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社会治理的重要性

社会治理的重要性

时间:2023-08-07 17:30:14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社会治理的重要性,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社会治理的重要性

第1篇

关键词:高职院校 思想政治理论课 教学满意度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C DOI:10.3969/j.issn.1672-8181.2013.13.158

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培养高职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主渠道、主阵地和主课堂。关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面的研究,笔者通过文献研读认为:近年来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研究的比较多,并取得了一系列的研究成果;但针对高职院校的研究相对较少,且研究成果基本集中在理论研究方面,基于学生视角的调查分析研究屈指可数。本文基于学生作为高职院校核心利益相关者(主要顾客、主要服务对象)的观点,以满意度评价为工具,尝试衡量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满意度。

1 问卷设计

笔者并基于学生的视角设计了13个主要指标,即Q1教师教学态度、Q2教师教学手段与教学方法、Q3教师教学内容、Q4教师教学水平及教学效果、Q5教师个人魅力、Q6课程教材、Q7理论教学、Q8项目化教学(分小组选题、制作PPT、参与课堂讨论与交流等)、Q9实践教学(暑假社会实践、主题教育活动、专家讲座等)、Q10《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课程、Q11《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Q12《形势与政策》课程、Q13课程考核;其次,量表的每一个指标都采用李克特7级量表测量;再次,质量差距采用的是满意度减去重要性,用公式表示为SQ=S-I。

2 数据分析

2.1 描述性统计

本次调查以南京某学院专科二年级学生为调查对象在211个有效样本中,男生105人,女生106人;理工科类114人,占总数的54.03%;文科类74人,占35.07%;艺术类23人,占10.90%。

2.2 运用MINITAB软件进行分析

2.2.1 信度实证分析

经过正态性检验,学生对于被调查的13个指标的重要性及满意度的“实际感知”的数据是真实的,可采信的。

2.2.2 方差分析

a.男生平均重要性是5.0879,平均满意度是4.7546;女生平均重要性5.4688,平均满意度是4.9288。根据公式计算,男女生质量差距分别是-0.3333、-0.54;显示出女生的期望值(重要性I)与实际感知(满意度S)的差距要比男生大。b.理工类学生平均重要性是4.1000,满意度是4.7072;艺术类学生平均重要性是5.8228,满意度是5.6322;文科类学生平均重要性是5.2650,满意度是4.8045。根据公式计算,理工类学生、艺术类学生、文科类学生质量差距分别是0.6072、-0.1906、-0.4605;显示出关于期望值与实际感知的差距,文科类学生>艺术类学生>理工类学生,且理工类学生满意度超过了期望值。

2.3 教学服务质量差距

13项指标的总体满意度都低于重要性,也就是说学生所感知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服务低于他们的期望值;其中差距最小的是Q4,Q1和Q2差距最大,达到-0.503,这种现象值得我们关注。

2.4 重要性/满意度矩阵

通过平均值计算后,建立以重要性和满意度两个维度得分均值为中心原点(5.279,4.842)的一个坐标系。我们把13个指标的重要性和满意度数值标注在坐标系中,从而揭示高职生认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最为重要的因素,及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满意情况。第一象限涉及指标有Q5、Q7、Q8、Q10、Q11、Q12、Q13,这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高重要性、高满意度领域,是院校的强优项,也是其可能的竞争优势区;第二象限涉及指标有Q4,这是低重要性、高满意度领域,可以对其资源进行重新调整,把资源调整到学生认为最重要却又紧缺的领域去;第三象限涉及指标有Q2、Q3、Q6,这是低重要性、低满意度领域,可以不必投入那么多的资源和精力;第四象限涉及指标有Q1、Q9,这是高重要性、低满意度领域,是学校的挑战项,是校生关系方面急需解决的关键领域。需要说明的是:以上对四个象限的分析是基于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最优先战略的考虑;所谓强优项、挑战项是相对而言的,因为调查的13项指标的满意度都低于重要性。

2.5 课程价值判断

关于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价值判断,数据显示:①就总体而言,平均数是5.227;②就性别而言,女生平均数是5.274,男生平均数是5.181,女生认为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价值要高于男生;③就专业而言,理工类学生平均数是4.160,艺术类学生平均数是5.565,文科类学生平均数是5.081,理工类学生认为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价值要低于艺术类和文科类学生。

2.6 教学满意度计算

通过满意度计算公式,即满意度=[所有学生的选分相加/(7分×总人数)]×100%,得出相关数据。数据结果显示:①就总体而言,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满意度是73.05%;②就性别而言,男生是73.20%,女生是72.91%,男生略高于女生;③就专业而言,理工类学生是58.23%,艺术类学生是80.12%,文科类学生是70.08%,理工类学生对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满意度比较低。

3 研究结论

“测评与否取决于院校的生存环境和生存压力的大小,测评效果取决于调查工具设计的科学程度。”[1]本次调查数据显示:以南京某院校为例,高职院校所提供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服务与学生的期望存在一定的差距。因此,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应根据高职教育的新特点和新要求,结合学校自身实际,以学生满意度评价为工具,侧重于对教学服务过程进行监测,持续提高教学实效性。

参考文献:

第2篇

一、污水问题存在的原因

对于污水问题存在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是认识不到位,对于污水处理和污染的重要性,相关主体的认识不足,国家相关机关对污水的重视程度还是不够,追求经济的快速发展而忽视了对环境的治理和保护。污染企业缺少社会责任感,对于污染的产生存侥幸心理,偷偷排放污水,在问题产生的时候才用交罚金的方式解决,二是相关法律部健全,我国并没有一部关于污水治理和污染赔偿的法律,让很多企业和个人钻了法律的漏洞。三是相关机制不健全,对于污水问题的存在并没有相关的责任追究机制和问题出现后的惩罚机制,当污染问题出现的时候只是用单纯的罚款代替一切追究形式,只要交罚款,企业可以继续生产,相关责任人没有任何责任,相关国家机关也没有任何的责任,机制的而不合理造成了污水随意排放的乱性。四是处罚不力,对于污水排放的处罚标准十分低,低于企业的污水净化和处理的成本,这就使企业宁肯处罚也不治理,这种处罚的不力造成了我国环境污染的恶性循环。最后也是最重要的是监管不力,国家机关并没有担负起相关的监管职责。媒体也没有发挥社会舆论监督的作用。群众的监督力量也没有很好的发挥出来。综合起来造成了监管不力的局面。总之,对于污水问题存在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我们需要综合分析问题出现的原因提出完善的改进措施。

二、污水排放的改进策略

1、加强宣传教育

污水问题的存在很大程度上是人们重视的不足和认识的不力。所以要下大力度对污水问题进行宣传和教育。一是政府机关可以通过在机关内部召开会议的方式,对地区内的污水问题进行具体的宣传,对污水问题的严重性提起新的重视。二是相关媒体通过在电视和报纸宣传的方式在全社会形成污水治理迫切性的氛围。通过制作专题片和公益广告的方式宣传污水治理分重要性和污水的危害性。民众要自发的成立社区组织向居民宣传污水的危害和减少污水排放的方法。

2、健全相关法规和机制

对于污水治理和控制污水排放的法律要尽快出台,相关法律要对于污水违规排放和污水不达标排放的行为进行具体的规定,让污水治理和污水排放的管理有法可依,同时加大污水排放和污水治理不力的个人和企业的处罚力度,以法律的形式确定罚款的金额,让企业因为排污付出高昂的代价,从此重视排污和污水处理。对于滞后的相关机制和相关惩戒机制要通过调研的基础上抓紧出台,完善相关机制,保证追责到人。

三、结语

探寻我国污水改进策略的发展出路,不仅需要加强调研,更需要积极践行。曾言:空谈误国,实干兴邦。总理形象的说:喊破嗓子不如甩开膀子。污水处理和减排也切忌纸上谈兵。因此,在污水问题出现的同时要积极进行宣传在全社会形成污水处理重要性的氛围,其次要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和机制,让污水治理有法可依,最后在全社会形成监督的合力。

作者:高洋 单位:吉林市环境监测站

第3篇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剧烈社会转型。经济飞速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提高,但新的社会问题也不断涌现,各种深层次的矛盾逐步显露出来,社会秩序面临挑战,在一些领域制度和道德的底线被打破,人民群众的不满增加。在这样的背景下,国家提出社会治理的概念,要求通过社会管理创新解决社会经济发展中遇到的重大问题。

