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8-07 17:30:47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社会治理网络方案,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关键词:电子政务;信息服务;VFT
一、分析步骤
随着VFT这一重要决策分析方法在实践中的应用和推广,其意义也变得更加明显,价值也在实践中得以不断凸显现,对决策分析和决策体系的构建产生了显著成效,其意义可以从以下方面展现。
(一)决策目标更加清晰
目标是决策的先导,表达了决策者的理想和期望,过去的决策往往是主观经验判断、集体讨论、循序渐进或在探索中发现问题的根源,最终确定目标的过程;而VFT决策分析,首先要根据所行动或决策的事件状态,并围绕其价值确定科学目标,从而加大了对采取行动的指引力度,减少决策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各类风险,更好地实现决策所要预期达到的效果。决策目标清晰也便于决策者明确知晓任务的轻重,更好地了解决策导向,从而推动决策工作的顺利开展,目标清晰必然会为决策的顺利开展提供明确方向。
(二)价值筛选更加准确
价值是决策的核心,决策者在决策过程中,往往考虑相关者的利益、取得的实际效果、对目标实现的程度以及带来的收益等,价值无疑是这一系列决策工作中的重点,价值大小也直接决定了决策效果的好坏;VFT决策分析侧重于理性价值分析,是建立在目标基础上的价值标准,在目标清晰后经过权衡利弊的考量筛选准确价值,具有全面性、可操作性、融合性和易分解性等特点,这样的价值更容易衡量,也更能带来较大收益。决策者对众多方案筛选的过程中往往更会从成本、影响、收益及前途考虑决策的可行性和应用性,这样筛选出的价值更能为决策者服务。(三)方案选定更加科学方案是决策的载体,传统的方案选择是多方讨论或分组交流,方案选定往往追求的是多、全和新,VFT决策分析改变了传统决策方法,拟定和选出的决策方案更有效、更科学,也更符合决策的目标导向,体现决策的真正价值,方案内容则紧紧结合决策价值而展开,方案的实现也严格为目标服务,VFT决策分析所强调的决策方案价值性更突出,常由整个决策过程的核心理念所支配,方案更强调精、准和顺,更有利于实现决策的最终目标。
(四)行动过程更加专一
行动是决策的动力,没有采取正确的行动,再好的决策也形同虚设,决策过程其实就是采取行动并实现目标的过程,过去的决策行动常由上级指派和下达任务,VFT决策分析则使决策行动专门围绕决策目标和价值来具体实施,行动方向和策略都是有目的、有原则的,主要是服务于决策目标,凸显决策价值的一种专门行动过程,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决策的盲目性和冲动性,更容易使行动与目标和价值统一到一起。
二、电子政务信息服务过程中存在的困境
当今社会是信息充斥和爆炸的时代,大量的信息需要实现整合和共享。政府在利用电脑和网络提供电子政务信息服务的过程中,不论是公共事务还是私人事务都可以通过信息的获取和传递为公众所熟知和了解,随着政府职能转变和机构改革,信息时代的演变和发展对政府公共管理活动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要求政府在信息快速传递和共享的环境下注重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提供高质量的公共服务,以电子政务信息服务实现政府治理机制的创新,从而提高政府的办事效率,改进政府的公共服务水平。随着政府行政环境的调整和变化,过去的电脑计算机上网到电话网络和通信技术的优化组合再到“互联网+”的不断更迭和演进,政府利用信息化、网络化体系创新行政手段,更新行政观念,注重行政沟通,实现网络交流等,充分体现了政府高效、透明和规范的作风转变,实现了政府行政管理活动的网络化、信息化、虚拟化,并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信息资源的整合,不仅简化了办事程序,也塑造了政府在网络信息平台方面的新形象。可以说,政府利用电子政务推行信息服务,是政府充分利用高技术、新平台实现为社会服务的思路诠释,服务的质量和水平直接关系到公众对政府的满意度和支持度,也体现了政府电子政务建设的水平和总体状况。尽管我国政府在电子政务信息服务过程中成效显著,围绕电子政务建设提出了不少对策和建议,也通过法律法规体现了政府上网工程和网络建设的合法地位,但也在具体的运行中暴露了很多弊端,利用电子政务实现信息服务方面仍然存在诸多问题,不仅没有提升政府的形象,也引发了公众对政府工作的不满,主要困境有如下表现[2]:
(一)政务实质内容重视不够
我国多数政府机构在日常行政事务处理的过程中,普遍存在着行政事务繁多、工作量大的现实情况,这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政府的工作任务量,在电子政务不断普及的趋势下,多数政府机构对电子政务的内容实质往往理解为政府工作的补充或辅助手段,并没有真正体现电子政务的实用性,也没有发挥电子政务功能强大的优势凸显其特定的服务性。在具体的业务操作环节,政府利用电子政务仅对网络信息的,围绕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公共服务项目等内容较为关注,以此提升政府网上交流和沟通的水平,升级和开发新的办公硬件设备、软件服务系统,改进网络技术来更新网页内容,过分强调政务信息的常规,而对利用电子政务推行与公众接触的实质性内容缺乏足够的重视,没有实现政府部门之间的信息整合和横向办公自动化等信息服务,也没有通过政府信息平台与公众搭建快速反馈机制,从行政效率提高和跨部门信息服务的实际效果看,特定的社会功能远远没有发挥出来,对提供服务的种类、网上办事效率、信息互动方式、公众诉求满足等内容都没有体现出来,无法有效突出电子政务的实质内容,造成政府信息服务水平低、互动不强、反馈回应不足等弊端。
(二)政务动态方式运行单调
当前,各级政府的业务量、工作内容以及自身特点等存在较大的差异,但电子政务信息服务的动态实施过程却存在着特定情况下的趋同性,不少政府的电子政务信息服务没有体现出地方社会社发展的实际情况,也没有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实现有机结合,更主要的是通过比较和经验学习确定本地政府社会管理的管辖领域和实施重点,对立足地方循序渐进和推广完善等方面做得仍然不够,政府内部各机构和部门之间的电子政务系统也缺少沟通交流的环节和氛围,真正意义上的服务性和应用性也未充分发挥出来,信息服务的方案、措施、程序、方向还没有予以明确,针对性较差,而在电子政务信息化动态方式在运行过程中,具体的手段和策略只集中在信息、新闻更新、科室简介、资料下载和电子项目评审等方面,公众互动、在线交流、意见沟通等方面内容基本形同虚设,造成不少政府电子政务信息服务运行方式过于单调,低水平重复建设,提供类似、没有成效服务的现象较为普遍,没有从整体上优化和提升电子政务的运行效率,也不能从价值导向上拉近政府与公众之间的距离,这种单调的动态政务方式在长时期运转后没有从根本上优化信息服务内容和规模,必然形成政府与公众之间的屏障,限制了政府与公众的相互沟通渠道。
(三)信息硬件设施建设滞后
经过近几年电子政务的发展和建设,政府主要通过政务界面的更新、政务软件的升级、政务平台的优化等决策手段和措施推行相应的信息服务,受传统办事流程及观念根深蒂固的制约,政府电子政务信息服务过程所需要的硬件载体投入力度明显较慢,部分基层政府的硬件配备还过于陈旧,更新较慢,不能更好地促使政府利用硬件设施提供有效和健全的信息服务,影响了政府整体信息服务的水平和质量。硬件设施滞后在一定层面上限制了政府信息服务的范围,影响了政府信息服务的效率,造成政府信息服务工作的基础薄弱、流程缓慢、安全隐患、措施不当和手段落后等一系列问题。在现有的水平和基础上,政府电子政务信息服务超负荷运转、决策方案没有及时更新,决策质量受到严重影响,一旦出现信息量大或任务量多等特殊情况,现有的硬件设施根本无法满足开展服务的需要,硬件设备升级不到位、软件资源的开发速度慢,利用程度较低,也会严重影响政府电子政务信息服务的水平,政府在这样的政务环境下无法充分保证利用电子政务平台和信息资源推行信息服务的速度和效率,在网络堵塞的情况下无法完成既定目标,也就变得不了了之,反过来又进一步限制了电子政务信息服务的发展。
(四)基层人员操作技能欠缺
政府工作人员特别是基层人员要在日常办公中与时俱进,时刻更新思维和观念,能够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提供面向公众的信息服务,然而有些政府特别是基层政府人员对电子政务的应用和操作技能不熟悉,具体的操作水平欠缺,多数基层政府人员对电子政务的理解和应用能力还只停留在文件上传、信息排版、浏览下载等具体实务操作上,而对电子政务信息服务的硬件维护、机制构建、信息负荷挑战、网络安全认证和加密、系统保障、互动沟通、平善等方面的操作却不能得心应手。随着网络技术更新速度的加快,基层政府工作人员的操作水平和理念更新速度却与科技发展水平存在较大的差距,人员队伍中既懂新技术又熟悉业务操作的人才十分匮乏,或是精通政务但对信息服务工作不够了解,或是不精通政务但熟悉信息服务工作,或是对政务和信息服务工作都了解但技术水平欠佳,这部分人员在政府电子政务信息服务中所占的比例还相当高,成为电子政务信息服务的桎梏。基层人员操作技能是保证利用电子政务技术手段实施有效信息服务的保证,人员的操作技能与电子政务的快速发展实际极不协调,这也是限制和束缚电子政务信息化发展的主要因素。电子政务信息服务作为综合性政务行为,与政府目前存在的机构重叠、审批繁琐、效率不高等现象冲突,但还没有触及真正的信息共享和资源整合,电子政务信息服务环境与新技术、新信息挑战也不相符合,这对改善行政作风、提高行政效率、明确服务目标、规划服务方向都不利,因此,发挥电子政务的应用价值,根据政府价值导向和服务理念确定电子政务信息服务方向,才能更好地服务于社会公众。
三、VFT视角下电子政务信息服务水平的提升对策
针对以上政府信息服务过程中存在的困境,电子政务信息服务的全面更新和实效发挥必须要摒弃过去的盲目建设,以VFT理论指导政府电子政务信息服务的发展,在规划决策中明确实施目标、健全服务体系、加强价值导向,才能提升政府的服务水平,科学构建电子政务体系,才能高效、积极地服务于社会公众,破解对策可以围绕以下几方面展开。
(一)明确政务信息服务的价值目标
按照VFT理论,决策目标必须要清晰,即决策者要清楚决策的价值导向及实现终极目标,从我国的实际情况来看,国务院印发的《2015年推进简政放权放管结合转变政府职能工作方案》中,已提出要从网上并联审批、实现在线审批监管平台、共享信息资源、完善信用信息公示“一张网”,探索电子营业执照和“互联网+”的监管手段等,这为电子政务信息服务提供了明确目标。还要进一步确立这样一条原则,即电子政务信息服务并非信息资源的堆砌,也不是新闻内容的界面传播和多元互动交流的效果展示,而是涵盖这些内容的综合性平台,因此,必须通过政务平台体现重点突出、方向清晰、目标明确的服务内涵,体现电子政务的实用价值。在电子政务项目决策和信息服务中凸显部门利益、满足公众需求、提升公共服务水平,当前电子政务信息服务的价值目标要从经济价值、社会价值和机构价值三方面确立。1.经济价值是政务信息服务的保障,要降低政务技术、时间和信息处理成本,优化服务流程,通过高效办公实现政府与公众的互动,减少时间浪费和成本增加,避免回归到过去传统的行政作风服务,经济价值需要政府从办事流程、运行方式、物资采购等各方面都要节俭、高效地开展和实施,将低成本、高效率、方便快捷而又花费较低的服务理念深入贯彻,是政府电子政务信息服务首要考虑的目标。2.社会价值是政务信息服务的本质,要利用电子政务技术平台,实现为社会服务的目标,面向社会服务的过程中要构建相应的公共服务体系,提供覆盖全社会的公共服务项目,充分依托电子政务的基础硬件,网络技术、虚拟平台提供更多的在线服务,开通政务微博、对话窗口、QQ短信、呼叫中心或媒体界面等,多渠道、多方面、多领域地为公众提供便捷的服务项目,实现服务方式的增值创新和公开透明,拓展政务内容的途径、健全政府服务反馈机制。3.机构价值是政务信息服务的核心,要从政府部门和工作人员素质两方面提升,政府要不断优化工作流程,实现网络办公模式,搭建信息共享平台,利用云计算、大数据等技术改进网站的信息服务水平,升级软硬件设备,增强核心力,提高透明度,凸显政府的公共服务项目;工作人员则要转变观念,适应表1电子政务信息服务的评价指标构建方案基础目标服务成本低办事效率高形象塑造好公共服务优互动交流频考核指标投资低、效益强环节少,满意高形象佳,评价好服务全,覆盖广互动足,交流多解决方案软硬件投资比例合适、无纸办公、时间浪费少网上业务操作快、业务流程优化、信息充分共享审批流程少、政务系统集成化、数据库信息平善办事时间短、解决问题速度快、公众满意度高法治政府、服务政府、诚信政府高效政府、民主政府、透明政府一站式服务、网络服务类型多样化、网上服务简化网络服务扩大、服务对象广泛、服务考核便利网络问政、移动平台、QQ短信在线交流、邮件往来、答疑解惑新时期网络环境下的服务要求,熟练利用网络操作技术推行有效的公共服务,利用政务信息手段提供全方位的公共服务,形成自下而上高度重视电子政务信息服务的氛围,发挥政府机构在电子政务信息服务中的核心作用。[3]
(二)满足相关群体组织的利益
这是要符合VFT价值筛选的原则,在电子政务信息服务过程中,不同的个体、群体及组织都应该纳入政府服务的环节和过程,也都有资格和权力参与电子政务信息服务的建设和规划,那么,电子政务信息服务过程的方案设计和实施就要充分考虑各群体组织的利益,尽可能满足其在合法范围内的利益诉求。1.适应政务环境的不断变化。在“互联网+”的大趋势引导下,政府治理手段从经验管理向网络信息治理过渡,标志着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现代信息技术在政府日常办公和社会治理方面的普及和广泛运用,传统治理模式必须向现代化的弹性和灵活治理方向过渡,也意味着政府的行政权力逐渐分解,社会治理主体的多元化日益凸显,治理手段开始向网络治理转变,有关工作人员必须学会利用先进网络技术开展信息服务工作,再向相关群体组织倾斜,从而支撑现代化的政府治理体系,在这一过程中,必须适应环境的变化尽可能地满足相关群体组织的利益,通过利用先进的网络技术实现政府与各群体组织的互通联络,保证信息的畅通和共享。2.根据群体组织需要提供便捷服务。各类企业、社会组织、团体和公众必然成为新形势下电子政务信息服务考虑的重点和利益相关者,这些群体组织的利益诉求是政府电子政务信息服务的具体对象。对不同的群体组织,电子政务信息服务要最大化地满足其利益诉求,对各类群体组织提供切实的服务项目,解决群体组织日常运行环节出现的困难。必须根据电子政务运行的实际情况增加服务内容、拓宽服务渠道、创新服务策略、提高服务效率,保证面向社会提供的信息服务能全面满足公众需要,还要增加电子政务网站信息的可视性和可读性,凸显电子政务网站的可理解性和时效性,为群体组织提供一站式、便捷式、协同式服务,从利益满足的角度做好相关隐私保护,提高相关群体组织的满意度。[4]
(三)构建科学的评价指标体系
VFT理论要求在筛选方案后,要保证最有效、科学的方案能够确定并得以实施,这个过程是动态的,也是灵活的,需要根据电子政务信息服务的目标方向、价值意义和应用推广构建科学的评价指标体系,体系的构建既要考虑政府的技术构成,也要考虑社会群体组织的实际需求。电子政务信息服务也要有计划、有目标地向纵深推进,围绕电子政务服务和开发构建科学的评价指标体系,搭建网络环境下政府的治理平台,凸显政社互动和交流渠道,这是社会公众网上办事和政民互动的必然要求,是解决政府与公众信息不对称问题的有效手段。从当前的电子政务信息服务规模及发展趋势来看,政府必须要立足技术水平、满足服务需求,着眼利益导向,从不同的方面科学合理地构建电子政务信息服务的评价指标体系。具体的评价指标拟从服务成本、办事效率、形象塑造、公共服务和互动交流五个方面确立。从上表构建的建议指标来看,电子政务信息服务不仅要考虑政府服务的成本、投入和经费比例,还要更多地从政府办事的效率和水平以及自身形象等方面考虑实际问题,最终提供的信息服务要构成公共服务的一部分,也要注重政府与社会组织的互动交流,因此,按照VFT理论,最终的行动策略要在明确目标指导下,有计划、有秩序的推进,从而体现电子政务信息服务的本质价值。总之,随着“互联网+”政府的深入发展,政府要紧跟时展,以VFT为视角构建科学的电子政务信息服务体系,调整政府的利益格局,在思维创新的基础上明确电子政务信息服务的方向和目标,才能高效便捷地服务于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全面满足多元化公众的需求。
参考文献:
[1]程静,于越华,张合勇.一种新的决策分析方法———VFT的原理、方法与应用[J].军事运筹与系统工程,2006,(12):61-64.
