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食品制造业的特点

食品制造业的特点

时间:2023-08-07 17:31:06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食品制造业的特点,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食品制造业的特点

第1篇

[关键词】外商直接投资;收入效应;食品工业

【作者简介】徐会苹,河南农业大学讲师,博士,河南

郑州450002

【中图分类号】F12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434(2013)05-0132-05

引言

据2011年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工资研究所的数据显示,中国收入最高和最低行业的差距已扩大到15倍,跃居世界之首。行业收入差距,是造成中国贫富差距的一个重要原因。中国食品各行业收入(烟草制造业除外)处于全国各行业收入的较低层。2010年全国各行业平均工资为36539元,而食品加工业、食品制造业、饮料制造业平均工资分别为23507元、19091元、21700元。仅略高于处于最低收入水平的养殖业、种植业等农业各行业,而在食品工业各企业中,有98%来自广大的农村。如何提高这些低收入群体的收入水平,是当前中国的一个热点问题,也是难点问题。

外商直接投资作为中国经济发展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进入中国食品工业。不仅会通过直接或间接的影响。带来食品工业就业数量的挤入、挤出效应,同时会对食品工业的就业质量产生重大影响。理论上讲,外资进入食品工业会通过影响食品工业的技术进步带来劳动生产率的变化,从而带动劳动者工资水平的变动。但中国作为一个典型的二元经济转型国家,在把越来越多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卷入到工业化进程中,因为非熟练劳动力有无限供给的特点,使非熟练劳动力工资水平上涨速度极其有限。外商直接投资作为中国经济的一个重要推力。是否能有效提高食品工业工人的收入水平,还有待验证。

一、国内外对外商直接投资对收入影响的研究文献

Aitken,Harrison and Lipsey(1996)分别研究了墨西哥、委内瑞拉、美国外商直接投资与各国工资的关系。结果显示,尽管3国的经济发展水平相差较远,但外商直接投资作用于工资水平的效应是相同的,高外商投资额带来了高工资水平。所不同的是,在墨西哥和委内瑞拉,外商直接投资主要影响到外资企业的工资水平提高,对内资企业工资水平影响较小,内外资企业工资水平有较大差距;而在美国内外资企业的工资水平相差较小。体工资水平影响显著,其作用程度要大于中国固定资产投资对工资水平的影响,但对国有企业或集体企业工资水平影响并不显著。祁湘涵(2009)从不同所有制角度。实证分析了外资直接投资对不同类型企业工资的溢出效应。结果显示,外商直接投资对国有企业工资水平提高的效应明显低于非国有内资企业。陈怡、周曙东、王洪亮(2009)用1998-2006年中国30个省市区域的面板数据,实证分析了外商直接投资对制造业工资收入差距的影响。研究表明,外商直接投资通过提高中低收入者的收入,从而缩小了中国制造业行业间工资差距;并用这种影响在东部地区比中西部更为显著。从而客观上扩大了东部地区和中西部地区的收入差距。周启良、湛柏明(2009)实证分析了外商直接投资对中国三大经济地区就业数量、质量的效应。外商直接投资流量对三大经济地区就业数量、质量影响都呈显著的正向影响,且东部地区效应比中西部地区更为明显;外商直接投资存量对三大地区就业数量、质量都呈负向影响。

众多学者认为,外商直接投资带来工资水平拉大的原因主要是教育的问题,如国外学者Feliciano(1993)、Robbins(1994)、Velde&Morrissev(2002),国内学者也基本认同该观点,并且认为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外资拉大中国工资收入差距还有一个重要原因,低技能劳动者供给丰裕。学者Zhao(1998)从博弈的角度分析了外商直接投资对东道国工人就业和工资上涨的影响。外资企业可以有更多国家的选择机会,所以谈判中处于优势地位,可以影响到就业和工资水平。如果单个外资企业与全国性的工会进行谈判,因为存在勾结和威胁效应,外资企业会减少就业数量或降低工资水平;如果是众多外资企业与全国性的工会进行谈判,外资企业对就业和工资水平提高的负面影响更大。

由以上文献综述可以看出,国外学者关于外商直接投资对就业质量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收入差距方面:外商直接投资是否拉大了蓝领与白领工人的工资收入,实证研究结论也各不相同。国内学者对此方面研究涉及到多方面。部分学者研究了外商直接投资对中国人力资本积累的效应;部分学者研究了外商直接投资对地区间收入差距的效应;当然更多学者从实证角度研究了外商直接投资对中国工资水平的效应。本文研究主体是中国食品行业,下面主要就外商直接投资对中国食品行业工资水平的效应进行实证分析。由于受数据所限,文中仅就外资流入中国食品工业后对中国食品工业整体工资水平影响进行分析。

二、模型设定及数据选用:

(一)模型设定:

利用科布一道格拉斯函数。

Q=AF(KdKfL)=AKαdKβfLγ

根据厂商利润最大化的原则,对L求导,得出:

W=γAKαdKβfLγ-1

两边取对数,有:

LnW=Lnγ+LnA+αLnKd+βLnKf+(γ-1)LnL+μ

假设A=KαdKβf则:

LnW=Lny+(α+γ)LnKd+(β+θ)LnKf+(γ-1)LnL+μ

由于FDI的流量与存量分别对工资发生直接效应与间接效应,因此,模型最后设计为:

LnWt=C+C1Ln(Kf)t+C2Ln(Kd)t+C3Ln(TKf)+C4Ln(TKd)t+C5LnLt+μt

Wt表示食品行业t年从业人员的平均货币工资水平

Lt表示食品行业t年从业人员年底数量

Kft表示食品行业t年FDI流量

Kdt表示食品行业t年总资本流量除去当年FDI流量

TKft表示食品行业t年FDI存量

TKdt表示食品行业t年总资本存量除去FDI存量部分

(二)数据选用:

全国各省市区域外商直接投资、食品工业各行业就业各相关数据来源于2000-2011年《中国工业经济统计年鉴》、2001-2011年《中国劳动统计年鉴》、2004年数据来自2004年《中国经济普查年鉴》(2005年《工业经济统计年鉴》未出版)。

三、模型回归结果:

文中用2001-2010年中国31个省市区域的面板数据,对食品行业中的食品加工业、食品制造业、饮料制造业分别进行回归分析。对于本属于食品次级行业的烟草制造业,文中并未分析,主要是因为烟草制造业国家外资政策限制较多(外商直Feenstra and Hanson(2001)用1975-1988年墨西哥加工装配业数据实证分析了外商直接投资对墨西哥熟练工人工资水平提高的效应,结果表明,外商直接投资增长与熟练劳动力工资水平提高呈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在部分外商直接投资集中的地区,劳动力工资水平提高的一半以上影响力来自于外商直接投资。Lipsoy and Sjoholm(2002)发现外资并购企业工人的工资水平在并购的当年及其后的两年,工资水平都会出现大幅上涨,超出内资同类企业工资水平的50%左右。Markusen and Venables(2002)专门研究了跨国公司(外商直接投资的一个主要办演者)对工资差距的影响,研究指出,跨国公司通过作用于要素市场而影响劳动力工资水平。不管是熟练劳动力充足的国家还是非熟练劳动力充裕的国家。投资自由化的环境均会扩大劳动力工资差距。Driffield and Girma(2003)用联立方程模型的方法。用面板数据分析了外商直接投资对英国电子行业工资的溢出效应,研究发现,外资企业工人的高工资水平会刺激内资企业工资水平上涨,但这种效应主要发生在外商直接投资区域。Taylor and Driffield(2004)用1983-1992英国制造业面板数据实证分析了外商直接投资对英国日益增加的收入不平等的效应,尽管控制了通常使用的影响工资不平等的两个重要解释变量——技术和贸易,外商直接对英国工资不平等的影响依然非常显著,外商直接投资可以解释11%的工资不平等。Lipsey and Sj8holm(2004)研究了外商直接投资对印度尼西亚制造业就业的溢出效应,首先理论分析了外商投资企业付给员工高额工资的原因,并通过何种机制影响到内资企业提高员工工资水平,然后通过实证分析了外商直接投资对印度尼西亚工资水平的效应。结果显示:外商直接投资对蓝领和白领工人工资水平提高都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其中对白领工人工资水平的提高效应要两倍于蓝领工人的工资水平。Girma and Gorg(2006)用差分方法分析了外资并购对熟练和非熟练劳动力工资水平的影响,研究表明,并购的外资来源、企业所从事的行业、技能工人数额是并购对工资水平变动的主要影响因素。其中来自美国的外资并购对熟练工人和非熟练工人工资水平提高影响显著,而来自欧盟的外资并购对所有工人工资水平提高影响不显著。Chintrakam,Herzer,Nunnenkamp(2010)用美国1977-2001年48个州的面板数据,用协整方法分析了外商直接投资对收入差距的影响,实证结果表明,短期内外商直接投资对美国收入差距影响不显著,长期来看,外商直接投资对美国收入差距影响较为显著,且是负向影响。但各州之间长期效应各不相同。Girmaand Taylor(2010)研究发现外商直接投资确实加大了国家收入不平等,但外商直接投资对国内不同地区收入不平等的影响效应有很大不同。

国内关于外商直接投资对中国就业质量的研究文献也较多。蔡昉(2004)详细分析了外商直接投资对中国就业的贡献,外商直接投资不仅对中国就业数量、就业结构起了重要影响,而且对中国劳动力市场的发育起到了不容低估的作用。外资企业与内资企业相比较为灵活的用人机制,改变了中国传统单位的用人体制,加快了中国劳动力的区域间、企业间的流动性,工人可以通过“跳槽”的方式来体现劳动报酬与劳动强度、劳动能力相一致。杨泽文、杨全发(2004)用2001年中国31个省份数据分析了外商直接投资对工资水平的效应,结果表明,不同行业、不同地区的外商直接投资均对工资水平提高都呈正向影响。陈利敏、谢怀筑(2004)实证分析后指出,外商直接投资提高了中国高素质劳动者的工资水平,但对简单劳动力的工资水平影响不显著:外资参与程度较高的行业,外资企业的工资水平较高,但内资企业的工资水平较低;外资对东部地区工资水平提高影响显著,但对中西部地区影响不明显。总的来看,外商直接投资拉大了熟练劳动者和非熟练劳动者的收入差距,也扩大了中西部地区的收入差距。周华(2006,)理论分析了外商直接投资所带来的技术进步会提高中国熟练工人的收入,而对非熟练工人工资影响不明显,这样就拉大了收入差距。并用1985-2003年中国30个省市的面板数据,进一步实证分析了外商直接投资对工资收入的影响。得到了与理论分析相一致的结论。任志成(2006)研究后指出,外商直接投资对中国不同技能劳动力工资差距起到了推动作用。任志成(2007)进一步分析指出,外商直接投资促进了中国劳动力质量提高,并深入分析了外商直接投资对劳动力技能升级的作用机制。(1)外商直接投资对熟练劳动力的需求,通过付熟练劳动力高工资形式,刺激劳动者劳动技能的提高,也会刺激和支持中国的教育发展;(2)外商直接投资的技术外溢,也会带来劳动者劳动技术的提高,提高中国人力资本的积累。徐琳琳(2007)采用1985-2005年中国工人平均工资数据,实证分析了外商直接投资对中国工资水平的溢出效应。结果显示。外商直接投资对中国总接投资产业指导目录中,烟草制品业属于限制类产业),外商直接投资额非常少,甚至个别年份为0,分析烟草制造业外商直接投资对国内资本形成回归分析不具有统计意义。在回归过程中采用了Eviews6软件,回归过程中通过Hausman检验来确定是采用固定效应或是随机效应,检验结果P值都接近于O,因此拒绝随机效应原假设,最终选用固定效应回归结果。以下表1是外商直接投资对食品各细分行业工资水平效应回归结果。

食品加工业:从下表1可以看出,外商直接投资存量、国内资本存量对食品加工业工资水平的影响在1%水平上显著。国内资本流量对食品加工业工资水平影响在10%水平上显著。而外商直接投资流量对食品加工业工资水平影响并不显著,最可能原因是外商直接投资流量对工资水平影响的滞后性。外商直接投资存量对食品加工业工资水平呈正向影响,这和大多数学者的研究结论相一致。外商直接投资存量每增长一个百分点。食品加工业工资水平增长0.17个百分点。因为外商直接投资流量对工资水平直接影响的效应不显著,外商直接投资对食品加工业工资水平的影响主要就表现在外商直接投资存量对工资水平的间接影响方面。因此,食品加工业外商直接投资每增长一个百分点,食品加工业工资水平增长0.17个百分点。同时,国内资本存量对食品加工业的工资水平的影响也较大,国内资本存量每增长一个百分点,食品加工业工资水平增长0.47个百分点。

