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8-07 17:31:05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社会治理体会,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管理提升是企业做大做强和持续发展的基石
改革开放初期,我国经常讲实现四个现代化,即工业、农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现代化,但国内外一些专家学者当时就提出,中国必须实现管理现代化和法制现代化,即中国至少要实现六个现代化,没有管理现代化和法制现代化,不可能真正实现工业、农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的现代化。还有专家学者当时提出,科技与管理是实现现代化的两个轮子。可见,大家对管理重要性和必要性的认识是比较一致的。
以色列有一个知名学者叫索尔·辛格,他写了一本书,叫《创业的国度》。这本书主要是论述创新精神与文化的,作者在书中提到,小公司的兴趣主要在于创业和创新,大公司的兴趣主要在于管理和市场。这个观点可能有点绝对化,但是,对一个大公司特别是世界级的大公司来讲,如何实现有效管理确实是一个相当大的挑战。
大公司包括美国的通用电器公司即GE公司、蓝色巨人即IBM公司、通用汽车公司即GM公司以及后来的微软、苹果公司等,都是从小企业成长为世界级大公司的。目前中国进入世界500强的许多大公司,包括华为、沙钢集团等,也是从小企业成长为世界级的大公司的。
企业规模迅速扩大,成为世界级大企业,不仅管理的工作量会大大增加,而且管理的复杂性和难度也会大幅增加,对管理会提出新的更高要求。大公司由于规模巨大,内部组织结构复杂,所以管理的难度极高,很容易出现“大公司病”,即当企业达到相当规模后,滋生出机构臃肿、人浮于事、机制僵硬、职责不清、决策复杂、行动缓慢等慢性综合病,导致企业逐步走向倒退以至衰败,铱星、大宇、胜家等大企业就是因为大企业病而倒下的。
如何既能发挥大公司的规模巨大、人才众多等优势,又能保留小企业反应灵敏、灵活高效等优势,避免和克服“大公司病”,这是世界许多大公司都在追求的目标。企业要做到既大而强,要能够持续发展,就必须不断改进管理,提升管理能力和水平。
完善公司治理是一个世界性的热门话题
近二三十年来,公司治理问题日益引起世界各国的广泛关注。世界银行和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联合主办了多种公司治理论坛,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还于1999年制定了《OECD公司治理原则》并多次进行修改,许多国际性大公司的公司年报都要披露公司治理状况。我国理论界和企业界关于公司治理的讨论也持续不断。所有这些说明,公司治理已成为一个世界性的、持续性的重大课题。
公司治理之所以引起广泛和持续关注,有三个方面原因:一是公司治理缺陷是大公司倒闭的一个重要原因,二是公司治理对企业绩效具有明显影响,三是投资机构对公司治理良好的企业更愿意进行投资。
因此,企业要做大做强,要持续发展,就必须做到既重视管理,也必须重视治理。从体制影响机制、机制决定效率这个意义上讲,必须把完善公司治理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这一点对国有企业包括大型中央企业来讲,更为迫切,更为重要。
值得注意的是,现在“治理”问题已引起各方面的高度重视,已从企业扩展到其他各类社会组织和机构。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把“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作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写入《决定》,这在我们党的历史上还是第一次。也使得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格外引人注目,耐人寻味。对此,国内外给予了高度关注和普遍赞誉。
其实,除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外,十八届三中全会的《决定》还在多个地方提到“治理”,如,在论述更好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时,强调要加快形成科学有效的社会治理体系;在论述推动国有企业完善现代企业制度时,强调要健全运转协调、有效制衡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在论述转变政府职能时,强调科学的宏观调控,有效的政府治理,是发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优势的内在要求;在论述事业单位分类改革时,强调要建立事业单位法人治理结构等。学习落实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我们必须更加重视“治理”问题,在完善国有企业法人治理结构方面取得新的进展。
管理与治理是企业协调运转不可缺少的两个轮子
管理与治理是任何组织和机构协调运转不可缺少的两个方面。管理与治理既有区别,也有联系。一般认为,管理可以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管理可以包含治理的内容,如经常讲的国有企业管理体制,包含管理范围、管理权限、管理职责、管理机构等,核心是管理机构的设置及管理机构的职权配置和相互关系,具体讲,既包括政府对国有企业的管理体制,也包括国有企业内部的领导体制,在一定意义上就等同于公司治理结构。通常讲的企业管理包括与公司治理相对的管理,是指的狭义的管理。
所谓狭义管理,一般可以理解为企业按照其规划,运用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及控制等各种手段来实现既定的目标,或者说,管理是由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及控制职能为要素组成的活动过程,它包括管理理念、管理制度、管理方式、管理手段等。
所谓公司治理,一般认为是划分所有者与经营者及相关利益者之间的权责利和实现相互制衡的一整套制度安排。治理主要是实现权力制衡和相互协调,因此,十八届三中全会强调要健全运转协调、有效制衡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当今社会,利益相关者及社会责任等问题日益引起人们的注意,因此,公司治理不仅要解决保护股东利益和调动经营者积极性的问题,还要考虑利益相关者的合法权益,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
管理与治理不仅在内涵界定方面有所不同,在工作目标、执行层级、实施对象等方面,也是有区别的。我们经常讲,管理是企业永恒的主题,虽然企业的治理结构也是一个需要长期关注和不断改进的问题,但相对而言,治理结构不可能经常变动,管理总是在特定的治理结构下开展的,公司日常大量遇到和需要解决的都是管理问题,这也显示出两者的不同。
管理与治理两者之间也有联系。公司治理事关企业管理的体制基础和保障,治理结构不合理,不健全,怎么能有效地调动和发挥各级经营管理者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公司治理还事关企业管理的组织架构和保证,组织架构不合理,不健全,怎么能保证企业的内部管理高效有力?管理创新本身也取决于公司治理是否有效。同时,管理又是衔接治理与经营的关键,是实现治理目标的基础和保证,决定着治理的效率。所以,企业管理与公司治理两者之间是相互补充、相辅相成的。因此,我们既要重视企业管理,不断推进管理提升,也要重视公司治理,不断完善治理结构。
提升企业管理必须完善公司治理
这两年,国务院国资委着力抓了中央企业的管理提升。通过持续开展管理提升活动,中央企业的管理能力和管理水平有了明显提高,但还需要围绕增强效率和竞争力、围绕提高质量和效益持续开展管理提升活动。
为了保证管理提升活动达到预期效果,国务院国资委党委委派监事会主席到各自监管企业去进行联系和指导。从监管的企业开展管理提升活动的情况看,与优秀跨国公司相比,中央企业在管理方面至少有三方面问题需要努力改进。
一是管理的细节问题。人们经常讲,细节决定成败。管理不仅要解决制度问题,解决手段问题等,还要解决管理流程、管理细则等问题,要具体到对每个环节、每个步骤能够进行有效管理。我国企业管理与卓越公司的差别大量在于细节方面。因此,我国企业应在已取得成就的基础上,持续、深入开展精益管理活动,不断提高我国企业管理的精细化和精准化水平。
二是管理的效率问题。这主要涉及执行力的问题,既包括作出的决策能否得到有效执行,也包括已有的规章制度能否得到有效执行等。我国这些年企业安全生产事故包括重特大安全生产事故时有发生,不能说是领导、负责人不重视,也不能说是没有规章制度,从已经发生的安全生产事故看,绝大多数是违规操作造成的。从管理方面来说,就是已有的规章制度执行不力。
三是管理的机制问题。作为企业永恒的主题,管理可以一段时间集中解决一个突出问题,管理提升活动也可以集中开展一段时间,但管理提升活动成果要得到有效巩固,管理提升要能够持续进行,必须形成和建立长效机制。不解决机制问题,管理的动力从哪里来?不解决动力问题,有效的管理从哪里来?再好的管理制度,再好的管理流程,都要员工来执行,员工的工作态度和认真程度需要靠有效的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来维系。因此,提升管理必须解决机制问题。
中央企业在介绍抓管理提升的做法和体会时,普遍提到的一点是,中央企业开展提升活动,既要抓管理制度的完善和管理流程的改进等,也要抓管理体制的完善和管理机制的改进,国有企业要形成有利于不断改进管理的长效机制,必须在体制机制上迈出新的实质性步伐。这是中央企业共同的体会。
建立管理的长效机制就涉及完善公司治理的问题。因为,一方面,经营层是否重视和不断改进管理,与公司治理是否完善密切相关;另一方面,机制是否有效与体制是否完善也密切相关。对许多国有企业来说,完善内控机制,加强风险管控,是普遍面临的问题,这既是管理问题,也是治理问题,因为,完善公司治理的一个重要目的就是提高科学决策水平,防范重大投资风险。因此,国有企业要努力通过完善公司治理来促进管理提升。
完善国有企业法人治理结构必须全面深化改革
经过多年的改革探索,国有企业的管理体制和经营机制包括公司治理都发生了重大变化,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指出,国有企业总体上已经同市场经济相融合。当然,适应市场化、国际化新形势,还需要进一步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其中一个重要任务就是完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根据十八届三中全会的精神和要求,完善公司治理至少要在四个方面取得积极进展。
一是健全现代产权制度。建立现代产权制度是构建现代企业制度的重要基础。十八届三中全会再次强调,产权是所有制的核心,并强调要健全归属清晰、权责明确、保护严格、流转顺畅的现代产权制度。要积极发展混合所有制企业,继续推进国有企业的股份制改革,具备条件的实现整体上市或主营业务资产整体上市,同时,根据不同企业的功能分类,合理确定持股比例和产权结构,为完善公司治理提权基础。实践证明,“一股独大”的产权结构难以形成规范有效的公司治理结构。要在多元产权制度的基础上形成多元利益制衡,在多元利益制衡的基础上形成相互制衡的公司治理结构。
二是要健全公司法人治理结构。我国的《公司法》对公司治理结构作了法律规范。从我国大型国有企业集团层面的公司治理来看,既借鉴了美英公司治理模式的不少做法,如独立董事制度,又吸收了德日公司治理模式的一些做法,如企业普遍建立内部监事会,同时,还有中国特色的不少因素,如党的领导和外部监事会等。国务院国资委组建以来,积极探索如何在国有独资公司建立健全董事会,开展了以外部董事为主的规范董事会试点工作。应该说,这些制度安排有其积极作用,但也面临着如何提高公司治理效率的问题。要按照十八届三中全会的要求,健全协调运转、有效制衡的法人治理结构。
干部学法用法法治建设心得体会
走好理想信念“上坡路”,筑牢思想“压舱石”。党员干部要树立全面依法治国理念,首先必须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信念,强化为民服务宗旨意识。“正人者先正己,律人者先律己。”
要拧紧思想的“总开关”,始终做政治上的“明白人”,旗帜鲜明坚持党的领导,自觉打扫“政治灰尘”、净化思想灵魂,增强纪律、法治、政德及责任意识,以铁一般信仰、铁一般纪律、铁一般担当,以身许党、许国、许民,做尊法守法的表率,咬定青山不放松,任尔东西南北风。
走好联系群众“上坡路”,甘当普法“孺子牛”。党员干部要时刻牢记“人民至上”执政理念,深刻领会推进全面依法治国对建设社会主义国家、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依法维护人民权益、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等方面的重大意义。
做尊法、学法、守法和用法的模范。积极广泛普法,让法治走到群众身边,引导广大人民群众学法懂法用法,充分让群众感受权益得到法律保护、明白要遵守的法规和履行的义务,让法治观念在群众心里开花结果。
