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事业单位管理基础知识

事业单位管理基础知识

时间:2023-08-07 17:30:21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事业单位管理基础知识,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事业单位管理基础知识

第1篇

医生招聘网权威2018山东青岛即墨区医疗岗招聘医护人员34人考试笔试通知,更多2018山东青岛即墨区医疗岗招聘医护人员34人考试笔试通知相关信息请访问医生招聘网。 【导语】2018山东青岛即墨区医疗岗招聘医护人员34人考试笔试通知原内容已如下,供大家查阅!

根据《事业单位人事管理条例》(国务院令第652号)、《事业单位公开招聘人员暂行规定》(人事部令第6号)、《青岛市事业单位公开招聘工作规程(试行)》(青人社发〔2017〕3号)、《关于做好2018年度事业单位公开招聘工作的通知》(青人社字〔2017〕65号)等文件要求以及省、市有关规定,2018年即墨区部分事业单位面向社会公开招聘工作人员148人(详见《2018年即墨区事业单位公开招聘工作人员计划表》,以下简称《计划表》),现公告如下:

考试分为笔试和面试。

(一)笔试

初级岗位参加全省统一笔试,根据专业不同分为综合、卫生和教育三大类,各类均考一科。综合类考试内容为公共基础知识,包括法律法规、政治经济理论、时政方针、科技知识、省情省况等基础性知识和综合写作;卫生类考试内容为公共基础知识和医药卫生专业基础知识两部分,分别占整个试题分数的30%和70%,医药卫生专业基础知识部分按医疗、药学、检验、中医、护理五类分别命题;教育类考试内容为公共基础知识和教学基础知识(包括教育学、心理学等专业知识)两部分,分别占整个试题分数的30%和70%。

笔试采取统一考试、统一标准、统一阅卷的方式进行,笔试地点在笔试准考证注明。

笔试时间:2018年3月18日

综合类:9:00-11:30

教育类、卫生类:14:00-16:30

笔试地点见《准考证》

笔试采取百分制计分。根据招聘岗位和考试情况确定笔试合格分数线。在笔试合格分数线以上,由高分到低分按规定比例依次确定进入面试人选。达不到规定比例的,按实有合格人数确定。笔试合格人数出现空缺的岗位,取消招聘计划。

第2篇

1、地方事业单位考试主要内容为行测、申论和综合应用能力考试。综合管理类、社会科学专技类、自然科学专技类、中小学教师类和医疗卫生类五个类别笔试的公共科目均为《职业能力倾向测验》和《综合应用能力》。

2、公共基础知识的考试内容一般包括政治、经济、法律、时事、科技人文、行政管理、公文等。

3、职业能力测试考试内容一般包括:判断推理、数量关系、资料分析、言语理解与表达、常识判断。

4、地方事业单位考试内容特点:有省直统一考试的省份,各地考试内容与省直考试内容相近,无省直统一考试的省份一般公布一个考试大纲,基本就是本省事业单位的考试命题基准。

(来源:文章屋网 )

第3篇

关键词: 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 课程体系建设 财经类院校 高级应用型人才

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是一个跨学科的专业,内容涉及经济学、管理学、法学和社会学等多个学科的知识。目前,全国大约有80多所本科院校开设了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该专业本科教育重在培养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能够在国家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部门、政策研究部门等各类组织中从事劳动人事与社会保障管理工作的复合型专业人才。

在财经类院校中,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培养的目标应该是将经济学基础知识、管理学基础知识、劳动与社会保障的专业知识系统地传授给学生,同时通过培养和训练,学生能具备本专业应有的各种基本能力,包括专业应用处理能力、分析判断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协调和组织能力、筹划能力、获取新知识和创新能力。要体现专业培养目标,财经院校应结合自身的特点,扬长避短,确定自身专业培养的特色,走专业特色培养之路,而不是大众化的培养模式。

一、利用财经类院校的学科优势,确立专业培养特色

为确定财经院校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特色,应考虑以下几个因素。

一是财经院校整体环境和整体优势。一般来讲,财经院校不同于综合性大学,专业设置、教师专业背景、科研背景、学术氛围主要是以经济学、管理学为主,经济学和管理学是财经院校的优势。在这种环境和背景下,财经院校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应该依托学校的整体优势,充分利用财经院校的学科优势,建立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的特色。

二是本院(系)教师的专业结构。本院(系)教师的专业背景、专业研究方向对专业特色也起到关键作用,即使财经院校的整体环境和优势能够得以体现,但若专业的院(系)师资不能得到反映,就会影响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特色的发挥。

三是市场对专业人才的需求状况。要了解市场对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人才知识结构的要求,培养适应市场需要的专业人才。目前,我国专业化的劳动保障人才缺口较大。随着社会保障体系的日益完善,各级政府、企事业单位对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人才的需求也日益增加。该专业毕业生的就业方向大体分为三类:一是进入高校和科研机构从事教学和科研活动,这类学生往往需要进一步深造,攻读硕士和博士学位。二是进入劳动和社会保障政府部门,成为各级政府公务员。三是进入企事业单位人事部门或人力资源部门从事具体业务工作。财经院校的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学生的培养方向应主要为政府人力资源、劳动与社会保障部门、财政部门培养劳动与社会保障管理人才,为企事业单位培养从事员工福利管理的人才,为保险公司培养从事企业年金管理、人寿保险等商业性保险的人才。

基于此,财经院校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培养特色可以确定为以下几个方向。

一是社会保障资金管理特色方向。该特色主要利用财经院校金融专业、会计专业和财政专业的优势,将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与会计、金融、财政等专业结合起来,培养学生成为既懂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知识,又能掌握社会保障资金管理的专业人才。该特色的培养需要专业教师有雄厚的经济学功底,须有财政、投资、会计专业和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教师的支撑,毕业生能够在劳动与社会保障部门、财政部门从事社会保障资金的预算管理、资金的收支管理、基金的投资管理、资金的监督等工作。

二是企事业单位员工福利(人力资源管理)特色方向。该特色主要利用财经院校工商管理、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优势,将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和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结合起来,培养学生成为既懂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知识,又能掌握企事业单位员工福利管理的专业人才。该特色需要专业教师有雄厚的管理学功底,须有企业管理,特别是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和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教师的支撑,毕业生能够在企事业单位从事员工福利的筹划和设计、员工社会保险的管理等工作。

三是社会保险特色方向。该特色主要是将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和保险专业结合起来,利用财经院校保险专业的优势,适应社会保障主体多元化趋势的需要,特别是商业保险成为社会保险的重要补充形式,培养学生成为既懂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知识,又懂商业保险管理和精算的专业人才。该特色需要专业教师有雄厚的保险学知识,特别是保险精算等专业知识,须有保险学、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教师的支撑,毕业生能够在劳动与社会保障部门及保险公司从事与社会保险相关的商业补充保险管理和运营工作。

二、立足实践性、应用性的专业特点,培养应用型人才

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专业是一个实践性、应用性较强的专业。具有知识性、政策性、应用性相结合的特点,要求学生在学习基本知识的同时,能从事劳动和社会保障具体工作。实践教学对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具有独特作用,实践教学在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教学活动中占据着极重要的位置。因此,在专业建设上,要保证学生在掌握本专业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的基础上,具备较强的实际工作能力,根据专业方向,突出社会实践,强化实际操作技能,唯有如此,才能培养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人才的各种基本能力,才能提高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人才的整体素质,才能够使我们的学生符合现代社会的需要。这一思路将贯穿我们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的各个环节,在课程体系和结构、人才培养方案等方面都应体现出来。

三、财经院校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特色课程体系的构建

(一)特色课程体系设置的目标

首先,知识、能力与素质相统一。在劳动与社会保障特色专业人才培养体系中,知识、能力、素质三者之间的关系不是平行的关系,掌握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是基础,只有掌握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的基础知识,才能培养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人才的各种基本能力,才能提高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人才的整体素质,因此,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特色课程体系的设置要体现层次性、结构性和系统性,立足专业知识和专业能力的培养,使专业特色建立在专业知识和专业能力基础之上。

其次,学以致用。夯实基础、精通专业、强化特色是劳动与社会保障特色专业的培养目标,也是课程体系设置的关键。整个特色专业课程的设置也应该围绕这个目标开展。坚持以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为核心,以专业知识教育为主线,以特色专业能力的培养为重点。因而专业课程的设置既要强调基础知识教育,又要重视专业知识理论的传授,更要突出专业特色课程的技能培养。

最后,专业相融合。所谓专业相融合,就是指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应该融合,吸收其他专业知识,扩充学生的专业知识,提高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由于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课程社会适应能力不强,特别是在我国公务员制度改革的今天,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毕业生能够进入政府相关部门的比例很小,绝大部分毕业生将在企事业单位,包括保险公司从事员工福利、企业年金管理等工作,因而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课程的设置要适应这种社会需求,吸收相关专业知识,提高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扩大学生就业面。

