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8-07 17:30:51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新时期教育方针,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一)教育目标及有关概念辨析
教育目标是指教育活动力求要达到的效果。具体来讲,教育目标即对教育目的、培养目标、教学目标的统称,可指代教育目的、教育方针,也可指代某一学科的培养目标,还可指代各级各类学校的培养目标。它既与教育目的、培养目标相联系,又不同于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所以我们在阅读文献时,应注意理解教育目标背后指代的含义。倘若是指培养受教育者的总目标,可理解为教育目的倘若是指各级各类学校各专业的具体培养要求,可理解为培养目标。培养目标是教育目的的下位概念,是考虑到学生身心特点以及各级各类学校教育任务而制定的,是教育目的的具体分解。①
教育目的是指教育意欲达到的归宿所在或所预期实现的结果,是教育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反映了社会对教育活动在努力方向、社会倾向性和人的培养标准等方面的要求和指向,具有社会性和时代性等特点。我国的教育目的是造就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其宗旨是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其教育方式是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②
教育方针是国家在一定历史阶段提出的教育工作发展的总方向,是教育基本政策的总概括。教育方针的内容一般包括教育性质、教育目的及实现教育目的基本途径等。教育方针的核心问题是培养什么结构素质的人。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我国教育方针的特点和侧重点都有所不同。当前,我国教育方针正从专注于现实性,逐渐向现实性与理想性融合转变,育人为本、服务人民的理念越来越成为新时期国家的教育追求,成为我们拟定新时期教育方针的核心原则。③
综上所述,教育目标属于教育目的的下位概念,它所体现的是不同性质的教育和不同阶段的教育价值,是根据社会不断发展和人的基本需求,对教育活动所规定的目的、方向和要求,是教育活动结果所应达到的标准、规格和状态。
(二)课程目标
课程目标是指导整个课程编制过程的最为关键的准则,是指特定阶段的学校课程所要达到的预期结果,是确定接下来的课程内容、教学目标和教学方法的基础。课程目标通常具有整体性、层次性、持续性、阶段性、递进性和时间性等特征。④
一般而言,课程内容的选择和组织、课程的实施和评价都应当围绕课程目标进行。基于大课程小教学理论,课程目标位于教育目的与教学目标之间,属于教育目的的下位概念,同时是教学目标的上位概念。除了对教学目标制定有较大的影响之外,课程目标对课程的整个编制也有非常重要的理论指导价值,是课程从内容设计到实施直至评价的重要依据。
(三)教学目标
很多文献会把目标同目的混淆。其实,在英文文献中,这两种用法往往有所区分:目的通常是指某一国家或社会为实现一定的教育目的或者教育理想,在其教学领域内向教师提出的一种总体性、概括性要求,其涵义往往与教育者的主观愿望等同,是一种方向性的宏观指示。目标则是指在具体情景中学生行为变化的结果,是教学中师生预期达到的学习结果和标准。一般而言,目标通常是可观察、可测量、可评价的,是策略性的,加之时间、情景等条件所限,是教育目的的具体化。⑤基于大课程小教学理论,教学目
标是课程目标的下位概念,是对学生在学完一个指定的教学单元之后能够做出什么事情更精确、更详细的表述。教学目标表明了特定教学任务期望学生达到的行为标准和表现,是学生在学习任务结束后要达到的有实际意义的结果。它涉及的范围,大到对于一门课的一个学期、一个学年,甚至一个学段的要求,小到对于一个课时,甚至一个知识点的要求。
二、教育目标、课程目标、教学目标三者之间的关系
[关键词]高校大学生 教育管理 时效性
[作者简介]雷鸣(1982- ),男,陕西西安人,陕西科技大学体育部,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体育教育与管理。(陕西 西安 710021)周玫(1980- ),女,广西北流人,钦州学院中文与传媒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西方美学、网络美学和海洋美学。(广西 钦州 535099)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3)33-0037-02
大学生教育管理工作是贯彻落实国家教育方针的重要环节,是高校科学全面可协调发展的基础工作之一。随着新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法制观念不断深入人心,高校大学生的公民意识也不断增强。这些都要求高校选择合适的管理时机,加强对大学生的教育管理,使高校培养的人才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
一、新时期加强高校大学生教育管理的重要性
1.贯彻落实国家教育方针要求加强高校大学生教育管理。《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明确规定,高等教育必须贯彻国家教育方针,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使学生成为德智体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高校是贯彻落实国家教育方针的重要部门,教育管理是贯彻落实国家教育方针的关键。但是,新时期复杂的社会环境对高校大学生的价值观选择产生了巨大影响,网络社会带来的负面影响降低了大学生对主流价值观的认同感,在他们当中出现了社会责任感缺乏、诚信意识和法律意识淡薄,艰苦奋斗精神淡化,团结协作观念较差等状况。这就要求高校要加强对大学生的教育管理,使教育管理工作、教学工作和其他工作形成最大合力,实现高等教育的目标。
2.构建和谐校园要求加强高校大学生教育管理。构建和谐校园是高校实现长期发展、全面发展和稳定发展的重要途径,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对高校的基本要求。构建和谐校园要求高校各部门系统和各种教育要素实现协调运转。大学生教育管理要围绕学生教育这一中心,统筹管理高校有关物资设备,协调人与各教育要素之间的关系。要大力提高大学生教育管理的工作效率,使有限的高校教育资源发挥最大效用,协调高校内部各利益主体的关系,促进高校教育的生态平衡,营造和谐校园。
3.维护学生权利要求加强高校大学生教育管理。在新时期,高校大学生的公民意识逐渐增强,维护学生权利是学生的基本诉求。高校大学生不仅享有包括宪法、教育法和高等教育法等法律规定的权利即实体性权利,还享有教育服务契约上的权利即程序性权利。加强高校大学生的教育管理,有利于学生明确自身的权利与义务,认知、理解他人的权利与义务,形成较强的权利意识与义务意识,并依据相关法律法规和学校规章制度行使自己的权利及履行自己的义务。