食品制造业:从上表可以清晰看出,外商直接投资存量、国内资本存量对食品制造业工资水平影响在1%水平上显著。外商直接投资流量对食品制造业工资水平影响不显著,原因同食品加工业,外商直接投资对工资水平影响的时滞性。外商直接投资存量对食品制造业工资水平呈正向影响,这也和多数学者的研究结论相一致,外商直接投资存量每增长一个百分点,食品制造业工资水平增长0.16个百分点。同样。因为外商直接投资流量对工资水平的直接影响不显著,因此。外商直接投资对制造业工资水平的影响主要就表现在外商直接投资存量对工资水平的影响方面,即外商直接投资每增长一个百分点,食品制造业工资水平增长0.16个百分点。同时,国内资本存量对食品制造业的工资水平的影响也较大,国内资本存量每增长一个百分点,食品加工业工资水平增长0.31个百分点。

饮料制造业:从上表可以清晰看出,外商直接投资存量、国内资本存量、行业从业人员对饮料制造业工资水平影响在1%水平上显著。外商直接投资流量对饮料制造业工资水平影响不显著,原因同食品加工业和食品制造业,外商直接投资流量对工资水平影响的时滞性。外商直接投资存量对饮料制造业工资水平呈正向影响,这也和多数学者的研究结论相一致,外商直接投资存量每增长一个百分点,饮料制造业工资水平增长0.34个百分点。同样,因为外商直接投资流量对工资水平的直接影响不显著,外商直接投资对饮料制造业工资水平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外商直接投资存量对工资水平的影响方面,即外商直接投资每增长一个百分点,饮料制造业工资水平增长0.34个百分点。国内资本存量对饮料制造业的工资水平的影响也较大,国内资本存量每增长一个百分点,饮料制造业工资水平增长0.27个百分点。

四、基本结论及政策含义:

本文通过对2000年以来中国31个省市(自治区)食品各细分行业面板数据进行回归分析后显示:随着外商直接投资流入中国食品各行业,各行业的平均工资水平都显著提高。但不同细分行业,影响大小不同。外商直接投资对饮料制造业工资水平影响效果最为显著。饮料行业中外商直接投资每增长一个百分点,饮料制造业工资水平增长0.34个百分点;外商直接投资对食品加工业工资水平影响效应也较大。食品加工业中外商直接投资每增长一个百分点。食品加工业工资水平增长0.17个百分点;外商直接投资对食品制造业工资水平提高影响效应最小。外商直接投资每增长一个百分点,食品制造业工资水平增长0.16个百分点。

从以上结论可以看出:

一是随着外商直接投资额的增加,食品工业各行业的工资水平都在显著提高。这一方面是食品工业外资进入并随之带来的技术水平提高。因而有效提高了劳动生产率进而带来了工资水平提高;另一方面是外资进入带来的食品行业竞争加剧,各企业为生存提高了劳动生产率,并最终提高了工资水平。因此,从提高食品工业收入水平的角度,外资进入带来了积极的效应。

第2篇

1河北省工业整体竞争力分析

竞争力是指竞争主体(国家、地区、行业、企业等)在市场竞争中表现出来的综合实力及其发展潜力的强弱程度,它集中体现为该竞争主体的产品(或劳务)所占市场份额的大小及其持续扩张的能力,可通过市场占有率和竞争优势系数来反映,具体测定方法参见文献1。

1.1市场优势:全国排名第七,呈减弱趋势(见表1)

表1全国前7位省市工业品市场占有率单位:%

附图

资源来源:根据国家统计局编《中国统计年鉴》(2000、2001)有关数据计算,中国统计出版社(2000年版、2001年版。)

1.2竞争优势:全国排名第十,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亦呈减弱趋势(见表2)

表2全国前10位省市工业竞争优势系数表

附图

资源来源:同表1

1.3竞争力综合分析

1.3.1河北省工业竞争力呈下降趋势。河北省2000年工业品市场占有率为4.07%,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全国排名第7位;竞争优势系数为0.93,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全国排名第10位,竞争优势低于市场优势。从整体看,与1999年相比,2000年河北省工业品市场占有率在全国排位未变,但绝对数下降了0.13个百分点;竞争优势系数降低了1个位次,下降3个百分点,说明我省市场优势和竞争优势都有所降低,潜在竞争优势更低于显在市场优势,竞争后劲不足。

1.3.2河北省工业竞争力与先进省市的差距正在拉大。通过对全国31个省市区近三年的竞争力指标计算的标志变动度显示,市场占有率和竞争优势系数的极差、标准差和变异系数均呈上升趋势,表明我国各地区工业竞争力的离散程度正在加大。河北省工业竞争力与先进省份的差距也正在加大,(见表1,表2)

1.3.3占全省工业产值4/5强的制造业竞争力明显偏低。从河北省工业的竞争力结构看,公用业的竞争力水平最高,市场占有率为7.29%,竞争优势系数为1.61,均远远高于河北省工业整体竞争力水平,但公用业的竞争力在相当程度上是靠垄断优势获得的;采掘业次之,市场占有率为4.60%,高于河北省工业整体市场占有率,竞争优势系数为0.92,与全省工业整体水平相当,但采掘业的竞争力在一定程度上是靠资源优势获得的;制造业竞争力水平最低,市场占有率为3.69%,竞争优势系数为0.88,均低于河北省工业整体竞争力水平,而制造业的竞争力基本上是靠市场竞争获得的;从河北省工业的构成看,2000年采掘业、制造业和公用业的产值比重分别为7.38%、84.45%和8.17%;因此,产值比重占80%以上的制造业缺乏市场竞争力,缺乏在全国市场上具有强大竞争优势的产品和企业,是导致河北省工业竞争力较低的主要原因(见表3)。

表3河北省工业竞争力结构

附图

资料来源:根据国家统计局编《中国统计年鉴》(2001年)和河北省人民政府编《河北经济年鉴》(2001年)有关资料计算;统计出版社,2001年。

注:公用业指电力、煤气、水的生产和供应业。

2河北省制造业整体竞争力分析

2.1市场优势:全国排名第八,落后于本省工业(见表4和表1)

表4全国前8位省市制造业市场占有率(2000年)单位:%

附图

资料来源:根据《中国统计年鉴》(2001年)和全国各省市区统计年鉴(2001年)有关资料计算,中国统计出版社,2001年。

从全国范围看,我国各地区制造业产品市场占有率的离散程度高于工业,市场竞争更加激烈(见表5)

表5中国地区工业、制造业竞争力标志变动度(2000年)

附图

资料来源:同表4。

2.2竞争优势:全国排名第十,低于是全国平均水平,亦低于本省工业(见表6和表2)

表6全国前10位省市制造业竞争优势系数(2000年)

附图

资料来源:同表4。

2.3制造业竞争力综合分析

2.3.1河北省制造业竞争力相对较低,竞争后劲不足。河北省2000年制造业市场占有率为3.69%,略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全国排名第8位,比工业低一个位次,指标值比工业低0.38个百分点;竞争优势系数为0.88,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全国排名第10位,与工业排名相同,但指标值低5个百分点。制造业的竞争力低于工业,而在制造业内部,潜在竞争优势低于显在市场优势。

2.3.2河北省制造业产品结构相对落后,适销性较差。影响河北省制造业竞争力的主要因素,一是产销率因子较低,为0.96,全国排名第23位,说明河北省制造业产品适应市场变化的能力较低;二是增加值率因子较低,为0.91,全国排名第19位,说明河北省制造业产品结构落后、专业化分工程度较低。

3河北省制造业行业竞争力分析

3.1河北省制造业行业竞争力水平分析

3.1.1市场优势分析

在河北省制造业28个行业中,市场占有率高于全国同行业省市区平均水平(3.23%)的有16个,占行业总数的57%;按市场占有率降序排列,依次为: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制造业(10.29%)、医药制造业(6.92%)、食品制造业(6.83%)、非金属矿物制品业(5.65%)、皮革、毛皮、羽绒及其制品业(5.23%)、造纸及纸制品业(4.93%)、饮料制造业(4.81%)、金属制品业(4.47%)、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4.40%)、纺织业(4.38%)、木材加工及竹、藤、棕、草制品业(4.32%)、橡胶制品业(3.77%)、专用设备制造业(3.74%)、石油加工及炼焦业(3.55%)、印刷业、记录媒介的复制(3.53%)、食品加工业(3.44%),上述16个行业在全国具有一定的市场优势,尤其是前5个行业,市场占有率均在5%以上,市场优势明显。但上述16个行业中,医药制造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饮料制造业、金属制品业、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纺织业、专用设备制造业、石油加工及炼焦业、印刷业记录媒介的复制等9个行业的竞争优势系数低于全国平均水平(1.00),处于竞争劣势。

科技含量较高的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0.46%)和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品机械制造业(0.58%)两大行业,市场占有率排名在全省28个行业中倒数第一、第二,在全国同行业中处于明显劣势,因此,应选择重点产品突破口,加大拓展市场的力度,提高其市场份额,提升其市场优势。

3.1.2竞争优势分析

对河北省制造业28个行业的竞争优势系数进行降序排列,高于全国平均水平(1.00)的行业有8个,占29%,依次是:皮革、毛皮、羽绒及其制品业(1.54)、食品制造业(1.28)、木材及竹、藤、棕、草制品业(1.23)、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1.18)、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1.16)、食品加工业(1.01)、造纸及纸制品业(1.09)、橡胶制品业(1.00),上述行业在全国同行业中具有一定的竞争优势;尤其前5个行业,竞争优势系数高于全国平均水平10%以上,竞争优势明显。但上述8个行业中,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市场占有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呈现市场劣势。

科技含量较高、对河北省制造业结构的优化升级有重要影响的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机械制造业(0.42)和电子及通信制造业(0.61)两大行业,竞争优势系数排名在全省28个行业中倒数第一、第三,在全国同行业中明显处于竞争劣势,有关部门应引起高度重视,及时采取有力措施,重点培育这些行业的竞争优势。

3.1.3规模优势分析

在国内具有市场竞争力的行业也应该是在本区域内有一定产出规模的行业,只有一定的产出规模,才可能在全国的市场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这样的行业发展才可能形成合理的规模经济,并在自身的经济实力发展壮大过程中,不断完善自己,最终增强本省制造业的市场竞争力,并带动整个省区的经济竞争力提升。

我们用省内行业增加值构成来反映行业产出的相对规模,河北省制造业29个行业中,增加值构成高于全省行业平均水平(3.45%)的行业有11个,依次为: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19.51%)、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9.06%)、非金属矿物制品业(8.96%)、纺织业(7.32%)、医药制造业(4.41%)、金属制品业(4.10%)、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3.99%)、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3.86%)、食品制造业(3.65%)、饮料制造业(3.54%)、普通机械制造业(3.54%);其中,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制造业、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纺织业4个行业的产出构成超过5%,可称得上河北省制造业的支柱行业,规模优势明显。但在上述11个行业中,有3个行业在全国同行业中的市场占有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呈现市场劣势,它们是: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1.93%)、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2.29%)、普通机械制造业(2.71%);上述11个行业中,除了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和食品制造业两个行业外,其余9个行业的竞争优势系数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反映了我省制造业的生产及结构存在着较大的问题,即生产规模较大的行业,竞争优势普遍较低。若长此以往,则原有的规模优势也会丧失。

3.1.4竞争力综合分析

我们对河北省制造业28个行业,从市场占有率、竞争优势系数和产出的构成进行分类,编制成三维象限表(见表7),以对河北省制造行业的竞争力进行综合分析。

表7河北省制造业竞争力分类表(2000年)

附图

注:带*者为构成超过全省行业平均水平(3.45%)的行业。

第Ⅰ象限:同时具有市场优势和竞争优势的行业,有7个,占行业总数的25%,依次是: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制造业、食品制造业、皮革、毛皮、羽绒及其制品业、造纸及纸制品业、木材加工及竹、藤、棕、草制品业、橡胶制品业、食品加工业,这7个行业是河北省综合竞争力较强的行业,属于河北省制造业发展中首选的优势行业;其中,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制造业和食品制造业两个行业同时具有市场优势、竞争优势和规模优势,是河北省竞争力最强的行业。但需注意,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总量上处于供过于求的状态,行业增长空间较小,但高技术产品供不应求,因此,产品结构调整、技术升级和高质量产品的开发是提高其竞争力的关键;食品制造业在我省具有资源比较优势,且随着人民收入水平提高和生活方式的变化,市场容量空间较大,应扩大其规模优势,进一步提高竞争力;皮革、毛皮、羽绒及其制品业在全国同行业中具有较高的竞争优势,从发展趋势上看,随着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对该类产品的需求量日益增多,且具有明显的出口优势和一定的国际竞争力,属于高速增长的行业,对该行业应注重产品质量的提高和名牌效应,进一步扩大生产规模,实现规模效益,扩大市场份额;木材加工及竹、藤、棕、草制品业的竞争力近年来上升较快,应进一步加大市场开拓力度。