(二)特色课程体系的设置

财经院校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特色主要体现在专业课程体系的设置上,专业课程体系构建的指导思想是“宽口径,厚基础,重应用”,根据这个原则,可以将课程体系设置为三个模块:

基础模块。基础模块是教学的基础,其中的课程是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必修的课程,其目的主要是让学生掌握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需要的一些经济学、管理学的基本知识。这些课程主要是西方经济学、管理学原理、公共管理学、公共经济学、社会学概论、人口学原理、统计学、公共政策分析、金融学、经济应用数学等。

专业主干课程模块。专业主干课程模块是专业教学的基础,也是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学生必须掌握的基本专业知识,这些课程主要是劳动经济学、劳动关系、社会保障学、社会保障国际比较、社会保障基金管理、社会保险、社会救助与社会福利、劳动法与社会保障法等。

专业特色方向模块。专业特色模块是各院校根据自己的专业特色而选择开设的相关课程。

首先,社会保障资金管理特色方向可以开设以下课程:会计学、社会保险财务会计、证券投资理论、国际金融、资本市场与养老金、社会保障预算等,通过这些课程的学习,毕业生可以到劳动与社会保障部门、财政部门从事社会保障资金的管理工作,包括社会保障资金会计工作、社会保障基金的投资工作、社会保障资金预算管理工作、社会保障资金征缴工作等,具有较强的应用性。

其次,员工福利管理特色方向可以开设以下课程:人力资源管理、员工福利、薪酬管理、人力资本投资、劳动心理学、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等,通过这些课程的学习,毕业生可以到大型企业、事业单位从事员工福利的管理,特别是员工社会保险的管理工作。

第4篇

1.1资产管理基础工作薄弱

由于水文事业单位大部分国有资产都属于上级拨付,部分基层单位往往只重视购置经费的争取,却忽视了固定资产的有效管理和合理配置。例如:未按要求设立资产台账,缺少健全的资产保管使用记录,不定期盘点等。某些单位未能考虑实际需要,过分追求物质的丰富,任意采购,提前报废一些仍能继续利用的资产,导致大量固定资产出现闲置现象或者购入的固定资产没有达到预期的使用效果。

1.2资产管理与财务管理衔接不畅

目前,在国有资产管理基础工作方面虽有一套规章制度,但资产管理与财务管理互相脱节,一些规定界定相对比较模糊,实际操作性差。有的单位购置固定资产后,不履行财产登记和财务手续,资产长期处于账外,导致这些固定资产极易变成个人资产。

1.3固定资产前清后乱、账实不符

为摸清家底,建立健全管理制度,优化资产配置,防止国有资产流失,水文单位在几次资产专项清查中做了大量工作。但根据历次清查结果发现,有些单位固定资产的科目金额多年不变,年年结转,年年过数,形同虚设,存在“重购轻管”、“重钱轻物”、“前清后乱”的现象。

1.4国有资产管理人员的业务素质不高

部分单位会计人员业务水平偏低,甚至对最基本的固定资产的完整概念、划分标准都不清楚,实物管理人员责任心不强,会计核算不完整,登记领用手续不完善,这些都直接影响了国有资产的管理水平。

2强化水文事业单位资产管理的措施

2.1更新国有资产管理理念

要注重资产管理的时代特点,切实转变观念:一是突出资产管理与预算管理、财务管理相结合的新理念;二是各级水文单位必须建立健全切合实际的资产购置、入库、使用、清查盘点、报损审批、处置审批等新制度;三是要充分利用会计软件信息平台促进资产管理水平的提高。

2.2加强财务管理人才培养

首先,要注重理论基础知识的学习,特别是计算机基础知识、财务会计知识、国有资产管理理论;其次,要根据水文事业单位日常工作,开展有关国有资产管理的课题研究;第三,要加强对现有岗位人员的从业能力培养,进行国有资产管理实训,组织向经验丰富的单位学习等;第四,要注重引进优秀人才,培养财务及国有资产管理的新生力量。

2.3构建资产信息化管理平台

实现资产管理信息化,是水文单位资产管理改革的前进方向。信息化的广泛应用,为解决水文单位在现有监管机制下如何提高国有资产管理效率、防止国有资产流失、实现国有资产保值增值提供了新的思路和途径。基于网络和大型数据库技术的管理信息系统设计、开发、构建的模型、方法、技术,有利于避免人工填制报表存在的许多不规范情况;有利于报表的自动化汇总、统计,节省大量时间,且避免产生差错;有利于有效地实现各职能部门之间的信息共享,便于上级或主管部门迅速掌握资产增减变化以及为同级各单位之间交流提供通道。

2.4强化财产清查工作

组织财产清查工作可以掌握水文各单位的真实情况,必须常抓不懈:一是要制定详细有序的清查计划,完善财产管理各项制度,及时做好国有资产购置、清查等记录,避免前清后乱;二是要按计划、按步骤完成资产清理、资金核定、财务处置等各个环节的工作任务,认真编制详细报表,如实申报国有资产清查结果;三是要对现有资产彻底清查,摸清家底后,通过统一表式填报资产实况,建立数据库,保证固定资产账卡、账实相符。

2.5加强监督检查力度,完善资产管理监管机制

水文事业单位应不断完善内部管理制度,构建内部监督长效机制:一是建立健全财政内部管理制度,提高内部监督有效性;二是规范操作程序,明确统一流程;三是突出重点,狠抓水文单位建设项目审计,严格执行基建项目竣工财务决算的有关规定,避免形成账外资产;四是积极开展财政监督检查,确保资金运行安全有效,建立“上下联动、处室互通”的工作机制,将日常检查和重点检查相结合,通过内部审计监督、日常监督及专项监督等相关措施,逐步建立全覆盖的国有资产运行监督机制。

3结语

第5篇

关键词:事业单位;财务;内部控制

财务内部控制,顾名思义是在财务管理的过程中,为确保有关法律、法规的执行,保证资产的安全、完整,提高会计信息质量等目标制定的一系列相互牵制、相互监督、相互协调的方法、措施和程序。《会计法》、《内部会计规范――基木规范(试行)》和《内部会计控制规范-货币资金(试行)》对内部控制的目标、原则、内容、方法等都作了明确规定。

事业单位作为国家有计划、有组织组建的非营利、公益性质的单位,大部分资金来自于财政拨款,由于其不以“营利”为目的的特殊性,相对于企业而言,事业单位对成本收益和财务管理相对松散,对财务内部控制管理重视不足。

一、事业单位财务内部控制中存在的问题

(一)观念缺乏,思想重视不足

制度是执行的基础和准绳,有效的管理控制需要坚实的制度基础。虽然相关制度对财务内部控制的重要性做了阐述,但在实际工作中,有的事业单位虽然建立了财务内部控制制度,但因领导重视不足,制度往往是挂在墙上,夹在文件盒里,应付检查而已,未能发挥应有的作用。领导的重视程度低,必然导致财务内部控制环境薄弱。

(二)会计人员职业素养有待提升

会计从业人员的素质直接决定了财务相关制度的执行,在财务管理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实际工作中,财务人员对财务内部控制重要性认识不到位,个人认为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1.不论是正规教育还是继续教育,更多的还是强调财务具体操作的基础知识,财务内部控制只是被提及,导致财务人员对内部控制知识掌握的少,执行相对困难;2.事业单位由于历史、机制等原因,部分财务人员并非专业出身,理论知识缺乏,接受度低。部分有一定水平的财务人员,存在惰性心里,忽视对新知识的更新,风险防范意识较弱;3.有的财务人员职业道德缺失,为谋取个人私利,对财务内部控制制度视而不见,从而出现贪污、挪用公款等现象。

(三)相关监督缺乏导致会计核算不规范、会计信息失真

好制度的有效执行离不开强有力的监督,监督的缺失为事业单位财务“随性而为”提供了土壤。由于财务人员专业素养、编制限制等客观原因,事业单位会计核算不规范、不相容岗位未分离等情况时有发生。如:原始凭证审核粗糙,原始凭证规定的内容填写不全;财务印鉴章全部由一人保管,出纳兼任会计稽核工作等。

二、事业单位财务内部控制的措施和建议

从总的方面来说,事业单位业务流程要比企业简单一些,针对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存在的特定问题,考虑从以下几个方面有针对性的解决:

(一)加强思想意识,特别是单位负责人对财务内部控制的重视程度

事业单位负责人对财务内部控制制度的重视程度,直接影响到整个单位的财务内部控制的工作氛围,对财务内部控制制度的制定和执行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各地财政部门可通过举办行政事业单位财政法规及内部控制制度建设培训班的办法,加强对事业单位单位负责人的培训,使其充分认识到财务负责人是单位财务状况的第一责任人,营造良好的财务内部控制环境。

