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图书管理系统的可行性

图书管理系统的可行性

时间:2023-08-07 17:30:57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图书管理系统的可行性,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图书管理系统的可行性

第1篇

方式,有着储存信息量大、处理信息及时快捷、效率高,减轻管理员负担,减小出错的概率等诸多优点,其开发主要包括采用SQLServer2005 数据库的建立以及Visual Basic 编程语言作为前端应用程序的开发两个方面。主要完成书目检索、读者管理、借阅管理、图书管理、用户维护、系统维护等功能。系统运行结果证明,本文所设计的图书管理系统可以满足借阅者和管理员两方面的需要,达到了设计要求。

关键词:图书管理;系统设计;Visual Basic;SQLServer2005

一、引言

随着计算机应用在全球范围内日益普及,管理信息系统的作用也越来越大,因此图书管理信息化是发展的必然趋势。用结构化系统分析与设计的方法,建立一套有效的图书信息管理系统,可以减轻工作,将工作科学化、规范化,提高工作质量,因此根据图书馆目前实际的管理情况开发一套图书管理系统是十分必要的。

二、图书管理的现状

在计算机尚未在图书信息管理中广泛使用之前,一直以来人们管理图书馆的日常工作使用的是传统的人工方式,对于图书馆的借书和还书过程主要依靠手工。手工手续繁琐、工作量大、效率低下、出错率高等,同时给对大量资料的查询、更新及维护都带来不少困难。随着近年来信息技术及计算机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 图书馆也先从传统的图书馆发展到自动化图书馆,再发展到今天的数字图书馆,这些变化使得图书馆的形象越来越现代化,人们查找资料也更加方便。为提高管理效率,更好地为读者服务,利用已有的办公局域网络条件,将馆藏书籍做成基于网络的查询系统,实现图书在一个单位的网络内查询,可使图书查询和借阅变得更加方便快捷,从而使图书室的工作效率得到明显提高。在计算机尚未在图书信息管理中广泛使用之前,一直以来人们管理图书馆的日常工作使用的是传统的人工方式,对于图书馆的借书和还书过程主要依靠手工。手工手续繁琐、工作量大、效率低下、出错率高等,同时给对大量资料的查询、更新及维护都带来不少困难。

三、系统的可行性分析

图书管理系统主要目的是利用数据库软件编制一个管理软件,用以实现图书、读者以及图书管理员日常工作等多项管理。同时对整个系统的分析、设计过程给出一个完整论证。本系统的设计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做起:系统业务流程分析、系统的功能设计等。这些工作需对数据库知识有足够认识,并深入的了解Visual Basic 的使用和管理系统的相关知识。图书管理系统是一种基于集中统一规划的数据库数据管理新模式。

1、系统的可行性分析有以下几个方面:

(1)技术可行性:处理速度快、准确通过权限的设置,数据的安全性好、方便查询、借阅管理等。

(2)经济可行性:系统建设不需要很大的投入、可缩减人力投入。

(3)运行上可行性:本系统作为一个小型的图书馆信息管理系统,

所耗费的资源非常的小。

(4)从各种社会因素可行性分析:可降低工作人员工作强度,提高

效率,会得到学校工作人员的一致同意的。

综上所述通过可行性分析认为新系统的开发方案切实可行,可

进行开发。

2、图书管理系统开发相关技术的介绍

2.1Visual Basic 6.0 概述Visual Basic 6.0 是Microsoft 公司推出的可视化开发工具组建Visual Studio 6.0 的组成之一,是基于BASIC 语言的可视化程序设计语言。Visual Basic 6.0 既继承了BASIC 语言的简单易懂的特点,又采用了面向对象、事件驱动的编程机制,提供了一种所见即所得的可视化程序设计方法。Visual Basic6.0 已逐渐成为编制Windows 应用程序、数据库应用程序、多媒体程序及网上应用程序的理想工具。它不仅为广大程序员所钟爱,而且还成为了众多初学者编程者的良师益友,真正做到了实用且易掌握。Visual Basic 6.0 包括三种版本:学习版、专业版和企业版。这三种版本的基础是一致的,只不过为了适应不同层次用户的需要,在工具的提供方面有所不同。因此,大多应用程序可以在三种不同版本中通用。

2.2SQL Server 2005 概述SQL Server 是一个关系数据库管理系统它是由Microsoft 推出的,开发各类大中型数据库解决方案,SQL Server 提供强大的开发工具和各类开发特性,在大大提高开发效率的同时,进一步拓展应用空间,带来新的商业应用机遇。

3、系统总体设计分析

3.1 系统需求分析该系统主要分为两部分:读者部分和管理员部分。为了方便读者查找自己感兴趣的主题进行阅读,要将图书按照内容进行分类。读者可以按照类别进行查找,逐级浏览、可以查看自己的信息。本系统还可对用户的账号和书目的阅读权限进行管理。管理员需要给用户分配用户名和密码,及设定用户的级别,还为用户提供图书的排行榜让用户能知道那些图书受到大家的欢迎。

3.2 系统功能模块设计

根据图书管理系统的实际需求,可以将图书管理系统划分为系统设置、图书管理、读者管理、图书借还、系统查询5个部分。

3.3 系统流程

图书管理系统的流程是用户先输入自己的帐号密码成功登陆系统后系统根剧登陆的帐号信息从数据库中的数据进行对比判断是读者还是管理员,如果是读者则能进行信息查询,及修改自己的相关信息,查询到自己所需要的图书就能通过管理员进行借阅图书、归还图书也是通过管理员完成的。如果不是读者而是管理员,那管理员可以进行相关信息的查询、添加删除图书及读者的所有信息、设置相应的权限、为图书更新排行榜的信息、以及完成读者的图书借阅与归还。

4、图书管理系统详细设计

4.1 系统流程分析

根据开发图书管理系统的需求分析,本系统设计了两种用户,分别为系统管理员、读者。当系统管理员使用帐户登录后,管理员可以通过系统导航菜单进入读者管理界面、图书管理界面、图书借还界面、系统查询界面,在读者界面中,管理员添加和修改用户信息、用户可以查看自己信息,在图书管理界面管理员可以添加和修改图书信息、用户可查看图书,在图书借还界面完成读者借书还书的操作,系统查询界面管理员可以查看借出去的图书信息及库存的信息、用户可以查找自己的所需的图书。读者使用读者帐号登陆系统后,可以查询自己所需要的图书的信息、也可以查询自己个人的基本信息及图书的借还信息。读者的借书和还书过程是通过管理员完成的。

4.2 主要模块的运行

4.2.1 登陆界面

当用户输入用户名、密码,系统自动将输入的信息和相关数据表中的内容进行比较,如果该用户输入的内容和数据表中的内容相符,则通过验证,此次登录成功;否则登录失败。用户只有成功登陆系统

后才能进行一系列的操作。

4.2.2 图书借还信息模块

图书借还管理模块主要分为图书借阅页面和图书归还页面,用户

可以在通过这个模块查看图书的借阅和归还信息。管理员可以在图书通过这个模块来完成读者借和还书的操作。

4.3 系统开发的遇到的相关问题及解决

4.3.1 图书管理系统索引

图书管理系统开发中存在大量的数据和信息检索,怎样更好的检索数据和信息操作是保证检索速度的提高和数据的分页显示,根据实际需要,读者信息表,图书信息表,图书借还信息表,权限信息,管理员信息表等都建立索引,合理使用缓冲区。

第2篇

关键词:可行性 图书管理信息系统 应用

目前随着计算机技术和Internet的发展,人们的生活、办公方式也在不断的发生变化,而学校图书馆也要为了提高办公效率做出相应的调整。图书馆作为一种信息资源的集散地,图书和用户借阅资料繁多,包含很多的信息数据的管理,图书馆在正常运营中总是面对大量的读者信息,书籍信息以及由两者相互作用产生的借书信息,还书信息。管理上的实际需求,基于B/S模式开发的办公用品管理系统实施后,应能够达到以下目标:①图书管理信息化,可随时掌握图书的使用状态和流向。②提供快速、准确的图书的最新统计信息。③界面友好美观,操作简单易行,查询灵活方便。④通过系统实施,可提高学校人员的管理效率,减少不必要的浪费。⑤系统可维护性方便可靠,有较高的安全性和可扩展性,满足实用性、先进性的要求。

1 经济可行性

软件经济可行性是指软件所能带来的经济效益与开发设计所需要的投资相比是否相适宜,同时还要看此软件能否真正给用户带来足够的经济效益。

经济可行性研究主要是进行成本效益分析,包括估计项目的开发成本,估算开发成本是否会高于项目的全部利润。开发此系统主要是为了减轻学校图书馆管理人员的工作负担、提高图书管理的工作效率,节省工作时间和加强学校在图书管理财务上的管理而进行设计的。例如:此系统运行后可以提供那些以前无法及时提供的信息,各类图书的库存和使用情况提高多少,效率增加多少,对于管理人员进行决策提供了多少帮助等。所以本软件的开发会在市场经济上占有相当比重的份额。下面从以下几个方面对系统的经济可行性进行具体的分析。

1.1 系统初期投资 计算系统初期投资是为了估算开发项目要花费多少经费。本系统采用的费用估计方法为任务分解技术,这种方法首先把软件开发工程分解为若干个相对独立的任务,然后确定每项任务的工作量和估算需要的人月数,找出每项任务相对应的劳务费数据,再分别估计每个单独的开发任务的成本,最后加起来得出软件开发工程的总成本。

1.2 系统货币的时间价值 成本估算的目的是为了对项目投资。但投资在前,取得效益在后。因此要考虑货币的时间价值。通常用利率表示货币的时间价值。设年利率为i,现已存入P元,则n年后可得到的钱数为:F=P(1+i)n。这就是P元在n年后的价值。反之,若n年后能收入F元,那么这些钱现在的价值是:P=F/(1+i)n。

1.3 投资回收期 投资回收期是衡量一个开发工程价值的经济指标,投资回收期就是积累的经济效益等于最初的投资所需要的时间。

1.4 纯收入 工程的纯收入是衡量工程价值的另一项经济指标。纯收入就是在整个生存周期之内系统的累计经济效益与投资之差。如果累计经济效益与投资之差大于等于零,则可以投资该项目,否则不值得投资。

2 技术可行性

技术可行性是最难决断和最关键的问题。根据客户提出的系统功能、性能及实现系统的各项约束条件,从技术的角度研究系统实现的可行性,看相关技术的发展是否支持这个系统。本系统属于一个规模比较大的管理信息系统。尽管其在组织关系上存在着一定的不确定性,但是就整个系统的技术构成上来看,它还是属于一个数据库应用类的系统。其基本操作还是对存在的数据库进行及时更新、删除、查询、编辑等。就单纯的数据库应用来看,暂不存在太大的技术问题。考虑到系统实施的实用性和先进性,本软件开发思想采用三层架构设计思想,基于B/S开发模式,并且开发工具选择了目前比较流行的 2.0来进行开发管理平台的设计,后台数据库采用安全可靠的SQL Server 2005来存储数据。从软件技术开发角度来讲,由于 2.0和SQL Server 2005都是非常成熟的开发工具,无论在安全性、可用性、可靠性还是可扩展性都是毫无疑问的;从硬件技术角度来讲,其选择空间更大,PentiumIII系列及以上的计算机,内存在128M以上,硬盘在1G以上,都可以满足系统的开发需要。所以,在目前软、硬件技术条件下,该系统的开发在技术上是可行的。

3 操作可行性

运行可行性研究内容包括新系统规定的运行方式是否可行,如果新系统是建立在原来已担负其它任务的计算机系统上的,就不能要求它在实时在线状态下运行,以免与原有的任务相矛盾。

由于本系统遵循实用性、系统性、逐步完善、逐步发展的原则;采用结构化生命周期法和原型法相结合进行图书管理系统的开发。系统以 2.0作为前台界面开发工具,Microsoft SQL Server 2000作为后台数据库支持,并且采用了当前最流行的C/S运算模式,使其既有直观友好的用户界面、高效稳定的性能,又能与互联网紧密结合,充分发挥互联网的强大功能。

本系统具有图书编目、典藏、流通、查询以及读者管理和报表生成打印输出等功能,基本实现了图书管理的网络化、信息化和自动化并且操作简单,让人们可以在浏览网站的同时借阅到自己想要的图书,简单方便具有操作可行性。

参考文献:

[1]成家言.图书馆管理存在问题及提高策略研究[J].价值工程,2012(20).