走好工作作风“上坡路”,担当实干“树清风”。党员干部时刻树立法治观念,心中常悬法律这柄“达摩克利斯之剑”,绝对不能有“越红线、试边缘、打擦边球”的思想。始终保持清廉的政治本色,淬炼党性素养,严格自身作风,坚决预防和反对腐败、官僚主义和形式主义,清清白白为官、干干净净为民担当实干。
践行清风廉政的“公仆”情怀,做到依法依规办事,习惯在监督下和阳光下办公用权,自觉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以刀刃向内的勇气自我检视,以刮骨疗毒的决心认真整改,树立脚踏实地的工作作风,做一名合格的人民公仆。
[关键词]高职高专;思想政治理论课;体验式教育
在高职高专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中,教师经常面临尴尬的境界:学生课堂上说的头头是道,课外表现的又是一套;教师把道德知识传授给学生,学生考试取得好成绩,但无法肯定他们已形成了正确的道德认识;教师把自己的人生观、世界观告诉学生,但不能保证学生就会有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学生可能懂得善恶,并且在课堂里、在试卷上作出正确的判断,但他未必能把它转化成行为……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如何改变这种知、情、意、行相脱节的现象?笔者认为,德育只有帮助学生完成从知到信(内化)、从信到行的转化,才能产生效果,其途径就是要在高职高专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过程中实施体验式教育。
一、高职高专思想政治理论课实施体验式教育的必要性
1.有利于推进新课程改革
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重点在于引导学生体验,只有认知而忽视体验和感悟的课堂教学,必定是缺乏生机和活力的,教师和学生由人的层面沦为知识输出与输入的物的层面。新课程理念中蕴涵了要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知识、能力基础,立足于学生现实的生活体验,着眼于学生的未来发展需求,重视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学习的体验,关注学生的生活体验,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和行为表现,促进教学活动走进学生心灵。体验式教学着力培养 学生的“思”,也就是培养学生对生活的感悟,对未 来的策划。在课堂教学中,尊重学生属于自己的体 验,让他们走进自己的生活世界,体验书本场景,体 验社会形态,体验生存方式,对于活化课堂,锻炼学 生分析、思考、行动的能力来说都是颇有成效的。
2.有利于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
思想政治理论课实施体验式教育的价值和意义并不只是提出了一种教学形态,更重要的是提供了一种有助于学生主体性发展的教学理念,真正体现了素质教育的价值观,是实现学生素质实质发展的理想选择。这就完全改变了灌输式教学中学生处于被动地位的状况。过去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不感兴趣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教学强调知识的灌输,忽视了学生的主体性,使学生形成逆反心理。而在体验式教学中,体验是人在实践中亲身经历的一种心理活动,并在亲身经历中体会知识、感受情感。每个人的道德体验都是独特的,每位学生的体验都是带有自己特殊生命经历和遭遇过程中所积淀的体验。所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必然以学生为主体,以促进学生思想品德个性化发展为主旨,尊重学生独特的道德体验,分享其道德体验成果,形成宽松的氛围,让学生享受思想政治理论课学习的快乐和生命的充实。
3.有利于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体验式教育是一种互动的交往形式,强调重视师生的双边情感体验,教学的过程既是师生信息交流的过程,也是师生情感交流的过程。教学中教师尊重学生的人格、倾听每个学生的意见、接纳每个学生的体验。这一切都让学生感到教师无比的亲切、温暖,学生不但尊重老师而且从心底里喜欢老师,从而改变过去“师”为教育者,“生”为受教育者的生硬师生关系,建立起和谐的、民主的、平等的新型师生关系,促使学生产生积极的情绪和良好的心境,在愉快中进行学习。
4.有利于提高教学的实效性
所谓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效性是指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在一定的教育环境中使用一定的媒介和方法,有计划、有目的地对学生施加影响,使之在达到思想政治理论课预设的教学目标方面收到实际效果,尤其是提高学生思想品德素养的实际效果。体验式教学优化学习过程,是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实效性的有效方法。它把大部分时间还给学生进行体验、思考、讨论,小部分时间留给教师进行指导和启发,符合学生学习和发展的规律,促进了知识的有效转化。另外,在教学过程中大量的体验,促使学生将道德知识内化为自己的情感,树立起良好的心理素质和道德信念,提高了教学的德育效果。
二、高职高专思想政治理论课体验式教育的基本构想
体验式教育是一种全新的教学模式,它注重对学生已有情绪情感、认知体验的唤起和激活,注重对学生的新情绪情感、新认知体验的积极构建,在实践的过程中力图做到不断丰富、深入、融合与升华学生的体验。结合笔者的教学实践,提出以下基本思路:
1.创设情景法
是指在教学中教师创设一定的情景,让学生在情景中进行心理体验以达到教学的目的。这种体验是让学生站在一定的角度思考问题,考虑问题可能的解决办法以及相应的结果,让学生学会换位思考,学会全面地考虑问题。可以借助于各种媒体,如电影、电视、多媒体等,充分整合各种教学资源,按照教学内容,创设一种气氛,感染学生的情绪。通过情绪的感染把课堂气氛烘托出来,由情绪上升为情感,进而升华为意志和行为。教师可以根据本节课教学内容,通过视频的效果,大大增强教学的吸引力和感染力,使课堂气氛活跃,学生参与率高。教师创设一些形象、逼真的情景,以打动学生,让学生有种身临其境的感觉。例如讲述“确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一课中笔者引用了视频资料——《成龙的成长故事》,让学生了解成龙一路摸爬滚打,用一身的汗水和伤疤,书写着自己的人生传奇。人们眼中的成龙,一贯是健康、快乐、成熟、坚毅的阳光形象,他所扮演的不仅仅是一个单纯的银幕英雄的形象,更承载着一个中国人面向世界舞台的责任、态度与榜样。他的电影,永远都以拼搏的精神激励年轻人的斗志。这样容易感染学生的情绪、情感,使他们对积极进取有了更深的理解,达到教学的目的。
2.角色扮演法
结合教学内容,事先让学生准备小品表演、情景剧、模拟法庭或即兴表演等。通过角色的扮演,让学生体验角色的心理活动和行为内涵。把枯燥乏味的课本知识转换成活生生的现实,不但表演者有了内心的体验,观看者也会泛起涟漪。这种戏剧化的效果,往往会使人产生真实的感受,进而变化为某种行为规范。这要比空泛地讲解课本内容起到更好的教学效果。比如学生从“焦点访谈”、“今日说法”等法制电视节目中搜集选取与课本相关的案例,自编、自演、自导成小品,寓教于乐,在欢声笑语中加深了对课堂上所学到的知识的理解。
3.课堂讨论、辩论法
讨论式教学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常用的学生自主活动,目的是使学生在教师创设的情境中动口、动脑并获得自身体验,培养其平等意识、民主意识、参与意识。课堂讨论要精心设计、选择讨论的内容,并灵活设计讨论的方法。在教学实践中,最能激发学生讨论热情的问题往往是社会关注的热点和焦点问题,尤其是正义的和道德的判断。例如学生对我国法制建设与我国政府正在进行的反腐败斗争的认识,对此可组织学生讨论。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百家争鸣,最后达到明辨是非、统一认识的目的,使学生能够用全面的、联系的、发展的观点看待我国政府正在进行的一些努力,看待现实中存在的问题。 课堂辩论活动比讨论活动更能发挥学生的潜能,让学生在精心准备的基础上各抒己见,有理有据地发表不同观点,在针锋相对的辩论中明辨是非曲直,从而达到对知识的深入理解和运用。在教学中教师应注意结合教学内容,选择恰当的时机,设计适宜的辩题,并在课前布置给学生,让学生自行分工合作,通过多种途径自行寻找相关资料,提前做好准备,才能更好地运用教材知识开展课堂辩涂.如:在学习“八荣八耻”时.有的学雷锋精神过时了,老师听到有学生否定雷锋精神时,不是压制,更不是回避,也不是把自己的见解作为判断是非的标准,而是把矛盾交回给学生,开展一场“雷锋精神过时了吗?”的辩论赛,让学生在课堂里大胆暴露真实思想,在两种观点的尖锐交锋中,促进学生道德认知,引导正确的道德观。准备论据就是认知的开始,辩论的过程就是相互的交流,评委的点评和教师的评价就是认知的提升,学生在辩论的各个阶段都会有强烈的体验。
4.回归生活体验法
美国教育家布朗认为,学习的环境应该放在真实问题的背景中,使它对学生有意义。这里的“真实问题”显然是指学生的生活实际。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教师要使教学更具针对性、实效性和主动性,就应充分挖掘贴近学生生活的信息资源,采用现代技术教学手段,为学生提供一个个生动的生活情景,还原知识产生的背景,让学生更真实地融入丰富的生活情景中去“亲心”体验。这样,学生就会产生强烈的学习需求和兴趣,会感到思想政治理论课可亲、可信、可行、可用,必将积极主动地学习。例如,在教学“网络生活中的道德要求”时,我先让学生“实话实说”:(1)你上网吗?(2)你在哪里上网?(3)每周上网时间是多少?(4)-般上网干什么?让学生回归生活,感性体验。然后组织学生开展论辩:“上网是利大于弊(正方),还是弊大于利(反方)”,让学生思想碰撞,理性感悟。通过辩论,使学生意识到沉溺于网上娱乐的危害,以后要用更多的精力关注网络上真正有价值的信息,树立一种健康向上的上网观念,增强法制意识、责任意识、自律意识和安全意识,自觉成为文明网民。通过构建生活化的课堂,回归学生的生活世界,让学生在生活情境中感悟与体验,探索与发现,使思想政治理论课少了许多说教,多了不少真实,学生正确的网络观在体验式教学中水到渠成。
5.阅读感悟法
阅读体验法是指教师指导学生阅读一定的材料,使其产生相应的情感体验,引起心灵的共振,达到认识与情感相统一。由于受阅历等限制,学生的体验是有限的,在直接体验不足的情况下,多阅读优秀作品,同样可以丰富人生的各项情感体验。在阅读体验教学中要选择一些寄寓着作者浓厚情感体验、文质兼美、形神俱佳的作品供学生阅读,并且要引导学生体验贯注在材料中作者的心理体验,唤醒学生的情感体验,使之交互感应,从而取得最佳的阅读效果。如在教学“尊重生命”时,当前的很多大学生无忧无虑,无法体会到生命的宝贵和来之不易,为了帮助学生体会生命是可贵的,笔者在教学时选用这样一则材料供学生阅读:汶川地震时,有一位母亲临死前还有一条未发出去的短信——“孩子,如果你能活下来的话,请记住,妈妈永远爱你”。学生阅读后深深地被材料中伟大的母爱所感动,教师再引导他们想想平时家人对自己付出的点滴恩情,使他们体会到一个人的生命是倾注了多少人的关爱和期望,应该珍惜自己的生命。
6.社会实践法
从高职高专学生的综合素质来看,他们底子薄、基础弱,无论思想素质还是文化素质都不尽如人意,走进大学校园之后他们很多人都很自卑,使他们更容易接受不良思想和社会负面因素的影响,这就更需要加强引导。通过社会实践让他们知晓世情、国情、人情、民情,了解党的方针、政策,提高认识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激发他们努力学习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这也符合高职高专培养应用型人才的目标。只有通过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来体验事物,才能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最大限度地拓展学生的学习空间,增进课本知识与社会生活的密切联系,让学生在活动中关注自然、社会以及他人,思考社会问题,承担社会责任。主要形式有主题调查、参观访问、三下乡等。在学到“环境友好型社会”时,为了说明我国存在严重的环境问题,可以组织学生对自己周边的环境情况进行调查,把调查到的很多污染问题拍摄下来,在课堂上进行展示,然后组织学生展开讨论。因为经过了亲自考察,学生体验非常深刻,从内心深处领悟到环境问题的严重性和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因此,只有在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中发掘学习资源,学习才是生动的、真实的。让学生在体验中走进思想政治理论课,能达到照本宣科所达不到的效果,确保了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激起学生学习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浓厚兴趣,提高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效性。
[参考文献]
[1]宋振韶,情感体验:教育价值及其促进途径[J].教育科学研究,2009,(1).
