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经济管理基础知识

经济管理基础知识

时间:2023-08-07 17:31:36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经济管理基础知识,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经济管理基础知识

第1篇

关键词:学生;经济管理;学习兴趣

经济管理教学是经济学当中一门重要的学科。现代企业很多都缺少经济方面的管理人才,而且企业对经济管理人才的要求极高,不仅要掌握基本的经济知识,还要具有一定的管理能力,因此学校开设的这门经济管理基础课正是满足了企业对人才的发展需求。通过对经济管理基础知识的学习,使学生在今后的工作岗位中能够正确的分析经济现象,能够在适当的时候采取正确的经济措施并且能够进行合理的监管,提高自身的经济管理能力。因此,经济管理基础学习对培养经济管理人才就具有了重要的作用。

1开展实践教学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经济管理的基础学习,注重的是实践教学,而不仅仅是教师对理论知识的讲解,要把学到的理论知识真正的运用到实践当中。首先是要将在理论课堂学到的知识拿到实际生活当中去检验,一方面可以强化学生的动手能力,另一方面也可以提高学生对经济管理基础知识的学习兴趣。例如,在讲授会计理论知识的时候,教师可以让学生自己去算平常的开支或是这个学期的学费,让学生进行账目的整理,制成财务报表,然后将制成的财务报表在班级里和同学之间进行比较与学习,找出自身的不足之处进行改正,这样就拉近了学生与基础理论课堂的距离,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另外,学校也可以采取校企合作的方式,与相关的金融企业合作,开展课外教学的实践基地,让学生真正的到企业去实习,在实践中积累经验、分享收获,使经济管理的课堂从校内延伸到校外,真正的触动学生的学习,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

2创新教学模式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以往的经济管理基础知识教学课堂,教材内容有难度,不易理解,教材上的内容较多,如果只注重教材的讲解,很容易使学生缺乏学习兴趣,产生厌学的情绪,这就要求经济管理的教师要创新教学模式,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面对繁多的教学内容,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教学,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可以将经济管理课程中的一些不容易理解的知识做成多媒体课件,通过音频、视频等影像资料,以动画效果的方式向学生展示,例如,教师在讲授企业管理教学中,可以将现代企业管理的成功案例利用多媒体进行播放,学生观看成功人士的现身说法以及现实企业中的管理方式,来增加企业管理的知识,提高学习兴趣。教师在授课过程中,也可以采用生动的教学方法,将经济管理基础当中的一些资产、税收、利率等概念运用符号或者是做成图片的教学方法,帮助学生去理解什么是净资产、什么是负债等,例如,可以通过动画效果演示企业利润的计算方式,通过加号或者是减号来记忆是增值还是贬值等,通过这种多样的教学方法,提高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进而提高学生对经济管理基础学习的兴趣。

3通过互动教学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经济管理基础知识相对于其他的学科知识来讲,较为单调枯燥,涉及的都是些市场经济理论、企业管理、货币与银行等金融方面的知识,学生对这种抽象的教学内容学起来相对困难些。因此,有效的教学方法,才能提高学生对经济管理的学习兴趣,并且促进对经济管理基础知识的掌握与学习,这就要求教师通过一种互动的教学方式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首先,教师要对教学内容有充分的计划与了解,了解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在教学中教师注重学生的差异性。其次,可以通过分组学习、教师提问等方式,使学生开拓思维,积极的进行探索。在以往的教学模式中教师注重的是理论教学,教师不注重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使学生缺少动手实践的机会,而且理论知识过于枯燥,使得课堂效果差,很难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如何将经济理论的内容变得浅显明白,使学生能够接受,这是教师在教学中的重点问题。教师也应该提高自身的教学素养,具备较高的经济管理知识,来和学生进行沟通与交流。最后,多开展一些教学活动,例如举办经济管理知识比赛、经济理论辩论赛等活动,通过师生的互动,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4结论

作为学生,要积极的学习经济管理基础知识,将其运用到今后的工作岗位当中,而作为教师,要创新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质量,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为学生今后更好的投入到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中打下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张玉武.基础会计教学中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方法新探[J].辽宁高职学报,2006,02(02):91-92.

[2]张明明.如何激发学生对经济与政治基础知识的学习兴趣[J].卫生职业教育,2004,10(04):73-74.

第2篇

【关键词】中职;能力;经济管理

一、中职教育现状及面临的困境

在部分中职学校占据地利、人和取得良好发展的情况下,更多的职校面临着危及生存发展的困境,这有政策、社会认知的因素,也有学校自身教学思维束缚的因素。

首先,普遍存在同级不同等的社会认知。各地政府和群众看重重点初高中甚至普通初高中,在资金投入、政策扶持、思想认同上呈“重普轻职”的倾向,以致硬件设施的更新完善无法满足教学需求。其次,教学理念与教学行为的脱节。中职教育是在义务教育基础上的职业教育,培养适应市场一线需求的初中级技术型、技能型应用人才。而实训设备的短缺成为制约学生综合职业素质培养中的“短板”,更有甚者,部分私立职校热衷于短训,以赢利为目的,使职业教育变味成混文凭的地方。再次,高质量就业难度大。职业教育的首要目标是就业,而事实上,残酷的人才市场竞争使大学生就业预期下挫至历史最低点,“零工资”的现象屡有发生。这种情况下,中职毕业生能否被企事业单位录用,就业质量能否保持并提升,都是中职教育能否继续存在发展的关键性问题。

二、中职经济管理课程改革中的就业导向问题

(一)立足综合素质培养,构建以就业为导向的课程模块

1.构建职业综合性、项目化课程。职业教育与普通中高等教育的根本性区别在于其“职业性”特征。职业教育的一切教学都要从职业性特征出发,围绕市场对中低层应用型人才的需求,强化就业导向和能力本位的教育定位。在经济管理的课程教学中具体体现为理论教学应融合并服从于实践,经济管理课程教学要从“课本基础型”向“应用型”转变。在实际教学中,不仅要加强对学生专业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培养,同时也要注意借鉴采用新的教学模式如项目化教学等,将教学目标细化渗透到日常教学和课后实践中去,引导和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帮助学生掌握科学学习、终身学习的理念和方法。

2.教材选择切合实际。目前,中职教学多采用面向21世纪中等专业学校系列教材,教材的编排符合当前高素质劳动者和中初级专门性人才的培养要求,但无疑书本知识的更新远不能满足现实发展的需要,同时教材更侧重于对学生理论素养的培养,不符合中职学生的基础知识储备的实际水平和就业方向的要求,对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现状评析的匮乏使课本更缺乏时代感和时效性。因此,中职经济管理教材的选择要从专业人才的培养方向,地方经济发展的实际需求出发,有选择性地使用甚至编发教学资料或教材,侧重于学生未来就业领域中的经济管理应用能力培养。

3.强化就业导向,将职业资格证考试列入教学计划。经济管理应用能力的培养不能仅局限于口号式的宣传,最重要的是将职业应用能力的培养转化为实际教学目标。针对于社会人才招聘中对应聘人员就业资格的需求,中职教育在经济管理教学方面可适当根据学生的就业方向开设不同的职业资格证考试培训课程,将职业资格证考试列入教学计划,将专业教学大纲与职业资格考试的内容有效衔接起来,在督促学生技能训练、圆满结业获得学历证书的同时,还完成相应的职业资格考试,实践证明、双证甚至多证在手,切实提升中职毕业生工作能力和就业竞争力。

(二)走产学相结合道路,实现技能型人才的高质量就业如前文所言,职业教育的根本性特征是“职业性”,技能型、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是其核心内容。产学相结合的教学模式早已在高专高职院校中推行多年,部分中职学校的半工半读也是这种模式的演化,在实际教学中可能会出现“主次不分”的情况。在总结他校教学经验得失的情况下,注意保持学生理论性、实践性环节的平衡,走产学相结合的教学模式,是锻炼培养学生岗位适应性和就业竞争力、成为合格“职业人”的有效方法。经济管理课程是人文学科,但与工科一样,必要的实践教学是使毕业生具备与高职高专、乃至本科生一样的就业竞争力的重要手段,更重要的是,经济管理课程的实践不能再以单纯的模拟实践为主,要通过实际工作岗位的真实磨练,使学生切身体验到工作的复杂性、真实性,最大程度使学生完成从学校到社会工作的“零过渡”。