第3篇

[关键词]数字图书馆;个性化;服务

1999年,联合会的10位数字图书馆专家,经过深入讨论,一致认为个性化定制服务是数字图书馆发展的主要趋势。其中个性化服务为个性化定制服务基础,它对于提高高校数字图书馆服务质量具有重要意义。可见,数字图书馆将朝着个性化信息服务发展。

一、高校图书管理系统开发的必要性

由于高校图书馆需要管理大量关于图书与学生借阅资料的信息。大部分高校图书馆已经使用计算机管理信息,传统管理方法弊端明显,工作量大,易出错;数据多,易丢失,难查找。所以,为了系统化与规范化管理图书,为了提高管理信息的准确性,方便及时有效地查询与修改图书信息,为学生提供高质量的知识服务,高校必须建立图书管理系统。

二、系统可行性

系统可行性决定了该项目是否值得开发,经济方面是否值得,一般平台是否可以运作等。

1.技术可行性,即是否已经开发新系统的相关技术,例如合适的软硬件功能与专业技术人员。根据实际情况,高校图书馆管理系统一般采用visual Studio 2005作为开发应用程序的软件,该软件具备可视化设计工具、编程语言与代码编辑器,可以提供高效率开发环境。在统一开发环境中,可以开发与调试多层次服务器应用程序。在选择数据库上,后台数据管理系统采用SQL Server 2005,SQL Server 2005由于其可伸缩性、数据集成、开发工具与分析功能等革新使其在BI领域具有领导地位。该软件可以将重要信息及时输送给相关员工,实现可伸缩智能化。该软件的全面集成、分析与报表功能利于图书馆提高其应用价值,即使不同平台的应用也可以。

2.运行可行性,即图书馆管理系统是否能够简单快捷地添加、删除、修改、查询、退出等。

3.经济可行性,它是评价计算机管理系统是否可行的最基本方法,是衡量对管理系统解决方案成本有效性的重要尺度。开发新的管理系统是一种长远的投资,高校图书馆是事业单位,所以其必须考虑是否有经济实力开发图书馆管理系统。就该系统的效益而言,图书馆最关心的是,该系统能否提高管理效率。最后是该系统对硬件的要求情况,是否可以使系统安装调试更快捷。

三、前景较好的数字图书馆个性化服务方式

1.“我的图书馆”(MyLibrary)

MyLibrary是以web数据库平台为基础的图书馆个性化信息服务系统,它以用户为中心,集用户可操作、个性化收集、组织网络信息资源于一体的个性化服务平台;可以操作图书馆基本服务,搜集数字资料与信息,能够提供用户驱动与定制信息,而且与全球网络化计算机环境中兼容。总之使用非常方便,运作高效。

2.信息分类定制服务

信息分类定制服务作为高校数字图书馆个性化服务的重点,一切个性化服务几乎都是围绕该服务展开。分类定制即当用户登陆系统之后,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在特定系统功能与服务形式中,自己选择资源类型、表现形式,以及特殊服务等。设置成功之后,用户提交个人定制的服务内容即可。高校数字图书馆后台数据库会记录用户设置的服务内容,用户再次登陆的时候,管理系统的服务将会与用户设置的服务内容匹配,自动提供用户已经设置的服务信息等,剩下的不相关信息内容将不会再出现在用户数字图书馆个性化服务系统里。当前,现在信息分类定制服务属于高校数字图书馆信息服务的主要选择之一。

3.信息推送服务

信息推送服务又名“web广播”,是信息技术的一种。该系统通过用户的学习兴趣知识库,为用户推荐可能需要的服务。该技术之前是被动的,后来转为主动为用户提供服务信息,从信息呈现转为信息自动生成。信息推送服务是当用户第一次注册登录时,填写兴趣爱好,然后该系统记录用户的兴趣爱好,最后信息推送系统将会为用户定期发送其感兴趣的服务信息。该系统以信息过滤技术为基础。该服务的最大特点,也是最大优点,即可以根据用户使用数字图书馆的行为与对推送信息服务的反馈情况,实时更新用户兴趣类型,以便为用户提供更准确更全面的信息服务。

4.信息智能服务

信息智能服务即当用户无特殊要求的时候,系统可以根据用户需要,代替用户开展所有工作。它是通过记录用户信息空间的活动,自动搜集用户兴趣爱好,主动为用户提供其所需要的信息。一般情况下,信息智能服务包括两层智能体结构:Agent用户与Agent系统。在提供服务之时,Agent用户会自动跟踪所有用户的行为,记录其访问网站的频次、下载数量、停留时间、搜索关键词等信息,并对用户的兴趣爱好进行分析而建立个性化用户模型。Agent系统则能够从全局信息中筛选个性化信息,并与Agent用户交互,最后建立个性化信息模型,为用户提供感兴趣的信息。

5.数据挖掘服务

第4篇

【关键字】图书馆;建筑;智能化;建设;建议

一、绪论

20世纪80年代以来,信息技术与建筑技术对人们生产、生活方式产生着不同程度的影响,为了顺应时代的科技化发展,建筑的智能化特点成为建筑设计未来的发展重点与趋势。图书馆作为高校的重要的信息建筑,是高校的知识核心与科技密集的阵地,目前越来越多的高校对图书馆智能化建设更加重视,图书馆建筑正在发生着模式的转变,为了适应功能与信息的协调发展,高校图书馆建筑智能化建设成为图书馆建设的重中之重。

二、图书馆建筑智能化内容

智能化建筑指的是利用现达的科学信息与通讯技术对建筑进行自动化监控与资源管理,使建筑物性能与功能更加优化,更加安全、便利的服务于人。

高校图书馆智能化是基于建筑本身,包括图书馆专业化业务与建筑管理的综合网络系统,特点是自动化与网络化,很好的将科学建筑技术与建筑技术融合在一起。图书馆智能化发展不仅为广大师生提供了节能、舒适、高效的图书馆办公环境,兼具现代化的通讯与信息功能,还有着健全的图书馆管理机制,为高校智能化图书馆的建设提供了有效途径。

图书馆建筑智能化包括楼宇自动化、信息自动化、办公自动化[1]。图书馆建筑楼宇自动化也就是将计算机技术融入实际设备与机制的管理中,比如:空调与照明系统、保安与消防系统等。办公自动化是指通过媒介设备进行内外计算机网络的连接来实现服务管理与信息财务管理。通讯与信息自动化是图书馆建筑智能化的重点,是利用数字交换机与传输设备将整个图书馆建筑系统密切联系起来的过程,有利于系统内部的信息通讯与信息交换,有利于完整的图书馆建筑智能化体系的形成。

三、对我国高校图书馆建筑智能化建设的建议

近年来,我国高校图书馆建筑智能化建设有了很大的进步与发展,原有的图书馆被动的模式已经不适应科学技术的发展与要求,因此向科学化、信息化转变。现阶段,我们图书馆建筑的智能化在很多方面还需要进行探索与改进。

3.1实现建筑的科学化、增强信息的网络化

首先从图书馆建筑本身来考虑,应协调楼宇与外部环境的联系,利用相应科学、合理的国家要求与标准对楼宇进行管控与施工,保证每层楼的各项业务稳妥与可靠,在提供舒适生活环境的同时,保证工作人员与学习人员的安全;对于布线,应把握其可操作性与简便性,这样会有利于减少维护成本与工作量,有利于业务的不断发展与各项系统的顺利实施。

图书馆在高校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它作为信息载体与传播媒介,在某种程度上来讲是整个高校信息资源丰富度的重要标志。旧的图书馆系统不利于资源的广泛利用与传播,导致大量图书资源的闲置与浪费,所以我们要摒弃这种固有的模式,对图书馆的整体资源进行总和、分类,利用有效的科学技术进行线上、线下的传播,使知识系统内部高效率的流动起来,让更多的老师与学生受益,而

高校图书馆的知识资源信息网络化是如今高校图书馆建筑智能化建设的方向与趋势,信息整合是信息交流的前提,也是图书馆建设的基础步骤,我们要高效、准确的对资料的整合并且归置,安排调控好图书的布局与摆设。定期对图书信息进行整理、更新,确保不同种类的图书完善,确保缺少图书能尽快补齐。只有大力加强高校图书馆资源信息的网络化发展,才能使资源达到最好的共享状态,为老师与学生提供更优质、快捷的无数服务,才能为高校图书馆智能化建设奠定好基础。

3.2实现图书馆管理的现代化

高校要实现智能图书馆真正的智能体系,必须改革与优化管理系统,实现管理系统的现代化与自动化。首先要建立完备的管理系统,比如办公与图书管理系统、电力与网络系统、多媒体与电视系统、给水供热系统、广播与娱乐系统等。各个系统的采购与实施需要进行缜密的考量与可行性分析,在保证系统的实用性的同时,兼顾经济效益,经过方案的合理制定再进行系统的建设与维护。系统刚刚建成之后,要经过试用与测试,检验其合理性与安全性,将不同功能的系统归置成统一的操作模式,并且做好相关的记录,为以后的系统工作的开展提供了便利。

随着社会科学与信息的发展,信息资源的质量、种类与数量都与日俱增,面对繁杂的信息库,以往的管理人员在材料信息收集过程中面临着巨大的障碍,而现在计算机与多媒体的发展转变了信息传播的方式与载体,高校图书馆可以利用电子书、多媒体等的形式进行图书信息的传播与推广,信息化手段与媒介的出现就对现代化的管理人员的素质提出了要求,不仅要求图书管理员对图书信息的处理方式的熟练,还应对很好的掌握信息化操作技术,利用现代化的智能手段进行图书信息的管理。比如:利用电脑建立图书信息的互联网系统,对图书信息进行编排、统计与个性化筛选,将繁杂的图书信息简单明了地展现在网页上,通过网页清晰的界面进行图书资料的管理,为广大师生提供了便捷的图书查询、借阅、归还的方式,加速了高校图书馆管理的现代化进程。

3.3实现图书馆观念创新与技术智能化

实现图书馆的全面智能化,必须加强图书馆管理观念的转变与创新,加大管理人员对新兴科学技术的应用,提高对图书资源的技术处理技能与水准,提高对各项设备的使用技能,为图书馆技术智能化提供技术人才的基础保障,有利于图书馆智能化与网络化建设。在思想上,要倡导广大师生树立资源共享的观念,形成普遍良好的信息交流与传播环境。

