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8-07 17:30:49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翻转课堂教学设计方案,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关键词: 翻转课堂 学生为中心 项目化教学 分层教学
一、引言
由这几年课堂教学情况来看,学生发生了很大变化,课堂的吸引力越来越低,因为在信息发达的今天,移动网络发达,手机上网方便,网上内容丰富,学生对老师课堂教学置之不理,导致课堂教学质量严重下降,教师的上课积极性不高。高职教学受到了严重考验,如何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课堂中,是高职老师面临的重要课题。本文提出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的问题为导向的教学,课堂教学从原来由老师制定的教学设计转变为以学生的问题为导向的教学,课堂教学强调为解决学生问题作为教学内容,加强实践教学环节,项目化教学、分层教学的混合式教学模式解决目前出现的问题,优化课堂教学,真正把课堂还给学生,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和自信心,进而提高学生专业学习兴趣。
二、引入翻转课堂的理念,结合项目化教学
1.翻转课堂的项目教学的理论研究
“翻转课堂”就是在信息化环境中,课程教师提供以教学视频为主要形式的学习资源,学生在上课前完成对教学视频等学习资源的观看和学习,师生在课堂上一起完成作业答疑、协作探究和互动交流等活动的一种新型教学模式。“翻转课堂”强调学生先学后教,课前通过网络平台、移动互联网等平台,学习基本的理论知识,学生在这期间,可能会遇到困难,老师不仅提供教学视频,还在线辅导,避免学生出现困难,失去兴趣。课堂中,老师通过互动讨论的形式,解决学生在学习中遇到的困难。项目化教学,以学生为主体,教师的教学以项目为载体,以任务为驱动,以行动为导向把知识融入项目中,通过项目的实施,学习知识,强调做中学,学中做,改变了传统的以知识体系结构的理论教学,学生的积极性得到极大提高,取得了非常好的课堂教学效果。但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存在许多问题,由于高职学生理论基础差,学习主动差,课前不预习,对项目不了解,理论知识学习不够,老师布置的项目,学生无从着手,老师又不得不补充一些项目的基础知识,占用了项目化教学的很多时间,在有限的教学课时中,很难真正实施项目化教学。
2.翻转课堂的项目教学的设计
(1)教师的教学设计。课前:选取好的项目,布置任务,包括项目的技术要求,具体的子任务,项目达到的各项参数要求等;制作项目预备的理论知识的PPT和视频,视频尽量短少,5-10分钟一段视频;项目的其他有产资料;把这些资料放在网上供学生课前自学。课间: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以PPT形式作简短汇报,讲解项目设计情况,以及学习心得和体会,讲解疑难点,碰到问题,学生之间,教师和学生之间就问题充分讨论、交流,以此落实理论知识点,解决项目中的问题。教师在一体化教室中给予学生充分的实践,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做中学,学中做。课堂教学以实践为主,以讨论交流的教学方式进行,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学生主体性,真正把课堂还给学生,把学生的问题作为教学内容,而不是以教师认为的重点作为教学重点,以学生问题为导向的教学,才是真正以学生为主体,创新课堂教学。课后:教师答疑和在线交流,解答学生问题。
(2)学生设计。课前:根据老师布置的任务,学习视频,课件,查阅资料,提出有创新思想的设计方案,通过仿真实践,把存在的问题带到课堂中。课间:与同学和老师交流讨论设计方案,通过实践,动手,提高实践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课后:把这次课的设计方案和实践的情写实进践报告。
三、分层教学,加强实践教学
根据高职学生的特点,相当一部分学生基础差,对专业理论知识不感兴趣,课堂教学参与度不高,失去对专业学习的兴趣。教师要根据学生实际情况,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采用混合式教学模式,对学生进行分层。对于比较自觉学习的学生,“翻转课堂”的课前学习,课中多多交流,加强实践,创新项目,完整完成项目的方案设计,计划实施,实践检验,项目的总结,项目实践报告。对于一般学生,“翻转课堂”做到课前学习一部分内容,课间通过实践,在实践中学习,教师有针对性地指导、交流、讨论,发挥项目的基本功能,对照项目实施过程,书写实践报告。对于学习积极性不高的学生课前可能不学习的情况,课堂上强调实践教学,让这部分学生动手完成项目,在实践中学习,教师及时指导,让这部分学生慢慢形成学习兴趣,逐渐过渡,培养学生良好的习惯。
四、结语
优化高职课堂教学,在原来的工学结合的项目化教学的基础上,引入“翻转课堂”,与项目化教学相结合,避免项目化教学存在的问题,课堂以问题为导向,以解决学生为问题为主线,讨论式的教学,以“学生为中心”,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同时,针对“翻转课堂”的项目教学在高职院校实施中的问题,提出分层教学,加强实践教学的混合式教学。总之,创新高职课堂教学,充分根据学生特点,采用有效的课堂教学方法。
参考文献:
[1]刘献君.论“以学生为中心”[J].高等教育研究,2012(8).
[1]马祥兴.构建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与探析.教育与职业.2011(32).
[2]宋朝霞,俞启定.基于翻转课堂的项目式教学模式研究[J].远程教育杂志,2014(1).
[3]洪霄,付彬,李涤非.高职院校项目化教学探讨[J].中国成人教育,2008(6).
微课;翻转课堂;生理学;教学模式
生理学作为医学中的重要基础学科,因其逻辑性强,内容抽象,概念晦涩难懂,让大部分学生望而生畏。笔者针对生理学教学面临的问题,通过文献学习,提出了以学生为中心,基于微课的生理学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并在2014级中医学专业班级进行试点研究,结果表明学生对该教学模式认可度高,学习成绩有明显提高。现总结如下。
1生理学教学存在的问题
笔者常年在中医类院校参与教学科研工作,经过长时间的工作积累,发现中医类院校在西医基础课程教学方面存在一定的不合理性。学生兼顾中医、西医的课程学习,而且课时有限,学习负担沉重,其中以生理学课程教学问题尤为突出。生理学的课时较少,传统的“教师教学生听课后学”式的“满堂灌”教学模式,很难在计划学时内将该课程的重点讲解清楚。学生因理解困难而兴致不高,课堂听课昏昏欲睡,课后作业无从下手,考核测验答非所问的现象屡见不鲜,学习效果不佳,达不到生理学的教学目标。另外,随着国家高等教育的普及,招生率逐年升高,学生基础知识差别大,教师难以因材施教,不能满足不同层次、不同类别学生学习生理学知识的需求,更无法满足现代教育所提倡的“以学生为中心”,提高学生自主学习、团结协作、创新等综合能力的素质教育的要求。
2建立基于微课的生理学翻转课堂的可行性
“微课”是2012年以来国内兴起的一种网络视频短课形式,以10~20分钟视频为主要载体,记录教师围绕某个知识点或教学环节开展的简短、完整的教学活动[1]。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学习进度,选择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可暂停、拖动、反复观看,不受任何限制,最大限度地满足了不同层次、不同类别学生的需求。翻转课堂始于2007年春,化学教师乔纳森•伯尔曼(JonBergmann)等使用录屏软件录制PowerPoint演示文稿的播放和讲课声音,并将视频上传到网络,让学生在家看教学视频,在课堂上完成作业,并对学习中遇到困难的学生进行讲解。这种教学模式受到了学生的广泛欢迎[2]。随着翻转课堂的推广,国内外越来越多的教育工作者开始在不同的学科、不同的课程尝试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并取得了成功[3-4]。但同时,信息教育的网络化和碎片化带来信息量大、知识爆炸、时间零碎等问题,对当今翻转课堂的教学改革提出了新的要求,急需借助新方法、新资源来改革教学,微课的出现正好是实施翻转课堂教学的有力保障,丰富了翻转课堂的教学资源,使个性化学习、移动学习、碎片化学习成为可能。微课的载体有时间短的特点,易于传播,但同时也存在重要的缺陷。围绕某个独立的知识点或教学环节的微课难以形成完整的体系,不利于逻辑性强的系统教学。而翻转课堂也一样存在着先天的不足。翻转课堂需要借助网络平台,网络为翻转课堂提供了大量教学资源的同时也带来了沉冗繁杂、良莠不齐的网络信息。这给学生从纷繁众多的网络资源中,甄别出有用、可靠、确切、权威的信息带来了困扰。微课“短小精悍”,制作简单,素材丰富,教师根据课堂教学的需要制备相应微课,并运用到课程的重点、难点讲解上,课前下发给学生,学生可以自主安排时间学习,这恰好弥补了翻转课堂网络资料甄选困难,现代大学生时间碎片化的缺陷。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电子教学的普及,生理学采用基于微课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教学的条件已具备。
3基于微课的生理学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应用
为探索基于微课的生理学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应用,考察其教学效果,2015年秋季学期,笔者随机选取2014级中医学专业的三个班进行对照研究。
3.1研究对象
选取2014级中医学专业的一个班级共86人作为实验组,其中男37人,女49人,年龄19.0±1.08岁;同级同专业的另两个班级共177人为对照组,其中男71人,女106人,年龄19.0±1.12岁。两组教材均采用科学出版社2013年版的《中西医结合生理学》、学时均为48,由同一位老师进行授课。两组基本资料差异无显著性,具有可比性。
3.2方法
课前生理学教研室全体教师进行集体备课,针对本学期实施实验教学的实验组及对照组学生撰写本学期《中西医结合生理学》教材的教学设计方案,根据本教材的教学要求,设计教学重点、难点部分。
3.2.1对照组
采用传统教学模式。教师根据教学重难点制作PPT,课内以教师讲、学生听为主,课后学生自己完成知识内化,同时也提供学科网站信息及课后与教师在线交流机会。
3.2.2实验组
实施基于微课的生理学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教师课前根据教学设计方案制备微课,微课以某个难点、重点为主题,每一章节根据学时不一样有1~3个微课,每个微课时间控制在8~15分钟,包含主题导入(10~15秒)、知识点讲授(6~12分钟)、作业布置(30秒)、课堂小结(1~2分钟)、引导学生提出问题(1分钟)、拓展知识(1分钟)等部分。微课的视频大多是生理学PPT课件的形式,通过录屏软件制作形成,因此PPT课件也要进行设计,使其在短时间内能更好地呈现教学内容。PPT页数为10~15页左右,界面干净整洁,标准页面,标题字号为40磅,内容字号为32磅。我们充分利用各种网络平台,收集视频、动画、声频、图片、图像、表格等素材,精心设计制作每一个PPT课件,力求做到页面统一、色彩简洁、文字精炼、结构合理、重点突出、层次分明。教师课前将微课及原有的PPT课件、学科网站地址一并下发给学生。课前学生自学,完成微课中作业,并按微课引导提出问题。课内,学生随机分组,推选组长、记录员,围绕课前自学时提出的问题进行讨论、总结,形成小组意见,在课堂上轮流汇报。教师根据网络汇总的学生课前作业完成情况及课堂汇报,发现学生存在的问题,及时反馈,答疑解惑,针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单独辅导,帮助学生完成知识内化,并引导学生结合实践、临床思考,培养学生临床思维能力。课后学生可以根据课前、课内学习情况自主调节学习进度,根据个人情况继续微课学习或拓展知识,并完成课后作业、测试,在线与教师交流。教师网络查看学生课后作业、测试等情况,根据学生情况及时调整课程方案,并在线答疑解惑,真正体现“以学生为中心”。
