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地理主题式教学

地理主题式教学

时间:2023-08-07 17:31:24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地理主题式教学,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地理主题式教学

第1篇

主题式教学模式指的是将教学主题、教学方法、教学场景和教材内容融为一体,通过对语言、音乐、多媒体等设备的综合运用所创建的一种轻松、活泼的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方式能够抓住学生的兴趣点,引导学生根据自己所学挖掘、利用知识,最大限度的激发学生自身的学习热情。将“主题探究”这一课题引入到高中地理的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在主动将所学的地理知识进行挖掘和整合的同时,培养学生自身自主探究的能力。

1.主题的确立

主题是主题式教学的灵魂所在,是学生自主探究过程中的指路明灯。所以一定要以知识内容为核心,以学生感兴趣的话题为出发点。主题的确立有助于更好的开展教学,鲜明的主题就犹如一个核心,一个具体明确的核心,教师将准备好的教学内容围绕这个核心来进行教学,会使得整个教学过程显得结构清晰、整齐有序。

1.1 主题内容的确立

主题的内容切忌不能过于宽泛笼统,太大就会给学生空洞的感觉,无从下手。新课改的高中教材每一节都有一个鲜明的主题,结合具体情况可以作为参考。例如,在讲解高一地理时的“人类认识的宇宙,太阳、月球与地球的关心”等章节时,可以引入神话传说,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将庞大的内容缩小到一个具体形象的中心主题,方便学生记忆的同时,又能详尽的阐述出书本的教学内容。

1.2 主题形式的确立

根据教学目的和教学内容的特点,进行知识的整合和梳理,主题的设立形式要有创意,让知识和技能、方法和过程、态度和情感巧妙的融合进。如果要讲解高三地理“水土流失的治理”这一章节,以黄土高原的水土现状为例,可以通过歌曲《黄土高坡》引起学生的听课情绪,激发学生的对家乡、对祖国的热爱,通过让学生全身心的投入,引导学生更加深刻的记忆教学内容,同时也赋予了高中地理以更加深刻的教育意义。

1.3 主题结构的确立

主题的确立要有可渲染性,不可过于枯燥乏味引起学生的厌烦,要在知识重点突出的地方,引人入胜。例如在讲解到高三地理“海南岛的开发与保护”这一章节,可以主要谈保护,次要谈开发,体现出轻重缓急,将主要知识点与次要知识点区分开来,这样不仅能够给学生传授知识,还能够给学生树立起保护环境的意识。通过师生彼此的配合,使得教学达到一种最佳的状态,通过讨论、比较、研究,将知识具体、深入的理解和掌握,达到最好的沟通效果。

2.内容的整理编辑

对课程内容和特点进行归纳和总结,梳理知识体系,形成具有明显轻重区别的知识结构,然后分层次、有规律的围绕主题进行全面的研究,层层递进,深入探讨,力求将主题升华和创新。同时也要注意立足于教材,以传授知识为目的,培养学生的研究能力和创造能力,以一种主题的模式全新的展现新的教学理念和标准,让主题式教学创造性的展开,使得教学目标得以顺利的完成,有效的提高学生学习效率。

2.1 明确主题

主题教学的内容是环环相扣、紧密相连的,那么要想顺利的开展主题教学模式就要将主题突出,然后将内容融会贯通,形成一个有效的情景教学环境,全面推动学生地理知识的学习热潮。下面主要介绍一些展开主题教学的技巧。一定要了解主题,明确选题的目的和意义。主题的导入就好比音乐演奏的前奏,可以渲染气氛,为下面的内容展开奠定良好的基础,同时也可以明确课堂目标,有方向行、有针对性的展开主题教学,让课堂更具活力。

2.2 抓住重点

在展开主题教学的时候,一定要注意抓住本节课的重点内容,紧扣地理学科内容,教师要牢牢掌控全局把握主题方向,切不可脱离主题。还要将知识融会贯通,将知识、技能、情感融入到主题教学中去,让学生在主题研究的过程中,自主探究挖掘地理知识的内涵和奥妙。同时教师应该积极地引导学生入情入境,鼓励学生展开激烈的讨论和学习,激发学生的潜能,整个课堂的教学效果会明显提升。

2.3 课堂总结

第2篇

关键词:人文地理学;参与式教学;案例教学;探究式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2096-000X(2017)08-0081-02

傳统教学模式中,以老师讲授为主,学生被动地听、记,这样满堂式的灌输法,单纯地强调知识的积累,学生可以在较短的时间内获取大量的教材知识,但却不能活学活用,很难用所学知识来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建构主义教学理论认为,学习是获取知识的过程,但知识不能单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而是学习者在教师或学习伙伴的帮助下,结合一定的社会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1]。参与式教学基于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基础,从传统的以教师讲授为主导向以学生的参与教学设计为主转变,通过互动学习、翻转课堂、案例教学、探究教学等教学实践,引导和鼓励学生主动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其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一、参与式教学模式的内涵

参与式教学法是强调以学生学习为核心,以教学互动为重点的教学理念与教学方法,通过互动学习、翻转课堂、案例教学、探究教学等教学实践,运用形式多样、形象直观的教学手段,鼓励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到教学过程中,使学生在富有趣味、轻松愉快的教学活动中深刻领会所学知识[2,3]。

参与式教学强调师生平等、共同参与到教学活动,共同讨论课堂教学中遇到的问题以及与教学内容相关的生活问题,实现教学各个环节的师生互动和教学相长。参与式教学模式的实施,不仅有助于创新课堂教学形态,推动师生学习共同体的创建,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能动性,而且有助于促进教师教学观念的转变,开展创造性底教师教学活动,提升教师的教学业务水平[4]。

二、参与式教学模式的特征

(一)参与式教学模式是强调师生地位平等

与以教师课堂讲授为主的传统教学模式相比,参与式教学模式更注重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地位平等,平等性主要体现为强调学生的主动性、参与性、体验式学习,尤其是面对师范类的学生,可以通过合理设计教学环节,让学生参与到具体的课堂教学设计中,可以通过设计问答式、案例式、探究式等方式引导学生在教学活动中与教师进行平等的对话与交流[5]。

(二)参与式教学模式强调以学生主动学习为核心

长期以来,教学活动主要以教师教授为主,学生主动参与性较少。参与式教学模式是突破这种传统的教学模式,从以直接教授学生为主向以引导学生主动学习为主转变,教学活动从以往的师生单向交流向教生与生生等多向交流转变,学生的主动性学习、参与性学习更受授课者关注。

(三)参与式教学模式注重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

参与式教学模式可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安排教学活动,既可以通过引导学生教学内容的设计、课堂即兴讨论、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等方式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融入参与式教学模式,也可以分小组讨论或分小组设计某一教学内容,正式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拓展学生参与教学的空间。

三、高校人文地理学参与式教学模式的策略实施

(一)参与课前准备,实施翻转课堂教学

翻转课堂指改变传统教学中的师生角色,通过对知识传授和内化的颠倒反转,对课堂时间与教学环节进行重新规划的一种创新教学模式[7,8],在以现代教育技术为重要手段的教学活动中,参与式教学可以翻转课堂为形式,围绕教学主题,布置教学任务,让学生在课前通过视频(微课)进行课前预习,课堂中老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进行主题讨论、协作学习,促进学生知识的内化,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人文地理学教学涉及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需要大量的图片、视频等资料,视频资料与人文地理学相关的视频资料种类繁多,学生可以上网查找或自己制作。如电视媒体可从CCTV-3的“文化大百科”;CCTV-4的“城市1对1”、“走遍中国”、“远方的家”;CCTV-7的“乡土”;CCTV-9的“人文地理”;CCTV-10的“地理中国”、“文明密码”;云南卫视的“经典人文地理”等电视节目中学习诸多与人文地理学紧密相关的知识。

(二)参与小组讨论,实施探究式教学

分小组讨论法是有效提高学生参与性最为常用的方式之一,教师可以根据人文地理学的具体教学内容设计一些具有探讨性的问题,以分小组的方式让学生进行讨论、分析、总结。例如,在“汉语的发展”的教学中,可先将来自不同语言片区的学生按七大方言分成七个组,首先每个小组成员用自己的方言交流,然后再进行各语言片区相互交换交流,了解彼此的方言特点、语言习惯,再进一步分析为何不同区域存在不同的方言、语言的传播特性与传播机制是什么等深层次的问题。在“地理环境与宗教文化的关系”、“地理环境与物质民俗的关系”、“地理环境与城市发展的关系”等教学中,可以让每个小组讨论并记录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实例,进而分析人地关系在不同人文事象中的表现,小组陈述讨论结果后教师进行总结点评,进一步帮助学生掌握教学知识点[9]。

(三)参与实践活动,实施体验式教学

人文地理学研究人文现象空间特征与人类活动赖以生存的地理环境之间的关系,揭示自然环境对人类社会活动、人类活动对地理环境作用的变化和规律,以及探讨如何适应环境和改造环境,以协调人地关系。很多人文现象来源于生活,也离不开生活调查,包括人们日常生活与自然环境的相互影响及人文现象的空间特点和空間规律[9]。在人文地理的教学中,可适当增加多种形式的实践环节与参与机会,让学生在亲身体验中深刻理解相关知识点。通过校内校外实习,引导学生结合日常活动分析人文现象。如“人类日常活动的行为空间”教学中,可从学生校内通学行为入手,分析通勤活动行为空间的决定因素;结合学生网购与实体店购物的体验,分析购物行为空间的影响因素,进而探究互联网对人类行为空间的影响。

