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8-07 17:30:32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供应链管理的基本知识,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关键词:供应链管理;物流管理;教学改革;实践平台
供应链管理是进入21世纪后企业适应全球化竞争的一个有效途径,是一种新的管理模式。2005年1月美国物流管理协会(CLM-council of logistics management)正式更名为供应链管理专业委员会(CS CMP-council of supply chain management professional),成为全球供应链管理时代来临标志,供应链管理思想已经被越来越多的企业和专业人士所了解并应用。为了适应这一全新管理思想对社会人才的需求,国内高校包括物流管理、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电子商务、工商管理、企业管理等相关专业纷纷开设了供应链管理及物流管理等方面的课程。然而,由于课程开设较晚,与课程建设相关的基础条件有限,还没有形成一套适合该课程特色的教学方法。本文结合桂林电子科技大学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以下简称信管专业)的培养模式,阐述了在本专业开设供应链及物流管理课程的一些新的教学方法。
一、信管专业供应链及物流管理课程的任务及要求
“供应链及物流管理”是桂林电子科技大学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的一门专业限选课程。课程以一种新的管理模式――供应链管理(Supply Chain Management,SCM)为研究对象,系统介绍供应链及物流管理的基本概念、实现原理、功能构成、解决方案及应用技术,是一门多学科交叉的综合型、应用型课程。其任务是让学生能够结合当前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形势,研究企业在供应链管理模式下的物流、信息流和资金流的管理与运作,合理、有效地组织供应链中的物流、资金流和信息流活动,通过反馈的信息流、物料流及信息流,将供应商、制造商、分销商、零售商,直到最终用户连成一个有机的整体。通过该课程的学习,培养学生综合物流管理及供应链管理素质,使学生掌握供应链管理的基本框架和基本理论,具备供应链管理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方法与手段,引导学生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用新的理念、新的视点对供应链管理进行认识,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及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综合能力。
二、教学组织及教学方法探析
1.课程内容的组织
课程内容的组织策略采用“认识运用评价构建”的技术路线,从了解供应链及物流管理的基础知识入手,逐步深化,最终达到灵活应用的水平。
(1)认识供应链及物流管理。了解供应链及物流管理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及基本构成,理解全球经济一体化条件下供应链管理、物流管理对企业经营及,国民经济的影响。充分认识到供应链管理思想对企业特别是我国中小企业经营管理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2)供应链管理的计划、组织与控制。理解供应链管理环境下的供应商管理、采购管理、库存管理、运输及配送管理、订单与客户关系管理、生产物流管理、销售管理等方面的组织方式与控制策略。进一步了解一体化战略对企业生产经营的影响,以及构建供应链管理的艰巨性。
(3)供应链管理评价。分析供应链管理评价指标体系的构成,供应链环境下的多赢机制与价格策略,供应链绩效报告等。
(4)构建企业供应链系统。在Internet环境下,探讨企业供应链管理系统的解决方案,利用软件开发技术及其他信息技术构建企业信息化――供应链管理系统。
2.教学方法
(1)教学方法上灵活运用案例分析、互动游戏、角色扮演、模拟实训、实地调查、企业供应链调研与策划等方式,引导学生积极探索、勇于实践,努力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实践技能和社会应用能力,促进学生综合应用能力的全面发展。
(2)教学手段上充分利用多媒体课件、网络教学等现代教学技术和教学手段。充分运用交互式、讨论式、启发式、案例讨论、模拟仿真等教学手段,逐步建立及完善校内网络课程学习网站,包括课程资源、在线实训、在线交流和在线测试等栏目,为学生自主学习提供丰富的参考资源。
三、信管专业的教学深化
该课程在对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学生的教学中,除了运用上述的教学方法外,还应该结合本专业的培养特色,继续深化教学体系改革。桂林电子科技大学是一所电子信息类高等工科院校,在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建设过程中,一直把培养学生掌握企业信息化知识,掌握企业信息系统构建与开发作为计算机技术、数据优化与融合技术、管理科学与工程技术交叉融合的方法之一。为此,2007年秋,在校教改基金的扶持下,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进行了“供应链及物流管理教学实践平台研发”的项目建设,经过一年多的时间,在教研室老师及信管专业高年级学生的共同参与下,开发了基于B/S结构的供应链及物流管理教学实践平台,系统使用Microsoft公司的SQLserver 2000和Borland公司的JBuilder 2006 Enter-prise等开发工具,采用面向对象的程序设计方法进行系统的程序设计。系统实现了采购管理、供应商管理、订单管理、分销管理、客户关系管理、仓储管理、运输及配送管理、实验教学管理等系统功能。
供应链及物流管理实践教学平台的开发和应用,有效地丰富了供应链及物流管理的教学手段。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采用“精讲、演示、提问、提示、研讨、评析”相衔接的新课堂教学体系。精讲就是简要介绍相关的理论知识和实际应用背景,明确提出培养训练要求;演示是教师不但要向学生剖析系统实现的基本思路及技术要点,还要向学生演示关键步骤和环节;提问是在实践教学过程中,注重引导学生去接近、发现、解决问题;提示是结合在实践中的具体问题,要给予同学必要的提示;研讨是在教学的全过程中,及时收集共同性的问题并讨论,以达到总结和强化的目的;评析是对学生的实际操作进行恰当的、有效的分析和评价,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提出补充分析。紧密结合以上6个环节,给学生营造一种主动探索性的学习环境,改变学生按图索骥,完成任务了事的被动模式。通过系统的有序组织,规范化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实现由知识到技能,再到素质的转化。
关键词:电子商务;供应链;供应链管理
随着科技进步和经济的不断发展, 全球化的市场竞争日趋激烈, 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给企业管理思想带来了巨大的变革, 电子商务的出现和发展, 对社会的各行各业都产生了巨大的冲击, 引起了商业模式的巨变, 传统的企业管理模式已不能适应新的市场竞争要求, 基于电子商务的企业供应链管理应运而生。如何在 电子商务环境下实施供应链管理,它对于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 电子商务和供应链管理
1.1电子商务
电子商务是指通过信息网络以电子数据信息流通的方式在全世界范围内进行并完成的各种商务活动、交易活动、金融活动和相关的综合服务活动。
电子商务所强调的是在计算机网络环境下的商业化应用,不仅仅是硬件和软件的结合,也不仅仅是电子商务,而是把买家、卖家、厂商和合作伙伴在Internet中结合起来的应用。IBM公司认为电子商务包括三个部分:企业内部网、企业外部网和电子贸易。
电子商务范围广阔,涉及LAN, Intranet和Internet等领域,它利用一种前所未有的网络方式将顾客、销售商、供货商和雇员联系在一起。简而言之,电子商务系统能够将有价值的信息迅速传递给需要的人们。
1.2 供应链管理
供应链管理是指人们在认识和掌握了供应链的各个环节的内在规律和相互联系基础上,利用管理的计划、组织、指挥、协调、控制和激励职能,对产品生产和流通过程中各个环节所涉及的物流、信息流、资金流、价值流以及业务流进行的合理调控,以期达到最佳组合,发挥最大的效率,迅速以最小的成本为客户提供最大的附加值。
供应链管理主要涉及到四个主要领域:供应、生产计划、物流、需求。供应链管理是以同步化、集成化生产计划为指导,以各种技术为支持,尤其以Internet/Intranet为依托,围绕供应、生产作业、物流 、满足需求来实施的。供应链管理主要包括计划、合作、控制从供应商到用户的物料和信息。供应链管理的目标在于提高用户服务水平和降低总的交易成本,并且寻求两个目标之间的平衡。
2 基于电子商务的供应链管理
基于电子商务的供应链管理的目标是通过Internet优化整个供应链,即利用Internet完全的自助交易方式与网络业务伙伴实时进行合作和重要计划信息的交流。在优化的供应链中,客户能够分享各种预测,看到订单的状态,随时输入及修改需求计划。外部采购合作伙伴能共享一些可利用资源和生产进程信息,供应商可以了解企业的原料需求并参与投标。企业可以从全局范围了解业务运作情况,供应商和客户信息,并通过平衡核心竞争力和避免无效操作来调整设计自己的供应链。对供应链上的物流、信息流、资金流进行有计划的控制。
2.1 必要性
传统的供应链管理仅仅是一个横向的集成,通过通讯介质将预先指定的供应商、制造商、分销商、零售商和客户依次联系起来。这种供应链注重内部联系,灵活性差,仅限于点到点的联系。传统的供应链管理难以适应当今全球竞争的新形势,于是基于电子商务的供应链管理应运而成。
目前国内外很多大公司都实施了基于电子商务的供应链管理,比如Intel公司、海尔公司和华为公司等。海尔公司通过BBP采购平台,所有的供应商均在网上接受订单,并通过网上查询计划与库存,及时补货;货物入库后,物流部门可根据次日的生产计划利用ERP信息系统进行配料,同时根据看板管理4小时送料到工位;生产部门按照B2B订单的需求完成订单以后,满足用户个性化需求的定制产品通过海尔全球配送网络送达用户手中。目前海尔在中心城市实现8小时配送到位,区域内24小时配送到位,全国4天以内到位。通过基于电子商务的供应链管理可以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使企业更好的发展。
2.2 指导思想
基于电子商务的供应链管理的核心思想主要有协同电子商务、电子企业和业务外包三种。
(1)协同电子商务
协同电子商务是电子商务时代供应链管理的核心。企业通过建立自己的电子商务网将自身业务流程、客户、供应商及其它业务伙伴集成起来, 使企业在本身的市场领域降低了交易成本, 提高了竞争力。根据美国Gartner Group 咨询公司调查显示, 一个实施协同电子商务的企业, 能实际有效地降低企业开发成本的25%、交易成本的30 %-70% 和 库存成本的25%-40 % , 为企业大大扩展了利润空间。
(2) 电子企业
电子企业是指把现实资产和网络结合在一起并很好加以平衡的企业,它是电子商务发展的最高阶段。在电子企业里面,每个雇员会像重视关系到企业生存的战略任务那样重视互联网。不是某一个专家管理着员工,而是靠详细的分析和投资回报率指导着企业的领导者。网络应用程序会受到重视,最有价值的资产将是那些把网络科技和商业结合在一起为公司服务的科技人员。