3.3结果
3.3.1两组期末考试成绩比较
学期末两组采用同一套试题进行闭卷考试,试题涵盖生理学教材十二个章节。采用百分制,主观题占40%,客观题占60%。题型有单选题、多选题、判断题、填空题、名词解释题、简答题、问答题等。考试结束后,教研室老师集体阅卷,每个老师负责一道大题,避免因主观原因出现评卷标准差异,影响两组可比性。评分前混排班级,封闭姓名,以求最客观准确的获取考生考试结果。数据处理采用SPSS18.0统计软件,各组成绩均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两组比较采用t检验,以P<0.05为有统计学差异。结果见表1。
3.3.2问卷调查结果
对实验组的86名学生进行问卷调查,收集他们对本教学模式的感受和反馈意见。问卷全部有效。结果如下:对本教学模式,表示非常喜欢的学生18人(20.9%),表示喜欢的学生65人(75.6%);表示能很好地完成任务的学生23人(26.7%),表示能较好地完成任务的学生38人(44.2%),仍有25人(29.1%)表示完成一般;认为微课的应用对学习有很大帮助的学生有80人(93.0%);认为本教学模式中课堂讨论有很大帮助的学生有60人(69.8%),认为该课堂讨论只是有帮助的学生有25人(29.1%);认为本教学改革增加的学习负担不多感到轻松的学生有20人(23.2%),认为有增加负担,但是感到适量的学生有60人(69.8%),认为增加负担较重的学生有6人(7.0%);67人(77.9%)认为该模式的学习效果好;72人(83.7%)喜欢继续该模式的学习。以上数据表明,基于微课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得到了大多数学生的认可。更为值得欣喜的是,通过接受基于微课的翻转课堂教学实验后,78人(90.7%)认为自己的时间管理能力提高了,83人(96.5%)认为团队的团结协作能力提高了,73人(84.9%)认为自己的信息加工能力提高了,80人(93.0%)认为自己的自主学习能力提高了,65人(75.6%)认为自己的创新能力提高了。绝大多数实验组学生,在时间管理、团队协作、信息加工、自主学习、创新等方面能力不同程度提高的事实,表明该教学模式对于促进学生的综合素质具有积极的意义。
4体会基于微课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
课前利用系列微课做好教学设计完成知识的传递,课内应用小组讨论、课堂汇报等形式完成知识内化,课后通过测试、考试、知识拓展等完成知识巩固。该模式下教师从传统课堂的知识传播者的角色,变成了学生的学习促进者和指导者的角色,而学生则从传统课堂的被动接受者变成了主动的研究者,可以说完全颠覆了传统教育的模式[5-6]。研究表明,在生理学中建立基于微课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因较多运用互联网及电子媒体,对于本就生长在新科技潮流下的大学生来说有强烈的亲切感,的确能够提高对学习生理学的兴趣和主动性,从而提高学习成绩。另一方面该模式让学生脱离了被动接受死记硬背、不求甚解的填鸭式学习,转变角色成为了知识点的发掘者和研究者后,让学生倍感新鲜,从而激发其自主学习的强烈欲望,而在成功解决学术疑问后,又给予学生强烈的成就感和自豪感,而不断鼓舞学生更主动的学习求知,形成良性循环。因而通过新模式下的系统学习后,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及创新能力提高了。值得注意的是微课与翻转课堂相铺相成,二者需有机结合,着重引导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团结协作能力和创新能力,是真正地体现“以学生为中心”的新型素质教育教学改革,在现代信息社会的背景下有巨大潜力。当然,我们也发现基于微课的翻转课堂有其局限性,在逻辑性较强的理科课堂开展较为适宜,对于基础较好、自学能力较强的学生,适应度好,而对基础较差的学生不太适合;对任课教师也提出了较高的要求。
5结语
综上所述,基于微课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是新时代下能够迎合现代教育所提倡的“以学生为中心”,受到当下大学生欢迎并在生理学教学试验中取得成功的新教育模式,应该给予足够的重视、深入研究并科学改进,值得在高等教育中大力地宣传和推广。
参考文献:
[1]蒙洁琼,谢海涛.利用微课在高等中医院校搭建中医与公共外语相结合的平台[J].广西中医药大学学报,2014,17(3):119-121.
[2]张跃国,张渝江.“翻转”课堂———透视“翻转课堂”[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12(3):8-10.
[4]刘培.翻转课堂研究综述[J].教育现代化,2016(2):168-170.
[5]张金磊,王颖,张宝辉.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研究[J].远程教育杂志,2012(4):46-51.
(1)“课堂翻转”———装饰施工现场
课题一:儿童房设计项目案例。将分成不同设计小组课堂教学,变成装饰施工现场教学,如教学计划进行到儿童房教学内容时,可将课堂安排到儿童房现场进行教学,采用学生提出设计问题,教师进行整理,现场进行解答和指导。教师在现场授课之前,提前将授课理论穿插在现场教学中,针对现场特殊状况进行必要准备,也要提前给出学生客户基本信息和要求,如本案业主孙女和孙子的儿童房该如何设计?男女孩对空间色彩的要求,图案、床、儿童家具,不同年龄让学生进行思考与设计。首先给出儿童房空间基本物理条件,设计基本要求,现查勘察与设计教学内容,当进行到《居住空间课程设计》时,再次将学生带到儿童房已完成的装饰现场,给出教师对儿童房设计的“基本答案”进行参考,教师讲出对本案儿童房的设计与施工方法等。
(2)教学内容翻转———装饰施工现场与课堂相结合
课题二:厨房设计项目案例。当教学计划进行到厨房设计项目时,教师提前给出几个线索,进行思考训练。根据业主实际需求进行考虑和整体设计要求,一体式橱柜、开放式空间、法式风格、智能五个关键词。让学生自己先去厨房进行现场考察,布出平面布置图满足于客户关键词需求,进行草图设计。教师根据五个关键词进行厨房设计的教学,让学生根据业主和厨房实际情况进行设计分析,厨房设计中橱柜设计形式,厨房设计类型和风格选择,厨房电气设备与智能设置,厨房设计中材质与施工表现等方面进行系统教学,学生在整个教学中就能找到自己想要的答案。
(3)教学模式翻转———小组研讨与师生共同研讨
课题三:通道及楼梯设计项目。教学模块进行到通道与楼梯设计时,本项目对于学生来讲是最大的难度。通道及楼梯设计采用验证式教学模式进行教学翻转,当学生将整体方案进行设计后,通道的设计将对以往设计进行系统论证。业主要求有独立客厅和餐厅,就意味着通道不能在客厅电视墙和次卧室位置进行打通设计,阳台,主卧室和卫生间是否可以,这样设计难题让学生设计陷入困境。先让学生以小组进行讨论,进行论证通道设计位置,楼梯的表现形式。当所有小组辩论结束后,要选出设计师代表进行阐述其小组设计方案。阐述过程中小组成员可进行补充,阐述后,其他小组成员进行提问,给予解答,进行现场辩论。这时教师要总结每小组出现问题与优缺点,引出本课题设计的基本原理和方法,教师要给出合理化建议,讲出通道和楼梯的功能、设计要点及设计形式,基本设计原理的阐述,给出每组同学设计的优缺点,让学生学会换位思考,角色互换,心理定位分析,实际问题预判能力等综合能力的发觉与正确指导。教师给出自己的设计及思考,让同学进行比较。
2翻转课堂在设计类课堂教学中的几点思考
加强课程教学内容按教学计划章节或项目内容的视频录制,进行实际翻转课堂的实际应用,现实的指导意义。由于建筑装饰设计类课程在专业上有自身的特点,受到诸多制约,软硬件环境的支持都很重要。
(1)云平台及网络的技术支持建设。
为专业课程教学提供网络平台,学生可根据需求进行自主的课堂学习。教师将课程内容进行现场录制,放入云平台,进行资源共享,并可定期在线与授课教师进行专业交流,让学生学习的课堂无处不在,教师可利用平台进行作业上传与批改。学生可根据课程教学中比较难懂或不理解部分内容,选择点击进行重新试听。
(2)教学设计灵活性的把握与实施。
根据课程的安排,有时受到很大限制,比如商业类空间设计中难度更大,根据装饰工程的季节性、阶段性、偶然性等特点,在课堂教学中安排教学内容的实操性,这就要求授课教师提前准备好授课视频和影像资料。例如,居住空间设计中厨房设计环节,从现场量房到橱柜设计安装需要40~60天的时间,可能没安装完,此内容已结束。教师要把握整个教学设计与教学进程,并根据装饰工程现场,进行灵活安排教学计划和内容。
(3)教师专业知识与能力的要求与展现。
翻转课堂教学对专业教师提出很高的要求,不但要熟练掌握专业理论知识,还要对装饰工程实践经验能力提出很高要求。需要对课程中要求的装饰工程整体把握能力,将装饰工程项目融入课堂翻转教学中,从实践中引出基本理论知识。
(4)学生专业能力与素质。
近年来,设计类学生在专业基本素质和学生兴趣都有明显下降趋势,专业基本功比较弱的情况下,就要对学生主导性学习进行研究,把课堂还给学生,激发学生兴趣,提高专业素质和专业能力。“量体裁衣”根据学生基本能力和素质,进行翻转课堂教学内容的实施。
3结束语
关键词:微课;教学方法;信息技术;翻转教学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673-8454(2014)14-0032-04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明确指出:“信息技术对教育发展具有革命性影响,必须予以高度重视。”近年来,国内无论中小学教育还是高校教育都会面对一个热得发烫的词――“微课”,微课作为一种新兴的资源建设形式,成为当前我国教育信息化资源建设的重点和研究热点。有研究者认为,教师在建设微课资源的同时,就要考虑微课的应用环节(即教与学活动的实施)。要以建设促进教学应用,以教学需求与应用实践来引领微课建设的有序发展,切忌走上“重建设轻应用无研究”的老路。[1]
对于怎样结合传统课堂教学的实际情况,利用微课资源进行教学设计,使“翻转教学”成为可能是教师和教育研究人员亟需思考的一个问题。
一、“微课嵌入式”教学方法的设计理念和设计思路
有研究者提出,微课的应用首先要注重与现实课堂的整合,应当扎根于现实课堂。在课堂中可以承担不同的角色: 课程引入、核心概念讲述、探究过程的演示、课后的练习等;在与课堂整合层面,需要注重教学设计,即对学生进行需求分析,结合教学任务,确定学习内容,并解构成微课程资源。[2]
将微课引入教学,并不是以微课完全替代传统课堂。事实上,相较于一些主题突出、结构简单、目标明确的知识点而言,那些具有复杂逻辑体系的知识和理论背景,尤其是文科类课程里的文化铺陈及情感沟通仍需要教师的统筹传授。因此,在设计初衷上,我们认为应该在课程教学的整体框架下将“微课”纳入设计考虑。
根据《基础汉字学》的教学目标,“以微课助力解决文字问题”成为我们的设计理念。因此在设计方案上应注意三个要点:教学设计一体化、以问题引导教学过程、激发学习主动性。
教学设计一体化,是指突破以往教师课堂讲授、学生课外完成作业的传统教学方式,将课堂学习、课外阅读、探索研究、小组讨论、成果共享融为一体,纳入该课程教学一体设计。在教学一体设计中,将“微课”视为灵活的组件,可随时嵌入相对应的教学环节中去。由于打破了按照教材章节排序进行讲授的传统方式,教师需要将原有教学内容按内在逻辑关系整合为若干独立部分,形成教学模块。如图1所示,三大模块覆盖了基础理论和主要教学内容,边界清晰,内容独立。利于微课在嵌入时有明确的指向。
