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高等教育的教育方针

高等教育的教育方针

时间:2023-08-07 17:30:36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高等教育的教育方针,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高等教育的教育方针

第1篇

英文名称:Heilongjiang Researches on Higher Education

主管单位:哈尔滨师范大学

主办单位:黑龙江师范大学;黑龙江省高教学会

出版周期:月刊

出版地址:黑龙江省哈尔滨市

种:中文

本:大16开

国际刊号:1003-2614

国内刊号:23-1074/G

邮发代号:14-301

发行范围:国内外统一发行

创刊时间:1982

期刊收录: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期刊荣誉:

Caj-cd规范获奖期刊

联系方式

第2篇

教育部10月15日在华中师范大学召开武汉高等学校工作座谈会。教育部党组书记、部长陈宝生出席会议并讲话。

会上,湖北省教育部门及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华中师范大学、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武汉理工大学、华中农业大学、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等7所在汉高校负责同志先后发言,汇报了推进教育改革发展情况。

在认真听取发言后,陈宝生表示,湖北是中国高等教育的重镇,高校众多、历史悠久,在中国教育的大格局和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进程中占有重要地位。他充分肯定了各高校在加强党的建设、落实全面从严治党方针、开展“两学一做”教育活动、深化教育改革、推进双一流建设等方面的积极探索和工作进展,希望大家继续保持这种良好势头,更加注重以理性和科学的精神扎实工作,推动高等教育朝着建设教育强国的方向持续健康发展。

陈宝生强调,在双一流建设进程中,高校要M一步转变理念,做到四个“回归”。一是回归常识。教育的常识就是读书。要围绕读书来办教育,积极引导广大师生读“国情”书、“基层”书、“群众”书,读优秀传统文化经典、马列经典、中外传世经典和专业经典,杜绝浮躁、理性思考。二是回归本分。教育的基本功能就是教书育人。教是手段、育是目的;教是过程,育是结果。做教育分内的事,就是要得天下英才而育之,不亦乐乎!三是回归初心。教育工作者的初心就是培养人才,一要成人,二要成才。要加强党对教育工作的领导,大力培养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也就是要坚持育人育才的初心,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四是回归梦想。教育梦就是报国梦、强国梦,具体体现就是“双一流”建设。我们创建世界一流大学、一流学科,就是要提升我国高等教育综合实力和国际竞争力,创造性传承中华文明,创新性建设中华文明,最终实现教育报国、教育强国,使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陈宝生还调研了华中师范大学信息化工作,并参观了“信息化背景下教育教学改革成果展”。(记者 万玉凤)

――摘自《中国教育报》2016-10-17

第3篇

关键词:普通高校;成人教育;办学水平;评估

为加强我省成人高等学历教育教学工作的宏观管理和指导,进一步明确办学指导思想,改善办学条件,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广东省教育厅发出了《关于对我省成人高等学历教育单位进行办学水平评估的通知》(粤教高[2003]123)。按照省教育厅评估工作部署及要求,从2005年开始,分类对我省成人高等学历教育单位进行评估。按有关要求,我校办学水平评估工作也将于2006年上半年开始。本人认为:成人高等教育作为高等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充分认识和理解开展教育评估的目的与作用,通过评估工作,提高高等学校函授、夜大学(业余)的教育质量,对促进高等教育事业健康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建立评估制度是依法治教的重要保证

据有关资料统计,2003年我省成人高等教育(含全日制、函授、夜大学,下同)在校生37.3405万人,全日制普通本、专科在校生58.7779万人,两者合共96.1184万人。其中,成人高等教育占38.8%,普通全日制在校生占61.2%。可见,成人高等学历教育在高等教育中具有很重要的地位,为社会主义建设培养了大量人才。但必须看到,成人教育在发展过程中还存在着如办学方向、管理质量等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党的以来,我国先后制定了《教育法》、《中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纲要》(下称《纲要》)。《教育法》明确规定:“国家实行教育督导制度和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教育评估制度。”《中国教育改革与发展》也提出:“要建立各级各类教育质量标准和评估指标体系。各地教育部门要把检查评估学校教育质量作为一项经常性的任务。”这充分表明通过立法将教育评估作为我国的基本教育制度之一,已势在必行,《纲要》的实施和《教育法》颁行,为我国建立和完善教育评估制度,实行全面依法治教,提供了可靠的法律保障。

因此,在普通高等学校成人高等教育中开展评估工作,是贯彻《纲要》,实施《教育法》的重要措施;是促进建立和完善成人高等教育评估制度的重要保证;也是建立和不断完善成人教育制度科学管理和依法治教必不可少的基本环节,对于促进成人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

二、评估是加强宏观管理的重要措施

为建立一种既能宏观调控又能微观搞活的管理体制,对全日制、函授、夜大学等教育定期进行评估是国家教委对各高等学校举办各类教育实施宏观调控的一种手段,通过监督检查各校成人教育活动的实施情况,对学校的办学方向、办学条件、办学投入、教学质量、管理质量等方面进行评价,实行综合认定。这是实施宏观调控的最有效的措施之一。

1.促进提高宏观管理质量

通过教育评估,避免学校在教育管理过程中的盲目性,加强教育管理行政部门在实施对学校的宏观指导和管理,规范统一管理标准和原则,引导学校正确贯彻国家教育方针、政策,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达到国家对成人高等教育的规模与质量的宏观控制。

2.促进提高教育质量

在教育评估中,衡量一所学校的教学质量管理水平的高、低,通过定量(如发展规模、资金投入)评估、定性(如学校思想教育工作、毕业生质量等)评估或定性定量相结合原则,对各校的教育质量、教育管理水平给予比较公正的评价,以获得教育行政部门对学校所取得成绩(荣誉)的认可。同时,促进各校不断努力提高教育质量。

3.引入竞争机制

对教育评估的结果,应向社会公布,对评估成绩优异的学校给予表彰、奖励;对评估不合格或存在严重问题的学校要责令其限期整顿,并组织复查。在整顿期间,减少或停止学历教育的招生。优胜劣汰的原则,必然激发学校之间的竞争意识。评估成绩优异的学校受到表彰、宣传,成为激励奋发向上的动力,推动成人教育事业不断发展;而评估不合格的学校必然有一种压力感,这种不甘人后的进取心也会激励学校积极自觉执行党的教育方针、政策,约束学校的行为规范,努力争取、创造条件列入评估成绩优异的先进行列。

三、评估是促进成人教育全面发展的重要手段

这次从我省统一组织对各类成人高等教育办学水平的评估指标体系来看,评估项目分四大部分(含特色项目),共有评估指标15个,评估要素34项,应遵循的准则与要求也比较明确,充分反映了对学校办学方向、办学水平和教学质量的综合评估,对于促进成人高等教育事业的全面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1.促进高等学校进一步端正办学指导思想

从学校领导投入这一评估指标体系(见附表)中的具体评估要素看出,把衡量学校领导投入具体分解成下列四项评估要素来检查:

(1)学校领导、院(系)领导及各职能部门重视程度作为衡量学校是否把成人教育作为学校的基本任务之一;(2)通过查阅领导分工、学校发展规划、党委、行政对成人高等教育讨论的记录档案,院系领导的分工和专职管理人员的资料,衡量办学单位的规范管理程度;(3)通过问卷调查,把了解学生对办学质量的认可度作为衡量学校办学质量的标准之一。

2.评估有利于促进规范管理,提高管理水平,保证办学质量

这次对我省成人教育评估,也是对我省成人高等教育工作的全面检查。如在教育管理指标项目中,包括了政治工作管理、教学管理、学生管理和师资管理四大部分,这四大要素是完善评估指标体系、监控教育质量的重要保证。对完善成人教育管理、提高办学质量,促进成人教育的全面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一是检验学校对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视程度。通过查阅学校有关成人高教思想政治工作的文件和资料;专家组深入课堂、宿合、考场,对教风、学风、考风实地考察了解;查阅近四年来有关成人高教思想政治工作的经验介绍或研究成果。了解学生学习态度和学校思想政治工作以及教风、学风情况。