[2]余坦.电子政务与我国政府改革“现状”需求与未来[J].四川行政学院学报.2015,(6):11-14.
[3]王芳,李兆静,白美玲.基于VFT的电子政府项目评价指标体系构建[J].中国行政管理,2014,(3):32-37.
[4]张锐昕,阎宇,谢微,李汝鹏.“互联网+”对政府治理的挑战[J].电子政务.2016,(3):44-50.
1中国网络咨询业的发展历程
基于互联网的咨询服务在我国起步较晚。1997年6月成立的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hinaInternetNetworkInformationCenter,CNNIC)是最早从事与之相关业务的单位。但在2000年,网络咨询服务被国内众多精明的IT业界人士所看好。2000年4月,国内第一家以“网络咨询机构”命名的北京多维时空网络顾问公司在中关村正式挂牌。
在短短的几年里,我国网络咨询业经历了4个阶段的历程:第一阶段是互联网咨询启蒙,主要是一些业界分析家,以自己对我国互联网产业的见解来启蒙大众,开拓市场,如CNNIC、互联网研究与发展中心(ChinaInternetInstitute,CII)、互联网实验室(ChinaLabs)。第二阶段是商业模式研究和设计,即咨询公司结合客户的资源优势,为之设计合理的商业模式,如时代财富(FortuneAge)。第三阶段是网络营销,即帮助转型中的企业做全新的营销计划和品牌推广,如北京新华信咨询公司。第四阶段是国际水平的技术咨询和实施,即把互联网咨询从战略的制定转移到战术的实施,如赛迪资讯顾问有限公司(CCID)和汉普治理咨询有限公司(Hanconsulting)。
2中国网络咨询业的发展前景
2.1网络咨询是信息产业新的发展动力
网络咨询是信息产业继软、硬件之后的第三个发展重点,是信息产业的发展动力。因为网络咨询将推动IT应用,帮助企业进行现代治理改造与变革,促进对先进软件、信息系统的需求,从而刺激软、硬件业的发展。据IDG统计,2000年全球IT服务消费支出增长了11%,达到了3950亿美元。到2005年,有望在此基础上继续增加3050亿美元,总额将达到7000亿美元,其增长速度两倍于硬件销售市场。我国信息产业经过长期大幅度向IT硬件投资后,将转向IT咨询与服务。从2000年我国与亚大和北美IT业投资结构比较中看出,我国IT业投资中,服务投资仅为5.8%,远远落后于比例为87.9%的硬件投资,而亚太和北美IT业的服务投资比例却为34.8%和37.9%。服务/硬件比的逐渐增加是全球IT业发展的一个规律,可见,网络咨询业必将成为我国未来信息产业良性发展中最不可缺少的一个组成部分,并日益显示出它在信息产业中的重要地位。
2.2网络咨询市场十分广阔
网络是一种潮流,一种方向。未来的经济增长模式,大多将会与此相关。据美国Forrester公司猜测,互联网咨询市场的规模(将从1999年的106亿美元,增加到2003年的648亿美元。据专家估计,我国这一产业的市场空间每年在4000万美元至6000万美元之间。据赛迪资讯公司调查,我国拥有15000家大中型企业和1000万家小企业,预计到2003年将有50%~70%的企业实现信息化治理。IDG的中国IT市场报告也印证了这种判定:我国IT整体市场会以每年20%~25%的速度增长,而IT咨询市场差不多会快一倍,每年将达45%~50%。各行各业的信息化建设和电子商务方案的改造与提升,需要规模更大更专业化的网络咨询服务。可见,网络咨询的发展在我国有着很大的市场空间。
3中国网络咨询业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3.1良好的发展机遇
目前我国网络咨询公司正面临着不可多得的发展机遇,集中地表现在以下4个方面:
1)我国企业的信息化建设为网络咨询业提供了巨大的市场。“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已成为基本国策,作为全球化的重要对策以及刺激内需拉动经济的重要手段,未来5~10年我国将形成信息化的。有资料表明,在“十五”期间,国家投入信息化的费用高达4万亿元;我国互联网研究和咨询市场在2000年至2002年将步入高速成长阶段,市场规模从1亿元增至12亿元。
2)我国加入WTO对网络咨询业来说更是一个千载难逢的良机。一方面,我国入世后,国内市场竞争环境更加剧烈,传统企业陈旧的治理模式已不再适应,机制、技术、营销、治理、规模实力都存在许多制约因素,企业迫切需要调整其发展策略、品牌策略和营销策略,所以,网络咨询业对传统企业入世具有不可替代的指导作用。另一方面,我国入世后,将开放包括咨询业在内的服务业市场,答应外国公司通过特许经营形式进行有偿服务活动。外国咨询企业的大举进入对我国咨询行业的发展、咨询市场的培育将是一股强大的推动力,对咨询业的投资将大大增加,治理体制将向国际化靠拢,咨询业整体水平也将迅速提高。
3)国外咨询公司在参与我国网络咨询市场竞争中也有劣势。例如,对我国市场了解不深,信息渠道来源有限,与政府和企业有关的资源基础不太牢固,以及昂贵的收费等。在这方面的典型例子有,尽管麦肯锡公司在1998年为实达公司提供的咨询方案在理论上是正确的,却未得到成功的实施。究其原因就是由于麦肯锡公司未对实施过程中可能发生的问题进行充分的研究和估计,忽略了我国企业变革的心理因素,没有正确理解我国企业政治和权利的因素,得不到企业领导层的有效支持,并缺乏实施方案的灵活性。结果导致麦肯锡方案在实达的终结,直接后果是实达长达半年的经营和效益的大滑坡,直接和间接损失超过1亿元,还不包括高达300万元的咨询费用。
4)我国网络咨询机构具有得天独的本土优势。比如对我国国情、历史文化的理解更深透具体,能较大限度地发挥低成本低交易费用的优势,对细分市场信息有着更多的了解,便于联系和保持更多的客户关系与营销渠道,能够与客户更有效地沟通,以及政府在制定鼓励性政策、提供相关法律保障和一定资金投入方面对网络咨询业的强有力支持,等等。如我国首例电子政务——红盾315(北京市工商局网站)的服务外包,全部是由一家国内网络咨询企业——北京红盾315信息服务有限责任公司来承担。它不仅承担了北京市工商局电子政务项目的IT系统建设,还承担一部分在传统行政治理下政府与企业之间的信息传递与处理,将大量来自企业、个人和消费者的网上或电话信息,转到工商及相关政府部门的桌面上。红盾315于2000年4月正式运营以来,连续两年被评为北京市最优政府网站。经微软、毕马威等软件公司与网络咨询公司组成的电子政务考察团评价,认为红盾315毫不逊色于国际先进的政府网站。
3.2严重的挑战
首先,国际咨询公司大举进入我国网络咨询市场,给刚刚起步的国内网络咨询业形成不小的冲击。这些公司具备先进的技术和方法,良好的服务理念,严格的治理制度,成功的咨询案例,高素质的员工队伍,成熟的市场经验,我国的入世给它们提供了更大的市场。如毕马威中国(KPMGCHINA)已经成立了一个提供电子商务综合咨询服务的部门,这个部门是专门帮助客户把新科技和传统经济相结合的中心,非凡是面对大陆的重要客户,往往能够调动全球的专门技术支持,提供包括战略决策、组织构架、业务、财务及风险治理等方面咨询服务。
其次,大型IT厂商进入我国网络咨询市场,使国内网络咨询市场竞争更加剧烈。HP、IBM、DELL、SAP、Oracle等IT厂商纷纷向网络咨询业挺进,并看好我国IT咨询市场。如SAP在我国已经有近300家客户,销售额以年均50%的速度增长。根据IDG报告,2000年SAP的ERP产品在我国的市场份额是30%。
4中国网络咨询业的发展对策
我国网络咨询业面对尚未得到开发的广阔市场,面对整个互联网产业的低迷和入世的压力,要健康快速地发展,必须制定出正确的发展对策。
4.1加强合作,走内引外联的发展道路
1)加强土洋结合。国外和本土咨询业各有优劣,优势互补的空间巨大。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程度的加深,我国网络咨询业完全可以内引外联,通过对国外及国内资源与优势的整合与重组,达到引进先进理念和规避风险的双重目的,创造出网络咨询业的双赢。如成立于1997年的汉普治理咨询公司,是国内最具实力的网络咨询公司之一。它在供给链方面是Oracle的合作伙伴;与麦肯锡合作,参与了“中国电信本地网业务流程重组项目”。由于汉普咨询建立了良好的供给链关系、互补协作关系,并创造性发展了客户关系,使其在竞争中获得了优势,2001年的销售额达到2亿元。
2)内聚国内咨询力量。网络咨询市场的开发成本和对规模经济的追求,将推动咨询公司通过整合和重组进行合并。如在2000年6月底,北京新华信公司与南洋林德投资顾问有限公司强强联手,全面向新经济时代的现代咨询企业转型。在这次战略调整中,为互联网企业进行治理咨询或担当投资顾问,成为新组建的新华信公司的一项重要业务。
3)与IT厂商合作。国内咨询机构大部分业务侧重于治理咨询,能诊断出企业运营或治理上存在的问题,但未必能分析出企业网络搭建中哪些服务器需要升级。所以,国内咨询机构应该积极与大型的IT厂商如联想、方正、同方、长城等合作,来完善和丰富网络咨询服务。如2002年3月21日,联想以5500万港元及联想企业的IT咨询业务,控股汉普治理咨询公司51%的股份,以进入IT服务领域。而新汉普公司可以集成联想的资金、品牌、技术、人力和市场等内外部资源,在网络咨询市场上与国外大型咨询公司进行竞争,占有更多的市场份额。
4.2用特色服务来树立品牌可信度
网络咨询公司应通过特色服务来树立自己的品牌和可信度,使其服务内容更加专业化、个性化,从而满足国内企业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和网络无国界的小背景下,其不同档次的服务要求。如CII的基本工作主要围绕基础理论研究、商业报告和企业战略咨询三大方向展开;而张静君的“时代财富”的最大优势在于有着“网站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丰富操作经验”。另外,网络咨询公司还要着手研究如何使互联网同各类传统产业结合,只有专注于传统企业网络化才能使互联网咨询业不随网络泡沫的消失而湮灭。如互联网实验室提出近期的业务重点是传统企业E化与电子政务。
4.3以市场为导向优化结构、整合资源
网络咨询公司只有实行了网络化、扁平化治理,才能建立高效和对市场快速反应的流程化治理,从而使服务成本更加经济,不断增强企业的竞争力。如汉普治理咨询公司的结构就是一种资源整合的集中治理模式。它在全国有多个分支机构,但是统一治理,统一调配人员。一个项目往往集中了北京、上海、广州等分公司的不同领域的咨询专家。公司的员工只有岗位,没有部门,没有绝对固定的办公室,但人人都配备了一台笔记本电脑。公司是一个网络,每个员工随时随地都能和公司联系上,而公司也能随时随地了解到各人各项目各种工作的状况。
4.4加速汇集高素质的网络咨询人才
我国互联网要健康发展,必须要有强大的互联网咨询服务的支持;而我国互联网咨询业要发展,必须吸引一流的专业人才,从“游击队”向国际“正规军”发展。网络咨询公司至少需要有IT、经济、金融、市场、治理5方面背景的专业团队。以SAP公司的项目组织方法为例,网络咨询的整个团队集合了具有行业知识、治理经验、技术革新和项目治理经验的各类顾问。国外领先的网络咨询企业为获得和保持解决方案的领先,对人力培养不惜投入巨额资金,如埃森哲(Accenture)公司曾将其赢利的6%约30亿美元用于培训和招募新员工。但是,目前国内具有这样知识结构和能力的人才非常缺乏,所以,咨询公司必须抓紧汇集这些人才。
4.5采用灵活多样的服务方式和方法
1)充分利用网络通信和数据挖掘等新技术。充分利用网络通信技术对于网络时代的咨询公司开展业务有着极为重要的影响。如网络通信技术的普及,使咨询公司可以大量召开远程会议,闻声看影,直至遥控遥测。不但节省了差旅费用,对于弹性工作制,在家办公,咨询团队的远程协作都具有决定性的意义。通过虚拟专网(VAP),咨询公司的网络可以延伸出去,让所有经过授权的员工可以通过因特网访问公司的内部局域网,不但节省大量的长途通信费,而且安全问题可以得到有效的解决。又如数据挖掘和知识发现(DM&KD)技术,可以从大量的数据记录中自动定向寻找并提取人们最关心的目标与相关因素之间的关联度。IBM最近的一项新型的基于标准的数据挖掘技术——IBMDB2智能挖掘器积分服务(IBMDB2IntelligentMinerScoringService),可以帮助企业轻松地为自己的客户和供给商开发出个性化的解决方案。
2)建立专家问答网站。目前流行的网络搜索引擎主要靠诉求信息并不完全的检索,而检索出的海量结果往往并不能让带着问题的网民寻求到满足答案,这时自然语言形式提问、专业性自动解答就成了网络信息应用的一块空白。例如,“网开”网站()就是传统情报服务中最有效的定题信息服务(SDI)模式在互联网上的成功应用。网站内容都是经过精心挑选服务于特定用户的信息,用户在“网开”上可以用自然的汉语形式提出从产品研发、市场猜测、专利技术到生活百科、工作资讯等各种真实问题。假如涉及有偿解答的专业问题,用户可以主动在网上出示愿意为答案所支付的价格。
3)形成在线与离线的整合服务模式。网络咨询公司应该是一个IT服务集成商,通过在线与离线服务,形成一种包括信息、商务、增值服务、E-CRM等的整合服务模式。如PaineWebber利用Vignette的V/5电子商务应用软件和IBM的WebSphere应用服务器开发一个名为EDGE的在线金融服务系统,向全球的312000个家庭用户提供个性化的在线金融咨询服务。这项解决方案使PaineWebber的8600多名金融顾问根据每个客户的需求提供一对一的专门服务。通过IBMWebSphere应用服务器和Vignette的技术与PaineWebber的专业经验的结合,不但可将线上和线下的资源融合在一起,提高了服务质量,而且可使PaineWebber公司建立起更稳定的客户关系,吸引更多的新用户。
