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8-07 17:30:55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社会治理现代化方案,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根据县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关于加强2020年县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工作的通知》和《县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全面深化平安建设工作的实施方案》要求,现将我局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工作开展情况报告如下:
一是及时与十四五规划编制单位对接,将社会治理和平安建设、社会治理要素数据化、治理标准化、推进社会治理多网融合等作为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要内容,纳入十四五规划中。
二是认真贯彻落实《省加强和规范守信联合激励 和失信联合惩戒对象名单管理工作的实施意见》、《省公共资源交易领域严重失信联合惩戒实施办法》、《省工程建设领域评标专家守信联合激励和失信联合惩戒暂行办法》、《州诚信“红黑榜”实施方案》等系列文件,褒扬诚信、惩戒失信,推动形成“诚实守信、崇德向善”的良好社会环境。
三是进一步规范和加强行政许可、行政处罚等信用信息公开工作。组织各相关部门业务人员及时关注天府信用、信用微信公众号,打造“信用”,增强城市综合竞争力。积极引导各相关部门及时在州信用体系建设平台规范填报行政许可和行政处罚信息,加强信用信息公开和共享。
下一步,我局将持续开展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全面深化平安建设工作,抓好牵头事项、配合事项各项工作,确保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工作有序有力推进。
关键词:河道修防整治;生态系统;治理;方案
DOI:10.16640/ki.37-1222/t.2016.22.091
河道修防整治不仅在城市而且在乡镇建设中具重要意义,河道作为一个城市生存与发展重要自然条件之一,其生态系统的平衡有助于城市的现代化建设。河流生态系统的保持以及功能完整,具备恢复和抵抗能力,才能长期为人类服务,促进社会发展进步。河道修防整治通过对流域内存在问题进行分析并制定科学可持续治理方案,营造人和自然和谐相处河道流域水环境,使得经济、生态、社会和人文效益平衡。
1 河道修防整治现状
社会经济发展使得人们对于生活环境要求提升,河道娱乐、休闲、生态和景观等功能重视程度逐步增加,但由于城市现代化建设对河流过度开发,造成一系列问题。河道修防整治通过促进水环境和谐健康,维护河流流域生态平衡,从而提高居民生活环境,有效提升城市建设、经济发展。
(1)水体污染。由于城市工业发展,大量工业废水排入河道,造成河流污染加重,而城市人口的不断增长,生活污水排入,致使河道水质变差,富营养化加重,水生植物过于茂盛,环境负荷越来越大;农业生产方式和土地利用方式造成的农田污染源未得到足够重视,缺乏有效管理措施。而且各种污水治理措施严重滞后,废水收集和处理系统不完善,根源上预防工作不足,加之生产生活中人们环境保护意识较为淡薄,导致河流污染加剧。
(2)护岸建设。目前许多城镇主干河道的防护堤过于单薄,与防洪标准不符,有些甚至没有建设防护工程,而防护坡过低或不坚固,容易造成汛期两岸居民居住区和农田被淹。由于防护坡建设不够良好,导致河流不断侵蚀冲刷两岸土壤,或者由于自然因素或者上游人为因素影响,出现水土流失现象,从而造成河道底部泥沙淤积,使得河床抬高,出现河道拥堵问题,严重时造成水面抬高导致洪水隐患。以往河道防护坡建设时考虑主要问题是防洪,侧重水土保持和河道冲刷侵蚀,多利用水泥混凝土建设,使得河岸水体和土壤之间自然交换分离,造成河流中微生物和鱼类等水体环境无法更新,长此与往导致河水变黑和发臭,影响着城市环境。
(3)水面面积。城市现代化发展过程中,房屋修建、工厂建设等对河道挤占十分严重,从而导致河道水面缩窄,抗洪能力减弱,人类受到洪水威胁增大。而且人们对于河道保护意识淡薄,各种废弃物的堆放、违章设置等导致水流不畅,水质破坏的同时也使水面面积减少,河道横截面缩小变窄,水面运输能力锐减。
2 河道修防有效治理方案
河道和滨河地带作为人类文明发源地,提供大量饮用水、灌溉水和工业用水,保持河流生态系统平衡有助于社会可持续发展。传统河道整治主要侧重于水土保持、除涝泄洪和航运等功能,对于人和水环境和谐、河流自然清洁功能重视程度不足,对于生态文明建设产生负面作用。随着社会文明进步,人类生态平衡可持续发展观念提升,面对河道出现的问题,制定出一系列科学可持续治疗方案。
(1)合理规划护岸工程。护岸工程应充分考虑水面线和堤内自然条件,选择更加有助于创造和保持生物生息环境与自然景观方案,河道防护堤堤身型式与结构应按照当地交通条件、建筑材料和施工技术等因地制宜,在保持经济合理的同时保证安全可靠性。此外,还应注重生态平衡问题,不过度改变河道的自然特性,充分遵循河道自然规律,少用混凝土和石护坡,从而实现保护天然河道目的。慎重进行扩宽河道堵口和截弯取直,扩宽河道堵口在增加下泄的流量同时还会增大下游淹没损失;而河道进行截弯取直能够改变洪水的流向,增加河槽比降、水动能和流速,同时对于水流冲刷河岸以及河槽下切现象加剧。因此,进行扩宽河道堵口和截弯取直时要充分考虑经济损失和下泄流量,多方案进行比较,采取更加科学方案。
(2)增强河道社会服务功能。首先要进行污染源控制来保证水安全,对发黑发臭河道段采用种植芦苇、美人蕉等水生花草建立小型生态链,通过植物吸取河流过度营养,从而达到水流自净功能恢复;而且水生植物在减少水流冲刷侵蚀方面具有一定功效,还能形成城市独特河流景观,有助于城市环境美化。对于农业污染面源比重较大现象,可利用土地处理系统、人工湿地技术等进行治理,同时对农民进行科学施肥指导,从而促进传统农业转变为生态农业,达到经济和环境和谐共处目的。其次加强防洪功能,除原有水利工程之外,还可设置水系形态,通过对河道结构调整来减少防洪压力;利用河湖水位升降和采取合理河床断面来控制城市滨水景观。此外,对河岸带设计合理景观,需满足整体优化和自然优先原则,对河流自然资源进行保护,实现河流周围和河岸带景观自然相连。而且景观建设要特别关注亲水岸线和防洪水位线协调,河流流速和水生生态的协调,使得城市景观和河流景观进行有机融合,实现生态文明建设。
3 结束语
现代河道修防整治生态河道建设为重要发展趋势,因此治理方案应将人和自然和谐相处制定为主要理念,细致分析河道两岸特点以及河流走向、水文特征,在有效改善河道生态系统同时,能够更好适应社会可持续发展要求。河道修防整治方案将环境科学、生态学、水利工程学、美学、园林学等有机融为一体,实现河道水流自净能力恢复、水土保持功能增强,维护河道生态平衡。
参考文献:
[1]朱伟,姜谋余,蔡勇等.倡导“亲自然河道”治理模式―对我国农村河道治理的思考[J].水资源保护,2015,32(01):1-7.
[2]赵天义,王昊,姬瀚达等.黄河下游畸形河势治理研究[J].人民黄河,2014,36(01):1-2,5.
[3]侯婷.义合河集镇防洪工程方案探析[J].陕西水利,2014(04):67-68.
十年前,我们在肥城这里召开了全省校本研究会议。那个时候的我们肥城是为全省的小本研究提供了经验,也引领了全省校本研究的发展。十年后的今天,我们又一次相聚在这里,我非常高兴地看到十年间我们肥城仍然在进行着探索,只不过这次他们的研究和探索较之十年前的那种探索具有更深入、更丰富的内涵。因此,它的意义也更大了。甚至是说,他们的这样一个经验已经超过了一个研究的范畴。我们通过这样一个短时间的、实地的考察和学习,我获得了这样几点认识:
第一点,我认为今天肥城的这一经验是我国教育治理现代化的一次有意义的探索。大家都知道,我们的教育改革处在一个怎样的发展阶段呢?那就是国家治理现代化,在这个体系之中,它的治理该往哪里去?该怎么来治理?这个现代化该如何突破?治理的现代化这里面的核心仍然是正确我们的关系,但是在治理这个层面上不是教育行政部门要放权,它的内涵或者是内容不仅局限于放权,重要的是如何让我们学校都干事创业起来,在今天我们中国的基础教育改革,包括全世界范围内的基础教育改革越来越注重以学校为主体的这样一种改革探索的路子。在这种背景之下,如何为我们愿意干事的学校提供条件,并且我们都知道当一个学校在进行探索的时候是费力不讨好,如何让希望进行探索的学校拥抱在一起,抱团取暖,联手攻关,共同发展这理应是教育治理现代化的重要内容。今天我们很高兴地看到肥城,大家认为他背后是大手笔,那么这个“大”它大在哪里?他从这样一个微观的事情入手,但事实上呢是回答我们国家教育治理现代化已经走向了命题。
第二点,今天肥城提供的这样一种经验是实现教育均衡发展,振兴乡村教育的一种尝试。我们都很清楚对于我们国家教育均衡发展是一个重要的战略,但是教育均衡发展,并不仅仅限于办学条件的均衡化。那除了办学条件实现均衡化之外,更重要的是教育教学质量要有一个相互对比的一个均衡,这是肥城提出来高位的均衡发展他的一个内涵。在这里一个难点就是如何实现乡村教育与城市教育的同步发展。我想对于今天在座的诸位绝大多数来讲,乡村是我们最有情感的地方,它几乎是在座的每一位魂牵梦绕的地方。如何让我们乡村的孩子享受真正的同样的优质教育这是一个世界性的难题,更是我们面对的一个难题。今天肥城教育发展的学校共同体,以共同体为核心概念的这样一种探索让我们看到了希望。今天上午去几处学校看的时候,非常地兴奋,我没有见过肥城如此的美丽,乡村风光跟走出国门难忘的国外之旅是相媲美的。更让我兴奋的是,在我的内心深处我一直对乡村教育有情有独钟的地方,十年之后再来肥城这一点让我格外兴奋,这也是肥城经验独到的一面。
第三点,共同体与教研有着不可分割的一种关系,肥城的教育经验是教研教科研运行机制的一种重大变革,在这里通过他们的共同体建设发现这种传统的教研、教科研部门与学校互动的方式正在发生着变化,不再是发命令式的,不再是一个教研员,一个科研人员点对点式的一个服务,而是教研部门把学校发动起来,类似于我们国家经济社会层面一种万众创业的一种格局,开创这样的一种局面。并且在这样一种领域,这样一种格局中各个学校在研究,它的重大突破在哪里呢?以前的教研是分学科进行,这次的研究它是打破了学科的界限,突破了学科之间的壁垒。各个学校以问题为导向,以问题为抓手,实现学科与学科之间,学术与学术之间的联合攻关,这难道不是我们教研与教科研运行机制的重大变革吗?
