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企业管理知识要点

企业管理知识要点

时间:2023-08-07 17:31:29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企业管理知识要点,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企业管理知识要点

第1篇

1)企业对管理会计重视度不够。目前我国的企业管理会计行为不是针对企业的核算行为,在应用中由于受到传统做法和习惯势力的影响,企业管理者的管理意识较薄弱。在管理中一些会计人员和经营决策者对会计行为认识不深,在管理中单纯的认为会计工作就是算算账和报报账,至于企业的工作决策是企业领导的事,与企业会计无关。很多的企业管理者对当前现代企业管理知识掌握不多,再者受传统等级观念的影响,使得企业会计工作效果不明显,作用不突出。

2)企业会计能力限制了管理会计应用。当下企业管理会计作用主要是通过企业会计人员实施,但由于企业会计参与企业管理决策不多,不会,特别是一些民营企业多实施的是家庭式管理,其会计的能力普遍不是太高。根据财政部的有效数据统计显示,我国目前拥有会计资格证的人员已达到1400万,其中80%的人都是在从事财务会计记账等基础性工作,管理型的会计人才需要缺口达到300万。

3)管理会计理论与企业经营机制不匹配。企业的管理权力通常集中在少数大股东手中,而这部分人大多数缺乏专业的管理会计知识,管理会计在企业经营中的作用还未引起足够的重视。目前企业财务基本上都是财务会计核算与应用,财务人员工作范围主要以财务核算工作为主,管理会计未真正用到,一些企业甚至没有设立管理会计。

4)管理会计信息化所依赖的企业内部控制体系不健全。当前我国企业会计管理与企业内部控制体系不健全现状还不相适应,企业绩效工作考评系统等方面不完善,这些问题主使得企业内部控制在责任会计方面流于形式,企业管理会计的作用与相应环节的调整和流程的优化十分欠缺,限制了企业管理会计作用的发展。

二、管理会计系统的设计要点

1)管理会计必须系统设计。管理会计系统的建设与设计必须能够直接涉及到"决策未来、监控过程、考评结果",像全面预算管理决不能仅停留在预算编制方面,而应涵盖预算目标、预算编制、预算实施监控与预算考评分析等所有环节。

2)管理会计系统必须与企业文化、内部组织流程的匹配。管理会计系统要与良好的企业文化、一体化的管理相匹配。管理会计系统实施不能成为企业内部的"空中楼阁",不能孤立运作。管理会计要推进价值管理、优化资源配置、把控经营风险,必须实现业务过程、投资经营与财务系统的一体化管理,必须打破企业内部分工的职能壁垒与条块分割。

三、如何推进管理会计建设

1)构建适合管理会计化发展的外部环境。要促进管理会计在我国企业中推广并发挥应有的作用,应加快企业改革,建立一定的社会约束机制,建立规范的现代企业制度,强化企业领导层重视管理会计应用,同时积极推进管理会计的职业化,提升和最大化的规范管理会计师的职业道德,推动企业管理会计的运用和发展;只有企业机制改善了,企业管理会计的应用才会得到行使。

2)建立企业内部的管理会计支持机制。大力推进工作改革力度,促使管理会计在“经济活动”基础上扩展至企业治理层、管理层,坚持以价值信息集成卡为中心,设置行为价值账户,创新行为价值账户的记账方法,建立与管理会计理念契合的价值分析与评价体系,积极构建起以“行为-价值”为内核的支持机制。

3)着力运用“大数据”、“云计算”。“大数据”、“云计算”是企业管理会计发展的动力和保障,可以使得管理会计工作更加有效和接掌。“大数据”、“云计算”可以促使企业庞杂的信息得到互联与共享,将各责任中心的信息将统一归集到云端,使得企业管理人员随时随地都可以根据需要登录云端,依据权限使用和共享信息。

4)加强会计人员应用管理会计的能力。企业管理会计工作不仅要精通企业财务会计理论知识、基本方法与政策法规,还要能够满足企业发展的需要,具备由此及彼、去粗取精的处理信息能力与认知能力真正掌握现代化的企业经营管理知识,并最大化的了解企业的财务管理状况,熟悉企业整体的生产活动状况。然后根据企业的实际有效的对当前的账务工作进行调整,通过管理会计信息提高决策的科学性,提升企业资金的管理能力,提升企业对资金使用的有效性和科学性、精确性。管理会计工作人员需要,能够对经济对象的发展规律有深刻认识。

四、结束语

第2篇

【关键词】企业管理 企业发展前景 企业竞争力 【中图分类号】F425 【文献标识码】A

创新是全世界各民族获得稳定发展的重要途径,对于企业而言也是如此。“企业”这一词在明末清初进入我国,随后我国便出现了依靠实业兴邦的爱国人士。然而,直接将外国的企业文化引入,不加以改进,可能会造成企业最终的没落。只有通过改革创新,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才能使得企业扎根于中国,实现持续稳定的发展。

好的企业管理方法能够提升现代企业的运作效率

企业管理的价值是保证组织目标具有一致性,并且可以实现有效的运行,使得资源配置实现充分优化。企业竞争的核心是企业管理。好的企业管理方法可以促进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推动经济的稳定增长,提升一个国家的军事和经济力量,巩固国家在国际上的地位,同时还可以解决一部分的就业问题,实现社会的稳定、快速发展。企业管理能够对现代企业的运作效率进行提升;帮助企业树立更为明确的发展方向;能够激发企业中每一名员工的潜能和干劲;使得企业的经济账目更为清晰,结构框架更加合理;为客户提供更加优良的货物和售后服务;能够更好地树立优良的企业形象,为社会做出更多的实际贡献,最终提升企业的经济效益。

在我国在实行了经济体制改革之后,大量的实践证明,企业管理可以让企业以最少成本和资源,获取最多的利益,从而提升生产效率和工作效率,以及员工工作的满意度,并且让企业成为人人都向往的企业。企业管理的目的就是为了得到最大效益。

在企业的创新方面,技术创新及管理创新是各个行业的企业创新需要包含的内容,同时也是企业创新的核心。企业创新不但要求企业具备创新意识,还要求企业具备十分完善的创新体系,包括组织架构、经营管理模式、新生产方法和新市场的创新。一个公司首先要具备属于自己的管理理念,随后在这一基础上才能实现文化、制度及经营模式的创新管理。与技术创新相比,管理创新在企业创新发展中所占的比重通常更大,管理创新对企业的发展具有更为重要的作用。

企业要想发展壮大,必须具备持续不断的管理创新能力

企业管理创新指企业对资源进行更加有效的利用,并且提升组织绩效。具体而言,就是企业更有效地对组织资源进行利用,提升组织绩效,从而实现组织系统预定目标;并对企业原有的管理活动以及过程展开有效变革,追求卓越的管理模式。通过提出新的管理目标和经营思路,随后加以实施,企业进而达到管理理念的创新。同时,还能够推动一种新的文化,实现企业文化管理的创新。

首先,伴随全球经济的一体化,世界各个国家的企业间存在着不同程度的联系。全球经济背景下,企业大多数都面临着本国企业及国际企业的双重竞争,因此实行企业管理创新很有必要。其次,企业的经营就像逆水行舟,不进则退。一个企业在激烈的竞争中,想要发展壮大,从弱到强,需要借助产品和技术,并且要具备持续不断的创新能力。创新是发展的源动力,只有不断创新的、和时代同步或是超前于时代的企业,才能够不被时代所抛弃。再次,管理创新是满足企业利益最大化这一经营要求的。管理创新在成功后,可以为企业带来源源不断且庞大的利益。

企业推行管理创新过程中,要持续对自身的原创动力进行激发

企业发展的根本目的是追求最大化的利益,但是正是由于这一目的,多数企业都会发生一定的失误,甚至面临倒闭。在当今知识更新速度飞快、技术研发不断突破、产品不断更新的时代,企业不应当一味地追求经营的最大效益,而是要更注重企业的持续稳定发展,采用合作共赢的手段,来帮助自身获得更加长远的发展。基于互联网的不断发展,企业合作模式也变得不再单一化,能够采用虚拟企业、国际战略联盟、供应链多方协作的方式;借助人力资源管理,考虑员工职位的差异、价值贡献的差异,绩效考核也要发生变动,不再使用单一的考核模式,而是采用动态考核的方式;一个企业中,每个员工的素质都和企业息息相关,对员工的技能及知识进行不断的更新,未来当企业面临知识经济挑战时,人力资源将会成为中坚力量,帮助企业获得更为长远的发展。

企业推行管理创新过程中,要持续对自身的原创动力进行激发;推动企业各部门的管理创新,尤其是领导层的创新。企业的领导者如果充满着激情和活力,必然会调动员工的工作热情,充分发挥员工的潜能,使得创新不断出现,从而营造一个优良的企业文化环境。创新需依靠大量的人才投入、资金投入来开展研发活动,但是以上这些都不能确保企业创新最终一定是成功的。因此,面临创新能否成功的巨大压力,在企业中创造一个和谐的创新氛围很有必要。借助项目的建设,促进企业的管理创新。如果能够制定全新的管理机制,实现企业内创新人才的培养,将会有利于企业内部的整合。

企业管理创新过程中的要点

管理创新是一个综合性体系,有时要站在全局的角度上来开展,但是有时要站在局部的角度来突破;有时要重新对企业的主导业务进行审视,有时则是要将原来的业务增强,或者要将技术封锁打破。对中国企业而言,更加重视模仿轻视创新,怎样创新性地走出具有自己特色的道路,对企业而言十分重要。

一是走国际化道路。我国自改革开放30多年来,很多中国企业已经具备了优良的自主创新能力,无论是技术或是管理,都获得了自身的国际竞争优势,并且开始走出了国门,如阿里巴巴、华为等企业。每个企业都希望实现管理创新,借助广泛的国际合作,在国际企业管理中挖掘自身优势,结合我国的实际,最终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管理理论。

二是培养企业核心能力。企业核心能力,对市场竞争环境、企业战略和发展定位、企业可持续发展等有着决定性作用。企业在追求利益最大化的过程中,逐渐重视自身的稳定长期发展,认识到了企业核心竞争力培养的重要性。在管理的创新中,企业需要集中优势及人力成本,投入核心的业务及员工培训、系统开发,进一步完善员工的职业生涯规划和发展渠道,不仅能够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提高企业的团队协作能力,还能提升员工的个人专业技能,实现工作效率的提升,增强企业竞争力。

三是构建积极有效的外部联系。管理创新属于内外互动的过程,供应者、合作者都属于企业创新的动力;社会经济及文化变革很大程度上对企业的创新方向产生影响,甚至会推动企业管理模式以及治理结构出现变化。因此,企业需要同外界保持沟通和互动,对企业管理创新的方向及途径,实现正确的把握。

(作者分别为青岛理工大学(临沂)物流教研室主任;青岛理工大学(临沂)房地产经营与检测教研室主任)

【参考文献】

①黎克难、谭建光 :《人本理念在企业管理中的运用》,《人民论坛》,2010年第32期。

②徐小琳:《论企业管理对企业发展前景的重要性》,《全球商业经典》,2015年第8期。

③金晓梅:《企业管理制度对企业发展的重要性分析》,《技术与市场》,2014年第11期。

④乔丽平、潘健、沈学静:《管理创新对企业发展的重要性》,《企业改革与管理》,2016年第9期。

第3篇

摘 要:本文通过分析建筑工程项目施工管理中存在的种种问题,显现出企业施工管理的必然性,提出改革创新的原则和方案。

关键词:建筑工程; 项目管理; 施工管理;

