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8-07 17:30:23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核心素养下的小学科学教学,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语文课程作为基础教育的主要课程之一,兼具工具性与人文性,长期以来是基础教育的重点所在。随着教育实践的不断深入以及素质教育理念的日益深入,语文课程的教学追求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大,从传授知识到发展能力再到形成素养,历经了三个不同的阶段,当然,这三个阶段是层层递进的,后一阶段是前一阶段的拓展和延伸,语文素养的形成则是最终的目标。正如语文课程标准中所指出的那样“语文课程的目标是全面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为了实现此一目标,教师必须强化课程建设,从学生核心素养形成的角度出发,采取好相关的教育策略。文章在此做了相应的探究。
一、小学语文核心素养界定
素养指经由实践而获得的道德修养,基本内涵与素质相通。核心素养则指素养中居主导地位,具有决定性作用的内容,是学生实现自我发展、成功融入社会最重要、最关键的知识、能力以及态度。不同的学科受学科属性以及教育目标等因素的影响,其核心素B也不尽相同。小学语文核心素养具有以下三重属性:首先,学生属性。素养教育与传统教育最大的不同就是学生在教育环节中的主体地位,核心素养培育的最终目标服务于学生的成长、发展,学科教育是其载体与平台;其次,学科属性。教育是学生核心素养形成的主要渠道,不同的学科在核心素养中肩负着相同的责任,但培养的方向却有所不同;最后,基础属性。核心素养指所有素养中最基本的内容,小学语文核心素养也应该是学生语文学习中最关键的,比较稳定的且适应时展要求的学习能力与人格修养。
二、小学生语文核心素养培养手段研究
素养教育在当前的语文课程教学中居主导性地位,语文核心素养的培养更是语文教师教学中的重点所在,对此,教师需要从以下几点出发,采取好相应的教学策略:
(一)明确语文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课程教学中的先导性因素,对教学环节的设计、教学流程的规划发挥着指导性作用,是否具有清晰明确、科学合理的教学目标直接决定了语文教育以及学生核心素养培养的效果。对此,教师需要从以下几点出发,做好教学目标的设计工作:首先,教学目标需要从学科本位走向学生本位。“以生为本”是当前最具价值的教学理念,因而,教学目标也必须从语文知识的传授转变为学生语文素养的发展;其次,教学目标需要从单一目标走向多元目标。对此,教师在教学目标的设计中注重其综合价值,就以西师版二年级上册《川江夜航》的教学为例,教师要兼顾知识、技能、情感三个层面的内容,既要传授给学生最为基本的学习内容,如“落”、“洗”等生字,也要激发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最后,教学目标要从静态目标走向动态目标。
(二)转变语文教学模式
教学模式指教师在课程教学中依据特定的教学理念,所采取的教学方法的统称,对学生的语文学习有着直观性的影响。对此,教师需要从学生核心素养培养的角度出发,采取圆形教学结构,所谓圆形教学结构指的是教师在教学流程中,紧扣教学中心,所有教学活动都围绕教学中心开展,并以内核层、中间层、外表层等将教学内容的重要性区分开来,如此不仅重点突出,而且层次分明,对学生核心素养的生成大有裨益。就以三年级下册《三月桃花水》的教学为例,笔者以“文字优美,意境清新,情感真挚”为教学中心,所有教学活动都从此出发,通过文章语言的分析,尤其是各种修辞的手法的分析、意境的呈现,如展示相应的图画、视频等,让学生从字里行间来感悟三月桃花水的优美。
(三)训练学生学习能力
如前所述,小学语文教学主要包含三个维度,分别是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以及素养形成,其中能力培养处于中间地位,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首先,教师要发展学生的知识接收能力。探究能力是自学能力中的关键要素,教师需要借助教学问题、教学任务等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深入探究,比如在《小蓝裙的故事?》的教学中,笔者就给学生设计了如下的问题:小女孩的礼物是什么?她是怎么得到礼物的?这些礼物有带来了什么变化?最后,教师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创新型人才是当前社会所需的主要人才,因此,也是基础教育的核心目标。
(四)养成学生健全人格
语文课程兼具工具性与人文性双重属性,其学科特性决定了语文课程在教学中除了需要肩负一般性的智育教育任务以外,还承担着相应的德育教育的重任。就以《和母亲》的教学为例,这篇文章主要展现了和其母亲两个人物形象,这两个人物形象各有其特征,比如母亲的勤劳、吃苦、能干,的勤劳、懂事、孝顺,这些都是学生学习成长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品质。笔者在教学中要求学生仔细诵读课文,并将课文中描绘母亲以及品质特征的小故事总结下来,并依此反思自己平时在家中是否有帮助过母亲做家务活,比如帮妈妈洗菜、倒垃圾等。如此便将学生的日常生活与课程教学实践紧密地联系了起来,对学生道德修养的形成与发展大有裨益。
三、结 语
素养培育是当前课程教学的主要目标,对学生的学习、成长、发展有着相当关键的作用。核心素养在素养中居主导性地位,核心素养的形成与发展不仅是素养培育的必经途径,也是强化素养培育效果的有效手段。对此,教师需要从教学目标、教学模式等多个角度出发,采取好切实有效的途径,做好小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培养工作。
参考文献:
[1]胡晓容.浅谈小学语文如何针对核心素养教学[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 2015.
关键词:小学科学;科学素养;创新
引言
现目前,我国素质教育正处于蓬勃发展的重要时期,素质教育观念已然深入人心。小学科学教育也应积极契合时展趋势,积极展开素质教育改革,并有效落实科学素养培养工作。为实现上述目标,首先就应该牢牢把握素质教育核心价值,树立科学教育核心思想,从而探寻小学科学教学与素质教育的契合点,并以此为基点全面展开科素养培养措施。其次是努力推行创新教育,以创新促发展,以发展反哺创新教育事业,从而形成良好的小学科学教学生态,为学生科学素养的形成提供条件;最后则是应该加强实践教学,促使学生动手、动脑不断提升实践探究能力,为学生科学素养的形成增添动力。下文,我们将结合小学科学教学实际情况进行论述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有关策略。
1转变观念,明确方向
小学科学课程是一门以培养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其也是一门操作性、实践性、创造性很强的学科。鉴此,在教学实际中,教师则应该积极改变教学手法,从而有效激发学生学生主观能动性,并切实有效培养学生科学素养。据实际而言,教学观念是决定教学行为的关键因素,科学的教育观念则无疑是提升教学质量的前提条件。鉴此小学思品课若欲有效培养学生科学素养,那么首先就应该转变传统固化的教育思想。譬如首先是积极矫正师本位教育思想,帮助思品教师跳出“唱独角戏”的教学窠臼,并有效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教学;其次是改正程式化的教学思想,即改变固化的教学流程及模式,应结合教学内容、学生认识特点、科学技术等元素,有效创设充满活力的课堂;最后,树立“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与弟子”科学思想,充分肯定学生的创造能力、创新能力,从而为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奠定基础。
2活用教材,培养学生学习兴趣
科学的教育应该实现寓教于乐的基本要求,要有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起主观能动性。那么小心科学教学中,为有效培养学生科学素养,则也应该在保证学生主观能动性较高的前提下,促使学生探究创造。要想实现上述目标,就应该实现“三让要求”,即让学生动起来、让学生思维活起来、让教学效率高起来。让学生动起来核心要求是,有效引导学生在教学实际中动口、动手;让学生思维活起来的教学要求是,教师在教学中要适当留白,从而给予学生思考的机会;让教学效率高起来的具体要求是,教师要积极整合教学资源、合理运用教学时间及策略,从而提升教学效率。然而教学实际中实现三让教学要求的关键又在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那么在教学实际中,教师则应该活用教材,即选取学生感兴趣的元素,从而激发学习兴趣。譬如在“食物链”知识教学实际中,学生通过阅读思考便不难理清不同食物链的捕食关系(如花被蝴蝶吃,蝴蝶被青蛙吃,青蛙被蛇吃,蛇被鹰吃)。然而为培养学生科学素养,教师则还需采取科学措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其踊跃的求索。那么在教学中,教师则可以适当的引入拓展性问题,如鹰多了之后,其他生活的数量会发生什么变化?同理人类作为食物链顶端的生物,如果人类肆意捕杀野生动物,这将会对自然带来什么样的影响。通过这样的问题,便能够引导学生多元化思考,并助益学生发散性思维的形成,从而有效增强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3加强实践教学,让学生进行“动态化学习”
传统小学科学教学中,教师主导着课堂,学生时常处于被动学习的疲态,尤其在程式化化的教学模式中,学生更加没有深入探究的机会,也没有实践操作的机会,如此便不利于培养学生科学素养。鉴此,素质教育背景下的小学科学教学,就应该加强实践教学,施行动态化教学,让学生在“动”中学习,并积极探究创造。譬如在教学“植物的叶子”有关内容时,教师则可以开展“分一分”、“猜一猜”等主题活动,即在课前先让学生去收集各种各样的树叶,然后再将学生收集的树叶种类整合分类,最后在课堂上组织学生“猜一猜”树叶的类型与名称,并将相同种类的树叶进行分类归纳,最后引导学生探究不同树叶的特性(如松树叶为针状,其主要原因是减少水分的流失,以此帮助其抵抗干旱)。通过上述实践活动,便能够开拓学生的思维,久而久之便能够助益其科学素养的形成。
4实施生活化教学,促使学生运用知识解决生活问题
理解科学知识与生活的关系,是科学素养的内涵之一。那么小学科学课程教学中,为有效培养学生科学素养,就培养学生形成运用理论知识解决生活问题的能力。鉴此,小学科学教学也应该通过生活化教学,有效培养学生生活化意识以及运用理论知识解决生活问题的能力。譬如在教学“环保有关”知识时,我们便可将学生学习生活中的不环保行为作为教学材料,让学生直观化感受生活点滴中的不环保的行为。并要求学生结合教学内容,提出如何解决生活中不文明、不环保的行为。又比如在讲解“小动物的生长”有关内容时,教师则可以要求学生结合生活经验,抑或通过观察自己喜欢的小动物的生长情况,并有效记录其在生长过程中,外形、睡眠情况、进食情况以及叫声的变化;最后让学生通过总结归纳,得出小动物在生长过程中,各种生理特征的变化。以此有效培养其学生良好的科学素养。
5结束语
综上所述,小学科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科学素养即是素质教育的具体要求,同时也是提升科学教学质量的关键点。在科学课教学中,为有效培养学生科学素养,首先就应该转变教学观念,并采取合理的教学策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积极开展实践教育活动,从而培养学生动手实践能力;最后则应该切实结合生活实际,创设生活化教学情景,从而培养学生运用知识解决生活问题之能力。
参考文献
[1]郑晓峰.在探究活动中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浅谈在小学科学课堂上构建高效的探究活动[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09(2):10-10.
