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8-07 17:30:40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思维导图在语文教学的运用,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关键词:初中语文 思维导图 运用
一、什么是思维导图
思维导图是一种有效的思维模式,是一种应用于记忆、学习、思考的“地图”,它有助于人脑扩散思维的展开,无论是在企业还是在学校的教学中,思维导图都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准确地来说,在教学过程中,思维导图是一种能够帮助学生整理思路进行思考的有效工具,也是一种能够帮助学生提高记忆力和学习效率的好方法,它能够将复杂的问题进行分解,化繁为简,并加速学生对于简单知识的理解记忆。所以,思维导图是一种能够保障我们教学效果的工具,而且,画图的过程也能让学生觉得课堂是一个充满乐趣的地方。
(一)绘制思维导图需要做的准备工作
思维导图是一种从一个中心开始慢慢向四周发射最后又回归到一个共同的中心的制图过程,我们在绘制思维导图之前,首先就需要准备好一张白纸和若干支铅笔(最好是不同颜色的),然后把所要教授的内容作为白纸的中心,根据所学的内容一点点进行拓展延伸,最后绘制成的图形我们就称之为思维导图。
(二)思维导图在语文课本教学中如何吸引学生的兴趣
在初中语文课本知识教学的过程中,思维导图也发挥了一定的作用,它能够帮助学生一点点地去对知识进行理解和记忆,而不是一下就要求学生去把整篇课文的内容理解透彻,为学生消化知识、加深理解起到了不小的帮助作用,而且学生通过一张简单的图形就能对课文内容有一个大概的了解,使得学生对教学充满了好奇心,也使得我们的语文课堂充满了趣味性。举例而言:在进行朱自清先生的《春》的教学时,由于课文内容较多,学生在读到最后的时候就已经忘记了前面所读过的内容,所以学习起来会有一定的难度,因此这个时候思维导图就可以帮助我们的学生加深记忆,由于整篇课文都是围绕“春”这个话题来写的,,将本文分成:盼春、绘春、赞春三部分,而主体绘春部分又依次描绘了春草图、春花图、春风图、春雨图、迎春图五幅春景图。由此可以把“春”作为中心从中心引发出“草、花、风、雨、人”这五条线,用不同颜色的笔代表不同的事物,然后再根据这些事物的不同的特点进行拓展延伸,在学生把思维导图绘制完毕之后,反映在纸上的是一幅色彩绚丽的图画,并且整篇课文的内容也就出来了,因此在我们进行初中课文教学的过程中,我们可以利用绘制思维导图的形式来加强学生对于课文学习的兴趣,也加深学生对课本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三)思维导图在语文知识总结时所发挥的作用
在传统的语文复习工作开展过程中,由于知识点特别散杂要记忆的也特别多,所以复习的效率特别低下,学生们苦不堪言,这个时候,思维导图的出现就可以解决这种问题,也可以使得枯燥的复习工作变得更有趣。首先,学生把自己所要复习的重点知识作为思维导图的中心,然后一点点去拓展延伸,最终将自己所要复习的知识构建成一个框架。在复习的过程中,如果能够有一个框架来引导学生的话,学生看到框架就能联想到所有碎杂的知识点,这对于学生开展复习工作是可以起到巨大的帮助作用的。因此,从这一方面来讲,构建思维导图也可以帮助我们的教师有效地开展复习的工作,保证复习的效率。
(四)思维导图在写作教学中发挥的作用
在写作开展教学的过程中,传统的写作教学方法都是教师直接拟定一个题目让学生说出自己的想法并对学生的想法提出自己的建议和参考,这种教学的方法只能针对特定的题目进行教学,要想让学生明白一类写作的答题思路是存在一定难度的,而且这种形式的课堂沉闷,教学氛围死板,丝毫没有让学生觉得写作是一件令人感到愉悦的事情。如果把思维导图运用到写作教学的过程中去的话,那么我们教学的效果一定会更好一些,不仅能让学生更清楚地了解写作的大体思路,也能使学生通过一个有趣的图形加深对于写作的了解,使得写作教学的课堂变得活跃、有趣。那么思维导图是如何运用到写作教学的过程中来的呢?我们拿《梦想》这个话题来进行讨论,教师要先引导学生想好自己所要写的主题是“人一定要有梦想”还是“我的梦想”,由于“梦想”是一个很宽泛的话题,教师在引导学生写作之前一定要先确定好自己所要阐述的中心,然后围绕这个中心进行拓展,表明自己所要阐述的话题,从而确定写作的大体框架,写作的框架出来了,那么写作也就完成了一半,剩下的内容只要学生用文字进行描述就可以了。所以,在写作教学过程中,我们的教师一定要引导学生先去构建一个思维导图,然后再进行写作。这样写作就不会变成一件为了凑字而进行的枯燥的事情。
(五)思维导图在语言组织教学中的运用
很多教师可能会有疑问:语言组织不就是引导学生怎么说话才更容易让人接受吗,这跟思维导图有什么关系呢?其实我们的语言组织教学也可以利用思维导图来进行,教师在围绕一个话题让学生进行语言的模拟时,学生们往往会显得束手无策。如果教师能够让学生在模拟之前首先构建一个思维导图的话,那么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一定会更好。举例而言:我们在针对“春天来了”这个话题进行语言描述的时候,首先教师就要让学生把“春天”作为一个思维导图的中心,让学生展开联想,春天应该是什么样子的,然后再组织自己的语言进行描述,这样一来,学生不仅仅语言的组织能力能够得到培养,也使得我们的初中语文课堂妙趣横生。
三、结语
近些年来,思维导图在我们的初中语文教学中得到了越来越多的运用,不仅仅是因为它的出现使得我们的课堂变得充满生机、妙趣横生,也是因为它能够使我们复杂的教学变得简单化,也使得课堂的教学效率一步步提升,希望它能够在今后我们语文教学的过程中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
参考文献:
[1]邱相彬,曾红丽.思维导图技术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J].教学与管理,2011,(24).
【关键词】导学案;初中语文;应用;思考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传统教学模式费时、低效等弊端日益显现出来,为了使教师和学生的主体性得到充分的发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课堂教学模式急需创新发展,学案导学模式就是在这种背景下应运而生的一种全新的课堂教学模式。相对于传统的教学模式而言,学案导学教学模式充分考虑学生学习的自主性,非常有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对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及培养学生自主探索的能力有重要的意义,因此,该教学模式一出现,就受到广大师生的关注和喜爱。
一、导学案在初中语文教学应用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学案”和“教案”混淆
在导学案的应用过程中,许多教师由于受传统教育思想的影响,往往不能抓住“学案”的本质,把“学案”与“教案”混淆。作为语文教师,都很清楚初中语文学科具有很强的综合性,知识面非常的广,“学案”与“教案”是有很大的区别的,“学案”强调的是激起学生的学习意识与自主性,突出的是学生在预习、交流、展示中树立的整个教学过程,而“教案”则侧重于教师的教学过程,是教师引导课堂发展的载体,强调对教师教学技能的培养。学案导学模式对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方面有着重要的作用,是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沟通桥梁。但是,在导学案的应用过程中,许多教师往往只是在原有教案的基础上,补充了课后习题、考试重点等内容,而对于学生学习思维的构建考虑不足。
(二)“导学”和“自学”结合性不强
学案导学教学模式突出的是教师的指导作用,在导学中慢慢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因此,教师应该对学案进行针对性的设置,以达到在指导中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目的。但是在导学案的设计过程中,许多教师并不能根据语文课程的重点、难点设置一些能够充分激发学生思维的测试区,在习题设置及课程的教授过程中也没有充分兼顾趣味性及适当性,“导学”和“自学”结合性不强,导致导学案的效能不强,很难实现教学效果的有效提升。
(三)导学案的编写过于形式化
导学案与传统的教案有很大的区别,在设计上增加了许多新的内容,而正因为这样,许多教师在导学案的编写过程中一把握不住就容易出现形式化的现象。根据课程内容,有些导学案在问题设计上只需几个题目就可以了,但是有些教师受导学案规定形式的影响,为了达到规定的形式而多设题目,这种为了形式而形式的做法,不仅没有达到导学的作用,还使学生负担增加,甚至对导学教学模式产生厌倦心理。
二、学案导学在语文教学中应用的策略
(一)准确定位,发挥导学案作用
语文教师要提高导学案在初中语文教学应用中的有效性,首先就要准确定位导学案。教师要正确认识到,导学案并不是对传统教学模式的批判与颠覆,该模式的应用不是要完全的舍弃传统的教学模式,是传统教学模式基础上的一种创新发展。一份优质的导学案,首先要符合学生的自身特点,其次是要全面考虑教学环境、教学内容、教学风格、学生学习水平等情况选择教学手段,让导学案充分发挥激起学生思维,提高学生课堂听课效率的作用。
(二)综合思考,编写优质语文学案
对于导学案编写过程中的形式化问题,教师在编写过程要做到结合实际、综合考虑。首先,要重视导学案内容的选择,紧抓精要部分进行编写,并通过减少书写等方式减轻学生学习的负担;其次,做好课前工作,要求学生在课前预习和阅读课文,对于遇到的困难和问题进行记录;另外,尽量在课堂上完成学案规定的内容,并通过习题、测试等的设置对学习内容进行巩固。此外,不同的教材有不同的特点,教师在进行导学案的编写过程中要对实际使用教材的优势和不足进行综合考虑,以确保导学案的质量。
(三)灵活变动,提高语文学案应用有效性
要提高导学案在实际应用中的有效性,首先,教师应该对导学案进行适当的调整,以确保导学案符合学生的自身特点及教师教学风格,不同班级的学生有不同的特点,教师一定要根据自己的学生自己编写导学案,使导学案更加的适合学生。其次,结合学生课前预习情况与课堂教学的实际情况对导学案进行适当调整,实现课堂教学有效开展。另外,导学案对于情感性较强的文章作用并不大,因此教师要根据不同类型的课文选择导学案教学模式,例如对于《背影》《合欢树》等情感性较强的文章就可以选择引导学生朗读的方式使学生感受作者的真实情感。此外,教师还要充分尊重学生,鼓励学生说出自己对问题的真实看法,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对问题进行思考,不能以正确的答案对学生的其他答案进行全部否定。同时,要更好地发挥导学案的作用,还应结合其他的教学方式,扬长避短,实现语文教学质量的真正提高。
经过不断的教学实践,导学案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方面的优势日益显现,但实际应用过程中仍然存在着很大的改进空间,因此,初中语文教师应该正确理解导学案的真正内涵,全面考虑教材、学生等特点进行导学案的编写,并根据实际情况适当调整、灵活变动,在不断积累和探索中创新发展学案导学模式,使导学案在语文教学中的优势得到充分的发挥。
参考文献
[1]孙艳平.对初中语文教学导学案的思考[J].太原大学教育学院学报,2011(6).
