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计算机基础知识教学设计

计算机基础知识教学设计

时间:2023-08-07 17:30:58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计算机基础知识教学设计,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计算机基础知识教学设计

第1篇

关键词: 中职学校 计算机基础课 分层教学法

以往职业学校是学生接受计算机教育的起点,但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和普及,中小学信息技术和知识教学的进一步推广和内容的拓展、完备,以及网络化学习方式的多样性、多渠道,在这种新形势下,中职学校以Windows操作系统,Office办公软件等为主要内容的计算机基础课的教育和课程设置都应当重新论证。

中职学校的学生继续学习计算机基础,进一步掌握计算机知识显然是必要的。其原因是:首先,信息技术日新月异,知识经济飞速发展;其次,我市推行在校学生必须参加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或市级技能鉴定中心考证考试,内容以Windows,Office,Internet为主;再次,中学的教学毕竟不同于中职的教学,受高考的影响,从学校领导到学生都没有把计算机基础的学习放在非常重要的位置;最后,中小学以信息技术知识教学为主,而职业教育是进行专业知识和技能技巧的传授,特别是着重进行适应社会发展和生产发展的实践动手能力的技术培训,是一种实用性很强的职业技术与技能教育。因此,中职学校学生对信息技术学习应有更高的要求,特别是自学计算机的能力。

一、问题的提出

在中职学校中,学生掌握计算机基础知识存在很大差异,有些学生基本上掌握了计算机基础知识和操作技能,而有些学生特别是来自农村的学生,由于当地的教学设施跟不上,对计算机基础知识则知之甚少。对于前者,学习内容重复,学生没有学习兴趣,对其来说是浪费时间;而后者则需要更多的学习时间和帮助掌握计算机基础知识和操作技能。可见中职学校开设计算机基础课存在了很大的困难,在中职学校计算机教学中必须创新课程设置、教学方法,跨越“零起点”平台,实施分层教学。

二、分层教学在计算机基础教学中的运用

中职学校的教师在计算机基础课的教学中,教学设计的各个环节都必须以分层教学理论的基础思想为指导,针对学生的具体情况设计自己的教学活动,才能体现分层教学的良好效果。

1.以等级考试大纲为基础,根据教学内容分层教学。分层教学理论的一个基本的要求和目的就是根据不同学生的具体情况和知识结构进行教学设计,确定教学内容则是实施教学设计的关键,也是计算机教学的基础。按照等级考试大纲规定,将计算机基础课内容分为计算机基础知识、Windows操作系统,Office办公软件、Internet等若干个模块。

2.以入学计算机模块考试为基础,进行编班分层。对学生分层是实施分层教学的一个出发点,如果不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进行分层或者分组,就不可能进行真正的分层教学。中职学生掌握计算机基础知识的层次差异是客观存在的,原因也是多方面的,所以中职学校的计算机基础教育已不再是“零起点”。新生入学以后,由学生根据自己掌握计算机基础知识的实际情况申报一个或若干个模块参加考试,考试通过的模块可以免修。通过考试,就能够清晰掌握学生的知识结构,然后依据计算机基础能力划分成不同的层次或组,实施分层教学。当然这种划分是动态的,学生通过模块化考试,就可以进入其他模块班学习,使学生保持良好的学习心态,营造积极向上的学习氛围。

3.以分层的班或组为教学对象,进行分层教学。教学活动是以学生的学为基础的。只有符合学生的实际情况,针对个体差异区别对待,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所提高。虽然依据学生不同的知识层次进行了分班或分组,但是在同一组中学生的知识层次和操作技能存在差异,学生的学习态度和方法也有所不同。因此,教师必须认真钻研教学内容和教学任务,根据不同层次学生的能力,授课内容按难易程度划分出相应的几个层次,在课堂教学中进行分层讲授。对于基础差的学生应以模仿性学习为主,让学生从模仿中慢慢找出规律;对于基础相对较好并善于主动学习的学生,对其提出教学任务,采用任务驱动的方法或协作学习的方法,让学生自己探索完成学习任务,激发他们进一步学习的兴趣。同时,还可以组成“一帮一”或互助小组的形式,让基础较好的同学帮助和带动基础差的同学达到互相帮助共同提高。

4.完善教学环节,进行不同层次的教学评价。不同的教学目标必然有不同的教学评价,不同的教学评价由不同的教学目标来支撑。在教学环节中,必须克服传统一张试卷或是统一的操作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而应依据不同的分层、不同的教学目标进行考核、评价。在实际教学评价中,根据不同层次学生的目标对学生进行分层评价,以其在原有知识水平上的进步和提高大小作为评价学生是否实现教学目标作为一个基准,是衡量分层教学法是否有效的一个重要手段。

注重学生的平时学习活动和操作活动,将过程评价、动态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结合起来对学习进行考核、评价,使学生的学习活动纳入平时有效的管理和监督之下,能够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客观公正的评价,反映出学生的真实水平。

三、思考

第2篇

关键词:中职中技学校;计算机基础课;分层教学

【中图分类号】G712

以往的职业学校是学生接受计算机教育的起点,但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和普及,中小学信息技术和知识教学的进一步推广和内容的拓展、完备。以及网络化学习方式的多样性、多渠道,在这种新形势下,中职中技学校以WINDOW操作系统,OFFICE办公软件等为主要内容的计算机基础课的教育和课程设置都应当重新论证。中职中技学校的学生继续开设计算机基础课。进一步学习计算机知识显然是必要的。其原因是:首先,信息技术日新月异,知识经济飞速发展;其次,全国开展计算机等级考试的同时,部分省市都在推行在校学生必须参加省级或市级技能鉴定中心或劳动部门组织的计算机基础的统考或考证考试。以贵州省为例,全省组织以在校中专生、技校生为对象的计算机等级考试,内容也是以Window,Office,Internet为主;再次,中学的教学毕竟不同于技校的教学,受高考的影响,从学校领导到学生都没有把计算机基础的学习放在非常重要的位置;最后,中小学主要以信息技术知识教学为主,而职业教育是进行专业知识和技能技巧的传授,特别是着重进行适应社会发展和生产发展的实践动手能力的技术培训,是一种实用性很强的职业技术与技能教育。因此,技校学生对信息技术学习应有更高的要求,特别是自学计算机的能力。

一、问题的提出

在中职中技学校中,学生掌握计算机基础知识存在很大差异,有些学生基本上掌握了计算机基础知识和操作技能,而有些学生特别是来自农村的学生,由于当地的教学设施跟不上,对计算机基础知识则知之甚少。对于前者,学习内容的重复,学生没有学习兴趣,对其来说是时间的浪费;而后者则需要更多的学习时间和帮助来掌握计算机基础知识和操作技能。可见中职学校开设计算机基础课提出了很大的挑战,那么在中职学校计算机教学中必须创新课程设置、教学方法,跨越“零起点”平台,实施分层教学。当代美国著名心理学家、教育家卢姆提出的掌握学习理论认为:“只要在恰当的材料和进行教学的同时,给每个学生提供适度的帮助和充分的时间,几乎所有的学生都能完成学习任务或达到规定的学习目标”。这个学习理论为我们进行分层教学提供了理论依据。

二、分层教学在计算机基础教学中的运用

中职中技学校的教师在计算机基础课的教学中,教学设计的各个环节都必须以分层教学理论的基础思想为指导,针对学生的具体情况设计自己的教学活动,才能体现分层教学的良好效果。以等级考试大纲为基础,进行教学内容的分层。分层教学理论的一个基本的要求和目的就是根据不同学生的具体情况和知识结构进行教学设计,确定教学内容则是实施教学设计的关键,也是计算机教学的基础。按照等级考试大纲规定,将计算机基础课内容分为计算机基础知识、Window操作系统,Office办公组件、Internet、PowerPiont等若干个模块。

以入学计算机模块考试为基础,进行编班分层,对学生分层是实施分层教学的一个出发点,如果不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进行分层或者分组,就不可能进行真正的分层教学。新生入学以后,由学生根据自己掌握计算机基础知识的实际情况申报一个或若干个模块参加考试,考试通过的模块可以免修。通过考试,就能够清晰掌握学生的知识结构,然后依据计算机基础能力划分组成不同的层次或组,实施分层教学。当然这种划分是动态的,学生通过模块化考试,就可以进入其他模块班学习,使学生保持良好的学习心态和积极向上的学习氛围。