第Ⅱ象限:竞争优势系数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但市场占有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的行业,有9个,占行业总数的32%,依次为:医药制造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饮料制造业、金属制品业、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纺织业、专用设备制造业、石油加工及炼焦业、印刷业记录媒介的复制,上述行业在全国具有一定的市场优势,但竞争优势较低,应重点培育竞争优势。尤其是,医药制造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饮料制造业、纺织业,在我省具有资源比较优势和规模优势,竞争力的提高具有良好的基础;其中,医药制造和饮料制造业,随着人民收入水平的提高、人民生活更加注重生活质量的提高和医疗保健需求的提高,未来需求呈现高速增长的趋势,因此,应抓住市场机遇,及时调整产品结构,加大技术开发和新产品的研发力度,加强竞争优势;纺织行业和非金属矿物制品业,产品总量过剩,但高质量产品供不应求,因此,应把竞争优势的培育重点放在调整产品结构、促进技术升级和高质量、高档次产品的开发上。

第Ⅲ象限:竞争优势系数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但市场占有率低于全省平均水平的行业,只有1个: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

第Ⅳ象限:市场占有率和竞争优势系数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的行业,有11个(见表7),占全省行业总数的39%。值得注意的是:作为制造业发展的工业母机且作为河北省支柱产业的机械制造业,包括普通机械制造业、专用设备制造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电子及通讯设备制造业、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机械制造业6个行业,除了专用设备制造业的市场占有率略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以外,其余5个行业的市场占有率和竞争优势系数都低于全国平均水平,明显处于市场劣势和竞争劣势;尤其是科技含量较高的电子及通讯设备制造业和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机械制造业,无论是市场优势,还是竞争优势,在全省都排倒数第一至第三。这种状况,不仅对我省当前的制造业竞争力产生一定负面影响,而且将对我省制造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及现代化进程产生不良影响,应引起高度重视。

综上所述,从市场占有率、竞争优势系数和产出规模三方面综合考虑(市场占有率或竞争优势系数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且增加值构成高于全省行业平均水平),河北省在全国同行业中具有一定竞争力的优势行业是: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制造业、食品制造业、皮革、毛皮、羽绒及其制品业、造纸及纸制品业、木材加工及竹、藤、棕、草制品业、橡胶制品业、食品加工业、医药制造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饮料制造业、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纺织业等12个行业;上述行业多数属于传统产业,总量处于供过于求的状态,因此,对这12个优势行业应针对不同行业的特点,重点通过技术创新,优化产品结构,进一步巩固提高其竞争力,以带动全省制造业竞争力的提高。而对于电子及通讯设备制造业、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机械制造业、专用设备制造业等行业,虽然目前竞争力较弱,但由于这些行业科技含量较高,未来成长空间较大,因此,也应给予较多关注,选好突破口,培育竞争优势。

3.2河北省制造业行业竞争力动态分析

为了进一步分析河北省制造业行业竞争力,根据资料的可比性和可获得性,现将2000年作为报告期,1993年作为基期,对河北省制造业行业竞争力的有关指标加以比较,以观察实行市场经济体制以来,河北省制造业行业竞争力的变动趋势。

3.2.1市场优势动态分析

河北省工业市场占有率,2000年为4.07%,同1993年的4.08%相比,变化不大;而制造业市场占有率,2000年为3.69%,同1993年的3.86%相比,降低了0.17个百分点,表明我省制造业在全国的市场优势呈下降趋势。在制造业28个行业中,2000年比1993年市场占有率上升的行业共有12个,占行业总数的43%,不足二分之一。按上升的百分点降序排列,依次为:食品制造业(3.43)、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2.78)、皮革、毛皮、羽绒及其制品业(2.69)、木材加工及竹、藤、棕、草制品业(2.49)、医药制造业(2.20)、饮料制造业(1.28)、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0.85)、食品加工业(0.68)、石油加工及炼焦业(0.47)、纺织业(0.20),造纸及纸制品业(0.18)、非金属矿物制造业(0.03)。在河北省制造业水平分析中提出的12个优势行业中,除了橡胶制品业和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以外,其余10个行业的市场占有率均有不同程度的上升,其中,食品制造业、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皮革、毛皮、羽绒及其制品业、木材加工及竹、藤、棕、草制品业、医药制造业、饮料制造业6个行业上升了1个百分点以上,市场优势上升明显。用EXCEL绘图,可以更直观地看到河北省优势行业的市场优势变动趋势。(见图1)。

附图

3.2.2竞争优势动态分析

河北省工业竞争优势系数,2000年为0.9257,比1993年的0.8754上升了5.03个百分点;制造业竞争优势系数,2000年为0.8783,比1993的0.8654上升了1.29%;制造业28个行业中,2000年比1993年竞争优势系数上升的有20个,占行业总数的71%,超过三分之二,表明全省制造业整体竞争优势有所上升;按上升率(百分比)降序排列,超过10%的行业有13个,依次为:皮革、毛皮、羽绒及其制品业(121.92%)、食品制造业(73.49%)、食品加工业(39.33%)、石油加工及炼焦业(33.35%)、造纸及纸制品业(29.2%)、饮料制造业(25.72%)、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24.22%)、电子及通讯设备制造业(23.95%)、纺织业(17.68%)、木材及竹、藤、棕、草制品业(16.71%)、金属制品业(15.77%)、家具制造业(14.30%)、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13.20%),上述行业竞争优势上升明显。在我省11个优势行业中,除了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下降以外,其余10个行业的竞争优势系数都上升了,其中,食品制造业、皮革、毛皮、羽绒及其制品业、木材及竹、藤、棕、草制品业、饮料制造业、造纸及纸制品业、纺织业6个行业的上升率超过10%。用EXCEL绘图,可以更直观地看出河北省优势行业的竞争优势变动趋势。(见图2)

附图

3.2.3竞争力综合动态分析

将市场优势和竞争优势的变动综合起来分析,河北省制造业市场份额2000年比1993年降低了4.4%,竞争优势系数上升了1.48%,因此,从总体看,河北省制造业的竞争力长期以来几乎没有得到提升。从制造业内部各行业来看,按性质不同可分为4种类型(见表8):

表8河北省制造业竞争力动态分类表(1993-2002年)

附图

注:带者为河北省制造业中的“优势行业”。

4结论及建议

通过对河北省工业竞争力的现状、动态变化以及横向对比等实证研究,可得出以下几点重要结论:

4.1从总体看,河北省2000年工业品市场占有率为4.07%(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全国排名第7位;竞争优势系数为0.93(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全国排名第10位;从纵向看,2000年比1993年,市场占有率降低了1个百分点,竞争优势系数提高了5个百分点,综合竞争力有所提高,但近三年市场占有率和竞争优势系数均处于下降态势;从横向看,与邻省山东、与东部沿海先进省市差距较大且有扩大趋势;河北省工业整体竞争力在全国处于中等偏下水平,绝对竞争优势处于下降态势。因此,优化工业结构,提升工业竞争力,是加速河北省工业化进程的当务之急。

4.2从河北省工业的竞争力结构看,公用业的竞争力水平最高,市场占有率为7.29%,竞争优势系数为1.61;采掘业次之,市场占有率为4.60%,竞争优势系数为0.92;制造业竞争力水平最低,市场占有率为3.69%,竞争优势系数为0.88;产值比重占80%以上的制造业缺乏市场竞争力,缺乏在全国市场上具有强大竞争优势的产品和企业,是导致河北省工业竞争力较低的主要原因。因此,加强制造业的市场优势和竞争优势,是提高河北省工业竞争力的关键。

4.3从制造业内部来看,主要存在三个问题:

其一,河北省制造业中的优势行业,主要分布在冶金、食品、医药、建材、化工、纺织、轻工等技术含量和生产率较低的传统产业中,而分布在技术含量和生产率较高或未来具有高速增长趋势的行业很少,这是导致河北省制造业竞争力长期以来难以提高的重要原因。因此,优化制造业结构,培育企业核心能力,是提高河北省制造业竞争力的关键。

其二,作为河北省制造业发展的工作母机的机械电子工业,市场占有率和竞争优势系数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且呈动态下降趋势;尤其是技术含量较高的电子及通讯设备制造业,其市场占有率和竞争优势系数在全省28个行业中分别为倒数第一、第三,其竞争优势系数尚不足全国平均水平的二分之一,明显处于竞争劣势,这不仅对当前河北省制造业竞争力有一定影响,更重要的是,可能会对河北省制造业结构的优化升级以及推进河北省工业化进程产生严重的不良影响。因此,应选好产品和技术突破口,加强与信息产业部13所和54所的合作,发挥省所合作优势和环京津优势,使其融入京津同行业的产业链中,着力培育行业竞争优势。

其三,河北省支柱产业中的医药、建材、化工、纺织、机械等多个行业的竞争优势系数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从而对全省制造业的竞争力产生较大的不良影响;因此,应通过技术创新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和产品结构调整,重点加强这些行业的竞争优势。

4.4从外部环境来看,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使得21世纪的世界制造业面临深刻的战略性重组,凭借广阔市场和廉价劳动力,中国已经成为世界制造业大规模转移和抢滩登陆的一个重要阵地。能否顺应便全球化的浪潮,抓住WTO的历史机遇,制定相应策略,推进河北省制造业的发展,是影响我省社会经济现代化进程的重要环节。我省制造业要充分利用当前国际产业结构调整和转移的机遇,通过承接发达国家和地区的产业转移,提高制造业的技术和管理水平,使其切实成为经济增长的主要源泉和现代化的主要物质基础。

【参考文献】

[1]武义青、顾培亮.竞争优势测定的一种新方法[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1,(5).

[2]河北经贸大学课题组.河北工业竞争力报告[J].河北经贸大学学报,2002,(1).

第3篇

涉及有色金属冶炼、医药制造、非金属矿物制品、交通运输、电气、电子设备制造、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农副食品加工等21个产业,市制造业共有规模以上工业企业68户。年底,全市制造业完成工业总产值99亿元,占全市规模工业总量的52.2%同比增长94.9%实现增加值21.4亿元,占全市规模工业增加值49.2%同比增长80.2%实现主营业务收入91.6亿元,同比增长202.4%税金总额2.1亿元,同比增长91.2%利润总额1.1亿元,同比增长252.6%其中:有色金属冶炼产值11.9亿元,占20%医药制造产值22.9亿元,占8%非金属矿物制品产值22亿元,占6.5%交通运输、电气、电子设备制造产值20亿元,占6%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产值9.8亿元,占5.2%农副食品加工产值8.2亿元,占4.1%总体看,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拉动作用显著。多年来一直是工业经济增长的主动力,市制造业涵盖了六大优势传统产业。总产值占全市工业50%以上,增加值占全市工业45%以上,对全市GDP拉动达20个百分点以上。

二)增长态势强劲。市规模以上工业制造业的工业总产值由20亿元增加到去年的近90亿元,工业增加值从4亿元增加到近24亿元,均翻了两番多。其中,农副产品加工、木材加工、化学原料、橡胶制品、金属制品和工艺品等六个产业年均保持80%以上的增长速度,电子设备制造业去年增速高达10倍以上。

三)聚集效应明显。发展区域相对比较集中,市制造业的大多数产业属于劳动密集型。目前洛南钼业、山阳钒业、柞水钢铁和中药、食品产业集群渐成规模,全市年产值过亿元的企业达25户,初步形成了以现代材料、生物医药、绿色食品和矿产建材为主体,具有特色和比较优势的工业体系,特别是太阳能电池为主的电子设备制造产业,已成为经济区内重要的太阳能光伏产业生产基地之一。

四)产品质量提升快。培育了一批名牌产品。香菊、必康、欧柯、泰华等5户重点制药企业有42个剂型、268个品种通过了GMP认证,通过积极实施品牌战略。盘龙牌”盘龙七片(酒)东秦牌”香菊片被评为省名牌产品,列入国家中药保护品种;金丝源牌”核桃油、花生油,博汇牌”核桃软糖,双山牌”商南乌龙茶、商南泉茗等一批产品获省级名牌产品称号。

二、下一步工作设想

加快建设现代材料工业基地、现代中药产业基地、最佳生态旅游基地和优质绿色食品基地,市加快推进率先突破发展的关键时期。将在”发展的良好基础上。努力把我市建成第二生活区、经济区生态发展示范区、全国循环经济示范区,推动经济社会由初级发展向科学发展转变,由全面发展向区域特色发展转变,由资源依赖型向创新驱动型转变。围绕全市发展目标,末,工业总产值和工业增加值必须要实现“两个翻两番”分别达到900亿元和260亿元;工业增加值占全市GDP40%以上,对财政收入的贡献达到60%以上。按照这一总体目标,市先进制造业发展将以加快转变发展方式为主线,以集群化、园区化为统领,以培育拓展产业和发展循环经济为龙头,以项目建设和产业品牌创建为抓手,努力推动转型升级,把建设成为新兴工业集聚地、经济区域分工协作体系的产业对接点。

一)以发展循环经济为主线。着力推动工业经济优化升级。按照“立足资源优势、突出区域特色、实现产业对接、形成产业集群、构建产业基地”思路,做大做强现代材料、生物医药、绿色食品等优势特色产业,着力培育新能源、新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增强制造业整体实力和竞争力。末,形成太阳能光伏2个产值200亿元的产业集群,形成铁、钼、钒、锌等4个产值200亿元的产业集群,形成镁、石墨、绿色食品等1个产值50亿元的产业集群,形成黄金、氟材料、钾长石、新型建材、现代中药、汽车零部件等6个产值20亿元产业集群。

