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脑梗死病人护理措施

脑梗死病人护理措施

时间:2023-08-07 17:31:13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脑梗死病人护理措施,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脑梗死病人护理措施

第1篇

脑梗死后抑郁症(PSD)是脑血管病后的常见并发症之一,大量临床观察证明,脑梗死不仅可直接致病人产生抑郁症状,还间接影响病人心理情况,发生率高达20%~60%[1]。脑梗死病人常合并多种疾病,对健康或疾病效果感到忧虑,又因疾病本身常带来失语、表达、沟通等功能障碍,抑郁情绪发生率更高。本研究对我院住院脑梗死病人进行早期心理护理干预,帮助病人缓解抑郁情绪,效果良好。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采集我院2010年2月—2011年9月期间住院脑梗死病人598例,采用简易智力状态检查表排除有认知障碍的病人,再通过应用抑郁自评量表(SDS)[2]进行评分,筛选确诊患有抑郁情绪的病人180例,均经过临床有效体征与CT确诊,全部入选病例均符合1995年全国第4届脑血管会议制定的脑梗死诊断标准[3](多脏器功能损害、昏迷、听力或意识障碍、生命体征不稳定等病人除外)。随机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各90例,干预组中男50例,女40例,年龄81.2岁±4.1岁;对照组中男52例,女38例,年龄79.4岁±5.0岁。

1.2方法

所有确诊患有抑郁情绪的病人均给予原发病及合并症的对症和支持治疗。对照组行常规护理,干预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于脑梗死发病后第3天进行早期心理护理干预,包括提供基本信息、倾听、暗示、安慰、鼓励、帮助释放情怀等心理干预措施,具体方法如下:①群体心理干预,在病人床边采用小讲课方式指导刚毕业或新入职护士如何做好脑梗死病人的健康宣教,内容还可以包括疾病的转归、治疗措施及自我护理等知识,边讲课边联系病人实际情况,并肯定该病人的可康复程度;表面目的是指导护士工作,真正目的却是暗示病人,提高病人的自信心;许多病人虽然一直没开口,但听完小讲课后绝大多数会受鼓舞,有意识尝试参与各项相关康复治疗。②个体心理干预,根据测评结果以及产生抑郁的原因进行针对性心理干预,如有目的、有效地沟通及引导,让病人明白主动参与康复锻炼是恢复肢体功能的最好办法之一。③分散注意力,喜欢音乐的病人也可播放其爱好的乐曲,暂时忘却负性情绪,效果好的还能重新唤起对生活的梦想。④宣传家庭和社会给予支持,争取家属的配合,充分利用家庭和社会的支持和帮助[4,5],让病人感受到关注与关爱的同时,明白自己也有为他人而活着的义务。⑤严防自杀,自杀观念与行为是抑郁病人最危险的症状,了解病人的精神需求及病情变化,采取24h看护及时发现问题,适当口服抗抑郁剂治疗,激励病人的求生欲望等有效措施。结果分别于1周及3周后进行疗效比较并详细记录。

1.3疗效判断标准

显效:病人精神状态明显改善,行心理干预后的SDS标准分下降>6分;有效:病人精神状态有所改善,干预后SDS标准分下降3分~6分。无效:病人精神状态改善不明显或加重,干预后SDS标准分下降<3分。总有效是显效和有效之和。1.4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1.5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

2结果

1周后进行SDS疗效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周后进行SDS疗效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3讨论

3.1脑梗死并发抑郁情绪的机制及因素

脑梗死后由于中枢神经元的损伤,影响了神经通路,导致代偿性的受体水平不能上调而产生抑郁;炎症细胞因子过度分泌导致脑内去甲肾上腺素和5-羟色胺系统功能障碍而引发抑郁;左侧大脑半球损伤在脑梗死后抑郁发生率更高[6]。突发脑梗死给病人带来自尊障碍、孤独心理、经济生活负担及躯体疾病、生活能力下降、甚至生命威胁等恐惧心理而引发抑郁情绪的发生[7]。

3.2早期心理干预的重要性

第2篇

方法:对在我医院住院的72例脑梗死患者实施全面的整体护理,护理措施包括心理护理、生活护理、安全护理、功能训练指导及护理等。

结果:通过给予患者有效的整体护理,72例脑梗死患者得到了最大限度的康复,效果满意。

结论:整体护理策略能促进脑梗死患者身心的康复,提高了患者生活质量,为患者早日重返社会缩短了时间。

关键词:脑梗死患者整体护理康复

【中图分类号】R47【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8-1879(2012)11-0267-01

脑梗死是由于脑动脉粥样硬化等原因导致动脉管腔狭窄、闭塞或血栓形成,引起急性脑血流中断,脑组织缺血、缺氧、软化、坏死,又称为动脉粥样硬化血栓形成性脑梗死[1]。此病好发于60岁以上的老年人,我们选择2011年8月~2012年8月我医院收治的72例脑梗死患者为观察对象,采取整体护理策略配合医生治疗,取得了满意效果,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本组72例脑梗死患者均为2011年8月~2012年8月我医院收治的病人,其中男性42例,女性30例,年龄43-78岁。所有患者经头颅CT或MRI检查证实,全部符合脑梗死诊断标准。

1.2方法。

1.2.1心理护理脑梗死患者疾病起病急,患者在短时间内从一个健康人变成一个残废人,再加生理上的痛苦以及漫长的康复过程,其心理创伤远大于机体创伤,易致患者产生痛苦、失望,甚至悲观厌世等不良情绪。我们在工作中,要善于应用沟通技巧,积极主动与患者及家属交谈,引导患者表达自己对诊断、治疗、护理从及疾病预后等问题的看法和要求,并耐心解答患者提出的问题,让患者以正确的态度去面对疾病。指导患者保持良好心理状态,是保证康复的基础。不同心理状态对疾病的预后和康复效果会有不同的影响[2]。我们要随时掌握患者的心理变化,根据患者的心理变化特点,采取针对性的护理措施。如果患者有抑郁心理,我们要细致观察,尽快解除患者抑郁的心理,预防患者自杀。

1.2.2生活护理脑梗死急性期患者应绝对卧床休息,清醒患者取平卧位以利脑部血液供应;对有意识障碍的患者应采取侧卧位,并将头部抬高。头部禁用冰袋或冷敷,以免血管收缩,血流缓慢使脑血流量减少。给予患者以安静整洁的修养环境,病室环境应舒适、空气新鲜、流通,适宜的温度和湿度,减少声、光的刺激,保证患者休息。鼓励能吞咽的患者进食,饮食以低脂、低胆固醇、低盐(高血压者)、适量糖类、丰富维生素为原则。少食肥肉、猪油、奶油、蛋黄、带鱼、动物内脏及糖果甜食等;多吃瘦肉、鱼虾、豆制品、新鲜蔬菜、水果和含碘食物,提倡食用植物油,戒烟酒。

1.2.3安全护理意识障碍和躁动不安的脑梗死患者,床铺应加护栏,以防坠床,必要时使用约束带加以约束;昏迷患者应酎情选择适当的漱口液做好口腔护理,保持口腔清洁。有吞咽困难的患者,药物和食物宜压碎,以利吞咽;进食时宜取坐位或半坐位,予以糊状食物从健侧缓慢喂入;必要时鼻饲流质,并按鼻饲要求做好相关护理。对步行困难、步态不稳等运动障碍的患者,应注意其活动时的安全保护,地面保持干燥平整,防湿防滑,并注意清除周围环境中的障碍物,以防跌倒;走道和卫生间等患者活动的场所均应设置扶手;病人如厕、沐浴、外出时需有人陪护。卧床患者协助完成生活护理,保持床单位整洁和皮肤清洁,预防压疮的发生。大小便失禁的患者,应用温水擦洗臀部、肛周和会皮肤,更换干净衣服和被褥,必要时洒肤疾散类粉剂或涂油膏以保护局部皮肤黏膜,防止出现湿疹和破损;对尿失禁的男患者可考虑使用体外导尿,如用接尿套连接引流袋等;留置导尿管的病人,应每日更换引流袋,接头处要避免反复打开,以免造成逆行感染。