以分层的班或组为教学对象,进行分层教学教学活动是以学生的学为基础的。教学只有符合学生的实际情况,针对个体差异区别对待,有针对地进行教学,这样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所提高。教师必须认真钻研教学内容和教学任务,根本不同层次学生的能力,授课内容按难易程度划分出相应的几个层次,在课堂教学中进行分层讲授.对于基础差的学生应以模仿性学习为主,让学生从模仿中慢慢找出规律;对于基础相对较好并善于主动学习的学生,对其提出教学任务,采用任务驱动的方法或协作学习的方法,让学生自己去探索完成学习任务,以激发他们进一步学习的兴趣。同时,还可以组成“一帮一”或互助小组的形式,让基础较好的同学帮助和带动基础差的同学达到互相帮助共同提高。

完善教学环节,进行不同层次的教学评价、不同的教学目标必然有不同教学评价,不同的教学评价由不同教学目标来支撑。在教学环节中,必须克服传统一张试卷或是统一的操作来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而应依据不同的分层、不同的教学目标进行考核、评价。在实际教学评价中,根据不同层次学生的目标对学生进行分层评价,以其在原有知识水平上的进步和提高大小作为评价学生是否完成教学目标作为一个基准,是衡量分层教学法是否有效的一个重要手段。注重学生的平时学习活动和操作活动,将过程评价、动态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结合起来对学习进行考核、评价,使学生的学习活动纳入平时有效的管理和监督之下,能够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客观公正的评价,反应出学生的真实水平。

三、思考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学生获取知识的渠道不仅仅局限于课堂和老师,所以教育工作者必须转变教育观念,接受先进的教育技术和手段,不断改革创新,让学生自始至终愉快地学习,尽力满足学生的求知欲,不断提高教学效率。分层教学以各层次学生的发展水平为教学的出发点,符合教育科学的理论和原则,但是必须从实际出发,灵活使用,不能形成思维定势,在具体操作过程中应该因教学内容的不同和教学对象的变化,不断探索新的教学模式,才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分层教学是教学的手段,而不是教学的目的。通过分层教学,目的是全面提高学生素质,培养他们的应用创造能力,为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奠定基础。分层教学有利于教师准确地把握教学对象,制定分层的教学目标,采用相应的教学手段来提高教学效果。但是需注意的是分层教学应与其他教学手段密切结合,才能更好地发挥其作用。综上所述,在中职中技学校计算机教学中运用分层教学理论,不仅提高计算机基础课的教学效果,而且更好地解决了学与学生个体差异的矛盾,构建了新的教学模式,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参考文献

[1]祝智庭.现代教育技术―走向信息化教育[M].北京: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第3篇

关键词:工程模式;应用型;课程改革;教学方法;教学目标

中图分类号:TP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3)05-1115-02

应用型人才是指能够将专业知识和技能应用于所从事的社会职业的一种专门的人才类型,这种人才多在基层,在生产和工作的第一线,他们的特征主要有:

1)善于在学习、工作、生产中发现问题并运用自己掌握的知识加以探索解决。

2)善于利用多种平台和手段认识问题、处理问题和解决问题。

3)有协作精神和协调沟通能的力,且与人为善。

4)具有严谨、求实、创新的心理品质。

5)精技术、懂管理、会做人,具有很强的理解能力。

一个好的应用人才,首先除了能够对一个问题深入追究下去以外,更需要很强的理解能力、会做人、会沟通,关心一个团队的目标是什么,管理的需求是什么。好的应用型人才应该有这些概念,否者就不知道目标是什么。

工程教育模式是国际工程教育改革的最新成果,已经具有完整的体系设计和高度的可操作性。《计算机基础》课程是非计算机专业的公共基础课程,对于初次接触计算机课程的学生而言往往存在无法学以致用的问题。而应用型本科院校皆在培养以一线工程师为主的高层次应用技术人才,因此,如何培养学生的计算机基础知识和操作技能就成为一个晗待解决的探讨问题。这里我们将探讨和研究并结合自己所承担的课程在教学活动中进行实践。

1 教学内容的改革教学现状分析

1.1 教学内容的选取

计算机基础教材内容分为计算机基础知识和应用软件操作两部分:在计算机基础知识部分,重点讲解计算机的基本理论和软、硬件基础,使学生掌握计算机学科的基本概念,基础知识、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从宏观上对计算机学科有一个清晰的认识和了解。在应用操作部分,使学生掌握各应用软件的使用技巧和操作方法,通过对应用软件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各个应用软件的操作,为其进一步从事计算机的应用奠定基础。

1.2 学科交叉内容的选取

计算机基础课程是一门承上启下的课程,也是一门计算机的入门课程。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发现,由于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对计算机基础知识的薄弱,导致其计算机的应用操作也是初次使用,熟练掌握就存在一定的困难。因此在教学中我们除了重点介绍基本理论外,还更加注重对操作技巧的培养和实践,以至于详细细致的讲解和指导。在讲课过程中扩大了学生的知识面并提高其对知识的灵活运用能力的提高。据授课之前的统计(以20122013(1)学期1206201班级的授课为例)有67%的学生会进行简单的 Office操作,89%的学生从没有接触过 Photoshop及 Flash软件,3%的学生基本不会使用电脑。授课后,其90%的学生都能够独立完成操作,成效显著。

1.3 修改大纲和编写反应改革成果的配套教材

教学大纲是体现对学生掌握知识的要求,教材是教师传授知识的载体。随着现代改革的深入和学科前沿的发展,两年来我们两次修改、补充、完善教学大纲,于此同时,积极参加新教材的编写,再版了《计算机应用基础》教材。通过完善教学大纲和参与教材编写,为培养应用型人才打下了基础。学生也希望结合实际教学,学到更多的计算机应用技能。

2 教学手段改革教学模式改革

针对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的现状,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教学模式改革。

2.1 削减理论课学时数,加大实验课程学时数

将原有的理论学时搬到实验机房授课,相对于加大了实验课程的学时,使学生有更多操作练习的机会,更好地消化理解所学内容。体现应用型人才的动手能力的培养。

2.2 教学内容改革

近两年,结合不同的应用软件,对教学内容进行合理调整,强调“少而精”贯穿整体优化原则。加强未接触课程的讲解,多练多操作。

2.3 教学方法改革

改革教学方法是教育思想和观念的重大突破,也是深化课程和教学内容改革的必须。合理而有效的教学方式能启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及创造力,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我们认为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科学的运用多种教学方法相结合,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培养良好的操作应用能力和创新意识,全面提高学生的实际工作能力和综合素质。

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我们利用了多种教学方法:项目驱动法、启发式方法、参与式方法、导入式方法、案例教学方法等,真正做到教学内容模块化,模块内容项目化,项目内容案例化。

3 结束语

以上是我们教学过程中的一点经验和体会。随着计算机应用的不断发展和完善,如何提高计算机基础的教学,培养和造就大批适应社会需求的应用型创新人才,仍将是我们面临的一大课题。计算机基础教育必将得到重视和普及,也会遇到新的情况和问题,我们将立足现在,放眼未来,不断探索适合计算机基础学科自身特点的教学模式,为培养造就出更多的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做出贡献。计算机基础教育必将得到重视和普及,也会遇到新的情况和问题,只要我们不断的按照应用型学生学习规律追求和探索,科学施教,就一定会取得更大的成绩,为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1] 张居晓. 提高高校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基础教学质量的策略[J].计算机教育,2011,1(54).

第4篇

【关键词】初中;计算机;课堂;教学策略

计算机是初中教学的重点内容,与其它学科对比分析,计算机教学更具备实际意义,对学生的综合发展有一定的引导作用。但是受到以往应试教育观念的影响,导致大部分中学生也没有认识到计算机教学的必要性,只是将计算机教学看作是副科,这样致使计算机教学工作的推广受到约束。因此,在实际发展过程中,需要全面展现计算机的优势,优化以往的初中计算机课堂教学策略。

一、指导看书的教学方案

这一教学方案的提出是因槭艿郊扑慊教学的特殊性所决定的,依据计算机教学促使学生了解操作计算机的方案,学生结合对计算机的全面学习达到终身受益的目标。计算机教学中存在很多抽象化的知识点,如英文字母构成的程序编码等,学生在实践操作中喜爱操作但却忽视了书本知识的认知和理解,导致实践操作难以获取预期的成绩。若在课堂教学中实施“灌溉式”教学,教师成为教学的主体,学生只是被动接受教师提出的知识,会逐渐降低学生学习的信心,打击学生的自信心和创造思维、指导看书的教学方案主要是为了让学生依据课本构建正确学习方案。课本中计算机知识过于复杂,抽象性的知识难以理解,实践操作存在困难,但是计算机教材是学生学习计算机知识的重要工具。在学习计算机基础知识的过程中,教师最先要做的是引导学生应用正确的方案阅读教材,在阅读中认识各种形式的操作要求、相应英语单词以及经常应用的图表等。之后,要引导学生阅读课本中存在的图片,并且进行深层次的研究和分析。插图是课本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展示了计算操作的图例方案、电脑中经常出现的菜单、窗口以及对话框。教材中存在的插图与教材有着一定的关联,结合插图实施教学有助于学生在阅读课本时更好的理解和分析相关知识点,促使学生构建判断插图和理解插图的能力。同时,在理解插图的基础上,依据实践计算机操作,促使学生认识知识点的能力得到提升。由此可见,阅读是学习计算机基础知识的根本内容[1]。

