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医院学管理

医院学管理

时间:2022-12-31 20:50:52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医院学管理,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医院学管理

第1篇

1.1风险评价评分灾害脆弱性分析团队成员先进行集中培训,培训内容为灾害脆弱性分析的概念、应用、调查内容、评分标准和调查表格的填写要求等,培训时间为2个课时,培训结束后发放调查表。由团队成员对药学部门面临的各种潜在危害加以识别及分析,进行风险评价打分。

1.2计算相关风险值调查资料录入Excel2003表格,得到每项的平均值,再将平均值进行计算各危险事件的相对风险,以发生可能性为权重,结合严重性得分进行统计学处理,计算公式为:相关风险值[RISK(%)]=(可能性/3)×{(人员伤害+财产损失+服务影响+准备工作+内部响应+外部响应)/18}。

1.3评估结果及结果应用将RISK值由高至低排序,RISK值≥25%的风险事件列为重点风险和优先管理项目,纳入科室年度工作计划和医院药物治疗学与药事管理委员会年度工作计划,制订各事件应急预案,定期组织演练,并对应急预案进行持续改进;RISK值<25%的列为一般风险项目,纳入医院药学应急总体预案进行日常管理。

2结果

2.1医院药学灾害脆弱性分析结果培训现场发放调查表,当场完成填写并回收。发放调查表120份,回收118份,回收率98.33%;有效117份,有效率为99.15%,数据录入Excel2003,并进行统计学处理和排序,结果详见表2、表3。如表2所示,本院医院药学部门需要应对的风险事件中,技术事故类、人员类伤害的RISK较高,分别为34.40%和29.40%。表3结果显示,本院药学部门可能面对的31个风险事件中,RISK值≥25%、排名前15位的依次为:临床必需药品供应短缺(58.11%)、严重药品不良反应或药害事件(50.19%)、信息系统故障(41.18%)、电力故障(38.88%)、发药出门差错事件(37.20%)、流行病暴发(36.18%)、台风(33.56%)、急性中毒等安全事件(31.46%)、内部火灾(31.31%)、药患严重纠纷(28.53%)、强雷暴(28.35%)、洪水(28.32%)、毒麻药品被盗、丢失事件(28.04%)、人员紧急替代(26.66%)、发现假、劣药品等质量事件(25.84%)。

2.2分析结果应用于医院药学应急管理持续改进取得成效通过灾害脆弱性分析风险识别,并对医院药学应急管理进行持续改进,本院应急药品保障、药学应急服务等应急处置能力取得了明显进步。2012年~2014年11月,本院药学部门共完成了220例毒蛇咬伤、94例百草枯中毒、80例有机磷农药中毒、35例毒鼠强中毒、22例虾虎鱼中毒、15例河豚鱼中毒、2例曼陀罗中毒、2例乌头中毒等突发伤病员应急抢救药品的供应,并有效应对了渝湛高速特大交通事故(10死、39伤)、湛江坡头居民区爆炸事件(7死、35伤)、遂溪岭北建筑工地倒塌事故(32伤)、中石化茂湛输油管道10吨轻质原油泄漏事件、雷州半岛洪灾、史上最强台风“威马逊”、人感染禽流感疫情、登革热疫情、埃博拉出血热疫情等各种灾害事故、突发事件的应急药品保障和药学服务,使伤病员得到及时的救援,也让本院药学应急管理得到了一次次的实战检验,暴露出的问题不断得到持续改进。

3讨论

在日常工作中,医院药学部门随时都要面对各种各样的突发事件或灾害,如来自内部的电力故障、信息系统故障、药害事件、发药出门差错事件、毒麻药品被盗事件,来自外部的台风、流行病暴发、集体食物中毒、传染病疫情等,在突发事件或灾害发生后,抢救药品能否满足供应、伤病员救治是否及时、用药是否科学合理,其结果是完全不同的。特别是在外部灾害性事件发生后,处于灾区的医院药学部门是医疗救治中药品供应保障的承担者,但医院药学部门本身往往也是灾害事件的受害者,灾害的影响常常会导致药品供应的中断或瘫痪,使医院不能正常发挥或者根本无法发挥医疗救治的功能。突发事件的药学服务具有紧急性、阶段性、突变性和多样性等特征[7],能否在最短的时间内成功配置结构合理、临床适用、安全有效、充分足量的药品,往往是取得医学救援胜利的关键[8]。因此,我们应对医院药学的灾害脆弱性进行研究,并将分析结果应用于医院药学应急管理持续改进。灾害脆弱性分析结果显示,本院药学部门面对的灾害及突发事件以技术事故类为主,需要通过加强培训、提高药学人员技术水平等途径来防范。通过分析结果,我们了解了本院药学部门目前对突发事件的承受能力和薄弱环节,明确了药学部门当前应急管理应对的重点是临床必需药品供应短缺、严重药品不良反应或药害事件、信息系统故障、电力故障、发药出门差错事件等15个风险事件,这些风险事件应重点管理和优先管理。分析结果为医院药学应急管理体系建设作出了指引,并应用于医院药学应急管理的持续改进中。

3.1完善医院药学应急管理组织成立药学应急管理小组,成员由药学部正、副主任、药房班长、采购员、仓管员、临床药师组成,接受医院应急办公室的领导和业务指导,负责突发事件时重要情报的收集、分析与提供,确保突发事件的指挥主体随时掌握现场情况;同时,能够迅速落实指挥主体的指示,并监督和检查,确保应急处置在指挥主体的掌控之下[9]。小组下设5个专业组:人力资源组、药品保障供应组、药品调剂组、临床药学组、药品质量控制组,明确各专业组职责。

3.2制订药学应急预案在制订医院药学总体应急预案的基础上,以“针对性、简洁性、实用性”为原则,对临床必需药品供应短缺、严重药品不良反应或药害事件等RISK值排名前15位的风险事件均制订应急预案,各事件应急预案内容包括:①事件类别的识别、报告程序、启动应急响应级别、紧急召唤关键岗位人员迅速到位的程序等。②各类事件应急药品目录、剂型、包装、数量、单价、贮存环境、存放位置、供货医药公司、生产厂家、供应路径、冷链专用箱设置、保管人等。③各主管部门、医药储备管理中心、医药公司、兄弟医院联系人及联系电话等。④应急箱配备:应急灯、手电筒、电池、剪刀、镊子、瓶装药品启封器、雨衣、帆布、矿泉水、一次性服药纸杯、药房标识旗等。⑤药学服务方式,如重症伤病员个体化用药方案设计、药品不良反应观察、伤病员用药宣教等。⑥监督与奖惩办法等。

3.3定期组织应急演练及持续改进应急预案把药学应急总体预案和15个风险事件药学应急预案汇总,编印成《药学应急—我该怎么办》小册子,发至全院药学人员人手一册,定期组织培训,每个项目每年至少组织1次实战演练,使药学人员熟悉预案程序,掌握处理突发事件的方法,掌握突发事件开展药学服务的方式,并根据演练中发现的问题,及时对预案作出调整和修正。通过演练,提高药学人员的危机管理意识和心理适应能力,提高应急协调管理和应急处置能力。

第2篇

药学服务体现了一种全新的药房工作理念。是医院药师的责任。医院药师能够为改善医疗结果和降低成本作出贡献。药师的任务是提供药学服务。药学服务囊括了药师与患者和其他卫生专业人员协作、实施、监测药物治疗计划的过程,从而为患者造成特定的治疗结果。其内涵与内容已远远超出了合理用药的追求。

2药房工作质量管理规范

药房工作质量管理规范代表了一种国际性努力,汇集了各种药房实践的概念[2]。国际药学联合会竭力倡导药房工作质量管理规范,是因其认为使药房的许多任务需具体化,反映了药学界学者对医疗保健制度改革的全球性反应。其涉及4个领域:(1)促进健康和预防疾病。医院药房的责任是要确保提供用药咨询的方便和简易,而且有助于保护个人隐私。(2)供应和使用处方药物,及其他卫生保健产品。医院药房的责任是确保处方适合于个人,满足治疗的、社会的、法律的经济要求;保证发出药品的安全,及质量和准确;向患者提供用药咨询,并监测药物使用的效果。(3)自我保健。医院药房的责任是评价患者的个人需要,推荐有效和安全的产品。(4)影响医生处方和促进合理用药。

3全程化药学服务

“全程化药学服务”理念体现了“价值”管理的思想[3],即医院药学以患者为中心实施药学管理和服务,进而开展药学价值的再创造工程,把药品供应链管理纳入药学服务模式中,将药学服务的价值链延伸至药品市场的物流中,实现医药公司、医院和患者等的价值共享和多赢。

4临床路径

临床路径是指对服务对象的健康负责的所有人员,包括临床医师、护士、药师、心理医师、营养师、检验人员以及行政管理人员等,联合为某一患者的诊断、处置(治疗)而制订的一套“最佳”的、标准的服务与管理模式。这种管理模式因为有以时间为顺序的具体详细的医疗服务计划单或路线图而得名。患者从住院到出院,要遵照临床路径图,逐项接受诊断和治疗。包括诊断、化验及检查项目、药物治疗、医疗干预、护理、监测项目(包括用药效果和出现的不良反应等)、疾病知识教育、治疗阶段目标、时间要求以及运动、饮食、营养和康复指导等。临床路径模式认为,随着循证医学和循证药学的推行,药学服务面临着更加艰巨的任务,因此,还不足以实现“以药品为中心”向“以患者为中心”的根本转变。笔者认为,临床路径的思想是要把医、药、护等卫生服务工作熔为一体,真正做到以患者为中心。

5医院药学工作的目标管理及质量指标

目标管理是在管理工作中事先确定工作目标,并规定实现目标方法的管理方法。在医院药学部门尤其是药房和制剂室实施这种管理模式将有助于提高管理效能,实现组织目标。实行目标管理的关键在于确定各岗位的质量指标,即以经济为基础。具体实施方案包括4个方面:确定总目标、制定目标决策、规划目标流程、目标跟踪控制。方案实施中采用三级考核即科领导定期检查,各科室使用工作月报表,个人建立考评制度。目标管理体现对一个单位全面发展的要求和方向,是一种全方位的管理。医院药学应设置药品的供应、处方量、差错率、账物相符率、损耗率、库存量资金占用率和利润率等指标。对于制剂生产,应制定生产量、合格率、人均利润率、设备完好率等指标。对药学保健,应建立药品不良反应报告(ADR),抓住目标管理中系统、定量和责任3原则,结合药学全面工作,推动医院药学工作的发展。

总之,医院药学的发展取决于2种因素:一是社会环境的6需求和压力,即医院药学面临的种种挑战,以及社会对医院药学的需求变化;二是医院药学管理思想,这一思想的力量最终落实在医院药师的观念和行为上。毫无疑问,先进的医院药学管理思想必将造就受人尊敬的医院药师和广为赞誉的医院药学工作。

参考文献

1胡晋红.实用医院药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2000.