社会治理难题与普遍存在的社会问题密切相关。从内容和关注度来看,腐败问题、三农问题、下岗失业问题、贫富差距问题、人口生态问题都是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这些问题有的跟随社会发展的始终,有些则具有一定的时代性。当前社会治理的难题有哪些?是如何形成的?又应如何应对?针对这些问题,我们邀请了相关专家学者,请他们围绕影响社会治理的新要素,就具有代表性的社会治理难题进行分析。经过征集意见,我们将本期的主题定位在社会结构变化、社会治理的文化基础和软件系统建设、社会治理法治化、互联网和大数据对社会治理的影响等几个点上:

在社会结构变化层面,随着社会经济发展,社会流动加强,社会分化加深,个体逐渐从原来的单位、集体或社区中脱离,要独自去面对更多不确定性和不安全性因素,旧的社会治理模式和新的社会形态产生冲突,很多社会问题在当前没有得到好的解决。武汉大学学者周长城和叶闽慎试图从家庭层面、教育与发展层面、性别层面、组织层面以及人际互动层面对个体化社会的形成机制进行分析,并对其影响和对策进行探讨。

社会治理需要机构、人员、制度和政策的支撑,同时也需要理念、价值、共识、精神、文化的支持。华东师范大学李向平教授和南京大学朱力教授分别从社会治理的文化价值基础和软件系统建设的角度,论证了社会治理信仰基础建设的重要性,以及公共价值、集体意识、规范意识、理念共识对当前社会治理的重要价值和作用。

社会治理法治化既是治理的内在要求,也是现实问题倒逼的必然结果。张明军教授和陈朋副教授分析了运用法治思维分析社会治理问题,革除社会治理中的物化偏向,以实现社会治理以人为本目标的价值。武汉大学罗教讲教授和罗俊研究员分析了互联网和大数据对于社会研究以及社会治理的影响,指出数据挖掘在社会治理中的重要作用。黄健荣教授则分析了当前城市治理中出现的问题并提出解决建议。

社会发展日新月异,社会问题也不断呈现出新的特点,要求我们及时跟踪,希望专家们的分析,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把握社会治理难题,并对社会实践和社会治理政策的推行有所启发。

―人民论坛“特别策划”组

第4篇

【关键词】NGO 文化力 公共治理 合作收益

NGO是社会发展到一定程度中必然存在的组织形式,政府和市场任何一方都不可能完全实现社会公共事务的有效管理,即使双方有机联合情况下仍然存在许多问题不能得到妥善处理。NGO作为致力于促进公共利益最大化的第三方非政府组织已经成为有效公共治理局面实现的必要管理方,其中的文化力因素表现出非常重要性,同志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就强调指出:“当今时代,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我们正进入一个文化比任何时候都更重要的时期。”

一、加强NGO文化力建设的依据

(一)文化力在NGO中的重要性

NGO又称作“准政府组织”,作为非营利性的非政府公共组织,其在公共事务处理中所扮演的角色具有特殊性。此类组织并不是法定意义上的政府组织而却承担着诸多领域公共事务的处理。对于准政府组织的权力来源、权力的规制及相应的行政法律责任规定实际上并未做到也很难做到全面、妥善地与复杂的社会实际相对应。制度的发展是在社会实际发展下推动的,即使所谓的先进制度也只是相对来说的,而并不意味着已经完全适合当时社会的发展,因为社会发展是时刻发生而无限变化的。“文化力是一种以人为中心建立起来,上下一致、共同遵守的价值体系,与物质生产力是‘人’对‘物’的作用对比,文化力是人们物质生活条件发展到一定条件后‘人’对‘人’的相互作用”。其中较新生成的价值体系是被共同认可的,其产生的合法性并未等到法律的明文肯定却已经成为社会发展中的最先进的规则,这种力量与公共治理中的自主治理联系紧密,为实现自主治理对社会发展的支撑创造了前提。

(二)文化力与NGO的内在互动机制

在经济学视野中,“文化力就是各种文化因素在促进和推动生产力发展中的内在力,也可以理解为,人们在改造和征服自然过程中的文化力量。”NGO的运转与诸多因素相联系,主要可分为经济力因素、政治力因素和文化力因素。物质是NGO赖以运行的基础,强大的经济力为组织的运行提供动力,组织行为能力的强弱与经济力密切相关。政治主张是NGO运行的方向,政治导向深刻影响着NGO运行模式与宗旨。尽管NGO的运行与其组织文化内所涵内容趋于一致,但在强大政治理念影响下,组织文化的初始元素是在组织文化构成以前就已经被打上烙印,无疑,政治力占有重要地位。然而,在文化力当中同样具有对经济力与政治力产生反馈影响的因素,从发展视角来说,文化力是文化中动态的描述概念,文化力在组织中对成员产生的观念导向力量将对组织运行效率产生巨大影响,这源于未被正式制度化的协调积极性。通常情况下,NGO的有效程度由其目标导向与组织运行效率决定,令人满意的积极效果促使NGO在协调与服务中创造出合作收益而进一步增强经济基础与政治影响。

二、NGO领域文化力建设的途径

(一)确立科学先进的文化观念

文化观念是文化力形成的基础,影响着文化力的生成与表现。虽如此,但应当明确的是文化力仅仅只是各种文化因素所产生的人类改造自然和征服自然过程中表现出的文化力量。由于力量必然带有方向性,其相对于政治力、经济力的次要地位并不影响其在宏观层面上的影响地位。从效用角度来说这种方向性可以被理解为促进作用与阻碍作用,这种“促进”和“阻碍”是基于是否符合客观发展规律来定义的。如果文化力的作用方向是科学的、先进的、符合客观是事物发展规律的,那么对于NGO的发展和促使NGO对社会发展做出贡献是有积极意义的;倘若文化力的作用方向是不能适应客观规律的,那么对于NGO以及社会的发展都是不利的,非但不能产生积极的推动作用反而会产生阻碍。每一个NGO成员的观念必将影响到其在组织中的行为决策,科学、先进的文化观念才能够有可能折射出积极的文化力。“创立科学先进的文化观念,关键在于立足现实、面向未来、勇于创新。离开了现实基点,未来归旨,创新要求,科学先进的文化观念难以确立。”在NGO中应当确立的文化观念应是具有科学性和先进性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所涵内容,这是在当前社会环境下是符合客观发展规律的;在未来,随着研究成果的不断更新,我们仍应以的最新成果来确立NGO中的组织文化理念,以先进的文化理念来促进社会主义的发展是NGO文化观念的立足点和根本所在。

第5篇

【摘要】内部控制是董事会、监事会、经理层和全体员工实施的,旨在实现控制目标的过程。国内外学者们从内部控制建设、会计计量风险以及内部治理结构等方面讨论内部控制缺陷的影响因素。考虑企业本身的规模、经营业务的复杂性、公司治理以及内部审计与内部控制的关系。本文关注社会因素对内部控制的影响,通过对相关文献的梳理和归纳,分析媒体监督、外部审计和市场竞争等社会因素对内部控制的影响。希望通过对现有文献的总结与分析,提高企业对内部控制的重视程度,从社会角度提出对未来研究的展望。

【关键词】内部控制;媒体监督;外部审计;市场竞争

一、引言

内部控制是董事会、监事会、经理层和全体员工实施的,旨在实现控制目标的过程。对内部控制的研究已成为国内外监管部门、实务界和学术界关注的热点。有关内部控制的研究包括内部控制概念框架的研究、内部控制信息披露、内部控制评价、内部控制与公司治理、内部控制与盈余管理等几大方面,其对企业的重要性从各个方面得以体现。然而,仍处于市场经济起步阶段的我国,企业对内部控制的重视程度却远不如国外。对内部控制的重视,不能只靠管理者的思想先进性,应从社会各个方面实现重要性累加。基于此,本文从社会因素入手,对相关文献进行梳理,分别从媒体监督、外部审计和市场竞争三个方面入手,考虑其与内部控制的关系和对内部控制的影响。

二、媒体监督与内部控制

媒体作为当今社会的“另一个法庭――社会舆论的法庭”,是整个社会民主监督机制中不可缺少的监督形式,已经成为社会制度的一部分(姜科,2008)。媒体监督对于公司治理的众多方面都正在变得越来越重要,对于内部控制的重要性也日益凸显。然而单纯依靠媒体监督的力量是很难真正发挥出对高管薪酬的治理作用,其常常需要借助其他“路径”,其中最主要的就是行政的力量。

我国上市公司的内部控制主要由政府相关部门推动,内部控制建设情况受到政府监管部门的高度关注。故当某上市公司受到较多的媒体关注时,其不规范的内部控制行为更容易被曝光,更容易引起监管部门的注意,提高其加强内部控制建设的动力。即媒体关注度越高,上市公司的内部控制质量越高(逯东,2015)。