二、影响高校大学生教育管理时效性的主要因素
1.教育教学资源的不合理调配会影响高校大学生教育管理的时效性。高校大学生教育管理是一项由管理者开展的系统性极强的活动,包括事前的决策与计划,事中的组织、指挥、协调、监控与激励,以及事后管理。这是一个对教育教学资源进行调配的过程。教育教学资源的不合理调配直接影响到大学生教育管理的事前决策,阻碍大学生教育管理的组织、协调、监控与激励,使大学生教育管理的事后管理缺乏物质支撑。教育教学资源的不合理调配还容易导致人、财、物和信息等不能及时投入大学生教育管理工作中,失去教育管理的最佳时机和管理工作的主动权,不得不放弃事前管理而选择事中管理或者事后管理,导致管理工作紊乱,直接影响高校大学生教育管理的效能。
2.教育管理新变化的把握不准确会影响高校大学生教育管理的时效性。市场化、城市化、全球化和科技化逐渐把现代社会变为“抽象社会”。人告别传统的社群形式,焦虑感、孤独感和漂泊感明显,生活的想象空间被压缩,归属感逐渐淡化,人们在彻底理性化的社会秩序面前产生了空前的无力感。大学生也同样受到市场化、城市化、全球化和科技化的影响,这必然带来高校大学生教育管理系统各要素的新变化。对这些新变化把握不准确将难以形成科学合理的工作规划与策略,影响决策的科学性与合理性,使大学生教育管理工作迷失方向,降低教育管理的时效性。
3.相关信息掌握的不全面会影响高校大学生教育管理的时效性。作为一种新的社会交流媒介,网络空间的出现改变了人们获取世界信息的方式,也改变了人们认识自我和重构世界模式的方式,沉浸在网络空间里的人们陷入了网络媒介和散布于网络媒介的各种信息的体验中。这就使得高校大学生教育管理不仅要面对网络空间涌现的海量信息,还要面对沉浸于网络空间中的大学生所呈现出来的心理、思想和行为等方面的信息。对这些信息掌握不全面,就难以了解大学生的心理需求、精神追求、价值取向和行为趋向,使大学生的教育管理策略、方式方法与目标和学生的实际需求不一致,影响大学生教育管理的针对性、全面性、及时性和普遍性,进而影响大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的时效性。
4.对学生权利的忽视会影响高校大学生教育管理的时效性。大学生教育管理不能忽视学生权利。这不仅是因为学生权利由法律授予并受之保护,还因为在现代社会中一切教育活动及其行为准则都应当关心人、尊重人,有利于培养健全平等的人格和人文精神。高校大学生教育管理时刻与学生的权利和义务发生联系,忽视学生权利而过多地以学生的义务为本位,容易导致高校权力的任意扩张,就脱离了以人为本的教育管理理念,损害了大学生教育管理的民主化、透明化和双向性,甚至损害大学生的合法权益,进而激化教育管理者与被管理者的矛盾,影响大学生教育管理的时效性。
三、新时期下提升高校大学生教育管理时效性的途径
1.有效调配教育教学资源,提升高校大学生教育管理的时效性。首先,合理调配教育教学的物质资源包括硬件设备和资金。要根据大学生的不同成长阶段,配置不同的硬件设备和资金。在大学生思想活跃、价值多元和心理不成熟的状况下,要将硬件设备和资金向低年级学生倾斜,推进教育管理的规范化、信息化和现代化。其次,合理配置教育教学的信息资源。一方面,要将相关教育教学信息资源集中到教育管理决策部门,对教育管理进行科学的预测、计划,进而制定科学合理的教育管理预案。另一方面,要将相关信息资源集中到教育管理一线人员,为教育管理的实施、反馈和监督提供准确的信息来源,以便让他们明确工作的方向与原则,推进大学生教育管理的科学化和民主化。最后,合理调配教育教学的人力资源。一方面,要将高校辅导员充实到教育管理工作队伍中,发挥他们与学生联系密切的优势;另一方面,要把学生党员和学生干部充实到教育管理工作队伍中,辅助相关教师开展教育管理工作,全面把握高校大学生的学习需求、学习愿望、学习困惑及各方面的利益诉求。
2.深刻把握教育管理规律,提升大学生教育管理的时效性。首先,深刻把握大学生的成长规律。针对大学生心理、思想、价值取向、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出现的新问题,要从高校教育管理的育人要求出发,深刻把握大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思想变化规律、学习需求变化规律、性格发展规律和交往规律,了解大学生不同阶段的成长规律,进而创设适合大学生成长的环境,改善教育管理决策和实施,提供教育管理的时效性。其次,深刻把握教育管理队伍建设的规律。一方面,要把握教育管理队伍的选拔和培养规律,建立一支知识全面、年龄结构合理、勇于开拓创新、善于解放思想的教育管理队伍。另一方面,要把握教育管理队伍的职业生涯发展规律,使他们在具体的教育管理活动中逐渐成长为大学生自由全面发展的助手与指导者,引导大学生从被动的受管理者转变为主动的受教育者。
3.深入学生,掌握信息,提升高校大学生教育管理时效性。首先,教育管理者要主动深入学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正如雅斯贝尔斯所认为的那样,交往主体必须以“爱和友谊”为交往基础,以独立自主的意志参与交往活动,通过主体间的互动,建立自信,获得充分的安全感,学会自尊和尊重他人。以服务者的姿态而不是以管理者的姿态走近学生,有利于消除学生对教育管理的恐惧、戒备和抵触等消极心理,从而及时和全面地掌握学生的心理、思想和行为信息,为教育管理决策和实施提供科学而客观的依据。其次,建立教育管理者和被管理者对话的无障碍机制,以对话增进了解,营造民主管理氛围。一方面,要拓展对话的内容范围,在教学计划制订、课程设置、专业设置、学业评价和课堂管理等方面展开对话,让学生了解与自身利益相关的决策。另一方面,要创新对话形式,可以通过校园网站、电子邮件、校园论坛、微博和博客等展开对话,通过召集学生代表定期召开座谈会和问卷调查等方式,增进双方的交流。有了无障碍对话机制,学生才能充分表达自己的权利诉求。教育管理者也可以全面了解学生信息,并对之进行收集、甄别、整理、分析、综合,从而形成科学的教育管理决策和有条不紊的教育管理工作秩序,进而提升高校大学生教育管理的时效性。
4.尊重和维护学生权利,提升高校大学生教育管理的时效性。首先,转变教育管理观念,逐渐从“教育道德化”和以学生义务为本位的传统管理中走出来,坚持以人为本,坚守人本精神,坚持以服务学生为宗旨,增强教育管理的弹性。树立依法治校和依法管理的观念,认清高校和学生的法律地位,既要推进学校管理又要保障学生权利,充分认识学生权利与义务的关系,依法履行教育管理职责。维护法律赋予学生的基本权利,满足学生合法的权利诉求,全面肯定学生权利与义务的辩证统一。其次,完善法律法规,充分保障高校大学生的实体性权利与程序性权利。要从法律法规和制度设计上明确大学生权利,明确学生与高校的法律地位,提高相关法律条文的针对性和明确性,为学生维护自身权利提供确切的法律条文依据,消除学生实现权利的现实障碍,推动实现学生权利及其权利救济。最后,建立健全学生参与教育管理的机制。学生参与教育管理是尊重和维护学生权利的直接途径。要按照择优吸收、相对稳定和按需培养的原则,建立健全学生直接进入教育管理决策机构的机制,借助学生会组织、团委组织和学生社团等平台,吸收学生参与教育管理计划和方案的制订、实施和监督,实现学生在教育管理中的参与权、知情权和决策权,增强教育管理的民主性,为学生权利的实现和救济提供保障。
[参考文献]
[1]黄剑.抽象社会中的现代性体验困境及其出路[J].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4).
