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构建地理高效课堂

构建地理高效课堂

时间:2023-08-07 17:31:13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构建地理高效课堂,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构建地理高效课堂

第1篇

关键词:多媒体 地理 高效课堂

当前,以新课程改革为主题的素质教育的全面实施,使提高课堂效率成为了当务之急。

所谓的“高效课堂”就是用尽可能少的时间获取最大教学效益的教学活动。作为课堂教学的辅助手段,多媒体在对地理信息的记忆储存、判断,常规地理事物的形成、发展过程,特别是对地理的动态模拟以及及时了解世界最新的地理知识,切实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等方面,具有其他教学媒体无法取代的重要作用。同时在实际应用中也确实存在着与高效教学理念相悖的一些不合理的做法,在此与各位同仁商榷。

一、多媒体在提高课堂效率方面的功效

多媒体的使用,一改教师以前一支粉笔一张嘴打天下的传统教学方式,使我们的课堂教学更有趣,更丰富,更加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更能为学生所接受,必将大大提高课堂效率,使本来枯燥的课堂变得丰富多彩,让课堂变得更“活”了。

1.有助于教学环节的落实

高效课堂教学中一个比较流行的教学模式是六环节教学,即提出问题―学生自学―小组讨论―分组展示―点拨提升―检测总结。无论是问题的设计展示、案例展示、知识体系的展示还是视野的拓展,除了运用导学案有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外,多媒体的合理运用可谓是锦上添花。而小组活动成果的当堂展示,除了语言的表达外,投影的方式会更加直观便捷,切实加强课堂教学效果的快速反馈。

2.展示多元化的地理信息

无论从教学形式还是考试形式,当前人们更多地关注学生灵活运用图、表及其他材料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以计算机为核心的多媒体技术,在地理教学过程中能够充分做到图、文并茂。高中自然地理重在学习四大运动:地球运动、大气运动、水循环和地壳运动。这一切动态的展示,只有在具备多媒体技术的今天,才能在大屏幕上直观地显示。而更多不断变化的地理信息,也只有通过互联网才能迅速捕获,并通过多媒体不断丰富和完善,切实改变并强化了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渠道,有效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例如:在“月相变化”课程中,通过利用计算机模拟地球和月球的自转和公转,让学生自己去观察、动脑去研究,发现地球和月球运动的基本规律,学生这样获得的知识要比传统的讲授法获得的知识深刻得多,这些也是以前的传统教学手段难以实现的。

3.刺激兴奋点,强化感知

心理学研究表明:“外部刺激,当它唤起主体的情感活动时,就更容易成为注意的中心,就能在大脑皮质上形成优势兴奋中心,从而强化理解和记忆。”

利用多媒体的声、光、图、影等多媒体手段、渲染气氛、激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为学生创设符合其身心特点的教学情境,不断地给学生以新的刺激,使学生的大脑始终保持兴奋状态,激发了学生强烈的学习欲望,增强了学习兴趣,同时也激发了他们的创造潜能。

4.点面结合,把握知识体系

在一般的教学过程中,教学过程是围绕一条主线展开的,某一个知识点往往要以其他的知识点来做铺垫,在传统的教学方式中是无法做到这一点的。但是,利用多媒体超链接技术,可以直接跳转到要使用的知识点,这样既可以温故知新,而且可以开拓学生的知识视野,让学生对前后新旧知识以及本节的知识体系有一个整体的了解,进而融会贯通所学的知识,对于学生把握整体知识体系有极大地促进作用。

5.更加符合并突出地理学习中地图为载体的特点

地理教学离不开对地理事物的落实,就必然要涉及各种各样的地图。而地理事物又是不断变化的,新的地理事物不断出现,教学用图就要不断更新,做到这一点也只有通过多媒体技术来有效的完成。

以前的教学过程中,一堂课有时要很费劲地带上好几幅地图,而当图幅比较小时,坐在后排的学生又看不清挂图。要找一些重要的地理事物就需要花费很长的时间,一堂课下来学不了太多的知识。但是,利用多媒体技术,通过大屏幕及相关的软件,教师可以随意放大或缩小所要展示的区域,然后让学生在自己的地图册上对照查找,事半功倍。

6.培养“探究性”学习的兴趣和能力

提高学生素质的一个重要方面,就要在教学过程中始终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开展“探究性”学习:在学习过程中发现、解决问题,在探究中获取知识、发展技能、培养能力,特别是创造能力,同时接受科学价值观、科学方法等的教育,发展自己的个性。

多媒体教学手段的运用,能够让学生发挥各自的优势,共同参与、相互协作,通过查找、观察、研究、讨论、整理等环节最终得出相关的知识结论,在这个过程中最重要的是学生自主参与过程,而互联网的应用使这一切不用走出校门在课堂上就可以进行。

二、地理教学中多媒体应用值得注意的问题

1.不做多媒体的奴隶

地理教学过程中,应摆正主体与媒体的关系,充分认识到多媒体只是教学有效的辅助手段之一。而教师的主导作用,学生的主体地位才是关键。教学中应该合理设计教学环节,恰当地选用多媒体来进行辅助教学,着眼于优化教学过程,着眼于学生和谐发展为目标。防止把多媒体当成教师“放电影”的工具,把学生单纯当成观众。

2.重课件的实效性,不搞花架子

漂亮的课件的确能吸引学生的眼球,但如果冲淡了学生主动思考、合作探究、学习知识、培养技能和丰富情感的最终目的,就事与愿违了。

事实上,课件中插入过多的漂亮图片和动听音乐,就会分散学生的注意力,打断学生思维的连续性,冲淡课堂教学的主题,不仅不能辅助教学,反倒会影响教学目标的实现。所以,高效性的地理课件制作内容要少而精,忌繁杂,求简练,突出地图、问题、材料的应用,切实提高教学的实效性。

3.不要一味追求课堂教学的大容量

第2篇

关键词:情境创设;体验;探究;高效

中图分类号:G633.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2)18-0069-03

在很多场合,一些初中地理教师经常抱怨学生上课不专心,课堂效率低,上课没有成就感。究其原因,问题不在学生,而在于教师自身教学方式单一,教学过程枯燥,不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参与热情。当前的中学地理教材具有明显的层次性,高中的地理教材更倾向于地理原理的理解和应用,初中的地理教材则更倾向于地理基础知识的了解和积累。因此,倘若教师按教材照本宣科,那整个初中地理课堂就将被描述性的地理知识填满,自然枯燥乏味。怎样增加初中地理课堂的趣味性,提升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是每个初中地理教师需要面对的问题。而情境体验教学方式就特别适合当前的初中地理课堂,它是一种以强调学习者与学习环境互动交流为主要特征的,使学生在积极自主的学习中达到地理认知和个性素质全面发展的教学思想,也是一种能够促进学生情感体验,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学习,激励学生向知识领域不断探索的新型教学模式,可极大地提高课堂效率。

一、情境体验教学的概念辨析

1.情境与情境体验教学。情境一词在《辞海》中被解释为“一个人在进行某种行动时所处的特定背景,包括机体本身和外界环境有关因素”。最早把“情境”与“教学”结合在一起提出“情境教学”的是我国著名的小学语文教学专家李吉林老师,现代教育家叶圣陶老先生在《二十韵》中所提的“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与亲”,正是对情境体验教学的恰当描述。所谓情境教学,就是教师在教学中积极创设各种情境,引导学生由被动到主动、由依赖到自主、由接受性到创造性地对教学情境进行体验,并且在体验中避免、战胜和转化消极的情感和错误的认识,发展积极的情感与正确的认识,使学生在充分感受蕴涵于这种教学活动中的欢乐与幸福的同时,达到促进其主体性充分、自由地发展的目的的教育实践活动。地理知识和规律来自于对地理环境的观察、分析、对比和归纳,因此,只有在它们产生及应用的情境中才能产生意义。地理知识和规律决不能从它本身所处的环境中孤立出来,学习地理的最好方法就是在情境中进行。

