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8-07 17:31:15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行政管理重点知识,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1.驰名商标的概念目前,关于驰名商标的概念有很多种。有法律上的定义,也有学者观点。尽管定义表述不一,但大家对驰名商标定义应包括的基本内容基本上形成了共识。
首先,驰名商标是驰名的商标,即知名度很高或较高。这主要是通过一些证明材料证明,如社会公众的认知度、广告的范围和力度、商标使用的时间等。《保护工业产权巴黎公约》规定,成员国应承担对驰名商标予以扩大保护的义务。其次,驰名商标中的驰名不是指为所有人所认知或在所有社会公众中均有很高的知名度,而是指在相关的消费者中驰名就可以。
2.国际立法的产生和变迁1925年修订的《保护工业产权巴黎公约》第6条第2项,是驰名商标保护制度正式在法律中确立的标志。该公约规定,被工业成员国认定为驰名商标的标识,他人不得抢先注册;禁止他人使用与驰名商标相同或者近似的商业标识。这些对驰名商标的特殊保护的规定,是迄今为止多数国家及国家间多边及双边条约保护驰名商标的基点与主要内容。但巴黎公约未将对驰名商标的特殊保护延伸到服务商标。1此后,该公约又经过了几次修改,对驰名商标保护的规定也不断完善。但是,总的来看,该公约对于驰名商标保护的规定非常原则性,缺乏一定的操作性。
世界贸易组织的《与贸易有关的知识产权协议》的签订使得巴黎公约的有关规定初步具备了可操作性。2该协议比巴黎公约更进一步的是:第一,宣布巴黎公约的特殊保护延伸到驰名的服务商标;第二,把对驰名商标的保护范围扩大到禁止在非类似的商品或服务上使用与驰名商标相同或近似的标识;第三,对于如何认定驰名商标也作了原则性的简单规定。3此外,许多地区性的知识产权国际条约中也对驰名商标的保护作了一些规定。世界知识产权组织也不断地就驰名商标的保护进行研究,召开专门会议。该组织的国际局先后几次向保护工业产权巴黎联盟大会和世界知识产权大会提交了关于驰名商标保护的《条款草案》和《联合决议》,对驰名商标的认定、驰名商标的保护范围、与驰名商标冲突的情况及域名与驰名商标的保护作了一些具体的规定。这些文件对于驰名商标立法的不断完善和驰名商标保护的进一步加强有很大意义,特别是对于我国驰名商标法律制度的建立和完善具有极其重要的参考价值。
3.我国驰名商标保护的立法和实践我国《商标法》及其《实施细则》未就驰名商标保护制度作出法律规定。我国驰名商标制度的主要内容目前只有国家工商行政管理局的一个行政性部门规章《驰名商标认定和管理暂行规定》。该规定对驰名商标的定义、认定、特殊保护等内容作了基本规定。从该暂行规定颁布实施到现在,商标局已经先后多次认定驰名商标,并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了多次驰名商标保护行动,为我国驰名商标法律制度的建立和完善奠定了基础。
国家工商行政管理局商标局作为我国的商标主管机关,根据国务院批准的国家工商行政管理局“三定”方案以及1996年8月14日国家工商行政管理局的《驰名商标认定和管理暂行规定》,驰名商标的认定与管理机关是国家工商行政管理局商标局。其他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认定或者采取其他变相方式认定驰名商标。
根据1996年8月14日国家工商行政管理局令第56号的《驰名商标认定和管理暂行规定》,驰名商标是指在市场上享有较高声誉并为公众所熟知的注册商标。这是目前我国商标法律法规中出现的惟一驰名商标的法律意义上的定义。按照《驰名商标认定和管理暂行规定》的要求,我国的驰名商标应当符合三个条件,一是在市场上享有较高的声誉;二是为相关公众所熟知;三是必须是注册商标。这一点同外国的立法有所不同。
为了保证驰名商标认定的权威性和严肃性,《驰名商标认定和管理暂行规定》中要求,未经国家工商行政管理局商标局认定的,不得称其为“驰名商标”。对于伪称驰名商标,欺骗公众的,由行为地工商行政管理机关责令改正并处以罚款。没有违法所得的,可以处以500元以上1万元以下的罚款;有违法所得的,可处以2000元以上3万元以下的罚款。
(二)驰名商标的认定根据上述的驰名商标认定和管理暂行规定,国家工商行政管理局商标局负责驰名商标的认定与管理工作。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认定或者采取其他变相方式认定驰名商标。认定驰名商标应当遵循公开、公正的原则。认定时应当征询有关部门和专家的意见。国家工商行政管理局应当将认定结果通知有关部门及申请人,并予以公告。
但是,在实际中,我国司法机关已经开始通过司法审判个案认定驰名商标,而且这些认定均与域名和商标的保护有关。北京市第二中级人民法院审理的北京国网公司不正当注册多家国际知名企业域名案就在判决书中明确认定这些商标为驰名商标。有人甚至认为,这是我国知识产权保护中的重要实践。
对于这一点,笔者认为通过司法途径认定驰名商标是目前世界各国驰名商标认定制度的一个共同特点,也是认定驰名商标的一种主要途径。它与行政机关的驰名商标认定应当有机的结合起来,共同构成我国驰名商标法律制度的内容。
在我国《商标法》及《商标法实施细则》对驰名商标的保护和认定未作任何规定的情况下,暂行规定对建立我国驰名商标法律制度有很积极的推动作用。但是,由于该规定只是一个部门的行政性规章,其法律效力是比较低的,司法机关在审理案件时并不将规章作为法律依据,而只是予以“参照”。这实际上严重影响了驰名商标的认定与保护工作。
笔者认为,法院在商标司法中认定驰名商标是可行的,有利于保护驰名商标。在我国,目前国家工商行政管理局还未就任何外国注册人在我国注册的商标认定驰名商标。事实上,这些商标中存在着数以千计的在国际上知名度极高的商标。因此,应在修改《商标法》中考虑将驰名商标的认定和保护规定进去,特别是对司法机关认定驰名商标的问题予以明确,使得商标行政保护与司法保护衔接起来。
(三)驰名商标的特殊保护驰名商标保护是目前国际知识产权界公认的一个重要问题。我国现行的《商标法》中未就驰名商标作任何规定,这是明显的法律滞后现象。虽然我国驰名商标法律制度目前已经逐步开始建立,但相对于实际的需求而言严重不足。随着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进程的加快,驰名商标保护问题越来越突出。
驰名商标的保护首先是对驰名商标的扩大保护,即将对驰名商标的保护扩大到非类似商品或服务上。《保护工业产权巴黎公约》第六条之二及世界知识产权组织《与贸易有关的知识产权协议》(TRIPS)第16条对此均作了明确的规定。很多国家的《商标法》根据这些规定对驰名商标的保护问题进行了相应的规定。《驰名商标认定和管理暂行规定》规定,将与他人驰名商标相同或者近似的商标使用在非类似的商品上,且会暗示该商品与驰名商标注册人存在某种联系,从而可能使驰名商标注册人的权益受到损害的,驰名商标注册人可以自知道或者应当知道之日起两年内,请求工商行政管理机关予以制止。
其次是驰名商标和商号的冲突问题。《驰名商标认定和管理暂行规定》规定,自驰名商标认定之日起,他人将与该驰名商标相同或者近似的文字作为企业名称一部分使用的,且可能引起公众误会的,工商行政管理机关不予核准登记;已经登记的,驰名商标注册人可以自知道或者应当知道之日起两年内,请求工商行政管理机关予以撤销。
该暂行规定还规定认定上述可能对驰名商标注册人权益构成损害的侵权行为时,应当考虑该商标的独创性以及驰名程度。
二、将驰名商标注册为域名(一)驰名商标的保护是否可以延伸到互联网随着近年来驰名商标与域名纠纷、网上驰名商标侵权的不断发生,对驰名商标的保护是否延伸到互联网就成为一个关键问题。人们对此有很多种不同的观点。
1.不同观点有人认为,抢注驰名商标可认定为侵权。理由是驰名商标在市场所占据的特殊定位和对商家的重要意义,各国对驰名商标的法律保护都采取了扩大保护范围的做法,即把驰名商标的保护扩大到非类似商品或者服务上。4有人认为,依据法律规定,对商标权的保护不应自然地扩大到域名上,否则,对那些发展中的中小企业会非常不利。因为,法院在审理这种商标权同域名权纠纷中一般会倾向于保护大企业、拥有知名商标企业。
在互联网上,关于驰名商标的保护主要涉及两方面的内容。一是将他人的驰名商标注册为域名,一是在网页上使用驰名商标。后者将在本书的其他部分分析,在此特就将驰名商标注册为域名进行分析。
从目前的情况看,大家对于驰名商标是否延伸到互联网的问题已经基本上形成了共识。即应当将对驰名商标的保护延伸到互联网上。很多国家的“反商标淡化法”及世界知识产权组织的有关国际条约草案均对该问题作了规定。我国的一些司法判决也体现了这样的认识。
