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创新社会治理的措施

创新社会治理的措施

时间:2023-08-07 17:30:37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创新社会治理的措施,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创新社会治理的措施

第1篇

一、会议制度

镇社会管理综合治理委员会(以下简称镇综治委)全体会议每年召开两次。会议由主任召集,副主任和全体委员以及综治办主任、副主任参加,可根据需要邀请有关地方和部门的负责同志参加。会议主要任务是:研究贯彻落实中央、省委、省政府和市委、市政府以及县委、县政府关于推进平安建设、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决策部署的意见措施,分析社会管理工作面临的形势,听取镇综治委成员单位、专项组的工作汇报和述职报告,协调解决社会管理综合治理工作的重大问题,对推进阶段性社会管理工作作出安排部署。

镇综治委每年组织召开一至二次全镇社会管理综合治理工作会议,总结交流各部门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工作的经验做法,研究部署重点工作。根据需要适时召开专项工作会议,会议由主任或副主任召集,重点研究解决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重大专项问题,统一思想认识,协调政策措施,推动工作落实。

二、专项工作制度

镇综治委各专项组组长单位要明确专门机构和工作人员,具体负责专项组日常工作的计划安排、组织协调和联络工作,建立完善专项组工作例会、信息报送、情况通报、检查考核等工作制度,建立任务明确、责任到位、协调有效、运转顺畅的工作机制,加强统筹协调,推动工作落实,确保各成员单位充分发挥职能作用,形成专项工作合力。专项组成员单位积极主动,参与配合专项工作,落实专人负责,切实履行相关职责任务。

三、情况报告制度

镇综治委成员单位每年年终要向镇综治委报告一次年度工作情况,主要内容为本系统、本部门履行社会管理职责及成效、存在的主要问题和新年度工作计划。各专项组每季度向镇综治委报告一次工作进展情况,每月编送工作信息、情况专报,及时报告工作落实情况、典型经验、重要情况信息、需要解决的重点难点问题及对策建议,做到急事急报、特事特报、大事快报。相关工作信息、情况报告由镇综治办汇总后报镇党委、政府和县综治办。

四、成员单位工作机构及联络员制度

镇综治委成员单位要确定专门办公室承担本单位综治日常工作。同时,明确一名专级干部担任镇综治委联络员,其主要职责任务是:全面准确掌握社会管理综合治理目标任务,协助做好本部门、本系统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综治委成员单位联系点、请示报告、专项组等工作,参与综治检查考核,加强镇综治办、专项组组长单位及各成员单位之间的协调联系和工作交流。

五、基层联系点工作制度

镇综治委各成员单位按照镇综治委的统一安排,结合部门职能,指导联系点抓好社会管理综合治理工作。镇综治委委员每年至少一次深系点调研指导工作,镇综治委联络员要经常到联系点了解情况,提出有针对性的意见建议。联系点每轮联系期限为三年,若委员及联络员工作有变动,要及时做好工作交接,由继任人员履行联系点工作职责。

成员单位开展联系点工作的情况及效果,作为向镇综治委报告工作的重要内容,列入年度综治工作考核范畴并纳入镇综治委工作实绩档案。

六、督促检查制度

镇综治办协同有关成员单位,对各部门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委、市委、县委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决策部署的情况,适时进行督促检查。各专项组根据需要,组织检查各部门专项工作落实情况。年终,镇综治委组织督导检查组进行综合性检查,并向镇委、镇政府报告检查结果。

七、领导责任制和实绩档案制度

建立健全社会管理综合治理领导责任制、部门责任制。明确各部门综治工作职责任务,主要领导为第一责任人、分管领导为直接责任人。组织社会管理综合治理领导责任改选履行情况研判评估,促进领导责任制落实。

镇综治委建立社会管理综合治理工作实绩档案。每年将各部门和镇综治委成员单位履行目标责任书情况提交镇委组织办备案,作为干部考核、选拔任用、表彰奖励的重要依据。

第2篇

一、秦皇岛市社会管理创新的路径

针对当前社会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秦皇岛市应创新社会管理的方式、方法,增强政府的社会管理职能。1.完善公共安全管理机制(1)加强自然灾害防护,完善自然灾害预警机制。2011年的4·12森林火灾造成较大损失,一个重要原因是抚宁县长时间无有效降水,空气湿度低,而相关部门却未及时实施人工降雨等预防措施;2012年夏季的洪涝灾害,除自然原因外,也与下游河道阻水严重,水库不能及时泄洪、调控水位有重要的关系。秦皇岛市森林覆盖面广、气候湿润多雨,遭受森林火灾和洪涝灾害几率高、影响大。政府相关部门需完善自然灾害预警机制,做好自然灾害防治工作。(2)完善景区安全标识,增强游客安全意识。秦皇岛市每年都接待大量国内外游客,确保游客生命财产安全是景区管理的重中之重。首先,景区应在存在安全隐患的地方设置实用并人性化的安全提示标识,并安排专门的监管人员;其次,应加强导游的专业培训,在导游服务中把安全教育作为一项重要内容。(3)加强社会治安服务,创造协同治理模式。为加强社会治安管理,2002年厦门市创建了“110”调度指挥大厅,并于2004年实现了“110”“119”“122”三台合一,由“110”对外统一接警,统一处警。该系统采用先进科学技术,实现了快速反应、高效处置的目标。秦皇岛可在借鉴厦门市先进管理方法的基础上,结合秦皇岛市特点,创新社会治安管理方法。另外,还可建设和完善社区自治模式。2008年奥运会期间,奥运会志愿者担负起社区治安服务,一些社区成立了治安志愿者巡防协会,社区的治安状况明显好转。秦皇岛市可延续这种治理方法,继续鼓励社会公众参与社会治安管理。2.改善生态环境保护机制建设大气污染和海洋环境污染的治理,首先,应加大资金和技术设备投入,加强本市污染物排放监管工作,力图从根源上减少污染物的排放。其次,大气污染和海洋水污染具有特殊的“连带效应”,即城市周围的大气和海洋水质状况也会对本市大气和海洋环境造成一定的影响。因此,大气和海洋环境污染的治理,应加强区域间的协作,建立区域联防联控机制。3.完善公共服务的供给与分配机制(1)公共服务的供给坚持社会的需求导向。在公共服务领域,传统行政指导的公共服务供给机制忽视了社会公众的需求,以政府本位代替社会本位、公民本位。在当代,公共服务的供给应坚持社会需求导向,鼓励公民参与政府决策,建立公共服务供给的社会评价机制。(2)秦皇岛市的优质公共资源主要集中在北戴河区,而另外两个区域山海关区和海港区公共服务供给相对落后,造成城市公共服务供给的区域分布不均衡。城市公共资源分布不均,易引发市民不满导致社会矛盾加剧。因此,应提高对秦皇岛市海港区和山海关区公共服务供给的重视,力求公共服务和公共资源区域分配的均衡。