2.情境体验教学存在的理解和应用误区。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许多教师已开始在初中地理课堂中进行情境教学的实践,但往往存在以下几个误区:①情境创设往往只集中在“开场白”部分,多被用作讲授新课之前的教学导入使用,虽然确实能引起学生的好奇心,但一旦引入教材内容的学习,教师往往又恢复到传统课堂。②情境创设流于形式或是完全基于教师的生活经历,学生缺乏主体体验,难以引起学生共鸣。③情境体验式教学不能常态化,只作为公开课的特有装饰。

可见,多数教师在情境教学的实践中往往更加倾向于情境本身的趣味性,而忽略了学生的体验。因此,情境体验教学就是针对情境教学存在的问题而提出的,所突出的就是“体验”二字。当然,情境体验教学不是情境与体验二者的简单叠加,而是既关注了课堂教学“教”的主体——教师对于情境的创设,又由此而引发“学”的主体——学生的体验性学习,以学生的体验和反省、感悟为依据,实现贯穿于整节课的师生之间生命与生命的沟通和交流,是一种动态发展着的教与学相统一的交互影响和交互活动的过程。

二、情境体验教学在初中地理课堂中的应用

地理情境是地理情境体验教学的核心要素,情境设置的好坏是决定一节课成败的关键。

只有具有良好启发性并且真正立足于学情的情境设置才能有效地激活课堂教学,激发学生的积极体验、创造性思维和主动参与意识,从而使师生都能成为动态的、积极的教育教学资源,最终达到课前的预设性和课上的生成性的有机统一,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而具体的体验式地理情境的创设主要有以下几种:

第3篇

关键词: 高中地理 生态课堂 构建策略

在中国发展中,生态一词越来越被大家重视,并且生态教学在教学中逐渐展开。生态课堂的构建目的是让学生在课堂学习中与教师建立融洽关系,积极与教师探讨课上的问题;教师在课堂上能够让学生自主进行探究学习,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让教学变得更高效。生态课堂能够让地理课堂的教学功能趋近完善,并且让教师在地理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学习指引。教育生态学是最近才流行的教学理念,地理生态课堂有效履行了这一理念,地理生态课堂值得推荐与发展。

一、地理教学的现状

高中教学往往应用“教师讲,学生听”的教学模式,学生在课堂上完全沦为知识的接受者,接受教师传授的知识,对于所学习的知识没有任何思考。地理教学效率一直得不到提高,教学没有质量的保证。例如:在学习必修一的经纬网时,教师只是在课堂上讲授关于经纬网的知识,并且解答书上的和训练书上的例题,告诉学生关于经纬网的题目该怎么做。学生在听教师讲的过程中,脑子没有思考,独立完成题目时还是不会。学生能力在地理课堂中并没有得到实质性提高,只是让教师看到了学生表面的学习状况,没有对学生进行深入理解。生态课堂就很有效地弥补了这种教学模式的不足,让学生在课堂上得到探究知识的机会,得到学习能力提高的机会。教师需要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进行合理指导,让学生明白地理生态课堂的建构内容,对于自身的学习有哪些方面的提升,让学生从心底认同生态教学,以便教师更好地展开生态教学。

二、构建地理生态课堂所遵循的原则

1.可持续发展原则

可持续发展原则在地理生态课堂上的体现就是让课堂充满活力与激情,让学生在课堂中处于主体探究地位,得到地理学习能力的提高,并且与教师关系融洽,积极与教师探讨问题。例如:在学习经纬线的时候,就可以让学生自主探究,为后面学习晨昏线做好准备。这种可持续发展原则既让学生掌握了应该掌握的知识,又让学生为后面知识的学习做好了准备,掌握了更多的学习方法。

2.整体性原则

地理教学中最重要的是让学生掌握地理知识之间的连贯性,让学生认识到地理知识是一个整体。地理教学的过程就是生态课堂的运作过程,只有让地理的知识处于一个整体中,才有益于生态课堂的运行。例如:在学习《常见的天气系统》时,告诉学生,这一章的知识是相互联系的,学不好哪一章的内容,到后面都无法做习题。锋面系统跟天气的形成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教导学生树立地理知识的大局观,掌握地理知识之间的联系性,将地理知识串成一个整体。这样才有利于生态课堂中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

3.平衡性原则

生态系统中有平衡性这一原则,地理生态课堂当然也有这一原则。地理生态课堂追求的平衡,则是学生之间的知识接受方面的平衡,让学生平衡接受知识,才是地理生态课堂所追求的目标。学生在地理生态课堂中,学习能力得到提高,学习水平都得到提高,这将是地理生态课堂所追求的最高效的目标。地理生态课堂要求教学中的各个因素之间相互制约、相互促进,共同构建地理生态课堂的平衡性。例如:学习《大气环境保护》的时候,可以让学生先知道环境中的平衡性原则,进而进一步理解地理生态课堂中的平衡性原则。平衡性原则能够让每个学生在地理课堂中都得到发展,提高成绩和学习能力。

三、地理生态课堂对于学生与教师的发展

在地理生态课堂上师生建立良好的关系,并且提高学生探究地理知识的能力,积极与教师进行地理知识的交流。教师还可以在生态课堂中对学生的学习进行深入分析,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对学生展开针对性教学。例如:在学习《陆地与海洋》时,就可以让学生课前探究知识,知道关于陆地与海洋的大体概念,便于教师在课堂上展开教学。教师可以让学生在学习中独立自主学习,提高自主探究知识的能力,提高学生多方面能力。

总之,地理生态课堂虽然是最近才流行的新型教学模式,但是实践表明,非常适合高中地理教学,希望各个学校的地理教师不断完善地理生态课堂,为学生学习创造良好环境。

参考文献:

[1]杨宗军.高中地理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研究能力[J].新课程研究(基础教育),2010(03).

第4篇

一、高中地理有效课堂教学的基本内涵

1.有效教学。

有效教学可以说是教学永恒的主题,有效教学的核心就是教学的效益,所谓“有效”,主要是指通过教师一段时间的教学后,学生所获得的具体进步或发展。因此,学生有无进步或发展是教学有没有效果的唯一标准。有效教学的关键是关注学生发展的自主性、主动性,尊重学生发展的差异性,强调学生发展中的体验与交往过程,使他们成为发展与变化的主体,进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主动发展、个性发展。

2.有效课堂教学。

高中地理课堂教学的目的是促进学生的学习与发展,使每一位学生都不断地获得新的知识,培养新的能力。然而同一内容,不同的教师施教,效果可能截然不同,关键在于教学的有效性。有效课堂教学缺失的现状表现在:僵化套用一种课堂教学模式,致使不同学生学习机会差异悬殊;对教学方法的选择盲目崇尚新异;学生缺乏主体意识,学习效率低下,浅于学、苦于学、倦于学、厌于学的现象普遍存在。有效教学是一种现代教学理念,强调以素质教育理论为指导,以学生发展为中心,关注教学的有效性,注重教与学的统一,提倡教学方式的多样化和教学方法的灵活性。因此,开展有效课堂教学就要进行课堂教学改革,让课堂教学有效优质,探索在有限课堂教学时间内,用最少的时间使学生获得最大的进步与发展。

二、构建地理高效课堂的策略

基于《中学地理课程标准》对中学地理教学的要求,中学地理教师必须从以下几方面进行探究式教学,从而构建地理教学的高效课堂。

1.教师应当转变教学行为。

教师应由传统的知识传授者变为学生学习的参与者、引导者和合作者。改变传统教学中学生消极被动地接受知识的状态,把教学看成学生通过探究性活动主动建构学习的过程。改变教师单向传递知识的教学行为,树立以活动促发展的教学观念。教师不再是传统教学过程的控制者、教学活动的支配者、教学内容的制定者与学生成绩的评判者,而是学习环境的设计者,学生自主学习活动的引导者、组织者和指导者,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给学生心理上的支持,注意培养学生自觉、自律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2.倡导合作探究,改变学习方式。

