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大学生素质教育的内涵

大学生素质教育的内涵

时间:2023-08-07 17:31:05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大学生素质教育的内涵,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大学生素质教育的内涵

第1篇

关键词: 新时期 高校 大学生 素质教育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指出,随着我国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改革开放政策的推进,人才培养已经成为发展先进生产力的根本途径。①在中央大力贯彻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新时期里,高校作为培养人才的主要摇篮,对大学生的素质教育工作尤为重要。

一、大学生素质教育的现状

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开展素质教育成为高校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在二十

多年的历程中高校素质教育工作成绩斐然,但也存在着一些状况,具体表现为:

(一)人生价值观

我国的改革开放已进入攻坚期,社会在急剧的转型变革,各种思潮波澜起伏,对大学生的人生价值观产生重大影响。他们由以前的“精神至上”原则逐步发展为“精神与物质兼重”的价值观念,如:当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产生矛盾时,由以前信奉的“个人利益无条件服从集体利益”转变为“以集体利益为主,兼顾个人利益”;在奉献与回报问题上,由以前遵行的“只讲奉献不求回报”转变为“多奉献多回报,少奉献少回报,不奉献不回报”。

(二)多元文化观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不断的深入发展,中外文化的碰撞、交流与结合已渗透到各个领域,高校更成为了中外文化之间交流与碰撞的前沿阵地,在大学生的思想中形成了多元文化观。很多大学生既坚持中国传统文化中诚实、善良、勤俭、励志的观念,也接受外来文化中竞争、创新、自由、现实的思想,同时亦有部分大学生滋生了拜金享乐的物质至上思想。

(三)择业就业观

在近四十年的改革开放中,我国传统的大学生工作分配制度已经不适应社会的发展而逐渐被打破。随着市场经济不断的发展完善,“双向选择,优胜劣汰”的用人机制已经成为当代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制度。②而当前仍有不少大学生在择业就业问题上存在误区,具体表现在:1、艰苦创业的少,想一劳永逸的多。不少大学生以毕业后能进公务员单位为荣,形成多年来考公务员热的不正常局面。而打算艰苦创业,白手起家的大学生却很少。2、见异思迁的多,持之以恒的少。不少大学生没有成熟的择业就业观,属于迷茫困顿状态。他们心情浮躁,态度不端,频繁跳槽,很容易陷入一事无成的境地。

二、制约大学生素质教育工作发展的因素

随着社会经济飞速发展,市场经济体制和现行教育制度之间的矛盾进一步显露出来,诸多因素制约着高校大学生素质教育的发展,具体表现在:

(一)传统教育体制的制约

应试教育是我国传统教育的基本模式,学生从小学到大学期间被纳入到无数的考试之中,形成了很多高分低能的人,他们的社会实践能力不强。③而以市场经济体制为主导的社会就业市场要求的是有创新意识,具备良好社会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这种矛盾对用人单位和高校都形成了不小的冲击,尤其使社会对高校教育制度产生了怀疑。

(二)市场经济消极因素的制约

我国市场经济体制从确立到完善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而是循序渐进不断扬弃的过程。④在这个过程中,存在着诸多急需完善的体制。人才就业市场机制的不完善,在就业竞争中出现不公平的现象,使得部分大学生对高校素质教育的效果看不到希望,失去了信心。

(三)对素质教育内涵的误解

我国的素质教育是从幼儿园到高校开展的系统教育工程,而不同层级的教育单位对素质教育内涵的解读不尽相同,存在着理解上的偏差。单就高校层面来看,不少学校把大学生的素质教育单纯理解为就是开展学生的第二课堂活动,也有的学校理解为就是搞些学生素拓活动。他们都没有真正把握素质教育的内涵。

三、加强大学生素质教育工作的方法

根据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关于新时期高等教育的总体要求,笔者针对目前制约大学生素质教育工作发展的因素,提出以下加强和完善的方法:

(一)深化教育体制改革

根据国家深化教育体制改革的总体要求和部署,每个学校依据各自的实际情况制定本单位的中长期教育改革规划,把素质教育工作纳入到校园文化建设当中去,制定出切实可行的素质教育工作改革方案,并把素质教育工作效果作为职能部门和教育工作者业绩考核项目之一,真正把素质教育工作改革落实到位。

(二)加深对素质教育认识

素质教育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作,每一位教育工作者应深刻理解它的意义和内涵,改变当前对素质教育工作的理解误区,把教书和育人融为一体,做到不仅对学生传道授业,更要做到教会学生如何做人做事,发挥学生的主体能动性,增强他们的社会实践能力,真正做到为社会培养实用型人才。

(三)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素质教育工作的成败关键在于师资队伍的建设,而师资队伍建设的关键在于提高教师们的思想觉悟,做到与时俱进。在国家大力推进教育制度改革的新时期里,每一位教职工应明确自己肩负的改革重任,意识到加强素质教育改革的迫切性和重要性,通过努力把素质教育工作做到实处,取得良好效果。

(四)加强创新能力培养

符合社会发展的需要是素质教育工作的目标,教师应充分发挥学生们的主体能动性,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丰富他们的实践性,提高他们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使他们的德智体综合方面在素质教育中得到长足的发展,早日成为社会实用型人才。

综上所述,新时期高校大学生素质教育是一项重大的系统教育工程,素质教育工作的潜在规律及我国市场经济发展的外在需求融汇贯通于该系统工程中。打造大学生素质教育品牌,提升大学生素质教育质量,培养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实用型人才,是每一位教育工作者责无旁贷的重要任务。

【参考文献】

[1]孔繁清.多元文化背景下的学生工作研究[M].北京: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2005:4

[2]刘新生.大学文化建设[M].济南:泰山出版社,2010:413

[3]姜鹏.新时期高校学生教育管理的思考与探索[C].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8:8

[4]武 康星华.现代市场经济学[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9:37

第2篇

关键词 武德的内涵 时代性 大学生 健康人格 培养

中图分类号:G807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009-9328(2012)11-000-02

一、武德的时代性内涵

武德是经过中国传统伦理思想的孕育,由长期的武术实践发展而形成的习武之人共同遵守的行为准则和道德规范,是传统民族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和优良的文化遗产。但随着时代的变迁和发展,武德的精神内涵也应与时俱进,不断突破历史局限,去其糟粕取其精华,满足现当代大学生的精神需要和时代诉求,发挥其应有的精神指导作用。

二、大学生健康人格

(一)大学生健康人格的内容

从西方人格理论家对健康人格的论述中可以看出,给健康人格下定义是困难的,但对健康人格的认识还是有一定的共识的,即能够超越其生物本性和环境特征,相信人自身有扩展、丰富、发展和完善自我的潜能,而这些潜能的实现成就了健康的人格。健康人格的主要特点是能保持人格的完整、统一。具有健康人格的人不仅有高尚的理想和追求,而且认知、情感价值道德等审美要素整合良好,身心系统保持平稳状态,人格和谐统一,能充分发挥自身的潜能。

所谓健康人格是指人格和谐、全面、健康的发展,人格处于健康状态,是与社会环境相适应,为其他社会成员所接受而又充分展现主体个性特征的人格模式。而“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就是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提出的健康人格标准,是对当代大学生健康人格特征的集中概括。

(二)培养大学生健康人格的重要性

“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梁启超先生对此认识之深刻令吾辈肃然起敬。看来,大学生人格健康与否不但关系其自身的身心健康,是否顺利成长和成才,更关系着民族的未来与希望。21世纪的大学生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主要力量,他们自身的人格如何,直接关系到21世纪中国的民族面貌,关系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战略目标能否实现,关系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事业的完成。培养当代大学生的健康人格,是一项基础性工程,是发展先进文化的重要内容和中心环节,是高校推进素质教育义不容辞的责任。在新的形势下,要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不断改进素质教育的工作方式和方法,通过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促进当代大学生人格培养工作。

三、武德的时代性内涵与大学生健康人格培养的相关性

(一)大学武术课是契合点

《礼记·大学》篇开宗明义:“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新民,在止于至善。”虽然此大学和彼大学有区别,但毫无疑问,当代的大学是可以肩负这一历史使命的。大学生健康的人格是培养出来的,是需要通过素质教育的途径实现对大学生和谐人际关系、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正确的向度意识、良好的情绪控制能力和不断创新能力的培养。大学武术课是实施大学作用的主要渠道之一。

(二)武德的时代性内涵与健康人格相统一

在社会转型期,当前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思潮多元化发展,大学生思想意识和人格理念发生了显著而深刻的变化。信仰迷茫、理想模糊、价值取向扭曲、诚信意识淡泊、缺乏责任感、艰苦奋斗精神淡化、团结协作观念较差、心理素质欠佳等人格缺失问题依旧存在,迫切需要给予正确的引导与培养。武德的时代性内涵可以通过不断增强针对性、实效性、吸引力和感染力,使大学生人格的培养随着时代的变迁而与时俱进,从而有效地减少上述负面思想的影响。

(三)武德的时代性内涵与素质教育相统一

对素质教育的理解应该基于以下三点:1.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的教育,每个受教育者都能得到机会均等的教育,且在他们天赋允许的范围内得到尽可能的发展;2.素质教育是立足于人的个性发展的教育,将弘扬人的创新精神作为教育的灵魂;3.素质教育要造就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而武德的时代性内涵是可以满足大学生的共性和个性需求的。且随着时代的发展,武德的时代性内涵是可以再次满足当代大学生的精神需求的。

(四)把握武德内涵的时代性是大学生健康人格培养的切入点

“尽信书则不如无书”。对大学生健康人格的培养不能只停留在理论概念和结论的背诵上,而应是现实的、感性的、真切的理解上。而大学武术课就不是以单纯的理论知识传授为目的,而是让大学生把健康人格的理论知识内化为自身的思想素质和能力,使武德的时代性内涵成为大学生的思想准则和行动指南,把大学生培养成为明辨是非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时代性的内涵的把握要始终以解决实际问题为中心,紧密联系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实际,紧密联系大学生思想实际,回答社会现实的重大问题,回答大学生关心的社会热点、难点问题以及大学生自身的实际问题。同时,还要注意改变武德时代性内涵的实施方式,通过多种方式与方法调动大学生的兴趣,增强参与意识,增加吸引力和说服力,提高针对性和实效性。

大学生正处于人格养成和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需要全社会的人们都来关心和爱护大学生的思想成长。处于青春期的大学生在人格养成上将逐步完成向成人的过渡与转变,但完成这个过渡和转变并不是一帆风顺的。他们在成长过程中会遇到各种实际困难和思想矛盾,由此产生的困扰和冲突并不少。这些问题如果解决的不好或不够及时,就可能造成大学生人格上的裂变和扭曲。武术课的有效实施是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大学生的成长压力的。

(五)武德的时代性内涵与大学生心理素质培养相一致

古人云:“人格之道,当治于心”。古人对人格培养的看法尚且如此,现当代大学生健康人格的培养更是如此。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大学生面对裸的竞争与利益关系,面对个人得失、进退的取舍等诸多的困惑、苦恼、压力、焦虑和担忧,使不少大学生的心理素质滑坡,令人堪忧。因此,要高度重视大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并采取积极有效措施对他们进行帮助。高校广泛开展武术课就是要根据大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和教育规律,制定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计划,确定相应的教育内容、教育方法,重点帮助大学生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和自尊、自爱、自律、自强的健康人格。使学生能够自觉地运用武德的时代性内涵战胜各种心理压力,把武德的时代性内涵变成积极向上的精神动力。