1.2.4功能训练指导及护理对于脑梗死的患者来说,只要病情允许,要尽早指导和鼓励患者进行主动康复功能训练。训练动作由小到大,由少到多,由简单到复杂,并配合日常生活练习,如梳头、洗澡、更衣、系扣子、拿筷子、大小便等,直致扶持下行走或独立行走。主动运动是提高中枢神经系统紧张度,活跃各系统生理功能,预防并发症和改善全身健康的有效方法[3]。随着病情的好转,肌力的恢复,要对患者进行坐、站、走的训练。训练前,首先让病人充分认识步行的艰难,避免精神紧张而发生意外,尤其是后顶叶病变者,易出现体相障碍,更应该引起重视。刚开始先让病人在床铺上练习仰卧起坐,练习左右翻身,练习上下肢的肌力,逐渐练习坐起、坐稳应让病人选先在在床上坐,双腿下垂于床边,再下地坐椅,每次坚持10-15分钟,然后站立平衡,最后进行起立训练。开始迈步时,力争动作到位,切忌急于求成。可在瘫痪下肢拴一根绳子,当患者迈步时,助手协助向上前方面提绳子,这种方法患者易于接受,练习起来,就像真的会走路一样,增加了训练信心,能提高训练的效果。经过坐到站立,站立到行走三个阶段的练习,能平稳的走好平路后,即开始上下台阶的练习,上下台阶有一定危险性,要注意加强保护。步行康复是独立生活的重要步骤,自理个人生活的关键,也是康复进程的一个跃进。在进行步行训练时,切不可忽视上肢功能的练习,上肢活动特别是手的精细活动的恢复慢于下肢,病人因此会丧失信心,应多加鼓励。

2结果

通过给予患者有效的整体护理措施,72例脑梗死患者得到了最大限度的康复,提高了患者生活质量,患者对护理工作满意度高。

3讨论

脑梗死患者多在安静状态下发病,如晨起时发现半身不遂,症状和体征多在数小时至1~2天达高峰。患者一般意识清楚,但当发生基底动脉血栓或大面积脑梗死时,病情严重,可出现意识障碍,甚至脑疝形成,最终死亡。近年来,脑梗死患者国内发病率呈上升趋势,严重影响了中老年人的生活质量。帮助脑梗死患者康复是护理的重要课题,我们通过对72例脑梗死患者的实施整体护理策略,最大限度地恢复其生活和自理能力,为患者早日重返社会缩短了时间。

参考文献

[1]冯彩霞,许秀举.血尿酸与脑梗死和脑出血的关系研究[J].包头医学院学报,2009,25(5):50-53

第3篇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1年1月至2012年12月在我院治疗护理的57名老年脑梗死病伴睡眠障碍患者,其中男性患者36例,女性患者21例;患者年龄48~82岁,患者的平均年龄为60.8岁。其中伴左侧偏瘫者24例,伴右侧偏瘫者19例。患者住院时间为10~28d,平均住院时间14d。57例病人的肢体肌力都在1~4级。

1.2护理方法

1.2.1脑梗死疾病患者的日常护理

针对脑梗死患者,如果患者无意识障碍,可在发病后第2天或病情稳定后的7~10天采取早期的康复护理措施。患者选择,每1~2h翻身1次,配合功能锻炼运动,上下肢体所有关节的内旋、外展、屈伸,每组动作均做50~100次,在根据患者的病情逐次增多,每天做2~3次。本文的57例患者无褥疮的发生,也无肌肉萎缩或关节挛缩等并发症的出现。对于患侧肢肢的摆放要求,使用健侧卧位时,患者肩胛骨应处前伸位位置,患者患侧的肘关节要伸直,掌心要向健侧。采取仰卧位时,患者胛骨应处于前伸位,而且患侧的上肢也垫枕。患者下肢正确的摆放可防止患者髋关节的内收、内旋。该护理措施都能为患者康复打下基础。对患者进行按摩时,按摩顺序应该从远心端到近心端,力道应该先轻后重,由慢而快,由浅至深。每日按摩2次,每次按摩20分钟。对于脑梗死病人,按摩区域应为上肢应该从手指道前臂和肩关节周围区域,下肢应从患者的脚趾到小腿再到大腿,患者的髋关节周围轻缓按摩。通过对患者进行按摩,发现有42例患者反映感觉舒适满意,15例患者也反映良好。

1.2.2脑梗死疾病患者的心理护理

脑梗死疾病患者面临了巨大的心理压力。因此,进行康复护理要针对患者的不同心理状态,创造整洁良好的睡眠环境,给予相应的心理护理。患者睡眠环境也影响着患者的睡觉质量。患者面对陌生的病房环境,生活习惯随之改变,再加上身体状况不适等因素,会使患者丧失安全感,进而产生焦虑、紧张的情绪。另外,患者对疾病康复状况的担心,检查治疗活动对患者身心的影响,都会加重患者的精神负担,严重影响脑梗死疾病患者的恢复。这时,护理人员应为患者切实做好生活护理工作,对患者进行语言安慰,做到关心体贴,增强护患勾通,让患者增加对护理人员的信任。进而了解脑梗死疾病患者的需要和情绪变化,和时采取相应的心理干预措施,鼓励患者树立勇敢战胜疾病的信心,消除患者的焦虑和抑郁心理。

2结果

进行干预前,57例患者中,失眠症患者49例(86.0%)中,轻度失眠27例,占47.4%;严重失眠22例,占38.6%。干预后,57例患者中,失眠症患者9例(15.8%),轻度失眠6例,占10.5%;严重失眠3例,占5.3%。说明护理干预效果良好。进行问卷调查之后发现,影响睡眠质量的主要因素环境因素,为27例;其次是心理因素,为16例;而疾病本身的影响,为14例。

3讨论

第4篇

脑梗死后抑郁症是脑梗死后的常见并发症,是脑梗死后出现的一种心理障碍性疾病,直接影响患者神经功能的康复,增加患者的致残率,严重影响患者及其家人的生活质量。

有研究报道[1]脑梗死后抑郁的发生率高达25%-60%。我国老龄化日趋严重,老年脑梗死后抑郁患者逐渐增加,本研究对老年脑梗死后抑郁患者在常规治疗和护理基础上结合电子生物反馈疗法和心理干预为主的护理措施后,观察患者抑郁状态、神经功能的变化,以期为老年脑梗死后抑郁患者的护理实施提供客观依据。

1 研究的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研究选取我院老年病科2009年1月至2010年1月住院的老年脑梗死后抑郁患者98例,随机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各49例。干预组49例,男26例,女23例,年龄60~83岁,平均(73.2±11.8)岁,病程(9.36±4.61)个月;对照组49例:男24例,女25例,年龄60~85岁,平均(75.3±12.7)岁,病程(9.87±5.69)个月。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文化程度、NDS评分及HAMD评分方面差异均无显著性( P>0.05)。

1.2 入选标准 (1)脑卒中诊断符合1995年全国脑血管病学术会议制定的脑血管病诊断标准[2],经临床及CT或MRI确诊为脑梗塞;(2)临床类型为完全性卒中;(3)首次发病、意识清楚、无理解障碍、病程在1个月内;(4)均符合《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第3版(CCMD3)抑郁症诊断标准;(5)汉密顿抑郁量表(HAMD)[3](前17项)评分≥17分;(6)既往有高血压病史或糖尿病史。

1.3 排除标准 (1)昏迷患者;(2)血管性痴呆;(3)严重肝、肾、心脏功能衰竭及青光眼患者;(4)有精神病史者。

1.4 研究方法

1.4.1 护理干预 全部患者采用常规治疗和护理。两组均进行脱水、改善脑循环、营养脑神经、稳定血压等常规治疗,并每天早餐后1h给予口服氟西汀胶囊20mg/d。常规护理按照要求进行定时服药、饮食调护、康复锻炼等指导。

