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社会治安综合治理背景

社会治安综合治理背景

时间:2023-08-07 17:30:51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社会治安综合治理背景,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社会治安综合治理背景

第1篇

巴中市健全落实社会治安综合治理领导责任制实施细则解读一问:《实施细则》有哪些特点?

答:《实施细则》是结合巴中实际,对中央《规定》和省上《实施办法》主要精神的具体体现和落实。《实施细则》对综治领导责任制的责任内容、表彰奖励、责任督导和追究等主要方面,特别是对通报约谈、挂牌督办、一票否决等追责方式进行细化、深化和具体化。《实施细则》同中央《规定》和省委《实施办法》一样,具有丰富的内涵和重大的意义,是今后推动全市综治工作和平安建设的重要载体和有力抓手。具体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特点:一是涵盖范围宽。《实施办法》管理和约束的范围涵盖了综治工作、公共安全和平安建设的方方面面,对影响社会安全稳定的各个环节、各种问题表征都作了全面、准确、明晰的类分与界定。二是适用范围广。《实施细则》适用于全市所有党政机关、人民团体、事业单位、国有企业及其领导班子、领导干部。三是约束主体明。主要是明确各级领导班子、领导干部特别是党政主要领导干部的综治工作职责。四是规定内容细。对各级党委政府、各级领导干部的责任,对需要进行责任督导和追责的主要情形作了非常明确、具体的界定和细化,特别是对各级党委会、政府常务会专题研究综治工作的次数和综治委召开委员会的次数都作了明确规定,非常细致、非常具体。五是要求刚性大。特别是对责任督导和追究的七种方式,怎么追责、怎么处理,什么情况启动、什么情况从轻、什么情况从重、什么情况下解除,都规定得非常细、非常严、非常实,非常具有刚性的约束力。

问:《实施细则》的制定和出台对全市综治工作和平安建设有什么重要意义和作用?

答:《实施细则》是首部明确综治领导责任制的党内法规性、纲领性文件,是推动、促进我市综治工作和平安建设的重要准则、载体和抓手,既是强化各级领导责任、撬动综治工作的杠杆,也是推动综治工作和平安建设的钢鞭,更是倒逼各级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履行责任、抓实综治工作的利剑。《实施细则》的制定、出台和实施,有利于进一步明确、强化和压实各级领导的综治工作责任,织密压紧各级综治责任链条,构建横向到边、纵向到底、全面覆盖的综治工作责任体系,更好地推动综治工作,推进平安建设;有利于进一步整合各方资源、调动各方力量、发挥各方作用,构建党委领导、政府主导、综治牵头、相关部门(单位)主抓、社会各方面参与支持的综治工作整体格局,形成齐抓共管、共建共享的综治工作和平安建设整体合力;有利于进一步用好用活综治载体手段,夯实综治工作基层基础,强化综治工作动力保障,增强综治工作活力后劲,推动提升综治工作和平安建设水平;有利于进一步鲜明综治工作导向,充分发挥各级领导干部特别是主要领导干部的关键少数作用,带动形成各级党政高度重视、深入推动,各方面积极支持、合力推进的综治工作和平安建设良好氛围。

问:如何保证《实施细则》的规定和要求真正落到实处?

答:制度的生命力在于执行。再好的制度、规定和要求,关键在于能够执行,在于真正、有效地落实。按市委、市政府的要求,我们将采取多种措施,采用多种方式,确保《实施细则》的规定和要求真正落到实处。一是要强化宣传。要将《实施细则》纳入各级党委(党组)中心组学习和各级政府、各级部门会前学法、集体学习的重要内容,纳入各级干部培训和党校教育的重要内容,纳入各级干部遴选和领导干部任职资格考试的重要内容,同时,充分运用各类传统媒体和新媒体,运用各级党政网站、政法两微一端等多种载体,运用会议、简报、板报、宣传手册、主题宣讲、考试考核等多种方式,深入解读、广泛宣传《实施细则》的目的意义、特点内涵、主旨要义,使各级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对《实施细则》的内容规定特别是对自身的职责要求真正入脑入心、了然于胸,真正知责思为、知责尽责,充分履行综治工作责任,真正重视、支持综治工作,用心、用力推动综治工作。二是要强化推动。各级综治委领导要带头宣讲推动、贯彻落实,引导、推动各级部门(单位)、各级综治组织认真贯彻落实《实施细则》。更重要的是,《实施细则》的贯彻落实离不开各级党委、政府的重视和支持,实施过程中的很多重大问题需要各级党委、政府关心、协调、解决,这些都需要各级综治委去主动汇报、积极争取,充分依靠党委、政府的有力组织统筹,有效推动《实施细则》的贯彻落实。同时,我们还将充分利用新闻媒体和社会监督,对履行综治工作职责不到位的单位和个人公开曝光,推动《实施细则》规定要求落地落实。三是要强化督察。各级综治委(办)将把《实施细则》的贯彻落实情况纳入各级综治目标考核的重要内容,将组织专门督察组,通过明查与暗访相结合、集中专项督察与随机重点抽查相结合等方式,不定期加强督察,严格考核,推动《实施细则》深入贯彻、有效实施。四是要强化运用。市、县(区)综治委(办)将按《实施细则》的规定要求,与同级纪检、监察,组织、人社等相关部门建立联席会议机制,定期研究、解决综治工作推进和《实施细则》贯彻中的具体问题,提出落实奖惩激励措施的具体方案,决定需要问责追责的具体对象。同时,将健全完善干部选拔任用先征求综治部门书面意见和综治工作考核一票否决等行之有效的制度机制,把履行综治工作职责、落实《实施细则》作为重要的尺度和标准,把好干部选拔任用和绩效考核关,确保《实施细则》的各项规定要求真正执行到位、落到实处。

巴中市健全落实社会治安综合治理领导责任制实施细则解读二问:请您介绍一下《实施细则》起草的主要背景

答:去年,中央、省委分别出台了《关于健全落实社会治安综合治理领导责任制的规定》《四川省健全落实社会治安综合治理领导责任制实施办法》,首次以党内法规的形式明确了综治领导责任制。为认真贯彻落实中央《规定》和省委《实施办法》,推动提升我市社会治安综治治理水平,3月22日,市委、市政府以两办名义制定出台了《巴中市健全落实社会治安综合治理领导责任制实施细则》,结合我市实际,对健全落实综治领导责任制相关内容和要求做了细化、明确和强调,为进一步压实综治责任链条、推进平安巴中建设、提升社会治理水平提供了有力保障和支撑。

问:制定出台《实施细则》的主要目的是什么?

答:《实施细则》制定的核心目的就是落实各级党政和各级领导干部抓综治工作和平安建设的责任。通过发挥关键少数的作用,鲜明工作导向,传导工作压力,浓厚工作氛围,形成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良好工作格局,使各级领导班子、领导干部切实担负起维护一方稳定、确保一方平安的重大政治责任。

问:《实施细则》的适用范围主要是哪些?

答:本细则主要适用于全市各级党的机关、人大机关、行政机关、政协机关、审判机关、检察机关及其领导班子、领导干部,人民团体、事业单位、国有企业及中央、省驻巴单位领导班子、领导干部参照执行本细则,也即是全市范围内的所有党政机关、事业单位和编制内的所有领导干部,都受《实施细则》的影响和约束,都必须履行综治领导责任,必须执行和落实《实施细则》的规定和要求。

巴中市健全落实社会治安综合治理领导责任制实施细则解读三问:起草制定《实施细则》的主要考虑是什么?

答:我们在结合巴中实际起草制定《实施细则》时,主要突出了以下几点考虑:

一是在贯彻落实中央和省上的《规定》《实施办法》上体现巴中的决心和力度。一方面,以两办名义出台《实施细则》,确保文件的权威性和影响力。另一方面,在综治领导责任制的责任体系与《规定》《实施办法》保持一致的基础上,在责任内容、责任追究上,严于、细于中央、省《规定》《实施办法》,紧紧围绕谁来问责、问谁的责、怎么问责、什么情况下问责,进一步明确责任主体和责任内容,规范追责情形、方式、机制、程序及结果运用,着力划出几条硬杠杠、设定几个硬程序,真正体现规定和要求的严肃性、权威性,通过分类递进实施通报、约谈、挂牌督办、一票否决等问责追责方式,用真通报、真约谈、真督办、真问责,着力解决各级综治工作责任落实不到位,治安突出问题和公共安全隐患整治难的问题。

二是在具体的规定要求上体现可操作性。《实施细则》重点在突出规定和要求的可操作性上下功夫,着力打通综治领导责任制落实落地的最后一公里。在问责追究的适用情形上,结合巴中实际,增加了一系列定性定量的设置和定义,例如,对因工作推动落实不力,影响全市综治目标考核,以及因问题隐患突出、被上级综治委挂牌督办的;对市委、市政府和市综治委(办)下达的目标任务或交办重点工作重视不够、落实不力,推进滞后的;不认真贯彻执行市委、市政府相关决策部署,不遵守市综治委(办)工作运行规则和相关制度要求的。这些明确、具体的判定标准,大大增强了《实施细则》的可操作性,能够真正有效保障综治领导责任制在巴中落地生威。

三是在责任督导和追究程序上体现法治思维。首先,为使各方主体在平安巴中建设中的职责任务更加明晰和集中,《实施细则》按照党委领导、政府主导、综治协调、各部门齐抓共管,依次对各级党委、政府、综治委及其办公室、各部门各单位在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中的职责任务及领导责任分别进行了界定和明确,真正做到了明制度于前,重威刑于后。

问:《实施细则》主要由哪些内容构成?

答:《实施办法》共28条,由5部分构成。主要内容可以概括为三个方面:

一是明确责任主体。《实施细则》强调要严格落实属地管理和谁主管谁负责原则,进一步明确了党委、政府、各部门各单位以及各级综治委、综治办在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中的责任。明确了党政主要负责同志是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第一责任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分管负责同志是直接责任人,领导班子其他成员承担分管工作范围内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责任。同时,在完善落实责任制上,将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任务分解为若干具体目标,并以签订责任书或明确岗位职责、制定考核细则等方式,逐一细化落实到具体的责任领导和责任人员,建立严格的检查督导、定量考核、评价奖惩制度,推动综治工作责任落实。

第2篇

2010年我镇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的主要任务是: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十七届四中全会和全国、省、市政法工作会议精神,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认真学习贯彻总书记在在考察时的重要讲话精神,统筹抓好第一要务与第一责任,着力在深入推进社会矛盾化解、社会管理创新、公正廉洁执法三项重点工作上下功夫,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深化“平安四都”建设,全面提升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工作水平,努力开创我县综治工作与平安建设新局面,为“海西建设、先行、诏安崛起、四都新作为”营造更加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

加大社会矛盾化解,着力保持社会和谐稳定

继续按照县委提出的“坚持‘零报告’制度,加强对社会不稳定因素的掌握和研判,做到‘两个第一’(即第一时间掌握信息、第一时间妥善处置),确保一方平安”的要求,推动“三个机制”建设:坚持情报主导维稳工作机制。加强情报信息和社会治安形势预警分析,强化重要政治敏感时段社会管控措施,建立全方位的社会稳定预警机制。充分发挥基层维稳信息员在维稳工作中的“耳目”作用,密切关注宏观政策调控力度、重点、节奏变化可能给社会稳定带来的影响,密切关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经济结构、推进城镇化进程中出现的问题,及时掌握矛盾纠纷易发多发行业、人群、部位的特点,拓宽发现各类维稳信息渠道,提高预警、预报、预测水平,更好地掌控社会治安局势,筑牢维稳第一道防线。健全完善信息报送制度,明确信息报送内容和报送程序,严格信息报送责任。健全多元化调解机制。强化镇村在排查化解矛盾纠纷工作中的组织领导和综合协调的职能,建设好各类调解组织,坚持疏导,落实领导干部定期接待群众来访和机关干部下访制度。坚持依法治理、调解优先,按照调解、行政三级办理、法院二审终审的“路线图”化解社会矛盾。综合运用各种手段和措施完成积案清理工作,力争用一两年时间把涉法涉诉、执行积案基本消化解决。坚持多元化调解,推动调解组织机关、进企业,拓宽检调对接、调诉衔接通道,健全完善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三位一体的“大调解”工作体系。年内,镇综治委将结合开展深入排查整治、优化发展环境活动,全面摸排调处社会矛盾纠纷。完善处置机制。坚持科学民主依法决策,建立健全重大社会决策、重大工程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制,特别是对涉及群众利益的事情,要充分听取意见,兼顾好群众利益,从而有效预防新矛盾的产生。完善突发预防处置工作机制,制订更加符合实战要求的预案,提高预测预知、现场指挥、依法处置、舆论引导能力。一旦发生,领导干部要迅速到达现场,主动靠前做好群众工作,尽最大努力劝说、疏导群众、平息事态。政法综治部门要及时介入,协助党委、政府迅速查清事实,落实稳控措施,确保第一时间处置好第一现场。深入推进依法治镇进程,加大法治宣传教育力度,引导群众依法理性表达诉求,推动在法治轨道内解决问题。