(六)武德的时代性内涵是人文素质培养的内容之一

亚里士多德说过:“美德有两种,即心智方面的和道德方面的。心智方面的美德的产生和发展大体上归功于教育;而道德方面的美德乃是习惯的结果。”可见,美德是可以通过实践逐渐养成。而大学武术课就是在实践和加速养成这种美德。大学武术课可以从三个方面完成这一目标:一是武术课实践可以激发道德需要;二是培养道德认知能力;三是完成德性修养。武德的时代性内涵可以包括上述三个方面,并通过武术课不断地渗透到大学生的内心,加速完成美德的养成。

人文素质是指大学生应具备的基本品质和基本态度,能够按照社会要求正确处理自己与他人、个人与集体、个人与社会、个人与国家,乃至个人与自然的关系。人文素质培养在大学生人格培养过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包括大学生个人的社会文化修养,也包括对理想世界和健康人格的执着追求。

“过去我们只注重怎样让年轻人更聪明,而忽视了如何使他们更善良”。就是在21世纪的今天,美国的校园凶杀、暴力依旧存在。大学生的健康人格缺失问题依旧是个重要议题。因此,武德的时代性内涵应该以此为契机抓住当代的热点焦点问题,不断提出新的目标增强自身的校园和社会的影响力。还应该将大学生父母、大众媒体、商业界、市民和社会团体联合起来,培养尚武的校园氛围,为发扬武德的时代性内涵创造良好氛围,形成一个大学生人格健康成长的校园人文环境,有利于培养大学生的人文素质。

四、小结

总之,当代大学生素质培养要以不断更新武德内涵为契机,迎合大学生健康人格培养的时代需求,以尚武习武为手段,促进人格培养的知、情、意、行各个侧面及自身知识、能力的协调与发展。

参考文献:

[1] 高平叔.教育论集[M].湖南教育出版社.2001.

[2] 梁启超.饮冰室合集[M].中华书局.1936.

第3篇

有关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理论研究,目前虽然成果颇丰,但仍存在认知上的偏误或歧见,这主要表现在:其一,对文化素质教育内涵的认知,莫衷一是。不少人以为文化素质教育就是一种通才教育,更多的人则以为文化素质教育即人文学科教育,或将文化素质教育视同文化知识传授,或简单地理解为文化素质课的教学【1】;还有人以为文化素质教育是一种“互补”教育,或是一种“兴趣教育”或第二专业教育【2】。这些说法,虽言之有理,持之有据,但又未免以偏概全。其中,“通才教育说”,仅仅强调了人才的一专多能;“人文学科教育说”,则没有意识到新世纪人才的综合特质,忽视了科学意识与科学精神的培养;至于“文化知识传授说”,则又把文化素质教育简化为知识的累积与授受;“兴趣教育说”也是将系统的素质培养看作简单的兴趣培养;“互补说”,虽看到了文理知识结构的偏差,但较少将文化素质教育看作是一种心灵的潜移默化与健全人格的习养过程。因此,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内涵究竟是什么,尚需进一步的研讨以达成共识。其二,对文化素质教育与专业素质培养之关系的认知失当。目前,多数人将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视为专业教育的补充,但也存在“颠倒文化素质教育与专业素质教育的地位”的现象【3】。在我们看来,这两种认识都不恰当。我国的高等教育方针和实际状况都表明,具有优秀专业素质的人,才是国家立身安民之本,经济发展尤其需要各种专业人才。因此,专业素质教育是主体,文化素质教育是基础,思想品质素质是根本,身体心理素质是物质保证。不能片面夸大文化素质教育的功用,只能在专业素质培养的大前提下,进一步完善文化素质教育,培养在知识、能力、修养、品格各方面都均衡发展的优秀的综合型人才。其三,大学文化素质教育课程设置存在偏误。研究资料显示,有的高校为了配合素质教育,多则开设近500门文化素质选修课,或近300门选修课【4】,少者也有150-160门选修课;也有的学校将一些适合专业培养的课程拿来“下放”进行素质教育,这些做法都有操之过急、过犹不及之嫌。而且,某些高校尽管从思想上高度重视文化素质教育,但对课程的实用性、系统性、建设性、平衡性考虑欠周。2008年“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和北京师范大学的通识教育现状调查表明,通识教育课程的主要组成部分为外语、计算机、体育、马列课程和德育课程,占全部通识教育总分的70%以上;人文类课程量的比例很小。”【5】华南师范大学曾将自然科学与技术领域课程的学习纳入人文社科类学生的必修课,3学分;人文社科类课程纳入理工类学生的学习中,也是3学分,且二者同时必须修满艺术类学分3学分。【6】尽管这是一种有益的尝试,但显而易见,课程设置的整体性还有待完善,力度有待加强,效果如何也须检验。由于课程设置存在问题,高校文化素质教育的实际成效就不容乐观。譬如,体艺类学生的综合素质就令人堪忧。调查显示,在五大类173种中外文化经典、中外文学名著、马列经典中,体育系学生有87%没有听说过或者读过;在2大类160幅中外精品名画中,有80%的学生表示没见过;2大类113首中外名曲中,63%没有听过或者张冠李戴、不甚了了。【7】其四,高校文化素质教育职能定位存在偏误。目前,片面强调高校物质文化环境改善和学生主体素养提升的学者大有人在,但他们却有意无意地轻视了文化素质教育的隐性化育功能,不太重视教师的言传身教与垂范作用。其实,文化素质教育职能定位,应该是人格培养、精神塑造,而不只是学校教学硬件配套的升级、教学服务设施的完善、校园文化的丰富、图书信息的增量等,这些都只是外在的催化剂,真正内化成精神心灵的力量则在于学生能够吸收这些知识、信息、能量,潜移默化成思维方式与行动能力。【8】而教师自身人文素养、言语行为对学生的潜在影响尤为关键。一项关于“目前在文化素质教育方面的最大不足”的调研结果显示,45.7%的学生认为“学校人文环境差,没有配套的文化素质教育活动”;14%的人认为“老师水平不高,教学方法落后”。【9】因此,文化素质教育的教育者即教师,急需提升自身的人文素养和整体水准。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理论探索,之所以存在上述偏误,究其原因:1.我国的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受欧美通才教育、通识教育的影响,在目标、宗旨、课程、途径等方面借鉴了欧美现成的教育理念与模式,在理论阐释上难免中西杂糅,出现概念歧解,由此带来认知上的偏差。2.从事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理论研究的,多为文化素质教育的实践者,他们往往根据实践成效来对文化素质教育进行反思与评估,缺乏高屋建瓴的理论视野,尤其是对大学生文化素质及其教育状况的调查、评估,目前尚未建立比较科学的测评方法与评价机制,以致在调查、测评的过程中,往往各行其是,在此基础上形成的理论观点,也就难免会发生龃龉。3.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还存在急功近利的现象。文化素养教育的实施与大学生文化素质的提升,并非多设几门课程让学生选修,就可立竿见影。加上目前大学生受市场经济影响,开网店、课外兼职、勤工俭学,把短时的经济收入与实践能力当成自我塑造的中心,目光短浅、本末倒置。因此,大学生文化素质的提升,除了目标定位尤为关键外,还应从更具体而微的层面进行引导。

二.理论探索的完善与创新

明确了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在理论探索上存在的偏误及其原因,庶几可以进一步地建构与完善目前的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理论。为此,需要做到:

(一)正确认识文化素质教育的基本内涵

目前,关于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理解,主要存在两种观点:第一种也是主流观点,认为文化素质教育主要是“人文精神的教育”;第二种观点则认为“全面的文化素质教育,应该包括科学精神的培养和人文素质的培养两个方面”,文化素质教育的发展趋势是科学精神与人文素质的融合。【10】到底哪种观点更科学更契合中国高校素质教育的实际呢?越来越多的理论研究成果显示:第二种观点逐渐得到了较为普遍的认同。其中,杨叔子、余东升对文化素质教育内涵的揭示较有代表性:“文化素质教育就是中国高等教育思想和实践的一种本土化创新。在汲取欧洲自由教育、美国通识教育经验的同时,特别是在汲取通识教育在课程设置、课堂教学方面成功经验的同时,文化素质教育有着自己独特的品质和特征。这些品质和特征表现为:文化素质教育的中心在于融知识、思维、方法、原则、精神教育于一体,大力促进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融合,将实践列入教育过程。而其现实要求则是强化人文教育,其中重点又在于高度重视民族优秀文化的教育。”【11】至此,人们对文化素质教育的内涵与定位有了比较全面的认识,而这对高校文化素质教育的有效开展无疑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二)理顺专业教育与文化素质教育的关系

正因为素质教育的概念内涵存在分歧,教育目标与宗旨的诠释存在偏颇,造成了高校专业教育与文化素质教育关系处理的偏误。一些高校热衷于增设选修课,开辟第二课堂,加强社会实践等,认为素质教育的成效就在于课外教育。这种观点实际上颠倒了主次,素质教育还是根植于课堂教育,依据专业教育为主、素质教育为辅的模式进行。章仁彪即认为:“高等教育首先是专业教育,培养的是高级专业人才,不能光讲通识教育,但专业教育也要教书育人,转识成智,化性为德也应该是适用的。”【12】教育部也强调文化素质教育“要通过一定的方式使大学生学好专业的同时,进行包括文史哲基本知识、艺术的基本修养、国内外优秀文化成果的教育。”【13】因此,抓好素质教育的关键是:一方面专业素质教育本身需要加强,另一方面是文化素质教育需要“渗入”专业教育之中,“以业为志,由技入道”。【14】既抓住了专业教育的龙头,又不偏废文化素质教育,学生的人文素养、文化品位、道德境界也得到相应的提升。

(三)构建立体、平衡、协调发展的文化素质教育体系

在文化素质教育课程设置探索方面,复旦大学模式值得借鉴。复旦大学将其划分为六个板块———文史经典与文化承传,哲学智慧与批判性思维,文明对话与世界性思维,科学精神与科学探索,生命环境与生命关怀,艺术创作与审美体验。【15】而美国MIT(即MassachusettsInstituteofTechnology麻省理工学院)的学校基本要求的学分包括:自然科学要求选6门,涉及数学、物理、化学和生物;人文艺术与社会科学类要求选8门,涉及文学与文章研究、语言、思想与社会准则、视觉艺术与表演艺术、文化与社会研究、历史研究等;说明文写作与专业写作;科技选修课;实验与体育等。【16】作为世界顶尖的理工学院,对人文社科的重视可见一斑,而且可以看到学校总体思路上并非随意开课,也不是动则几百门选修课的狂轰滥炸,而是对人文与科学精神的均衡重视。鉴于此,文化素质教育体系的建构,首先要考虑基础性、适用性:此项原则重在结合文科、理工科大学生的实际情况确定相关课程,适当降低某些课程的难度,因材施教,使科学与人文两方面的课程内容能够适应文理两类学生的实际水平;其次,全面性、系统性:让每一位学生都能接受包括社会经济、道德伦理、文学艺术、外国文化、历史研究、数理思维等方面的比较全面而系统的知识与能力,完善其知识结构,形成合理健全的知识与能力链条;再次,国际性、创新性:放眼国外优秀教育经验,从本国行业发展的需求出发,设置符合供需平衡的重点课程,在适应本国建设需求的前提下,强化学生的文化素质水准。

