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8-07 17:30:40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课堂教学问题设计,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要打造高效课堂,就要师生互动,就要启发学生思维,教师就必须认真备课,精心设计课堂提问。问题是课堂教学的重要载体。因此,如何合理科学地设计课堂问题成为关注的焦点。下面结合教学实践,来谈谈我对问题设计的几点看法。
1 化学新课程问题的来源
学生在化学学习中,会产生许许多多的化学问题。虽然从总体上说,学生产生的化学问题都是学生在认识新事物时与他们原有的认知所发生的冲突,但化学问题的来源是不同的。
1.1 来自生产生活实际的化学问题
化学科学与生产生活以及科技的发展有着密切联系, 对社会发展、科技进步和人类生活质量的提高有着广泛而深刻的影响。高中学生会接触到很多与化学有关的生活问题,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联系实际,帮助学生拓宽视野,开阔思路,综合运用化学及其他学科的知识分析解决有关问题。化学科学应用的广泛性决定了人类生活和科学技术是学生产生化学问题的重要源泉。
1.2 来自化学史中科学方法产生的化学问题
教师结合教科书分析、挖掘知识中蕴含的科学方法和人文精神,既是“教师课程观”的体现,更是提高学生科学素养的必然路向,也是产生化学问题的一条重要途径。
2 新课程背景下优质化课堂教学设计理念及基本任务
新课程背景下优质化课堂教学设计要求以现代教育理论和新课程理念为导向,遵循现代教育以人为本的理念,通过优化教学系统中的诸要素,认真反思自己的课堂教学理念和教学行为,研究学生学习的规律和方法,探究先进科学的教学策略、课堂结构和教学模式,优化课堂教学活动,提升教学品质,提高教学效率和质量,使高中化学教学行为能够体现科学的学科价值取向和明确的教学目标。把课堂的主体地位和学习过程还给学生,力求在教学上培养和发展学生的自主、合作和探究的学习品质,促进学生科学素养的发展,真正体现课堂教学的价值和功用。因此,新课程背景下优质化课堂教学设计必须着力解决好四个问题:一是“为何教”、“为何学”的问题,即学习者需求的分析;二是解决“教什么”、“学什么”的问题,即学习目标的问题;三是解决“如何教”、“如何学”的问题,即教学策略问题;四是解决“教得怎样”、“学得怎样”即教学评价问题。因此,不同于通常的备课,教学设计是一种运用系统方法开发课堂教学系统,解决教学问题的过程,它综合了教学过程中的各种要素,如: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对象、教学策略、教学媒体、教学评价等。
3 新课程背景下的化学优质课堂教学设计要求
教学设计是极其复杂的一个系统,要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必须运用系统观点和方法,遵循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对教学活动进行系统规划。新课程背景下的化学优质课堂教学设计要求化学教师运用系统科学方法,根据正确的教育思想和化学教学原理,分析教学问题,确立教学目标,针对具体的教学对象和教学内容,对化学教学的总体结构、整个程序及其具体环节所作的预期的行之有效的教学策划。首先,要有“全人”概念,教师目中有“人”,重视进行学习者的特征分析,关注学生学习需要,合理选择学习内容,关注学生的进步和发展。其次,关注教学质量。教学目标、教学策略、教学媒体等方面的确定和选择、教学情境的创设,教学活动的具体展开能体现三维目标,关注师生互动,突出知识的形成过程。最后,关注教师的问题意识和反思品质。倡导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持续追问“什么内容是学生素养形成最基础的因素”、“什么样的教学是最优质的教学”、“同一教学内容的处理在众多的选择中是否有最佳路径”对新课程背景下的地域教学形成基本的准备、实施、评价策略。因此,新课程优质化教学设计应提倡以学生为中心、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提倡以问题为中心的教学,让学生主动参与、体验、探究;提倡教师的能动性和创造性,通过认真研读教材,大胆、合理、创造性使用教材,整合各种教学资源,促进教学方式转变,发展学生能力。优质化的课堂教学设计,必须经过四种思维活动:体验专家的思维活动,体验学生的思维活动,激活自身的思维活动和整合课程的思维活动。无论是确定教学目标、安排教学内容、构思教学程序、选择教学方法,还是创设问题情境,都要充分展开这四种思维活动。只有教师在目标设计、内容优化及教学组织活动的各个方面与新课程背景下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相融会,新课程才有可能得以实施。
4 通过实验进行问题设计,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能力
化学实验离不开理性思维的引导与支持,实验、模型、图表中蕴藏着深刻的化学道理。因此,在化学实验教学中,必须坚持实验与思维同步并进的原则,这也是化学学科的特点与优势。
教学过程是以化学实验为载体展开,以问题为线索分析原理,实验观察能为思维活动提供丰富的素材,精巧的问题设计能扩大学生学习活动的心理空间,能充分激活学生的思维,而理性的思维又能为实验观察把握正确的方向。案例中的问题设计,使学生的情感、兴趣、动机都处于积极状态,有效地将观察、分析、讲解等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促使学生的化学知识转化和飞跃。更重要的是让学生体会到问题的研究方向,使实验与思维有机结合,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观察、分析和归纳总结的能力。
综上所述,一个好的问题能激发学生积极思维,催化灵感的火花,提高学生的思维品质。这样的教学有助于学生问题意识的形成,增强思维的深刻性。因此,教师要善于从知识形成条件、形成过程中提出问题、巧妙设计,增加学生思维链的长度,引导学生思维向深层发展。为更好的做好新课标背景下的高效化学课堂而努力。
参考文献:
[1] 曹海娟;;“问题教学生活化”在科学教学中的探索与实践[J];新课程研究(基础教育);2007年11期
关键词:化学课堂教学;问题设计;原则;实践
文章编号:1008-0546(2013)06-0043-02 中图分类号:G632.41 文献标识码:B
要打造高效课堂,就要师生互动,就要启发学生思维,教师就必须认真备课,精心设计课堂提问。
一、高中化学课堂教学问题设计中存在的问题
课堂提问,就是通过设计、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学习的一种教学形式。课堂提问是进行化学优质教学中重要一环,它能够有效启发学生积极的思维活动,引导学生讨论、进行思维碰撞、检查学生课堂学习情况等,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促进学生及时复习、巩固所学的知识,促进学生学习能力的形成和发展。因而在教学中被广大教师普遍采用,广大教师也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和成功的做法。但是在实际教学中,仍然有一部分教师在课堂提问方面存在着一些不足:①在学生小组合作学习中貌似尊重学生主体地位,让学生讨论,让学生尽情提问,学生提出的问题却被搁置一边,不予理睬。②对学生提出的问题不进行整理归纳,逐一解决,浪费了宝贵的教学时间。③搞“提问轰炸”,“满堂灌”变成了“满堂问”。表面上看师生在课堂的问答此起彼伏,学生参与度高,气氛活跃,实际却是问题过于简单。诸如“是不是”、“对不对”之类的提问,表面上营造了热烈的气氛,实质上流于形式,没有多少思考的余地,甚至不假思索便可说出答案,为问题而问题,久而久之反而使得学生懒于思考,有损学生思维的积极性。④问题进行了一定的设计,但比较浅显,无法达到训练思维能力的基本要求。⑤问题表述过于直白,没有思考的余地和探究价值,无法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⑥提出的问题过难,全班学生都答不了,不仅达不到教学目的,反而挫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抑制了学生的思维热情和信心等等。这些教学问题设计中存在的无效提问现象,效果可想而知。既没有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也没有培养学生的能力,特别是学生的思维能力。
