目标和任务

坚持科学规划,加快标准化、规模化、科学化生猪生产发展,力争做到本县仔猪及市场猪肉供应自求平衡。一是到2010年全县新增能繁母猪2500头,使全县能繁母猪存栏达3000头,基本满足本县仔猪的自繁自养;二是大力发展规模养殖场(小区),全县发展年存栏能繁母猪100头以上、出栏商品猪1000头以上标准化规模养猪场龙头企业1户;发展年存栏能繁母猪50头以上、出栏商品猪100头以上标准化规模养猪场(小区)20户以上;发展年出栏商品生猪50头以上的规模养殖场(小区)50户以上,向全县提供优质母猪和商品猪,使全县年末生猪存栏达到8万头以上,当年出栏生猪达到12万头以上。

三、加快生猪生产的扶持政策

(一)切实落实能繁母猪补贴政策

为了保护能繁母猪的生产能力,国家按每头50元的补贴标准(中央60%、地方40%)对能繁母猪的养殖户(场)给予补贴。县畜牧兽医局、财政局和各乡镇政府要按照上级的统一安排,不折不扣地将补贴资金发放到饲养能繁母猪的养殖户(场)手中。

(二)积极开展能繁母猪的保险工作

为了有效降低养殖能繁母猪的风险,鼓励能繁母猪生产,全省已将能繁母猪保险纳入政策性农业保险中,每头能繁母猪的保险金额为1000元,保费为60元(政府负担80%,养殖户(场)负担20%)。县农工办、财政局、畜牧兽医局、人保财险司和乡镇政府要按照《*县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县政策性能繁母猪保险工作方案的通知》(荥府办发〔*〕44号),积极引导、鼓励养殖户(场)投保,认真搞好全县能繁母猪的保险工作。

(三)建设生猪良种繁育基地

良种是养猪业发展的物质基础,要根据不同的市场需求,利用引进品种和地方猪种资源,提高种猪质量,生产优质商品猪。畜牧兽医部门要切实把提高生猪人工授精技术、能繁母猪繁殖性能和仔猪保育技术、生猪三元杂交技术等群众最需要的先进实用技术培训落到实处,加速生猪品种改良,提高生猪良种化水平和生猪养殖效益。对年存栏能繁母猪5头以上的标准化规模养猪场(小区),今后新购进一头优良能繁母猪由县财政一次性补贴100元。

(四)大力鼓励和扶持生猪标准化规模饲养

按照“政府引导、政策扶持、企业带动、农户自愿”的原则,引导、鼓励农户和龙头企业建设一批符合“人畜分离,独立建圈,要因地制宜,合理布局,大力发展生猪标准化规模养殖,积极推进生猪规模场和养殖小区的标准化改造,改善饲养和防疫适度规模,沼气配套,标准化生产”要求的生猪养殖小区,实行统一良种、统一防疫、统一操作规范,降低养殖成本,提高生猪生产能力。对规模养殖场(小区)用地按农业生产用地相关政策执行;农业部门要优先安排沼气池建设项目;农村信用担保和保险机构要提供信用担保和保险服务,解决养猪“贷款难”问题。对年出栏50头以上的商品猪饲养场(小区)所饲养的猪在本县屠宰上市的,由县财政按每头猪10元的标准进行补贴(凭畜牧兽医站及定点屠宰场出具的手续为依据)。

(五)完善防疫体系,加强对生猪疫病的防治

生猪疫病要坚持预防为主,免疫与扑杀相结合。要加强引种和疫情的监督管理,严格疫情的监测与报告制度,及时掌握疫情的发展趋势。对国家规定的一类动物疫病和高致病性猪蓝耳病实行免费强制免疫,所需疫苗经费由中央财政和地方财政共同负担。各乡镇政府和县畜牧兽医系统要按照“政府保密度,部门保质量”的要求,认真落实强制免疫工作目标考核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始终把种猪、母猪和规模养殖场(小区)作为免疫重点,全力做好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猪瘟、口蹄疫等重大生猪疫病防控工作,确保我县清净无疫。为加快推进动物疫病标识追溯体系建设,未佩戴耳标的生猪不许调运。同时要加强产地检疫和屠宰检疫,加大公路动物防疫监督检查力度,防止疫情跨区域传播。发生重大生猪疫病,要及时启动应急预案,果断处置。因防疫需要组织扑杀的生猪,参照口蹄疫扑杀补助标准和负担办法给予养殖场(户)补助。对病死猪坚决做到不准宰杀、不准食用、不准出售、不准转运,必须进行无害化处理。