Abstract: In this paper, through the analysis of construction projects construction management problems, showed the enterprise construction management inevitability, put forward the principles and programs of reform and innovation.Key words: construction work; project management; construction management

中图分类号:TU7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引言:建筑工程项目管理与施工是建筑施工企业根据经营发展战略和企业内外条件,按照现代企业运行规律,通过生产诸要素的优化配置和动态管理,以确保安全、优质、按期向顾客提品,同时为了实现效益目标,施工企业一般都会及时组建集团指挥部、子公司项目经理部及其所属施工队的一系列的分级管理机构。实践证明,这样的管理模式在施工管理、质量监控、安全保证及资金管理等方面取得了明显的成果,但随着生产日益复杂化,项目管理也变得更加复杂,鉴于这种情况,对项目管理提出了更加严格的要求,但其最根本的目的是一成不变的。 一关于建筑工程项目推行项目管理责任制的论述 实施工程项目管理有多方面的管理要素,不同的工程项目又有不同的管理重点,但项目管理责任制和项目成本核算制始终是项目管理的核心。它的落实与否,决定着项目管理的效果与成败。项目经理在授权范围内处理和协调甲乙方,总包与分包方、监理方、设计方以及当地政府有关部门等各方面的关系,保证工程项目的协调有序实施。企业内部要用完善的市场机制、用人机制、分配机制、服务机制和监督机制等有效机制来保证项目经理责任制的落实。有效灵活的组织体系是实现工程项目的四控制(进度、质量、安全、成本),四管理(合同管理、现场管理、信息管理、生产要素管理),保证工程项目三大目标实现的必要条件。 要致力于建立和完善一套有效的竞争、激励、约束和监督机制,在建设一流工程的同时,努力造就一支一流的施工队伍。首先要建立竞争机制,广泛实行竞争上岗制度。按照“公平、公开、公正”的原则,在竞争淘汰的同时,不断引进优秀人才,补充新鲜血液、使机构保持旺盛活力。通过竞争机制,可以促进机关作风的转变,提高工作和办事效率,激发职工的学习热情,提高广大职工的劳动生产积极性。 第二要建立约束机制,没有强有力的约束机制,项目管理将会失去控制而难以为续在建设承包公司党政工作、施工生产、经营管理、后勤保障等各个方面,都需要制订各项规章制度,使各项管理工作有章可循、有法可依。为了使各项规章制度切实发生效力,还应该建立各项奖惩制度,严格兑现奖惩,促使人们严格按照技术标准和规范规程施工作业,促进工程质量和文明施工水平的提高。 第三要建立监督机制,围绕提高工程质量和企业经济效益这一中心,切实建立有效的项目管理监督机制。要建立全方位的质量监督与责任追溯系统,实行目标管理,责任到人。加强对劳动和物资材料及机电设备的干预,建立三大市场;同时加强对人工费、材料费、设备费的监督控制,建立切实有效的监督机制。 二加强工程项目的成本和质量管理,控制施工进度 工程建设项目质量、进度和投资是对立和统一的矛盾体。它在工程建设中投资与进度的关系是加快进度往往要增加投资,采取各种赶工措施使工程建设项目及早竣工,尽快发挥工程建设投资的经济效益。而进度与质量的关系是加快进度,因人、机械超强工作造成工人疲劳,机械维修,材料供应紧张,施工条件的改变,可能会影响到工程质量。 适度均衡的加快施工进度,可以在计划工期内得到合理的提前,可以保证施工质量。严格控制质量,可以避免返工,进度则会加快;反之则会因返工,造成工期延后,施工成本增加;投资与质量的关系是质量好要增加施工成本,但严格控制质量,可以避免反工,提高了承包商的施工效益,减少建设项目的经常性维护费用,延长工程使用年限,反而降低了投资成本,提高了建设单位的投资效益。 质量管理控制在工程建设中,勘察、设计、施工和设备安装而言,其控制的要点主要有“人、材、机、方法和环境”等五大方面。因此,事先对这五方面的因素预以控制,加以规划和设计,是保证建设项目施工质量的关键。只要紧紧抓住成本质量管理及进度控制的要点,就可以保证建设工程在施工中不出现大的质量问题,为顺利的保质、保量、保期完成建设施工任务创造出一个好的局面。 进度控制的任务是针对建设项目的进度目标进行工期计算,是施工单位工程师根据工程建设项目的规模、工程量与工程复杂程度,建设单位对工期和项目投产时间的要求,资金到位计划和实现的可能性,主要进场计划,国家颁布的“建筑安装工程工期定额”,工程地质,水文地质、建设地区气候等因素,进行科学分析后,设计出的工程建设项目的最佳工期。合同工期确定后,工程施工进度控制的任务,就是根据进度目标确定实施方案,在施工过程中进行控制和调整,以实现进度控制的目标,具体的讲,进度控制的任务是进行进度规划、进度控制和进度协调。

落实进度控制任务和质量控制任务是保证建设工程质量,满足建设单位对建设工程质量要求的必要条件。进度规划、进度控制、进度协调、事前控制、事中控制、事后控制是落实工程建设施工管理工作任务的具体施实。 合格的建筑产品是在施工组织设计中对成本控制、质量控制和进度控制进行科学合理的计算与规划,才能在工程施工中进行有效的控制和管理。所以,成本控制、进度控制和质量控制的合理规划,对施工工期,对施工质量,对施工经济效益,对建设工程投资都会产生很大的影响。因此进度、质量、成本控制规划设计,在施工中的关系是紧密的,只有认真的完成进度控制和质量控制规划设计的工作任务,才可以保证在合理的时间内完成优良的建筑产品。 三 提高项目管理人员的企业管理水平,强化安全施工的重要性 工程从中标到交工验收,除必须具备较高的施工技术水平外,还应采用先进的现代化施工管理手段来提高企业管理水平,这些管理手段则必须依靠计算机来完成。实践证明,利用计算机辅助管理是提高施工企业管理水平的有效途径。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建筑工业围绕着缩短工期、降低造价、提高工程质量和投资效益引入了许多现代化管理方法,如网络计划技术和计算机辅助管理的普遍推行,在一定程度上使各种现代化管理思想和管理手段逐渐融入施工企业的日常管理活动中,对施工企业管理水平的提高、投资效益的改善、工程质量的保证等都起了积极的作用。 为了加强计算机辅助管理水平,我们通过加强职工培训、普及现代化管理知识等手段,提高计算机应用水平。广大工程技术人员和企业管理人员都应接受现代化管理知识和计算机应用知识的培训,并作为上岗考核的重要内容。企业所有业务人员均应熟练的应用计算机,实现办公自动化、管理现代化、工作规范化。 同时,施工企业应当始终把“安全第一”作为企业基本经营方针,树立“一切事故都是可以预防并避免”的指导思想,全面开展“事故零目标”推进活动。近年来重大恶性事件发生频繁,引起我国政府、社会各界和人民群众的普遍关注。落后的安全技术水平和安全管理水平已成为阻碍国家基本建设和社会快速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建筑行业较差的安全管理状况导致了生产率降低、成本上升、工程质量水平降低、建设周期加长等,我们致力于改善这种局面,就要强化工地安全文明施工。总之,只要与安全、健康、环境有直接关联的,安全部门都管。 为了工程质量,应重视新技术、新工艺的先进性、适用性。在施工的全过程中,要建立符合技术要求的工艺流程质量标准、操作规程,建立严格的考核制度,不断改进和提高施工技术和工艺水平。确保工程质量。建立严密的质量保证体系和质量责任制,各分部、分项工程均要全面实行到位管理,施工队伍要根据自身情况和工程特点及质量通病,确定质量目标和攻关内容。制定具体的质量保证计划和攻关措施.明确实施内容、方法和效果。在实施质量计划和攻关措施中加强质量检查,其结果要定量分析,得出结论、经验,并转化成今后保证质量的“标准”和“制度”,形成新的质保措施;发现的问题则作为以后质量管理的预控目标。

四结束语结语:“百年大计,质量第一”。工程施工项目管理中,我们要站在企业生存与发展的高度来认识工程质量的重大意义,坚持“以质取胜”的经营战略,科学管理,规范施工,以此推动企业拓宽市场,赢得市场,谋求更大发展。

第4篇

关键词:建筑工程 管理与施工 探讨

中图分类号:TU761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推行项目管理责任制,建立和完善竞争、激励、约束和监督四大机制

1.1、要建立竞争机制,广泛实行竞争上岗制度。按照“公平、公开、公正”的原则,在竞争淘汰的同时,不断引进优秀人才,补充新鲜血液、使机构保持旺盛活力。通过竞争机制,可以促进机关作风的转变,提高工作和办事效率,激发职工的学习热情,提高广大职工的劳动生产积极性。

1.2、要建立约束机制,没有强有力的约束机制,项目管理将会失去控制而难以为续。在建设承包公司党政工作、施工生产、经营管理、后勤保障等各个方面,都需要制订各项规章制度,使各项管理工作有章可循、有法可依。为了使各项规章制度切实发生效力,还应该建立各项奖惩制度,严格兑现奖惩,促使人们严格按照技术标准和规范规程施工作业,促进工程质量和文明施工水平的提高。

1.3、要建立监督机制,围绕提高工程质量和企业经济效益这一中心,切实建立有效的项目管理监督机制。要建立全方位的质量监督与责任追溯系统,实行目标管理,责任到人。加强对劳动和物资材料及机电设备的干预,建立三大市场;同时加强对人工费、材料费、设备费的监督控制,建立切实有效的监督机制。

2、加强工程项目的成本和质量管理,控制施工进度

2.1、适度均衡的加快施工进度,可以在计划工期内得到合理的提前,可以保证施工质量。严格控制质量,可以避免返工,进度则会加快;反之则会因返工,造成工期延后,施工成本增加;投资与质量的关系是质量好要增加施工成本,但严格控制质量,可以避免反工,提高了承包商的施工效益,减少建设项目的经常性维护费用,延长工程使用年限,反而降低了投资成本,提高了建设单位的投资效益。

2.2、质量管理控制在工程建设中,勘察、设计、施工和设备安装而言,其控制的要点主要有“人、材、机、方法和环境”等五大方面。因此,事先对这五方面的因素预以控制,加以规划和设计,是保证建设项目施工质量的关键。只要紧紧抓住成本质量管理及进度控制的要点,就可以保证建设工程在施工中不出现大的质量问题,为顺利的保质、保量、保期完成建设施工任务创造出一个好的局面。

2.3、进度控制的任务是针对建设项目的进度目标进行工期计算,是施工单位工程师根据工程建设项目的规模、工程量与工程复杂程度,建设单位对工期和项目投产时间的要求,资金到位计划和实现的可能性,主要进场计划,国家颁布的“建筑安装工程工期定额”,工程地质,水文地质、建设地区气候等因素,进行科学分析后,设计出的工程建设项目的最佳工期。合同工期确定后,工程施工进度控制的任务,就是根据进度目标确定实施方案,在施工过程中进行控制和调整,以实现进度控制的目标,具体的讲,进度控制的任务是进行进度规划、进度控制和进度协调。

2.4、落实进度控制任务和质量控制任务是保证建设工程质量,满足建设单位对建设工程质量要求的必要条件。进度规划、进度控制、进度协调、事前控制、事中控制、事后控制是落实工程建设施工管理工作任务的具体施实。