(四)充分发掘大学文化的隐性教育功能

首先,要明确意识到校园文化氛围具有重要的精神重塑作用。一所好的大学的物质环境、制度文化、精神风貌、人文承传都能对莘莘学子起到很好的感召陶冶作用,春风化雨、润物无声。匈牙利裔英国物理化学家和哲学家迈克尔•波兰尼在《个人知识》一书中即强调人类的知识可分为两类:“明确知识”和“默会知识”。“明确知识”是以书面文字、图表、数学公式表现出来的,“默会知识”则是那些无法精确表述的知识。“默会知识”不是识知者关注的焦点,但是识知者的“行为遵循某些启发性前兆(intima-tions),并与某种隐藏的现实建立起联系。这种联系预示着范围不定的、依然未知甚至是依然无法想象的真实的隐含意义。”【17】这一理论运用于教育教学中,无疑可以从认识论与方法论上给予教育者有益的启迪。文化素质教育不仅有其显在的教育目标、硬件设施、方式途径、课程活动的影响,更有诸多潜在因素的浸染和作用。当然,“默会知识的调动和辅助意识的激发需要一定的条件:学习者必须内居于相关的环境,并在其中从事某种指向相关目标的活动。”【18】其次,教师素质教育在提升教师整体素质与能力的同时,就必然成为潜在影响学生的重要层面。一来,学生深受教育环境氛围的正影响,“蓬生麻中,不扶自直”;二来,教育者的知识水准、道德品性与人格素养也成为大学生素质教育的隐性教育正能量,正是由于“个体对情景的理解和把握,是一个不断进行信息筛选和意义赋值的过程,其间个体的经验、习惯、信念、直觉、想象力、激情、美感、良知等发挥着重要的不可替代的作用。”【19】有了高素质教师的身教潜影响,学生的文化素质自然会得到预期的提升与强化。

(五)推进高等教育生态化理论进程和健全大学生生态伦理意识

随着文化素质教育研究的拓展深化,我们逐渐接受了一种先进的理念,即高等教育生态化理念。1976年,美国哥伦比亚师范学院院长劳伦斯•克雷明在《公共教育》一书中最早提出教育生态学这一科学术语,“教育生态学是将教育及其生态环境相联系,并以其相互关系及其机理为研究对象的一门新兴学科。”【20】魏法汇在其《高等教育生态化背景下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思考》中提出了构建大学文化素质教育体系的生态原则:整体性原则、多样化原则、开放性原则以及差异性原则。在开放性原则中强调了大学城、高教园等校际、国际间的教学资源共享模式,便于跨校选课、学分互认、师资共享、优势互补。【21】王遐见亦提出了素质教育的生态可持续发展观、生态文明观和资源配置公平观等见解【22】。高校教育者在教育理念上越来越注重整体教育,而大学生的生态文明素养也纳入了具体课程的化育之中。贺轶玲、李培超认为在文化素质教育过程中,应“加强生态文明意识的渗透”,将生态文明伦理形态,以“文化心态”、“文化观念”与“文化信念”的方式,“内化为精神”,从而推动公众对环境的保护意识,优化我们的生存环境,促进科学与人文的融合。【23】

第4篇

关键词:大学生;素质教育;途径研究

中图分类号:G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0992(2011)01-0203-01

一、引言

サ苯裆缁幔经济发展十分迅速,科学技术的发展突飞猛进,已然进入知识经济时代,全世界对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复合型且具有高素质的人才备受各行各业的青睐。因此,对当代大学生的素质教育显得十分重要和必要,素质教育工作也越来越受到各方面的重视,已然成为二十一世纪教育教学改革的旗帜和行动指南。现如今,高校教育工作者如何理解素质教育的内涵以及清楚地认识到大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意义,并对加强大学生素质教育的途径进行了解,对推进高校大学生素质教育工作、全面提高大学生的素质具有重要意义。

二、大学生素质教育的内涵

ニ刂始词侵父鎏逑忍炀哂械纳硇奶氐阋约巴ü后天的环境和教育等影响因素而形成的基本品质。具体而言,大学生的素质包括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心理身体素质以及生活技能素质等内容。

ニ枷氲赖滤刂适谴笱生最为根本的素质,它为学生其他方面素质的发展指明方向,是个体高素质的前提条件。所以,要坚持不懈地对大学生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树立进行引导教育,不仅认清社会发展的趋势更要明确自身肩负的历史使命。其次是科学文化素质。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要求当代大学生具有系统而扎实的科学文化知识,这不仅仅是要他们学习理论知识、掌握大量的科学文化,更重要是拥有运用这些科学文化知识进行实践和创新的能力。第三是实用技能素质。无论是从社会开拓竞争的角度来看,还是从社会财富的创造角度来看,提高人才的实用技能素质都非常重要。实用技能的范围非常广泛,一般来说,它指的是学生本专业中实用性强或本专业以外其他一些具有较强应用性的技能,比如师范生具备的交际沟通能力,或者音乐、体育、美术等技能,或者是非英语专业中的英语能力、文理渗透中的各种交叉知识的掌握等等。第四是身体心理素质。新世纪大的学生应该具有良好且稳定的心理素质、较为完善的人格形象以及坚定的意志。能在困难面前不气馁、不困惑、不烦燥,在成就面前不自满、不得意忘形。与此同时拥有健康强壮的体魄和充沛的精力。最后,是生活技能素质,这也是大学生需要具备的素质。

ゴ笱生们只有具备这些素质,才能担当起祖国赋予的重任,完成相应的历史使命。而大学生素质教育就是高校教育工作者们通过各种科学的途径和办法,不断提高学生们上述的各种素质,使他们能真正成为合格的、有用的、能跟上时代潮流的高素质人才。

三、加强大学生素质教育的意义

1.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迎接世界挑战的需要

ッ恳桓鲋谢儿女都应该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而努力奋斗,因为它是我国当前的宏伟目标也是国家长期而艰巨的事业,作为我国的大学生比如肩负着这一历史使命。仅管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事业迅猛发展,我国高素质人才的数量不断增加,但高等教育的质量仍然需要不断提高,高校要努力培养和造就更多的高素质人才。当代的大学生只有具备了较高的素质才有能力承担起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成为国家的栋梁。另外,随着改革开放事业的不断发展,国际竞争日趋激烈,来自世界各国各方面的挑战接踵而至。我国要在竞争中利于不败之地,就需要更多高素质的人才,而人才的培养则有赖于高校的大学生素质教育。大学生是我们国家非常宝贵的人力资源,他们将是我国参与国际竞争和改革开放,迎接世界挑战的核心竞争力。所以,坚持改革开放、迎接全球挑战,并在挑战中取得胜利,我们就需要加强大学生的素质教育,培养和造就大批高素质优秀人才。

2.加强大学生素质教育是社会对高素质大学生人才的需求

ソ龉艽拥鼻拔夜大学生的总体上看,其素质是积极健康和向上的。但是,随着现代社会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各种思想意识不断涌现,在如今社会价值取向日趋多元的环境中,部分大学生也存在着诸多思想问题,比如政治信仰比较迷茫、心理素质脆弱、不重视道德品质,又或者缺乏人文科学的精神以及缺乏创新实践能力、生活工作能力等等问题。要解决这些问题,不仅需要大学生自身的努力,还需要高校和社会各方面的共同努力,尤其是高校,作为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重要场所应努力把大学生素质教育工作放在首位。此外,是否能成功就业以及就业后能否有所作为是在大学生毕业之后检验大学生素质的试金石。做一名具备高素质的优秀大学生,受到社会的接纳和认可,这不仅是大学生们自身成才的愿望,也是社会对高素质人才的客观需求,因此,高校加强对大学生素质的教育和培养显得非常的重要和必要。

四、加强大学生素质教育的途径

1.加强思想道德素质教育

ソㄉ栉夜社会主义事业,不仅需要具备精深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更需要具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健康的心理价值取向。从我们的教育理想来看,接受过高等教育的大学生,其思想道德水平应该比社会一般成员要高。但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却是个体的受教育程度与其思想道德水平并不成正比例的状况。新时期大学生价值观呈现多元化趋势,从总体上来说这是一种进步。但是,我们也应该注意到,个人主义、拜金主义以及急功近利甚至是投机钻营等不良思想的影响,已经使得部分大学生的价值观开始失衡。因此,对大学生进行切实的思想道德教育,加强大学生素质教育就非常的必要。因此,我们要引导学生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通过多种途径激励学生,弘扬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精神,引导学生遵纪守法、诚实守信,具备良好的行为习惯,并用社会道德来约束自己,追求更高的道德目标。

2.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对大学生的素质品质进行拓展

ゴ笱生素质教育要取得成功需要营造良好的人才培养环境。良好的校园文化是非常有利的人才培养环境,也是提高大学生人文素质的重要环节。可以通过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校风学风、形成良好的师生关系、创建优美的校园环境等途径来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这样的校园文化环境通常是以潜移默化的形式,强有力地影响着大学生的思想和行为。一般而言,校园文化包括制度文化和环境文化两方面内容。因此,学校可以建立健全相关的校规校纪,用制度来规范和约束大学生的日常行为,从而培养起学生讲文明、守纪律、遵守社会公德等良好习惯;其次,学校可以通过开展各种形式健康的课外活动,比如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兴趣小组、体育竞技、科技创新等等,这样既能活跃校园生活,又可以帮助大学生提高文化艺术修养和审美情趣。又或者创立一些大学生协会,比如科技协会,开展校园学术科研活动,创造良好的科研氛围,这样能培养大学生的科学精神、创新意识等等。

3.加强实践活动力度,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

ナ导既包括科学实践也包括社会实践。科学实践主要包括实习实验和科学研究,学校可以在正常的教学计划之外安排学生积极参与科技创新活动,给予学生科学实践的机会,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科学态度。这些实际活动可以使学生的思维得到锻炼,并使其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提高。而社会实践则主要是一些社会调查或者会服务等。学校可以在假期组织大学生到工厂或者农村去参加社会的各种活动,开展一些有用的调查或者服务活动,这些校外实习实践活动,让学生深入工厂、农村,不仅让学生们验证和丰富了自己的知识,还让他们广泛地接触社会、扩展其视野、也感受人生,使其在实践中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

五、结语

プ凵希素质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全校师生员工的支持参与。作为教育工作者不仅要从思想上充分重视到素质教育的重要性,更需要在如何加强素质教育特别是实施途径上多做一些探索和思考,要做到既有高度又有深度地落实大学生素质教育。

おげ慰嘉南祝

第5篇

关键词 高校 传统文化教育 综合素质教育 结合路径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1 正确认识传统文化教育对于提高当代大学生的综合素质的重要意义

(1)传统文化教育有助于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当代的大学生正处于市场经济蓬勃发展和社会转型的时期,不免存在一些人生态度和价值取舍的问题,如个人主义等。在人际交往中,大学生缺少社会经验,如果没有很好的修养,将在社会上寸步难行。而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有许多关于人生观、价值观的教育资源,比如: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儒家文化对为人之道提出了标准,“忠恕”、“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等都是为人处事的方法,我们可以借此引导他们建立健康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2)传统文化教育有助于培养大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是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强大内在精神动力。当代的大学生即将成为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主力军和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对于国家应该有着深厚情感。但是在当今大学生中,激动人心的“民族”、“国家”、“理想”等信念渐渐失去了本应具有的光彩,更多地崇尚个人主义,追求个人欲望的满足与无节制的自由。由此可见,激发学生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树立民族自豪感,振奋民族精神是非常重要的。而要做到这一点,加强学生的传统文化教育是关键,是行之有效的重要途径。

