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知识管理原则

知识管理原则

时间:2023-08-07 17:30:38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知识管理原则,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知识管理原则

第1篇

关键词:知识管理;图书馆管理;高校图书馆

用知识管理来形容企业的知识活动过程。初始于美国的管理大师彼得·德鲁克,但它作为一种管理理论被提出则是二十世纪80年代后的事情。二十世纪90年代,知识管理受到企业的关注,如美国微软公司是成功实施知识管理的典型公司。然而由于知识管理的实施是个权变的思考。没有绝对的标准和最好的模板。以致许多企业对于知识管理的推行大都成效不佳,有的甚至变成了为知识管理而知识管理。其主要原因就在于这些企业的领导没有对知识管理形成明晰的战略意图,下属也未能理解知识管理的本质,从而导致将知识共享活动作为知识管理的核心和重点。然而这种以知识共享为核心的战略本身并不能成为独立的知识管理战略,它只有在为知识创造或知识运用的知识管理战略服务时才具有价值,所以我们对知识管理仍然必须有一个全面正确清醒的认识。真正理解其精髓,真正理解其要旨,真正懂得在图书馆管理中如何根据实际情况具体实施。笔者认为,图书馆实施知识管理应该在遵循相应原则的基础上,制定详细的实施策略并按部就班、循序渐进地进行。

1 知识管理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和知识在企业创新中作用的日益显现,知识管理便被提上日程。管理大师彼得·德鲁克说:“利用知识来找出如何把现有知识最大限度地转化为生产力,实际上就是我们所说的管理。”“知识被用于知识本身。这就是管理革命。”邱均平、段宇锋也指出:“知识管理的概念可以从狭义与广义的角度来理解。所谓狭义的知识管理,主要是对知识本身的管理,包括对知识的创造、获取、加工、存储、传播和应用的管理。而广义的知识管理,不仅包括对知识进行管理,而且还包括对与知识有关的各种资源和无形资产的管理,涉及知识组织、知识设施、知识资产、知识活动、知识人员的全方位和全过程的管理。”虽然学术界对知识管理的定义说法不一。但是知识管理以人为中心、以信息为基础、以信息技术为工具、以创新为目标的基本观点却是不容置疑的。

2 高校图书馆实施知识管理应遵循的基本原则

关于知识管理的原则,不少学者从不同的侧面提出了自己的看法。笔者认为,高校图书馆实施知识管理,必须认真贯彻知识积累、互相信任、互相交流、知识共享和互相学习的原则。

2.1知识积累原则

知识积累是实施知识管理的基础。在世界新科技革命推动下。知识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日益突出。图书馆组织的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越来越有赖于知识的积累和创新。如果没有积累,知识就会随着项目的结束而消失。随着人员的离去而流失。正是知识的一点一滴的汇聚,才形成了图书馆的核心竞争力。这一点在企业,特别是高科技企业尤其明显。例如,明基集团利用企业的信息化优势,对企业内外的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进行统一处理和管理,通过传播、共享等方式,最大限度地积累企业的智力资源。在图书馆中,基于载体的显性知识通常不容易流失,但存储在馆员头脑中的隐性知识却是容易流失或藏而不露的。尽管不可能把所有的隐性知识变成显性知识进行保存积累下来,但也必须采取适当的措施和方法,把馆员头脑中的某些隐性知识尽量保存下来或者通过适当的方式传递给其他人员,这样就有利于提高馆员的整体素质,有利于提高整个图书馆的服务和创新能力。

2.2互相信任原则

互相信任是组织内人员实现知识交流与共享的前提。也只有互相信任,隐性知识和显性知识之间才能形成良性循环并实现互动促生。成为知识创新永不衰竭的动力和源泉。在知识管理的活动中,为了培养信任。关键在于创造一个沟通开放、员工积极参与决策、主动分享关键信息和分享个人思想和情感的组织文化环境。来加强组织内的人际关系信任。对管理者本身来说,必须建立员工对自己的信任,这可以通过加强员工对组织目标和使命的理解、通过实践的管理行为来证明自己值得信任以及积极团结员工等等措施来实现。另外,管理者要想办法预防和消除知识管理活动中可能出现的不信任。在一个不信任的环境下,员工之间是不可能进行有效的知识分享和创造活动的。知识管理不能也不可能取得任何成功。不信任是中断知识管理计划的按钮。因此,图书馆必须重视图书馆文化建设。使馆员有一个共同的信念,有一个可以推动他们不断进取并互相信任的文化氛围。

2.3互相交流原则

交流可以加强信任、引发合作,从而促进知识的创新与共享。通过交流,可以最大限度地使知识在交流过程中得到融合和升华,这是旧知识得以发展、新知识得以产生的源泉。知识管理的核心就是要在组织内部形成一个有利于交流的组织结构和文化氛围,使员工之间交流从物理上和心理上都实现畅通无阻。在图书馆中,交流包括馆员之间的交流、馆员与读者的交流等。馆员之间的交流可以加强信任与合作,以便更好地进行创新和工作。馆员与读者的交流同样也可以增进信任,让读者对图书馆的工作感到满意。

2.4知识共享原则

知识管理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要建立知识的共享网络、数据库和知识库,从而在技术上给知识的共享提供一个支撑平台。员工能及时分享和运用知识,继而创造新的知识,最终使组织取得绩效,获得竞争优势。首先,要建立鼓励合作和知识分享的氛围。其次,要建立沟通的渠道和平台。知识分享最为重要的是沟通,只有更多的沟通和交流,才有可能进行分享。这些沟通和交流的手段包括:建立无等级的沟通方式,构建内部网络,提供员工休息室,开展非正式的野游活动,开展经验交流会等。

2.5互相学习原则

知识管理中学习是核心,个人与组织是一个双学习系统,个体通过学习不断获取新思想,并将知识用于行为的改善,组织和团体通过学习形成人才梯队,激发群体智慧,人员交流渠道畅通,个体、团体和组织相互间与个体间、团体间和组织间开展多向的交互学习模式,它们相互促进、工作与学习良好互动,最终创造学习型组织来保证对知识资本的管理。

3 高校图书馆实施知识管理的基本策略

高校图书馆要想成功实施知识管理,必须讲究方式方法。图书馆必须充分激活与“人”和“技术”有关的各个要素,并对其进行有效结合,才能达到知识管理成功运作的目的。

3.1构建支持知识管理的管理体制

构建支持知识管理的管理体制,包括建立知识管理组织体系和建立知识管理制度。知识管理组织体系包括指定知识管理负责人、建立知识小组和建立知识中心三项内容。知识管理制度则是一种保障,它可以

确保知识在组织的知识网络上得以持续传播。如明确个人在知识管理中的职责。制定鼓励知识创造和共享的激励措施等。

3.2加大对知识管理的资金投入

国内外的知识管理实践都充分表明,没有组织高层领导的重视与参与,知识管理就不能被真正地开展与推行。知识管理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如果组织领导不能真正重视知识管理,注定了知识管理只是一个口号,不能得到有效实施,更不用说为组织带来效益。提高组织核心竞争力。因此,高校图书馆要有效实施知识管理,就必须动员全馆甚至全校从上到下为知识管理投资,以保证其管理活动正常开展。

3.3创造有利于知识管理的组织文化

知识共享的实现需要组织文化的引导。文化如同空气,无形无色却无处不在。它是知识管理中最重要、最根本、影响层面最广,但却最难培养的因素。凡是世界上著名的成功企业,他们的共同特征就是拥有优秀的企业文化。因此,必须要建立愿意分享知识的文化氛围,塑造有利于知识创新的组织文化,如职业道德、组织荣誉感和团队精神等。良好的文化环境是实施知识管理的必要条件,图书馆应营造一种知识共享的文化氛围来进行知识管理。

3.4引进支撑知识管理的信息技术

现代信息技术是信息传递和利用的有效手段,不仅在硬件方面为图书馆提供了更高速度的信息处理设备、更大容量和更高密度的存贮设备。而且也为图书馆提供了更先进的信息处理方法和更广领域、更快捷的通讯环境。因此,图书馆知识管理的实现必须以现代信息技术的选择与应用为前提。现代图书馆离不开信息技术的有效支撑,每位馆员都应努力掌握信息技术的有效使用,尤其要掌握以网络为依托的Internet技术、计算机技术、元数据技术、检索技术和共享技术等。但是,技术的先进必须立足于实际的需求。不能一味追求技术和设备的先进性,因为知识管理的成败更多的是依赖人文管理。信息技术只有通过人的活动或者通过组织的学习,才能真正为组织的竞争优势做贡献。因此,对于一个组织来说,找到最适合本组织的技术平台是非常重要的。

3.5建立一支强大的知识型团队组织

图书馆知识管理要打破传统的组织结构,建立柔性的、灵活的知识型团队组织。知识型团队是一种以知识的创建、传播与应用为基本出发点的,由相互协作的个体所组成的正式群体。图书馆知识型团队组织由资源建设团队、信息服务团队、技术支持与开发团队、高层管理团队四部分组成。这里,团队是由多个部门的具有互补能力和知识的人参加的,以任务为导向的充分自治的工作单元,是一个相对独立的工作模块。这种知识型团队组织具有如下优点:一是消除了由于层层传递所造成的信息失真和延误,缩短了信息与知识传递的路径和时间,提高了时效性;二是由于基于Intranet/Internet的信息与知识是开放的、共享的和集成的,团队间的相互协作与交流得到加强。提高了组织的凝聚力:三是这种结构便于用户参与知识开发,通过采纳用户的合理化建议,可以完善图书馆的各项服务:四是可以激发团队成员工作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五是改变了领导与员工间控制与被控制的关系,建立起新型的伙伴关系,改善了领导关系;六是实现了组织结构的扁平化和图书馆业务流程重组。

3.6建立适合图书馆的知识库

知识库是用来存贮组织内的最佳实践知识、建立专家名录等资料的。图书馆的知识库按使用种类分,主要有文献知识库、自建知识库、检索专家知识库、智能知识库、概念知识库、特色知识库等多种形式。图书馆知识管理系统中。一个知识平台可以支持多个知识库,每个知识库具有适合于特定类型知识内容的知识结构。将这些知识库以逻辑方式联结起来。形成一个混合或虚拟的知识库。每个知识库的内容为诠释其它知识库的内容提供背景知识。知识库必须具有充分的自主性,最大限度地减少冗余,自动完成自身数据一致性检索,必须建立高效的入库机制、高效的知识服务界面、设计合理服务方案,才能实现知识的高效服务。

3.7建立一套适合图书馆的激励机制

要想实现知识共享,必须建立一种类似于市场经济的合约机制。一个员工愿意把他的知识与人分享,他一定要有回报,这种利益驱动并不是负面的。如果组织只让员工贡献而没有回报,没有人愿意这样做。市场经济很重要的就是在利益驱动下实现这种平等的交换。因此,如何激励对知识共享贡献大的人或部门,不同的组织应该根据自己的特色设计出相应的一套办法。笔者认为,设计激励制度时,可以把外在、内在,甚至是负面的激励因素结合起来。即不仅仅着重于调整薪资、职位以及提供工作保障等方面,还应该注重如何激励员工内在的荣誉感、成就感以及被同事肯定等方面,同时对知识管理不力的人将不给予晋升职务。

3.8建立一套适合图书馆的知识管理评估系统

第2篇

关键词:图书馆;知识管理;基本原理

中图分类号:G25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3)19-0199-02

一、图书馆知识管理定义

图书馆知识管理是指图书馆应用知识管理理论、技术与方法,合理配置和使用知识及其相关资源,充分满足用户不断变化的信息与知识需求,并提升现代图书馆的各项职能和更好地发挥其作用的过程。它可以从广义与狭义两方面来理解。广义的图书馆知识管理,是对图书馆内与知识生产、获取、组织、存储、交流、传播和应用有关的一切活动及其规律的管理与研究,它既包括图书馆知识运营过程的管理,也包括图书馆知识资本的管理,涉及图书馆的人力资本、结构资本、市场资本与知识产权资本的全方位管理,还包括知识管理与图书馆学、情报学、图书馆管理学互动规律的研究;狭义的图书馆知识管理是对图书馆内知识本身的管理,包括对知识的生产、获取、组织、存储、交流传播和应用的管理过程。