第四点,今天肥城提供的这种经验它是教师队伍建设的一种有效的行动我们教育治理的现代化,教育均衡的发展,包括教研机制的建立,它的目的都在于提高教育质量,让学校有活力,让孩子们有成效地学,在这里的重中之重呢就是我们这个中介——我们的教师,这支队伍能不能获得发展。在教育发展、教育均衡发展走向深水区的时候,无论你搞什么样的项目都离不开教师队伍的发展。肥城的共同体让我们看到了希望,我认为肥城的共同体它是一个立体的概念,他有学科的共同体,有教师共同体,还有课堂层面的、学校生活中的学生共同体。其实,这三体是一致的。一个有活力的学校它一定是共同体生存的地方,一支有生命力的、充满生机活力的不断向前发展的教师队伍它往往也是以共同体的面目来呈现的。一个区域的教育是否靑盛有活力就要看有没有自发组织共同体的这种学校,这三者就内在活力来讲是一致的。
因此在这样一个共体当中,就教师共同体的建设谈一点自己的看法:
刚才有专家讲到共同体它是精神层面的,更多的注重校内教研组这方面的一个互动。我非常认同这种观点,我认为所谓的共同体有这样几个特征:
第一点,它一定有个愿景,就是有共同奋斗的方向。他不是乌合之众,不是拉郎配。
第二点,这个共同体他往往有焦点,有共同关注的点,来共同上进围绕着共同关注的问题持续地发力,来进行运转。
第三点,我认为他们之间在地位上是基本平等的,我本人是要对学校里进行持续的跟进研究的,我发现有很多人跟随我,但是因为我们地位之间的悬殊,事实上不是真正的共同体。
第四点,注重它的平衡性,真正的共同体心理安全感是必须的,共同体的内部心里上是很轻松的,它可以畅所欲言,可以进行深入的交流。
第五点,需要有自由的选择。
我想这是我们共同体出现的特征,这些特征同样也适用我们的学生。这就给我们的教育行政部门、教研部门如何打造这种充满生机与活力共同体,怎样把这种行动推向深入给我们提出了一个挑战。
这是我思考的第一个问题:什么是共同体。
第二个问题就是我们的共同体要做什么?我觉得得这是一个更重要的问题。刚才大家谈到了校本课程的问题,谈到了信息技术支架的问题,课堂教学方式的问题。我本人有一个观点,我们的共同体重在做什么事,我去学校的时候,有很多学校可能会把校本课程的成果呈现给我。校本课程的成果是什么呢?编的一本本的教材,学校也可能把课堂的成果呈现给我,那么课堂的成果是什么呢?一本本的学案、导学案。我去学校看翻转课堂的时候,大家也往往会介绍这样或那样的模式。这种思路对不对,我认为今天我要表达一个观点,我完全不赞成这样的一个思路。大家都知道建大楼的时候,首先要有一张图纸,而后我们才运进钢筋、水泥、沙子等建材。校本课程我们编写的教材,课堂研究中习题集、导学案等这不就等于我们没有图纸就把建材引进了吗?所以今天我们共同体需要做什么呢?我们需要做的是方案,我们需要做的是建筑师在建大楼的那张图纸。我们需要的不是先把药抓进来,而是医生要开的那个药方。所以这个方案格外的重要,那么我们需要做哪些方案。
我认为第一个方案首先是学校发展的一个整体的规划方案,让我们有这样一个共同的愿景,共同的脚踏实地的基础路线图,那么我们的精力才是不分散的。
第二个方案,需要有学科的打通学段这样一个规划的方案 。学生的发展规划我们往往忽略的一个重要的方面那就是仅仅注重学校层面的顶层设计而忘了你规划的重点是学科教研组有自己的顶层设计,各学科有自己的顶层设计。这也代表你的学科在学科坐标系里寻找你的那个点,当你的坐标系没建立起来的时候,这堂课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这堂课的目标该怎样定位你往往是不清楚的。
第三个方案,我们应该做学期的课程纲要或者学期的教学方案。我们的课时教案单元教案它是微观存在的,他与学期教学方案是息息相关的。
最后一点,我们需要研究这种单元的、课时的方案。在这里无论是我们学校的,还是我们学段的、学科、学期的、单元的、课时的都具有内在的一致性。谈到这样的一个问题之后呢,我想我们这个方案怎么来做。大家是否都发现这样一种现象,当医生开出处方的时候,大家还会跟医生进行商榷吗?当建筑师把一个楼的图纸设计好的时候,我们还会不会跟建筑师进行商榷,进行质疑?当律师下了诉状书的时候,我们是不是跟他争吵着商榷,跟他进行质疑?大家的回答是不是都是否定的,可是为什么我们的老师辛辛苦苦地备课、写教案,我们认认真真地上课,上完了课后竟然有那么多的质疑声。
在市委工作会议上,市委书记__x强调,要增强发展的历史责任感和现实紧迫感,用更高的境界标准审视当前、谋划未来,用更实的作风攻坚克难、干事创业,立足新起点,着眼新发展,全力推动科学跨越。教育在现代化建设中具有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的地位和作用,是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要内容,更应当按照“高境界、高标准、高起点、大作为”的总要求,提升境界,理清思路,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努力做到优先发展、率先发展。
今后一段时期,我市教育工作的推进路径是:围绕“一条主线”、深化“三项改革”、突出“六个重点”。以“人民满意”为主旨,以“优质均衡”为主题,以“教育现代化”为主线,不断加大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的力度,积极突破制约教育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加快推进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奋力推动我市教育事业新一轮大发展大跨越,为全市经济社会发展作出积极的贡献。
“一条主线”。即加快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现代化包括教育理念、办学条件、师资队伍、课程设计、教育管理、教育制度等各个方面的现代化,是一个动态的长期的过程。我市教育现代化建设分两个阶段:到2015年基本实现现代化,到2020年在全省率先实现现代化,教育综合竞争力进入全国同类城市先进行列;开展三级创建:创建教育现代化学校、教育现代化乡镇、教育现代化县区;着力点是实现教育“六化”:条件标准化、教育信息化、办学集团化、教学小班化、管理民主化、队伍专业化。去年,我市组织开展了首批教育现代化学校创建和认定工作,全市11%的幼儿园、21%的中小学、30%的中等职业学校达到了认定标准。今后,将深入落实市府办印发的《东营市推进教育现代化实施方案》,按照“整体规划、分步实施、统筹进行、动态管理”的原则,进一步完善教育现代化建设目标责任制、责任追究制,制定评估标准和实施细则,加强督导检查,努力形成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推进机制。
深化“三项改革”。一是改革完善人才培养模式。深入开发实施丰富多彩的选修课程、校本课程、研究性课程,倡导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鼓励学生创造性思维,增强其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强化体育课和课外锻炼,改进美育教学,增强学生体质健康,提高学生人文艺术素养。改革完善考试招生制度,研究制定初中学生学业考试改革方案,优化考试方式和内容。稳步提高优质普通高中指标招生分配比例,稳妥推进优质普通高中自主招生,探索实施创新拔尖人才培养试点。改革完善中小学教育质量综合评价制度,明确质量标准,制订质量监测指标体系,开展质量监测和“绿色评价”。二是改革完善资源配置方式。以科学发展促进教育公平,把教育资源向农村地区、贫困县区、薄弱学校倾斜,缩小城乡之间、区域之间和校际之间的差距,用2—3年时间逐步解决“大校额”、“大班额”、“择校热”等问题。以惠民政策保障教育公平,持续加大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资助力度,完善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就学政策,健全农村留守儿童关爱服务体系,提高残疾儿童少年义务教育普及水平。以规范管理维护教育公平,通过依法治教、规范招生秩序、“阳光分班”等途径和措施,不断提高教育管理水平。三是改革完善教育保障机制。推进教育综合改革,制定深化我市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的意见,推进中小学、幼儿园、中等职业学校集团化办学的意见等政策措施。围绕绩效工资分配、教师梯级发展、教育系统人、名师引进、教育附加管理、小班化教学保障等方面,研究制定相关措施。围绕推进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鼓励先行先试,积极突破制约教育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最大限度地激发教育活力。
突出“六个重点”。 一是条件标准化:2011—2013年,全市累计完成办学条件标准化建设投资__亿元,东营区、河口区、广饶县、垦利县已经达到了达到《山东省普通中小学基本办学条件标准》规定要求,利津县将于2014年完成。下一步,我市将把办学条件标准化当作一个不断更新、不断提升的动态过程,根据学龄儿童不断增加的新形势,加快规划建设新学校。当前,中心城区重点是加快推进市一中、二中、中专学校、东城5所义务教育学校(幼儿园)、油地校共建石油大学胜利学院等教育重点工程。二是教育信息化: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加快“三通两平台”和数字化校园建设。加快录播教室建设,努力为乡镇以上的中心学校全部建立起录播教室。加强数字化教育资源建设,为师生提供丰富的教育信息资源。提高师生信息技术应用水平,不但建好,而且用好。三是办学集团化:结合实际
