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8-07 17:31:08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机电一体化培训课程,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关键词:高职;机电一体化;人才培养
机电一体化的发展现状及趋势
20世纪70年展起来的机电一体化技术是综合应用机械技术、微电子技术、自动控制技术、信息技术、传感测试技术、电力电子技术、接口技术、信号变换技术以及软件编程技术等产生的一种系统工程技术,是多种技术交叉融合的产物,并不断地通过学科交叉、技术融合与创新持续发展。
机电一体化技术经过近40年的发展已经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其产品由单一品种逐步发展到大中型品种乃至成套设备或大系统,电子技术在机械产品上的应用几乎达到了无孔不入的程度,其品种不断增多,水平也不断提高,不仅对世界经济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而且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很大的方便和享受。
随着科学技术特别是精密机械技术、微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和控制技术的不断进步,机电一体化技术也在快速发展,其发展趋势是:(1)在性能上向高精度、高效率、高智能化方向发展;(2)在功能上向小型化、轻型化、多功能方向发展;(3)在层次上向复合集成、系统化方向发展。
机电一体化技术在我国的应用
机电一体化主要技术在我国应用的大致趋势如下:
计算机技术20世纪70年代是纯电子技术;自80年代开始使用Z80CPU构成的单板机及个人电脑;从1987年开始STD总线成为工控机主流机型;从90年代开始使用MCS-51、MCS-96系列单片机与小型PLC;自90年代中期开始以台湾研华公司为代表的IPC工控机取代STD工控机,成为主流工控机;90年代中后期中型、大型PLC与DCS系统在我国开始大规模使用;2000年以后现场总线开始应用。
传感器技术20世纪60年代是力平衡式传感器;70年代开始使用参量型传感器(R、C、L参量,无源)和发电型传感器(磁电式、压电式、热电式,有源),大多采用分立型;80年代开始随着半导体集成技术的发展,将敏感元件与信号处理电路集成在一起,实现了检测及信号处理一体化;90年代后,传感器向集成化、微型化、智能化方向发展;2000年后,出现了基于现场总线的网络化智能传感器。
执行机构由传动机构和执行元件组成。传动机构由蜗轮蜗杆、齿轮、链轮、带轮、凸轮、传动带等组成;执行元件分为液压式、气压式、电磁式等几种类型。
机械加工技术20世纪50年代是通用机床,采取传统加工工艺;60年代开始使用硬件数控NC、特种加工与成组技术;70年代开始使用计算机数控CNC与精密机械技术;80年代开始使用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CIMS、柔性制造系统FMS、计算机辅助工艺设计CAPP、计算机辅助设计/制造CAD/CAM;90年代开始使用现代制造技术与纳米加工技术;2000年开始使用敏捷制造技术与绿色制造技术。
高职机电一体化人才的定位及应具备的知识与能力
机电一体化培养人才的层次(1)学术型人才:主要从事科学研究,从事发现和研究客观规律的工作。(2)工程型人才:主要从事有关项目的设计、规划、决策以及新产品、新技术的开发研制工作。(3)技术型(工艺型)人才:主要在生产第一线或工作现场从事将设计、规划、决策转换成物质实体或对社会产生具体作用的工作,进行技术应用、现场实施与服务。(4)技能型(操作型)人才:主要在生产第一线或工作现场依靠操作技能从事为社会谋取利益的工作。各行各业的技术工人均属于这类人才。
高职机电一体化人才的定位高职机电一体化专业主要培养技术应用型人才,应具备必要的基础理论知识、较宽的专业知识、较强的工作现场技术应用能力。
高职机电一体化人才应具备的知识与能力(1)知识结构:具有必备的文化基础知识;具有一定的政治理论知识和人文知识;具有所需的机械制造、液压与气压传动等方面的基本知识;具有电工、电子、自动控制等方面的基本知识;具有计算机应用技术的基本知识;具有数控机床加工与编程、数控技术、CAD/CAM的基本知识;具有数控技术综合应用的基本知识;具有车间生产技术管理的基本知识。(2)能力结构:一是社会能力。具备从事职业活动所需要的行为能力,具体包括口语表达能力、人机对话能力、英语会话与阅读能力、意志品德、获得知识的学习能力、解决问题的方法能力、分析问题的思维能力、开展活动的组织能力、团结同志的协作能力、开拓发展的创新能力。二是基础能力。具备从事职业活动所需的各项基础能力,具体包括机械制造、电气控制与计算机应用三项基础能力。三是专业能力。具备从事职业活动所需要的专业技能。
机电一体化技术发展与高职课程设置
课程设置的指导思想高职人才培养模式的基本特征是以培养高级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为根本任务,以适应社会需要为目标,以培养技术应用能力为主线设计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与培养方案,毕业生应具有基础理论知识适度、技术应用能力强、知识面较宽、素质较高等特点,以应用为主旨和特征构建课程与教学内容体系。
机电一体化发展与高职课程设置的不适应由于机电一体化是多种技术交叉融合的产物,相关技术的发展都在推动着机电一体化的发展。因此,其发展是日新月异的,这就必然导致课程设置与教学内容与其发展不相适应,具体表现在:
1.单片机课程:教学内容是以MCS-51单片机为主,而现在实用的单片机种类繁多。
2.PLC课程:我院主要讲述、实验的是小型PLC的原理、编程等,而现在不仅小型PLC被广泛使用,而且中型、大型PLC及DCS系统均已广泛使用。
3.检测与传感器课程:各种高精度、集成化、智能化的传感器层出不穷,网络化的传感器也已出现,而课程中涉及很少。
4.机电类专业中的机类课程目前仍大多停留在传统机械上。
5.目前机电设备的维修仍把机械维修与电气维修截然分开,不利于培养机电复合型人才。
6.新型的数控设备更新速度快,技术含量高,高职院校的教学实践设备相对滞后。
7.数控模块化刀具、数控夹具、数控机床冷却液的选用等都有较高的要求,但教材中这些内容涉及较少,教学内容落后于生产实际。
8.机电类制冷专业偏重于系统制冷原理介绍,而对于自动控制方面却很少涉及,所讲述的自控仪表装置也大大落后于现在企业所使用的装置。
9.制冷专业讲解的部件缺乏先进性。例如,课程中介绍了温控器、热保护器等传统的机械元器件,而企业现在生产的冰箱有很多一部分已采用数字电脑温控技术。
解决的方法(1)设备方面:在经济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应购买先进设备用于教学实践环节;购买与自制相结合更新设备;学院应与企业合作,借助企业的先进设备与企业共同培养人才。(2)教师方面:应送出去深造、进修,或到企业学习,应积极开展科研开发,培养教师的关键技术技能,了解机电技术发展的最新动态与最新的机电一体化设备。(3)课程方面:一是课程内容的综合化。随着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发展与知识更新的加快,要求课程内容实现跨课程有机融合,各门课程之间要体现合理的相互联系,以实现课程体系的整体优化。二是课程结构的模块化。应将教学内容进行分解,形成模块,模块化课程可充分增强课程的灵活性,既可保持普适性较强课程的稳定性与教学资源的充分、合理使用,又便于开发新课程,以适应技术的迅速变化与面向社会培训课程的开发。三是课程目标的定向性。数控技术的综合性较强,为使培养目标能根据社会需求及时调整,应开发基于专业基础平台、目标不同的定向性专门化课程,实现数控加工技术、数控机床维护及维修等不同的专门化培养方向。(4)教材建设:要紧跟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发展,及时更新、自编、补充教材内容。(5)实践环节:应积极进行校内、校外实践基地的建设,与国内知名企业共建实验室、工作室,加强实践教学环节,以弥补理论教学上的不足。
机电一体化技术涵盖的面较宽,如何解决机电一体化发展与所培养人才能力、知识结构方面的矛盾,如何迎接机电一体化发展对高职课程内容提出的挑战,是需要长期研究的课题。应从以下两方面着手:一是从“素质+能力+知识”三方面培养人才,二是针对高职主要为地区经济发展服务的特点,对本地区各类企业及毕业生就业的主要企业进行调研,掌握各类企业使用机电一体化设备的情况、毕业生就业的岗位、对毕业生主要能力与知识结构的需求,有针对性地合理设置课程,选择教学内容,以培养能充分满足社会需求的人才。
参考文献:
关键词:技工学校;机械专业教学;问题;对策;
文章编号:1674-3520(2015)-04-00-01
据统计资料显示,目前中国的工业增加值已居世界第四位,是美国的1/4,日本的1/2,与德国接近,中国也一跃成为制造大国并把2020年制造业的发展目标定为力争进入世界制造强国的行列并成为世界制造中心之一,中国制造业的发展成就举世瞩目。技工学校教育和高等教育一样担负着重要的责任,高等教育主要培养知识型人才,而职业教育则是培养应用型人才。技工学校培养的专业应用型人才对我国成为世界制造中心起到很大的作用,机械专业是制造业的基础和核心。因此,就我国的制造业来讲,要想提高整个制造业的发展水平,必须加强我国技工学校的机械专业教学水平。目前,我国很到制造企业对应用型人才的需求相当大,专业技术人员的待遇很中高层管理人员差不多,还有一些企业和学校合作培养机械人才,这种订单式的培养模式对技工学校机械教育有着重要的意义。