(3)业务外包
业务外包是企业将自己的业务集中在拥有核心技术、能够增加最大附加值的环节,而把不属于核心能力的功能弱化或独立分离出去,以便获取最大的投资回报,它体现了企业在新的竞争形式下,通过不断发掘进而强化自身核心竞争力。充分利用业务已是企业重要的经营战略。耐克作为世界上最大的运动鞋制造商,没能生产过一双完整的鞋;波音作为世界上最大的飞机制造公司,自己却只生产座舱和翼尖,波音747飞机的450多万个零部件,大都是由世界上几十个国家的有关企业提供;通用汽车公司居世界500强前列,仍把年营业额高达200亿美元的生产汽车零配件的Del-phi公司分离出去。这些厂商或拥有设计、或拥有品牌,或在销售上具有独特竞争优势,所以他们将生产过程外包给了其他厂商,从而获取了更大的利润。据调查,全球外包市场以年增长25 %的速度发展 ,其中亚洲将以年增长50 %的速度增长。
2.3 基于电子商务的供应链管理的优势
基于电子商务的供应链管理是以顾客为中心,集成整个供应链过程,充分利用外部资源,实现快速敏捷反应,极大地降低库存水平。具有优势如下:
(1)有利于保持现有的客户关系,开拓新的客户和新的业务
基于电子商务的供应链管理直接沟通了供应链中企业与客户的联系,并且在开放的公共网络上可以与最终消费者进行直接对话,从而有利于满足客户的各种需求、保留现有客户和吸引新的客户。
(2)有利于保持现有业务增长,提高营运绩效
通过实施基于电子商务的供应链管理,可以实现供应链系统内的各相关企业对产品和业务电子化、网络化的管理。同时,供应链中各企业通过运用电子商务手段实现有组织、有计划的统一管理,可以减少流通环节、降低成本、缩短需求响应和市场变化时间,提高运营绩效,为客户提供全面服务,实现最大增值。
(3)有利于分享需要的信息,促进供应链中信息流的改善
供应链中的企业借助电子商务手段可以在互联网上实现部分或全部的供应链交易,有利于各企业掌握跨越整个供应链的各种有用信息,及时了解顾客的需求以及供应商的供货情况,同时也便于顾客网上订货并跟踪订货情况。
3电子商务为供应链管理提供的主要技术手段
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促成了电子商务的兴起,电子商务为供应链管理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持,主要有EDI销售点与预测、财务技术手段、非技术型企业的EC和共享数据技术4种技术。
(1) EDI销售点与预测
EDI是一种在合作伙伴企业之间交互信息的有效技术手段。它是在供应链中联接节点企业的商业应用系统的媒介。供应链环境中不确知的是最终消费者的需求,必须对最终消费者的需求做出好的预测,供应链中的需求大都来源于这种需求预测。虽然预测的方法有上百种,但通过EDI预测,可以最有效地减少供应链系统的冗余性,这种冗余可能导致时间的浪费和成本的增加。
(2)财务技术手段
财务EC广泛应用于业务和他们的财务机构之间,通常采用的技术手段有3种方式: 一是用户可以通过汇款通知系统结账,而不是通过支票。汇款通知数据包括银行帐号、发票号、价格折扣和付款额,用户的财务机构将用EFT系统将汇款通知信息传递给供应商的财务机构,供应商的财务机构将付款确认信息传送给供应商,并收款结账,供应商则根据付款信息更改应收账款等数据;二是用户将支票或电子付款单传送到供应商的Lockboxes,供应商的财务机构会处理这一付款单,将付款存入供应商的账号,同时从用户的财务机构扣除此款,财务机构会通过EDI-Lockboxes将付款单信息传给用户和供应商;三是用户可以在接收到产品或服务时自动地以共同商定的单位价格付款给供应商。
(3)非技术型企业的EC
大企业不希望同时拥有具有相同功能的多个系统,所以希望通过EC实现商业交流的标准化,而忽略了商业伙伴的EC能力。没有EC系统的小企业,将采用E-mail、电子会议、电子市场营销、电子用户支持系统、用户网上采购或传真的服务实现EC功能。
(4)共享数据技术
战略合作伙伴可以通过一定的技术手段在一定的约束条件下相互共享特定的数据库,这样他们将快速知道所需要某些更新的数据。如有邮购业务的企业将与其供应商共享运输计划数据库,装配制造商将与他们的主要供应商共享生产作业计划和库存数据。
4 结束语
作为一种新的管理模式,供应链管理的实际运用还存在不规范、不成熟的地方。随着电子商务的高度发展,在企业信息化和电子商务结合的过程中,将对供应链管理要求越来越高, 供应链管理也将向集成化供应链和移动供应链发展。
参考文献
[1]王国华.供应链管理[M].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2005.
[2]侯方森.供应链管理[M].北京: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4.
关键词:人才供需平衡;供应链;国防科技企业
中图分类号:F2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2374(2013)22-0137-02
1 国防科技企业人才供应链的提出
20世纪80年代后期,供应链管理成为新型生产组织管理模式。哈佛商学院Porter教授提出价值链模型,把企业为顾客、为自己创造价值的各种业务活动集成在一起。20世纪90年代供应链管理成了制造业、运输业的前沿研究课题。本文拟将供应链理论引入国防科技企业人才管理的研究,“像管理物一样高效地管理人”。
2 国防科技企业人才供应链构建的必要性
2.1 国防科技企业发展的需求
国防科技企业的管理体制、经营机制和思维方式还未根本摆脱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缺乏现代人才管理理念。企业资源更多地是向研发、生产方面倾斜,对未来需求缺乏评估,未能把人才投资作为企业基础性投资,基本没有考虑人才的发展战略和长远规划。
人事部门定位失当,专业管理能力薄弱,其运作模式停留在传统的人事管理阶段,只负责企业员工的招聘、录用、培训、调配、使用、考勤、奖惩、任免、工资、福利、统计、辞退和档案管理等基础性工作,被动反应,按部就班,人才梯队建设不力。
企业招聘主要依靠对口高校,没有形成专业的人才集聚地,人事部门也没有努力拓宽人才供应渠道,因而人才数量和质量难以保证,导致某类人才“真空”的现象。企业快速发展最大的瓶颈就在于缺乏高级管理人才、专业人才,频繁撤将换帅或人才青黄不接,企业付出的成本将会以几何级数增长。
2.2 人才自身发展的需求
高校毕业生面临着严峻的就业形势,一方面就业率低,另一方面所学知识利用率低。这无疑是对人才培养的极大浪费,也挫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构建人才供应链,能让学生有的放矢地培养能力、学习知识。这也适用于对国防科技企业内部员工的培养,让个体有目标地学习,提高职业技能。
2.3 人才供需平衡的发展要求
国防科技企业存在一个“人才怪圈”:一方面企业缺乏人才储备,经常招聘不到合适的人才,面临人才“供不应求”的困境;另一方面,很多人才找不到合适的工作。学校培养的人才与企业需求产生了结构性错位。
构建人才供应链,为有关企业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导和具体的行动指南,能改变“人才怪圈”现象,满足人才供需平衡的发展要求。
3 国防科技企业人才供应链的构建
人才供应链就是对人才不断改进、加工、利用的高效的人才培养过程,最终达到人才的合理配置和保值增值。国防科技企业人才供应链是一个以需求为导向,整合、共享产业界和学术界的各种信息和资源,形成人才高地,突破国防科技企业发展人才瓶颈的一体化过程。国防科技企业是最终用户,具有行业特色的高校和研究所是供应商,而供应的产品是人才,使人才成为自主创新源与技术辐射源。针对不同类型人才的特点和需求,国防科技企业人才分为高层、中层和基层三类。
3.1 高层人才:产学研结合,资源共享
高层人才处于产品研发、技术设计环节,负责理论技术研究以及高新技术开发,应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和创新科研综合能力(包括延伸知识结构的能力、独立分析和解决科研技术问题的能力)。
高层人才供应链以合作科研和技术开发为主。如:建设重点实验室,进行学生实验课程的教学、师生基础和应用研究,为国防科技企业的技术革新做好知识技术储备,又方便企业参与研究并承担成果的工程放大和产业化工作。
共建工程研究中心,政府或企业提供资金,校方提供人员,围绕某一关键技术或共性技术进行攻关,使企业的技术和产品工程化、成套化,培养高水平的工程技术人才。
开展学术交流,高校或研究所组织选派教师或研究员到企业参与技术咨询指导或派学生直接参与研发。高校、研究所提升自身水平的同时,促进科研成果向企业生产力转化,有效解决企业的生产实践难题和高素质人才短缺问题,打破产学研界限,形成供需双方的交接点和技术人才的集散地。
3.2 中层人才:工读交替,生产实践
中层人才处于企业中层的技术岗位和管理岗位。要求他们具有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综合应用能力和运用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工读交替通过共享教育资源,学生在校进行理论知识的学习后,结合教学安排用一定的时间深入国防科技企业参加实践,再回到学校弥补短板,培养学生将所学理论工程化的能力。企业既可以获得相对稳定的生力军,又节省了雇佣成本。如:建立社会实践基地,开展挂职锻炼,企业作全程辅导;建立教学实习基地,安排学生参与企业生产实践,基于实践项目完成毕业论文,为学生的成才、就业提供渠道。
3.3 基层人才:职业岗位培训
基层人才处于操作一线,在工作现场从事具体的社会生产实践活动。要求他们了解国防科技行业的基本知识、武器装备生产原理,掌握生产工艺,具备岗位操作技能。
供应链构建侧重岗位的具体操作,为企业输送技能熟练、经验丰富的人才。如:企业提供教学资源(场地、设备、技术),直接参与人才培养;技术学校根据企业要求安排教学,设立“金工实习”、“电子实习”课程,工程硕士学位等。力争使人才毕业后直接上岗,无需过多的职业培训和长时间的工作适应期。企业为自身按需培养人才,高校也节约了办学成本。
国防科技企业人才供应链是需求拉动式供应链模式,构建时要有长远规划并与国防科技工业的发展保持一致。市场经济的自由竞争企业人才的自我组织,现有的产学研结合也是一架很好的桥梁,但依然离不开政府“有形的手”的政策干预和制度支持:鼓励发展职业中介机构,在人才的供需双方之间起铰链作用,服务和辅助人才培养、转移和扩散,加强人才配置的流动性和合理性。
4 结语
国防科技企业人才供应链是一种跨部门的人才培养输送功能网链结构,需要政府、高校、科研机构和企业就产权界定与利益分配达成共识,协同合作,追求整体利益最大化,保证资源共享、信息辐射,从而在人才培养和流向引导上降低成本,高效协作。
构建国防科技企业人才供应链,有利于国防科技企业得到更高素质的人才,并使企业员工及时有效地获取所需技能和知识,更好地服务于我国国防科技事业;高校和研究所能改善人才培养模式和知识创新能力,提高人才的质量,使之得到更多的市场价值;可以使高校、研究所以及国防科技企业具备长期的竞争优势。
参考文献
[1] 许锋.人才供应链管理模式[J].华东经济管理,2011,(10).
[2] 王凤彬.供应链网络组织与竞争优势[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
[3] 蔡付斌,魏孟江.陶瓷人力资源供应链浅析[J].中国陶瓷,2009,(3).
[4] 苏丹.企业人力资源供应链模型构建[J].商业时代,2007,(35).
[5] 李彩香.构建科技创新平台,培养高素质人才——西北工业大学超高温复合材料实验室创新人才培养的实践[J].国防科技工业,2005,(12).
[6] 洪雁.供应链思想在石油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的应用初探[J].科技与管理,2008,(3).
