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进口食品市场现状

进口食品市场现状

时间:2023-08-07 17:30:59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进口食品市场现状,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进口食品市场现状

第1篇

关键词:转基因食品:转基因食品市场:政府干预;规范化

中图分类号:TS201.F416.8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309(2011)02-08-02

转基因食品是指利用基因工程技术,改变基因组构成的动物、植物及微生物的食品和食品添加剂。它包括转基因动植物、微生物产品、微生物直接加工品及以转基因动植物、微生物或者直接加工品为原料生产的食品和食品添加剂。随着科学技术及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转基因食品在全球范围迅速扩展和蔓延,并越米越形成庞大的全球性市场趋势。但就转基因食品而言。对其科学性、安全性、可持续性的争议一直不断,它对人们的身心健康是否有危害更是众说纷纭。因此,研究探讨如何进一步完善和规范转基因食品及其市场。政府的有效监督保障作用就显得尤为重要和必要。

一、理论探讨

市场经济是竞争经济,有利可图是企业的初衷。这就容易导致市场失灵。市场失灵是指因市场机制的缺陷而引起的资源配置的浪费和市场秩序的混乱。这主要表现为竞争失效、公共产品缺乏、外部性奖惩不明、信息不对称等。为弥补市场失灵,就需要政府干预。即通过执行一系列政府行为,用“看得见的手”来消除市场失灵,以规范市场行为,确立有序竞争,维持市场正常运行。当然,政府干预也不是万能的。但科学适度的干预是纠正和弥补市场失灵的有效手段和途径。政府规范市场的主要方式有:制定相关的规章制度、确保信息的公开化、激励竞争、奖惩外部性、提供公共物品等。政府干预意在通过“看得见的手”来弥补市场失灵,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过程中。需要有别于西方传统市场经济体制的适度的政府干预监督。

二、目前我国转基因食品及其市场的现状

(一)我国转基因食品市场的发展历程

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研究和利用基因工程技术的国家之一,我国的转基因食品技术仅次于美国和加拿大。早在20世纪80年代初,我国就将现代生物技术纳入科技发展计划,在近30年的生物技术研究开发中,取得了丰硕成果。我国转基因作物的种植面积和转基因食品的消费量已位居世界前列,转基因食品商业化种植面积也在逐年增加。进口的转基因大豆、玉米和油菜及以它们为加工原料生产的食用大豆油、玉米油、汕菜籽油、大豆粉和玉米粉等,已经逐渐成为人们生活中的常见食品。

(二)我国转基因食品市场存在的问题

虽然我国转基因食品市场发展迅速。但转基因食品毕竟是一种新兴的、特殊的产品。加之我国市场经济的基础不同于西方国家。因而我国转基因食品市场存在着诸多问题,这主要表现为:(1)转基因食品的安全评价体系不健全。目前我国已出台的《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管理条例》、《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评价管理办法》、《农业转基因生物进口安全管理办法》等,从不同角度对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做出了规定,但至今尚没有形成一套完整、明确、统一的转基因食品安全评价体系,对转基因环境安全性方面也没有形成相关的规范制度。(2)政府对转基因食品市场监管不规范。在我国转基因食品市场蓬勃发展的同时,与其相关的各项配套制度、措施等还不完备。政府对转基因食品市场的监督管理没有统一的标准和规则,导致多部门管理、重复管理、职能重叠、手续繁杂等诸多问题。(3)消费者对转基因食品认知不足。当前人们普遍缺乏对转基因食品的认知,对其益处及风险认识不清,缺乏必要的常识。加之很多日常生活中的食品都加入了转基因成分,相关部门对于消费者知情权宣传不足,使得公众普遍缺乏对转基因食品的鉴别能力。

(三)问题的成因

归结起来有三个方面:(1)缺乏统一的安全评价体系。目前我国对转基因食品出台的规章制度比较分散,没有形成完整的体系。一是转基因食品在我国尚处于起始阶段,对相关规章的制定还处于探索过程:二是转基因食品是高科技产物,因而要制定一个统一、完善的安全评价体系,这也必须经过严密慎重的鉴定过程。(2)政府监管体系不科学。当前我国对转基因食品普遍采取多头管理的模式,即卫生部、农业部、质量监督检验总局、工商管理总局、国家食品药监局等部门共同对转基因食品进行管理,管理职权不明确。由此造成管理成本过大。各自职能不清。越位、缺位、错位交替,造成部门间相互推诿扯皮、推卸责任、责任不明、效率低下等不良行为。(3)转基因食品信息公开化程度不够。转基因食品作为现代科技的产物,对其认知需要一定的过程。尽管当前我国政府对转基因食品实行了标识管理制度,但由于制度本身以及执行的不够透明。加之信息不对称。造成了我国消费者对转基因食品认识不足。

三、政府规范转基因食品及其市场的必要性

(一)政府是制定转基因食品安全评价体系的主体

转基因食品问世以来。对其安全性与科学性就一直存在着诸多争议。因而对于转基因食品,绝不能完全依靠市场进行自发调节。构建转基因食品安全评价体系是世界各国的一致观点和普遍做法,它涉及到国民百姓的身心安危,同时也维系着整个饮食市场秩序的稳定。由于转基因食品安全评价体系的构建需要科技的进步和财力的支撑,并兼有公共物品的性质,所以制定转基因食品安全评价体系的主体只能是政府。

对此,我国政府应该借鉴国外一些先进的技术检测评定方法。结合国情,加快建立起一整套有关转基因食品的安全评价体系。从而对进入市场的各种转基因食品能够有一整套统一、规范的评定检测监测标准。政府可以通过与相关研究机构合作。制定出科学实用且易于执行的转基因食品安全评价体系,并根据转基因食品的不断发展,随时对该体系进行调整和完善,以此来确保安全健康的转基因食品进入国民市场与百姓口中。

(二)政府是构建转基因食品监管体系的主体

当前,对于转基因食品及其市场的监管主体呈现多样化的趋势,除政府部门外,各类第三部门也日益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但转基因食品不同于一般的自然普通食品,对其安全性、可靠性的监测与把关,是其能否正常进入消费市场的关键所在。因此,政府必须成为构建转基因食品市场监管规范体系的主体,要制定出一套统一、高效的监管体系,不断完善相关的制度及监管方式。一方面,通过建立一个高行政级别的、统一的转基因食品监督管理委员会,以统筹指挥、协调各个部门,充分明晰各个管理部门的职权。另一方面。还要对中央与地方的监管职权作出明确规定。对已经确定的一般性安全可靠的转基因食品,可以放权由地方政府负责;对于目前为止尚存不明确、有争议的转基因食品。必须由以食品监管委员会为首的中央各职能部门实行垂直管理。从大局出发,共同保障社会公共利益。这样,通过中央与地方的共同管理。既可以保障政府对转基因食品市场的有效监管,同时也可以消除政府部门之间相互推诿扯皮的弊端,从而有效地提高政府行政效率。

(三)政府是使国民认知转基因食品的主体

公众缺乏获得转基因食品知识的渠道,而且成本也较高。相对于公众而言,政府掌握了更多、更深的关于转基因食品的信息,是百姓赖以信任的获得各种可靠信息的权威部门。因此。政府应当也必须成为使百姓认知转基因食品的主体。食品管理部门可以利用电视广播、网络、报纸等各种媒体,向广大公众传递有关转基因食品的正确信息、性质、利弊等,以此来加强、普及和提高人们对转基因食品的认知。同时。应建立公众参与机制,形成互动与合力,以加速转基因食品普及宣传的力度与广度。政府还要求进入市场的转基因食品必须有清晰标识以及说明。使其信息透明化。保证公众对转基因食品的知情权和消费权。

四、结 语

在经济全球化和科技成果日新月异的今天,转基因食品及其市场将具有广阔的空间与前景。加速规范、完善转基因食品及其市场。涉及到全国百姓的身心安危,也涉及到全国食品市场秩序的稳定,其意义重大,刻不容缓。对此,政府必须要从安全、透明、发展、环保、可持续等多个方面,对转基因食品及其市场进行有效的扶持与监管,并逐步加以规范和完善,不断促使我国转基因技术和转基因食品产业的健康、快速和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转基因食品卫生管理办法[EB/OL],moh.省略./news/search-index,aspx

[2]张晓涛、孙长学,我国食品安全监管体制、现状、问题与对策――基于食品安全监管主体角度的分析[J],经济体制改革,2008,(01)

[3]唐晓纯,我国转基因食品市场准入和召回研究[J],食品科学,2006,(10)

第2篇

关键词:我国 进口食品 食品安全 对策

中图分类号:D922.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336(2014)14-0045-02

三鹿奶粉、染色馒头、瘦肉精这些热搜词提醒我们食品安全正在受侵犯,告诫我们重视食品安全的重要性;新西兰恒天然“肉毒杆菌”乌龙上演、沃尔玛“挂驴头卖狐狸肉”、台湾牛奶被检含避孕药这些食品安全大事件警醒我们进口食品市场堪忧,告诫我们重视进口食品安全的重要性。

1 进口食品等相关概念

1.1 进口食品的概念

进口食品是指非本国品牌的食品,通俗的讲就是其他国家和地区的食品,包括在其他国家和地区生产在国内分包装的食品。

1.2 进口食品的发展趋势

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提高、经济技术的快速发展、人均收入的增加、城市化进程的加速,人民的消费档次由原来的温饱型逐渐转化为健康型、营养型、休闲型;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进程,世界经济全球化的进程,各国之间的联系不断加强,各种进口食品以其独特的地域文化、精美的包装、先进的生产工艺带给大众从物质到精神的享受,因此进口食品也获得从学生到青年工作者等不同层次的青睐。

1.3 食品安全的概念

食品安全指食品无毒、无害,符合应有的营养要求,对人体健康不造成任何急性、亚急性或者慢性伤害。食品安全具体含义包括:食品数量安全、食品质量安全和食品可持续安全。

1.4 食品安全检验

主要是检验食品和饮料的营养成分,应对致癌物非法掺杂,筛查食品中不明污染物达到或超过农残分析的新兴监管要求等检验。

1.5 进口食品安全的重要性

进口食品安全关乎消费者个人的健康状况和人生安全,没了健康的身体就没有了一切;进口食品安全关乎国家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进口食品会增大购买力、繁荣市场,达到进口国和出口国的双赢局面;进口食品安全关乎世界各国的经济全球化进程,进口食品会促进资金的流通、加强各国的经济往来。

2 我国对进口食品的安全监管

2.1 食品检验的方法

(1)感官检验,通过眼观色泽、鼻闻气味、嘴尝口味,手摸触感等方式判断食品的色、香、味等方面,感官鉴别不光能发现食品宏观上的变化,还可以鉴别出发霉、杂质等微观上的变化,感官检验作为最直接最简便的检验食品的方法有其不可替代的价值。(2)理化检测,运用物理方法、化学方法检测食品的成分和含量。这是个复杂的检验,食品检验的指标不同,检验方法也各异。除了常规的分析方法外,用仪器分析法来检验食品卫生,包括有机成分分析方法和无机成分分析方法;用色谱法鉴定化合物分离混合物。这种检验的针对性较强,要具备专业知识。

2.2 我国对进口食品的安全监管措施

(1)制订并且实施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动物及动物源食品中残留物质监控计划》并建立了相关实验室加强对进口食品残留检测。(2)为了防止境外的有毒物质流入境内,先后了多个进出口食品风险警示通告,如《出入境检验检疫风险预警和快速反应管理规定》,将有毒食品拒之门外。(3)《进口食品国外生产企业注册管理规定》等规章对进口食品的加工厂实施有效的卫生注册登记,严格遵守卫生注册登记标准,只有达到资格,才能进入市场从事生产经营活动。

2.3 我国进口食品监管面临的现状

一方面,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人口众多,人均收入提高,市场潜力巨大,越来越多的国家愿意和我国合作,向我国提供出口食品。所以我国的进口食品的种类和数量不断增加。但是从另一方面来说,我国区域发展不平等,加上有些技术的相对落后,食品安全的发展与发达国家存在一定的差距。随着进口食品的不断增加,面临的挑战也与日俱增。国际疫情的复杂多变、企业的唯利是图、社会责任感的流失、检验机制的不完善、检验技术的相对落后、卫生标准不够完善、法律不健全、风险预警以及快速反应机制较差、监管方式的缺陷等一系列挑战。

3 对我国进口食品监管的建议

(1)提高人民个人的防伪技术。针对进口食品,人民群众不能盲目跟风地购买,应该有自己的判断能力。可以以社区为单位,科普知识定期进社区,为老百姓宣传进口食品的辨别知识,提高老百姓的辨别能力。(2)从源头上进行监管。从种植养殖的生产第一线开始监管,从源头解决问题。比如监管农田少打农药、监管种植业的疫情,这样就不会让有问题的动植物流入市场。(3)企业内部鼓励制度。鼓励企业之间、企业内部成员之间互相监督,发现有辱企业形象的个人就举报,这样可以有力打击没有责任感的企业和个人。(4)创新。创新是国家发展的根本动力,是企业永葆活力的源泉。借鉴外国在进口食品安全监管的优秀成果,提高自身科技水平,创新出适合自己的最佳的监管方法,保障进口食品的安全性。

4 结语

食品安全关乎每个人的切身利益,我们需要国家的严格检验,但是我们自身也应该提高自己的鉴赏水平,学会简单的检验方法。

参考文献

[1]虞家琳.国际食品安全协会在京成立[N].中国食品报,2010-04-27(001).

