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高中地理学科知识与能力

高中地理学科知识与能力

时间:2023-08-07 17:30:20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高中地理学科知识与能力,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高中地理学科知识与能力

第1篇

关键词:高中地理教材;辅助教学;中图版

陕西省从2007年秋季开始实施新一轮高中新课程改革,到今年已经第十个年头。渭南市高中学段地理学科一直采用的是由北京师范大学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总编委会组编、中国地图出版社出版的高中地理教材。从教学实践来看,本套教材学科体系完整,内容呈现灵活,图文信息直观丰富,特别是教材中设置的大量辅助教学栏目,使教材知识体系形成完整链条,环环相扣,同时也更好地体现了新课程改革对教材、教师、学生的基本要求,是高中地理教学中补充学科知识和培养能力的有效途径。

中图版高中地理教材中的辅助教学栏目是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教材将地理学科知识与学科能力植入不同辅助教学栏目中,展示地理原理和地理规律,培养学生地理综合思维能力,有效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更好体现新课改对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基本要求。这就要求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必须充分发挥教材中辅助教学栏目的作用,实现“改变学习方式”的新课程理念。

通过对中图版高中地理必修3本教材内容进行整理与分析,笔者统计出必修教材中辅助教学栏目多达17种类型,具体数量统计如表1。辅助教学栏目基本特征如下所示。

1.类型多样

中图版高中地理必修教材中的辅助教学栏目主要包括“探索”、“学习指南”、“阅读”、“思考”、“读图”、“案例研究”等栏目。对这些栏目进行分析,又可以把某些栏目划分出不同类型,如“阅读”栏目,虽然都以阅读材料形式呈现,但其内容设计丰富多彩、类型多样。笔者通过自身的教学实际又把其划分为八种不同的类型,包括知识扩展类、专业理论类、联系实际类、问题探究类、方法应用类、前沿科技类、实践研究类、乡土地理类。而其它辅助教学栏目的内容也呈现出类型多样性的特点。

2.数量丰富

通过对辅助教学栏目进行统计,不难发现栏目数量十分丰富。高中地理必修3本教材中,必修1为120项,必修2为107项,必修3为108项,总数达到了335项,如果再加上选修教材部分,数量更加惊人,如此多的栏目设置,足以说明其在教学中的重要地位。

3.作用较大

不同辅助教学栏目的设置发挥着不同的作用,“探索”栏目以图文材料形式呈现,并设置与之相关的思考题,在教学一开始就激发学生学习本节内容的兴趣。“学习指南”栏目以问题探究形式指导学生学习本节内容。同时,为体现知识生成的过程,又以“提示”的形式指导学生运用合理高效的方法解决相应问题,从而起到提纲挈领的作用。“阅读”栏目的内容丰富多彩,包括与地理学科相关的方方面面,有知识扩展类、专业理论类、联系实际类、问题探究类、方法应用类、前沿科技类、实践研究类、乡土地理类,这些阅读内容帮助教师们高效地开展教学工作,作用巨大。其它辅助教学栏目也是一样。

4.扩展知识

地理学科知识综合性非常强,与其它门类学科知识有着紧密联系;同时,地理学科知识又具有广泛性特征,大到宇宙空间,小到日常生活,或多或少都与地理知识有关。中图版高中地理必修教材中的辅助教学栏目从不同领域、不同形式、不同深度进行相应知识的补充和扩展,这些内容既满足教学需求,丰富学生的知识储备,还能开拓视野,从而更好地为教学服务。

5.注重能力

中图版高中地理必修教材中的辅助教学栏目非常注重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如“思考”栏目,注重学生合作、探究能力的培养;“读图”栏目,注重对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特别是对学生读图分析能力的培养作用巨大,也为未来应对高考打下坚实基础,契合现代高中地理教学的基本要求。

6.联系实际

第2篇

自从地理再次成为高考科目之一以后,高中地理的教学任务就明显受到重视。而初中地理作为非考试科目,受中考指挥棒的影响,仅作为可有可无的“副科”出现在初中教学中,地理课往往遭受排挤,甚至被砍掉。即使正常开设地理课,教师、学生也因它是“副科”而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初中毕业生的地理基础知识普遍薄弱,初、高中地理教学严重脱节。而在高中的地理教学中,初高中地理知识联系十分密切,且高中地理与初中地理的要求明显不同,难度上的跨度大,大部分学生初中地理知识严重缺乏,严重影响高中地理的正常教学。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做好初中与高中地理知识的衔接与融合非常重要。那么如何将初、高中地理知识有机的糅合在一起呢?下面浅谈我的教学观点,与广大地理教学同仁商榷、共勉。

一、学生学习方法的衔接与融合

初、高中是学生成长的两个重要阶段,这两个阶段跨度比较大。升入高中的学生在思维方式、学习态度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上都要有一个质的飞跃,才能适应高中学习要求。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迅速转变对知识学习的态度与方法,启发、激发学生主动学习,引导学生从本质上理解所学内容。

(1)学习态度与方法的转变

高一新生来自不同的初中,各初中地理教学情况不一,因此首先可通过各种方式了解学生初中地理学习的内容,掌握的程度,及对地理的认识与态度,寻找学生地理学习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同时要告诫学生遇到初中学过的知识,千万不要有 “轻敌”与“骄傲”情绪;要通过新课讲解让学生看到,新知识是怎样在初中知识基础上发展获得的;通过对比使学生看到初、高中地理知识的不同要求与不同学习方法。如气候知识,在初中只要求掌握主要气候的主要的分布区域,而高中教学不仅要求学生掌握这些主要气候的特点、成因和分布规律,还要根据文字描述或图表等相关资料,分析、判断和推理气候类型、形成原因、怎样分布等一系列问题。教师要在原有基础上适时对学生加以正确地引导,教给他们良好的学习思想和学习方法,协助学生找到正确的学习途径,否则学生会渐渐感觉学习吃力,特别是刚进入高中不久的学生,他们对于地理的学习,还处于一种摸索阶段,如果能及时进行适当的诱导和点拨,他们将很快适应高中知识的学习,并可能会受益终身。

(2)地理学习兴趣的培养

地理知识不是孤立的,它与其他学科联系交融,在讲课时不仅要充分利用课本图表、地图册、挂图等,还要利用其他学科资源活跃课堂气氛,创设身心愉快的学习氛围。如讲地形对气候的影响时,诗句“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可用来印证;“正午太阳高度角测量”,运用到相关的数学知识,“大气热力环流”,又涉及到物理理论;喀斯特地貌的形成原因可以用化学上的知识来解释等。这些让学生发现,原来各学科知识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地理知识有着如此丰富的内涵。

比起其他学科,地理更贴近我们的生活,许多地理现象与地理知识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可以结合相关课本知识,多联系社会实际,启迪学生思维,开阔学生视野。如教师在讲到大气逆辐射时候,可以结合早春的寒潮到来时,如何防止作物冻伤等实例入手提出问题,然后引导学生思考、分析、讨论。这不仅能够活跃课堂气氛,掌握相关知识,还能够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探索精神,从而达到了培养能力、提高兴趣的目的。

社会热点和焦点问题经常是地理试题的切入点,也是调动学生情感的调料,而热点、焦点问题最终落脚点还是考查地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因此,在平时的教学中,要关注与地理学科相关的社会热点,并切实将热点、焦点问题与教材相结合,从中找出相关的地理素材,用学科知识去分析、阐释和评价人类面临的诸多问题,真正做到学以致用。例如讲到“西北地区”时,可联系酒泉卫星发射基地的区位优势。这样不仅有助于学生从地理学科的角度分析问题,并能意识到本学科与其它学科的联系。一些传统的热点问题,如合理开发能源、优化资源配置(南水北调、西气东输、西电东送)、“三峡工程”、“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振兴”、人类与环境的协调发展、“生态农业”等问题,在学习时要求教师适时引导学生将地理知识与这些生产生活中的问题联系起来,引导学生从地理的角度去发现、解释、解决这些问题,不但能调动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学习能力,还能加强环保与发展意识。

