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8-07 17:30:53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区域数字经济发展,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论文摘要]区域经济反映不同地区内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以及内涵和外延的相互关系,区域创新本质上是区域经济行为。从区域经济与区域创新能力相互联系的视角,对两者的耦合关系进行了分析,并提出贵州省区域经济与区域创新能力发展的建议。
随着区域经济的发展,区域创新能力日益成为影响区域发展的关键因子,成为很多政府为增强竞争优势而选择的一种重要的弹性政策措施。成功的经济区域应该是内生型经济增长的区域,一个国家、一个地区的经济竞争,在很大程度上是创新能力的竞争。改革开放后的前2O年,在Xl~4,平“两个大局”思想指引下,中央政府实行“让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的非均衡发展战略,中国经济高速增长,从根本上改变了长期落后的面貌,中国在国际经济中的地位得到大大提升。本文运用耗散结构讨论方法建立区域分工与合作的新的分析框架。为寻求解决东、中、西部协调发展的新路径,破解区域封锁、恶性竞争难题的新措施,探讨区域分工合作的转制和创新,为中国乃至发展中国家的区域分工合作、发展落后地区提供实践范例,为各级政府区域政策的制定提供参考。
1区域经济与区域创新能力
1.1区域经济及中国区域经济发展
经济区域是指以一定地域为范围,并与经济要素及其分布密切结合的区域发展实体。区域经济则反映不同地区内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以及内涵和外延的相互关系。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区域经济发展实现了从低水平平衡发展到区域经济非均衡发展的转换,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造就了带动国民经济整体增长的经济核心区和增长极,促进了整个国民经济的高速增长,增强了国家的经济实力。
1.1.1区域经济的基本内涵区域经济是在一定区域内经济发展的内部因素与外部条件相互作用而产生的生产综合体,每一个区域的经济发展都受到自然条件、社会经济条件和技术经济政策等因素的制约。水分、热量、光照、土地和灾害频率等自然条件都影响着区域经济的发展,有时还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在一定的生产力发展水平条件下,区域经济的发展程度受投入的资金、技术和劳动等因素的制约;技术经济政策对于特定区域经济的发展也有重大影响。区域经济是一种综合性的经济发展的地理概念。其反映区域性的资源开发和利用的现状及问题,尤其是指矿物资源、土地资源、人力资源和生物资源的合理利用程度,主要表现在地区生产力布局的科学性和经济效益上。区域经济的效果并不单纯反映在经济指标上,还要综合考虑社会总体经济效益和地区性的生态效益。
1.1.2中国区域经济发展重要历程1978年以来,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经历了从不平衡发展到协调发展的战略转变。根据不同时期区域经济发展的重大战略,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可分为3个阶段,即l979—1990年向东倾斜的不平衡发展阶段、1991一1998年开始关注中西部的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启动阶段和1999年以后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全面实施阶段。中国是一个地区差异较大的国家,在改革开放初期,中国政府在“六五”计划中采用传统的沿海与内地“两分法”来反映这种差异性,到“七五”计划时期,中国政府按照地理位置和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将全国划分为东部、中部、西部三大经济地带,并以此作为国家确定经济开发重点和生产力布局优先次序的依据;在“八五”计划中,中国政府又采用了沿海地区与内陆地区这种“两分法”,“九五”计划则表述为东部地区和中西部地区。1999年,中国政府开始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西部大开发的范围,除了“七五”计划时期的西部1O省(区、市)外,还包括原来属于东部地区的广西和原属于中部地区的内蒙古,以及吉林省的延边朝鲜族自治州、湖北省的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这样从省级行政单元看,形成了“10+2”的大西部概念和西部大开发背景下的新三大地带格局。2005年以来,中国政府相继实施了东北地区振兴战略和中部地区崛起战略,在国家“十一五”规划纲要中,将中国区域经济的发展分为四大区域,由此形成了东部、中部、西部和东北四大区域的新格局(表1)。比如,在西部地区,西南和西北地区的发展情况就差别较大,主要包括西部大开发省份;在东部地区,主要包括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山东半岛和京津冀的差别也很大,而东北地区可以大致看成是一个相对完整的经济区。
1.2区域创新能力及其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1.2.1区域创新能力的基本内涵区域创新能力的概念,国内外尚未有十分明确、统一的概念。如从科技层面出发,将区域创新能力定义为“区域创新能力就是区域发展和运用科学技术的能力,主要表现为工艺流程、产品设计等方面的研究和开发能力之和”、“区域创新能力就是区域科技能力和区域科技竞争能力”等;美国哈佛大学波特教授波特和斯特恩认为,国家创新能力取决于共有创新设施的强度,支持创新集群的环境条件下以及两者互动联系的强度。在我国,中国科技发展战略小组在区域创新能力方面进行了大量的研究,该研究小组认为,区域创新能力是指一个地区将知识转化为新产品、新工艺、新服务的能力,将区域创新能力从知识创造能力、知识流动能力、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创新环境和创新的经济绩效5个方面(图示)。
1.2.2区域创新能力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随着新技术革命和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已成为不可阻挡的发展趋势。创新在本质上是一种经济行为,区域创新在本质上就是区域经济行为。区域经济强化了区域创新系统构建的区域意识和空间意识,即增强区域自主创新能力,提升区域整体竞争优势,优化区域产业结构,促进区域经济高速稳定持续发展。区域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帮助区域创新从各个方面建立了一种区域架构。区域经济活动暗示区域创新的系统特征,区域经济活动的空间结构诱导区域创新的空间布局,区域经济活动的地域分工加强区域创新的优势互补,区域经济政策引导区域创新的发展方向。总之,区域经济学对区域创新发挥着基础理论的导向作用。
2区域经济与区域创新能力的耦合关系
2.1区域创新是带动区域经济发展的动力
技术创新使主导产业或产业集群成为相关行业新的“增长极”,该增长极就像一个巨大的磁场,不断吸引着周围的各种要素。一是增长极的高速增长对生产要素供应部门产生影响;二是增长极高速增长诱导周围地区新兴工业部门、新技术、新原料、新能源等的出现。区域创新环境还可以为区域内的大量中小企业提供新技术及各种技术服务,并进行技术扩散,形成更大规模的经济增长效应。通过区域创新可以优化、整合区域内的创新资源,提高区域的创新能力,形成区域的创新合力,区域中高科技企业和高科技产业园区形成区域经济中的新产业和新的经济增长点。区域内大型企业创新能力的形成,不仅可以提高企业自身对先进技术的消化吸收能力,还可以逐步形成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
2.2技术创新促进区域产业集群的发展
技术创新与产业集群的关系:一是技术创新的系统性要求与产业集群内各主体的互惠共生性要求一致(政府、高校、科研院所、企业等在创新系统中都有相互不可替代的作用)。二是技术创新系统中的外部经济效益与产业集群中的集聚原理一致。在产业集群中,众多相互关联的企业聚集在一起,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产业群的发展和建设可以促进地区间资源的有效配置和合理分工,减少产业结构趋同化和重复建设等问题,达到规模效应,从而促进区域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和健康发展。技术创新加快了产业集群的形成与发展,这是由于技术创新的内在属性与产业集群的一般特性在本质上是一致的。在我国,无论沿海地区还是中西部地区,都已形成或正在形成一些主导产业或产业集群带动的区域发展典型。如中国的硅谷“中关村”,武汉“中国光谷”已研制成功5大品种、4O多种型号的新型激光切割机,在占领国内55市场份额的基础上,开始称雄东南亚地区的激光市场。
2.3区域创新离不开区域内技术进步及对经济、文化资源的依存产业结构的升级仅靠技术引进和模仿是不够的,还必须要有自主创新的能力,而自主创新能力的形成依靠区域创新环境的建立和完善。区域经济的创新离不开地区的经济、文化和资源等条件和水平。国外的研究也证明,区域技术创新的发展受到区域具体的发展历史、文化、传统及其所形成的制度、结构因素的影响。区域创新是以区域作为整体,以发展区域经济为目的,来构建区域创新系统,从而能够一方面根据本地区的特点发展科学技术,另一方面则是通过技术创新和技术进步来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与进步。
3贵州省区域经济与区域创新能力发展的对策建议
3.1加快重点行业、领域的科技创新体系建设
3.1.1加快西电东送的建设贵州动能资源丰
富,水能、煤炭和煤层气开发潜力极大,尤其是火力发电弥补了枯水期水电紧张的状况,具有独特的“水火互济”优势。同时,随着贵州电力工业的发展,必然带动煤炭生产的规模化、自动化及集约化水平,促进煤层气等新能源的开发,增加煤炭工业的科技含量,进而可使高附加值的煤化工产品进入东南沿海。
3.1.2加快矿产资源的开发贵州磷矿资源丰
富,原矿品位高,有害杂质含量低,是全国数百家大、中、小型磷肥、磷化工企业生产的重要原料。贵州磷及磷化工的生产规模、技术水平、生产设备和总体经济效益在全国具有突出的优势,发展潜力巨大。贵州的磷酸二铵为中国名牌产品。
