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8-07 17:30:24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改进社会治理的方式,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思想政治理论课;实效性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取得成功,在学科建设、教育理念的更新、课程设置与教材的改进、教学方法的综合运用等方面,我国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取得了较大进步。
一、当前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现状及问题
(一)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有待改进。
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内容是连接教育者与教育对象的信息桥梁。目前,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内容还存在一些问题:第一,缺乏系统性。思想教育、政治教育、道德教育、心理教育这四方面构成了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体系,其中政治教育是核心。我国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在坚持以意识形态教育为主体的同时,在一定程度上忽略了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第二,缺乏针对性。有些教师没能根据学生的思想情况,没有充分研究他们所关心的热点问题、感到困惑的疑点问题,更没有系统地通过运用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学生所关心的热点问题和现实问题,结果难以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教学方法难以适应时展的要求。
在现有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主要存在两个问题:一个是硬性灌输。硬性灌输的表现是教育者单向地向受教育者传授知识和价值理念,忽视受教育者的理解程度和实际感受,受教育者被动地接受教育内容。二是忽视实践教学。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不是单纯的思想政治理论知识教育,而是要理论联系实际,能够使学生将基本理论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去,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由于安全和经费的考虑,一些学校开展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积极性不高,实践教学活动流于形式。
(三)教师队伍建设的水平有待提高。
教师队伍建设水平与思政课的主渠道地位不相适应主要表现在三方面:一是专职教师数量不足。由于思想政治理论课专职教师数量不足,大班上课的现象比较普遍,制约了教师教学质量的提高。二是教师综合素质亟待提高。这里的综合素质包括:思想理论修养、教学科研能力、人格魅力等方面。三是部分教师缺乏教学热情。高职院校中部分老师由于教学时间较长,导致了一种教学上的疲态,同时,因科研压力较小,缺乏一定的动力,致使他们在给学生上课时没有充沛的热情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是一种教与学的恶性循环。
二、增强和改进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的对策
(一)丰富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内容。
思想政治教育要注重比较研究,这不仅是社会发展变化的需要,也是学科本身发展的要求。世界各国高校对大学生都有自己的思想政治教育方式。一般不用“思想政治教育”这个名称,而是使用公民道德教育、生活教育和通识教育课程等说法。发达国家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丰富多样,对我国具有借鉴意义,如美国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包括:公民教育、历史教育、经济交易、法制教育、宗教教育、性教育、生活教育等;而英国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则包含公民教育、伦理道德教育、宗教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等。此外,发达国家也很注意在各学科中渗透思想政治教育,这对我国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具有重大的借鉴意义。
(二)创新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方法。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在课程教学中,应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价值功能,通过多种手段和不同媒介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隐性教育和隐蔽渗透[1]。要改变单一的"灌输式"的教学方法,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除了课堂讲授法外,还可以选择讨论教学法、案例教学法、多媒体教学法、社会实践教学法等生动活泼的教学方法为我们所用,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例如,通过开展社会实践教学,可以超越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课堂教学的限制,使大学生有机会体会和观察社会生活各方面的巨大变化,有助于他们确立起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心,从而增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对大学生政治认同的引导力。
(三)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师素质。
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应该是立场坚定,综合高素质较高的教师。对于高职院校教师的个人素质提升主要可从以下四个方面入手:一是要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二是高尚的师德有为人师范的品行和个人魅力。三是深厚的理论素养和人文社会科学知识基础。四是将理论教育与客观实际相结合,以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实施教学。这些要素涵盖了成为一名优秀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努力方向和目标。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师队伍应该是一支由教学领军人物、中青年带头人、骨千教师构成的队伍,既包括广大骨干教师,也包括专业领军人物和学术带头人[2]。
三、结语
总之,增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是一个系统工程。只有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重要地位的认识,改进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综合运用多种适应时展的要求的教学方法,不断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整体素质和教学能力,科学设置思想政治理论课考核方式,借鉴国外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有益经验,才能使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效果得到进一步提升,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吸引力和感染力。
参考文献:
[1]陈正良,金正一.研究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的思考——基于宁波大学研究生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调研[N].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8(6).
关键词:浓密机 跑浑 治理 分析
中图分类号:TD9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5)04(b)-0076-01
1 浓密机概述
1.1 浓密机工作原理
当前浓密机设备在我国矿山开发中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应用。浓密机是通过利用开采矿物的重力作用通过沉降将固体和液体进行分离的设备。多数浓密机主要是利用混凝土、金属焊接或木材作为材料构建而成的圆筒形浅槽装置。浓密机能够使10%~20%固体比例的矿浆经过重力沉降,得到45%~55%固体比例的底流矿浆。经过设置在浓密机内部的耙匀速转动下将固体矿物质在矿浆中分离出来,并能够将溢流在顶部的环形槽中排出。
1.2 浓密机工作方式和特点简介
根据浓密机的传动方式,其主要分为以下几种:(1)边缘齿条传动。采用这种方式的浓密机目前社会中应用较少,其直径一般在53m以上。(2)中心传动。采用这种传动方式的浓密机为小型设备,其直径一般不会超过24m。(3)辊轮传动。这种浓密机主要采用传动小车进行传动,直径为53~100m。浓密机主要应用范围在固液丰富并需要分离的生产环境之中,主要应用直径为3~100m之间。通过在浓密机上增加脱气槽来避免颗粒物粘附在液体气泡上,出现分离不彻底的现象。在进行给矿管铺设时须避免给矿带入气体。早期浓密机没有使用絮凝剂,致使沉降效率较低和浓密面积较大,选矿工作效率较低。后来增加絮凝剂之后,浓密机面积减少,工作效率提高。自从高校浓密机出现之后大大提高浓密机的工作效率。深锥浓密机高度较高其压缩沉降带构造复杂,这种浓密机具有给矿均匀、工作效率高、固液分离性能佳的工作特点,能够有效改善以前浓密机的缺陷,成为高新技术企业的首选。
2 关于浓密机跑浑的治理分析
2.1 浓密机跑浑概述
浓密机在当前矿山固液分离中发挥着不可估量的作用。在生产过程中技术人员需要持续关注设备的生产状况,当出现浓密机不能很好的进行固液分离,溢流浑浊不清的状况,工程人员需要通过科学的技术手段和方法进行故障分析、查询、排除。一般情况下当浓密机的絮凝剂使用量较小时会出现跑浑现象,另外水量过大或石灰用量小也会造成这种现象。如果是这三种状况造成的跑浑技术人员可以及时进行故障排除,避免造成生产停止。生产人员观察到沉泥层松散,液位计浮标无法在沉泥层上漂浮,其不断上升时可以不断加大絮凝剂,并将排矿泵停止工作,利用絮凝剂将悬浮矿泥吸附排出,降低沉泥层。如果不能很好解决问题技术人员需要进行停止给水。在生产过程中需要根据跑浑的不同原因进行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针对性的进行跑浑治理。
2.2 浓密机跑浑的治理分析
2.2.1 改进矿液输送条件治理跑浑问题
在矿业生产中精矿的矿液输送条件将直接影响到矿产资源的产量,对浓密机的工作效率有较大的影响。大部分的渣选矿由快速浮选精矿泡沫和浮选三段精矿泡沫组成。当生产中出现仅能通过洒水来去除空气泡达到泡沫正常流动时技术人员需要通过技术改进达到有效治理浓密机跑浑的效果:将初始设计中的精矿泡沫管改为管材,进行生产,达到有效的提高泡沫流速,使泡沫快速排出,这种改造亦能够达到节约水资源的目的。技术人员将浮选三段的管道改造成DN273,在实际生产中达到浓密机中泡沫的流速显著提高,通过加水消泡后推进浓密机的不断持续固液分离,达到治理浓密机跑浑的目的。
2.2.2 改进缓冲和回水系统环节治理浓密机跑浑问题
在实际生产之中技术人员发现浓密机跑浑的问题之后,需要及时将原矿泵池进行技术改造,利用科学制作的缓冲器来提高浓密机的工作效率。通过增加泵池达到有效阻止泡沫的溢出,避免矿物流失和浪费的目的。这种缓冲结构亦能够提高浓密机工作的稳定性和均匀性,达到有效治理跑浑的现象。技术人员将矿浆通过液下泵输送到缓冲器,最后输送到浓密机,通过缓冲器对矿浆的流速和流量进行控制,之后将矿浆流入浓密机,避免浓密机背返回的矿浆搅浑。在实际生产过程中采用这种方式能够有效改善浓密机出现的矿浆翻起、滚动等现象,达到治理浓密机跑浑的目的。
2.2.3 添加絮凝剂治理浓密机跑浑问题
我国矿业生产中通过添加絮凝剂来提高浓密机工作效率的使用率较高。大多数企业在生产中主要是利用聚丙烯酰胺、聚合氯化铝作为高效絮凝剂进行跑浑治理的。企业生产过程中技术人员在矿浆混合均匀条件下利用聚丙烯酰胺等絮凝剂来对溢流水中的悬浮物进行吸附,达到有效提高浓密机固液分离效率,但是聚丙烯酰胺的大量使用将会增加企业的生产成本。添加聚合氯化铝能够使精矿快速沉降,但是其大量使用将会造成企业在后续的冶炼时排放废渣效率降低。因此在进行浓密机跑浑治理中需要在一定科学保证下使用增加絮凝剂达到目的。
3 结语
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快速发展,我国在矿业生产中所使用的设备和生产技术不断进步,极大的提高矿业固液分离效率,大大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避免资源的浪费,提高企业的投资收益效率。该文对浓密机进行了概述,并对浓密机技术特点进行了介绍。当前浓密机在使用过程中会出现跑浑现象,技术人员需要根据具体的生产环境和生产条件采取最为科学、有效的方式进行浓密机跑浑治理,大力提高矿产资源的利用效率。
参考文献
[1] 段所存,邢喜峰,刘遍洲,等.浓密机跑浑的综合治理[J].中国有色冶金,2014, 43(2):54-56.
[2] 胡凤清,周高云,段福成,等.锌精矿浓密机溢流跑浑的治理实践[J].有色金属:选矿部分,2003:34-36. DOI:10.3969/j.issn.1671-9492.2003.01.011.
[3] 周少珍,吴国霞,刘炳贵,等.浮选硫精矿浓密机溢流水跑浑的治理实践[J].有色金属:选矿部分,2001,(4):38-41. DOI:10.3969/j.issn.1671-9492.2001(4):11.