第3篇

高中地理是中学学科教学体系中一门特殊学科,它知识内容复杂,综合性强,与其他学科间横向联系密切。这种密切的科际联系对于全面提高地理教学质量、全面发展学生素质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1 加强科际联系的意义

高中地理学科教学系统是学校教学系统的有机组成部分,通过教师、学生、教材等各要素间的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的教学过程来完成地理教学任务,实现地理教学目的。因此,加强高中地理科际联系,从教师来说,可以开阔教学思路,挖掘教学潜力,提高教学效果;对学生来说,可以形成各学科间融会贯通的知识体系,培养和提高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和创造能力;对教材而言,可以取长补短使教材内容更加丰富多彩,更为引人入胜。与此同时,为使教学过程变得生动活泼,可以从多方面提高教学质量发展学生素质。

2 加强科际联系的理论依据和现实要求

加强高中地理科际联系,是以系统科学理论中的整体相关性、动态有序性和最优化原则为依据。

从多学科组成的开放性教学系统来看,高中地理与其他学科一起既明确分工又密切合作共同完成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和思想教育等三项职能。因此必须树立整体观念,注重相关作用,以保证取得最佳效益。

高中地理具有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之知识兼容,感性知识和理性知识并重等明显特点。在综合性强、联系广泛的高中地理知识系统的学习过程中,相关学科的知识内容和理论方法可以帮助学生顺利理解和掌握地理知识,同时也为相关学科知识创造了横向迁移和实践应用的难得机会。这样就可形成地理学科与其他学科在教与学两方面都相互沟通、相互促进的正相关效应。

用动态的观点来看,加强高中地理科际联系是大势所趋。它不仅体现当今科学技术进一步分化必然导致进一步综合的发展方向,而且也反映了面向未来培养跨世纪的人才,必须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全面提高教学质量,努力培养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和创造能力的改革方向。近年来,非智力因素的开发、课程综合化的探索和整体改革的成功经验确实值得我们认真学习和借鉴。

就学生而言,他们面对日益开放、纷繁复杂的现实社会,已有了自己的思考和疑惑。他们提出的问题往往超出课本的范围、学科的范围,一个知识结构单一对相关学科知识不甚了解的教师是很难作出圆满的答复的。这就要求教师必须更新和丰富课程观念,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加强学科间的联系。

从教学效果的检查和评价的角度来看,近几年来,尽管以“3+2”模式为代表的高考考试改革对中学地理学科造成了一定程度上的消极影响。但我们不能不看到,从素质教育的要求出发,高考各学科的命题逐年增加跨学科的综合题。如数学应用题通过计算能力的考核渗透人口意识和资源意识,英语阅读题通过阅读理解考察地温变化规律等。在当前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过渡的起步阶段,高考命题的正确导向无疑是为我们的改革和探索提供了难得的机会和动力。

3 加强科际联系的原则和方法

加强科际联系有利于学生认知结构的形成与完善,有利于学生综合应用能力的提高,有利于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并与学生当前的知识水平相适应。只有这样,才能在教学过程中有序实施并取得最佳效益。

3.1 学科间沟通

为了保证学生能够通过加强科际联系获得正确反映地理环境整体特征的地理知识,形成各学科有机结合的 知识体系和综合能力。在备课过程中,教师一方面要认真分析本学科的大纲和教材,准确把握学科知识要点和目标要求。另一方面更要通过有目的有侧重地阅读分析相关学科教材,通过和相关学科教师对相关知识及教法的探讨,来确定本学科与相关学科的相联系、相重复、相交叉、相衔接之处,来确定各学科间的分工协作。在此基础上有的放矢地决定安排具体的教学内容、形式和方法。

3.2 课内渗透

在课堂教学中引入相关学科,必须分清主辅关系保持本学科特色,做到适时适量适度。具体从以下几方面进行有机渗透。

3.2.1 通过知识迁移,用相关学科知识帮助学生理解地理知识,为相关学科知识的应用创造条件。如引入比热的概念解释海陆差异的形成及其对气候的影响,引入轴对称的概念形象概括地球上气压带风带分布规律的同化迁移;引入诗歌描绘、刻划地理事物地理现象的特征规律的异化迁移;引入平面几何知识分析日照图中晨昏线、太阳光线、经纬线间的角度关系,分析太阳高度角和纬度的关系等方面问题的推导式迁移;引入语文课本中《宇宙中有些什么?》、《火刑》、《哥白尼》、《在烈日和暴雨下》、《看云识天气》等与课上所学地理知识密切相关的课文,在课前或课后安排学生阅读的基础上,进行解释分析,帮助学生加深理解所学地理知识。

3.2.2 通过方法移植,用其他学科的理论方法直观地表现或分析。地理现象和规律。如用平面坐标曲线表示太阳直射点的周年移动规律;又如将物理电磁学部分常用的左右手定则加以改造,用于演示或判断以南、北极点为中心的日照图中地球自转方向,用于演示或判断气旋、反气旋图中气流水平流动方向与气流垂直流动方向的关系特点等。

3.2.3 创设问题情境,应用地理知识解决相关学科问题。如在讲授地球公转轨道特点时,利用所学知识解释语文课文《两小儿辨日》中“太阳到底是早晨还是中午离人近?”的问题。这样,既帮助学生深入浅出地理解和掌握了地球公转的有关知识,又激发和促进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3.3 课外延伸

第4篇

一、高中地理学习方法指导策略的内涵、特点及理论基础

1.高中地理学习方法指导策略的内涵。

学习方法指导策略是指对学生进行学习方法指导的途径与方式。关于教学策略的概念表述有很多种,国内外专家学者各有不同观点。本文中所述的学习方法指导策略,只是教学策略的一部分,是指对学生学习高中地理知识进行学习方法指导的途径与方式。

2.高中地理学习方法指导策略的特点。

(1)层次性。

按照知识学习的概念、原理、应用三个层面,提出相对应的学习方法,对学生进行学习方法的指导,使学生掌握与地理概念、地理原理、地理知识应用学习相对应的方法,即学会在地理概念学习中构建地理知识结构的方法,学会地理原理学习中在学生已有知识储备的基础上建构新知识的方法,学会用地理视角观察、思考、分析实际问题的方法。

(2)过程性。

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体现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是通过各个教学环节实现的。在课堂教学、课上及课后练习测评、考试分析等环节上,对学生进行学习方法的指导,通过学案导学、学习活动设计、习题设计、考试分析等途径,使学生学会在地理概念学习中构建地理知识结构的方法,学会在地理原理学习中在学生已有知识储备的基础上建构新知识的方法,学会用地理视角观察、思考、分析实际问题的方法。

(3)迁移性。

针对知识学习的概念、原理、应用三个层面所提出的学习方法具有普适性,适合于其他学科的相同类别知识的学习,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并使这种能力迁移到其他学科的学习中。

3.高中地理学习方法指导策略的理论基础。

(1)学习地理要建立知识结构。

根据学科结构理论,学科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之间存在内在联系,学科结构具有整体性和层次性两个特征。整体性是指任何学科的知识都是充满关系的有机整体,层次性指学科知识由于观念的抽象性、包摄性和概括性程度不同,所以会形成具有层次性的结构。这两个特征在地理学科中有着充分的体现。