关键词:小学英语;课堂教学;英语学科核心素养
在教育部2014年印发的《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颁布后,深化课程改革与加强培养学生核心素养,成为教育界关注的热点话题,英语学科的教学更是走在前头。龚亚夫说:“小学英语学科教学将不仅教授问路、点餐、购物等为了在外国环境中“生存”的内容,而将涉及学生所必备的品格和关键能力,应该为促进学生作为人的全面发展,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学生的核心素养应该是涉及学生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多方面的能力的要求,是个体能够适应未来社会、促进终身学习、实现全面发展的基本保障”[1]。《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11)》中也提到“英语课程承担着培养学生基本英语素养和发展学生思维能力的任务”,“语言既是交流的工具,也是思维的工具”。[2]因此,做为教育前线的英语教师有必要及时探析、研究学生核心素养及英语课堂中如何对英语核心素养的落实,以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一、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的实质内涵
(一)英语学科的育人价值
对于中国学生来说,英语就是一种语言技能,谈不上素养。其实,这种观点只注意到英语作为一种语言的价值,没有全面把握英语作为一个学科的育人价值。如果不能准确把握英语学科的育人的价值,就不能理解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的内涵。
所谓的学科的育人价值,是指某个学科的课程内容除了使学生学习某些学科知识和发展学科技能之外,还要促进学生在心智能力、情感态度、思想品德、社会责任等方面的发展。基础教育阶段的各门学科都有育人的价值,都可以从不同的角度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英语学科也不例外。[3]英语学习不仅是交流的工具,也是思维的工具,也与英语国家的文化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学习英语的过程是学生接触其他文化、形成跨文化理解意识与能力的重要途径,也是促进学生思维能力进一步发展的过程。
(二)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的四大要素
把握英语学科的育人价值有助于我们理解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的内涵及构成要素。从英语课程设置的工具性和人文性两大目标来看,具体到英语学科核心素养,主要包括语言能力、思维品质、文化品格和学习能力四个方面。“语言能力主要是指在社会情境中借助语言进行理解和表达的能力。语言能力是英语学科核心素养中的“核心”;思维品质指人的思维个性特征,反映其在思维的逻辑性、批判性、创造性等方面所表达的水平和特点;文化品格指对中外文化的理解和对优秀文化的认知,还包括评价语篇反映的文化传统和社会文化现象,解释语篇反映的文化传统和社会文化现象;学习能力则指学生主动拓宽学习渠道,积极调适学习策略,努力提升学习效率的意识 、品质和潜能。”[4]
二、课堂教学活动中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具体的课堂教学实践活动是培养核心素养的主要载体。“学生的核心素养是整个学校课程的灵魂,统整学校课程规划和建设的各个要素。”[5]但是对英语教师来说,可以做到的是在不同的课型中渗透和加强核心素养的培养。下面是本人在不同课型教学中渗透核心素养的实践探析:
阅读教学是英语教学中最爱重视的一个课型,同时阅读也是培养学生思维品质、文化品格、语言能力和学习能力发展的最重要的方面。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我摒弃了以往只着重于字词句、长难句的讲解,带领学生进行文本的解读和阐释,针对不同的内容进行不同层次的提问、讨论、解释、分析和解决问题等。例如:在教学PEP人教版六年级上册第三单元Let's read Dear Diary中,在熟悉文本的基础上,以中秋节引导学生讨论中国传统节日,在这些节日中所做的活动,再过渡到了解外国的节日和活动,让学生了解中外优秀的文化传统和社会文化现象。最后再播放family公益广告视频,让学生感受到父母为自己和家庭的付出,从而激励他们积极的态度和增强学习的责任感。整个教学过程锻炼了学生的语言能力,培养了学生的文化品格。再例如:教学PEP人教版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Let's read Little Duck's Shadow中,我通过设计:预测、质疑、讨论等任务型活动训练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在教学中我指导学生运用不同阅读策略阅读故事并获取信息,从而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同时,阅读教学还拓展到课外阅读,在课外阅读中培养学生的阅读素养。
在词汇课型教学中,可以通过看视频、学幼鳌⒔灿⒂锏然疃来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例如在教学“open the door ”这个短语时,除了教给学生读音,还播放开门视频,让学生知道在开门时应该注意前后的行人,学会礼让。这让生硬的语言渗透了人性和温情,培养了学生必备的人生品格。在词汇教学过程中渗透自然拼读法,让学生掌握拼读法则,努力达到“看词会读,听音会写”的本领,提高他们识记单词的能力,让他们掌握英语学习的重要技能。
在对话课型教学中,可以通过讨论、辩论、角色扮演等活动,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通过讨论,学生可以学会表达自己的观点,并倾听他人的观点,并倾听他人的观点合作共享,分析综合。通过角色扮演,学生可以感受不同的文化,体会不同的角色,体验不同的角色,体验不同的生活。同时,在中语教学中,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为学生设计解决问题型的任务, 让学生找出解决办法。如只给学生100元钱,让学生设计“购买计划”活动。在这个活动中,学生需要思考如何安排购物单,平衡零食与书籍费用,使自己的钱实现最大化价值。同时,也可以在全班设置评委组,由评委们选出最好的购物单。学生评判的过程,也是其能力提高的过程。[6]
总之,在不同的课型中,通过不同的课堂教学活动,可以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将各个年段、各种课型的活动系统化,逐渐建立起校本核心素养培养的特色活动系统,走出一条英语学科核心素养培养的创新之路。
我们教师要认真思考英语学习对学生思维品质培养的重要性,重视在英语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文化品格。总之,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是今后一段很长时间的主要教学研究任务。
参考文献:
[1]辛涛,姜宇,刘霞,我国义务教育阶段学生核心素养模型的构建[J].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1).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11年版)[M].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集团,2012.
[3]程晓堂,赵思奇,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的实质内涵 [J].课程・教材・教法,2016(5).
[4]陈琳.颂“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J].英语学习(教师版),2016.(1).
章鼎儿、路培琦、李子平――被公认为中国小学科学教育最优秀的三位特级教师(也被誉为“科学教育三剑客”)
2012年11月1日,记者书面采访了章鼎儿老师。
问:小学的“科学课”内容包罗万象,这门课对孩子到底有多重要?
答:您接触过幼儿园里的孩子吧,这个年龄段的孩子会提出多少个问题啊。如同您说的,“包罗万象,涉及很多领域”呢。他们带着关于周遭世界的许许多多问题进入小学了,哪一门课程能满足他们这方面的发展需求呢?您在语、数、外、科学等课程中做个选择题的话,一定会选科学课吧。
这也是小学生喜欢科学课的一大原因――科学课指导他们观察认识周围的事物,回答他们所产生的一系列的“这是什么”、“这是为什么”之类的问题,正符合他们的发展需求啊。
问:科学课的核心是什么?您认为科学课教学改革改了什么地方?
答:科学课的核心是“科学素养”,科学课的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科学教学改革,就是从传统的重知识、重结论的教学方法与过程,改革成在科学探究活动过程中培养、发展学生的科学素养。
问: 孩子“科学素养”的培养对国家意味着什么?