2吴蓬,黄兴悦.药品质量管理与监督[M].成都:华西医科大学药学院,1991.

3吴蓬.药事管理学[M].3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

第3篇

关键词:创建 科学管理 优质医院

中图分类号:C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925X(2012)O8-0066-01

2011年6月以来,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在上级的正确领导下,按照卫生部、江苏省卫生厅和苏州市卫生局等优质医院创建实施方案积极开展创建国家优质医院工作。医院充分认识创建工作的重大意义,加强领导,缜密组织,精心谋划,扎实创建,确保实效,把提高医疗质量和服务水平、保障医疗安全作为医院的工作重点,不断提升医院整体服务能力,力争做到“安全更有保障,质量更加可靠,成本更为合理,效率更加提高,服务更为改善”,经过全院干部和职工的共同努力,积极有效地推进了国家优质医院创建工作。

一、加强组织领导,明确责任要求

去年7月,医院成立了优质医院工作领导小组,由院长担任组长,下设创建办公室,以及“三好一满意”活动组、临床路径管理组、抗菌药物临床合理使用组和优质护理服务示范工程组等18个专题工作组,确定了各专题组的负责人和联络员并制订工作职责,明确分工,建立专题组沟通机协作制,制定实施计划,定期开展检查,认真分析总结,督促及时整改,为创建国家优质医院提供组织保障。医院制订了优质医院创建工作实施方案并分步组织实施,先后召开了两次全院动员大会,了创建优质医院的倡议书并及时建立了创建优质医院专题网页,有效地加强了创建工作的宣传与发动。

为让全院干部职工深入了解国家优质医院的标准和要求,医院在去年全院发放《三级综合医院评审标准实施指南》和《三级综合医院评审标准条款评价要素与方法说明》的基础上,今年还专门印发了《三级综合医院评审标准实施细则(2011年版)》,并组织广大干部职工认真学习,深刻领会,要求大家根据医院分工和对照标准找出差距,开展了全院性的书面知识竞赛和评比活动。

医院还根据优质医院创建工作方案,积极推进床位管理责任制,探索床位转化型诊疗模式,使完善的床位管理理念、做法、考评体系等成为加强医院科学管理的有效手段和创建工作的亮点,达到为群众提供更加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医疗卫生服务的目的。

二、实施专题培训,掌握标准细则

医院先后组织召开了以“努力创建优质医院,全面改善医疗质量”和“加强科室管理,创建优质医院”为主题的科主任管理培训暨创建优质医院工作会议。医院还先后举办了“落实卫生部医院评审标准创建优质医院培训班”和“医院评审和创建优质医院工作培训班”,邀请卫生部医疗服务监管司评价处领导及清华大学医药卫生研究与培训中心专家来院专题培训,并开展了“追踪方法学”医院评价,使大家能掌握新的标准细则,找出存在问题,不断提升医院的综合实力和竞争力,为创建国家级优质医院打好基础。每期培训都有院领导、各业务科室正副主任、护士长、党政职能科室正副主任、党总支书记以及医院创建优质医院的18个专题组联络员、各临床、医技科室医疗组联络员等近200人参加,做到全员参与,并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三、开展自查自评,推进工作改进

为了让各专题组进一步明确工作标准和存在差距,医院定期组织各专题组根据医院分工对各自开展的自查自评工作进行汇报交流。针对工作中遇到的问题,由专题组成员共同协商解决。对专题组提出的涉及其它部门的问题,尽量在现场解决,或由院领导指定相关职能部门协调解决。对于专题组的亮点工作,及时在现场进行交流和推广。

在具体工作中做到三个结合,一是创建工作与“三好一满意”活动相结合;二是创建工作与公立医院改革工作相结合;三是创建工作与医院复核评价工作相结合。针对公立医院改革抓好七项重点工作,即“三好一满意”活动、优质护理服务示范工程、对口支援和分工协作、抗菌药物临床应用专项整治、临床路径和单病种管理、志愿者医院服务以及加强成本核算控制医疗费用等,不断推出和完善“床边结账”、“分时段预约挂号”、“日间病房”、“一站式服务”、“全日制门诊”等便民举措,以及强化医疗核心制度的落实、加强医疗质量控制管理、严格规范诊疗服务行为以及强化医疗技术临床应用管理等措施持续改进医疗质量,通过多种途径全面系统地推进国家级优质医院创建工作。医院定期向省卫生厅和市卫生局汇报创建亮点工作。

今年,医院分批召开四次创建优质医院专题工作推进会,会前有分管院领导和办公室人员分别召集18个专题组召开了协调会,了解专题工作进展情况并加以指导,使大家进一步明确工作要求,充分认识到创建优质医院对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提高医院医疗服务水平、促进医院的长远发展及维护职工利益的重要性,进一步统一思想认识,凝聚创建合力。

四、强化督促指导,确保工作实效

对于各专题组在自查自评中存在的问题,医院要求各责任部门制订切实可行的整改措施、整改建议和整改完成时间,确保存在的问题得到有效解决。医院定期反馈整改进展情况,确保创建工作扎实推进。

医院各分管院领导、职能部门负责人还根据医院分工组织开展现场评估,对各自分管的创建工作实行PDCA管理,深入基层加强指导和督查,采取了质量持续改进七项监管手段,即床位管理监督、专家督导监管、院长行政查房监管、医疗专项查房监管、每季度科主任会议监管、总值班查房监管以及公示反馈监管等,确保了工作实效。医院修订了工作人员职责和工作制度,强抓各项规章制度执行力,严格考核,奖惩兑现,狠抓落实,切实促使医院的医疗服务质量不断改进,群众满意度不断提高。

第4篇

1.转化医学的概念

转化医学的概念是新的,但其理念、内容并不是新的。我国汉代的名医华佗早在两千年前就从植物麻黄中提炼出麻沸散并用于临床治疗中。青霉素的发现、磁共振成像技术的发明和普及、幽门螺杆菌的发现及胃病防治等都是经典的转化医学范例,其共同特点是他们的科研成果造福了广大的临床患者。由此,这些研究人员也理所应当的成为了诺贝尔奖的青睐者。可以看出,转化医学倡导以病患中心的理念,从临床工作中去发现患者需要解决的问题、由此提出问题,然后由基础研究人员进行研究和分析问题;随后再将基础科研成果快速转向临床应用,解决问题,造福患者[1]。如今,基础研究与临床应用之间的鸿沟、临床需求与产业化及开发应用技术的脱节已成为阻碍生物医学发展的壁垒,人们意识到必须要加强基础与临床的结合,以产学研一体的模式推进临床研究及时向产业转化,服务于病人。为此,转化医学作为一种新的医学模式,医学理念被重新提出。目前多数学者都支持转化医学的发展模式应该是双向互补的,不断螺旋上升的,永无止境的研究过程,一方面把实验室研究获得的成果,迅速有效的应用于临床;另一方面把临床中遇到和发现的问题,又及时反馈到实验室,通过两方面双方的沟通和协作,不断地完善、推进或开展新的研究,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提高诊断、治疗和预防水平。这个双向互补的过程涵盖了与医疗研究和临床实践相关的各个环节,每个环节都是中继点和加油站,环环相扣的每个环节都不可少,最终的目的是高效提升医疗技术水平,更好地服务于广大患者。[2]该模式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将基础医学研究取得的成果应用于临床疾病的诊断、治疗和预防中;二是就来自临床医生的观点和假设,设计基础研究实验并加以检测和验证[3]。

2.转化医学理念指导下科研模式的转变

转化医学从实践个体研究到系统化、综合各个学科研究的医学发展模式,对传统的医学模式提出挑战,也为医学的持续发展带来了难得的机遇。

转化医学的中心目标之一,通俗的说就是要大幅度促进和推动从实验台到病床(From the bench to the bedside)的研究模式。然而要达成这一目标并不容易,它需要多学科交叉合作。这就意味着首先要有一个囊括多个基础学科及临床医生的研究团队,他们之间需要彼此紧密协作,才可能实现转化医学的主要目标。具体而言,传统医学研究模式向转化医学研究模式转变主要通过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从各自为营或有限合作到团队科学。转化研究强调,要实现科研成果迅速地成为临床可应用的技术、产品或方法,就必须主动从研究的最初阶段开始,让不同学科的专业人员在一个平台上开展团队工作,发挥各自优势,通力合作,走开放联合之路,拓展交叉合作领域和国际合作的渠道。二是从以疾病为中心到以患者为中心。转化医学的医学研究模式倡导以患者为中心,构建临床治疗和基础研究之间的双向通道,有利于基础研究成果快速转向临床应用,以提高医疗总体水平,最终使患者受益。人体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应以系统生物学的思路,从更全面的角度来解决问题。即从临床问题出发,将相关的生物学和多学科手段集中在一起,有计划、由点到面的破解难题,加快基础医学研究与临床实践的相互转化,通过产学研一体化的形式,推进临床应用新技术的发展。三是从医生、科学家独立个体到医生科学家。传统上,临床医生与基础研究人员是通过迥异的训练方式培养而成的,二者之间很少交集。或许在很多时候,个别医师由于个人兴趣再接受专门训练而成为具备一定基础研究能力的研究者,然而就一个临床机构的主要人员而言,还是以单纯的临床医师为主。然而,成规模的转化研究,其核心是一批具备临床医疗资格的科学家,他们通晓各自学科的临床实践技能,因而可敏锐的发现问题之所在;同时,他们也完全掌握相关基础研究的手段和语言。因此,这些医生科学家成为纯粹的医生和基础研究人员之间的桥梁,可以将临床问题顺畅地转化成为基础科学问题,并同样流畅的将基础研究获得的成果转化为临床技术[4]。

值得注意的是,在重视转化医学的同时,不能忽视基础理论的研究。转化医学的实现,不是以牺牲基础医学研究为代价,而是要求科研工作者更应该在基础研究的方向选择和深入程度上深思熟虑、仔细斟酌。

