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基于小学核心素养的数学教学

基于小学核心素养的数学教学

时间:2023-08-07 17:30:40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基于小学核心素养的数学教学,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基于小学核心素养的数学教学

第1篇

【关键词】小学数学核心素养教学改革

1.数学核心素养的概念理解与小学数学教学现状

1.1数学核心素养的概念

数学核心素养可以理解为学生学习数学应当达成的有特定意义的综合性能力,核心素养不是指具体的知识与技能,也不是一般意义上的数学能力。核心素养基于数学知识技能,又高于具体的数学知识技能。核心素养反映数学本质与数学思想,是在数学学习过程中形成的,具有综合性、整体性和持久性。

1.2教育观念落后

多年来的教育体制,已经不符合现在社会进步给教育界带来的冲击。现在的教与学不同于往日的教学,学生需求在社会发展的冲击下,发生了变化,但多数教师还停留在以往的教学观念中不肯学习,不肯进步,因此这一现象严重制约了小学数学的教学改革。

1.3缺乏教学经验总结与改进

小学阶段的学生学习需要教师的大力引导与关注,每个教学阶段的学生思维方式都在发生着由于成长带来的变化。而现阶段,多数教师用同一种教学方式面对所有阶段的学生,这必然是不行的,是低效的。如果教师能善于总结各阶段学生的教学经验并作出改进,那么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改革之路将会更加顺通。

2.数学核心素养下小学数学教学改革中遇到的问题

2.1教师对于核心素养下小学数学改革认识不足,不积极参与。众所周知,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直接影响着小学数学教学的改革,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改革中,培养合格的小学数学教师是一项很重要的任务。与此同时在我国大多数地区,传统的教学模式依然根深蒂固,这直接导致了教学模式创新和改革的困难,甚至是寸步难行,分析其原因,离不开一线教师的改革观念。对于基于数学核心素养下小学数学教学改革同样遇到了这类问题。我们都知道,改革是要“流血的”,新的教学模式的开展必然是困难重重的,由于一线教师对改革的认识不足,很多一线教师面对传统的教学模式带来的舒适不肯做出牺牲与改变。这成为了基于核心素养下小学数学教学改革中遇到的观念问题,这一问题得不到解决,改革将难以进行下去。

2.2改革方法不合理根据社会发展的要求和教育改革的需要,传统的以应试考试为主的教学模式已经被淘汰了。应运而生的基于核心素养的教学模式,让学生得到全面发展正在被大力推广。数学核心素养强调学生在学习中养成自主学习能力和主动思考之外,还注重培养学生严谨的逻辑思维和创新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学生应明确数学在社会发展中所处的地位,培养自身发展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用数学的眼光去认识遇到的问题,提升自己的数学能力。同时,数学核心素养这一概念的提出,让小学数学课堂教育改革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但由于很多一线教师经验不足,不能很好地总结方法,导致改革过程中出现了很多错误。所以我们应总结相关经验,让更多有改革意识的教师,在日常小学数学教学中基于数学核心素养用正确的方法引导学生。

3.基于数学核心素养的小学数学教学改革措施

3.1加强数学核心素养下小学数学教学改革人才培养

众所周知。良好的教育离不开优秀的老师,作为教师,在基于数学核心素养的小学数学改革的背景下,要想紧跟教育发展趋势,就应做好一系列的应对准备。首先,我们应建立全面的数学知识体系,有利于从不同角度来为学生解答数学问题,以拓展学生的知识视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其次,树立良好的基于数学核心素养理念下的教育理论,则可以指导教师进行实践教学,帮助教师掌握学生生理和心理特点,引导学生探究数学的奥妙。总之,这就要求我们小学数学教师要加强自身学习。这不仅仅是简单学习数学基础知识,更要求我们有良好的教育理论,可以指导教师进行实践教学。

3.2以学生为主体,激励学生自主学习

在小学教学过程当中教师要摒弃传统教学观念,以学生作为教学主体,尊重学生的性格特点,利用多样化的教学方式来进行教学,引导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使学生能够综合地、整体地、持久地掌握数学学习的本质。例如:在进行《平行四边形具有不稳定性》这节课程的教学时,我们可先利用多媒体进行视频播放,让学生们看看在日常生活中有哪些平行四边形具体不稳定性的案例,这样便于学生对于这一定理的理解,更加有助于激发学生对于数学学习的兴趣,使学生们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它不是枯燥无味的数字,从而逐渐爱上数学学习,迈上自主学习之路。从根本上有效地为小学数学教学改革提供了有效的基础。

3.3教师有效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培养学生学习兴趣

小学阶段,学生思维不够成熟,学生在进行数学学习的过程当中,对于所学知识点的把握和理解后,教师应再引导学生进行有效的思考和探究,使学生能够掌握关键性的词语,激发学生的想象力,提高学生的数学学习积极性。教师要在此过程当中注重对学生的学习方法进行有效的帮助和引导,提高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增强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学生要学会重视难点、易错点,增强学生的理解能力,使学生准确的理解各个知识点,有效的帮助学生进行知识的巩固和提升,加深学生的学习印象。例如教师在引导学生学习列“算式”时,教师在进行讲解之后,教师应开展相应的教学引导,首先教师要多与学生进行沟通,了解学生的学习水平和理解状态,并且根据学生较容易理解错误的点来进行归纳和总结,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当中加深自己的印象。例如“除”和“除以”的区别。学生很容易在进行学习的过程中,混淆词义。教师要帮助学生充分认识这些词的重要性以及意义,加深学生的学习印象,学生经过学习比较,能够有效地鉴别出“除”和“除以”的区别。经过教师这样有针对性的引导和帮扶,能够使学生进行精细的学习,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和质量,增强学生的记忆和理解能力,加深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程度,使小学数学教学更具有效率和质量。

第2篇

【关键词】小学教育;数学学习;核心素养

小学处于九年义务教育阶段,在此阶段进行数学教学,能够为学生以后的数学学习打下基础,同时也可以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在《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中,已明确提出了“四基”的理念和目标,这四个基本理念即为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基本活动经验,其中数学思想是九年义务教育的基本目标之一.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体现数学的核心素养,本文从四个方面做了相关的论述.

一、教学内容“博观而约取”

教师对学生进行教学的时间是有限的,在规定时间中完成教学目标对教师也是一个不小的挑战,因此为了使学生在有限的时间中掌握好数学知识,教师应当遵循“博观而约取”教学内容的原则.

教学内容“博观而约取”,首先要在不同版本的数学教材中选择合适的教材,这些教材的教学内容应当具有代表性和针对性.教师也可以在专业的书籍中选择教学内容,对这些教学书籍、出版物进行仔细分析以后,再结合个人的教学方式和特点,改编、创造成自己的教学素材.专业的教学书籍在教学问题方面,研究得较为透彻,因此小学数学教师在实际授课中,可以巧用数学教材,做到一材多用、一题多解,针对重要的知识点,要分析透彻,使得学生们对数学知识学得较为深入.小学数学教师可以通过参考名师名家的教学方式和经典课例,来提升个人的教学能力,并对名师名家的值得借鉴之处,要仔细记录学习,在以后的教学中能够结合使用.