高校图书馆的智能化建设的过程离不开技术的创新与改革,比如说RFID智能化图书馆技能,我们应加强对科学技术的应用,建立先进的图书馆资料管理系统,强化图书信息的准备分类与定位,建立通过作者、发行日期、出版社都可以找到相应图书的引擎搜索,使图书管理系统更加优化;建立安全性的图书的门禁管理系统,以保证图书资源的安全性,减少图书的丢失带来的经济损失,以完备的管理系统减少管理人员的工作失误;借阅系统的建立为广大师生提供了很大的便捷,增加了图书馆借阅的人性化;通过身份证件的识别进行图书信息的自动录入,有利于图书的高效率与智能化管理。

四、结语

高校的图书馆建筑的智能化建设有利于信息资源的有效利用,有利于实现图书信息资源的共享。在图书馆的建设中,应重视科学技术的引进与创新,实现图书管理的网络化与现代化,为高校图书馆智能化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第5篇

书吧并不过时

最初产生开家书吧的想法时,我曾和一位见多识广的北京网友讨论过。他十分反对,理由是现在的书吧都是书店与茶吧合二为一的模式,我设想中的这种靠出租图书收取租金的书吧模式早就过时了。

我倒不这么认为,毕竟我们这里是偏远地区的小县城,书店与茶吧合二为一的书吧消费档次太高,不符合当地人的消费水平。而且我打算把书吧开在中学旁边,城里有两所中学地处偏僻,学生们上网机会少,娱乐活动也少,看小说应该是个不错的休闲方式。而学校图书馆里的书又破又旧,如果我在学校旁边开个书吧,出租一些新潮、流行的小说,想必生意会很不错。

加盟书吧不麻烦

这位朋友还告诉我,开书吧是一件很麻烦的事情。一开始的选址、装修和宣传这些费神费力的事暂且不提,就算顺利开张之后,必须随时了解最近出版了哪些新书,然后要去订货,还有店内日常业务的管理,无―不让人头大。

其实这些问题我早考虑过了,自己开书吧确实有些麻烦,但是如果在网上加盟品牌书吧,可以省去很多琐事。我当时就在网上找了家口碑还不错的“诸葛亮希望读书社”连锁品牌()。加盟之后总部会提供专业的图书管理软件以及扫描枪和条形码之类的配套设施,比传统的手工记录更科学,效率也高,一个人看管一个书店完全没问题。总部还会定期提供最新出版的图书和音像制品的信息,完全不用担心小城镇消息闭塞而无法获得资讯。

另外,总部为了保护店主的权益,还规定1000米之内不能开两家诸葛亮读书社。因此也不用担心竞争方面的问题。

这样加盟“诸葛亮”

我在“诸葛亮希望读书社”的网站上研究了半天,觉得可行性还是比较高的,于是决定加盟。

首先在其网站首页左侧的导航栏中点击“在线加盟”链接,在打开的页面中按照页面文字提示如实填写我自己的详细信息即可。不久,他们总部就打来电话与我确认相关细节。并让我带上相关证件及资料(本人照片、店堂平面图、招牌尺寸、资金等)到总部与相关负责人员面谈,还签署了特许店合同书。

接下来,就是配书、配碟、定做书架等具体事宜,这些都可以在总部工作人员的帮助下完成。之后他们让我留下收货地址,表示总部会使用物流托运的方式将物品寄到我店里。

过了一段时间,书、碟和书架等都陆续到货了。总部还派了工作人员来指导我如何使用图书管理系统,并把图书信息一一输入。

订货不出门

经过一番忙碌,我的书吧终于开张了。

不过,我在后期经营过程中耍了个心眼。我所需要的图书和影碟并不是全部从总部订货,而是选择了价格更便宜的网上书店。北京的几家网络书店都有详细的图书目录单,我可以直接选择。譬如:中国图书网(/books/teiia/default.asp)、中国新书网()都是不错的网上图书商店,可以直接与其工作人员进行联系。

这样一来,我只需要坐在店里点点鼠标、收收货就可以了。

月入6000不是梦

书吧开张一个月后,我开始盘点我的成本和收益,好做到心中有数。

在成本上,其实我节约了不少。因为在与总部负责人员签订合同时,虽然他们会要求配足图书和影碟数量,并配齐防盗器等设备,但经过我和他们的再三协商,在图书的数量方面进行了减少,也没有配备防盗器。我只口头承诺在后期对它们进行增添。

总的来说,我的前期投入分别是书架(3000元左右)、图书和影碟(2万元左右)、加盟及资料费(6000元)、诸如扫描枪、大型订书机等之类的相关工具(约1000元),前期大约投入了3万元左右。

另外,店面的月租金是600元。一个月的水电费约200元,每个月花在更新书和影碟上的钱可控制在1000元以内。所以每个月的花销为1800元左右。

第6篇

我国是世界第三大RFID技术产品生产国,随着RFID技术的不断成熟,RFID技术在各行业得到了广泛应用,如:图书馆智能服务系统,停车场管制系统、物流物品标识与管理系统、海关快速通关系统、公交车车载系统、高速路收费站ETC(Electronic Toll Collection)系统等。图书馆通过RFID系统及其产品实现了图书自助借还、快速顺架、快速查找、馆藏快速盘点等功能,RFID技术的应用为智能化图书馆的实现搭建了一个扩展应用平台。

1 RFID技术简介

RFID(Radio Frequency Identification)即无线射频识别技术,亦称电子标签,是一种可通过无线电讯号识别特定目标并读写相关数据,而无需识别系统与特定目标之间建立机械或光学接触的通信技术。常用的有低频(125~134.2 kHz)、高频(13.56 MHz)、超高频(868~956 MHz)、特高频(300~3000 MHz)、微波标签(2.45 GHz)及无源等技术。它的基本工作原理是利用射频信号和空间耦合(电感或电磁耦合)或雷达反射的传输特性来实现对物体的识别并取得物体的相关信息。

2 RFID技术在图书馆的应用现状

20世纪90年代末,RFID技术率先在新加坡图书馆得到了应用,随后美国、澳大利亚、荷兰等国的图书馆也相继投入使用。2006年,RFID技术在我国集美大学诚毅学院图书馆和深圳图书馆开始投入试用。到2013年,RFID技术经历了从当初的投入试用阶段到现在的成熟阶段,回顾这7年的发展历程,国内图书馆业RFID标签数据-编码得到了统一:2012年6月1日我国了中国文化行业-图书馆RFID标签数据标准。RFID技术得到不断完善与创新:UHF磁条-RFID复合门禁及其标签产品已成功开发,智能书架、智能归书统计书架,社区昼夜无人值守图书借-还工作站,架区点检-导航模式优化,立体密集智能存取书库等创新产品已开始投入应用。

2.1 加强读者身份识别管理

RFID标签具有安全性高,耐?性好,易读写等特点。RFID标签承载的是电子式信息,其数据内容可经由密码保护,使其内容不易被伪造及变造,保密性高。RFID标签对水、油和化学药品等物质具有很强抵抗性。RFID标签可以重复地新增、修改、删除标签卷标内储存的数据,方便信息的更新。利用这些特点,图书馆可以为读者办理读者借阅证进行读者身份识别管理。同时,还可把RFID标签同指纹识别技术结合起来做成电子借阅证,通过比对电子借阅证上的指纹与持证读者的活动指纹,就可以确定读者的真实身份,利用此电子借阅证可以杜绝图书馆屡禁不止的图书代借现象。利用RFID标签还可制作手机读者证,读者只需更换手机SIM卡便可获得电子借阅的便利。2011年9月,深圳移动、深圳图书馆等多家单位携手首次推出“手机读者证”,读者仅需到全市移动营业厅更换具有手机通宝卡功能的SIM卡,便可让手机同时具备“读者证”的功能,实现普通读者证的借书、还书、自动扣费等主要功能。

2.2 简化图书加工流程

RFID标签存储空间大,一维条形码的容量是50 B,二维条形码最大的容量可储存 2B~3000 B,RFID标签根据商家种类的不同,能存储512 B~4 MB不等的数据。随着记忆载体的发展,数据容量也有不断扩大的趋势。RFID标签可以利用其存储空间大的特点进行存储采访图书的CIP书目信息,采访新书到馆后,工作人员用RFID读写设备读出标签中的书目数据并由图书馆编目系统进行数据的批量自动编目,简化了工作人员对书目数据一条条著录的繁琐步骤。同时,由于图书贴有RFID标签,不必再贴磁条,大大缩减了加工流程,提高了工作效率。

2.3 实现图书自助借还功能

RFID标签穿透性比较强,只要在调频设备源发出的无线电波范围内,即使在被覆盖的情况下,RFID标签也能够穿透纸张、木材和塑料等非金属或非透明的材质进行与读取设备的信息通信。并且RFID标签支持多个标签同时与读取设备通信的功能,这就使图书批量自助借还成为可能。读者甚至只要抱着书走过RFID监测仪,借还图书的手续就已经办理完成了。传统的借还工作必须在近距离而且没有物体阻挡的情况下,由工作人员用读写器逐条扫描条形码,而且扫描时读写器的角度必须与条形码的角度一致,读写器方可正确识别条形码。相比较而言,RFID标签则突显了智能化与快捷化的特点。

2.4 实现图书定位功能

RFID标签定位功能在图书馆有三个主要应用:第一个应用是图书查找功能。读者从检索系统里检索到所需图书的藏书地点和索书号,找到该藏书室,再根据索书号从书架上寻找图书。因为有些图书馆建馆时排架比较粗,同一类书有几十甚至几百本,在这些没有次序的图书中要找到所要的书往往不太容易。利用RFID标签的定位功能就可以很容易地解决这个问题,读者只需要通过手持读写器接近图书所在的类目书架,利用读写器接收图书RFID标签所发射出来的信号来定位所需图书。第二个应用是理架和上架功能。理架时,图书馆工作人员利用手持读写器设备在书架上扫描,当发现异类图书夹杂在此类图书中时,读写器会发出提示音。同理,工作人员可以根据此方法对图书进行上架,也可以使用自助还书-分拣机归类后直接按类上架。第三个应用是对馆藏库图书进行清点。工作人员只需要对书架上的图书进行扫描一次,即可完成图书的清点,既简便又快捷。

2.5 实现一定的安全防盗功能

RFID标签的防盗功能一般通过标签内存储的可擦写标识位来实现,标识位设定专用字节来标识“借出”或“在库”状态,当监测仪对接收到的图书标签所发出的信息显示标识位为“在库”时,监测仪就会自动报警。传统的图书馆防盗系统一般采用的是EAS防盗模式,这种模式按其标签发出的不同信号特征,可以分为电磁系统、无线电系统、声磁系统等,目前图书馆普遍采用的是电磁系统。由于RFID标签的特性,它可以弥补磁条消磁不干净、磁场干扰而导致的误报或漏报等问题,但磁条较RFID标签具有价格低、寿命长、体积小、隐蔽性好等特点。RFID标签一般是贴于图书封面内页上,隐蔽性差,容易被人为撕毁。短期内RFID防盗系统还无法完全取代传统的EAS防盗系统,我们应根据图书馆的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防盗模式,从而实现图书馆的防盗功能。