强化治安打防措施,着力提升动态控制能力

加大严打整治力度,落实治安防控责任,不断提高社会治安掌控能力。坚持严打严防。严密防范、严厉打击境内外敌对势力、民族分裂势力、暴力恐怖势力、宗教极端势力和“”等组织渗透颠覆和分裂破坏活动,推进“无”创建活动,严防危害国家安全和政治安全的事件发生。同时,要坚持稳、准、狠、快地打击各种严重暴力犯罪和涉黑涉恶、涉枪涉毒犯罪,始终保持高压态势,切实保护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强化对重点人员、重点物品、重点阵地的管控。进一步完善以流动人口为重点的实有人口管理机制,建立重点高危人员信息库,严格落实对有现实危害性和暴力恐怖倾向的高危人群的常态化管控措施。强化各项安全生产监管措施,深入开展专项整治和隐患排查治理,落实企业主体责任和政府监管责任,严防发生群死群伤重大安全生产责任事故。增强重点整治实效。全面排查和整治社会治安混乱地区和突出治安问题,政法部门尤其是公安机关,要总结去年开展整治涉车犯罪专项行动的经验,下大力气、多策并举,努力控制“盗、抢”案件的高发态势,狠煞违法犯罪分子的嚣张气焰。加大对虚假信息诈骗、制假贩假售假等突出区域性治安问题整治力度;深入开展“扫黄打非”、打击拐卖妇女儿童和禁毒、禁赌、禁等专项整治行动,重在解决突出问题,重在建立长效机制,重在人民群众满意。年内,我镇将根据省、市、县要求,部署开展深入排查整治、优化发展环境专项行动。各村(居)要排查确定一批影响社会和谐稳定的突出问题等治安乱点,采取领导包点、挂牌督办、派驻工作队、责任单位及责任人捆绑等措施,限期改变面貌。整体推进治安防控。把社会治安防控体系纳入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推进农村、社区警务战略,完善镇、村(居)治安防范联动机制。全面提升技防水平,不断扩大技防、国道、省道沿线技防村(居)覆盖面。落实单位内部安全防范措施。强化物业小区治安防范管理。坚持建设与管理并重,法律手段、行政手段、经济手段、技术手段并用,明确电信运营企业、用户的法律责任,促进互联网业界加强行业自律,提高网上发现、侦查、控制、处置能力,严防形成隐蔽性犯罪组织和破坏性社会动员力量。四都派出所、林头防所要结合实际,制定实施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年度计划。

创新社会服务管理,着力加强综治专项工作

创新社会服务管理、努力实现由防范性管理向平等性、服务性、无偿性管理的转变。突出流动人口服务管理。按照“市民化待遇、亲情化服务、人性化管理”要求,推动流动人口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切实解决好流动人口就业、居住、就医、子女就学等困难。积极跟进全省重点小城镇综合改革建设试点工作,稳步推进户籍管理制度改革,逐步解决长期在本镇就业、居住的农民工落户问题,扩大村(居)流动人口服务站(所)覆盖面,推广租赁房屋“旅馆式”服务管理模式,提高流动人口登记办证率,探索建立“以证管人、以房管人、以业管人”的服务管理新模式。强化以出租房屋为重点的流动人口落脚点的管理,切实做好人口流出地和流入地的衔接配合工作,有效预防打击流窜犯罪。充分发挥流动人口中党员、团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增强综治专项工作实效。建立监管所与家庭、单位、社区帮教管理的衔接机制,建设集教育、培训、救助于一体的过渡性安置基地,广泛发动社会力量,切实加强对“无家可归、无业可就、无亲可投”刑释解教人员的教育、服务、管理,帮助刑释解教人员更好地融入社会。组织实施“青少年违法犯罪社区预警计划”、“为了明天工程师范”、“未成年人零犯罪社区”创建活动,加强对闲散青少年、流浪未成年人、农村留守儿童、服刑在教人员未成年子女教育、管理、服务和救助工作。加强对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和管理。部署开展重点青少年群体排查摸底专项行动。强化校园及周边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措施,奢华平安校园创建活动,切实推进平安文化市场建设,净化青少年成长环境。加强社会组织管理服务。完善对境内社会组织的分类管理制度,探索加强日常监管的有效办法。对敏感类社会组织的管理,民政、业务主管单位和公安、国家安全等部门要加强协作配合,建立健全内部会商机制,增强工作合力。对境外非政府组织,特别是宗教类和基金类等背景复杂、政治意图明显的非政府组织,坚持利用、防范两手抓,抓住重点组织、重点地区、重点领域,依法加强管理。对新经济组织、新社会组织要纳入管理视线,做好对可能出现的不稳定因素发现得早、控制得住、处置得好。

力求平安成果最大化,着力推进新一轮平安建设

围绕加快海西建设的新定位,立足新起点,按照“量上求发展,质上求提高,面上求巩固”的原则,强势推进平安创建,力求平安成果最大化,推动新一轮“平安四都”建设向更高层次迈进。开展新一轮平安创建。根据县委、县政府《关于开展新一轮“平安”建设活动的实施意见》要求,以争创“平安先行村(居)和“平安先行单位”为载体,镇综治委将根据县里要求,推荐一“平安先行村(居)”接受县考核验收,镇直部门要发挥领导、指导、管理、监督职能。坚持抓系统带单位,带头推进行业系统平安创建,争创县级“平安先行单位”突出创建特色和实效。各村(居)要认真总结五年多来创建经验,力争“一村一品”,着力打造本地区的平安创建品牌,巩固深化平安家庭、校园、金融、海域、企业、医院、边界等系列平安细胞品牌创建,不断丰富载体、拓展领域,创出特色亮点。镇综治委成员单位和有关部门要制定深化本行业本系统平安建设工作方案,明确牵头单位、责任领导、责任部门,将平安创建活动向各行各业以及新经济组织、新社会组织延伸,不断扩大平安建设的覆盖面。年内,力争推荐一批单位报市参加全省行业系统平安创建现场推进会。持续加大平安建设宣传力度,掀起新一轮平安创建热潮,营造“平安建设人人有责、平安成果人人共享”的社会氛围。培育平安文化,打造平安品牌,扩大平安效应,使人民群众对平安建设知晓率达到80%以上,对社会治安满意率保持在90%以上并持续稳步提升。

第3篇

一、派驻检察室基本模式及职能定位

近年来,浙江、海南、江苏等地相继探索设立了一批派驻检察室,这一做法是检察机关在新形势下围绕“三项重点工作”,更好地向乡镇、社区延伸检察职能,开展服务大局、服务基层工作,实现“重心下移、检力下沉,把法律监督触角延伸到广大农村”的重要改革举措,对解决矛盾纠纷、调控社会秩序、参与综合治理、维护社会稳定、创新工作机制、整合社会资源、加强监督调研、预警社会风险起到了重要的作用。纵观各地派驻检察室的基本模式、职能定位和工作侧重点,主要分为以下三种:

(一)服务基层发展型

这一类型的派驻检察室立足于检察职权的合理延伸,开展与检察职权有关的活动。一是密切关注所驻镇、区社会治安状况,及时发现、研判潜在的治安隐患和突出性问题,有效预警突发性事件和群体性矛盾,协助社区开展社会治安工作,及时解决问题,就地化解矛盾;二是依托检调对接、公调对接机制,大力开展涉检和涉法矛盾纠纷的排查和化解工作,推进检务公开,做好法律服务工作;三是对涉及农村交通、水利工程、农电改造等基础设施建设、支农惠农资金使用和其他涉农职务犯罪的举报线索进行整合、梳理,为打击坑农、害农、损农犯罪开辟案源渠道;四是配合所驻镇、区政法、综治部门开展平安法治创建活动,协助所驻镇、区党委、政府做好维稳各项工作;五是做好检察环节司法救助、青少年维权、预防违法犯罪、法制宣传教育等工作。

(二)执法监督办案型

这一类型的派驻检察室主要突出查办职务犯罪职能,树立检察室法律监督权威。一是受理各类控告、举报、申述等来信来访,对有价值的线索开展初查;二是独立或配合自侦部门开展职务犯罪案件的初查和侦查工作;三是配合侦查监督部门对辖区内公安派出机构有案不立、错误立案及侦查违法、执法不规范等问题进行监督纠正;四是配合监所部门对辖区内社区矫正对象(判处缓刑、管制、剥夺政治权利、假释和暂予监外执行人员)管理工作进行监督;五是与所驻镇、区行政执法部门和法庭、派出所相衔接,依法对行政执法、司法行为进行法律监督。

(三)综合型

这一类型的派驻检察室一般规模较大,所在辖区范围较广,检察工作人员较多,能够独立承担各项检察职能,在一定意义上可定位为“小检察院”。

二、派驻检察室在参与社会管理中面临的困境

虽然各个地区派驻检察室在工作职责中进行了全面的要求,但实际上由于职能定位不明确、保障机制不健全、内部管理不规范等问题的存在,使得派驻检察室在一定程度上很难全面有效履行相应的职责,更多是根据各地实际情况有所侧重。

(一)思想认识上不统一

对要不要开展派驻检察室工作,如何推进延伸法律触角工作,在一些地方领导层面还存在不同看法,有的认识不清、信心不足,因而徘徊观望、停滞不前;有的急于求成,片面追求全覆盖,粗放式设置各类派出机构,工作效益不明显。

(二)派驻检察室定位不准,职能不明

实践中,大部门派驻检察室只是作为基层检察院职能的延伸或辅助,主要开展法制宣传、犯罪预防、民行检察进社区,所起的作用似乎只是一般的普法预防,这与成立派驻检察室的宗旨不符。有些地方的派驻检察室甚至脱离检察职能,介入一些非检察职能的事务,导致工作偏离中心,不仅解决不了实际问题,还牵扯了检察机关人员的精力,荒于本职。

(三)派驻检察室保障机制不健全

派驻检察室的设置与否完全取决于地方党委政府和上级检察院的认同和支持程度,没有明确的法律依据,无法保证检察机关的独立地位,不仅容易使派驻检察室工作流于形式,有形象工程之嫌疑,而且影响广大人民群众对检察室的信赖和支持。此外,办公用房、办公经费、人员编制等问题也制约了派驻检察室的发展。

(四)派驻检察室的自身基础工作不扎实

就各地派驻检察室的管理情况来看,部分地方管理松散,制度不健全,对辖区内基层执法、司法单位工作情况、执法信息了解、掌握不够深入,没有统一协调管理的部门,除本单位的检察干警外,还聘请了乡镇政府、村(居)委会等社会人员,即使是本单位人员,也大多以兼职为主,大部门时间在本单位工作,无法顾及派驻检察室的工作。加之派驻检察室工作正处于探索阶段,上级检察院未将检察室工作列入考核范围,没有一套科学合理的检察室工作考核细则,造成部分地区的派驻检察室工作难以深入推进。

三、完善派驻检察室参与社会管理的几点设想

在我国正处于经济社会转型、改革攻坚、各类社会矛盾凸显期的时代背景下,如何更好地契合当前社会管理创新的需要,更好地契合科学发展观的需要,更好地契合检察机关强化法律监督的需要,更好地契合基层检察院建设的需要,是检察室建设所必须思考的重大课题。笔者认为,在当前的探索实践期,派驻检察室的工作侧重点应从立足检察职能,服务基层发展,参与社会管理出发,逐步向执法办案、履行法律监督职能转变。

(一)设立派驻检察室必须从实际需要出发。

延伸触角、检力下沉,根本目的是强化法律监督职能,更加有力地服务大局,满足人民群众的需要,必须“量需而行、量力而行、量效而行”。要在基层执法单位较集中、社会治安形式较复杂、司法诉求较多、预防职务犯罪任务较重、辐射功能强的重点乡镇、社区,设立固定办公地点、核定人员编制的派驻检察室。一个基层院可以集中力量设置几个重点检察室,不能平均用力,不搞一哄而上,不搞大而全,要充分考虑检察机关现有人力物力、基层执法环境、不同地区经济法制现状、群众认可支持程度等方面因素,因地制益、区别情况、积极稳妥地延伸法律监督触角。

(二)派驻检察室工作必须立足法律监督职能,紧紧围绕当前社会管理创新这一主题。

延伸法律监督触角,必须立足法律监督的本职工作,既不超越职权范围,又要达到强化职权、促进服务的效果。要严格认真执行高检院对延伸职能的七项重点任务,积极拓宽控告申诉、接待渠道,方便广大基层群众及时反映合法诉求,深入基层开展社会矛盾风险排查研判,第一时间发现苗条,第一时间掌握情况,第一时间化解就封,力争把问题解决在萌芽状态;积极参与基层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督促基层组织落实平安建设、法治建设各项措施,有针对性地提出社会管理创新意见;围绕人们群众关注的执法、司法问题,认真开展释法说理工作,为群众提供优质法律服务;加强对社区矫正工作的监督,配合做好社区矫正工作,积极参与、促进社会管理创新。

(三)派驻检察室要大力加强自身基础工作。

抓好基础工作室延伸触角的保障,要将加强基础工作作为重要方面来抓。一是细化工作制度。检察室人员的职责是什么,设哪些岗位,要执行什么样的制度,达到什么样的工作要求,都要明确规范,像检察业务工作岗位一样细化目标、责任和工作要求;要制定尽可能细致的工作流程,进一步规范履职方式、工作程序。二是完善工作台帐。对开展的每项工作都要建立基础台帐,做到底数清、情况明,能够根据台帐及时了解总体工作情况,分析工作中存在的问题,进一步改进工作。三是建立与基层单位的信息交流平台。逐步建立与基层党政组织、执法单位的联系制度,建立交流信息的平台,并通过联席会议等形式交换看法,研讨问题,尽可能广泛地了解社情民意,了解经济社会发展情况,共同关注民生问题,形成服务大局的合力。四是要加强对情况的研判分析。派驻人员要切实加强对掌握的信息材料的分析研究,从中梳理群众的需求,发现苗头性、倾向性的问题,及时报告情况,及时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建议,充分发挥派出机构的作用。

第4篇

[关键词] 城市公共安全;平安城市;国外经验

[中图分类号] D997[文献标识码] A

一、引言

城市和城市带的发展一方面使商品经济得到更充分的发展,另一方面也为居民提供了更加丰富多彩的消费产品和服务。但与此同时城市化也带来诸多安全隐患,如社会治安、交通事故等。如何解决这些城市发展中出现的问题,世界各国的学者和官员从不同的角度提出了一些解决的方法。在一系列的探讨和分析中,“平安城市”这一概念逐渐引起人们的注意,并被导入相关实践中。近年来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社会秩序和社会稳定指数出现负增长。改革开放后25年内,社会秩序指数年均递减20%。此外刑事案件中大案和要案比例上升,进入20世纪90年代后此趋势仍未得到遏制,如每万人刑事案件立案率从1978年5.5件上升为2003 年34.1件。这些数据表明,城市公共安全面临着严峻的挑战。2005年10月24日中央电视台社会与法频道围绕“平安中国”主题,推出大型媒体行动――《平安中国》宣传季,重点对2005年受到中央政法委、中央综合治理办公室表彰的全国102个综合治理优秀地市的平安建设进行全面解读,集中展示这些地市在开展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方面的新经验、新成就和新举措,包括城市防控体系建设、矛盾纠纷的排查和调解、预防青少年犯罪、安全单位创建、安全社区创建等方面的问题。由此在全国范围内掀起了一场创建“平安城市”的浪潮。