[2]牛长海.“人本精神”是高校学生教育管理的基本精神[J].教育与职业,2007(23).
[3]皮海兵.网络虚拟实践的本质[J].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3).
[4]田欣.高校应重视保护学生权利[J].教育与职业,2006(13).
[5]王赛赛,宋超女,管博.网络文明视域下的大学生公民意识教育[J].教育与职业,2011(8).
[6]向玉乔,陈君丽.雅斯贝尔斯论交往的条件[J].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
2012年8月29日,国务院第215次常务会议通过了《教育督导条例》(以下简称《条例》),并决定自2012年10月1日起实施。这是全面推进依法办学、完善现代教育制度建设、促进教育事业科学发展的重大举措,是当代中国教育史上重要的里程碑。
《条例》分为总则、督学、督导的实施、法律责任及附则共5章26条。主要内容包括:教育督导的性质、范围、实施的主要内容;督学的任用、任职条件及权责;对学校的督导评估、教育督导报告的公布和结果的使用。与1991年颁布实施的《教育督导暂行条例》相比,新的督导条例由国务院颁布实施,制定条例的主体职能上移;对教育督导的性质、教育督导机构的职权、工作内容、督学任职条件等方面的规定,更为具体、明确、系统和规范。
■ 正确认识《条例》的意义和价值
首先,作为我国第一部专门的教育督导法规,《条例》以法规的形式正式确立了教育督导的法律地位,填补了教育督导法规建设的空白,完善了我国教育督导法律法规制度。自此,我国教育督导制度逐步进入了法制化的轨道。
其次,《条例》明确了新时期的教育督导内容:一是督政,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对下级人民政府落实教育法律、法规、规章和国家教育方针、政策的督导;二是督学,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对本行政区域内的学校和其他教育机构(以下统称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督导。《条例》的颁布实施,标志着我国教育决策、执行与监督三位一体相协调的现代教育行政管理体系初步形成,督政与督学相结合、监督与指导相结合的工作体系初步建立。
其三,《条例》首次提出国家实行督学制度,对督学的权利与义务、任务与考核做出了制度化的规定,为教育督导机构独立行使督导职能提供了体制保障,对全面提高我国教育督导现代化水平、促进督学队伍专业化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法规支持。
《条例》明确提出了新时期我国教育督导内涵式发展的新任务,要保证教育法律、法规、规章和国家教育方针、政策的贯彻执行,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教育质量,促进教育公平,推动教育事业科学发展。落实《教育督导条例》任务艰巨,其中建设高素质专业化督学队伍是关键。
■ 建立督学研究中心,加强督学队伍建设
北京市教委和市政府督导室为了更好推动督学事业发展、加强督学队伍建设,于2012年7月6日成立北京市督学研修中心,中心设立在北京教育学院,中心任务是在市教委和市政府教育督导室的领导下,面向督学和学校教育评价的负责人开展专业培训和高级研修。这是北京市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重要举措,也是北京市在健全教育督导机构、强化教育督导职能、加强督学队伍建设的重大创新。北京市设立专门从事督学培训与督学发展研究的专业机构,顺应了《教育督导条例》颁布的新形式与新要求,在全国省区直辖市属于首创,也将为全国提供新的经验和模式,起到引领和示范作用,预示着北京市督学培训与督导科研的专业化建设全面迈向新的阶段。
“十一五”期间,北京市教育督导工作坚持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紧密围绕首都教育改革和发展的中心任务,以构建面向世界、具有中国特色和首都教育特点的现代化教育督导体系为目标,不断健全完善教育督导制度,坚持督政和督学并重、监督和指导并重、激励和问责并重,取得了丰硕而扎实的成绩。“十二五”时期,是落实国家和北京市中长期教育规划纲要的关键期。在党的十和北京市第十一次党代会精神的指引下,首都教育事业又将迎来创新发展的重要机遇期。教育督导工作更加艰巨也更为重要。北京市督学研修中心的成立,必将推动督学队伍建设的科学化与专业化。在《条例》的指导下,加强教育督导理论与实践有效结合研究,切实推进教育督导思想、教育评价理念、教育督导方法与技能、督学培训内容与形式、督学队伍建设等方面的创新,研制符合北京特点的督学任职标准、督导评价标准及其测量工具,为建设高素质专业化的首都督学队伍做出贡献。
【关键词】加强;大学体育;功能作用;人才素质;全面发展
1 引言
21世纪是一个竞争的时代,是人才的竞争,是人才素质的竞争,时展呼唤素质全面发展的人才。我国教育法明确规定我国的教育方针是: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在这里,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这是我国教育工作的总方向,教育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教育方针中的一项不可忽视的重要内容,它要求整个教育事业要与国民经济发展的要求相适应,并在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内容和方法上有不断的新的发展;在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这是教育培养目标的重要标准,“德”不仅仅是品德,还同时包括政治素质和思想素质;“智”也不仅仅是掌握科学文化知识和技能,发展智力,还包括养成科学态度和探索精神;“体”同样不仅仅讲体格、体能和体质,还包括掌握体育知识和技能、娱乐身心、培养高尚情操等,德、智、体全面发展将促进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相结合,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这是我国社会主义教育的总的培养目标。可见,德、智、体全面发展就是我国教育方针对人才素质的要求。
我国高等学校是培养新时期人才的摇篮。在人才素质的培养中,体育是人才成长必不可或缺的重要方面,是提高大学生健康水平、增强身心体质、丰富文化生活方法和途径。大学体育教育为大学生承担各种艰巨的学习和工作任务打下坚实的身体基础,为智力水平的提高和思想境界的升华提供了前提,对大学生智力、品德、审美等方面的素质发展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在促进高等学校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提升科学研究水平,增强社会服务能力,优化结构办出特色,推动经济和社会发展,提升人的精神境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方面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2 我国大学生目前的素质状况
素质是指事物本来的性质。我们所讲的人才素质,实质上是指人才应当具有的基本修养的性质和质量。全面发展的人才素质包括思想素质、文化素质、身体素质、心理素质等。
结束后国家恢复高考以来,我国的高等教育的发展迅猛异常,高等学校增加,专业设置增多,招生人数扩大,这对提高我国人口的受教育程度和民族文化素质非常有益。在我国教育方针的指导下,学校始终坚持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把德育放在首位,教学质量也不断提高,学生的德育、智育素质得到普遍增强。但是,高考做为一种选拔制度似乎无可厚非。但相当一部分中学把升学率作为衡量办学好与差的标准,忽视学生的全面发展,学生的身心发展非常脆弱,学生的学习成绩优秀往往掩盖了德育、体育与智育不相匹配的发展,掩盖了学生身心素质不断下降的危害性。“教学质量看升学率,思想工作看犯罪率,健康问题看休学率”,这是似乎成为了一些学校自我评价的标准。在高考指挥棒的主导下,学生的学习负担是有目共睹的事实。一个很现实的问题就是学生在长期刻苦学习中变成了知识的载体,无法感受学生时代亦是人生阶段必不可少的重要历程。由此引出的情绪问题自然不能正确解决,往往容易走向极端。学生的身体素质下降、心理素质处于较低水平也是不争的事实。对于大学生,社会的要求高、家长的期望高、个人的成才欲望强烈。部分大学生由于理想与现实的差距拉大,面对生活和学习中的挫折,心理比较脆弱、适应能力较差、出现悲观、焦虑、抑郁等消极情绪,常常发生心理失衡。由心理认知的偏差、懒惰松懈滋生导致大学生疏于体育锻炼,身体素质也下降明显。因此,面对新世纪的挑战,提升大学生素质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十分紧迫的任务。