(3)传统文化教育对当代大学生综合素质教育富有价值导向作用。传统文化教育对大学生综合素质教育的价值导向功能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首先,广泛的传统文化教育是形成良好校园氛围的基本条件。它引导着学生朝着社会所期望的方向发展,从而正确地辨别是非、真伪,提高大学生的鉴赏能力,实现自我完善与发展;其次,传统文化教育为大学生的综合素质教育提供行为参照,如:古代君子风范就能为大学生树立良好的模范标杆形象,引导约束自我行为,敢于为信念牺牲自我利益。

2 传统文化教育与综合素质教育的辩证关系

在一定文化环境中就会受一定文化环境的影响,传统文化教育的实质就是以文化熏陶来达到育人的目的。综合素质教育是以大学生为中心,以提高他们各方面的素养和综合能力为根本目的。同样都是育人,传统文化教育和综合素质教育之间就存在密切关系。

(1)传统文化教育是综合素质教育的源泉。我国的传统文化是在中华民族几千年来吸收各民族文化中的优秀部分形成的,呈现出稳定的共同心理状态、精神意志、价值取向及思维方式,是历代传承积淀下来的具有深厚历史感和民族认同感的精神资源。一方面,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为综合素质教育提供丰富的教育内容;另一方面,传统文化教育为综合素质教育提供有效的教育方法。

(2)综合素质教育是对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继承和创新。我们知道,虽然传统文化具有一定的历史局限性,但也具有普遍意义的内容,我们不仅要传承这些内容,而且要让它成为我们进行综合素质教育课直接利用的内容。综合素质教育的内容不仅包括对传统优秀文化的继承,也必须以现代生活和文化为基点,与时俱进,不断创新。以传统优秀文化为基础,结合当今社会的生产、生活实践,不断发掘传统文化新内涵,实现对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发展和创新。

通过以上论述可知,传统文化教育和综合素质教育是密不可分的。一方面,传统文化教育是综合素质教育发展的重要条件,它为综合素质教育提供物质与精神基础;另一方面,进行综合素质教育而产生的理论、使用的内容以及所达到的成果,都是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

3 传统文化教育与综合素质教育结合的实践路径

3.1 营造良好的校园人文环境,全方位开展弘扬传统文化的校园活动

在日常生活环境营造方面,张贴历史名人画像及经典名句在教室、图书馆、宿舍楼等大学生们学习、生活的场所;利用书法艺术搭配诗词歌赋装点校园建筑物;给建筑物、道路配以有传统文化意味与内涵的名字等等。因为这些丰富的思想不盲从流行,经过历史的淘洗,不会流于浅薄,而且丰富多样。构造良好的传统文化外部氛围,引导大学生综合素质培养方式的转变。

在校园活动开展中,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1)结合传统文化开展形式多样的学生活动,包括:在辩论、朗诵、演讲、书法等活动中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在传统节日组织民俗活动,展现民族风俗与心理,感受节日背后的文化内涵。(2)图书馆中关于传统文化的书籍馆藏丰富,供广大学生阅读学习。(3)高研院定期推出传统文化相关研究的报告讲座,为深入了解文化内涵提供便捷之门。(4)不定期的名家讲座为学校增添了传统文化氛围。切实做到大学生在活动中感受传统文化,达到提升综合素质的目的。

3.2 营造传统文化的社会环境

随着各种思潮涌入高校,带来的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冲击。高校作为高素质人才培养基地,对内教书育人,对外有足够的影响力影响社会风潮。高校毕业生作为社会的中坚力量,也具有一定的影响力,能够促进良好社会文化氛围形成,然后影响在校大学生学习优秀传统文化。

3.3 扩大选修范围,积极编写适合大学生阅读的传统文化读本

如今,越来越多的高校开始重视选修课程建设,选修课发挥起对大学生进行文化素质教育的作用。在重庆大学的人文素质选修课中,和传统文化相关的的课程所占比例为三分之一左右。

如何充分发挥选修课在传统文化教育中的作用呢?首先,在选修课的制定上扩大传统文化教育的选修范围,用文学欣赏来提高大学生的文化修养,用传统文化通识教育来提高大学生的民族认同感。其次,在选修课的课程制定上,力求贴近大学生的现实生活,并让更多的大学生有时间学习。与此同时,编写适合现代大学生阅读的传统文化读本。例如:用传统文化解读当今社会热点,以古喻今;适当运用时兴语言,增加学生的阅读兴趣;将传统文化与广大学生喜爱的形式(如动漫)相结合,换一个视角解读传统文化;充分利用新的阅读方式(如微博)进行教育与宣传。勇于尝试,力求用优秀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来吸引大学生,并使其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从中汲取营养,提高个人综合素质。

资助项目:——重庆大学“党的十精神研究”专项课题

参考文献

[1] 张长胜.高校传统文化传播平台构建研究[J].语文学刊,2013.

[2] 刘彦力,李鑫慧,孔敏.加强大学生综合素质教育的策略[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11.

[3] 吴维娜.我国当代大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研究[D].大连海事大学,2012.

[4] 王菲,李雪,高天阳,李彩红.加强大学生传统文化教育的途径研究[J].科教导刊(上旬刊),2013.

第6篇

关键词: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实践活动体系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107(2013)11-0080-02

大学生是国家和社会的宝贵财富,是未来推动经济社会发展改革和进步的主力军。人文素质是大学生必备的基本素质,重视和加强大学生人文素质的提高,既是大学生自身全面发展的需要,也是当今社会发展的需要。正如杨叔子院士所述:“一个民族没有科学技术,一打就垮;没有精神和文化,不打自垮。”大学生人文素质的提高,无论是对于大学生个人的发展,还是对于保证整个国家在日趋激烈的未来竞争中处于不败之地都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人文素质的内涵

“人文”一词,在中西方文化中有着不同的渊源和定义。在我国的古代,“人文”泛指人类社会的各种文化现象。在现代西方,“人文”与“自然科学”一词相对称,泛指人类在精神文明、文化领域的各种现象[1]。素质指的是人在先天的生理基础上,经过后天教育和社会环境的影响,通过个体自身的认识与社会实践,养成的比较稳定的身心发展的基本品质或素养。

人文素质属于素质的范畴,是指由人文知识、人文思想、人文方法、人文精神等方面综合而形成的一个人内在的、稳定的特质,其外显为人的理想志向、道德情操、品格气质、文化修养、思维方式、言谈举止和行为方式等[2]。一般而言,人文素质包括具备人文知识、理解人文思想、掌握人文方法、遵循人文精神四个方面的内容。

人文知识是人类关于人文领域的基本知识。人文思想是支撑人文知识的基本理论及其内在逻辑。人文方法是人文思想中所蕴涵的认识方法和实践方法。人文精神是人文思想、人文方法产生的世界观、价值观基础,是人文知识、人文思想、人文方法的总结和升华,也是人类文明发展和优秀文化的真谛所在。实践人文精神,是人文素质的最高体现[3]。是否具备人文精神,是人文素质最实质、最关键的终极体现。

二、大学生人文素质现状

为了更好地了解当代大学生人文素质的相关情况,我们以华中农业大学在校学生为调查对象,分别抽取文、法、经、管、理、工、农等各科学生30人作为样本,针对大学生人文素质的现状和对人文素质教育的看法意见等,进行了问卷调查和统计分析。问卷共放发210份,回收209份,有效问卷207份,达98.57%。通过对调查结果的统计分析,大学生人文素质的基本状况情况如下。

(一)大学生人文素质整体情况良好

1.大学生对人文素质的认知比较乐观。调查发现,大部分的大学生能够认识到人文知识的重要性。同时,大部分大学生能够知道,完整的人文精神应该是包括具备人文知识、理解人文思想、掌握人文方法、拥有人文精神等四个方面。

2.大学生基本人文素质状况较好。在对我们设计的有关大学生人文素质相关问题的调查中,绝大多数大学生选择了会主动或者被动地按照社会公德的标准来选择自己的行为,表现出了较好的思想品质和道德水平。

(二)大学生人文素质存在的问题

1.大学生对人文素质的理解不够全面。有相当一部分大学生对人文素质缺乏足够的认识,有的大学生甚至认为“人文素质一点都不重要”等。同时,对人文素质的理解上,也很少有大学生能够知道人文素质的全面内容和准确内涵。

2.大学生人文知识匮乏。在调查中,近70%的大学生认为,自身在政治哲学、历史地理、文学艺术等人文知识方面的学习和修养匮乏,只有百分之几的大学生对自身的人文知识状况比较满意。

3.大学生基础人文素质较差。调查中,大部分认为大学生中存在着功利思想严重、理想信念缺失、道德水准下降、缺乏自立自强能力等人文素质缺陷。

三、大学生人文素质缺失的原因

通过对相关问题的调查、统计和分析,笔者认为导致当代大学生人文素质存在种种问题的原因主要如下。

(一)转型期社会环境的负面影响

随着我国对外开放和经济体制改革的日益深化,市场经济开始在社会生活等各个领域发挥日益显著的支配和调节作用,实用主义和功利主义思想越来越严重地渗透到了教育和学习领域。大学生中诸多有悖人文理想的现象如物欲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膨胀起来,并成为一部分人的人生哲学和价值准则[4]。这些急功近利的价值观念使得大学生中出现了一定程度的道德沦陷和人文素质危机。

(二)大学生提升自身人文素质的主动性不足

根据调查结果,经常阅读人文类书籍的大学生不足四分之一,大部分的大学生没有学习人文知识、接受人文素质教育的习惯和主动性。此外,在大学生中还普遍存在重理工专业类课程轻人文素质类的现象[5]。受功利思想的影响,大学生往往将学习的精力兴趣主要集中于应用型、实用性的学科上,缺乏接受人文素质教育的主动性。

(三)大学生人文素质的教育环境较差

大学校园里人文素质教育环境的缺乏也是导致大学生人文素质较差的一个重要因素[6]。在调查中,有超过70%的大学生表示自己很少或者根本没有接受人文素质教育的机会。

1.大学人文素质课程被忽视。在我国的现行教育体制下,评价一所大学办学水平往往都以科研产出率、学生就业率等为主要标准[7]。在此标准的制约下,大部分高校都忽视了人文素质类课程。

2.大学教师在人文素质教育方面的作用有限。调查结果显示,仅有10%的大学生认为学校和教师在人文素质教育方面效果明显,57%的学生认为人文素质教育效果一般,32%的学生认为效果非常差。同时,调查中发现,将近有五分之一的大学生认为教师的人文素质较差,在人文素质教育方面的作用较小。

3.大学校园人文氛围不足。学校在人文景观设置等硬件方面未能达到大学生的期望,对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影响作用有限。此外,多元化、复杂化甚至功利化和商业化的倾向,良莠不齐的校园文化活动对大学生的人文素质也产生了消极的影响[8]。

四、提升大学生人文素质的实践活动体系设计

通过对大学生人文素质的现状和影响因素的分析,可以考虑从提高对人文素质重视程度、加强教师队伍建设、调整学校学科设置、优化校园自然人文景观等方面,加强对大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

结合调查结果,有超过52%的大学生把实践锻炼作为接受人文素质教育、提升人文素质的首选,并有将近80%的大学生认为实践对大学生人文素质的教育意义和提升作用有较明显效果。因此笔者根据问卷调查的结果,提出加强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活动体系设计。