二、加强和创新秦皇岛市社会管理的保障

加强和创新城市社会管理,需要有制度和法律为保障及经济基础为支撑。1.制度保障城市社会管理的创新需要有制度基础作为保障,其中最重要的是政府绩效评估制度的革新。十报告中提出了“政治建设、经济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的发展格局,科学的政府绩效评估指标体系也应涵盖各方面的综合指标,为城市社会管理创新创造宽松的制度和政策环境。2.法律支撑我国关于城市社会管理的现有法律、法规过于陈旧,无法适应时代需求。因此,应加快相关法律、法规的修改,形成有利于社会管理创新的法制环境。秦皇岛市可根据发展的具体需求,制定相关法规文件,使社会管理主体多元化等机制纳入法制化轨道,为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提供相应的法律支撑。3.经济基础对城市社会的发展进行前瞻性、系统性、全局性、创新性的统筹规划,需依靠充足的资金投入来确保有效实施。秦皇岛市创新社会管理方式,政府应增加社会管理创新的财政预算,健全社会管理工作的财政投入机制,设立专项经费,对经费的管理和使用加强监管,保证资金投入的稳定性和资金利用的有效性。

作者:盖宏伟魏秋霞单位:燕山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第3篇

一、明确任务,突出重点,全面落实社会管理综合治理工作各项措施

社会管理综合治理工作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它集诸多纷繁的工作于一体。企业的社会管理综合治理工作要坚持以服务企业生产经营、维护内部稳定为工作重心,认真贯彻落实综合治理工作“领导责任制”、“目标管理责任制”、“一票否决制”、“重大案件责任追究制”和“一岗双责”落实制等的基本要求,通过抓领导责任制,把落实综合治理措施,维护企业内部稳定的各项工作任务和要求分解为操作性强的具体指标,层层签订社会管理综合治理目标管理责任书和“一岗双责”的目标管理责任书等,建立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社会管理综合治理领导责任制体系。

二、当前影响企业的不稳定因素较多,是落实社会管理综合治理工作的绊脚石

影响企业的不稳定因素,有少数违法职工个人主观方面的原因,也有企业周边社会环境的客观原因。既有历史原因,也有现实原因。这些因素往往相互影响、相互作用,极易衍化成民间纠纷、刑事及治安案件等。因此,企业综合治理工作必须采取多种方法,多种措施,多种手段和“对症下药”的多元化方式进行。

第一,确实深入地开展严厉打击违法犯罪专项整治斗争。严历打击严重违法犯罪,既是对违法犯罪分子的制裁过程,也是进行教育企业职工遵纪守法的过程。企业应积极配合政法机关,对发生在本企业的严重危害治安秩序的犯罪分子予以坚决打击,震慑犯罪。本着企业、社会什么问题突出就治理什么的原则,对突出问题进行统一整治;打击违法犯罪不全是公安机关的事情,我们也有责任和义务。

第二,以法制和道德教育为中心,大力开展法制、道德宣传教育工作。按照依法治企和以德治企相结合的要求,加强普法工作和道德教育,要结合企业改革中的难点、热点问题,抓好法制和道德教育,以促进企业的法制建设,提高依法经营、依法管理水平,使企业各项经营管理步入法制轨道。弘扬企业文化,提高职工思想道德素质,增强法制观念,做到人人知法守法,勇于同各种违法犯罪做斗争,敢于维护企业合法权益。加强厂纪厂规的宣传教育工作,使遵章守纪成为职工良好习惯,确保企业内部生产经营和改革发展顺利进行。

第三,加强企业内部治安防范工作。加强内部治安防范,预防各类案件的发生,是企业社会管理综合治理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企业要广泛发动职工群众,采取各种措施,搞好防火、防盗、防爆、防治安灾害事故等,消除不安定因素和不安全隐患,尤其是大力疏导调解各种社会矛盾和民事纠纷,避免激化,努力做到无刑事案件和无重大治安案件事故发生,以利于企业内部秩序的稳定,职工家属安居乐业。

第四,综合治理工作的规范化、制度化。坚持把综合治理工作与企业改革,安全生产、公司发展放在同样重要位置上,做到与企业改革和发展计划、同安排、同检查、同考核。建立一套明确的目标治理责任制度,实行目标管理,与企业所属单位的经济利益紧紧结合,使之有效地全面开展综合治理工作。

第五,抓好个别主要领导(第一负责人)对综合治理工作不重视,各项治安管理制度和措施不落实,基层管理人员无强烈事业心和高度的责任感;从思想上改变职工缺乏主人翁的意识,认为公家的东西没人管丢了就丢了,丢失之后有公安部门破案,对自己的收入没有影响的状况。

第4篇

关键词:和谐社会;背景;稳定;构建

中图分类号:D61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2)34-0028-02

一、要努力探索动态平衡、相对有序的稳定模式

正常的社会秩序并不是绝对稳定的状态,需要在社会矛盾凸显过程中,通过不断磨合而逐步达到契合,如此循环往复,形成社会管理发展和内在变迁的逻辑过程。树立动态平衡、相对有序的科学稳定观,突出表现在政治、经济、社会等各社会层面之间的相互作用、相互依存现象,并在不断开放、创新过程中被有机整合为一个动态发展的社会稳定系统。这种稳定模式要求以发展为根本,以公平正义为保障,坚持在社会稳定中推进改革创新,通过改革创新促进社会稳定,其着力点就是创新社会管理。

创新社会管理的核心是不断满足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物质需求和心理需求。从目前社会管理的主体来看,首要任务是要建立资源下沉、重心下移的体制机制,推动社会管理干部在基层办公,并要充分整合基层资源,将那些有社会公益心、工作责任心的基层群众团结起来,组成一个工作团队,全覆盖地深入社区开展群众工作。目前,一些城市已经建成或正在探索网格化管理模式,以此进一步明确政府、社会组织、群众之间的责权利关系,初步实现了单一依靠党政内部力量到整合社会各方面力量的转变,社会管理力量得到了有效增强。但是很多地方在创新社会管理机制方面还存在着很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透过表象看本质,我们会清楚地看到,导致社会管理创新工作失败的主要原因就是脱离群众。作为创新社会管理主体——政府,在达成上述必备条件的同时,要切实将站稳群众立场,做好群众工作当成下一步重要工作,采取有力措施扎实推进。要善于深入群众,只有带着深厚的感情走到群众中去做工作,才能有效组织群众、发动群众、服务群众。作为社会管理创新和维护稳定的主体力量,广大党员干部应自觉深入群众,怀着朴素的感情与群众保持血肉联系,通过工作中的点点滴滴,善于发现和体察民情民意,尊重民本位,放下官本位,真心帮助群众,切实解决群众最关心、怨气大的利益问题,学会换位思考,用群众眼光看待问题,从群众立场处理问题,把群众遇到的困难当成自己的困难,用自己辛苦的工作赢得群众的发自内心的尊重。要不断提高与群众沟通交流的水平,是创新社会管理、维护社会稳定的重要前提。党员干部要放低姿态,把自己和群众放在平等的位置上,做到视群众为兄弟姐妹,避免自以为是、高高在上,习惯性地戴着有色眼镜看人的不良作风,遇到群众反映的问题坚决杜绝主观判断,要坚持“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的辩证观点,花些大气力掌握实情,把握舆情,引导群众合理合法地表达利益诉求。

二、要不断完善利益均衡、矛盾化解的稳定机制

社会层面的深化改革必然不断引起各阶层的分化和利益关系的调整,进而产生大量的社会矛盾和不和谐因素。因此,要在机制、体制、制度方面寻求有效途径,建立包括利益引导、利益约束、利益调节、利益补偿等方面在内的社会利益协调机制。要着力建立有效的人民内部矛盾及其他社会矛盾纠纷调处机制,不断加强社会管理综合治理的制度化、规范化、法制化建设,相应建立安全的社会保障机制,健全公共危机管理体系,不断检验非常时期社会能经受起风险的考验,用最短的时间和最小的代价恢复社会秩序。