二是进一步促进了教育体制改革。通过查阅各专业教学计划、教学大纲、非学历教育的培训计划及执行情况;教材及辅导资料的选用情况;教学手段、教学方法的改革;查阅有关考试的规章制度,对成人高教教学的检查、评估等。衡量专业设置是否符合学校优势和适应社会需要,从而调整、改革专业设置、教学计划、教学管理工作等。主动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努力提高办学效益。

三是促进规范管理,提高管理水平。促进办学单位更加重视教育质量的提高。教育评估指标体系中社会评估占有重要位置,制定社会、用人单位对学生的评价这一评估指标,是检验成人教育质量的客观标准,也是提高办学水平和教育质量,主动适应社会主义建设需要的重要手段。如学生管理评估指标要素中,通过查阅成人高校有关学生考勤和奖惩办法,并了解执行情况;专家组实地考察计算机管理学籍情况;查阅集中教学期间各班级班主任名册;查阅近四年内有关成人高教学生管理的经验介绍或研究成果。了解学校学生管理方面的工作质量,促进提高学校整体管理水平。

四是促进提高师资水平。通过查阅任课教师的聘任制度、了解执行情况;查阅任课教师完成教学任务、教学效果的记录;查阅学校教师队伍中规划中对成人高校师资的培养和培训;通过座谈、访问,了解成人高校师资的稳定性和骨干力量;了解学校师资水平,促进提高教育质量。

总之,通过对广东省成人学历教育单位进行评估,提高人们对评估促发展重要性的认识;总结交流经验,发现问题,提出整改措施,促进完善规范管理;对各校进行比较鉴别,评出管理水平的高、低,比出办学质量的优、劣,引进竞争机制;实现政府职能转变,建立一种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宏观管理方式,良性循环的运行机制和目标管理体系;实现政府主管部门进行有效的宏观调控和办学单位充分的自之间的统一,为政府主管部门调整教育政策,实行科学决策提供依据;了解和全面考察学校贯彻执行党的基本路线和教育方针情况,加强对学校宏观指导和管理,发挥社会对学校教育的监督作用,促进学校主动适应社会需要,不断提高办学质量,促进成人教育事业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第4篇

1高校教师遵守职业道德的必要性

从教育发展的自身规律来看,高校教师职业自觉遵守职业道德有利于增强教师教书育人的主动性和责任感,有利于教师钻研业务,提高科研能力,增强自主创新意识。当教师充分认识到自己的角色定位和社会责任的时候,就会一丝不苟、严谨务实地对待每一堂课,对待每一位学生,有一种战战兢兢,唯恐因备课不充分、讲课不透彻、辅导不到位而误人子弟的忧患意识。这就使得教师自觉花费更多时间和精力,下大气力提高专业素质,涉猎广博知识,严谨治学,爱岗敬业。一旦有了这股精神和这种态度,教师就会潜移默化,传递给一届又一届的学生,引导他们养成严谨、求真、务实的作风。就教育管理层面来说,加强高校教师职业道德建设也有利于树立良好的校风。教师职业道德素质的提高会带动高校良好学风、严谨教风和严格考风的养成,这有利于高等院校形成优良的育人环境。在这样的环境中完成学业,学生久而久之就会训练成崇尚求知、探索、诚信、合作的良好品质,自觉遵守校规校纪,抵制不良社会风气熏染。

2高校教师遵守法律规范的必要性

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离不开制度监管和法律保证。高校教师要自觉学法、懂法、守法、用法,认真执行我国高等教育法律法规的相关规定,积极贯彻党的教育发展战略、方针、政策。高等教育事业要实现科学、全面、正规发展,就必须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我国国家行政机关根据教育发展规律和国情制定以及颁布的所有有关教育的法令、条例、规则等规范性文件,统称教育法规”,是国家发展教育事业发展所遵循的基本依据。当然,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国内局势和新时期新阶段的人才培养特点以及教育发展趋势,我们还需进一步制定和完善高等教育法律法规体系,逐步健全高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和师德业绩评价和奖惩办法,形成有效的激励约束机制,这样才能促进现代高等教育的健康发展。教育是一个国家的长期战略,有继承性和创新性,更要有战略性和稳定性。高校教师自觉遵守教育法律规范,有利于把党的教育方针和国家教育战略落到实处,按照教育自身发展的基本规律科学执教,依法治教;也有利于高等学校形成自觉守法,自觉维护法律尊严的良好风尚,避免教育领域的违法犯罪行为。法律规范的重要作用之一在于它的导向性和约束力。在高等院校,管理者必须依靠它来调节教育行为,约束高校教师行为的随意性。教育活动本身是最直接的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的活动,高校是知识分子之间进行专业知识和思想观念交流和传播的重镇,教师行为在很大程度上带有隐蔽性和随意性,需要靠良好的个人道德修养来约束,但是完全靠自觉就有风险,必须辅之以法律法规作为底线来约束,触犯法律就要受到法律的严惩。比如,近些年来某些高校教师,特别是高职称、高学历的教授相继出现科研成果造假,部分教育行政人员利用职务之便在招生、就业和后勤管理方面违规违纪操作,谋取私利等都应该受到教育法律法规的制裁。这一方面是对违法违纪人员自身的教育和改造,更是对广大教师和教育工作者的有力警示,更是净化学术环境,树立高校良好教育教学风尚的有力保证。

3.结语

在高等教育发展进程中,道德建设和法制建设是一体之两翼,二者相辅相成,互为补充。高等教育要培养人才、创新发展和服务社会,必须拥有一支精湛的教师队伍,这支队伍要求职业道德素质高,专业知识储备足,创新发展思路活,自我管理能力强。因此,高校教师既要自觉遵守职业道德,做学生的榜样,又要自觉遵守法律规范,做社会的楷模。

作者:魏丽 徐广林 邱严力 单位:沧州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口腔系 沧州师范学院英语系

第5篇

1全面推动大学体育改革

1.1创新课程方案,激发学生的积极性

大学体育不仅要学习体育知识,提高身体素质,更要培养学生的体育精神和体育意识。为此,我们可以采取以下方案。(1)让学生依据自身的兴趣和爱好来选取符合自己的项目。如可以自主选择篮球、排球、乒乓球等运动,提高学生参与的积极性。(2)由学生自由组织课前的准备活动,拟定活动内容和方案,真正把课堂还给学生。同时,让学生自己设计和组织课前活动的教学方法,既提高了学生的出参与度,又培养了学生的组织能力。(3)学生自主的策划教学比赛的环节。体育运动作为竞技类的学科,组织比赛是体育教学的一个重要的环节。老师在教学中有意识的把组织策划比赛的工作交给学生,这样可以训练学生对各类比赛的组织能力,从而为以后学生走人社会组织各类工作活动打下良好的基础。在此期间,老师可以起指导和点评的工作,为学生指出活动中的优点与不足。(4)学习知识的目的是为了实践的运用,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体育课的学习过程中,会遇到各种各样意想不到的问题,这就需要学生应对问题的能力,对所发生的问题采取正确有效的措施。当然,老师要及时对学生的方案给予指导与评价,让学生对自己解决问题的方式有一个准确的认识。这是在新时代的背景下,对我们教学所提出的新的要求,对培养社会所需要的人才具有重大的意义。

1.2通过互动教学的方法,增进学习的效果

在教学的实践中证明师生之间良好的互动关系,能有效的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同时,老师可以在与学生的交流过程中,发现学生的个体差异,挖掘每个学生的潜力,在学习中更好的发挥他们的优势。使每个学生都能更好的发展、提高自我。从另一方面来说,良好的师生关系,可以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以轻松愉悦的方式掌握到知识与技能。这种教学模式,不仅适合学生个体的成长,也有利于增进,集体团队之间的相互配合,是一种有效的教学方式。3.3利用多媒体技术提高教学效果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现代多媒体信息技术已经广泛的走进了大学的课堂。对现代高等教育的发展产生了全方位的影响。多媒体课件的运用,为教学提供了大量的图片录像数据等,丰富了教学的内容与形式,帮助学生更好的了解掌握体育锻炼的知识与技能。另外,多媒体的运用还有效的增强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增进教学的互动,从而有效的提高大学体育的教学质量。这种与现代技术相结合的教学手段,是大学体育改革的主要方向。