二、教学目标“准确而简明”

教学目标要达到“准确而简明”,则需要小学数学教师根据学生的智力发育阶段,来制订合适的教学目标,这些教学目标即不能过于简单,也不能相比太难.众所周知,小学生正处于成长发育阶段,在这个阶段学习数学知识,是有两个智力发展水平的,一种是学生的个人独立思想发展水平,另一种是他人指导智力发展水平.在一般小学数学教学中,很多教师在数学知识讲授完毕以后,会再次进行复习讲授,这是因为一些数学教师对自己制订的教学目标不准确,无法使学生们完全掌握教授的数学知识,只能重新进行讲授.一些小学数学教师虽制订了较为全面的教学目标,但这些教学目标在具体实施方面,还是存在一定问题,其只是丰富而不简约,众多而不准确.若想使教学目标达到“准确而简明”,教师则需要深入研究数学教材,掌握学科的核心素养教学方法,同时合理认识学生的智力发展区,才能在有限教学时间内完成教学目标.

三、教学方法“多样而简朴”

传统的教学方式是以讲授式为主,但此种教学方式很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课堂气氛也较为沉重.小学生虽已进入学习阶段,但毕竟是儿童,还存在一定的爱玩天性,这个时候若要使学生掌握好数学知识,教师则需要改进教学的方法.针对不同学生的学习要求,教师可以通过以下几种方式进行教学:

1.情境性呈现.情境性呈现是通过将教学内容情境化,以生动的情境方式来为学生进行教学.在情境中进行教学,现实感比较强,也很容易激发学生们对学习的兴趣.

2.生活激趣.教师可以通过将小学生们熟悉的事例、人物和故事作为素材,引入教学过程中,从而使学生们对教学内容产生兴趣,提高学生们的参与性.

3.活动参与.数学教师可以将教学内容改变为数学活动,并让学生们参与此活动,使得学生们在活动中能够体会到数学的价值,并能发现活动中的问题,以提高学生们探究数学的能力.

四、教学过程“深入而浅出”

若要使教学过程“深入而浅出”,小学数学教师应当深入四个教学方面,即深入课程目标、深入学科本质、深入学生思维、深入学生心灵,只有将这四方面做好,才能使教学过程变得更为有效.教师深入课程目标可以更好地研究教学内容,而深入学生思维可以使教师了解学生成长阶段的学习能力,且深入学生心灵也容易培养师生的友好感情,这些深入能够将教学过程变得不再枯燥,也更利于小学生们掌握知识.

五、结语

综上所述,小学生的核心素养是小学阶段数学教学中非常重要的一个问题,对此小学数学教师应当正确认知小学核心素养对学生成长的助力.小学数学教师在进行数学教学中,应当在教学的内容、目标和方法以及过程中,体现出数学的核心素养,同时教师也需要培养小学生的数学素养.

【参考文献】

[1]陈六一,刘晓萍.小学数学核心素养要素分析与界定反思[J].中小学教师培训,2016(5):22-28.

[2]徐国明.小学数学核心素养培养的思考与实践[J].中小学教师培训,2016(7):32-36.

[3]王永春.小学数学教材与数学思想方法[J].课程.教材.教法,2015,9(35):36-39.

第3篇

关键词:核心素养;小学数学;计算教学;设计

数学是一门能够锻炼学生能力的学科,计算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数学知识离不开计算的相关应用。小学阶段是学生学习数学、培养学生计算能力的关键时期,因此,在这一时期,数学计算教学可以说是教学的核心和重点。核心素养是从整体出发,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一种教学观,它有助于学生的学习。下面笔者就根据自己的教学经验,具体谈一谈在教学中该如何运用核心素养进行小学数学计算教学设计。

一、小学数学计算教学应凸显核心素养价值

(一)核心素养是当前教育政策的新要求

数学核心素养明确提出是在2011年版的《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中,在这项课程标准中就当前的数学教学提出了10个核心素养,其中运算能力是最主要的一项素养。当前,随着新课改的不断发展深入,人们的教育观也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不论是教师还是家长都不再像过去一样只注重学生的学习成绩,他们开始更多地将目光放在培养孩子综合能力的方向上,寻求孩子的全面发展。所谓的数学核心素养并不是单纯地局限于书本知识的学习,它更多的是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的观点和方法解决自己在生活中遇到的问题的能力,重在锻炼学生的思维,这种思想观点与当前新课改的教育政策不谋而合,是当前教育发展的新要求。

(二)核心素养应体现在课堂学习中

小学数学教学,主要在于课堂学习,小学生大部分较为贪玩,在课堂外,许多学生并未树立继续学习的意识。因此,四十分钟的课堂教学,对于教师而言就十分重要了,课堂效率的高低决定了教师知识传输的多寡。在课堂上,教师也可以将核心素养的理念贯穿其中,真正落实核心素养的教育理念,而不是让其变成一句口号,虚有其表,这样核心素养才能真正发挥它的作用,为学生的学习服务。

(三)小学数学计算教学应以核心素养为目标指引

计算教学与学生学习的数学知识密不可分,如果学生在课堂上将其他数学知识都学好了,但是唯独计算没有学好,那么学生学习的其他知识,只能是无本之木,毫无用处。数学核心所反映的是数学本质与数学思想,这两点是数学的精髓,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如果掌握好了这两点,那么不管遇到了什么类型的计算题目,对于学生来说都不成为题。因此,数学计算教学应以核心素养为目标指引,通过核心素养将计算教学的思想和本质挖掘出来,激发学生的学习潜力。

二、小学数学计算教学的核心素养目标设计

小学数学学习的知识与生活的联系十分的紧密,许多计算知识都是为了更好地解决学生在生活中遇见的困难,提升学生的各方面技能。因此,教师在课堂上渗透核心素养理念,讲解数学知识的时候也并不是盲目的、毫无根据的。计算教学的设计需要有目标、有针对性,这样学生在学习的时候也更容易掌握自己的知识,提升自己的计算能力。

例如,在讲解《混合运算》这一节之前,教师运用核心素养讲解计算的方法和技巧的时候,就要学会有目标的教学,根据班上学生学习能力的不同,教师的教学目标也要因人而异,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学到知识。比如说,有些学习成绩差的学生只要能够掌握简单的计算原理就可以了,有些学习能力强的学生,教师则可以提出一些具有挑战性的题目,让他们自主探究,提升自己的计算能力。

三、小学数学计算教学的核心素养过程设计

万里长城的修建并非一日之功,同样的在数学计算教学中核心素养的渗透和运用也并非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它需要一个较为漫长的过程,需要教师在教学时一点一滴的渗透。在教学时,教师运用核心素养必须设计好相应的过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新知识的欲望。

比如说,在“两、三位数的加法和减法”的教学中,学生已经掌握了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的口算、笔算方法,所以教师可以利用知识的迁移规律让学生自主探究“笔算两、三位数的加减”计算方法,在探究数学方法的过程中,学生可以较快地掌握新的知识,同时也能加强学生的迁移推理能力。又如,在学习“有余数的除法”时,教师还可以根据学生的生活经验,设置一些教学情景,在生活中学生常常会遇见物品分配不均的问题,教师可以让学生思考,遇到这种问题该怎么处理,这样将生活中的情景运用到数学知识的学习上,使数学计算的知识生活化,既可以更好地应用数学知识,也可以发散学生的思维。