2.5、合格的建筑产品是在施工组织设计中对成本控制、质量控制和进度控制进行科学合理的计算与规划,才能在工程施工中进行有效的控制和管理。所以,成本控制、进度控制和质量控制的合理规划,对施工工期,对施工质量,对施工经济效益,对建设工程投资都会产生很大的影响。因此进度、质量、成本控制规划设计,在施工中的关系是紧密的,只有认真的完成进度控制和质量控制规划设计的工作任务,才可以保证在合理的时间内完成优良的建筑产品。

3、 要提高项目管理人员的计算机应用水平,强化安全文明施工

3.1、为了加强计算机辅助管理水平,我们通过加强职工培训、普及现代化管理知识等手段,提高计算机应用水平。广大工程技术人员和企业管理人员都应接受现代化管理知识和计算机应用知识的培训,并作为上岗考核的重要内容。企业所有业务人员均应熟练的应用计算机,实现办公自动化、管理现代化、工作规范化。同时,施工企业应当始终把“安全第一”作为企业基本经营方针,树立“一切事故都是可以预防并避免”的指导思想,全面开展“事故零目标”推进活动。近年来重大恶性事件发生频繁,引起我国政府、社会各界和人民群众的普遍关注。落后的安全技术水平和安全管理水平已成为阻碍国家基本建设和社会快速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建筑行业较差的安全管理状况导致了生产率降低、成本上升、工程质量水平降低、建设周期加长等,我们致力于改善这种局面,就要强化工地安全文明施工。总之,只要与安全、健康、环境有直接关联的,安全部门都管。

3.2、为了工程质量,应重视新技术、新工艺的先进性、适用性。在施工的全过程中,要建立符合技术要求的工艺流程质量标准、操作规程,建立严格的考核制度,不断改进和提高施工技术和工艺水平。确保工程质量。建立严密的质量保证体系和质量责任制,各分部、分项工程均要全面实行到位管理,施工队伍要根据自身情况和工程特点及质量通病,确定质量目标和攻关内容。制定具体的质量保证计划和攻关措施.明确实施内容、方法和效果。在实施质量计划和攻关措施中加强质量检查,其结果要定量分析,得出结论、经验,并转化成今后保证质量的“标准”和“制度”,形成新的质保措施;发现的问题则作为以后质量管理的预控目标。

参考文献:

1、张春洪,建筑施工管理创新研究[J],中国城市经济,2011.24

第5篇

深入学习科学发展观,可以帮助企业决策者对企业的未来发展作出正确的决策,但是任何正确的决策都必须通过有效的执行力来体现。

我们邮政企业主要是通过管理层、职能部室、生产单位、经办人员来完成战略决策的实施。笔者认为,在这一过程中,应当注意以下几方面问题。

首先,领导干部是执行力贯彻落实的主要责任人。当生产运行或者某个环节发生问题时,企业中经常会出现这样的情况:管理者责怪员工没有执行好,员工却感到委屈,责怪管理层没有设置好制度,没有改革创新的魄力。于是一个怪一个、一圈怪一圈,最后是一群人在一起热热闹闹地讨论如何加大执行力。这种现象普遍存在的根本原因在于,企业的管理层没有明确自身应负的责任。我们不禁要问:凭什么你是管理者,你的执行力就大了;凭什么你是领导,你的执行力就大了?管理者不应过度地强调员工的素质问题,而忽视自身的责任。管理者负起管理责任才是企业加大执行力的重要方面。

其次,领导干部是加大执行力的助推者。再说一种常见的现象:集团公司、省级公司每一次重要的会议结束后,都要求与会代表回到单位后迅速传达。可往往我们看到的是:传达是传达了,但只是简单的文件诵读,甚至是原文转发,根本没有结合实际提出贯彻实施的意见;更有甚者,在集体学习上级重要会议文件时,有些人只谈自己的想法,“你上级有你的思路,我下级有我的想法”。试问,作为领导干部,自己都还没有完全理解上级的文件精神,怎么可能把会议精神贯彻下去呢?所以,企业管理者自身一定要加强学习,站在更高的角度考虑问题和布置工作。

再次,执行力要有渗透性,要落到实处。虽然这一点理解起来比较容易,但是真正做起来很难。领导干部没有三头六臂,不可能24小时跟进每一件事,更不可能时时刻刻盯住每一位管理人员、每一位员工。点多面广、场地分散、外勤作业人员多、管理不确定或不可控因素时刻存在,这是中心局管理的难度所在。中心局的管理在这些方面随时都存在着真空地带。这首先需要建立一套有效的考核监督制度,其次是领导干部要加大跟班上线检查的力度。只有这样才能保障政令畅通、执行到底。

强大的执行力并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需要企业长期保持公平、公正、公开的管理氛围,在管理者与被管理者相互理解的基础上逐步形成。同时,企业还应建立科学合理的保障评价体系。因为所有的企业行为实际成效如何,企业自身必须有一个及时、充分的认识,也就是需要一个正确的评价,不能等出了问题,再“头痛医头,脚痛医脚”。

企业应建立完善的评价体系,进行轻重权衡,对错误行为及时改正,对运行误差进行修正。笔者认为,科学合理的保障评价体系应该包括以下三方面内容:

一是全员绩效考核体系。无论是衡量一位管理人员的能力高低,还是评估一线员工生产质量的好坏,都不应仅凭领导个人的喜好来“品头论足”。要针对企业中每个员工所承担的工作,应用科学的定性和定量方法,进行考核和评价。

二是正向激励体系。科学合理的激励机制是建设和谐企业的前提,对企业的改革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只有以帮助、纠正、提高为目的,改变传统的以罚代管的方式,才能使管理真正体现以人为本,营造和谐的生产环境。

第6篇

关键词:内控;企业;基业稳固

一、内控的定义

我国早在西周时期,官厅组织结构就已经比较完备。据《周礼》记载,当时的西周王朝,周王为最高统治者,在周王之下设有天官冢宰、地官司徒、春官宗伯、夏官司马、秋官司寇和冬官考工等六大官职协助周王管理国家。所以,从官厅内部控制的角度上讲,西周时期就已经具备了产生内部控制皱形。国外,1949年,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AICPA)的前身——美国会计师协会(AIA)在《内部控制:一种协调制度要素及其对管理当局和独立审计人员的重要性》的报告中,首次对内部控制给出了明确定义:内部控制包括组织机构的设计和企业内部采取的所有相互协调的方法和措施。本文讨论的内控是相对简单广泛概念,即一般性的中小企业内控控制结构。

二、中小企业内控的常见性问题

目前中国大多中小企业的内部控制制度存在很大的漏洞,他不仅制约中小企业的发展,而且也对中国社会发展起到负面作用,本文基于一些中小企业内控常见性问题提出自己的看法。

(一)企业内部环境问题

1.零内部控制制度。中国大多数中小型企业都存在这样问题,从改革开放至今经济高速发展,多数中小企业成立与发展都是依靠企业创始人自己的努力完成原始资本的积累,而这些企业家大多数对企业管理都是摸着石头过河,对现代企业管理制度模式与科学性很不熟悉,普遍认为企业只要有有收益就能经营发展,企业内控制度对他们来说可有可无,即使有内控制度,也只是形式上的,大多数时间都是创始人一个人即做董事长又做总经理,自己说了算,甚至认为内部控制会束缚他们的手脚。所以,这些企业往往不制定内部控制制度,这样使得这些企业长期面临管理风险敞口,很容易因为一两个非理性的决定而倒闭。

2.不完善的内控制度。一些企业创始人在经历个人奋斗把公司做大做稳后,认识到自己缺少现代化的公司管理知识后开始学习,发现公司缺少内控制度,于是企业的内部控制制度就出现了,但由于内控知识不完善,内部控制制度的设计就不够科学完善,管理制度的内控只是规定大的流程,具体的细节没有完善,同时没有渗透到企业各个业务领域和各个操作环节,这样使的内控制度的另一个重要领域,会计工作控制制度出现了漏洞、使得会计工作的风险敞口明显暴露出来,可能会出现核算不实而造成会计信息失真现象。如:不少中小企业为了节约管理成本,没有设立单独的财会部门,会计、出纳、审核等事项由一个人包办,这样使得企业存在资金被转移或假帐风险加大,同时由于没有会计部门,一些常规票据分管制度、重要空白凭证保管使用制度、会计人员分工中的“内部牵制”原则均没有建立,这样使得企业很难查账与核对账目,从而使得企业不能清楚了解各项成本费用而不便于企业未来对各项成本的调整与控制。

3.能力不足的内控人员。企业在建立内控制度后,执行与监督内控制度的人员由于自身对企业内控制度的不了解,加上中小企业没有对他们进行过系统的培训与教育,使得这样人员在思想上、业务上都不具有相应的监控能力,甚至有些会计控制人员,连正常的会计业务都处理不好,更谈不上内部控制制度的运用。一些企业领导对会计制度、会计准则一窍不通,却目无法规,根据个人想像做企业的财务,这样给企业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失,使企业面临很大会计风险。

4.内控监督力度不够。企业建立了完善的内控制度,有了独立内控部门,但是内控制度执行力度却很弱,很多内控制度的实施还是表面流程,或者即使实施了但是具体的结果却没有相应的监督部门监督,这样企业的内控制度不仅没有起到相应的作用,反而成为企业的包袱,消耗企业的资源,所以企业在建立完善的内控制度同时也要建立相应的内控制度监督部门,加强对内控实施结果的审核,从而保证内控制度真正地能成为企业发展的基石。

(二)企业外部环境问题:

1.企业内控市场机制不完善。由于中国经济改革时间不长,中小企业诞生的时间不长,针对中小企业管理机制不完善的内控制度提倡也是最近几年兴起的,所以整体上企业内控制度的市场机制还不是很完善。

2.缺乏有效的监督机制。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与之相应的市场监督管理机制也慢慢建立与完善了,我国已形成了包括政府监督和社会监督在内的企业外部监督体系。但是监督体系对中小企业的监督效果却不尽人意。如一些企业虽然有内部审计,却不能充分发挥其职能,只是一个形式部门;一些企业人员利用监督不力的漏洞,利用虚假发票非法占有企业资金等。

三、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控制要点及设计原则

(一)控制要点

企业的内控制度整体要求:服务于企业经营目标,对经营活动的控制。实行企业内部控制要注意以下要点:明确管理职责、纵向与横向的监督关系;职责分工,权利分割,相互制约;交易授权,建立恰当的审批手续;设计并使用适当的凭证和记录;资产接触与记录使用授权;资产和记录的保管制度;独立稽核,例行的复核与自动的查对;制订和执行恰当的会计方法和程序;工作轮换;独立检查,包括外部和内部审计等。

(二)内控制度的设计原则

整体有五大原则分别如下:1.政策性原则:要求企业内控制度要符合中国政策法规要求。2.适应性原则:要求内控制度要与企业自身相适应,同时要与时展相适应。3.有效性原则:要求内控制度具体可行并且有效。4.全面性原则:要求内部控制要包涵企业所有部门。5.成本效益原则:要求企业内部控制建设必须统筹考虑投入成本和产出效益之比。

四、中小企业内控的建议

(一)提高管理者自身素质,加强内控意识

作为企业的管理与经营者首先要提高自身的素质,通过不断努力学习提高自我的价值,这样才能与时俱进,知道并懂得现代企业管理的艺术所在,通过对百年老企业经营管理模式的学习,知道这些百年老字号不倒原因,就是企业内控,从而更深刻地体会到企业内控的重要性,这样从自己的意识改变,进而对整个企业的管理模式发生变化,加大企业在内部控制的投入成本,完善企业的内部控制制度,同时通过教育与培训等一些方式让员工了解并知道企业内控的意义,让员工知道企业的内部控制制度对企业经营的影响。