3.科研模式转变对科研管理提出的新要求

有句话是:“科研工作三分研究,七分管理”。足见提高科研管理水平,对推动科研建设的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转化医学模式为科研管理提供了一体性的、系统化的解决思路。转化医学提示:必须打破先基础研究、临床研究,然后是科技成果转化与推广的研究和管理模式,坚持医学科研活动的衔接和延续性,建立新的科研管理模式。第一,转变观念。作为执行科研管理的主体――科研管理人员,必须转变观念,正确引导和宣传,切实做到从管理者到科技人员都要以患者为中心,以解决临床实际问题造福病患为检验科技水平的重要标志,形成医学研究从临床工作中发现和提出问题,再从实验室推广到临床验证的良性双向转化。第二,人才培养。转化医学需要在所有参与研究人员当中,有一些专业的、具有国际视野并精通国际领域问题的“领航者”,负责指导整个研发过程。需要进一步完善教育改革,有一整套完善的转化医学人才培养机制看,储备一批具有国际化视野、具有良好的沟通和协调能力、熟悉转化程序的规范性、通晓转化医学研究的规则章程的转化医学研究人才,使转化医学可持续稳步发展。第三,做好桥梁。医院的科研管理部门责无旁贷应是医院转化研究的组织者和推动者,科研管理人员不仅应该从管理的层面去指导临床科研人员进行临床医学科学研究,还应该通过提供多种信息交流平台,加强促进临床研究与基础研究的之间沟通与交流,着实做好转化医学的桥梁。[5]第四,加强成果转化。在选择了正确的基础研究方向并得到有价值的科研结果,并对临床需要有了深切了解和把握之后,下一步便是把医学生物学基础研究成果迅速有效地转化为可在临床实际应用的理论、技术、方法和药物,即B2B的转化。此时,科研管理工作者需要为之提供指导性的思路、决策和办法。

4.医院科研管理的对策

转化医学对医学的发展既是机遇也是挑战,探讨转化医学的科研管理,推动我国转化医学发展,医院科研管理需要采取以下对策。

4.1提高科研管理人员的自身素质和管理水平

科研管理者作为医院科研管理活动的实践者、服务者和信息反馈者,其素质和工作能力直接影响到医院科研管理水平。要提高医院的管理水平,归根结底要有一支懂科研、善管理、能指导科研的管理队伍。一要制定好科研管理人员的培训计划,通过在岗学习、短期脱产培训、继续学习深造,开展管理类课题研究,以此提高自身的业务水平;二要让管理者深入到基层单位中,了解各个岗位科研管理流程,了解各个科室的研究进展和方向,以便提高服务水平和协作水平;三要增强自身的信息获取能力和分析能力,通过信息网络即时地了解国家的政策法规、科研课题招标信息等科研动态,即时提供给科研人员,起到事半功倍的服务效果。

4.2提供多种形式的信息交流平台

学术交流活动是遵循科研规律与开拓创新的重要途径。积极组织与国内外兄弟单位与研究机构的学术交流活动,为基础研究人员及临床医生提供宽松的信息交流平台,为不同专业的科研人员之间架起一座沟通的桥梁,互通不同领域的最新研究情况,以便更加系统、更加有效地开展转化医学教学科研工作,在沟通中产生思想火花,达成共识,以期促成成果转化。建立便捷的网络信息化管理系统,建立标准化样本库,构建现代化科研管理信息平台,该平台的运行能够更加高效的促进资源的共享、支撑创新发展,提高管理工作效率,可以随时调取符合科研设计需要的疾病标本,随即用最新的科技方法对其进行研究,使临床资源更加有效地服务于基础研究。此外,还可以通过信息化数据库的建立与国内外的科研工作者进行学术交流。

4.3认真抓好科研人才的培养和梯队建设,不断提高科研水平

在转化医学研究中人才发挥举足轻重的作用。这就要求领导干部树立竞争靠科研、水平靠人才、人才靠培养、管理出成果的观念,不断从人力、物力、财力上改善科研条件,为科技创新、科研成果转化提供条件保障。选派丰富临床工作经验的医生、优秀的基础科研人员去国外深造,带着问题去学习,将医院的科研与国际接轨,推动本单位转化医学科研水平的发展和相关人才的培养。同时也鼓励年轻有作为的学科带头人承担科研管理工作,使他们科研与管理工作两头肩,使其熟悉科研管理工作流程,更加有效的进行科研管理工作,促使医院科研管理队伍建设得到充实和提高。

4.4建立适应转化医学发展的一整套管理规范

医学转化过程是由一系列连续的活动构成的,包括从最初的概念诞生到最后的临床试验并最终成为商业化的药物或医疗技术等整套流程。这么多的过程需要涉及不同领域,不同技术。每个领域都有不同挑战,因此,科研管理应以转化医学理念为指导,通过完善管理制度,鼓励科技创新为转化提供保障。医院应完善和修改管理制度,加强对课题申报、研究制度、中期检查制度、奖励激励制度等方面的管理,制定出详细周密、完备系统、合理有效的制度及奖惩方案,使科研管理工作逐步达到规范化、制度化和法律化。另外,加强过程管理,加强审定与协调,提高科研质量,为转化提供平台;医院在过程管理上确保人员、项目、经费、条件四落实,确保课题研究质量,采取有效的监督和跟进并及时调整,杜绝了经费浪费、科研造假等现象。最后,关注成果申报,强调转化产出。

4.5在大型科研型医院和医学高校基础上,建立转化医学研究中心

第5篇

医院财经管理作为医院管理重要组成部分,其在医院发展中有重要作用。不仅能对医院的资金筹集、分配、使用等相关活动进行计划、协调和组织,也能为医院作出正确决策、实现效益管理提供有效依据。如何用科学的管理方法提高医院财经管理效益,已经成为医院管理的关键。

一、医院财经科学管理概况

随着医疗事业的不断发展,特别是医疗事业改革的不断深入,对医院提出了新的要求。要求其在保证医院功能的基础上,还要融进科学、和谐理念。这里的和谐就是医院是不以盈利为目的的并能承担一定福利职能的社会公益事业单位。和谐医院是以病人为中心的防病、治病场所,医院能够以最少成本向社会提供更多优质的服务,让广大人民群众享受价格合理、质量优良的医疗服务,以保证人们的身体身体健康,提高人们身体健康水平。医院作为防病治病的场所,在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的同时,也要将和谐理念融入医药市场经济中。毕竟医院的经济命运与医院市场经济是密切相关的,市场已经成为医疗资源基本配置的主体。医院要想在竞争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下占有优势,就应该在政策允许的范围内,对医疗资源进行合理化配置,这是新形势下市场对医院医疗管理提出的新的具有挑战性的问题。管理是财经的根本,医院在财经管理上出现问题,就会使医院的经济效益下降 。医院要想更好的发展,就必须加强财经管理,按照财经管理相关内容,进行有计划的财经管理计划,特别是制定和实施和医院自身发展相一致的成本核算制度。但是一些医院在发展过程中,常因监管力度不到位,对财经管理认识不够深入等一系列问题,而影响医院的正常管理。在激烈的医疗市场竞争环境下,医院的医疗管理水平在不断的提高,财经管理水平也在不断的提高,药品收入已经实现了分开核算,分类管理的新形式。这种科学有效的管理,不仅能对医院医疗财经管理体制进行适当的调整,同时也能提高医院医疗水平,实现医院财经管理效益。

二、提高医院财经管理重要性

管理是财经的关键,要想使医院更好的发展,科学的财经管理手段是必不可少的。随着医院改革的不断深入,医院原有的财经管理方法已经很难满足现实医疗市场的需求,在这种情况下,要想更好的医疗市场的需求,与市场经济相适应,医院就应该采用科学的方法对医院进行相应的管理,特别是在财经管理上。随着医院各部门在经济、人事方面自主权的不断扩大,医院必须注重理财工作并进行科学理财。对这医院与医院之间的合作及经济往来越来越多,对财经管理的专业性要求也越来越高。在新形势下,要想提高医院财经管理效益,就应该建立专门的管理机构,对医院的财经工作进行全面的控制,并认真贯彻集体理财原则,最大限度的避免不必要的财经风险,减少重大决策失误,以保证资金的合理分配及安全使用。加强医院资金科学管理,只有对医院资金进行科学管理,才能确保医院各项资金的正常使用。在重大资金使用上,医院相关领导部门应该对其进行把关,以避免因资金管理上的失误而影响医院作出有效的决策,同时也能避免财经违规现象的出现。医院在做重大的决策的时候,应该实行公开透明制度,可以利用医院例会或是以局域网的方式对相应内容进行公示,以实现资金管理的民主化、科学化;要想实现医院财经管理的科学化,提高医院财经管理效益,就应该重视法律制度,将相关的法律法规落实到实处并按照相应的法律法规办事,事实上这也是财经的根本依据,是财经管理的基本标准。一些医院已经先后制定了财务经管理制度、医疗设备及药材采购规定等,并实现了药品收入分类管理,这对医院资金的合理使用,提高财经管理效益有重要作用;医院加强资金统一管理,不仅能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同时也能利用有限的资金实现最大化利益。对于医院来说,医院的资金管理是比较分散的,很多时候因为资金分散问题,而使大量的资金处在闲散状态。对医院资金进行集中管理,可以有效的避免这一类现象发生,通过规模性、全本文由收集整理局性的资金运作,统筹安排好各方的资金需求,以便更好的实现医院财金管理效益。

三、提高医院财经管理效益策略

1.加强成本管理

成本管理能最大限度的实现医院的经济效益。成本管理毕竟不是简单的成本核算,而是多方位对各种成本进行考察,实行全过程控制。这里全成本管理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更好的控制支出、节能减耗,以便更好的降低运营成本及服务成本。成本管理在医院财经管理中有重要的作用,其成本核算不仅仅是计算资金,更重要的是利用这一手段,为医院医疗服务及管理提供可靠、准确的成本信息。通过对相应信息的分析评价,对成本进行控制,以优化服务流程,构建最低成本优势,实现医院科学化管理;成本控制最大的好处就是能根据额定的成本或标准对材料的消耗、人员支出、公用支出及设备购置等进行提前控制,以实现盘活存量资产,优化增量资产的目的,为开展项目成本核算和单病种成本核算提供相应的依据,为医院价格竞争及相应的决策提供智力支持。此外,全成本管理还能提高医院内部管理效率,是实现医院内部管理效率的有效方法,对医院财经管理职能的转变,也有重要的作用,能为其提供相应的依据。同时全成本管理也能为医院财经管理制定有效的成本核算方法和成本管理办法。其主要表现在核算组织和成本管理网络, 规范核算单位的收入费用项目和收支范围,建立成本考核指标上。这些内容的实现,不仅能提高医院的科学管理水平,同时也能同构对相应数据的分析、评价,实现医院财经管理效益,以促进医院的持续发展。