3.1.3铝及铝加工贵州的铝加工在全国占有重
要地位,氧化铝、电解铝在国内外都有很强的竞争力,经济效益在全国同行业中处于领先水平。目前,贵州省铝产品主要销往广东,随着“泛珠三角”区域经济技术协作的深入,贵州铝的深加工产品必然能寻求到更为广阔的市场。
3.1.4加快高新技术开发及其产业化建设贵州
高新技术发展较快,目前已初步形成了以电子信息、新材料、生物技术等为主的高新技术产业群。另外,为了使贵州信息资源开发利用指数、信息产品与服务指数、信息化水平总指数能接近或达到全国平均水平,贵州省制定了“数字贵州”建设总体规划方案,加强了“数字贵州”信息交换中心、数字国土、数字城市、数字农业、企业信息化、数字林业、数字交通、数字公安、数字校园的规划和建设,同时制定并规范了相关的政策和法规,力争形成较完备的信息产生、交流及共享体系,推动全省社会、经济、文化教育和科技的快速发展。
3.2注重喀斯特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
贵州位于西南喀斯特的腹心地带,处于长江、珠江上游分水岭地区。由于生态系统严重退化,石漠化面积的迅速扩展,已从根本上威胁到贵州人民赖以生存的基础和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后劲,并严重危及长江、珠江中下游地区和三峡库区的生态平衡,直接影响我国经济、社会与生态的持续协调发展和全国小康目标的实现。因此,加强贵州喀斯特区的环境保护及生态建设已刻不容缓。围绕生态农业、生态林业、退化生态系统的恢复与重建、环境污染的综合治理、生物资源开发及监测评价等内容,贵州省已开展了改善生态、生活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等一系列的研究,并创建了退耕还林还草、保土节水、产业化生态旅游、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等试验示范区。为了进一步推进喀斯特石漠化治理和环境污染的控制,还需联合其他省(区)共同攻关。
3.3加大贵州区域特色经济的发展
3.3.1畜牧业贵州气候温暖湿润,畜群生长及饲
料生产条件明显优越于西北和北方牧区,且广大农村受工业污染和化学农药污染的程度小,是生产“无公害食品”的理想地方。贵州畜禽品种丰富,拥有一批适应性好、抗病性强、周期短和肉质优的地方特色畜禽资源。全省天然草地可利用面积达400万hm2以上,还有约33万hm2地坎,200万hrn2林下草地,80万hm2退耕还林地和数千万亩冬闲田土可供利用,畜牧业发展的增长空间极大。此外,养畜成本低,使贵州畜牧产品在国际市场上具有价格上的竞争优势。在实施西部大开发的战略中,国家把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列为重点,出台了退耕还林还草等优惠政策,为贵州生态畜牧业的发展提供了历史性的机遇。加上加入世贸组织后,拓展了贵州畜牧业发展的国际市场空间,随着“泛珠三角”区域的协作和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立,国家将进一步推进南贵昆经济区的建设,这对贵州畜牧业的发展更为有利。新阶段扶贫开发的推进,必然要加大对脱贫带动力大的畜牧业的投入,也为畜牧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利时机。
3.3.2卷烟、酿酒等特色产业
贵州烤烟种植和卷烟生产历史悠久,有明显的资源和技术优势,是全国烤烟种植和卷烟生产大省。全省拥有黄果树、遵义、云雾山等名优卷烟品牌,目前,围绕提高卷烟产品的质量,正对烟草配方技术、安全型卷烟生产技术、混合型卷烟产品以及烟用香精香料等进行研究开发。以“国酒”茅台为龙头的贵州酿酒工业,是贵州的传统优势产业。全省拥有茅台、董酒、习酒、贵州醇、青酒等名优品牌及其系列产品。贵州酿酒工业拟实施名牌带动战略,在保证质量和增加品种系列的同时,扩大市场占有份额。
3.3.3特色食品业贵州具有发展以特色农产品
和野生植物资源为原料的特色食品生产的优势。黑糯米、薏仁米、荞麦、芭蕉芋、山药、辣椒、竹荪、土豆、魔芋等特色农产品目前已由原料出口转为就地加工;刺梨、猕猴桃、杨梅、柑桔、银杏等已从野生转为基地规模化种植;竹荪、香菇、蕨菜、折耳根等山间野菜资源丰富,为贵州特色食品的发展提供了充足的原料保障。
3.4发展贵州旅游业
贵州旅游以原生的自然环境、奇特的喀斯特景观、浓郁的少数民族风情和宜人的气候著称。境内溶洞、瀑布、峡谷、石林、温泉等自然景观数量多、分布广、观赏价值高。全省拥有可供旅游者游览的旅游景区(点)1000多处,有黄果树、龙宫等8个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和贵阳、花溪、百花湖等4O个省级风景区,有梵净山、茂兰喀斯特森林等6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和淮河麻阳、道真大沙河等3个省级自然保护区,还有遵义、镇远2座历史文化名城,现已开发4条各具特色的旅游风景线。贵州是多民族省份,丰富的民族文化和旅游产品不仅在全国旅游市场占有一定优势,还具有重要社会文化旅游科研价值。随着“泛珠三角”创新联合体系的建设,区域协作内容的扩展,贵州与滇、桂、川将会形成旅游片区优势,建立起西南区域旅游资源的大系统,合作推出旅游品牌。随着中国一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立,贵州旅游业独特的地缘优势将得到更好的发挥。
3.5重视劳动力资源的培训与开发
贵州劳动力资源丰富,具有工程承包和劳务输出的优势。随着“泛珠三角”创新体系的建设和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立,贵州对外工程承包和劳务输出的数量将会增大。因此,除加快建立反应灵敏的国际劳务市场信息通道,积极拓展国际劳务市场,提高贵州国际劳务合作质量和水平,扩大劳务输出规模的同时,应高度重视劳务输出人员专业技能和新知识的培训,提高劳务输出人员的整体水平,并通过劳务输出,带动设备技术的输出,促进贵州经济的发展。
3.6构建以知识经济产业化为重点的科技创新基地
构建科技创新基地要依据现代科学技术是知识经济的核心、高新技术产业是知识经济的主导产业、科学技术成为知识经济中生产力的第一要素等知识经济特征,寻求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支撑、实现产业化过程中核心技术随资本、股权漂移,重点是建设知识经济发展平台。贵州科技创新基地建设重点应以省会贵阳为中心,以主导产业项目为支撑,核心技术研发为重点,核心组件经营为目的,最终形成有自主知识产权、自我开发能力的高技术产业成果转化。科技创新基地建设要整合上、中、下游产业,形成产业链。产业化基地发展分三个时段:第一时期为基础期,2003年7月至2006年底,完成组织核心团队、掌握核心技术的主要支撑项目建设;第二时期为发展期,2007年初至2009年底,主要以抢占市场占有率为策略目标,占领一定份额国际、国内市场,实现科技创新基地的稳定收益;第三时期为整合发展期,在2009年以后的4~5年内,以品牌经营为主轴,实现以核心技术带动的跨越式发展。科技创新基地的实施主要由信息产业、新材料、生物技术三大块组成,突出微硬盘核心技术产业、光电核心技术产业、数字TV核心技术产业三个核心项目及高科技产业群。
关键词:图书馆 信息资源共享
中图分类号:G250.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745(2013)03-0197-02
1、 引言
地方高校图书馆对区域经济的拓展,是指地方高校图书馆对区域经济的服务、促进和储能作用。同时,地方高校图书馆服务区域经济也给本身带来了良好的发展机遇,两者之间的关系是互惠的1。众所周知,图书馆事业的发展最大的制约因素就是经费投入不足,因此,高校图书馆在搞好传统借还服务的同时,应该针对对地方经济发展有重大助推作用的项目、科研课题进行研究和开展信息咨询服务工作,使其为地方产生巨大的经济效益,以期引起校领导重视,加大对图书馆的投入。同时也可为自身的发展获得一定的经济收入,从而较好地解决经费短缺问题,改善、提高办馆条件,达到实现图书馆工作良性循环的目的。
信息高速发展的今天, 高校图书馆的数字图书馆建设已然具备了良好的计算机通讯网络。图书馆不仅仅是本校的文献信息中心、信息网络化建设的核心, 并且馆藏丰富的文献信息资源,在本地区的信息资源体系建设中也占据了主导地位。因此,可以说图书馆为地方经济服务不仅是其本身的职责,也是图书馆自我完善的需要。
2、图书馆助推区域经济发展咨询服务体系
2.1搭建咨询信息服务平台
高校图书馆为了满足企业的需求,须实现实际意义上的个性化、社会化、集成化。这首先需要根据图书馆的实际情况出发,确立突出资源优势。然后在确定区域范围和区域内企业,采取收集整理资料、制表绘图分析、洽谈协商等方法。在确定好服务咨询的企业后,通过调查问卷、网络信息调研、分析企业需求,企业获取信息资源的途径,企业希望达到的最大经济效益等。最后,高校图书馆通过信息咨询全方位的为区域内的企业开展信息服务,构建全方位、无缝式的信息咨询服务体系。另外,一切服务须以满足企业用户的信息需求和提升企业经济效益为目标。充分开发、利用区域内的信息资源,进行各个信息机构之间、人员之间的协调和合作,高校图书馆的咨询人员可以通过网络和其他途径。获得多渠道的帮助,提高咨询服务能力和质量,以实现区域信息化服务的协同和统一。通过对信息系统、工作人员进行组织和管理,使高校图书馆最终实现信息资源共享。
2.2实施信息咨询服务的手段
(一)信息资源服务;信息资源的利用程度的多少是衡量一个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标志。高校图书馆在信息的搜集、加工和提供信息资源服务方式及应用、传播信息产品方面都积累了丰富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其文献资源的优势是任何信息服务机构所无法比拟的,而且其馆藏资源存储丰富、专业性强、富有特色,且具有连续性和稳定性,目前白城师范学院图书馆收藏纸质文献80余万册,电子图书30万余册;年定购期刊1300种,报刊200余种,并开通了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等多种电子资源,还通过资源共享建立了与白城市图书馆和其它高校图书馆的文献资源共享体系,丰富的文献资源是高校图书馆为区域经济建设服务的雄厚的物质基础。
(二)人力资源服务;地方高校图书馆拥有高素质综合型人才资源。通过学科馆员对信息资源的搜集、加工、整理,能使大量原始文献资料得以精炼。使它们不仅能够高效管理信息,而且能够高水平地创造、传播信息。
(三)个性化信息推送服务;个性化信息推送服务是指图书馆学科馆员根据用户的信息需求,针对性地对馆藏资源进行选择、整理并以文摘、目录、电子邮件、短信等方式向用户传递,满足用户信息需求的服务方式