1.4以新的教学理念为方针,促进大学体育改革

在新时期下,以素质教育、全面教育、终身教育为核心形成了新的教育方针。当前的大学体育教育,不仅要注重学习知识,还要注重学生身心健康的全面发展。身心健康是有效学习和工作的前提和保障,对促进青少年的成长,全民综合素质的提高一级社会的发展都具有重大的意义。因此,对于大学体育的改革,要以国家的教育方针为指导,培养全面发展的新时期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2结语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对于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人才更为迫切,因此,体育文化的教育以成为大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体育教育不仅要体现在体育课堂与活动中,还要在教学中加强对体育文化的教育,促进学生的多样化发展,使学生能更好的适应社会的需求。这也是高校进行体育改革的目的。只有这样,大学体育改革才能在全面发展高素质人才中发挥重要的功能,促进体育文化知识的广泛传播,提高体育人文精神,进一步的促进大学体育改革的不断发展。

本文作者:桑云鹏工作单位:大连科技学院

第6篇

一、认清高职教育的发展与学生的和谐发展关系的重要性

教育的目的是获取知识,取得生存的技能,而高职教育则是以培养高素质的高等应用型专门人才为目的的一种高等教育形式,是职业教育的高级层次的一种新的高等教育形式,主要的特征是兼有职业性、教育性双重属性,与其它教育形式的主要区别是职业性、实践性和社会性。但是,教育的更深层次的目标是党的教育方针,是使学生在德、智、体、美、劳等诸方面都得到全面发展。所以党的教育方针为教育工作者指明了教育的方向,也充分说明了教育的目的除了使学生获得一份职业外,更重要的是解放学生的心灵,使学生在理智、情感和身体等各方面和谐、健康、全面的发展。

二、高职教育的发展与学生的和谐发展关系的认知偏差

目前的高职教育过分强调了职业化和就业前导教育的特性,而忽视了教育的本体价值,忽略了学生的和谐发展,更谈不上可持续发展,几乎就是一个较长时间的技能培训班了。现在的高职教育包括本科教育,学生都焦躁不安,花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和时间来找工作,似乎一份工作就是上大学的唯一目标,除此外别无他求,开学的第一天老师就在说,你们要好好学习,掌握熟练的技能,将来找到一份好工作。三年的时间有一年用来找工作,准备所谓的毕业设计、论文、实习、招聘会。有三分之一的时间在找工作,还有一部分时间要用来掌握一项或是几项技能,那学生有多少时间用来丰富自己的内涵,弥补自己的短板呢?学生必须努力学习专业知识和技能以获得一份工作,得到物质上的保障,这无可厚非,这是每个人都要承受的社会压力。若职业第一,其它一切退居其次则过分强调了教育的职业性了,教育就成了仅仅为适应工作或某种职业的机械过程。工作和职业是必须的,如果教育的目的仅仅是为了获取某个职业,这就会使学生变得越来越机械,在商业的运作下,学生的心灵就会沿着一条狭窄的轨道运行,教育的机械化会使得学生的心智模式化,学生在经过高职教育后,在学生毕业的时候,几乎就一个模式,好似机械化的产品一般,这样的教育就有如“制器”而非“育人”了。现在的生活方式也不利于学生的和谐发展,高职教育不可避免的受到整个政治、经济环境的影响,这些因素都或多或少的左右着教育实践活动的开展,功利的环境和浮躁的社会风气,都影响着学生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使得他们短视,挣大钱、傍大款和一夜暴富是一些学生的追求,这些扭曲的价值观又反过来影响到高职教育的健康发展。这些认知的偏差,使得学生的心智越来越狭隘、局限和不完整。

三、应对的措施

为了使学生在激烈的社会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首先就要在高职教育阶段,注重自身文化底蕴的投入,在职业精神和职业技能培养的同时,注重自身其他知识的蕴养,花费一定的时间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其次,学生和学校都要摆正求职心态,自信的面对“被选择”,从内心深处摆脱读书就是为了就业,上学就是为了工作的思想。学校也应该摆正位置,不需追求什么签约率,什么就业率等指标,要使得学生在取得某种职业资格的同时,获得全面发展。使学生在毕业的时候“有业”,更需要他们自主发展的“乐业”,尤其是设计性的“创业”,使学生终身受益,永远站在历史的潮头。诚然,经过一段时间的培训,学生能够熟练掌握某项技能,而找到一份工作,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产业结构的调整,这项技能可能会在不久的将来为社会所抛弃。最后,高职学生占高校学生的半壁江山,而这些学生将来绝大多数都会成为生产一线的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是中国工人的有生力量,他们素质的高低将直接影响我国工农业产业的进步与发展,所以我们必须认清高职教育的发展与学生和谐发展的关系,帮助学生实现终身发展,和谐发展。

作者:章世清 单位:三峡电力职业学院

第7篇

关键词: 高校图书馆 素质教育 对策

一、素质教育及其重要性

素质教育是指按照社会和人的发展需要,遵循教育规律,以开发学生的潜能,全面提高受教育者基本素质的教育。素质教育强调人的全面发展,强调培养能力,发展个性,而不单单是分数。素质教育是一种全新教育思想,一种全新的教育观念。

素质教育是在教育改革的大背景下提出来的,开始是针对“应试教育”下的中小学,后来作为一种崭新的教育理念扩展到各级各类教育,成为中国教育现代化的指导思想。1995年,原国家教委在武汉召开了“加强高等学校文化素质教育试点工作”研究会,决定在全国部分高校中开展加强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试点工作。1999年,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颁布了《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决定》指出,素质教育应贯穿于高等教育在内的各级各类教育,把德育、智育、体育、美育有机统一在教育活动的各个环节之中。重视素质教育,符合党的教育方针:“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根本目的是提高国民素质,多出人才,出好人才。”正如同志在十五大报告中所指出的:“认真贯彻党的教育方针,重视教育者素质的提高,培养德、智、体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大学教育是一种素质教育,它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具备全面素质的、能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的人才。人才素质一般包括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素质、专业素质和身心素质。其中,思想素质是根本,文化素质是基础。文化素质包括科学文化和人文文化知识、文化修养、人文精神等。人文素质培养是当前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也高校素质教育中的一个薄弱环节。素质教育最重要的有两点:一是要爱国;二是会创新。爱国是基础,是最重要的人格;创新是最重要的做事,是最主要的做事能力。有教育专家从素质教育角度出发,认为跨世纪的人才应具备以下四种素质:一是学习能力;二是合作能力;三是创新能力;四是创业能力。

21世纪各国的竞争是综合国力的竞争,归根到底是科技教育的竞争,是大量高素质人才的竞争。未来中国不仅需要能驾驭多学科专业知识的博才,更需要具有崇高理想和优秀素质的赤诚之子。21世纪呼唤高素质的人才,素质教育已成为高等教育的当务之急。

二、高校图书馆在素质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

高校实施素质教育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课堂教育;二是实践教育;三是图书馆教育。作为高校三大支柱之一的高校图书馆,是为教学和科研服务的学术机构,是学校的图书、情报、文献资料中心,具有教育和情报职能,承担着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教育、专业教育、文化素质教育、信息素质教育等多项任务。高校图书馆一向有“学生第二课堂”的美称,在当前大力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更应发挥自己不可替代的独特作用。和课堂教育相比,图书馆教育具有灵活性、主动性和选择性,更易发挥大学生的聪明才智,调动他们的积极性;更有利于培养大学生的独立性、创造性,充分促进他们个性的发展。高校图书馆可充分发掘和利用丰富的馆藏,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来开阔学生的视野,陶冶学生的情操,促进学生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充分发挥图书馆在素质教育中的独特作用。

1.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道德素质教育的重要阵地。

思想道德素质是大学生素质的基础,是优秀人才必须具备的重要方面。以往,思想道德教育限于说教,流于形式,不免有空洞、枯燥之嫌,大学生对思想政治课不感兴趣。与此相比,图书馆可利用大量思想性强、高品位的文献,吸引学生前来阅读,使他们在不知不觉中主动接受生动活泼的思想教育。图书馆还可通过深化服务,利用专题剪报、图片展览、特色书架、各种讲座等形式,对大学生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公德等多方面的教育,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此外,大学图书馆优雅的环境、现代化的服务方式、工作人员良好的职业道德,构筑起一种特有的文化氛围,这种独特的氛围,对大学生的成长将起到一种独特的作用。