(1)提供良好舒适的住院环境,支持关心病人,避免减少病人的心理应激,针对住院期间的一些问题,给予帮助和指导,与患者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 转贴于

(2)心理疏导:认真地倾听患者的苦诉、宽慰病人,耐心地解释患者提出的各种与疾病相关问题,提高患者对本疾病的认识,消除各种顾虑和悲观情绪,克服自卑感。对于患者疾病治疗过程中取得的进步,给予反复鼓励,使其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3)康复指导:为瘫痪而卧床者定时翻身扣背和变换,并对患病的肢体进行按摩;协助患者在室内进行功能恢复训练,对症状改善者及时鼓励。

(4)家庭支持:帮助患者家属树立正确的观点,要求患者家属体贴和关心患者,帮助患者增强自信心,缓解其压力。

上述方法每周做3次,坚持治疗8周。

1.4.2 评定方法 由固定的责任护士对综合护理干预前及干预后第八周进行评分,每份调查问卷由患者独立或家属帮助共同完成:(1)HAMD、NDS评分标准同前。(2)计算HAMD减分率作为判断疗效的指标,HAMD减分率≥75%为治愈,25%~75%之间为好转,

2 讨论

脑梗死后抑郁对患者及家属造成严重的心理和经济负担,特别是患者本人,认为疾病的后遗症会给家人带来负担,对生活丧失信心,出现情绪低落、厌世、睡眠障碍、兴趣丧失、不愿配合治疗等,从而影响了疾病的治疗和恢复。

对于脑卒中后抑郁的治疗,人们只重视躯体治疗而忽视心理治疗。心理治疗对神经功能恢复可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一方面,患者的治疗依从性下降影响着相关脑梗死危险因素的治疗,如高血脂、高血压、高血糖等,由此导致脑梗死的再次复发及心血管事件的发生。另外一方面,脑梗死后抑郁往往导致患者主动康复的意识明显降低,甚至拒绝服用常规药物治疗。因此,脑梗死后抑郁不仅增加患者家庭和社会的经济负担,而且还严重影响着患者的生活质量和预后。干预脑梗死后患者的抑郁症状,可以明显增强其对治疗的信心和依从性以及主动积极的参与康复训练,从而促进神经功能的进一步康复和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电子生物反馈治疗是一种物理疗法,原理是将两个电极放置在患者的额头部,随着肌肉的放松和收缩,产生不同强度的皮温变化,可转化成患者可察觉的听觉和视觉信号,将生理、心理相关的生物学信息反馈给患者,调整机体功能以达到防病治病的目的。心理疗法配合电子生物反馈治疗脑梗死后抑郁症患者8周,治疗组与对照组两组间疗效相比有统计学差异 (P<0.01)。干预8周后,干预组患者的HAMD和NDS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

参考文献

[1] 兰月,徐光青,胡昔权,等.初发脑卒中后患者抑郁的相关因素分析[J].中华医学杂志,2007,87(10):2768~2771.

[2] 中华神经学会.脑血管疾病分类诊断、临床疗效评定标准[S].中华神经科杂志,1996,29(4):376~381.

第5篇

【关键词】糖尿病;脑梗死;护理

文章编号:1009-5519(2008)13-1975-02 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A

我科自2005年6月~2007年6月共收治糖尿病合并脑梗死病人50例,在常规药物治疗的基础上,加强临床护理,取得较好疗效,现将糖尿病合并脑梗死病人的护理体会介绍如下:

1 临床资料

本组病人50例,其中男28例,女22例,年龄44~82岁。均为2型糖尿病病人,病程3~20年。所有病人均作空腹及餐后血糖检查,有些病例作空腹及餐后胰岛素检查,所有病例均作头颅CT或MRI检查,其中基底节区脑梗死29例,颞叶梗死4例,顶叶梗死7例,额叶梗死3例,脑干梗死1例,小脑梗死1例,大面积脑梗死5例。50例病人中9例出现意识障碍,29例出现完全性肢体偏瘫,12例不完全性肢体偏瘫。

2 治疗方法

视病情除应用脱水、营养神经、扩张血管、溶栓、抗凝等治疗外,还有饮食控制、调节血糖、控制血压、降血脂、预防和控制感染等。

3 结果

通过治疗及有效的护理,除2例死亡(1例大面积脑梗死,另1例脑干梗死)。其余病人均有不同程度的好转,出院时血糖均降至正常,其中20例病人肢体肌力恢复正常。无一例发生褥疮、吸入性肺炎等并发症。

4 护理体会

4.1 入院时的护理:糖尿病合并脑梗死病人中相当一部分无糖尿病临床症状。如入院时原发病未找出,机械用一些含有葡萄糖的药物,会加重病情。及时诊断关系到病人的治疗及预后,对脑梗死病人入院后及时排除有否糖尿病的可能甚为重要。

4.2 病情观察:由于糖尿病是一种全身性代谢性疾病,可先后或同时侵害全身多个器官,因此糖尿病并脑梗死病人的病情观察要有整体观念。着重观察脑梗死的病情变化,观察神志、瞳孔、肢体运动等神经系统功能的变化。还应注意有无高血糖或低血糖,加强病房巡视,一旦发现病人有头晕、心悸、乏力、出汗、面色苍白、脉搏快甚至昏迷等低血糖症状,及时报告医生,服用糖水或静脉注射葡萄糖,我们常用快速血糖仪测血糖,及时了解血糖情况或留取标本检测血糖、尿糖变化,为医生准确用药提供依据。同时我们亦注意其它系统器官的功能变化,如有无心绞痛或心功能不全,尤其值得注意这种病人常伴有不同程度的肾功能不全,而脑梗死所应用的如甘露醇、β-七叶皂甙钠等药,对肾功能都有一定的损害,使肾功能进一步恶化,甚至肾功能衰竭,所以要注意肾功能的监控,如尿量、尿比重、血肌酐和尿素氮等的监测。尽可能减少脱水剂的应用,多采用小剂量甘露醇或用速尿交替,或用肾功能影响小的甘油果糖注射液等。对已发生肾功能不全的病人要严密观察尿液变化,主要对尿量、性质和尿色的观察,严格控制水的摄入,每日进液量应等于前一天排出量+500 ml。在应用如东菱克栓酶和尿激酶等溶栓剂或低分子肝素等抗凝剂时,严密观察病人有无出血倾向,用药前后注意监测血小板、出凝血时间、凝血酶原时间、纤维蛋白原、纤维蛋白原/纤维蛋白降解产物等有关纤溶指标。

4.3 饮食护理:糖尿病性脑梗死病人一般在动脉硬化基础上形成,血液呈高凝状态,其特点是高脂血症、高粘血症、高血糖、血液流变学异常。因此,治疗高凝状态,控制血糖在正常范围是治疗和护理的关键。指导病人进低热量、低脂肪饮食,根据病人体重和工作性质计算每日所需总热量,碳水化合物占饮食总热量50%~60%,蛋白质含量一般不超过总热量的15%,脂肪约占总热量30%,三餐的热量分配为1/5、2/5、2/5[1]。同时病人多有吞咽困难而需鼻饲,用餐要注意准时、定量,保证供给所需热量,避免引起餐后高血糖及空腹低血糖。脑梗死病人应少食动物脂肪,应食用不饱和脂肪酸含量高的植物油,以降低胆固醇,从而减轻病情的复发。脑梗死病人多数长期卧床,容易造成排便困难及便秘,主食应采用高纤维素饮食,如新鲜蔬菜等食物。高纤维素饮食不但能使血糖缓慢上升,而且具有软化大便的作用,并可减少胆固醇在肠道的吸收。