(四)参与开展微研究,实施案例教学

作为地理科学专业与城乡规划专业的基础课,人文地理学通常设置在第二学年开设,尽管第一学年已对自己的专业有基本认识,但刚开始接触专业课程的学生来说,系统的地理研究思维与分析能力还尚未形成[10]。因此,在人文地理学的教学过程中,可结合具体内容给学生布置某方面的研究课题,分组开展微研究。如第三章“人文地理学的研究方法”中,可结合教师的相关课题详细讲解“人文地理学研究的一般程序”,在此基础上,组织学生展开课题微研究,学生调查研究的成果经讨论总结后可作为后面章节的典型案例,开展案例教学,让学生在案例情景中对案例进行剖析、研究、归纳、总结,从与自己生活紧密相关的案例深刻理解人文地理学的相关原理、概念,不断形成新的理论视野,增长案例分析的技巧,引导学生把探索理论运用于实际的问题,有效地促进理论向实践的转化。

四、结束语

参与式教学模式改变了传统的教师“一言堂”的教学模式,是一种以学生主动学习为中心、强调师生地位平等、注重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的师生互动教学模式,教学重心由基础知识的传授转移到理论联系实际、分析解决实际生活问题能力的培养,教学模式从封闭性为主向启发式、探究式、体验式转变,使课堂教学呈现平等化、社会化、开放性的新常态。

作者:曾群华

参考文献 

[1]袁振国.当代教育学[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6:184. 

[2]林羽翔.参与式教学法在高中地理教学中运用的思考[J].海峡科学,2011(2):90-91. 

[3]陈时见.参与式教学的内涵特征[J].教师教育学报,2014,4(1):109-111. 

[4]于波,李秀双.参与式教学的目标设计[J].教师教育学报,2014,4(1):111-124. 

[5]毛彩菊.参与式教学模式:互联网背景下的教学模式选择[J].理论观察,2015,12:171-172. 

[6]单颖.参与式教学方法在高校课堂教学中的应用[J].皖西学院学报,2006,4(44):154-156. 

第3篇

关键词:新课改;学生心理;参与式教学

参与式教学法起源于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英国。而在我国,参与式教学法仍是一种新型的教学方法,我国明确提出参与式教学法的是清华大学的过增元教授。他认为,与传统的启发式教学法不同,参与式教学更注重主体参与性,核心在于一个“问”字。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发展的今天,随着新课改的提出,高中教学越来越重视学生的主体参与性和合作探究的精神。所以,如何根据学生心理,实施参与式教学法显得尤为重要。

一、高中地理课堂参与式教学法的心理学基础

1.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

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认为学生的发展有两种水平:一种是学生的现有水平,另一种是学生可能的发展水平。两者之间的差距就是“最近发展区”。而地理教学中参与式教学法情境的设计,要触及学生的知识“最近发展区”,这样才能真正把学生推至主体地位参与学习,正如一个问题情境的提出。比如在教授工业区位选择的时候,提出的影响工业布局的因素举例中,如果运用到的是身边的工厂实例,则学生就比较容易接受,浅显易懂,并且可以让学生在课余时间,在家长的帮助下,参观家长或是其他家庭成员的工作地址,参与到教学过程中,学生就会因为自身的参与和家庭的帮助而对该知识印象深刻,从而达到了牢记知识的理想效果。

2.弗洛姆的“期望理论”

弗洛姆的期望理论认为,某一活动对于调动某一人的积极性,激发出人的内部潜力的强度,取决于达成目标后对于满足个人需要的价值的大小――效价与他根据以往的经验进行判断能导致该结果的概率――期望值。而怎样使激发力量达到最好值呢?据心理学的观点,人的需要可分为外在性需要和内在性需要。因此,内在激励与外在激励相互配合的情况下,才能使主体参与更为主动。正如在讲述到5种地貌形态时,该知识在初中阶段曾经学过,高一的学生对此有初步印象,但只了解表面和概念,并不识得其中深层内容。因此,在教学中,激励学生主动观察周边的环境,参与其中,加深学习印象,进入学习状态。

二、在新课改背景下,高中地理课堂如何根据学生心理实施参与式教学

1.从教材内容来看

(1)以自然地理学角度来看。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主要是从自然地理学的角度对教材进行编写。新课改要求体现学生的主体性,摆脱传统的填鸭式教法,改良启发式教学法,引起学生学习的热情就显得尤为关键。正如:在教内外力作用的时候,因为知识比较枯燥无味,故在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的过程中可采用自然风光图片来抓住学生的视觉,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上课过程中,让学生亲自动手做实验,通过参与到实验的过程中,来体会知识的生动性,那么这种参与式方法就算成功。

(2)以人文地理学角度来看。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主要是从人文地理学的角度来对教材进行编写,新课改要求学生从身边地理知识入手,培养地理观,故人文地理的部分,风光图片自然少,大多是大量的文字信息。因此,在对人文地理进行问题情境的创设过程中需要运用具体的案例进行导入,而这些案例最好是当地的乡土案例,这样让学生明白其实学习地理不仅是书本中学习得到,地理知识就在自己的身边。

2.从教学内容来看

(1)教师如何应用。教师是参与式教学法的主要参与者之一,教师的引导和从旁协助,是学生能够自主学会知识的关键和助力。例如在学习晨昏线知识的时候,可以对学生进行问题的引导,引入到学习的情境中,让学生思考一天的昼夜变化情况,太阳的东升西落,通过观察身边的地理现象,引入到晨昏线的知识中去,让知识更为灵活、鲜明。

(2)学生如何应对。学生是参与式教学法的主体。学生通过参与到教学过程当中来灵活地掌握知识,站在同龄人的立场,更能理解同龄人的心理,从而真正理解知识的涵义。比如课堂中用角色扮演的方法,学生模拟不同的角色,各抒己见,这样不仅可以培养合作精神,还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学习的合作性。

(3)家庭和社区的配合与关注。家庭和社区虽是参与式教学法的配角,却起到了不可或缺的作用。如在讲解到地貌知识的时候,家长可以在课余时间或周末带学生去野外实地考察,增加学生的感官印象,使知识更为生动形象。而社区则可以在不同的节假日,推出针对学生参与的主题活动,例如组织登山踏青的活动,组织观测流星雨等,让学生在各方的帮助下更能突显其主体地位,完成对知识的学习和反馈。

三、参与式教学对高中学生学习地理知识的重要意义

1.促进学生认知、情感态度价值观全面发展,突显教育的整体;

2.地理教学不但在理念且在教学行为上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和教师的协;

第4篇

濮阳市第五中学 卢艳芳

内容摘要:

一、探究式教学给中学地理课堂教学带来新的活力

二、怎样把探究式教学引入中学地理课堂教学

三、探究性讨论与一般课堂讨论相比较,探究性讨论的主要特点

四、成功的探究性讨论,有赖于教师精心设计讨论题,恰当的指导和帮助

五、探究性演示须经过精心设计

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认识既不能看作是主体内部结构中预先决定了的——它们起因于有效的和不断的建构,也不能看作是在客体的预先存在着的特性中预先决定了的,因为客体只有通过这些内部结构的中介作用才被认识的。”他强调了个人是以本身经验来解释现实、理解世界并赋予意义的,因此在学习中强调个人学习的主动性、社会性和情境性以及重视合作学习。因此,随着素质教育的推进和高考模式的改革,大地理课堂教学中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培养学生的探究问题的精神,以及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就显得越来越重要。

一、探究式教学给中学地理课堂教学带来新的活力

创新源于优质的教育。面对新世纪以科技创新和人才竞争为核心的更加激烈的国际竞争,各国普遍把教育教学改革作为提高人才质量的关键,作为增强综合国力的战略措施。人才培养方式的不同,关系到国家、民族的未来。为使我国新一代国民具有适应新世纪社会、科技、经济发展的高素质要求,必须改变以往人才的培养模式,努力实现学习方式的根本转变,以促进人的全面和谐发展,提高国民素质,迎接未来的挑战。

中学生地理学习方式是中学地理教学研究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学习方式不同于具体的学习方法或学习策略,而是指学生在完成学习任务过程时基本的行为、态度、意识、习惯品质和认知的取向,是学生在学习自主性、探究性和合作性等方面的基本特征。学习方式与学习方法的关系,好比是战略与战术的关系。因此,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对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具有战略性的意义。实施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素质教育,呼唤改变教师以传授知识为主的教学方式和学生以单纯地被动接受教师传授知识为主的学习方式。多年来,我国在借鉴国外关于探究式学习理论和经验的基础上,使探究式教学的理论和实践经验与时俱进,不断丰富,具有鲜明的时代色彩。教师的教学方式与学生的学习方式两者是相互对应、相辅相成的,教师的教学方式服务于学生的学习方式。学是教的出发点,要求学生改变学习方式,必然要求教师改变教学方式。而改变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正是倡导探究式教学的双重目的。探究式教学作为教学与学习方式的双重变革,在我国教育界,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并在教育教学中加以推行。

探究式教学主要是指教师指导学生通过自主参与一系列多种形式的开放的探究式学习活动,使学生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培养能力的一种重要的教学方式。它强调学生对所学知识、技能的实际运用而不是一般的记忆、理解和掌握,更强调学生通过参与探究问题的体验,加深对学习价值的认识,使他们在思想意识、情感意志、精神境界等方面都得到升华。