(四)企业竞争情报服务;图书馆根据企业用户需求分析,发现企业对于消费者需求信息、原材料价格、产品等信息需求强烈,因此需要图书馆员根据丰富的文献信息资源、网络信息和专业的检索手段为企业提供有关专利文献、科技报告、数据手册等各种技术资料及竞争信息,并及时更新。
3、地方高校图书馆服务区域经济的途径
3.1建立区域信息图文中心
将高校图书馆建成区域信息图文中心地方高校图书馆服务区域经济的最新发展模式。学院图书馆区域信息图文中心建设的目标是: 第一, 实现区域性信息资源共享的集成应用,建设区域虚拟馆藏。区域性信息资源共享研究中心的建设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区域性信息资源共享研究中心不走“大而全”的建设思路,而是建立一个以突出学科特色,突出区域特色,服务学院教科研信息服务的专业数字图书馆,它具备专业内容丰富,重点学科、地方特色文化突出,更新及时,服务迅速的特点。第二, 建立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专题信息图文。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许多用户他们所需的信息具有明确的专指性、时效性,需要在一定的时间周期内为其提供“量身订做”的个性化信息产品。对此图书馆学科馆员在接受用户和企业的委托后,组织力量对相关的实体地方文献和虚拟的信息资源进行收集、整理、筛选、提炼、加工并形成专业的信息图文资料。第三, 建立以白城师范学院图书馆为中心的区域外文期刊共享平台。白城师范学院图书馆已开通了CALIS外文期刊网的使用,因此在外文期刊的利用上拥有着区域内其他信息机构所无法比拟的资源优势,根据区域企业外文资料的需求, 图书馆工作人员可加工整理相应的外文资料, 并为其跟踪服务,使图书馆的信息资源发挥出巨大的经济、文化效益。
3.2建设适应区域经济文化发展的专题数据库
依托地方产业格局,开发优势产业特色数据库:发展区域经济,必须挖掘区域优势,立足于特色资源,发展特色产业,打造特色经济集群,形成区域经济的竞争优势和区域竞争力。发展特色经济贯穿于区域经济发展的整个过程。近年来,白城师范学院图书馆主动适应环白城地区区域经济发展,适当订购一些区域龙头企业发展方向相契合的文献,使馆藏文献与区域经济发展紧密联系起来,并且未来我院图书馆拟研究建设与区域经济发展急需的特色馆藏和特色数据库,例如包含毛纺织制造专题数据库、吉林西部湿地文化专题数据库、盐碱地治理专题数据库等,不断为区域提供所亟需的文献信息资源。
白城师范学院图书馆已与2010年开发建设“吉林西部草原文化网”特色数据库,通过对吉林西部草原地区的文献进行系统的加工整理,以大量不同资源类型展现了吉林西部草原地区游牧民族历史文化的丰富多彩,从另一个角度还原草原历史文化辉煌的文化成果,对于当代草原民族的现代化及梳理和挖掘中国少数民族优秀文化遗产,对弘扬民族文化的优秀特质,彰显地域文化特色,促进和提升区域文化水平,也具有着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3.3建立 教学、科研信息服务平台
平台的建立是以资源共享为目标,整个教学、科研信息服务平台分为三部分,分别是资源平台、服务平台、展示平台。资源平台:主要由教学参考文献书目数据库、学术导航数据库、中文知识资源数据库、共享资源数据库、特色资源多媒体数据库等组成。服务平台:主要是从教学、科研系列用户的信息需求及使用习惯角度出发,由图书馆参考咨询服务和数字多媒体服务功能组成,形成一个完整的按教学、科研、学科知识属性建立起来的服务业务流程体系平台。展示平台:主要由从事教学、科研研究者的教学成果与学术成果简介和图书馆构建的学术文库两部分组成。
4、结语
优质高效的服务功能取决于完善而先进的现代化服务手段。地方高校图书馆应主动为地方经济的发展提供多方面的服务,加强地方高校图书馆与政府、企业之间的协作关系,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未来图书馆将着力打造为科研服务型图书馆,增强信息储备,为地方及学院的蓬勃发展提供有力的信息资源服务支撑。
参考文献:
[1]黄如花.数字图书馆信息组织的优化.[J].情报科学.2004-12期
[2]Thompson, M.W, Vink, D.E, Newby, T.S.The South African Land-cover
关键词:甘肃省;文化产业;区域经济增长;关系
1 甘肃省文化产业发展的现状
1.1 文化产业发展产值
“十二五”时期,甘肃省文化产业实现高位持续快速增长,由起步阶段进入了快速发展阶段。数据显示,“十二五”时期,甘肃省文化产业增加值占全省生产总值比重从1.26%增长到2.3%,资产总量从227.5亿元增长到578.45亿元,法人单位数从3855户增长到1.1万户,法人单位从业人数从8.84万人增长到20.25万人。文化产业招商引资实质性签约项目1319个,落地932个,项目落地率为70.66%;签约合同金额达5893.43亿元,到位资金1216.88亿元,资金到位率为21.64%。建立了1个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9个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3个省级示范园区、23个省级示范基地。新建数字影院109家,实现县级以上城市数字影院全覆盖。
1.2 甘肃文化产业发展规划
随着丝绸之路(敦煌)国际文化博览会成功获批,日前,甘肃省出台了《甘肃省“十三五”文化产业发展规划》,强调在新的历史时期,必须深入贯彻落实中央的决策部署,科学谋划,采取有力措施,厚植发展优势,破解发展难题,切实转变文化产业发展方式,努力走出一条彰显甘肃特色的文化产业发展道路。《规划》提出,力争到2020年,文化管理体制充满活力,文化产业体系健全完善,文化市场主体活力显著增强,文化创新能力快速提升,文化产品生产经营机制富有效率,文化人才队伍不断壮大,文化产业整体实力和竞争力显著增强,基本形成结构优化、布局合理、特色鲜明、配套完善的文化产业发展格局,全省文化产业年增加值超过500亿元,占当年全省GDP比重达到5%以上,成为甘肃省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使甘肃成为全国独具特色的文化产业基地、西部现代文化创新的新高地。《规划》明确,“十三五”期间着力构建传统优势产业体系、新兴文化产业体系、文化与其他产业融合发展体系等三大产业体系;着力打造陇东南文化历史产业区等三大特色文化产业区;着力加强骨干文化企业、市场体系、人才队伍、文化品牌、开放合作等五大支撑保障体系建设;完成“五个一百”目标,重点建设10~20个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
2 甘肃省文化产业与区域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
2.1 文化产业的发展为区域经济增长提供新动力
文化产业的发展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新动力,世界上,文化产业是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作用,也是现代新兴的朝阳产业,同时文化产业也是现代信息化时代下的新兴产业,是为新经济的发展提供新动力,目前,我国文化产业的发展现状与世界文化产业的发展仍然存在一定的差距,其中经济价值没有完全被开发、实现出来,产业下游化成为制约我国经济发展的阻碍,重视文化产业的发展,才能够实现经济的发展。美国研究结果显示:区域经济增长主导产业逐渐发生变化,传统的工业经济的作用逐渐衰减,现在提出文化知识产业的概念,将知识产业实现科学合理化的分支,促使知识文化产业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在现代区域经济发展中,占比逐渐提高,在现代国民经济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随着经济全球化趋势的加强,文化产业逐渐由文化知识产业扩展为文化产品,大众文化产品类型日渐丰富,文化产业发展的同时,还为区域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原动力。
2.2 文化产业促进区域产业结构的升级
文化产业作为现代新兴产业,产业的发展改善了传统的产业结构。文化产业主要是文化知识产业,其中包括多种文化产业类型,目前,我国文化产业包括娱乐性文化产业、工业文化产业以及学术文化产业等多种产业类型,各种类型的产业的经济价值不断被扩展,促进区域产业结构的发展。其中工业文化产业主要是指产品的文化价值,工业文化产业的发展能够有利于提高产品的附加值,促进传统区域产业升级。在甘肃的区域经济发展中,可以看到文化产业与经济发展具有母企鹅的联系,两者相互影响、相互促进,在一定程度上,这两种元素的基本界限比较模糊。在经济转型发展的过程中,文化逐渐成为促进区域经济增长关键点。
3 促进甘肃省文化产业发展的策略
3.1 培养文化产业所需的人才
甘肃文化发展规划中,已经明确表示要加强“人才队伍”的建设,塑造本土的骨干文化产业,甘肃在进行文化发展的过程中,要重视文化人才的培养,坚持“重质不重量”的原则,重视培养高质量、高素养的文化人才。在文化人员的投入上,政府加强与文化企业的联系,了解文化产业的实际需求,制定优惠、可靠的政策,吸引高素质人才进入文化产业,提高文化产业的附加价值,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
3.2 调整文化产业发展的结构
在结构的调整上,文化产业的作用越来越突出,在甘肃文化产业的发展中,要充分分析当地的产业结构,能够发展有特色的文化产业,例如发展历史文化产业(莫高窟文化),特色城市文化(兰州)、生态文化(河西走廊)等,根据本地的特色,不断扩充地域产业的类型,促进传统的产业结构转型,促进当地经济的发展。
3.3 扩大文化产业的消费市场
扩大文化产业的消费市场,首先要将当地的文化产业的品牌优势发挥出来,发挥品牌的吸引力,吸引更多人进行文化消费,可以根据当地的文化特色,建设特色文化消费市场,并且将文化产业市场集中起来,扩大市场的规模,提高城市人民文化消费的能力,增加文化产值,进一步的促进甘肃经济增长。
4 结语
甘肃省文化产业发展能够有效促进区域经济的增长,文化产业投入人员、资金不断增多,文章产业的总产值不断增多,同时文化产业的发展,要求企业与政府共同支持,快速拓宽文化产业融资渠道,组建文化产业基金,同时还要注重文化人才的培养,提高文化产业人员的质量。政府应该制定一些文化政策,为文化产业的发展输入人才,促进文化产业的发展,同时还要注意优化文化产业的结构,最大化的发挥文化产业的经济价值,提高文化产业市场集中度,在甘肃省培育文化产业的消费市场,提高地域文化消费力,提高文化产业的产值,促进区域经济的增长。
参考文献:
[1] 黄倩倩.文化产业与区域经济增长关系研究[J].现代经济信息,2016(1):464+468.