在创建“平安城市”过程中,国内许多城市做出了有益的尝试。广西南宁市提出的目标是政治安定、社会稳定、秩序良好、司法公正、群众满意。广东东莞的目标是将三个文明建设和社会治安、安全生产、公共安全等融为一个有机整体,着力构建‘五个机制’,努力确保社会政治稳定、确保经济运行稳健、确保治安状况良好、确保社会公共安全、确保人民安居乐业。在建设过程中,各地对城市安全的内涵理解不同,所采用的标准也各有千秋。有些城市强调打击组织,有些城市注重打击经济犯罪,而有些城市则强调社会公共安全。同时这些城市政府都制定了相应的安全建设计划。然而在执行过程中,效果不甚理想,其原因是多方面的,如一些预案过于抽象,只是单纯设置了一些职能部门,对责任的具体履行缺乏明确规定,对各部门之间如何协调无详细界定,致使工作出现缺位和相互扯皮。有些地方应对措施仍留有浓厚的计划经济痕迹,强调采用人海战术。实践中,所有政府职能部门都派员参加,无论工商、税务,还是环保部门无一例外,以期形成管理强势。但是这些管理人员既不熟悉管理流程,对违反规定的行为也没有处置权,造成所谓“空转”现象,不仅浪费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而且造成其他日常行政管理工作搁置。因此如何借鉴国际有益经验,进一步推动平安城市的建设是一个具有现实意义的问题。

二、加拿大多伦多有益的经验――市长社会安全计划

多伦多是北美最安全的城市之一。从表1可见,多伦多市的杀人和抢劫率远低于美国类似规模的城市,如纽约、洛杉矶、芝加哥等。虽然近年来多伦多的暴力行为仍时有发生,但多伦多市努力保持安全记录,游客们对当地街道的清洁和居民的友好大加赞赏。2004年3月在市议会通过的“市长社会安全计划”,旨在进一步控制暴力和其他犯罪行为的增加。多伦多的“社会安全计划”主要包括四项战略计划:

首先是加强邻区战略。该战略要求以2005年的工作报告为基础,确定多伦多周边的13个地区重点投资,寻求政府命令、警察、社区组织和居民的支持,调动地方的配套服务如图书馆、娱乐项目、公共卫生和青少年就业。

其次是危机应对战略。该战略要求城市各服务机构(包括警察、社区组织等)在危机处理过程中统一活动处理伤亡事件。此外要求居民通过书面信息反馈干预对危机管理进行支持,并鼓励以面对面交流方式参与社区会议。其次是青少年就业战略。主要是指通过与其他政府部门、社区和私营部门的合作,为青少年提供就业、受教育、培训和参与的机会。此外还有青少年司法援助战略。该战略强调以指导性干预计划,运用新途径将青少年纳入青少年司法系统,减少他们再次犯罪的风险。同时一些以社区为基础的计划将帮助那些触犯了法律的青少年。社区安全合作者可以干预审查一些以青少年为主体的团体组织的活动,以防范未然。市长委员会也可审查学校的安全活动。如果青少年面临被学校开除时,它可以提供建议。

在战略实施过程中,主要保障措施有建立关于社区安全的市长咨询小组、建立社区安全秘书处、为高危险社区制定邻区协助行动计划、针对计划和服务确定高危险社区、迅速制定新计划以打击团伙犯罪和枪支使用、促使企业为高危险的青少年提供就业机会、联邦与各州政府联合修改相关法律、扩展“社区危机应对计划”、使市议会参与制定和扩展“社区安全计划”。

此外,还设立2006年的市长社会安全奖,并与企业联合(如IBM加拿大分公司等)为青少年创造就业发展机会,作为城市安全计划中“青少年行动”项目的一部分。

在加拿大平安城市建设过程中,最有特色应属“公共交通运输安全计划”,包括防止汽车失窃(尤其当陌生人代为停车时);地铁上设有乘客援助警报(如遇到火灾、骚扰、疾病或事故等);行人单独外出时要避免走近路并保持对周围环境的警觉;实行“叫停方案”即在晚上9点至第二天凌晨5点间单独乘坐巴士的妇女有权不在规定的公交站台处下车,并且司机可以允许其从前门下车以保证其没有被跟踪下车;小心扒手;在上下楼梯或乘坐电梯时的安全;旅行安全等。

三、对我国的启示和经验

相对而言,美国、加拿大等西方国家由于启动时间早,在项目的具体步骤、注意事项等方面较为成熟和完善。尽管我国与这些国家在社会体制、政治制度以及历史传统和文化背景存在一定差异,但作为一种问题的解决途径,西方国家相对成熟的经验和思路对我国现阶段建设平安城市而言,不无裨益:

(一)突破社会治安领域,强调平安城市项目包容性

“平安”是社会稳定、环境和谐、秩序井然、生产安全、人民安居乐业的总称,是广义的“平安”。 平安城市建设不应局限于社会治安领域,还应向相关的领域拓展,如交通、环境等;并应积极寻求多部门、多领域的协同合作,各种资源的整合利用,运用系统的、综合的方法解决城市化进程中的平安问题,使城市的居民,游客、投资者都能感受到“平安”。

(二)建立以政府为主导,跨行业跨部门的平安城市战略框架

平安城市不仅是一个涉及范围较广的运动,同时也是一个长期的运动。仅仅依靠政府的力量是很难完成的,也背离了平安城市的本质和目的。政府、企业、非营利性组织以及公民应该也必须在平安城市项目中发挥各自的作用,但这只是一个前提,更重要的是跨行业、跨部门、跨地区之间的协调,才是平安城市项目成功的核心。因此在建设过程,首先应建立一个旨在整合城市资源,以公私伙伴模式构建的战略联盟。在此框架中不同类型的组织各施所长,运用各自资源,为城市居民提供一个安全健康的工作、生活、旅游环境。在这个过程中消防、公安、交通、教育、医疗、企业各相关部门可共同成立推进委员会,承担各自的伤害预防及善后处理工作。

(三)因地制宜,体现中国国情

在建设平安城市过程中,应注意到我国和西方国家建设平安城市的背景、动力有所不同。在具体操作过程中应有所体现,不可盲目模仿。我国应该结合各地实际情况,以解决问题入手,选择具有针对性项目,以高风险人员、高风险环境为切入点。在此过程,首先应建立健全伤害发生的频率及其原因分析的数据库,在伤害统计分析和危险危害辨识评价基础上,确立重点、有的放矢。其次,应在这过程中应考虑中国目前处于社会转型期,一些地方情况变化较快,既要注意政策连续性也要注意政策适应性。

总之,平安城市不单纯是一个纲领,而是广泛解决城市化进程中各种问题的方法和途径之一,是基于可持续发展观念,致力于平安等问题的城市发展战略。我们国家正处于经济转型和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的阶段,随之而来的一些城市问题不容忽视。这些问题的存在一方面会对区域经济发展产生负面的影响,另一方面也将影响到城市的最终发展。引进平安城市理念、推广平安城市项目将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 丁润柏.城市安全:亟需体制与科技创新[J].建设科技,2005,(8).

[2] 罗云等.城市小康社会安全指标体系设计[J].中国安全科学学报,2005,(1).

[3] 马德峰.安全城市:基于多维视野的考察[J].城市规划学刊,2005,(1).

[4] 马德峰.安全城市[M]. 北京:中国计划出版社,2005.

第5篇

摘 要:城市视频监控系统作为立体化社会治安防控体系中非常重要的一环,在犯罪预警、警情处置和犯罪侦查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这些已被实践所证明。但是,这些应用一般只是在事中和事后,在警情和犯罪状况日益复杂的今天,怎样利用城市视频监控系统发现犯罪的苗头,并预防犯罪,是目前值得研究和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拟从情景犯罪预防理论着手,对城市视频监控系统的犯罪预防功能进行初步探析和研究。

关键词:城市视频监控系统;犯罪预防;情景预防

一、引言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增长和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人口流动性增大,诸多社会隐患也随之而来,怎样让城市居民的安全得到更好的保障是公安部门不可回避的问题。为解决这些问题,平安城市作为“3111工程”的重要部分被提上日程。在这一背景下,得益于数字技术和网络通讯技术的高速发展,我国的平安城市项目建设日新月异。城市视频监控系统作为平安城市项目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它可以对一些治安重点监控区域,如城市中主要街道、路口、商业中心、车站广场、学校、居民小区、交通卡口等场所实施远程、实时全天候的监控,并进行集中管理,及时了解现场的车流、人员及相关异常情况,并进行远程录像备份,城市视频监控系统的完善,构建起在人防、物防的基础上与技防相结合的立体化安防体系,起到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效果。

在上述这些应用中,城市视频监控系统在犯罪侦查方面的应用最为广泛。众所周知,治安案件的发生随机性很强,案件侦办难度大,而城市视频监控系统所拍摄到的视频资料则成为帮助警方破案的重要线索,对正在发生的犯罪行为进行及时部署、控制和防范,为案件侦办带来便利。

然而,随着先进的数字安防技术的发展,城市视频监控这一安防系统本身的功能和定位也正逐渐发生变化。传统意义上城市视频监控系统所记录的影像资料被作为破案的线索或认定犯罪的证据,但是,随着监控视频图像质量的提升、互联网传输速度加快、计算机处理能力和视频分析算法的进步,而今的视频监控系统在全方位、多维度综合分析海量数据后已经能够预判和预警一次可能发生的事件,城市视频监控系统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成为犯罪的预警和预防系统。

二、城市视频监控系统犯罪预防作用的理论基础

在犯罪预防理论中,司法预防、社会预防和情景预防这三种犯罪预防模式构成了相对完善的犯罪预防体系。在我国,一直以来比较重视司法预防和社会预防,而对情景预防关注较少,情景预防措施也不太完善。那么究竟什么是情景预防呢?

情景预防是由英国学者罗纳得・克拉克等倡导的一种犯罪预防理念,这一理念的要义在于,对某些高发生率的犯罪,通过控制环境,增加犯罪难度,尽量减少犯罪回报,从而预防犯罪。这一理念还设定了一系列的具体措施,具体而言,包括5大类25项措施:增加犯罪难度,例如目标物强化、通道进入口控制、控制犯罪工具和武器、转移犯罪人等;提高犯罪风险,例如强化保护措施、协助自然监控、减少陌生人介入、实行定点管理、加强正式监控等;降低犯罪回报,例如隐藏目标、移动目标、对财产进行标识、排除犯罪利益等;减少犯罪刺激,例如减轻公众的挫折与压力感、避免冲突、减少犯罪模仿等;排除犯罪借口,例如建立规则、设立告示、激励道德意识等。

因此,我们可以试着这样来理解情景犯罪预防理论,即犯罪的情境预防是指通过分析环境空间、作案机会、条件等因素对犯罪人理性抉择和犯罪决策的影响,即从犯罪心理学的层面研究人在什么情景下最容易犯罪,从而针对某些特定的犯罪设计出一种较为系统或常设的方法对犯罪可能利用的环境加以规划和管理,从而提高犯罪难度、犯罪的风险和成本,降低犯罪回报,以达到在事前预防犯罪的一种犯罪预防方法。情境犯罪预防不依赖于社会和社会成员结构的改善,而是致力于减少犯罪的机会,其发展与理性选择理论、日常行为理论和环境犯罪学理论是密不可分的。

综上所述,情景犯罪预防的核心和精髓在于增加犯罪难度,提高犯罪风险和犯罪成本,减少犯罪的收益,减少犯罪机会,通过实施特定的干预,阻断犯罪的某一个环节,从而达到犯罪预防的目的。

城市视频监控系统功能和作用的发挥正是建立在这一理论基础之上,从情景犯罪预防措施的各个环节入手,通过切断某一个链条实现对犯罪的干预,从而阻却犯罪或者降低犯罪的可能性,对其在犯罪预防中的作用进行研究和发掘将有助于完善犯罪预防体系。

三、强化城市视频监控系统犯罪预防功能的具体措施

在情景犯罪预防理论的支撑下,城市视频监控系统应从单纯的犯罪记录器转变为犯罪的阻止者,其在运行过程中,应充分发挥主动防范,管理前置的功能,在实现犯罪预防功能时应注重以下几点:

1、强化重点区域的远程管控,建立健全预警机制。根据某些违法犯罪的特征,违法犯罪人员的基本情况、作案类别、作案手段、作案工具、侵害对象等信息进行深度分析研判,建立数据库,并与公安信息系统进行实时碰撞、比对,一旦发现预警信息,及时组织警力进行实地查处,切实消除违法犯罪的苗头、隐患。加大警情高发区域视频监控探头的分布密度,进一步消除视频监控盲点,实时掌控重点区域的动态,一旦发现等警情,及时处置,提升警情的实时发现率和快速处置反应能力,实现预防犯罪的目的。

2、专业队伍网上不间断可视化巡逻。公安部门应在各级监控控制中心组建视频图像监控队伍,利用视频监控平台,开展24小时不间断巡查,对视频图像信息进行实时分析、研判,在梳理掌握治安形势特点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采取各项预防措施,对可疑人员的活动轨迹进行动态掌控,防范于未然。

3、在各监控区域设置警示标志,对犯罪分子进行威慑,从心理因素上对其进行干预和引导,确保其不敢为、不能为。

总的来说,应根据建设“平安城市”的总体要求,以构建社会动态监控系统为重点,在强化人防、物防的基础上,广泛运用先进的科学技术,从警情研判、科技防控等方面着手,深入挖掘城市视频监控系统的潜力,促进其高效利用,最大限度地挤压违法犯罪空间。同时,应进一步完善平安城市视频监控系统管理机制,增强综合治安防控能力,提升治安防范效能,从而达到预防犯罪的最终目标。

四、结语

城市视频监控系统预防犯罪的机制是多样的,包括:对潜在犯罪分子心理上的抑制和威慑;增加犯罪的难度;提前发现犯罪萌芽因素从而改变犯罪的进程,增强应对犯罪行为的时效性等等。因此,在不断加强城市视频监控系统的硬件设施建设的同时,也应十分注重对视频监控系统后台数据的分析和处理,加强对违法犯罪行为的预判能力,做到提前预警,提升响应速度,不断提高防范和打击犯罪的时效性和有效性,从而更好的预防和打击犯罪,全面落实党的十报告关于深化平安建设,完善立体化社会治安防控体系,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要求。从根源上对犯罪行为进行预防和控制,增强城市生活的安全感,进一步推进平安城市的建设,真正实现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愿景。(作者单位:青海民族大学法学院)

参考文献:

[1] 杨建国.《论视频监控的犯罪预防功能及犯罪侦查价值》[J].《犯罪研究》,2011年第1期.