3 RFID技术在图书馆应用还存在的困难与障碍

3.1 RFID设备成本问题和图书馆经费投入问题

虽然RFID技术已经很成熟,但RFID设备成本相对磁条和条形码要高得多。RFID标签目前的价格基本都在1元以上,按1元一个标签、一个馆100万图书来计算,光投入到图书电子标签的更换资金都是100万,再加上其它相关硬件设备,大概需要500-1000万的经费预算。通过笔者调查分析,在图书馆全面应用RFID技术的图书馆一般为资金比较充裕的公共图书馆和名校图书馆,中小型图书馆如果不是建新馆之际,一般都不敢轻易尝试,这也是中小型图书馆迟迟未投入RFID技术应用的主要原因。可见,目前要实现RFID技术在图书馆界的全面推广应用,图书馆解决资金来源是首要问题。

3.2 RFID标准虽已制定,但还需进一步完善

2012年2月国际ISO组织了ISO28560-1,-2,-3图书馆RFID标签数据元素及编码系列标准。国内文化部-国家图书馆科研项目组于2012年6月1日了中国文化行业-图书馆RFID数据及编码标准。国际ISO组织于2012年7月又提出了两个针对UHF段的标准提案,分别是:基于ISO15962的(UHF-900 MHz)标签数据编码ISO28560-4和图书馆馆藏UII(唯一标识符)ISO2856。虽然图书馆的RFID标准大局已定,但ISO28560-5图书馆馆藏物品唯一标识符(UII)仍未定,图书馆RFID应用国家标准、行业应用规范-指南的全面编制仍未完成,馆代码ISIL注册体系还未建立,对图书馆业有促进作用的商品物流RFID标准仍未推出。这些标准的全面制定与完善,将进一步促进图书馆业FRID应用发展。

3.3 RFID系统与现有的图书馆管理系统整合问题

目前大部分图书馆的图书管理系统都是基于磁条和条形码技术而研发的,比如深圳ILAS、江苏汇文、北邮MELNETS、大连博菲特、北大息阳、北京金盘等图书管理系统。RFID系统则以电子标签为基础,两者不管是在通讯协议还是接口方面都存在一个整合问题。整合不仅要求RFID系统提供商具有强大的技术力量,还要求图书馆与两个系统提供商制定可行的接口整合方案,任何一方的疏忽或者懈怠都会给系统的整合带来阻碍。

3.4 图书馆现有设备的使用问题

多年以来,图书馆一直为自动化的实现投入了大量的资金和设备。据不完全统计,2000年全国95%以上的图书馆基本上实现了藏、借、阅一体的图书馆管理模式,购买了大量硬件设备,例如:门禁系统、传统的EAS防盗系统、充消磁仪、磁条和条形码等。如果要投入RFID设备,现有的大部分设备都将浪费,对于资金不是很充裕的图书馆,是否弃用这些设备,确实是图书馆领导难以决择的问题。

第7篇

关键词:图书营销;信息管理;设计;措施

中图分类号:S611文献标识码: A

1、图书营销信息管理系统的设计原则

1.1、可行以及适应性

图书营销信息管理系统将保证技术上以及经济上的可行性和可能性,并具有对于今后图书企业相关业务流程变革的适应性。

1.2、实用以及经济性

图书营销信息管理系统建设始终坚持面向应用,注重实效的原则,坚持相关系统的经济实用原则,尽可能地做到边建设、边收效的发展道路。

1.3、先进以及成熟性

图书营销信息管理系统设计采用先进的设计理念以及技术。其不但能反映当今的图书营销的先进水平,而且具有一定的发展潜力,其能有效地保证在图书营销在未来若干年内占主导地位。

1.4、开放以及标准性

为了满足图书营销信息管理系统所选用的技术和=以及设备的协同运行能力,必须追求图书营销信息管理系统的开放性。即是所采用的标准规范是相关图书厂商中立或者说是与土石厂商都无关的。总的来说,就是实际的工作中遵循统一的图书营销国际标准的前提下,允许用不同图书厂商的产品来相互替换。

1.5、可靠以及稳定性

在考虑到相关技术先进以及开放性的同时,图书营销信息管理系统还从系统结构以及技术措施、系统管理、维修能力等方面着手,有效地确保了图书营销管理系统运行的可靠以及稳定性。

1.6、安全以及保密性

在图书营销信息管理系统设计中,既考虑信息资源的充分共享,更要注意相关信息的保护,因此,图书营销信息管理系统应分别针对不同的网络通讯环境,采取相关的安全机制等开展工作。

2、图书营销信息管理系统结构设计

2.1、图书营销信息管理系统中的订书模块,其主要包括:锁定书目、上报报订等等。具体的征订管理功能图以及征订管理功能图如下所示。

图1征订管理功能图

图2征订管理任务活动图

在图书营销信息管理系统的锁定书目是为了提高订书的效率,在每一张的订单表中都包含了不同类型很多的图书代码,其各自代表一种图书。在图书营销信息管理系统中,还有一次订主要是对己选图书代码录入对应的订购数量。对于校验订是对相关图书一次订的具体校验过程,在这阶段主要是对相关订购信息的校验,通常一般情况下,在图书营销信息管理系统中都需要对相关的订购信息进行一次校验,一次有效地保证相关数据的准确性。具体的图书营销信息管理系统中完成以上工作后再上报省店,这是最主要的环节,主要由于省店要根据相关的参数指标做出判断,决定允许或者是拒绝这次的图书订购,如果同意就表示这次订书成功,否则就需要到市店做相应的处理。具体的征订过程任务状态图如下所示。

图3征订过程任务状态图

2.2、图书营销信息管理系统中的仓库模块,其主要包括有:图书的到货入库以及图书的退货处理、图书调剂等环节。具体的仓库管理功能图如下所示:

图4仓库管理功能图

图书营销信息管理系统中,在图书到货入库之后,是将储运部门根据图书的订数信息发给相关市店的图书,等到了图书市店的储运部门,在这里将对相关的图书进行入库处理。图书营销信息管理系统中的入库就是在库存表里图书的相关数量,注意其应该和上报给省店的图书订购量保持一致,如果在此过程中对于图书的数量以及种类存在不一致,图书营销信息管理系统都不允许入库。需还要注意的是,在图书货入库的时候,相关图书的到货信息是有系统查询得到的,原则上是不能运用手工录入的。在图书营销信息管理系统中,对于到货确认,其主要是将临时入库的相关数据进行确定入库,也就是一个确认过程,原则上是不允许手工修改数据,也就是说,此次工作是对临时入库的相关数据的一次校验。

在图书营销信息管理系统中对于客户的退货,其主要是市店向省店做退书处理,其实就是在实际的工作中对图书库的存数作出相应的修改。将相关市店多余的图书退回到省店,在这个实际的工作中,对于省店的图书库存数要注意对其作出及时准确的修改。而在图书营销信息管理系统中对于图书调剂是在省店已经没有库存不能再发货的情况下,相关的市店必须有一方能提供具体的图书数量,这种情况下,其他的市店可以利用自己的图书备货来及时地满足需要的市店的请求,这个过程就是图书营销信息管理系统中的调剂过程。其主要包括有:图书信息的、图书的调剂出库、图书信息的需求以及图书的调剂入库等四个模式。

2.3、图书营销信息管理系统中的发运模块,其主要包括的是:分书、分书作废以及发货、发货作废、确认收货等。具体的发运管理功能图如下所示:

图5发运管理功能图

在图书营销信息管理系统中的分书,是图书发运管理中最为重要的一部分,将图书入库后根据相关图书的订单要求,对其进行分书管理,其可根据相关客户以及图书的选择模式,如果在工作中选择客户来分,通常是这些客户需求量比较大,对其进行优先考虑。而在实际的工作中一旦发现分书的数量或者其他的相关信息出现问题,就需要在工作中做分书作废的处理工作,也就相当于图书只是入库,没有做其他处理,相关工作人员可以重新做分书处理。在图书营销信息管理系统中的发货,就是对已经分好书的数据进行打包发货,对于发货数量是不能修改的。而在图书营销信息管理系统中的发货作废,其是对发货数据的删除处理工作的完成。在图书营销信息管理系统中的收货确认是门市收到了图书,其会给市店一个回应方式,这可能是电话通知或者是收据凭证,当市店相关人员收到回应后,就需要在这个业务的页面上写入确认,这也是在图书营销信息管理系统中分发模块的最终结果。

2.4、在图书营销信息管理系统中的结算模块,其主要包含了发货结算、结算作废、结算清单的签收以及付款数据的确认等。具体的结算管理功能图如下所示:

图6结算管理功能图

图书营销信息管理系统中的发货结算是在完成了发货签收后,相关的市店根据发货信息进行结算工作,发货结算的相关数据是根据发货信息来进行确定的。如果在具体的工作中,相关的工作人员做完发货结算时发现相关数据存在问题,就要进行结算的作废处理工作,也就是在工作中将具体的结算数据做无效处理。如果相关发货的结算数据无误后,即可以做结算签收工作。

总言之,新的营销信息系统不但要完善营销领域的进、销、储、运、存、调、退、和应收应付等整个经营业务的自动化和最优化,并将今后的发展方向从管理的信息化向信息化管理迈进。因此,在以后的图书营销信息系统的建设发展中,一定要不断完善事物管理系统,大力开发和完善客户关系管理系统以及数据分析决策系统,与此同时,在实际的共找工作充分考虑信息系统开放性的特点,以此为全国性连锁图书经营网络信息化的建设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周宗强.图书信息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吉林大学,2014.

[2]胡奇.网上图书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J].网友世界,2014,11:69.

[3]邢岩.图书营销信息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山东大学,2013.

第8篇

对读者权利和读者义务的再思考

――快乐阅读与读者权利、读者义务关系之探讨马小红,周翠萍 1:1―3

从“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相关论文的关键词词频分析看我国读者工作及藏书建设的发展陆华娟 1:4―6