四、小学数学计算教学的核心素养评价设计

传统的数学计算教学评价往往是以书面评价为主,以分数论英雄,学生的学习成绩好,计算没有失误,那么数学计算教学就是有效果的,反之,学生的学习成绩差,计算存在诸多问题,计算教学就是失败的。这种教学评价虽然有可取之处,但是在评价时,过于简单,而且它过于注重学生的学习成绩,容易将学生培养成学习的机器,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数学核心素养注重的是对学生数学综合能力的培养,与传统的计算教学方式相比,它最大的不同就在于它重理解、重思考。基于这样的原因,教师在教学时,可以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学习效果的不同,运用核心素养设置多元化的评价方式,而不是仅凭学生的学习成绩来决定学生的学习效果。例如,有的学生笔算能力差,但是估算能力强,教师就可以在平时多培养学生的估算能力,同时引导学生尝试笔算,提升他的综合能力。

总之,核心素养虽然是一种新的教育理念,但是数学核心素养反映的是数学本质与思想,教师在教学时如果运用好了核心素养,帮助学生在学习的^程中寻找到了数学计算的本质,不仅有利于提高小学生的数学计算能力,而且可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让他们学会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这种教学理念培养出来的人才,才是社会所需要的人才。

第4篇

新时期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培养是十分必要的,学生在这样的教学环境下进行实际学习,可以有助于学生更快地理解和吸收数学知识内容,促使学生能够更好地掌握数学核心素养的内涵及价值意义,提升自身的数学逻辑思维,增强数学解题能力,对学生掌握数学本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在核心素养的教学目标下,积极培养学生数学素养

在新课程改革的不断作用下,小学数学核心素养教育越来越凸显出其教育价值。数学素养是当今社会小学生素质教育所必须具备的基本素养,数学教师应该将其融入教学的各个环节之中,在具体渗透中不仅要为学生解惑数学学习上的难点,更是要重视学生数学核心素质的培养,从而让学生在不断的学习中深刻理解到数学核心价值的内涵。学生有了数学核心素养,就能够积极主动地思考相关问题,在头脑中也会形成一个数学知识框架,促使学生的数学学习质量得到显著提升。

例如,在学习《加法与减法》时,教师要从学生的性格特征及实际接受水平出发,采取利用学生感兴趣的小动物来取代抽象的数字,如5只猫、7只猴子、10条小狗等具体数量,教师在深入的引导下,学生便会调动起学习的兴致,认真计算起来,而对于小学生来说,5、7、10这样的数字在学生眼中视为枯燥且抽象的数字概念,教师将数字替换成动物数量,这在一定程度上使学生将数量与数字串联起来,形成一定的联系,培养学生在学习中的“数感”;又如,在学习《认识分数》这一章节内容时,教师可以列举剪绳子、分蛋糕等形式来为学生形象地阐述这一知识点,学生通过结合生活化的例子,能够快速理解分数的含义,建立与分数相关的数感。通过这样反复的学习后,学生可以自行运用分数概念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学会用数来表示数量,达成数感间的有效贯通,从而促使学生的数学核心形成。

二、积极运用游戏的形式体现数学核心素养的内容与价值

由于小学阶段的学生其性格特点都比较活泼好动,并且对一切新鲜事物都有着较强的好奇心理,最愿意在课下做一些有趣的游戏。因此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可以将学生喜爱的游戏创编进去,由此可以促使学生将在游戏中收获的游戏体验与数学知识有效地融合在一起,为学生营造出快乐教学的氛围,从而能够体现出数学核心素养教育的意义。

例如,在学习《6的乘法口诀》内容时,教师可以先将乘法口诀的背诵方法教会给学生,在进行口诀训练环节中,教师可以创建对口令的游戏形式,并在游戏中师生用共同打手堇磁卸隙源怼>咛宓男问绞牵航淌υ谒党鲆桓隹诹詈螅由全体同学说出得数,教师再指定学生说出一个口令,再让班级其他学生说出得数;教师也可以采取班级小组的方式,五人一组、两人一对的形式。在对口令的游戏活动中,教师也要起到监督的作用,及时更正学生判断的对错。通过做游戏的形式,可以在师生互动中将学生与教师融为一体,将教师的授课形式与学生的积极参与相结合,很好地展现出数学核心素养教学模式下的以学生为主体的观念,增强了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及灵活掌握运算的能力,促使了课堂教学的质量有效提升。

三、在教学中将知识与技能同时串联,体现出数学核心素养的价值

小学数学核心素养是基于知识和技能形成过程中得以展现的,其概念核心主要包括定义、公式、性质、定律等重要知识内容。在这当中,计算、测量与画图是当前小学生所必须掌握的基本数学技能,并已经在试卷中得以体现。因此这就需要教师在实际教学中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为学生建立一个清晰的数学知识体系框架,结合所学内容,引导学生领会知识形成过程,在知识与技能形成的过程中培养学生数学核心素养,深入地理解数学核心内涵,并在教学过程中体现出数学核心素养的价值。

例如,在学习《乘法》这一章节内容时,教师可以先为学生开创这样一个教学情境:学生们喜欢去游乐园么,喜欢玩哪一类项目等,学生的注意力会立即集中起来,在大家积极的发言中,教师可以切入主题,为学生设置一道数学题:游乐园里有一辆4节的小火车,每一节车厢只允许坐3名小朋友,大家算一算这辆火车一共可以载几名学生?教师也可以积极运用多媒体设备为学生播放相应的动态图片,以此为学生呈现出更为直观的数学形态,从而根据学生所得出的结果做一个总结,继而开启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学生在学习过后,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理解程度继续出题:游乐园的过山车一共8节,每节只允许坐2人,试问一共能坐多少人?教师引导学生结合刚刚学习过的内容试着列出乘法算式,并与加法算式进行对比,让学生去体会乘法的意义。学生通过上述方式的学习,可以在潜移默化中形成数学核心素养,并能从中体会到核心素养的含义与价值作用。

第5篇

关键词:数学;核心素养;立体数学;几何教学

中图分类号:G421;G623.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6)31-0043-01

在进行几何教学之前,学生对于几何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但这些知识对于数学中的几何教学而言无疑是笼统而且片面的。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以学生的已有知识为基础,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帮助学生将知识系统化,形成知识体系。在初步探索的基础上深化学生的理解,培养学生的立体思维和数学核心素养。

一、链接生活,培养空间观念

学生的认知,是随知识的增长而逐渐完善的。对于刚开始接触几何的学生而言,教师的教学任务就是通过几何教学让学生树立空间观念,引导学生能够从立体的角度去观察和认识物体,同时在生活中也能够运用数学观念去认识客观事物。因此,针对这样的教学目标,在教学中链接生活是最有效的教学方法。比如,在为学生讲解苏教版小学数学中“长方体和正方体”时,并没有直接给学生讲解课本上的内容,而是先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去总结常见的长方体和正方体。有学生说,长方体有铅笔盒、一些橡皮及药盒等等,而正方体有魔方和骰子等等。基于学生的这一认识,引导学生思考:图形拥有怎样的特点才可以被称为长方体和正方体?这两个图形有什么区别呢?然后要求学生根据这个问题展开讨论并阐述自己的观点。学生们经过一番讨论后,得出结论:长方体有两个平面与其他四个平面的大小不一样,正方体的六个平面是完全一样的。根据学生的理解,教师利用事先准备的教学模型全面地为学生展示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帮助学生了解这些几何体的棱和角,并且在展示的过程中引导学生联想图形的空间形态,完善对于图形的认识。