总之我们的教师可能都知道问题设计的重要,但在设计具体的问题时却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导致问题质量偏低。最主要的是我们教师对教学问题的设计比较随意,尤其在课前的备课中,对教材钻研不够,对学生学情了解不够,根据自己的教学经验办事,想问就问,想容易就容易,想提高就难,一味求多求全。现在教师大多用多媒体教学,进行课件设计时,更多地考虑是否美观、是否内容丰富、是否吸引学生而没有真正从学生的需求出发。而课堂提问的效果如何,并非看你提问了多少个问题,问题有多难;也不是看提问的方式是否多样,而是看“问题”是否引起了学生的注意,是否激起了学生学习的欲望,是否训练了学生的思维。如果没有转到如何通过对教学问题的设计为学生学习思考“服务”,课堂教学就始终只能在传统教育的老路上徘徊,只是形式有所变化,却无实质性改变。
二、高中化学课堂教学问题设计的原则
1. 真实性原则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创设真实情境,真实的情境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观察、思维和应用能力,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真实本领,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真实情感和态度,有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习惯,正确的价值观和世界观。
2. 科学性原则
化学问题的情境必须符合客观事实,所涉及的事实、知识和思想方法必须是真实的,符合科学观律的,在化学问题解决中所倡导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导向是正确的。
3. 明确性原则
问题设计切忌模棱两可,含糊其辞,使学生不知所云,不知所问,不知所指,然后不知如何答。只有明确问题,学生才能准确把握和回答,达到理解掌握并且综合运用知识。
4. 渐进性原则
问题情境的设置应合理有序地进行,充分考虑各个层次的学生的学习水平和思维水平,做到难易适当,对一些较复杂的问题,可以进行多层次的分解,按照思维由浅入深,由简到复杂的特点来设计问题,层层推进,环环相扣,逐步深化,这样就能引导学生逐步接近问题目标。
5. 主体性原则
问题的设计必须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教师所提的问题要考虑到所有学生的认知水平的“最近发展区”,能够吸引学生认真听,主动学,积极地思考。让全体学生参与进来,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
三、高中化学课堂教学问题设计的实践
设计好问题是上好化学课的前提,它需要老师精心设计,必须掌握问题设计的一般原则。不能仅仅靠一两个问题进行点缀,它更需要教师灵活掌握问题提出的时机,根据教材内容、教法的不同和学生的实际情况,精心设计问题,做好课堂提问。问题如何提出,什么时候提出什么问题,甚至于谁来回答都需要精心设计。可以以本节课的重要知识点设计出一系列的问题,将复杂的问题解决过程分解成若干个小段,将难点进行分解,重点得到突出。把难问题分解成易理解的小问题,把大问题分解成一系列的小问题,问题设计时有一定的梯度,由易到难,从基础到提高,问题之间有一定联系,不断深入提高,逐步引导学生向思维的纵深发展。教师要适当选取一些开放性问题,从思维方法、思维途径、思维结果等方面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寻找多种解题途径,进行发散性思维训练,从而使学生更深入地理解、掌握和灵活地运用知识。这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就能得到保持和激励,学生对本堂课重难点的学习就更容易解决。
例如1:把镁放入氯化铵的溶液中,①逸出的气体是什么?②还能产生什么气体?如何检验?③H2是Mg与NH4+反应还是Mg与H2O反应产生的?④生成的沉淀是什么物质? 能用有关NH4+水解的知识解释吗?⑤如果是浓NH4Cl为什么又不产生沉淀?⑥Mg(OH) 2能溶解在浓NH4CI溶液中,是NH4+与OH-结合成NH3·H2O破坏了溶解平衡,还是产生的H+溶解了Mg(OH)2?如何证明得出的结论?利用实验现象与理论之间的差异发掘问题,使学生在实验过程中产生认知冲突,从而激发思维。提高学生对水解平衡、溶解平衡知识的掌握和应用,提升学生实验设计的能力。
例如2:在讲授“合成氨反应的适宜条件”时,可以设计下列系列提问:为提高合成氨时的氨气的产率①是加压还是减压?为什么?②压强太大行不行?为什么?③是升温还是降温?为什么?④温度太低行不行?为什么?⑤如何改变反应物和生成物的浓度?⑥使用催化剂的目的是什么?这样的提问围绕化学平衡的条件依次展开,促进学生对影响化学平衡的条件的理解与掌握,并能对勒夏特列原理进一步把握。
例如3:在讲授“电解质”的定义(在水溶液或熔化状态下能够导电的化合物)时,设计如下的逐层提问:①如果将定义中的“或”字改成“和”字,行不行?为什么?②“熔”、 “溶”二字可否互换?为什么?③能否将“化合物”改成“物质”?为什么?④SO2的水溶液能导电,SO2是不是电解质?为什么?⑤Cl2是电解质吗?是非电解质吗?还是两者都不是?为什么?⑥盐酸是电解质吗?为什么?这样的提问,慢慢深入,抓住关键字词一环紧扣一环地发问,不仅对学生突破重难点、理解概念有帮助,而且培养了学生思维的缜密性、辩证性以及严谨的思维品质。
在化学课堂中问题的难度要适中。问题不宜太难,也不能太易,难易之间要有一定的坡度。提问要避免过于简单,若过于简单,学生的思维得不到训练;但提问难度过大过深也不行,一个问题问得学生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学生回答不上来不说,反而增大学生的压力,抑制了他们的思维,打击学生的兴趣。我们反对“满堂灌”,但也不赞成“满堂问”,问题太多必然会降低问题质量,使提问流于形式,不利于学生思维习惯的养成。因此课堂提问要问得适时,问得巧,问得趣,问得有价值,真正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点拨作用。
【关键词】 课堂教学 问题设计 问题探究 高效课堂
【中图分类号】 G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6-5962(2012)11(a)-0139-01
1 问题设计要有针对性
一节高效的历史课,教师不仅要根据新课标和学生等情况确立明确的教学目标,而教学过程中问题的设计更需要针对性,提出的问题如果偏离教学目标这个靶子,尽管教师下了不少功夫,也达不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只能是事倍功半。对于通过教师讲解就能领会的问题,一般不要列入。比如,在学习《英国代议制的确立与完善》中《权利法案》的制定一目时,我向学生展示了三幅图和《权利法案》中的部分条文。三幅图分别是:英国议会大厦(附有说明文字)、克伦威尔和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发展示意图,设计了如下问题,要求同学们思考:(1)图片中的议会大厦说明了英国历史上有什么样的传统?(2)图片中人物领导的资产阶级革命是何时完成的,其标志是什么?(3)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发展示意图说明了什么?给胜利的掌权者提供了怎样的借鉴?(4)从《权利法案》的条文中可以看出,它限制了国王的哪些权利,扩大了议会的哪些权利?(5)从以上的思考中,你能总结出英国资产阶级君主立宪制的特点吗?(6)英国政体的这种政治设计给我们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提供了怎样的借鉴?以上问题的设计紧紧围绕《权利法案》制定的背景、必要性、内容和作用来展开,注重学生掌握历史知识的过程,学生在课堂上,积极参与,大胆思考,踊跃回答,教学效果比较理想。
2 问题设计要有趣味性