二)以产业园区建设为抓手。全力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坚持把园区化、集群化作为工业经济发展的主攻方向,把园区建设作为“工业发展的重点,全力打造工业经济集中区,加快新型工业化进程。末,把商丹园区打造成工业经济的核心区和国家级循环工业经济示范区,把各县工业集中区建成特色明显、优势互补、品牌彰显、贡献突出的新的经济增长极,使园区经济成为工业发展的主要形态,产值占全市工业的60%以上。

第4篇

物联网是新一代信息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特征是通过传感器等方式获取物理世界的各种信息,从而提升对物理世界的感知能力,实现智能化的决策和控制。我国政府对物联网发展给予了高度重视。早在1999年中国科学院就开始研究传感网;2009年,总理做出指示,要在无锡建立中国的“感知中国”中心;2010年,国务院将物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纳入战略性新兴产业。

物联网行业应用需求广泛,随着物联网技术的推广,目前,在安防、电力,交通,物流、医疗、环保等领域已经得到应用,且应用模式正日趋成熟。在安防领域,视频监控、周界防入侵等应用已取得良好效果;在电力行业,远程抄表、输变电监测等应用正在逐步拓展;在交通领域,路网监测、车辆管理和调度等应用正在发挥积极作用;在物流领域,物品仓储、运输、监测应用广泛推广;在医疗领域,个人健康监护,远程医疗等应用日趋成熟。除此之外,物联网在环境监测、市政设施监控、楼宇节能,食品药品溯源等方面也开展了广泛的应用。

生活物联

在我国,通信、IT等领域对物联网介入较早,在家电领域,海尔走在前列。在物联网家电的市场化推广和应用仍处于推广初期,海尔做了很多的探索,比如具有能自动给手机发短信的智能安防功能的空调,能自动检测食物储备的冰箱,能控制家电、电灯和窗帘的电视机。通过电视触摸屏控制平台,就可以对家中的各种电器进行控制,用户可以查看冰箱当前工作状态并在电视触摸屏上调节温度,或者控制灯具的开关等,此外还可以预先设置家中各种电器的开始工作时间,并同步开启家中的安防系统。一旦有外人闯入或者发生异常,该系统可以通过短信或电话方式向用户报警。

2010年,海尔在年初推出了全球首台物联网冰箱,然后又推出融合物联网与互联网功能的全球首台“无尾电视”,当年4月又宣布全球首台无氟变频物联网空调研制成功。这些产品的推出与组合,形成了海尔的U-home物联网家庭。

其中,物联网冰箱,用射频自动识别技术,使得冰箱和物体之间能够识别。从使用上看,物联网冰箱与冰箱里的食品实现了自由对话,提高了人类对食品的管理与应用。从技术上看,它是各类传感器和现有的“互联网”相互衔接的一种新技术,是对“互联网”技术的延伸。现在,物联网已开始不断地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消费习惯。物联网冰箱不仅可以储存食物,而且可以通过与网络连接,实现了冰箱与冰箱里的食品、与超市的食品、与人类之间自由沟通。同时,它还带有网络可视电话功能、浏览资讯、播放视频等多项生活与娱乐功能,让原本属于生活电器的冰箱成为一个娱乐中心。

由此可见,物联网时代,企业的销售模式,也将转变为销售解决方案,原来是单纯地卖洗衣机、冰箱等电器,进入物联网时代后,海尔销售的不仅是产品,还有洗衣服和储存食物等解决方案。海尔力求通过全力介入物联网。由产品制造商转型为物联网方案服务商。寻求一个全新的发展空间。

生活物联网是应用最广泛的物联网,也是最需要推广的物联网。生活物联网将能大大改善人们的生活质量,推动人们的生活方式的变革。

工程物联

在“十二五”期间,我国将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更加注重经济质量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亟需采用包括物联网在内的新一代信息技术改造升级传统产业,提升传统产业的发展质量和效益,提高社会管理、公共服务和家居生活智能化水平。巨大的市场需求将为物联网带来难得的发展机遇和广阔的发展空间。

物联网在制造业领域,主要是通过RFID、仪器仪表、工业控制等技术实现对工业全流程的“泛在感知”,并以此为基础实施优化控制,来达到提高产品质量和节能降耗等目标。通过以物联网为代表的信息领域革命技术来改造传统制造业,是我国制造业升级发展的迫切需求和必由之路,物联网的发展将极大的促进制造业“两化融合”的发展。

对于制造业对物联网的认知,北方重工CIO王驰认为,物联网即不是空中楼阁,高不可攀,也不是传统技术的重新包装,而是技术创新、思维创新、应用创新的结合与升华,是社会发展的必然。物联网虽然是一个已探明储量的巨大金矿,但参与者应该结合自身特点和优势寻求技术和应用的最佳切入点,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物联网发展虽然以应用为驱动,但其应用的核心却不在物联,而在于物联之后的内生价值,应该充分体现其所倡导的物连性、移动性、智能性、创新性和增值性。装备制造业的特点和发展需求决定了其必将成为物联网发展的最佳应用领域和切入点,同时也将成为最有可能率先取得成功的物联网应用范例。

王驰表示,物联是一种手段,其目的是提高新价值,物联网也并非单纯纯学术问题,关键还需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来提升自身的价值。当前两化融合的重点应该是在装备制造业。装备制造业设备的作业地点大多非常偏远,交通环境恶劣,有很多作业现场即使利用现在最先进的交通工具。技术人员也需要5至7天才能抵达现场。由于用户的技术人员能力有限,现场一旦出现故障只有停机。这对于时间就是金钱的用户来讲,损失少则上百万,多则上千万。

第5篇

关键词:传统制造业;企业;自主创新

一、浙江省传统制造业发展的现状、特点与问题

1.浙江省传统制造业的发展阶段

经过农村工业化阶段(1979-1991年)、全面工业化阶段(1992-2001年),浙江在新型工业化阶段(2002年~2010年)中后期基本形成以纺织、轻工食品、冶金、建材、化工五大领域为主体的传统制造业格局,以装备制造业、高技术产业和临港重化工业为主的新兴产业发展实现快速成长。

2.传统制造业的主要发展情况及地位

(1)传统制造业是浙江工业产业的主体。浙江以电子信息、生物医药等为代表的高新技术产业,汽车制造、船舶制造等为代表的先进装备制造业以及物联网、新材料、节能环保等为代表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但纺织服装、轻工食品等传统优势产业依然是浙江工业经济的主体。

(2)块状经济是传统制造业的主要产业组织形式。块状经济是浙江工业发展的特色和优势,在全省发展经济、吸纳就业、开辟税源、扩大出口等方面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2008年,全省共有年销售收入200亿以上的块状经济26个。其中,14个传统制造业领域的块状经济实现销售收入7435.6亿元,占26个两百亿级块状经济的59.0%。

(3)传统制造业是民营企业发展的优势领域。民营经济和大型企业集团的不断发展壮大是浙江省经济的显著特点之一,传统制造业是半数以上的民营企业和大中型企业所从事的产业领域。2009年,全省工业领域的民营企业共有41969家,其中有58.2%的企业分布在五大传统制造业领域;民营企业共实现工业总产值17804.88亿元,其中59.1%来自于五大传统制造业领域。

(4)传统制造业是出口贸易快速发展的支撑力量。浙江省是全国闻名的外贸大省,传统制造业对浙江省出口强劲复苏起到了积极作用。从经济总量规模上看,2009年浙江省五大传统制造业实现出货值4466.44亿元,占全省工业企业对外出口总额的52.5%;纺织服装类等传统制造业仍占据优势,共出口2378.4亿元,占浙江出口总值的28.0%,而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占全省出口总值的比重仅为7.4%。

3.传统制造业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

近年来浙江省传统制造业转型升级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大部分传统制造业还存在明显的层次低、结构散、创新弱、品牌小的低端化锁定倾向。主要表现为:产业升级较为缓慢、产品附加值较低、要素制约压力不断加大三个方面。从制造业劳动生产率来看,2009年浙江省单位从业人员的平均工业总产值为48.8万元/人,低于山东制造业的71.3万元/人、江苏制造业的69.0万元/人。从五大传统制造业的工业产值利润额来看,2009年浙江省五大传统制造业的每百元工业产值的平均利润额为8.3元,低于全省工业平均水平的8.86元,低于广东五大传统制造业的9.78元、山东五大传统制造业的9.54元、江苏五大传统制造业的8.88元。

二、传统制造业改造提升的发展思路、重要任务及重点领域

1.发展思路

把握“后危机时代”全球经济、技术发展的新趋势、新动向,坚持科学发展观,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目标,以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为核心,以研究开发、集成应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为手段,以加强技术创新、产品创新、品牌创新、管理创新、人力资源开发创新、节能减排方式创新为重点,坚持分类指导,突出重点任务和重点技术领域,坚持走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的新型工业发展道路,努力推进全省传统制造业改造提升、传统企业转型发展以及出口结构优化调整。

2.重点方向

要在技术创新、产品创新、品牌创新、管理创新、人力资源开发创新、节能减排方式创新六个重点方向加强创新。加强技术创新。充分利用省内外科技和人才资源,加快建设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结合的区域创新体系。加强产品创新。全面提升产品品质,抢占价值链高端地位,在“专、尖、新、特”上做文章,做专业化精品、尖端化精品、时代化精品、特色化精品。加强品牌创新。深入推进品牌战略,支持创建知名品牌、区域名牌,深入推进标准化战略。推进管理创新。发挥企业家在传统工业企业管理创新中的核心作用,推进企业管理创新、业务创新、开放创新。加强人力资源开发创新。在全省所有企业中分别由省、市、县(市、区)分级分批开展企业家增强创业创新和现代经营管理能力轮训,提高企业家队伍素质。加强节能减排方式创新。深化工业循环经济试点活动,减量、循环、高效利用资源,创建循环型产业集群、工业园区和企业。

3.重要任务

(1)原材料工业领域传统制造业改造提升的重点任务。严格行业准入。严格执行国家行业准入条件,制定实施地方性行业准入条件。建立健全落后产能退出机制,建立落后产能界定标准。加强技术改造。以质量品种、节能降耗、综合利用、环境保护、安全生产为重点,加快推进原材料工业技术改造。发展循环经济。按照减量化、资源化和再利用原则,大力推进原材料工业发展循环经济,提高资源综合利用水平,保护环境,促进原材料工业可持续发展。

(2)消费品工业领域传统制造业改造提升的重点任务。推动产业集中。推动行业整合,鼓励行业龙头骨干企业采取联合、购并、控股等方式实施企业间、企业与科研院所间的资产重组。建设品牌渠道。引导和支持企业创立自主品牌,努力培育形成区域品牌。着力推进行业龙头骨干企业自有营销、独占性网络建设,大力发展专业市场、电子商务、展示平台等共享式营销网络。强化工业设计。建立面向长三角乃至全国的重大技术创新平台,促进一流人才和科技资源等高端要素集聚,如依托浙江大学、省科技创新基地,规划建设“长三角创意产业走廊”,辐射整个长三角地区。强化产品安全。以食品、家具、玩具和装饰装修等涉及人民群众身体健康的行业为重点,加强质量管理,完善标准和检测体系,打击制售假冒伪劣产品的违法行为,保障产品使用和食用安全。制定消费品工业企业诚信体系建设指导意见,开展消费品企业诚信体系建设试点工作。跟踪评价消费品工业企业诚信体系建设指导意见贯彻实施情况,及时修改完善相关规范和标准。

4.重点领域

(1)纺织产业。加快调整化纤产品结构,提升纱线及纺织面料生产技术水平,大力发展产业用纺织品,推动印染业的发展与清洁生产相融合,创建丝绸行业新优势,以设计和品牌推进服装服饰产品升级,加快发展纺织装备制造业.