具体而言,第一,加大对实践性教学环节的投入。技能型人才培养的长效机制依赖于政府、社会、学校乃至家庭的全面长期的合作努力,政府的政策扶持和资金投入,社会的关注、学校对人才“出口”环节的重视都是实践性教学由学校走向社会的重要影响因素;第二,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努力实现初中级专门性岗位人员的定点培养。通过校、企联系的加强,实现专业师资、实训设备的更新流动,满足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硬件需求。这一目标的实现依赖于本校专业教师队伍的建设和所设专业适应性的加强。通过对校外实习基地建设力度的加强,实现校、企将长期稳固的人才供求合作关系的形成,使学生在企业成长、在企业发展,在使校外实习基地在获取大量具备实践经验、对企业熟悉有感情的员工的同时,也使毕业生就业渠道得到更大程度的扩展。

(三)就业能力考核办法多元化

考核是手段不是目标,对学生就业能力的考核是为针对学生个体中所存在的不足和缺陷进行有针对性和整体性的纠正弥补。

1.基础知识理解与应用能力考评。经济管理教学模式的改革,体现在基础知识的理解掌握、实际操作技能的掌握和企业对实习生应用能力的认可程度上。这就要求成绩考核从传统的卷面测试向应用能力的全面评价转变,强调理论知识与应用能力的“齐抓共管”,摆脱应试学习模式的束缚。尤其对参与经济管理实践教学的学生,企业对学生经济管理技能和工作表现的评价应占据更高的比例。

2.就业能力综合评价。中职教育是全面素质教育的一部分,知识和素质能力健全发展的应用型人才,才是中职教育人才培养的目标。学生就业素质的考核不应仅仅包括经济管理的专业技能掌握,语言表达与团队协作能力、职业道德素养、得体的社交礼仪等职业综合素质的表现同样是就业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我们需要重视加强素质教育评价,将就业能力综合评价纳入人才培养方案中,充分发挥其导向和激励作用。

第3篇

生活实例《经济管理基础》创造性思维教学效果一、引言

在职业学校的课程教学中,《经济管理基础》是其中十分重要的课程内容,不仅对学生将来的学习,也对学生将来的就业有着重要的意义。因此,学生必须掌握好相关知识,教师在教学中也必须重视相关策略的运用,以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生活实例就是人们在生活中所遇到的各种情境、事件等,将这些实例运用到《经济管理基础》教学中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能够引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便于学生理解和接受知识,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二、《经济管理基础》在教学中的地位与作用

1.中职文秘专业学生的基础课程。对于职业学校来说,《经济管理基础》是中职文秘专业学生的一门基础课程,学习这门课程的目的主要是对经济管理的基础知识有基本的了解,能够运用相关的经济管理理论知识去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同时,为了使其它专业的学生也能够掌握相应的经济管理基础知识,许多学校将这门课程作为公共基础课,这样就会有更多的学生来学习这门课程,掌握相关的理论知识,为他们以后的学习和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2.是一门理论性很强的课程。《经济管理基础》也是一门理论性很强的课程,它所研究的主要问题是企业组织管理、企业人事管理、企业经济活动、企业文化、会计科目、会计凭证、会计账簿、财务报告、金融与信用、企业税收等问题。此外,它还研究如何按照市场经济供求规律,对生产经营活动进行计划、组织、领导、激励和控制,以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实现经济组织目标。从这里我们可以得知,《经济管理基础》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学科,涉及到很多方面,要想学好这门课程,教师必须运用相关的教学策略和技巧,学生也必须认真学习,这样才能掌握好相关知识,为以后的学习和工作奠定基础。

三、运用生活实例讲授《经济管理基础》的意义与策略

正因为《经济管理基础》在职业学校具有如此重要的地位和作用,今后在教学中我们需要进一步重视,认识到运用生活实例的意义,并积极采取相应的策略,促进生活实例在《经济管理基础》教学中得到更好的运用。

1.将理论知识变得通俗易懂,便于学生理解和接受。例如,在讲解供求规律的时候,我们可以引入生活实例进行教学,将理论知识变得通俗易懂,使学生更快的理解和接受相关的理论知识。具体的生活实例可以引入以下几个:在“非典”期间,由于消毒水的需求量增加,导致供不应求,价格上涨;日本大地震造成核泄漏,媒体以及民间盛传含碘物品可以预防核辐射,部分百姓盲目抢购和囤积食盐,食盐供不应求,出现私人卖主大幅涨价的现象;家乐福春节期间食用油搞特价活动,导致百姓疯抢食用油,引发践踏伤亡事故。这些生活实例就是供求规律的具体体现,由于价格变动引起供求关系发生变化。通过引入生活实例,学习也便于理解和接受,收到很好的教学效果。

2.使课堂变得生动有趣,理论知识的学习不再枯燥。例如,在学习会计要素的时候,其内容十分简单,主要包括资产、负债、收入、利润等问题,所有这些问题既有增加也有递减的情况出现。如果是讲解资产、收入、利润递减情况的时候,其讲解的内容十分简单,首先是资产、收入、利润值很高,越到后来,这些值就越少。但是这样讲解的话比较简单,比较枯燥,学生不易于接受。而如果引入生活实例进行教学,例如举例谈恋爱,当谈第一个的时候,印象往往最深刻,谈第二个的时候,印象没有那么深刻……以此类推。在这个生活实例中,感情的效应随着所谈朋友数量的增加而在减小。尽管第一个对象不一定合适,也不一定是最完美的,但却是最为难忘的。因为和第一个朋友的感情,感情难忘值是最高的。在教学中,通过引入谈恋爱这个学生比较敏感的话题,更能够吸引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学生的注意力,使课堂教学变得生动有趣,理论知识的学习不再枯燥。

3.贴近生活实际,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综合分析能力。在教学中,教师还需要注意生活实例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来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例如,模拟生活中常见的情景――卖辣椒。卖辣椒的人常常会遇到一个问题,那就是买者往往会问:“你这辣椒辣吗?”在课堂上,模拟卖辣椒的场景,将学生分为买卖双方,学生很快就会发现问题了:如果回答是辣,恐怕买者是个怕辣的人,立刻就走了;如果答不辣的话,或许买者是个喜欢吃辣的人,生意又会做不成。针对这种问题,学生思维活跃起来,纷纷想出解决方案:有的同学建议将辣椒分成两堆,吃辣与不吃辣的各选所需;有同学提出针对买者的提问,可以先说颜色深的辣,颜色浅的不辣;然后说长的辣,短的不辣;最后说硬皮的辣,软皮的不辣。对于买者的要求,都可以按照它的要求来挑选辣椒。在模拟这样的生活情境过程中,不仅使学生学习和掌握了相关的理论知识,还培养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四、运用生活实例讲授《经济管理基础》需要注意的问题

为了将生活实例更好地运用到《经济管理基础》教学中,在教学过程中,采用相应的教学策略是必须的,但是为了收到更好的效果,还必须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有针对性地选择生活实例。为了在课程上能够成功的运用生活实例,教师在课前,需要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计划,有针对性的、恰当的选择生活实例,做到有的放矢,将生活实例和教学内容有机的结合起来,收到应有的教学效果。

2.考虑生活实例的适用性。要考虑生活实例在教学中的适用性,注重选择生动有趣的、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课堂参与度的生活实例,还需要根据生活实际,做到与时俱进,重视典型事例的选用,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难易适中,重视启发学生思维。在选择生活实例的时候,教师需要做到难易适中,考虑到学生的年龄和认知水平,使生活实例能够适应学生的知识水平,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此外,还应该启发和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到课程教学中来,运用所学的经济管理理论知识,去分析生活实例。阐释生活现象,能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提高学生的实践技能。

五、结束语

总之,《经济管理基础》是职业学校的重要课程,教师必须讲授好这门课程,学生也必须认真学好这门课程。将生活实例运用到《经济管理基础》课程教学中能够将抽象的知识变得形象具体,顺应了教学的实际情况,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理论水平和知识的实际运用能力,能够提高《经济管理基础》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将来在教学中值得进一步推广和运用。

参考文献:

[1]仇鸿伟.第二届中国经济管理基础课程教学高层论坛述评[J].中国大学教学,2010,(1).

[2]郭建杭.建设有特色的管理学院[J].管理学家,2010,(12).

[3]武砚芳.用生活实例讲授《经济管理基础》[J].职业,2011,(36).

[4]熊亚丹.艺术类专业经济管理基础课程教学研究[J].黑龙江对外经贸,2011,(8).