答:我们国家很多问题令人忧心忡忡,比如环境问题。天空灰蒙蒙的,水味怪怪的,地里长出来的吃的东西都能使人害怕。这么严重的问题当然是有多种因素造成的。我从自己的工作角度看这些问题:它们都是与我们的科学教学相关的事――与人们的科学素养关系大着啊!
换一个角度说吧。当今社会,科学技术已经渗透到我们每个人的生活当中,人人都要与之打交道,人人都要具备相应的科学素养。科学素养已经成为每一个人“生存与发展”所不可或缺的了。所以,我用:“生存、发展、效率、品质”回答这个“意味着什么”的问题。
问:在偏远农村,数学、语文等课程的师资、教材都难保证,推广“科学课”,培训科学老师,是不是太超前了?
答:相比城市学生,相比东部发达地区的学生,这些偏远农村学校的学生没有电视、网络、博物馆、科技馆、少年宫等众多传播渠道,就学生的发展需求和科学素养的培养发展而言,科学课的教育意义更不容忽略。
如果这些孩子的未来是走出大山――科学课是可以少的吗?如果这些孩子留下来建设自己的家乡――科学课是可以少的吗?科学课比语文、数学不重要吗?
关键词: 数学核心素养 数学课程价值 数学教学策略
当前,核心素养已跃升为教育界热点,成为教育者们借以深化课程教材改革、教学方式变革、教学质量评价、教师专业发展、落实素质教育目标的关键要素。那么什么是数学核心素养?怎样的数学教学才能有效提升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笔者基于改革当前数学课堂教学的要求,从以下方面探讨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培养。
一、注重围绕数学学科核心概念开展教学
核心素养导向的数学教学要求围绕数学学科核心概念开展教学。核心概念是构成学科骨架的、具有迁移应用价值的概念。揭示学科知识的本质和学科知识之间的联系,具有统整学科知识的功能。以数学核心概念统领教学,有利于学生掌握学科基本知识结构、提高学生的元认知能力、进行综合思维并实现学习能力迁移。因此,核心素养导向的数学教学要求教学重心从注重“讲授记忆”具体事实转移到对核心概念统摄下的学科知识及结构的“深层理解迁移应用”上,以发展学生的综合思维。
例如,“百分数”教学为了促进学生对“百分数”这个核心概念的深层理解,首先可以把核心概念具体化为一般概念知识,如“百分数的意义;求百分数;分数、小数和百分数的互化;百分数的简单应用”;然后,通过一系列驱动性基本问题,如“百分数有何意义?”“怎样求百分数?”“分数、小数和百分数怎样互化?”“百分数有何应用价值”等问题引发学生思考;最后,围绕驱动性问题设计、实施有效的教学活动,让学生在分析关于百分数的意义、特征、性质、应用等具体数学事实基础上促进对一般概念的基本理解,最终建构核心概念。
以核心概念统领,设计“具体数学事实驱动性问题理解一般概念建构核心概念”双向互补教学主线,对核心概念形成的普适性认识具有持久迁移应用价值。学生一旦建构核心概念,就可以通过核心概念迁移应用解决现实性问题,从而减轻学习负担,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正是核心概念教学的价值体现。
二、提供学生研究应用数学思想方法的机会
提供研究数学思想方法的机会有助于学生构建良好的数学认知结构,促进学生对数学原理和态度的学习迁移,发展数学思维。核心素养导向的数学教学要求将教学重心从教师教学生转移到学生自主探究建构知识方法过程上,要求为学生探究性学习创设真实、复杂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分析问题、建立数学模型,并运用适当方法解释问题,从而获取知识、领悟研究数学问题的思想方法,并提升通过数学探究获取知识、研究解决生活问题的能力。
例如,在“圆的周长”探究中,教师提问通常都有共同之处:先让学生猜猜圆的周长和什么有关?圆的周长大约是直径的几倍?然后根据猜想设计方案测量需要的数量并进行验证,最终得到数学结论。这个过程看似注重学生有证据地猜想、实验设计、实验操作能力等探究能力培养,实质上并没有给学生质疑思考探究中可能产生的诸般问题的机会:为什么要探究圆的周长与直径的关系?为什么要用周长除以直径?实验数据存在的误差是什么?”等等。不难发现学生所谓的“合作探究”只不过是在教师的指导下解决“几个人一起操作”的大问题,是在简单重复数学家发现知识的过程而已。
显然,这样的教学不能提升学生独立建构知识思想方法体系的能力,只有给学生充裕的时间不断反思探究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如何精确地测量所需的数量?为什么要用周长除以直径?为什么要进行多次测量等问题?并引导学生对现有结论进行反思和质疑:误差是哪些原因造成的?怎样减少误差?等等,才能真正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提升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
三、研究数学发展历史关注学生情感体验
核心素养导向的数学教学要求关注学生科学态度和情感体验,教师若能借助数学发展历史挖掘知识背后的孕育发展、由潜到显的转化历程,帮助学生体验数学曲折发展史中涌现出来的伟大科学思想、科学精神,则更富启迪。核心素养导向的教学要求教师为学生创设真实的情境,向学生展现数学概念的形成过程、数学规律的发现过程,以及解决数学问题的真实历史过程,帮助学生切实体验严谨的科学态度、科学精神。
例如,分数教学中“小数点的由来”,教师可以呈现小数发展演变过程:1700年前我国数学家刘辉开始应用十进分数前人用低一格摆算筹的方法表示小数用阿拉伯数字表示小数大约400年前用小圆点来分隔小数里的整数和小数部分现在的小数表示方式。给学生留下数学发展足迹,领略数学家的伟大贡献,体验前人不断继承、研究和发展数学过程中的严谨态度和科学精神。
通过提供丰富的数学史,给看似枯燥、冷漠的数学注入充满人情味的数学家、数学故事等,带领学生领略数学的价值,体验数学研究过程中的科学精神,这些都有利于学生发展,有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进而促进他们数学和人文素养的提升。
四、借助原始问题培养解决问题能力意识
核心素养导向的数学教学要求教师为学生创设适宜进行自主探究的原始的、未知的、生活的和现实的问题情境,设置待解决的具有研究价值的问题,提供充足时间和空间,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和方法独立自主尝试用各种方法开展研究活动,从而拓宽视野,获取知识,发展能力,体验数学探究乐趣和精神,培养探究能力并养成良好数学素养。
例如,教学“认识圆”后,教师提出:车轮是什么形状的?在学生观察的基础上,继续深入追问:车轮为什么都做成圆形的?车轴应该装在哪里?学生可以利用所学相关知识和方法查阅资料,动手实践,合作交流,研究探讨,列举验证等,了解车轮构造原理――车轮在地面上滚动时,车轴离开地面的距离总是等于车轮半径,车子就会平稳行进,不会上下颠簸,从而有效巩固“圆”、“圆心”、“直径”、“半径”等有关圆的概念知识。
只有把学生置于真实问题情境中,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和方法自主探究,才能获得更有价值的知识方法,形成解决实际问题的自觉意识和关键能力,才能体会到数学的乐趣,提升学生数学素养。
核心素养导向的小学数学教学要求转变教学理念和目标,改革教学内容、方式和过程,关注学生对知识的自主建构和应用,以及提升教师综合素养及确立以核心素养为目标的教学评价体系,才能有效促进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提升。
参考文献:
[1]林钦.关于核心素养导向的中学物理教学的思考[J].课程・教材・教法,2015(12):35.
[2]胡玉华.科学教育中的核心概念及其教学价值[J].课程・教材・教法,2015(03):35.