从政府层面,要不断听取民声民意,畅通民意反馈渠道,把群众的心声和呼声真正地吸纳上来,着手从科学的角度制定相关政策,在制定政策的前期,必须要考虑到群众答应不答应、满意不满意,要把眼光放长远,不能拘泥于眼前的局部利益,要把政策的执行期延长些,坚决避免刚刚出台的政策就产生不良社会反响。要充分发挥政策研究部门的职能作用,不断选择适应新形势新任务的政策研究课题,大兴调查研究之风,大兴求真务实之风,从制度制定层面坚决杜绝拍脑门、拍大腿的官僚作风,使得在制度设计上就符合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从政策执行层面,党员干部应认真学习和准确掌握党和国家的有关政策,坚守政策底线,坚持用政策教育和引导群众,在政策允许的范围内解决问题,坚持耐心说服、积极调解,对群众正当合法的诉求及时认真地按照“三级终结”程序处理落实,对一时难以解决的问题要耐心向群众做好解释工作,让群众知道、了解党和政府解决这些问题的态度和决心,努力赢得群众的信任。在矛盾调处机制方面,必须始终将矛盾纠纷化解工作摆上重要位置,热切关心群众“最盼、最需、最怨、最急”的事情,坚持“渠道畅通、实事求是”的工作原则,着力维护群众合法权益,努力化解突出矛盾问题。要坚持“领导牵头、开门接访、提前化解”的工作思路,向群众证明在解决突出矛盾纠纷问题上的坚决态度,在此基础上,要扎实推进“耐心开门接访、主动出门走访、及时登门回访、认真关门解访”的模式,对于不稳定群体和个人,要认真组织风险评估,做到“先期预警、超前预判、提前化解、周密防控”,及时启动应急预案,正确把握化解原则,认真做好政策解释和思想引导,逐个落实责任人,逐项落实稳控措施。

三、要持续夯实民主法治、创新管理的稳定基石

社会矛盾是无法彻底消除的,我们不可能完全满足所有阶层的所有利益需求,这个必然规律要求实现社会稳定,不能脱离社会控制与管理,必须采取民主法治的治理模式。随着中国老龄社会的到来,人们逐步由“单位人”向“社会人”转变,要充分发挥基层组织在协调利益、化解矛盾、排忧解难的作用,大力创新社会管理机制,积极引导全社会参与到社会管理创新的实践中。从民主法治角度来看,在法治框架内推进社会管理创新。维护社会整体和谐稳定的落脚点不是突破现有法律的界限,而是更好地落实法律,在法治框架内扎实推动各种创新举措的落实。近些年来,有些城市和国有特大型企业在不断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中的成熟经验的基础上,在重大事项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制度、医疗卫生、住房保障、就业与再就业、农民工讨薪、国家重点项目征地占地等领域进行了大胆的探索,体现了地方立法对国家立法的有益补充。从当前的社会舆情和网络舆情的总体反馈情况来分析,人民群众通过更为便捷的网络平台,表达各类诉求,维权意识、参政意识、议政意识较以前有较大幅度增强,对政府、国有企业的政策制定出台及执行有不同层次的反应,有的很中肯,有的很偏激,在这种错综复杂的舆情大环境下,切实以法律手段加以引导和维护是夯实民主法治,创新社会管理方式的必要途径和手段,一些地方政府和企业在维护社会稳定方面一味地、毫无底线的妥协,既是法治观念淡薄的体现,也是对法治政府的一个亵渎,越是这样,越导致在社会转型期和矛盾爆发期存在的矛盾纠纷升级、发展的现象频发。因此,法律框架下的社会管理创新必须坚持妥善处理政府、国有大型企业、社会三者之间的关系,按照属地管理的原则,不断强化稳控措施,在地方党委、政府、企业和群众之间,通过联席会议、工作例会、领导干部下访等有效形式,形成全新的社会管理和维稳格局,真正将各项管理工作纳入到法治轨道上来。

四、要清醒认知以人为本、公平正义的稳定之源

第5篇

志愿者组织的“金名片”

G20产生的杭州新名片中,“武林大妈”是一张珍贵的社会名片。

今年3月,杭州下城区武林街道借鉴北京“西城大妈”“朝阳群众”的做法,推出了“武林大妈”,负责平安宣传、文明劝导、情报信息上报、隐患排查、矛盾调解、治安维护工作。在志愿者蔚然成风的杭州,“武林大妈”一下子吸引了不少粉丝,全市50万大妈服务了G20,参与了社会的治理。

据悉,G20期间,“武林大妈”们为路人提供旅游咨询、免费续水等便民服务,这些细小而随处可见的服务,让杭州变得更加暖人。

其实,早在G20前,“武林大妈”们就温暖了周围的人,为促进基层社会善治贡献力量。杭州武林街道有一位老奶奶,喜欢捡垃圾,在家里和公共区域推满了各种废品,邻居多次投诉未果,“武林大妈”罗睿绮知道后,与她反复沟通,老人最终同意搬走垃圾。“武林大妈”们的工作,让街道社区日常的纠纷消于无形。

记者在实地访谈中发现,杭州鲍大妈聊天室作为志愿者组织的典型,截至2016年10月,已经服务社区居民33562人次,而这仅仅是室内服务的人次。

成立于2005年的鲍大妈聊天室,是社区志愿者服务的项目,刚开始的功能是与社区居民聊天,说心事,解决问题。随着志愿者的不断加入,鲍大妈聊天室的功能也不断扩大,最终发展成为具有专项咨询服务、特色服务、和谐幸福大讲堂、聊天小分队、入楼道主题座谈会、社区文化屋、美化社区小卫士等多项功能的志愿者组织。

成立于2008年的杭州下城区文晖街道的和事佬协会,同样是民间志愿者组织,处理社区楼道里的各种麻烦纠纷,管理社区街道大大小小的“闲事”,其成员是扎根于社区的调解员。

在浙江,这样服务于居民的志愿者组织,不胜枚举。志愿者组织其实已经成为提供公共产品、化解基层矛盾、维护社会稳定的重要力量。

“志愿服务是因为人际关系稠密化而引发的自主行为。志愿者及其志愿服务已经构成了社会治理的一项内容。因而,我们需要在社会治理变革的意义上来认识志愿者及其志愿服务。”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教育部长江学者张康之这样说道。

集约式发挥社群功能

“尽管现代社会分化为公共领域、私人领域和日常生活领域,但是,在它们之间,存在着宽阔的中间地带,有大量的社会构成要素以及行动方式。”张康之谈道,“在社会分化中,各个领域又有融合的需要,而志愿者的出现,为我们提供了消除所有这些冲突的路径。”

正因为社会发展的复杂性和广阔性,使得政府、市场和社会之间的功能和作用都在不断调整和深化。政府作为单一的治理主体无法处理社会细微的事件,社会力量的参与就显得尤为重要。事实上,志愿者组织在一定程度上补充了政府处理社会的公共事务的力量,化解社会矛盾,维护了基层稳定。

专家指出,民间志愿者组织往往规模小、力量相对分散,而这恰成为其优势,因为这意味着民间志愿者组织能够深入社会的最底层,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化解社会矛盾,增加地方公共产品的供给,创新社会治理的形式。