[关键词] 民航特色航空物流市场复合型航空物流人才
一、复合型航空物流管理人才培养定位
航空物流是以航空运输为主要运输方式来满足客户需求,从而对商品、服务及相关信息从原产地到消费地进行高效率、高效益的正向和反向流动及储存的计划、实施与控制过程。它既包含空中运输环节又包括地面综合物流处理环节,通常会以机场为立足点,协同空中运输的地面物流处理环节,涉及物品装载飞机前后离开发货人或到收货人的包括地面配送、装卸、简单加工、仓储、空运、信息支持等服务的有机结合。随着经济的发展,航空物流作为经济发展的“晴雨表”越来越为人们所关注。
同时,经济的飞速发展又促使航空物流内部不断升级,这就使之对“复合型物流人才”的需求与日俱增。复合型物流人才既要懂得物流技术,又要懂得物流经济,还要熟悉物流管理技术,成为储存保管、运输装卸的专家,以及掌握企业供应链流程,熟悉物流信息技术系统,掌握电子商务技术,国际贸易和通关知识、仓储运输专业知识、财务成本管理知识、外语知识、安全管理知识、法律知识。
经济发展以市场为导向,人才的培养也必须根据市场需求来规划。因此,我们培养的人才应该满足航空物流市场的需求,尤其是要培养具有民航特色的复合型航空物流人才以推动航空物流业的发展。
二、培养具有民航特色的复合型航空物流管理人才的必要性
1.航空物流人才链培养现状
由航空航天制造产业链拉动的物流人才,尤其是航空物流人才需求紧迫,同时,与航空航天制造产业链强关联的高科技产业链也对以航空物流为特色的复合性人才需求旺盛。能够满足这样的产业链需求的航空特色的复合型物流管理人才,必须具备熟练掌握国际贸易、国际结算、报关、报检、运输专业、仓储专业、物流信息和管理等知识和技能。而我国物流教育起步较晚,现代物流教育的培养模式与现代物流业发展存在着较大差距。近年来,随着我国物流教育的发展,一些高等院校培养了大批的物流管理方面的专业人才,但这远远满足不了航空物流业对于人才的迫切需求。根据2003年全国高校招生目录统计,正式招收物流管理或物流工程专业及其方向的高等院校已达171所,其中,本科院校为47所,占全国本科院校的7.355%,占全国高校的3.239%。但这些学校的物流教育多属于社会物流教育,即只包括基础物流课程,而缺乏特色物流教育。因此,在缺乏良好的智力支撑的情况下,航空特色型物流人才的稀缺已经成为制约航空物流业飞速发展,形成产业链,进入国际市场参与竞争的最大瓶颈,同时也严重地制约着整体产业链的形成与发展。
2.物流企业人才需求分析
调研了航空物流链上具有代表性的多家企业,航空企业大田集团有限公司,机场货运企业上海东方远航物流有限公司,运输企业中国货运航空公司等,各位领导明确指出企业需要掌握“航空物流”知识的物流专业人才。
(1)企业需要掌握航空物流专业基础知识的人才
作为具有航空特色的物流专业,应让学生掌握航空物流的基本知识,例如航空货运的流程,航材仓储的管理,航空运输经济等。特别是国际航空物流人才是短缺的,现代航空物流中国际航空货运占的比重比较大,而且未来发展趋势会越来越大,所以要求学生掌握国际物流、报关原理等相关课程。
(2)企业需要航空物流业务流程优化人才
航空物流是一个供应链管理的过程,它需要与多方面的部门和人进行接触,企业需要的航空物流人才要掌握本部门和相关部门的业务流程,能够进行业务流程优化。
(3)企业需要掌握物流管理实践的实用性技能的物流专业人才
企业需要的未来物流人才必须要突出综合素质,具体体现在要让学生掌握物流管理实践的实用性技能;提高学生在实际工作中的操作能力,以增强学生的岗位适应能力。解决物流管理专业学习与专业知识脱离的矛盾,未来的物流教育必须改进教学模式,增加实践课,在实际操作中去理解理论知识;掌握实际技能。
三、复合型航空物流管理人才培养体系
1.培养目标
复合型航空物流管理人才培养体系是培养适应民航事业及社会经济发展要求,立足民航、服务社会、面向世界,培养具有较高的思想道德文化修养,较强的学习与交流能力,坚实的经济和管理理论基础,较强的物流实务运作能力和创新能力,掌握航空物流和供应链系统规划设计、运营组织和全程实时控制等技术与方法,能在航空公司、机场、物流企业、研究机构以及其他与物流相关的企事业单位从事物流和供应链系统运行、规划设计和经营管理等方面工作的复合型人才。
2.能力结构要求
按照复合型航空物流管理人才培养体系的内容的了解,学生应在知识、技能和素质方面达到以下规格要求:
(1)知识结构要求。①掌握公共基础课程的基本理论和知识;②掌握经济类、管理类、法学类、金融类、会计学五方面的基本理论和知识;③掌握物流和供应链系统运行、规划与设计、经营管理的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
(2)能力结构要求。①具有较强的收集处理信息、计算机应用和语言文字表达的实践基础能力;②具有物流与供应链设计与管理、第三方物流经营管理、供应链物流全程监控的专业实务操作能力;③具有一定的创新精神和初步的规划设计、方案制作、科学研究等规划设计能力。
(3)素质结构要求。①具有良好的思想品德、社会公德和职业道德以及良好的人际关系和团队协作精神;②具有独立思考、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优良的作风;③具有从事航空物流业务工作的基本素质。
3.课程总体结构
复合型航空物流管理人才培养体系的总体思路是采用平台加模块的形式,通过公共基础、学科基础、专业基础和航空物流专业方向的成组课,以及专业选修课和实践课程的开设,进一步理清了课程体系设置的层次。
复合型航空物流管理人才培养体系从理论和实践教学体系两大板块构建人才培养方案创新型运行机制。在理论教学体系中充分体现课程的层次性,在加强外语能力、计算机应用能力、语言表达及分析能力等方面培养时,搭建公共必修课教学平台。
在突出经济学理论、管理学理论、系统论、物流学理论、供应链管理的教学基础上加强基础课教学、专业课教学、特色课教学、综合素质课教学互相衔接和贯通,形成一个完善的课程体系;由英语和计算机训练、课程实验、课程设计等构建课程实践训练机制;由教学实习、专业调研、学年论文、科技活动等构建专业实践训练机制;由教育实习、综合实习、毕业实习、毕业论文设计等构建综合实践训练机制。从总体上讲,在理论教学环节和实践实习环节上互相渗透并实现互动,在知识结构上体现拓展性,从而增强学生的整体素质和创新能力。
四、复合型航空物流管理人才的专业特色分析
1.内部培养专业的特色
考虑到航空物流这个新型专业的特殊性,针对调研中提到的需求特征,复合型航空物流管理人才培养体系从四个方面入手培养全面的复合型物流管理人才,分别是仓储,业务流程重组,航空货运和国际物流。课程设置如下图所示。
从上图分析可看到复合型航空物流管理人才培养体系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1)复合型航空物流管理人才培养体系增加了与航空物流有关的课程,包括民航货物运输、航空运输经济、航空法、空运地理和航空危险品运输等课程,增强了课程的专业性。
(2)物流管理最主要的两个领域是运输与仓储,在航空物流中最能体现这两个领域的部门是航空货运部门和航材部门。所以增设了“航空器材计划与管理”这门课程。
(3)把案例教学溶入到每门物流课程中,通过对课程教学内容的优化与更新,来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增强独立实验课、课程设计、实习、毕业设计(论文)等重要环节的教学内容改革,着重考虑时空安排,做到合理有效。强化实践环节,提高学生实践能力。
(5)结合市场需求与学生的兴趣,在选修课程中安排一定数量的具有学科前沿性、民航及物流管理应用背景的特色课程,培养有一定特长的本科毕业生。开设了“航空危险品运输”、“设施规划与物流分析”等课程。
2.增强实践教学环节
实践基础能力是人才基本素质的体现,只有具备了这方面的能力,才能保证专业技能的实施。从航空物流企业的需求分析中得知企业迫切需要掌握航空物流管理实践的实用性技能的物流专业人才。企业原来招收的毕业生明显感觉动手能力差,理论知识与实践脱节,企业需要的未来物流人才必须要突出综合素质。复合型航空物流管理人才培养体系加强了实践课的培养,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让学生掌握物流管理实践的实用性技能,提高学生在实际工作中的操作能力,以增强学生的岗位适应能力。
复合型航空物流管理人才培养体系的制定充分考虑了市场需求,有针对性的培养新的复合型航空物流管理人才。复合型航空物流管理人才培养体系的实现将直接促进高科技产业的发展,并促进区域外向型经济的发展,从而提升航空领域的产业结构。
参考文献:
[1]曹允春:基于民航特色的复合型物流管理人才培养模式研究.民航科教研究,2007,4,5~8
[2]梁军李济球林建华:物流复合型人才的能力素质与知识结构[J].中外企业家,2007,3,36~39
[3]陈 舜赵刚:高校物流人才教育的思考[J].中国大学教学,2006年第6期22~23
[4]彭纯军:国际物流复合型人才需求分析[J].科技创业,2007,6,101~102
西安翻译学院物流管理专业现状
西安翻译学院物流管理专业开设于2005年,只是因为“物流热”,应对企业物流管理人才匮乏和社会需求开设专业,未能或者来不及对该专业进行充分调研,课程体系和教学模式缺乏职业特色。然而物流管理专业是实践性很强的一门专业,初期没有太多实践环节,只能靠教师传授理论知识。2007年,购置了一小部分物流专业软件,开设了《供应链管理》、《第三方物流》等实训课程。但仍然处于物流管理发展的初级阶段,不能达到培养物流管理专业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目标。
物流管理专业改革措施
作为高等教育的重大改革,本科院校转向应用技术型的紧迫性毋庸置疑。首先要了解什么是应用技术型人才,是指掌握和应用技术手段为社会谋取直接利益的人才,任务是为社会谋取直接利益,因而常处于工作现场或生产一线工作。物流管理专业应从专业设置、人才培养方案、师资队伍建设、校企合作等方面改革,培养应用技术型人才。
1.专业方向设置
现代物流管理需要跨学科复合人才,西安翻译学院现物流管理在校人数450人左右,课程设计中涵盖仓储、运输、第三方物流、国际物流、外贸函电、电子商务等课程,学生在短短3年专业课学习时间内,学得杂而浅,理论知识还没有掌握,更不用说掌握应用技术型人才的技能。
因此,就物流管理的大范围来看,可以把物流管理专业分方向设置,以西安翻译学院为例,拟分为企业物流方向和国际物流方向。两个专业课程可以有所交叉,但是就业方向不同,培养侧重点不同,这样设置可以延长学生在核心专业课的学习时间,并针对不同方向取得相关岗位职业资格证书。
2.人才培养方案
目前我国高等教育中,大学生“就业难”和行业企业“用工荒”现象并存,主要问题不是有多少毕业生,而是人才供给与需求在培养规格上的错位对接,因此毕业生结构性失业。针对物流专业以上两个方向修改人才培养方案,考虑物流类职业资格考试证书要求,要求企业直接参与高校的人才培养方案。先定岗再设制课程,岗位下设置专业核心课程,企业物流方向主要侧重于培养学生的物流管理特别是企业物流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掌握物流公司经营管理方法和运作,从事物流管理的初步能力;企业物流系统规划设计的能力;物流技术方案和物流信息系统分析设计的能力。毕业后面向商业企业、生产类企业就业。
国际物流方向侧重于培养国际贸易物流管理人才,毕业生主要供给在西安国际港务区。除了解物流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外,还应了解内陆港国际物流计划,了解物流的国际化生产、分配、交换、流通整个过程的计划管理;了解国际物流统计管理;国际物流费用成本管理,合理控制物流成本构成;熟悉国际物流所有设施设备,加强对各类设施的配套管理。熟悉国际贸易法律法规和行业规范,能用一种外语熟练地阅读本专业的书刊、文献、资料,具有一定的听、说、读、写、译的能力。毕业后面向外贸企业、国际内陆港范围就业。
3.师资队伍建设
师资队伍是高校转型改革的关键,西安翻译学院
现有物流管理专业教师,基本上都是直接毕业于“211”学校的硕士研究生,这种“从学校到学校”的模式与物流管理超强的实践能力是不匹配的。“双师型”教师既可以引进也可以培养,应尽快启动“引进来,走出去”、“1321”方案。“引进来”,脱离企业的培养人才是不科学的,高校应与地方企业紧密合作,在企业工作的一线管理者,在高校以讲座、论坛、参观、比赛等多样形式将行业、企业的现状、规范融入教学中。“走出去”,鼓励年轻教师走进企业,亲身体会了解企业发展,了解行业动态,为更好地培养应用技术型人才服务。积极鼓励年轻教师考取职业资格证书。“1321”方案,每门课有一个课程负责人,至少有三个专业教师讲授,每两年专职教师在企业挂职锻炼一学期, 每门课都有1名企业员工参与课程教学。学校也可以开设高级人才培养班,培养已经在企业担任职务和岗位的员工再进修。 4.校企合作、以赛促教、创新教学方法
⑴校企合作、互帮互助
高校与企业紧密合作,共同参与人才培养方案制定、开拓新的教学方法与手段、共建师资队伍、共建校内外实训基地,有能力在校外建立专业实训基地,资金不足在校内建立软件模拟实训基地。将物流的仓储、运输、配送、供应链管理等模块加强实训。目前西安翻译学院物流管理专业已建成供应链管理实训软件、flexsim、任务式三维立体互动模拟软件(运输、仓储、配送)等校内实训基地。