(六)加强猪肉及其制品的市场和价格监督

工商、物价部门要加强对猪肉市场的监管,进一步落实各项监管措施,防止注水猪肉、病死猪、未经检疫检验或检疫检验不合格的猪肉进入市场。严厉查处违法经营、囤积居奇、哄抬物价等破坏市场秩序的行为。清理整顿生猪收购、检疫、屠宰、运输、销售等环节的各项收费,取缔非法收费,减轻经营企业(户)的不合理负担。

(七)确保畜产品质量安全

建立完善畜产品质量标准和监测检验体系,全面推行无公害生产,实行从产地环境、投入品管理、饲养过程、市场销售的全程监管。严防假冒伪劣和添加违禁药物的饲料、兽药进入流通和使用环节;加强动物卫生和畜产品投入品执法检查,严禁使用“瘦肉精”等违禁药物,严格执行休药期制度;加强对流通环节畜产品安全的监控、监测;加快畜产品认证体系建设,大力发展品牌畜产品、绿色食品。

(八)积极向上争取扶持生猪发展的项目和资金

县发改商务局、财政局、畜牧兽医局、扶贫办等部门要积极主动加强与上级部门的联系,争取生猪发展的项目和资金。

第11篇

【关键词】农机化;现代农业;发展道路;农机装备;农业装备科技

当前,我国农业发展的基本点是要进行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提高农业的质量、效益和农民收入。发展农业机械化是题中应有之意,在现阶段要加快发展农业机械化的战略意义在于它是解放农业生产力的重要手段。

一、现阶段发展农业机械化的作用

1、有利于转变农业增长方式,促进增产增效。农业机械是优良耕作栽培技术的载体,它拥有人畜力无法比拟的动力和持续力,它可以实现人工达不到的更高的耕作质量,可以实现精量播种、精量施肥以及其它先进技术,可以进行复合作业和联合作业,从而可大大提高劳动生产率,节约生产成本,增加农业效益。

2、有利于防灾减灾,把因灾害引起的损失减小到最低。

3、有利于进行规模化生产,推动农业现代化进程。

4、有利于带动农村就业,增加农民收入。

5、有利于农村劳动力转移,解除外出打工农民的后顾之忧。

因此,无论从解放农业生产力的角度还是从它的实际作用的角度看,现阶段大力推进农业机械化发展是十分必要的。

二、现阶段农业机械机型发展趋势

我国在户均只有7.8亩土地的小规模生产实行了农户承包经营的情况下,小型农机主要是以“手扶”、“小四轮”为主的小型低性能农机,它得以发展的条件和优点是适合大多数农户的收入水平和家庭经营规模的需要。但是,从生产力发展的角度看,小型农机只是起到了代替人畜力的作用,远远满足不了生产发展和农业技术进步的需要。 因此,今后农业的发展主要是靠提高单位面积生产能力。除了采用优良品种外,利用农业机械为载体推广农业新技术是最重要的途径。从提高综合生产能力的技术要求看,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主要推广提高土壤生产力的技术如深松、免耕、秸秆还田等;先进栽培技术如精量播种、化肥深施、植保等复合作业;旱作节水技术如覆膜保水和灌溉、秸秆覆盖等;高效收获技术如割晒、收割、脱粒、烘干等联合作业。

当前发展大中型农机的要求和趋势十分明显,但一直困扰我们的问题是与亿万小规模农户的矛盾如何解决?在这个似乎无解的难题面前,中国农民的创造力又一次显现出来,农机跨区作业为解决这个难题找到了一条重要的途径。首先是小麦产区的农民创造了小麦收获机具跨区作业的方式,在经过农户自发探索之后,1996年农业部等五部委首次在北方11个小麦生产省组织开展了跨区机收大会战,之后进一步扩大到所有小麦产区。