古人云:“疑为思之始”,问题是思维的起点,问题是创新的先声。在历史课堂教学中,要想办法通过设置有趣味的问题,来激发学生的思考兴趣,促使其积极主动思维,从而达到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目的,同时还助于培养学生探索的勇气和创新的精神。在学习《英国代议制的确立与完善》中《权利法案》的制定一目时,就可以引用一句典故“风能进,雨能进,国王不能进”来设问:国王为什么不能进(老百姓的屋子)?这体现了《权利法案》的什么特点?这个比喻很形象,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思考兴趣,更能很好的使学生深刻理解《权利法案》王权受限、法律高于王权的特点。设置有趣味的问题的方法方式还有很多,需要教师在教学实践中不断积累丰富。
3 问题设计要有层次性
在高中历史平时的训练或考试题中,我们往往所遇到的问题一般都不是“平平坦坦”的,而是有梯度、有层次的,大都是先考查对基础知识的把握,再就是对基础知识的运用,最后还有历史思维能力的拓展或综合。这样做是符合学生认知发展规律的,所设计的问题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层层递进,能把学生的思维活动由弱到强地激活,使学生的思考渐入佳境,得出的结果会更接近正确答案,从而有利于教学目标的达成,提高课堂效益。仍以《英国代议制的确立与完善》中《权利法案》的制定为例,问题的设计顺序是:(1)图片中的议会大厦说明了英国历史上有什么样的传统?只要根据文字说明即可得出的正确答案;(2)图片中人物领导的资产阶级革命是何时完成的,其标志是什么?利用课本的基本知识就可以回答问题;(3)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发展示意图说明了什么?给胜利的掌权者提供了怎样的借鉴?需分析历史现象背后的实质才能解决问题;(4)从《权利法案》的条文中可以看出,它限制了国王的哪些权利,扩大了议会的哪些权利?必须归纳概括历史事物,对学生的能力提出要求,难度再加大;(5)从以上的思考中,你能总结出英国资产阶级君主立宪制的特点吗?考查对所学知识的高度综合能力;(6)英国政体的这种政治设计给我们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提供了怎样的借鉴?答案应与现实相联系,并非固定。
4 问题设计要有科学性
在历史课堂教学中,教师所设计的问题要方便学生讨论探究,教师要对所提出的问题进行精心的构思,预设好探究的方案和结果,以保证学生探究活动能够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使学生在互动、合作交流、探讨过程中发现、获取新知识,不能出现科学性的错误。比如在学习《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时,教师提问:什么是福利制度?你怎么认识西方的福利制度?对于第一问实际上学生都知道,无需探讨。而第二问则比较笼统、空泛,不方便学生探讨。我们可以转化一下问题,通过阅读材料:对于一个德国公民来说,失业后的18个月内,每月可从政府领取1000马克的救济金。这笔钱足够他支付房费、水电开支、食物和外出度假的汽油费,还能去观看拜仁队的比赛,生病的费用另算。于是,很多德国人在下岗后不愿立刻找工作,宁愿在家享受政府的救济,成为国家的巨大负担。这样,通过对这个问题的探讨,学生就很容易理解什么是福利制度,并能归纳出西方福利制度的利弊。
5 问题设计要有联系性
【关键词】 教学问题;教学设计
新课程标准提出了“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核心理念,这与传统的教师“一言堂”相比,是一大跨跃。有些教师为了迎合课改理念,不顾学生和教学内容的实际,鼓励学生多探究、多合作、多交流,整堂课热热闹闹,气氛活跃,学生学习漫无边际,课后一无所知,或答非所问,最终造成课堂教学的低效。因此,怎样提高思想政治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很大程度取决于教学问题的设计。这里,结合自己的实际教学经验谈谈自己肤浅的认识。
一、问题设计要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相结合,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教育只有通过生活才能发出力量而成为真正的教育。教师应在了解学生已有的知识技能、生活经验,选取与学生的发展水平相适应的学习素材,设计与当前学习主题相关的、尽可能真实的情境问题,汲取学生感兴趣的典型事例让学生剖析,使课堂教学成为活的生活,让学生在真实、平凡、体验思考中获得知识、增长知识、接受教育,大大提高思想品德课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也才能真正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的效果。
二、遵循认知规律,优化问题设计
教师应在可能的条件下,组织协作学习,并对协作学习过程进行引导。引导的方法可以提出适当的问题,引起学生的思考和讨论,在讨论中设法把问题引向深入以加深学生对所学内容的理解。问题设计要具体明确,要精炼,能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三、问题设计难易程度要适宜
在教学中问题设计要做到难易适度,设计教学问题时首先要了解学生情况,考虑到学生的知识储备程度。如果人能够用他现有的知识去回答某个问题,学生的知识储备很大程度上决定和影响其思考的能力,也影响知识的吸收和储备。为此,提问必须与学生原有知识相关联,相衔接。教师不仅要全面了解和掌握学生的知识水平、智力水平、学习态度等各个方面,还要了解和把握初中生的思维发展程度及特点,在分析研究的基础上设计好提问。比如,教师在设计教学问题时要结合学校情况、班级情况的提问能引起学生兴趣的高涨,激发思考、回答的欲望;当讲到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时,联系了化学中的酸雨现象,塑料的成份及化学性质等;讲到时,分析诗歌《乡愁》,联系语文课上老师的分析,学生很快产生共鸣。这些都引发了学生的积极思考,踊跃答问,学生也充满了好奇,集中了注意力。这样的课堂学习轻轻松松、明明白白。
由此可见,学生做答与否,与教师提问的技巧、问题难易程度密切相关。问题太难,学生用已知的知识解决不了,望而生畏;问题太易,又引不起学生的兴趣。难易适度的提问,可以使学生“跳一跳就能摘到桃子”。因此,对那些难度较大的问题,一定要精心设计,分解成一系列由浅入深、从难到易的小问题。同时,也要避免简单式提问。
四、问题设计要有梯度、有层次,与学生认知水平相结合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的主导作用首先体现在教师对课堂的整体把握,提问是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通过问题的步步深入,可以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所以设问是体现教师主导作用的重要方面。但是,实际教学中,一些教师的课堂提问却是随心所欲,没有一个系统的提问设计,导致整堂课的教学设计缺乏逻辑性,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需三思而后问,对问题进行系统设计。问题设计要有梯度,有层次,难易兼有,由浅入深,环环相扣,层层推进,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符合学生思维发展的规律,符合学生的思维过程和不同层次的分析能力。教师整堂课的问题设计,既要兼顾知识型问题的设计又要兼顾理解、应用型问题的设计。
五、问题设计巧妙与引导学生学会探究相结合
巧设问题就是通过教师巧妙地设置相关的问题激发学生的思考与求知欲望,促进学生自主探究。例如:在学习《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这一内容时,可采用材料:改革开放三十年来,使中华大地发生了历史性的伟大变化,经济建设上了一个大台阶,综合国力上了一个大台阶,人民生活上了一个大台阶,整个国家焕发了勃勃生机。设计以下两个问题:①请根据自己的观察和体验,举例说明我们家乡的变化。②30年来我国之所以取得历史性伟大变化的宝贵经验是什么?因问题的设置在内容上贴近了学生的生活实际,学生感到有话要说、有话可说。很多同学在课堂上争着抢着发言,提出了自己的见解。从中可看到,巧设问题,让学生主动探究,不仅扩充了学生的知识视野,而且形成探究的兴趣和自主探究学习的良好习惯,从而更好地促进了学生主动发展。