几何教学不仅要让学生认识图形,更要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以生活实例引入教学材料能让学生更容易接受知识,在几何教学过程中,利用学生对于实例的认识展开想象,对于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有显著效果。

二、数形结合,优化求积计算

数学是抽象思维和逻辑思维相结合的一门学科。针对学生的认知水平,运用数形结合的教学方法,可以有效地将这两种思维进行整合,能让学生更轻松地学会知识。同时,通过几何教学,能够培养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运用数学方法去思考问题的数学思维。在数学教学过程中,通过图形求积计算,巧妙地将数形进行结合,可以提高学生的求积计算能力。比如,讲解苏教版小学数学中“圆柱和圆锥”时,如果直接就将圆柱和圆锥的求积公式告诉学生,学生就很难理解,并且很难对复杂的公式进行记忆。针对这一点,可以将求积公式中提到的要素进行分解,借助实物为学生讲解这些知识。这样的教学方式,学生能够更清楚地理解公式的真正含义,也方便学生对公式的记忆。学生掌握了这样的分析方式,就可以将复杂公式简单化,提高学习效率,增强图形体积的计算能力。

在几何教学过程中,要注重数形结合。这样的教学方式,不仅能够有效提高学生学习兴趣,还能促进学生进一步理解公式的运用,引导学生养成利用几何图形和位置关系理解公式的能力,进而拓展学生的数学思维。

三、注重过程,引导动手操作

新课标强调,在数学教学中,学生不仅要学会课本知识,还要获得相关的技能。在几何教学中,为让学生真正理解相关知识,教师应该注重知识的探究学习过程,引导学生主动获取知识,鼓励学生多多动手操作。比如,在为学生讲解“图形与空间”时,为了深化学生对空间与图形关系的理解,可以要求学生先复习长方体、正方体和圆柱圆锥的几何特征。复习这些知识之后,要求学生根据自己对正方体的理解亲自动手拼出一个正方体。正方体是几何部分最简单的一种几何图形,学生完成正方体之后,教师引导学生再做一个长方体。通过正方体和长方体的制作过程,学生更加清晰地理解这两个图形的几何特征。以简单图形为基础,教师可以将长方形和直角三角形旋转形成圆柱、圆锥的方法教给学生,同时让学生自己动手验证这一方法。对于这种二维图形转变为三维图形的方法,学生表现出极大的兴趣,纷纷动手操作,由此使得学生对于知识的理解更加深刻。

理论知识可以通过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来获得,而基本技能则必须靠学生亲身实践、亲自操作才能得到提高。因此,为了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数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要注重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培养,让学生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

四、结束语

总而言之,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可以借助几何教学帮助学生建立空间观念,使学生能够在学习过程中提高空间想象能力,培养利用空间观念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几何教学是学生数学素养培养中的一个重要环节,作为数学教师,应该注重研究几何知识的教学方法,着力提高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

参考文献:

[1]朱立明.基于深化课程改革的数学核心素养体系构建[J].中国教育学刊,2016(05).

第6篇

关键词:数学活动;数学核心素养;教育创新

数学是一门重要学科,能有效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对学生后续的工作、学习也能发挥非常积极的促进作用。小学数学核心素养能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反映数学的本质。因此,在数学教学活动中培养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是小学数学教育发展的“大势所趋”,我国广大小学数学教育者应予以重视。

一、数学核心素养

素养是技能、态度和认知的集合体,强调价值、情感以及态度的综合作用。小学数学核心素养是小学生在学习数学过程中应该具备的综合性数学能力。众所周知,小学阶段是学生学习的基础阶段,在此阶段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不仅能帮助学生提高理解力、提高学习成绩,对于学生形成科学的人生观、价值观也能发挥巨大的作用。

二、发展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策略

(一)以数学意识提高学生的数感

数学意识能指导学生形成数学思维,数感能指导学生形成敏锐的学科直觉。数学意识和数感能反映出人的数学素养,就一般情况而言,拥有较高数学素养的人具备较强的敏锐感,更善于利用数学分析客观事物之间的关系。基于此,小学数学教育者要有意识地利用数学活动培养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提高学生的数感。例如,在“分一分”教学中,教育者可以善用生活中的事物(书本、玩具、水果等),让学生基于自身的理解将不同类型的东西进行分类摆放。如此一来,不仅帮助学生明确了分类的标准,也帮助学生将数学知识融入日常生活中,学生的数学眼光将会更敏锐,也更能发现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当然,仅仅利用课上有限的时间,很难提高教育的有效性,教育者还可以鼓励学生在课余时间陪同家长去超市观察货物摆放,并利用少量的课上时间,尝试说明物品归类的原则。如此一来,学生的眼界得以开阔,对于“物品分类”的认识也能更加深刻。

(二)创新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传y教育模式之所以备受指责的最根本原因在于教学形式呆板、枯燥,“灌输式”的教学方法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效果也不尽如人意。小学数学教育者在落实教学工作时,应有意识地、积极地创新自身的教学方式,要善用各类已经被证实了的、能够有效提高教学实效性的新型的教学方法,在活跃课堂氛围的同时,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课堂教育的有效性。例如,在教授完“分数加减法”之后,教育者可以运用生活实际,为学生创设如下情境:果园里,苹果树占全部果树的■,桃树占所有果树的■,梨树占全部果树的■,随后再组织学生根据已有条件,自行设计问题,并利用小组合作探究模式落实问题的解决。如此一来,不仅活跃了课堂氛围,更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利用自主探究解决问题,成就感更强烈,也更愿意配合教育者共同完成随后的教学,不可不谓之“一举数得”。

(三)巧用提问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

课堂提问不仅能帮助教育者检验学生对知识的接受程度,更能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众所周知,思维的起源往往是问题的思考。与成人相比,小学生对事物有着更强的兴趣,也因此更容易被问题激发出探索的欲望。教育者应充分利用小学生这一特点,在数学活动教学过程中大力鼓励学生探索,提高学生的数学素质。例如,在学习“升与毫升”时,教育者可以向学生提出如下问题:爸爸喝了2杯酒醉了,伯伯喝了4杯酒还没醉,是不是就说明伯伯的酒量比爸爸强?伯伯饮酒量一定比爸爸大?什么叫做容量?容量的单位是什么?如此一来,学生的探索欲望被激发,教育者可以组织学生进行积极讨论,随后再组织学生尝试用自己身边的材料深刻地认识“体积”,学生的学习效果自然能获得让人满意的结果。

(四)以数学探究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是新课标对教育者落实教育的一大要求,教育者应有意识地帮助学生从多个角度思考问题,多样性地发掘学生的创新意识。在落实教学的时候可以为学生创设如下情境:出租车的起步价是五元,两千米以后1.4元/千米,小明家去图书馆30千米,如果乘坐出租车,小明需要多少钱?然后教师再引导学生把30千米全部按照1.4元计算的思路,引导学生“不走寻常路”的解决问题。

综上所述,在小学数学教育中培养学生数学核心素养是一项长期且艰巨的系统性工程,教育相关方应积极配合、共同努力:学校方面应积极为教育者落实教学创造条件;教育者应大胆创新教学方式;学生应该积极配合教育者落实相关的教学任务。相信通过各方的不断努力,我国小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一定能得到提高,我国小学数学教育也一定能得到巨大的发展。

参考文献:

第7篇

数学素养是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形成的具有自身特色的数学学习习惯、理念,以及上述意识形态指导下的数学学习行为,综合反映了学生对数学学习的认知和水平.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就是要从基础阶段抓起,小学生刚接触数学学习,本身就如白纸一样空白,更有利于引导其形成牢固的数学意识形态和行为习惯.基于学生之间显著的差异性,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首先要观察和收集每个人的基本信息,包括思维能力、学习习惯和基础知识水平等;其次要综合分析每个学生的特征,扬长避短,深入挖掘每个学生的优点,帮助他们树立学习自信心.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真正爱上数学学习,进而使学生在自主学习过程中不断积累和提升.