因此,充分利用媒体监督对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建立健全十分重要。但正如前面提到,单纯依靠媒体监督的力量是很难真正发挥出对高管薪酬的治理作用,利用媒体曝光,推动政府行政机构的介入,从而提高企业内部控制质量。

三、外部审计与内部控制

1929年,美国AICPA在《财务报表的验证》文章中指出:审计人员对财务报表的“检查范围可以根据不同情况来确定,在一些情况下,审计可能发现需要对账簿上记录的大部或全部经济业务进行审核,而在另外一些情况下,只要内部牵制健全,抽查就可以了”。自此,审计职业界第一次将审计和内部控制联系起来。内部审计对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建立与完善的重要性已得到国内学者的一致认可。

关于外部审计与内部控制,现有研究多考虑二者之间所存在的替代效应或互补效应。Abbott等(2007)在分析了大股东与小股东之间的信息不对称问题后,认为成本较高的公司更有可能聘请高质量的外部审计师。也就是说,当公司内部控制机制无法有效降低大股东对小股东的成本时,公司会寻求高质量外部审计,以降低成本。杨德明,林斌,王彦超(2009)研究了内部控制与外部审计在发挥降低成本作用时,是否存在替代效应或互补效用。文章以沪市、深市的1497家A股上市公司为样本,认为内部控制与外部审计之间存在一定的替代效应,即在审计质量较低的环境下,内部控制所发挥作用更为明显。张川,沈红波,高新梓(2009)也以136家房地产公司为样本进行研究,发现外部审计评价相比企业对内部控制的评价既有替代作用,也有互补作用,同时作者还得出外部审计能够准确地识别企业内部控制的执行和实施程度的结论。

基于上述研究可见,当相关法律法规足够完善,外部审计涉及方面更加广泛时,企业将在外部审计机构专业人士的帮助下提高对内部控制制度建立的重视程度,并更好的完善内部控制机制。

四、市场竞争与内部控制

内部控制自愿性信息披露主要在SOX法案实施之前,Bronson(2006)认为,管理层和公司有责任保证信息披露的真实性,而内部控制蟾嬷泻有内部控制有效性的陈述,披露内部控制报告将增加公司的法律责任及公司的披露成本,但是披露能减少财务报告使用者对公司财务报告质量的不确定性,自愿性披露该报告可以向外部使用者发送信号,使本公司的内部控制质量与其他公司区别开来,因此仍然有公司自愿披露内部控制报告。在该阶段,激烈的市场竞争会使得企业通过内部控制信息披露来加强自身竞争力。

我国目前处于自愿性信息披露到强制性信息披露过度阶段,不论是通过信息披露加强自身竞争力还是到强制性阶段通过良好的内部控制获取长期利益,不断完善的市场经济,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都会对企业内部控制产生积极的影响。

五、总结及未来研究展望

本文主要回顾和归纳了社会因素对内部控制的影响,分别从媒体、社会组织和同行业其他企业三个方面分析企业内部控制的影响因素。在这之前,对内部控制影响因素的研究,主要重心偏向企业本身,对社会因素的关注较少。

内部控制对企业自身而言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然而我国企业对内部控制制度的建立与完善的重视程度仍不够,如何提高企业对内部控制的重视程度,单从企业内部考虑是远远不够的。随着媒体力量的日益壮大,市场经济的持续重视,法律法规的不断完善,社会因素必将对内部控制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社会因素远不止本文所涉及的三个方面,希望能通过本文的文献梳理,为内部控制建设与内部控制研究方向提供一个新的思路,献出微薄之力。

参考文献:

[1]姜科.当下中国舆论监督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8

[2]逯东,付鹏,杨丹.媒体类型、媒体关注与上市公司内部控制质量[J].会计研究,2015

[3]杨德明,林斌,王彦超.内部控制、审计质量与大股东资金占用[J].审计研究,2009(5):7480

[4]张川,沈红波,高新梓.内部控制的有效性、审计师评价与企业绩效[J].审计研究,2009(6)

[5]刘启亮,罗乐,何威风,陈汉文.产权性质、治理环境与内部控制,会计研究,2012,(3):5262

[6]杨有红,陈凌云.2007年沪市公司内部控制自我评价研究――数据分析与政策建议,会计研究,2009:5864

第6篇

关键词 强化 企业 综合治理工作 政治思想工作 安全保卫工作

中图分类号:F270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674-1145(2017)03-000-01

当今社会随着世界的大发展和大变革,中国的社会经济体制也开式出现变革,利益结构的调整,思想观念的变化使得企业内新情况和新矛盾在不断涌现。面对此时的国情和党情,企业要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利于不败之地,就必须着眼于企业政治思想工作和安全保卫工作的变革,以做好企业的综合治理。响应国家“齐抓共管、标本兼治、重在治本”的企业治理原则,认真将“维护稳定、平安和谐、安全发展”的根本职责贯穿在企业的治理各个环节中,从根本上推动企业的综合治理与发展。

一、企业综合治理工作的重要性

企业作为市场经济的主体,肩负着全国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责任,同时也直接关系着我国的安定与和谐。企业的综合治理工作要求必须将一切不可控因素全部消灭,将企业的整体整治做到实处,从而做到防患于未然。

(一)企业对我国整体经济的发展有重要影响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企业内的安全治理工作出现新的挑战和要求,在这种条件下,只有切实地加强企业和社会治安的管理,创造一种良好社会氛围,才能够将企业的综合治理落实到实处。

(二)企业的综合治理工作维系着员工的切身利益

企业综合的治理工作是解决全国性矛盾和冲突的根本手段(1),新时期的条件下,企业的员工思想上开始出现多元化的影响(2),如果不能够与时共进的进行企业变革,就容易产生企业内部矛盾。因此,企业需要以员工利益和国家的利益为根本,通过全方位整治来实现企业的长足发展。

(三)做好企业的综合治理是人民群众安全、稳定、发展的前提条件

企业的综合治理关系着企业经营目标能否实现,也是人民是否能够安全、稳定、发展的重要前提,因此,在进行企业综合管理的时候,一定要充分将基层组织的力量调动起来,形成企业和群众结合的强大力量,从而解决企业的发展难题。

二、做好企业综合治理工作的具体措施

(一)以中央关于企业治理的方针政策为导向

要想对企业的综合治理做出有效措施,就必须将中央关于企业治理的方针为导向,将重点放在企业领导政治思想和政策的治理上,响应国家“齐抓共管、标本兼治、重在治本”的企业治理原则,认真将“维护稳定、平安和谐、安全发展”的根本职责贯穿在企业的治理各个环节中。

(二)加强企业员工的精神管理

企业管理者通过提高对综合治理的重要认识,真正的将关心员工这件事情当做一件重要大事来做,深入到企业内部员工的工作上去,积极的排查企业内部隐患,增强员工对企业的归属感。企业的管理者要清楚认识综合治理的复杂性,提高防范的意R,向企业所有员工灌输中央的有关企业治理方针,加强企业治理的精神管理工作。

(三)加强综合治理工作的相关制度建设

企业要充分的落实责任制的管理措施,认真并全方位的将“领导责任制”“目标管理责任制”等贯彻到企业实际的治理工作中来,维护企业内部的稳定以及相关工作任务指标,建立一种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企业治理领导体系。除此之外,要清华企业内部责任制度,以领导责任制为主要领导思想,并围绕目标管理等措施进行综合治理,将企业责任制落实到方方面面中去,做到真正的管好人、办好事,促进企业长足发展。

(四)构建健全的社会治安防控体系

企业的治安管理工作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要求企业管理者利用多种方式来建立健全社会治安防控体系。保证企业杜绝和消除犯罪行为,有利于保证企业职工在生产中的积极性和稳定性。只有职工的生命安全和财产安全得到真实有效的保障,才能够让企业得到稳定发展。

(五)组建一支专业保卫队伍,切实保障企业安全

在进行企业的综合治理工作中,免不了会遭受和面临许多不稳定、不和谐的因素。因此,招聘和培训一支专业的保安队伍是必不可少的一环节。在企业中建立一支由安保人员和职工人员相结合的保安队伍,在企业面临大型突发灾害面前,由专业的保安队伍做出快速有效的救治和保护工作,保证企业的财产安全和职工的人身安全。强化企业内部的突发事件处理能力,依法并迅速的处理相关违法犯罪活动,为企业的生产经营和发展工作打好坚实的基础。

三、结语

企业的综合治理工作是我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重要组成部分,做好企业内部思想政治工作和安全保卫工作对企业的综合治理有着决定性意义,直接关系着企业的经营建设全局。因此,企业的综合治理必须向规范化、系统化方向发展,企业管理者应当从大局出发,通过国家方针政策的指导,实现企业的长足发展。