但是,对于这种延伸是否需要符合一定的条件仍有不同的观点。5一种观点认为,驰名商标的特殊保护应包括网络上的保护,申请注册的域名不得与驰名商标发生冲突。在域名注册中应实行“申请在先”与“驰名商标特殊保护”原则。另一种观点认为,对网络上是否构成驰名商标侵权要作具体分析,不应一概而论。如果域名只是作互联网地址,处于静态使用状态,即使该域名同他人的驰名商标相同,但由于注册人的主观状态并不是要利用驰名商标的知名度,而是一种正常的对域名中包含的字母组合的使用,因此,不应属于商标侵权行为。这时,驰名商标的特殊保护就不应延伸到网络中。但如果用户对域名中的驰名商标部分作突出性使用,使普通消费者产生误解,以为域名用户的商品或服务与驰名商标间有某种特殊的关系,从而构成对驰名商标的淡化,则可能属于商标侵权行为。此观点还认为域名被确认构成商标侵权的,被告不需要更改域名,只停止对域名的不正当商业使用即可。
2.我国的有关规定和做法我国目前的商标法律中没有对驰名商标作任何规定。《驰名商标认定和管理暂行规定》也没有涉及类似问题。但是,我国目前的司法和行政执法实际中出现了一些新的做法。
在司法实践中,北京国网公司不正当注册域名案法院的判决中明确地将对驰名商标的保护扩大到了互联网上。
在商标的行政管理中,国家工商行政管理局商标局作为我国的商标主管机关曾在我国互联网发展的初期通过与我国域名注册机构的协调,为驰名商标注册人的驰名商标作了域名注册的预留。
3.对完善现行法律制度的建议我国驰名商标的法律保护制度是我国知识产权法律制度的一个重要缺陷。当前,经济全球化和网络化的潮流已经使我们无法再回避或不认真地对待这一问题。随着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时刻的日益临近,我国驰名商标保护,特别是对注册人为外国公司或个人的驰名商标的保护将受到严重的考验。如何执行我国同其他国家达成的双边协议,履行我们承诺的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应尽的义务将成为急待解决的难题。
我国的《商标法》制定于80年代,尽管后来作了一些修改,但是,已经根本不能适应经济发展的需求。《商标法》作为我国上层建筑的一部分,必须为经济基础服务。目前,有关部门正在进行《商标法》的修改工作,这是我们完善驰名商标法律保护制度的一个最佳契机。这不仅仅是因为我国经济发展的需求。当前,网络经济在全球迅速发展,与网络有关的知识产权法律制度正在逐步的建立和完善中,很多新的规则还没有制定出来。如何发挥我国在制定这些新规则的积极作用,为网络时代商标法律制度的完善作出贡献是我们要回答的问题。抓住这个机会,积极参与其中必将对我国的商标法律制度的完善带来巨大的影响。
我国《商标法》的修改应坚持既符合我国的实际国情,又与国际先进做法相适应。在驰名商标法律保护制度上,《商标法》应将驰名商标的保护作为重要的内容予以规定,明确驰名商标的认定、保护制度,并应在其中对驰名商标在网络中的保护作出规定。相对于一般商标的保护而言,驰名商标具有扩大保护的特殊性。我们应当根据这一基本原则,将对驰名商标的保护延伸到互联网中。
具体理由如下:1)电子商务的开展和普及,使得网上消费不仅是一种可能,而且会在不久的将来成为一种必要。这必然会涉及到大量的驰名商标的使用行为,一方面是传统企业的电子商务化,如宝洁、耐克等国际知名公司均会涉足电子商务,或是通过专业的电子商务网站,或是通过自己建立的电子商务网站,进行销售或服务行为。一方面是随着互联网的发展而产生的专业网络公司,其网站名称或主要标志经过不断的使用和推广将成为新的驰名商标,对于这些驰名商标的保护也很必要。如雅虎公司的网站名称及其标志,已经成为美国乃至全球驰名的商标。在这些电子商务中,网上消费者利益的保护成为一个很重要的问题。驰名商标给予消费者在网上识别高质量商品或服务及其来源的可能。因此,对域名注册中损害驰名商标的行为应当予以制止并追究行为人相应的法律责任,这样才能更有效地保护消费者的权益。
2)驰名商标的网上保护是保护驰名商标所有人合法权益的重要手段。随着电子商务交易额的急剧上升,电子商务在商业组织的整个经营活动中所占的比重会越来越大,并最终超过其他部分。因此,既然在现实交易中对驰名商标实行特殊保护,那么在网络的虚拟社会中也应对驰名商标予以特殊保护。不对电子商务中的驰名商标实行特殊保护,不利于电子商务的发展,更不利于驰名商标所有人合法权益的保护。
3)将驰名商标的特殊保护延伸到网络中是以往驰名商标法律保护制度发展的必然趋势。我们应该清醒地认识到,不论是传统的商务也好,电子商务也好,或者将来出现的其他商务形式,其本质均是“商务”活动。没有商务,就不会有电子商务,就不会出现网络经济。这其实是一个形式和内容的关系。电子商务中的电子技术和网络只是商务的一种形式。电子商务的进行时刻都离不开传统的商务。如商品的配送。既然传统商务中对驰名商标实行特殊保护,在网络中也应对驰名商标进行特殊保护,只不过保护的形式不同而已。传统的驰名商标扩大保护一般指将驰名商标的保护扩大到其他非类似商品或服务上,这一点在电子商务中当然不例外。所不同的是,网络中的驰名商标的特殊保护还涉及域名这个问题。这只能说是驰名商标法律保护制度在新条件下出现的新形式,而不能认为这种形式的特殊保护不符合以前的规定就不予以考虑。
当然,驰名商标的特殊保护延伸到网络并不是说无条件的保护,因为在传统商务中的驰名商标的特殊保护也是有条件,而不是无任何限制的。笔者在此提出的是,我们不能否定驰名商标在网络中的特殊保护,而是应在出现这类问题时,坚持予以特殊保护的原则或前提,根据案件的具体情况作出正确的、合理的保护。
4)驰名商标的知名度使得其成为网络经济中被侵害的重点知识产权,因此应予以特殊保护。世界级的一些驰名商标所有人对其商标的不断维护极为重视,对其商标受到的侵害更为敏感。因而,网上驰名商标的特殊保护可以使驰名商标及其商誉价值免受损害。
5)在网络中对驰名商标实行特殊保护也是维护正常的社会经济秩序和坚持诚实信用原则的要求。在我国,市场经济还处于逐步的建立和完善过程中,相对于发达国家而言,社会公众的法律意识,特别是商标保护意识还比较淡薄,严重的违反诚实信用原则的侵犯知识产权案件还时有发生,如深圳外贸公司的商标不正当注册、北京国网公司的域名不正当注册等。很多人还存在着严重的“搭便车”思想。这些问题的存在严重影响着我国的经济建设和国际形象,必须加以有效的制止。驰名商标的保护延伸到网络中就是防止这种情况出现的有力制度。
总而言之,将驰名商标的特殊保护延伸到网络的意义是非常重大的,它不仅是对我国驰名商标法律的完善,也是对驰名商标保护的新发展,对我国知识经济、网络经济的发展将起到很大的促进作用。
具体到域名和驰名商标冲突问题的解决,由于这一问题非常复杂,因此司法机关或行政机关在审理或处理时一定要采取谨慎的态度,坚持“个案处理”的原则。既不能一概地认为驰名商标的保护一定要扩大到域名上,也不能对淡化驰名商标的行为不予制止。重要的是,正确地认定域名和商标注册人及使用人的真实意图和注册域名或商标的真实目的,从而认定注册是否正当,是否应给予其法律保护。同时,还要考虑域名和商标在实际使用中是否引起了消费者的误认,构成了混淆,混淆的程度如何等因素,这些都是认定不正当注册及注册人应承担的法律责任的重要事实依据。
(二)今后发展趋势目前很多国家都已经意识到这一问题的严重性,并积极通过各种途径制止这种行为的发生。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国际局曾在1999年9月向保护工业产权巴黎联盟和世界知识产权大会提交的《世界知识产权组织保护驰名商标联合建议》中对驰名商标的认定、保护范围、及同驰名商标发生冲突的情况作了规定。该建议第6条规定了域名同驰名商标纠纷的一些问题。笔者认为,这一建议的规定体现了目前全球范围内对于域名和驰名商标冲突纠纷的基本的共识,值得我们加以认真研究。
该建议第6条规定,如果某域名或该域名的主要部分至少构成对驰名商标的复制、模仿、翻译或音译,且该域名是依恶意注册或使用的,即应认为该域名与该驰名商标发生冲突。驰名商标所有人应有权请求主管机关裁决,由对发生冲突的域名进行注册的机构撤销注册,或将其转让给驰名商标所有人。此外,该建议还对涉及上述规定的一些术语进行了定义。如:规定“主管机关”的性质取决于各成员国的国家体制:“域名”是指用户因特网数字化地址的替代物。数字化地址(也称因特网协定地址或者“IP”地址)是指能够识别与因特网相连接的特定计算机的数码。域名则是此类地址的便于记忆的替代品,即将该地址键入计算机就自动转化为数字地址。关于域名同商标纠纷中的管辖权问题,该建议未作明确规定,而是由原告向其寻求商标保护的成员国自己解决。所以,原告驰名商标所有人在对他人将其驰名商标注册为域名的行为采取保护措施时,必须证明其采取措施所在成员国的主管机关对被告享有管辖权,同时纠纷所涉商标是该成员国的驰名商标。这些规定和解释对域名和驰名商标纠纷的解决提供了很好的思路和参考。笔者认为,这也是今后驰名商标保护的一个重点领域,域名同驰名商标的纠纷目前已经成为一个国际知识产权界关注的热点问题,因此,我们应当顺应这种潮流,尽快制定我国的相关的法律法规,为我国企业的驰名商标保护及外国注册人在我国的驰名商标的保护提供法律依据。