(二)建立经济型科学内控制度

企业的创业者通过努力自身的综合素质提高后,就可以着手建立内控制度,有企业管理者的支持,企业内控制度建立的企业内部环境条件就形成,同时运用多种激励手段鼓励员工参与内控制度的建设,这样就有了企业内部制度建立的良好环境。内部控制必须有完善独立的组织机构,完整的控制制度,内控流程要求企业经营活动必须有从计划、执行到控制、监督的整体框架。内控制度首先要保证组织机构的适当性,各项内控制度要参照会计法规制定准确到位、切实可行的内控制度,中小企业尤其要重视采购与付款、货币资金、销售与收款、成本与费用的控制制度。

(三)强化内控监督的力度

企业管理者可赋予内控部门对重大不符合内控制度要求的事情具有直接否定权,要求保持相对独立性,同时可以采用不定期考察内控部门的方式加强内控部门的压力。内控部门也要自身不定期对内控的流程与实施情况进行检查,防止内控型错误的出现。

第7篇

针对《供应链管理》课程的特点、教学现状及其存在的问题,首要教学原理可以突破该课程教学模式重构的关键点。基于首要教学原理,在《供应链管理》课程中以“聚焦完整任务”为宗旨,围绕着“激活原有知识”、“展示论证新知”、“尝试应用练习”和“融会贯通掌握”四个阶段进行教学活动,构建该课程的五星教学模式,可以提升教学效果,促进学习效能,有利于培养具有完整知识结构、较强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能解决实际供应链管理复杂任务的供应链管理人才。

关键词:

供应链管理;教学模式重构;首要教学原理;五星教学模式

1引言

目前,供应链管理已经成为企业管理实践的前沿和趋势,也是管理科学研究的热点,代表了未来管理的发展方向,融合了采购管理、生产管理、财务管理、物流管理、市场营销等众多领域的内容,是经济管理类学生和管理从业者应该学习和掌握的内容。《供应链管理》已成为国内外各类商学院的热门课程。尽管《供应链管理》课程非常重要,但是该课程在教学中普遍存在着教学内容过于理论化、脱离实际,教学手段方法过于单一,考核方法单一,教学理念落后(唐中君和丁媛,2011),以传递信息代替教学,过于依赖媒体等问题,教学效能和教学魅力差强人意,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不高。这就导致高校培养出来的供应链管理人才所具备的知识技能与企业实际需求相脱节。近年来一些高校教师在教学实践的基础上,提出了《供应链管理》教学改革的方向,如基于工作过程的教学(侯心媛,2011)、基于建构主义的教学(李巍巍和唐凯,2009)、基于师生协同的教学(李静宜,2011)、基于体验式的教学(陈玲玲,2012)等教学理念。但是,这些研究往往只是一种教学理念在《供应链管理》教学中的浅层构思,没有形成系统的教学设计和教学模式。

2《供应链管理》课程的特点

《供应链管理》课程有以下几个特点:(1)内容多、涉及面广,对学生的知识面要求高(杜志平等,2010)。《供应链管理》所涉及的内容非常多,涵盖财务管理、市场营销、信息管理、采购管理、生产运作管理、物流管理等内容。以上每一个部分都是一个独立的应用领域,各自所要求的基础知识和教学方法都有差异。(2)应用性强、实践难度较大。供应链管理注重各类管理原理和方法在实际问题中的实际应用,但是学生却不可能为这一门课程的学习而长时间在企业进行实践和实习,增加了学生理解、掌握和应用知识技能的难度。(3)面向任务。《供应链管理》的课程内容与一定的供应链管理任务相关,如供应链战略决策、供应链策略选择、物流系统、信息流系统、商流系统、资金流系统等课程内容都可以归纳成相对独立完整的任务,让学生去完成。(4)知识来源广泛。随着企业和社会对供应链管理关注度的提高,关于跨国公司和国内企业供应链管理最佳实践的新闻报道不断出现在互联网、报纸、电视等各类媒体中,为学生获得供应链管理知识提供了广泛的渠道。(5)知识更新快。从20世纪90年代到现在,国内外对供应链管理的研究逐步升温,研究成果逐年增加,在中国知网数据库中,从1996年到2009年,该领域研究文献的数量从7篇增加到5362篇,增长了765倍(邓明荣和葛洪磊,2012)。

3基于首要教学原理的《供应链管理》教学模式重构

3.1首要教学原理简介当代著名教学技术与设计理论家、教育心理学家Merrill(戴维•梅里尔)博士提出的“首要教学原理”(又称为“五星教学模式”)试图确定能够最大程度地有利于学习的任何教学产品的若干基本特征;是有效教学的各种处方(Merrill,2001,2002)。首要教学原理以“聚焦完整任务”为教学宗旨,认为教学应该由不断重复的四阶段循环圈—“激活旧知”、“示证新知”、“尝试应用”和“融会贯通”等构成,共有五个原理(阶段)和15个操作要点,形成“结构—指导—辅导—反思”的教学循环圈(盛群力和宋洵,2008)。首要教学原理对认知主义和建构主义理论兼收并蓄,博采众长;不仅关注教学过程,更关注学习过程;将教学原理同教学设计模式结合起来;致力于提升学生的学习效果、效率和主动性;实施起来有很大的灵活性;是研究教学过程的新制高点(盛群力和马兰,2006;戴维•梅里尔,2007),是课程教学模式改革理想的理论基础和开发工具。目前已有相关教师将首要教学原理用于建筑类课程(蒋友宝等,2008)、汽轮机原理(李树春,2011)、战略管理(宋阳等,2012)等课程的教学设计中。

3.2基于首要教学原理的《供应链管理》教学模式重构基于《供应链管理》课程的特点、教学现状及其存在的问题,可以得到该课程教学模式改革的关键点与首要教学原理的五项首要原理是相互对应的,如图1所示。可见,首要教学原理可以为《供应链管理》教学模式重构提供系统的理论支持和开发工具,形成五星级的教学模式。(1)聚焦完整任务。根据现实企业需求重构《供应链管理》课程的完整教学任务,并形成针对每堂课的子任务序列。首要教学原理以“聚焦完整任务”为宗旨,认为当教学内容在联系现实世界问题的情境中加以呈现,学习者介入到解决生活实际问题时,才能够促进学习。因此,基于现实企业供应管理的实际决策过程,可以以某一产品或某一企业的实际供应链为具体案例,提炼出《供应链管理》课程中学生需要完成的完整的、复杂的供应链管理任务,包括供应链战略决策、供应链策略选择、供应链流程运作、供应链集成管理、供应链绩效评估、供应链改进与提升等。将供应链管理任务进一步细分成不同的单元子任务,如将供应链的流程运作细分为供应链物流运作、信息流运作、资金流运作和商流运作等,并根据子任务之间的逻辑关系将其从易到难,从简单到复杂,从单一到多样等顺序加以编排,形成针对每堂课的单元子任务序列,为学生提供完整的知识结构体系,让学生一开始就知道学习结束之后他们能够完成的供应链管理任务。(2)激活原有知识。根据认知特点,对完成单元子任务所需知识技能进行分类,并设计其内容结构和呈现方式,同时针对这些知识技能来激发学生原有的理论知识、实践经验、已知信息和操作技能等。首要教学原理认为当相关的旧经验被激活时,学习才能够得到促进。因此,根据认知特点,将《供应链管理》课程中的知识技能分为信息、成分、概念、程序、过程等五类。对每一类知识技能分别设定适合其特征的内容结构,如说明主体功能、标明事物结构、区分类型特征、设计程序步骤、给出过程规则等。同时,对每一类知识技能分别设定适合其特征的呈现方式,如文字、图像、公式、多媒体、案例、动画、模拟等。由于供应链管理的知识技能大多以企业管理的知识技能为基础,因此可以让学生回忆其在前导课程、实习实训、新闻事件、操作实践中已掌握的企业管理知识技能,并以合理的内容结构和方式呈现出来。(3)展示论证新知。针对知识技能的类型,设计多维的《供应链管理》教学方法。首要教学原理认为每一种知识技能类型都有相匹配的教学策略和教学方法。因此,针对信息、成分、概念、程序、过程等五类知识技能,借鉴现有的《供应链管理》多维教学方法(葛洪磊和郑映群,2014),设计讲解示范、游戏实验、软件操作、模拟仿真、案例分析、视频赏析、实地考察、调查分析等多维教学方法,以充分地展示论证这些知识技能,提升教学效果和学习效果。(4)尝试应用练习。针对完整任务和子任务序列,设计多样化的应用情境,激发学生运用新知识。首要教学原理认为当要求学习者运用知识或技能解决问题时,才能够促进学习。因此,设计新的案例分析、模拟仿真、软件操作、调查分析、企业实践、参加竞赛等任务或任务序列,形成多样化的应用情境,指导学生综合应用学到的供应链管理知识技能,及时检查错误并给予纠正,同时逐渐减少指导以提升学生自主解决问题和完成任务的能力。这既是应用知识技能的过程,也是考核反馈的过程。(5)融会贯通掌握。根据学生特点,设计灵活的方式激发学生运用新知识。首要教学原理认为当学习者受到鼓励将新知识技能融会贯通或迁移到日常生活中去时,才能够促进学习。因此,根据学生在知识技能应用中的表现进行分组,通过个人反思、小组讨论、小组展示、小组辩论、企业实践、参加竞赛等各种方式激发学生创造、发明或探索供应链管理的新知识及其应用途径。

4《供应链管理》五星教学模式的持续改善

基于首要教学原理重构《供应链管理》教学模式,是一个动态的、不断完善和优化的过程。在教学模式的重构和教学实施过程中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1)动态进行供应链管理实践要求与学生已有知识技能的差异分析。企业进行供应链管理的实践要求是形成《供应链管理》课程完整任务和任务序列的关键,而完成完整任务所需的知识技能与学生已有知识技能之间的差异是确定教学内容的关键。因此,一方面需要通过调研动态地了解企业供应链管理的实践要求,另一方面要对学生已有的知识技能体系进行摸底,然后对两者进行比较分析,确定完整的任务和任务序列以及重点的教学内容。随着实践与教学活动的动态演化,企业供应链管理实践要求与学生已有知识的差异也会动态变化,需要进行动态的调研和差异分析。(2)持续贯彻知识技能类型与教学策略的匹配关系。知识技能类型与教学策略的匹配涉及信息、成分、概念、程序、过程等五类知识技能与其内容结构、呈现方式、讲解说明、尝试练习和学习指导等五个方面的匹配。知识技能类型与教学策略的匹配贯穿整个教学过程,是整个教学设计的关键。因此,要合理划分五类知识技能,并在理论分析和教学实践中检验知识技能类型与教学策略的匹配关系。(3)合理权衡教学方法多样性与可行性的悖反关系。同一课程内容和任务序列可以采用多种教学方法来进行教学,以提高教学效果,但是设计和实施多种教学方法却会面临实施成本和时间的限制。因此,如何为不同的课程内容和任务序列选择最合适的教学方法,需要权衡教学效果与实施难度之间的关系,做出合理的取舍。

参考文献

[1]Merrill,ponentsofinstructiontowardatheoreticaltoolforinstructionaldesign[J].InstructionalScience,2001,29(1):291310.