地理教育在自然科学教育和社会科学教育之间架起了一座桥梁。地理科学素养兼有自然科学素养和人文科学素养。全面提高每一个中学生的地理科学素养是中学地理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而科学的核心是探究,提高中学生的地理科学素养离不开探究式教学。地理知识传播只是地理教学的一个方面,地理教学是地理教师指导学生参与探究地球与人类社会之间关系的一个过程。《地理教育国际》强调“鼓励学生采用质疑或探究的方式进行学习”。由于探究式教学对学生的教育和影响具有多方面的价值,应渗透于学生的所有学科教学和所有活动之中。因此,不失时机的地理探究式教学引入日常的中学地理教学,特别是课堂教学,注重引导学生通过主动探究,解决一些开放性的地理问题,培养地理学习能力,从而给中学地理教学改革带来新的活力。

探究是地理学习的一个重要目标,又是地理

学习的一种重要方式,但探究不是唯一的地理学习模式。在地理课堂教学中,不是所有的学习领域都需要用探究学习的方式来进行,不要把探究式教学与其他教学方式和策略完全对立起来,而应相互配合、灵活运用才能收到更好的效果。

二、怎样把探究式教学引入中学地理课堂教学

观念是行动的先导。以新的教育观念武装广大中学地理教师,使自己的教育思想随着时代的前进、教育理论与实践的发展而不断进步,这是探究式教学引入中学地理课堂教学的关键。地理教师要努力促使自己变革教育观念,并将新的教育观念转化为具体行动。学习多学科知识,更新自身的知识结构,提高自身的综合素养,特别是科研素养和指导学生开展探究式学习的职业能力,要将自己的角色重新定位,不能仅满足于做一个地理知识的传播者;还要成为学生学习地理的研究者、开发者、指导者和合作者。

把探究式教学引入课堂教学,还要明确在中学地理课堂教学中实施探究式、教学的课堂途径和设计要求。依据中学地理探究式教学内容和形式的不同,可以分为课堂探究、课外或野外探究、课题探究和项目 (活动)设计四类。把探究式教学引入中学地理课堂教学,属于课堂探究。问题性是探究式教学内容呈现的主要形式。地理课堂探究式教学并不神秘,仍需要依托相应的地理课程载体,需要通过提问、讨论、演示等大家所熟悉的途径来完成,但却对这些活动的设计提出了新的要求,赋予了新的内涵。

探究性提问学习是围绕“发问”开始的。高水平的富于探究性的提问是教学的精髓,因为它易于激发和维持学生主动探究学习,积极进行发散思维。提出高水平的问题,激发学生进行高水平的思维活动,这是课堂探究不可缺少的。在以往的地理教学中,常常是教师提问多,学生提问少,更有甚者有些教师也很少提问。即使在教师的提问中,大多数是记忆型的问题,或对具体的地理事实只须用“是”与“否”来回答,较少是探究性的问题。

探究性提问能引起学生的积极参与和独立思考。这种提问,从内容上看属于“高级”问题,学生需要改变信息的形式或组织结构,通过比较、分析、综合、抽象、概括等高级思维活动才能回答。例如:世界上哪一个大洲跨越的经度最大?这个提问就属于探究性提问,在教科书中找不到这个问题的直接答案,学生只有真正理解了经度的概念,并了解了南极洲的位置和地域分布特点,通过发散思维才能正确回答这个提问。将教学内容激活并转化为一系列“问题”,精心设计恰到好处的探究性提问,着重考虑的问题有:①问在有疑之处。学则须疑,教师提问要问在学生有疑之处学生有疑的问题才能引起学生探究的兴趣,激活学生的思维。没有自己的问题,就永远没有创造。教师要期望教学的重要结果是学生勇于质疑,大胆提出地理问题,并对地理问题进行评价,看它是否适合探究。②问题难易程度。学生对探究性提问的理解。不会也不可能脱离教学内容,学生生活和社会生活的实际孤立进行,而要符合他们知识和能力的储备特点,提问既有一定的难度,又必须能够让学生通过探究和从可靠途径获取的地理知识来解答。③问题具有启发性。启发性提问能帮助学生打开思路,发展创造性思维,使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发展智力,培养地理能力④充分利用与开发教学资源。教科书和教学参考书,尤其是按新课程计划、地理课程标准编写的新教材,其本身已提供了一些探究性的问题、综合分析、智能训练、案例探讨、地图和数据表格等,这对设计探究性提问起到指导作用。在灵活运用现成教学材料的基础上,更需要挖掘有关教学内容,将一些教学内容加工转化为探究性提问。

三、探究性讨论与一般课堂讨论相比较,探究性讨论的主要特点有:

(1)讨论的问题具有开放性。这里所谓的开放性是指允许对讨论的问题做出多种可能解释或结论具有开改性的探究讨论主题,会刺激学生萌

发富有新意的联想,从而促进他的创造性思维及

解决地理问题能力的发展。

(2)以培养学生的探究技能为主要目的。利用探究性讨论对某个问题进行探究时,教科书上往往没有现成答案,教师通过提问指导学生进行思考,进而引起学生提出种种问题和推测,进一步收集和处理相关资料,最后有所发现,得出自己探究的结论。参与讨论的过程就是学生探究知识、探究能力得到培养的过程。

(3)重视小组合作,强调学生整体参与。探究性讨论主要以小组为组织形式,要求所有学生都积极参与,让每一个人充分发表自己的观点,集思广义,而不是要他们重复教科书、教师或他人已有的结论。参加讨论的人,不必考虑自己的见解是否正确、是否恰当,讨论不由教师支配,也不是少数几个学生唱主角,而是要求全体学生都平等地参与其中。在讨论中,要考虑并欣赏他人的想法和感受,学会从分歧中尊重别人。

(4)提问贯彻讨论全过程。教师在恰当的时候以递进式的、前后衔接的提问的方式进行点拨,

可以对讨论起到提示和调节作用,否则讨论达不到深刻理解的目的。学生的提问主要集中在收集相关资料或证实某种观点上。教师不要直截了当地回答学生的所有问题,那样会限制学生的思维。

四、成功的探究性讨论,有赖于教师精心设计讨论题,恰当的指导和帮助

教师在组织指导学生开展探究性讨论时,特别要注意确定恰当的讨论题。选择什么问题作为探讨的主题关系对讨论能否取得理想的结果。判断讨论内容是否恰当,一是看学生是否齐备相应的地理知识和地理技能;二是看这个内容学生是否理解或在科学上是否已成定论,如果某个问题学生已理解或已成定论,而且学生对此确信无疑,那就无法引起学生的探究;三是看所选问题是否有利于与其他学科的综合和培养学生的“共通”能力。例如:依据你对未来下列各种问题的关注程度,按先后次序排列在金字塔图的方框中。通过谈判、协商,与小组同学达成共识,并综合归纳实现未来理想的各种途径,了解目前人类为实现这些前景采取的方法。如:防治荒漠化、消灭贫困、充足的绿色食品、减少噪声、扩大绿地、净化空气、饮用清洁的水、保护生物多样性、减少垃圾、扩大自然保护区。

不难相信开展这种课堂讨论,一定会使课堂充满活力、情趣与智慧。有的探究性讨论题要事先布置,要求学生在课外经过一段时间的准备,然后再在课堂上进行讨论交流,这是课堂探究在课外的延伸。

五、探究性演示须经过精心设计

演示同样也可以成为一种重要的课堂探究途径。设计探究性演示,主要应突出其特点:

①着眼予以归纳的方式演示。归纳演示是指从个别或某类具体事实上概括一般原理的一种演示。其优点是为学生提供了创造性思维的机会,易引起学生思考、观察、分析并做出假设。

②提问起着特别重要的作用。教师要结合演示的目的,认真设计一些与之相关的提问,使演示过程充满着“谜”,引导学生把动手与动脑结合起来。要求学生以从探究演示中所领悟的道理,去寻找“谜底”

③突出学生学习的主体性。教师演示起指导作用,但不能取代学生的演示。提倡师生共同演示,学生小组演示,最好能创造使每个学生都能积极参与演示操作的机会,并能提出自己的问题。只有当学生通过自己操作探究,才能真正理解演示所要说明的原理或概念。

第5篇

关键词 支架式教学 地理 核心素养

支架式教学法是基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提出的一种以学习者为中心,以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为目标的教学法。其核心思想就是通过搭建“支架”使得学生从“第一发展水平”(实际水平)达到“第二l展水平”(潜在发展水平)。目前,支架式教学在地理日常教学、优质课竞赛、教学设计等领域应用相当广泛,这无疑推动了地理课程改革,丰富了地理课堂的内涵。地理核心素养培育是深化地理课程改革的新指向,从地理学科教育的价值取向看,地理核心素养包含地图技能、空间视角、综合思维和人地观念四大方面。那么,在支架式教学过程中如何凸显地理核心素养,这是一个值得探讨的话题。

一、教学目标:整体把握。主题突出

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的灵魂,教学目标对教学过程具有导向、调控、激励和评价功能。在支架式教学过程中,教师可根据教学目标设计教学活动并实施教学,即根据三维教学目标合理布局教与学的思路和过程,有序地安排教学环节,正确建构支架式教学策略。另一方面,教学目标对支架式教学有着激励功能。教师向学生明确而具体地陈述教学目标,能够激发学生对新的学习任务的期望和达到教学目标的欲望,从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并以此为契机提升和培养学生的地理核心素养。高中地理新课程标准所强调的三维目标,从本质上都指向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地理核心素养。这种指向与支架式教学的指导思想完全一致,因此在支架式教学过程中,如何从整体上把握课程目标、如何让教学目标与教学设计高度契合,这应该是大有文章可做的,每个地理教师都应该在这一方面有所作为。以“地球的运动”教学为例,该教学节点涵盖了空间视角、时间尺度、地图技能、抽象思维等诸多地理核心思想,教师在制订支架式教学目标时,帮助学生树立科学的空间观、时间观,培养和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是该知识点的总体目标。至于地球运动的方向、周期、速度等基本要素及地理意义则属于知识目标的范畴,各种光照图的判读则是能力目标的要求,两者设计是否得当,关乎总体目标能否实现,关乎能否提升学生的地理核心素养。