二、图书馆知识管理特征

1.以知识资源/资本作为管理的核心。无论狭义的图书馆知识管理,还是广义的图书馆知识管理,都是以知识为核心的管理。战略重点是促进内部员工隐性知识与显性知识的相互转化、共享与利用及外部社会化显性知识的组织、存取与提供。

2.重视人的作用和发展。图书馆知识管理通过开发图书馆员工潜能,加强职业培训与继续教育,不断提高员工的知识水平以及获取知识和创新知识的能力,并激励员工将其知识与智慧应用于业务与服务之中,在尊重个人价值与自我实现的基础上实现图书馆集体价值目标。

3.重视知识共享与知识创新。图书馆知识管理的一个主要目标是促进内部员工之间的知识交流与共享,它要求所有员工共同分享他们拥有的知识,提升图书馆知识创新与利用的能力。另一个主要目标是知识创新。图书馆知识管理不仅仅是对知识信息的收集、存储、整理与传递进行机械性的管理,而是把握知识间、知识与用户间的相互关系,创造新知识去满足社会发展和用户对信息知识的需要。

4.重视知识集成管理。图书馆知识管理不仅强调人、财、物等硬生产要素,而且更加重视知识、信息、经验等软生产要素在集成聚变中的主导作用,通过资本存量、知识存量的裂变重组与功能放大,从而突破传统管理模式的明确边界与等级制金字塔型结构,实现管理组织结构的网络化与虚拟化。

三、图书馆知识管理目的

图书馆知识管理的目的是根据图书馆的既定目标,应用知识管理原理、技术与方法,合理地组织与高效地使用图书馆的各种资源(包括物质资源、技术资源、人力资源、知识资源与组织资源),最大限度地提高图书馆系统的功能,更好地满足社会与用户对图书馆的信息与知识需求,促进社会与图书馆之间、用户与图书馆员工之间的和谐发展。

四、图书馆知识管理任务

管理任务与管理目的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目的确定了任务,又靠完成任务去实现目的。图书馆知识管理的任务主要包括:(1)合理组织与利用以知识资源为主的图书馆各种资源(包括物质资源、技术资源、人力资源、知识资源与组织资源),使之充分发挥作用;(2)促进图书馆内部员工知识(包括隐性知识与显性知识)的交流、共享与利用,拓展图书馆知识资本;(3)构建知识型/学习型组织结构,优化图书馆业务流程,提高工作效率;(4)加强图书馆人力资源/人力资本管理,提高员工素质与能力;(5)营造创新型图书馆文化,塑造图书馆知识管理环境;(6)拓展知识服务,提高服务层次与水平;(7)评价图书馆知识管理实践,改善知识管理水平与提高知识管理效率。

五、图书馆知识管理职能

传统图书馆管理具有决策、计划、组织、指挥、协调、控制六种基本职能,而图书馆知识管理的主要职能体现为外化、内化、中介、共享、学习、认知(创新)。

1.外化。外化是以外部贮藏库的形式捕获知识,并根据分类框架或标准来组织它们。

2.内化。内化是设法发现与特定需求相关的知识结构。在内化过程中,从外部数据库里提取知识,并以最适合的方式重新布局或展示信息,通过信息过滤来发现与用户相关的信息内容或知识。

3.中介。中介是指把与某一研究领域相关的人和知识联系起来,通过群件、内部网、工作流和文件管理系统进行明确、固定的知识匹配和传送。

4.共享。成功的知识管理系统能促进知识共享,即能帮助员工从知识库中发现对自己有用的知识甚至可以从中获得启发和智慧。

5.学习。知识管理能帮助组织与个人解决学习问题,包括学习的目的、内容、程度与方法等,涉及知识的收集、整理、积累(储存)、共享,从而激励员工不断学习与更新知识,使图书馆成为一个学习型组织。

6.认知(创新)。认知是在外化、内化和中介的基础上创造知识的过程,即知识创新的过程。图书馆知识管理可以帮助用户获得相应的知识,并提供最新的信息,是推动知识创新的前提条件;也可直接参与科学研究、知识生产等过程,成为国家知识创新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更关注知识在社会和用户间的扩散和传递,促进知识创新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

六、图书馆知识管理原则

图书馆知识管理将突破图书馆传统管理的一些条条框框,突出如下原则。

1.开放原则。要建立一个开放的图书馆知识管理平台,让所有的成员能把自己的新的知识添加到知识管理平台中去,同时也吸收和利用外部知识,丰富图书馆的知识库。

2.创新原则。由于创新是知识管理的灵魂,图书馆知识管理需要突出创新原则。这正如凯尼格(Mi—chaelKoenig)指出:“知识管理对图书馆的最直接效果体现在图书馆与信息工作的转换中,以及图书馆文化由‘服务提供’到‘增值服务’的转变。”这里所提的“增值服务”实质上就是一种创新服务,它既可以是服务方式的创新,也可以是服务内容的创新。

3.共享原则。由于知识的使用和消费不会使知识减少,反而导致知识增值。对一个人来说毫无价值的知识,对他人可能是宝贵的;而且通过知识交互,人的知识会不断地更新和丰富。与此同时,增加知识产品消费所带来的边际成本却几乎为零。知识不遵循边际收益递减规律,反而体现出要素边际收益递增性,而且知识的不可独占性和消费上的非排他性使得知识的社会效益通常要高于知识产品给生产者个人带来的效益。知识的这些特性促使图书馆在知识管理实践中强调知识共享原则,包括为知识共享搭建基础平台,如建立图书馆知识管理系统;创建学习型组织,使图书馆成为学习资源中心;创建知识共享的组织文化,营造知识共享的环境与氛围;建立知识共享的激励机制,促进员工参与知识共享,等等。

4.协作原则。基于知识共享性,在图书馆内,团队间的协作活动(包括知识服务、研究与开发和组织学习等活动)变得非常重要。只有团队活动才能真正将知识资本挖掘出来并加以形式化和资本化,因为只有在知识得到共享之后,知识才与知识的拥有者——图书馆员的个人相对独立。只有在此时,才能说明图书馆对知识有了更大的所有权,此时当某个图书馆员离开图书馆时,他们的知识才会留存在图书馆中。

5.人本原则。知识管理权威人士通常认为,技术因素(如数据仓库、网络、互联网、数据挖掘与分析、决策工具、自动化标准等)占知识管理工作的10%,过程因素(如知识地图、工作流、集成、最佳实践、商业情报标准等)占20%,人员/文化因素(如态度、共享、创新、技能、团队工作、动机、组织、远景/目标、通讯标准等)占70%。由此看来,图书馆知识管理要体现人本原则,也就是要“以人为中心”、“以人为根本”,能够做到尊重人、理解人、爱护人、关心人、激发人的热情、满足人的合理需求、挖掘人的潜能,实现人的价值。这里所指的“人”,不仅包括读者或用户,更重要的是图书馆员工。

6.激励原则。由于图书馆知识管理会遇到三对矛盾,即知识共享的低成本与知识创新的高成本的矛盾、知识创新过程的长期性与知识使用寿命的短期性的矛盾、知识拥有者对知识的垄断性与知识本身要求的共享性的矛盾,而要解决这些矛盾,首先就要求图书馆解决个人知识公共化的问题。为此,图书馆必须建立知识管理激励机制,包括知识运行机制、知识明晰机制、知识绩效机制和知识奖惩机制,针对不同类型的知识型员工采取不同的激励方式,或者针对职业生涯不同阶段采取不同的激励策略,实施激励管理,促进知识共享与知识创新。

7.层次原则。图书馆知识管理可分为三个层次:一是信息管理,是对信息的收集、整理、贮存、查找和利用的过程;二是对知识的管理,即包括对客户、供应商和图书馆内部员工的知识加以识别、获取、分解、储存、传递、共享、创造、价值评判和保护,并使这些知识资本化和产品化的过程;三是对图书馆知识资本的管理,也就是对图书馆人力资本、市场资本、结构资本和知识产权资本的管理。

参考文献:

[1] 胡唐明,郑建明.图书馆知识管理三重奏[J].图书馆,2011,(4).

[2] 张梅,魏豫州,胡云明,周慧.图书馆知识管理学科的构建——“图书馆应用知识学”构想[J].图书馆论坛,2011,(2).

[3] 蔡延华.高校图书馆知识管理系统及应用研究[J].兰台世界,2011,(6).

[4] 刘千利.论图书馆知识管理的实施[J].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S3).

第3篇

关键词:知识管理 协同 企业组织结构 结构链

知识管理的思想带来了管理模式的重大变革,其中在组织领域,知识管理要求建立一套有效的组织体系以支持企业的知识管理活动,为此必须按照知识管理要求对企业组织进行调整。优化企业组织结构是构建协同知识管理企业的必然选择。

1. 协同知识管理的概念

协同是指地域分散的一个群体,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的不同资源或者个体借助计算机及其网络、通讯技术,共同协调与协作来完成一项任务,达到完某一目标的过程或能力。[1]伴随着协同的发展,协同的概念有着更深的含义,不仅涵盖人与人之间协作,也涵盖不同应用系统之间、不同数据资源之间、不同终端设备之间、同应用情景之间、人与机器之间、科技与传统之间等全方位的协同。

协同思想与知识管理融合,知识管理延伸为协同知识管理是知识管理理论发展的需要,也是企业知识管理理论、企业经营理论发展的需要。笔者认为,固化、嵌入在人脑中的隐性知识,难于表达、转移,属于难于管理的知识,协同知识管理应是人力资源与知识管理的结合,其管理需要相应的链条与方法体系。[2]因此,协同知识管理是战略人力资源管理与知识管理的有机结合,由目标链、结构链、过程链、平台链有机构成,从企业文化、组织结构优化、执行、过程控制及方法体系及知识管理平台四个方面为企业提供管理思想,文主要研究协同知识管理的结构链建设。

协同知识管理以知识爆炸、技术进步、全球化及多样性为外部推力,以企业成长观、人本发展观、知识创新与企业学习观为理论基石,以实现知识型企业为最终目标。这种知识型企业将以知识为基础,以智慧为核心,以人为目的,通过团队协作实现企业的持续创新和健康成长。

2. 协同知识管理企业组织结构设计的原则与步骤

2.1 协同知识管理企业组织结构设计原则

目标一致原则:该原则要求企业无论采用什么样的组织结构,都应以企业的核心业务为中心,有利于实现企业的统一目标。

分工协作原则:分工协作原则要求企业组织结构的设计要注意企业各部门、生产各流程的有效分工,使得部门、岗位分配合理、人员权力职责对等。

责、权、利相结合的原则:现代企业管理制度强调权责利对等,因此企业组织机构的设计必须充分考虑权、责、利,将三者结合起来,使得三者能够协调、平衡,不能权力大责任小,也不能责任大权力小。

2.2 协同知识管理企业组织结构设计步骤

2.2.1 组织基本因素分析

组织基本因素分析就是分析影响组织结构设计的情境性因素和结构性因素,尤其是组织目标、组织外部环境和组织内部环境这三类因素。

2.2.2 组织职能的分解与部门设计

依据组织的目标,参考组织的内部环境以及外部环境,在进行组织设计时必须对组织的职能进行分解,区分核心职能和基本职能,并按照部门的工作职责,层层将这些职能分配到各个层次、各个部门,进而分配到各个具体的岗位。职能的分配要充分考虑上下级之间的隶属关系,而且要有利于协同部门之间的横向协调。部门的设计要充分参考职能的分解情况,合理设计相关部门。

2.2.3 组织结构的框架设计

组织结构的框架设计时组织结构设计的关键步骤,在本步骤主要完成对前述的各种职能、各个部门进行合理的布局、协调,使其能合理高效的运转。该步骤的主要参考依据是组织职能的分解与部门设计中已经确定的各种职能和部门,但其侧重点是结合企业实际情况以及内外部环境充分协调各个职能、各个部门之间的关系,意图是设计出符合实际情况的组织结构整体框架。