[2]Merrill,M.D.Firstprinciplesofinstruction[J].EducationalTechnologyResearchandDevelopment,2002,50(3):4359.

[3]陈玲玲.供应链管理体验式教学探析——浅谈ERP沙盘模拟在供应链管理教学中的运[J].科教文汇,2012,(5):7273.

[4]戴维•梅里尔.教学策略效能的不同水平[J].远程教育杂志,2007,(4):1822.

[5]邓明荣,葛洪磊.供应链管理:战略与实务[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2.

[6]杜志平,刘永胜,刘俐.供应链管理课程特点与教学方式探讨[J].中国物流与采购,2010,(9):7475.

[7]葛洪磊,郑映群.供应链管理课程多维贯穿式实践教学体系[J].现代商贸工业,2014,(8):126127.

[8]侯心媛.基于工作过程的供应链管理课程教学改革[J].中国物流与采购,2011,(20):6263.

[9]蒋友宝,贺艺华,杨春侠.结构稳定性课程采用五星教学模式的探索[J].高等建筑教育,2008,17(1):5154.

[10]李静宜.基于师生协同的“供应链管理”课程教学创新模式的实践分析[J].当代教育论坛,2011,(10):5657.

[11]李树春.首要教学原理在“汽轮机原理”精品课程教学中的应用[J].中国电力教育,2011,(4):8385.

[12]李巍巍,唐凯.基于建构主义教学观的《供应链管理》教学改革[J].物流科技,2009(,8):116117.

[13]盛群力,马兰.走向3E教学——三述首要教学原理[J].远程教育杂志,2006,(4):1724.

[14]盛群力,宋洵.五星教学模式的应用探讨——兼及一堂课的分析[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08,7(1):6972.

[15]宋阳,毛帅,杨雷.论《战略管理》课程的波纹环状教学模型设计[J].宿州教育学院学报,2012,15(5):111113.

第8篇

高职院校的成本会计课程主要以成本核算为主,主要介绍成本核算的基本方法,如品种法、分批法和分步法等,这几个方法区别主要在于成本核算对象不同,具体的成本费用构成和成本费用归集和分配上却基本类似,比如三个方法都有材料、人工、制造费用、辅助生产费用、月末在产品分配的核算,核算程序也基本一致,完全可以设计成本三个既相互独立又层层递进,项目难度由易到难的项目。

二、成本会计项目化教学设计

在我院根据高职高专应用型、操作型人才培养目标,进行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财会岗位课程体系设计与岗位课程开发建设体系建设过程中,对成本会计课程本着以职业能力为主线、以岗位需求为依据、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设计理念重新对该课程进行了教学设计。

(一)深入企业调研,明确岗位责任,梳理职业能力,制定课程培养目标

经过我院连续多年针对毕业生的就业岗位调研,我院对成本会计课程岗位的定位主要是中小型加工企业的的成本核算岗位,具体到企业的工作岗位可以包括材料物资部门管理岗位,生产部门的成本管理岗位,财务部门的成本核算岗位和人工费用核算岗位。经过企业走访和企业专家调研,归纳整理成本核算岗位的工作流程,明确了生产型企业成本核算岗位的主要相关职责,确定了成本会计课程的教学目标就是: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能够掌握运用品种法、分批法、分步法等成本核算方法对企业的各项开支与耗费进行成本核算,相对准确地计算出各种产品成本,为企业管理者提供高效的成本信息。

(二)设计典型项目,优化项目课程,重构课程内容

依据上面的课程教学目标,将整成本核算课程进行了整合优化,重新整合优化后的课程内容按照成本核算的基本方法相应的设置成品种法成本核算、分批法成本核算和分步法成本核算的三个教学项目,形成了“1导向,2融入,3层次”的特色教学项目。“1导向”,以工作过程为导向,每个教学项目都是完整教学过程,项目下按照成本核算流程设置任务,这样每个教学项目都是按照完整的工作流程设置:它包括原始凭证、资料取得与分类汇总、编制各种费用分配表来分配各要素费用,登记成本类账簿,计算完工产品成本,编制成本报表并进行成本分析,基本涵盖成本会计岗位各个工作任务,以工作过程为导向设计每个项目使学生真正了解并熟悉成本核算与管理工作的全过程。在本课程项目案例设计过程中,知识点情境化、任务化,设计课程项目难度层层递进。课程设计了三个主要教学项目,每一个教学项目都是一个完整的工作过程,各项目之间既有横向的设计上的联系,又有纵向难度上的提升,后面的情境项目是在前一情境项目基础上,对知识技能层层深化、巩固和加强。三个教学情境相互独立且层层递进,情境项目由简单到复杂。另外项目内容设计贴合企业工作岗位实务,三个项目提供的都是原始的未经过处理的企业原始单据,让学生在对各项耗费进行分类汇总的过程中,既能直观感受产品的生产耗费情况和费用管理要点,也能培养学生对数据的整理能力和耐心、细心的会计职业素养。“2融入”,教学项目核算过程融入成本管理理念,课程内容融入成本管理知识;优化后的情境设计在整个核算过程中处处体现成本管理,并根据行业分析有针对性插入相关的外贸知识,有机的整合了成本核算岗位的两个职业能力要求:成本核算能力和成本管理能力。“3层次”,三层递进的教学项目,整个课程整合优化成只有三个情境项目,三个项目层层递进。

(三)重视过程评价的考核设计

采用过程性考核模式与多元课程评价,在考核方式上,采用过程性考核与终结性考核相结合;技能考核与技能赛结合;课程合格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证书的获取相结合;对学生的考核评价,既包括专业能力的评价,也包括方法能力与社会能力的评价;对本课程的评价,则包括教师评价、学生评价与社会认可等各方面的评价。对学生课程学习成果的考核评价设计,在考核评价方法上,采用的是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其中过程性评价占总成绩的60%;终结性评价占总成绩的40%。终结性评价通过传统的期末考试进行,考核学生对本课程基础理论的把握。

三、项目化教学效果

第9篇

科学、合理的薪酬体系的构建对企业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可有效激励员工,促进企业发展。在薪酬体系的设计中,岗位评估技术是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的一项关键技术,在岗位分析的基础上,合理的岗位价值评估体系可提高员工的积极性和工作满意度。点因素岗位评估法的应用可以很好的解决这一难题,它具有量化程度高、符合企业岗位自身特色、操作过程通俗易懂等方面的优点。本文以企业为例,介绍了因素评分法的特点与优势,详细地阐述了点因素岗位价值评估的实施流程,并指出了实施过程中的关键要点。

二、岗位价值评估的意义

一是有利于夯实人力资源管理基础。岗位是指企业中承担一系列工作职责的任职者对应的组织位置。有利于岗位管控,提高劳动效率。二是有利于规范企业薪酬管理结构。开展岗位价值评估,落实薪酬分配内部与外部公平原则,确保企业劳动关系和谐,提供强有力的制度保障。三是有利于薪酬一体化体系完善提升。岗位价值评估是完善与实现薪酬一体化的重要举措,薪酬一体化体系构建是很多集团企业困惑的问题之一,岗位价值是岗位归级的重要依据,而岗位价值评估极具复杂性,操作难度大,但对薪酬一体化体系深化并落地意义重大。

三、基于因素计点法的企业岗位价值评估实施

岗位评价是建立新的工资制度的基础工作,评价分值的高低代表了岗位在公司内相对价值的高低,将直接影响该岗位的岗位工资高低。要切实做好企业岗位评价工作,体现“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要制订切实可行的企业岗位价值评估方案。

1.确定岗位评价范围。通常岗位评价的范围为企业的总经理、中层管理及基层员工岗位。在实践操作中,一些企业对中层副职进行岗位评价时,由于操作实施层面的原因,可能会出现副职岗位明显高于正职岗位的现象,同时可能造成正副职之间的差异失衡。一些企业在操作实施过程中,不再对副?岗位进行评价,在确定岗位薪酬时,直接按照正职的0.66-0.85进行确定。

2.成立岗位评价小组。成立岗位评价小组,为了体现“公正公平”的原则,在进行岗位评价时,通常本次岗位评价小组成员由企业领导班子成员、人力资源部负责人、被评价单位中层正职人员共同组成。同时请有项目经验的咨询人员做好项目实施的技术辅导支持工作。一是负责对岗位评价工作进行技术支持和工作指导。二是负责对岗位评价工作进行培训。三是负责监控评价中存在的偏差,必要时组织部分岗位或部分要素的重新打分。

3.做好岗位评价的材料准备工作。主要包括《企业岗位评价因素定义及分级表》、《企业岗位评价打分表》及《企业岗位说明书汇编》等相关资料。在做好《企业岗位评价打分表》的打分工作,并进行数据录入,完成《企业岗位评价数据录入表》;形成有效的信息资料。

4.岗位评价小组评价打分原则。一是对岗不对人原则。二是客观公正原则。评委应本着对企业、同事和个人负责的态度客观公正的进行评价打分,避免打“情绪分”、“感情分”等。三是实名制原则:岗位评价打分实行实名制方式进行,即评价人在评价后签名。原则上,不允许随意涂改,打分人员需要涂改时,应在涂改处签字。四是回避原则:所有评委在评价时不评价本岗位。

5.岗位评价工作流程。岗位评价工作流程如下图:

6.企业岗位价值评估岗位评价因素分级。因素评价法的评价要素一般在20~30项之间,其优点在于因素设置全面、数据整体系统、评价结果较为准确与合理、企业及岗位的适用性强。以A企业为例,A企业在因素计点法中,对岗位评价因素考虑了4个因素,评价涉及责任因素(390分)、任职资格因素(380分)、岗位性质因素(150分)、人才供给因素(80分),设置了24项子因素,总分1000分。结合企业实际,对24项子因素的责任因素赋分标准加以分析界定。对各个因素加以分析,确定各岗位为顺利履行职责、完成工作目标,应具备的管理知识和能力要求。判断的基准在于管理知识技能的深度。对各岗位从4个因素、24个子因素进行综合评价,得出企业各个岗位的评价分析,并以此为依据确定岗位薪级划分。

四、企业岗位价值评估分析应用分析

为落实企业管理要求,要建立适应科学合理的薪酬分配体系,充分发挥薪酬的激励作用,推进企业经营目标的实现。岗位价值评估法要从组织的实际出发,选择适合的因素作为评价的标准,特别应选择在目前的管理中可直接应用到组织管理中的因素作为评价标准,以促进组织的发展,确保实际的应用价值。以岗位的评价分析的结果为重要依据,拟定岗位月度岗位工资标准表,确定岗位等级、岗位系数,确定薪酬与考核方案,实施系统考核,实现企业的薪酬一体化。

第10篇

关键词:房地产 财务预算 管理

所谓预算,就是在企业依据财务状况编制合理的、符合企业发展前景的财务企划书。财务预算管理的成败直接决定企业是否能够持续发展以及财务状况的正常运行。因此,基于财务预算管理的核心地位,企业应在其引领下,遵循合理规划、统一部署、大胆设想、保守实践等原则,规划出一条实效性强的企业发展之路[1]。

一、预算管理在房地产企业的重要性

(一)有利于企业建立完整的管理模式

在当今经济快速发展时期,企业的最终目的就是发展、增加利润收入,而财务预算管理的主要任务则是帮助企业和管理者取得经济变动的第一手信息,使其获得最大程度上的财富,用以满足利润最大化的最终目标。要想使房地产企业的利润最大化,就要建立一套完整的财务预算管理模式、恰当对经营机制体系进行调整,整理规划出一条以提高财务预算管理水平为主的企业管理之路。