2.是大学生培养自学能力的课堂。

大学与中学不同,更多时候需要学生自己探索,自己学习。没有良好的自学能力,就不能形成宽厚而扎实的知识基础,将来就不能不有所创造,真正成为高素质的人才。高校图书馆是自学的好场所,这里有浓郁的学习气氛、安静的环境,更重要的是有众多不说话的“老师”。图书馆丰富的馆藏,可以帮助大学生消化理解课堂内容,深化专业基础;可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以弥补专业过窄的不足,形成合理的知识结构。大学生要形成开放的、综合性的知识结构,就必须在重视课堂学习的同时,充分利用图书馆,从中汲取丰富的营养。

3.是获取终身教育能力的园地。

大学教育是一个培养基础的阶段性教育,教学内容难以涵盖社会多方面的需求,尤其是在知识更新速度加快的今天,单靠学校里所学的知识,已无法适应日后的实际需要。大学生面临不断充实自己,更新知识的问题,也就是终身教育的问题,而具备终身教育能力,是高素质复合型人才的必备条件。高校图书馆承担信息检索与利用课的教学任务,负责培养大学生如何根据自己的需要搜集信息,获取知识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是培养大学生终身学习能力的园地。

4.是培养大学生人文素质的重要基地。

人文素质是大学生素质中的重要方面,也是目前素质教育中比较欠缺的一个方面,尤其是理工科院校。因此,要加强对大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使他们了解祖国优秀的文化,培养他们报效祖国的热情。高校图书馆的文献资料反映几千年文明史中最丰硕的成果,是对大学生进行人文素质培养的宝贵资源。大学生通过阅读优秀书刊,能获得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知识,感受人文精神的熏陶,提高自己的人文素质。

5.有利于贯彻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

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是国家的教育方针。长期以来,由于受各方面因素制约,在我国教育发展过程中,厚此薄彼,只重视智育,轻视或忽视其他几个方面的教育几乎成为一个普遍现象。这与我们的教育方针相去甚远,极不协调。图书馆可以利用丰富的馆藏,发掘人类文明的优秀成果,开展多种多样的美育活动,以美辅德,以美益智。这对全面提高学生素质,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具有不可低估的作用。

三、高校图书馆开展素质教育的几点对策

1.转变观念。

高校图书馆工作既然是学校教学、科研的重要组成部分,那么它的办馆原则和目标就必须符合学校教育的总体方针和任务。高校图书馆必须强化人才观念,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要充分认识到大学生素质教育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在此基础上,明确办馆思路,确立与学校素质教育相一致的办馆模式,真正把学生作为服务的主体,对文献进行深层次加工,必须树立“图书馆员也是教育工作者”的坚定信念。图书馆的工作不仅具有服务性,而且具有教育性,属于服务育人的一类。图书馆员必须把自己看作是教育工作者,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必须牢固树立服务育人的意识,根据学校总体育人的目标,认真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使受教育者得到全面发展。

2.加强馆藏建设。

丰富的馆藏资源是图书馆是进行素质教育的物质基础,没有文献作保障,发挥图书馆的教育职能只能说是“无米之炊”,所以,馆藏情况如何关系到图书馆在大学生素质教育中作用的发挥。

(1)调整馆藏结构。高校馆的藏书体系是围绕本校学科、专业建设,加上文献经费的不足,所以专业、业务方面的书比例过大,而思想素质教育、文化素质教育、身心素质教育方面文献的比例太小,这种藏书结构与高校素质教育很不一致。所以,在增加馆藏的同时,图书馆应遵循对大学生厚基础、宽口径的培养思路,必须保证思想教育、人文科学及身心教育方面文献的品种比例。尤其理工科院校要有针对性地补充人文社科方面的书籍。同时,适应图书馆现代化的需要,还要注重电子文献资源的收藏。

(2)抓好采购关,严保书刊质量。在目前经费少、出版界良莠不齐的情况下,采访部门一定要严把书刊质量关,为大学生订购知识性、思想性强、趣味浓、参考价值大的文献资料,拒绝思想内容不健康或格调低下的书刊进入图书馆。采购工作要坚持思想性、针对性、科学性和系统性的原则,而不能听任图书市场的摆布或单纯满足读者的嗜好。采购人员要加强调查,注意和读者多沟通,了解他们的需要,同时时刻留意书刊市场,争取在经费允许的情况把最好的书刊奉献给读者。

3.加强导读工作。

导读,是阅读指导和阅读辅导的总和,就是指导读者解决读什么书,怎么读书的问题。导读是图书馆开发文献资源,为素质教育服务的有效手段。导读工作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

(1)新书的宣传推荐。通过新书通报、新书陈列橱窗等方式,加强对新书的报道工作。

(2)举办专题讲座。图书馆可以发挥自己文献、场地、设备等方面的优势,经常举办一些专题讲座,加强对学生的教育。

(3)帮学生开展读书活动。通过开展读书活动,如座谈会、交流会、讨论会等形式,促进读书活动的深入开展。注意与学校党委、团委等有关部门紧密配合,针对不同阶段大学生思想状况和不同时期重大政治思想教育开展一些读书活动。

(4)设立宣传栏、板报栏,多张贴图片剪报,撰写板报,及时报道馆内外和国内外的大事。结合国家重大事件和学校工作重点,辟出专门阅览室,将各种资料编辑成一些专题,向大学生开放。

(5)开展“专业”导读。根据各年级、各专业学生课程安排及馆藏情况,列出紧扣教学内容的书目,包括参考书、题集、专业杂志等,供学生使用,以有利于消化和巩固专业知识,开阔视野,开发他们的创造思维。

(6)开展网上导读。可以利用校园网,及时在网上信息,进行内容丰富、交互式的网上导读。

4.加强大学生信息素质的培养。

在知识经济时代,一个人在竞争中能否取得成功,将取决于能否以最快的速度获取所需的全面的知识、信息,因此大学生必须具备驾驭现代信息技术获取知识的能力。对大学生进行信息素质教育,培养大学生的信息意识和信息能力,正是培养大学生身教育能力的有效途径,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

信息素质教育包括激发并增强大学生的信息意识,培养并提高大学生的信息能力。

(1)开设“文献信息检索课”,培养大学生的信息素质。开设“文献信息检索课”是目前各高校对大学生进行信息素质教育的主要途径。通过教学,学生能培养信息素质,不仅是精通专业知识的人才,而且是具有信息科学技术的高层次的人才。

(2)开设专题讲座,提高大学生的信息素质。由于“文献信息检索课”课时少,参加学习的人数受到限制,因此对大学生进行现代信息检索技术新发展的专题讲座,可以使大多数学生受到信息素质的教育。

5.加强硬件建设,提高馆员素质。

图书馆适应现代化发展的需要,大力加强自动化、电子化、网络化建设。图书馆要实现自动化管理,建立多媒体阅览室,开展网上信息服务,实现资源共享。同时,图书馆只有建立一支懂业务、肯奉献的高素质的专业队伍,才能保证图书馆自动化、电子化、网络化的实现。图书馆员必须具备扎实全面的基础知识和学科专长,并具有较强的创新意识,善于捕捉信息,开发信息资源的能力。

参考文献:

[1]康万武.高校图书馆与素质教育[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11).

[2]于震宇,王莉.大学素质教育与高校图书馆[J].图书馆工作与研究,2004,(3).

[3]樊宏利.高校高校信息素质教育的现状与思考[J].河北科技图苑,2005,(2).