参考文献:

第7篇

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

思想政治理论课肩负着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培养其思想政治素质和综合能力的重要任务,目前高校在加强课堂理论教学的同时越来越认识到实践教学的重要性。但是一直以来,高校普遍开展的思政课实践教学主要是社会实践教学。然而,采取何种形式开展实践教学更具有合理性和实效性,成为近年来思想政治工作者深入思考和探讨的重要课题。

一、思政课课内实践教学的内涵及特点

1.思政课课内实践教学的内涵。思政课课内实践教学是与课外实践,即第二课堂实践以及社会实践相统一的更为基础的实践教学形式,是在思政课课堂中渗透于理论教学而进行的实践教学。它本着“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原则,根据既定的教学目标与计划,运用丰富的“实践资料”(案例、影像等),和生动的教学手段(演讲、情景模拟等),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参与教学,感知理论、体验“社会”,实现“内化”和“外化”、“知”和“行”相统一,提高思政课实效性的教学形式,它是凸显“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形式。

2.思政课课内实践教学的特点及优势。

(1)课内实践教学可操作性大。课内实践教学对经费需求少,对其他条件要求也不多,高校现有条件基本能够满足教学需要,而不需要兴师动众以及防范安全事故发生。

(2)课内实践教学针对性强。可以根据教学内容灵活安排实践教学形式以及具体实施环节,避免活动形式单一化和活动组织中出现“一窝蜂”现象。

(3)课内实践教学实效性高。课内实践教学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手段活泼,教师倾注全力进行教学准备与组织、学生主动参与到实践教学,既能够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又能更有效地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二、高校思政课课内实践教学开展的必要性

1.开展思政课课内实践教学是完善思政课课程体系的必然要求。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是的本质特征,思政课本质上就应该是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课程。教育部相关文件中指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所依托的学科是我国特有的一门政治性、科学性和实践性很强的学科,要通过形式多样的实践教学活动,提高学生思想政治素质和观察分析社会现象的能力。”

2.开展思政课课内实践教学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必要途径。把思政课课的理论内容渗透到课内实践教学中,有效践行思政课贴近社会、贴近实际、贴近学生的原则,激发大学生了解历史、关心国家大事、关注社会现实、关爱自身成长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可以通过课内实践活动发现、尊重、释放以及完善学生个性,锻炼学生分析、思考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课内实践中的小组活动可以加强学生之间的沟通、交流能力,培养团队精神,加速大学生的社会化进程,由自然人到社会人的转化,及早适应社会。可见,思政课课内实践教学使学生既掌握基本的理论知识,又培养综合素质。

3.开展思政课课内实践教学是提高思政课教学效果的重要方法。课内实践教学根据教学需要设计实践教学,教学内容合理、新颖、多样、信息量大,教学针对性强。通过这种“入脑入心”的课内实践教学,改变学生对思政课枯燥、乏味、远离生活的偏见,激发大学生在互动式教学中切身体验和感受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提高思政课“到课率”和“抬头率”,提升思政课的教学魅力,解决学生上课参与度不够、学习兴趣不浓的难题,真正达到“教学育人”的目的,也为学校学风建设服务。

三、高校思政课课内实践教学模式构建

思政课课内实践教学形式应该是既能够实现教学目标,又可以促使学生广泛参与的教学活动。

1.明确课内实践教学目标,制定课内实践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根据课程包括章节教学目标,制定课内实践教学目标,处理好课内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的衔接。制定体现课内实践教学特色的行之有效的教学计划、分配课时数(分钟),实现动态调整,并结合学生专业特点。根据教学计划编写课内实践教学大纲。大纲内容翔实,实时更新。

2.探索灵活多样的课内实践教学形式。灵活多样的课内实践教学形式有时事评议,.案例评析,专题研讨,情景模拟,主题演讲。.影视观摩,此外有教师提问、红歌欣赏、诗词朗诵、拍摄DV、辩论赛、课堂讨论、征文比赛等形式。

3.建立完善的课内实践教学辅助资料库。教学辅助资料的搜集是教师完成课内实践教学的必需环节,整理与课程相关的案例、工具书、参考书、影像资料、教学软件、光盘、时事新闻、录音资料等实物和数据资料,实现教学资源的共享。

4.完善课内实践教学考核评价体系。科学、多元而又充满激励的评价考核体系是检验计划落实、督促过程实施、巩固实践教学成果关键的程序。建立完善的考核评鉴体系是保证课内实践教学体系顺利实施的根本保障。评定的具体要求是:重在学生的态度、过程的考核;根据效果区分等级。并与理论教学评价相协调。

5.构建完整的课内实践教学内容体系。结合思政课课程每一章节内容,构建完整的课内实践教学内容体系。注意内容的系统性、连续性,针对性、科学性。

四、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外教育教学的重要性

1.落实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外学时的有效途径。有效利用课外学时并将其落到实处,保证课外学时的教学质量,是进一步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实效性的有效途径。为此,必须对课外学时制定详实可行的实施方案,特别是要在教师指导和帮助下形成一整套课外教育教学基本方法,引导大学生自主学习、主动学习。

2.是激发学生主体参与教学过程的重要保障。近年来,由于高校持续保持扩招规模,思想政治理论课大班教学几乎成为普遍现象,师生之间面对面交流的机会越来越少;而且有限的课内学时与庞大课程体系和博大精深内容矛盾并未彻底解决。在这种情况下,仅靠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课堂教学,是难以完成教学任务的,也是不可能实现教学目的的。更何况,以教师为中心的课堂教学模式,往往变成“满堂灌”:教师总是从自己的立场出发,总是力求把知识点讲全讲透,学生成了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缺乏真正的互动,也没有理解和对话,学生主体意识和功能被限制。

3.是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实效性的必然要求。课堂教学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主阵地和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基本原理和主要内容要靠课堂系统讲授,才能为学生理解和掌握。但是,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过程中,课堂教学方法无论如何创新,在理论联系实际方面总是有局限的。特别是对于不断发展的社会经济实践来说,理论往往是苍白的。在回答实践问题中产生、又在指导实践中得到证明并与时俱进,是科学性、时代性和生命力的生动体现。因此,在理论联系实际和“三贴近”(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原则指导下,通过大学生全员社会调查、参观考察和“三下乡”等一系列课外教育教学方法来引导大学生广泛参与社会实践活动,不仅是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教学方法的重要补充和延伸,而且是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实效性的必然要求。

五、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外教育教学的基本方法

1.师生网络互动法。网络互动教学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借助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进行个别学习、自主学习、协作学习、多向互动、多维反馈、多元发展的系列方法和途径,教师还广泛通过设置课程公共邮箱、个人E-mail、QQ群等网络互动方式,就课程教育教学相关问题与学生进行超越时空的交流和沟通,实现了师生之间教与学的良性互动。

2.暑期全员实践法。思想政治理论课暑期社会实践的目的,是使学生通过社会调查和其他实践活动,了解社会,了解时代,认识中国化理论产生的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和历史条件,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实践中的新问题、新思想、新实践、新成就,调查、收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中发生的典型案例,增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信心和力量。

3.实践资源整合法。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环节,取得了不少成绩。但实践教学并没有取得实质性进展,它仍然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一个薄弱环节和困扰高校的一大难题。究其原因,固然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要求高、操作难度大有关,但更多的是与实践教学资源分散使用和低效利用有关。

4.专家学者报告法。一是聘请校外专家学者作学术报告。二是举办教授(博士)论坛。三是创业就业报告会。

第8篇

关键词:环境监测;环境保护;重要性

进入近代工业社会以来,人类对自然环境的改造能力和破坏能力呈现出“并驾齐驱”的发展态势,饱尝了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的恶果,越来越突出的生态环境危机问题引起了人们的反思和担忧,树立生态理念、加强环境监测、注重环境保护越来越成为人们的共同呼吁和心声。环境监测是环境保护中的基础性工作,然而由于各种原因,人们对环境监测的重要性认识还不够,很有必要加强环境监测重要性知识方面的宣传、研究和探讨。

1环境监测的概述

1.1环境监测的概念

环境监测,是指人们借助一定的技术手段和科学方法,在一定的时间范围内对影响和可能影响人类以及动植物生存发展的环境质量状况、影响环境质量的因素代表值进行监视性调查、测定,从而掌握、研究、确定和预测环境受污染、受破坏等质量状况及其变化趋势的行为和过程。根据监测对象的不同,环境监测一般包括环境质量监测、污染源监测两种。