(2)轻工食品产业。轻工产业以食品、造纸、塑料、皮革、家电、日化、照明电器、缝纫机、轻工装备等行业为重点,通过技术改造、自主创新、节能减排、淘汰落后、品牌建设、兼并重组,促进产业升级,使生产规模、创新能力、技术装备水平和市场竞争力取得突破性进展。

(3)冶金产业。优化钢铁产品结构,做强做精不锈钢产业,积极发展优特钢,巩固提升铜加工制造业,加快发展轻有色金属加工业,培育发展有色金属新材料。

(4)建材产业。推进水泥产业节能技术改造,支持发展特种玻璃,加快功能型、环保型和新型装饰陶瓷产品的研究开发,提升浙北玻璃纤维工业生产基地,发展技术含量高、节能环保、高性能新型建筑材料。

(5)化工产业。通过技术改造、自主创新、扶优扶强、节能减排、限制淘汰落后,提高中高档产品比重、促进产品升级换代,重点提升发展精细化工产品、化工新材料、化学原料药、基础化工原料、农用化学品,做精做优化学工业。

三、保障措施

1.贯彻落实相关政策,加强政府引导与扶持

积极落实各项政策。积极贯彻落实国家“调结构、扩内需、保增长”政策措施,把握政策措施的指引方向,争取更多的国家扶持资金,引导企业走以质取胜和集约化、多元化发展路子,提升传统制造业竞争力和企业技术水平。加强组织与协调。要充分发挥政府的引导和扶持作用,为传统制造业增强创新能力、促进改造升级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2.加快产业资源重组,积极培育一批龙头企业

鼓励产业资源重组。重点抓好146家龙头骨干企业培育工作,鼓励龙头骨干企业进一步做大做强。培育新增一批龙头企业。创新合作机制,加大招商选资力度,创新工作机制,积极培育一批拥有核心自主知识产权、创新优势明显的成长型企业,推动企业上规模、上档次、上水平,成为龙头企业。

3.建设公共创新平台,大力增强创新载体建设

推进块状经济向现代产业集群转型升级。深入抓好42个块状经济向现代产业集群转型升级示范区建设工作,实施 “六六工程”,加快形成产业集群国际竞争优势。推进公共创新平台建设。继续推进公共创新平台比选工作,增选一批基础研究扎实、成果转化好、支撑效果明显的公共科技创新平台,努力增强服务传统制造业企业从研发、中试到产业化各阶段创新需求的服务能力。

4.改进信贷金融支持,不断完善投融资体系

加强风险投资与企业对接。充分发挥风险投资资金对风险投资资本的引导、示范作用,搭建风险资本与优质企业的对接平台。健全信用担保体系。探索科技银行建设,开展知识产权和非专利技术等无形资产质押贷款试点,进一步推进企业科技创新资源转化,鼓励企业积极创新。积极鼓励上市融资。推动企业到国内主板、中小板上市融资,鼓励有条件企业到海外市场上市融资。

5.突出企业创新主体,继续推进产学研合作

强化企业的自主创新主体地位。鼓励企业建设各类研究开发机构、重点实验室和试验基地、博士后科研工作站。进一步强化产学研合作。鼓励企业采用委托研究、共同开发、有偿使用等形式,加强同国内外高校和科研机构的研发合作。

6.加强人才培育引进,不断夯实创新人才基础

培育和引进高端技术人才。积极贯彻《关于加强高层次人才引进工作的若干意见》,及时、足额地落实各项奖励、优惠政策。引进和培养创新型管理人才。继续推进“企业家素质提升计划”,完善分配激励机制,采取股权、期权等方式激励管理人员。培养一批高素质产业基础人才。鼓励企业以外包的形式,委托学校或专业机构进行企业员工在职培训。

7.加快实施两化融合,大力提升企业管理水平

提升企业管理信息化水平。鼓励和引导企业广泛应用信息技术,逐步提高企业的信息化水平。积极推广企业资源管理信息系统、电子商务。鼓励企业探索新的管理模式。深入实施企业精细化管理“5111”工程,总结推广先进的管理经验和管理创新成果。

第6篇

关键字:制造业;集聚;沿海省份;非沿海省份

一、中国制造业在地理上的集中程度

随着非国有企业的迅猛发展,中国制造业企业个数也呈现了快速发展的趋势,同时这些厂商的地理分布在整个制造业布局中始终占据着很重要的位置。在区位选择上,由于制造业投入高产出高的特点,因此制造业的选址更加会偏向于接近上下游厂商附近,以缩减中间运输成本。另外,制造业本身对地方财政的高贡献率也使其在选址上不得不考虑中央及地方政府的政策扶持。

Amiti and Wen(2001)通过测算三位数制造业在不同区域上的基尼系数,来考察制造业在区域上的集聚程度。基尼系数通常是用来度量收入不平等及生产在地理上的集中程度。测算基尼系数的公式如下:

其中sij、sik是省份j和省份k在工业I中所占的分额,n是省市自治区的个数,si是各省份在制造业I中所占份额的均值。

计算出来的制造业的区位基尼系数值以递减的顺序排出,除去个别年份的个别行业,大部分的数据是完整的。制造业区域集聚程度较高,GINI系数值>0.5的产业就超过了77%以上,仅在2003年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的GINI值只有0.39,并未达到出现集聚现象。同时,保留每个制造业最大份额和第二大份额的省份,其中结果显示,绝大多数制造业中,占最大份额的省份基本都是沿海省份,如上海,山东,江苏,广东。

通过上表,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第一,以上结果与标准的Heckscher-Ohlin模型结果一致。例如一些高度地方化的产业是依靠独特的自然资源的分布,因此这些制造业产业地理分布高度集中。

第二,相对区域定位自由的产业一般都集中于沿海地区。基尼系数大于0.58以上的产业占有最大份额以及第二大份额的省份都是沿海地区,大致包括广东,山东,江苏,浙江,上海,辽宁,可能究其缘由还是因为这些产业具有低交易、运输成本的特点。

第三,比较数据测算结果,得出:

(1)学术上一般认定GINI系数>0.5的情况下,可以推断某行业存在较为显著的集聚现象的特征。由此可推,自2000年到2011年,超过42%的制造业在地里分布上集中度较大。且这些制造业GINI系数平均上升9.94%。最为显著的产业是有色金属冶炼制品业,上升幅度达到了27.12%。相反有11个制造业逐渐趋于分散,GINI系数平均下降了5.81%,最为显著的产业为石油加工业,下降达到13.04%。直到2011年,山东,江苏,广东三省成为绝大多数制造业高度集中所在地。

(2)医药产业,化学纤维产业,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它电子设备制造业,GINI系数自2002年涨幅明显,且一直呈上升趋势。2005,2006,2007年增长特别迅速,例如医药业的区位最大份额的省份从广东逐渐转移到山东、江苏,几年的趋势都基本平稳。

(3)农副食品加工业,纺织业,造纸及纸制品业,非金属矿业,金属制品设备制造业,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机械制造业,这八个产业通过曲线图中显示为先上升后下降的波动趋势,并且达到最高的年份大致保持在2005,2006,2007三个年份。

二、我国制造业产业转移特征分析

(一)我国制造业转移的行业特性分析

本节参考中山大学舒元和徐现祥教授的做法,测算平均转移幅度,以此来分析2000年到2011年期间我国制造业转移趋势。平均转移幅度公式为:

平均转移幅度=(2011基尼系数-2000基尼系数)/12

按照理论的公式测算,本文得出以下结论:

(1)总的看来从2000年到2011年期间我国制造业行业的区位基尼系数出现了一定趋势的变化。在考察的21个行业中,平均转移幅度小于0和大于0的行业基本各占一半,我们可以推断认为我国制造业结构正在寻求最优化发展。

(2)通过传统制造业的平均转移幅度在排名上不具有显著特征,处于中位,并不具有显著的区域转移趋势。例如典型的传统制造业-纺织业,饮料,食品制造业,转移趋势之所以并不明显,可能和传统制造业的特点有关,当投诉要素主要集中在基础劳动力时,随着产业发展的日渐成熟,产业结构相对成型,企业不会轻易选择转移区域来达到成大的盈利,因此转移幅度便会相对较小。

(3)高技术密集型行业(如专用设备制造业、通信设备、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通用设备制造业、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机械制造业)平均转移幅度排名相对落后。其主要的缘由为依靠加大的工业基础本经的高技术产业,其转移成本巨大,不但需要强大的人力成本支持,同时需要技术科研力量的配套支持,因此其转移起来难度较大。

(4)一些高污染或重化工行业(如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金属制品业、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化学纤维制造业)的平均转移幅度排名却相对较前。处在排名前列的行业,反而会展现出明显的区域转移能力。例如平均转移幅度最为显著的化学纤维制造业,分析这些高污染企业,必须结合其本身的性质。随着当代政府越来越关注绿色经济,人民生活越来越注重健康品质,高污染企业是无法在这样的环境中与他们生存融洽的,只有随着地方政府的政策方针,逐渐开始寻找适合此产业发展的地区进行转移。

(二)我国制造业转移的区域特征分析

当可以判定我国制造业已经出现了一定的区域转移后,文中接下去就有必要得出转移的方向,及转移的特征。因此,本节针对我国制造业区域转移的特点展开讨论,这里采用动态集聚指数来测算我国制造业的转移方向。计算公式为:

Sit表示产业i整体工业总产值平均增长速度;Sijt表示产业i在j地区工业总产值的平均增长速度;其中qij0和qijt代表产业i在j地区期初和期末的工业总产值;j=1,2…n,表明有n个地区。如0≤A ijt≤1,说明产业i在j地区增长速度在平均水平之下;如A ijt≥1,说明j地区产业i的增长速度在平均水平之上,产业i往j地区快速集聚;如Aijt

这里选择2000年到2011年的工业总产值计算27个省的21个制造业行业的动态集聚指数,同时对集聚指数大于1的省份按沿海还是非沿海分类进行了整理(见表一)。

表一 动态集聚指数大于1的省份

资料来源:根据中国工业经济统计年鉴(2001-2012年)计算得到

通过分析上述数据可知如下结论:

(1)通过数据发现,指标为正且大于1的较多,可以说明我国多数制造业规模还在逐渐扩大,行业集聚仍在继续。在2005-2011年期间,沿海地区动态集聚指数>1的次数有83次,非沿海地区>1的次数有198次。同时,转移的区域特征逐渐浮现,其方向逐渐转向非沿海地区。

(2)高污染的产业,如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金属制品业、石油加工等,也出现向非沿海地区转移的现象。高技术密集型行业如专用设备制造业、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它电子设备制造业、通用设备制造业等在沿海地区有一定程度的发展,比如河北,江苏,辽宁,但并没有出现明显的集聚优势,反而不少非沿海地区有表现出一定的集聚优势,比如河南,湖南,安徽,湖北。

为了证明上面的结论,通过计算了我国沿海和非沿海两个地区,27个省份,28个制造业工业总产值在全国的占比和各市的制造业工业总产值的年均增长率来了解非沿海城市与沿海城市的变动情况。

我们可以发现,我国制造业在2005到2011年间制造业工业总产值沿海地区远高于非沿海地区,这也就充分证明了第二节中的结论,大部分产业的最高,第二高份额,大多集中在广东,山东,江苏等沿海省份。而根据图五,明显看出,这些年,非沿海省份的制造业工业总产值的增长率都高于沿海城市,因此可以说,05到11年,非沿海省份在抓紧发展制造业,也因此我们会在第四节中得出非沿海省份的区域集聚指数大于1的个数要远远大于沿海省份,此结论也刚好解释了我国制造业转移有鲜明的区域特征,并且转移还存在一定的方向性-向非沿海地区转移的行业增多。得到的结论与前文结论相符。

因此,从上述的研究发现,我国制造业在进行缓慢的区位移动。地方政府在选择产业发展时,应该更加注重本地区的外在因素,而不是现有的资源水平。随着制造业的区位移动,沿海城市应逐渐脱工化,将自己的比较优势更好的发挥到优势产业上,在绿色的环境下,创造出绿色的产业发展。

参考文献:

[1] Amiti, M. Wen. M. New Trade Theories and Industrial Location in the EU: A Survey of Evidence, Oxford Review of Economic Policy,1998,14(2),45-531.

[2] Krugman. Increasing Returns and Economic Geography.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1991,483-499.