以问题引导教学过程,是指在不同模块的教学中,以相应的文字问题为核心,引导学生产生疑问,借助教师提供的微课资源寻找答案,小组讨论后,形成解决问题的方案,并提请课堂讨论。以解决问题为宗旨,以发现问题为切入点,以知识理论支撑问题的解决,在问题提出解决之后了解更多相似的问题,并掌握解决相似问题的方法。学生个体学习的基本环节为“发现问题―解决方案―知识背景―发散思考”。针对教学过程中的不同环节,教师为教学提供的微课内容大致可以分为几种不同类型:启发思考类、文献资源类、理论知识类、解答问题类、案例类、文化背景类,根据教学进程在不同教学环节阶段推送给学生。
激发学习主动性,是指通过与切身相关问题的解决,推动学生在汉字学习上的兴趣。《基础汉字学》既有一定的理论性,又有很强的实践性。在内容上,教师应选择实用并有趣的问题启发学生探究的兴趣;在形式上,教师可采用各种手段,尤其是多媒体手段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展示研究的过程,推动学生掌握一般的研究方法。对学生为解决问题所形成的文字、幻灯片、视频进行集体公开展示并讨论评分,作为其课程最终成绩的重要组成部分,并在教师指导下制成微课资源供后来者学习。这些引法和手段激发了学生学习和探究的热情,收到良好的效果。
二、“微课嵌入式”教学方法的设计方案和实施环节
“问题引发探索,课内课外融合”是该教学方法的基本设计原则,在设计方案时应充分贯彻落实这一原则。微课作为一种重要的教学组件,具有目标单一、内容单纯、时间简短、调用灵活、使用方便等优势。教师将微课作为组件嵌入整体的教学设计时,应以各教学模块的不同教学环节为嵌入对象,在内容选择和制作时有明确的环节针对性,在形式上则将多媒体手段纳入设计视野,并在推送时机上有清晰的时间落点,引导学生有计划有步骤地完成学习。
1.“微课嵌入式”教学方法的设计方案
(1)微课内容的设计、制作与选择
微课内容的设计,应更多地依据满足即时性、实用性的学习需求,它应当长短适宜、突出重点、设计全面、寓教于乐、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和记忆效果。
第一,微课内容主题。针对不同教学模块的不同教学环节,微课内容主要包括六种主题:启发思考类、文献资源类、理论知识类、解答问题类、案例类、文化背景类。具体如下表所示。
这六种主题中,“文献资源类”和“理论知识类”有部分微课是涵盖整个教学过程的,除此之外,每一节微课均有明确的环节指向。前四种微课为每一模块必有项目,第五种“案例类”灵活性最强,可插入任一模块的任一环节,第六种“文化背景类”则在第三大模块“汉字文化”中唱主角。
第二,微课内容来源。分为调用和自制两种。
调用:调用准则是对教学和学生学习有益、能贴合教材或者对教材起到补充提升作用。教师通过动用资源储备、网络下载、同业互助等途径,经过收集、比较和筛选,找出最适合用于微课的资源。
自制:由于调用的资源在形式和内容上不能完全适用于微课的使用,将之进行改造是必要途径,且有些微课主题需要重新建设。这时就需要教师自制。教师自制微课可选择的形式多种,目前采用较多的是“可汗学院”式的录屏加同时讲解的模式。依照前文中关于不同微课内容主题的结构设计,围绕教学内容模块中不同环节展开。
相比调用的资源而言,教师自制的内容针对性更强,更适用于教学和学生自学。教师自制资源能够根据学生学习进度和讨论热点进行相应的调节。
(2)微课形式的选择
在微课形式上,以微视频为主,幻灯片和电子文档为辅。微视频的优势在于:时间短,“根据调查数据显示,学生在移动环境下所能接受的视频时长为1-8 分钟,3-5 分钟为最佳时长”。[3] 因此微课多在5分钟左右,最长不超过10分钟,信息量适中,学生自学时易于集中注意力,符合学习心理以及微型学习特点;容量小,由于时长和录制格式的控制,一部微视频的容量多在10M―20M,上传、下载和在线播放都较为快捷;播放简易,因为时间短和容量小,微视频可以在课堂上作为授课教师随时使用的教学资源,也可以供学生课后利用业余和零散时间借助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移动终端进行自学。
此外,教学幻灯片和电子文档同时起到补充作用。尤其是学生自主讨论研究的时候,这两种形式因其信息含量更高,从而成为学生自学的重要资源。
(3)微课推送时机的选择
微课因为“微”,常被学界视为能适应当前碎片化学习的趋势。作为一线教师,我们认为碎片化学习绝非无序化学习。一门课程或一种知识体系是由无数小知识点按照其内在逻辑和科学方式构建起来的。学生懂得所有的知识点,并不意味着其能够系统地掌握这些知识点的构建、演绎、推导等过程。在不断更新的教育信息技术的影响下,学生不再仅仅通过课堂才能学习,教师作为传授者的角色将弱化。面对纷繁芜杂的各类信息,学生更加需要教师在学习节奏上、研究方向上、疑难辨析上帮助其完成学习,教师作为引导者的角色将进一步强化。
因此,微课嵌入式教学方法,既不赞同由微课完全替代课堂教学,也不赞同将微课一股脑儿全扔给学生任由其毫无章法地自主学习。而是在遵循学习规律的准则下,由教师制定整体方案并掌握微课推送的最佳时机,从而在整个学习进程中,教师能够跟踪控制、及时调整学生的学习进程。如同前文所说,学生个体学习的基本环节为“发现问题―解决方案―知识背景―发散思考”。如图2所示,针对这四个环节,教师在每一个环节前后都设计了1-2节微课,依照课程节奏依次推送,引导学生有目标、有计划地完成某一个专题完整的学习过程。
2.“微课嵌入式”教学方法的实施环节
下面,我们将以《基础汉字学》内容模块“汉字文化”为例,说明“微课嵌入式”教学方法的实施环节。
在前一个专题结束时,教师抓住学生讨论话题中的线索,顺势抛出关于后一专题的“启发思考类”微课,引发学生的探索兴趣。如截取央视《汉字听写大会》中,关于“”、“日”、“曰”三个字,选手的表现和专家评委解说的视频片段。教师只需要在所制作的微课结尾处提问三者为何不同,并提示学生思考的方向。由于节目影响甚大且问题十分有趣,学生产生了极大的兴趣。
教师随后为学生课外阅读和讨论提供相应的研究资料。学生个体研究并参与小组讨论寻找该问题的答案,并在课堂上进行汇报。学生的汇报被要求不仅要回答出问题的解决方案,还要回答问题解决的路径和依据。由于“文献资源类”微课有较为明确的针对性,学生研究的结论虽然在细节上可能不准确,但在大方向上往往是正确的。当然也会出现分歧较大的情况,但只要在学生充分讨论后,教师推送事先针对问题制作的“解答问题类”的微课,并引领学生完成整个推理过程,学生就能掌握相应的知识点。
由于整体教学设计一体化,教师讲授在教学环节上的比例大幅度减少,课堂的组织不再以教师为核心和以讲授为主导。为使教学能有序进行,教师应成为组织者,适度引入小组竞争和互评机制。相类似的程序完成两到三个之后,教师就可以将“理论知识类”微课推送给学生,以提炼和总结前期学习的理论思考。
《基础汉字学》的教学,不是就汉字而讲汉字,就理论而讲理论,启发学生探索汉字和汉字背后的汉文化,才是该课程的重要教学目标。专题讨论是较为有效的教学方法,如最受学生欢迎的一个讨论题目“了解姓氏汉字”。教师首先演示对自身姓氏汉字研究的微课“郭姓与古代城邑”,其中包括该汉字的构型、本义、文化背景。学生观看后兴致盎然,立即组队开始调阅文献查找资料,很快提交图文并茂的幻灯片并争相发言,如“彭姓与敲击乐”、“钱姓与农具”、“魏姓与古代建筑”等等,其中不少成果给师生们留下深刻印象。该专题对学生分析汉字的能力要求非常高,既要有一定的理论基础,还要掌握分析的方法,懂得字形与字义的综合考虑,能够查找并引用古代文献,对古代文化也要有一定了解,是对学生综合能力的考查。很多同学表示以前从未了解到自己的姓氏汉字背后隐藏着这么丰富有趣的文化背景。可以说这个专题的课堂讨论效果非常好,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学生的探索热情被充分激发,其研究成果的展示和分享也成为教学环节中的亮点之一。
讨论后的总结是必不可少的,教师适时将学生成果进行归类、总结,在理论上加以提升,能够使讨论产生更大效果。当然,学生的优秀成果,又可储备成为教师制作微课的材料资源,方便下一轮教学。
三、“微课嵌入式”教学方法的教学效果和总结思考
“微课嵌入式”教学方法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首先,该课程深受学生欢迎。从原来较为枯燥的理论阐述变成紧密联系现实生活的案例贯穿教学过程,学生的投入感增强。针对各环节推送的微课,借助电脑、手机、ipad可以利用课外的闲散零碎时间,学生学习起来感觉较为轻松,压力不大,转而将课堂时间集中于教师讲解知识系统中最为复杂和艰涩的理论部分,以及集体讨论和成果展示。
其次,学生研究分析汉字的能力明显提高。传统教学方法虽然教师的讲授更加完整,但学生主动性较弱,考试背一背,过后全忘光。而运用“微课嵌入式”教学方法后,学生通过教师甄选内容并且有节奏地推送的微课,能够掌握一到两种研究方法,懂得寻找相应文献,借助文献资源能够回答一般的汉字问题。
最后,随着教学设计一体化的转变,考核方式也发生了转变,对学生综合能力的考查更全面。破除了一张卷子定成绩的传统做法。学生的综合成绩由教师评分(50分)、学生互评(30分)和成果奖励积分(20分)构成。教师根据学生跟进微课进度、讨论参与度、知识掌握程度评分,学生互评由讨论小组互相评分,成果奖励积分则由教师根据学生研究成果展示的质量和次数评分。新的考核方式更加注重对过程的把控,更强调学习环节的跟进和学生的主动性。
在“微课嵌入式”教学方法实践探索的基础上,可以总结反思如下:
1.“微课嵌入式”教学方法是个别化教学的一个有益实践
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习的过程是学习者自我建构的过程,知识的获得是学习者在一定情境下的人际协作活动。在整个教学设计一体化的大框架下,学习者通过感知、理解、运用“三明治”式的内容结构,逐步理解某种知识体系,启蒙和开发自己解决专业领域里的一般问题的能力。“微课嵌入式”教学实际上是一种基于现代信息技术发展融合课内课外学习方法的革新。
这种教学方法可以很明显地看出翻转教学(Flipped Instruction)的影响。翻转教学目前更多地发生运用在数学以及科学科目的教学中,理科知识点明确,其学科特点便于翻转课堂的实施。而在文科类课程授课过程中,会涉及到多学科的内容,需要教师采取不同的策略,而且需要教师与学生进行思想上的交流、情感上的沟通才能起到良好的教学效果。[4] 无论如何,为适应具体课程,借鉴翻转教学经验,促进课堂教学变化,增加学生学习成就的教学实践确实为课堂吹来一股清新之风。
2.“微课嵌入式”教学方法具有一定的优势
具体体现为:
(1)组装灵活、易于嵌入,教学设计一体化使得课内课外相融合,短小精炼的微课极为灵便地被嵌入教学的各个环节,教学模块和教学环节分解更加精细和程序化;
(2)获取便利、便于重复,无论微课的内容是理论、方法还是案例,由于其时间短、容量小,学生可以下载保存或在线反复观看,使学生在课内课外的学习平台保持一致;
(3)互动增强、监管到位,相较于传统的授课模式而言,课堂教学中教师的面授比例减少,学生成为课堂讨论的主角,教师加强其引导和修正的角色。在课外教学中,教师对学生学习过程的把控更加精准,并可以针对学生的不同表现作出一定的调整。
3.“微课嵌入式”教学方法面临挑战
(1)对教师的综合能力,包括教学技能、专业素养、多媒体制作技术等多个方面提出了极高的要求,教师不仅要总体把握知识系统、深入思考教学细节,还要在常规教学以外掌握制作微课的电脑技术,无疑增加了教师的工作量。
(2)教学评价问题,对“微课嵌入式”教学方法的实践毕竟是有限范围内某门具体课程的探索,还应建立起更为完整全面、科学合理的评价体系来评价和提升教学效果。
(3)教育公平问题,尽管目前智能手机、平板电脑、家用电脑的普及面非常广,但应充分考虑学生经济和物质条件无法满足课外自行观看微课的情况,即如何保证教育公平的问题。
参考文献:
[1]胡铁生,黄明燕,李民.我国微课发展的三个阶段及其启示[J].远程教育杂志,2013(4):36-42.