建立知识结构是在进行地理概念学习时,不是只对单一概念的学习,而是把新学习的概念放到一个结构中,明确新学内容与原有知识之间的关系,准确理解概念的内涵。奥苏贝尔学习理论对概念学习中提出三种关系,即下位关系、上位关系和组合关系。地理概念的学习就要弄清概念之间的关系。

(2)学习地理要基于已有的知识储备。

建构主义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其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学习地理就要把当前的学习内容所反映的事物尽量和自己已经知道的事物相联系,并对这种联系加以认真的思考,以此获得对新知识的理解。

(3)学习地理要练就“地理眼”。

学习的目的在于应用。美国心理学家贾德认为:“迁移的重要条件是学生能够自己概括出一般原理,所谓泛化理论就是指学生能够把自己在一种情境中得到的经验加以泛化,并把它们运用到另一种情境中去。”美国学者罗耶的认知迁移理论认为:“迁移的可能性取决于在记忆搜寻过程中遇到相关信息或技能的可能性。这样教育的问题便变成了如何增加学生在面临现实生活问题时提取在课堂里习得的相关材料的可能性。” 所谓“地理眼”,就是用地理学的观点,从地理视角观察、思考、分析实际问题。为了促进学生学习的迁移,必须指导学生正确领会地理概念、原理。

二、高中地理知识学习方法指导策略及实施途径

按照知识学习的概念、原理、应用三个层面来对应的学习方法,是从学生的角度去考虑怎么去学习,不求系统全面,只是把在教学实践中总结出来的行之有效的方法进行阐述。

1.策略。

(1)建构知识结构的方法在地理概念学习中的运用。

指导学生从整体上认识地理知识。在学习高中地理之前,让学生了解高中地理课程结构,对所学内容及之间的关系有所认识。在进行模块学习之前,让学生先看目录,了解教科书结构和章节之间的内在关系,以便在后面的学习中对所学内容有整体的认识和把握。

在具体概念学习中建构知识结构。在学习地理概念时,给学生提供知识结构或是指导学生完成知识结构,形成概念关系图。提供学生知识结构图时可以留出一些概念的空位由学生填写,以加深认识。

(2)基于已有知识储备建构新知识的方法在地理原理学习中的运用。

在教学中,要充分了解学生已有的知识储备,通过教学设计,使学生把新学习的内容和自己已有知识进行联系,运用已有知识去学习新知识。

(3)用地理视角观察、思考、分析实际问题的方法的运用。

地理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学科,把地理学“活”,就要主动运用所学的地理知识观察、分析、判断、评价现实世界,这样不仅可以深刻地理解地理知识,还可以提高运用地理知识的能力和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从而提高实践能力和培养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

2.实施途径。

(1)学案导学。

运用学案指导学生学会用构建知识结构的方法学习地理概念,逐渐形成习惯,掌握方法。学案的作用是指导学生明确学习目标、落实知识要点、指导学习方法、检测学习效果。内容主要包括课标要求、学习目标、教学内容、课堂反馈练习几部分。其中教学内容部分,围绕学习目标,紧扣教科书,从整体上体现教科书的知识结构和知识间的内在联系,使知识条理化、系统化和整体化,课堂上教师引导学生构建知识体系,有利于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对知识间内在联系的理解和深化上,从而提高课堂学习效率。

利用学案记录总结学习方法。学案的设计要从学生学习的角度考虑,呈现对知识的认知、理解、应用的过程,循序渐进,自然生成。学案的设计,要为学生提供个性化的学习空间,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学习习惯在学案上做相应的笔记、标注等,方便自己的学习。在教学过程中,要指导学生及时把学习方法和心得记录下来。

(2)设计学习活动。

设计学习活动,让学生学会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建构新知识。教师要在了解学情、充分挖掘学生已有的知识储备的基础上,进行教学材料的选择和学习活动的设计。学生已有知识既包括初中地理知识,也包括其他学科知识、生活经验常识等。

选用与实际生活联系密切的教学材料,指导学生用地理视角观察、思考、分析实际问题。地理学是研究人类生存的地理环境以及人类与地理环境之间关系的一门综合性学科,与生产、生活紧密相连,教师要将时事信息与地理教学有机结合,拉近教科书与生活的距离,使学生真正学到“对生活、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同时,要使地理教学富有时代气息,教师要恰当地选取鲜活的事实材料,让学生用所学知识解释地理现象、分析处理实际问题,使学生学有所用,获得成就感,提高学习地理学科的兴趣和能力。

(3)设计练习和测评习题。

练习内容体现学以致用的原则,解决实际问题,学案的练习反馈要紧扣当堂教学内容,在教学中要力争做到让学生边学边练、边练边反馈,提高学生当堂训练的质量,达到高效的练习效果。测评习题组合要有难度梯度,体现层次性。测评习题的设置要由易到难,由基础落实到能力提升,由必做题和选做题组成。必做题保证全体学生学习目标的落实,选做题利于能力较强学生的提高,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获得发展。

(4)考试分析。

考试后的试卷分析除了知识内容的分析外,可增加对学习方法的反思与分析,以便学生在今后的学习中有针对性地训练。试卷分析可以采取在试卷之外单独总结的形式,这样利于学生把握自己的知识点欠缺之处,有针对性地复习;也可以在试卷上的错题旁边进行修改标注,写明知识点、错因分析,这样便于学生针对错题再练时引起注意。

(5)个别指导。

对不同层次、水平学生的指导。除了面向全体学生的学法指导之外,针对“学优生”“学困生”还要给予不同的指导,要为“学优生”提供更多的学习资源、难度更大的习题、更多的自主学习空间,允许他们根据自己的习惯和方法进行学习。

对不同学习风格学生的指导,如针对场独立性、场依存性认知方式差异给予不同的指导;针对沉思型与冲动型的认知方式的差异给予不同的指导等。

三、高中地理知识学习方法指导策略的实施效果及反思

1.实施效果。

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学生开始适应自主学习的形式,不再只是等待教师讲解,而是通过自主学习、小组合作等形式获取知识。在教师引导下,学生能够在自己已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建构新知识,尝试用地理原理去解释分析事例现象。

通过一到两个学期的学习方法指导,学生基本学会地理概念、原理和知识应用的学习方法,并且在学习中自觉地应用。通过调查,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习惯和学习风格,也在摸索形成适合自己的地理学习方法。

2.反思。

(1)学习方法指导途径的再拓展。

本文所论述的高中地理知识学习方法指导策略还仅限于在学科课程的课堂教学中的一些做法,可以在其他学习领域进一步尝试和拓展,如在研究性学习、综合实践活动等领域,学生会有不同的体会和感受,对学习方法的指导也可以更加丰富。

(2)学案导学功能的再挖掘。

在现有课时安排条件下,依托学案落实知识、训练能力的效果是显而易见的,学生能在课堂上落实知识,便于教师对学生学习状况进行把控,通过学案的批改可以及时了解学生课堂学习效果,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但是,课堂上用于学生完成学案的时间较多,用于学科知识拓展、激发兴趣的时间很少,所以如何在课堂上兼顾学生的知识落实与学科兴趣的培养、知识扩展,通过学案导学功能的再挖掘和学习形式的改进能否实现,需要进一步思考和探索。

注:本文为“高中生地理知识学习方法指导策略的研究”课题成果,项目编号:BE2036。

在学生已有知识储备及经验积累的基础上,理解地理规律

原理

第5篇

关键词:高中地理;生活化教学;互联网

随着新课标的进一步落实和深化,对于教育工作者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希望教学工作者能够对教学和生活之间的联系形成更加深刻的认识,因此生活化教学也成了当前我们研究的重要课题。而如何能够更好地利用互联网的优势构建生活化的高中地理课堂更是我们目前需要探究的重要方向。本文就针对当前高中地理生活化课堂的现状进行分析,探究出生活化课堂的优势,从而总结一些有效的互联网下的生活化地理课堂构建的有效途径,提高高中地理教学质量[1-2]。

