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教育素质的内涵

教育素质的内涵

时间:2023-08-07 17:30:52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教育素质的内涵,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教育素质的内涵

第1篇

【关键词】心理素质;内涵;结构;特征

Study on the Connotation,Structure and Features of Mental Quality

JIANG Lin ZHONG Zhi-bing FENG Zhen-jun ZHANG Xue-ling

(Humanities College,Jiangxi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Nanchang Jiangxi 330004,China)

【Abstract】Since the concept of Mental Quality been proposed,it has attracted more and more attention and lots of researches have been finished. To provide reference for the cultivation and evaluation of mental quality,the thesis analysis the existing researches about mental quality and reviews the connotation,structure and features of mental quality.Although researchers have different views on the connotation,structure and features of mental quality,they can be respectively concluded as follow.The connotation of mental quality:Characteristic Theory,Level Idea,Factor Thought.The structure of mental quality:Function-value Perspective and Interaction Perspective.The features of mental quality:Steadiness,Comprehensiveness, Fundamentality,Wholeness,Tacitness and Scalability.

【Key words】Mental quality;Connotation;Structure;Features

0 引言

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化,素质教育愈发受到人们重视,心理素质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并且心理素质作为素质结构的核心层[1],对心理素质的研究也逐渐深入。近年来,社会的快速发展,使得人们的心理问题层出不穷,心理素质相关研究的数量呈爆炸式增长,质量也在逐渐提高,但其仍存在不足。本文将对心理素质的内涵、结构及特征进行综述以期能对心理素质的培养及评价提供可行依据。

1 心理素质的基本内涵

1.1 特点说

特c说从一系列的特点来定义心理素质内涵,认为心理素质是一系列特点的综合。燕国材[2]指出心理素质是一系列稳定的心理特点的综合,在其看来,心理素质是以自然素质为基础,即以人们一系列的生理特点为基础,在后天实践活动的影响下逐步培养、发展和形成起来的。

1.2 水平说

持水平说的研究者认为心理素质的内涵是不同因素的水平的综合体现。肖汉仕[3]提出心理素质是一个人的性格品质,心理能力,心理动力,心理健康状况及心因的水平的综合体现。在其看来,衡量一个人的心理素质应从其性格品质的优劣、心理能力的强弱、心理动力的大小、心理健康水平,以及由心理因素引起的各种行为表现的社会适应水平这五个方面全面评估。王建军[4]提出心理素质是个体人格的强度和力量,心理素质基本内涵由其所包含的心理内容、人格的整体力量、心理素质的强弱三个方面构成。

1.3 要素说

要素说从心理素质的构成来定义心理素质的内涵,认为心理素质是多方面心理品质构成的有机整体。王能东[5]认为心理素质是由认知心理素质、社会心理素质和个性心理素质三大要素构成的有机整体,在其看来,对人的心理素质作三大要素的划分只具有相对的意义,其实三者相互影响、相互渗透。张履祥[6]认为心理素质是有一个心理能力素质(智力因素)、心理动力素质(人格因素)和身心潜能素质三个子系统交互作用、动态同构的自组织系统。

2 心理素质基本结构

2.1 功能价值角度

本文从功能价值角度,即心理素质各组成要素发挥的功能,分析人的心理素质的结构。张大均[7,9]等认为心理素质是心理和行为的内容要素与功能价值的统一体,其中内容要素包括认知和个性两项基本内容,而功能价值就是以内容要素为基础衍生形成的适应性(或叫适应能力)。该角度是从认知、个性和适应性三方面解读心理素质的构成。冯正直[8]等通过调查研究分析,中学生心理素质由认知、个性和适应性三个基本维度组成。

2.2 交互作用角度

本文从交互作用角度出发,根据人的素质是由先天素质与后天实践活动的交互作用影响,分析人的心理素质的结构。梁宁建[10]等依据素质是先天与后天的相互影响与统一的理论假设,提出人的心理素质包括人格特征、心理健康水平、元认知、认知方式、智力水平等六个维度;赵红[11]根据心理素质是人的遗传素质与环境及教育的相互作用下形成的心理品质,分析出心理素质由一般心理素质和职业心理素质构成;贺雯[12]在交互作用理论的影响下,指出心理素质包括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等心理品质。

3 心理素质基本特点

3.1 稳定性

素质具有稳定性,指素质在先天遗传的基础上,经过社会实践活动的影响,逐渐发展形成的内在的稳定品质。心理素质是素质的组成部分,亦具有稳定性。心理素质是个人稳定的心理特质,不是人的一时一地的行为表现[14]。它往往是指个体的知、情、意和个性的特征,是稳定的心理品质[15]。心理素质的稳定性一方面,表现在以先天禀赋为基础的稳定性,它不受其他外在因素的影响,即不随环境及个体品质的变化而改变,另一方面,表现在稳定的心理素质水平,在各种因素的长期影响下,个体经过发展后逐步形成的一种成熟的稳定的心理素质水平[16]。冯正直[8]等在对中学生心理素质概念的开放性译码结果统计中指出心理素质具有稳定性特征。

3.2 综合性

心理素质具有综合性,其受多方面因素的综合影响。心理素质是先后天的“合金”[13],即心理素质是人在日常的实践生活中综合表现出来的个人品质。周治金[17]指出,对于心理素质的研究不应该简单的从一个角度出发,不能将心理素质看成某个单一的特性,不能局限于在心理过程或心理特性的研究,而应从个性层面分析。王极盛等[18]认为,心理素质是多类别、多要素、多品质系统的动态综合体。

3.3 基础性

心理素质的基础性可以从两个角度理解。就个人而言,心理素质能对人的实践活动的效果产生重要影响,不是指个人在特定领域中获得的某一项专门的知识和技能[14];就社会而言,素质是人最一般、最基础的品质[19]。素质存在于每一个人身上并非社会上少数人特有的,心理素质也存在于社会上每个人身上,并非“有”或“无”的差异。

3.4 整体性

心理素质的整体性是指心理素质作为一个由诸多要素结合而成的有机整体存在并在人的心理发展过程中发挥作用,一方面,表现在心理素质是一个整体并且是一个由多种成分因素有机结合,构建而成的统一结构[20]。另一方面,表现在各个心理品质结合而成的心理素质结构统一在个人身上,各心理品质间融合的程度影响着心理素质的整体水平。

3.5 内隐性

素质具有内隐性,人的素质是以先天遗传素质为基础,个体在多种因素的交互作用下形成并内化了的品质[19]。心理素质作为素质的组成部分,也同样具有内隐性,心理素质是一种内在的品质,对心理素质的测量依赖以心理素质为基础的外在表征[16]。

3.6 可评价性

心理素质的可评价性是指心理素质有优劣高低之分。对人的某些个性心理品质可以通过一定的方式评价,不同的心理素质对人产生的影响及活动成效大相径庭,因而心理素质具有社会评价意义[14]。通过客观的测量与评价,可以培训和发展优良的心理素质。

4 小结

心理素质是素质的组成部分,是一种心理品质,心理素质的内涵见仁见智,综合起来有特点说、水平说和要素说理解。心理素质结构可归纳为从功能价值及交互作用两个角度理解。从心理素质的内涵及结构分析出心理素质的特征,对其特征基本已达成共识。综上所述心理素质影响着人的心理健康水平、社会适应能力及认知能力等,对人的心理发展具很重要的作用。心理素质的研究领域有待拓宽,其研究主要教育领域,心理学领域少有涉及。、

【参考文献】

[1]燕国材.素质教育论[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7:164-165.

[2]燕国材.论人的心理素质及其教育[J].云梦学刊,2000(3):72-73.

[3]肖汉仕.心理素质结构及其内外关系[J].中国教育W刊,1999(4):26-29.

[4]王建军.心理素质概念内涵的新探[J].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21(6):62-63.

[5]王能东.高校心理素质教育初探[J].武汉交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3):53-57.

[6]张履祥.论心理素质教育课程的建构[J].心理科学,2000(5):603-604.

[7]张大均,王鑫强.心理健康与心理素质的关系:内涵结构分析[J].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38(3):69-72.

[8]冯正直,张大均.中学生心理素质概念和成分的研究[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1,27(6):56-62.

[9]张大均,冯正直,郭成,陈旭.关于学生心理素质研究的几个问题[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3):56-62.

[10]梁宁建,殷芳.师范生心理素质评价体系的研究[J].心理科学,2000,23(3):315-318.

[11]赵红.师范院校学生心理素质教育综合模式的探讨[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6):184-188.

[12]贺雯.师范生的心理素质结构及其自我评价的研究[J].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教育版),2003(4):109-113.

[13]许燕.面向21世纪高师学生心理素质结构的研究[J].教育研究,1999(10):36-41.

[14]刘华山.试析学生心理素质特征与结构[J].教育研究与实验,1999(4):52-53.

[15]高明慧.大学生心理素质及其教育的研究[D].哈尔滨:哈尔滨工程大学,2006:20-21.

[16]赵琳.当代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研究[D].哈尔滨理工大学,2007:10-11.

[17]周治金.论大学生心理素质结构[J].高等教育研究,2003,24(3):30-33.

[18]王极盛,赫尔实,李焰.中国中学生心理素质量表的编制及其标准化[J].社会心理科学,1997(4):21-25.