摘要:小学阶段正是夯实语文基础的关键时期,根基是否牢固,扎实程度如何,直接关系到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所以,小学语文教学方法的选择和运用对构建小学语文优质课堂教学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方法优质课堂
语文教学实践中,教师要围绕素质教育的要求,了解掌握学生的心理动态,把握学生的发展脉搏,根据学生的情感爱好、认知能力,创设灵活多变的语文教学情境,让学生真正动起来,提高学生的主体地位和参与意识,让学生喜欢语文,乐于学习知识,提高教学成效。
一、课前精心准备
1、精心设计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师生想要达到的预期的教学结果或者标准,以语文课标所限定的范围和语文相应教材内容所应达到的深度是教学目标的确立的依据。我们在设计教学过程时,首要的是确定课堂的教学目标。在教学目标一栏里把知识与能力目标写出来即可,我们应该把过程与方法、情感与态度自始至终贯穿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但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我们要静下心来,从多个预期的教学目标中意义选取,大胆舍取,选择出最符合学生学习发展的教学目标。追求高效课堂最本质的含义,为每一堂课,确定一个科学的教学目标,是每一个优秀老师必备的能力。
2、精心设计教学流程
教学流程确保实现教学目标的一个个的环节,它是教学活动的运动,变化、发展在时间连续性上展示所需要经历的基本阶段。常教学目标的达成是至关重要的,任何成功的教学流程都要体现这一点。教师应在学生之前诵读课文,诵读课文就是为了透彻理解教材。在一遍遍的诵读中,对课文中许多不起眼的词句中蕴含的微妙常常忽然领悟,教学设计的灵感也常常会不期而至。教蛹读懂是为了引导、指导学生读懂,这是教师钻研教材的出发点和归宿点,所以教师钻研教材是要设身处地为学生考虑。
二、创设宽松氛围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说,宽松愉快的环境能够让人感觉到一种安全和自由。在这样的氛围中,有利于学生对于信息的获取以及知识的生成。在这样的教学理念下,作为小学语文教师应该运用课件、语青、音乐以及视频等多种手段为学生创设一个比较宽松的学习氛围,这样能够有效地激发学生对于学习的热情,能够让学生自觉地进入到放松的学习状态。小学语文是学生对于语言理解的入门阶段,小学语文教育面临的第一任务就是要帮助儿童做好学习语文知识的准备,让他们能够适应语文教学的环境。因此,宽松愉快的教学环境能够让学生在语文教学中积极地寻找他们的“最近发展区”,从而有利于教学工作的开展。
三、注重语言细节
优质课堂备课要细致,教师的课堂连贯语言也是至关重要的。小学语文教师富有磁性、蕴含感情、抑扬顿挫的教学语言,能吸引小学生的注意力,使小学生始终处于思维积极发展的学习状态,学习效率大大提高。语文教学语言的情感是指语文教师在深刻体会语文教材的思想内容后发自内心的饱含热情的真情实感。语文教师蕴含真挚情感的极具表现力的语言能激发小学生情感的共鸣,促使小学生紧跟教师的思维引导,情感认识不断变化,起到提高学习效果的良好作用。教学语言控制着课堂教学的节奏,在语文教师富有情感变化的节奏中,时而激动、时而慷慨、时而婉转、时而忧伤、时而平静等等,语文教师在文章内容和作者的情感影响下,达到熏陶小学生情感的最佳效果。同时通过语文教师课堂教学语言的恰当运用,能有效调控小学生的课堂情绪和转变课堂学习状态,快慢得当、轻重有度、张弛适宜的节奏是为了更好地吸引学生,调动他们的积极性,达到为高效课堂增添色彩的目的。
四、凸显学生主体
瑞士教育家裴斯泰洛齐曾指出:“教学的主要任务,不是积累知识,而是发展思维。”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做好引路者,教会学生思考,凸显学生主体,这是高效课堂的深化。首先,教师要做好引路者。在语文文本学习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历、情感体验、审美情趣去感悟文本,要起到引导的作用,导规律、导知识、导注意点、导能力。同时,“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教师在课堂教学上要重视学习方法的指导,例如朗读的方法、文言文翻译的方法、现代文理解的方法等。
其次,教师在课堂上要留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和空间。只有通过学生的亲身实践和领悟去获得知识,才是最佳学习途径,因此,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鼓励学生合作、探究,使学生能真正处在学语文、用语文的情境中,从而自觉、积极地学习知识和思考问题。
五、注重培养习惯
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是学好语文的前提。农村初级中学学生语文素养不高,除与认知水平和生活环境有关外,还有一个至关重要的因素就是学习习惯差。那么,在日常的课堂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的哪些习惯,才能促进语文成绩的提高呢?