历史唯物主义作为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关于人类社会发展一般规律的科学。只有坚持历史唯物主义,我们才能不断把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规律的认识提高到新的水平,才能更好认识国情,了解我国社会基本矛盾。
全面深化改革就是要适应我国社会基本矛盾的变化来推进社会发展。在改革中必须以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深入研究我国现阶段全面深化改革的新特点,不失时机地把改革引向深入、推向前进。
一、全面深化改革必须注重改革的整体性。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因此,生产关系必须和生产力相适应,上层建筑必须和经济基础相适应。只有这样,才能解放和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否则,就会阻碍甚至破坏生产力的发展。这就是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对生产力和经济基础的反作用。
过去的改革是单项突破,从农村起步,并逐渐扩展到城市;从经济体制开始,并逐渐扩展到政治体制。现在的改革是整体推进,需要“更加注重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
正确处理经济体制改革和其他各方面体制改革的关系,既要发挥经济体制改革的牵引作用,也要发挥其他各种体制改革和制度建设的保障作用;正确处理好市场和政府的关系,既要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也要更好发挥政府的宏观调控作用;正确处理好制度建设和人的发展的关系,既要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也要促进人本身的发展,注重治理能力建设,推进治理能力现代化。
二、全面深化改革必须树立强烈的问题意识。
历史唯物主义主张,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全面深化改革的起源,不能在思想观念中去寻找,只能到社会实践中去寻找,只能聚焦我国社会生活中的重大问题。正如总书记所说:“改革是由问题倒逼而产生,又在不断解决问题中得以深化。”这就要求我们树立强烈的问题意识。
三、全面深化改革必须坚持改革的人民性。
历史唯物主义主张,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体,公平正义是社会主义的价值追求。“历史活动是人民群众的活动,随着历史活动的深入,必将是人民群众队伍的扩大。”历史唯物主义用生产实践活动解释历史,说到底就是用劳动人民解释历史。历史是人民创造的,必须确立人民的主体地位,尊重人民的首创精神。历史唯物主义的群众史观与公平正义价值观是一致的。
关键词 社会化 会计 浙大模式
伴随着后勤社会化改革,我国高校后勤会计管理吸收了我国上世纪90年代以来财务会计改革的成果,摒弃了早先带有计划经济痕迹的核算体系和管理办法,普遍执行企业会计准则和小企业会计制度,加强了内部控制体系的建设,强化了成本管理,实现了向管理要效益,追求经济效果的可喜进步;促进了高校后勤管理观念的转变和管理体制、管理方法的创新,实现了后勤管理的规模化、专业化、集约化。然而,受各种因素的影响,当前全国范围后勤社会化进程受阻,出现了向“总务处”时代的回归潮,不少高校曾花大力气建立起的社会化后勤机制遭遇解体,其会计管理也向事业非营利模式的倒退,且具有普遍性,与之前未能有效解决的系列问题叠加,形成了会计管理的洼地。
一、当前高校后勤会计管理的主要问题
1.后勤会计管理存在制度,水平提升缺乏体制性动力。(1)国家宏观政策层面,税收制度没有提供足够的鼓励和支持。对后勤注册实体的税收减免,缺乏长效机制和足够的耐心。临时性的减免导致了对未来税收优惠和支持政策的犹疑进而产生政策预期的心理恐慌。
(2)资产管理现状上,形成了巨大的“小金库”。十余年来的社会化运行结果,后勤实体形成了规模巨大的自有产权资产,以非注册实体为大,并且以“小金库”状态存在。原因在于高等教育事业体制和后勤剥离初衷使得非注册后勤实体会计信息在高校预算管理和财务会计报告中被边缘化,导致了该部分资产管理的真空状态。
(3)后勤和高校之间产权关系不清,完全社会化难以克服法律和制度障碍。现有后勤实体按照社会化要求注册成为独立法人,面临着房产和其他固定资产与学校难以分割、产权清晰难以实现。法人实体基本以局部业务注册登记,在经营上和后勤整体业务混同难以区分。
(4)社会化实践中存在甲乙方关系难以理清的情况:(1)费用支付标准校际间差异迥然,后勤事实上承担着高校建设的历史包袱。(2)甲乙方之间身份不对等,沟通协调成本大。(3)公共财政框架下经费划拨和支付存在困难。(4)甲乙方人事制度改革不同步,导致乙方没有真正的用人自。后勤成为高校人才引进的家属安置所和分流地。(5)高校对后勤改革的效果和绩效评价,存在多重标准,在稳定压倒一切的政治诉求和社会化运作的经济效益诉求之间取舍艰难。
2.后勤会计管理制度选择的随意性,导致了管理混乱。高等教育规模扩张推进了后勤管理的企业化进程,但是在业务规范、业务拓展和盈利水平提升相关的会计管理方面,一些高校遵循企业会计制度,但是所提供的财务报告和会计信息质量水平值得研究和商榷。有些则选择事业体例。这两种情况下都存在会计核心要素管理的实质性措施不够,后勤资产整体效益不佳,一些高校后勤由于会计管理混乱而出现经济案件。归纳起来,后勤会计管理的问题主要存在核算方面、制度方面、财务报告和会计信息质量方面、信息与沟通方面。
二、一个成功案例――后勤会计运作的浙江大学模式
浙大后勤以起步早规范好,开创且坚持了自己独特的会计管理体制(本文称为浙大模式,以区别通常对浙大后勤治理和组织架构称谓的浙大模式)在很大程度上消解了上述缺陷。
1.浙大后勤与会计组织架构。业务架构上,浙大后勤是典型的甲乙方模式,甲方是后勤管理处,乙方习惯称浙大后勤集团,从上至下实行两块牌子一套班子,对内是浙大后勤服务中心,对外是注册法人杭州浙大同力后勤集团有限公司(最早于1983年由老浙江大学注册,后来改由作为大学和企业防火墙的浙大控股公司投资,增加了注册资本),中心主任同时是公司总裁。后勤集团旗下设十三个业务单位,对内称为业务中心,对外除饮食服务中心、幼教服务中心、通信服务中心外注册了十一个二级公司,部分二级公司下面有不止一个法人单位。二级中心和二级公司也是一套班子同步运作。浙大后勤集团最高治理机构为董事会,由校领导和主要职能部门负责人构成。监事会负责监理,对董事会负责。各业务中心(二级公司)及其下属对集团负责。
2.浙大模式会计核算体系及运作特点。浙大后勤各业务中心(二级公司)财务部分别对内对外业务两个账套,独立、平行核算各中心和注册公司的营业收支、成本费用以及资产等事项,提供会计报告和财务分析,所不同的是对外核算账套要向外部工商、税务等机构提供基于税务管理信息的报告和资料。每期财务报告由集团财务投资部统一汇总或合并,报送学校有关领导和部门。集团财务投资部除核算本级收支、与学校的拨缴款,协助总裁和各业务中心(二级公司)制定考核指标,汇总或合并各业务中心(二级公司)的财务报告和会计信息,并向学校汇报。每一会计年度结束,在整个大学的财务决算体系中,浙大后勤集团整体资产负债表并入大学的部门决算,抵消与学校的内部交易事项后做合并(非汇总)反映。
具体说,浙大模式有以下特点:(1)业务边界清晰。对校内服务业务与社会服务业务的清晰划分,契合了后勤社会化做大做强、切实减轻大学办学负担的基本初衷。(2)实现了财务会计基础工作规范化。对内业务合理合法避税,对外业务严格执行税法和相关政策,浙大后勤各级会计组织内职责明确,内控规范,相关管理制度完善;银行账户、印章票据管理规范,资金收付与调度严格执行一支笔审批程序,大额资金支出前有预审和联签制度,会计监督到位;会计核算及时准确,对预算管理和成本控制的意图贯彻到位;档案管理规范科学。(3)会计管理流程规范手段先进会计考核指标科学。浙大四个校区后勤业务会计处理流程规范有很高的效率。以饮食服务中心为例,财务部设在紫金港校区,四校区之间设专岗传递每日大量配送采购与报销结算单据。会计管理的信息化和现代化则进一步优化了业务全流程。(4)实现了后勤与学校报表项目的整合,后勤资产负债状况每年度终了并入浙大部门决算,弥合了宏观资产总量统计管理的漏洞。
三、浙大模式的启示
1.浙大模式有利于深入推进后勤社会化。作为高等教育大众化扩张转型期的特殊产物,浙大模式是高校后勤社会化会计管理的一个创新,遵循了后勤管理的客观实践,对内对外业务规范核算、规范报告,符合现行政策框架;会计计量符合客观性和明晰性要求的公认会计原则。浙大模式相对理顺了高校和后勤之间剪不断理还乱的产权关系,资产并入大学的部门决算体系,在观念上符合大学法人所有制思想,在会计指导思想上不仅实践了决策有用观,体现了对大学的受托责任。一般来说,后勤治理的业务模式和组织机构架构,决定了会计管理机制及其作用效果。但会计管理不是被动适应,它反过来引领后勤整体管理水平。十多年来,浙大模式稳妥推进,没有迂回和反复、更没有停滞,坚持走出了自己的特色,也推动浙大后勤服务实现了高端化、品牌化,突破象牙塔而成功渗透到广泛的社会领域。
2.高校后勤社会化会计管理应纲目并举,坚持规范化路径。实现后勤会计管理的实效,必须在保障业务顺利开展而成本不至显著增加的情况下,抓好三个“规范化”和两个“重点”建设,以此为业务部门提供支持,三个“规范化”指会计基础工作规范化、会计核算规范化、财务报告和会计信息质量规范化,意味着会计管理“不缺位,不越位”,因此需要制度化建设来保障。(1)完善后勤治理架构,理顺会计管理的体制机制。浙大模式的一个前提是规范的后勤治理架构:董事会、监事会和以总裁为首的管理层。后勤财务总监具有副总裁的超脱身份,会计机构层级明确,管理科学。我国高校后勤应进一步完善治理架构,进而优化会计管理的体制机制。会计机构负责人是对总裁负责,还是对董事会负责,应予以明确,并且规范。(2)加强会计基础工作规范化建设。包括会计管理体系、账务处理程序、内部控制制度、稽核制度、定额管理制度、计量验收和仓储管理制度、财产清查、授权审批、成本核算、财务分析等诸多方面,要重点加强。(3)加强财务分析,提高会计报告信息质量,为治理架构层面和内部组织提供及时有效的信息。
3.加强后勤会计团队职业化和核心人才遴选任用机制建设。(1)关于后勤会计管理团队的职业化建设。植根于浙江大学,浙大后勤人在更高平台上,对会计管理问题做出了深刻思考和精准把握。但从全国范围看,后勤会计团队专业素养不高,直接影响了对政策法规的理解和对后勤经济形势判断存在偏差,对新的管理思想、方法不够敏感。后勤会计机构要创造条件,建立竞争和成长成才机制,鼓励团队成员有意识去充实和提升职业能力、服务水平,实现个人职业生涯和工作业绩的共赢。(2)关于会计核心人才遴选问题。管理也是生产力。浙大模式的关键在于一批水平高能力强、敢想敢做、高度敬业的专业化队伍,专业水平高、沟通力强的核心人物是其灵魂。核心人物在会计管理的机制体制设计中起主导作用,形成了会计管理的核心能力。核心会计人才身份地位与负责对象,是影响众多高校后勤会计管理的重大事项。
4.加强高校后勤会计监管和指导体系建设。当前,无论是高校、教育主管机关还是国家财政会计管理部门,对高校后勤会计的监管和指导,都相对薄弱。行业自律组织的作用因缺乏硬性约束而相对有限。因此应加强监督和指导体系建设。一是要继续加强行业指导与监督,二是高校的监督与评价要到位,三是政府监督和管理,包括行业主管部门的地区性成本和效益基础数据库建立、完善,以形成行业评价机制,政府审计监督部门对效益效果和管理过程的审计评价机制和体系,要完善对后勤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评价体系,探索建立和完善后勤行业成本分担的量化和标准化机制。
四、结束语
后勤会计管理是我国现代大学治理的重要内容和基础,面向新世纪和未来的高等教育改革,不能回避后勤社会化问题,自然也不能对其会计管理问题避而不谈。后勤社会化的根本路径在顶层设计上非常明确。而浙大后勤会计管理模式解决了当前后勤会计管理制度的体制选择,遵循企业会计准则,规范操作,依法纳税,会计基础工作和会计报告均实现了规范化,因应了国家税制政策的改革调整,具有示范效应,值得在当前后勤社会化阻力重重、高校艰难抉择的时刻进行推广,以切实推动高校后勤社会化,为大学发展创造更好的条件和保障。
参考文献
一、组织开展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原则
(一)坚持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相结合,以实现理论对实践的指导。马克思指出:“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所谓彻底,就是抓住事物的根本。”因此,开展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必须坚持以相应的理论课程为中心,让青年学生在思想政治理论知识的指导下组织开展相应的实践教学。
(二)坚持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与现实生活相结合,以实现实践对理论的检验。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当前,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体系完善,内容广泛、理论性强,系统的课堂教学有利于大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知识的掌握,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但是,要真正达到让青年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知识“真学、真懂、真信、真用”的教学目标,促使青年学生更好地运用理论武装自己的头脑,需要深入推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同志强调指出:“人的正确思想,只能从社会实践中来。”为之,需要在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老师的指导下,让青年学生结合所学理论知识,充分发挥自身主体性和能动性,投身实践教学,在现实生活中体会、领悟和检验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理论知识。