第8篇

人文教育(Liberal arts),又称博雅教育、通才教育、文科教育、素质教育等。原为希腊、罗马时代定下来的基本教育方针,与中国古代的“六艺”及儒家的教育思路相似。[1]在全球文化史上,人文教育曾一度盛行,对东西方的文化繁荣与社会发展功不可没。但现近几年,全球的人文教育遭遇了寒流。

在西方国家,人文教育曾历久不衰。被称为“人文主义之父”的彼得拉克在文艺复兴时期推行人文主义教育,德国、奥地利等国家也都早在14世纪时的大学里便开设人文主义课程。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美国,正值高等教育的快速增长期,人文教育大行其道。但近年来,越来越多的欧美学生倾向于职业培训。美国的四年制大学里,商务专业、健康专业的学生占到了三分之一,只有百分之一点八的学生选择进入典型的人文学院。[2]而不少政府官员包括美国总统奥巴马也更偏向于技能型专业。

在亚洲,人文教育也遭遇到重重障碍。2015年6月,负责教育事务的日本文部大臣下村博文致信日本86所公立大学,要求他们“采取必要的措施,取消人文社会科学学科,或促进其转型,以更好的适应社会需求”。而据《读卖新闻》的调查显示,近一半的日本国立大学有意在2016学年关停人文社会科学学部,其他国立大学也表示将限制录取人文学科的学生。在中国,不少高校进行实践化转型,删减人文专业,保留专业的也对学时大量压缩。越来越多的家长与学生倾向于技能型专业,以就业为风向标而忽略学习兴趣,因为他们觉得这是职场所需。

越来越多的例子表明,目前的高等教育被定位为职业和技术导向趋势明显,一切以“实用”为旨归,能够直接带来就业是其终极目的。“在这个技术和全球化主导的世纪,大家津津乐道的,是基于技能的学习。政治家、商人,甚至很多教育家,都认为这才是一个国家维持竞争力的唯一途径。”[3]实用技能培训被过度推崇,而以开放的心态来追求知识,则被视为没有前途。大学,似乎越来越退化为高级职业学校。高等教育走向了职业教育而非人文教育。但令人反思的是,这种一味功利性、实用性操纵下的教育是否正确?人文教育是否只是盛世的点缀而不能承担社会支撑的功用?如何正确、理性第看待人文教育?

二.人文教育“无用”论的背后

许多人反对人文教育的重要理由是它不能直接提供技能培训,对就业不能提供立竿见影的帮助,是“无用”的。学生家长担忧高昂的教育成本收不回成本,高校校长、政府官员担忧人文教育专业会降低学校的整体就业率,人文教育似乎越来越失去吸引力。能够直接带来就业的教育,则成为社会各界共同追捧、鼓吹的教育。这种人文教育“无用”论被一再渲染,全球范围内的高校人文教育专业普遍压缩,边缘化趋势加强。

这种只专注于“用”的人文观与教育观无疑是狭隘的,它过于强调所谓的“有用”。所谓“有用”更多是从技术层面来说的,忽略了更深层的知识的有用性。它促使教育过于实证化和技术化,而忽视人文性和创造性,而恰恰是后者对人的综合素质和能力更具有决定性影响。将“有用”看做是唯一目的,忽略人自身的综合性发展的教育理念充满功利性、实用性目的,缺乏长远性视野。

当然,技术本身是人类聪明才智的极好体现,就个人而言,个人具备技术专长,也的确更利于求职、就业和生存。但没有必要为了颂扬技术而贬低人文,而这正是当下之现状。哈佛大学学长德鲁?福斯特曾经说过:“人文教育的目的在于为大家提供‘第六份工作,而不是第一份工作’所需要的技能。”耶鲁报告中也指出,人文教育的根本意义“不在于教授任何特定职业所需,而是为所有职业的共同点奠基”。[4]将高等教育过于专门化、等同于职业教育的理念与做法过于简单粗暴,短期内可能会有利于提高就业率,但忽略知识的全面汲取终将导致人的单向度的片面发展。从长远来看,不但损害了学生在文化层面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对社会进步也造成了滞碍,会导致整个社会人文精神的缺失。苏联、中国在发展过程中就曾遇到到此类问题。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的苏联、五六十年代的中国,国家与社会需要大量实用型的专门技术人才,对教育提出功利性要求,大量高校开设社会所需要的技术专业,文理分科成为政策,并影响至今。“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的理念至今仍有相当市场。但经过几十年的发展,这种功利主义的教育观造成了整个社会人文精神的缺失,导致了诸多社会问题。其中种种,值得反思。

三.人文教育路在何方

要实现人文教育的发展,必须要改变狭隘的教育观,从根源上克服狭隘的科学观。

第9篇

关键词:应用型大学校园文化建设途径

引言

从20世纪末开始,随着社会的发展,我国高等教育出现了一系列变化:招生人数迅速增加,在校生人数倍增,招生和就业制度改革等等。截至2003年,高校毛入学率达到17%,标志着我国高等教育已经进入大众化阶段。高等教育的大众化意味着高等学校的多样化。应用型大学作为高等教育大众化发展的产物应运而生,其校园文化建设的内涵、思路、方法也必将受到应用型大学的特点所制约和影响。

应用型大学培养的应用性人才,应突出表现为既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又有较强的实践能力、组织管理和人际协调能力的特点的新型人才,主要面向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的基层工作岗位就业。要实现这样的培养目标,则应该有与之相应的校园文化。

一、应用型大学校园文化特点

大学校园文化是在社会人文环境和大文化背景下,在学校这一特定社会空间内,师生依据学校的特殊条件,在从事课内外的各项活动中所创造的精神财富以及承载这些精神财富的规章制度、组织活动和物质形态。高校校园文化通常分为物质文化层、精神文化层、制度文化层、行为文化层等四个层面,其内涵非常丰富,并且要始终围绕大学的人才培养、社会服务等目标展开。应用型校园文化建设应根据我国的教育方针和学校的办学方向上把握自身的规律和特点,笔者认为,应用型大学校园文化应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1.1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为目标,做到有的放矢应用型大学的培养目标是:面对现代社会的高新技术产业,在工业、工程领域的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等基层岗位开展务实教育,侧重理论与工程的结合、教育与职业的联系;注重培养学以致用、具有较强理论联系实际能力以解决实际问题、维持工作正常运行的高等技术型人才。

1.2注重产学研相结合,突出实践教育基于应用型大学的培养目标,注重产学研相结合,突出实践教育是应用型大学的一个重要特点。应用型大学开展的教育教学科研也以解决社会生产中的实际问题,推动产业发展为主要任务。因此,应用型大学校园文化建设应努力营造一种良好的氛围,促进学校教育与社会实践相结合,为将来的毕业生尽快融入社会、适应工作岗位需要创造条件,也有利于校园文化建设体现时代性的特点。

1.3应用型大学的学生特点培养目标的合理定位,还要考虑受教对象的知识储备、能力基础和个性特征,以此增强教育的针对性。应用型大学的学生特点使他们的学术研究能力有些欠缺,对学理论不大感兴趣,但他们是一个兴趣广泛、喜欢动脑筋、实践能力强,充满着个性化、多元化特点的、适合从事应用型职业的青年群体。因此,因材施教对应用型大学来说有着特定的意义,那就是扬长避短,因势利导。

1.4突出科学素养与人文精神相统应用型大学强调培养学以致用的学生,而不是将其简单等同于培训一批批迎合市场逻辑的“功利化”和迎合公众口味的“平庸化”的人才,因此,培育具有自身特色的校园文化和大学精神,体现科学素养与人文精神的统一,是应用型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原则。

1.5校园基础设施投入较大,但精神文化内敛不足应用型大学是近几年产生的大学新类型,由于产生时间较短,物质环境文化往往经过精心规划,吸取百家建筑之长,斥以巨资进行兴建,但在重视物质环境文化建设的同时,由于历史积淀不足,往往容易导致精神文化建设的滞后,而精神文化建设恰是校园文化建设的主体。

二、应用型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的途径

作为大学的一种类型,应用型大学同其他类型的大学一样也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鲜明的特点,其校园文化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面对这样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应用型大学的校园文化应如何建设?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2.1明确培养目标,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的规划首先,要有明确的目标。同志在全国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要求“全国高校都要始终不渝地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学校教育、育人为本,德智体美、德育为先,充分发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主阵地、主课堂、主渠道的作用,全方位推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多方面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其次,必须全面规划、突出重点、整体推进。大学文化建设是一项基础性,战略性和前瞻性的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应该纳入学校的总体规划,加强领导。