[关键词]平等和谐;课程评估
广大政治理论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也是加强和改进高校政治理论教育,为社会主义事业培养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客观要求。
一、营造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
政治理论课作为一种思想教育课程,要求在教学过程中必须努力营造平等民主、亲切和谐和生动活泼的教学氛围,使受教育者在宽松的教学环境中接受的理论和观点。
建立平等民主的师生关系。教师不能惟我独尊,居高临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发扬民主作风,提倡探讨精神。要认识到教师并不是真理的化身,他们只是带领学生探索真理的领路人,在人格和真理面前,师生的地位是平等的。要提倡师生之间在理论上的相互切磋。“师生切磋,弦歌互答”,这曾经是中国大教育家孔子终身倡导并实践的一种教育思想和教学方式。
要营造平等和谐的教学氛围,还必须倡导多维思维方式和动态思维方式,打破传统的两极化思维方式。长期以来,人们养成了一种两极化思维方式,要么正确,要么错误,非此即彼。这种思维方式使理论教育过于简单化、绝对化,容易使受教育者产生逆反心理。
因此,政治理论教育必须要立足现实,面向未来,既要立足于今天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这个事实,也要立足于当代青年学生思想异常复杂、异常活跃的事实,同时又要体现探索创新精神,要在增强政治理论教育的针对性、预见性上下工夫。
二、建立科学的课程评估体系
教学方法的改变必然要求教学评估的方法随之改变。因此,改革课程评估方法是加强和改进政治理论教育的必要环节,它对政治理论教育的改革起着保证和导向作用。传统的政治理论课程评估标准主要是依据学生成绩的高低、及格率的多少以及教学文件、教学设备是否齐全。这种课程评估方法的导向作用就在于:教师为了使学生获得好的成绩,在课堂上总是尽可能地把所有的概念、原理一味地向学生灌输,而学生为了应付考试,也只得遁着“课堂记笔记,课后对笔记,考前背笔记,考后扔笔记”这样一种怪圈转。要根本改变这种传统的教和学的方法,必须建立适合政治理论课程的教学特点的科学的课程评估体系。
政治理论课教育的目的是为了帮助青年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使他们掌握运用理论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和能力,这是学生受益一生的东西,是给学生提供走完以后人生奋斗道路的强大精神动力。政治理论教育对受教育者的影响是长期的深远的,它通过学生的体验,逐渐内化为受教育者的理想信念、道德情操、敬业精神、鉴别能力和适应社会能力等。因此,对政治理论课程的教学效果和教育功能、教育价值的评估,不能仅仅定位在校内的表现,也不能仅仅定位在知识接受的层面上,而要扩展到校外的表现和非知识的层面上,要定位在人的整体素质提高上,定位在人的全面发展上。
三、强化实践环节
理论联系实际,这既是的基本观点,也是强化和改进政治理论教育的根本途径和基本方法。的科学理论,它不是超然于人类社会实践之外的玄思遐想,也不是僵死的教条和冷冰的逻辑,而是深铸在人类社会实践之中的充满生机活力的科学体系。要使广大青年学生真正掌握理论的真谛,领会理论的精神实质必须让学生走出课堂,走出校门深入社会实践。在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复杂环境里,坚持政治理论教育与社会实践相结合尤为重要。
通过实践活动,广泛接触社会,当他们发现自己的观念与现实有一定的距离或不相符时,便会促进他们进行新的思考。不要在学校里一味地坐而论道评头论足,要在实践中增强他们对社会的认识,培养他们脚踏实地的作风,使他们明确自身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促进“知”和“行”的统一。通过国情考察、科技服务、扶贫支教等社会实践形式,不仅使青年学生在实践中受到教育,而且使他们在实践中可以发挥自己的智力、技术优势,为社会做一些实事、好事,这样既提高了自己,又服务于社会。只有在社会实践中,广大青年学生才能真正做到“四个统一”,即:学习科学文化与加强思想修养的统一,坚持学习书本知识与投身社会实践的统一,坚持实现自身价值与服务祖国人民的统一,坚持树立远大理想与进行艰苦奋斗的统一。
四 、建构双向性、探索性、、开发性的教学模式
课堂教学是学校政治理论教育的主要环节。长期以来,我国政治理论课的课堂教学一直是实行以教师为主体的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的特点是一种自上而下、由外而内的单向的、单方面的灌输,把政治理论教育过程完全看成是一种被动的理论灌输和知识传授。
这种教学模式对理论的系统传授固然有它一定的合理性,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学生思想特点的变化,这种教学方式的弊端日益凸现。主要表现为政治理论课教学严重脱离社会实践,脱离学生思想实际,成为一种空洞的教条式的说教。教师一支粉笔,一本书,满堂灌,一言堂,根本忽视了学生在教学实践中的主体性作用,扼杀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消磨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参与意识与探讨精神。
一、“政府不是解决问题,而是问题所在”。在改革攻坚新形势下,政府自身已成为各种矛盾汇集点,推进政府转型成为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内在要求
总书记指出,我国的改革正处在一个关键的时期。在我们面前有许多必须解决而且回避不了的问题,有许多必须抓紧而不能拖延的任务,政府转型即为其中之一。
(一)从外部大环境上看,政府转型是适应全球化政府改革潮流的需要。尤其在我国加入WTO以后,改革政府、实施公共管理的任务更加迫切。公共管理是公共部门与非盈利组织共同满足公共需求、处理公共事务、提供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以实现良好治理的管理活动。20世纪七八十年代,在全球化、信息化、市场化浪潮的推进下,从英美等西方发达国家开始,掀起了一股大规模的世界性公共管理改革潮流,推动了行政管理从“以政府为中心”向注重公共服务、“以满足人民需求为中心”转变。应该说,公共管理潮流的兴起,是人类社会发展到知识经济时代要求政府管理模式发生变化的必然反映。对我国而言,加入世贸组织后,随着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确立,我国已经进入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全面转型期。要顺利实现我国的社会转型和升级,政府也需要根据市场经济发展要求,重新明确自己在社会转型期的职责,对政府职能进行重新定位。比如,不仅要满足社会公共需求,而且要不断给社会群体、个体提供公共物品和公共服务;在管理方式上,不仅要简政放权、转变管理方式、提高管理效率,而且更加需要程序公正、依法透明等等。
(二)从国内大环境上看,加快扩大公共服务为重点的政府转型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的内在要求。现代市场经济最基本的特征是市场主导资源配置。党的十六大报告提出,在本世纪头20年要建立“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十六届三中全会又明确提出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原则和任务,十六届四中全会进一步强调“正确处理市场机制和宏观调控的关系,坚持按市场经济规律办事,更大程度地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加强和改善国家宏观调控”。
勿庸讳言,改革开放以来,通过“国退民进”市场化改革,我国在重塑市场主体方面取得了重大突破,但在对市场经济体制形成具有决定性意义的要素市场方面,行政性配置的要素仍较多,这在金融和土地市场方面尤为突出。也就是说,经济体制改革的进一步推进与政府转型密切相关。离开政府改革的逐步展开和深化,不切实解决政府“越位”主导资源配置问题,建立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不可能的。十六届五中全会进一步指出,“加快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和提高对外开放水平的关键”。只有通过政府转型,才能把工作重点转移到为市场主体服务和创造良好发展环境上来。
(三)从技术发展动力上看,推进政府转型是电子政务发展的客观需要。20世纪90年代以后,现代信息技术蓬勃发展,逐渐成为各国重塑政府的利器之一。如何利用信息技术改革推动政府的组织管理,不断对政府的组织结构、运行方式、管理和服务模式、工作流程进行改进和调整,建立与先进信息技术手段相适应的组织机构和工作流程,也就是说,把以集中管理、分层结构为主要特色的工业化时代的大政府,转变为以知识经济为基础的新型政府管理体系,从根本上提高政府的管理水平,已经成为重塑政府的重要方向。比如在新加坡,每一位公民都可以通过网络轻松获取医疗、商务、交通、住房、就业等各类信息和服务。又如美国,通过电子政务构建了一张包罗市、县、州、联邦以及各行业在内的超级政府网络系统。因此,适应现代信息技术发展的内在要求,构造一个适应信息时代的政府,必然需要推动政府转型。
总的来说,加快推进政府转型既是解决经济发展中深层次矛盾和问题的需要,也是消除社会生活中突出矛盾和潜在风险的需要。强化政府公共服务职能,努力实现政府转型的实质性突破,已经成为经济社会科学发展、协调发展与和谐发展的必然要求。
二、从本质上看,政府公共服务转型是一场大规模的公共治理变革运动,税收治理创新应该是政府公共治理变革的重要内容
(一)政府转型要以公共服务为中心。公共服务型政府的公共管理必须满足社会公共需求,为公民提供公共服务,以维护和实现公共利益为目标。改革开放二十多年来,我国的公共需求方兴未艾,但公共服务体系仍存在着许多严重的弊端,当前中国社会的基本矛盾也日益从以前的“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需求和落后的社会生产力之间的矛盾”转变为“供给产品的供给远远不能满足人们不断增长的公共需求的矛盾”,如何在我们已经初步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框架的新形势下,进一步提高各级政府宏观经济管理的有效性和公共服务的质量,是政府转型必须解决的一个重大课题。我们政府部门及广大公务员要将为人民服务作为一切行政行为的出发点和归宿,通过政府改革,给人的“全面而自由发展”提供最好的环境,为和谐社会提供最坚实的保障。与此相应,作为政府重要职能部门,税务部门也要以纳税人为中心,将为纳税人服务和公共服务有机统一起来,优化税收服务机制,改进纳税服务方式,创新纳税服务模式,通过深入创建“服务型税务”等活动,切实促进税务机关职能的转变。
(二)政府转型要以公共管理(行政)为指导。美国学者M.P.托达罗认为,“公共行政是发展中国家最短缺的资源”。我国加入WTO以后,政府的作用主要是行使公共权力,满足社会公共需要、提供社会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对全社会实行公共管理与社会管理。推动政府转型,必须按照十六大“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改进管理方式,推行电子政务,提高行政效率,降低行政成本,形成行为规范、运转协调、公正透明、廉洁高效的行政管理体制”的要求,从优化政府公共治理出发,把握公共行政的发展规律,重新调整政府与社会、政府与市场的关系,重新界定政府的角色、设置政府的职能、设计政府的运行机制,将政府职能集中于公共服务的提供上来,通过全面推进政府公共行政体制改革,切实推动地方政府真正从经济建设向公共服务型转变。为充分发挥税收职能作用,促进和谐社会建设,我们税务部门也要加强公共管理、公共行政的学习研究,并从税务管理体制、职能、方式、机构、人员各个方面进行调整和变革,以适应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
(三)政府转型要以电子政务为依托。随着信息技术在世界范围内的迅猛发展,特别是互联网的普及应用,电子政府几乎在所有发达国家都得到广泛发展。构建公共服务型政府,也要加快电子政务建设,通过电脑网络系统将政府部门与企业、公民联为一体,节省政府管理成本,并为政府机构向全国乃至全世界的开放创造条件,同时也促使政府系统对信息反应更为敏捷,增强政府和社会各界的相互支持与合作。与之相适应,税务系统要顺应电子政务的发展潮流,依托“金税工程”建设,加快电子税务发展步伐,促进税务信息在系统内部、在税务机关与纳税人之间进行双向传递。要以满足社会对税收公共服务的要求为出发点,通过电子申报、税务网站等途径,深化政务公开,提高办税效率、降低行政成本、增强税务管理的透明度,方便纳税人,切实推动税务机关职能的转变。
(四)政府转型要以公共部门人力资源开发为保证。构建公共服务型政府,还要相应提高公务人员依法行政能力、公共治理能力。目前,我国经济、社会生活中的诸多深层次矛盾并未得到有效解决,以政府转型为重点的结构性改革尚未破题。从根本上来说,与许多政府系统的工作人员思想不够解放密切相关。对此,要采取有效措施,通过加强理论宣传,观念更新,以及建立科学的政府绩效评估体系和经济社会发展综合评价体系,改革干部人事制度等,规范政府行为,为推动政府转型、职能转变打下坚实基础。作为政府人力资源管理系统的一部分,税务系统应该深刻认识到公共部门人力资源开发的重要意义,通过深化人事制度改革,完善税务部门人力资源的考核,优化税务人力资源的配置,加强人力资源的培训,全面提升干部依法治税能力,为促进税收治理提供全面的智力支持。
三、把政府转型与税收治理密切联系,对深化税务公共行政改革既有深刻理论意义,更有现实指导意义
经济全球化、信息化、市场化与民主化是当代国际四大潮流,他们交互作用,将人类社会带入一个快速变化的新世纪。我们的政府正是在这种环境下逐步从管理型向服务型转换的。应该看到的是,在这一转型中,我们还缺乏相应的现代管理的理念,政府管理能力和人才结构还不能够完全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政府服务市场经济的观念和制度还有待进一步确立。如何完善政府公共管理职能、强化公共服务和市场监管职能,建设公共服务型政府、建设和谐社会已成为我们需要经常思考的问题,在这一点上,从中央到地方、从政府部门到社会各界都在逐步形成共识。税务系统是政府重要的职能部门,在由经济建设型向公共服务型转变过程中,不可能置身其外,必须审时度势,在政府改革历史性推进的关键时刻,从构建公共服务型政府出发,进一步理清税务工作思路,积极改进工作方式和工作作风,全面强化系统的公共服务职能,从而适应社会公共需求的深刻变化。
(一)以与时俱进的精神确立与公共管理相适应的人性化税收服务理念。随着公共需求和公共利益的变化,实现以人为本的公共政策转型和创新,已经成为政府提高建设和谐社会能力的当务之急。公共政策的效果往往取决于社会公众的认同和参与程度,这就需要赋予民众更多的知情权、选择权、表达权和监督权,并在此基础上建立健全公共利益的实现机制、公平的利益分配机制、有效的利益整合机制,完善公共政策程序,使相关者的利益和诉求得到充分表达。所有这些,都要求我们税务管理部门确立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实现由单一的行政管理向人性化的税收治理转变,使税收政策的执行以尊重公民的基本权利为前提。因为税收政策执行方式的选取直接影响着税务部门的形象,关系到广大纳税人和税务部门的关系。这就提醒我们必须经常注重工作方式方法的改进。近年来,我国税收政策的执行由过去的强制性手段逐步转向人性化管理,以服务为主、寓管理于服务之中的管理方式已经得到人民群众的普遍理解和支持,今后还需要进一步探索更加有效的方式和方法,更加文明治税、人性化管理。
(二)以科学规范的手段构建与税收治理相配套的完善服务体系。随着政府职能转型的逐步深入,政府部门本身成为改革的对象。税务部门要淡化权力意识,充分认识搞好服务才是提高税收治理的重要手段。比如建立明确税收服务的管理部门,以及利用全面的服务考评机制,自上而下科学适用的服务规范和办法,形成科学有效的机制保障等。同时通过建立各类信息共享,充分发挥信息资源在税收服务中的积极作用,真正将税收服务落到实处。必须承认的是,目前我们的税收服务还处于比较粗放的状态,服务硬件虽然有所改善,但服务的软件仍徘徊在礼节性的阶段。由传统的税收监督打击型向税收管理服务型转变,特别是在信息化建设成果和资源的充分开发利用等方面,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可喜的是,许多基层国税部门已经意识到这一点,不断采取措施、探索路子,深化税收服务。今后的努力目标和方向,应该继续从制度和机制上入手,将税收服务贯穿于科学化的税收治理工作的全过程。
关键词: 大学生 思想政治理论课满意度 思路 与对策
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承担着对大学生进行系统的理论教育的任务,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那么,这种教育是否真正发挥了作用,收到了实效呢?大学生是不是“真心喜爱”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呢?究竟是哪些因素影响和制约着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满意度、美誉度呢?如何改进和提升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满意度呢?对于上述问题,本文在相关问卷调查的基础上,作一初步分析探讨,旨在有助于问题的解决。