第2篇

一、素质的基本内涵

素质,是现在用得比较多的一个词语,也是提高人的价值、培养,使用和衡量人才的重要概念。什么是素质,不同的学者有不同的理解和定义。任玉波和王雪平在《把高素质军事人才培养放在首位》一文中认为:素质是教员或学员从事社会实践活动所具备的能力。何春茂在《着眼于高技术战争以培养高素质军事人才》一文中,把素质一词理解为:“素质”是指个人的才智、能力和内在涵养,即才干和道德力量。他特别强调,“军事人才素质的强弱,在很大程度上与培训层次成正比。”

在综合理解素质内涵的基础上,可以给教员教学素质下如下定义:教员教学素质,是指教员在政治、思想、作风、道德品质和知识、阅历、实践技能等方面,经过长期锻炼、学习所达到的一定水平,从而更好地胜任教学工作要求的一种能力。它是一种较为稳定的属性,能对教员的各种行为起到长期的、持续的影响甚至决定作用。

二、军校教员教学素质的结构与内涵

认知心理学理论认为学习过程就是认知结构不断变化和重新组织的过程。在此理论和实验的基础上,A.Bandura提出了学习的互动决定模式(reciprocal determinism model of learning)。其中包含三个因素,行为因素(behavior)、人/认知因素(person/cognitive)和环境因素(enviroment)。该模式中人的因素包括学习者的性格和气质(如内倾/外倾、积极/消极、友好/敌对等);认知因素包括个人期望、信念、态度、策略、思维和智力等;环境因素包括学习者所处的学校教育制度等;行为因素指学习中学习者的显性表现。该理论认为:学习者的认知影响学习者的行为,其主要的途径是认知策略的发展会导致学习者学习成就行为的发生。同时,学习者学习行为的改变会影响学习者的期望和信心,进而影响学习者认知能力的发展。因此,从认知心理学的角度分析,在教学活动中,学员是教学活动的主体,其认知能力的提高和认知结构的调整、重组,依赖于教员的辅助、良好教学环境的创造和教学制度的保障。而教员作为教学活动中的关键因素,其教学素质的高低会对学员认知活动的结果产生重要的影响。故从教学活动的功能出发,教员教学素质主要包括三个部分的内容:职业道德素质、职业知识素质和实践技能素质。

借助于不同学者对教员素质的研究基础,如林崇德教授等从认知心理学的角度对教师知识的研究、鄢燕平对学习型教员的思考、任经辉对教师师德内涵的探索等,对教员教学素质的结构和内涵进行了深入的探索和详细的阐述。

(一)职业道德素质。作为一名军人,应该以军队核心价值观为支撑,不断提高品质素养;作为一名教员,为人师表,应该具备最基本的职业操守。因此,职业道德素质主要包括以下不同层次的内容:政治素质、思想素质、师德素质。

(二)职业知识素质。教员知识素质是教学认知活动的基础,其构成主要分为四部分内容:本体性知识、条件性知识、广博的科学文化知识。

(三)实践技能素质。包括:认知能力―教员学习能力的基础,是教学素质提高的基本保证;实践能力―促进教员知识体系不断更新的源动力,强化实践教学,提高教员实践能力是培养军校学员创新意识,提高综合素质的重要平台,也是促进军校教员从知识型向知识技能型转变的重要途径;学习能力―是军校教员最基本的能力,是向学习型教员转变的必要前提;心理调控能力―是军校教员素质不可或缺的重要方面;综合教育能力等。

三、军校教员教学素质发展的模式探讨

军校教员教学素质发展的理论模式是对教员教学素质的基本内涵、内容结构及其相互关系的阐释和描述,通过对各种教育理论(建构主义教育理论、布卢姆教育理论、多元智能教育理论等)、实践经验的研究和总结,结合伯格威斯特和菲利普斯等学者提出的大学教师发展模型,军校教员教学素质的发展主要包括态度、过程和结构三个基本要素,同时作为一个开放的系统,又离不开制度环境因素的制约。

(一)态度。态度即教员的个人发展。包括树立个人价值观、获得职业相关知识、缓解精神压力、增强对人的差异敏感性以及提高自我诊断和人际交往技能的过程。例如一个教员不重视教学,或者不把自己首先当作一个教员,他就不会把时间花费在学习新的教学技术或探寻新的教学方法上。与此同时,他不敢正视自己在教学方面的缺陷,对教学的价值缺乏足够的认识,没有一套清晰完整的教育哲学,对新的课程改革无动于衷。因此,一个有效的教员素质发展模式必须涉及态度,即和教育教学相关的价值观、哲学和自我认知等方面。

(二)过程。过程即教学发展,其侧重于学习的过程和条件。该领域包括有改进学习需要和风格的评价,改进教学材料、单个课程和整体课程的规划、实施和评价以及课程的发展等。例如任职教育背景下,一个教员不注意教学客观对象的差异、不进行课程的整体规划设计、不了解所授知识在整个学科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 因循守旧,不关注科技和相关知识领域的发展,不能对原有知识进行及时更新,生搬硬套,沿用老一套的授课方式,那即使他有几十年的教学经验,其教学素质依然得不到提高。

第3篇

摘 要 高校排球文化是高校体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作为丰富的运动特性的文化现象。通过一系列的排球活动,排球运动以文化交流的形式彰显了高校文化的内涵。素质教育是我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的主流,而排球运动是高校体育教育的主要内容和手段。本文对高校排球文化的内涵及功能进行了理性的分析,总结了球文化对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起到的积极作用,为更好地促进排球文化的发展提供了理论参考。

关键词 高校 排球文化 大学生素质

高校排球文化是高校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校师生接触较为广泛,富有活力和创意的一种文化。高等教育是把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作为人才培养的基础,是以全面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身心健康素质及审美素质为目的的教育。而高校排球文化对培养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具有直接的影响。与此同时,随着大学生排球联赛的蓬勃发展,排球运动极大的丰富了大学校园的文化生活,并渐渐地融入了校园文化综合素质中,对大学生素质教育的发展有着重要的价值。

一、高校排球文化的内涵

高校排球文化是指以高校校园为空间,以大学师生共同参与为主体,以排球运动为主要运动手段,也是排球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虽然高校排球文化是在大文化的范畴之内,但与其他文化的有着自身的特点和功能。首先,高校排球文化是思想精神的文化,它是参与者通过排球运动来表达自己各种思想和观念的。其次,排球文化的是一种物质文化,排球场地的尺寸、球的大小、重量,球网的高度等都具有明确的规定是在规定以后不容易改变的。排球文化具有自身的结构,最里层的是排球文化的核心和灵魂的精神文化层,它包括排球的思想、心理和谋略。由内向外的第二层是排球文化的制度层包括排球的规则、法规等。而第三层是排球文化的物质层,包括排球的各种设备和物质及象征排球运动的技战术,如球场等。最外层是环境文化层,是排球文化的基础。

与此同时,高校排球文化具有以下特征:全面性和特殊性、社会性和个体性、全球性和区域性、继承性和时代性、竞技性和艺术性。不同的排球活动形式蕴含和传递着不同的排球文化,具有文化表现形式的独特性。

二、高校排球文化与大学生素质教育的关系

高校排球运动通过其自身竞技性、健身性、娱乐性、竞争性增强学生身心素质,其功能有效地促进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美学素养的教育,发展大学生的个性和适应未来社会的综合素质。由于排球运动的魅力和特点,在学校体育中发挥独特的作用。高校排球运动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和手段,对促进学生素质教育和培养全面发展,适应现代社会需求的优秀人才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高校排球文化在大学生素质教育中,起着其它学科不可代替的地位,二者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促进,共同构成大学生素质教育核心体系。高校排球文化将简单的排球运动变为育德、育智,充分发挥排球运动所具有的文化功能,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同时,学生通过实践丰富了高校排球文化的内涵,达到提高大学生素质的目的。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而大学生是实践的主体,从实践的主体和客体相互作用的特点来讲,主体和客体的相互作用具有物质性的特点。高校篮球文化通过其教育功能,能够极大的促进大学生身体素质,素质的提高又能更好的丰富排球文化的内涵,营造良好的排球文化。二者相互促进,把高校排球文化和大学生素质推向一个新的高度。。因此,高校排球文化与大学生综合素质是相互影响、密不可分的两个方面。

三、高校排球文化对大学生素质教育的影响

(一)高校排球文化对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教育的影响

高校排球文化能够体现一个学校的精神风貌,并逐渐形成一种与学校教育教学活动相适应的文化环境和氛围,能对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起到重要的作用和影响。排球运动是一个团队内部必须紧密团结、相互合作,要求运动双方遵循公平公正的原则的运动项目。学生在参与排球运动中要注重“友谊第一,比赛第二”的原则,禁止做违反体育道德的事情。这些都需要大学生具有良好的品德修养和道德品质。

(二)高校排球文化对大学生身体素质教育的影响

大学生身体素质是各项素质的前提,必须重视身体素质的发展,而排球运动具有健身功能,对大学生力量、速度、灵敏、协调等身体素质的发展具有良好的促进作用。通过排球运动,大学生的各个器官功能得到提高,体质得到增强,从而使大学生的身体素质得到不断提高。

(三)高校排球文化对大学生审美素质的影响

大学生审美教育是大学生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高校教育要通过各种途径提高大学生的审美素质,培养大学生的欣赏美、创造美以及正确的审美观。排球运动是以团队协作,具有高度技巧性和严密的集体性,以及极强的观赏性,参与者可以直接得到美的感受,从而提高了审美能力。

(四)高校排球文化对大学生科学文化素质的影响

科学文化素质是指生活在一定人类群体文化中的人们,在人生观、价值观、思维方式、知识结构、行为准则、生活习惯等方面所形成的与一定文化相适应的稳定水平和特征。高校排球文化要求学生参与排球运动,组织排球赛事,培养自主意识。与此同时,由于排球运动的不断发展,规则的不断变化以及自身的运动特点,有助于大学生不断的创新,激发探索的兴趣,从而提高大学生的文化素质。

参考文献:

[1] 陈铁成,汪焱,褚斌.排球运动文化的内涵与特征[J].福建体育科技.2006(3).