三、农业机械装备是发展现代农业的重要支撑

农业机械是农业设施装备的基本组成部分,是建设现代农业的重要物质基础。现代农业是从农业机械推广应用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农业机械化是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标志,就是从这个意义上讲的。农业设施装备,从狭义上讲就是农业机械装备,从广义上讲,涵盖了农业机械装备制造、农业机械的推广使用、配套设施建设和农机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等各个方面。农业机械已广泛应用于农业生产的各个环节和各个领域,不仅在加快推进粮食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还积极发展经济作物生产机械化,进一步提高畜牧业、渔业、林果业、设施农业、农产品加工业机械化水平;不仅大力推动农作物耕种收环节机械化,还推动种子处理、灌溉、植保、烘干、贮藏等各个生产环节的机械化,全面提高农业的产前、产中、产后等各领域机械化水平。农业机械化的快速发展已成为提升现代农业设施装备水平的推动力,促进了农业集约生产、安全生产和可持续发展。

农业科技成果转化难和科技创新动力不足的主要原因在于科技体制创新滞后,农业内部缺乏科技进步的动力和源泉,缺乏有活力的科技创新主体。农业机械化是农业科技推广的有效载体,健全农机化技术推广机制,加快农业机械化科技创新,促进农机化科技进步,实现农艺与农机紧密的结合,是推动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应用的有效途径。现代农业是技术密集型产业,从这个意义上说,农业科技化是农业现代化的又一重要标志。坚持基础理论研究和产品应用开发相结合,适应农业精准化、设施化、规模化、产业化发展的要求,加快开发多功能、智能化、经济型农业装备设施,集中力量开发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和新型农机产品。加快建立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科研、制造、教学、推广等单位紧密衔接的农机科技创新体系,探索完善多方协作、良性互动、共同发展的农机化科技创新机制。积极探索农机化技术推广方式创新,加快科研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农业机械化已成为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与创新的主体,通过引进推广农业机械化技术,提高现代农业的生产技术、生产手段、生产管理和生产组织水平。

发展现代农业,最终要靠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随着农业机械化的快速发展、农机装备的快速增长,相当一部分新机手缺乏基本知识和操作技能的系统培训,科技人员、管理人员的知识结构、综合素质亟待丰富和提高。充分利用现有的农机化教育资源,结合各类培训项目,加大对农民机手的教育和培训;依托重大科研项目、重点学科、科研基地,加强农机化科技创新团队建设,培育农机化科研领军人才;坚持在实践中锻炼人才,不断更新知识结构,努力建设一支理论功底扎实、结构合理、业务精通、技能娴熟、素质全面、充满活力、开拓创新的农机化技术推广和管理人才队伍。

第12篇

关键词:农业 机械 推广

农业机械化是农业科技成果的物化,也是农艺科技成果大面积、规范化实施的载体。农业机械化为农业的生产发展带来了革命性的转变,如今我国大部分地区实现机械化的程度都比较高,农民不再为农地流更多的汗,农村也不再是人们想象中的最苦的地方。这些观念的转变,很大程度上与我们进行的农业现代化进程有关。农业现代化是指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化农业转化的过程和手段。在这个过程中,农业日益用现代化工业、现代科学技术和现代经济管理方法武装起来,使农业生产力由落后的传统农业日益转化为当代世界先进水平的农业。实现农业现代化,要素方面有很多,其中有一个重要的方面就是:农业机械化,加大农业机械化技术的推广,对农村土地的合理配置,加快农村的现代化进程均有重要的意义。

一、提高农机作业服务水平

农机社会化服务体系的完善需要政府和社会的双向互动,农机化服务体系是衔接农业机械和农户的桥梁,是农业机械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必要途径,主要措施有:第一,加大对农机社会化服务组织的投入力度。动员全社会的力量发展农业机械化,使过去由国家和集体投入为主,变为国家、集体、个人和社会共同投入的新机制。第二,开展市县级农机服务中心站和乡镇农机管理服务重点站建设升级竞赛活动,推广农机科技示范园的成功经验。第三,强化农机技术与质量监督,维护用户权益。一是加强农机化质量标准体系建设;二是加强农机产品质量认证和推广鉴定工作;三是加强农机使用质量跟踪调查。第四,搞好成果转化。一是加强农机新机具的研制开发,将人才资源与资金、市场有机结合;二是认真实施农机科技创新示范工程,加大农机科技投入,加快农机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三是是积极开展送科技下乡活动,尽快改变农机化发展资金不足,技术相对落后的现状,加快农机化科技创新。