(三)坚持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与教学机制相结合,以体现对教育规律的遵循。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作为一种特殊的教育教学活动,同样需要遵循高等教育教学的内在规律。教育部袁贵仁部长指出:思想政治理论课绝不仅仅是知识的教育、理论的教育,从根本上而言是一种实践的教育、养成的教育。
二、整合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资源
(一)整合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师资力量系统整合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师资力量,是全面推进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关键。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和实践基地指导教师纳入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师资队伍之中,补充实践教学教师数量。当前,我国思想政治理论课专业教师队伍通过多年的建设和发展,数量不断增加,素质能力不断提高,为全面提升大学生的理论素养和道德品质作出了积极的贡献。从现实来看,如果仅仅依靠现有思想政治理论课专任教师作为实践教学教师,难以有效组织数量众多的大学生开展实践教学,因此需要系统整合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师资力量,补充和壮大实践教学的师资力量。为之,需要采取有效措施吸纳学校党政干部和共青团干部,思想政治理论课和哲学社会科学课教师,辅导员和班主任三支队伍壮大实践教学的师资力量,充分发挥他们各自的特色和优势从不同的层面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共同促进大学生健康全面的发展。
(二)拓展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渠道。一是搭建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校内平台。开放的时代背景下,高校自身就是开展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理想场所,因此需要积极挖掘和培育有利于开展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校内实践平台。为之,可以通过建立诸如校史馆等具有历史和人文底蕴的文化载体;采取措施将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内容与学生课外科技活动紧密融合,促使大学生在参与课外活动的过程中理解、掌握和运用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理论知识;组建思想政治理论课学生社团,设置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密切相关的课题项目,组织开展类似于全国大学生科技类的竞赛活动等方式建立高校内部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平台。二是拓展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校外基地。建立校外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基地,需要各省市教育主管部门和高校领导高度重视,本着主题吻合度高、地点就近就便的原则统筹规划,通过制定和建立相应的政策和制度,指定本省市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基地,以便为高校开展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提供场地和平台。同时,高校应主动与城市社区、农村乡镇、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企事业单位、社会服务机构等建立联系,建立主题突出、特色鲜明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基地。
三、建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领导体制与评价机制
(一)建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领导体制。建立健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领导和管理体制是扎实推进实践教学的根本保障。国家和省市教育主管部门要高度重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国家和省市教育主管部门应单独制定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政策和制度,统筹规划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工作,系统设计教学体系、科学制定教学标准。将高校开展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执行落实情况和教育质量效果作为评价高校本科教学工作、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从政策和制度层面要求和指导高校扎实开展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
(二)建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评价机制。一是建立侧重考核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组织管理、教学管理、队伍建设和经费投入的评价制度,将评价结果作为学校领导班子及主要分管校级领导和相关职能部门领导年终考核指标和教学工作、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考核指标。全面激励各高校高度重视并切实推进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二是建立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教师教学工作的评价机制。借鉴对专任教师理论教学评价考核办法,建立以重点考核实践教学教师的实践教案、教育教学方法、教育教学效果,以及工作投入情况的评价考核制度。同时,将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考核结果与对应教师的绩效工资、职务晋升和评优评奖等挂钩,切实体现评价结果对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教师激励与约束作用。三是建立参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学生教育效果的评价机制。建立侧重考核大学生在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方面的时间投入、实践表现以及学生参与实践教学所撰写的心得体会、调查报告等,建立综合考核大学生的理论素养和道德品质等制度。促使青年学生主动适应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教学模式,转变学习动机,改变学习方法,变被动为主动,充分发挥自我的主体性和能动性,在火热的现实生活和实践历练中,强化思想政治理论知识的自主建构,通过实践教学“让受教育者在‘时空交错’或‘身临其境’中获得课堂、课本上所无法获得的知识体会。”不断提升自身的思想政治素质。
作者:魏可王利荣单位:张家口学院
本文结合民生银行公司治理实践,就如何加强董事会建设、提高公司治理水平,谈几点看法与体会。
正确区分“三会一层”的职责界面,明确董事会职责定位
在商业银行公司治理中,董事会具有“决策与控制”的职能,居于公司治理的中心环节。董事会的有效运行,决定着商业银行内部治理机制的健全与否,从而直接影响着商业银行的效率与风险状况。有些专家学者认为:“唯有强大的董事会,才有强大的公司。”其正是强调董事会在公司治理中的核心作用。
强调董事会在公司治理中的核心作用,提高公司治理效果,首先要抓好董事会建设。但是,突出董事会的核心作用,并不是说董事会可以在公司治理中“包打天下”、“唯我独尊”,而是应该在正确划分并明晰“三会一层”职责边界的前提下,界定清楚董事会职能定位和工作重点,要保障董事会工作既不能“缺位”,也不能“越位”。从根本上讲,只有保障“三会一层”各司其职又相互配合,才能提高公司治理的整体效果。
以民生银行为例,划分并明晰“三会一层”职责边界及其基本工作机制是通过不断修订《公司章程》来实现的。我们认为,《公司章程》是银行内部的“基本法”或“根本大法”,一个完善的《公司章程》是商业银行法人治理结构高效运营的关键和基础。民生银行成立伊始,即在第一次股东大会上通过自身的公司章程,该章程借鉴现代企业制度的基本要求,对各方的责权利、职责边界进行了约定。但由于当时对现代企业制度的认识不足以及相关部门也缺乏明确的指引,使得最初的公司章程显得比较肤浅(整个公司章程仅有32条)。随着公司治理实践的不断深化及监管部门对公司治理结构监管的不断完善,民生银行公司章程也经历了一个反复修订、不断完善的过程。目前民生银行公司章程已经历20余次修订,几次重要的修订时机主要是在A股上市、《公司法》及《证券法》的出台和修订、监管部门(包括人民银行、银监会、证监会、证券交易所等)关于公司治理法规的出台及其修订、适应申请香港上市要求等时进行的。每次修订我们都十分重视,董事会设章程修改小组,并在法律顾问的配合下,力争使公司章程满足监管要求并适应本行公司治理的实际需求。目前,民生银行公司章程全文23章,共计336条。通过公司章程的修订和完善,民生银行“三会一层”之间权责划分越来越明晰,为民生银行公司治理机制的有效运行奠定了坚实基础。
按照《公司章程》的规定,界定清楚了董事会的职责范围后,确定董事会的重点工作就成为董事会建设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本人认为,战略管理、风险管控、绩效管理和不断完善公司治理是商业银行董事会的基本职责,也是商业银行董事会的工作重点。紧紧抓住这四个环节开展工作,才能发挥董事会在公司治理中的核心作用。
在这四项基本职责中,最重要的一项是战略管理。董事会必须为经理管理层明确发展方向、发展目标及发展路径。通过风险战略制订、资本管理及督导完善内控框架和风险管理体系等方式履行风险管控职能。要倡导良好的绩效文化,重点做好高级管理层的绩效管理工作,对高管层组织实施发展战略、风险战略情况以及经营目标完成情况进行的考核与奖惩。对于民生银行,董事会也把建立“公开透明、高效和谐”的公司治理机制作为重要职责,力争不断提高公司治理水平。
经营管理层负责银行的日常经营管理活动,但在经营管理中必须贯彻执行董事会制订的发展战略、风险战略,并根据董事会制订的发展战略、风险战略制订年度经营计划和经营目标,上报董事会审议批准。在民生银行,董事会不直接插手日常经营管理,而是通过制订发展战略、风险管理战略去指挥银行的经营活动,并通过经营绩效的考核与评价,兑现业绩薪酬,来保障战略规划的实施。
然而,按照《公司章程》及相关制度规定,“三会一层”各司其职开展工作,仅仅是完善公司治理的基本要求。从提高公司治理水平和效率的角度讲,仅仅强调“三会一层”各司其职是不够的,还必须强化“三会一层”之间相互协调和配合问题,要形成合力,步调一致。否则,各自为战甚至相互矛盾,公司治理的效率就必然会下降。
董事会作为公司治理的中心环节,必须加强“三会一层”之间的沟通交流工作,对重要问题要通过沟通交流达成共识。本人认为,董事会在公司治理中起核心作用的一个关键就体现在沟通交流环节上。“制度与规定”是冷冰冰的东西,缺乏人情味,有效的沟通交流机制能够促进“三会一层”之间的相互配合,从而提高公司治理的水平。另外一个问题是,商业银行董事长也要有一个良好的定位。在民生银行,本人是董事长,但本人并不认为自己是老板、最高决策者。本人对自己的定位是:董事会的牵头人,会议的主持人。作为董事会的牵头人、协调人,一项重要的工作是加强“三会一层”的沟通交流工作,促进公司治理的和谐高效。同时,作为董事会战略发展委员会的主席,本人工作的重点是战略制订、战略调整,推动战略规划的实施,包括推动战略性的重大改革及经营模式的转变。
董事会要贯彻科学发展观,抓好战略管理
董事会工作不能陷入具体事务,必须高瞻远瞩,审时度势,围绕经营理念、企业文化和发展战略三个环节输出“软实力”,其中经营理念、企业文化决定着未来的发展方向,是银行健康发展的灵魂,而发展战略则是经营理念和企业文化的集中体现。商业银行董事会应在树立正确经营发展理念、优良企业文化的基础上,集中力量编制出一个符合自身实际的行动纲领,这是董事会行使战略管理职能的关键环节。就民生银行而言,我们的董事会主要从战略制订、战略实施、战略调整三个方面强化战略管理职能。