六、问题设计应精简相结合
【摘 要】小学数学教师要重视课前准备,确立数学教学策略,重视运用好的教学策略提高课堂教学策略,重视数学课堂学习和课后学习的衔接,全面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效率。
关键词 教学效率;措施;策略
数学是重要的基础学科,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提高课堂教学效率,重视运用最少的时间和精力,获得最满意的课堂教学效率。教师应该充分掌握小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重视数学课程的教学特征,运用好的适当的策略和手段,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一、教师课前充分准备,确立教学策略
教师能否充分做好准备是影响教学效果的关键,好的教学目标决定着能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科学有效的教学目标的制定出现在这些方面:
1.教师要在教学内容上科学确定教学的广度和深度。教师要考虑学生的接受能力,重视安排好一节课的含量。教师要对低年级学生和高年级的学生区分对待,教师要提高学生的思维水准,重视提高教学进度。
2.教师要区别对待教学的重点和难点,避免教学的时候抓好教学内容,在次要的时候多花时间是不能达到好的教学效果。
二、教师要重视运用好的教学策略提高课堂教学策略
(一)全面挖掘学生学习潜能,创造好的学习氛围
教师要重视把握好数学教学的认识过程和情感过程,激发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教师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
1.教师创造和谐轻松的教学氛围。教师应该运用现代教学手段,充分运用多媒体技术让教师把小学数学课上的生动形象,充满趣味。教师可以设计好的数学课件,呈现在屏幕上,给学生提一些配套的问题,迅速引入课堂教学内容,直观形象地丰富教学内容,也增加了小学数学教学的课堂教学情趣,增长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全面活跃了课堂教学氛围,提高了课堂教学效果。
2.教师要确立好的师生关系,重视师生之间存在着情感交流的压力,教师应该在课堂教学中重视保持微笑,运用快乐的情绪感染学生,给学生亲切的感受,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真诚面对学生,帮助学生获得情感,保证学生运用好的心态感染学生,参与课堂教学中。教师要重视教育好成绩不好的学生,多给学生支持和鼓励,教育学生学好数学,多给学生表扬,发扬学生思维的闪光点,激发学生增强学习的热情和愿望,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二)巧妙设计问题情境,科学指导学生
在对学生进行新知识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创造生动和谐的教学氛围,揭示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教师可以运用故事、游戏进入课堂,教育学生动手操作。教师可以安排学生设计一些应用题的故事情节,增加教学的趣味性,重视了解学生的学习面貌,科学地引导学生学习新的知识。
所以,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该将数学问题变成生活中经常见到的,能理解和接受的数学问题,将数学问题充分灵活化,直观地展示出来给学生解决,这样,教师就能教会学生掌握数学知识和能力,也能实现数学学习和生活的联系,提高学生数学学习的效率。
因此,数学教师在提出数学问题以后,要能给学生创造独立思考的时空,鼓励学生大胆科学地解决数学问题,教育学生学会思考,学会创造,提高学生的数学思考能力,教育学生发挥好数学学习能力。教师也要注重设计好的问题,激发学习思维,针对教学的问题科学地指导学生学好数学知识和技能。
(三)注重动手实践,增强课堂教学质量
数学教学要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要重视引导学生全面参与课堂教学活动,所以,教师要在数学课堂教学中,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方式,教育学生参与课堂学习。教师重视强调学生会学习,通过课堂教学实践,重视教育学生将数学知识内化,融会贯通,教师可以通过教学实践,重视教育学生感受、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
例如数学可以教育学生自己带数学学习用品来配合课堂数学教学,让学生了解数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实际运用,让学生感受数学的学习的生活化特点,全面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积极性,重视感知疏忽学知识,理解数学知识,促进提高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提高数学课堂学习效率。
三、重视数学课堂学习和课后学习的紧密衔接
小学数学知识学习中,教师要增强数学学习的系统性,实现数学知识前后学习的密切性,重视增加课后复习的内容,教会学生学会总结,学会探索,学会发展,教育学生巩固和发展知识,全面开发学生的数学学习智力,激发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发现数学问题的能力。
因为受到学生数学思维发展水平的限制,受到学生数学接受能力的限制,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可以将一些内容让学生分成几节课来进行学习,注意学生数学知识之间的联系,实现数学知识教学中的更加系统化和科学化的运用能力的提高,收获好的教学效果。
例如教师在讲解两步应用题,可以运用以下的例题:
有30米的布,其中12米剪下来用来做床单,剩下的布用来做衣服,每件衣服花去3米布,可以做几件衣服?这个问题可以从问题入手进行分析,解决数学问题,可以根据问题和已知条件来补充另一个问题所需要的条件。解答这样的问题的时候,教师可以从复习这一个步骤出发解答应用题,教育学生看到两步应用题和一步应用题之间的联系和不同点,教育学生掌握两步应用题有什么联系和不同点,教育学生掌握两步应用题的分析和解答的方法,要求学生能够对一步应用题的知识有更好的掌握能力和应用能力,重视学生掌握更多的数学知识,加强课后复习能力的提高,教育学生重视把握好在课后复习的基础上,获得更好的课堂教学的效果。
因此,数学教师要运用多种策略,实施各种措施,来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效率。
参考文献
[1]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效率方法的探索.清文.新课程.教师.2013年第12期
数学新课程标准中强调教师的职责在于向学生提供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在活动中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引导学生积极从事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与实践创新。因此,教师在进行数学课堂教学设计时,需要分析论证所存在的数学教学问题,并在此基础上设定教学目标,然后围绕既定目标设计教学的各个环节,最后对学习的结果进行全面的评价,根据评价的结果对以上的各个环节进行修改,促进学生的数学学习。
一、新课标下初中数学课堂教学设计的内容
教师在进行数学课堂教学设计时,必须明确自己的教学宗旨是在于帮助学生更好地进行数学学习,完成学习任务。因此,设计的内容应该包括教学目标、任务分析、教学思路及教学反思。通常情况下,在数学课堂设计时首先要对学习需求、学习内容、学习目标、学生现有水平等几个要素进行分析。新课标中要求教学目标要涉及到知识技能、情感态度等多方面的目标。在任务分析时应关注这几个方面的问题,一要关注学生的起点,二要关注学生的认知水平,三要分析教学的重难点,四要研究达成目标的途径及其方法。