一、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满意度的具体测定
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际效果如何,一直是各级教育主管部门、从事这项具体工作的实际工作者非常关注的问题,因为它涉及我国高等学校教育目的的实现和社会主义事业合格接班人培养的大问题。但过去对这个问题的关注,主要集中于“三进”工作,集中在思想政治理论课如何设置的问题上。如今,在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指导下,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强调“三贴近”,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大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满意度问题。
那么,大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满意度到底是一个什么概念?如何测定和获得大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满意度?这既是一个理论问题,又是一个技术问题。简单地说,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满意度是大学生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过程中实际的感受和收获与其希望收获和感受的比值,也就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满足大学生心理预期的程度。它是大学生在接受思想政治理论教育过程中的一种感觉状态,是大学生对实际的教育效果与自己原来的期望进行对比的结果。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满意度是思想政治课教育活动对自身目的性的关照及确立在整个社会系统中旁者无法取代的基于特定价值关系的价值属性。制约和影响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满意度的因素很多,除了课程和教学因素外,还有非教学因素,如社会环境、经济发展、政治清明、职业稳定、个性、未来预期等。也就是说,课程内容的设置和课堂教学水平并不是决定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满意度的唯一因素,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满意度是许多因素的函数。如果将各种因素定义为:课程设置A、课堂教学B、教师风格C、考试方式D、教材E、社会环境F、经济发展G、政治状况H、个性I、未来预期J,等等,那么,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满意度M的函数表达式就为:
M=f(A、B、C、D、E、F、G、H、I、J……)
我们可以把A、B、C、D、E、F、G、H、I、J或者更多的变量,运用等价的概念转换成相同的福利水平,用希望的收获来表达,这样就可以给出一个衡量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满意度程度的公式。即,
思想政治理论课满意度=实际收获/希望预期
在一般情况下,大学生在思想政治理论课上实际得到的收获总是其希望得到收获的一部分(大喜过望的情况也会有,但极少)。所以,思想政治理论课满意度的系数一般大于零,小于1。思想政治理论课满意度系数越是接近1,表示大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越是满意;思想政治理论课满意度系数越是接近0,表示大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越是不满意。显然,满意度是一个能够比较科学、全面、深入地反映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际效果的科学指标体系。
为了能更全面、科学地反映大学生群体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满意程度,我们选取了大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接受程度、欢迎程度、满意程度、美誉程度及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认可程度五个指标来分析获得群体满意度的结果。根据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满意度公式所涉及的因素,2008年12月,我们对杭州下沙高教园区14所高校作了一次随机抽样调查,具体了解大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满意程度。此次调查共发放调查问卷2300份,收回有效调查问卷2213份,回收率为96%,调查人数占园区学生总数的2%。计算结果为:
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接受程度=83%
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欢迎程度=85%
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满意程度=52%(良好率)91%(满意率)
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美誉程度=51%(良好率)86%(满意率)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认可程度=68%(优秀率)
如果套用学生考试标准,即60―69分及格,70―79分中等,80―89分良好,90―100分优秀,那么,大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总体满意度应该处于良好水平。
二、制约和影响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满意度的因素分析
应该说,大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否满意,主要取决于学校的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所提供的“全部产品”和服务满足大学生期望的程度。当然,制约和影响这些产品、服务及大学生期望的因素是多方面的。有教学性因素,也有非教学性因素;有学校性因素,也有社会性因素。由于非教学的社会性因素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应该专文进行论述,这里我们将主要对其中的教学性因素进行分析。故此,我们认为,制约和影响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满意度的教学性因素主要有:
(一)课程体系边界不清挫伤大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现有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内容与高中阶段雷同重复,学生已失去了对思想政治理论的新鲜感和求知欲。心理学上有一条非常重要的原理,就是需求度决定行为的态度。由于相关的内容在中学阶段已经接触和学习过,所以,很多学生认为,课程内容重复是他们对思想政治理论课不感兴趣的重要原因之一。
(二)教学内容和课程设置的不适应影响大学生的满意度。
多数学生普遍反映,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体系本身缺乏严密的结构和规范,几门课程之间或内容重复,或课程体系庞杂。给学生的感觉是,思想政治理论课什么内容都讲到了,但什么内容都没有讲透彻深入。所以,有的学生认为,思想政治理论课现在正在失去自己的特色,变得越来越像专业课了。下表可以比较准确地反映大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体系的意见和看法。
表1 大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体系方面的意见(多项选择) (单位:%)
(三)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空洞呆板,语言枯燥,大道理太多,对大学生缺乏亲和力。
由于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政策性强,所以,现有的教材都比较严肃。教材的理论性太强,教训人的语气多,引导人的话语少,读起来不可亲可近,拿起来一看就犯困,直接影响学生的兴趣和动力。下面的两个调查数据可以真实地反映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的具体意见。
表2 大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内容的意见和满意度(单位:%)
表3 大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编写的满意程度?摇(单位:%)
(四)教学安排有违教育规律。
现在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由于受制于师资和场地等多方面因素,基本上是混班编排的大班上课,并且还多数安排在下午和晚间上课。少则70―80人,多则150多人,这样的大班型教学,师生互动、辩论演讲、答疑提问都很难进行,直接影响教学效果。有的学生戏言,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在最不应该上课的时段安排学生最不情愿上的课程。这样,难免陷入恶性循环,教学效果很难得到保证也就是很自然的了。
(五)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课堂教学手段单一,气氛沉闷,理论教学离社会实际生活太远,难以引起学生的兴趣和共鸣,是制约和影响大学生满意度的最主要原因。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人们的价值取向日趋多元,各种思想文化的相互激荡也越来越激烈。社会的上述变化必然会反映到青年人集中的高校中来,也会反映到高校政治理论课上来。这些变化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提出了新挑战,学生要求吸收各种新鲜知识的愿望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式和教学内容的缺乏变化就成为一对现实矛盾。再加上部分老师讲课片面求“稳”,课堂内容缺乏新意。于是,讲台上老师捧着教材照本宣科,学生在下面懒洋洋地打瞌睡或者看课外书的课堂生态,让一些学生“忍不住想逃”,怎能期望大学生会满意这样的课堂教学?下表调查结果很说明问题的所在。
表4 大学生在思想政治理论课上的主要行为(单位:%)
表5 学生不愿意听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原因(单位:%)
表6 学生对不同类型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接受程度(单位:%)
(六)学生的成绩考核方法陈旧,难辨良莠,不能够真正激发学生学习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兴趣和动力。
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内容最重要的是进头脑。对学生的学习状况进行考核不是目的,重要的是通过考核使学生加深对理论知识的认识、理解和体会。学习的目的不是为了考试,但考试能对一门课程的系统学习起到激励、约束和检验的作用。完善的考试形式是课程建设的重要环节。这样,考试的方式方法就应该有助于这一目的的实现,其方式方法也就应该灵活多样。但现有的考试操作比较整齐划一,没有考虑到学生的专业特点和年龄情况。其结果必然造成课上记笔记,考前背笔记,考试考笔记,考试结束“丢”笔记,学生的真正收获不大。由于考试的方法单一,学生真实的学习状况很难反映出来,结果是好的不香、坏的不臭,学生成绩的高低关键是临时突击的效果怎么样。长此下去,学生怎么会有更大的积极性来学习这门课程。
表7 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考试方式的接受程度(单位:%)
(七)教学内容同大学生的求职就业关联度不大,很难引起学生的重视和关注。
在高等教育大众化的今天,学生要交费上学,自然对自己的投入回报比较关心。特别是在就业压力很大的情况下,部分大学生更是比较实际。对那些在未来的就业中不能起到立竿见影的课程往往兴趣不大。思想政治理论课就是这样的课程。学得好,专业技能不见得就高;学得不好,专业技能业不见得就低。很多学生更是直截了当地说,从来还没有听说哪个同学是因为思想政治理论课学的好而在就业市场上找到比较好的工作的。由于思想政治理论课在未来的就业中“不实用”,“没有分量”,自然不能引起学生的重视和兴趣,也直接影响大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满意度。
(八)学科建设滞后,难以聚集最优秀的人才和队伍,这也是影响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效果的重要原因之一。
有名师才会有好的课堂教学,才会对学生有吸引力和感召力。一直以来,很多教师都不愿意从事公共课教学,而愿意从事专业课教学。这样,就使得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教学留不住人才,更难聚集人才,总是处在失血的状态。这种状态反映到师资队伍和课堂教学上,就是思想政治理论教学队伍中缺少大师和名师,课堂教学缺少更多的精彩课堂。最直接的后果,就是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课堂对学生缺乏吸引力,学生对课程的满意度自然会下降。
三、提升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满意度的对策选择
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满意度是一项意义重大但又十分艰巨的任务。说它意义重大,是因为,只有不断提高大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满意度,才能使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真正走进大学生的内心世界,使大学生对、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真学”、“真懂”、“真信”、“真实践”,才能接受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完成大学生政治社会化的任务,体现社会主义大学的本质特征,完成高等学校的教育职责,使大学生最终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真正的接班人。说它任务艰巨,是因为,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满意度不是一朝一夕能实现的,这是一个社会系统工程,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协调配合,尤其需要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教学的担当者付出更多的辛劳和努力。结合思想政治理论课“05方案”改革以来的成熟经验和有效做法,我们认为,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满意度着重要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一)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针对性、时效性,不断满足大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价值体验。