关键词:核心素养;英语教学;教育改革
核心素养,是在世界教育变革进入瓶颈期,中国教育进入深水区的大背景下生发而出的。核心素养视域下,小学英语教育也正面临新的变革要求。小学英语教学设计要根据学生英语核心素养培养要求,在全球视野与本土精神中汲取养分。
一、小学英语核心素养的概念
核心素养是整个社会对新一代人的发展所提出的新的要求。义务教育阶段英语核心素养可以归纳为三个层面:一是掌握基本学科知识,包括听说读写、语音、语法、词汇等;二是通过英语课程学习而获得的素养和各种能力,如合作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全球化视野等;三是培养对学生发展和社会发展至关重要的能力,如创新能力和批判性思维等。这些素养当中,与我们一直以来坚持的英语教育理念既有相重叠的,也有根据新时代、新形势背景所新提出的新维度,但无论如何,这些素养的培养应当是整体的、具有本土特点的。小学阶段是儿童成长十分重要的教育阶段。小学阶段,是儿童初步感知周围环境、发展各种能力的关键阶段。正是从小学开始,大部分孩子开始正式接触二语学习,同时开始丰富的人际交往并能够参与一定的社会活动。落实好核心素养的关键理念,也必将有利于儿童各种能力的发展,为儿童日后的学习打牢基础。教育发展的重点在于教育实践,核心素养确定之后,如何在实践中推进,如何在实践中加以反思、改革,应当成为我们新一轮课程与教学改革的重点。我们应当在核心素养的指导下反思课堂,重建教学,促进中国英语教育的新发展。
二、核心素养视域下小学英语教学设计原则
英语作为一门必修学科,兼具人文性与工具性的双重价值。王蔷指出“英语学习是学生主动构建意义的过程,学生在理解与表达的语言实践活动中,通过感知、预测、获取、分析、概括、比较、评价、创新等思维活动,建构结构化知识,在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发展思维品质,形成文化理解,学会学习,塑造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促进英语学科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英语教学活动的开展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基于学科核心素养培养的英语教学活动应当围绕以下几点开展:
1.聚焦真实学习的发生
学习真的发生了吗?这是一个值得广大研究者与教师反思的问题。受传统科举思想以及苏联凯洛夫教育流影响,应试取向的外语教育理念长期占据着我国的教育实践,在这种教学实践中,我们只看到了“一流考生”却不见“一流学生”。学习过程是基于学生内部认知的过程,是新知识与学生已有经验相互联结、逐步建构的过程。从认知主义心理学角度看来看,语言的学习,不仅仅是语言符号的简单积累,而是通过语言的学习,内在建构符号的意义,透过这些语言符号组成的结构来实现人的有效交际。信息加工理论也认为,人们的语言学习是人类大脑将符号化的语言形式加工处理成形象化的内在意义的过程,是将符号与原有知识背景相联系,从而将之纳入到长时记忆当中的过程。虽然我们的课堂熙熙攘攘,看似热闹,但学生是否真正参与到了学习过程中来仍有待确认。当前教育实践中,“人在心离”的课堂并不少见,语言知识意义的有效生成受到阻碍,学生学习的境脉受到阻隔,生不论是在知识学习层面还是能力与思维发展层面都受到了限制,甚至受到教育负向效果的影响。看似热闹但缺乏学生自主参与的教学活动本质上是对学生学习生活的破坏。而保证学生在课堂内真实学习的发生是实现核心素养的基础条件。
2.着眼生命课堂的实现
英语学习的目的不仅是学习一项语言技能,同时应注重通过外语学习和对外国文化的了解与借鉴,促进学生自身价值观、人生观的发展和综合人文素质的提高。语言与我们的生命是紧密相连的,是基于生命活动的符号性表达。着眼学生的真实生命体验,将教学活动融入到学生生活当中,是促进小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的有效途径。小学生对于生活的感受是直接的、生动的,是基于情境的。现实生活中,语言学科天然的情境性与生活性为其教学提供了条件。英语教学设计应当紧密联系现实生活,既保持英语学科的实用元素,使英语学习时刻为生活服务,又能够挖掘语言背后的文化内涵与情感体验,将之与儿童日常生活结合起来,使兴趣英语化,生活情境英语化。这样才能调动学生既有语用体验,激发学生积极的学习态度,使生活成为学生英语核心素养培养的源头。通过将学科知识与可感知的生活经验贴合起来,使学生自主地参与学习过程,获得真切的体验,是有效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的重要突破口。
3.创生学习策略,支撑“学”的优化
“学习策略对任何学科的学习都有指导意义。”学习策略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反映出学生的学习面貌与学习能力。“学会学习”是义务教育阶段学生核心素养之一,是“终身学习”理念得以实践的重要支撑,也是当前我国教育改革的一大突破方向。然而在我国当前教育实践中,“学会学习”的真正意蕴与价值仍处在被遮蔽的窘境。一线教师对学生学习的机制,以及支持学生学习的策略知识缺乏系统、深入的培训。学习策略有着一般策略与专门领域策略之分。例如,作为语言学科,英语与汉语在语言机制、功能以及心理过程上具有颇多类同之处,故而在学习策略上均需要一定的记忆策略、交际策略等宏观策略来促进高效学习的发生。而与汉语相比,作为第二语言的英语学习又有着自己独特的过程与机制,在语言学习的早期,母语学习基本上是“习得”的过程,即通过自然情景中的练习获取,二语学习则多为“学得”,是通过有计划的、模拟的情景进行的学习。学习材料与学习境脉的不同导致学校教学中的英语学习急需策略指导。这其中即包括包容性较强的一般学习策略,也包括在其框架下调整、延展、生发而出的英语专业学习策略。但不管怎样,学习策略的应当是在教师指导下,学生依据自身学习体验与学习需求而动态生成与调整的,只有创生学习策略,支撑起“学”的优化,才能培养出真正的“一流学生”而非“一流考生”。
4.关注新兴学习理论,打造信息化时代新课堂
任何英语课堂在传播客观知识的背后,都应指向人的发展,指向人的核心素养。随着心理学等学科在儿童学习领域不断取得新突破,我们对儿童的教育理念与教育方式也应当发生相应的变革。同时,在信息化时代,信息化条件下的人工智能与学习理论的深度结合已经为我们的学习与教学提出了新思路。如何打造信息化时代下的新课堂也成为了我们所面对的新课题。信息时代的新课堂,必然是信息交互的课堂。在这样的课堂上,教学活动的主必须是儿童,儿童主动去获取、交换信息。将知识情景化、交际化可以很大程度的提升小学生学习兴趣,发展其主动探究的精神与能力,同时也是符合脑科学领域所提出的人脑信息加工机制的,能够在完成客观知识学习的同时发展学生综合素养。信息时代的新课堂,必然是实践化的课堂。小学阶段学生英语学习的中心是模仿、是游戏。我们的课堂是否应当继续局限于课堂?这是值得反思的。当前,许多学校也已经开展了大胆的尝试。比如建立模拟地球村,开展DIY课堂等。而在这些活动当中,都可以将我们的英语知识、英语运用镶嵌到中间去。信息时代的新课堂,必然是学生合作,自主学习的课堂。学校教育之所以宝贵,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在学校环境中有着丰富的社会关系。其中,于儿童而言,友伴关系又是最为重要的关系。友伴关系往往可以给学生带来积极的情感体验,同时能够产生思维的碰撞,不论从培养学生教技能力的角度,还是从培养其创造力与批判性思维的角度,都是有重要作用的。
用这么一个标题,确属无奈。既因对语文核心素养的认识尚不全不深,又因对语文核心素养的认知真切存在,故对语文核心素养来了一回断想,遂姑且用“认识有三”的表述求见大方。
一、 语文核心素养的“三个特点”
特点一:发展性。所谓的发展性,就是核心素养具有时代感与生长感,核心素养的厘定是因时因地的,核心素养的达成也是日渐沉淀的。
时代感 2014年3月,在《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中,第一次提出“核心素养”一词:“核心素养是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意见》强调了在知识经济、信息化时代,一个人如何面对复杂的、甚至不确定的现实生活情境时,运用所学的知识、思想、方法,来解决真实的问题所表现出来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显然,核心素养的提出是具有时代意义的,是为还没有出现的社会情景做准备的。换言之,不同的时代,核心素养也应不同,是动态的,不是一成不变的。教育,向来是为了人更好地与时代和社会合拍生活,随着社会发展的新要求,一次次课改也就必然出现。因此,每一次课改也就注定只是“当时”的正确。“核心素养”的出现显然也是应运而生,是时代的必然要求。
生长感 对核心素养的表述,各国或机构也不大一样:美国用“21世纪技能”表述,日本用“能力”表述,世界经合组织OECD用“胜任力”表述,其实质就是一个人具备的适应未来社会的素养DNA。就语文而言,儿童一来到这个世界,便进入了语文生活,也就开始了语文素养的沉积,周围人群的话语,与周围人的言语交流一直在发生。进入学校时,儿童便已经具有了相当的语文素质。语文核心素养要表达的就是从语文角度来进一步养育学生的个人修养、社会关爱、家国情怀。比如,培养学生对语文的情感、发掘汉语言的表现与魅力、涵养良好的语文习惯与行为等。而一个人的学习、阅历总是不断发生的,因此在某一个阶段形成的语文核心素养必将日渐丰实,具有不断地生长性。