一、高中地理生活化教学现状

(一)教学案例的典型性和操作性不足很多的教师没有能够充分了解学生的生活经验,因此会随意地引用一些案例到课堂中,而这些案例的典型性和操作性并不强,所以使得学生反而因为案例的加入影响了注意力,导致课堂教学效率得不到提升。所以教学案例的典型性和操作性不强的问题直接影响到了目前高中地理生活化教学的开展,也不利于学生地理学习质量的提升。

(二)课堂缺乏必要的思维引导和课堂评价很多的教师为了追求生活化教学的效果,在课堂中过度的应用生活化教学模式,和学生进行了过多互动和交流,所设计的教学情境过于频繁,无法从教学的实际需求出发加以考虑,甚至一节课会融入多媒体、情境、小组探讨等多种模式,这样使得学生很难以把握重难点,学习的效率同样得不到有效的提升。因此在课堂中无法应用生活化的教学内容对学生进行有效的引导,也不能够对学生的行为表现作出积极的评价,从而没有能够将生活化教学的内容充分体现出来。

(三)忽视课后对学生生活能力的培养目前高中地理生活化教学中很多的教师还是将教学的重点放在了课堂上面,所以学生课后生活化能力的培养并没有得到一定的重视。很多的教师甚至为了确保升学率课后会采用题海战术或是让学生机械式的背诵和记忆知识点,进而忽视了课后对学生能力的培养,缺乏一个课内和课外之间有效地结合,学生缺乏一个课后进行地理学习和探索的习惯,这样的做法并不利于全面地发挥地理生活化教学的价值和作用。

二、高中地理开展生活化教学的意义

(一)有助于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目前我国已经进入到了一个多元化的时代中,对于人才也自然做出了更高的要求,希望人才能够具备综合素质能够符合现代化的要求。通过这一现象也能够明显地看到教学中不仅仅要让学生掌握基本的学科知识,同时能够让学生认识到学科知识和现实生活的联系,才能够把学习到的知识更好地运用到现实生活中,解决实际的问题。

(二)有助于增进师生情感地理学科中的很多知识其实都是和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的,这些内容也是对于自然生活深度的分析和总结。在地理教学中开展生活化的教学模式能够营造出一个相对和谐的教学氛围,让学生能够和课堂保持一个更加密切的联系,给学生带来熟悉感和亲切感,进而能够有效地激发学生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的积极性和欲望,有效地促进师生之间的互动,建立起学生对于地理课堂的兴趣,让学生探索自然的欲望被点燃,从而对于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有着重要的意义,进一步增进师生之间的情感。

(三)有助于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将地理知识生活化能够有效地培养学生观察生活和在生活中探索真理的习惯。通过长时间的坚持学生观察和思考生活的习惯也会被逐渐地建立起来。这样一来对于学生今后的成长和发展都有着重要的意义。同时学生还能够将这种良好的学习习惯应用到其他学科的学习中,全面地推动了学生综合素质提升。

三、互联网背景下高中地理生活化教学策略

(一)借助情境模式将生活和地理教学结合兴趣是激发学生学习的最大动力,因此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应该努力地寻找好的教学方式去唤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教师可以借助互联网手段将情境和生活化教学进行结合进而达到激发学生兴趣的目的。比如在学习到一些比较抽象的概念的时候,教师可以借助信息技术手段将生活化的内容呈现在学生面前从而帮助学生从生活中的问题中去理解概念和地理现象,这样往往能够调动起学生学习和探究知识的欲望。

(二)利用互联网技术延伸课堂教学为了能够更好地实现生活化地理教学,教师除了注重课堂教学中生活化教学模式的创建外,教师也应该积极地利用互联网手段和技术将课堂教学延伸到课外,在课外培养学生的生活化能力。比如在学习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如何看待我国西北地区城市引进欧洲冷季型草坪》时,教师可以把这一次的问题探究课搬到课下,让学生观看和这一内容相关的一些视频,了解西北地区引进这些草坪给生活带来的改变,组织学生课下结组进行知识的探究,进而让学生认识到学习地理知识的重要意义。

(三)强化生活教材和地理教材的结合其实地理教材中很多的内容都是很好的素材,能够让学生在学习地理知识的同时掌握一些基本的生活技能,满足学生生活的需求。比如在学习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山地的形成》时,教师其实可以借助这一课的内容为学生拓展关于地壳运动和地震相关的知识,可以在课堂中播放汶川地震和唐山地震的资料,让学生通过震撼的数据能够掌握地震给人们造成的危害,掌握一些地震前的征兆,从而教会学生如何更好地预防地震和保护自己,提高学生的生存技能。

四、结束语

地理和生活本身就是密不可分的,生活中包含了地理的知识,地理中又包含了生活的现象。所以在开展高中地理教学时一定要将教学内容和生活中有关于地理的知识结合在一起,利用生活中的地理现象进行教学知识的讲解和分析,让学生获得一种亲切感和熟悉感。

参考文献:

第6篇

一、原因探讨与分析

通过与学生的交流,我清楚地感受到,很多学生在他们的潜意识里一直认为地理有别于语数外等科目只是一门小副科,因为在他们看来初中地理不过是记记背背就可以的,即便是初二阶段的地理水平测试考前突击一下就可以得到一个不错的分数。因此,在平时学习中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学习不系统,导致地理基础知识普遍薄弱。再加上高一自然地理部分相对抽象,对于地理思维能力要求较高就使得他们举步维艰,无从下手。于是,作为教师,我们要采用行之有效的措施帮助他们完成衔接和转变。

二、做好衔接的几点措施

我们必须看到,绝大部分的高一学生因为年龄的缘故,思维能力还未成熟,因此,在他们进行初高中的角色转变中我们教师要做好合理的引导并帮其初中与高中地理知识的衔接就显得非常重要。下面,浅谈下自己的一些粗浅认识。

1.精心备课,上好高中第一节地理课

高中第一节地理课至关重要。因为第一节课不仅可以使学生们认识到高中地理学习的特点,而且还可以激发他们学习高中地理的兴趣,为以后的地理教学做好铺垫。因此,在课前我做了认真的准备,课上向学生介绍了初高中地理在组成和特点上的不同以及初高中地理要求的差异,使他们改变了原来偏颇的认识,在思想上有了初步的准备,初步了解到要想学好高中地理就要转变思想和方法。同时,联系生活实际列举一些生活实例,比如为什么阴天的夜晚更温暖,地震等地质灾害发生时如何逃生等问题激发学生地理学习的兴趣。

2.采用有针对性的教学方法

教学中要着力引导学生变被动为主动,更多地采取启发式的教学方法。启发、激发学生主动学习、引导学生从本质上理解所学内容。要了解《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和教材,同时也要了解《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和学生学情,这样才能完整地把握学科体系,高屋建瓴,对整个学科知识体系,做到心中有数。另外,要充分了解学情,可采取课堂提问、问卷调查或进行针对性测验等方式进行。把学生普遍反映、暴露的问题记录下来,随时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通过调查研究掌握学生的学习的情况后,对普遍存在的问题要彻底解决。例如,很多新生对《地球和地图》内容掌握不牢,一些概念混淆不清,这些重点问题,要彻底解决,特别是经纬线、经纬度知识。