一、构建形象生动的教学情境引导学生深入其中,自觉培养数学素养

不少学生对数学学习存在着一定的抵触情绪,在畏难心理的作用下常常望而却步,难以深入到数学学习过程中.基于此,教学者应客观分析每个学生产生抵触情绪的具体原因,并据此制定针对性的教学方案.总体来看,小学数学教学应通过构建形象生动的教学情境,才能真正吸引学生参与进来,将数学学习打造成为一次游戏经历,或者是一次开心的体验活动,以多样化的展现形式将教学内容进行包装.

例如在学习人教版小学数学“加减混合”等内容时,有的学生由于对单独的加法和减法运算还未完全学透,因而对于加减混合运算产生了畏难心理.此时,教学者改变传统的课堂讲解模式,为学生营造了一个“加减运算接龙”的游戏情境,前一个学生报一个数字,后一个学生再报一个数字,教师规定两个数字相加或者相减,第三个学生报出答案,据此循环往复,使学生在游戏接龙中提高加减混合运算的速度,同时也无形中向学生传达了一种理念,即数学学习可以通过变化学习方法使学习过程变得轻松快乐.

二、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引导学生养成善于分析、勤于动笔的习惯

数学学习不同于语文学习,前者更加讲求学生的分析能力,往往一道简单的数学题中包含了解题规律,并且这种规律还适用于其他题型.学生善于分析和挖掘数学规律,便能更加轻松地应对数学学习,进而树立学习自信心.培养小学生数学素养体现在平时的教学细节中,因此,教学者应努力抓住学生身上的每一个闪光点,将其放大,促使其形成自己独特的数学学习习惯.

例如在学习人教版小学数学“图形与几何”等内容时,在图形几何的学习中,教师应着重培养和挖掘学生的观察能力,这种能力对学生未来的学习也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教师不要急于告诉学生图形中蕴含的规律,也不要急于告诉学生图形中涉及的几何运算,而是提供一些提示信息,让学生独立观察,再相互印证,这样既能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又能使学生获得成就感和满足感.

三、引领学生参与数学学习实践活动,亲身感受数学知识的运用

数学学习需要学生真正参与到具体的实践活动中,亲身感受数学知识在日常生活中的运用,增强学生对数学学习的认同感.小学数学教学应尽量避免抽象性,教学者要善于将抽象的知识进行有效地转化,主要可通过丰富多彩的学习实践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学生运用相应的数学知识解决实践活动中遇到的问题.

例如在学习人教版小学数学“认识年月日”等内容时,教师要求学生之间进行分组,以小组为单位制作简便日历,最后各小组之间进行评比,选出日历制作最为精美的小组.“制作日历”这项学习实践活动能够将“年、月、日”知识融入其中,学生在参与过程中能够自觉运用相关知识,增强了对这部分内容的理解.在此过程中,学生亲身感受到数学知识的奇妙之处,进一步提升了自身的数学素养.

四、锻炼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在具体实践中提升自身的数学素养

小学数学教学要从小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教学者要善于为学生创造更多的锻炼机会,促使学生主动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现实问题,使学生深刻认识到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的紧密联系.学生在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过程中不仅能锻炼自身的解题能力,还能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学习习惯.

例如在学习人教版小学数学“乘法估算”等内容时,基于培养学生估算能力的教学目标,上述知识点在实际问题中实现了较为广泛的运用,为此,教师要引导学生进入具体的学习情境,既为学生设计了一系列涉及乘法估算的应用题,还鼓励学生参与到真实的生活场景中,利用乘法估算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五、关注学生学习过程中的情绪和心理变化,培养学习自信心

第8篇

摘 要:基于“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教师逐渐转变自身职能,精心设计其教学内容与过程,巧妙地利用“留白”的设计,给予初中生特定的思维时间与空间,让其更深入地学习与掌握课堂学习的要点、特点、难题等,使其更加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从而实现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效率的提升。

关键词:初中数学;教学质量;留白

一、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的现状分析

结合《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联系现阶段的初中数学教学特点,其《标准》又大致规划了义务教育阶段数学课程的总目标,并从知识与技能、数学思考、解决问题、情感与态度等四个方面作了进一步的阐述。基于新课程改革下的初中数学教学,围绕“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强调教学设计、教学方式以及教学内容等方面的实施,其具有一定程度上的革新与优化。然而,基于新课程改革下的初中数学教学设计,往往在教学过程中无法把“重点、难点、知识点”等深入教学,使得其整体教学效率略有提升,但学生无法认识与掌握课堂教学的核心内容,阻碍了学生数学综合素质的全面性发展。

二、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留白”的意义

基于我国中小学教育现代化与素质化的改革下,要求初中数学教师应当转变传统教学职能,不拘于多媒体标准化、教学课堂情境化或者小组合作学习等形式,导致整个初中数学课堂过于紧、杂、密,让学生不能认清其学内容,从而无法确切地针对性教学。因此,结合艺术中的“留白”设计原理,使其运用于针对性的教学内容与理论的思考与练习,让学生切实有空去完成独立思考与练习,从而夯实其数学知识理论的基础。在一定的程度上,通过科学化的教学课堂的“留白”设计,培养学生独立、探究与创新性思维能力,最终提升初中生的数学综合素养。

在整个“留白”设计过程中,教师应当针对以下几点:(1)以“学困生”作为“留白”导火线,从而激发其学习兴趣;(2)故意“设疑”,让学生自主与探究性学习;(3)任务驱动型“留白”设计,让学生带着“疑”去学习与思考,把教学过程进行分阶段“留白”。

总而言之,对于现阶段新课程改革下的初中数学课堂,其“留白”的设计正是贯彻与落实“以人为本”的生命化教育理念,从而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理解能力以及数学应用实践能力,更优化其“三个维度”的教学过程,最终提升现阶段初中数学课堂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赖启茂.例说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的“留白”[J].云南教育:中学教师,2010(2).