(二)加强事业单位财务人员的专业素质和职业道德培养

财务人员作为财务工作的具体执行者,必须具较高的政治素养、较强的业务能力和良好的职业道德。财政部门应利用各种机会,比如会计人员继续教育、专业培训、定期交流等,加强事业单位会计人员的队伍建设。会计培训要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结合事业单位的具体情况,有针对性的解决实际问题,做到学以致用。通过以上几种途径,使事业单位的会计人员知识和专业技能得到不断完善、更新、补充,进一步掌握内部财务控制制度,正确行使会计人员的职责权利。

(三)建立相应的监督体系,及早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监督是制度得以有效执行的“紧箍咒”,应该充分发挥财政和审计部门的监督作用。针对事业单位财务内部控制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做到及早发现,有针对性的提出改进措施和指导意见。财政部门和审计部门应当开展定期审计、不定期检查等监督工作,并将检查结果纳入事业单位考核评价部分,这样可以不断完善事业单位财务内部控制制度,保证相关财务法律法规得以贯彻执行,控制和减少经济犯罪,提高会计工作效率和会计信息质量,维护国家财产的安全。

三、总结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内部控制已成为企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有效管理工具,事业单位也不例外。总的来说,事业单位财务内部控制的建立还比较落后,事业单位财务内部控制的相关问题研究上,可以在许多方面借鉴企业的先进经验,结合其自身的特殊性,探索更加适合自身的财务内部控制方式。

参考文献:

[1]赵华.事业单位的思考[J].现代商业,2007(24).

[2]耿成兴.事业单位实施内部控制的特殊性分析[J].会计师,2013(3):49-50.

[3]肖祯.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研究显成效[N].中国会计报,2012(12).

[4]王爱珍. 出纳工作中的常见问题及应对策略[J].中国外资,2011(02).

第6篇

关键词: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审计

中图分类号:F270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913X(2014)07-0169-01

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改革及完善,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审计工作也随之发生了相对较大的变化,一些新理念、新技术、新业务层出不穷,尤其是新会计准则的问世,对于推动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审计工作的发展起到了不可忽视的推动作用。因此,我们要尽可能的将这些新理念以及新方法应用到已有的财务管理体系之中,这样做不仅可以有效预防相关问题的发生,而且还能进一步推动事业单位内部审计工作的高效实施。

一、内部控制与内部审计的涵义与关系

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和审计工作是一项独立性工作,其不仅可以对相关的组织活动进行控制和审查,而且还可以对其进行评价。内部控制与审计主要服务于事业单位内部的管理工作,可以更好地帮助事业单位获得利益的最大化,同时可以对事业单位各个环节进行有效控制,协调相关人员能够更好地履行自己的职责。为了能够更好地顺应时代的发展,事业单位内部控制与审计工作也进行了相应的转变,即内部控制与审计工作是一项更加专业、更加系统化的工作,其可以对相关风险进行有效地管理、控制和治理,同时还可以对其进行有效地改善和评价,以实现最终的结果。因此,事业单位内部控制与审计工作已经成为事业单位获得发展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二、加强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审计工作的对策

(一)完善事业单位内部的控制审计环境

任何事业单位内部的控制审计活动都离不开相关的环境因素,控制审计环境的好坏将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事业内部会计审计工作的执行程度以及事业单位最终目标的实现情况。不断加强和完善事业单位内部的控制审计工作,为其营造一个良好的环境,可以有效提升单位负责人的控制意识。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审计工作的成败主要取决于相关人员的控制审计意识、行为和环境,因此营造一个良好的审计环境可以更好地促进工作的进行。事业单位为加强内部审计工作,应设置单独的机构,配备具有较高职业道德水平和综合素质的人员,保持内部审计工作的独立性。

(二)明确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审计工作的职责和目标

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审计工作的基本目标和本单位的总体目标是一致的,其不仅可以很好地补充单位的总体目标,而且还能够对本单位的总体目标进行监督,以确保总体目标的顺利完成,任何时候都不可以偏离总体目标。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审计工作要从实际情况出发,不仅要加强相关制度的改革和完善工作,而且还要更好地将其付诸于实践,这时就需要相关的审计部门对其进行严格的控制和审计。事业单位内部审计工作要做到有法可依,这样可以使所有员工能够自觉遵守,从而达到控制与审计工作的基本目标。

(三)加强对事业单位会计系统的控制

为了确保事业单位内部会计资料的真实性、完整性,就需要在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审计过程中严格按照相关规则和制度进行,明确会计账簿、会计凭证和会计报告的处理,以此来提高相关的基础性工作。内部财务的审计工作是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审计的主要内容之一,其不仅可以确保财务资料的真实完整,而且还能及时查出不足,并采取有效措施给予解决,以保证相关工作的顺利进行。

(四)进一步提高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审计信息化水平

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发展,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审计也逐渐引入了信息化技术。在内部控制审计过程中借助计算机的辅助作用,可以保证内部审计工作准确、高效地进行,而且还减少了纸张的计算工作,从而大大节省了内部控制与审计工作的成本。如今各个行业都引进了信息化建设,大大提升了内部控制与审计工作的效率,为今后相关工作的开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五)实施绩效考评控制制度

为了保证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审计顺利完成,需要实施绩效考评控制制度,而且要求考核体系更加科学和完善。绩效考评制度已经成为事业单位内部员工的晋升、员工的薪酬、降级以及评优的主要依据之一。因此,加强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审计已经成为确保事业单位内部相关制度发挥其功效的主要措施之一。

(六)进一步提高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审计人员的综合素质

要想内部控制审计工作更好、更顺利地实施,控制审计人员就需要掌握相关的专业知识、财会知识、法律知识等,同时还要定期对这些员工进行教育和培训,以不断提升员工的综合素质。但是在实际执行过程中,往往会受到多种因素的制约和影响,这时就需要根据实际情况采取有效的措施给予解决,以更好地确保审计工作的顺利完成。在相关教育和培训过程中,只进行基础知识的教育是不够的,还需要进行实践培养,并在实践过程中总结相关的经验。采取一些激励措施以不断提高控制审计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因此,提高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审计人员的综合素质对于审计工作的顺利进行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综上所述,随着社会的发展,时代的进步,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审计工作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为了保证内部控制审计工作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就需要从管理层次、管理内容、管理方法上进行不断的改革和创新,对其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全面的分析并及时采取有效措施给予解决,以更好地提升工作效率,促进事业单位的发展。

参考文献:

第7篇

(一)对于会计基础工作岗位的设置不够合理

如果严格遵循已有的《会计基础工作规范》中的相关规定,事业单位的会计岗位设置应该要做到不相容岗位进行单独设置,还要能够配备相应的会计基础工作专门人员。但是,这种规范化的规定却并没有能够在事业单位的会计基础工作中得以实现。很多事业单位的会计岗位设置以及人员配备方面都与会计基础工作规范存在着相悖的情况,甚至有些事业单位的会计岗位更是突破了会计基础工作规范而进行的违法设立,人员配置方面基本上是兼职情况或职责不够明确居多,也有些事业单位甚至配备没有会计从业资格证书的人员来从事会计基础工作,从而为事业单位的会计基础工作埋下了安全隐患,一旦发生问题,将不容易得到及时有效的解决。

(二)对于会计基础工作的内部监督力度乏力

事业单位的会计基础工作应该在强有力的监督体制下进行,这样的会计基础工作才能够真正得以顺利开展起来。然而,我国现有的事业单位会计基础工作中却缺乏健全的监督环节与监督机制,这主要是由于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制度建设工作还没有能够做到位,各种违规情况频繁发生,会计科目设置方面存在着一定的随意性,从而使得事业单位的会计基础工作监督效果大打折扣。当然,事业单位的会计基础工作人员的素质偏低也是一个关键性的因素,他们的会计专业能力以及职业道德方面都没有能够达到较高的标准,从而造成了会计基础工作的混乱。

二、完善事业单位会计基础工作的具体对策

由于上述的各种问题,因此,事业单位必须尽快加强自身内部会计基础工作的规范化工作力度,解决这些严重威胁到单位内部财务管理水平提高的各种障碍,采取积极有效的对策来提高自己内部的会计基础工作水平,从而推动自身会计基础工作向着更为规范化、制度化与合理化的方向发展。具体对策如下。

(一)提高事业单位对于会计基础工作的认识

当前,我国事业单位会计基础工作的现状不容乐观,其中一个最为关键的因素就是会计基础工作并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它往往由于自身的基础性特征而被作为铺垫来发挥出一定的经济管理职能。因此,事业单位必须尽快改变这种会计基础工作现状,就需要促使单位领导切实加强对于会计基础工作规范的认识,这是因为单位的领导在某种程度上起到了对于会计基础工作是否能够被重视以及被落实到位的问题的关键性作用。那么,这就需要事业单位的领导或负责人能够担负起加强会计基础工作的领导责任与义务,在单位内部大力宣传并普及相关的会计基础知识,督促各个相关部门做好相应的内部控制制度建设与会计基础工作的相关管理工作,从而在事业单位内部建立一个更为健全、完善的会计基础工作规范。