美国尽管已经制定了驰名商标反淡化的有关法律,美国参议院又在1999年曾以全票通过反域名投机法案,该法案明确规定,将他人的知名度很高的商标作为互联网域名注册并使用,以向拥有商标所有权的公司出售牟利的行为属非法行为。同时,这一法案将使那些抢注著名域名的投机者为每个域名向原告支付1000到10万美元的赔偿金。
从上述立法可以看出,对于将他人驰名商标注册为域名的行为在今后会随着法律的不断健全完善而相应减少,特别是如美国参议院通过的法案中所讲的以向知名度很高的商标的所有者出售域名牟取暴利的行为应会逐渐减少。然而,对于如何认定这种行为仍存在不少问题,因为很多违法者也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很有可能采取更加隐蔽的手段进行违法活动,如将与他人驰名商标非常近似的文字注册为域名,并且不正当地使用。对于这些行为的法律认定及处理将是今后各国面临的一个难题。
在我国,还没有解决这类问题的专门法律。目前主要依据的法律是《民法通则》、《商标法》及《反不正当竞争法》等。今后,我国必须加强这方面的立法,可以考虑在修改《商标法》时将这一问题归入驰名商标的保护范围,明确将他人驰名商标注册为域名行为的性质及处理办法;也可以考虑修改现行的域名注册法律法规,明确规定对于驰名商标,驰名商标所有人之外的其他人不得将驰名商标的英文或汉语拼音注册为域名;也可以像美国一样制定专门的法律法规,对这一问题加以法律规范。
但是,对于未认定为驰名商标的知名度较高的商标,如在我国注册的外国知名度很高的商标、地方工商行政管理机关认定的地区著名商标,则只能采取个案处理的办法,由司法机关或域名注册机构根据具体情况作出处理。
综合以上分析,随着我国知识经济、网络经济的不断发展,域名同驰名商标的冲突会成为一个必然出现的法律现象。如何作到既保护驰名商标,又不因此而限制域名的注册和网络经济的发展将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难题。
笔者认为,我们应注意几个方面的问题:首先,完善我国的商标法律制度,在修改商标法过程中,将驰名商标保护的问题规定进去,将驰名商标的保护延伸到网络中。其次,进一步完善我国的域名注册制度,这既包括英文字母域名的注册,也包括中文域名的注册。第三,驰名商标所有人要进一步提高商标法律意识,尽早地将自己的驰名商标进行中文、英文字母、汉语拼音的域名注册。第四,要进一步进行驰名商标与域名冲突问题的研究,特别是对国外的法律发展和具体的司法实践加以学习和借鉴。只要我们不断地建立和完善驰名商标和域名的注册与保护法律制度,严格执行诚实信用、公平、公正的原则,驰名商标与域名的冲突问题就会得到比较好的解决。
【关键词】工商管理 管理实验 实验教学
我国高等院校的教学方法与教学理念不断变革,社会中需要的高校人才也已经倾向于创新性和实践性的高级专业技术人才,所以,高校培养人才的根本任务还需要放在学生的创新性和实践性方面,如果针对工商管理学科中的创新性与实践性教学,便需要通过课堂实验教学方法的开展,从多领域理论、多创新教学方法和高技术水平的教学,系统的开展工商管理活动的应用课程。
一、管理实验教学的意义
高校中的工商管理学科属于软科学类,相比其他软科学类专业而言,工商管理学科更注重学生的实践性与实际操作能力,所以,培养学生能力重点在这两方面。根据高等教育司针对普通高等学校工商管理专业人才社会需求和培养问题的调查报告显示,我国2010~2013年普通高等院校中的工商管理专科增至2866个,可以看出我国高校对工商管理专业十分重视。
工商管理专业人才日后面临的就业方向是企业管理,而企业最需要既懂理论、又懂实践的专业性、复合性人才,这是为了保证企业有一个良好的管理手段和管理决策,促动企业积极发展。所以,在高校中对学生的管理教学就显得十分重要,教学方式、教学理念也需要加以调整,通过实验教学,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管理理论和方法,发现和总结在管理中出现的一系列问题,并增强自身抗压性和应变能力,从而既巩固了理论知识的掌握,又培养了学生敏锐的洞察力。因此,高校中开展管理实验教学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工商管理专业实验教学中存在的若干问题
(一)实验教学中理论性过强
我国高校中培养的人才多数都十分注重理论性,这是我国教育界的“通病”,但是随着现代经济的发展,社会所需要的人才多为复合型,既要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又要有专业的技术,更需要有可行性的实践能力。目前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较为轻视实践性,过度重视理论性,学生的理论基础知识扎实并非不妥,但学生由于缺少实践教学和实践能力的培养,理论知识无法举一反三,从而导致了学生夸夸其谈却没有真实的操作能力。
(二)实验教学中软件应用少
我国多数工商管理专业十分注重实验教学,实验教学所设计到的硬件设施也配备良好,例如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广州商学院等都在本专业设立了工商管理实验室,投资300~400万人民币,很大程度上提高了该院校的实验教学水平。然而,在硬件配套达标的基础上,软件的使用却十分落后。例如,实验室中有各种类型的计算机和其他设备,但却鲜有人力资源管理软件、统计学教学软件、ERP物流管理软件等,并且随着工商管理专业所学内容多、范围广,也开设了财务管理、行政管理等10余门实验课程,但是实验课程中却没有形成体系,有些实验项目不能及时更新,有些试验项目也无法支撑其金融、证券、电子商务等新兴行业的管理专业需求。
(三)实验教学中未能统筹兼顾
管理型人才是工商管理专业培养的主要目标,高校在构建实验课程体系中,除了各个专业课程的清晰分明,还需要投入更多精力在各个专业、各个环节的关系衔接上。例如财务管理和物流、信息管理的关系和衔接。而在实际实验教学中却未能达到很好的各科目的联系,只重视局部关系和知识内容的教育,却忘了各科目间的重复性和差异性,并且也没有将各科目之间的知识点有机结合。学生忽视课程设置的初衷,无法提起学生的实验兴趣。
三、工商管理专业实验教学的实践探讨
(一)教学体系的创新
教学体系中包括教学环境的设置、教学环节的设置、教学实验考核的设置。从教学环境方面来看,建立一套硬件系统的网络实验平台,通过计算机来实现实验性的工商管理教学模式,以实验为核心扩展出实验的重点知识内容和层次结构,通过完善的硬件配套,引入不同的软件作为辅助教学,从而达到学生专业性、实践性和创新性的学习目标。从教学环节方面来看,实验教学的环节需要比课堂教学更为清晰,上机实验、课程教学、课下讨论、实验创新等环节缺一不可。在实验考核方面,需要注重学生的学习质量的考核,必须制定一套合理、科学的考核标准,重视学生的学习过程、实践能力、管理思想、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考核,而并非单纯考核实验结果。
(二)教学内容的创新
在教学内容的设置上,需要从基础实验、重点培养可扩展实验三方面进行创新。高等院校的培训更应该注重学生的日后就业,从就业方向来看,企业管理是大多数学生的选择,而进入企业作为一名管理人员,还需要阶段性的考核晋升,所以在实验教学项目的设定中,需要抓住学科和社会衔接的重要条件,打好基础实验,注重教学的内容创新,让教学内容与社会实践互相联系,这样便能够更好的辅助实验教学的展开。
(三)教学方法的创新
在实验教学方法上,需要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紧紧相连,在理论教学中,需要讲解上机需要注重的实验内容,用扎实的理论基础来熟练运用,掌握实验规律。在实践教学中,教师以讲解为主,学生以实践为主,教师通过创新、自主设计的教学方法,由教师确定题目,讲解知识重点,学生自主选择学习方法和学习工具,规定出时间提交学习成果。这样既能够减轻教师的教学负担,也能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最终教师给予学生一个自我发挥的平台,可以由学生自行设计实验,教师确定以后,根据自身学习知识和能力,做出一份满意的毕业论文或学年综合论文,用来考量学生的学习水平。
参考文献
[1]刘小龙,宋志婷.工商管理专业实验实践的教学教改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4(40).
[2]胡永铨.工商管理学科实验教学方法改革[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9(03).