一是要培养学生正确运用工具书的习惯。运用工具书的习惯能促进学生正确理解字词句的含义。促进学生字词句运用能力的提高。字音、字形、字义需要查字典解决,词义、成语需要查词典解决,巩同查字典、查词典的方法,养成运用工具书的习惯。有助于提高自学能力。二是要培养学生良好的预习习惯,预习习惯的养成能促进学生课前独自解决问题能力的提高。预习习惯的培养要有针对性、实效性,预习的问题是学生能运用工具书、已有知识、文中注释能解决的问题,学生在预习的收获中。享受成功的喜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更加主动学习,增强学生在课堂学习中对未知问题的有效注意,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三是要培养学生正确的朗读习惯,朗读习惯的养成能促进学生对字音的正确朗读和语言的正确理解。教师要通过范读等形式引导学生正确朗读。在学生试读过程中矫正学生朗读的错误,逐步培养学生正确的朗读习惯,提高学生的朗读理解能力。
结语
总之,小学语文教学方法要与实际紧密结合,不断地进行创新,才能适应新课标的精神和现代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教育工作者应该综合各方面的因素,积极创新教学方法,调动学生积极性,这样无形中提高了学生素质,提高了小学语文教育水平。
参考文献:
[1]王欢.浅谈小学语文教学方法的创新[J].新课程(小学版),2009
P键词: 中学语文 情智课堂 创新思维
创新思维是指以新颖、独特的方法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它立足于知识的积累,但是不限于知识本身,需要人情感的充分介入和思维的积极参与。所以,单纯的知识传授无法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语文本身不仅仅是知识,还包含情感与思想,但语文教学传统上更注重知识的灌输,这有时反而会束缚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情智语文的提出有益于纠正这一偏颇。所谓“情智”,顾名思义,就是情感和智慧。语文情智课堂需要教师运用积极的情感和灵动的智慧,营造情智和谐的课堂氛围,感染和带动学生,从而唤醒学生的情感,充分挖掘智慧潜能[1]。情智和谐的课堂氛围是目前中学语文课堂所缺乏的,也是发展学生创新思维这一任务的题中之意。
一、情智语文中包含的创新思维要素
英国的哲学家A・N・怀特海的教育代表作《教育的目的》中有这样一段话:“理想的消失是人类努力失败的可悲证明。在古代的学校里,哲学家们渴望传授的是智慧,而在现代学校,我们降低了目标,教授的是学科。从神圣的智慧――这是古人向往的目标,沦落到学校教材知识――这是现代人追求的目标,标志了多少世纪以来教育上的一种失败。”[2]由此看来,智慧才是学校教育应当永远高扬的旗帜。
我国当代思想家于光远先生说:“教育者要使受教育者能够很好地接受自己施加的影响。”笔者认为“很好地接受”就是愉快地接受。“心理学研究告诉我们,追求愉快是人的本性”。“具有愉快情感,是人的一种优秀的素质”。于先生还认为:“使得受教育者愉快会提高教学效果。”于先生甚至早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就提出“愉快教学”,试图扭转只重视认知因素,过于强调智能发展,不重视或者忽视教学过程中“情”的因素,避免教学出现无趣、无情的局面。况且,语文教学有别于理论学科的最大特点是其生动性、形象性及情趣性。看春花秋月,春意盈怀;观惊涛骇浪,壮怀激烈;听高山流水,叹知音难觅;歌大江东去,抒壮志情怀……语文应该是激情的飞扬,语文应该是灵魂的震荡,语文应该是才华的喷涌,语文应该是思想的闪光。
所有教育活动的根本特征――情智性,尤应突出地体现在语文教学之中,理所当然地成为语文教学的重要特征。综观当代语文教育专家,像钱梦龙、于漪、魏书生等大师虽然有着不同的教学风格,但有一点是共同的,就是他们上每一堂课时,脸上都始终闪耀着智慧的光芒,学生也总能保持浓厚的兴趣。听他们的课,如沐春风;观他们的课,情趣盎然;忆他们的课,享受智慧。
1.“情智性”中的理趣:“情智性”中的理趣,是指语文教学中理性逻辑层次的智慧趣味。在语文教学中对其开掘时,要由此及彼,思维由发散到聚合,把形象的生活进行哲理的升华。语文学科训练虽然以综合性见长,但同样具有最富于理性色彩的规律性,这种理性逻辑的序列性要经过思维的归纳和思维的演绎。在语文教学中,教学语言、教学氛围和教学节奏诸方面均有独特的、丰富的理趣,关键在于语文教师要借助创新思维把它开掘出来。
2.“情智性”中的情趣:“情智性”中的情趣,是指语文教学中人文情感层次的智慧趣味。语文教学和其他学科教学相比特别要求动情,唯有动情才有趣,思维的翅膀才能“抟扶摇直上九万里”。语文教学中人文情感层次的智慧趣味的激发,既要求教师动情,更要求学生动情,而教学中师生情感生活的和谐能发散创新思维。一个优秀的语文教师要将无声的文字变成有声有色的语言,就必须用发散思维和充满情感的语言去打动学生的心灵。而活跃的思维和幽默风趣的教学语自可化“死水”为“活水”,变“隔膜”为“相触”,避免师生之间产生较远的心理距离,更有利于课堂教学在和谐的状态下顺利完成,从而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倘能如此,则教学不仅是高效的,更能激发学生自觉、主动地进行课外学习,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二、情智语文中创新思维的培养模式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怎样才能较好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呢?笔者认为,学生是课堂的主体,教师的作用在于点拨引导。为此,笔者建构了“引导点拨……自主创新”的情智型课堂教学基本模式。
教师活动 激情导趣……目标导向……示范导法……点拨导思……迁移导练……拓展导用
(引导点拨)
学生活动 产生内驱……明确方向……掌握方法……向主学习……巩固技能……课外延伸
(自主创新) 向往创新……敢于创新……学会创新……大胆创新……乐于创新……善于创新
这一模式的基本教学环节解读如下:
1.激情导趣。情智型教学的构建往往取决于课堂教学的起始和导入环节。好的导语像磁石,能把学生分散的思维一下子聚拢起来。这一环节不仅是教师匠心的艺术再现,更是学生认知过程的心理需要。在教学活动开始之际,学生普遍存在希望上好课的动力准备,心理学称此现象为“心向”,这种“心向”既强烈又短暂。因此,有经验的语文教师都非常重视每堂课的导入设计。导入所用的时间不长,多则几分钟,少则几秒钟,对一堂课的成功与否往往有着重大的影响。纵观众多语文教育名家,无不在导入的设计上精益求精,设计精品更是异彩纷呈,美不胜收。例如《祝福》的导语:“同学们,春天是一个充满青春、活力、美好的季节,春天是一个洋溢着生机与希望的季节,春天是一个干涸的心灵得到雨露滋润的季节。然而她――祥林嫂――一个普通的女人,却在春天丧夫、失子、沦为乞丐,直至被吞噬了灵魂。是谁剥夺了祥林嫂的春天?今天我们就随着鲁迅先生一起走进鲁镇,走进《祝福》,去认识一位没有春天的女人,去探究她悲剧命运的根源。”短短的几句话一下子激起学生的阅读欲望,激发他们渴求探究事理的思维。这样学生就会主动阅读文本,并随着作者的叙述不断地思索、探究,可谓事半功倍。
2.目标导向。目标是教学的灵魂,是教学的出发点,也是教学活动的最终归属。要提高教学效率,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必须有明确的目标意识。明确的目标导向能够快速点燃学生的智慧之火,给学生以适时的启迪,提高整个智力活动的积极性,也能活跃课堂气氛,加强师生互动。同时,这种明确的导向能使W生的学习方向更明确,敢于创新。例如在教授学生赏析《春江花月夜》这首诗时,可将目标设定为:置身诗境,缘景明情。赏析诗歌含蓄、隽永、情理浑然天成的画意诗情。某些学生以“月”为赏析诗作的把手,由“月”在空中的位移,赏景析理明情。并且,学生根据以前所学的关于“月”的诗词加以联想谈出很多独特的理解。
3.示范导法。心理学研究表明,“模仿是人类的天性”。因此,我们强调,教师要设计教法,在课堂上做好示范,指导学生掌握合乎认知规律的学习方法,帮助学生运用或操作有效的方法,使学生自主实践,举一反三,融会贯通。“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要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创新,就要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让他们用自己掌握的方法在自由的语文天地,创新不断。在每次进行考试、检测甚至作业之时,教师应先把试题做一遍,并且把自己的审题方法、解题思路记录下来。在评讲试卷或订正作业之时,把自己的思路演绎一下,把同一类型的题目解题方法传授给学生,让学生积累下来。这种示范指导,让学生解题时能有一个很好的切入点,使之有的放矢。
4.点拨导思。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会遇到各种困难和疑问,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提出问题,暴露学生思维过程中的问题。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只起点拨引导纠正作用,开启学生的思维,让其自悟自得,大胆创新。教师不能包办代替,要起到点拨作用,关键是了解学生思维的特点,巧设问题,适时点拨。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在教学中一定要重视点拨,点拨可以使课堂的“死水”变为“活水”,疏通学生暂时阻塞的思维,促使学生的思维散发出灵动的火花。例如在分析韦庄的《菩萨蛮》(其二)时,教师可提出这样一个问题:"未老莫还乡,还乡须断肠"这一句除了有对江南的喜爱和留恋之外,还蕴含着什么样的情感?如果学生无法回答,教师就可点拨学生借助工具书了解作者的经历,知人论世。很多学生马上领悟,原来这一句还蕴含着作者因战乱欲归而不得的痛苦之情,而先前对美好江南的描写只不过起到以乐衬哀的作用。
5.迁移导练。教师精彩的讲授固然能愉悦学生的耳目,净化学生的心灵,但是进一步开发学生的智力,触发学生的情思,巩固学生的新知,离不开迁移导练。语文教师在进行语文教学艺术深入研究的过程中,万万不可忽视对迁移导练设计的思考。学生学习新知后,要及时指导学生在迁移运用中巩固所学知识,逐步形成创新技能,使其乐于创新。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增强语文能力,真正步入绚丽多彩的语文世界,领略语文世界特有的艺术魅力。
6.拓展导用。学以致用,使学生善于创新是教学的最高目标。教师要倡导学生把课内学到的知识进行拓展,如何进行?
笔者提出,首先,要发挥想象能力填补作品的空白。如在《故乡》中,宏儿和水生二十年以后的友谊是否有如“我”和中年闰土的隔膜?在《边城》中,将翠翠的爱情观与古诗《蒹葭》《上邪》爱情观进行比较,分析彼此的异同点及传统的爱情观包含哪些元素。在《祝福》中,细读课文,说说祥林嫂值多少钱?