(二)配备较高专业素质的会计基础工作人员

事业单位的会计基础工作要做到尽可能的规范化效果,就需要从会计工作岗位设置方面入手,尽可能的提高相关会计基础工作人员的整体素养。应该来说,这是切实提升事业单位会计基础工作规范性特征的一个必要条件。会计人员是会计基础工作具体的实施者与执行者,他们的综合素养直接关系到单位会计基础工作的水平与质量。因此,事业单位应该科学设置会计工作岗位,要严格按照会计基础工作的规范要求以及原则来进行具体的设置,做到合理化且有效化,尽可能的避免会计工作岗位的重叠或废弃。那么,在会计专业人员配备方面,事业单位就应该加强财务人员的政治品质与职业道德,引导他们树立起强烈的使命感与责任心,并不断强化对这些会计基础工作人员的专业理论培训工作,让他们通过多种渠道的培训来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成为一个综合型的会计基础工作人员。

(三)强化对于事业单位内部会计基础工作的监控

事业单位的会计基础工作的顺利开展,显然也离不开强有力的监控工作的配合。否则,失去了有效的内部监控的会计基础工作,将会有意无意的出现各种主观随意性的问题,从而使得会计基础工作无法真正做到按照一定的规范来运行下去,还会直接影响到会计基础工作的质量。因此,事业单位必须建立健全自己内部的控制制度与体系,对会计基础工作的监控对象进行严格的把控,及时发现单位内部日常会计基础工作中的一些薄弱环节与主要问题,从而切实提高事业单位会计基础工作的质量。一般来说,事业单位会计基础工作的监督手段有两个方面,即对单位的会计机构与会计人员对单位内部的经济活动进行会计监督,并形成一种相互制约的内部监督机制,实现会计机构与会计人员的自我监督。此外,事业单位还应该强化政府机关以及会计事务所的社会性监督,从而为事业单位提供更为真实可靠的会计信息进行的把控。

三、结语

第8篇

关键词:事业单位;会计队伍;建设

中图分类号:F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2)06-0-01

事业单位会计作为公益经济活动中的一项重要职业,主要履行会计信息核算职能和资金使用监督职能,服务质量的高低直接影响上级主管部门和社会公众的利益,进而影响整个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率,这就对事业单位的会计人员整体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文对加强事业单位会计队伍提出几点建议。

一、提高队伍自身素质

1.单位负责人是会计责任的主体,对本单位的会计工作和会计资料的真实性和完整性负责,这就必然要求单位负责人首先把好用人关。会计人员业务操作技能的熟练程度高,专业知识丰富扎实,就能为单位的决策者、外部相关人员及政府管理者提供有用的信息;反之,会计人员业务素质差,就难以处理比较复杂的会计业务。把好用人关,其中必须重视会计从业资格管理,会计从业资格是依法对从事会计工作的人员实行的市场准入制度,从事会计工作的人员应当具备相应的专业基础知识,通过严格考试取得会计从业资格,事业单位应当对没有取得上岗证的人员一概不予录用。同时《会计法》规定担任会计部门负责人除取得会计从业资格证书外,还应当具备会计师以上专业技术职务资格或者从事会计工作三年以上经历。

2.会计继续教育是指对正从事会计工作的会计人员进行以提高政治思想素质、业务能力和职业道德水平为目标,使之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要求的再培训、再教育,这是会计队伍建设的重要内容,又是一项艰巨复杂的工作。完善会计继续教育工作,其一就要加强会计职业道德建设。职业之道是指从事会计工作时应具备的必要知识方法和技能,没有这些职业技能就不能胜任会计工作,职业之德是指会计人员应具备的品质作风、态度节操、职业观念、职业责任、职业义务和职业荣誉等。事业单位应结合实际通过宣传先进典型、研讨会等形式,使会计人员对职业道德的涵义进一步认识;其二事业单位要灵活安排继续教育的内容,实施分层次教学,根据当前事业单位会计改革的变动及时调整内容,使用教材要有针对性对不同层次岗位职位的会计人员确定不同的培训内容,做到因人而异,因材施教。其三事业单位领导要重视会计人员的继续教育问题,真正认识到搞好教育的重要性,提高会计人员素质和技能,加强事业单位会计相关专业知识的教育,加强会计准则法律法规及相关知识的学习,避免一些不必要的错误发生,这对事业单位的健康发展是大有益处的。

二、完善财务制度,营造良好财务环境

会计新准则和新制度的出台,对事业单位会计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此事业单位内部财务会计管理的优化对确保事业单位履行职能过程中各项业务活动的健康运行,实现事业单位的发展目标有着重大的影响。

1.健全会计职称制度,加强事业单位中高级会计人员队伍建设。会计职称制度是长期形成并被社会广泛认可的一项培养会计专业人员的制度,是提升事业单位财务人员的理论素养和业务能力的一个重要措施。事业单位应鼓励符合相关条件的会计人员积极报考全国会计专业技术初、中、高级资格考试,加强事业单位中高级会计人员的队伍建设是规范事业单位财务、资产管理,有效履行事业单位职责的重要工作。其一,积极试行总会计师制度,有利于促进事业单位全面履行职能,规范会计核算,保证财政资金安全和强化国有资产管理;其二,加强对事业单位会计领军人物的选拔和培养,把事业单位的领军人才考核机制与正高级会计职称评定、总会计师岗位竞聘等方面工作有机结合。

2.不断完善激励机制,统筹规划。其一,建立事业单位优秀人员评选表彰机制。各单位应积极开展本单位财务人员工作质量的考核制度,实施年度考核,对涌现出的会计工作先进人物开展会计先进工作者的评比活动,实行事业单位考核推举、财政部门评比表彰,社会各界广泛参与的工作机制,此机制有利于激励事业单位会计人员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开拓进取、勇创佳绩;其二,对财务工作中敢于坚持原则、作风正派、勇于创新、考核成绩优秀的人员在干部选拔任用上要优先考虑,大胆起用。

3.健全会计委派制度。对重点行业和财务管理混乱的事业单位实行委派制,由事业单位的主管部门选择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较强的业务素质,高度的工作责任感及其具有较强的组织协调能力的会计委派制下属事业单位,明确委派人员的职责、权限与被委派单位的关系,强调委派人员必须深入到事业单位的实际工作中去并严格按照国家的财经法规指导财务工作,同时明确委派人员只对上级主管部门负责。财务会计人员进行相对的条线式管理,通过建立健全会计委派制,进一步规范会计工作秩序,加强财政管理和监督,提高财务管理水平。

4.健全会计主管人员轮岗制度。会计主管人员轮岗制度是新形势下加强会计监督和管理的有效形式,是从源头上预防和治理腐败的重要措施,是科技服务运行机制体制上的制度创新。对委派人员实行定期轮岗,轮岗期限一般为三年,轮岗要充分考虑各委派人员的工作能力,工作特点与事业单位本身存在的问题,尽量利用互补作用,有针对性的安排轮岗。

5.广泛宣传引导营造良好氛围。事业单位及主管部门应大力宣传会计法律法规,广泛宣传加强事业单位会计人员队伍建设的重要意义、政策措施、形成关心,支持事业单位会计管理、队伍建设、人员成长的良好氛围。

三、结束语

总之,加强会计人员队伍建设,有利于规范会计人员的从业行为,完善诚信体系建设,提高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和业务工作水平,为打造一支作风过硬,思想可靠,业务精湛,清正廉洁的事业单位财务人员队伍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李剑卿.加强事业单位会计队伍建设的几点思考.经济研究导刊,2012(13).