黄河科技学院民族学院教育教学督导工作,在学校领导及督导处的领导关怀支持下,多年来秉承“以人为本,以督促导,以导为主”的督导理念,坚持探索、研究、创新的态度搞好督导工作,以服务教学和教学管理为宗旨,以促进民族学院教学质量的提高和教学工作的优化为目标,以教学信息收集为手段,以“依法督导、用心督导、功在平时、效在其中”为督导方法,实施“全程覆盖、重点深入、有效反馈”的工作思路,强化“客观公正、评定准确、言之有据”的督导评价模式,针对教与学双方和教学全过程,对整个教学实践活动进行监督、指导、检查和评估,及时客观地向学校教学行政管理部门及学院教学双方反馈教学现状、问题、质量等教学工作信息,并提出改进教学工作的建议,使民族学院的教育教学工作顺利开展,有力地推动了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
一、准确到位,明确职责
教学管理是一个由各个相互依存、相互独立的要素组成的复杂综合体系。其包含许多子系统,有决策系统、决策支持系统和决策执行或控制系统。教学督导在教学管理系统中属于决策支持系统,是学校教学管理系统中的参谋机构。它不直接组织教学,也不直接参与教学管理,它的任务是对教育教学的监督和指导,以督促导,以导为主。教学督导不仅具有巡视、监督、评价的职能,而且更具有反馈、指导、咨询、服务的功能。它不只着眼于监督、检查、了解教与学现状,而且要坚持发展的观点,着眼于通过对教与学的切磋、指导、服务和改进,调动教师改革教学的能动性和自觉性,激发教师的潜能,激励和引导教师自我成长。与此同时,还要督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学风,形成教与学的互动促进体。依据以上职责,民院督导在工作中做到到位不越位,监督不干预,指导不代替,工作中坚持做到法治原则、理论原则、务实原则、创新原则、公正原则、尽职尽责地做好督导工作。
二、依法督导,优化队伍
在黄河科技学院领导的正确指导和亲切关怀下,本学年民院对督导队伍进行了调整和充实,聘请了政治素质好、政策理论水平较高、敬业爱教、教学经验丰富、熟习高校预科教育教学工作的具有中级以上职称的教师担任教学督导,设组长1人,组员2人。为了便于监督和管理,结合督导组专家本人的业务专长,根据相关性原则,做了工作职责和任务的分配。与此同时,督导组依据学校督导处的要求,结合民院实际制定了民族学院督导组职责,《民族学院督导组日常事务工作细则》、《民族学院督导工作基本原则》等相关制度,使督导工作有章可循、有法可依、有据可查,达到科学督导、规范督导、创新督导、可持续发展督导。
三、用心督导,以人为本
众所周知,教师的主要职责是教书育人,他们不但要把知识传给学生,而且还要培育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行,使学生成为有知识、有道德、身心健康的人。传统的教学督导主要是一种行政监督方式,存在许多弊端,影响了教学督导工作的实际效果。在新时期,我们应当树立“用心督导,以人为本”的教学督导理念,创造“以人为本”的教学督导制度。在督促教师保证完成自己职责的同时,也要关心教师方方面面的利益。教学督导和被督导教师是一对矛盾的统一体,怎样在统一方面多做文章,拉近教学督导与被督导教师之间的距离,是影响教学督导效果的关键因素。因此,在督导工作中我们做到了“用心督导,以人为本”,使教师们能把心思集中在教学上,把能力体现在课堂上,把精力倾注在效果上。
1.诚心督导
教学督导的根本目的不仅是抓教师的教学质量的问题,还要指导、帮助、关心、激励教师,特别是帮助青年教师不断成长并走向成熟。因此,民院的督导组成员多年来坚持“诚心督导”,以心换心,通过真心实意地听课后和任课教师推心置腹地交换意见,实事求是总结教师讲课的优点,但也诚心诚意说出课堂教学中存在的不足,让每一位教师心服口服,明确了自己的优势,找到了存在的问题,更重要的是体会到督导的诚心支持和鼓励。
2.细心督导
督导工作是一项复杂而又细致的工作,平时需要我们细心观察,调查摸排,深入实际,单凭汇报、数据的统计,有时并不能完全准确地反映出实际情况。在督导工作中我们始终做到四个深入,即深入课堂,了解教师教与学生学的情况;深入早晚自习,了解学生预、复习和做作业以及自主学习的情况;深入教研组,了解教师备课、批改作业、分层辅导、教研活动、科研课题研究情况;深入学生,了解学生学习中的难题、对教育教学的建议,以及发现师生中先进典型。这就需要每一个督导员平时多留意、细观察,从中找出解决难题的关键,总结出教与学中的经验,为教育教学部门提供更多、更好、更准确的信息和建议。
3.耐心督导
督导工作不但需要如火如荼的开展,更需要润物细无声的情感投入。特别是民族学院外聘教师占2/3之多,学生成绩差异极大,民族成分众多,教学层次复杂。在督导时,有些难题不是一次谈话就能解决问题的。平时在对学生的督学中,我们耐心细致地动之以情,晓之以理,通过督导工作深化对课堂纪律的管理。综上所述,“三心督导”的实施,让教育教学行政部门把民院督导小组作为重要参谋,老师把民院督导小组作为可信任的益友,学生把民院督导小组作为可依赖的良师。
四、功在平时,关注全程
督导工作优秀的成果来源于科学、规范、系统、卓有成效的督导过程。民族学院督导组在平时工作中不但注重督导的结果,更加强了督导过程的高标准、严要求。
1.把好开学关,创新精彩的开始
因民族学院是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因此,每年的开学迎来的都是新的学生主体,这就要求我们年年在督导方面既要重复做好开学初的督导工作,并且还要随着主体的变更而创新督导内容。
首先,开学前督导组就对教师、教室、教案、教材进行了详细的检查,发现问题,立即反馈给教学行政部门解决。
其次,在学前周督导组就对全体教师进行了职业道德、学生主体的认知、预科教学方法的改革、教学目标的要求等问题进行专项的培训,让每一位教师充满信心地开始新学期的工作。
再次,在军训入学教育时,民院就对所有新生进行入学学业水平测试,然后再结合高考成绩进行分层教学,保证了预科生顺利通过“金色桥梁”。
另外,开课第一周全体领导和督导人员跟班听课,对起始阶段教师的上课情况、学生的出勤、学习态度以及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全面督查。
2.把好期中教学质量检查关,做好阶段性小结
期中教学质量检查是教学质量监控的重要手段之一,每学期民院教学督导组均协助学院深入到各教研组检查、监督、评估教学工作,并对存在问题提出建设性建议和意见,成为学院教学质量的好帮手、教学管理的好参谋。
3.攻克学年结业关
每年的学年结业期都是民院最关键的时期。因学业结业成绩将决定预科生是否能进入本科学习和专业分配的重要依据,为了有一个精彩的结束,每到这个时期,民院督导组全力以赴,就试题的要求、考试的安排、成绩的核算、考场的巡视、专业分配的方案等方面进行全面的督导,保证结业成绩和专业分配公开、公正、公平。
关 键 词:高校 艺术设计教育 发展 问题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办学规模的扩大,热门专业的不断升温,全国各地艺术设计专业一时间也如雨后春笋般地在各大中专艺术院校竞相开设。然而,这种趋势,有如长江后浪推前浪,声势浩大,院校间招生办学的竞争也越来越激烈,教学资源的紧缺成为高校办学的主要问题,而学生毕业就业给高校办学带来越来越大的压力。
一、快速发展中的问题
高校扩招是我国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快速发展的产物,是社会进步的一种表现,反映了市场对人才产生了需求,反映了人们对文化知识与科学技术的需求。这种需求的表现致使很多高校扩大办学规模,生源不断扩大,同时,也带来了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
从正面角度来看,扩招为市场和企业解决了人才需求的燃眉之急,对经济增长产生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但从负面角度看,高等教育的扩招也带来了一些消极的因素。近几年来,在高校扩招过程中,或多或少地存在着教育产业化的倾向,而这种倾向恰恰导致了一系列的不良后果。如:一、因地区差异、经济发展的不均衡、贫富分化增大而导致的教育不公平,贫困地区和贫困家庭的孩子面临高昂的学费而忧心忡忡,艺术设计教育的成本更是比其他普通高等教育高得多;二、在有些高校,某些急功近利的思想导致其教学质量不佳,“教育产品”残缺;三、有些高校如火如荼的教学评估带来的弄虚作假之风盛行,等等。
高校是高等艺术设计人才培养的主要场所,高校的整体实力直接决定着所培养的人才的品质。然而,有些因素同样制约着高等教育的教学质量。如:教育制度、办学条件、办学环境、教学教育资源等。很明显,高校自身建设问题与教育制度、政府教育资源分配等问题密切相关。如:在国内的有些重点知名院校,其教育资源占据了国家的大部分,他们无论在财政投入还是招生就业方面都具有很大的优势,这类学校在高校办学自身建设方面基本上没有大的困难,其办学成果、成效也相对明显。但是从整体高校发展水平的角度来看,国内其他各大院校还存在着自身办学与建设的许多困难,不少人认为:高校办学的主要困难是教学资源的问题——关键是师资问题和生源质量问题。目前,有些高校拼命扩招,面临着师资严重短缺,同时也招不到优质生生源的问题。有的学校甚至表现得就不太负责,在教学安排上甚至开不出合适的专业课程,请不到基本合格的专业教师,学生上学如同“放羊”,教学管理松懈,教学成效低,教学计划形同虚设。长此以往,可以想象,这样的学校会带给学生怎样的高等教育?这些并非危言耸听。
二、解决问题的设想
在热火朝天的高校扩招办学过程中,部分高校能借助社会与企业的力量来补充资源的不足。如:师资力量的缺乏,采用外聘教师上课,聘请企业富有实践经验的专业人员来任教,既充分利用了社会资源,增进学校与企业之间的交流合作,又有利于学生理论联系实践,体现了工学结合、校企合作、产学研结合的办学思路。