探究式学习是目前我国新课程改革大力提倡的,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有效学习方式。地理学科具有自然科学特点,许多地理问题可以设计为探究式的课堂教学形式。地理探究学习的课题往往具有学科交叉的特点,没有现成的答案,一个学生的知识结构很难满足其要求,因此更需要合作研究。例如,在上“城市化过程中的问题及其解决途径”一课时,可以这样设计具体步骤:(1)展示课件;(2)结合平时观察、收集事实依据;(3)得出结论与解释;(4)反思评价;(5)报告与交流。整个教学过程体现了师生共同开发课程、丰富课程的互动过程,在合作游戏中,学生学有趣味;在合作读图中,学生学有所能;在合作收集中,学生学有所获;在合作调查中,学生学中悟理;在合作探究中,学生学中有问。同时,生生之间,既要倡导学习竞赛,更要倡导合作互助,从而形成高远的志向、健全的人格。

3.培养学生掌握思维方法。

打破定势思维,引导反向思维,让学生发现问题。要善于引导学生从习惯性思维模式中跳出来,打破思维定势,试着进行反向思维,引导学生用质疑的态度学习,从中发现问题。

(1)创设情境,发散思维,启发学生梳理问题。创设情境,广开言路,多向思维,使学生在发散的思维中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但在创设情境时,一定要设计具有开放性的问题,从而引起学生兴趣,帮助学生进一步拓宽思路。

(2)挖掘难点,探究思维,培养学生解决问题能力。在新课程改革下地理探究式的学习中,教师要善于捕捉疑难点,引导学生作探究性学习,让学生自己发现和探究疑难、突破疑难,然后解决问题,从而锻炼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4.在教学评价中增加学生创新性学习的比重。

教师评价对学生学习行为的塑造有很大作用。提倡探究性学习方式,在教学评价中,突出学生自主探究性学习,最大限度地增加学生创新性学习的比重。采用这样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品尝到探究性学习的甜头,从而达到创新性学习的目标。

5.合理运用教学手段,效益优先。

在信息技术与地理课程整合中,运用现代化教育手段,不仅能够在课堂教学中拓宽学生视野,提高学生的思维深度,为学生开展高水平的认知活动提供有效的帮助,而且,信息技术对地理教学的最深刻影响在于能提高学生收集、分析地理信息的能力。地理知识尤其是自然地理部分,抽象性强,对学生的空间思维要求高,而多媒体技术正好能综合处理语言、文字、动画、音乐等信息,且可以动态模拟地球转动、大气运动、海陆变迁、岩浆喷发等,帮助学生建立空间概念,达到化难为易的效果,使教学活动高效率地展开。

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让现代信息技术进课堂,使得教学内容与方法变得新颖、多样和有趣,利于学生应用知识。多媒体课件都是课前设计好的固定内容,无法完全符合不断变化的课堂教学情况。所以,不论计算机技术如何完善,它们都不可能完全替代传统的地理教学,尤其是地理讲授教学。教师在课件设计时,要明确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多媒体为辅助的方针,注意将多媒体技术和传统教学法有机结合。设计的课件,应具有可调控性和可修改性,并能根据教学实践,对课件进行修改、完善,效益优先。

总之,要想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教师要不断探索,大胆创新,在实践中探索适合自己的方法。

参考文献:

[1]高慎英,刘良华.有效教学论,广东教育出版社,2004.5.

第5篇

山东省即墨市实验学校266200

新课改以来,国家推行素质教育,我校强力规范办学行为,对各科的周课时数作了非常明确的规定。在这个大的背景下,和以往相比较,我们地理学科的课时量每周为两节。课时减少了,还要完成《课程标准》规定的模块教学任务,很显然传统的教学方法已不适应新的形势。这就要求教师必须更新教学理念,创新教学手段,改革原来的教学模式,在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上下功夫,精心设计课堂教学的每个环节,合理利用课堂每一分钟,大力构建地理课高效课堂教学模式。为了进一步优化地理课堂教学,更好地体现“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的教学新理念,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要想打造高效课堂,主要应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1.做最充分的课前准备——高效课堂教学模式的首要前提

构建高效地理课堂,要充分利用好课堂四十分钟,充分的课前准备是至关重要的。这包含了两层含义:老师的课前准备和学生的课前准备。

1.1教师课前准备

就老师而言,要认真研读《课程标准》,制定出教学目标。教学目标的定位要难易适中,要明确每节课教学的重点与难点,而不能面面俱到。为提高学生学习兴趣,要广泛搜集与教学相关的资料,比如地理文献、地理现象视频、影视剧、图片等等,充分调动学生的视觉、听觉、感觉。

1.2学生课前准备

学生的课前准备主要是各个学习小组根据学案导学预习课本知识,形成对课本知识的基本认识,同时通过小组内合作探究找出存在的疑问,以便在课上有的放矢地融入课堂。

2.创最佳的课堂环境——高效课堂教学模式的基础

创设情境,可以理解为导入新课。常言道:施教之功,贵在引导。课堂教学导入要以最少的时间、最快的速度拉近学生与教师、学生与教材的心理距离,使学生尽快进入学习状态,因此导入时间一般应控制在5分钟之内。同时,要根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创设能让学生引起兴趣、与学生原有的认知相吻合的情境,并为本节课的研究课题服务。导入要目标明确,激发学生兴趣。”良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导入新课作用如下。

2.1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地理教师在导入中针对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征,精心设计生动的导入语言,充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或展示图片、演示实验,就会使学生感到学习地理既有意义又富有趣味,从而产生积极的学习心向。

2.2启发学生思维积极的思维活动是课堂教学成功的关键

如果导入设计引入启发性的问题,采用形象化的语言叙述,创设富有联想的教学情境,就能燃起学生的思维火花,激活学生的思维活动,增长学生的智慧。所以,导入对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具有重要作用。

3.精讲细拨,指点迷津——高效课堂教学模式的关键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但自主学习探究并不能解决所有问题,课堂点拨、答疑解难则是体现老师教学智慧的有效教学之举,更是教师主导作用最直接的体现。因此老师精讲效果如何,直接关系学生疑难问题能否解决,教学目标能否达成,是课堂效益高低的关键之举。精讲就是讲学生自己不能理解的知识,这要求老师从学生做的教学案题目中发现的疑难之处,从学生探究问题的过程中发现的疑难之处入手,重点讲解;老师要授生以“渔”,给学生讲获取知识、解决问题的方法。4.练习巩固,矫正补缺——高效课堂教学模式的试金石

第6篇

关键词:自主学习 高效课堂 素质教育

近年来,我省不断深化课程改革,这就要求教师必须更新教学理念,创新教学手段,改革原来的教学模式,在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上下功夫,精心设计课堂教学的每个环节,合理利用课堂每一分钟,大力构建地理课高效课堂教学模式。为了进一步优化高中地理课堂教学,更好地体现“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的教学新理念,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要想打造高效课堂,主要应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把握学生,充分体现学生课堂主体的地位

1.创设激趣的问题情境,充分调动学生。思维永远是由问题开始的,设计适当的问题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牵引学生的思维处于活跃状态。要提高提问的有效性,有效提问是课堂对话的开端,能引起学生的思维、兴趣的激发。问题的有效性表现在一要具有一定的开放度,二要具有一定的深刻性,三要注意对象的层次性,以达到让不同的学生都拥有思考的兴趣,思维的空间。

2.创造合作进取的学习氛围。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课堂教学是否高效自然也主要看学生学习的效果。在和谐的气氛中,在充满自信的时候,学生的学习效果最好,效率最高,课堂的高效也就水到渠成了。为此,在学生独立学习的基础上,积极开展小组合作学习,从课前预习开始,到课内探究和课后帮教,充分发挥小组成员的积极性,对学习中的薄弱环节进行监控、反思、调节、补救,增强学生的学习效能感。小组的组建,要关注学习差异,也关注个性特质,让课堂充满团队合作氛围。同时通过小组合作评价制度调动学生的参与,我们适当的激励,正是为实现全体学生高效学习,实现课堂更大面积高效作准备。

让学生做课堂的主人,这是创建高效课堂的根本,围绕这个中心不放松,再枯燥的知识也能充满灵性,再内向的学生也能在课堂上魅力四射,人人参与,人人达标。在授课中采用“角色扮演,个性展示”这一做法来充分体验地理环境整体性,同学们精彩的角色扮演,小组间激烈的辩论,使自己的个性得到很好地展现,同学们脸上都洋溢着成功的喜悦,我又不失时机地抛出一个开放性的问题:针对这一现象,你有何启示呢?请各小组内讨论2分钟,随后展示。

小组内讨论,教师也参与其中。

一组展示:人类在治理大江大河时,必须按地理环境整体性规律办事,对于河流的认识必须考虑到上中下游是一个有机的整体。

师:那么,人类如何治理不同河段,才可能使人地关系和谐发展?