[2]梁乐明,曹俏俏,张宝辉.微课程设计模式研究:基于国内外微课程的对比分析[J].开放教育研究,2013,19(1):65-73.
关键词:微机原理;翻转课堂;微视频;虚拟仿真;实验教学改革
DOIDOI:10.11907/rjdk.161902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7800(2016)010019002
0引言
《微机原理》是普通高等学校计算机及电气信息类专业的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程,是计算机硬件基础、汇编语言以及计算机接口技术应用等知识的综合性课程[1]。该课程概念抽象,实践性强,实验教学对学生理解汇编指令、掌握汇编程序设计和典型接口应用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翻转课堂以学生为中心,学生自主学习,师生互动,教师成为导师[2],实践证明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比传统教学模式效果更好。本文分析了目前微机原理实验教学效果不理想的原因,设计了基于翻转课堂的微机原理实验教学过程。
1微机原理实验存在的问题
《微机原理》课程实验主要包括基础实验和综合实验两大部分。基础实验包括汇编语言实验和硬件接口实验,主要为验证性实验,培养学生基本的软硬件设计和调试能力;综合实验培养学生微机接口系统综合运用能力,即利用微机硬件平台综合分析和解决各类实际问题。
近几年,随着课程教学改革的深入,实践环节逐渐受到重视,实验效果有一定提高,但仍存在很多问题。经过分析,导致微机原理实验教学效果不理想的原因见图1所示的鱼骨图。具体包括:
①设备不足。设备数量相对于学生数而言不足,不能及时更新实验设备,导致学生得不到
充分锻炼;
②教学方法不得当。教师的教学手段和方法落后,教学内容枯燥,影响学生对实验内容和过程的理解和掌握,学生缺乏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③实验课时较少。实验过程中实操时间较短,不能有效熟悉实验内容;
④学生实验不认真。部分学生对实验重视程度不够,或者由于自身基础薄弱,不能较好理解实验教学内容,失去学习兴趣。
2翻转课堂模式下的实验教学过程设计
针对上述影响微机原理实验教学效果原因,提出基于翻转课堂的实验教学模式。翻转课堂模式的精髓是通过变革教学过程实现对传授知识的提前化,对相应知识内化的优化[3]。翻转课堂将知识传授放在课外,学生根据自身的学习情况选择教学资源进行自主学习,充分理解实验教学内容,灵活把握学习时间。学生在PC 机上构建虚拟仿真平台,在没有硬件条件的情况下熟悉电路的搭建和程序的调试[4],提前进入实验室,从而有效解决由于设备不足导致的动手锻炼不足以及实验课时较少等问题。
根据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思想,给出了微机原理实验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设计方案,实施流程为:
(1)学习实验微视频。教师将实验微视频资源给学生[5]。微视频资源包括实验平台介绍、实验过程演示以及软件操作注意事项等内容。学生在实验前自行学习微视频,熟悉本次实验的任务要求。
(2)进行虚拟仿真。学生学习完微视频后,根据实验要求,使用Proteus软件设计硬件电路,编写软件程序,完成虚拟仿真和测试。由于8086系统复杂,学生的知识体系还不完整,在完全自学的前提下搭建出仿真电路难度较大,因此,8086最小系统部分电路设计可由教师预先提供,由学生结合实验平台原理和实验要求设计完整的实验系统。通过Proteus虚拟仿真,学生对实验内容会有较深的理解。
(3)完成硬件实验。实验过程中,教师解答学生疑问,并提出相关问题帮助学生深入理解知识点。学生完成微视频中提出的实验要求后,教师在基本实验基础上进行扩展,引导学生完成一些创新型实验。
(4)总结实验过程。学生根据实验内容撰写规范的实验报告,重点分析讨论实验结果,并记录整个实验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教师批改实验报告,根据学生反馈信息完善微视频,调整实验方案。
3实验教学设计案例
在基于翻转课堂的微机原理实验教学流程中,实验微视频和Proteus虚拟仿真环节对提高实验效果作用较大,以下结合“8255A并行口实验”案例加以详细说明。
8255A并行口实验是《微机原理》课程中的典型实验,要求使用8255A并行接口芯片,由PA口采集一个开关状态,然后由PB口控制一组发光二极管的亮灭显示,要求开关闭合时发光二极管全亮,断开时发光二极管熄灭。
(1)制作实验微视频。根据实验目标,细化实验步骤,将实验箱连线、软件调试等过程录制成简短视频。学生通过类似图2的实验箱连线视频,学习软件调试方法,尽快熟悉实验要求。在微视频中提出相关引导性问题供学生思考,如PA口和PC口工作方式是什么?若要利用这组发光二极管来模拟交通灯应如何实现?
(2)Proteus虚拟仿真。在熟悉实验箱电路的基础上,利用Proteus软件绘制仿真电路图。仿真电路中的8086系统的基本电路部分,诸如地址译码电路、地址锁存电路由教师事先提供。8255A及其控制电路部分由学生自行设计。电路设计完成后,学生编写对应的实验程序。调试时,将程序文件加载到8086模型中,即在Proteus软件界面中双击8086模块,设置8086模型的Program File项生成com文件,点击运行键,仿真电路即开始运行。仿真过程中,打开Proteus的各种调试窗口:观察窗口、存储器窗口、寄存器窗口、源代码窗口和变量窗口,可实时显示出8255A和8086内部寄存器以及存储器单元等内容。
参考文献参考文献:
[1]胡伟.微机原理及接口技术课程实验教学改革[J].黄山学院学报,2013,15(5):118120.
[2]曾明星,周清平.软件开发类课程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研究[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4,33(2):203209.
[3]王玉香,章晓忠.翻转课堂在高职实验实训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乐山师范学院学报,2015,30(4):111114.
【关键词】中职 《计算机应用基础》 翻转课堂 微课 教学改革
近年来,新课程改革不断深入,对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对于中职教育来说,无疑是更大的挑战。中职计算机基础教学,坚持以培养技术型人才为出发点,这就要求学生应当具备计算机领域内的专业技能。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应当采取有效的改革方案,将学生放在主体地位,让学生品尝学习的乐趣,体验成功的喜悦。
一、中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教学现状
中职学生的文化基础大部分都很薄弱,即使部分学生会用计算机,但很多也是用来上网聊天或者打游戏,对于计算机基础的知识不感兴趣。基础课和专业课一般都是分开来讲,相互之间联系不紧密,因为基础课没有突出专业特点,不能为学生后续专业课学习打下基础,学生的学习兴趣不高。现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教学模式单调,讲课缺乏创新,学生提不起学习兴趣。因此,应探索符合中职学生发展需求的新的教学方法。
二、中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教学改革的探索
(一)翻转课堂在教学中的实践应用
与传统的教学相比,翻转课堂重新调整了课堂内外的时间,将学习的决定权从教师转移给学生。在这种教学模式下,在课堂中,学生能够更专注于基础知识的学习,共同研究解决问题,从而获得更深层次的理解;在课后,学生自主规划学习内容、学习节奏、风格和呈现知识的方式;教师则采用讲授法和协作法来满足学生的需要和促成他们的个性化学习,其目的是为了让学生通过实践获得更真实的学习。
(二)翻转课堂中微课的应用
在基础课改革中,主要是以制作微课的形式来开设翻转课堂。微课又名“微课程”,是“微型视频网络课程”的简称,它是以微型教学视频为主要载体,针对某个学科知识点(如重点、难点、疑点、考点等)或教学环节(如学习活动、主题、实验、任务)而设计开发的一种情景化、支持多种学习方式的视频课程资源。
1.微课让学生自己掌控学习
利用教学视频,学生能根据自身情况来安排和控制自己的学习。学生在课内或课外看教师的视频讲解,完全可以在轻松的氛围中进行,而不必像在课堂上教师集体教学那样紧绷神经,担心遗漏什么,或因为分心而跟不上教学节奏。
2.微课增加了学习中的互动
由于教师的角色已经从内容的呈现者转变为学习的教练,这让教师有时间与学生交谈,回答学生的问题,参与到学习小组中,对每个学生的学习进行个别指导。当教师更多地成为指导者而非内容的传递者时,也有机会观察到学生之间的互动。教师在教室内巡视过程中注意到学生发展起了他们自己的协作学习小组,学生们彼此帮助,相互学习和借鉴,而不是依靠教师作为知识的唯一传播者。
三、中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教学改革的具体实施
(一)合理设计教学项目
根据课程教学目标和项目教学内涵,《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项目设计要体现“以学生为中心、以实践为主、设计的项目要能引出与所学领域相关的知识”原则,任课教师通过集体研究和反复讨论并汇集多所院校的教学经验和相关教师的集体智慧,将课程分成多个项目来进行教学。
(二)精心组织教学过程,设计微课,实现翻转课堂
在项目实施过程中,教师针对每个项目的知识点设计微课,丰富传统课堂。教师针对知识点,首先制定微课教学设计方案,包括:微课基本信息(知识点名称、学科类型、知识点对象、时间长度)、教学目标、教学资源环境、教学过程、设计理念与特色。其次录制微课,最后进行后期编辑,并把微课资源放在网络平台上,实现资源共享。
对于习惯于传统教学模式的教师和学生而言,实施翻转课堂,教师和学生都面临一个全新的角色。学生要成为学习活动的主体,在学习过程中靠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建构知识;教师的职责是越来越少地传授知识,越来越多地激励思考,越来越成为一位顾问、一位交换意见的参加者,要像学生一样投入到学习活动中去。
(三)优化教学评价体系
《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教与学是一种建构式活动,除了利用微课来实现课堂翻转外,应建立评价多元化、评价方法多样化的评价体系。在教学中,不仅要关注结果所反映的学生学习的水平,更要关注他们在学习过程中所表达的情感和态度,以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信息观念、信息意识、信息情感,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和教师的不断进步。
四、结束语
翻转课堂的实践让我们看到,传统课堂的教与学之间的关系正在改变。我们的课堂正由传统的讲授式变为学生主动建构的课堂;在新型课堂关系中,老师是帮助学生获取问题答案和发展高阶能力的引导者和帮助者;学生的学习不再那么依赖老师,而是自主的;同学之间不仅有竞争,还有合作与互助;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仅实现了学习目标,还将学会如何学习。未来的课堂上学生一定是处于主动地位的,而不再是被动的。今天我们拥有很多好的技术,对教育领域来说,所有的技术都是我们的工具,可能是我们改革的助推力,教育信息化不是为了熟练掌握技术而引进技术,我们运用这些技术的目的,一定是为了达到更好的教育教学效果,更好地为学生服务。
【参考文献】
[1]吴彩霞.中职计算机基础课教学障碍性因素分析及对策[J].黑龙江科技信息,2008 (07).