二、任务驱动的教学方案

这种教学方案主要是针对学习计算机目标不准确的学生提出的,其主要是为了构建学习方向,结合学习计算机知识的问题。计算机课堂教学是为了增强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和基础知识点的理解能力。初中生大部分都认为中考中没有计算机的考试科目,所以不需要努力学习。由此,在实际计算机课堂教学中,教师需要结合实际发展和现实需求设计教学内容,促使学生实际学习的知识和实践操作训练的技能可以解决实际生活中存在的问题,这样不但可以优化学生的计算机操作技能,还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和兴趣,提升实际课堂教学的质量和效率。

三、自主学习的教学方案

这种教学方案是以学生为学习主题,教学工作与学习任务设计的活动大都以学生为根本,更多的展现出学生的自觉能动性。计算机知识较为多样化,应用的范围较为广泛,学生在学习计算机基础知识上存在一定的自觉性,结合自身的兴趣爱好可以选择不同方向的知识点。自主学习的教学方案是一种突破传统意义上学生服从教师设定的形式,教师需要结合实际学生的学习情况设计一套满足学生学习和应用的教学方案,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会对知识进行对比、整合、研究以及应用。在学习过程中,为学生留下广阔的学习空间,学生可以结合自身的学习兴趣,自主选择学习的重难点,在基础理论知识学习过程中,支持学生应用多样化的学习方式。在学习文字输入过程中,学生可以结合自身的喜好和学习方案选择多样化的汉字输入方式。在学习内容中,学生可以选择平面设计、Word界面的基础操作等相关知识。由此,在教学设计中,教师可以拓展教学的范围,为学生提供更多发展的平台和机遇,促使学生在轻松愉悦的环境中自主学习。

四、支持研究的教学方案

这种教学方案是因为学生在学习计算机知识过程中具备研究兴趣和对未知问题的好奇心,这也是实施研究性教学的基础,当然也是学生拥有强大学习动力的基础。支持研究的教学方案不但是初中教学中应用的一种教学方案,更是学生在未来学习中可以自主学习和研究问题的重要保障,此学习方案以学生发展为基础,有效实现了学生的个人价值理念。支持研究的教学方案一种开发性强的教学方案,可以选择的问题答案非常多,存在多种解答的途径。在实际教学中,学生可以提出自身构成的理念,并没有唯一的答案。支持研究的教学方案最重要的目标是培育学生的创造性,可以在学习中发现更多的问题,构成寻找问题和解决问题的优质学习习惯,促使学生拥有的计算机技能可以解决现实生活中出现的问题[2]。

五、结束语

总而言之,依据目前发展情况分析,我国初中计算机教学工作中存在一定的问题,这就需要教师在实际教学中优化以往的教学方案,注重展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正确应用合理的教学方案,全面总结教学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提升实际课堂教学效率和质量。

参考文献:

第5篇

关键词 项目教学法;教学设计;多元整合

中图分类号:G642.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4)04-0073-02

1 引言

计算机应用基础作为职业学校公共基础课程,旨在培养学生的基本科学文化素养、服务学生专业学习和终身发展[1]。这就要求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要以学生为主体,树立为专业服务、为就业服务、为市场服务的理念,从而最终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为了实现这个目标,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中广泛采用了项目教学法。

项目教学法通过创造某种特定的情境,以项目进行任务驱动,倡导学生参与教学的全过程,以学生为中心,融“教、学、做”为一体[2],充分发掘学生的创造潜能,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

项目教学最关键的环节是课程教学项目设计,课程设计的优与劣直接关系到项目教学实施的成与败[3]。因此,如何把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教学内容转化成与学生需要相关联的一系列项目,就成为项目教学活动中的关键任务。

计算机作为信息工具,其价值不在工具本身,而体现在计算机的应用层面。因此,不能将计算机应用基础项目教学设计局限于计算机知识技能本身,而要依据不同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将与学生切身利益相关的专业、职业、岗位、市场等要素整合进教学项目设计中,才能真正体现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才能有效地完成计算机应用基础的教学任务。

2 项目教学设计中的多元整合方法

与专业主干课程整合 护理专业的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是在第一学期开设的,同学期开设的专业基础课程有正常人体学、中医护理、护理礼仪等。在进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设计时,考虑到学生的专业需求,在计算机教学项目中整合医学专业课程相关内容,让学生在完成计算机教学任务的同时,增强对专业知识的理解和认识,提高学生的专业学习能力,实现公共基础课程为专业课程服务的目的。

在对护理班进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Word章节的教学中,项目设计为“利用Word知识制作医学专业电子书”,项目内容并行包括正常人体学、中医护理、护理礼仪等科目,考虑到任务量和新内容衔接的难度,允许学生依据专业课程的教学进度,分组完成部分章节。项目实施过程中,学习小组选择一门课程作为项目对象,将从多种渠道获取的内容资料、课堂笔记、实验记录、操作视频等作为内容热点纳入电子书项目。内容资源分类搜集完毕后,运用Word排版技术进行加工处理,最终形成各学习小组独特的专业电子书。整个设计和实施过程,将计算机基础知识和医学专业知识有机地融合在一起,学生分工合作、探讨学习,既加强了学生对专业理论课的学习,又加深了对计算机信息处理能力的认识。

与健康教育活动整合 护理专业学生作为未来的医务工作者,在掌握医学专业知识的同时,还需要具有职业道德、人文素养、实践能力、社会责任感和服务意识。因此,在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项目教学设计中,整合与学生职业相关的健康教育活动,就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依据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计划,10~12月将进行Word、PPT等章节的教学活动,这个期间,社会上会开展高血压日、糖尿病日、艾滋病日等疾病预防日的宣传活动,借此机会,将活动纳入课程整合的范围。让各学习小组确定一个宣传主题,运用前期学过的Internet知识进行资料的搜集、整理和汇总,运用Word和PPT知识进行加工,运用色彩、表格、图表、音频、视频等多媒体元素进行渲染,增强资料的表现力和说服力,从而达到更好的宣传效果。这样,学生在掌握计算机技能的同时,又积极参与社会活动,在实践过程中体验到作为医务工作者的自豪感和使命感,对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职业认同感起到积极的作用。

与工作过程整合 职业院校的学生经常有这样的现象,在学校时不爱学、学不好,但是到医院实习2个月,基本操作都会了。这种现象一方面说明教学环节和工作环节相脱节,另一方面则是知识在得不到实践应用的情况下难以巩固。因此,给学生营造工作情境,让他们在“工作过程”中学习,是一种有效的学习手段。

在对护理班进行的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PPT章节的教学中,教学项目设计为利用PPT知识制作静脉注射讲座。由于项目内容涉及一年级护理班学生未学过的专业课程,为了降低项目实施难度,提高项目适用性,给学生提供许昌中心医院护理SOP手册,并请护理专业教师为学生做了简要示范。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借阅图书、去医院实地观察、搜索教学视频等资料,通过录入、扫描、拍摄、剪辑等多媒体处理手段将资料数字化,最后用PPT软件将处理过的静脉注射数据有力地展现出来。这样,学生一方面在计算机项目中体验了本专业的工作情景,促进了专业知识和技能的掌握;另一方面,学生会积极探究计算机处理信息的方法,提高计算机知识的理解力和计算机技术的掌控力。

与就业方向整合 实践证明,在学习过程中,如果没有一个明确的目标导向,就会偏离目标或不能有效地完成目标,最终导致学生失去学习动力。因此,学生入学伊始,职业院校就会开展职业方向教育,目的就是让学生明确自己的专业导向和职业目标。然而职业方向教育不是一蹴而就的,还要在学生学习过程中不断地营造和加强。

因此,在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中,培养学生利用计算机这个信息工具,更好地了解岗位知识,定位职业目标,弥补自身不足,明确努力方向,就成为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教学任务之一。将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最后一个综合项目设计为年度护理专业岗位需求报告,引导各学习小组通过网络搜索、电话访谈、实地调查等多种形式,搜集本地医疗单位的岗位数据和用人条件,然后将数据输入Excel中进行分析处理,生成岗位需求统计图表。最后,各学习小组将调查报告以PPT讲座的形式展示出来,形成最终的岗位需求报告。整个计算机项目的实施过程,既是学生一步步认识岗位需求,查找自身不足,明确努力方向的过程,也是综合运用计算机基础知识为专业服务、为就业服务的过程。