[3]王业强,魏后凯. 产业特征、空间竞争与制造业地理集中--来自中国的经验证据[J]. 管理世界. 2007(04)

[4]魏后凯. 大都市区新型产业分工与冲突管理--基于产业链分工的视角[J]. 中国工业经济. 2007(02)

[5]陈良文,杨开忠. 地区专业化、产业集中与经济集聚--对我国制造业的实证分析[J]. 经济地理. 2006(S1)

第7篇

一、东北工业的区域分工特点及优势行业分析

(一)测定产业区域分工状况的基本方法

分析区域分工优势常用区位商来测定。区位商分析可以通过测定各产业部门(行业)在各地区的相对专业化程度来间接反映区域间经济联系的结构和方向。常用的测定指标有产值(销售收入、增加值)等。其计算公式为:

区位商(LQ)=(某地区A部门产值/该地区全部产值)/(全国A部门产值/全国全部产值)

一般说来,LQ>1,表明A产业在该地区专业化程度超过全国,产品自给有余,属于地区专业化部门,LQ值越大,专业化水平越高,产品输出越多。LQ=1时,表明该地区A产业的专业化水平与全国相当,产品基本自给自足。LQ

(二)东北工业行业的区域分工特点

我们运用2003年的数据对东北整体和分省的工业大、中类行业的LQ值进行了分别测算,并与用1990年数据测算的大类行业(无中类行业详细数据)进行了对比,总结特点如下:

1.东北具有分工优势的行业不多,主要集中在资源开采和资源初加工领域

在39个工业大类行业中,LQ>1的行业有12个,占30.8%。其中,具有明显区域分工优势的行业(LQ>2)仅有石油和天然气开采、石油加工和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3个行业。在12个具有分工优势的行业中,除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和医药制造业外,其余10个行业都属资源开采和资源初加工行业。

分中类行业看,东北185个中类行业(有6个中类行业东北没有分布)中,LQ>1的行业有49个,占26.5%。其中,具有明显分工优势的行业有19个。49个行业中,有近2/3的行业属于资源开采和资源初加工行业。

2.制造业大多数行业在区域分工中处于不利地位

制造业30个大类行业中,LQ>1的行业只有6个,而LQ

3.多数工业行业在区域分工中的地位有所下降

1990―2003年间,东北工业39个大类行业中,LQ值上升的行业只有11个,根据上升幅度依次为:黑色金属矿采选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燃气生产和供应业、水的生产和供应业、石油加工业、农副食品加工业、电力工业、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饮料制造业、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其他采矿业。其余28个行业LQ值都有不同程度的下降,电子通信设备、仪器仪表、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等高技术产业和多数轻纺工业行业降幅较大。

4.行业效益状况与分工优势有密切关系

除少数行业外(如电力、水等受价格限制影响),大多数行业的经济效益状况与分工优势的高低有密切的正相关关系。

(三)值得关注的优势行业

综合考虑各行业LQ值、LQ值变化趋势、行业在当地工业中的比重以及行业的性质,我们认为以下行业在东北今后的工业发展中值得重点关注和扶持:

大类行业: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石油加工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医药制造业、电力工业、农副食品加工业、煤炭开采和洗选业。通用设备制造业、化学工业、专用设备制造业虽然目前没有区域分工优势,但在东北工业中的比重较高,LQ值与1也比较接近,仍值得重点关注和扶持。

中类行业:产值比重较大的天然原油和天然气开采、精炼石油产品的制造、汽车制造、钢铁、基础化学原料制造、电力生产与供应、航空航天器制造、煤炭开采洗选、植物油加工等值得重点关注。

二、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几点政策建议

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的策略问题涉及到许多方面,在这里我们不打算对诸如制度安排、优惠政策、民俗民情、投资力度等方面的问题进行探讨,只是在上文分析的基础上,对与结构调整有关的问题提几点建议。

(一)加快国有企业改革步伐,适度降低国有经济比重

改革开放以来,国有企业的发展状况是有目共睹的。2003年,东北国有工业资产占东北工业(规模以上,国有含控股,下同)的74.4%,产值占67.5%,利润占81.8%,表面上看,国有工业的经营状况很不错,但如果把石油开采这一行业撇开看,剩下的国有工业资产占东北工业的65.8%,产值占57%,而利润仅占16.9%,且主要集中在汽车、电力、石油加工、医药、化工等少数几个行业。国有工业在东北所分布的37行业中,2003年有14个行业亏损,占37.8%,有11个行业微利(行业利润在1亿以下),占29.7%,二者合计,国有工业亏损和微利行业高达67.6%,超过2/3。国有工业在大多数行业效益不佳,但却占据了大部分的社会经济资源,这是东北工业衰退的症结所在。东北与沿海经济大省经济结构方面的最大区别是所有制结构的差异,要调整所有制结构,东北首先就必须加大国有企业的改革力度,使国有经济的比重降下来。

(二)积极吸引外资,大力扶持民营经济发展

就一般规律而言,一个地方经济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还是来自民间。从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以来的情况看,我国以私营企业为代表的民营经济发展势头逐步走强,如果不是受到对外资企业优惠待遇明显超出内资特别是民营企业这一不公平因素的影响,民营企业的发展步伐还要快得多。即使如此,民营经济将成为拉动我国经济自主增长的主要力量这一趋势不会改变,如果民营经济发展不起来,振兴东北将只能停留在口号上。

(三)调整产业结构,发挥区域优势,扶持重点产业

从前文的分析可以看出,东北具有区域优势的产业主要有三类:一是以石油、煤炭、金属矿开采为代表的资源采掘业;二是以钢铁、石油加工、农副食品加工为代表的资源初加工产业;三是以汽车、专用设备制造和医药为代表的装备制造业和部分高技术产业。二、三两类主要是制造业,也是振兴东北的关键产业。调整产业结构,应当把扶持发展的重点放在这些产业特别是二、三两类制造业上。

矿产是不可再生的稀缺资源。因此,第一类产业发展中值得注意的问题主要是如何加强管理,防止盲目开采,避免资源浪费,延长矿山使用寿命。这也是全国采矿业都需要注意的问题。第二类产业的发展重在加强技术改造,应在提高产品加工深度、精度和档次上多做文章,以增加产品的附加值,提高资源的综合利用效率。第三类产业技术含量较高,技术进步较快,工作重点要放在加大研究开发投入、提高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含量上,这是提高竞争力的关键。对其他目前不具有分工优势的产业,也要积极引导和帮助企业利用现代技术,加强管理,降低成本,提高经济效益。

从产业转换与升级趋势看,我国汽车制造业有望成为与电子工业并列的主导产业。东北的汽车制造业已具有非常明显的区域分工优势,应当将其作为振兴东北制造业的重中之重来大力扶持,并在加强相关产业如通用设备、专用设备、钢铁、电子、电器器材、橡胶制品、塑料制品等的配套协作方面多下功夫,力争在东北形成以汽车整车制造为龙头,其他多个零配件产业为龙身的汽车产业群。

第8篇

8月份中国制造业PMI指数体系中,只有积压订单、产成品库存等指数低于50%,其余各指数均高于50%,其中生产、新订单、新出口订单、采购量、购进价格等指数较高,达到55%以上。

从变化趋势来看,同上月相比,除产成品库存、原材料库存、供应商配送时间三指数有所回落以外,其余各指数均出现不同程度的回升。购进价格升势最为显著,升幅达到4个百分点以上,其余指数均表现为温和回升,回升幅度均在2个百分点以内。

8月份新订单指数、出口订单指数经历三个月持续回落以后回升。出口订单指数回升明显,升幅达到1.7个百分点,由此带动新订单指数比上月回升0.3个百分点。

20个行业中,只有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木材加工及家具制造业、石油加工及炼焦业4个行业低于50%,其余16个行业均高于50%。

研究人员认为,这显示出目前国内外市场需求基础依然稳固。由于需求回升,产成品库存下降。8月产成品库存指数比上月回落1.8个百分点。

为应对需求上升,制造业生产加快,生产指数比上月上升1.4个百分点,达到57%以上。由于生产加快,采购活动增加,进口上升。8月份采购量指数比上月上升2个百分点。进口指数比上月上升1.9个百分点。

为了扩大生产,许多企业也增加了从业人员。8月份从业人员指数比上月上升1个百分点,最近4个月以来首次突破52%。

购进价格指数经历了前两个月的回落以后回升,再次达到60%以上。分行业来看,20个行业中,只有木材加工及家具制造业、金属制品业低于50%,其余18个行业均高于50%,其中以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食品加工及制造业为首的13个行业达到60%以上,为首的2个行业达到70%以上,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高达81.4%,该行业已连续11个月保持在60%以上高位。

研究人员认为,由此来看,当前上游原材料价格上涨的压力仍然很大,短期内很难缓解。

第9篇

从各分项指数来看,经济总体呈现有所下降态势。同上月相比,新出口订单指数、积压订单指数、产成品库存指数、原材料库存指数、供应商配送时间指数上升,但升幅较小,多在1个百分点以内;其余各指数均有所下降。其中新订单指数、购进价格指数降幅较大,分别为2.9和6.8个百分点。

一、从PMI指数变化趋势看当前经济发展的特点

1、生产指数有所回落。2010年12月生产指数为57.5%,比上月回落1个百分点。生产指数回落,显示出当前生产增速有所减缓。生产指数虽然有所回落,但仍然维持较高水平,同时从行业指数来看,多数行业生产指数回落并不明显,机电设备等引领性行业继续保持在60%以上的高水平,说明当前工业生产较快增长势头并没有改变,也说明我国在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过程中,制造业正在向增速适度、结构优化等预期方向发展。

2、国内需求高位回调,出口稳中有升。2010年12月新订单指数为55.4%,比上月回落2.9个百分点,显示出需求呈适度回落趋势。出口订单指数为53.5%,比上月上升0.3个百分点。该指数最近两月连续小幅上升,显示出口稳中有升。从新订单指数来看,市场需求已连续四个月上升,上月达到58.3%的阶段性高点,12月有所回落,目前仍高达55%以上,是上升到一定阶段后的适度回调,属于正常现象,并不能反映国内需求呈现趋势性回落。

3、国家稳定物价的政策措施初见成效,价格水平有所回落,但后期压力依然较大。2010年12月制造业购进价格指数为66.7%,比上月回落6.8个百分点,回落态势较为明显,说明国家一系列稳定物价的措施,初现成效。虽然有所回落,但后期面临的压力依然较大。目前,购进价格指数仍然保持高水平。从行业来看,多数行业购进价格指数保持在60%以上。个别行业,如机电设备制造业、黑色金属制造业、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购进价格指数甚至达到70%上下。这反映出当前价格形势呈现新特点,即由前期粮食、食品引领市场价格上涨向能源、基础性原材料价格上涨转移,这种态势将增加企业生产经营压力,削弱我国优势行业的出口竞争力。

4、从业人员指数下降,部分地区出现劳动力紧张现象。2010年12月从业人员指数为51.5%,比上月下降0.5个百分点。该指数下降的主要原因是临近年底,企业务工人员陆续返乡。目前,已有部分受调查的企业反映“劳动力紧张”。

二、从全年PMI指数看2010年经济发展的特点

1、经济稳步向好的势头不断巩固和增强,常态增长态势基本形成。中国制造业PMI上半年持续回升,平均水平达到54.1%。说明国家自2009年以来保增长的刺激政策继续发挥作用,经济持续回升;下半年有所回调,但增势更为平稳,平均水平为53.4%,显示出经济发展由刺激政策下的恢复性增长,逐渐回归成为常态下的平稳较快增长。

2、国内需求的有效释放对经济拉动作用有所提升。制造业新订单指数全年稳定保持在较高水平,波动性较小,平均水平达到55.8%,非制造业新订单指数平均值也达到54.1%。

3、生产活动较为活跃。在国内需求带动下,2010年,工业部门生产活动较为活跃。生产指数一直较高,多数月份都保持在55%以上,全年平均值为56.8%。从为生产活动提供支撑服务的生产业来看,其商务活动指数,全年平均值达到59.0%,也反映出工业生产活动较为活跃。

4、结构优化取得初显成效。主要体现在,国家着力倡导的主要产业发展较快,并且较为稳定。装备制造业、电气机械制造业等主导产业,其PMI指数全年平均水平均达到55%以上,明显高于制造业整体平均水平。

第10篇

关键词:广东省;制造业;空间格局;地区专业化

中图分类号:F424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6)007-000-02

一、引言

产业集聚是产业空间布局的典型特征,而产业集聚往往伴随着专业化。在新经济地理理学中,克鲁格曼[1]构建的“中心―边缘”模型认为集聚与专业化是同步进行的,随着运输成本的下降,产业先集聚后扩散,同时带来专业化。然而克鲁格曼忽视了集中与专业化的区别。汉斯伯格[2]突破了“中心―边缘”模型把聚集等同于专业化的局限,在存在集聚效应的条件下,土地成本和运输成本间的权衡决定了产业空间布局,而集聚效应与运输成本间的力量对比则构成不同地区之间的专业化水平。汉斯伯格的结论与“中心―边缘”模型类似,伴随着运输成本的下降,产业呈先集聚后扩散的倒U型趋势,而地区间产业部门内部的专业化水平是不断上升的。

产业空间布局的研究很多,但大多割裂了产业集聚与地区产业分工的专业化与多样化的联系。大量文献显示,现今的研究倾向于选取复杂的指标衡量产业集聚程度和专业化水平,却忽视了行业集中度是解释产业空间分布与分工优势的最基本指标,两种结合使用可完整地观察行业的空间分布以及地区的优势行业。改革开放以来,广东省整体实现高速发展,但是珠三角与粤东西北的地区差异也日益明显,广东省经济空间结构具有什么特征,地区间的产业布局有何差异,对以上问题值得探讨。

二、数据和研究方法

1.数据来源及处理

本文以广东省21个地级市29个制造业为对象,研究2000至2013年间广东省制造业空间格局演变。本文所使用的样本数据来源于2001-2013年的《广东统计年鉴》及《广东工业统计年鉴》。

2.地区中心度

基于相对市场可获得性衡量地区在整体中心-边缘结构中的地位的基本思想,Brülhart[4]提出地区中心度的测算指标来刻画欧盟产业空间分布。地区中心度指数的计算指标如下:

式中,代表地区在年份的中心度指数,N为地区数量,、 为地区、地区的地区生产总值,为地区、地区之间的公路距离,为地区的内部距离,为地区的国土面积。

3.区位熵

区位熵是用于衡量一个地区某产业的相对专业化水平的指标。区位熵越大,产业的专业化优势则越明显。区位熵的计算公式为:

式中,表示地区产业的区位熵,表示地区 产业的产值, 表示地区的工业总产值,表示产业的地区产值,表示所有地区总产值。

4.行业集中率

集中率是产业组织研究中常用的方法,常采用规模最大的前几位企业的有关数值占整个市场或行业的份额来反映产业集中程度。其计算公式为:

式中,CRm为行业集中率,Xi为产业i的总产值,Si为产业i 所占的比例,n为所有行业数目。本文m取值4。

三、广东省制造业空间集聚与扩散特征分析

1.广东省制造业出现分行业的集聚与扩散趋势

从2000-2013年的13年间,广东省制造业CR4均值为68%,产业整体保持高集聚,尤其通用设备制造、专用设备制造、交通运输设备制造、电器机械及器材制造、电子通信设备制造、仪器仪表制造等技术密集型行业的聚集程度加深,行业集中率在70%以上,最高的交通运输设备制造达86.25%,且产值占比前四个城市基本来自珠三角地区。尽管产业高度集聚是主流,但部分行业出现扩散趋势,29个制造业中有15个行业的CR4值不同程度下降,更多非珠三角地区的城市进入行业前四。

总的来说,广东省制造业已出现分行业的集聚与扩散趋势,珠三角地区的重心在于优势技术密集型产业,其他行业开始逐渐向非珠三角地区扩散,但是产业扩散的效果还未显现,非珠三角地区表现为高专业化水平下的低集聚。

2.广东省制造业空间分布的“中心-边缘”结构

通过计算2000-2013年广东省制造业区位熵与地区中心度的Pearson相关系数,分析各细分行业在中心-边缘地区间的分布倾向性及其变化。

结果显示,交通运输制造业、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电子通信设备制造以及仪器仪表制造业在2000-2013年的pearson相关系数一直为正,表明这四个行业明显偏向中心度较高的地区。除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外,其他三个行业的相关系数均明显变大,意味着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存在向边缘地区扩散转移的倾向;而交通运输制造业、电子通信设备制造以及仪器仪表制造业在中心地区的集中趋势不断强化。

农副食品加工业、食品制造业、烟草制品业、纺织业、纺织服装和制鞋业、木材加工及其制品业、石油加工业、医药制造业、化学纤维制造业、黑色金属冶炼业、有色金属冶炼业、金属制品业、工艺品制造业以及废弃资源综合利用业等13个行业在2000-2013年的Pearson相关性系数一直为负,且系数值变小,可以判断这13个行业更倾向于分布在边缘地区。

值得注意的是,行业的空间分布是变化的。皮革、毛皮、羽毛及其制品、造纸和纸制品业、印刷和记录媒介复制业、文教体育用品制造业、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橡胶和塑料制品业以及非金属矿物制品业等七个行业的Pearson相关系数符号在2005年陆续发生由正向负的转变,但大致判断这七个行业表现出逐渐向边缘地区分布的趋势。同时,饮料制造业、家具制造业、通用设备制造业以及专用设备制造业等四个行业的Pearson相关系数的符号发生由负向正的转变,大致判断这四个行业表现出集中到中心地区的趋势;尤其是通用设备制造业以与专用设备制造业的相关系数值显著增大,有更强烈的向中心地区集中倾向。

总结“中心-边缘”空间分布下的产业特征可以发现:偏向集中分布在中心地区的交通运输制造业、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电子通信设备制造业以及仪器仪表制造业均是广东省最典型的技术密集型产业。向中心地区集中倾向的饮料制造业与家具制造业对市场有较强依赖性,通用设备制造业以及专用设备制造业则是对技术有较强的依赖性。偏向于分布在边缘地区的农副食品加工业等11个行业对能源或对自然资源的依赖度非常高。纺织业、纺织服装和制鞋业及文教体育用品制造业等行业是广东省具有代表性的劳动密集型产业。

四、结论

本文从产业集聚与扩散以及地区专业化与多样化分生产两个视角研究广东省制造业空间格局的演变,得出以下结论:

1.广东省区域经济发展差异显著,呈现出以珠三角地区为中心,以粤东西北地区为边缘的“中心-边缘”空间结构;

2.广东省制造业的空间分布亦呈现“中心-边缘”特点:偏向于分布在中心地区或逐渐向中心地区集中的行业具有对技术、市场依赖性强的特征,而偏向于分布在边缘地区或是逐渐向边缘地区转移的产业则具有对劳动力、能源及其他自然资源依赖性较强的特征。

参考文献:

[1]Krugman P.R. Increasing Returns and Economic Geography[J].The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1991b,99(3):484-499.

[2]Rossi-Hansberg E.A Spatial Theory of Trade[J].The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2005,95(5):1464-1491.

第11篇

[关键词]行业碳排放量能源利用效率要素禀赋结构洛伦茨曲线基尼系数

社会主义公平正义是建立和谐社会的基本原则之一,它体现在政治、经济和文化等各方面,在资源稀缺情况下,行业领域能源分配不均,是社会公平正义在经济领域出现偏颇的重要表现。先不考虑行业是否需要以能源为主要原料和行业投入多少的情况,每个行业得到能源消费利用的机会应该是均等的。换句话说,不管该行业对该种资源消费与否,每个企业都有权利获得满足自己所需要的能源消费量,或者至少能得到属于自己与其他行业等额的消费权利。而目前行业的能源消费是不公平的。

一、研究范围和数据来源

本文研究范围具体包括: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品机械制造业,家具制造业,炯草制品业,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皮革、毛皮、羽毛(绒)及其制品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纺织服装、鞋、帽制造业,丈教体育用品制造业,农副食品加工业,专用设备制造业,通用设备制造业,印刷业和记录媒介的复制,医药制造业,饮料制造业,塑料制品业,食品制造业,木材加I:及木、竹、藤、棕、草制品业,金属制品业,纺织业,有色金属矿采选业,橡胶制品业,化学纤维制造业,工艺品及其他制造业,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造纸及纸制品业,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黑色金属矿采选业,燃气生产和供应业,非金属矿采选业,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煤炭开采和洗选业,水的生产和供应业,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

二、行业碳排放量和能源利用效率不公平分析

按照经济学资源稀缺性前提假设,行业间碳排放量和能源利用效率不公平,意味着资源使用存在普遍竞争的情况下,不同行业之前碳排放量和能源利用效率是存在差异的,但是这种差异违反了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公平正义”原则,有的行业用较少的能源消费创造了更多的社会财富(T业总产值),而有的行业消耗了大量能源(伴随着更大的二氧化碳)却创造了较低的财富(T业总产值)。按照国际惯例作出分析:若低于0.2表示绝对平均;0.2—0.3表示比较平均;0.3—0.4表示相对合理;0.4—0.5表示差距较大;0.5以上表示差距悬殊。描述了按照碳排放量大小排名的前十名和后十名行业,总体呈现轻工业的碳排放量相对较少,重工业碳排放量相对释放较多特点。

三、行业碳排放量影响因素及不公平的原因探析

影响碳排放量大小的因素,目前主要归结为:经济发展状况、人口增长状况、人均收入水平、产业结构、对外贸易水平和能源效率等,具体到行业内碳排放量的影响因素还未有人总结,行业的单位能耗强度可能是影响碳排放量的重要因素,并且行业碳排放量大小和行业对能源消费量大小成正相关,行业要素结构必然影响行业碳排放量大小,选用从业人口作为控制变量,并借鉴C—D函数双对数形式建立方程(1)采用分位数同归方法,回归结果。

根据表1和图1可知,在各分位点上回归方程的拟合优度均达到70%以上,在20%的分位点上只有截据项没有通过1%显著性水平检验外,其他情况下各变量均通过1%显著性水平检验。这说明各解释变量均能很好的解释该模型。首先,行业从业人口状况对行业碳排放量的影响十分显著,并且作为行业投入要素之一,具有很重的影响度。但随着分位点不断上升,即当行业面临较高的碳排放量时,该因素对行业的影响度却是十分平缓的,只是在分位点的最初经历一个短暂的上升,到20%分位点上达到顶峰后开始下降,直到在45%的分位点上开始变为平缓,并除了在65%的分位点上经历一个突升为0.967之外,一直保持平缓的趋势不变。

四、行业碳排放量库兹涅茨曲线拐点的证明

以上分析了单位能耗(能源利用效率)行业之前的差异,以及单位能耗对行业碳排放量影响的重要性。减少行业碳排放量,提高行业能源利用效率,有必要测算行业碳排放的拐点下对应的能源效率值。

建立行业碳排放量和单位能耗之间的库兹涅茨曲线如模型(1),考虑结果的稳定性和行业要素禀赋差异对碳排放量的影响,建立扩张性的碳排放量库兹涅茨曲线如模型。

令(2)式为零,得出LNEFF=0.574(只留取最大值点对应的LNEFF,下同),EFF=1.624,对应于图6中左图E(0.574,8.953),此行业碳排放量的库兹涅茨曲线是“N”型。根据计算结果,中同共有11行业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存在单位能耗过高现象,能源利用效率偏低,大约占总研究行业的1/3。

五、结论和建议

鉴于本文研究结果,为适应低碳经济发展趋势,缩减行业碳排放量、提出相关结论和政策建议:

第一,行业碳排放量和单位能耗的基尼系数分别为0.59、0.49,行业碳排放量和单位能耗均存在较大差距。在能源稀缺前提下,同样的产值在不同行业间的能源消耗却存在差异过大,严格意义上说违背了社会公平正义原则。努力缩减行业单位能耗差距是社会公共正义在经济上的体现。

第二,行业要素禀赋差异是影响行业碳排放量、提高能源利用效率最关键的因素。

第三,单位能耗低于1.6—1.7万吨标准煤/亿元时,行业碳排放量存在拐点。加大重工业行业有效管理,提高能源开采、利用和保护技术是促进行业排放量拐点到来的关键手段。

第四,重视和鼓励能源技术创新和合作联盟建立。技术创新是一个长期和艰辛的过程。鼓励行业内进行合作联盟甚至是国际技术联盟,是一种节约智力资源,以最小成本获得最大收益的有效推动力。

参考文献:

[1]史丹吴利学傅晓霞等:中国能源效率地区差异及其成因研究——基于随机前沿生产函数的方差分解[J].管理世界,2008,(2):35—43

第12篇

[关键词] 晋江 先进装备制造业 思考

装备制造业是制造劳动工具的劳动工具,装备制造业的水平是生产力水平的重要标志,因此装备制造业的发展代表着一个国家或地区当时科技、工业、管理等的最高水平,也是经济实力与核心竞争力的集中代表。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着晋江民生工业的快速发展,晋江装备制造业也获得了长足发展,设计和制造能力有了明显增强,形成了门类齐全、具有相当规模和一定水平的产业体系,成为当地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产业,2007年晋江市被福建省列为“福建省装备制造业(晋江)重点基地”。

晋江市装备制造业涵盖了装备制造业的所有8大类产业,已经形成了“金属制品业”中的金属包装容器制造;“专用设备制造业”中的工程机械、石材机械、纺织机械、制鞋机械、农业机械、食品包装机械;“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中的汽车零部件、摩托车及零部件;同时,还有“通用设备制造业”中的金属加工机械、阀门、金属铸锻件;“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中的配电开关柜;“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 中的家用音响设备等装备制造产业体系。目前,晋江市提出大力发展先进装备制造业,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本课题组就这个问题走访了晋江部分规模装备制造企业,以下是根据调查数据做出的一些实证分析。

一、晋江装备制造业发展实践

晋江市装备制造业的总产值在福建全省各县级市中位居前列。晋江现有装备制造企业800多家,2007年总产值约100亿元,2009年仅116家规模以上企业产达72.55亿元,装备制造业作为新兴产业呈现出强劲的发展局面。(附表1)

资料来源: 晋江市统计局

在表1中,我们概况了2009年晋江市装备制造业规模以上企业基本情况,结合晋江当前经济发展的现状,可以看出晋江当前装备制造业存在以下几个显著的特点:

1.产业特色鲜明

从表1中可知2009年116家规模装备制造业行业分布排位情况为:金属制品业25%、专用设备制造业21.6%、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21.6%、通用设备制造业17%、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6.9%、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6.9%、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机械制造业0.9%。所占比重较大的装备制造业产业大多为与晋江纺织服装、鞋类制造、陶瓷建材等传统优势产业相配套,由此可见产业特色鲜明。作为晋江装备制造业主导产业的民生装备制造业,是为传统优势产业提供“工作母机”应运而生的。从表2可见一斑。