2.2知行合一,投身实践,开展各种鲜明、形式多样的社会实践活动党的教育方针明确指出,教育要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这是实现教育目的的两条基本途径,更是应用型大学办学的根本着力点。因此,发展应用型本科院校的校园文化建设要求我们做到知行合一,投身实践。通过多种渠道如建立稳定的校外实习基地,鼓励大学生走进社会,并通过组织充满朝气的第二课堂活动等来为大学生提供学以致用的舞台,培养学生的科研意识、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从而培养出应用型创新人才。

2.3环境文化引导精神文化建设,加强校园文化氛围的营造环境文化是校园精神文化的载体,体现了大学的价值取向、审美趣味,承载着大学的历史。环境文化建设要区别于艺术文化建设,它不在于追求时尚和标新立异,不在于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环境文化建设要有着深刻的教育学和文化学的意义。首先做好文化引领工作。利用教学楼走廊,宣传栏等构建环境文化建设主体,设置标语、名人名言灯箱语录牌等张扬人文精神,浓郁学术气息,营造积极向上的工作学习生活氛围。其次,适当设置人文景观。人文景观的设置要体现公民道德规范、职业道德要求、素质教育实施、人文精神培养、提高学生的社会责任意识等。人文景观的设置可以极大增加学校的文化积淀。以人文本,创造良好的校园人文环境,使学生在社团活动,社会实践等过程中,渗透人文精神,促进学生人文素质的养成,对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发挥重要的作用。

三、结束语

作为我国高等院校重要的组成部分,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发展是社会的需要,是时代的要求,其校园文化建设作为大学科学发展的重要一环,为大学的科学发展提供了智力保障和精神支持。因此,应用型大学在发展的道路上,一定要充分的重视校园文化的建设,积极的从物质、精神、行为和制度入手,多管齐下,以培养社会主义社会合格的接班人为工作核心,按照科学发展观的指导,结合院校办学特点和人才培养方式,以改革创新的精神把校园文化建设纳入到学校的日常工作中,最终达到理想的校园文化建设的目的。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各级教育毛入学率.[EB/OL].

[2]宣勇,单玉川.大学建筑与环境建设中高等教育理念的融入[J].浙江工业大学学报.2002.30(3).302-307.

[3].加强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N].人民日报.2005.01.18.

第10篇

[关键词]服务型 政府 高校 定位

一、“服务型”治理模式下政府对高校定位的现状分析

在我国政府与高校关系的发展历史中,政府发挥着绝对性的主导作用。这是由我国特殊的国情决定的,在当时的背景下,政府在“管制型”行政模式下对高校进行管理,加强了对我国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力度,促进了我国经济和教育科技事业的发展。但是,随着我国高等教育逐步向国际化、大众化、现代化迈进,综合世界发达国家高等教育管理的先进经验,我们深感现今政府在“管制型”行政模式下对高校进行管理,带有明显的计划经济色彩,较大程度地制约了高校的有效发展,不可避免地存在局限性。

1.高校决策民主化程度不高

(1)这种政府主导型的决策方式从此以往使学校主要领导的专权和集权意识不断上升,虽然多数学校建立了“校务委员会”、“学术委员会”等机构,但由于缺乏权力机构运行的合理机制,或者说由于过度集权的管理体制抑制了这些机构发挥作用的空间,所以,没有真正发挥这些机构参政议政、民主决策的应有作用。

(2)决策职权范围界定不清或不科学。决策权、执行权、监督权往往集中于一个集体。决策者同时也是决策的执行者和决策实施的监督者,权力过于集中,缺乏必要的监督和制约,不利于客观决策,甚至还会出现“拥兵自重”的现象。决策中枢缺乏监督和制约,名曰集体负责,实际上由于缺乏重大决策失误的责任追究制度和具体措施,集体负责往往无法落实。

(3)决策中枢成员代表性不够广泛。决策集体成员往往仅限于学校党政领导,缺少教师和学生代表。实行党委常委制的高等学校,党委委员参与学校决策的机制很不健全。高校社会公益事业的性质决定了高校的决策应以适当的方式吸纳社会方面的意见和建议,但高校的决策一直是封闭的,缺乏社会人士的参与。

2.政府职能的越位造成高校自不足

《教育法》和《高等教育法》采取列举的方式规定了高校自的内容,自涉及招生权、专业设置于调整权、教学权、科研权、对外交流合作权、校内管理体制和人事分配制度改革权、财产权等。由此可以看出高校自主要是在履行国家教育权的“教育教学活动实施权”,其实质是把国家的宏观的教育权转化为微观的学校经营权,具体落实国家的教育方针、政策。

3.政府对高校的拨款体系不健全

现行政府拨款方式多种多样,不同地方政府可以根据本地实情,采取不同的拨款方式。大体说来,拨款方式有如下几种:递增拨款(基数+增长)、零基预算拨款、计划程序拨款、公式拨款、基金制拨款、合同拨款、绩效拨款、综合定额+专项拨款等。针对高校“综合定额+专项拨款”模式,就存在着定额不足或定额标准过低,学校能自由支配的资金过少,难以保证高校的正常教学、科研和日常运行的开支等问题。同时,现行拨款方式过于注重学校规模及其历史地位.政府对高职、专科和一般本科院校的发展重视不足,使这些层次低、规模小的高校获得的办学经费有限,发展和提高也受到影响,易于诱发学校盲目扩招、强者恒强、弱者恒弱,不利于学校确立独特性等。

4.高等教育中介机构不够完善,只是政府的附属机构

由于我国的教育中介机构起步较晚,缺乏相应的立法,因而使得教育中介组织主体的性质和服务客体的范围都比较难以界定。同时,有关高等教育评估、拨款和信息咨询性质的中介机构还不够完善,运作也小规范。

二、“服务型”治理模式下政府对高校重新定位的探索

1.经济全球化和市场经济体制背景下重塑政府角色

(1)政府作为高等学校的管理者与办学者角色的分化。高等学校是独立办学的主体,应该独立行使办学权力,政府只是高等学校的宏观行政管理者,只能按照国家法律和政策规定行使行政管理,而高等学校的具体事务要有高等学校自己管理。

(2)是政府作为公立大学的举办者与办学者角色的分离。政府作为公立大学的举办者,必然要对自己的投资行为负责,进而对高等学校的行使管理权。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地区分大学的举办者、管理者和办学者,从而使政府的角色由教育提供者转变为教育质量的保证者。

2.政府管理高等教育的职能定位――服务型政府

所谓“服务型”政府其首要的要求就是满足社会公众需求,提供社会公共服务,服务衡量指标是公众的满意程度,服务的最终目标不仅追求效率,而且追求公平和民主,以实现社会的和谐和可持续发展。具体到高等教育领域,政府对高等教育承担着有限的两种职能,一是管理职能;二是服务职能。

(1)调整管理与服务的维度,使政府更好地把握控制高校的分寸,正确处理好管理与服务两种职能的关系。政府作为高校的主要提供者和管理者,要从服务出发进行管理,把一部分直接控制职能转变为间接控制职能,做好权力的分配和使用,合理处理好政府与市场、政府与高校和政府与社会的关系。

(2)政府根据市场经济的发展要求和学校的实际需求做到合理的利用资源,提高资源的利用率;政府不但要宏观管理高校,而且要为高校的生存与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和生存空间。

3.构建政府与高校之间良性互动机制

(1)政府对高校实行宏观管理。一是政府对高校要有目标导向功能,即对高等教育在今后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的发展方向、发展战略、质量标准、面临的问题以及解决这些问题以及解决这些问题的措施等,政府应该有宏观的规划;二是政府要保持高校稳定、协调地发展和规模平衡。总之,政府在高等教育的管理中的角色不是高等教育的直接行政领导者,而应是高等教育事业的规划者和协调者。

(2)高校自主办学、自我约束。在政府的宏观管理与指导、遵守国家的政策法规的前提下面向社会自主办学,根据政府的要求和社会市场的需求,培养人才、创造知识及传播知识。在市场活动中,适应社会供需变化,不断形成自身的特色,同时,在外部竞争的压力和内在利益动力的驱使下,逐步形成自我积累、自我发展、自我约束、自我完善的能力。