,研究探索“名校加新校”、“名校加弱校”、“名校加乡校”、“名校加民校”的多类型、多形式的办学模式,探索单一法人的紧密型和多法人的松散型的不同办学体制;研究制定激励政策,鼓励跨区域、跨学段实施集团化办学,辖区内优质教育资源不足的,政府可以采取“购买服务”的方式,跨辖区委托优质教育资源或高一层次的优质学校实施领办或者托管,充分发挥优质教育资源的辐射作用,大力扩充优质教育资源总量。四是教学小班化:把小班化教学作为加快教育现代化建设、推进教育转型升级发展的重要实践载体和突破口,作为牵动人、财、物、政策等各种资源向教育倾斜、流动和聚集的重要抓手,持之以恒地实施下去。按照40人以内的班额标准,化解“大校额”、“大班额”等问题,提升课堂教学效率,促进个性化教育。目前我市已启动44所学校试点,力争到2020年全市90%以上义务教育学校、全部公办普通高中学校实现小班化教学。五是管理民主化:研究制定中小学现代学校制度建设指导意见,探索实施现代学校制度建设试点。通过扩大学校办学自、建立健全学校章程、完善校内决策监督机制、落实师生选举权、发挥家委会作用等措施,逐步建立起“依法办学、自主管理、民主监督、社会参与”的现代学校制度。2014年启动实施,到2019年全市中小学基本建立起现代学校制度。六是队伍专业化:加强师德建设,创树“教育人”品牌,努力以更高的标准、更优的作风推动教育事业发展,引领社会风尚。进一步完善教师培养制度,深化实施教师专业素质提升工程,实施教师梯级培养,按照教师需求进行分层培养,优化名师成长的良好环境;结合推进校长职级制,进一步修订完善中小学校长管理办法,加强对校长的任职培训,提高校长专业化水平。按照把“学校人”变“系统人”的要求,探索建立县域内教师校长“编制总量控制、岗位按规定设置、人员统筹使用”的“县管校用”教师流动管理机制,支持城区教师向农村学校流动,推进区域教师资源均衡配置。制定完善学校绩效工资考核分配工作意见,激发教师干事创业的积极性。按照“三年一轮、全员学习、分层培训、综合提升”的原则,努力培养造就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专业化教师队伍。(编辑:果宝)
关键词:现代化;生态转型;生态现代化
中图分类号:D61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5)35-0010-02
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人类社会诞生以来的重要命题。18世纪以来工业文明时代,人类利用技术创新产生的许多科技发明成果逐步走向现代化,实现了物质财富的极大丰富,但同时也破坏了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人类与自然之间的关系逐步恶化。尤其是20世纪60年代以来,人类对于大自然的掠夺与破坏导致矛盾的空前激化。人类不得不思考应该如何协调解决环境保护和经济增长之间的矛盾以及今后应该如何发展,对这些问题的思考催生了生态现代化理论产生。而作为发展中国家的中国,面对特殊的国情,能否通过生态现代化来化解生态危机,为世界所关注。中国生态现代化不仅要解决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问题还面临着环境保护与社会稳定的严峻挑战。资源匮乏、环境恶化、交通拥挤、食品安全等多方面问题使得原本就已凸显的社会矛盾更加复杂。生态环境问题已经成为影响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一、中国现代化的生态困境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以来,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取得了辉煌成就,创造了经济奇迹,但是也为此付出了巨大的生态代价,生态环境保护面临着巨大的困境与挑战。发达国家发达国家上百年工业化过程中分阶段出现的环境问题如资源短缺、生态环境脆弱、环境容量不足在我国集中出现,环境与发展的矛盾日益突出。这已经成为威胁我国生存与发展的重大问题。虽然多年来在环境保护与治理方面上做了很多有益的尝试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中国生态环境一直还在恶化,面临的环境挑战正在不断加剧,生态安全危机已经悄然来临需要引起高度重视。
(一)生态价值观的缺失
随着现代化进程的不断推进,我国面临着各种各样的生态问题,这是由于人类对于生态环境保护的不正确的观念所造成的。经济发展可以解决一切问题的发展观已经在我们头脑中根深蒂固,并且再加上科学正确的相关知识的严重缺乏导致公民缺失生态意识,对于生态保护的观念十分淡薄,往往对自然界只顾索取不思保护,从而有意无意地破坏生态环境,比如大气污染、水污染等等一系列的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在根本上没有得到遏制。总而言之,实践证明,正是由于人类生态意识的淡薄、生态价值观的缺失、人与自然关系的错位才导致其行动的缺失,进而造成生态危机。
(二)粗放型的经济发展方式
粗放型的经济发展方式,是指在资源利用、生产消费以及末端废弃物的过程中的高投入、高消耗和高污染的生产方式。它忽视了生产要素的使用效率,造成了资源的极大浪费。我国的煤炭、石油等自然资源非常丰富,在向工业化过度的过程中,利用资源优势发展高消耗、高污染的产业导致发展质量不高、核心竞争力不强,而且这些产业给环境造成了极大的后遗症。另外,通过“GDP”的高低去衡量政绩使得某些地区只是追求经济利益而忽略了环境承载能力,最终造成了资源的极大浪费和环境的极大污染。
(三)环保法律法规滞后
随着环境问题的日益显露,我国的环保法律体系也努力改进并取得很大的进展。但是仍然存在问题。一方面,在立法上,我国的环保法律没有及时更新。另外,在很多方面比如,在化学品管理、土壤污染防治的相关法律还是空白。另一方面,在执法上,法律法规缺乏可操作性和执行性。另外,还有就是由于基层环保部门隶属于地方政府,所以当出现违法行为时往往会通过行政手段解决,造成权大于法的不良现象,从而忽视法律的作用。
二、生态现代化理论
生态现代化理论产生于20世纪80年代的英国、德国、荷兰等发达的工业化国家,后来又拓展到了欧洲其他国家如芬兰、丹麦和世界其他国家如加拿大等地。生态现代化理论是在生态环境困境的背景下,许多国家为急于摆脱工业污染而找到的具有可持续发展理念可操作性的替代方案。
生态现代化理论的发展过程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20世纪80年代),以约瑟夫・胡伯为代表,认为生态现代化理论是工业化国家解决生态危机的社会科学,以重点强调技术创新和环境转型为特征。第二个阶段(从20世纪80年代后期到90年代中期),不断弱化技术创新对于生态现代化的核心作用,这个阶段对于政府和市场在生态转型中的各个方面的作用持较平衡的观点。第三个阶段(20世纪90年代中期至今)生态现代化理论的研究领域不仅在理论范围得到了扩展包括对消费生态转型、社会公平和公正、全球化等问题的研究,同时在地理范围上也得到了极大地扩展包括对于非欧洲国家如中国、美国、加拿大等国家生态现代化的研究。
生态现代化理论既注重现代化的实现,经济的发展,同时也注重自然环境的保护结合,它把现代化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完美结合,是现代化的生态转型。生态现代化包含着多方面的内容,既是经济的生态现代化同时也是生态的现代化、最终要实现的目标是社会的生态现代化。生态现代化的社会特征是经济发达、人民群众具有高素质,社会稳定和谐,同时还有良好的生态环境。总而言之就是要展示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协调和谐、全面进步最终实现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的双赢的一种崭新的文明形态。生态现代化是中国现代化进入高级阶段的象征,也是构建生态文明社会的必然选择。
三、中国现代化的生态对策:走生态现代化之路
我国具有的特殊国情要求我们既不能继续走发达国家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又不能完全模仿发达国家的生态转型,我们应该找到我国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迅速发展过程所造成的环境污染问题,综合利用生态现代化原理进行有针对性的解决,协调推进工业化和城市化的生态转型,最终实现生态现代化。总而言之,生态现代化是解决我国生态困境的一条合理路径。
生态现代化不仅顺应了世界现代化的潮流,而且是一次意义的生态革命,有利于促进生态的可持续发展。生态现代化提供了一个新的思路包括在经济发展与环境治理等方面,最终目的是要达到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的共同可持续发展。而我国在党的十中明确了“落实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生态文明建设成为中国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内容。我国的生态文明建设理论与生态现代化理论不谋而合,符合我国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理念。现代化生态转向的实现,走生态现代化之路有利于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做出努力。