3 多元整合需要注意的问题

整合的专业课程内容不能太超前 要考虑学生对专业知识的把握能力,控制项目实施的难度,做好可行性分析。应该整合学生正在学习的专业课程,这样对学生而言,一是愿意做,由于项目内容本身是需要考核的,在目的导向作用下,学生有了学习驱动,可以边做项目边复习专业知识;二是可以做,项目内容需要的资料是正在学习的课程,教材、图片、音频、视频等数据都是现成的,便于搜集。这样就能增强项目与学生之间的关联度,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确保项目的有效实施。

教学设计方案要增强互补性和耐受性 项目内容应该设定多种选择方案,一方面增加学生的选择余地,突出学习小组的个性化特点,在成果展示阶段就降低了出现雷同事件的几率,不至于单调乏味;另一方面,还可以扩大涵盖专业知识的范围,提高各学习小组二次实施的热情。

教学项目设计要循序渐进,要重视知识掌握的规律性 多元整合这种模式的教学设计,增大了学生学习的信息量,加强了知识之间的关联性,对学生的计算机水平要求也就更高。为了保证学生项目实施的有效性和质量,要提前做好计算机知识的铺垫,还要有一定的伸缩度,不要仅仅局限于课本内容,要培养学生利用已有计算机知识获取新的计算机知识的能力。比如,制作电子书项目要求进行目录编排,而《计算机应用基础》教材上没有涉及,但是学生可以利用前面章节学过的Internet技术,找到目录编排的操作方法,并将它应用到电子书项目中。

4 结束语

基于多元整合基础上的项目教学设计,能够培养学生的信息视野、合作能力和探究精神,真正实现“在做中学,在学中做”的职业教育理念。学生自主构建的计算机知识体系,将成为构建专业知识体系的技术保障。

参考文献

[1]王欢.关于中等职业教育文化课教师专业发展的思考[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0(9):73-78.

第6篇

【关键词】中学 计算机 科学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3.09.119

中学计算机教学不仅要使学生学到计算机基础知识和计算机操作的基本技能,还要使学生在德、智、体、美、劳诸方面得到全面发展的需要。因此,计算机教师在对学生进行“双基”教学和培养的同时,还必须对学生进行必要的科学态度教育和各种能力的培养,使学生的素质得到全面的发展。

一、中学计算机教育的现状

为了解现在中学生掌握计算机知识的程度以及学习方向,我们在部分中学作了一次问卷调查。发现:1.大约有40.6%的学生家里已有计算机,接触过计算机的占100%。2.仅有15%的学生具有专长,如排版设计,图片处理,网页制作等等,75%的学生只会做简单的排版设计,其他一窍不通。3.大部分同学都意识到,计算机是末来工作、生活的重要工具,计算机的使用技能是必要的。4.图像处理、INTERNET知识等包含创造性与新奇性的信息则受到同学的关注。大部分学生对DOS命令不感兴趣,认为DOS命令过时。

从以上调查可以看出,现在的中学生普遍具有学习计算机知识的愿望,但层次不齐。对于滞后于时代的内容不感兴趣,追求新奇和富有挑战性的新信息。同时,在传授知识这方面,学校教育正逐渐失去优势地位。导致这一问题的最根本的原因有:1.起点假设有误;2.教材内容跟不上时代的发展;3.教材知识点编排不合理;4.教学目标不明确。

二、培养实事求是的态度

实事求是 是指从客观存在的实际情况出发,详细地占有材料、运用理论思维,对所得材料进行科学分析和研究。在计算机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最根本也是重要的就是使他们养成实事求是的态度。如在计算机实验中,必须消除实验中的主观性。要求学生对程序运行结果要实事求是地报告,坚决反对为了达到“通过”程序而去“造数据”等弄虚作假的行为。

三、培养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态度

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是的根本特点,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根本的原则之一。计算机教学中培养学生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态度,要从培养学生正确对待计算机理论的学习态度入手。这就要纠正学生中存在的两种不正确的学习偏向。一是只重视计算机基础理论的学习,忽视计算机实验的重要作用;二是他们仅仅对计算机实验感兴趣,而对计算机基础理论的学习不够重视。上述两种学习态度都不是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态度,都不利于学习质量的提高。

四、培养严肃认真、一丝不苟的态度

学习科学知识与搞研究、做学问一样,都要有严肃认真、老老实实、一丝不苟、精益求精的态度。如在计算机实验的过程中,要使学生做到:对实验操作步骤、操作方法等每一个环节都必须认真对待,不可马虎。在计算机基础知识的学习过程中,不应出现“差不多”这样的字眼,应持严肃认真、一丝不苟的态度,不能满足于一知半解,更不能不懂装懂,自欺欺人。

五、培养诚实谦虚、脚踏实地的态度

说过:“学习的敌人是自己的满足,要认真学习一点东西,必须从不自满开始。”在计算机教学中,要教育学生能正确对待自己的学习成果。不仅能看到自己学习中的成绩和优点,更要善于发现自己学习中的不足和缺点,虚心向教师请教,向他人学习,通过刻苦努力弥补学习中的不足,克服缺点,改正错误。学习计算机科学技术需要勤奋、踏实的学风,认为可以通过走捷径,不花力气就能掌握计算机科学技术的想法是十分有害的。因此,要教育他们在学习中养成实干精神,要一步一个脚印的学习,不能急于求成。

六、培养勤学好问、勇于探索的科学态度

王充说:“不学不问不能知也。”在他看来,学问就由“学”和“问”这一对矛盾组成的。“学”要勤奋,勤奋学习是学生获取科学知识的主观能动性的反映,是学生从事创造性活动所必备的基本条件。“问”要善于提问,所提的问题是有意义的,善于提问是积极动脑思考的表现。心理学的实践证明,思维总是从问题产生的,人的智慧就是在不断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发展的。计算机教学中学生智慧的增长与进步也是如此。在计算机基础知识的学习以及计算机实验中,就在不断提出问题,然后再对所提的问题求得解决。总之,勤学好问是好奇心和求知欲这种可贵品质在学生身上的表现。没有这种好奇心和求知欲就根本谈不上探索和创新。这与那种只满足于一味的“占有”和“贮存”知识的态度是完全不同的。提出问题之后还要解决问题。在教学中,有些问题可以从书本上或通过简单的实验得到解决。也有的问题在书本中并不能直接得到答案,它往往需要灵活地、综合地运用已有知识,或上机实验,经过刻苦的努力和不断探索才能得到科学的答案。后一种情况对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是有益的,对于未知充满好奇心并急切地想求得答案的学生,他们会以极高的热情和积极性去不断搜索论据,找出科学的答案,这样做不仅能使他们获得牢靠的计算机知识,同时也培养了勇于探索的科学精神。

以素质教育为中心是当前各级各类教育部门的工作重点,而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任务是培养学生具有良好品质,形成科学的态度。所以,在中学教学中,不但要重视文化知识的学习,而且更重视渗透科学态度的教育。以上是我在中学计算机教学过程中,总结出的一些粗浅的见解,希望能得到同行的指教。

多媒体课件的制作需使用多媒体创作系统,是一种集成软件,开发环境包括:多媒体开发平台、多媒体制作工具软件及多媒体资源库,使开发者不必关心多媒体程序设计的繁琐细节,而集中精力于多媒体课件的教学设计工作。因此多媒体的制作变得非常易学易用,操作简便,任何一个没有电脑知识的普通教师均可以编制出丰富多采的多媒体课件。这种开发工作不需要熟悉计算机语言,只需会用鼠标即可,犹如备课时翻阅资料一样,在多媒体资源库中选出适当的内容,把它放进课件中就可以了。

参考文献

第7篇

【关键词】职业技术教育 计算机基础课程 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3)30-0078-02

第十六次全军院校会议后,学校训练任务调整为士官高等职业技术教育,重点突出士官岗位任职能力的培养。士官作为部队军事训练管理的基本骨干、装备和技术保障的一线人才,迫切需要提高其信息技术应用能力,为此,学校组织开展了首届学员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比武竞赛活动。这次比武竞赛活动,一方面,充分展示了学员的学习成果,激发了学员的学习兴趣,增强了学员综合素质;另一方面,检验了教学转型后我校计算机基础课程的课堂教学效果。这次参赛的200多名学员中有50名学员获奖,计算机操作应用水平较高,但也有部分参赛学员成绩不理想,参赛作品质量低,这些现象既有学员学的问题,也暴露出我们教的不足。如何进一步深化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改革,提高学员信息技术应用能力,为部队培养出“懂技术、会管理、能组训”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下面,本人结合自己在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中的体会,谈几点粗浅的认识。