5结束语
回顾现代咨询业的发展历程,正是因为咨询工作的公正性和独立性,才从社会分工中分离出来形成了一个独立的产业部门。在国外,一般的网络咨询都是由独立于买、卖方之外的第三方来完成,也就是只提供咨询范畴的工作,这样就保证了咨询方向买方推荐产品与方案的公正性。但是由于国内企业IT水平较低,即使获得了咨询,在实施过程中还会出现许多问题,它们需要一揽子服务。所以目前国内大多数的网络咨询业者还提供许多IT构建工作,因此许多IT产品提供商、集成商都参与到网络咨询市场,它们身兼咨询顾问和产品提供商,很难真正做到客观公正。但是,随着我国入世,企业逐渐成熟,网络咨询的顾问角色和产品提供商角色的冲突加剧(尤其体现在外包业务上),再加上行业自律和有关政策法规的约束及治理,咨询服务的独立性原则仍将得到保留,那些坚持独立性的网络咨询企业也会赢得自己稳定的市场。总之,在世界范围内,网络咨询业是方兴未艾的朝阳产业,国内的网络咨询需求还会有较大的增长。国内网络咨询企业的当务之急是夯实自己的资源基础,完善自己的员工素质,提高自己的服务品质。
参考文献
1彭小红.ERP在中国巨头.财富,2002(39)
2田茂永,张鹏.IT2002——中国IT业2002年信心调查,IT经理世界,2002(1)
3舒金斯.中国咨询蛋糕横切竖切谁来切.21世纪经济报道,2001-10-08
4埃尔南德斯.SAPR/3技术与实现.周旋等译.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1
5方家平.市场迸发诱人潜力中国网络咨询业前景乐观.Availablefrom:http://,2000-12-08
6禹刚.惠普:拿咨询业赌明天.Availablefrom:http://,2000-11-26
7IBM携手PaineWebber、Vignette提供个性化在线金融咨询服务.Availablefrom:http://,2000-11-07
8广受欢迎的专家问答网站.Availablefrom:http://,2000-11-26
9孙秀艳.美国咨询半边天,中国网络咨询小儿科.Availablefrom:,2000-04-26
10E-businessRealitiesandTheirImplicationsforConsultants.In:KennedyInformationResearchReports,2002
11E-servicesProviders:FirmProfilesandtheCompetitiveLandscape.In:Kennedy
单从信息社会IT治理的角度来看,这一概念的提出至少给了我们以下启示:1、IT治理层面的多样性;2、信息社会中所有利益相关者利益均衡的重要性;3、人在IT治理中的核心作用。充分认识和理解IT治理的这些特征对我国IT治理今后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IT治理的多层次、网络化特征
组织对信息技术的依赖随着信息化的普及而不断增强,主要原因是信息技术对组织结构性及跨结构性的嵌入。
结构性嵌入造成组织结构、组织管理程序、业务流程等的彻底改变,直接影响组织中的资源流向及权力的配置,组织利益相关者的原有利益均衡被打破;跨结构性嵌入是指通过信息技术应用,在不同行业、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组织之间建立起横向、网络化的利益纽带关系。企业可通过信息技术与这些组织形成更加广泛的利益关系,出现更加广泛的利益相关群体。将这些利益相关者连接在一起的就是信息的流动。
印度航空公司IT部经理在《企业IT治理》一文中认为,企业的有形资产仅为企业创造15%的市场价值,而剩余的85%的市场价值是基于信息产生的。信息通过信息技术流动,形成了利益相关者之间(组织)在同一层次或不同层次间的利益关系。
因此,由于信息社会条件下的动态环境、网络组织时代的来临、信息技术产品及交易的特征以及从全球范围考虑我国信息化的发展及企业的利益,我国IT治理的研究与实践局限在企业IT治理(Enterprise IT Governance)的层面是远远不够的。如何以企业IT治理为核心,对多层次、网络化的IT治理进行全面分析是理论研究、企业实践乃至维护国家及企业利益的要求。
IT治理边界的延伸性特征
IT治理的复杂性还体现在,信息技术既是治理的对象,也是治理的手段。作为治理对象,信息技术对组织的全面嵌入,形成了更加广泛的利益相关群体,并以多种契约形式、在网络组织(区别于科层和市场)环境下形成多重、复杂、多变的交易关系。
IT治理既要处理好企业内部信息技术投资等重大决策的制度建设问题,也要处理好与外部环境及与诸多利益相关者的关系问题。众多的组织内外部关系的处理使得IT治理边界得到极大的延伸。
充分认识IT治理边界的特征,真正维护众多利益相关者的利益,是IT治理有效的基础。仅仅强调组织自身利益而忽视其他利益相关者利益的维护,再好的制度建设也是徒劳的。同时,信息技术不仅使IT治理的边界得以延伸,作为治理手段也使得诸多利益相关者参与治理的愿望成为可能。
IT治理的能力特征
IT治理机制的形成是一个动态的过程,不存在最佳的机制,而应根据所处的组织环境及组织文化设计IT治理机制,如此才能够鼓励组织所希望行为的产生,实现IT治理的目标,这正是IT治理的复杂性所在。
期望出现唯一的、最佳的IT治理模式以解决企业所有信息技术方面的问题是不现实的。只有动态的IT治理机制形成过程,与组织文化的真正融合,才是IT治理多种能力综合发挥作用的保证。
IT治理应包括以下三个方面的能力:
IT治理的结构化能力。
一般而言,结构化能力采取了正式职位或角色的形式,指那些正式被任命管理组织职能内或职能间协调的人,如CIO。他们对公司层和部门层的IT职能及其与业务部门的协调进行管理。结构化能力的形成来源于组织业务职能和IT职能进行横综向联系和沟通的权利和责任的划分。
IT治理的过程化能力。
过程化能力描述了信息技术决策制订及监管所遵循的特定规则和程序标准。这种程序常常与固定化的决策制订方法和管理框架相结合,比如平衡记分卡,成本-收益分析法和服务水平管理等。
在过程能力中,一项必要的活动是对服务传递及企业利益实现过程中的IT绩效进行监管和跟踪。这种根据过去的发展形势进行分析的活动补充和完善了IT投资管理的过程。过程能力的重点放在IT决策和业务的融合,以及IT战略性投资和公司战略目标的结合上。结构化的IT治理能力和过程IT 治理能力倾向于强制性、有形性,且常常以自上而下的方式实施。然而,研究表明:尽管结构能力和过程能力十分必要,但在一个复杂多变的环境中设计有效的IT治理结构,仅凭这两项能力是不够的。
IT治理的关系型能力。
与前两种能力不同,关系型能力是一种“自愿”的行为,无法被事先设定,这种能力常常是无形的、沉默的。
一方面,关系型能力是指公司高级主管、IT管理者、业务管理者之间一种活跃的参与和合作关系;另一方面,关系型能力的重点在于不同的利益相关者之间自发和合作的行为,这种行为的目的是找出分歧、解决问题,并最终找到综合性的解决方案。关系型能力要求组织寻求更广泛的解决方案,在跨越组织边界的环境中激发创造性。组织主要业务部门和IT利益相关者间,应进行战略沟通且彼此间要不断的相互学习,在亲密的合作中,人们有各自的思维,不同的能力和责任。在复杂多变的环境中对界限模糊的问题做出可接受的解决方案需要不同利益相关者共同合作,运用不同的相关模式,并提出不同的见解。相互学习根本上是灵活的,最终结果是达成协调一致的决策制订和相互协作的关系。
总之,IT治理方式中的逻辑特点是协同网络结构:更加倾向横向沟通;任务的界定更加模糊和灵活,且与能力和技能有关,不是组织的一项固定职能;业务性IT决策的制订会受到专业知识的影响,而不是组织个人或团体地位的影响。
IT治理的基础是协同而不是控制。因此,构建适应动态环境下的IT治理机制需要IT治理能力与以人为核心的组织文化的完美融合。
相关链接
周军,南京农业大学公共管理学院讲师,博士,江苏 南京 210095;
程倩,南京理工大学人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江苏 南京 210094。
〔摘要〕20世纪七八十年代以来,人类社会迈入到了全球化、后工业化的进程。在这一进程中,不仅社会呈现为高度复杂性和高度不确定性的总体特征,而且整个世界人类都处在了流动性、开放性、复杂性的环境当中。在社会变迁的过程中,全球化、后工业化进程带来的是社会结构从一种线性模式向网络化的转变。而社会网络结构的生成不仅对现有的社会管理方式提出了挑战,而且还从制度重构的意义上,要求我们在全球化、后工业化的新时空坐标系中去积极建构一种基于网络结构之上的社会管理方式。为此,我们研究既是对社会管理创新的全球化视野和后工业化取向的叙事,又是在全球化、后工业化的时空坐标系中探讨一种全新的社会管理方式及其建构方向。
〔关键词〕全球化;后工业化;社会管理创新;服务型政府
〔中图分类号〕D52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8048-(2014)04-0029-08
全球化、后工业化进程造就的是一个流动性、开放性、复杂性的世界。在这个世界里,社会整体呈现出高度复杂性和高度不确定性的特征。历史地看,在工业社会低度复杂性和低度不确定性的社会条件下,人类社会所创制出来的社会秩序,无论是从哲学基础、科学精神,还是人们的生产、交往,以及思维方式来看,它都体现为一种机械主义世界观和线性决定论逻辑。然而,在全球化、后工业化进程中,由于社会环境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迅速增长,旧的社会秩序正遭受挑战,它所赖以建立起来的那些制度设计、政府模式,以及社会管理方式,更是越发遭到诟病。当旧的社会秩序在频繁发生的危机当中逐渐表现出各种不适应时,我们看到的不是这种基于线性模式而建构起来的创制秩序的延续,而是一种全新社会秩序的逐渐生成,并且它是基于正在生成中的社会网络结构的。社会网络结构的生成是在全球化、后工业化进程中逐渐显现出来的。因而,在社会管理的意义上,一方面,全球化、后工业化进程通过社会网络结构的生成向现有社会管理的制度设计、治理方式,以及思维模式提出了挑战,另一方面,它又要求我们去积极建构一种基于网络结构之上的社会管理方式,并与服务型政府模式相适应。由此,在服务型政府建设中,考察全球化、后工业化对社会管理提出的挑战,把握其中蕴含的社会管理创新的各种机遇,我们才能在这个新的时代坐标系中发现社会管理体系创新的现实背景、理论方向以及实践路径。也只有在服务型政府模式的积极引导下,社会管理创新才可能适应于全球化、后工业化进程中流动性、开放性、复杂性的社会特征和网络化的社会结构。
一、全球化、后工业化时代的社会治理创新
在当今这个高速流动的世界里,人类社会所面临的问题既有全人类共有的、普遍存在的共同主题,也有只涉及部分人口的地域性、特殊性的具体问题。在世界中心―边缘结构之下,处于中心地带的国家和处于边缘地带的国家在面对这些共同主题和具体问题时所采取的策略是不同的。中心国家在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案时总是在既有的制度框架中捣鼓,而不愿意创造性地解决问题;而边缘国家则忙着模仿和复制西方既有的制度框架,而逐渐错失为人类社会贡献创造性解决方案的机遇。在这个问题上,不论是处于中心地带的发达国家,还是处在边缘地带的后发国家,不论它们所面对的是全人类的共同主题,还是本国或本地区的具体问题,想要承担起政府模式变革和社会管理创新的历史使命,就必须满足这样两个前提:一是拥有全球化视野和后工业化取向;二是提出创造性的问题解决方案。正如张康之教授所作出的判断,“全球化视野和后工业化取向构成了当今社会治理变革的坐标,在这个坐标中,从现实走向未来的道路展现出了一幅流动的图景。”〔1〕然而,令人沮丧的是,边缘国家正享受着来自中心国家的民主和官僚制的“恩赐”,因而导致其社会管理陷入了恶性循环;而在中心国家,20世纪80年代以来,迫于全球化、后工业化的压力,这些国家则在“改革”的名义下强化既有的制度设计和社会管理方式,使得“改革”陷入到“改良”的庸俗境地。其结果是,在世界中心―边缘结构中,中心国家迷恋于既有的制度设计和社会管理方式,不仅不愿意打破它们去寻求创造性的问题解决方案,并且还乐意于将它们推送给后发的边缘国家,以期建构起中心与边缘的同质性。而对于边缘国家来说,面对社会管理中出现的各种问题,似乎又非常乐意于学习和模仿中心国家的制度设计和社会管理方式。
如果我们在一个时间线上去看待这些问题就会发现,后发的边缘国家所遇到的那些现实的社会管理问题基本都是发达的中心国家工业化、城市化、现代化过程中曾经出现过的问题(很多人都如此认为)。因而,发达国家既有的制度设计和社会管理方式是可以帮助后发国家解决那些眼前的问题的。然而,在全球化、后工业化进程中,如果我们在全球化视野和后工业化取向中去观察我们所遇到的各种社会管理问题的话,就会发现它们非但不是过去出现过的老问题,而是完完全全的新问题,即使它们在某些表现形式上与过去有些类似。因而,如果我们不能以全球化视野和后工业化取向去看待问题,寻求创造性的问题解决方案,实现政府模式变革和社会管理创新的话,就会陷入到一种恶性循环之中:“因为走了那些世界中心地带国家所走过的道路,因为挪用了那些世界中心地带国家的制度以及治理方式,所以,产生了那些中心地带国家发展进程中曾经出现的问题,再借用它们解决问题的方案,以至于永远追随着中心地带国家的脚步。”〔2〕归根到底,就社会管理而言,唯一的出路就是在全球化、后工业化进程中自觉地实现制度设计、政府模式,以及社会管理方式的创新。然而,通过我们谨慎但仍然是粗线条式的文献考察,我们却发现,尽管我们当中的绝大多数人赞同或至少不否认人类社会处在了全球化进程当中,然而,全球化究竟是怎样的一场社会变革运动,则因不同的观察视角和理解问题的思维方式出现了不同的观点和看法。因而,在我们进行社会管理创新的研究过程中,如果不能准确定位全球化这场社会变革运动的话,那么,在我们的研究和探索中也会因此而误入歧途,并直接导致社会管理创新的全球化视野这个坐标不仅没有成为我们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重要参照系,反而成为了束缚我们的想象力和创造性的巨大藩篱。因而,在进行社会管理创新研究时,人类社会的全球化进程应当也必然要作为我们思考和解决这个问题以及进行理论创新的坐标之一。