战略制订。2006年,本人当选董事长后,着手处理的第一件事就是制订《民生银行五年发展纲要》(简称《纲要》)。当时,董事会专门设立了工作组召开研讨会,认真回顾民生银行十年发展旅程,研究分析国际国内金融发展趋势,工作组起草了《纲要》。那时我们认为,民生银行已经成功渡过了生存阶段,正步入战略转型阶段。《纲要》分析了实施战略转型的必要性,描述了转型期战略性调整的涵义,确定了战略转型阶段的总体目标,并从公司治理、建立金融控股公司、对外并购、风险管控、国际化、人力资源管理、文化与品牌等八个方面构建了目标体系及其实现策略。本人认为,董事会研究制订发展战略的过程也是董事会内部对重大发展问题充分沟通交流、达成共识的一个过程;发展战略作为一个共同的行动指南和纲领,有利于统一董事会成员的思想认识,也有利于提高未来董事会的决策效率。
推动战略实施。《纲要》编制完成后,经董事会战略发展委员会研究通过,提交董事会审议批准。然后开始组织战略实施,主要举措包括:一是宣讲《纲要》,统一全行思想认识。董事会组织开展了一系列宣传与推广活动,包括印制下发《纲要》单行本、邀请总行相关部门负责人和分行领导班子畅谈五年规划、在分行行长会议上召开“五年发展纲要专题会”、组织《纲要》巡讲团分别到分行进行巡讲。这些活动促进了基层员工对《纲要》的深入理解,得到了全行各级员工的广泛认同,使之成为全行上下一致的行动指南。同时,通过媒体见面会、投资者交流会等多种形式对外宣传《纲要》的精神及民生银行未来的发展蓝图。
二是在宣传推广的基础上,制订《五年发展纲要实施方案》,对《纲要》的实施工作做出具体安排,并编制《五年发展纲要重点工作任务分解表》,推动总行和相关责任部门制订初步实施方案。对于《纲要》的实施进展情况和行内重大改革情况,全面启动监测评估工作,以保障《纲要》的顺利实施及董事会决议的全面贯彻落实。
三是适应战略转型需要,全面实施内部的调整提升。为适应战略转型的需要,董事会借鉴国际先进经验,集中全行上下的智慧,反复研究讨论,推动经营管理层制订了《公司金融事业部改革方案》,对全行公司业务主要产品线和行业线实行事业部管理体制,并重新界定了分行、支行的定位与职能,优化中后台机构设置,按照流程银行的要求打造专业化管理与专业化销售模式。
四是探索多元化、国际化的发展模式。经营多元化、国际化是《纲要》确立的发展方向,根据《纲要》实施方案,在董事会的统一领导下,探索推进多元化、国际化的发展进程,目前以民生银行为主体投资设立的金融租赁公司、基金公司已经开业运营,另外,民生银行于2009年11月26日H股成功发行上市也实现了资本国际化。
战略调整。战略发展规划不是一成不变的东西,必须结合国际国内经济形势的变化以及战略实施过程中遇到的实际问题进行必要的调整,这是董事会战略管理的重要内容。目前,《纲要》已经实施了几年的时间,国际国内经济形势也发生深刻的变化,现在看来,原来的《纲要》还是稍显单薄,内涵不足,因此,民生银行董事会于2010年着手修订《纲要》,进行战略调整。未来目标是要把民生银行办成一家最具特色、盈利能力强的银行,那么,市场该如何定位?如何实现未来目标?这些就成为目前实施战略调整的具体内容。
董事会要明晰风险管理政策,推动实施全面风险管理,做好风险管控工作
依据中国银监会的监管要求,董事会对银行风险负有最终责任,董事会在风险管理中要发挥核心作用。我们的体会是:董事会主要是通过风险管理基本政策的制订、资本管理以及督导完善内控框架和风险管理体系等方式履行风险管控职能,发挥在风险管理中的核心作用。民生银行董事会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强化风险管理:
制订年度风险管理基本政策并监督执行
民生银行每年由董事会风险管理委员会牵头,组成领导小组和起草小组,聘请国际知名咨询公司参与,共同编制《中国民生银行年度风险管理指导意见》(简称《指导意见》),该《指导意见》紧密结合宏观经济形势和民生银行风险管理工作实践,指出年度风险管理的关注要点,提出年度风险管理的指导思想和工作目标,明晰风险管理政策、风险标准、风险偏好,并对《指导意见》的贯彻、落实与评估工作提出具体要求。《指导意见》编制完成后经董事会风险管理委员会研究讨论,报董事会审议批准。
《指导意见》作为董事会风险管理工作的纲领性文件,董事会要求全行上下应高度重视,积极贯彻落实。管理层要根据《指导意见》的要求做出具体安排部署,提出定量指标的年度目标值,落实风险管理各项工作的目标责任和完成时限,于《指导意见》发文后15个工作日内报董事会备案。二季度末和年底,管理层要对《指导意见》的贯彻落实情况进行自检、自评和总结,并分别于6月和12月后10个工作日内向董事会风险管理委员会提交专题工作报告。同时,董事会风险管理委员会要加强对《指导意见》执行情况的监督、检查和评估工作,每半年向董事会做一次报告。全行各级机构要将贯彻落实《指导意见》的情况作为银行经营管理工作绩效评定的重要内容。
督导促进建立、健全全面风险管理体系
根据董事会的部署,董事会风险管理委员会会同管理层已经制订了《民生银行全面风险管理体系建设规划》(简称《规划》),并已经提交董事会风险管理委员会和董事会审议通过。在规划期内,民生银行将以建设成为中国银行业风险管理领先的银行为发展愿景,按照巴塞尔新资本协议和COSO全面风险管理总体要求,借鉴国际国内风险管理先进银行的最佳实践,立足于民生银行实际情况,根据业务发展战略需要,坚持“风险与业务发展相协调,风险与收益相均衡,风险与资本约束相适应”的风险管理原则,建设体制完善、技术先进、流程高效、服务优良的风险管理公共平台,大力提升全面风险管理能力,实现民生银行风险管理的六大转变。即:从“单一信用风险管理”转向“全面风险管理”,从“控制风险”转向“主动管理与经营风险”,从“资产负债管理”转向“资本管理”,从“简单关注风控指标”转向“全过程风险管理”,从“经验定性管理”转向“定性与定量结合的管理”,从“静态创利与不良考核”转向“动态风险调整后收益(RAROC)和经济增加值(EVA)考核”。董事会及董事会风险管理委员会将督促管理层依据《规划》要求,建立领先的全面风险管理体系,实施全面风险管理。
督促管理层制订实施《新资本协议实施工作方案》,进一步提升风险管理水平
新资本协议从表面上看是资本充足率计算方法的改进,但其核心是完善风险管理体制和制度,将风险管理视野拓展到全面风险管理,保证银行的稳健经营。因此,为进一步提升风险管理水平,根据董事会部署,由董事会风险管理委员会督办,民生银行已经制订了《中国民生银行新资本协议实施工作方案》,并已经董事会风险管理委员会和董事会审计委员会审议通过,目前民生银行董事会也已审议批准。民生银行实施新资本协议的总目标是到2013 年底前,成为被银监会批准的新资本协议达标银行。
加强超风险限额业务审批管理,强化董事会风险管理职能
为加强董事会对银行重大风险业务的把控能力,切实发挥董事会的风险管理职能,根据董事会风险管理工作的需要,董事会风险管理委员会制订了《中国民生银行董事会超风险限额业务审批管理办法》。风险限额是指董事会在资本耗用、资本收益、风险控制等方面设定的额度、条件及标准,超风险限额业务须经审批后方可办理。董事会风险管理委员会将受董事会授权,负责设定与调险限额,审核超风险限额业务的审批要件,并遵照节约资本、提高收益、降低风险的原则进行审批与管理。
完善资本管理制度,加强资本管理与规划,努力保障资本充足
为了强化民生银行的资本统筹管理,强化资本约束观念,提高资本配置效率,董事会战略发展与投资管理委员会牵头修订了《中国民生银行资本管理办法》。新修订的《资本管理办法》进一步明确了民生集团层面的资本管理架构、工作要素和相关部门的工作职责等内容。同时,根据《中国民生银行资本管理办法》,制订了《中国民生银行董事会资本分配与考核管理办法》,其基本原则是根据经营环境和融资环境的变化,建立资本提前配置和有偿使用机制,明确对经营管理层的资本考核指标、资本分配流程和资本考核与评价等具体内容,目的是防止发生资本充足率失控的现象。另外,董事会也加强了资本规划管理,2009年8月份,根据银监会的监管要求(资本充足率不低于10%),民生银行董事会战略发展与投资管理委员会牵头制订了《中国民生银行2009〜2011年资本规划》、《中国民生银行2009〜2011年资本补充规划》,力争保障资本充足稳健。
建立风险报告制度,确保董事会的风险知情权
董事会及其风险管理委员会必须有渠道获取有效的风险信息,而且风险信息必须及时、准确、全面、易于理解和重点突出,否则,董事会无法履行风险管理的指导与评估职责。为此,董事会风险管理委员会制订了《中国民生银行董事会风险报告制度》,对风险报告的内容、时限、报告方式以及隐瞒不报的责任等都做了明确规定。风险报告制度的建立,确保了董事会的风险知情权,有利于发挥董事会在风险管理中的核心作用。
完善绩效考评制度,发挥董事会绩效管理职能
董事会绩效管理的主要对象是董事会直接聘任的高级管理层人员,其绩效管理职能首先要倡导积极健康的绩效文化,健全激励约束机制。一般而言,董事会绩效管理要以发展战略为导向,建立绩效考评制度,不断完善绩效考核的指标体系,并严格依据考评结果兑现奖惩,就能够有效发挥“指挥棒”的作用。在民生银行,董事会绩效管理主要工作从以下方面着手:
建立高管人员尽职考评制度
为了建立、健全高级管理人员的激励约束机制,引导高级管理人员不断提升胜任能力,促进经营目标的实现,董事会研究制订了《民生银行高级管理人员尽职考评试行办法》。在民生银行,高级管理人员尽职考评是董事会发起组织的,基于高级管理人员履行岗位职责,完成董事会下达的经营管理目标情况所进行的考评工作,不同于上级组织部门发起和实施的领导班子及成员年度综合考评。高级管理人员的尽职考评内容分两个部分即领导力综合评价和绩效考核。依据制度规定,董事会每年组织一次考评工作,由董事会薪酬与考核委员会具体组织实施。
不断完善绩效考核指标体系
早期民生银行绩效考核指标比较注重净利润指标的完成情况,而且考核指标单一。近年来董事会根据《纲要》的要求,为了提高经营效率,降低经营成本,注重股东回报,修订了高级管理人员关键经营业绩考核指标体系,考核指标扩展到净利润、净资产回报率、市值增长率、不良资产率、营业费用占营业净收入比例。近期,民生银行董事会薪酬考核委员会又进一步完善高管人员绩效考核指标体系,增加了风险调整后资本收益率的考核指标,这对于提高全行资本收益水平、风险管理水平将起到很好的积极作用。
督导管理层完善对分支机构的绩效考核
董事会应督导经营管理层按照董事会确定的经营发展理念和战略发展目标,结合战略转型和业务结构调整的需要,完善对分支机构的绩效考核指标体系和考核制度,引导全行“一盘棋”地去争取实现战略发展目标。比如,为贯彻民生银行董事会提出的“资本约束理念”,董事会在考评上引导高级管理层必须在资本约束下实施精细化管理,改变高资本消耗和粗放式的传统发展模式。同时,督促高级管理层建立以资本收益为核心的考核体制,开展对分支机构资本收益考核,促进各分支机构节约使用资本,鼓励分支机构转变经营理念和经营模式,大力发展中间收入业务,积极采取差异化发展政策,尽快改善客户结构、业务结构和盈利结构,提高资本收益和整体经营效益。
加强董事会自身建设,提高公司治理效率
民生银行是一家民营经济为主体的股份制银行,产权清晰,股权比较分散(单一最大股东也只占股份的百分之几),主要股东都是国内著名的民营企业家。这种股权结构决定了民生银行的董事会、股东大会具有高度民主化的决策机制。因此,在民生银行董事会的讨论中,董事踊跃表达观点甚至出现激烈争论,是常有的现象。
本人向来认为,股权结构合理,产权关系明晰,是建立良好公司治理的重要基础,由此产生的民主决策也有利于董事会和股东大会的科学决策。这本身不是什么坏事情。但是,新闻媒体往往不这样看。媒体一看到董事会公告中有反对票,就得出“民生银行董事会争斗”之类的结论。其实,每年民生银行董事会都要召开多次会议,审议上百个议案,每年总会有董事对议案提出异议,从而投反对票或者弃权票。这在民生银行是一件再正常不过的事了。难道每个议案都全票通过就正常了?难道董事会一团和气没有争论就正常吗?在本人看来,存在争论和反对票,恰恰表明了民生银行公司治理的优点和民主决策的特点。
另一方面,股权分散、决策高度民主化,虽然有利于科学决策,但容易产生不同意见,往往影响董事会的决策效率。因此如何构建“和谐、高效的董事会”就成为民生银行的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
2006年本人当选董事长以后,就把“公开透明、和谐高效”作为公司治理的追求目标,并采取多种措施以加强董事会的自身建设,提高董事会的决策效率,其主要如下:
加强制度建设
从2006年下半年开始,我们修订或者重新制订了近40项公司治理的制度,包括议事规则、工作程序、关联交易管理办法等等,本着“公开透明”的原则,完善制度建设,优化决策程序。比如修订后的《董事会议事规则》把董事会会议分为“决策性会议”和“非决策性会议”,即增加了“非决策性会议”制度,并制订了“非决策性会议规则”。简单地说,就是把务虚和决策分开,每个季度董事会要召开一次议事务虚会,努力把它办成全体董事信息共享、沟通协调、达成共识的交流平台,董事们可以把各种声音充分表达清楚。但到了决策时间,董事就要独立行使自己的表决权,不能再议而不决。再比如,原来董事会专门委员会职责范围不够明晰,工作程序也缺乏可操作性,必须修订。因此,我们借鉴国内外董事会专门委员会运作的经验,根据公司章程赋予的委员会职能范围,细化了各个董事会专门委员会的职责权限,进一步明确了董事会专门委员会的工作程序(工作程序分为提案工作程序、决策事项工作程序、报告工作程序、临时特殊提案处置程序及反馈,提案工作程序又分为提案动议、提案审议、提案提交),使专门委员会的工作细则更具有可操作性。同时,根据不同委员会的职责范围,确定其授权决策事项。
强化董事履职责任
为强化民生银行董事自律约束,促进董事勤勉尽责,提高董事会及其专门委员会的工作水平,民生银行制订了《中国民生银行董事履职尽责自律条例》。该条例明确了全体董事的义务,规定了基本职责、尽职要求、不当行为及失职问责,并对董事履职情况进行评价与通报。对董事履职情况,民生银行监事会每年都要进行监督,出具监督评价报告。
做实董事会专门委员会工作
首先,从制度上强调委员会工作的重要性,我们规定:“董事会决策性会议提案必须先由董事会专门委员会研究,讨论通过后再提交董事会审议,委员会审议不通过的议案一律不上董事会。”
其次,明确委员会的工作程序和授权事项。
再次,制订董事会专门委员会年度工作计划,明确年度工作目标。
最后,委员会主席要向董事会报告议案在委员会讨论的情况、表决的情况以及不同的意见。
民生银行的体会是:委员会工作做实了,董事会决策效率和决策水平就容易提高。据统计,2009年董事会战略发展与投资管理委员会共召开会议10次,风险管理委员会召开会议5次、审计委员会召开会议7次、关联交易控制委员会召开会议7次,提名委员会召开会议4次、薪酬与考核委员会召开会议3次,共审议公司财务报告、决算、年度预算、不良资产的核销,设立信用卡公司、设立民生村镇银行等提案100多项,为董事会的高效工作和科学决策打下坚实基础。