“鲍大妈聊天室刚成立的时候,有好几位居民向聊天室反映,社区一部分地方没安路灯,大家出入很不方便;还有几幢楼的居民给主持人鲍倩打来电话反映:晚上,社区几扇铁门老是被来往的自行车撞得‘咣咣’响,住在铁门边的居民被刺耳的噪音骚扰。”鲍大妈聊天室的负责人鲍倩向记者讲述作为志愿者在社区服务的经历。据她介绍,这些事情反映到聊天室后,聊天室的负责人就会把情况反馈给社区负责人,社区负责人根据事情的轻重缓急会采取相应的措施。

如今,鲍大妈聊天室成为了社区和居民之间的纽带,社区居民的很多想法和意见,都能通过聊天室得到传达。

在鲍大妈聊天室参与志愿者服务的小陈看来,聊天室这类的志愿者组织发挥了服务居民、化解矛盾、传递信息、团结社区、净化风气的功能。

据悉,鲍大妈聊天室创立初期是一人“作战”,后来吸引了志同道合的人一起加入,目前专职志愿者有19人,还在临安和城西成立了分部。这些志愿者来自社会各个领域,有医生、律师、教师、公务员、居委会退休人员等等,在志愿者组织里分工合作,群策群力。

“将志愿者群体组织起来,组织化管理和运作,能将分散的社会资源集中化,集约式发挥社会群体的力量。”南京农业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师、行政管理博士后范虹珏认为,志愿者组织作为公民社会中的重要部分,它们的存在和活动体现着一定量的社会资本,对促进社会经济发展具有多方面的积极作用。

“志愿者组织的活动既可促进经济发展,又可以发展民间交流和自主管理的方法和技能,培养社会成员之间的平等互惠精神,促进相互信任和理解。”范虹珏说道。

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王名认为:“作为积极影响社会的重要的组织制度创新形式,志愿者组织具有动员社会资源、提供公益服务、政策倡导与影响的主要社会功能。正因如此,志愿者组织是社会治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发展的“瓶颈”

“其实,我一直在找接班人。我已经到这个年纪了,虽然身体还好,但仍然逃不过自然规律,想找个同样热心的人,全身心投入到志愿者服务当中。”鲍大妈聊天室83岁的鲍大妈为找接班人,已经苦恼了好多年。

鲍大妈式的“烦恼”其实是民间志愿者组织所面临的共同问题。在我国,志愿者组织分为两类:一类是官方的志愿者组织,例如志愿者协会、红十字协会等;另一类是自发的,没有官方背景的志愿者组织。

然而,与官方的志愿者组织相比,民间的志愿者组织面临更大的困难和挑战,集中表现在资源获取上。

范虹珏认为,志愿者组织最关心的是生存。为了生存,组织需要资源,而志愿者组织自身通常不能生产这些资源,那么就必须从它所依赖的环境中寻找。其中,最为典型的是组织合法性问题。

记者了解到,当前,民间志愿者组织的成立和运行,要符合《民办非企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而该条例要求,申请登记民办非企业单位,需要经业务主管单位审查同意后,才能到同级的登记管理机关申请登记。

由此可见,民间志愿者组织在取得合法性之前必须找到相应的挂靠单位,即“婆家”。“这样的双重管理不仅在程序上增加了审查的重复性,影响了行政效率,而且增加了民间组织设立的难度,特别是限制了自下而上民间组织的发展。”清华大学NGO研究所副所长邓国胜说道。

据悉,在2014年之前,杭州滴水公益是具有近千名义工的民间组织,作为志愿者组织,企业无法通过正规渠道对他们进行赞助,因为其无法为企业提供相关的发票。由于没有发票,民间组织也难以与官方合作。

记者在调查中了解到,滴水公益的负责人曾经想找挂靠单位,但面临两个问题:第一是这样的主管单位很难找,第二是这些单位也害怕出了问题需要担责任。由此,挂靠事项无疾而终。

民间组织发展的另一块短板是资金问题。如今闻名全国的小小鸟打工互助热线组织,其发展初期的办公场所是一间郊区的平房,用的是旧货市场淘来的二手办公桌椅,尽管如此,这样的办公场所也只维持了79天,因为第二个月组织者就没钱付房租了。

此外,记者也了解到,曾经在地方或全国小有影响的许多志愿者组织、公益组织,因组织合法性、资源或人才问题,要么解散,要么暂停服务。

“在多重管理的体制安排下,民间的志愿者组织发展面临着资金短缺、社会人才匮乏、社会合作与认同少的窘境。”浙江工商大学副教授张丙宣说道,除了官方的志愿者组织参加社会治理外,来自民间的志愿者组织,也应纳入到社会治理的体系中,推进社会的善治。

打开制度阀门,释放社会能量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推进社会治理精细化,构建全民共建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创新社会治理体制中,志愿者组织是重要的组成部分。

专家指出,创新社会治理体制,需要完善志愿者组织培育的制度建设,为志愿者组织提供发展的资源,以志愿者组织为依托,释放社会能量。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法学院副教授伍治良认为,“建构科学完备的志愿者组织法律体系,是现代社会组织体制的本质要求。我国志愿者组织立法应遵循组织培育与规制并重、立法传统继承与适度创新及法律制度体系和谐等原则。”

中国社会科学研究院政治研究所的李庆智进一步指出:“改进社会治理方式更重要的是将体制外的社会组织制度化、规范化、法治化,以此为基础将其纳入到体制中来,在法治约束和保障公民权利的基础上建立起公共权力与公民之间制度化、 规范化与法治化的良性互动关系。”

改变,已经在一步步发生。

2013年9月,杭州市民政局下属的民间组织管理局正式开放没有主管单位的民办非企业单位进行注册。在地方试点后,2016年,民政部公布了《民办非企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修订草案征求意见稿。

“征求意见稿对社会服务机构的登记管理体制采取了分类处理的办法,对原有双重管理体制进行了完善。对科技类、公益慈善类、城乡社区服务类社会服务机构实行直接登记,但对于设立其他类型的社会服务机构,仍采取原有的双重管理体制。”邓国胜教授指出,“这种分类管理的策略,既顺应了历史潮流与发展趋势,又符合实事求是的原则。”

同样,民政部在公布的《社会团体登记管理条例》(修订草案征求意见稿)中,也降低了服务类的社会团体的准入门槛,在社区内活动的城乡社区服务类社会团体,可以直接进行登记,由所在地县级人民政府的登记管理机关负责登记管理。

第6篇

摘要:一、提高认识,创新理念,奠定扎实的社会管理创新思想基础。全县上下一定要进一步统一思想,切实把社会管理创新作为建设“五个常山”、提升政府工作效能、服务保障改善民生、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的突破口,广泛深入地搞好思想发动,最大限度地动员各乡镇、部门和社会各方力量积极参与、配合和支持社会管理创新,努力形成整体合力。同时,要积极探索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新理念、新模式、新途径,深入查找、创新我县在社会管理理念思路、方法手段、体制机制等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主要是要加快从“监管为主、管住就好”向“以人为本、服务为先”转变;从“谁大听谁、我定你办”向“依法依规、民主管理”转变;从“单项独进、顾此失彼”向“多方参与、共同治理”转变;从“不计代价、急功近利”向“科学施策、高效实用”转变;从“以虚为主、制度为先”向“虚功实做、项目推进”转变,切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县委县政府的决策部署上来。