3.理论联系实际,激发学习兴趣和探究热情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对于高一学生学习地理尤为重要。但是,我认为兴趣的培养要渗透到平时的教学过程中。在课堂教学中,可以结合相关课本知识,多联系生活实际,启迪学生思维,开阔学生视野。如大气逆辐射,可以结合寒潮到来时,如何防止作物冻伤等实例入手提出问题,然后引导学生思考、分析、讨论,这不仅能够活跃课堂气氛,掌握相关知识,还能够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探索精神,从而达到了培养能力,提高兴趣的目的。

第7篇

【摘要】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在新的教育形势下,传统的教育体制正在不断的发生着变革。新时期的高中地理教学在教学内容以及教学目标等方面都面临着新的要求,地理教学活动改革显得十分必要。因此,对传统的教学方法进行创新是十分重要的工作。在高中地理教学工作中,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是一种很好的教学形式,可以起到很好的教学效果。本文探讨了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多媒体运用形式,并结合具体的教学例子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高中地理教学多媒体兴趣

高中地理教学是高中阶段教学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教学工作中的一个难点。高中地理学科涉及的知识面很广,综合性较强,教学内容往往比较抽象,学生的学习也存在很大的障碍。因此,如何让高中地理教学变得生动化、形象化,提升学生对地理知识的了解能力,如何提高高中地理教学的效率,是一项重要的议题。在实际教学工作中,教师充分的运用多媒体技术,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成果。多媒体技术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运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利用多媒体教学来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提升学习兴趣

高中阶段地理知识学习对学生的思维能力要求比较高,因此,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面临的压力也比较大。在地理知识学习过程中,庞杂的学科知识容易造成学生注意力的分散,对一些知识的记忆也不够牢固,学习效果也不好。因此,在地理学习过程中,需要对学生的注意力进行集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这个时候,如果利用多媒体技术来进行教学,就可以起到很好的效果。利用多媒体丰富的内容和教学形式,可以为学生提供一个形形的地理世界,让学生对地理知识不再感觉到枯燥和抽象,进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的地理学习能够回归到地理教学的本质上来,即对自然和地理科学知识的探索,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以不断的启发自己的思维,提高思维能力,解决学习过程中的障碍,进一步提高学习效率。从这个角度来说,多媒体技术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能够实现教学的多元化发展方向。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提高学生的注意力,提高教学成果。

二、利用多媒体技术突破地理教学中的重难点

地理教学课程中会存在重点和难点,这些知识都是学生地理学习的障碍,利用多媒体进行地理地理教学中重难点的突破,可以起到很好的效果。进行重难点突破时,首先,需要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用兴趣来激发学生进行学习,在学生学习兴趣的基础上,教师利用多媒体针对性的对地理教学中的重难点进行讲解,

利用多媒体的多样的形式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然后利用多媒体的多种教学手段将抽象的难点知识形象化,具体化,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地理学习情景,这样学生的学习就会变得轻松起来。例如,利用多媒体的图像、视频以及语音等功能,进行地理知识的现场模拟,将各种复杂和难懂的地理知识直观的展示给学生,还可以将各种杂乱的知识进行整合,形成系统性的地理知识体系,方便学生的学习,提高学生效率。

三、多媒体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具体运用

(一)在教学过程中组织学生进行视频观看

教学过程中让学生进行视频观看可以给学生直观的知识感受,让学生在紧张的学习过程中也得到放松,然后让学生在相关地理视频的观看中,得到启发,促进一些地理问题的解决。例如,在进行地理学科中有关大气运动以及气候变化知识的学习时,可以先组织学生来观看影片《An Inconvenient Truth》,通过该纪录片的观看,学生对全球变暖等地理知识有了真切的了解,让学生对相关地理知识形成具体的形象思维和直观感受,丰富学生的思维,知识面也得到了扩充。同时,在影片观看过程中,还可以提出相关问题,让学生进行猜想和辩论等,这种互动教学过程,让学生更加积极的参与到地理教学中来,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果,保证教学成果。

(二)在教学过程中进行案例讲述

在地理教学中引入案例是一种比较有效的教学方式,通过案例讲述,学生能够获得更加实际和形象的地理知识,增进学习效果。例如:进行地理学科中有关行星以及地球运动相关知识的学习时,可以引入《非凡旅程地球公转与自转》片段来作为案例进行课程讲述,通过将影视频段中各种地理情形的截取,例如“北极昼夜变化”以及“地转偏向力”等,通过片段观看以及案例讲述,让学生对地球运动相关理论形成直观的了解。在这种学习过程中,多媒体案例对学生的学习起到了很好的辅助作用,促进学生对案例进行分析,然后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进而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起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三)利用多媒体进行地理知识巩固

利用多媒体技术可以对庞杂的地理知识进行整理和综合,形成地理知识体系,然后促进学生对地理知识进行巩固和加深。例如,在地理学科中有关气压带和风带相关内容学习时,可以先利用多么提建立形象的气压带风带系统图像,然后利用动态的变化来掩饰气压带和风带变化等,通过这个过程的演示,将气压带、风带的分布规律、形成因素、形成过程以及对气候环境产生的影响等方面进行总结,让学生对整个气压带风带体系知识形成深刻和系统的理解,促进地理知识的整合和巩固,提升学习效率。

结语

多媒体在高中地理教学过程中的应用,极大的改变了传统的地理教学模式,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再是单一的进行知识讲述,还是通过形式多样的教学手段以及丰富的教学内容来优化地理教学课程。通过这种形式的教学工作,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大大提高了,学习效率也进一步增加,整个地理教学活动的质量也得到了保障,促进了高中地理教学的发展。

参考文献

第8篇

一、加强科际联系的意义

高中地理学科教学系统是学校教学系统的有机组成部分,通过教师、学生、教材等各要素间的相互联系、 相互促进的教学过程来完成地理教学任务,实现地理教学目的。因此加强高中地理科际联系,从教师来说,可以开阔教学思路,挖掘教学潜力,提高教学效果;对学生来说,可以形成各学科间融会贯通的知识体系,培养和提高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和创造能力;对教材而言,可以取长补短使教材内容更加丰富多采,更为引人入胜。与此同时,也使教学过程变得生动活泼,可以从多方面提高教学质量发展学生素质。

二、加强科际联系的理论依据和现实要求

加强高中地理科际联系,是以系统科学理论中的整体相关性、动态有序性和最优化原则为依据的。从多学科组成的开放性教学系统来看,高中地理与其他学科一道既明确分工又密切合作共同完成知识传授 、能力培养和思想教育等三项职能。因此必须树立整体观念,注重相关作用,以保证取得最佳效益。

高中地理具有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之知识兼容,感性知识和理性知识并重等明显特点。在综合性强、联系 广泛的高中地理知识系统的学习过程中,相关学科的知识内容和理论方法可以帮助学生顺利理解和掌握地理知 识,同时也为相关学科知识创造了横向迁移和实践应用的难得机会。这样就可形成地理学科与其他学科在教与 学两方面都相互沟通、相互促进的正相关效应。

用动态的观点来看,加强高中地理科际联系是大势所趋。它不仅体现当今科学技术进一步分化必然导致进 一步综合的发展方向,而且也反映了面向未来培养跨世纪的人才,必须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全面提高教学质量, 努力培养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和创造能力的改革方向。近年来,非智力因素的开发、课程综合化的探索和整体 改革的成功经验确实值得我们认真学习和借鉴。就学生而言,他们面对日益开放、纷繁复杂的现实社会,已有了自己的思考和疑惑。他们提出的问题往往 超出课本的范围、学科的范围,一个知识结构单一对相关学科知识不甚了解的教师是很难作出圆满的答复的。 这就要求教师必须更新和丰富课程观念,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加强学科间的联系。