特点二:统摄性。语文课标,由过去的“双基”,到后来的“三维目标”,再到当下的“核心素养”,是不同教育阶段的具体体现,这是一个由“单一”到“丰富”再到“简约”的发展过程。“双基”为目标的语文教学,更多地基于“工具性目标”。2011版《语文课程标准》“课程基本理念”中的第一条就是“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其中提及了十多项素养要求,大概分为两大类:一类是语文素养,另一类是人的基础素养。语文核心素养指向的应该是“人本性目标”,较语文素养应该更上位、更基石,是语文素养中的DNA。它不是听说读写中的某一项语文能力,但它又非无所不涉,语文核心素养一定是统摄语文素养,指引语文能力形成,从语文的角度实现人的更好发展。
特点三:表现性。任何内容都会有相应的形式感,语文核心素养当然也不例外。语文核心素养的外在行为表现应是一个人的语言面貌了。适切、准确、得体的语言决定着孩子的未来社会人的生活水平:更好地做事,更好地生活。语文核心素养较高的孩子表现出来的外在行为,就是相应出色的吸收力与表达力。所谓“出色的吸收力”,就是“读得懂”的表现,这里的“读”当然有“听”之本义,听得懂别人的话,读得懂别人的文字;所谓“出色的表达力”,就是“说得好”的表现,说得正确,说得巧妙,说得艺术,结合情景说出比较准确契合的话语,这里的“说”当然有“写”之本义。需要强调的是,这里的“读得懂”“说得好”不单单是语文能力层面,更有情意、人格、意蕴层面。如“读(听)得懂”体现出的善解人意的同理心,“说(写)得好”体现出的感情的适切表露,心中有听众(读者)对象的平等心。语文核心素养的水平直接决定着生活与工作中的交际质量,也就是语文生活的质量。
二、 语文核心素养的“三个认识误区”
误区一:学科矮化。随着课程改革深入,越来越多的教育人开始探索课程的综合化,综合是课程改革应坚持的理念和走向。“但是,这并不意味着综合性越强越好。这里隐藏着两个问题:一是学科有没有独立存在的价值?二是课程综合要不要建立在学科独立价值的基础上,以求深度的综合?答案是毋庸置疑的。”(成尚荣语)有人用只读过小学的莫言、没有专门学过文学专业的鲁迅、2014年诺贝尔化学奖由物理学家获得等事例来“证明”语文学科或者某一门学科的作用微乎。看起来,有点证明的力量,但很多时候人们总习惯于认识的标签化和表面化,不注意某一学科在学科知识交叉中的主价值。莫言的确没有上过中学,但莫言小学三年级的作文曾被拿到了中学生的课堂里作范文。莫言受到了极大的表扬,兴趣一下子就冲天了,天天盼着上语文课,因为那是他能“出风头”的时刻。小时候推10圈磨才准看1页书,就这样读完《青春之歌》。在艰苦的环境中,莫言读遍了周边十多个村庄的书籍。莫言还用耳朵阅读,莫言作品中的“魔幻现实主义”其实从幼年便开始了。拿他的话说是:恐怖故事听多了,经常感到恐惧,吓得割草都割不着。可是,越恐怖越想听,越想听越恐怖。莫言的这些“学习”经历,能否定小学语文教学的作用吗?能说小时的阅读、听书不是语文学习吗?再历数跨界成就的科学家,任何一位跨学科成就的科学家,首先是本学科的素养高度与其他学科的联姻,方才发生“一点撬动”的借力效果。任何时候,都不要简单地否定学科存在的价值。用著名教育专家成尚荣先生的观点来说:“正确的态度和方式是,让学科打开自己的边界,而打开边界不是丢弃‘本土’。”所有的学科教学,在实现人的综合素养培育过程中,均做着各自的贡献。语文学科核心素养,也应向着人的成长,依赖语文学科的言语符号体系,以及言语符号所组成的知识体系,发挥着其他学科所无法替代的作用。
误区二:贪多求全。近来,教育部重磅推出“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意见征求稿)综合表述为“9大素养25项”,“9大素养”具体为:社会责任、国家认同、国际理解;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审美情趣;身心健康、学会学习、实践创新。落实到具体学科,讨论具体学科的核心素养,实属不易,难怪教育部会推出征求稿引发全国大讨论。笔者以为,所谓核心,《现代汉语词典》上表述为“中心”“主要内容”之意。比较于2011版语文课标的“语文素养”表述而言,应该有进一步的聚焦,但如果还是泛泛而谈,或者从众多角度分别而谈,势必离“核心”还远矣。窃以为,当下“核心素养”的提出是个体在21世纪生存、生活、工作就业最关键的素养,是21世纪人们需要的共同素养。既是“核心”,表述就应该是简洁且简约的。
关键词:核心素养;小学美术;情境教学
一、小学美术核心素养时期的教学发展
基于核心素养的教学工作,是近年来各学科教学发展的重要指导与走向,相对于以往的“双击”和“三维目标”,核心素养已经不再是有具体指向内容的指挥棒,而是指向全人、全思维的,并非是传统意义上的天赋和智力的量化,更注重的是后天培养的一种文化素质。在小学美术核心素养的发展之下,对学生的综合素质与能力作出了要求,并且具体分类为如下五个方面:图像识读、美术表现、审美判断、创意实践和文化理解五个核心素养。这也就意味着,核心素养指导下的小学美术教学,不再是带学生单纯地在课堂中进行模仿与练习,而是要全面激发学生的想象力与审美能力,拓展学生的思维,实现现代化教学工作的全面发展,给学生以启发,最终达成教学工作的完善与发展。在当前小学美术核心素养时期的情境教学中,教师能够关注到学生的成长,给学生以启发,全面推动现代化教学工作的发展与完善,给学生以更多的关注,实现学生综合艺术素质的全面提升。在核心素养发展之下,对于教学工作的整体发展也提出了方向性规划,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其一,氛围民主,以人定教。在当前教学中,教学工作的开展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展开因材施教,教师要为学生创设民主氛围,全面推动学生成长。在小学阶段,学生开始接触到美术的启蒙与熏陶,此时的一切对于学生而言都是新鲜的,新鲜的色彩感觉,新鲜的审美感知。而作为教师,要关注到学生的成长,关注到现代化教学的发展,给学生以启发,最终达成现代化教学的发展,为学生的成长奠定扎实的基础。民主的氛围,因人而异的教学策略,能够真正做到尊重学生发展,尊重学生成长,从学生角度找寻艺术的美好,激发并鼓励学生说出自己的观点,为学生种下艺术的种子。其二,氛围轻松,寓教于乐。只有在轻松的氛围之下,才更符合小学阶段学生的成长心理。小学阶段学生的年龄还比较小,在教学中很多时候需要教师及时、准确地做出引导,才能切实的推进现代化教学的发展,实现对学生基本美术素养的构建。轻松地氛围和寓教于乐的观点,能够更好地适应小学阶段学生的特点,而且艺术学科本身不需要沉闷,而是需要大胆的想象与创新,只有在轻松的氛围之下对思维进行开拓,才能真正达成教学工作的全面发展,为学生的成长奠定扎实的基础。其三,善用科技,现代化教学。在现代教学中,科学技术作为重要的辅助手段,对教学发展发挥着全面推动的作用,影响并改变着教学工作,这也对教师的教学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全面约束自己,提升对科学技术的操作能力,真正实现科学技术对课堂的指导与运用,使信息技术点亮课堂,融入课堂。
二、情境教学在核心素养时期的运用意义
情境教学,在于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进入到相应的情境中进行体验、形成感悟。在传统教学中,美术教学更多的是要求学生进行临摹,盲目的追求“像”,比如画了一座塔,就要求这座塔一定是正的而非斜的;教材中的图片有3个窗户,画出来的也一定要有3个窗户。这实际上限制了学生的想象力,在很多时候,传统的教学模式扼杀了学生的想象力,缺乏学生对物质的真听、真看、真感觉。这里可以为大家简单介绍何为情境教学。以画鸡蛋的故事为例,日本教师会拿出一袋鸡蛋,给班级每位学生发一个鸡蛋,让学生拿回家自己进行观察,直到煮熟吃掉,第二天再让学生回来画个鸡蛋;美国教师会直接拿出大小不同、颜色各异的鸡蛋,甚至还会带来煎鸡蛋、煮鸡蛋、切开的鸡蛋等不同的鸡蛋,让学生进行观察,然后再画鸡蛋。虽然这两个国家的教师做法不同,但最终目的都是让学生去了解鸡蛋,知道鸡蛋其实是有不同形状、不同姿态的,而非都是椭圆的,而且不同形状的鸡蛋,味道也是不同的,真正形成对鸡蛋的立体印象。这就是情境教学。小学美术教学中实现情境教学,就是将情境教学作为一种教学组织形式,日常的运用于课堂,最终达成对学生美术学习能力、学习意识以及学习兴趣的全面培养,推动课堂的发展。情境教学的运用,能够全面激发学生对知识的学习兴趣,带学生进入到相应的状态下进行思考与探究,真正地去看与听,这也是作为艺术门类教学发展的关键所在,其能够全面关注到学生的成长,关注到现代化教学的全面发展,为学生的成长奠定更为扎实的基础。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能够关注到的是对学生成长的培养,而非单纯地对学生进行技能的培训。事实上,小学阶段学生也并不一定对美术会产生兴趣,此时与其对其进行专业术语、专业技巧的灌输,不如直接引导和启发学生的审美能力与创新能力。
三、情境教学再核心素养时期的具体运用
(一)全面提升教师的综合能力
全面提升教师的综合素养,是实现情境教学的重要环节。情境教学本身属于随着新课标发展而来的现代教学组织形式,具有全新的意义,需要紧扣新课标精神去理解与体味,更需要与时俱进地发展。新课标发展带来了情境教学法,也自然需要教师在教学中与学生共同成长,全面提升自身对情境教学法的领悟与学习。在教学中,教师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提升自身综合素质:第一,现代信息技术的操作能力,这一能力能够帮助创设情境,将视、音、图、文等充分的结合,实现情境的优化创设等,对情境教学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推动作用。第二,自身的审美能力、艺术领悟与感知能力等,作为教师要想构建与美术课堂相符的情境,不仅需要具有艺术品味,还要具备人文情怀,如将“月夜”场景的创设与我国传统的诗词《春江花月夜》《静夜思》等相结合,巧妙设定意境等。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全面提升教师的综合能力,是实现现代教学发展的关键所在。第三,组织教学的能力。对于教师而言,创设情境往往依赖于现代信息技术,但是将课堂进行组织交融,引导学生更好地实现教学的发展,仍然需要教师完善创设,思考如何用语言进行讲解引导等,这些都是作为一名美术教师在运用情境教学时必须关注到的。