其次,以多元的解读诠释作品的主题。如《孔雀东南飞》这首乐府民歌,将其主题定为“批判封建制度的罪恶及歌颂兰芝、仲卿的忠贞爱情”当然可以认同。但在笔者的教学实践中,学生挖掘出刘焦二人反抗精神的本质,追求婚姻自由,“人性觉醒的反抗”等主题。对学生的拓展认同,不仅能激发学生思维,还有利于培养、形成和发展创新思维。
最后,以辩证的理性鉴赏人物形象。作品的人物形象具有立体化的特质,加之阅读活动个体化的特征,作品的人物形象与学生理解中的艺术人物理应不同,这给我们鉴赏人物提供了求异和创新的可能。在这个过程中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文学理解力、鉴赏力和想象力,还可以极大地激活其思维,开启其灵智,培养其创新能力。因此,在指导学生鉴赏文学人物时,不能简单化和绝对化。否则,学生的观点得不到教师的肯定和激励,就会产生思维的惰性,满足于教材、教参和教师对文学人物的分析的理解,学生的创新意识由于人为的扼制而渐渐消殆。
三、以情智评价巩固创新能力
情智型语文课堂教学还需要在今后的教与学中得到进一步的巩固。因此,还要注重教学实践的评价。评价的作用在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动力,增强创新的信心,让学生在评价中体验到成功。
1.评价标准要求灵活。创新型教学的评价标准应是多元化的。语文不同于其他学科,标准化的答案只能扼杀学生的创造天性。所以教师不能以自己的标准,以教学参考的“正确答案”作为唯一的尺度,否则只能导致学生为了这个唯一揣摩教师的心理,放弃自己的思考。
2.评价时间提倡延时。在教学中我们常常可以看到,教师一个问题下去,便迫不及待地寻找举手的学生要他发言,如果答案符合心中的标准答案,便大加赞赏。其实,此时大部分学生还在思考,教师这样太过及时的反馈只能是借少数尖子生的问答压抑大部分学生的思维,久而久之,导致某些学生形成惰性,成为课堂中的“听众”。所以,在课堂评价中我们要提倡延时,要求教师不仅在提出问题后给学生留出充分的思考时间,而且在学生回答后给学生适量的时间,让学生有再次思考判断的时间,这样延时反馈,更能提高导致学生的思维积极性。
3.评价人员强调多样,不仅要有教师的反馈,更要重视同学的反馈,鼓励学生大胆发表不同的意见,进行争辩;重视自我反馈,再次展示思维的过程,培养学生的判断能力。
4.评价内容要求全面。既重视基础知识的掌握,更强调能力的考查,使评价做到落实双基、题型灵活、覆盖全面。
5.评价手段体现激励。通过鼓励性的评价让学生体验成功,调动学习的积极性,特别提倡诊断性评价,使评价做到定量与定性相结合,并把评价与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总目标联系起来。
语文教学情智性对于当代教育有很大意义,有利于新课标的落实,有利于语文教学质量的提高,有利于学生智力、能力的发展,有利于学生健全人格、高雅气质的培养。在教学中,教师一定要转变观念,重视对学生情智的激发,引发学生去探索,去思考,去创新。
参考文献:
【关键词】中学语文教学 知识量 情感 思维
在中学语文教学的理论实践中,迎接多媒体辅助教学的欢呼声中从来不缺乏对多媒体教学应用的质疑声。毕竟,多媒体教学的过程是预先设定的一套固定的流程,而语文的思维是发散而且不固定的,语文教学的过程当然也是不确定的,运用多媒体教学时,教师无法根据学生突发的思维调整教学思路,就会或多或少地限制学生的思维。而多媒体教学就多媒体教学中常用的图画、音乐等形式直接诉诸于人类的感官,省去了学生对文字的思维过程,不当的应用,它的形象性与趣味性只会降低学生对语言本身的解读与探索。那么,语文教学需要借助多媒体教学吗?如果需要,应该如何连接、融合两者来提升中学语文教学的质量呢?
这里,就从中学语文教学的特点出发,从知识量、情感和思维三个方面来探讨这个问题。
一、知识量
语文学习的是母语,学生的成长环境不同,母语掌握的水平就不同,到了中学,尤其是高中,学生掌握的语文知识量尤其是课本以外的语文知识量差别很大。在差别很大的中学生学习同一个知识点时,运用传统的教学方法,教师无法顾及到每一个学生,对于其中的个体来说,往往不是讲解不够,就是浪费时间,学生不容易有效地根据自己已有的知识结构来建构新的知识结构。
而这个难题,不管是对于知识点碎又缺乏连贯性的语文复习课或者文言文字词来说,还是对于一些文学文化知识的梳理来说,用多媒体辅助教学都很方便。因为,它可以大容量而又不干扰学生地呈现同一个知识,学生可以自由地选择知识点来建构自身知识体系,可以给每一个知识点自由地分配时间,而且在学习过程中,学生之间可以不扰并列前行从而达到有效利用课堂时间的目的。
二、情感
语言是表达情感的重要手段,而语文的文本又是情感的外在体现,语文就自然地担负着情感教学的重任,然而,有时语言会遏制想象,会破坏氛围,尤其对于青春叛逆期的中学生来说,用语言表达出的模式化标语化的情感只会起到副作用。然而,对于生活情感体悟不太充足的中学生来说,适当的点拨或者提示从而引导中学生自己去思索体悟其中的情感是必须的,而这个引导可以是语言,更可以是多媒体辅助教学中的视频、画面、音乐或者无声的语言――文字,因为它们更容易引导而不是讲解甚至说教。
多媒体辅助教学中画面、音乐以及文字出现方式的运用效果犹如诗歌中文字排列的形式一样,可以传达出语言文字不能传达出的氛围、情感和意蕴。例如经典篇目《背影》一文,它通过琐碎的细节而不是什么大事来传达出父亲对子女的关爱,中学生能否体悟出来,能否推人及己去体悟出自己父母在琐碎的生活中所传达出来的对自己的关爱也是一个难题。对于我们普通人来说,父母一生的付出也许也只是一些又一些被中学生认为理所当然甚至厌倦的生活琐事,而《背影》却恰恰可以引导中学生思索体悟平凡而又琐碎的父爱母爱。这个引导,也许只需要一个画面,如学生常见却又忽视的父母那渴望、期盼或者失落的眼神,父母曾经年轻的容颜,所有人都可能离去而唯一不会离去的父母的双手和肩膀……也许只需要一首歌曲,也许只需要几个文字默默地呈现给学生,对于情感的体悟,这些绝对胜过教师苦口婆心的教导。
三、思维
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偏重记忆的知识点已经大大减少,偏重理解体悟的知识点增多。一个偏重理解体悟的知识点的掌握,需要的就是大量的例子,一些图画音乐的指引,让学生在大量的语言实践中来自己体悟进而掌握,这些正是多媒体教学的特长。
关健词:语文教学 多媒体 兴趣 情境 思维 效果
很长时间以来,语文课都是让学生感到繁琐、讨厌的课程之一,而创设情境、激情引趣无疑是学生主动学习、积极思维、探索知识的内在动力。但是,怎样才能做到这一点呢?随着教育现代化的普及,多媒体辅助教学得到了广泛的运用。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有效地运用多媒体电教手段,能增强课堂教学的直观性、趣味性,使教师讲解的内容形象化,适应中学生的认知规律,让学生在倍感枯燥的语文课堂中主动地去看、去听、去思考、去答疑,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从而达到素质教育的目的。
为提高课堂效益,向45分钟要质量,我积极利用多媒体开展语文教学,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让学生始终在愉悦中阅读、欣赏课文,学生爱学、乐学。我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语言是人们交流思想的工具。作为教师,我希望学生在自己的课堂上,能有一种高涨而积极的学习热情,那该多好啊!怎么才能让学生愉快地学习呢?我在课堂上尝试使用了多媒体课件,发现学生们看得津津有味,听得聚精会神。这让我感受到多媒体能给我们的教学带来很好的效果。于是,教学中我选择更多的时机,放一则故事、一幅幻灯片,播放一段录像或一段音乐。例如,在教学鲁迅先生的《故乡》一文时,我体会到该文蕴含了作者丰富的、真挚的情感,文章质朴、凝重,充分体现了离开故乡时的恋恋不舍之情。讲课时,我先请学生欣赏歌曲―《故乡的云》:“那故乡的风,那故乡的云,为我抚平创伤……归来把归来哟,浪迹天涯的游子!”回肠荡气的旋律把学生们带入到一个新鲜而亲切的意境中。正当学生们心醉神摇于歌曲时,我顺势导情:“故乡,这个令人感怀的名词,多少文人骚客歌咏过它,多少人产生过‘美不美,故乡水;亲不亲,故乡人’的慨叹。鲁迅先生18岁离开故乡求学,探求救国救民的良药,很少回到故乡,对儿时的伙伴有着深深的怀念。阔别故乡二十年后,但故乡已不是记忆中的美丽故乡,小伙伴也变得面目全非。作者悲凉感愤于故乡的一切,一年之后写下了短篇小说《故乡》。”在这样的情境中,学生的注意力集中,探索学习的兴趣也油然而生。
二.提升语文课堂教学的效果
初中语文教学内容较多,有些重点词语、关键句子和主要段落,内容都比较抽象,如果教师仅仅通过讲解,并让学生死记硬背,学生即使暂时记住也不能很好地运用。教学中,我利用多媒体信息量大、声情并茂的特点以及快速、方便的优势,在课前先把一些内容制成多媒体课件,将课文中抽象的内容、教学的重点化难为易,然后调动学生去感知,从而增强语文教学的直观性、形象性和生动性,为释疑解难创设巧妙的突破口。在《望天门山》一诗的教学中,天门的形象,“开”和“回”是怎样与山水联系在一起的,是学生较难理解的问题。我依据课文内容利用多媒体设计图景:将两座山绘成门样,两山夹缝中滔滔长江水急流回旋,冲破两山阻隔,一泻千里。远处,红日碧水间,一叶白帆飘荡而来。借助幻灯投影,物象直观,由文到图,学生就能理解“门”“开”“回”的意义,对诗的意境理解就容易了,从而激发学生对祖国壮丽河山的热爱之情。
三.启迪学生的思维和情感
传统教学注重课本内容,学生主要是根据书本上的文字来学习,由于年龄、阅历或其他条件的限制,仅仅只看抽象的文字,往往会影响学生对内容的理解、知识的掌握以及思想感情的领会。运用多媒体教学,可以化抽象为形象,并能有效激发学生的联想和想象能力。例如,在课文《济南的冬天》中,作者对景色变化的描写细致入微,富有层次感。借助于多媒体将文字描写的景色逐次展示出来,不但丰富了课堂所学内容,进而促使他们展开联想,去想象更为丰富的景色。教学中我常用录音来创设情境,用录音教材指导朗读,以读代讲,能够让学生浮想联翩,启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丰富学生的情感世界。
实践证明,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灵活运用多媒体教学,把问题展现给学生,引导学生有选择性地搜集阅读大量信息,还可以相互交流、讨论,进行协作学习。这样学生能保持思维的灵活性,也能够增加思维的广度,不仅有利于增强学生学习时的创新思维能力,有利于学生对语文知识的不断积累,同时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精神,较好的体现了素质教育的新理念。
参考文献
[1].林玲.《运用多媒体手段 改进中学语文教学》[j],中小学实验与装备, 2003,(6).