1.牢固树立生态价值观
走生态现代化之路的前提条件是树立尊重自然,坚持人与自然和谐相生态价值观。一方面,坚持把节能减排理念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大力发展节能环保产业,推广使用节能环保新技术、新工艺和新产品。加大惩罚力度,促使企业开展污染治理、生态环境保护。另一方面,可以运用新闻媒体的力量比如说公益广告等等,宣传和引导大众,普及相关的环保知识,在全社会营造爱护环境、保护环境的良好风气,大力弘扬健康文明、节能环保的生活方式。
2.实现集约型的经济发展方式
我们在努力追求发展与现代化的过程中,发达国家用自己的现代化历程告诉我们,现代化不是短期可以实现的,发展不能只注重眼前利益,不能以耗竭资源、破坏生态环境为代价。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集约型经济发展有利于生态发展现代化的要实现。可以做出以下努力,一方面,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必须从源头上杜绝不能回收再利用的产品,实现全过程的集约化。还应该增设奖惩机制,通过税收、行政费用等调节循环行为,鼓励倡导循环行为,对于破坏行为给予惩罚;此外还要鼓励公众的参与,通过宣传教育的途径,影响公民。另一方面,在产业结构调整方面要增加第三产业的投入,多鼓励生产要素进入到第三产业中来,充分体现科学技术、知识经济、信息化的优势。
3.完善环保法律机制
完善环保法律机制是生态文明建设、实现中国现代化生态转型的可靠保障。一方面,对于一些重点领域应该加强立法,填补法律上的漏洞和空白,修订《环境保护法》《大气污染防治法》等相关法律法规,增加生态补偿、濒危物种、人身伤害等法律,推动形成比较完备的环境法律体系,真正做到有法可依。另一方面,各级环保部门应该加大环境法律法规的执行力度,切实做到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其中最关键的就是要加大处罚力度,对于那些违法行为要实行从重打击,坚决不能走形式。
生态现代化理论起源于西方发达国家并在不断发展之中,利用生态现代化理论来解决中国的实际问题这个尝试性的工作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但是,中国的经济社会的发展必须要处理环境保护与经济协调发展之间的关系,生态现代化理论可以提供很多借鉴的地方。只有通过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法律条文、科学的规划、有效的监督管理、完善的环保科技政策、积极的政府管理,去推动生态现代化的发展才会使得中国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
参考文献:
[1]张玉秀.科学发展观视域下现代化道路的生态转向[D].北京:北京化工大学,2013.
[2]朱林,刘爱莲.工业化进程中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路径选择:基于可持续发展与生态现代化两种方案的考察[J].求是,2010(7).
[3]杨义芹,何爱国.挑战与机遇:中国生态现代化之路[J].理论与现代化,2012(5).
[4]十报告(全文)[R].2012.
[5]蒋俊明.中国生态现代化与政府建设[J].经济研究导刊,2011(25).
[6]中国现代化战略研究课题组.中国现代化报告[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7]田宪臣.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生态困境[J].攀登,2011(6).
关键词:基本任务;问题;改善方法
中图分类号: TV文献标识码: A
1水利规划的基本任务
水利规划工作的基本任务是根据国家的发展目标与建设方针,以及有关部门和地区对水利工程的要求和规划范围之内的社会经济发展的状况、自然条件、环境特点等进行合理的工程布局、资金配置和资源配置,提出某一时期之内对水资源进行开发、利用、保护、节约、防止水旱灾害、保持水土和生态平衡建设的方针、对策、任务、试行措施、建议和管理意见等,作为指导水利工程的建设以及水资源的管理等活动的基本依据。
2优化水利规划的重要意义
近年,我国经济社会各领域都得到了一定的发展,对水利方面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解决好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的水资源配置和利用问题,提高区域防洪除涝能力,合理地兴修水利是水利规划工作的重点。通过对水利规划工作的不断优化,解决区域水利规划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优化规划方案,实现区域水资源利用、社会经济发展、生态环境保护三方面的协调与统一,水利规划成果才能引领和推动我国水利行业科学、和谐、稳定的发展,才能够有效地为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和民生改善提供优质、持续、更完善的基础设施保障和支撑。因此,水利规划方案是否完善合理直接影响到整个社会经济的发展水平。
3区域水利规划中的常见问题
3.1整体规划体系不够完善
目前,我国区域水利整体规划体系还不够完善。各个地区之间自然环境的差异,经济发展的不平衡以及发展战略的不一致给区域水利规划带来了诸多难题。在进行区域水利规划时,我们经常遇到规划结构不完整、各类专项规划衔接不协调以及重复投入等问题,这些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我国区域水利的长远发展。
3.2区域水利防洪除涝规划工作不到位
在区域水利规划中,我国在防洪除涝方面特别是城市防洪除涝方面工作还不到位。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区域产汇流条件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加上各种极端天气的发生,近年,城市因洪致涝、因涝致淹事件频频发生,凸显了城市防洪与除涝体系建设标准偏低的普遍问题。这不仅给经济建设带来巨大的损失,而且给区域内的居民正常生活带来了巨大影响。
3.3区域水利建设规模规划不当
在进行区域水利规划的过程中,规划人员往往会对区域水利建设规模规划不当。通常情况下,规划人员对区域经济发展情况以及各行业发展对水资源的需求把握不准,制定的区域水利建设规模偏小,导致水资源的供应量不满足各行业需求量,从而对区域正常发展带来影响。而区域水资源的利用量超过可利用量,又会对区域水生态环境产生不利影响,进而影响到整个经济社会的协调稳定发展。
3.4水资源配置不合理
目前,我国水资源在区域之间、部门之间、经济与环境之间等的分配存在不合理现象,经常出现水资源浪费或者是局部地区水资源短缺。这种现象的产生主要是由于有些区域水利规划的方法过于传统,规划方案欠佳,不能够满足相关行业经济发展对水资源的需求。
3.5不能正确认识水利现代化
相对区域水利规划的要求,水利现代化建设是一个在较长时间内才能完成的伟大工程,即使在经济发达地区也不能短期实现,因此,在规划时要注意:水利现代化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到一定水平后提出的客观要求;实现水利现代化要因地制宜,分类实施;要全面探索和研究水利现代化的内涵。
4 区域水利规划的优化方法
4.1优化整体规划体系
针对我国各地区经济社会条件的差异以及自然环境的不同,水利区域规划要根据不同区域的实际情况设置不同的侧重点。在进行区域水利规划前,相关规划人员要对区域的各行业发展、自然环境条件以及周边地理特征进行细致的调查,科学、有效地分析出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实现区域水系规划体系结构完整、层次分明、体系健全以及协调衔接的目标。
要改变传统的区域水利规划理念,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规划理念,实现发展经济与改善民生相结合、城市水利发展与农村水利发展相协调的目标。要用现代化的水利规划理念和方法指导水利整体规划体系的制定和优化,这就要求根据区域的实际情况,运用系统论、运筹论、控制论等科学方法,最终达到水利规划体系的科学合理。
4.2适当提高防洪除涝安全标准
防洪保安工作是我国水利规划的一项重要任务,是保障民生安全的大事。在进行区域水利规划时,相关人员一定要根据规划区域的实际发展规模,科学、合理地确定防洪标准等级。区域水利规划前,要对区域水利状况进行合理的考察,针对区域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提出切实、有效的防洪除涝规划策略。同时,正确处理好区域水资源治理和水资源利用与生态环境的关系,尽量避免水利对环境带来不利影响,避免水利对生态环境造成破坏,有效防止因生态环境恶化而造成的洪涝灾害。
为了进一步做好防洪减灾工作,在进行区域水利规划过程中要根据区域实际地理特征以及易发洪涝区域,建立洪水预警预报以及抗洪救灾等防汛信息的综合指挥控制系统,使区域防洪应急能力不断增强。
4.3合理制定区域水利建设规模