就艺术设计教育而言,学校要想更高效地办好学,培养好人才,那就需要付出多方面的努力。一是要抓住机遇,把握好政策;二是要发挥主动性,调动积极性,克服困难,实事求是,充分利用好现有的教学资源;三是要努力创造并不断完善教学条件,积极从企业、行业及科研院所引进高层次、高水平管理和教学人才,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加快专业与课程体系等的建设;四是要重视师生的思想品德、职业素养、服务意识、团队意识、协作能力的培养与提升,建设良好的教风学风;五是高校行政管理机构要充分发挥领导模范作用与民主监督,严肃认真地推动和执行国家的教育法律法规,从管理的层面来保证教育制度的正常运行;六是发展高等教育需要社会各界各阶层来共同关心,尤其是企业界对教育的支持。艺术设计是一个创造性强、实践性强的学科,工学结合、校企合作是高校培养实用性艺术设计人才,以解决企业对实用性艺术设计人才需求的关键。
在这里值得一提的是,德国卡塞尔艺术学院的马蒂亚斯教授在2005年给中国艺术设计教育现状作了一个总结性的评述:“看上去很壮观:1990—2005年的中国设计教育”,这篇文章写得真诚实在。马蒂亚斯看似一个局外人,其实不然,他见证了中国设计教育15年来的发展历程(截至2005年,他1990年来到中国)。关于中国的艺术设计教育,他提出了很多建议。从他的文章评述标题我们不难看出其中的含义,中国15年来的设计教育“看上去很壮观”,其实这里面“意味深长”,文中既有肯定也有否定,提出了尖锐的批评和建议,最后是期待和祝福。笔者认为,一个外国人尚能如此关注中国的艺术设计教育事业,我们国人自己则更应责无旁贷、更好地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积极看待我们目前教育现状中存在的缺点与不足。
结语
总之,对于我国当前的艺术设计教育,我们既要看到其积极的一面,也要承认其客观存在的不良影响,这些都属于前进中的问题。从发展过程而言,我们要不停地寻找差距、发现问题,就发展结果来看,我们要更多地看到亮点和成绩。中国的艺术设计教育事业如同改革开放的步伐一样,它还处在离起步的不远处,我们完全可以随着时间的推移,经过我们的不懈努力,使艺术设计教育迎来质、量并重的崭新局面。
参考文献:
当今时展的大趋势是信息化、网络化。教育部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明确指出:“信息技术对教育发展具有革命性影响,必须予以高度重视”[1]。信息化的主要特征是以信息技术为手段,利用计算机、平板电脑、智能手机等设备创造和开发知识,如今各行各业都在进行信息化工作。信息化教学是以现代教学理念为指导,以信息技术为支持,应用现代教学方法开展的教学活动。在信息化教学中,要求观念、组织、内容、模式、技术、评价、环境等一系列因素信息化。也就是说,信息化教学是采用图片、声音、动画、视频等多媒体手段,结合信息资源开展的教学活动。目前,各类学校在衡量教师综合水平时都把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能力作为一个新的评价指标。
2中职信息化教学现状
使用多媒体技术等手段进行信息化教学可以提高教学内容的表现力与感染力,较传统的板书式教学更为直观生动,知识点的表达方式更为丰富,从而提高课堂的活跃度。但是从中职信息化教学现状来看,中职信息化教学还存在一些不足。
2.1信息化教学理解上的误区
一些一线教师把信息化教学简单地等同于计算机与网络化教学,认为信息化教学就是用计算机将原本在黑板上的内容投影到屏幕上,认为在教室内安装了计算机与投影仪就完成了信息化教学环境的建设。
2.2过多地使用PPT充塞课堂
多数中职教师将信息化等同于简单运用PPT展示教学内容。很多课件与教材不配套,课件里的重点、难点知识与教师所教课程的重点、难点不一致,同一个课件要面对千差万别的学生,不同的学生的学习习惯、接受能力也不同,很多教师制作PPT仅仅是图文叠加,甚至照搬课本,有时一节课就是不停地播放幻灯片,导致学生产生眼花缭乱和麻木之感,不能真正进入学习状态。
2.3课堂成“炫技”舞台
课件使用声音、图像、动画、文字等多种媒体进行声色修饰,使教学课件过于华丽,课堂成为教师炫耀自己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的舞台,需要课件重点演示的内容则处于次要位置。在各种花哨的课件中,学生的注意力容易受到教学任务之外的各种因素影响,学生在课堂中一直在欣赏精致的课件,教学氛围活跃,但课后教学内容常被学生忽视,教学效果不佳。
2.4把多媒体教学当作不可或缺的因素
一些教师不管什么课都采用多媒体教学,实际上有些课程采用粉笔加黑板的传统教学模式学生更容易接受,比如用传统教学模式进行高数的公式推导。
2.5忽视了教学过程中师生互动
在平常的教学过程中偶尔使用视频、动画进行教学游戏可以较好地提高学生的兴趣与学习效果,但信息技术只是作为提高学生学习效果和兴趣的一种手段,不能完全替代常规教学。如果过多地依赖多媒体而失去师生间的互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主导性与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就难以发挥。
3中职信息化建设实施建议
当今信息化教学已经成为一种主流的教学模式。这种信息化教学模式对教育教学方式产生巨大影响。信息化教学就像一把“双刃剑”,适当地使用信息化辅助教学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若使用不当则会适得其反。如何进行信息化教学、如何提高教学效果等问题值得我们深思。
3.1提高信息化建设认识,加大对信息化建设领导
改变落后观念,认清信息化建设在职业教育教学中的积极推动作用。学校信息化建设是要在校内外实现互联互通,在计算机实验室、普通教室、图书馆和宿舍办公区等所有教学场所要实现随时随地都能够利用信息的环境。校领导要在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学校信息化教学资源库建设、信息化专业技术人才培养等方面分步实施,稳步推进。政府职能部门要对中职信息化建设给予资金和政策上支持。根据不同学校的现状开展因地制宜的规划和考核,促进中职信息化建设工作发展。
3.2从实际出发,加强数字校园建设
数字校园建设主要是围绕中职学校的发展而开发的,目的是为了创造网络教学氛围,增强教育的开放性,促进互联互通和师生的个性化教学。
3.2.1数字校园建设可以促使教育理念和内容的变革
借助数字校园网络教学平台,教师可以从互联网及教学资源库里获取教学内容,用多种技术手段分析和解决重点、难点问题,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学生可以与老师及其他对该课程感兴趣的同学交流讨论,在培养学生以自己为主体进行探索性、合作性和创新性学习方面有重要意义[5]。
3.2.2数字校园的建设可以实现办公自动化
借助数字校园在校网内部可以实现各部门的高度资源共享,在家也可以通过VPN指导教学,实现校园内部工作布置处理无纸化。实现校园内部以及上级行政管理部门联网,完成公文传输、信息报表报送和查询工作。实现中职学校间及中职学校与学生家庭间的远程教学、远程会议和信息传递等工作。通过数字校园的OA平台进行办公管理,便于老师间及师生间的沟通协作,提高中职学校教学及管理效率。开发构建教务管理系统,可以使教师的排课调课、成绩管理分析更为简单智能,使各种统计数据传递更为及时。
3.3加强信息安全教育,完善相关制度
随着信息化进程的推进,交换机、路由器、服务器等设备从专业的计算机实验室扩大到校园各个角落。计算机及智能设备的台数一直在增加及更新换代,对软硬件的维护、管理工作显得越来越重要。对师生应加强信息安全方面的教育,安装杀毒软件、防火墙等安全软件,不下载安装来路不明的应用软件,注意保护账号和密码,系统程序要及时打补丁。采取利用路由器、防火墙进行内容过滤,内外网进行物理隔离等安全措施。学校要按上级的要求加强对信息化建设管理,制定相关的规章制度,严格规范师生的教育信息化行为,明确相关工作责任,有序推进学校信息化发展。
3.4开发形式多样的信息化教学环境
建立多种信息化教学环境,比如有些中职学校开发“我的易班”等,可以在平台里架设学校、班级、手机易班等页面,可以在网上开展自己的游园会和社团招新等活动;有些学校建立了微信公众平台、微课平台、MOOC平台等,在课堂上可以使用人手一个的抢答器进行抢答,活跃课堂气氛。学生课后对一些不了解或没有掌握的知识点可以扫描课本里相应的二维码进行针对性复习,同时提供课后师生互动的环境。借助多屏互动等软件可以实现教室投影仪、平板电脑、手机的屏幕同步,提高教学环节的互动比重。通过多种信息化手段使教学达到预期目标及效果[8]。
3.5加强多媒体课件制作,提高教学效果
教师要充分结合多媒体技术的直观形象效果,利用信息技术加强交互性,而不是将原来黑板上的内容照搬到PPT里,也不是仅将书本上的内容进行简单的制作就完成幻灯片。信息化教学是要求教师提高信息素养,改变传统的满堂灌的教学模式,根据不同层次的教学对象和不同的教学环境,合理地利用各种教学资源,对学生进行启发引导,培养有合作精神、会自主学习、个性鲜明的学生[9-10]。
4结束语
关键词 应用型本科;物流专业;课程体系;中国;德国
中图分类号 G71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17)14-0019-06
当前我国部分地方本科高校正在推进向应用型高校转型工作。课程体系既是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的“出发点”,也是“落脚点”,直接决定了人才培养的类型与质量,而目前学界有关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课程体系改革的研究较少,且国内尚无转型成功的样板。在这方面,德国应用科技大学发展已有70多年的历史,课程体系建设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可供我国地方本科转型发展借鉴。文章以物流专业为例,比较了河北省某转型试点高校和德国科隆应用科技大学(Cologne University of Applied Sciences,CUAS)课程体系建设差异状况,旨在为我国地方本科高校实施课程体系改革、促进转型发展提供参考。
一、德国科隆应用科技大学物流专业课程体系