[2]冯建锋.中职计算机基础课教学反思[J].中等职业教育(理论版),2012(02).
关键词:工科专业;实验教学;教学改革;能力培养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46-0269-02
一、实验教学存在的问题
工科专业是指研究工学方面的学科专业,包括材料、机械、水利以及生物工程等学科的近百个专业[1]。实验教学是工科院校培养大学生动手能力、实践技能和创新思维能力的重要手段。但目前,国内工科院校实验多为演示性、验证性,极少有设计性、综合性的元素,实验教学一直是被动盲目实验的方式,即实验对象、方法等关键因素都是由教师制定,其不仅抹杀了学生的创新思维,而且也不利于培养学生认真严谨的实验精神,容易产生实验现象观察不仔细,数据记录不真实、不规范等问题。一些教师对实验报告只注重书写格式是否规范,而忽视数据处理结果的分析与讨论,造成学生为完成报告而实验。此外,一些课程对实验成绩的考核,仅以笔试方式进行,导致学生死记硬背实验原理、方法和步骤,不利于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学生如果不能通过实验系统地整合知识,那么就完全背离了实验的目的和初衷。
二、实验教学的改革与设计
1.实验教学内容的改革。实验教学改革要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为出发点,改革陈旧、落后的实验,不断更新、充实实验教学内容。设置实验更加贴近实际,将以“验证性实验”为主的实验,逐渐过渡到“综合性实验”和“设计性实验”。不断充实实验内容,将最新科技成果引入其中,更加趋于“工程化”。这样有利于开阔学生视野,提高学习兴趣,强化创新意识,培养创造性思维,锻炼实践能力,增强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实验教学设计。美国学者肯普提出“教学设计”为运用系统方法分析教学过程中各部分相互联系的问题和需求,提出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案,然后评价教学成果的系统计划过程,而大学实验课程的“教学设计”是依据实验教学的目标,提出建立实验教学的最佳方案以及优化实验教学设计效果的过程。(1)教学内容设计。实验教学的重点是对实验教学内容的制定。对验证性实验,应强调演示和证明内容相关的知识点,使学生加深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培养学生进行科学实验的基本素养。学生要注重原始实验数据的记录,实验报告的关键是进行实验数据的处理,实验结果的分析与讨论。对于综合性实验是综合所学的专业知识,强化灵活运用专业知识的训练,要求学生能够掌握实验方案的制定、实验仪器设备的调试,实验报告的数据分析等各环节,以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实验报告要写有完整的数据记录及数据处理结果。结果分析说明所测数据存在问题,并提出改进意见。设计性实验,是学生自行提出有创意的实验方案,教师对实验方案进行评价,从理论上分析和讨论方案的可行性,并最终实施解决。学生要完成查阅资料、设计方案,确定实验步骤,培养协同合作的团队精神。要求学生分析实验结果,写出报告或小论文。(2)教学方法设计。在调研的基础上,采用“模块化+个性化”的实践教学理念,更新师生的教学理念,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逐步完善实验教学内容与方法,并建立起实验教学的管理制度和相应的评价体系。在教学上应设计出实验的流程,给学生留下思考的空间,并对其进行个性化的启发和指导。由学生确定实验步骤,根据相关实验所需设备、仪器及试剂等要求,选择恰当的实验装置或对实验仪器进行组装、校准。在实验教学中要求设置的问题能为学生提供多种可选原理和仪器。学生带着问题去思考,尝试不同实验方法的可行性,以优化实验过程的效果。学生不仅开拓了思路,极大地提高了动手能力,还培养了对实验课的兴趣。
3.翻转实验教学。“翻转教学”就是将以教师为主的课堂教学和以学生为主的课外学习交换位置,实现以翻转学习为主的课堂教学方式。建立翻转课堂实验教学模式,首先要明确教师与学生在实验课前、课堂以及课后的具体任务。(1)实验课前学习。在实验课前,学生根据教师安排的实验任务,自主安排学习时间和地点。教师为学生提供详细的课前指导材料,包括在网络平台等资源,学生与教师通过互动交流,明确实验中存在的问题,极大激发了实验学习的兴趣。(2)实验课堂学习。学生按4―6人分组,在教师的指导下,分工合作完成实验。由于实验操作过程的实时性和不可重现性,教师只有在实验课堂上观察每个学生的实验情况,才能对学生的真实操作水平做出客观评价。学生首先明确实验过程中的重、难点问题,教师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并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求知欲。教师要了解学生对实验内容的掌握情况,引导学生对实验内容进行总结和分析。(3)实验课后学习。在实验课后开展小组讨论,巩固实验知识点。教师与学生交流得到反馈信息,了解学生实验过程存在的问题。对学生的实验结果进行评价,强调学生在今后实验中应注意的问题。
4.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陈旧、落后的实验设备极大地抑制了学生的实验兴趣和对新知识的渴望。随着国家对高校经费投入力度的不断加大,实验室各种新型实验仪器设备得到很大提升。高校各专业实验室已经具备了从基础实验到进行高水平实验的实力,对先进的仪器和相关领域较前沿的实验方法学生有着浓厚的兴趣,学生也迫切希望能用先进的仪器设备进行实验。同时,现代化设备需要学生具有相关的专业知识,从而激发了学生对理论课程的学习热情。
在实验教学中要避免满堂灌式教学方法,教师提示实验操作的关键步骤和注意事项,让学生自己动手实践,教师要为学生留下思考的余地,培养学生在实验过程中能透过现象去发现问题的本质,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5.因材施教。实验教学应注重对不同能力的学生因材施教,按照学生实验的差异开展分级教学。工科实验教学从博士、硕士到本科,每个层次都有各自的实验教学模式。层次越高学生独立性的成分就越多。
三、实验师资建设
若实验教师工程实践能力薄弱,会对学生科技创新思维缺少正确的引导,学生在实验过程中碰到问题不能得到及时解答,从而丧失了对后续实验的兴趣,学生实验学习的积极性受到严重影响,实验效果也达不到预期的目标。学生实验创新的思路、能力往往受实验教师的直接影响。因此,强化实验师资队伍建设尤为重要。
四、开放性实验室建设
开放性实验室是工科院校实验室体系改革的方向,学生可根据自己的计划到实验室预约实验时间。如何能科学合理安排开放时间,既能充分利用有限的实验室资源,提高仪器的使用率,又能给学生提供一个自由、独立实验的空间,是开放性实验室教学中急需解决的问题。实验室可将内容相关、时间安排上能衔接的实验项目集中开设,这样便于实验室管理,学生也能根据自己实际情况选择实验时间。开放性实验室能够真正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方针,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有效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以及科研能力。
结论:
本文分析了高校工科专业实验教学中存在的问题。通过加强工科实验教学环节,促使学生更好地掌握所学理论知识。具体来说,高等工科院校开设实验课的教学改革包括以下内容:
1.以“验证性实验”逐渐过渡到“综合性实验”和“设计性实验”。培养学生在实验过程中能透过现象发现问题本质属性的能力,构建严谨的实验思维方法与打造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
2.开展实验教学设计,基于“模块化+个性化”模式,更新实验教学理念,注重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加强实践环节的系统设计和规划,培养学生动手和实操能力。
3.充分讨论当前师资队伍对实验教学的影响,通过提高教师的实践能力,组织教师到企业参加实践锻炼,对当前工科专业人才培养实践教学具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信息化教学 教学设计 心血管系统解剖
教育信息化是国内外教育界关注的热点,是目前教育实现跨越式发展的需要。教育信息化的核心内容是信息化教学。教育部自2010年开始举办全国职业院校信息化教学大赛,其目的为贯彻落实教育部《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和《教育部关于加快推进职业教育信息化发展的意见》,以信息技术推动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创新,促进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的变革,促进信息技术和课程教学的深度融合,提高教师信息化教学水平。旨在用现代信息技术改造传统教学的新格局,提升职业教育教学质量。大赛包括:信息化教学设计、信息化课堂教学、信息化实训教学和信息化网络课程等赛项。
笔者讲授的“心血管系统解剖”章节在2014全国职业院校信息化教学大赛课堂教学赛项中荣获一等奖,现将本次课的教学设计论述如下。
1教学对象及教材
1.1教学对象。大连职业技术学院社会事业学院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大学一年级学生,高中毕业考入本校学习,学制三年制。本专业学生未来就业方向主要是养老护理员,因此就要求必备基础的医学知识。本课程是大学一年级第一学期开设的医学基础理论课程,其目的是为后续学习《老年生活护理》《老年常见病的预防与照护》《推拿按摩》《康复理疗技术》《中医保健》及“养老护理员中、高级证书”的考试奠定基础。
1.2教材及讲授内容。所用教材为《人体解剖生理学》(第一版,人民卫生出版社,郭三少主编)。“心血管系统解剖”一节是第七章脉管系统的第二节内容,也是《人体解剖生理学》课程的重要章节。本次比赛主要是讲解心血管系统解剖中心的传导和心的血管两部分内容。
1.3课型及课时。采用理论课教学,1学时(45分钟)。
2教学目标
2.1知识目标。掌握心的传导和心的血管知识。
2.2能力目标。能够运用心的传导和心的血管知识了解心律失常和冠心病的发病原理和治疗原理。
2.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体会预防疾病的重要性,了解养老护理的意义,培养养老护理意识。
3教学重点、难点及解决措施
3.1 重点。掌握心的传导和心的血管基础知识。运用心的血管知识了解冠心病的相关知识。
3.2 难点。心律失常和冠心病的发病原理和治疗原理。
4教学方法
4.1 教法。翻转课堂教学法、互动式教学法、任务驱动教学法、分组教学法。
4.2 学法。自主学习、合作式学习。
5教学设计方案(见图1)
6教学过程
6.1课前任务(课前一周)
教师:运用翻转课堂教学法引导学生课前预习,完成自主学习和合作式学习过程。
学生:登录qq学习群学习平台,自学平台中相关知识,包括微课、课件、动画、视频、测试游戏。登录网络,学习国家精品资源网上相关课程的学习,查找网络相关知识,完成自主学习任务。学生小组在平台分享其他同学的学习成果,运用所学知识积极准备,完成电子任务书中下达的任务。
6.2课程导入,复习上节课任务(5分钟)
教师:导入上节课内容、本节课任务和下节课内容。前后知识延伸,引出教学主要内容。明确任务:请第一小组学生代表回顾上节课主要内容,包括心脏的位置腔室和血液循环的途径和作用。
学生:第一小组2位学生代表在讲台分别利用教师PPT课件和心脏仿真3D教学软件讲解心脏的位置腔室和血液循环的途径和作用等内容。运用移动终端下载运行人体解剖3D软件。与第一小组其他同学互动讲解血液循环的途径和作用。
教师点评第一小组所完成任务。
6.3提出本节课任务,完成任务(30分钟)
6.3.1任务一:心的传导
教师:指导学生登陆平台自学任务要素中的心的传导的相关知识。明确任务:请第二小组学生代表讲解心的传导主要内容,包括心脏传导的途径和功能。
学生:第二小组学生代表在讲台讲解心的传导内容,包括心脏传导的途径和心脏传导的功能。播放心脏传导系统动画,生动展示了心脏传导的途径。学生互动讲解,共同完成任务。
教师:点评第二小组所完成任务。
拓展知识一:心律失常
教师:为学生进行心的传导方面的临床知识拓展。主要讲解缓慢性心律失常的病理和心脏起搏器的放置。播放心律失常及心脏起搏器放置的3D动画,生动展示了心律失常的病理和心脏起搏器放置的手术全过程。
学生:将课前自学知识与教师讲解的临床拓展知识相结合,完成能力目标任务。
6.3.2任务二:心的血管
教师:指导学生登陆平台自学任务要素中的心的血管的相关知识。明确任务:请第三小组学生代表讲解心的血管主要内容,包括心的动脉和心的静脉。
学生:第三小组学生代表在讲台讲解心的血管内容,包括心的动脉和心的静脉。运用冠状动脉3D动态图生动展示冠状动脉的走行和分布。学生互动讲解,共同完成任务。
教师:点评第三小组所完成任务。
一、现代化课堂与传统课堂的区别
一是学习过程不同。现代化课堂是翻转课堂,与传统教学模式不同的是,在现代化课堂中,学生课前学习,课上合作探究,巩固提高。即传授知识的过程在课前,内化知识的过程在课堂上。