一、技工学校机械专业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知识陈旧。目前,很多技工学校传授的知识过于陈旧、滞后,远远落后于当今制造业的发展水平和用人单位的需求。其主要原因是对新产品信息了解较少,没有能及时地把握新技术的发展方向。
(二)师资力量缺乏。高新技术的发展引起高新技术人力资源的紧缺。随着社会的发展,人力资源的流动日益市场化。优秀的机电一体化人才纷纷被资金实力雄厚的企业吸引,引起机电类师资数量的紧缺。另一方面,机电一体化技术是新兴的技术产业,对教育人员提出新的要求,而原有的教员面临知识更新、年龄老化等问题。
(三)培训课程体系松散,不健全。机械专业是一门应用型的边缘学科。它融合机械、电子、通讯、仪表、计算机和自动控制等多方面的学科知识,不是机械与电子两种技术的单混合或叠加。因此,机电一体化必然是作为崭新的技术问世。它既不是传统的机械技术,也不是传统的电气技术,有鉴于此,培训也应建立相应完整的教学体系。
(四)教学实践、实训设备不足。目前在技工学校中,原有的机械实训设备陈旧,设备数量不足。实训的项目单一,与目前的实际应用要求存在很大的距离。尤其职业技术教育侧重的是培养技术应用型人才,实践、实训教育内容的滞后将严重影响机械职业技术教育的教学效果。
(五)课程设置不合理。当前,很多技工学校的教学方法、手段不灵活,不能根据课程的性质灵活选用。而且缺乏一些反映机电专业先进技术的课程。现有的课程设置也缺乏弹性,没有设置一定比例的选修课,不能满足学生个性发展和不同岗位的需求。课程门数较多不仅加重了学生的学习负担,而且冲击了实践教学,影响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二、完善技工学校机械专业教学的对策
(一)加大实验教学环节的比重。职业教育更注重实际动手能力的培养,实验教学是培养学生动手能力以及解决问题能力的最好手段,对于技工教育,实验教学是相当重要的环节。通过实践学生可以把所学的理论知识和实际结合起来。因此学校要在实验环节中尽可能多的给学生创造实验的机会,让他们把理论知识真正的用到实际当中去。机械教育有其对实践的要求更高,没有实际的操作是很难掌握和应用的。
(二)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技工学校应加强对现有教师进行机械技能强化培训,同时可以有计划地从大型厂矿企业引进一批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工程技术人员,积极为他们开展教学素质培训,帮助他们尽快过好教学关,努力培养和造就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为搞好机械教育奠定师资基础。技工学校应从企业聘有丰富的现场经验、组织能力强的工程技术人员充实教师队伍,加强理论和实践一体化教学。提高了机械专业的教学水平,缩小了学生所学到的知识技能与企业的要求的差距。
(三)建立完善的教学课程体系。“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是用来形容军营的。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才的流动日益频繁,中职学校教员的人才流动也成为影响教学质量的重要因素。由于学校教员水平资历的高低,也在很大程度上左右着教学质量。因此,为了能够培养出高水平、高素质的人才,首先有必要建立一个完善的教学课程体系。可以抽调有经验、有技术的骨干教师进行课程体系的构建工作,并在教学活动中不断完善。这样,若干年以后,技工学校不仅可以培养高质量的人才,更可以形成一个学院的高等教学风格或专业特色。
(四)确定正确培养目标。机械专业是按“加强基础,拓宽专业口径”的原则设置的一个综合性强的专业。该专业覆盖机械制造工艺及设备,机械设计及理论,机械电子工程,材料成型及模具制造与设计等专业方向。因此,必须在市场认真调研的基础上,为该专业确定好专业方向。根据通常的划分原则,可以分为以下4个子方向:即:1、机械制造及自动化;2、数控技术应用;3、机械电力电子;4、模具设计与制造。
据中国人事科学研究院的《中国人才报告》预计,到2010年我国专业技术人才供应总量为4000万人,而需求总量为6000万人。此外,据广东省劳动部门统计,2006年广东省劳动力市场需求为729.92万人次,而求职者只有482.24万人次,平均每1.5个招聘需求只有1个应聘者。相对于普通高校扩招所带来的就业形势严峻的状况,技术劳动力供给却严重不足。
笔者在采访过程中得知目前制造业、批发零售业、住宿餐饮业的人才需求量居前三甲。由于广东经济继续保持快速增长,2007年普通工人需求人数预计比去年增长9.46%,技工需求人数预计增长20.35%,其中,以具备实际生产操作经验、适应企业需求的人员缺口最大。
以汽车产业为例,“十一五”期间我国汽车研发人才缺口50万,维修人才缺口80万。未来5年汽车人才将出现全面紧缺的状况,包括汽车研发人才、汽车营销人才、维修人才、管理人才等。其中汽车服务人才和汽车文化人才的缺口最大。在2006年人才招聘过程中,汽车企业很难招到合适的汽车商务人才,尤其缺乏女性商务人才。其中,销售岗位、保险、客户服务等岗位对“形象靓丽,专业知识扎实”的女性员工需求最为迫切。而汽车维修行业则最缺汽车美容及维修的技能人才。
基于上述情况,职业技术学院汽车专业的学生便成为了“抢手货”。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开设的广州首个汽车女性商务职业培训课程――“汽车商务形象与营销”班第一批女学员毕业前一个月已被汽车销售企业“抢光”,广东日产汽车贸易公司、南菱汽车集团、安骅汽车贸易等企业成为她们的“婆家”。广东机电职业技术学院汽车制造维修专业的学生还没有毕业就已经有16人被广本大威公司“定购”。
针对市场上的“技工荒”,广东省计划采取技校“大扩军”,在未来三年培养30万高技能人才。据广东省劳动和社会保障厅提供的数据显示,2006年广东技校的在校生规模已经提前两年达到了36万人,预计到2010年,技校生的规模要达到50万人。而政府部门将投入20亿元的资金用于技校扩建以及相关培训设施的建设。目前,广东省已有17所技校开始修建新校区。到2010年,广东省将建设100个重点技工学校实训中心,建设1所综合性教师培训基地,满足广东省年均超过3000人次的技工学校教师培训需求。
从这个角度可以说职校将有很大的提升空间,职校将是未来技术人才培养的摇篮。可以毫不夸张的说,职业技术学校将是“迎风而上的方舟”。
职教新模式:一半实习一半实验
在国家加大对职业技术教育投入的同时,各个职业技术院校也纷纷开始走上改革的道路,以适应现代职业技术发展的需要。职业技术教育体现职业为主,人才完全是按照市场的需求来培养的。
笔者在采访广东机电职业技术学院时,学校团委书记朱梦介绍说,学校的两个品牌专业:汽车维修和机电一体化,都是一半的时间在实习,一半的时间在实验室完成学习任务。这种教学方式完全突破了传统的课堂教育模式,这样才能适应职业市场的人才需求。
对于职业技术教育院校的定位,广东机电职业技术学院团委朱梦书记在面对笔者采访的时候如此说道:“本科、研究生教育是尖端教育,能提高中华民族的整体素质,但最能提高中华民族劳动技能的,还是搞职业教育。职业技术教育是重专而不再像本科和研究生教育那样提倡复合型人才,我们要求的是做到好用、够用、专用”。
何谓“好用、够用、专用”?朱书记进一步解释到,这是该院刘惠坚院长针对职业技术教育改革所提出来的三点目标。所谓“好用”,即为学生学到的技能能够直接用于第一线的工作;“够用”指的是学生在校学习的课程尽量与其专业相关,减少诸如高数等没有必要学习的课程;“专用”是指学校提供设备和工具用于学生对专业技能的学习,学生学有所专、学有所长。
除了教育模式的突破外,职校的教材编写也是不一样的。像汽车维修这个专业的教科书是老师通过到企业的调研后才编写出来的。所以,这种教科书深刻体现了职业化精神。
另外,为了让学生学到的技能能够更多的与实践相结合,各个职业技术院校在加强自身教学设施建设的基础上,纷纷与企业或培训机构达成协议,让学生能在假期到企业中去接受第一线工作的再教育。比如说,广东农工商职业技术学院与德国F+U培训集团中心开展了教育合作项目,目前已经先后派出了7批学生团和3批教师团赴德国 F+U学习培训。学生和教师可以亲身体验欧盟先进的商业管理模式,可以学习国际贸易、市场营销、企业管理等专业知识和进行仿真实习,可以参观柏林、莱比锡等城市和大众汽车等多家欧洲著名企业。
针对最为社会所诟病的校风问题,农工商职业技术学院相关领导指出,媒体所报道的技校学生打架斗殴等现象只是个别的,但是“一颗螺丝坏一锅汤”,很容易误导民众,让他们认为技校都是校风不良的学校。为此,各个学校都加强了校风校纪建设,在教学生技能的同时,教会他们如何做人。
广东机电职业技术学院治安管理非常严格,所有来访人员必须登记才能入校;每周日到周二学生都在晚上7点半之内必须回校,否则会受到处罚。学生宿舍每天还有保安定时巡查。笔者在采访这所学校时候正好临近中午,发现保安在宿舍楼巡逻,实在令人惊讶。
公司副总成了职校教师
随着这几年职业教育规模的扩大,职业教育师资数量不足的问题逐渐显现出来。据教育部预计,到2010年中等职业技术教育的教师队伍缺口将达到30万左右。如此之大的缺口如何填补,成了教育部门急需解决的问题。
为此,“十一五”期间中央财政将安排12000万专项基金,用于势头良好、社会声誉较好、专业教师紧缺的中等职业学校,面向社会聘请专业技术人员、高技工人兼任教师,以补充专业课和实习指导教师的不足。