[2] 庄劲,廖万里.《情景犯罪预防的原理与实践》[J].《山西警官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年3月第1期.

第6篇

关键词:Web 2.0 AJAX SuperMap

中图分类号:TP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3)01(a)-00-02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市场经济的迅速发展,城市流动人口大量增加,带来许多不安定因素,社会治安形式严峻,刑事案件、抢劫案件、盗窃案件居高不下。针对这一日益突出的社会安全问题,中央提出对社会治安进行综合治理,并把创建安全文明小区、创建平安企业作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一项重要内容。

社会治安监控系统作为监控中心平台,涉及的工作对象包罗万象,而且众多的工作对象均具有与地理位置密切相关的属性,传统的信息系统中没有地理位置信息的管理,在实际工作中带来许多不便。这时候需要一个视频监控综合应用管理平台,集成了统一管理、集中监控、流媒体转发、存储点播、报警联动、远程指挥、视频会议、目标识别、GIS应用、GPS定位等多种功能于一身,可以满足各系统对图像资源统一调度、突发事件应急指挥、区域统一集中实时监控、区域日常巡查、图像资源相互协作共享等各种应用。

全国各地报警与视频监控系统的发展非常迅速,在基层公安机关打击、预防违法犯罪方面起到了良好的作用。同时,由于系统应用的不断深入,系统规模的不断扩大,系统的整合需求日益强烈,各级公安机关也对远程图像资源共享提出了新的要求,诸警种跨区域图像共享需求日益增多,治安动态视频监控系统管理范围不断加大。因此,要充分利用社会监控资源,整合社会资源,进一步提高公安机关对违法犯罪的快速反应和有效处置能力就成了当前社会安全需求的重点。

1 视频监控系统简介

视频监控系统采用基于嵌入式技术的网络监控系统,选用H3C硬件系统,该系统以网络集中管理和网络传输为核心,完成信息采集、传输、控制、管理和储存的全过程,能够架构在局域网/城域网/广域网之上,并与现有网络设备实现无缝连接。GIS模块部分为我中心进行开发并与H3C平台进行对接。其中系统最终用户预计是55个,最终可能扩展为100多个,为了充分利用资源,减少系统维护的投入,采用B/S架构,这样即减少地理信息数据维护的工作量,又把对客户端的设备及软件需求降到最低。

1.1 系统建设目标

报警与监控系统是在整合公安和社会报警与监控资源的基础上,加强信息在产生、存储、传输、处理过程中的安全措施,实现公安机关和政府有关部门对报警与图像信息的共享。

报警与监控系统建设的目标为:

(1)制定视音频图像的编码、存储、传输、控制标准,实现视音频信号的互联互通。(2)实时图像和历史图像回放质量符合公安实战的要求,传输网络保证视频传输的及时性和可靠性。(3)优先保证报警信号的传输,为报警信号的传输预留紧急通道。(4)建立完整、严密、可靠的认证体系,为系统的运行和管理提供安全保障。(5)与现有的公安接警指挥系统(110、122、119等)在统一平台上运行,实现报警信息与图像信息有机联动。(6)系统应该具有良好的扩展性,能在规模、监控层次和功能等方面进行扩展。(7)具有良好的设备可维护性,实现设备的自动巡检。(8)充分利用已建成的网络、设备等资源。(9)视音频与报警信息的有效存储与快速检索。

1.2 系统框架

系统整体结构设计思路使用三层模型,如下图所示:

按照这个结构,我们设计如下的系统功能结构图:

1.3 系统设计

“城市网络城市地理信息系统”是一个以计算机网络、GIS(地理信息系统)、图像处理、自动控制等高新技术为支撑,综合视频监控信息、地理位置信息、文字数据信息于一体的GIS,对天津市城区报警与电子网络监控系统对应的室外监控点进行查询、分析和管理的信息系统。该系统能够管理数据信息并以地图方式显示结果,将传统的网络视频监控带入到可视化空间中,大大提高管理水平。城市网络地理信息系统采用北京超图地理信息技术有限公司的WebGIS 软件SuperMap IS 开发平台。在该系统中,充分发挥了SuperMap IS开发平台技术的先进性。

1.4 图与表

(1)整个系统传输方式非常灵活,可利用已有光,可利用已有专线网络,更可利用公众宽带网,将端监控点的音视频、控制、报警信号以模拟信号、字的方式传输到上级监控中心,非常符合、贴近不城市的复杂环境、特殊需求。(2)监控中心的核心设备为模拟矩阵和数字硬盘像机(DVR),同时具备一套功能强大、集成度很的综合监控平台软件,能够管理、控制模拟(矩)、数字(DVR、网络视频服务器)设备和信号的件平台。(3)矩阵系统对模拟信号进行切换上屏幕墙监,DVR则将传统的模拟视频信号转换为数字信号,过计算机网络来传输,通过智能化的计算机软件处理,这就形成了模数网络结合的监控系统。实现视频/音频的数字化、系统的网络化、应用的多媒化和管理的智能化。

2 系统实现

2.1 地图服务

地图服务使用AJAXmap体系结构进行展现。AJAXmap主要分为地图服务端,AJAXmap服务端和AJAXmap客户端。

AJAXmap的客户端是指开发者使用ajaxmap 控件开发出的web应用程序。AJAXmap的客户端主要功能就是利用ajaxmap 控件的属性与方法进行地图基本参数的设定与提交,负责 GIS功能相关参数的设定与提交,同时可以设定地图在客户端显示的位置等信息。

在作ajaxmap开发时,首先需要将sdk目录中所有文件夹及其文件拷贝到自己的web应用程序中,同时将sdk\scripts目录中的js文件引入web页中,以便调用其类的方法与属性。

2.2 监控和地图互动

WebGIS上与监控平台对接采用联动的方式,即根据地图上监控点保存的对应球机的ID组成一个UDP协议数据包由WebGIS服务器向本机指定的端口发送指令(CU监听UDP的10998端口,以接收外部的播放请求),客户端在启用协定端口的监听的前提下,客户端监控平台处理协定端口收到的数据包,根据解析好的UDP消息中所带的参数,进行相应的处理向视频转发服务器请求指定的摄像机视频如图视频监控与WebGIS互动流程图。当请求的摄像机视频已经在某个窗格上播放了,则直接回复OK;播放的视频默认在第一个可用通道播放,如果所有窗格都已经占满了,则在第0个通道播放,覆盖原来窗格播放的视频。播放了视频以后,一分屏显示;当有预置位调用的时候,直接下发预置位调用命令,不考虑云台控制权限;当用户处在非实时监控页面时,自动跳转到实时监控页面。云台的控制权还是在全球眼客户端,WebGIS和全球眼客户端平台是相对独立的。

2.3 查询与分析

本系统于WEB GIS结合,提供多种页面形式供用户浏览,用户可在电子地图上点击视频点获得当前监控路口图像。同时可以进行地图的定位查询,结合各种安保专题数据进行扩展,提供经历分布查询、分区域查询、单位场所的综合关联查询以及监控点查询。监控点区域分布的分析,结合案事件进行分析,迅速挖掘出有用信息。

3 结语

较以往的视频监控平台,本系统主要体现以下几个创新点。

(1)实现监控点的地理定位,使监控点可视化表现于地图上;(2)采用先进的WebGIS技术使得系统易于扩展、升级;(3)WebGIS平台采集了监控平台告警信息,可以进行告警定位。但是,由于此次WebGIS与监控平台的对接没有实质的把两个系统综合集成,给用户造成使用两个系统的效果,最好的方式是监控平台把GIS嵌入到本身的系统中作为一个管理综合平台或者监控平台嵌入WebGIS中,基本的业务可以在WebGIS中完成。通过本系统的实践,我们充分体验了SuperMap IS 的优势,SuperMap IS完全具备了部署企业型WebGIS项目能力。

参考文献

[1] 付葶,王增武.基于GIS技术的安防平台建设[J].成都信息工程学院学报,2007,22(增刊).

[2] 陈家友.安全技术防范在城市网络建设中的作用[J].中国安防产品信息,2005(5).

[3] 视频管理及应用平台在城市网络建设中的作用[M].湖南安防网 ,2007.

第7篇

关键词:独立学院;稳定工作;继承;创新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02-0107-03

在中国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中,自20世纪末以来,我国出现了一批由普通高校与地方政府、企业等合作举办,办学机制和模式既不同于传统公办高校,也不同于民办高校的新型本科院校。这批新型本科院校被称为独立学院,经过近十多年来快速发展,已成为高等教育的生力军。独立学院的稳定工作既有对传统高校的继承,也呈现出基于其办学体制和模式的特色。

一、独立学院稳定工作面临的形势

1.办学主体多元化背景下的大学治理格局。(1)独立学院的多元管理:母体高校与政府教育行政部门。根据教育部26号令的有关规定,独立学院的管理主体不仅包括母体高校、合作举办方,还涵盖教育行政部门以及相关管理部门,管理主体更为多元。独立学院的多元管理,对独立学院的稳定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所要处理的问题有时较普通公办高校更为复杂。以浙江大学城市学院为例,在政府管理序列里,浙江大学城市学院视为市直属单位,并纳入市直属高校管理;同时浙江大学负责办学指导,也将学院纳入二级单位进行具体的指导管理;同时,学院也接受浙江省教育行政部门和杭州市教育行政部门的监督和指导。学院的上级管理部门相对较多,客观上对学院的维稳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2)独立学院的组织隶属与运行机制:稳定工作的责任主体。独立学院的举办者一般是两个或两个以上,其中包括普通高等学校和具有法人资格的社会组织。因此,独立学院在组织隶属关系上,既属于母体高校,又属于参与举办的社会组织。如浙江大学城市学院,从组织隶属关系上,学院既隶属于浙江大学,又隶属于杭州市人民政府,学院的维稳工作既要向浙江大学负责,同时也要向杭州市人民政府负责。在运行机制方面,浙江大学城市学院实行市校合作办学机制。浙江大学对学院办学给予全面指导和支持,杭州市委、市政府在建设用地、办学资金资助等方面对学院进行大力扶持,这一“双塔型”的运行机制,既确保了学院的办学质量较高,同时也让学院有了一个更为稳定的发展环境和更为优越的发展条件。(3)独立学院稳定工作的任务。独立学院由于办学体制和管理模式与母体高校不同,因此,其稳定工作既有母体高校共性的特点,又有一定的特殊性。一般而言,高校安全稳定工作主要包括四个方面:①政治稳定,即高校上上下下统一思想、凝聚力量,这是稳定工作的核心要求;②人员稳定,即学生和教职工思想积极、情绪稳定,这是稳定工作的基础;③教育教学活动稳定,即教育教学活动科学合理、井然有序,这是稳定工作的标志;④环境稳定,即校内外环境安全、生活安定,这是稳定工作的保障。而独立学院稳定工作面临的最大挑战来自于学生和教职工,这两个群体具有与母体高校师生不同的一些特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难度比一般高校更大,给稳定工作带来一定的影响。

2.高等教育大众化时代的学生群体特点。(1)民主参与及维权意识普遍较强。当下,社会民主化进程不断加速,学生的民主政治参与意识也在不断提升。尤其随着网络技术的应用和普及,学生通过网络实现民主政治参与变得更为便捷。每年的两会期间,许多学生提出的意见和建议引起媒体、社会和政府的广泛关注,甚至直接获得政府高层的重视和采纳,也在客观上激发了学生的公共事务参与欲求。在大众化时代,在经济较为发达的地区,学生法制观念较强,教育是服务的理念深入人心,在按办学成本分担机制收费的独立学院,学生对自己的权益更为关注,维护自身权益的意识更加强烈,对于学校的教育教学改革有时甚至会更多地从眼前的经济利益考量,而很少顾及长远的发展需求。(2)自我管理能力普遍较弱。独立学院的学生思维敏捷,对公共事务参与意识强,但毋庸讳言,独立学院的学生自我管理能力普遍较弱,自律性不够,生活没有规律,用于上网或其他娱乐活动的时间较多。尽管学院在学风建设方面着墨甚多,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在历年学风调研活动中,上课迟到、早退、旷课,以及在课堂上玩手机、聊天等不良习惯占比重仍然较大。说明不少学生养成了自由散漫的习惯,缺乏自我约束能力和自我控制能力。(3)多元价值观比较明显。社会多元化在独立学院学生身上的影响力更深。社会多元带来价值观的多元化,直接导致学生思想意识多样化,消费主义、享乐主义与主流价值观相互交锋,共同体现在学生的行为模式上。大部分学生政治取向主流,政治态度积极,但政治动机多元,无论是人生目标,还是学习目标变得更为现实。(4)高收费带来的教育价值诉求强烈。与公办院校相比,独立学院收费较高。据中国校友网统计,越是处于经济发达地区的独立学院收费越高,上海、浙江、北京和广东等地独立学院人均本科专业学费最高,文理均在15000元以上,这一数字还在不断攀升。按照经济学等价交换原则,学生付出更高的学费必然要求高校提供质量更高的教育服务作为交换。尽管价格与价值之间并不能完全一致,但从整体来说,应该保持基本相符。这就对独立学院的教育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能否满足高收费带来的教育价值诉求的提高,为学生提供满意的教育服务,是许多独立学院需要面对的问题。