1.2环境监测的内容及主要手段

环境监测的内容是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丰富、规范和完善的,因此不同时代的环境监测内容也不尽相同。就当前来看,环境监测是包含“计划—采样—分析—综合”等多环节的信息获取过程,它一般包括背景调查、方案确定、布点优化、现场采样、样品运送、试验检测、结果分析、数据收集、综合评估等环节和内容。环节监测对象和内容的不同,环境监测的主要手段有三种:一是分光光度发、重量法等化学手段和方法,二是用于声、光等监测的物理手段和方法,三是主要监测环境变化对生物、生物群体影响的生物手段和方法。

1.3环境监测的特点

一是综合性,环境监测对象包括水体、空气、土壤、生物、固体废弃物等综合性客体,监测手段包括生物、化学、物理等综合性方法,监测数据处理分析时需要考虑各种综合因素和情况;二是连续性,根据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的时空分布特点,环境监测必须长期坚持才能够获得数据,揭示环境变化的趋势和规律,因而环境监测呈现出时空上的连续性;三是追踪性,为了保证监测数据的代表性、准确性和可比性,环境监测不能是临时性的,而是需要建立一个量值追踪体系,从而实现跟踪监督和有效监测。

2环境监测对促进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2.1环境监测是促进环境保护工作的重要手段

环境监测是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方法对环境污染因子、环境变化情况、环境影响过程进行科学检测和动态监督的活动。科学有效的环境保护,离不开环境监测的有力支撑。针对前些年一些地方为追求经济发展而推行高耗能、高污染产业,造成环境污染日趋严重、生态破坏日益突出等问题,就迫切需要运用环境监测手段来促进环境保护工作的推进和落实。

2.2环境监测是制定环境标准的重要前提

针对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情况,就需要制定相应的环标准来降低和遏制人们行为对生态环境的破坏。而制定科学的环境标准,首先就需要对水体、大气、土壤等环境污染整体情况和发展态势有个全面准确的把握,这就需要科学、准确的环境监测数据作为支撑。

2.3环境监测是现代环境治理能力和水平的重要体现

推动生态文面建设、建成美丽中国,都对我国现代生态环境治理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环境监测是执行国家环保法律法规和环境标准的“标尺”,在环境保护工作中占据着基础和阵地地位。环境监测水平的高低和环境监测数据的准确性程度,将直接影响环境治理的科学性和有效性。因此,环境监测水平是现代环境治理能力和水平的重要体现。

3加强环境监测促进环境保护工作的对策思考

3.1加大环境监测资金投入

做好环境监测工作,经费是保障。当前,一些地方由于环境监测经费落实不到位、保障不充分,导致环境监测设备更新不及时,监测技术应用不高,从而大大影响了环境监测水平。因此,做好环境监测工作,首先需要加大环境监测资金投入,并根据社会发展需要适度调整。

3.2提高环境监测技术水平

环境监测必须以现代科学技术作为有效支撑。近年来我国环境监测技术水平有了很大进步和提升,但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还存在很大差距。因此,要结合环境保护理论和环境监测实践,加强对环境监测技术水平的研究、开发和创新,不断建立完善环境监测技术规范体系,稳步提高我国环境监测质量。

3.3加强环境监测人才队伍建设

针对当前环境监测点多面广、人员配备不足的现状,一方面要注重从优秀的大学生中引进环境监测方面的专业技术人才,逐步提高环境监测领域的人才素养和专业水平;另一方面,要加强对现有环境监测人员的专业技术培训和技术更新,确保环境监测人员具有较高的理论水平、仪器操作能力和综合分析研究能力。

当前,我国积极推进环境监测网络运行机制改革并已经取得实质性的进展,这对于保障环境监测数据的科学性、真实性、权威性、全局性都具有重要意义。加强科学环境监测,助力环境保护工作,从而努力把环境污染与破坏的风险和范围降至最低,这是生态文明建设背景下的重要任务。在美丽中国建设中,环境监测将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其在环境保护工作中的重要性也将进一步凸显。

作者:常鹏周 郝方涛 郭文林 单位:林州市环保局

第9篇

关键词:生态清洁型小流域;重要生态功能;生态敏感性;时空优化;渔洞水库

1 概述

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使江河湖泊水体污染、生态系统不断退化的环境问题日益突出,对区域的可持续发展造成严重影响。近年来生态清洁型小流域建设理念充分体现了流域系统性治理特点,其提倡以水源保护为核心,以流域资源环境承载力为基础,遵循生态优先的原则,坚持“山水田林路”统一规划,治污与生态修复相结合,通过调整人类活动和布局,建立生态环境良性循环的流域生态系统,使流域内水土资源得到有效保护、合理配置和高效利用,最终实现人与自然和谐、人口、资源、环境协调发展[1]。基于这一生态清洁型小流域全新的治理理念,进一步开展流域重要生态功能区、生态敏感区及脆弱区的评价识别,并结合污染源构成及分布特征调查,提出“分区、分期、分级”的时空优化对策,将对流域污染治理和生态建设工程的优化布设和实施时序提供技术参考。

2 研究方法

本研究基于昭通渔洞水库径流区环境状况的系统调查,通过开展流域生态系统敏感性、生态功能重要性评价,运用GIS技术将重要的生态功能区、生态敏感区、重点污染分布区进行空间叠加分析,以流域水环境保护为核心,结合渔洞水库径流区生态清洁小流域综合治理需要,提出渔洞水库径流区“分区、分期、分级”的时空优化策略。

3 研究内容

3.1 研究区概况

渔洞水库径流区位于昭通市昭阳区西北部,径流区面积709.06km2。受喜马拉雅山运动强烈影响,径流区地质构造较为复杂。在地质上地层发育较全,从古生代到新生代均有出露。地质以玄武岩分布最广,库区内有少量石灰岩出露,受水系发育影响,河谷深切,沟壑纵横交错,受河流、冲沟的切割,径流区地形地貌复杂多样,面积分别占流域总面积的28.1%、26.0%、22.1%、17.0%。径流区属北亚热带高原季风气候,立体气候特征十分明显,降水集中在5~10月,多年平均最大一日降水量50~75mm。受山脉不规则分布影响,据现场踏勘统计,有小松树河、瓜寨河、黑鲁河、铁厂河等30余条大小河流汇入径流区。径流区植物区系属“中国-喜马拉雅森林植物亚区”中的“滇中高原小区”,区内有种子植物98科,299属、约521种,现存植被以人工植被为主,占流域总面积的54.52%,自然植被则以暖温性针叶林、暖性落叶阔叶林、暖温性灌丛灌草丛为主。渔洞水库径流区水土流失面积为410.46km2,占流域面积的57.89%,主要以中度侵蚀和轻度侵蚀为主。

从行政区划看,渔洞水库径流区涉及昭通市昭阳区、鲁甸县、永善县的9个乡镇、33个行政村,主要以农业人口为主,径流区土地利用类型51.35%为耕地,约30.18%为有林地,径流区林业用地面积过少,与水源保护区基本要求之间存在较大差距。

2013年渔洞水库水质类别为Ⅳ类。对比渔洞水库保护目标(GB3838-2002《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Ⅱ类),主要超标因子是总氮和总磷,水库在运行初期为Ⅱ类水质,1999年水质类别为Ⅳ类, 2000年后趋于稳定,近十年来,水质在Ⅲ-Ⅳ类水质之间波动。[2]

3.2 研究区重要生态保护区识别

3.2.1 渔洞水库径流区重要生态功能区识别

针对渔洞水库径流区生态环境状况分析,其生态功能重要性评价因子包括包括土壤保持功能、水源涵养功能。

(1)土壤保持功能重要性评价

评价方法:采用通用水土流失方程(USLE)的模型法,开展土壤保持功能评价。

模型结构:Ac=Ap-Ar=R×K×L×S×(1-C)[3]

式中:Ac为土壤保持量,Ap为潜在土壤侵蚀量,Ar为实际土壤侵蚀量,R为降水因子,K为土壤侵蚀因子,LS为地形因子,C为植被覆盖因子。

根据土壤流失通用方程,求出R、K、LS、C、P因子的栅格图层,然后在ARCGIS平台下通过图像乘积运算得到土壤保持量栅格图层,采用GIS软件Quantile(分位数)功能进行分类(Classified),共分为四级,即极为重要、较重要、一般重要、不重要,并赋予分类属性值,得出渔洞水库径流区土壤保持重要性评价空间分布矢量图。