三、加强科际联系的原则和方法

加强科际联系应有利于学生认知结构的形成与完善,有利于学生综合应用能力的提高,有利于学生素质的 全面提高,并与学生当前的知识水平相适应。只有这样才能在教学过程中有序实施并确实取得最佳效益。

(一)学科间沟通

为了保证学生能够通过加强科际联系获得正确反映地理环境整体特征的地理知识,形成各学科有机结合的 知识体系和综合能力。在备课过程中,教师一方面要认真分析本学科的大纲和教材,准确把握学科知识要点和 目标要求。另一方面更要通过有目的有侧重地阅读分析相关学科教材,通过和相关学科教师对相关知识及教法 的探讨,来确定本学科与相关学科的相联系、相重复、相交叉、相衔接之处,来确定各学科间的分工协作。在 此基础上有的放矢地决定安排具体的教学内容、形式和方法。

(二)课内渗透

在课堂教学中引入相关学科,必须分清主辅关系保持本学科特色,做到适时适量适度。具体从以下各方面 进行有机渗透。

1.通过知识迁移,用相关学科知识帮助学生理解地理知识,为相关学科知识的应用创造条件。如引入比热 的概念解释海陆差异的形成及其对气候的影响,引入轴对称的概念形象概括地球上气压带风带分布规律的同化 迁移;引入诗歌描绘、刻划地理事物地理现象的特征规律的异化迁移;引入平面几何知识分析日照图中晨昏线 、太阳光线、经纬线间的角度关系,分析太阳高度角和纬度的关系等方面问题的推导式迁移;引入语文课本中 《宇宙中有些什么?》、《火刑》、《哥白尼》、《在烈日和暴雨下》、《看云识天气》等与课上所学地理知 识密切相关的课文,在课前或课后安排学生阅读的基础上,进行解释分析,帮助学生加深理解所学地理知识。

2.通过方法移植,用其他学科的理论方法直观地表现或分析地理现象和规律。如用平面坐标曲线表示太阳 直射点的周年移动规律;又如将物理电磁学部分常用的左右手定则加以改造,用于演示或判断以南、北极点为 中心的日照图中地球自转方向,用于演示或判断气旋、反气旋图中气流水平流动方向与气流垂直流动方向的关 系特点等。

3.创设问题情境,应用地理知识解决相关学科问题。如在讲授地球公转轨道特点时,利用所学知识解释语 文课文《两小儿辨日》中“太阳到底是早晨还是中午离人近?”的问题。这样,既帮助学生深入浅出地理解和 掌握了地球公转的有关知识,又激发和促进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三)课外延伸

第9篇

摘要:新课程改革要求建立以学科知识为中心的课程体系,打破学科壁垒,进行综合教学。地理是一门综合性学科,兼跨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它的研究对象和学科特点决定了中学地理教学必须兼顾与其他学科之间的联系、渗透和综合。通过教学中的学科渗透,让学生学会利用其他学科的思想方法来解决或思考地理问题,这将是素质教育的重大突破。本文就地理教学中学科渗透的必要性、具体实施办法和重要意义等问题作了尝试性阐述。

关键词:高中;地理;学科渗透

传统的学科教学过于注重学科本位,从一个较为狭窄的空间来理解课程的含义。教师单纯从常识学科的要求这一维度来进行教学设计,这样更容易忽视学生的特点和需求。课程的综合和整合,是新课程在结构上的改革重点,它要求建立以学科知识为中心的课程体系,打破学科壁垒,进行综合教学。地理学科兼跨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它的研究对象和学科特点决定了中学地理教学必须兼顾与其他学科之间的联系、渗透和综合,以整合的观念重建地理学科教学体系,使各类知识能够相互支撑,为地理课程提供更大的包容性、灵活性和适应性。另外,高中文理分科形式上划分了学科之间的界限,但是高考试题越来越突出了问题立意的意向,问题是不分科的,这就要求学生必须运用学科内及相关学科的知识来解决问题。因此,加强地理教学中的学科渗透是高中地理教学的有益尝试。

首先,夯实学生地理基础。扎实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是进行知识转换、重组、迁移和建立学科知识网络体系的前提。地理事实、地理概念、地理原理、地理规律等基础知识相互联系,是建立学科体系,进行知识迁移的重要依据。例如,对大气运动的理解,需要对冷热不均引起的热力环流、影响大气水平运动的三种力、大气的局部运动与全球运动、三圈环流与气压带风带的移动、海陆分布对大气环流的影响等进行理解,这里涉及的概念和原理都是极其重要的,如果概念模糊、原理不清,就根本谈不上知识的迁移,也就无法运用它们解决实际问题。

其次,优化教师知识结构。新课程要求地理教师知识结构的优化:一是具备精深的专业知识;二是具备广博的相关学科知识。社会的多元化决定了问题的多元化,只学好本专业知识,已远远满足不了学生发展的需要。地理新课程教学必须建立大教材观,只有既专且广的知识储备才能使知识融会贯通,才能在备课过程中发挥高中新课程的整体优化效应,宏观把握、微观渗透。例如,在大洋环流系统讲解中,如果只讲授相关的地理知识,会让学生觉得单调、枯燥,若联系历史上我国明朝的郑和七下西洋,以及欧洲历史上血腥的三角奴隶贸易,不仅能引起学生强烈的学习兴趣,而且能让其尽快了解洋流的运动点及季风对航海的影响。

第三,调控课堂有机渗透。课堂教学中的学科渗透,必须有学科本位意识,要注意讲授的必要性、知识的准确性和内容的针对性。例如,调动学生政治知识储备中关于人口、聚落、宗教、旅游等方面的知识学习人文地理部分内容;联系语文中白居易的诗句“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来说明气候与地势高低的关系;运用数学中的数轴讲解时区问题,简单易懂;联系化学中的臭氧层、酸雨、温室效应等讲授地理中的环境污染问题;联系物理学中气温、气压等讲解风带和气压带的形成;联系历史上秦朝蜀郡郡守李冰修筑都江堰的过程,讲述江河出山口处特殊的地形、水脉、水势及社会用水综合效益问题;高中地理知识中地球上的生物土壤和自然带问题等。不论是相关学科知识的迁移,还是其他科目理论方法的移植,只要有相关学科知识的介入,就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学生深入理解地理知识,并学会运用发散思维解决问题。

第四,利用课外有效延伸。常见的课外延伸包括作业和综合实践活动等形式。作业是课堂教学的延伸和补充,是知识的巩固和运用。因此,精心设计作业,有意导向学科综合,是教学中学科渗透的必要环节。例如,布置某地人口密度的计算,学生在运用地理知识的同时,必须借助于数学计算方法,自然渗透。综合实践活动是学生走出课本,走出教室,走向自然,走向社会的有益尝试,是知识的深化与迁移,是能力的培养与发展,是生活的感悟与体验。例如,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的城市用水情况的走访调查,在以地理知识为主的情况下,必须调动语文、数学、化学等相关学科知识,才能有效地搜集整理资料,得出正确的结论,写出优秀的论文。这不但让学生了解了地理中水资源的相关知识,培养了他们合理利用水资源的意识,而且锻炼了学生利用多学科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加强高中地理学科间综合,是基础教育改革的一种基本理念,是新课程的价值追求,也是现代教育的发展趋势。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进行有效的学科渗透,必将为高中地理教学打开一个理想的局面。

个人简历:

杨勇,男,生于1968年7月,大学本科学历,1989年7月参加工作。现在甘肃省定西市安定区宁远中学任教,中学一级地理教师。

第10篇

摘 要:高中地理这门学科在我们整个高中文科学习生涯中占有很重要的作用,面对新课改以及素质教育阶段对我们的教育教学提出的要求,我想每一位教师都在考虑如何在日常的高中地理教学中打造高效的课堂教学效果。下面,结合自己近年来的教学经验谈一谈如何有效提高高中地理课堂教学效率,打造更加有效的课堂。