第4篇

三农问题使农业经济管理学科在我国一直被赋予极为重要的历史使命,进而在国内众多学科中具有相对重要的地位,尤其是它的研究态势,改革开放以来,始终经久不衰,成果丰硕,并且这种态势还会保持相当长的时期。该学科以三农问题作为基本研究对象,紧紧围绕农民、农业和农村发展中出现的重点、热点和难点问题开展理论与实践的研究。在人才培养方面,20世纪50年代,我国全面照搬前苏联农业经济管理专业人才的模式,人才培养表现出较强的系统性和专业性,适用于计划经济体制下的高等教育。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我国农业经经济管理专业不断进行调整,目前在本科阶段的教育都是以经济学和管理学为主体,专业课程结合农业学科的特点设置;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也由“培养农业经济管理的专门人才”调整为“向培养实际应用型、通用型和复合型人才方向发展”。从近期看,传统的农业宏观经济管理人才市场的萎缩是不可阻挡的,新的农业宏观经济管理人才市场仍在发育中,同时农业的微观管理人才市场尚在萌芽之中,短期市场的变动给农业经济管理专业培养目标带来了极大的不确定性。

二、农业经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广大教师呕心沥血,不断在培养高素质农业经济管理专业人才的道路上探索前进,取得了很大的成绩。结合目前的教育教学实际,笔者作为农业经济管理专业的一线教师,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发现,农业经济管理专业在人才培养中尚存在一些问题,最突出的就是许多院校存在着“轻基础,厚应用”的现象,偏重宏观管理知识,忽略微观经济活动的目标层次,不重视理论经济学基础理论的学习,片面强调它的应用部分。任何一门学科都可以分成基础理论与应用部分,农业经济学科亦然。在实践中许多高校没有重视经济学在农业经济管理人才培养中的基础性作用,本科阶段,经济学课程虽作为专业基础课设置,但学时明显不足,在有限的学时里,很难对经济学系统学习,更别谈深层次的理解及运用了。硕士阶段的教育也显现出重视程度不够,学生掌握不深的现象。因此,学生很难用经济学的理论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这一问题直接反映在学生的学位论文上,无论是本科学生,还是硕士、博士的学位论文,主要集中在宏观农业经济问题方面,很少涉及微观农业经济问题;论文中技术分析较少,空洞的文字论述过多,不符合农业经济学研究的主导方向,即核心理论研究和应用模型研究。

三、加强经济学学习,培养农业经济管理专业高素质人才

(一)经济学与农业经济学的关系决定了它在农经专业人才培养中的重要地位

经济学包含一个重要内容:对一个经济部门或经济领域或经济问题的集中研究成果,如:资源经济学、商业经济学、农业经济学、石油经济学等。而资源经济学、商业经济学、农业经济学则被当作这一专业的理论的应用部分,也就是说,经济学与我们探讨的农业经济学之间的关系是理论基础与应用的关系。抛开基础,只谈应用,无疑是空中楼阁。基础打不好,就不能很好地去应用,就写不出什么具有实际意义的好论文,也不会在科研领域里取得卓越的成果。泛泛的空谈,没有坚实的理论基础,对于一个学科来讲,是很难获得纵深发展的。作为培养农业经济方面高素质人才的农业经济管理专业,要想培养出农业经济方面的专家,扎实的经济学基础,是至关重要的。无论是马列主义的经典作家,还是西方经济学者,对于经济基本理论都非常重视。列宁说过,没有革命的理论,就不会有革命的运动,这里所指的理论当然包括经济理论。西方著名的经济学者凯恩斯有一段被广为引用的话:“经济学家和政治学家们的思想,不论是在对的时候,还是错的时候,都比一般所设想的更有力量。的确,世界就是由他们统治着”。他的看法固然并不完全正确,但从中至少可以看出他对经济理论的重视。

(二)经济学是其他相关经济学科及其课程学习和研究的基础

随着改革开放的进展,我国与西方的交往日益频繁。在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之后,情况更是如此。而无论是西方还是我国在论述经济情况的专门著作均含有大量的经济学的术语和理论,即使在一般新闻传媒对经济情况的报道中,经济学的术语和理论也会经常出现。作为经济学的一个应用部分一农业经济学是不可能脱离经济学而单独存在。要想学好农业经济学的相关课程,不懂经济学的相关术语和理论,就不可能在农业经济方面有所成就。其中与基础理论关系较大的的学科和课程,如:市场学、财政学、国际贸易、国际金融、公司财政、货币银行学、有价证券分析等等。即使以技术型比较独特的学科和课程而论,它也不能脱离经济学的基础理论。例如,在会计学中,初等的会计学可以与经济学无关,但是在高层次的会计著作中,技术分析仍然建立在经济学的基础上。没有坚实的经济学基础,根本无法学习更高层次的会计学知识;即使最基本的财务管理,都很难学懂,直至真正掌握和运用。因此,为了给其他相关经济学科和课程的学习、研究铺设道路,以及进一步了解他们在整个经济学学科中所占的位置,也必须学习经济学,这是必由之路,不可跨越。

(三)加强经济学学习是实现农业经济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的需要

第5篇

冷门专业如下:

1、农学:农学专业是研究农业发展的自然规律和经济规律的科学学科,因涉及农业环境、作物和畜牧生产、农业工程和农业经济等多种科学而具有综合性。

2、林学:林学是一门研究如何认识森林、培育森林、经营森林、保护森林和合理利用森林的学科,是在其他自然学科发展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综合性的应用学科。

3、海洋渔业科学与技术:培养具备海洋渔业科学与技术方面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能在海洋渔业生产、教育等部门从事科学研究、远洋渔业开发等方面的高级科学技术人才。

4、草业科学:草业科学,是我国老一辈草业学家王栋先生留英归国后在主要的农业院校相继开设的。

5、农林经济管理: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培养具备系统的管理科学和经济科学的基础理论和相关的农林业科学基础知识,能在各类农林业企业、教育科研单位等方面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

(来源:文章屋网 )

第6篇

目前,很多高校经济管理类课程仍然沿用传统的教学模式,用“统一的教学内容、标准的答案、机械单一的考评”等方式,要求学生循规蹈矩,亦步亦趋,被动接受。在教学内容上往往只重于课本,脱离实际,并且“满堂灌”,对于培养学生优良的创造性思维品质和实践能力等存在一定欠缺。这不仅束缚了学生的思维,也压制了学生的个性发展,使学生学习死板,多局限于只会做题,缺乏实际动手能力,不能达到学以致用的高度[1]。为改变这种状况,北京工商大学陆续开设出一批经济管理类实验课程,目的是为了培养基础理论扎实、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强,符合市场需要的现代服务业人才。经过多年的发展,在学校各级领导的高度重视与支持下,学校经济管理类实验课程不仅在数量上大幅增加,而且在内容上也是不断推陈出新,如今,经济管理实验课程已经成学校的特色和亮点之一,在国内高校有着广泛的影响。学校绝大部分学生都不同程度地选修过这类课程。但是从学生的视角看,经济管理实验教学实际效果究竟如何,学生在参加这类课程的学习与训练后到底有哪些体会和收获,这些信息一直没有得到有效的收集与分析。过去,一般只是在课程结束后,通过学生撰写课程总结和参加“学评教”的形式来了解学生对某实验课程的评价。由于课程总结附带有学生实名等信息并与成绩直接挂钩,因此,很难使学生表达真实意思,往往是好话连篇。而学评教则只侧重对教师教学水平、态度等的评价,带有较多感彩,对课程质量涉及不多,因此,评价信息结果的参考价值有限。为了搞清大学生参加经济管理类实验课程后的真实感受,本课题组利用“北京市属高等学校人才强教计划资助”等项目的支持,开创性地策划,并在大范围实施了匿名问卷调查活动。根据学生对问题的关注特点,我们有针对性地设计了调查问卷,内容包括6大问题、28个关注点。然后分别向参加本学期所开设的约20门不同经管类实验课程的1100位学生发放,要求他们以匿名的形式在调查问卷上填写个人感受与评价。根据统计,共收回有效问卷1076份,这一数量占本学期学生参加不同经管类实验课程总人数的50%以上,样本覆盖面具有较高代表性。此外,由于问卷调查采取不记名方式,从而可确保学生最大限度地自由表达看法,这也为使获取的第一手信息与评价更具真实性和可靠性奠定了基础。最后,项目组根据学生的反馈信息再进行认真分析并将结果汇总,把所获得的信息及分析结果提供给学校教务管理部门和实验教学部门参考,以利更好地提升实验教学质量。