在世界化的空间坐标中,控制导向的社会管理方式不仅不是服务于整个人类社会的,甚至就连民族国家也只是用它来开展社会控制的一个相对封闭的框架。实际上,控制导向的社会管理方式是服务于一种精英治理或能者统治的逻辑的,这也正是世界化所蕴含的内在逻辑。我们看到,人类社会的世界化、工业化进程造就的并不是一个平等的世界,而是处处呈现为中心―边缘结构的世界。管理型政府模式及其社会管理方式正是以此为坐标建构起来的,这也就在思维方式和行动逻辑上决定了它是从属于建构中心―边缘结构之目的的。与世界化进程不同的是,人类社会正身处其中的全球化历史运动则蕴含了一种解构世界中心―边缘结构的诉求,然而,这一诉求却无法通过管理型政府模式及其控制导向的社会管理方式来实现,而必须通过一种全新的政府模式和社会管理创新来实现。在这个意义上,社会管理创新是一个以全球化为空间坐标并反过来帮助全球化运动完成解构世界中心―边缘结构的全新课题。在这个以流动性为尺度的开放社会里,人类社会通过管理型政府所开展的控制导向的社会管理遭受了质疑,超越民族国家框架的人类共同事务几乎都不能作为一种“特殊情形”而在这样一个控制体系中加以解决。如果说在民族国家框架下所建构起来的控制导向的社会管理方式是与管理型政府追求同一性的思维方式和行动逻辑相契合的,那么,当我们在全球化这个新的空间坐标中去思考如何进行流动性、开放性世界中的社会管理时,则必须充分考虑全球流动所产生的差异性的问题。我们的这种思考在其基本方向上走向了建构一种承认和包容差异的全新社会管理方式。
如果说世界化和全球化可以定位为社会管理方式的空间坐标的话,那么,工业化和后工业化则可以定位为它们的时间坐标。当然,这种空间和时间意义并没有非常严格的限定,或者我们宁愿说,世界化、工业化是控制导向的社会管理方式的时空坐标系,而全球化、后工业化则是我们正在建构的全新社会管理方式的时空坐标系。这里,我们同样要注意的是全球化和后工业化之间的内在关系问题。我们对此的基本判断是,它们是人类社会在这一变革时代中表现出来的两个不同面向。或许,我们可以分别以空间坐标和时间坐标去认识它们,但在更加完整的意义上,认识人类正身处其中的这个变革时代,就必须将这二者视作统一的时空坐标系。因而,在进行社会管理创新研究时,我们就必须充分考虑全球化、后工业化这个时空坐标系。与全球化这个空间坐标一样,后工业化的时间坐标也同样遭遇不同话语体系的困扰。从社会变迁的现实来看,人类社会正处在后工业化的进程中。实际上,从人文社会科学的叙事中,我们既看到了对这一社会现实的描述,同时也看到了以此为时代背景所进行的理论研究和方案设计。然而,当我们仔细揣摩后工业社会的概念及其所蕴含的社会变迁时,我们却无奈地发现,大多数学者仅仅是用这样一种时代背景来标榜其研究或设计的前沿性,而并没有真正地去理解后工业化进程之于人类社会的制度框架、政府模式,以及社会管理体系变革的意义。因而,这不仅破坏了后工业化进程所意味着的社会整体性变迁,也从根本上限制了其研究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因而,就社会管理而言,工业化进程所塑造出来的是一个追求标准化和同一化,却不断走向领域分化和专业化的社会,这样的社会需要管理型政府通过控制性规则来实施控制导向的社会管理。而在后工业化进程中,新的社会特征则在各个层面上向管理型政府模式及其社会管理方式提出了挑战,而管理型政府却依然想要捍卫自己的领地,社会管理及其改革方案依然是控制导向的,殊不知它所从属的那个时间坐标已经被后工业化进程所替代,即便它强烈地意识到了这一点也仍然不愿意放弃自己的领地。与工业社会追求同一性却制造了不平等的社会现实不同的是,在后工业化进程中,人们承认和包容差异性而反对不平等。当管理型政府模式及其社会管理方式无法在不平等问题上继续有所作为时,我们就必须在后工业化进程中寻求承认差异性而拒绝不平等的社会管理方案。它不是适合于管理型政府运行逻辑的公正的能者统治,而是一种通过服务型政府模式来实现社会管理责任承担的新路径。因而,在社会管理创新的意义上,现实的逻辑起点是管理型政府及其控制导向的社会管理方式在这个流动性、开放性,以及复杂性的世界中走向了失灵。如果说全球化、后工业化对现有的社会管理方式提出了挑战,那么,实际上,这一时代背景也对我们进行社会管理创新提出了同样的要求和期待。
二、网络结构生成中的社会治理方式变革
观察管理型政府及其社会管理方式需要将之放置在它所隶属的那个特定的时空坐标系中,我们才能获得理解管理型政府模式及其社会管理方式的理论正觉,与此同时,我们还要看到的是,人类社会正在迈入全球化、后工业化进程,因而,我们既不能在全球化、后工业化进程中继续维持管理型政府模式及其控制导向的社会管理方式,也不能将基于这个时代背景所进行的政府模式变革及其社会管理创新放置到世界化、工业化的时空坐标系中。如果说20世纪后期以来人类社会在创造性科学技术上所取得的成就预示着人类社会后工业化进程的开启和后工业社会的到来的话,那么,反过来,创造性科学技术的发展也同样在影响和建构人类社会。我们看到,在这些创造性科学技术中,以网络技术为代表的创造性技术无疑正在影响人类社会的构成方式,并正在改变人们的思维方式、交往方式,以及行为方式,实际上,网络技术正在改变的是人类在工业社会中所形成的线性结构,并努力建构起一种网络结构。如果说一类科学技术的出现并改变人类社会需要很长的进步、演化过程的话,那么,在后工业化进程中,网络技术的发展对人类历史的推动则无疑令生活于其中的每一人都深切地感受到,我们这个时代正在以惊人的速度和节奏发展、变化、更新着。我们看到,网络技术等创造性技术仍处在起步阶段,但它们却对人类历史的发展产生了惊人的推动力。可以说,人类社会在创造性科学技术的发展上已经处在了涌现的状态,如果说过去百年才能完成从一个时期向另一个时期的转变的话,那么,在当今这个不断加速的快节奏的社会里,几乎每隔几年我们就已经处在不同时代了。我们生活在快速变革的社会里,未及回首一个时代便已过去,新的时代扑面而来。正是由于网络技术等创造性技术广泛应用于人类的社会生产、生活,才如此加速了社会变革的速度和人类文明发展的进程。如果说可以在技术层面上将人类正处于或即将处于其中的历史阶段称作为信息社会,或者可以在与工业社会的比照中将之称作后工业社会的话,那么,网络技术等创造性技术无疑正在为人类社会开启通往新时代的门扉,人类社会所发生的一切变革都意味着人类正在迈入一个新的历史阶段。
历史地看,全球化、后工业化进程造就了一个不同于以往的社会现实。在工业社会的历史阶段,社会是组织化的社会,组织是社会的缩影,因而,认识社会就可以从认识它的组织形式开始。按照韦伯对官僚制组织的设定,组织的工作本质上可以简化为一切形式的规章制度,通过这些规章制度所架构起来的官僚机器将在组织中活动的人当作机器的零部件。在工业化进程中,社会从简单、确定逐渐走向了复杂性和不确定性,而官僚制组织形式则是人类在工业社会的历史阶段中用来应对复杂任务的一部机器。与农业社会早已存在的官僚制不同,工业社会中的官僚制组织形式对于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都产生了极其重要的影响。我们看到,在官僚制的运行规则中,人与其所扮演的角色是分离的,因而,以官僚制为典型的管理型政府模式及其社会管理方式则往往也表现为一种决策和执行的分离,在社会管理活动中,管理者所扮演的是执行者的角色,这就将他们从一个完整的人分割为碎片化的人。在整个工业社会的历史阶段,尤其在20世纪,伴随着“行政国家”(administrative state)的兴起,政府在社会管理中的垄断性的角色和地位直接决定了人们按照官僚制的组织方式来建构社会的基本思路。在这个行政国家里,官僚们在人们的公共生活中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3〕在组织结构上,官僚制所呈现给我们的是一种中心―边缘的线性结构,因而,在20世纪这个由官僚制组织构成的社会里,社会的结构也同样是这样一个中心―边缘的线性结构。然而,随着人类社会后工业化进程的开启,以互联网为主要特征的信息技术的发展给人们带来的则是不一样的景象,尽管人们对信息技术的未来潜力还比较模糊,但他们相信,通过信息技术所建构起来的虚拟世界正在改变社会及其组织的结构。而这种结构性变革指向了社会网络结构的生成。我们看到,如果说官僚制组织具有等级化内涵的中心―边缘结构是一种线性结构的话,那么,正在生成的组织结构则无疑是具有非中心化内涵的网络结构。我们看到,最近这些年来的政府变革在偏离官僚制的轨道上越走越远,政府当中繁文缛节的减少和等级结构的扁平化都说明了,当我们在逐渐远离官僚制的旧轨而准备踏步前行时,我们需要找到一个真正适合于这个高度复杂性和高度不确定性环境的结构。
如果说早期的信息技术发展,比如有线电、计算机、人造卫星、电视、电话等,就已经给人类社会带来诸多可能性了的话,那么,随着网络技术等创造性技术的发展,人类社会的各种可能性都逐渐呈现在人们面前,并时时处处蕴含着未来发展的各种潜能。在以往的时代里,人类社会很多制度设计都是基于当时的科学技术发展对社会治理的支持的。而随着创造性技术的涌现,人类社会在制度设计的意义上已经可以突破技术条件的局限性,并可能很快实现不同形式的制度设计。我们看到,网络技术的发展对人们生产、生活,以及交往活动的支持使得他们能够在信息高速公路上与其他人保持地位平等的联系,正如福克斯、米勒所描述的,“这些虚拟的社区不受地域限制,更多地是依据亚文化、爱好、相互的魅力等走到一起。因此,多数人的对话意味着话语的初始形式。如果继续维持的话,它会发展成无中心的、专业化的、分小组的,还可能是不可通约的话语。寻找同类总想发展对方。所有的人聚合在一起,数不胜数的专业化群体以及同等专业化的语言游戏都有可能出现。”〔4〕通过网络技术建构起来的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消除了人们之间的权力、地位、财富等身份差异,但同时又不会因此而消灭了人的总体性和个性化。人类社会在构成方式上的变革预示着我们必须通过政府模式变革和社会管理创新来满足网络社会结构下的社会治理新需求、新期望。也就是说,在全球化、后工业化进程中,以网络技术为代表的创造性技术的发展在推动社会变革的意义上对社会管理提出了全新的挑战。
20世纪80年代以来,人类社会再次处在了新的历史转折点上,从人类社会的历史演进过程来说,像法制对习俗的替代过程将会重现,人类社会在后工业化进程中也将经历一次社会规范体系的变革。我们看到,在后工业化进程中不断涌现出来的新因素越来越多地超脱于现有社会规范体系之外,治理者试图将它们吸纳到现有的法制规范体系之内,却发现情况并没有因此而变好,反而变得更加糟糕。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人类在后工业化进程中逐渐建构起来的生产、生活,以及交往活动模式需要一种合乎这一社会现实及其特点的规范体系。人类在工业社会的历史阶段所创造出来的行为依据和活动规范或许还将起着约束和规范人们的社会活动的作用,但显然的是法制规范将从它的主导地位上退下来,逐渐被新的规范因素边缘化。在人类社会所追求的自由、平等、公平、正义等基本社会生活价值的追求中,如果说社会生活中客观性方面可以通过法律规范来进行治理的话,那么,在主观性方面则显然是无法通过法律规范来加以治理的,因而,它呼吁一种全新的社会规范。如果说网络技术的发展意味着虚拟世界的生成,那么,人类穿行于自然界、社会,以及虚拟世界这三个世界之间时,则无疑更多地表现出一种主观性。因而,在虚拟世界中,试图通过法律规范来治理它的构想不仅不切实际,而且很快地便陷入到一系列的矛盾和冲突之中。因此,在社会管理的意义上,网络技术的发展推动了社会网络结构的生成,它需要人类建构起一种全新的治理规范和社会管理方式来实现优良社会秩序的建立。
以网络技术为代表的创造性技术的发展推动着人类的生活空间从物理世界扩展到虚拟世界。人们在这个虚拟世界里进行着各种各样的交往活动,如果说人类在物理世界中交往活动时刻受到线性时空的限制的话,那么,在虚拟世界里,社会交往活动则无疑在很多层面上超越了这种时空限制而立体化、多元化地进行着。当时空规则发生改变时,人们的思维方式和行动逻辑也跟随着这种变化而变化,甚至在非常深刻和广泛的层次上去重塑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思维观念。然而,如果我们用旧的制度安排和思维框架去看待网络技术等创造性技术所带来的社会变化的话,那么,我们则会仅仅将之定位在良好社会秩序的破坏因素的位置上,并逻辑地采取遏制其发展的措施去对其进行依法治理。我们应当清楚地认识到,网络技术不只是一种新的生活工具,而是一种社会变革因素,网络技术及其所代表的创造性技术的涌现正在变革人类社会基本的生活方式和思维观念,并正在生成一个具有网络结构的社会。人类社会在后工业化进程中所表现出来的网络化趋势正以一股强有力的势头打破人类在工业社会的历史阶段所建构起来的不断分化的、领域隔离的、碎片化的社会,并在复杂性和不确定性的迅速增长中推动人类朝向总体性的方向发展。而在全球化的进程中,整个人类社会都在网络化过程中构成了一个互动系统。作为一项创造性技术,网络技术无疑促成了人类社会网络结构的生成,因而,它的社会意义是远远大于它的技术价值或符号象征意义的。正如张康之教授所指出的,“网络已经远远超出了它作为一项技术的价值,它对于社会变革的意义在于:促成了社会的网络化,让人类社会在它的启发下重新以网络的形式来加以建构。甚至可以说,网络技术直接作用于社会,造就了一个拥有网络结构的社会。这个社会由于拥有了网络结构而正在迅速打破它在以往各个历史阶段中生成的地域以及族阈边界,朝着总体化的方向迅速迈进”。〔5〕