(一)拓展第一课堂范围,发挥课程实习的人文素质教育作用

第一课堂是大学生接受教育和知识的主要渠道,在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过程中有着无可替代的作用。问卷调查结果显示,83%的大学生表示第一课堂在自身人文素质教育中起着重要作用。但是,长期以来的第一课堂仅仅局限于教师说教学生被动接受的简单形式,缺乏实践锻炼环节。应根据大学生对实践环节的强烈兴趣和积极态度,增强人文类课程中第一课堂实践内容的安排和考核,强化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效果。同时,在专业和理工类课程的学习中,也要有意识地渗透人文知识、人文方法和人文精神的教育,实现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与专业素质教育相结合,促进大学生综合素质全面发展[9]。

(二)优化校园文化活动设计,创新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实施载体

校园文化活动对大学生人文素质的提升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10]。通过开展经典书目推荐、读书比赛、征文比赛、文史知识竞赛、百科知识竞赛等,调动广大学生学习人文知识的积极性,努力在全校范围内营造书香氛围;通过开展人文知识讲座、人文电影赏析、学生人文讲坛、实证分析大赛等,提高大学生课余文化生活的水平和质量,提高大学生日常活动的人文层次;通过创新团队日常活动,加强对大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和社会责任教育,培养大学生对本民族的认同感,对国家事业和社会发展的使命感和责任感,激励大学生做奋发有为、勇于担当的时代青年。

(三)加强课外实践力度,实现大学生实践能力与人文素质的共同提升

课外社会实践是对大学生进行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之一,也是大学生喜闻乐见的教育形式。要通过扩大覆盖范围、延长实践期限、丰富实践形式、拓展实践地域、提供支持保障、创建实践基地等,加大大学生假期社会实践的实施力度,鼓励大学生走出课堂,利用暑期等时间开展支教助学、社会调查、知识宣讲等实践活动,增强大学生对国情、社情的了解,培养大学生对人民群众的朴素感情,激发大学生现身于社会建设的热情。同时,通过实践活动还能够丰富大学生的阅历,开阔大学生的视野和胸怀,陶冶大学生的情操,帮助大学生完善品格修养,提升大学生的人文情怀和人文素质。

参考文献:

[1]杨莹.当代大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D].长春:长春理工大学,2009.

[2]丁春娇等.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现状调查[J].教育与职业,2011,(13).

[3]杨跃民.关于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思考[J].台州师专学报,2001,(4).

[4]王晓霞.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探析[J].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2011,(1).

[5]贾江.关于加强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思考[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1,(5).

[6]李福生,王彩华.试论大学生人文素质的教育与培养[J].平原大学学报,2002,(1).

[7]林海龙.加强和改进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实践与思考[J].高教探索,2007,(6).

[8]鲍日元.我国高校人文教育若干问题探究[D].福州:福建师范大学,2007.

第7篇

关键词:高校图书馆 大学生 素质教育

为了迎接新世纪的挑战,国家教育部提出并在全国高等学校实施了素质教育。高校图书馆是高等教育三大支柱之一,是知识、情报信息的传播中心,应当适应时展的需要,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挖掘潜力,在素质教育中应充分发挥其作用,为培养高素质人才做贡献。

一、大学生素质教育内涵

素质教育是依托人的发展与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以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尊重学生的原创的主动精神,开发人的潜能及智慧,逐步形成健全个性为根本特征的教育。大学生素质教育就是使大学生得到和谐发展的教育。其内涵包括:思想政治素质教育、心理素质教育、文化素质教育、业务素质教育、信息素质教育、创新素质素质教育、生活素质教育等。素质教育把德、智、体、美有机地结合起来,互相渗透,协调发展,促使学生全面发展。

二、开展大学生素质教育的必要性

1、大学生素质教育是中国高教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

我国的高等教育中长期以来存在着专业划分过细,学生知识面过窄,偏重知识的传授,学生主动学习和拓展知识能力偏弱,重视专业教育,轻视通识教育,重视理科教育轻视文科教育,过于统一管理,给学生带来了过弱的文化陶冶,过窄的专业教育,过重的专业导向,过强的共性制约。

2、大学生素质教育是改变当今社会一些不良现象的需要

三十年的改革开放和近年来招生“并轨”和“扩大招生”政策使大学生良莠不齐,大学生思想素质低下、人格裂变、没有理想,部分大学毕业生素质与社会所需人才之间的差距较大。

3、大学生素质教育是为了适应现代社会迅猛发展的要求

当今的知识经济时代,节奏变化快,对学生的知识结构要求在改变,专业的概念有所淡化,在学好本专业的同时,社会更需要复合型的具较强的应变能力、能不断自我更新知识结构、有较强的竞争意识和创新能力、有良好的心理承受能力等基本素质的人才。

三、高校图书馆在素质教育中的优势

1、图书馆为大学生素质教育提供了丰富的馆藏资源

培根说过:“书籍是改造人类灵魂的工具”。高校图书馆汇集了古今中外的各类文献资料和网络信息资源,被公认是知识的宝库,是教学、科研、信息资源的集散地。

2、图书馆优雅的环境,为大学生素质教育营造良好的氛围

好的人文学习环境让人身心愉悦,事半功倍。高校图书馆一般都是周围环境优雅,建筑庄重典雅,馆内清净整洁,书香四溢,这对培养大学生的气质、情趣、美学素养等都起到重要作用。大学生在自由宽敞的阅读空间及自由活泼学习气氛中能够更好的按照自己的兴趣、目的与方法去获取知识,鉴别不同的学术观点,这能培养大学生的个人兴趣、独立思考能力、发散性思维、想象能力及创造能力。

3、图书馆较好的人力资源,为大学生素质教育提供了优质服务

由于各高校领导对图书馆工作的重视,近几年为图书馆配备了各种专业人才,各高校也非常注重在职职工的培训,使职工各方面素质不断提高,让大学生在图书馆随时都能享受到优质服务,把教育职能和服务职能有效的结合起来。

四、利用高校图书馆优势积极开展大学生素质教育

1、高校图书馆与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教育

图书馆这个藏书广博的第二课堂,对学生思想品质形成有长期性、稳定性、潜移默化性的影响。图书馆应该怎样做才能促使学生形成优秀的思想品质呢?

(1)严把采书关。大学生正处在世界观形成时期,其思想性格具有不稳定性和较强的可塑性,容易受外界的影响,一本书、一句话都有可能影响他们的思想、影响他们世界观的形成。所以,图书馆在采购方面要严把质量关,坚决杜绝不健康的、有错误倾向的书刊流进图书馆。采购人员要集思广益,多听取老师、学生的建议,采购学生乐意读,而且思想性、知识性、趣味性较强的书,让学生在读书的乐趣中,不知不觉地形成良好的思想品质。

(2)定期向学生推荐优秀图书让学生在阅读中自觉接受教育,用英雄人物去激励他们,从而使其形成坚定、刚毅、乐于奉献等积极向上的优秀品质。我校图书馆的服务宗旨是:“为好书找读者 为读者找好书”。

(3)加强正面宣传。利用图书馆的书刊资料经常开展图片展览,让当代活生生的先进人物和事迹去感染大学生,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还可以举办丰富多彩的导读活动,如请教授、专家对当前的思想热点问题进行分析、讲座等,以帮助同学们明辨是非、正确取舍。

2、高校图书馆与大学生的心理素质教育

良好的心理素质是人的健康的重要标志,对于我国大学生来说,心理素质一直是困扰整个素质教育的难点。资料显示,在对23所高校6000名在在校大学生的调查测试中,发现有16.51%的学生存在中度以上的心理问题。作为群体文化表征的图书馆,应为大学生们提供人际心理交往的广阔舞台。因为读一本好书如同与一位真诚的朋友交流,书籍对人的心理素质起着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通过阅读,释放他们的心理压力;通过阅读,可以增加自己与同学之间、老师之间、馆员之间更多的心理接触和了解机会。图书馆应配备兼职的心理健康咨询馆员,做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及导读书目推荐工作,优化个性心理品质,从而使他们拥有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3、高校图书馆与大学生的文化素质教育

文化素质与其他素质之间是相互渗透、相互联系、相互补充、相互制约的。大学图书馆是学校的文献情报中心,肩负着教育和情报信息服务的双重职能,其潜移默化的教育职能具有其他部门无法替代的特殊作用。高校图书馆对大学生进行文化素质教育可采取一些, “演讲比赛”、“读者报告会”、“读好书”、“优秀图书展”、等活动,引导和激发大学生的阅读需求,调动其学习的积极性;还可以“推荐书目”和“导读专栏”,向大学生宣传、介绍好书,指导阅读,提高他们的文化修养和阅读鉴赏能力;三是举办哲学、文学、艺术、美学、社会学等人文科学知识讲座,使大学生获取更多的人文知识,引导他们在阅读中进行思考、鉴别,提高大学生的心理素质、逻辑判断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强化其文化素质教育;四是运用视听资料和视听设备,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让大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提高文化素质。

4、高校图书馆与大学生的专业素质教育

高校在教学工作中的中心环节就是大学生的专业素质教育,其主要方式是课堂讲授。然而根据现代教育的发展趋势和对大学生培养目标的要求,仅仅依靠课堂教学是远远不够的,还需借助高校图书馆这个“第二课堂”,以自学的方式来深化和扩展学生的专业知识。高校图书馆的“教学”它可以由学生自主的选择,可以充分发挥大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此外,高校图书馆应根据学校所设专业,紧密联系教学实际,用有限的图书经费去最大限量地购置专业文献资料,并用这些优秀的精神粮食使大学生牢固掌握所学专业知识,提高业务素质,为今后走向社会发挥专业特长奠定良好的基础。为了保证专业书籍的选购质量,可采取组织系部教师现场采购,师生通过图书馆征订目录网上选订、设置馆藏意见反馈信箱等方式,不断完善馆藏。

5、高校图书馆与大学生的信息素质教育

信息技术教育应是大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方面。随着通信技术、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突飞猛进,信息的获取和利用以进入到一个新的历史时刻,高校图书馆应当好大学生的“向导”、“参谋”,让他们能较好的利用信息技术设备获得丰富网上资源。应进一步采用现代形式的教学,更新与拓展教学内容,完善文献检索教育,把多媒体技术、国际联机检索、光盘检索等现代信息技术融入到文献检索课中,更好地培养大学生的“求知欲”,提高大学生信息素质。

6、高校图书馆与大学生的创新素质教育

第8篇

关键词:音乐素质 医学院学生 重要作用 有效途径

1. 音乐素质拓展的基本内涵

素质一般指先天具有的生理心理条件与后天由长期的学习、训练和熏陶所形成的各种能力。音乐文化素质同素质一样,受到先天和后天双重影响,包括人们的音乐知识、对音乐的理解、以及掌握的音乐技能。

通常来说一个时代人们具备的音乐文化素质水平,可以反映出这个时代音乐文化发展的内涵和水平,这个时候,社会音乐文化的内涵可以转化为人本身的音乐文化素质。

音乐文化素质培养通常包括音乐知识、音乐技能和音乐精神三个层次,和其他类型的教育一样,不能单纯的采用信息灌输的方式,在传授基本知识和技能的同时,更要培养他们的兴趣,启迪他们的智慧,使他们能够独立思考,成为一个具有一定音乐欣赏能力的人。音乐素质的培养实质上是,使人们从音乐中享受到快乐,树立正确的音乐审美观念、审美情趣,培养审美能力,激发人们对音乐美的爱好和追求,在潜移默化中提高审美能力,获得个体的全面发展,向着和谐、稳定、健康向上等方面发展,实现通过音乐来塑造学生完整的人格与全面的素质的目的。