第11篇

所谓分类培养,实际上就是针对高校学生的性格、志趣、能力等具体情况施行不同的教育培养,或者说是高校教师根据受教育者的个体差异和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实施教育和教学的一种原则。力求高校学生都能成长成才,有计划地就学生间的差异实施分类培养是教育教学领域一直提倡的理念,也是高校教师一直的追求。

1提高高校辅导员的自身素质

辅导员作为高校教师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骨干力量,也是大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引路人和知心朋友,为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为维护高校和社会的稳定做出重要贡献,更是保证高等教育事业持续健康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作为辅导员,其自身素质不仅关系到学院工作效率,也直接影响着学校的教育质量,同时对学生也具有巨大的影响。作为辅导员只有在实际工作中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并及时掌握各方面先进知识及基本信息,才能使辅导员这一项工作历久弥新。高等学校也应当鼓励、支持辅导员结合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实践和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发展开展研究。

11努力提高自己的思想政治素质

具备过硬的政治素质是成为一名优秀辅导员的首要条件,因为在大学校园的工作中,辅导员是学生和老师及学校之间的桥梁,这个桥梁时刻在他人的眼中产生着影响。辅导员只有自身具备了过硬的思想政治素质,才能更好地教育或指导学生,才能有信心做好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作为辅导员应该在平时的工作中多学习一些可以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思想政治教育课程或实践,不断获取最新理论,才能获得更多的知识来指导实践。辅导员工作的重心就是指导学生工作,但如何更细化地指导学生工作,需要更多的思考。

12不断学习专业知识及拓展业余知识

作为辅导员应该把学习和掌握科学理论作为自己人生的不懈追求,不仅要促使学生重视学习,自己也应该与同学们一起去努力学习。新时期的辅导员不仅应当具备丰富的学科专业知识,还应该要努力拓宽知识面,学习一些业余的丰富知识,不断优化知识结构,只有这样才能丰富工作的内容,与当代大学生们共同学习、共同获取来源于当今社会的各方面知识、常识,对于他们所学专业理论的大致了解,有助于与学生的交流和对他们进行职业生涯设计进行指导。

2深入了解学生的内心世界

教育过程是一个交心的过程,唯有发自内心的教育,才能深入人心。首先,辅导员要具有一个爱心。爱心是教育的原动力。作为辅导员,不仅要在思想上引导学生,还要在生活上体贴学生,在情感上关心学生,用真挚的情感去感染、教育学生。只有这样,辅导员才能真正地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打开学生心灵的窗口,实现教育的真正目的;其次,辅导员要具有一定的细心。辅导员要善于发现问题。从学生的细小变化中去发现问题。有时候,可能从学生的一个眼神中,我们就能发现同学的问题,这就要求辅导员要非常地细心,这样才能及时发现问题,及时解决问题;最后,辅导员还要有一定的耐心。与学生谈心需要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有些问题并不是一次谈话就能解决的,这就需要辅导员反复地就一件事情与学生沟通、交流,这就要求辅导员要有耐心,耐心地与学生交谈,耐心地为学生解决问题。

当全面了解学生的需求、状态后,辅导员可以根据学生的不同,进行分类指导。暂且把学生分为三类:就业、考研、出国。当然,大部分的同学都应该第一考虑的是就业。针对这类学生,辅导员在指导的时候,要注意学生的未来发展意向,所要从事的行业,有目的地推荐进入学生社团、鼓励参加各类比赛,进行锻炼。查看用人单位的用人须知,进行专项培养,从而更好的择业。第二类是考研,部分同学在大学期间,为了提高自己的学历,以后更好的就业,也为了学习到更专项的专业知识,进而在大二、大三的时候准备考研。针对这部分同学,辅导员要做到找其个人聊天,以谈话的形式了解内心想法。根据个人的学习目标、状态推荐考研院校,进行前期的鼓励动员工作。第三类是出国,意向在出国深造的这部分学生,辅导员要做好前期的外语指导工作,也和考研一样,进行国外学校推荐。让学生认识到,自己和意向学校录取生源之前的差距,从而让学生更加努力,方向清晰,目标明确。

第12篇

一、传统教学模式与考试评价

课堂教学是实施教育的主要形式,在人才培育中居于重要地位。从19世纪德国著名教育家赫尔巴特的《普通教育学》出版以来,有关教学理论与课堂教学的研究广泛开展起来。教学理论在世界范围内的传播与继续发展有两条主线:一条是心理取向的教学理论,另一条就是赫尔巴特所提出的哲学取向的教学理论,影响到世界教学理论流派的形成与演变。赫尔巴特的理论遵循柏拉图的“道德即知识”的恩想,把道德教育与学科知识教学统一在同一个教学过程中,主张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五种道德观念:内心自由、完善、仁慈、正义和公平。他的理论经其弟子的补充、发展而演变为百科全书派,强调系统传授学科知识及教材的逻辑体系和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作用。清末以降,赫尔巴特的教学理论伴随着“西学东渐”传入我国,对我国教育理论界产生重大影响,尤其是在中小学课堂中被广泛应用。

我国当代教育方针强调,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这一教育方针在教育和数学目的上具有“社会道德本位”取向,“为了实现这一道德目的,知识就成了教学的一切,依次便演绎出一种偏重于知识授受为逻辑起点、从目的和手段进行展开的教学理沦体系”。赫尔巴特的教学理论与我国的教育方针相吻合,适应了发展中国家对人才、对知识的急切渴求。课堂教学实行班级授课制,在世界范围内广为采用。在我国中小学课堂中,赫尔巴特教学理沦的内容与方式具有独特地位,至今仍难以被其他教学理论所取代。

根据这种教学理念,课堂教学的目的在于增加学生各学科的知识存量,提高学生的认知能力,而是否达到预定的效果则需要考试评价来反映并检验。同时,考试也反映出特定的教学观念,考试的内容往往侧重考察知识的掌握程度。从布卢姆的教育目标分类来看,传统的考试评价显然存在某些缺陷。布卢姆把教育目标分为两个领域:一是认知领域,包括知识、领会、运用、分析、综合、评价;二是情感领域,包括接受、反应、价值评价、组织、性格化。而传统的教育测量理论和考试方法在内容上主要侧重在认知领域中的前三个方面,对于情感领域和认知中综合性较强的方面有所忽视;在形式上倾向于忽视平时成绩,以升学考试的一次成绩作为选拔标准;在功能上主要检测学生是否掌握了更多的学科知识,侧重诊断性功能、区分优良和分等鉴定功能。

考试在人才培养过程中能够发挥检测、激励和筛选的积极功能,这是考试评价手段被广泛运用于各类教学活动的重要基础。但是,当考试演变成为衡量一切教育活动的标准时,就夸大了考试应有的作用,不免产生负面影响。在基础教育阶段,偏重书本知识的检测、鉴定,忽视实践环节的检验,不能全面评价和正确引导学生的发展。考试作用被泛化乃至取代学业及品德评价的其他标准,不利于学校育人功能的全面发挥。

受片面追求升学率的驱使,频繁的学业考试与升学模拟考试,不仅加重了学生的身心负担,也偏离了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以各级升学考试大纲为本,只要是与此相关的内容,希望全部都灌输到学生的脑中,而与考试无关的东西,则束之高阁。学生所有心思都放在如何记忆、背诵知识上,如何最大限度地适应考试,在考试中获得好成绩。学校的教学管理和教学评价也是围绕升学考试运转。这在一定程度上导致“应试教育”。“应试教育”的流行,既有教育指导思想、课堂教学理念上的偏差,也受到经济、文化等社会因素的制约,其中升学考试评价制度是重要诱因之一。