【关键词】语文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H09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3-8500(2013)03-0176-02
1 初中语文教学现状
语文在各门学科中的作用是举足轻重的,在培养学生听、说、读、写能力过程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近几年的初中语文教学课堂,通常是教师在课堂上起主导作用,学生缺乏主动性,在课堂上做了旁观者、局外人,他们被动的接受着老师的理论,被老师牵着鼻子走,学生的思维能力、个性发展被压抑,久而久之,学生学习兴趣日益淡薄,就没有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课堂上,教师讲得头头是道、眉飞色舞、口干舌燥、疲惫不堪;学生却是一蹶不振、无精打采、恹恹欲睡,整个课堂气氛沉闷、缺乏生机,效益非常低下。学生对语文的兴趣越来越低,听、说、读、写能力也越来越差。
随着时代的变迁,教育形势的发展,新课程已明确了初中语文课堂教学应当“把课堂还给学生,让课堂充满生命气息”的思想转入到怎样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实现师生积极、有效和高质量的多向互动。也就是说,以“还”为基础,向上跨了一个台阶,达到“多向互动”;对这种互动的要求不仅是关注“积极”,更要把握住有效和高质量,高效课堂目标呼之欲出。
2 提高初中语文教学的几点策略
2.1
教师转变观念,营造初中语文课堂和谐氛围:新课程理念认为: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身为教师,应该尽快转变角色,走下圣坛。真诚的爱自己的学生,爱他们的优点,也爱他们的缺点,亲近他们,与他们心心相印,尊重他们的人格,少一点审视责备的目光,多一些欣赏鼓励的热情,注意十分谨慎的保护他们的自尊心,不受伤害。努力营造民主、平等,和谐、融洽的课堂氛围。想方设法为学生获得成功创造条件,使学生的个性得以张扬,最终形成教师乐教、学生乐学的一种真诚合作的新型关系。
同时,作为教书育人的领军人,语文教师应加强学习,不断更新知识。因为学习是促进知识更新,接受现代教育理念,提高教师自身素质的重要途径。一关注时事,洞察天下大事;二学习教育教学理论,提高业务水平;三学习新课程理念,学习他人经验,增强教科研能力;四要学习课堂教学改革经验,提高教书育人质量。教师只有不断地学习,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提高语文教学效率。
2.2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兴趣是求知的前提,学习的动机,成才的起点。初中生在很大程度上凭着兴趣学习的,对学习一旦产生兴趣,就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激发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是非常重要的。只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才能让学生成为语文学习的真正主人。如何激发学生的兴趣,关键在于教师的引导。可以利用学生愿意看小说的优点,指导学生多阅读文学书籍;可以让学生体会语文和生活的密切联系,要让学生体会到语文是丰富多采的,而不是死记硬背。在初中语文教学课堂中,教师要仔细研究课文,对课文的内容和形式要全面把握,通过精心设计教学过程,优化导人设计,适当补充与学生生活相关联的教学材料,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在一上课时播放歌曲《阿里山姑娘》,让学生陶醉在欢快美妙的旋律里,对阿里山产生向往之情。这时,教师导人新课《阿里山纪行》的学习就很自然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被激发出来了。诸如此类的恰当的情境导学可以创设出最佳的学习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能够启发学生的思维,活跃思考,从而提高语文学习的效率。
同时,语文教师适当地帮助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也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动力。苏霍姆林斯基说:“成功的快乐是一种巨大的精神力量。他可以促进儿童好好学习。”初中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善于满足学生的“补偿心理”,学生一次考试成绩的下降,并不等于失败,如果教师能给学生创造再次表现的机会,直到取得成功,学生就会始终保持必胜的“补偿心理”的做法。
2.3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自主学习是指:建立在自我意识发展基础上的“我能学”;建立在学生具有内在学习动机基础上的“我想学”;建立在学生掌握了一定的学习策略基础上的“我会学”;建立在意志努力基础上的“我坚持学”。初中语文教学过程应当注重学生自学,在自学感悟的基础上达到知识的掌握。这种能动式学习不但使学习过程有效,而且使学习者本身主动而自信。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当注重培养学生“能学”的信心,激发学生想学的愿望,点拨学生“会学”的策略,提供学生坚持学的动力。教师不得包办代替,要培养学生自主操作,自主迁移,自主比较,自主比较,自主发现,自主探究的能力。如教学文言文,首先要让学生对照注释,查工具书自主学习,理解课文大意,教师只需对学生提出的较难的字词和句子作讲解。
由于每个学生的思维品质、学习形式、理解能力各不相同,教师在教学中本着以人为本思想,做到层次性和差异性。一方面针对不同层次学生的知识基础和能力,采取不同的施教策略,分层要求、分层设问、分层练习,使教学适应每个学生的学习需求和观察水平,真正落实因材施教。只有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才能实现学生语文素养的全面提高。
关键词:多元化;教学方法;中职语文教学
语文教学是中职教学阶段的重要环节之一,对学生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影响,是学生培养思辨能力的基础阶段。目前我国的中职语文教学存在教学模式僵硬、教学方式单一等问题,严重影响了课堂教学的质量,降低了语文教学的效果。多元化教学方法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将中职语文与多元化教学方法结合有利于推动语文教学水平的提高。
一、多元化教学方式的制定
在中职语文教学中,一方面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基础知识和语文素养,更重要的是锻炼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教师可以采用多元化的方式,从不同内容,内容的不同角度去分析文章的段落大意,通过教师的讲解、指导、分析,使学生逐渐具备思维多元化的习惯和能力,培养学生的思维发散能力,让学生能从事物的不同角度去感知观察,以提高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二、中职语文多元化教学的具体措施
(一)教学方式多元化
在传统的中职语文教学中,教学的重点主要集中与锻炼学生的写作技巧和基础知识理解能力,这已经不能满足新时代中职语文教学的需求。教师在日常课堂教学中需要将教学方案设计的重点放在对学生的想象力、情感及思维的启发上,推动学生掌握多角度理解知识的能力。
(二)思维方式多元化
多元化教学是建立在多方面思维的基础上,思维方式的创新会推动教学方式的改革。因此,传统的单一化教学方法的教学效果也必然会单一化,而多元化的思维方式更注重学生的整体发展,例如学生的人格塑造、能力培养等方面。
(三)教学手段多元化
为了促进多元化教学方式的改进,要加强多媒体在语文教学中的利用,教师要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搜集与整合科学、合理的信息资源,将其制作成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多媒体课件,这种方式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好奇心,活跃整个课堂氛围,促进学生学习效率的不断提高。
三、中职语文多元化教学的策略分析
(一)教学策略分析
巧用微课、幕课、翻转课堂创设情境,促进教学目标的实现。 利用微课的形式将课文中处于静态的文字演变成立体的、生动的形象,并创设生动鲜活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在微课展示的立体的动画、鲜活的形象、鲜明的色彩中,在身临其境的感觉中走进课文。
(二)教学资源分析
信息化教学资源包括文本、图像、音频、视频、动画等辅助内容,信息化教学的文本素材是根据教学需要编写的,来源于教材、教案和参考书等。文本素材最基本的获取方式是录入,目前主要有键盘录入、手写板录入、语音录入、扫描录入等方式。