第3篇

关键词:有机食品贸易;绿色壁垒;认证标准

一、我国有机食品贸易现状

有机食品来自于有机农业生产体系,根据国际有机农业生产要求和相应的标准生产加工的,通过独立的有机食品认证机构,如国际有机农业运动联盟(FOAM)认证的食品。有机食品含有机食品原料(有机农产品)和有机加工食品两个层次,包括粮食、蔬菜、水果、禽畜产品、水产品、奶制品、加工食品、调料等。

我国1990年通过向荷兰出口浙江省临安县生产的红茶和绿茶开始有机食品的出口,其出口额一直呈逐年增加的态势。从1995年的30万美元,上升至2006年的3.5亿美元,年出口增长率在50%以上。出口的主要种类有大豆、茶叶、蔬菜、杂粮等,出口的主要对象是美国、日本和欧盟国家。目前,国内主要有南京国环、中绿华夏、圆通认证、万泰认证等27家认证机构,认证受到环保部、农业部、认监委的多方管理。2007年新认证有机食品企业285家,产品1,113个,分别比2006年增加35%和9.2%,有机食品企业总数达到692家,产品总数达到3,010个,分别增长33.1%和32.1%。

目前,全球有机食品市场正在以年均20%~30%的速度增长,预计2010年将达到1,000亿美元。与此同时,我国有机产品得到国际市场的认可,需求量逐年增加,我国的蔬菜、有机稻米、杂粮、茶叶等农副产品和核桃油、山茶油、蜂蜜等加工产品在国际市场上供不应求。2006年我国有机食品出口额3.5亿美元,仅占国际有机市场份额的0.7%。据统计,我国有机食品占全部食品的市场份额还不到0.1%,远远低于2%的世界平均水平,而在有些发达国家,其市场份额已达到5%~10%。据有关专家预测,到2015年,我国的有机食品占国内食品市场的比例有望达到1.0%~1.5%,出口的有机食品占全球有机食品国际贸易的份额则有望达到3.0%,甚至更高。

二、我国有机食品贸易存在的问题

目前,我国有机食品发展正处于向社会化、市场化、国际化全面推进阶段,市场环境越来越好,市场覆盖面也越来越大,而且有机食品在质量标准和品牌影响力上都具有一定的竞争优势,具备了扩大出口的技术条件。因此,我国有机食品有着巨大的国际市场,前景非常广阔。但是,由于我国发展有机食品事业只有十多年的历程,经验、技术等各方面都还存在许多不足,使得有机食品出口也面临着一些问题。

(一)有机食品贸易面临国外“绿色壁垒”的威胁。目前,我国的主要出口贸易伙伴如日本、美国、德国、韩国、新加坡、英国等,大多数是世界贸易组织“贸易与环境委员会成员”,也是绿色贸易保护主义最为盛行的地区。他们凭借其经济和技术条件的垄断优势,以保护资源和环境为由,先后制定了严格的环境标准,并通过WTO将贸易与环保紧密挂钩,以抵消由于劳动力价格、运输和原材料价格等其他国际贸易竞争因素给本国产品带来的不利影响。由于我国出口产品很难在短期内达到发达国家的环境质量标准,这将使我国的外贸出口市场面临缩小的可能。由于达不到进口国技术条件和安全性指标的要求,在有机食品中,只有约占10%的AA级绿色食品才能达到国外的有机食品标准,才与国际标准相接轨;其余90%的A级绿色食品,难以被国外市场广泛接受,使我国近几年来有大量有机食品(主要是A级绿色食品)出口受阻。

(二)有机贸易出口企业治理机制不规范。我国有机贸易出口企业规模小,组织化程度低,有机品牌经营的理念和能力较弱,呈现出了“小规模、大群体,小生产、大市场”的格局。在出口贸易中,许多企业缺少技术力量的支撑,大部分企业采取的是“以量取胜”、“靠出口数量扩张为主”的低价战略;而我国有机食品本来具有比较优势,但出口企业大多缺乏对国际绿色食品市场的深度调研和总体把握,相互之间盲目竞争,自相压价,客观上存在倾销倾向,给我国有机食品出口带来了不利影响。

(三)有机食品出口的产品结构不合理且缺乏创新品种。目前,有机食品产品、销售额都有大幅上升,但是相对于农产品和食品总量来说,有机食品发展的规模、生产总量和开发面积都比较小,只占全国大宗农产品种植面积和总产量的2%左右。而且有机

食品的产品结构不尽合理,主要表现在品种单一,粗加工产品多、精深加工产品少,同类产品品牌繁杂、著名品牌少等,无法满足人们对食品日益多样化的需求,对我国绿色食品产品出口多样化形成了障碍。绿色食品生产企业的新品种研发和技术创新能力薄弱,大多数企业出口产品中传统产品多、创新产品少,深加工能力不足,不能满足国际市场消费多样化的需要。

(四)有机食品认证标准体系不完善,且现行出口体制不顺。我国目前的认证体制存在认证过程复杂、技术落后、对认证企业和生产企业监督不力以及认证诚信问题。这些问题使得我国的认证标准至今仍未得到世界各国尤其是欧美发达国家的认可,难以与国际接轨,使得有机食品出口渠道不畅。同时,我国对外开放政策使得出口体系仍不能适应开放的市场经济的要求,造成生产与贸易相分离,这也使得绿色食品出口难度增加。

三、对我国有机食品出口的建议

随着国际市场对有机食品需求量的加大、我国政府及消费者对环境保护和食品质量安全意识的提高,以及我国生态农业和生态建设的良好基础,我国的有机食品具有巨大的发展空间和市场潜力。随着我国市场的进一步开放,有机食品产业的竞争将成为农产品竞争的焦点。

第一,破除绿色贸易壁垒,扩大有机食品出口贸易。一方面政府和企业应加强对绿色贸易壁垒信息的收集和对我国主要贸易伙伴的有机食品法规、标准、认证体系的研究,采取积极有效的应对措施;另一方面企业应转变观念,通过实行绿色生产、绿色管理、绿色营销,从而在国际竞争中占据有利地位。

第二,加大科研开发和技术推广力度,调整有机食品产品结构。加强有机食品的基础研究,对有机食品的生产技术、加工技术进行攻关,开发新的符合国际标准的有机食品。在开发AA级绿色食品的同时,推进A级绿色食品与国际有机食品接轨;同时,政府应加大技术的推广,提高有机食品产业化标准。

第三,规范出口企业管理,实施有机品牌战略。加大政府对有机食品产业的政策和资金支持,扩大有机食品企业规模,提高我国有机食品国际竞争力。同时,有机食品企业应积极采取措施,有意识地扩大和宣传产品商标,以进一步提高我国绿色食品标志的国际知名度,为我国绿色食品进入国际市场奠定基础。

第四,坚持和完善有机食品认证标准体系建设,加快有机食品国际认证步伐。我国要参照国际标准和法规,加快健全我国有机食品管理的办法和法规体系,对外与外国政府的有机食品相关法规对接互认,对内规范有机食品的生产和质量控制。由于只有通过进口国标准的认证才可以出口其他国家,所以我国标准应该保持与国外标准一致性,从而提高企业认证的效率,提高绿色食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另一方面要通过扩大对外交流与合作、组织市场推介、品牌整体形象宣传等,使我国绿色产品标准和认证准则得到世界各国的认可,为绿色食品的国际化创造良好的外部条件。

主要参考文献:

[1]李晓钟,张小蒂.我国绿色食品出口贸易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探析[J].生态经济,2007.12.

第4篇

关键词:速冻食品;出口问题;发展现状;对策

一、引言

近年来来,世界速冻食品的生产和消费快速增长,速度在25%左右,已经发展到有几千个品种,可以说,比任何一种食品都是有过之而无不及。在各个发达国家已经形成了完整的冷藏产业链的同时,我国的发展也很快,尤其是河南省。河南省的速冻食品业在国家产业结构调整过程中,通过推进传统食品的工业化生产大力发展速冻食品行业。河南省速冻食品生产厂越来越多,到目前为止有近40家,但河南省速冻食品的品种较少,主要集中在面点食品,其中又以饺子、包子、汤圆为主,而符合广大人民群众日常生活习惯的如速冻米饭、面条、菜肴等尚未得到广泛开发,同时生产工艺比较简单,不少厂家还是传统手工作坊式的生产,不利于开拓市场和出口贸易。另外,目前生产的速冻食品加工机械还不能适应速冻食品现代化生产的要求。

二、速冻食品的概念、种类及特点

(一)速冻食品的概念

速冻食品是指经过水洗、漂烫、烹调加工之后在零下33度以下低温中快速冻结的食品,又称急冻食品。

(二)速冻食品的类别及特点

1.速冻食品特点

(1)卫生质量优。食品快速冻结,可杀死部分有害微生物,同时低温存储和销售,有效保证了食品的卫生安全。快速冻结也最大限度地保证了食品的营养成分。(2)营养合理。速冻食品配方合理的调配了脂肪、热量及胆固醇的含量。(3)食用方便。速冻食品煮、蒸即可,使得家务劳动简便化,还调节季节性供需平衡。(4)成本较低。与罐头食品相比,速冻食品能耗低、价格便宜。

2.速冻食品的类别

在当前,速冻食品主要包括以下几大类别:偶蹄肉类速冻食品、速冻合成食品、速冻水果蔬菜、速冻水产品。

三、国内外速冻食品发展概况

(一)国外速冻食品发展概况

速冻食品起源于1928年的美国,迅速发展起来于二次世界大战后,1953年美国《冷冻食品制造法规》后,速冻食品走出乱局并很快进入到工业化大生产阶段,从而快步占据各大超市。由于其自身的特点,速冻试食品深受越来越多消费者的喜爱。近几年,随着人们生活节奏越来越快,速冻食品在全世界范围内的生产和消费的增速已经超过任何一种食品,成为世界上发展最快的食品,逐渐取代罐头食品的垄断地位。

(二)国内速冻食品发展概况

与世界其他国家相比,我国速冻食品起步确实比较晚,但发展却格外迅速。我国速冻食品起步于20世纪70年代,迅速发展于20世纪90年代,产品品种日益丰富,产品质量迅速提高。一些大中型骨干企业的产品有了较高知名度,比如河南的三全、思念等,消费者对品牌的认知度较高。我国速冻食品行业成为食品工业中发展最快的新兴产业,年均增长率在20%以上,超过了食品行业每年11%~12%的平均增幅。

四、河南省速冻食品的产业结构

(一)区域优势

1.地域优势

第一,河南是中国第一农业大省,粮食、油料产量居全国第一,肉类产量居全国第二,发展速冻食品行业原料成本低。第二,河南是人口大省,大量廉价劳动力供给吸引了省内外各种资本大量进入食品工业。第三,河南拥有农业科研优势。有河南省农科院、国家小麦工程研究中心、河南工业大学等一批科研院所,还有24家国家和省级企业技术中心。在这些机构的带动下,小麦淀粉、肉制品、乳酸、木糖醇等一批产品的加工技术处于国内领先水平,新产品、新技术、新设备的开发应用逐年加快。 第四,河南交通便利。河南省一直非常注重加快交通设施建设,如2013年机西等高速公路先后投入建设和使用,非常有利于食品的快速低成本运输。

2.政府政策支持

最近几年,河南加快优质小麦和畜产品生产基地建设,农产品质量更优,产量也大幅度提高。第一,以24个粮食生产大县为重点,打造河南省粮食生产核心区。第二,继续推进畜禽优势主产区和产业带加快发展,生猪基地、水禽基地、肉牛肉羊产业带都发展迅速。第三,水果、蔬菜、油料、食用菌等农产品生产基地化建设继续加快。这些都为食品工业加快发展提供了坚实的支撑。

3.河南食品发展优势

在中国国内市场上,方便面的30%来自河南,速冻水饺的50%来自河南,仅河南的一个企业就生产了全国45%的味精。河南还是很多连锁快餐店(诸如肯德基等)绝大部分原料的提供地。面粉及面粉类制品、肉类等河南都是全国老大,河南在这方面的综合实力之强,为速冻食品的发展打下了一个良好的基础。而且,河南有龙头企业带队,其中一个领头羊是1992年成立的三全食品厂,另一个是与它不相上下的思念。由它们两位食品界的大哥大领军,河南已经形成了拥有几十家规模企业的产销集合群体,产品种类之多、市场占有份额之大,都是其他地方难以望其项背的,所以这必将为未来市场的开拓注入强大的动力。

4.河南速冻食品的崛起

近十年来,河南速冻食品企业依托资源优势、区位优势和产品优势,抓住了发展的最佳机遇,形成品牌响、反应快、网络大、成本低、技术强、产品细的大好局面,市场占有率和覆盖面在不断扩大。河南成为速冻食企快速发展的“温床”已成为不争的事实。2006年是河南速冻界最为不同寻常的年度,企业制定标准、在新加坡上市、一年内连续扩张三次,这些以前企业只能观望的“动作”都在一年内迅速完成,表明速冻食品产业的高速发展期已至,河南速冻产业也因此呈现出全新的发展格局。

在郑州北郊三全路附近,三全和思念比肩林立,打造了规模庞大的速冻食品生产基地,产量将近全国同类食品的一半。1992年,郑州三全发明第一颗速冻汤圆,首开速冻食品产业之先河。20多年来,河南速冻食品产业“神话般崛起”。据统计,在全国速冻食品市场中,每10个汤圆中有6个、每10个水饺中有5个出自河南。此外,速冻产业的快速发展还带动亨利制冷、雪燕面粉、立达调味等一大批相关配套企业迅猛发展,河南因此也有了“速冻食品王国”的美誉。

(二)河南速冻食品企业的成长

1.河南“思念”企业的起步与今天

河南思念企业20世纪90年代建厂,以速冻饺子为其主打产品,现在速冻包子、粽子等纷纷上马,成为年产量3万吨左右的大型企业。

2.河南“三全”企业的起步与今天

二三十年前,陈泽民研制出速冻汤圆,以此起步,三全形成了以生产速冻食品、冰激淋制品、乳制品等复合产品为主的大企业,规模大、品种齐全。

五、 河南省速冻食品出口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一)河南速冻食品出口存在的问题

1.产品质量参差不齐且品种单一

美国的速冻食品有3000种左右,日本速冻食品的数量与美国不相上下,既有早餐品种,又有中餐、晚餐品种,还有点心、汤料和饭后甜点;既有适合三高人群低盐、低脂的,还有低糖乃至无糖的,可以说五花八门、应有尽有,适应了不同消费群体。