二、教学情境:形神具备。有的放矢

一堂好课的构成要素之一就是教学情境的创设。教学情境在教学中的作用早有定论,好的教学情境可以让学生身临其境,兴趣盎然,始终处于一种“愤悱”的状态,从而激发强烈的求知欲望,形成良好的思维习惯。而支架式教学的主要环节之一就是“进入情境”,即将学生引入一定的问题情境,以便于把学习者的理解逐步引向深入。那么怎么进入情境,并以之为突破口凸显地理学科素养呢?同样以“地球的运动”教学为例,可以创设如下情境,设置相关问题支架来启迪学生的思维:(1)通过收看视频分析宇航员在空间站上生活期间,有没有白天和黑夜之分?如果有,周期是否和地球上一致?(2)“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这句诗词是否科学?(3)北半球不同河岸,对城市建筑有没有特殊的要求?为什么?(4)南北半球相比,夏半年时间是否完全等长?(5)目前,极地旅游热方兴未艾,如果你参与极地旅游,在时间与季节选择、自我防护等方面有哪些考虑?……以上情境的创设或来自日常生活,或来自时事新闻,或来自社会热点,既考虑问题情境的现实性,也充分顾及学生现有的认知规律,引导学生深化对地理概念和过程的认识,更重要的是在于促使用地理的眼光和视角来观察世界、思考人生,这样的情境设计不仅利于教学目标的达成,对于地理学科素养的培养更是起到了潜移默化、水到渠成的效果。

三、教学手段:新旧结合。以生为本

随着课程改革进入深水区,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支架式教学手段、教学方式也随之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不可否认,现代化教学手段的使用,开拓了学生的视野,提高了学生思维的宽度、高度和广度,在丰富地理课堂内容、完善课堂教学等方面功不可没。但是,多媒体技术毕竟是一种教学辅助手段,如果反客为主,每节课都片面地追求课件的华丽、炫耀电脑技术的娴熟,而将我们的地理教学冷落一旁,使之形同配角,学生在其中沦为“看客”,其主体地位便无从体现,那这样的课堂就与支架式教学无关,亦与课改精神的要求背道而驰。所以,不管计算机技术如何完善和发达,它都不能完全取代传统的地理课堂,支架式教学理念下的地理课堂更是如此。若能将两者有机融合在一起,因材施教,因生施教,分清主次,这样的课堂就是“生本”课堂。仍以“地球的运动”教学为例,在设置各种教学支架时,可以通过播放诸如有关宇宙的奥秘、恒星的一生、太阳系生命之谜的视频录像或者课件,创设教学情境,以激发学生的兴趣,拓宽同学们的视野,培育他们的空间观和时间观;也可以设置一些有梯度的问题支架,让学生自由研讨,合作探究,为开展高水平的认知活动提供有效的帮助。总体来说,支架的设置必须突出学科特质,通过典型的图形支架、前瞻性的问题支架、不同寻常的案例支架,让多媒体技术和传统教学法有机结合,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同步提升,最终凸显学科素养的整体性、综合性和连贯性。

四、教学内容:删繁就简,取舍得当

教学内容是为教学目标服务的,其在容量、广度、深度、重难点、呈现方式、学科素养培育等方面都有着特定的要求。在新时代背景下,“立德树人”、“核心素养”已经成为新的语境,尽管地理学科内容包罗万象,知识体系庞杂,但是支架式教学理念下的地理课堂不能面面俱到,教师需要对教材进行合理取舍,以提高课程的实施能力。如何才能让课堂简单而高效起来呢?笔者认为,我们不妨向果农学习,为了让果树结出累累硕果,就应该在果树开花之前,就把旁枝剪掉一些,目的是调节枝叶的合理分布,调节生长与结果的节奏,以保证秋天的丰收。支架式课堂教学也应该删繁就简。只有懂得正确的取舍,才会让地理课堂焕发生机活力。以“洋流”的学习为例,其重点应该是全球洋流分布规律及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至于洋流名称、洋流类型则属于非重点行列,完全没有必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去探讨和研究。为此,教师可以提供多种多样的学习支架进行针对性的学习和指导,如设置图表支架:让学生在世界地图上绘制哥伦布先后两次跨越大西洋的航海图,并说明洋流在其中的影响;设置问题支架:郑和下西洋在时间选择上有何特点?原因是什么?设置案例支架:秘鲁、日本等海洋渔业大国,其渔业资源丰富的原因是否相同?等等。这些学习支架简而不繁,利于促进学生思维,感悟地理魅力,提升地理能力。

五、教学节奏:疏密相间。张弛有度

课堂教学节奏是影响课堂教学效益的一个重要因素。在支架式课堂教学中,节奏和谐与否直接影响教学质量的提高。我们知道,“支架”的作用主要是支撑、承载、联结等。对于学习支架而言,是否合理有效,关键在于有没有找准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支架式教学必须以此为立足点,所设置的“支架”才能够帮助学生有效地突破自己的能力极限边缘,并获得新的发展高度。一节完整的、高效的地理支架式教学课,并不意味到处充斥着所谓的“支架”。就好比建设一幢大楼,只有先打好基础,然后再逐层建造,完工后所有的“支架”还必须撤去,否则就显得多余。教师提供学习支架目的是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所以支架的呈现时机、呈现方式都必须结合学情、校情,具有针对性、适时性等特点。在学生能够顺利解决问题、达到了潜在的发展水平后,教师应及时撤出学习支架,让其独立探究,直至学生能够根据需要创建自己的支架,成为独立的学习者。因此,设计课堂节奏时须考虑与“最近发展区”相吻合,找准出发点,抓住着力点,做到疏密相间、张弛有度,以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

第6篇

摘要:据笔者的调查,在目前的地理教学和教研中,教师普遍忽视了思想方法。在课堂教学中很少有关于学科思想方法的教学,更缺少教学的基本策略。本文主要探讨了地理学科思想方法教学的主要策略以及重视地理学科思想方法教学的必要性和意义。

关键词 :地理学科 思想方法 教学

知识、能力与思想方法是学科学习的三大要素。要实现地理课易学易教,培养学生的地理综合素养,就必须在教学中重视学科思想方法教学。

一、地理学科的思想方法

目前,地理教学中涉及的思想方法多种多样,主要有以下几种。

1.整体性与系统论思想

这是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的重要思想。地球的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岩石圈、地幔和地核等各组成部分是一个具有密切联系又相互作用的整体,是一个动态系统,气候、水文、地貌、土壤和生物五大地理要素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这构成了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人口、聚落、农业、工业、商业、交通运输等人文地理环境要素也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一个整体,并与自然地理环境一起构成了地理环境整体系统。

2.区域可持续发展与区位论思想?

这是人文地理的核心思想。地理教材中有关人类空间活动的章节中贯穿了区位理念。区位分析的一般模式是从自然与人文两大要素分析区位,具体分析时,应全面更要突出主导因素。区域可持续发展是在地理区位分析的基础上,本着因地制宜的原则,充分发挥区位优势,克服不利条件,扬长避短,同时还要注意生态环境的保护,即要把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有机结合起来。

3.地域空间性与尺度思想?

这是地理学的基本思想。地理空间概念包括地理事物所处的位置和范围,各地理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地理事物的区域特征及差异等,表现在地理空间方面的特征与规律。地域性通过空间尺度的选择来体现,地理空间尺度有大有小,并有一定的等级,分析和解决地理问题要对尺度大小进行选择。地理区域内部的复杂性和差异性是由尺度决定的。大小尺度间相互依存,深入了解地理现象要在大小尺度之间做相互转换。一般情况下,随着尺度的增大,空间异质性将会降低,即在大尺度上,较多地关注空间的整体性;在小尺度上,较多地关注空间的差异性。

4.综合分析法与比较思想

这是研究和学习区域地理的重要方法。地理学科的区域性与综合性决定了综合分析与比较是区域地理教学的重要方法,运用综合分析法学习区域,具体思路与程序一般为:明确区域空间范围—综合分析区域自然特征—综合分析区域人文特征—归纳区域特征—区域开发利用评价。比较法常用的是横向比较和纵向比较。

5.地图法

这是学习和研究地理最常用、最重要的方法。地图是最直观的地理“书”,是地理学的第二语言。地图的种类和用途多种多样,教师在教学中要重视地图法。

二、地理学科思想方法教学的主要策略

1.在基础知识教学中渗透学科思想方法

地理教学内容大致有两个层次:一是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二是深层知识即地理学科思想和方法。教师在讲授基础知识的过程中渗透相关的学科思想方法,会让学生在掌握基础知识的同时,领悟到深层知识,使学生的基础知识不再庞杂和零散,基本技能不再停留在浅层次水平。要注意,地理学科思想、方法的教学应与整个基础知识的讲授有机地融为一体,使学生逐步掌握有关的深层知识,提高地理能力,形成良好的地理素养,避免因单纯强调地理学科思想和方法而忽略基础知识的教学。