2对经济管理类实验课程效果评价的调查问卷统计结果及分析

2.1经济管理类实验课程给学生普遍带来收获,但仍不尽如人意

根据调查问卷(见表1、表2)结果,57.92%的学生在参加经济管理实验课程后感觉收获很大,其中有66.46%的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提高,53.96%的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得到提高,52.90%的学生团队合作意识和能力得到了提升,51.88%的学生通过课程使社会就业能力与就业竞争能力得到提高。这些说明,通过经济管理类实验课程可以较好地从不同方面,不同程度地提高学生相关的能力,而且在某一些方面的提高效果显著。通过对问卷统计表1的分析,我们也注意到仍有高达1/3(33.33%)的学生在选修完经济管理实验课程后感觉收获一般;6.88%的学生的总体感受远不如预期,个别学生甚至有后悔的感觉。这说明部分学生在上完经济管理类实验课程后的实际收获感觉与原先的期望值还存在较大落差。从问卷统计表2反映的信息可以看出,在知识结构改善(38.96%认同)、创新意识与能力的提高(35.83%认同)、意志力与自信力的改善(20.21%认同)以及学习主动性的改善(39.17%认同)方面,大多数学生并不认同。经与部分学生沟通了解到,主要有以下原因:(1)由于这类课程的重点在于组织学生动手实验,教师在理论知识方面的讲授相对较少,因此,对于改善学生的知识结构效果一般;(2)由于该类课程基本上每周就上一次课,学生只有在上课时才会接触到这门课,而且,教师都比较注重课上训练,课下留的作业不多,缺乏平时复习的支持,导致学了新知识忘了旧知识,效果并不好;(3)由于这类课程基本都安排在机房进行,在上课期间,由于各种原因导致部分学生乘机利用电脑干起了自己的事情,导致听课效率不高;(4)有的学生在刚开始时对这类课程兴趣浓厚,可因为专业性较强和课程进度太快等原因,越来越跟不上进度,也就逐渐失去了对这门课的兴趣;(5)个别教师在实验课程设计与组织方面存在问题,如上课内容简单、形式单一、缺乏难度和挑战性等,还有的教师课程组织管理不到位,对学生过于放任等,这些也都导致了学生参加经济管理类实验课程后总体收获不如预期。

2.2经济管理类实验课程得到学生普遍认可

调查结果(见表3、表4)显示,高达75%的学生认为开设经济管理实验课程很有必要。其中有52.08%的学生认为经济管理类实验课程在能力培养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有46.46%的学生认为课程与理论相辅相成,有39.17%的学生认为这类实验课程符合教育规律,可显著提升学习兴趣和效果。这说明学生对此类课程总体上是认可的。其实,从学生角度看,非常期待通过经济管理类实验课程加强对平时知识的消化吸收,把平时学习的理论用于实际操作中。多数学生在参加这类实验课程后也切身感受到,很多专业课程都需要实际的操作才能对知识有更加深入的理解,从中获得自己的见解及经验。从表3中我们还注意到,有14.58%的学生认为经济管理类实验课程应该适当开设,但不要太多,有10.2%的学生认为开设经管类实验课程可有可无,或没必要。前者的原因是由于这部分学生担心开得太多可能会没有时间学习其他课程,不能更好地拓宽知识面,所以他们认为经济管理类实验课程要适当地开设。至于后者,由于某种原因,可能还缺乏对这类实验课程作用的全面了解与认同。

2.3多数学生主动积极选择经管类实验课程

调查结果(表5)发现,89.79%(除去10.21%的学生认为容易拿学分)的学生选择经济类实验课程的目的是积极的,其中有76.04%的学生是为了锻炼实践应用能力、适应社会发展需要而选择此类课程。这说明,由于这类实验课程实用性及应用性较强,所以学生会选择这些与自身今后发展密切相关的课程,从而锻炼提高自己的能力。其中有部分学生之前学过相关理论课程,出于完善自己知识的系统性考虑,特意选修具有很大关联性的实验课程,想通过这个平台,将课堂上学习到的理论知识加以实际的操作应用,从而更好地理解所学知识。还有一些学生,之前并没有学习过相关理论课程,但是出于自己对此类课程的兴趣,或者是希望拓宽自己的知识面而特意选择此类课程。相比较这些抱有积极主动态度的学生,我们也注意到,有10.21%的学生选修经济管理类实验课程的目的是因为拿学分较容易,尽管这只是极少数学生,但从一个侧面说明,在部分学生的理解中,这类实验选修课可能存在着教师给分偏松的现象。此外,一部分学生抱着能在半学期内学完一门课程拿到学分的心态来选修此类课程。还有一少部分大一新生,由于压根不了解此类课程,对实验课程内容认识不清,选课目的并不明确,导致他们单纯为挣学分而来,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大打折扣。

2.4学生对实验教学组织形式的期待非常务实

由调查问卷表6发现,学生普遍不喜欢以“教师布置任务后完全由学生自主完成训练任务”的上课模式(只有24.58%认同)。多数学生希望教师在实验课程组织过程中能够做到模拟操作配合案例分析与讨论(51.46%认同),同时,有45.21%的学生希望采取理论授课与训练结合的方式,35.21%的学生认同由实验课程教师指导学生完成各项训练任务。经过与学生交流沟通了解到,由于多数学生初次接触实验课程,对动手实验操作有一种既兴奋又陌生的感觉。在教师布置实验训练任务时,常会遇到很多自己无法解决的问题,要么是在操作过程中步骤经常出错,要么盲目操作,跟着感觉走。如果没有教师的指导、帮助,再加上学生不得要领,很容易产生畏难情绪,甚至厌烦。此外,很多实验课程的展开需要学生掌握一定的理论基础知识,如果没有把握好基础知识,学生在做实验时就会带有很大盲目性。因此,学生普遍期待着卓有成效的课程教学组织形式,希望能在有限的时间内,少走弯路,尽快达到实验课程预期的目标。他们希望教师能在教学过程中起到教育、引领和指导作用,不仅讲解必要的相关理论基础知识,还要亲自指导学生完成训练任务和模拟操作,培养学生理论与实践结合的能力,同时,希望师生一起参与讨论问题,进行案例分析等。希望通过这些过程,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兴趣,而且还能建立起良好的师生关系,使得学生更愿意和教师交流。

3对策与建议

在对大学生实验课程评价信息统计分析的基础上,项目组也征求了部分学生的意见,在此汇总几条建议供学校相关部门参考。

3.1有针对性地分层次开设经济管理类实验课程

针对学生在参加经济管理类实验课程后的体会与评价有较大差异,建议这些实验课程的开设可考虑分层次的模式,课程内容的难度和深度要有所不同,以便于更具有针对性:

(1)专门面向经济管理类专业学生的实验课程。所开课在内容上要有深度和难度。对于经济管理类专业的学生来说,不仅应该开设较多的相关实验课程,更应将其中一些课程作为必修课,以强化学生实践应用能力的培养,使他们对所学的专业知识能够深入理解,并使相当部分的知识能达到应用的水平。

(2)面向非经管类专业学生开设的实验课程。由于这类课程需要一定的前期相关知识基础,建议实验课程适当放低难度,注意经济管理基础知识的介绍和讲解,使这部分学生能及时补上这方面的不足,有效地融入到课程中。

(3)面向全校各专业学生开设一些通识性实验课程。主要是用于拓宽学生的视野,培养和满足学生广泛的兴趣,拓展知识和能力结构,为今后的自身发展提供更宽的选择[2-3]。

3.2合理安排课程时间及内容,确保实验课程取得预期收益

由于部分经管类课程时间常采取每周4节课连上的形式,使得学生连续下来感觉很疲劳,难以消化学到的知识,影响学习质量和收益。因此,建议在时间安排上考虑从每周4学时更改为每周2~3学时,教师可放慢进度,照顾大多数学生的承受能力,以便学生更容易投入课程中并收到良好效果,从而也更愿意去参与这门课。此外,建议在每次上课后,适当留一些课后练习作业,同时提高平时成绩的比例,注重对平时成绩的考核,这样有助于学生注意及时对课程教学内容的消化与吸收。期末考试可以采取论文、实验总结报告、实际任务解决方案和动手操作等为主的方式,不能只要求死记硬背知识点,应该通过更多的形式鼓励学生进行独立思考和独立解决问题[4]。

3.3注重在解决实际问题过程中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与能力

考虑到多数学生普遍希望通过实验课程来提升自己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提升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等,建议教师在授课的过程中,有侧重地培养学生某一方面或者某几方面的能力,如培养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与就业竞争能力,分析、解决问题能力、团队合作意识等[5-7]。建议教师在每次实验课上有针对性地设计几个问题,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或研讨分析,主动参与到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教师还可适当组织学生开展“研究活动”,布置一些课题让学生动脑、动手去搜集资料,最终撰写研究报告等,注重通过解决实际问题来培养学生动脑、动手和思考的能力。此外,希望经济管理类实验课程教师合理进行课堂设计与组织,在知识讲解的基础上,增加一些案例分析内容。因为案例能够更生动、形象地反映知识的要点,通过这些案例,可将生硬难理解的理论知识变为更能被学生所接受,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8-9]。教师在课上多加强课堂讨论,通过师生互动,或让学生组成小组相互讨论,激发学生思考,在讨论发言的过程中锻炼各方面的能力,并提高学生参与课堂活动的积极性。对于有一定难度的训练任务可以由教师指导学生完成,同时也可以播放一些视频短片等来帮助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提高学生兴趣。