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河南速冻食品行业,虽然发展迅速,也引入了一些经过油炸、烹饪后的新食品工艺,但基本上还停留于传统食品方面,产品质量参差不齐,品种结构单一。

2.国家管理体制、标准不健全

目前,我国在质量管理、卫生标准方面缺乏统一的标准,而且有些标准相互矛盾,如GB19295-2003《速冻预包装面米食品卫生标准》对微生物指标菌落总数的规定是每克小于或等于300000个(生制品)、10000个(熟制品),而SB/T10289-1997《速冻面米食品》规定为每克小于或等于3000000个(生制品)、100000个(熟制品)。

3. 规模化不足,市场狭窄,品牌竞争意识弱

只有上规模,才能产生较好的效益。目前河南的三全和思念并未真正意识到竞争的激烈程度,规模有限,新市场开拓能力不足,大多数产品仅销往与我国饮食习惯相近的东南亚地区。三全、思念如此,更不用说其他二线生产企业,它们更是没有长远规划,只追求眼前利益,不愿意投入更多的人力、物力、财力进行科学研究及创新新产品。因此,对外市场开发能力不足,对内形不成稳固的原料基地。

4.生产设备落后,检验设备缺乏

第一,河南省速冻食品企业还停留在劳动密集型生产阶段,设备冷冻速度慢。第二,原料检测设备和生产过程检测设备落后。第三,对产品出厂把关不严,如2013年10月份,残次产品进入流通领域极大的损害了三全的声誉。第四,包装落后。包装被誉为无声的销售员,对促进销售作用很大,但河南省速冻食品的包装很难吸引欧美消费者的眼球。我省相关企业对包装的重视程度明显不够,这一点亟待改善。

5.配送和销售环节冷藏存在一定问题

在速冻食品配送环节,运输方式落后、运输工具达不到应有的要求,没有严格把关。在速冻食品销售环节,有一部分销售部门的冷柜达不到要求,由此影响了产品的质量,给消费者的身体健康带来了一定的不良影响。

(二)解决问题的对策

1.规范速冻食品市场

对于速冻行业,我国政府应该尽快制定全面的质量控制标准,消除现行标准互相矛盾的状况,大力推行良好的管理规范和质量控制体系,这样速冻食品行业一定有可能成为我国食品行业新的增长亮点。

2.建立健全速冻食品标准和法规

第一,在各大类出口鼓励措施中,最有用的就是组织措施。所以,要仔细研究国外在食品卫生方面的法律、法规、标准,各个进口国对有害物质的限量要求,以及各个进口国的食品卫生法规和标准,最后通晓各大速冻企业周知。第二,统一商检等证书内容。食品不同于其他的商品,各国对加工工艺的描述都非常关注,因此要统一商检证书内容,避免用语不当而引起的误解,保证产品顺利通关。第三,充分与国际潮流接轨,把包装问题充分重视起来。在国际贸易中,包装是重要的贸易条件,所以我国企业应该一改以前的做法,多采用纸包装等不产生废弃物的包装材料。

3.以市场为导向

每种产品的研制和生产,都要结合进口国的饮食习惯,充分以市场为导向,不能我们会生产什么就生产什么,而应该是进口国接受什么、喜爱什么我们就生产什么。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的饮食偏好,如蒙古人不喜辣,中西亚人偏好肉食,企业一定要研究好市场,投其所好,生产和销售符合进口国人民口味的速冻食品。

4.调整和利用现有资源

目前河南的冷库在淡季限制较多,应该进行改造、添置,与老设备结合使用,装上单向阀。这样启动方便,能够自动开车。另外,在氨泵的送液管道上装有安全阀,当压力超过规定压力时,氨液就排回循环贮液桶中。在冷凝器、压缩机水套的进水管上,装有停水报警装置。高压贮液桶、中间冷却器和循环贮液桶等容器中均装有一个或几个电感式液面指示器,当液面过高或过低时就发出警报,机器就会停止运转。还可通过液面指示器来控制供液。在机房内装有漏氨检查器,利用氨气通过特定溶剂发生反应,使pH值升高,电极起变化而能测出,如空气中含有0.1‰的微量浓度时,在10 min内就可发出警报。

5.提高速冻食品技术装备水平

要多开发一些新型的速冻机械,同时下大力气开发自动化生产设备,把原来手工生产的部分快速调整为机械自动化生产,这不仅应该体现在生产环节,也包括包装等环节。这就需要加大投入,包括人员的投入及物力和财力的投入。这样会最大程度地减小污染,自然也能最大程度地扩展市场。

6.迅速建立HACCP体系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食品卫生的要求也越来越严,各大发达国家都将强制实行HACCP管理,如果不能与时俱进,那么被越来越多的进口国拒之门外也是必然的,所以出口速冻食品开展HACCP认证刻不容缓。

7.提高加工过程的机械化程度

如前所述,对食品卫生的要求只会越来越严,而手工操作比例太高不仅外观不能做到整齐划一、显得不太美观,更重要的是非常容易引起微生物污染,一旦在进口国造成恶劣影响,很长时间内都难以改观,所以一定要提高加工过程的机械化程度,尤其是关键程序,必须如此。

8.开展精加工和深加工,提高附加值

我省速冻企业目前的状况可以说和我国整体状况相一致,表现为产品附加值低。第一,产品的利润低。企业无力投入资金进行科研,不利于企业进一步发展。第二,容易招致进口国的反倾销。一旦进口国有关部门通知海关征收临时性或终裁性反倾销税,不仅我国速冻食品将绝迹该国市场,而且容易引起连锁反映,引起其他国家纷纷效仿。所以,新产品的开发、附加值的增加刻不容缓。

六、河南速冻食品的发展前景

河南速冻食品的前景是美好的,不仅因为速冻食品是未来发展趋向,也因为河南良好的基础,所以尽管障碍重重、任务艰巨,相信在龙头企业的带动下,河南速冻食品一定能大踏步走上国外的餐桌。

七、结语

河南省具有发展速冻食品出口的潜力和优势,但是要把这种潜力转化为实力,需要解决当前速冻食品出口中存在的问题。解决对策主要有开拓信息渠道、积极应对反倾销、做好原料基地建设、培育和打造品牌、加强信息化建设几个方面。

河南省适宜的人文地理情况为速冻食品出口提供了有利条件,可以说具有资源优势、区位优势和产品优势。但同时,由于自身经济发展程度和其他条件的限制,河南省速冻食品出口存在不少问题。只有正确认识这些问题并加以解决,扬长避短,才能实现速冻食品出口的跨越式发展并带动全市经济的发展。同时,解决问题不能仅仅依靠出口企业,一方面需要出口企业改善自身的不足之处,另一方面政府也不能坐视不管,需要其为出口企业提供必要的经济支持和政策援助。只有政府和企业共同努力,才可以有效解决这些存在的问题,促进河南省速冻食品出口。

参考文献:

[1]尹忠明.国际贸易学[M].成都: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5.

[2]蔡玉彬.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3]张国治,温纪平.速冻食品的品质控制[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12.

[4]李倬,王巍巍.“裸”装速冻食品将禁售[J].企业标准化,2007(07).

[5]江灏.速冻食品行业研究[J].科技智囊,2007(E06).

[6]周辉,王丽萍.速冻食品存在的卫生问题及控制措施[J].食品与药品,2006(08).

[7]雪凝.新标准终结速冻食品“裸”卖生涯[J].中国消费者,2007(06).

[8]冯长安.速冻食品急需行业规范[J].中国食品工业,2007(04).

第5篇

有机食品与有机农业

有机食品一词是从英文organic food直译过来的,这里所说的有机并不是化学上的概念。有机食品是指生态环境未受到污染,生产活动有利于建立和恢复生态系统良性循环,在生产中不采用基因工程获得的生物及其产物,不使用化学合成的农药、化肥、生长调节剂及饲料添加剂等物质,遵循自然规律和生态学原理进行生产,是一类真正源于自然、富营养、高品质的环保型安全食品,按照有机农业生产要求进行生产,并通过独立认证机构认证的一切食品,包括粮食、蔬菜、水果、奶制品、畜禽产品、蜂蜜、水产品、调料等。此外,有机食品比我们经常提到的绿色食品和无公害食品的生产和加工标准都要高。

有机食品在不同国家有不同的名称,如在西班牙、丹麦、德国等国家,有机食品被称为生态食品;而在葡萄牙、荷兰、意大利、法国等国家,有机食品又称为生物食品。除食品外,目前国际上还把一些派生的产品如有机化妆品、纺织品、林产品或有机食品生产而提供的生产资料,包括生物农药、有机肥料等,经认证后统称有机产品。

提起有机食品,不得不说说有机农业,因为要想生产有机食品必须先发展有机农业。有机食品强调从田头到餐桌整个产业链的有机过程。有机农业是一种农业生产体系,其概念在不同地区的表述各不相同。我国《有机产品》国家标准(GB/T19630-2011)给出的有机农业定义是:遵照特定的农业生产原则,在生产中不采用基因工程获得的生物及其产物,不使用化学合成的农药、化肥、生长调节剂、饲料添加剂等物质,遵循自然规律和生态学原理,协调种植业和养殖业的平衡,采用一系列可持续的农业技术以维持持续稳定的农业生产体系的一种农业生产方式。有机农业生产体系的建立需要有一定的有机转换过程 。

不同的国家、国际组织对有机农业的定义略有不同,但是农业生产依照的基本原则大体相同,都是以“健康、生态、公平、关爱”为原则。例如,美国农业部提出的有机农业定义是指一种完全不用或基本不用人工合成的肥料、农药、生长调节剂和畜禽饲料添加剂的生产体系。在欧洲,所谓有机农业是指一种通过使用有机肥料和适当的耕作和养殖措施,以达到提高土壤的长效肥力的农业生产体系。作为最大、最权威的国际有机农业组织――IFOAM国际有机联盟其定义的有机农业是指所有能够有利于促进环境、社会和经济的粮食、纤维生产的农业生产体系。与此同时,联合国粮农组织和世界卫生组织食品法典委员会也对有机农业给出定义:一个依靠生态系统管理而不是依靠外来农业投入的系统。

消费者对有机食品的认知和意向

随着消费者对有机农业认识的不断增强,有机农业和有机食品市场发展迅速。根据IFOAM国际有机联盟(IFOAM-OI)联合瑞士有机农业研究所(FiBL),2017年2月在德国Biofach 展会上的最新数据显示,截至2015年底,全球有机食品(含饮料)销售额高达816亿美元,比上一年增长了约10%。有机食品的生产种植面积也达5090万公顷(包括转换期数据)。其中主要集中在澳大利亚(2270万公顷)、阿根廷(310万公顷)和美国(200万公顷)。我国目前以161万公顷的有机农地位居世界第五。

2015年全球最大的有机产品市场依然是美国,销售~约占全球总额的47%。美国有近20 万个自然食品商店和3/4 的食品百货店销售有机食品,且从30 年前有机食品开始零售以来,美国有机食品种类繁多,发展相对均衡,且新鲜蔬菜和水果一直占据有机食品销售额的榜首。

在中国,有机食品以出口导向为主,国内消费量还较小,国内市场占有率较低。近年来,国内食品安全事件频出,消费者越来越关注食品安全和自身健康,有机食品也越来越受城市消费者青睐。国内有机食品消费市场仍然非常小,目前主要在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一些大城市,而且即使在这些大城市,居民有机食品的平均消费量也仅占食品消费总量的0.08%,在中小城市的消费则更为少见,而在广大农村有机食品的销售额近乎为零。

是什么决定着消费者的购买认知和意向?根据有关消费市场调研研究显示,影响消费者购买有机食品的因素繁多且复杂。例如,年龄、价格及认证必要性评价对购买体验影响显著;家庭结构、健康意识对购买强度影响显著;而收入、食品安全意识、信任度及购买便利性等对两个层次决策皆有着显著影响。也有研究认为,大部分消费者对自身健康很关注但对目前国内的食品质量并不放心,对有机食品的了解程度和信任程度都处于较低水平。消费者的性别、婚姻状况以及消费者的态度对其购买行为产生重要影响,而消费者的年龄、受教育程度以及家庭年收入等变量对购买行为的影响并不显著。

市场中消费者对有机食品支付意愿不高,且与实际市场高价格存在较大差异。可追溯信息的应用使消费者对有机食品的信息来源变得更加可靠,便捷。不同于普通食品,有机食品生产过程中涉及的食品安全、环境保护和动物福利等都属于提升消费者对产品的信任属性。完善有效的有机食品可追溯标识管理体系的构建,将大大促进有机食品市场的发展。

有机食品的管理

有机食品生产除了遵循无化学合成品、不使用化肥农药外,还有一个重要环节是必须得到法定机构的认证和批准,贴上审批合法使用的认证标签和特定标志。

国际有机农业和有机农产品的认证标准、管理法规和组织分为3 个层次:国际性非政府组织层次、国家层次以及联合国层次。国际有机食品的管理组织是IFOAM国际有机联盟,它于 1972 年 11 月 5日在法国成立,并在 1980 年制定并首次了关于有机生产和加工的基本标准,该标准属于国际性非政府组织标准,在全球范围内影响力非常大,对协调世界范围内有机农业的基本原则发挥了巨大作用。目前 IFOAM 已拥有来自 120多个国家的800多个团体会员。