三组抢先展示:一条大河的上、中游多流经山区,搞好封山育林非常重要。

二组补充:还要管理好河流沿岸的过度引水问题,以保证河流下游生态环境的良性发展。

师引导学生归纳总结得出:人类活动必然对自然地理环境产生影响,对于河流的认识必须考虑到上中下游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上中游地区的植被破坏和过度引水等都会对下游生态造成非常严重的影响。

二、教师要处理好几个转变

1.转变教师角色、观念。教师的角色应由知识的灌输者、守护者转变为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参与者、共享者,在这个学习过程中,教师要以学生为本,依学定教,学生可以用自己的心灵去领悟,用自己的观点去判断,用自己的语言去表达,课堂不再是格式化程序的场所,而是学生自主发展的舞台。要做到这一方面,教师首先要及时转变观念,真正实现从传统到高效课堂的意识转变。

2.转变师生关系。教师应真心地走进学生,深入地了解学生,平等而理解地对待学生,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构建融洽、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也只有在这种师生关系下,才会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和谐、高效。

三、高效课堂需要充分的课前准备

1.紧盯教学内容。“不打无准备之仗”,课堂要高效,教师就要认真备课,精心设计教学环节,要根据教学内容、学生情况,设计出能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前置性作业。知识目标的定位要难易适中,还要充分考虑到三维目标的统一,也要兼顾好、中、差三个层次。

2.紧盯教学对象。课前备课必须充分,特别是“备学生”要落实到位。这节课你虽然设计得很精彩,但是必须符合你这个班学生的认知水平,如果不符合,就必须修改,因为这是关系到我们所讲的这节课是否能引起大部分学生兴趣的一个关键之所在,而学生的学习兴趣正是我们提高课堂效率的一个重要因素。

四、高效课堂需要活跃的课堂状态

教师要善于根据具体教学情况,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方法,成为学生创造潜能的开发者,精心设计调动学生课堂学习主动性的方法。

1.课堂要让每个学生都动起来。首先,课堂语言要充满活力和感染力,要抑扬顿挫,要风趣幽默。这需要教师自己的感情投入,要进入角色,眼睛有神,动作有力。其次,课堂可以像相声演员那样设计些“包袱”,让学生在张弛有度的环境下学习。

2.课堂节奏要随着学生学习节奏变化。合理地讲练,每节课都要有比较深入的信息反馈与调整,确保每节课中目标的达成度或生成度。

总之,“高效课堂”要以关注每位学生的发展为根本。教师要充分相信学生的学习能力,放手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在一堂课中做到身动、心动、神动,使每一个学生肯学、想学、会学,让每一个学生深切地感受到“地理老师变了,我们也变了,每堂地理课后,我们都会有新的收获……学习地理已不再是我们的负担,而是一种乐趣。”

参考文献:

第7篇

一、高效课堂的成果

1.高效的理念渐入人心。在立标课的课堂教学活动中,执教者均能充分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将每一节课教学内容的提炼、基础的构建、问题的探究转化为学生自觉的思维实践活动。

2.高效的程序渐趋清晰。初步形成了以教材为母体,以学案为探究线路图,以媒体课件为辅助手段,以教师相机解疑点评为调控,以精典习题检测学习成果为手段的“五味一体”的教学程序。

3.高效的方法渐趋科学。遵循高中学生的认知规律,初步形成了围绕每节课的主题,分层次设疑,相机点拨,各个击破,步步为营的调控方法,使教师导课进程逻辑缜密,似行云流水自然流畅。

4.分层次教学的模式初步确定。一是形成了以基础学科为主的高一年级地理课堂教学模式。其策略是以课本为素材,以课标为准绳,以培养学生综合的地理素养为目的,弱化难点,淡化应试教学,突出达标教育。二是形成了以高考升学为主的高二、高三文科地理教学模式。其策略是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密切结合,教学的设计与教学实践应课标,考标兼顾,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着力考点,强化训练,倾力提升应试能力和水平,为学生升学做出学科贡献,为学校持续发展尽智尽力。

二、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教学常规素养整体不高。如组织教学欠激情,语言表达欠规范、节奏感不强;板书、板图能力欠标准等。这些软肋看似小节,实则削弱教师权威,制约学生学习兴趣的张扬,影响课堂的有效、高效。

2.课本、课标、考标欠明确。如对高初中地理教材缺乏整体观,全局观、逻辑观;课标考标的理解孤立化、表面化等。这势必导致课堂教学难以做到高屋建瓴,只能是“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就知识论知识,枯燥呆板。

3.备课欠坐功,方法欠“品味”。备课是对课本内容的的重组和优化,是高效课堂的基础。备课要提炼内容,谋划思路,了解学情,这要有足够的时间作为保证,这就是坐功。一些课堂教学的仓促实践显然暴露出坐功欠禅意。学案的落实要靠科学的方法,方法不是机械泊来的,而是学习、借鉴、实践并经品味内化才能形成富有自身特色行之有效的方法。这些方面的功力仍需休养。

4.重形式轻效果的现象时有表现。如盲目否定传统教学,出于哗众取宠之心态,善于猎奇刺激挑动学生神经,图一时哗然,看似气氛活跃,实则热得快,冷得亦快,效率低下。

5.学生“动”的不够和“动”的无序并存。讲的多,讲的滥的现象仍然存在,如自问自答,包办代替仍很普遍,学生自主活动的权利和时间被恣意剥夺。另外学生自主探究活动应是教师调控下有序的动,严肃的动,要(下转第128页)(上接第122页)做到寓静于动,动静结合。但教学中无序的、无目的的“大轰隆”现象时有发生。全员动与个别动处理的欠佳,以点带面做的不好,被遗忘的一族积极性明显受挫。

6.调控课堂的功力欠佳。如调控的随意性、目的不明确,火候欠佳普遍存在,这必然影响学生思维的连续性,让学生无所适从。急功近利,学案内容铺设太宽,重点不突出,完不成课堂教学任务的现象也很严重。

三、提升的措施

高效课堂的打造是一项战略性,长远性的艰巨工程,也是教师职业生涯贯穿始终的追求目标。为此,我们应该针对不足,着力在以下方面加强修养:

1.加强学习,行知统一。学习是提升的重要手段,学习首先要做的专,即围绕专业成长而学习,为精湛业务能力而学习。包括教学常规,专业知识,课标,考标,教育观念等。其次学习要广泛涉猎,致力于做的博。这是做到教学个性具有魅力,教学艺术具有美感的剂,另外知行统一,注重实践。如争当立标人,争当评论人,在评论别人教学得失中提升自己。要积极参加教研活动多听课,多思考,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汲取经验,完善自我。