在区域水利规划的过程中,相关规划人员要根据区域经济规模、各行业用水需求,科学、合理地规划水利建设规模,防止出现水资源供需不协调的现象。规划人员在进行规划前,要对区域内水资源需求行业以及居民用水量有比较全面的统计,综合考虑群众利益以及各级财政的承受能力,既要防止水利工程规模偏小,制约区域经济的发展,又要防止盲目求大造成落空现象。
科学、合理的规划方案要通过调查研究进行确定,调查的基本内容通常应包括治理开发的对象、条件和要求。相关人员还要根据规划要求,选择合理的调查方法,同时要注意调查资料的可靠性、准确性、代表性和适用性,能够对调查反映的问题作出定量或定性判断。在规划过程中,规划人员要充分考虑未来水资源需求的发展情况,合理地进行预测和规划,便于将来对水资源工程进行改(扩)建。
4.4实现水资源的合理配置利用
在对区域水资源进行分配时,要充分考虑社会、经济、生态以及环境等因素,科学利用水资源系统的时空变异特征,达到水资源优化配置的目标。在进行区域水利规划时,不仅要保证经济发展对防洪、除涝、供水以及灌溉等方面的要求,而且要充分考虑到区域水资源可利用量和生态环境对水资源量的要求,对水资源进行合理配置,实现水资源可持续利用。
我们根据现代化的特征,将公路运输现代化从静态和动态两个方面去概括,即静态和动态条件下公路运输现代化的概念是不同的。
在运输需求一定的情况下(静态),从社会资源最佳配置的角度考虑,公路运输现代化是指通达性与运输效率的一种均衡状态。当这两种效用相同时,公路的社会总成本最低,此时的公路里程就是实现了基本现代化的公路规模,这时公路建设的社会资源配置最合理。
当经济社会发展所产生的运输需求和公路总里程都随时间而变化时(动态),将公路的人口密度和运输强度先后达到极值的过程,以及在这个过程中逐渐达到满足当时工业化、信息化和智能化要求的状态称为公路运输现代化。
二、公路交通运输业与国民经济的关系
“要想富,先修路”是我们大家都耳熟能详的一句话,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交通运输业有了很大的发展,表现在运输线路长度上和客货运送量上都大幅度增长,与此同时,我国的经济发展也快速发展。二者的同步发展存在着某种联系,即我们猜交通运输业对国民经济的发展具有先行作用,也即交通运输业对国民经济的发展具有促进作用。
人们进行的交通运输活动是人类经济活动中一个极为重要的劳动分工,这种分工实际上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要进行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和交通运输工具的制造活动,一是要进行运输活动即人和物的位移。对交通运输与经济增长关系问题的研究,实际上只是经济学最基本的关于分工问题研究的一个组成部分,是一个最基本的经济学问题。但实际上如何解释交通运输与经济增长之间的相互作用的内在经济机制是一个尚未给出令人满意回答的理论难题。
发展经济学家赫希曼将交通运输看作社会间接资本,分析了社会间接资本与直接生产活动之间的关系。并得出结论;交通的发展有降低直接生产活动成本的作用,从而促进经济的发展。从历史上来看,从1843年到1860年期间美国工业化的大飞跃在很大程度上要归功于当时的铁路建设。
三、公路交通运输存在的问题
1.运输生产力水平不高
在营业性客货运输车辆中,中高档客车特别是高档客车和大吨位柴油货车以及集装箱等专用货车所占比例偏低,远不能满足广大旅客和货主的需求。
2.运输站场基础设施建设滞后
由于种种原因,客货运输站场建设进度缓慢,到目前为止,在部分大中城市、相当数量的县城以及大多数乡镇,客货运输站场基础设施仍很短缺且设备简陋,成为制约道路运输发展的薄弱环节,影响了公路基础设施功能和车辆运输效率的充分发挥。
3.运输组织水平和运输效率较低
在部分地区,由于地方保护主义比较严重,存在着地区之间相互排斥、相互封锁的现象,在一定程度上使空驶率提高、运输组织水平降低,对建立全国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道路运输市场造成了消极的影响。
4.抽样调查数据不能为政府部门提供有价值的数据信息
作为公路运输抽样调查数据提供者的运输车主和数据利用者的政府管理部门和运输企业,在信息的有效性的认知上,存在着难以弥合的鸿沟。主要表现为:一是数据主观失真。由于抽样调查过程缺乏制约与监督,加上某些车主对抽样调查认识存在着距离,个别车主因逃缴规费而心有余悸,害怕如实填报,会增加费税或者受到超载处罚。实践中,经常会出现如下问题:(1)少报运量,多报燃油消耗。(2)多报运距,少报经济收入。(3)多报车辆停驶日、车辆空载等情况。二是数据适用性不强。抽样调查产生的数据,一方面为政府部门提供全社会公路运输量,是政府统计局测算第三产业的经济效益,测算本地GDP的依据之一。另一方面为运输企业提供运输效益、油耗等指标,是企业改进管理方法的重要依据。实践中,由于抽样调查方案本身的缺陷和调查单位的自身原因,抽样调查数据往往小于实际运行的数据,大大降低了数据的利用价值。
四、加快公路交通发展的对策与建议
1.加大运输结构调整,做大做强市场主体
在企业组织结构方面,从治理机制入手,以“专、精、特、新”为发展方向,鼓励社会力量大办运输、办大运输。在运输组织结构方面,积极推行高速快客、超长线路实行集团化、公营化;跨区线路、危险货物、现代物流、站场经营公司化;其他线路、维修、检测、驾校等经营方式多元化。在运力结构调整方面,高速公路和国道主干线客运以高级客车为主,城乡客运以中级客车和普通客车为主,货物运输大力发展集装箱车、厢式货车、特种专用车辆,加快普通敞篷货车的厢式化进程。
2.提高运输生产力,加快道路运输发展
采取多元化筹资的方式,鼓励扶持各类经济组织和个人投资建设客货运站场;同时切实做好客运站的规划、选址和建设工作,以适应现代化城市发展和新农村建设的需要。
3.强化运营治理,加强道路运输安全
一是加强安全生产责任治理,严格实行安全生产监督责任检查制度,把安全责任至上而下细化分解,落实到部门、落实到个人。二是加强营运车辆技术治理,坚持和完善运输车辆技术等级评定制度和定期维护制度,切实规范营运汽车综合性能检测站行为。三是加强对客运站的监督治理,切实加强营运客车安全例检和进站车辆经营资格的审查,果断防止超员车辆、“带病”车出站运行。
4.严细市场监管,创造规范运输环境
一是按照“先易后难,分步实施”的原则,逐步解决运力大于运量的问题。二是监督治理机制,全面清理和规范运输行业各类收费项目,大力开展运输专项治理。三是多元经营机制,积极实施运输市场多种准入模式,探索推行主干线、热线客运线路经营权招投标,通过市场化运作,建立良性、公开、公正的运输环境。
为切实做好县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根据省、州、县工作要求,继续深化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工作,全力维护社会治安稳定,我局高度重视,结合我局实际,特制订县林草局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方案: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省委省政府、州委州政府、县委县政府关于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决策部署,深入贯彻中央第七次工作座谈会精神和全国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工作系列会议以及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构建社会治安群防群治格局,全面落实维护社会稳定各项措施,为我县文明建设提供良好环境。
二、总体目标
为全面落实维护社会稳定,实现末端发力群防群治终端见效工作机制,积极构建组织领导、齐抓共管、社会各方力量积极参与的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建设工作格局,结合我局实际,一是切实做好林区草场安全防范工作,通过运用各种手段,着力提升区草场及周边治安环境的综治水平。二是着力宣传普法政策,强化群众的安全意识、防范意识,使人民群众安全感和满意度明显提升。
三、工作原则
坚持党政领导,充分发挥我局职能作用和人民群众的主体作用;坚持科学规划、整体防控;坚持与时俱进、改革创新,积极探索新形势下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的新办法、新路子。
四、工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建立健全机制及时成立以局长为组长、副局长为副组长、各股室负责人为成员的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领导小组,下设综合办公室,安排办公室专人负责,突出抓好单位内部、林区草场治安综合治理防范工作,建立健全末端发力群防群治终端见效的工作机制,召开专题会议,研究部署落实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措施。