从 20 世纪 90 年代开始,一些国家开始制定有机农业和有机食品标准,从此,有机农业在法制轨道上得到迅速发展。1992 年,日本农林水产省制定了《有机农产品蔬菜、水果特别表示准则》和《有机农产品生产管理要点》。2001 年4 月 1 日,日本正式实施有机食品法(即《日本物资规格化和质量表示标准法规》,简称 JAS 法)。 2002 年,美国农业部农产品市场局开始实施全国有机项目,要求有机食品的生产者和批发者执行相同的有机标准,对销售额达到5000美元的有机食品采取强制性认证。认证机构会对生产者和加工者的认证资格进行评估,具备相应资质的检查员对有机产品进行年度实地检查。

第6篇

关键词: 食品安全 风险防控 全过程

随着经济全球化、贸易自由化和食品国家贸易的迅速发展,进出口食品的安全问题也日益凸显。保障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是维护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基本要求,同时也关系到国家经济的健康发展、社会的稳定和谐。从总体上来看,中国的进出口食品质量水平正稳步提高,食品安全状况也正不断改善,食品生产经营秩序也日益好转,这为促进我国人民生活水平持续提高、保障国民经济又好又快的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

一、我国食品进出口现状

近年来,由于中国地大物博,人口众多,且国内生态环境恶化、食品安全体系不健全、生产企业食品安全意识淡薄等原因,国内食品安全事件不断,这不但引起国内消费者的恐慌,而且还引起国外媒体对我国出口食品安全性的特别关注,导致部分消费者对我国食品产生不信任和排斥心理。纵观2005年至2011 年,关于食品类产品外贸的进出口特点是:我国进出口贸易总额、出口总值从 2005 年至 2011 年平稳增长;我国总体说来出口总值大于进口总值;进口总值近几年波动较大,食品类贸易顺差随时间波动也比较大。目前,随着国际金融危机向实体经济的蔓延 国外需求的萎缩已经对我国出口形成了强约束, 出口规模将继续呈现下降态势。而国外订单的减少将影响国内食品加工贸易进口需求,加上国际大宗原材料价格的大幅跳水,国内经济增长的回落,进口下跌的幅度在短期内将显著高于出口。我国部分以出口为主企业都受到了强大的冲击。

二、进出口食品贸易主要存在的问题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不断发展,进出易量日益增大,因此在进出口食品中的安全问题也日益突出。近年来,我国多次在出口环节发现一系列食品安全的问题。据国外官方网站分析,在国外通报我国的不合格出口食品、化妆品产品中,我国存在的主要问题按照风险大小依次为:农兽残不合格、食品添加剂不合格、生物毒素不合格、微生物污染、标签不合格、未按进口国要求进行注册或审批、重金属不合格、感官检验不合格、检出有毒有害物质、含有违规转基因成分货证不符、携带有害生物等。之所以农兽残风险最大,据分析主要是由于日本是我国食品最大的出口市场,而日本为了保护本国农业的发展,不断对我国出口的农产品提出歧视的、不合理的要求,并于2006 年实施了肯定列表等技术型贸易措施,在农产品的安全环保等方面制定了较高的标准,这实质上对我国已构成了新贸易壁垒。对此进行分析,可看出部分发达国家想凭借设置较低限量,在进出口食品贸易中设置技术壁垒进而控制进口的食品安全,因此这将促使我们掌握更先进的检测技术和高精尖的仪器来应对目前进出口检验检疫的需求。与此同时,进口食品的安全问题也比较突出。近年来,我国多次在进口环节发现进口食品和食 品包装不合格。据国家质检总局官方网站统计,2011年1~7月我国共查获的不合格进境食品、化妆品2719批次,主要涉及产品当中含有违禁物超标、产品标签标识与实际检测值不符或不符合国 家规定等问题,其中不乏国际知名品牌食品。进口食品的大量涌入,可能也会逐渐成为我国食品消费者健康风险的来源,因此我们需要提高进出口食品风险预警研究工作,针对国外的情况,通过动态收集和分析食品安全信息,初步实现对国际食品安全问题的早发现、早预警、早控制、早处理。

三、进出口食品安全政策研究及趋势

1、建立全过程监管制度,落实各环节安全责任

在出口食品安全监管方面,按照"预防为主,全程监管"的原则健全从源头备案、过程监督、产品抽检的出口食品安全监管体系,不断完善从种养殖源头、生产加工过程和装运出口等环节的各项监管制度。源头备案包括出口食品原料种植、养殖场备案制度、出口食品原料基地疫情疫病监测制度、出口食品原料基地有毒有害物质监控制度。过程监督包括出口食品生产加工企业备案制度、出口食品分类管理制度、出口生产加工企业安全管理责任制度。产品抽检包括出口食品抽查检验制度、出口食品生产经营企业信誉记录制度、出口食品风险预警制度、追溯与召回制度。大力推进出口食品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区建设,全面加强源头控制,实行标准化、科学化、规范化生产管理模式,不断完善质量安全制,落实质量安全责任,提高区域监管有效性,有效保证出口食品安全。在进口食品安全监管方面,建立了基于风险分析,符合国际惯例的进出口食品安全监督管理体系,从入境前准入、入境时查验、入境后监督三个环节实施监督,逐步健全过程责任追溯制度。入境前准入包括进出口风险分析制度、进口检疫审批制度等,将食品安全监管链条向前端延伸,提高准入门槛。入境时查验包括口岸检验检疫制度、出口食品质量安全监控制度、标签明示制度。入境后监管包括食品进口和销售记录制度、进口商信誉记录制度。

2、构建风险防控机制,防范系统性安全风险

为了将进出口食品安全风险防范在先,对重大食品安全隐患做到早发现、早研判、早预警、早处置,避免发生系统性、区域性和行业性进出口食品安全问题,质检总局建立健全了风险监测、风险研判、风险预警、风险处置为主要内容的进出口食品安全风险管理体系,有效防范安全风险。在风险监测方面,制定并组织实施进出口食品安全风险监控计划,建立进出口食品安全信息收集网络,依法收集进出口食品安全信息;在风险研判方面,建立进出口食品安全风险研判和会商制度,定期对进出口食品安全风险信息进行分析,组织对境外通报的出口食品信息进行核查,及时发现风险隐患;在风险预警方面,依法通报和公布进出口食品安全信息,加大对进出口食品违规企业的惩戒力度;在风险处置方面,依据风险风判结论,采取有针对性措施控制出口食品安全风险,妥善应对进出口食品安全突发事件。

3、在制度方面,中国对食品安全的监管逐渐加强,对食品安全违法犯罪活动保持高压态势。商务部出台了《流通领域食品安全管理法》食品市场将实行《协议准入制度》等,保障食品在流通中的安全。农业部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了农产品质量安全执法专项活动,重点查处违法生产、销售、使用禁用农药、兽药、饲料及饲料添加剂的行为和农药、兽药残留超标的农产品。工商总局制定下发了《流通环节食品安全专项整治工作方案》,重点打击制售 伪劣和有毒有害食品等5种行为。质检总局实施《食品添加剂市场准入制度》及《食品添加剂使用备案管理制度》,对使用非食品用料生产加工食品的行为,将采取立即吊销执照等处罚措施。

参考文献:

[1]詹承豫.转型期中国食品安全监管体系的五大矛盾分析[J].学术交流,2007,(10):9397.

[2]李志,刘运来.建立食品安全监管体制和法律体系[J].新安全,2005,(4):3032.

[3]张志宽.浅析欧美食品安全监管的基本原则[J].中国工商管理研究,2005,(6):710.

第7篇

【关键词】绿色贸易壁垒;农业标准化;可持续发展;生态农业

一、绿色贸易壁垒概况

绿色贸易壁垒[1](2006)属于非关税壁垒的一种,是指在国际贸易活动中,一国以保护自然环境、生态资源,以及人类和动植物健康为由而制定的一系列环境贸易措施,对来自国外的产品和服务加以限制,从而达到保护本国产品和市场的目的,是新贸易保护主义与环境保护相结合的产物,是一种新型的非关税壁垒。

它通常由发达国家根据国内环保水平和标准设置,内容具有歧视性,不利于发展中国家的出口贸易。它不像配额、许可证等非关税壁垒,虽限制贸易,却还有一定的透明度,因此危害更大。

绿色贸易壁垒具有名义上的合理性、形式上的合法性、保护内容的广泛性、应用的强制性和有效性、保护方式的隐藏性、实施效果的歧视性等特点。

二、绿色贸易壁垒对我国农产品出口的积极影响

1.有利于提高我国出口产品的质量

我国出口产品要通过绿色壁垒进入国外市场就不得不增加产品的技术含量,提高产品的质量。在我国农产品出口贸易中,农业标准化是实施绿色贸易壁垒的一个重要方面,而提高农业标准是提高农产品质量的重要保证。

农业标准化是将农业的科技成果制定成标准,并控制农产品生产的全过程,是提高农产品质量的保证。事实表明,农业标准的贯彻实施对提高农产品质量作用显著,通过对农产品全过程的控制,既能保证农产品的安全和规格质量,又能在更高的质量水平和层次上实现供需平衡。并且通过农产品标准的不断提高,形成了一个良性循环、螺旋上升的农产品质量提高过程,不断提高我国农产品的国际市场竞。

2.有利于我国出口产品的可持续发展

长期以来,我国出口产品具有技术含量低,环保水平低、劳动高度密集等特点。过度的资源消耗和高污染已对我国环境产生严重的影响,98年特大洪水,07年南方雪灾都是最好的证明。绿色壁垒是为保护环境,人类健康和生态平衡而设立,绿色贸易壁垒的实施,迫使我国在生产中注重环境的保护:从短期来看,产品的成本将有所增加,使我国的对外贸易处于不利地位;但是,从长期来看,可以促进我国合理配置和有效利用自然资源,改善我国生态环境,促进我国出口产品的可持续发展。

3.绿色贸易壁垒的实施为我国带来了新的商机

随着环境保护的意识深入人心,各国越来越重视环保,绿色食品等环保商品也开始进入人们的生活。当前国际市场上,“绿色”这一概念已涉及人们衣、食、住、行各个方面,但是,面对人们日益增长的绿色消费需要,我国对绿色产品的生产能力却未能达到相应的要求。

据有关部门调查发现,我国每年将形成200亿元以上的绿色食品的市场需求,全世界每年绿色食品的消费量将突破300亿美元,而目前我国每年绿色食品的销售总量仅占国际食品市场总规模的1.5%,由此可见,开发绿色食品具有相当大的市场潜力。

三、绿色贸易壁垒对我国农产品出口的消极影响

1.对产品出口市场范围的影响

进入90年以来,我国主要的出口市场是美国、日本、欧盟、东盟、韩国等国家或地区,而且这些国家和地区大多数是WTO成员,这些国家和地区凭借自身在环保方面的优势,在世界贸易组织中极力要求将贸易与环境两者紧密挂钩,他们纷纷设置绿色贸易壁垒,并制定对发展中国家过于苛刻的统一环境标准。我国许多出口产品因达不到他们的“绿色标准”而经常被排挤在国际市场之外,出口市场不但难以巩固,而且有缩小的可能。

据统计,就环境标志制度一项,就使我国减少了40多亿美元的出口创汇,因绿色包装制度的实施将使我国1/3以上的对美出口受到影响。另据有关专家根据发达国家公布的绿色标志产品类别测算,我国受影响的出口产品额占其出口总额的24.88%。

2.绿色壁垒的需求引导效应减少中国的出口

发达国家的许多绿色贸易措施,其实施的重要目的是提高消费者的环保意识,引导消费者在做出购买决策时更多地考虑获得标志或通过技术标准认证的产品,最终促使生产商提供对环境有益的产品和服务,达到环保的目的。虽然这些措施中绝大部分都是非强制性的,进口产品可自由申请,但是由于中国主要的出口贸易伙伴都是发达国家和新兴工业化国家,这些国家经济发展水平高,消费者的环保意识非常强烈,能在相当程度上影响消费者的购买决策过程。因此,此类措施能在相当程度上影响进口国消费者对进口产品的需求。而且,为了促使厂商进行环保技术创新,这些国家制定的实施此类措施的环保标准一般都比较高,这就使得本已处于环保技术劣势的中国出口产品更是难以达到其标准。因此,在进口国市场中,消费者对缺乏此类标志或达不到标准的中国出口产品的偏好降低,表现为需求下降,从而减少对中国产品的进口。

3.遭遇“绿色壁垒”的农产品范围越来越大

一些发达国家对中国出口农产品实施技术壁垒的范围不断增大,现已包括粮食、水果、蔬菜、畜产品、水产品、禽产品、茶叶等大部分农产品。2002年1月,欧盟以中国出口的小龙虾所含氯霉素超标为由,宣布全面禁止中国动物源产品进口,这不仅使中国水产品、畜产品、禽产品难以出口欧盟国家,而且使蜂蜜等与动物有关的产品也无法出口欧盟,中国共有10多亿美元的农产品无法进入欧盟市场。

四、我国农产品出口受绿色贸易壁垒影响的原因

1.国际社会对绿色食品的关注日益强烈

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经济全球化的浪潮席卷世界,人们的生活水平迅速提高,人们对自己的生存环境和食品卫生安全日益关注,追求高品位生活的意识也越来越强,对衣、食、住、行的要求愈加严格,“绿色”成为了一种时尚,一种健康的代言。这促使发达国家政府通过立法满足国内居民的绿色需求,保护本国产品在国内市场的竞争力。为此,发达国家政府便在国内推行绿色生产、绿色营销和绿色消费,实施绿色管理,通过制定相关法律与政策,约束和限制国外未达到本国或国际环境标准的农产品进入本国市场。

2.农产品技术标准不统一

据不完全统计,2000年以来,仅农业部颁布的产地环境类标准已经超过30个,多数省份也制定了无公害农产品产地环境地方标准。但受管理体制、经费投入、基础研究等多种因素的制约,目前已颁布施行的产地环境标准存在着一些问题。在我国现有的19744项国家技术标准中,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采标率为43.7%。国际标准化组织(ISO)和国际电工委员会(IEC)有效推行的16754项标准中,我国仅有6300项转化为国家标准,转化率为38%,远远低于发达国家超过60%的转化率水平。