第9篇

事业单位财务管理是指对事业单位的财务活动所进行的预算、控制、分析、考核等的总称。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国家财政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事业单位依托自身资源优势,不断拓展业务服务领域,积极争取各方面的支持,基层单位业务现代化建设以及科技服务都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和发展,财务收支总量迅速增长,加强财务管理工作成为事业单位健康发展的重要环节,逐步完善财务监督和财产监管成了工作的重中之重。如何在现阶段做好事业单位市县级的财务管理工作,使各项资金安全、完整、有效运行和发挥效益,完善财务管理的科学化、规范化,值得我们每个基层财务工作者深入地研究思考。

一、加强市县级财务管理和监督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包括预算管理、收入管理、支出管理、采购管理、资产管理、往来资金结算管理、现金及银行存款管理、财务监督和财务机构等管理。

账务管理是单位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规范单位经济活动和经济秩序的重要手段。合理、完整、准确地编制单位预算,严格预算执行,真实反映单位财务状况,依法组织收入,厉行节约,建立健全财务制度,加强经济核算,实施绩效评价,提高资金使用效益,有利于单位经济活动的财务控制和监督,防范财务风险,对管理、合理配置和有效利用资产、防止资产流失有着重要的意义。

近年来,事业单位多渠道的资金来源得到巩固,基层单位的资金总量不断增加,可用资金逐年增长,保障事业发展的能力得到加强。与此同时,各市县级单位财务收支业务频繁,财务核算、资金管理也日趋复杂和繁琐。现有的基层单位财务核算力量相对薄弱,管理和监督等方面都出现了一些不协调、不适应的现象。随着部门预算、国库集中支付、政府采购等改革措施的不断深入,市县级财务工作的任务越来越艰巨,更高要求地实现财务管理工作的制度化、规范化、标准化迫在眉睫。只有不断加强财务管理和监督,才能保证各项事业健康发展,确保预期的财务管理目标得以实现。

二、目前市县级财务管理存在的薄弱环节

1、基层单位领导缺乏财务监管意识

部分基层单位领导仍对现行的会计集中核算工作缺乏足够的理解和配合,认为会计集中核算以来,财务收支等置于上级财务监督之下,削弱了单位资金使用上的自。部分单位在财务管理上不规范,执行财务规章制度不严格,制约机制不完善,支付程序不合规,致使一些原始凭证记载不详细、附件不全、项目不真实、单据填写不规范等现象时有发生。

2、报账员队伍的业务能力亟待提高

报账员队伍中仍有部分人员无从业资格证,会计基础知识匮乏,而且人员流动性大。报账员是市县两级沟通的桥梁,作为第一手会计资料――原始凭证的传递人员,报账员的职业道德和业务处理能力严重影响到本单位的财务基础信息,从而影响后期财务数据分析的真实性和及时性。另外,报账员原始凭证粘贴的规范化程度也是直接影响财务档案是否符合规范化管理要求的重要因素。

3、现金管理仍有漏洞

基层单位现金管理仍有漏洞,库存现金数额较大的现象较为普遍,白条抵库,超范围、超限额使用现金的现象也时有发生,单位对报账员监督力度不够,库存现金盘点不能做到日清月结。

4、固定资产“重购买”“轻管理”,账实严重不符

基层单位还存在国有资产管理不善,管理人员意识淡薄,单位监督机制不健全,缺少内部机制的制约和监督等问题。一些单位物资和工程项目没有通过政府采购和招投标,自行采购公开透明度也不够;国有资产管理粗放,责任未落实到人,长期不进行资产清查,造成账实不符;资产变卖、报废不按国家规定程序进行,造成了国有资产的流失。

5、预算执行力不强

目前,基层单位预算编制和预算支出“两张皮”的状况还普遍存在,单位领导对预算管理理解上有误区,对预算、执行和决算三者关系认识不到位。预算执行过程中随意性较强,如项目资金支付、人员支出、三公经费支付不严谨,造成超支、人员支出与公用支出相互挤占等现象。项目资金缺乏足够的预见性,项目前期准备工作滞后。

6、预算外资金管理缺乏力度

随着事业单位的迅速发展,预算外资金近年有了大幅度的增长,已成为事业单位发展不可忽视的重要财力,它缓解了国家财政支出紧张与事业费开支日趋增大的矛盾,弥补了国家拨款的不足。但部分事业单位将预算外资金用于非生产性、服务性的比重较大,事业发展性投入较少,直接用于职工的投入资金过多。甚至部分基层单位利用会议培训、知识竞赛和文体活动、旅游等形式发钱发物,变相超标准发放各种奖励等等。

三、完善市县级财务管理的设想

1、转变观念,不断提升人员素质

基层单位领导要高度认识到财务管理工作规范化的紧迫性和必要性,认真学习有关财政、财务管理的法律法规,不断加强执行财务管理制度的自觉性,提高财务监管和依法理财的能力,有效促进财务管理和监督工作的责任意识,督促各单位财务制度落到实处,因为指导和督促各项财务管理和监督工作制度的落实,才是加强财务工作监管的首要任务。

同时,加强报账员队伍的业务学习培训。提高报账员整体素质是强化财务管理和提高会计工作质量的前提条件,应建立履行职责的监督考核机制,加强《会计法》等国家各项财政法律法规和职业道德教育,努力提高报账员队伍的财经基础知识和职业道德水平,保证报账员做到以诚信为本、爱岗敬业、坚持准则、客观公正。

2、加强市县两级的沟通,发挥报账员的桥梁作用

在财务核算工作运行过程中,与核算中心联系最密切的是单位报账员,作为会计信息的传递人员,其所传送信息的有效性、可靠性直接关系到核算中心会计信息的准确性,其工作质量直接影响着核算中心会计工作的质量,有效发挥报账员的桥梁作用成为市县两级会计信息沟通的保障。所以,报账员工作的规范化就显得尤为重要,应建立健全报账员奖惩办法和机制体制,加强对报账员的管理力度,充分调动他们的工作积极性及工作责任意识。

3、加强国有资产管理

完善固定资产的领用、清查、盘点等日常管理,严格定期盘点制度,责任落实到人,树立强烈的责任意识,保证账实、账账相符。合理配置资产,做到物尽其用,对调拨、转让、变动、报损、报废资产,应履行报批手续,未经批准,不得随意处置。加大宣传力度,从思想上扭转重钱轻物、重购轻管的现象,确保国有资产有效运行和保值增值。

4、提高预算管理科学性,强化预算执行力

预算管理包括制定预算、执行预算和监督考核预算执行情况三个部分内容。预算管理应坚持预算、执行、评价并重的原则,科学合理地编制部门预算,执行“零基”预算编制法,将全部收支纳入预算。要进一步细化预算收支项目,落实政府收支分类改革措施。严格执行部门预算,坚持按项目、按时间、按进度支出,不准随意变更预算项目、超预算安排支出。要坚持以收定支,确保年度收支平衡。保障项目预算资金的安全性及支付及时性,强化对项目资金使用的事前、事中和事后的监督、管理和控制,对项目资金进行科学化、规范化管理。

财务部门要进一步加强财务管理和监督,不仅会计核算要严格按规定执行,还要严把资金出口关,严格支出管理,变预算额度控制为预算支出内容控制,没有具体预算支出内容的开支一律不得核销支出,建立起财务管理和预算管理有机结合的机制。通过加强财务管理和监督,实现支出与预算统一,确保预算统筹集约作用的充分发挥,最终实现各项资源的统筹集约。力争做到“经济活动目标化,管理方式精细化,资金控制提前化,绩效管理依据化”。

5、加强内部审计,注重外部审计,严肃财经纪律

加强内部审计的同时,要主动要求和接受来自外部的审计监督。内部审计监督有一定的局限性,来自外部的财政审计、税务部门审计和纪检部门审计可使单位财务管理更加合规合法,从而弥补内部监督的不足。

6、重视预算外资金的科技化管理

预算外资金是国家预算资金的必要补充,具有分散性、自主性、专用性的特点。要坚持预算外资金管理“量入为出,分类管理,综合平衡”的原则,严格按照行政事业单位预算外管理办法执行,强化制度。加大对市县预算外资金的管理,从源头上、流向上、收支管理上、监督检查上建立全方位的政策管理体系。

7、充分发挥财务核算中心在市县级财务管理中的重要作用

财务核算中心要发挥“规范核算、财务监督、综合分析”三个作用,尤其是要切实负起责任,不能只核算不监督,要寓财务监督于财务核算之中,把好支出关。加强财务工作日常性的监督检查,是了解财务管理和预算执行情况的有效手段,有利于规范财务管理和提高资金使用效益。要积极推进市级财务机构在省级和县级财务管理之间的衔接和监管作用,做到一级抓一级、一级指导一级、一级监督一级,达到提高事业单位整体财务水平的目的。

【参考文献】

[1] 吕淑兰:浅谈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当代经济,2010(2).

[2] 宛传俊:新形势下如何加强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J].现代经济信息,2012(12).

[3] 张媛:浅析事业单位管理问题的改革策略[J].时代金融,2011(12).

[4] 王岩:提升行政事业单位管理水平[J].现代商业,2012(2).

[5] 周文锦: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精细化[J].财经界,2011(7).