高校成立课程研究小组帮助企业解决实际问题,西安翻译学院成立的“新丝绸之路研究中心”积极响应提出的建设“新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洲际区域经济合作构想,积极搭建科研平台,充分调动教师科研积极性,围绕和服务社会经济与发展,做好科学研究工作,打造和建设一支高素质的科研团队。
⑵以赛促学、以学促教
高校与企业可以在高校范围、专业范围建设比赛,共同制定比赛规则,组建评委会为同学们开拓思路、营造良好的学习气氛、激发大学生的正能量。同时,高校通过与企业组织比赛,也使教师及时、迅速地了解行业、企业动态和人才需求,调整教学方法及内容,形成良性循环。
⑶创新教学方法
开展互动式教学方式,以小论文、小课题、小比赛等形式鼓励学生积极思考,提高学生动手能力和自学能力;每个专业方向设置“微信”平台,教师引导并由学生组成管理队伍,发专业、行业小知识、行业动态、国家法律法规等知识链接;由学生建设小企业,为社会需求者提供物流咨询、方案设计等。
5.服务地方产业,促进地方经济
西安在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是西部大开发的最热点地区之一。以西安为中心的关中地区是我国大陆桥经济带基础和实力最强的经济区域和最发达地段。西安翻译学院的物流管理专业的企业物流方向就应以陕西支柱产业为出发点,服务地方企业,发展地方经济。
西安国际港务区自重新组建以来,就以高标准的规划和建设引领国内“内陆港”建设的潮头,以现代物流和现代服务业为特色。西安国际港务区将探索社会经济一体化新路径,着力打造城乡、统筹协调发展先导区,承担“以大物流带动大服务,以大服务升级大产业,以大产业推动大城市,为大城市开创大未来”的光荣使命。物流专业中的国际物流方向就是以西安港务区为服务对象的。
面对汹涌的金融风暴,恶劣的金融环境在很大程度上冲击了各国的实体经济。因此,在各个国家出现了一批庞大的失业人群,未能就业群体数量之多令人咋舌,如何选择专业来规避外部环境带来的就业压力,从而在异常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处于不败之地,就有必要了解下面几个常青藤专业。
物流工程专业
物流工程是以物流系统为研究对象,研究物流系统的规划设计与资源优化配置、物流运作过程的计划与控制以及经营管理的工程领域。现代物流作为一门新兴的综合性边缘科学,在发达国家已有较早、较全面的研究,并形成了一系列的理论和方法,在指导其物流产业的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我国现代物流业尚处在起步发展阶段,与发达国家相比有较大差距。物流工程是管理与技术的交叉学科,它与交通运输工程、管理科学与工程、工业工程、计算机技术、机械工程、环境工程、建筑与土木工程等领域密切相关。
经济一体化的形成和计算机通讯技术的不断发展,极大地促进了物流业的发展,它迅速成为在全球具有巨大潜力和发展空间的新兴服务产业,并成为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产业发展环境、企业竞争力的重要标志之一。
在培养目标方面,物流工程专业以物流工程为重点,培养适应我国社会与经济发展需要,掌握物流工程基本理论,具备进行物流系统——重点是物流包装、道路与桥梁工程运输、仓储和配送等环节的规划,设计、分析和管理能力,熟练掌握外语和计算机应用,富有创新能力,能够从事物流系统规划、管理、科研和教学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
目前,物流工程专业主要开设课程有:工程力学、运筹学、工程材料学、物流系统仿真、交通运输学、生产与库存控制、物流配送中心工艺设计、物流配送与运输、供应链管理、现代物流技术与装备、物流包装技术、物流法规与标准化等。
就业瞭望塔:人力资源专家分析认为,今后一段时期,除储存、运输、配送、货运等领域的物流人才紧缺外,相关的系统化管理人才、懂得进出口贸易业务的专业操作人才、电子商务物流人才、掌握商品配送和资金周转以及成本核算等相关知识和操作方法的国际性物流高级人才将更吃香。物流专业人才已被列为我国12类紧缺人才之一,缺口达60余万。据了解,目前最为抢手的物流工程人才,是那些掌握现代经济贸易、运输与物流理论和技能,且具有扎实英语能力的国际贸易运输及物流经营型人才,特别是国际型物流工程师人才,他们的年薪最高可达200万元。
全球最大的货运公司之一——美国万络环球公司副总裁卡扎瑞预测,“中国物流业预计未来10年内相关服务收入将保持20%的年增长速度。”中国现代物流发展尚处于起步阶段,配送体系不健全,但随着电子商务的普及,物流市场潜力和发展前景十分广阔。
近年来,在全球经济一体化影响下,物流行业已纳入国家十大物流振兴计划,我国物流企业也日益与国际接轨,经营方式与管理理念面临着国际化挑战,这对我国企业的经营管理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这一形势下,国际注册物流工程师应运而生,其主要使命是在世界经济全球化过程中,成为各企业、公司与组织中国际物流和供应链管理的中坚力量,成为企业决策、风险管理和实务操作等方面的高级工程专业人才。特别是在一些大型企业中,国际注册物流工程师这样的实战型高级人才,更为稀缺,重金难求。
目前,国家国际注册物流工程师职业资格鉴定培训中心将在3年内培养10万高级人才。培训的特色打破传统理论教学,教学一律由企业一线高级管理或者企业总裁以讲座的形式进行。切实达到人才培养,企业需要什么,人才学习什么。这也是目前物流工程领域唯一引用国际素质物流教育的创举。
自动化专业
在2003年伊拉克战争中,从战争准备到战斗打响,无人机都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它不但突破了传统的侦察领域,而且进一步还具备了攻击能力,无人机的参战也真正让自动化技术从幕后走到了台前。
采用自动化技术不仅可以把人从繁重的体力劳动、部分脑力劳动以及恶劣、危险的工作环境中解放出来,而且能极大地提高劳动生产率,增强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因此,自动化是工业、农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现代化的重要条件和显著标志。
自动化的优势在于软件和硬件的结合,自动化的研究内容主要有自动控制和信息处理两个方面,包括理论、方法、硬件和软件等。从应用观点来看,研究内容有过程自动化、机械制造自动化、管理自动化、实验室自动化和家庭自动化等。它以自动控制理论为基础,以电子技术、电力电子技术、传感器技术、计算机技术、网络与通信技术为主要工具,面向工业生产过程自动控制及各行业、各部门的自动化。它具有“控(制)管(理)结合,强(电)弱(电)并重,软(件)硬(件)兼施”的鲜明特点,是多学科交叉的宽口径工科专业。
[关键词]工程管理;课程体系;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432(2011)6-0028-02
1 工程管理专业课程体系现状
我国工程管理专业可追溯到20世纪60年代初期,一批20世纪50年代前留学苏联的工程经济专家与20世纪50年代前留学英美的工程经济专家在我国开设技术经济学科,该阶段主要研究的是项目和技术活动的经济分析,如项目评价与可行性分析。1979年国内包括西安交通大学在内的11所院校开办了管理工程专业,1980年华中工学院开始招收物资管理工程本科生,1981年哈尔滨建筑大学招收了建筑管理工程专业学生,此后相继开设房地产经营管理、国际工程管理等专业。我国高校本科专业先后经过1963年、1989年、1993年及1998年4次修订,对原有相关专业包括建筑管理工程、基本建设管理工程、管理工程(建筑管理工程方向)、房地产经营管理、涉外建筑工程营造与管理、国际工程管理等专业整合成工程管理,于1998年正式成为管理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下设专业。工程管理专业是新兴的工程技术与管理交叉复合型学科。
本专业培养具备管理学、经济学、法学和土木工程技术的基本知识,掌握现代管理科学的理论、方法和手段,能在国内外工程建设领域从事项目决策和全过程管理的复合型高级管理人才。
2 工程管理专业课程体系改革的必要性
新的挑战要求参与国际竞争的人才需要具备一些特殊的素质:一是语言能力。FIDIC合同一般都在特别条款中确定“以英语为工作语言”。二是经营素质。必须具备一定的经济、金融、财务等方面的知识。三是要熟悉相关国的法律、规范及国际惯例。
工程管理专业培养具备管理学、经济学和土木工程技术的基本知识,掌握现代管理科学的理论、方法和手段,能在国内外工程建设领域从事项目决策和全过程管理的复合型高级管理人才。学生在校学习期间,要接受工程师和经济师的基本素质训练,打好工程技术、管理、经济、法律、外语及计算机应用方面的坚实基础。管理学院在对工程管理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积极提供相应条件,使学生根据自身能力,能够攻读相关学科专业的双学位和双专业。
3 工程管理专业课程体系改革的几点建议
教学改革是一个系统工程。从宏观上讲,这个系统工程涉及教育思想、教育价值、教育目的等高等教育的根本问题。从教学这一特定范畴来讲,包括3个层面:一是专业设置、专业培养目标、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等有机部分,相对于教学改革的其他方面而言,它是基础性的,具有先决和导向作用;二是专业课程体系、课程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等方面,体现和落实第一层面的要求,同时检验和校正第一层面的要求是否合适,是教学改革中的重点和难点;三是教学组织和管理、教学评价、师资构成等环节,对前2个层面起保障和制约作用。3个层面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形成一个有序的系统。
课程体系改革的总目标是构建有利于学生知识、能力、素质三位一体与协调发展的课程体系。在此体系之下,既能使学生掌握工程技术、经济、管理、法律基本知识,又能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既要有理论深度,使学生具备发展后劲,又要能提高实践能力;既要保证基本业务技能,又要有利于人格品质的塑造,还要有利于学生个性的发展。围绕工程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在课程体系设置时,形成以下5个课程模块。
3.1 公共基础课
此类课程主要是文化素养和人文素质类课程,是学生学习知识、进行思维和基本技能训练、培养能力的基础。它为学生提高基本素质以及学好专业基础课程奠定基础。公共基础课的设置,应淡化专业界限,拓宽基础学科范围,尤其加强学生思想道德教育,诚信观念的培养以及外语和计算机应用能力的提高,突出强化了21世纪人才培养的特色。
3.2 专业基础课
此类课程由与本专业有关的知识组成,虽有应用背景但并不涉及具体的管理对象。它的覆盖面较广,有一定的理论深度和知识广度,往往是专业课的理论基础,因而它对学习专业课和培养工程管理专门人才的理论基础十分有用。这类课程的设置决定了专业面的宽窄和学生将来自我发展的能力。务必本着扎实而宽厚的原则,亦即“厚基础、宽口径”的要求来设置,尽量使其内容综合化。
3.3 专业课
专业课的设置要坚持总体优化原则,去掉重复的内容,合并相近的课程,取消不成熟、内容贫乏、口径过窄的课程。专业课的设置应体现我国加入WTO后国际国内法律环境和国际惯例,体现工程管理新的发展趋势。乌拉圭回合缔结的服务贸易总协定将“建筑及相关工程”列入12项服务之一,建筑业使服务项目的性质派生出一些新的行业,如投资咨询、市场法律服务、项目营造服务、房地产评估等,都对工程管理专业提出新要求,应在专业课设置上得到体现。
3.4 选修课
此类课程包括限定选修和任意(自由)选修两大块。限定性选修课的设置主要应体现本专业及其发展方向的特点,加深理论基础,训练科学方法和技能,体现本学科与相邻学科的关系,拓宽学生的视野和知识面。自由选修课的设置主要以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满足学生个人兴趣和爱好,以发展和完善学生个性为目的。
3.5 实践类教学环节
缩小学校与现实生活的差距是建构主义所关心的核心问题之一,因此应尽量多地采用情景教学和加强实践教学课时量,必须注重向全面素质教育转变,向培养知识迁移能力、独立分析问题能力、动手能力、创新能力转变,向以学生为主体的实践教学模式转变。采用电化教学,提高教学趣味性,实施现场教学。人才培养是我国工程管理走向国际市场的关键所在,适应新的市场环境,改革课程设计,调整授课内容,改善教学方法是我国工程管理专业课程设计改革的必由之路。工程管理专业相关的资格考证:造价工程师执业资格、国际工程管理认证(EMCI)等。
参考文献:
[1]成思危.复杂科学与管理[J].中国科学院院刊,1999(3):175-183.