3.4加大对经管类实验课程的宣传力度

通过对周围学生的调查了解,相当一部分学生对经济管理类实验课程了解不够,往往只停留在字面上的一些理解。为了使更多学生详细了解此类课程,建议教务处和教学部门加大经济管理类实验课程的宣传力度,采取多种形式,如网络宣传、视频、讲座、试听、参课学生座谈、交流心得体会等方式,对课程主要内容、特点、适用范围、需要的前期专业知识基础、师资情况等信息进行必要的宣传和介绍,让学生更加深入地了解这类课程的优势和特色[10-12]。这样有利于学生根据自己的专业背景和未来职业发展预期,有目的地选择相关实验课程,避免选课时的盲目性和主观随意性。

3.5加强经管类实验课程效果的调研、研讨与交流

我校有一大批来自相关学院和经济管理实验中心讲授实验课程的教师,他们兢兢业业、开拓进取,开设了很多特色突出、内容充实的经济管理类实验课程。这些课程大都深受学生喜爱,其中不少实验课程由于名额所限,往往使相当一部分学生多次选课无果,难以如愿。建议学校不断加强经管类实验课程建设,将收集和了解学生对课程的评价与反馈意见常态化。通过不定期召开有实验课程教师和学生参加的实验课程建设研讨会,共同商讨、认真分析和研究实验教学过程存在的问题,及时论证和实施改革方案,使实验教学在培养应用型人才方面不断发挥更积极的作用。

第7篇

关键词:低年级本科生;应用能力;培养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07-0232-02

与时俱进是对经济管理类人才培养的基本要求,加强学生将理论运用到实际的能力是经济管理类专业人才培养的基本目标之一。大学低年级指的是大学一年级和二年级两个学年,在低年级阶段,课程往往以公共课和基础课为主,专业课很少。在教学活动中,往往在专业课的教学中比较重视应用能力的培养,而低年级学生往往只是被动地接受基础性的理论知识,很少有机会将理论知识应用到实践中去。缺乏应用能力的培养降低了低年级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对所学专业感到日趋迷惘,不利于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不利于学生为将来的专业课学习做好充分的准备。

一、海南大学经济管理类专业低年级学生应用能力培养存在的问题

海南大学经济管理类专业经过三十年余年的发展,为社会输送了大量的优秀人才,积累了大量的教学经验,但在低年级学生应用能力培养方面仍有进一步优化的必要。通过对经济管理类各专业在校各级学生和往届毕业生的调查,在低年级学生的应用能力培养中,存在以下问题。

1.教学方式固化,实践教学严重不足。海南大学经济管理类专业低年级的课程绝大多数是公共课和基础课,关于经济管理类的课程非常少,而且担任教学任务的教师大都是外学院或者外系的,一般采用老师向学生进行灌输理论知识的教学方式,应用能力方面的教学严重不足。学校组织的丰富多彩的教学实践活动主要针对高年级学生,低年级学生几乎没机会参加。因此,在大学的头两年时间里,部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呈现愈来愈弱的趋势,学生普遍认为对本专业的认识比较迷惘,专业知识的应用能力并未得到提高。

2.课程考核方式单一,难以激发学生参与社会实践的兴趣。低年级各门课程的考核模式一般为期末笔试。除了课堂考勤外,既缺乏对平时学习效果的考核,又缺乏对实践能力的考核。低年级学生在中学时期形成的应试学习的观念未得到根本改变。一部分学生一味地追求高绩点,沿袭了高中学习的固有模式,每天往返于教室、自习室、图书馆三点一线,只学习老师教过的基础知识,使这部分学生虽然学习勤奋,但无法提高自己的应用能力,无法实现自身的全方位发展。还有一部分学生由于缺乏自我约束,平时不注重自己的学习任务,只在临近期末时突击学习。总体上来说,课程考核方式的单一既不利于应用能力的培养,又使学生缺乏参与社会实践、提升自身实际应用能力的动力。

3.网上选修课没有得到学生的真正重视。为了拓宽学生视野、加强学生的人文修养、增长学生的社会实践知识,学校增加了若干有助于提升学生应用能力的网上选修课,并且对学生有强制性学习要求,以此来提高课程的综合性。但是由于相当一部分低年级学生以前缺乏选修网上课程的经历,未能认识到线上教育的重要性,经常出现期末集中时间“刷网课”的情况,并未真正地认真学习。

二、国外高校的先进经验

1.美国的高校普遍注重综合性人才的培养,与当地企业有着很好的合作关系。这些与高校有合作关系的企业为经济管理类学生提供大量的实习机会,让他们在大学低年级时就与社会经济环境接轨,培养自己的实际运用能力。除此之外,美国的许多高校还为低年级学生开办了一系列有特色的实践教学活动,例如出国交流、工程实习项目、服务学习、综合研究项目等等,为经济管理专业的学生提供锻炼自己、提升自己的机会和平台。

2.欧美高校普遍重视平时考核和考核方式的多元化,不以期末一次考试定成绩。欧美国家在经济管理专业的本科教学中普遍把课堂讨论、分组调研、课堂展示、平时测验、研究报告等等教学方式都计入最终成绩,也就是说,在总成绩中,而平时成绩比期末考试的比重大得多。学生要想拿到好成绩,就必须在平时注重把基础知识的学习充分融入到对社会实践的思考中。学生为了增强社会阅历和实践能力,积极从事校外打工活动。低年级学生的应用能力也能得到很大的提高。

3.韩国的高等教育具有鲜明的特色,有很多值得借鉴之处。首先,韩国高校依据学生特点不同进行弹性培养。其次,在培养经济管理类学生时,关注社会经济发展形态,例如社会需求、经济问题等等,依据社会发展状况来改革对经济管理类学生的教育和培养方式。最后,韩国对经济管理学生的教育不是以理论知识传输为主,而是以提高学生应用能力为主要方向。

三、提高经济管理类专业低年级学生应用能力的具体建议

1.创新教学团队建设,组建跨专业的教学团队。将低年级的公共课和基础课的任课教师吸收进专业教学团队中来,公共课和基础课的任课教师可以参与不同的专业教学团队。这样,教学团队的成员就能够涵盖从低年级到高年级的整个培养周期。团队成员通过共同研讨研究制定适合专业教学需要的公共课和基础课的教学方式,使低年级的教学能够契合专业的需要,在低年级阶段就开始注重对学生应用能力的培养。建议学校对跨专业的教学团队给予足够的重视和激励。

2.公共课和基础课的教学模式应当多元化,增加互动性和学生参与度。在课堂上适当增加学生的课堂参与比重,例如要求学生做课堂展示,展示内容可以是学生对上次课堂教学内容的进一步理解和探索,也可以是对上次课堂教学内容如何应用的研究,展示方式可采用PPT、现场解说等多种方式。对于难点问题可以采用辩论和演讲的方式来加深理解,还可以采用小组交流、课后调研等方式来丰富教学内容,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3.成绩考核形式多样化、丰富化。平时的课堂辩论、演讲、课堂展示、研究报告、小测验等都可以计入最终成绩。在考查学生理论知识掌握程度的基础上,增加实际应用的考核,把任务考核计入最终成绩中。例如对于管理学的成绩考核,可以要求学生在本学期内完成一次关于管理的任务,去企业寻找实习机会或者进行管理方式的观摩,或者由学生组成团队进行小型的模拟自主创业,并对完成的任务进行记录或证明,期末由老师进行专业成绩评定,计入到最终成绩中。这样的考核方式能够促使学生有意识有目的地组建小组,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沟通合作能力,提高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网上选修课的考核方式应当注重平时考核,淡化期末考核。

4.鼓钛生组建专业学术社团,积极吸收低年级学生参加,由高年级学生带领低年级学生开展社会实践、学术研究、研发专利、创新创业大赛、数学建模竞赛、学术主题辩论赛、演讲比赛等等活动,使低年级学生在课外有充分的兴趣和机会参与各种学术实践活动,有助于开阔眼界,提升自身的应用能力。教师可以把一部分实践教学活动并入专业性社团的活动中去,既有利于学校对各社团的管理和评估,也有利于社团之间形成良性竞争,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的动力,提升综合实践能力。

5.进一步加强校企合作,为低年级学生创造更多的实地参观考察机会,创造条件使低年级学生也能有机会参与企业提供的调查研究项目。

高校应当充分认识到经济管理类专业低年级学生应用能力培养的重要性,积极实施教学改革,提高低年级学生的理论联系实际的积极性,加强学生实际应用能力的培养,为低年级学生在未来的专业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范玉红,商冉,敬佩.应用型本科高校专业教师实践教学能力培养的研究[J].山东农业工程学院学报,2016,(3).