高校数字图书馆引进SNS的研究分析张 琳 1:7―8,21

高校图书馆创新发展思考崔海峰 1:9―11

《图书馆战争》――日本式“图书馆自由”精神的体现梁文婕 1:12―13,54

论数据库版权的保护温 泉,黄继兰 2:1―2,17

知识价值链图书馆竞争情报服务探析陈丽翎 2:3―75

晋商文献资源共建共享体系的架构颉艳萍 2:6―8

我国公共图书馆政府信息服务策略探析万文娟 2:9―11

关于公共图书馆延伸服务的实践和思考宋国忠 2:12―14

论公共图书馆地方文献赠书的质量引导及控制甘 新 2:15―17

论新形势下科技查新的协作创新李 彦,刘玉莲 2:18―20

结构洞理论在高校图书馆专业分馆建设中的应用宋 洁 3:1―3

浅论公共图书馆的共享特征周会会 3:4,7

时间成本在高校图书馆服务中的效用李凤英 3:5―7

图书馆与低碳经济陈蜀园 3:8―9,22

合作虚拟参考咨询服务的馆员保障杜文娟 3:10―11,29

论图书馆员隐性知识转移的影响因素李玲 3:12―13,18

论图书馆发展的外在动力――信息技术的驱动李 欣 4:1―3,9

试论高校图书馆馆员的知识地图构建庄青青 4:4―6

高校图书馆网络信息资源个性化服务研究刘梦琦,郭 磊 4:7―9

图书馆在云计算时代的机遇与挑战黎意慧 4:10―12

论影视艺术院校图书馆外文文献资源的建设与利用陈中国 4:13―15

论电子图书对图书馆的影响及发展对策梁宏霞,黎维玲 4:16―18

论图书馆价值关系的本质丁国顺 5:1―2

云存储影响下的数字图书馆黄 燕 5:3―4,10

公共性与学术性的两难选择

――对公共图书馆免费开放的一些思考蔡 彦,王以俭 5:5―7

基于知识管理的图书馆信息服务运营研究祝 磊,孙 哲,胡 石 5:8―10

基于web环境下的数字化书包――电子书包张 倩,章祥峰 5:11―13

信息服务理论基础浅析艾新革 5:14―16

试论馆藏知识的使用价值庞桂香 5:17―18,94

浅谈公共图书馆的文化自觉林忠娜,葛丹阳 6:1―3

关联数据特点及研究胡明玲,王建涛 6:4―6

基于语义技术的搜索引擎平台搭建的可行性研究王清飞 6:7―9,28

公共图书馆公益的路径选择

――以北海市县图书馆公益服务现实分析为例李建民 6:10―12,31

移动图书馆在大学校园的发展概况及影响宋 飞 6:13―15

•科研项目•

广西社会科学文献资源建设效应研究姚 倩 1:14―18

图书馆中的多模态应用彭建武,于晓燕,齐 伟 1:19―21

国有大型企事业单位分布式科技信息资源的共建共享模式探讨唐 迪,蔡 敏,黎 琳 1:22―24

安徽古籍保护的问题与对策研究朱开忠 1:25―27

知识服务的条件与内容研究石聿根 1:28―30

广西高校图书馆与公共图书馆合作共享调查报告廖 球,赖 群,莫崇菊 1:31―33,78

Web2.0环境下大学生信息素养实证调查与分析

――以南通大学为例黄 静 1:34―37

数字图书馆互操作协议比较研究吴育芳 1:38―41

物联网在高校图书馆东盟信息资源个性化服务中应用初探唐小新 2:64―68

基于就业导向的高职院校图书馆信息服务模式研究罗木华 2:69―71

信息共享空间构建研究

――以徐州工程学院图书馆为例王芙容 2:72―75

高校数字图书馆服务社区的策略探讨晏 磊 2:76―78

重庆市现存抗战大后方文献及其特点王志昆 3:58―61

高校图书馆专利信息服务策略探讨杨 丽 3:62―63

复合图书馆应对云计算的发展思路郭丽英 3:64―65,85

实施文献资源质量工程的设想与探索张芳宁 3:66―68

中学图书馆资源建设探讨

――广雅中学教学资源使用情况调查分析谢 晗 3:69―71

浅谈《中华再造善本》的分类与读者服务绩效

――以广西师范大学图书馆为例唐咸明 3:72―73

湛江本土文化研究文献的调查与分析罗 莹 3:74―76

高校图书馆自建数据库建设现状分析

――以广西高校图书馆为例王 虹 4:25―28

图书采访中错配图书的成因及对策

――以淮海工学院图书馆为例夏咏梅 4:29―30,40

高校图书馆对新生代外来工知识援助的研究

――以佛山市新生代外来工为例陈响坤 4:31―33

学位论文管理系统论文自动更新模型关键技术研究与实现侯 辉,周力青,张兴旺 4:34―36,66

基于教学科研用户服务的高职院图书馆供需矛盾探析王 玲 5:19―21

高职院校特色数据库的建设与思考

――以“广艺资源网”特色数据库为例陈美芝,李 华 5:22―24,31

数字化环境下高校图书馆创新信息服务探析卢 山 5:25―27

基于熵权的图书馆信息服务质量模糊综合评判法邓爱东 6:16―19

文献检索课实践教学的变化与发展杨小凤,冯向春 6:20―22

2006―2010年江西公共图书馆宏观发展状况分析程春焱,龙 心,欧阳周遐,王昭勇 6:23―28

基于网络分析的期刊引用关系研究杜秀英 6:29―31

基于Internet的高校图书馆图书采购招投标研究张 静 6:32―35

山西省高校图书馆电子服务品牌建设刘金玉 6:36―39

•综述论坛•

图书馆数据挖掘技术研究现状述评唐吉深 1:42―44,66

袁崇焕研究文献综述何锦奋 1:45―48

我国图书馆期刊工作(2005―2009年)文献研究的计量分析徐 婷 2:79―88

2000―2009年国内链接分析研究文献计量分析曾晶晶,王亚平,奉国和 2:82―88

图书馆之“首问负责制”研究:基于中文期刊数据库的实证分析李 伟 2:89―92

面向肢体残疾群体的阅读疗法研究综述李 婧 5:35―37

2005―2010年我国“农民工与图书馆”文献研究的计量分析胡 军 6:48―51

1992―2010年我国联合参考咨询领域文献的计量分析郭 磊 6:52―55

•古籍研究•

《东华录》版本述略娄明辉 1:49―50

试论《论衡》的文献价值杨妍静 1:51―54

谈“则天革命”时期的图书编撰李巧爱 4:19―21

民国时期广西经济期刊特点评介廖晓云 4:22―24

《闽书》明朝科第与人物传记正误十七则程妹芳 5:28―31

近代湖南私家藏书综述刘雪平 5:32―34

《明史记》编纂考论展 龙,耿 勇 6:40―44,51

颜之推文献整理的思想和方法探析樊 普 6:45―47

•工作研讨•

图书馆文献资源建设的新举措:重点文献入藏调研与补充

――以东莞图书馆为例李正祥,陈秀琴 1:55―57

湖北省高校图书馆特色数据库建设现状分析史立慧 1:58―60

少年儿童图书馆特殊儿童群体服务研究王永丹 1:61―63

中国图书出版发行业的发展变革与图书馆采访工作的对策熊 鹰 1:64―66

中小型图书馆书目数据质量控制的三个环节张 梅 1:67―69

Interlib系统的使用技巧及问题解析范春玲 1:70―71

从我国南方的古籍保护工作谈起王 芹,肖晓梅,魏笑英 1:72―74

高校图书馆读者借阅权限相关问题探析蔡丽萍 1:75―78

说说馆员的“传帮带”张亚军 1:79―80

高校图书馆学科化服务创新发展实践研究刘琳琳,洪 跃 1:81―82

中国―东盟博览会文献专业馆采访探索黄祖彬 1:83―85

试论《中国图书馆分类法》(第四版)部分注释示例的几个问题肖 燕 1:86―88

广西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建设实践与探索徐欣禄 2:21―27

图书馆剪报服务的思考林 岫 2:24―27

发挥民间阅读组织在公共图书馆阅读推广中的作用高小军 2:28―30

电子书的认知与使用

――基于北京科技大学读者调查赵秀君 2:31―34

公共图书馆免费开放的应用性研究

――以重庆图书馆为例王宁远 2:35―37

图书馆开展3G手机服务的探讨徐 静 2:38―40

从视障用户的信息需求思考无障碍数字图书馆的建设杨俊英,赵林静,郑 宏 2:41―92

浅谈图书馆学术论文的写作赖辉荣 2:44―46

关于修订《中等专业学校图书馆规程》的刍议喻登科,徐 敏 2:47―68

华侨华人历史文献概述与搜集利用

――以暨南大学图书馆为例王 华 2:50―52

高校图书馆预约图书复本量探析侯 茜 2:53―60

浅谈阅读跨越

――“听书”:读者阅读的新选择谈 苹 2:55―71

也谈公共图书馆的自我展示谈沁焱 2:57―58

校园一卡通在图书馆服务中的应用徐金满 2:59―60

图书馆电子阅览室的服务创新实践

――以沈阳理工大学图书馆为例王 捷 2:61―63

省级图书馆学会工作的创新思考

――以广西图书馆学会为例贾 莹 3:14―18

浅析读者知识库的构建黄 勇,徐翔鹏 3:19―22

对提升公共图书馆地方文献服务社会效益的思考李志慧 3:23―25

基于建构主义理论的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教学设计冯春英,盛兴军 3:26―29

图书馆虚拟参考咨询体系构建

――以郑州轻工业学院图书馆为例乔 杨 3:30―33

现代图书管理系统中的动态清点工作

――以MELINETS为例王晋月 3:34―36

南宁市公共图书馆总分馆建设的可行性分析周 明 3:37―39

图书馆岗位轮换策略探析

――以南开大学图书馆为例林红状,张伯山 3:40―42

试论公共图书馆如何更好地为政府信息公开工作提供服务

第9篇

关键词:中职;信息化建设;数字化校园;教学资源平台;教学法改革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2)08-039-02

一、中职学校信息化建设的迫切性

1、信息技术对教育的影响是不可估量的。它不仅带来教育形式和学习的重大变化,更重要的是对教育的思想、观念、模式、内容和方法产生深刻影响,教育信息化是我们从思想观念到实践方法都必须面对的一场革命。利用信息技术进行虚拟实训能增强中职学生的学习兴趣、体现中职做学一体、以学为主教学理念,创建良好的、互动的教学环境与学习环境,提高中职的教育质量。

2、中职学校信息化建设在教育领域处于相对落后的状况,信息化缺乏统一规划和有效的投入、运行保障机制。2011年,上海市教委推出了“中等职业教育信息化建设行动计划”,要求各中职学校加强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构建信息化应用支撑环境,建成高质量的数字化校园,以教育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对各校的信息化规划方案给予指导和专项经费支持,这对相对落后的中职信息化建设来讲,正是把握机遇,迎头赶上的大好机会。

3、信息化建设有利于教师转变教学观念、提高信息技术应用能力,为师生提供丰富教学资源和学习互动平台;有利于师生通过网络学习与交流互动。

二、中职学校信息化建设的现状

1、各中职学校基础设施建设初具规模,但部分学校设施设备还相对落后,未达到“中等职业教育信息化建设行动计划”最低配置参数要求,有待升级改造。

2、信息化应用不足,整体规划欠缺

大部分中职学校重视硬件建设,轻视软件的整体规划和开发,信息化应用不足。“教务管理系统”、“图书管理系统”、“一卡通系统”虽然在中职学校得到普通应用,但各系统软件之间互相独立,形成一个个信息孤岛。很多校园网建设还停留在“辅助”与“边缘”地位,局限于信息的浏览和检索,局限于教师教学公开课的备课上。而利用信息技术加快教学改革的目标尚未实现。

3、缺乏信息化建设的运行保障机制

很多学校没有建立健全的信息化应用运行维护保障体系,缺乏完善的管理制度。信息技术管理人员缺乏系统专业的培训,信息化人才队伍急需建设。

4、信息化项目管理是一项重要而复杂的工作,中职学校多缺乏具有大型信息化项目管理经验的人才。

上述罗列的问题,应在信息化建设中有针对性的进行解决和完善。

三、中职学校信息化建设的内涵

信息化建设的指导思想、发展原则及建设目标的确定十分重要,结合我校目前正在信息信息化项目,浅谈一下中职信息化建设的内涵。

1、信息化建设总体目标

我校信息化建设以更新升级网络基础设施平台为基础,构建以“师生”为核心,围绕数字化校园资源、管理、服务三要素,依托数据中心及应用支撑平台,重点建设校园资源中心、校园管理中心、校园服务中心应用系统。提高教学水平及师生信息化应用能力,建构在网络环境下学生自主学习的方式,形成教学环境、管理环境和生活环境信息化。

2、信息化建设总体框架

(1)基础设施层――建设的基础

网络基础设施为信息化建设打下硬件基础。主要包括校园网络、主机及存储设备等硬件、以及系统软件等基础设施。

(2)基础支撑平台层――建设的支撑

数字化校园基础支撑平台,为各应用系统提供支撑的技术平台,它从信息展现、安全管理、信息资源管理、信息资源共享、业务协同等方面出发,通过构建各种基础平台,使各应用系统开发能够遵循统一的技术规范和标准,同时也支持各个应用系统的建设,从而形成数字化校园的应用支撑体系。