[2] 邬连东.文化产业与区域经济增长关系研究[J].西安工程大学学报,2015(6):785-791.
国际资本和中国的人力优势,与庞大的中国市场需求之间是相互依存的关系。全球化经济合作的大趋势,正在推动中国制造业产能由低附加值区域向高附加值区域延伸。
近几年来,我们欣喜地发现,跨国企业除了在中国生产、采购产品之外,也开始“采购”设计。以Autodesk为例,它的一些产品已经百分之百地在Autodesk上海研发中心设计开发,它在上海的外包业务已经调动了上千人的研发力量。
国际资本和雄厚的中国人力优势,与庞大的中国市场需求之间是相互依存的关系,这一难以阻挡的全球化经济合作的大趋势,正在推动中国制造业产能由最低附加值区域向高附加值区域延伸。我们可以期待,低成本的中国设计或者中国创意将使中国成为全球的设计中心和创意中心。
设计和创意产业,即“智造业”的悄然崛起,与中国政府主导的经济增长模式的战略转型高度契合。最近我在北京参加了北京国际工业设计和创意研讨会,会上在与国家发改委政策法规司的领导交流时,我发现他手里拿的就是国家设计产业和创意产业的发展纲要。我们非常高兴地看到,设计和创意产业已经得到行业和有关部门的极大重视。
依靠信息技术推动制造业向“智造业”的演进,是当务之急。中国制造业向高附加值增长模式的扩展,有赖于数字化设计产业的崛起。中国经济发展的其他推动型产业,如工程建筑业和数字娱乐业,也同样有赖于数字化设计产业的大发展。
中国建筑业和基础设施业在支撑中国城市化迅速发展的同时,也在全面推进软件应用需求的广度和深度,从而构成中国‘智造业’迅速崛起的另一大动力。目前,中国有200万设计大军,中国开设有设计专业的院校有400多所,每年大约有10万的设计人才流向市场,他们将成为中国“智造业”崛起的主干力量。
Autodesk在中国的十年成长历程中,与中国数字化设计产业的发展息息相关。AutoCAD软件对于中国工程设计中的“甩图板”工程,做出了功不可没的贡献,它的广泛应用,使得数百万的中国设计工程师的手工作业方式发生巨变,终于从繁琐、重复性的劳动中解脱出来。整个设计工作被数字化,设计工程师设计产品或工程的能力迅速加强,生产效率显著提高。
愈来愈多的成功案例告诉我们,在采用设计信息的各行各业,正在兴起一场新的数字化技术革命。当前,中国企业的当务之急是增强自身的竞争能力,因为中国已经迅速融入充满全球化竞争且日益激烈的时代。经济全球化正在将所有的商业竞争者推向一个难以回避的世界级水平的竞技场。
Autodesk在中国的一大使命,就是要帮助中国企业增强“智造力”,迅速增强全球化竞争力。Autodesk在中国壮观的前景,就是呼唤和推助中国“智造业”崛起。
一、网络经济能够有效的带动区域经济的不断发展
网络经济属于技术产业中至关重要的内容,并能够有效的促进区域经济的迅猛发展,不仅取决于信息产业自身,更重要的取决于信息产业对所有相关产业具有的带动作用。网络经济逐渐实现了将老工业区向自动化以及智能化方面合理转化,工业生产无法实现单一产品具有的刚性模型。此外,现代工业生产具有较强的智能化,利用网络经济将老工业基地逐渐实现分散管理,从而更好的适应现代经济多样性发展的内在需求。
二、网络经济能够有效的缩短区域经济发展存在的巨大差距
网络经济具有的特点包括信息网络的便捷性以及信息网络较高的普及性,这一特性也为区域经济之间的市场竞争提供了更多便利的条件。网络经济最重要的生产要素就是利用数字化信息建立的无形知识,并避免了以往有形生产要素受到的诸多限制。一些经济比较落后的经济拥有同样的权利使用先进的网络技术,并对全球经济动态进行深入的研究与分析,存在较大的后发优势们能够直接发展到网络经济的先进时代,从而不断缩短地区之间存在的发展差距。网络经济的重要发展动力就是创造能力,不会过多的依赖资本的投入,产业内部的发展并不会受到环境等因素的严重制约。因此,在网络经济大背景下的区域经济无论是一些落后的地区还是相对比较发达的地区,都会同时站在相同的起跑线上,不断缩短区域经济存在的差距,为经济比较落后的地区提供更多发展的重大机遇。
三、网络经济促进区域经济实现一体化
网络经济利用光纤通信实现信息的快速传达,促进区域经济之间各种信息的交流。信息网络实现了区域经济转变成一体化模式,并改变了以往区域经济具有较强地区性的特征。网络经济有效的降低了各种生产要素投入的分流成本,在整个区域经济正常运行的过程中,主要通过物资流或者是人才流等要素组成经济的循环,它能够实现物资流以及人才流具有的目的性,从而有效的提升各个生产要素相互流动具有的效率,并降低了区域交流花费的各种成本。网络经济对于整个区域经济发展发挥的最大作用就是减少了距离对经济发展造成的各种束缚,降低了空间距离对于整个区域经济发展产生的重大影响。充分利用各种区域资源,减少资源流动使用的成本,并进行科学合理的分工合作,从而获取更大的经济效益。
四、网络经济推动体制改革并为区域经济提供有力的保障
信息属于生产力中非常活跃的重要因素,在新的社会形势下,网络经济的发展对于社会政治以及社会整体经济的发展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一方面,网络经济能够推动政府行政管理不断改革原本的体制,促进政府职能的不断改变,坚强监督管理的力度,避免出现各种腐败的现象,为区域经济提供有力的保障。其次,如今的网络经济已经成为了区域经济与各个企业之间重要的沟通渠道,并推动区域经济的不断进步与发展。
五、结束语
综上所述,网络经济能够有效的促进区域经济的不断发展,在网络经济的大背景下,掌握区域经济发展的特点以及影响区域经济发展的因素,制定区域经济发展的合理计划,从而在世界经济发展的潮流中,发现机遇,接受各种挑战。
作者:唐毅单位:中国建设银行股份有限公司三明建宁支行
一、高校转型发展战略相关概述
普通高校向应用型技术大学转变是我国对高校教育发展做出的规定。高校向应用型技术大学转变能够使高校教育实现产教深度融合,促进技术进步,实现产业结构的调整和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另外,高校向应用技术型大学转变能够培养高级技能型人才为制造业和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提供人才保障,缓解人力资源结构失衡的现象。因此,高校向应用型技术大学转变十分重要。
高校图书馆作为高校人才培养的重要支撑力量,必须根据高校的人才培养方式和办学模式改进图书馆的服务方式,以提高高校图书馆的服务质量。因此,高校应积极明确图书馆在高校转型发展中的定位,根据高校的发展规划、教学现状、办学宗旨和科研工作来找准图书馆在高校发展中的位置。只有高校图书馆结合高校的发展需求和学生的信息需求制定发展规划,使图书馆的资源建设能够与高校转型发展相适应。
二、高校转型发展战略中图书馆资源建设的重要作用
1.提供知识载体。图书馆资源建设能够为高校转型发展提供知识载体。在高校转型发展战略下,高校的人才培养重点向应用技术型人才转变。为了提高人才培养质量,高校必须向学生传授应用技术知识,加强学生的实践锻炼。而学生应用技术知识的掌握需要完善的理论指导,在这种情况下,高校图书馆应积极引进应用技术知识,加强学生对应用技术知识的了解,增强学生的应用意识,夯实学生的应用技术知识基础。另外,高校各专业教师可以在课程讲解之后,向学生推荐图书馆中有关应用技术知识的书籍,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
2.加快学科专业建设。高校在向应用技术型大学转型的过程中需要加快学科专业建设,使高校的学科专业与社会发展相衔接。尤其在当前技术型人才需求量不断增加的情况下,高校应根据各行业的发展建设学科专业。并且,在区域经济发展背景下,高校向应用技术型大学转型可以根据区域经济发展的优势产业设置学科专业,为区域经济的发展提供高质量人才。而学科专业的发展需要高校积极建设图书馆信息资源,丰富图书馆中各专业的信息资源,着重建设重点学科专业的信息资源,使高校图书馆建设为学科专业建设服务。
3.促进高校转型发展。在高校转型发展战略下,高校图书馆资源建设以高校的应用技术型转型为中心调整资源结构,完善应用技术型教育资源和学科专业资源,使高校的应用技术型有充足的知识保障。例如,高校图书馆建设积极响应应用技术型转型发展,加快建设学科专业资源和应用技术知识,为学生提供知识载体,使学生深入接触应用知识和技术性知识,为学生的实践锻炼打好坚实的知识基础,进而增强学生的应用技术意识,使学生能够自觉配合学校的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
三、高校转型发展战略中图书馆资源建设存在的问题
1.特色资源库问题。高校转型发展需要高校图书馆根据本校人才培养的特色和区域经济发展的特色建设特色资源库。但是,现阶段大多数高校的图书馆缺乏特色资源库。很多高校都是对各专业所需要的图书资源进行整理,引入转型发展所需要的应用技术知识,缺乏特色资源建设。另外,虽然有些学校建设了特色数据资源,但是其特色数据资源只是将本校的论文和图片等资料进行单独整理,没有对现有的本校的特色资源进行深入加工,也没有将本校的图书馆资源与区域经济发展相结合,特色数据资源质量不高。并且,大多数高校都对本校的特色数据资源进行了权限设置,学校以外的人员很难获得高校的特色数据资源,特色数据资源的利用率不高。
2.学科资源不完善。高校向应用技术型大学转型发展离不开高校的学科专业建设。高校的图书馆资源建设应根据高校转型发展的要求,加快学科资源建设。但是,当前高校图书馆的学科资源不够完善。首先,很少有高校建立学科导航,学生在查阅学科资源的时候只能从复杂的分类中进行筛选;其次,很多高校的学科资源数量较少,缺乏更新和维护,难以满足教师和学生的学科资源需求;最后,部分高校在建设学科资源的过程中对学科资源的分类比较混乱,只按照学科种类、文献类型和资料作者进行分类,学科资源分类不合理,给学生和教师的资源查询带来了巨大困难。
3.数字资源建设不合理。大多数高校的图书馆为响应高校的转型发展积极建设数字资源。但是,很多高校图书馆的数字资源建设不合理,大量引进中文数据库。这些数据库中的资源大部分是重复的,数字资源内容不够丰富。另外,部分高校的数字资源建设不够完善,没有开放数字图书馆。学生只能在图书馆机房才能进入数据库,无法使用自己的手机和电脑进入数据库。
四、高校转型发展战略中图书馆资源建设的措施
1.资源建设多元化。首先,馆藏结构多元化。高校图书馆资源服务于高校的教学活动,因此,在高校转型发展战略中,高校图书馆应根据学校的专业建设和学校人才培养的需求丰富馆藏资源,并重点建设新增专业和特色专业的馆藏资源。其次,数字资源多元化。高校图书馆资源建设应积极重视信息技术的发展,建设多元化的数字资源,将本校特色的科研资源与应用技术资源相结合,积极引进应用技术资源,满足高校应用技术人才培养的资源需求。最后,渠道建设多元化。高校图书馆资源建设应积极拓宽资源建设的渠道,采取多种渠道引进应用型技术书籍,建设数字图书馆,扩大外文文献的检索范围。