教育部职成司司长黄尧指出,现在很多大学里的教授,工厂、企业里有很多的高级人才,他们因为年龄原因退下来,但是他们都有很高的管理水平,也有专业方面的技能,聘请他们到职业学校担任专兼职教师,这是解决师资力量不足一个很重要的途径。
据介绍,兼职教师实行岗位聘任,合同管理,聘任期间不占用学校现有编制,在原单位的人事关系不变,兼职教师的聘期,由学校根据教学需要确定,报酬方式、报酬支付方式也可灵活多样。为了保证教学质量,所聘人员一般应具有中级以上专业技术职务或者高级工技术等级资格,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专业素养和较高的技能水平,胜任教育教学工作。特聘兼职教师资助计划的实施过程中,各地区严格按照项目要求,足额使用专项资金。
黄司长还指出, “十一五”期间国家加强职业教育基础能力建设的一个重要工程,主要任务有三个:一是到2010年,培训15万名中等职业学校专业骨干教师,优化教师队伍的素质结构,提高职业教育教学水平;二是开发80个专业的师资培养培训方案、课程和教材,完善培养培训项目体系,提高职教师资基地的培养培训能力;三是支持中等职业学校面向社会聘请专业技术人员、高技能人才兼职任教,促进教师队伍结构的优化,推动教师队伍建设的制度创新。
广东机电职业技术学院机电一体化专业的老师,很多都是从企业聘请过来,像凌老师就是个例子,凌老师原本是一家公司的副总,后来觉得在学校更有发展前景,再加上学校提出了丰厚的待遇,后来凌副总辞了职,来学校当一名普通的老师。
就业紧俏与热招反思
笔者在采访中了解到,技校生平均月工资1200-1300元,个别专业,如机电一体化的毕业生,人岗供需比例达到1:5,甚至是1:10,毕业生只要不挑剔,百分百就业。机电一体化专业的毕业生小黄,谈到就业时,他一脸的轻松。他说,此前已有三家企业有意聘请他,其中一家国有电器企业试用期月薪为1300元,他不想去。小黄表示,他自己希望到知名企业或发展空间较大的民营企业,到这类企业工作,月薪只要1400他就心满意足了。笔者了解到,小黄已经考取钳工高级工资格证,同时还持有6本技能资格证书。小黄自信的说“只要自己有实力,我才不怕找不到工作呢!”。
像众多职校学生一样,广州机电职业技术学院的廖文龙也是来自农村。廖同学的专业是机电一体化。“纸上得来终觉浅,投身实践觅真知”,在自己的求职简历里他如此写到。他说,职业技术教育给他最大的帮助就是教给了他能够谋生立业的一技之长。三年的校园生涯,用廖文元的话来说,是在实训和实习中度过的。三年中,学校一共给他提供了6个实习的机会,让他获益匪浅。其中2006年暑假到东莞倍升科技有限公司进行为期两个月的实习,让他找到了自己发展的方向。在这次实习期间,他将自己所学的知识运用到实践中,成功完成了对镭射指示遥控器产品的设计。该设计获得了2007广东省“挑战杯”总决赛科技作品“三等奖”,也为他赢得了在东莞倍升科技有限公司的工作机会。
近年来,由于我国加工制造业的发展,企业规模不断扩大,对于技工的需要大幅度增加。因之,技校生的招生出现了“火爆”局面。但是对于技校生的招生应该有一个冷思考。目前,很多职业技术学校的软硬件条件还不能适应急剧增加的生源规模,这将对教学水平产生严重影响,最终将可能影响毕业生职业技能素质,甚至有可能使刚刚好转的技校生生存环境再度陷入低谷。
关键词:农民就业;培训;培训课程
我们国家只有占世界7%的耕地,如果让9亿农民都挤在农村以农为业,绝大多数农民永远不可能富起来,小康社会也就难以实现。根据国家统计局全国1%人口抽样调查,城市已经容纳了1.4735亿流动人口(国家统计局,2006),城市对农村的劳动力需求数量巨大。无论是在城市还是在乡下就业,大部分农民最终要到非农领域就业。农民祖祖辈辈生活在农业社区,要从农业领域进入现代非农领域工作,必须掌握现代非农领域的相关知识、技能和文化。
目前,我国农村劳动力资源中,文盲3593万人,占6.8%;小学文化程度17341万人,占32.7%;初中文化程度26303万人,占49.5%;高中文化程度5215万人,占9.8%;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648万人,占1.2%(樊平,2009)。2006年农村外出从业劳动力中,文盲占1.2%;小学文化程度占18.7%;初中文化程度占70.1%;高中文化程度占8.7%;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占1.3%(国家统计局,2008)。在2001年新转移的农村劳动力中,受过专业技能培训的只占18.6%(劳动部、教育部、财政部、建设部、科技部,2003)。随着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和新兴产业的兴起,缺乏转岗就业技能的农村富余劳动力的就业难度越来越大,农民的职业素质亟待提高。据国家统计局统计的有关调查显示,农民的收入水平与其科技文化素质呈明显的正相关。我国农村劳动者科技文化素质不高,不仅直接影响着农民的经济收入,也影响国民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关于农民教育培训的必要性基本已经达成共识,各级政府开展了很多农民工培训工程,社会各界包括各类培训学校也做出较大的努力,但是培训的效果还是不尽如人意。根本问题就是对于农民就业应该培训什么,怎么培训还没有认识清楚。农民的就业培训终归要经得起劳动力市场的检验,也要倾听农民的声音。因此,对农民培训的专业和课程设置要依据市场需要,要倾听农民的声音。
中央政府主导的“阳光工程”农民工培训规划把培训分为两大类:一是引导性培训,主要是开展基本权益保护、法律知识、城市生活常识、寻找就业岗位等方面知识的培训,目的在于提高农民工遵守法律法规和依法维护自身权益的意识,树立新的就业观念;二是职业技能培训,根据国家职业标准和不同行业、不同工种、不同岗位对从业人员基本技能和技术操作规程的要求,安排培训内容,设置培训课程。职业技能培训以定点和定向培训为主,当前的培训重点是家政服务、餐饮、酒店、保健、建筑、制造等行业的职业技能。对具备相应条件并有创业意向的农民工开展创业培训,提供创业指导。
这种分类是针对农民外出打工的实际需要按培训时间长短分类的,第一类明确了培训的内容,包括基本权益保护、法律知识、城市生活常识、寻找就业岗位等方面知识,这类培训主要是法规培训和简单的就业指导。第二类指明了重点培训的行业是家政服务、餐饮、酒店、保健、建筑、制造业等行业的职业技能。培训内容要求按国家职业标准安排培训内容、设置培训课程,职业标准是劳动部制定的。劳动部在制定有关标准和课程设置的时候只是考虑到工作岗位的需要,没有考虑农民非农就业的特殊需要。因此,按照这个标准设置农民培训的专业和课程是有缺陷的,对农民就业培训的专业和课程还需要进一步探讨和完善。
要回答农民就业培训究竟培训什么的问题,需要解决两个层次的问题,第一个层次是专业设置的问题,第二个层次是课程设置的问题。
一、培训什么专业
(一)市场视角
如果把已经进城农民工的就业岗位作为参考依据,当然是建筑、制造业、餐饮娱乐、保安等相关工作岗位占据主导地位。多数没文化没技术没接受过培训的农民也只能到这些岗位就业。在劳动力市场中。这些工种属于次属劳动力市场,工作不稳定,收入也较低。
在2008年一季度北京市劳动力市场需求大于供给缺口最大的十个职业中,缺口最大的三个职业分别是:体力工人、清洁工和治保人员。这些行业就业者以农民工为主,吸纳了大量的农民工就业。对这些行业就业的农民工,培训时进行引导性培训和短期培训基本就可以满足基本的要求。因为这类培训周期短、费用低,贫困人群容易接受,办学的费用也相对较少,这类培训成为民办学校和非政府组织涉足较多的培训领域。由于这类岗位本身对学 历和技术要求不高,经过培训的劳动力更受欢迎,具有更强竞争力,工资也较高。但是,经过这类培训,农民也只能进入到次属劳动力市场,工作不稳定,工资低,几乎没有晋升的可能。
(二)农民工视角
参加培训的农民工希望通过培训能找到收入更高、更稳定的工作。如果想要农民工更稳定地就业,就要让农民能够进入首属劳动力市场。北京某开发区是北京市正在崛起的一个开发区,企业多数是高新技术企业和现代制造业,对人员素质的要求也相对较高。开发区的劳动力市场主要是首属劳动力市场,农民工能进入首属市场,工作会更稳定,收入会更高,也有更多再培训和升迁的机会,有利于农民融入城市社会,这种就业是高质量的就业。我们通过某开发区的用人需求可以大体了解新兴企业的人力资源需求。
从表1我们可以看到,农民工就业的岗位主要是建筑、企业、餐饮、保安、运输、服装、日用百货等岗位。阳光工程的规划跟农民工目前的就业岗位基本一致,强调着重培训家政服务、餐饮、酒店、保健、建筑、制造业等行业的职业技能。
在北京某开发区,中等学历及以下人员的需求占68.29%,专业要求主要是:机械、自动化、电子信息、医药、化学、财会、机电一体化、质检、数控、塑料成型、模具、仪表专业。这些专业对师资、设施设备要求高,学费也较贵。目前主要是公办职业技术学校和一些实力雄厚的民办培训机构在从事这方面的培训。
通过对农民培训意愿的调查,农民工的培训需求排在第一位的是计算机操作,25.5%认为自己需要学习计算机,其次,24.6%的农民工表示需要学习开车,再次,19.7%农民工想学外语,16.9%的人想学企业经营,14.3%的人想学习法律,13.3%的人想学习装饰装修,11.7%的人想学习财会,11.2%的人想学家电维修。我们可以看出农民工还是希望进入首属劳动力市场,获得稳定、体面的工作和较高的收入。
通过对北京某开发区劳动力市场需求和农民就业意愿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政府如果从提高农民就业数量出发,应该主要培训家政服务员、餐饮、酒店、保健、建筑、服装等相关专业。从提高农民就业质量,促进农民融入城市出发,就应着重培训计算机、机械、自动化、电子信息、医药、化学、财会、机电一体化、质检、数控、塑料成型、模具、仪表、计算机等专业。
二、培训哪些课程