大学生音乐文化素质的培养,是一个复杂的过程,需要多方面通力合作,不可能一跳而就。培养提高中要使大学生们在掌握技能的同时将音乐文化的内涵慢慢的吸收,并形成自身自然掌握的一种技能、修养。同时培养还要注意自我修养培养和接受教育培养相结合,更有效地提高大学生音乐文化素质的水平

2. 医学院学生音乐素质教育的重要作用

2.1 音乐素质教育的重要作用

音乐是大学生知识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助于培养高雅的审美情趣,优化个人素质。高校教育教学中忽视音乐教育,必然导致人才素质的缺陷。另一方面来说,高校音乐教育是实施高校素质教育的重要手段,具有能提高大学生的文化艺术等各方面能力的作用。

具体而言,音乐教育在高校素质教育中发挥着以下重要作用:

第一,提高大学生的审美评价能力。音乐是社会生活的真实反映,时代的物质生活和上层建筑决定着音乐的内容和形式。音乐本身就是一种最富现实性的审美教育,表现着人们对现实社会生活最直接的心理感受。同时,音乐高于现实生活而存在,经过艺术加工得来,属于意识领域的东西,是一种对美的追求。通过学校活动和教师的引导,大家共同对音乐作品进行分析,逐步提高对音乐的理解力和对美的敏锐性,把握住音乐的情调,扩大艺术视野,并学会利用音乐表达自己的心声。通过音乐教育、音乐育人,逐步提高学生的修养及审美评价能力,这是音乐教育的首要任务。

第二,提高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优美高尚的音乐,往往蕴含着潜移默化的高尚情操,反映着一定的主题,引导人们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爱情观。好的音乐有感召灵魂的作用,激励、净化和升华大学生的情感意识。音乐教育的重要作用之一就是使高校学生逐渐形成正确的审美观,培养他们感受美、鉴赏美的能力,学会分辨"真"与"假""美"与"丑""善"与"恶", 培养一种爱憎分明的道德情感,在思想道德、性格情操、修养等方面逐渐向着积极的方向发生变化。

第三,促进大学生开阔视野、增长知识。音乐世界是人类宝贵的文化遗产和智慧的结晶。他穿越时间的隧道,跨越空间的阻隔,磨平种族的差异,是全人类互动互通的语言,蕴含着丰富的文化知识和历史内涵。在音乐教学中学生接触到的不仅是音符和歌词,更是思想和知识,接触各个不同历史时期的文化群体,及不同地区和民族的发展历程。音乐里流露的知识涉及政治、经济、历史、哲学、地理、民族学、人类学等众多领域。音乐素质提高引导学生认识世界多元文化,有利于发展大学生和谐的社会交往能力,让他们在学习的过程中学会尊重他人,促进社会化,培养他们的团结协作能力和集体主义精神。

2.2 医学院学生拓展音乐素质的必要性

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则侧重于形象思维的培养不同,更注重抽象思维的培养,强调思维开拓、求异和创新。音乐常引起学生丰富的想象和联想,为科学发展和发明创造提供灵感。音乐教育能带来的想象力、表达力和创造力正式医学专业学生所欠缺和迫切需要的。

医学院学生将来的职业规划多为医生、护士、药剂师等涉及人们生命健康的领域,学生时代人文关怀的培养至关重要。人文精神是当代人存在的基本素质,是影响人的理想信念和职业规划的重要因素,也是音乐能给人们带来的宝贵财富。医学院学生从富有个性的音乐语中得到绝美的心理体验,从作曲家的人生经历中汲取智慧和力量,从而增添战胜生活、 学习中的困难的勇气和信心。在潜移默化中,学会做人,学会处事,学会平等、自由、博爱,这些品质和信念在今后的职业道路上至关重要。

除此之外,高校教育实践中发现,医学院学生的审美鉴赏力和创新能力亟待提高,绝大部分理工科大学生只会唱流行歌曲,缺乏审美培养。创新能力对医学院学生来说至关重要,能够引导学生勤于思考、树立信心、稳定创新心里,从而执著、持久地进行本专业的科学研究。

3. 医学院学生音乐素质拓展的有效途径

音乐教学中,学习的主动者、引导者和推动者,即学生、老师和学校三者互动,才能真正落实医学院大学生音乐素质教育的提高。因此,我们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拓展培养:

第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艺术门类百花齐放,音乐形式也异彩纷呈,音乐教师应充分挖掘学生的对音乐的喜爱,从通俗音乐入手,调动学生学习的兴奋点,。充分运用生动活泼、灵活多样的教学形式,,让课堂生动有趣,提倡探索式学习, 使学生始终保持对音乐学习的积极心态和愉悦体验。

第二,结合社会实践,深入生活。艺术总是来源于生活的,教师 应着重培养学生自主研究学习能力、 实践能力。在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中培养学生的音乐热情和感知力。充分重视培养学生在音乐教育过程中及社会实践活动中的重要作用,这样才能创造出适合时代需要的教育教学方法和模式,实现音乐教育教学的改革及素养的培养。

第三,走普及之路,规范音乐课程的设置与管理。音乐素质教育是基础教育的组成部分,不是针对少数学生提高他们的艺术技能技巧的专业培训教育,因此,应该保证全体学生受音乐教育的均等性,保证全体学生受音乐教育权利的公平性。构建规范、科学的音乐课程教学体系是开展音乐教育的关键。医学院可在选修课基础上,开设"音乐欣赏"、"合唱艺术"、"等多种艺术类课程,把音乐课程作为整个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完整地纳入教学计划之中,加强音乐教育课程的管理。规范教育体系,对教学目的、教学任务、教学内容和教学水平等方面作出明确的规定,实现稳定化、正规化。

第四,培养学生主动探究的习惯,让学生自己参与和传播音乐活动。医学院校可每年固定投入一定资金,邀请著名艺术团体来校演出,或开设讲座,扩大音乐的影响力和感染力。还应丰富社团活动,满足不同学生对各类高雅艺术的兴趣爱好,开设歌舞剧演出剧团、广播站、音乐台等学生自治组织,让大学生亲自参与和传播艺术活动,不断扩大受众范围和影响力。

第五,利用现代化手段进行现代化教学。随着计算机网络等多媒体技术的发展,我们可以通过各种新型渠道对学生进行音乐素质的启发和培养。多媒体教学可以从听觉、视觉、触觉等各方面强化音乐感受,还有利于因材施教,增强师生间的交流互动。同时,网络为我们提供了广泛的平台,可以汲取不同地区来源的音乐知识和作品,更新教育方法,提升教育效果。

参考文献:

[1] 张晋中. 关于大学生音乐素质教育的思考[J]. 黄河之声. 2005年03期。

[2] 杨宏伟. 高等学校音乐素质教育浅论[J]. 浙江传媒学院学报. 2004年04期。

第9篇

【关键词】 职业院校;图书馆;大学生;素质教育;关系

21世纪是资源、高素质人才的竞争时代,怎样在培养高素质人才、加强综合素质教育,是当前时期我国高等院校的实施全面教育的重要改革方案,遵循改革发展要求,对大学生教育过程中应注重素质的教育。在大学生素质教育中图书馆发挥的作用是课堂教学无法相比和替代的。同时,图书馆作为高校教育的三大支柱之一,又是高校教育培养人才的重要场所,所以充分利用图书馆的教育优势,配合高校做好对大学生素质教育的培养,充分发挥高校图书馆的这一职能。

一、当代大学生素质教育的内涵

使人全面、和谐发展的教育模式,以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为重要内容和目的的教育,这包括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文化、生理、心理素质教育等。在大学生教育中占主导地位的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高校人才水平的高低是专业文化素质的重要体现,要注重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动手实践能力,注重培养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成长,学习生活的合理安排,这还包括强健的体魄、各种运动技能的掌握、良好的生活习惯、坚强的品质意志、积极向上的社会观念等。

二、大学生的人文素质现状及原因分析

1、大学生的人文素质现状不容乐观

通过研究发现,当前我国高校大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现状不容乐观,主要表现在:

(1)大学生教育存在许多不完善的地方,使学生在道德素质教育方面有很多缺失;

(2)当代大学生学习压力不断增大,但图书馆心理教育方面的书籍极为缺乏,使大学生心理承受力不足;

(3)在精神教育方面,重物质轻精神;

(4)在文化素质方面,缺失专业的修养和敬业精神;

(5)学校校园的人文氛围不够浓郁。

2、造素质教育缺失的原因分析

(1)科学知识和人文精神培养的缺失。在很长一段时期里,大学教育中,过分的强调专业学科的学习,从而忽视了人文精神的培养。理工科的学生注重了本专业的学科实践却缺乏必要的社会常识知识,文科类的学生具备全面的应用常识但缺失的是必要的社会科学常识。这是文化专业之间的差距,也是人文素质教育的缺失。

(2)大学教育中人文素质教育的缺失。人文素质教育是在大学时代进行大学教育时必不可缺失的一部分,但是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教学方法与内容跟不上时展的需求,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落后,对学生在大学时代的学习兴趣起不到积极有力的推动作用。

(3)高校人文环境的缺失。现在的职业院校图书馆中,在图书馆藏书有限的条件下,就约束了学生对人文知识的学习条件,在国家对职业院校的评估工作开展时,只关注了加强院校的一些硬性指标,对于大学文化素质培养的关注度有所欠缺,因此,在实际的教育工作中针对文化建设所采取的措施就有一些不妥,这对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也就产生不利的影响。

(4)大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缺失。由于生活环境的影响,有很多孩子在考上大学前还需要父母的照顾,进入大学后,在大学这个群体里,就显得极不合群,在生活上不能自理。大学生要学会自立,所以很多事情都要求自己亲力亲为,因此会出现一些适应能力差,心情、心理承受能力差等问题。

三、学校图书馆对大学生素质教育的影响

1、丰富的文献资源

新时代要求大学生具有多方面的知识,随着高校图书馆数字时代到来,职业院校图书馆展示给大学生的是一个博大有序的知识库,为大学生提供了一个方便快捷的信息检索途径。图书馆广博的书籍使大学生在阅读理解中,文化素质得到提高的同时又饱览各学科不同学派的学术观点,培养大学生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宁静的环境优势

图书馆和谐、宁静的环境不仅能放松紧张的学习情绪,还有助于培养大学生的审美意识,促进大学生形成健康的心理。使大学生在图书馆里有充足的时间选择自己喜欢的学习活动。

3、以人为本,服务至上的示范影响

图书馆员受过专业训练,熟悉馆藏,在开展服务的同时,也向读者系统有序地提供优秀的文化,有目的地推荐优秀书籍。指导如何利用各种检索工具查询所需信息。馆员礼貌的举止、良好的仪态以及以人为本的人性化服务都对大学生的心灵与智慧起到潜移默化的影响,有助于大学生文明习惯和高尚行为的养成。

四、图书馆开展素质教育的方法

1、以学生为主的服务理念

坚持以学生为主,是学校教育的主要目标,这包含两个方面,一是以育人为本,全面全方位、多层次的为学生的发展提供保障,真正的做到“服务育人”;二是必须坚持以“馆员”为本的理念,高素质的大学生必须靠高素质的教师和高素质的图书馆人去培养。