一 紧贴学员岗位任职需求,实施计算机基础课程项目教学

项目教学就是教学双方通过共同实施一个完整的“项目”工作来展现教学全过程。项目教学在教学内容上不再以“知识点”为线索,而是根据人的接受能力及信息时代的需求,改用以“项目”为线索,精心组织项目,使其符合学员的认知特点,强调所学知识的实用性。计算机基础课程实施项目化教学需要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项目要紧贴岗位任职需求

任课教员要深入部队基层一线,对士官学员岗位任职需要进行充分调研,全面研究部队与专业相关的工作岗位以及岗位的典型工作任务,并把典型工作任务或专业课程的学习要求转换成典型的教学任务,再根据典型教学任务设置相关教学项目。在进行教学内容项目化时,可以邀请专业教员参与教学项目的共同开发,以增强项目内容设置的针对性,满足不同专业学员的学习需求,最终实现学员综合能力和综合素质的提高。

2.项目设置要注重层次性

由于士官学员的计算机应用能力参差不齐,对计算机基础知识、应用技能的理解和领会速度及深度都不尽相同,我们在进行项目内容设置时,既要贴近工作岗位,模拟工作中的具体情境,充分体现工作岗位所需要的技能、素养和态度,又要根据学员的实际水平注重项目内容的层次性,项目设置要按由小到大、由易到难的层次推进,避免出现学员吃不饱或吃不了的现象出现,满足不同层次学员的学习需要。

3.项目要注重协作能力的培养

项目教学最显著的特点是“以项目为主线、学员为主体、教员为主导”,在项目教学活动中,学员是主动学习者、探究者、协作者、交流者、实践者和评价者;学员之间是相互交流、相互协作关系。因此,教员要有意识地设置一些要求多个学员共同合作完成的项目,培养学员之间的相互协作能力,增强他们的团队精神。

二 重视教员队伍建设,实现教员队伍“双师化”

教员队伍建设是士官教育发展的关键环节。所谓“双师型”教员,简单地说就是既能从事理论教学,又能从事实践教学的教员。计算机学科的“双师型”教员队伍,不仅要熟练掌握计算机基础理论知识和各种常用软件的使用操作技能,而且要掌握必需的专业知识和具备一定的部队工作经验。只有教员具备双师素质,才能有效指导学员完成课程项目化方案设计、协同操作与实施教学等一系列任务。重视教员队伍建设,实现教员队伍双师化,一方面,要确立双师教员能力素质标准,除了按政治、军事和职业道德等公共素质要求外,要重点确立专业理论、教学实践能力和岗位实践经验三方面的能力素质标准;另一方面,要找准双师教员培养途径,对现有教员,应根据个体实际,按照分层分类、固强补弱、弱项优先的原则,统筹安排其下部队锻炼、参加教育理论培训。此外,还应通过竞赛比武、示范引导、外送培训、业务考评等多种方式对教员进行持续培养。

三 注重课堂教学设计,实现课堂教学过程一体化

课堂教学过程“教、学、练”一体化是指在“教”中通过项目任务驱动,精讲教学内容、引导学员积极思维、调动学员的学习积极性;在“学”中突出学员学习的自主性,重视学员自学能力的培养;在“练”中突出求知过程的合作性,倡导教员和学员共同探索,倡导学员与学员共同学习。实现课堂教学过程“教学练”一体化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要以项目推进理论知识的学习

计算机基础课教学中普遍存在学员不愿听理论课,而实践课上又非常活跃,为了改变这一现状,教员在进行课堂教学设计时,可以将理论知识讲解贯穿于各个项目教学之中,即项目需要什么理论知识就讲什么知识点,使枯燥的理论融合在注重实践操作的项目中,以实践带动理论知识的学习和掌握,反过来理论再指导实践,使理论实践并进,真正实现学员在用中学,教员在学中教。

2.要突出学员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作用

“教学练”一体化教学模式以工作过程为导向,课堂由教员为主转向以学员为中心,改变以往“教员讲,学员听”的被动教学模式。教员把工作任务设计成教学项目交由学员完成,从信息的收集、方案的设计、项目的实施及评价,都由学员自己负责,学员在完成项目的过程中锻炼各种能力,充分体现学员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作用。

第8篇

关键字高中计算机;主体;教法;实践

【中图分类号】G434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3-8500(2013)01-0372-02

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计算机已经成为人们日常生活和工作不可缺少的工具,同时它也是高中教育中必不可少的一门课程,它的教学不同于初中教育。它要着重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和应用能力,要鼓励学生多动手、勤实践,使他们向专业化和行业化方向发展。那么在日常的教学中如何去贯彻与落实呢?以下是我个人就几年计算机教学实践得出的见解。

1激发学生的主体作用,应以学生知识基础为依据

我们的教学要真正激发学生的主体作用,必须以学生的知识基础为依据,去处理好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在教学工作中,我们不能一味地以理念为理念而不顾学生的实际情况。根据实际情况,如果学生的基础知识很弱,那我们就必须从学情出发,去设计好建立在学生知识水平基础上的教学环节,在这种已有的水平上去积极调动学生的主体性。

我们的计算机课程中,不同的课程有不同的难学之处,相应的有不同的学习基础要求,我们在各自教学的实际中一定要根据不同的要求去设计好课程。比如,若是一个一点计算机基础知识都没有的学生,直接让他去学习flash课程,而且还是半个月之内就必修完成,那肯定有相当的难度,而且硬学的效果也不好。因为这类学生存在着认知上的困难,在此情况下,要想很好地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更需要我们老师去做种种努力――基础知识的点滴补充、计算机常识的系统概述及不应有的错误的随时纠正等。除此之外,“课前知识补习”不失为解决这一困境的一个有效方法。

按照教学常规,新课之前我们不会强求学生进行预习,而当我们的阶段教学有了教学困难时,学科知识的“课前学习”将不仅仅再是一般意义上的学习,更是一个补充缺失知识的过程。按照教师的要求,学生在课前作比较充分的准备,这个过程包含了基础知识的积累与新问题的发现。通过这种“课前学习”形式的“自主探究”,让学生逐步丰富自己的计算机基础知识,并在此基础上学会发现问题,从而更积极地参与到课堂的教学活动中,发挥其应有的主体作用。

2灵活教法,提高质量

要根据高中学生的实际,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以提高其教学效果。例如,实行任务驱动。例如在教学 Word 综合应用――图文混排时,可以这样引入新课的。首先出示两张纸,一张是普通的只有文字的黑白纸,一张是有彩色图片的纸。在内容完全一样的情况下,让学生比较哪一张比较好看,大部分学生都会选择有色彩的一张。然后在出示用计算机制作的一份问学生:“现在你们喜欢哪一张纸呢?为什么?”学生当然更喜欢用计算机制作的具有效果的纸。教师再提问:“那你们想不想做一份这样的纸呢?”同时鼓励学生说:“其实,通过学习你们也会具有制作这样小的能力,让我们一起来制作一份属于自己主编的小吧。”布置一份个性小的制作,比较符合职高学生求新求异的心理,在这样一个任务的驱动下,课堂教学的主导者将从教师转变为学生,课堂气氛讲从“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

3注重培养学生动手实践能力

在计算机教学中最常用到的就是多媒体网络教学,所谓多媒体网络教学就是老师在主机上操作,学生在每一台子机上观看老师的操作(确保每台子机都和主机联网),通过网络教学介绍完一个知识点的应用,然后提出问题,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完成。上课前,计算机老师一般都事先把上课要用到的资料都发到学生的每一台电脑上,学生只要找到路径直接打开就可以用了,甚至有的老师把电脑都已经帮学生开好了。这样做可以为学生争取更多的上机时间,但这样会使学生对老师过于依赖,一遇到故障就束手无策。因此,我认为,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操作能力更重要,要让学生在实践动手过程中发现问题,然后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实际上老师上课只起到一个引导作用,就是鼓励学生自主学习,自己解决学习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不懂时通过多媒体教学系统向老师请教或通过多媒体教学系统的小组讨论,互帮互助,学习计算机的知识面拓宽了,学习效率也就提高了。另外,在多媒体教学中,老师还应该注意要有针对性。针对不同的阶段和不同的内容,多媒体教学的形式、内容、时间安排都应有所不同。同时,针对不同的学生,使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和评价方法,也即要注重分层教学。

4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和合作精神

第9篇

关键词:新时期;计算机;基础教育

一、引言

当今时代,我国的计算机基础教育又一次步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而对于计算机基础教育,需要注重素质培养,能力培养和全面应用的原则,全方面培养出具有实践经验的计算机专业人才,只有这样才能够为我国的现代化建设培养人才,促进我国社会科技和经济的发展。所以针对当下的计算机基础教学进行有效合理的改革和创新是一项势在必行的任务。