陕甘宁作为革命老区的代表,由于历史和现实原因,其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较低,属于边远贫地区。红色旅游作为近年来兴起的特殊旅游产品,发展势头相当迅猛,但目前我国对红色旅游区的理论研究和探索相对滞后和不成熟,造成该旅游区发展中出现了一些问题。例如,三省区在大力发展红色旅游的同时,忽略了各自的特色,未能与其自然风光、人文景观、历史文物古迹相结合,导致红色旅游重复建设,各地区旅游优势未能充分利用。
如此一来,造成资源的严重浪费,旅游产业对整体经济发展未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改变这种状况,要求决策者的目光不能仅仅停留在“红色旅游”的桎梏之中,应有更大的资源观,将老区旅游资源看成一个完整而能够深度挖掘的产业链,因地制宜,打造属于本地区自己的旅游文化品牌。
与此同时,决策者更要立足省情、地情,不仅要把本地资源看成一个整体,更要放眼大局,将陕甘宁三省区资源看成一个整体,在开发和建设规划时,深度调研,充分研讨,做到一省一品,每省都有自己的特色,深度挖掘自身文化底蕴,让老区成为家喻户晓的文化品牌。旅游区域联合开发是现代旅游业发展的一大趋势,要通过实施陕甘宁旅游区域联合开发战略,统一规划,统一部署,积极合作,构建陕甘宁旅游区的大格局和网络发展体系,促进陕甘宁旅游区的可持续发展。
具体来说,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解决当前问题与着眼长远发展相结合,坚持资源开发与利民富民相结合,坚持加快经济发展与推动社会进步相结合,坚持发挥比较优势与促进区域合作相结合,坚持自力更生、艰苦奋斗与国家支持相结合。
突出文化育民、文化惠民、文化乐民,加强文化与旅游的深度融合,打造旅游精品线路,推进文化产业发展。充分发挥区域旅游资源优势,以融入革命圣地延安红色旅游圈为目标,切实加快旅游景区、旅游基础配套设施和精品旅游线路建设。例如,可以以建设崆峒生态文化旅游示范区为契机,突出“神奇崆峒·养生平凉”主题,建设集旅游产业开发、文化产业聚集、生态环境建设和观光、游乐、文化交流、休闲养生、商务会展等为一体的全国知名文化旅游产业综合发展示范平台。
提高文化产业发展水平。加强文化与旅游的深度融合,全面实施特色文化工程、文艺精品工程。积极实施文化惠民工程,切实提高公益性文化事业的覆盖面、影响力和吸引力。加快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科技馆、数字影院、动漫等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全面推广文化示范村、示范户创建活动,实现乡镇综合文化站、农家书屋全覆盖。
加快丝绸之路健身长廊建设,广泛开展丰富多彩的群众文化活动,促进广场、社区、乡村文化规范、健康、有序发展。继续加大文物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力度。改善广播影视基础条件,加强广播电视制作播映和覆盖能力建设,实施农村广播电视无线覆盖和“村村通”、“户户通”工程,积极开展以移动数字多媒体为重点的新业务,不断丰富城乡群众文化生活。
全面推进区域经济合作,全面加强三省区革命老区成员单位的合作,建立合作机制,创新合作方式,推动老区经济快速发展。
关键词:中小企业 经济增长 区域差距 经验分析
中小企业地区分布与区域经济增长
改革开放以来,中小企业尤其是民营中小企业、乡镇企业的发展对我国经济增长做出了很大贡献。根据《2001年中国中小企业发展报告》提供的权威数字,我国中小企业以其48.5%的资产,安置着69.7%的职工就业,提供着57.1%的社会销售额,还为国家创造了43.2%的税收。特别是小企业,以其32.7%的资产,承担着52.7%的就业岗位,为社会提供了42.6%的销售额,为国家创造了28.7%的税收。国内外经济发展的经验证明,中小企业已经成为一国(或地区)经济增长的主要推动力量。
中小企业不仅对我国整个国民经济、而且对我国区域经济增长产生重要影响。中小企业作为区域经济增长的微观经济主体,其成长性总是与宏观层面的经济增长紧密联系的。大量事实表明,中小企业发展势头比较好的地方也正是经济发展比较快的地方。我国东部地区经济发展迅猛,从微观经济层面来看,是该地区产生了大量的中小企业由此而推进市场经济制度的有效运作,成为经济增长的主力。中西部的中小企业发展相对落后,中西部的经济发展也相对滞后。
从表1可以看出,我国中小企业主要分布在东部。2002年,东部中小型工业企业单位数比重、工业总产值比重两项指标分别为68.47%、78.07%,其中,小型企业的这两项指标分别为68.84%和79.39%,占了大部分。中小企业最多的六个省(市)分别是:广东(21674个)、浙江(21615个)、江苏(20797个)、山东(12469)、河南(9350个)和上海(9248个),除河南外,全部为东部沿海省(市),占全国中小企业总数量的55.08%、总产值的65.56%。从近10年来的发展经验看,中小企业发展越快的地方,经济越发达。中小企业单位数和总产值排名前10名的省份,基本是GDP发展最快的10个省份。
中小企业与区域经济增长
中小企业是推动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但这种推动作用到底有多大,以及在区域经济发展差距中中小企业的贡献大小是多少,我们希望能够有效地、定量地测算出来,这样,我们可以从数量上更明晰地看出中小企业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
模型设计
我们假定,企业分为大型企业、中型企业和小型企业三类规模类型,经济增长由它们三者的产出来决定。于是我们就用工业总产值恒等式来考察各类企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程度:
Y=L+M+S ………(1)
式中,Y、L、M、S分别代表工业总产值、大型工业企业的总产值、中型工业企业的总产值和小型工业企业的总产值。
对(1)式两边分别对时间求导,可得:
Y`=L`+M`+S` ………(2)
其中,Y`=dy/dt,其余类似。对(2)式进行整理,有:
Y`/Y=L`/Y+M`/Y+S`/Y ………(3)
工业总产值的增长率Y`/Y分解到小型企业的部分为S`/Y,通常称为小企业对经济增长的拉动度,该部分占工业总产值增长率的百分比,即S`/Y`,称为小企业对工业总产值的贡献度,其余类似。我们可以用(3)式测算不同规模类型的企业总产值增长在工业总产值增长中贡献的大小。
利用(1)式,我们假设Y1为甲地的工业总产值,Y2为乙地的工业总产值。则两地的工业总产值的差异等于两地各类企业的总产值差异:
Y1-Y2=(L1-L2)+(M1-M2)+(S1-S2)
………(4)
则(S1-S2)/(Y1-Y2)是小企业在两地总产值差异中的贡献大小,其余类似。
结果分析
从表2中可以看出,2002年在三大地带的工业经济增长中,中小型企业的作用是十分明显的。东部地区的中小企业对工业经济增长的贡献超过大型企业,贡献率达到60%,小型企业的贡献率超过了50%。中西部地区的中小企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低于大型企业,但仍占了将近一半的贡献份额。由此,可以得出初步结论:中小企业在我国三大经济地带的经济增长中起着重要作用,相对中西部地区而言,东部的中小企业对区域经济增长的贡献更大。
从表2可以看出不同规模类型的工业企业对三大地带工业经济发展差异的贡献。无论是东部地区与中部、西部地区之间还是中部地区与西部地区之间,中小企业尤其是小型企业是造成工业经济增长差异的重要因素。在东部与中部经济差距构成中,小型企业的贡献率最高达55.13%(1995年),最低为42.70%(2001年);在东部与西部经济差距构成中,小型企业的贡献率最高达54.63%(1995年),最低为42.96%(2001年);在中部与西部经济差距构成中,小型企业的贡献率最高达52.49%(1995年),最低为44.39%(2002年)。总的来看,在地区经济发展差异构成中,小型企业所作的贡献超过大型企业。可见,小型企业在我国经济增长差异构成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总之,以上的分析表明,中小企业发展的地区不平衡性使东部地区经济以快于中西部地区的速度增长,从而拉大了东部与中西部经济的差距。
结论性评论
本文从微观经济主体企业的角度,运用数量分析方法,定量地研究了中国的地区经济发展差距不断扩大的现象。我们发现,中小企业尤其是小企业在我国区域经济增长中起重要作用,无论是东部经济发达地区还是中西部欠发达地区亦是如此。中小企业尤其是小企业发展的地区不平衡性是我国区域经济增长差异形成的主要因素。要实现中国区域经济的均衡增长,实现区域产业组织合理化,各地区必须从战略的高度大力发展中小企业尤其是小型企业,而促使中小企业集群发展是提高区域经济竞争力的有效途径。同时也必须大力实施大、中、小企业协调发展战略,特别是地区之间的中小企业合作。
参考资料:
1.苑鹏,乡镇企业产业组织与区域发展的结构变迁与调整研究[J],经济研究参考,2002
2.许庆明、黄晖,工业企业规模结构与区域经济增长[J],生产力研究,2003
3.程玉春,对我国工业组织的区域比较实证分析[J],中国工业经济,2002
4.林毅夫、刘培林,中国的经济发展战略与地区收入差距[J],经济研究,2003
作者简介:
关键词:区域经济;区域物流;研究方法
中图分类号:F259.27 文献标识码:A
Abstract: In recent years, domestic scholars analyzed causality, coordination and interaction between regional economy and regional logistics from different angles. This paper aimed to summarize the quantitative methods for research on regional economy and regional logistics, provide corresponding reference for further quantitative research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regional economy and regional logistics.