第9篇

一、基于生活情境,激发学生提出问题的意识

“问题是数学的心脏。”问题是科学探究的导火索,是点燃探究欲望的火种,问题意识是主动探究的催化剂,是学生主动探究意识的显著标志“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我们要将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意识和能力作为教学的重要目标,以润泽学生数学核心素养。

生活是数学的源头,是蕴育数学知识的沃土,我们在数学课堂中应以生活为数学背景,基于生活情境开展教学,寓数学问题于真实的生活情境,用现实有趣的情境点燃学生学习兴趣,让原本理性骨感的数学变得丰满而感性,让枯燥的数学变得生动有趣,更好地激发学生发现问题与提出问题,以滋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负数的初步认识》一课是苏教版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内容,我创设了如下情境:“今年夏天真热,同学们暑假一定吃了不少棒冰,但是老师不太喜欢吃棒冰,而是喜欢喝温水。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根棒冰和一杯温水。”我边说边将这两样东西摆放在讲台“你们想知道它们的温度吗?”我边说边拿出红外线测温仪,邀请学生亲手测量出温水和棒冰的温度,并要求他们将测量的温度大声告诉大家。第一个学生很快报出温水的温度“45℃”,而第二学生看著红外线测温仪上显示的“-8℃”不知该如何读,于是,我就将“45℃”和“-8℃”写在黑板上,让学生观察这两个数的区别,细心的学生发现在“8”的前面多了一个“-”,“-8℃该怎么读?”“‘-’是什么意腰”“-8℃表示什么含义?”学生们提出一个个问题“这就是我们今天要认识的一种新数,请同学们先自学课本,看看自己能否找出答案?”我自然地导入了教学。

二、基于小组合作,激增学生探究问题的动力

人往往都会有一种惰性,年幼天真的小学生更是如此,他们的自控力、学习信念与意志都不够坚强,加之在独立学习过程中出现的孤立无助现状,导致他们遇到挫折就泄气,遇到困难就后退,使得他们的主动探究意识减弱,对问题探究缺乏动力。

俗话说得好“水涨船高,柴多火旺。”我们可以改变独立学习的方式,把学生个体结合起来组成学习小组,集众人之力,聚团队之智,共同探究问题。小组合作的另一个优势在于让学生不再感到孤单,学习时不再出现孤立无援,合作学习方式还能有效激发学生探究兴趣,增强学生探究问题的动力。例如,在教学苏教版四年级《怎样滚得远》一课中,我将学生分成八个小组,让他们通过小组合作的形式围绕“让圆柱形物体滚得最远的斜坡的坡度”进行自主探究,在各组经过充分的讨论后,我带领全体学生来到室外的水泥场地开展实验,为了验证各自的猜想,快速得到问题的答案,各小组的成员互相配合,积极动手操作,有的搭斜坡,有的抛圆柱,有的测量滚动的距离,有的记录数据,在经过一轮实验后,他们重新调整斜坡角度,再次实验,搜集数据,进行分析比较。合作给了学生比拼竞争的机会,激增了探究问题的动力,各组学生在比拼中不甘落后,在竞争中勇往直前。经历反复实验,各组终于找到滚得最远的角度。

三、基于成功体验,激扬学生探究问题的热情

“不敢做和不愿做的人,永远不会成功。”积极主动的探究是迈向成功的第一步,我们要培养学生主动探究的意识,让学生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换来成功,在实践中养成主动探究的态度和习惯。

“实用的知识只有经历亲身体验才能学到。”探究意识需要在实践体验中培养,成功的活动体验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他们树立学习信心,增强学生探究欲望,我在教学中经常赋予他们成功体验的机会,借助成功体验促使情感的升华,激扬学生探究问题的热情。例如,在教学苏教版五年级《和与积的奇偶性》一课中,我先和学生玩了一个小游戏:学生任意报出两个数,我快速判断和是奇数还是偶数。学生看到我这么厉害都很羡慕,我说:“其实这里面有学问,你们若能找到其中的奥秘,也能迅速判断两个数的和的奇偶性。”接着,我让学生写出几组数来观察寻找规律,在学生发现了规律后,我给他们报数,让他们判断两个数和的奇偶性。掌握了规律的学生能够迅速作出判断,他们终于享受到成功的快乐“下面让我们加大难度,老师说出几个数,你能否迅速判断它们的积是奇数还是偶数?”我借着学生的高兴劲儿引入下一个学习内容“能!”刚才的成功体验极大鼓舞了学生的探究热情。

第10篇

本文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分析了现行高师数学教育专业存在的突出问题,探索了高师数学教育人才培养体系、课程体系、课程内容和教学模式等方面的改革和探索。

【关键词】

基础教育;新课标;数学教育;教学模式

0引言

2003年以来,在新课程改革提倡的教育教学理念下,中小学数学的课程改革正在较大的范围内顺利展开[1]。教育改革成功的关键因素在于教师,只有拥有高水平的专业教师才能有高质量的教育水平。然而,当前的高师院校的数学教育专业却无法满足新课改的要求,在教学理念、课程设置、教学方式、教育实践、课程评价等方面存在许多弊端,如重学术轻师范;课程体系设置重深度轻广度,缺乏综合性;高等专业课程与中小学教学需要严重脱节,缺乏时效性;教学改革滞后于基础教育发展;教育实践环节薄弱导致师范生专业能力的缺失等等。因此,基于新课标的高师数学教师的培养,成为当下一个较为突出的研究课题。在此背景下,相关学者已取得了许多研究成果,如文[2-3]就高师数学教育发展与改革进行了探讨,文[4-6]基于数学新课标的高师数学课程改革进行了研究,文[8]就探讨了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对高等师范教育的影响与变革。本文主要基于中小学新课改标准,针对当前高师数学教育存在的问题,探讨基础教育新课改下高师数学教育课程体系、课程内容和教学模式等方面的改革和实践。

1新课标背景下高师数学教育专业改革的尝试

1.1树立创新教育理念,完善人才培养体系

教育理念是中小学教师从事教育活动的思想基础,如果承担着中小学数学教师的培养的高师院校的数学教师教育理念跟不上时代步伐,中小学新课改将无从谈起。如果他们仍然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和理念,那么培养出的学生根本无法满足新课程改革的要求,从而拖累新课程改革的进程。当前,新课程改革正在中小学教育实践中全面展开,中小学数学教师也在进行着全新的数学教育理念的培训工作。因此,对高师数学教师的专业培训和岗位培训也应相应展开,要使他们深刻理解基础教育数学新课改的教育理念,更新他们的教育观念,优化知识结构,提高能力素养。高师数学教师更应该注重新课改下的数学教育课程的改革和探索,建立与时展要求相适应的课程体系。根据学生的个性特点,坚持“以人为本”的创新教育理念,制定以学生个性发展为核心的分类人才培养方案,按照不同创新型人才的培养目标将学生分别归入“数学素养实验班”和“师范技能实验班”,既突出师范教育特色,又注重学术型后备人才的高层次培育,构建多元化的人才培养体系,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自身潜能,突破传统模式下培养的学生“千人一面”的弊端。