三、在新时空坐标系中定位社会治理体系
在社会管理创新的意义上,如果我们不能准确定位理论建构和改革方案所处的特定时空坐标系,那么,它们就很容易走偏。我们看到,20世纪80年代以来,西方所进行的政府改革运动以及社会管理方式变革尽管是在全球化、后工业化进程中发生的,但是那些方案和理论基本都是围绕着如何维系管理型政府模式及其控制导向的社会管理方式而开展的。即使是那些看似有着一些新前景的理论或思想,如新公共管理、新公共服务等,也是出于对管理型政府模式建议修缮的要求而进行的思想叙述。背负着这样沉重的制度包袱和对第二次启蒙运动的思想家们的某种虔诚,西方学者虽然先于我们认识到全球化、后工业化进程及其所蕴含的“第三次浪潮”,并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思考政府改革和社会管理创新的问题,但却没有找到改革和创新的方向和出路,甚至可以说,他们对于批判并超越管理型政府模式及其控制导向的社会管理方式的一种全新理论建构是心存畏惧的。因而,在当前的时代背景下,一种新的时空坐标系正在生成,它引导我们走出世界化、工业化的时空坐标系,引导我们去在新的时空坐标系中思考社会管理创新的可能性。
对社会管理创新所开展的考察,既不是一种简单的理论预设,也不是一种纯粹的逻辑推导,而是从社会现实出发观察到的变革和创新诉求。因而,当我们将社会管理创新放置在社会现实当中时,我们便会看到,管理型政府在进行控制导向的社会管理活动时是基于民族国家这个框架的,而如今这个框架正遭受着流动性和开放性的冲击,而产生这种冲击的不是资本主义世界化运动,而是一场全新的历史运动。如果说将控制导向的社会管理方式的空间坐标定位为世界化是历史事实在理论建构中的呈现的话,那么,我们把服务型政府模式下的社会管理创新的空间坐标定位为全球化这场全新的历史运动也是符合当前这个流动性和开放性迅速增长的社会现实的。然而,从全球化的视野去观察社会管理创新,我们则必须从资本主义世界化的思维窠臼中走出来,走出用世界化的旧眼光观察我们正在进行的社会管理创新的思维定势。因而,如果说世界化和全球化是两场不同的历史运动,那么,社会管理创新的坐标定位就要在它们二者之间做出恰当的选择。也就是说,在进行社会管理创新的时候,如果将一种全新的社会管理方式与世界化的思维方式和行动逻辑绑定在一起的话,那么,我们就会在这个流动性和开放性不断增长的世界里继续采用同一化的观点去应对人类社会所面临的各种社会管理问题,继续在民族国家的框架下开展社会管理活动。最终,我们会发现,在这个流动性、开放性的世界里,管理型政府通过固定、封闭的空间所进行控制导向的社会管理失灵了,整个人类社会也因此陷入到了失序的状态当中,用贝克等人的话说,就是人类陷入了“全球风险社会”。〔6〕
我们将全球化、后工业化确定为社会管理创新的时空坐标系,它不会停留在对社会管理创新的全球化视野和后工业化取向的简单叙事上,而是要深入到全球化、后工业化的时空坐标系内部,去探讨一种全新的社会管理方式及其建构方向。因而,概括地说,在全球化、后工业化的时空坐标系中,社会的总体特征是高度复杂性和高度不确定性。而高度复杂性和高度不确定性的社会环境要求人们充分发挥人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创造性地提出问题解决方案,而人的这种创造性反映在了基于复杂性社会条件而发展起来的创造性科学技术上。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复杂性社会条件与创造性科学技术之间是相互建构的:复杂性社会条件是创造性科学技术兴起的现实背景,而创造性科学技术的涌现又反过来促进了复杂性和不确定性的迅速增长。创造性科学技术的涌现不仅改变了人类的生产、交往,以及思维方式,更推动了人类社会网络结构的生成,这也就意味着人类社会开启了打破工业社会线性结构、变革管理型政府模式,以及创新社会管理方式的历史运动。
历史地看,在分析统治型社会治理时,我们是将它放置在地域化、农业化这个时空坐标系中的,而在这样一个坐标系中,农业社会的总体特征是单一性和确定性。我们看到,农业社会在其社会结构上表现为一种等级身份镶嵌结构。因而,人们追求确定性的愿望就是通过对身份标识的认知而得到实现的。社会治理的一切问题都可以通过这样一个等级身份镶嵌结构来获得确定性,并因此也就使农业社会的治理问题变得非常简单,这也就是我们通常所看到的,农业社会的统治体系并不复杂甚至非常简单的原因。一个县令带着几个捕快就可以实现对一方的治理了。然而,在世界化、工业化的进程中,社会环境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日益增长,因而,在这样的时空坐标系下,我们看到的是一个低度复杂性和低度不确定性的社会。概括地说,世界化、工业化进程建构起来的是一个陌生人社会,它将一切具体标识进行了抽象化而为之寻求同一性。在制度层面上,它通过人们对共同遵守的法律制度的熟知而建构起了确定性。在组织层面上,它则通过官僚制控制体系的形式化框架追求确定性。在这种克服不确定性的确定性追求中,管理型政府建构起了一种控制导向的社会管理方式。如果这种社会管理方式在低度复杂性和低度不确定性的社会条件下是行之有效的,那么,人类陷入到风险社会和全球风险社会的现实则无疑证明它已经走向了失灵,而这一变化的现实背景正是人类社会迈入了全球化、后工业化的进程。在全球化、后工业化的时空坐标系中,社会的总体特征是高度复杂性和高度不确定性。其实,官僚制组织的控制体系并没有消除或化解不确定性,而是将之积攒了下来,并与后工业化进程中日益增长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结合在一起,最终导致管理型政府及其控制导向的社会管理方式的失灵,人类社会也因此陷入到风险社会,并在全球化进程中陷入到全球风险社会。既然管理型政府及其社会管理方式不能带领人类走出风险社会,那么,我们的改革就不能是对管理型政府及其社会管理方式的维系或修补,而是建构一种全新的政府模式,并通过这种政府模式进行社会管理创新。唯有如此,人类才能走出风险社会,重建良好的社会秩序。
如果说社会管理创新要打破管理型政府模式下控制导向的社会管理方式的话,那么,这种创新就内在地蕴含着一种创造性思维。而与低度复杂性和低度不确定性社会条件下的问题解决方式不同的是,高度复杂性和高度不确定性的社会环境要求人们充分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创造性地提出问题的解决方案。从问题出发去寻求解决方案,这就形成了相应的研究领域或学科领域,那么,基于复杂性社会条件,人类社会发展出了创造性科学技术。其实,这也就为人类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建立一个新的平台。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在全球化、后工业化的时空坐标系中,我们又找到了社会管理创新的科学技术维度。在这个维度上,我们看到的是创造性科学技术的兴起。从科学范式演进的角度去观察科学技术领域,我们看到,工业化进程在人们追求知识严谨性的过程中迫使科学技术走上了摹仿的道路,同时又在工厂里建构起了知识专业化基础上的控制体系。当这种科学精神和控制体系映射到社会管理领域时,政府就被嵌入了控制导向的思维方式和行动逻辑。而在后工业化进程中,知识共享之上的人类创造智慧(知识―智慧体系)推动了以网络技术、纳米技术,以及克隆技术为代表的创造性科学技术的涌现以及网络化生产体系的生成。创造性科学超出了工业社会分析的科学体系和摹仿的科学范式,它预示着综合的科学体系和创造性科学范式的兴起,预示着人类摹仿时代的结束和创造时代的到来。然而,管理型政府及其控制导向的社会管理方式却成了我们聚合创造性科学技术来提高人类各项能力的巨大藩篱。因而,政府模式变革及其社会管理创新的目的就在于帮助人类社会应对和解决创造性科学技术引发的难题,并引导和促进创造性科学技术朝向全人类普遍受益的方向发展。
创造性科学技术的涌现既是人类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展现,同时它也反过来改变了人类的生产、交往,以及思维方式。在社会层面上,它更是推动了人类社会从线性结构向网络结构的转变。因而,政府模式变革及其社会管理创新也就承担起了如何在社会网络结构下开展社会管理活动的使命。依我们之所见,在社会网络结构生成中,社会变革所呈现出来的网络化、去中心化、符号化、虚拟化、个性化、多元化等可以按照其逻辑关系归结为三个变迁过程:“网络化―去中心化”、“符号化―虚拟化”,以及“个性化―多元化”。在“网络化―去中心化”的过程中,领域边界的消融、空间特性的变革,以及社会的去中心化指引着政府模式变革及其社会管理创新要打破线性思维的禁锢而走向网络化思维模式,去建构一种作为行动者的政府。基于这样的社会结构,社会管理创新走向了这样一个基本方向,即正在生成中的多元社会管理力量都是这一网络结构中作为行动者的节点,在它们之间形成的是一种没有中心或边缘的合作关系。在“符号化―虚拟化”的过程中,创造性技术的应用推动了人类社会现实的符号化和虚拟化。现实的符号化不仅建构了距离消失的进程,而且还使现实在没有时空限制的虚拟世界中流动,在这个意义上,符号化―虚拟化的连续体从根本上改变了社会管理运行的规则,管理型政府及其社会管理方式不可能在保持自身等级结构的同时,又具有对虚拟世界运行逻辑的适应性。因而,这就要求我们在符号化―虚拟化的社会现实中变革政府模式,创新社会管理方式。在“个性化―多元化”的过程中,追求个性化的“新人类”重拾起人的个性,展现人的自主性、独立性,以及创造性,并实现从碎片化的人向总体性的人的转变。人的总体性的获得同时意味着社会的多元化。而在创造性科学技术的广泛应用中形成的自己动手做和个性化定制正在促成社会走向成熟自治。在这一过程中,我们将建构一种全新的政府模式来引导社会的成熟自治,这既是在全球化、后工业化的时空坐标系中进行社会管理创新的重点,也是变革政府模式和创新社会管理方式的现实出路。
四、结语
通过对20世纪后期以来的社会管理实践的考察,我们发现,在人类的社会生活中,不论是制度设计、政府模式,还是社会管理方式,都需要放置在社会变革的特定时代背景中去加以认识和理解。这就引领我们去思考人类社会所处的这个特定时代。也正是在这样一个逻辑的指引之下,我们在反思我们国家正在进行的社会管理创新时发现,20世纪80年代以来,人类社会迈入了全球化、后工业化的进程。在这一进程中,社会环境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的日益增长对政府的社会管理活动提出了新要求和新期望,而既有的政府模式及其控制导向的社会管理方式并不能满足人类在这一变革时代中的新需求,这就导致了我们既有的社会管理方式正遭遇前所未有的挑战。对此,我们的结论是:全球化、后工业化进程造就的是一个流动性、开放性、复杂性的世界。在这个世界里,人类社会不断涌现出来的创造性技术,特别是以网络技术为代表的信息技术,正在从网络虚拟世界的生成和社会结构的网络化两个层面上打破人类社会的线性结构。网络结构的生成要求我们超越基于社会线性结构之上的控制导向的社会管理方式,而建构一种基于网络结构之上的社会管理方式,并通过这种全新的社会管理方式来实现社会的良好治理以及社会秩序的重建。
实际上,在我们的这项考察中,从社会变迁的现实出发,我们为社会管理体系创新确定了一个新的时空坐标系,即全球化、后工业化的时空坐标系。在面对这样一个时空坐标系时,我们会遭遇两个方面的难题:一是即便我们的社会进入到并且我们也认识到了全球化、后工业化进程,然而,如果我们并没有改变既有的思维方式和行动逻辑,而依然用世界化、工业化的思维和眼光去应对我们正在面对的各种社会管理问题,那么,所谓的社会管理体系创新或许只是表面功夫,甚至会使社会管理实践陷入更加被动的局面。二是在社会管理体系创新的意义上,我们能够打破旧的思维框框,并在服务型政府建设中努力实现一种全新社会管理方式的塑造,然而,这种创新也要具有特定的时代背景关怀和理论准备,否则即便社会管理创新的思路再好,也会导致理论建构和实践应用缺乏一个完整的体系,并因而使一项很好的理论设想和治理方案遭受诸多质疑。这也就给予我们这样一个启示:全球化、后工业化的时空坐标系是与政府模式变革及其社会管理体系创新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二者是缺一不可的。因而,对于社会管理体系创新来说,我们必须面向全球化、后工业化的社会现实,在社会网络结构生成中去建构多元合作的社会管理模式,在服务型政府模式的积极引导下,以流动性、开放性、复杂性的社会特征和网络化的社会结构为基点去开展社会管理体系创新。
〔参考文献〕
〔1〕〔2〕张康之.寻找公共行政的伦理视角〔M〕.修订2版,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6.
〔3〕See Marx, Fritz Morstein. The Administrative State: An Introduction to Bureaucracy.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57
〔4〕〔美〕福克斯・米勒.后现代公共行政――话语指向〔M〕.楚艳红,等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134.