二、新课标下初中数学课堂教学设计的模式
数学课堂教学设计的模式主要有三种典型的类型,即以“教”为中心的教学设计模式、以“学”为中心的教学设计模式和“主导――主体”教学设计模式。新课标下的数学课堂教学设计要求教师要对整个数学教学活动作系统策划,把一般的教学理论应用与数学教学实践中,以学生的学为出发点,遵循学生数学学习的内在规律性,站在学生的立场上进行数学教学。因此,新课标下的数学课堂教学设计要以学生为中心,围绕着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学习问题进行教学设计,在设计时要体现学生数学学习的自主性、情感性、科学性和创造性。
三、新课标下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问题设计的几个要点
在新课标下,进行初中数学课堂教学设计时要注意初中数学不同领域关注点的变化。教学设计时要按照知识技能、过程方法以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不同方面要求设计教学目标,考虑短期目标、长期目标;要将新的数学观体现在具体的内容之中;要按照知识体系编排的特点设计数学知识;要充分利用生活经验、教学情境精心设计问题,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兴趣,关注自主实践、合作探究与传统学习方式的融合与优化。在设计问题时,要以趣味性、灵活性、促思性为原则精心设计各种类型的问题,从而达到培养学生思维和创新品质的目的。
1.设计实用性问题
利用问题来诱导学生思考,发掘学生的创造力。结合生活的实例,让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从多个不同的侧面思考,拓展思维空间。同时要鼓励学生多动脑思考,大胆质疑,敢于向教材挑战,使课堂充满生命气息。
2.设计开放性问题
数学课堂教学中,在培养学生求同思维的同时,不可忽视学生求异思维能力,因为求异思维是创造性思维的源泉,而开放性问题是培养学生求异思维最有效的途径之一。所以,教师在数学课堂教学设计时,除了有计划、有目的地采用一题多解、一题多变等形式培养学生全方位、多层次探索问题能力之外,还应设计开放题,发展学生求异思维,为培养创造能力打下基础。
3.设计创新型问题
【关键词】影响 数学课堂 教学效益 对策
“聚焦课堂,有效教学”是当前提倡“轻负高质”课堂教学改革的主旋律。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课堂教学是主阵地。大面积提高数学教育教学质量既要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又要提高课堂教学效益,达到两者双赢。《新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实施新课程标准以来,数学课堂教学效率大幅提高,但通过数学课堂教学实践证明:课堂教学效益相对滞后,不容乐观,据不完全统计,仍有20%至30%的潜能生。为了提升数学课堂教学效益,笔者对“数学课堂教学效益的因素”作了一番研究,认为影响课堂教学效益的因素来自各个方面,然而主要取决于两个方面:一是学生自身的数学学习行为;二是教师的教学行为。以下例说了一点理性认识,与广大数学教师共勉。
(一)学生自身的数学学习行为
学生学习行为包括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两个方面。良好的学习习惯养成取决于学生的非智力因素的培养,而学习方法的指导是侧重于学生智力因素的培养,以下例举学生不良的学习行为。
1、学习意志、注意力、情感和兴趣等非智力因素造成的厌学行为
普通心理学认为,中小学生--尤其是独生子女学生的学习意志、注意力、情感和兴趣等非智力因素方面都非常脆弱,往往在学习中遇到学习困难就退缩,甚至放弃自己的学习。然而数学学科的特点是逻辑思维性强、抽象概括性强等,这样务必要求学生具备坚强的学习意志,勤于思考、刻苦钻研的精神,客观上就给学生对数学学习产生望而生畏的负面影响,严重的会导致学生在课堂学习中丧失学习意志、注意力不集中、会产生与教师抵触情绪等,这样必然会产生厌学心理,从而严重影响数学课堂教学效益。
2、学生数学学习的不健康心理因素产生的模仿学习行为
①依赖心理
数学教学中,学生普遍对教师存有依赖心理,缺乏学习的主动钻研和创造精神。一是期望教师对数学问题进行归纳概括并分门别类地一一讲述,突出重点、难点和关键;二是期望教师提供详尽的解题示范,习惯于一步一步地模仿硬套。
②定势心理
定势心理即人们分析问题、思考问题的思维定势。在较长时期的数学教学过程中,在教师习惯性教学程序影响下,学生形成一个比较稳固的习惯性思考和解答数学问题程序化、意向化、规律化的个性思维策略的连续系统--解决数学问题所遵循的某种思维格式和惯性。不可否认,这种解决数学问题的思维格式和思维惯性是数学知识的积累和解题经验、技能的汇聚,它一方面有利于学生按照一定的程序思考数学问题,比较顺利地求得一般同类数学问题的最终答案;另一方面这种定势思维的单一深化和习惯性增长又带来许多负面影响。
(二)教师的教学行为
1、教学内容设计不合理,并忽视“情感目标”内容的设计
①对《新课程标准》不认真研读:规定不讲的内容也讲,可讲可不讲内容也讲,讲不懂的内容硬着头皮讲;缺乏科学处理教材的能力,照搬课本,不会科学合理使用教材。
②对教材挖掘得不深不透,不能很好地理解教材,忽视“数学源于生活”的情境,情境教学导入牵强附会;在教学过程中“问题设计”单调,缺乏激励启发性。
③不切学生实际,不能因材施教,选题单一,使学生有的“吃不饱”,有的“吃不了”。
④板书设计不合理,随意性大,通常是写写擦擦,到本节结束看不出重点,理不出头绪,一堂完美的数学课离不开规范的板书设计。
⑤布置学生作业是重复练习,复习搞题海战术,造成严重的课业负担。
2、教学过程中缺少学生课堂反思环节
课堂反思指课堂教学将要结束时,师生共同对本课所学的知识与技能进行认真地总结,它能促进学生对知识的巩固、扩展、延伸和迁移,从而使新知识有效地纳入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中去。课堂小结是学生课堂反思的重要环节,必须留给学生一定的时间合作交流。同时,教师也要作概括性小结。但是,绝大数课堂教学设计的“课堂小结”环节已经成为广大教师一种固定摸式:同学们这节课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困惑?缺乏课堂小结创新。
3、教师陈旧的评价观念阻碍了孩子个性发展
教师陈旧的评价观念是影响评价中诸多问题的关键因素。教师为了“良好的课堂纪律”,常常故作严肃,认为孩子给一点阳光就灿烂,故而不经意间维护所谓的“师道尊严”。学生虽然渴求教师的赏识和关注,但由于教师将自己置于学生学习引导者的地位,造成和孩子的心理差距,学生因而不可能将教师当作自己学习的合作者。由于一些陈旧观念的支配,教师未能意识到自己做出的不公平评价给孩子带来多少负面影响,严重影响课堂教学效益。
(三)对策
1、数学教学中对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培养
①用典型事例教育学生,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意志。教学中,要有目的地采用榜样言行、生动事例来教育学生,培养学生顽强的学习意志。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加强学法指导,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①预习方法指导。
②听课方法指导。
③总结归纳复习方法指导
④手脑并用,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3、优化教学过程
①让学生理解知识的产生过程。
②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增强师生之间的亲和力。
③教会学生学习。
一、设计开放的课堂问题