2.2.4 组织运行保障设计

组织结构的整体框架已经有了,但是其运行的有效保障措施还比较欠缺。本步骤就是设计保障组织结构运行的相关机制,使组织结构能够处在一个合理、规范、有章可依的组织环境中。一般情况下,配套的组织制度包括组织的考核制度、奖惩制度、部门的管理幅度、部门的职责所在等等。

2.2.5 反馈与修正

组织的内外部环境是不断变化的,组织必须时刻准备着改变自己去适应不断变化的世界,这就要求组织结构要不断进行适应性的修正。

3. 协同知识管理企业组织结构的构建对策分析

3.1 协同知识管理组织需成立的机构

协同知识管理企业需要成立的知识管理结构可以有如下四种:

3.1.1知识管理委员会

设立知识管理委员会是组织重视知识管理的首要表现,也是知识管理组织的基本组成成份。知识管理委员会的成员可以从企业高层以及主要职能部门领导或专家里面选取,该委员会可以作为企业高层以及知识管理首席执行官CKO的参谋机构。

3.1.2知识管理部

当需要集中处理某些棘手或者关键的问题时,比如大型的研发、重要的决策可以依靠知识管理部,知识管理部类似于知识管理委员会,其成员也是从职能部门临时抽调。不同的是,知识管理部不仅充当参谋作用,也可指挥相关事务。

3.1.3知识管理团队

目前很多企业尚没有专门的知识管理团队,则在知识管理方面权力就比较分散,部门之间难以协调进行知识管理。也就是说没有知识管理团队的企业,即便有良好的知识管理策略、方法,也由于缺少专门的组织而无法顺利实施。

3.2 以知识团队为核心的横向总线式组织结构的构建

基于对协同知识管理企业组织结构的概念、设计原则、基本步骤等的研究,本文提出了以知识团队为核心的横向总线式组织结构。

3.2.1 成立一个知识团队

建立以知识团队为核心的横向总线式组织结构首先需要成立一个知识团队,可以是上述的知识管理委员会、知识管理部、知识管理团队等,总之需要一批由各个职能部门抽调出来的,在知识结构上互补的一批员工。该团队以信息技术平台为沟通交流平台,是一个功能多样的、以任务为中心的、独立的、充分自治的团队。该知识团队在企业中应该长期存在,其目的和任务就是从事企业知识管理的一个任务单元。团队可以按照知识管理的任务再逐步细化,比如设立知识整理小组、知识编码小组、知识储存小组等。

3.2.2 总线的组成

以知识团队为核心的横向总线式组织结构所说的总线其实就是一个信息网络,以计算机技术为基础,以因特网为沟通交流手段,其实现依赖于企业内联网和外部网。知识管理团队通过这个总线发送、共享知识,团队也可以从外部网络搜索自己需要的知识。总线上的知识是充分共享的,不仅知识管理团队内部成员可以使用,企业内部其他员工也可以无间使用。总线架起了企业员工随时交流的平台,不需要中间部门,沟通效率高,成本低。

3.2.3 组织要分权

以知识团队为核心的横向总线式结构是一个分权的组织,权力下放到知识管理的各个小组,各个小组可以并行工作,充分信任各个小组。信任和合作是团队的主要氛围,小组成员其充分自治,甚至可以使一个分布式的虚拟组织。知识依靠总线在知识小组间直接传递,消除了传统组织结构知识、信息需要层层传递既耗时又容易失真的确定,缩短了信息传递的时间,提高了效率,也提高了信息传递的质量,使企业有更充足的时间应付复杂变化的环境。总线上的所有知识均是对外开放的,实现了企业内部知识的充分共享。

参考文献

第4篇

1构建企业档案知识管理的原则

1.1资源集成原则。从档案管理来看,数字化、网络环境下,须对文件进行前端控制、全过程管理,即实行文件、档案一体化管理、集成管理。从知识管理来看,文件、档案是组织核心的知识资源,但并不是组织知识资源的全部。“档案知识管理系统”应实现以文件、档案为核心组织的全部信息、知识资源集成。

1.2功能集成原则。“档案知识管理”既是以知识管理为导向的档案管理,又是以档案管理为基础的知识管理。“档案知识管理”系统应集成档案管理功能与知识管理功能,确保文件的真实性、完整性与可靠性,确保档案的凭证价值、保存价值与长远价值,并确保知识被有效地积累、组织、评价、传递、共享与应用。

1.3系统集成原则。作为一种思想理念,知识管理应该体现于企业的各项业务活动之中,融合于员工的各种工作行为之中,成为员工基本的工作方法和思维方式,为顾客提供知识产品或服务,实现知识的价值。为了使档案管理、知识管理与业务流程紧密结合,“档案知识管理”系统应与企业各种业务系统有机融合、充分集成,而不是作为一个单独的、专门的系统存在。

2企业档案知识管理系统的实现

2.1档案知识资源管理应用系统IT平台的构建方案。随着企业OA的发展,传统的档案管理操作平台已经不能满足企业发展的需要,因此,档案知识资源管理应用系统IT平台的构建迫在眉睫。档案管理部门首先应建立应用B/S结构设计,能够随时随地用游览器访问应用系统平台。其次,将应用系统分为:知识资源应用功能前端平台系统、知识信息数据库系统、知识资源后台收集整理系统、资源库管理系统等;保证领导和员工通过应用功能前端平台访问和利用知识资源。最后,考虑到知识资源与数据型档案、信息型档案一起管理,知识资源很多来源于数据、信息型档案,故采用关系型数据库作为资源库;知识资源管理平台采用J2EE架构设计,具有跨平台特性、很强的扩展性和功能模块的可重复利用。

2.2档案知识资源管理系统的安全与维护。根据企业的地区分布,档案管理部门在企业的各个地区机构,分布设立访问服务器。总部设立总的应用系统服务器,各服务器之间设立VPN连接;在应用系统中,对知识资源分层级设立安全访问权限;对应用系统的登录,设立密码检验;针对特别重要的文件、信息,在访问时设立指纹校验。

2.3档案知识资源管理的制度化建设。档案管理部门首先用制度的形式确定知识资源管理的组织机构。其次,用制度形式确定专业人员、专家、管理人员的职责和权益。最后,建立员工参与学习和工作应用知识资源的激励措施、员工参与贡献知识的奖励措施和访问权限的审核制度。

3企业档案知识管理的评价方法

3.1利润是企业档案知识管理评价的基本方法。随着市场竞争的日趋激烈,企业若不以利润作为绩效评价体系的核心,必然会使企业经营方向发生偏离,生存和发展的能力受到损害。利润作为企业档案知识管理评价的核心,档案知识管理就是为了企业获取更大的利润。根据档案具有的情报、参考、凭证等功能,企业可以产生情报效益、参考效益和凭证效益。

第5篇

摘 要:文章介绍了知识管理和图书馆绩效评估,分析了图书馆绩效评估与影响力评价体系的构建原则,构建了相应的绩效评估和影响力评价体系,并基于该评价体系提出了实施策略。

中图分类号:G25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1588(2015)10-0118-03

在企业竞争力的提升过程中,获取、组织、共享以及使用知识已经成为最基本的方式,在信息资源中,知识逐渐表现出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管理也逐渐向知识转向,而不是简单地配置和运用传统资源,这种管理模式就是新时代下的知识管理。

知识经济给图书馆提供了发展的机会和空间,同时也带来了严峻的考验,传统意义上图书馆是作为信息储存和传播的中心,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近年来业内人士逐渐转而研究在知识经济时代下如何应对新的挑战和机遇。对于企业组织来说,知识管理是为了体现出竞争优势,对于图书馆来说,知识管理是要体现出为读者扩大知识获取的使命和价值观,这与企业组织截然不同[1]。在知识管理的实践中,知识管理绩效评价起到了有力的促进作用,作为知识管理中不可或缺的一项,绩效评价已经成为亟须解决的重点之一,但是在现实实践中,知识管理绩效评价的成果还不理想。本文基于前人的研究,在知识管理的基础上,对图书馆绩效评估与影响力评价体系做了一些探讨。

1 图书馆知识管理与绩效评价分析

在知识管理的基础上评价图书馆的管理活动,不仅要评价是否实现了图书馆管理的目标,还要形成一个对管理的效益和效率进行检测和评价的体系。在知识管理基础上进行的图书馆管理中,绩效评价是其中的一个重要环节,不仅对图书馆管理实践的评价有利,同时从图书馆管理者的角度来说,还有助于对图书馆管理中的不足进行充分的掌握,把组织发展的影响因素揭示出来,并在此基础上改进图书馆管理现状,打好图书馆管理实施的基础。

1.1 图书馆知识管理

知识管理的定义最初出现在管理学,这种管理的目的是增加企业的竞争力。管理者是具有创造知识能力的人,所以知识管理的基本内涵是通过管理者使知识的价值得到最大化的体现。其核心就是科学技术和管理。其基础是知识的发展、传播和利用。在知识管理基础上进行的图书馆管理是指在图书馆管理工作的改进过程中要合理地应用相关的理论、技术与方法,达到提升图书馆管理职能的目的,最终使图书馆的管理目标得以实现。本文在知识管理的基础上统计了中国期刊网图书馆绩效评价检索统计图(见图1)。

图1 基于知识管理的图书馆绩效评价期刊统计图[2]

与企业的知识管理不同的是,图书馆学中涉及的知识管理的基础是客观的知识,其存在方式为编码,比如数据库及文献等形式,同时还包括图书馆管理人员在工作中累积下来的研究成果、工作经验以及拥有的知识等,侧重显性知识;根本精神是在公众知识获取的过程中要体现出社会性,是自由和平等的,最终实现知识管理的共享;优势在于序化和结构化了图书馆中的社会公共知识,通过分类、导航和编目等形式使形成的知识集合方便实用;具有间接性和潜在性的效益产生形式。

1.2 图书馆知识管理绩效评估

在知识管理的基础上进行的绩效评估最初也是出现在企业管理领域,该办法在20世纪60年代末被美国图书馆引入到图书馆领域[3]。在图书馆中,绩效评估有机契合了效率和效能,其中效能是对设定目标的完成程度进行测评,也即是预设结果的最大限度的完成程度,在图书馆学中指的是图书馆提供服务的效能;效率是在实现既定目标的过程中对资源的使用情况进行评定,在图书馆学中指在图书馆服务提供过程中资源利用以及资金的效率;评价则是在以上效能和效率的测评过程中使用的程序。从以上说明中不难看出,对图书馆进行绩效评估也就是把图书馆的信息资源和投入资金作为总投入,选用相应的评估方法,采用统一的指标,评价和测评在一定时间内图书馆从业人员和管理人员在图书馆经营过程中取得的业绩以及图书馆收获的总效益。简单来说,图书馆绩效评估就是图书馆总投入和总产出的综合比较。

2 基于知识管理的图书馆绩效评估与影响力评价体系构建原则

基于知识管理的图书馆绩效主要关注的是为达到一定用户需求所投资的信息资源量和经过个性化信息服务收到的经济效益之间的关系,即基于知识管理的图书馆绩效的实现是在为了预期需求而投入的特定服务的过程中进行的。本文依据SMART管理原则,并与图书馆管理者工作方式相结合,制定了绩效评估与影响力评价体系构建原则[4]。

2.1 图书馆知识管理系统化原则

在图书馆中,为了方便知识管理的开展,应该进行知识管理系统的构建。实现知识管理的系统化,不仅要把最新的科学信息技术最大限度地利用进来,还要具有易操作的特点。知识仓库和网络技术是知识管理系统上的核心所在,其具体结构示意图如图2所示,由图可知,其本质是一个工具箱,能协助用户创造、组织、交流知识,同时还是一个集成的多功能系统,能支持知识的管理和处理,不仅支持组织和获取知识,还可以对知识进行分类、编辑、调试等。

图2 图书馆知识管理系统结构[5]

2.2 评价指标明确化原则

基于知识管理的图书馆绩效与影响力评价指标首先需要具有明确性原则。即明了具体的设置每一项评价指标的指代内容和实际意义。明确化具体化原则是在所有评价指标指代项目、标准及实施时间和方式众所周知的情况下,考核工作完成情况。