二、突出重点,攻克难点,着力创造全省一流的社会管理绩效。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也是一项长期的战略性任务。要本着创造全省一流的社会管理绩效的目标要求,突出重点,克服难点,大胆创新,勇于破题,不断提高全县社会管理的科学化水平。一是注重初信初访,力求在维护群众利益上有新突破。坚持把工作纳入社会管理范畴来统筹推进,引导群众理性表达诉求,最大限度地控制“增量”,减少“非正常上访”和“越级访”。进一步深化领导干部定期接待群众来访工作制度,着力解决群众所急所需所盼。更加注重初信初访工作,有效避免“重复访”。切实抓好积案化解,减少“存量”。探索重点涉稳疑难专案经营,不断提升工作水平。二是坚持调解优先,力求在矛盾纠纷化解上有新突破。要深入开展不稳定因素排查,做到底子清、情况明。要深入推进社会重大事项稳定风险评估,做到应评尽评,防止因决策不当损害群众利益,引发社会矛盾。要牢固树立调解优先的理念,大力构筑多元化的“大调解”工作格局,使调解成为人民群众解决矛盾纠纷的首要选择,成为各职能部门、调解组织综合运用的有效手段,不断提高预防和化解矛盾纠纷的能力,促进全社会和谐稳定。三是突出优化服务,力求在流动人口和特殊人群管理上有新突破。要健全实有人口动态管理机制,建立流动人口综合性信息管理平台,积极推行“以证管人、以房管人、以业管人”有机结合的管理创新方式,不断提高流动人口管理水平。完善安置帮教、心理辅导、技能培训、服务关怀等机制,加强对服刑人员、归正人员、问题青少年、高危人员的服务管理,防范和降低社会风险。四是加强舆论引导,力求在网络虚拟社会管理上有新突破。加强网警、网监、网宣队伍建设,完善网上舆情收集研判和应对机制,健全网上网下综合防控体系,整治净化网络环境,切实提高对网络虚拟社会的管控能力。

三、提升素质,源头治理,不断夯实基层基础。基层是社会管理的第一线,是社会管理的重点、难点,也是社会管理的支点起点,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必须抓好基层、强化基础。一是突出“人”这一根本,着力提升基层队伍整体水平。要切实按照“忠诚、为民、公正、廉洁”政法核心价值观的要求,着力打造一支政治坚定、作风过硬、忠于职守、甘于奉献,党和人民信得过的政法维稳队伍。要进一步加强乡镇党政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推动乡镇把工作重心转到社会管理和上来。要将一批政治素质好、业务能力强、组织协调水平高、善于做群众工作的干部充实到乡镇综治中心,并高配乡镇综治中心专职副主任,提高综治中心工作水平。要重点抓好村级班子建设,增强村级干部抓社会管理的主动性和责任感,确保一方平安。二是突出“网”这一载体,着力提升网格化管理水平。要深化“平安连万家、干部连民心”活动,按照“每一片土地都有人精细管理、每一户人家都有人贴心服务”的要求,真正把网格划分好、把团队组建好、把机制运行好、把作用发挥好,切实把党和政府的工作触角延伸到社会末梢,覆盖到各个角落。要进一步推进乡镇综治工作中心、镇村便民服务中心等建设,推行“治安联防、矛盾联调、服务联动”,将其打造成服务群众的载体,维护稳定的基石。三是突出“法”这一关键,着力提升社会管理法治化水平。要切实坚持依法行政,建设“法制常山”。要切实提高公民法律素质,大力推进“六五”普法教育,引导公民学法守法用法、以理性合理方式表达利益诉求。要切实加强公民道德建设,增强公民责任意识、公德意识。要切实强化社会诚信培育,推进“信用常山”建设,探索建立统一规范的信用记录平台,构建社会化的失信惩戒机制,培育形成“诚信为本、操守为重”的良好风尚。四是突出“民”这一理念,着力提升民生保障水平。民生是社会管理的基础,民生问题解决好了,社会矛盾就会减少,社会管理的基础就牢固。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必须加快推进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县委县政府和乡镇部门要下更大决心、花更多精力、采取更加有效措施,进一步加大社会建设力度,进一步办好民生大事,努力从源头上、根本上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尤其要切实解决好教育、卫生等基本民生问题,同时还要加快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加大收入分配调节力度,促进社会和谐。

第7篇

一、当前社会管理面临的现状迫切需要加大法律手段的保障作用

第一,新的社会组织不断涌现,新的社会事务大量产生,新的社会矛盾不断凸显,而社会管理体制则相对滞后。当今的社会组织管理、社区管理、行业管理、民生保障等方面的矛盾和纠纷不断出现,而社会管理体制、机制还不能适应发展了的形势需要,出现了相对滞后的局面, 社会矛盾自我调解的解决机制遇到了新的难题,社会事务上传下达的贯彻落实渠道也遇到了新的阻碍。大量的社会矛盾和纠纷迫切需要用法律手段加以有效的解决。

第二,新时期社会结构呈现复杂化趋势,社会组织形态发生了重大转变, 而政府在管理方式上还不能适应这种转变了的新要求。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大量的个体经济、私营经济、股份合营经济等新型组织和单位的出现, 加大了社会管理的难度和社会不稳定的因素。而社会协调、社会应急、社区矫正、社会帮教安置和社会中介组织等社会管理工作则相对滞后。社会管理带来的新难题与科学化社会管理的新格局尚未形成有效衔接。暴露出了许多管理的盲区,原有的社会高度集中统一的管理模式显得力不从心。管理的缺位、缺失迫切需要发挥好法律手段在社会管理中的保障作用。

第三,微博、博客等电子商务网络及新闻媒体的高速发展,使用QQ群、泡泡群、微博、贴吧等网络工具的特殊人群呈逐年增加趋势,而社会管理手段则相对滞后。而政府有关部门在对待虚拟网络社会的管理方面又缺少专业的管理人才和科学有效的管理手段,城乡社会管理的网络建设尚未健全。我国互联网基础设施应及时跟上,网络虚拟社会的管理迫切需要法律手段的有效介入。

二、强化法制建设,为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提供有效的法律支持

随着我国城镇化和工业化进程的不断加快,新矛盾、新问题不断出现,使矛盾化解和社会管理难度加大,新的形势要求我们必须强化和创新社会管理方式和手段,不断增强社会管理的协调机制、管理机制和保障机制。保持经济社会稳定、持续的发展,迫切需要把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放在社会管理的首要位置,作为社会管理的前置条件,并且依法纳入科学决策的程序之中,纳入政府绩效考核体系之中。

要分门别类地甄别和排查各种矛盾,科学有效地掌控社会管理的主动权。有效发挥法律手段在社会管理中的自主性和积极性,通过城市社区和村民自治等形式,把政策落实和群众问题解决在基层,扎实推进“人民调解进万家,化解矛盾在基层”活动,防止矛盾升级和的发生。发挥各级信息员快速采集和掌握信息情报的优势,做好突发事件的预报预防工作。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过程实质上就是制度和法律创新的过程。只有将政策措施转化为法律制度,才能有效解决经济社会发展中存在的一些深层次矛盾和问题,才能为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提供有效的体制保障,创造良好的法治环境,形成社会管理人人参与、发展成果人人共享的良好局面。

三、创新法制观念,用法律手段破解发展难题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对社会管理和政府法制建设提出了新任务、新要求。当前,与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客观要求相比, 社会管理和政府法制建设还存在着一些需加强和改进的问题, 如政府法制工作重点还不够突出, 一些适应转变经济发展方式需要的制度和规定措施还不完善, 一些已经出台的制度和规定也不能准确体现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客观规律, 一些不符合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要求的制度和规范性文件也还没有得到及时清理,以政代法、以政压法,“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等问题在一些地方还不同程度存在,严重影响了中央、省、市政策、法律、法规的贯彻落实。所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最大的“转变“应该是观念的转变。因此,适应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需要,就必须创新法制观念。