1.2调整课程体系,优化教学内容

课程是高师数学教育活动的核心,为适应教育发展的需要,培养出新型的数学教育人才,要高度重视高师数学教育专业的课程体系的调整。在当前新课改背景下,中小学数学教学内容和要求均做了较大的调整,从而对中小学数学教师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高师数学教育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的合理调整和优化变得必不可少。当前,我省部分高师院校数学教育专业的课程体系设置极不合理,重深度轻广度,缺乏综合性,数学教育专业传统的几门教育类课程如中学数学教学论、中学代数几何研究、数学史等课程,已经不能满足新课改的需求。高等专业课程与中小学教学需要严重脱节,缺乏时效性等。因此,对于课程体系设置要进行适度的调整和优化,加强基础性和前沿性。教师教育课程是体现中小学教师职业性格和专业性格的主要课程,这些课程的开设将有助于教师职业素养教育思想的形成。在此类课程设置上,应根据中小学数学课程标准,加强数学思想和数学方法的学习,注重数学知识素养的提高。随着现代教育技术在中小学数学课程中的广泛应用,计算机技术类课程的设置也必须得到强化,要加强学生在数学实验、数学建模、数学软件、计算机编程等课程模块的学习。在调整课程设置的同时,高师数学教育的教学内容也要与中小学数学教育要求相吻合。如数学教育专业通常开设的数学分析、高等代数、解析几何、常微分方程等是中小学数学的延续和深入,他们是有机的整体。如果这些课程不做适当的调整,一定会造成高等数学与初等数学的脱节。教学中要大胆改革教学内容,删减一些过时并对后继课程影响不大的内容,增添一些现代数学内容,在讲解抽象理论的时候,尽量把他们和一些生产生活、经济、金融等实际问题中具体例子联系起来,要让学生知道数学来源于生活,使学生感到学习这些课程对他们将来的工作非常重要,通过这些课程的学习,不但使数学专业素质有了提高,而且能居高临下、游刃有余地把握中学数学的教学。另外,要用现代数学思想来组织和整合传统数学内容,要以中小学数学教学知识为出发点,要致力于高等数学与初等数学的有机对接,高等数学的根是初等数学,教学中要联系中小学数学学科的内容和特点,重点讲解与中小学数学知识相关的数学内容。只有将高等数学与初等数学打通,才能有效提高中小学数学教师专业化的基本素质。

1.3改革教学环节,优化教学模式

教学模式是指在一定的教学理论指导下,为实现既定的教学目标而设计的一种课堂教学方法。新课程改革最终要在课堂上实施,高师数学教师就要把重点放在课堂教学上,尤其是教学模式的转变上。在课堂教学中可打造“自学—讲授—指导”的三位一体教学方法。课前,教师要做好课程的课前教学设计,让学生课前自主学习,自我探究,课中互帮互学,小组探究,教师最后答疑解惑,强调重点,延伸拓展。在此过程中,教师可了解学生对知识的认知过程,以便灵活掌握和及时调整自己的教学策略。通过这种合作、沟通、交流的学习方式,学生的合作精神和沟通意识能得到很大提高,同时也能很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另外要压缩教学时数,增加学生自主学习的内容,教师要培养好学生课外数学阅读的习惯,加强自学方面指导。

1.4加强实践教学,培养学生师范技能

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对中小学数学教师的教学技能提出了新的标准,高师数学教育的教育实践活动也要做相应的革新。通过近几年的调研,用人单位普遍反映高师毕业生尽管拥有深厚的专业知识水平,但不具有很好的教学基本功,有的毕业生连一节完整的课都无法上好,更不用说提高学生的相关数学能力和新课改的高标准。因此,对师范生教学技能的培训必须引起充分的重视。高师数学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适当增加教学技能培训课,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利用课外时间,组织学生参加数学教学观摩课等,提升师范生的教育实践能力。高师院校应让师范生有充足的见实习时间和稳定的见实习基地,实习模式应遵循多样化原则,加强试讲、说课、微格教学、见实习等教育实践活动的有机结合,加强学生的实践教学能力。

1.5密切与基础教育的联系,加强高校与中小学教师的合作交流

高师院校的校外实习基地一般都是地方中小学,他们之间没有行政上的隶属关系,高师院校应该加强与校外实习基地的联系与沟通,依托地方中小学的优质教育资源,通过互惠双赢来实现师范生见习、实习等工作的顺利开展。一方面,高师院校的数学教师要改变高高在上教学理念,积极深入到中小学教学第一线,通过教师自身的参与和体验,深刻领悟和体会基础教育新课改的精髓,从而能够更好地指导学生的教育实践活动。另一方面,要提高校外实习基地教师教学活动的参与度。聘请中小学一线优秀教师、教育行政部门教研人员参与高师在校生的培养工作,让他们在教学方法、教学技能、教学评价等方面对学生进行专业指导,提高学生的实践教学能力。

2结束语

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给高师数学教育带来了机遇与挑战,如何使中小学数学教师更专业,更能适应新课改,需要高师院校做出大量的研究和探索。除此之外,高师院校还应加强基础教育的教师教育研究,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为中小学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提供理论保证。

作者:张斐然 王威 单位:商丘师范学院数学与信息科学学院 商丘市第一高级中学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2]孙名符,李涵.基于新课程背景下的高师数学教育改革探析[J].高等理科教育,2008,5:17-19.

[3]李建华,康淑瑰.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背景下高师数学教育发展探讨[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2011,6(2):23-24.

[4]李涵.从基础教育数学课程改革谈高师数学教育[J].菏泽学院学报,2009,31(2):131-134.

[5]耿彦峰,何瑞强.新课标下高师数学教育课程改革的探索与研究[J].忻州师范学院学报,2015,31(5):72-75.

[6]黄乐华,简国明,葛晓娟.高师小学教育专业数学类课程教学改革[J].江苏第二师范学院学报,2015,31(3):58-60.

第11篇

【摘 要】交互工具应用于数学课堂,体现了现阶段信息技术快速发展的趋势,也促进了新课改的实施以及学习方式的转变,在今后的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可以利用交互工具有效促进学生进行自主探究、自主学习,并强化学生之间的合作学习能力,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关键词 交互工具;探究性学习;小学数学;实施策略

一、交互工具应用于小学数学教学中的意义

交互工具是基于计算机与互联网为基础的具有良好交互性的学习软件,它适用于“以问题为导向,以探究性学习方案为核心”的新型学习方案。利用交互工具进行学习,基于建构主义理论,根据教学内容和目标,教师进行引导,学生进行交互学习。交互工具的使用,使得学生能够在进行互动的过程中发现知识、掌握方法,并寻找出规律,进而进行问题拓展。交互工具应用于小学数学,能让学生更清晰的了解知识的发生、形成和发展,从而激励学生去探索问题和发现真理,促进学生在获得新知识的体验过程中,打破思维束缚,提升综合能力。

二、交互工具在小学数学探究性学习中方案实施策略

1.运用交互工具实施探究性学习的流程

运用交互工具,在小学数学课堂中进行探究性学习方法,是基于建构主义理论,在学生已有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运用交互工具,学生进行独立学习、探究学习以及合作学习,从而不断掌握知识和方法,并获得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利用交互工具进行探究性学习的流程是:教师通过创设情境发现问题并提出问题,继而组织学生借助交互工具进行观察和分析、比较和归纳、猜想和验证等。通过这一系列的过程,开展知识探究与交流,并且获得解决方案,在这些流程之后,教师对教学过程进行引导和探索,并分析问题解决过程,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归纳和分析,提出反思,从而获得数学概念和学习方法,最后,将获得的方法运用到实际问题中去解决问题。