(二)有利于企业降低经营风险

房地产企业的基本特征主要是:运转资金强大、消耗时限冗长、风险性能高涨等。这就需要一套全方位的规划设计理念,在资金投资阶段准确估量、计算投资成本与费用,做出一份合理的经济效益报告和投资企划书,将房地产投资的风险降到最低。比如,现金是经济学里流动性最强的一项科目,已成为了财务预算的核心依据,精确的现金预算能够为房地产企业亮起红色信号灯,为管理者提供充足时间进行整改,免受经济风暴的侵袭[2]。

(三)有利于完善企业资金管理

合理科学的财务管理预算在房地产企业资金管理中处于不可小觑的重要位置:①是筹措工程资金以及政府部门和金融机构批准贷款的主要依据;②是进行可行性探究和进行建设项目技术要点剖析的理论证据;③为任务企划书中投资额的计算以及初步构想提供了核心依据。换言之,房地产企业的开发与工程的顺利运行离不开财务预算管理的准确估量,企业管理者理财目的的实现更加离不开预算管理的指引。

二、目前财务预算管理在房地产企业中的缺陷与不足

(一)认识不透彻

房地产开发商对于全面实行财务预算管理工作的认知还不强烈,多数企业家仍然停留在经济表层现象上,只在乎成本、费用的低消费,进而忽略了财务预算管理的重要性,究其原因在于缺乏对价值管理观念以及系统管理观念的理解和重视。同时,部分财务预算管理人员失衡地将重点放到了财务管理上面而看轻了其他部门的管理作用,把资金预算和项目企划混为一谈,单纯地看作财务报表,所以就导致了其它管理部门对财务预算的模糊与陌生。

(二)管理体系不完善

房地产开发企业光是进行财务预算是不够的,还要组建机制体系对其加以管理,没有权威的机制体系对预算管理内容加以管制、协调和监督,就失去了财务预算管理的意义和价值[3]。比如,法人机构体系的不完善和对财务预算管理知识体系的欠缺等都会致使房地产企业开发的落后和停滞不前。因此,直面财务预算管理体系的漏洞才能更好的进行有针对性的完善,为房产企业的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三、加强房地产企业财务预算管理的措施

(一)建立完整的预算管理体系

完整预算体系的存在能够保守性的将投资风险降到最低,使房地产这样一个庞大企业免受经济风暴的侵袭。一套完整的预算体系应该包含四大程序:1、积极探索市场需求,了解房地产市场的经济走向,迎合消费者的需求,探寻投资机会、开拓投资市场、降低投资风险,为财务预算提供真实市场数据,为准确捕捉动态经济发展数据打下坚实基础[4]。2、归纳整理采集的市场数据,对资金需求量进行准确估量。3、依据估量结果作出详细计划数和评估报告,便于对建设过程中投资额的掌控。4、在建设房产时,将实际金额耗用与评估报告相比较,灵活处理数据变动,将投资损失降到最低值。

(二)保证资金链的顺利衔接

1、对于固定资产应该各司其职,涉及相关部门申请领取必要财务支出,费用申请部门也要与房产施工人员相分离。2、每笔资金的取得都要根据购货合同等相关文件证据证明实际资金的需求量,经不同部门的负责人员审查、监督,有效地进行财务预算管理的实施。3、在增设资金新支出的同时,折旧库房相关落后设施以及闲置装备,增加财务预算,完善资金管理制度[5]。

(三)加大预算管理的实施力度

房地产企业的财务预算经常会缺乏客观性和理论性的有力证实,我们应杜绝延用以前年度数据标准决定新一年度的预算总值,而要根据实际情况和房地产市场实际前景,谨慎分析、归纳相关数据,对生产经营状况进行深刻剖析,进而有助于财务预算管理的实施和经营活动的有机结合,达到提高经济效益的目的。对于房地产开发企业而言,要深刻意识到销售战略的影响是十分重要的,要具有危机意识,树立多个阶段的预算指标,使其进行良好衔接,达到互补、互利的效果,最大程度上减少预算管理实施与经营活动的出入系数。

四、总结

各房地产企业应根据本企业的经济状况和自身特征,使财务预算体系更加具体化、实际化。同时,在预算管理执行的过程中,不仅需要管理者的长远眼光,更需要其多年累积的丰富经验和阅历,进而将资金运用掌控在一切经济变动之中。

参考文献:

[1]李荣锦,王珍.房地产企业财务风险及防范研究[J].会计之友.2010(12):96

[2]李慧波.房地产业的财务风险及其应对措施[J].山西建筑.2009(12):220

[3]关涛.国内房地产企业财务风险及防范措施[J].经济研究导刊.2008(18):110

第11篇

一  传统模式存在的主要问题

精明的用人单位越来越发现对工商管理人才的甄选关键要看应聘者能够做什么,有没有掌握娴熟的、与卓越工作绩效直接关联的管理技能。由此可见,高校在大学4年间对学生进行管理技能的培养,增添他们求职的砝码是何等的重要。遗憾的是,概括目前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最突出的问题,正是在管理技能培养上存在很大不足,才在较大程度上导致了学生求职的窘况。

首先,目前高校大部分工商管理专业的教师主要来自自己培养的博士和硕士,他们从“学校”到“学校”,擅长“研究”管理,却没有接受过系统的管理技能训练与开发。在高校执教,工作业绩和业务水平主要是由科研、论文、职称等一些学生并不在意的因素来衡量,所以,许多专业教师的主要精力和才华都陷于一种被动的学术研究之上,教学反而被边缘化了。可见,高校缺乏擅长或者愿意关注管理技能培养的专业教师;其次,课堂教学中充斥着无休止的理论讲授与知识灌输,教学方式单一,造成对管理技能培养的植入严重不足。很少有专业教师愿意把学生组织起来,把单纯的“说教”转变成倾听、引导、提醒、评价,把专项的管理技能培养植入课堂教学,使之与理论讲授形成有效的互动;第三,课程体系中缺乏综合性的管理技能训练与开发课程。高校工商管理专业的课程体系大体是按照管理科学的学术体系,而不是按照管理技能体系来设置的。虽然若是教法得当,每门专业课程的教学可以帮助学生完成一项管理技能的分解训练与开发,但是专业课程体系中往往没有设置综合性的管理技能培养课程来提升训练与开发的总体水平,从而形成了管理技能培养体系中上的又一“断层”。

    由此就不难理解为什么学生在毕业后处理实际管理问题时常常手足无措;第四,对隐性课程的利用相当不足。组织课外活动、参与技能竞赛、竞聘与担任团委与学生会干部、管理社团与俱乐部、参加职业资格认证考试等等,这些都可以规划到隐性课程的范畴,对工商管理专业的学生来说具有更加重要的意义。但是实际情况是,高校包括理科、工科专业在内的所有专业对这些隐性课程的建设基本上处于同样的低水平层次,并没有完全把这些隐性课程纳入到工商管理人才培养模式中,并挖掘它对管理技能培养的独特内涵。工商管理专业的学生也与其他专业一样,对“努力学习”的认识就是坚持每天坐在教室或者图书馆里“发愦图强”。

     要知道处在这样的学习层次上,将来一般是做不好单位上管理工作的;第五,一些高校工商管理专业可能出于人才培养成本的考虑,对工商管理专业实验室及相关硬件和软件的投资严重不足,导致大部分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无法安排模拟实验,结果学生在课堂上所学管理知识几乎没有多少可以应用的机会。即使有实验环节,也是一些层次低,内容比较陈旧的实验。最严重的是管理模拟实验仍是以教师灌输为主,成为了课堂教学的翻版和延续。学生在实验中只是被动地接受操作程序,难以起到培养管理技能的作用;第六,实习进程难以为管理技能培养提供足够的现实平台。实习几乎成了工商管理专业的“鸡肋”。实习的时间比较短,安排不合理,关键的是缺乏保持长期合作关系的实习基地,没有多少企业和单位愿意接收工商管理专业的学生进入管理岗位实习。因此实习的形式往往就是在学校看看录像,或者到某个企业听听报告,走马观花地参观一下,不管是学生还是老师都把实习当成了被动完成任务。

二  新模式的理论依据

既然传统的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主要问题是缺少对学生进行管理技能培养,那么改革的方向就是要建立一个注重管理技能培养的人才培养新模式。而要达到这样的目的,首先就应当寻找新模式的理论依据,弄清楚什么是管理技能以及它有一个怎样的分类体系。

目前,最经典的管理技能分类体系由罗伯特卡茨1955年在《高效管理者的三大技能》_文中勾勒出来。他从管理工作的普遍性和一般性的角度考虑,将所有管理者应该具备的管理技能划分为居于3种不同位级的技术技能、人际技能与概念技能。其中,技术技能是管理者对某项特定活动的理解程度和熟练程度,主要是如何“处事”。对于基层管理者来说,技术技能具有更加显著的意义,因为他们要直接管理好员工,必须熟知员工所做事物,从而做到由“事”及“人”。

    人际技能是与人共事,理解他人,激励与领导他人的能力。许多管理者虽熟知技术事物,但不善通过管理他人而实现组织目标。例如,他们不善于倾听,不善于理解别人的需要,或者不善于处理冲突,常常使组织陷于内耗困境。由于管理者是企业向心力的缔造者与维持者,因而必须具备良好的人际关系技能才能实现有效的沟通、激励和授权,这对各层管理者都具有重要意义。作为最高层次的管理技能,概念技能是管理者对复杂情况进行分析、诊断,进行抽象和概念化的技能。例如,面对困难,管理者必须看透问题的本质,做出周延性的思考,搜索到问题的解决方案,并通过评估从中选择最优方案。概念技能是高级管理者最迫切需要的技能,实质上是一种战略思考及执行的能力。管理技能学说提出的背景人们并不陌生。

    当时,美国企业界泛起的一股搜寻“理想经理人”的狂热。人们认为一定存在拥有某种性格特质的人最适合担任经理人,只要甄别出这种性格特质,然后按图索骥,企业就能找到理想的经理人。罗伯特卡茨敏锐地发觉到,许多企业强烈地执着于寻找类型化的经理人,以至于他们只盯住某些特定的性格特质或素质,却忽略了最关键的问题——这个人究竟能做成什么事情。因此,他提出了“管理技能”学说,试图消除“特质说”给人们带来的误导。在他看来‘技能”指的是一种通过训练而获得的一种解决问题能力,是行动最直接的引导者;这种能力要在实际行动中得以展现,并不仅仅蕴藏于潜能之中。因此,根据可以观察的管理技能来评判一个管理者,比根据他表面上的性格加以评判更加有效和可靠。

三  构建新模式的主要措施

根据罗伯特卡茨的学说,具有稳定性和高度能动性的管理技能与真实世界的管理实践最为近缘,以至于在外部条件具备的情况下,必然能以较大的概率转化为任何一种成功的管理实践。而且就专业特性而言,工商管理专业比起财务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等其它管理类专业更强调抽象意义上的管理。所以,新模式就是要突出对管理技能的培养,要视概念技能、人际技能和技术技能为既彼此区分又相互关联的3种不同位级的要素,把三要素合成一体的的具有明确指向性的“技能包”作为高校所要培养的管理类人才的质量和规格的总规定,并将该总规定的主旨内化到管理类人才的培养内容、培养手段、培养制度和培养评介当中去。当然,要构建新模式,免不了要从目标设定、师资、课程体系、教学方法与手段、实验与实习等方面入手。