(3)全局应用系统层――建设的成果

应用系统是直接提供支持学校各项工作的各种应用系统,覆盖了学校在教学、科研、管理、服务等各个领域,这些应用系统构成了“数字校园应用体系”,也是数字化校园成果的最终体现。应用系统是由业务需求驱动的,它会随着学校在管理和服务模式的变化而变化

3、信息化建设原则

(1)整体规划、分步实施

信息化建设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建设之前必须做好项目分析和规划设计工作,整体考虑、统一规划,统筹安排、分步实施,确保项目的进度和质量,降低项目失败的风险。

(2)完善基础,保护现有投资

重视公共数据平台、统一身份认证平台、统一信息门户平台等数字化校园基础支撑平台的建设,对现存的信息孤岛进行详细分析,完善功能,将其整合进整个数字化校园中,实现资源共享,发挥更大的作用。

(3)协调发展、突出重点、急用为先

应用系统是信息化建设的灵魂。 信息化建设重点是服务于教学改革,实现信息技术与课程的密切融合,把信息技术从作为辅助教学手段转变为一种新的学习方式,发挥信息技术在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探究、合作交流等方面的优势,应改变以往将软件建设重点放在管理系统建设上的思路。

对于OA系统、人事管理、资产管理、图书管理、后勤管理等管理系统,采用各领域的领先品牌,通过基础平台集成到数字化校园中,在利用行业先进的软件产品同时提高了自身的管理水平,也减少了定制开发的不确定性因素。

四、信息化项目建设模式探讨

1、信息化建设模式应与时俱进、采用专业及规范的管理模式

信息化建设在强调重要性、先进性和紧迫性的同时,更不能忽视信息系统建设的风险性,要以科学的项目管理手段及创新视点来进行信息化建设。

近年来,很多大型信息化项目中引入了专业的信息咨询公司来代甲方进行业务流程梳理及信息化设计咨询服务。其专业设计及丰富的经验能使我们的信息化建设更加全面,先进,可持续发展。另外,自信息产业部2002年12月了“信息系统工程监理暂行规定”以来,在信息化建设项目中引进监理机制,已成为了政府部门和企业的共识。通过专业信息项目监理可明确项目技术方向、软硬件选型合理性;确认项目实施方案的可行性和安全性;规范项目实施的过程控制;保障项目资金使用的计划性和合理性;从而降低信息项目建设的风险。

2、更高层面的项目统一规划管理设想

分析各校信息化建设的主要内容,存在共性方面,主要包括:基础平台建设、各类行政管理系统、一卡通系统等。目前,已有某些区县教育局统一组织区内中职院校进行统一规划、招标、实施的先例。如果进一步推广到市级层面的信息化建设,在保证信息系统实施可靠性、数据接口统一、项目风险可控的基础上,还可充分借鉴吸收各校先进、特色的教学管理经验,大大降低各个信息系统分别建的成本与风险。相关设计及管理费用可由各个学校共同分担。更高层面的系统总体管理也益于中职系统各学校IT产品接口标准的统一,对未来各校信息交换、资源共享打下基础。

3、建立中职学校的市级教育资源学习互动平台

在国际教育领域,教学模式正从传统的课堂教学向立体化模式转变。所谓新的立体化模式,即纸版教材、网络教材和网络教学手段、课堂多媒体教学手段的综合运用。国内外一些优秀网络教育课程已经在很多知名网站免费开放,人们在家就能享受到世界顶级大学的公开课教育已经变成现实 ,这也预示着,教育资源将向开发性和共享性发展。

中职学校也应积极探索更开放的优秀教学资源共享和交流模式。目前,各个学校都在独立规划建设教学资源平台,这样不仅增大各校的建设成本, 也很难实现校际教学资源的共享。如能建立市级统一的教学资源学习平台,统一购买公共教学资源,并制定激励措施,鼓励各校将优秀教学资源传送到平台,实现校际资源共享。这样在节约资源建设成本的基础上,使得各校的主要精力放在创作具有本校特色的教学资源上,使信息技术和课程能真正结合、更能促进教育交流和教育发展。

五、结束语

信息化建设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涉及到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通讯技术与网络工程、软件工程、项目管理等多个方面,具有投资高、建设难、周期长、涉及部门和人员多等特点,甚至还要前瞻考虑市级统一管理。因此建设之前必须做好项目分析和规划设计工作,选择合理的管理模式,整体考虑、统一规划,统筹安排、分步实施,确保项目的进度和质量,降低项目失败的风险。

通过科学规范的信息化建设,在提高教学和管理水平的同时,也培养出一支高素质的信息化管理和应用的队伍,健全学校的各校管理制度,对中职教育的师资队伍建设、教育改革及教学管理都将有是很大提升。

参考文献

[1] 张健,秦晓辉. 中等职业学校信息化建设的实践与探索.教育信息技术. 2010年 第12期.

[2] 吕少平. 构建中职数字化校园规划标准与绩效评估. 中国教育信息化. 2009年 9月.

第10篇

摘要:长久以来,中国传统图书管理系统只有“仓储”的概念,没有“现代物流”的概念。本文提出一种基于ZigBee技术的标识与管理系统,并将这一系统应用于现代书库管理中。首先在书库工作现场构建基于ZigBee技术的无线局域网,然后将RFID扫描得到的信号经MCU处理后通过ZigBee通信模块发射到工作现场的网关节点,再通过RS-232的方式将网关数据传输到书库管理中心服务器,实现工作现场操作人员和中心服务器之间的信息实时交互与管理。

关键词:现代物流;ZigBee;无线局域网;RFID

中图分类号:TP212文献标识码:A

1引言

科学技术的不断前进推动着流通领域不断的革新与发展,基于ZigBee的书库的标识与管理系统融合了RFID技术、ZigBee技术和无线数据传输技术等,是先进的仓储物流管理方案,保证图书业务活动端数据的实时采集和传输,从而保证了实物流和信息流的完全一致,大大提高了书库物流效率, 加速了书库管理智能化的进程[1,2]。

2Zigbee 技术

Zigbee 是一种无线标准, Zigbee 的基础是IEEE 802.15.4,这是IEEE 无线个人区域网(Personal Area Network, PAN)工作组的一项标准。802.15.4 的MAC 层基于802.11 无线LAN 标准,但是它的物理层与流行的802.11b 物理层相似。ZigBee 有三个工作频段:2.402~2.480GHz、868~868.6MHz、902~928MHz, 共27个信道[3,4]。

3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3.1系统硬件设计

在每个书架上,都有一个显示屏和阅读器。运用电子标签技术建立货物身份,运用射频识别及ZigBee技术定位[5]每一件货物在仓库及货架位置,电子标签依靠阅读器发送过来的载波将存储的信息发送到阅读器,再由内嵌在阅读器中的ZigBee模块,通过ZigBee网络,最终传送给作为协调器的ZigBee 模块,从而使多台RFID阅读器无线连接自动组网或者与其他仪器、设备及不同协议读写器之间联网,实现数据的多点无线采集和传输的目的来实时掌握图书的物流信息,并将图书信息及书架信息动态的显示在书架的显示屏上。如图1。

采用的方法是在RFID系统的阅读器同ZigBee模块相连,来达成远距离标识与管理系统。这主要有以下几个优点:

1)低功耗,时延小。因为ZigBee 的传输速率低、数据量小,因此信号的收发的时间短,在非工作模式下,ZigBee模块又处于休眠状态下。

2)传输距离较满足实际应用。通信距离较大一般在10~100 m 内,加大发射功率后可以进一步地扩大其射频距离,并且在实际应用中可以通过建立多跳通信后,其通信距离也会提高。

3)网络容量很大。一个ZigBee 网络最多可包括255 个节点,再通过网络协调器将网络互连,其网络容量将达到很大,一个Zigbee 网络可以容纳最多65536 个从设备和一个主设备。

4)自组织网络。网络协调器可以自组织网络,采用CSMA/CA 方式进行信道接入。

3.2系统终端结构图

书库标识与管理系统终端由CPU、RAM、FLASH、液晶显示模块、RFID阅读器、Zigbee 无线通信模块、A/D 转换器、电源装置以及一些接口组成。其结构图如图2。

4系统软件设计

4.1网络的建立及设备的加入

ZigBee网络中,只有协调器可以建立网络,首先协调器的应用层调用NLME_NETWORK_FORMATION.request原语,发出建立网络请求,网络层收到这个原语后,要求MAC层执行信道能量扫描。然后网络层管理实体发送MLME_SCAN.request原语。MAC层收到后首先通过发送信标请求命令帧开始执行主动扫描,通过记录每次接收到的信标帧信息,扫描可用信道网络活动情况,并将扫描结果记录在个域网描述符列表中,最后找到一个最优信道。接着随机选择一个不与已有标识号冲突的网络标识号,并选择16位网络地址为0x0000,然后网络层向MAC层发送MLME_START.request原语。请求开始发送信标帧,运行新的个域网。网络层收到个域网启动状态后,通过NLME_NETWORK_FORMATION.confirm原语将告知应用层建立要求的网络状态。最后协调器应用层通过发送NLME_PERMIT_JOIN.request原语允许设备与网络连接。

子设备应用层首先设定待扫描的信道以及每个信道扫描的时间,调用NLME_NETWORK_DISCOVERY.request原语寻找合适的网络,网络层收到原语后,通过MLME_SCAN.request原语要求MAC层执行主动扫描获得目前网络描述参数。完成扫描后,网络层将发送NLME_NETWORK_DISCOVERY.confirm原语告知应用层。应用层根据情况调用NLME_JOIN.request原语从邻居表中选择所发现的网络加入。如果有多个设备满足要求,将选择到协调器节点深度最低的设备。网络确定后,网络层将请求MAC层管理实体对逻辑信道、PAN标识符等有关属性进行配置,发送MLME_SYNC.request原语获得它所要连接协调器的信标,实现与协调器的同步。然后调用MLME_ASSOCIATE.request原语到MAC层,协调器接收到连接请求后返回给子设备确认帧。协调器的网络层将分配唯一的16位网络地址给设备,并根据设备提供的信息在它的邻居表中为子设备创建新的入口,随后向MAC发送表明连接成功的MLME_ASSOCIATE.request原语。协调器网络层将通过向应用层发送NLME_JOIN.indication原语表明设备已经成功同网络连接。设备的MAC层收到来自协调器的连接响应命令帧后,通过MLME_ASSOCIATE.confirm原语发送给设备应用层表明加入成功,设备的网络层将在邻居表中设置逻辑地址信息。如图3。

4.2网络的整体结构的设计

本系统是基于IEEE802.15.4技术标准的ZigBee网络协议[6,7]与RFID相结合的无线标识与管理系统。该系统中汇集了大量的ZigBee节点和RFID节点,需要采用混合组网的结构才能覆盖较为广的范围。为了减少整个网络的功耗,保证网络中各节点的寿命,把节点分为四种类型,四种类型的节点收到数据包后,分别采取不同的数据包转发方式,从而达到降低能量消耗的功效。把网络中的节点分成四类:协调器(Coordinator)、RN+(RN:RoutingNode)、RN-和RFD。中心协调器、RN+以及RN-都是属于FFD节点。使用AODVjr路由算法的节点是RN+和中心协调器,使用ClusterTre算法的是RN-和RFD节点。中心协调器的主要作用是建立一个新的网络,给新网络设定相关的参数以及多网络中的节点进行管理,同时会存储网络节点中的一些相关信息等。当网络形成后,中心协调器还能够给其他节点充当路由节点。一般情况下由于中心协调器的重要性,采用的是持续的交流供电系统。而终端的RFD节点只是负责收集数据等信息,所以能够降低ZigBee网络能量消耗的策略主要还是是针对RN+和RN-节点。