Key words: regional economic; regional logistics; research methods
区域经济是指在一定的区域空间内进行的各种经济活动的总和,是按自然地域、经济联系以及社会发展需要形成的经济联合体,是社会经济活动专业化分工与协作在空间上的反映。区域物流是指区域内和区域间的物资流动,是区域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优化区域资源配置、促进区域产业结构升级和促进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
1 指标的选取和基础数据
1.1 区域经济与区域物流衡量指标
根据研究惯例,在研究区域经济与区域物流时,通常选取国内或地区生产总值(GDP)作为衡量经济发展水平的指标。国内生产总值(Gross Domestic Product,GDP)是指在一定时间内(一个季度或一年),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中所生产出的全部最终产品和劳务的价值,常被公认为衡量国家经济状况的最佳指标。某些研究考虑了数据的真实性和可靠性,选取研究起始年为基数,采用历年居民消费价格字数对各年度GDP和物流产值进行价格剔除,得到不变价格的GDP和物流产值。但是对GDP和物流产值等数据剔除物价因素后可能会扭曲相关信息,同时目前没有一个综合物价指数可供参考,大多数研究中只考虑GDP账面数字,而不考虑通货膨胀的因素。
物流产值是代表区域物流水平的主要指标,物流产值包括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年产值等衡量指标,目前国内对于仓储、邮政等产值缺乏统一的统计标准和真实的统计数据,研究中很少直接用区域物流产值作为衡量区域物流发展水平的指标。区域物流发展水平的衡量一般用货运量或货物周转量代替。货运量是指运输企业在一定的时期内实际运送的货物数量,反应运输的生产成果,体现运输业为国民经济服务的数量。货运周转量指标不仅包括了输运对象的数量,还包括了运输距离的因素,能够全面地反应运输生产成果。一般学术研究中用货物周转量作为衡量区域物流发展水平的指标。
1.2 综合评价指标
崔国辉等(2010)认为,选择GDP、物流产值、区域货物周转量作为衡量经济与物流发展的指标比较片面,研究中可能出现以偏概全的错误,提出建立区域经济与区域物流的综合评价模型,利用层次分析法计算出区域经济和区域物流发展实力综合得分,对区域物流与区域经济发展相关性和协调性进行深入广泛研究。区域经济发展水平评价体系包括经济总量规模、经济增长速度、经济效益水平、经济结构、经济发展潜力和经济发展协调度等6个方面。区域物流发展实力评价指标反应在区域物流需求服务规模、物流供给物质基础、物流从业人员保障、物流信息网络建设和物流产出成效水平等5个评价子体系。
2 区域物流与区域经济定量研究方法
2.1 格兰杰(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
1978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恩格尔和格兰杰提出了协整理论,用于分析经济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在时间序列情形下,两个经济变量X,Y之间的格兰杰因果关系定义为:若在包含了变量X,Y的过去信息的条件下,对变量Y的预测效果要优于只单独由Y的过去信息对Y进行的预测效果,即变量X有助于解释变量Y的将来变化,则认为变量X是引致变量Y的格兰杰原因。检验步骤为:
(1)时间序列平稳性检验
经济序列有平稳与非平稳之分,从经济意义上讲,平稳时间序列是短记忆的,它的当前值不受以前值的影响,只受近期值的影响。平稳序列就好比有一条无形的引力线使其不断地向引力线回归,有明显的上下波动,形成一条围绕均值不断波动的曲线(曾嘉,2007)。非平稳序列则受以前值的影响较大,很久以前的一次冲击会对变量的当前值产生重要的影响。非平稳序列有明显趋势,一般不会返回某个固定值。
(2)协整检验
如果一些经济指标被某些经济系统联系在一起,那么从长远看来这些变量应该具有均衡关系。协整检验证明时间序列之间是否存在长期均衡关系,是避免假性回归的有效方法。一般的检验协整关系的方法分为两种:一是Engeland Granger的二阶段分析法(即E-G两步法);二是Johansen和Juselius提出的多变量协整检验方法。Johansen检验是在VAR系统下用极大似然估计来检验多变量之间协整关系的方法,在样本容量有限且多变量的条件下,运用更为广泛。
(3)格兰杰(Granger)因果检验
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假定有关Y和X每一变量的预测信息全部包含在这些变量的时间序列之中,检验要求估计以下回归:
y■=■α■x■+■β■y■+u■ (1)
x■=■λ■x■+■δ■y■+u■ (2)
白噪声u■和u■假定为不相关,(1)式中假定y与y自身以及x的过去值有关,(2)式中假定当前x与x自身以及y的过去值有关。
(1)的零假设H■:α■=α■=……=α■=0
(2)的零假设H■:δ■=δ■=……=δ■=0
格兰杰因果检验的结果可分4种情况讨论:x到y单项因果性;y到x单项因果性;x和y双向因果性;x和y不存在格兰杰因果性。
2.2 一般回归模型检验
2.2.1 Logistic模型
现代物流业的发展过程类似与新产品或新技术的扩散过程,其增长表现出“S”型增长特征,即先缓慢启动,然后高速增长,最后减速增长并趋于饱和。“S”型增长模型即为Logistic模型,其函数表达式为:y=■。K,a,b为未知常数,K>0,a>0,0
Logistic模型常用于研究区域物流业对区域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y代表区域经济发展水平,通常以GDP代表,为因变量;x代表区域物流业发展水平,通常以货运量或货物周转量代替,为自变量。在统计分析过程中,为方便使用线性模型参数估计法,对Logistic模型做如下变换:
■=K+ab■
Ln■-k=lna+xlnb
设Ln■-k=y', lna=a', lnb=b'
则转换为:y'=a'+b'x,可用线性模型最小二乘法来估计模型中的参数a'和b'。
边际作用分析。经济学中边际是描述一个经济变量变化1%对另一个经济变量所带来的变化额。边际点的自变量是经济决策的最佳点。根据Logistic模型,物流业对经济发展的边际作用为:
■=-alnb■
弹性作用分析。弹性作用是指一个经济变量变化1%对另一个经济变量带来的百分率的变化。根据Logistic模型,物流业对GDP的弹性系数为:
ε=■×■=-alnb■×■=-alnb■
2.2.2 物流发展模型
大多数研究中以区域经济发展为因变量,以货运量或货物周转量等其他变量作为自变量,研究区域物流发展水平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一个地区的物流发展水平一般认为与本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人口和固定资产投资有关,王利等(2012)选取经济发展水平(GDP)、人口(Population)、固定资产投资(Investment)和货运量为指标,建立物流发展模型,对我国东、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等各因素与物流发展水平关系进行了实证分析。
函数模型:Logistics=FGDP,P,I。
Logistics代表物流发展水平,以货运量或货物周转量表示,GDP代表经济发展水平,P代表人口,I代表固定资产投资。实证分析中可用面板数据模型完成回归检验。面板数据能够克服时间序列分析受多重共线性的困扰,提供更多的信息、更少的共线性、更多的自由度和更高的估计效率,是当前比较前沿的统计方法。
2.2.3 线性回归分析
线性回归是利用数理统计中的回归分析,来确定两种或两种以上变量间相互依赖的定量关系的一种统计分析方法,运用十分广泛。按照自变量和因变量之间的关系类型,可分为线性回归分析和非线性回归分析。
一元线性回归只包括一个自变量和一个因变量,且二者的关系可用一条直线近似表示。一元线性回归模型为:y=ax+b,a,b为常数项。
多元线性回归中包括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自变量,多元线性回归的一般形式为:y■=α■+α■x■+α■x■+…+α■x■+u■,i=1,2,…,n。
其中k为解释变量的数目,α■为常数项,α■j=1,2,…,k称为回归系数(regression coefficient)。建立多元线性回归模型时,为了保证回归模型具有良好的解释能力和预测效果,在选择自变量时,应遵守以下准则:
(1)自变量对因变量必须有显著的影响,并呈密切的线性相关;
(2)自变量与因变量之间的线性相关必须是真实的,而不是形式上的;
(3)自变量之间应具有一定的互斥性,即自变量之间的相关程度不应高于自变量与因变量之间的相关程度;
(4)自变量应具有完整的统计数据,其预测值容易确定。
多元线性回归模型的参数估计与一元线性回归方程一样,在误差平方和Σe最小的前提下,用最小二乘法求解参数。
参考文献:
[1] 曾嘉. 新亚欧大陆桥区域物流发展与经济增长关系研究[D]. 北京:北京交通大学,2007.
[2] 张建升,胡秀忠. 区域物流与区域经济的耦合协调度研究[J]. 铁道运输与经济,2012(1):50-55.