第4篇

【关键词】高等学校 体育教学 人文素质

1前言

教育部在《关于加强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若干意见》中阐明了加强文化素质教育的重要意义,强调文化素质教育的定位和内涵,明确指出当前加强文化素质教育工作,“重点在人文素质教育”和“提高全体大学生的文化品位、审美情趣、人文素养和科学素质”。高等学校的体育教育工作也应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在教学改革中努力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社会责任感和社会适应能力等,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不能局限在传授体育技能,增强体魄上。

2 人文素质的内涵和社会意义

2.1人文素质的内涵

人文素质指人们通过一定的人文知识的学习、心灵体悟和自身实践,内化而形成的相对稳定的高尚的观念品质,并外化表现为行为取向、品德情操和文化修养等。思想品位、道德水准、人际关系以及人生观、价值观等都属于人文素质范畴。当代中国的人文素质主要体现在自强不息、勇于拼搏、超越自我和公平竞争等方面。

2.2人文素质的社会意义

加强人文素质教育是当前世界各国高等学校教育所探索的热点。人文素质是一个人、一个民族的灵魂和生命,而所有规范、体制、物质手段则不过是其躯体。加大人文素质的培养,可以弥补经济科技日益膨胀所造成的现代文明的裂缝与缺陷。而对学生加强人文素质教育更是为了将人类尤其是本民族长期凝聚和积累的智慧、精神、品格情操等有形和无形的精神财富传给学生,使之完善心智、净化灵魂、担负起民族和时代所赋予的使命。

3 高校体育教学中加强人文素质教育的必要性

3.1学校体育现状呼唤人文素质教育

首先,在传统的体育教学中,由于刻意地去追求技术动作、达标成绩,使得体育变成了单调而枯燥的训练,结果使学生的兴趣得不到关注,特长得不到发挥,身体也未必健康。

其次,现代生活环境下的独生子女,由于自身条件的优越性,娇生惯养,在体育活动中惟我独尊,不愿与同伴合作,缺乏协作精神,意志力薄弱,在体育比赛中输给对手,则会怨天尤人,推卸责任。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差,不能适应将来社会各种各样的环境变化,也不符合现代高校大学生的培养目标。

3.2时代的进步要求高校体育教学必须加强人文素质的培养

随着时代的进步,我国进入了全面建设的小康社会,人们的意识有了很大的提高,各项事业都要求“以人为本”,走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的道路。所以高校体育在教学中加强人文素质教育适应时代的要求,满足社会的需要。

3.3教学的目的决定了体育教学必须加强“人文素质”教育

进入21世纪,我国学校体育进行了重大改革,学校体育教学从以前注重“三基”的基本技术教学转到了以人为本的健康体育、快乐体育上来。通过教学,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做人,达到把学生培养成为有健壮的体魄、健康的心理、健全的人格的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的目的。而人文素质的目的是将人类优秀的人文科学文化成果,通过知识传授、环境熏陶,使之内化为人格、气质、成为大学生们相对稳定的内在品质。两者在很多方面具有一致性。

3.4加强“人文素质”的培养是学生自身发展的需求

当今社会,竞争极为激烈,学生必须具有自己独特的核心竞争力,才能在将来的社会竞争中占据有利地位,这个核心竞争力主要是学生独特的创造力、个性和人格。学生必须在大学期间,根据个体的差异性,培养自身独立的创造力,个性和人格,不断积累和强化自身的人文素养,这样才能在充满竞争的社会中有立足之地。因此,对学生进行“人文素质”的培养是符合学生自身发展需要的。

4 在高校体育教学中加强人文素质教育的途径和方法

4.1采用新的教学模式与方法

体育教学模式与方法要突破传统体育教育模式的束缚,变体育教学的被动灌输为主动学习,营造轻松、活泼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在快乐的学习与锻炼中体验体育运动的乐趣。我院为顺应教学改革的大潮,07年开始进行了体育教学改革,从以前的行政班教学改为目前的俱乐部模块式教学,该教学模式主要以体育俱乐部为中心,实行“三自主”的模式,学生可以根据兴趣选择自己喜欢的运动项目。学生的兴趣爱好得到了体现,也充分调动了学生参与运动的主动性、最大限度的发挥了学生的创造性。

4.2 提高高校体育教师自身的人文素质

人文素质教育不是知识传授,不能采取灌输方式。人文素质教育是一个渐进性启迪、感悟过程。在这里,教师的师德人品、治学精神、教学态度等都对学生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高校体育教师人文素质的高低,在教学中对学生有着直接的、广泛的、深刻的影响。高校体育教师应注意更新教师的教学观念;提高基础文化底蕴;提高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增强人格魅力。

4.3改进体育教学评价方法

新的《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突出强调要尊重教师和学生对教学内容的选择性,注重教学评价的多样性,使课程有利于学生的运动兴趣,并促进学生在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能力等方面健康、和谐地发展。

教学评价应体现人文素质,要充分考虑学生对运动的兴趣、运动水平的个体差异等的评价。我院体育教学改革以来,将学生的体育态度、心理素质、竞争意识和拼搏精神等平时表现作为考核的一部分,这样既帮助了那些身体条件差,缺乏运动信心的体育“困难”学生克服失败和无助感,走出心理误区,重建尊严,享受运动的乐趣,也在很大程度上增强了学生运动的积极性,培养了学生积极的生活态度和良好的思想道德。

因此,只有将技能评价和人文评价较好的结合起来,重视学生的个体感受和变化,突出对教学过程的控制和把握,形成全面科学的评价体系,才能确保体育教学目标的真正实现。

第5篇

[关键词]创业教育;素质模式;教改

高职院校的创业教育现状并不理想,时代的发展呼唤高职院校的教育也要紧紧跟上。高职院校的创业教育也必须走出一条适合自身的教改新路,走出一条从提高高职生自身素质人手的模式,也就是基于素质教育的创业教育。

一、基于素质模式下的创业教育内涵

(一)素质模式下“创业教育”的内涵

大部分人将“创业教育”理解为教给学生一技之长,创业教育是单纯为了学生创业,而开设的一门专业教学课程,属于纯理论的公修课。其实这是对创业教育的一种误解,最起码是对创业教育的概念,理解过窄。

那么到底何为“创业教育”?“我们应该怎样理解“创业教育”呢?对此,早在2002年4月,教育部高教司,在北京召开的普高“创业教育”试点工作座谈会上,就达成了共识。认为对大学生创业教育理念应更大,即创业教育是知识经济时代,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需要,是社会和经济结构调整时期,人才需求变化的需要。大学生创业教育是一种新的教育观,体现了素质教育的内涵,重点是教学的创新,以及对学生思维观念、健全人格和综合能力的培养。

由此理念出发,笔者认为高校的创业教育,绝不应是前面所论述的实用性、功利性的教育,绝不是一种“生存拉动型”的创业教育,是着重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观念教育。创业首先是一种创业者的对自身素质的认识,对自身价值的社会表达;创业不是仅仅为了生存,而是有着更长远的目标。创业不是简单的开店、开公司,而是在实现自身价值的同时,体现出的一种创新意识和创造活动。

由对“创业”理念的理解出发,笔者认为创业教育,应是创新就业教育,是一种创新的教育理念,是足以培养学生创新和创造素质的教育。也正因为此,有学者将“创业教育”界定为,“创业教育”是“企业家精神的教育”,并且指出,“我们提倡的‘创业教育不仅仅是为着培养创新人才,更是希望学生学会如何主动地获取新知、创造新知,并通过有效地配置自身的各种资源、将知识转化成现实的个人和社会价值。”

从前面阐述可看出,创业教育是一种新的教育理念,它首先是一种大素质的教育,重点是教学的创新和对学生创新思维观念的教育,是对学生健全人格的教育,更是对学生综合能力的教育,本文中基于素质教育模式下的“创业教育”内涵也正在此。

(二)素质模式的内涵

本文这种基于素质教育的模式之下把“创业教育”的素质模式的内涵为何?

首先,高职院校作为高等院校,首先承担着对大学生的品德素质教育。因为,大学之“大”是因为它的兼容并包、学术自由、学生思维活跃、个性彰显,大学之“大”也因为“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至于至善”。大学是培养学生成为品德素养之“大人”的殿堂,而创业教育是培养学生“成才”的教育,而“成才”必先“成人”,成为一个“大写”的人,也就是成就学生的最基本的德行修养,也就是最基本的素质修养,尤其对高职院校的学生来说,更是如此,故而本文认为高职院校的创业教育是首先是一种素质教育,是培养学生创业素质以及能够创业和愿意创业应该具有的素质的教育,素质模式的含义也正如此。

其次,从高职院校自身出发,高职院校的教育应尤其重视高职生的成功素质教育。前面成因部分已分析,现有的高招现状和招生中二专层次的定位,使得进入高职读书的学生大多都是高考失利,文化知识成绩底下,他们中的很多人甚至在高中阶段都是老师和同学眼中的“差等生”,因此他们的失败感、挫折感严重,自信不足,或者对前途无望,空有事业的理想,整天处于矛盾和纠结之中。而这些,就需要我们高职院校的创业教育首先要让我们的高职生找到自己的成功感,挖掘他们的成功潜力,进行成功素质教育。因此,从这个意义上来说,高职创业教育首先是一种素质教育,应在素质教育的模式下展开。

从上面的论述可以看出,创业教育的素质教育模式是认为创业教育是一种创业者所应有的素质的教育,创业教育首先是一种创业者应该有的素质的创新教育。而高职院校的创业教育更应从创业者的素质做起,也就是要把创业教育基于素质教育的模式之下。