5系统的测试

5.1系统数据传输可行性测试

先由ZigBee主节点组织一个网络,然后将与读写器相连的ZigBee终端节点加入到网络中。之后,ZigBee终端节点与ZigBee主节点之间就建立了点对点的数据传输关系。然后就可以把射频卡放到读写器天线辐射的范围内(经过测试为76mm),再检测上位机是否可以对射频卡内的信息进行控制[8]。

在实验前,首先要连接好硬件电路,做好以下工作:

1)将读写器应用程序写入STC89C52单片机中;

2)将ZigBee无线数据传输主节点和终端节点的应用程序分别通过CC2430、CC2431仿真器下载到各自的微处理器中;

3)开启上位机监控程序。

首先在ZigBee主节点上通电,先让其建立一个网络,然后给ZigBee终端节点和读写器通上电源,让其加入由主节点创建的网络中。将射频卡放到读写器辐射范围内,分别点击上位机程序的寻卡、防冲突、选择按钮,如果均出现“成功”表明选择射频卡成功,如出现“失败”说明读写器出现异常或者射频卡没有在天线区域范围内。然后,就可以对射频卡进行读写操作。

5.2系统无线传输距离的测试

由于本文的创新点就是利用ZigBee无线技术来实现RFID读写器与上位机之间的数据传输,因此ZigBee无线传输距离是非常重要的[9],表1是分别在空旷的实验室数据传输距离和在有障碍物的实验室条件下数据传输的距离。

通过表1我们看出开放空间条件下ZigBee无线通信技术传输数据的距离和在有障碍物条件下的数据传输的距离的差距还是很大的,而且在开放空间的条件下无线传输的距离十次测量的数据差别不大,而在有障碍物条件下,差别就比较大。原因可能因为具体环境比较复杂,无线信号受到的影响比较大,因此测试的结果数据差别相对比较大。所以在现实应用中,要根据现场环境的条件来放置主节点,这样才能顺利的完成传输数据。

6结束语

用ZigBee无线技术来实现RFID读写器与上位机之间数据传输,理想情况下传输距离可达50多米,如果再加大功率,数据无线通信距离可以更长,而且数据传输时没有方向限制,设备安装时也不需要布线,可支持多达上万个节点,极大的增加了识别系统的灵活性。由于ZigBee技术的稳定性还没有通过现实应用的严格考验,所以ZigBee无线通信技术走向成熟并大量应用到现实中还需时日。但是,ZigBee技术和射频识别系统的结合是大势所趋,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两者相结合后的优势将更为突出,基于ZigBee技术的物流标识系统将得到更好的应用。

参考文献

[1]康东,石喜勤,李勇鹏.射频识别核心技术与典型应用开发案例[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8:25-86.

[2]吴迪,龙兵,刘震.电子设备诊断系统中RFID系统与ZigBee网络混合组网的设计与实现[J].电子元器件应用,2011,4

[3]高守玮,吴灿阳.ZigBee技术实践教程[M].北京: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2009.6:48-50.

[4]ZigBee Wireless Networking Overview[J].Texas Instrument.2008.

[5]金春,罗祖秋,罗凤,陈前斌.ZigBee技术基础及案例分析[M].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2008.

[6] XiaohuiLi,kanglingFang, Jinguang Gu et al.An ImProved ZigBee Routing Strategy for Monitoring System[C].First International Conferenee on Intelligent Networks and Intelligent,2009:255-258.

[7]Jennic ZigBee Stack UserGuide[S].JN-UG-3017Revision1.4.2007.5

第11篇

关键词:云计算;教学资源;数据挖掘;优质资源

中图分类号:TP39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673-8454(2016)23-0055-03

引言

随着教育进步和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许多高校存在优质教学资源开发及利用的问题,同时也面临着人才培养与教学模式的制约局面,传y的教学资源管理方式,已经跟不上当前信息技术的进步与教育内容、教学方法的同步的需要[1]。许多高校针对课程建设、优质教学课件仍然采用传统的录播系统来完成录制工作。一方面存在专业录播造价高、数量少、课件录播时交互少、录播环境不适合教学场景等问题[2],所起到的教学效果有限;另一方面这些优质教学资源也缺乏一个规范的、统一的存储、管理和利用机制,不利于校内教学推广,学生也没有便捷的手段能够在课下共享、学习这些资源[3]。

云计算模式下教学资源管理平台可以很好地解决上述问题。可以提供一个易于分类、存储和共享的资源统一管理及服务体系,面向教师、学生及管理人员提供优质资源供给服务,存储于平台中的教学资源都支持跨时空的访问,对于教学资源的应用和分享起到了很好的作用[4]。该平台可以形成便于分享的教学资源服务体系,要能够体现出教育信息化和社会进步的特征,能够适应教育部提出的教学资源体系发展规划要求。

一、云计算模式下教学资源管理平台设计方案

云计算模式下教学资源管理平台的构建,整体上首先要考虑成本、时间、技术及实用的基本原则[5],同时遵循统一规划、具体需求导向、资源整合、资源共享、标准统一及数据开放的策略。首先要保障平台的可行性、技术可靠性、系统易用性及用户的可维护性[6];同时要保障平台的可扩展性、可伸缩性以及持续服务支持的能力,依靠平台的可扩展性[7],可以将学校内部分散的教学资源平台、学籍管理系统、图书管理系统、网上行为管理系统及一卡通管理平台统一整合起来,在系统内部可以构建数据交换平台,实现系统之间基础数据共享,避免形成信息孤岛。

1.实用性原则

从教学管理的具体需求出发,在构建资源管理平台的总体方案和基础硬件规划上充分考虑实用功能、减少总体成本。

2.安全可靠性原则

该平台提供给师生大量的优质资源,让师生能轻松自如地访问和建设教学资源,帮助教学工作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8];同时需要以行业领先的系统设计和集成能力,以健壮的系统性能保障系统的安全可靠运行。

3.用户操作简单易用原则

平台设计根据简单易用的原则,同时以提高系统运行效率为导向[9],根据不同用户的操作需求,分布对系统架构、功能模块进行优化设计,使系统在安装、升级、用户操作等方面达到简单易用、操纵简便。

4.平台可扩展性原则

系统设计和规划依托当前主流先进技术,采用开放式模块化结构[10],在保障满足学校现有需求的同时,也支持后续的扩容和平滑升级,具备优异的可扩展能力。

二、云计算模式下教学资源管理平台的构建

1.总体架构设计

云计算模式下教学资源管理平台分为数据源、分布式教学资源存储中心、数据挖掘分析、数据资源访问接口以及数据资源利用五部分,如图1所示。该平台将学校各种分散的教学资源整合起来,形成高校内部的教学资源云。可以面向全校师生提供课前、课中、课后的教学资源及教学管理的优质服务。

2.构建云计算模式下的教学资源管理平台

基于教学云中心,将高校所有教学资源组成一个个网络节点,形成云计算模式下的教学资源管理平台,整合了分散的教学资源、学籍管理平台数据资源、图书管理平台、学工系统、招生系统、一卡通管理系统等平台,将学校各分散的系统中结构化数据、半结构化数据以及非结构化数据通过数据采集、过滤、清洗及转换机制,存储在分布式教学资源存储中心,形成学校的教学资源中心。供学校不同用户通过数据资源访问接口进行访问。

云计算模式下的教学资源管理可以将学校分散的教学资源、分散的管理和服务、分散的设备设施和运行维护有机地统一起来,形成一个符合互联网特征的教学资源管理平台[11],从而响应学校教学改革、教学形式和内容转变的要求。

3.建设具有互联网思维的教学互动的教学模式

随着互联网信息技术的发展和移动互联智能终端的普及应用,学生获取知识和信息交互的手段越来越便捷和智能,传统的多媒体教学手段已经不能够满足当前教学形势下的要求[12]。而互联网思维的一个重要外延就是提供了基于互联网思维师生互动的课堂形态,它的创新之处在于支持多形态的教学课堂,不仅支持灌输式的教学课堂、师生交互式的课堂,更是通过云计算模式下的教学资源管理平台提供以学生为中心的“反转课堂”,提供了当前高校迫切需求的互联教学环境,对于教学理念的变革和教学方法的创新都是一个很好的提升。

此外,云计算模式下的教学资源管理平台用先进的互联教学思维,解决当前教学过程中互动手段少、互动模式僵化的问题[13]。不仅提供了传统的课堂教学互动功能,还可以通过传统互联网及移动互联网实现师生间的课题联动、分组讨论、交互解答、专题发言、学习评价、复习指导、团队协作等先进的教与学方法互动。

4.形成以学生为中心的,涉及教师和管理者的教学全生态圈

云计算模式下的教学资源管理可以构建学习生态圈、教学生态圈、管理和服务生态圈,形成了一个以学生为中心的,覆盖管理者、老师、学生之间的全生态圈的教学模式。其如图2所示。

(1)学习生态圈:为学生提供课件资源管理、电子课表推送、智能签到、课堂点评、课程点播、笔记分享、师生互动等多种业务和服务,贯穿学习者课前、课堂、课后全过程,方便学习者任何时间、任何地点的学习。

(2)教学生态圈:为教师提供常态教学资源积累与分享、备课指导、课表推送、教学资源管理、签到考勤、考试测验、师生互动等多种业务和服务,贯穿教师课前、课堂、课后的教学工作全过程,形成完善的教学生态圈。

(3)管理和服务生态圈:为管理者提供教学资源管理、电子课表管理、考勤管理、资产管理、消息通知服务、教室管理、教学评估、运行维护服务、大数据分析等业务管理和服务手段,围绕整个教学工作的全环节、全过程、全要素建立便捷、智能、高层次的、互联网化的管理生态圈。

三、构建云计算模式下教学资源管理平台的意义

1.适应当前人才培养计划的要求

人才培养是大学的根本任务和首要职责,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是高等教育质量的第一体现,是大学生存和发展的基础[14]。云计算模式下教学资源管理平台一方面顺应了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趋势,满足未来教学工作业务需求;另一方面创新了教育教学方法,倡导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积极促进了科研与教学互动,对于提高未来人才培养能力具有显著的支撑作用。

2.帮助学校建设完善的互联网教学生态体系

传统的教学资源管理平台限于设备的集成和功能的拓展,为了使用而建设,生命周期短,不能够满足教学工作持续更新的要求[15]。但云计算的思维引导教学信息化工作的体系化建设,把分散的教学资源作为一个个互联网节点,围绕教学这一主干,形成覆盖教师、学生和管理者等不同人员之间的健全的教、学、管理和服务体系,使教学和管理服务工作以生态链的形式不断地迭代业务、刷新服务,满足按需交付的教学和管理服务工作要求。