德国科隆应用科技大学坐落于北莱茵―威斯特法伦州(Nordrhein―Westfalen),1971年由科隆美术学校、科隆商业高等专科学院、国家机械工程学校、德国保险学院、科隆州立摄影高等专修学院、科隆社会工作高等教育学院、古默斯巴赫大学、图书文献高等教育学院8所学校合并而成,是德国应用技术大学卓越七校联盟(Seven Universities of Applied Sciences Alliance for Excellence,UAS7)成员。2014年,该校共有教职员工1500人,在校生22624人,辖11个学院,拥有道依茨校区(Deutz Campus)、南方城市校区(Südstadt Campus)、古默斯巴赫校区(Gummersbach Campus)和勒沃库森校区(Leverkusen Campus)4个校区[1]。物流专业是该校的品牌专业,在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方面享有盛誉。
(一)人才培养目标
科隆应用科技大学物流专业将人才培养目标确定为培养掌握经济学类、工商管理类、物流管理与工程类、管理科学与工程类等相关学科的基本理论知识及物流管理专业知识,具备供应链优化、物流系统设计、物流运营基本能力以及谈判技巧,能够熟练处理和解决企业生产与运营过程中实际问题的高级技术人才。毕业生的主要去向为各类制造公司、贸易公司、物流企业等,主要从事物资采购、物流行业数据处理及系统操作、物流管理等工作[2]。
(二)课程设置
科隆应用科技大学物流专业课程分为专业课程和实习实践课程两类。专业课程共设置31门,其中29门为必修课程,9门为选修课程(9选2);2门为实践课程,分别为实习实践和撰写学位论文。依据物流专业人才岗位工作任务及人才培养目标分类等级(BLOOM),将物流专业课程分为K1知识、K2理解、K3应用、K4分析、K5综合、K6评价六个等级。科隆应用科技大学仅开设K3~K6课程,分别包括10门、11门、10门和9门具体课程,具体见表1。
(三)课程安排
科隆应用科技大学学制为3.5年,分为7个学期。一年级上、下学期均安排6门课程,学时量分别为540学时、450学时;二年级上、下学期分别安排6门和5门课程(含一门选修),学时量分别为450学时、360学时(不含选修课90学时);三年级上学期安排5门课程450学时,下学期为22周的实习实践活动;四年级(仅上学期)安排2门专业必修课程、4门选修课程,学时量分别为135学时、90学时。其余为实习实践课程(2周)和撰写学位论文(11周)时间。
(四)课程实施
科隆应用科技大学实施模块化教学,所有课程分为七个模块,见表2,分别为模块Ⅰ通用企业管理学与经济学(8门课程)、模块Ⅱ经济环境与方法(3门课程)、模块Ⅲ物流管理(8门课程)、模块Ⅳ深入学习(9门课程,选2)、模块Ⅴ软技能发展与管理技术(8门课程)、模块Ⅵ物流管理案例分析(2门课程)和模块Ⅶ实习实践――知识迁移和撰写学士学位论文。模块Ⅰ~Ⅲ、模块Ⅶ为持续实施模块,模块Ⅳ~Ⅵ为间断实施模块。模块Ⅰ在第一、二学年(全年)和第三学年的第一学期持续实施,模块Ⅱ在第一学年(全年)和第二学年的第一学期持续实施,模块Ⅲ在第一、二学年(全年)以及第三学年的第一学期持续实施,模块Ⅳ在第二学年的第二学期、第四学年的第一学期间断实施,模块Ⅴ在第一学年、第二学年(全年)及第四学年的第一学期间断实施;模块Ⅵ在第三学年的第一学期和第四学年的第一学期间断实施,模块Ⅶ在第三学年的第二学期和第四学年的第一学期持续实施。教学方式因课制宜,有讲授课、实验课、讲座课、研习课、练习课、实习课等多种形式。教学方法极为灵活,主要有示范式教学法、互动式教学法、案例研究教学法、任务驱动法等。教学过程强调实践性,根据课程需要及授课进度,可自主组织学生到企业进行实习实践。
(五)课程评价
科隆应用科技大学物流专业课程评价由全国工商协会(IHK)组织实施,分两次进行。第一次安排在第二学年(中期考试),用于了解学生学习进展情况。学生通过考后可继续学习,获取参加毕业考试的资格,但此次考试成绩不计入毕业总成绩。考试采用笔试方式,包括案例分析、会计知识、经济和社会福利等内容,时间为180分钟;第二次为毕业考试,安排在第三学年进行,考试内容分为物流配送、商业管理与控制、经济和社会福利、专业讨论4个模块,时间分别为180分钟、90分钟、90分钟、30分钟,前3个模块采用笔试形式。物流配送模块包括运输、转运、仓储管理、物流服务、市场营销等内容,商业管理与控制模块包括成本收益计算及控制等内容,经济和社会福利模块包括经济学和社会学中有关物流知识的内容。专业讨论模块采取口试形式,采取抽签形式确定题目,学生有20分钟的准备时间。学生必须通过物流配送模块考试且至少通过其他3个模块的1个模块考试方能毕业[3]。每门课程结束时,学校会安排内部测试,具体方法如表3所示。
二、河北省某转型试点高校物流专业课程体系
河北省某转型试点高校(以下称“河北转型试点高校”)位于冀东某沿海城市,由一所本科院校、一所中等专业学校、一所中等范学校、一所教育学院(教师进修学校)4所学校合并而成,设有4个校区,占地面积100余公顷。教职员工1600人,设有研究生部和19个学院(系、部)、64个本科专业、13个专科专业,涵盖农、理、工、文、法、教育、经济、管理、艺术9个学科门类。2014年在校生23000人,遍及河北、四川、贵州等15个省份(市、自治区)。物流专业实际名称为“物流管理专业”,设在工商管理学院,是学校转型发展的试点专业。
(一)人才培养目标
河北转型试点高校将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确定为培养适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需要,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系统的经济学、管理学基础理论,掌握现代物流与供应链系统分析、设计、运营、管理基本理论、方法与技术,熟悉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中的物流运作,熟悉与物流管理有关的方针、政策及法规,能在企业、学校及政府部门从事供应链设计与管理、物流系统优化及运营管理等方面工作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毕业生的主要去向为工业企业、商业企业、物流企业、学校及各级政府机关,主要从事物流系统优化及运营管理、供应链设计与管理、综合物流的策划与管理、货运、采购、配送、运输、仓储、物流管理教学及行政管理工作。
(二)课程设置
河北转型试点高校物流管理专业课程包括文化基础课程、专业课程和专业实践三部分。文化基础课程包括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职业生涯准备与规划、军事理论、信息技术基础、英语、体育、基本原理、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计算机语言(VF)、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创业与就业指导以及2门人文社科类公共选修课程、3门自然科学类公共选修课程等16门课程;专业课程包括高等数学2、管理学、人力资源管理、概率论、会计学、微观经济学、线性代数2、统计学、市场营销学、经济法、商品学、物流设施与设备、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财务管理、国际物流学、配送管理、运输业务与管理、物流管理、信息系统、第三方物流、市场调查与预测、物流系统分析与设计、供应链管理、物流成本管理、电子商务、物流客户管理、运筹学1、采购管理、仓储管理以及3门专业限选课程、2门专业任选课程等35门课程;另外,还安排了38周的专业实践及撰写毕业论文(未纳入课程管理)时间。
(三)课程安排
河北转型试点高校物流专业学制4年,分为8个学期,课程及学时数量安排如表4所示。
(四)课程实施
河北转型试点高校物流专业实行学科化教学,部分课程组合成3个模块供学生选修。所有课程分为文化基础课程、专业课程两类。其中,文化基础课采用讲授法授课;专业课分为专业必修课程、专业任选课程和专业限选课程,多采用讲授法结合校内实习实践实施教学。专业任选课包括国际金融、公共关系学、广告学、消费者行为学、ERP系统、国际投资学、企业文化、商务礼仪、物流系统仿真、物流金融、国际单证实务11门课程,学生任选2门。专业限选课程分为3个模块,分别在第三学年和第四学年的上学期实施。一是国际物流知识领域模块,含现代报关实务、国际货运、物流专业英语3门课程;二是流通领域模块,含商务谈判、推销学、物流企业管理3门课程;三是生产领域物流模块,含生产与运作管理、标准化与质量管理、推销学3门课程。学生在3个模块中选修任何一个模块。第7学期学生在专任教师指导下撰写毕业论文。
(五)课程评价
河北转型试点高校在各学期结束前设立了考试周,每门课程实施单独评价的方法,具体如表5所示。评价方式主要有考试、考查两种,考试有闭卷和开卷两种形式,考查包括撰写课程论文、体会、调查(实习)报告等。考试课程有31门,占课程总量的59.62%;其余均为考查课程。专业实践及实验教学采用撰写调查报告或实习报告形式考查,专业任选课程实行开卷考试,专业限选课程采用课程论文形式考试,人文社科类公共选修课和自然科学类公共选修课采用撰写课程体会形式考查,计算机VF以获得职业资格证书形式考察。选修课(包括专业任选课程、专业限选课程、人文社科类公共选修课、自然科学类公共选修课)也采取考查方法,计入课程总学分。学生毕业前需通过国家级计算机应用能力一级考试以及英语四级、普通话二级乙等考试。
三、中德应用技术型高校课程体系建设的差异
(一)人才培养目标
科隆应用科技大学物流专业要求学生掌握邻近学科知识和专业知识两类。邻近学科知识包括经济学类、工商管理类、物流管理与工程类、管理科学与工程类,专业知识包括供应链优化、物流系统设计、物流运营的基本知识。河北转型试点高校要求学生掌握的邻近学科知识为经济学和管理学知识,专业知识则具体表述为现代物流与供应链系统分析、设计、运营、管理的基本理论,熟悉物流管理的方针、政策及法规等。与科隆应用科技大学比较,河北转型试点高校要求较为笼统,虽增加了物流管理方针、政策及法规知识等,但缺少物流运营知识等内容。在专业技能要求方面,科隆应用科技大学强调形成供应链分析、物流系统构建及其运营、谈判技巧等技能,河北转型试点高校强调供应链系统、物流运营两方面技能,对谈判技巧未做具体要求。科隆应用科技大学强调毕业生去制造公司、贸易公司、物流企业等单位就业,具体从事采购、数据处理系统操作、管理等工作。河北转型试点高校则强调去工业企业、商业企业、物流企业、学校及各级政府机关等,具体从事的工作内容繁多,导致人才培养目标的针对性不强。