3.契约化管理下的教职工群体特点。(1)从业人员组成的多元化。由于独立学院体制机制新、办学历史短、发展起步晚,与公办高校在争夺优秀师资的过程中,往往处于劣势地位。因此,从业人员组成更为多元化,无法像母体高校一样,形成一个较为稳定、向心力较强的师资队伍。以浙江大学城市学院为例,学院正式在编的教职工分为事业编制和企业编制,其中事业编制又包括浙江大学编制和杭州市事业编制。非在编的教职工包括签约兼职教师、其他兼职教师、外籍教师和社会化管理人员等。整个教师队伍组成较为复杂,管理难度较大,存在不少影响稳定的因素。(2)师资队伍的稳定性。2002年7月国务院批准《关于在事业单位试行人员聘用制度的意见》以来,高校开始推行破除“终身制”的聘用制和劳动合同制。顺应国家人事改革形势,浙江大学城市学院根据自身办学特点在人员聘任、薪酬体系、职称评审、职位晋升等方面设计了一系列的制度,对教职工进行契约化管理。与“终身制”的铁饭碗相比,契约化管理尽管有其优势,但由于受传统观念的影响、教师流动的局限性、事业单位人才流动性弱等因素制约,也存在不稳定因素。根据不完全契约理论,由于交易费用、信息非对称、有限理性等因素,契约具有不完全性,因而,契约式管理具有不稳定性和可变性。(3)教职工的权利意识和心理行为特征。教职工的契约式管理往往通过合同的形式规定双方的责任与权利,但合同作为显性的书面契约并不能涵盖教职工职业发展的全部,除此以外,教职工――尤其中青年教师更看重学校能否提供良好的发展平台、公平的教学与科研体系、职业发展与支持政策,以及足够的尊重与关怀等等。因此,在劳动合同制之外,高校还应该与教职工建立隐性的“心理契约”。一个能从内心认同学校价值观,与学校心理契合度高的教师,更容易成为学校中的稳定因素。但由于独立学院的体制和办学历史,学校文化的整合能力并不强,心理契约与百年老校相比牢固度不够。而一旦教师违背心理契约,必然产生失望、愤怒、悲观等不良情绪,对学校的满意度和忠诚度降低,进而对学校政策产生抵触,降低工作积极性。

二、独立学院稳定工作的体制与机制

1.继承母体,健全体系。学院建立党委领导下的稳定工作领导体系,完善机构设置,配备工作力量,强化责任分解,基本建立了完备的传统高校应具有的稳定工作体系。维稳工作内容主要涉及综合治理、、学生教育管理、教职工思想政治工作、舆情应对、特殊人群关注、突发事件应对等多个方面,并全面落实了相关单位与人员的维稳与安全工作责任。

2.建章立制,注重防范。制定《处置影响校园及社会稳定重大突发性事件应急预案》、《校园安全稳定月度工作重点》,签订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目标管理责任书,开展学生思想动态调研及重点学生排查工作,做好毕业生离校工作,建立和完善了一整套维护学院稳定的师生思想政治工作机制、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机制、预警机制、矛盾纠纷排查化解机制、治安防控机制、信息分析报告制度、重点对象追踪制度、处置预案制度等。

3.渠道畅通,强化疏导,维稳工作关键在预防。城市学院建立了主管领导定期带领各职能部门对校园各类安全隐患进行排查和处理的机制,通过分析安全形势、治安动态、工作难点等问题,把危及校园安全稳定的不利因素消灭在萌芽状态。同时,以人为本,畅通申诉渠道,建立院领导接待日、信息公开制度、民主决策制度,倾听师生诉求,及时疏导师生情绪。开展校园文化品牌建设,增强对师生的人文关怀,建设和谐校园。特别在师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方面大胆创新,勇于探索,形成了自己的特色。

三、独立学院稳定工作的探索创新

学生稳定是高校稳定工作的主体与核心。城市学院将学生稳定作为学院稳定的重中之重来抓,不仅在收费、饭菜价格、宿舍环境等涉及面广、大家普遍关心的事务上做到公开透明;在心理、学习、生活等方面存在困难的重点学生方面做到早发现、早解决;而且着眼于学生稳定工作的长效机制建设,以学生党建为引领,以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为基石,以学生公寓为契入点,着力在党建进公寓、分院与公寓联动育人、强化养成教育等方面整合力量,探索学生稳定工作的联动整合机制,进一步抓实学生稳定工作。

1.以学生公寓为主阵地,构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联动机制。(1)建立传递快捷的信息平台。学院党委组织力量设计开发了集工作展示和交流、学生信息管理于一体,能够实现公寓与分院信息互动交流的综合性党建网站“浙江大学城市学院党建工作网”,为公寓与分院的工作联动提供了技术支撑。另外,学院保卫部门与学生工作部门联动,建立了学生晚归不归信息通报机制,为及时掌握学生动态、强化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条件,同时也通过思想教育,有效减少了学生突发事件的发生。(2)建构公寓与分院的联动机制。依托党建信息互动平台,公寓与分院间建立起多种途径不同层次的沟通协调通道,互补联动开展学生思想教育管理工作。联动机制的建立实现了公寓与分院资源信息共享,有利于双方开展联动教育,及时、全方位帮助学生解决困难、成长成才。(3)深化以养成教育为载体的思想政治教育。深化学生理想信念教育,建立长效机制,以让每个学生拥有理想并为之努力和实践为主旨,提升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责任感和社会适应能力。组织开展内容丰富多彩、形式灵活多样的实践活动和公益活动,培养学生诚信意识、感恩意识和社会责任感,营造和谐开放、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氛围;规范和完善工作机制,加强学工队伍建设,建立新型师生关系,促进学生健康成长;抓好学生骨干队伍和学生党员队伍,扶持和树立典型,发挥榜样示范作用;依托公寓管理和公寓文化建设进一步深化学生养成教育。

2.以增强队伍凝聚力和稳定性为目标,完善全员岗位聘任机制。学院着眼队伍稳定、人心稳定,着力加强能促进员工扬长发展的岗位聘任制度改革。学院通过多轮岗位聘任,不断完善全员岗位聘任机制,优化师资队伍结构,努力打造一支业务素质过硬的教学科研队伍和管理服务队伍,为教职工个人发展提供良好的平台和环境,不断增强队伍的凝聚力和稳定性。(1)显性的合同契约与隐性的心理契约相结合,增强教职工的凝聚力。确立“学院育人,学生为本;学院办学,教师为本”的理念,处理好学生培养与教师发展、学院发展间的关系,让教师从心底认同学院的价值观,实现学生、教师和学院共同发展进步。(2)制订和完善符合教职工发展要求的相关政策。相继出台兼职人员管理办法、引进人才实施办法、岗位聘任管理办法、教师进步计划,构建符合学院人才培养需要的师资队伍,为教职工发展提供了稳定的政策支撑。(3)实施各类人才工程,鼓励优秀师资脱颖而出。对纳入人才培养计划的教师,给予相应的配套经费,在出国进修、培训提升和学术交流等方面优先考虑。建立更加宽松、自主的考核机制,营造有利于优秀教师的发展环境。(4)加强培养,促进教职工素质和能力提升。学院设立配套基金,加大资助力度,通过国际交流培养,扩大教师的国际视野和参与国际交流的能力;通过与企事业单位开展合作交流,增加教师的企业实践经历和科研实践经验;通过开设综合叉课程学习,推动交叉复合型培养。

第8篇

[关键词]中小学 危机教育 危机意识

[中图分类号]G6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1)08-0146-02

近年来,我国处在公共危机事件多发期。危机事件渐渐受到我国研究人员的关注,各种专著与论作相继发表。总体而言,我国学者更注重社会公共危机尤其是自然危机的应对及危机预警体系建构研究,却忽视了受害者个人危机意识的培养。发生在福建南平的“3.23特大恶性凶杀事件”――55秒内江姓男子持刀砍杀小学生致8死5伤,为我国的中小学危机教育敲响警钟。正如新华社记者涂洪长评述的“在校园特别是中小学内,未成年人比较集中,相对缺乏应对突发安全事故的意识和经验”,中小学危机教育应当警钟长鸣。

一、中小学危机教育相关概况

据资料统计,每年我国约有1.6万名中小学生非正常死亡。仅在2000年,我国因为安全事故、食物中毒、溺水自杀等死亡的中小学生平均每天有40多人。也就是说平均每天有接近一个班的学生“消失”。2006年全国共报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824起,约80%的突发事件发生在学校。2008年的四川大地震中,失踪的中小学生人数达到了5335人。这些“带血”的数据表明中小学生因为自身经验的欠缺与生理的不成熟,在危机事件的发生时更易受到伤害。而在现行的危机教育特别是学校危机教育研究中,对高校大学生心理危机关注较多,对中小学危机教育必要性认识及研究尚显缺乏,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危机教育意识薄弱

据2006年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危机管理课题组公布的《中国城市居民危机意识网络调查报告》显示,一半以上的被调查者从未想过在“居住的地方”“工作和学习的地方”如何避难。这说明大部分中国公民没有应急的实际经验。在安全教育方面,全国有82%的学校平均每年进行3次以上,11.7%的学校进行两次以上,5.7%的学校只进行1次,还有0.6%的学校从没进行过安全教育。

(二)相关法制及教材缺失

在中国的现行法律中,只有2007年11月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第二章第三十条规定:“各级各类学校应当把应急知识纳入教学内容,对学生进行应急知识教育,培养学生的安全意识和自救与互救能力。”但就如何执行教育与不执行的处罚方面未作出相关量化规定,重视度严重不足,使中小学危机教育无章可循。在教材方面我国目前还没有专门针对中小学危机教育的教材出版,只有早期编写的安全教育读本。目前各地所出版的少量诸如《中学公共安全教育读本》和《生命教育读本》等也仅限于个别的尝试,内容和体系大多过时、陈旧。

(三)教育覆盖范围窄、实效性差

我国中小学危机教育重在关注人身安全,如火灾、溺水、等的安全教育,一直到四川大地震前,人们对校园危机的自然性灾害、社会暴力事件以及师生冲突关注都比较小。国家在政策方针上也一直强调学校治安综合治理,着重培养学生遵纪守法的观念。如1992年的《国家教委关于做好学校治安综合治理工作的几点意见》、2000年的《关于深化学校治安综合治理工作意见》等都只是强调学校在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要做好校内网保全工作,却忽视了对中小学生危机意识和危机应对能力的培养。即使部分学校进行了危机教育,在实施过程中也大多是应景之用,多以“简报”和“图片展”的方式见之于墙角、报刊栏内,并未产生实效。

二、危机教育缺失原因及对策探讨

(一)历史原因及文化背景,中小学危机教育认识缺失

我国长期实行的是私塾制,采取言传身教的方式教学,学生人数比较分散,可能爆发的危机事件种类与影响上都没得到认识。虽然现在的学校已经成为人口集中的班级教学,但自古以来认为学生应“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想法依然盛行。学校教育也没有认识到危机教育可能“内在于人类社会自身的内部结构”,抱守危机仅产生于“人与自然二而一的框架下”的观念,导致学校、老师、学生危机应对意识薄弱。加上中国传统的儒家与道家都强调“自然”“无为”,笃信“天行有常”,认为发生的自然灾害都是“命中注定”,甚至是“逃脱不了”的。虽有“安而不忘危”“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等危机思想,但也只是辅佐于帝王权术或道德教化,无法成为主流。使得自古以来的华夏人缺乏应对危机的积极性,很少去自觉认识危机事件,更谈不上加强危机教育。

(二)主观原因及制度欠缺,中小学危机教育体系尚显不足

在校园环境中,危机教育存在校领导、老师、学生三方参与主体。但从我国实际而言,中小学领导与老师对危机教育的认识不清晰,仅从外部上、客观上控制危机事件的发生,却忽视了第三方即被保护者――学生个人主观危机意识的培养与危机应对知识的教育。导致学校管理严格、加强限制,学生不理解、主观上加以排斥或轻视,加之危机来临时对危机事件认识不清,对如何应对危机缺乏有效方法指导或者主观产生恐惧,导致了严重的伤亡或者心理留下阴影,进而形成了更严重的隐患。

危机事件具有突发性,而法律政策的制定具有滞后性。政府“潜意识”认为危机教育与政府无关,重事后补救轻事前预防,危机教育长期未受到系统性的理论指导。虽在《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中指出“教育主管部门应当对学校开展应急知识教育进行指导和监督”,但因学校情况各异,教育部无力也不可能进行行之有效的监督,部分学校便以此为推辞,并未切实施行危机教育。

(三)经济原因及实践缺乏,中小学危机教育实施阻力重重

中小学教育又称九年义务教育,学校财政大多来自国家及地区财政拨款,大部分只能保证学校基本的教学与办公设施的修建与维护。对于危机教育这种见效慢、投入大、“吃力不讨好”的任务是无心也无力执行。加上危机教育尚属新生事物,人们对其重要性、优越性、如何进行及发展趋势并没有系统认识,危机教育实践经验缺乏,主要采取历行的灌输式教育方式,缺乏实际演习与学生互动,主观上易导致学生的反感,效果不大。

相应的,在中小学危机教育上,我们要转变传统教育理念,遵循基础教育规律,开展带有阶段特点的危机教育。而作为学校危机教育重要内容的课堂危机教育,也要转变常态的教育方式,可采用案例教学法、角色扮演教学法、调查研究法培养中小学生关心生活、关心时事、关注社会危机事件的良好习惯,避免过度“填鸭式”教育带来的反感。教育学生正确认识危机,提升中小学生对于危机的防范意识与应对能力及对待危机的良好心态。除此之外,还可以将学校危机教育列入教育部规定的课程体系,通过一系列的刚性要求切实保障我国中小学危机教育的开展与实效。在中小学危机教育落实问题上,首先要提高校园甚至是社会整体对于中小学校危机教育的关注度,认识到中小学危机教育势在必行,依靠学校重视、老师讲授、家长配合、学生参与来形成合力,卓有实效地实现中小学危机教育的任务。其次要制定中小学危机教育相关法律文件及考评条例,做到危机教育有法可依、有法必依,制约与惩处因教育缺失导致的恶性校园危机事件。加强中小学危机教育研究,支持危机教育相关书籍出版,完善中小学危机教育体系,以防止和减少危机的发生、蔓延及其损失。在国家与财政上,在保证学校基本设施建设的同时,也应当注意学校必要的安全设施、卫生防疫条件等等。应设立各中小学危机教育专项资金,确保各地中小学都平等享有危机教育的权利。

中小学的危机教育事关全国千千万万中小学生的身心安全与健康,关系着社会的安定与团结,关系着我国的未来建设大局,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中小学危机教育已经警钟长鸣,我们必须统一认识,加强中小学危机教育已迫在眉睫。

【参考文献】

[1]中国行政管理学会课题组.中国群体性突发事件成因及对策[M].国家行政学院出版社,2009年7月版.