【摘 要】网络的迅猛发展给人类社会的发展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尤其是对大学生的学习、生活、工作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网络在带来许多积极影响的同时,也产生许多负面的影响。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一直是高校重视的要点,面对新形势下,高校能否抓住有利契机,加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效性至关重要。因而,我们有必要分析在网络环境给增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效性所带来的机遇。
【关键词】网络环境;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机遇
网络的迅猛发展极大地开阔了大学生的视野,给大学生的学习、生活带来了巨大的乐趣和便利。但同时,隐藏在网络环境下的一些不良因素也给当代大学生思想观念、价值观念、行为方式等带来了许多影响和冲击,给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工作带来了很大的难度。因此,分析网络环境下,增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效性有哪些机遇就至关重要。笔者认为,在网络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主要面临以下机遇:
一、拓展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时空
网络拓展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新的时空。传统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往往要求在同一时间集中在同一地点上课,因而在时间和空间上都受到了很大的限制。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讲授时,主要还是传统的课堂形式,即面对面的讲授和交谈,因而学生获取信息的渠道很狭窄。由于受到包括时空、人力、物力以及教师素质等各种因素的约束,传统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模式不可能在很短的可以时间内传授大学生所期待的信息,这就大大降低了教学的实效性,更难达到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预期教学计划和教学目的。但随着网络的出现,这一切问题随着解决。网络帮助思想政治理论课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使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空间得到前所未有的广阔和开放。
首先,现代远程式教学打破了传统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时空限制,这样就更好地为思想政治理论课老师讲授和传播知识提供了一条更宽广的途径。巨大的网络资源大大丰富了传统教师的“一言堂”教学信息。凡是有网络终端的位置,学生在课后就可以随时随地的获取自己想要的信息,自主性学习的意识就得到大大地增强,从而也渐渐为什么要学习思想政治理论课,某种程度上增强了教学的实效性。其次,由于网络具有跨时空性,所以只要有网络存在的地方,我们就可以接受信息,进行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学习,进一步扩大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时空范围。最后,高校在网络背景下能够更好地融于社会大环境中,开阔了学生的视野,学生能够更好地及时地接受最新信息,大大改变了传统课堂教学模式内容的局限性,使得教学内容变得更具时代性、展望性以及实效性。网络使原本比较窄小的教学空间变得更具有开放性,能够很好地结合社会、学校、家庭教育,整合三者之间的有利教育资源,形成强大的教育合力,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效性,能够更好地使学生在网络背景下更好地成长、成才、成功。
二、丰富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素材
在过去,传统思想政治理论课所学的教学资源主要来源于课本以及依靠老师自身的知识结构。查阅资料的方式比较单一,获得教学资源的渠道比较狭窄。另外由于高校老师积累知识的数量有限,因而不能及时更新课堂的教学资源,有些材料经过反复使用,让学生产生厌倦和疲劳感,缺乏吸引力,淡化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大大降低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效性。现如今,网络作为一个综合性高速性的多媒体数据集成系统,它能够将各处分散的通信系统整合成为一个具有大容量的数据传输系统。网络的资源信息巨大丰富,最明显的优势就在于其时效性、多样性以及流动性等。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具有时代性性、综合性、实效性等特点要求。高校思想政治课的老师可以在网络这个巨大的丰富的信息资源宝库搜索自己所需的教学资料,及时更新自己所学资源,紧密联系实际热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时代热点当中去深刻体会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理论精华,运用理论于实践当中,有力地体现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实效性的发挥。 因而在网络背景下,高校要顺应时代潮流,积极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当中,让网络成为传播思想政治理论知识的新手段、新方法、新思路。而要想借助网络上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其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能够很好地利用网络资源的丰富性、广阔性以及信息传播的快捷性、及时性和时效性等等,最优化地更新课堂教学资源,更好地服务于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课堂教学以及课外自主学习。网络信息无穷无尽,包含着各种各样的信息资源,从而使学生获得的信息呈现多样化的态势。
三、丰富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手段和方法
在传统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当中,学生一直出于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教师总是一味地灌输教学输教学。这样以来,学生逐渐在学习的过程中对思想政治理论课产生厌倦情绪,思维的活跃受到很大程度的限制,内在的创新素质也不能够很好地被开发出来。另外一方面,由于高校教学资源的局限,传统的思想政治理论课还是采用公共课教学模式,最明显的缺点就是课堂人数之多,老师与每个学生的课堂交流几乎是不可能实现,这都大大降低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效性。 网络大大丰富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内容的同时也使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手段产了变革。传统的思想政治课教学形式和手段比较单一滞后,效率较低,网络的出现则让传统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手段出现了多方面的突破。网络的快速便捷让学生可以随时随地获取自己所需的信息,加深了解自己感兴趣的内容问题,比如关注国家大事,社会热点以及生活新闻等等。同时,老师在网络背景下可以及时追踪和了解学生学习情况,以便自己可以随时调整教学方案和教学计划,有效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效果。
作者简介:周敏(1986.05- ),男,安徽全椒人,硕士研究生,重庆工商大学派斯学院教师,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创新与发展。
一、工作目标
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将政治教育、理论教育和党性教育等融入干部日常工作学习,不断推动干部教育培训经常化、制度化、规范化,努力培养造就忠诚干净担当的高素质专业化干部队伍,推动新时代残疾人事业发展迈上新台阶。
二、具体工作
将经常性干部教育内容融入干部日常学习生活中,促使广大干部围绕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央重大决策部署开展经常性学习教育,有力推动经常性干部教育工作落到实处。
(一)建档立卡
除公益性岗位人员外的在职干部都需建立经常性干部教育学时档案,如实记载干部参加教育情况。每名干部需自行填写干部教育学时档案,由各科室负责人定期上报党办。
(二)集体学习
1、任务要求。干部每人每年参加集体学习不少于90学时,按照一天8学时、半天4学时折算。
2、获得途径。干部参加党组理论中心组学习研讨、专题讲座、专题调研、学习心得交流,支部“”、“周学习日”等方式开展的经常性在岗集体学习。
3、佐证材料。
①党组理论中心组的集体学习,以学习研讨方案、专题调研方案、调研报告、集体学习记录本等为依据。
②落实“周学习日”制度,将每周五上午定为“周学习日”,聚焦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聚焦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施“七大战略”、打赢“三大攻坚战”、推动“一带一路”、抓党建促宗教治理、国家总体安全观教育、保密工作、巡视巡察制度、意识形态领域建设等中央重大决策部署开展集体学习,每人每年参加集体学习不少于90学时。
(三)个人自学
1、任务要求。干部每人每年自学不少于120学时,其中自主学习70学时,网络学习不少于50学时,按照一天8学时、半天4学时折算。
2、获得途径。
①干部自主学习学时,可通过读书、学习文件、开展调研等形式活动获得。
②网络培训学时,可通过“省领导干部网络培训学苑”“省公务员网络培训学院”“州干部教育网络学苑”“学习强国”“新时代e支部”等各类网络在线学习平台的学习获得。
3、佐证材料。
①干部个人自主学习学时,根据个人学习笔记、个人调研方案、调研报告为依据。
②网络培训学时依据后台形成的学时计算,比如“新时代e支部”学习时长折合成学时、“学习强国”积分折合学时记录。
三、其他要求
【关键词】食品安全;治理;合作网络途径
一、引言
受制于传统的政府和市场两分法的影响,人们在考虑如何解决问题时,不是想到政府,就是想到市场,或者二者相互弥补,在食品安全领域也一样。但是国内外不断发生的食品安全事故,一直在向我们敲响警钟:仅仅依靠政府监管和市场机制调节,已经不能有效地解决食品安全所面临的诸多问题。
二、食品安全领域的政府失灵与市场失灵
(一)为更好地保障食品安全,自2003年起,我国就食品安全监管体制做出了四次重大调整:第一次是2003年,成立国家食品与药品监督管理局,改变了过去由卫生、农业、质检、工商、商务等部门共同行使食品安全监管职能的混乱格局;第二次是2004年采取的“分段监管为主,品种监管为辅”体制,进一步明确了各部门对食品安全监管的职责;第三次是2008年国务院对涉及食品安全监管的各部门进行新的“三定”方案:卫生行政部门承担食品安全综合协调职责,质量监督、工商行政管理和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分别对食品生产、食品流通、餐饮服务活动实施监督管理;第四次是2013年3月10日,国务院公布机构改革和职能转变方案,提出组建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将食品安全办的职责、食品药品监管局的职责、质检总局的生产环节食品安全监督管理职责、工商总局的流通环节食品安全监督管理职责整合。经过前三次调整,各监管部门的职责得到了理顺,但食品安全事故仍频发,且有愈演愈烈之势,这些都充分表明我国食品安全监管领域的政府失灵。在这样严峻的形势下,第四次改革虽然对各职能部门进行整合,但食品安全监管面临的局面仍不容乐观。
(二)做为食品提供者的生产企业和个人,本应向社会提供质量安全的食品。但是为了谋取不正当的利润,从原材料生产到成品销售的各个环节当中,都有可能产生恶意生产经营不合格食品的行为,而不法行为得不到有效地惩处,必然会侵害合法生产经营者的利益,甚至会出现“劣币驱逐良币”的现象。同时,由于消费者与食品提供者之间存在的信息不对称,往往造成消费者在食品安全领域处于弱势地位,在食品安全事故中成为受害者。在市场机制条件下,由于市场调节的滞后性和盲目性,不法行为得不到监督和查处,消费者权益得不到保护,这便是市场失灵。
综上所述,不断发生的食品安全事故,表明我国食品安全监管存在着政府与市场同时失灵的状况。这就有必要寻找一条更为有效的治理途径。
三、治理理论下的合作网络途径
合作网络途径指的是为了实现与增进公共利益,政府部门和非政府(私营部门、第三部门或公民个人)等众多公共行动主体彼此合作,在相互依存的环境中分享公共权力,共同管理公共事务的方式。对政府部门而言,就是从统治到掌舵的变化;对非政府部门而言,就是从被动排斥到主动参与的变化。该途径更强调多中心的公共行动者通过制度化的合作机制,可以相互调适目标,共同解决冲突,增进彼此的利益。
将这一视角应用到食品安全治理中,则可以这样理解:在食品安全治理过程中,政府、食品生产者和第三部门通过某种制度化的合作机制,相互对话、协调、合作,对食品安全实施共同治理,从而保证消费者获得他们期望的安全食品。政府在治理过程中起到了关键但不一定是支配性的作用,只有在市场自身及社会力量不能解决的食品安全事务(比如重大食品安全事故、食品安全立法等)上才能发挥作用。
四、对构建食品安全治理新体制的意义
食品工业化与产业化的提高,使得一个完整的食品链涉及原料种植养殖、食品加工、流通和销售、及终端的消费者,中间环节的日益增多和复杂化,加大了食品安全监管的困难,加剧了食品安全事故发生的的可能性,使得食品安全难以得到保障。传统的食品安全监管体制更多强调的是政府在食品安全领域的责任,更多关注政府处理食品安全事件的能力,具有明显的末端治理倾向。
而从合作网络途径的视角来看,问题的解决有赖于政府、食品提供者和第三部门在食品安全领域形成一种有效和良性的互动关系,建立一种新的治理体制。这一体制有如下特点:
(一)管理主体的广泛性。与传统监管体制以政府为唯一管理主体不同,新的体制下政府部门、食品提供者、第三部门都可成为食品安全治理的主体。这个体制不仅吸纳了与食品利益相关的各主体,更重要的是某种制度性的安排,为各主体创造一个和谐相处的环境,并通过开展有效沟通、友好协作,构建一个开放、透明、合作的责任机制,共同对食品安全进行治理。
(二)管理手段的多样性。管理主体的广泛性,同时要求管理手段也要发生相应的变化。传统监管体制下,主要依靠强制性的法律法规以及行政命令,而新体制则要求将传统的强制性的法律法规以及行政命令、市场调节手段、第三部门的参与手段结合起来,这将一改传统监管体制下监管力量不足的弱点,大大提升食品安全治理的能力。使食品安全治理从防止和处理食品安全事故这种“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现状,转变到通过对整个食品产业链的治理,促进食品产业链的健康发展,从而达到保障食品安全的目的。
(三)管理策略的转变。在传统的监管模式下,由于各主体间是相互分割且存在私利的(政府部门为了政绩、市场为了经济利益),它们就有可能为了各自私利而牺牲掉食品安全目标(例如2008年三鹿奶粉事件中,石家庄政府对三鹿集团的庇护、不法商人为获取利润,生产销售假冒伪劣食品而置社会公众生命健康于不顾)。在新的治理体制下,由于各主体所做的事都会对其他主体产生影响,所以在采取行政策略前都能考虑其他主体的选择;同时各方间还有“相互监督”的功能,任何一方在制约他方的同时也会受到制约。这就要求各主体要约束自己对不合理私利的追求,通过各种形式的合作,最终采取合作行动实现共同利益。
食品安全的治理,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单独的部门或个人都无法凭一己之力去做好。唯其如此,我们需要构建一个食品安全合作网络治理体制,把政府、市场、第三部门及个人都纳入其中,各部门各主体间在承担各自责任和义务的基础上,良好沟通、互为补充、平等协作,最终实现食品安全的“善治”。
参考文献:
[1]陈振明.公共管理学(第二版)[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87-89。
一、总体要求
坚持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区委区府、市教育体育局关于做好疫情防控期间安全相关工作的决策部署,按照“全覆盖、零容忍、严执法、重实效”的工作要求,集中深入开展疫情防控期间安全暗访检查,推动全区教体系统安全风险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完善各项安全规章制度,落实安全监管责任,严防各类校园安全事故发生,确保全区教体系统安全稳定。
二、时间安排
即日起至2020年5月初。
三、检查对象
全区各公民办校(园),培训机构、各教育体育社会组织
四、检点
(一)肺炎防控组织管理和制度建设
1.肺炎防控工作领导小组职责是否合理完善。
2.防控工作的“两案九制”(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开学准备工作方案;学生晨午检制度、寄宿制学校晚检制度、因病缺勤登记、病因追踪报告制度、复课证明查验制度、学生健康管理制度、预防接种证查验制度、环境卫生检查通报制度、健康教育制度、通风换气、消毒制度)是否有针对性、实效性、可操作性。
(二)肺炎疫情防控工作推进情况
1.传达落实重要指示精神和各级疫情防控工作部署情况:文件梳理规范,传达到位;及时召开会议研究学校公共卫生突发事件工作,并向师生预警;对师生员工开展防控技能培训;宣传引导和信息舆论管控是否有力有序。
2.区肺炎防控指挥部公告落实情况:有无学校(幼儿园)擅自开校;有无学校(教师)组织补课、实习、实训;有无校外机构组织培训;有无体育社会组织(体育协会、体育俱乐部等)开展体育聚集性活动;公共体育场馆是否按要求暂停开放。
(三)肺炎疫情防控与管理
1.师生动向动态掌握是否全面、真实、准确,其情况是否向挂片领导、蹲点干部汇报,根据排查结果,是否制定《师生分期分批返校方案》。
2.物资储备保障工作是否充足(体温计、消毒液、口罩等防护用品),学校是否设置预备隔离空间;学校、体育场馆等环境卫生是否整治到位,洗手水龙头、肥皂、洗手液是否充足。
3.值班值守干部工作状态是否良好,是否在岗尽责。
4.是否制定网络教学方案,落实网络教学平台及资源,组织开展网络教学,特别要加强将农村学校落实情况的督导。
(四)常规安全卫生工作
1.学校安全规章制度、年度安全工作计划制定等情况。
2.安全课时落实情况,校园“三防”建设情况,校园周边隐患排查治理情况,学校消防安全、交通安全、食品安全、建筑安全、特种设备、危化物品管理、防溺水、公共安全、生命安全等宣传教育和隐患排查整治情况。
3.扫黑除恶、禁毒、矛盾纠纷排查化解等工作开展落实情况。
4.应急预案、应急物资储备、值班值守情况,安全资料归类归档情况等。
五、检查方式
采取“四不两直”方式,以暗访暗查为主,结合突击检查、随机抽查、“回头看”、电话抽查等多种方式进行。
六、工作要求
(一)高度重视,力求实效。暗访检查工作人员要高度重视,强化责任落实,严格暗访检查工作标准,对发现的隐患和问题要认真查处,不留后患,做到举一反三,取得实效。
下雨、下雪、刮风、地震是大自然的“日常活动”,没有人能阻止和改变自然规律。在灾难发生以前,人们并没想到它会发生,并且破坏力如此之大!大多数人,不会时时想着,哪一天会发生什么灾难,会带来多大的损失,因为人们在每天奔忙劳碌的过程中,早已习惯和忽略了生计、生意之外的好多事情。
尽管被忽略、遗忘、漠视,但这些“存在”依然存在,并按其内在规律发生、发展、变化,以致某一天它们终于以“大变化”的面貌示人时人们惊呼:为什么会这样?该怎么办?