明确化具体化的评估手段需要采用定量的分析方式。设置指标时首先统计单位和范围要准确,以便保证指标评估能力正确并可估量。然后是指标的量化描述要明确具体不可存在意思分歧,如若确实不能量化也必须做到细分到最小单元且指标所指代内容能够获取。

2.3 评价体系的实用化原则

切实可行的评价目标能激励被评估者努力的意愿,故此评估指标的内容必须是能够经过辛苦奋斗去工作并最终有达到的可能性。但是若指标的内容远远超过人们的能力,并且通过努力也遥遥不及,那这样将严重妨碍被考核者的积极性,同时也使绩效考核评估失去了其原有的意义。故指标的实用性原则是不容忽视的,在设计之初就要充分考虑被考核者的实际情况,使目标与评价体系目的一致,增强目标的实现可能性[6]。

2.4 评价体系的实时性原则

基于知识管理的图书馆绩效评估体系指标的设置必须有确切的时间要求,这是由于如果考核指标无时间范围要求,那评估将失去实时性原则。在评估体系设置之初就要充分考虑每个指标的考核评价时间要求,必须按评估工作的特点和个性化需求,给指标制定确切的时间。根据此原则要求,需要将总目标分解为一个个小目标,而且这些目标是针对一个个特定的时间点,如此评估才能顺利进行并可预期完成。

3 基于知识管理的图书馆绩效评估与影响力评价体系构建

在网络环境下,图书馆内资源的存储是一项全局性的工作,涉及面较广,要构建相应的存储体系实现关系的协调以及对各类程序的管理。

3.1 建立综合化评价指标体系

本文采取国际标准,借鉴国内图书馆的一些成功的案例,把图书馆绩效评估体系进行划分:图书馆资源包括馆舍建筑、人力资源、设备、经费以及馆藏。馆舍建筑是图书馆基本建设和实际利用的体现;人力资源能使图书馆馆员的岗位设置得到有效控制;设备包括设备的配备以及使用和维护;把握好经费的来源与开支,能使经费使用更为合理,从宏观上进行调控;评估馆藏资源时设置类型、载体和语种均不同的评估文献,以便对馆藏资源的总体组成有总体的掌握。图书馆服务是面向用户的,所以评估时要综合考虑用户的基本情况、图书馆的服务设施、馆藏资源利用率等[7];图书馆业务的评估主要是针对馆藏文献资源的,包括对采访、加工以及典藏管理的评估;图书馆研究的评估主要是评估研究成果和交流状况;图书馆管理绩效的评估主要是对业务、党务以及行政上的管理进行评估,以便对图书馆的管理者进行监督和考核,使图书馆在发展过程中能切实地落实管理措施。

3.2 确立指标权重

在知识管理基础上构建的图书馆绩效评估指标中,考评对象不同,每个绩效指标的地位和作用也都有所不同,所以在绩效评估时,要充分考虑评估主体、评估目的,评估对象、评估时间以及评估角度,根据以上因素的不同、根据绩效指标的地位和作用分配适当的权重。权重系数的确定中,常用的方法包括专家评分法、统计试验法、主观判断法、变权重法、等权重法以及AHR决策分析法。在实际应用过程中为了获得科学、客观、公正的指标权重系数,可以把以上几种权重系数确定方法综合使用,在确定评价指标权重系数时可以采用打分筛选的方法。设置完成绩效评价的指标并确定权重之后,就构建完成了图书馆绩效评估指标体系,绩效评估指标体系要求具备易操作性并且行之有效,能使图书馆低效率的问题得以改善,能使图书馆员的积极性得到有效的调动,使馆员的凝聚力得到有力的强化。

4 基于知识管理的图书馆绩效评估与影响力评价体系的实施策略

4.1 加大实证研究力度,绩效评价指导馆藏建设

在知识管理基础上对图书馆进行绩效评估的目标是依据用户的个性化需求更好地建设图书馆的馆藏资源,并为图书馆资源的建设保驾护航。图书馆资源绩效评估的开展应该以用为主,首先进行评价模型的构建,构建完成以后全面地评价馆藏资源的质量、资源的经济性以及图书馆的服务水平,在对评价结果进行总结时还要与用户的个性化需求调查相结合,决定现有的馆藏资源是否需要继续购买,同时将需求量有较大缺口的图书馆资源列入补充购买计划。所以图书馆资源服务绩效评估在未来的研究中有较大的实用性,而且还会增大实证研究的比重。

4.2 优化绩效评价的规范、标准

在知识管理基础上构建的图书馆绩效评估,在国外成熟的模式中有许多成功的经验和观点可供借鉴,同时在参与研究部门之间研究成果的推广也相对便利。在国内的研究中也可以参考这些成熟的模式,在研究中通过权威组织的加入提高研究的层次,规范研究成果并进行参与部门内部的推广。所以,权威单位的积极参与是图书馆绩效评价未来研究的一个导向,用相关规定和标准,制定图书馆绩效评估指标体系,并根据图书馆发展情况的不同,对指标和达标水平进行制定,保障评估指标选取的合理性和评估结果的准确有效。

4.3 加强组织之间的合作,推进图书馆资源的共建、共享

在未来的发展中,图书馆资源的共享共建势在必行,尤其是近几年新兴的在云计算原理上的云服务模式,也是图书馆未来的服务方向之一,个体图书馆的资源和服务是分散在互联网中的,云服务可以整合这些图书馆资源和服务,形成的新的服务体系可以动态分配互联网上的各种资源和服务,使各个图书馆的需求都能得到满足。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图书馆的绩效评价也应该开拓一条合作的道路,按照统一标准,实现研究成果的共享,减少重复劳动。在图书馆中,知识管理的实施,一方面可以使知识的利用、共享和创新得以实现,使图书馆的社会职能和基本职能得到加强;另一方面也是图书馆生存空间拓展的需要。作为信息的集聚地,图书馆利用图书馆员的丰富经验对信息资源进行处理,可以实现知识的增值,并通过有序化、结构化和系统化知识的共享,使图书馆的管理水平得到提高。

5 结语

在图书馆的绩效评价中,为了保证评价结果的全面、客观和科学,图书馆要加强对图书馆绩效评估信息的收集、鉴别和加工,同时在图书馆绩效评估体系中,还要把一些可以变化的指标添加进去,使图书馆绩效评估指标体系不仅能得到公认,而且在图书馆的发展中起到不可忽视的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 周红卫,陈香珠. 基于知识管理的图书馆绩效评价设计[J]. 图书馆学刊, 2010(6): 11-15.

[2] 邓湘琳. 基于知识管理的图书馆绩效评价研究[D].长沙:湖南大学,2006.

[3] 田倩,高波.我国公共图书馆绩效评估研究综述[J].图书情报工作,2011(2):60-63.

[4] 李建霞. 图书馆绩效评价研究综述[J].图书情报知识,2011(5): 42-52.

[5] 盛小平,徐引篪. 图书馆知识管理系统的构建[J]. 图书馆杂志: 2004(6): 2-7.

[6] 孙小鸥. 高校图书馆知识服务绩效评价研究[D]. 济南:山东大学,2014.

第6篇

【关键词】图书馆核心价值 服务创新 图书馆组织管理模式

1 构建基于核心价值的服务创新型图书馆组织管理模式的原则

1.1 知识自由的原则

图书馆是以知识管理(包括各种载体知识资源)为基础来履行维护公民知识自由权利使命。因此,IFLA号召图书馆界及工作人员恪守知识自由使用、无条件获取信息、言论自由和尊重读者隐私权的原则。通过知识管理、知识教育和知识服务运用专业能力完成知识保存(传递)、教育(支持知识和学习)、服务(保障知识和信息的公平获取),实现公民知识自由。建立自由存取系统,是公民利用图书馆来实现知识自由权利的需求对图书馆提出的根本要求;是实现知识管理、知识教育和知识服务的技术物质基础保障。图书馆知识管理、知识教育和知识服务必须基于自由存取系统,才能充分实现知识自由。

1.2维护公共利益的原则

坚持图书馆的公益性,主要体现在免费和公平两个基本点上。实行免费与平等原则,是图书馆维护公共利益的社会特征。图书馆工作追求的主要是公共利益,突出地表现在提高全社会的科学文化水平及劳动者的素质方面。

1.3运用专业能力的原则

图书馆的专业能力包括知识管理能力、知识教育能力、知识服务能力。专业服务原则贯穿于图书馆对知识管理、知识教育、知识服务的各个过程之中。图书馆知识管理、知识教育、知识服务专业能力的管理方法与技术必须不断地进步、发展、创新以适应时代的需求,保证能够将多种不同载体的知识资源及时地传递给用户,图书馆需要将收藏、整序单一印刷文献资源的能力,提升为多元化载体知识资源的知识管理(收藏、整序、整合)能力、知识服务(创新)能力、知识教育能力的动态综合能力。

1.4保护隐私的原则

隐私权(保护隐私),是宪法赋予公民的一项基本权利,图书馆在知识管理、知识教育和知识服务中自然也必须无条件予以遵守。

2 服务创新型知识管理、知识教育和知识服务一体化的图书馆组织管理模式

2.1建立若干个学科知识资源管理教育服务中心

首先各图书馆必须保留办公室和技术服务这两个部门,办公室负责后勤服务和保障;技术服务部负责设备、数据安装维护和技术开发;取消采访编目部,因为大多数图书馆由社会上的图书供应中间商为图书馆编目,图书馆如果不能实现数据的外加工,则由图书馆技术服务部负责数据安装维护人员完成。其次建立若干个学科知识资源管理教育服务中心,每个学科知识资源管理教育服务中心下设一书、刊、借、阅、咨询一体化阅览室(高校图书馆可以院系图书馆为中心并采取知识资源动态调配方式),除专门的电子阅览室,在各学科阅览室都增添电子阅览设施,以备读者查阅电子出版物和网络信息和知识。每个中心应配备必要的设备(如台式和笔记本电脑、打印机、扫描仪、复印机、传真电话等)。改革现有的人事制度,施行评聘分开,优秀的知识主管可破格聘为研究员或副研究员。

2.2学科知识主管的知识结构和技能要求

特定学科知识领域的基础知识;学科知识资源的动态跟踪、分析、科学判断能力、获取能力、创新能力;社会需求的科学预期与市场服务的应对能力;掌握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多媒体技术、数据库等现代化技术;知识导航能力;外语应用能力;人际沟通能力、科学管理能力。

2.3营造新型基于核心价值的图书馆组织文化

首先,要营造一种有利于知识管理、知识教育、知识服务的组织文化氛围,以用户为本、关注和倾听用户意见、满足用户需求和提高用户满意度,创造人性化与个性化的知识服务环境,倡导和培养图书馆人员的自立、自强、学习、进取、创新精神;其次,建立和营造能够促进学习、交流、积累、创造和应用知识的环境,使每一位员工都能认识并享受到这种环境所带来的好处,积极为图书馆的知识管理、知识教育、知识创新和知识服务贡献自己的力量;再次,在图书馆内部形成一种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良好氛围和机制,给馆员以全面的关怀,既注重满足馆员物质方面的需求,也注重满足他们社会及心理方面的需求;通过馆员间的知识互补与共享,最大限度调动馆员的工作积极性,使员工的智慧、能力充分发挥出来。领导与员工之间相互尊重、信任,营造一种有利于知识学习、创新、共享的和谐氛围,将使图书馆的组织学习能力和知识管理、知识教育、知识服务能力得到持续加强和提高。