第9篇

今天,本人受曾路明县长和钟振宇、陈小杰副县长委托,主持召开全县第四季度防范重特大生产安全事故暨全县消防工作会议,主要内容是贯彻全省今冬明春消防工作电视电话会议和全市第四季度防范重特大生产安全事故电视电话会议主要精神,研究部署我县第四季度安全生产工作。刚才,县安监局局长叶夏鸣同志和县公安消防大队大队长刘南安同志分别传达了全市第四季度防范重特大生产安全事故电视电话会议和全省今冬明春消防工作电视电话会议主要精神;叶局长、县公安局的范云光副局长和刘大队长还结合部门的实际,分别通报了全县1-10月份的安全生产、道路交通、消防工作情况,分析了当前存在的主要问题,并对下一阶段工作作了部署。讲得都很好,很客观,很有针对性,我完全同意。希望大家认真领会此次会议精神,切实抓好各项安全生产工作的落实。下面,我提出三点意见和建议,供大家参考。

一、认清形势,正视问题,切实增强做好安全生产的责任感和紧迫感

从刚才夏鸣同志通报今年以来我县各类安全事故的起数、受伤人数、死亡人数、直接经济损失来看,四项控制指标均比上年同期呈上升趋势,死亡人数已经突破了市政府下达我县的全年事故死亡控制指标。特别是今年第三季度,接连发生了几起事故。“7·04”黄塘建筑施工工地2死5伤坍塌事故、“7·14”宝山铁矿4人死亡较大事故、“8·13”南岭镇王告村2人死亡民宅火灾事故、“8·27”柏埔镇东方村农网改造工地1死2伤触电伤亡事故、“9·30”瓦溪镇四联路段两车相撞造成3人当场死亡的较大交通事故。这些事故的接连发生,教训十分惨痛,给个人和家庭、给企业和社会都造成了极为严重而不可挽回的重大损失,同时也表明了我县面临的安全生产形势仍然非常严峻。

反思今年以来我们的工作,应该说,县政府对安全生产工作是高度重视的,召开的会议、下发的文件、对安全生产方面的投入都比往年要多,仅安全生产基金,县财政在预算中就安排了100万元,并在各镇设立了安监站。各镇、各部门和各企业(业主)也作了较大的努力,做了大量的工作。但为什么我县还是接二连三地发生安全事故呢?这只能说明我们的认识还不到位,措施还不够有力,工作还做得不够有效,还存在较多的突出问题。主要表现在如下七个方面:一是各镇、各部门对安全生产重要性的认识不到位,重视的程度和领导的力度不够;二是责任意识不够强,责任落实不够到位;三是抓安全工作的作风不深入、不扎实,安排部署多、督促检查少、工作落实差;四是缺乏警钟长鸣、常抓不懈的意识,风来抓一阵、风过就停止的“一阵风”现象较突出;五是企业对安全生产的投入不足,企业业主“重效益、轻管理,重生产、轻安全”的现象仍然存在,普遍存在侥幸心理,麻痹大意;六是主管部门监督管理不够到位,执法力度不大;七是对安全生产的宣传教育不够,群众安全意识淡薄,自我保护意识不强。以上这些问题,都是主观原因造成的,归根结底就是安全意识不强、安全生产责任制和工作不落实的问题。这些问题,也是我县几起事故发生,造成我县安全生产面临非常严峻形势的主要原因。因此,各镇、各部门、各企业务必从中吸取深刻的教训,引以为戒,举一反三,牢固树立和增强“安全大于天,责任重于山”和“不出事就是本事”的意识,始终绷紧安全工作这根弦,克服麻痹、侥幸心理和松懈思想,采取强有力措施坚决遏制各类安全事故,尤其是重特大事故的发生。

二、突出重点,强化措施,扎实做好今冬明春安全生产工作

秋冬季节是生产繁忙期,也是事故高发期。11月8日,省召开了今冬明春消防工作电视电话会议,接着市又召开了第四季度防范重特大生产安全事故电视电话会议。各镇、各部门、各企业务必要增强忧患意识,按照省市会议精神和总体部署要求,结合实际,针对突出问题和薄弱环节,采取切实有效措施,加大对全县道路交通、非煤矿山、危险化学品、消防、建筑施工、烟花爆竹、学校、锅炉和压力容器等重点行业、重点领域、重点部位进行拉网式的安全生产大检查,用铁的手腕整治安全隐患,切实做好安全生产“落实年”和“攻坚年”的收尾工作,做到“事故高发期事故不高发”,努力实现我县安全生产形势的好转。

一要继续抓好道路交通安全的排查整治。道路交通安全管理工作既是重点又是难点。要按照“五整顿、三加强”的要求和“抓道路,防特大;抓重点,保下降;抓落实,压势头”的工作思路抓住交通管理、交通设施、交通意识和事故处理四个环节,巩固“治超”成果。要加大对超载、超速、酒后驾车等违法行为的查处力度,加强对校车和农用车的安全整治。抓紧完善道路交通安全设施,全面排查治理事故多发路段和危险路段。切实加强对客运企业的安全监管,提高客运企业的安全管理水平。此外,要加强对古竹榄溪、江口和临江码头船只的检查,严禁“三无”船只参与各种营运,确保渡口、渡船的安全。

二要继续抓好非煤矿山的排查整治。市对矿产资源的管理和开发利用非常重视,抓得很紧,专门组织各县区到江西赣州参观学习考察,接着又组织由市党政领导挂帅的督查组到各县区现场检查。刘小华市长对矿产资源的整治提出要“铁腕整治、敢于碰硬、铁面无私、六亲不认”。由此可见市委、市政府的决心和态度。我们要按市的部署和要求,采取强力措施,铁腕整治,确保抓出成效。对无证照或证照不齐全、安全生产条件不符合要求的矿山企业要坚决予以关闭,决不手软;对已排查出来的非煤矿山隐患,要切实抓好跟踪整改落实,以巩固今年以来特别是今年6月份以来的整治成果。

三要继续抓好重大危险源和重大事故隐患专项治理监控工作。要督促指导有关企业继续健全重大危险源和重大事故隐患管理档案,对重大危险源进行定期检测、评估和监控。对重大危险源,有关单位要每天一查,主管单位要每周一查,综合监管部门要每月一查,并记录在案,发现安全隐患,必须克服麻痹大意思想,及时报告并及时消除。对前段时间开展重点行业和领域安全生产隐患排查治理专项行动排查出来的隐患,各有关部门要强化督导,加强检查,督促各类相关企业认真搞好自查自改,彻底清查事故隐患,不留死角和后患。对重大事故隐患要切实按照“指定部门、挂牌督办、落实责任、限期整改、确保安全”的原则,切实抓好整改。

四要继续抓好消防安全工作。县政府与各镇、各有关单位签订的消防安全责任书,明确了今后一个时期的消防工作目标和任务。各镇要把消防工作纳入本镇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纳入政府任期目标和工作重要议事日程,定期研究部署,协调解决消防安全重大问题。要严格贯彻“安全自查、隐患自改、责任自负”的消防安全自主管理机制,依法履行消防安全职责,加强组织领导,层层签订目标管理责任书,确保各项工作落到实处。要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大局出发,认真贯彻中央综治办等七部委《关于加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消防工作的指导意见》,把农村消防安全纳入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纳入农村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和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及平安建设范畴。按照广东省《消防工作“十一五”规划》(粤府办〔2006〕68号)的要求,中心镇要在今年底建立专(兼)职消防队,古竹镇已依托派出所建立了兼职队,蓝塘和龙窝两个镇要加大力度,务必在年内建立兼职队,其他条件较好的镇、村,也应该考虑成立专(兼)职消防队或义务消防队,努力构建纵贯城乡的社会化消防控管体系;各镇要把消防水源、消防通道、消防通信、消防装备等公共消防设施,纳入农村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做到“村庄整治到哪里,消防建设就跟到哪里”,切实提高农村防火灭火水平,全面提高农村抵御火灾的能力。各职能部门要按照“一岗双责”的原则,除加强对本系统的消防工作监督管理外,要按照“谁主管、谁负责”和“谁发证、谁负责”的原则,严格执行相关审批发证规定,对消防安全不合格的单位和场所,一律不准发给相关证照,超出法律规定已发放的,要及时清理和整顿,不符合条件的要坚决予以变更或吊销。公安消防部门要严格执行国家和人民赋予的职权,加大消防执法力度,做到隐患必除,不留后患;要统筹兼顾,抓住重点区域、重点场所、重要时期以及重要时段的消防监督管理,从根本上遏制重特大火灾事故的发生。在执法过程中,要切实做到“三个必须,三个决不”:一是对违反消防法律法规的单位和个人,不管有什么背景,都必须坚决依法处罚,决不姑息;二是对排查出来的火灾隐患,必须依法监督整改,决不手软;三是对有可能造成群死群伤的重大火灾隐患,必须坚决铲除,决不放过。工商部门要将消防安全工作作为发放证照的前置条件;综治办要把消防工作纳入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考核内容。安监、公安、消防等部门要定期开展联合安全生产执法大检查,对存在的消防安全隐患,要限期整改,消除火灾隐患。县政府将对照《责任书》,定期对各级政府和消防安全责任人、有关职能部门落实消防安全责任制的情况实施考评,对成绩显著的单位和个人予以表彰,对消防安全责任和防范措施不落实,发生重特大火灾事故的,严格按照“四不放过”的原则,严肃处理,奖惩分明。

五要继续抓好建筑施工的监管。秋冬季节,历来都是建筑施工的黄金时期,也是易发生建筑施工事故的时期。从近期县对全倒户重建工作检查的情况来看,普遍反映建筑师傅难请的问题,表明当前全县在建工程多、建筑施工繁忙。各镇、各有关职能部门要认真吸取“7·04”黄塘建筑施工工地2死5伤坍塌事故血的教训,保持高度警惕,切实加强对城乡建筑工地特别是无图纸、无规划、无报建、无监理、无资质等“五无”工程的整治;规划建设部门要对在建工程在企业施工资质、工程的总承包企业和分包企业以及工程监理、施工现场、吊塔提升等方面进行认真细致的检查,严防建筑施工事故发生。

六要继续抓好烟花爆竹的专项整治。近段时间来,非法运输烟花爆竹有所抬头,从非法渠道进货现象时有发生。县禁燃办也对此作出了专门部署,加大了打击力度,并在短时间内在蓝塘、附城、乌石、瓦溪等镇所在的区域截获了价值20多万元的“私炮”,由此可见问题的严重性。因此,各镇、各有关部门务必要高度重视,突出烟花爆竹运输、销售两个环节,继续加强对烟花爆竹行业的监管,县安监、公安、供销、交通、工商、质监等部门要密切配合,齐抓共管,坚决查禁、取缔烟花爆竹非法销售网点,确保市场经营安全有序。

七要继续抓好应急救援体系建设。“7·14”宝山铁矿事故本是1人死亡最后却导致4人死亡的较大事故,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一个关键的原因就是该企业没有事故应急预案,事故发生后缺乏应急救援能力所造成的。因此,各有关部门要督促未制订事故应急预案的企业抓紧制订;对已有应急预案但不完善、应付式的企业,要督促他们重新修订,加以完善。各部门要组织、督促企业进行应急救援演练,从而提高应急救援的实战能力,增强突发事件的处置能力。

三、加强领导,落实责任,努力把安全生产工作抓出成效

今年初,县政府与各镇和有关部门签订了安全生产责任书;会后,县政府还将与各镇签订消防安全责任书。各镇、各部门要严格按照责任书的要求,切实加强领导,转变作风,认真履行安全生产责任书规定的各项职责,切实担负起安全生产和事故防范的责任,进一步完善镇、村、企业安全生产管理责任制,落实镇、村、企业安全生产管理责任,深入查找本镇、本部门存在的突出问题和安全隐患,加大投入,严防死守,做到人员、经费、措施、督查、事故隐患整改“五到位”,坚决遏制一般和重特大生产安全事故的发生。对严重忽视安全生产的企业和个人,以及安全生产违法行为和安全生产事故,要严格按照“四不放过”的原则,依法加大处罚力度,不仅要追究事故直接责任人的责任,同时要追究有关负责人的领导责任,依照法律法规严肃处理。县政府已制定了《****县20****年度安全生产责任制考核工作方案》,即将下发到各镇各部门。今年的考核工作,县政府将专门成立考核小组,对各镇实行全面、严格的考核,请各镇高度重视,全力抓好安全生产各项工作措施的落实。各生产经营单位作为安全生产的责任主体,其法人代表是安全生产的第一责任人,要对本单位的安全生产全面负责。各生产经营单位要正确处理安全与效益、安全与发展的关系,进一步强化生产经营单位的安全生产主体责任,建立健全企业内部安全生产管理机构,配足安全生产管理人员,制定完善以安全生产责任制和安全操作规程为主要内容的规章制度,并层层落实到车间、班组和具体岗位;要加强对重大危险源和事故隐患的排查、监控和整治,及时消除事故隐患;要制定完善的事故抢险救援预案,并定期进行模拟演练,提高企业和职工的抢险自救能力;要积极采用安全性能可靠的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不断改善安全生产条件;要定期开展安全生产技术培训,提高员工的安全生产技能;要加大安全投入,确保人员到位、费用到位、管理到位。