2.开展学科思想方法的主题式教学活动

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和进度,有计划地进行一至两种学科思想方法的主题式教学活动。具体做法主要有两种:一是以某一地理思想或方法为主题,选择并组织相应的教学内容,进行思想方法主题教学,一般适合复习课教学;二是以某章节、某单元、某模块知识的学习为主题,渗透学科思想方法,一般适合新课教学。

3.借助练习培养和提高学生运用地理思想方法的意识

在平时的作业、练习和考试中,引导学生运用地理思想方法解题,是培养和提高学生自觉运用地理思想方法意识最直接有效的途径。在教学中,教师可以搜集一些典型练习题和问题指导学生练习。

三、重视地理学科思想方法教学的必要性和意义

重视地理学科思想方法教学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和提升学生的地理学科素养;有利于促进地理教师的专业发展,提升教学素养,进而推动地理学科教学的发展。

第7篇

关键词:体验式教学;生命教育;大学生;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3)29-0078-03

生命教育的兴起与发展和生命哲学的思潮有着密切的联系。“生命哲学”一词来源于西方,指产生于19世纪末至20世纪上半期在德、法等国流行的具有非理性主义特征的哲学思潮,它揭示了人的生命性质和意义作为全部哲学研究的出发点。然而,现代教育存在着一个重大的盲区:每个人所需要的生命教育,却长期被忽视着。尤其是大学生的生命教育尚未引起足够的重视,也未形成有效的理论和实践体系。在高校的素质教育工作中,大学生的生命教育是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使学生真切感受生命的珍贵与美好,追求生命的意义与价值,确立人生的目标与方向,促进他们认识自我、悦纳自我、协调自我、发展自我,提高综合素质,开发个体潜能。

一、体验式教学的含义

在很多高校,为了使学生能更好地理解教学的内容,在教学课堂与第二课堂中运用体验式教学是一种较流行、也是一种创新的教学模式。所谓体验式教学,是以一定的理论为指导,充分发挥学生自主体验兴趣,使学生亲身经历教师所创造的特定情境,通过“观察――思考――反思――实践”的流程,积极主动地获取知识及提高相关能力的教学形式。体验式教学的教学观念是:强调“做中学”,重视和凸现意志、品格及社会适应能力方面的训练和培养,把强化学习者的内在动力置于教学过程的核心位置。研究发现:使用传统的教学方法,学生在课堂中仅吸收10~13%的内容,且随着时间的推移而逐渐遗忘。但“做中学”的体验式教学能带给人真实的体验,激发实实在在的学习行动,记忆率达80%,具有明显的学习效果。

二、生命教育中体验式教学模式的运用原则

1.主体性原则

新课程改革规则明确指出:教学的中心应该是学生而不是教师,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该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在生命教育中运用体验式教学,教师要以学生为主体,避免一言堂,要充分发挥学生自主体验这一模式特点,让学生在课堂中身临其境,用脑思考,用眼观察,用耳聆听,用嘴诉说,用手操作,用亲身去经历,用心灵去领悟。

2.积极性原则

教师应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在课堂教学中,适时、灵活、合理地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学习,使教学变得事半功倍。要鼓励学生充当课堂里的“主人翁”,使学生心理处于一种积极主动状态,把传统教学模式中的“要我学”成功地转变成“我要学”,以利于生命教育知识的渗透。

3.尊重性原则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相信学生是具有丰富潜能的个体。因此,教师应该平等、真诚对待学生,营造民主、平等、融洽、和谐的教学氛围,使学生充分感到安全感、自由感和被尊重的感觉,使之无拘无束地表现自己的思想、认识、情感,促进积极态度的形成,引发师生间更深层次的情感互动,从而提高教学效果。

4.实践性原则

在体验式教学中,教师围绕主题,设计特定情境,情境设置方法可以使用图片、音乐、影像、小品、案例、心理剧、主题讨论、社会调查、量表测试,等等,通过“情境――体验――思考――应用”的活动模式,在生动活泼的情境中,学生情感被激发,学生内心深处潜意识的心理体验被唤醒,造成个体内心的认知冲突,在情感的交流、思维的碰撞中进行体验、探究、感悟和实践。

5.分享性原则

分享是主体与主体互相作用、互相启迪的过程,分享的前提是学生愿意敞开心扉。交流分享体验是体验式教学模式的一个重要环节,它使参与者(师生双方)通过发散思维,发掘活动与自身间的共同要素,并通过交流倾听别人的经验分享,大大拓宽了经验有效迁移的范围,促进学生养成良好的心理素质。

上述各项原则是密切联系的,在生命教学中,教师运用体验式教学模式时,需要根据教学任务、目标、内容及学生特点,灵活、合理地安排,才能真正发挥出其显著效果。

三、生命教育中体验式教学的运用模式

大学生生命教育的实践体验式教学方式,既包括校外的社会实践体验,也包括创新多元的课堂实践体验。

1.情境体验模式

情境设计是体验式教学的基础,创设情境是活动课的主要教学方法之一。创设情境时,应注意结合主题,方式多样,手段灵活,生动直观。可以利用图像音乐、教学视频、情景剧、心理剧,甚至学生的生活体会、成长记忆,等等。如在课堂分享环节中,鼓励学生分享自己名字的故事时,大多数学生表达了名字是来源于父母以及家中长辈对其的期望、祝愿等,也有学生自觉体会到自己是父母生命的一种延续,也能意识到自己的生命是凝聚了父母长辈的殷切期望。又如介绍生命形成时,通过多媒体向学生展示一个怀上三胞胎的女性肚皮变化的过程,从一个点来展现女人的怀孕历程。最后,当三个生命从妈妈的肚子里剥离,那个曾经硕大无比的肚子,好像一个被爆气的气球,写满了沧桑、沟壑、贫瘠、凄凉与落寞,使学生充分领悟生命由来的不易,母亲孕育的伟大,明白生命的形成、发育是一个纷繁复杂而神奇的过程,感恩母亲的无条件付出,更好地珍惜生命。

2.案例分析模式

在大学生生命教育的教授课堂中,通过搜集社会上的真实案例,让学生接触大量的实际情景,深入思考社会不同类别案例所反映的实质问题,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从而学会以理性的思维模式看待客观问题,乐观地应对生活中的挑战,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在“危机干预”的章节中,使用案例分析的体验模式是最常见的。教师可安排在课堂上进行小组讨论,或者布置课后作业,如探讨大学生自杀案例的原因、如何识别自杀危机、自杀危机有何预兆、自杀危机的预防与干预等问题,让大学生立足于群体之中,提高警觉,防范未然,及时干预,应对危机,疏导心理,减轻危害,珍爱生命,真正达到防御心理危机的作用。

3.角色扮演模式

角色扮演模式使学生通过自己创设的情境亲身体验和实践,发现问题,了解问题,解决问题。在角色扮演中,学生能亲身体验和实践他人的角色,进而更好地理解他人,学会共情,学会换位思考。如在讲授“尊重生命”章节时,让学生扮演聋哑人、盲人,或者参与互动游戏“瞎子背瘸子”等,通过角色的扮演,让学生体会残疾人生活的诸多不便,感受残疾人的顽强意志、自强不息,唤醒学生尊重他人、关爱他人的心灵。又如让学生排练小品《流浪猫的一天》,由饰演流浪猫的学生向其他观看者分享其角色感受,从经历主人抛弃、路人唾弃、同类欺凌、天灾蹂躏的“流浪猫”角度看待生命的脆弱与可贵,认识到美好的生命和幸福的生活都并非必然,生命是世界上最珍贵的财富,不懂珍惜当下,就如浪费生命。

4.拓展训练模式

拓展训练是紧密围绕主题,通过精心的活动设计,让学生在各种游戏活动和拓展训练中获得体验与感悟的团体训练模式。拓展训练模式是学生普遍喜欢的形式,因为游戏活动能够带给人快乐的体验,在游戏中的领悟是开放的、主动地、触及情感的、富有创造的。使用团体拓展训练的教学模式,除了表达某一主题外,多数都加入了团体意识的元素在其中,让学生体验团队合作的重要性,增强大学生的凝聚力和团队精神。在生命教育主题的拓展训练中,大多数会与团体信任相联系,例如游戏“信任后仰”,就是较受欢迎的游戏之一,因为此游戏有一定的挑战性,成功完成的参与者都会对其产生深刻的体会、难忘的印象。游戏不仅建立了小组成员间的相互信任,还让参与者得到自我探索:参与者担任自愿者时,能真正体会到“充分信任”和“绝对依赖”;而担任台下支撑者时,则感受到别人把生命交托到自己手上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游戏必须使自愿者和支撑者充分地相信彼此才能完成任务。“信任后仰”启发了学生:在生命中,遇到困难无法独自应付时,要充分利用自身的社会支持系统,认识与拥有生命当中的重要他人和社会支持系统,是人生中难能可贵的财富。

5.测验测评模式

当代大学生的自我意识增强、发展迅速,很多大学生都迫切地期待认识自己的一切,而专业的测验与测评量表能客观地帮助大学生进一步接触真实的自我。现时我国大多数高校都配备了校园心理测评平台、测评系统等教学硬件资源。教师可引导学生进行心理健康状况、人格、气质、情商、人际关系、自我效能感、职业能力倾向等各方面的自我测评。尤其是揭示个性心理特征的测试,如人格评鉴、气质测验、能力测验,通过测试,学生能够了解自我,悦纳自我,调节自我,改善自我。从而认识生命的独一无二,为自身的人生规划做好准备。

我国的生命教育开展较晚,而体验式教学模式也是近几年才提出,因此对教师的理念、学生的学习情境要求较高。体验式教学符合当前大学生生命教育的模式,生命教育不仅仅局限于在课堂上,如今教育界中流行“寓教于乐”,更多理论知识是融合到了学生主题活动当中的,而生命教育无疑是最适合渗透到第二课堂里的。但在生命教育的课程中选择和运用体验式教学原则和模式,会受到一定的课程时间和必要的前期准备工作的制约和影响。因此,优良的师资水平、把握体验式教学的核心,将是保证体验式教学模式在大学生生命教育中发挥最佳效果、得以深化发展的关键。要把生命教育工作变成南风般冷暖有我知,化作春雨般润物细无声,体验式教学模式仍需广大的高校教育工作者的坚持努力、开拓创新。

参考文献:

[1]刘放桐.新编现代西方哲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

[2]谢文娟.大学生体验式生命教育模式的构建及运用[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2011,(11).