[2]杨海,罗相巧.地方高校应用型人才创新能力培养问题与对策研究[J].湖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4,(2).

第8篇

1.1建构现代煤炭经济管理学科体系是煤炭经济发展的要求

经济全球化和管理现代化,以及煤炭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必将促成现代煤炭经济管理发生深刻的变革。社会的进步,以及系统论、控制论、信息论等学科向经济管理学科的渗透,为现代煤炭经济管理学科体系的构建提供了新的认知。根据经济发展和现代管理的理念变革,研究现代煤炭经济管理现象及其运作规律,客观要求建构相应的跨学科的理论体系———现代煤炭经济管理学。

1.2建构现代煤炭经济管理学科体系是现代煤炭经济管理自身发展的要求

长期以来,我国现代煤炭经济管理尚未形成一个完整的学科体系,学科的发展一直滞后于现代煤炭经济的发展。而现代煤炭经济及其管理的进一步发展又需要相关理论的支持,客观上要求建构起以现代经济、现代管理和现代煤炭产业为研究对象的现代煤炭经济管理学科,研究现代煤炭经济管理现象及其规律,为现代煤炭经济管理提供理论支持。

1.3建构现代煤炭经济管理学科体系是培养复合型现代煤炭经济管理人才的要求

现代社会对各类人才的要求逾趋高端,现代煤炭经济管理人才的培养也要与时俱进,紧跟时代步伐。现代煤炭经济管理人才不仅要具有扎实的经济管理学专业基础知识,还要具有综合分析和理论研究的能力,需要有国际经济、国际化经营,以及管理学和经济学等相应的社会科学知识。建构现代煤炭经济管理学科,其生命力在于通过学科交叉实现煤炭经济学与其他学科的融会贯通,为复合型现代煤炭经济管理研究人才的培养提供系统而丰富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提高现代煤炭经济管理人才的综合素质,为现代煤炭经济管理学科的发展及其体系建设提供恒久的智力支持。

2现代煤炭经济管理学科体系的构建

2.1现代煤炭经济管理学的特征

现代煤炭经济管理学以现代煤炭经济管理现象及其运作规律为研究对象,主要探索现代煤炭经济运作管理与发展的内在规律,以期通过实施有效的管理,实现现代煤炭资源的优化配置,达到企业效益最大化。其基本特征表现在:(1)跨学科性。这是现代煤炭经济管理学的突出特点,主要指现代煤炭经济管理学是横跨多门学科,融合多门学科而形成的新型学科。(2)综合创新性。即现代煤炭经济管理学彰显出独特的综合创新性,将经济学、管理学等学科的理论融合到现代煤炭这一特定的产业中,形成自身学科的特点。(3)相对独立性。现代煤炭经济管理学作为不同学科相互作用、相互融合的产物,并不是消极被动地依赖于原有的母体学科,而有其自身的体系结构。(4)应用实践性。现代煤炭经济管理学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着力分析现代煤炭经济管理活动,探求现代煤炭经济运行、管理与发展的规律。

2.2现代煤炭经济管理学的研究对象

现代煤炭经济管理学是现代煤炭经济学与现代煤炭管理学相交叉的一个分支和交叉学科。社会科学在总体上是分别以某种特定的社会现象及其发展规律作为自己的研究对象的。经济学是以现代社会经济现象及其发展规律作为研究对象的社会科学;管理学是以现代社会管理现象及其发展规律作为研究对象的社会科学;现代煤炭经济管理学是以现代煤炭经济和管理现象及其发展规律作为研究对象的社会科学。现代煤炭经济管理作为一种特殊的管理活动,其要素包括煤炭经济管理主体、管理客体和管理手段、管理目的等。煤炭经济管理的基本内容在于规划和协调煤炭经济的行为,以达到预期的管理目的。

2.3现代煤炭经济管理学体系构想

现代煤炭经济管理学作为一个完整而开放的宏大体系,应当涵盖总论、运行论(主体论、客体论、主客体相互作用论)和效能论三大部分。第一部分总论是本学科的理论基石,包括煤炭经济管理总论和煤炭经济管理现代化。可以涵盖现代煤炭经济管理学的本体论、发展论、方法论和价值论,即概念、研究对象、性质、体系、意义和方法、与相关学科的关联关系及现代煤炭经济管理学的产生、演变和发展趋势等。第二部分运行论则涵盖主体论、客体论和主客体相互作用论。主体论研究管理主体在经济活动中的职能作用。客体论研究管理客体在经济活动中的基础作用。主客体相互作用论研究管理主体与管理客体的结合运作进程。第三部分效能论研究煤炭经济效益的考核和煤炭经济管理效益的综合评价。

2.4现代煤炭经济管理学的研究任务和方法

现代煤炭经济管理学研究的任务,在于揭示现代煤炭经济管理的运作和发展规律,通过认知和把握煤炭经济管理运作规律,对现代煤炭资源的合理配置,实现现代煤炭企业的效益最大化,促进现代煤炭产业的可持续发展。现代煤炭经济管理学的研究方法应以矛盾分析法、系统分析法、科学抽象法、比较分析法、案例研究法、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相结合的方法等为主要方法。每个层面各有其特点,因此应区分不同层面,采取不同的、相对应的研究方法。在研究煤炭经济管理现象的层面,主要是通过市场调查研究对相关现象进行分析,对现代煤炭经济管理问题进行研究、类比和归纳,对煤炭经济现象的数据变化进行对比分析。进入实体层面,研究的方法可以实证分析为主,重点要对现代煤炭经济管理领域内的问题进行解析。而在本质层面,则以定量定性分析为主,找出问题的最佳解决方案,总结现代煤炭经济管理活动的规律。也可以综合运用上述各种方法,研究现代煤炭经济管理的一般现象及其运作规律。

3现代煤炭经济管理学科发展探索

3.1以人为本,构建学术科研队伍

现代煤炭经济管理学科的建设,首先离不开一支高水平的学术队伍。目前,国内现代煤炭经济管理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研究领域比较分散,在知识的相互贯通、相互融合和相互借鉴方面还有待改进。因此,必须有意识、有步骤、分层次地培养现代煤炭经济管理学术科研队伍,重视师资队伍建设,着力培养学科带头人。学科带头人是学科建设和发展的领军人物,是学科建设上水平、出成果的关键所在。不仅要具有较高的综合素质、扎实的科学理论基础和广博的知识面,还要具有创新精神、健康人格、宽广胸怀和团队意识,同时还须具备一定的沟通、组织、协调能力和系统创新能力,以及关注前沿学科的敏锐力和洞察力。要培养和积极引进一批素质好、业务精、能力强和学历高的专业人才,充实现代煤炭经济管理学科队伍,鼓励和支持青年科研人员获取高学位和高级职称,以稳定学科研究队伍,提高科研人员的学术研究水平,优化学科队伍的学历层次和学术结构,以期建构起具有合理知识结构的煤炭经济管理学术研究队伍。

3.2与时俱进,全面完善学科体系

现代煤炭经济管理学还可以设置二级学科:现代煤炭产业经济学、现代煤炭经营管理学和现代煤炭贸易经济学。(1)现代煤炭产业经济学主要阐释现代煤炭生产力与生产关系和现代煤炭经济基础理论。(2)现代煤炭经营管理学主要阐释现代煤炭经营管理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包括从宏观方面研究现代煤炭的产业信息化,产业经营管理,产业结构调整,产业化推进战略,产业可持续发展,产业发展战略,产业竞争力分析,现代煤炭特色经济,现代煤炭企业文化等;从微观方面研究现代煤炭项目投资、风险控制、成本控制、生产标准、营销策略、品牌战略、人力开发、科技进步和市场结构等。(3)现代煤炭贸易经济学主要研究现代煤炭贸易学史论,世界现代煤炭营销概论,现代煤炭贸易经营管理,国内现代煤炭贸易,现代煤炭对外贸易和国际煤炭贸易现代化等。

3.3锐意创新,着力培养高端人才

建立现代煤炭经济管理学的目的之一就是培养现代化的复合型高端人才。目前,我国的现代煤炭产业仍然面临一个很大的矛盾,就是现代煤炭生产经营已由单一注重产能向产能和效益并重的方向发展,现代煤炭经济管理显现出市场化、国际化、多元化发展的态势,传统煤炭产业与现代煤炭发展矛盾突出,务必要依靠科技进步,重视和加强现代煤炭经济管理,开发人力资源,提高现代煤炭企业的国际竞争力,以实现我国现代煤炭产业的可持续发展。这一客观形势要求,现代煤炭经济管理学必须紧密关注学科发展方向,为其提供人才和智力支持。通过立足理论,按照择重、择需、择优的原则,增加市场经济知识、现代煤炭国际贸易知识和现代煤炭企业管理知识,构筑起经、管、法多学科凝结的学科平台,培养煤炭经济管理现代化高端人才。