通过GIS空间分析,渔洞水库径流区土壤保持功能重要性极高的区域主要分布在鲁甸县龙树镇、新街镇及水磨镇东部山区,涉及木瓜冲、梨园沙沟、沈家沟、公家沟、瓦窑沙沟、黑噜小河流域。土壤保持功能重要性极高的区域主要呈现植被覆盖率较低、坡度较陡,土壤侵蚀性强的特点,是径流区产生水土流失污染较大的区域,这些区域是流域重要的水土保持强化区,生态空间管控中应根据重要性程度采取分类分级的保护策略。

(2)水源涵养功能重要性评价

评价方法:降水和蒸散的水量分解模型法:

WY=P-ET

式中:WY为地表总产水量,作为水源涵养服务能力的代用指标;P为多年平均年降水量,ET为蒸散量,PET为多年平均潜在蒸发量;ω为下垫面(土地覆盖)影响系数,依据土地利用类型取值(表1)。该方法采用了高度概化的地表覆盖因子,因此,需要对评价结果做不确定性分析和参数敏感性分析,以确保结果的可靠性。

基于降水和蒸散的水量分解模型法求出P多年平均年降水量、ET蒸散量,栅格图层,然后在ARCGIS平台下通过图像乘积运算得到地表产水量的栅格图层,采用GIS软件Quantile(分位数)功能进行分类(Classified),共分为四级,即极为重要、较重要、一般重要、不重要,并赋予分类属性值后,得出水源涵养功能重要性评价空间分布矢量图。

通过GIS空间分析,渔洞水库径流区水源涵养功能重要性极高的区域主要分布在昭阳区苏甲乡,涉及瓜寨村、布初村等;鲁甸县新街镇的转山包、新街村、酒房村;龙树镇的照壁、新乐;水磨镇的新棚村、铁厂村等。水源涵养功能重要性较高的区域土壤条件好,植被覆盖度高,坡度较为平缓,具有较强的水源涵养功能,但由于人类活动范围的扩张与生产生活的干扰,对水源涵养功能产生影响。

(3)生态功能重要性综合评价。本研究生态功能重要性是土壤保持功能、水源涵养功能单要素评价的综合函数,采用加权求和的方法,计算最终湖泊流域生态系统服务功能重要性综合评价指数,运用GIS Quantile(分位数)功能进行分级,并赋予分类属性值后,得出渔洞水库径流区土生态功能重要性评价分区空间分布矢量图。经统计分析,渔洞水库径流区重要生态功能区面积为129.39km2,其中较重要的区域面积为116.36km2,主要分布在大山包乡、水磨镇、新街乡;极为重要的区域面积为13.03km2,主要分布在龙树乡、苏甲乡。综合评价结果为极高和较高等级的区域即为生态清洁型小流域优先和重点防控的区域。

3.2.2 渔洞水库径流区生态水土流失敏感性评价

评价方法:选取降水侵蚀力、土壤可蚀性、坡度坡长和地表植被覆盖等评价指标,并根据径流区的实际参考相关研究成果对分级评价标准作相应的调整。将反映各因素对水土流失敏感性的单因子分布图,用地理信息系统技术进行乘积运算,公式如下:

式中:SSi为i空间单元水土流失敏感性指数,评价因子包括降雨侵蚀力(Ri)、土壤可蚀性(Ki)、坡长坡度(LSi)、地表植被覆盖(Ci)。不同评价因子对应的敏感性等级值见表2。

根据水土敏感性评价模型计算,评价结果按表2进行分级并通过GIS进行空间分析赋值,得到渔洞水库径流区水土流失敏感性分布图。

渔洞水库径流区土壤敏感性总体水平较高,统计结果具体为:土壤侵蚀不敏感性面积占总面积的42.11%,一般敏感面积占18.59%,较敏感面积占30.81%,高度敏感面积占8.49%。

3.2.3 渔洞水库径流区污染分布

根据污染源调查,渔洞水库整个径流经济区以种植业为主,农业农村面源是径流区的主要污染类型。从各个污染物来看:COD的主要来源是人畜粪便、水土流失和生活垃圾,主要分布在龙树镇,占入库总量的26%,其次是水磨镇;TN的主要来源是农田化肥流失、人畜粪便、水土流失,主要分布在水磨镇、占入库总量的24%;TP的主要来源是人畜粪便、水土流失、生活污水和生活垃圾,主要分布在龙树镇和水磨镇,均占入库总量的24%;氨氮的主要来源是人畜粪便、农田固废和生活垃圾,主要分布在龙树镇,占入库总量的25%。总体来看,径流区上游的龙树镇、水磨镇和新街镇产生的污染负荷是整个径流区主要污染分布区域。

3.2.4 重要生态保护区和污染防控区综合分析

渔洞水库径流区重要生态保护分区将基于重要生态功能区及生态敏感区的识别,采用综合函数进行评价,即生态保护重要性用V表示:

其中:V1为生态功能重要性,V2为生态脆弱及敏感性。

生态保护重要性评价等级划分分级标准见表3。

根据公式(1)及生态保护重要性评级等级划分标准,采用GIS空间分析技术,将生态保护重要性评价结果落实到渔洞水库径流区空间地块。

经统计分析,渔洞水库径流区重要的生态保护区面积为168.31km2,其中较重要的区域面积为148.67km2,占径流区面积的20.94%,极重要的区域面积为19.64km2,占径流区面积的2.77%。从空间布局来看,径流区重要的生态保护区主要分布在龙树乡、新街乡、水磨镇、大山包乡、苏甲乡。结合径流区污染分布情况,龙树乡、水磨镇、新街乡、苏甲乡同时是径流区主要污染源分布区。通过综合评价,渔洞径流区内的龙树镇、新街镇、水磨镇、苏甲乡是开展生态清洁型小流域的重点优先建设区,此外基于单要素评价中的土壤保持、水源涵养、水土流失敏感的重点分布区将是集中进行专项水土流失治理、生态涵养建设的针对性区域。(详见图1和表4)

3.3 研究区生态建设时空优化对策

渔洞水库径流区生态功能重要性、生态敏感性以及生态保护重要性综合评价等级的划分与分布结果为径流区开展生态清洁型小流域建设进行时空优化布置提供了技术支撑,本研究依据渔洞水库径流区具体到地块的重要性和敏感性评价结果,以径流区小流域为单元,提出“分期、分区、分级”的综合治理策略,分为两期生态建设时空策略建议:

(1)I期

建设区域:I期生态建设主要针对评价等级为极重要或极敏感,同时为径流区重要污染源分布区。根据识别,布设I期生态清洁型小流域建设工程的区域为龙树乡塘房、照壁、新乐村村区域内的木瓜冲小流域、石龙河小流域、梨园沙沟小流域、沈家沟小流域、公家沟小流域;水磨镇水磨村、黑噜村的瓦窑沙沟小流域、黑噜小河小流域;新街镇的李家河、母猪溪小流域;苏甲乡坪地营大木桥河流域;大山包镇车路村、大寨子雨霏村坡耕地区域;水库枢纽工程和水库正常蓄水位(黄海高程1985米)沿地表外延100米库滨敏感区。

环境问题:农业生产生活较集中,人为活动频繁,流域水土流失严重,生态环境脆弱,农业农村面源污染问题突出,由于缺乏整体系统性规划,已有治理工程布局分散,治理效果不显著。

治理策略:以水土流失治理为重点,强化河道整治与水源涵养,采取水利工程与生态修复相结合的治理方案,通过拦沙坝建设工程、河道清淤清杂工程、河堤加固生态建设工程、谷坊建设工程布设改善河道的水力侵蚀影响,进一步减少泥沙入库量。经测算60.27km2水土流失高度敏感区中分布有基本农田、坡耕地、荒山区、灌木林新幼林区,通过实施中低产田改造、退耕还林及人工造林、封山育林等生态修复措施的实施,将有效减少小流域的水土流失面积,进一步改善水土流失状况,其中位于水土流失敏感区的基本农田应加强治水、培肥综合改造,通过改善土壤理化性状,提高土壤保水保肥保土能力,进一步减少农田面源污染。其中大山包车路村、大寨子根据当地的生态条件,实施退耕还草工程。在水库100米库滨敏感区修建物理和生物隔离设施,形成以乔木、灌木和草本植物合理配植的方式构成一道复合型的生态屏障,防止人畜活动对水源保护和管理的干扰,拦截污染物直接进入水体,保障饮水安全。

(2)II期

建设区域:II期生态建设主要针对评价等级为较重要或较敏感,同时为径流区主要污染源分布区。根据识别,布设II期生态清洁型小流域建设工程的区域为苏甲乡瓜寨河流域、居乐河流域、布初河流域、鱼坝河流域;新街镇新街小河流域、酒房小河流域;水磨镇关山小河流域、铁厂小河流域、纳黑租流域。