关键词:高中地理;高质量教学;生成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33-195-01

面对高中地理这门学科的学习,我们首先要在思想上引起足够的重视。我们学习高中地理知识,不仅仅是为了考试,更是为了方便我们个人的生活。掌握牢固的地理知识,对于我们每一个社会人都具有非凡的意义。特别是在当今节假日旅游热的大趋势下,我们更是需要掌握一定的地理知识,才能更好地了解旅游目的地的人文、自然风光的特色,进而为我们的生活带来极大便利。这就是说,学习地理知识不仅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祖国以及世界各地的大好河川,培养我们对自然界的热爱之情,还可以培养我们对地质学、天文学的爱好,为我们国家的地质事业、天文学事业做出自己的贡献。因此,我们高中地理的教学质量尤其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这也无形中给我们的教师提了一个醒,那就是要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这对我们教师本人以及学生的长远发展都是有很大帮助的。在当前的教育背景下,我们的教学效率要想取得一定的提高,就必须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紧紧抓住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心理,让我们的学生从心理层面接受教师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这样,我们才可以更加有效地促进教学质量的有效提高和广泛进步。下面,结合自己近年来的教学经验,来谈一谈如何在日常的高中地理课堂教学中提高我们的教学质量,让我们的学生热爱上对高中地理知识的全面学习。

第一,面对高中地理学科的教学,我们的教师要千方百计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要让我们的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对地理知识充满兴趣,对地理课堂充满期待,这样,我们才可以更加有效地提高我们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这对我们的课堂教学活动的顺利展开和实施都是有重大帮助的。我们可以发现,在传统的地理学科的教学中,我们的教师往往是让学生被动地去背诵地理知识点,而不是首先讲解教材中相关的地理知识的重要性和趣味性,这就很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面对枯燥乏味的记忆内容,只会在心理上存在一定的负担,这也很不利于我们之后的地理教学活动的开展。面对传统的地理课程的教学方式,我们的教师一定要及时地作出调整。要让我们的学生真正地从心理上认识到地理学科知识点的来龙去脉,进而激发他们的求知求学的兴趣。这也是我们任何一门学科的教师都应该积极遵守的教学原则。否则,我们便很难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得到学生的认可和喜爱,我们的高中地理学科的教学工作也只会是一潭死水,没有任何的生机和活力可言。

为了激发学生的高中地理学科的学习兴趣,我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经常采取以下两种方式。其一,借助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引入我们的课堂教学活动,让我们的学生顺利地跟随教师的教学思路进入到知识点的理解和学习过程中。现阶段,是一个知识大爆炸、网络技术高速普及的时代,我们的教学也要紧紧跟随这一时展的步伐,在教学高中地理知识的过程中要充分地融入现代科技的因素,让我们的学生迅速地爱上对地理知识和地理学科的学习。这也就达成了我们最终的教学目标。在这里,我们就可以使用情景教学法、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来引导学生进行高中地理知识的学习和掌握。其二,我们的教师可以借用故事、影片帮助学生感受地理学科的魅力。如今的电影、电视节目迅猛发展,我们的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就可以吸收其中与我们的地理学科相关的内容,由于高中阶段的学生有着严重的课业压力,他们面对这种方式一定会觉得新奇,在心理上也会有一定的放松,这样,我们也就可以顺利地实现我们的教学目标了。

第二,在日常的高中地理学科的教学中,我们的教师要积极吸收新课标中有益的教学因素,让我们的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掌握主动权,要留给学生一定的思考和发言的时间,这样,我们的教学才会真正地取得实效。如今的课堂更加提倡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这和传统的教育思想是有很大的区别的,在这个过程中我们的教师就要及时地更新自己的教育理念。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要认识到学生主动进行学习的有益之处,要相信学生的能力,积极鼓励学生进行主动思考,进而完善我们整个教育教学过程。这对于学生养成独立自主的学习习惯也是非常重要的。因此,教师必须在这个过程中进行教学思想的革新和转变,这对教师本人的成长进步也是很有帮助的。但是,需要我们特别注意的是,当我们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本人之后,我们还需要在一旁督促学生进行有效的学习。现阶段的学生由于思想、心理还不是很成熟,他们的自我约束力还不强,因此,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就要做好监督工作。在新时期的教育教学中,教师在很大层面上是学生学习的帮助者和引导者,在这里,我们还要把教师当做最好的督促者。这对于我们整个教学过程的顺利开展也是有很大意义的。所以,在这个过程中,每一位教师都要及时地转变自己的角色,以更大限度地提高我们的整体教学效率,这对我们每位任课教师来说都是必须的。

此外,高中地理学科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因此,教师在日常的教学的过程中就要引导学生进行积极的社会实践活动。我们可以借助身边的自然环境、人文特点引导学生学习,也可以让学生通过主动的分析和观察,了解身边的自然环境的特征,并通过小组走访调查的形式认识当地的传统人文知识,这对于培养学生的与人交际能力、课外实践能力都是很有帮助的。同时,学生掌握了这些自然人文知识,对于提高自己的知识面、完善自己的地理学科方面的理论知识也是大有益处的。我们的高中地理教师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一定要积极地引导学生主动进行这些方面的探索和实践。

总而言之,在高中地理课堂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积极地认识到地理学科学习的重要性,也要让学生从心理上接受地理学科的学习。这样,也就实现了我们教学的首要的目标。与此同时,教师还要善于规划整个地理课堂教学活动,积极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创造性,为我们的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和实施带来一定的好处。这对于最终提高我们的课堂教学效果也是很有帮助的。

第11篇

关键词:夯实基础 激发兴趣 注重创新 作业设计

地理学科是一门引导学生认识人类活动和地理环境的人文与社会相融合的科学,通过这门课程的学习,能引导学生掌握地理研究的方法,树立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实现人与社会的和谐发展。地理学科是一门引导学生探索的学科,在地理知识教学中,学生的读图分析能力作为学生学习和运用地理知识的重要指标,对于学生学习地理课程有着积极的影响。然而长期以来,由于受到传统教学理念的影响,不少教师仍旧停留在传统的教学方法中,在传统教学理念的影响下,教师不注重学生读图分析能力的培养和提升,只让学生在题海战术中巩固知识点,要求学生死记硬背基础知识点,最终学生只能对知识点进行生搬硬套,无法充分激发自身的主观能动性,地理学科的学习价值也无法全面有效地呈现。随着高中地理新课程改革的实施,以及对高中地理教学方法改革的探索,读图分析能力逐渐被重视,以下是关于如何培养高中学生地理读图分析能力的几点心得。

一、夯实基础,重视读图分析能力的培养

纵观高中三年的地理内容,其基础知识点都比较零散,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夯实基础,把这些看似零碎的知识点紧密联系起来,教师还要充分重视学生读图分析能力的培养,在夯实基础知识点的过程中,融入读图分析能力的培养。

例如在复习“中国主要地形”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结合中国空白的行政区图,带领学生先温习已学过的基本知识点,比如我国有哪些山脉,并且引导学生在山脉上填写上名称,再填写出两侧相应的地形区名称。在教师的提示下,学生认识到:我国的地形是西高东低,呈现三级阶梯状。如下图:

中国沿北纬32°地势剖面

教师引导学生在地图上直接标注出来,特别是复习阶段,要重视读图分析能力的培养,学生自己动手画一画,印象会更深刻。

二、激发兴趣,培养学生读图分析的兴趣

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高中阶段的学生学习时多半都带着极大的心理压力,在这种压力之下,学生难以激发对学科知识学习的积极性。所以教师在培养学生读图分析能力的时候,要注重读图的趣味性,学生对读图分析有了兴趣,才能在身心压力较大的高中学习中找寻到一丝温暖和曙光。张洁曾说:“任何一种兴趣都包含着天性中有倾向性的呼声,也许还包含着一种处在原始状态中的天才的闪光。”

上图是我国东部沿海地区及其附近水质的示意图,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在读图过程中思考,图中甲处有着怎样的特征?乙处是我国最大的渔场――舟山渔场,请问形成舟山渔场有哪些有利的条件?丙处是我国的秦山核电站,这个核电站利用哪些自身优势开发了哪些能源?结合图示分析,针对图中海域的水质分布状况进行分析并探究这个海区的环境问题有哪些?基于这样的图示拓展,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会感到直观、有趣。由此可见,可以通过读图分析,能引导学生对地理学习产生浓郁的兴趣。

三、注重创新,强化动手绘图技巧与能力

创新是一个人进步的不竭动力,注重创新能力的发展,强化动手绘图技巧与能力,这是引导学生完成从对读图分析的初级阶段到读图分析的高级阶段的过渡。通过动手绘图,对知识点进行分析,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会在这个过程中得到提升。

在学习我国的雨带推移规律及影响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自己在图上进行标注。学生根据教材的提示,了解到锋面雨带的形成是由于夏季季风的暖湿气流登陆北上,与来自北方南下的冬季季风的冷干气流相遇,最终暖湿气流被抬升到冷空气上……学生在学习这些知识点的过程中,教师要引导他们用阴影与非阴影的分界线在空白的地图上为我国的季风区与非季风区划上分界线。由此可见,学生读图分析能力的提升不能仅仅停留在观看图示的初级阶段,而是应该过渡到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探索、整合、理解,最终在空白图上自己绘图的高级阶段,以此来完成对读图分析能力的整合与运用。

四、作业设计,注重图文转化能力的训练

作业是对课堂教学的巩固,传统的教学方法都是海量的作业,学生被迫完成这些作业的过程中,对于知识点巩固其实作用不大,作者认为,作业布置不在于量多,而在于精选、科学、合理、有效。针对学生读图分析能力的培养,为了巩固学生的这一项能力,可以通过布置图文转化的作业题,让学生在图文转化的过程中,完成对读图分析能力的巩固和进一步的升华、领悟。

在课外练习中,作者通过改编习题引导学生运用自己所掌握的读图分析能力来进行解题。

例题:某国家的总人口约为500万人,这个国家经济发达但是淡水资源稀少,这个国家的土地面积640平方千米,主岛面积为540平方千米,海拔不高、地形单调。以下左图为该国的地区图,右图为该国的气候资料,请读图并分析这个国家淡水资源严重不足的原因。

这一类题目是综合性的题目,学生通过读图分析,了解到这个国家的国土面积小、四周环海,陆地上的淡水资源较少、河流较短,人口密度大,结合这个地区的气候图发现,这个国家常年高温多雨。

在作业设计的过程中,教师要结合教学的内容,灵活设计作业,有可能的情况下,尽量为学生设置趣味性的作业,引导学生在趣味的影响下,乐于完成作业,自主进行学习和探究。有一些读图分析题目难度较大,对于多数学生来说无法独立完成作业,教师可以采用小组合作来完成,学生可以通过小组合作学习,一起探讨、一起探究、一起交流、一起解疑,在读图分析的过程中,获得乐趣。

总之,读图分析能力的培养对于学生来说有着多重的价值和意义:一是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空间辨识能力,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有利于促进学生空间辨识能力,有利于促成学生运用地图学习地理的习惯;二是有助于提升学生的灵活运用能力,地图是地理学科的第二语言,也是学生学习地理的拐杖,高中地理教材中蕴藏着大量图文并茂的地理图表,采用图表可以形象直观地认识地理方面的规律,读图能力的培养有助于提高高中地理学科的学习效率。

参考文献

第12篇

[关键词]高中地理课后活动设计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3.5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058(2015)040127

伴随着新一轮的教育改革,高中教材的内容和形式不断进行创新,教学工作也随着新课改的推进而不断改革,课程教学由原来的只关注教科书正文逐步扩展到对教科书课后活动部分及课后作业的重视。高中地理作为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研究如何在高中地理教学工作中科学地进行课程活动,也成为当前高中地理教学中面临的重要课题。当前国内的高中地理教材主要分为人教版、鲁教版、湘教版和中图版等四个版本,本文主要分析了湘教版高中地理教材中的课后活动设计,并对其教学策略进行了研究。

一、湘教版高中地理教科书中课后活动的设计

1.活动设计的特点。根据湘教版高中地理的课程设计基本理念,课后活动是湘教版地理教科书的重要组成部分,众多活动也成为湘教版教材的一大特点。不同章节的活动设计存在较大差别,就总体而言,人文地理章节的活动数量远高于自然地理章节,不同章节的活动类型也有所不同。另外,课后活动的表达形式也多种多样,既有简单的文字表述,也有图表呈现,此外数据统计与比较也占很大一部分内容。而活动类型则主要以读图分析与材料分析为主。

2.活动设计的原则。湘教版高中地理教科书课后活动的设计主要根据课程标准要求设计活动类型,根据过程与方法目标设计活动内容,根据地理科学方法设计活动过程。其中课程标准要求是严格根据教育部颁布的高中地理课标编写的,活动类型是根据相应的课标要求进行权衡并设计的;而过程与方法目标则是基于地理素养的培养而进行设计的,多层次地理知识与地理技能的学习是活动设计的关键;在活动过程的设计中运用地理科学方法,从而向学生传授观察、试验、调查、分析、演绎等地理学研究方法。

3.活动教学原理。 课后活动是帮助学生巩固课堂所学知识的重要方法,也是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提高学生实践能力的关键手段。湘教版高中地理课后活动教学主要基于以下几个原理:首先,活动教学必须以培养学生的地理素养为目标;其次,活动教学应注重引导学生进行研究与分析;再次,活动教学的过程应体现地理学思想;另外,活动的内容必须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

二、湘教版高中地理课后活动教学策略

1.基于地理素质培养的教学策略。 地理素质的培养是高中地理重要的课程要求。地理素养主要包括地理知识、地理能力、地理方法三个方面。地理知识主要包括地理位置与分布、地理事物的特征、地理现象的因果关系、人与地理环境的相互作用等,教师通过教材中的课后设计,可以对地理知识进行相应的扩展,从而使学生建立更为完善的知识体系。地理能力主要包括空间定位及观察能力、地理特征综合分析能力、地理现象因果关系分析能力等,课后活动中关于环境污染、河流治理等方面的活动,可以帮助学生形成系统的地理能力。地理方法是指通过多种手段搜集资料,并在分析资料的基础上,借助地理学科知识对地理问题进行解决的过程,课后活动借助观察、调查、分析、演绎等方式,极大地提高了学生掌握地理方法的能力。

2.基于地理学思想的教学策略。地理学的基本思想包括整体性思想、空间思想、区域性思想、因地制宜思想以及人地协调思想等,其中,人地协调思想是地理学思想的核心。课后活动中的多因素地理现象分析很好地体现了整体性思想;活动中对于地区差异的对比分析体现了空间思想与区域性思想的综合利用;而某些实例分析中对于城市发展中协调问题的讨论则体现了人地协调的重要思想;对于农作物种植地区的选择性分析则表现了因地制宜的地理学思想。因此,课后活动是培养地理学思想的重要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