第9篇

金融学是一个专业,主要培养具有宽厚的现代经济金融理论基础、较高的金融专业技能、适应国际竞争并具有创新能力

的高级金融专业人才。要求学生全面系统地掌握专业理论基础知识,具备以专业为核心,以当代财经类相关知识为辅助

的较为完善的知识体系,具备较强分析问题、研究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具有较高的数学和计算机运用水平,熟练掌

握一门外语。金融学类是关于金融方面的大类,包括经济学、国际经济与贸易、财政学、金融学、国民经济管理、贸易

经济、保险、金融工程、信用管理、网络经济学、体育经济、投资学、环境资源与发展经济学、房地产经营与估计、统

计学、国际文化贸易、税务、税收。金融学类包含金融学。

(来源:文章屋网 )

第10篇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经济类(非会计学)专业的知识体系受到了较大的影响。构成经济信息系统重要部分的会计与财务系统的作用日益重要,经济类(非会计学)专业原有的会计与财务管理教学知识体系已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经济类专业的毕业生无论在企业还是非盈利组织工作,都需要懂得和熟练应用会计与财务知识。因此,在新的环境下如何对经济类(非会计学)专业的会计与财务管理知识体系进行调整与创新非常必要,而且经济类(非会计学)专业应用于会计与财务管理知识课程的教学时间是有限的。如何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应用现代教育理论与技术,在配合专业教育的条件下,科学合理地确定教学知识体系完成规定的教学任务,对这些非会计专业学生实施合理的会计教育,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成为研究的重点。

一、调整《会计学》课程的教学内容结构

在经济管理相关专业完整的知识体系中,会计学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目前,许多高等院校的经济管理类专业本科的教学大纲都把会计学课程设为必修课。但在教学实践中,笔者发现,传统的对非会计专业会计教学采用简化会计专业教学内容的做法不能较好地满足非会计专业学生的需要,应该对非会计专业会计教学的内容进行调整,以适应非会计专业的专业特点,设置《会计基础》这门课。根据非会计学专业会计学课程的教学目的,笔者认为,会计基础课程的内容既不应是《初级会计学》的照搬,也不应是对《初级会计学》和《中级财务会计学》的简单组合形成的《会计学》,而应是对会计学课程的教学内容进行重新设计。会计是一门操作性很强的学科,实践是会计教学的重要环节。经济管理类专业的学生在学完《会计学》后掌握了会计要素的确认、计量和各种经济业务的核算。但这种教学只注重会计方法的灌输、会计制度的记忆、具体会计方法的详细介绍。即只侧重会计信息的数据来源,忽视了会计的实践教学环节。具体地说,教材内容以具体方法为主,面面俱到而太过细化,教师在有限的学时内难以完成教学任务,也很难结合经济管理类专业讲解透彻。学生完全建立在抽象理论基础上的理解也很难抓住重点。因此在对会计学内容讲解时,应结合经济管理类专业要求突出重点,调整《会计学》课程的教学内容,同时加入简单的会计实践课程,形成《会计基础》这门课。

经济管理相关专业的《会计基础》课程应包含以下具体内容:第一章 概述:本章从会计信息对经济管理活动的重要性导出会计的概念、特点,会计对象和会计要素,会计核算的基本前提,应遵循的会计原则、会计规范等会计基本知识。第二章 会计循环:本章主要对会计等式、会计循环的基本程序、会计科目与账户,会计凭证和账簿、试算平衡、结账进行介绍,使学生初步熟悉会计循环的基本程序,理解会计的思维方式和角度,对会计工作循环有初步的了解。第三章 结合专业特点的借贷记账法的应用:从各专业的特点出发,介绍用借贷记账法对各行业企业的筹资活动、投资活动、经营活动中的经济业务进行会计核算,使学生能够根据记账规则对简单的经济业务活动熟练地进行账务处理。第四章 财务会计报告: 本章包括资产负债表、利润表、现金流量表,使学生加深对各种会计报表的认识,理解各种报表对企业管理工作的独特作用,为下一步进行财务综合分析的学习打基础。第五章 实践环节:从经济业务发生产生原始凭证开始到会计报表的编制,进行一个会计循环的模拟实践,使学生在学习会计理论基础知识的基础上,对会计实务有一个全面而真实、形象而具体的认识,从而了解会计在所学专业中的作用。第六章 会计报表分析方法:介绍资产负债表、利润表、现金流量表等三大会计报表之间的勾稽关系,使学生树立会计报表分析整体性、综合性的观念,在理解财务报告编制的基础上,掌握财务会计报表的分析方法。

这样的教学内容设计,能够在有限的教学时数内,帮助经济管理类专业的学生树立会计思维方式,了解会计工作实践,对会计理论及会计实务有一个清晰、完整的认识。全面认识会计与其专业工作的地位和作用以及与其他职能管理的关系,达到为其专业服务的目的。

二、调整会计与财务管理知识体系

经济类(非会计学)专业对会计与财务管理知识体系掌握的深度和广度的要求有所不同。会计与财务管理知识体系包括的专业课程有:初级会计学、中级财务会计、高级财务会计、成本会计学、管理会计学、财务管理、财务分析、会计信息系统、会计电算化、西方会计、非盈利组织会计、行业比较会计等。这些课程可以根据其在教学中的作用分为:财务会计体系、管理会计体系和财务管理体系。财务会计体系包括:初级会计学、中级财务会计、高级财务会计、会计信息系统、会计电算化、西方会计、非盈利组织会计、行业比较会计;管理会计体系包括:成本会计学、管理会计学;财务管理体系包括:财务管理、财务分析。笔者认为,应该根据经济类(非会计学)专业的特点,对会计与财务管理课程体系重新设置。

首先设置会计学体系课程,会计学体系课程是奠基管理基础知识的课程体系。其内容主要包括:初级会计学、财务会计学、成本会计学、会计电算化、财务分析与企业业绩评价等。该课程体系包括了原有三个方面知识体系的基础部分,以经济活动的确认、计量、记录、报告、分析、决策为主线,阐述会计与财务的基本理论、方法;提供了认识、核算企业经济活动、看懂企业财务报告、分析企业财务状况与经营成果的知识基础与技能,为学生奠定坚实的专业基础。其次是工商管理提高层,设置决策与控制会计、财务管理课程、其内容包括财务管理、管理会计学、证券投资等课程的主要内容。该部分以对经济活动的决策与控制为主线,阐述会计与财务应用在企业内部管理的理论与方法以及酬资、投资的基本理论与方法。经济类(工商管理类非会计)各专业可在学习会计学课程的基础上开设本课程。将会计与财务体系划分为两个层次、重新组织设置课程,与只开设会计学与财务管理两门课程相比更广阔地包括会计与财务知识体系的主要内容,使知识体系更加完整、科学合理。

调整之后的课程体系除初级会计学、财务会计学、成本会计的内容外,还包括财务报告分析与企业业绩评价等内容,并且更加注重市场经济中的主体――企业。会计必须满足企业经济决策的需求为经济决策服务的观念,吸取美国、日本等经济发达国家会计学教材的精华,使教学内容与国际相协调更好地满足培养经济(非会计)专业学生知识结构的需要。

三、实现会计学与经济类(非会计学)专业课程的交叉互补

经过以上会计学课程内容结构的调整和会计、财务管理知识体系的调整,在对经济类(非会计)专业开设课程时注意两类专业课程的交叉互补、融会贯通。

国外许多高等学校在经济类(非会计)专业本科教学的专业设置上往往把本专业需要的非专业课程和专业课程之间有机结合,设置复合式专业。从实际情况来看,很多会计学和经济类(非会计)专业的课程,如企业管理、金融学等是企业内部与外部相辅相成、密不可分的有机整体,会计学中有很大一部分与企业管理中的会计核算与控制的问题相关。由于我国资本市场不够完善,企业竞争也不尽规范,目前不少企业的管理停留在传统阶段。反映在教学上也相对落后,从教材到教师的知识体系和教学方法沿用传统模式,有关会计的核算与控制、财务管理内容的教学并未完全进入经济类(非会计)专业教学中,或是不能有机结合。为此,应在经济类(非会计)专业必修课或选修课上进一步促进两个专业间的交叉融合,可在经济类(非会计)专业基础课、专业课和选修课中增设会计学知识体系和财务管理知识体系的有关课程,并统筹考虑课程训练、技能实践和专业实习,做到外在结合和内在结合的统一,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第11篇