二、充分认识农业机械化的地位和作用

我们要改变过去那种只懂服务不懂经营的思想观念,把试验、推广,服务、开发新产品与经营联成一体.走进市场、利用市场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组织技术人员深人农户、田间、地头开展有偿服务,将技术优势、服务优势与信自、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增收增效,发展自身,壮大实力。不仅要积极争取各级政府进一步加大对农机化的投入和农民购买农机的补贴力度,发挥好项目带动和补贴资金的引导作用;还要发挥市场配置资源作用,进一步调动农民和社会工商资本投资农机化的积极性,逐步建立以财政资金为主导的多元化投入机制。

三、完善农业机械技术推广体系

我国目前的农业机械推广体制是以省、市推广总站为基础,以县农业机械推广站做牵头,以乡镇农机站位纽带的纵向推广模式,而今随着市场经济的蓬勃发展,农民更加迫切的需要新的农业机械来提高生产效率,来提高市场的竞争力。所以为了适应时代的发展,满足农民农业生产的需要,需要建立起新型的纵横互补的农业机械技术推广体系。农机推广工作机构既要执行好政府的宏观调控工作,为国家制定相关政策积极建言,又要深入农业生产第一线,及时掌握农民思想动向,及时掌握农业生产对农业机械的需求。各农业机械推广机构还要加强农机生产企业与科研单位的联系,及时向他们提供第一线的信息,帮助他们不断改进农机设备的性能,扩大农机推广的领域。

四、构建农业机械化的绿色设计与推广应用

农业机械作为农业生产的重要工具,在考虑其农作业实用性的同时也要考虑其环境属性,所以,要大力提倡农业机械的绿色设计与推广,具体措施有:第一,农业机械动力装置的绿色选型设计。绿色选型设计应优先选择以电力为动力的农业机械,加快开发太阳能、氢气、植物油、可燃气发动机。第二,农业机械关键部件的绿色设计。技术与生物技术和农业工程装备技术优化组合的变量施肥技术的应用,改进播种机的内部结构,使之节省动力且排种效果好;研制如声控或光电式的新型播种机来降低对能源的需求。第三,农业机械液压系统的绿色设计。农业机械传动采用的液压系统,应加快以水代替矿物油的研究,减少石油消耗和漏油污染。

五、放开思维,勇于创新

农业机械技术推广工作应该遵循市场经济的规律,按照市场需要来组织实施推广项目,引进优势农业机械技术,打破当地以往单一的耕作模式,大力发展经济作物和高效作物。另外,农业机械技术推广也需要与经济相结合,需要采取各种办法,适当的采取有偿与无偿相结合的方式。既能保证先进的农业机械技术得到广泛的推广,也能提高农机推广机构和人员的积极性。从根本上保证了农业现代化的顺利进行。

六、提高农村从业人员的现代化观念

农业机械技术的推广需要适应当地的实际情况。有些农村从业人员科学知识水平有限,不能很好的认识到新型农机机械设备的优势,很多农民因此而错过不少降低劳动成本,增加实际收入的机会。这种现象的产生,一部分是由于农民观念过于保守,不敢做第一个“吃螃蟹”的人,另一个原因就是对高科技认识不足,本身的知识水平限制了他们的眼光,作为农业机械推广机构,对这类事件责无旁贷。农业机械推广人员及机构应坚持技术推广工作的先进性、适用性和成熟性,要注重新形势下新的环保形势的要求,帮助农民提高科学、科技种的意识,提高他们的环保意识,大力推广环保节能技术。

七、总结

农业现代化要做的方面很多,需要调整农村的产业布局,提高农业科技的转化力度,提高农业从业人员的知识水平与现代化耕作的意识。农业机械化作为农业现代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需要各级部门的大力支持。农业机械化的普及需要各级、各方的参与,农村因为经济条件的限制,在大力引进先进农机设备时,往往会面临一些经济问题。政府部门还应大力推进并健全农机补贴政策,从经济上帮助农业机械化的尽快普及,提高农民种田的积极性。

参考文献:

[1]郑雅雪.对农业机械技术推广的几点建议[J].福建农机,2009,(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