教学质量与改革以及启动“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为契机,立足铜陵学院的奋斗目标和物流管理专业实际,基于“专业综合改革试点”视角,厘清铜陵学院物流管理专业建设思路,明确物流管理专业建设目标,进而从教学团队建设、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等六个方面设计物流管理专业建设方案。
关键词:“专业综合改革试点” 物流管理 铜陵学院 方案
DOI:
10.16657/ki.issn1673-9132.2016.04.002
根据《教育部 财政部关于“十二五”期间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意见》(教高[2011]6号),为引导高校主动适应国家战略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优化专业结构,加强专业内涵建设,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大力提升人才培养水平,2011年,教育部《关于启动实施“本科教学工程”“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工作的通知》(教高司函[2011]226号), 启动实施“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旨在充分发挥高校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结合办学定位、学科特色和服务面向等,明确专业培养目标和建设重点,优化人才培养方案[1]。具体包括教学团队建设、课程与教学资源建设、教学方式方法改革、强化实践教学环节和教学管理改革等。根据通知精神和要求,各高等院校结合自身发展,积极申报,进一步确立“专业综合改革试点”的建设目标、拟定翔实的建设方案迫在眉睫。鉴于此,本文拟立足铜陵学院实际,结合物流管理专业现状,探讨基于“专业综合改革试点”视角的物流管理专业建设方案,是当前必须思考、研究和解决的重要问题。
一、基于“专业综合改革试点”视角的物流管理专业建设思路
物流管理专业建设的总体思路是:紧紧围绕铜陵学院建设“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应用型大学”的奋斗目标,坚持学院“应用型、地方性、开放式”的办学定位,强化教学管理、深化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创新培养模式,提升学院教学、科研和整体水平,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把物流管理专业建设成为特色鲜明、优势突出、内涵丰富的知名本科专业,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需要,掌握物流管理基本原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熟悉与物流相关的管理、经济和法律基本知识,具备处理物流和供应链管理相关业务的技能,能够胜任企、事业单位、政府部门从事采购、生产物流管理、销售物流管理、运输操作、配送、仓储及库存管理、物流服务销售等物流业务运作及管理、物流园区规划、物流系统规划与设计以及物流咨询等工作岗位的高级应用型专门人才。
二、基于“专业综合改革试点”视角的物流管理专业建设目标
(一)优化师资队伍结构
以全面提高师资队伍素质为中心,以优化结构为重点,以科研促进教学为手段,以优秀教师为引领,努力建设一支热爱本科教学、改革意识强烈、队伍结构(职称、学历、学缘、年龄)合理、教学水平高、教学理念先进、教学改革目标明确的优秀教学团队。
(二)改革人才培养模式
在学校教学指导委员会的指导下,改革课程内容、考核方式和评价标准,加强实践教学及能力培养方式等关键环节,实施“全过程、递进式”的实践教学体系,进一步建立稳定的大型企业实习基地,建立以创新能力为核心的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具有知识面宽、专业基础实、综合素质高的具有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的复合型、应用型人才,并力争进入省级“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
(三)丰富专业教学资源
重点开展精品课程建设,争取获得2门校级精品课程、1门省级精品课程,并按照人才培养方案,结合市场经济和实习实训基地要求,改革教学内容,加强教材建设,自主编写和完善系列专业教材,在《现代物流管理》教材的基础上新编2-3部教材,并积极申报省级规划教材。
(四)创新实践教学模式
进一步加强物流管理专业实验室改扩建工作,提高校内实验实习基地建设的规模与水平;加强与校外教学实习实训基地合作,提升校外合作单位的层次和联系紧密度,新增2-3个稳定的实习实训基地;采用“双师型”教学模式,加强实践教学环节,组织学生参加物流管理专业设计大赛、“挑战杯”大赛、各级创新创业训练计划等,提高学生实践能力。
(五)改革教学方法手段
第一,在教学手段上,注重多媒体与板书教学的互补作用;第二,在教学方法上,注重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第三,在授课过程上,注重“启发式”教学、“讨论式”教学和“分层次”教学;第四,在教学考核上,注重考试考查相结合,力求形式多样化。
(六)强化教学目标管理
完善二级学院教学管理模式,优化二级学院教学管理决策机制、运行模式和考核机制。由“强化过程管理”向“强化目标管理”转变,形成教师、学生、管理者三方共同参与教学管理的新局面[2]。在实践教学管理方面,强化“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力度,继续做好对学生的学习效果和教师的教学效果、教学能力的全过程监控,发挥二级学院督导对教师的督导和学生的引导功能。
三、基于“专业综合改革试点”视角的物流管理专业建设方案
(一)以教学团队建设为切入点,优化师资队伍结构
1.积极打造“双师型”教师队伍
依托“物流管理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以培养方案设计、课程教材建设为载体,由校内专任教师和合作单位兼职教师共同组成结构合理、能力互补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团队成员既有深厚理论知识和教学能力的专任教师实施理论教学,又有实践经验丰富、具备很强的实践操作能力的兼职教师提供强力的实验技能实训,形成良好知识结构和以中青年为主体的师资队伍,为实现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提供强有力的师资保障。
2.积极建设教学团队
综合考虑优化师资队伍职称、学历、学缘、年龄结构,以教学团队负责人为引领,以重点课程建设为依托,以校、院质量监控为保证,以产学研合作为平台,打造采用“学科带头人+创新团队”的人才队伍组织模式。通过校企通力合作,实现学校、政府、企业、学生多赢;实施科学管理,明确各方责任与利益,通过建设和运行科学的监督考核制度,保证团队的持续发展。
3.积极提升师资队伍综合素质
依据《工商管理学院物流管理专业“十二五”建设发展规划》,建立一支师德高尚、热爱教育工作、教学经验丰富、了解社会需求、团结向上、结构合理的专兼职教师队伍。随着学校管理中心下移,深化二级学院管理体制改革,规范教学管理制度,完善校内专职教师学习进修机制,积极开展教师师德师风教育,强化教师的敬业精神、竞争意识和责任意识,为青年教师的成长创造良好的环境和氛围[3]。同时,加大引进高层次人才的工作力度,重点引进高职称、高学历人员,并对现有师资不断培养,积极聘请校外相关单位与物流专家来校兼职授课。
(二)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为落脚点,改革人才培养模式
1.完善产学研结合人才培养模式
通过加强与铜冠物流、中国邮政管理局铜陵分局、中国电信铜陵分公司和中国邮政铜陵分公司合作,共建“校企合作实践教育基地”、开展认知实习和生产实习、共同科学研究等多种方式的产学研合作,强化实践教学。建设的主要任务是优化产学研合作人才培养模式:一是加强合作单位质量建设,选定1-2个实习实训基地进行长期合作;二是共建“校企合作实践教育基地”,提高实习实训质量;三是改革毕业论文指导方式,由校内导师和校外导师共同指导毕业论文;四是继续实行指导教师双向互动式交流,外面的教师能进来内面的教师能出去的灵活模式。具体建设内容如下:第一,共建双方负责基地的共同建设与维护;第二,实习实训基地每年负责接收学生开展认知实习和生产实习;第三,学校与合作单位共同承担的相关课题的研究;第四,学校根据培养人才不同层次的要求,从基地遴选一批研究人员作为学校研究生兼职导师,积极拓宽合作领域,提高合作层次,实习结束后进校进行实习培养工作的总结交流,学校负责安排具有一定实践经验的教师和基地导师共同指导学生实习。
2.尝试“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
目前已与中国邮政管理局铜陵分局、中国电信铜陵分公司初步达成联合培养人才意向,接下来要加强与这两家实习实训基地及有关单位深度合作,尝试“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
(三)以课程、教材建设为关键点,丰富专业教学资源
1.推进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改革
在课程体系构建上,坚持拓宽基础、增强创新能力、提高综合素质、办出专业特色的基本原则,开展课程教学内容改革。在遵循学校培养方案设计基本原则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强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以学校“八百工程”为契机,积极开展第二课堂教学活动,尝试开始“物流管理系列大讲堂”、学术竞赛和大学生科研活动等,且由相关教师担任导师在课外给予指导。改变教学方式,尽快改变传统的口头讲授为主的教学方式,做到多数专业基础课和专业主干课的课堂教学都采用多媒体教学,增强形象性与生动性。组织教师积极开展教学研究,结合社会发展的新形势,积极探讨课程整合、衔接、更新与提高的方式与方法,使物流管理专业课程体系不断优化,教学质量不断提高。
2.以系列精品课程建设为主线,全面推进课程建设
借鉴省级精品课程《管理学》的经验,在2013-15年建成包括《物流管理基础》在内的1-2门校级精品课程,并积极参与省级精品课程申报,力争取得突破。
3.加强教材建设
教材建设也是专业建设不可缺少的内
容[4]。物流管理专业课程的教材都选用精品教材,并结合我院学生的特点,尽量选用既有理论深度,同时又注重实践操作性的教材,选用获奖教材、推荐教材和原版教材比重占100%。同时,组织教师立项编写或参编高质量教材;自编配套辅导教材和讲义,制作和充实各类声像教学资料,积极开发具有专业特色的CAI课件,录制网络教学视频。拟在物流管理专业综合改革试点期间主编教材1-2部,如《供应链管理》等。
(四)以学生能力提升为根本点,创新实践教学模式
1.实施并提升实践教学改革效果