环境问题:土地利用以林地和耕地为主,坡耕地广泛分布,农业生产生活集中,人为活动频繁,流域生态环境脆弱,农业农村面源污染问题突出。

治理策略:以水源涵养林生态维护与建设为主,强化水土流失治理和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与污染防治。水源涵养林生态维护与建设主要通过因地制宜、有计划有步骤的进行宜林荒山的绿化造林、退耕还林还草以及全面禁封、适地造树、低质林改造等,提高径流区森林覆盖率,增强径流区水源涵养能力,减少径流区水土流失面积;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布局,改变现有农业广种薄收模式,通过推广科学施肥,实现减污不减收;进一步加强小流域综合治理,采用水利工程与生态修复相结合的治理方案,通过实施水土保持、河道综合整治与河口湿地建设等系列工程,全面控制流域内中强度侵蚀区水土流失、减少入湖河道泥沙含量、削减污染物入库量。

4 结束语

(1)本研究中重要生态保护区的识别,主要基于重要生态功能评价和生态敏感性评价,采用简单综合函数模型进行综合判别,模型函数权重的确定主要根据专家经验判断,存在主观认识的偏差。在今后的研究中可以区域多年历史数据为样本,采用相关性分析、主成分分析、灰色系统理论等数理统计方法,辅以专家经验判断确定模型函数,进一步减小研究量化结果与现实世界的偏差。

(2)本研究评价标准分级主要采用GIS软件Quantile(分位数)功能进行简单分类分级,其目的主要为初步识别分区分级的差异性,其客观性与科学性需要在今后进一步深入研究,甄别确定。

(3)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近年来基于GIS技术的生态系统评估模型快速发展,例如InVest模型、ARIES模型、MIMES模型等,这些模型采用多层级设计,可以对生态系统进行多尺度、多情境的综合评价,在今后研究中方法学上可进一步扩充和深入,提高评估的精准性,为区域生态建设规划提供更为精细的技术参考。

参考文献

[1]祁生林,韩富贵,杨军,等.北京市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理论与技术措施研究[J].中国水土保持,2010(3):18-20.

第10篇

根据省、*市关于开展整治违法排污保障群众健康专项检查的安排部署,市政府决定,在全市范围内开展“整治违法排污保障群众健康”专项检查。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树立和落实科学的发展观为统领,以保障环境安全为宗旨,认真贯彻中央、全省人口资源环境工作座谈会精神,落实全省“两湖一河”碧水行动计划滕州治理任务,严厉查处和依法打击环境保护违法行为,促进全市水环境和大气环境质量的进一步改善,保障公众身体健康,维护环境安全和社会稳定。

二、检查内容

1、重点工业企业污染源治理设施建设、运转及外排废水达标情况;2、限期关停企业和限期治理企业任务进展情况;3、火力发电厂、热电厂脱硫设施建设和运行情况;4、城市污水处理厂建设、管理及运行情况;5、群众来信反映强烈的违法问题查处情况。

三、检查时间

2005年6月1日至2006年6月1日。

四、具体要求

(一)各镇街、各有关部门要从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实现经济、社会持续发展的战略高度出发,充分认识清理整顿违法排污企业保障群众健康环保行动的重要性、紧迫性和艰巨性,采取有效措施,彻底清查影响人民群众健康、影响经济发展大局的环境违法行为。加强对本辖区或本行业、本系统企业的日常监督管理,严防环境污染事故的发生,确保环境质量达到人民群众的满意。

(二)各企业要提高对环保重要性的认识,积极实施污染治理,加强对治污设施正常运行的管理,确保稳定达标排放。

第11篇

我国环境治理路径的选择历程

虽然是提倡“去国家化”,但是政府在环境治理中仍然占据主导的地位,仍然承担了环境治理的绝大部分责任;只是这个时期市场机制的引入与发展,调动和激发了企业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拥有了自己的部分主动权,要求与政府谈判,对管制所带来的成本进行分析,呼吁与政府共同治理环境。3.1992年—至今,环境治理的不断深入阶段到了20世纪90年代中期环境问题已经达到了最严重的状态,环境问题已经成为了制约社会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从十四大开始我国的市场逐渐活跃起来,并参与到了环境治理的行列中,但仍然不能成为环境治理的主导主体,而只是参与主体;公民环保意识不断增强,对环境的知情权、监督权等要求也已经成为了环境治理中不可忽视的力量;另外,目前政府对公民社会的控制也逐渐地放松了,“经历了一个从堵到疏”,“从简单禁止到适度开放的过程”。[2](P205)因此,现阶段我国所走的是政府主导的,市场和公民社会参与的环境治理路径。政府的主导地位一直都没有改变,且在环境治理中的力量有所增强。市场和公民社会在环境治理中的力量也逐渐地发挥出来,但是相当薄弱,仍然只是作为参与环境治理的一个主体,并不能成为完全代替政府来治理环境,只是政府失灵的必要补充。

我国环境治理与环境善治的差距

将上述我国环境治理路径选择的发展历程及我国环境治理的现状,与环境善治的基本要素及衡量标准进行对照,我们可以发现,我国环境治理离“环境善治”的距离很远,对照环境善治的四大标准,可以发现有以下几个差距。首先,环境善治要求政府得到公民的信任和支持,要求政府官员必须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来行使自己的职权,同时也要考虑到公民的利益以及整个社会的公共利益。但是环境治理的现状中,我国政府部门并没有做到这一点。有些政府官员为了取得政绩,甚至为了个人私利,从而滥用权力,允许一些会给环境造成破坏的企业继续生产和发展,公民对政府产生了不信任感,导致了政府公信力极差,使合法性和法治性都遭到了质疑。其次,环境善治的合法性要求环境治理过程中要认真地协调好社会各主体之间的关系,促成各主体之间能够形成合作伙伴的关系,来共同治理环境,从而使环境治理活动能够取得公民最大限度的认可和支持。而我国政府在环境治理中发挥的力量最大的,起主导性作用,而市场和公民社会在某种程度上仍受政府政策的控制,力量较为薄弱和有限。虽然三者在一定的区域范围内能够开展合作,但是从总的来说缺乏彼此的信任而合作很少,甚至在某些时候还会因为利益不同而产生冲突。

首先,我国政府官员习惯于“暗箱操作”,对于环境政策的制定甚至是出现了突发的环境危机时,肇事企业和当地政府的第一反应往往是不愿意或不及时向当地居民和上级政府说明情况。其次,虽然从2008年5月1日起就开始正式施行《环境信息公开办法(试行)》,对于强制超标、超总量排污的企业公开四大类环境信息,并不得以保守商业秘密为由拒绝公开。我们要看到并不是所有企业都公开自己的信息。第三,环境善治要求公众积极参与环境治理,成为能够与政府抗衡的治理主体。但目前我国公众参与环境治理仍然不足,主要表现在:一是政府忽略了公民社会的参与。政府把自己当做是环境治理的唯一主体,事必躬亲,缺少了自己和其他环境治理主体的沟通合作和协调。二是公民社会本身的不成熟。由于我国公民社会存在着先天不足、后天发展又比较缓慢等弊病,无论是公民个人还是环境NGO都对环境治理参与严重不足。三是公民的环境保护参与意识较为薄弱,多数民众缺乏参与环保的意识,对于参与环境保护态度也比较消极。

首先,由于“政府本身官僚体制的影响,如:创新不足、灵活有限、信息失真、缺乏竞争压力等,以及利益不相关性、责任感缺乏等因素的影响,政府进行环境和资源管理的动力不足”[4](P24),导致了环境治理的效率相对低下。其次,市场应该承担着环境治理最大的责任。但是市场的本质就是追逐个人利益最大化,有时企业为了利润而不择手段,并不管对环境造成多大的污染。第三,我国公民社会力量较为薄弱,公民参与环境保护的意识也比较淡薄,缺乏参与环境治理的责任感,因此,公民社会参与环境治理的有效性也较低。

从稳定性看,目前我国的环境生态系统处于不稳定的状态,经常发生一些环境污染和环境危机的事件。从公正性来看,环境善治要求我们不论对于任何人、任何地区要实行环境公平、公正。但是我国的环境治理却存在着许多不公正之处,主要表现在:一是政府的地方保护主义对于那些能够给地方带来经济效率的企业给予纵容和支持,对于他们的任意排污不给予一定的处罚和惩治;二是环境决策方面存在的不公平。我国对于不同地区和不同的人群采取“一刀切”的原则,表面上看对他们来说是公平的,但实际上是不公平的,应根据当地和大众人群的不同需求采取不同的环境决策。三是从公众方面来看,也存在着不公平。“一是社会上的富人在占有较多环境收益的同时,却不太愿意尽环境保护的义务”[5](P42);“二是当代人为了自己的需要,过分攫取资源,杀鸡取卵,削弱了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与条件”[5](P43),这对于后代人对环境及资源的享用来看也是不公平的。