(一)瞄准企业中层和基层管理人才,设立应用型、技能型管理人才的培养目标

随着高等教育从精英向大众的转向,工商管理类专业人才供不应求的局面已不存在,毕业生更多地流向公司、企业等单位。所以,新模式不能再像传统模式那样空谈“高层次、高级别”也不需要追求什么“研究型人才’、“复合型人才”“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因为在笔者看来,在当今的教育格局和态势下,这样的目标已经超出本科教育功能的范畴,而且无论从生源素质还是用人单位的现实需求来看,传统培养模式的目标也已经显然不合时宜,因此往往只是“设”而不“达”倒是有不少浮夸之嫌。如果奉行务实的风格,新模式的人才培养目标大致可以简单描述为:培养熟谙现代管理理论、原理、方法和企业经营管理趋势,并具有娴熟人际技能、技术技能和一定概念技能的企业中层和基层管理人才。笔者以为,这样的人才培养目标更具有针对性和可行性,关键的原因是企业需要的是大量的低层和基层管理人员,从而拥有巨大的市场容量,而高层管理人员的市场容量相当有限,而且他们一般是从企业内部成长起来的,而不是高校能直接培养出来的。

(二)支持专业教师参与企业管理实践,获取管理技能

任何一种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师资都是关键。为了给新模式提供师资保障,可以以学校的名义积极与校外各种企业和实体接洽,在信息、关系、商谈与担保上为专业教师提供支持,安排专业教师到这些单位担任咨询顾问、挂职锻炼或者直接参与运作。毕竟在其中所获取的管理实战经验是对学生进行管理技能与开发的重要基础,也构成专业教师教书育人的“底气”和“资质”。西方发达国家工商管理专业的教师普遍在企业中担职,也正是这个原因。还可以加强专业教师与企业管理培训界的交流和学习。企业管理培训界应该说在对学员的管理技能与开发上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和技巧,他们更懂得如何抓住那些最关键的管理要点,如何培养那些最切实际的管理技能,这些资质和能力正是本科院校工商管理专业教师最缺乏的。最后要补充的是,如果在激励和支持专业教师获取管理技能培养的资质上已经做足了工作,还可以聘请有丰富管理实战经验和技能,又有良好表达能力,而且愿意展示自我的企业管理人员到学校开展短期或者长期的培训授课,让工商管理专业的学生接受他们的训练和点拨。当然,也可以直接引进擅长管理技能培养的新教师,而不是那些只会写论文的。

(三)采用模块化的专业课程体系,

   为管理技能培养提供支撑模块一门课程至少可以帮助学生完成一门管理技能。目前一般院校的工商管理专业课程体系大同小异,每门课程对管理技能的指向性不强。为了构建“三位一体”的新模式,需要把工商管理专业的课程体系分成4个模块,分别主要负责技术技能、人际技能、概念技能以及综合管理技能的培养。例如,生产与运作管理、人力资源管理、市场营销学、财务管理、电子商务、管理信息系统、会计学、统计学等课程就可以规划进技术技能模块。据笔者的研究,这个模块所容纳的课程最多,都是重在培养技术技能的;企业领导科学、管理心理学、管理沟通等课程可以规划进人际技能模块;战略管理、管理经济学、技术经济学、组织行为学、公司治理、企业诊断等课程则可以划入概念技能模块;管理思想、管理学可以划入综合管理技能模块。

4个模块的课程只要相互分工协作,并辅以适当的教学方法和训练形式,内化到学生身上后就能形成一体化的管理技能。有两点值得补充:一是考虑到技术技能在管理技能中的显著地位,新模式必须格外关注人际技能的培养。显然这种技能光依靠几门人际技能模块的课程是无法完成的,所以必须开发一些重要的隐性课程。例如鼓励和支持学生组织课外活动、参与技能竞赛、竞聘与担任团委与学生会干部、管理社团与俱乐部等等;二是考虑到管理思想、管理学两门课程有较强的学术味,所以还必须开设管理技能训练与开发这类以实训而不是知识讲授为主的课程,来帮助完成对学生综合管理技能的培养。

(四)革新教学方法,强化学生的参与和课堂训练

不能否认,无论工商管理人才培养模式如何变化,都无法动摇课堂教学的基础性地位。所以笔者以为,新模式“聚焦管理技能”的理念仍然要在课堂教学上得到贯彻。与教师“满堂灌”的传统教学方法不同,新模式采取的是情境导入、角色扮演、管理游戏等等灵活多样的方法,强化学生的参与和课堂训练。例如,其中的情境导入在实质上是案例教学的延展和深化,要求教师能真正将学生导入到案例情境中,激励学生提出自己的见解和对策,并且对学生在情境中的言行加以观察与评估,从而达到培养学生各项管理技能的目的。管理游戏就是一种以管理为主题,以游戏为形式,以培养为目的教学方式,它使学生在生动、活泼、欢愉、激烈的氛围中,不知不觉地体味到管理过程中一些微妙的原理和规律,同时也可以暴露自身行为的优缺点,并通过别人的参照,学会调整自己的心智模式和技能状态。角色扮演是为了消除学习的疲劳感,教师临时分派角色,让学生即兴演练如何处理实际问题,在角色扮演中掌握管理技能,还可以让学生进行角色互换,体验不同角色所带来的不同的思维方式和内心感受。例如在市场营销课堂上,教师可以让学生扮演顾客和推销员,在商务谈判中可以让学生扮演不同公司的谈判代表,如此等等。

除了上述教学方式以外,教师只要有足够的激励和职业素养,还有许多有效的教学方式可以利用。例如展现标准操作规范的视频演示,针对管理工作中那些尚无定论东西的课堂辩论,拟定行动计划的小组合作,带有模拟性质的管理情景剧等等。教师必须记住,有时课堂教学“形式比内容更重要’,“怎么教”比“教什么”更重要。对不同教学方式的利用实际上形成了“讲授+训练”的课堂模式,能够真正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增强他们的课堂参与意识,并能增加学生对于未来岗位的适应性,增强对企业管理情境的认识,从而达到培养概念技能、人际技能和技术技能的目的。

     (五)加强实验室建设和实验教学,发挥实验在管理技能培养中的关键作用

实验室的模拟演练是培养管理技能过程中非常关键的环节,因为它主要是在实验室里以计算机技术为基础,通过对现实经营环境的设计和仿制以及提供各种决策参数,让学生置身一个模拟的经营环境中对经营问题进行判断、分析、决策与操作,从而达到培养管理技能的目的。所以,新模式要求学校必须加强实验室建设,注重案例讨论室、体验式教室、实验室、计算机、软件系统等基础设施投入的数量、质量与利用效率,为学生打造管理技能培养的物质平台。与此同时,要指派既懂计算机又懂管理的实验指导教师,完善实验教学计划,加强对实验教学的监控、管理、评价和纠偏,提高实验教学质量。这样才能发挥实验在管理技能培养中的关键作用。

(六)推动实习基地建设,突出实习在新模式中的显著地位

众所周知,实习环节可以让学生检验、巩固、运用在校所学知识。对于工商管理专业学生而言,更是适应管理角色,在真实世界中进行培养管理技能、提升职业水准的绝佳机会。

所以,要构建新模式,就必须推动实习基地建设,突出实习在新模式中的显著地位。一般院院校应当站在战略的高度,派出有谈判技巧的外联队伍,以校方的名义,在社会上广泛搜索和接洽目标企业,建立多个稳定的实习基地。其中要特别注意设计有效的合作机制和模式,也要提供某种程度或者形式的担保,为实习单位打消疑虑。实习基地不能只是让学生走马观花地参观一下,或者是听听报告,而是要让学生参与他们日常的管理事项,在具体的岗位上接受具体的任务,从而得到真正的锻炼机会。学校也可以鼓励和支持学生在假期或者毕业实习期间发挥自己的力量,主动联系公司、工厂、商场、超市等等单位,去从事财务、策划、人事管理、市场推广与市场调查等活动,深度培养自己的管理技能,尤其是其中的技术技能与人际技能,为毕业后的职业搜寻奠定直接的基础。当然,为了提高实习期间管理技能培养的效果,除了创造实习条件之外,还必须加强对实习的组织尤其是控制,做好计划、动员、解释、引导,尤其是检查、反馈、评价等等一系列相关工作。

四  处理好新模式与传统模式之间的关系

第12篇

关键词:风险管理;企业出口贸易;内部审计与控制

企业在经营出口贸易的过程中,针对风险管理问题开展内部审计工作,可以增强风险预测效果,及时发现问题。借助有效的内部审计,企业可以降低经营风险,提升经营绩效,实现长远发展。在日常工作中,企业应该把握出口贸易内部审计与风险管理之间的关系,借助高质量的内部审计,提升风险管理水平,同时基于风险管理视域,改进内部审计与控制工作中的不足,促进企业整体管理工作效率的提升,为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对此,围绕风险管理视阈下企业出口贸易内部审计与控制这一主题展开探索,具有很强的现实指导意义。

一、风险管理视域下企业出口贸易内部审计与控制现状与不足

在出口贸易风险不断加大的市场形势下,各大企业都已经加强了对内部风险管控工作的重视程度,并且将风险管理纳入内部审计体系。但从实际的状况来看,大部分企业在开展出口贸易内部审计与控制工作的过程中,仍然过于看重对各项经济业务数据的审查与核对,忽视了对风险的控制和管理,造成部分风险无法被及时发生,从而威胁到企业的利益,阻碍企业的进一步发展。概括而言,风险管理视域下企业出口贸易内部审计与控制缺陷体现在以下几点。一是管理者风险控制意识淡薄。在日常管理工作中,企业管理者只强调各项经济业务的绩效,忽视了对风险的控制与管理。事实上,只有做好风险管理工作,才能够提升企业内部审计与控制工作成效。在管理者风险意识淡薄的情况下,企业难以将风险管理与内部审计、控制体系相结合,造成各项工作环节相互分离,影响到整体的控制效果。二是风险管理未纳入内部审计体系中。围绕企业出口贸易风险管理现状展开分析,我们可以发现:在开展内部审计工作的过程中,企业会较为侧重对相关数据的分析,忽视了对风险的把控。此外,部分企业针对出口贸易制定内部审计工作体系的过程中,未将风险管理作为重要内容,造成风险管理目标不明确。这种情况下,企业内部审计人员也难以在日常工作中,实现对风险系数的准备把握,从而无法有效预测和及时防控风险,影响到内部审计与控制工作的成效。三是风险审计受重视程度不足。在日常经营与管理模式下,企业管理者较为重视对各项经济事项的分析,并且侧重于对已经发生的经济事项展开审计。受这种观念的影响,风险审计在企业内部的受重视程度不足。具体表现:管理者只侧重于对各项业务的事后分析,从而忽视了对经济业务事前预测和事中把控。基于这种运营管理模式,企业内部审计人员在日常工作中,也将重心置于已发生的经济业务,而忽视了对风险的有效预测。在风险审计不受重视的情况下,企业出口贸易内部审计工作成效也势必会受到不良影响。