更加重视实验课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的改革,不断改进和完善实验教学条件,力争每门专业主干课程均开设设计性或综合性实验,其中专业类课程的设计性和综合性实验所占的比重达到40%以上。定期开展“三期实习”,积极探讨实践教学内容与体系的改革。认知实习以加深对物流管理专业的认识为主;生产实习以培养学生的专业意识和专业基本能力为主,主要在校内实验室和校外实习实训基地进行;毕业实习以培养学生的专业就业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为主。以上三个阶段构成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实践能力培养的完整体系。
目前该专业已经建立了两个实习实训基地。今后3-5年根据各基地的建设情况和学生的实习效果,共建“校企合作实训基地”,积极探讨和完善实践教学的模式,形成一套适应社会需求的较为完善的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为物流管理及相关专业的实践教学改革提供示范和参考作用。
2.加强实验实习考核考评制度建设,强化实践教学环节
积极探索良好有效的考评体系,对实验实习的各个环节实行良好的管理,以保证实验实习达到预期效果,逐渐改革仅采用简单的实习报告评分的制度,强调动手和启发思考,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改革实验课程教学
通过设计性、综合性实验项目的开设,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体现并实施个性化教学的思想,针对不同学生群体,分别组成不同类型实验小组,例如针对学有余力的学生群体,组成物流市场调研、物流系统设计等实验学习小组,由学生自由自主设计课程相关实验内容环境等,并提交实验设计报告;而一般学生可以组成综合型实验学习小组。改革首先以《供应链管理》和《物流管理基础》等课程为试点,并逐步推广至其他主干课程。
(五)以创新型人才培养为着眼点,改革教学方法手段
1.提高科学研究水平,以科研促教学
依托该专业师资力量,整合联盟高校力量,积极开展社会研究,在申报纵向课题的同时,充分发挥大学服务社会的功能,在物流产业发展规划、物流园区规划、企业物流系统规划与设计、物流业与制造业融合发展、铜陵港口物流发展对策等方面组织申报横向课题,为安徽省、市物流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科研、人才支撑,为培养学术与技术带头人奠定基础。同时,将科研成果有效转化,融入到课堂,有效促进教学工作。
2.教学方式方法改革
教学方式的改革首先是实验教学模式的改革,通过时间安排、教师指导方式、实验内容、实验地点等方面进行实验教学改革。一是积极开展模拟化实验教学,加强学生的动手能力,使其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二是大力加强实践性教学环节改革,建立常规固定的教学实践基地,与知名企业展开长期友好的学术和实践交流,扩大专业影响。三是建立寒暑假社会实践制度,采取多种多样的形式,使学生深入企业,深入社会,了解市场,加深对现代物流与供应链管理的认识。
(六)以教学效果评价为突破点,强化教学目标管理
1.建立和完善教师的考评机制
将大力改革教师培养和使用机制,以教学效果评价方式改革促进教师业务水平的提高,进而促进教学效果的提高[5]。在现有评价(学生评价、同行互评和学校督导专家评价)基础上,增加随堂听课考核环节,并加入课程建设、教学团队申报与建设贡献等考核环节,力求使教学效果的评价方式更加公正和科学。
2.学生实习评价体系
改革学生学习效果的评价方式,建立学校、实习基地、用人单位及行业部门共同参与的学生能力考核评价机制。除教师对在校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评价外,该专业将更加注重实习实训基地和社会对学生学习效果的评价,并以此作为调整教学改革方向和人才培养方案的重要依据。继续加强对毕业学生的跟踪调查,采用实地考察与问卷调查的方式,收集社会各界对毕业生的反映,通过分析研究后作为教学改革的依据。
3.教研室建设与管理
积极开展教研活动,科学制订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深化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坚持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突出应用型和创新性,加强实践能力培养,贯彻产学结合思想,从实际出发办出特色,积极跟踪国内外技术发展及产业趋势对人才培养提出的要求,根据先进性、应用性和实践性的原则,认真制订好人才培养方案及专业教学计划。
以院级重点课程建设为突破口,积极开展集体备课,转变教学观念在课题教学的过程中,创新教学能力,要实现从以教师为中心到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思想的转变,勇于教学改革实践,推进课堂教学方法创新。
参考文献:
[1]彭小建.地方高校内涵式发展的路径研究[J].中国成人教育,2014(12):36-38.
[2]李浩文.基于专业综合改革目标的实践教学模式探索以――湖南科技大学旅游管理专业为例[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4(6):46-48.
[3]方波,白政民,张元敏.应用型本科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综合改革探索――以许昌学院为例[J].中国成人教育,2013(14):150-152.
[4]易荣华,乐为,周立军.基于大质量观视角的经管类专业综合改革探索[J].中国大学教学,2012(7):22-24.
[5]郭晓丽.高等学校“专业综合改革试点”教学管理问题研究[J].中国电力教育,2012
(32):38-39.
基金项目:本文是安徽省质量工程教学研究重点项目“经济管理类本科应用型人才培养实践教学体系研究与实践――以铜陵学院为例”(课题批准号2013jyxm220)阶段性成果;铜陵学院教学研究项目“基于‘校企合作、工学交替’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构建及对策研究”(课题批准号jy13003)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
【关键词】物联网人才 教学方法 服务型人才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5)02C-0183-03
一、农业物联网人才需求情况概述
我国经历三十多年的改革开放,工业和服务业都得到极大发展,已是全球制造业大国,相比而言,农业的发展稍显滞后,随着我国工业化现代化及城市建设发展进行到一定阶段,当前我们亟需大力发展与投入的是新农村的综合性、全方位的建设。我国农村一直实行,土地流转工作才刚启动,处于经济和体制转型的关键时期,“三农”问题近些年一直得到国家各界的高度重视,而农业信息化建设正是解决此问题的关键。适逢此时,物联网产业恰好兴起。物联网( Internet of Things,IoT),即“物物相连的互联网”,被称为信息产业的第三次浪潮,自其被提出之日起,短短数年已在世界各国广泛采用,并渗透到各行业中去。随着物联网产业的发展进步,物联网在农业生产、流通、管理等领域也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应用。从生产领域来说,农业物联网利用传感器、通信网络、智能决策系统,对养殖、种植对象进行环境监控、养料供给等,以实现降低成本、减少耗损、提高质量、改善环境的目的。此外,在农产品流通环节可建立起信息管理系统,建立从源头到消费终端的管理体系。
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里,明确提出“加快发展面向农村的职业教育”“强化职业教育资源的统筹协调和综合利用,推进城乡、区域合作,增强服务‘三农’能力”“加强涉农专业建设,加大培养适应农业和农村发展需要的专业人才力度”。未来农业的发展必将向信息化、现代化、网络化、科技化方面发展,农业物联网是现代农业发展的引擎,目前,我国农业物联网技术应用总体还处于初步应用阶段。高等院校才刚刚有物联网专业的毕业生,直接面向农业的物联网人才培养尚未正式启动,而我国幅员辽阔,大部分土地是农村,大多数人口是农民,因此,面向农业信息化建设方面的物联网人才市场缺口巨大。仅“十二五”期间,估计农业物联网方面的人才需求就有大约1000万人。
农业物联网专业人才可分为研发型人才和应用技术服务型人才。研发型人才主要是指从事农业物联网新技术的开发及相关设备生产工作的人员;应用技术服务型人才则主要指利用现有的农业物联网技术和设备,直接面向终端用户,服务于农业生产第一线的人员,其在整个农业物联网人才需求数量中所占的比例也是最大的。本文主要针对农业物联网服务型人才的培养展开研究,以期对面向农业的物联网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探讨,为农业物联网培养知识面广、综合素质高的复合型人才。
二、农业物联网服务型人才培养目标
开展农业物联网应用技术服务型人才培养,首要明确人才培养目标。目前,国内高校的物联网工程专业的培养计划普遍还处于探索阶段,培养目标不明确,培养方案、教学模式趋于相同,由于物联网的应用领域广泛,就农业物联网而言,要想做好这方面的工作,不仅需要具备物联网技术、产品知识,还要对农业生产知识有所了解。因此,目前各高校探索性的物联网人才培养方案普遍是缺乏针对性的,并不能满足农业物联网人才培养的实际需要。在专业设置和建设的探讨过程中,通过对多所院校的物联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进行分析,及与相关教师进行交流,笔者也发现,普遍存在着对物联网人才培养的方向模糊,对物联网产业链人才需求未来状况预估不足的现象。
首先,当物联网作为一个新兴的巨大产业来临之际,我们要对它的未来产业链发展状况有个预估,才能与之相适应地去进行合适比例的人才培养。纵观其它高科技产业的发展历程,也可以看出,许多产业在人员需求上以应用型人才为主。譬如,电子信息产业,真正投入研发领域工作的,只是集中在大城市,只需要少数高端型人才,面向全国范围的、需求量较大的仍是以应用型人才为主。这是一个“橄榄型”的产业链人才需求结构,研发和制造人才需求少,分别占两端,中间多数为应用型人才需求。物联网产业也具有这样的特质,更何况它本身就是一个应用创新型产业,其产业巨大的生命力也体现在应用上。然而,目前大多数院校,包括很多高职高专院校,在物联网专业的人才培养上,仍过于注重研发设计能力的培养,忽视应用领域综合能力的培养,这是与产业链人才需求状况不相吻合的。
其次,物联网是向各产业、行业渗透的一个基础性产业,其必然带有跨行业的性质。譬如,农业作为第一大产业,它涉及的领域是很广的,仅是农业物联网对人才的需求就是巨大的,可是目前的物联网专业普遍都没有体现出这种行业的针对性,学生就业时,仍将面临着对行业领域知识的一个再培训过程。
根据前文论述,我们在进行农业物联网人才培养中,应以培养物联网应用型人才为主要出发点,并结合农业生产、流通、管理等行业背景知识,进行知识全面能力较强的综合型人才培养。这样才能培养出农业知识丰富的物联网人才,有利于满足社会的需求,有利于解决人才的就业问题,极大地推动物联网在农业领域的应用创新发展。