3 知识管理、教育和知识服务一体化服务创新型图书馆组织管理模式的优势

知识管理(包含知识资源组织建设)方面:在学科知识主管和学科教授或专家共同协作下,既可以克服传统模式由于采购人员的知识背景和结构原因,导致所购置知识资源不能充分满足用户的知识需求;也可以做到深化、细化信息和知识管理,保障知识资源建设的系统性、连续性、完整性、科学性和高效性;充分利用有限的资金,提高资金利用率;满足用户的知识需求,提升用户的满意度。知识教育方面:由具有学科知识背景的知识主管提供的知识教育会更加适合用户的知识需求,具有针对性、个性化的知识教育会使用户更容易理解和接受,帮助其获得学习知识的知识,即学习的技巧和方法。知识服务方面:学科知识主管和辅助馆员能更充分地为用户提供更具个性化和针对性的知识服务,有助于用户知识问题解决,真正满足用户的知识需求,极大提高用户的满意度。人力资源建设方面:有利于馆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发挥;吸引和留住人才;易使个人价值与组织价值充分契合;有助于学科知识主管能力的培养和提高。并且以上优势是相互促进、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的。

4 结束语

新型图书馆组织管理模式具有前瞻性与科学性。既可以克服传统图书馆各种弊端,也可以提升图书馆整体的社会价值与地位和声誉,但同时也面临人才匮乏问题,因为,该模式对人才要求程度非常之高,所需要的人才如凤毛麟角,但是,我们必须面对现实,知难而进,这就需要我们充分利用好现有人才,采取二至三人合理搭配来完成任务,在实践中教育和培养出真正合格人才。

参考文献:

第7篇

个人知识管理的内容

个人知识管理包括以下内容:明确自己的信息、知识需求;制定一个(知识)获取战略;设定信息、知识的优先级,确定哪些可以丢弃,哪些可以收取、学习;确定何时如何处理已有的信息;创建个人的信息、知识管理系统,为需要归档和保存的信息、知识建立规范(可以兼顾或管理自己的工作、生活和其他知识活动);为不同用途建立目录(书签)和索引;经常评估(评价)所存储信息、知识和目录的价值;有目的地对某些(类)信息、知识进行分析和研究,以供日后使用。

个人知识管理的技巧和方法

信息、知识检索技巧。在个人知识管理中,信息检索的技巧既包括技术要求较低的咨询技巧,也包括充分利用互联网的搜索引擎、电子图书馆的数据库和其他相关数据库查找信息的技巧。为充分掌握信息检索的技巧,个人必须对搜索的概念、布尔逻辑知识和实际检索技能等有充分的掌握。

信息评估技巧。这种技巧不仅指个人可以判断信息的质量,而且能判断这种信息与自己遇到的问题的关系。

信息、知识的组织技巧。这种技巧包括用不同的工具把各种信息、知识组织起来。在网络环境中,可使用电子文件夹、相关数据库和网页的办法来组织它们;在手工操作环境中,应该会用卡片、文件夹、记录本、剪报、抽屉等比较原始的方法来组织它们。有效组织信息、知识的原则是:无论环境怎样,组织起来的信息和知识应该便于有效的利用。

信息分析研究技巧。信息分析研究就是对数据(资料)进行分析并从中得出有用的结论。常用的信息分析研究方法有三种:创造思维法(变换角度法、聚焦思维法、辐射思维法等)、逻辑思维法(判断、比较、分类、分析与综合等)和数学方法(平均数统计、指数统计、动态统计、指标统计、文献计量等)。较为先进的数学分析法是建立和应用模型,通过大量的数据分析从而得出信息间的关系。电子表格和各种统计软件提供了分析信息的方法,但在建立各种分析软件模型的工作中,人是最重要的。

信息表达技巧。信息表达的最重要方面是受众。信息表达,无论是通过Power Point、网站还是通过文本及任何其他形式,大部分工作应围绕如何让受众理解、记住并能与表达者互动上。

信息安全保证技巧。信息安全涉及开发、应用信息的秘密,信息质量与信息安全存储的方法和技巧等。经常用到的如密码管理、备份、档案管理、防火墙等都是保证信息安全的方法。

信息交流、协同技巧。信息技术的发展为组织和部门间的信息交流、协同工作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有效利用这种技术不仅要会使用这类工具,而且要充分理解交流、协同工作的各种原则和内容。譬如社交礼仪、网络礼仪就是个人知识管理中信息交流、协同的一个重要知识。

个人知识管理的步骤

一是对个人信息、知识需求的分析,现代社会是信息和知识的海洋,有针对性地选择信息、知识是完全有必要的,个人可以根据自身应用的特点、工作学习需要以及个人现有知识,对知识进行定位,得出获取的优先次序,并且在实际管理中不断调整和修改。

二是信息、知识的获取和储存,应当优先选择可信度高的机构,例如政府机构、科研机构和高校图书馆等;同时还要优先使用人性化的知识挖掘和获取技术,如模糊搜索引擎等,使知识管理能符合简便易用的原则。

三是个人知识组织,依照知识、信息之间的统一性、交叉性和排他性,合理组织获得的知识,使之有序化,从而为后继知识利用提供便利条件。

四是信息、知识交流,这是知识管理的重要环节之一,使知识和信息在交流中实现共享。个人也可以通过交流完善自身的知识结构。

五是知识创新和知识利用,个人知识管理的最终目标,是通过对获得的信息和显性知识吸收利用,将之与个人的工作学习实践结合起来,最终激活自身隐性知识,达到知识创新、知识利用,使知识增值的目的。

个人知识管理系统架构

基于简单有效、经济实惠和容易使用的原则,个人知识管理系统应包括信息网络和知识系统两个部分。

首先,我们来探讨一下三维信息网络架构。根据普鲁克斯知识增长方程:k(s)+i=k(s+s),获取大量的有用信息是个人知识增长的关键,也是进行个人知识管理的基础。信息网络代表了收集信息的能力,数据的多少与品质的好坏,成为决定知识产出品质的第一影响因素。一般而言,个人知识管理应该建立至少三个方面的信息网络:人际网络、媒体网络和Internet资源网络。

人际网络。人际网络是一种无形的网络,也是个人学习知识的一个重要途径。人际网络的建立和维持并不容易,一旦建立,往往成为可以获得最直接最深入问题的信息的来源。人际交往中可以学到很多书本和学习软件中学不到的知识――隐性知识。人际圈子越广,结交人员的素质越高,可以学到的知识就越多、越好。因此,要扩大自己的交往圈子,多与贤良和高手为友,经常与之交流、沟通和讨论,以提高自己的人品、知识和能力层次。

媒体网络。媒体是一种实时与宽广的信息来源,通过电视、广播、杂志与报纸,往往可以获得最新的资讯和来自各个方面的新闻。结合自身学习、工作的需要,将经常用到的媒体信息进行分类、鉴别。对那些主要的媒体要长期密切关注,而不是随机性的临时抱佛脚。要使主要媒体来源的数据讯息及时到达自己的工作桌面,促进自己的知识结构良性发展。

互联网络。Internet已成为人们进行学习和工作的重要工具,有效地建立网络资源清单,熟悉相关资源所在,将大大提升工作、学习效率和生活质量。利用互联网进行学习,必须善用搜索引擎,充分利用IE的收藏夹,定期备份信息。此外,Blog、Wiki等网络工具也已经被越来越多的人们作为个人知识管理系统所使用。

其次,我们再来了解个人的知识系统架构。知识系统架构就是储藏知识的架构。知识架构的系统化,有助于将收集到的资料有效储存和快速索取。

对所需管理的信息和知识进行分类。如人际交往资源(联系人通讯录、每个人的特点与特长等)、通讯管理(书信、电子邮件、传真等)、个人时间管理工具(事务提醒、待办事宜、个人备忘录等)、网络资源管理(网站管理与连接)、文件档案管理等。对信息、知识的分类,应根据自身需求,以“需要什么信息,如何最快找到它”为原则。操作时可根据工作和学习的专业科目来划分,也可参照图书馆文献的分类方法。

选择合适的知识管理工具。对个人来说,针对不同的信息可以采用不同的工具,不必采用统一入口,只要简单易用,适合自己就行,比如邮件管理、通讯录管理;还有就是知识内容的管理,可以采用Wiki和Blog等。

建立个人知识库。在知识库中,所有知识都以目录结构分类存放。可以设置一个临时目录来存储那些无法及时处理的信息和知识,待以后再分类,从而保持知识库的整洁。此外,文件命名应简单明了、见名知义并辅以数字编码、时间和来源等。还要建立文件安全、资源删除与更新、交流与共享的规则,以文件形式妥善保存,并在以后的实践中逐步扩展和完善,逐渐建立起自己的知识结构体系。选择有效的个人知识管理工具,对所有资源进行分类、命名以后,就可以将信息、知识分批放入个人知识库。个人知识库建立起来之后,能够快速而方便的访问至关重要。一个可以借鉴的方案是网络日志,这种个人系统现在越来越多地被用作个人知识管理系统。随着知识的不断丰富和能力的增强,也要持续不断地对个人知识库进行维护和管理。一般而言,个人应主要做好以下工作:增添新的学习资源和知识类别;删除、修改和更新部分资源;进一步完善个人知识管理准则;协作学习以便交流和共享知识;在知识管理的实践过程中,逐步完善个人知识结构。

应用已有的知识。在个人知识管理上,不能只关注知识积累,而不注重知识能量的释放。知识学习和积累的目的是使用,并在知识的利用、交流中创造新的知识。在知识利用上,一些传统的方法可能对个人知识管理有所帮助,例如归纳和演绎。要想利用已有的知识,既可以在个人占有的大量知识基础上进行归纳;也可以对原有知识进行演绎,帮助新的实践。个人知识管理中知识的利用方法现在还处于探索阶段,因为它涉及不同个体的知识背景、生活环境、价值观念等多种因素,比较复杂。一般来说,应用知识可遵循以下规则:一是信息、知识收集,把与问题有关的资料找到,在互联网时代这一点并不难做到;二是进行消化吸收,也就是阅读有关资料,包括向专家请教;三是建立可比较的模型,以专业知识为基础,设计出比较及评价方案,评估报告将完成知识应用过程。在这些模型中挑选出支持决策或得出结论的便是完成知识应用。头脑风暴、专业论坛、沙盘模拟甚至聊天谈话等也都是知识应用的准备阶段,可以帮助个人进行知识加工,形成应用知识的规则意识。

世界瞬息万变,谁要想在知识经济的世界里成为竞争优胜者,就必须做全新的“学习人”,不断地进行自我超越,实现终身学习。个人知识管理是一个非常重要却未被人们足够重视的领域,除工作、学习外,还包括个人兴趣、爱好、家居、家庭和休闲活动等。掌握个人知识管理技巧,建立和不断完善个人知识系统结构,从而获得并提高生存和发展能力,必将成为新世纪人们重要的理念、行动与基本素质。

第8篇

一 、科技型中小企业实施知识管理的必要性

1、实施知识管理是由科技型中小企业的特点决定的

科技型中小企业是知识与技术高度密集的企业,涉及的知识主要集中在电子信息,新材料,生物工程,新能源等高新知识。随着科技的发展,知识与技术更新速度非常快。而科技型中小企业的产品对知识与技术的依赖程度非常高。只有提高产品的知识与技术含量,产品的附加值才可能大幅度提高,产品的市场竞争力才越强,才能满足消费者日益增加的对新产品的需求,企业才有旺盛的生命力。因此,科技型中小企业要想在竞争日益激烈的市场上立于不败之地,必须加强知识管理,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2、实施知识管理是由科技型中小企业的知识资源的特点决定的

知识可分为显形知识与隐性知识。显形知识即事实知识和原理知识;隐性知识是技能知识与人力知识。一般来讲,隐性知识比显形知识更完善,更能创造价值。因此显形知识必须在知识创新与应用中转化为隐性知识,才能显示出它的价值。其次,对科技型中小企业有用的知识一部分来自企业的内部,这就要求企业必须始终保持关注,随时发现对自己有用的知识;另一部分知识来自企业的生产实践,需要员工不断积累和归纳。再者,知识不会因为使用的人多而每个人分到的越少或产生损耗,而是产生作用的范围越大,对企业越有价值。最后,员工是否愿意把自己头脑的知识拿出来与大家共享取决于他个人的意愿,不能强迫进行。知识的这些特点,使企业必须实施知识管理。