(三)教学评价分析
中职语文信息化教学的评价过程,不可忽视以下几个问题:
一是重点考核教学设计思想和能力;二是运用信息技术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的能力;三是多媒体使用的必要性(网络环境);四是教学反思:就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作用和预期效果进行讲解;五是要突出实用性,以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教学效果为目的;六是教学方案具有可推广性。
(四)教学过程分析
课前预习,利用班级QQ群布置预习任务,引导学生进入自创的网站―“中职语文在线课堂”,浏览“资源中心”里的创作背景、字词等大量资料。本文创作背景、作者介绍及其代表作,鉴赏知识等)。
(五)第五环节:讨论思辨
课前,已布置学生进入网站上的 “资源中心”观看视频:《三国演义》中赵括死读书至百万大军活埋的悲剧,以及诸葛亮大将姜维大意失荆州的故事,督促学生明白一个道理:读书要学以致用。
课堂上,根据网上互动交流区的留言,启发学生深入地思考、讨论:讨论本文观点在功利主义和感官享乐至上的今天的现实意义。学生将电子小报上传至网站后,教师进行批阅,师生留言交流。为了帮助学生及时检测学习效果,设置了在线分享,学生可以在线答题,点击并提交自己的答案,系统做出及时反馈。这一环节,个人自评、小组互评、组间交流、师生交流,评价方式多元化,关注过程和结果,同时也帮助学生巩固和应用了所学知识。
在此过程中,任课教师也搜集了大量的资源,学生在品读经典篇章的同时,还提高了语文的应用能力,电子小报word排版、图形图像处理等知识。所以,本信息化教学设计的一个重要理念:不是为信息化教学有效性而设计,而是为了实现教学相长。课堂是谱写青春花样年华的乐章。只有教师独具匠心的教导、点播,才能有效地促进学生求知上进的心。
总而言之,多元化教学方法对中职语文教学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教师通过新时代的教学方式,可以实现多远化的教学目的。学生通过教师的正确引导,可以转变自己的思维方式,提高自己的思维能力,增强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如此才能满足时展的需求。教师需要对教学手段、教学思维及教学方式不断创新,才有利于推动多元化教学发展,为现代化人才的培养创造基础。?由于中职生主要关注专业的学习,对语文等文化课程的学习渐渐轻视起来。而与传统的教学方式教学手段相比,信息化教学资源的开发应用,恰如引入一池活水,为语文课堂教学带来新鲜血液。中职语文教学更强调对专业技术学习的辅、服务。而现代信息化教学资源的引入,正是以其资源海量化、形式多样化、活动交互性等优势,为课堂结构的优化,学习空间的拓展,师生之间的交流,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和氛围。中职语文信息化多元化教学的应用研究是关乎现代语文教学生命力的课题,值得每位在教学工作中精心研究。
参考文献:
[1]董希旺.重拾文化自信,建设全新语文[J].新课程研究.2014,(10)
关键词:多媒体 语文课堂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05-342-01
现代多媒体技术为新型语文教学模式的建构创造了有利的条件,它以其图文并茂、直观形象、资源丰富等优点在语文课堂教学改革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语文课程标准》中强调“语文教师应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这就要求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具备合理选择与运用多媒体技术的基本能力。
那么,如何合理运用多媒体技术这一辅助教学手段来优化语文课堂教学呢?结合多年语文教学经验,浅谈以下几点意见: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在教学时根据需要利用多媒体把即将讲解的教学内容转换成生动形象的图片、声情并茂的视频、旋律优美的音乐,给学生带来视觉上的冲击、心灵上的震撼、情感上的铺垫、氛围上的渲染,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使他们迫不及待地想进入新课的学习。例如,我在讲授《雷锋叔叔,你在哪里》时,我制作了Flash课件导入新课,它融画面、文字、音乐于一体,既给学生展示了雷锋的音容笑貌,又讲述了雷锋的光荣事迹,还让学生陶醉在歌颂雷锋的歌声中,很快地调动了学生阅读文本的积极性,更使学生认识到学习雷锋意义重大,尽管雷锋叔叔已经去世了,但像雷锋叔叔一样的好人和助人为乐的精神是值得他们学习和弘扬的。所以说,借助多媒体创设情境,可以将已经离我们学生很远的东西汇聚起来,拉近他们和那个时代那个人的距离,产生情感上的共鸣。“新课标”提倡的语文教学模式要求一堂课应达到“大容量”、“快节奏”、“气氛活”等教学效果,而这恰是传统教学模式下的“一根粉笔,一本教科书,一块黑板”所无法达到的。这种情况下,多媒体技术的运用就能够充分显示出它的优势,它集录音、幻灯、音乐、投影、电脑等多种现代教学手段,具有信息量大、显示质量高等特点,能够充分显示语文课堂的“大容量”、“高密度”,大大提高了语文课堂教学效率。
二、寓乐于教,丰富多彩
一节课仅仅停留在教师、学生、文本之上,显然是没有什么新鲜感可言的。但是如果借助多媒体,做教学内容上的补充、拓展、延伸,课堂气氛就可想而知了。学生可以在一节课上接触大量的信息,见多识广,长期积淀,自然成就高效课堂,造就真正人才。例如,我在讲授李白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时,发现这首诗寓离情于写景。诗作以绚丽斑驳的烟花春色和浩瀚无边的长江为背景,极尽渲染之能事,绘出了一幅意境开阔、情丝不绝、色彩明快、风流倜傥的诗人送别画。所以,在讲授这首诗时,我就抓住了此特点,让学生将所涉及的景物:黄鹤楼、杨柳、孤帆、碧空、长江等皆画出来,学生可以借助想象,自由发挥,然后加以比较和鉴赏。这样不仅使枯燥的诗歌鉴赏课变得有趣、快乐起来,更使学生自主地掌握了诗歌鉴赏的要领,即抓画面,会想象,一举两得。浓厚的学习兴趣会激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是学生主动学习最有力的因素。多媒体技术的运用,给传统单一乏味的语文教学模式注入了新的活力,它所具有的直观、形象性会对学生的感官进行有益刺激,让学生有身临其境之感,产生激动人心的情境效果。
三、梳理整合,自主探究
多媒体可以把知识多层次、多角度、多途径地讲授给学生,可以创建思维导图的模板,把知识系统化地呈现给学生,这有助于锻炼学生的发散性思维,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所以等到学生养成习惯后,就可以自己动手搜索相关的知识,勾画知识的思维导图,养成预习、总结、复习的习惯。比如,在讲授《幸福是什么》时,我运用多媒体构建了知识树,树干是幸福,树叶则让学生去填写他们眼中的幸福。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把这棵幸福树的枝叶完善得十分茂密,也体会到了幸福的内涵。
多媒体技术作为教师教学的辅助手段,在使用过程中,要讲究时效性,而不是流于形式。在运用多媒体时要根据文本内容、学生认知等特点制作有利于激发学生兴趣的课件,但在体现课件的形象性、直观性时,不要过度地装饰,否则会有喧宾夺主之嫌,分散学生的注意力。有的课件制作过多地渲染气氛,音乐效果抢占了语文课堂的位置,反而显得华而不实。作为语文课来说,语文教学目标才是语文教学活动的灵魂,而多媒体技术只是辅助手段,所以,制作课件运用多媒体技术时要讲究时效,不能流于形式。否则就弄巧成拙,影响了教学效果。
多媒体技术最大的优点在于能够向学生提供声像、图文等综合信息,学生能够通过有声的画面以及生动的形象,打破时空限制,拓宽直观视野,丰富感知内容。这样也就很容易把学生引入教学内容所营造的氛围,为培养学生的想象力提供了一个理想的环境。而多媒体技术的运用能够为想象的依托物提供这样的展示平台。在教学《故都的秋》时,我利用多媒体准备一些能够启发学生想象的画面――“牵牛花图”、“秋雨图”、“落叶图”……在此基础上,再配以课文的朗读录音,让学生在视觉与听觉的感官刺激下充分发挥想象力,并进一步对文章内容进行再创造,提高阅读欣赏能力。
四、用多媒体强化,促进知识积累
多媒体辅助语文教学是一种高效率的现代化教学手段,它对学生主体性的发挥,创新意识和探索精神的培养有着事半功倍之效。挖掘学生的潜力,让他们在课堂上,自主的学习与思考。主动参与课堂教学。学生在语文学习的过程中,需要积累大量的语言材料,多媒体课件作为一种知识、信息传递的载体,拓展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学生使用文字的能力。
多媒体的运用必将让越来越多的学生爱上语文。能够正确地认识多媒体技术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并恰如其分地将它运用到语文教学中,有助于优化语文课堂教学,提高语文课堂的效率。但多媒体技术决不是简单的拼凑,这就要求我们要不断加强学习,熟练地掌握多媒体技术,一切以语文教学目的为出发,让多媒体技术真正意义上成为语文课堂教学有力的的臂膀,为语文课堂教学增色添彩!