关键词:非法学专业;《经济法》;课程改革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法治经济,经济法律在社会经济活动中的重要作用不容忽视。高职院校经济管理类非法学专业一般会开设《经济法》的课程,并成为其专业基础课。它为培养具有较高法律素质的复合型经济管理人才做出了突出贡献,但其作用地位并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教学方法也到了迫切需要改革的阶段。目前,高职院校非法学专业《经济法》课程大多由法学专业教师讲授,非法学专业的《经济法》课程授课对象的特殊性使其在实际教学活动的组织中受到困扰。为实现有效教学,强化非法学专业学生的学习动机,激发学习兴趣,本文就非法学专业《经济法》课程目前存在的问题,探讨这门课程的改革方向。

一、非法学专业《经济法》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授课教师认知结构矛盾突出。经济法是一个强调社会本位与国家调控的法律部门。经济法具有自己独立的调整对象。经济法主要包括:市场规制法、宏观调控法、经济法总论。经济法具体制度主要分为:一类是反不正当竞争制度、消费者保护制度、反垄断制度、特别市场规章制度等市场规章制度;一类是金融调控制度、财税调控制度、计划调控制度等宏观调控制度。非法学专业的经济法是与经济管理有关的法律制度,它包括了民商法、刑法和诉讼法的一些基础知识。非法学专业经济法课程的特殊性冲击着法学教师的原有认知结构,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会造成教学重点内容移位的现象。

(2)缺乏有针对性的实用教材。现行教材大多是由法学专业教师针对非法学专业经济法课程编写。非法学专业《经济法》内容容量大,不仅仅包括部门法意义上的经济法,还涉及了《民商法》基础知识,《刑法》《诉讼法》部分知识。非法学专业《经济法》教材编写人员忽视了这门课程授课对象的特殊性,堆砌法条,有意简化经济法之外的知识,致使教师在实际授课中偏离重点。非法学专业学生初次接触经济法,对简单堆砌的法条理解困难,造成认知结构上的混乱,学习兴趣下降,学习效果差强人意。

(3)缺乏非法学专业《经济法》课程的专业教师团队。非法学专业《经济法》课程内容无须更多理论分析,有的学院师资力量紧张,于是就出现了非法学专业经济法教师配备的随意性。经济管理类的教师被安排讲授经济法,其不具备足够的法律知识,在进行案例教学中显得底气不足;法学专业教师,尤其是行政法、民商法教师被安排讲授非法学专业经济法课程,很可能在教学实践中将非法学专业经济法课程混同于法学专业经济法课程,从而偏离经济管理类人才培养目标,造成授课表面化。经济管理专业的学生有考取会计师、企业法律顾问的需求,由于法学专业的教师缺乏相关的经济知识,在授课时很难有针对性。

(4)非法学专业学生学习《经济法》课程缺乏学习动机。首先,由于非法学专业学生不具备基础法律训练,他们在短时间内很难快速培养起法律思维。烦琐的法条使得学生在理解上出现困惑,自我效能感降低,对这门课程产生抵触情绪。其次,实践性教学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所占比例过低。非法学专业学生对法律基本理论的理解欠缺,因此在案例讨论中会偏离法律的视角,不能真正实现学以致用的目的。

(5)《经济法》课程在非法学专业边缘化。由于《经济法》课程不如专业课程与职业所对应的岗位的工作任务联系紧密,所以在非法学专业的课程开发与课程体系构建过程中,《经济法》课程被人为边缘化。有些学校在确定非法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没有将《经济法》置于核心课程的行列,甚至还压缩课时,降低这门课程在专业课程体系中的地位。

二、非法学专业《经济法》教学的改革方向探析

(1)强调《经济法》课程在非法学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中的突出地位。非法学专业《经济法》课程培养的是具有一定法律知识的复合型经济管理人才。培养和提高非法学专业学生的法律意识和法律素质,养成用法律思维解决问题的行为习惯,促进了人才的全面发展。意识决定行为,具备一定的法律意识,人们就会自觉遵守法律规定。现代社会要求每个具有完全行为能力的社会成员都应知法、懂法、守法。我国高职院校目前的生源质量不断下降,其法律教育极其薄弱,主要表现在法律知识不够丰富、法律意识不够健全。国内目前会计行业存在的会计执法环境差、会计信息失真、假账泛滥等现象要求经济管理类专业尤其是会计专业学生不仅仅要具有法律意识,还要具有较高的法律素质。因此就必须强化非法学专业《经济法》课程在其专业课程体系中的地位,加大《经济法》教学力度。

(2) 以学生为本,强化学生学习动机,提高学习效果。1)《经济法》课程的教学要服务于专业技术资格证书的考试,促进人才可持续发展。高职教育就是就业教育。我国的市场准入制度要求就业上岗和职称的晋升都需要资格证书。目前我国高职学院大部分经济管理专业尤其会计专业都实行“双证书”制度。会计人员的从业资格职称有初级、中级、高级会计师,在不同级别资格考试中,《经济法》均是必考的内容。所以在《经济法》课程的实际教学中要服务于从业资格考试,为学生顺利毕业及高质量上岗提供保障。2)《经济法》课程的教学要服务于就业、创业教育。高职生就业形式主要有两大类。一是就业,二是创业。必要的经济法律知识是高职生就业、创业教育中必不可少的内容。《经济法》课程的教学内容要为学生毕业后就业、创业提供足够的经济法律支持。所以要加强《劳动合同法》、市场运行法律制度、企业法律制度的讲授,在保护学生合法就业权益的同时,又可以使学生熟悉企业设立程序,在企业运行中能依法、合理开展市场竞争,真正体现了职业教育人的本性。

(3)非法学专业《经济法》课程考核方法的改革。传统的《经济法》考核方式是闭卷考试。学习知识分为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程序性知识主要指智慧技能和策略性知识,也就是动作经验的掌握。闭卷考试考察的只是学生陈述性学习的掌握情况,不能有效的考察学生的实践运用、动作经验的积累能力。要不同角度考核学生的技能水平,既考查学生的陈述性知识掌握水平,又考察学生的智慧技能的掌握情况;既对学习结果进行考察又要对学习过程进行考察。考核具体应分为两个部分:笔试和实践能力考核。其中,笔试成绩占40%,实践能力成绩占60%。这种考核方式强调了学生对经济法实务的实际操作能力和应用能力的考察。考核方式的改革势必会带动了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的改变,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更加强调学生对实际操作的主动参与性,使学生在毕业后能快速进入工作角色。

参考文献:

第12篇

一、改进中职经济管理课程的思考

改革需要从根本做起,而其根本在于教学使用的课程体系,它决定了教师的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学习内容。在传统教学中,说教知识占了很大的比重,但是社会实践证明:知识体系再完善,也必须符合社会实际。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经济管理专业知识的同时,还要多安排社会实践活动,引导学生抓住一切机会参与社会实践。注重实践,是我国中等职业教育的主旋律,颠覆了传统教学模式,从根本上转变了学生对学习的态度,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第三,中等职业教育的目的是培养人才,而不是培养学生,教师必须明确这一点。学生走出学校后能成为什么样的人,能在社会上发挥多大的作用,都基于学校的培养。因此,学校应把培养人才放在教学首位,把培养高素质、高社会实践能力的人才视为己任,不断完善教学体系,从而实现教学目标。第四,注重校企合作。企业是学生就业的地方,对学校来说,只有最大限度地挖掘自身的教学资源,如与一些企业签订合作协议,不仅能为更多的学生提供参与社会实践的机会,实现校企双赢,而且有利于企业借助学校先进的教学理念进行创新。

二、校企合作是经济管理专业教学改革的有效途径

首先,在校企合作中,学校能及时了解当下企业所需的人才类型,使学校能够及时调整专业设置,符合企业的实际需求。其次,整合、优化资源,使教育资源、人力资源最优化。虽然中等职业教育已取得了较大的进步,国家也在不断加大政策扶持的力度,但是中等职业教育的起步较晚,仍然存在很多的不足之处,校企合作能有效弥补这一缺陷。大多数企业都具有一定规模的生产科研基地,企业的管理人员就是最好的老师,能教会学生最具实践意义的知识,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另外,教师也可以在校企合作中提升自身的创造能力和综合素质。与企业合作的最重要意义在于能为学生提供企业职位,这种身临其境的学习能使学生真切地感受到实际工作的氛围。但是,教师要注意一点,除了教会学生基础知识之外,还要培养学生与他人相处的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最后,校企合作是应用广泛的一种合作模式,企业拥有雄厚的资金和资源优势,而学校具有高度集中的智慧优势,两者互补,互惠互利。经济管理专业教学需要不断创新、不断探索,只有找到真正合适的教学道路,才能开创经济管理专业的特色教学新天地。

作者:刘家庆 单位:贵州省内贸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