(二)掌握情境创设技巧
掌握情境创设的技巧,也可以理解为找到情境创设的真谛所在。在进行情境创设的过程中,教师不可能无缘无故的展开教学工作,而是需要尊重课堂的原理所在,如前文提到的,在进行“月夜”教学中,可以与传统古诗词结合。美术作品是有灵魂的,教师要找到其中的灵魂所在,抓住其中的真实内涵,全面推动现代化教学工作的全面发展,再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展开教学工作的全面发展,为学生的成长奠定扎实的基础,给学生以启发,进而达成情境的创设。美术作品往往能与很多内容相结合,如音乐、诗词、文章等。如丰子恺的画作和文章的结合,就是画与字的结合等。这些都可以作为结合点,实现现代化教学工作的全面发展。
(三)充分发挥多媒体技术
充分发挥多媒体技术的作用,是实现情境教学发展的有力保障。多媒体技术的全面发展,能够为情境教学带来更多的可能性。多媒体技术强有力的表现力,不仅能够将平面的色彩图片用更为清晰的形式展示出来,也能化静为动,将图片表达的内容更为清晰地展示出来。在现代化教学中,借助多媒体设备,能够将许多教师用语言讲述不尽的内容直接表达出来,并且可以通过声音、灯光、电影等的全面结合,增强表达能力,增加情境创设的渲染能力,最终实现现代化教学工作的全面发展,为学生的思考与探究提供方便,进一步渲染环境,最终实现教学工作的完善。同时,运用教学软件,以此来刺激学生,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所以教师要掌握信息技术,给学生设计出有针对性的课件,选择有效的教育素材,以此来充实教学内容。美术作为视觉艺术的一种,通过眼睛的观察能够感受到其中所蕴含的美。所以教师就要发挥出多媒体技术的优势,让学生感受到学习美术的乐趣。在美术教学中有着大量的欣赏类内容,教师就可以借助其与中华传统文化之间的联系来进行教学,给学生展示出相应的视频与资料,以此来向学生进一步说明美术知识中的背景与发展情况,加深学生的记忆力。另外,教师也可以借助音乐等来吸引学生,让学生受到美术知识的影响,从而提升自身的艺术修养,掌握专业的美术知识与技巧,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四)引入其他艺术形式
引入其他艺术形式,是构建情境教学的重要途径。如将文学与美术的结合,是常见美术情境创设方式,在我国传统文学中,本身就有题画诗等内容,只有牢牢把握这些内容,才能切实的达成教学任务,最终实现现代化教学工作的全面发展。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全面关注到学生的成长,达成现代化教学的发展。在引入其他艺术形式时,也要关注到各种艺术文化与情境的结合。如在一些图片作品中,蕴藏着丰富的故事,而教师要能够以语言文字、文学渲染等方式,去引导学生,达成现代化教学工作的全面发展,给学生以启发,最终达成教学任务。
关键词:课程体系;学生核心素养;构建
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对于人才素质的要求不断提升,因此学校课程体系的构建在新的时代 背景下也应该立足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如下就围绕学生核心素养培养,联系我国课程标准改革面临的挑战,探究如何构建课程体系。
一、我国推进课程标准改革所面临的挑战
1.由于缺乏核心素养、能力方面的内容,使我国现行课程标准出现教育能力本位和知识本位的混淆。在我国现行的课程标准中,受到欧美教育学者的推崇和赞同的是学科知识体系之间的科学性和完备性,并注意更加详细全面地诠释课程内容。这种学科知识体系使得教学内容从难到易,循序渐进的编排课本知识,符合教育规律和实际学情,有利于帮助中小学生形成牢固的学科基础。也正因课程标准过于追求知识体系的科学与完整,使得课程标准多以学科知识为导向,过分强调知识体系的科学与完整,教学内容多为抽象的学科知识,忽略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实践能力。
2.国内现行课程标准中缺乏质量、表现标准。质量标准是学生的核心素养在具体学科具体学段的具体体现,是学生在经过一定教育阶段后应该或必须达到的基本能力水平。国内课程标准虽然从内容、能力和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角度进行说明,但在能力维度方面却缺乏明确具体且可操作化的能力表现标准;
各国都开始重视课程标准中的质量标准或表现标准,这是因为作为学生核心素养在学科当中的具体体现,质量标准可以用来监测学生核心能力和核心素养达到的程度,对学生的学习结果进行指导和评价,进而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形成。与此同时,在课程标准中添加质量标准,为教育质量的提供了评价依据,促进教育权利的下放和教育问责制度的完善。
3.国内现行课程标准当中缺乏明确的教学与课程资源建议。教育界一般⒔萄в肟纬探ㄒ槎ㄒ逦课程机会标准,是关于教育教学的过程性支持系统的标准。课程机会标准可以为学生的学习成果提供教学安排、课程设置、课堂组织等方面的支持,从而帮助教师组织课堂教学,促使学生达到课程标准要求的质量标准,培养相应的核心素养。
在我国现行课程标准中,关于教学建议与课程资源使用建议等方面的规定较为模糊和简单,学科特色体现的不够充分,在实现具体学科能力方面缺乏有效地建议和措施,不利于指导教师有效地组织课堂教学。因此,国内课程标准应在注重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基础上,详细制定教学建议和课程资源使用建议等相关内容,指导和帮助教师科学合理的使用教材,采取有效的教学方式进行课堂教学等。
二、基于核心素养的课程体系内容、结构以及各部分的关系
纵观世界各国教育改革和发展历程,其改革的基础都是基于核心素养建构起的课程体系。而当下国内的课程改革也应与国际教育改革接轨,顺应教育发展规律,建立基于核心素养的课程体系,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和综合能力。基于核心素养的现代课程体系应包含如下部分:首先是具体化的教学目标,它是指在教学过程中应该达到的具体的教育目标,即培养学生掌握何种核心能力和核心素养。其次是内容标准,它是指在某些核心学科领域(如数学、阅读、科学等),学生应该掌握的学科知识和专业技能。再次是教学建议,即在教育过程中,教育者应该提供的教育经验和资源,通过提供相应的资源来保证受教育者的学习质量。教学建议的外延较为广泛,既包括课堂教学内容的结构体系、组织安排、重点处理和传授方式,也包括学校公平性、教师专业发展、教育资源的分配,被称为“教育机会标准”或“教学过程标准”。最后则是质量标准,即在经过一段时间教学后,学生在知识技能、继续受教育的基本准备和基本能力以及学生在适应未来社会等方面的能力上需要达到的基本水平。
根据国际现有改革经验和国内现有课程体系的特点,上述四个部分与学生核心素养模型应呈现如下关系:学生核心素养通过具体化的教学目标和质量标准来体现和反映;内容标准和教学建议则是为了通过学科教学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质量标准是对教学结果导向的标准,内容标准是教学过程导向的标准。一方面,过程标准有利于帮助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而另一方面,结果标准也体现了核心素养的具体要求,只有将过程标准和结果标准有机结合才能达到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教学目标。
三、基于核心素养的课程体系各部分基本要求的具体体现:
首先,作为具体化的教学目标,应该在指导和统领本学科其他内容编排的同时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各个学科应根据学情特点,结合学科内容,设置充分体现学科特色且能实现学生核心素养的具体目标。与此同时,应在学科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跨学科素养。
其次,内容标准和教学建议应作为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保障。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通过传授学科知识的方式来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因此学科的内容标准和学科教学形式成为学生形成核心素养的基本保障。与传统课程标准相比,基于核心素养的课程体系要求内容标准应以形成学科核心素养为导向,而不是将学科内容的科学性和完备性作为根本依据。在教学设计时,应结合实际学情和核心素养目标来安排具体的学科知识。
最后则是质量标准,它是学生核心素养在学业上的具体体现。学生的核心素养是一种宽泛的能力,它指的是学生适应未来社会发展以及终身学习的基本能力与核心素质。质量标准反映的是学生在某学科中的核心素养水平,有利于教育活动的理性判断和科学发展。与学生核心素养相比,质量标准更加符合课程规律和学科教学特点,有利于指导教师的教学实践。因此,质量标准与内容标准有机结合后可以用来指导教育评价。
四、结语
因此,应顺应教育发展规律,结合实际学情和学科特点,立足核心素养问题,探究课程体系的建构问题,协调各方面力量,积极建构起一个以核心素养为基础的现代科学课程体系,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和综合能力。
参考文献:
[1]林小驹;李跃;沈晓红;高中化学学科核心素养体系的构成和特点[J];教育导刊;2015年05期.