第10篇

一、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单位制度不完善,监督机制不严谨 对于事业单位中财务管理的可行性而言,难度最大的就是进行制度制定,制度尺度不能良好把握,事业单位中制度落后,监督机制不健全是造成目前财务管理问题的最主要原因。主要表现在:一是部分事业单位中根本没有财务制度,也没有设立监管机制,造成财务责任无人承担的局面,还有一些事业单位虽然设有制度,但是内部审核监督仅由一人,单位内部仍未实行统一的财务管理。二是事业单位内部闲散人员过多,在财务部门闲散人员造成一定的工作冗杂和资源浪费,会计体系的建立不够完善,没有进行具体的岗位职能规划,造成了闲散人员过多。三是个别事业单位内部为了“小团体”利益而弄虚作假,在一些事业单位中有人利用职务之便要求会计人员在数据上做更改,删减账目,造成账目不符,以达到偷漏税金、隐瞒资产、虚假业绩的目的。

(二)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的不公开性 目前,由于我国政策方针决定了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的不公开性,造成了很多不良现象的出现。就实际操作而言,事业单位的资金来源主要有全额拨款和差额拨款,全都来自于国家财政支出,资金的使用效率过于单一,资金的单位权益不明晰,对于固定资产折旧概念模糊。因此,事业单位有其特殊性地位,其设立是为了完成国家赋予的使命,它不核算所有者权益,与社会公众的收益没有直接的密切关系;与企业相比,事业单位的社会公众关注度要低许多,事业单位的财务报告不一定要遵照通用会计准则,也不一定按照通用审计标准的要求交给第三方进行审计。事业单位内部的财务指标不被外界所认知和了解,他们对自我的认识和存在的问题没有进行定期的分析,所以造成很多问题的产生,出现了“账外账”、“小金库”、“包袱账”等违规违纪行为,甚至出现账目核对不清晰,产权不明晰,预算混乱,资金重复使用率高等缺点。

(三)财务管理人员素质不高,缺乏自我管控能力 我国事业单位中财务制度不健全导致了一系列的问题,大多数财务管理人员本身素质不高,缺乏自我管制能力,甚至有些会计专业能力不足,对日常工作处理不当,还要对其他工作人员制定计划和进行管理,造成了会计部门职能不明确,没有进行具体的岗位职能规划,造成了闲散人员过多。对《会计法》和财务管理知识了解不多,更加不懂得法律的基础知识,依法理财的观念没有形成,导致了会计行为规范的制定缺乏标准。在工作中,出了问题管理者就推脱自身责任,指责基层财务工作人员,让实际工作人员当替罪羊。财务人力资源短缺,组织内部不稳定,绝大部分财会人员一身多职,疲于应付,造成了各种先进的管理思想方法很难被推行,工作仅仅停留在帐表处理等日常业务方面,国际先进的财务管理运营理念不能够传入事业单位,员工对待工作就是得过且过,按部就班,单位内部的监督作用无法发挥,这都都会对企业造成严重影响。

二、事业单位财务管理问题解决途径

(一)完善事业单位财务制度,加强监管 通过观察行政事业单位发展的历史,大部分事业单位中财务制度不完善,财务与审计划分不清晰,造成会计监督力较弱,在内部不能互相监督,造成工作出现一定误区;部分事业单位内部未设立财务管理制度,不能进行统一的财务管理,出现了财务部门管理不统一的现象。作者认为事业单位需要顺应国家宏观管理的方向,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建立切实可行的财务管理制度;另一方面,现金的管理,财产的审批,预算的编制、执行、监督和评价都要有明确而具体的规定;其次,制度的制定要体现灵活性,可操作性,和公平性原则,采用较完善的单位内部制度约束财务行为,减少或避免各种违反财经纪律问题的发生;再次,在单位内部要以实事求是精神为指导,对各个不同环节和岗位的控制要做到精益求精;最后,财务部门中职权有依赖关系的要分开,降低内部信息失真可能性,保证资金安全,所有资产都要定期核对,切实做到账账、账实相符;还应经常对财务管理制度和会计核算流程执行效果进行评价,当国家财经法律法规有变动和修改或评价发现内部控制出现薄弱环节时,应当及时加以改进和完善。

(二)明细事业单位财务部门权限划分 我国事业单位的财务部门权限往往过于集中,财务整理权、审计权、监督权、核实权都在财务部门手中,这种权利的过于集中有害于事业单位的平衡性发展,而且容易迫使财务部门过于自大,针对于账目的隐瞒和造假行为,最有效防控就是将事业单位中的权限划分清楚。财务部门由于职责混乱容易造成资金使用效率低、管理混乱、资金流失,极容易造成财务危机。事业单位财务内部的职权划分清晰可以帮助财务部门提高工作效率,加强财务工作正确性,保证财务数据不失真,针对财务部门内部人员素质较低可以采取在职培训和继续教育作为主要手段;利用党建工作的拓宽和延伸加强组织内部的作风建设,以党建思想辅导财务员工个人道德方向发展,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帮助员工尽心尽责做好工作任务。

(三)提升事业单位财务部门人员素质 财务风险存在于财务管理部门的各个方面,存在于事业单位管控的各个环节,最基本的环节就是人员自身的素质,素质低下造成企业内部管控的基础薄弱,提升人员上岗素质和责任感变得越来越重要。首先,要做的是提升人员的风险意识,对于风险的认识,可以有效的限制人员对于资金利用私人化的最小幅度,而且我们要根据自身发展情况与其他企业控制风险的有效经验相结合,并且要加强对企业内部员工的风险意识培养,增强他们的风险意识,是企业在面对风险时,各级员工都能做到有效应对;其次,要不断加强员工的思想文化素质,培养他们的集体价值观,促进员工之间的和谐相处,只有营造出融洽的工作环境,才能够使他们同心协力的完成工作任务。再次,提升员工素质不能只从岗位技能和专业知识着手,还要从职业生涯规划和人生价值观培养角度改造员工,员工利用新的培训机会和学习机会把握更加适合自我发展的道路和方向,更有助于事业单位财务部门的管理。

三、事业单位财务管理未来发展方向

(一)继续加强人才培养,输送新鲜血液 事业单位在未来的发展中,要注重人才战略,大力度扶持人才的培养与开发,对于可塑造的综合性知识分子要从根基抓起,培养他们的创新性是关键,未来不论是企业单位还是事业单位都需要创新型的人才,创新性人才的引进可以帮助事业单位中各个组织拥有新的力量,可以帮助财务管理部门在财会管控方面拥有创新性的意识。组织管控财会资金方面可以结合国外先进管理方式,明确新时期的新目标,创新思路是企业或事业单位向前发展的绝对动力,未来发展的国际化大空间内也需要这样的人才参与进来。

(二)树立严格监管部门,明细权限 事业单位内部财务部门权力集中,财务部门依靠权限而无视其他部门,造成财务决策和判断自我化,导致一系列的财务问题产生,事业单位的改革发展过程中要细致进行,在事业单位内部设立相应监管部门,专门监督财务部门,利用有效的机制监管财务部门,分散财务部门集中的权力,对于财务部门财务人员只管理财务数据,对于财务审计人员只负责审计,不能进行“一把抓”的工作态势,彻底消除多职责一体的财务管理。

(三)打造财务管理文化氛围,利用思想管控来引导财务人员 提高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工作者对财务管理的高度重视,改变“钱”为核心的管理思想,更新理财观念,从“核算型”向“经营型”和“管理型”转变,维护财务管理工作的文化氛围,以“公平,公正,公开”三个主要思想为指引,带领事业单位内部全体财务人员进行环境变革,借鉴企业财务管理办法和相关制度和机制,在不断完善制度管理的同时,利用思想管控来引导财务人员。不断提高财务人员的整体素质与专业技能,并且对其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加强他们的法律意识,提高职业道德水平。

四、结论

综上所述,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发展趋势下,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也要面对来自各方面的挑战,以适应社会发展需求。事业单位也要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做好应对措施,不断建立健全体制建设。事业单位对于社会的贡献,要体现在财务资金使用的效率方面,社会公共服务高效性的体现要表现在对于社会资金利用的程度方面,努力提高事业单位的资金效益和社会效益,使其充分发挥作用,把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工作提高到一个新水平;促进事业单位健康发展,需要提升事业单位人员综合素质,尤其对于财务人员的管理素质和道德方面的培训显得非常关键,做好综合素质的培训对事业单位更好地为社会提供优质服务奠定了基础。对于事业单位未来发展一定要严格执行国家有关方针政策和财政政策,坚持人员勤俭办事的方针,正确处理社会利益和单位经济效益的关系,加强事业单位内部的财务管控,保证事业健康有序地发展。

参考文献:

第11篇

事业单位是国家机构的组成部分,其档案是事业单位所有信息的汇聚地,必须在一定的标准与原则下进行管理:

(1)规范、灵活相统一原则,即事业单位档案管理方法应该规范、灵活,在遵循相关规定下根据单位自身的特点对档案档案进行灵活管理,以此保证档案管理方法的实用性;

(2)职责、权益兼顾原则,即事业单位档案管理制度中,相关领导干部及工作人员的工作职责及权益都有明确的范围确定,当出现档案管理的纰漏问题,能公平处理和责任到人;