3.农业生态环境日趋恶化

我国农业生态环境的主要问题是农用工业化学品污染严重。据报道,目前我国受镉、砷、铬、铅等重金属污染的耕地面积已占总耕地面积的1/5。其中工业“三废”污染耕地1000多万hm,污水灌溉农田的面积达330多万hm生态环境的恶化,导致农产品质量下降,使其在国际绿色技术标准严格的检测体系中处于十分被动的地位。

五、我国应对绿色贸易壁垒的建议措施

目前,绿色壁垒作为一种“合法”的贸易壁垒,已无情地横阻在我们的面前。我国的产品和服务只有接受发达国家的“高标准”环境检验,才能顺利地进入国际市场和发达国家的市场。我国要冲破绿色壁垒应从以下几个方面采取对策:

1.开展ISO14000国际认证并搞好标准化工作

我们要借鉴国外企业突破绿色贸易壁垒的成功经验,按照国际通行做法,大力推行ISO14000环境管理体系认证工作,并向通过该项认证的企业颁发“绿色标志”。要在实施环境认证制度的基础上,建立和完善我国自己的环境标准和技术法规体系,并积极参与国际标准互认,签订多边或双边互认协议,以便从制度上消除贸易磨擦。要理性对待环境标准化工作的双重效应,渐进提升自己的环境标准要求,推动资源合理使用,降低产品成本,提高国际竞争实力。

2.提高环保意识加大科技投入

政府应加强对全民进行生态知识和环境保护的普及教育,使绿色消费的观念深人人心。应在广大农民和农村干部特别是学校学生教育中加强WTO系列知识、生态农业和环保知识的普及和宣传工作,加深他们对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认识,努力培养一种新型的生产观念和消费观念。并进一步加大对农业的科技投入,主要是绿色产品的开发、农药化肥的生产和使用、土壤污染的治理。

3.及时掌握国际农产品质量标准并迅速做出反映

长期以来,我国一直十分重视农产品的数量,而忽视对食品安全的需求,直到2001年9月18日,农业部才出台了无公害农产品的行业标准。但是我国的这些标准都远远低于发达国家,对于有毒有机物指标和标准则根本没有考虑。因此,有必要加强政府、行业协会、行业性中介组织等相关部门的工作,加大宣传力度,积极引导企业朝外向型农业健康发展。

4.实施绿色高科技战略,提高技术含量

绿色贸易壁垒实质上是绿色高科技壁垒,对于企业来说,提高产品的科技含量是突破绿色壁垒的根本途径,如果产品的环境技术在国际市场上是领先的,那就根本谈不上什么受制于绿色壁垒了。为此,我们要进一步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跟踪世界上最先进的科技成果,大力引进国外先进的清洁生产技术、污染治理技术、“三废”综合利用技术,同时,有计划地建立一批环保高新科技和产品的研究开发基地及高新技术孵化、辐射基地,研究和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和主导产品,走技术引进和自主开发并重的道路,推动产品和技术的升级换代。

参考文献

[1]谭蓉娟.国际绿色贸易壁垒及其突破对策探析[J].特区经济,2006,(05).

[2]纪跃华.绿色壁垒对我国经济的影响[J].经济视角,2003,(10).

[3]陈志新.论绿色壁垒的最新发展及其应对策略[J].市场周刊(研究版),2005,(02).

[4]徐志闵.绿色壁垒对我国外贸的影响及对策[J].中国市场,2005,(44).

第8篇

关键词:假日食品;监督管理;传统节日

Abstract:“SpringFestival”,“fifthdayofthefifthlunarmonth”,“Mid-AutumnFestival”......TheChinahasinheritedfivemillenniumcommonsocialpracticefolkcustoms,broughttoeveryonehasbeenhappy,isauspicious.Thistimeseasonal,holidaysellingwellfoodlikeLanternFestival,steamedricedumpling,mooncake......Isgoingonthemarketmassively.ThepeopleinthedietculturetastedunderstandsandhasreposedChinesenation''''sancienttimescivilization.

keyword:Holidayfood;Managementbysupervision;Traditionalfestival

研究背景

传统节日来临时,人们张灯结彩、喜笑颜开,商家也赚得盆满钵满。但节日过后,曾经旺销的节日食品将进入滞销,那些销不完的食品,尤其是月饼将流向何方呢?笔者在此需要明确的是——回收食品与召回食品不是同一个概念。根据商务印书馆出版、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编辑的现代汉语词典(2002年增补本)对回收的解释有两条:?把物品(多指废品或旧货)收回利用;?把发放或发射出去的东西收回。本文所指的回收食品当然就是指在销售旺季过后因滞销需要收回处理的食品,这些食品经检测合格且在保质、保存期内,本身尚不存在安全隐患。如过了中秋节的月饼、过了端午节的粽子、过了元宵节的元宵、过了夏季的冷冻饮品等。而召回食品本身存在可能危及消费者人体健康安全的隐患。本文拟就月饼市场的情况作一些探讨。

一、节后月饼市场现状

一般来讲,中秋当晚,很多食品店和卖场中的月饼通常会撤柜。大厂家为维护自身品牌,通常会采取以极低价格论斤抛售、作为福利发放给公司员工、将月饼皮和馅料一起打碎,卖到饲料厂等3种方式处理库存月饼。而一些不知名月饼、三无月饼常常就会流向乡镇的一些批发市场。通常来说,月饼保质期一般在30-50天左右,如果是7、8月份生产的月饼,放到现在已接近或超过了保质期。一些小食品厂、小作坊看到了其中的“商机”——“月饼再加工”。

月饼是极为特殊的时令商品,中秋节前受人追捧,节后身价一落千丈,卖不出去的月饼成了生产企业、销售商手中烫手的山芋。从调查中得知,很多月饼厂采购的馅心料质量都不错,如每公斤莲蓉成本通常要达到20元以上,每公斤豆沙成本约为11元。但过了中秋后,一些小商贩常常将回收价格压得很低,这样小商贩就能以3成的价格拿到馅心料了。这些小食品厂、小作坊甚至还有一些糕点房看准了这一点,将从市场上回收回来的月饼进行加工——工人先将月饼的外皮和馅心分离,然后再将外皮简单加工,将莲蓉、豆沙、五仁等馅心进行分类,随后外表鲜亮的“莲蓉包”和“豆沙包”就出笼了,如此糕点有的还成为一些小饭店的点心和早茶糕点。有的甚至将回收回来的月饼连包装都不换,通过篡改生产日期,又重新出现在市场上了。因为利润空间大,各路神仙均在“八仙过海、各显神通”,但未见有命案发生因而监管不力,造成监管漏洞。一些食品专家、学者通过研究也表明有些回收食品本身已经处于变质状态,所以对消费者的危害比较明显;另一方面,即使是一些没有变质的食品,从其原料上来说,在经过反复加工之后,其产品品质、营养成分损失都很大,感官也会受到影响。此外,利用回收食品进行再加工的过程中还可能造成环境污染,这个污染同样会带进一些有害成分。所以,这样的食品质量难以保障。这些食品存在安全隐患,极有可能对人体健康造成不利影响。

二、对季节性、假日性食品难以回收的分析

国家高度重视食品安全问题,政府正在逐步加大对“问题食品”的打击力度,市场准入制度也在逐步推开。在发达国家,对于食品安全的控制体现在食品生产的整个产业链中,从源头到食品生产的各个环节和工艺流程都要严格控制,哪个环节出了问题都要召回,这种方式也可以最大限度地控制浪费。但是我国还是发展中国家,人均GDP还不高,现在还做不到这一点,目前推行的市场准入和召回只能主要集中在中间环节。召回应该能为消费者的安全把关,因为目前召回的实施和监管是由各级质监部门执行。但是,由于我国针对食品安全的立法还不够完善,一些食品的国家标准还不很高,对违法企业的惩罚力度也不够大。

低价收购月饼、再将其加工成糕点流向市场,这也是不公开的商业秘密。通过节后对几家月饼生产企业的回访,发现这些企业只有个别在回收月饼。但是我们不能排除极个别企业因回收月饼较多,在一定时间内处理不完可能造成安全隐患。对这部分尚在保质期内的合格产品的处理目前是食品生产监管的一大问题。

1.食品回收缺乏相应当法律依据。.食品回收是一个涉及食品生产者、销售者、消费者等多个利益主体,并且涵盖法规制定、市场监管、部门协调、行业自律等多个管理环节的庞大系统。在食品回收过程中,各个利益主体以及管理部门都应当有一套非常具体的切实可行的操作规范。而目前食品的回收实际上只是停留在停止销售某种食品的表层面,政府相关部门对此尚未引起足够重视。

现有相关法律、法规如《食品卫生法》、《产品质量法》、《标准化法》、《标准化法实施条例》等缺乏对食品回收的相关明确规定。目前唯一能引用的是2005年9月1日由国家质检总局颁布实施的《食品生产加工企业质量安全监督管理实施细则(试行)》,其中第十二条规定“食品生产加工企业生产加工食品所用的原材料、食品添加剂等应当符合国家有关规定。不得违反规定使用过期的、失效的、变质的、污秽不洁的、回收的、受到其他污染的食品原材料或者非食用的原辅料生产加工食品。”但这种部门文件其强制性、适用范围均受到较大限制,尚不能满足对食品安全的要求。当前食品的回收纯属生产者、销售者根据市场需求采取的应对手段,还不是自觉行为。

2.食品回收成本较高,生产销售商难以承担。中国的文化背景决定了消费者的消费观念,过了节气的时令食品一般不再购买。因此食品回收的成本只能由食品的生产商、进口商和经销商承担。回收食品必然造成生产经营者的损失。生产经营者会在回收产生的经济损失和为提高产品质量而投入的成本之间进行权衡。在政府强制力的压力下,生产经营者为了减少因回收造成的损失可能加强食品质量管理,严把进货关。因此食品回收可以督促生产经营者加强食品质量管理。由食品的生产经营者回收时令食品是把可能由公众承担的损失转到生产经营者身上,即将社会成本内部化,保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降低社会成本。从短期看,食品的回收可能造成企业负担回收食品的各种开支,包括对回收食品的处理、物流成本等。但从长远看,食品回收降低了可能发生的更大数额的赔偿,赢得了消费者的信赖,维护了企业的良好形象。只有把消费者权益放在首位,才能最终赢得消费者信任,使企业得以长期生存和发展。政府的相关要求将给企业施加压力,督促他们严把食品质量关,让生产厂家真正重视食品的质量问题,强化食品生产经营者是食品安全第一责任人的意识。

3.监管困难。对于季节性、假日性食品的回收,一般做法是停止销售后,许多经营者将其退回生产企业或自行销毁,经营者是否确实将这些食品退回生产企业或集中销毁缺乏监督、生产企业是否确实将回收的食品进行合理处理同样缺乏引导、监督。如几年前发生的南京冠生园食品厂使用陈年月饼馅加工月饼被新闻媒体曝光后,虽经有关部门检测产品质量合格,但已在社会上造成极坏的影响。极个别企业使用过期或即将过期的食品原料,以化整为零的方式进行加工翻新处理然后再出售,这时如果不是知情人的举报,问题就不可能被发现。因为通过这种工艺流程加工出来的食品,经检测有可能是合格产品。这说明目前我国对食品的生产加工过程的监管仍然是很薄弱的,很多食品的质量安全把关只能以终成产品的检测结果来断定。但终成品检测合格仍然不是绝对可靠的。

经营者和生产者对回收食品的处理是目前企业和政府共同面对的难题。回收的食品最终回到生产企业后,生产企业对回收食品的处理缺乏正确引导和行政执法部门的监督。

4.食品溯源困难。我市食品企业规模小且分散,进入市场的食品来源不一、渠道不同,导致食品难以溯源。食品回收必须要有食品溯源制度作为保障才能顺利实施。但极个别非正规的企业、作坊,生产的食品有的连最起码的标识都没有,或者在标识上造假,出事后厂家无法找到。换句话说,问题食品难以溯源,这在客观上限制了食品回收的实施;同时,我国的检验技术手段还相对落后,这也直接关系到食品缺陷的评价问题。

三、应对措施

1.建章立制是根本。食品回收制度需要政府的高度重视,应由各地食品协调委员会会同各职能部门制定符合当地实际情况的相应办法来作为支持和指导,来规定生产者、销售者、进口商的权力和义务,制定食品回收程序,回收食品的处理;建立定期汇报制度,举报奖励制度,瞒报依法严惩制度以及对食品企业的经常性检查制度等。政府应尽快出台相关规定,填补监管的法律空白。

2.加大对食品生产销售商的扶持力度,切实减轻因食品回收带来的成本压力。政府及相关部门应合理应用金融、税收等经济政策,积极为生产销售商出谋划策。督促企业认真做好市场预测,提高生产的计划性,减少盲目性。

3.监管部门切实履行职责。相关部门在特定节日、季节过后要加强对季节性、假日性食品的管理,各职能部门应各负其责。

质监部门要加大对时令食品生产企业的巡查力度。对原料库存进行检查,能够在日常生产中使用的要求企业在保质期内用完;在日常生产中不能使用的原料去向应追踪、监督到底,尚在保质期的原料要求退回,过期的视情况销毁或作饲料原料。回收的食品作合理处理。全程需记录在案备查。

工商部门应加强对流通领域的日常监督。为了防止回收的食品改头换面后再次进入流通领域,经营者在将错过了销售季节的食品退回生产企业或自行销毁后,应将相应退货、销毁相关信息如退货食品的名称、数量、供应商接收单据、销毁方式等信息报有关政府部门备案,以备随时抽查。