(二)课程设置
在课程数量方面,科隆应用技术大学设置了40门课程,河北转型试点高校设置了52门课程,比科隆应用科技大学多12门。专业课程设置方面,河北转型试点高校比科隆应用科技大学少设置5门。基础课程设置方面,河北试点高校数学课程设置较多,英语课程仅设置公共英语1门。科隆应用科技大学未设置数学课程,英语课程则包括英语I―经济学、英语I―会计和金融、英语II―市场营销、英语II―物流学4门。科隆应用科技大学强调学生软技能的培养,安排了演示技巧、沟通能力、谈判技能等3门课程,河北转型试点高校仅设置了信息技术能力1门课程。在实践课程设置方面,科隆应用科技大学设置在第六学期、在相关企业实施,且每学期在各门课程实施过程中均设置了校外实践活动(未包括在课程体系内)。河北转型试点高校设置了38周实习实践活动,分散在第四学期至第八学期实施。除第八学期在企业实施外,其余均在校内实训室实施。
(三)课程安排
科隆应用科技大学前五个学期学习理论知识,基础物流学、物流电算化和企业资源规划系统、基础生产计划与管理、毒害物品处理物流学、目管理5门课程在校外通过实习实训方式实施,其他课程在校内实施。第六学期安排学生到企业进行实践实习,第七学期再返回校园,补充相关理论知识及撰写毕业论文。河北转型试点高校采用循序渐进的学科认知模式实施课程教学,第一至第四学期分别安排6门、5门、3门、2门基础课程,第三学期安排了7门专业课程,第一、二、四学期均安排了3门专业课程。实践及实习实验课程逐步增加,第四、第七学期均安排了9周,第五、六学期分别安排了4周、2周,均在学校内实施。第七学期安排了实践实验课及撰写毕业论文准备。第八学期安排企业实践及实验课程14周,并实施毕业论文撰写。可见,河北试点高校基础课学时安排较多,企业实践安排学时较少。科隆应用科技大学第六学期整个学期安排学生企业进行生产实践实习,河北试点高校仅在第八学期安排了14周。
(四)课程实施
科隆应用科技大学物流专业所有课程内含知识均实施了层次化分解,实现了模块化教学,取得了良好效果。所谓层次化,就是将物流专业知识和技能分为7个层次(级),促使学生能够依照知识与技能认知规律实现梯次增进。同时,也便于具有学习基础的学生实现学分转移。将物流专业知识与技能组合为7个教学模块,对教学形式、教学方法、学习条件、模块运用、授予学分、学习期限等作出了具体规定。学生集中学习某一个模块,可迅速产生知识迁移,提升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方式灵活多样,一个模块可以是一个学期或一个学年的学习内容,也可以持续数个学期。每个模块以其不同的结构分解为若干个学习单元,共同完成教学大纲的要求[4]。同时,实践教学渗透于各模块教学工作之中,实现了“教学做”一体。河北转型试点高校实行按每门课程实施教学的方法,容易使学生习得的知识凌乱。部分选修课程组合为3个模块,但目的仅为方便学生选修。
(五)课程评价
科隆应用科技大学和河北转型试点高校课程评价存在较大差异。评价主体方面,科隆应用科技大学评价主体为全国工商协会(IHK),既评价学生“学”的情况,也评价教师“教”的情况。河北试点高校课程评价主体为任课教师,单一考察学生知识与技能掌握情况。评价目标方面,科隆应用科技大学实施两次综合评价,注重学生的综合素养。第一次评价了解学生的学习进度以及教师的教学效果,学生考试合格可获得中间证书直接就业。第二次评价为毕业考试,检验学生是否达到了颁发就业合格证书、毕业证书的标准。河北转型试点高校设立考试周,单一考察学生某一门课程知识的掌握程度,学生若有6门课程考试不及格,则失去了获得学位的资格。评价内容方面,科隆应用科技大学课程评价内容全国统一,均为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可检验学生是否达到了相应的职业资格标准。河北转型试点高校课程评价内容为教师授课内容,与岗位职业能力脱节。评价方式方面,科隆应用科技大学评价方式多种多样,河北转型试点高校较为单一。
四、推进河北省转型试点高校课程体系改革的建议
我国地方本科高校物流专业发展历史较短,多数从商贸、工商管理、计算机等专业分离而成,带有“母专业”性质,课程体系建设尚难适应当前人力资源市场对物流专业人才的需要[5]。推动部分地方本科高校向应用型高校转型,需要借鉴德国经验,做好以下工作。
(一)人才培养目标精准化
地方本科高校向应用型高校转型,需要精准定位人才培养的类型和层次两大问题,并确定所培养的人才应该具备的基本素质、将来所要从事的职业类型、工作岗位、职业能力等[6]。河北转型试点高校将人才培养岗位具体确定为物流系统优化及运营管理、供应链设计与管理、综合物流的策划与管理、货运、采购、配送、运输、仓储、物流管理教学及物流行政管理等,开设了多门共同课程,造成学生理论课负担过重,难以加大实习实践的课时数量。借鉴德国经验,河北转型试点高校应按照本科层次物流专业人才对应的岗位群确定人才培养目标,使其适应企业生产经营岗位的需要。同时,要注重与企业、市场、政府的互动,注意人才培养目标与国际目标的接轨,最大限度地满足人力资源市场的需要,确保人才培养目标定位精准,岗位指向明晰[7]。
(二)课程安排实用化
与科隆应用科技大学比较,河北转型试点高校物流专业理论课程、必修课程、公共文化课程比重过大,专业任选课程涉及广泛但学时数量安排较少,与学术型高校雷同,明显存在着“重理论、轻实践”问题。借鉴德国经验,河北转型试点高校应全面推进课程体系改革工作,使其彰显应用型特色。首先,针对本科层次物流专业人才所需的职业能力确定课程内容。以英语课程为例,科隆应用科技大学体现出明显的物流专业特色,而河北转型试点高校仅开设了应对CET-4考试的课程,亟待改进。其次,要进一步加强校外实训实习基地建设,强化实践教学,突出学生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的培养。再次,适应我国“一带一路”发展战略及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增加国际经济政策案例、对外经济类课程,强化学生“社交礼仪”“演讲与口才”“公共关系”“推销与谈判技巧”的培养,提升学生的社会认知能力、交往能力和适应能力。在当前国家尚未出台应用型本科高校专业课程标准的情况下,河北转型试点高校应尽快成立重点专业课程开发团队,不断推出一批实用型校本课程,满足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需要。
(三)课程设计模块化
科隆应用科技大学将彼此关联的专业教学内容组合成教学单元,再将相关教学单元组合在一起,形成具有不同功能、相对独立的课程模块,增强了课程目标的岗位指向性,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并产生知识迁移,形成综合职业能力。河北转型试点高校仅为方便学生选修,组织部分课程实现了模块化,与科隆应用科技大学差距较大。借鉴德国经验,河北转型试点高校应打破现实课程安排,立足当前人力资源市场对本科层次物流专业人才职业能力的需求,合理确定课程内容,将各门课程资源实施整合与重组,形成若干教学单元,再组合成一系列课程模块,供学生依据就业愿望自主选择,进而调动教师“教”和学生“学”的积极性。在设计课程模块时,应注重模块功能的全面性,对学习内容、学习条件、实践教学、考核评价办法等作出具体规定,用以规范教师“教”与学生“学”的行为。
(四)教学方式多样化
借鉴德国经验,河北转型试点高校应尽快改变“重理论、轻实践”的现状,根据物流专业人才培养要求及课程特点,进一步加大实践课程的课时数量,全面推进“校企合作、工学结合、顶岗实习”的人才培养模式,广泛开展企业实习实践活动。前期可组织学生到企业参加一般性的物流工作,获得职业体验,了解物流专业人才素质要求、职业特征及就业状况;中期结合各课程模块的教学进度,促使理论与实践教学的相融互促,实现“做中学”“学中做”。后期应安排学生到企业顶岗实习,采用现代学徒制的教育形式,强化专业技能训练,使学生融入职业环境,增强职业意识,提升职业思维,养成职业能力。
(五)课程评价社会化
科隆应用科技大学物流专业课程的评价主体是全国工商协会(IHK),评价内容及标准全国统一。目前,河北转型试点高校任课教师在课程评价过程中发挥着决定性作用,难免带有主观色彩,评价结果缺乏公正性。多数教师将自己认为的重点知识作为考试的重点,未能考虑企业岗位需求及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需要。根据费特曼(Fetterman,1994)授权评价理论,河北转型试点高校应将骨干课程的评价授权于物流行业组织,实施社会评价,既考核学生的学习效果,也考核教师的教学效果[8]。政府教育行政部门应组织物流企业代表、行业专家共同组成评价主体,满足转型试点高校课程评价的授权需求,实现对学生“学”的情况和教师“教”的情况的整体评价,以此推动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进程。
参 考 文 献
[1]About Cologne University of Applied Sciences[EB/OL].http://fh-koeln.de/en/navi-2_490.php,2014-10-16.
[2]Modulhandbuch für den Studiengang Bachlor of Science Logistik[EB/OL].https://th-koeln.de/studium/logistik- bachelor-studieninhalte_2347.php
[3][5]黎明,钟静.我国职院物流专业教育与德国物流职业教育之比较[J].职业教育研究,2011(10):177-178.
[4]Bundesinstitut für Berufsbildung (BIBB). Modularisierung der Berufsausbildung. Eine Synopse der Debatte. 2007, Quelle[EB/OL].https://kibb.de/cps/rde/xbcr/kibb/427_Modularisierung_ Antwort1r2.pdf.
[6]R雪泷.新升格本科院校制定生物科学专业培养目标应注意的几个问题[J].高教论坛,2009(3):23-25.