3 大学体育与人才素质培养
如果说在普通教育阶段学生的素质没能得到全面发展是“先天不足”的话,到高等教育阶段还不赶紧补救就是“后天失调”了。高等教育阶段是学生学习专业知识的阶段,更是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素质的重要时期。大学教育阶段没有升学的压力只有对人才培养的责任,若再不对大学生加强体育教育,进行体质、精神和灵魂的塑造,我们的大学生无论今天的学业多么优秀,明天却可能没有健壮的体魄胜任工作,无法将知识奉献给祖国和人民。因此,大学体育是提高学生健康水平、增强体质、丰富文化生活重要方法和途径,它与德育、智育、美育、劳技教育有内在联系,对大学生素质的全面的发展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一、高校干部教育的内涵
高校干部教育是按照党的教育方针和高校发展规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影响干部思想意识和行为的过程,是一个以思想政治理论为基础,职业修养为主线,改革创新精神为重点的综合性教育活动。高校干部教育,着重从干部所处的岗位、作用入手,努力提高广大干部的政治、理论、文化和业务素质。
二、新时期高校干部教育存在问题及成因
1.对干部教育认识不足。
目前,许多高校非常注重引进高学历高素质的教学人才,注重加强业务人才的培养,而对于管理干部的培养教育、学习提高等则往往疏于考虑,能省则省。主要原因:一是高校领导认识不足,认为管理干部职责是执行,有大学学历或者具有基本的文字处理能力就可以了,不需要掌握太多的理论;二是管理干部对自身知识的拓展、能力的提升也认识不足,没有强烈的学习欲望。如此高校对管理干部的教育就成了“软任务”,对干部教育工作无安排、无规划、无检查、不督促。
2.教育方式重形式轻效果。
近年来,一些高校在认识不到位的情况下,为完成上级任务,对干部的教育方式单一,重点放在形式上,在写汇报材料上,学习活动主要是念念文件,或作几个专题讲座,一些研讨会大多开成业务工作总结会或是休闲度假会,而没有真正把干部培训教育作为促进学校科学发展的重要环节抓实抓好。主要原因是干部教育培训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集中学校各方面资源和力量,而学校领导和职能部门日常事务多,没时间顾及干部教育。
3.教育内容不能满足干部需要。
一些高校在干部教育内容方面不同程度地存在针对性实效性不强、党性教育比较薄弱及脱离实际等情况,导致干部学习内动力不足、学用脱节、学风不正等问题。主要原因:一是干部教育基本上是采取全体人员集中听专题讲座、看录像等方式,无法有针对性地对某个岗位的干部进行教育培训;二是培训一般只停留在解读中央文件或会议精神,缺乏对某些深层次问题进行深入剖析,解决不了实际工作中遇到的现实问题,因而不能调动广大干部参与培训学习的积极性,影响培训学习效果。
三、新时期高校干部教育问题的对策
1.树立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干部教育理念。
素质教育,不仅是一种知识的传授,更是一种意识的启动、能力的提高、内在潜质的开发。只有树立正确的干部教育理念,才能为高等教育培养出能干事、干成事的高素质干部。转变干部教育理念,是干部教育工作创新发展的基本价值取向。高校应立足高远的思维,将干部教育视为人才资源开发和干部自身发展的重要途径,切实把干部素质培养和能力提升作为干部教育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因此,要创新干部教育理念,必须树立三个理念:一是树立按需教训理念,即由拓宽知识面转到开发人的潜能和激发人的创造力上,由计划教训较到按需教训上;二是树立终身学习、终受教育的理念,教育广大干部在不同岗位、不同级别都要有新的学习目标、新的学习任务和学习要求,激励他们不断更新知识,始终保持与时俱进的创造活力;三是树立干部教育国际化理念,教育广大干部破除自我封闭、自傲自负的保守心态,开阔视野,敢于、善于学习和吸收人类文明的一切有益成果。
2.建立科学的干部教育规划。
高校应按照国家干部教育培训工作要求,科学把握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趋势及其对干部教育培训工作的新要求,围绕党和国家工作重点,突出干部在学习培训中的主体地位,强化培训需求导向,真正做到科学发展需要什么就培训什么,干部成长缺什么就补什么。分级别、分类别建立适合学校发展和干部自身发展特点的干部教育规划。在教育过程中,改进讲授式教学,推广研究式、案例式、体验式、模拟式教学,让干部真正学为所需、学有所获、学以致用、用有所成,把干部教育作为一项长期的工程来抓,贯穿于干部成长进步的全过程。
关键词 大学生 素质教育 高等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90后以成为当前大学生的主体,是在国家提倡素质教育背景下长大的一代人,何为素质教育?那是旨在提高受教育者综合素质为目的的教育方法,以全面提高学生创新能力,学习能力和综合素质为目的。国家当今教育的目的和任务还是以培养社会主义接班人为宗旨的教育方针,以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进程、深化教育教学体制改革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以培养能适应社会发展的综合素质能力强的人才为总体目标,以促进学生个性发展和综合能力提升为宗旨。当前90后大学生的素质教育特点呈现较为突出,客观分析90后大学生的素质教育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对日后的大学生素质教育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1 素质教育在当前90后大学生中的现状
(1)缺乏基层实践能力及创新能力。基层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是衡量大学生综合素质能力高与低的重要标准之一。在传统的教育体制下,“分数”就是评价学生素质高与低的金标准,学生的固步自封,思维简单,创新能力低下,最终影响90后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和优化。其次,传统模式阻碍了发散性思维的提高,创造性思维能力的高与低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发散思维能力,而目前应试教育体制下,还是过分强调聚合思维的发展,使学生逐步形成了一种思维定向。还有,90后大学生的基层经验非常缺乏,影响创新能力的培养和提升。在处事的情况下,没有自己的观点和主张或是缺乏独立性和创造性。
(2)综合素质较弱,尤以思想素质更为薄弱。思想道德素质是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随着社会物质文明的进步,对物质利益追求的欲望越来越强烈,90后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有待于进一步加强。首先,在读大学生中,有相当一部分学生缺乏为振兴中华崛起而奋斗的崇高理想,缺乏社会责任感。还有较少数的大学生文明道德修养极度缺乏,无道德认知或是道德认知与道德行为严重脱节。近期发生的多起大学生所做之事严重违背了社会最基本的伦理道德,从而出现了不少的拼“干爹”现象。其次,目前在高校里,思想教育是以知识教育和规范教育为主,情感教育为辅。思想教育内容只局限在思想、政治等方面,对90后大学生的情感关心相对不够。思想政治教育往往成为一种说教及行为的约束,影响综合素质的培养。