卫生部门重点防范餐饮、食堂所进食品的安全。要求餐饮业主、食堂严格执行进货索证制度,定期不定期到进货单位或生产企业实地考察,防止回收食品通过乔装打扮混入正常渠道。

包括农业、商务、畜牧等部门,本文不一一陈述。

各职能部门在监管时发现有违反规定的行为,要责令生产经营者立即停止生产、销售,迅速上报上级部门并向相关部门进行通报,且在相应范围内予以公示信息。若生产企业不在本地区域,还应向生产企业所在地有关部门通报相关情况,做到不留死角。

4.从源头避免食品回收的问题。企业不得不采取回收的方式来处理食品,暴露出企业在生产、销售环节存在问题。企业不应当贪大求全,盲目铺开自己的销售渠道,而是应当量力而行,这样就能控制在保质期内销售良好。企业应当从产品研发、工艺本身、市场流程、内部管理控制等多方面下工夫,让内控系统发挥作用,在规定时间内保证销售顺畅,从源头避免食品回收的问题。

5.建立比较完善的食品回收应急机制和处理预案。针对回收食品可能存在的不安全隐患,要求执法部门通过食品安全检测、消费者投诉、举报、食品风险信息交流等渠道获取大量信息,经过分析研究,针对可疑点采取相应措施,将食品安全隐患降到最低。建立并不断完善食品回收应急机制和处理预案,不仅有助于问题的解决,还可以加强食品执法部门的队伍建设。

6.完备生产、流通、餐饮等行业企业的食品质量安全承诺书、责任书制度,积极探索回收食品的处理方法。作食品就是做人、做良心。无论从质量还是安全的角度考虑,食品都是不应该回收的。根据国家质检总局颁布实施的《食品生产加工企业质量安全监督管理实施细则(试行)》规定,要求企业承诺回收回来的食品不得用于食品再生产,也不得将回收回来的食品处理给明知其购买回去要重新加工制作成食品的企业、个人。对于大厂来说,时令食品一般能够在节前售完,即使有剩余也较少,容易处理;而小厂的剩余相对较多,处理难度也较大,可能在一定时间内处理不完,对这部分尚在保质期的合格产品的处理自然成了问题。有关资料表明,一些地方正在积极探索、研究这方面的问题:如很多超市对保鲜期短、容易过期的食品,在经营上都很精心,一旦过了“最鲜”时段便打折出售,离保质期越近,价格越低。这样,既让消费者得到了实惠,经营者也减少了损失。更重要的是物尽其用,确保了安全,减少了浪费。又如部分地方成立专业的餐厨废弃油脂专业处理公司,公司从全市众多餐饮企业取得餐厨垃圾,将废弃油脂加工成工业用油,既防止了废弃油脂重新进入食品市场又节约了社会资源。如果能够成立专业处理公司,将不安全食品、过期食品分类处理,将能够重新利用的加工成饲料、工业原料;将不能再利用的进行填埋、焚烧。此外,还可仿效美国、欧洲一些国家成立“食品银行”,收集那些超市中即将过期,卖不出去的但还能够食用的食品、餐馆和机场航班未消费掉的食品,再免费发放。政府每年可拨出一定经费予以支持。

第9篇

经济不安全全球蔓延

今年年初,英国广播公司在34个国家进行的一次民意调查表明,因全球化进程不断加速且不受制约,全球收益分配不公等问题日益显现。在此大背景下,因气候变化引发的严重自然灾害不仅威胁到发展中国家,发达国家同样不能幸免,因此而导致的经济不安全问题非常突出。

自1970年以来,全球共发生了7000余次重大灾害,致使250万人丧生,造成至少两万亿美元的损失,给无数人的生活造成影响。目前在全球范围内,自然灾害发生的频率比上世纪70年代高4倍,有更多的人流离失所。

联合国此次的报告表明,经济不安全问题在最贫穷的国家最为严重。由于中国等一批新兴经济体国家的快速发展,一度使人们对消除贫困持乐观态度。但目前,在许多地方,这种乐观正在转向忧虑:世界经济增长逐渐减速,粮食和能源价格上涨,经济受到冲击和影响,人们开始担心粮食和能源能否得到保障。

由于贫穷、高负债水平、公共基础设施不足、经济缺乏多样性等原因,发展中国家受自然灾害的威胁比发达国家更大。有数据表明,发展中国家因自然灾害导致的死亡率比发达国家高20倍至30倍,甚至更多。比如,最近发生在中国四川的大地震已造成近7万人遇难、近2万人失踪;今年5月袭击缅甸的强热带风暴,已造成缅甸8万多人死亡、5万多人失踪,240多万人亟待救援。而2005年发生在美国的“卡特里娜”飓风,仅造成1209人死亡。而发展中国家受灾后的恢复速度远比发达国家缓慢得多。未来10年,全球因自然灾害造成的损失可能将达到1万亿美元。

最近的民意调查指出,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的公众都尖锐地感觉到不安。粮食和燃油价格上涨引发示威游行,将个人的不安引到街上,成为社会的不安。

联合国经济学家的调查发现,房贷和以房产支撑的金融工具的关键作用,以及它们的脆弱性,说明了1990年以来投资与产出比非常不稳定的现象,特别是在发展中国家,对经济增长产生负面影响。“举债、借贷经营、抵押品价值和资产的预期价格,成为经济循环周期的主要动力。”以复杂的机制把危机分散到各金融领域,反而是把危机扩散到更广,造成发达国家住房市场和信贷市场的危机,影响到全球。近期发生的美国大型房屋贷款银行印地麦克(Indy Mac)因支付危机被联邦监管机构查封和“两美”房贷新危机更是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联合国建议,各国政府以逆周期的财政措施来应对――在繁荣的时候储备一些资源,在经济下滑的时候,采取刺激经济活动的措施。

IMF对全球经济看法悲观

7月3日印度外贸总局在官方网站上宣布,从即日起至10月15日禁止印度玉米出口,以此来增加国内供给。其实不只是印度,目前全球都受到原油和粮食价格高涨困扰。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在7月1日的一份研究报告中表示,高涨的原油和食品价格,使发达国家居民的生活标准降低,并且提高政府在控制通胀的前提下刺激经济增长的难度。而对于新兴经济体来说,特别是一些低收入国家,所带来的风险更大。如果国际原油和食品价格维持在目前水平,已经有大约60个中低收入国家面临外汇储备下降到危险的低水平的风险,而国际原油价格很有可能继续攀升。因此他们提出应对危机的多边合作至关重要,国际社会应该通力合作,确保食品和资金尽快抵达受影响最严重的国家。

IMF总裁卡恩日前表示,难以预计全球金融危机还会走多远,因信贷的进一步损失程度将取决于美国房屋市场状况。可以肯定的是,金融危机对实体经济部门的影响还摆在我们眼前。而食品和石油价格高涨,加剧了金融问题给经济带来的冲击。IMF对今年和2009年的全球经济增长看法相当悲观。经济增长放缓的威胁还不及通货膨胀,一些国家的通胀非常严重。在发达国家,央行已考虑了通胀因素,采取了正确的货币政策立场。而在发展中国家和部分低收入国家,至少是其中部分国家,如拉丁美洲和非洲部分新兴经济国家的通胀已经失控。那意味着在未来数周或数月内,货币政策可能必须收紧。因此目前提请各方关注这个问题,是非常重要的,IMF现在就是朝这个方向努力。

目前许多国家都已经通过一系列的政策工具减轻上涨的食品和原油价格的影响。IMF认为从效率的角度来看,将国际市场的价格涨幅完全传递到消费者是明智的,这样可以鼓励生产者提高供给,并且抑制消费需求。但与此同时,必须通过补贴的方式保护最经受不起价格上涨的贫困人口。各国政府在利用货币政策打压更加广泛的物价上涨时,还应该尝试去适应更高油价和食品价格,这对于那些已经因价格上涨而提高财政支出的国家而言更加重要。

除此以外,维持国际食品市场的开放也是很重要的。目前已经有许多国家通过贸易政策来应对当前的危机,一些重要的粮食生产国开始对出口进行限制。IMF认为虽然他们确保本国的粮食供给的立场可以理解,但是出口的税收和禁令应该被取消,这样才能使生产者和消费者适应更高的价格。与之相对应的,进口国降低关税税率,也能够帮助减少无效率的贸易扭曲,并且减少进口价格涨幅。

美国通胀上行金融危机加剧

美国最新公布的政府报告显示,美国6月份进口价格连续第四个月飙升。美国6月份进口价格较上月升2.6%,追平5月份向上调整后的升幅。6月份进口价格较上年同期飙升20.5%,是1982年9月该数据首次以来的最大升幅,接近去年同期升幅2.3%的10倍。美国6月份出口价格较上月上升1%,较上年同期上升8.6%,也为20年来最大升幅。6月份农产品出口价格较上月上升2.2%;非农产品出口价格较上月上升0.9%。

6月份石油进口价格较5月份上升7.4%,较上年同期上升78.6%。当月不包括石油的进口价格较上月上升0.9%,较上年同期上升7.3%。不包括所有燃料的进口价格较上月上升0.8%,较上年同期上升6.6%,创历史最高水平。数据显示,6月份非石油工业供应品和材料的进口价格上升3.4%。6月份食品进口价格较上月上升1.9%,较上年同期上升近16%,为历史最高升幅。

此次公布的具体数据还反映出美元兑其他主要货币下跌对进口价格构成影响。6月份来自欧盟的进口商品价格较上月上升0.6%,较上年同期则上升近10%,为历史最高升幅。6月份来自中国的进口商品价格较5月份上升0.6%,较上年同期上升4.8%,升幅创历史新高。

在美国,金融动荡和公众不安是由大约一年前的次贷危机所引发。而进入今年7月,次贷危机又强力发酵,先是美国最大的两家住房抵押贷款融资机构――联邦国民抵押贷款协会(房利美)、联邦住房贷款抵押公司(房地美)陷入困境,7月11日,这两家公司的股票开盘即遭腰斩,股价暴跌约45%,股价也跌至17年来低点,与去年8月相比,跌幅超过80%。受房利美和房地美的拖累,上周美国市场也以下跌报收。道琼斯指数一周累计下挫1.7%,为连续第四周下跌。同一天,美国大型房屋贷款银行印地麦克(Indy Mac)因支付危机被联邦监管机构查封。这也是美国次贷危机爆发一年来发生的最大银行遭查封事件。

去年夏天,美国次贷危机爆发,并引发全球主要金融市场持续动荡。到今年4月,历时几个月的金融市场动荡一度出现缓和迹象,华尔街一些主要金融机构当时乐观地表示,美国次贷危机最严重的时期可能已过去。但房利美和房地美目前面临的困境表明,美国次贷危机远未结束,甚至有继续恶化的可能。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主席伯南克15日在国会听证会上表示,美国经济仍面临金融市场动荡、房价下跌和石油、粮食价格飙升等“诸多困难”,这对美联储决策构成“严峻挑战”。美国经济前景仍存在极大不确定性,美国经济将继续缓慢增长。此外,通胀问题不容忽视,并在近期很可能加剧。他强调,美联储必须密切关注有关通胀和经济增长的信息。而保持金融市场稳定运行仍是美联储目前的“最优先任务”,美联储正密切监视房利美和房地美的运行。

欧元区通胀水平令人担忧

欧洲央行行长特里谢9日在欧盟议会全会上作年度报告时表示,欧元区通胀水平偏高,令人担忧。

特里谢表示,今后几个月欧元区通胀的前景仍然严峻,“考虑到能源和粮食价格的上涨,2008年欧元区通胀水平很有可能持续高于央行既定的目标上限,估计到2009年才会缓慢下降”。

欧元区15国6月份通胀率达4%,创欧元流通以来的最高纪录,大大高于欧洲央行制定的2%的目标上限。虽然欧洲经济形势逐渐走弱,7月3日欧洲央行还是将基准利率提高0.25个百分点,至4.25%。欧洲央行日前决定加息是为了稳定物价,而物价稳定将有利于欧元区的低收入人群。欧洲央行加息的主要目的在于稳定欧元区物价,而维持物价的稳定是经济持续增长和创造就业机会的必要条件。

欧盟统计局9日公布的修正数据显示,欧元区15国今年一季度国内生产总值较去年第四季度增长0.7%,略低于市场预期的增长0.8%。与去年同期相比,今年一季度欧元区经济增长2.1%,略低于去年第四季度同比2.2%的增速。

特里谢表示,虽然总体上欧洲经济仍然健康,但是经济的波动性也在加大。当天早些时候公布的出口数据也显示,欧元区最大的两个经济体德国和法国的出口已经大幅放缓。分析人士认为,欧元区经济在接下来的几个季度里将难以保持这一增长势头。较弱的经济增长将会限制欧洲央行后续的加息空间。

有经济学家认为,欧洲央行此次加息对控制通胀的作用有限,但会对实体经济造成伤害。欧洲央行上调欧元区基准利率,欧元区与其他地区的利差将进一步拉大,这将导致欧元继续升值。德国的零售和私人消费状况“非常弱”,德国经济有出现停滞的危险。

联合国为全球经济不安开“药方”

联合国的经济学家认为,全球价格高涨,各国发展机遇的不平等和就业不稳定前景已经在一些国家引发了严重的政治不安,这使得经济成为全球安全问题的一个重要杠杆。市场机制本身不能产生所需要的经济安全。他们呼吁国际社会采取步骤,缩小经济循环周期的摆动幅度,减少经济增长依赖负债和金融工具的程度,按照发展的优先需要设定宏观经济政策,并对多边主义注入新的生命力。