一般而言职业教育和培训包括三个重要的组成部分:职业知识、职业技能和职业态度。职业态度的培养主要是通过职业道德教育、集体生活、集体活动中互动来完成的。但是由于各类职业工种都需要有一定的语言能力和计算能力,所以文化基础的培养也是职业教育和培训必不可少的课程。
对于各工种应该培训什么课程,劳动部对各工种制定了标准和课程要求。各类学校基本上是按照这个要求去执行的。但是这个标准只规定了完成岗位职责的直接需要,不是针对农民工制定的。农民工的培训不同于一般的城市职业技术教育。农民本身文化素质不高,又要从农业社区进入工业社区,从农村社会进入城市社会还需要继续社会化,需要融入城市的知识和技能,他们还需要就业指导。表5是2005年12月笔者对朝阳区农民工调查的一个统计结果。
从表5我们可以看出除了按照劳动部的工种要求培训进行培训之外,农民的就业培训还应包括更多的就业指导、法律知识、道德知识、城市生活知识与规范,这些知识和规范的培养虽然跟工作岗位的具体操作有一些距离,但是这些知识是农民适应非农工作不可缺少的。一些非政府组织针对农村大龄女童到城市就业的特殊需要开设女性卫生保健、心理健康和权益保护方面的课程,很受欢迎,效果良好。在某种程度上来说,培养动脑的能力比动手的能力更重要,培养学习的能力比传授知识和技能更重要。
【关键词】工程教育; 实践;教学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如果老师教给学生知识点的混乱,即使是有限的,不是教师的本来意义。如如何让学生理解理论知识的重要性,并学习运用他们的知识的教学效果,下面我们从几个方面重点解说一下。
一、工程背景知识
近年来,经济全球化和中国日益增长的工程技术人员,工程教育,发展需要机遇。但在我国传统的工程教育,理论,轻实践,注重理论深度和不同学科,特别是忽视理论的应用系统的连接,而忽视知识的知识。在教育方面的差距主要表现在工程和培训项目:位于职业培训课程方案,并在理论分析的许多许多小时才的问题,但在理论上一个程序,并强调知识的系统性。相反,学生的工作还没有完成足够的技能课程,促进了学生的视野和经验的工程意识,教学的小项目,跨学科的知识,充分率降低之间的认识。尽管工程和工程技术开发计划,但“知识点”之间,在下属单位形成的一系列理论,根据学生学习理论知识和生产实际的做法。该公司不使用开放实验室,学生在培训和工作在一个非常不协调的现代工业社会,教育的快速发展。因此,工程教育中的一个恶性循环:一方面具有很强的行业经验和大学毕业生缺乏,反过来抱怨学校的工科毕业生找不到一个空洞的理论的实践,找到的工作和就业压力很大。在正常情况下,中国的工程教育与经济发展似乎更加适合发展的工程技术人员不能满足现代企业的要求,这种情况将继续直接影响我们的长期的全球竞争力。据著名咨询公司麦肯锡的研究表明,我们的工科毕业生,工作不到10跨国公司。因此,我们的工程教育是一个迫切需要一系列教育改革,以适应经济全球化的当前需要。
二、教学改革
该项目旨在发展高等教育的国家和社会的能力与高素质人才和工程师,解决工程问题。设计为基础的学习发展综合实验工程实践的重要途径,以改善学生。我设计了自行设计的一套完整的项目试点学校或工作设计,学生的自我选择的情况下,讨论他们的计划和他们的组织实施。满意的是,实验学科的发展,始终贯穿的课程,使学生了解本学科发展的动态,边干边学,边干边学,难以适用,以社区为导向的项目目前的水平,让学生直接方法。这些试点项目或设计使“学生自我发挥的空间,充分鼓励实验和设计的热情和兴趣的学生,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奠定了基础学生从事研究和发展,在电子技术,检测技术等课程的机械原理改革试点项目。难的是如何设计一个合适的教练课程项目,综合试点项目。
三、改变教学内容, 面向工程实践项目, 回归工程之本义
变化的教学,能力建设项目的培训课程的内容。这些课程的描述原则的基本知识,而是要体现工程的设计必须考虑到技术因素,经济因素,社会因素,它们之间的关系的特点,分析更多 什么是许多冲突和矛盾的协调办法的主要因素。我们开学机电一体化系统设计课程,为学生培训计划设计的产品。该项目围绕一个中心,具体现有产品(如数字机,遥控玩具等)的设计。
四、产学研合作, 培养学生工程实践能力
能够实现工程教育,教学方法的改革是必要的。首先是打破了课堂教学的界限,在工厂,实验室和工程教育实验室能力,为学生创造一个设计及工程研究,包括学校和课外设施。学校的课程和实际研究和发展,具体的研究计划,鼓励学生在开学初的实验室余力,教师或企业的技术开发工作的研究工作。我们的努力,组织学生参加创新设计大赛全国机械,电子设备大赛设计,智能汽车的竞争,增加工科学生业余实践,实践教学开拓新的领域。提出了一个模型合作教育学院,让学生高 近4个月在企业实习,使专业技术教育项目和学生建立在申请阶段的能力。因此,结合目前生产的专业知识,充分了解的基础理论和应用技术。鼓励学生从这个环节开始选择自己的目标 工程的指导和方向,完成后根据企业的需求和就业实习初次就业将回到学校自行选择适当的课程,学生毕业后会被用来实现与企业进行合作毕业。
五、小结
在现有条件下将继续对工程教育和实践为基础的教学改革。下一步将进行全面改革和深工程教育的实践和探索,总结和反思实践经验和教育改革,希望能提供给工程学生发展的新思维,教育的改革,创造独特的教育模式,实用的工程教育的改革和新方法,培养中国和国际工作人员的要求,需要为工程的未来发展技术作出贡献。
参考文献:
[1]顾佩华, 沈奋民, 李升平, 等1 从CD IO 到EIP—CD IO, ———汕头大学工程教育与人才培养模式探索
[2]高等工程教育研究, 2008 (1) : 12 - 201
[3]吴鸣, 熊光晶1基于CD IO理念的路基路面工程教学改革实践与探讨[J]1长沙铁道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 2007 (8) : 244 - 2461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形势下,成教中心承担着农村从业人员实施各种类型的教育任务,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展示着越来越强的生命力。为了更好的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求,服务“三农”,我镇大力推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工作,全面实施省“5112教育富民工程”和教育部的《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计划》,积极发展成职教育事业,迈出了新时期、新阶段成人与职业教育体现“三个代表”为“三农”服务坚实一步。结合我镇的实际情况,学校确定了“成职一体,渔农兼顾”的办学方针,使学校逐步走上良性发展之路。
一、争取政府扶持,建设成教阵地
如今,我们国家已经步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阶段,新的经济体制正是我们加快成教发展步伐和加强成教中心校建设的契机,我们积极抢抓机遇,转变观念,加大力度,为创建一流成教中心学校而不懈努力,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成教中心校是一所新型的农民学校,作为学校就必须发挥学校的功能和作用,而阵地建设则是成教中心校正常运作的物质前提,所以阵地建设是一项近在眉睫、势在必行的工作。通过多方努力,依靠镇政府和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学校已初具规摸,现占地7000多平方米,建筑面积2300平方米,拥有计算机、电视机、VCD、电动缝纫机、普通车床等设备共80多台,另有图书资料7500多册,从而为办好职业教育,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服务三农经济,提供了有力保障。
二、丰富学习方式,打造师资队伍
教师是任何类型学校的主导,特别是我们成人教育老师的劳动成果直接体现为提高劳动者的知识的技能,从而提高劳动生产率。因此,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发展成人教育事业,强调师资队伍建设具有重要意义。学校现有专职教师4人,兼职教师7人,均达大专学历,其中农艺师2名,助农3名。我们一直把教职工的思想政治教育、业务培训作为学校总体工作的首要任务,有计划地开展学习活动:(一)用多种形式学习有关文件精神,把握机遇,构建多元化、多层次、多形式的成职教办学体系,沟通普教、职教、成教之间的相互联系渠道。(二)安排教职工分期分批到外地学习经验。(三)每周的政治、业务学习时间是全体教职工交流的舞台。(四)网络、报刊、杂志等媒体又是学习的有益补充和拓展延伸。有丰富的理论武装大脑,再结合本校的实际,取其精华,摒弃糟粕,从而促进每位教职工的业务水平、思想觉悟及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实现自我超越,达到可持续发展,使学校办学水平更上新台阶。(五)筑巢引凤,提高办学效益。依靠一支作风正派、素质优良、技术过硬的优秀教师队伍,我们与海门市职业教育中心学校联合,举办职业技术学历教育,开设服装设计与工艺、机电一体化、工民建、会计电算化等专业,为本地区经济发展提供了人才资源储备,收到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三)、加强基地建设,完善培训网络