二、加强成功素质教育:确立素质模式下创业教育的主题

众所周知,现今高职生大多数自身知识素质不高,他们大多都是在高中阶段的学习中受到过学习的挫折,对学习和自身感到自卑或者自信心不足,缺乏奋进的信心,因而缺乏创业所需要的魄力和胆略,因此,笔者认为,改变这一切,最为重要的是高职院校在创业教育中,增强学生的自信心教育,也就是加强学生的成功素质教育,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点做起:

(一)建立合适的成功素质拓展板块

成功素质拓展是一个系列的教育过程,主要分为四个环节,也就是职业设计锚、素质拓展训练、成长过程记录、成长结果认同等。

成功素质拓展是一种训练活动。在训练活动中,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以及过往成功的经历,结合老师的意见指导,选择相应的素质拓展活动。拓展训练活动主要由一系列主题板块组成,它包括思想素质、道德修养、气质测评、职业规划和职场礼仪等。

成长过程记录是一种成功素质过程记录和评价,也是对学生成功素质成长的阶段性评价。学生通过过程记录,可以看到自己的成长点,加强自我监督,自我安排训练进度,及时调整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教师则可以进一步加强对学生的考核,督促学生努力完成。

素质市场认同是一种认同程度,是市场对学生成功素质拓展后的认同程度。高职院校的应通过各种渠道,加强与社会、行业的联络,尤其是用人单位和实习实训单位的联系,及时了解学生的情况,并在学生实习和实训中,聆听企业和社会行业对学生素质的评价,对高职院校教育的意见。

(二)确立合适的成功理念教育主题

为开发学生的内在成功潜力,笔者曾经在本校的就业课堂上,建议并尝试实施成功素质教育活动,并在自己所任教的班级内实施,效果较为显著,这包括一系列有序的成功素质教育主题活动,比如“寻找进步的你;寻找完美的你;寻找独特的你”这一适合高职学生的成功理念,实践证明这种教育理念,注重于高职生终身的成长和发展,切合高职生本身的特点,因而也极大地得到了高职生的拥护,极大地增强了高职生对就业与创业课的热情,也体现了教育教学活动“以学生为主体”的规律。

在这种“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理念指导下,自信与激情同时提高,能力与素质同时培养。在这种教育理念下,积极引导学生参与各层次、多形式的活动和实践,鼓励学生校内外打工。让学生在活动中成长,在实践中历练,建立一种激励学生积极参与学校、社会实践活动的教学体系,让学生真正体会“参与、体验、创造”的乐趣,成功的收获。

与此同时,在主题活动中,重视学生内隐的、潜在的间接能力的培养,培养学生的就业本领、就业能力、就业技术,为学生搭建走向未来职场发展的平台。过硬的就业能力、健全的人格素质加上自信的魅力,而这些都是创业者所具备的最基本的素质。

(三)培养创业教师的成功教育理念

对学生进行成功的成功素质教育,首先要有一支具有成功教育理念的教师,正像中央教科所朱小蔓教授所说:在大学推行素质教育需要有教育素质的教师。因此,对高职生进行成功的成功素质教育,要培养创业教师的成功教育理念。

众所周知,教育是一种师生互动的活动,我们教师是主导地位,这种主导地位就是管理学生,大学也不例外,尤其是高职院校的学生需要老师管。但这种管理,不是絮絮叨叨的单纯说教,而是需要教师通过细心的观察、引导以及教师自己用言传身教的方法去潜移默化的感染、激励、改变学生。

例如,在开展成功主题活动,成为“完美的自己”中,学生自发的努力固然重要。但是,在学生对“做最完美的自己”这一成功理念的理解和接受的过程中,如何自我引导?学生在选择适合自己的方法中,如何获得评价等等,这一切都离不开我们教师的引导。尤其是能力和知识素质相对欠缺的高职院校的学生,更需要我们的老师投入更多的时间,更多的关注,帮助高职生提高成功素质。

当然,创业教师的成功理念教育还体现在创业课授课的过程中。在授课中,需要完美高职院校的教师,在课程的讲授中体现自己的成功教育理念。比如,通过自己切身的体会、运用典型案例分析、创业团队模拟训练、现场测试等方式,将系统的成功理念的教学内容传授给学生,引导学生主动地去提升自我,从而使学生成为一个既有着强烈的追求成功目标、又有着实现成功的创业基本素质的大学生。

(四)建立一套相适应的课程体系

成功素质教育的成功实施,也需要有一套系统的,与高职生自身特点相适应的,成功素质培训的课程体系。

课程体系也可以说是操作方案,其可行性与否直接关系着教育的实效性高低。因此,高职院校在实施成功创业素质中,要根据高职院校或者自己院校大学生自身特点和实际而设计。这样的课程体系要求讲解时,内容活泼生动,具有针对性;并且在形式上,要尽量采用多种教学方式如微课等,从而吸引学生的眼球,增强教学的实效性。

为此,笔者所在院校的教研室在对学生的成功素质教育活动中,专门成立了研讨组,确定了“职业生涯规划、潜能开发提升、职场能力提升、职场礼仪修养、职场实践提升、职业认知关注、创新思维提升和创新创造开拓”等模块。

在这些模块体系中,每个模块设定一些主题,然后以成功理念为基础,围绕高职生素质的提升培养,教师认真备课,集体讨论,然后列入创业与就业教学计划。由于课程内容体系接近学生,能够满足学生追求自我,提高自身的内在心理需求,而且课程内容案例丰富多彩,教学形式生动活泼,因而受到了学生的普遍欢迎,也受到了学院教务部门的一致认同。

当然,以上所阐述的几方面并不是分开的,因为教育本身就是一种系列活动,创业教育中的成功素质教育的各个方面都是互为联系的一完整体系,一系统的教育格局。

三、健全创业指导课系列:选修与必修、参与与互动的教改体系

(一)选修与必修相结合的教改体系

据笔者了解,当前大多高职院校的创业指导课的开设(很多甚至是作为就业指导课的一个部分),都是作为和高校思政课等一样的必修公共课对待,最后一张卷子完事。学生必须去答完卷子,拿到学分,才算过关。这种为设置而设置的课程,怎会激发学生的兴趣,更不说实效性了。

因此,要想改变当前高职院校的创业教育的现状,提高其教学的实效性,必须对其课程设置进行改革,而这首先就是以学生为中心,建立必修与选修相结合的课程体系。创业教育课程与其它专业课程一样,也讲究理论与实践密切结合。因此,高职院校设置创业课程,应以培养学生的开拓精神和品质为基础,以提升学生创业素质和整体素质为导向,是设计高职院校创业教育课程体系的基本原则。

根据这个基本原则,可根据本校实际情况将创业教育课程分为创业通用类课程,如创业素质类、创业心理类等;结合本校具体专业特征开设具有专业特点的创业类课程,如“商务沟通”、“创业投融资”、“企业管理与营销管理”等,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兴趣和自身特点选择适合自己的创业课程的学习。

(二)参与与互动的教改体系

改革现有高职院校的创业教育课程体系,除了上述所说的选修与必修相结合外,还要分专业、分年级进行,以此建立参与与互动相结合的教改体系。

创业课程分年级开展。高职院校课立足本校实际,针对不同年级开设不同的创业教育课程,以使创业教育取得更大的实效性。比如,可针对大一和大二学生的实际情况,可开设创业意识类课程,让学生及早树立起创业的意识,转变就业观念。针对大三的学生,主要传授创业者具备的知识,可开设商务沟通、企业管理学、营销学等课程,让学生了解创业所应具有的一些最为基本的管理、营销类常识等,让学生在实践中不断完善自己的创业素质,为以后创业奠定坚实的基础。

第6篇

【关键词】人文素质 就业能力 教育 对策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2)22-0035-01

目前大学生的就业形势比较严峻,一方面是大学生结构性的供大于求,另一方面是用人单位对大学生的要求越来越高,双重因素的作用下使得大学生就业成为当下最引人关注的一个话题。人文素质已经成为评价大学生综合素质的一个重要方面,如何增强人文素质正在不断地考验着高校教育者的智慧。

一 人文素质的内涵

对于人文素质的内涵,人们的认识并不统一,原因在于人文素质属于社会学的范畴,人们基于视角、阅历的不同,对于人文素质内涵的认识自然也会有所差异。人文素质涉及的内容主要是人精神层面的内容,通俗地来讲就是做一个什么样的人这样一个主题,其关注的是人们价值观、道德观等方面的内容。具体来讲,人文素质包括人文关怀、人文情感、人文意志等,这些内容共同决定了一个人的人文素质。在构建和谐社会的背景下,以人为本的理念已经被广泛普及,事实上以人为本就属于人文素质的范畴,作为人最基本的素质之一,人文素质的高低将直接影响着一个人的综合素养。

二 人文素质在大学生就业中的作用

人文素质在大学生就业竞争力的提升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对于用人单位而言,其寻找的大学生的标准不仅仅局限于专业技能领域,同时更看重一个学生的人文素质。

1.人文素质左右用人单位的选择

对于用人单位而言,人文素质是企业招聘大学生非常看重的一个影响因素,对于专业知识而言,大部分学生掌握的程度都差不多,而且专业知识可以通过培训强化在短时间内加以改善与提升。而对于人文素质用人单位却没有办法来通过培训或者别的措施来加以改变,对于那些人文素质不是良好的人来说,其专业能力越高,对于企业造成的危害可能也就越大。这也是很多用人单位在招聘大学生时,宁可在专业能力方面有所降低,却决不在人文素质层面放松的重要原因。从这个意义上讲,人文素质已经成为决定大学生能否赢得用人单位青睐的关键因素。