3、实施知识管理是企业在知识经济时代有效正确决策和持续创新的基础历史与实践证明,不实施知识管理,当员工需要某类知识时,他可能得不到或无法及时得到所需的准确知识。若他得不到所需知识,那么他做出的决策可能是“拍脑袋”式的;若他无法及时方便地得到所需知识,那么企业无法迅速适应环境的变化;若他得到的是过时的或错误的知识,做出失误的决策,会给企业带来致命的打击。当这些无法满足员工的需求时,根本谈不上持续创新。而创新是科技型中小企业的灵魂,所以不实施知识管理,科技型中小企业自然会在知识经济中被淘汰。

二、 目前科技型中小企业在实施知识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企业高层对知识管理的认识模糊,片面或者停留在感性认识上

实施知识管理需要得到企业高层在战略上,制度上,组织结构建立上,资金上,文化上等方面的大力支持。从目前科技型中小企业实施知识管理的情况来看,很多企业高层认为知识管理只不过是一个新名词,是一种追赶时髦。他们始终认为科技型中小企业的科研实力雄厚,知识技术密集,员工都具有很强的创新能力,是知识技术的“生产者”。这种管理模式不就是知识管理吗?有的企业高层虽然提倡知识管理,但是只是停留在口头上,号召企业员工在平时要多学习新知识,但这些知识对企业有没有用则不去研究。还有些企业高层对企业需要什么知识,哪些员工需要这些知识,什么时候需要这些知识等情况根本不知道。这些问题暴露了科技型中小企业的高层对知识管理认识不全面,不深刻,没有对知识管理的实施给予大力支持。

2、企业的管理者对自己在知识管理中的职责不清楚

科技型中小企业的管理者是推动知识管理的重要力量,必然要求各级管理者对自己的职责有明确的认识。有些科技型中小企业没有设知识主管,首席知识官,知识经理等。有些企业虽然设了这些岗位,但图有虚名,没有明确的职责。而没有明确的职责就不可能完成相应的任务,就达不到知识管理的效果。

3、企业在知识管理的具体运作中存在很多误区,导致知识管理的成本高昂

知识管理是对知识资源的动态管理,企业需要在信息技术的基础上构建知识管理系统软件平台。许多领先的厂商都开发了支持企业知识管理的系统软件,于是很多科技型中小企业将知识管理的重心放在知识管理系统上,他们希望购买一套现成的包含一切的知识管理系统软件,可以“包治百病”。事实上厂商已经捕捉到这些系统软件的广阔市场,再加上工厂技术迅猛发展,厂商的产品也不断推陈出新。厂商们为了在市场上大捞一把,不管产品对客户有没有用,通过广告大肆宣传,鱼目混珠。结果很多科技型中小企业不停地购买系统软件,但是知识管理的效果总是不尽人意,同时浪费了大量的资金。于是企业得出一个结论:知识管理的成本太高了,没有必要进行知识管理。

三、 科技型中小企业实施知识管理的对策

1、调整企业的组织结构,适应知识管理

知识经济时代是一个快速变化的时代,在这样一个巨变的环境中,科技型中小企业要永葆创新的活力,那么组织必须具有灵活反应的能力,组织结构也就需要不断调整。 科技型中小企业知识管理型组织结构应具备以下一些特点:(1)有利于员工相互影响,知识交流与共享(2)有利于企业知识的更新与转化(3)有利于增强员工团队合作的精神(4)有利于企业适应环境变化(5)有利于企业集中资源完成知识的商品化。 根据组织结构的特点,知识管理型组织结构应按照以下原则来设计:

1、 以核心能力为中心的原则:拥有自己独特的,很难模仿的,无法替代的核心能力。2、灵活性原则:在组织设计思想上以“满足新需求”为中心,创设一种能够迅速集中全体员工技术和决策的灵活的具有可塑性的组织。 3、信息化原则:通过系统地利用信息和专门技术,最大限度地将企业传统经验与员工拥有的知识资产有效整合,实现组织机构的创新能力,生产效率和技能素质的有效改善,提高企业竞争力。

2、重塑面向知识管理的企业文化

企业文化是企业员工广泛接受的价值观念以及由这种价值观念所决定的准则和行为方式。科技型中小企业在重塑面向知识管理的企业文化时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1)营造一种知识管理的氛围。知识管理的实施需要企业高层的认同,倡导,推进与激励,高层管理者应该带头参与知识管理文化建设。(2)要求企业的知识管理者积极地为企业营造一种全员共享学习的宽松组织环境,倡导工作学习化,学习工作化的快乐理念。(3)建立以知识共享和创新为导向的激励机制,赋予员工知识共享与创新的责任。(4)培养员工相互学习的态度相互信赖的关系,树立以合作促竞争,以竞争促合作的关系,从而达到双赢的局面。(5)要求企业中的个人创新与团队精神有机结合,强调共享的团队精神并不排斥个人创新的主动性与积极性。(6)要求共享与交流不仅在具有相同知识结构的人员之间进行,更应该积极倡导和推动具有不同知识结构成员之间的随时随地的共享与交流,还可以组织跨部门,跨学科的团队攻关,这样就能拓宽知识创新的空间。

3、建立与知识管理相适应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

科技型中小企业的员工是知识型员工,是企业实施知识管理的主体。因此,科技型中小企业必须从知识型员工的特点出发,重构与这相适应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 1、突出人力资源管理的服务功能;强调以企业文化为主导的“柔性化”管理,鼓励员工建立相互信赖的关系,以企业全局利益为重,将自身的隐性知识奉献出来让其他员工共享,扩大企业的知识储备。2、以人为本,实行弹性工作制,实现分散式管理;针对科技型中小企业的员工主要从事思维性工作特点,在工作设计上不要将员工束缚于企业原来的僵硬的规章制度而被动地工作,实行可伸缩的工作时间和灵活多变的工作地点。 3、注重员工职业生涯的发展;要吸引人才,留住人才,除了给员工提供丰厚的报酬外,更要重视给员工提供学习,培训的机会,使他们的技能不断提高,同时给他们提供施展才华的舞台。 4、建立科学的激励机制;建立明晰的知识产权制度,保护员工的知识创新成果;建立公平合理的绩效评估机制,为后面的员工奖惩机制提供科学依据;建立明确的奖惩机制,建立短期与长期,物质与精神激励相结合的多层次的激励模式。

4、 确立以经济利益为核心的激励机制

(1)改善薪酬福利制度使其具有激励功能

一是用拉开档次的方法将同样的总工资水平制造出最高工资来,并且高报酬者是不断变化的;二是员工的薪资高于或大致相当于同行业平均水平,如所需人才一旦被聘用,就会享受优于同行业外资企业提供的薪资待遇;三是对合理化建议和技术革新者提供报酬(使这一部分的收入占员工收入的相当比例);四是可实行福利沉淀制度,留住人才。

(2)借鉴国外的员工持股计划

员工持股计划可以激励员工努力工作,吸引人才,提高企业的竞争力。同时是“金手铐”,起到留住人才的作用。另外,管理阶层应把握住企业创新的原动力,采取国际上通行的技术入股、利润提成等措施,通过公平的分配体制,实现个人利益与企业利益的高度一致,使员工感觉到:有创造力就有回报。只有分配关系理顺了,员工才会把精力集中在工作上,发挥创造性和主动性,真正实现个人与企业的共同发展。

第9篇

论文摘要:在知识经济时代,企业知识管理是一种全新的管理方式,它贯穿于企业活动的每一项工作中。在企业管理中应建立知识管理的信息系统;建立学习型组织结构;加强知识共享型企业文化建设;完善企业激励制度。

    一、企业知识管理的理论解析

    在知识经济时代,企业知识管理是一种全新的管理方式,它贯穿于企业活动的每一项工作中,企业的活动离不开知识,以知识的获取、储存、传播、共享、创新和应用为主线,形成了一个连续和相互衔接的过程,对知识的管理成了管理工作的核心,并把其他的管理工作联结为一体,企业知识管理成为企业管理工作的主线。

    1.企业知识管理的构成

    (1)知识成为企业管理的对象。企业知识管理所指的对象是知识,是企业所面对的纷繁复杂的世界中的知识和企业的各种知识活动。知识是长期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形成的人们关于世界的认识和经验总结。现代人的活动无一不是在特定的知识和知识水平的支配下进行的,知识已成为个人和组织生存和发展最内在的力量。知识成为企业管理的对象,要求企业必须根据知识发展的规律,加快企业的知识传播、共享,提高员工和组织运用知识、创新知识的能力,实现企业的持续发展。

    (2)知识创新是企业知识管理的最终目标。企业知识活动以产出新知识为结果,知识创新是企业知识管理的最终目标。企业依赖每一个员工创造力的发挥,企业知识管理就是要促使每一个员工积极地学习知识、获取知识,并发挥其丰富的想象力去创造新的知识,同时把所有员工的智慧汇集在一起,实现企业知识创新。

    (3)知识活动成为管理的核心。企业知识管理是以知识活动为核心的管理,它抛开了物质的过程,把知识活动作为重点考察对象,把物流和价值流看作是从属于知识活动过程的东西,研究知识活动的规律并以此构建管理的原理和组织以及相应的方法和体系,通过知识管理过程实现企业的各种管理职能。

(4)依靠个体和组织智慧的发挥。企业知识管理过程本身就是一个知识获取、储存、传播、共享、创新和应用的过程。企业知识管理必须依靠个体和组织智慧的发挥,企业创造价值能力的高低取决于企业获取知识和拥有知识的多少,企业合理的知识结构所形成的特定的知识体系就是企业的价值。知识经济下的企业知识管理实际上就是以知识的手段和智慧的发挥实现企业的价值。

    2.企业知识管理的目标

    (1)培养和提高企业创新能力。知识经济的生命力和灵魂在于创新。在以技术迅速变化和产品周期不断缩短为特征的知识经济环境中,创新是保持长久竞争优势的主要源泉。为此必须经常鼓励和培育新思想、新主张,最大限度地把企业员工聚集到献计献策和通力合作的活动中来,共同开发新的产品和服务,把创新能力的培养和提高作为知识管理的一个关键目标。

    (2)提高企业效率。知识管理的另一个重要目标是通过努力获取和共享最好的经验以及可重复使用的知识资产,缩短作业时间并最大限度地减少重复劳动。效率取决于对个人和群体创造的知识进行收集、综合并提供给其他人再利用的程度。知识管理必须向个人提供借以发现、挖掘和优化已创造的共同知识的工具,并把它们应用于新流程,解决新问题。

    (3)提高企业的洞察力。因为洞察力已成为企业经营成败的首要变量,所以是企业知识管理的目标之一。在信息不完全和未来不确定的情况下,准确地洞见未来,既要有良好的判断力,又要有敏锐的预见力,而判断力和预见力就是存在于人的头脑中和经验中的无形智力资产。

    (4)实现企业知识资产价值。知识资源是企业最宝贵的资源,企业必须切实运用知识资产管理的体系与方法来管理知识资源,盘活企业知识资产存量,并实现知识资产的保值和增值,进而大大改善企业的资产结构,提高企业资产质量和企业在资本市场上的价值。

    3.企业知识管理的原则

    (1)积累原则。无论对于组织或个人,知识积累都是实施知识管理的基础。对于一个企业,正是这些信息和知识一点一滴的汇聚,才构成了企业的财富,形成了企业的文化、企业价值和企业核心竞争力。因此,企业一定要注意信息和知识的积累,这是企业进行知识管理的首要条件。

    (2)共享原则。知识共享,是指一个企业内部的信息和知识要尽可能公开,使每一个员工都能接触和使用企业的知识和信息。知识共享可以使每一个新项目的运行都能建立在企业的经验和知识的基础之上。

    (3)交流原则。如果企业的知识有积累,能共享,但是没有交流,仍然不能算做有效的知识管理。知识管理的核心就是要在企业内部建立一个有利于交流的组织结构和文化氛围,使员工之间的交流畅通无阻。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使信息和知识在交流过程中得到融合和升华,使知识交流得到启发和提高。

   二、知识管理在我国企业管理中的应用

    1.我国企业管理面临的问题

    经过三十多年的改革,中国的企业虽然能够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方向,并取得了较大的进步。但是,我国企业在整体水平上表现出来的是效率不高以及竞争能力不强,在经济活动中导致的结果是经济效益低下和缺乏可持续发展的后劲。传统的管理思想束缚着现代企业的发展。传统静态的管理模式是固化的,框架性质的程序缺乏发展和创新的空间。