二是学习途径不同。现代化n堂常用微课辅助,教师提前将需要传授的知识录制成微课视频,学生通过微课学习。微课可以帮助学生在家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安排学习时间,同时也提供检验知识是否掌握的标准,即回答出学案要求填写的基础知识并完成检测题目。
三是学习手段不同。现代化课堂更强调合作学习。课堂上教师提出一些需要学生合作研究才能解决的问题,并给予学生充分讨论的时间,每个学生运用自己的智慧,形成小组结论,然后再与其他小组分享。而在传统课堂上,教师一言堂非常普遍,学生难以成为学习的主人,因此较少能够体会参与解决问题的乐趣。
四是展示方式不同。现代化课堂借助信息技术手段在课堂上实现高效展示。比如,学生小组合作学习的成果利用平板电脑拍照后,可以借助电子白板进行可视化交流,在交流中,学生向同学讲解的过程更有利于自身真正掌握知识。
五是评价效率不同。现代化的课堂一定是目标指引下的课堂。目前世界流行的课堂教学模式是目标、活动、检测三位一体,三者达到高度一致性,才能说明课堂教学是成功的。传统的课堂教学由于受时间限制,很少能够完成当堂检测,因此对课堂教学效果的评价总是存在滞后性。但是在现代化课堂中,教师可以在课堂上完成当堂检测,在下课前就能清楚了解学生对本课知识或方法的掌握情况。
六是支撑技术不同。现代化课堂必须有数字技术支撑。随着信息技术的普及与不断发展,课堂教学必然会大量应用各种先进技术手段以提高课堂效率。从微课的录制到自测题目的批阅,从课件制作到学习成果展示,从小组讨论到小组成绩汇总,自始至终都可以运用信息化手段。有了科技的支持,教师的教学更加有的放矢,信心更充足,教学效果自然也就更好。
二、现代化课堂的实施条件
一是需要搭建微课操作平台。教师将微课放到相应的平台,学生登录平台观看,系统能够自动记录学生观看次数、回放位置及频率等信息;平台还应具备师生在线交流功能,学生在线提出问题,教师和其他学生都可在线解答,对于比较集中的提问,教师可在课堂上统一讲解;学生预习自测的试卷,也可以通过平台提交,教师便可提前了解学生预习情况。
二是需要提供当堂检测设备。只要能够在课堂上及时提供反馈,不拘于特定的设备。如能够扫描并录入学生答题卡、自动判卷并统计结果的装置,这使教师可以迅速了解课堂教学效果,并能提供有针对性的帮助。
三是需要设计个性化作业。未来的课堂教学,教师所提供的每一道题目都应该标定目标属性,这样学生在完成后,系统自动判断出哪名学生没有达成哪些教学目标,进而为学生推送具有针对性的作业,精准地实现因材施教。
三、现代化课堂的教学流程
现代化课堂的教学流程因课而异,因人而异。这里结合化学的 “氨、铵盐” 一课,阐述现代化课堂教学的特点与流程。
1.课前准备阶段
教师准备好本节课的学案、教学设计方案,并针对教学内容制作了微课。课前教师把学案下发给学生,将微课放到平台后要求学生观看。学生通过微课,了解了本节课的主要知识,完成了学案中的课前预习检测题目,用手机将完成的题目拍照上传,系统自动批阅并生成自测报告。教师根据自测报告再次备课,有针对性地准备课堂上需要讲解的知识内容。
2.课堂交流阶段
一是学生质疑。首先,教师向学生展示课前自测的结果,请全部做对的学生对大家错误较多的题目进行针对性讲解。然后,教师询问学生是否还存在其他疑问,并请能够解答的学生进行回应。学生质疑结束后,教师又追问了三个问题:如何检测某样品中是否有铵盐?如何理解氨气的溶解度?实验室中还有哪些快速提取氨气的方法?这三个问题就是本节课堂教学要解决的重难点问题。
二是小组讨论。教师提出的每一个问题,都采用小组讨论的方式予以研究解决。学生们把结果写在学案的相应位置,拍照后上传到课堂展示软件系统。教师选择最先上传的三组,请该组学生为大家解释说明,期间教师适时点拨。学生解释说明结束后,教师对其答案现场评分,计入软件统计系统。
三是实验观察。在研究氨气的溶解度问题时,教师通过演示实验让学生体验科学研究过程,并思考问题:烧瓶为什么会形成喷泉?还有哪些物质间的反应能形成喷泉?不用胶头滴管如何引发喷泉?烧瓶中的溶液为何变成了红色?所有问题环环相扣,学生在实验观察、问题解答的过程中不断深化了对知识的理解。
四是动手实践。在师生共同研究了制取干燥氨气方法的基础上,教师向每组学生提供了12张带有化学装置的纸片,要求他们从中选取必要的实验装置来完成提取实验。学生小组根据学到的知识,在热烈讨论中分拣图片,然后选派代表到装置示意图前,在化学软件上连接选取的装置,完成制取干燥氨气的任务。
五是学以致用。课本知识学习结束后,教师设计了一个问题,帮助学生认识化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如果遇到氨气泄露,我们该如何自救?运用本课所学氨气的物理性质及其化学性质,学生们全部都答出了正确的自救办法。
3.课堂检测阶段
关键词:微课 混合学习模式 学习情境
一、引言
目前,微课应用的常见模式可以归纳为四种:一是作为传统授课的教学辅助手段,也就是用作配合教师上课的教学资源,它减少了老师重复讲授某个重要知识点的负担,也能帮助学生进行自定步调的学习,满足学生的个体差异。二是与翻转课堂教学理念结合,教师把微课作为主要学习资源,要求学生课前学习,课堂上主要就知识点的实践与应用进行深入的讨论和分析。三是微课在慕课中的应用,慕课的核心概念就是“微课、小测验、实时解答”,也就是说,慕课一般以微课或者微视频的形式表示,结合小的测试与实时解答问题。四是在混合学习中的应用。何克抗教授指出“所谓混合学习,就是要把传统学习方式的优势和E-Learning(即数字化或网络化学习)的优势结合起来。也就是说,既要发挥教师引导、启发、监控教学过程的主导作用,又要体现学生作为学习过程主体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只有将二者结合起来,使二者优势互补,才能获得最佳的学习效果”。因此,微课可以作为网络化学习的核心资源供学生学习,结合面授以获得最佳效果。
目前,许多高校课程教学采用课堂面授+课下在线学习的方式,这就为混合学习模式下微课程教学应用提供了试验田,如何将微课理念应用于混合学习,以提高学习效率,需要结合微课的优势以及混合学习模式的特点进行系统设计与开发。
二、混合学习模式下的微课程设计依据
“微课”是以视频为主要载体,记录教师围绕某个知识点、技能点或教学环节开展的简短、完整的教学活动。它短小精悍、目标明确,支持了翻转课堂、混合学习、移动学习、碎片化学习等多种学习方式,是一种情景化、可视化的数字化学习资源,有助于各类教学模式的探索与改革。在推动教学资源库建设,促进高水平数字资源开发,提升教师信息素养和信息化教学能力,推进MOOC建设与翻转课堂的实施等方面,“微课”作为核心资源的地位逐渐显现。
混合学习是各种学习方式的混合,不仅是在线学习(Online)与面对面学习(Face-to-Face)的混合,也是基于不同教学理论(如建构主义、行为主义和认知主义)的教学模式的混合,也是教师主导活动和学生主体参与的混合,也是不同教学媒体的混合,也是课堂讲授与虚拟教室或虚拟社区的混合等。混合学习强调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学习方式;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有利于教师对教学进程的组织、管理和控制;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可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有利于学生认知主体作用的体现。
三、混合学习模式下的微课程设计原则
基于混合式学习的微课程设计,应将传统课程教学优势和E-Learning网络课程的优势有机融合,充分体现以学习者为中心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主动式、协作式、研究型、自主型学习,提高教学效果。
1.微原则
“微”是微课程区别与其他课程的最显著特征。在微课程的设计过程中,需要充分体现出“微”原则。“微”具体表现在课程内容中知识点的提取,在进行课程内容选择之前,先要将课程内容尽可能细化为一个个小的学习对象,一个学习对象只承载一个明确的知识点。所选取的课程内容要短小精悍,时间尽量控制在15分钟之内。虽然每个学习对象之间是相互独立的,都是一个个相对完整的知识模块,但每个学习对象之间也要相互连接,构建整个课程体系的知识构架。
2.学习者为中心原则
微课程的核心思想是为学习者服务,在课程的设计过程中,课程内容选择、学习活动和学习资源的设计上中要充分体现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指导思想,充分体现学习者的主体地位,积极调动学习者的学习主动性,激发学习者的学习兴趣。
3.学习共同体原则
在微课程设计中,注重学习环境的创设,体现学习共同体的特点,要让学生感到自己不是孤独的个体,而是学习共同体中的一员,教师要实时监控学生的学习过程,及时反馈学生学习情况,通过有效的学习活动设计,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动机,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
4.协作化学习与个性化学习相结合的原则
微课程的优势就是可以提供个性化学习模式。此外,通过提供协作学习和协同工作工具,让学习者在学习的过程中可以吸取其他同学的学习经验,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5.交互性原则。
微课程应强调对学习活动的设计,通过规定学习者所要完成的任务目标、成果形式、活动内容、活动策略和方法来引发学习者内部的认知加工和思维,从而达到学习目标。
四、混合学习模式下的微课程设计模式
混合学习模式下的微课程是“以学习者为中心”进行课程设计的,因此考虑到微课程本身的特点,参考以“学”为中心的教学设计模型,并结合微课程设计原则,即构建出适合混合学习模式下的微课程设计模式,如图1所示。该模式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步骤:
首先,对课程进行教学目的分析。正如DICK、CAREY在《教学系统化设计》一书中所述:“在教学设计过程中最为关键的工作就是确定教学目的,教学目的是对学习者接受教学后可以做到的行为的清晰描述,由需求评估过程产生,针对那些可通过教学达到最有效解决的问题而确定。”
依据课程教学目的进行前期分析,包括学习者分析、学习内容分析、学习环境分析。通过学习者特征分析,有助于把握学习者认知特点。有关学习者有用的信息包括:入门技能、对该领域已有的知识、对教学内容和教学模式的态度、学习动机、学习偏好等。学习环境是学习者在追求学习目标和问题解决的活动中,可以使用多样的工具和信息资源并相互合作和支持的场所。混合学习模式下的微课程的学习环境包括“现实+虚拟”两种方式,既包括传统的课堂教学环境,还包括虚拟网络学习环境,目的是为学生提供最全面的课程知识共享条件与环境。在学习环境分析中,主要考虑以下几方面:人员支持、教学需要的物理条件、影响因素。学习内容分析需要按照课程的章节与项目及任务的重点难点与实践教学内容划分为一个个微课程,在课程知识点划分上要遵循“微”原则。
然后,依据前期分析确定各个微课程的绩效目标。绩效目标又被称为行为目标,是学习者完成了一个教学单元后能够做什么的详细描述。接着,进行微课程的教学策略设计,依据教学策略设计相应的学习活动及学习资源,为学习者提供学习支架,帮助学习者完成知识的内化。在进行学习活动的设计时,要结合微课程本身的特点,对师生交互进行相关的设计,使之更适合混合学习模式下的学习,并根据需要,选择性的提供一些其他方面的设计,如从现实生活中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的学习情境设计,学习能力强的同学的拓展学习设计。
最后,进行相应的学习评价设计。混合学习模式下的微课程设计充分体现了以学习者为中心的特点,课程学习评价综合运用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诊断性评价的目的在于找出影响教学效果的原因,通过前测问卷调查对学生学习准备和其他方面的条件做摸底,了解到学生个体的原有知识和能力与整体间的差异以后,要考虑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安排有意义的活动,选择多种学习方法,促进个体成长。形成性评价能准确、及时地掌握教学过程中地问题和阶段教学情况,了解教学双边地缺陷与需求,便于及早调整教学设计方案,改进教学。总结性评价的目的是检验教学活动是否达到标准。通过评价,对课程进一步优化完善,使之更加符合学习者的学习。
五、结束语
混合学习模式下的微课程设计为高校微课程的设计与应用提供了新的思路,对教与学有着积极的意义。微课程不仅仅是微视频的呈现,而是一门完整地课程,需要系统化的教学设计。混合学习模式下的微课程力图在面对面(Face-to-Face)教学和在线(Online)学习两种学习情境下发挥其最大优势,需要教师进行细致的课堂教学设计,以及在线下为学习者提供更多的学习支持服务,以实现教学效果的最优化。目前混合学习模式下的微课程设计、开发和应用,仍面临诸多挑战,有待进一步的研究和实践检验。
参考文献:
[1]加涅,布里格斯,韦杰.教学设计原理[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2]何克抗.教学系统化设计[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3]Walter Dick,Lou Carey.The systematic design of instruction[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4]何克抗.从Blending Learning看教育技术理论的新发展(上)[J].中国电化教育,2004,(3).