4.4 高血压的护理:糖尿病性脑血管病多伴有高血压。糖尿病除动脉粥样化外,糖尿病动脉尚可发生纤维硬化,它与粥样化改变均可使动脉壁增厚,管腔狭窄,同时血管弹性降低,顺应性减低,导致高血压发生。管理血压在护理中是很重要的,因为糖尿病合并脑梗死病人为了维持脑灌注压已适应了较高的血压水平,如果快速降低血压会造成脑灌流量的减少,影响脑梗死的康复,甚至有的降压药还使糖尿病病情加重。我们采取的方法是:低盐饮食,心痛定10 mg或卡托普利12.5 mg每日3次口服,血压大于160/105 mmHg时舌下含服,可以把血压调整在正常偏高水平。每日测2次血压,必要时6小时测1次血压。

4.5 应用胰岛素的护理:对使用胰岛素的治疗者,应在抽取前认真核对医嘱,严格计算所需胰岛素的剂量,准确无误地执行胰岛素的注射时间,严格要求病人按时就餐,注射时间与进食时间要紧密配合好。普通胰岛素皮下注射后0.5~1小时开始发挥作用,2~4小时作用最强,可持续6~8小时[2],所以在进食前15~30分钟皮下注射,注射后应在30分钟内进食,防止低血糖反应发生。胰岛素注射一般在三角肌,上臂外侧,腹部及腹外侧进行。注射部位要经常改变,如多次注射同一部位,会产生皮肤硬结,甚至形成溃烂、脓肿,更不应在有硬结或皮下脂肪萎缩的部位注射,以免影响胰岛素的吸收,刺入后要回抽,确认不在血管内方可注射。两种胰岛素合用时应先抽吸正规胰岛素,后抽吸鱼精蛋白锌胰岛素。因为前者为酸性,后者含有碱性,具有中和能力,并使正规胰岛素与鱼精蛋白结合成为长效制剂,先抽正规胰岛素则可避免针头上的鱼精蛋白锌胰岛素混到酸性正规胰岛素中而影响其速效特性。

4.6 预防感染,加强皮肤黏膜的护理:糖尿病合并脑梗死的病人由于糖、蛋白质、脂肪代谢障碍,使体质变弱,对细菌的抵抗力差,因而还容易发生各种细菌感染,特别是皮肤容易发生疖、痈,其他如呼吸道感染、肺结核、肾盂肾炎、牙周炎等的发病率也比健康人高,另外此类病人多为瘫痪卧床,反应迟钝,易发生褥疮或糖尿病足。我们给予病人加强基础护理,严格无菌操作,定期消毒病室,防止褥疮和口腔感染。昏迷病人注意保持呼吸道通畅,平卧头偏向一侧,喉头有痰及时吸出,每天早、晚各做1次口腔护理,可自理病人保持口腔清洁,饭后漱口,避免口腔溃疡发生。瘫痪病人保持床单位清洁平整,经常翻身,每2小时1次,每次给病人翻身及黏膜护理时,动作要轻柔,及时注意有无异常变化;因脑血管病病人常使用溶栓、抗凝及扩血管药物,应观察有无出血点、瘀斑与皮肤黏膜改变,有无牙龈出血及鼻衄等;经常观察注射胰岛素局部皮肤有无硬节及皮肤的弹性降低,如出现注射局部皮肤组织瘢痕太多可影响胰岛素的吸收,应及时更换注射部位;感觉障碍的肢体洗浴和热疗时,水温不可太热,由于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使温度觉减退,常因水热发生烫伤而继发感染;女性偏瘫、昏迷病人加强尿道口、阴道口及黏膜的护理,定期冲洗,注意观察黏膜及分泌物的颜色及气味,必要时做细菌培养防止发生泌尿系统的感染。

4.7 心理护理:由于糖尿病合并脑梗死的多为老年病人,病程较长,可能留下不同程度后遗症,瘫痪病人恢复慢,又要长期控制饮食及使用降糖药物会造成不适,或因血糖的不稳定要反复住院治疗,病人多有表现悲观、抑郁、失去信心的情绪,因而加重病情,因此,我们认真做好心理护理。我们耐心细致与病人沟通,向病人介绍糖尿病合并脑梗死的病程特点,使其对病情有一个正确的认识,解除他们的后顾之忧,使其能积极配合治疗与护理,提高生存质量。

4.8 加强功能锻炼:运动是治疗糖尿病的基本方法之一,通过运动也是增加瘫痪肢体功能恢复的重要环节。运动可增加肌肉等末梢组织对胰岛素的敏感性,增加葡萄糖的摄取,降低血糖,减少胰岛素的需要量。病人在病情稳定、心功能良好、无出血倾向时应及早锻炼,每日将病人瘫痪肢体进行被动伸屈、按摩,促进血液循环、淋巴循环及新陈代谢,改善皮肤营养及肌张力,能下床活动的病人,鼓励多下床活动,通过功能锻炼,有效地预防病人患肢废用性萎缩的发生。

4.9 出院指导:(1)让病人做好自我监护,自测尿糖,如有条件,学会正确使用便携血糖计监测血糖,严格控制饮食。(2)继续坚持康复期治疗,制定合理的生活作息制度,而且要持之以恒,活动量由小到大,循序渐进,不要操之过急。失语者每日上下午用一定时间进行语言训练,听广播、读报、对话。(3)坚持用药:降糖药、防止血小板凝集药、降压药、降脂药应在医生指导下服用,告知用药注意事项,教会病人胰岛素注射技术,定期到医院测血压、血糖、血脂,使血压、血糖、血脂控制在正常水平。(4)保持心情舒畅,生活有规律,不食用刺激性食物,戒烟酒 。

参考文献:

[1] 叶任高.内科学[M].第五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0.806.

第6篇

【关键词】急性脑梗死;护理体会

【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3-0377-01

有研究显示,急性脑梗死在临床上具有较高的致残率以及死亡率,其出现的原因主要是由于各种因素导致患者局部脑组织区域的血供出现障碍,造成患者脑组织因缺血缺氧而导致病变坏死的情况,进而产生临床上对应的神经功能缺失表现[1]。由于急性脑梗死病情严重,因此除了对患者进行积极地治疗外,对患者进行舒适的护理也十分必要,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改善患者的病情。以下是我院在2008年10月-2011年12月期间收治的10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通过对患者进行心理,饮食等方面的护理后,效果显著,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取我院在2008年10月-2011年12月期间收治的10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作为研究对象,并按患者入院先后随机将这10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其中男性患者63例,女性患者37例,年龄在33-76岁不等,平均年龄为54.5岁,所有患者在入院检查后均确诊为脑梗死。此外,有21例患者在入院时有意识障碍,17例患者失语以及31例患者肢体一侧出现偏瘫[2]。

1.2 护理

1.2.1 心理护理:由于急性脑梗死在发病前并无明显特征,一般患者在睡醒后就不能够说话或者肢体一侧出现偏瘫,有的还部分丧失咽食功能[3]。由于患者对此病不了解,常常会出现焦虑等负面情绪,因此在对患者进行治疗前,应先针对患者的心理活动,通过向其讲解治疗的方法,效果以及目的等,根据患者的病情和疾病不同阶段有针对性的开展健康教育向患者进行相关知识的教导,告知病人需要注意的事项以及如何预防并发症的发生,使患者了解治疗过程,减轻其紧张、恐惧等心理,使患者树立信心,积极主动配合治疗。而且在治疗过程中要经常看望关心病人,对部分患者提出的问题要认真解答,尽量满足患者的合理要求,以便使患者有良好心态积极配合治疗。

1.2.2 安全护理:对患者进行舒适护理,强化以患者为中心的服务理念,责任到人,包床到护,将病房床位合理分配给每个责任护士,通过责任护士对其所分管的患者进行全程,无微不至的护理服务。若患者在住院期间发生突发症状时,有护士守在病人床边,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增加患者家属以及患者的安全感,帮助患者稳定情绪。

1.2.3 环境及饮食:将病房内的室温调至22℃~26℃,保持室内的湿度,并且要避免过多的人员流动,保持病房内空气清新,为患者营造一个舒适、安静的环境,以便于患者的休息,减少由于烦躁不安而引起其它不良反应的几率。在饮食方面需给患者提供高蛋白以及高热量的食物,帮助患者恢复体能。此外,还需提供富含纤维的蔬菜和水果,防止患者发生便秘等情况。