(二)强化工作措施狠抓责任落实1.加大宣传、营造氛围。一是组织干部职工学习省、州、县关于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会议及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工作系列讲话精神,认真把握会议要领,深刻领会其精神实质;二是充分利用电视、广播、微信、公众号等媒体传播各种林草安全信息,多形式利用标语、板报发放各种安全宣传资料;三是结合“森林草原防灭火知识点”宣讲大会,宣传《森林法》《草原法》《森林防火条例》《草原防火条例》,真正做到家喻户晓,人尽皆知。2.突出重点、确保稳定。一是将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作为一项主要指标列入各基层林业检查站的目标管理,纳入到年终绩效考核;二是严厉打击盗伐林木、滥伐林木、非法采伐、毁坏、收购、运输、加工、出售国家重点保护植物、非法收购、运输盗伐、滥伐的林木、非法猎捕、杀害、收购、运输、出售珍贵、濒危野生动物、非法占用农用地(林地、草地)、故意毁坏财物等现象,维护林区草场生态稳定,促进林区草场经济协调发展,努力构建和谐稳定的林区草场生态环境。
[关键词]张家口 土地整理 对策分析
[中图分类号] F301.0 [文献码] B [文章编号] 1000-405X(2014)-4-347-1
河北省张家口市,又称“张垣”。全市辖4区、13县、2个管理区,1个高新区,总面积3.7万平方公里,分为坝上、坝下两个不同的自然区域,总人口450万人,其中农业人口310万人。
张家口市土地总面积36873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120.4万公顷,在河北省属地广人少地区。
全市地形特点以阴山山脉大马群山分水岭为界,分为坝上、坝下两个自然区域。
土地利用现状结构是:耕地占土地总面积的32.7%,林地面积占15.5%,草场占12.42%。张家口市土地类型多样,草原广阔,荒山野岭面积大,河川、盆地水利条件一般,土地后备资源充足,但是开发利用潜力很小。
近年来,张家口地区开展了土地整理工作,提高了土地利用效率,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也存在着诸多的误区。
1张家口地区土地整理的误区
(1)对土地整理是稳定提高农业基础地位,促进农业、工业、交通、城市化建设等各项事业发展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因而在工作中不够重视,致使有些土地整理项目在实施中不太顺利。
(2)土地整理涉及的问题面广,思想工作难度很大。目前,土地整理中田块调整、权属变更、房屋拆迁、地上附着物补偿等问题还没有具体的政策依据,缺乏统一的政策措施,工作难度很大。非凡是工程建设占地问题,对各县市区以及各部门的责任是什么,没有具体的规章;对业主投入土地整理效益分成没有具体的鼓励措施,没有形成多元化投资土地整理体系。
(3)整理后工程管护制度和责任不明确,建后就毁的现象存在,管护工作无法落到实处,不能充分发挥工程效益。
(4)资金投入不足,土地整理受到制约。土地整理工作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其中资金问题是制约土地整理的一个要害问题。仅靠向上争取和县财政筹集十分困难,将严重影响土地整理的进度。
2针对张家口地区土地整理误区的对策分析
2.1加强基础建设,提高土地开发整理的整体水平
充分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加强土地开发整理的资源调查、评价和监测;开展土地开发整理领域的基础研究,建立和完善符合张家口实际的土地开发整理标准体系;加快土地开发整理规划管理的信息系统建设,实现管理的网络化;加强土地开发整理实用技术的开发和推广,增加土地开发整理的科技含量。学习借鉴外地的先进技术和经验。健全专门机构,加强人才培养,全面提高土地开发整理队伍的整体素质。
2.2完善政策措施,强化权属治理
土地整理是对已利用土地进行治理、调整和重新配置的过程,通过土地整理往往改变了土地现状,原来的权属界线、用地位置、土地质量和性质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因此,实施土地开发整理必然涉及到田块重整、坟墓拆迁、房屋合并、权属重划和利益再分配等诸多关系土地承包人的切身利益问题,是一项政策性很强的系统工程。为了更好的贯彻“联产承包责任制”,适应农业现代化发展的需要,要制定切实可行的土地整理权属调整、房屋拆迁安置等有关政策,进一步强化土地整理中的权属治理。
2.3抓好科学规划和监督治理,注重工程质量和综合效益
土地整理是一项融行政、科学、技术为一体的综合系统工程,必须统一协调、统一规划、统一治理。科学规划是搞好土地开发整理的重要环节,必须做好项目的可行性论证、规划设计、实施方案和资金预决算;要实行项目工程公开招投标,有计划、有步骤、有重点地开展土地开发整理工作。
张家口地区的各县市区和市国土资源局以及相关治理部门要紧密配合,结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制定近期、中期、远期开发整理和综合整治的目标任务,制定便于操作的土地整理实施方案和治理办法,并根据农业发展的总体布局和土地资源利用现状,科学划分土地开发整治项目区,分类实施。
同时,还要制定管护制度,落实管护责任制,强化工程管护,防止整理后的耕地荒凉闲置和构筑物的损毁或被占用,充分发挥土地整理后的长期功能和综合效益。
2.4统一认识,加强领导
一是充分利用新闻媒体,宣传土地资源的实情、耕地保护法律法规及政策,宣传土地整理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和政府优惠政策,激发干部群众节约用地的自觉性和开发整理土地的积极性。
二是强化对土地整理工作的领导,张家口市的各县(市、区)政府要将土地整理作为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和城市化进程的重要措施列入议事日程,将土地整理的任务完成情况纳入到目标治理,层层落实土地整理目标责任制,使土地整理的各项工作落到实处。
三是采取积极措施,有效地调动社会各界、各部门和广大干部群众踊跃参与和支持土地开发整理的积极性和自觉性,并做好扎实细致的工作,推动土地整理工作的顺利进行。
总之,随着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如何在保证增量建设用地需求的前提下达到耕地总量动态平衡,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其中重要的问题就是耕地保护和土地开发整理问题。张家口市的各县市区和部门必须要,突出重点,合理安排,开展应用示范、建立规范标准。
参考文献
[1]赵毅敏,陈爱军,张同信.浅析农民在土地整理复垦开发中的权利[J].现代农村科技.2010(14).
[2]张成章.土地整理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推动作用[J].农村科学实验.2010(08).
[3]王爱民.对土地整理的几点认识[J].中国国土资源经济.2007(04).
[关键词]财权;财权配置;财务治理
[中图分类号]F27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6432(2011)40-0055-03
公司治理结构产生于20世纪60 年代,其一直是理论界和实务界高度关注的问题之一。人们期望通过公司治理结构的完善解决由于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而导致的问题,使股东、经营者和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利益达到最佳结合,促使公司持续健康发展。通过对公司财务治理的财权控制,对财权进行科学合理的配置,使公司治理的功效得到有效发挥。
1 公司财务治理及财权概述
财务治理理论源于公司治理理论。从概念上看,公司治理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公司治理解决的是因所有权和控制权相分离而产生的问题,要处理的是公司股东与公司高层管理人员之间的关系问题,即股东治理模式。广义的公司治理可以理解为关于企业组织方式、控制机制、利益分配的一系列法律、机构、文化和制度安排,它界定的不仅仅是企业与其所有者之间的关系,而且包括企业与其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关系,即利益相关者治理模式。实际上,按照企业契约理论,企业可以看做是企业各类参与者之间达成的一系列的实际与隐含契约,这些契约规定了他们在各种情况下的权利、责任以及报酬。为了实现效率和价值的最大化,必须把他们的利益协调起来。简言之,公司治理要解决的是涉及公司成败的两个基本问题,一是如何协调股东与企业的利益关系;二是企业内外各利益集团的关系协调。建立公司治理的目的在于提高整个公司的效率,保护投资者权益,协调各利益相关者的关系,服务于企业长期、稳定的发展。只有公司的效率和效益提高了,各利益相关者的利益与企业长期、稳定发展才能得到真正的保障。因此,只有能够提高效率的公司治理才是合理的。所谓公司治理结构就是一种契约制度,它通过一定的治理手段,合理配置剩余索取权和控制权,形成科学的自我约束机制和相互制衡机制,以协调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利益和权力关系,促进其长期合作,以保证企业的决策效率。公司财务治理,是指通过财权在相关利益者之间的不同配置,从而调整利益相关者在财务体制中的地位,提高公司治理效率的一系列动态制度安排。