为什么科学的政治理论和革命的政治内容,难以留住有些学生的心?原因是多方面的。毫无疑问,这和我们的教学方法过于单调枯燥,一成不变有关。国家教育行政学院的相关调查显示,高校领导认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针对性强的仅占6.2%,而认为一般的则占到43.1%,不强的占到20%。大学生并非排斥思想政治理论课,他们所排斥的是那种死气沉沉的理论灌输。应该说,在特定的条件下,一定的灌输是必要的,但必须讲究方式方法。灌输本不应该是一厢情愿地把知识照本宣科,而应善用说理、启发、引导的方法,要注意学生的主观感受,满足他们的参与欲望。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不是靠理论压人,而是以理服人、以情感人。教学方法必须多样化,要把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与课题讨论、专题辩论、参观调查等多种方式有机结合起来,增加教学的生动性、趣味性和直观性。
教育家加里宁说:“教育是一种艰苦的事业,优秀的教育家们认为教育不仅是科学事业,而且是艺术事业。”在改进教学方法方面,应确立学生的主体性地位,增强其主体性的参与意识。在教学内容的安排上,教师要为学生设计科学探索问题的情境,引导学生主动地去思考问题,并力求做出自己的见解。要采取有利于培养学生创造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各种形式,如专题研讨、案例教学、课堂辩论、互教互学等,尽可能创造师生双向交流的和谐氛围,使学生在学习思想政治理论课时,化被动为主动,并通过这种双向互动,充分发挥理论教育潜移默化的作用,从而有效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育人功能。
深入开展社会实践是新形势下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途径,也是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的重要环节。从相关的问卷调查也证明了这一点。为此,学校要把拓展社会实践资源、建立实践基地、丰富实践内容、增强学生社会实践能力作为加强和改进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一项重要任务和措施。主要做法应包括以系、教研室为单位设计学期社会实践教学内容;依托我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等各种社会教育资源,建立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基地;围绕社会热点问题和课堂教学中的难点问题开展社会调查;社会实践报告纳入课程成绩并将优秀报告汇编成册等。
此外,还要延伸课堂教学的范围,加大教师教育的长度。随着网络在高校学生生活中占据的地位越来越重要,要加强对网络的利用,建设网上课堂和网络教育体系,让它们成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重要补充,使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理论传导和先进思想教育渗透功能得以在更为广阔的空间延伸。
(二)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不断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理论水平和教学能力。
师资队伍的状况直接关系到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满意度。应该说,同大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期望相比,我们的师资力量在学历、年龄、知识结构和教学水平等方面都存在不同程度的差距。国家教育行政学院的相关调查显示,只有15所院校认为目前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专业水平和教学能力很好,占11.5%。从调查的整体情况来看,认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专业水平和教学能力在一般和一般以下的占到74.7%,未回答的占到14.6%。学校要制定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的长期规划,把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师资队伍建设纳入到大学建制、学校人才引进的整体规划当中;要加大教师培训的力度。现在,新的思想政治理论课设置对原有的教学内容变动很大,教师应尽快掌握新课程的基本要求,熟悉教材,了解教学方法,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和教学能力。
教师是课堂教学的主体,是课程形象的代言人。教师的一言一行对学生产生巨大的影响。教师的形象直接影响教学效果。因此,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首先要加强自己的政治理论修养。只有教师有坚定的政治信仰,才能去感染学生、引导学生,其次要强化敬业精神。如果一个人缺乏对事业执着追求的精神和对工作尽职尽责的境界,也就不会下功夫花气力去加强理论学习和业务钻研,丰富自己的理论素养和知识结构。一个知识和理论贫乏的教师,是难以说服教育学生,更谈不上为人师表、教书育人的;再次要提高教学水平和能力。一个优秀教师的能力体现主要反映在课堂教学水平上。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只有以渊博的知识、认真的态度、优秀的口才、适度的自我表现令学生叹服,才能激发学生的听课热情和对教学内容的认同感,才能提高大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满意度,减少抱怨率;最后要提高教师的课堂教学水平,保持教师本人鲜明的人格魅力。一个具有较强人格魅力的教师往往可以提高学生对其所授课程的兴趣,增强课程的感染力。“爱屋及乌”是学生中普遍存在的心理,学生通过对教师的欣赏,不断强化对课程和教学内容的认同。作为一名政治理论课教师必须有较为宽厚的知识基础,善于旁征博引,有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有耐心的教学态度,有饱满的讲课热情,有自然大方的教态,善于运用形体语言,把理论讲得生动、有趣,吸引学生,从而增强课程的感染力和吸引力。
(三)搞好宏观指导,加大领导力度,遵循教育规律,不断创新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教学的工作机制。
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对大学生进行系统思想教育的主渠道,在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意义重大,任重而道远。中央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16号文件,具有很强的政治性、思想性、针对性和操作性,是新形势下指导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纲领性文件。落实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保障措施,重点要加强组织领导,健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保障机制,努力营造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良好社会环境。目前确实存在着对思想政治理论课不够重视的现象,往往是“口头上重视,行动上忽视”。突出表现是:课程定位低,资金经费不落实;师资编制不足,课时往往受到削减,等等。处于这样一种不良好的舆论氛围中,无疑加大了改善思想政治理论课形象的难度。
【关键词】融资结构;公司治理;股权融资;债权融资
一、概述
《上海证券交易所市场统计年鉴2009卷》披露各类证券成交总额441874.67亿元,同比增加62.55%。其中,股票成交总额346511.91亿元,占证券成交总额的78.41%;债券成交39806.34亿元,占证券成交总额的9.01%;基金成交6549.06亿元,占证券成交总额的1.48%;权证成交49007.36亿元,占证券成交总额的11.09%。深圳证券交易所的统计年鉴中也出现了相似的情况,为了有效解决我国上市公司存在的问题,应该运用上市公司融资结构与公司治理的相关关系,通过改善融资结构来解决公司治理问题,并通治理结构的规范运行来促进良好融资结构的形成。
二、上市公司融资结构对公司治理的影响
融资结构表面上是资金关系,但实质上,由于各种资金来源主体都要求主张自身的权益,即融资方式的选取直接影响公司相关经济主体的利益和行为,因此,融资结构相应地便成为各种资金背后的产权主体相互作用而形成的某种利益格局。而从前文对公司治理的涵义分析中可以看出,公司治理正是为解决各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关系而存在的。张维迎认为,融资结构是公司治理中最重要的一个方面,公司治理结构的有效性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融资结构。因此,融资结构对公司治理有重大影响。
(一)债务融资对公司治理影响的相关性研究
1.债务人监督
通过债务契约中附加的的约束条款,限制经理人的行为。如:公司向银行借债时,银行要求公司定期提供财务报表,监督公司财务状况,以确保公司能够按期还款。
2.自由现金流效应
不同期限的债务对公司治理结构起到的作用不同。短期债务可以减少管理者所控制的自由现金流量。短期债务融资有利于削减公司自由现金流量,通过破产的可能性,限制管理者利用公司自由现金流从事私人利益的行为。长期债权可以阻止管理者进行利己的非盈利投资,特别是对自由现金流充裕的公司,有效防止管理者的无效率扩张。
(二)股权融资对公司治理影响的相关性研究
1.股权融资的成本
在现代公司中,经理人持有公司股份是很少的,有的经理人甚至不持有公司股份。因为经理人不是企业的完全所有者,经理人不能从其提高企业利润的活动中获得全部的好处,也就是说经理人只有部分剩余索取权,但却要承担从事这些活动的全部成本,那么经理的利益与股东的利益就可能不完全一致。
2.股权流动性与股票市场外部治理
市场经济中,充分竞争的金融市场会改善公司治理。股票市场在公司治理中主要有两个作用:首先是提供客观反映和准确评价上市公司经营状况和经营者努力程度的财务信息,通过股票价格变动给企业经营管理人员施加压力,有一定的激励作用;其次是公司股票能在完善的股票市场方便地进行转移,所有者可以采用“用脚投票”的方式,去约束和限制经理人。股权具有充分的流动性是股票市场发挥其外部治理效应的前提,股权流动性越高,股票价洛越能准确地反映公司业绩,更客观的评价经理人的经营能力和努力水平。因此,增强股权流动性有利于改进公司治理。
3.股东性质
不同类型股东持股的目的和参与公司治理的方式大相径庭,他们的行为将影响公司治理行为。在我国,股东主要由个人股、法人股、国家股和外资股构成。我国上市公司中只有极少数的外资股东,且外资股东所占比例小。个人股参与公司治理的能力较弱,对公司治理影响很小;法人股有较强的公司治理能力,对公司治理产生较大影响;在我国,国家股在股权结构中比例很大,持股目的主要是为了调节和控制国民经济运行。国家股的不可自由流通,决定了其只能采取“用手投票”的方式参与公司治理。
(三)债务融资和股权融资共同作用下对公司治理的影响
公司治理的首要问题是控制权。关于控制权,我国学者张维迎(1996)举了一个具体的例子来说明企业控制权的分布状况;令X为企业总收入,A为应当支付给工人的工资,B为对债权人本金及利息的支付,C为股东所要求的利润。控制权的分布分为以下情况:当X≥A+B时,控制权掌握在股东手中;当X≥A十B十C时,在经理人掌握着控制权;当A≤X
三、上市公司公司治理对融资结构的影响
公司治理结构是一系列管理和控制体系。治理结构规定了每个相关者的责任和权利分布并规定了公司事务决策所应遵循的制度。治理结构影响上市公司融资方式的选择类型,并进一步决定上市公司的融资结构。不同的治理结构会导致上市公司的所有权和控制权在不同利益主体之间的分布状况各不相同。占有控制权的经理人会运用自己的权力影响上市公司融资方式的选择,以维护其所代表的利益方。国内关于治理结构对融资结构的影响的研究比较少,本文在搜集资料的基础上,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一)内部治理对上市公司融资结构的影响
上市公司内部治理结构包括股权集中度、独立董事,管理层持股、总经理任期、领导权结构、董事会规模、机构投资者等。上市公司内部治理结构的形成对于改善上市公司的融资结构具有重要作用。
高层管理人员对融资结构的影响取决于自身利益,这种自身利益主要来源于在职消费和股权激励。经理人拥有公司股权或股票期权意味着他们与股东的利益趋于一致。设经理人的股权融资金额为i,其他股东的股权融资金额为j,则股权融资总额为i+j,经理人所占的比例为i/(i+j),假设上市公司的债权融资金额为c,资产收益率为x,,债务利率为y(x、y均为百分比,x>y),经理的股权收益率为G,则
G=i/(i+j)*[(i+j)x+c*(x-y)]
即G=i*x+(x-y)*c*i/(i+j)。
则c增加及j减少的双重作用可以较大地增加经理的股权收益。经理人倾向于发行债务或回购股份。
除了能获得股权收益外,经理还享有大量的在职消费。在上市公司高管持股情况下,在债权人与高管之间存在信息不对称时,还存在道德风险(如:在职消费),高管倾向于进行投资更高风险的项目,因为经理人和股东等高层管理人员只承担有限责任,若投资成功,大部分收益归自己;投资失败,高管只承担有限责任,大部分损失归债权人。
(二)外部治理对上市公司融资结构的影响
上市公司外部治理结构主要包括债权人市场、控制权市场、经理人市场等。外部治理结构影响公司的筹资进而影响公司融资结构。
综上所述,上市公司治理结构对融资结构有重大影响。所有者与经理人扮演的公司治理角色不同,这会产生利益分歧。不同的公司治理行为会导致不同的融资结构。应改进治理结构,进而形成较好的融资结构。
四、对我国上市公司融资结构与公司治理的改进建议
在上市公司一定的公司治理结构条件下上市公司中各利益主体的博弈会形成经理层决策的纳什均衡,我们应利用上市公司融资结构与公司治理结构间存在的互动关系,去尽可能实现帕累托最优。
(一)发展债券市场,改善融资结构
通过债务融资,可改变上市公司单一股权融资的状况。企业债券一般要求对社会公众发行,不但要求固定利息,而且必须按时还本付息。因此,在融资结构中一定比例的企业债券,可以形成对经理层的有效监督,是实现最佳资本结构的有效途径之一。上市公司发行债券的有利影响如下:减少政府干预,促进债券市场化;积极培育中介机构,改进债券信用评级制度;大力增强企业债券流动性;有利于消除本文中上市公司“轻债务重股权”的股权融资偏好问题。
(二)加强债权人保护,提高债务融资比例
企业破产中债权人和债务人的权利义务严重失衡,存在债务人恶意破产,蓄意逃避银行和其他债权人债务的行为。在破产过程中债务人故意抽逃企业资产,损害债权人利益。这些都严重损害了债权人的合法权益,限制了债权人市场的进一步发展和扩大,阻碍了我国上市公司治理结构的完善。因此,在《破产法》中加强对债权人利益的保护力度,完善有关法律制度,成为我国上市公司法律制度建设的重中之重。这样有利于促进债券市场发展,提高债务融资比例,改善融资结构。
(三)构建有效制衡的股权融资结构,保护中小股东
吴敬琏提出,改进中国公司治理要解决“一股独大”的股权问题,使多元持股制的优越性得以发挥。多元化持股有利于增进股东相互间的制衡与监督,有利于保护中小股东的利益,限制大股东过分偏好股权融资。也同样有利于消除上市公司“轻债务重股权”的问题。
(四)加大投资者保护,改善公司治理状况
在公司治理中,剩余索取权和控制权的分配是由契约规定的。只有建立明确双方权利和义务的法律制度和规则并严格遵守,才能使充分保护所有者权益。所以,完善《公司法》并在此基础上制订与公司实际相符合的公司章程才能使所有者和经理人之间的契约关系受到法律保护.所有者与经理人之间的关系法律化、制度化会进一步改善我国上市公司的治理状况,并提高上市公司的经营业绩。
(五)建立经理人市场竞争机制,完善治理结构
应当在人才市场中建立经理人市场,用真实、详尽的信息和适当的指标体系来评价经理人的经营业绩,实现经理层聘任双向选择制,减少经理层的行政干扰,建立受法律保护的委托关系,造就一支职业化的上市公司经营管理人才队伍,以解决治理结构问题。
(六)实行独立董事制度,制衡管理层
该制度是为了解决公众公司在股权十分分散的情况下,出现小股东对公司的经营管理态度冷漠和普遍搭便车的现象,公司被无人监管的内部人控制谋取非法利益的问题,而对公司治理结构改革的结果。引进外部独立董事,保持董事会对经营者的独立性,明确界定董事会与管理层的职权,在管理层与董事会之间维持一种制衡关系就不失为一种合理的选择。
五、结论
融资结构与公司治理之间有着密切的相关关系,公司融资结构不仅影响公司的资本成本和企业价值,而且影响公司治理结构。融资结构与公司治理是股份公司走向市场化所遇到的普遍问题。合理的融资结构有利于改进上市公司的公司治理,对经理人形成有效的约束与激励。我国上市公司存在融资结构不合理的问题,从而产生了公司治理功能的衰退和治理机制的失效,而公司治理功能的衰退和治理机制的失效又进一步导致融资结构的扭曲。融资结构的不合理,会导致一系列治理问题的产生,阻碍我国上市公司的发展与运营。同时,上市公司良好的治理结构又会促进合理融资结构的形成。应结合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具体实际,更好地引导我国上市公司形成良好的融资结构,改善公司治理,形成融资结构与公司治理的良性循环,提升我国上市公司的国际竞争力。
参考文献:
[1]沈艺峰,肖珉,林涛.投资者保护与上市公司资本结构[J].经济研究,2009(7).