联合国希望通过国际社会的反思和共同努力,尽快消除这种不安全感。对于全球经济社会的不安全现状,人们应有充分认识,在制定经济和社会政策时,要充分考虑到这些不安全因素,所制定的经济和社会政策要更加全面和务实,切合当地所面临的威胁和挑战。在实施反周期宏观经济调控政策时,需要同样制定充分可行的社会保障计划。同时要把防治自然灾害和发展战略有机结合起来,增强应对灾害的能力,防止自然灾害演变成人类灾难。应对经济动荡的几点建议联合国指责一些国家在对发展中国家提供建设生产性农场和农村基础设施的援助之前,先对它们施加开放贸易和金融市场的压力。联合国的经济学家建议,采取全盘的战略性农业援助政策和公共投资,并呼吁重新思考工业化政策和比较平衡的经济和社会政策。

为了在动荡的金融流动和商品市场中自保,许多发展中国家采取的步骤之一,是大量储备外汇。然而,这些储蓄大部分闲置不用,这将使这些国家每年损失大约 1000亿美元。联合国建议,继续并扩大现在已经有的趋势,将外汇投入有生产力的财富基金,特别是将这些基金直接投资在其他发展中国家的发展项目上。

虽然各国政府都在设法克服突发的动荡,但是,国际合作在提高经济安全各方面最有效。《概览》呼吁:恢复布雷顿森林体系,以更多切实有效的补偿机制,去缓和外来的冲击;支持采取逆周期的宏观经济措施和强化对全球金融的监管,包括政治协调。再度审视马歇尔计划:采取一个更有效的国际援助结构,正视各国问题,并支持地方的优先需要和地方能力。

第10篇

目前,我国的社会保障制度安排还存在诸多缺失。一方面,以往形成的重经济保障轻服务保障、重政府包办轻责任分担、重局部改革轻统筹推进的格局并未从根本上改变,几乎每个社会保障项目都面临优化结构、厘清责任、理顺体制、创新机制等紧迫问题。另一方面,现行制度体系并不完整,亟需健全制度体系,提高制度公平性和运行效率,合理分担保障责任。

因此,加快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当前可从四个方面入手。一是巩固普惠性,包括实施全民参保计划,实现社会保险、社会救助和其他法定保障对象应保尽保。二是全面完善社会保险制度,包括推进制度整合、重塑筹资机制、提高统筹层次,真正实现多层次发展;基本养老保险最好采取现收现付制,如果维持个人账户则不宜采取大账户,但可以考虑选择名义账户制;适应人口老龄化需要,建立长期护理保险制度等等。三是完善综合型社会救助制度,大力支持慈善事业发展,确保困难群众基本生活有保障。四是全面推进社会福利事业发展,包括不断提升教育福利水平,构建以居家养老为基础的养老服务体系,大力发展面向残疾人、儿童的福利事业。

中国空气污染治理仍任重道远

美国兰德公司《中国治理空气污染的努力与不足》(1月18日)

过去两年,中国政府在治理空气污染方面作出了极大努力。中央和地方均拿出了各自的行动方案。但是,中国在治理过程中发现了一系列问题。其中包括:许多小型工业锅炉尚未安装污染控制设备,而大型火力发电站没有正确操作其污染控制部件。三个主要原因导致这些问题的产生。

第一,违规行为很难被发现,尤其是对小型污染源而言。成百上千的小型工业锅炉为中国的建筑供电供暖,要监督它们的排放几乎不可能。尽管中央和地方政府已经命令关闭它们,但其巨大的基数使得执行这一措施非常困难。

第二,收集准确污染数据的全国系统尚未建立,国家欠缺准确跟踪小型工业锅炉、煤矿和其他工业活动的能力。但是中国收集更好的数据、纠正历史数据并推进数据分享透明化的努力值得肯定。

第三,违反环境法规的成本太低。目前中国空气污染的受害者几乎不会得到赔偿,但是政府正在采取措施改变现状。例如,为了促进环境污染监管的公众参与,中国环保部2014年出台新法规,赋予非政府团体参与调查污染案例的权利。在新法规下,仅2015年前7个月,政府对污染企业的日常罚款就多于2.82亿元人民币。

尽快根治空气污染问题对中国人民的健康与经济发展至关重要。即便目前遇到问题,中国仍有足够的技术和人力资源解决之。

唱衰中国经济仍为时过早

美国彼得森国际经济研究所《中国的经济增长依旧令世界羡慕》(1月21日)

尽管中国经济增速放缓,但唱衰中国经济仍然为时过早。中国经济放缓有很多因素,包括劳动力成本上升和产业结构向服务业倾斜,这些都是经济发展和转型自然且必需的过程。大量市场参与者过于看重中国的制造业指标,但没有证据表明中国经济临近崩溃。此外,中国股市在新年伊始的动荡不能为中国经济2016年走势提供什么信息,因为中国股市价格与经济增长的联系在一直以来都很弱。

中国这些进行中的变化将对其他国家产生间接影响,尤其是那些依赖中国进口其产品的国家。由于没有证据表明中国的经济增长会显著下降,许多国家仍指望中国购买其产品。其中,巴西、澳大利亚和韩国等主要经济体,每年销往中国的产品占其出口的1/4。如果中国公司与消费者受低迷景气影响选择降低海外进口产品消费,那么这些主要国际贸易伙伴的经济增长将受影响。然而,美国每年只有7%-8%的商品出口中国,因此这对美国影响不大。

撒哈拉以南非洲的农业发展前景广阔

美国布鲁金斯学会《2016非洲观察:加强农业投资势在必行》(1月22日)

根据世界银行最新的报告,新兴市场复苏乏力将拖累全球经济增长前景。然而,2016年撒哈拉以南非洲的经济增长预计为4.2%,相较2015年要高出0.8个百分点。振兴有活力且可持续发展的农业将是撒哈拉以南非洲国家发展经济的优先选项。

非洲农业正处在转型的节点上,一系列数据引人瞩目:农业是非洲人主要的食物和收入来源,为非洲大陆提供了60%的工作岗位;未来15年,该地区的粮食生产需增加60%才能养活不断增长的人口;非洲的食品和饮料市场不断扩大,预计在2030年能达到1万亿美元的市值。

此外,非洲大陆发展农业潜力广阔。撒哈拉以南非洲地区有2万亿公顷土地尚未开垦;而且非洲只使用了2%的可再生水资源,全球平均水平是5%。在丰富资源的基础上,对农业领域的战略投资能启动良性增长循环。

非洲应如何利用这些机会呢?首先,非洲农民需要新技术(更高产、更抗灾的农作物品种等)来增加产量;其次,非洲农民需要更多电力、灌溉和更好的基础设施,让他们能与获利丰厚的地区食品市场相联;再次,要推出不歧视农业部门的务实政策,例如解除对女性的种种限制(土地所有权、信贷权利等),因为她们是非洲食品生产的主力。

俄罗斯经济状况尚在政府掌握中

德国马歇尔基金会《卢布跌至新低,是好是坏?》(1月20日)

近日来,俄罗斯卢布对美元汇率跌破80大关,但情况仍在莫斯科掌握中。由于俄罗斯的财政收入主要依赖对石油等以美元计价的出口产品征税,卢布对美元汇率下跌后,政府能从出口产品的税收中收获更多卢布,以平衡财政支出。换言之,卢布贬值有助于政府抵消石油和大宗商品价格下跌对财政预算带来的负面作用。

但是,在国家经济生活层面,情况不见得太好。首先,卢布下跌导致俄进口商品价格上涨,进一步抬高通胀水平,人民生活水平相对下降。其次,俄银行系统受到本币贬值拖累。很多俄罗斯银行背负着欧元和美元债务。随着卢布贬值,相较两年前,银行需多支付一倍的卢布偿还外币债务。最后,企业也面临与银行一样的危机。

第11篇

关键词:有机农业;经济增长;经济发展

中国的农产品主要分为3种:无公害农产品、绿色农产品和有机农产品。其中,有机农产品的健康安全标准最高,在生产中严禁使用农药、化肥和激素等物质,禁止使用基因工程技术,在加工、包装、储藏和运输等各个环节,都要严格遵循有机产品的相关要求。中国的有机农业始于20世纪90年代初期,有机产品包括植物、动物、水产品及加工类产品等4大类产品。截至2013年底,综合有机种植农地和野生采集的土地,中国获得认证的全部有机农地面积为272.2万公顷,有机产品生产企业为7894家、有机生产基地为6628个,有机加工厂为3910个。①中国的有机农业生产在世界上具有重要地位。2013年,中国有机农业耕地面积为210万公顷,居世界第四位。中国的有机蔬菜耕地面积仅次于美国,居世界第二位。在亚洲国家中,中国的有机农业用地面积居第一位,比居第二位的印度的有机农地面积高出3倍。②有机农业生产本身属于微观的范畴,学术界的相关研究基本都是从微观角度展开,诸如消费者选择有机食品的动机和有机农业产量的影响因素等等。本文认为,有机农业生产和一国的宏观经济运行之间有一定的关系。为此,本文将结合宏观经济理论,从短期经济波动、长期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的角度,探讨有机农业生产的宏观经济效应。

一、有机农业与短期经济波动

当前,中国的宏观经济表现不佳,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宏观经济的供求结构失衡。一方面,某些行业产品滞销,产能过剩;另一方面,某些行业产品的市场需求潜力巨大,但是供给相对不足。本文认为,有机农业恰恰是具有强大市场需求潜力的产业之一,具体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有机农产品的国内市场需求潜力巨大

消费者选择有机食品的动机是多种多样的,诸如家庭背景、文化水平和个人的生活习惯等等[1]。但是,收入水平是决定有机产品需求的主要因素。伴随着经济发展和收入的增加,消费者对无污染和高品质的有机农产品需求必然会增加。这可以从全球有机农业发展历程中得到验证。1999—2013年,伴随着全球经济的发展,全球有机食品销售总额由152亿美元增加到720亿美元,年均增长26.69%;有机食品的人均消费金额由2009年的8美元增加到2013年的10.02美元。值得注意的是,发达国家是有机食品消费的主体。2013年,在全球有机食品消费总额最高的前10位国家中,除了中国之外,其余全是发达国家。从人均消费来看,2012年和2013年,世界有机食品人均消费额最高的10个国家依次是瑞士、丹麦、卢森堡、列支敦士登、奥地利、瑞典、德国、美国、加拿大和挪威,全部是高收入国家,其中,瑞士人均消费额最高,为210欧元。相比之下,2013年中国的有机食品人均消费仅为2欧元,远远低于发达国家的消费水平。这些数据充分表明高收入水平对有机食品需求的影响,同时也表明,伴随着中国经济增长和人均收入的增加,中国的有机食品市场发展潜力巨大。事实上,自2000年以后,有机食品的国内销售就持续增加。目前,我国有机产品每年销售额约为300亿元。

(二)有机农产品的出口前景看好

有机农业兴起后,欧美发达国家对有机食品消费的增长速度始终处于世界前列。例如,2013年人均有机食品消费比上年增长最多的前几位国家依次是加拿大(14.52%)、瑞典(11.58%)、瑞士(11%)、卢森堡(9.8%)、德国(8.14%)、美国(6.94%)和丹麦(2.5%)。但是另一方面,近年来欧美发达国家有机农业生产的增长速度非常缓慢。例如,在2011年,根据有机农业用地面积的增长幅度排名的前10个国家中,有7个属于发展中国家。在2012年,发展中国家占据7个席位;2013年,占据5个席位。值得一提的是,中国属于有机农业发展迅速的发展中国家之一。2011年,中国有机农业用地面积比上年增长51万公顷,增幅居世界第一位,2013年,这一数字比上年增长19.4万公顷,增幅仅次于澳大利亚,居世界的第二位。在这一背景下,一些欧美发达国家的有机食品国内供给无法满足国内需求,已经成为有机食品的重要进口国,以美国为例,美国本土生产的有机产品,大部分在国内销售,仅有5%—7%出口到国外市场,同时美国国内消费的有机农产品中,有80%来自进口[2]。这为包括中国在内的发展中国家的有机农产品出口提供了良好的机会。此外,有机农产品的出口潜力还表现在,相对于传统农产品来说,中国的有机产品更容易绕开绿色贸易壁垒,顺利出口到国际市场。基于上述分析,我国有机农业的国内和国际市场的需求潜力巨大。发展有机农业,可以在满足市场需求的同时,带动我国产值和就业的增加,进而通过乘数效应,带动整个宏观经济的发展。当然,有机农业发展,能够在多大程度上促进宏观经济平稳运行,还需要进行相关的实证研究。

二、有机农业与长期经济增长

从理论上看,有机农业生产可以促进经济增长的具体途径是:有机农业可以为消费者提供更为优质、安全和健康的农产品,更好地保护生态环境,进而有利于消费者健康状况的改善;根据健康经济理论,健康作为一种重要的人力资本存量,会对一国的长期经济增长有着直接的影响。在实证分析方面,有关人们健康状况对经济增长的影响的问题,国外学者进行的大量实证研究表明,健康状况的改善,可以保证劳动者有更多的时间投入工作,生产效率会提高,这些都有助于长期增长[3]。在关于有机食品本身的健康效应的实证研究上,由于影响健康的因素很复杂,所以学术界的研究方法和结果缺少一致性。M.Hube(r2011)等人采用目前学术界常用的多种分析框架,对有机食品和健康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研究。研究表明,一方面,有机食品中含有更多的有益于人们健康的成分,例如,有机植物中含有更少的硝酸盐成分、更少的杀虫剂残留和更多的维生素C;有机牛奶中有更高的欧米伽脂肪酸和亚油酸。但是另一方面,这种实证研究结果会由于植物的生长周期、成熟情况、施肥情况以及气候等因素的不同,存在着很大的变动性。此外,他们的另一个实证研究结果显示,由于缺乏长期的样本数据,更具有营养的食品的健康效应是不明显的[4]。笔者认为,尽管目前的实证研究还不能就有机食品的健康效应问题达成一致的看法,但是,就中国经济现状来看,有机农业的发展,对消费者健康状况的改善具有明显的积极作用。首先,中国近年来的食品安全问题日益引起消费者的重视。人们在购买食品时会关注诸如肉鸡生长中是否过多使用催长饲料、猪肉中是否含有过量瘦肉精、水产品的养殖和运输过程中是否滥用抗生素以及蔬菜、茶叶和水果的农药使用是否超标等问题。基于这一背景,拥有有机标签的食品,不仅意味着高品质、有营养,而且意味着可以避免上述潜在的健康风险。毫无疑问,这对消费者的健康是有益的。其次,从另一个角度看,在中国发展有机农业,意味着种植业大量减少化肥和农药的使用,养殖业减少抗生素的滥用。这样的生产模式,可以避免水和土壤品质的污染,对保护生态环境进而改善人们的健康状况具有重要的意义。一个反面的例证是,近年来,在我国总的耕地面积趋于不变的前提下,农业生产中的化肥和农药使用数量不断增加。从2006—2012年,中国的农用化肥总量从53.45亿吨增加到74.32亿吨,年均增长率为6.65%;化学农药原药销售量由1385万吨增加到35491万吨,年均增长率为410%。谢婷(2013)的研究表明,北京地区每年每公顷耕地的化肥施用量超过国际公认标准的上限近一倍[5]。这显然会对土壤和地下水产生污染,对人们的身心健康产生不良的效应。综合上述分析,从长期来看,发展有机农业,可以避免食品消费上的一些潜在健康风险,有利于国民健康状况改善,对经济增长有积极的作用。