(3)制定、执行并重原则,即事业单位档案管理制度的制定要保证合理、科学和系统,并确保其执行效率,促进档案管理制度在实践过程中的不断完善;

(4)静态、动态相结合原则,即事业单位档案管理要在保持其科学稳定的同时与时俱进,与国际接轨,在时展的大背景下创新档案管理体制与方法,提高档案管理的科学化水平。毋庸置疑,在社会发展的新时期对事业单位档案管理工作进行创新,对于满足新时期事业单位全面改革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首先,通过对事业单位档案管理人员的系统教育与培训,能强化其档案管理技巧,有利于档案管理效率的提升;其次,通过对现代网络档案管理工具的使用,能够获得更为精准的档案资料的详细数据,提升了事业单位档案管理的网络化和系统化水平,进而大大提升了事业单位档案管理的科学化水平;最后,通过对事业单位档案管理工具及管理人员等方面的优化,能够及时发现和解决档案管理过程中的问题,能不断的促进事业单位档案管理体制在理论及实践上的完善,是推进事业单位档案管理走向现代化的重要途径。

二、当前事业单位档案管理存在的问题

1.档案管理的基础业务相对薄弱

由于有些事业单位对档案管理工作缺乏科学的认识,对国家相关法律学习和贯彻不够,使得单位档案管理工作不被重视,造成档案管理的基础业务相对薄弱、管理混乱的局面。从目前部分事业单位档案管理的基础工作来看,其档案管理工作缺乏明确的机制、工作流程及标准,即使有的单位建立了档案管理制度,但却在执行落实方面有待欠缺,缺少专人负责,单位领导也未真正督促落实,使得档案整理不规范、组卷不符要求、分散的民生档案移交受阻以及擅自销毁应归档文件资料的现象比比皆是,不仅违背了事业单位档案管理的原则,还造成了有效资源的巨大浪费。

2.档案管理方式陈旧,缺乏创新

通常情况下,要保证事业单位档案管理工作的效率,就必须在档案管理方式方面下功夫。然而,随着社会的进步与发展,在事业单位日常档案信息处理日渐繁琐的情况下,档案管理的方式却仍停留在陈旧单一的程度上。档案管理部门对于档案信息的管理缺乏统一的管理机制,传统的档案处理流程也无法对重要的档案信息进行及时整理、装订和归档,同时由于缺乏对现代档案管理设备的利用,缺乏对档案管理方式的创新,也使得档案管理效率低下,大量重要的档案信息资源被破坏和丢失。

3.档案管理设施落后,档案资源开发

利用不够科技及时代的发展,使得现代信息化技术被广泛的应用到各领域,但是由于我国较多的事业单位未充分的重视档案工作,因而没有将现代化的档案管理设备合理的应用到档案管理中来。有些单位的档案管理室条件较差,设备配置不齐全,软硬件设施更新不及时,一些现代化的光盘和电子档案处理需求不能得到满足。现代化的档案管理仅对相关档案信息实现了计算机保存,并未实现信息化的处理,造成了档案信息资料的无形损失。正由于事业单位档案管理设施的落后,也造成了单位档案资源开发利用效率不高的局面。对于档案资源的开发利用,有些事业单位并未重视起来,仅将档案管理停留在档案的收集、整理及保管的工作上,对于后期档案资源的利用力度不够,一些能为单位带来有效参考价值及系统服务的档案资源并未在合适的条件下发挥出作用,使得档案管理一直处于较为被动的状态中。

4.档案管理人员队伍业务素质不高

对于事业单位的档案管理工作,档案管理人员的业务素质对于档案管理工作的效率有重要影响。纵观当前事业单位的档案管理人员队伍现状,一方面,部分事业单位的档案管理人员并非专职管理人员,其身兼多职,对档案管理工作难以应付,缺乏专业的业务素质也工作责任心,在频繁的工作变动中,致使档案管理工作稳定性受到消极影响。另一方面,有些事业单位中在职的档案管理人员,其本身缺乏专业的业务素质,加之单位未进行档案管理工作的相关业务培训,使得有些档案管理人员并不十分了解档案工作的具体程序,对于档案文件的整理、分类及划分保管等问题出现错误,档案的立卷、归卷及移交工作也难以顺利完成,进而使得单位档案管理质量低下。

三、新时期事业单位档案管理创新思路

1.创新档案管理制度,强化档案管理能力

一项完善的管理制度通常都是保证工作效率的重要基础,基于当前事业单位档案管理工作的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创新档案管理制度,建立一套适合于事业单发展实际的档案管理制度已显得极为迫切。首先,事业单位应该在单位档案管理的特点基础上建立与之相适应的科学合理的管理制度,并确定好档案管理制度的创新方向及内容,重点对单位档案管理的机构设置及岗位设置进行制度规定,对制度中的内容进行创新,不断与时俱进。其次,要坚持制度约束的地位平等性,在档案管理制度的创新中,其制度既要对档案管理人员约束,也要对单位领导进行约束,以此保证档案管理的独立性与规范性。最后,要在档案管理制度中确保奖惩分明,对于档案管理工作中高度负责的职工进行奖励,对于为了自身利益而恶意篡改档案信息的非法人员进行惩罚,以促进事业单位档案管理事业的健康发展。

2.创新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提高档案管理水平

在现代信息技术迅猛发展的形势下,不断发展的事业单位要想充分发挥出档案信息的作用,就应该采用科学的现代信息手段对档案信息进行高效管理。为此,事业单位应该积极引进适合自身发展与需要的现代档案管理软硬件设施,并在确保单位内档案信息传递准确且及时的条件下,利用计算机、扫描仪等现代信息技术实现对文字类、图片类资料等档案信息的纸质化与数据格式并存,以此确保档案信息的安全、完整。与此同时,事业单位还应该创新档案管理技术,通过网络向社会提供有用的档案信息,实现资源共享,以此提高档案管理的质量。

3.创新档案管理服务手段,提高档案利用效率

在我国各领域中,档案利用效率低下的现象是一个极为普遍的现象,事业单位档案同样也不例外。因为事业单位对档案管理工作的不重视,使得档案利用率低,相反,又因为档案利用率较低,而又因影响到事业单位对档案管理工作的重视程度。因此,事业单位应该重视起档案开发利用工作,通过档案管理服务手段的创新,而促进档案利用率的提升。具体而言,事业单位可以通过内部局域网,增强网站的信息检索功能,并模仿数字化图书馆的建立方式,提高档案服务手段。除此之外,事业单位档案管理部门还可以建立高效的在线服务系统,为用户提供在线服务功能,以此促进档案利用率的提升,促进事业单位档案管理工作水平的提升。

4.创新档案管理人员培训机制,强化业务能力

随着事业单位档案管理数字化趋势的增强,事业单位档案管理人员的业务素质也亟待强化。为了提升事业单位档案管理人员的业务能力,笔者认为应该创新档案管理人员培训机制,结合单位自身档案管理实施的现状,建立以网络培训为主、实体培训为辅的培训机制。通过对管理人员方案管理技术知识的培训,引导其进行基础知识学习,以及各种档案管理理论与是实践知识学习,不断强化其自身专业技能,以推动档案管理人员为档案管理工作做出更大的贡献。

四、总结

第12篇

关键词:事业单位;预算编制;资金;解决

中图分类号: D63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1069(2016)22-39-2

0 引言

事业单位是保障我国各项公共基础事业平稳发展的重要单位,在财政支出与收入中资金流动量大、资金项目多,财务预算是一大难题,加强事业单位部门预算编制能够有效解决当前问题,推动我国各项事业均衡和谐发展。

1 事业单位加强部门预算编制的必要性

近年来,国家开始逐步增加建设民生项目的专项费用,这就对基层部门做好基础预算编制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只有把握好事业单位部门预算编制,才能确保民生投资的钱都花到了刀刃上。目前,事业单位部门预算的主要编制方法,是结合单位的下一年工作计划,参考前几年的预算执行情况,考虑人员变动和工作重心调整情况,尽可能合理的编制预算计划。这种事业单位部门预算编制的方法改变了以往的缺少对费用使用情况控制的模式,增强了工作的透明度,使得我国财政预算管理向科学化、法制化和规范化方向迈进。

2 事业单位部门预算编制中存在的问题

2.1 收入的预算数值与实际数值出入较大

很多事业单位部门在预算编制的过程中,缺乏应有的前期调研和分析,只是根据上级下发的指标,理想化机械化的将指标进行二次分配。或者采用上年基数加增长的方法来确定预算的数额,缺乏科学化的管理,甚至没有全面考虑事业收入、经营收入等费用,造成实际收入数值和预算出入比较大的现状。同时在实际的预算编制过程中,财务部门与实际执行部门存在信息不对称和沟通不及时的问题,缺少能够既掌握该事业单位未来发展规划又能掌握如何参照过去预算决算数据制定下一年度预算计划的人才。这样就导致预算编制的结果可能会失真。