【关键词】学生科学素养;主体;探究;课程资源
小学科学新课程标准指出:小学科学是以培养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他决定了小学科学教育要以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为宗旨,是学生学习科学的启蒙课程。它具有发展学生兴趣,启迪学生思维,培养学生能力的作用,能够帮助学生构建良好的综合素质,进而逐步形成科学世界观的重要作用。重视小学科学教育就是重视对未来创新型科学人才的培养。笔者最近随学校组织的教学研究活动小组,深入到农村小学进行教学研究活动,在活动过程中随堂听了不同教师不同年级的多节科学教学课,从中得到了启发,同时也深感农村小学科学教学中存在诸多不足的地方。下面就如何提高农村小学科学教学质量谈一点粗浅的认识,希望能对从事小学科学教育的同行有所启发。
1.科学教学要以学生为主体
教学要以学生为“主体”是指教师在进行科学教学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能动性,让学生在参与科学探究活动中自己提出问题,设计解决问题,自己动手收集各种资料,自己动手调查与实验,并整理信息做出解释或结论,形成研究报告与同学或老师进行表达与交流。这样学生才能在学到科学知识的同时,得到开展科学研究的方法和能力。
要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作用,教师要转变原有的学生观,准确定位课堂教学中的师生关系,在备课、教学设计等方面要充分考虑学生的认知情况,设计出能够全面体现学生学习主体地位的教学思路。小学科学教育是以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为目的,学生科学素养的形成不是简单通过教师的讲授就可以学会的。科学方法与能力、科学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往往需要通过学生在参与科学探究活动中体验与感悟,学生的参与性和主体性是必须体现的。因此,教师要充分认识到这一点,只有在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科学的主动性和能动性,才能够提高小学科学教学质量。
2.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
探究是"求索知识或信息特别是求真的活动;是搜寻、研究、调查、检验的活动;是提问和质疑的活动。科学探究不仅涉及提出问题、猜想结果、制定计划、观察、实验、制作、搜集证据、进行解释、表达与交流等活动,还涉及到对科学探究的认识,如科学探究的特征。
探究既是小学生科学学习要达到的目标,又是小学生科学学习的主要方式。在以培养科学素养为目标的科学教学中,由于教学目标的多元性,除了书本知识的学习,还包括科学方法与技能的训练,科学能力的培养,以及科学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养成,其教学方法就不能简单地照搬知识传授的做法,必须采用新的教学方法。这是因为科学素养中的智慧、能力、情感、态度等因素与书本知识不同,不属于陈述性知识,而是程序性知识,或称为经验知识或默会知识。这类目标学生不可能通过简单地记忆、模仿性操练学会,而是必须习得的。这里的习得是指学生需要通过亲历某些科学探究活动,在参与的过程中产生体验、感悟、最终内化的结果。这是直接经验习得的过程。教师只有充分认识到这一点,在教学过程中安排好各种相关的情景与有意义的科学探究活动,组织学生参与其中,亲历过程,自主地、充分地开展活动,才能达到既学会知识与技能,又培养智能与情感、态度、价值观,促进学生科学素养形成的目的。这是科学学习与传统自然学科知识学习最大的不同。
3.教师要充分重视当地科学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科学课程资源与科学课程之间的关系十分密切。科学课程资源是科学课程存在的基础和前提;缺乏一定的科学课程资源,科学课程便无法得以实施。科学课程实施的范围和水平以及科学课程目标的落实与达成程度,一方面有赖于科学课程资源的丰富程度,另一方面有赖于科学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水平。
农村学生天天与山川、河流、花草、树木、各种动物为伍,获得了大量的感性认识。教师应充分发挥他们丰厚的感性认识优势来服务于教学,不断充实教学内容,才能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教师可根据时令季节的不同,改变教科书中的有关教学内容的顺序,使学习内容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相结合。例如,将《各种各样的花》的教学调整到春暖花开的阳春三月,教师带领学生到大自然中,放飞在花的海洋里,观察各种各样植物的花,学生在教师的启发指导下,就可以掌握花的共性,了解到花的构造,进而认识到完全花与不完全花特征及其区别。而《植物的果实》则选择在金秋十月的收获季节进行教学,发动学生到大自然中去广泛收集各类植物的果实,然后带到课堂中观察,采用浸泡、解剖、尝味等多种实验方法来丰富、增进、完善学生对果实的认识。
农村有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和资源,为教师在进行自然教学时带领学生走出教室到大自然中去进行考察活动提供了良好的场所,教师应注意充分利用这一有利条件,带领学生到大自然这个“大课堂”中去上课。如水域的污染和保护、植物与环境、能源矿产、岩石、土壤等等,尽可能让学生进行实地考察,直接与大自然接触,把课堂教学和课外研究活动结合起来,使学生在实践中学到科学知识,从而提高小学科学教学质量。
关键词:核心素养;青少年宫;音乐教育
科学性、时代性、民族性,是我国学生培养与发展核心素养的基本性原则,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是其核心思想。核心素养是中国每一位学生应当具备的、支撑个人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所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
一、我国的核心素养教育及实施现状
有学者提出,核心素养通过“提出”“研制”“整合”“渗透”“深化发展”五个阶段渗透教育过程[1]。核心素养的培育与各学科的教学过程关系紧密,教学内容及其实施的过程应当是核心素养培养的主要载体与途径。我国对核心素养的研究时间并不长,或存在部分教师对核心素养的理解不够准确,如西北示范下雪教育学院、西北少数民族发展研究中心李泽林教授曾指出许多教师对核心素养认识不准确,在具体教学过程中,核心素养的培养有“被泛化的危险”[2]。我国大多数地区对于核心素养的研究刚进入从理论向实践转化阶段,实践成果略显不足,转化经验也不甚统一,教育政策要相对滞后。
二、青少宫实施核心素养教育的优越性
“课程改革”“教学实践”“教育评价”是核心素养在教育实践中落实的三个途径[3],有学者认为,在此项三途径中,难点和焦点在于形成核心素养评价体系[4]。当下教学评价的改革涉及教育教学的各个核心领域,然而,究其本质,教学评价中存在的诸多问题是社会矛盾在教育中体现,包括人才标准、社会价值取向和经济发展状况等,这些都会直接制约和影响教育发展的理念和改革进程。青少年宫教育形式能很好地规避核心素养评价体系形成过程中的阻碍。青少年宫的教学目标旨在提高学生综合能力,为青少年的全面发展营造良好的空间,这正契合核心素养的指导思想。同时,青少年宫教育作为学校教育补充形式的性质,决定了青少宫教学评价理念不同于学校教育,青少年宫的教学评价理念可以回避诸多社会矛盾,从这一点出发,在青少年宫推广与落实核心素养教育,将更有利于核心素养教育教学经验的累积及其对教育的全面渗透。
三、青少宫核心素养教学改革的指导思想
1.学科课程与实践活动相结合原则实践活动强调以实践和探索为主地注重学生自主发展和社会参与,与核心素养教育理念相契合。将学科课程与实践活动课程紧密结合的指导思想,在基于核心素养的课程改革中,具有重要作用。2.跨学科核心素养相结合原则在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中,分科课程有其优势但其弊端也是显而易见。分科使得知识的整体性和系统性被破坏遭到,学科之间的界限以及排他性和独立性也非常突出的。这使得学生掌握的知识碎片化,知识很难还原到问题情境中。因此,传打破传统的学科边界,促进学科融合,是推动和落实核心素养课程变革的有效手段。3.学生自主与教师主导相结合原则在核心素养视域下,学生的主体地位以及学生自主学习品质的养成是教学重点关注的问题,打破填鸭式讲授教学模式,开展合作、探究、启发式教学势在必行。将教学过程开放、作业开放、评价过程开放,加强课堂教学与社区、家长等多方面的联系,能够更好推进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积极调动学生参与课堂教学,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和作用,让核心素养积淀的过程与学习的过程共生。
四、青少年宫音乐教学模块核心素养目标设定
1.文化基础了解中国以及世界音乐历史文化,能够自觉尊重和维护音乐财富,在各种音乐实践中积累音乐审美经验,形成健康的审美取向和表达欲望;通过音乐表现和音乐基础理论的学习,帮助孩子在感性的音乐活动中坚持严谨的学习态度和理性思维形态,在构建丰富的想象力的同时培养勇敢的探索精神。2.自主发展学会学习音乐,乐于学习音乐,能够在学习过程中调解自己的学习方法,能够利用现代化信息设备和手段辅助音乐学习;养成积极乐观的人生观,在音乐学习过程中培养自觉、自信、自制的能力和坚持不懈的精神品质。3.社会参与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与互助精神,在音乐学习的过程中理解音乐的文化的多样性过程中建立民族音乐自豪感和中华音乐文化自信,形成传播中国音乐文化的意识和行为。
五、青少年宫音乐教学模块课程设置
1.年龄结构5~10岁儿童。原因:依据植物神经学观点,生命早期,许多神经元决定了皮层上有多少神经元控制身体的各个具体部位,10岁以前所有关于运动的经历决定了皮层上究竟有多少神经元控制身体的各个部位,因此,对于音乐动作技能的学习来说,10岁以后才进行已经比较迟了;心理学家认为,音乐动作技能开始血是时间最佳时间在5岁左右;音乐心理学家爱德华•戈登认为,音乐才能的发展似是在9岁时达到平衡[5];柯达伊认为,儿童的音乐学习最好在6岁之前,最迟不能迟于9岁。此外将年龄设置为5~10岁也是青少宫教学的一般性质与特殊性决定。本纲领为青少年宫音乐课课程设计的总体指导纲领,旨在为青少宫各音乐门类学科教学大纲设置提供指导方案,是青少宫各音乐学科在制定教学内容时的指导依据。以声乐1课程为例,在实现“人文积淀”核心素养教学材料的选择上,以“选用不同历史文化背景下的音乐教学材料4~6首”,则可以确定教学材料如: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还应注意将核心素养的其他基本要点相结合,如:教学材料《悯农》,在实际教学中需关注的核心素养应包括:如上所述,同一教学材料在教学过程中应关注多个核心素养基本要点目标的共同培养,因此在实际教学中,也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挑战。教师应结合多种教学方法,综合考虑核心素养各基本要点的实现路径,缜密设计教学计划以及教学过程。综上所述,自我国《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正式以来,对于核心素养的研究正逐渐从理论向实践转化,但是实践成果仍不足,转化经验也不统一,教育政策相对滞后。在核心素养推广的众多难点中,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评价问题是其中之一。青少年宫的教学评价理念可以回避诸多社会矛盾,更有力于做试点项目,推广与落实核心素养教育理念。本文通过核定青少宫核心素养教学改革的指导思想,确立青少年宫音乐教学模块核心素养目标,研究核心素养在青少宫音乐教学中各教学课程设置纲领,为青少宫推广核心素养教学打下基础,为核心素养在教育的各个层面的实现积累经验。
参考文献:
[1]田秋玲.核心素养视角下小学生阅读现状及对策研究[D].鲁东大学,2019.