2.务实备课,品味方法。要坐下来,坐得住,坐的久,多思考,善交流,多调查,察学情,悟要领,品方法,提高备课质量。

3.优化课堂教学结构,提升调控课堂水平。课堂教学的设计要科学、实用,易于操作。线路图的设计要逻辑严谨,流畅朴实。调控语言要言简意赅具有启发性,介入要自然,联系实际要生动亲切,要有时间观,绝不拖堂。

第8篇

关键词:高效课堂、有效性、自主学习、兴趣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化,初中学生所学的课程越来越多,地理的学习时间逐渐被减少,然而,学生受到考试的压力却越来越重。因此,摆在教师面前的现实就是在有限的时间内如何提高学生的地理综合能力,这就需要教师了解并创建高效的地理课堂。

评价一堂地理课是否高效,就要看能否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激发学生学习的认知需求,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促进学生各种能力的提高和发展。

一、高效课堂的界定

1.教学目标的达成

义务教育地理课程的总目标是:掌握基础的地理知识,获得基本的地理技能和方法,了解环境与发展问题,增强爱国主义情感,初步形成全球意识和可持续发展观念。高效的课堂教学应当任务定位准确,目标具体完整;高效的课堂教学应该使80%以上的学生达到80%以上的具体目标,即学生在认知上,从不懂到懂,从少知到多知;从不会到会;在感情上,从不喜欢到喜欢;从不热爱到热爱,从不感兴趣到感兴趣;从学生对课堂教学的参与来看,不管哪一种形式的课堂活动,都不能成为少数学生的表演。

2.学生的学习愿望能受到持续激发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任何一个优秀的教师,他必须是一个善于激起自己课程兴趣,确立自己课程吸引力的教师。”在一堂高效的课堂教学中,学生积极自主参与课堂教学,并且在课堂教学活动结束时进一步被激发起继续学习的渴望。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特征很多,但最核心的一点是看学生是否愿意学,主动学以及学的怎么样。

二、地理课堂教学的现状及其低效的原因

从个人角度分析认为初中地理课堂教学中的“低效”主要是教师的“教”与学生“学”两方面不和谐的原因造成的。

1“教”的方面存在的问题

(1)有的教师严格遵循教材,上课循规蹈矩,不敢越雷池半步,生怕给学生学习带来困难,上课时“说的说,听的听”。因此,课堂气氛沉闷;有的教师不分析教材的编写意图,随便更换内容,总想迎合新课程倡导“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师生互动”的教学方式与课改理念,不顾学生和教学实际“鼓励”学生探究合作交流,整堂课热热闹闹,气氛活跃,实际上学生学习漫无边际,课后一知半解,最终造成课堂教学低效。

(2)受传统应试教育观念的深远影响,教师评价过于关注结果,忽视学生在不同时期的努力程度和进步状况没有形式真正意义上的形成性评价,折射到教学中势必造成教学活动重心的偏移,这样就大大降低了地理教学活动的有效性。重结论,轻过程的教学活动,把形成结论的生动过程变成了单调呆板的机械记忆和模仿练习,学生缺乏对地理的体验,感受,思考和探究,死记硬背和机械训练成为地理教学活动的重要表现形式,学生的智慧,天性受到扼杀,个性发展受到摧残,创新思维的形成成为泡影,严重影响了学生的全面发展。

(3)有的教师备课缺乏“备学生”这一环节;缺乏对教材的精选与整合;缺乏对学生地理知识体系的方法指导和能力培养;有的教师忽视了“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课堂教学密度要求不足,忽视对学生的基础,能力的关注,导致“教”与“学”不合拍。

2.“学”的方面存在的问题

(1)有的学生学习基础差,学习被动;许多同学依赖性很强,学习缺乏主动性和自觉性;上课不专心听讲,对教师课堂上提出的问题及布置的练是漫不经心,若无其事,不肯动脑筋。课后又不能及时巩固总结,寻找知识间的练习;不少学生回家缺少监督,学习更不自觉,基本不复习,本来在学校接触地理的机会少,回家又不及时复习,知识就会很快遗忘;

(2)厌学情绪严重,缺乏良好的学习情感体验及个性品质。许多学生对地理学习缺乏兴趣,对学习难以形成愉悦的体验。随着知识的获取和能力的发展,学生的地理学习情感态度,自信的发展反而形成一定的发差。通过地理学习让学生获得自信和更多的成功感,是地理学习目标极为关注的方面,而这一点在地理学习中却表现得严重不足。

三、构建地理高效课堂的方法

面对目前的现实情况,提高课堂教学效益,构建高效课堂成为了摆在每一个地理教师面前无法回避的亟待解决的问题。初中地理课堂研究应该什么样的姿态才是最有效的课堂教学方式?该如何打造初中地理高效课堂呢?不久前在看完了一节普通的地理课之后有种豁然开朗的感觉。

本课讲授的是人教版8年级上册第一章第一节辽阔的疆域之国土辽阔,教材所描述内容非常简单,怎样能够运用教材工具充实课堂内容让讲授的知识丰盈起来从而提高课堂效率呢?我们的老师是这样做的。

1.学生自己动手“丰衣足食”,培养读图、识图、运用地图的能力。

读图、识图、运用地图能力这个问题对于地理老师就像老生常谈一样,但它又是摆在我们面前一个不得不解决的难题。授之以鱼抑或授之以渔?我们大多人大多会选择后者。可是究竟应该怎样做到呢?在这里谈谈本节课带来的启示。

如何提高运用地图的能力:

学生通过已掌握的地图比例尺知识在书中我国四至点地图上量算出我国东西南北距离。学生自己动手不但重温了以往的知识,更比教师只单单告诉学生我国东西距离长5000KM,南北距离长5500KM让他们死记效果要好的多。实则授之以渔,受益匪浅。

如何提高识图能力:

我国陆上邻国有15个,这个问题学生可以通过观察书中中国政区图轻松得出答案,但是教师在这里巧设题目让学生去找那2个国家和我国有不连续国界。学生花了点时间终于找出是俄罗斯和印度,在这次对图观察中又一次强化训练了学生的视图能力。

对于读图识图运用地图能力的培养,教师一定要牢记学生是主体,我们是要培养学生的能力,所以在教师恰当的指导下让学生自己动手动脑去用图,久而久之,一定会取得丰衣足食的效果。

2.多种教学方法在课堂上综合运用――关于如何提高学生的识记能力

这里所说的教学方法是除多媒体以外的传统教学方法。例如本课教师使用了文字记忆法。古语“上下五千年,纵横一万里”,对于刚刚动手计算完我国东西距离,南北距离的学生来说,这句话很容易理解,更加强了他们对我国东西南北距离的识记。

比较法:我国的领土面积960万平方千米,居于世界第3位,它相当于一个欧洲的面积(大约1000万平方千米),40个英国,17个法国。。。。。。通过这样小小的比较强化了学生识记,并能促进其理解我国疆域之大。

当然除这些方法以外,还有谐音记忆法:如珠穆朗玛峰的高度8844.43M,可以用爬爬试试是山来记忆等等。这些方法如果在课堂上恰当的运用可以明显帮助学生有效的识记。

3.精讲精练――关于如何提高课堂效率

教师除对知识点讲授要精准外,我们还提倡在课堂要精练。以本课为例:在一张50CM的白纸上画出我国的轮廓图,应选的比例尺是A 1:50KM B1:100KM C1:110KM D1:120KM教师通过精选试题给学生练习,不但可以巩固新知还可以加强对以往知识的联系。但在试题的选择时一定要精,要起到“以点带面”的教学效果。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每一节地理课,如果要达成学生在三维目标方面有更大的收获,其课堂是高效的,背后必定是地理教师教育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的不断反思、更新和实效运用

四结束语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每一节地理课,如果要达成学生在三维目标方面有更大的收获,其课堂是高效的,背后必定是地理教师教育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的不断反思、更新和实效运用。总之没有所谓最好的教师,而只有最适合特定课堂的老师;没有最好的课堂,只有最有效实现特定目标的课堂。地理教学改革是逐步积累的,提高初中地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工作也不能一蹴而就,但只要每个地理教师积极投身于课堂教学改革,用自己的眼光发现问题,用自己的思考分析问题,用自己的智慧解决问题,多管齐下,共同努力,相信地理课堂必将充满朝气与活力,地理课堂教学效果也一定能大大提高!