1.2.4 褥疮护理:有研究显示,如果急性脑梗死患者在治疗的过程中不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那么极易形成褥疮,因此需保持患者床铺的整洁,加强对患者皮肤的护理[4]。

1.2.5统计学分析:采用合适的统计学软件对本次研究的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对分析所得结果采用均数及标准差的形式进行检验,p

2 结果

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进行舒适护理后,患者在病情好转以及心理方面的情况较参照组患者具有明显改善,并且并发症较少,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见表1。

3 讨论

急性脑梗死主要是由于各种因素导致患者局部脑组织区域的血供出现障碍,造成患者脑组织因缺血缺氧而导致病变坏死的情况,进而产生临床上对应的神经功能缺失表现[6]。因此对失语以及偏瘫患者,应该在患者病情稳定后及时进行训练,通过听录音,伸展关节等一系列的措施帮助患者尽快恢复。另外,急性脑梗死患者还通常会伴有一系列的并发症,例如肺部感染以及泌尿系感染等,对于这些并发症的处理也显得尤为重要:由于此病以老年人居多,而老年人通常伴有呼吸功能不全的状况,因此对于昏迷以及丧失咽食功能的患者来讲,呼吸道分泌物增多以及口腔分泌物滞留极易引起患者肺部出现感染[5]。针对这情况,应鼓励患者咳嗽,严重者可通过吸痰管排除痰液。而对于泌尿系感染的患者,需要用0.5%的碘伏棉球擦洗尿道口,每天两次,并且根据引流液的颜色以及形状,适时更换引流袋,防止再次出现感染等情况。

综上所述,采用舒适护理在治疗神经内科急性脑梗死方面的效果显著,对于患者的恢复具有积极地促进作用,适合在临床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 邓艳红,梁柯.家属配合感觉输入法在脑梗塞急性期康复护理中的应用[J].临床护理杂志,1999,15(7):25.

[2] Ren Ping,Zhang Zhenmei,Hou Yali. Application of humanistic care in [J]. nursing of hemorrhage in patients with cerebral infarction of Qilu Nursing Journal,2005,11(9) :1421 1422 .

[3] 王平侠.早期肢体功能训练在脑梗塞患者护理中的应用[J].临床实践杂志,2006,15(9):703.

[4] 孙红艳,于丽瑛,王淑玲.急性脑梗死时间窗内尿激酶溶栓治疗与护理[J].中国应用护理杂志,2004,20(12):6-7.

第7篇

【关键词】 尿激酶;溶栓;脑梗死;护理

急性脑梗死是神经系统常见病,致残率及病死率高,有研究表明,时间窗内溶栓治疗是治疗急性脑梗死的有效方法[1]。现就我院神经内科2008年1月至2008年10月共28例急性脑梗死患者使用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的护理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全组28例,其中男15例,女13例,年龄45~75岁,平均65岁。伴高血压23例,糖尿病9例,冠心病7例。入院时肌力0~Ⅰ级18例,Ⅱ级6例,Ⅲ级4例。

1.2 治疗方法

UK100万U溶于生理盐水100ml静脉滴注。基础治疗:低分子右旋糖酐500ml静脉滴注,1次/d;依达拉奉30mg溶于生理盐水100ml静脉滴注,2次/d,共14d。并于溶栓后24h复查头CT,除外脑出血后口服肠溶性阿司匹林100mg/d,观察总疗程为30d。

1.3 治疗效果

疗效明显,神经功能恢复较快。溶栓治疗后24h,有7例基本痊愈,6例显效。48h内,12例基本痊愈,9例显效。72h有14例基本痊愈,8例显效。30d时治愈18例,好转3例,加重6例,死亡1例。全组4例发生脑出血,其中1例在溶栓过程中形成较大血肿死亡。3例症状短时改善后又加重考虑血管再闭塞。

2 护理

2.1 溶栓前准备

急性脑梗死发病6h以内为静脉溶栓治疗的黄金时间,为了使梗塞的血管再通,需尽量缩短从入院到给药的时间,患者入院后应协助医师筛选病例。(1)简短而细致询问病人有无出血性疾病、严重心肝肾疾病、癫痫持续状态、近期较大外科手术史,决定有无溶栓治疗的适应证和禁忌证[1]。(2)要针对患者心理特点进行护理,耐心向患者做病情解释,关心体贴患者,稳定情绪,向病人及家属讲解应用尿激酶的重要性及不良反应,增强患者战胜疾病的信心,使其消除不良情绪积极配合治疗。同时快速配合医生完善各项辅助检查,如血常规、出凝血时间、凝血酶原时间、心电图、头颅CT检查等。如有异常,不作溶栓治疗。(3)注意患者的血压及减少可能引起血压升高的因素,如溶栓前做好心理护理,尿潴留者留置导尿,减轻疼痛,在溶栓过程中给患者特护,使患者感到自己受到重视,减少因情绪因素引起儿茶酚胺释放增多。血压仍过高,按医嘱使用缓慢降压药,使血压逐渐下降。溶栓早期将收缩压降至为141~150mmHg预后最好[3]。对于血压偏低者,应寻找原因。

2.2 溶栓时护理

准确、及时执行医嘱,应用UK溶栓时,确保单位时间内输入溶栓药物,密切观察患者意识、呼吸、血压及心电变化,注意有无并发症发生。(1)出血倾向的观察。由于尿激酶对循环血液纤溶系统有全面激活作用,可引起出血并发症,尤其是脑出血。因此应严密观察病人的意识状态、瞳孔、对光反射有无异常变化,特别是出现头痛、呕吐时应怀疑有颅内出血,须立即停药。动态观察出凝血时间、血小板、纤维蛋白原等检测指标。(2)密切观察患者血压、呼吸、意识水平、理解能力、语言功能、面部运动、肢体肌力变化,以及时发现患者是否有再灌注脑损伤和血管再闭塞的症状。溶栓后复查头颅CT以了解脑水肿消退及梗塞面积缩小程度。

3 讨论

溶栓治疗最严重的并发症是脑出血。既往有出血性疾病如脑出血、蛛网膜下腔出血等要慎用,近期有活动性出血较大外科手术史者禁用,故帮助医生进行简短而细致的病史询问是很有必要的。在溶栓过程中要特别注意头痛呕吐,出现时需立即停药汇报医生。另外在溶栓前及溶栓过程中也要特别注意血压的控制。

参考文献

[1]国家“九五”攻关课题协作组.急性脑梗死六小时以内的静脉溶栓治疗[J].中华神经科杂志,2002,35(4):210213.

第8篇

急性脑梗死是由于血栓堵塞脑动脉血管引起的一种疾病,其特点是发病率高,致残率高,复发率高,病死率高。早期溶栓再通目前被认为是脑梗死急性期治疗成功的前提和基础,我科

于2011年1月起为21例急性脑梗死病人进行溶栓治疗,取得较好效果,现将护理体会介绍如下: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病人21例,男12例,女9例,年龄40-80岁,平均年龄约65岁,伴有高血压10例,冠心病6例,无既往史5例。入院时其中2例意识障碍,肌力0-1级9例,2级8例,3级4例;其中5例伴有失语,11例言语含糊。

1.2使用药物:尿激酶

1.3给药方法:对21例患者行溶栓治疗,将尿激酶50万IU加入生理盐水100 ml 30 min内静滴完,继予尿激酶50万IU加入生理盐水50 ml按5-10 ml/h微量泵入,随后静脉滴注低分子右旋糖酐250ml,每日1次共7d,溶栓后24 h口服阿司匹林肠溶片200 mg每日1次共7日,以后改为100mg每日1次,辅以清除氧自由基、营养神经、改善循环、控制血压等常规治疗,并实施溶栓护理、基础护理、心理护理和康复训练。