[2]李泽林.防止核心素养被泛化的危险——兼论贯彻落实《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学科化倾向[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46(05):158-163.
[3]一帆.《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总体框架正式[J].教育测量与评价,2016(9):34-37.
[4]孔凡哲.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评价难题的破解对策.中小学教师培训,2017(1),总第366期.
对当下的小学科学课堂来说,科学师资队伍整体表现为短缺薄弱且不稳定,教师对科学课程的理解,也显得传统朴素且不深刻。放眼全国小学科学教育,在区域之间、校际之间等方面差异较大,代表小学科学教育前沿水平的区域、学校等群体凤毛麟角,整体水平堪忧,普遍存在“把科学教育片面理解为传播科学知识的教育,而忽视了科学思想、科学方法、科学人文、实践能力、科技创新的培养教育”的现象并没有太大改观。笔者从“实验器材”的视角,就如何践行“新科学教育”谈谈个人想法。
一、重新定位科学教育“新内涵”
2001年,中国教育部和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从法国引进“做中学(Learning by Doing)”项目,旨在以促进小学科学教育发展,培养儿童科学的思维方式和生活方式为目标,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动手动脑的探究式科学教育;2006年,美国提出知识经济时代教育目标之一是培养具有STEM素养的人才,并称其为全球竞争力的关键。STEM教育就是科学、技术、工程、数学的教育。STEM代表科学(Sci-ence)、技术(Technology)、工程(Engi-neering)、数学(Mathematics)。STEM教育也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小学科学教育领域。
近年,美国《新一代科学教育标准》将科学与工程学实践、学科核心概念和跨学科共同概念进行了有效整合,从科学与工程学实践的角度来看新标准的实施,使我们看到了美国科学教育的转变。中国科学教育应该何去何从?我们应该反观中国小学科学教育史,理性整合现有科学教育思想资源,科学判断中国学生对科学教育需求,重新定位科学教育新内涵。笔者认为:科学史教育、STEM教育、学科核心概念教育、创新教育、实践活动教育都应该是新科学教育的核心内涵。
二、重新组合科学教育“新器材”
人民教育出版社1978年出版的十年制学校小学课本《自然常识》,以科学知识为主,课本中提及和课堂中使用的实验器材较少。1982年出版并投入使用的六年制小学新课本,通过提出问题、探索答案、总结规律的基本方式进行教学,实验器材正式进入小学科学教育的课堂,但由于经费和装备服务等问题,所有器材基本来源于生活,老一辈从事科学教学的教师回忆说:“瓶瓶罐罐当仪器,拼拼凑凑做实验”是我们进行科学实验的主要方式。随着小学科学教育和社会经济的发展,教育部开始为学校配备小学科学实验仪器,甚至包括实验耗材、单元实验材料箱、某个实验的材料盒等;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传感器、计算机等数字化实验器材也潜移默化地影响着课堂。但目前小学科学实验室现有器材已经不能满足小学科学教育发展的需求,不仅失去了“瓶瓶罐罐当仪器,拼拼凑凑做实验”那个时代的动手创新,实验就像“吃快餐”,没有主动设计实验的过程,没有不断优化选择材料的过程,没有强烈的求知欲满足感,更跟不上科学技术发展的步伐,对信息化数字化仪器对小学科学教育的影响毫无感知,固化思想严重。
新科学教育内涵下的小学科学课堂中的实验教学,重在重新组合科学教育中“新器材”,进行实验教学。所谓“新器材”表现在三个方面:一、尝试生活取材,回归科学教育新起点。“瓶瓶罐罐当仪器,拼拼凑凑做实验”看起来低级低效不严谨,如果合理运用,有利于新科学教育内涵的发展。科学教师在课堂上围绕某一个问题的探究进行设计,组织学生根据探究性实验设计在生活中寻找或加工所需要的仪器和材料,学生用自己的器材进行实验探究形成各自的结论,再进行实验器材和数据的对比分析,形成经验和结论。这样的过程看似耗时耗力,数据差异大,不利于快速得出正确的结论,但从阶段性来看,科学知识是死的,探究知识的过程是活的,这样的过程对学生科学方法、科学人文、科技创新等科学素养的形成影响更大。二、尝试数字仪器,感受科学教育新技术。传感器等数字化器材的使用,在某种意义上弱化了探究性,但是实验数据更精确了,实验效率更高了,对学生的创新刺激更强了,在生活中的应用也更广泛了。力传感器、位移传感器、声波传感器、pH值传感器等在科学实验中的使用,不仅能更高效更准确地收集数据,为数据分析、得出结论提供更可靠的数据,还能开辟科学实验研究的新领域,解决现有器材无法探究的新问题,更有利于大数据的实现,进而实现大数据的分析研究优势。三、配备多元器材,拓展科学教育新思路。新科学教育下科学实验器材的重新组合,不仅是表现在基于实验室配备器材之外的生活取材和数字化器材补充,还表现在不同验探究中,生活中器材、数字化器材和实验室器材的科学选择,更表现在同一个实验探究中,生活中器材、数字化器材和实验室器材的优势互补。
三、重新审视科学教育“新切口”
实验探究是科学学习的核心方式,是培养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和科学素养重要的有机载体。在实验探究中科学有效地使用实验器材,有利于提高实验本身的有效性,甚至对整节课的教学效果都会产生深远的影响。从顶层设计新科学教育内涵框架来看,要让新科学教育思想理念植根于科学课堂,植根于科学教师心中,仍需要基于实验器材这片沃土开花结果,进而促进学生科学综合素养的发展。从实践新科学教育内涵来看,实验探究中的实验器材是最直接最有效的载体,能够倒逼科学教师对新科学教育的学习和理解,进而促进新科学教育对课堂实践的影响。“实验器材”这一实践层面和“科学教育”这一理论层面有着密切且理性的联系,以研究新科学教育为切入点,面对新时代要求,面对新学生特点,面对新课程要求,解决小学科学实验器材的开放性、探究性、发展性、整合性的问题。以人的发展和需求为切入点,从实践创新和理性思考的视角,解决小学科学实验器材信息化、生活化、多元化、有效化的问题。
重组实验器材是履行科学教育的最直接最有效的手段,履行科学教育,对重组实验器材也有着更为开阔更为理性的指导意义。重组实验器材可谓是新科学教育这满天星斗中最亮的那一颗,正因为它的闪亮,新科学教育这满天星空才显得越发璀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