[2]何德旭,张雪兰.利益相关者治理与银行业的社会责任[J].金融研究,2009(8).
[3]李维安,唐跃军.大股东对治理机制的选择偏好研究[J].金融研究,2009(6).
[4]王满四,邵国良.民营上市公司大股东机制的公司治理效应实证分析[J].金融研究,2007(2).
【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大学生 思想政治教育
前言
高校肩负着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崇高使命,坚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大学生思政教育,对于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当前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当下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认可程度也较高,对如何建构和完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问题也有较全面、正确的认识。同时,当前部分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状况也存在一些令人忧虑的问题,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素质、高校思想品德教育的途径和方式方法也亟须进一步改进。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信仰存在一定范围的弱化
坚持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是建设社会主义价值体系、巩固思想道德基础的前提,是认识改造世界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但是当下部分大学生们对基本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令人担忧。
(二)实用主义增强与理想信念弱化交织
当下高校部分大学生在理想追求上呈现出浓厚的实用主义色彩,在社会利益和个人利益、社会理想与个人理想关系问题上将满足自身需求置于首要位置。如大部分学生愿意入党,但其入党动机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个人利益的需要。在价值观上,则体现为重视个人的自我价值而轻视社会价值,漠视个人对社会的责任和义务。
(三)高校思政理论课教学存在亟待改进的问题
虽然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加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主要载体,发挥着引导青年学生树立正确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功能,但当前高校师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内容以及教材编纂形式还有待于进一步改革、完善。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融入当代大学生思政教育的意义
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状况的主流是好的,积极、健康、向上,但同时在思想、行为、心理等方面呈现出许多新情况、新特点。对于大学生,必须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导大学生处理好一元与多样、理想与现实、个人与集体的关系。要使大学生健康成长,并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深入学习者、坚定信仰者、积极传播者和模范践行者,就需要高校切实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政工作,并自觉地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大学生思政教育。
三、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大学生思政教育的思考
(一)重视校园文化建设
高校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导向,建设体现社会主义特点、时代特征和学校特色的校园文化。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一是要继承和发扬优秀的校园文化传统,加强校风、教风、学风建设,以优美的校园环境、丰富的文化生活、高雅的艺术情趣、浓厚的学术氛围、清新的人文精神、良好的师德师风,形成正确的舆论导向、催人奋进的校园精神和科学进步的价值理念。二是要加强人文素质教育,激情励志、陶冶情操。三是要重视学生社团活动,建设一批精品社团,提高文化活动的品位与层次。
(二)改进高校思政理论课教学
思想政治理论课是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主要渠道,只有更新教学理念,采用先进教学方式,才能有利于大学生全面理解和掌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深刻内涵和重大意义,增强更多认同。因此,笔者认为要具体拟从如下几个方面进行:一是精心设计有利于加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系统教育的新课程方案,集中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教学中的引领地位。二是改进教学模式,采取课堂讲授、名师讲座、讨论交流相结合的方法,使教学工作具有互动性和启发性,不断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感染力和说服力。
(三)解决大学生现实生活中使人困惑的问题
要让大学生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就必须重视那些学生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当前,这样的问题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就业问题,二是心理问题,三是经济困难学生资助问题。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这些问题的解决之中。一方面高度重视和切实解决学生的这些实际问题;另一方面,在解决实际问题的同时,引导学生深刻体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价值。比如,在就业工作中,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导学生建立正确的职业理想和择业观念;在资助工作中,引导学生体会社会公平、正义,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在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要本着人文关怀的精神,把心理疏导所蕴含的人文精神传递给学生。
(四)强化实践教学环节
实践教学形式多样,包括社会调查、参观访问、社区服务、社会生产劳动、社会政治活动、智力扶贫、技术服务、公益劳动等。丰富的社会实践活动,可增强大学生对校情、社情、国情的了解,使他们对我国当前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社会主义新型民主政治建设等方面的情况有一个比较全面深入的体察,从而进一步树立忧患意识,增强责任意识,培养爱国情怀。在丰富的社会实践活动中,大学生能够直观地体悟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伟大意义,达到在实践中接受、在接受后自觉追求的目标,坚定自身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奋斗的决心。
关键词 消费文化 大学思政 创新
Abstract With the increasing globalization of the economy, more and more countries become more and more closely, and cultural exchanges become more and more frequent, which has a profound impact on the consumption culture of college students in our country. However, in consumer culture, there is vulgar content, fast food culture and other issues, the effect of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work, therefore, it is necessary to the innovation of University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lass, guide the students to establish a correct concept of consumption culture. This article from the concept of consumer culture,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study of the impact of consumer culture on University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novation, and to explore how to achiev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lass innovation.
Keywords consumption culture; colleg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novation
0 引言
消M文化产生20世纪50年代的西方社会,当时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由于经济飞速发展,拥有丰富的物质财富,因此进入了以物质消费为主要驱动力的大众消费性社会。自从我国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以来,我国沿海的多数城市以惊人的速度成长起来,经济也得到了相应的发展,这导致消费型社会的特征初步呈现。消费文化总体上反映了多数消费者对物质消费的态度和思维方式,消费文化凭借其特有的文化和魅力,对青年大学生的价值观、人生观等造成了影响,导致了大学生对大学思政课堂中所宣扬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产生了怀疑甚至排斥的心理,不利于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论教育。
1 消费文化的概念及特点
消费文化是指在一定的历史阶段中,人们在物质生产与精神生产、社会生活以及消费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消费理念、消费方式、消费行为和消费环境的总和。消费文化包括物质消费文化、精神消费文化和生态消费文化,它是社会文化一个极重要的组成部分,是人类在消费领域所创造的优秀成果的结晶,是社会文明的重要内容。
消费文化主要表现为三大特点:消费场所、消费品以及消费活动。一方面,由于消费主体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差异,所以消费者所购买的消费品存在着千差万别。例如,有的消费群体是中低收入的老百姓,那么他们就会选择在一些实惠的商店或者超市进行购物,以满足日常生活的需要;有的消费群体属于高收入消费者,那么他们就会选择在有名的专卖店购买奢侈的消费品。另一方面,由于消费用途不同,所以消费者的消费场所、消费品以及消费活动也会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因此,人们的精神文化、消费观念、物质收入等决定了当地的消费文化,对当地的消费起着促进作用。
2 消费文化与消费主义的区别
消费文化与消费主义有着本质的区别,其中,消费文化弘扬的是一种对社会文化有促进作用的文化,反对铺张浪费,而消费主义追求的却是极度奢侈,阻碍优秀消费文化的传播。在西方国家,曾经流行消费主义,它是一种病态性的消费主义观,极力追求炫耀性、奢侈型浪费,追求无节制的物质享受,并以此作为人生的目的和价值所在。而这与消费文化的核心有着天壤之别,是不利于优良文化发展与传承的。消费文化是一种在社会生产与生活中起着重要作用的一种文化,它渗透了社会的各个领域,引领与指导着社会的物质生产,对社会经济的发展起到促进的作用,而且能影响人类的思维和价值观,对人类的全面发展有着促进的意义。可见,消费文化与消费主义是两种完全不一样的概念,在消费文化的发展过程中,要彻底抛弃消费主义,才能使人类社会处于和谐而稳定的局面。
3 消费文化对大学思政教育创新的影响
3.1 消费文化所追求的刺激、娱乐冲击了思政教育提倡的社会责任感
当前,我国的经济正处于快速发展阶段,为了满足消费者的需求、吸引消费者的眼球,很多商家都大量生产各种商品,并改进商品的外形、功能等,而消费者为了体验各种商品的功能特性,不惜花费大量钱财以买进商品。如今,大学生青年是消费群体中不可忽视的一支重要力量,他们为各大生产商贡献了不少。随着网络技术的迅速发展,各地之间的联系日益密切,人们与世界的距离也越来越近,足不出户尽知天下事,不少大学生受到西方文化的影响,对自己的衣食住行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由于部分大学生青年追求刺激、疯狂、娱乐,这种片面、不成熟的消费文化深刻影响了大学生青年的成长,扭曲了消费观念。在现实的消费文化影响下,以提升人的精神层次和内涵为教学目标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在部分大学生的眼中显得无足轻重。一些大学生认为学习政治经济学过于空泛,没有西方经济学有用;学习理论不如学习实用的操作技术。