参考文献:
关键词:多媒体 语文教学 合理应用
现代教育技术中的多媒体教学对于传统教学中难以表述的内容、学生难以理解的抽象内容、复杂的变化过程、细微的结构等,都可以通过多媒体动画模拟,局部放大,过程演示等手段予以解决,特别是在语文教学中更显其独具魅力的一面。
一、创设合理情境,激发学生的兴趣,增强课堂教学的感染力。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入门的行道。传统教学中枯燥的讲解,煽情的演说都无法激起学生的兴趣,也不能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而多媒体教学能拨动学生的心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使其受到感染和教育。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教材的不同特点,巧妙地创设情境,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知识的兴趣。在教学《荷塘月色》一文时我首先在轻音乐下让学生欣赏月光下的荷塘景色,这种图、声结合的课件立即吸引了学生的眼球,更激起了他们要了解课文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二、合理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可以方便地突出教学重点,并有效地突破难点
多媒体辅助教学可以变抽象为具体,变无形为有形,通过声情并茂的音视频画面,使学生更易于理解和把握所教学的内容。
在语文教学中我们运用多媒体的声色兼备、图文并茂等优势来强化重点,突破难点自然效果明显,但要注意太多的图文画面和影视资料容易分散学生的注意力,冲淡学习主题,进而影响学生对重点知识的学习,因此运用多媒体教学时不能离开教学目标和学生实际情况一味追求屏幕的“漂亮、精辟和丰富”,一定要考虑其媒体材料的科学性、必要性和实效性。
三、合理运用多媒体手段,实现教学模式的转变,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在如今的信息化时代,课堂教学的评价机制也已经发生了变化,教师是否能够把知识讲清讲透已不再是重要的评价依据。所以教学模式也发生了根本的变化,由前台的“演”变为了后台的“导”,教师把更多的精力放到了钻研教材和如何为学生提供丰富有序的学习材料,为学生创设最佳学习情境,组织学生深入到学习过程中去思考研究,便于学生能在生动活泼的气氛愉快而自觉主动地学习,让学生最大限度地发挥其积极性和主动性,真正实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然而多媒体教学手段在语文教学中要真正做到合理应用还必须注意几点:
1.要避免以视听代替朗读。语文教学强调要让学生能在读中感悟,读则是语文教学中必要的环节。而多媒体课件集声音、图像、文字等多种信息于一体,极大程度地满足了学生的视听等感官需求,激发了学生对多媒体课件的极大兴趣,于是很多教师便在这一方面大做文章,在课件中集中了大量声音图像信息,并在课堂上充分运用,但这样一来,学生的思维反而受到了限制,不利于学生想象力的发挥。
2.还要注意不能忽视在课堂教学中的师生互动的过程。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课堂的主人,教学中不能一味地注重利用多媒体而忽视了课堂中应有的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的过程,语文教学的终极目标是实现人本教育,所以情感教学在语文教学中尤为重要,教师在教学中要时刻把握住自己在教学中的主导地位和作用,重视师生之间的沟通,用自己的感情去感染学生,通过灵活和适当的手段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会对教学更为有效,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非智力因素。
【关键词】小学语文读写结合策略
杜甫有诗云:“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有目的、有计划的把指导学生读书与指导学生的习作有机结合气来,读中探写,写中求读,读写融为一体,不仅能提高语文教学的效率,而且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读写能力。为此,笔者结合自身语文教学工作实践,对实效性读写结合教学进行了粗浅的探讨。
一、实效性读写结合教学的内涵及意义
实效性读写结合教学是指围绕提高语文教学的效率、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读写能力这一目标,而在教学中依托课本中的文章,结合学生的课外阅读,以读促写,读写结合是一种教学方法,要求教师在语文教学中要有目的、有计划地把指导学生读书与指导学生的习作有机结合气来,读中探写,写中求读,读、说、写融为一体。叶圣陶先生说得好:“阅读是吸收,写作是倾吐。”这就明确地告诉我们。读和写是相辅相成的,智慧地把握两者结合的策略,学生的作文能力才会逐渐提高。
写字、阅读、作文是一个系统。培养小学生识字、写字、阅读、作文能力是小学语文教学的总体目标。读写结合关系到关于小学语文教学的这一总体目标能否顺利实现。阅读具有吸收功能,为作文提供样式;作文具有表达功能,体现阅读的效果和水平。读写两者相辅相成,读是理解和吸收,写是表达和运用。吸收才有助于表达,表达的运用中又可以加深理解。阅读中指导学生作者分析、观察事物、遣词造句、连句成段、连段成篇的方法,虽有内化吸收、外化表达之分,但也有其共同点。两者都以生活为实践,思想认识为前提,语言文字为工具,学习顺序上都是从字、词、句、篇循序渐进的,两者是同步的。在这过程中,一定要千方百计帮助学生把知识转化为技能,否则,一切都是过眼云烟,随风而散。因此,处理好读写的关系是小学语文教学的基本问题,读写结合是推进语文教育素质化的有效手段。
二、语文读写结合教学存在的问题
《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语文课程应“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而当前语文课堂教学广泛存在重阅读感悟教材中的“人文性”,而忽略了运用语言文字即“工具性”的培养和训练的现象。语文教学的本质是听、说、读、写并重,而我们的阅读课程重读轻写,忽视读写结合,以为写是作文课的任务,这是严重的认识上的失误。语文教学中,教师费了不少时间和精力,但学生运用语言文字进行习作的能力总是不尽人意。因此许多家长把孩子送到课外作文班补课,以求提高写作水平。这一现象值得我们深思:我们的语文教学如何处理好阅读教学和习作练笔的关系,以提高语文教学的实效性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读写能力呢?