二、新时期计算机基础教育改革与创新的必要性

从全世界角度来看,对于计算机基础知识的教学主要划分为两个时期。首先一个时期是在计算机发明的初期,这一阶段重视对计算机的程序设置,而且那时候计算机是一种专业性很强的学科,所以也只有一些重点的院校才会开设。所涉及到的语言也只是LOGO语言、Basic语言和FORTRAN语言[1]。到了上个世纪八十年代的时候,人类对计算机的教学开始进行了一个新的时期。这时候的计算机已经成为一个基本技能,而高校内所涉及到的计算机课程也多了起来。对计算机基础教育进行培训教学需要从实践方面出发对有效的教学方法进行总结,目前从宏观的角度来对计算机进行基础教育尚且很难达到既定效果。在创新理念下,计算机基础教育体系也没有被充分的发展和发挥出来,所以在教学观念上仍然维持着传统的教学思维,那么怎样通过计算机的基础课程来对学生更好的培养呢,这就需要对计算机的基础教学状态进行转变,从这里也能够看出在当今时期进行计算机的基础改革和创新是十分必要的。

三、新时期计算机基础教育教学改革与创新策略

(一)了解学生的认知结构

因为人与人之间的差异性和先天结构与后天教学模式的不同,导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知识结构存在必要差异。相对于其他学科而言,计算机基础知识的逻辑性和层次性非常强,举个简单的例子,比如各个进制之间的相互转换,这只有将二进制和十进制的转换桂策充分掌握才能够更好的掌握和理解八进制和十六进制与十进制的转换规则。这样才进行计算机基础教学的时候,可以在学生现有的认知基础上进行教学设计,这样可以有效避免因为传授知识的时候跨度太大、难度太高而导致的学习效果受到影响。

(二)采用多种教学方法相结合的授课方式

对于计算机基础这一门课程而言,其课程复杂且繁琐,只有采用丰富多彩的教学形式才能够更好的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对这一门课程充满兴趣。所以教师在教课过程中应该扮演起引路人的角色,使学生充分的学习相关知识,开拓视野[2]。传统的讲课方式基本上是教师在上面拼命地讲,而学生却并不一定好好听,这主要是因为师生之间缺乏必要的互动,很多学生大都是被动的在接受相关知识的学习,所以在学习过程中缺乏主动性,也不能够创造性的对各种知识进行创新。计算机基础教学有很高的实践性,理论知识只有经过实践的检校和巩固才能够更好的熟记于心,从而利用到相关的行业当中。多以在讲课的时候可以采用多种教学方法,比如任务驱动型的教学方法,为学生安排一些实际任务,像是完成某种财务报表或者指定简单的软件等等,以此来提高学生学习的效率。

(三)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工具

计算机教学本身就需要利用计算机时间操作来完成先关的教学任务,最简单的例子,比如在电脑资源管理器当中实现文件或文件夹的移动,这就需要借助计算机来完成。比如编程设计一个计算器,这需要借助计算机编辑代码来实现,同时还需要配合教师的讲解和学生的主观练习,才能够促使学生更快的对这一知识点详细的掌握。很多院校并不重视对现代化教学手段的运用,在讲课的时候基本上很少用到现代化教学媒介[3],这样的缺失会对教学质量产生极大的影响,严重的阻碍了学生学习能力的提升。所以为了更好的做好新时期的计算机基础教学工作,需要充分利用当前的各种现代化教学工具,除了计算机本身以外,新的教学组织性质也比较多,比如现代化实验室教学、图书馆教学、专用教室教学等。只有在当前的教学过程中不断采用新的教学方式,才能有效避免因为单一性教学所导致的效果不佳和学生学习积极性差等问题。

(四)及时进行教学反馈工作

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可能会因为认知不足等问题所导致的学习效果出现偏离,所以教师应该做好反馈工作安排。这样能够根据学生对相关信息的反馈来调整教学,这样的反馈调节对于学生的学习来说效果非常显著,而教师需要注意的是在教学的过程中应该侧重对学生认知技能的缺点进行分析统计,并及时有效的对相关信息做出反馈。要不断的促使学生对现有的知识技能进行调节和完善。比如说在学习代码编程之时,学生可以将自己设计的作品交给老师,进行课堂汇报,这样学生作业的完成情况便一目了然,同时教师还能够对其进行评价,指导学生在编程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这样也能够使其他学生对观看的过程中对相关知识有所了解。

四、结语

本研究主要就新时期计算机基础教育教学的改革和创新进行分析,文中笔者涉及到了一些自己的主观看法。笔者认为计算机基础教学是学生掌握计算机知识的基础工作,能够为学生以后掌握更深层次的计算机学习任务打好基础,因此做好该门学科的教学工作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李向东,孙莉娟.高校计算机基础教学面临的挑战及对策[J].焦作大学学报,2013,24(04):162-164.

[2]魏平,熊伟清.计算机学科教育若干问题思考[J].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3,24(06):234-326.

第10篇

一、信息技术教学与学习的学科特点

1.信息技术学习具有很强的实践性、生成性。

信息技术的学习目标大多表现为通过具体的技术作品(如文档、多媒体展示文稿、动画、程序、数据库、网站/页、人工智能程序/系统)来解决实际问题,表达信息和想法,交流思想和感受,等等。因此,实践性是信息技术学科相对于其他学科又一突出的学科特点。而实践中的各类问题或任务往往具有很高的复杂性和不可预知性,需要学习者激活、调用、组合自己学到的有关知识和技术,临场生成有效的解决方案来解决问题,可以说信息技术学习结果的应用具有很高的临场生成性。有时甚至需要学习者在自己已有知识、技术和经验的基础上,创造出新的技术来解决问题。从这个意义上讲,信息技术学习的实践性往往与创造性密切相关。

2.信息技术学习应该是一种富有认知灵活性的学习过程。

由于信息技术学习和活动都要涉及新知识的学习与理解、操作命令的尝试与熟练、作品的设计与规划、技术操作与作品开发、调试和优化等过程。因此,信息技术的学习过程是一个综合的、系统的过程。加之前述的信息技术应用的生成性和实践性,信息技术属于典型的结构不良领域(ill-structured domain)的知识(Spiro、Feltovich、Jacobson、Coulson,1995)。结构不良领域有以下两个特点:第一,概念的复杂性:在应用知识的每个实例中,都包含着许多应用广泛的概念(知识点)的共同作用,而不是只涉及某一个知识点;第二,实际应用情境间的差异性:在各个具体的应用实例中,所涉及的概念是不同的,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也不尽相同。

二、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从“要我学”转变到“我要学”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只有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才会积极、主动地去完成学习任务,信息技术课尤为如此。因此,要特别注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真正达到寓教于乐的目的。

在讲解《图片处理与加工》一课时,教学重难点是PhotoShop工具的使用。为了完成这一教学任务,我以学生平时参加活动时的电子照片为素材,提出了“将不在同一照片中的两个人合影”的教学任务。学生一下子就兴奋起来,非常积极地学习,课堂效果当然不言而喻。在讲解《视频编辑》一课时,我以电影电视节目片段、学生喜欢的音乐及学校各大活动视频为素材。学生感觉到是身边的信息,学习的欲望非常强烈,课堂气氛也非常活跃。学生不仅轻松地掌握了视频编辑的基本知识,而且都能制作出美丽的视频文件,教学目标顺利达成。

显而易见,只有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其充分发挥学习的主体作用,才能真正实现从“要我学”到“我要学”的质的飞跃。

三、以“中观教学设计”理念来指导教学

从课程设计的范畴来看,教学设计可以分为微观、中观、宏观三个层面。微观设计是指对单节课层面所进行的教学设计;宏观设计是指针对某一学科课程或整本教材进行的教学设计;中观设计是指介于课程与课时之间所展开的教学设计,通常是对课程单元或主题模块的设计。

例如,我在讲解高中信息技术选修课程《多媒体技术应用》中的“声音素材的编辑与制作”一课时,考虑到整个单元的内容为“视听制作”,将中观目标定为制作一个“天上的街市”配乐视频作品。本部分任务是让学生录制“天上的街市”配乐诗朗诵,通过和以后几部分任务合作,以达到中观目标,结果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中观教学设计的应用,能使整个学习内容很好地融合,使教学环节环环相扣,方便对教学内容的整体把握。

四、选择适当的教学模式

根据高中信息技术学科的基本特点,我在教学过程中坚持以“任务为主线、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采用了以下几种教学模式,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1.边讲边练。

信息技术学科是实践性、操作性非常强的学科之一,所以一堂课我一般只安排15分钟左右进行讲解、示范,讲完一个问题就让学生实践、操作。

2.精讲多练。

讲课内容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作出适当调整,力求精讲、少讲,仅把学生普遍感到陌生的知识点及难点作为主要内容来讲,把时间最大限度地放给学生去操作实习。