[3]沙燕.体验式教学应用于辅读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课堂教学中的实践探析[J].中等职业教育,2012,(3).

[4]涂宏斌,郭霖.体验式教学模式的应用[J].湖北教育(时政新闻),2006,(9).

[5]魏建国.心理健康教育“体验式教学”的原则和方法[J].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12,(31).

[6]石夏莉.构建高校“积极、体验式”心理健康课堂教学[J].梧州学院学报,2008,(18).

第8篇

高中的语文教学难度要比初中高很多,学生对知识更不容易消化理解,教师在讲授的过程中也会遇到更多的阻力。那么,如果能够提高学生对高中语文的积极性,加强学生对高中语文知识的接受和理解呢?新课程的实施需要我们创新教学,突破自我,改变教学手段和教学理念。主题式教学就是在教学理念、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上展开探讨,针对一个主题进行交流与探讨的教学过程。因此,主题式教学在高中语文课堂上可以很好的应用,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

【关键词】

高中语文 能力 主题

主题式教学是指提供一个良好的学习情境,学生在具有高度动机的环境中,可以接触和这主题相关的各种领域的学习内容,教师的教材有时可以像联络教学的方式,横向编选和该主题相关的教学材料,有时更可直接打破学科之间的限制,在教学中整合不同领域的内容和策略。主题式教学能够更好地提高学生的能力,加强学生对语文知识点的掌握。

一、主题教学方法

1.确定语文教学主题

高中语文教材的编排,有时将可以放在一起讲的知识点分割开来,教师可以大胆地将教学内容进行重组和编排,以此来改变教学的讲课顺序,但是在重组和编排的过程中不能改变教学的目的,不能偏离教学基本内容,以学生为主,更好地帮助学生进行知识点的讲解。如诗歌文言文都可以放在一起讲解,能够很好地强化学生对文言文的理解,相当于给学生进行一个强化训练。必修一的《沁园春・长沙》《劝学》《师说》《赤壁赋》和《始得西山宴游记》可以放在一个主题里进行讲解。教师可以先把这些文言文中涉及的难点、特殊句式等都提前讲给学生,然后再由学生自学提出问题解决的方法学习这些文言文。如此增强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而且也一改以往的教学方法,让学生眼前一亮,有了学习的兴趣。同时这种主题的设定能够很好地帮助学生进行知识强化和联系。

2.根据主题设定寻找相应材料

主题的设定相当于给学生一种新的教学模式,因此也需要更多的资料来充实学生的教学模式,让学生获得更多的知识,拓展自己的知识面,更好的对教材进行理解和掌握。如讲“祖国大好山水”主题时,除了课本上三峡、肖邦故乡的介绍之外,教师也可以给学生介绍一些其他祖国的大好风光,让学生感受祖国壮丽山河的美景。同时教师也可以让学生自主去搜集材料,扩展知识面,既能增强学生查找资料、信息处理的能力,又能加强学生对这一主题的兴趣,在课堂上能够更积极主动地去学习。而且学生课下找资料也是潜移默化地对课堂进行预习,在第二天的学习上学生不会出现不知所云的情况,是一种很好的教学方法,也使用于其他学科。

3.对比学习

确定主题后,每个主题都会有两个以上的文章。这些文章有很多的相似点,但也会有很多的不同点。因此,进行对比学习也能很好地强化学生学习的记忆,增强对语文的兴趣和学习的能力。如在学习“廉颇蔺相如传”和“鸿门宴”这个主题时,两篇都是文言文,都是出自史记,写的都是历史人物等。但是这两篇文章也有很多的区别,如廉颇、蔺相如列传主要通过对话体现廉颇和蔺相如两个人的人物特性,而鸿门宴则是通过事情来彰显人物的性格特点。这种对比的教学方法,能够让学生更好地记住文章的侧重点,不同的地方也就是文章的重点和难点的地方,这样学生能够自己总结出差别,能够很好地强化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也能活跃课堂气氛。而且现在高考中经常出现文章对比的阅读练习,学生在课堂上进行了训练练习,考试中也就得心应手,不会手忙脚乱,出现问题。

二、组织学习情境,实施主题式教学

1.导入型学习情境

导入型主要在于要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然后顺势引入主题,更好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对文言文和内容较枯燥的主题可以用这种方式进行引入和情景的创作。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出现注意力不集中和精神缓慢等现象时,教师就可以适时地引入一些课堂外的知识来活跃课堂气氛,更好地让主题式教学进行下去。

2.探讨型学习情景

课堂不仅仅是教师的,也是学生的。很多课堂知识都需要学生在探讨中才能更好被学生所吸收理解。如词牌主题中,蝶恋花、雨霖铃、声声慢的词牌的区别就需要学生自己去讨论探讨得出。这样比教师直接给出答案更生动,学生也更容易记忆,在考试中也不会出现错误。在讨论后,教师要及时给出正确答案并点评学生的回答,这样学生才能知道自己与正确答案的差距,才能找到差距,更好地进步。

3.提升型学习情景

有的学生对语文的悟性较高,因此教师可以给他们设计一些具有一定理论探究价值的问题让学生进行再学习。然后给剩余的同学进行基础的学习。这样因材施教,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教学方法,能够让学生更好地成长,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有选择地进行提升。同时,教师也可以将这一主题与下一主题或者其他学科进行连接的提升,这样既能体现语文的渗透性,又能体现语文无处不在。

4.小组学习情景

小组学习能够更好地帮助学生进步。有疑问时不好意思问老师可以直接在小组内进行讨论解决,对于成绩不好的学生来说是再学习,对于成绩较好的学生来说是一种复习,同时有效地节省了课堂的时间,可以有更多的时间学习其他的知识。而且能够拉近学生之间的距离,也能很好地激励学生的竞争欲望,在竞争欲望的促使下更努力地去学习。

【结 语】

主题式教学方法,打破了以往常规的教学方式,教师根据学生的不同对教材进行重新编排整理,让学生更好的消化吸收。学生对高中语文知识的掌握和理解提高了,教学过程主题突出,脉络明显,能够更快地让学生学习和掌握知识。

【参考文献】

第9篇

关键词: 网络资源 地理教学 主题探究

多媒体技术与网络技术的有机结合构成了网络环境下的教学系统。将功能强大的信息技术变为教育和学习的工具,将多媒体网络环境变为教育和学习的环境,使网络环境和课程改革有机结合,这为地理学科的探究活动开辟了广阔的天地。基于网络环境下地理教学的主题探究活动要正常有序地进行,达到预期的目标,在活动过程中必须重视以下方面。

1.以学科课程为基础的网络主题探究活动要能够有效有序地进行,必须遵循“一个目标、四个结合原则”。

1.1一个目标的原则。

课堂改革的核心目标是“培养具有创新能力与实践能力的新一代建设者”。在网络资源条件下的地理探究式教学,要加强学生创新性思维的训练,使学生的创新精神得到培养,让学生在探究活动中充分锻炼综合实践能力。给学生一个平台,让学生充分说出自己的观点,发挥想象能力,培养在学习中不断创新的习惯和创新胆识。鼓励和帮助大部分学生将大胆的设想和创新计划变成学习中的现实。让学生自己领略探究―创新―实践的实际意义,品尝在利用网络资源进行主题探究活动时的成功和喜悦。这样将会有效地改变学生学习生活和现实世界相脱节的状况,极大地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1.2教材内容与网络资源相结合的原则。

地理新课标指出:“地理课程应致力于学生地理素质的形成和发展,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在探究活动过程中,以教材为基础,掌握好教材内容,培养学生扎实的基础知识,这样的主题活动才能更好地开展。教材内容往往受到表达形式的局限,而丰富的网络资源则为地理学习活动提供了有效的补充和支持,开阔了学生的视野。

在高中地理选修课《旅游地理》教学中,教师可利用电脑三维图像,举出几个实例,对同一景观不同位置观赏得到的不同感观进行分析说明,如武陵源群峰、黄果树瀑布、洞庭湖与岳阳楼、漓江等;也可让学生上专题网站分组查找世界上著名的瀑布,如美国的尼亚加拉瀑布,南美洲的伊瓜苏瀑布,与岳阳楼齐名的武汉黄鹤楼、南昌滕王阁、昆明大观楼等图片。以教材内容为基础,网络资源为依托,能使学生既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又开阔视野。教材与网络资源良好的内外结合,不仅锻炼了学生的合作探索能力,而且进一步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1.3课堂学习与课外学习相结合的原则。