参考文献

第9篇

【关键词】地理课堂 课堂教学 模式

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性,不仅仅意味着教师不独占课堂,更主要的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要有主动权、选择权,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意愿学习。这对教师而言,也不仅仅是课堂管理难度加大,教师地位、尊严受到挑战这么简单。至关重要的是,教师如何理解、尊重、信任学生的自主与选择。对学生的天性有所理解,对学生给予了信任,这样教师才能感受到来自学生合作教学的乐趣。只要教师理解,信任学生,尊重学生学习的自主性,一种全新的、高效的教学情景就可以实现,就会在师生的合作互动中形成。理解与信任是师生合作的基础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那么我们如何转变观念,改变教学方法,建立怎样的师生关系,提高地理课堂的实效性呢?

一、学习理念,转变观念

传统的教学模式中主要以知识传授为主,学生基本上处于被动接受状态,而教师则可以在教过两三年以后便轻车熟路了。课改后的情况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即:在课堂教学中教材只占50%,师生互动中产生的内容要占到40%,学生创造性的发挥生成的内容约占10%。在课程改革的形势下,教师很自然的产生了一种强烈的紧迫感,认识到只有不断学习才不会被时代的列车所淘汰,如果不学习就适应不了新的教学。为此,我彻底的改变了观念,努力提高自己的文化底蕴,热心关注社会热点问题,学习现代信息技术,用来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做

到把地理课上新、上活,以适应新形势的需要。

二、摈弃中心主义,改变师生关系

新的教育思想要求教师要改变过去教师中心主义和管理中心主义的倾向。师生交往已经不是教师教、学生学的简单叠加,现在的交往意味着对话、参与师生关系的构建。当学生体会到师生之间的和谐、民主、平等的关系之后就很容易把心里的困惑提出来,从而锻炼培养了自己的钻研精神和自信心。例如,在讲到《世界的人种》问题时,学生对种族优劣论的认识并不透彻,我没有将问题的实质直接灌输给学生,而是把这个问题交给学生去讨论,他们以小组为单位搜集资料、查找历史,得出了结论;认识到了种族优劣论是违反历史事实的,依据有:属于黄种人的中国人创造了长达5000年的人类文明的历史,印第安人在美洲创造了辉煌的古玛雅文化和印加文化,而黑种人中世纪时曾在尼日尔河流域创造了灿烂的贝宁文化,这些都比所谓的欧洲文明要早很多年。同样的问题,以前学生即使是想到了也会因为害怕老师的批评而不敢说出来;现在,他们可以大胆的直言,发表自己的见解和看法。非常有利于教师及时洞察学生的所知所想,及早解决学生思想能力及知识上存在的问题,实现师生之间从行为到心理上的沟通,进一步融洽师生关系。这种交往使教师的角色定位取向发生了变化:由教学中的主角转向双方的平等,从传统的知识传授者转向现代的学生发展的促进者。

三、开创新意,改变课堂组织形式

传统的课堂教学可以简称为教师的“一言堂”,它同现代的教育价值取向背道而驰,即:我们要逐渐构建开放式的地理课堂教学,使其呈现出丰富性、多变性和复杂性。在教学中我尝试了以下几种组织形式,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1.角色体验式

首先,要为学生创设好一定的问题情境,让他们扮演不同的角色,让他们去体会和理解各种地理问题。例如,在学习《天气对人类生产、生活的影响》时可以让他们扮演市民、农民、工人等不同的角色,到情境中去体验,让学生站在自己的角度自己的立场上解决相应的地理问题,把学生的个人知识、直接经验和生活世界看成重要的课程资源。

2.小组合作式

新课程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而小组活动有利于学生的自我发展意识、协作能力、自学能力的培养和增强。教师要在课堂上为学生创造一定的问题情境,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研究或抢答。形式从传统的个体间的学习竞争关系转变为组内合作和组建竞争的关系。将传统教学中的师生之间的单向、双向交流与合作改变为多向交流与合作,并在合作中求得共同的发展。

3.人机对话式

逐步地将地理课堂与现代信息技术有机的结合起来,学生可以借助鼠标参与教师设计的各种与课程有关的活动,并获得知识实现自主学习,这样既体现了教师的引导作用,又促进了现代信息技术与教学过程、传统方式与现代手段的整合。

四、保护学生的尊严,改变陈旧的评价方式

教学中我把学生的日常听课、发言情况都作为考核评定的一部分,以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老师并不是真理的化身,所以我一直正确的对待学生对老师的质疑,同时也注重了学生的切身体验和学生获取知识的过程中对学生的研究、探讨、思维等能力的培养。学生在课堂上的体验是最宝贵的财富,老师要为最大限度的保留学生的学习热情而努力。让他们去热爱地理,成为具备综合素质完整的社会人才。恰当的评价方案有利于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创新性。

五、循循善诱,转变学生学习方式

第10篇

关键词:初中历史 高效课堂

初中历史学科对于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道德品质,培养学生唯物史观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但是由于升学应试的压力和历史知识本身的枯燥,学生对历史学科的学习并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这一现状就要求老师改变教学方式,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学习,让学生动起来,让课堂活起来,让效果好起来。

1.老师要按《历史课程标准》的要求组织教学

《历史课程标准》强调初中学生学习历史应避免专业化、成人化倾向,克服重知识、轻能力的弊端,不刻意追求历史学科体系的完整性。如何才能避免初中学生学习历史专业化、成人化,如何才能让学生学习历史轻松愉快呢?这就需要在各课时制定合理的教学目标。教学目标的制定应根据新课程标准所体现的新的教学思想和新的教学理念,应根据教材的具体内容、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决不轻易地提高或降低学生学习历史的难度;决不扩大或缩小学生学习历史的范围。切实把握好“知道”、“了解”、“列举”、“简述”、“讲述”、“探讨”、“认识”、“说明”“评价”等要求的分寸。

2.老师要提高学生学好历史的思想觉悟

提高学生学好历史的思想觉悟,是学生学好历史的动力之一。我们作为历史教师向学生说明通过历史课程的学习,学生能够获得历史基本知识和技能,能够初步了解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基本过程,逐步学会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够增强爱国主义情感,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树立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能够初步形成正确的国际意识,理解和尊重其他国家和民族所创造的文明成果;能够学习和继承人类的传统美德,从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曲折历程中理解人生的价值和意义,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3.老师要巧用图片资料,让课堂活跃起来

初中历史教材,正文是学生学习和掌握知识的主要内容,而课文中大部分资料则是供学生自学和阅读的内容。有的是与课文相关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简介;有的是含有思想教育功能的历史故事;有的是名人名言警句、民间谚语,充分利用这些资料,让学生掌握更多的历史知识。如在《科技革命》教学时,利用资料:牛顿在少年时代就喜欢制作机械玩具、绘画、雕刻,尤其喜欢刻日晷。他还做了一个日晷放在村子的中央,被人们成为“牛顿钟”。牛顿一生能取得巨大成就,与他的勤奋精神分不开。他经常通宵达旦的做实验,有时一连几个星期都在实验室工作。通过这段资料,在培养学生热爱科学的同时,激发了学习的积极性。我还利用学生熟悉的贝多芬“我要握住命运的咽喉,他绝不能使我完全屈服”、爱迪生的“天才是1%的灵感加99%的汗水”名人名言感染学生,既对学生进行了思想教育,又培养了学生运用史料理解历史事件、历史人物的能力,还激发了学习兴趣,让课堂活了起来。