3.结合多媒体课件,使教学过程形象、生动。

多媒体课件以其生动的图像、声音等效果已越来越受到各学科教师的欢迎。运用多媒体课件进行教学,能够提高教学效率。

4.演示教学过程。

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网络的功能,一步一步演示给学生看,一边演示一边讲解,事实证明,以这种方式进行知识的讲授,学生学习的效率非常高。

5.合作学习,共同进步。

师生之间可以相互学习,学生之间也可相互探讨、切磋。学生的思维比较活跃,教师一定不要低估学生的能力。每节课我都挑选几个出色的学生和我一起进行辅导。这样学生提出的问题可以得到及时解决。

6.耐心辅导,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和兴趣感。

在上机过程中学生会提出各种各样的问题,在整个辅导过程中,教师要站在与他们平等的角度,切忌不耐烦,也不要因为问题简单而嘲笑、训斥学生。

7.分层教学。

目前,计算机在我国正处于普及阶段,学生掌握计算机基础知识不尽相同。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试着进行分层次教学、因材施教。

第11篇

关键词:计算机基础公共课;问卷调查;设计分析

中图分类号:G80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9599 (2012) 19-0000-02

1 前言

近些年,由于社会的进步,科技的更新,计算机科学已经被广泛运用到各个领域,所以计算机教育对大专院校而言就显得尤为重要,应该将其设置为基本教学内容之一。大学开展这门课程一方面能培养学生具备计算机应用基础知识的能力,另一方面还可以使学生运用计算机相关知识解决本专业领域中的问题。为使计算机基础课程在教学实践中更加符合实际,我校计算机教研室在全校范围内对所有师生开展了一次问卷调查活动,在了解广大师生需求和意见的基础上,对变革学校计算机基础课程设置收集详实资料。

2 调查问卷设计

本次问卷调查分教师、学生两种类型,问卷内容包括计算机基础知识、应用软件基础、计算机数据库和数据处理及时等知识范畴。问卷采用选择题的形式将相关计算机基础教学课程知识点列出,供受调查者根据自身实际选择相应的答案。下面将两种问卷的主要内容列举出来供读者参考:

(1)教师调查问卷。在教师调查问卷中,偏重于了解不同专业教师在教学一线对计算机知识需求的要求范围。教师问卷的内容如下:1)基础专业知识的掌握。这方面主要了解我校不同专业教师对相关计算机基础知识、计算机安全、计算机操作系统基础知识、网络常识(涵盖网络设备常识、网络技术基础、网络安全维护等)等方面的教学应用需求情况,在调查中不需要受调查者在问卷上进行相关描述,只需在非常必要、需要、不需要中选择即可。2)程序设计方面。这块主要了解各专业教师的相关知识储备情况。例如对程序设计基础知识、常用程序设计语言、软件工程基础、数据结构、程序设计的方法和步骤、程序调试方法等知识的需求情况,各专业教师根据自己的教学经验和掌握的程序设计相关知识在问卷中选择相应答案。3)数据处理方面。数据处理技术在网络多媒体教学中得到广泛应用,教师掌握一定的信息数据处理技术对开展新的教学模式具有重要的意义。在问卷上我们根据教学需求情况设置相关选项,教师把有用的选项勾出即可。

(2)学生调查问卷。本次问卷调查中针对学生学习能力强、思维敏感、活跃的特点,为了解当前我校在校生对计算机及相关知识的掌握情况,将学生问卷内容设置如下:1)学生们对计算机知识的掌握情况。在问卷中将计算机课程中的知识点设计为调查选项,学生根据自己能够掌握的相关知识和各自的学习情况在不同的选项中做出选择。通过这种形式掌握学生对计算机知识的了解和应用情况。为了确保调查的可信度,学生问卷设置了计算机系统知识考核环节。2)计算机技术在师范高等专科学院中的应用。为了解我校的计算机应用具体情况,问卷中列出了计算机技术在校园中的主要应用领域,其中包括教育信息化、精确师范教育、教育科学化、数字化等,学生在问卷调查中可根据各自专业的需要,结合自己对计算机课程的了解,选择感兴趣的内容打钩,有一定计算机基础的学生,在这一环节可以展示出自己对计算机知识的了解程度。

3 调查过程中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思路

在我国目前的高校计算机基础教学中,课程设置一般是按照传统的文化、技术和应用三方面分阶段性的基础教学设置的。我校作为师范类院校在实施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时既要严格遵守教育主管部门的相关要求,又要结合本校实际,把握计算机技术发展潮流,结合师范院校师资培养的要求,创新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改革,在课堂教学中大胆改革课程内容,在确保教学成果的前提下,大刀阔斧改革教学模式,进行创新教学法的实践。笔者认为,在计算机基础教学课程改革中,应该坚持以下思路,即:面向新时代人才培养的要求,在巩固理论教学的基础上,改革课堂教学模式,调整授课内容,大力推进实践教学法,重点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际应用水平。着力于提高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实现专业人才的综合培养。

4 调查后课程设置分析及建议

通过这次问卷调查,我们意识到,在师范院校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中,设置科学合理的教学课程至关重要。计算机基础教学要重点突出应用性特点,在课堂教学中加强学生的上机操作培训,充分利用教育信息化带来的教育方式和教育手段的变革,通过对教学课程的改进创新计算机课程的教育模式。教育者要转变教育理念,加强专业化教育的同时在授课过程中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强化创新型人才的培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师范类院校培养的是未来的教育工作者,在信息化普及程度越来越高的将来,教育工作者掌握一定的计算机基础知识,具备良好的信息素养的、较高的计算机辅助教学能力将成为未来教育事业必然的要求。为了适应这一要求,我们前瞻性的将我校的计算及基础教学具体课程设置建议如下:

(1)加强对学生实际应用能力的培养。计算机是一门应用学科,在课程设置上,不仅要加强理论教育,更要重视对学生基本操作技能和实际应用能力的培养。我校属于师范类高校,肩负着培养掌握计算机辅助教学手段、能够在信息化条件下完成网络媒体教学的未来教育工作者的重大使命。因此,在计算机基础教学课程设置上,要强化对学生的计算机基本操作技能和实际应用能力的培养。勇敢打破不适合现下育人目标的传统教学模式,积极探索符合时代潮流、适应新型人才培养的全新的计算机教学新模式,尽量延长学生的上机时间,在课堂上教师把时间重点倾斜在学生的上机实践上。在课程设置上尽量分组安排课程设计,学生们在教师的指导下分组合作完成课程设计;学有余力的学生可以安排他们参与教师的科学研究和教学研究项目,增强他们的实践应用能力。

(2)强化计算机辅助教学。根据最新颁布的计算机基础教育大纲要求,高校计算机基础教育应由基础性向实用性转变。在计算机基础教学课程中,这一要求总体得到实现。但由于计算机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计算机升级换代加速进行、信息化的普及对教师不断提出新的要求,计算机基础课程的设置在一定程度上客观限制了部分学生的学习能力。因此,笔者倡导,学校应该对一些在专业学习上学有余力的学生开设一些计算机辅修专业和一些计算机专题培训,可以跨年级成立各种计算机兴趣小组,通过小组活动既能实现对计算机基础教学的有效补充,又满足了优秀学生在计算机基础课程学习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计算机知识的需要。

(3)实施信息化条件下的多媒体教学。现代社会已进入信息化时代,信息技术无处不在。在大学校园里,校园网络也成为现代化校园必不可少的基础设施。学生在这样的环境下学习计算机相关课程可谓是条件得天独厚。实施网络多媒体教学对学生们学习计算机课程具有重大意义。首先,网络媒体的互动性使得学生学习计算机知识的兴趣浓厚,通过与网络的互动学生的学习热情被激发起来;其次,网络多媒体教学使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过程有了更大自主性,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学习基础自由选择相关的学习课程,一切尽在自己的掌握之中,学习的主动性也就进一步增强。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师范类院校在校园信息化方面应增加投入,加强现代化信息技术基础设施的建设力度,打造现代化的数字校园环境。

(4)将计算机基础课程与学校其他专业课程有机整合。计算机基础教学课程的设置,要强化对其他专业的渗透,结合各专业要求和我校师范院校性质进行课程设置和组织教学。我校的计算机基础教学课程的设置是为了学校培养信息化条件下各专业优秀师资力量而服务的。因此,各专业在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的内容上,要灵活把握,与时俱进,除了规定的教学大纲内容外,还应该考虑将计算机技术的最新应用成果作为重要内容进行介绍,使学生掌握计算机技术的常用软件工具和方式方法。加快计算机基础课程与专业课程的融合,在专业教学中倡导使用网络多媒体教学,以确保学生对计算机技术学习的连续性。