2.加强预算管理

要想实现医院财经管理效益,就要加强预算管理。预算管理在医院发展中有重要作用,不管是年度预算,还是各级部门的预算,其都是为了增强预算的可比性,实现不同部门之间各环节的有效衔接,以便更好的适应医疗市场的需求。合理的预算不仅能提高医院的科学管理水平,同时对财务监控及医院经济效益的实现,有重要的促进作用。医院通过预算编制,可以对医院潜在的困难进行预测,采取相应的措施,将潜在的医疗风险降至最低;在医疗市场激烈化的今天,预算管理作为衡量医院业绩标准,其管理效果如何,已经成为制约医院发展的关键。在现实生活中,医院的历史数据还有很多不足之处,使用预算可以使医院管理者在新的市场环境下,对医院可能产生的医疗收入、医疗成本及效益进行相应的掌握,同时也能为管理者作出正确决策提供相应依据,使管理者能更好的了解医院经营管理水平,以便更好的作出下一步部署。此外,预算管理还能加强医院内部不同部门之间的协调与沟通。预算管理的实现,使医院各部门及相应的人员对本部门有了明确的目标,使各部门及相关人员时刻以医院的目标和部门目标为基础进行工作。在一定程度上加强了各部门相互沟通及协调,在提高各部门工作效率的同时,也实现了财经管理效益。

3.实现财经信息化管理

网络化的发展,为医院财经管理带来了方便。医院实行财经信息化管理,不仅能避免繁琐的手工核算工作,也能克服传统运行模式管理下的诸多弊端,相应的会计和统计人员不必为相应的工作奔走,也减少了信息统计不准确现象,实现了信息共享,能保证信息的准确性、真实性,以保证为医院作出正确决策提供有力依据。医院财经管理信息化,不仅是医疗改革的需要,也是现代化医院发展的必然趋势。医院财经管理信息化实现后,不仅实现了成本核算的合理化,也减少了财经工作人员的负担,对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和开源节流有重要作用。同时财经管理信息化也促进了医院财经管理信息化模式的转变,提高了医院综合管理水平,医院也加强了对财经和资产调控监管能力,规范财经管理秩序,提高了医院管理的科学化,也提高了管理效率和精确度。财经管理效率的提高,实时性的增强,避免了医院收入透支和财经漏洞。信息化预算管理的实现,使得财经人员为医院作出正确的决策提供有效依据。财经管理的信息化对成本控制也有重要的作用,能够使医院更好的利用医疗资源,实现财经管理效益。此外,财经管理信息化也给相关工作人员带来了方便,不仅节省了其工作时间,同时也提高了其工作效率,也提高了医院效益。

四、结束语

第6篇

[关键词] 医疗信息不对称; 信息公开; 和谐医患关系; 医患互信

[中图分类号] R197.32[文献标识码] B[文章编号] 1005-0515(2011)-07-295-01

对于医院医疗服务而言,由于其知识和经验往往具有相当程度的专业性,服务的提供者(医院)与接受者(患者)之间则存在较为严重的信息不对称。正是由于这种信息的不对称,使得在实际诊疗工作中医患双方往往处于一种不信任、甚至怀疑的状态,严重阻碍了和谐医患关系的构建。本文旨在探讨医疗信息不对称情况下,医院信息公开的内涵、方式及对于构建和谐医患关系的意义。

1 医患信息不对称,医患之间缺乏互信

1.1 在信息不对称情况下,医院容易为医疗事故开脱。医患之间的信息不对称更多属于技术层面的问题,患者对医疗服务的质量和效果等处于无法认知的状态。因而当医生未尽责任而发生严重医疗事故,医院可以利用信息不对称为医生开脱,而患者往往毫不知情。在此状况下,医患之间的互信将无从谈起,医患关系紧张,严重的将导致医疗纠纷甚至医患冲突的发生。

1.2 在信息不对称情况下,患者往往对医疗服务质量产生怀疑。由于患者不为所全然知晓,患者无法对医生的诊治活动做出判断。患者只有通过疾病治愈情况,才能对诊疗情况有一个清晰的判断。因而,对于医疗服务质量,患者始终处于忐忑、怀疑的状态,极易由某个明确的诱发点导致医疗纠纷的发生。

1.3 在信息不对称情况下,医护员工容易采取养成“保守”工作作风。医疗市场竞争日益激烈,医生要想获得较高社会认同和薪水,就必须建立良好的声誉或品牌。这就要求医生在实际诊疗活动中尽量杜绝差错发生。因而在信息不对称情况下, 医务人员为避免医疗风险和医疗诉讼、维护自身声誉或品牌会采取自我保护的诊疗方案,即为追求稳而采取防御性医疗行为,极易造成对毫不知情的患者的损害,从而为医疗纠纷的发生埋下隐患。据美国的一项对全科医生“防御性医疗行为”的调查表明,在300名全科医生中有98%的人承认自己有因怕医疗风险而采取防御性医疗的行为。这种情况的存在在我国具有普遍性。

2 推行医院信息公开,重塑医患互信 推行医院信息公开工作,是构建和谐医院的必然要求,是推进医院民主管理的重要举措,是提高医疗服务水平和促进党风廉政建设的重要手段,是主动接受社会监督,更好地为公众健康服务的具体体现。新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于2008年5月1日起实施,对医院向社会和患者公开的信息内容、方式等做出了明确规定,有利于社会和患者有效掌握相关医疗信息、维护自身权益,有效监督医疗机构医疗服务行为,从而扭转由于信息不对称造成的医患关系紧张的局面。

2.1 信息公开的内容 按照《卫生部关于全面推进医院信息公开的指导意见》、《医院信息公开目录》和《医院向内部职工公开的信息目录》要求,医疗机构信息公开的内容具体包括向社会公开的信息、向患者公开的信息、向内部职工公开的信息三个方面。具体涉及医院基本情况、医疗环境、行风建设、医疗服务、医疗服务价格收费和医院“三重一大”(重大事项决策、重要人事任免、重要项目安排和大额度资金使用情况)、医院业务管理、党风廉政建设、职工群仪、人事管理等内容。囊括了医院医疗服务和医院管理的诸多方面,有效维护了患者的知情权、选择权、隐私权、监督权等各项权益。

2.2 信息公开的分类 按照医院信息公开主体的意志,医院信息公开可以分为主动公开和被动公开两种形式。其中,主动公开是指医疗机构按照法律法规将相关信息以医院网站、公示栏、宣传栏等形式加以公布。被动公开是指患者及其家属向医疗机构提出申请,要求医疗机构提供相关信息。申请公开信息可以有两种形式,即采用书面形式和数据电子形式,提交信息公开申请表或者电子申请表,并按照分级受理的原则,向医疗机构提出申请。医疗机构对申请公开的信息按照属于公开范围、不属于公开范围、该信息不存在、申请内容不明确等,进行分类答复。

2.3 信息公开的方式 信息公开的方式多种多样,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2.3.1 以职代会为载体公开。职代会是医院信息公开的最基本形式,医院可以通过召开职代会的形式,由职工代表履行职责对“院长工作报告”进行讨论、审议和通过医院改革与发展的方案及其他重大院务事项,充分行使民利,发挥职工民主监督职能。

2.3.2 以座谈会等为载体公开。医院可以通过定期或者不定期召开病员座谈会、社会监督员座谈会、派座谈会等形式,及时通报医院有关方面的情况,广泛征询,并收集各方面意见和建议。

2.3.3 以媒体为载体公开。医院可以通过网站、院内电子滚动屏幕、电子触摸屏、电视、报刊等形式,向患者、向社会公开业务范围、收费标准、药品价格、医院信息动态、技术力量、专家门诊情况等,切实保障患者的知情权。

2.4 信息公开的意义 和谐的医患关系不是一朝一夕能形成的,它是需要社会、医院及医患双方共同努力才能实现的。推行医院信息公开是广大职工群众的意愿,更是医院又好又快发展的必然要求。只有推行医院信息公开,才能有效缓和医患矛盾,构建和谐的医患关系。

2.4.1 推行信息公开有助于促进医院管理工作。实行院务公开是实现职工民主参与、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的前提条件和基础, 是发动和依靠全院职工知院情、参院政、管院事、督院行、促院兴的过程, 起到医院管理者与职工相互信任、相互理解、相互依靠、相互支持、相互监督、相互制约、有效合作的作用。医院改革的不断深入,职工对医院改革和发展更为关注。扎实有效地开展医院信息公开工作,有助于使医院的各项经营管理置于在职工的监督之下,有助于将医院决策通过民主管理程序变成全院职工的共识和行动。

2.4.2 推行信息公开有助于构建和谐医患关系。和谐医患关系是指医患之间互相理解、尊重、信任,积极配合、共同战胜疾病的融洽关系, 遇到矛盾与纠纷, 从自觉维护稳定团结的角度出发, 能以理性、合法的方式加以解决的平等关系。患者是由于不明白医疗就诊的过程、程序,容易与医护人员发生医疗纠纷。因而对社会和群众普遍关心、与人民群众密切相关的事项和内容适时向社会进行公开,增加了患者对医院的信任度。有利于患者行使知情权、选择权和监督权。信息公开加大了医院的社会开放度,增强了社会透明度,也扩大了社会参与度,维护了医院和患者共同的利益,减少因信息不对称而引发的医患矛盾,为构建和谐医院发挥了积极作用。

2.4.3 推行信息公开有助于为患者就诊提供廉洁高效的诊疗环境。推行医院信息公开工作、主动接受社会监督,有利于促进党风廉政建设,为患者提供廉洁、高效的健康服务。只有通过虚心听取病人和社会各界的意见和建议,建立健全各种预防、激励和监督约束机制,才能进一步提高服务质量、端正医德医风、促进医院持续、健康发展。

从医疗服务运行过程看,医院信息公开有利于为治理腐败提供预防机制。信息公开将使整个医疗服务体系透明公开,相关医疗卫生法律法规的执行将完全暴露在众目睽睽之下。在此基础上,医疗服务过程中违法违纪行为的链条被有效切断,从而有效预防了医疗服务过程中不正之风的发生。