对于农业物联网方向的高职高专学生培养,我们提出以下几点专业能力目标:掌握物联网工程专业的基本知识和基本原理;熟悉农业物联网产品软硬件配置,能从事物联网解决方案的设计、管理和维护工作;掌握农业现代科技、农产品生产流通基础知识、农业物联网应用技术、工程施工基础知识,具备农业物联网应用系统设计实施能力;了解物联网工程技术的技术前沿、应用前景和最新发展动态。
三、农业物联网服务型人才培养专业课程体系构建
农业物联网服务型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应当围绕着培养目标展开,除公共基础课、选修课程及实践课程外,以下详细例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核心课程的构建。
(一)专业基础课
1.农业现代科技技术概论
主要介绍介绍国内外农、畜、林三业的生产、储藏、加工、消费、市场现状与发展趋势;现代育种目标、育种技术和育种方法;现代种植(养殖)技术;农产品采收、包装、储运、加工、流通等产后现代商品化处理技术;现代农业生物技术、信息技术等高新技术的应用情况。
2.电子技术基础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电子技术各种基本功能电路的组成、基本工作原理、性能特点,熟悉电子技术工艺技能和电子仪器的正确使用方法,初步具有查阅电子元器件手册、正确使用元器件、读识常见电子线路图、测试常用电路功能及排除故障的能力。能复述逻辑门电路的功能,并能利用逻辑门电路设计简单的组合逻辑电路,并能分析简单时序逻辑电路的功能。
3.嵌入式技术
主要讲述嵌入式系统的基本概念、界面设计、应用编程等知识。通过学习该门课程可以使学生能够编写、调试嵌入式程序。
4.物联网数据库应用及管理
重点培养学生数据库基本技能,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能应用数据库应用软件对物联网工程中所需数据进行管理、查询、维护等操作。
5.农产品生产管理流通概论
课程介绍农业产品生产管理流通基本理论,从农产品生产到销售的过程为出发点,介绍不同农产品在生产销售流通等活动中的基本情况,应用的现代化技术、信息技术等情况。
6.计算机网络与通信技术
结合TCP/IP协议深入讲授计算机网络体系结构、分层原理、数据通信、网络协议、点一点网络、广播网络、交换网络、网络互连、差错控制、流量控制、拥塞控制方面的基本问题。
7.循环农业生产与管理
主要介绍农业生产管理中与环境保护的相互关系、掌握循环农业生产与管理的关键技术,了解农村节能减排的政策、技术措施等内容。
8.物联网与供应链管理
主要介绍应用物联网技术的供应链系统的概念及功能、物流的发展、物流管理原理、物流运输管理、仓储管理、包装与装卸、农产品供应链等内容。
9.工程进度与质量管理
通过学习本门课程,学生掌握建设物联网工程质量与安全管理的基本程序与方法,物联网工程质量验收标准,施工安全生产技术规范,物联网工程质量安全事故的处理,解决物联网工程监理过程中遇到的实际问题。
(二)专业核心课
1.无线传感器网络技术
全面系统地阐述当前各种主流的无线网络的基本原理,结合多种工业现场传感器和多功能的上位机软件,深入浅出地讲解无线网络的基本技术。
2.物联网射频识别技术
主要介绍物联网RFID系统概述、RFID工作频率及无线传输、天线技术、射频前端电路、编码与调制、数据的完整性与数据的安全性、电子标签体系结构、读写器体系结构、RFID中间件、RFID标准体系、物联网RFID应用实例,以及物联网RFID技术现状和标准体系。
3.工程线路识图
主要介绍工程设计绘图基础知识、基本理论,主要培养学生识读电器元件的结构形状的能力,同时了解相关工程的国家标准,识读图样,了解物联网工程绘制图样所需的机器、仪表和设备的结构和性能。
4.综合布线与网络工程实施
使学生能掌握网络综合布线的国家标准和行业规范,并能熟练地运用于网络综合布线工程的设计、施工、测试和验收等工程组织与管理环节,培养学生综合布线系统设计、系统安装与实施的职业能力,并掌握综合布线的基础知识。
5.ERP运营维护
课程主要从物联网工程的角度介绍物联网工程系统中的主流程体验、销售管理、采购管理、存货管理、产品结构管理、物料需求计划管理、工单与委外管理、工艺管理、应收应付管理、财务管理等学习任务,掌握ERP系统的主业务流程和操作技能。
从以上课程体系的构建中可看出,在实际进行农业物联网课程体系的建设时,注重突出实际应用领域特色,学生既要学习电子信息技术,又要学习农业科技和农业生产技术,还要求掌握工程领域的基础知识,注重综合性能力的培养。考虑到农业物联网的项目一般偏小,各地点分散,其应用服务人才不可能专业划分过细,否则任何一个点都需要物联网、农业、工程安装等不同领域的人员组成团队配合工作,这对于偏小的农业物联网项目来说是不实际的,必然要求建设及维护人员具备多专业综合的能力素质。
四、改革教学方法,优化师资队伍
(一)改革教学方法
在教学方法上力求突破,当前所流行的行动导向、慕课均是可采取的方式,无论哪种方式,主导思想将贯穿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法来进行实施。由于农业物联网服务型人才培养的专业特性、跨学科特性,带领学生进行现场学习将是必不可少的教学环节。此外,农业物联网在实际工作领域的实施,往往以一个个项目的形式来进行,因此,案例教学也是必然要采用的教学方法,在案例教学过程中注重对学生进行启发式教学引导,亦有利于学生兴趣的调动和综合设计实施能力的培养。
(二)优化师资队伍
从课程体系的构建可以看出,要做好农业物联网服务型人才的培养,师资队伍应具备物联网知识能力、农业生产流通和管理知识能力、工程实施等方面的知识能力,在实际建设中,各校可根据自身状况进行优化。同时,基于农业物联网应用创新的特质,应大力开展校企合作,引进更多的企业兼职教师来补充师资队伍。由于物联网本身(下转第186页)(上接第184页)是个新兴产业,农业物联网又兼有跨行业的特性,因此,教师的培训学习也是队伍建设中不可缺少的一环。
五、满足实验与实习条件,建设实训基地
应根据院校重视面向农业领域专业应用能力的培养思路,坚持基础和应用协调共进的原则,通过农、学、企相结合的方式,建设相应的实训平台,如企业提供最新的设备支持、学校提供专业人员、农业终端用户提供场地,搭建起一个真实的现代农业物联网应用平台。在实训过程中,学生收获了丰富的实战经验,为日后就业打好基础;企业获得了充足的人力资源,充分解决了农业物联网服务企业人员匮乏的现状;而农户则在合作中体验到农业物联网技术给农业生产带来的种种好处,为农业物联网的大力推广增强了信心。
其次,建立一个以农业物联网为背景的技术服务及农产品流通实训平台,通过该平台,培养出农业物联网领域的信息化人才,为技术服务的推广和农产品的流通打好基础。
通过利用实训基地对物联网服务型人才进行深入培养,可培养出一大批技术过硬、经验丰富的专业人才,以缓解目前农业物联网缺少此类人才的局面。同时也为农业物联网技术在我国大范围推广打下坚实基础。
物联网浪潮的来临,为现代农业发展创造了前所未有的机遇,改造传统农业、发展现代农业,迫切需要运用物联网技术实现对各种农业要素的全面感知、可靠传输以及智能处理。因此,对农业物联网服务型人才的培养具有重大实际意义和价值,人才培养模式就是其中一项迫切而又重要的研究工作。所以,应尽快在分析农业物联网发展现状的基础上,结合我国的实际国情对农业物联网人才培养过程中涉及的管理模式、技术模式、商业模式展开分析和探讨。在政府的引导下,在相关企业的积极参与下,建立一个多方共赢的人才培养模式,为农业物联网的长远发展提供长效动力。
【参考文献】
[1]于娜,郭鹏,李乃祥.农业物联网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J].河北农业大学学报(农林教育版),2014(16)
[2]葛文杰,赵春江.农业物联网研究与应用现状及发展对策研究[J].农业机械学报. 2014(7)
[3]谢秋丽,黄刚.基于物联网人才培养与教学实践的研究[J].软件导刊,2011(3)
关键词:企业经营模拟;实践平台;应用;创新
一、高校引进企业经营模拟实践平台的背景
第一、随着高新技术的涌入,当今社会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多个领域都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已经进入了知识经济高速发展的时代,作为知识经济时代的首要资源,智力资源已成为各国发展创新的基本要素之一。我国的“科教兴国”战略不断深入,必须创新教育模式,培养适合时展要求的高素质人才。第二、培养学生掌握企业经营的基本知识和基本理论,引进企业经营模拟实践平台,可以使大学生提前掌握和了解企业经营的基本原理和企业基本的业务流程,通过对企业经营模拟实践平台各模块内容的学习,使大学生掌握企业财务管理、生产运作、计划制定、市场营销、物流系统、成本核算、供应链管理和信息管理等环节,使大学生能够充分理解各们理论知识在企业经营管理中的实际应用情况。第三、通过企业经营模拟实践平台可以使大学生在有限的时间里,对各专业知识进行实践,由于课堂学习的限制,对专业知识的学习多停留在理论层面,通过企业经营模拟实践平台可以解决理论联系实践的问题;而且每个专业的特点不同,企业经营模拟实践平台可以根据各专业的不同需求,向大学生提供不同功能的模块。第四、通过企业经营模拟实践,可以使大学生将所学知识融会贯通,举一反三,提高大学生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第五、通过企业经营模拟实践平台可以培养大学生的团队精神,面对这个竞争日趋激烈的社会,很多工作都需要团队分工合作,因此,企业经营模拟实践平台除了培养大学生应用技能外,还要培养了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
二、企业经营模拟实践平台在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缺少适用的教材。
目前,市场上销售的企业经营模拟实践的教材存在一些问题,有些教材过于强调企业经营的实际,学生使用这种教材,如同按照说明书进行机械的操作,程序化的完成每一步实验,过程中对理论知识和训练的内容容易忽视,这种教材设计忽视了大学生的理论基础和接受能力,这样的教材无法让学生联系理论知识,不能真正体会和了解企业管理的思想和理论。
(2)缺少科学的成绩考核方式。
由于训练项目主要是以小组方式进行,一般是通过考量小组的经营成果、总结报告等方法进行考核,整个过程都是以小组为单位,忽视了对个人学习效果的检测,在实际教学中常常出现盗用报告和浑水摸鱼的现象,实验效果受到影响的同时,考核结果也不尽公平。这种现象的出现,不能够真实和完整的反应学生的学习效果,影响学习积极性,也影响教学效果。
(3)缺少多变的经济环境。
在企业经营模拟实践平台训练项目的设计中,为了保证学生能够掌握基本的软件操作和体会企业管理的基本情况,经营环境的设定往往是理想化的,忽视了在真实市场情况下可能出现的实际问题,企业经营环境过于刻板,不够灵活。学生参加这样的训练项目,确实能够获取企业经营的基本经验,但是很难体验实际工作复杂、多变的情景。
三、企业经营模拟实践平台的创新对策和建议
(1)优化教材编写方式。
教材是指导学生进行实践操作学习的依据,适合的教材应该具有系统性、实践性和可操作性,要根据专业的培养计划,邀请有经验的教师主持编写,使其适应本校的教学需求,满足学生的学习要求,编写过程中,教不仅有优秀教师参与,还可以和企业中的经营管理者联系,增加贴近企业实际的训练环节,共同完善教材的编制。
(2)优化实践考评办法。