2 加强对90后大学生综合素质培养,重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2.1 加强90后大学生素质教育,深化和完善相关体制改革
大学是培养综合素质高、发展全面的人才基地,首先就必须对传统教育教学体制进行改革,把单一以“教和学”的模式,变成“教、学、用”的模式,创新教学方法,广泛运用启发式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在学习中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同时我们还要在教学方式上把过去的以“课堂说教”模式的方式,改变成以理论知识与实践有机结合起来教学方式方法,从而全面提高大学生素质教育的整体水平。
2.2 努力构建90后大学生身心素质教育
90后大学生,是中国实行计划生育政策较好的环境中成长和培养起来的一代新人,在个人表现方面具有良好的素质,但相比70后、80后,这一代人在身心素质方面要明显薄弱,当前各大高校应在加强大学生的身心素质培养方面提供人力物力,因为这是摆在当前高校面前的一项重要任务和一个重大难题。高校除了要营造一个良好的心理健康氛围,还应该让每一个学生都充分了解和认识到心理健康的重要性,增强心理健康意识,提高心理承受能力。高校要全面提高90后大学生的身心素质,而不是单纯地去帮助那些已经或者将要出现心理问题的学生,把提高90后大学生的身心素质作为一项重要和长期的工作任务来抓。要积极引导90后大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和生命观,把身心素质教育渗透到90后大学生的课堂内外及生活中去。通过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班级活动、学院活动及校级活动,促进90后大学生全面、健康、和谐地发展,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新时期人才。
2.3 着重培养90后大学生的创新和实践能力
【关键词】应试教育 素质教育 以人为本 创新
党的以来,我国教育战线上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但是从整体上看,传统的“应试教育”模式尚未根本改变,同时我们也越来越认识到“应试教育”的弊端。长期以来,我们的教育受传统观念和传统体制的束缚,重按部就班地传授书本知识,而忽视了培养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受到抑制,战胜恶劣环境的能力受到消弱,同情心、爱心、团结协作精神相对薄弱,这与时展的步伐是格格不入的。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优先,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新时期的素质教育面临诸多挑战,这就要求我们教育工作者树立信心,迎难而上,全面实施素质教育。
一、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是要提高教师的整体素质
首先,教师要有良好的职业道德素质。作为教师,要热爱教育事业,热爱自己的学生,有强烈的事业心、责任感和自我牺牲精神。教师职业的崇高与伟大,就在于默默无闻、无私奉献中。
其次,教师要全面提高自身的业务素质。作为教师,为人表率,其言行举止对学生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教师在教学实践中要及时了解新的教改形势,学习各地的先进经验,拓宽视野,这样才能不断丰富自身的专业知识。同时还应加强音乐、美术、体育等方面的学习锻炼,保持乐观的心理健康的情趣,启迪引导学生多层次、全方位发展。
再次,教师要有勇于创新,敢于突破的精神和气魄。在新的历史时期,教师要彻底改变“应试教育”的模式,必须从教学实际出发,制定科学的教学和管理方案,有计划有目的地进行施教。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大胆创新,充分利用一切积极因素,调动各方面的主动性,大胆地开展创造性教学和管理活动的改革,把素质教育不断推向新阶段。
二、坚持以人为本,更新教育观念,全面实施素质教育
教育的主体是学生,教师要创造一种适合每个学生发展的教育模式,要提高每个学生的思想道德,文化科学,劳动技能和身体心理等方面的素质。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处于主体地位,教师的主导作用则表现在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调动学生主体的积极性和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上,这样才有利于提高课堂的教学质量。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在新的教育思想指导下,认真研究教学内容,认真研究学生的认知规律和身心发展规律,分层次地研究学生的学习方法,分层次的指导学生,引导学生找出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并积极引导学生参与教学过程,变教师单方讲授为双向交流:一是教师主动授课,二是转变角色,让学生担任教师的角色,备课,授课,课堂提问、交流,让他们成为课堂的主人,用这种寓教于乐的教学形式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从而达到学生爱学、学生会学的目的。
总之,在新时期新形势下,我们面临着新的挑战。作为教师,我们一定要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具备博学多才的理论素质,开拓进取的管理素质和精力充沛的身体素质,为培养适应时展要求的人才去努力奋斗。
关键词:专业课教学;思想政治教育;融合
大学教育的目的是为国家培养更多高素质的人才,而高素质的人才应该是既具有高文化素养又具有高尚道德品质的人才。培养学生的高文化素养必须依赖专业课教学,培养学生的高尚品质离不开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随着高等教育进入注重提高学生素质的新的发展阶段,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迫切需要借鉴和运用自然科学的手段不断向科学化方向发展。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专业课教学的融合成为现代高校发展的必然趋势。
一、专业课教学与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融合的必要性
当前,我国高等教育在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专业课教学发展上出现的不协调问题较为突出。构建“专业课教学、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并举”的教育理念,在高等教育中有着现实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实现专业课教学与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合,是为了有针对性地解决当前高等教育中存在的重智育轻德育的问题,也是培养新世纪高等人才的迫切需要。长期以来,过分强调传授专业科学知识,忽视思想素质的培养,使学生的视野受到限制,理工科学生缺乏必要的社会科学知识,文科类学生不了解日新月异的自然科学;过弱的文化陶冶,使学生的思想底蕴不够。我们必须转变教育思想观念,促进专业课教学与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合,积极推进素质教育。
专业课教学与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合,符合我们的教育方针。我国的教育方针是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学生,这是中国教育的指导思想。将专业课教学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相融合培养合格人才,这一教育理念符合我国教育方针,符合素质教育要求。