2.人文素质有利于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念

就业是用人单位与大学生双向选择的过程,对于大学生而言,很多时候就业难不是因为自身的专业能力不够,而是因为大学生没有良好的择业观念。很多大学生在择业上眼高于顶,总想着国有企业、事业单位、公务员岗位等,对于一般的企业根本就看不上眼,由此导致了大学生就业难。良好的择业观念本身就是人文素质的一部分,大学生只有人文素质良好,才能够形成一个正确的择业观念,才能在就业中处于一个主动地位。

3.人文素质提升大学生就业能力

人文素质能够显著地提升大学生的就业能力,人文素质虽然具有一定的内隐性,但是这种内隐性会通过大学生的谈吐、衣着、修养、沟通能力等反映出来,这些外在表现将会直接影响到其给用人单位的印象。举例而言,在团队工作模式已经成为主流的背景下,用人单位对于大学生的适应能力以及合作意识非常看重,而这都属于人文素质层面的内容。所以说人文素质的提升可以让大学生在就业中增添更多的优势,从而获得就业机会。

三 加强大学生人文素质的具体对策

1.高校应将素质教育纳入到教学体系之中

目前高校在人文素质教育方面存在明显的不足,无论是学校的管理者也好,老师也好,都对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视不够。知识教育依然是在教学体系中占据主导地位,大学教育还是以知识的传授为主,人文素质教育受到了忽视。大学生在就业压力的压迫下,也没有时间与精力来专注于自身的人文素质提升。在此背景下,大学应充分发挥自己在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方面的作用,通过将人文素质教育纳入到整个学科体系中,让人文素质教育贯穿于整个教育过程,给予大学生更多的人文素质教育的机会与时间,确保大学生人文素质的稳步提升。

2.社会应引导大学生重视人文素质的培养

良好的社会环境有助于引导大学生注重自身人文素质的提升,整个社会应营造出一种重视人文素质的氛围,在舆论层面,社会应广泛宣传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意义。对于企业而言,在招聘中也应直接标明对人文素质的具体要求,在外部环境的影响下,大学生自然会注重自身人文素质的提升。当然仅仅依靠外部环境的引导还是不够的,关键是要通过引导将大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出来,这样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丰富与人文素质相关的实践活动

人文素质的相关实践活动将会给大学生人文素质的提升提供一个场合,在这个情境里面,大学生能够在事件中自觉地去思考一些与人文素质相关的课题。学校、家庭及社会应尽可能多地为大学生提供这类实践活动,通过平台的建设,让大学生陶冶自己的情操,提升自己的素养等。举例而言,高校可以以各类社团为依托,由社团出面来组织一些实践活动,让志趣相投的大学生在相互交流中互相影响、互相促进。

在大学生就业压力不断加大的背景下,大学生应深刻地认识到人文素质与就业之间的关系,以人文素质为切入点,通过不断地提升自身人文素质来为就业竞争力的提升加分。当然社会也应为大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提供一个良好的外部条件,让大学生拥有更多的机会去提升自身的人文素质。

参考文献

[1]杨丽敏.人文素质教育是提升高职学生职业能力的有效途径[J].当代教育论坛,2011(8)

[2]范美香.人文素质与大学生的就业竞争力[J].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2008(3)

[3]林俊荣.就业视域下的理工科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J].承德民族师专学报,2009(3)

第7篇

【关键词】 素质教育 班级管理 内涵与特性

教育体制改革已推行了好些年,变“应试教育”为“素质教育”是改革的关键。虽然在推行的过程中“素质教育”这个名词已深入人心,常常挂在嘴边,但在班级管理及教学实践过程中,这种新的教学理念实行得又如何呢?可以说不尽人意。这也许就是管理及教学改革的难处。因此,本文就对在班级管理中从素质教育的内涵与特性两方面谈谈自己的看法。

1 素质教育的内涵

在心理学上,素质是指人与生俱来的感知器官、神经系统,特别是就大脑结构上和机能上的某些特点而言,并认为它是人的心理活动赖以发生、发展和形成的物质基础或自然前提。这个概念虽然只就人的先天因素、自然本质立论,对教育来说,肯定狭隘了一些。众所周知,就人的本质讲,既有先天因素、自然本质,也有后天因素、社会本质,而且后者应当是更为本质的东西,也就是说,一个人未来发展的水平及其成就,主要来源于后天的教育与主观的努力,来源于社会实践的深度与广度。而天赋的素质,也只有在社会实践中逐渐发展和成熟起来,同时某些天赋素质上的缺陷,通过社会实践也可以得到不同程度的补偿。总之,只有在社会实践中,天赋素质才能充分发挥作用并具有现实意义。

对正在成长的青少年来说,“素质教育”就是要通过科学有效的教育途径,充分发挥其天赋条件,提高素质水平,同时,在某些基本不具备或者在心理和能力上有缺陷的方面,通过教育、实践、锻炼,培养和提高某方面的素质水平。因此,简言之,素质教育就是提高人们自然素质和社会素质的教育;详言之,则是身体素质教育、政治素质教育、思想素质教育、道德素质教育、专业素质教育和心理素质教育的有机结合。

1.1 身体素质教育。这一教育的主要目的就是在先天的身体素质的基础上,采取各种有效方式,锻炼学生的体魄,使他们身体的各个部分、各个系统都在和谐之中获得发展。概括来说,就是健全的体魄,发育正常,无重大疾病,经得起紧张劳动和艰苦生活的锻炼,并在体育技能上达到国家对中小学生规定的标准。

1.2 政治素质教育。这一教育主要是解决立场、观点、信仰的问题。就是要教学生要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把握好社会主义政治方向,爱党、爱祖国、爱人民,初步确立科学的人生观和世界观等。政治立场坚定、观点鲜明、信仰稳定,才合乎我们政治素质的要求。

1.3 思想素质教育。这一教育主要是解决思想认识和思想方法的问题。我们应当用辩证唯物主义教育学生,使他们善于从相互联系、发展变化和对立统一中去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

1.4 道德素质教育。这一教育的主要目的就是要培养学生的基本道德和社会公共道德的素养、情操和法纪观念、行为规范,具有正确的学习、工作、劳动态度和较强的责任感、义务感。

1.5 专业素质教育。专业素质教育是指专业技能素质,是对能力的培养。这种能力包括获取知识的能力,即自学的能力、应用知识的能力,必要的社会活动能力,但在中小学阶段,更需要有一定的劳动技艺方面的能力,包括动手能力、实践能力,并要求有一定的创造能力。

1.6 心理素质教育。这一教育主要是培养心理品质,包括具有健康的心理,健全的人格,个性得到较好的发展。在心理品质上能较好地、基本上无障碍地适应外界环境的变化,即有较强的社会适应性。

2 素质教育的特性

2.1 素质教育的全面性。所谓“全面性”是指素质教育既要实现功能性的目标,又要体现形成性的要求,通过实施全面发展,促进学生个性的最优发展,就是“人的一切物质的和精神的属性”的全面发展,即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在教育活动中,学校根据实际需要有时可能要突出某一育,但并不是说各育可以孤立起来单独进行。各育之间的关系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而又相互制约的辩证关系,只有彼此之间和谐协调才能获得全面发展。

第8篇

信息素质认知技能信息意识信息能力

信息社会的特征是知识信息的传播、吸收、利用和创新。表现为科技飞速发展,知识更新加快,竞争日趋激烈。因此信息素质对每个人都非常重要,它是信息社会对人才要求的必备条件之一。拥有良好的信息素质,才更好的适应时代的发展,满足未来工作、生活和学习的需求。

1社会进步对信息素质提升的要求

信息素质这一概念是信息产业协会主席保罗・泽考斯基于1974年在美国提出的,它涵盖了信息素质要求很多方面:传统文化素养的延续和拓展;使受教育者达到独立自学及终身学习的水平;对信息源及信息工具的了解及应用;必须拥有各种信息技能,如对认知需求的了解及确认,对所需文献或信息的确定、检索,对检索到的信息进行评估、组织、处理并做决策等。

信息素质可以广义地理解为信息化社会中人们所具备的信息意识和信息能力。主要指人的认识的创新及利用信息的品质和素质,对信息的敏感性,获取信息、消化和吸收信息、利用信息及创造新信息的能力。

信息素质意味着能理解、接受新思想,并利用新思想;信息素质意味着人们知道如何进行有效的学习,能够提高独立学习的能力和创新思维的能力。信息素质能够使人的思维敏捷,认识超前,能够针对社会所需和自己的不足,及时获取信息、学习知识。使自己成为适应时代要求的、具备各种能力和技能的复合型人才、创新型人才。

2信息素质的内涵

信息素质的内涵包括四个方面:信息意识、信息能力、信息道德、终身学习的能力。信息意识指人们对情报现象的思想观点和人的情报嗅觉程度;是人们对社会产生的各种理论、观点、事物、现象从情报角度的理解、感受和评价能力。具体来说它包含了对于信息敏锐的感受力、持久的注意力和对信息价值的判断力、洞察力。信息能力也可以说是信息技能,包括确定信息需求的时机;选择信息源高效获取信息、处理评估信息、有效利用信息的能力。信息道德指人们在信息活动中应遵循的道德规范,如保护知识产权、尊重个人隐私、抵制不良信息等。获得终身学习的能力是信息素质教育的目标。信息素质概念应该把焦点放在受教育者身上,而不是放在指导者或者教师身上,让受教育者学会学习,获得终身学习的能力。

3信息能力的获取方法

3.1提升教师信息素质是关键

信息社会中,教师的信息素质不但影响个人而且他所教育的对象。90年代初,美国教育技术学者们作了一项调查研究,结果发现,正是教师角色观念的滞后因素,阻碍了教育技术在学校教育中的深入发展。另一次调查表明,有些教师甚至担心,课堂教学的中心地位会因信息化技术手段的应用而削弱或丧失。如果教师不能及时提升自身的知识结构和信息素质,不能及时调整与教育技术的略和方法,那么信息教育功能就会受到传统教学模式的束缚和抑制。可以说,教师自身的信息素质是社会成员信息能力获取的关键。