为进一步搞好学校基地建设,使其更好的服务农村经济建设,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推进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几年来我们着重抓好成人教育基地、农科教结合示范基地。
一是抓好教育基地建设。乡镇成人教育中心校和农村成人教育重要阵地,同时村级农民学校又是重要组成部分和有益补充。我校采取“两手抓,两手硬”的管理方式,使得培训面增大,培训效果增强,现在我镇每年的培训人次达6000多人,从而真正做到服务三农,科技致富。
二是抓好农科教结合示范基地建设。几年来学校积极建设农科教结合示范基地,充分发挥了实用技术培训、优良种苗繁育和新品种新技术的试验示范等优势,成为联结千家万户的农业科技成果快速转化的绿色通道。学校自有实训基地2个,分别为20亩滩涂养殖基地与服装实训基地,另与有关企业联办机械实训基地2个。各示范基地重点围绕主导产业和区域特色农业的发展,辐射农户近百户,直接经济效益5万元。
三是抓好农科教网信息站建设。为实现“两个率先”的目标,确保农村新增劳动力转移和“两后双百”培训任务的完成,学校积极开展向农村进城务工人员的职业教育培训与中介服务工作,20__年底学校将建立农科教信息网站,为我镇农村农民信息传播、学习培训、中介服务等提供优质快捷的信息通道。
(四)、全面开展培训,提升劳力素质
为了进一步提高教育培训质量,我校充分利用学校的师资、设备、基地等条件,联办、自办各类教育培训。在培训的指导思想上,进一步加强培训与劳动力市场结合,扩大培训范围,提高农村劳动力市场竞争能力。在培训内容上,积极调整农村教育结构,认真抓好职业教育、专业技术培训及岗位定向培训。在培训形式上将课堂讲授、基地实习、参观考察和交流研讨有机结合起来。培训结束后,发给学员劳动部门印制的职业技能证书,为农村劳动力的有序转移打造金色“绿卡”,加快了农村小康建设的步伐。
东灶港镇是海门市的唯一渔业港口,渔业曾一度十分发达,但近几年随着海洋资源的匮乏,已有50的船只、船员退役、转岗,学校不失时机地联合农技等部门,一边对船员进行滩涂养殖、海水养殖等技术培训,为他们转岗转产打下坚实基础,一边对现役船只进行远洋捕捞,安全自救知识培训,确保渔船高质量、高标准、高要求生产的需要。同时,针对本镇农业发展全市领先的优势,学校经常组织种养植大户参加各类专业技术培训,近两年,全镇共培训农民技术员300多人,其中获得农民技术员证书的有184人。学校还聘请多名农技专家到田头实地指导,为我镇争创先进农业乡镇、调整产业结构、农民致富作出了努力。
学校还坚持校企联合,不断拓宽培训路子,根据企业的需求,开设培训课程。先后举办了计算机应用、汽车驾驶、法律法规、服装工艺、车钳工、滩涂养殖技术、大蓬种植技术、服务员礼仪等几十种内容的培训。
关键词:电梯 安装质量 检测
近年来,随着中国的经济迅猛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越来越多高楼大厦需要安装电梯。目前市场上,电梯安装企业的迅速增多,行业竞争非常地激烈,如何建立安装质量保证体系,加强安装全过程的质量控制,做好安装保质期内的服务,保证电梯安装质量,提高企业经济效益,使企业立于不败之地。
1、基本概念
电梯安装质量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电梯产品的生产质量,它反映了电梯产品本身内在的、固有的质量特性;另一方面是电梯的安装质量,它反映了安装、高度过程的工作质量,也是服务质量的反映,其质量受产品质量、井道施工质量、安装人员技术能力水平和责任心多方因素影响。
2、电梯安装质量的问题现状
2.1电梯安装的原因
电梯产品本身存在的质量问题;电梯配套工程不完善引起的;电梯公司安装过程不规范、安装技能低、工作不认真等造成的。
2.2电梯安装的表现
有些电梯安装公司安全思想意识比较淡薄,安装过程中粗心大意,操作不规范,不按照操作流程办事,自检不严格造成的安装质量问题;更有甚者,某电梯企业仍存在错误的“利益生产观”,以“旧”冲“新”等非法违法操作,导致电梯事故发生。
有的安装人员不能够虚心学习,骄傲自大;还有的吸收科学技术慢,做不到理论联系实际;更有甚者,安装人员仅是小学学历,凭关系、走后门、搞特权等不正常关系,任职重要岗位。还有,尤其是安装人员自认为专业水平很高,忽略了安全思想意识;还有一些安装人员思想更不上,接受不了新鲜事物,对现在科学技术文化知识一窍不通,不接受学习进步的培训机会,仍停留在上世纪技术水平。
2.3安全安装电梯的重要性
电梯产品是一个复杂的机电一体化产品,其质量的好坏与否直接影响乘客的生命安全,其质量的好坏与否直接关系到电梯公司的生存与发展,影响到电梯的安全性。因此,国家对电梯工程的安全管理标准越来越细化、完善,电梯公司自身的安全管理也要越来越规范。我们应该吸取血的教训,仅仅哀伤远远不够,再一次告诫电梯安全没有终点,任何时候都不能麻痹大意,必须深刻解剖事故的起因及演变,找出教训,不让这样的惨烈悲剧重演。总之,电梯安装工作意义重大,刻不容缓,要坚持与时俱进,拓宽电梯公司发展道路,
3、电梯安装使用防范措施
3.1要加强理论学习、不断提高安装人员业务素质
当前,国家对电梯工程的安全管理标准越来越细化,如果不跟上时代步伐,不增强技术水平、安全思想意识,是非常危险的。必须加强学习,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做到政治思想上更加成熟,激发爱岗敬业的热情,保持高尚的道德情操,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必须认真学习法律法规,不断提高自己的法纪观念,增强法律意识,扫除法盲。必须要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和服务质量,紧跟时代脉搏,圆满完成各项任务。
学习培训是工作之基、能力之源。要提高安装队伍推动科学发展的能力,就必须建立培训长效机制,让安装人员长期受教育,保持思想上、能力上的与时俱进。一是加大培训频率。分层次、分批次对安装人员定期轮训,确保安装人员每年都能接受一到两次集中培训,以满足工作需要。二是创新培训形式。定期不定期地就某项工作、某个理论问题,有目的、有针对地组织安装人员开阔视野、增长才干。三是丰富培训内容。根据不同类型电梯安装,针对不同人员的履职要求,立足工作需要设置培训课程,实行专项或专题培训,提高其能力。
3.2加强电梯安全宣传,营造良好氛围
要把电梯安全宣传教育,作为思想工作的重要内容。加强煤矿安全管理制度和标准的宣传报道,普及电梯安全基础知识,增强员工自我保护能力和群众参与监督能力。作为电梯公司绝不能忽视安全,唯利是图,本末倒置。公司的利润、公司的形象等与人的生命相比,都是微不足道的,安全生产责任大于天。作为电梯公司工作人员应积极沟通、配合、协调和实施安全安装工作。
3.3组织协调,共同努力
电梯公司绿色、安全、高效运营,单靠一个安装部门的努力是很难实现的。电梯安全生产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系统设计,只有充分协调各方关系,才能取得各方支持,形成监督合力。有关部门加强分工协作,加强规范管理,切实保证乘客生命健康的安全、电梯的质量和电梯安全使用。
3.4进一步完善制度,依法监督、全面落实
建立健全电梯安装工作规章制度。对当前安装电梯工作规章制度进行全面的梳理,对不能完全满足当前形势发展需要的进行必要的修订调整,对明显过时的规章制度应尽快废止。加快制定符合企业实际情况的实施细则,并出台相应的配套措施,强化各项规章制度的可操作性。通过不断完善安装工作制度,为推动电梯公司健康发展。
作为安装工作人员,就必须加强安全安装制度的落实和监督。工作中并不缺乏制度,但在不少方面,制度却成了一纸空文。制度写在了墙上,挂在了嘴上,却没有落实到行动上。制度一旦成了装饰品,其作用就消失殆尽。制度源于实践,凝结着血的教训。因此,在忙于制度的同时,要更加注重制度的执行和监督。对那些有令不行、有禁不止的人严加惩罚,使其付出沉重的代价。
作为安装工作人员,就必须加强监管,明确分工,坚持不懈地抓紧。突出加强监管,强化日常跟踪检查。改进工作方法,依法对生产经营单位实施经常性的监督检查,严厉打击非法违法操作;分工负责,落实责任,严格安全问责制度,强化企业主体责任,把安全生产责任落实到地方政府、落实到部门、落实到企业、落实到每一个员工。
作为安装人员,就必须强化电梯事故的事前预防,预防为主,完善事故防范工作机制,切实做好事故超前防范工作,防患未然,使电梯安全事故消灭于萌芽之中;违法必究,严厉打击查处和惩罚责任人,严格安全问责制度;发现问题及时纠正,对顶风违纪的行为从严查处,绝不姑息。建立完善系统评价以及考核指标体系,从而,事前、事中、事后全方位、全过程、无缝隙的监督整顿。
3.5加大安全资金投入,实现科技现代化水平
加大资金投入,以科技为支撑。安设工业电视监控系统,对电梯安装使用情况进行实时测报, 加大对电梯配套设施建设投入,对机电、运输、及供风等各项系统进行重点科技完善,实现电梯国际化水平。依靠科技手段提高电梯产品的质量、监督控制安装电梯工作,使其监测监控系统实现现代化,实现安全与发展的有机统一。
4、结尾
电梯安装质量监督管理要建立健全电梯质量安全体系、科学技术管理制度,构建质量监督体系,充分发挥各方责任主体的主导作用,树立以顾客为中心,依靠先进的安装新技术、质量管理技术和信息知识技术,充分运用经济和法律手段监督管理工程质量活动,强化质量目标,积极地探索和实践适应新时期要求的质量监督管理新模式,建立起规范的工程质量监督管理制度,从而保障乘客的生命财产安全,进而赢得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章泽民.监理工程师如何控制电梯安装质量[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1(4).
[2]金守权.也谈电梯的安装质量[J].科技风,2010(7).