实行独立董事上班制度
依据国际经验,设立董事会专门委员会的一个重要目的在于发挥独立董事的专家作用,以强化董事会工作的有效性。但是,独立董事一般为兼职董事,多为社会名流或专家,工作繁忙,很难有时间和精力去履行董事义务,因此,独立董事及以独立董事为主席的专门委员会就很难有效地开展工作。为解决这一矛盾,民生银行自2007年3月份开始实施了独立董事到行内上班制度,规定独立董事每月上班1〜2天,并为独立董事安排了专门的办公室和办公设备。目前6名独立董事均能够按规定执行上班制度。民生银行董事会下设6个专门委员会,其中5个专门委员会的主席由独立董事出任,独立董事上班制度将有利于推动专门委员会工作的开展。从实施情况看,独立董事上班的主要工作是:研究所属委员会的工作事项,研究并确定委员会提出的议案,听取管理层或总行部门的工作汇报,讨论制订相关制度等。
据统计,2009年董事会6名独立董事累计到行内工作超过60个工作日,工作内容函盖课题研究、主持委员会日常工作、听取业务部门汇报、提出专业性指导意见等,有力地促进了委员会和董事会的工作。
加强董事培训
董事培训是董事会加强自身建设的一项重要工作。为此,民生银行每年都制订《董事培训计划》。通过专家讲座、同业研讨会、出国考察、参加监管部门统一组织的培训等形式的培训活动,使得本行董事会成员能够跟踪国内外先进公司治理的模式和实践,学习金融和商业银行经营管理的新知识新理念,了解国际国内经济形势和宏观经济政策,熟知各项监管法规,深入了解本行经营状况。通过培训,有利于提升董事会的决策能力、决策水平和决策效率,迎接多元化、国际化的挑战,保障银行战略转型和战略目标的顺利实现。在2009年,利用四次董事会非决策性会议平台,先后聘请国内外著名学者、投行专家、监管部门领导,给全体董事做了12个主题培训。2009年下半年,还安排了一次董事、监事到欧洲国际化大银行的考察、学习活动。
打造研究型董事会
主要方法是以董事会专门委员会主席或独立董事为主体,结合公司发展的实际需要,精选调查研究课题,开展调查研究工作,形成阶段性研究成果,为董事会主动性决策提供科学依据,为公司经营管理提供前瞻性的指导意见。2008年,根据《纲要》和董事会的相关决议,精选出九个研究课题开展研究,到2009年初,这九个课题全部完成,质量非常高,并得到了银监会和证监会领导们的高度评价。2009年董事会成立了专题研究小组,研究公司价值管理、品牌建设问题,确立未来公司价值管理和品牌建设的目标体系,拟定品牌建设规划和相应策略,不断提升公司品牌形象。董事会风险管理委员会先后就微小企业贷款、信用卡业务风险、董事会风险治理、董事会风险指标体系、通胀预期下的信贷行业趋势及调整、通胀预期下民生银行业务发展等内容开展了六项调研工作。
建立信息交流平台,加强信息沟通
实践表明,影响董事会及其专门委员会决策效率和决策水平的一个重要因素是缺乏足够的信息。信息不及时、不对称,直接影响对议案的讨论和决策。为此民生银行建立了多层次的信息沟通机制,搭建信息交流平台,加强董事会、监事会和管理层之间的信息共享及沟通。主要措施包括:逐步完善经营管理层面向董事会的经营报告制度及重大事项报告制度;建立董事会专业委员会与总行相关部室工作对接联系制度;编辑《董事会工作通讯》(2009年有12期)、《内部参考》(2009年出了50期),及时反映董事会重大决策、中心工作及热点问题,从而促进董事会与监事会、经营管理层的沟通;专门委员会组织的内部调研与座谈。另外,独立董事上班制度、董事会非决策性会议平台本身也是加强信息沟通交流的重要渠道。
(一)公共组织的基本理论
目前对于公共组织的内涵学界已基本达成共识,即公共组织是指以实现公共利益为目标的组织,它一般拥有公共权力或者经过公共权力的授权,负有公共责任,以提供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管理公共事务为基本职能。
政府经过百年的发展演变,公共部门组织的管理更加广泛,呈现出公共服务组织再造、公共部门组织变革、公共组织绩效管理、公共组织领导能力的提升等多方面的特征。如今的公共组织理论研究的是公共组织性质、结构、设计方式、组织过程或组织行为、组织环境、组织变革与发展一类的组织问题。
(二)公共组织领域的问题研究
在借鉴西方公共组织理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我国公共组织理论研究的重点是构建中国公共组织理论的基本框架。涉及公共部门的角色、公共部门战略管理、公共组织中的领导、公共组织人力资源管理、公共组织信息资源管理、公共服务的绩效管理以及公共组织文化等方面的主题。
2011年1月1日至今,在CNKI上查询涉及公共组织主
题的文章共有242篇,其中行政学及国家行政管理类的占85篇,公共组织领域关注的问题主要有:
1.公共组织冲突
公共组织冲突主要是指以行政组织为主体的公共组织内部以及公共组织与外部环境之间的的紧张状态。在公共管理领域中,长期缺乏一种能够激发活力的冲突管理机制,这样会抹杀公共组织的活力。我国关于公共组织冲突的研究比较缺乏,现阶段看来,主要是对国外公共冲突管理概念、模型、策略等的介绍及引进。关于公共组织冲突的代表性的是齐明山等的《论公共组织冲突管理机制的嬗变》,他提出了和谐社会以协作为主导的三元公共组织冲突管理。朱玉芹和朱丹凤的《公共组织冲突管理研究综述》梳理和归纳了国内外关于公共组织冲突管理的概念、冲突过程模型、冲突升级模型以及冲突管理策略。
2.公共组织整合
现代社会是一个高度组织化的社会,社会公共事务的管理过程实际上已经成为一种组织活动的过程。张康之教授早在《论组织整合机制中的信任》一文中说到“关于组织的宏观理论研究应当集中在组织的整合机制上”。3在社会治理中,公共组织整合不仅包括内部的整合即公共组织之间、组织各部门之间以及部门内部各机构之间的整合。4杨艳在《公共组织整合机制与行政人格的塑造》一文中认为,公共组织整合是通过行政人员的行为实现的,它与行政人格的生成相伴而行,在权威、价格和信任三维有机的组织整合机制中,行政人员自我同一性与组织同一性达到有机统一。
3.公共组织的绩效考核
公共组织及部门的绩效管理是一种管理理念创新,一般而言,组织的绩效包括投入、过程和产出三部分内容。标杆管理作为改进组织绩效的有力工具,其应用领域不断从企业向公共组织扩展,而标杆选择问题一直是标杆管理中的关键。杜娟在《公共组织标杆管理选杆探新与实证研究》指出将组织有效努力程度作为标杆,以此剔出客观条件差异因素的影响。张成福等在《公共组织及运行评价的国际经验与启示》中则这样认为,对公共组织而言,运行过程的评价比“结果导向”的绩效考核更为重要。卓晓宁以另_种观点看待公共组织进行自我更新的绩效变革,在《绩效管理视域的文化再造——公共组织创新之路》中谈到,重视绩效管理是保证组织存续与发展的核心内容,同时较强的公共组织文化可以形成公务人员对组织的价值观、行动准则和相应符号的认同,从而协调公务人员、政策受众和利益相关者之间的相互关系,最终增进政策执行的效果。但上述的成绩并不是说公共组织进行绩效管理就是完美的,它也存在很多问题。隋欣在《公共组织绩效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中进行的归纳,她还提出了对应的建议及对策。
4.合作治理研究
在如今经济全球化、区域_体护化的大背景下,公共问题的跨界性和关联性增强,作为对实践的回应和思考,合作治理问题吸引了不少学者。在合作治理问题上,有很多优秀的文章,比如高建华《区域公共管理视阈下的整体性治理》、麻宝成《中国地方政府间合作的动因、策略及其实现》等等。邹继业和李金龙借助集群治理理论进一步加强促进地方政府间合作的机制,以避免区域合作者由于信息不对称和不完全契约关系而采取的机会主义行为。5曹发军在《大郑州都市圈政府间合作问题研究》一文中指出,在我国现有的政治体制下,政府合作对于促进都市圈内城市间经济融合的作用是无可替代的。区域合作的目的是达成组织间的共赢,但是由于合作理念、相关法律、组织机构和合作协调机制等方面的缺失,我国地方政府间的合作存在着很多问题,陈俊星的《我国地方政府间合作问题研究》对上述问题进行了分析。
二、政府改革与治理
现代社会的经济生活蓬勃发展,扩展的社会的多元需求,这在客观上要求政府加强公共治理体系的建设,通过不同治理模式与管理自主权的结合,满足公众的需求,提高政府的回应性。当前政府改革与治理领域关注的主要问题如下:
(一)关于政府职能转变的研究
政府职能转变是深化我国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重要任务,就目前而言,我国政府职能并未能实现根本性的转变,因此,本部分主要关注政府职能转变的方向及相关理论。
迟福林在《以公共服务建设为中心的政府转型》中指出,下一步改革的重点是以公共服务为中心进行政府转型,确立民富优先的改革导向。6赵聚军在《两个平台、四个支柱:略论构建服务型政府的前提条件》中提出了服务型政府建设的前提条件:较高的经济发展水平和政府管理水平以及成熟的市场经济、第三部门的全面成长、法治国家的建成和积极成熟的公众,这更加明晰了政府进一步改革的方向。
朱光磊注意到政府公信力的问题《在转变政府职能的过程中提高政府公信力》一文中他指出,要通过制度建设、政府建设、政策制定与管理创新、政府过程改善、提高沟通质量等五个层面进行改革,以此提高政府公信力。魏姝主要关注干部分类的改革,其《从控制到治理绩效:中国党政干部分类制度改革研究》一文就是对干部制度改革问题的探讨,指出党政干部分类改革应当向治理绩效导向转化。
(二)关于政府管理的研究
政府的存在就是要进行一系列的管理活动以达成政府的目标,对于政府管理的研究成果可谓是颇为丰富的,备受关注的有以下几个方面:
1.网络时代政府管理
这是一个改变政府管理环境和内容的时代,对信息和信息技术的掌控能力将成为政府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学者们对网络政府的研究也十分活跃。王继荣的《网络问政——互联网时代的政府管理创新》中关注的是我国电子政务实践的创新形式网络问政。刘相谦、于清波的《网络时代政府创新研究》分析了网络时代政府管理面临的机遇与挑战。中国行政管理学会课题组在《以电子政务创新推进行政改革和政府管理创新》一文中提出了应在电子政务发展方式、资金项目管理、系统建设等诸多方面做整体性规划,并通过电子政务系统的水平整合和垂直整合,落实国家重大战略决策,同时还要解决好政府网站的管理,统一互联网安全出口管理等问题。
2.政府责任公共性缺失
政府管理内在着公共精神品质和内涵,这决定其具有其他机构不可替代的生存空间和管理样式,而现代政府管理的深层危机在于责任公共性的缺失。荀明俐的《政府管理责任公共性诉求的基本问题》一文就是针对现代社会责任危机的分析。他人文,政府管理责任公共性具有共存性、规范性与社会性的基本特质,其诉求实现了对多元个体性责任与同一的普遍性责任的双重超越。
3.政府管理绩效研究
在借鉴西方国家相关改革经验在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时,将“政府绩效”的概念和政府绩效管理的经验介绍到国内,这引起各级政府及政府各部门的关注。
王臻荣和任晓春在《我国地方政府绩效模型的构建与分析》中构建了地方政府绩效模型的一般形式和特殊形式,并对其分析,得出在能力转化力为正的情况下,政府的绩效才有可能提高,并且在公示政府绩效的情况下能够激励政府提高其绩效。吴建南、马亮、杨宇谦在进行实证研究分析时得出,效能建设的本质是一项政府绩效改进活动,其核心是政府采用和实施的_系列创新组合,其旨归与服务型政府构建—脉相承。
为了在可持续发展诉求下推进公共部门绩效管理,评估成为绩效管理的关键环节,而第三方评估是政府绩效管理的重要形式。徐双敏在《政府绩效管理中的第三方评估模式及其完善》中说到,第三方评估作为一种必要而有效的外部制衡机制,弥补了传统的政府自我评估的缺陷,在促进服务型政府建设方面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促进作用。从另一角度对政府绩效评估做探讨的还有胡春萍的《地方政府绩效评估信息来源的未来使用趋势——基于德尔菲法的研究》,文中认为绩效信息是政府绩效评估的关键因素。
4.政府管理创新研究
中国政府管理创新是推进中国社会发展的重要影响因素,政府管理创新是指用新的思想理念和技术方法对管理系统进行改造与重构,促进管理系统的动态发展,达到不断提高组织管理效能的目标的活动。竺乾威在《政府管理创新若干问题的思考》一文中探讨了中国政府管理改革和创新面临的一些主要问题,并认为对这些问题的认识影响着中国政府管理改革和创新的未来走向和发展。王燕萍在《探析政府管理创新及其当代思考》一文中从不同的角度分析了政府管理创新面临的主要问题。王澜明在《继续推进政府管理创新进一步建设服务型政府》一文中指出,根据中央精神和新要求,对政府管理创新的研究应当首先着眼如何巩固发展现有的成果,然后在此基础上探索适应“十二五”规划的要求,从而改进政府管理的新理念、新思路、新途径、新办法。
(三)关于政府改革的研究
在全球化变革的背景下,面对复杂多变的行政环境和持续显现的治理危机,政府改革可谓是应对的唯一途径,这也是各国政府的选择。因此,我国政府必须深化行政体制改革,改革原有公共部门的管理模式,从而提高政府行政效能。
李军鹏在《论中国行政体制改革的总体战略》中指出推进中国行政体制改革,必须制定行政体制改革的总体规划。具体说来,应实施“三坐标的公共行政体制建构战略”。即以满足不断提高的社会公共需求为轴心,分段建设公共服务型政府的建构战略;以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与国际化进程为轴心,收缩干预权力、提高治理能力的法治政府与效能政府建构战略;以适应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发展为轴心,强化政治责任、拓展人民责任的渐进型责任政府建构战略。薄贵利对此基本持相同的观点,在《建设服务型政府必须深化行政体制改革》一文中他指出,建设服务型政府是我国行政体制改革的本本质要求。
我国地方政府机构改革也是一个热点问题,在“多元——参与”的当下,将多方参与的公共治理理念引入地方政府机构改革就有重要的实际意义,柳家富和张杰的《公共治理视角下我国地方政府机构改革分析》就对此进行了分析。
三、公共政策的理论与实践