3.具有更高形态、更强交互能力的教学模式和方法

云计算模式下教学资源管理平台创新性将传统教师讲授转变为多形态的交互教学模式[15],不仅能够实现设备与教师课件的交互,更支持教师和学生利用自有的智能移动终端来实现课堂教学的无线投屏、双屏互动、屏幕共享,并支持由教师来进行无线投屏的权限控制。除此之外,云计算模式下教学资源管理平台也支持教师的课前云端备课和课前指导,支持学生课后的作业辅导和问题交流、讨论,支持课堂的教学评价和课后的课件、笔记分享,支持云端社区的教学互动和学习圈的构建[16]。提供了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更高课堂教学形态,提供了更强交互能力的课上、课下教学模式和方法,对于提升教学质量,增强学生学习兴趣,提高教师授课水平具有很强的促进作用。

4.提供优质的教学资源管理和服务工作

云计算模式下教学资源管理平台紧紧围绕教学管理和服务工作,以服务师生为目标,整合学校各种教学资源,同时可以利用大数据技术进行深度分析,为教学管理提供决策依据,从而帮助管理层科学管理,服务师生并产生更高效能,智慧融合整个高校教学工作的全过程、全环节、全资源要素,全面推进教学改革的创新性、革命性发展。

四、结论

高校在教育进步和信息技术发展的同时,面临着优质教学资源开发和利用的问题,同时也面临着人才培养与教学模式的制约局面,本文提出构建云计算模式下教学资源管理平台思路。进而提供一个易于分类、存储和共享的资源统一管理及服务体系,通过该平台可以向教师、学生以及管理人员,通过互联网提供全校优质的教学资源;存储于平台中的教学资源都支持跨时空的访问,对于教学资源的应用和分享起到了很好的作用。该平台能够体现出教育信息化和社会进步的特征,能够适应教育部提出的教学资源体系发展规划要求。

参考文献:

[1]冯登国,张敏,张妍,徐震.云计算安全研究[J].软件学报,2011(3).

[2]黄毅,李肯立.一种面向云计算的任务-角色访问控制模型[J].计算机应用研究,2013,11(3):13,17.

[3]李凤华,苏芒,史国振,马建峰.访问控制模型研究进展及发展趋势[J].电子学报,2012,12(4):24-26.

[4]谢怡,王航,刘新瀚,陈梓洋,孙知信.大数据环境下数据读取关键技术研究[J].计算机技术与发展,2015(3).

[5]邓集波,洪帆.基于任务的访问控制模型[J].软件学报,2013,23(2):13-14.

[6]初晓博,秦宇.一种基于可信计算的分布式使用控制系统[J].计算机学报,2010,24(3):54-57.

[7]林果园,贺珊,黄皓,吴吉义,陈伟.基于行为的云计算访问控制安全模型[J].通信学报,2012,16(4):25-29.

[8]周文琼,王乐球,郑述招.云环境下的数据库扩展策略的设计[J].计算机技术与发展,2014(3).

[9]吴丽,余文春.基于多服务器最优配置的云计算利润最大化技术研究[J].计算机应用研究,2015(5).

[10]余骏,肖健,于策,孙济洲.分布式文件系统本地数据访问的优化[J].计算机应用研究,2014(5).

[11]洪亮,陈继明.移动云计算中基于信息匹配的资源分配策略研究[J].软件导刊,2015(3).

[12]林碧英,王艳萍.基于Hadoop的电力地理信息系统数据管理[J].计算机应用,2014(9).

[13]刘月.云计算环境下分布存储关键技术研究[J].江苏科技信息,2015(4).

[14]于红岩,岑凯伦,杨腾霄.云计算平台异常行为检测系统的设计与实现[J].计算机应用,2015(5).

第12篇

所谓“任务驱动”,就是在学习的过程中,学生在教师的帮助下,紧紧围绕一个共同的任务活动中心,在强烈的问题动机的驱动下,通过对学习资源的积极主动应用,进行自主探索和互动协作的学习,并在完成既定任务的同时,引导学生产生一种学习实践活动。传统的教学方法是再现式的教学,以传授知识为主要教学理念,而“任务驱动教学法”是探究式学习,以解决问题、完成任务为主,每一位学生都能根据自己对当前问题的理解,运用共有的知识和自己特有的经验提出方案、解决问题。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能不断地获得成就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自主学习及与他人协作的能力。其基本环节包括创设情境、确定任务、自主学习和协作学习、效果评价。

二、工商管理专业《管理信息系统》课程的教学特点

《管理信息系统》(ManagementInformationSystem,简称MIS)是动态发展的,介于管理科学、系统科学、统计学、计算机科学及现代通信技术之间的一门系统性、边缘性、综合性和实用性极强的交叉学科,对理论性和实践性的要求都很强。而且,各专业在学习该课程时,围绕教学目标的不同,教学侧重点也有所不同。对于工商管理专业的学生,并不要求他们能开发出一套具体的软件,培养成为程序员、计算机专家,而应该培养他们成为能够适应现代信息化社会需要的、具备现代经济管理理论基础、掌握计算机科学知识及应用能力的具有宽基础、强能力的复合型优秀管理专门人才。因而,只需他们掌握管理信息系统的总体概念,培养他们从用户的角度、从有效管理的角度去考虑如何借助管理信息系统支持管理,进而再培养他们掌握信息系统开发过程和方法的能力,并在企业信息系统创建和开发过程中,能够与信息系统开发人员密切合作,提供有效的支持。但是,在MIS的实际教学中,由于课程内容抽象,涉及的学科知识面广,理论复杂及学生信息技术方面的知识基础相对较薄弱,教师不易讲得有滋有味和讲深讲透,学生也大都感觉教学内容过于枯燥,理解起来费力,与实际结合得不够紧密,与自身的专业知识距离太远。而且,在传统的MIS教学中,讲授过程过于理论化、书面化,学生不能真正理解所学知识,给教师讲授和学生学习造成了很大的障碍。

三、“任务驱动教学法”在《管理信息系统》课程中的应用

下面以笔者在课堂中的应用为例,说明《管理信息系统》课程中“任务驱动教学法”的实施。

1.创设情境:信息系统在我校虽然有所应用,但没有完全普及,还有许多有待开发或需要进一步改进和完善的地方。为此,在授课过程中,笔者让学生把学校理解成一家公司,把自己理解成该公司里的一名管理者,并了解公司现状,熟知自己管辖范围内的业务流程。接下来,让学生想象学校想在现有基础上,开发一套新的更完善的课程选修信息系统,需要我们提供内部的配合。

2.确定问题(任务):在工商管理专业学生学习《管理信息系统》的总体目标框架下,贯穿管理信息系统概论、管理信息系统战略规划、系统分析、系统设计、系统实施等这几个主要的学习重点,把学生整个学期内的学任务分解为以下12点小任务:

(1)以本学校现有的学生能接触到的信息系统(如图书管理系统、食堂打卡系统、学费清算系统、成绩查询系统等)为例,结合自己的理解,说明管理信息系统具有哪些特点。

(2)认真回顾在学校的两年里(本校工商管理专业是在大三的第一个学期开设《管理信息系统》课程),学校的信息系统发生过哪些改动?改动的原因是什么?有哪些是属于环境的因素?并以此说明管理信息系统与环境之间存在的关系。

(3)分小组进行,对学校管理信息系统应用现状进行调查,每个小组负责调查一个子系统。在调查前,要先对相关知识点进行讲解。

(4)每个小组选代表介绍调查结果,再综合总的调查情况总结学校信息系统建设的现状,并说明其处在诺兰阶段模型的哪个阶段,为什么?

(5)根据之前的调查总结,作出学校信息系统建设规划。

因为要完成整个学校信息系统的分析和设计,工作量太大,而课程时间有限,所以以下任务我们仅选取某一个子系统来进行,该子系统应灵活选取。因为学校的系统也在不断完善,应选取存在问题需要改进的子系统作为例子。在这里,我们选取的是学生成绩信息系统。

(6)在原来调查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入了解学校现有的学生成绩信息系统具有哪些功能?处理流程是怎样的?绘制出相应的业务流程图和数据流程图。

(7)找出原系统业务流程和数据流程的不足,提出优化和改进的方法,给出新系统所要采用的信息处理方案。对各小组提出的方案,通过公开分析和比较,选择出一个较优的方案。

(8)该新学生成绩信息系统的开发是否可行?从技术和管理上进行分析。(经济上的可行性,因为无法获取较详细资料,所以不进行实例操作)

(9)原系统的代码设计是否合理?有没有更优的方案?

(10)如果有需要新增数据表,请按照第三范式要求进行设计。

(11)根据对学校情况的调查了解,选择什么样的开发方式较好?

(12)系统开发成功后,根据应用学生成绩信息系统各部门的情况,及该系统与其他系统的关系,选择合适的切换方式。

这12点小任务涵盖了学习的重点内容,并以一个大任务的形式连接,使学生能把知识点连贯起来,并联系实际,进行自主性学习。

3.学生自主学习,教师跟踪指导。在任务实施过程中,强调发展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教师只是提供解决问题的有关线索,如相应新知识点的讲解和老知识点的回顾,需要搜集哪一类资料,从何处获取有关的信息资料等,在学生遇到问题时进行引导,而不是直接进行参考答案讲解。同时,为了倡导学生之间的讨论和交流,按任务的难度及工作量的大小对学生进行分组,使他们能够顺利完成任务,并通过不同观点的交锋,补充、修正和加深各自对当前问题的看法。

4.效果评价:在每个小任务完成后,让每个小组派代表进行公开陈述,然后师生共同来对他们的结论或方案进行点评,最后由教师提出一些建议,进行总结,整个过程必须本着鼓励的原则。这样既能够考查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情况,又能清楚学生的应用能力水平,还能够通过这种以学生为主体的参与方式让他们产生自己解决问题的动力,并从中获得满足感,增加学习该门课程的兴趣。

四、效果及存在问题

笔者在本校工商管理专业的MIS教学中运用了本文中介绍的“任务驱动教学法”,通过连贯性的小任务贯穿整个学期的课程学习,经初步尝试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主要体现在:

1.课堂气氛更活跃。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讲”的比重相对传统教学方法下的课堂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也都有较大提高,不再是机械地去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而是按照任务的要求去主动寻求解决方案,师生间的交流更多,思维碰撞也更多,气氛活跃。

2.学习内容更为开放。课堂教学中只是对学生提出探究性任务,并不存在统一答案标准,不同层次的学生可以根据自己学习的基础和对知识点的掌握程度做不同层次的探究,照顾到了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达到共同进步的目的。而且,因为经过自己的独立思考,大部分学生觉得会更有底气去质疑老师,然后在共同探讨的过程中,获得更深刻的认识,并以此激发学习更多新知识的兴趣。

3.综合运用能力得到提高。传统教学方法下的案例分析因为彼此之间无关联性,学生很难进行前后知识点的联合运用,对于学生综合能力的训练效果并不理想。而使用该方法后,学生在学习时少了严格的框架和标准,是自主地去探究,并且各个小任务前后连贯,能把书本各个知识及与现实联系起来,为此,从学生完成任务的情况可以看出,其综合运用能力得到了渐进式的进步。

采用“任务驱动教学法”后,《管理信息系统》课程教学取得了良好效果,但依然存在一些问题,这需要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不断改进:

(1)教学时间较紧迫。12个小任务看似不多,但是,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既要完成知识点讲解,又要多给学生“讲”的机会,并且还希望能留出足够的时间师生进行共同探讨,教学时间显然不足。如何利用一些课外的时间来补充教学时间的不足,但又不能过于增加学生的负担,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需要认真考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