[5]李克东,赵建华.混合学习的原理及应用模式[J].电化教育研究,2004,(7).
[6]黄荣怀,周跃良,王迎.混合式学习的教学与实践[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关键词: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比赛
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比赛是提升教学能力和专业素养,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有效途径[1-2]。2013—2016 年,教育部高等学校中医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已经连续举办了 4 届全国中医药院校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比赛,为青年教师搭建了教师专业成长平台。我校非常重视此项活动,积极组织教师参赛,并取得了 2 项二等奖、2 项三等奖的好成绩。通过比赛,青年教师的教学能力得到了迅速提升,综合素质也明显加强,他们已成为学院师资队伍的骨干成员。通过比赛、观摩和交流,也发现了自己的不足,找到了努力的方向。本文通过深入思考比赛中出现的问题,旨在指导和帮助青年教师进一步提高其教学能力和综合素质。
1比赛规则和过程
中医学专业青年教师比赛主要分为 4 个环节,共计 100 分。分别为教学演示 50 分(专家评委评分40 分,学生评分 10 分),综合素质测试 10 分,教学设计 30 分,教育教学论文 10 分。其中,教学设计和教学论文在赛前提交后由专家评委评分,教学演示和综合素质测试为现场评分。大赛组委会对每个环节制定了评分标准,本着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对每一位参赛选手进行评比。我校青年教师进行了充分准备,学院也积极组织教育教学专家从教学内容、教学设计、教学演示、板书设计、教师教态仪表等各个环节进行了培训和指导。通过半年的集训和各级比赛,选手们精神饱满地参加了全国的赛事。我院选手是讲授《医古文》和《黄帝内经》课程的教师,她们的课堂教学感情丰富真挚,教态自然大方,仪表端庄得体,声音抑扬顿挫。她们的教学内容深入浅出,重点难点阐明清晰,板书布局合理美观,展现了青年教师扎实的教学功底。更为突出的是2 位教师与学生互动交流,体现出较好的亲和力,将枯燥沉闷的古文讲得生动有趣,感染了专家和学生评委以及在场的师生,获得了一致好评。
2取得的教学效果
2.1快速提升教师的教学水平和综合素质 青年教师经常参加各级比赛,是对其教学能力的锻炼和教学各环节规范化的训练。在此过程中,教师要系统地翻阅大量的相关书籍和资料,进行教学设计和课件制作,包括教学内容、学情分析、环境、目标、教学方法、教书育人、学习资源和学习效果评价等,逐渐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和特色。在学习钻研中,教师不但树立了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教学理念,还创新了教学模式,将微课、翻转课堂或慕课等先进的教学方法运用于教学中。另外,青年教师还进行科学研究,关注科技新动向,拓展了自己的视野,把新知识、新进展贯穿到教学活动中,以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因此,每一次比赛都是不断积累和提升的实践,从教学能力、学科知识、专业素质等方面均得到全面的进步。有的青年教师对教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讲课充满激情,教学水平不断提高,从校级比赛一等奖到市级一等奖再到全国二等奖,他们的风采和能力具备了一个大学优秀教师应有的扎实的教学功底,在学院的教学科研岗位上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2.2培养团队精神 由于全国中医学专业教师大赛设置的环节繁多,内容包括提交 1 篇教育教学论文和 5 个章节的教学设计,准备 5 个 20min 现场教学演示用的 PPT和 20 道综合素质问答测试题等,这些准备工作给选手带来巨大精神压力,甚至有的选手想放弃比赛,但经过学系及学院与参赛教师的沟通交流和精心组织,特别强调要加强团队合作精神,以学系或教研室为团队,以指导老师为核心,大家齐心协力帮助和指导选手准备比赛,如聘请校内外督导专家指导其优化教学设计,示范教学内容,审阅教育教学论文等。老师们对 20 道综合素质测试题中不易把握的有关教学理念进行集体讨论,反复听取参赛选手的试讲,指出其存在的问题并不断改进。老教师认真指导、一丝不苟、教书育人的优良作风和青年教师积极进取、刻苦训练、奋力争先的精神深深感染了全体教师,学院掀起了苦练教学基本功的热潮。
3存在问题及思考
教师不论是观摩比赛还是直接参加比赛,均从中学到很多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方法,启发了思路,加强了事业心和责任心,对今后进一步提高教学水平大有裨益。通过比赛也发现存在的一些问题和不足。 3.1教育教学理念有待进一步更新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教育思想和教育理念从“以教师为中心的传授知识为主”渐渐向“以学生为中心全面发展为核心”转变,但近年来发现,新的教育教学理念在实施过程中没有得到充分体现,教师主宰课堂授课,学生被动地听课,灌输型课堂教学模式比比皆是。虽然有些课堂上增设了提问、师生互动、基于问题学习(Problem-Based Learning,PBL)教学方法等,但还没有真正激发学生持久学习的内在动力。因此教师还要进一步学习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不但要创新教学模式,还要丰富形成性评价方式,关注学生个性发展,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掌握终身学习的方法,树立批判性思维,进行创新性思考。 3.2教学设计能力有待提高 随着教育教学理念的转变和对人才培养的目标要求,过去传统的教案已经不再适应当代的需要,在科学研究思维指导下的教学设计理念正在推广应用[3]。虽然教师们也在主动适应这些变化,对教与学进行了设计,但还是没有达到比赛的标准和要求,因此教学设计得分处在中等水平。核心问题是对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内涵理解不深入,具体体现在对教学目标、重难点内容、教学手段、教学活动设计以及学情分析、课后反思等认识得不深不透。对教学策略设计,如课程导入、师生互动、自主学习、课堂效果测评及反馈、教学组织流程图、板书等,缺乏深入细致的构思和反复的推敲。另外制作 PPT 的过程中,缺乏多媒体技术中视频、动画演示等引人入胜的教学过程,形式上色彩搭配也欠合理。 鉴于此,今后要重视教学设计,深入学习中医药课堂教学设计方法[3]。熟悉大纲要求,清楚本课程的教学目标与中医学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衔接,分析教学重点和难点,制定解决的措施和方法。在教学活动设计过程中,认真揣摩师生互动以及对教学效果测量与评价等环节,树立培养学生中医思维和教书育人的意识[4]。目前具有先进教学设计理念的 BOPPPS 模 式 已 经 在 中 医 药 课 程 中 应 用 ,BOPPPS 是 包 括 导 言 ( Bridgein ) 、 学 习 目 标(Objective)、前测(Pre-assessment)、参与式学习 ( Participatorylearning ) 、 后 测 ( Post-assesement)、总结(Summary)6 个方面的课程设计方案,该教学模式已经取得良好效果,值得教师深入学习借鉴[5-6]。 3.3教育教学论文写作水平有待加强 教育教学论文是一个经常被教师忽视的环节。一方面是思想上不重视,另一方面是在教学过程中虽然发现了问题,但未进行深入思考,缺乏从现象中提炼、分析和概括的能力。因此存在论文选题意义不大,论据不充分,论证不够严谨,语言欠规范等不足。因此,教师要在教学实践过程中,不断发现问题,坚持对症研究,教师之间互帮互学,切磋砥砺,教育教学论文的写作才会有质量、有新意。
4小结
比赛和获奖不是目的,目的是通过比赛和观摩,发挥自己的教学优势,增强自信,同时找到教学中的问题,修正不足,这对今后提高教学能力会有很大的帮助。从学院或学校组织管理者的角度来讲,要更加关注对青年教师的培养,制定相应的比赛激励政策和措施,建立健全青年教师培养规范化体系,制定个性化培养方案,通过集体培训、个体辅导、参加基本功比赛等环节,提高青年教师的教育教学理论水平和基本技能,从而促进学校整体教学质量的提高。
参考文献
[1] 沈敏,潘慧.提高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建立高素质高水平师资队伍:参加全国医学(医药)院校青年教师基本功比赛有感[J].协和医学杂志,2014,5(3):357-359.
[2] 王列,马铁明,曹锐,等.发挥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竞赛作用的思考[J].基础医学教育,2015,17(2):170-172.
[3] 周桂桐,张志国.中医药课堂教学设计:理论创新与设计实务[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6.
[4] 吴元洁,王键,李净,等.基于问题教学培养中医院校医学生高阶思维能力[J].安徽中医药大学学报,2016,35(2):94-96.
[5] 何昱,来平凡.BOPPPS 模式在《天然药物化学》课程教学中的设计[J].教育教学论坛,2015(45):189-190.