因而财务治理亦可从广义和狭义两个角度来理解。依据利益相关者理论,从广义上讲财务治理,就是指通过一系列制度安排,将企业剩余索取权在不同利益相关者之间进行分配,从而调整利益相关者因此而产生的责、权、利关系。围绕剩余索取权的配置,财务治理包含两个基本问题,一是企业与外部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关系;二是企业内部各利益阶层的关系。财务治理就是要以有效率的方式来处理好企业内外利益相关者因剩余索取权配置而产生的责、权、利关系。所以公司财务治理是公司治理的重要内容和主要方面,它以产权中的核心部分——财权为基本纽带,逐步确立了出资人、董事会、经理人和企业财务人员等在财权流动和分割中所处的地位和作用,体现了各主体在财权上相互约束、相互制衡的关系。在发挥财务治理的作用中,首先需要对财权进行适当分割和合理的归类。财权是对公司资金进行计划调配、使用、监督和控制的权利,财务活动是财权运用的结果。公司财权实际上是由不同层次、不同权能所构成的一个以资金和资产的支配与使用为核心内容的权力结构系统。财权的配置是通过各方签订和重复签订一系列合约完成的。尽管公司治理存在不同的模式,但不同治理模式的区别仅在于拥有各种财权的主体有所不同,不论采用哪种模式的公司治理,只要财权得到有效配置,就能够在很大程度上保证公司治理是有效的。
2 财权配置的静态逻辑
现代企业理论认为, 企业所有权是公司治理结构的抽象概括, 企业所有权配置的基本逻辑决定了公司治理的基本逻辑和治理模式, 也决定了财权配置的基本逻辑和分析框架。为了保证公司组织目标的实现,保障利益相关者的利益,财务治理权必须依照一定原则在股东大会、董事会、经理、财务经理、监事会之间进行纵向静态分配,进而使公司治理结构不断完善。
2.1 所有者财权的配置
企业效率最大化要求剩余索取权的安排和剩余控制权的安排相对应。只有将剩余控制权归属于剩余索取权的拥有者, 权利与责任的分布才能对称, 这种剩余控制权才不会被滥用, 才不会成为一种“廉价投票权”。 剩余索取权的拥有者最有动力更好的去行使剩余控制权。要控制合同剩余风险就必须使风险的承担(剩余索取权) 和风险的制造(剩余控制权) 相匹配, 实现利益相关者自我约束、自动履行合同, 才能抑制个体的机会主义倾向, 使个体理性服从集体理性。股东大会,是公司的最高权力机构,它行使着公司财产所有者的全部权利,包括委托权、剩余控制权和剩余财产索取权。反映在所有者方面的财权,包括出资权、剩余控制权和剩余财产索取权、对公司重大财务战略决策权等。具体表现为:股东大会决定公司经营方针和投资计划(投资的流向、流量等);审批公司的年度财务预算方案和决算方案;审议批准公司的利润分配方案和弥补亏损方案;对公司增加或减少注册资本做出决议;对发行公司债券以及公司合并、分立或解散等重大事宜做出决策;享有公司剩余收益分配权和配股方案的决策权等。随着经济的发展, 传统的“股东至上”的逻辑已经不能再适应新的经济形势。企业实质上是多种资本的结合体, 是“财务资本、人力资本、市场资本和社会资本的特别合约”, 是“利益相关者缔结的一组合约”。因而, 企业的所有权不应当由股东独享, 而是由利益相关者共享, 即“利益相关者共同治理逻辑”。
2.2 所有者和经营者财权的交叉配置
利益相关者财务共同治理不仅包括财务控制权的共有, 而且包括财务收益权的分享。财务收益权分享意味着利益相关者都应获得企业剩余价值, 关键是如何确定分享的份额。应当根据财务控制权和财务收益权对应原则, 按照分配董事名额比例来决定各方分享剩余价值的比例。其拥有的财权具体表现为: 决定公司的经营计划和投资方案(比较具体),制定公司年度财务预算方案、决算方案;制定公司的利润分配方案和弥补亏损方案以及其他在股东大会闭幕期间可能涉及的重大财务决策,如投资、增资、配股、收购、合并、分立或解散等议案的提出,对公司财务经理人员的任免等。所有者财权的监督,由监事或监事会,代表投资者对股东出资并授权经营的法人财产行使财务监督权;检查公司财务;对董事、经理执行公司职务时违反法律、法规或者公司章程的行为进行监督。
2.3 经营者财权的配置
经营者层的财权,主要是行使公司法人财产的经营权中包括董事会授权的公司重大财务问题执行权。经营者层除了全面掌管公司的生产经营活动外,表现在财权的配置上有: 经由董事会授权进行日常财务决策,包括如聘任或者解聘公司副经理、财务负责人等事宜;为董事会制订财务战略决策拟订方案;负责实施董事会制定的财务战略方案。
2.4 管理者层财权的配置
财务经理以及具体的财务管理人员,由经营者授权,具体行使日常财务活动的执行权和控制权。在财务经理层及具体财务管理工作人员中,按照公司机构设置和具体岗位的授权,具体可分为财务部长以及其下的财务科(股、组等) 主管等层次,他们负责具体的财务事项和业务的处理,仅有岗位职责范围内的执行权和授权范围内的控制权。这里,需要特别提及的是,对企业集团中的财务总监来说,往往有双重身份,在母公司,他是财务经理,代表经营者行使董事会授权的执行权;而在下属企业,即子公司,他又是所有者的代表,以出资者的身份行使监督、检查、指导和控制等项权利。
财权在安排上应遵循监督主体与决策主体必须实现有效分离,使监督主体保持实质上的独立的原则。对财务经理人员的制度约束主要包括:健全财务经理市场竞争机制以及相关的产品市场、资本市场,加强对财务经理人员的约束,控制“内部人控制”和防止财务经理人员的隐性收入的来源渠道,通过监事会加强内部审计,切实加强公司的财务监督;明确责任与道德约束,财务经理人员在享受一定权力的同时,必须承担相应的责任包括对股东、对社会、对公司员工的责任,财务经理人员作为财务人员,应遵守财务人员相应的职业道德,职业道德约束主要靠社会舆论监督执行。建立健全的公司财务治理结构,有利于提高公司财务决策,完善公司治理结构,加速现代化企业制度的建设。
3 财权配置的动态逻辑
利益相关者与企业的利益相关度是动态变化的, 从而利益相关者在企业中的利益格局会发生变化, 影响利益格局变化的因素有: 各利益相关者投入的专用性资本、各利益相关者的谈判能力以及外部环境等。一旦这些因素发生变化, 利益相关者的利益格局就会发生变化, 而企业的财权安排也应该体现这种变化。财权要随着利益相关者利益格局的变化进行动态分配,它是通过筹资结构的安排来实现的。
3.1 资金结构的动态制衡
资金结构的调整可以激励委托人努力工作,减少成本,完善企业治理结构。
(1) 债权融资使公司的资本结构发生了变化,一定程度的负债率能够促使公司的经营管理者增强责任心,更努力的工作,减少失误,以降低两权分离所产生的成本,对公司财务治理形成一种担保机制。
(2) 经营管理者持股可以降低公司管理者和股东之间的利益冲突,从而降低成本使企业得以稳定发展。为了降低成本,在实际工作中可增加管理者在企业的持股比例、实施经营管理人员股票期权制,使管理者与股东的利益相一致。
(3) 增加股利支付比例以增加外部权益资本筹资机会。在企业赢利稳定的情况下,股利支付的增加,将吸引企业外部投资者直接投资的兴趣,当企业增加其外部权益时,管理者就增加了被外部权益主体如证券交易所、证券监督机构、新权益持有人监督的机会,这种监督方式促使管理者的行为与股东的利益相一致。
(4) 债转股的实施,优化了资金结构。债转股后,降低了企业的负债率,改善了股权结构,通过资产重组,可以使企业赢利增加。在债转股的运作体系中,无论是债权与股权的转换,还是股权的阶段性控制与退出,均留下了财权流动的足迹,也是治理结构完善的有力保障。
3.2 关注债权人在财权配置中的地位
资金结构在治理中的作用,还要求财务治理权配置应关注债权人的地位。债权人一旦投资,在经营正常的情况下无权干涉企业的管理过程。所以,债权人主要是通过对企业资金收付的监控,能够低成本地获取有关企业经营状况的全面信息,从而削弱企业与债权人之间的信息不对称。也就是说,由于有充分、真实的信息来源,债权人并不盲目地干预企业活动,而是当发现企业财务状况恶化时才行使控制权。所以,在财务治理权配置中,西方发达国家采用的相机治理机制值得借鉴。通过债权人的相机治理地位及其运行机制,使债权人能够根据不同的财务状况实施相应的控制策略。这些财权表现在:债权人对企业提出的投资项目进行评估,并对企业和项目本身进行信用评级。这一阶段的关键问题是,债权人对投资项目信息的收集和筛选;债权人提供资金以后,为防范企业经营人员的道德风险行为,必须密切监察经营人员的行为及企业的一般经营活动,尤其要关注资金的使用;债权人对企业的财务状况进行确认, 研究企业的长期发展潜力及发生财务危机的可能性,在此基础上再确定下一步的行动。事后监督的关键在于债权人对某一财务状况必须做出可置信行动,即在签订债务契约时,债权人承诺,一旦企业出现亏损,债权人将设法更换经理。
通过调整财权动态配置来优化公司财务治理,还应当强化债权人在公司财务治理结构中的重要作用。强化债权人在财务治理中的重要作用有利于保护中小股东的利益,抑制“内部人控制”现象,并形成银企之间的互动关系。我国企业的债权人主要是国有商业银行,重塑银企关系机制可以考虑允许银行向企业投入股权资金。这样银行就可以以股东的身份享有企业的部分控制权,并使债权控制与股权控制相互补充。债权人一般不干预企业的经营与财务,但在监督、财务决策、防范风险等方面有一定的作用。这样的一种方式,使得债权人从外部利益主体变成了准内部利益主体,对企业的财务治理起到了更重要的监督作用。探讨债权人作为内部利益主体参与公司财务治理,对我国金融改革和现代企业制度的完善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由于我国公司治理的实践时间还不长,公司治理结构还有待完善,因此,作为公司治理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财务治理也就存在相应的各种问题。而财权配置又在财务治理中起到了不可磨灭的作用,是核心,是灵魂。所以在财权配置中要注意多元化的配置,注意约束与激励机制的交叉配合。
参考文献:
[1]郭海清.财权配置论——企业财务治理的核心[J].学术探讨,2007(3).
[2]王继仓,程国辉.论公司财务治理核心——财权的配置[J].会计与审计,2005(7).
[3]李志学,程猛.企业财权配置文献综述[J].财会通讯,2008(4).
[4]李正丽,时晋萱.我国上市公司的财权配置与财务治理[J].商场现代化(12),2005.