第一,树立和形成依法办事的现代法治理念。国家公务人员要依法办事,法无明文规定不得为;国家公务人员和公民都应该自觉遵守和维护法律。要以保障民生为重点,在基础设施、低碳环保、清洁能源、社会救济、失业保险、稳定物价和教育医疗等方面完善相应的制度措施。在强调法制统一的同时,也要充分发挥各地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根据本地经济发展的实际需要,科学规划,及时出台有利于本地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制度和政策措施。在国家出台的有关政策和法律框架内,也应当考虑地区的差异性,为地方灵活采取措施留有余地。

第二,建立动态联防的法治防控体系,为改革深入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法律支持。要确保国家法制统一和政令畅通,建立起公、检、法、司和行政执法的动态联防体制,层层落实责任追究制,扎实推进“四项工程”建设,把各种社会矛盾消灭在萌芽状态。各部门肩负着认真贯彻落实国家有关促进和保障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政策和法律法规的重要职责, 政府法制工作要更加突出重点, 及时把党和国家关于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方针政策转化为法律制度, 增强政府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科学性和民主性。同时,还要加强法规清理工作, 及时修改和废止不符合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要求的有关规定。进一步强化备案审查,坚决纠正违反法律规定、不符合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政策的规章和规范性文件。运用法律手段解决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过程中产生的社会矛盾和争议,充分发挥行政复议在化解行政纠纷中的作用。

第三,运用法律手段持续加强人防、物防、技防建设。进一步完善工作制度,创新工作方法,通过法律途径积极开展以禁毒、禁赌、禁酗酒,反盗窃为主要内容的“三禁一反”、“平安社区创建”等专项治理工作,从“抓小、抓早、抓苗头”出发,重点打击车辆盗窃、入室盗窃、抢劫、诈骗等违法犯罪活动;加大对流动人口、出租房屋管理,进一步加强社区治安巡逻力度,消灭巡逻死角;开展治安防范专题活动、宣传展板、宣传材料等强化宣传教育力度,增强居民的法制观念和治安防范意识。

第四,加强对特殊群体的法律知识教育。加强社区吸毒、犯罪特殊群体的、接纳衔接、分类监控、教育疏导、困难帮扶和跟踪回访和法律知识教育,有效防止漏管失控,最大程度地减少矛盾对抗和重新违法犯罪行为反弹。

第8篇

所谓的开放式社区,指的是在城市中形成的具有相对规模的,并且利用街道和楼宇为自然分割而形成的开放式管理的居民小区。顾名思义,开放式社区并没有明显的围墙结构与周边的社区以及建筑物形成隔离。同时,开放式是主要的社区形式之一,与其他的社区形式相比,开放式社区既具有城市社区的诸多共性,也有自己的特性。总体来说,开放式社区大都修建年代较早,并且多处于该城市的中心区域,地理位置相对优越。并且开放式社区的基础设施较为陈旧,与之相关的配套设施较为落后。在公共服务内容上,开放式社区所享受到的公共服务内容大大区别于农村的城市化服务,与居于城市核心区域的高档社区服务的供给能力和服务质量存在较大差距。还有很多问题是我们不能一一列举的,可见开放式社区存在很多的管理问题,会直接影响到其作为主要居住场所功能的发挥,影响到人们的居住的环境质量。

二、创新社会管理背景下开放式社区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管理主体定位不准

开放式社区的管理主体是社区居委会,但是在实际管理过程中居委会并没有真正实现其管理的权利。加之政府在开放式社区的管理中由于关于使用行政手段加以干涉,并且认为社区委员会的管理水平不能胜任社区管理工作而对于开放式社区的管理力度过大。在现代的创新社会管理的形势下,政府的管理普遍存在着观念的落后以及“政社分”贯彻力度不到位等现象,长此以往会直接影响社区街道办事处和居民委员会难以开展工作,导致委员会等社区管理机构形同虚设。除此之外,街道办事依然将居民委员会当作其下属机构直接导致居民委员会的管理职能难以有效发挥,更多的承担了街道办事处应做的部分行政性工作。

(二)公众的参与度不高

开放式社区由于不采取封闭管理,很难让居民有一种家的归属感,因此居民对于社区的热爱观念并不强烈。另外,开放式社区的管理方式使得与社居民间的互动沟通机会较少,一般只是在办理有关事项的时候才会有联系,缺少交流的机会。就因为够沟通不到位,社区并不能听取居民的居住需求,很多时候服务出现偏差。最主要的还是,开放式社区的居民参与社区建设管理机制不健全,导致居民的参与力度不够,急需要社区进行改善。

(三)社区管理人员素质有待提高

在开放式社区的工作人员很多都是义务进行服务的,由于没有工资以及缺少必要的经费和办公地点致使工作人员的工作不到位。加之很多人员都是经过拆迁搬到此地,因此人员素质相对较低。现代的创新社会管理体制下,开放式管理对于社区工作人员的工作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就很多社区的工作人员和管理权限来看,还广泛集中于上级政府导致一部分具有社工专业证书的专业人员不能进入社区工作,严重阻碍社区发展和建设。

三、创新社会管理背景下提高我国的开放式社区管理的对策研究

(一)建立健全社区治理结构

政府在我国的社会管理中起着宏观调控的重要作用,要实现对于社区的科学化管理,明确好居委会在开放式社区管理中的主导作用。同时对于政府应该承担的行政作用,政府应该积极做好,不要使得社区自治工作与政府行政工作混杂,造成社区居委会承担了本应由政府承担的工作任务的情况。在开放式社区的管理中,政府应该及时转变管理角色,变管制型向服务型转变,并且采取好柔性化、多维度的管理方式,切实提高开放式社区公共服务水平。对于社区的整体管理来说,一定要确保居民委员会可以实现自我管理,逐步使政府退出社区管理领域,完善政府与居委会的职能分工,建立健全政府与其它主体的多元治理结构。

(二)拓展社区居民的参于途径

开放式社区管理的重点便是居民,居民既是服务的目标,也是基本参与主体,一定要切实围绕居民的需求展开工作。社区管理的主要目的是采取措施着实改善居民的生活环境,提升社区居民对社区的认可度和幸福感指数,这需要居民的积极配合。作为居民。应该发挥好社区管理的主人翁精神,积极参与到社区管理当中,找到归属感。例如社区工作人员可以尝试利用社区宣传栏、黑板报等平台鼓励居民积极参与,采用他们喜闻乐见的方式引导居民参与到社区管理服务中。

(三)提升社区工作人员整体水平

作为政府应该发挥好招录社区工作人员的责任,尽量选用自身素质较好具有一定的社区实践经历的人员加入到社区管理工作。并且在实际招录时,不仅要注重专业知识考核,还要特别强调他们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样可以使得在今后的工作中事半功倍。为了提高工作人员的素质,还可以通过组织培训切实提高社区工作队伍的素质,尤其是现在的医疗保险、低保大病救助、空巢老人看护等新的社会问题的出现,开放式社区服务应该向着更加科学、专业的角度迈进。

四、结语

第9篇

一、社会管理创新指标发展现状

社会管理是以维系社会秩序为目标,通过政府主导,多方参与,解决社会问题,化解社会矛盾,应对社会风险,为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创造既有秩序又有活力的管理活动。