关键词:课堂教学;学生需求;方法;多样化
G712
一、问卷背景
随着高职教育步伐的加快,高职教育在不断探索和研究如何培养更加适应、实用的“技能型人才”,因此,高职教育的教学方法、教学效果以及学生在校期间所掌握的技能能否满足社会需求,同时满足学生就业的需求,都是高职教育工作者需要研究和探索的问题。
与升入本科院校的同龄学生相比,绝大多数高职学生应属于应试教育“优中选优”竞争中的弱者。总体看,缺乏明确的人生目标和生活动力,自我要求不严,不良习惯较多,学习方法欠缺,自卑心理较重,学习主动性、探索性不足,是高职学生普遍存在的共性问题。许多学生坦言,所学专业是家人代报的,并非出于自愿,自己的志趣到底是什么,内心也很模糊。之所以到课堂上课,一是受纪律约束,二是为了考试。由于学习的主动性、探索性不足,学习过程中很少提问题,对不懂的学习内容也难以准确表达哪里不懂、为何不懂。作为职业教育者,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能否将老师所教的知识转化为自己的“一技之长”,在课堂教学中所采取的教学方法是否满足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都是应该值得研究的探索的方面。教师的课堂教学对学生到底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和结果?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需求是什么?学生对教师课堂教学满意度如何等?针对这些问题,根据所开设的课程,对2014级三年制护理大专500名学生进行了“教师课堂教学满意度问卷调查”,并对调查结果进行了总结与分析,目的是通过问卷调查,了解高职课堂教学中,学生对教师在教学态度、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手段、教学效果方面是否满意,并对他们有影响的观测点提出意见和建议,使教师发现和找出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水平,最大程度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现将调查过程与结果总结如下:
二、问卷方式
此次采用的问卷调查方式为自制普通问卷法。问卷涉及的课程为三年制护理专业所开设的所有课程,涉及内容为开设课程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教学态度、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手段、教学效果等方面。问卷对象为课程开设班级即2014级三年制护理大专500名学生,问卷不分男女性别、不记名,采取匿名填写的方式,以消除影响因素。
三、问卷内容
问卷内容从四个主要方面入手,即教学态度、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手段、教学效果,每项主要内容又增加了若干主要观测点。通过对观测点的询问,以非常满意、满意、不满意表述,最后让学生针对该内容提出合理化的建议和意见。
四、问卷结果处理
调查问卷结果汇总后,以百分比(%)计算处理,并将调查结果应用分析法、比对法进行分类分析和比较,因涉及内容较多,以学生实际回答问题进行统计分析。
三、问卷结果与分析
被调查学生总数为500人,均为2014级三年制o理专业大专班学生,调查结果不受性别影响。问卷发放500份,实收回500份,均为有效答卷。被调查的学生均来自甘肃卫生职业学院校本部在校学生,符合问卷调查要求。
从问卷调查结果来看:
(一)教学态度方面的观测点中,遵守教学纪律方面非常满意的同学有280人,占总人数的56%;满意的同学有208人,占总人数的41.6%;不满意的同学有12人,占总人数的2.4%。说明大多数学生对教师教学纪律方面的认可度还是比较高的。对从严执教、教书育人情况调查来看,非常满意的同学有184人,占36.8%;满意的同学有224人,占44.8%;不满意的同学有92人,占18.4%,说明学生还是希望老师能够严肃认真、从严执教。对于讲课有热情、精神饱满、有感染力、吸引学生注意力程度方面,128名学生选择了非常满意,占总人数的25.6%;366名学生选择了满意,占73.2%;不满意的学生6名,占1.2%,说明课堂教学中教师的热情、精神饱满、有感染力、能够吸引学生注意力是课堂教学中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教师应注重课堂教学中这些方面的培养。总体来看,学生对教师课堂教学中教学态度方面还是比较满意,满意率达到了一定高度,基本满足了学生在这方面的需求。
(二)教学内容方面的观测点中,对于基本概念、理论讲解科学准确程度,非常满意的同学有224人,占总人数的44.8%;满意的同学有261人,占总人数的52.2%;不满意的同学有15人,占总人数的3.0%,说明大多数教师能够把课程基本概念和理论知识能够科学地准确地传授给学生,基本上能够满足学生对基本知识的需求。重点突出、难点讲清程度方面,186名学生选择了非常满意,占37.2%;288名学生满意,占57.6%;26名学生不满意,占5.2%。说明学生对课程的重难点知识的讲授还是比较满意的。 问题阐述深入浅出、有启发性、简练准确程度方面,有168名学生非常满意,占33.6%;254人满意,占50.8%;78人不满意,占15.6%。讲述内容充实、信息量大小程度方面, 176非常满意,35.2% ;285人满意,占57.0%;39人不满意,占7.8%。教学内容深度、广度、前沿性(反映或联系学科的新思想、新概念、 新成果)情况方面,102人非常满意,占20.4%;189人满意,占37.8% ;209人不满意,占总人数的41.8%。说明学生在追求课程内容的深度、广度、前沿性方面的需求较大,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反映或联系学科的新思想、新概念、新成果的方面还有待进一步加强。对课程内容娴熟、运用自如程度方面,177人非常满意,占35.4%;256满意,占51.2%;67人不满意,占13.4%。普通话规范、板书设计合理、体态语自然情况方面,198人非常满意,占59.6%;302人满意,占60.4%,在这个方面没有人选择不满意,说明在课堂教学基本功方面,教师们的素质还是得到了学生们的认可。 课堂结构设计紧凑合理情况方面, 143人非常满意,占28.6%;311人满意,占62.2%;46人不满意,占9.2%。教材处理科学合理、详略得当易于学生接受情况方面,173人非常满意,占34.6%;322人满意,占64.4% ;5人不满意,占1.0%。布置作业及检查反馈及时情况方面,236人非常满意,占47.2%;261人满意,占52.2%;3人不满意,占 0.6%。
(三)教学方法及手段方面的观测点中,教学方法(教授法、谈话法、讨论法、读书指导法、研究性学习法、合作式探究法、情景再现、案例分析、实践法等)科学得当情况方面,89人非常满意,占总人数17.8%;164人满意,占32.8% ;247人不满意,占49.4%。启发思维,给学生思考、联想和创新的启迪情况方面,108人非常满意,占21.6%;197人满意,占39.4%;195人不满意,占39.0%,双向交流,调动学生情绪、课堂气氛活跃情况方面,87人非常满意,占17.4%;187人满意,占37.4%;226人不满意,占45.2%。有效利用各种教学媒体情况方面,89人非常满意,占17.8%;210人满意,占42.0%; 201人不满意,占40.2%。从数据来看,教学方法及手段方面的观测点中,不满意人数比例较高,从后面学生们提出的意见和建议中可以反映出,学生对教师教学方法和手段单一,而且仅仅以课堂灌述书本知识为主,远远不能满足学生对课堂知识获得的需求。
(四)教学效果方面观测点中,学生对基本概念理论的理解和掌握方面,64人非常满意,占总人数12.8%;112人满意,占总人数22.4%;324人不满意,占总人数64.8%。学生学习积极性调动情况方面,66人非常满意,占13.2%;146人满意,占29.2% ;288人不满意,占57.6%。对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情况方面,52人非常满意,占10.4%;86人满意,占17.2%;362人不满意,占72.4%。从以上数据来看,因为学生对教师课堂教学中教学方法及手段方面的不满意程度较高,不能满足学生的课堂学习需求,因此影响到教学效果,使得教师教的效果与学生学的效果都较差,从而在根本上影响了整体的课堂教学效果,由此也达不到学生获取知识的需求。
四、征求意见与建议汇总:
在进行课堂教学满意度调查的同时,让学生根据不满意的观测点,提出合理的意见和建议,根据结果从以下几个方面总结如下:
1.教学方法与手段:学生希望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多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摒弃死板单一的“填鸭”式教学方式,打破中职“古板”教学方法,寻找一套适合高职学生特点的多样式教学方法,以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2.启发思维,给学生思考、联想和创新的启迪:学生希望老师能够给他们创造环境和机会,开发学生主动思考、联想和创新的思维空间,以启发思维,扩大想象力,不一定按照书本知识“死搬硬套”。
3.双向交流,调动学生情绪、课堂气氛活跃:W生希望老师多设计一些课堂技巧,与学生多互动、多沟通,调动学生参与学习和集中注意力去思考的积极性,使课堂气氛活跃、轻松,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获得知识。
4.加强实践活动,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希望老师能够多提供临床实践活动,增强学生实践能力,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获得更多更实在的社会实践知识。
五、问卷结果启发
1.通过教师课堂教学满意度问卷调查结果分析,高职教师课堂教学不论从教学方法还是教学手段都需要根据学生的课堂需求加以改进,使课堂教学方法多样化,手段适应学生的特点,这就需要高职教师不断转变教学思维和观念,切实改变陈旧、死板的教学方法,灵活多样应用好适合高职学生特点的课堂教学方法,真正为学生职业教育和职业生存办学、教书育人。
2.多给学生创造适合职业教育的环境和机会,积极开发学生主动思考、联想和创新的思维空间,扩大学生思维想象力,变被动接受知识为主动获取知识。
3.多设计课堂技巧,与学生多互动、多沟通、多交流,调动学生参与学习和思考的积极性,使课堂气氛活跃、轻松。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获取知识。
4.根据学校办学特色,利用或创造条件多设计一些社会实践活动,让课堂所学理论基础知识与实践相结合,进一步巩固课堂教学成果,同时可提高学生思考能力和实践能力,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高职教育真正实现“培养技能型人才”的目标。
参考文献:
[1]杨进.中国职业教育教学改革与课程建设-挑战与对策[J].职业技术教育,2004
[2]张国庆.行政管理学概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1
[3]李方.一般教学模式与学科教学模式.[J].课程.教材.教法.2001.05
[4]朱玉玲范振远.加强实践教学提高学生综合职业能力[J].中国科学教育2005.4
[5]陈琦,刘儒德.教育心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