二、基于风险管理视域开展企业出口贸易内部审计与控制的意义

在企业出口贸易内部审计工作中,风险管理是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倘若企业未给予风险管理工作高度的重视,那么其整体运营成效势必会受到不良影响。严重的情形下,企业甚至会因发生重大风险而破产。鉴于此,企业应该基于风险管理视域开展出口贸易内部审计与控制工作。可以说,基于风险管理视域开展企业出口贸易内部审计与控制,有着重大意义,具体包括以下几点。首先,有效的风险管理,可以提升企业内部审计与控制水平,促进企业发展实力的逐步增强,从而帮助企业降低经营风险发生概率,提升企业的国际市场竞争力,促进企业的稳定发展。在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形势下,企业开展高质量的内部审计与控制工作,可以更好地应对市场波动带来的各种挑战,帮助企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其次,高质量的内部审计与控制,能够为企业制定风险管理决策提供可靠依据,使得企业管理者可以尽可能避开经营风险。日常生产经营活动中,企业管理者可以结合内部审计与控制数据信息,制定更加科学的战略发展目标,并且通过合理的内部审计,保障目标的顺利落实,增强企业的发展实力。再次,高质量的内部审计与控制,可以检验企业各项战略目标是否顺利落实到位,从而帮助管理者把握企业的整体运营情况。日常工作中,企业管理者应该加强与内部审计部门工作人员之间的沟通与联系,全面了解各项经济业务发展状况,及时发现脱离目标的决策,以此保证各种事务能够顺利展开。可见,风险管理与企业出口贸易内部审计、控制之间有着相辅相成的关系。在日常工作中,审计人员需要围绕“内部审计与风险管理”之间的关系问题展开全面分析,明确内部审计与控制要点,将风险管理目标贯穿于企业出口贸易审计工作始终,全面监督与评价企业出口贸易,挖掘潜在风险。此外,企业在开展风险管理工作的过程中,应该以审计目标为导向,让高效的风险管理为企业的稳定发展助力。

三、风险管理视域下企业出口贸易内部审计与控制难点

在以往内部审计与控制工作中,审计人员往往只注重对各项会计信息的审查,忽视了对潜在风险的挖掘,造成内部审计的风险监督功能未得到充分发挥。基于风险管理视域,开展出口贸易内部审计与控制工作时,就要求企业管理者和审计人员积极转变理念,并且学习最新的审计方法,了解国际市场竞争形势。但对于企业出口贸易审计与控制管理人员而言,如何在日常工作中,落实风险管理目标,仍然是一大难题。风险管理视域下企业出口贸易内部审计与控制难点体现于以下几点。

(一)内部审计制度不完善

健全的内部审计制度,是促进企业出口贸易内部审计与控制工作顺利进行的基本保障。虽然企业在经营出口贸易的时候,会制定并出立的审计制度,但企业管理者往往看重对经营绩效的审计,忽视了对内部风险的控制。受这种观念的影响,企业内部审计制度中,并未全面涵盖风险管理与控制的内容,造成内部审计工作中,无法有效落实风险管理目标。在制度缺失的情况下,企业出口贸易内部审计与控制人员,就难以将风险管控目标落实到日常工作中,进而影响到企业风险管控能力,这对企业的长远发展很不利。

(二)审计人员素质有待提升

在风险管理视域下,企业出口贸易内部审计与控制人员,不仅需要完成基本的数据审查工作,而且需要全面审查各环节的风险,出具相应的审计报告。如此意味着,企业出口贸易内部审计与控制人员,不仅需要掌握基本的审计知识,而且需要具备风险意识,掌握风险控制能力。从企业出口贸易内部审计与控制工作现状来看,大部分企业都安排了专门的审计人员开展各项经济业务审查工作,旨在保障各项数据信息的真实可靠性,为企业管理者制定经营决策提供依据。但这些从业人员虽然具有较强的审计能力,却缺乏必要的风险意识,其综合素质水平处于有待提升的状态。

(三)风险管理信息系统缺失

在信息技术快速发展的形势下,企业可以应用现代化信息技术开展出口贸易审计与控制工作,提升工作效率,为企业整体经营效益的增长助力。但在实际的工作中,有不少企业只看重对各项经济业务计划的制定以及对各项往来业务数据的审查,忽视了对管理信息系统的建设,导致企业出口贸易内部审计与控制工作的信息化发展受阻。具体表现:企业忽视了对内部风险管理信息系统的更新与建设,造成部分经营风险无法被及时预测,进而影响到企业的正常运转。

四、风险管理视域下企业出口贸易内部审计与控制要求

在市场经济快速发展的形势下,各行各业都迎来了一些机遇,但同时也面临着一些挑战。为了抓住机遇,增长自身的抗风险能力,提升综合实力,企业就需要不断地创新管理与运用模式,积极引进全新的工作方法,保障工作成效,消除漏洞。具体而言,企业在开展出口贸易内部审计与控制工作的过程中,应该重点关注以下几方面要求。首先,在针对出口贸易开展内部审计与控制工作的过程中,审计人员不仅需要注重对各项经济业务数据的审查,保障各项数据信息的真实性、完整性,而且需要注重对潜在风险因素的挖掘,及时发现管理环节存在的漏洞,提升企业防范风险的能力,促进企业整体发展实力的增强。其次,为了让企业更好地经营出口贸易,降低经营风险的发生概率,企业内部审计与控制人员就需要全面分析内外部发展形势,把握国际市场动向,了解主要风险,规范审计程序,明确风险审计目标,落实各项基本原则,遵循国际市场的各项规定,使得自身的发展目标与国际市场发展动向接轨,防止出现重大纰漏,使得企业可以实现更好、更快的发展。再者,企业应该基于风险控制目标,完善内部审计与控制制度,确保各项工作都能够按照制度要求有序展开。健全的制度,能够约束各岗位人员的行为,也能够为各岗位人员开展日常工作提供制度依据,从而达到规范操作,减少风险的效果,为企业的长远发展保驾护航。

五、风险管理视域下企业出口贸易内部审计与控制策略

在明确了风险管理视域下企业出口贸易内部审计与控制工作障碍以及工作要点之后,企业就需要采取进一步的措施,强化内部审计与控制,发挥出审计部门的作用,让审计工作可以为企业的长远发展助力。概括而言,企业出口贸易内部审计与控制工作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展开。

(一)健全制度,推行全面风险管理

在现有内部审计制度的基础上,企业应该根据出口贸易风险管理工作需求,制定并出台更加详细、更加合理的规定,弥补制度的缺口,让各项工作的开展都存在制度依据。首先,企业管理者应该关注到风险管理与内部审计之间的关系,将风险管理制度融入企业内部审计制度体系中,给予风险管理工作高度的重视;其次,企业内部审计与控制人员需要严格根据制度规定,制定详细的风险管理计划,明确风险管理目标;再者,企业可以在内部推行全面风险管理制度,要求各部门、各岗位人员树立较强的风险管理意识,在保障各项经济业务合法性、合规性的同时,有效预测与合理把控风险,增强企业抵抗国际市场风险的能力,为企业的长远发展保驾护航。

(二)重视培训,优化人员知识结构

企业出口贸易内部审计以及风险管理工作成效,在很大程度上会受到审计人员知识结构和专业素质的影响。对此,企业要想增强出口贸易内部审计和风险管理能力,就需要重视对内部员工的培训。例如,企业可以定期组织内部审计工作人员参加业务和技能培训工作,重点培养他们的风险管控意识,提升他们预测和把控风险的能力,帮助他们不断完善知识结构体系,促进他们专业素质的全面发展。同时,企业还可以为内部审计与风险控制人员提供在岗学习的机会,给他们创造良好的学习条件,鼓励他们积极学习国际贸易相关政策,了解最新的国际市场动向,分析潜在风险。内部审计与控制人员自身则需要树立正确的学习观念,通过各种途径,学习和掌握最新的内部审计知识、风险管理知识,提升自身的业务能力和综合素质,确保自身能够胜任内部审计和风险管理工作要求,进而出具客观、真实、可行性较强的审计报告,给管理者提供可靠的决策依据。

(三)及时更新,完善内部信息系统

完善的内部信息系统,能够为企业出口贸易内部审计与控制工作人员,提供必要的数据和技术支持。在日常管理工作中,企业管理者应该重视对现代信息技术的引入,并且完善内部信息管理系统。具体而言,企业基于风险管理视域开展出口贸易内部审计与控制工作时,需要从以下几点着手,完善内部信息系统。首先,企业需要应用现代信息技术,建立风险预警机制,完善内部信息管理系统,做好技术更新与数据库管理工作,确保企业出口贸易数据信息的安全性,为开展高效的内部审计和风险管理工作,提供可靠的数据支持。其次,企业需要及时更新内部信息化管理系统,消除系统漏洞,做好防火墙设置,防止内部信息网络被黑客攻击,做好数据信息保密工作。再者,企业需要从外部引入专业的技术人员,负责内部系统更新和维护工作,引导技术人员与内部审计、风险管理人员进行工作对接,保障内部审计与风险管理工作顺利展开。

(四)保持独立,明确内部审计目标

保持内部审计部门和审计工作的独立性,是发挥内部审计与控制工作效果的关键。在日常审计工作中,审计人员需要保持应有的独立性,克服主观意识障碍,一方面,针对内部各项出口贸易数据信息展开全面审查,了解各项数据信息的真实程度,及时发现问题,有效预测和防范风险;另一方面,做好对内部管理人员的监督和审查工作,确保管理者的各项经营决策符合企业整体发展需求,符合相关法律制度规定。同时,在开展内部审计工作的过程中,审计人员可以凭借自身的专业素养,开展独立性的会计数据考核与风险管理工作,全面筛查数据漏洞,考核各岗位人员对各项规定和工作计划的落实情况,增强企业的整体风险控制能力,保障出口贸易的顺利开展。

(五)加强重视,发挥内部审计价值

管理者对出口贸易内部审计与控制工作的重视程度,会直接影响到最终的工作成效。鉴于此,企业基于风险管理视域开展出口贸易内部审计与控制工作的过程中,应该从思想层面加强重视,强化全员的风险意识,让全员积极参与到出口贸易内部审计与控制工作中,共同防范和应对风险,增强企业的整体抗风险能力,使得企业可以更好地应对市场波动带来的各项挑战。首先,企业管理者可以基于风险管理视域,制定专门的出口贸易内部审计与控制工作计划,明确工作总目标,然后将目标进行细分,引导各部门、各岗位工作人员明确自身的职责,充分发挥出各岗位人员的内控作用;其次,企业管理者可以将风险管理纳入出口贸易内部审计与控制工作体系中,让企业员工感受到管理者对该项工作的重视程度,从而调动全员参与风险管理的积极性;再者,企业可以将出口贸易风险管理目标落实情况纳入员工绩效考核体系中,结合各部门风险管控成效,综合评估部门绩效。通过这种方式,激发各部门开展出口贸易风险管控工作的积极性,实现全员把握风险的目标。

六、结语

在国际市场风险与日俱增的形势下,企业将出口贸易内部审计与风险管理工作进行紧密结合,可以增强风险预测与把控能力,同时提升内部审计工作效果。在实际的审计与控制工作中,企业需要明确风险管理难点,并且采取措施,健全制度,推行全面风险管理;重视培训,优化人员知识结构;及时更新,完善内部信息系统;保持独立,明确内部审计目标,让内部审计与风险管理工作同步进行。

参考文献:

[1]叶丽红,杨光.风险导向审计在企业出口贸易信用风险管理中的应用[J].中国内部审计,2010(03):50-51.

[2]祁飞.审计视角下中小企业跨国贸易风险防范问题研究[J].当代会计,2020(13):88-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