近几年随着市场经济发展迅速,各级政府努力在社会管理综合治理工作的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实现新突破。例如,在财政投入方面,以辽宁省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为例,2006 年社会保障和就业财政支出322.99亿,2006 年社会保障和就业财政支出469.97亿,2007 年社会保障和就业财政支出518.07亿,到2012年社会保障和就业财政支出达到727.71亿。财政用于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六年累计3678.92亿元。

但从社会管理创新评价来看,现行的社会管理体制仍存留有计划经济体制下的静态社会管理体制。同时政府公务人员不愿放权,减缓了新制度的建立。其次,社会管理过度重视经济而忽视社会发展。公共部门绩效评估只注重经济建设指标,忽视社会发展指标;过于追求经济指标客观上造成了各级政府及其官员对社会发展指标的忽视,并产生一系列的社会问题。最后,在社会管理的管理方式上,更多是采用行政专制和经济处罚的手段。

二、社会管理创新指标体系的建立

为了准确、客观评价社会管理创新,不能依靠主观臆想加以判定,而必须凭借客观、合理、科学的指标体系来测评。社会管理科学化指标体系将借助一定的统计指标,来反映某一特定阶段、类别的社会管理的社会价值和目标实现情况,并判断其是否处于健康发展态势。

社会管理的终极目标是秩序维护、民生改善和权利保障。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评价指标体系一级指标是依据其构成要素设定的,而社会管理构成要素与其终极目标休戚相关。依据社会管理的内涵,选择以经济社会发展指标、社会保障、社会安全、社会参与等基本框架,由23个指标组成的社会管理水平评价指标体系。通过指标体系各指标赋值,测度社会管理发展水平。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需要反应社会管理创新发展各个方面的要素。只有利用好社会管理创新评价这一指标体系,才能真正对社会管理创新发展程度与水平进行评价。

表1社会管理创新评价指标体系

社会管理创新评价是指对一定区域内社会管理创新的实际发展状况和水平进行评估,通过指标权重认定与综合分析来判断社会管理创新评价水平。由于社会管理创新评价以及发展水平的等级分类和影响指标具有模糊性,难以严格界定各等级标准。可采用层次分析法(Analytical Hierarchy Process,简称AHP)评价社会管理创新发展水平。

层次分析法(Analytical Hierarchy Process,简称AHP)是美国运筹学家、萨泰(A.L.Saaty)于1977年提出的一种系统分析方法。AHP是通过专家赋权之后再进行确定具体指标的权重系数方法,是一种能将定性、定量结合的系统分析方法,也是多目标、多准则的复杂的测量社会管理创新的方法和工具。

三、社会管理创新指标体系的具体应用

首先,把要社会管理评价指标分层系列化。通过社会管理创新的性质和实现目标,将其社会管理创新的组成要素分解,按照社会管理创新各个因素之间的相互影响和隶属关系进行研究,按照其分层组合形成社会管理评价指标体系结构模型。

其次,对社会管理评价指标体系结构模型中各层次社会管理创新各因素的相对重要性予以定量表示,再利用数学方法确定各层次社会管理因素相对重要性次序的权值,利用相对重要性次序的权值进行综合性运算。

最后,通过综合计算,得到各层次社会管理因素相对重要性次序的组合权值,将其作为社会管理创新评价和选择方案的依据。按照社会管理创新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层次结构模型,根据各地区实际情况进行实际社会管理创新评价分析。

四、实施措施

(一)完善社会管理体制

完善社会管理体制和方式建设是社会管理创新的重要内容。按照“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要求,切实解决社会管理中多头管理、分散管理、难以形成有效合力等实际问题。积极稳妥地推进社会管理创新评价体系改革进程,推动公共事业的更好更快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公共服务需求。

(二)构建社会协同管理模式

社会协同管理是以政府为主导的,注重发挥政府在社会服务管理中的主导作用,树立服务理念,充分践行所承担的公共服务义务。注重发挥各类社会组织在社会服务管理服务创新中的协同作用。

第10篇

一是突出一个重点:民政项目工程建设是明年工作的重点,主要完成xx革命烈士陵园、黄埠敬老院等农村敬老院、县综合福利院、社区服务中心、四季春森林银龄公馆等重点项目建设任务。以项目建设促进民政工作上台阶,以项目建设提升民政工作上水平。

二是推进两项建设:努力推进社会化养老服务体系和社区服务体系建设。主要建设好一到两个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和示范性综合社区服务机构,谋划启动农村老年人颐养之家和幸福院建设项目。

三是强化三重保障:主要是进一步完善社会救助、社会福利和优抚安置体系,织就保障困难群众基本生活的安全网。

四是创新四项工作。民政部门作为社会管理的重要职能部门,明年应从以下四个方面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

1、创新困难群众基本生活救助工作

一要全面落实城乡低保动态管理,争创全省社会救助先进县。二要努力向上争取城乡低保扩面,力争达到5%以上的低保保障面。三要进一步推进防灾减灾和自然灾害应急救助工作,牢固树立“防大灾、抗大灾、救大灾”的思想,扎扎实实地做好防灾、减灾工作。加强灾害监测,搞好救灾物资贮备,建立灾害预警制度,做好灾害隐患调查,坚持灾情值班制度,特别是坚持重大灾情24小时值班制度。

2、创新基层群众自治组织建设

一要指导好新一届村居委会换届选举,以此为机遇,把能人、强人和群众信任的人选进村(居)委会班子,配齐配强基层群众自治组织领导班子。二要指导帮助村(居)健全基层民主制度,充分有效地发挥基层群众组织的“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功能。三要保护群众民利,深入推进基层群众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活动。四要继续推进和谐村(居)建设,不断提升城乡居民的幸福指数。

3、创新社会组织管理

我县现有各类社会组织近百家,在社会各个领域和阶层发挥的作用日益显著。一要通过加强登记管理、加强社会组织党的建设,建立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布局合理、结构优化、功能齐全、作用明显的社会组织体系和制度健全、管理规范、职责明确的社会组织发展机制。二要以加强制度建设为重点,完善法人内部治理结构,落实有关优惠措施,营造社会组织发展的良好制度环境。三要大力培育扶持社会组织的发展,积极帮助解决社会组织发展中的困难和问题,维护其合法权益,通过社会组织的健康发展,发挥其承担社会事务、参与社会管理的功能。

第11篇

我局创新城市管理机制成效明显

今年以来,县城管局不断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按照属地管理、部门联动、建管并重的工作原则,积极探索城市管理的新机制和新方法,城市的精细化管理水平不断提高。

一、部门联动,实施多元治理。一是对工业区、商业区、物流区、居住区、拆迁区分区制定管理规范,对后街里巷、城中村、城郊结合部,以及人流物流密集区、生态敏感区等落实管控措施,因地制宜明确不同的管理形式、管理标准和责任主体。二是结合新型社区建设,实现城市管理由政府主导向村(居)民自治转变。针对拆迁安置小区业主户籍不同、职业不同,风俗习惯也存在差异的情况,安置小区选出回迁居民代表,除监督安置房建设质量速度、社区工作用房、物业用房配套外,还进行政策引导,牵头组建物业企业,进入小区管理。统筹考虑社区党建、居民自治、帮扶救助、居家养老、卫生服务、社区安全、环境治理、社区文化与属地管理的关系,不断优化资源配套,激发自治活力,努力营造自我管理的氛围环境。三是创新思路,实现从政府单一管理,向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模式转变,引导社会组织参与小区物业管理、路灯广告管理、环境卫生整治、园林绿化管理、市政设施管理、农贸市场管理、环境污染管理、车辆管理,着力构建政府与社会互联、互补、互动的管理网络,提升管理效能与品质。