摘要:企业的竞争本质上是人才的竞争,高技能人才培训在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的重要性日趋突出。本文分析了制造型企业高技能人才特征,以学习型组织理论为依据,提出高技能人才培训模式。
关键词:制造型企业;高技能人才;培训模式
一、制造型企业高技能人才现状
目前,“中国制造”在国际分工中已经取得比较有利的地位,在不少行业中,中国制造业已拥有较强的国际竞争力,但质量高的“中国制造”产品在全球市场上远未形成主流。一些制造企业在引进先进的设备后,却发现缺少配套的操作人才,从而导致产品技术含量低、品种少、档次不高、附加值低。究其原因主要是人力资源不足,特别是我国技能型人才总量不足,层次偏低,技师、高级技师等高技能人才严重缺乏。在整个社会人才流动加剧的大背景下,制造型企业高技能型人才流失严重,员工频繁跳槽现象频繁,这已成为企业家面临的最为棘手的问题。
二、制造型企业高技能人才特征分析
1.高道德素养
高道德素养首先表现为具有诚信的品质。市场经济实质上是一种契约经济,由于合同的不完全性,诚信是契约得以签订和履行的前提。目前制造型企业要求高技能人才首先要有诚信品质,以利于企业与人才的沟通交流,相互信任,减少交易成本,提高经济效率。高技能人才高道德素养还表现为高忠诚度。企业是一组合约,是以企业家为代表的一组合约,高技能人才是企业家合约的重要组成部分,合约的履行依赖于可预期的合作行为。
2.高专业化
首先,高技能人才是具有特殊技能的一线的操作能手,这是高技能人才的最重要表征,也是最基本的技能。高技能人才的加工技术应该达到艺术化的高度,不但能够进行高难度的生产加工,包括加工高精密度的电子设备、仪表仪器,而且还能够维修、控制精密复杂的设备、精密复杂的仪器等;他们能够与团队成员一道,根据生产一线的实际需要,进行技术攻关,将设计思想落到实处,形成具体的生产力,具体的产品。如,数控加工中心技术师、机电一体化、综合服务高技能人才。其次,高技能人才是知识含量高的知识技能型人才。现代高技能人才通过技能教育和培训获得更多的现代化理论知识,成为“手脑联盟”的技能劳动者。与一般技能人才相比,高技能人才的学习能力更强,而且大都是来自于生产实践中的学习。他们具备较高的专业理论知识水平,又具备较高操作技能水平的人员,能够将所掌握的理论知识用于指导生产实践,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再次,高技能人才具有高环境认知适应能力。企业的发展实质是对环境的不断适应,要更好地适应不断变化的环境,就必须对环境现状有全面的认知和对未来环境的变化有深刻的洞察。这里的环境既包括外部环境,如政治法律环境、经济环境、市场环境等,也包括企业的内部环境,如企业的组织结构、科层体系、营销网络、财务状况等。对环境的认知、洞察与适应实质是反映高技能人才对现代市场的敏锐把握意识,开发新产品的能力。
三、制造型企业高技能人才培训模式
1.培训模式选择的理论依据——学习型组织理论
随着信息革命、知识经济时代进程的加快,企业面临着前所未有的竞争环境的变化,传统的组织模式和管理理念已越来越不适应环境。学习型组织理论认为,在新的经济背景下,企业要持续发展,必须增强其整体能力,提高整体素质。也就是说,企业的发展不能再只靠领导者一人运筹帷幄、指挥全局,未来真正出色的企业将是能够设法使各阶层人员全心投入,并有能力不断学习的组织——学习型组织。这种组织具有持续学习的能力,其综合绩效高于个人绩效总和。学习型组织一方面可以保证企业的生存,使企业组织具备不断改进的能力,提高组织的竞争力;另一方面可以实现个人与工作的真正融合,为个人发展创造空间。在现实中,学习型组织已经成为一种发展的现实,而非仅仅是一种理念。在许多发达国家,企业的培训和教育下的力度很大,进行的很深入。
2.制造型企业高技能人才培训模式
(1)学校模式。高技能人才的培训主体主要是职业院校、企业。学校培训模式,是指由职业院校组织进行的培训,学校依据国家规定的专业岗位培训标准,制定培训计划、安排教学内容、组织教学实施。学校模式一般分为学历教育与在职教育。对于学历教育而言,各学校探索了多种形式,如“3+2”、“5年一贯制”、“7年一贯制”,学历教育强调先完成中级工知识和技能的培训,获得中级工证书,在企业和学校完成后续的高级工知识和技能的培训,获得高级工证书,毕业后进入企业工作。对于在职教育而言,一般是采取“金字塔”式的培训模式。首先是进行高级工培训。要求具有中级工资格、知识和技能水平的一线技能人才,在企业工作一定年限以后可参加学校的在职脱产或半脱产的学习,以达到高级工的技能和知识水平。其次是助理技师培训。要求参加者具有高级工资格、知识和技能水平的一线技能人才,通过学校组织的培训,经理论、实践考试合格发助理技师证书。再次是技师培训。要求参加者具有助理技师资格、知识和技能水平的高技能人才,在企业工作一定年限,一般为3-4年,可以参加学校组织的脱或半脱产的培训,经理论、实践考试合格,技师论文答辩通过发技师证书。
(2)企业培训模式。企业培训模式,是指由企业根据实际需要制定培训计划,由企业组织培训。企业培训存在缺乏师资队伍,学习时间得不到充分的保证,对生产中的实际问题缺乏归纳和总结等问题。学员能解决一些生产中的简单问题,但理论水平较低,学员缺乏后劲、缺乏创造力,培训方法单一,缺少现代教学技术支持,从而制约和降低了培训效果。依据学习型组织理论,制造型企业高技能人才培训模式一般有以下几种:一是论辩教学培训模式。这种模式对于培训高技能人才的道德素质、创新能力具有明显的作用。培训师首先讲清某课程的基本原理和内容,然后结合学员的实际进行提问,学员根据提问教材和有关资料进行发言准备,随后学员可采用圆桌会议形式,或者采用讲台上演讲形式,各抒已见,表达出自己对某个问题的认识和想法。最后培训师进行总结和概括。这种培训模式和实际相结合有着很强的实践意义。二是案例评点培训模式。高技能人才培训的最为关键的提高其分析实践技能的能力,而案例评点培训可以提高高技能人才分析、评价、修正职业技能的能力。三是职务轮换培训模式。职务轮换的主要目的是拓宽高技能人才知识面。通过各种不同岗位的职务轮换,受训者可以全面掌握企业各种技能的知识、技术要求。(3)校企合作模式
鉴于学校模式与企业模式的各自的弊端,可以充分发挥企业和学校的优势,扬长避短,成立校企合作理事会,校企分工合作,明确职责、权利和义务,共同制定培训大纲、计划和培训课程,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以“学校+企业”模式进行高技能人才培训,是切实可行的。
参考文献:
[1]刘菲.学习型组织研究[J].东南大学学报,2006,1:77-78.
关键词:南洋理工学院;办学理念;教学工厂;项目教学;双元制
中图分类号:G7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1422(2015)03-0050-03
收稿日期:2015-02-12
作者简介:彭 彬(1964-),男,1987年清华大学机械系本科毕业,1990年华南理工大学研究生毕业,广东惠州工程技术学校(原惠州工业科技学校)高级讲师。主要研究方向:CAD/CAM教学与研究。(广东 惠州/516001)
2011年8月至10月,笔者有幸参加了广东省中等职业学校骨干教师赴新加坡南洋理工学院培训班,进行了为期一个半月的学习。在南洋理工学院,我们除了学习专业技能和教学方法之外,还对新加坡的职业教育和南洋理工学院的先进办学理念进行了重点学习和研讨,并与国内的职业教育进行了深入的比较。笔者在本文中对南洋理工学院的办学理念进行了相关的探讨,与同行分享学习心得体会,共同学习南洋理工学院的先进办学理念。
一、南洋理工学院的创新思想与理念
南洋理工学院是在新加坡日新学院(机电一体化)、德新学院(生产科技)、法新学院(电子科技)、日新软件学院等20个应用科技中心的基础上成立的。南洋理工学院通过与德国、法国、日本等科技先进及职业教育发达的国家合作,并经过长期的实践探索,总结了德国、法国、日本的职业教育经验,同时也借鉴了美国、英国、澳洲等国家的先进教育理念和做法,在此基础上厚积而薄发,创新思想,提出了自己的办学理念,并积极实践,不断完善,形成了一套行之有效的先进职业教育模式和有自己鲜明特色的创新思想与理念,其主要内容包括“教学工厂”理念、“综合科技教学”理念、“经验积累与分享”理念、“量身定制”理念和“组织无界化”理念。这几个理念相互相成,构成一个螺旋式上升的良性循环,具有自我完善和不断向前发展的功能。
二、“教学工厂”理念
南洋理工学院办学理念的核心是“教学工厂”理念。“教学工厂”理念是在教学环境内营造(emulation)企业实践环境,将实际企业环境引入教学环境之中,并将两者紧密融合(integration)在一起。
图1 南洋理工学院的创新思想与理念
“教学工厂”经历了由模拟(simulation)到模仿(emulation)再到融合(integration)等三个发展阶段。
“教学工厂”理念实际上就是“教学医院”理念在工程技术教育领域的延伸,如图2所示。
图2 “教学医院”理念 和“教学工厂”理念比较
三、“教学工厂” 的特点
1.学校本位,非企业本位
教学工厂是在现有的教学系统(包括理论课、辅导课、实验和项目安排等)的基础上设立的。教学工厂的活动以学校为主体,学校全面负责设计和组织整个教学活动,培养学生综合能力是整个活动的中心 。即校企合作的主导在于学校,而不是企业;目的是为教学服务,而不是为生产服务。
2.真实的企业环境(不仅仅是企业实习)
将实际的企业环境引入到教学环境中,由模拟到模仿,最终将两者融合在一起。教学设备与企业同步甚至领先,项目开发与企业接轨,即与企业合作,引进企业的实际项目,实施项目教学,将教学与解决实际问题结合起来,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不仅仅是企业实习”是指与一般的学生到企业实习不同,不是把学校搬到工厂,而是把工厂搬到学校――教学工厂,在校园里创建真实的企业环境,将企业环境融入到教学环境中,而且是以学校为主导,主要为教学服务,而不是为生产服务,故名“教学工厂 ” 。
3.持续的项目开发(不仅仅是企业项目)
企业项目和研发项目是教学工厂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环节,它使学生能将所学到的知识和技能应用在多元化、多层次的工作环境中,即通过项目来实施“综合科技教学”。