关键词:新农村建设;土地整治;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F320 文献标识码:A
长期以来,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一直是决定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和现代化进程的关键性问题,也是关系党和国家工作全局的根本性问题。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与解决“三农”问题是相互统一的,它有效解决了“三农”问题的切入点。而土地整治对新农村建设过程起着重大作用,合理有效的土地整治有效促进了新农村建设的发展。
1 土地整治概念及其内容
我国在土地整治方面的工作已经开展了10余年。在这期间,社会各界对土地整治的概念并没有明确而统一的认识,这对社会健康的持续发展带来了很大的不确定性。有关研究学者确定了一个完整的概念,土地整治是对低效利用、不合理利用和未利用的土地进行治理,对生产建设破坏和自然灾害损毁的土地进行恢复利用,以提高土地利用率的活动。从这看,土地整治不再局限于农用地,也不再局限于农村土地,具有更好的“全域”性,它包括农用地整治、农村建设用地整治、城镇工矿建设用地整治、土地复垦、未利用地开发这5种类型[1]。农村土地整治包括对田、水、路、林、村的整治,土地整治的内容是十分广泛的,比如水土流失地、盐碱地、风沙地、沼泽地、被污染的土地的治理,改造中低产田,荒地的开发,工矿(包括砖瓦窑)废弃地的复垦,闲散地的开发,围海造田,滩涂的开发,基本农田的建设(排灌渠道,水利设施的配套和改造,机耕、林网条田的建设,平田整地,插花地的调整等),改造旧村屯,建设小康村,村庄兼并集中,乡村企业从分散转向集中,土地结构调整,小流域治理,改造旧城镇,调整城市土地利用结构(包括工业仓储外迁、平房改造),由水田林路村企的综合治理等等[2]。
2 新农村建设及农村土地整治的意义
“十一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任务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大举措;是确保我国现代化建设顺利推进的必然要求;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点任务;是保持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持久动力;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础。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农村建设用地的扩张,引来了建设用地和耕地的矛盾日益尖锐,在土地利用结构不变的情况下,要利用土地整治缓解这一矛盾。农村土地整治的意义包括: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农村土地整治工作有利于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它为增加城镇建设用地和农村建设用地提供了有利的条件。全面实现新农村建设平台。农村建设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既要促进经济的发展,也要促进农村社会的发展,综合起来才能加快农村现代化建设的步伐[3]。
3 土地整治在建设新农村过程中的作用
由于我国农村普遍存在基础设施条件差,住宅用地分散,容积率低,无人集中管理,公共管理秩序乱,居民生活环境差的现象,农村土地整治变得尤为重要。实施农村土地整治,可新增耕地,提高耕地质量;可增加存量建设用地,促进土地节约集约利用;完善农村基础设施,改善农民生产生活环境,推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促进农村集体土地承包经营权规模集中经营,确保农民增收,保持农村特色[4]。
土地整治在建设新农村建设过程中起着以下几点作用:全面加强农村生产力建设,实现生产发展,土地整治为有效的解决途径。对农田质量条件差的土地,土地整治可提高土地质量,加强基础设施条件,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土地产权集中管理,有利于土地的合理管理,生产效益的提高。土地整治为增加农民收入,挖掘农村生产潜力提供很好的途径。适度的集中土地,可以将分散的土地集约利用,缓解用工数量,使农民进城务工,有利于城市化进程的发展;不仅为城市企业多一份劳动力,还为农民自身带来了多一份的收益。搞好挖潜。充分挖掘农村非农用地的潜力,对住宅建设用地进行集体管理,缓解“空心村”现象,改善农村公共环境,提高农村环境质量[5]。
土地整治符合我国新时期新型城镇化下的高效农业、生态农业和现代化农业的需求,不仅使农村经济快速发展,而且使农民个人收入不断增加,保证了社会的健康持续的发展。
4 现有土地整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
4.1 部分乡镇对土地整治问题理解不深刻
农村土地整治有利于农业现代化的快速发展。土地整治本身就是从个人利益出发,按照“田、水、路、林、村综合治理”原则,改善农业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提高土地利用率和土地经营水平,使农民增产增收,实现农村的社会经济协调发展。对此,我国应加强城镇及地方对土地整治的认识,进一步贯彻实施土地整治方案。
4.2 土地整体的规划不完善
土地政管理的不严谨。在规划设计中所标注的内容和实际施工图纸之间存在一定的差异性;在招投标的文件审核力度上存在严重的不足,原因在于没有做好基础的工作和各项工作深入程度不到位[3]。土地整治项目本身是一个较新的项目,其有关的规划还存在比较大的问题,需结合实际,结合我国基本国情完善土地整治的规划与实施。
参考文献
[1] 贾文涛.统一概念为土地整治保驾护航[J].中国土地,2012(8):46-47.
[2] 白冰.试论土地整治的内容、方法和原则[J].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09(7):19-20.
[3] 黄诗程.我国农村土地整治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J].青春岁月,
2013:473.
根据市委、市政府统一部署,结合我局工作实际,研究制定了创建国家卫生城市、生态市和环保模范城市“三城同创”工作实施方案,现印发给你们,请围绕创建工作目标,按照工作责任分工认真抓好落实。
为认真落实市委、市政府有关创建国家生态市、环保模范城市和卫生城市的工作部署,努力完成创建工作目标任务,现结合水务系统实际,制定如下“三城同创”创建工作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党的十精神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创建考核指标为依据,以改善水生态、水环境,提高人民群众生活质量为目标,通过创建工作的扎实开展,努力形成城乡生态环境一体化均衡发展、城市卫生环境优美的良好局面,促进全市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
二、工作目标
(一)创建卫生城市工作目标:
1、日常卫生管理;2、城区河道环境保护;3、水质达标;4、防洪工程设施卫生治理。
(二)创建生态市工作目标:
1、单位增加值新增水耗;2、工业重复用水率;3、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100%;4、农业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5、农业生态化支持材料;6、闸站建设;7、河道管理;8、工程规划;9、河道疏浚。
(三)创建环保模范市工作目标:
1、单位GDP用水量;2、水平衡图;3、相关支持材料。
(具体工作指标任务见附表)
三、工作重点
(一)创建卫生城市工作:
(1)病媒防制。局机关各科室、直属单位,要在卫生局和城市社工委等部门(单位)的指导下,积极配合做好病媒生物的药杀工作,并按照《病媒生物预防控制管理规定》的要求,建立单位内部病媒生物预防控制的常态化工作制度,切实加强综合防制,确保鼠、蚊、蝇、蟑等病媒生物得到有效控制。
(2)日常管理。建立健全本科室(单位)卫生管理组织和卫生管理制度,做到保洁制度、保洁人员到位;加强禁烟控烟工作,做到办公地点有禁烟或劝阻标识,无烟缸灰迹;定期组织开展环境卫生和绿化美化工作,做到办公用品收放整齐,办公地点无卫生死角,办公环境清洁优美;完善单位环卫设施,垃圾日产日清,积极推进垃圾袋装化;加强车辆停放管理,确保单位内部各种车辆停放有序;强化门前“三包”工作,积极配合城管部门和城市社工委做好单位周边卫生环境综合整治等工作。
(3)卫生教育。按照要求建立健全爱国卫生组织,明确专兼职爱国卫生工作人员,正常开展爱卫活动;结合本部门(单位)特点开展相关职业病防治、疾病预防、卫生保健、控制吸烟等方面的健康教育活动和卫生评比竞赛活动,职工相关卫生知识知晓率≥80%。
(4)联创共建。落实路段长责任,各科室(单位)按照路段区域划分,落实值守制度,并加强联动配合,定期开展责任路段的卫生保洁和秩序管理工作,做到路面、绿岛无垃圾、无杂物、无油污;无马路市场、流动摊点、出店经营;无“牛皮癣”;无乱晒乱挂;车辆停放有序。积极与联创共建社区开展创建工作,确保联创共建社区创卫指标达标。
(5)河道保洁。根据工作职责分工,配合城管局搞好河道水环境治理工作,保持各级河道水系畅通、水环境清洁。
(6)水质达标。开展集中式饮用水源地保护,加强主要水厂取水口水质监测,定期上报和公布检测结果,确保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达96%以上。
(7)卫生治理。开展城市防洪工程环境整治和卫生治理,有关水利设施药物灭杀鼠、蚊、蝇、蟑螂等“四害”达到国家卫生城市标准。
(二)创建生态市工作:
(1)积极推行现代化灌溉方式。根据市水利现代化总体规划和农业现代化指标,认真制定农田水利现代化年度实施计划,加快小型电灌站建设步伐,改善农业灌溉条件,大力推广节水灌溉方式,提高农业灌溉水有效利用率。
(2)实施有关河道清淤疏浚。结合卤汀河、泰东河、白涂河、渭水河等重点工程和中小河流治理工程,大力推进市级骨干河道清淤疏浚,改善水生态环境和引排水系,同时,根据《市2013—2015年河道疏浚规划》,积极组织实施乡级河道和村庄河道清淤疏浚工程,全面提升水生态环境水平。
(三)创建环保模范市工作:
(1)落实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严格执行水资源管理“三条红线”管理机制,加强计划用水、节约用水和河湖纳污管理,大力开展节水型企业、社区建设,保证单位GDP用水量小于全国平均水平。
(2)加强饮用水源地水质保护与监测。以水功能区管理为重点,每月两次对全市水功能区、水源地进行监测,同时结合水源地整治,制定水源地达标建设实施方案,按照达标建设的序时进度强化监督管理,确保饮用水源地安全。
(3)加大水环境整治力度。结合各级河道“河长制”管理办法,认真落实水环境管护长效机制,定期组织督查考核,力争水生态环境有效改善。春秋两季结合“双禁”工作,加大秸杆禁抛查处力度,保持各级河道引排水系通畅、水体环境清洁。
四、组织领导
为加强对“三城同创”工作的组织领导,成立由局主要负责同志为组长的领导小组。
成员:各科室、直属单位负责人
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由同志兼任办公室主任,同志任副主任,负责创建的日常联系、协调、组织工作。
五、保障措施
为保障创建工作的整体推进,建立四项创建工作制度。
1、建立会议交流制度。根据创建工作需要,适时召开创建工作领导小组会议,交流各科室、单位创建工作的开展情况,对创建工作中的突出问题、重大问题和重点工作进行研究布置。
2、建立信息报告制度。按照每周一报的要求,各科室(单位)每周五向局领导小组办公室报送创建情况,领导小组办室将在局门户网站开辟创建专栏,定期公布各科室(单位)创建工作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