资料来源:晋江市装备制造产业基地办公室 晋江市统计局

我们知道,要打造先进的装备制造产业,就必须使我们的产业在全球生产体系中处于价值链的高端,具有较高的附加值和技术含量,而这些产业通常指高技术产业或新兴产业。就目前而言,晋江的装备制造业层次偏低,高加工度趋势并不明显。观察晋江装备制造业的实际运营状况,仍以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低附加值的一般装备制造业仍然是支柱产业,绝大部分企业处于价值分配链条的附属地位,未能在开放的分工体系中占据有利地位,技术密集型产业明显落后。如金属制品业生产的品种大多是金属门窗、日用五金制品、小五金配件和小机械配件;纺织机械大多生产染整、织造、针织、化纤机械及配件等;石材机械机型以仿制为主,产品包括切板、磨光、异型、辅助四大类共计约40个品种;制鞋机械主要是生产中档次的自动化制鞋流水线及鞋底注射成型机;食品机械包括糖果果冻制造机械、包装机械,只能为食品企业制造模具和零配件;工程机械主要为装载机、挖掘机、混凝土搅拌机械以及工程机械的配件;农业机械为割草机、水泵、农用运输车;汽车零部件配套车型主要是轻、中型货车,少部分与重型车配套。从以上情况不难看出处于雏形阶段的晋江装备制造产业还难以带动晋江工业进入现代化阶段。

2.技术创新能力不强

晋江装备制造业与当地传统产业配套的纺织机械、制鞋机械、石材机械等民生产业装备制造业中部分产品的质量已达国内领先水平,有些产品已经替代了进口设备。全市装备制造业拥有中国驰名商标1项、国家免检产品1项、省级企业技术中心2家、国家火炬计划重点高新技术企业1家、省级高新技术企业18家。但是晋江装备制造业产品结构还存在着结构性短缺,即一般加工能力过剩和高新技术产品严重依赖于进口的矛盾。晋江装备制造业有很多产品在国内市场具有一定的竞争力,如制鞋机械鞋底机占世界80%,“晋工”牌ZL系列轮式装载机、割草机、汽车零部件(如紧固件)等, 但总体上依然没有摆脱产品“三多三少”现象,即一般产品多、优质产品少,中低档产品多、技术含量高的产品少,初级产品多、附加值高的产品少,并且产品、行业之间关联度小、产品链短,附配件、半成品的比重高,关键技术的设备依然依赖进口。(见附表3)

晋江市装备制造业技术水平状况

产业名称 行业水平

纺织机械 纺织机械制造企业主要采用“仿制”模式,创新程度不高。加工中心、数控铣床、热处理设备等全部从日本、德国、美国及中国台湾地区进口。目前,纺机出口对象主要是发展中国家,而关键零部件的进口对象主要是工业发达国家,其产品的换汇水平较低。

石材机械 大型石材机械、异型石材加工机械具有一定份额,产品的自动化程度逐步提高。石材机械加工水平仍然较为落后,关键部件如螺杆、导轨等还只能从浙江、江苏等地订购。

制鞋机械 主要是通过销售、装配、维修、服务,最后掌握了核心技术,形成了自己的开发能力转化为自己的产品。

食品机械 设备主要来源于进口,或者与广东等地的机械厂合作制造,本地制造的很少。

工程机械 工程机械制造企业中的“晋工”牌ZL系列轮式装载机,经国家工程机械质量监督检验中心检测,可靠性等各项性能指标均达到部颁一等品及国内同类产品先进水平,ZL50型产品的生产、销售现已位居行业前十名。

农业机械 规模最大的三力机车有限公司用5年的时间完成了从摩托车到园林机械的产业转型,已形成全国规模最大、品种最全的割草机生产企业,出口量居全国首位。在机械加工、焊接、涂装、注塑、冲压、压铸及一些简单模具加工方面逐渐做到自给自足。大型长寿命模具主要采购于浙江,晋江当地的采购产品主要集中在包装物小型冲压件及注塑件等。

汽车零部件 有些产品(如紧固件等)在全国也有一定的知名度。目前的主要问题是产品水平不够高。现有产品大多数进入修配市场,与汽车整车特别是乘用车配套的很少。为国内外汽车制造商提供协作配套的产品很少。

协作配套产业 鞋模制造,已达到国内先进水平。主要企业有晋江光宇电脑模具有限公司等。光宇公司是“福建省高新技术企业”,1996年该公司自行研制与开发的高精密鞋模生产技术,被授予“国家级火炬计划项目”。公司拥有CAD/CAM系统,建立了局域网,实现了产品信息数据的互联和高速传递、模具设计制造并行化。生产汽车、工程机械、阀门等铸件的专业铸造企业水平较高;而生产通用产品特别是大型铸件的铸造企业水平较低。基本采用传统的冲天炉和普通砂型铸造工艺,主要产品为石材机械、制鞋机械的结构件,无论质量、产量都不能满足主机制造厂商的需求。机械加工协作配套生产是主要进行粗加工,精密加工的协作能力薄弱。电镀产业五金、装饰件和雨伞业是电镀业发展的支撑,企业规模一般较小,工艺也较为传统,环保问题需要加快解决。

资料来源:晋江市装备制造业发展规划(2008~2020年)

我们知道,国际市场上的产品竞争,很大程度上是技术装备的竞争,生产装备的技术水平往往决定着产品的竞争力。要打造先进的装备制造产业,不是非高新技术产业莫属,关键是运用高新技术或技术改造对传统产业进行升级。从表3分析,目前晋江装备制造业在发展新技术方面还存在一些不足之处:首先,高新技术产业尚未形成规模,装备制造业总体技术创新能力不强,技术装备或工艺达国际先进水平或国内领先水平的少;其次,尚未形成有效的科技创新体系,在人才、资金、技术的孵化与市场化等方面都相对薄弱;再次,从产业结构变动的因素分析,存在着产业技术创新要求与现有企业的技术创新整体能力较弱的矛盾。据对晋江市一百多家规模企业生产技术调查,晋江装备制造业的技术装备与国外先进水平的差距一般为5~10年,关键技术差距更大,技术性能比较先进的制造设备仅占1/4,没有高端重大成套装备和机床功能部件等关键零部件的生产,与北方重工、远大集团、三一重装等核心企业相比竞争力弱,企业总体规模小,带动力弱,抗风险能力差,影响了市场竞争力的持续增强,行业地位和市场格局不稳。

3、工业总量中所占比重较低

2007年,晋江市工业总产值为1322.95亿元,而晋江市装备制造业总产值约为100亿元,仅占工业总产值的7.56%。2009年,晋江市工业总产值为1724.48亿元,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产值1515.28亿元,全市装备制造业规摸以上企业总产值72.55 亿元,仅占全市规摸以上工业企业产值4.8%。在工业增加值、出货值、资产总值、主营业务收入和利润、利税总额等方面所占比例均较低。(见附表4)

资料来源:晋江市统计局

近年来,我国装备制造业的年均增速是17.6%,全国装备制造业占工业总产值比重为22.5%,福建省装备制造业占工业总产值比重为15.5%,从表4可知晋江装备制造业工业生产总值占工业生产总值中所占比重低于10%,装备制造业在晋江整个工业产值所占比重处于十分次要的地位,与一些装备制造业发达省份相比差距也较大。可见,晋江装备制造业的现状及发展状况不容乐观。因而,建设“福建省装备制造业(晋江)重点基地”,打造先进装备制造业,一方面需要进一步促进装备制造业规模的发展壮大,另一方面更需要通过技术创新,加快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即将“做大”与“做强”并重。

4.区域布局空间受限

当前,晋江市装备制造企业存在因扩大企业规模和加快产业升级过程中对工业用地的巨大需求和现行土地利用规划不能完全满足发展需要的矛盾。从20家抽样调查的企业来看,高达65%的企业主认为土地受限是制约企业发展的最主要因素。(见附表5)

土地受限原因有两点:一是晋江在上世纪80-90年代“村村点火,户户冒烟”,乡镇企业“满天星”式空间发展方式,导致晋江装备制造企业布局也相对分散,集聚程度只有48.8%。二是在原来晋江市的土地规划中,农田保护区分布非常零散,成插花状分布在各个行政村周围,导致现在进行装备制造业工业园区规划时处理农田保护区的调整问题难度加大。加上近年来国家保护18亿亩耕地底线的压力,土地用途变更十分严格和困难。可见土地问题是空间科学布局的制约瓶颈,因此,在推进装备制造业业现代化进程中,解决用地问题加快产业集聚空间科学布局是当前重中之重。

二、结论及政策建议

结论:从以上分析得出结论,晋江装备制造业发展已经走过了配套加工、定牌加工、借牌加工的生产性加工阶段,这属于生产能力的扩张阶段;目前正处于生产加创新阶段,在这个阶段生产能力得以扩张,资本、技术和人才有了一定程度的积累,技术创新能力显著增强,模仿创新和自主创新并举,这属于建立品牌意识阶段;发展方向是向产业中心阶段迈进,就目前来看有一部分企业已拥有研发中心、知识产权控制中心、品牌推广中心等等,少部分具有引领行业发展的能力。如何打造先进装备制造业制造业?笔者提出两点建议:

1.政府要加快“基地”建设速度

装备制造业如何谋篇布局,将对晋江未来经济发展起至关重要作用。目前,晋江装备制造业区域规划正按“一个基地、两个中心”的思路进行空间布局,其中,“一个基地”即指福建省装备制造业(晋江)重点基地;“两个中心”分别是创新型装备制造业集群中心(安海-内坑园)与综合型重大关键技术装备制造中心(金井-深沪园)(见附表6)。总体发展定位是:瞄准国际先进水平,顺应重化工业向沿海集中的趋势,充分发挥晋江民生产业装备制造的优势,主动承接国际、国内和台湾地区装备制造业产业转移,建成民生产业装备和重大技术装备制造基地、对台装备制造产业合作示范基地,使之成为晋江产业优化升级的新引擎、支撑带动海西建设的新动力。

晋江装备制造业(晋江)重点基地区域布局情况

加快“福建省装备制造业(晋江)重点基地”建设速度,目前要解决工业用地短缺的问题,采取耕地异地置换等方式,加大土地的投资强度和扩大建筑容积率,提高土地的利用效率;要提高企业入园门槛,制定各个行业的入园企业规模和技术水平标准,引导中小企业进入园区前技术改造,防止简单的相加;同时,通过开辟区块集中安置、建设标准厂房等形式,整合分散的企业,引导中小企业向同产业区域集聚。

2.在传统装备制造业基础上注入“先进性”

先进装备制造业从一般意义上理解,主要通过物理、化学现代加工手段使劳动对象改变物质形态并产生了比原来物件更高的附加值,特别是注入了知识产权的原创性装备制造业。作为应民生制造业需求而发展的晋江装备制造业,如何切合晋江发展实际,在传统装备制造业基础上打造其先进性?

一是打造先进的劳动力。即要拥有先进科技知识的劳动者,或者是掌握了先进或比较复杂工艺的劳动者。从工业发达国家装备制造业发展轨迹看,发展中高级职业技术教育,培养一大批有一定的现代科学知识,又有相当动手能力的新型、熟练技术工人,是装备制造业走向成功的人力资源基础条件。目前晋江装备制造业技术人员和高级技工及产业工人短缺,基地需要许多技术精湛的操作工人。因此要通过加强政企互动,出台优惠政策措施,依托“装备制造业技术开发中心”、“中小企业公共技术支持服务平台”、“企业技术中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支持鼓励企业引进先进技术人才,广泛吸引国内外高科技专业人才的加盟;要加强对技术工人的技能培训,提高工作技能;鼓励企业管理人员参加培训,培养高级管理人才,提高装备制造业的技术层次和劳动生产率;在现有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和大专院校开设与装备制造业相关的基础学科和应用学科。

二是打造先进的劳动工具。即打造科技含量比较高的、智能化的制造设备,来提升民生产业装备制造业发展能力。要以增强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为重点,大力发展化纤、纺纱、织造、印染等纺织机械和非织造布机械、纺织仪器制造业;以提高“专、精、强”水平为重点,加快发展制帮、制底等制鞋机械和成型机械、鞋机配件制造业等。同时,要充分发挥工程机械制造已有相当基础、园林机械技术全国领先的优势,大力发展高效节能、智能化、多功能的装载机、挖掘机、推土机、起重机、叉车、筑养路机械等工程机械和农业机械装备;要努力提高汽车零配件工艺技术水平、扩大生产规模;要以泉州(晋江)出口加工区为依托,积极打造集研发、制造、维修、出口为一体的航空零部件特色产业基地。另一方面,要着眼于装备制造业实现自身产业升级的长远需求,把优先发展民生产业装备制造业与培育发展重大关键技术装备制造业结合起来,积极引进石化设备、船用设备、冶金设备、发电设备和数字化设备等重大关键技术装备制造企业,从总装开始,逐步实现零部件就近配套。要加快现有机械工艺配套企业改造和发展步伐,大幅度提高机械工艺的本地配套水平。

三是打造先进的劳动对象。即要具备先进性和高科技含量系列原材料。要打造晋江先进装备制造业,必须采用新科技、新技术、新工艺的原材料来改造传统产业,形成自己的专利或者核心技术,将传统装备制造业向资金和技术密集型转型。目前晋江装备制造业缺少包括生产高加工度的精品原材料,用于精深加工的原材料以及组织下游企业开展精深加工原材等。因此开展精深加工的产业集群,积极开发市场短缺和替代进口的精品设备材料储备是当前丞需面对的实际。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