专业课教学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两者的融合,是由它们各自的特点决定的。专业课教学侧重培养科学素质、创新能力,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则培养人的高尚情操,培育人的文化功底。培养人的能力,是两者的一致目标。思想政治教育具有专业课教学所不具有的功能,是专业课教学的有效补充。
专业课教学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合,符合高等教育发展的必然规律。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专业课教学曾长期处于一种分离的状态。进入新世纪后,高等教育学校教学时间逐渐减少,弹性学分制的实施使专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时间越来越少,专业课教学与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必须逐渐趋向融合统一,协调前进,才能满足人才培养的基本要求。
二、实施专业课教学与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融合的几点意见
大学生德育教育过程中,课堂教学起着主导作用,各门课程都具有育人功能,这不容置疑。当前高等教育要实现专业课教学与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整合并重,在于把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于学校教育的方方面面。
在专业教学计划中有意识地融合思想政治教育的理念。许多高校在专业课程教学过程中过分强调独立完成的考核观念,自觉或不自觉地鼓励学生的个人行为;教学方法和实践环节上,又往往缺乏培养学生必要的组织与协调能力,无疑容易使学生产生封闭思想,不利于日趋显著的技术活动规模化对人才培养的要求。因此,高等学校在安排专业教学计划和教学内容时,应有意识地加强学生在技术活动中组织与协调方面的知识和能力学习。尝试将工程的观念引入专业课教学,在教学过程中布置一些相对复杂、大型的作业或研究课题,放手让学生独自组织人员协调完成,给学生实际锻炼的机会,同时加强考核。
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使专业教师具备实施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技能。要实现专业课教学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相融合,必须使专业教师具备实施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技能,使新时期的高校教师成为“专业课教学、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并举”的实践者。教师应将情感教育融入专业课教学中,增强使命感和责任感,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使自己的道德素养不断提升;教师要全方位关心、爱护学生,充分尊重学生,促进学生人格的完善及道德终极价值关怀的实现。
教师备课时除了备教材,还应研究专业教育中的教育需求。从理论上明确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专业课教学两者的内涵,备课时一方面制订课时教学相应内容,另一方面要了解学生的情况,他们的心理特点是什么,有无心理障碍,哪些地方容易失误如此等等。
大学的思想政治教育还体现在校园文化上。实现二者融合要研究将校园文化活动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的具体形式和内容,以及校园文化对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近几年来,网络对学生的学习、生活等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因此,有必要加强校园网络文化建设,探讨网络文化对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
在专业教育中将专业课教学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相融合,对于提高高等院校的教学质量,实现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促进素质教育开展,培养具有创造能力和综合素质的现代化人才具有重要的意义,同时也符合现代教育发展的趋势。
参考文献:
学生思想状况:
学生积极要求上进,思想活跃,关心国家大事和社会热点问题,并愿意投身社会实践活动,表现出了独立思考和较为主动的参与意识。但全班的思想水平参差不齐,还有个别学生对集体活动态度冷淡,思想境界有待提高,更甚者有的表现出了自私自利、扰乱班级的正常学习生活秩序。
学生学习状况:
班级整体学习成绩一般,出现了两极分化的趋势。优生能积极主动的学习,但不够灵活,差生基础不扎实,出现了知识断层现象。总体上分析,全班学习态度还比较端正,由于处在小学阶段的末期,面临升学,有的在积极进取,有的失去了信心。
生理心理方面:
学生生理发育基本平衡,身高、体重、胸围等基本合理,近视率较低,多数学生身体素质较好,在校运动会上夺魁。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落实市教委的《关于适应新形式进一步加强和改进中小学德育工作意见》,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强化管理,依法治教,与时俱进,以人的现代化素质标准为内容,以养成教育为基础,以综合评价为导向,以教育科研为动力,切实尊重儿童的身心发展规律,将日常培养与开展活动激发积极向上的情感教育相结合,积极探索新时期德育工作的特点、途径、规律,构建新时期德育工作管理模式,努力提高德育工作的主动性、创新性、针对性和实效性。
进一步贯彻新形势下的新教育精神,落实学校教育教学工作计划,本学期我班将以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帮助学生从小学跨入中学的大门为核心,深入开展各种活动,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上一级学校送一个合格的小学毕业生。
二、具体工作目标
进一步强化做人,成长教育,课内打基础,教授给学生更多的知识;课外活动求发展,按照素质教育的发展方向,努力培养学生具备各种能力,培养学生会做人,学会学习,学会锻炼,学会吃苦,学会办事。坚持把德育放在首位,在落实《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引导在校内做好学生,在家做个好孩子,在社会上做个好儿童。
三、重点工作:
为了能把本班建成具有"团结、活泼、严谨、求学"的班风,把学生培养成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做一位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特制定班级重点工作计划:
1、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制定奖惩分明的班级公约;
2、在学生中培养竞争意识,有"你追我赶"的比学风格;
3、面对全体学生,要顾全大局,做到抓两头促中间;
4、关键要抓好班级的纪律,因为纪律是成绩的保证。要抓好纪律关键在教育好后进生。所以,转化后进生特别是双差生工作显得异常重要;
5、成绩、表现好的学生要经常鼓励,既要肯定成绩,也要不断督促,使他们不断取得进步;
6、力争做好每位学生的思想工作,使他们提高认识,不断上进。
7、配合各科任教师,培养学生广泛的学习兴趣。
四、工作措施
(一)抓好思想教育,强化德育工作。
1、班队会为先导,品德课讲解为基础。
2、抓住养成教育,讲规范礼仪。
3、开展丰富多彩的少先队活动。