环境善政走向环境善治:我国环境治理的新路径

目前,我国环境治理要达到环境善治这个目标还有较远的距离。虽然目前我国是以政府为主导,市场和公民社会参与环境治理的路径,但是政府主导得不够到位,仍然存在着许多问题,环境问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很显然继续走目前的这条道路是不可行的。那究竟我们应该选择哪条路径才能更好地治理我国的环境呢?环境的道路许多学者提出,我国应该学习西方走多中心治理环境的道路。所谓的“多中心”包括了空间上的多中心、主体上的多中心和权力向度上的多中心。它强调了政府、市场和公民社会这三大主体都处在环境治理的主体地位,构成了环境治理的“三极”;其治理环境的权力都是平等的,并不存在谁领导谁、谁命令谁的问题,权力的运行向度不再是自上而下了,而是上下互动的治理过程;它是以成熟而又繁荣的公民社会的存在和发展作为基础,强调自发秩序和自主治理的基础性和重要性;主体之间相互信任、相互支持,能够相互协调和合作,是环境善治的前提。必须承认多中心治理这条路径在西方发达国家所取得的成就,但是西方发达国家的国情与我国不同,中国现在正处在经济转轨和社会转型都尚未完成,公民社会并不成熟的阶段,这个阶段并不适合多中心治理,理由如下:首先,多中心治理是源于西方发达国家的经验总结,主张在环境治理中限制政府的职能与作用,这对于从环境治理一开始并长期依赖于政府的中国来说,并不适用;其次,多中心治理理论要求市场及公民社会在环境治理中处于能与政府相互抗衡的主体地位。这对于正处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初建阶段,经济体制化还不完善的中国来说,市场所要发挥的力量是极其有限的,公民社会也处于正在形成和发展的阶段,并不成熟。因此,这对于市场和公民社会并不发达的中国而言,想要实现市场及公民社会成为环境治理的一极地位根本是不可能,想要实现三者的良性互动更是不可能的。第三,从中国文化传统来看,多中心治理是基于西方个体本位管理模式和文化模式,它的真正精神在于“个人主义为基础的契约合作观念,这意味着对处于不同文化传统的中国社会来说,不可以也不可能照搬照抄治理理论的理论观点和政策主张”。[6](P60)因此,目前的中国尚不具备实现多中心治理的客观前提。#p#分页标题#e#

第12篇

【关键词】SEC 核准制 信息披露监管

一、美国上市公司信息披露制度框架

美国从20世纪30年代开始制定上市公司的信息披露制度,如今已成为世界上信息披露制度最完善的国家。其最显著特征是以政府监管为主导,充分发挥自律监管组织和市场中介机构的力量,通过实施证券法律法规实现对证券市场的集中统一管理。美国上市公司信息披露制度的框架可分为三个层次:

第一层次为美国国会颁布的法律,其中《证券法》要求公司发行证券时,秉持公开、公平、公正原则,以公开说明书形式说明事实,以便投资者正确决策,防止上市公司欺诈和操纵行为。《证券交易法》确立了SEC在证券市场中的监管地位,要求发行公司在交易过程中披露定期和不定期报告。

第二层次为美国SEC制定的关于证券市场信息披露的各项规则,包括Regulation S-X、Regulation S-K、Regulation S-T、C条例、10-K、10-Q、8-K、会计资料编制公告、财务报告编制公告及其他相关规定及表格。

第三层次为交易所制定的有关市场规则。21世纪初美国证券市场上安然、世界通信、施乐、美国在线华纳等一系列会计造假案的爆发,引发公司治理及信息披露的深刻变革,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2002年7月美国国会通过萨班斯-奥克斯利法案,在会计职业监管、公司治理、证券市场监管方面增加新的规定,美国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的要求以规范化为特点,披露项目以表格形式出现,采用电子化信息披露系统(EDAGR)。二是SEC在信息披露中拥有更大的权力。SEC推行全面信息披露系统以促进证券消息的充分披露,强调披露内容的可读性,坚持信息披露为一般投资者服务。除此之外,美国独立会计师制度对公司财务信息披露的真实性发挥重要作用。

二、中美信息披露制度比较

(一)信息披露监管体制比较

美国证券市场的信息披露经历了从放任自由到集中管制的过程,最终形成了集中统一层次丰富的监管体制,即SEC作为政府监管机构依据国家法律对整个证券市场进行监管,为其实现信息透明和公开,保护投资者权益,维护证券市场健康发展的监管目标,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除此之外,美国金融业监管局、专业服务机构、司法部门、媒体等也对证券信息披露进行监管。相比美国,我国证券监督管理部门的独立性较差,客观上难以实现公平公正地监管,我国审判机关的司法监管还在空白期,自律组织、专业服务机构和媒体监管的社会监督作用还很薄弱。

(二)临时报告披露比较

临时报告披露标准为重要性和及时性标准。美国对重要性标准采用比较宽泛的双重标准制,满足“影响投资者决策”或“影响上市证券市场价格”即符合重要性。中国将“影响上市证券价格”作为重要性单一标准。在及时性方面,美国联邦证券法要求上市公司在发生可能影响投资者决策的重大事件后5-15天内提交报告。中国香港要求部分立即公告,部分经联交所审核后立即公告,香港联交所综合了事前审查和事后审查,对特殊交易和关联交易区别对待,对中国内地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三)年报披露内容比较

在内控信息披露上,美国对公司管理层的财务与经营业绩讨论分析、财务报表和补充数据要求、内控及程序规定较细,中国内地对募集资金的使用情况要求较严;在公司治理情况信息披露上,美国对董事和高管等个人信息、报酬标准、持股情况、养老金、贷款等财务安排、关联关系和关联交易、中介机构收费等作了细致入微的披露要求,中国内地对公司治理情况披露流于形式;在披露的财务状况方面,美国要求披露过去5年财务数据,中国内地仅要求披露过去3年数据;在处置力度上,美国、英国、中国香港对年报信息披露违规处理注重法制,实施有力惩戒,中国内地处置力度不强。

三、美国经验对我国完善信息披露制度的启示

与美国较完善的信息披露制度相比,中国资本市场的上市公司信息披露制度还存在差距,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借鉴美国的经验。

(一)借鉴注册制证券发行制度的优点

美国证券发行制度属于注册制,我国属于核准制。注册制反映的是完全信息披露主义,要求几乎所有信息完整、准确、充分披露,对披露文件格式规范详尽,规定资料送审前上市公司不得进行市场推介和承销,审查结果出现前不得进行实质销售,但可以与潜在客户口头约定;核准制依据实质管理原则,需要披露的是必需材料,信息披露不如注册制下细致。注册制对违反信息披露制度行为惩罚较严格。我国证券发行支付从审批转向核准是制度的进步,若要提高发行信息披露效果应借鉴美国采用的注册制,加大对违规行为处罚力度,使上市公司本身对自己披露信息负责。

(二)信息披露内容可以更丰富

美国鼓励披露预测性信息以保障投资者和社会公众的利益,实行“安全港规则”,而中国对历史财务信息披露较多,对预测性财务信息披露较少或与流于形式。我国是否也可以借鉴安全港规则促使管理层有动机披露更多信息,对定期报告披露的规范和临时报告披露的重要性和及时性的界定是监管层值得思索的问题之一。另外,我国年报中应更多披露公司治理情况的实质性信息,同时考虑将企业社会责任纳入报告,既是对治理信息的补充,也体现了公司的社会责任。

(三)完善法制建设

美国经验表明,一套完整的信息披露制度基本包括四个层级:一是最高立法机关制定的证券法律,二是政府制度的有关证券市场的法规,三是证券监管机构制定的各类规章,四是自律规范,如证券交易所制定的市场规则和自律组织制定的行业守则。借鉴美国集中统一多层次的监管体制,加强舆论监督势在必行。

(四)丰富年报的格式

我国年报格式和适用性较单一,美国年报有适用国内一般性上市公司的10-K格式,供小规模发行人使用,有适用于外国公司的20-F格式。我国可以针对不同类型、不同规模适用不同格式,提高信息的可用性。

参考文献:

[1]吴霏雨.美国上市公司预测性财务信息披露制度及其启示[J].财会月刊,200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