公共政策是随着公共权力机关的产生而产生的,虽然它产生的时间不长,但是它的出现俨然代表了解决公共问题,达成公共目标,实现公共利益的一种重要力量,公共政策是科学的、理性的。制定和执行公共政策是政府管理的重要活动,对于公共政策的研究也是公共管理学的一个重要领域。近来,公共政策的研究途径日益多样化,政策研究的主题不断拓展,当前值得关注的理论问题有:
(一)公共政策主体参与的研究
政策主体,是指在整个公共政策运行的周期中,在政策制定、执行、评估和监控上对政策过程乃至政策目标的实施上起直接或间接影响的个人、团体或组织。
在现实生活中,公共政策要处理和解决的对象是社会问题或具有社会特性的问题。在处理这些问题时,决策主体会出于各种各样的自身利益,直接或间接地参与公共政策的制定。金利和刘建国的《试析公共政策决策主体之间的政治互动》讨论了决策主体之间的政治互动关系,并指出这种关系是最终公共决策形成的基础。肖军飞的《博弈决策视域下的精英与公民参与》在传统的与公民隔绝的精英决策中融入了“将公民考虑进去’、“与公民一起工作”的新型决策模式。在承认公民参与有助于政策质量提高的基础上,还必须正视目前公民参与政策制定的局限性,焦占勇的《公共政策制定中公民参与的作用及其局限性分析》_文对此进行了分析。
公共政策参与主体多元化是大趋势,在政策制定的过程中必须要协调各方利益,刘玉和马树颜的《浅析社团组织参与公共政策的几个基本问题》指出了社团组织参与的必要性,吴先宁的《我国的党际协作与公共政策过程》提出要加强对公共政策过程的党际协商,以彰显中国特色政党制度的价值和优势,回应时代和形式的挑战。
(二)公共政策执行力的研究
公共政策执行力就是指在不断变化的公共政策执行环境中,政策执行主体依据一定的理论、原则和模式,采取一定手段和方法,能动的利用各种资源,把公共政策转化为预期目标的能力。公共政策执行力作为管理领域的新概念,它不仅决定着政策方案能否实现,以及实现的程度和范围,也是衡量政策运行质量的重要指标。
作为一名从事财务工作近20年的企业财务工作者,深刻体会到建立一套符合企业发展实际和业务特点、充分体现服务、融合和管控功能的财务管理体制,对一个企业或企业集团保持良好成长性的重要意义。
一、企业集团财务管理体制设计的原则
财务管理体制是企业组织管理当局或集团总部为界定各方财务管理的责、权、利关系,规范资本运营效率和理财行为所确立的基本制度体系,是企业集团管理体制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它主要应包括和体现财务组织制度、财务预测决策制度、财务流程控制制度以及分析考核评价制度四个主要方面和功能。
在选择财务管理体制时,最重要的是应因市制宜和因时制宜。笔者认为,在财务管理体制设计的具体操作上,应遵循以下三个基本原则:
(一)母子公司间关系的处理应以产权制度安排为基本依据
母公司作为最大股东,或出资人(管理者)代表,对子公司拥有两种基本权利:一是以股东身份有终极出资人的基本权益,包括对子公司的剩余控股权、剩余索取权及股份转让权;二是作为最大控股股东入主子公司董事会,拥有子公司收益分配、资本结构变更及其他重大事项的决策权,以及对子公司经营者的选择权与督导权。董事会与经营者之间的委托关系,处理应遵循两条原则:
1.独立责任原则:母子公司作为两个不同的利益主体,承担各自独立的责任。子公司风险损失以及财务上的偿付风险责任需子公司独立承担。在经营上,母子公司之间不能进行盈亏的相互结转,彼此必须承担独立的纳税责任或独立亏损弥补责任,在母公司没有提供债务担保的情况下,子公司的偿债风险不能转嫁于母公司。
2.有限责任原则:无论是通过控股、参股或其他方式进入集团的成员企业都保持原有法人资格,母公司对子公司的责任,也以出资额为最大限度,承担有限责任。无论是全资还是控股子公司,集团母公司必须最大限度地保护他们的权益,对参股公司也是如此,实际运行中往往会超出母公司权益的范围,风险一般比权益大,所以,母公司要在法律意义上坚持有限责任,要规定母子公司董事的诚信义务与法律责任,从而保护母子公司各自的权益。
(二)充分体现财务管理的战略思想
财务管理体制是集团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以母公司为主导的集团财务管理体制要体现一种战略管理。这种战略管理应要求:首先从母公司角度对集团整体的财务战略进行定位,并制定统一的理财行为规范,保证集团母公司的战略规划与决策目标能够为各层财务组织或理财主体有效地贯彻执行;其次,以制度或“法治”管理代替个人的行为管理,保证企业集团财务管理的连续性;再次,明确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经营者(包括子公司经营者)、财务总会计师(主任)、财务组织机构各自的管理职权、管理责任、管理目标、管理内容、管理方法和体系等。
(三)适应集团不同的组织结构
从集团总部到成员企业经营末端,组织结构有很大的不同,各经营体均有财务组织或财务核算单元,因此,财务组织或核算单元的管理方式和职能要适应所在层次的组织结构,才能发挥管理和监督的作用。在集团总部或子公司总部一级,管控诸如矩阵式、立体多维式、事业部、委员会制等复杂组织结构,应尽量体现资源共享,交流畅通,因此,侧重分权是两级总部财务管理的主要特点。到了子公司下属各经营主体或经济前沿实体,一般为非独立法人,权责明确、领导从属关系简单,命令与指挥统一,组织结构向直线职能制和直线制转变,加上前沿经济体是集团的造血细胞,财务管理应当体现集权管理思想,强化财务部门的管理职能,保持财富回笼与投放效率,进而配合集团整体的管理体制。
二、企业集团财务管理体制需要解决的问题
(一)集团母公司董事会及其财务权限
集团母公司是整个集团经济活动的最高决策领导核心,其决策职责定位:一是财务战略、财务政策的制定权、调整变更权、解释权、督导实施权和终止权;二是财务管理体制、财务组织机构的选择、设置、调整变更与终止权,以及总部与子公司高层财务人员的聘任、委派、解职权;三是对集团公司发展战略目标与控股权结构产生直接或潜在重大影响的财务活动的决策权以及非常例外的财务事项的处置权。
(二)集团财务总部及其职责权限
作为进行日常财务运行管理的中枢,集团财务总部职责与权限应包括:一是为集团公司董事会财务战略、财务政策、基本财务制度、重大投融资决策及分配方案的制定提供决策信息支持,发挥财务上的专业咨询参谋和信息共享服务作用;二是在集团母公司董事会直接监督下,在集团整体范围内负责财务战略、财务政策的组织与实施工作,并对组织与实施效果负责;三是实施财务预算控制,并在其中发挥突出作用,居于预算控制体系枢纽地位;四是负责财务战略预算的编制、实施与监控;五是规划集团的最佳资本结构,做到既能确保集团母公司对子公司的控制权,又能满足实施战略预算对资本的需要,规划资本来源渠道;六是协调集团内外部各利益相关方的财务关系;七是检查、监督各级财务机构,对财务战略、财务政策、基本财务制度、财务预算的贯彻实施情况,建立绩效衡量的标准化制度,并实施业绩考核;八是建立财务风险监测与风险管理预警系统。
(三)财务结算中心及其职责权限
设立财务结算中心的目的,在于强化总部对集团的货币性资金的控制,并通过有效周转,谋求财务资源的聚合协同效应。它应达到独特的运作机理:一是模拟银行的结算、跨国汇兑、信贷、财务杠杆、调控职能,对集团内部各成员单位的货币资金管理实施中介服务、运营监控、效果考核与信息反馈;二是集商业银行金融管理与集团财务管理功能为一身,通过“结算管理”和“信贷管理”做好内部货币资金的收付及融通调剂工作,并及时将集团总部的经营管理意图通过内部存贷款利率、额度、信用担保、资本投放等政策的调整,贯彻于各子公司及其他成员企业,从而规范和调整内部各单位资金行为;三是在集团内部发挥资金信贷中心、资金监控中心、资金结算中心和资金信息中心的多项职能,如银行授信、银行担保、信用证、发债和专项基金等功能。
(四)子公司财务部及其职责权限
像中水电集团这样规模较大,业务复杂程度高,空间跨度大,不适宜扁平化管理,多级财务管理体制是客观和合理的。笔者认为,集团子公司财务部的职责权限在集团母公司授权范围内,其职责除了投融资、对外担保、重大财务事项决策由集团母公司控制外,其他日常财务运行管理与集团财务总部没有大的差别,只是其管理要体现两个侧重点:一是维护子公司作为独立法人的权利与地位,尤其是财务方面的合法权益;二是子公司必须遵循总部的财务战略、财务政策,将子公司自身的业务活动纳入集团一体化的范畴。
(五)事业部财务机构及其职责权限
集团直属事业部是代表集团母公司管理集团某一产业或某一市场区域业务的中间管理机构,在财务上往往被视为一级利润中心,独立核算并自负盈亏。基于行业或区域管理战略需要,总部对事业部应采取“集中决策,分散管理”体制。事业部财务机构是强化事业部管理与控制的核心部门,具有双重身份:一方面作为集团财务总部的派出机构,贯彻执行总部的战略以及各项政策、制度,规划资本规模,组织资本调度,参与事业部的财务决策;另一方面,它又是事业部下属子公司、企业或项目机构、工厂等的财务组织领导、管理机构。其财务机构职责基本与子公司财务部相同,但要侧重专向效益考核。
三、企业集团财务控制应注意的问题
(一)财务控制要与集团治理结构相一致,体现各种利益者之间的制衡。尤其是母子公司两级董事会、监事会、管理层之间的职责和权限划分要体现在财务控制中,这是财务控制的基础。一方面,现代企业集团法人治理结构中的一个重要特点是董事会对经营者的约束和控制强化,诸如许多国有企业集团,实际上是股东与董事身份合一,只有董事会才能全方位负责财务决策与控制,决定公司的财务状况,因此,董事会是财务控制的主体。另一方面,财务控制需要经营者和财务部门予以贯彻。政府法律法规赋予了经营管理者和财务机构行为规范,经营者和财务机构在实施所有者管理思想的同时,所有者利益最大化和经营者合法经营(如合理成本、最低员工薪酬、业绩考核奖励等)会产生矛盾,加上国有企业集团作为主导经济应有的社会职能,致使经营者与所有者在一定意义上相互平衡与制约,这是法人治理结构在财务控制体系中的根本体现。
(二)财务控制要与集团母公司财务管理体制相一致。企业集团财务控制与单个企业有根本的不同,企业集团母公司的财务控制是从出资人角度进行的,其控制以产权为基础,在不同的财务主体之间进行,主要是维护出资者的利益和追求整体利益最大化,而不干预各子公司或成员企业的日常财务管理活动。同时,各子公司或成员企业进行的财务管理活动不得损害母公司利益,并在母公司的财务控制框架内,结合各自的实际,进行各种财务管理活动。因此,企业集团母子公司的财务管理体制决定了财务控制的体系,由此产生了不同的财务控制的模式,尽管控制手段和方式母公司对各子公司不尽相同,但它们都从属于各自的财务管理体制,目标是一致的。
(三)财务控制要将集团战略目标、评价激励纳入整个控制体系,缺一不可,这是企业集团整个财务控制系统的核心内容。集团财务目标清晰、科学,财务评价与激励措施多样化,并始终处于一种变化状态,因此必须将财务目标的确定机制、激励约束机制与财务控制手段相结合,并组成一个有机的财务控制整体。从国内外企业集团财务控制的经验来看,笔者认为,集团财务控制体系的核心内容应把握以下几个方面:
1.财务控制的目标。实施财务控制的目标是为了更好发挥激励机制的功能效应,而不是单纯的约束而控制。能否有助于成员企业及其员工的积极性、创造性与责任感的增强,并在集团整体上带来更高的财务资源配置效率是判断集团母公司财务控制制度与控制措施有效与否的基本标准,也是集团资源整合优化,以实现资源消费最小,资源利用效率最高,企业价值最大的目的。
2.财务控制的手段。从传统意义上讲,企业集团的财务控制,主要通过建立责任预算制度、财务报告制度以及财务总监委派制度,把集团的目标、业绩评价和约束等各种控制手段融洽在一起,成为渗透到各成员企业生产、销售、经营、投融资等各经营环境的主要财务控制手段。强化对成员企业的财务监测与督导,完善集团治理机制,促进子公司或成员企业对集团财务战略、财务政策的认同与遵循,克服目标偏移选择,提高财务资源的整合配置效率。从现代企业集团财务控制发展趋势上看,传统的财务控制已不能满足集团成长的需要。一个显著的特征,就是离开了资本市场的企业集团,难以成大业,而资本市场是一汪大海,深邃难测,所以,财务控制手段由传统的以成本、利润为中心向资本收益和经营现金流量等指标转变,这是符合发展趋势的,相比之下,经营现金流量更能真实地反映企业成长情况,这对集团企业十分重要。
——学习省委十届六次全会精神的体会
赵建英
在省委十届六次全会上的讲话中,王儒林书记强调指出:"我们必须进一步加快深化改革,扩大对外开放,努力破解难题,为我省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大动力".山西正处在重要的历史关头,既面临许多重大机遇,又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困难和挑战,破解"政治上、经济上、生态环境上、民生上"四大方面的"立体性困扰",必须深刻认识全面深化改革对解决山西问题、办好山西事情的重大意义,用改革破除利益藩篱、解决发展难题。
一、以全面深化改革推动政治生态改善,实现弊革风清
山西近期内出现的系统性、塌方式腐败问题,败坏了山西的政治生态,严重损害了山西的形象,阻碍了山西改革发展大局。大面积的腐败一方面说明官员个人党性修养、价值观、政绩观出了问题,另一方面也不可否认,与权力的制度、机制性制约不足直接关联,对权力的制度性约束缺位或虚化,权力没有被关进制度的笼子里,或者是"牛栏关猫"、徒具形式。可见,制度环境对于营造良好政治生态至关重要,特别是授权和限权制度。营造弊革风清的良好政治生态,就要通过全面深化改革,推动政治生态改善,实现弊革风清。
一方面,要实施"六权治本",加大对权力的制约和监督。从源头上把制度的"笼子"织密、编牢、扎紧,实现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依法确定权力,就是按照"职权法定"原则和"权责一致"要求,以法律法规为依据,对权力加以规范和确认,确保权力来源合法;科学配置权力,就是按照权力制衡原则,对决策权、执行权、监督权科学分解,形成既相互制约又相互协调的架构,防止权力过分集中;制度约束权力,就是按照"全面覆盖、全程到位、制度束权"要求,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解决制度缺失和"牛栏关猫"问题;阳光行使权力,就是最大限度地解决公开透明问题,真正实现权力在阳光下运行;合力监督权力,就是健全和落实党内监督、人大监督、民主监督、行政监督、司法监督、审计监督、社会监督和舆论监督制度,实现对权力运行的全方位、全过程监督;严惩滥用权力,就是对以权谋私、失职渎职等行为严查严惩,坚决防止把权力变成谋私工具,把制度和党纪国法变成"稻草人".