课堂学习是学生获取学科知识、增强能力的主要渠道,更是教师系统传授知识的阵地。课堂学习活动通过师生近距离的互动交流,可以挖掘主题探究活动的素材,为主题活动寻找更多契机。但课堂学习往往受时间和空间的局限,这也就决定了在课堂上进行主题探究不可能更深入、更广泛。一般的主题探究活动往往只会停留在表层的探究,而不能达到深层探究的真正目标。课外充裕的时间和广阔的空间为学生的探究活动提供了有机条件,将课内和课外有机结合、优势互补主题探究活动才能更好地进行下去。这里要特别注意,在学生完成主题探究活动后,一定要在课堂上让各组学生对自己的探究结果进行充分的讨论交流,教师恰当、准确、及时地给予总结。这样,主题探究活动才能达到预期的目的。

1.4网络浏览与现实考察相结合的原则。

网络中丰富的教学资源给学生的主题探究活动提供了大量的教学信息。网络自身的特点决定了网络资源的复杂多样性。网络资源常常会出现不准确、错误、内容过时等现象。开展网络主题探究活动一定要让学生在充分有效利用网络资源的同时,尽量联系实际进行考察,这样的探究结果才会更加真实、准确。

高一地理下册第七单元《人类活动的地域联系》第四节“城市交通运输”,介绍了城市交通运输的特点、城市道路网和改善城市交通环境,学习了这节课后,为了让学生对自己生活的城市交通有一个较为深入的认识和了解,我们以“西安的城市交通”为主题组织了探究活动。在探究活动过程中,学生也发现有些网络资源不够全面,不能完全满足自己的需要。有的学生利用电话访问政府工作部门,实地记录、实地拍摄相关照片,并把这些资料放到自己的探究报告中。通过网络浏览与现实考察相结合进行的主题探究活动,会更科学、更贴近学生的生活。它不仅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而且能够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1.5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商讨与教师辅导相结合的原则。

网络主题探究活动要求自主探究、合作商讨,为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提供更多机遇。在自主探究和合作商讨过程中,学生会遇到一些无法解决的问题,这就需要教师及时给予帮助。同时,由于网络极大的信息量,教师也要学习新的信息技术,引导学生在网上进行地理遨游,但不能脱离轨道,要使教学在思考的自由性和大方向的组织下进行。

2.基于网络环境下地理教学主题探究活动的注意事项。

2.1精选探究内容,合理安排时间。

教师需从学生的实际能力出发,挑选的内容是学生的地理知识和技能所能达到的,一般以教材里的案例为主。此外,还有来源于生活的,能引起学生关注和感兴趣的案例。如以“节约水资源”为例,让学生通过网络资源了解并思考自己家庭和学校的用水情况,我国、世界的水资源分布状况,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什么?探究其合理与不合理之处,并提出改进的方法,等等。

2.2发挥教师主导作用,注重启发和引导。

基于网络环境下地理教学的主题探究活动,并不是说不要教师指导。相反这种探究活动对老师的指导提出更高的要求。在探究活动进行之前,教师要了解并掌握学生对知识点的感知情况,帮助学生把已知的地理知识转化为地理观点,进而提出相应的探究课题。

在探究活动过程中,教师组织、引导的尺度要把握好,引导不到位,学生会很盲目;引导过于具体,就像是给了结果让学生来进行记忆,限制学生思维的发展。因此在探究过程中教师多给学生一些方向性提示,在宽松的思维空间里,学生肯定会提出许多独特的问题。这样学生对所探究的课题产生浓厚的兴趣,才能想学、乐学,继而获得思维发展。

2.3发挥学生的自主性,注重能力培养。

基于网络环境进行地理教学的主题探究活动是以知识和技能为载体,让学生亲历探究过程,学习科学探究方法,培养探究精神、实践能力、创新意识。经过教师正确引导,学生学会像科学家一样进行课题研究,有利于养成敢于质疑的良好思维品质,有利于培养具有尊重事实,重证据、重实践的科学态度,使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在潜移默化中得到培养和提高。

在学生的探究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对学生进行方法、能力的渗透式培养;同时根据学生思维展现过程中的漏洞、偏差,不失时机加以点拨,启发学生共同探讨,进行观察、分析、类比、联想、归纳等,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自身的创造潜能。

3.让学生体验在网络环境下地理教学主题探究活动的快乐。

新课改要求我们创设轻松活泼的地理学习环境,实施愉快教学。在教师的正确引导下,利用网络资源进行主题探究活动,能够实现师生间、学生间、学生和社会间、课堂内外等的多元互动,体验学习之乐。

3.1自主探究,共同参与,让学生感受快乐。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善于质疑是启动思维活动的源泉和动力。通过问题的设置,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在利用网络资源进行地理教学的主题探究活动时,教师需事先准备好能够产生矛盾和提出问题的事实材料背景,创设问题,促使学生利用提供的学习材料和网络资源,把所观察到的各种现象加以重新组织,使各知识点之间相互联系,构成知识体系,通过分析比较、归纳概括等思维活动,明确探究问题。在完成一次主题探究活动的过程中,每个学生都积极主动地参与了这项活动,并互相交流、互相合作、互相质疑,不断地探索知识,感受快乐,同时也培养了主动学习、共同合作的精神。

3.2学以致用,丰富体验,让学生分享快乐。

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利用网络资源进行主题探究活动并获取地理知识完成探究报告,学生的观察、思维、自学、表达等能力都得到了一定的提高,同学们一起学习、一起探究不仅获取了知识,而且增进了情感交流和相互了解。这样学生的内心就会产生愉快积极的情绪,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也会大大提高。

利用网络资源开展地理教学的探究活动,同学们积极主动地收集材料并筛选、整理,热情高涨,形成浓厚的学习氛围,这不仅丰富了学生的学习生活,而且丰富了学生的生活体验。同学们在探究活动的过程中分享成果的喜悦和合作的快乐,从中体验到成功感和成就感。

总之,基于网络环境进行地理教学的主题探究活动,不是简单地把多媒体技术作为教学演示工具,而是把网络资源与地理知识、教育理念、教育思想有机整合,整合的最终目的是给学生创造自主学习的舞台和创新思维的空间,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中,在开放式的探究活动中不断丰富知识,促进身心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第10篇

情感体验式教学方法是指在教学过程中为了达到既定的教学目的,从教学需要出发,引入或创设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具体场景或氛围,以引起学生的情感体验,帮助学生迅速而正确地理解教学内容,促进他们的心理机能全面和谐发展的一种教学方法。

二、课堂教学中运用情感体验式教学方法的意义

一是情感体验式教学能够陶冶人的情感,净化人的心灵。情感体验式教学讲究的是对学生进行陶冶,给受教育者以思想意识有益的影响。情感体验式教学的陶冶功能使受教育者的情感能得到净化和升华。二是情感体验式教学可以为学生提供良好的暗示或启迪,有利于锻炼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培养学生的适应能力。我们都知道,人的社会化过程是一个人创造环境,同样环境也创造人的复杂过程。情感体验式教学是在对社会和生活进一步提炼和加工后影响学生的一种教学方法。例如树立模范榜样、组织游戏表演、运用音乐描绘、进行参观实践等都是情感体验式教学方法的良好范例,而合理地运用情感体验式教学中的特定情境,帮助学生形成直观认识和体验,进而经过学生温故知新和对知识网络的整合构建,为学生良好地接纳吸收新的知识和激发其潜能并形成多种能力提供坚实的基础。

三、情感体验式教学方法在初中政治课堂教学中的运用分析

(一)注重情感体验式教学法在教学中的巧妙运用

初中政治教师要对教材中隐含的情感元素进行挖掘,并在教学的过程中渗透情感体验,以此在感性的角度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政治课程的学习内容,从而对自己的思想情感产生一定的感触。比如,在教学《网络交往新空间》一节课时,教师为学生开展以“网络交往”为主题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就这一话题展开具体的讨论与交流,通过引导学生们针对网络交往的优点、缺点与如何合理利用网络为学生的学习生活服务进行讨论,以此来拓宽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在辩论中理清思路,认清一件事物的利与弊,形成学生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学生在交流中碰撞出思维的火花,形成正确的思想意识与行为习惯。通过情感体验式教学方法,不仅加深了学生对于本节课知识内容的理解与掌握,更能让学生在今后的网络交往中养成文明上网的良好习惯,对未来文明地走入社会奠定基础。所以说,合理运用情感体验式教学法对学生形成良好的情感习惯具有不可磨灭的重要作用。

(二)积极运用多媒体开展情感体验式教学活动

教师要合理利用多媒体教学设备来促进情感体验式教学方法在课堂教学中的运用。用视觉、听觉的刺激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能够形象直观地对学习内容进行更好地接受和理解。比如,在讲授《欢快的青春节拍》这一节课时,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教学设备为学生播放一些关于青春的歌曲,比如当下很流行的《青春纪念册》、《少年》、《老男孩》等歌曲,让学生能愉快地进入该课的学习内容中来,让学生感受青春的奋发与美好,在学生充分进入教师所创设的情感体验情境中时,教师适时提出:“作为新时代的主人,你们要怎样度过这宝贵的青春岁月,如何让自己的青春不留遗憾?”这时,学生一定能更好地拿出自己勃发的热情来探讨青春这一美好的话题。

(三)情感体验式教学方法要灵活运用,内容要丰富多彩

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选择对话、演讲、游戏等不同类型的方式,运用图片、视频、音乐、实物等一系列道具来激发学生兴趣,只有让学生对所学内容有直观真切地感受,他们才能更好地接受该内容。寓教于乐,才能让好奇心重,自控能力还不成熟的初中生,乐于接受抽象枯燥的政治概念与观点。化抽象为具体,在情境的再现下,在情感的体验下,学生怎会对政治学习感到枯燥乏味,晦涩难懂!