[3] 崔国辉,李显生. 区域物流与经济协调性的评价方法[J]. 统计与决策,2010(15):46-48.
[4] 王小叶,洪国彬. 物流和经济增长的协整关系[J]. 价值工程,2007(6):16-22.
[5] 刘庆广. 江苏沿江港口物流与区域经济互动关系的实证研究[J]. 南通航运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6):68-72.
关键词:智慧园区;智慧城市;产业园区
中图分类号:F26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6)04-0113-02
引言
国家为了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在1984年开始设立经济开发区作为促进区域快速发展的主要形式,其后相继设立了高新技术园区、出口加工区、保税区等,由此全国各地出现了大批由民营和政府合办的产业园区。随着智慧城市建设的不断推进,各地积极建设智慧城市,吸取对方经验,产业园区作为产业集聚、产业转型发展的平台,成为建设智慧城市的核心工作之一。因此,研究我国智慧园区概念、发展要素是十分必要的,对我国建设智慧城市有积极引导作用。
一、智慧园区的概念
“智慧园区”是在智慧城市背景下提出的,智慧园区的建立是智慧城市建设的先行者,智慧园区的发展有其历史过程,也有其发展方向,更具有现实意义。国内学者对智慧园区的概念主要有以下观点。百度百科上对智慧园区的定义为:一般由政府规划建设,供水、供电、道路、仓储及其他配套设施齐全、布局合理且能够满足从事某种特定行业生产和科学实验需要的标准性建筑物或建筑群体,主要包括工业园区、产业园区、物流园区、科技园等。张擎[1]、张凯书[2]都认为,智慧园区是借助新一代云计算、物联网等信息技术,通过监测、分析、整合及智慧响应的方式,改变政府、企业和公众之间的交互方式,将园中分散的信息基础设施、社会基础设施和商业基础设施有效连接起来。吴君[3]则认为,智慧园区是一个涉及多个领域、应用多种技术,服务于多个对象的多维立体的复杂系统,强调“公共管理、基础配套、经济发展、生态保护、安全保障、社会服务”相结合的六位一体的整体布局模式。太极总经理洪劲飞对智慧园区的理解是以园区为平台,由政府或企业规划建设的,通过对园区内人与物及其行为的全部感知和互通互联,提高园区的运行效率[4]。综上所述,智慧园区是以智慧城市为背景发展起来的,其核心也应该体现“智慧”,即智能化,主要通过云计算、物联网等信息技术为手段,合理配置园区内的资源,时刻感知园区动态,提高园区运行效率,降低运营成本,是建立在数字化园区基础上的智能化园区。
二、智慧园区发展是转变发展方式的动力和基础
(一)传统园区存在的问题
我国正处于全面深化改革,加快转变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关键时期,但目前,我国产业园区在发展过程中存在许多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产业集聚效应不明显。我国产业园区建设总体处于初级阶段,很多园区的建立是为了落实国家政府,增加政府业绩,没有将园区的建设落到实处,仅仅是照搬照抄国外园区建设的模式,没有体现中国特色[5]。
2.信息化建设不完善。园区整体建设缺乏统一的、规范的、整体的网络基础设施,目前我国园区内的网络设施存在多网并存,造成资源的浪费,也降低了园区的企业效率。虽然大多数园区积累了丰富的信息资源,但缺乏整体信息资源分类、采集、管理、共享机制,导致信息资源共享与开发资源利用困难[1]。
3.园区服务功能薄弱。传统园区强调简单的物业服务,注重公共领域的管理与服务,对企业、政府及入驻企业的多样化需求难以满足,而且其服务形式、服务内容也单一落后。
(二)智慧园区助推传统园区转型升级
智慧园区建设更加强调“智慧”,是在数字化园区基础上,全面实现网络设施一体化、公共服务人性化、经营管理协同化和产业结构集约化。
1.智慧园区是以泛在网为支撑平台。园区内以基础通信网络的建设为主,实行三网融合,通过信息管道网络、无限网络覆盖、光纤宽带网络接入网等基础设施的建立,大大提高了园区的智能化,使得人与人、物与物、人与物的结合更加密切,更加智慧化。这种网络设施一体化的建设,为企业、政府和公众的联合创造了便捷条件。
2.园区智慧化实现资源共享,提高企业效率。智慧园区通过建立完整统一的网络系统,采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移动互联网技术对园区进行智能管理,实现园区内信息互通互联、信息资源整合与共享,从而提高信息交换、信息、信息综合利用、信息应用与服务等智能。园区智慧化建设将更有利于集中管理,避免重复设置,节约成本。
3.智慧园区服务更加人性化、智慧化。智慧园区是一个以人的需求为出发点的产业园区,以实现人的发展来促进社会的进步。智慧园区的服务方式以需求为根本出发点,最大限度地满足公众及社会的需求,能够提供个性化服务和增值服务,而且可以实现政府、企业和公众的互动。
三、智慧园区建设的意义
智慧园区的建设是国家实施信息化战略的具体表现,对促进信息化发展有积极作用,同时也是建设智慧城市的关键,智慧园区统一、协调的建设将利于传统园区改造升级,转变传统园区管理和服务上的发展方式。
第一,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加快智慧城市建设。园区经济牵引智慧场所建设,为区域经济发展创造内动力,提升产业层次,支撑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园区作为生产要素的集聚区,有效改变了传统产业“单兵作战”的发展方式。通过特色园区、专业园区建设打破传统的发展模式,依托资源优势、传统优势、市场需求逐步形成“特色产业化”“产业特色化”的经济发展布局[6]。
第二,智慧园区的建设有助于智慧产业的发展,也有助于推进城市向智能化、网络化发展。产业园区通过产业发展核心要素集、整体产业链协同发展,实现产业规模效应。智慧城市建设可以以智慧园区建设作为牵引,拉动智慧城市建设,将智慧园区的管理方式融入到城市管理体系中,真正实现城市管理模式的“智慧化”。
参考文献:
[1] 张擎.智慧园区:源于数字化 高于数字化[J].中国高新区,2011,(9):128-129.
[2] 张凯书,张怡,严杰.智慧园区信息化建设解决方案[J].信息通信,2012,(6):118-119.
[3] 吴君.关于智慧园区建设的几点思考[J].中国集体经济,2015,(34):141-142.
[4] 洪劲飞.智慧园区建设解决方案――太极计算机股份有限公司[J].智能建筑与城市信息,2015,(2):30-31.
【关键词】区域经济管理;信息化建设;管理水平;管理方式
近些年,我国社会经济进入高速发展的阶段,各领域对经济管理方式和水平也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在此过程中,经济管理信息化对经济的拉动意义也日益凸显。作为我国经济管理信息化建设的首要发展目标,区域经济管理信息化可为全社会经济管理信息化及城市数字化建设的实现奠定基础,同时也可为我国经济管理信息化建设提供有力的保障。
一、区域经济管理信息化建设的目标效果
政府经济管理部门之间及其与企业、公众之间实现信息的完全共享、业务的互通以及相应的网上办公等皆为经济管理信息化的根本要求。经济管理信息化的前提下,政府可更加及时、全面地掌握本区域内经济要素的运行情况以及经济个体的运营状况,各部门也可利用快速通道实现信息互通与业务合作。此外,政府还可借助经济管理信息系统快速相关政策、法规及相应的信息等。对于政府和企业而言,区域经济管理信息化建设有利于二者之间实现B2G模式的信息和业务运作;对于企业和企业以及企业和个人而言,区域经济管理信息化建设则可通过规范的电子商务系统的建立来实现B2B的电子商务以及B2C模式的各种网上交易。
二、区域经济管理信息化建设的策略
整体规划时进行区域经济管理信息化建设的重要前提,它不仅从根本上决定着信息化建设的进程与最终成效,还有利于推动信息化建设与社会方方面面的有效结合。因此,我们在进行经济管理信息化建设整体规划时,既要确保其与社会实际相符,还要具有一定的时效性与预见性。就区域经济管理信息化建设的内容而言,其不仅包含了相应的技术问题,同时也包含了诸多复杂的、系统的社会问题,在具体实施过程中续循序渐进,找准切入点,做好信息平台的建设工作,科学合理推进区域经济管理信息化建设。
(一)找准切入点
不同区域有不同的经济发展特点,因此我们在开发区域经济管理信息系统时需从本区域实际情况出发。以我国青岛市市南区为例,其属于青岛市的中心城区,因而具有较高的信息化基础,因此我们可将信息建设的切入点定位于楼宇经济上,即以楼宇作为载体,大力开发、租售写字楼,以达到招商引资、拓宽税源渠道、带动区域经济发展的作用。在发展楼宇经济的过程中,我们不仅需对各企业与经济资源方面的内容加以综合考量,同时还需有效分析其动态变化,如此才能推动区域经济管理水平的提升。
(二)建设信息平台
研究、开发并建设信息平台是区域经济管理信息化建设中的一个关键环节,仍以上述青岛市的楼宇经济为例,建设信息化数据系统可全面把握青岛市全部楼宇基础设施、招商、经营状况等情况,还可通过数据收集、整理与分析将动态现状与经济发展的各方面信息更新清晰、准确地反映出来,进而可为政府及企业决策提供有利的信息支撑。
(三)推进区域经济信息化建设