从制约和监督的主体看,医院信息公开有利于激励广大患者参与权力监督,为治理腐败提供监控机制。

从制约和监督的客体看,医院信息公开有利于促使医院广大医护人员廉洁自律,为治理腐败提供激励机制。信息公开的开展将进一步增强医院广大医护人员的危机感和自觉性,迫使广大医护人员切实加强作风建设,自觉规范医疗服务行为,自觉抵制不正之风。医护人员道德自律意识的增强将有利于医院整体的廉洁之风的形成,为构建廉洁、高效的医疗服务环境创造条件。

参考文献

第7篇

一、科学化档案管理的作用

(一)科学化档案管理在医院管理中起着关键作用。一个医院是否按照现代化医院管理模式管理,一个医院医学水平的高低,科学化的档案管理都是一个重要的衡量指标。一个医疗水平高深的医院必然有一个相当科学的档案管理系统,它在医院管理中起着关键作用。

(二)科学化档案管理有利于医院的综合发展。在医院的发展问题上,科学化的档案管理有利于院领导班子做出科学的、长远的、准确的决策,为医院现代化管理打下坚实基础;有利于医疗技术与医疗质量的有效管理,对调整各项医疗指标、技术指标提供准确、真实、可靠的依据;有利于医院的各种设备设施的管理,通过对其使用性能、使用率的准确分析,能够保证医疗设备的有效利用。

(三)科学化档案管理是医院通过各种形式对医疗数据收集、汇总、加工、储存、分析的过程。科学化档案管理能够形成科学的、有效的、准确的医疗数据,为学术研究提供科学数据,因此科学化档案管理成为管理中的重要环节。

二、档案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一)档案重视程度不高导致档案利用率较低

在基层医院档案管理工作中,多数的工作人员,甚至领导,缺乏档案意识,仍然存在强烈的“重业务,轻档案”的思想,对档案管理在医院管理中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缺乏正确深刻的认识。从而忽略了档案的科学化管理,导致了医院发展中许多数据缺乏连续性和历史资料的不完整性,使档案信息资源开发不足,造成档案利用效果不高。

(二)档案管理人员专业素质偏低

在医院管理中,普遍存在工作人员理论水平、专业素质、文化程度偏低的问题,而且医院只重视医疗技术人员素质的提高和继续教育,没有培养档案管理人员素质和水平的意识,更未将其业务培养纳入医院发展计划和要求,认为档案管理人员的培训对于提高业务收入影响不大,甚至会加大支出。从而导致许多档案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和管理水平跟不上时代的发展,不能有效地为医院的发展提供准确、全面、有效的档案信息资料。

(三)档案管理制度不健全

由于制度不健全,导致档案收集效率偏低,缺乏信息资源整体统一性。比如医院的档案管理工作中如果没有统一的管理标准和制度,对纳入档案的内容没有明确的要求和规定,就会导致很多有价值的资料、数据都丢失,失去档案工作的完整性,并且对于同一类别数据不能有效分类和充分利用,影响甚至阻碍医学研究。

(四)档案管理设备落后,跟不上时代的要求

随着现代科技与经济的发展,很多医院的档案管理设施设备仍然落后,甚至老化,仅停留于手工收集、检索水平上,在这个计算机网络普及的时代,许多医院不重视硬件方面的投入,其数据不能最大限度的提取有用价值,并且还存在房屋不足,设备陈旧,资金短缺等问题,严重阻碍了医院档案的科学化管理。

三、档案管理需科学化

(一)科学配备现代化管理设备,提高管理效率

科学化档案管理,是与现代化科学与技术接轨的管理方式。随着现代化设备和技术的发展,档案管理使用现代化设备必不可少。要由传统的纸质档案管理模式,转变为现代的电子档案模式,充分发挥计算机和网络资源的优势,利用计算机网络进行医院档案的收集、整理、保管、鉴定和统计等工作。实行文档一体化管理,顺应现代计算机网络技术多媒体发展的趋势。

(二)科学分配档案管理人员,提高工作效率

科学分配档案管理人员,才能保证档案管理工作的顺利、高效开展,使档案的收集、保管、统计、检索、利用和编研工作万无一失。在网络时代,档案在从纸质时代向电子时代转换的过程中,档案管理人员还应具备电子计算机网络应用技术,对电子档案进行科学有效的分析整理,对不同类的数据信息进行分类,对同一类的数字信息进行排序,从而可以有效分析每一序列的数据反映出的问题和结论,从而为医院的科学发展提供可靠依据,为综合发展提供技术支持。

(三)科学档案管理方法,提高档案利用率

医院应改变以往的模式,设立专门的档案管理部门,配备专业的档案管理人员,组成专门的档案管理队伍,克服档案管理中的分散管理的弊端,减小档案收集的难度,使医院的档案管理系统化完整化,全面涵盖医院的发展历史。档案管理应由实体管理向信息管理转变,注重档案管理的各个环节,运用现代化技术手段,加大资源开发力度,从而切实提高档案管理效率和管理水平。

(四)、科学化地进行档案管理,促进医院发展

第8篇

关键词:科室教学档案;管理;创新

中图分类号:G27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1)36-0270-02

档案是医院重要的信息资源和宝贵财富,是医院科学管理中重要的一环。科室档案是科室工作查考的凭证,是医院各科室在医疗、护理、医技、教学、科研以及管理活动中形成的文字、图表、声像等不同形式的历史记录,也是迎接医院评审及各项工作检查的重要资料。其中教学档案占医院科室档案相当大的比例,搞好科室教学档案管理对提升医院的教学管理水平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近几年来,我院对科室教学档案管理工作进行了探索创新,并取得了显著成效。

1.过去医院科室教学档案管理普遍存在的问题

回顾历次医院质量检查和教学医院评估工作过程,发现科室教学档案材料存在的问题较多,材料不健全、不规范、不系统、不完整,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检查和评估成绩,同时也显现出教学档案管理工作意识相对滞后,管理手段相对落后,从而影响了医院档案管理的水平。主要影响因素是:

(1)科室档案管理组织不健全

在此之前,作为三级医院的院级各种规章制度、各级各类人员岗位职责比较健全,但涉及科室教学档案管理制度、职责较少,没有相关的检查考核标准和措施,教学档案管理体系不健全,职责不明确。作为医院的综合档案室属于非职能科室,没有明确管理科室教学档案的义务,不具备管理职能,致使教学档案处于脱管状态。再者,医院也没有成立教学档案管理领导质控小组,科室教学档案缺乏必要的督导管理,在质量控制方面也得不到保证。

(2)职工对科室教学档案管理意识淡薄

科室教学档案对医院教学管理工作有着重要的作用,是记录教学活动备查的有效途径,但是广大医护人员意识淡薄,认为只要干好自己的本职工作,管好实习生不让发生医疗事故,履行好医院教学计划和实纲就行了,导致科室整个教学活动只发生没有记录,每逢教学检查和评估达标时,各科室加班加点整理补充缺项材料,检查评估工作一结束,科室档案管理的后续工作也随之结束,科室教学档案时断时续,缺乏长效机制。

(3)科室教学档案内容不规范

科室教学档案没有制定统一的管理标准和模式,分类不清晰、不系统、不完整,资料放置混乱,查找起来困难,随意性强,避免不了重复保存现象,造成人力、物力和空间的浪费。由于管理不善,有的科室因科室调整,教学档案资料出现空白。

(4)教学档案管理者知识缺乏,业务水平不高

在医院人才培养中,一般只重视医疗技术人员素质的提高和继续教育,对档案管理人员的素质提高一般没有纳入计划和要求,档案管理人员平时进修学习的机会不多,缺乏系统的档案知识培训,许多档案管理人员的管理水平停留在工作经验上,思想观念和管理水平跟不上时代的发展要求,缺乏与时俱进的创新和活力。

2.科室教学档案管理创新的内容和举措

我院针对以上问题,自2004年开始对科室教学档案实施了管理创新研究,通过近几年的努力,档案管理质量持续改进提高,目前我院教学档案基本上实现了规范化、标准化、科学化和精细化管理。

(1)领导重视,把档案管理作为医院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将档案管理真正看成是医院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医院文化管理的整体要求和规划下,完善档案管理职能。积极灌输“没有记录就等于没有发生”的档案管理理念,使其成为不仅要扮演实体管理的角色,还要成为概念、知识的提供者,充分运用档案中记载的知识服务于医院文化建设。将科室所进行的教学活动等重要材料,及时进行收集归档,并通过整理、归纳、提炼,使其发挥它应有的作用。

(2)创建新的档案组织管理体系。医院为加大检查督导力度,设立专门档案管理科,属于职能科室,全面负责医院科室档案管理工作,在此基础上,成立科室教学档案质量督导小组,每月负责对科室教学档案进行督导检查,并制定量化赋分表对教学实施情况进行量化打分,汇总后统一报档案管理科存档。科室设立教学档案秘书,科主任是档案管理的第一责任人,要求每个科室主任必须指定一名科室档案秘书,兼管档案,并对科主任负责。

(3)强化制度落实,实现教学档案管理的规范化运作。针对教学档案管理的薄弱环节从制度入手,根据“山东省综合医院评价标准实施细则”的有关要求,制定了医院科室档案管理办法和检查量化赋分表,细化岗位责任制,确定管理制度、分类方法、归档范围、保管要求,从制度上做到有据可依。同时,制定了奖惩条例,与科室效益工资挂钩,从而使医院档案工作步人制度化和标准化的轨道。

(4)加大宣传力度,提高医护人员参入档案管理的积极性。利用各种会议、印发文件等形式加大科室档案管理宣传力度,使广大医护人员对科室档案管理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有更深入的了解,提高他们参与档案管理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推动科室档案管理工作上水平、上台阶。同时借助医院院讯视点这一信息平台,及时报道档案管理的新方法、新举措以及检查的结果和奖惩等,将科室档案管理工作引向深入。

(5)科室教学档案形式统一,保管规范。医院根据教学管理和评估标准以及档案管理条例,实行统一标准化管理,配备了档案柜和档案盒,并按教学大纲的要求及检查评估体系标准规范了具体内容,主要包括:教学基本文件、临床实习教学、实习科室考试考核、政治思想四大部分。同时,结合档案管理要求,医院规定每学年结束科室都要对教学档案进行一次整理,装入档案袋封存,每5年为一个周期。对保存期满5年且没有续存价值的档案,科室要列出销毁清单,经主管职能科室及分管院长审核批准后,进行销毁,销毁清单由科室存档。