灾难,是人类无法凭借现有能力和手段可以改变、扭转的破坏性事实。比如、地震、火山、山洪。然而,笔者以为,灾难还可能是一切人类有能力、有可能想到、想周全,但是却没有想到、没想周全、未提前采取预防措施,最终伤害人们的事情。灾难面前,企业不分大小,灾难如同阴影里的魔法师,时刻盯着你的漏隙和“短板”,在你意想不到时给以“致命一击”。笔者并非危言耸听,实出“居安未敢忘忧国”之心。
灾难与信息技术、IT行业人力资源的问题,是我们今天要探讨的课题。
灾难应急,呼唤本地化IT服务
随着信息技术和网络在全球各行业的普及,与数字化共同成长的“数字灾难”为IT领域创造了难题与商机。1979年,美国在宾西法尼亚州成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大规模灾难备份中心,近年,随着数据备份技术与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容灾技术获得迅猛发展,IBM、惠普、甲骨文、Veritas、EMC及中国联想集团等世界一流IT公司成为全球重要容灾方案提供商,容灾成为全球IT产业重要增长领域。
2005年4月,一场大火威胁到重庆市农村信用联社数据中心,信用社大厦部分楼层被火烧毁,好在消防车对数据中心重点扑救,使其得以幸存。2007年3月,某国有银行总行数据中心的网络出现故障,使国内数个城市的该银行支行、营业网点被迫中断交易业务达4小时。据统计,银行业的IT系统中断1小时,将直接影响该行的基本支付业务;中断1天,将对该行的声誉造成极大损害;如果中断2至3天以上,那么,其他银行乃至整个金融系统的稳定都将受到威胁。
某国有商业银行信息系统部总经理张某告诉笔者,他们每年上亿元的IT建设投入费用,70%至80%都和信息安全、灾难备份有关,并且这其中的绝大部分投入,用于支付IT公司的服务费用或购买设备。“银行业务的快速增长,与IT系统中人力成本投入不相匹配,导致现有人员常年超负荷工作,收入却没有增加,这是一个潜在的危机。”他说。
相对于金融、电信、电力等国家重点领域及国家重点大企业“费用支持多、设备更新及时”的优势,更多规模、实力中等的较大规模民营企业,和中小企业的信息化建设、应用水平则是良莠不平,更谈不上灾备投入了。据笔者调查了解,大多企业类IT用户,困扰他们的最大难题之一,就是IT系统服务的及时有效性,而造成IT公司不能及时为其提供服务的根源,就是公司“只在本地销售了设备,却没有长期的本地维护人员”。企业用户一旦有问题提出,要向该IT公司在北京、上海、广州甚至国外的总部,或者沈阳、西安、成都、武汉、苏州等地分公司提出申请,然后等待厂家技术人员过来。“这个过程太漫长,给我们造成的损失太大。”某民营食品添加剂厂信息中心负责人刘某说。日前,笔者对一些不同规模的企业进行调查访问,贵州一家从事公关、广告服务的公司,平时为一些本地企业做媒体广告监测,他们用几台电脑储存了大量监测数据,今年2月因内部员工上不良网站,导致该司电脑被黑,全部数据丢失。该公司市场总监李女士说:“会打字、组装电脑的人到处都有,但是懂安全技术的人就不好找,这些年轻的‘IT人才’水分太大,技术不扎实,职业素质还差,要是批评他们,人家不高兴了,在电脑上做些手脚,我们根本不知道。”
本地化服务,人才是瓶颈
网络安全人才,来一个要一个
对IT系统而言,一切引起系统非正常停机的事件都称之为灾难。在思科公司工作近10年的工程师张晓峰介绍,通常,用户IT系统的灾难主要有以下几种,硬件故障占44%、人为错误占32%、软件故障占14%、病毒影响占7%、自然灾难占3%。灾难的最重要后果是造成公司破产,最轻的损失是资金损失。张晓峰介绍,与灾备有关的主要技术有:SAN或NAS技术、远程镜像技术、基于IP的SAN的互连技术、快照技术、网络存储技术等。“我原来是搞数据库技术的,后来因工作需要,转到了灾备技术服务部门。好多灾备应急技术是在实践中学到和积累的。”张晓峰说。
杭州星汉科技公司是一家专门从事智能数据和系统安全技术服务的公司,今年1月,该公司面向浙江省招聘网络安全工程师,人力资源部职员李小姐传给笔者他们公司的招聘启示,其中对性别、年龄、专业、外语等方面均无特别要求,职位内容描述为“不断更新与网络和信息安全相关的理念、产品和知识应用,主要负责网络和安全项目的售前支持工作,包括了解客户需求、制定方案、方案讲解、现场答标等”,具体要求有:
大专以上学历,从事网络和网络安全售前工作一年以上,对网络安全理念有一定的认识;对华为、思科等主流网络厂商的数据通信设备有较深的认识;熟悉防火墙、VPN、入侵检测系统、内容安全、安全评估系统、安全审计系统、身份认证、负载均衡、网闸等信息安全产品基础原理和应用环境;熟悉网络技术,能根椐不同网络环境,对信息安全项目进行规划和设计;能对客户及公司内部人员进行网络和信息安全方面的产品、知识进行培训;有良好的文档组织能力、书面与口头表达能力,可以独立编写大中型安全项目的方案;有良好的团队合作意识、性格开朗,善于沟通、责任心强、服务意识强;有大型综合性安全项目相关经验、有安全服务相关经验、信息安全相关认证证书者将优先考虑。
李小姐介绍,今年春节以来,公司业务量激增,不论新、老客户,要求的技术服务多数和数据安全、灾备、网络安全有关,公司现有相关人才储备不足,“我们老板说,只要技术及经验方面符合要求,来一个我们要一个。”
网络存储人才供不应求
灾备方案中最重要的一项技术就是网络存储,今天,IT行业已经从PC、网络步入了以存储为核心的时代,存储人才成为灾备应急的重要人才。据IDC数据,网络存储(SAN)以每年62%的速度发展,存储需求将占到整个IT需求的50%。2003年,中国存储市场销售额为305亿元,按行业内普遍规律,每100万元的存储设备需要4个人来维护,那么中国至少需要12.2万名网络存储人
才。另据IDC数据,2005年以来,中国网储市场年增长率为50%,那么按50%年增长速度推算,2004年网储人才需求应为18.3万,2005年为27.45万,2006年为41.175万,2007年为61.7625万人。
不论IBM的“随需应变”、Brocade的“智能应用平台”,还是Veritas的“效用计算”、EMC的“信息生命周期管理”等,没有足够数量、能力合格的网储人才,一切都将是空谈!IT应用发展到一定阶段,必然是数据的大量存储、计算、备份等工作,除了对IT设备的需求提出更高要求,网储人才的需求也刻不容缓!而随着数据量的无限增长,数据安全性的重要涉及国家政府和企事业单位的生死存亡,灾备人才不仅不可缺少,而且其需求量和人才供应现状、人才成长速度令人堪忧。
业内人士介绍,目前国内网储人才,包括上面提到的灾备人才,主要来源是IT业内现有各个领域的技术人员,在工作应用中不断充电学习,提高,当公司有关业务需求发展到一定规模时,新的技术部门诞生,他们就转到新的部门从事相关工作。不过,网储的技术更新很快,对技术人员的学习能力、应用能力要求极高,并不是所有技术人员都有能力和意愿转行为网储人才的,而没有一定实践基础的初级技术人才,很难在短时间内成为适合企业需求,能熟练完成灾备需求的称职人才。技术难度大、积累深厚、经验丰富,并且有志从事此行业,这样一系列条件的筛选之后,网储人才、灾备人才的数量更是凤毛麟角,极其稀缺,无法与快速增长的市场需求相匹配。
神州数码沈阳分公司总经理谷先生介绍,2002年神州数码公司提出“IT服务中国”,从此开始从“纯贸易物流型渠道,向技术服务商”角色的转变之路,时至今日,沈阳分公司业务型员工中85%以上为“低端分销型”,其余为“拥有资深技术背景”的员工。“我们一直在培育高端服务市场,储备高端技术人才,但人力成本的原因,业务量少时我们不能储备更多的高端技术人才。”他说。
需求决定人才的市场价格,关于网储人才的薪酬待遇,上海时速科技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陈雨明介绍说,在上海IT人才市场,网络存储工程师的工资,比软件工程师、网络布线工程师等传统IT技术岗位的高,这一点在外企体现得更明显,而他们公司也有网储人才被高薪诱惑,跳槽到外企的现象。IT应用发展到今天,网络存储管理是整个IT系统的命脉和血液,没有了数据和对数据的管理,IT系统就失去了意义,所以,网络存储市场大且飞速增长,使网储人才,及灾备人才“奇货可居”。
人才供应杯水车薪
当数据容量达到一定程度时,其安全性则成为重要课题,当中国网储市场以每年50%的速度增长时,灾备市场同比增长,那么,相应的人才供应是否也呈同比增长呢?中国首家网络存储培训中心,上海复旦大学网络存储培训中心主任张世永介绍,网络存储人才分为两类:存储企业的技术人才、网络存储用户中应用型技术人才。随着存储市场的快速增长,不但各类型存储厂商加大了投资,以期在市场中抢占份额,存储商、存储集成商也在不停地成长壮大,众多系统集成商也纷纷设立了存储事业部,这些企业急需一批掌握存储知识的技术人才。而由于存储技术不断发展成熟,国内信息化建设中网络存储的应用已经势在必行,但是由于存储产品和方案的普及与用户需求和认知水平存在较大的距离,用户在规划和实施项目的过程中,普遍缺乏相应的专业知识和专业人才。
张世永认为,国内存储人才匮乏的主要原因是没有获得知识的途径。很多网络存储技术人员想获取知识,只能从网上找国外产品的技术白皮书,然后自己摸索。但这样没有实践环节,纸上谈兵式的摸索式学习,不仅学习周期长,掌握知识不扎实,而且常常是理论性强,实践能力差,不能很好地切合企业的需求。
神州数码管理学院叶红星博士认为,技术学习最关键之处就是多做项目,在项目实施中积累经验,不过,社会上好多培训机构,根本没有能力为学员提供实践机会,加上他们的师资水平的参差不齐,优秀师资力量缺乏,更使得存储人才的供应如杯水车薪。
那么,多数企业对存储人才有哪些具体要求呢?一是计算机专业毕业,最好熟悉一些常用数据库软件;二是具有网络存储理论知识,包括存储基础、技术及网络存储高级技术;三是学习能力强,能够在最短时间内熟悉相关存储产品,迅速习得其使用。对于存储部门的管理人才,叶博士认为还应具备网络存储实战技能,有存储设备测试、评估环境、系统咨询、实施指导、测试、培训、相关解决方案等方面的经验。
叶博士建议,学计算机专业的在校大学生,和已经毕业处在求职、在职阶段的大学生,不应泛泛地学习计算机语言和数据库技术,应该对IT行业未来技术发展趋势有一个清晰、正确的把握,并规划自己的发展方向,有选择地进入职业生命周期长、技术含量高、有职业前景的新兴职业,存储及灾备应是未来IT专业学生就业的一大方向,这一市场将在今后几年内成长为如今天的软件工程师、数据库工程师一样的主流IT就业岗位和高薪岗位。
风险管理,灾备应急的“孪生兄弟”
未雨绸缪,催生新的“灾难岗位”
由灾难而催生的灾备IT设备市场及灾备人才市场,为当今和未来的IT产业提供重要发展机遇,而与此同时,随着IT用户对灾难的逐渐重视,另一项重要课题,风险管理被列入重要议事日程。风险管理即是在IT系统未发生意外,未给用户造成损失之前所进行的,包括人力、物力、技术、资金、制度在内的资源整合、协调及决策。这项工作所要求的技术性、经验、管理能力和人的素质等综合因素,决定了这一岗位的人才必是具有一定技术水平和管理能力的复合型人才。
中国IT治理研究中心研究员王东红认为,走过几十年或十几年IT系统基础设施建设阶段后,企业用户开始重视业务应用、科学决策和优化管理,让IT系统为企业创造更大的商业价值,并想办法降低IT系统的风险。
王东红介绍,国内外许多大企业已将降低IT风险,加强企业内部控制提到高层会议的重要日程,并且,随着风险管理被IT用户所重视,IT风险管理人才也应运而生,这一职位是比纯粹技术型灾备人才更具综合素质和更高难度要求的挑战性职位。现在,这一职位在国外已经诞生并成为新宠职业,而在国内,它还是极具成长空间和开发价值的新领域。
那么,风险管理都包括哪些岗位,哪些就业领域呢?目前在国内,主要有IT治理咨询师和培训师,他们主要就职于IT治理培训和咨询机构,为企业的IT治理及风险管理方面提供咨询,以及相关的培训和认证服务。如IT服务管理咨询专家、绩效评价专家、信息系统审计专家等。成为合格的IT治理咨询师和培训师,至少要有6至7年的相关工作经验,同时还要有良好的人际沟通能力,倾听能力,出色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一名合格的IT治理咨询师,应获取如下证书:CobiT Foundation,ITILFoundation,CISA,CIA,CCSA,CISSP等。第二类是IT治理
管理类人员。他们主要就职于大中型企业的信息化管理部门的规划部、CIO办公室或独立的部门,负责治理内容的实施、优化,以保证IT治理机制的正常进行。据国内的海尔、海信、长虹、中海油等重点大企业有关技术部门人士介绍,目前风险管理职位在公司IT部门中收入高于其他岗位,并且今后,随着企业对科学决策、有效治理和风险管理的重视,该岗位薪资水平应继续上升。
尽早规划,选择职业“蓝海”
据笔者对国内数个城市IT人才就业状况的调查了解,目前IT专业大学生普遍存在所学专业单一、知识肤浅、实践能力差、就业选择趋同等特点,大学所设专业无外乎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软件工程、通信工程、自动化等专业,不论是大专、本科,还是研究生学历皆是如此,按理说研究生应该在专业取向上更加精、专、深,而目前国内大多高校的IT专业人才深造方向单一,报考研究生仅仅为了获得更高学历,为跨入职场做准备,而不是在技术领域深入某个方向进行深造。
小杨是辽宁大学2008年自动化专业毕业生,本来,他可以选择IT公司的技术岗位,可他选择了销售,因为销售岗位的求职门槛低,而应聘软件开发的人太多,竞争太激烈,他落选了。小杨的女朋友小曹是其同校、同班同学,她立志从事软件开发,早在大三就开始搜寻工作,今年1月她从近千名应聘者中幸运地被某大型软件公司招为实习生。小曹说:“为了应试我几乎失眠了好几星期!而且我能不能成为试用期员工,还要看我的成绩能不能超过一同来实习的其他9位实习生。”
据笔者了解,像小杨、小曹这样大学本科四年、研究生三年,历尽七年艰辛,然后在软件工程师、数据库工程师、技术支持、销售员等几个岗位疯狂撒简历,以期获得万中之一机会的求职者,已占据大学毕业生主流。人力资源专家、沈阳市人才中心孟主任认为,大学及培训中心等机构与市场需求的脱节,造成了人才供应结构的失衡,使社会就业压力增大,使众多大学生、求职者拼搏、挣扎于职业“红海”中,被碰得头破血流。
神州数码教育学院叶博士建议,IT从业人员或IT专业大学生,应准备好迎接新挑战,向IT服务管理,包括灾备管理、风险管理、存储管理等冷僻领域转向,并力争通过几年时间的实践和学习,成为专家型人才。他说:“IT是一个快速发展的行业,同时也是一个智力密集型行业,如何从竞争激烈的技术红海中找到蓝海,是每一个IT从业者都应该提前考虑的事情。要想从技术型人员向管理人员、管理专家方向转型,应该在积累技术经验的同时充电有关管理知识;要想从传统IT管理专家向IT风险管理专家转型,还要在平时就留意一些IT所导致的风险事件,学习监管机构对IT潜在风险监管要求、企业风险管理、合规意识等方面的知识。”他还提到,IT治理是企业IT管理决策的一部分,而IT管理是执行层面,所以,当你选择了IT管理类的岗位后,就有可能走上IT治理岗位,成为企业的高层人员。
专业细分,造就IT精英
目前中国高校教育普遍存在的一个问题是,专业设置趋同,知识面宽,而对各个方面的知识涉猎不深,这为大学生毕业后的就业造成困难。不过,李开复曾说,精英人才不是学校造就的,学校只是教会了你怎样学习,当你在学校学会了JAVA语言后,你可以利用学到的学习方法,再学习其他新语言。
【关键词】党外监督 国有企业 反腐倡廉 保障机制 群众监督
国有企业是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中坚力量,随着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国有企业在发展的过程中也在不断地滋生腐败。十以来,同志提出,要“以猛药去病、重典治乱的决心,以刮骨疗毒、壮士断腕的勇气,坚决把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进行到底”。党外监督也是国有企业反腐倡廉中一把不可缺少的利器,强化党外监督力度,以打造不易腐的保障机制,对保证国有企业持续健康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一、畅通群众监督渠道,广泛收集案件线索