2、优化和调整图书馆的藏书结构

图书馆的藏书是图书馆开展教育的重要保障措施,职业院校图书馆在收藏与教学科研有关的专业文献的同时,对图书馆的藏书也应进行合理的添补和强化,应该选购一些文史、民族传统文化教育、规范价值观和道德观教育类的书籍文献,使得图书馆的文献信息资源能够满足不同专业的教学和科研要求。

3、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

在高校教育中,图书馆作为一个重要的学习场所,良好的外在环境是实现和营造人性化阅读和学习的一个重要途径,良好的外在环境可以很好提高大学生利用图书馆学习的效率,还能成为引导大学生的事物认识观,提升学生的审美观,成为美化大学生心理的文明环境。

4、做好文献分类导读工作

图书馆的文献分类导读工作是图书馆管理工作中的重要部分,分类是有助于更快、更准确的找到自己需要的内容,导读则是有形的互动交流,中间穿插着知识的渗透。为此,图书馆除做好基本的文献宣传外,还应做好书目推荐工作,建立经典书目导读数据库,书目推荐是引导大学生良性化阅读的一条重要途径,推荐的书目应宽广,要涉猎各领域的书籍以及网络文化,以拓宽学生的阅读范围,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

5、举办与阅读相关的活动,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

学校的各项活动都需要图书馆的配合,例如邀请社会科学的专家学者在高校去办系列专题讲座,引导学生去思考、去追求真理、去探索知识的奥秘,发掘现实生活中的可用题材来创造更多更好的作品,同时,培养大学生读书团体的发展,并通过这些团队组织联系广大的大学生积极地参与到读书热的潮流趋势中,如举办读书周、阅览月,读书讨论节,结合节日特点开展专业图书宣传,使广大的学生在业余时间增加更丰富的知识,丰富学生的学习生活。

6、提高图书馆管理员的自身素质

高校图书馆管理员,是为图书馆开展工作而服务的,高校图书馆是以管理、传播知识信息及文化与宣传委一体的素质教育机构。更是集文化与宣传为一体的素质教育的基地,馆员肩负着服务育人、为人师表、言传身教的重任,要在道德修养、人品学识上成为学生读者的典范,还要在语言、行动、仪表、举止等方面做读者的楷模。只有馆员的人文素质整体提高了,才能使高校图书馆对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起到真正作用。

7、利用图书馆资源强化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在当前的社会中,节奏加快,竞争压力大,就业压力日益严峻,这对大学生心理健康都有很大的影响。图书馆要充分发挥自身特点来帮助大学生来完善自己的心理健康教育,利用板报、橱窗、电子阅览室等资源宣传心理健康常识,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去发现自身的不足之处,正确的认知自己,让大学生在生活中发现美、感受美、欣赏美,创造美好事物的能力,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聘请社会名家和心理专家开展心理咨询讲座和学术报告会,针对毕业班和新生心理辅导,广泛利用现代网络资源,建立心理咨询网站,使学生在学习和实践中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

五、结语

在高校教育中,图书馆的主要职能就是教育,高校图书馆为学生提供可贵的精神食粮,保障学生的学习内容,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提高大学生素质教育离不开图书馆的媒介作用,图书馆以最新的文化理论武装学生、以正确的观点引导学生、以高尚的精神品德塑造学生、以精彩的作品鼓励和激励学生。职业院校图书馆要充分发挥和利用自身的优势和特点,改革和创新对大学生素质教育的教育模式,使职业院校图书馆成为大学生素质教育的教育平台。

【参考文献】

[1] 李品庆.高校图书馆与大学生信息素质教育[J].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8(2).

[2] 张玲.高校图书馆与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7(14).

第10篇

关键词: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改革;探讨

构建和谐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是我们党提出的一个重大战略思想。在这个重大战略思想指导下,高校和谐校园、校园文化建设如火如荼,大学文化、大学精神被赋予了新的时代内涵。但随着科技迅猛发展和经济全球化、信息化时代的到来,中国全面改革开放大幕的拉开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社会多元化趋势使高校大学生处于国际国内各种思想、文化相互荡漾的背景中。大学生是未来国家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栋梁,能否在极其复杂的国内外形势下使大学生成为合格的创造型、复合型人才,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人文素质教育的成败。笔者从探讨人文素质教育的内涵和价值出发,为和谐社会背景下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改革提出一己之见,以共同促进对这一重大时代课题的深入研究。

一、人文素质的内涵和特征

人文素质是价值性极强的跨学科的复合性概念,人文素质包含了文学、历史、哲学、政治学、经济学、法学、伦理学、艺术学、人类学、社会学、心理学、美学、教育学、管理学、语言学、环境学等关于人文科学中的价值取向,是在人文知识基础上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的高品位价值境界和深层次品行底蕴的人格修养、心理素质、精神态度、气质情操。

人文素质与科学素质的根本区别在于前者具有历史性、科学性、价值性、社会性特征。人文素质的历史性特征在于它是对人文遗产的扬弃,人文素质的科学性特征在于它是对人文理性的应用,人文素质的价值性特征在于它是对人文旨归的守护,人文素质的社会性特征在于它是对人文关怀的践行。

二、大学生人文素质调查方法

2013年6月,笔者对南阳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在校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现状进行了调查,共发放《南阳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现状调查问卷》180份,回收问卷166份,实际有效问卷160份。被调查对象中,男生占30%,女生占70%。在调查时,按照南阳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大学生的专业进行,同时按大一、大二、大三分别进行问卷调查,每个年级的问卷均为60份,按男生和女生进行调查。之所以这样做,是因为:第一按专业调查,可以详细了解不同专业大学生人文素质的差异;第二按年级调查,可以详细了解各年级大学生的人文素质的差异;第三按性别调查,可以详细了解不同性别的学生人文素质的差异。

三、高校大学生人文素质现状

对南阳医学高等专科学校的大学生人文素质调查表明,大部分学生缺乏人文知识,如对文学、历史、哲学、政治学、经济学、法学、伦理学、艺术学、人类学、社会学、心理学、美学、教育学、管理学、语言学、环境学等人文书籍很少主动花时间去阅读,他们手上捧着各自的专业书籍或是计算机培训书籍。各种专业书占据了他们大部分的学习时间,无暇阅读其他人文类书籍。在市场经济和对外开放浪潮的冲击下,实用主义在大学生群体中明显抬头,大部分学生对金钱和房、车过分追求,而对中华民族优良传统、中华民族精神之追求却出现了精神真空。大部分学生重专业、重功利、重物质、重个人,轻人文、轻理想、轻信仰、轻集体、轻组织,道德水平滑坡,只讲个人奋斗,不讲集体协作,对他人漠不关心,对集体、国家和社会缺乏担当心和责任感。一些大学生行为举止、思维方式、价值取向不同,思想境界低下,自律意识弱化,诚信品质欠缺,不善于与人相处,人际关系紧张,人格扭曲。

四、大学生人文素质现状产生的原因分析

当前在校大学生多属于“90后”,成长在改革开放后的社会转型期,市场经济对大学校园的莘莘学子产生了前所未有的冲击,“大学毕业即失业”的就业形势让大学生不再考虑个人理想信仰和崇高的精神追求,而是把大量时间用在学习各自的学科专业知识以及千方百计取得资格证上,忽视了对自我人文素质的培养,忽略了对基础的人文学科的学习。另外,用人单位在招聘上很少有招聘单位对毕业生的人文素质提出明确要求;人才市场的各种招聘信息和各种媒体的招聘广告都在一定程度上误导了大学生的思想行为和努力方向。一些大学生为求一个好工作,拼命学习考试,只是想着如何做事,而如何做人渐渐被忽视。再者学校专业课程设置丰富,而人文课程设置较少,甚至是空白。大部分学生认为学习必修课占用大部分时间,都略显力不从心,没有时间再去顾及别的活动。学校自身也缺乏有针对性的文化建设管理措施。大部分学生误认为人文素质不如分数、奖学金、资格证等实际,他们自身提高人文素质意识较弱。再加上社会上严峻的就业形势,他们放弃了原本就不多的人文课程的学习,转而加强专业课程的学习。

五、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途径改革

在教育理念上始终坚持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统一,既“学会做事”,又“学会做人”。正如世界著名学府麻省理工学院办学宗旨所说的那样:“我们需要在科学与人文之间创造更好的联系,其目的在于把二者融合为一种以科学和人文学科为基础而又不削弱任何一方的广泛的人文主义,从而从现代社会的各种问题所形成的障碍中找出一条道路来。”在教育模式上构造全方位的人文素质教育格局,始终坚持各门专业课程与人文学科课程一同规划,一同设计,一同安排,一同部署,一同考核。具体的教育模式至少应包括课堂教学、实践体验、环境熏陶、自我教育四个方面。在教育措施上始终坚持构造立体化的人文素质教育体系,具体包括构造多层次的人文素质教育课程体系(显性课程模块构造和隐性课程模块构造)、多渠道的人文素质教育方法体系(改革课堂教学、加强实践教学、开拓网络教学)、全天候的人文素质教育环境下(营造校园人文环境氛围、优化社会人文环境氛围、改善家庭育人环境氛围),全方位的人文素质教育保障体系(组织保障、人力保障、理论支持、物质资源保障)。显性课程包括公共人文课程模块结构和各个专业的人文社会课程模块结构;隐性课程包括显性课程中所隐藏的隐性课程、学校物质环境所构成的物质性课程,学校文化心理环境构成的精神性课程,学校组织和运作机制构成的制度性课程。组织保障包括加强领导、健全机构、完善人文素质教育的管理体制。人力保障包括优化教师资源配置、加强教师的素质培养,重中之重是加强教师的人文素质、专业素质和教育素质的培养。理论支持包括从理论体系、知识体系和教材体系三个方面加强人文学科建设研究。物质资源保障包括加强人文素质教育的教材建设、加强人文图书资源建设、加强教学设施建设。另外,在评价体系上还要构建多角度的人文素质教育评价体系,这是完善人文素质教育的必要条件,在评价时要始终坚持评价内容全面化、评价内容重点化、评价手段多样化、评价过程全程化、评价结构制度化。

综上所述,构建和谐社会,实现中国梦,对高校教育教学提出了更高的标准和更多的要求。因此,要不断更新教育理念,从理论和实践两个维度科学研究和探索与人类社会文明发展相一致的、具有特色的人文素质培养模式、培养目标和课程设置及课程内容等,总结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经验,对不断提高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整体水平,提升大学生职业道德、职业能力和综合素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袁振国.素质教育政策支持系统研究[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4.