3.2 消费文化改变了大学生的价值观,淡化大学生的民族意识
在消费文化的影响下,很多大学生的心灵、行为都受到了巨大的影响,改变了大学生在儿时受到的传统教育,他们的价值取向和行为模式会慢慢地偏离主流意识形态,久而久之,当偏离主流意识形态的人群形成一定规模时,那么主流意识形态就会被边缘化。当前,消费文化把大学生青年引向了感官享乐和物质消费,导致大学生青年降低了对政治时事的关注度。消费文化正在把大学生青年引向一个商业社会中的个体,把人们传统的历史经验和爱国情怀转化为一种无国界的商业经验,这无疑会给大学思政教育带来巨大的冲击,严重影响大学思政的教学,甚至会导致国民素质下滑。
3.3 消费文化使大学生淡化思政教育中所提倡的崇高理想和英雄主义
前,在消费文化的影响下,各种影视作品都充斥着拜金主义和享乐主义,媒体使尽一切手段来提高公众的关注度,其中包括媚俗手段。互联网时代改变了人们传统的生活方式,使人们一般通过网络与外界接触并获取广泛的外界信息。大学生是使用互联网的主要人群,在互联网的影响下,人们逐渐进入了读图时代,一切夺人眼球的信息离不开丰富多彩的图片,因此,各大媒体抓住了消费者的这一心理,以华丽包装、渲染煽情的宣传攻势迎合了大学生们的心理特质,拉大了这些大学生与崇高理想的距离。
大学思政课程的目标之一是把大学生培养成有理想、有文化、有内涵的四有人才,引导大学生树立远大的理想,为实现社会主义社会的崇高理想而奋斗,而这崇高的理想与某些媚俗的消费文化是格格不入的。消费文化向大学生展示的是一种深度不够、平庸的文化,而不是一种有深度的文化,这使得思政课堂教育的步履艰辛。当前,很多大学生谈论的话题都是与生活、饮食、工作、收入、娱乐有关的,鲜有人讨论国家的发展方向以及人类的发展方向等有深度的话题。
4 基于消费文化背景下的大学思政课堂创新
4.1 积极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思想政治教育
在大学思想政治理论教育中,要加强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到产品中,使学生形成正确的消费理念,发展优秀的消费文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是当前的社会主流意识形态,它符合了多数人的生活愿望,对推进整个社会主义文化起到决定性的作用。如果消费文化没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支撑点,那么这种消费文化是低俗的,有可能会演变成为西方的消费主义,使大众丧失了基本的社会主义价值观,对文化根基造成严重的威胁。要使大学生形成正确的消费观念,塑造良好的消费文化,就要推进大学思想政治课堂创新,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到当前的产品文化中,引导学生理性消费。
4.2 更新教学理念,改进教学内容
随着时代的发展,网络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各种产品可车载斗量,所以大学的思想政治教育要紧跟时代的步伐,在传授传统知识的同时要更新教学理念,改进教学内容,以适应时代的需要。在教学理念方面,高校要把思想政治教育与大学生的实际学习与工作联系起来,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首先,要在思想政治课堂中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培养学生的爱国人文情怀。其次,还要在校内塑造良好的校园文化,促进大学生的思想政治学习。例如,通过举办校内网络征文比赛,要求学生把思想政治教育所弘扬的优秀文化融入到当前的消费文化中,这样就能提高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兴趣。
高校要改进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内容,使之与学生的实际生活息息相关。首先,高校要突破传统教学方式的局限,通过海报、校园网等手段来使大学生及时了解社会的动态,并从中引导大学生正确看待社会热点,不随波逐流,培养大学生的独到见解能力。其次,高校还要把消费文化纳入到教学内容中,可通过选修课、讲座等方式来向大学生宣传消费文化,引导大学生培养理性的消费观念,杜绝浪费,并学会科学理财。
4.3 理论联系实际,提升学生应对媒体舆论的能力
当前,网络是人们获取信息的重要途径,这种碎片化的信息对人们的思维方式造成了影响,所以思想政治理论教育要引导学生培养筛选信息的能力,对媒体舆论采取正确的态度,拒绝跟风。在大学思想政治理论教育中,教师要掌握社会发展的最新动态,研究社会的发展方向,提高自身的分析能力,理论联系实际,在制定教学大纲的时候要把思想政治理论教育运用到社会热点中,避免一成不变的机械式备课。在这个信息时代,网络对大学生的影响是很深刻的,媒体所引导消费文化也深刻地影响了大学生的价值观与人生观,所以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教师要联系实际生活,引导学生对媒体舆论形成正确的态度,切忌盲目跟风。
5 结语
综上所述,我国经济正步入稳定增长的阶段,在经济全球化的影响下,国内会出现消费文化,这对大学生的消费观、价值观造成一定的影响。受到西方文化的影响,我国的消费文化在初始阶段还不够成熟,部分大学生青年的理性消费观念不够强,甚至导致有的学生改变了人生价值观,这对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形成了巨大的挑战。大学思想政治理论教育要理论联系实际,在课堂中加强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使学生保持崇高的理想,才能形成良好的消费文化。
【关键词】思想政治理论课;多媒体;教学质量评价
如何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使学生自觉而主动地接受马列主义、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选择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工作者必须解决的问题。当前,多媒体教学作为一种现代教学方式,已运用于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有效地提高了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教学效果。但如何充分发挥多媒体课堂教学优势,如何评价教师多媒体课堂教学质量,成为一个新课题。由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特殊性,为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多媒体教学的实效,应改进和完善思想政治理论课多媒体教学的管理,构建其能与其他课程相比较又相对独立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多媒体课堂教学评价标准。
一、思想政治理论课多媒体课堂教学质量评价的意义
课堂教学评价是指运用一系列的评价技术和手段评量课堂教学行为和教学效果的活动。课堂教学评价的主要目的是发现在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找到课堂教学状况和教学期望的差距,确定解决教学问题的对策,以提高教学质量。课堂教学评价是对教学效果的验证、教学问题的诊断、教学方向的引导和教学工作的激励,保证课堂教学活动向预定目标运行并最终达到该目标,是整个教学评价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环节。重视和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多媒体课堂教学质量评价,具有重要的意义。
1、通过多媒体课堂教学质量评价检验课堂教学效果。课堂教学之所以运用多媒体教学方式,是为了更好的贯彻教学意图、实施教学方案,提高学习效率,促进教学效果最优化。但这一目的是否得以实现,必须通过教学评价加以验证。检验和判定教学效果,是了解多媒体教学状况,发挥多媒体教学优势,提高多媒体课堂教学质量的必由之路。
2、通过多媒体课堂教学质量评价诊断课堂教学问题。美国著名的评价学家斯塔弗尔比姆(D. L. Stuffle-beam)强调“评价的目的不在于证明(prove),而在于改进(improve)”。将多媒体课堂教学评价情况及时传递给教师,教师可以通过反馈的信息、参照评价标准,找到在教学目标、教学过程、教学方法等方面的不足,及时总结与修正,促使自己增进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调整教学策略,改进教学措施,扬长避短、发挥潜力、从自我诊断到自我调整,不断提高教学水平。
3、通过多媒体课堂教学质量评价引导课堂教学方向。教师的教育教学过程,其本身是一种以外部因素激励为主的目的。多媒体技术的应用不仅仅是教学手段的改革,还在于教学思想和教学观念的转变、教学内容的选择、教学设计的实施等。课堂教学评价引导课堂教学改革发展的基本要求和努力方向,引导课程建设的方向、教师教学改进的方向和学生主动学习的方向。一方面,教学规律引导着教师教学目标、教学重点的确定,同时,教学评价也制约和引导着教师整个教学行为,实现学生全面发展。
4、多媒体课堂教学质量评价激励教学业绩的创造。教师的主要工作是教学,教师的工作业绩主要是教学业绩。教学业绩可以从质与量两方面考察,从量上为教师教学业绩提供凭证的主要是教学课时量,而从质上为教师教学业绩提供凭证的就主要是教学质量评价的等级或分数了。课堂教学质量评价是教师在参加奖酬金发放、年度考核、职称评定等衡量教学业绩的重要依据。课堂教学质量评价作为展示教师的努力和成绩的平台和机会,成为一种积极有效的激励手段,调动了教师教学的积极性,促进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质量不断提高。
二、思想政治理论课多媒体课堂教学评价内容要素
教学评价是多个要素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过程。教学素养、教学过程和教学效果构成了课堂教学评价的三个基本内容要素。
教师的教学素养是教师对教学过程拥有的体验与思维模式,包括教育思想素养、职业道德素养、知识素养、能力素养、身心素养等。在现代的教学中,教师的教学素养还应该包括信息素养,即具有信息意识、信息知识、信息能力和信息品质。教学素养需要通过教学实践体验与教学研究而提升,因而具有丰富教学经验的教师一般具有较高的教学素养。
教学过程就是教学活动的展开过程,是教师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和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借助一定的教学条件,指导学生主要通过认识教学内容从而认识客观世界,并在此基础之上发展自身的过程。教学过程包括教学内容的讲授、教学结构的设计、教学方法或艺术的运用等。
教学效果是指通过具体的教育教学活动和管理工作所达到的预期目标、整体水平。教学效果包括施教者的教育教学的实效,即教师的教学所达到的预期目标和整体水平,也包括学生所得到的收获和满意程度。
多媒体教学是指在教师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对象的特点,通过教学设计,合理选择和运用现代教学媒体,以多种媒体信息作用于学生,并与传统教学手段有机组合,共同参与教学全过程,形成合理的教学结构,实现最优化的教学效果。多媒体课堂教学评价与传统的教学评价不同,除了要评价教学素养、教学过程和教学效果外,还应该对多媒体课件进行评价。这是因为:
第一,多媒体课件与整个教学过程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多媒体课件以静态的方式体现教学内容、教育思想、教学设计;多媒体课堂教学过程则以动态的方式展现。两者是动与静的有机结合,缺一不可。
第二,多媒体课件质量直接影响教学全过程。教学内容通过课件体现出来,多媒体课件是教学实施的基础。两者是教育性与科学性、技术性与艺术性的有机结合。
第三,多媒体课件也对教学效果产生影响。多媒体课件制作及课堂教学过程,表明教师从知识和技能、过程与方法以及情感态度三个方面对学生的投入程度,教学效果则反映教学目标的完成情况。前者主要描述教学的过程性状态,后者则描述教学的结果,前者是后者实现的基础。
可见,多媒体课堂教学评价内容包括教学素养、教学过程、教学效果及多媒体课件四要素。它们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相互渗透,形成多媒体课堂教学的整体。
三、思想政治理论课多媒体课堂教学质量评价标准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主要功能是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和政治素质,教学过程既是传授知识的过程,又是教育过程,重在引导学生如何做人,这就决定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既有一般课程的普遍性,又有其自身的特殊性。在确定思想政治理论课多媒体课堂教学质量评价指标和评价标准时,只有既遵循一般的教学评价原则,又充分考虑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本身的特点,才能比较科学地反映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如前所述,多媒体课堂教学评价内容包括教学素养、教学过程、教学效果及多媒体课件四要素,教学过程又主要包括教学内容、教学结构、教学艺术几方面,根据自己多年的教学实际,参考其他院校设置的多媒体课堂教学质量评价标准,思想政治理论课多媒体教学质量评价指标可设定为教学素养、教学内容、教学结构、教学艺术、教学效果及多媒体课件等六个,并据此确定各指标的评价标准及分值,得分可分五级,级差为0.5分。(表1)
四、思想政治理论课多媒体课堂教学质量评价的主体
教学是实施教育的基本途径,而教育的实施与接受最终要落实到人身上,教育的实施人是教师,从事的是教的活动,教育的接受人是学生,进行的学的活动,因而教与学、教师和学生构成了统一的整体,教学质量评价主体首先应是学生和教师本人,同时,思想政治理论课多媒体教学评价主体还应该包括同行和专家。