3.取得的成效

(1)发挥了档案参考与凭证作用

档案是单位、科室管理的大脑,是实践活动的原始记忆载体,具有很强的历史凭证作用,为医院迎接各项检查和评估提供了有力依据。同时档案对提高医院及科室管理有着重要的工具价值和信息价值。

(2)促进了教学管理水平的提高

档案是创新管理思维的知识平台,是单位、科室全体人员集体智慧的结晶,档案管理水平的高低体现着单位、科室管理的水平。规范教学档案管理后,医院的教学活动自始至终都有详细的记载,一旦通过检查发现缺少记录或记录不完整,医院将追究科主任的责任,年底实行奖惩,这一有效措施,在一定程度上强化了科室档案管理,提高了管理水平。

(3)发挥了档案信息教育和传承作用

档案在利用过程中发挥了教育作用,起到“前人之鉴后世之师”的作用;档案是信息资源最好的传承媒介,通过档案这一信息载体,可以将核心制度实施、各项教学活动的开展等有价值的东西传承下去。不论人事如何变动,工作的脉络和足迹始终清晰可见。

(4)有利于培养管理人才

档案工作,全员参与,但具体管理一般由科档案秘书负责,科室教学秘书参与档案管理的同时,学到了很多业务以外的管理知识,提高了自己的管理能力、协调沟通能力和写作能力,为将来医院培养提拔管理干部提供了有力依据。

(5)有利于从容应对各级检查和评估达标工作

在历年的教学检查与评估工作中,档案材料是必查内容,都需要科室提供完整、规范的文件资料。医院的教学档案管理工作做好了,档案材料健全规范了,就能从容应对一切达标评审评估和考核检查。

总之,科室教学档案管理是一项复杂而艰巨的工作,需要持之以恒常抓不懈,虽然我院教学档案管理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在医院档案管理中产生一定的作用,也得到了上级领导及有关院校的普遍认可,但还需要进一步规范和完善,在管理质量的持续改进和信息化建设上下工夫,发挥它的高效机制并积极推广应用,真正体现档案的服务价值和利用价值。

第9篇

【关键词】供应室 科学管理 策略

中图分类号:R197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5-0515(2011)2-277-02

1 医院供应室的重要性分析

医院消毒供应室,作为承担着医院各临床科室所需的无菌器材、器械、敷料和其它无菌物品的供应任务,并集中了物品的回收、清洗、消毒、灭菌、保管、发放等环节。在医院医疗、护理、科研、教学中起着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但是,它也是医院感染的“源头”,如工作中稍有疏忽将危及患者的生命安全,甚至造成医院感染和热原反应的发生。因此,加强供应室工作各环节的质量管理,是确保无菌物品质量的重要措施,也是供应室工作的重点。医疗新技术的不断创新,临床医疗工作的发展完善,中心供应已成为供应室的发展趋势,这对医院供应室工作提出了更高更严格的要求,在现代信息技术条件下对医院中心供应室硬软件规范化管理进行思考,以更好地发挥专业角色的效能来提高医院供应室管理的质量,从而更好的为患者服务,为医院的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为了加强消毒供应室的工作质量管理,有效预防和控制医院感染,保证医疗安全,医院应该根据《医疗废物管理条例》、《消毒管理办法》、《消毒技术规范》(2002年版)、《医院感染管理规范》等文件的精神来制定符合本院的供应室管理规范并要求供应室工作人员严格要求自己,内化规范条例,从而更好的为医院的发展做出贡献。

2 加强医院供应室科学管理的途径分析

针对当前医院供应室中存在的一系列问题,各个医院应该注意从硬件和软件两个方面着手解决当前存在的问题,采取针对性对策使医院供应室能够得到科学的管理,是医院供应室的管理质量实现更进一步的飞跃。具体而言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提高医院供应室的管理质量:

2.1 加强供应室工作人员业务培训

加强供应室工作人员业务培训是提高供应室工作人员业务能力的理论基础。只有将实践建立在有效的理论基础上才有助于实践活动的开展。明确供应室工作的性质以及在医院的重要性是开展业务培训的先导。医院应该使供应室工作人员明确自己所处部门的工作性质和地位才能有效的开展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的培训。首先应该要求供应室工作人员加强对《医疗废物管理条例》、《消毒管理办法》、《消毒技术规范》(2002年版)等条例的学习,使工作人员明白自己在工作过程中应该遵守哪些规章制度才能更好的开展供应室的工作。医院可以采取集中培训的方式对工作人员进行培训,提高护理人员素质,有计划、有重点的进行院内外培训然后进行定期考核,考核不止是考察工作人员对管理条例内容的记忆程度如何更应该注重对条例实际运用的考察。以此来要求工作人员在学习相关管理条例的同时应该结合本院的基本情况加以考虑,学会在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基础上行将理论付诸实践。其次,作为供应室的医护人员应该强化自己的学习意识,在工作过程中向有经验的同事学习,通过加强教练的方式增强自己的理论知识;然后利用自己的业余时间进行补偿学习。使医护人员能够树立服务意识和责任意识,从而全方位提高自己的理论知识储备,为实践打下坚实的基础。

2.2 加强清洗质量

通过加强业务学习使消毒供应室人员树立了严肃认真的态度,严格无菌观念,才能使他们能够认真执行各项技术操作过程和质量检验标准,熟悉各种器械和物品的性能、消毒、洗涤方法,做到供应适用的无菌医疗产品,确保医疗安全。

2.11 在分类基础上加强器械清洗

器械清洗是供应室工作的重要环节,国外供应室有一至理名言“清洁可以不灭菌,但是灭菌绝对不能不清洁”,充分体现洗涤彻底的重要性,清洁的器械是防止医疗事故发生的根源所在。各个医院应该在清洗质量上严格把关,否则会出现意想不到的后果。首先根据回收器械污染程度、器械的类别、有无管腔、轴节等进行仔细分类,在分类的基础上严格执行消毒清洗。

2.22 抓好洗涤去污的各个环节

供应室护理质量管理必须重视物品的洗涤质量,才能有效的预防医院感染,确保人体健康。高压灭菌不能代替洗涤,它不能去热源、血污和微粒。只有高压灭菌与科学洗涤相结合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对布类和器械的清洁采用浸泡消毒、洗涤、清洗、灭菌的流程,做到一用一洁。根据需灭菌物品的种类、性质、污染程度、污染源的不同选择合适的消毒剂,并严格掌握消毒剂的浓度及浸泡时间。使洗涤过程的去污,去洗涤剂和清洗有序进行,同时要求医护人员以对医院负责以患者服务的意识贯穿在洗涤过程中才能保证各类物品的洗涤质量。

2.23 严把包装质量关

包装是保持灭菌物品在无菌状态下进行存放的重要手段,其目的在于确保包装的物品经灭菌后、打开使用前保持无菌状态。为确保包装质量,各类物品在包装前认真检查,包内放化学指示卡,包外用化学指示胶带贴封,并注明品名、灭菌日期、灭菌有效期、责任人、质检者等,使包装包松紧适度,规格齐全,数量准确,尺寸规范便于医院进行有效利用。

2.3 医院相关部门加强质量监控

各个医院应该结合本院的特点做好消毒供应室工作的质量监控,晚上质量管理档案。成立专门的小组定期对物品的洗涤、包装、灭菌等进行全面的质量检查,对在检查中存在的问题及时提出并进行分析从而有利于改善。要求消毒供应室在临床科室医疗用品的下收下送工作中严格执行消毒隔离制度,做到清洁与污染的严格分开以及车辆管理工作等,从而有效防止无菌产品的二次污染。

参考文献

第10篇

【论文摘要】文章通过参考国内外药物经济学研究的进展,论述药物经济学原理的应用于医院药事管理的重要性、应用现状、使用当中的局限性和需注意的问题。以期分析研究药物经济学在医院药事管理工作中的应用。并得出结论:药物经济学研究可以提高医院药事管理的水平,但在中国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

近年来,我国的医疗费用正以每年30%的速度增长,远远超出了国内生产总值10%左右的增长速度,从而严重影响了我国整体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据调查,目前我国许多医院的业务收入中有50%左右来源于药品,医院医疗费用偏高已成为当今人们最为关注和政府亟待解决的焦点问题之一,因此合理使用药物,控制药费过度增长无疑成为医院管理过程中的一个重要课题。

药物经济学(Pharmacoeconomics,PE)是近一二十年新兴的一门交叉学科,它是应用经济学原理、方法和分析技术评价药物治疗方案与其他治疗方案(如手术治疗),或不同药物治疗方案间的相对经济学效果,以及对比不同医疗或社会服务项目所产生的经济效果的相对值,促进临床合理用药,提高药物资源的配置效率,控制药品费用的增长,虽然目前我国大多数医院还没有开展PE这项工作,应该认识到,在医疗体制改革的形势下,PE原理在医院管理中将起到越来越大的作用,运用PE研究指导临床用药,对提高医院在今后医疗市场上的竞争力也将起积极的作用。

一、药物经济学原理的应用于医院药事管理的重要性

在医院管理者和药学人员的传统思维中,药品的研制、开发和使用首先考虑的是其安全性和有效性,而对其经济性则较少顾及,但在医疗费用越来越成为社会和家庭沉重的经济负担的情况下,不得不重新审视过去的观点。比如,在医院药事管理中引入PE的概念可在指导临床合理用药及提高医院医疗服务质量的同时,使医院的管理水平得到了很大的提升。

1、提高医院医疗服务质量

近几年来,我国药物的总费用呈明显的上升趋势,各种规模的医院药品收入占医疗业务总收入的比例尽管有所下降,但绝对数仍呈上升趋势。过去由于我国的卫生补偿机制不合理,普遍存在着以药养医的现象,有些医院甚至把药品收入作为临床科室的经济任务指标,造成了不合理用药。同时,医生的技术水平和行业不正之风问题,临床医生拿药品“回扣”以及所谓的科研协作费等现象依然存在,其结果是既增加了病人的痛苦,也增加了病人和社会的经济负担。