另一方面,要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我省出现的腐败问题与我省资源配置方式的关联性表明,政府主要以行政手段配置煤炭资源,不仅效率低下,导致资源价款大量流失,还成为权力寻租的土壤和条件,产生官员腐败、分配不公。从体制机制上解决这一问题,要大力推进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特别是按照"凡事能由市场决定的都交给市场"的原则,进一步加大改革的力度,全力推动煤炭产业向"市场主导型"转变,大力推进煤炭资源市场化配置改革,加快建立符合我省实际的综合性煤炭管理体制。同时,必须全面深化行政体制改革,切实转变政府职能,最大限度地减少政府对微观事务的管理,创新行政管理方式,优化审批流程,促进简政放权,减少审批事项,彻底根除权钱交易、、巨额利益输送的土壤和条件。
二、以全面深化改革推动综改试验区建设,实现资源型经济转型
山西转型综改试验区是全国唯一的全省域、全方位、系统性的综改区,既担负着山西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的重任,也担负着为为全国的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走出一条新路子的重任,是最富山西特色的"国字号"改革过程,我省全面深化改革必须以综改试验区建设为核心任务,而综改试验区建设必须以改革为根本和主线。
转型综改试验区获批以来,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在一些方面取得了突破性进展。但与中央要求相比、与改革开放先进地区相比、与广大干部群众期盼相比差距还很明显。仅以产业转型为例,2013年全省煤炭对规模以上工业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仍占到57.6%,上缴税费占全省公共财政收入仍高达68%,"一煤独大"的地位远未撼动。即使是从新上项目看,煤电、煤机、煤化工、煤加工等与煤有关的项目仍占较大比重,产业转型主攻导向不明晰、煤炭替代产业雏形尚未形成,"煤兴则兴、煤亡则亡"的宿命困扰态势在大部分地方还未扭转。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固然较多,但最根本的是相关领域改革滞后,经济体制不健全,仍面临诸多体制性障碍。摆脱煤炭依赖,实现资源型经济转型,就要全面深化改革,破解制约资源型经济转型的体制机制障碍,抓住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以改革促转型求突破。
一方面,要推动产业转型,实现煤炭产业向"六型"转变,走出一条"革命兴煤"之路。当前,重点是要在加快深化煤炭管理体制改革,建立符合我省实际的综合性煤炭管理体制上取得新突破,要在完善生态补偿机制,资源开采和环境治理同步规划、同步实施上取得新突破,在建立资源型产业延伸循环促进机制和接续替代援助机制上取得新突破。在这一发展过程中,既要重点落实国家赋权的三项重大改革,又必须用足用活中央赋予山西的综改政策,先行先试、敢行敢试,能争取的设法争取,能突破的尽力突破,使山西从政策上得到更合理、更充分、更有效的生态补偿、民生补偿、利益补偿,促进全省经济的发展转型。
另一方面,要深化管理体制机制改革。通过深化要素价格、财税体制、市场准入和监管体制等方面改革,稳定第一产业,优化第二产业,大力发展第三产业,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调带动转变,实现产业结构优化升级;通过深化投资、财税、价格、行政管理以及收入分配、社会保障、户籍管理等多方面的改革,改善需求结构,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通过深化企业制度、科技体制、教育体制和其他方面体制的改革,优化要素投入结构,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
三、以全面深化改革推动重点领域改革实现新突破
当前,我省全面深化改革的任务艰巨而繁重,只有在扎实推进中央部署的改革事项的同时,紧密结合我省实际,把着力点聚焦到解决制约我省发展的全局性重大问题上,进一步在关系全局的领域开拓思路、深化改革,重点加以推进。
第一,继续深化国有企业改革,支持国有企业由"大"向"强"转变。山西省作为老工业基地,国有企业所占比重大,经过兼并重组,一些国企航空母舰已然形成,但不可否认,存在着大而不强、胖而不壮的现象。全面深化国企改革,就要勇于提出改革的新思路,拿出改革的新举措,重点在股权结构、企业治理结构、收入分配、收益分配共享机制、重点信息公开等方面先行先试,不断促进国企转型升级和结构调整步伐,发挥国企在推进综改试验区建设、推动转型跨越发展中的主力作用,不断增强国有经济活力,同时扎实推进省属国有企业股权多元化改革,大力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解决一股独大、政企不分、政资不分问题。加快完善现代企业制度,健全法人治理结构,提高公司治理水平。
去年10月,我到中国台北市老松国民小学(以下简称“老松小学”)考察,该校的教育制度、教育模式、教学场景等给我留下了深刻记忆,也给我以启示。
老松小学是一所公立学校,有一百多年历史,目前有在校生1100多人。老松小学有四个方面给我留下深刻记忆。
一是校本课程与义工教员。老松小学的南侧是剥皮寮古迹的一部分。台北市教育部门将其开发成乡土教育中心,老松小学则将其作为校本课程进行开发。课程内容主要介绍由剥皮寮到台北市的发展史,内容展示方式是将现代信息技术、历史实物、仿真史料等融为一体,以儿童少年喜闻乐见的方式将台北发展史展现得活灵活现。给我们讲解的是一位年近七旬的老先生,他身着义工制服,解说头头是道。他说,作为义工教员,按学校的安排定时到这个教育中心讲解,已成为他生活的一部分。
二是生活情景教学。生活情景教学在老松小学体现得特别突出。例如,学校有乘火车出行的情景教室,将购票乘车的手续办理和车上乘客规范等都讲解得很清楚,使人有身临其境之感。同时,学校还建有英语情景教室、超市情景教室等。
三是校长遴选制度。台北市的中小学校长遴选制度是选聘制,校长每届任期四年,一位校长在一所学校只能连任一届,也就是说一位校长在一所学校任职最长不能超过八年。校长遴选是由符合参选条件的候选人提出申请,由校长选举委员会组织遴选。选举人由学生家长代表、教育行政部门代表和社区代表组成。遴选结果按程序报市政府审批。
四是教学辅导教师推举制度。在考察时,老松小学校长介绍了台北市实行的教学辅导教师推举制度。中小学以校为单位按教师总数的一定比例推举辅导教师,辅导教师应具备教育部门规定的专业条件,可以在现岗或退休教师中产生。辅导教师与在岗教师结成帮教对子,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通过考察,我有四方面体会。
一是要以历史古迹为教材开发校本课程,形成长期有效的教育形式。第一,课程载体与受教育者越亲近,教育价值就越大。老松小学将剥皮寮古迹开发成校本课程,由于是身边的资源,学生接受起来有亲近感。由于古迹的历史价值及民间知晓度都很强,这样的课程的教育性和感染力非常突出。我们要善于从身边或当地资源中开发校本课程。第二,要善于从优秀传统文化中遴选教材,并不断完善,使之成为经典教材,并长期使用。第三,要将这些以德育为目的、占课时不多的课程开足开齐,并长期坚持。学校一定要牢固树立立德树人这一教育的根本使命,真正把立德树人放在教育目标的首位,做到长期抓、经常抓。教育部门要根据课程计划加强评估督导,及时纠正学校的办学不端行为。地方政府要把支持学校履行立德树人的职责作为自己的责任,持续关注。
二是要从提高学生的实际能力出发,推进生活情景教学。第一,再现生活情景,培养学生的生活能力。生活能力是人的基本能力,对小学生来讲尤为重要。培养学生的生活能力,可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打好做人的基础。教育的根本任务是育人,以培养生活能力为目标的生活情景教育,使学生置身于真实的实践环境中,学生的收获是多方面的,成长是全面的。第二,将现代教育技术融于生活情景建设之中,使教学情景更有真实感、现代感,让学生在真实的情景学习中,能感受到现代教育技术的魅力,从而爱学乐学。
三是校长的遴选制度有利于校长队伍治理体系建设的现代化 。第一,校长实行任期制有利于人力资源的均衡配置。我国大力推进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就其资源配置来讲,人力资源是基础性的,而校长是关键性的。义务教育阶段教育资源的均衡配置,校长的均衡配置是必然的。实行校长任期制,就把校长由单位人变成了职业人。第二,实行遴选聘任制有利于校长的成长,有利于学校治理体系建设的现代化。遴选制使校长任期有规划、有目标,有竞争、有压力,从而激发了校长不断成长的内生动力。校长的遴选有家长、社区等方面代表参加,由教育部门报请市政府聘任,这就将校长的任职与多方联系在一起,使校长要对家长、社区、教育部门和政府负责,使社会的各方面都参与学校的管理。
四是教师专业成长的顶层设计,有助于教师整体提升。第一,好的措施加顶层设计,会产生很大很好的效果。教学辅导教师帮带教师的培训方式,其有效性和持久性已被广泛证实,如果将这一措施变为政策,对教师队伍专业发展将产生很大的积极影响。第二,教学辅导教师的推举方式和帮带教师的方式,形成了促两头带中间格局,有利于教师团队整体水平的提高。
【关键词】山西 煤炭经济 问题 对策
一、引言
众所周知,山西是我国的煤炭大省,煤炭工业是山西的支柱产业,为山西经济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但是山西的煤炭经济发展并不是一帆风顺的,在发展过程中呈现出很多问题,比较突出的比如有粗放的生产方式,资源浪费现象严重,严重影响了当地的自然和生态环境。另外在煤炭开采过程中,各类安全事故频发,我们的工人山西煤炭经济发展付出了沉重的生命代价。因此,解决山西煤炭经济发展运行中的各种问题迫在眉睫,意义深远。
二、山西煤炭经济发展呈现的主要问题
(一)煤炭资源日益枯竭
我们知道,煤炭属于不可再生资源,经过多年的开发利用,全国范围内的浅层煤炭资源几乎采掘殆尽。山西虽然煤炭资源得天独厚,但是其开采强度也比其它省份要强,部分矿区的浅层煤炭资源已经面临枯竭的危险。据资料显示,山西已经7个矿区因资源枯竭而被迫关闭,近几年的煤炭生产能力已经大大缩水,减产数量高达1600万吨。对于开采深层煤炭资源来说,不仅成本会大大增加,而且目前的采掘条件也达不到要求。因此,山西煤炭经济急需转型,否则将有更多的矿井被迫闭坑。
(二)产品和产业结构单一
山西省煤炭经济主要以煤炭资源型产品为主,品种较少,而且产品技术含量和附加值都不高,呈现出产品结构单一的特征。并且深加工和精加工产品较少,普通产品较多,优质产品较少,山西煤炭经济处于煤炭产业的初级阶段,缺乏竞争力。与此同时,从产业结构上来看,山西的煤炭经济与产品一样不约而同地呈现出结构单一的特点。煤炭产业是山西省的支柱产业,也是唯一的支柱产业,经济发展对煤炭产业的依赖过重,由此导致产业结构较为畸形。另外,山西其它具有一定规模的产业相对较少,并且都依附于煤炭产业而存在,呈现出产能低、规模小、对经济发展贡献率低的共同特点。
(三)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严重
山西煤炭经济虽然经过了多年的发展,但是仍然其生产方式一直没有得到改变,仍然是粗放式的生产方式。据统计,山西大多数矿井回采率不到20%,并且开采每吨煤需要损耗5到20吨共生和伴生矿产资源,并且每年因开采煤矿而排放的煤层气相当于西气东输工程输气量的一半,资源浪费现象令人嗔目结舌。
此外,山西煤炭在开采和加工过程中,产生大量的废水、废气和废渣,对环境造成严重污染,严重危害到人类的身体健康,影响生态平衡。开采煤炭资源,容易引起土地塌方,水土流失,由此引发的地质灾害频繁发生,不仅对人们的生命财产造成危害,而且严重破坏地下水资源,间接威胁到农业的生产。
(四)安全事故频发
近些年,关于煤矿的安全事故屡见不鲜,各种塌方、瓦斯爆炸、一氧化碳中毒等事故令人触目惊心。据悉,每年因煤炭安全事故而导致的死亡人数占所有死亡人数的比例最大,高达70%,由此可见煤炭安全事故性质最严重、频率最高。很多煤炭开采企业,为了节约成本,不顾开采工人的生命安全,安全防范设备设施十分简陋,安全生产技术也极其落后,在不具备安全条件的前提下公然让工人进行开采劳作,这是煤炭安全事故发生的主要原因。
三、解决山西煤炭经济发展主要问题的对策
(一)转变思想,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
山西煤炭经济要突破资源日益枯竭的制约,需要转变思想,实施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首先应以市场为导向,结合山西省情和煤炭资源的实际情况,制定符合当地特色的煤炭经济发展战略。要以先进科学技术为依托,提高矿井的回采率和煤炭生产能力,促进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式增长向集约式增长转变。可持续发展并不是一个口号,而是站在一定的高度来制定的发展战略,因此需要统筹山西经济发展的全局,合理定位煤炭经济在产业结构中的地位,加强煤炭资源的管理,促进煤炭经济与社会环境的协调发展,使之不仅具备较强的经济效益,还需辐射出良好的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
(二)调整产业结构,深化体制改革
山西的煤炭经济要得长远发展,必须加快调整产业结构的步伐,增强自身活力。作为煤炭开采企业,首先需要转换经营机制,深化体制改革,加强管理体制的改革和创新。其次,还应加大科技投入,提高煤炭产品的科技含量和附加值,加强产品的深加工和精加工,促进产品的更新换代。比如拿山西焦煤集团来说,该集团率先改善经营机制,创新管理体制,必然带动旗下各子公司管理体制的改革,从而为煤炭工业的发展营造良好的集团管理体系。另外,从山西整体经济来看,还应注重其它产业的规模化发展,降低其它产业对煤炭产业的依赖程度,提高煤炭产业在产业链中的地位。
(三)改变生产方式,加强资源环境管理
粗放式的生产经营方式必然造成资源的浪费,对环境造成严重污染。因此要减少资源浪费,减轻煤炭开采加工业对环境的污染程度,必须改变生产经营方式,加强对资源环境的管理,这同时也是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必然要求。在煤炭开采加工过程中,必须将环境保护放在首要位置,对于不可避免的污染采取集中治理的方式,充分发挥环保工程的规模效益和协调作用。同时,应界定环境产权,可以由政府发放可交易的排污许可证,将一定量的排污权卖给企业,促使企业采取积极措施改善环境,减少对人们生活环境的污染。
(四)强化安全意识,规范煤矿开采秩序
在煤炭开采的过程中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原则,强化安全意识,健全国家监察、地方监管以及企业负责的安全生产监督管理体系,推进安全生产规范化、制度化和人性化管理。对新开设的矿井要加强监管力度,对设备陈旧或是安全欠缺保障的矿区要给予帮助与扶持,同时构建安全生产责任制,将责任具体到个人,人人肩上有责任,这样有利于提高人们的安全意识。
四、小结
近些年国家针对山西煤炭经济的问题制定了一系列的支持措施,山西经济运行情况有所好转,但是煤炭经济的根源性问题还没有得到彻底解决。山西省的煤炭资源丰富是公认的,煤炭产业为山西省的经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但同时也制约了山西经济的发展,山西煤炭经济必须探索出转型之路,调整产业结构,加快产品结构升级,加大技术投入力度,减少污染和资源浪费,坚持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