“不仅仅是企业项目”是指不仅仅承接企业项目,而且自己主动开发项目 ,即带有研发的性质和目的,通过持续的项目开发,以保持科技领先,而不仅仅是为了解决实际问题。同时也通过项目开发来锻炼和培训师资,提升师资水平,这就是所谓的“教师专能开发”。
南洋理工学院有二十多个技术中心,专门从事持续的项目开发工作,以保持科技领。各个项目根据项目的性质从各个部门调集成员,组成项目小组,教师可以根据需要自由组合。这就是所谓的“组织无界化”理念。在南洋理工学院,因为职业教师要紧跟科技发展,需要终身学习,而项目开发是教师提升自身业务素质的重要途径,所以“组织无界化”理念深入人心,畅通无阻。相比之下,我国由于体制不同,在这方面遇到很大阻力。
4.“教学工厂”与“项目教学与项目开发”的关系
南洋理工学院办学理念的核心是“教学工厂”理念,“教学工厂”理念的核心则是“项目教学与项目开发”,或者说“教学工厂”理念的载体是“项目教学与项目开发”,即“教学工厂”理念主要就是通过“项目教学与项目开发”来实施和实现的,并通过项目这个载体来训练综合科技应用能力和项目开发能力。
可以说,南洋理工学院办学理念的核心是教学工厂,而教学工厂的核心就是项目教学与项目开发。
总的来说,教学工厂是一个理念、一个环境、一个载体。教学工厂集实习实践、项目教学、项目开发、师资培训等于一体。
四、“教学工厂” 的目的
1.为学生提供一个更完善和有效的学习环境和过程。
2.鼓励和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团队精神以及提高他们的解决实际问题能力。
3.确保有关培训课程与企业需求挂钩,与时俱进。
4.学院专能开发和教职员专业培训的重要途径。
5.促进学院和企业的紧密联系。
五、“教学工厂”的发展模式
“教学工厂”是卓越办学的主要手段。它没有固定模式,他会随着学院的成长和发展而与时俱进。学院能力基础的强化将促进教学工厂模式的提升,并加深教学与企业环境的相互结合。据笔者理解,所谓“没有固定模式”,是指“教学工厂”可以有多种模式或多种表现形式,并且不断随着形势变化而发展,即所谓“因时就势,与时俱进”。
六、“教学工厂” 理念之追根溯源
(一)“教学工厂”与德国的“双元制”教学模式比较
1.德国“双元制” 教学模式和项目教学
(1)双元制:脱胎于“学徒制”,在做中学,工学结合,边做边学;由企业主导,以学校为辅( 7:3 );是职业教育,不是专业教育,突出技能实践。应该说,“双元制”在德国能够顺利实施,与德国有完善的法律环境和职业教育体系有很大关系。
其实我国以前大企业附属的技工学校的教学模式(形式)本来就与德国“双元制” 教学模式很类似,大家本来都是这么做的,而且也证明是行之有效的。当然,两者也有所不同,比如“项目教学”,我国以前虽然有些时候实际上也应用了项目进行教学,但并没有系统的、完善的做法,更形成没有理论体系。
(2)项目教学:基于项目开展教学,以一个典型的综合项目案例来引导整个教学过程。
德国的 “双元制”以企业为主导、学校为辅。德国“双元制” 项目教学中的 “项目” 一般是指现成的、或预先经过专门设计或集成提炼的典型项目案例,其“项目”是可以重复使用的,是以技能训练为主,而不是以解决实际问题或项目开发为主。
2.“教学工厂”不是德国的 “双元制”
而南洋理工学院的“项目”主要指“企业实际项目 ”或“项目开发”,侧重解决实际问题、训练综合科技应用能力和项目开发能力,因为项目是实际项目,来自生产实际或科研课题,是动态变化的,所以其项目每次都不同,具有不可复制性。
可以这样认为,“双元制”模式和下述的英国的“三明治”教学模式均侧重技能训练, 主要面向技工教育,包括中职层次教育;而南洋理工学院的“教学工厂”理念侧重综合科技应用与项目开发能力训练,主要面向大专层次,如高职院和应用型大学。所以南洋理工学院说,它自己的“教学工厂”不是德国的“双元制”。“学院是工厂、课堂是车间、课程是产品;老师是师傅、学生是工人、客户是学员”。应该说,这种提法针对德国“双元制”教学模式来说是恰当的。但对南洋理工学院来说,这种说法的层次未免低了些。
(二)“教学工厂”与英国的“三明治”教学模式比较
1.英国的“三明治”教学模式
“三明治”教学模式是指“工、读、工”交替进行,企业实习不是由学校主导,缺少主动的干预和控制,似乎也未提到以项目开发的形式进行实习。
2.“教学工厂”不是英国的 “三明治”
教学工厂的活动以学校为主体,学校全面负责设计和组织整个教学活动,培养学生综合能力是整个活动的中心 。即校企合作的主导在于学校,而不是企业;目的是为教学服务,而不是为生产服务。此外,“教学工厂”理念的核心是“项目教学与项目开发”,并通过项目这个载体来训练综合科技应用能力和项目开发能力。所以南洋理工学院说,它自己的“教学工厂”不是英国的 “三明治”。
(三)“教学工厂”与CDIO 模式比较
1.关于CDIO
CDIO是构思(Conceive)、设计(Design)、实现(Implement)、运作(Operate)4个英文单词的缩写。CDIO是由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瑞典皇家工学院等共同创立的工程教育改革模式。
CDIO是“做中学”原则和“基于项目的教育和学习(Project based education and learning)” 的集中体现。它以工程项目(包括产品开发、生产流程和整个系统生命周期)从研发到运行的生命周期为载体,让学生以主动实践及各门课程之间有机联系的方式学习工程技术。学生通过基于项目的学习,主动学习、主动实践,取得了前所未有的学习效果,让学生学到了真本事,大大增强了自学、研发、解决问题、团队工作和人际沟通的能力。
2.“教学工厂”不同于CDIO模式
请注意,上述CDIO模式并没有提到“师资培训”和“经验积累与分享”。南洋理工学院认为它缺了这两个环节,不能构成循环,因此不能形成螺旋式上升式的自我提升、自我完善机制。所以它说,其“教学工厂”理念与CDIO模式不同。
七、结语
[关键词]提升企业优势 人力资源管理
新经济时代,市场竞争焦点已由成本转向产品性能、质量乃至新产品开发速度上。企业要在动荡变化的环境中创造并保持核心竞争力,需要形成独特的高价值业务优势。而高水平的人力资源管理系统则是塑造和支撑企业业务优势的重要战略要件。
A公司是一家生产销售、销售木业生产设备的企业,从成立初期的几人,已发展至400多人,产品有六大系列五十种型号。产品主要销售给国内生产家具、办公设备、地板、门窗生产企业。随着企业的发展,生产引进的设备类型逐渐增多,且需要掌握先进木业生产工艺的人才,对员工的专业技术要求也在逐渐增高。笔者以A企业为例,探讨企业业务的变化的环境下,建立基于企业业务优势的人力资源管理体系。
一、A企业的SWOT分析:
1.A企业的优势:
A企业掌握国际先进的木工设备生产技术,引进的设备在木业行业全球领先。掌握先进的木业制造生产工艺流程。部分设备已实现软件控制,可以实现从客户需求设计到工厂生产的自动化数字生产。可以向客户提供整厂规划、售前咨询和售后服务的一条龙服务。具有向客户提供木业生产的整套设备供应能力。A企业培养了一批掌握生产先进设备技术和熟悉国外先进生产技术的专业技术人才。
2.A企业的弱势:
国内木业行业过去主要是家庭作坊进行生产,行业起步较晚,相比其他行业,木业行业的整体的管理水平相对处理起步水平,这也影响到A企业对管理的重视程度。
3.A企业的机会:
中国过去木业行业的发展主要依靠廉价劳动力,随着中国劳动力成本的上升,生产企业出现了招工难的现象。同时,随着中国居民收入的增加,对木业制品的品质有了更高的要求。自动化生产是提高产品品质的重要方法。
4.A企业的威胁:
国外设备供应商和国际跨国公司掌握的先进设备设计技术,但中国民营企业的迅速倔起和对先进技术的逐步跟进。使得企业的发展也面临着激烈的市场竞争。国际和国内的经济发展形势不明确,与木业行业密切相关的房地产市场的宏观调控不断等等。
二、A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存在的问题:
A企业在制订执行人力资源管理战略之前的人力资源管理工作,存在以下问题:
1.缺乏系统的管理制度。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不被重视和专业人力资源管理队伍的缺乏,使人力资源管理基础制度和各模块之间的制度,缺乏系统性和专业性。如:人力资源管理基本没有专业人员,人力资源工作由秘书兼任,主要处理社保和劳动合同签订等事务性工作;没有明确的考勤制度、技术人员任职资格认定办法;招聘只是进行开发性的面谈,没有专业技术性测试等。
2.人员的培养缺乏系统性和专业性。A企业90%的岗位是需要具有专业技术性的人员,才可以任职。虽部分岗位的专业性是通用专业如售后服务工程师需要的是机电一体化、自动化等专业人员。但是除通用自动化控制技术外,售后服务人员需要掌握吸尘、专业材料、油漆、客户的生产工艺等专业知识。再如营销岗位,此类岗位人员不但需要熟练掌握企业的设备特性、功能、参数,还要针对客户生产要求选择型号、不同系列设备之间的配置、胶水、刀具、地基、材料等等行业相关知识。A企业的培训基本停留在基本电路知识和设备基本功能的培训。行业的专业性、配套知识等基本只能依靠员工自行学习了解,培养投入的时间和资金均较少。导致员工成长速度缓慢、对于专业技能发展前景担忧。
3.缺乏科学的薪酬管理制度。对于敏感的薪酬问题,公司只有简单的提成比例,没有具体、明确的绩效激励薪酬。经常出现员工之间相互提出疑问:为何他的提成比我多?为何我的这个项目没有提成?基本工资也只是由公司高层凭个人感觉进行评定。
4.缺乏内部晋升和公平氛围。企业快速成长,需要大量的管理人员和专业骨干。当企业需要这类人群时,高层首先想到的是从外部进行招聘,使员工感觉内部发展机会较小。
三、A企业的业务提升战略:
针对以上SWOT分析中公司面临的问题和机会,适应动态的企业外部环境,A企业制订了加强新技术、新产品开发;“本土化”销售和服务 ;提供整厂设计、设备提供、软件支持、技术服务的一条龙增值服务的发展战略。
人力资源部门制订了“一培训、四建立”的人力资源管理战略,为实现企业战略提供人力资源保证。具体一培训指加强人才专业技术和营销队伍培养;四建立分别为建立制度化的管理体系包括明确层次岗位结构,岗位职责和关键业绩指标,配套的培训体系和任职资格制度;建立具有竞争力的薪酬制度;建立相互尊重和公平竞争的氛围,提高公司凝聚力;建立一支专业人力资源管理团队。
四、A企业针对业务提升战略的人力资源管理提升:
要实现企业的发展战略,需要企业各岗位的专业人员认真完成日常工作的每一项细节工作来实现。也就是企业的业务提升的要求,企业需加强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工作。A企业通过近五年的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开展,逐步完善和提升的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水平,以保证制订的人力资源战略的实施和适应提供企业业务的要求。
1.建立人力资源管理专业队伍。企业从外部招聘了各层次的专业人力资源管理工作者。人力资源管理团队具有丰富的人力资源管理经验和专业知识。通过专业人员提供专业的建议和管理工作,全面提升全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理念和人力资源管理知识。同时,请人力资源管理咨询顾问加强企业中高层管理团队的人力资源管理的培训,以提升公司的整体人力资源管理水平。
2.建立系统的人力资源管理制度。
(1)根据公司的组织架构,明确各部门、各岗位在人力资源管理中的建议、复核和审批权限。
(2)制订完善人力资源管理制度。
人力资源管理制度在明确了人力资源管理各模块的管理的详细分工和具体流程。是公司顺利开展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基础制度保障。通过人力资源管理制度的制订和完善在一定程度上培训和明确了各岗位在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责任。宣传了全员参与人力资源管理的理念。对于员工的日常管理起要重要作用,也是公司建立系统管理制度的体现之一。此基础人力资源管理制度主要有招聘管理制度、培训管理制度、内部讲师培养制度、薪酬管理制度、绩效管理制度、考勤管理制度、加班管理制度、员工手册、请假制度等等。
(3)加强人力资源规划和分析工作。
复杂多变化条件下的人力资源规划要摒弃只注重内部需求的眼光,从组织战略和长远发展设想未来所需人才。它是一项系统的战略工程,它以企业发展战略为指导,以全面核查现有人力资源、分析企业内外部条件为基础,以预测组织对人员的未来供需为切入点,内容包括晋升规划、补充规划、培训开发规划、人员调配规划、工资规划等,基本涵盖了人力资源的各项管理工作,人力资源规划还通过人力资源政策的制定对人力资源管理活动产生持续和重要的影响。如A企业针对销售和售后服务岗位使用岗位工作量与产出分析法进行定编。销售和售后服务岗位是公司的主要关键岗位之一。销售人员通过分析客户拜访数量、时间管理和销售额确定每一销售岗位可以承担的销售任务。根据公司总销售目标和人均承担目标,可以核定销售岗位数量。售后服务岗位通过对售后服务工作的各系列设备安装、调试、培训工时分析,与销售目标对比,核定产生的安装数量,即需要的安装工时。再通过分析维修的现场工作时间比率。汇总分析得出售后服务人员的数量。再如,使用技能清单法预测内部供给,通过列出装配工岗位的关键技能清单,列出与岗位能力相关的特征,包括所接受的培训课程、以前的经验、持有证书、监督判断力等。A企业详细分析现有人员的技能情况,确定能提供给企业使用的人员数量。通过人力资源规划工作,清晰的明确了企业需要何种技术人员、现在企业是否存在适合的人员、与企业业务提升发展存在多大的人力资源缺口,同时也明确了企业人员的培养目标。为预测和储备企业所需人员提供的科学的基础信息,在人员数量上保证企业的需求。
(4)招聘管理。
招聘管理是企业整个人力资源管理的起点。如何保证所招聘人员的质量符合企业的需要。人才测评在企业的招聘过程中起着关键的作用。通过建立各岗位专业测试题库、半结构化面谈、情景模拟和背景调查等手段,以便更加准确的招聘符合企业需要的人员。
(5)培训管理。
企业人才的竞争最主要的表现为对人才培养的竞争,培训作为开发人才和提升人才价值的基本手段,是提高企业竞争力的根本途径,是企业拥有高素质员工,获取竞争优势的重要工具,培训在企业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特别对于A企业来说,由于处于行业的领导的位置,很难在市场中寻找到能完全符合企业需要的人才。都需要经过A企业的培训,才能更加适合企业的岗位需要。
A企业通过专业技术知识培训和通用技术知识培训职能分工,加强专业化技术培训。成立了培训中心,它的职责是负责组织开展木业设备专业知识、技术培训,以快速提升专业技术人员的专业技能。培训中心的老师都是从公司选拔的具有丰富经验的专业技术人员。通过给予员工安装操作、维修操作、设备理论等培训,迅速提高员工的专业技能。人力资源部门负责组织开展通用知识、技术的培训,以保证培训具有一定的经济性。
在培训形式上,创造更多灵活多样的形式,以适应成人学习的特点和建立学习型组织。公司通过网络建立BBS,公司人员可以在网络上进行专业技术知识的交流;通过建立专业技术知识库,并向专业技术人员开放,使专业技术人员可以方便的在知识库查询所需要行业专业知识;通过定期的会议,组织案例讨论,分析案例中出现问题的原因、如何来找出原因和解决方法等,提升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知识竞赛,在活动中学习交流。学习过程强调终身学习、全员学习、全过程学习和团队学习。
(6)绩效管理。
绩效管理,是指各级管理者和员工为了达到组织目标共同参与的绩效计划制定、绩效辅导沟通、绩效考核评价、绩效结果应用、绩效目标提升的持续循环过程,绩效管理的目的是持续提升个人、部门和组织的绩效。要实现真正实现企业绩效管理,A公司首先完善各部门流程、部门间的流程管理和加强电子数据化管理。在企业基本实现有绩效管理考核的基础制度、理念认识和基础数据后,开展绩效管理工作。
KPI指标是衡量企业战略实施效果的关键绩效指标。目的是建立一种机制,将企业战略转化为企业的内部过程和活动,以不断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和持续地取得高效益。KPI指标的分解就要保证员工去做重要的事、做最该做的事。通过将工作目标转化为关键结果型指标和关键行为型指标,进行对绩效的结果和过程全面考核,全面评估。结果型绩效指标设置需要符合SMART原则,即明确的、可衡量的、可接受的、实际的、有时限的。行为型绩效指标设置以定性描述为主,详细描述各等级行为。为了能用科学的数据使员工信服绩效考核的结果,在两类指标的权重分配中,各岗位均按结果型指标占70%,行为指标占30%的原则。选择的各项指标与公司的经营成果密切相关。每项指标的权重不能超过35%,但也不能低于5%。各绩效指标之间的权重差异宜控制在5%以上。权重最高的指标不宜超过3项。(如表格1-1售后服务工程师的结果型KPI指标、表格1-1售后服务工程师的行为型KPI指标)。绩效考核分值=结果型指标总分*70%+行为型指标总分*30%。
通过将公司战略目标层层分解,责任到人,保证落实了企业的战略目标。
(7)薪酬管理。
通过对针对企业现在薪酬情况的分析和岗位分析,采用了张守春的3E薪酬设计方法,使用海氏岗位评估,建立了以岗定薪,实现薪酬与岗位价值相挂钩;针对不同的职系设置晋级通道,鼓励不同专业人员专精所长;参照外部企业薪资水平的基础上,制定研发、生产、售后等关键岗位工资;收入水平与绩效挂钩,适当提高浮动工资比例和变化幅度来增强激励作用。完善福利制度,实行了固定福利与自助福利相结合的福利体系,保证了员工对基本福利的需求和对个性化福利的需求的双重通道。
3.人力资源的权变整合。
A企业是高新技术企业,知识管理成为获得竞争优势的来源。而人力资源的价值体现正在拥有的知识,对知识的管理正是对人力资源的权变整合。知识管理要求企业实现知识共享,运用集体的智慧提高企业的应变和创新能力,使其能够对外部环境做出快速反应,并利用所掌握的预测外部的市场变化和发展方向。
(1)企业设立创新奖
A企业积极鼓励掌握本行业先进技术的人员发挥并创造新技术、改进工艺流程等,根据不同类型的岗位设置不同的“优秀人员创新奖”。成立“优秀人员创新奖”评选委会员,各类岗位提供实际数据或实际执行的新工艺、新制度参加评选。如研发类岗位,按开发的新产品及投入市场使用的比例进行奖励;生产类岗位,按为提供改进工艺、提高效率进行奖励;销售类岗位,按为客户提供的可性方案设计和实际运行效果进行奖励;售后服务类岗位,按为公司提品优化建议和采纳比例进行奖励;管理类岗位,按为公司提供管理新建议和实际使用的比例进行奖励。
通过创新奖的评选,积极鼓励了各类人员为公司的创新发展提供建议和实施的机会,为企业不断给客户提供新产品带来了可能性,提升的企业的综合管理能力,提高在客户中的品牌形象。
(2)知识共享
知识分为三类:显性知识是能用文字和数字表达出来的,容易以硬数据的形式交流和共享,并且经编辑整理的程序或者普遍原则而成的知识就是显性知识。如:设备图纸、英语知识等;隐性知识是未被表述的知识,像我们在做某事的行动中所拥有的知识,是另一种知识,如技术人员处理同样的设备问题的处理程序;实践知识是通过实践而总结获得的知识。如解决客户所需要的软件产品之间的应用。
A企业这三类知识都需要通过共享,来实际内部的传递。因为行业特点,在国内技术还离本公司技术有差异时,市场上无法获得。通过员工的努力,在一定程度上获得了国际先进技术的隐性知识和实践知识的分享就更为重要了。
A企业通过以下形式进行显性知识的传递:通过印制专业的宣传手册;请讲师到内部进行培训;送外参加专业课程等形式进行传递。通过企业的内部管理软件平台、内部BBS、技术交流会等形式,传递隐性知识。通过提供实践机会,或导师带徒方式进行实践知识传递。
参考文献:
[1]张守春:《3E薪酬设计》
[2]丁宁:《企业战略管理》 清华大学出版社、北方交通大学出版社 2009.6
[3]饶征、孙波:《以KPI为核心的绩效管理》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3.1
[4]仇雨临:《员工福利管理》 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5.7
[5]张炳申、罗明忠:民营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基于企业成长的视角 中国金融出版社 2007.1
[6]迈克尔.波特:《竞争战略》 华夏出版社 2005.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