2 护理

2.1溶栓前准备:急性脑梗死发病6h以内为静脉溶栓治疗的黄金时间,为了使梗塞的血管再通,需尽量缩短从入院到给药的时间,患者入院后应协助医师筛选病例。

2.1.1简短而细致询问病人有无出血性疾病、严重心肝肾疾病、癫痫持续状态、近期较大外科手术史,决定有无溶栓治疗的适应证和禁忌证[1]。

2.1.2要针对患者心理特点进行护理,耐心向患者做病情解释,关心体贴患者,稳定情绪,向病人及家属讲解应用尿激酶的重要性及不良反应,增强患者战胜疾病的信心,使其消除不良情绪积极配合治疗。同时快速配合医生完善各项辅助检查,如血常规、出凝血时间、凝血酶原时间、心电图、头颅CT检查等。如有异常者,不作溶栓治疗。

2.1.3注意患者的血压及减少可能引起血压升高的因素,如溶栓前做好心理护理,尿潴留者留置导尿,减轻疼痛,在溶栓过程中给患者特护,使患者感到自己受到重视,减少因情绪因素引起儿茶酚胺释放增多。血压仍过高,按医嘱使用缓慢降压药,使血压逐渐下降。对于血压偏低者,应寻找原因[2]。

2.2溶栓时护理:准确、及时执行医嘱,应用尿激酶溶栓时,确保单位时间内输入溶栓药物,密切观察患者意识、呼吸、血压及心电变化,注意有无出血等并发症发生。

2.2.1出血倾向的观察。由于尿激酶对循环血液纤溶系统有全面激活作用,可引起出血并发症,尤其是脑出血。因此应严密观察病人的意识状态、瞳孔、对光反射有无异常变化,特别是出现头痛、呕吐

时应怀疑有颅内出血,须立即停药。动态观察出凝血时间、血小板、纤维蛋白原等检测指标。

2.2.2密切观察患者血压、呼吸、意识水平、理解能力、语言功能、面部运动、肢体肌力变化,以及时发现患者是否有再灌注脑损伤和血管再闭塞的症状。溶栓后复查头颅CT以了解脑水肿消退及梗塞面积缩小程度。

3结果

疗效显著,神经功能恢复快。溶栓后21例偏瘫均有不同程度的恢复, 其中1例意识障碍患者得到恢复,5例失语患者能简单对话,11例言语含糊的患者言语较前流利;6例肌力0级患者肌力恢复到4级,3例肌力1级患者肌力恢复到3级,3例肌力2级患者肌力恢复到3级,5例肌力2级患者肌力恢复到4级,无效3例,1例转院。其中1例症状改善后出现上消化道出血。

4讨论

严格掌握溶栓适应证及溶栓时间窗,密切观察溶栓前后神经功能和偏瘫肢体功能的变化,预防溶栓后可能出现的并发症,?溶栓治疗最严重的并发症是脑出血。既往有出血性疾病如脑出血、消化道出血等要慎用,近期有活动性出血、较大外科手术史、血管畸形及严重心功能不全者禁用,故帮助医生进行简短而细致的病史询问是很有必要的。在溶栓过程中要特别注意头痛呕吐,出现时需立即停药汇报医生。另外在溶栓前及溶栓过程中也要特别注意血压的控制。

参考文献

第9篇

关键词 脑梗死 康复期 护理干预

近年来,社会经济的迅猛发展带动了公众生活水平的进步,饮食结构及生活方式不断转为,加之人口渐步入老龄化,心脑血管疾病发病率逐年上升,其中脑梗死占有一定几率,需较长时间的治疗,病情进进康复期后,行全面整体的护理干预是改善预后的关键[1]。2010年2月~2012年2月收治脑梗死康复期患者120例,按观察组和对照组各6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方案,观察组实施全面整体的康复护理干预,回顾相关资料,现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本组120例,男66例,女54例,年龄41~78岁,平均57.6±3.5岁,均经CT检验证实。神经功能损伤评分平均30.4±7.3分,平均病程1.7±0.2天。患者均为意识障碍,生命体征平稳,多伴有吞咽困难、头痛、呕吐、语言障碍或半身不遂。按观察组和对照组各60例,两组在一般情况上具有可比性,无明显差异(P>0.05)。

方法:两组均给予对脑细胞有营养作用的药物静滴,取通经活络、活血益气中药口服,并与推拿、针灸疗法配合行康复期综合治疗。对照组采用常规方案护理,观察组行综合护理干预,具体操作步骤如下:①环境干预:营造温馨、安静、整洁的休养环境,室内光线需调整适宜,避免噪音。及时对床单进行更换,确保清洁、干燥,并对受压部位定时按摩,以减少褥疮形成,同时还需加强口腔清洁护理,以免发生肺感染[2]。②病情观察:严格观察药物应用的效果、疾病的具体转归情况,以便及时对救治措施进行选择和实施。如患者持续频繁呕吐、头痛剧烈、意识呈进行表现,提示可能有脑出血发生,需立即监测生命体征,通知医生处理。③心理干预:患者多突然发病,伴有失误、偏瘫表现,易产生绝望、悲观等负面心理,护理人员需加强巡视,主动与患者及家属沟通,用亲切的语言、沉稳的态度、娴熟的操作技巧打消患者顾虑,增强其战胜疾病的信心,并就疾病的相关知识、康复要点、注意事项等向患者介绍,并让患者明白不良情绪对疾病康复的不利作用,以使其保持乐观心态,提高配合依从性[3]。④饮食指导:患者病发后易对消化功能造成影响,导致便秘形成,故需给予高纤维素、高蛋白、易消化的饮食食用,为流质或半流质,富有营养且清淡,如豆类、蔬菜、新鲜水果等,以保持大便通畅。必要时对和便秘患者行用药通便护理。⑤康复锻炼:依据患者病情,对功能锻炼计划加以制定,如偏瘫患者易有肌肉萎缩发生,可先练习站立,再缓慢行走,待条件允许时行上下楼梯训练;语言障碍者先从单字及词语练习,及时鼓励,增强患者信心[4]。同时可行按摩、针灸应用辅助康复,使气流运行通畅,需加强康复全程监护,以免意外事件发生。

疗效判断标准:依据中华医学会学术会议制定的相关标准。①基本痊愈:功能缺损评分呈90%~100%减少,为0级病残程度;②显著进步:功能缺损评分呈46%~89%的减少,为1~3级病残程度;③进少:评估功能缺损减少18%~45%;④无变化:功能缺损评分减少或增加均在18%以内;⑤恶化:评估功能缺损>18%。

统计学处理:统计学软件采用SPSS13.0版,计量资料行t检验,计数资料行X2检验,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 果

观察组临床效果评估总有效率96.7%,对照组75%,两组比较有显著统计学差异(P<0.05)。见表1。

讨 论

脑梗死是指脑组织结构因血液灌输不足或动脉血液完全中断造成连续性破坏所致,造成生化代谢异常、生理功能相应丧失、病理形态改变等系列病变。除对生命采取有效措施及时救治外,生活质量的改善及生理功能的恢复也同样被临床重视。脑血管疾病康复潜力较大,加强患者语言、心理、肢功等功能的康复干预,可显著改善预后。目前,随着医疗体制的改革及医学模式的转变,公众健康意识的增强,对医疗护理服务有了更高的要求,除疾病医护外,更注重精神、心理、社会的护理干预[5]。脑梗死患者经过救治进入康复期后,需加强综合护理干预,以提高康复效果。本次研究中,观察组在行基础护理的同时,加强心理、饮食、健康宣教、康复锻炼、环境等方面的综合护理干预,显著改善了患者康复水平,临床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

综上,加强脑梗死患者康复期的综合护理干预,可显著提高临床效果,改善患者生存质量。

参考文献

1 郭峰.脑梗死康复期的心理护理分析[J].内蒙古中医药,2010,16:156.

2 张秀英,胡海霞,刘冬梅.脑梗死病人的护理体会[J].中外妇儿健康,2011,8:363.