三、实效性读写结合教学的策略
读、写同处于小学语文教学这一系统的过程中,具有统一的辩证关系。指导阅读的过程中,要注意写作的因素,把阅读的过程看作一个双向的理解过程,把读的因素和写的因素对应起来。阅读的过程是观察、思维、理解、吸收的统一,作文的过程是观察、思维、运用、表达的统一,但理解和运用的都是语言文字,要把理解和表达相结合,使读写在一定的条件下相互转换,自然沟通、融为一体。实效性读写结合教学的基本要求,可以用“以读导写、以写促读、读写结合”十二个字来概括。具体讲来,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去着力:
(一)以读导写,于阅读中寻求吸收写作方法。
很多时候小孩子读书就像是小和尚念经一样――有口无心。有的学生抬头随口唱,有的闭上眼睛信口读,弄得口干舌燥,还是没有从书中受益。其实,造成这种情况,并不能埋怨孩子,主要还是做老师的没有给学生以正确的读书方法指导,学生只是机械的、被动的完成老师不值得两遍、三遍、四遍的读书任务,之于没一次读书想要得到什么他们十分的茫然。针对这一现象,作为语文老师应该意识到读的重要性,意识到学生的读书能力和习作能力的联系性。写自内而外的表达,读则是自外而内的吸收。在语文教学中,实际上读是文章作者的写的逆向活动过程。老师再指导学生读书过程中应细致的引导学生打开文章的字、词、句、篇等外在语言材料入手,像剥开竹笋一样,层层进取。读一次又一次的认识、所得、进展。在读书的过程中,由表及里的逐步把学生引入书中,领会文章的思想内容,弄清作者的立意选材、谋篇布局的四路,在读中明白意义,探索写作脉络,积极吸收别人的长处。
编选入语文教材的课文都是文质兼美的,不仅思想内容值得我们细细品味。而且表达方法也值得我们效仿。我们在备课过程中应多一个角度去思考:这篇文章在遣词造句上有什么特色?在巧妙构思、语言应用和表达形式上有哪些是学生可以学习和模仿的?挖掘出文本的“读写结合点”,指导阅读时在理解文本语言文字所表达的思想情感基础上,巧妙地引导学生领悟表达方法,从中迁移并应用于学生的习作之中。
读的形式是丰富多彩的,有初读、通读、细读、精读。指导学生的读书不能平均用力,随着年级的升高,阅读的速度要逐步提高,并把读的重心向后移,培养学生理解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在一、二年级可以引导学生去认识、推敲作者一个词语用法的巧妙。在中年级就要引导学生用心去体会作者在文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所运用的写作方法,如何去谋篇布局。例如在教学《富饶的西沙群岛》这篇课文时,我首先放手让学生试读、通读课文,从而了解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来介绍西沙群岛的富饶的,接着引导学生细读课文,通过作者使用的语言文字真切的感悟到西沙群岛确实是一个富饶、美丽,物产丰富的好地方,作者把西沙群岛描写的这么美,是因为他对西沙群岛,对祖国深深地热爱之情。在此基础上重点指导学生精读课文,弄清作者是怎样围绕中心思想去安排材料的,如何按照“总――分――总”的顺序围绕中心展开写作的。作者在文章的开肉以简洁的语言高度概括了西沙群岛是一个什么样的地方,继而围绕第一小节的内容展开材料和叙述,在详细介绍的过程中作者运用了大量的比喻使语言更加生动、具体,中心句的使用使段落中的重点十分突出明了。在文章的截为作者再次用总的概括性的语言展望了未来,也集中表现了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学生在反复回味精读课文,深思课文内容的过程中领会了作者的写作意图,理清了思路,学到了写作知识。更加重要的是学生能把自己在读书过程中学到的习作方法运用到自己的写作中。这册教材,第六单元的习作训练是“去学校的周围或郊外走一走,看一看,选一处你喜欢的景物,仔细观察,把你的发现写下来。”学生在自己的习作中无论是写校园中的美景,还是写他们熟悉的小花园,光明广场大都能用上课本中的写作方法,比如“总――分――总”结构形式的使用,围绕中心句来写一个意思,比喻句的使用让他们的语言更加丰富生动。
(二)以写促读,在于写作中引导学生自觉阅读。
“书到用时方恨少。”这是人们在写作过程中求读的真实的心理写照。为了更好的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往往会调动起自己在读书过程中所获得的语言、知识的积累,有时绞尽脑汁回忆自己曾有印象的名篇名句,好词佳句。有时不得不悔恨自己读书的贫乏。因此,把写中求读的积极性与日常生活中的阅读教学结合起来,是十分必要的。从写作中找差距,激起学生的求读欲望。比如在学习日记的时候可以引导学生写观察日记,观察的内容可以是植物、可以是动物,也可以是玩具,或者是日常的用品,并让学生把自己观察到的用笔记录下来。在开始的时候,学生一般只能写100-200字,而且形式死板,语言不够具体、生动。针对这种情况我在想办法帮学生克服。在学习《雨》这篇课文之后,我提醒学生把自己的文章与《雨》做一下比较,并想一想如果自己去写“雨”将会怎样写?开始他们觉得作者写的也无所谓,看不到别人的长处。后来,在一场秋雨过后。我让他们去写了,然后进行了比较,这时学生都意识到《雨》这篇文章写作条理十分清楚,细致入微,比喻运用恰当形象,不仅用眼睛去观察,而且用耳朵去倾听,用鼻子感触,用心灵想象。后来,再让学生去写观察日记,他们在文章的观察顺序上、语言的运用上都有了明显的进步。
(三)读写结合,融为一体。
读和写之间的关系要在教学过程中有目的、有计划的运用,使读和写互相促进。
1、结合阅读教学安排习作练习。作文教学应从学生的思想、生活、实践方面的实际情况出发,将阅读教学和写作联系结合起来。有时可以在范文教学前开展活动,先获取感性知识,而后读书,读了说,说了写;有时可以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以书示范,读了想,想了说,说了写;有时还可以先读书,后开展活动,通过学生的亲身体会实践,获取习作材料,而后再进行说和写的练习。比如在教学《爬天都峰》这篇课文时就可以鼓励学生把自己出去旅游时发生的,自己认为有意义的事情拿出笔记录下来。学生就更加用心的再次去读书,有的孩子主动去报刊、杂志,以及自己手中的资料去寻找范文.这样他们有了比较充分的准备,写起来不会感觉太难。
2、点滴积累,经常安排读、写活动。“拳不离手,曲不离口。”读写能力是在日常的多种形式的反复训练中提高的。老师要在课堂上,在平时,多给学生创造读、说、写的机会。随着学生写的层次的提高,各种形式的说也要紧紧跟上:说课文大意,说对词语、句子的感悟,说对着这感情的体会,说自己学文后的敢想,以及各种形式的复述。在时间安排上读应该多于说,说多于写。学生说过的内容可以有选择的进行写的练习。比如用上几个词语写一段话,给课文续编结尾,写一写读后感。随堂小练笔的设计应该机动灵活,将读和写紧密的结合起来,调动了读和写两个方面的积极性,课堂气氛生动、活泼,既加深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又培养了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发展了思维,使学生的想象纵横驰骋,能动表达。
阅读是写作的基础,写作是阅读的提高。我国小语专家崔峦老师说“在我们的语文教学中,一方面要加强阅读教学,另一方面要加强读写联系,做到读写渗透,读写结合。”读写结合能使学生阅读、写作两种能力相互迁移、相互转化、相互促进、共同提高。多形式的读写结合策略能有效地搭起阅读与写作的桥梁,引导学生在与文本的对话中感受语言内涵,揣摩语言规律,习得语言技巧,提升语言质量,实现用教材教语文,提高语文教学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田本娜.提高小学阅读教学的实效性.教育学术月刊.2008(01).
2.施玲英.试论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将作文与阅读教学紧密结合.读与写.2008(02).
关键词:情境;阅读;感悟;体验;实践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C 收稿日期:2016-01-06
一、情境导课
小学生对具体的感性的事物感知能力强,形象思维较强,抽象思维不足,尤其是对有声有色的新事物接受很快。教师要善于抓住小学生这一心理特点,设计具体、形象的情境进行新课导入,可以迅速激起学生的兴趣,激起学生情感的投入,引发学生的积极思考。
例如,在学习秋天的雨一课时,我制作了秋雨视频教学情境导入新课。一场秋雨夹杂着万紫千红的树叶飘入学生的眼帘;接着,金黄色的稻穗、红彤彤的苹果、紫色的秋葡萄顿时呈现在学生面前,并配以深情的音乐诗《秋之歌》朗诵。这其中的声音、图片、动画、实物等教学资源的有机整合,把学生带入了如醉如痴的秋天雨景中,学生不由自主地被视频中优美的情境所吸引。从而为新课的开始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二、阅读感悟
小学生语言积累的一个重要途径就是要多阅读,从不断的阅读中感悟文中的语言技巧,感悟文章的寓意,从而有助于提升自己的语文素养。其中,阅读的方法有很多,有默读、诵读、精读、略读、泛读、悟读等,教师要根据作品的特点和教学要求,指导学生运用适当的方法进行阅读,以便很好地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感悟能力。
朱熹曾说过:“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强调的就是平时阅读的重要性。小学语文教学中有很多需要阅读的课文和书籍,教师就要结合阅读的课文和书籍,布置一些阅读任务,让学生有目的地、有针对性地阅读,并感悟其中的语言特色,品味作品揭示的道理,培养学生的语感,使他们从中体验阅读的乐趣。阅读还可以增进学生的情感体验,得到美的熏陶;尤其是一些图文并茂的作品和书籍,更能开阔学生的视野,陶冶学生的情操,提升学生的品味,引发学生的思考。
三、突出主体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小学语文课程具有丰富的人文内涵,它对学生的精神影响巨大、深远。学生的理解和感受又是多元化的,因此,我们需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主动接受语文的熏陶感染,让学生积极体验学习的过程,从而获得独特的感悟。这就需要教师调整教学结构,把过去重视教师的“教书授知”变成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变学生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变刻苦学习为快乐学习,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要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关键是让学生学会独立思考,学会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学会探究学习。因此,作为教师,要根据学生的个性特点,尊重学生,保护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培养学生自主探究、敢于质疑、敢于创新的精神;做到分层教学,因材施教。笔者总是采用赏识教育的方式激励学生,善于发现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尊重和保护学生的每一次发言,自己不随意发表见解和评价。学生毕竟是学生,他们不是完美的人,身上有这样那样的不足,但他们总有值得肯定的地方,我们要注意发现学生身上有价值的地方。
四、实践体验
小学语文学科的特点之一是实践性强,我们要通过课内课外等多种途径来提高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在实践中让学生体会并掌握语文的特点和规律。每一学期,笔者都会布置一定量的实践活动,主要想通过形式多样的实践活动,激发学生对语文的兴趣,检查学生对语文知识的掌握程度,使他们在寓教于乐中不断、丰富自己的语文知识,提高自己的语文综合素养。例如开展“拍照片,找错字”“办手抄报”“阅读之星评比”“成语接龙比赛”等一系列活动。
总之,小学语文教学实效性的提升是一个老而常新的课题,只有恰当运用科学的教学策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积极主动参与教学,体验教学,感悟教学,实践教学,小学语文教学的明天就一定会更美好!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