第11篇

【关键词】高中生物 概念 教学方法

高中生物概念教学是高中生物学的重点和难点。生物概念反映生物现象和生物活动规律的本质属性,它是人们对自然界中生物现象和本质的认识。只有有效地掌握了生物学概念,才能有效地掌握生物学知识。从而提高学生学习生物学的兴趣。

一、谚语式教学

谚语是流传于民间的比较简练而且言简意赅的话语。在高中课本中有众多的生物教学概念,如何使其变的通俗易懂,生动活泼,简单明了,是我们需要研究探索的问题。通过谚语,我们可以轻松、简单明了地来展示和理解高中生物学概念。比如,“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就非常好地反映遗传学中的“遗传”概念,也活灵活现地展现了遗传的现象。“鲤鱼跃龙门,麻雀变凤凰”又突出了生物学中的变异现象。可以看到,通过两个简单的谚语,我们就让学生简单明了地掌握了生物学中几个重要的概念。又如谚语“一山不容二虎”可以解释生物学中种内斗争,“螳螂捕蝉黄雀在后”形象巧妙地解释了食物链的概念,通过其还可以增加学生学习生物学的兴趣,从而感到丰富多彩的生物现象。从中我们可以看到中国劳动人民的智慧,他们通过劳动和观察,留下了许多有用的谚语来解释生物概念。仔细寻找谚语和生物学概念之间的关系我们还可以发现很,例如“飞蛾扑火”可以解释生物学中的生物应激性 。而“一朝被蛇蛟,三年怕草绳”很好的解释了条件反射 。“一方水土育一方人”指出了生物与环境之间的关系。

引入这些劳动人民创造的谚语,让我们的生物课堂变得丰富多彩起来,使课堂变得趣味无穷,不仅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更重要的是让学生轻松掌握了生物学中各种各样的概念。

二、设疑式教学

提问是开启智慧的钥匙。通过教师的提问,可以进一步加深学生对概念的理解。提问也是一门学问,好的提问可以引导学生探索研究知识的主动性。甚至于爱因斯坦说过:“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为重要。”这些都说明了问题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我们在课程中提问的过程也是探索、深入了解知识概念的过程。新的生物课程在实际编写中都会特别注重学生的主动学习精神,许多概念都是在提出问题的基础上研究总结出来的,其目的就是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正确的思维,从而更透彻地理解生物学概念。设疑式教学的目的也正在于此。例如生物课中我会提问“绿色植物是不是绿色的植物?”通过提问,许多学生都会产生疑问和好奇心,学生会对基本概念进行深入的理解,或者通过教师讲解,进一步理解基本概念并得出正确的答案。

三、比较式教学

在讲解高中生物学中的各种概念时,可以采用比较法。通过比较可以让学生更好的掌握基本概念,对于容易混淆的概念也能做到很好的区分,达到举一反三的功效,从而融会贯通地掌握好知识。例如把细菌的异养型营养方式和蓝藻的自养型营养方式进行对比,可以启发如把学生对于“异养”的概念认知。通过对比,学生不仅对新章节中“异养”的概念进行理解和掌握,还可对前面“自养”基本概念进行复习巩固,达到温故而知新的目的。例如对于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我们还可以通过设立一个对比表格来进行很好的区分对比。

通过对比我们可以掌握不同概念之间的差别和相同的地方。比较式教学是生物教学必不可少的方式之一。

四、概念图式教学

通过图片可以形象直观地认知事物本质。许多语言不太容易描述清楚的概念,往往通过一幅图就可以形象直观的展现给学生。

概念图是利用图片的直观性,将概念主题置于图中,利用大括号和有关概念进行连接。首先要选取概念,通过阅读课本的内容,标出重要的部分和观点,并将它们列出。然后把能反映主题的最具有广义性、包容性、概括性的概念放于图的左端,同一等级的概念在同一层次上。最后继续添加从属概念,从而就完成如上所示的概念图。概念图本身就是针对学习、理解概念而产生的,通过概念图我们能更直观地理解和总结各类生物学概念。

五、总结

高中生物概念教学是一个重点和难点。本文通过对几种有效的生物概念教学方式的讲解,对于高中生物学中如何更好地掌握生物概念提出了一些方法和见解。

第12篇

【关 键 词】 新课标;普通高中;探究;引导

新课标实施六年以来,传统的“讲讲——听听 ——接受——巩固”教学模式已经不能满足新的教学要求。因此,我们的教学迫切需要改革课堂教学模式,寻找新的高中地理课堂教学途径。

一、新课标新要求

新的高中地理教学标准从以下方面作出重大改革:

(一)学生主体思想的确立

新的课程标准无论从教学指导思想还是从课本编排上,都强调了“学生主体”。教师和学生的关系不是“教”与“学”的关系,而是“交流”与“互动”的关系。在课本编排上,强调了“活动”的重要性,同一个内容,在不同的学生主体中,会产生完全不同的认识,张显了学生的个性,突出了教师多元化的教学理念。

(二)注重过程

所谓教学过程,即达到教学目的或获得所需结论而必须经历的活动程序。在传统的教学评价中,注重结论是唯一的目的。当然,新课程不否认得到教学结论是教学过程中的重要目的,然而从更重要的层面上肯定了为得到结论而通过各种途径去把握,也就是过程的重要意义。只注重结论而不注重过程,从更深层次上看,就是在把学生本身所拥有的创新精神加以扼杀,制造不会思考只会重复的庸人。

在进行过程评价的过程中,教师通过与学生的讨论、学生与学生的讨论、错误的修正、不同观点的修正等等方面,看到的是学生把握知识的完整途径。这个过程是漫长的,是需要耗费大量时间和精力的。然而,从未来学生成长的角度和得到创新型人才的收益来看,这样的耗费是十分值得的。具备创新能力和批判精神的人才,对于我们这个日益多元化的现实社会来看,无疑是重要的。

二、新型课堂教学模式的确立

新的课程标准、新的要求,需要合适的教学模式。在课堂作为主阵地的学校教育中,课堂教学模式的确立显得尤为重要。笔者通过对比分析和思考总结,构筑了“问题——探究——启发——再探究”的教学模式。而其中的“问题”“探究”和“启发”三个模式尤为重要。

(一)问题的设置

问题情境的设置是本模式中课堂教学的起点,也是贯穿始终的内容。课堂是由问题构建起来的,同时也是通过解决问题来完成教学目标的。

从课程教学的整体过程,我们可以把整个课堂的问题设计为以下三个部分:开课提问、课中提问和课后提问。其中开课提问可设计为一个贯穿课堂的问题,并成为可以成为课中提问的主题。课中提问的设计可考虑把大问题分解为若干小问题加以解决,层层递进。而课后提问则可以成为下一个教学阶段的开始。

(二)探究性学习

学习的过程是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但是在这个过程中,如何寻找问题的答案是学生学习的关键问题。在现代信息社会,大量知识渗透到生活的方方面面,学习不是为了简单地把知识记住,笔者认为更重要的是应该学会怎样把周围的知识和有利条件为我所用,利用这些知识和条件去解决自己面对的问题。这就是探究式学习法的功能。

探究式学习的关键在于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主观能动性得到充分的尊重和发挥,教师必须要放下架子,为学生的探究过程作好帮助和引导。学生必然在探究中不断“犯错”,而当学生通过不断犯错后找到正确道路的时候,他们学到的就不仅仅是那一点“可怜的知识”,而是全面能力的提升。无数次这样的提升结果,就是学生彻底掌握学习的过程,这是课堂改革的一个最大的亮点。

而新课标下的地理教材和课程标准又是那么的适合使用探究式教学方式,在这里充斥着对新问题不断探索的内容,鼓励学生通过自身的探究在找到知识的位置。从另一个角度来看,新课标新教材就是为探究式学习而写的。

(三)启发教学

启发式教学是当前各个学校在实行课堂教学过程中采用最广泛、最成熟的教学模式之一,在新课标背景下,探究式教学被提到极高的位置,启发式教学似乎落伍了。新课标不是否定启发教学的作用,而是应该从新的角度认识启发教学在现阶段教学中的地位和使用方法。笔者认为,在现今使用的高中地理课标中,尤其是自然地理知识,存在大量学生无法通过已有经验和自我探究去解决的问题。适度的启发教学仍然是高中地理课堂教学的主体之一,也只有在启发教学的基础上,探究式教学方法才能有“物”可探、有“题”可究,一味强调探究,而忽视对学生知识能力的启发引导,只能是空中楼阁,是不可能达到我们的教学目标的。

这个模式的设置,充分考虑了一般中学学生基础的实际情况,强调了“学生主体”的教学地位,又充分发挥了教师在知识结构设置和教学内容中的引导作用,既不是全盘“灌输”,也不是放任不管。比较容易满足学生对新知识的求知欲望,也能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能力。在这个探究过程中,还应该看到,学生通过探究必然有一个对所学知识进行实际运用的过程,这样既能凸现新课标中强调“实践”,又更注重“学以致用”的目标,使知识的学习完全脱离了单纯认知的过程,而引导知识来到与学生紧密接触的生活中,这样的学习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得到良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1] 陆静. 基于新课程背景的高中自然地理教学“难度”的研究[J]. 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0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