3 陈勤佩.脑梗死恢复期患者的康复护理效果观察[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2,4:40-41.

第10篇

【关键词】 胰胆管造影(ERCP);术后;脑梗死;护理

由于ERCP术后有很多并发症需要及时观察,在本文中提到病人的并发症出乎意料,是少见的特例。本文通过及时观察病人的症状,发现病情变化,积极抢救,然后通过护理人员细微的护理使病人的症状逐渐减轻,减少病人痛苦,加快其康复,挽救了生命,缩短住院时间。

1 病例资料

患者,男,68岁,因突发中上腹疼痛伴呕吐2天入院,呕吐6次黏液,测T 37.8℃,P 90次/min,R 20次/min,BP 145/90mmHg。入院当天查血淀粉酶118u/L,尿淀粉酶1267u/L,腹部B超示:胆囊内胆液淤积伴结石,血电解质(-)、血淀粉酶338u/L、WBC 6.8×109/L、碱性粒细胞75.3%、Hb 117g/L于入院后第3天予以内镜下行胰胆管造影(ERCP)及十二指肠切开取石术(EST),予以鼻胆管引流术,病人第4天醒来后被发现口眼歪斜,不能说话,左侧偏瘫,头颅CT检查提示:脑梗死。

2 治疗原则

予禁食禁水,鼻胆管引流术,西咪替丁、洛赛克抑酸,施他宁抑制胰液分泌,电解质溶液维持水、电解质平衡,头孢哌酮钠、抗感染。抗血小板聚集类西药,如拜阿司匹林;活血化瘀,如血栓通;溶栓,如克赛。降压,肠外营养支持治疗。

3 治疗结果

经过精心治疗及护理,患者住院第8天血淀粉酶下降至108u/L,主诉腹痛缓解,住院第11天予低脂流质饮食,后逐渐开放饮食。第21天患者出院,出院时血淀粉酶64u/L。血压下降至130/80mmHg。左侧肢体稍感麻木、说简单话语。

4 护理

(1)发病初,让其平卧,头高30°左右。如病人已出现意识障碍、呕吐等症状,可将头侧向一边,以免呕吐物误吸入肺,保持呼吸通畅。(2)病情观察:①术后严密观察病情,注意病人生命体征变化,EST术后观察病人腹部情况及有无消化道出血的症状,注意患者大便中有碎胆结石排出,胰管显影者术后2h抽血查淀粉酶,第2天清晨复查。②并发症的观察及护理。术后应予禁食,卧床休息,补充液体及电解质,抗感染治疗,一般3~7天痊愈。③化脓性胆管炎 术前术后常规予以抗生素静滴3~5天,术中严格无菌操作,行鼻胆管引流时注意观察体温及血常规情况,观察引流液色、质、量。④用药观察。静脉应用扩血管药物及抑酸药时,滴速宜慢,30滴/min,并注意血压变化。使用改善微循环的药物,如低右,可有过敏反应,如发热、皮疹等,应注意观察。 用溶栓、抗凝药物时应严格观察有无出血倾向。口服阿司匹林病人注意有无黑便。(3)饮食护理。ERCP术后禁食24h,待淀粉酶正常方可进食,可由清流质逐步过渡到低脂流质,再到低脂半流质,定时定量,少食多餐,忌肥腻、辛辣等刺激食品;避免粗纤维食物摄入,戒烟酒。饮食要清淡,以低盐、低脂、低能量、高蛋白、高维生素饮食为主[1]。(4)心理护理 由于ERCP及相关的治疗是新技术,患者对ERCP及EST治疗的知识缺乏了解,同时其操作难度高对胃肠刺激较大,再加上脑梗死,患者不仅身体感觉痛苦,精神上也难以接受这一现实,心理压力大。患者情绪激动,对病情会产生不利的影响。患者普遍存在恐惧心理,护理人员应与患者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主动与患者交流,了解患者的心理状态,了解其恐惧的因素,对患者存在的疑问和顾虑认真解释与回答,使患者积极主动配合治疗,增强战胜疾病的信心,消除其紧张心理,避免情绪激动。嘱患者保持心情平静。对精神过度紧张、恐惧的患者,可应用适量镇静剂。生活上要满足患者的需要,给患者创造一个安静、舒适、整洁的休养环境。(5) 给病人翻身、叩背,防压疮、坠积性肺炎。用温水擦洗皮肤,抬高患肢并制动。(6)皮肤护理。ERCP并发脑梗死的病人,因长期卧床,代谢紊乱所致皮肤抵抗力下降,皮肤完整性可受损伤的危险。应加强皮肤护理,每日用温水给患者擦身,保持皮肤清洁,重视口腔护理,每天清晨、饭后、睡前用漱口液或生理盐水漱口。为了防止褥疮的发生,笔者采取的措施是:卧气垫床,每次翻身前做好充分准备,尽量在一次翻身时将有关护理(皮肤,更换床单,解便等)做完,既做好翻身及皮肤护理,又不影响病情。

5 早期促进康复病情稳定情况下,主要进行转换、被动运动、保持良好肢置、按摩患侧肢体及关节大范围活动,还应注意开发健肢的潜能,左侧偏瘫而平时又习惯使用左手的患者,此时要训练右手做事训练,为日后康复训练打好基础。如:的摆放常见的错误姿势日常生活动作训练--穿上衣、裤子训练,伴有失语者行口语训练,定时在耳边给予声音刺激。病侧眼睑闭合不全、口角下垂、不能皱额、闭眼、鼓腮、吹哨。鼓励病人多做眼、嘴、脸部运动,并经常按摩面部。上述治疗每日2次,每次30min,如有条件可配合器械、针灸、按摩等。注意要循序渐进,不要操之过急,树立病人战胜疾病的信心。

6 健康指导

出院后仍需按医生嘱咐坚持服药,控制好高血压、高血脂等动脉硬化的基础病变,并定期到医院复查。此类病人应禁食油腻食物、动物脂肪、动物内脏,应食用不饱和酸含量高的油类,因其具有降血脂作用;饮食宜清淡,避免暴饮暴食。忌烟忌酒。

7 讨论

ERCP及EST作为诊断和治疗胰胆疾病的有效手段,优点是病人以最小的痛苦,最低的花费,得到最佳的治疗[2]。作为护士除了有良好的服务态度,还要具有高度的责任心和扎实的理论和技术素质,对病人术前一般情况、术中情况如:造影难易程度、切开方向、切口大小、引流等都要全面了解,对术后可能存在或潜在的护理问题,特别是并发症做到心中有数,恰当评估,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及时做出诊断,以利于针对性采取护理措施;配合医生进行救治,减少病人痛苦,加快其康复,缩短住院时间。

参考文献

第11篇

【摘要】 目的 探讨脑中风病人感染率下降的护理措施。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科近两年来收治的135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脑中风感染率由往年的15.62%下降至7.82%。结论 感染是脑中风的常见的并发症,严重影响脑中风的康复和病程,通过恰如其分的护理,以达到有效的治疗效果。

【关键词】 脑中风感染率护理死亡率致残率

脑中风又称脑卒中,脑血管意外,分为出血性和缺血性两大类,包括脑梗死,脑出血和蛛网膜下腔出血等。脑中风作为人类死因前3位的慢性疾病,具有发病率高,致残率高,死亡率高和复发率高的特点。1,合并感染可加重病情,增加死亡率。脑中风治疗效果的好坏是影响生活质量的主要因素。2因此,预防感染就成为护理上的重要问题。我科在临床护理中采取了有效的护理措施,取得了满意效果,现总结如下:

1临床资料

我科自2009年1月~2011年12月收治脑出血、大面积脑梗死卧床病人135例。男72例,女63例;年龄38~82岁,平均60岁。偏瘫135人,吸氧67人,导尿52人,鼻饲15人。