3.2加强学校信息网络建设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我国教育信息化建设的目标之一就是构建区域教育网,积极推进校园网络建设,组织学校上网,充分利用网上教育资源。这项工作包括了课程资源开发、传播、使用及教学管理等内容,将形成校内数字化学习环境。

3.3开设信息技术课程,培养信息操作能力

目前我国中小学都已经开设了信息技术课程,大学中也开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但这些课不能简单替换信息素质的培养,因为两者有着眼本不同的培养目标、内容和学习方法也不同。信息技术课程主要是培养学生信息操作能力、培养学生处理信息的方法和技能,而大学计算机文化基础教育的目标则是学生掌握计算机知识和操作技能。另外,通过学习信息技术理论,学生也逐渐学会了使信息和信息工具这一跨越时空的“零距离”的交往和合作中介,成为延伸自己的高效手段,同外界建立可操作的学习的环境。尽管这不能代表信息素质的全部内涵,但从建构主义的观点来看,协作学习过程实际上也是学生主动进行知识建构和意义建构的过程,教学过程中的双向交流和联系,符合当代教育的发展规律,从而能够在更高认知层次上达到对知识的真正掌握。

3.4注意培养信息免疫能力

在培养学生信息素质的过程中,除了使学生掌握信息科学信息技术的基本知识及信息处理的实践技能外,还要注意培养学生具有适应信息社会生活的正确信息伦理道德和法律观念。教育要以德为先,先进的信息技术使教育、教学系统有了更强的开放性,但同时也带来了一些与传统道德伦理相悖的新现象,如黑客现象、网络安全、网络信息共享与版权问题等;带来了不科学、伪科学、不健康甚至有害的信息垃圾。面对社会上良莠不齐的网站,首先要对学生进行“网络社会”教育,并对他们的网络行为进行规范,引导他们时树正确的网络道德;其次要加强校园网络“防火墙”技术手段的设置,或者把教育资源下载到学校的网络服务器上供学生学习,以防止学生受到不良影响。另外,教师也应对信息的共享性各方面性质有充分的认识,恪守一定的信息道德与伦理,并言传身带,以身作则地教育新一代。

4信息意识与情感

要提升信息素质,无疑涉及到学会信息技术的运用。但不一定非得精通信息技术。况且,随着高科技的发展,信息技术正在普及而成为大众的伙伴。操作也越来越简单,及时可靠的信息渐融入人们是常行为中。因此,现代人的信息素养的高低,首先要决定于其信息意识和情感。信息意识与情感主要包括:积极面对信息技术的挑战,不畏惧信息技术;以积极地态度学习操作各种信息工具;了解信息源并经常使用信息工具;能迅速而敏锐地捕捉各种信息,并乐于把信息技术作为基本的工作手段;相信信息技术的价值与作用,了解信息技术的局限及负面效应从而正确对待各种信息;认同与遵守信息交往中的各种道德规范和约定。未来社会是信息的社会,任何人要立足于社会,必须提高信息素质。信息素质培养要从多方面入手,逐步实现规范化、多元化的信息素质培养模式。

参考文献:

[1]董焱.信息文化论――数字化生存状态冷思考[M].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3.

第9篇

  论文摘要:高职旅游管理专业随着我国旅游事业的蓬勃发展成为了热门专业, 但在人才培养实践中的某些方面忽视了人文素质的教育。通过分析忽视人文素质教育的原因, 指出了加强人文素质教育的必要性, 提出了加强旅游管理专业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相关途径和措施。 

 

旅游业是应用性、综合性很强的行业,其服务性质、服务对象、服务方式、服务内容等决定了它是一项人文内涵丰富的文化事业。这要求旅游行业所有的从业人员,除了具备扎实的专业理论和实践知识外,还必须不断增强自身的思想素质、心理素质,尤其是相应的人文素质。因此,加强高职旅游管理专业人文素质教育是非常重要的。 

在旅游人才培养急剧增加的过程中, 高职旅游专业随着职业教育的蓬勃发展正成为21 世纪旅游发展中人才培养的中坚力量, 但外延发展过快, 影响内涵建设, 部分高职院校在条件并不具备的情况下抢生源、抢市场, 导致教学思想、师资力量、教材设备、实践基地等建设严重滞后,教学的各个环节也无法精细化, 使得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和教育遭到忽视,出现了我们高职旅游专业人才水平面临着良莠不齐, 特别是人文素质明显偏低的的窘况。 

一、旅游管理专业学生人文素质的基本内涵 

人文素质通常是指掌握人类社会的各种文化现象所表现出的一些内在修养及其外在特征。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的人文素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人文知识 

人文知识是与自然知识和社会知识相对应的一种知识类型,是人类总体知识构成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是以语言(符号)的方式对人文世界的把握、体验、解释和表达。丰富的人文知识是旅游管理专业学生优良的知识结构必需之要素,是其人文素质的前提和基础。只有具备了丰富的人文知识,我们的学生才能真正把握旅游文化的内涵,才能真正从人类自身需要的角度去理解旅游业、发展旅游业。 

2.人文精神 

人文精神泛指一个人体现出的对人类生存意义和价值的关怀,是一种以人为对象、以人为中心的思想,主要包括人的信念、理想、人格和道德等。人文精神是人文素养的内在支撑,是人文素养的最高层面,具有人文素养的最典型标志是具有人文精神。人文精神是人文素养的核心,是一个人修身养性的最高境界。惟有具有人文精神,我们的学生才会拥有充实的精神世界,才懂得如何热爱旅游事业,关心旅游者,才能引导旅游者并与之一起,与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3.人文行为 

一个人通过人文知识的学习和体悟,唤起对人的生命本身带有终极性质的追问,养成崇高的价值追求和精神品格。这种内在的价值追求和精神品格体现在外在的行为上即是人文行为。如果说人文知识是一个人具有人文素养的前提和基础,人文精神是一个人的内在养成和精神追求,那么人文行为则是表现在一个人的具体行动和实践上。人文知识的内化即是人文精神,而人文精神的外化便是人文行为。我们学生的人文行为应表现在:他的知识是丰富的,他的心胸是宽广的,他的举止是文雅的,他的行为是勇敢的,他懂得如何善待旅游者,善待社会和大自然。 

二、高职旅游专业忽视人文素质教育的原因 

1.高职旅游专业教育中存在着过分突出“职业属性”而忽视人文素质的现象令人堪忧, 人文科学教育和人文精神的熏陶亟待加强。对人才素质评估体系的不合理, 对学校教育质量和人才评估以定量化的方式为主, 忽视了塑造和评估大学生的道德品质和人文情怀, 削弱了对人文素质的培养。 

2.教学内容不够科学合理, 教学方法方式单一。高职教育针对的是较高层次的社会实际应用性职位岗位, 这种教育的针对性,决定着它的市场导向性。而市场经济讲求的时间观念和效益意识, 注重实用主义。因此许多用人单位对人才效益的发挥具有急切企求心理, 即希望上岗者能立竿见影的发挥作用。为了迎合市场的这种需求, 职业教育中教与学双方面都出现了功利主义泛滥的现象。人文传统被淡化, 人文教育被削弱。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长期偏重于学生技能的训练, 没有有效地把科学知识中的人文因素挖掘并整合起来,没有对学生的教育形成整体人文气氛。 

3.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缺乏学习兴趣。有相当一部分大学生对人文社会科学等非功利的知识缺乏兴趣, 对国家和民族的历史知之甚少, 对世界文化了解不够, 缺乏历史的观念、民族的认同感和广阔的胸怀。那些可直接、快速产生“效益”的知识才受到广泛重视。不少总是以“有用” ( 实用并直接有用) 为标准。“有用”则选、则学。 

4.师资队伍建设不足, 由于过分突出“职业属性”因而忽视人文课程教师队伍建设, 忽视人文教师的培养和引进; 造教育力量的不足, 教学水平不高, 直接后果是学生学习兴趣不高。有限的人文课程教学效果不佳。上述现象使得学校教育和学生学习的重点过于集中在某些知识和技能方面, 而忽视文化知识的积累和文化素养的提高。正因如此, 造成了向社会输送的人才人文素质欠缺, 服务质量不高的后果。 

三、人文素质教育对高职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必要性 

1.人文素质教育在教育中的重要地位 

“教育以人为本”,这是教育的核心理念。所谓人文素质,就是指人们在人文方面所具有的综合品质或达到的发展程度。而人文素质教育就是将人类优秀的文化成果通过知识传授,促使学生内化为相对稳定的内在品质,引导学生学会做人。它是以培养学生优良人文精神为使命的教育类型,在整个高等教育体系中占据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它不是专业教育,而是专门教育;不是职业教育,而是职责教育;不是成人教育,而是成才教育。 

2.加强人文素质教育是世界高等教育改革的一个主要趋向 

进入21世纪后,许多国家都认识到,在追求技术文明的同时,继承和弘扬人类传统美德和优秀价值观念同样极为重要。因此,在调整课程结构的改革中,许多国家再次注重对未来社会公民道德、情操和品行的培养,通过伦理、哲学、文学、历史、经济、美学、心理学等人文学科教育,强调认识和汲取民族的传统文化精华,以民族的、健康向上的文学、音乐、传统文化丰富和充实现代学校课程,以陶冶情操,弘扬爱国主义精神。显然,加强人文素质教育,已经成为目前世界高等教育改革的一个主要趋向。 