第10篇

关键词:现状 问题发展趋势 禁毒对策

中图分类号:DF3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2)05-058-03

一、我国违法犯罪概述

是指鸦片、海洛因、甲基本丙胺(冰毒)、吗啡、大麻、可卡因以及国家规定管制的其他能够使人形成瘾癖的品和。在本文中,违法犯罪仅指吸毒违法行为及我国《刑法》中所规定的犯罪行为。

具有以下共同特征:(1)有一种不可抗拒的力量强制性地使吸食者连续使用该药,并且不择手段地去获得它;(2)连续使用有加大剂量的趋势;(3)对该药产生精神依赖性及躯体依赖性,断药后产生戒断症状;(4)对个人、家庭、社会都会产生危害性后果。①基于此,泛滥与环境污染和青少年犯罪并列,被视为当代世界三大公害。

目前,我国吸毒现象有愈演愈烈之趋势。1988年,我国首次公布全国登记在册的吸毒者为5万人,2000年为86万,2004年则达到114.04万。2009年为133.5万人,其中男性占84.6%,女性占15.4%,35岁以下人员占58.1%。截至2010年底,全国共发现登记吸毒人员154.5万名,35岁以下人员占56.8%。其中海洛因成瘾人员106.5万名,占69%。按照一个显性吸毒者背后有4~7个隐性吸毒这来计算,中国吸毒人口在600万以上。这个数据可以得出禁毒工作面临着严峻挑战的结论。同时,滥用合成问题更加突出,截至2010年底,仅查获登记滥用合成的就有43.2万名,其中新查获11.94万名,多数是25岁以下青少年。青少年滥用新型合成趋势愈演愈烈,基于此,2011年国际禁毒日主题为“青少年与合成”。

在犯罪方面,2010年,全国共破获犯罪案件8.9万起,其中部级目标案件140起,同比上升288%;摧毁制毒工厂、窝点378个;打掉犯罪团伙2700余个,抓获犯罪嫌疑人10.1万名,同比分别上升14.5%和10.8%;破获10千克以上大案400余起,缴获海洛因5.3吨、鸦片1吨、冰毒及片剂9.9吨、氯胺酮4.9吨、大麻3.2吨,有力打击和震慑了犯罪分子的嚣张气焰。②

二、北京市违法犯罪现状

对于北京市而言,违法犯罪主要有以下几种状况:

(一)违法情况

1.吸毒人员状况。北京市吸毒人员持续增长,呈现低龄化的趋势。北京市登记在册2.6万余名吸毒人员,35岁以下的青少年达到2.2万余人,占88%。而实际吸毒人数远远大于此,全市16个区县均有人员涉毒。

北京市吸毒人员成分复杂化,各行业人群均发现有吸毒现象,同时,复吸率保持较高水平,在强制戒毒和劳教戒毒的1万余名吸毒人员中,被劳戒或强戒两次以上的占63%。

北京查获的吸毒人员多为外省市籍贯,其中吸食新型的人员比例上升。例如,2009年北京1月―5月查获吸毒人员1674名,北京户籍的占36.5%;查获的吸毒人员中,新发现的918名,其中18岁~35岁滥用冰毒为主的男性吸毒人员占76.1%。目前,北京市传统滥用虽已得到有效遏制,但并没有明显萎缩,同时,合成滥用情况突出。

2.交易和吸毒完全转入地下。2007年,北京市公安局首次公开披露了本市三个主要的市场:丰台区的万泉寺、宣武区的湾子、海淀区的魏公村。警方表示,在持续大规模的打击下,这些地方的交易已不再像原来那样呈半公开化,毒贩和吸毒者在交易时已经完全转入了地下。这意味着,警方打击交易已取得一定成效,同时,北京市吸毒、贩毒现象仍然存在,但更为隐蔽,采取有效措施防毒控毒的难度增大。

3.诱发其他社会问题。北京注册的海洛因吸食者为1.2万人,实际上,北京吸食海洛因的人数大于4.8万人。按照一个中度成瘾者,每天平均消耗海洛因为1克,以每克400元的价格计算,他一年用于吸毒的费用为14.6万元。照此计算下来,北京一年消耗海洛因17.52吨,合计费用为70.08亿元,而这仅仅是海洛因的吸食费用,使本该用于拉动北京市经济增长的消费资金流入了黑市。

同时,问题还诱发大量违法犯罪活动和社会丑恶现象,以贩养吸、以盗养吸、以抢养吸、以赌养吸、以养吸等涉财型获取毒资的违法犯罪情况日益突出。刑事拘留和治安拘留的对象中涉毒人员比例不断上升,问题已成为影响北京市社会治安稳定的一个重要因素。

(二)犯罪情况

2000年至2003年,北京市共破获犯罪案件5600余起,抓获犯罪嫌疑人6100余名;查获吸毒等违法案件1.5万余起,抓获吸毒人员1.7万余名;缴获各类1000余公斤。

2006年至2009年,北京市各级公安禁毒部门共破获违法犯罪案件13860余起,抓获嫌疑人16600余名,查获吸毒人员11100余名,查处涉毒娱乐场所38家,收缴各类770余千克。

2011年共破获违法犯罪案件近4000件,同比增长5.8%。破获千克级以上大要案22起,同比增加10%,抓获吸贩毒人员4800余人,收缴各类120余千克。特别是2011年第四季度,北京警方共破获违法犯罪案件460余起,其中连续抓获30人以上吸贩毒团伙6个,抓获违法犯罪嫌疑人480余名,收缴各类43.6千克,各类枪支11支,同比均有大幅上升。

三、北京市问题发展趋势

北京作为正在发展的特大型国际大都市,贩卖作为一种经济行为(即使其违法),在高额利润的驱使下,呈现出明显的市场化特点,北京市现有和潜在的消费市场,对违法犯罪活动是极大的刺激。随着的全线渗透及北京消费市场吸与贩的相互刺激,问题将日益突出,主要呈现以下几种趋势:

(一)消费趋势

1.北京市吸毒人员将增多,尤其是青少年吸毒人数所占比例将会更高,消费市场将继续扩大。众所周知,一朝吸毒,十年戒毒,终生想毒。戒毒人员复吸率是极高的,相关研究表明,我国一般戒毒人员脱毒治疗后半年内复吸率高达90%以上③(笔者认为真正意义上的戒毒成功是指离开戒毒所后10年内不吸食)。按照世界禁毒教育惯例,把毒瘾戒断期定为3年半,换言之,一个吸毒者通过生理脱瘾和心理脱瘾的戒毒治疗后,还必须做到在3年半的时间里完全不沾染任何,才可视为“戒断”。而这3年半戒断期的惯例只不过是一个“平均值”,是人为规定的,实际上,每个吸毒者的毅力、环境千差万别,这些都制约和影响着毒瘾戒断。在如此之高的复吸率下,再加上毒贩为了高额利润而扩展吸毒人群等原因,在没有更好的戒断毒瘾的医学方法下,吸毒人口必然会持续增加,消费市场继续扩大。

2.吸毒人员的年龄会降低,由以前文化低层次为主的人群向学历高层次多元化人群发展,海洛因等传统市场将继续萎缩,吸食冰毒等新型人员增加。吸毒人员在需要巨额毒资的压力下,以贩养吸,有违法犯罪记录的人员增多。同时,在北京警方严厉的打击下,会出现破案数和抓捕数显著上升的趋势。

(二)过境趋势

当前北京市的问题,主要是本地消费和过境贩毒。

1.境外走私贩毒到北京,“金新月”已成为传统(海洛因)主要来源地,日本、缅甸等国成为新型的主要来源地。由于北京是全国重要的交通枢纽,不少国际毒贩开始通过铁路、航空等途径把目标瞄准北京,试图把北京作为中转站。在北京,跨国犯罪组织已经完成萌芽阶段,在不久的将来,将完成发展和恶性膨胀的阶段,很可能在北京利用犯罪取得贩毒收益。

2.就国内贩毒到北京,主要是云贵、两广、新疆、甘肃等地通过公路、铁路、飞机、汽车等交通工具将运进北京。主要仍是利用车辆、人体、箱包夹层、食物、药物、鞋子、衣物、液体、邮寄特快等方式运输到京。因此,北京的地理优势和便捷的交通物流,贩毒分子将北京作为销售、运输的跳板,形成立足北京,辐射周边的态势。

(三)犯罪趋势

北京市在未来的一段时间里,对犯罪呈现出有效控制的趋势,这是因为北京市对犯罪一直采取“严打”的刑事政策。在未来几年里,北京将重点打击毒枭、首犯、主犯、再犯、惯犯等主观恶性大、危害严重的犯罪分子,严厉打击具有将走私入境,多次、大量贩毒,向多人贩毒,诱使多人吸毒,武装押运,暴力抗拒缉毒等情节的犯罪分子。对实施严重犯罪的犯罪分子,依法应当重判的,会坚决重判。对于极少数罪行极其严重,多次实施犯罪,犯罪数量大或者有其他特别严重情节和严重后果的犯罪分子,依法应当判处死刑的,会坚决判处死刑。在高压的态势下,犯罪的增长将会得到有效的控制。

四、北京市青少年禁毒对策

禁毒工作是一项长期的工作,是一场“持久战”,不是一蹴而就就能实现北京无毒化城市这一目标的。目前,北京市违法犯罪行为低龄化日趋严重,特别是在当今社会环境越显宽松及法制管教倡导人性化的背景下,有什么方法能令主体的人对客体的以及的利润产生拒绝,这是关键更是难点。那么,仅就禁毒对策而言,笔者认为,关键在于对违法犯罪行为的预防,正如古人所说:“同进忠有三术:一曰防,二曰救,三曰戒。先其未然谓之防,发而止之谓之救,行而责之谓之戒。防为上,救次之,戒为下。”④由此可见,预防为治本,但同时不要忘记严厉打击违法犯罪行为,戒毒工作合理有效,此为治标,标本兼治才能产生有效的禁毒效果。笔者将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阐述北京市青少年禁毒对策:

(一)强化禁毒机构建设,加大禁毒资金投入

北京市委市政府对禁毒工作高度重视,下属单位北京市禁毒委员会承担着打击犯罪,严格执行禁毒法律法规、有关禁毒行政管理、禁毒宣传教育等职能。但是,北京市禁毒委员会,主要是由政府相关部门领导组成领导机构。这个机构是松散、非常设的机构,领导的方式主要是会议形式。具体办事机构设在公安部门,大量的禁毒工作实际上就落在了北京市公安局的身上。对此现状,笔者作如下建议:

1.禁毒委员会为常设机构,强化禁毒主管机关职能。笔者建议将北京市禁毒委员会升格为北京市政府专门委员会,正厅级单位,北京市财政拨款,下辖缉毒公安处、禁毒处和禁毒决策办公室这样的正处级业务部门。

(1)缉毒公安处。作为北京市公安局的派出机关,负责领导北京市缉毒、打击犯罪工作,这项工作也要求边防、武警、海关、铁路、民航等部门的配合。缉毒公安处人员编制由禁毒委员会来确定,业务由市公安局统一管理,警衔的评定由市公安局审核,工资由禁毒委员会负责。他们与森林、铁路、海关等公安一样,同属于专业警察编制,是人民警察的一个专门警种。

(2)禁毒处。除缉毒外,负责所有禁毒业务,负责打击吸毒违法行为、预防违法犯罪、禁毒宣传、统一戒毒机构设置与隶属、加强戒毒管理等工作,承担着指挥、统筹、协调司法、科教文卫等职能部门在禁毒方面的工作职能。

(3)禁毒决策办公室。负责制定禁毒对策和禁毒经费计划。明确三大业务部门职责,减少交叉重叠,就会在实践中既重视打击犯罪,又重视戒毒工作的展开。

2.在人员构成上。目前,北京市专业缉毒人员少,而禁毒工作量大,缉毒人员疲于奔命。因此,笔者建议,北京市禁毒委员会的人员构成上,不宜再从其他单位抽调人员或身兼数职,应有固定的人数较多的成员,例如要增加缉毒民警的编制,提高缉毒民警执法素质、年龄结构要合理。按照《公务员法》的规定与要求,经过北京市委、市政府的决议,通过北京市机构编制委员会办公室来确定禁毒委员会的组织机构设置、行政级别、人员构成及数量。

3.在禁毒经费划拨方面,北京市虽然有一定的禁毒经费投入,但对于禁毒工作所需经费而言,只是“杯水车薪”,甚至部分基层公安禁毒部门经费无法得到保障。而北京的经济形势良好,因此,加大禁毒经费投入是当务之急。

(二)完善举报违法犯罪奖励制度

笔者建议,设立禁毒奖励制度――这也是“群众路线”的表现形式。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也是禁毒工作不断取得胜利的重要法宝。违法犯罪行为隐蔽性强,且都是在违法犯罪人员圈内进行,侦察很难进行,信息情报难以获取,严重地影响了对犯罪的打击力度。禁毒举报奖励制度的设立,也是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市场规则,重奖之下必有勇夫。一些国家和地区都采取了这一措施,如俄罗斯设立了吸毒举报办公室,韩国、菲律宾制定了对提供情报人员给予现金报酬的制度。北京市虽然已经在2005年6月,规定了吸毒举报线索一经查实,举报者就将得到北京警方的奖励的规定,并在2008年《北京市禁毒志愿者激励和表彰奖励办法》第7条也规定了:“禁毒志愿者参加毒情调查,通过查访,上报毒情信息,经公安机关禁毒部门查证,根据信息的价值,对有功人员给予1000~10000元的奖励。”但是,北京市的举报违法犯罪奖励制度并不是很完善,何谓有功,怎样量化,如何保护举报者等问题都未明确规定。限于篇幅,在此不作展开。