三、有机农业与经济发展

根据发展经济学的理论,一国不仅要追求GDP的增长,还要关注收入结构、产品和生活质量、社会政治体制经济结构、文化法律以及观念习俗方面的变化。改革开放以后,随着农业科技进步速度加快和生产效率的提高,中国农村的闲置劳动力日益增多,随之而来的是大量农民进入城市工作。这一方面有利于工业化建设和城市经济的发展,同时也导致了一些弊端,某些大城市无法吸纳过多的外来人口;人们面临的住房、交通、医疗和教育等方面的压力日益增大;农村人口中留守老人和儿童所占比例日益增大。有机农业属于典型的劳动密集型行业,因为在有机产品的生产中,不能使用化肥和农药,不能使用除草剂,很多情况下需要人工摘除害虫、拔除清理杂草。因此,在有条件的农村地区发展有机农业,会产生多方面的积极效应,农民在本地区的就业机会和收入增加;农村水土环境改善和生活质量的提高;和父母生活在一起,儿童身心更加健康;缓解大城市人口过剩的局面,促进中小城市的发展,等等。综上所述,本文主要从理论框架角度说明,有机农业与宏观经济运行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发展有机农业,有利于一国宏观经济健康发展。为此,政府要针对当前中国有机食品消费中的信息不对称和逆向选择等问题采取切实的措施,使得有机食品的潜在需求真正转变成现实的有效需求。只有这样,有机农业在宏观经济运行中的积极作用才能得到更好地发挥。

参考文献:

[1]NihanOzguven。Organicfoodsmotivationsfactorsforconsumers.Procedia-SocialandBehavioralSciences,2012,(62):661-665.

[2]郭玮.美国发展有机农产品的经验做法与借鉴[J].对外经贸实务,2015,(3).

[3]Bloom,D.E.,Canning,D,,Sevilla,J.,Theeffectofhealthoneconomicgrowth:Aproductionfunctionapproach.WorldDevelopment,2004,32(1):1-13.

[4]M.Huberectl,Organicfoodandimpactonhumanhealth.NJAS-WageningenJournalofLifeSciences,2011,(58):103-109.

第12篇

关键词:蘑菇罐头;影响因素;实证分析;对策

一、引言

(一)中国蘑菇罐头生产工艺、生产现状简介

1、蘑菇罐头营养价值及生产综述。蘑菇罐头因其营养丰富、便于储藏等优点,深受世界各国人民的欢迎。据科学分析,每百克鲜蘑菇中含优质蛋白质2.9g、脂肪0.2g、碳水化合物2.4g、膳食纤维0.6g、钙8mg、磷66mg、铁1.3g、维生素B0.11mg、磷66mg、维生素B20.16mg、烟酸3.3mg、维生素C4mg,此外,还含有非特异植物凝集素、酪氨酸酶等物质。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栽培技术的不断提高,中国培育成功食用菌品种也不断增加,主要有平菇、香菇、双孢蘑菇、金针菇等,这些品种通过精心选种和科学加工,均可制成蘑菇罐头来满足市场需求,国外大型现代化生产线的引进,使中国蘑菇罐头加工技术和能力都实现了跨越式发展。

2、中国蘑菇罐头生产与出口现状。随着中国蘑菇罐头在国际市场走俏,市场潜力十分看好。同时,作为原材料的食用菌产量的大幅增长,奠定了中国作为出口大国的地位。据资料统计,1998年中国的食用菌产量已达397.7万吨。然而,目前仅在农药残留限量的指标上,国际食品法典有2572项标准,日本有9052项,美国有8669项,欧盟有22289项,而中国只有484项,较国际标准还有很大距离。在日本、欧盟和美国这些主要出口地区,中国农产品环保壁垒问题层出不穷。出口市场的过度集中也导致了对于一些市场的高依存度,也使中国蘑菇罐头的出口面临较高市场风险。

(二)研究中国蘑菇罐头对世界出口趋势的经济目的和普遍意义

本文搜集了详实可靠的数据资料,反映中国蘑菇罐头在主要市场10年来的出口形势,针对可能因素,提出可行的政策和建议。此外,本文综合近几年来权威期刊和机构的信息和观点,系统而全面地比较了各类信息的实用性和真实性,使国内企业能更好地控制人为因素,及时规避风险。

二、中国蘑菇罐头出口国际市场形势分析

21世纪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之后带来某些关税政策与贸易壁垒的解除,中国食用菌产业以高于世界6.59个百分点的速度增长,其中,罐头产品是中国主要出口品种,年均出口额占总出口额的59.52%。1997年中国蘑菇罐头年出口总量为14.38万吨,2002年则为21.03万吨,增长了46.2%;2007年出口数量达到了39.61万吨,增长了175.5%。仅在2000年时数量有所下降,这是因为美国对中国实施反倾销措施及欧盟一些国家对中国采取配额限量、关税等方面的歧视性限制措施。据中国海关统计,2002年中国对德和欧盟分别出口蘑菇罐头3.09万吨和8.77万吨,但欧盟每年给予中国的关税配额只有2万多吨,这种做法极不合理(具体各年情况见图1)。

由图1可以直观地看到,在1997~2007年这十年间,中国的蘑菇罐头年出口量不断上涨。2004年中国食用菌罐头产量为35-38万吨,其中出口量近30万吨,产品结构为蘑菇罐头约占75%-80%。尤其在2007年,各月出口额较以往各期出口额都有明显增加,2007年4月出口量达到77728美元,与2006年同期相比增加了18.9个百分点,是1997年的同期出口额的3.92倍。

三、中国蘑菇罐头出口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

(一)模型建立及变量说明

蘑菇罐头出口量受汇率变动影响很大,由于宏观经济政策是一个定性变量,有必要在模型中引入一个虚拟变量来衡量国际市场和国家宏观经济环境变动对蘑菇罐头出口量的影响。由于中国在2005年6月人民币汇率明显降低、本币升值,对于中国在此时间点前后的出口贸易量势必产生影响,引入虚拟变量ED代表2005年6月汇率出现明显变化的时间段:

ED=0,在2005年6月及以前(汇率>=8. 277)1,其他(汇率<8. 277)

需要指出的是,蘑菇罐头作为蔬菜加工产品,受年度各月气候、温度等定性因素影响也很大,因此引入了虚拟变量变量Si,反映一年中由于月份不同对出口量趋势变动的平均影响。并且以S1为基期,定义:

Si=l,第i月份0,其他月份

模型除ED外,出口量Q还受到价格P的影响,出口价格高则会刺激蘑菇罐头供给量,容易造成低价竞销,从而对方市场可能给予反倾销和技术壁垒等一系列贸易制裁;EXC是各期的美元兑人民币汇率,长远来看,由于汇率的变化可能引起模型斜率的变化,所以用乘法方式引入虚拟变量EXCED=ED*EXC,来测度由于政策变化、国际经济形势等原因导致的汇率变化对出口量的实际影响;Si则作为季节影响变量采用加法方式引入;ε是随机干扰项。依此被解释变量和各个解释变量间的关系,模型可设定如下:

(二)模型分析结果

为了提高模型估计精确程度,我们采用“SHAZAM”计量经济学软件auto命令剔除了Si的自回归趋势,多项式估计结果如下:

(三)模型分析结果的评价

R-squared值为0.8520,调整后的可决系数为0.8357,模型拟合优度高,拟合程度好。结果表明,价格对出口量起负向作用,价格每上升1单位,出口量就下降5886.6吨;汇率(直接标价法)对出口起正向作用,即汇率上升1(本币贬值),增强了中国蘑菇罐头的国际竞争力,出口量增加434.48吨。并且,P和EXCED的P-VALUE显示这两个自变量对出口量影响较大,通过了显著性检验。

前半年各月的季节因素大都通过了显著性检验,而下半年则模型结果显示影响不明显。2月、5月、6月的季节因素对出口量影响最为突出,尤其在6月,季节变化将带来出口量的急剧下降,这是因为该月的气候比较炎热,给生产加工、安全卫生、产品质量均带来一定的难度;此外,国际市场在这几个月的蘑菇罐头的供给量加大也影响中国的出口量。2月份的系数表明,季节因素每增加1单位,出口量反而上升1090.1吨,这与气候转暖食用菌产量上升有关。

需要说明的是,由于资料的限制,只考虑了出口总量占95%的美国、欧盟、日本市场,因为对出口影响因素很多,这里只选取价格、汇率、季节作讨论,对于其他次要因素影响均包含在随机扰动项中,会给模型带来一定的误差。

四、结论和建议

(一)食用菌罐头安全性问题比较突出

1989年美国食品药物管理局(FDA)以中国蘑菇罐头食品含有金黄色葡萄球菌肠毒素并导致消费者受到伤害为由,对中国蘑菇罐头采取全面“自动扣留、逐批验放”措施,严重影响了中国蘑菇罐头对美出口和产业发展,直至2004年3月1日才全面解除。同年8月中国罐头工业协会下发了关于提高罐头食品质量保证罐头食品安全的通知。但迄今为止,仍有不少企业生产低标准、低质量、低价位产品,只顾眼前,不问长远,只顾自身,不问行业整体利益。

(二)关于食用菌罐头生产的几点建议

1、应对汇率变动风险,合理提高行业指导价格。近两年人民币对外升值,对内贬值,不利于出口,加之国际原油价格攀升,几乎所有有关辅料价格基本上涨,罐头行业出现的涨价危机使许多罐头出口商无利可图甚至亏损。因此,政府在采取相应的财政货币政策的同时,要有预见性地制定合理的行业指导价格,并且在合同中订明应对汇率变动条款,应对人民币对内贬值,消化价格因素。政府部门应在上季指导价格基础上进行协调和组织,适当提高罐头产品及原辅料价格势在必行。

2、提升品牌价值,掌握定价主动权。中国蘑菇罐头产业除少数规模较大企业已形成“产供销一体化”的规模经营外,其他企业大多是以销售为主的贸易型企业,没有自己的品牌。如果能有大型骨干企业主导中国蘑菇罐头的世界贸易,将大大提升中国产品的品牌价值,确定世界上食用菌强国的位置。此外,在国际营销网络中,如果中国产品掌握定价主动权,实质上等于掌握了利润分配权,不再受国外客户和中间商左右。要扭转被动局面,应组织跨国集团打响优势品牌,夺取国际市场的产品定价权,使利益分配方向朝自己倾斜。

3、以深加工应对出口,提高产品附加值。中国产品劳动生产率低,深加工能力较弱,出口的罐头大多采用大包装、清水或盐水产品形式,国内相当部分加工企业还停留在保鲜、烘干、盐渍等粗加工的层次,深加工能力普遍较弱,在国际市场上相对来说算粗加工产品,附加值不是很高。中国应努力在现有生产技术上寻求突破,组织生产、科研、管理部门联合公关,促进生产与加工、保险与储运的同步发展应当尽量创造条件使产品多样化、增加花色品种、美化包装,以迎合国外消费需求。

4、尽快建立规范的行业标准和管理体制。做好行业协调管理工作,增强行业自律,规范经营秩序,促进食用菌出口稳步发展。建立同业工会,制订行规行约,并争取得到海关、质检和工商等政府部门的支持与配合,这是适应入世后的新形势、建立规范的市场经济的必由之路。日常检查注重深入,抓住关键环节,提高监管模式的有效性和效率。对原料选购和运输环节,要做到严格监督,深入了解进口国的安全、卫生、质量法规和要求。在质量监管标准上,可参照国际上普遍认可的HACCP(Hazard Analysis Critical Point)和QS质量管理体系,作为科学的预防性食品安全管理手段,在蘑菇罐头产企业中推行实施 HACCP和QS系统管理,将会使产品质量得到极大的提升,提高中国产品在国际上的竞争力。

参考文献:

1、王祯旭,董加宝,张长贵.HACCP在蘑菇罐头生产中的应用探讨[J].四川食品与发酵,2005(4).

2、庾莉萍,江鸿.罐头食品市场和技术进展及存在的问题[J].包装与食品机械,2004(6).

3、杨军,刘国宇.国内外食用菌的现状及发展[J].农业经济,2005(11).

4、吴佳华,龚柏华.评述美国国际贸易法院对中国罐装蘑菇反倾销裁决的司法审查[J].国际商务研究,2004(1).

5、王永双.过程方法在建立和实施出口蘑菇罐头检管模式中的应用[J].检验检疫科学,200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