在临床药物治疗中应用PE原理制订合理的成本-效果处方,可为临床合理用药和制定科学的治疗方案提供决策依据。对于临床药物治疗方案的评价,只考虑效果,不顾成本消耗是不可取的,只考虑成本,不考虑效果也是无意义的,关键在于平衡成本与效果,寻求一个最佳点,也就是说用比较少的费用达到较好的治疗效果,综合考虑效果与成本在临床治疗方案评价中的作用,使成本—效果分析更加科学化。天津市南开医院运用PE指导高血压病人的用药,根据成本-效果分析,筛选出适合各种不同高血压病症的最佳治疗方案,从而提高了疗效,降低了临床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也减轻了病人和社会的经济负担,起到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应。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运用PE原理对3种治疗社区获得性肺炎的方案进行决策树分析,也得到了最佳治疗方案。

另外,对于药物血药浓度的监测也是必不可少的,由于个体差异,一部分药物的常用剂量,对某些患者疗效甚微乃至无效,而对另一些患者则可能产生严重的不良反应甚至中毒。有时标准给药剂量对一些病人不能产生足够的药效,以致被认为该药无效,而另一些人在治疗中发生严重不良反应,又被认为是剂量过高所致。因此,进行药物血药浓度监测,制定个体化给药方案,可充分发挥药物的药理作用,减少不良反应,提高药物治疗的价值效应。这样即可节约相关费用,又可使药物的安全性、有效性和经济性充分地融合在一起,使药物发挥其最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为广大患者服务。

2、提高医院药事管理水平

以前,由于缺少客观性控制规范(如本院的基本用药范围),许多医院的药品应用都存在盲目性,药品布局随意性大。医院在进货时可能更多的是考虑利润而忽视了药物治疗的成本;贵重药,大处方不合理地运用增加了患者的负担的同时医院还要负担可能发生的毒副作用。要制定科学的规定,依据是药物的安全性、有效性和经济性。将PE引入到医院药事管理中后,可以使这种盲目性、随意性改变,帮助医院建立适合本院的客观性控制规范,从而大大提高医院的药事管理水平。

二、药物经济学在医院药事管理中的应用现状

医院药事管理仍然沿袭了计划经济体制下的计划、采购与供应职能。受计划经济思想意识的影响,存在着“管、产、供、购的四平八稳、旱涝保收、唯我独尊”的思想,形成只重采购、供应、调配,而轻实际效益、整体效益、科研协作、临床药学,这种“半市场”的模式,不能适应医药改革的市场竞争机制,更无法适应入世后医药行业调整的冲击和压力。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医院自由创收、靠医嘱与处方强行推销药品的日子不会长期存在下去,医院药事的被动型管理及“供应保障型”的高价格、高风险等状况都将改变。医院高投入-医疗高成本-病人高费用-医院高收益-增长速度快的这条表面闪光实际扭曲的链条被打破了。随着我国社会医疗保险制度的健全,医药费用的支付将由公共支付为主向公共支付与个人支付和社会保险公司支付的共同支付模式转变,人们的医药支付费用意识将得到增强,而医疗市场的竞争又使得医院必须在价格竞争上形成自己的优势,因此,如何真正做到以比较低廉的费用提供比较优质的服务将成为医疗服务的重要策略之一,医院管理者和药剂人员不仅要有药品质量意识,同时还要有药品费用意识。

目前我国许多省市为了控制医疗费用的迅速上涨,实行“总量控制、结构调整”的政策。对医院的药品使用提出了新的要求,要求医院尽可能使用疗效好、价格低的药物,即使用成本-效果较好的药物,并将其纳入医院的用药目录中,以便使药物费用的增长幅度控制在政策规定的范围内。药物经济学的研究结果促使医院将那些成本效果好的药物遴选到医院的用药目录中;与此同时,医院用药目录的制订也规范了医生的用药行为,大大减少了不合理用药的现象的发生率。同时结合药物经济学原理,药事委员会对价格昂贵、疗效一般、副作用大的药品,实行淘汰制;对疗效确切、价廉、副作用较小的药品,优先鼓励使用;为实行医院处方管理,处方点评、药效评价等提供了依据,防止大处方、滥用药等,进一步规范了药品采购、使用的行为准则。

三、将药物经济学原理运用于医院药事管理时的局限性和需注意的问题

虽然药物经济评价已被广泛地开展和运用,但我们也应该清楚地认识到其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

1、疗效问题

在研究设计中选择不同的病人,或不同的疗效标准都将会对研究结果产生较大的影响,那么在临床使用中的疗效就得不到根本的保证,所以首先要对各种不同的病症制订一个科学的疗效标准,然后在科学辨证的同时要按照药物经济学的原理施与适合的救治方法。

2、数据可靠性

由于较难获取成本数据,实际成本、间接成本和无形成本较难测量,所以在实际研究中进行成本测算时,一般都用医疗费用和药品费用来代替成本,这种选择可能会给研究结果带来一定的偏差,所以在实际操作过程中理论结合实际,使药物经济学原理能起到实质性的作用。

3、研究角度单一

研究表明,药物经济评价应从广泛的社会角度进行,但由于医保、医险、药厂更多的是考虑自己的利益,都以其自身的角度来进行药物经济学研究,因此药物经济学也在一定程度上缺乏一定的可信性。

4、个体差异性

各种病症虽一致,但由于不同病人体质等因素的不确定性,这也使得药物经济评价的结果具有一定的不可避免的差异,有时甚至出现一些不具备成本-效益的情况,所以评价的结果,个人不能代表群体,评价的时限性、地区性不能代表全国、全球。

四、对药物经济学原理在医院药事管理中应用的展望

我们将药物经济学应用到医院的药事管理,其实质就是提高药品的效用,即以最小的药品支付获得最好的医疗效果。而这并不是少开药或者开便宜药就能解决的,它需要临床和管理等各个环节的密切配合。因此,医院的管理者和药事人员一定要创新思维,不断拓展医院药事管理空间,让药事管理活动渗透到医疗服务中应该渗透到的环节。药师要参与临床医师治疗方案的制定,保证病人用药安全、有效合理;探索建立临床用药指导或咨询师制度,药师直接面对病人,进行药品疗效、服用方法和各种副作用与禁忌的指导;建立药学情报网,交流信息,既为临床提供药学资料,又不断从临床获得信息,增强医、药、护、患之间的整体联系;开展药物监测,通过药物浓度测定,应用药物动力学原理及微机处理系统,针对不同病人实施个性化给药治疗;进行药物的经济学分析与评价以及药物之间的配合使用研究等。

在美国,医院用药目录的制订及医生用药均有非常严格的程序,往往需要经过全国性的抽样调查,以了解药物的社会经济价值,包括临床有效性、安全性、治疗费用、费用及效用、生命质量等,这也给我们的医院管理带来的很多启发和可以借鉴的东西。

人民群众对医疗卫生服务的需求变化和现代医院的不断发展,对我们的药事工作提出了更多新的要求,在医院的药物使用中,仅仅重视其安全性和有效性是远远不够的,还必要考虑其经济性以及对病人生活质量的改善与提高。所以药物经济学原理在医院药事管理等方面的应用将会越来越广泛。

参考文献

[1] 孙利华:药物经济学[M].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4.

[2] 宁洁:4种高血压治疗方案的药物经济学分析[J].天津药学,2007(3).

[3] 张海波:3种方案治疗社区获得性肺炎的决策树分析[J].中国药房,2007(32).

[4] 李景梦:入世后军队医院的药事管理[J].中华医院管理杂志,2003(5).

第11篇

    【论文摘要】文章通过参考国内外药物经济学研究的进展,论述药物经济学原理的应用于医院药事管理的重要性、应用现状、使用当中的局限性和需注意的问题。以期分析研究药物经济学在医院药事管理工作中的应用。并得出结论:药物经济学研究可以提高医院药事管理的水平,但在中国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

    近年来,我国的医疗费用正以每年30%的速度增长,远远超出了国内生产总值10%左右的增长速度,从而严重影响了我国整体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据调查,目前我国许多医院的业务收入中有50%左右来源于药品,医院医疗费用偏高已成为当今人们最为关注和政府亟待解决的焦点问题之一,因此合理使用药物,控制药费过度增长无疑成为医院管理过程中的一个重要课题。

    药物经济学(Pharmacoeconomics,PE)是近一二十年新兴的一门交叉学科,它是应用经济学原理、方法和分析技术评价药物治疗方案与其他治疗方案(如手术治疗),或不同药物治疗方案间的相对经济学效果,以及对比不同医疗或社会服务项目所产生的经济效果的相对值,促进临床合理用药,提高药物资源的配置效率,控制药品费用的增长,虽然目前我国大多数医院还没有开展PE这项工作,应该认识到,在医疗体制改革的形势下,PE原理在医院管理中将起到越来越大的作用,运用PE研究指导临床用药,对提高医院在今后医疗市场上的竞争力也将起积极的作用。

    一、药物经济学原理的应用于医院药事管理的重要性

    在医院管理者和药学人员的传统思维中,药品的研制、开发和使用首先考虑的是其安全性和有效性,而对其经济性则较少顾及,但在医疗费用越来越成为社会和家庭沉重的经济负担的情况下,不得不重新审视过去的观点。比如,在医院药事管理中引入PE的概念可在指导临床合理用药及提高医院医疗服务质量的同时,使医院的管理水平得到了很大的提升。

    1、提高医院医疗服务质量

    近几年来,我国药物的总费用呈明显的上升趋势,各种规模的医院药品收入占医疗业务总收入的比例尽管有所下降,但绝对数仍呈上升趋势。过去由于我国的卫生补偿机制不合理,普遍存在着以药养医的现象,有些医院甚至把药品收入作为临床科室的经济任务指标,造成了不合理用药。同时,医生的技术水平和行业不正之风问题,临床医生拿药品“回扣”以及所谓的科研协作费等现象依然存在,其结果是既增加了病人的痛苦,也增加了病人和社会的经济负担。

    在临床药物治疗中应用PE原理制订合理的成本-效果处方,可为临床合理用药和制定科学的治疗方案提供决策依据。对于临床药物治疗方案的评价,只考虑效果,不顾成本消耗是不可取的,只考虑成本,不考虑效果也是无意义的,关键在于平衡成本与效果,寻求一个最佳点,也就是说用比较少的费用达到较好的治疗效果,综合考虑效果与成本在临床治疗方案评价中的作用,使成本—效果分析更加科学化。天津市南开医院运用PE指导高血压病人的用药,根据成本-效果分析,筛选出适合各种不同高血压病症的最佳治疗方案,从而提高了疗效,降低了临床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也减轻了病人和社会的经济负担,起到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应。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运用PE原理对3种治疗社区获得性肺炎的方案进行决策树分析,也得到了最佳治疗方案。