第一,举报工作是纪检监察部门查办案件线索的重要来源,也是落实反腐败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的重要组成部分。首先,畅通和拓宽渠道,广泛收集信息。在当前高压反腐的新形势下,职工群众对党员干部违法违纪问题关注度较高,要努力完善群众监督干部的各项渠道,发挥党外监督的重要作用。例如在企业内部设立举报箱,开通网络、短信、微信、微博等,广泛收集信息线索。其次,做好信息收集基础工作。在企业纪检监察机构下设专门受理举报业务部门,全面负责好信息登记与接待来访人制度,详细记录来访人的基本情况和被反映人的问题事实,信息收集完整后及时向有关领导汇报,严防信息遗漏和丢失。再次,大力提倡和鼓励署实名举报,减少中间环节,使案件调查少走弯路,与举报人进行及时沟通,深入了解案件情况,实名举报还能大大增加案件的真实有效性,提高案件查处效率。同时建立严格的保密制度,保护举报人的人身安全,严查泄露举报人信息和打击报复行为,对举报属实者予以一定奖励。
第二,加强监督检查。首先,要治理奢侈吃喝作为长期工作的重点,重点检查大额发票在高级商场、饭店、高消费娱乐场所消费情况,追根溯源,获取有价值的问题线索。同时,加大企业非生产性消费支出的检查力度,例如:公务车辆使用费(油料费、修理费、路桥费)、办公费、差旅费、会务费、业务招待费等报销情况,严查公款报销私人费用,严查虚开发票、套取资金、挪作它用等违法违纪行为。
第三,开展效能监察。在国企内部开展效能监察,就是要根据企业管理的重点问题,对企业进行再管理和再监督。每个企业都具有各自的特殊性,可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有针对性的选题立项,按照时间节点,任务要求,逐项推进,取得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同时,开展效能监察工作也是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工作的需要,通过全过程全方位的开展工作,从中发现企业管理工作中存在的漏洞,并发掘有价值的案件线索,为案件查办提供信息资源。
第四,开展O钪卫怼Wㄏ钪卫砉ぷ骶哂卸韵竺魅贰⑿Ч显著的特征。要精心布置,成立领导小组,出台实施方案,明确治理内容、方法、步骤及工作要求,并按时间节点扎实稳步推进。在实施过程当中,也可发掘案件及问题线索,达到专项治理目的。
二、积极推进厂务公开制度
完善国有企业的监督体系,需要不断深化厂务公开制度。厂务公开就是将职工群众关心的热点、生产经营的重点、改革发展的难点和廉洁自律的焦点等情况通过适当的形式向职工公开,让职工参与进来,发表自己的看法,并对结果进行监督。为确保公开质量和效果需要把握以下几个原则:第一是领导干部要提高思想认识,全力支持厂务公开,完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工会干部要积极参与,敢于担当,发挥桥梁和纽带作用,确保工作顺利开展。第二是在公开形式上要有创新,除每年向职代会公开外,还要利用公示栏、内部办公网、报刊杂志、有线电视、移动互联网等载体加大公开力度。第三是突出工作重点,在公开内容方面按照分类公开,重点突出的原则。一是知情类,重点是企业生产经营方面,如年度发展规划,安全生产经营指标以及落实“三重一大”民主决策制度等情况,让职工知情,积极参与,共谋发展;二是监督类,重点是职工关心的热点问题,如基层职工工资分配方案,工资结算及发放情况,领导干部收入及年薪情况,要采取适当方式,在一定范围内优化公开流程,接受职工监督。第四是公开内容,必须真实有效。这是确保厂务公开工作质量和效果的前提条件,决不允许玩数字游戏,弄虚作假。第五是构建职工监督平台,疏通监督途径。如在公开基层职工工资方面要及时公开工资分配方案及工资结算发放明细,努力做到“一日一上墙”,张贴于基层公务栏中,告知举报方式与方法,便于职工监督。
三、完善领导干部八小时以外监督制度
增强领导干部“八小时之外”有效监督管理制度,要做到:第一,加大党外监督力度,发挥各种监督手段的优势,形成执纪无例外、监督无盲区的监督氛围。第二,发挥“家庭助廉监督”作用,努力构建坚固的反腐倡廉家庭防线。家庭是正风反腐的需要,也是强化领导干部有效监督的手段。首先,领导干部家属要从严要求自己,不与他人攀比,不谋取私利,对领导干部生活上多关心,工作上多支持,自觉抵制各种不正之风,把好“家门”,守好“后院”。其次,要加强对领导干部“社交圈”的监督。再次,要关注领导干部“生活圈”,让其减少在外应酬的频率,不断培养健康高雅的个人爱好和生活情趣,如琴棋书画、体育锻炼,远离灯红酒绿、奢侈糜烂的生活。
四、充分发挥网络监督作用
20xx年全国交通安全日主题活动工作方案为深入推进文明交通行动计划,组织开展好今年122全国交通安全日主题活动,形成严格遵守交通法规、自觉维护交通秩序、携手共治交通环境、提升文明交通水平的社会氛围,制定如下方案。
一、活动主题
社会协同治理、安全文明出行。
二、时间安排
11月中旬为前期预热阶段,宣传造势;11月下旬至12月2日为集中宣传阶段,形成宣传热点;12月2日至5日为后期推进阶段,提升全国交通安全日影响力。其中12月2日为集中宣传日。
三、工作目标
大力推动道路交通安全综合治理,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普及交通安全法律法规、弘扬法治交通精神,提升全民通行规则意识、安全自律意识、社会责任意识、文明礼让意识,在全社会形成党委领导、政府主导、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工作格局,营造共同关注交通安全、携手创建文明交通的良好氛围,促进平安福建建设。
四、工作措施
(一)组织开展交通安全面对面文明交通我参与活动。各地各部门要提前策划、联合部署,充分发挥职能部门、行业组织的优势,动员社会各方资源,于122全国交通安全日当天在城市广场、客运场站、农村集市等人员密集的场所,积极开展系列主题活动,划分群众互动区、宣传展示区、专家解答区等,通过文艺演出、有奖竞答、视频展播、承诺签名等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开展宣传,有条件的地方要开展网络视频直播,扩大社会覆盖面,弘扬文明交通新风尚。公安交警、教育、司法、交通、安监等部门要联合组织开展交通安全面对面活动,送交通安全法律法规、知识常识进校园、进社区、进企业,让广大中小学生,客货车、校车和危化品车辆驾驶人,企业负责人及安全员普遍接受一次触动大、体会深的交通安全宣传教育,进一步树立规则意识,做到知法、懂法、守法;组织开展文明交通我参与活动,以维护交法权威、保护自身安全了解交法我有责、安全交通为大家为主题,组织演讲比赛、知识大赛等活动。
(二)组织开展严重违法大曝光交通违法我监督活动。公安交警、交通等部门要结合治理货车非法改装和超限超载等工作,公布一批涉及公路客货运企业、旅游客运企业、危化品运输企业主体责任不落实的典型案例,加大对严重交通违法行为的曝光力度,揭示现实危害,增强社会震慑力;文明、公安交警等部门要组织开展交通违法我监督活动,结合文明城市、文明村镇创建等活动,发动社会力量,开展交通违法有奖举报、交通陋习随手拍等主题活动,倡导行人和非机动车各行其道、遵守交通信号,严格查处机动车争道抢行、不礼让斑马线、占用应急车道等交通陋习,强化文明交通人人有责、安全交通人人有为的良好氛围。各地要结合实际创作一批主题宣传品,大量印发带有122 全国交通安全日标识(附件1)的主题宣传品。
(三)组织开展媒体122交通安全公益宣传周(月)活动。要加强媒体资源共享,与各级各类媒体积极沟通,共享文明交通的工作亮点、鲜活生动的影音素材、震撼人心的典型案例,实现互通共融、互动共赢。12月2日前后,省公安厅交警总队将围绕今年122主题,联合省电视台集中宣传报道厦门城市义务交警队、泉港农村劝导站等社会协同治理的工作典型,并组织在省级电视台集中宣传、展示全省中国好交警中国好司机的感人故事20集,弘扬正能量,展示新风尚。各地也要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纸、网络等媒体,连续推出全国交通安全日特别节目,并于11月18日前积极向央视社会与法频道《平安行20xx》特别节目投稿(联系人:张xxx,联系电话:xxxxxxxxx)。各地要加强122公益提示,以公益广告、滚动字幕等形式持续播出全国交通安全日宣传片和主题提示;积极协调组织开展122百城百播,联合策划线上线下活动,形成区域性广播电视大联动,开展守护平安、走进百城122主题微直播活动,实时聚合呈现宣传活动。
(四)发动社会力量参与122协同治理和公益宣传活动。要积极发挥企业机构、社会组织和广大群众的积极性,鼓励和支持他们参与交通安全公益事业和公益宣传,积极履行社会责任。公安交警、文明办要会同共青团、妇联、工会等部门在122全国交通安全日当天选取交通繁忙的路段(路口),组织开展文明交通志愿劝导服务。要结合交通安全进校园交通安全基地互动体验警营开放日等,组织本地城乡结合部、公路沿线和农村地区小学、幼儿园开展 交通安全体验课(附件2)活动。要组织开展被看见才安全公益宣传活动,针对秋冬季农村、城乡结合部地区学生安全问题多发状况,组织开展送反光贴、反光背心等公益活动,积极劝导家长、学生安全出行,最大限度防范未成年人交通伤害,增强学生交通自护能力。要组织开展文明交通美好愿景公益宣传活动,进一步推动交通安全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监督,使交通参与者真正参与文明交通创建。
(五)发挥新媒体传播优势形成强大覆盖和集群效应。各地要突出新媒体传播,强化新媒体平台交通安全知识普及服务的个性化、交互性,增强用户黏合度。12月2日,省公安厅交警总队将与FM1007福建交通广播联合依托微信公众号,在全省122个县(市、区)公安交警大队官方微信上统一设定文明交通宣传提示语和承诺口号,在122当天以及广场宣传活动现场同步开展社会协同治理,安全文明出行线上喊红包,攒安全互动活动,提高活动热度和网民对122的参与度。公安交警部门、网信办要协调重点新闻网站做好122活动当天的集中宣传报道推广工作,利用互联网、两微一端等网络平台,发起知识性、趣味性较强的网络互动活动,设置全国交通安全日我的122文明交通我践行交通文明我参与等主题词,鼓励网民参与122主题视频、文章、图片征集和展示活动,与网友形成网上网下、线上线下的交流互动,掀起122全国交通安全日活动。
五、工作要求
(一)加强领导,部门联动。各地各部门要将组织开展全国交通安全日主题活动作为深化公共安全治理、推动社会共治的一项重要工作,争取党委政府的重视和支持,紧扣活动主题,加强部门联动,细化责任分工,切实抓好方案落实。活动期间,要积极配合中央、省级新闻媒体主题采访和媒体行动,形成全国、全省、地区联动,大造宣传声势,确保主题活动顺利开展。
如今,作为中国以视联网技术为核心,提供视频、话音、数据等多媒体综合业务的下一代网络的代言者――视联动力,同上述“名门”并肩站在此技术的前沿,距离近到稍微侧身就能碰到对方。利用自身视联网核心技术的视联动力更是在某些关键指标上突飞猛进,因此,它不仅负责北京奥运会安全播出保障任务,还承担深圳大运会、陕西省电子政务、海南省电子政务、中央综治办等多个国家重点项目。基于视联网和统一视频的解决方案更是在全国众多行业得到了深入应用。
这场追逐赛,视联动力用了6年的时间。幸运的是,起步晚在某种程度上也成为视联动力的优势,因为它没有历史包袱,能够从创立伊始,便立下规矩――核心技术不使用包括微软、英特尔、思科等公司在内的主流西方科技,视联网独立打造自主知识产权体系。由于不使用主流的西方科技,视联网具备结构性的网络安全,没有黑客、病毒攻击等困扰互联网的问题,完全符合国家对下一代网络的安全要求,被定级在“四级”,国内最高的安全等级保护级别。“中国的网络通信和媒体科技发展面临西方IP和DVB技术的双面夹击,我们被迫在别人的战场、用别人的规则和裁判进行比赛,非常艰辛。”杨春晖对《雍和园》说:“中国要摆脱西方的技术体系束缚,必须要进行彻底的创新,视联网就是这样一个成功的尝试。”
技术决定江湖地位
何谓视联网?“它就是下一代高清视频网络。”杨春晖解释说。简单的回答却难掩这项技术在网络世界掀起的科技浪潮。作为目前独一无二的实时视频交换技术,视联网可以将视频会议、视频监控、应急指挥、数字电视、视频点播、智能化播控、电视邮件等多种视频功能全部整合在一个网络平台,通过电视或电脑实现高清品质的视频播放。“最终将实现世界无距离,全球范围内人与人只是一个屏幕的距离。”杨春晖如是说。
2008年,视联动力圆满完成北京奥运会机房安全播出保障任务,瞬间引爆中国场馆行业“视联网”热潮。同年,洛阳博物馆与视联动力签约,使其成为2009年国际邮票博览会项目的全面多媒体音视频系统设计和集成方案提供商;2010年,由视联动力独家完成的天坛公园大规模高清视频通信网平台正式投入使用,并荣获2010北京市政府创新创优奖项;2011年,视联动力承担国家重点科技支撑计划项目《自然科学博物馆基于大规模高清视频通信网的互动科普平台关键技术研究及集成示范》。
2012年,深圳大运会所有视频系统全部出自视联动力一家之手。数百个电视屏幕分散于主体育场、主体育馆、主游泳馆的门厅、休息厅、咖啡厅、文字记者工作室、接待区、等候区、贵宾厅、走廊、各层通道、新闻等公共区域。看似每一台电视播出的只是和比赛相关的信息,殊不知,当紧急情况出现时,任何一台电视与USB摄像头链接,都可以与安全指挥部进行现场通话。仿佛瞬间变成百姓在科幻片中看到的“应急指挥现场”。2014年,“结构性安全的大规模高清视频通信网络技术的研发与推广应用”还获得了被誉为科技界“奥斯卡”的北京市科学技术奖。
不仅如此,视联动力依托自身世界领先的网络通讯技术,迅速扩张业务范畴。2012年陕西省电子政务系统采用视联网解决方案后,被工信部评比为全国电子政务顶层设计第一名,目前已经完成全省到县级的高清视频通信网络建设;2013年,视联动力在陕西建设全球最大的基于高清视频通信到乡的远程会诊系统,覆盖700个乡级以上的医院,实现远程医疗到乡、病床边。2014年7月,视联动力又完成中央综治办“全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视联网平台”的建设,联通全国30个省市自治区,随后将继续向各省内地市和县级覆盖,最终覆盖到全国乡镇、街道办和社区,提供全方位的社会综合治理的维稳功能。
这些业绩让杨春晖出去谈业务时充满底气,每次回来脸上都挂着笑意,因为双方都会提到视联网给人类带来的生活方式和社会进步的影响。杨春晖不止一次地在公开场合提道:“中国在电报、电话和互联网的发明发展上都落后于西方,但视频通信将是中国与西方在通信和媒体科技之争中的最后一回合的拳击赛,视联网将帮助中国赢得这场终极回合比赛的胜利!”
实干坐稳行业头牌
“视联动力并非是生来衔玉的富二代,我们这群普通人只能闷头苦干,用成绩让全世界知道你是谁。”在北京歌华大厦的办公室,杨春晖对《雍和园》说。
视联动力的高清视频到病床边、到家的远程医疗已经有效地缓解目前看病难、看病贵的社会问题。家住陕西彬县某乡的农民李立(化名)最近肚子痛,到县医院就诊,医生检查后不能确诊病情,于是通过高清视频和西安大医院的专家做了远程会诊。专家查看了他的病历资料,和在病床上的他进行了视频通话,建议立即手术。李立很快恢复了健康,乡亲们都认为李立十分幸运。几年前,李立的同乡曾经得了同样的病,去西安找医生,花了几千元,还延误了病情。李立认为,是视联网高科技的远程会诊系统救了自己。
中央综治办的徐主任最近刚刚也使用了视联网和位于四川省南充市南部县楠木镇的基层工作人员进行了高清视频通信。“视联网让我们的社会管理一下子覆盖到了乡镇、街道办和社区,大大提高了政府的管理和服务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