(5)改革教学模式,充实计算机基础教学课程内容。在计算机课的教学过程中,笔者发现,学生对计算机基础课程的认识同其他专业课程一样,认为计算机课也是一门必修的基础学科。但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内容设置却是综合性的,不像其他专业课一样,只涉及某一专业领域。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内容一般涵盖计算机基础性和通用性的一些概念、技术及应用,多是一些综合性的基本知识。学校开设计算机基础课程就是为了培养具有良好的计算机素养的师资力量。它在学校各院系培养计划中是一个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只有不断更新教学内容才能使学生不断进步,达到提高师范院校学生综合素质的目的。

5 结语综上所述,在社会科技不断发展与进步的同时,计算机科学已经被广泛运用到各个领域,因此,高校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教学质量好坏对未来人才素质的培养有着直接影响。科技正处在日益更新的阶段,计算机应用基础的教学改革也需要广大教师不断的去探索、实验。这就要求学校广大教职人员进一步借鉴其他高校的成功经验,从我校的实际情况出发,认真研究出一套行之有效的方案,培养出一批拥有高素质、高水平的人才。通过这次问卷调查,我校的计算机基础课程设置进一步得到科学合理的安排,教学内容更加符合各专业的教学实际。

参考文献:

[1]刘运奇.高校计算机基础公共课教学改革策略刍议[J].甘肃高师学报,2012,02:106-108.

[2]马骏,赵瑞虹.探索高中计算机基础教学[J].现代阅读(教育版),2012,07:116.

[3]詹泽慧.计算机基础课程中的组合式任务驱动教学设计[J].中国教育信息化,2011,07:63-65.

第12篇

关键词:高职教育;教学模式;计算机基础课程

中图分类号:TP3-4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计算机行业的发展也在不断突飞猛进。我国高职院校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要教学目标,而计算机专业是学校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1]。在科技高速发展的当今社会中,计算机应用已在全国范围内得到普及,且计算机网络技术也在飞速发展。计算机基础知识的应用已渗透在我们生活、学校、工作的每个环节,因此,高职院校的计算机教学的意义越来越重大。然而,高职院校计算机专业基础课程教学模式过于陈旧,无法跟上科技发展及社会进步的步伐,且与学生的个性特点及思维方式不能有机结合,完美融合,所以计算机专业基础课程教学未能实现既定教学目标。因此,在高职院校教学过程中,任课教师需根据时代的进步,学生的个性特点及思维方式,不断探索新的教学模式,完善计算机专业基础课程体系,提高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质量,增强学校办学能力。

1 高职计算机专业基础课程教学模式改革

1.1 理论知识、实训项目开发、应用实践一体化教学

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目标是通过让学生理论知识掌握,培养学生的计算机基本操作能力,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先将基本概念、规律讲清,讲透,让学生充分了解和掌握理论知识及规律原则。高职院校的计算机基础课程是由基础硬件知识、办公软件应用知识、多媒体技术应用基础知识、网页设计等多方面的内容沟通组合而成的一体化项目体系。在教学过程中,需要让学生先掌握基础知识,在进行实践操作,在操作中深入理解和掌握理论知识,最后将技能运用于实际操作,并不断进行创新研究,最大限度地开发计算机软件的应用空间,增强计算机软件的应用价值[2]。具体教学模式为:首先,根据具体教学内容设计深入浅出的基础理论知识学习。其次,给学生提供相应样文,让学生根据样文形式及要求上机操作,教师在学生操作过程中深入讲解相关概念。最后,对学生操作过程中出现的主要问题进行讲解,并逐一进行操作演示。例如在Word的应用教学中,教师在讲解相关理论知识后,给学生每人发一张样本,让学生根据样本的格式、字体、行间距等要求进行操作。样本内容应尽量涉及全面知识点。一体化教学模式能及时有效的将理论知识与实际操作紧密结合,相互融合,降低了理论知识学习的难度,同时增强了学生实际操作能力,有利于提高学生计算机综合应用能力。

1.2 创造生活化课堂教学情境

随着教学综合实力的增强,近年来高职院校的在课堂教学中已普遍应用多媒体、投影仪等现代教学工具。在计算机基础课程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利用现代教学工具,将枯燥、深奥的计算机基础知识通过现象的方式讲授给学生。根据具体教学内容,精心设计新颖的教学模式,为学生创造和谐轻松又贴近生活的课堂学习环境,充分调动学生学习地积极主动性,激发学生好奇心,增强学习兴趣。如在Photoshop软件的应用学习中,教师可通过多媒体教师,利用教学网络,在讲授相关理论基础知识后,在课堂上现场为学生演示钥匙的制作过程。在制作过程中,边操作边讲解图层、路径、工具等常用操作的应用方法及演示各种使用效果,并通过多媒体放映相关知识点板书,让学生做笔记,使学生在观察欣赏中接受知识,轻松掌握知识。课后布置学生自行绘制属于自己的钥匙,将课堂知识点运用于实际,巩固基础知识,并拓宽学生创新思维。

1.3 组织社会实践活动

计算机基础课程学习是门理论性和实际性紧密结合的学科,因此,其教学模式必须摆脱以往以课堂教学为主的教学模式,把更多的时间运用于实践活动。高职院校计算机专业群体多为个性鲜明、思维敏捷活跃、动手能力极强,勇于探索创新的学生。计算机专业教师应正确认识教学对象的个性和特点,在教学过程中,将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有机融合,为学生创造丰富多样的社会实践活动。鼓励和组织学生多参加一些专业性较强的社会实践活动、技术竞赛活动、科研活动等,并积极对学生进行相应的辅导工作,巩固学生基础知识,挖掘学生潜能,增强学生勇气和自信心。例如组织学生开展PPT大赛,并根据实际条件将学生作品以各种形式在学校或社会上展示,并对作品进行等级评估,对优秀作品作者给予相应奖励。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且有利于挖掘学生潜能,让教师更了解学生的性格特点及优缺点,为因材施教教学模式地开展提供良好依据。

1.4 以案例或任务为驱动,组织分层次教学

高职院校教学以培养实用型人才为目标,计算机专业学生培养应朝综合能力应用型人才方向展开。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照本宣科无法适应学生的个性特点,更不符合人才培养教学要求。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学应精心进行教学设计,充分挖掘基础知识的实用性、典型性、趣味性等,通过独具特色的任务布置或案例讲解让学生在学习操作中领会每个知识点的使用价值,并在完成任务或案例的过程中发现问题,探讨问题的解决方法。

以案例为驱动的教学模式中,教师要留给学生更多的主动思考空间。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主要问题的设置,引导学生思考,培养学习自主学习能力及扩散思维能力,让学生自行发现、分析、解决问题,增强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并让学生感受完成案例的成就感,增强学习自信心[3]。以案例为驱动的教学过程,实际上也是一个分层次教学的过程。因为在复杂的案例创作中,为了题干工作效率,让学生得以按时完成任务,需要教师为组里的成员分配相应的子项目,指定具体人员负责相应环节。得到任务后,学生会根据自己的负责的环节去自主学习或巩固相关知识点。这样即能保证每位学生都投入学习中,同时又可充分发挥学生自身优点,即实现了相互合作,又实现了独立学习,而且还可以培养学生的集体荣誉感。例如在Flash的教学过程中,以“教师节”为主题,将学生分组进行案例创作。学生在案例创作过程中发现问题时可依靠网络、教科书等工具相互讨论解决,无法解决的可求助于老师。案例完成后进行演示,并有学生自由举手发言,指出别组案例存在的不足,并提出改进的建议或方法。教师根据学生提出的建议对案例进行修改,然后对案例修改比前后效果。这种教学模式不仅实现了学生主动学习的教学过程,而且可有效培养学生团结协作,互相学习的精神,增进学生感情,增强集体荣誉感,实现共同进步。

2 结束语

高职院校计算机专业以培养实用型技能人才为教育目标。因此,在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过程中,要求教师必须走出传统教学模式,根据专业特点设计独具特色针对性强的教学方案,不断改革和创新教学模式,以适应社会发展、专业特点及学生个性发展。计算机专业教师尤其要明确和坚定“学生为教学主体”的教学指导思想。在教学过程中,需努力研究和探索课堂教学与实践操作的有机融合,创作出具有针对性的教学模式,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自主能动性等,充分挖掘学生潜能,激活学生思维能力,拓展学生思维空间,培养学生创新思维,提高学生综合能力。

参考文献:

[1]杨坤.浅谈中职学校的计算机教学[J].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2,10(15):56-57.

[2]李敬龙.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思考[J].中国教育发展研究杂志,2011,9(10):96-97.

[3]周立,李晓莉.计算机实践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J].中国现代电子技术,2010,8(16):136-1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