四、旅游管理专业学生人文素质培养与教育措施 

1.转变教育教学观念,建立学生人文素质评估体系 

旅游管理专业应转变传统观念,实行以人文教育为核心的素质教育。并建立大学生人文素质的评估体系,完善对学生在人文社会科学知识、自然科学知识、思想道德、社会活动参与等多方面的考核指标。将定性指标与定量评分相结合,追踪考证,对大学生进行综合测评,尽可能全面、客观地反映学生的综合素质情况。 

2.加强师资力量,提高教师人文修养水平 

“身教重于言教”,教师的示范作用和榜样力量对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起着重要作用。所以,旅游管理专业的人文教育应高度重视建设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专业课程教师要充分发挥专业课在人文教育中的作用,充分发掘专业学科中的人文、历史背景,在专业教育中贯彻人文教育,使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受到人文精神的熏陶和教育。 

3.拓宽教育内容和形式,正确处理人文教育与专业教育的关系 

要结合当地的人文、自然资源环境及社会环境,灵活变动或补充教学内容。因此,学校应当把当地的人文资源、人文资源的开发现状以及社会环境等知识纳入正常教学之中,尽量提高学生对当地旅游资源的认识和了解,最大限度地把旅游专业教学活动与当地的人文自然资源、旅游业实际联系起来。并将人文教育渗透到专业教育当中去,使二者做到有机结合。 

4.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营造良好人文氛围 

优秀的校园文化是素质教育的良好平台,对学生的素质培养起潜移默化的深刻影响。这需要我们以现代化的观念去引导,以物质化的环境去美化,以经典性的活动去演绎,以科学性的制度去维护。使学生在这种良好的环境和传统的熏陶中,充分发展自己的个性,发挥自己的创造性。 

5.实行校企联合,强化旅游管理实践,让学生在实践中进一步增强自身的人文素质 

旅游专业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专业,既需要学生掌握必需的基本理论和专业知识,也需要学生具有相应的旅游业务组织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因此,要充分重视与行业组织之间的联系,主动与企业沟通,加强交流,促进校企合作。使学生都能够拥有实践理论、展示才华、完善知识结构,尤其是进一步认识和体验旅游业人文内涵的平台,在实践中不断成长成才,不断增强自身的人文素质。 

综上所述,为了实现高职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培养出适应现代旅游市场需求的专业人才,我们必须不断地探索,加强人文素质教育,努力提升我国旅游服务的质量,为社会输送优秀的旅游管理和服务人才。 

参考文献: 

[1 ] 屈曙光. 高职旅游专业人文素质教育的几点思考[ j ].天津职业大学学报, 2008, (6). 

[2]李伟丽.导游素质教育于课堂教学[j].南阳师范学院学报,2002,(12). 

第10篇

关键词 职业教育 人文素质教育 内涵 作用 实施途径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冬日夜长声静,宜于读书运思。挑灯泛览偶有所得,如:知名诗论家、诗人兼教育家杨叔子院士的名言“没有现代科学,没有先进技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打就垮;而没有优秀历史传统,没有民族人文精神,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不打自垮”。这句名言,时至今日仍掷地有声,放于当下语境有极强的启示意义。由于职业的敏感性,便想起职业教育。高职院校重视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丰富学生的心灵内涵,是实现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培养目标的有效途径,也是教育对时代呼唤所作出的有力回应。

1人文素质教育的基本内涵和作用

1.1人文素质教育的基本内涵

人文素质指的是一个人在人文方面所具有的综合品质或达到的发展程度。人文素质的本质不在于知识、技能、活动,而在于人格、气质、人文精神。所谓人文素质教育,是将人类优秀的文化成果通过知识传授、环境熏陶使其内化为人的气质、人格和修养,使其成为受教育者内在的相对稳定的品质。其实质是人性教育,其核心是涵养人文精神。人文教育,就是人性化教育,是通过人文的濡染与涵化,从而使人学会做人的教育形式。人文素质培养的任务是为学生的个性发展、全面进步和终身学习打基础,它以人的自由和全面发展为最终目标,并实现和谐发展。人文素质有一定的稳定性,但又不是一成不变的,如果不注意吸收新的人文知识,不加强自我修炼,人文素质就可能退化,甚至变质。发展人文素质就是“学会做人”,做一个有良知的人,一个有智慧的人,一个有修养的人。

人文素质包括的内容有哲学、语言、文学、音乐、艺术、历史、法律等,还有许多交叉,例如心理素质、创新素质、管理素质都与人文素质水融。可以说人文素质如同人之血液,渗透在人的各个方面。只是有的人人文素质优秀,有的人人文素质低劣。一个人人文素质低劣或缺乏就像患了贫血症,最终会影响人的发展。所以,人文素质教育与专业技能教育如同“鸟之两翼、车之两轮”,不可偏废。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加快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这为职业教育发展赋予了新的目标内涵,指明了前进方向。“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是一个综合概念,一方面强调高技能,另一方面强调高素质。前者主要靠专业技能教育来达成,后者主要靠人文素质教育来实现,只有两者的完美结合,才能实现高等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高职院校要准确理解人文素质教育与专业技能教育的关系,从某种意义上说具有人文素质教育内涵的职业教育才是真正的职业教育。

1.2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作用

人文素质是所有学生都应该具备的素质,尤其是职业学校的学生。他们普遍文化基础差、入学成绩偏低、学习主动性不足,加之学校过分强调职业教育的工具性和实用性,在对培养目标的理解上,出现了以就业率为导向、单一注重实践、轻理论,注重技术、轻人文的功利化现象,容易忽视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美国教育学家杜威明确反对纯粹出于“经济目的”和“实用利益”进行职业教育,反对职业教育演化为获得某种专门职业技能的手段的“工艺教育”,主张职业教育应立足个人发展。高等职业教育是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素质现代“职业人”,而不是仅仅具有某种职业技能和技术片面发展的“工具人”。人文教育要以人为本,强调突出人的发展。那么,高职院校重视人文素质教育无疑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首先有助于学生“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人文素养是后天的,学校教育是培养人文素养的主渠道。高职学生群体是否具有良好的人文素养,关系到和谐社会的构成和小康社会的全面实现。人文教育是关于“做人”的教育,是解决“价值观”的教育,是追求“善”的教育。以人的精神世界为主要研究对象的人文科学,对于发展人性,完善人格,升华人生,最终提高人文素养,作用不言而喻。高职学生只有具备了专业基础理论知识和专门的技能外,同时还具备一定的人文素养,才能说是一名合格的“人”,才能成为一名合格的“人才”,才能为将来有“共同享有人生出彩的机会,共同享有梦想成真的机会,共同享有同祖国和时代一起成长与进步的机会”,积聚正能量。

其次可以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高校有责任,并且要大力培育学生的人文素质。职业教育的最终目的绝不仅仅是简单劳动技能的培养,它与起源于中世纪的“劳动教育”的区别就在于,它的出发点和归宿都是提高劳动者群体的综合素质,培养合格的劳动者,其中人文素质的提高,社会道德和职业伦理水平的提升则是综合素质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对高职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引导他们实现不同思维方式的交叉与互补,构建一个更为全面的知识结构体系,这将有利于促进高职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与提高。

第三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既是党的十精神要求,也是高校人文素质教育所面临的一个永恒的课题。作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大学生无疑迫切需要深入学习和掌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如 脚踏实地、实事求是的思想;仁者爱人、以德立人的思想;以诚待人、讲信修睦的思想等等。基于人文理论知识中的一些成功案例、文化现象、关注热点、主要事件等等,蕴含着丰富的哲理、经验、思想、智慧、品质等规律性要素,形成了宝贵的精神财富,这些都得通过学校的阐述和引导,启迪大学生去思考,使学生获得一种价值取向、一种对社会、对人生的认知和感悟,促进学生追求自我超越,最终形成一种内在的高尚精神。

2重视人文素质教育的主要路径

(1)注重利用显性课堂教学主阵地、主渠道作用,加强对学生进行人文知识教育。拓宽人文素质教育的主要途径是高职教育工作者值得深思的一个重要课题。近几年来,高职院校不断加强专业建设和课程改革,“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已成为广大教育工作者的共识,尤其是随着当今社会对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需求越来越趋向多元化。利用课堂教学的主阵地,对学生全面进行人文知识的教育,充分发挥了人文教育的主渠道作用。高职院校在课堂上讲授人文课程时,要深入挖掘教材中的人文教育因素,避免照本宣科,要将专业教育与人文精神教育融合起来,做到贴近学生、贴近实际、贴近生活,避免空洞说教。同时要不断创新教学模式,针对学生的个性特点,因材施教,积极采取丰富多彩的形式和方法,能够让学生和老师在课堂上形成良好的互动,从而将人文精神真正传递给每位学生。

第11篇

论文摘要:通过探讨职业教育教师科研紊质的棍念及内涵,探索提高中职学校教师科研素质的有效途径。

    当前,我国正在大力发展职业教育,而职业教育的改革发展依赖于广大一线教育工作者素质的全面提高,其中最重要的就是要提高教师的研究能力。教师成为研究者已经成为教育研究领域一个十分重要的观念,成为教育改革中一个重要的理念。中等职业教育在职业教育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但是中职教师科研实际情况并不如人意。大部分教师缺乏科研意识和能力,不能适应当前中职教育改革对教师研究能力的要求,从而使提高教师科研素质,推动教师参与科学研究成为中职教育一个十分重要和迫切的问题。

1职业教育教师科研素质的概念及内涵

    职业教育教师科研素质是针对职业教育教学冲的现象、问题以及生产实践中的新技术推广与应用的实际问题,通过运用相关学科的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采用科学研究的方法和手段进行理论探讨与实践的过程中,个体所具备的专业知识、科研技能与心理品质的总和。专业知识除具备教育学、心理学等基本知识外,还应具备本学科的专业理论知识和所从事专业教学的生产实践常识;科研技能包括教育教学的实践能力、信息的综合加工和处理能力、科研方法与手段以及科技创新能力。心理品质包括科研意识与意志、科研动机与兴趣、正确的科研观与科研精神等个人综合素质与人品的总和。科研意识是科研素质的基础,科研方法是科研素质的核心,科研精神是科研素质的内涵。科研素质是现代职业教育对教师的一项基本要求,是“双师型”、学者型、专家型教师素质的核心。