    另外,对于药物血药浓度的监测也是必不可少的,由于个体差异,一部分药物的常用剂量,对某些患者疗效甚微乃至无效,而对另一些患者则可能产生严重的不良反应甚至中毒。有时标准给药剂量对一些病人不能产生足够的药效,以致被认为该药无效,而另一些人在治疗中发生严重不良反应,又被认为是剂量过高所致。因此,进行药物血药浓度监测,制定个体化给药方案,可充分发挥药物的药理作用,减少不良反应,提高药物治疗的价值效应。这样即可节约相关费用,又可使药物的安全性、有效性和经济性充分地融合在一起,使药物发挥其最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为广大患者服务。

    2、提高医院药事管理水平

    以前,由于缺少客观性控制规范(如本院的基本用药范围),许多医院的药品应用都存在盲目性,药品布局随意性大。医院在进货时可能更多的是考虑利润而忽视了药物治疗的成本;贵重药,大处方不合理地运用增加了患者的负担的同时医院还要负担可能发生的毒副作用。要制定科学的规定,依据是药物的安全性、有效性和经济性。将PE引入到医院药事管理中后,可以使这种盲目性、随意性改变,帮助医院建立适合本院的客观性控制规范,从而大大提高医院的药事管理水平。

    二、药物经济学在医院药事管理中的应用现状

    医院药事管理仍然沿袭了计划经济体制下的计划、采购与供应职能。受计划经济思想意识的影响,存在着“管、产、供、购的四平八稳、旱涝保收、唯我独尊”的思想,形成只重采购、供应、调配,而轻实际效益、整体效益、科研协作、临床药学,这种“半市场”的模式,不能适应医药改革的市场竞争机制,更无法适应入世后医药行业调整的冲击和压力。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医院自由创收、靠医嘱与处方强行推销药品的日子不会长期存在下去,医院药事的被动型管理及“供应保障型”的高价格、高风险等状况都将改变。医院高投入-医疗高成本-病人高费用-医院高收益-增长速度快的这条表面闪光实际扭曲的链条被打破了。随着我国社会医疗保险制度的健全,医药费用的支付将由公共支付为主向公共支付与个人支付和社会保险公司支付的共同支付模式转变,人们的医药支付费用意识将得到增强,而医疗市场的竞争又使得医院必须在价格竞争上形成自己的优势,因此,如何真正做到以比较低廉的费用提供比较优质的服务将成为医疗服务的重要策略之一,医院管理者和药剂人员不仅要有药品质量意识,同时还要有药品费用意识。

    目前我国许多省市为了控制医疗费用的迅速上涨,实行“总量控制、结构调整”的政策。对医院的药品使用提出了新的要求,要求医院尽可能使用疗效好、价格低的药物,即使用成本-效果较好的药物,并将其纳入医院的用药目录中,以便使药物费用的增长幅度控制在政策规定的范围内。药物经济学的研究结果促使医院将那些成本效果好的药物遴选到医院的用药目录中;与此同时,医院用药目录的制订也规范了医生的用药行为,大大减少了不合理用药的现象的发生率。同时结合药物经济学原理,药事委员会对价格昂贵、疗效一般、副作用大的药品,实行淘汰制;对疗效确切、价廉、副作用较小的药品,优先鼓励使用;为实行医院处方管理,处方点评、药效评价等提供了依据,防止大处方、滥用药等,进一步规范了药品采购、使用的行为准则。

    三、将药物经济学原理运用于医院药事管理时的局限性和需注意的问题

    虽然药物经济评价已被广泛地开展和运用,但我们也应该清楚地认识到其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

    1、疗效问题

    在研究设计中选择不同的病人,或不同的疗效标准都将会对研究结果产生较大的影响,那么在临床使用中的疗效就得不到根本的保证,所以首先要对各种不同的病症制订一个科学的疗效标准,然后在科学辨证的同时要按照药物经济学的原理施与适合的救治方法。

    2、数据可靠性

    由于较难获取成本数据,实际成本、间接成本和无形成本较难测量,所以在实际研究中进行成本测算时,一般都用医疗费用和药品费用来代替成本,这种选择可能会给研究结果带来一定的偏差,所以在实际操作过程中理论结合实际,使药物经济学原理能起到实质性的作用。

    3、研究角度单一

    研究表明,药物经济评价应从广泛的社会角度进行,但由于医保、医险、药厂更多的是考虑自己的利益,都以其自身的角度来进行药物经济学研究,因此药物经济学也在一定程度上缺乏一定的可信性。

    4、个体差异性

    各种病症虽一致,但由于不同病人体质等因素的不确定性,这也使得药物经济评价的结果具有一定的不可避免的差异,有时甚至出现一些不具备成本-效益的情况,所以评价的结果,个人不能代表群体,评价的时限性、地区性不能代表全国、全球。

    四、对药物经济学原理在医院药事管理中应用的展望

    我们将药物经济学应用到医院的药事管理,其实质就是提高药品的效用,即以最小的药品支付获得最好的医疗效果。而这并不是少开药或者开便宜药就能解决的,它需要临床和管理等各个环节的密切配合。因此,医院的管理者和药事人员一定要创新思维,不断拓展医院药事管理空间,让药事管理活动渗透到医疗服务中应该渗透到的环节。药师要参与临床医师治疗方案的制定,保证病人用药安全、有效合理;探索建立临床用药指导或咨询师制度,药师直接面对病人,进行药品疗效、服用方法和各种副作用与禁忌的指导;建立药学情报网,交流信息,既为临床提供药学资料,又不断从临床获得信息,增强医、药、护、患之间的整体联系;开展药物监测,通过药物浓度测定,应用药物动力学原理及微机处理系统,针对不同病人实施个性化给药治疗;进行药物的经济学分析与评价以及药物之间的配合使用研究等。

    在美国,医院用药目录的制订及医生用药均有非常严格的程序,往往需要经过全国性的抽样调查,以了解药物的社会经济价值,包括临床有效性、安全性、治疗费用、费用及效用、生命质量等,这也给我们的医院管理带来的很多启发和可以借鉴的东西。

    人民群众对医疗卫生服务的需求变化和现代医院的不断发展,对我们的药事工作提出了更多新的要求,在医院的药物使用中,仅仅重视其安全性和有效性是远远不够的,还必要考虑其经济性以及对病人生活质量的改善与提高。所以药物经济学原理在医院药事管理等方面的应用将会越来越广泛。

    【参考文献】

    [1] 孙利华:药物经济学[M].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4.

第12篇

一、资料与方法

1.严格规范工作流程,制定标准规范:供应室消毒作为医院无菌医疗器械的供应中心,保障无菌物品质量是其重要的工作内容,提高无菌物品质量能够有效降低医院感染率。因此,需要严格规范操作流程,加强每一个环节的管理,保障医疗安全质量。另外,供应室建立感染监控小组,成员主要由护士长和具备较强责任心的护理人员组成,主要具备监督、感染管理以及指导等职能。细化并分组落实回收、洗涤、组装、消毒、灭菌、敷料制作、存储以及监测等工作,严格把关,各尽其责,充分发挥小组成员的职能。加大护理人员的培训力度:在医学发展速度不断加快、医疗器械设备不断更新的环境下,供应室专业化与机械化水平也在不断提高。因此,供应室工作人员不仅要具备丰富的护理知识,而且还要具备医院感染、消毒隔离、机械物品以及电工等方面的知识。因此,要注重加强护理人员的培训,组织其学习“医院感染管理规范”“医院消毒技术规范”等方面的知识,加强护理人员的无菌技术、消毒灭菌观念,并提高规范化操作自觉性;另外,还可通过举办相关专业知识讲座等方式对护理人员进行培训;此外,定期考核护理人员,进而不断提高护理人员的操作水平、业务水平和职业素质。加强重复性使用器械质量监督:供应室必须对重复使用医疗器械灭菌工作做到彻底到位才能真正做到预防和控制院内感染。

2.护理人员对重复性利用的器械要进行定期检查、抽查,一旦发现器械消毒质量不合格,立刻采取妥善措施进行处理。另外,严格根据标准规范加强器械清洗到包装检查,严格监测消毒灭菌物品和环境,最大限度地降低医院感染率。观察指标与评价标准由医院供应室管理人员和病区护士长组成消毒合格检查监督评价小组,检查记录供应室实施科学管理前、后的消毒物品消毒合格率以及护理人员规范操作情况,对护理人员的业务知识情况进行考核,每天统计消毒合格率,以原卫生部2009年颁布的“医院消毒技术规范”作为评定标准,该项工作由供应室管理人员具体执行;护理人员业务知识考核内容依据供应室相关工作技术知识和技能考核评分,总分100分,≥90分为优秀,60~89分为及格,<60分为不及格,每个季度考核1次,由护理管理部负责执行。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7.0软件进行数据处理,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二、结果

实施科学管理前后的消毒合格率比较实施科学管理后消毒合格率为100.0%(1245/1245),高于实施前的90.2%(985/109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施科学管理前后护理人员的规范操作及业务知识考核情况实施科学管理后,护理人员的规范操作评分和理论知识评分均高于实施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讨论医院消毒供应中心不仅是医院中各种受污染的非一次性使用物品集中的主要场所,还是各种无菌用品的供应基地。医院消毒中心工作质量的高低与医院感染控制水平关系密切,供应室消毒工作质量的高低离不开科学管理;因此,为有效控制院内感染,需要促进消毒供应中心的规范化、科学化、程序化管理,并提高消毒供应中心工作人员的素质。在各个工作岗位通过实施标准化、规范化管理,有效保障各个消毒环节工作质量的均一性和稳定性。在医院供应室实施科学管理的关键在于对供应室实行合理布局,其能够保障设施安全,并对空间实现合理充分的利用;消毒时要对重复使用的器械进行彻底清洗消毒,并需根据器械的用途、材质等进行分类清洗和消毒。本研究结果显示,供应室实施标准化科学管理后消毒合格率、护理人员规范操作情况和业务知识评分都有显著的提升,表明实施标准化的科学管理,可有效提高医院供应室工作质量。本院供应室通过制定健全的规范管理制度、加大培训力度、明确划分供应室布局以及加强质量监督等方法,实施科学管理后显著提高了消毒合格率,并提高了护理人员的规范操作和理论知识水平。综上所述,在供应室消毒中应用科学管理能够显著提高工作质量,为临床治疗中降低医院感染率、提高治疗效果奠定基础,应该继续研究。

作者:王燕华