学生是教学成败的直接关系人,学生评价一般能客观地反映教师真实教学情况,最为教师所接受,因而要特别注重学生评教。同行评价往往重点从学科的特点、新知识的掌握、教学方式的运用、教育思想的贯彻等方面又能较多的考虑,专家评价则在学科发展、学术意识、全面培养学生素质等方面关注更多,因而同行评价和专家评价是必要的。教师本人作为教学活动的直接组织者和参与者,最了解自己教学的努力、优势和困难,教师自我评价过程就是自我反思、自我完善、自我教育、自我提高的过程,因而要重视教师自我评价。
[关键词]教师专业发展;教师共同体;治理理论
合作与发展已成为教师专业发展的关键词,我国中小学教师正由过去劳动的个体化走向团队合作,由努力争当专业技术熟练的适应型教师转向积极成为反思型实践者、拥有教学研合一生活方式的专业工作者、教学团队的合作者。近几年来,各种各样的教师共同体在我国很多省市的中小学中出现,以不同的方式推动着教师专业发展。如何去理解、定位、引导和管理这种“新鲜事物”就成了目前中小学管理改革的一个重要问题。本文试图从教师共同体的概念入手,对目前中小学在教师共同体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展开探讨,从而为广大学校管理者提供一个解决问题的新视角。
一、教师共同体的含义
(一)什么是共同体
共同体是一个社会学概念,德国社会学家腾尼斯(Tonnies,F.)在《共同体与社会》一书中提出了共同体概念。滕尼斯使用“共同体”这一概念目的在于强调人与人之间的紧密关系,共同的精神意识及对“共同体”的归属感、认同感。但他并没有强调其地域特征,而是强调它是具有共同归属感的社会团体,是生机勃勃的有机体。滕尼斯认为,共同体从发生角度来看,可以分为血缘共同体、地域共同体与精神共同体。他认为其中精神共同体是最高形式的共同体。[1]教师共同体就是把共同体引入教育领域而产生的。
(二)什么是教师共同体
国内外研究中出现了众多以“教师”“共同体”等为主题词的对教师专业发展形式的表述及相应研究,如教师专业共同体、教师学习共同体、教师专业学习共同体、教师协作学习共同体、教师研究共同体、教师实践共同体,等等。但究其实质,都属于教师共同体,只是侧重不同。教师专业共同体强调的是共同体的宗旨和目的;教师实践共同体强调的是教师发展必须以实践为基础;而教师学习共同体、教师研究共同体则强调的是教师专业发展的途径,即通过学习或研究获得发展。
尽管它们的名称不同,但共同的核心都是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因此,我们应把它们统称为教师共同体。这是一种专业共同体,这是它在社会生活中具有与其他形式共同体不同的特点。[2]教师共同体可以分为两种,一种作为非正式组织存在,它是教师基于共同的目标和兴趣自愿组织的,是一种本意上的共同体;而另一种则作为正式组织存在,如在学校变革中经由年级组、教研组等形成的教师共同体,这是一种隐喻的共同体。这两种共同体都是旨在通过合作对话与分享性活动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教师团体。它们是一个诸多个体的集合,这些个体长时间地共享共同确定的实践、信念和理解,注重合作学习与发展,追求一种共同的教学理想。
(三)教师共同体的意义
教师共同体是一种校本的在职教师专业发展的组织形式。这种组织形式将教师个体之间人的主体间性充分地体现出来,认识到在人的发展过程中其社会性方面和认知方面具有同等重要的作用。这种组织形式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合作对话、共生共享、共发展的精神。
在教师共同体中,教师可以围绕教育生活及专业发展过程中的种种问题真实地表现自我、表达自我,合作完成教学研究与教学实践工作。每一个共同体成员都可以借助彼此的力量成长,在专业发展中相互关怀与促动,使教师由原来孤立的个体性主体转变为交互主体。这样不仅可以使教师获得心理上的支持,而且能够促使他们产生更多的新思想,汲取更多的力量,从而最终实现共同的可持续的专业发展。[3]
二、教师共同体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近几年,教师共同体迅速而大量地在我国中小学出现,使教师发展的自主性、创造性得到了发挥,给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和学校办学水平的提高注入了新活力。目前中小学在建设教师共同体方面进行了很多积极尝试,并形成了富有特色的不同模式。有些学校的教师打乱教研组和年级组成立学习共同体;有些学校在学校内成立不同的主题小组,教学研究者自愿组合组成教师实践共同体;有些学校通过课题的方式结成学习共同体;等等。部分学校在尝试建立教师共同体的过程中积累了成功的经验。
但同时,这种教师共同体的迅速、大量出现也对学校的领导与管理提出新的挑战。对于这样一种新的教师专业发展组织形式,许多学校不知道应该如何应对,不知道怎样的管理才能促使其健康发展。一些校长茫然,一些校长则以惯常的科层管理手段对待教师共同体,以至于影响了教师共同体的发展,影响了教师自主发展的首创精神和积极性。
目前,学校在对教师共同体的管理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有如下几种。
(一)对什么是教师共同体及其存在的意义认识不清
很多学校领导和教师,包括教育行政部门虽对共同体开始有些了解,但往往是望文生义,认识模糊。其表现有:不明白究竟什么样的组织形式才算是共同体;不知道共同体都包含哪些基本要素;不清楚共同体到底对学校的改进和发展具有什么作用。很多人认为:共同体就是学校的代名词,是科层结构的一部分;共同体就是教师自由的组合和学校管理没关系;共同体只是花架子,没有实际功效;等等。
(二)学校管理层与教师共同体之间缺乏协商和对话机制
在一些学校里,管理层和教师共同体之间缺乏有效的对话,对出现问题的处理办法也都采取科层组织自上而下的解决办法,也就是学校管理团队全权决定,或者象征性地征询一下教师共同体成员的意见,缺少在教师共同体的全面参与下的共同协商。在这种协商和对话机制缺失的情况下,是无法真正促进教师共同体的健康发展的。长此以往,教师共同体将变得徒有其名。
(三)教师共同体管理制度缺乏教师认可
目前,学校在对教师共同体的管理过程中采取的管理办法多依据学校现存的规章制度及领导自己的意见,缺乏相关具有针对性的、能够让教师共同体成员信服的规章制度的建设,导致学校对教师共同体的管理是采取科层管理的强制性办法迫使其服从,而不是由被教师共同体认可而自觉服从,严重影响了教师共同体发展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四)对教师共同体的管理中缺乏有效的激励机制
管理工作中的激励机制,是指管理者有预见地通过特定的外界刺激来激发和引导个体的积极性朝向一定目标进行,直至目标的达成。激励机制不同于一般的工作方式方法,它是在一定理论指导下,有针对性地运用灵活多样的激励方式去启迪人的心智潜能。高成效地运用激励机制能够使管理工作事半功倍。目前我国中小学在激励机制的建设方面存在一定问题,激励的方式和方法还都比较陈旧,还是停留在科层管理的一种方式上,缺乏针对教师共同体建立的能够有效激发教师加入共同体的愿望和教师之间互相合作的积极性的激励机制。这对于教师共同体的进一步发展壮大是不利的。
(五)领导角色单一,缺乏民主、有效的领导方式
促进教师共同体健康发展需要支持性的领导,特别需要学校为建立教师专业共同体提供支持性条件。而这就要求学校领导要转变单一的行政领导角色为多重角色——领导、同事、共同体成员或者共同体的促进者等。而很多学校的领导都忽视了这个问题,使得教师共同体的成员与学校领导之间存在隔阂。教师对领导为教师共同体组织的活动或请来的专家存在抵触情绪。这使得教师共同体的培育和成长大打折扣。只有民主、有效的领导方式能够增加教师共同体成员互相学习、相互合作的积极性。目前,—些中小学的领导采取旁观者的态度,对教师共同体的发展不闻不问,还有些学校领导甚至对教师共同体的活动用行政命令进行干预,严重地挫伤了教师的自主发展热情,影响了共同体的健康发展。
这些在认识上和实践上存在的问题阻碍了教师共同体的发展,无法最大化地发挥教师共同体对教师专业发展的促进作用,无法使学校教师形成整体大于个体之和的发展合力来更好地促进学校的改进。教师共同体是学校科层组织的一部分,还是作为独立的非正式组织;是采取自上而下的管理方式还是协商合作的方式对教师共同体进行管理,这些都是学校管理者亟待解决的问题。只有解决好这些问题,才能更好地发挥教师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和学校的改进。三、治理理论视野下的改进办法
治理理论是当今备受国际学术界关注的管理的新视点。自1989年世界银行首次使用“治理危机”来概括当时非洲的情形以来,“治理”一词越来越被社会科学界广泛使用,并逐渐发展成为一个内涵丰富、适用范围宽广的理论。
但是,学者对治理的解释一直存在分歧,经济学、政治学、管理学等领域的学者分别从自身的学科视角对治理作出了不同的概念界定。在关于治理的各种定义中,全球治理委员会关于治理的界定是比较有代表性和权威性的。该委员会认为:“治理是各种公共的或私人的个人和机构管理其共同事务的诸多方式的总和。它是使相互冲突的或不同的利益得以调和并且采取联合行动的持续的过程。它既包括有权迫使人们服从的正式制度和规则,也包括各种人们同意或认为符合其利益的非正式的制度安排。它有四个特征:治理不是一整套规则,也不是一种活动,而是一个过程;治理过程的基础不是控制,而是协调;治理既涉及公共部门,或包括私人部门;治理不是一种正式的制度,而是持续的互动。”[4]
实际上,治理就是具有不同利益的个体或组织,在沟通、协商和达成共识的基础上,就共同关心的问题制订集体选择、调和利益冲突、增进共同福利的一种社会协调机制和社会运行机制。“治理理论是关于共同决策实践的理论。”[5]它所关注的决策既可以是宏观的,也可以是微观的。它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对多中心以及对权力在多元化的背景中与不同组织间良性互动的强调。“治理与在一种情景下共同决策的规则有关,这种情景就是参与者和组织的多元化,并且没有正式的控制体系能够规定这些参与者和组织之间的关系。”从治理论角度看,治理是一种多学科的方法。运用这一理论作为研究视野能够使人们得以从一种更为灵活的互动论视角,从学校管理团队、教师共同体、校长、教师等多维度、多层面上观察、思考教师共同体的管理问题。而治理理论中尊重、责任、合作、合法性、协商等五个要素则可以给学校领导提供新的视野。
(一)尊重
尊重是指管理者在管理过程中所持有的一种态度。治理的核心是权力的多中心,而不是一元的主客体关系。管理者和被管理者都是主体,管理过程是一种主体间的互动过程,因此管理者应该采取充分尊重的态度。尊重作为治理的要素,是推动并提升教师共同体建设的一个重要前提。从治理理论看,没有尊重,便不会有教师的真正发展。
(二)责任
责任即管理者应当对自己的行为负责。在公共管理中,它特别指与某一特定职位或机构相连的职责及相应的义务。责任性意味着管理人员及管理机构由于其承担的职务而必须履行一定的职能和义务。没有履行或不适当地履行其应当履行的职能和义务,就是失职,或者说缺乏责任性。公众,尤其是公职人员和管理机构的责任性越大,表明善治的程度就会越高。在这方面,善治要求运用法律和道义的双重手段,增大个人及机构的责任性。[6]就教师共同体的建设而言,这种责任来自于学校领导对教师共同体重要作用的充分认识以及自身作为学校领导对促进学校发展的使命感。这种责任性对教师共同体的持续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三)合作
合作,这既是管理双方应该采取的一种态度,也是一种管理形式。该要素讲求管理双方应具有一致的目标,在实现这个目标的过程中彼此相互配合、相互理解、彼此信赖、互相支持。“治理是一个没有人主管的世界”,各方的身份都是平等的。教师共同体作为一个教师专业发展的团体,是学校多中心中的一个,学校在教师共同体的建设过程中,应该与教师共同体进行充分的合作,才能够促进教师共同体更好的发展。
(四)合法性
合法性是指社会秩序和权威被自觉认可和服从的性质和状态,而非法律意义上的“合法”。它与法律规范没有直接的关系,从法律的角度看是合法的东西,并不必然具有合法性。只有那些被一定范围内的人们内心所体认的权威和秩序,才具有合法性。合法性越大,善治的程度便越高。取得和增大合法性的主要途径是尽可能增加公民的共识和政治认同感。所以,善治要求有关的管理机构和管理者最大限度地协调各种公民之间以及公民与政府之间的利益矛盾,以便使公共管理活动取得公民最大限度的同意和认可。这就要求学校的相关制度真正具有合法性,建立起得到教师共同体和学校共同认可的规章制度,以保障教师共同体的健康发展。
(五)协商
协商是指管理双方在管理过程中对所遇到的问题应该采取协商解决的方式,而不能单方面做决定。在协商中,各方在考虑自身利益的同时,必须顾及其他方的利益和对他人利益的认可程度,即使不能双赢,也要求得妥协,绝对要避免两败俱伤。这是教师共同体与学校管理者之间进行沟通的重要渠道。
笔者认为,以这五个要素反思现在中小学对教师共同体管理,应会对教师共同体的建设和发展以及学校的进一步改进有所裨益。
[参考文献]
[1]腾尼斯斐迪南,共同体与社会:纯粹社会学的基本概念[M],林荣远,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65
[2]PAMELAGROSSMAN,SAMWINEBURG,STEPHENWOOLWORTH,WhatMakesTeacherCommunityDiffer—entfromaGatheringofTeachers?[EB/OL],(2000-12-01)[2009—06—15],http://depts.washing.ton.edu/ctpmail/PDFS/Com_munity_GWW_01_2001.pdf
[3]牛利华,教师专业共同体:教师发展的新模式[J],教育发展研究,2007(24):40-43
[4]俞可平,治理和善治:一种新的政治分析框架[J],南京社会科学,2001(9):40--44
摘要:为克服我国在公共健康领域安全风险治理结构、监管制度和防控体系等方面的不足,以疫苗安全为切入点,揭示我国疫苗安全风险管理的现实问题。选取我国2010—2018年间发生的4起重大疫苗事件,基于从事件中学习(LFI)的理论视角,剖析期间组织反省学习的过程与机制。分析发现目前我国疫苗安全监管主体沟通不畅,多主体参与风险治理的渠道不通,而多主体平等共治的合作治理模式顺应我国疫苗安全风险治理的发展路径与现实需求。
关键词:疫苗事件;安全风险;合作治理