2.2 基本支出预算没有考虑全面

事业单位部门预算编制的过程中需要全面地考虑人员的工资福利状况,考虑“三公”经费的压缩现状,考虑个人和家庭补助支出的按明细科目分类的现状。如果只是机械地根据去年的执行情况编制预算,就会出现问题。另外,一些差额事业单位的人员经费在不准确的预算数据下,更难得到保障,往往在执行的过程中需要在年末进行账务调整,最后又导致下一年度会计核算数据反映信息不真实的后果。也就是说基本支出预算环环相扣,在制定之初,就应该综合考虑。

2.3 预算单位对部门预算的认识不足

很多事业单位对于部门预算的认知不足,忽略了基础数据的收集和整理,部门领导缺乏基本的责任意识,认为编制预算主要是财务部门的工作,忽视了对本部门的严格把控。实际上预算是通过数字编制未来某一时期实现目标的安排和行动计划,需要依据国家的有关政策逐级上报、审核和汇总。此项工作严肃且认真,是一个集业务、资金和费用为一体的综合性的体系,需要各个单位配合好,群策群力,做好此项工作。

2.4 政府采购预算编制不重视

政府采购预算编制属于政府采购范围的支出项目,需要和部门预算同步编制。很多事业单位在执行的过程中,将两者分离核算,这很容易造成政府在采购中缺少资金保证。同时一些部门领导认为对政府采购的预算可以灵活掌控,不应该过细过严,这实际是一种不负责任的行为,不利于财政资金的有效使用。部门预算编制人员需要在编制预算的过程中,把握好资金的分类、项目名称及采购需要量,做到如实编写,绝不虚报和瞒报。

2.5 预算资金使用效率低执行和监督力度不足

目前对于预算资金的监控主要方式是要求按照月份均衡使用,由于各单位的特点不同,这种统一的执行标准可能会影响到一些资金的使用和预算进度完成情况的考核。事业单位应该把握好预算资金的使用,杜绝突击进度花钱的现象。另外,主要把控会计集中核算和会计监督脱节的现象,搞好财务管理和日常监督工作,花力气花时间去做好业务科室的核算人员的培训工作,要求其了解核算部门的职能、工作性质和专项资金使用情况,执行和监督齐抓共管。上级主管部门要肩负起监管责任,确保部门预算能如实地反映基层事业单位的财务收支状况。

3 事业单位部门预算编制中问题解决建议

3.1 提高对预算编制工作的重视程度

财务部门需要起到领头作用,加强对部门预算编制重要性的宣传工作,提高全单位对于预算工作的重视程度。预算编制工作开展的好坏直接关系到下一年度工作的正常开展与否,需要切实地增强部门之间的配合,内部之间做好协调,把预算工作当成一个大事来抓。同时预算编制工作的直接负责人,应该加强基础知识学习,掌握相关的专业知识,参与各项培训,了解政府的宏观信息政策,提高预算的编制效率,确保所编制的预算具有合法性、真实性和实际应用性。

3.2 降低财务风险和审计风险

事业单位部门预算主要是依据真实可靠的基础数据,需要大量的准备工作为前提。对于大宗的办公用品、办公设备和专用仪器设备,一定要使用政府采购的模式,图书政府的主导性地位。要按照采购的项目、数量和资金来源编制政府的采购目录和清单。对于建设项目和专项的支出,需要提供支出项目申请,出具项目论证报告。碰到政府要求的刚性支出项目,需要合理地做好预算,不能违背国家相关制度的要求。

事业单位必须掌握财务的真实状况,参考以往的预算执行情况,测算好支出项目的支出范围和标准,结合下一年度的工作计划和安排,做好各个部门的预算,最后汇总到单位形成“大预算”。这种共同编制预算,实施项目预算内部或者外部专家评审的方式,可以完善整个预算环节,有利于部门预算编制工作的顺利进行,促进部门预算的快速发展,值得学习。

3.3 加强预算编制管理夯实预算执行基础

各个部门都应该严格地执行《预算法》及《预算法实施条例》的要求,从预算编制的源头,做好预算工作科学化和精细化的发展。建立预算的部门需要考虑到当今社会物价水平的高低,以此为基础,使得预算编制合理。同时应该进一步推进基础支出预算编制中的定员定额管理模式,确立项目支出预算中采用项目库管理模式,推进项目预算的发展,细化基本预算体系。

3.4 加强预算执行中的控制力度完善绩效考核制度

想要确保预算执行,离不开各部门之间的配合和努力。预算执行的监管部门需要加强对预算执行情况的控制力度,事业单位内部应该经常性地进行内控检查,降低财务的运行风险。对于在检查中,表现突出的单位,要及时给予奖励和表彰;出现问题的单位,要追究相关人员责任,限期整改。完善的绩效考核制度会有助于保障预算的执行,确保预算资金的使用效率。

3.5 强化决算管理和审核力度

只有加强决算审核力度才能够保障预算的完整性、真实性和有效性,对于项目严格按照预算内容核算的,需要决算去反映整个预算的执行情况。具体的做法是控制好基础支出和项目支出的分别核算,对于项目要严格地按照预算内容单独核算。同时,决算将作为下一年度预算结果的依据和参考,预算单位要明白需要更有动力的保障预算和实际执行的一致性。

3.6 推广“零基预算”编制办法改革预算编制流程

目前,事业单位部门预算常采用“增量预算”的编制方式,存在一定的漏洞和隐忧。改变现有的模式,采用“零基预算”的方式可以考虑好各种因素带来的社会效益,发挥更大的财政功能。同时在整个预算的编制流程中推广使用“自上而下”的模式,避免在预算的编制过程中出现过度和浪费的状况,有利于资金的合理分配。

单位领导需要高度重视本部门的预算编制工作,各个处室之间应该相互配合,做到责任和分工明确,保证相互之间的交流和联系,对于下一年度的工作应该早做计划和安排,将预算细化到工作的每一个环节中去。同时整个部门要提高自我约束、自我控制和自我发展的能力,需求有效的方法和流程管理好预算的编制和控制工作。预算的编制人员需要加强相关部门情况的了解,进行合理必要的调研工作,确保预算的科学性和合理性,充分发挥应有的效能,提高预算流程的顺畅性。

3.7 强化对于预算的监管力度

各级预算单位应该建立和完善内控控制体制和激励机制,将预算编制的责任落实到人,通过绩效考评制度和工作业绩进行考核挂钩,严格执行和密切关注支出执行的进度情况。根据事业单位的不同性质,有重点有区分的将预算工作按月份均衡考核,加大对重点单位和项目的预算执行情况的考核力度,及时地发现问题和查摆原因。同时财务部门和审计部门理应肩负起相应的责任,定期或者不定期的对财务收支情况进行内部的审计和控制,提升预算支出和执行的管理力度,增强预算单位责任感和自查意识,防止不良事件的发生。

建立健全基层事业单位预算资金的跟踪回访制度、责任追究制度以及预算项目的变更、取消、追加和调整审批制度,加大对于监管过程中出现问题的处罚力度。会计集中核算部门的人员应该对本部门的职能、工作性质和专项资金的用途,有基本的掌握,做好基础把关工作。上级预算监督单位需要及时地检查和发现问题,对于存在的挤占、挪用项目资金,隐瞒收入、虚列支出、收支“两条线”执行不严等常见问题,要有基本的敏感程度,能够迅速地找出。总而言之,事业单位部门需要自查、互查,迎接上级检查结合的方式,做好预算编制工作,最大限度地防范违法违纪行为的发生。

4 结语

我国处于预算管理改革的初级阶段,需要进一步地开展综合性的预算编制和改革工作,借鉴国外的先例,发展符合我国经济特点的预算管理体系。事业单位部门预算的编制工作是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的重要环节,各个事业单位需要进一步加强和重视此项工作的开展,建立健全一套科学、合理的工作流程和体系,对可能发生的费用项目进行合理地分析,做好预算编制的基础工作,使得预算的编制具有科学性和前瞻性。同时上级部门应该加强其监督的职能,监管好预算的编制工作,在预算编制、预算执行和预算监管上全方位尽职尽责,以保障事业单位的稳步发展。

参 考 文 献

[1] 张明华.浅析事业单位绩效预算管理[J].中国外资,2013(16).

[2] 冯小红.行政事业单位部门预算改革与会计核算的协调[J].现代物业(中旬刊),2015(03).

[3] 余秀萍.行政事业单位部门预算改革与预算内控的建立[J].全国商情,2014(18).

[4] 杨洪.浅议行政事业单位部门预算改革与会计核算的协调[J].行政事业资产与财务,2014(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