第11篇

素质教育是我国教育界在20世纪80年末提出的一个本土化概念。作为一种教育思想或教育价值观念,其初衷在于纠偏:纠正中小学教育片面追求升学率之偏,纠大学教育过分专业化之偏。经过多年的研究和讨论,教育理论界对素质教育、素质的内涵和特征等问题已达成了一些共识。学者们认识到素质教育是一个开放的体系、发展的体系,没有也不应该有固定不变的模式。素质教育的本质特征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是促进学生有效成长的教育。素质的内涵具有时的特征,不同的时要求不同的素质。

那么,何谓素质教育呢?有人认为,素质教育是利用遗传与环境的积极影响,调动学生认识与实践的主观能动性,促进学生生理与心理,智力与非智力,认知与意向等因素全面而和谐地发展,促进人类文化向学生个体心理品质的内化,从而为学生的进一步发展形成良性循环。

而大学生素质教育的培养首先要从去除以前学习的被动型学习方式开始,塑造自己独立自主性学习的方式,以兴趣的为切入点,在学习中获得知识,在过程中得到快乐。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此之谓也。而恰恰如此,兴趣自然而然就成为了首当其冲,需要培养和锻炼的重要品质。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没有兴趣地去学习,不但浪费时间、浪费精力,还达不到好的效果。而如果你满怀兴致地去学习自己感兴趣的知识,你的拓展能力和创新能力就会不断提高,就可以收到较好的学习效果。

一、主题:

激发无限兴趣,燃烧璀璨青春。

二、宗旨:

培养大学生的学习兴趣,丰富大学生的课余生活,拓展大学生的人际关系,培养独立自主的人格。

三、背景:

“翰林兴趣小组”是以开发大学生人力资源为着力点。进一步深化教学主渠道外有助于学生提高综合素质的各种活动和工作项目。在“思想政治与道德修养”、“科技学术与创新创业”、“文体艺术与身心发展”、“社会活动与社会工作”等四个方面引导大学生完善智能结构,帮助同学们全面成长成才。

四、活动目的:

有利于形成我校大学生自觉参与素质教育积极导向,顺应学生成才需要,构建以学生职业能力为目标的教育计划;有利于充分发挥我院学校综合优势、动员社会资源服务于我校大学生的素质教育;有利于增强我院大学生自主创业就业的意识和能力。。

五、参加对象:

面向全校学生,针对不同学科类别的学院,可以开展各式各样的兴趣小组。

六、兴趣小组的指导原则。

活动项目确定的“六个性”:一是多样性,满足不同特长、不同兴趣、不同层次学生发展的需要;二是专业性,针对不同学科不同类别的学院学生,可以选择性的采取各个学院的特色兴趣小组,鼓励不同类别的学生进行交叉活动;三是趣味性,通过营造周围环境的氛围,提高参与者的热情;四是学科性,推荐有影响力的学科带头人做相关兴趣小组的指导老师,准确定位小组的课题;五是渗透性,活动项目的开设要渗透和结合学校的特色教育;六是教育性,所有的活动都坚持育人为宗旨,遵循学生心身发展的规律,有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

抓好兴趣小组活动,拓展学生素养,打造学院品牌。努力做到让每个学子有一项拿得出、叫得响的特长,张扬学生的个性,打上学院的烙印。小组分为4大类:如时政热点讨论类,通过对时政热点的分析和讨论,写出一些文章,培养大家关心社会,关注国家的瞬息变化。二文化艺术类,比如书法、棋艺,摄影类、演讲类、诗文配音,绘画等各式各样的形式类活动,丰富大家的课余生活。三软件应用类,比如photoshop照片的设计,动漫作品的交流,以及office的运用与提升。四再就是学科类,比如植物的识别与摄影交流,植物昆虫的标本收集,以及相关的拓展等,最后就是体育类,如网球,排球,兵乓球,篮球等各类体育方面的知识兴趣小组

七、活动赛程安排:

(一)赛前宣传:

1、关于本次大赛的通知:电子版、书面版

2、通过网络、报纸、条幅、海报、宣传栏、传单、漫画等形式在全校范围内广泛宣传;并联合各兄弟学院的团委学生会(希望每个学院至少出一张海报),积极宣传大赛的宗旨和要求,动员广大学生积极参与,在活动中提高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参与意识。

(二)兴趣小组的登记与发展

有意向的同学可以向学院进行登记在册,然后学院团委将所得到的数据向校级部门汇报,进行可行性研究。

(三)兴趣小组的运作

(四)兴趣小组的成果考核。

八、活动日程:

(一)小组的登记时间:XX年10月1日-20日

(二)评审时间:XX年10月21日-30日

(三)最终小组展示时间:XX年11月1日

第12篇

关键词: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存在问题;对策

高等学校培养的学生不仅要有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素质、专业素质和身体素质,而且要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心理素质教育是以培养完善人格,提高大学生的心理素质和生活为目的,运用心理测评和心理辅导技术,以培养大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为目标的特殊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作用是其他教育所不能替代的。努力提高大学生的心理素质是大学生自身成长与发展的迫切需要,有助于维护大学生的心理健康,促进其健康发展。在社会生活发生复杂而深刻变革的时期,如何指导学生在观念、知识、能力、心理素质等方面尽快适应新的要求,是高等学校德育工作需要研究和解决的新课题。

一、高校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的现状及存在问题

(一)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重视程度不够

1 对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重要性认识不足,重视程度不够。部分学校的领导没有认识到心理素质是大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没有认识到心理素质教育开展的效果如何将直接关系到大学生的整体素质,没有认识到精神、心理问题已影响到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因而没能给予此项工作必要的支持。主要表现为经费投入力度不够、管理工作不够规范等。

2 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工作流于形式。导致学生的心理健康意识不强。部分高校的心理素质教育只是流于形式,没有真正落到实处,实际的工作并没有完全开展起来,其作用远远没有发挥出来,导致学生的心理健康意识不强,普遍缺乏对心理咨询和心理健康教育的了解,很多大学生有顾虑,不敢主动或不愿意去咨询。

3 教育队伍还比较薄弱,素质有待进一步提高。大部分学校存在专职队伍人手少,兼职队伍不稳定的问题。同时专兼职队伍理论修养、业务水平不高,有相当一部分专兼职人员需要接受不同层次的专业培训。在兼职队伍中,来自比较欠缺心理知识和咨询技能的教师、干部或其他职业的人员占有很大比例。对一些心理危机问题不能及时发现或处理不当。人员数量及专业化程度成为制约心理素质教育工作的一个重要因素。一些高校虽成立了心理健康教育机构,建立了心理咨询室,却因为缺少合适的教师,工作难以有效地开展。

(二)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内容存在单一化倾向

1 心理素质教育课程设置缺乏针对性。在心理素质教育教学方面,有的高校把开设普通心理学、社会心理学等一些心理学的理论课程当作心理素质教育课程。而没有根据大学生不同阶段的心理特点,有针对性地设置心理素质教育特色课程。

2 心理咨询内涵简单化。在心理咨询方面,有的高校把心理咨询等同于传统的思想教育工作或医院的心理治疗。大多数教育工作者对心理健康教育的认识仅仅停留在提高思想道德水平或治疗心理疾病的层面上,仅以解决学生思想问题或治疗学生的心理疾病为己任,将心理健康教育的重点放在对少数学生意识行为的规范或心理问题的辅导、咨询、治疗上,忽视了大多数学生的心理需要。

3 心理疾病预防、危机干预机制缺失。许多高校心理疾病预防、危机干预机制不健全,没有一个完善的大学生心理疾病预防和危机干预机制,只能被动地跟在问题或事故后面,不能主动地做到早发现、早预防、早处理,有效减少心理疾病和不幸事故的发生。

(三)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机制尚未形成

1 心理素质课存在着课程化和孤独化的倾向。心理健康教育缺乏针对性、实践性,更重要的是缺乏规范性,心理健康教育似乎仅仅是心理学课程、心理老师或咨询人员的事情,各方面尚未整合为一个系统,形成一股合力。

2 没有编制出适合中国文化的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评定标准。目前,用来评定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问卷、量表全部是外国的,尽管经过了修订,但在本质上这些心理健康状况评定标准是生活于西方文化环境下的心理特点的标尺,国内至今未编制出适合中国文化的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评定标准,这是影响评价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根本因素。

二、加强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的必要性和迫切性

1 加强心理素质教育是适应社会迅猛发展的需要。在大学生生活过程的两端就面对两次新的适应和角色转变。一个是大学生生活的适应和实现从中学生角色向大学生角色的转变,另一个是适应社会需要从大学生角色向社会成员角色的转变。学业上要竞争,就业和工作也要竞争,优胜劣汰,各种文化交汇融合等等,都给现代青年造成了更多的心理压力和心理冲突。高等教育不仅要帮助大学生构建合理的科学文化知识结构,还要让他们学会如何适应未来的社会环境。研究和强化大学生的心理素质教育,培养学生具有适应性、承受力、调控力、意志力、思维力、创造力及自信心等,已经成为高校在这场教育变革中亟待解决的课题。

2 加强心理素质教育是大学生自身发展的客观要求。美国教育家戴尔・卡耐基调查了社会各界许多名人之后认为,一个人事业上的成功,只有15%是由于他们的学识和专业技能,而85%是靠良好的心理素质和人际方面的能力。心理素质与大学生成才关系极大。健康的心理素质既是大学生素质要求的重要方面,又是他们成才的保证。在人的整个素质系统中,由于人的一切活动都同时又是心理活动,所以心理素质是基础,它渗透到各个素质之中并影响和制约着素质的发展。大学生只有注重培养心理素质,增进心理健康,才能促进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实现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社会价值取向,成为社会需要的复合型人才。

3 加强心理素质教育是大学生克服自身心理问题。维护心理健康的需要。心理素质教育之所以能够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是因为心理素质教育向大学生传授心理健康知识,使大学生学会运用成熟和合理的应对方式来缓解自己的精神压力,培养学生积极的自我意识、健全的人格,从而预防和减少心理问题的发生。

三、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的对策

1 紧扣人才素质教育目标,明晰心理素质培养内涵,切实把心理素质教育纳入到学校整体教育规划中来。高校开展心理素质教育的目标是,努力提高全体学生的心理素质,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帮助学生解决成长中遇到的各种心理问题,开发个体潜能,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发展。

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的主要内容可概括为两个方面:(1)培养良好心理品质,促进人格全面发展。人格教育是心理素质教育的核心,它能帮助学生学会或提高自我心理调适能力及承受和应对挫折的能力等,引导学生形成健康、积极、向上的良好个性品质。(2)开

展挫折教育,提高心理健康水平。挫折教育的基本任务是提高大学生的挫折认知能力,学会正确使用心理防卫机制和心理调节机制,帮助学生掌握预防和治疗心理障碍的基本方法,增强对挫折的排解能力。

良好的心理素质是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素质、专业素质和身体素质正常发展的基础。心理素质教育应与整个素质教育协调互动,形成大学生综合素质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的新格局。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作为复杂的系统工程应纳入学校整体教育规划,在教育内容上体现全程渗透性,将心理素质教育渗透到各学科的教学活动之中,相互促进,功能互补,从而带动大学生身心素质全面与和谐发展。

2 有组织、有计划地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调查研究,做到心理问题早期发现与预防。一是建立学生心理档案。在新生入学之际进行心理状况普查非常必要。可利用各种量表,通过测量建立新生心理档案,对存在心理问题的学生登记备案,并主动适时地对他们进行心理指导和咨询,坚持追踪调查。二是建立跟踪调查制度。要根据学生在校期间的心理和行为发展变化情况,不断进行跟踪调查,进行分析研究,不断充实、完善并发挥它在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素质培养中的作用;切实加强心理危机多发季节、心理危机重点人群的排查工作。三是建立相关预警干预机制。预警干预机制要通过家庭、学校、社会各方形成合力,对大学生全员进行心理健康及心理保健教育。增强预防危机的意识,研究危机形成的机制,建立预警指标体系,完善心理危机预警与干预的组织结构,来预防大学生心理危机的发生,其作用是及时发现和识别潜在的和现实的危机,以便采取措施,减少危机发生的突发性和意外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