(二)深入改革,提高教学质量。
(三)加强体卫工作,提高学生身体素质。
1、积极参加学校体育卫生活动。
2、坚持上好两操,两课,两活动。
进一步强化依法治教的观念,深入贯彻执行幼教两个法规和国家各项教育方针政策,全面实施对幼儿的素质教育,促进幼儿身心健康发展,为幼儿的终生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加强队伍建设,提高教工素质,充分展示“敬业、团结、勤奋、争优”的园风,营造求实、创新的教科研气氛,力争在本学期使幼儿园顺利通过验收,并成为先进单位。
二、基本情况:
东孔壁村是一个中等的行政村,总人口约1500人。0——5周岁人口总数为107人,3——5周岁幼儿总数为53人,目前我校学前班共有2个班,其中大班20人,小班27人,5周岁已升入一年级的1人。3——5周岁入园人数占3——5周岁幼儿总数的90。5%。
学校原来只有附设幼儿班,由于师资缺,只安排了一名老教师任教。我们充分认识到了幼教工作的重要性,调整和加强了人员。安排教导主任直接主抓幼教工作,成立了两个教学班,一个单式班,即学前大班,共有幼儿20名。一个复式班,即学前中、小班,现有幼儿27名。学前大班安排具有大专学历,有十几年教龄和丰富教学经验的女教师任班主任和学科教学。复式班安排老教师任教。
三、办园宗旨:
让每个孩子享受优质教育,让每个孩子健康快乐成长。
四、办园目标:
开创一流管理水平,建设一流师资队伍,达到一流保教质量,办成一流幼儿园所。
五、育人目标:
健康又自信,礼貌会交往,好奇爱探索,独立能合作。
六、园训:
团结向上,拚搏奉献,开拓进取,勇于创新。
七、工作措施:
1、加强学习,切实转变教育观念,用科学的理念来指导工作。组织全体教师认真学习陈至立部长关于《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通过学习充分领会其精神实质,并把思想统一到实际工作中来,使幼儿园的各项工作再上新台阶。强调建立一种新型的师生关系。要把师生关系转变为朋友关系,朋友之间是平等的,是相互尊重的关系。去掉“师道尊严”的架子,尽快摆正自己的位置,任何时候都应该以民主、平等的态度对待孩子,要尊重一切孩子,并尊重孩子的一切,杜绝训斥、推拉,讽刺,嘲笑,歧视等体罚与变相体罚。
如有家长投诉,园方一定要严肃处理。加强师德教育,重温师德规范,树立全心全意为幼儿、为家长服务的意识,切实转变工作作风,使工作更细致,服务更热情,作风更严谨。本学期可以由行政与工会携手,要求每位教师制定爱生公约;每月的教养笔记中要求围绕“怎样成为好老师”来展开讨论,讨论的内容可以从多方面进行,如:工作纪律、仪表服饰、对幼儿的态度、对家长的态度等,让教师充分发表自己的观点和见解;期中时让班主任谈谈关心、热爱幼儿的事例;期末时进行师德专题总结,并树立园内的爱生典范。鼓励教师不断学习,掌握现代教育技术,加强业务培训,以适应新时期教育发展的需要。
2、树立全新的保教观念:
1、教学活动中要树立老师讲得少,幼儿讲的多;老师动的少,幼儿动的多;老师在后,幼儿在前等新观念。
2、教育工作中要继续树立“可持续发展”及“以人为本”的教育观念,重视幼儿的社会性发展,培养幼儿的交往能力,竞争能力等。
3、强化内部管理,进一步完善各项规章制度。幼儿园根据工作需要,将重新调整每月考核条例,使考核标准更加细化、量化,激活竞争机制,真正体现奖勤罚懒。
4、全园上下团结一致,力争在本学期顺利通过一类幼儿园的验收,每位教师必须十分明确自己的工作职责,出色完成好各项任务,发扬“敬业、团结、勤奋、争优”的园风,刻苦努力,奋力拼搏,使幼儿园走上一个新台阶。
5、全面落实教育方针,一切为了孩子,为了孩子一切,为了一切孩子。在教育教学工作方面提出“思路更清晰,途径更灵活,方法更科学,内容更科学”的教改目标。组织全体教师认真学习新纲要,根据新纲要精神,重新调整作息时间、课务及教学内容。根据幼儿年龄特点以及新时期培养人的目标,幼儿园要开展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多渠道地让幼儿感知事物,如参观工厂、走访敬老院等。拓宽教学内容,重视环保教育,教学主题体现时代感。加强对幼儿日常生活的管理。通过日常生活活动,培养幼儿适应集体生活的规则(排队、安静等待、不影响他人)树立集体观念和纪律观念,加速从“自然人”向“社会人”的转化。培养生活自理能力和独立性。这不仅能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还可以增加幼儿克服困难的勇气和信心。重视对幼儿的德育教育,增强现代德育教育观念。开展遵循幼儿年龄特点的德育活动,强化三种习惯的培养:良好的生活卫生习惯是拥有强壮体魄的重要保证;良好的品德习惯是拥有良好道德品质的重要保证;良好的学习活动习惯是高度发展智力的重要保证。由此可见,培养良好习惯是培养孩子成材的起点,是幼儿园工作的核心,一定要抓早、抓好、抓准、抓强、抓小。继续做好家长工作,办好家长学校。(家长学校教学计划另定)强化家园教育合力,要深入发掘家长教育资源,主动密切家园联系,争取家长参与园内的一切活动,了解幼儿园的一切事务,经常与家长保持密切的联系,经常与家长进行沟通,多渠道地让家长了解幼儿园。重视幼儿的保育工作,克服重教轻保思想。
A、为幼儿创设优美舒适的学习游戏环境,密切注意环境的卫生与安全。
B、科学合理安排好一日活动,注意活动的持续时间、方式方法和强度、难度,给幼儿创设充足的自由活动时间。
C、培养幼儿良好的用餐、午睡习惯,重视生活中的每一个环节,加强随机教育,使生活内容教育化。
D、开展丰富多彩的体育活动,使孩子拥有强健的体魄。
6、每月品德教育、常规教育重点。
九月份:我爱幼儿园,我爱老师主题活动。
十月份:爱祖国,遵守规则。
十一月份:爱家乡,自控能力的形成。
>> 农业工程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 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创新基地建设和人才培养模式探索实践 护理学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教育中创新人才培养研究 多元协同,探索高质量电气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之路 电气工程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研究 中药学专业学位研究生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探索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电气工程”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多样化学分认证方案探索 产学研协同创新的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探索 全日制制药工程领域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探索 机械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工程管理专业学位研究生合作创新培养模式研究 研究生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研究 面向新时期的计算机专业研究生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探索 研究生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探析 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探究 中外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对比 全日制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的探索研究 人文学科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创新培养模式探索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
[3]杨卫.研究生教育追求“协同式创新”[EB/OL].[2008-10-29].http:///News/Info/20081029/525.