4.老师要注重创建“综合化”的历史课堂

其一,加强学科内的知识体系与网络的构建。我们应清晰地认识到,单纯地考史实已不再是命题的重心,近些年各地中考命题改革已伸向史实的更深层次――历史知识体系的构建,要求学生体系把握和整体把握历史的阶段性特征。体系,即内在联系、网络结构。历史知识的“点、线、面、体”之间都存在极为丰富而密切的联系,因而只有引导学生全面建立历史知识网络结构,形成纵横交错的历史知识之树,彻底认识历史知识体系的作用,才能有效地培养学生对历史的整体感知、整体联系和整体思维能力。关于知识体系的构建,我建议:一是构建“单元知识体系”;二是构建“分册教材知识体系”;三是构建“历史发展阶段知识体系”,如:中国古代史、近代史、现代史,世界古代史、近现代史、当代史等;四是构建“专题知识体系”,如中国对外关系史、三次科技革命史等等。

其二,注意与相关学科知识的有机结合、渗透。在指导复习的过程中,教师要尽力做到“文史相通”、“哲史相融”、“史地结合”等等。如:中国历代文学与历史之间千丝万缕的联系,蕴藏着丰富的历史教育资源;“商鞅变法”的成功蕴含的“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必须符合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的哲学原理;众多地理因素对历史现象的影响等等。

5.老师要创设思辨性的历史课堂

其一,要注重揭示历史本质的能力培养。“历史沉甸甸地放在人们的眼前,而历史教师则是站在这幅巨画卷前的解说员。这种解说不仅需要有对历史的深刻理解,更需要有一种智慧,让每一个学生都能从中获得思考和启迪。”如何引导学生揭示历史本质呢?一是结合历史背景去分析,如:关于两次世界大战的性质,一战是在进入帝国主义阶段后,帝国主义要求重新瓜分世界,争夺世界霸权的背景下爆发的,因而定性为“帝国主义的掠夺战争”;二战是在德、意、日的法西斯侵略对世界人民构成严重威胁,世界人民联合起来进行反抗的背景下进行的,定性为“世界人民的反法西斯战争”。二是结合领导阶级的性质去分析,如:、、俄国1861年改革、日本明治维新等。三是结合具体措施去分析,如:决定商鞅变法性质的主要措施是“承认土地私有,允许自由买卖”,因为这一内容是封建地租式的生产关系产生的前提。

其二,要大胆激励和指导学生的探究学习。新的教考改革特别关注学生探索精神、思辨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发展。在教学中,教师应为学生问题意识和质疑能力的发展创设良好环境,引导学生经历探究过程,获得深层次的情感体验、知识建构、解决问题的方法。

教师领进门,修行靠个人,历史老师在各方面的努力之后也需要学生的自主学习。此外,任何一种方法都不是万能的,我们老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注重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并因材施教,相信学生能和我们一起互相勉励,共同进步。

参考文献:

第11篇

关键词:地理课堂;基于目标;学生主体性

一、目前中学地理课堂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教师的“一言堂”

虽然新课程改革开展已经近10年的时间,在部分领域也取得了很多进展。但是,在现实教学活动中仍然可以发现这种现象:大量的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习惯于长篇讲授,一讲到底;而学生的思想却游离于课堂教学之外,做各种作业者,看小说者,睡觉者都有。尽管地理新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到新课程的基本理念之一就是“重视对地理问题的探究,倡导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但是,除了在公开课上会有一些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形式之外,在平时的地理教学活动中几乎没有涉及。教室仍然是教师的一言堂,学生只是充当被动的听众,他们的主体性根本没有得到体现。

2.教学目标不明确

很多教师在备课过程中没有仔细参考阅读《普通高中地理课

程标准(实验稿)》,而是依据自己的教学经验或教学参考书中罗列的目标。因此,在讲授过程中难免会偏离教学目标。部分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语言繁冗,缺乏逻辑性,在教学过程中会有意或无意地讲解一些与本节课无关的知识。还有一些教师虽然能够明确主要教学目标,但是在讲课过程中常常不能够很好地控制时间,也会导致教学目标不能够有效地落实。因此,在整节课的教学活动中,学生常常不知道教师到底想表达什么,本节课的重点是什么,学生的学习效果可想而知。

3.课堂的有效练习不足

由于高考科目设置的现状,地理课程在高中课程中经常会被边缘化。学生在课后很少有时间去完成相应的地理练习。由于教师在课堂上把大量的时间用于讲授新课,没有预留出相应的时间用于学生的巩固练习,而是寄希望于学生课后练习来巩固提高,其效果肯定不容乐观。

二、上述存在问题所涉及的教育心理学原理

1.选择性注意

选择性注意策略是一种重要的学习策略,指学习者在学习情境中激活与维持学习状态,将注意力集中于有关信息或重要信息上,对学习材料保持高度的觉醒或警觉状态。

2.学习目标

目标是指人们在一定时期内为达到预期目的而完成的任务和应收到的成效。学习目标是对学生学习结果的预期,反映了学生的抱负水平,能激发学生的内在学习动机,对学生产生积极期望,对注意起定向和维持作用。学习目标明确的学生在课堂学习中能很快排除外界的干扰,合理安排学习时间,将注意力集中于当前学习,并长期保存。目标模糊的学生则可能整节课注意都无法集中于当前学习或存在注意分配不合理、注意经常分散的现象。

3.建构主义的教学思想

建构主义认为,知识不是对客观现实的反映或准确表征,而

是主体的经验、解释和假设,即一种“建构”;建构主义的知识观与学生观决定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摒弃以教师为中心、强调知识传授、把学生当作知识灌输对象的传统教学模式,而要采取以学生为中心的全新的教学模式。

三、上述存在问题的成因分析

1.缺乏明确的学习目标导致学生上课无所事事

学习目标对学习有明确的导向功能,能激发和维持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但是,在日常教学活动中,教师出于节约时间的考虑,几乎不会告知学生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学生只能随着老师的讲解判断学习的重点,自己判断学习目标。但是,有意注意的维持时间却可以很稳定,也可以使学生在整节课的学习过程中一直保持警醒的状态,而让学生明确一节课的学习目标,特别是精确地呈现和表述学习目标后,学生在任务的驱动下,可以有效调动一切注意力解决学习任务,完成学习目标,提高课堂学习的效率。

2.教师的教不能替代学生的学

新课程的地理教学特别强调学生的主体性作用,提倡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来构建学生自己的知识结构。但是,受长期的灌输式教学思想影响的老师对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却不敢认可。他们想当然地认为:只有通过教师的教,学生才能学会,甚至是教师讲得越多,课堂的信息量越饱和,就等于学生学会的越多。但是,事实却刚好相反,经常可以听到教师这样的抱怨声:这道题我已经讲了多少遍了,为什么还有这么多学生做错呢?出现这种结果显然不是教师的初衷。可是,出现这样的局面教师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

新时期的地理教育已经不单单是地理知识的掌握,更多的是对学生地理技能的培养,技能不同于知识。而且,教师一味地讲解使学生丧失了自己构建地理知识框架的机会,当学生离开教师的指导,单独面对一个新的情境时常常束手无策。

四、基于目标的学生主体性地理课堂的设想

针对目前高中地理课堂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笔者通过分析后提出了自己的教学模式,着力点主要是两方面,即基于目标的教学和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学习。教学模式的流程如下:

1.告知学生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教师应该参照地理课程标准和地理会考考试说明等资料,结合本班学生的实际水平,科学合理地制订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这里特指知识和技能,不包括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具体要求是:

(1)目标必须精确表述并且可测量。

(2)目标一般以2~3个为宜,不适合太多。

(3)目标应逐一呈现,在一个学习目标基本达成之后再呈现下一个学习目标。

学习目标是对学生通过学习应达到效果的预测,它的作用在于维持学生的有意注意,让学生围绕学习目标展开学习,避免课堂学习过程中注意力的分散。学习目标除了具备导向作用之外还具备调控和评价功效。因此,学习目标必须是可测量的,而且难度可以适当控制,要结合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让大多数学生能更多地体会到成功的喜悦,更好地调动他们学习地理的积极性。由于学习时间的有限性和学生注意力的分配特点,学习目标不宜过多。为了更好地发挥目标的导向作用,一次只提出一个学习目标,可以保证学生注意力的高度集中。