    目前,我国企业管理主要面临的问题是:一是以物为本观念突出,即偏重于对设备、厂房、生产资料等管理,对人力资源以及他们的智慧能力只是当作一种静态的生产要素随意安排;二是缺乏系统的管理,即管理的对象总是针对某一孤立的对象,管理的着眼点总是某一单独事物,或是生产、或是营销、或是资金的管理,大多是就事论事,整体化、系统化的考虑不够;三是简单决策,即决策是直观、经验和线性思维的,不经过企业信息部门的整理分析,就进行主观臆断;四是过分依赖技术,忽视企业文化的作用;五是创新严重不足,即管理行为的实施、选择基本上是依据经验判断,一种管理方式和管理手段在某一单位内获得成效,很快就变成一种公认的“经典”作法,容易形成管理定式,在同行业中盲目效仿的情况十分严重,缺乏创新和发展。

    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给企业带来了机遇和挑战,知识的创新和发展大大降低了企业成本,传统的生产要素(资本、能源)己逐渐失去了主导地位,知识资源成为创新的首要战略因素。中国企业管理者要认识到自己的不足,探索出适合自身发展的管理模式,增强自身的竞争能力。

    2.我国企业知识管理的实施对策

    (1)建立知识管理的信息系统。知识管理信息系统是企业实施知识管理的平台。它是一个有助于知识的收集、组织和在公司的内部员工之间传播的知识管理技术的集合。企业知识管理的信息系统包括三个层次的建设,最底层是计算机网络和知识库建设,用于知识的存储和共享,为计算机服务层提供服务;第二层是计算机服务层,属于系统软件建设,它相当于一个管理平台,用于支持不同部门的管理需求;第三层次是应用软件层次的建设,是基于第二层管理平台的二次软件开发,属于应用平台,用于面向用户具体知识的分类、传播、共享和应用。

    (2)建立学习型组织结构。创新是知识管理的核心,通过学习新知识,才能够创新。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和企业改制的进行,对员工的素质要求越来越高,对学习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所以要引导员工进一步增强学习的紧迫感和自觉性,通过学习新知识、接受新事物、总结新经验,不断解放思想,树立创新意识。所以说,创建学习型组织结构是企业实施知识管理的前提条件,也是适应对新形势、迎接新挑战的必然选择。

    (3)加强知识共享型企业文化的建设。企业文化为知识管理的实施提供了环境,建立知识共享型企业文化是知识管理的需要。要想促进企业员工之间的知识共享,必须精缩企业的组织结构,把金字塔式的等级森严的组织结构变为扁平式的组织结构,这样有利于形成平等畅通的交流渠道,有利于部门与部门之间的知识交流与共享。

第10篇

[关键词]知识价值链;知识管理;绩效评价;模糊层次法

[中图分类号]G25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5024(2013)03-0047-03

[基金项目]河南省教育厅人文社科资助项目“基于过程控制的知识管理动态评价模型研究”(批准号:2012-QN-016)

[作者简介]张瑞红,安阳师范学院信息管理系讲师,研究方向为知识管理。(河南安阳455000)

一、引言

20世纪90年代国外将知识管理(Knowledge Man-agement。KM)作为一种新的管理模式开始研究,知识管理理论与实践得到了迅速发展。特别是知识管理实践的开展,使得知识管理绩效评价逐渐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如今,国内外许多学者和机构就知识管理绩效评价提出了自己的看法,笔者曾在文献中对其进行过研究。囿于知识管理本身的复杂性,目前关于知识管理绩效评价指标体系、评价方法等均未形成统一认识。本文在研究价值理论的基础上结合企业知识管理的特点建立知识价值链模型,归纳出知识价值链的内涵,为知识管理绩效评价寻找价值来源,分析出知识价值链与知识管理绩效评价之间的关系,从顾客、流程、学习与财务四个方面构建评价指标体系,结合层次分析法和模糊综合评价法的优点,应用模糊层次法对知识管理绩效进行评价,以期为知识管理绩效评价提供可量化、实用的评价方法。

二、知识价值链应用于知识管理绩效评价的分析

(一)知识价值链的内涵

企业每项生产经营活动都是创造价值的活动,所有互不相同但又相互关联的生产经营活动,构成了创造价值的一个动态过程即价值链(迈克尔-波特,1985)。知识作为智力资产是企业的重要财富,知识活动是创造价值的活动,一些知识管理学者(Ching Chyi Lee、Hollsopple C.W、Yeong-Long Chen等)受到价值链的启发,形成了知识价值链。知识价值链是指企业将顾客作为服务的终极目标,以顾客需求为导向,顾客价值是组织价值创造的驱动力;内部流程是企业创造价值和知识价值链构建的基础;学习能力的提高和员工的发展是知识价值链中知识链条上知识流动和知识活动要求的必然结果;知识价值链将企业内外知识资源整合,在实现顾客价值增值、实现内部流程提升更新和范化、实现员工学习能力增强的同时,实现价值的增值,以创造财务获利的价值。总结前人和目前价值理论研究的成果,结合对知识价值链和企业流程的认识,构建的知识价值链模型如下图所示。

(二)知识价值链应用于知识管理绩效评价的可行性

知识管理实质上是对知识价值链的管理。从知识价值链看,组织要实现财务获利的价值创造,必须首先实现顾客满意、员工持续学习成长和企业流程不断更新的价值。知识管理不能只重一点,不及其余,应寻求不同价值链之间的平衡。可为每条价值链制定可量化或可具体评测的衡量指标,对知识管理绩效进行评价。这样就可以对内不断反馈在知识来源或知识活动过程中,促进知识不断创新;对外则可与上、中、下游的组织以各自的知识价值输出链形成另一个更庞大的知识价值链体系,组织间便得以将知识的价值整合并发挥到最大效益。

知识活动是知识管理中具有创造性价值的活动,通过对其有效的知识管理给组织带来价值,主要体现在提高员工和组织的智商和组织的反映能力、实现组织内部流程的改进提升及取得直接的经济绩效等方面,这是研究和衡量企业知识管理绩效评价问题的前提。从知识价值链中知识活动输出的顾客、流程、学习、财务四个方面构建知识管理绩效评价指标,将财务指标与非财务指标结合起来,解决财务指标不能揭示绩效的动因和改善的关键因素的问题,认识到非财务指标是实现财务指标结果的驱动要素。同时,从顾客、流程、学习和财务四个层面对知识管理绩效进行评价具有的可行性表现为:

顾客:顾客是企业存在的价值,顾客知识管理是帮助企业更好地了解顾客并与其建立持久关系的关键,顾客需求知识、业务知识以及处理与顾客关系的知识都是增强顾客保留率的知识维度,所以说顾客知识是企业实施知识管理战略中外部知识的一个重要来源。以顾客为导向,增强组织获取、创造与运用满足顾客需求或者潜在需求的知识与技能,以适应千变万化的市场和多样性需求的顾客,是知识管理的终极目标。

流程:关键流程是影响组织竞争优势或驱动组织价值创造的流程,组织的管理、业务和工作3个流程中的每个流程都有知识部分或者需要利用知识来完成,分析融于其中的知识内容,才能从知识管理中获得支持,才能真正达到知识管理创造业务价值的目的。同时,管理、业务、工作流程改造是设计、实施知识管理系统必须涉及的,需要找到组织的核心流程和核心流程中需要的知识。在进行绩效评价时,就是看企业的知识是否能最大程度地解决流程中的问题,提高流程运行效率,提高生产力,比竞争对手更具创新能力。

学习:学习能力是组织得以生存和可持续发展的动力,建立学习型组织是知识管理的必然要求,通过知识共享、应用,激发创造性思维、提高创造新知识的能力,让“核心知识”成为组织核心竞争力的不竭源泉,不断提高组织应付内外变化的能力,使企业不断学习新知识,在学习中成长。可以说,平衡计分卡中学习与成长层面是与知识管理最相关的方面,是企业持续发展的动力。

财务:知识资产可以创造价值,通过作用于生产可以提高生产能力、降低成本,能够给企业带来收益,已得到普遍的认同。企业对知识资产进行评估是对股东和其他资源供应者的传统财务报表的一个补充,可以增强企业持续推进知识管理的信心,推动企业知识管理战略的发展和价值提升。

三、知识管理绩效评价模型的建立

(一)知识管理绩效评价指标体系

根据设计绩效评价指标时应遵循相关性、独立性、可获得性、可量化性、可比性、定义通俗易于理解的原则,结合知识价值链和知识管理的特点,设计的知识管理绩效评价指标体系见表1。

(二)基于模糊层次分析法的知识管理绩效评价方法

应用层次分析法确定评价指标的权重,解决了模糊综合评价面临的如何科学、客观地将一个多指标问题综合成一个单指标形式,以便在一维空间中实现综合评价的难题;模糊综合评价解决了层次分析法难以处理主观判断的不确定性与模糊性问题。影响知识管理绩效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其中有些因素可以量化,有些因素很难量化处理,基于指标因素的特点,选取模糊层次分析方法评价知识管理绩效具有可行性。

模糊层次综合评价方法的步骤如下:设指标集U={U1,U2…,Un},Un表示评价某问题需要考虑的指标;评价等级集V={v1.v1,…vn),vn表示要评价的等级。

(1)确定评价指标的权重。邀请相关专家应用saaty提出的1-9标度法对各指标两两比较重要性构造判断矩阵,再应用数学方法对各指标层层排序并进行一致性检验。

(2)确定评价指标集。对指标集u={u·,uz…,u。}作划分,即Ui={Ui1,Ui2…Uik),i=1,2,…,n,Ui中含有k个具体子指标。

(3)单指标评判。对每个Ui={Ui1,Ui2…Uik}的k个指标,按初始模型做单层综合评价。应用层次分析法得出指标的权重wi;由Ui的k个指标能够被评为各种等级的可能性程度得出Ui的k个指标总的评价矩阵:Ri=(ri1,ri2,…rim);于是得到Si=wi·Ri(“.”为模糊算子),Si为Ui的单指标评价结果。

(4)多指标综合评价。应用层次分析法确定指标集U={U1,U2…,Un)的权重w,且W={WU1,W2…,Wn},则U总的评价矩阵为R;求得多指标综合评价结果为s=w·R,即指标集u={U1,U2…,Un}的综合评价结果。

(5)评价结果的判定。利用最大隶属度原则,根据综合评价得到的结果s,对评价结果做出判定。综合评价结果中最大值为0.27057,根据最大隶属度原则,由表2可以判定该企业知识管理绩效评价的等级较低,知识管理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

第11篇

1图书馆与知识管理的关系

知识管理除了对人和信息进行管理之外,还要结合人与信息进行管理,促进信息处理能力与创新能力结合起来,提高组织对于社会环境的适应能力。中职图书馆的知识管理是利用信息技术,对知识要素进行智力资源配置。知识管理的核心任务是对知识价值链进行管理,而中职图书馆作为知识传播和利用的重要载体,从知识集体加工、存储积累、传播与共享以及知识的使用创新各个方面都与知识管理有着密切的关系。中职图书馆在知识传播和利用方面有着悠久的历史,目前已经形成了比较系统的知识体系。因此,中职图书馆作为知识管理的重要实施场所,在知识管理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理应实施好知识管理,促进中职图书馆的知识功能得到发挥。