2提高中职学校教师科研素质的主要途径

2 .1开展科研知识培训.增强教师科研意识

    教育科学研究是一种在理论指导下的实践活动,需要研究者掌握从理论到实践的全过程。因此,提高教师的理论和实践水平,就要从科研基础知识的培训人手,通过系统的培训与指导,引导教师参与科研活动,增强科研意识、自我发展意识和终身学习意识,从而营造一种良好的科研氛围。通过培训,使教师了解和掌握科学研究的常用方法,提高捕捉课题的敏锐性。围绕学校的现实问题开展研究,对学校的办学定位、人才培养模式与人才培养规格进行探讨;对课程设置、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改革进行理论联系实际的探索。鼓励教师通过撰写调研报告、研究论文等反思自己的教学实践。

2.2开展校际科研交流,提高教师科研能力

    开展校际间的科研交流活动,不仅能掌握目前职业学校科研的热点问题和科研发展的方向,而且可借鉴和学习兄弟学校的科研方法,吸取成功的经验,避免人力、物力和资源的浪费,节约有限的科研经费。积极参与多校合作申报的各级科研课题,开展校际横向科研课题、研究项目的协作攻关,可大大提高科研基础较差、科研水平较低、科研能力较弱的学校教师的科研能力,也是学习先进学校科研管理经验的一条捷径。同时,应有计划、有重点地挑选一批专业带头人、科研骨干到兄弟学校进行短期实习,参与课题研究和科学实验。

2.3确立中职教师自己的研究模式

    如果说科研兴校是一种宏观目标,校本教育科研则是实现这个目标的现实道路。中职教师应把校本教育科研作为主要研究模式。校本教育科研是指以学校自身条件为基础,以学校领导和教师为主力,针对学校现实存在的问题而开展的有计划的研究活动。从学校的工作特征来看,学校教育水平的高低是衡量学校发展水平的主要指标。同样,科研对学校的振兴也主要是通过提高学校教学水平来实现。因此,面向应用的中职教师科研的主要任务就是以解决本学校教育教学和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为主要目的。也就是校本教育科研的根本目的。

2.4创造良好的科研环境,建立良性评价激励机制

    良好的教育科研环境能产生一种巨大的力量,激励着教师去开展各种实验研究。因此,必须为教师从事科研创造必要的客观条件,保证教师从事科研必须的调查、实验、写作等活动的时间,激励教师从事教育科研的积极性。其次,要为教师搞教育科研创造一定的物质条件。要有专门教育科研经费预算,规定一定的经费比例,确保教育科研经费的到位。要提供丰富的图书资料、科研设备,使教育科研有充足的物质保证。

    重视发挥评价的作用,建立有效的评价机制。对于教师科研成果的评定,一定要根据科研的特性来评价,重视过程的意义,重视科研活动对于实际问题解决的作用,坚持原则的多样化。在有效评价的基础上,把教师的教育科研能力作为一项重要的考评依据与教师年度考核、职称评聘、学校用人等工作挂钩。对积极参与研究并取得阶段性成效的教师及时给予表彰、奖励。由于教育科研是一个不断探索的过程,不可避免地会有困难、挫折。这就要求重视激励的作用,以机制促教育科研。

2 .5健全管理体制加强科研管理

    切实增加管理力量,加强对教育科研工作的督导,特别是加强科研过程中必要方法和技术的指导,才能起到切实的效果。教育科研行政管理部门应该通过组织一定的成果交流,包括会议、座谈、观摩等活动来切实加强校际教师之间的交往,加强科研成果的交流,在交流中丰富教师的思想,促进教育水平的整体提高。

第12篇

【关键词】舞蹈教学;创新;学生综合素质

目前,国家大力发展学生的综合素质教育,而学生的综合素质是由幼儿时期逐渐形成的,因此对幼儿的全面发展与和谐成长尤其要引起重视,密切关注幼儿的综合素质培养。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手段和途径之一即是舞蹈教学。舞蹈教育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趋势下,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如何创新舞蹈教学模式,充分利用舞蹈教学来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是我们每一个舞蹈教师都要思考的问题。

1 舞蹈教育的内涵与特点

舞蹈教育是审美教育的一种,是人类最早的文化教育活动。对大多数人来说,舞蹈教育是一种知识性、素养性教育。直观性、夸张性和协调性等是舞蹈教育特点,这些特点对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来说,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舞蹈艺术是一种形象、直观的艺术形式,它以人体为媒介,用人体动作来表达人类自身的思想感情。它能提高欣赏者的审美情趣,陶冶人们的道德情操,从而使人们能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舞蹈艺术可以使学生的形象思维得到极大地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也相应的得到了丰富。舞蹈艺术对于培养和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和综合素质所起的作用,是其他学科无法替代的。

2 舞蹈教学与学生综合素质的关系

所谓舞蹈教学,就是被教育者通过各种方式、方法来掌握舞蹈知识、学会舞蹈技巧、提升舞蹈能力的一种行为和过程。在当今现代化、多媒体逐渐发展的社会中,现代化教育手段逐渐多样化,高效化。而舞蹈教学也在提升学生素质方面起着不可代替的作用。首先,不可低估舞蹈教学在学生综合素质培养中的作用。如果低估或者忽视了舞蹈教学,学生的舞蹈天赋将被逐渐消除甚至抹杀掉。所以重视舞蹈教学,并且认真、仔细上好每一节舞蹈教学课,对提高学生的舞蹈素质是非常重要的。它可以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开启学生的灵性。其次,舞蹈教学可以渗透文化氛围。舞蹈,它把各国、各民族、上下几千年的文化有机的综合起来,是一种文化艺术的修养,可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知识素质。文化素质是学生的知识基础,要想进一步成长和发展,必须夯实知识架构。舞蹈教育可以利用肢体语言,把各种各样的文化表达出来,使学生更加容易理解、记忆、加深。再次,舞蹈教学中的情感培养。情感,是人类心理的活动,它可以将人类的喜怒哀乐表现出来,是一种内心反应形式。情感培养是影响学生综合素质的因素之一。舞蹈是一种艺术表现形式,舞蹈与其他表现形式相比,表现的更唯美,更直接。最后,舞蹈教学中的心理教育。学生的综合素质包括能力和心心理素质。在培养学生积极的性格、健康心里教育方面,舞蹈教学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舞蹈既是一种行为艺术,同时也是一种心灵艺术。因此,舞蹈教学中渗入的心理教育,在提升学生素质教育中显示出尤为重要作用。

3 舞蹈教学创新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的综合措施

3.1拓宽教学内容,提升文化素质

将舞蹈教学内容进一步拓宽,不要仅局限于舞蹈演绎的基本的、肤浅的层面上。可以将舞蹈的来源背景、历史故事以及所要表达的内涵形成一系列的教学方案,对学生进行教学,使学生了解更多的综合知识。

3.2解析舞蹈作品,提升综合素质

选择一些最具代表性、典型性、的艺术作品,教师对其进行详细的解析,使学生不仅对舞蹈语汇进行了认识、了解,能够加以运用,并且也对舞蹈所在的民族、历史背景进一步的认识和了解,大大的提升了学生的综合素质。

3.3进行学习评价,提升身心素质

要从学生的自身发展切入,注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关注每个学生的表现、理解力,对学生的各种能力要用长远和发展的眼光去对待。采取课堂教学与评价相结合的方法,并且让每一位学生都融入其中,交换较色,互相评价,在评价中总结各自的优缺点。使学生乐于其中,尽情的用心去舞蹈、去表现、去演绎。

3.4优化教师结构,提升专业素质

舞蹈教师在制定教学计划和内容时,一定根据学生年龄、身体条件及各自的性格特点,全面、深入、细致进行课程安排。将集体教学与各自教学充分的有机结合起来。对于条件出众、能力过人的学生,要精心培养,使他们早日成才。对于舞蹈天赋缺乏、自闭内向的学生也要多加鼓舞,建立他们的信心,让他们多接受舞蹈的熏陶。教师应该加强业务和相关知识的学习,多掌握各种舞蹈的历史及背景知识,积极参加各种培训班,全面地掌握各类知识,提高教学水平。

3.5创新教学方法,提升创新能力

舞蹈教师要对每个学生的各个方面存在的问题善于及时发现,并及时对其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鼓励学生在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基础上,多动脑筋,大胆进行开拓创新。鼓励学生提出问题,敢于打破常规,敢于用前所未有的方法去解决所遇到的问题。这样才能锻炼学生的创造能力,提高学生创新能力。

舞蹈是幼儿音乐教学的一项重要内容之一,它的根本任务是使幼儿素质得到全面的提升、发展。幼儿舞蹈教学不仅可以通过舞蹈活动让幼儿得到美的熏陶,又能使幼儿在积极主动地参与过程中,获得多元化文化的认识。教师应努力在幼儿舞蹈教学中使幼儿在音乐方面的发展与其它方面发展一致,通过舞蹈活动实现一个活动多个目标,最终促进幼儿素质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向黎立.高职舞蹈教学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研究[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0,(11)

[2]周琳琳.论舞蹈教学对提升学生素质作用[J].音乐大观,2013(1)

[3]马婧美之于情――舞蹈教学中对学生情感体验培养的探微 [J].今日南国,2010(12)

[4]郭为.高职舞蹈教学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研究[J].科海故事博览・科教创新,2Ol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