(三)北京市禁毒教育宣传应落到实处

北京市禁毒委员会在禁毒宣传教育中开展了大量工作,禁毒教育宣传不断深入。以北京禁毒教育基地为依托,以北京禁毒教育在线(网络)为载体,禁毒教育进社区、进单位、进学校、进农村、流动人口聚居地、城市娱乐场所等区域,采取立体式的宣传模式,全方位的落实禁毒教育宣传。北京市禁毒志愿者已经达到2万余人,可以说,北京市在青少年禁毒宣传上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但也存在着宣传缺乏力度和深度,受众面不够,特别是对青少年缺乏直接教育的缺陷。

学校教育是预防吸毒最为重要的一环。笔者建议,要与北京市教委做切实沟通,强化对青少年、尤其是在校学生的禁毒宣传教育。将预防教育作为所有学校德育和安全教育的重要内容,纳入学校日常教育工作之中,编写与年龄智力相当的禁毒教材,聘请专业师资队伍,落实禁毒教育进课堂,要有课时量,要有考核测评机制。建议北京市政府应把对中小学生的禁毒预防教育作为禁毒工作的基础工程。

(四)严厉打击犯罪行为

北京警方应一直保持对犯罪的严厉打击的态势。北京警方要正确适用法律,创新侦查模式,完善侦查机制,通过开展涉毒重点地区专项整治、娱乐场所问题综合治理、堵源截流、省际禁毒协作等多层次、全方位的工作,严厉打击各类涉毒违法犯罪活动,以有效遏制犯罪迅速蔓延的势头。

(五)加大对戒毒工作的投入力度

北京各区县在未来几年内,将按照“以人为本、依法管理、科学戒毒、综合矫治、关怀救助”的原则,探索以向日葵社区为载体,以强制隔离戒毒、戒毒康复、社区戒毒(康复)为平台,集生理脱毒、身心康复、融入社会为一体的戒毒康复体系建设。

综上所述,只有形成全社会禁毒的共识,通过深入开展禁毒人民战争,将禁毒工作如同抓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一样纳入到各级党委的议事日程,纳入到综合治理整体工作体系之中,才能达到良好的禁毒效果。

五、结语

猛如虎。禁毒是长期、艰巨、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对于北京市青少年违法犯罪行为的关注,积极有效地开展预测预防,仍是今后北京市禁毒工作中必须高度重视的课题。

注释:

①魏平雄、赵宝成、王顺安.犯罪学教科书(第二版)[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8

②公安部.2011年中国禁毒报告

③孙步青,叶显高,秦领军.615例海洛因依赖者复吸原因调查与分析[J].中国药物依赖性,20051(10)

第11篇

关键词:流动人口;管理;机制

一、外来流动人口管理目前存在的弊端

从目前情况看,影响外来流动人口管理成效的弊端突出表现在:

1.重“被动防范式”管理,轻“主动服务型”管理。目前的外来流动人口管理模式是一种单向被动的防范式管理。这种管理模式往往会造成管理成本高、管理实效性低、管理缺乏良性循环和流动人口响应度低等问题。

2.重突击性管理,轻长效管理。由于外来流动人口数量多、管理面大,管理对象存在着其来源地、生活背景和素质上的差异,而现行管理方式和手段所体现的特征具有较鲜明的突击性和应时性,难以获取好的管理效果。在城市化建设不断加速的时代背景下,建立其长效管理机制已迫在眉睫。

3.重单一管理,轻综合管理。从目前外来流动人口管理实践看,其管理在很大程度上还处于游离于社会和市场之外的管理格局。公安机关长期处于“孤军作战”和“单打一”的境地,还没有真正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综合管理的管理运行机制。

4.重强制手段,轻引导机制。当前的管理机制存在的一个突出问题是管理的单一性,即主要依赖强制性治安管理手段来实现政府管理职能。事实上,政府仅凭这种单一手段来解决包括就业、医疗、教育等涉及外来流动人口的众多问题,一方面是管理缺乏全面性和系统性,管理难以奏效,另一方面是失调管理将对城市和谐发展产生潜在的负面影响。

二、完善外来流动人口管理的思路

结合目前管理实践状况,完善其管理的基本思路是:

1.以市场化运作为目标取向。外来流动人口管理的计划性适应了计划经济时代城乡分离的二元户籍管理体制,但从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看,这种管理体制会限制人员的合理流动,从而最终限制而不是促进人力资源的合理流动与优化配置。因此,在当前情况下,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外来流动人口管理在建设上,应体现与市场机制建设相适应的一致性,成为一种现代化管理的运行模式。

2.以在管理中提供服务为根本宗旨。“管理即服务”,社会管理的实质是公共服务性,实施外来流动人口管理也应当体现这种属性。目前的防范型管理体制客观上把流动人口当作一种破坏性因素,易导致对其基本公民权利的忽视,保障其合法权益的实践存在缺失,致使管理机关与外来流动人口之间的关系存在着冲突隐患,管理实践常常背离初衷。因此,以服务式管理取代原有防范式管理是外来流动人口管理工作发展的改革方向。

3.以法治化管理为根本手段。加强外来流动人口的法治化管理,使其管理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是“依法治国”重要思想的具体实践。依法管理是保障其作为公民的基本权利和合法权益,实现管理目的的根本手段。

4.以教育为重要环节。现有的外来流动人口管理注重强调对其行为的控制和约束,而忽视对其思想观念的引导和对其整体素质的教育提高。因此,把教育作为其管理的重要环节,加强对外来流动人口的思想教育、法制教育以及素质教育,是进行管理改革,克服现有弊端的重要内容。

5.以自我管理为落脚点。“管理的最高境界就是依靠被管理者的自我管理”。在管理实践中,管理部门往往主要把外来流动人口看作需要严格管理和防范的对象,而忽视其参与管理的主动性与积极性。因此,政府应探索外来流动人口自组织的理论问题,在实践上积极引导外来流动人口进行自我管理,这不仅能够降低政府的管理难度和管理成本,提高管理成效,而且还能满足外来流动人口的组织需求,有助于培养其安全感和归属感。

三、建立健全外来流动人口管理运行机制

1.建立健全法治化管理运行机制。(1)建立健全法律法规。制定流动人口管理专门法,而各地应根据本地区实际,出台实施细则,依法实施管理。(2)加强执法监督和责任追究制度建设,建立健全执法监督和责任追究运行机制,有效实施管理。(3)加强管理者队伍建设,不断提高管理机关和工作人员的行政执行水平,保证外来流动人口管理走上市场化、法治化和科学化的健康发展轨道。

2.建立健全市场化管理运行机制,强化利益引导机制。政府管理机关应充分发挥指导、协调、监督和搭桥铺路作用,完善市场机制,形成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外来劳动力市场,引导各种管理行为的受益人参与管理,发挥市场机制对劳动力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加强劳动力市场的管理和服务作用。

3.建立健全自我管理运行机制。(1)强化政府引导力度。目前客观存在的外来流动人口自组织存在着无合法地位、组织化程度低、功能较原始、无经济来源等诸多不足,其能够发挥的正态效应无法凸现,迫切需要政府对其加以引导。(2)在政府引导下,构建外来流动人口自主管理网络体系,使其充分发挥群众性自律自助组织的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效能。(3)强化自组织参与管理的功能。政府可以法规和政策等形式明确的规定对自组织参与管理的具体内容、权利和职责等内容,确保其自主管理网络的运行有章可循,切实发挥辅助管理效能。(4)构建外来流动人口利益表达机制和与政府的沟通渠道。在政府引导下,积极创设外来流动人口的利益表达平台和与政府的沟通渠道,使外来流动人口的管理成为“双向”的政府引导下的自主型管理。

4.建立健全长效综合管理运行机制。第一,管理部门应在充分调研基础上,做好外来流动人口长效综合管理制度和实践程序的设计工作,为实现其有效管理奠定基础。第二,加强外来流动人口的信息化管理。以现有公安部门治安管理综合信息系统为基础,加强劳动、工商、卫生、计生、教育等部门的外来流动人口信息数据库和服务平台建设,全面实现政府对外来流动人口网络化的系统管理。

5.建立健全教育服务管理运行机制。(1)政府和各级管理部门要摈弃防范式的管理理念,确立对外来流动人口的管理服务新观念,正确认识和处理外来流动人口与城市发展的辩证关系。(2)加强对管理人员品德、纪律和法制教育,全面纠正重行政、重收费、轻管理、不服务的工作作风,践行“执政为民,服务发展”理念。(3)积极探索各种有效的教育服务形式和途径。通过采取多种教育活动形式,加强对外来流动人口的系统教育,有效提高外来流动人口的综合素质。(4)强化服务保障功能。第一,加强劳动监督检查力度,强化劳动监察功能;第二,规范劳动力市场,为外来流动人口就业提供有效帮助;第三,发挥社会保障功能,不断完善外来务工人口的社会保障体系;第四,强化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发挥保障外来流动人口生命财产安全的功能。

6.建立健全责任追究运行机制。建立健全并落实监督管理和责任追究机制主要在于:(1)不断完善监督体系,切实构建由国家机关、社会团体、新闻媒介以及公民依法进行监督的多层次网络体系。(2)要落实相关管理主体的责任。第一,落实公安机关治安管理的首要责任。第二,落实社区的组织管理责任。第三,落实企业“谁用工谁负责”的责任制。第四,采取有效措施落实出租户的治安和计生责任。第五,制定政府的管理引导责任制,落实管理外来流动人口自组织的责任。

作者单位:重庆师范大学 成人教育学院

参考文献:

[1] 乐伟中.新形式下上海外来流动人口管理的新思路[J],上海公安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4):5-10.

[2] 王义.流动人口自组织问题及政府对策探究[J].甘肃社会科学,2003(6):91-95.

第12篇

一、指导思想

以党的十七大精神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以探索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刑罚执行制度,合理配置行刑资源,提高罪犯教育改造质量,努力提高社区矫正试点工作的整体水平,充分发挥社区矫正工作的职能作用,全力维护社会稳定,为建设“平安城关”、“法治城关”做出应有的贡献。

二、工作原则

按照“依法规范、积极稳妥、协调配合、质量为本””的原则,推进社区矫正工作的开展,坚持以“矫正为本”的原则,教育矫正转化每一名矫正对象。

三、工作目标

一是提高教育矫正质量,加强对矫正对象的监督管理,确保试点社区矫正对象不漏管、脱管,减少或杜绝重新犯罪;

二是规范和建立一支相对稳定的社区矫正志愿者队伍,并加强对社区矫正志愿者的培训工作;

三是组织社区矫正对象参加公益劳动。根据矫正对象的身体和技能状况,安排一定时间的公益劳动,公益劳动情况记入社区矫正对象的个人档案,作为考核、鉴定与奖惩的依据;

四是加强对社区矫正对象的集中教育工作。根据不同时期出现的新问题,对社区矫正对象开展集中教育活动,提高社区矫正对象遵纪守法和自控能力,提高矫正质量。

四、工作措施

1.在完成矫正对象衔接工作的基础上,对现有矫正对象再次进行摸底、调查。对矫正对象按犯罪性质、矫正期限及刑罚的不同,分别进行谈话了解,了解他们的社会背景和家庭情况,详细记录每个矫正对象目前的思想状况,掌握第一手资料。

2.根据各个对象的不同情况分别制定矫正方案,建立健全个人档案,按照不同类型记录区分。进一步完善档案台帐管理制度,坚持电子台帐与纸质台帐“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社区矫正台帐要做到整洁、规范、资料齐全、查找方便,按照矫正对象一人一档的要求,建立每名矫正对象的个人档案,及时、规范完善相关资料并录入移动信息平台。对每个解矫对象要提前办理相关手续,防止超期解矫现象发生。对解除矫正的矫正对象档案做到资料真实有效、归档材料齐全、装订顺序正确。

3.按照社区矫正工作流程的规定,在矫正对象每周一次电话汇报时给予不同的引导,根据个人身体、工作状况,分别安排社区公益劳动,参加个别教育和集中教育。另外,特别是对于个别不服从管教的,依法予以严惩。

4.充分发挥成员单位及相关部门的配合作用,加强对社区矫正工作的领导,制定工作方案,完善工作保障制度;进一步加强与派出所的沟通协作。坚持每季度召开一次社区矫正办公室联席会议制度,总结经验,研究解决在矫正工作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提高社区矫正质量。

5.坚持“矫正为本”的原则,规范矫正对象的管理教育,按规定组织矫正对象开展警示教育、心理咨询、公益劳动、技能培训等专项教育的学习和培训,从解决矫正对象实际困难入手,制定完善社区矫正工作运行机制,依法维护矫正对象的合法权益,引导社区服刑人员认罪服法;

6.加强社区矫正工作者队伍建设,努力提高社区矫正工作人员专业素质,采取多层次、多形式的培训提高社区矫正工作者的业务素质;使社区矫正工作者达到“六清”:矫正流程清、法律政策清、对象动态清、风险趋势清、帮教措施清、考核奖惩清。

7.坚持不断完善“社区矫正工作信息管理系统”。安排专人负责系统操作维护,确保社区矫正工作高效运作、安全稳定,以提高社区矫正工作办事效率和科技含量,强化对重点矫正对象的日常监管,强化对矫正对象的教育矫治。

8.建立健全社区矫正志愿者队伍,加强社会帮教力量。落实社会矫正对象与志愿者1:2的比例组建社区矫正志愿者队伍,并实行动态管理;

9.按上级部门要求配足社区矫正志愿者,使社区矫正工作向专业化迈进,促进社区矫正工作的开展;

10.将社区矫正工作纳入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和工作目标考核,督促各成员单位充分发挥职能作用,认真履行职责;

11..积极树立矫正对象转化改造典型。对矫正对象在矫正监管期间助人为乐、有重大贡献等突出表现的,可以作为矫正对象的正面典型进行宣传,激励矫正对象积极改造;同时,对在矫正期间不服从管理,不遵守法律法规和矫正制度的矫正对象,根据每月、每季计分考评结果予以一定的惩处,达到警示矫正对象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