课堂教学的组织形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数学问题的设计方式,课堂要开放,数学问题的设计首先要开放,要能够启发、引导学生进行有意义的探讨,能够顾及不同层次的学生,让他们都有话可说,能各抒己见。英国学者欧内斯特曾指出:数学不仅要关注定律真理性的判定,更需注重数学知识的生成,因而,也就必然要求数学教学从重视知识的静态结果转向关注知识发展的动态过程。这为我们设计开放性的数学问题提供了理论依据和方法。教师需要认真思考并了解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知识经验,借助开放性的数学问题,激发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积极性,为学生提供从事数学学习活动的机会。
二、创设和谐的课堂氛围
和谐的课堂氛围是一个真诚的、重视所有学生的、相互信任的、民主的、自由的、积极的课堂教学环境,是学生能够积极、有效地参与教学的前提,是师生共同参与课堂教学的保证。教学氛围实质上就是课堂上师生关系怎样处理的问题,和谐的课堂氛围要求教师从知识的权威中走出来,成为学生学习的伙伴。数学课堂教学要给学生充分展示的机会,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够发表自己对问题的看法,参与问题的解决过程,享受沟通、交流、讨论所带来的成果和乐趣,打破以往教学中总是教师和几个优秀学生表演的局面,让全体学生都能够感受到自己的参与给课堂教学带来了活力。课堂上,教师要保持轻松、乐观、热情、积极、公平的心态,了解每个学生的需求,善于鼓励学生,相信每个学生都具有取得成功的能力。
三、展示交流要充分
给学生多少信任,就能增强学生多少自信心,学生的学习就会更主动。课堂上留给学生交流的时间要充分,不能是象征性的讨论;让学生展示自己的思路也要充分,教师要认真聆听,并给出及时的、发展性的评价,必要时应给予帮助。小组交流的顺利进行,是学生充分交流的前提,教师要走到学生中间监督、指导、参与学生的交流,保证交流的有效性。小组成员应建立一种平等、民主、互助的关系,以保证讨论交流不流于形式。在这个展示交流的过程中,不仅学生向学生学习、学生向老师学习,老师也从学生思想上受到启迪,从而形成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相互沟通、相互影响、相互补充的“学习共同体”。课堂上,教师要尊重学生的尝试,容纳不同的观点和方案,不苛求完美,强调纪律但不使学生意志消沉,保证课堂活而不乱。
四、解决问题要高效
教师要能够把握课堂教学的方向和节奏。动手操作、自主探索、合作交流、讨论展示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手段,但在充分交流、讨论、展示的同时,不能使学生思维毫无方向,不能让学生的表达偏离问题的核心,要确保问题解决的高效性。数学学习活动应当是生动活泼的、主动而富有个性的过程,同时也是科学性、条理性、缜密性、逻辑性和准确性要求很高的过程。我们不能因为课堂教学方式的变化,而忽略对数学学科本质特点的要求。有些数学课堂看起来热闹,学生发言的次数多、时间长,看似积极参与了课堂教学,但却是无效的参与,教学效果不好,甚至不能真正解决数学问题,其主要原因就是教师不能很好地调控、掌握课堂教学的方向和节奏。这是对新课程理念的误解。
五、课堂评价要体现新课程的理念
建构主义的观点认为,由于知识、经验和信念的不同,每个人对世界都有自己的独特理解。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尊重学生独特的感受和理解,鼓励并提倡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新课程的价值取向是人的发展,课堂评价应多一些启发性评价,多一些发展性评价,增加学生之间的相互评价。教师的恰当的评价,对学生的思维,对课堂教学的发展,有重要的导向性。课堂上,教师要注意聆听学生的发言,不要轻易否定学生,要善于让学生把思考的过程展现出来,倡导学生自我补充、合作补充、探究补充,给回答精彩的学生以掌声,但不忘记鼓励大多数。
六、教师要勇于承担责任
构建开放、和谐的数学课堂,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积极性的最重要因素,就是教师应该勇于承担促进每个学生成长、推进课堂改革和新课程实施的责任。学生会感受到教师积极的、开放的心理品质,以及教师在数学问题和教学策略方面的设计,并对此作出反应。如果教师一直保持乐观和无所畏惧的精神,坚定不移地推进课堂教学改革,对学生保持一贯的热情,给予学生真诚的尊重和关心,学生会感受到课堂上很舒心、很轻松,思路能够放得开,学习兴趣和动机就能被很好地激发,主体地位就能够很好地体现,开放、和谐的数学课堂就能够真正地构建起来。
关键词:数学问题 设计 启迪思维
古语有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有经验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总是精心设计问题,竭力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引导他们一步步登上知识的殿堂。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应从学生实际出发,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通过实践、思考、探索、交流,获得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思维,学会学习,促使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生动活泼地、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数学课程改革倡导的新理念深刻地影响、引导数学教学实践的改变,作为教师也应随着学生数学学习方式的改变,重新建立自己的数学教学方式,努力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而在数学课堂教学中,通过问题的精心设计来启发学生的思维是提高课堂效率的有效手段之一。
对学生来说,问题是引发认知冲突的条件。对教师来说,问题是引发学生认知冲突的手段。课堂教学中的“问题”一方面依据于教材,另一方面取源于学生,但很大部分需要教师的再加工——“问题”的优化设计,下面就本人在新课标理念引导下如何设计数学问题,启发学生思维,谈谈自己的一点看法。
一、精心设计,诱发学生思维的积极性
学习的兴趣和求知欲是促进学生积极思维的动力。要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行之有效的方法是设计合适的数学问题。在数学问题情境中,如果新知与学生原有认知存在着冲突,这种冲突能诱发学生数学思维的积极性。选择富有智力挑战价值的问题,在“恰当”的时候提出,是一个教师创造性劳动的体现。
1、在新课引入处创设问题
学习数学就是为了解决问题。心理学表明,初中学生的最佳注意时间是课堂的前15分钟。为了达到教学目标,新课一开始我们就要设置问题,用问题引入新课,直接进入问题的情景之中,利用这时大脑的最佳兴奋状态,让学生集中思想,围绕问题进行思考。
2、在新旧知识的连接处创设问题
任何一门学科,都有其内在的逻辑联系,数学尤其如此,严密的系统性与逻辑性是其特点之一。为此,在新旧知识的连接处创设问题,是联系旧知引出新知的有效方法。中学数学中有许多概念、解题方法等具有相似的属性,对于这些知识的教学,教师先引导学生研究已学过知识的属性,然后创设类比发现的问题,引导学生去发现,尝试给新概念下定义,解决新问题,这样,新的知识容易在原有的认知结构中得以同化与构建。
3、在教学难点处创设问题
对于教学难点一定要巧妙设计问题,使学生通过问题解答,逐步突破难点,把握要领、掌握规律。要力戒那些答案过于简单的问题,但也不可太难。只有适度的提问、恰当的坡度,才能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与此同时,对不同层次的学生也应视其具体情况而把握难易分寸,使全体学生都从解答问题中享受到获取新知识的欢愉和乐趣。
4、在知识的拓展处创设问题
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是数学教学的目标之一,其方法之一便是通过问题的转化、变化和改造来实现。从这一角度考虑,在知识的拓展处创设富有启发性和探究性的问题,使学生形成创造的心理势态,对数学的本质产生一种新的领悟。
二、启发引导,保持学生思维的持续性
在合适的问题情境中,学生思维的积极性被充分调动起来,但怎样保持这种积极性,使其持续下去而不中断呢?