二、课堂教学改革对考试评价的新要求

我国已跨入高等教育大众化发展阶段,社会对人才的需求趋向多元。在新的时代要求下,基础教育的办学思想、培养目标、教学方式方法与评价标准也应加以变革。中等教育既要为高校输送学术性人才,也应传授职业技能;需要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实践能力,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教育的主题从知识为本转向能力立意,教学的选择性增强。在课堂教学中,纯粹的灌输书本知识,或储存事实性知识,已经不能适应时代的要求。教育的目的是发展人的个性,促进人的主体意识和个体特征的发展,在个体发展的基础上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在教育与社会发展过程中,不断提升人的主体地位,教育的这一重要功能在信息时代已经成为关注的焦点。教育培养的应当是情绪饱满、精神振奋,具有审美能力和生活情趣的自由个体。课堂教学蕴涵着思想与艺术的智慧。教师在向学生传授知识的过程中,传承人类积淀下的历史文明,这是历久弥珍的文化瑰宝,是智慧与美的综合体现。应当让学生在课堂中体验到文化的魅力,体验到美的享受,引起情感的共鸣,在身心愉悦中收获知识、体验生活和陶冶情操。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与课堂教学改革的兴起,与这一课堂教学理念密切相关。高中新课程改革自1998年启动了2002年在山东、广东、宁夏、海南四省作为试点试行,教育部拟用四年时间在全国内推进。这一改革主要集中在课程设置和学分制方面。

首先;”普通高中新课程由学习领域、科目、模块三个层次构成。高中课程设置了语言与文学、数学、人文与社会、科学、技术、艺术、体育与健康和综合实践活动八个学习领域。每一领域由课程价值相近的若干科目组成。八个学习领域共包括语文、数学、外语(英语、日语、俄语)、思想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艺术或音乐、美术、体育与健康、技术等12—13个科目。其中技术、艺术是新增设的科目,艺术与音乐、美术并行设置,供学校选择。每个科目还有若干个模块组成。模块之间既相互独立,又反映学科内容的逻辑联系。每一个模块都有明确的教育目标,并围绕某一特定内容,整合学生经验和相关内容,构成相对完整的学习单元。

其次,新课程改革将实行学分制。普通高中学制仍为三年,课程由必修和选修两部分构成。选修课由选修(一)和选修(二)组成,选修(一)是地方课程,选修(二)是学校课程。普通高中新课程方案实行学分管理。每个必修模块和若干选修模块按规定的学时、规定的方式学习,并且达到质量要求,可获得学分。学生学习一个模块并通过考核,可获得2学分(其中,体育与健康、艺术、音乐、美术每个模块原则上为18学时,相当于1学分),三年中学生要获得116个必修学分和28个选修学分,即须获得144个总学分才可毕业。高中一年级主要设置必修课程,逐步增设选修课程,学生可跨班级选修。研究性学习活动是每个学生的必修课程,三年共计15学分。学生每学年必须参加1周的社会实践,获得2学分,三年中学生必须参加不少于10个工作日的社区服务,获得2学分。

新课改以学生发展为本,目标在于培养学生的终身学习能力,“特别强调培养学生具有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掌握适应时展需要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初步具有独立生活的能力、职业意识、创业精神和人生规划能力;学会交流与合作,具有团队精神”。所以在课堂教学中,教师需要适时启迪学生的智慧,培养学生基本的科学和人文素养,重视独立自主意识和能力的培养,具备开阔的心胸和国际化视野,让学生学会合作互助。教师成为学生成长的向导和监护人,引导学生学会学习,重视学生的创造性与主体性的发挥;教师把课堂交给学生,让课堂充满青春活力;把班级交给学生了让班级洋溢欢声笑语;把创造还给学生,让学生演绎多彩人生。

新课改计划在2005年全国存8-10个省、市、自治区试行,2006年有15-18个省、市、自治区进行,2007年全国进入高中新课改阶段,与此相配套的是新-的评价体系,尤其是高考的改革。新课改中对学生的评价将侧重发展性功能,打破笔试一统天下的局面,将学生的学习过程、品德、情感纳入评价范围内。并为高中生建立成长记录手册,全面反映学生钓成长历程。这就涉及到新课改与高考的关系,两者紧密相连,息息相关。学生如何在发展综合素质的两同时顺利进入高等学校是一个极为必要解决的问题,但新的高考改革方案尚未出台。教育部在推行新课改之际,考虑到新课改与高考可能产生的冲突,把高考权下放给部分地方政府,山东、广东、宁夏、海南四省在2007年的高考中根据本省改革的实际情况自行命题,但各省在高考命题中如何把握标准,保证公平、公正地选拔人才,仍然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难题。

随着教育的普及和社会文明程度的提高,社会对人才的类型与层次需求扩大,考试如何适应不同人才培养的需要,就成了人们普遍关心的问题。我们必须从过去重视考试技术、手段或把考试作为一种测量工具的研究转向重视考试社会学、考试文化学等理论层面的研究。对于考试评价制度需要作更深的思考,以增强考试的社会适应性,使之在现代教育条件下充分发挥各项正面功能。发挥考试的积极作用,成为考试制度改革的重要原则之一。减少考试次数,减轻学生身心压力,改革考试内容与形式,培养创新人才,这是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提出的迫切要求。

2002年底,教育部的《教育部关于积极推进中小学评价与考试制度改革通知》指出,现行中小学评价和考试制度与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要求还不相适应,突出反映在强凋甄别与选拔功能,忽视改进与激励功能;注重学习成绩,忽视学生全面发展和个体差异;关注结果而忽视过程,评价方法单一;尚未形成健全的教师、学校评价制度等。“为了更好地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教师的教学水平,为学校实施素质教育提供保障。要求对学生、教师与学校评价的内容要多元”。考试是评价的主要方式之一,考试应与其他评价方式相结合。对学生的评价不限于学业评价,还包括道德品质、公民素养、学习能力、交流与合作能力、运动与健康、审美与表现等。建立以促进学生发展为目标、有利于促进教师职业道德和专业水平提高、有利于提高学校教育质量的评价体系。

三、正确处理教学与考试评价的关系

第一,在课堂教学评价中引入考试评价机制,但不能唯考试是从

学生在学校学习的过程很大一部分是在课堂中完成的,课堂教学是进行教育的主要场所,考试则是对课堂教学效果检测和反馈的重要方法。二者的关系应是以课堂教学为主、考试为辅,以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情感意志、审美情趣和健康的心理素质。考试作为促进课堂教学的手段,其目的是更好地提高教育教学水平。就基础教育而言,课堂学业考试应着跟于促进每个学生的进步,激励学生个性的发展。在教学目标与考试手段的关系上,不能本末倒置,而应使考试服务于教学。改革考试评价制度要以完善和促进课堂教学为目标,避免盲目性。改革方式应循序渐进,在充分论证和取得试点成效的前提下稳步推进,减少考试改革对正常教学秩序的影响。

第二,转变传统的考试观念,增加考试评价的多样性

考试评价方式具有多样性。在教育教学过程中,需根据考试的目的、性质、内容和对象,选择相应的考试形式与方法。倡导综合运用多种考试考核方法,不应以书面测验作为惟一手段。部分学科实行口试与笔试相结合,开卷、半开卷考试与闭卷考试相结合,将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不仅考试对学科与书本等基本知识的掌握,也应侧重考察学生利用已有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适应基础教育发展的需要,我们必须转变传统的考试观念。“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灵魂,突出评价的发展性功能是中小学评价与考试制度改革的核心。”此外,应扩展考试评价的主体与客体范围。考试评价不仅是教师对学生的评价,也涉及到学生对学生、学生对老师、学生和教师的自我评价。

第三,拓展考试内容,更新评价标准,促进课程改革与教学改革

“考试内容与评价标准的改进,关系到对中学教育教学的积极导向,关系到人才选拔的质量与效应,关系到高校创新性人才的培养。”在考试命题环节,注重及时吸收科学、文化新成果,淡化记忆为主的考试内容,加强与社会实际和学生经验的联系,关注学生的思维、技能、品质和创新等方面的考察。高考内容改革将更加注重对考生素质和能力的考查,积极引导中学加强对学生全面素质的培养。高考科目设置改革将统一性与选择性相结合,在满足高等学校选拔人才的同时,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高等学校选拔方式的改革要进一步探索建立在文化考试基础上综合评价、择优录取的办法。

第四,努力减少高考的负面影响,发挥其积极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