找准切入点并建立科W合理的信息平台后,我们还需进一步推动区域经济管理的信息化建设,因此我们需做到以下几点:其一,进一步拓展本区域的人才储备信息、就业信息、社区建设信息及安全生产信息等,扩大信息化数据系统的信息范围;其二,开发并建设有效的对外公开信息平台。信息不对称问题在我国较为突出,加快实现经济信息平台的公开化可充分满足政府及企业对各类信息或信息访问的需求,即政府可及时将相关信息于该平台上,企业可通过该平台查询到相关信息,也可借助平台与政府各部门展开有效的交流与沟通,公众也可浏览平台上的相关信息来了解本区域经济建设的实际情况;其三,近两年,电子商务发展得如火如荼,但也存在诸多问题,如审批困难、网上交易漏洞等,因此需进一步完善电子商务的多种形式,如实现网上业务审批,进一步为网上交易提供安全保障等;最后,为了减少政府经济管理不同部门之间因交流困难所造成的时间与金钱损失,我们需实现部门之间的信息共享,如通过信息共享保证街道办事处或机关部门等不同管理权限下的管理部门均可参与到信息的维护中来。
三、区域经济管理信息化建设的基本保障
(一)资金
资金是进行区域经济管理信息化建设的重要物质基础,只有充分保证资金投入并合理使用资金才能利用最小的资金投入实现效益最大化。除在技术、人才、信息系统建设方面需投入资金外,还需在后期系统维护上提供一定的资金支持,如此才能推进区域经济管理的信息化建设的顺利发展。
(二)技术
在进行区域经济管理信息化建设时,无论是建设信息平台,还是运行与维护信息系统,技术人员与技术管理均为其核心内容。因此,技术与资金一样是区域经济管理信息化建设的基本保障。在信息化建设初期,政府及企业需展开有效协作,在专业系统集成公司的技术人员帮助下培养一支优秀的技术人才队伍,进而为本区域经济管理的信息化建设提供强有力的人才保障。
(三)安全
应用在经济领域的区域经济管理信息系统涉及本区域诸多信息安全问题,因此做好经济信息安全管理工作十分有必要。政府及企业需安排专业技术管理人员,建立并完善一套信息安全保障体系,以避免因信息泄露而造成本区域重大经济损失。
四、结束语
总而言之,区域经济管理信息化建设可为政府、企业及公众提供信息共享、业务互通的平台,因此我们需对这项工作加以重视。加强区域经济管理信息化建设首先需依据本区域实际情况找准切入点,然后再建立起完善的信息化平台,进而才可推进区域经济管理信息化的进一步发展。此外,政府及企业还需为平台建设提供资金、技术人才及安全等基础保障,如此才能为本区域经济的发展提供有效的经济管理信息化平台。
参考文献:
[1]梁吉义,梁枫.区域经济现代管理发展过程与要素系统分析[J].系统科学学报,2008,02:65-70
关键词 数字化城市 西安
中图分类号:F294 文献标识码:A
1数字化城市的定义
所谓数字化城市就是信息化城市,是现代城市政府综合运用地理信息系统、遥感、测绘、网络、多媒体和虚拟仿真技术对城市经济、社会、人口、地理等涉及城市管理的各种信息进行自动采集、整合、储存、交流和管理,使城市的管理和居民的生活呈现出一种高度信息化的状态。数字化城市是城市高度信息化、智能化、虚拟化和敏捷化的具体表现,是人类未来主要的生活方式。
2西安的基本概况
西安市南和东南于汉中市、安康市、商洛市相邻;西与宝鸡市接壤;北与咸阳市相连;东与渭南市相接。东西最长约204千米,南北最宽约116千米,总面积10108平方千米,下辖新城区、碑林区、莲湖区、灞桥区、未央区、雁塔区、阎良区、临潼区、长安区、蓝田县、周至县、户县、高陵县等9区4县。随着国家战略结构的调整和西部大开发的深入发展,西安已成为我国重要的科技研发中心,区域性经贸物流会展中心、区域性金融中心、全国重要的高新技术产业和先进制造业基地,是当今中国经济发展最快、最具活力和潜力的大城市之一。
西安是我国重要的科技研发中心、区域性经贸物流会展中心、区域性金融中心、全国重要的高新技术产业和先进制造业基地,是当今中国经济发展最快、最具潜力和活力的大城市之一。加快信息化发展步伐,不断提高城市管理水平和运行效率,已成为实现西安未来发展的重要课题。随着国家战略结构的调整和西部大开发的深入发展,西安社会经济各个领域对地理信息资源与技术的需求与日俱增,但是由于业务部门和行业条块分割严重、地理信息资源开发和利用水平不高等造成的重复性建设、缺乏深度整合、各系统与数据库互不联通等问题一直困扰着西安市的信息化建设,影响了西安向国际大都市转型的步伐。
3西安的数字城市建设
数字城市建设的目的在于应用,其生命力也在于应用。通过实施数字西安项目,最终将构建一个满足西安市各级党政机关、政府部门实施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需要的权威、统一的地理信息共享平台。各区、各县通过全市电子政务统一平台共享“底图”,各部门只需要通过叠加自己的专题数据,就能构成专用地理信息系统。数字西安本着边建设、边应用的原则,相继建成四个示范应用项目。
在城市管理应用示范方面,已建成西安市环境地理信息系统、120指挥地理信息系统、公安指挥地理信息系统。其中西安市环境地理信息系统已建成“饮用水检测”、“河流水监测”、“大气监测”、“噪声监测”、“在线污染源监测”、“河道排污口”和“环境统计”七个模块。不仅能够对影响环境状况的各类要素进行分析,而且能够对整理环境状况的情况进行检测、分析和预测,利用地理信息系统统计制图功能,还可以将大量抽象的环境数据变成直观的环境专题地图或统计地图,形象的战输出各类环境要素专题内容、环境数据空间分布与数量统计规律,以满足环境保护工作的各种实际需要。120指挥地理信息系统基于共享平台的离线服务模式,搭建120急救指挥中心的可视化指挥系统,为呼叫定位、急救派车、医疗资源空间选址提供决策指挥支持。110指挥地理信息系统为公安部门提供了离线地理信息服务,解决了公安专网和政务内网对地理信息的共享需求,全面实现警情管理、作战布控、警卫路线、道路监控、GPS巡逻车辆管理、预案演练等功能。为科技强警,全面提升城市治安管理水平提供了有力支撑。
在公众信息服务方面,已建成公众地理信息服务系统。该系统是基于已建成的西安市三环范围内最齐全、最权威的地理编码数据库的对外服务网站,通过互联网为公众提供方便快捷的信息查询服务,按照吃、住、行、游、购、娱、社会机构等不同信息分类,实现三环范围内的地名、单位名、道路名、卫生、教育、公共交通、餐饮、娱乐等兴趣点的精确查询、关键字模糊查询和空间定位,为社会公众和企业提供方便准确的查询服务。社会公众通过浏览数字西安建成的城市地图网或地理信息服务网,就可以从不同角度全方位地了解西安社会经济发展状况。
目前数字西安地理空间框架建设示范项目已相继建成西安市环境地理信息系统、120指挥地理信息系统、公安指挥地理信息系统、公众地理信息服务系统4个示范应用项目,随后将继续深入开发应急、城市管理、消防、地震、食品药监等专题应用系统,并自2011年开始面向各区县、市级政府各部门推广应用,从而使地理信息共享平台在城市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中发挥更大的作用。基于面向服务的地理信息共享新模式以及二三维一体化GIS技术,超图软件SuperMap GIS平台通过整合人口、法人和宏观经济信息等各种信息资源,已经形成了跨部门、跨行业的“一张图”的信息整合共享与服务聚合模式,构建了集公共服务、应急管理和宏观决策一体化的解决方案,促进了GIS应用行业的扩展和深化。
4西安数字城市建设的意义
建设数字西安,对于促进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避免重复建设,推进城市信息化进程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数字西安为人们认识物质城市打开了新的视野,在地理信息共享平台上叠加其他业务信息,就可以实现对经济、社会和人文信息的空间统计分析和决策支持,实现西安城市管理和服务的空间化、精细化、动态化和可视化,由粗放管理到精确管理,由多头管理到统一管理,由被动管理到主动管理。此次“数字西安地理空间框架建设示范项目”所涉及的各项服务全面展开后,将在地理信息框架基础上促进西安市地理信息资源的整合与共享,实现西安城市管理和服务的空间化、精细化、动态化、可视化,从而极大地满足各个部门深层次应用需求,为进一步推进区域公共地理信息服务平台建设,实现“建设大西安,引领大关中,辐射大西北”的战略目标打下良好基础。
5对数字西安建设的思考
城市数字化建设与规划是一项投入大、周期长的城市建设,必然需要政府的财政支持,根据我国具体情况来看,可以采取政府投入与企业承担相结合的建设模式,同时加强行政协调,严格执行竣工测量制度的基础上确保建设与规划工作的良性循环。政府应加大对城市信息化重点工程的资金投入和引导,政府投资的重点要放在信息交换平台、电子商务、医疗卫生、城市管理、社会保障等信息工程化建设,同时充分运用市场机制,形成多元化投融资体制,积极鼓励民间资本参与重大信息化工程的建设,并给予相应的优惠政策,建设数字化城市应与地方的主体产业经济建设结合起来,既要与地方的电子商务结合起来,又要与急需发展的经济产业中心结合起来,与金融创新体系的建设结合起来,建立与市民紧密相关的城市信息化建设网络。
目前有不少人理解城市信息化建设主要是网络铺设和网站建设工程,信息资源还没有被人们所充分认识,用信息化武装国民经济的意识还没有树立起来,不少单位的上网率低、信息设备有效利用率低、利用信息的能力低;不重视业务应用系统的建设,造成有限资金的投入的巨大浪费,因此先数字化建设需要充分利用现代信息网络,使城市管理由纵向管理像扁平管理转变,提高城市管理的效率和效益。要健康有效地发展西安数字化城市建设,必须尽快理顺管理机制,将目前分散在不同部门的信息化建设管理职能,统一在独立的信息化办公室,行政规划和协调西安的数字化建设。
参考文献
[1] 杨宏山,齐建宗.数字化城市管理模式[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
[2] 阎耀军.城市网格化管理的特点及启示[J].城市问题,2006(2).
[3] 任洁华.浙江省诸暨市数字化城市管理研究[D].浙江大学,2008.
[4] 安荣.宝鸡市数字化城市管理系统的研究与实现[D].长安大学,2010.
[5] 金世斌.数字化城市管理的成效、问题与对策――基于江苏四市(区)的调[J].现代城市研究,20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