1、要给学生思考的时间
数学学习是通过思考进行的,没有思考就没有真正的数学学习,而思考问题是需要时间的。实验表明,思考时间若非常短,学生的回答通常也很简短,但若把思考时间延长一点时间,学生就会更加全面和较为完整的回答问题,这样,正确的回答率就会提高。当然,思考时间的长短,是与问题的难易程度和学生的实际水平密切相关的。
2、启发要与学生的思维同步
教师提出问题后,一般要让学生先作一番思考,必要时教师可作适当的启发引导。教师的启发要遵循学生思维的规律,因势利导,循序渐进,不要强制学生按照教师提出的方法和途径去思考问题,喧宾夺主。
3、要不断向学生提出新的数学问题
“问题是数学的心脏,是数学思维发展的生长点”,数学思维的过程也就是不断地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因此,在数学课堂学习中,教师要不断地向学生提出新的数学问题,为更深入的数学思维活动提供动力和方向,使数学思维活动持续不断的向前发展。
总之,问题的优化设计是数学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师生交流的最主要的手段,是启发学生思维、促进学生有效学习的重要方式。如何从心理学、教育学的角度来研究课堂问题设计的艺术,这是每一位教师理应重视的问题。它的效应不单单表现为课堂教学效益的提高,更为重要的是对学生在学习中如何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起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在此良性循环的过程中,使学生的思维火花不断被点燃。
参考文献
[1]张奠宙戴再平编著,《中学数学问题集》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张明甡关文信编著,《新课程理念与初中数学课堂教学实施》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关键词】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教学效益
作为初中数学教师,应当通过应用新的教学理念,对课堂教学方式和方法进行精心设计,从而提高初中数学的教学效果。然而尽管教学改革中提出了正确的教育理念,但是也需要一线教师将其最终落实的课堂教学过程之中。在素质教育的重要性日益显现的今天,通过在课堂中积极应用新的教学理念,采用新的教学策略,提高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效益,对初中数学教育的发展将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教学观念的现代化转变
初中数学教师要开展有效的课堂教学,第一步就是要将教学观念向现代化转变,这样才可以在其引导下,开展其他教学方式和方法。要实现观念的转化,应当要从以下几点出发:
1.四个“转化”
在教学的过程中,转变以往以教师为中心的方式,转而实现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初中数学教学应当以学生为中心。学生通过努力获得的知识才是其真正掌握的知识,才能够有效的加以应用。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教师不应当只满足于教,要努力将叫教授知识为主转化为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能力的提高,以及学生其他非智力素质(个人品德等)因素的发展,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对学生应当进行分层教学,全班统一的教学目标不利于全班所有学生的全面发展,应当根据不同学生的不同特点,进行有效的分层,不搞“一刀切”的教学方法。数学课堂教学离不开数学题目的练习,但是在练习过程中,应当转变过往对题海战术的盲目推崇,转而实现对练习题目质量的追求。过分的追求“题海战术”,不仅不利于学生对学习时间的分配,加重了学生的学习负担,又不利于教学质量的提高。因此,初中数学教师应当选取具有代表性的、能够促进学生数学思维发散的高质量题目供学生练习,从而提高学生触类旁通的能力,提高教学效果。
2.实现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
教师在课堂上,不仅是一个知识的传授者和授业解惑者,其还应当是一个引导者,主导课堂教学的走向。通过精心设计,将学生这一课堂教学的主体积极参与到其设计的一系列教学活动中。学生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才能够构建出一堂高效,高质量的数学课堂,从而促进预定教学目标的实现。
3.课堂教学做好周全的考虑
所谓周全的考虑,主要是要求教学过程中,实现“两全、三动、一参与”。“两全”指教学过程中,课堂应当是面对全体学生,让每个学生都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因为教学应当对每个学生负责;另外,全体学生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时,还需要注意对学生的因材施教,实现全体学生都能够掌握课堂所教学的知识。“三动”是指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通过一系列教学活动的设计,促使学生动脑、动手、动口能力的提高。“一参与”则是指教学活动的主要主体学生,能够全部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并使学生能够快乐、主动的进行学习,从而促进课堂数学教学效果的提高。
二、数学概念生活化、习题化
数学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是必不可少的工具,其不仅涉及到人们生产和学习方面,对现代科学研究等也是不可缺少的工具,可以说其关系到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因此,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不仅要引导学生对数学概念的掌握和应用能力,还需要引导学生能够将其融入到现实生活之中,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因为数学概念都是比较抽象的,所以通过融入到现实生活之中,不仅有助于学生对概念的理解和掌握,对学生的数学能力的提高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与此同时,练习是初中数学教育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其在学生学好数学,促进学生基本知识的掌握,基本技能和能力的发展是不可或缺的。因此,在加强数学概念生活化的同时,还需要通过反映数学概念和内涵的变式习题的练习,促进初中生对数学概念的掌握和理解。
三、提高数学课堂中数学问题的解决
学生对数学问题的解决指的是学生通过参与课堂教学活动后,对知识有了一定的掌握,对数学习题的解决。属于高级的学习活动,其体现的是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应用、学习技能的发展情况。为此,应当积极将学生数学问题解决能力真正落实到课堂教学过程中。
1.在教学活动中加入“问题解决”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将问题作为教学的出发点,以此激发学生解决问题的兴趣,积极主动投入到学习中。将以往的“要我学”课堂转变成为“我要学”的课堂。
2.突出知识的形成和发展过程
在课堂上,让学生对数学概念、定理、法则等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以及解题思路等有彻底的了解,以此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真正掌握,并使得学生进入“会学”的层次。
3.注重解题之后的反思
在课堂上,解完题之后,还应当引导学生进行解题后的反思,这是一种题目解法完成之后的延续过程。
4.对问题能够进行简化
初中数学教育培养学生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学生数学思维能力。解题是培养学生数学思维的主要途径。为此,在课堂解题的过程中,应当学生根据生活实际,将问题进行转化,向更简便、易懂的方向转化,提高问题解决的能力。
课堂教学的好坏,对于初中生数学的学习能力的提高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这不仅要求初中数学教师对教学观念的转变,还需要在课堂上将数学概念生活化、习题化,同时对于课堂中的数学问题解决采取有效的策略。从而实现课堂教学效益的提高。
参考文献:
关键词:初中数学;课堂教学;问题情境
中图分类号:G633.6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5)11-0250-01
引言:受到以往传统应试教学模式的影响,教师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任,对于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并没有给予太多的尊重,学生对于数学知识学习的积极性不高,甚至一些学生对于数学知识学习产生了十分厌烦的心理,最终导致数学教学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成效。在数学教学课堂上设置问题情境能够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充分的调动起来,对于提升课堂教学成效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力。所以教师对于问题情境设计必须要给予高度的重视,下面就对相关内容进行详细的阐述。