2.自学完成习题,学生交流讨论,教师补充发言

在明确了学习目标之后,教师呈现根据某一目标编制的习题,学生自主阅读课本,完成相关习题,遇到不能单独解决的问题,学生讨论解决,教师要根据学生学习目标的完成情况,做补充发言。在这一环节中,要尽可能多地把时间还给学生,充分发挥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性地位。利用学生之间的互动替代教师的讲授,让学生在自学过程中暴露问题,教师只需要根据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有针对性的讲解就可以了。当然,不同类型的知识难度存在着具体的差异,如,自然地理中的概念、原理、过程比较多,学生在自学时可能需要花费的时间较多,这就要求教师适当地增加讲授时间,人文地理知识点较为简单,可更多地依靠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来完成。

3.学生自主完成本节课的知识结构图,掌握地理知识结构

学生在经历了一节课的学习后,需要在下课前5分钟停止新知识的学习,自己复结本节课的知识点。在自己的记忆下完成知识结构图。布鲁纳认为,只有掌握了一个学科的基本结构,才能更高效地掌握该知识。当学生自己通过思维导图的形式把本节课的知识点归纳整理之后,这部分的知识才能融进学生原有的知识

结构,形成一个完整的知识网络,从而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知识与知识之间的关系,也方便学生更好地识记知识和完整地提取知识。

总之,基于目标的学生主体性地理课堂是依据布鲁纳的结构

主义教学观和布卢姆的掌握学习理论,结合新课改的学生主体性理念而提出的一种新型课堂教学模式。它有利于更好地发挥学生的主体性,高效地掌握知识点并建构出自己的知识网络。

参考文献:

[1]张大均.教与学的策略.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第12篇

新课标的颁布,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教学手段丰富多彩。优化课堂教学,提高教学效率已成为教师探索的热点课题。多媒体技术辅助教学改变传统地理教学模式,提高了教学效率,有助于学生树立使用信息的意识,培养学生运用信息的能力,提高学生整体素质。因此,多媒体技术在中学地理教学中有着广阔的空间,然而,也存在一些弊端。

关键词:

新课标;多媒体技术;中学地理教学

新课程标准对教学方法、教学模式、教学过程提出更高的要求,多媒体技术辅助教学帮助教师有效地解决这些问题。多媒体技术显示传播信息的集成性、作用方式的交互性、教学设计的创意性、教学过程的直观性、教学资源的共享性等,中学地理以大量地理信息为基础,抽象的地理原理和地理规律为重点,种类繁多的地理图像为素材,多媒体技术促进地理课堂教学的实施。

1多媒体技术辅助中学地理教学的再认识

多媒体技术是提高教学质量、推进新课程标准的重要手段,它以文字、声音、图形、图像、影像等显示教学内容,促进教学资源和教学形式多样化,激发学习兴趣,优化课堂教学,提高教学效率。中学地理教学的基本理念是强调信息技术在地理学习中的应用。注重信息技术对地理教学的影响,有助于学生形成地理信息意识和能力。多媒体技术在中学地理教学中的作用不容置疑,足够的空间和丰富的网络资源提供大量信息,解决生活中的地理问题和地理现象;多媒体技术深入浅出、形象直观地突出地理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2多媒体技术辅助中学地理教学中的优势

2.1再现情景渲染气氛: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新课伊始的巧妙导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进入学习状态,为新课的学习夯实了基础。创设丰富情景导入新课,多媒体技术以音频、视频资料很好的实现这一功效。例如“常见的天气系统”的新课导入:课件播放“2008年南方雪灾实况”,形成这一天气状况的原因受一种天气系统所控制,那么,究竟什么是天气系统呢?今天学习这一问题。这样,调动了学生学习兴趣调动,目的明确,学习动机增强,迫切了解天气系统的概念,天气系统为何带来如此灾害?为这节课的学习打下了很好的基础。导入新课合理运用多媒体技术,引领学生进入直观、形象、甚至虚拟的场景,学生犹如身临其境,事半功倍。

2.2形象、直观、增加容量:

一节课需要浏览的地图按顺序放在一起播放,省时方便。师生仔细分析图像,屏幕或投影上显现分析的地图,师生分析一幅地图,避免学生跟不上教师的讲解。地理教学要求把地理事物的位置落实到地图上,在空白填充图上填写。多媒体技术把地图任意放大、缩小,能看全图,突出某个地点,点面结合,便于掌握。例如教学青藏高原,展示一幅中国地图,点击青藏高原,出现青藏高原在中国的位置及其范围,一目了然,接着点击放大,出现高大山脉,直观地反映出“远看是山、近看是川”,雪山连绵、冰川广布的情景,巧妙质疑一些问题,在电脑上练习,及时检查。

2.3动态演示容易理解:

中学地理的原理和规律过于抽象,无论教师如何讲解,学生不易理解的。多媒体技术形象具体,动静结合,声色兼备,恰当运用调动学生各种感官,教师难以讲清、学生难以理解的问题迎刃而解,实现精讲精练,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例如教学《地球的公转》,“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是重点,也是难点。传统的教学颇感困难,用挂图、模型,让学生看教材中的插图,缺乏立体感,演示动态过程无法实现,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得不到激发,完整的感性认识根本不能形成。课件演示,屏幕上显示黄赤交角,地球绕日公转过程及太阳直射点、昼夜长短的周期变化。师生观察探讨公转过程中太阳直射点和昼夜长短的变化规律,分析其原因。观察地球公转动态演示过程,指导学生绘制“地球绕日公转轨道”平面示意图、二分二至日的昼夜长长短变化和正午太阳高度变化示意图。动态演示帮助学生形成空间概念,构建地球公转的动态三维立体图,有效进行空间想象能力。把地球的自转和公转巧妙地结合,形象直观,心中有图,更容易记忆理解太阳直射点、昼夜长短变化。

2.4共享资源提高教学效率:

多媒体技术辅助教学有助于集体备课,集思广益,师徒帮带,交流经验、共享资源。同一年级组的教师群策群力,编写教案,制作课件,实现资源共享,共同提高。多媒体技术保存这一教学资源,不断进行修改和补充,日趋完整。

2.5寓教于乐,加强学生德育教育:

俗话说:授之以鱼,更要授之以渔,必须教育学生学会做人,学会生活,学会生存,学会发展,学会交往,学会审美,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地理教学一定寓思想教育于传授知识之中。多媒体技术集文字、图形图像、动画、视频、音频于一体,灵活的人机对话,满足学生的感官需求,事半功倍。教学全球变暖现象,课件演示一张漫画“地球出汗了”,显示1910年至2002年的地球平均气温的变化图像。教学“酸雨的危害”,课件演示工厂烟囱冒出的滚滚浓烟,天降雨滴,地面枯萎的树木,遭到腐蚀的狮身人面像,河流漂浮的鱼骨,再现日益严重的环境问题的信息,结合实际存在的环境问题,凸显环境污染事例。让学生感觉到环境问题实实在在地存在我们的身边,与我们息息相关,真正理解了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树立环保意识,为后面学习“可持续发展”一节奠定基础,一石二鸟。

作者:马宇红 单位:吉林省公主岭师范学校

参考文献

[1]袁金汝.网络技术应用于中学地理教学的有效性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4.

[2]张行.高中地理多媒体教学方法应用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4.

[3]晓兰,佟晓红.浅谈农村中学地理多媒体教学现状[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5,09:257-259.

[4]张伟.基于信息技术环境下的地理课程实践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3.

[5]代峥.浅谈多媒体技术在中学地理教学中的应用[J].教育实践与研究(B),2012,07:37-38.

[6]张明.多媒体技术在中学地理高效课堂教学中的应用[J].三峡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S1:223-2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