2图书馆的知识管理实施策略

1提高对于知识管理认识中职图书馆对于知识管理认识不高,且在知识管理上存在着一定的误区,这严重影响了中职图书馆的读者服务作用的发挥。中职图书馆对于认知管理最常见的误区是认为知识管理与信息管理相同。但是,信息管理其实只是知识管理基础性的东西,仅仅是知识管理的初级阶段。当计算机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信息管理虽然在图书馆取得了良好的发展,但是与知识管理还是存在着一定的区别。要想理解好知识管理,要站在信息管理的基础上更好地进行理解,除了对于知识内容本身的管理之外,还要对知识载体进行管理,更应该注重知识管理的本质——对人的管理。因此,在中职的图书馆知识管理过程中,要充分认识到知识管理的内涵,对于知识、人和信息技术做好管理,培养好专业复合型人才,提高图书馆知识管理效率。2注重知识积累、共享和交流中职图书馆的知识管理应该坚持知识积累、共享和交流的原则,让知识更新、利用和互动成为中职图书馆服务质量提高的助推器。知识积累作为知识管理的基础和前提,能够让知识不断延续下去,防止知识在某项具体工作结束的时候而消失。知识共享实现了资源的有效利用,促进了知识的传播与利用,搭建了知识积累和交流的良好桥梁。而知识的交流是实现知识学习、利用和创新的重要途径,是知识学习的高层次要求。在中职图书馆的知识管理过程中,从图书资源的更新、完善借阅机制、打造网络图书平台等方式,正是注重了知识的积累、共享和交流。3建立适合知识管理的组织管理机制中职的知识管理作为一项重要的图书管理方式,需要高效的管理机制和管理模式来辅助实施,否则将会影响知识管理效率的提高。在中职知识管理过程中,比较可行的组织模式是学习型组织,学习型组织是一种符合读者信息需求的有效组织,不仅可以促进学习的可持续性,还可以提高学习的效率。例如,在图书馆内部中将学习与工作结合起来,让图书馆服务人员加强对服务知识与图书管理的认识,为读者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型环境,并加强好学习型环境的管理与引导,更好地促进图书馆功能的发挥。此外,在进行学习型组织机制的时候,应该根据读者的需要,注重开展知识的组织、开发和创新,打造一个动态化的知识服务系统,让知识创新成为知识管理的重要目标,并为知识管理机制更好实施做好铺垫。

作者:赵冠华单位:河北省唐山市对外经济贸易学校

第12篇

论文摘要:本文结合图书馆知识管理发展现状,重点对图书馆知识管理的实施方案进行了研究。论文首先分析了知识管理基本理论,并分别从知识管理基本概念、知识管理内涵、知识管理主要内容进行了分析,在此基础上,本文主要分析了图书馆与知识管理的关系问题。

随着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图书馆步人了信息化、网络化、虚拟化时代,其职能也相应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图书馆需要面临快速变化且难以预测的读者需求,必须与时俱进、拓展功能、紧跟时代主流,倡导变革。知识管理是一个开放的不断完善的体系,可以预见在市场全球化、一体化的明天,在知识经济时代它必定成为促进各行各业创新,实现再造工程的有利工具。同时,图书馆知识答理中遇到的问题及解决将会不断丰富知识管理的理论和内容。图书馆应努力创造条件,营造自己的知识管理体系,来提高组织效益,更好地为读者服务。

1知识管理的概念

对知识管理的解释可以从广义和狭义两个角度来理解。广义的知识管理不仅包括对知识进行管理,而且还包括对与知识有关的各种资源和无形资产的管理,涉及知识组织、知识设施、知识资产、知识活动、知识人员的全方位和全过程的管理。狭义的知识管理内容则指对知识本身的管理,包括对知识的创造、获取、加工、存储、传播和应用。其中狭义的知识管理即对知识本身的管理,应该成为知识管理研究的核心内容。它包括三方面的涵义:(1)对显性知识的管理,体现为对客观知识的组织管理活动;(2)对隐性知识的管理,主要体现为对人的管理,因为人是主观知识的载体;(3)对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之间相互作用的管理,即对知识变换的管理,体现为知识的应用或创新的过程。对显性知识的管理,即信息管理,目前在图书情报学领域己有大量的理论与实践研究成果,但对隐性知识的管理和对知识变换的管理,目前无论是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上都还没有形成完整的模式。

2图书馆与知识管理的关系研究

2.1图书馆知识管理的内涵

图书馆的知识管理就是通过对图书馆所拥有的公共知识和组织内知识(包括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进行组织、开发和利用,实现知识创新、知识扩散和知识增值的过程。图书馆的知识管理应理解为广义上的“知识管理”,既包括工作内容上的知识管理,又包括组织管理上的知识管理。前者是属于“科学的知识管理”范畴,主要是为了提高图书馆的服务效益;后者是属于“组织的知识管理”范畴,是为了提高图书馆自身的管理效率。图书馆知识管理是指应用知识管理理论与方法,合理配置和使用图书馆各种资源,充分地满足用户不断变化的信息与知识需求,并提升现代图书馆的各项职能和更好地发挥其作用的过程。图书馆知识管理有两个层面的含义:一是作为一种管理理念和管理方法,改造图书馆管理和运营机制,降低成本,提高效率,增强图书馆的竞争力和创新力;二是作为一种服务,图书馆建立知识获取和转化机制,支持读者有效地获取信息,提炼知识,创造知识。

2.2图书馆知识管理的内容

2.2.1知识创新管理图书馆知识创新管理就是对知识的生产、扩散和转移及其由相关机构和组织所构成的网络系统的管理。它包括知识的理论创新管理、技术创新管理与组织创新管理三个方面。理论创新管理就是通过追踪全世界图书馆学的最新发展动态,如对字图书馆、虚拟图书馆、多媒体图书馆等的深人研究,丰富和拓展图书馆学的研究领域,有利于图书馆学科的充实、更新与提高,而且促进了图书馆学教育的改革与发展;技术创新管理就是对由与技术创新全过程相关的机构和组织所构成的网络系统的管理。

2.2.2人力资源管理知识管理是一种以人为核心的管理模式,人是知识管理最核心的管理因素,也是知识管理中最活跃和最主动的因素。图书馆是知识与用户之间的桥梁,其工作本身就是在创造新知识、探索新规律、发现新技术。当前,信息技术的应用给图书馆带来了深刻的变革,只有加强对人力资源的管理力度才能适应这一变革。图书馆的人力资源管理包括两方面,一是对图书馆馆员的管理,二是对读者的管理。

2.2.3信息资源管理图书馆的信息资源管理不仅包括对原有纸质文献的管理,还应包括对现代的电子文本及网络资源的管理;不仅包括对图书馆内显性知识的收集、整理、存储与传播,而且还应包括对图书馆内隐性知识的挖掘与利用。图书馆要有效的实施知识管理应该两手齐抓,要充分利用显性知识,设法挖掘、获取、转化和储存所有对读者和图书馆有用的隐性知识,使图书馆员由简单的管理图书向管理知识转化,使其能够顺应时代潮流,成为真正的知识导航员。

2.2.4知识服务管理知识管理最终体现的是知识的价值和服务的价值,不论是对显性知识的管理还是对隐性知识的管理,落到图书馆实处,都是为了以知识为内涵,以服务为中心,走知识服务之路。知识服务是图书馆联结用户和市场的纽带,在图书馆的知识管理中占有重要地位。

3知识管理在图书馆中的实施研究

3.1图书馆知识管理的实施原则

知识管理强调的是“人人被管理,人人皆管理”的管理思想,即强调组织成员都要参与到组织管理中来。要培养馆员参与图书馆知识管理的积极性,鼓励馆员参与知识管理的各个环节,并善于发现他人的思维价值,要使馆员意识到自己所从事的工作是图书馆整个知识管理过程中不可缺少的一环,以此来激发馆员参与的积极性。个体参与原则既体现了管理者对馆员的尊重,又可以锻炼馆员的思维能力,并在组织中建立集体智慧的动力机制,使管理人员能够更好地决策,并使更多的馆员主动配合决策的执行。

明晰原则一面指要让每位馆员明白馆内实施知识管理的具体目的、意义;另一面是指实施知识管理过程中各环节工作人员要责权明确、分工明确,并制定明确、详尽的奖惩制度,对于积极参与知识管理,并做出贡献的馆员要予以奖励,而对于懒散、懈怠、不认真履行其职责的馆员则要适当予以惩罚。在馆员间树立起管理者的威信,从而建立起一种开放与信任的环境,为知识管理的顺利实施打下良好的基础。

知识管理强调组织内知识的共享,因此在知识积累的基础上要努力实现知识的共享。另外,知识共享还要求馆员主动将自己的学习心得、工作经验经常地提供到图书馆的知识仓库中,共同进行知识仓库的建设与维护。知识只有经过交流才能发挥其更大的作用。在图书馆内,知识的交流一方面可以通过图书馆的内部网进行,另一方面也可以通过定期开展馆员之间对工作经验、学习心得等方面的交流进行。通过交流可以促进馆员间的相互沟通,在业务知识上互通有无,营造一种和谐的工作气氛,使图书馆的知识管理能顺利开展。

3.2图书馆知识管理的实施条件

图书馆要实现有效的知识管理,关键是要建立适应知识管理的组织管理机制、技术机制以及有利于创新、交流、学习和知识应用的环境和激励机制。

3.2.1管理组织机制图书馆的组织结构应从以往固定的等级模式转向扁平化的网络模式。数字图书馆尤其需要更多地采用临时结构的组织方式,如特别业务小组(Task Force)或工程组(ProjectGroup)等,加强对快速变化的用户需求及市场的反应。在组织结构中引人CKO(Chief Knowledge Of-if cer)体制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做法。

3.2.2技术机制图书馆知识管理的实现应充分支持知识的表示与管理、知识的积累与传递、知识挖掘与再生以及知识利用与评价,充分支持基于虚拟资源体系的服务集成,充分支持以用户为中心的个性化、专题化和智能化服务。这一技术系统实质上是一种将知识信息资源与用户和用户过程紧密结合的、灵活调用各种资源和功能的新型知识管理系统。它要求新的结构、技术和运行模式。

3.2.3环境和激励机制在图书馆内部建立和造就一个能够促进学习、交流、积累、创造和应用知识的环境,使每位员工都能认识并享受到这种环境的好处,积极为组织的知识创新、知识积累和知识服务贡献自己的力量。要建立一套激励机制和对员工的评价标准,使知识创造者和贡献者在职务晋升、经济收人和声誉等面优先得到肯定和褒扬。既充分尊重个人的兴趣和创造性,又强调基于组织目标的合作和团队精神。

3.3图书馆知识管理的实施方案

确定知识管理要达到的目标,对于图书馆而言,实施知识管理的最直接目标就是要促进图书馆自身及图书馆内员工掌握好图书馆工作的知识和方式方法,不断提高工作质量和工作效率,更好地为读者服务。笔者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浅谈图书馆知识管理实施方案应包含的内容。

3.3.1建立图书馆知识管理网站该网站应包括的信息有:图书馆正在进行及正准备进行的知识管理项目介绍;图书馆内部关于知识管理的研究;图书馆知识管理小组可以向馆员及读者提供的服务内容介绍;还应提供一个图书馆内部知识管理的网上论坛;对参与知识管理活动,促进知识共享的馆员的奖励机制等,促使全体馆员都来关注馆内的知识管理活动。

3.3.2建立一套连续、系统和精心设计、行之有效的体制通过此体制来确定、获取、组织及在图书馆知识网络上传播相关的知识,要给予足够的资源来支持知识管理活动的深人开展。作为知识管理小组的负责人,首先必须给予足够的领导地位和调动资源的能力。另外,还必须要具备知识管理的知识,懂得如何调节冲突,有能力承担项目的管理、规划和工作协调,能够尽快地获得并保持上级领导和用户的支持。

3.3.3建立图书馆知识库知识库的内容包括:图书馆的人力资源情况(包括馆员的职务、职称、所属部门、业务特长、科研成果等);图书馆内每个职位需要的技能及评价方法(针对馆员的不同职位,详细列出其应履行的职责及对其工作结果的评价方法);读者资料(读者的专业、年级、所借读书、读者疑难问题等);馆员共享社区(馆员业务经验互相交流、业务知识互相学习、疑难问题寻求帮助的园地)。

3.3.4建立一个能够与异地图书馆进行资源共享的技术基础设施,促进知识信息的流通成功的知识管理技术基础设施能够在适当的时间以适当的方式将适当的知识传递给适当的员工,并可以大大减轻员工离职造成的损失。因为员工拥有的知识技能己经存贮在图书馆的知识库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