[4]李小昱,王为,张衍林,等.从中外研究生培养模式思考创新人才的培养[J].高等农业教育,2007,(11).
[5]宋东霞,刘丽新.从美国培养研究生的角度看我国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7,(8).
[6]王欢.国外研究生培养模式分析与借鉴[EB/OL].[2008-05-21].http:///content/2008-05/21/content_777821.htm.
[7]陶进.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J].继续教育研究,
2012,(11).
[8]叶宏.学术学位与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比较研究[J].中国成人教育,2007,(11).
[9]王正平.高等学校研究生导师队伍建设探讨[J].中国成人教育,
一、与学校领导沟通,把握学校育人目标
首先,班主任要认真学习新时期党的教育方针,深入领会其精神实质,牢牢掌握培育一代新人的大方向。
其次,要明确学校的工作总目标。对学校为实现这个目标所制定的方针、措施、策略、方法、步骤要有足够的认识。
再次,班级管理工作繁琐细小,班主任始终处于与学校各部门、各层次领导打交道的过程之中,所以班主任要结合实际工作主动多与学校领导沟通,多汇报、多交流班级工作情况,及时把有关班级管理工作的设想、意见、建议与要求(包括来自学生的)反映给相关领导,为学校班级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作出正确的决策。
二、与科任教师沟通,齐抓共管
随着科技发展与学科分化,教书育人已成为一项多元化的系统工程。在学生的成长过程中,每一个教师对学生都会有一定的影响,学生的个性成长是教师集体劳动的结晶。然而,在实际工作中,由于教师们的年龄、个性、教学经历的不同,加上教师的劳动具有个体性,很容易在某些问题上产生分歧,这些分歧导致了对学生教育的不一致,影响了教育教学工作的效果。因此,班主任要十分注意协调与任课教师之间的关系,充分调动任课教师的积极性,齐抓共管,激发学生好学上进的热情。如定期召开由全体科任教师参加的教研会与主题班会,并利用茶余饭后、课前课后,与科任教师交流班级的管理情况,互相了解学生的思想、学习表现,倾听科任教师对班风、学风建设的合理意见及对个别学生的教育对策。只有这样,班主任与科任教师才能为了共同的育人目标形成合力,使教育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与班级学生沟通,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
师生关系是教育过程中最基本、最主要的部分。班级学生是班主任的服务对象,班主任工作的出发点与归宿是让学生获得发展,因此,班主任与学生沟通显得尤其重要。同时,在新的课程标准下,教师的教育活动不再是依据固有的模式去“灌输”和“说教”,而要依据学生不同的个性发展和变化着的情绪去进行师生之间的相互沟通、交流与引导。
因此,班主任要从思想上改变过时的观念和专制的作风,与学生建立起师生之间平等的朋友式关系,使学生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体验到平等、自由、民主、尊重、信任、理解和宽容。所以,班主任要多渠道地与学生进行沟通,才能了解学生的实情,切准学生的思想脉搏,做好学生的思想工作。如班主任平时要利用一切机会走进学生中与学生接触、谈话,多参加学生的活动,处处做“有心人”和“知心人”;掌握学生的家庭背景、年龄特点、思想状况、兴趣爱好及社会对他们的影响,并倾听他们的心声,诚恳与之交流,从而达到师生心灵相容,思想相通,引导学生走向自律,不断获得进步。
四、与学生家长沟通,家校形成合力
在当前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需要的是有个性、有创新意识的人才,而教育仅仅依靠班主任,很难确保班上几十个学生的全面发展。所以,要教育好每个学生,管理好一个班级,必须争取学生家长的主动、积极配合。其重要性在于: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班主任和教师,父母的教育对孩子的成长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一是其血缘与抚养关系;二是最早对孩子实施教育;三是对孩子的影响最深远(终身的班主任);四是影响范围宽阔(语言、行为、生活习惯、思想道德、思维方式等)。因此,与学生家长沟通,形成教育合力,是新时期班主任工作的重中之重。
那么,如何沟通呢?笔者认为,一是建立联系机制,开通家校热线。开学初,和每位家长商定联系方式,制定相关措施,确保教育有效地从学校延伸到家庭。二是主动、耐心地和家长建立经常性的联系。主动出访,无论是家访或者在街上、市场上碰面,应主动与家长打招呼,不失时机地进行学生的信息交流。三是尊重与理解。尽管在教师与家长关系中,教师起主导作用,但在人格上是平等的。因此,班主任绝不能“越位”训斥家长,居高临下地跟家长说话,更不能把学生的过错强加在家长身上。对学生出现的问题,要心平气和地向家长解释。主动征询、商量、协调,共同探讨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共同处理好学生问题,让学生在一个充满关心、爱意的氛围中成长。这不仅能达到教育学生的目的,也能赢得学生家长的理解和尊重,收到“合力”的效果。
五、与社会沟通,整合育人资源
随着时代不断变化发展,社会环境也变得复杂起来,一些不良风气严重影响了学生的思想行为,不利于学生身心健康。为了抵制这些不良风气侵蚀,确保学校、家庭、社会教育的一致性。班主任还要积极、主动地与党政机关和各个社会团体、单位加强联系,争取支持与协助。如聘请老战士、劳动模范、干警等相关人员给学生进行传统教育、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同时利用黑板报、广播、电影等媒体,开展丰富多彩的宣传、实践活动,多方面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和气氛,给予学生良好的人格熏陶,让他们健康地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