1.利用数学矛盾,引发学生认知冲突与求知欲
问题情境设计需要具备两个主要特征,分别为情境性和问题性。对于悬念问题情境的创建,就是要借助数学问题,以及实际生活中存在的问题具有相驳性,是的学生认知思维的发展发生一定的变化,展现一种新的状态。还需要注重的是,在此过程中要学生明白自身具有的知识结构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从而会使得学生产生一定的求知欲望,增强学生对于数学学习的兴趣。例如数学教师在讲述极限知识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在教学课堂上引入一个例题,要学生比较0.9999999……和1的大小。有的学生在课堂上提出是1大,但是也有的学生认为两个数字的大小是相等的。1大于0.9999999……能够应用以往学习的知识进行证明,但是有的学生认为0.333333……也就相当于三分之一,可以应用0.333333……与3进行乘法计算,最终的结果为一,所以这些同学认为0.9999999……和1的大小是相等的。教师需要将自身具有的引导作用充分的发挥出来,帮助学生理清思路,使得学生能够得到正确的答案。在对矛盾进行解决的过程中,能够帮助学生建立学习数学知识的信心,使得数学教学课堂变得富有激情,要学生带着成功的喜悦学习数学知识,全面的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2.联系生活实际,创设问题情境
数学本身就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知识,在实际生活中可以说数学的应用无处不在,也就表明在学生的生活中非常容易的发现与数学有着密切联系的生活情境。初中数学教师必须要充分的利用这一有事,将生活实际问题引入数学课堂教学,将生活情境在课堂上进行再现。加强课堂与学生实际生活之间的联系,增强学生的求知欲望,引导学生对于问题进行自主思考、深入探究,从而锻炼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对生活中存在的数学问题进行解决的过程中巩固学生的数学知识体系,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思维,加深学生对于数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例如,初中数学教师在讲述平面直角坐标系这一教学知识时,如果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直接的引入坐标系的概念,抽象化的教学内容学生在一时间必定不能良好的理解,学生对于数学知识的学习必定会存在很多的困扰。学生的内心会存在众多的疑问,如坐标系形成的重要依据是什么,建立平面直角坐标系的意义等问题。这些问题对于学生的学习会产生不良的干扰,对此不良情况教师就可以应用生活中存在的情境进行数学问题情境的创建,帮助学生更好的领会数学知识。教师可以依据学校正门所在的位置,选择离学校门口较近的十字路口作为平面直角坐标系的原点,进行平面直角坐标系的构建。在平面直角坐标系构建的过程中,加深了学生对于坐标轴的认知,同时还锻炼了学生对于数学知识的应用。寻找问题的切入点所在,将坐标、正负数等数学概念导出,最终高效的实现课堂教学目标。
3.利用悬念,创设问题情境
悬念性的问题情境不仅能够满足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同时还能以有效的激发学生对于数学知识的学习兴趣。悬念是一种心理机制的学习反映,应用悬念进行课堂教学问题情境的设定,就是利用数学问题与实际生活存在的矛盾性,打破学生原有知识结构的平衡状态,建立一种新的平衡状态。例如在幂运算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给学生出三个数字,要学生任意的选择两个数字,从而构成一个新的数字,同时要使得这个数字是最大的。加深对于学生的引导,最终将幂的概念引入教学课堂,加深学生对于数学概念的理解。
结语:教师在对教学课堂的问题情境进行设计的过程中,要考虑设计的问题情境能够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使得学生能够积极主动的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去。有效的提升课堂教学成效,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一、突出学生主体还原课堂教学真谛
1、贴近生活、体验数学
“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数学课堂教学要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体验到数学就在身边,从而对“问题”产生极大的探究兴趣。
例如:在“勾股定理逆定理的应用”教学中,可以设计如下问题:
总务主任想要检测学校旗台底座的正面AD边和BC边是否分别垂直于底边AB,但随身只带了卷尺.①你能替他想办法完成任务吗?②如果量得AD的长是60厘米,AB的长是80厘米,BD长是100厘米,问:AD边垂直于AB边吗?
2、遵循规律、感知数学
人类认识事物的过程是一个由易到难、由简单到复杂、循序渐进的过程。高度的抽象性是数学学科有别于其他学科的一大特点。因此,数学课堂教学要从学生的认知规律和数学学科的特点出发,精心设计问题序列,引导学生向思维的深度发展,循序渐进,最终达到解决问题和释疑明理的目的。
如:在“平方差公式”的教学中,可以设计如下问题:
⑴、计算下列各题:
①(x+5)(x-5)=;
②(n+3m)(n-3m)=;
③(5a+b)(5a-b)=。
⑵、想一想:通过计算你发现了什么规律?
⑶、你怎样验证这个规律的呢?
总结归纳得出平方差公式:(a+b)(a-b)=a2–b2;
⑷、想一想:怎样用图中面积的几何意义来解释平方差公式?(图略)
⑸、在探究平方差公式过程中,我们经历了怎样的一个思维过程?并感受了那一种数学思想?
3、直面差异、收获数学
多元智能理论框架的中心就是认识、尊重和充分利用个体智能差异。数学课堂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因人而异,设计一些不同层次的问题,使各类学生都能积极思考,真正参与课堂学习,有所收获。
二、精心设计问题,优化课堂教学效果
“数学课堂教学不只是传授知识,数学课堂问题教学,要吸引学生注意力,还应有利于培养学生有目的思考和创造性的思考,有利于学生掌握思维的方法和形成良好的思维习惯。
1、围绕目标、找准基点
课堂教学目标是预期的学习结果。因此问题教学应该紧紧围绕教学目标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指向问题解决。教师课前设计好的问题,或为导入新课、探究新知,或为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或为引起思考、总结归纳等有明确意向的问题,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和探索,掌握知识。
2、课堂问题要有一定的启发性和开放性
⑴启发性: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善“启”学生才能“发”。在利用问题来引导和启迪学生的思维时,切忌用“是不是”、“行不行”、“对不对”之类的机械性问题来设问。
例如,在“探索一元二次方程解”的教学中,可以先由思考题人手,让学生观察方程x2-36=0,并设问:你能用什么方法找到它的解?此时学生尝试用一元二次定义、平方根性质或因式分解方法求解,教师归纳方法,让学生感悟到一元二次方程的解题可以有二种。然后给出:“排球队参赛队数”问题,进一步让学生感悟一元二次方程的解不一定都符合实际意义。这样设计暨促进了学生对方程解的理解,又提高了学生的观察、分析和创新能力。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提出具有启发性和开放性的问题,不是课堂上灵机一动、偶然发现,而应该是在深入钻研教材、切实掌握学生的年龄特点、知识基础、接受能力的基础上,精心设计出来的。它们是一种丰富的资源,能使教学更为新鲜有趣。通过“启”,不断设疑,强化问题的探索性;通过“放”,留给学生思考的空间,引发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获取知识的能力。这既是数学教学的客观要求,又是开展研究性学习、培养创新人才的需要。
3、课堂问题难度,要贴近学生思维的“最近发展区”
初中学生自我意识强烈,对有一定挑战性的任务很感兴趣。问题太难学生易失去解决问题的兴趣,太易会使学生产生轻视和厌倦心理。这就要求课堂问题难度,要贴近学生思维的“最近发展区”,从新旧知识的衔接处巧妙设计问题,让学生主动参与到各种认知水平的互动中,促进学生的发展。
三、搭建互动平台,活化课堂探究过程
新课程倡导教学过程不仅是学生接受知识的过程,而且也是一个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因此数学问题教学应为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和引导学生从问题出发,大胆实践、积极探索并通过合作交流获取知识和能力创造条件。
1、大胆质疑、学会学习
⑴、鼓励学生多提问题。前苏联的一位教师E.H.伊利英认为:“谁提问题,谁就在思考,谁提问题,谁就在形成个性。”教师要让学生养成想问题、提问题、延伸问题的良好习惯。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对提出问题的学生要给予恰如其分的肯定。⑵、引导学生分工协作,共谋“问题”之道。引导学生分小组进行交流、讨论、并汇报讨论结果。各组之间也可以互相提出意见或问题,教师参与其中,从而共同完成数学问题的建模过程。
2、揭示过程、学会创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