我国重大公共疫苗事故偶有发生,有部分学者提出应加强对此类事件的反思与经验总结,以降低类似事件发生的概率,减弱事件的负面影响力。近年来我国非常重视疫苗安全性监管,并取得了很大的进步,但是为什么近十年来在前期已经发生的疫苗事件中人们没有汲取足够的教训,仍然致使长春长生疫苗事件在蓄积之后爆发?不能及时发现错误是由于不良的组织学习造成的,如何有效的从事件中学习,实现类似事件的预防,事后妥善的应急处理以及系统治理能力的提高是我们探究的主题。从事件中学习(LFI)基于组织学习理论和学习型组织理论,指组织从发生的事件中提取经验的能力,并将这些经验转化为在未来避免事故发生的措施和行为,从而达到提高整体安全性的目的。从事件中学习的过程首先是对事件做初步报告,之后进行完整的调查,得到事件发生的原因。在完成调查后,总结重要的学习要点,并将这些学习要点针对不同的组织和员工以不同的形式进行分享和传播。但从事件中学习强调不仅仅是将“学习”定义为获取信息的过程,而应将集体感知、反思、做出改变、实践和持续的知识流动作为“学习”过程的重点。本文基于LFI理论,结合2010年到2018年的重大疫苗事件和监管制度分析,探究多元利益相关者参与的风险情景下,多元主体集体思考、交流信息、协调联动的进程,以风险情景、利益相关者参与和风险沟通为核心,尝试探索适合我国国情的疫苗安全风险治理模式。
1疫苗事件风险治理实践回顾
非常规偶发事件会对组织造成较大影响,使得组织认知与惯例不得不进行系统性重构,同时又有助于组织汲取经验和教训以避免类似事件的再次发生。“前车之鉴,后车之师”,“山东疫苗事件”之后,杨华峰在厘清我国药品安全监管的演化变革中,审视了我国药品安全从行政监管走向协同治理的路径。从错误中学习的关键在于通过科学的方法将由情境和事件暴露出的模糊无序的事实转化为清晰的、一致的和连贯的认知,进而实施变革实现系统的改进,达到组织优化和预防事故的目标。表1整理了我国2010年到2018年期间发生的4起重大疫苗事件,目前组织从事故中学习的能力不足,风险治理模式系统性不强,多主体间的风险沟通没有形成行之有效的策略方案,监管主体缺位,社会反思不足。可以看出,从事件中学习的过程贯穿了我国疫苗安全风险治理的发展之中。在疫苗事件治理中,我国在保障国民人身安全,事件处理的反应速度和调查过程越来越科学合理,打击违法犯罪以及相关人事的惩处力度越来越大。但由于没有系统的分析和学习,在从疫苗事件的学习过程中,每个阶段只针对了突出缺陷环节进行反省和改革,而没有通过进行系统的改革和优化。
2我国疫苗安全风险治理的学习过程
2.1政府风险治理的学习进阶路径。以政府风险管理的四阶段理论对案例事件发生后政府治理行为进行分阶段讨论。按照政府风险管理的四阶段理论,政府的风险管理水平从低到高可划分为四个阶段,即粗放式阶段、规范化阶段、精细化阶段和人性化阶段。在山西疫苗事件和湖南疫苗事件中,中国政府对事件处理被动应急,重在厘清责任,治理主体不突出,各部门没有很好的协调处理,属于粗放式阶段;在山东疫苗事件中,多部门以问题疫苗为主要风险源进行了统一领导、处理过程标准清晰,事后问责和追责惩罚力度大,但忽略了大量问题疫苗的激惹性给社会公众带来的情绪波动,以及媒体的不同角度报道使事件带来了不可控的社会风险,山东疫苗案的安全风险治理从粗放式阶段向规范化阶段发展;从山东疫苗事件到长春长生疫苗事件的发展中,监管部门主动追责,科学治理,多部门参与系统管理。特别是长春长生疫苗事件中,相关部门快速了问题疫苗补种方案回应了公众对疫苗安全的担忧,从个体、社会和政府三个方面都做出了较好的处理,已经进入了人性化发展阶段。从事故中学习强调通过对事故的调查、分析和总结,组织相关部门从事故中学习经验教训,实现组织中集体意识的形成,并对实践进行改革,保持组织中持续的知识流动,从而系统性的达到更高层次的治理阶段。逐步实现多主体参与、内外部联动,达成在整个风险所有权的链条中细化处置风险的制度建设。2.2重大疫苗事故与法规反省学习分析。从2010—2018年我国在药品生产流通领域发生的重大事件,以及相关药品监管法律的修订情况。在9年中,法律修订次数和平均时间间隔与事件发生的频次和导致事件发生的环节息息相关。事件发生的频次越多、导致事件的环节涉及面越广,其法律的修订频率相较于其他时间段更高。《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和监测管理办法》和《疫苗流通和预防接种管理条例》都是在重大疫苗事件发生之后,针对事件的问题环节首次施行的法规条例,体现我国目前从事件中学习存在的强针对性和局限性问题。《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品管理法》平均修订间隔时间为15年,但在山西与山东两起疫苗事件期间的修改间隔仅为2年。对重大事故的反省学习、原因分析、追责结果为持续改进提供了驱动力和思维的转变,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法律的完善,同时也为法条出台了相应的管理办法和实施条例,实现更好的实施效果。
3我国疫苗安全风险治理模式的构建
重大事件的发生会直接引发社会思考,组织系统会自发的产生思考与变革,从不安全行为,社会力量和制度层面逐级反省,实现自下而上的反省和自顶向下的优化。但从事件中学习并不是等待重大事件发生后汲取教训,事件学习系统倡导从未造成严重后果的事件中进行经验学习,这里的事件包括事故、险兆事件、失效、违规、偏离、警告等,在从被动应对转向主动治理的过程中,系统应保持对事件的敏感,从事件中学习达到防治重大事件,持续改进和优化系统,提高治理能力。政府管理部门、媒体、公众、企业与行业专家形成了疫苗安全风险的治理系统,日益复杂化的公共事件风险治理也显示出媒体监督与社会监督的必要性,结合企业自查,政府统筹指挥的合作治理模式。主要包括以下五个方面。3.1建设开放互动渠道,鼓励多主体事件上报的风险。预防原则对于复杂系统保持高度的敏感,并鼓励来自多方面的事件上报是现实动态监控的重要举措,也是风险预防的目标来源。从疫苗的研发到上市后注射到人体内的整个周期内,发生的一切可能造成不利影响的不期望事件均鼓励上报。上报内容要涵盖事件的主要信息,且可以简单快速进行。事实上,在前文的4个重大事件中,引发事件的有媒体的报道、个人举报、下属管理机构的处罚公示等都属于事件的上报,但由于缺乏开放互动的渠道没有实现统一管理与指挥,导致信息泛滥引发公众恐慌和政府的信任危机。而其他未造成严重后果的事件可能被忽视,埋下隐患。因此,在系统内鼓励科学合理的事件上报能够实现针对有效的风险预防。3.2优选事件调查分析,多方面考察进行风险评估。事件上报后,信息收集完成需要进行优选分析,现实中无法完成对所有事件的调查,结合风险理论对事件的频率及造成伤害的程度进行分级,可根据事件的严重性、发生频率、典型事件性等因素进行优先选择。且应注重公众人身安全,心理伤害以及政府公信力等角度,合理进行风险评估。这个阶段,应主动纳入多主体的参考意见,行业专家保持科学的独立性提供参考意见,公众与媒体也能做出实质性参与。3.3对事件原因分析并制定措施,针对性做出风险管理。充分的事件原因分析是治理的关键,也能为后续的系统学习提供正确的方向。优选事件调查分析后,需要采取系列措施收集所有相关的信息建立事件的序列,包括现场的勘察,事件上报者的采访以及相关人员的采访调查。原因调查结果后,要根据多个层面制定整改措施,涉事主体、监管部门和专家从事件的直接原因进行行为层面的反思与纠正;从事件的间接原因出发,调整公众、媒体和专业机构等社会力量在系统中的实质性参与及角色定位;立法机构和监管机构要探究事件的本质原因,从制度层面进行完善和优化。3.4落实整改措施,实现系统的改进与优化。整改方案的实施是系统学习效果的体现,也是系统治理有效性的结果。各参与主体要根据自身特点,按照整改方案制定合适的实际操作和执行方式,并上报到负责部门,确保各主体朝着相同的方向与目标同步改进。对于不同风险程度的事件在落实过程中需要不同级别的执行与监督。低风险事件的整改可在现场操作层面及时改正,而中风险和高风险事件,负责部门应统筹各主体的整改方案,做好过程指导与监督。初步形成以属地管理为核心的责权相统一的管理机制,以明确、可行的目标为方向,有序推进系统的风险治理体系。3.5治理效果评估,循环推动系统学习。整改措施完成后,各主体应及时反馈,做好回顾与经验总结,为系统的持续改进做好准备。重视各主体行动者的差异性和优势互补性是关键,只有理性认识、合理安排各参与主体的职责分工,才能真正实现合作治理主体的良性互动、多向制衡,并发挥公众参与、监督的真正力量,实现疫苗安全风险的有效治理。
关键词:职业导向;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
一、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开设的价值取向
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对高职学生进行德育的主阵地和主渠道,是培养德才兼备技能型人才的必修课程,对于实现培养技能型应用人才的职业教育目标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实践价值。
1.学科建设与发展的需要。传统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重理论、轻实践,重说教、轻养成。教学内容过于理论化,脱离生活实际,缺乏说服力与吸引力,不利于学生成长和学科建设。新时期,学科建设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德育为先,推进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建设与创新,整合各种教育资源,构建鲜活的思政课程体系,有力促进思想政治教育科学的有序发展;内容设置必须将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的养成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等融入思想道德教育全过程,使德育入耳、入脑、入心,实现育人目标。
2.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面对多元思想文化和价值观念冲击,高职生的道德观念、价值取向、行为方式等方面都发生了重大变化。虽然多数高职生是积极向上的,但是,相当部分学生出现了不同程度的政治信仰危机,价值取向模糊、诚信意识淡薄、社会责任感缺乏等,不利于其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严重影响了育人质量和社会稳定。教育者必须进一步增强责任感和紧迫感,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最大实际出发,把培养高职生良好的政治素质、思想素质、道德品质和法制观念放在首位,使高职生能够适应时代需要,促进社会和谐。
二、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现状分析
1.教材实用性不强。现行的“思政课”教材体系理论阐述透彻,逻辑结构严谨,系统性和完整性强。但各门课程教材体系的设置过于宽泛,忽略现实性和针对性。一是教材体系的设置只注重逻辑体系的展开或历史进程的沿革,不能直面社会矛盾及现实问题,政治性与知识性的兼容明显不足。二是教材内容不能与时俱进,显性说教的结论性内容过多,自主思索内容偏少,不利于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教材与生活实际联系不强,给人枯燥、空洞之感,必然影响其学习兴趣和效果。
2.教学评价不利于素质培养。目前,“思政课”课堂教学虽然条件有较大改善,多媒体已经得到广泛应用。但教学中教师本位观依然存在,缺乏师生良性互动;教学时以知识本位,关注知识的传授,忽视能力与素质的培养;教学缺乏对学生情感的培育,把形成结论的生动过程变成了单调刻板的条文记忆,使教学远离生活,陷入文字游戏的怪圈,丧失了感染力和说服力,剥离了知识与智力的内在联系;考试习惯于理论分数“一锤子买卖”,考试目的功利化严重,没有建立动态的考评机制。于是,职业教育的素质培养就变成空谈了。
三、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思路
1.以人为本,更新职业教育理念。以人为本,是一切教育的内在要求,也是贯穿高职思政课整个教学过程的核心理念,是实现与职(专)业结合的思政课教学改革的前提。高职思政课教学要以学生为本,立足于弘扬学生的主体性,聚焦于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着眼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高职院校必须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坚持与时俱进,突出爱岗敬业、诚信务实的职业道德教育,培养高职生的道德素质;坚持思想教育与人文关怀融合,思政教学与专业技能训练结合,树立思政课教学为职业奠基、为专业服务意识,使思政教学更贴近学生、贴近职(专)业、贴近生活,提升学生的职业素养。
2.工学结合,推进思政课程建设和教学改革。以就业为导向、以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进行课程建设,是职业教育的发展趋势。一是依据专业需求,优化教学内容。新时期,职教课程必须打破学科体系,赋予课程以职业特色。职业教育课程改革应借鉴国外先进经验,结合实际,从课程间的结构性、关联性和服务性出发,依据专业(岗位)需求和学生兴趣,开发校本教材;围绕教学要点,贴近学生生活实际与专业,梳理、提炼整合和优化课程内容,以提高思想政治课教学实效性。二是根据职(专)业特点,改进教学方法。高职政治课教学改革,必须改变传统“灌输式”教学模式,围绕专业特点,以学生为主体,充分考虑学生的认知要求来设计教学方法,丰富教学手段。做到多种教学方法的灵活、联动和交替运用,给学生提供多角度、多层面思考问题的机会,激发和调动学生主体参与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营造活跃的课堂教学氛围,提高教学效果。
3.理实一体,创新教学评价方式。提高教学质量,是职业教育发展的核心任务。当前,高职在教学评价过程中更多注重的是学生主体的评价、同行的评价和督导评价,采取的评价方式往往是量化或流于形式,没有与定性评价有机结合起来考虑。评价往往局限于专业或部门的自我评价,较少或根本不注重吸收家长、用人单位、社会行业(企业、部门)人员的参与,忽视了社会化质量评价。为改变现状,高职院校应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结合学生专业和思政课程特点,改革和创新教学评价模式,建立道德认知与实际表现结合,定性与定量结合、形成评价与终结评价结合、知行统一的动态教学考评体系,实现思政课教学评价的理实一体化,实现人才培养多角度、多方位、多层次的检查与质量评价,有效提高教学质量。
总之,高职思想政治课教学要坚持以职业为导向,工学结合,以人为本,依据职(专)业特点和需求,优化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强化实践教学、丰富教学手段、改革考核方式,就一定能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效果,实现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