[关键词]卓越工程师;微机原理;教学改革;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6)07-0094-03
“卓越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工程师”(以下简称为“卓越计科工程师”)专业是西南科技大学省级“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试点专业之一,旨在培养具有系统的理论、工程技术基础、良好的职业素养以及科技创新精神的工程师人才。培养模式采用“3+1”培养模式(三年在学校进行学习,最后一年在企业进行联合培养),着重培养学生的个性发展以及实践和创新意识,更深层次的挖掘学生才能,使学生能够全面均衡的发展,培养满足企业需求的工程师。“微机原理”课程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主要介绍微型计算机的基本概念、基本工作原理及接口技术。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能够从应用的角度出发,在理论和实践上掌握微型计算机的基本组成、工作原理及常用接口技术;初步掌握汇编语言程序设计的基本方法和上机调试过程;建立微机整体概念,具备利用微机进行硬、软件开发的初步能力。[1]
一、微机原理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经过多年的微机原理课程教学,笔者发现大多数学生对“微机原理”课程的学习积极性差,教学效果不好,学生反映课程内容比较抽象难以理解,学起来枯燥缺乏兴趣,实验形式单一、方法单调,因而对课程的学习兴趣大大降低。[2] [3]其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学习主动性、积极性低
首先,“微机原理”课程教学内容综合了微型计算机软、硬件的理论知识,要求学生既要掌握扎实的计算机硬件理论知识,又要有良好的面向机器语言进行程序设计的能力。这对于大多数没有实践经验,特别是基础又不扎实的学生而言,就会觉得这门课程内容很抽象、难懂,因而导致学习兴趣下降,学习主动性、积极性低。其次,课程内容多,知识点比较散乱,班级容量大(大班教学),教学主要以“老师讲”为主,学生参与互动、讨论少。
(二)实验教学设计不合理
课程以理论教学为主,实验教学安排内容比较少,并且在实验教学环节上主要安排验证性实验。这使得学生不用自己设计实验控制电路和控制程度,阻碍了学生发散思维。同时,学生对于实验只是走过场,不用自己动脑,时间长了就会使学生产生惰性。因此,实验教学起不到融合、验证和巩固理论知识的目的。
(三)考核方式不合理
该课程的考核包括理论和实验两部分,理论成绩由平时成绩、期末考试成绩按不同比例构成。期末考试成绩占总成绩的70%,实验成绩占总成绩的20%,平时成绩只占总成绩的 10%。因此导致教学过程管理薄弱,对教学过程考核检查不足,学生只重视期末考试成绩,其结果是对以后课程的学习和企业实训起不到铺垫作用。
二、教学改革方案
科学合理的课程教学设计、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考试方式对于“卓越计科工程师”专业的学生掌握微机原理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面向“卓越计科工程师”专业的“微机原理”课程的教学方案应着眼于四个课堂的有机结合,落脚点为课堂教学、实验教学、课外科技创新实践与企业实训,注重培养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和自主学习。同时,以培养满足企业需求的工程师为目标,以学生实践和创新意识为主线构建课程的教学内容,以“应用”为主导选择课程的教学方法。
(一)以学生实践和创新意识为主线构建课程的教学内容
第一次课进行学前动员,不立刻讲授课程的内容,而是对课程作整体性、概括性的介绍,使学生明白课程的重要性及特点,让学生明白学习本课程对于熟悉和掌握现代计算机的基本概念和技术以及学习后续相关课程均具有重要意义。这样做能有的放矢,激发学生学习的动力。第一次课后,学生就会以主动和比较轻松的心态来学习后续章节的内容。
“微机原理”的基本理论与核心接口技术是课程重点讲授的内容,同时适当引入现代高性能和多核微处理器的先进技术及典型结构。现实中存在多种类型的微型计算机,但不论是哪种微机,都包含微处理器、存储器、并行/串行接口、定时器/计数器电路、A / D与D / A转换电路等几大模块,其对应的章节包括计算机的基本组成及工作过程、微处理器结构、指令系统、汇编语言程序设计、存储器、输入与输出、可编程I / O接口电路、A / D与D / A转换电路、总线及常见总线标准和高性能微处理器的先进技术及典型结构等。对于这些章节,重点讲授计算机的基本组成及工作过程、微处理器结构、存储器、接口技术。在学习各个知识点时,既要强调其是“基本理论”,又要要求进行“实践”。“卓越计科工程师”专业在进校的第三学期开设“数字电路和模拟电路”课程,学生对微型计算机硬件电路组成已有初步了解。在讲授“微机原理”的过程中,结合“数字电路和模拟电路”来讲解,能使学生对微机原理有一个感性认识,也加深对微型计算机组成原理的理解。如硬布线控制器原理,主要由环形脉冲发生器、指令译码器和微命令编码器组成,学生很难理解它的实质。这时就可以将硬布线控制器中的电路原理直观地展现给学生,方便学生理解记忆。在讲授微机基本原理和接口技术的同时,适当引入一些目前应用的新理论和新技术,让学生了解微型计算机的发展最新趋势,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如讲存储器时,可加入虚拟存储技术和云存储等新技术。
(二)以培养满足企业需求的工程师为目标加强实践教学
从教学课时和教学内容上加强实践教学。“微机原理”除了一些基本原理外,主要介绍各种接口技术,而这些接口技术在理论课中只抽象地介绍接口的工作原理,因而必须通过实践,让学生来设计接口电路,编写接口程序,少讲多实践,以此加深对微机接口技术的理解。具体的实验项目有微机仿真开发系统应用、模数与数模转换、键盘显示器接口、微机串行口通信、PCI设备操作、可编程并行接口、可编程定时 / 计数器与中断控制和基于微机的串行口通信8个单元实验,以及1个基于微机或单片机系统的自选题目的综合实验。实验项目多,需增加教学的学时。
微机原理实践教学平台可以有多种,包括固定结构的实验箱、软件仿真实验、基于FPGA的在线实验和基于E-Lab的硬仿真软件。[4]其中基于FPGA的在线实验和E-Lab的硬仿真软件实践教学模式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同时也保留了传统固定结构的实验箱模式的优点,可为实验教学提供实践平台,为“卓越计科工程师”专业学生设计多层次的实验项目。第一层次的实验主要为基础单元实验,主要包括:①数模和模数转换接口实验,实验目的是深化数模和模数转换电路的基本原理和接口方法、模数和数模转换芯片(ADC0809、DAC0832)的工作性能,掌握模数和数模转换的编程方法;②键盘显示器接口实验,实验目的是掌握键盘显示接口芯片8279与单片机的硬件连接方法、8279的编程方法,以及单片机内部定时器的使用方法;③微机串行口通信实验,实验目的是深化异步串行通讯的基本原理,掌握用微机串行口设计实现异步串行通信的方法,掌握串行接口芯片8251的工作原理和使用方法;④PCI设备操作实验,实验目的是了解PCI设备的工作原理和自动配置过程,掌握PCI BIOS的使用方法,熟悉自行开发的PCI实验接口卡的使用,为后续实验打下基础;⑤可编程并行接口实验,实验目的是深化并行接口的基本原理和实现方法,掌握并行接口芯片8255工作原理和使用方法;⑥可编程定时 / 计数器与中断控制实验,实验目的是深化PC机中断系统的基本原理,学会编写中断服务程序,掌握定时 / 计数器芯片8253的基本工作原理和使用方法。第二层次的实验是系统综合实验,通过学生自己动手,建立微机系统整体概念,训练系统综合设计能力和创新能力,如基于实验平台,自行完成实验项目(参考项目名称:电子琴、步进电机控制、温度控制系统、数字录音机、电子游戏等)。第三层次的实验是基于微型计算机的嵌入式系统设计实验。上面的前两个层次的实验面向所有学生,最后一个层次的实验主要针对创新和实践能力较强的学生设置。
(三)以“应用”为主导选择课程的教学方法
1.角色变换与混合式教学方法相结合。首先,教师要完成从“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教学观念转变到“以学生为中心”的新观念。其次,教师要完成角色的变换,从以讲台为主的角色转变为指导为主的角色,教师在课程教学过程中主要发挥讨论、评价、导论的作用,对学生的学习进行指导、互动和示范,当好学生的课程学习服务员。再次,最重要的是要变革课堂教学方式,利用基于MOOC开放课程资源和翻转式 / 混合式教学模式提高课程教学效果。基于MOOC开放课程资源和翻转式 / 混合式教学模式的核心是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学生除了课堂时间外,还可以利用个性化时间和碎片时间进行课程学习。同时,学生自学、相互学习、师生互动、学生与学生互动及教师指导成为重要的学习方法。[5] [6]
2.学生以小组形式进行学习。“卓越计科工程师”专业培养具有扎实的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理论基础,系统熟练地掌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专门知识及基本技能,并具备团队协作和有效交流能力、优秀的科学文化素质及创新实践能力,能从事软硬件工程技术研制、设计、开发、管理、服务等工作的应用型、复合型的高级技术人才。由于软硬件开发和管理是一项复杂性系统工作,这就要求开发和管理人员具备很强的创新实践能力、团队合作能力、自学能力以及组织协调能力。学生以学习小组形式进行学习可以很好训练学生的这些能力。把班级学生按照性别比例、性格特长、宿舍、成绩、团结协作能力等均衡合理划分各学习小组(3到5人为一组较为合适)。在课堂上,主要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提问,同样在实验及课后作业或基于MOOC开放课程资源学习等上也还是主要以小组为单位,在课程结束后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课程考核。为了能让小组的每一个成员有机会得到能力的锻炼,在进行提问、讨论、实验等教学过程中小组成员必须轮换阐述本小组学习成果及观点。这样的学习方法会使那些学差生在小组其他学生的帮助下变得主动学习。
(四)以考核学生创新能力为原则突出项目实践成绩
现有的考核方式(期末考试成绩占总成绩的70%,实验成绩占总成绩的20%,平时成绩只占总成绩的10%)忽视了课程教学过程的重要性,只重视课程基本理论教学,轻视教学实践,重视知识概念的记忆,轻视创新实践能力。因此对于“卓越计科工程师”专业学生的培养来说,应建立以学生创新实践能力为导向,以注重学生能力考核为主的考核方案,切实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有效交流、创新、实践等能力。可将考核成绩中平时成绩占总评比例的10%增加至30%,其中平时成绩主要由课堂参与小组讨论、回答问题、参与课堂互动、课堂作业、出勤、阶段性大作业情况等共同构成,降低期末考试比例,并且在期末试卷中增加主观题的考查内容。同时,在实践考核中,不能仅仅以实验结果来判断学生实践成绩,而是应该注重考核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突出项目实践成绩。
(五)锻炼学生社会适应性能力和培养自学能力
科学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竞争日益激烈,人们要跟上不断发展变化的社会,就需要自学。就“微机原理”课程的学习内容和学习要求来说,相对中学课程内容的学习比较灵活,发挥的空间大。因此,课程教学过程中应鼓励学生自学与课程相关和感兴趣的知识,这对于提高学生科学素质和专业技术能力是非常有帮助的。首先,教师在专业课程的教学中让学生意识到自学的关键性。其次,结合MOOC开放课程资源,让学生自主学习本课程或相关课程知识点,布置适量课后作业或课后论文,让学生自主完成。最后,教师要检查学生课程的自学情况。检查形式可多样,如组织讨论、QQ群互动或开报告会等,鼓励学生阐述通过自学所得,以此进一步激发学生的自学热情。
在“微机原理”课程中,从教学计划的制订,到使用灵活的教学方法,科学合理地进行教学改革实践,不仅能够提高学生学习这门课的兴趣和热情,而且对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是一个有益的尝试。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更深层次的挖掘学生才能,使学生能够全面均衡的发展。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微机原理”课程教学改革的探索还在继续。只有寻求更科学合理的教学改革方案,才能够有效的提高教学质量,以达到“卓越计科工程师”人才培养的目的。
[ 注 释 ]
[1] 侯利娟.《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课程教学方法改革初探[J].教育教学研究,2011(12):120-121.
[2] 李秋洁.“微机原理及接口技术”课程教学探讨[J].教育教学论坛,2015(4):127-128.
[3] 韩松.“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教学改革与探讨[J].中国电力教育,2012(10):36-38.
[4] 周丽涛,刘越,彭立宏.探索MOOC在计算机实践教学中的应用[J].计算机工程与科学,2014(4):118-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