二、源头防范,建立评估机制。一是发挥数字化城管信息平台的作用,建立城市管理风险机制,畅通民意诉求渠道,做到群众投诉件件有落实,既调动了群众参与城市管理监督的积极性,又通过制定激励措施发挥群众参与城管的创造性,为城市管理献计献策,降低城市管理风险。二是健全政府部门协作防范风险机制,整合管理机构、流程与资源,强化政府相关职能部门与辖区社会组织、单位、企业以及公众的协同配合,提升风险防范效能。针对部门工作侧重点和法律依据的不同,构建既协同配合又相互监督的工作机制,防止以收代管、以罚代管、只审批不管理,以及重突击整治轻日常监管等现象的发生。三是立足评估体系科学化,评估方式多元化,评估制度规范化,完善风险评估工作机制,适时开展城市管理评估工作,不断调整工作方案、优化工作流程。

三、建管并重,提升管理实效。一是根据城市范围的扩大,加强城市管理队伍建设,合理确定城管执法人员编制,明确城管执法人员参公性质,解决年龄老化及车辆不足等问题,配齐城管治安办人员及装备。二是开展规划建设对城市管理的影响研究,引导城市的规划建设与管理相衔接。建立城市规划、建设、管理的会商联办制度,通过城市管理者参与相关的规划建设,前移基础设施管理关口,实现建管并重,规划建设的偏差及时得到纠正。如在居住小区建设上,县城管局先行审视停车位的配套、洗车设施的配套、垃圾设施及公厕的布置,通过参与小区综合验收把好小区管理关口。三是在强化队伍建设、构建建管并重工作机制的基础上,借鉴农村环境综合整治“五位一体”的成功做法,制定城乡管理的一体化方案,创新城市管理的社会参与机制,通过市场化运作机制,监督与绩效评价机制,实现我县城市管理从问题式管理向预防式管理转变。

第12篇

以“12345,有事找政府”为服务宗旨的兰州市三维数字社会管理服务中心于2013年5月27日正式启动运行,为正县级机构。三维数字社会服务管理中心是兰州市社会管理的创新工作,是兰州市全面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以信息化、数字化引领和推进“平安兰州、法治兰州、和谐兰州”建设的一项社会服务管理的系统工程和民生工程。

兰州市三维数字社会服务管理中心搭建了社会管理和民生服务两个平台,建立了人口数据库、法人数据库和空间地理数据库,整合了语音、视频、业务和数据四大资源,力求实现焦点在线、化解在线、舆情在线、应急在线和效能在线。

兰州市三维数字社会服务管理中心全面提高了兰州市的社会服务管理工作的信息化、科学化、规范化、智能化水平,为广大市民提供快捷、高效、周到、便利的服务,全面促进社会管理各项工作措施的落实。目前,在社会管理创新方面,兰州市走在了全国前列。

创新社会服务管理

兰州市三维数字社会管理系统是全国首创研发的,系统有效地解决了基层信息化水平低、重复劳动、重复投资、底数不清、数字不实、信息孤岛、资源不能共享的问题,是创新社会服务管理工作的一项重大的信息化科技成果。

三维数字社会管理系统利用GIS地理信息技术、“三维数字”仿真模拟技术、可视化实景视频技术、传统的拍照技术和生物身份识别技术,全面直观地将辖区的企事业单位、小区院落、居民家庭、主次交通干道等地理面貌立体、直观、动态地展现出来,形成了一个完全真实的实景三维数字社会管理系统。

三维数字社会管理系统按照“四级平台管理、六级网格服务”的社会服务管理新思路,建立了纵向贯通市、区、街道、社区、网格、楼院,横向覆盖市、区各部门的联动联网运行机制,提出“民情流水线”工程“12345”社会服务管理新模式。

“12345”社会服务管理新模式即:一个中心(三维数字社会服务管理中心),二个平台(民生服务和社会管理两大系统平台),三大数据库(地理信息库、人口信息库、经济法人库),四大整合(语音、视频、业务、数据),五条主线(党的建设、层级管理、重点工作、综合治理、效能监管)。

三维数字社会管理系统整合了基层130余项业务工作,建成了包含党建管理、计划生育、综合治理、社会保障等20大业务管理模块,研发了实有人口管理、网格化层级可视化管理等16大社会管理系统和“民情通”呼叫中心、三维便民服务网等10大民生服务系统。

该系统设计了集电子监察、二三维一体化分析比对研判、社会治安稳定风险评估、党风廉政建设风险预警等10大服务管理辅助决策为一体的系统,实现了多元异构数据的共享与集成。

三维数字社会管理系统为政府工作建立了一个规范、统一、共享的数据管理与服务平台,将各类信息系统以及信息源进行了最大程度的整合。

兰州市通过采用三维数字社会管理系统,不仅从根本上避免了出现信息孤岛,而且由于在汇集过程中产生了新价值,大大地提升了电子政务系统的信息资源应用能力和信息服务能力,该系统被誉为创新基层政务和社会管理的一场革命。

系统深入推广应用

目前,兰州市三维数字社会管理系统探索出一套以市区级平台建设为基础,全面覆盖政府各部门、街道、社区、网格的系统建设经验。

三维数字社会服务管理系统改变了以往对各县区、各部门和基层工作考核单一、手段落后的问题,将社会服务管理的各项工作进行全过程的信息化监管,通过实时分析、实时跟踪、自动追溯、保留痕迹、综合查询等智能监管功能,全面、准确、客观地考核评价全市各级、各方面社会服务管理的工作实效。

兰州市全面推广应用。兰州市委、市政府按照甘肃省委、省政府大力推广“民情流水线”工程的要求,全力推动三维数字社会管理系统的推广应用,于2011年在全市5个区52个街道391个社区建成了三维数字社会管理系统。

2012年,兰州市委、市政府为了整合全市已经建成的三维数字社会管理系统,全面地提升兰州市的社会服务管理水平,将建设兰州市三维数字社会服务管理平台列为“为民兴办”的28件实事之一。

2013年5月27日,兰州市三维数字社会服务管理平台正式启动,平台整合了兰州市各类服务热线资源、数字城管系统、视频监控资源、应急指挥资源、协同办公系统等信息资源,主要依托人口和法人信息库、基础地理信息库和视频监控信息库三大信息库。

三维数字社会服务管理平台建成了三维数字社会服务平台和三维数字社会管理平台两大基础平台,建立了“民情通”呼叫服务中心、三维数字公众服务中心、三维数字网格化社会管理中心、三维数字应急指挥中心和三维数字城市管理中心六大中心。构建了纵向到底的市、区、部门、街道、社区和网格楼院六级联动和横向到边的部门间互联互通的社会服务管理新模式,实现了应急指挥、呼叫服务、三维便民服务网、城市管理等工作的统一调度指挥,推动了虚拟养老院、四点半工程、一刻钟精品服务圈、一元钱爱心党费等“民情流水线”工程特色服务在兰州市的全面覆盖。

三维数字社会服务管理平台极大地提升了兰州市的社会服务管理水平、促进了全市各部门间的协调联动、提升了政府工作的透明度、加强了公众对政府工作的监督、节省了全市政府部门的工作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