运用交互进行小学数学探究性学习教学方案的基本流程为:认识过程(通过感性经验引出问题的认识)、教师活动(对相关问题进行研究)、学生活动(检验评价,获得问题的解决)、学生发展(对问题进行深化,获得综合运用)。教师在定向、探究、评价和内化这一系列的过程中,分别起着激感、启发诱导、反馈信息、设计训练的作用。

在具体的教学课堂活动中,教师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选择具有针对性的教学流程,根据教学活动,创造性的进行教学方案的开展,通过运用数学相关软件或者系统,真正实现学生的交互学习和自主探究过程。可以选择的教学流程有:提问—探究—答疑—评价;诱导—分析—讨论—评价;问题—发散—总结—创造等等。

2.运用交互工具实施探究性学习的案例

比如国外的交互学习软件“小熊穿衣”就是比较好的数学学习软件。针对“笛卡尔乘积问题”该软件具有不错的学习效果。4件上衣和7件短裤可以搭配出多少种穿衣方法。针对这个问题,可以引导学生在游戏中与计算机进行交互学习,探究出结论,获得真切的知识体验。拖动上衣和短裤,将其放在小熊身上,就可以显示穿好衣服的小熊。当所有选择都被考虑在内时,门就被关上,表示已经成功。教学过程为以下四步:第一、创设问题情境。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结合小学生的心理特点,小学生对游戏性质的教学内容更加感兴趣。教师在进行内容引导时,提出问题:假设小熊是你们的玩具娃娃,如果现在有4件上衣和7件短裤,你们可以为它搭配出多少穿衣方式呢?第二、引导自主探究。借助交互工具,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将上衣和短裤拖动,如果没有重复,下面就会出现该种穿衣方式。改变上衣和裤子的数目,形成的穿衣方式的总数又会改变。第三、促进推理归纳。引导学生进行归纳猜想,穿衣种类的总数是如何确定的呢?引导学生运用连线的方式进行归纳,得出“笛卡尔乘积问题”的结论:总数=上衣数量*裤子数量。第四、进行扩展迁移。根据小熊穿衣解决方案的学习,扩展到路线问题、握手问题。引导学生进行迁移应用,并将学习到的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

三、基于交互工具实施探究性学习应该注意的问题

在实施基于交互工具进行探究性学习的课堂教学活动时,应该注意以下问题:

第一、注重处理好教学对学生的引导以及学生自主探究之间的关系。教师在引导学生运用交互工具进行探究式学生时,应该注重引导和介入的时间,教师应该设计好探究进度,在合适的时间对学生起到引导作用。

第二、处理好以学生为本和教师引导学生之间的关系。在进行探究式学习的过程中,关键在于学生自己动手实践,教师进行因势利导,教师引导学生归纳和总结,最后学生进行拓展训练。

第三、处理好学生之间的个体差异性。有的学生基础比较薄弱,属于后进生,教师需要对他们进行基础知识的补充,进行鼓励和关心,也可以采取分层递进的教学方法对学生进行引导教学。

第四、注重交互工具与信息素养的关系。交互工具是学习的工具,但是不能完全依赖它来获得知识。交互工具能促进信息素养的形成,信息素养也是使用交互工具的基础。在进行交互工具辅助学习时,教师在学生原有素养的基础上,对学生进行交互工具相关指导,从而确保探究活动顺利进行。

四、总结

第12篇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是人类的一种文化,它的内容、思想、方法和语言是现代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可见,数学作为一种文化,凝聚并积淀了一代代人的创造和智慧,是教学的重要内容。进行数学文化教学,就是要基于学生的学习经验,精心选择能体现数学文化的素材,通过文化情境活动,让学生经历知识的产生和发展过程,感受数学的价值,理解数学思想,提升数学文化素养。

在新课改的浪潮中,依据课标基于教材进行数学文化教学是数学教学的重要任务。我们要从文化的高度来实施数学课程。向学生展现数学学习中凝聚的数学思想和文化,引领学生感受数学的博大与精深。让学生体验到古今数学文化思想,拓宽数学视野,提升数学素养。

一.挖掘教材中的数学文化

在报告中,专家告诉我们:教材是教师教学的重要依据和资源,承担着向学生传递数学文化的重要功能。因此,落实好数学文化教学,我们首先要从教材研究开始,整体把握数学知识,挖掘教材中的数学文化信息,解析教材中的数学文化,使学生感受到优秀的数学文化,提高数学文化素养。比如在《多边形面积》教学时,老师们先梳理出教材中的数学文化类型,找出其中的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数学与科技,数学与人文艺术,数学史的相关内容,在此基础上进行系统的整理分类。

二.课堂教学中应用数学文化

在系统梳理数学文化内容的基础上,数学课堂教学中要运用数学文化,展现知识的发展过程,渗透数学文化的科学教育价值。学生不仅要在课堂上获得知识,也要了解数学知识的产生及其深刻的背景,更重要的是通过知识获得的过程来发展学生的能力。如:在教学“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时,可以先引导学生回顾求平行四边形面积的学习过程,一方面为学生学习新知搭桥铺路,降低新知的学习难度,激发学习兴趣,另一方面让学生学会新旧知识间的联系及其学法的迁移,引起学生的思考:可不可以把三角形转化成已经学过的图形来分析呢?学生小组实践,探究把三角形转化成平行四边形,亲自动手切拼的方法,学生发现:无论哪种方法都是把三角形转化成已学过的图形,并根据它们之间的联系推导出三角形的计算公式。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在实践中探究,体验数学,感受转化、比较、推导等数学思想方法,这是构建数学课堂文化的重要策略。

三.在数学实践中体验数学文化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因此,我们要给学生提供参与自主实践的机会,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通过活动体验知识的建构,感受数学文化知识。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我们应该重视数学课内外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主动参与,体验数学。如实验小学的别样数学节系列数学文化实践活动,组织学生动手制作钟表,画钟表,设计创意作息时间表,制作钟表思维导图,制作数学视频小故事,制作沙漏,研究时辰等一系列实践活动,把数学文化和学科知识融合起来,让学生在丰富多彩的数学实践活动中,感受数学文化的魅力。组织学生玩24点和七巧板、火柴棒游戏,组织学生玩亲子魔方益智游戏,向学生介绍九连环、华容道、钻石棋,鲁班锁,黑白棋等中国传统智力玩具,引导学生探究益智游戏中的规律和不同解法。将知识点的训练与文化的传承很好地结合起来,使学生进一步感受数学的文化价值。激发了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拓宽了学生的数学视野,提升了数学思维能力。

三.拓展课外资源中的数学文化

学数学不仅要学知识,更要了解数学产生与发展的过程,体会数学发展史中的有关知识,让学生感悟数学思想,把握数学本质,增强对学习内容的理解,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加深对数学的理解。因此,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应拓展数学文化史,向学生介绍数学家的故事,或者数学概念、公式的历史发展过程,介绍数学内容有关的数学故事,将数学文化教学融入到数学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数学文化的人文价值教育。

如在学习《多边形面积》时,在学生动手剪拼、合拼图形拼摆中实践的同时,向学生介绍“割补法”,由此引出2000多年前我国古代数学家刘徽所创建的《九章算术》中提出的“出入相补”的数学思想,让学生体会“割补法”的古代数学史的历史渊源,感受:“平面图形被分割,若干部分的面积之和等于总面积,面积保持不变”这一数学思想,进一步理解转化推导,迁移类推的数学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