2 护理心得

2.1 局部护理 ( 1)呼吸道感染的预防措施:积极配合医生治疗原发病,促进病人意识清醒。加强营养,提高病人免疫力。合理应用抗生素;(2)加强呼吸道的护理:重症脑中风病人的吞咽咳嗽反射减弱,不易排出痰液及分泌物,要及时拍背,吸痰。吸痰用具保持无菌,吸痰管每次吸痰后必须更换。吸氧过程中要用一次性鼻塞、吸氧管,每日更换湿化瓶中的蒸馏水,及湿化瓶,预防呼吸道感染;(3)注意鼻饲的护理:鼻饲管每周更换一次;(4)加强口腔护理:每日三次口腔护理,一般用生理盐水;(5)泌尿系的护理:导尿一定要无菌操作,动作轻柔,以免损伤尿道粘膜,增加感染机会;(6)皮肤护理:每2小时翻身拍背一次,受压部位轻轻按摩促进血液循环,预防褥疮。床铺平整干燥。注意修剪指甲,以免划伤皮肤,造成感染。

2.2心理护理脑中风病人有偏瘫、失语,生活不能自理,多伴严重焦虑,抑郁情绪。我们应耐心向病人及家属解释病情、治疗措施,多听一些节奏徐缓,旋律优美的古典音乐、民歌等。帮助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3 结果

通过严密的病情观察和精心的护理,脑中风病人的感染率由往年的15.62%下降到7.82%,平均病程缩短了2天。

4 讨论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我国脑卒中发病率有明显提高的趋势。致残的病人也越来越多。故应加强脑中风病人预防感染的护理,减少感染和加重病情的机会,有效缩短病程,提高病人的生存质量,降低病人的死亡率和致残率。

参考文献

第12篇

云南省普洱市人民医院中医科, 云南普洱665000

【摘要】目的:观察行为护理对脑梗死患者运动功能障碍康复效果的影响。方法:选择脑梗死患者10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措施,观察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加用行为护理。采用Furl-Meyer评定法(FMA)评价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运动功能,比较两组治疗效果以及护理满意度。结果: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观察组FMA评分升高更加明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护理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行为护理可显著提高脑梗死患者运动功能障碍的康复效果,增加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

关键词 脑梗死;行为护理;运动功能障碍

【中图分类号】R473.74【文献标志码】 A【文章编号】1007-8517(2015)04-0125-02

脑梗死是神经系统常见的疾病之一,是由于脑组织动脉血流部分或完全阻塞,导致脑组织灌注不足,供血区的部分脑组织受到破坏,从而使得患者的生理功能受到严重影响。该病具有较高的发病率、致残率和致死率,严重影响着患者的生活质量以及工作学习[1] 。研究发现[2],对脑梗死患者运动功能实施行为干预以及行为矫正,可以改善患者各种对于疾病康复不利的行为影响,能够明显改善患者后期的运动功能障碍,具有十分重要的临床意义。本文对50例脑梗死运动功能障碍患者实施了行为护理,取得了比较满意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择我科2012年1月至2014年6月收治的脑梗死患者10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0例。全部病例的诊断均经颅脑CT或MIR检查证实,并符合1995年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会议制定的相关诊断标准[3] 。其中观察组男28例,女22例;平均年龄(64.3±4.9)岁,平均病程(6.3±1.4)个月;右侧瘫24例,左侧瘫26例;治疗前平均FMA评分(28.4±7.7)分。对照组男27例,女23例;平均年龄(64.1±5.2)岁,平均病程(6.2±1.6)个月;右侧瘫26例,左侧瘫24例;治疗前平均FMA评分(27.9±6.1)分。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程、瘫痪肢体以及治疗前FMA评分等一般资料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措施,包括应用活血化瘀、营养神经的药物,降低颅内压,视病人情况给予一定的促运动功能恢复方案,对患者进行健康宣教、心理护理等。观察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加用行为护理,具体如下。

①首先为患者营造温馨、舒适的居住环境,保持病房环境的整洁、卫生,保持环境安静,将室温控制在20℃左右;②在患者脑梗死后3d,生命体征逐新平稳的情况下,给患者进行循序渐进的穴位按摩和被动锻炼以促进肢体功能的恢复,每次30min,2次/d。保持良好功能位:康复治疗开始时,尽量缩短患者上肢屈曲、下肢处于伸展状态以及足下垂内翻姿势的时间;给予患者选择舒适的床垫,采用“丁”字鞋固定等方法将患肢处于良好的功能位[4] 。穴位按摩:包括上肢按摩及下肢按摩。上肢按摩时,患者取坐位或仰卧位,对患者的相关穴位进行按摩,包括合谷穴、曲池穴、少海穴以及内关穴等,在按摩的同时,可指导患者做一些适当的上肢运动,以提高按摩的效果,如肩关节以及手臂活动等。按摩下肢的穴位时,患者应采取仰卧位,对患肢的穴位进行按摩,包括内外昆仑穴、膝眼穴、照海穴、承山穴以及涌泉穴等,按摩的同时也可指导患者适当的活动下肢,进行肢体的屈伸、外展、内收运动等。保持良好的生活方式:保持良好的饮食习惯,进食高蛋白、高维生素、低盐、低脂饮食,多食用豆制品、新鲜蔬菜及水果等,戒烟酒,禁食辛、辣等刺激性食物;鼓励患者多做力所能及的事情,加强锻炼,保持良好的心态,正视自己的病情,积极的配合治疗及康复训练。

1.3观察指标采用Fugl-Meyer评定法(FMA)[5]评价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运动功能;采用自行制定的调查表对护理满意度进行调查,内容包括护理态度、服务质量、护理效果等。总分为100分,>80分为满意,60~79分为比较满意,<60分为不满意。

1.4统计学分析所有数据均采用spss 17.0统计学软件检测处理。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治疗前后FMA评分比较如表1所示,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观察组FMA评分升高更加明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两组护理满意度比较如表2所示,观察组护理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发生脑梗死后,由于局部脑组织长时间的缺血缺氧导致脑部神经不可挽回的损伤,即使经过及时的治疗患者能够存活下来,但神经功能仍遗留有一定的损害,导致患者肢体运动功能出现一定程度的障碍,只有对患者进行长期、有效的康复训练,才能使患者的一些运动功能得到部分的恢复[6]。脑梗死患者的主要发病因素是脑组织的血液循环障碍,主要的临床表现是局部神经功能不全或者缺失,尤其是肢体的运动功能障碍,严重影响着患者的生活、工作等[7]。查革霞[8]对脑梗死运动功能障碍患者采取行为护理干预,结果显示:干预后患者的焦虑抑郁、缺乏活力以及思维障碍评分均显著低于干预前,干预后患者的生理、心理、社会关系以及环境评分均明显高于干预前(P<0.05)。本次笔者对脑梗死运动功能障碍患者实施了行为护理,结果显示:观察组治疗后FMA评分以及护理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综上所述,对脑梗死后运动功能障碍的患者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实施行为护理,可以明显的改善患者的运动功能,提高患者的护理满意度,提升护理工作的质量及医院的形象。

参考文献

[1]刘娥.行为护理对脑梗死运动功能障碍患者康复效果的影响[J].健康之路,2013,12(6):45-46.

[2]沈爱媛.行为护理对脑梗死运动功能障碍患者康复效果的影响[J].中国基层医药,2012,19(23):3661-3662.

[3]谬鸿行.脑卒中的康复评定和治疗[M].北京:华夏出版社,1996:1-156.

[4]李慧萍,李惠琳.行为护理对脑梗死运动功能障碍患者康复效果的影响[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2,28(18):31-32.

[5]桑德春,纪树荣,张缨,等.Fugl-Meyer量表在社区脑卒中康复疗效评定中的应用[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07,22(3):264-265.

[6]周洪梅.行为护理在脑梗死运动功能障碍患者康复过程中的应用价值[J].牡丹江医学院学报,2013,34(1):84-86.

[7]冯皓.行为护理在脑梗死患者的治疗中对运动功能的影响研究[J].医学信息,2014,27(2):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