在实践过程中,教师中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要求小组成员进行专题讨论,提出自己的见解,增加教学中讨论环节的比重,并需要向教师反馈交流的成果,实现对过程的考核。在结课报告中,不仅要体现小组的整体经营成果,也要体现小组成员的职位功能和运营策略,尤其要说明原因和最后的效果。在评价结果上,不仅要看各组的经营结果,还要对每名成员的团队合作意识、学习态度、参与程度等方面进行考评。在考核时,要避免因学生偶然性的失误导致成绩评价不公平的现象,以免打击学生的积极性。
(3)引入校企合作模式。
通过校企合作,更大程度上完善企业经营模拟实践平台,一方面,将企业经营实际由企业延伸到课堂,企业的经验和实例融入到学习过程中,为学生创造贴近真实的案例和环境,增强教学效果。另一方面,将教学延伸到企业,为学生提供深入企业参观考察的机会,增加了学生对于企业经营的感性认识。
参考文献:
关键词:电子商务;人才培训;专业建设
在电子商务蓬勃发展的同时,社会对电子商务人才的需求也日益紧张。同时,国际贸易、商务活动也越来越依赖网络技术开展,国内电子商务专业人才的缺口很大。经过这几年,在我们国内已培养出相当大数量的电子商务人才。但目前市场中却存在企业缺乏电子商务人才,电子商务专业的学生难以就业的问题,不得不让人思考如何建设电子商务专业,才能培养出适应社会电子商务发展的人才。
电子商务专业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素质,具有与本专业岗位工作任务相适应的电子商务知识与职业技能,在企事业单位从事商务信息管理、电子商务运营、客户服务与管理、网站维护与管理等工作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本专业培养的学生应具备以下素质、知识与能力:
在素质方面,具备良好的政治思想素质、道德品质和法律意识;具备人文科学素养,形成稳固的专业知识和良好的生活态度;具涑鲜怠⑹匦拧⒊钥嗄屠汀⒒极进取、敬业爱岗的工作态度;具备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团队合作精神和客户服务意识;能严格遵守岗位操作规范;具有正确的就业观和创业意识;具备敢于创新、勇于探索的精神。
在知识方面,具有本专业必需的商务知识;具有本专业必需的网络信息技术知识;具有开展商务信息收集、分析、处理的基本知识与专业知识;具有网上交易营运的基本知识与专业知识;具有客户服务与管理的基本知识与专业知识;具有网站维护与管理的基本知识。
在能力方面,会网络操作系统、常用办公软件的安装和操作,有较快的文字录入速度;具有开展商务信息收集、分析、处理的能力;能独立进行电子商务交易平台的操作;具有良好的客户开发、服务、管理能力;具备较强的网页制作能力,能够进行电子商务网站日常维护与管理。
电子商务专业学生还应该取得以下证书:英语等级证书、计算机国家一级(B)证书、普通话二级乙等以上证书和助理电子商务师证书。
电子商务专业学生就业主要面向各类企事业单位从事网上商务信息收集与处理、商务运营、网站建设与日常维护管理等工作;各类企事业单位从事电子商务平台操作与客户咨询服务管理等工作。主要就业方向:商务信息管理、网上交易运营、客户服务与管理、网站维护与管理等。其他就业方向:外贸电子商务、网站推广、国际货运等。
电子商务专业课程分为人文素质类课程、信息技术类课程、商务管理类课程、健身强体类课程。学生可根据各自的特长和爱好,按照课程开设的时间自行选择。各分院可根据自身特点对课程顺序进行一定的编排和调整。在课程具体安排开设时,可根据该专业学生数量情况统筹组织。学生毕业前应修满上述四大类课程规定的学分。
1人文素养类
书法、演讲与口才、论文写作、中国名著欣赏、外国名著欣赏、概率与统计、工程数学、摄影技术、音乐欣赏、唐诗宋词欣赏、中国历史概论、中国革命史概论、环境保护等。
2信息技术类课程
商业美工、Flas设计、VB程序设计、网络广告、电子商务安全与管理、微机组装与维护、动漫商业应用、搜索引擎优化、搜索引擎营销等。
3商务管理类课程
网络经济学、物流管理、企业管理、商务法规、采购管理与库存控制、国际货运、电子政务、电子商务案例分析、财务管理、避税与防范、西方经济学、供应链管理、客户服务等。
4健身强体类课程
篮球、排球、足球、羽毛球、乒乓球、武术、健美操、体育舞蹈、健美训练、形体训练、中国象棋、围棋、国际象棋、桥牌等。
电子商务专业学生参加考试,合格可取得国家劳动部颁发的全国电子商务师证书(三级)。在考前进行必要的教学准备工作。通过教学,一方面让学生掌握计算机的基础理论知识、网络基础知识、网络营销的基础、电子交易的基础知识;另一方面使学生掌握一定的技能:通过电子商务软件的操作,掌握B2C交易模式下买卖双方在网上进行沟通的流程,掌握B2B交易模式下买卖双方和配送中心之间的协作关系,掌握电子支付在两种模式下的实现方法,掌握常见的网络营销方式, 掌握EDI的工作流程。
电子商务专业主要实训项目可分为基本理论知识的练习和基本技能的训练。基本技能的训练包括:简单的网页制作、B2C交易流程、B2B交易流程、C2C交易流程、网络营销的基本操作和EDI的流程。
电子商务专业学生可以根据自己需要,选取任一项目参加学习考试,获取相应职业资格证书。企业信息管理师(三级)、营销师(三级)、网络编辑师考证(三级)(选考项目)或自行选择参加行业考证。
通过顶岗实习,一方面让学生提高适应社会的能力(如交际能力、吃苦耐劳的工作作风);另一方面让学生在做中学,实现理论与实践的有效结合,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与技能。顶岗实习内容:商务信息管理(商务信息收集、分析,商务信息,企业内部信息处理);网上交易运营(网上交易磋商,网上订单处理,网上支付与结算,商品配送,网络营销与策划);客户服务与管理(客户开发,客户沟通,客户信息反馈,客户投诉处理,客户信息分析,服务管理);网站维护与管理(网站的整体构思,网页素材的收集与整理,网页的设计与编辑,网站的与管理)。
电子商务顶岗实习形式及管理办法,通过学校推荐、自主择业等方式确定实习单位,签订劳动协议。按照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要求和实习管理规范,采取实地检查指导、师生定期联系(电话指导、网上了解、短信沟通等)、学生定期汇报(每两周一次)、学生实习记载(按月记载)等方式,对学生毕业实习进行全方位、全过程的管理,全面掌握学生实习情况。学生定期回校汇报交流,有针对性地举办专题讲座,提升学生专业知识与技能。将学生实习过程评价、企业评价、学生自我评价及毕业设计(论文答辩)等结合起来,对学生实习状况进行综合评价。
电子商务专业对教学模式改革的建议,采用案例教学:对于基础课程和部分学科性课程建议多采用案例(实例)教学方式。项目课程开发及模式运用:对信息类及经济管理类等应用性很强的课程要加强项目课程的开发、研究与应用。项目课程模块之间以并列式和过程式逻辑关系构建为主,并将项目课程各模块的教学实施与实验实训室的建设有机结合起来,体现课程实施的真实性、针对性和有效性。根据各模块工作任务,有选择地采用以学生为主体的实验探究活动模式(课堂分组实验探究、课外实验探究)和网络探究活动模式(网络探究、网上调查及主题网络探究)。聘请电子商务领域知名企业家经常性地开设讲座,以利于及时掌握行业最新信息和技术。
将实践性教学安排与职业资格证书考核有机结合,鼓励学生在取得大专毕业证书的同时,取得与专业相关的职业资格证书,鼓励实施学分奖励办法,对学有余力的学生经培训和社会化考核取得其他技能等级证书或参加各级各类技能竞赛获奖的学生实行学分奖励。
学生在取得大专毕业证书的同时,必须取得相应的从业资格证书和规定的技能等级证书,取得规定的德育学分,否则不予办理毕业手续。
参考文献
1 电子商务是时展的必经之路
现在,我们正处于一个到处充满不确定因素的经济时代,在我们身边,时刻都存在一些不确定的因素。其中,最主要的不确定因素是技术,因为它将重塑我们的工作、生活、娱乐和学习。比如交通,随着技术的发展,我们的出行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快捷、自由;再如通信,我们正实实在在感到通信带给我们的实惠,随心所欲的网上冲浪、无处不在的通信信号,令我们的联系真正意义上实现了随时沟通。而在技术变化中,最主要的部分是互联网,说的更具体些,就是电子商务。也就是说,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因特网被引入到商贸活动中,产生了电子商务。电子商务作为一种崭新的商务运作模式将给人类带来一次史无前例的产业革命。
2 电子商务的实质
电子商务对于很多人来说,都会很自然地将其归于计算机专业的范畴中,但实质上,我们可以通过一些针对电子商务的专家、组织的定义看出其实质归属范畴。所谓电子商务,是指在计算机网络平台上,按照一定的标准开展的商务活动,当企业将它的主要经营业务通过企业内联网、外联网以及互联网与企业的职工、客户、供销商以及合作伙伴直接相连时,其中发生的各种活动就是电子商务。一句话,电子商务就是指相关各方利用技术作为中介进行的交易以及组织内部和组织之间利用电子技术开展的活动。
通过以上定义,我们不难看出,计算机、互联网作为技术,在电子商务中只是作为中介,起到桥梁的作用,而电子商务的侧重点和核心则是商务而不是电子。因此电子商务作为一门新兴的学科,应将其归入经济及商务类的范畴中。因此,在电子商务课程的教学中,我们应着重从商务视角而不是过多地从技术视角进行讲述。在2000年,当大批电子商务企业纷纷“败走”电子商务时,人们将这种现象归纳为电子商务面临的物流、支付和安全三大技术障碍;而三年后,即2003年,物流成本仍然居高不下,诚信体系有待完善,网上支付手段刚刚被人们接受,然而,却有一大批电子商务企业开始盈利,很显然,导致电子商务走出低谷的根本原因不是外部技术条件的改变,而是电子商务企业运作模式的改变,而这种转变来自人们对电子商务自身规律认识的深化。研究电子商务自身的这些规律,利用好这些规律,网络环境下的企业才有可能捕捉到新的机会,才有可能在飞速发展的信息时代不断成长壮大。
3 学生学习电子商务的途径
根据本人多年来针对电子商务教学中获知,绝大部分学习电子商务专业的学生在知识的掌握上存在很大的不足之处。
首先,学生对经济学及管理学知识掌握不足。这样就给电子商务课程的学习埋下了深深的隐患。使学生不能从根本上对电子商务有一个实质的掌握,只是掌握电子商务的一些肤浅的表面现象。因为电子商务的实质是商务而不是电子。所以电子商务研究的主要方法包括经济学的方法、管理学的方法。单就经济学的方法中又区分有一般经济学方法和政治经济学方法,这其中又包括一些具体的像比较分析法、社会调查的方法、历史分析的方法、逻辑分析的方法、规范分析法等。尤其是逻辑分析法,本人曾在教学中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做过调查,能掌握逻辑分析法的学生少之又少。对于管理学中的系统组织管理和行为管理的理论知识掌握的也不太扎实,因此,本人认为,电子商务学科的讲述重点应放在电子商务的框架体系、商务模式、商务流程、电子商务经济学基础及电子商务组织与管理方面。在经济学基础部分,重点讲述电子商务的传统经济学、信息经济学及网络经济学;而在电子商务组织与管理方面则应重点强调电子商务组织、电子商务管理、电子商务运营、电子商务与供应链管理(SCM)、客户关系管理(CRM)、企业资源计划(ERP)、业务流程重组(BPR)等方面上。
其次,电子商务中技术作为中介,学生在电子商务的实际操作过程中,也应掌握一定的计算机及网络方面的基本知识。但遗憾的是,本人所教的绝大部分学生对信息技术的知识掌握十分匮乏,好多学生对计算机操作系统的理解仍停留在一知半解层面上,更不用提及网络安全方面的较专业的知识,这样就使学生在实战中缺乏相应的技术支撑,极有可能造成一些不必要的巨大损失。建议将信息技术作为专业基础课的重点予以讲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